2013-04-06

暗物質可能存在 台灣自製電子儀出力

◆ 暗物質可能存在 台灣自製電子儀出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9181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3/04/04

為了更了解宇宙的起源與演化,中研院院士丁肇中領導由16國組成的阿爾伐磁譜儀(AMS)實驗,在2011年5月成功發射的全球最靈敏的粒子譜儀,繞行地球收集宇宙射線。

前天AMS團隊在美國公布前18個月的觀測資料,目前共觀測到約40萬個「反電子」(電子的反物質),總量是科學界歷史觀測總和的10倍,可能證實「暗物質」確實存在,可望開啟新的物理領域。研究成果將發表在今天出刊的「物理通信評論」。

中研院院士李世昌也參與AMS計劃的分析工作,昨天在中研院公布這個消息。

他表示,根據科學界的「宇宙模型」及觀測結果,宇宙演化的過程中需要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暗物質」。這些暗物質與我們知道的物質不同,沒有強作用力、弱作用力及電磁作用,但具有重力,也可能存在其他新的作用力。不過,過去科學界一直無法找到暗物質。

這次研究找到更多反電子,代表宇宙中存在新的「反電子源」;這有可能是兩個暗物質相撞產生的。

根據物理理論,兩個暗物質相撞會產生電子與反電子,因此科學家認為觀測到比過去更多的反電子,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但反電子也有可能是由中子星或黑洞產生,李世昌表示,仍須進一步分析,才能證實這些反電子的能量是否符合暗物質相撞的特性。

李世昌負責統籌台灣AMS計畫,他指出,台灣是AMS觀測計畫5個主要參與國之一,AMS上有台灣中科院自製的電子儀器,經過近兩年運作狀況良好,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相當驚艷。

他並說,台灣團隊的電子儀器成本比NASA過去使用的太空材料便宜、運算速度更快,NASA已表示希望與台灣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開發下一代太空電子系統,顯示台灣製作太空電子儀器的實力。

閱報秘書》 什麼是反物質?

什麼是反物質?基本粒子一般都有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如電子的反物質稱為反電子,夸克的反物質稱為反夸克,質子的反物質稱為反質子等。物質與反物質的質量等性質相同,但電荷、磁矩等性質相反。

※ 相關報導:

* Two Billion Dollar Cosmic Ray Detector Confirms Possible Signs of Dark Ma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3/04/two-billion-dollar-cosmic-ray-de.html

....The results were reported today during a seminar at the European particle physics laboratory, CERN, near Geneva, Switzerland, by Samuel C. C. Ting, a 77-year-old Nobel Prize-winning particle physicist and the force behind AMS. They settl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tantalizing excess exists. "This is what has convinced me that this is real," says Stephane Coutu, a cosmic ray physicist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who does not work on AMS. However, Coutu cautions, "what it means is not going to be clear for some time."
打造月球基地 太空殖民有望
NASA 的Chandra 指出銀河為熱氣暈所環繞
神秘的黑暗物質即將揭曉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新太空計畫 捕捉小行星研究

中央社 2013.04.06

美國重量級聯邦參議員納爾遜(Bill Nelson)今天透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計劃派遣1艘自動太空船去捕捉1顆小行星,接著停泊在月球附近,讓太空人研究。

美聯社報導,納爾遜說,把1顆小行星帶到地球近處,將讓太空人登陸小行星的任務提前4年實現。

根據美聯社取得的政府文件,這艘自動太空船將於2019年捕捉1顆450公噸、7.6公尺的小行星。約4名太空人於2021年搭乘目前還在研發的「獵戶星座」(Orion)太空船,緊緊停泊在小行星旁,並以太空漫步進行探索。

納爾遜說,未來如果有行星要撞地球,這次探索經驗將有助於NASA研發技術,推開這些危險小行星,也可以為2030年左右送太空人上火星的任務做準備。

納爾遜說,歐巴馬總統將在下週出爐的2014年預算案編列1億美元,做為小行星捕捉計畫加快進行的籌備經費,以找出適當的小行星。

納爾遜在佛羅里達州的記者會說:「這是個聰明的概念。先找出理想的小行星,再用自動太空船捕捉它,把它帶過來。」

NASA近地天體計畫負責人姚曼斯(Donald Yeomans)說,符合條件的小行星約有數千顆,要找到在恰當的時間飛近地球以便捕捉的那顆小行星,並不容易。

姚曼斯說,這種大小的小行星不會威脅地球,這項任務完全安全。

政府文件說,這項任務將對人類有所啟發,因為它將「讓人類知識拓展到比已知更遠的地方」。

fsj 提到...

防小行星撞擊 美擬捉星計畫

自由 2013.04.07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計畫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二○一四年預算中,初步編列一億零五百萬美元經費,以研究如何捕捉一枚小行星、將之拖至月球附近,並派太空人前往研究與採樣的任務。初估整個計劃從捕捉小行星到拖拉至月球附近就得費時十年,耗費二十六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七百九十三億元)。

預計耗費26.5億美元

華盛頓郵報報導,NASA上週遞交給國會的簡報指出,捕捉小行星的太空船最快可於二○一七年發射,二○一九年捕捉小行星,稍後的太空人探索任務則可望於二○二一年展開。

該筆經費包括研發計畫技術的七千八百萬美元,以及提升小行星偵察工作的兩千七百萬美元。該任務將使歐巴馬三年前設定的二○二五年送太空人上近地小行星的目標得以落實。

把小行星裝進袋裡

這項任務將與目前NASA進行的計畫結合,其中包括小行星偵察、捕捉太空船的發展、巨型新火箭「太空發射系統」的建構,以及「獵戶座」太空艙的興建。獵戶座可望於明年進行不載人試射。

根據計畫,擎天神五號(Atlas V)火箭將搭載捕捉船升空,朝一枚重五百公噸、寬六至九公尺的小行星前進。抵達後,捕捉船將展開一個大袋,將小行星塞進袋裡,然後開始朝月球前進,拖到月球預估得花上二到六年時間。太空發射系統與獵戶座將於之後載送四名太空人,登上小行星進行太空漫步探索。

捕星拖到月球要10年

凱克太空研究學院(KISS)的研究人員去年春季發表該計畫細節,據此,移動一枚小行星至月球恐耗費六到十年,致使人類登陸該行星的時間表可能延至二○二一年後。捕捉階段總經費恐逾二十六億美元,送人上小行星可能又需花費數十億美元。

KISS研究指出,一枚直徑約七米、質量約五百公噸的近地小行星可能包含一百公噸的水、一百公噸的碳化合物、九十公噸的金屬與兩百噸的矽酸鹽,相關物質將是採樣標的。

NASA近地計畫首長姚曼斯也表示,直徑七.六米左右的小行星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因為它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必然燃燒殆盡。

大力支持該任務的民主黨參議員尼爾森表示,這項將太空岩石帶至接近地球的計畫,將可使現有太空人登陸小行星的任務提早四年達成。並有助於NASA發展將迫近地球的危險小行星推離的技術,它也可用於未來的太空訓練任務,以便二○三○年送人上火星。

fsj 提到...

回到未來?伊朗科學家宣稱發明出時光機

【旺報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2013-04-11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伊朗科學家宣稱已經發明「時間旅行機」,可預測未來8年的世界。

伊朗德黑蘭科學家拉齊格(Ali Razeghi)已在伊朗戰略發明中心註冊「時間旅行機」的專利。拉齊格說,這種裝置依靠複雜的演算法則,可透過與用戶接觸預測未來5到8年的情況,準確率達98%。

現年27歲的拉齊格是伊朗戰略發明中心的常務董事,他還有另外179項發明。他說:「為了發明時間機器,我已經鑽研了10年。我的發明很容易放入個人電腦包中,可以預測使用者未來5到8年的生活。它不會將你帶到未來,但卻可以將未來帶回到你面前。」

拉齊格說,透過他的新發明,伊朗政府可以預測與外國發生軍事對峙的可能性,也可預測外匯價值和石油價格波動。他說:「一個政府能預見未來5年的情況,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我們預計,一旦大規模量產,這種產品將被許多國家以及個人使用。」

拉齊格還說,他的最新發明被親朋好友批評「欲扮演上帝」。但他表示:「這種裝置並不違反我們的宗教價值,美國人投入無數資金欲開發類似機器,而我只花了很少的錢就達到了目標。」

fsj 提到...

俄砸500億 重振太空霸權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2日電】2013.04.13

俄羅斯總統普亭12日透露一項總額500億美元的新計畫,目標是重振俄羅斯的太空霸權地位,包括興建一座嶄新的太空中心發射場,希望在2018年進行載人太空飛行任務。

前蘇聯時期英雄人物加加林(Yuri Gagarin),是全球首位上外太空的太空人,在他成名52年後的今天,普亭造訪俄國遠東阿穆爾(Amur)地區,視察正在興建中的伏斯托契尼(Vostochny)發射場。

他在一項與國際太空站(ISS)多國太空人連線的實況對話中表示,俄羅斯希望伏斯托契尼發射場能在2015年進行首次發射,2018年進行載人太空飛行任務。

在國營電視台轉播的談話中,普亭表示,伏斯托契尼發射場將會在2020年之前全面運作。

俄羅斯目前仍在哈薩克的貝康諾太空發射場(Baikonur)進行所有載人升空任務,當地也是當年加加林進行歷史性飛行的同一發射場,但近年由於租約問題,俄哈兩國陷入齟齬。

在此同時,俄羅斯的太空計畫也頻遭挫折,包括無人探測器和人造衛星的發射失敗等。但普亭誓言莫斯科將會持續挹注有關經費。



◆ 駭客叫陣 一支手機遠端操控客機?

自由 2013.04.13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只要操作手機,就能遠端遙控載有數百人的客機,甚至可能釀成一場浩劫。雖然聽起來像是電影情節,不過有名德國駭客在駭客大會中,當場展示如何以Android手機駭入飛機的導航系統。

「駭」進飛機導航系統

德國IT諮詢公司N. Runs.的研究人員提索(Hugo Teso)10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駭客大會(Hack in the Box)中,拿出三星的智慧型手機,使用他開發的程式碼SIMON,以及Android應用程式PlaneSpolit,只要點點螢幕,就能操縱虛擬飛機。

提索利用的手法是駭入用來傳送資訊給客機的通訊協定「飛機通信定址與報告系統」(ACARS),並利用飛航管理系統的漏洞,傳送無線電訊號給飛機,讓飛機執行任意指令,例如改變方向、高度、速度。「利用這套系統,有關飛機導航的一切幾乎都可以修改。」

前提是自動駕駛狀態

30歲的提索也是一位受過訓練的飛行員,他宣稱,他使用的是從網路上購買的飛航管理系統(FMS)硬體,加上FMS的模擬軟體。他已經與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與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聯繫,並與相關公司合作修正問題。

FAA︰非認證軟硬體

提索說,要成功駭入飛機的飛航管理系統,前提是當時客機要處於自動駕駛狀態,因為一旦被機師發現,機師立刻可以改回手動操作,重新拿回飛機的控制權。

不過,幾家設計飛航軟體的公司及飛航安全組織聲稱提索的研究在真正的飛機上不管用。其中一家公司Honeywell表示,提索用的只是可以公開取得的電腦模擬軟體,沒有正版軟體防覆寫等保護措施。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認為,駭客並不是使用經過認證的飛航硬體,他的技術也無法控制飛機的自動導航系統,因此還不足以構成飛安問題。

不過提索認為,駭客即使無法改變飛機的飛行方向,還是可以做一些很擾人的事情,例如讓駕駛艙的燈光瘋狂閃爍或讓乘客頭上的氧氣罩掉下來。

fsj 提到...

建超大望遠鏡 歐美掀角力戰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邱慕天╱台北報導】2013.04.17

歐美展開興建最大望遠鏡角力戰!美國夏威夷州政府已經同意由美國數所大學打造全球最大的望遠鏡,可以觀看至少130億光年外的宇宙。歐洲不甘示弱,也打算超大望遠鏡一較高下。由於美國興建的望遠鏡由於位於高山,還引來當地原住民與環保人士抗議。

由美國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夏威夷大學合作打造全球最大望遠鏡「30公尺望遠鏡」(TMT),確定可落腳在夏威夷毛那基亞山山頂上,目前該山頂已有十幾座望遠鏡進駐;不過這座正在籌建的望遠鏡則號稱世界最大,光是鏡片的光圈直徑就長達30公尺,觀察範圍是目前天文望遠鏡的9倍寬、解析度清楚3倍。

這座望遠鏡主要用來觀測新形成的星體,可以觀看至少130億光年外的宇宙,總建造經費10億美金,約台幣300億元,完工日期預定在2018年。

不過為了不讓美國專門於前,歐洲南部天文台也已計畫在南美洲智利的高山上搭建「歐洲超大望遠鏡」(E-ELT),供天文學家觀測行星系統形成初期和前期的分子運動。這座超大地面望遠鏡的光圈直徑為39.3公尺,比TMT還大上30%,但是完成日期則要等到2022年之後。

當初美國在夏威夷山上興建望遠鏡消息傳出後,當地原住民因憂心山上美景將被破壞而提出抗議。原住民認為,高山是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具有神聖意義,尤其過去,僅有酋長能登上山頂。環保團體則認為興建望遠鏡後,會破壞當地特有的昆蟲棲息地,因此也提出反對。

美國大學建造望遠鏡屬於「30公尺望遠鏡計畫」之一,中國、印度與日本也有參與,已獲得夏威夷州政府同意土地興建的合法使用,但書則是必須提供100個工作機會,同時得撥出100萬美金(約3000萬台幣)經費,作為當地社區以及管理毛那基亞山使用。

海拔4205公尺的毛那基亞山位於夏威夷島上,一年超過300天山頂上一片晴空無雲,因此吸引許多天文台進駐觀測宇宙。

fsj 提到...

美中俄日太空爭霸

【曾復生】2013-04-23 旺報

大陸發布《國防白皮書》指中國的安全利益正在從領土安全向海洋、太空和網路空間安全延伸。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則在《全球威脅評估報告》強調,共軍為反制美軍介入亞太戰局,正積極發展高科技武器,提高奪取制空權、制海權、制網路和電磁頻譜權,以及增強遠海和太空控制能力。

中共「神舟十號」太空船將於今年6月至8月間發射,顯示中共雖然被美國排擠在國際太空站的合作團隊外,反而更加積極的發展自主太空站,並強化太空船與太空站的載人運輸活動,以進一步建構完整的太空作戰能量,因為大陸領導人決心把中國變成真正的世界大國,不會受到美國企圖限制其發展太空科技的約束。

針對共軍積極發展太空軍事能量,美軍雖然面臨國防預算大幅刪減的壓力,卻沒有掉以輕心,反而更積極的推動國防轉型。日前,美國國防部提出2014年度預算中,仍積極支持開發「全球即時打擊能力」作戰系統;美軍「擎天神五號」火箭將第二枚太空紅外線系統同步衛星Geo2,送上衛星軌道,即在強化美軍的太空反彈導飛彈系統能量。此外,美國空軍將結合太空戰能量,沿著共軍「航母殺手」東風-21D反艦導彈「打擊鏈」,將其撕裂成「N」段,尤其是針對制導的衛星進行干擾或摧毀。隨後,日本、南韓、加拿大等國宣布將加入「北美洲彈道飛彈防禦計畫」,讓美中之間的太空軍備競賽進一步升溫。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日前宣布,將斥資500億美元,重振俄羅斯的太空強權地位。這項計畫包括興建新的太空控制中心,並希望該中心於2018年就能展開載人太空飛行任務。同時,莫斯科將在月球建立一個前進火星的基地,並預訂在2030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計畫。此外,普丁指出在21世紀,俄羅斯應該保有太空強權的領導地位,因此開發俄羅斯在太空的軍備能力,將是國家政策優先要務之一。

日本亦於2012年6月決定修改《宇宙航空研究開發署(JAXA)設立法》,將研發太空武器,以應對俄羅斯與中共在太空軍力發展的威脅;同時,日本已成立宇宙廳並增列國防經費,以進一步強化與美國和英國間太空軍事能量的合作開發計畫。

現階段,共軍「太空實戰力」已日益增強,並開始發展令美軍側目的反衛星武器。共軍最新研發的核動力衛星,將在2015年完成地面實驗,隨後在2020年間發射第一顆核動力衛星。這種核動力衛星體積較小,便於搭載火箭進行發射,並為衛星訊號干擾器留出空間,成為機動性高而且殺傷力強的太空反衛星武器,並對美軍執行「全球閃擊戰」造成牽制作用。俄羅斯專家強調,中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而美國對此已感到不安,並開始準備對付策略。

整體而言,美中俄日等國正積極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而中國更將此太空戰能量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打造共軍成為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空間的「六維」軍事力量,進而強化中國在亞太地區與美日爭鋒。(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

fsj 提到...

NASA 成功發射三台Nexus手機衛星上太空!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80015

文/郭和杰 (記者) 2013-04-26 iThome online

這次出太空任務的是Google與HTC合推的Nexus One智慧型手機,這三顆目前在外太空的手機衛星除了會持續發送訊號回地球報告自身健康狀況以示足堪太空重任之外,還會嘗試以內建的相機拍攝地球照片,並將照片傳送回地球。

去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要把Android手機改造成衛星送上太空,現在終於實現。NASA宣布成功把三顆「手機衛星」(PhoneSats, Smartphone Satellites)發射上太空並進入軌道正常運作,這也是NASA有史以來成本最低的衛星。

這三支被NASA拿來當做衛星使用的手機為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的Nexus One,由Orbital Science Corp.於周日(4/21)在NASA於維吉尼亞州Wallops Island Flight Facility所發射的Antares號火箭所搭載。

NASA的「手機衛星」(PhoneSat)任務主要想要了解,市售的消費者智慧型手機,是否能做為主要的航太電子設備,並擔任現有昂貴衛星一樣的任務。有時NASA也會稱手機衛星為「智慧型手機奈米衛星」(Smartphone Nanosatellite)。

NASA表示,已經有多個地面基地接收到來自三顆手機衛星的訊號,顯示其運行正常,位於加州Moffett Field的艾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的手機衛星團隊將繼續監控這三顆小衛星,這三顆衛星預計還會停留在軌道上兩周之久。

這三顆目前在外太空的手機衛星除了會持續發送訊號回地球報告自身健康狀況以示足堪太空重任之外,還會嘗試以內建的相機拍攝地球照片。NASA也表示,全球的業餘無線電玩家也可以共襄盛舉,一起監控三隻手機的訊號,或捕捉他們所傳送的影像資料。三顆衛星會將龐大的影像資料分成許多小型的檔案分開傳送,然後再以地面不同基地網路所得的檔案進行重建。

NASA認為,智慧型手機有很大的潛力,有機會成為大氣或地球科學、通訊,或其他航太相關應用所需的小型、低成本且強大的衛星。同時,也可能為商業、學術,以及民間的航太使用者開啟新的世界。

事實上市售的手機就已經具備PhoneSats所需的衛星系統元件,如快速的處理器、多才多藝的作業系統、多重的迷你感測器、高解析度相機,以及GPS接收器,無線電裝置等。NASA工程師則以3500至7000美元不等的成本,利用這些市售的手機打造出PhoneSat計畫的原型衛星。

在這次任務中所使用的衛星,則是由NASA工程師採用Google與HTC合推的Nexus One智慧型手機,再為手機加上一些額外的配件:包括一個大型的外接鋰電池庫,一組能夠從太空中傳送訊息的更強大無線電。至於手機最常用的通話以及簡訊收發等通訊功能則全部關閉。然後將手機放在一個4吋立方(10cm)的「立方衛星框體」(cubesat structure)內,並以手機做為衛星的主控電腦,感測器則被用來控制手機的姿態位置,相機則用來觀測地球。

PhoneSat任務是NASA一項未來性的技術展示技畫,由NASA太空技術任務局(Space Technology Mission Directorate)所屬的「小型太空器技術計畫」(Small Spacecraft Technology Program)所負責,太空技術任務局是專門為NASA構想、開發,測試及實測未來及各式探險任務所需的硬體設備的機構。

NASA是在去年8月間就對外宣布這項計畫,原本預計在去年十月就要發射手機衛星,根據當初NASA所公布的計畫展示說明,NASA以宏達電與Google打造的Nexus One打造PhoneSat 1.0衛星,PhoneSat 2.0衛星則採用三星的Nexus S。(編譯/郭和杰)



◆ 太空垃圾危害軌道安全 亟需清理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3-04-26

地球軌道上的垃圾已經多到接近隨時可能引發碰撞,這讓太空變得極度危險,它迫切需要清理。

科學家估計,地球軌道上大約有接近三萬件大於十公分的垃圾,它們多數是爆炸或撞擊後產生的碎片,不過也有一些完整的衛星和火箭。

雷達只能偵測到十公分以上的物體,因為比較小而無法被雷達偵測到的垃圾,多得數不清。專家說,別說是垃圾撞擊衛星或太空船了,就算只是垃圾間彼此碰撞,都有可能導致毀滅性後果。專家說,如果不立刻採取清理行動,恐怕就來不及了。

美國太空物理學家唐納凱斯勒在三十多年前提出一個理論,設想近地軌道上運轉的物體,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物體碰撞後產生的碎片,可能引發更多撞擊,產生連鎖效應,最終可能使近地軌道被垃圾覆蓋,在喪失了可以安全運行的軌道之後,未來幾百年,人類的太空探索以及衛星運用都將成為不可能。

要避免所謂的凱斯勒現象惡夢成真,專家說,人類必須馬上行動,每年至少要清理五到十件大型的太空垃圾。

fsj 提到...

「土星衝」就位 明晚最大、最亮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04.27

帶著漂亮光環的土星,明天將達到「衝」的位置,是一年之中最大、最亮、最適合觀察的時機。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民眾只要拿起望遠鏡,就能欣賞這個帶著呼拉圈的星球。

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即日起至5月2日是土星今年當中看起來最大的周期,周六晚上7點到9點,民眾可到天文館觀測台欣賞土星之美。

天文館表示,所謂「衝」是指以地球為中心,土星與太陽分別位在地球兩側,相隔180度的相反位置,這是一年中土星最亮、最大、最接近地球,且整個晚上可以清楚看見。

土星非常容易觀賞,以小望遠鏡即可看到土星環特徵。天文館表示,即日起到今年10月底前,均可在傍晚見到土星,只是土星「衝」過後,每晚可見土星的時間愈來愈短,亮度愈來愈低,視直徑也愈來愈小。

天文館說,土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光環,口徑3至5公分以上的望遠鏡即可見到,在天氣晴朗穩定時,用口徑10公分以上的望遠鏡,甚至還可見土星環中間的縫隙。

土星距離太陽排名第6,繞太陽公轉一圈約需29.5年。天文館表示,它的體積為地球的755倍,質量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體積與質量均為第二大的行星。

土星主要由氣體與冰構成,密度僅約0.7g/cm3,比水還小,且自轉一圈僅需10.7小時,使得土星成為太陽系中最扁的行星。土星環主要成分為冰粒和塵土,土星環寬達28萬公里,但厚度僅約1公里。

土星相關資訊,可上天文館網站http://tamweb.tam.gov.tw/forecast/forecast.asp查詢。

fsj 提到...

商用太空船 首度動力試飛成功

中央社 2013-04-30

一般民眾上太空的夢想逐漸接近,維京銀河公司的商用太空船,今天成功完成首次的火箭動力試飛,距離正式商轉更進一步。

這艘名為「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的商用太空船,今天從美國加州起飛,在帶動船將太空船二號送到距地面4萬7000呎的高空後,就由太空船二號使用自己的動力飛行。

這個過程雖然只有短短10分鐘左右,太空船二號隨著動力上升到5萬5000呎的高空後,就順利返回,但卻有巨大的象徵意義。

根據福斯新聞網的報導,這是太空船二號第26次的試飛,卻是第1次的動力飛行,時速可以達到1.2馬赫,約等於時速761哩,超越音速。

維京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董事長懷特塞德(George Whiteside)對這次的試飛有高度的評價,他說,引擎表現出色,整個操控的品質也十分良好,這對商用太空船工業來說,是能激勵人心的消息。

維京銀河公司指出,他們預計在今年底前能開始完全的太空飛行測試,維京銀河公司目前預計在2015年能夠正式將第1批民眾送上太空。

不過要搭太空船二號上太空,花費不少,預計一趟收費20萬美元,但維京銀河公司說,已有超過500人登計。

fsj 提到...

美太空夢缺經費 竟須借重俄國裝備

【台灣醒報╱記者楊智強╱台北報導】2013.05.02

曾經第一個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美國,如今卻要靠俄國的太空船,才能將太空人送出地球。美國太空總署(NASA)30日宣佈以4億2400萬美金(約125億台幣)和俄國聯邦太空總署簽約,載送6位太空人到外太空。NASA署長勃登說,因為國會大量刪除太空預算,讓美國連送出自己太空人的能力都不夠。

美國將「自己」的太空人送出地球的工程,在2011年太空梭計畫停止之後就停擺了,在那之後,美國就一直依賴俄國的太空技術和裝備將自己的太空人送出太空。

NASA因為沒有足夠的經費將太空人送出地球,30日宣佈和俄國簽約,花費4億2400萬美金(約125億台幣),將於2016和2017上半年訓練和送6名太空人至國際太空站。

NASA署長勃登在NASA的部落格上寫道,因為美國的預算撙節計劃,讓NASA缺少經費,甚至原本總統歐巴馬提出和私人企業合作研發的計畫案,也因為經費被刪無法執行。

諷刺的是,美國已沒有太空梭,但太空研究計畫還是得繼續進行。美國承租了6個俄國太空梭座位,他們將搭乘俄國的聯合號太空梭至國際太空站。將6個人所花費的預算換算後,1位太空人就耗資7060萬美元。

勃登補充說,「如果國會再度對2014年NASA的預算東減西裁的話,美國自己送太空人至太空的未來會離我們更遠。」

美國有不少私人企業在研發太空技術,希望能取代原本NASA在美國太空人計畫的角色,但距離達到目標還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

fsj 提到...

小行星命名 台灣素人閃宇宙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3-05-14 中國時報

台灣素人宇宙耀星光!國際天文聯合會審查通過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在二○○六年發現的兩顆小行星,分別命名為「呂其潤」和「陶蕃麟」,創下我國發現小行星以來,首度以素人命名的先例,表彰兩人長期在基層推廣天文科普教育。

國內知名天文社群網站「星星工廠」最近兩天流傳有個「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消息,即將在七十二小時內曝光,引發天文迷熱烈討論,答案終於在昨日揭曉,原來是跟國際天文聯合會在官方網站公布編號236484號小行星命名為「Luchijen」和編號231346號小行星命名為「Taofanlin」有關。

呂其潤陶蕃麟 熱中天文

本報記者根據網站公布的小行星發現者英文姓名,求證於鹿林天文台長林宏欽,證實這兩顆小行星確實是他在二○○六年三月觀測發現,並取得命名權。林宏欽半年前向國際天文聯合會申請,以台中市富春國小電腦教師呂其潤和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前展示組長陶蕃麟作為兩顆小行星命名。

相對於國內過去慣以「吳大猷(中研院已故院長)」、「沈君山(清華大學前校長)」或「周杰倫」等名人,或「鹿林」、「嘉義」等地名作為小行星命名,林宏欽指出,他只是很單純的想用這個方式,肯定呂其潤和陶蕃麟長期執著於基層教育推廣。「他們在業餘天文教育這麼多年,從沒得過大獎,也沒有什麼實質回饋,希望透過小行星命名給他們象徵性的肯定。」

辦觀測活動 桃李滿天下

「呂其潤很早就投入國內大型天文活動推廣,他在一九九六年創辦的星空饗宴,每年定期在合歡山翠峰舉辦觀測活動,已經成為國內最大型的天文活動,現在每年都吸引上千人上山開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林志隆驚訝地說,大家都認為用呂其潤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是遲早的事,只是不曉得什麼時候而已!

陶蕃麟則是國內很多業餘天文迷,甚至是年輕天文學者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開始喜愛天文觀測的啟蒙者。

林宏欽笑說,自己在念高中時期,就經常在周六到當時的圓山天文館,跟著陶蕃麟學習如何利用天文望遠鏡觀星。

林志隆透露,也在成功大學念物理系時,國內天文科學還不普及,有個住台北的學弟每次回家,「經常去找陶老師,帶很多訊息回來給我們!」

fsj 提到...

地球最古老活水 加國礦區發現

中央社 2013.05.17

加拿大安大略省提明斯附近的1個礦區,最近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活水。此一發現有助科學家了解火星及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如何生存。

今年初,有報導指出,科學家在南極冰河開鑿深洞,找尋埋在冰下數百萬年的1個湖泊,希望能在湖水中找到生命。

加拿大及英國的科學家則在提明斯(Timmins)附近礦區的石頭下,深挖2公里,找到了1泉活水(Freeflowing water)。科學家相信,這個與地球大氣隔絕的活水,約有15億至26億4000萬年間之久。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球化學系教授巴倫庭(ChrisBallentine)表示,他們在加拿大結晶基底(crystalline basement)發現了1個數十億年、且能支持生命的互聯流體系統(interconnected fluidsystem)。

巴倫庭說,他們的發現,對欲了解微生物如何在隔絕的環境中演化的研究者而言,很有幫助。同時,此一發現對生命的起源、綿延,極端惡劣環境下生物的生存,及其他星球上的生命等問題,都很重要。

加英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活水的地點為提明斯附近的基德礦坑(Kidd Mine)。這是世界上最深的銅及鋅礦坑。

科學家們從鑽孔中汲取地底活水,避免它與礦坑中的空氣接觸,以便測試水中是否有溶解的氣體及任何可能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科學家的測試目前已證實水中有足夠支持最原始生物生存的溶解甲烷與氫氣。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教授霍蘭德(Greg Holland)表示,加拿大的同僚目前正在研究汲取的活水中是否有生命。霍蘭德也是此一研究報告主要作者。

霍蘭德指出,他們的發現意味著,不論表面如何不適居住,星球仍會創造有利於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並保存數十億年。這提供了火星地底也可能有生命的可能性。

巴倫庭等撰寫的研究報告已刊載於今天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



◆ 火星遭撞擊 一年逾200次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5.17

美國科學家指出,火星上每年約發生200多次小行星撞擊事件,過去10年來,從火星上已發現248個撞擊坑。科學家表示,從坑洞形成的歷史,將幫助人類了解包括火星與宇宙間其他星球坑洞形成的時間。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科學家利用NASA「火星復興號軌道太空船」(The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拍攝的影像,預估每年火星表面遭到小行星撞擊超過200次以上,每處造成撞擊的坑洞大小都超過3.9公尺。過去10年來,科學家已經在火星部分表面發現248個新形成的撞擊坑,並利用從火星部分表面取得數據加以推估,得到火星每年被小行星撞擊約200次的結論。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科學家表示,目前已拍攝到坑洞形成的前後對照,藉此可以幫助科學家解開更多謎題,包括小行星撞擊火星的頻率以及形成時間及特徵,研究者荳柏說,「看到坑洞剛形成不久的樣子,令我們很驚奇,我們知道火星也是很活躍的行星,因此可以讓我持續進行更多觀察。」

科學家認為,撞擊火星的隕石殘骸大小約1.8公尺,但無法進入地球。主要原因是火星的大氣層遠比地球還薄,讓隕石較容易進入火星。由於撞擊後會形成爆炸,這次研究也發現了最新形成的44個撞擊點。今年2月,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隕石墜落事件,其隕石則是最近撞擊火星物體的10倍之大。

自2006年起,火星復興號軌道太空船以6組儀器觀察火星動態,太空船副指揮官唐帕里表示,「長久以來投入太空船的運作,目的就是為提供人類研究火星的好機會。」

研究者也希望這次研究能幫助人類了解,火星或其他星球新成形撞擊坑洞確切形成的時間。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Icarus》期刊。

fsj 提到...

超越谷歌!「我秀中國」行駛中車牌一覽無遺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香港2日電】2013.06.02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日前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宣布,天地圖攜手立得空間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00個城市的「我秀中國」實景地圖網站,地圖精度達到10厘米,可看清大街上行駛車輛的車牌。香港文匯報報導,這是中國移動測量技術和基於雲計算平台的大規模協同生產與數據發布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地理信息服務步入了實景化時代,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報導,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兩院院士李德仁表示,與普通的街景地圖不同的是,「我秀中國」的實景地圖是用每套數百萬元的專業移動測量系統製作的,比谷歌的街景地圖具有更高的精確度。其數據成果包括:高清360度全景影像、立體像對組成的可量測影像、精度達分米級的三維坐標數據(含坡度和轉彎半徑)、信息點等。

報導稱,「我秀中國」的實景地圖各種規格的實景影像,總容量逾200TB,集合了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科技技術,既可滿足大眾在實景位置服務方面的需要,也可滿足政府和企業在專業領域的需要,為中國城市管理、應急、公安、交通、旅遊等政府部門提供實景地圖服務。此次是實景地圖首次大規模面向公眾開放應用。



◆ 小行星 直徑2.7公里 地球旁飛過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6.02

小行星「1998 QE2」在英國時間31日晚上9時59分(台灣時間6月1日早上5時59分)從地球旁邊飛過,它飛到距離最近的位置時,與地球相距約580萬公里。這顆小行星有一顆直徑600公尺的衛星。小行星本身直徑2.7公里,據信與上古時代滅絕恐龍的隕石一樣大小。

科學家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1998 QE2」,但與橫渡大西洋的英國皇家郵輪「瑪莉皇后二號」(Queen Mary 2)沒有關係,而是按照美國麻州小行星中心的規則命名。白宮發言人厄尼斯特在記者會說,「科學家確認該行星對地球沒有威脅」。

當科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竟然擁有環繞運行的衛星時,他們大吃一驚,因為這種現象很不尋常。這顆衛星直徑約2.7公里,自轉周期近4小時。它是麻省理工林肯近地球衛星研究計畫,於1998年8月19日在新墨西哥州靠近所克羅的上空發現的。該行星31日晚間9時59分飛到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

雷達影像顯示,1998 QE2是「雙小行星」(binary asteroid)。在近地球小行星中,有16%是雙小行星或三合星系統,直徑200公尺以上。此外,該行星表面有幾個暗處,可能是大型坑洞。而該行星的衛星(或月亮)的直徑初步估計是大約600公尺。

從5月30日到6月9日,美國與波多黎各的科學家將用雷達深入觀察1998 QE2。美國太空總署(NASA)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班納博士說,「首次看到這個小行星的清楚影像令人振奮」。



◆ 南瀛天文園區試營運 29日前免費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大內報導】2013.06.02

占地15公頃的南瀛天文教育園區,6月啟動「南瀛天文月」,擴大開放天文觀測館、展示館及星象館3大展館試營運,即日起不分平假日一律免費入場,每周假日還安排科學體驗闖關,讓民眾寓教於樂學習。

市長賴清德昨天參與活動時表示,經過多年努力,南瀛天文教育園區現具備天文、科學、觀光、休閒及生態等多元功能,讓偏遠、資源較缺乏的大內區有新亮點。

南瀛天文教育園區館長何秋蓮說,這裡少有光害,能戶外觀星,還能欣賞特殊泥岩惡地形。3大主題館內有許多互動設施,其中擁有全台平地最大76公分望遠鏡,拉近民眾和宇宙太空的距離。

「創新體驗是我們的最大特色。」何秋蓮說,星象劇場運用3D科技,以球狀螢幕將世界上大型天文台觀測資料「視覺化」、「立體化」,民眾斜躺在座椅上身歷其境了解天文知識,是園區最大賣點。

她說,「南瀛天文月」系列活動,將與學校及民間團體合作,以園區既有的教學資源搭配特殊星象觀測,提供各周末假日相關主題科學體驗,推廣天文科學教育。園區也將在6月29日舉辦開幕典禮,6月30日要開始收費。

fsj 提到...

送披薩 達美樂動用玩具直升機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6.05

吃披薩,還有直升機幫忙送達?全球披薩連鎖店英國分公司推出新服務噱頭,業者利用玩具直升機,將客戶訂的披薩從空中送到家中,取代了一般由機車運送的服務。不過,卡在法規與業者規劃時程,短期間,民眾要接到從空中送來的披薩,可能要等一陣子。

從空中傳來轟隆隆的引擎聲,在聲音逐漸變小後,從直昇機送來不是別的,正是熱騰騰的披薩,連鎖披薩業者達美樂(Domino's)英國分公司異想天開,利用玩具直升機取代機車送披薩民眾家中,消息一傳出,業者立即接獲許多詢問電話,也證實這年頭生意難做,業者得想出各種奇招才能致勝。

達美樂英國分公司行銷經理魏理斯表示,「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創新與尋找新出路遞送披薩到客戶家中,於是直升機終於問世。」

目前直升機送披薩還處在測試階段,短期內,民眾不太可能看到直升機送披薩到家。另外,達美樂美國總公司發言人麥金泰爾也指出,「這項創意來自英國分公司,美國國內暫時不會跟進。」

去年美國也有另一家廠商,打算推出利用無人載具送餐點到府的服務,但由於美國嚴苛的飛航規定,禁止利用無人載具從事商業行為,因此該服務最後被迫喊停。

英國達美樂則信誓旦旦表示,如果能順利推出直升機送披薩服務,到時候還會開設「飛行員學校」,專門訓練員工正確操作直升機,讓熱呼呼的披薩從天而降,立即送到客戶手中。

披薩業者用玩具直升機送披薩影片,可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on4DRTUvst0



◆ 遙控飛機免按鈕 用念力就搞定

自由 2013.06.06

有助癱者重拾能力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在3日出刊的「神經工程學期刊」(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發表首度運用念力控制遙控飛機的研究成果,直升機在念力引導下,成功穿過保麗龍圈,展示出透過念力控制物體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擴大念力使用範圍,最終研發出協助神經退化疾病患者或癱瘓病患重拾獨立能力的機器人。

明尼蘇達大學華裔教授賀斌請一組戴了腦電波儀(EEG)的受試者坐在明尼蘇達大學體育館螢幕前,觀看四軸飛行器(quadcopter)飛行的轉播影像,得知直升機行進方向,同時間腦電波儀會記錄下受試者的腦波訊號。接著受試者的目光不看飛機,而是想像自己利用右、左手,或兩手並用控制飛機,而這些想像轉為大腦訊號之後,腦電波儀的電腦就會透過WiFi,把訊號傳送給四軸飛行器,指揮直升機向左、向右,升高、下降。

接著研究人員請受試者運用念力,指揮飛機穿過一個懸掛在半空中的保麗龍圈,再分別記錄下每個受試者的操作分數。另一組控制組利用鍵盤控制飛機,研究人員就可比較傳統方式與大腦控制的不同。

研究結果顯示,有5名受試者成功控制四軸飛行器穿過障礙,成功率為90%,且控制的直線速度平均可達每秒0.69公尺。腦電波儀記錄到的電子訊號雖然還是很混亂,大部分都無法解讀,但是與動作相關的訊號相對較強,也都可以重複。

賀斌證實這是人類首度得以運用念力使飛機飛行,他說,下一個目標是要使用非侵入性的大腦訊號控制機器手臂,最終目標則是研發大腦—電腦介面(腦機介面),協助不良於行患者,或也可以用於電腦遊戲,當成其中一種新奇功能。

念力控制已被用於操控電動輪椅,甚至也有集結腦電波指揮全世界第一個「大腦交響樂團」的案例,連科技公司都看到念力的潛力,比方說三星據傳正在研究念力控制的平板裝置。

賀斌表示,他深信非侵入性集結念力有更大的長期吸引力,也不該只限於行動用途,大腦電腦介面科技不只能用於協助殘障病患,也可以幫助健康人,不只是恢復失去的功能,也可以加強功能,讓我們達成原本做不到的事情。



◆ 探空八號升空 研發推進技術

中央社 2013.06.06

國研院太空中心今天宣告探空八號在5日發射升空,完成由過氧化氫單基推進系統及儀器回收等2項實驗,對我國發展衛星推進系統和回收平台的關鍵技術突破有很大助益。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今天舉行探空八號升空記者會,探空八號是在 5日下午 3時在南部九鵬基地發射升空,距離2010年5月探空七號發射已有2年;不過,受天候、海象限制,回收艙實驗任務沒有成功。

國研院長陳良基指出,這次探空科學實驗合作伙伴包含產官學研界,主要是提升我國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其中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有多位學生參與研製科學酬載儀器,可見台灣太空科技未來希望無窮。

值得一提的是,探空八號的推進技術是採用太空中心和成功大學自主研發的過氧化氫單基推進系統,經過這次飛試驗證成功後,有助提升台灣衛星推進關鍵技術的國際競爭力,也將縮短開發時程與節省經費的效益。

成大航空太空科技中心主任趙怡欽表示,以前火箭推進都要自國外進口聯胺(Hydrazine)作為推進劑,但這種化學品受到國際管制,又含有劇毒,因此研究團隊研究改以過氧化氫推進單基燃燒推進,並在這次飛試驗證成功。

另外一項關鍵技術科學儀器回收艙,由中央大學設計製造,經過回收艙的飛行實驗驗證後,可建立標準回收艙平台與作業機制,未來將成為國內唯一能提供約 2至 4分鐘長時間的微重力實驗環境的重要平台,提供國內學研界進行如物理、生醫、材料及奈米科技在微重力環境下的實驗研究和儀器驗證。

fsj 提到...

神十今發射 首度進行太空講課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956255.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程嘉文/內蒙額濟納旗報導】2013.06.11

大陸神舟十號太空船今天下午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搭載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位太空人。在十五天任務期間,神舟十號將再度和「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演練對接,女太空人王亞平則要「太空教學」,透過中央電視台直播,展示太空中的無重力狀態。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昨天下午宣布,神舟十號太空船將於六月十一日十七時卅八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十號進入地球軌道後,將依照預定計畫,與天宮一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和手控交會對接各一次。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結合期間,太空人將進駐天宮一號,並開展航太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

「組合體飛行」總計十二天,結束結合後,神舟十號將返回地球,預計在內蒙中部著陸;天宮一號則啟動火箭爬升,回到距離較高的「長期運行軌道」。

先前發射的神舟八號、九號,都曾演練與天宮一號接合。其中無人駕駛的神舟八號進行兩次自動對接,有人的神舟九號則進行手動與自動各一次。武平表示,神舟十號的任務是進一步考核太空船對接技術和組合體,並首度進行「太空授課」。

所謂太空授課是以中小學生為目標,由王亞平擔任「主播」,太空人張曉光兼任攝影。王亞平將展示無重力狀態下的物理現象,包括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並加深對品質、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武平表示,整場活動將由中央電視台轉播,至於將在哪天舉行?武平宣稱時間尚未確定。

現場有記者問到,俄國「聯合號」太空船,已可在發射六小時後就與太空站對接,神舟十號發射後多久才與天宮一號對接?武平承認,神舟十號與先前九號一樣,到兩天後才進行對接。她表示,快速對接代表更高的太空船的定位、控制技術,以及太空人的操作能力,未來中國大陸也將研究此方面技術。

武平說,神舟十號根據先前經驗進行一些改良,讓太空人有更舒適的生活。包括增加艙內垃圾收集袋的品種規格和數量,便於密封處理廢棄物。二是增加食品種類,針對太空人制定了個性化食譜。另外也替天宮一號更換地板、手腳限位器,使太空人在其中生活更方便。

※ 相關報導:

* 神十發射/航天軍工股高飛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956100.shtml

大陸神舟十號太空船將在今(11)日晚間5點至7點之間發射,將與天宮一號太空站對接,揭開大陸航天進入太空站時代序幕。此消息將近期炒熱的航天軍工股推向高峰,今年來航空航太設備逾十檔個股漲幅皆已超過50%。



◆ 神十發射/太空船… 沿襲俄國設計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程嘉文/內蒙額濟納旗十日電】2013.06.11

「神舟」太空船是中國大陸現役的載人太空船,總重八噸,是美國太空梭退役後,目前最大的載人太空載具。2003年10月,楊利偉搭載神舟五號完成飛行,使大陸成為繼美、俄、歐洲後,第四個「載人太空飛行」俱樂部成員。

大陸強調對神舟太空船「擁有完整智慧財產權」,不過神舟的外型,與俄國的聯合號太空船相當接近,尺寸更大一些。沿襲俄式太空船設計,神舟的人員空間分為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美國水星、雙子星、阿波羅太空船「一艙到底」不同。在發射升空時,太空人必須坐在返回艙中,到達軌道後進入軌道艙進行活動;等到返回地球時再回到返回艙,單獨落回地表。遺留在太空中的軌道艙,理論上可與下次發射的太空船再次接合。

此次發射的神舟十號,與先前已發射的八號、九號,都是2011年同批製造,特色是加裝了對接天宮一號的相關設施。當然經由八號、九號的經驗,也對神舟十號進行部分軟硬體改良。

至於將神舟送上太空的長征二號F,是目前大陸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相較當年美國「農神」火箭使用液態氫與液態氧,必須在發射前幾小時才灌入,一旦延遲必須抽出重灌;長征二號使用「可儲性液體燃料」,可以提前充填,不必維持超低溫。但是可儲性液體燃料具有劇毒性,而且燃燒能量不及液態氫,因此目標為20噸酬載量的長征五號,也將改用液態氫為燃料,不過目前尚未研發成功。

至於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則是於2011年9月發射。由於天宮一號的空間較寬敞,因此等於太空人的「旅館」。平常天宮一號在較高的「長期運行軌道」繞地球運轉,配合與神舟太空船的對接任務,則啟動本身火箭,降到較低高度會合。等到任務完成後,再啟動火箭爬升回高軌道。天宮一號的設計壽命是兩年,因此預期將是最後一次任務,未來將發射天宮二號取代。

fsj 提到...

2015年 陸將發射火星探測器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2013-06-12 旺報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太空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透露,中國大陸有望於2015年後,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

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於2011年11月9日在哈薩克發射。但該探測器升空後未能變軌,導致「螢火一號」探測計畫夭折。

《中國航空報》引述戚發軔的話說,上次任務失敗後,大陸有關部門需要時間來重新決策部署、進行準備工作,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時間可能在2015年至2020年間。

2012年,大陸完成太空測控網,有助於大陸實現對火星探測器的自主測控。戚發軔表示,中國計畫的探測不是登陸火星,而是讓航天器伴隨小行星一同飛行。

他指出,未來中國航天將主要致力於提高太空探測能力,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探月及太空探測工程;提高對地觀測能力;提高資訊利用能力,確保2020年建成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



◆ 大陸神舟十號 順利升空

【聯合報╱特派記者程嘉文/內蒙額濟納旗報導】2013.06.12

大陸「神舟十號」太空船於昨天下午五時卅八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三名太空人預計將在太空中停留十五天,這是大陸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飛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昨天到發射中心,視察擔任領導人後第一次載人太空任務。

載運神舟十號的長征二F型火箭,前天下午裝填燃料。昨天下午五點廿三分,所有地面人員撤離發射台;卅八分火箭準時點火,噴出一陣紅棕色煙霧,飛離發射塔衝向高空。隨著火箭逐漸變成空中的一個小亮點,現場群眾響起一陣掌聲與口哨。

稍後當局宣布,神舟十號已經完成「船箭分離」,順利進入繞地球軌道,顯示大陸的太空人計畫已成熟,也奠定了建立太空站的基礎。

大陸太空人在出發前依往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加「出征」儀式,會場安排大批工作人員、中小學生,穿戴當地蒙古族服裝歡送;三名太空人走向共軍總裝備部長張又俠面前,「請求」執行神舟十號任務,張又俠宣布「出發」,太空人在眾人歡呼聲中登車前往發射台。

雖然神舟十號已是大陸第五次載人太空任務,但仍然吸引大批民眾;太空人出發前,先與習近平見面,習近平表示,期待太空人凱旋。

神舟十號太空船將於發射兩天後,與已在地球軌道運行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會合;除了進行科學實驗外,女太空人王亞平也將進行「太空授課」,透過電視直播,展示無重力狀態下的物理特性。



◆ 神十發射/十幾國能的 大陸一國就搞定

【聯合報╱記者劉盈慧/台北報導】2013.06.12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特聘教授趙怡欽表示,神舟十號將嘗試在太空中與天宮一號「對接」,若整個任務順利完成,代表中國大陸將邁向「太空站時代」。在太空做無重力實驗、架設望遠鏡、探測月球,這些中國大陸都做得到,「也許很快就有大陸版的阿姆斯壯吧。」他笑說。

「對接像是把太空站一段段組起來。」趙怡欽表示,天宮一號是中國大陸太空站的雛型,裡頭有實驗室與太空人的生活艙,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後,神十能替天一補給物資、升級空廚與空調,讓太空人能長時間停留。

趙怡欽指出,對接好比把兩台高速行駛的火車瞬間準確接在一起,是一項非常難的技術,只要工程計算上稍有偏差,兩台太空船就撞壞了。有些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太空發展還停留在「有錢發射火箭,卻沒技術建太空站」的印象;若能突破對接技術的限制,中國大陸就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太空站,是太空發展的一大里程碑。

趙怡欽推估,接下來中國大陸只要再發射三至四次的火箭,就能建立一個完整的太空工作站。屆時,中國大陸可以在太空站上架設觀測宇宙的望遠鏡、觀測地球的攝影機,也能把地球上的動植物、化學物等生活物品,拿到太空中做無重力實驗,另外像是探測月球、發展間諜或軍事用途,都成為可能。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fsj 提到...

和外星生命說話 孤獨訊號將上線

【台灣醒報╱記者王一中╱台北報導】2013.06.13

如果你能對外星人發出訊息,你想說什麼?從本月17日開始,你可以在電腦前寫下你想傳給外星生物的訊息,它將由加州的訊號站發送到距離我們17.6光年的格利澤526恆星系。

如果一切順利,你可能在35年後就會收到回音。不過有些科學家擔心,隨意讓大眾對外星智慧生命發出訊息,恐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一群科學家與企業家開始了「孤獨訊號」(Lone Signal)計畫,租下了位於加州的詹姆斯堡通訊衛星地面站(Jamesburg Earth Station),並架設網站,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對外星生命發出訊息。訊息傳送的目標為距離地球17.6光年的格利澤526恆星系,據研究認為,這個恆星系內很可能有承載生命的星球。

17日網站上線後,所有人都可以登錄並寫下你想說的話,第一則發送出的訊息免費,接下來每則0.99美元,這項計畫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向大眾募資,推動尋找外星生命的工作。訊息發出後可以追蹤它發送的過程,同時也能在網站上看到其他人對外星生命講了什麼話。

過去人類曾對外發出訊號,希望被宇宙中有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生命發現。1974年曾朝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送出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2008年美國太空總署也曾對太空播送披頭四的歌曲《橫越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但是科學家一直辯論是否應該進行更大規模的計畫,也因此有些科學家對「孤獨訊號」計畫的後果感到擔心。

「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協會」(SETI Institute)前秘書長米歇德說,我們真的不知道外星生命的能力與動機是什麼,而雙方接觸的後果也無法預期,人類過去的歷史也實在讓人無法安心。「地外智慧生物搜尋協會」過去都被動的聆聽宇宙傳來的訊號,米歇德也因為不認同協會想改變做法主動出擊而辭職。

不過天文學家表示,如果有外星生命能接收到我們發出的訊號,有很大的機會他們大概也已經知道我們的存在。現在地球上廣播與電視的訊號很容易被接收,發出更強的訊號並不會改變現狀。



◆ 宇宙暗物質 中研院找到新證據

中央社 2013.06.13

宇宙充斥著暗物質,但屬性仍然是謎。中央研究院測量50個星系團中暗物質的密度分布,找到新證據,有助於解開宇宙起源之謎。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岡部信廣主持的國際團隊,利用太空望遠鏡測量50個星系團,發現暗物質密度具有由中心點向外圍遞減的特性,和科學界對「冷暗物質(CDM)」預測結果吻合。

岡部信廣表示,學界推測星系存在於一個由暗物質所提供的背景裡,天文學家早在80年前便首度獲得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但至今沒有任何學者找到暗物質的粒子。

中研院研究團隊以「重力透鏡」的方式觀測暗物質,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極遙遠光源所發出的光束,在接近大質量天體附近時會彎曲。由於星系團體暗物質的緣故,造成背景星系形狀改變,因此可以偵測到暗物質的存在。

岡部信廣等人將50個星系團觀測結果予以加總,獲得一個整體的平均參數,證實暗物質密度確實由星系團外圍向星系團中心遞增,與主流的「冷暗物質理論」相符,結果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網站。



◆ 建造巨型望遠鏡 找外星人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3.06.13

天文學家表示,目前有一項建造巨型熱追蹤太空望遠鏡的計畫,可以發現外太空散發的不明熱源,進而找到外星人與他們建立的文明聚落。該望遠鏡需5年時間興建完成,目前還在尋找資金。

這座計畫中的望遠鏡名為「巨人」 (colossus),口徑高達77公尺,是現已建立的望遠鏡的2倍以上。為了減少建造成本,望遠鏡將使用超薄鏡技術,以及少量的大口徑透鏡零件。巨人望遠鏡可以發現60至70光年外的星球上,外星都市散發的熱能,藉以確認文明存在。

庫恩說,熱能也可能是火山或其他自然現象所產生的。不過天文學家會觀察熱源,假如特定的熱源只比整個星球自然散發的高出一些的話,就很有可能是外星人的文明聚落。

提出建造計畫的科學團隊是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庫恩說,「假如投資人提供所有必要的資源,望遠鏡可在5年內建好」。目前該計畫仍在尋求民間資助,可能的建造地點在墨西哥聖彼得羅馬蒂爾山。



◆ 神舟總設計師:2020年建太空站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13.06.13

大陸神舟太空船總設計師戚發軔指出,神十發射後,大陸將發射「天宮二號」,並將在二○二○年前後建成首個有人長期照料的太空站,太空站直徑在五公尺左右,太空人在裡面不會感到侷促。其中,火箭運載能力是建太空站的關鍵。

廣州日報昨天刊發戚發軔的訪問稿指出,依照大陸載人航太的發展戰略,第一階段為載人太空船階段,第二階段是太空試驗室階段,前兩階段在為第三階段建設太空站進行技術攻關。

在這個階段中,有四項關鍵技術需要突破。第一個是出艙技術,這已由神舟七號完成;第二個是交會對接技術,這也是四項技術中風險較高的,規模大且技術複雜。

第三項是補給技術,就是在太空站和太空實驗室裡需要物質消耗。因為將來人在太空站中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喝的水,吃的飯,設備的消耗尤其是燃料,這些都要補給,需要運上噸物質的太空船—貨運太空船,且能交會對接;第四項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人的吃喝還有氧氣都需要再生。只有這四項技術突破了,才有可能建立太空站。

除了建設太空站,中國大陸目前也積極研製火星探測器,可望二○一五年後發射。屆時,大陸將在火星探測方面,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戚發軔指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大陸航太工程將主要致力於提高三方面能力。一是提高太空探測能力,繼續實施載人航太、探月及其他深空探測工程,加深對太陽系的認識;二是提高對地觀測能力,比如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目前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首顆衛星「高分一號」將於近日發射;三是提高資訊利用能力,以北斗導航系統為代表,確保二○二○年按計畫建成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

根據規畫,中國大陸將於二○一六年左右建設自己的太空試驗室,在二○二○年前後建設載人太空站。而這一年也是國際太空站預計退役之年;如果這一年中國大陸能夠建成太空站,屆時,中國的太空站可能成為全世界唯一的太空站。

北航教授焦維新則指出,火箭運載能力偏低,是中國大陸發展太空站必須突破的難關。焦維新表示,當前中國大陸的火箭運載能力與世界先進水準還有一定差距。



◆ 電死外星人?山東農民造假坐牢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961758.shtml

中央社 2013.06.13

中國大陸1名農民為了讓朋友相信真有外星人,特別用橡膠粗製濫造假外星人,還放在自家車庫的冰櫃。這個假外星人難取信於人,卻觸動大陸當局神經,讓這名農民遭行政拘留5天。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山東農民李凱得意洋洋將外星人照片發表在網路上後,公安隨即依「虛構事實」、「擾亂社會秩序」,將李凱關押5天。

李凱承認用鐵絲、橡膠和漿糊拼成外星人模型,希望讓他的朋友相信,外星生物真的存在。

李凱最初在大陸網站上發表自己與外星人的近距離接觸,還撒狗血地敘述,自己在用電網捕兔子時,如何抓到這個外星人。

他寫道:「我在黃河畔架設捕捉兔子的電網,突然間一架飛碟在我的腳踏車上飛。然後5個外星人一個一個下飛碟,但其中1個外星人闖進我佈下的電網內觸電。其他外星人回到太空船飛走。」

網友大量轉載他的貼文,大陸當局隨即採取行動,避免更多人上當。李凱原先的貼文遭刪除,公安也馬上將他逮捕。

fsj 提到...

衛星推進劑 成大研發環保燃料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6.14

國家探空8號火箭本月5日成功升空,其中所搭載的微衛星,採用環保的過氧化氫做為推進燃料,這項技術是由成大航太系特聘教授趙怡欽研發。

探空8號5日在屏東升空,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表示,一般都使用毒性相當高的「聯胺」做為衛星推進助燃劑,這次改用國人自行研發的綠色環保燃料,未來這項技術成熟後,台灣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將無毒火箭技術用在衛星上的國家。

趙怡欽指出,聯胺毒性高、而且必須自國外進口,受到限制同時價格高昂,過去國內發射探空火箭就曾遇過進口困難的問題,才會全力轉向過氧化氫發展。

他表示,過氧化氫就是一般常見的雙氧水,濃度約為2%,但用在衛星推進上,濃度必須在85%以上,同時設計以銀做為觸媒,讓燃燒溫度能快速達到1000度以上,釋放大量的熱及氧與水的混合物,做為推進動力,便宜又環保。2016年即將升空的福衛7號,也將採用這項新技術。

趙怡欽表示,過氧化氫除了可以做為衛星燃料,也是很好的氧化劑,可促進燃燒,例如加在汽車油箱裡,可加速起動,或是促進垃圾焚化爐的燃燒,減少排放廢氣。



◆ 完成對接 三太空人進入「天宮一號」

【聯合報╱特派記者程嘉文/綜合報導】2013.06.14

大陸太空船「神舟十號」昨天在繞地球軌道與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完成會合對接,三名太空人隨即進入天宮一號,預計將在天宮一號停留十二天。

神舟十號於十一日下午發射進入繞地飛行後,經過多次調整軌道,「趕上」已在軌道中等候的天宮一號。

十三日下午十三時十八分,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環接觸,並順利鎖緊,完成兩艘太空船的結合。三名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隨即「飄」過甬道進入天宮一號。

根據先前的官方消息,神舟十號將進行兩次對接練習。昨天完成的是自動對接,依計畫應該會再實施一次對接,由神舟十號的太空人自行手控完成。

在大陸的載人太空計畫中,神舟七號至十號屬於第二階段,也就是練習太空人出艙、太空船在地球軌道中運動、與另一太空船的接合。相關進程約等於美國太空計畫史上,一九六○年代中期的「雙子星」計畫。由於雙子星計畫成功達成目標,才保證接下來的阿波羅登月計畫得以進行。

天宮一號於二○一一年發射後,已經與神舟八、九、十號完成對接,由於其設計壽命為兩年,這應是其最後一次任務。此次三名太空人在天宮一號內停留十二天,雖然已經創下大陸太空計畫的紀錄,但先前消息指出,天宮一號可以讓三名太空人居留廿天,為何最後一次任務仍未發揮設計性能,也引發一些好奇。

在天宮一號退役後,中共預計發射更大的「天宮二號」,逐漸形成真的能長期讓太空人駐留的「太空站」。不過神舟太空船與天宮一號的重量,都已達到長征二F號運載火箭的酬載極限,如果想將更大的太空船送入地球軌道,需等到新一代長征五號火箭研發成功,才能如願。

fsj 提到...

研究:防太空輻射 塑料比鋁好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6.18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稍早公布,太空中的輻射過高,可能會影響人類健康,包括在外太空從事任務的太空人,都有可能因為在暴露過多的輻射中,導致疾病甚至癌症。而今,美國科學家利用從月球觀測衛星取得實驗資料顯示,塑料保護人類不受輻射影響的效果,遠比過去常用的鋁還要佳。

美國西南研究院與新罕布夏大學科學家從「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實驗取得資料指出,塑料可降低人類暴露在外太空的「宇宙射線」(cosmic rays)輻射量,效果遠比金屬鋁還要好。

若將這種常見的物質廣為運用,將可降低太空人在外太空出勤時的危險,甚至可作為未來人類到太空時的保護措施之一。研究者蔡德林表示,「塑料與其他輕物質在防止宇宙輻射上,較鋁還要佳。」

宇宙射線是指行星爆炸後,因巨大壓力噴出到太空中,是微小並具高能量的物質。人類居住的地球因為受大氣層保護,已阻隔了這些有害物質,但在外太空第一線出動任務的太空人,則經常暴露在這些危險物質的威脅之下。

NASA曾利用在火星出任務的好奇號取得的數據發現,前往火星途中,人類暴露輻射是比待在地球高出數百倍之多。鋁一直以來,被使用為製造太空載具的主要原料,但鋁對於防止宇宙射線成效不彰,而且重量重,不符合因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燃料成本;塑料意外的出線,無異對人類能更安全遙遊外太空的夢想,又跨出了一步。

根據NASA最新公布資料,人類只要過度暴露在1西弗輻射(Sieverts),罹患癌症的風險會提高5%,地球每年來自外太空的輻射約10毫西弗(Millisieverts),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6個月內就會暴露在100毫西弗下,至於從火星好奇號上儀器測得的輻射值,已經高達330毫西弗 。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Space Weather》期刊。



◆ 歐洲火星探險計畫 2016啟程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6.19

歐洲太空總署與廠商正式簽署合作契約,宣示歐洲將如期在2016年前往火星進行探勘,第一批前往火星的設備,除了將偵測火星上是否有能組成生命條件的氣體外,也將為2018年再度前往火星探勘地質鋪路。

歐洲太空總署(ESA)在今年的巴黎航空展上,正式與法國泰雷茲阿雷尼亞太空公司簽約後,宣告2016年歐洲前往火星探勘的時程已進入倒數階段;稍早歐洲太空總署已與俄羅斯航太總署(Roscosmos)合作,預計在2016年與2018年前往火星,尋找過去及現在存在的生命跡象。

預定2016年發射的設備,包括能偵測火星上甲烷及其他氣體的「火星微量氣體探測器」(Trace Gas Orbiter),並協助收集火星上資料,以期在2018年再度登陸火星,進行更深入的任務,歐洲太空總署將出動一具能探測火星表面下2公尺深的探測器,探鑽火星上的物質。

泰雷茲阿雷尼亞太空公司執行長嘉雷表示,「今日歐洲火星探險終於邁向正軌,對於這項結果,我們感到非常高興。」

甲烷氣體屬於基本有機分子,過去研究曾指出,火星薄薄的大氣層可能有甲烷,但相關數據或是其來源都未被進一步證實。

歐洲太空總署也宣布,投入服役長達4年的「赫歇爾」(Herschel)太空望遠鏡,已達服役年限,並已正式退役,歐洲太空總署官員費里表示,「歐洲國家過去從這架望遠鏡,獲得許多相當傑出的成果。」

造價14億美金(約台幣418億元)的赫歇爾望遠鏡,共進行了3萬多次觀察,收集到2萬5千小時以上的數據,其主要收集宇宙及行星與星系組成資料,並可觀察到天體發射出的微弱光線。在服役4年內,讓人類更了解極遙遠的星系,以及觀測到一顆在太陽系的彗星,並且證實在太空中確有氧氣分子存在。

赫歇爾望遠鏡在今年4月時已任務已告一段落,直到本月17日因燃料完全耗盡,並出現高溫形同報廢,最後功成身退畫下句點。



◆ 兩億年後 歐洲和美洲大陸合併

中央社 2013.06.18

地質學家在葡萄牙外海發現一個新的俯衝帶,正將歐洲拉向美洲大陸。也就是說在2億年後,人類將可從歐洲步行抵達美洲。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報導,澳洲墨爾本摩納希大學(Monash University)研究人員說,他們在葡萄牙外海發現一個「胚胎期」俯衝帶,這是大西洋最終將關閉的首批跡象。這股地質力量正慢慢地將歐洲拉向美洲,預計需時2億2000萬年完成。

研究結果刊登在「地質學」(Geology)期刊,一個地殼板塊開始沈降到另一個板塊下方時就會形成俯衝帶,繪製海底地形圖的地質學家,發現一處地點開始出現裂痕。地質學家說,新俯衝帶可能是進入海洋盆地週期性開合的新伊始。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杜華德(Joao Duarte)在新聞發布上說:「我們探測到的是一個活躍邊緣的最早開端,它像是胚胎期俯衝帶。」

他說,重大的地震活動,包括1755年重創葡萄牙里斯本的地震顯示,區域內可能有聚合性地殼運動。

杜華德說:「我們首度不僅能提供證據,同時也提出前後一致的驅動機制。」

觀察這個新俯衝帶如何形成,可得出協助瞭解大陸如何形成的新資料。地質學家說,俯衝帶充分發展完成可能要費時約2000萬年。

fsj 提到...

今年最大 周日晚看「超級大月亮」
http://udn.com/NEWS/LIFE/LIF1/798032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6.22

許多人都以為中秋節當晚的月亮最圓最大,那可不一定,天文館指出,今年最大的滿月將出現在明天晚上7時32分,屆時月亮與地球的距離為35萬6990公里,比平均36萬公里,近3000公里,距離近,看起來當然更大更亮。

像直徑33.46公分蛋糕

到底明晚滿月有多大?天文館助理研究員詹佩菁解釋,如果與今年最小滿月將發生在12月17日晚間,明天最大滿月將比最小滿月大了12%。簡單換算,如果平常月亮看來像是直徑30公分大小的蛋糕,那明晚月亮則變成直徑33.46公分的蛋糕,足足大一吋多。

花蓮以北、北部看得到

不過,超級大月亮並非每個地方都看得到。中央氣象局預報員劉人瑋指出,由於明天風向偏南風、西南風,加上雲量阻擋,中南部民眾想看超級大月亮,可能得碰運氣。至於東半部花蓮以北、及北部民眾則較幸運,雲量較少,只要抬頭,就可目睹今年最大滿月。

用雙筒望遠鏡看很壯觀

如何觀賞超級大月亮才精彩呢?詹佩菁建議,可以使用賞鳥用的雙筒望遠鏡,倍數約七至十倍,月亮看起來就挺壯觀。如果到天文館,透過倍數高達144倍的專業望遠鏡,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月亮局部某幾個的坑洞構造,月亮表面上凹凸情況可說是鉅細靡遺。

為了服務大眾,天文館第二觀測室於明天晚上7時至9時特別免費開放,除了提供高倍率望遠鏡,現場還將免費發送天文館特製月面圖海報,並有專人解說。

fsj 提到...

神十、天宮一號 手控對接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3.06.24

廿三日上午十時零七分,大陸神十太空船在太空人聶海勝操控,張曉光、王亞平的配合下,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

據新華社報導,廿三日上午八時廿六分,神十太空人手動控制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神十太空船撤離至與天宮一號相對一定距離處。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兩個航天器飛行狀態,進行全面檢查確認後,由太空人聶海勝操作手柄,控制神舟十號太空船向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緩緩接近,太空人張曉光、王亞平密切監視太空船儀表參數和對接靶標,三人密切協作、配合默契。

十時零分,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環接觸;十時零七分,兩飛行器連接成組合體。按照計劃,三名太空人再次進駐天宮一號,繼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

在實現手動對接後,神十的任務基本完成,太空人在天宮一號內除進行科學實驗,也將開始準備回程工作。

據報導,神舟十號太空船將於廿六日在大陸內蒙自治區中西部預定區域著陸,昨天內蒙包頭市巡特警已至「神十」可能著陸的現場展開警衛任務。

包頭市巡特警將協同基地工作人員做好安全警戒、太空人護送和緊急情況處置等任務。

包頭市警方表示,目前該市巡特警支隊已制定嚴密的警衛方案,每一位指揮員、特警隊員均有負責的固定位置,以為神十返回著陸做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