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氣候變遷引發極端天氣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146010.shtml
【世界日報╱法新社/5日電】2013.09.06
國際專家小組檢討去年發生的12件極端天氣事例,從美國和非洲乾旱 ,一直到歐洲、澳洲、中國、日本和紐西蘭豪雨成災,並斷定其中大 約六件與人類使用化石燃料造成氣候變遷有關。
由「美國氣象學會公報」發表的研究報告,是由包括世界各地18個研 究團隊進行的同業檢討研究,並發現他們選定的極端事例,約有一半 因人為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和塵粒,導致海洋溫度暖化和氣溫升高,使 情況比預期的嚴重。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 (NOAA)主管卡爾(Thomas Karl)說,根據 這些專家的分析,不論氣候是否改變,這些極端事件都可能發生。
他說,這種研究是希望瞭解日後這類極端事件會不會更頻繁出現,以 及它們的嚴重程度改變究竟是自然因素所致,還是人為改變的結果。
科學家說,澳洲和紐西蘭豪雨,以及西南歐創紀錄的冬季乾旱,有部 分可能是人為影響所致。但是,中國和日本的異常豪雨,雖達到極端 程度,可是與人為氣候變遷似乎沒有明確關連。
去年的美國乾旱也似乎與氣候變遷無關,雖然這些科學家去年曾指出 2011年開始的嚴重乾旱,似乎因人為的全球暖化而更加嚴重。
專家說,要確定極端天氣的原因非常困難,因為氣候變遷雖可能助長 這些情況,可是絕非唯一因素。
人類對天氣的影響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去年3月到5月美東不尋常 的熱浪。研究報告說,這個事件估計有35%是人為因素促成的,並導 致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提高12倍。
去年9月北極海冰層也縮減到空前低的341萬平方公里,比1979到2000 年每年此時的平均範圍幾乎縮減一半。科學家預期北極海冰層會繼續 縮小,到本世紀中期可能完全消失。
研究報告說,這種現象無法完全用自然變化來解釋,雖然人為影響有 多大還不清楚。
研究報告也表示,去年在紐約和新澤西一帶的美國東岸造成慘重災情 的「珊迪」風暴,是許多不同因素匯集,才導致如此重大的衝擊。
因此,研究報告警告說,「珊迪」可能是去年最難以充分解釋的極端 事件,而海平面升高和海岸侵蝕,將使日後連較弱的風暴都會造成類 似災害,美國和其他地方也可望更頻繁出現這類超級風暴。
※ 相關報導:
* 暖化哀歌…挪威發現餓死北極熊
* 防災不只是政府責任
* 暖化減緩挑戰主流
* 南極夏季融冰 50年來最激烈* 馬達加斯加颶風 災民吃蚱蜢
* NASA:劇烈颶風將益加頻繁
* 孫維新:破解末日迷思,期待深刻省思
* 紐約一個城市兩個世界! 曼哈頓半明半暗
24 則留言:
美優勝美地環火 近千平方公里
中央社 2013.09.07
美國加州北部延燒20天、擴及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環火(Rim Fire),預期今天火勢會加劇。環火已擴及996.94平方公里,面積超過德州達拉斯市,已成為加州歷來第三大森林火災。
路透社報導,加州森林及消防處(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restry and Fire Protection)、美國農業部林業署(Forest Service)及相關當局發布聯合聲明說,名稱取自觀景點「世界之環」(Rim of the World)的環火,預期會再燒兩週。
這場8月17日開始延燒的大火,從昨天以來擴大了將近1萬英畝,雖然野火大致還在防火線內。消防隊員在環火約80%周圍開闢了防火線。
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位於舊金山以東,每年約有400萬遊客,多半於6月到8月間造訪。通常8月有62萬名遊客,但這場大火使遊客人數下降。
全球冷化? 北極冰層面積年增6成
自由 2013.09.09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七日報導,今年北極夏季因氣候較冷,使得北冰洋冰層面積不但自去年的創歷史新低回升,而且比去年同期大增六成,相當於增加將近一百萬平方英里,現在部分重量級科學家認為,全球正邁入一段冷化時期。
在北極即將進入每年冰層重新結凍的時間點之際,現在北冰洋連續冰層已比半個歐洲大陸還大,而且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仍終年受浮冰所阻,阻礙多艘原本打算航行此航道的船隻。另外,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草案外洩內容,讓部分科學家主張,全球正邁入一段冷化時期,要到本世紀中期才會停止。
此論點若獲得證明為正確,將反駁先前所預測災難性全球暖化迫在眼前。多年來,有關全球暖化災難的預測促使多國投入大筆資金用於環保措施,以對抗氣候變遷效應;六年前美國科學家根據電腦模型預測,北極冰層可能在今年完全融化。但現在數家主要的氣候研究中心已接受全球暖化自一九九七年起即已「暫停」的說法。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將在本月稍晚召開會議,但外流文件顯示,出資成立IPCC的各國政府認為,既有草案未適切解釋全球暖化暫停現象,要求更改一千五百處內容。兩大核心問題是,氣溫隨二氧化碳值增加而上升的程度,以及人類製造溫室效應氣體及自然變化,要為過去一百五十年來全球暖化所負責任各為多少。
IPCC報告草案中,對人類造成全球暖化的肯定態度,從前一次二○○七年報告的九十%增加到九十五%。但美國氣候學家柯里(Judith Curry)說,現在學術界對此越來越不肯定,顯然預測模型對二氧化碳太敏感,「我看不出IPCC提高其肯定度的理由。」她指出,海洋溫度的長期循環意味著,全球或許正接近一段類似於一九六五到七五年之間的時期,那段時期全球明顯冷化,當時曾有部分科學家預期冰河時期即將來臨。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曹尼斯(Anastasios Tsonis)說,「我們已處於冷化期,我認為至少接下來十五年都將持續。一九八○和九○年代的暖化,無疑已經停止。」柯里說,未來五年北極冰層的變化將是了解氣候變遷和未來政策的重要觀察指標。
全球暖化 10旅遊景點恐消失
【台灣醒報╱記者彭書穎╱台北報導】2013.09.12
最近,美國南漢普頓大學研究院的尼科爾斯教授組成的科學家研究小組,發表了一份有關全球暖化影響的調查結果。研究人員從全球136個人口超過100萬的沿海大都市為對象展開調查,評出了10個可能會因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旅遊景點。國人喜愛的旅遊景點大堡礁、威尼斯,以及馬爾地夫等地赫然在列。
第一名,澳洲的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有2900個大小珊瑚礁島,長2011公里。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被喻為海上生物樂園的大堡礁,目前因過度開發,已導致許多珊瑚種類開始白化死亡。如果情況沒有改善的話,不到10年的時間將徹底消失。
第二名,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量和流域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居世界第一。被譽為「地球之肺」和「生物天堂」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過度開發、森林火災,使得熱帶雨林正在快速消失。
第三名,乞力馬札羅山,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一個火山丘。有「非洲屋脊」之稱。山頂從前終年都是冰雪,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違法的伐木等產業以及森林火災,都加劇了冰層的融化。冰雪覆蓋面積比過去減少了90%,雪線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後退。10-15年後山頂的白雪將完全消失。
第四名,世界上10大高峰有8個在尼泊爾境內。因全球暖化,尼泊爾薩加瑪塔國家公園的冰雪逐漸融化成冰川湖泊,雪水已經造成了小規模的災害,如果融雪的情況繼續發生,將來會有更嚴重的洪災發生。
第五名,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是地球上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鹽分高達30%,也是地球上鹽分居第二位的水體。由於阿拉伯半島、非洲大陸及歐洲大陸長期的板塊擠壓,面積不斷縮小,加上全球變暖,死海正在快速蒸發當中。
第六名到第十名分別為:「水上都市」威尼斯、「失落的天堂」的馬爾地夫、瑞士冰河、秘魯的馬丘比丘,以及南北極。
◆ 強震變多! 專家:西部、大台北危機大
TVBS作者: 黃宇潔 | TVBS – 2013年9月5日
全球平均一年,會發生15次的7級以上強震,但現在才9月初,就已經發生了15次強震,中研院研究員提出警訊,強調強震「恐怕只會越來越多」,而且,台灣發生地震,竟然跟日本之間,有巧合關連,過去百年,日本一旦發生強震,台灣也會發生災害性地震,但這個間隔時間,也從10年已經縮短變成5年以內,這次日本東北發生6.9級地震,也成了台灣的一大警訊。
「大地震」三個字,已經讓日本人毛骨悚然了,內文這幾個字「首都直下地震」,又引發大恐慌,想不到,還真的被日本地震預測專家串田嘉男給說中了,台灣時間9月4日早上8點19分,日本福島和宮城縣等地,發生芮氏規模6.9的地震,包括千葉、神奈川,甚至東京,都感受到搖晃,還一度讓東北新幹線停駛。
日本網友:「日本關西地區將發生規模非常驚人的強震。」
其實,串田嘉男在日本天文界赫赫有名,預測地震更是讓他出了大鋒頭。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有一種說法是說,地震要發生的時候,可能在還沒有發生之前,它地殼已經蠢蠢欲動,有點破裂,那這樣子,它就會釋出一些電離子出來,它就會擾動震央區上空的電離層,一般的電離層擾動,他認為這個方法,大概5天內(會發生地震)。」
這個方法,在研究地質30年的陳文山眼中,可信度還得打個大折扣,倒是有歷史經驗可循,日本東部外海從這一側,只要是標明顏色的圈圈,就是發生過地震,其中,不乏7級以上的強震。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東京灣這裡面,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剛好是三個板塊交界,就是這邊我剛才講,這邊有個菲律賓海板塊,這是一個太平洋板塊,那這裡面就是歐亞大陸板塊,所以三個板塊擠在東京灣這裡,這個都是很大的(地震),至少都是(規模)7點多以上,都在這個區塊裡面。」
其實,日本政府曾經預估過,如果真的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東京可能會有多達1萬1千人因此罹難,經濟損失更高達112兆,當時預估的強震最大震度是7,其實,芮氏規模7的強震,已經相當於30顆廣島原子彈。
就連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也做過統計,如果在南海海溝發生8級地震,那麼,東京都內和大阪灣周圍,30層以及45層的高樓,可能遭受嚴重損壞,日本經驗,其實台灣也不能輕忽。
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1896年(日本)的三陸地震,我們就有1903年的梅山地震,1923年的關東地震,我們就有1935年的新竹苗栗地震,1995年的阪神地震,我們就是1999年的集集地震,所以可以看到,從這邊到這邊大概是(間隔)10年,那從這邊到這邊已經不到5年了,所以這次發生東北外海大地震,其實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的嚴肅而且沉重。」
意外的巧合,讓人不難聯想,畢竟,日本和台灣都在菲律賓板塊上,而台灣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就在西半部,1906年,梅山地震有7.1級,1935年,新竹地震也是7.1級,而1999年的集集地震高達7.6級,台灣這顆番薯,地形出現大變化,但最可怕的是,強震恐怕只會越來越多。
在1979至1990年代,全球每年平均發生12次7級以上強震,1990年後,次數拉高到15次,而今年不到9個月,全球已經發生15次,換句話說,7級以上強震,很可能在接下來4個月會再發生。
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那規模6以上的地震,我們台灣一年大概是(發生)2-3次,其中至少有一次會在我們陸地上,那今年已經兩次在陸上了,那地震的震源越淺,它的地表震動越大,它帶來的破壞力也越強,所以西部地震帶是我們覺得說,風險評估裡面是最高的。」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我們用依照當初1694年,那種地震當時的描述來講,就是大概士林、三重、蘆洲,這些區域都沉到淡水河基隆河下去,如果是那種規模的話,以現在發生來講,大台北市當然會毀掉很厲害。」
顯然,只要地震斷層處於活躍狀態,強震危機就時時刻刻存在,躲也躲不了。
百年最強暴雨 上海交通大打結
【記者翁路易/綜合報導】2013-09-15 旺報
上海13日下午降下百年最強暴雨,多條路段全線堵塞,地鐵2號線、6號線停駛2小時;虹橋機場則有70架次班機受阻。上海中心氣象台發布自2010年來首個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浦東地區降雨量在短短1個小時內達到137.1毫米;超過10個區域1小時內降下超過100毫米雨量,刷新133年來的紀錄。
《東方早報》報導,13日下午4時左右,浦東地區遭受狂風暴雨襲擊,大雨源源不斷從空中直接灑落,浦東聯洋、洋涇、世紀大道、張楊路等路段在短短1個小時內淪為汪洋,行人、車輛寸步難行。浦東市民表示,浦東新區北張家浜路68號門口整條道路積水已深達腰部。
車流長龍蔓延數公里
暴雨自東北向西南橫掃浦西中心城區、閔行、金山、松江等地。上海氣象局表示,由於暴雨雲系移動緩慢,暴雨將持續2小時以上,浦東、黃浦、楊浦、長寧等區紛紛「淪陷」,車輛熄火、積水一度沒過行人膝蓋。
杭州多處停電
打浦路隧道浦東向浦西出口處路樹被風吹倒,導致打浦路隧道浦東向浦西方向堵塞,無法正常通行。浦東張楊路附近,周邊道路幾乎已被車輛堵塞得水洩不通,車流長龍蔓延至數公里之外。
地鐵2號線則因雨水倒灌,引發訊號設備故障,人民廣場站到上海科技館站停運。6號線雲山路至五洲大道站下行線因雷擊造成地鐵斷電,影響正常運行。經緊急搶修,2小時後全線恢復通行。
暴雨同樣襲擊浙江,杭州地區13日下午5時也降下暴雨,城西一帶招牌掉落砸中了車輛;大樹倒塌壓壞電線造成多處停電,更有一處社區管理人員在地下室抽除積水時,不慎觸電緊急送醫搶救。
浙江在線報導,杭州西溪濕地降下豪雨127.4毫米,三塘一帶下了65.5毫米,德勝也下了53.4毫米。杭州毛姓民眾表示,「突如其來的暴雨讓多處路段淹水,平常20分鐘的車程,居然開了快3小時,更慘的是一回家發現停電了。」
暴雨帶來的閃電也造成杭州蕭山機場航班大亂。機場工作人員表示,落雷打不停,班機無法正常起降,19個航班無法降落,只能備降於南京、無錫、廈門等機場,另有29個航班無法起飛。工作人員無奈的指出,航班全部消化完畢恐怕要到凌晨了。
◆ 美科州洪災 40年來最慘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164466.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3.09.15
美國科羅拉多州連日豪雨引發河水暴漲,淹沒道路與農田,沖垮橋梁和房屋,創下近四十年來最慘重的災情,至少造成四人死亡、一百七十二人失聯。已有數千人被迫撤離家園,而且不知道洪災過後家園是否還在。
十一日晚間開始的這場暴雨使科羅拉多州柯林斯堡、波爾德、丹佛、科羅拉多泉等大城,一直到懷俄明邊界淪為水鄉澤國。河水水量暴漲至往年同期的五十多倍,科羅拉多水科學中心副主任金布諾說,南普拉特河十三日下午五時卅分每秒約有七百一十一立方公尺的水量,比國家氣象局預估的還多。
科州州長希肯魯帕十三日宣布十四郡進入災難緊急狀態,動用六百萬美元救災及重建基金。科州國民兵、救災團隊用小艇和直升機搜救災民。科州官員證實有四人死亡,分別是兩名十九歲情侶在波爾德遭洪水沖走,詹姆斯鎮一名男子遭倒塌建築壓死,另名男子在科羅拉多州泉南方溺斃。官員說,一百七十二人失聯,但強調這些人尚未列為死亡或身陷危險,只是還沒跟親屬聯絡。
洪災阻斷道路、導致停電、困住居民,也打亂賽事。科羅拉多大學延後十四日與佛雷斯諾加州州立大學的美式足球比賽,這是史上第三次,第一次是因為甘迺迪總統遇刺,第二次則是因為九一一恐怖攻擊。
這是科州一九七六年以來最嚴重的洪災,一九七六年大湯姆遜河水暴漲,拉瑞默郡有一百五十人死亡。
萬宜颱風襲日 京都嵐山桂川暴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166982.shtml
【中央社╱東京18日專電】2013.09.16
萬宜颱風侵襲日本關東甲信、東海等地,風強雨急,至少48人受傷、6人失蹤。京都最知名景點渡月橋濁水滾滾,水勢驚人。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萬宜颱風襲日,毀損17府縣117棟屋舍受損。7府縣20萬5000人接獲撤離指示,16府縣34萬6000人接獲勸離指示,21都府縣7萬4000戶停電,部分航空、海運、新幹線停駛。
日本氣象廳表示,萬宜今天上午近8時(台灣時間7時),由愛知縣豐橋市附近登陸,11時許,在甲府市西北西30公里處,測得最大風速每秒30公尺、瞬間最大陣風每秒45公尺。
日本氣象廳上午5時發佈大雨特報,估計下午颱風漸漸接近東北地區,北日本將陷入強風豪雨。
氣象雷達顯示,靜岡、愛知、岐阜縣降雨量每小時約100至110公釐。長野、新潟縣豪大雨不斷,近畿、東海、北陸、關東甲信、福島縣等地面臨土石流風險,近畿及東海、北陸地區,則面臨河水氾濫的風險。
滋賀縣及京都府、福井縣下起數十年罕見的大雨。今天上午10時許,京都最知名景點嵐山的桂川濁流滾滾,暴漲的河水直逼渡月橋底,許多商店、旅館嚴重浸水。京都某些住宿旅客被迫搭救生船撤離。
氣象廳呼籲,民眾要嚴防土石流、河川暴漲、強風、大浪等,有些地區可能會遭遇雷擊甚至龍捲風,務必注意周遭環境變化。
◆ 美國科州淹大水 逾千人失聯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9.16
美國科羅拉多州洪水災情持續擴大,截至15日已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由於連日大雨不斷,不僅洪水範圍已擴及全州15個郡,並使得救援任務受阻。
科州洪災地區已擴大至東部大平原,大雨並使得當局從落磯山山腳至東北部平原搜尋受困民眾的任務更加困難。州長希肯魯帕表示,國民兵直升機已由災區救出逾2000人,但15日因受天候不良影響而停飛。
科州至今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北部的拉里莫郡和圓石郡,以及南部的艾爾巴索郡。
許多從11日開始因洪水而與外界中斷聯繫的偏遠地區居民,至今仍受困。依據科州當局公布的資料,這場洪災已造成1500棟房屋全毀、1萬7500棟房屋受損,以及多達1253人下落不明。不過,在許多地區的電信設施陸續完成搶修後,當局希望下落不明人數將逐漸下修。
科州國內安全和急難管理廳發言人米奇‧特洛斯特表示,許多下落不明者是屬於目前親友無法以電話聯繫的居民。她強調:「我們不認為會發現1000人罹難。」
當局至今已由15個郡的災區撤離1萬4500人,14日晚間有1329人在28個緊急收容所過夜。特洛斯特指出,許多撤離居民是借住親友家或住旅館。
◆ 印尼火山爆發 急撤3000人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3-09-16 中國時報
印尼蘇門答臘島的西納彭火山(Mount Sinabung)15日破曉前猛烈噴發,大量岩石與滾燙的紅色火山灰直衝天際,隨後飛落在幾個鄰近村莊。北蘇門答臘省政府已事先緊急撤離火山周圍村莊3710位居民,目前並未傳出任何人員傷亡。
西納彭火山位於北蘇門答臘省卡羅區,這座火山曾經休眠將近100年,直到2010年8月和9月才再度爆發,當時迫使鄰近地區約1萬2000人撤離。此次是西納彭火山4年來第3度噴發。
北蘇門答臘省災害局負責人納蘇提翁說:「火山方圓3公里內的地區,共有超過3000人撤離,所有人都安然無恙。」印尼國家災害管理局發言人努哥羅赫說:「目前已撤離3710人。」
由於火山周邊土壤肥沃,有不少農民選擇比鄰火山居住耕作。當局將平時用來舉辦傳統文化與宗教儀式的5個會堂,作為臨時避難所,以安置疏散的民眾。在疏散過程中,緊急醫護人員分發口罩給民眾。火山雖持續噴煙,但部分農民仍老神在在,繼續在田裡幹活。
印尼位於地震和火山爆發頻仍的太平洋火環帶,境內有100多座活躍的火山。首都雅加達東邊約2000公里的帕盧厄島上,一座名為羅卡滕達的火山甫於上月爆發,附近3個村莊遭殃,數棟民宅被毀,有4名大人和2個小孩罹難。
萬宜颱風襲日 京都撤42萬人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168180.shtml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十六日電】2013.09.17
萬宜颱風(日稱「第十八號颱台」)日本時間十六日上午八點在愛知縣登陸,從近畿、東海到關東都籠罩在其暴風圈,日本氣象廳對京都、滋賀、福井發布第一次「大雨特別警報」,京都知名觀光景點嵐山渡月橋,快被暴漲的河水淹沒。
萬宜颱風帶來的大雨十六日清晨展現威力,京都市、福知山市內河川氾濫,部分橋敦斷裂、橋面崩壞。居民說,「道路都變河了。」京都府內一度要求廿萬戶、超過四十二萬人撤離。
中學二年級的松村郁佳說,清晨三點接到手機簡訊,通知大雨來襲,但大樓一樓已進水無法外出,只好躲在家裡。京都市右京區的部分橋梁斷裂,目擊者說,「被好大一聲『咚』吵醒,看過去,橋斷掉,救護車掉進河裡。」渡月橋像「浮在河上」的一條路,附近的賣店、小吃店全泡水。
今年八月頒布的「大雨特別警報」有兩個發布基準,在一定區域內三小時累積雨量或四十八小時內雨量為該區「數十年來僅一次」的數值。氣象廳說,本次發布特別警報的三府縣,十五日到十六日清晨四點半累積降雨三百毫米。
不過各地方政府籲居民撤離,至少四十萬人被要求疏散到安全處。埼玉縣及群馬縣則受強陣風侵襲,有房舍被倒下的電線桿壓壞。東京都內風勢強勁,靖國神社大樹被連根吹起,一人受傷。日本全國至少有兩人死亡、四人失蹤,九十六人輕重傷。
全球熱量生產豐 10億人仍飢苦
中央社 2013.09.19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表示,全球農業生產已提供足夠120億到140億人口使用的熱量,但約有10億人口仍苦於飢餓,另有10億人口營養不良。
貿發會議發布「2013年貿易及環境報告」建議,無論貧富,各國政府應放棄工業「單一作物種植」,改採多樣、永續耕種。
這份報告分析氣候變遷在未來數年對農業的影響,尤其警告,在發展中國家的較脆弱區域,會出現越來越多乾旱、飢荒、農地流失、主食價格上漲等問題。
根據報告,2011年到2013年中的食物價格,比2003年到2008年的食物價格高了80%;全球肥料使用在過去40年成長了8倍,但穀物生產量卻只增加1倍。
農業生產成長率近期從每年2%往下降,且農業已造成兩種環境傷害,也就是氮污染了土壤和水,及生物多樣性損失。
另外,約有10億人口仍苦於飢餓,另有10億人口營養不良,然而全球農業生產已提供足夠120億到140億人口使用的熱量。
超過7成飢餓及營養不良的人口,自己就是小規模農民或農工,這顯示貧窮及食物取得管道是刻不容緩的挑戰。報告認為,最優先問題是要讓鄉村窮人在食物上自給自足,或透過農業賺取足以維生的收入。
報告建議,應採取較不依賴肥料及其他添加物的農業系統,種植多樣化作物,支持小規模農場,提倡更在地化的栽培及消費,並呼籲小農場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更好的聯繫。
報告表示,現行農業採用慣行的單一作物種植工業生產,但這種方式很依賴肥料、化學物等,應把目標轉為多樣化永續、可再生生產系統,不但可大幅改善小規模農場的生產力,也可促進鄉村發展。
報告提出警示,鄉村持續貧窮化、飢荒仍存在於世界各地、人口不斷成長、越來越多的環境疑慮等,應被視為人類整體危機,必須在氣候變遷對發展中國家造成重大損害前採取有遠見的行動。
氣候變遷預計會在未來數年對發展中國家造成巨變,尤其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及南亞,農業生產成長減緩,人口卻迅速增加,將使現有飢荒、乾旱、食物價格飆漲、農地取得問題更加惡化,而這些問題又會導向大規模人口遷移、國際情勢緊張、為食物及水土資源產生衝突等。
報告也指出,現有的食物供需不平衡問題必須改正過來,並調整目前的農業貿易規則。
◆ 華北地下水短缺 影響糧食生產
中央社 2013.09.19
(中央社台北19日電)大陸北部地區是主要糧食產地,但近來因為超抽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專家警告,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地層下陷等因素將影響當地糧食生產。
新華社報導,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大陸北方糧食生產穩定性和產量的主要因素。這種情況在華北平原最嚴重,目前河北中南部平原用於糧食生產的地下水淨消耗,已造成區域平均地下水下降達7.4公尺,局部地區達20公尺。
報導說,華北平原是重要糧食產區,1970年代以來,隨著灌溉技術的發展,大陸農業產量得到大幅提升,但同時也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溼地萎縮、地層下陷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給未來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威脅。
報導引述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表示,「目前華北區域淺層地下水都在30公尺以下,導致土質乾化,很多天然的溼地如不進行補水將不復存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則指出,目前中國水生態不斷退化,北方平原區地下水嚴重超採,已形成160多個地下水超採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博士張玉翠說,「地下水資源的循環再生週期漫長,過量消耗所引發的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斷流、地面沉降(地層下陷)等一系列環境負效應,也許是我們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都難以有效解決的」。
報導說,由於農業、工業用水量不斷增大,河北近年來地下水下降速度驚人,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危機。相較1950年代,現在地下水位已下降了20至30公尺。
◆ 雙風暴夾擊 墨西哥奪命暴洪47死
自由 2013.09.19
墨西哥本週罕見地遭熱帶低氣壓「英格瑞」與熱帶風暴「曼紐爾」分別從墨西哥灣和太平洋岸夾擊,部分地區出現數十年來最嚴重洪災,至少四十七死,數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度假勝地阿卡普爾科出現暴民洗劫商家,墨國出動飛機撤離數萬名受困的國內外觀光客。圖為受災最慘重的格瑞羅州水淹民宅,汽車滅頂,居民在屋頂看著水淹家園,茫然不知所措。
CNN:天兔為地表今年最強颱
【中央社╱台北20日電】2013.09.20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超級颱風天兔挾帶地球今年測得的最強大威力朝台灣步步近逼,預計明天就會通過南台灣。
CNN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資料報導,天兔暴風半徑超過500公里,是今年截至目前地表測得的最強烈風暴。
CNN報導也指出,天兔平均風速每小時260公里,最大陣風達每小時315公里,目前正以每小時19公里速度前進。
天兔搗亂,恐讓台灣機場今天傍晚出現1.5至兩小時的延誤。部分山區必須嚴防大豪雨,CNN預估,接下來48小時,花蓮玉里降雨上看356毫米,台東也可能出現218毫米降雨。
※ 相關報導:
* 颱風假撞彈性放假 勞委會:不能補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174368.shtml
公教員和部分比照周休二日的勞工,今天彈性放假是上周六補班換來的,由於中央氣象局預計今午可能會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要是縣市政府又宣布停班,上班族能不能因此補假一天?勞委會和行政院人事行政總局的答案,恐怕會讓大家失望,「就像是周休二日遇到停班,都不能補假。」
◆ 侵台颱風強度 近20年來天兔排第2
【中央社╱台北20日電】2013.09.20
強颱天兔進逼,中心最大風速每秒55公尺,根據氣象局歷史資料,為20年來多個強颱中並列第二強,但排不上史上前10名。
氣象局颱風資料庫資料顯示,1994年強烈颱風道格近中心最大風速為每秒58公尺、7級風暴風半徑350公里,20年來排名第一強。
20年來颱風併列第二強的還包括1994年的弗雷特、1997年艾文、1998年瑞伯、2005年海棠、2011年桑達、2012年杰拉華,都是強烈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測得數據都為每秒55公尺。
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說,颱風的強度不僅要看近中心最大風速,還要看7級風的暴風半徑大小,要勉強說誰第一強、第二強?這是「認定」的問題。
鄭明典也說,颱風的強度與「聖嬰現象」有關,如果當年是「聖嬰年」,颱風強度就會增加,同一年來襲的颱風強度也會差不多。
根據氣象局颱風資料庫,從1958年開始記錄以來,最強的颱風是1961年的南施,近中心最大風速達每秒100公尺,換算時速為360公里,7級風半徑高達650公里。
氣象局史上第二強的颱風有5個併列,包括1958年的葛瑞絲、1959年瓊安、1962年歐珀、1964年沙莉和1965年瑪麗,近中心最大風速測得值均為每秒75公尺。
◆ 太驚人!竹縣4小時閃電破百次
【徐養齡/竹縣報導】2013-09-20 中國時報
中秋皎潔明亮的月色,18日晚間卻被逾百次閃電畫破寧靜,新竹氣象站指出,對流堆積產生放電作用,北部、東北部都有頻繁閃電情形。前晚不少民眾賞月烤肉時,被雷電大作的駭人場面嚇到,直呼「真掃興」,不過也有網友把握機會將市區閃電的場景拍下。
新竹縣晚上出現頻繁閃電,持續近4小時,因閃電範圍距平地不遠,就連市區民眾都可清楚看見,不過卻是「只見閃電、未聞雷聲」,網友戲稱,皎潔的月色被大量烏雲淹沒,反而是每3到5分鐘就畫破夜空的閃電,成為最搶戲的「攪局者」。
新竹氣象站主任李秀蓮指出,隨著天兔颱風逐漸逼近台灣,產生氣流,昨晚大量對流堆積,從傍晚6時15分到9點50分,在近新竹山區產生放電、雷擊情況,東北部和北部山區也有出現類似情形。
有網友推算,前晚總共出現超過百次閃電,相當地罕見,拍下數條閃電同時畫破竹北夜空的曾姓網友表示,他在文平路高樓上朝東南方拍,目睹數次如密網般的閃電降在山區,「真是太驚人了」。
◆ 英國研究:地球宜居時間 剩17.5億年
【中央社╱台北20日電】2013.09.20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如果沒有發生小行星撞擊等可能劇烈改變環境的事件,地球適宜人類居住的時間還剩約17.5億年。不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可能縮短這一時程。
新華社發自倫敦的報導說,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天體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行星的宜居性主要與溫度、行星與恆星的適當距離及水的存在等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依據以往考察及空間探測資料,對地球和其他6顆類地行星上的因素進行研究,重點分析了恆星變熱變亮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結果認為,地球維持人類及其他複雜生命體生存的時間還剩17.5億年左右。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人類活動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可能加速地球「宜居期」的結束,因為即使很小的升溫幅度也會對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巨大改變,如果地球持續升溫並達到極嚴重程度,未來可能只有微生物能繼續生存。
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說,與地球「宜居期」的終結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因為這很可能在「宜居期」結束前就給人類生存帶來巨大挑戰。
不過,英國當地有評論指出,無法確認某顆恆星在未來10幾億年變熱變亮的進程,會按目前的預測進行發展變化,因此上述報告提出的具體宜居時間僅具參考價值。
強度3天3級跳 天兔「完美風暴」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09.21
天兔颱風強度三級跳,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從輕颱轉為強颱,步步進逼台灣!
中央大學大氣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說,天兔從生成到接近台灣,正好處於適合發展的大氣環境,讓天兔竭盡能力發展到極致,不但環流紮實、颱風眼清晰,氣壓低到只有九一○百帕,堪稱氣象學中近年來罕見的「完美風暴」,不過他也強調,這個名詞在防災上,代表「它的威脅非常強!」
吳德榮解釋,颱風發展會受到海溫、地形和海面上垂直風切影響,過去大氣學家曾在模擬的環境中,去控制變數,讓颱風發到最大極限的強度,但在現實大氣環境中,颱風要發展到最大強度,非常困難,如果很接近就會被稱為「完美風暴」,天兔就是這種難得一見的颱風。
昨晚天兔暴風圈,還未接觸到台灣陸地,蘭嶼在十八時已測到瞬間陣風,高達每秒六十三點五公尺,相當於十七級風以上,當時梧棲、成功、東吉島都已出現十級陣風,相當驚人。
氣象局簡任技正伍婉華提醒,大台北地區受地形與東風影響,今天將出現十級以上強陣風,相當可以於吹倒小樹,背風面的中部地區則有機會出現卅四至卅五度焚風。
強風也帶來明顯大浪,氣象局在台東觀測到八公尺大浪,幾乎等於三層樓高度,其他沿海地區的浪高也逐漸增加,氣象局呼籲民眾避免前往海邊活動。
※ 相關報導:
* 天兔觸南台 台東「大浪吃掉馬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176336.shtml
天兔颱風凌晨襲擊南台灣,台東大武地區狂風暴雨,大浪沖擊省道造成交通中斷,八八風災永久屋居民家中淹水,叫苦連天。屏東恆春半島上午10時轉為狂風驟雨,海面掀起逾5公尺高巨浪,恆春刮起12級強陣風,雨下得又快又急,居民直呼:「好恐怖!」
* 多了「賴清德條款」 別再怪氣象局報不準 暴風圈外 增超大豪雨警戒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092100059.html
康芮颱風8月底水淹南台灣,台南市政府未在第一時間宣布停班停課引發民怨,台南市長賴清德怪罪氣象局預報不準,還跟內政部長李鴻源互槓。為避免爭議再發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氣象局研商決議,在陸上警報增設「降雨警戒」,針對暴風圈涵蓋區域之外,可能出現超大豪雨威脅的縣市明確示警。
◆ 規模5.7地震 襲緬甸瓦城
【中央社╱仰光20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09.21
美國地質調查所說,緬甸第2大城瓦城附近,今晚發生規模5.7淺層地震,震央位於瓦城(Mandalay)以北110公里處。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指出,這起地震於當地晚間6時54分發生,震源深度儓10公里。
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地震帶來強烈搖晃,當局發布黃色警戒,意味恐有引發中度災損風險。
地震在緬甸相對較常見。
氣象局︰天佑台灣 天兔南偏擦邊過 未傳重災
【陳宜加、湯雅雯/綜合報導】2013-09-22 中國時報
強颱天兔轉中颱威力持續減弱,暴風圈預計今天上午5時30分脫離台灣本島,上午8時前可望解除陸上颱風警報。截至昨晚9時,天兔颱風未造成重大災情,金門地區有4女5男共9人,皆因強風吹倒路樹遭壓傷。
被喻為今年地表最強的「魔鬼兔」強颱天兔,似乎不如預期「魔鬼」。不僅移動路徑「一路偏南」,強度也持續減弱,昨天傍晚已轉為中度颱風,加上路徑略為偏南50公里,讓台灣避開極端風雨。氣象局表示,「颱風南偏,對台灣是好事」,可說是天佑台灣。
減弱為中颱 今解除警報
雖然天兔減弱為中度颱風,但氣象局預報中心課長陳怡良表示,東半部、南部的雨量仍然不容小覷,昨天花東地區下的雨,已突破350毫米,屏東縣來義鄉昨累計雨量達529毫米,超過超大豪雨等級,宜蘭山區總累積雨量更高達500毫米,也逼近氣象局預估的總雨量下限。
陳怡良指出,昨天台東池上出現每小時67毫米雨量,台東大武也出現77.5毫米時雨量,顯示即使天兔路徑南偏,劇烈降雨才剛開始,民眾仍不可大意。
風力方面,蘭嶼昨天已出現17級陣風、恆春半島14級陣風,沿海地區風力也高達9級以上;蘭嶼、台東及恆春半島出現11米浪高,等於高達4層樓高,提醒民眾避免前往海邊,加上適逢大潮,低窪地區也要注意淹水。
東南部 仍須防強風大雨
降雨前10名地區幾乎集中在東南部,氣象局警告,今晨仍須防強風大雨,宜蘭、花蓮、台東以及屏東等縣市的沿海低窪地區與河川沿岸地區應加強淹水警戒,嚴防夜間滿潮導致海水倒灌。此外,東南部沿海浪仍大,強陣風地區也應持續防範電力中斷。
天兔颱風總共造成國內8處地區淹水,經緊急處置後,仍有台東縣3處與屏東縣1處泡在水裡,並有3萬7000多戶停電、停水。
土石流紅色警戒 達20條
農委會昨晚8時許新增7條土石流紅色警戒溪流,已達20條,主要分布在屏東縣來義鄉與宜蘭縣大同鄉,當地已進行撤離工作,農委會警告,已發布的534條黃色警戒溪流,入夜後可能變成紅色警戒,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李鴻源也提醒各級地方政府加強戒備,落實預防性疏散撤離工作。
李鴻源昨晚主持第6次工作會報時重申,雖然颱風逐漸遠離,但今天仍持續有強降雨,民眾仍須提高警覺。他也提醒交通單位,今天是中秋連假最後一天,因應中秋連假收假車潮,務必完善告知民眾交通通阻狀況。
對此,交通部已訂出疏運計畫,交通封阻資訊也會利用廣播、網路等多種管道告知民眾。截至昨日晚間8時,高速公路則除國道三號北上屏東大鵬灣端至林邊交流道路段持續封閉,供車輛臨時避難外,全線正常行駛;省道台1線、台7線、台8線與台20線部分路段交通阻斷,尚未搶通;此外,有6路段實施預警性封閉。
※ 相關報導:
* 天兔溜 東、南部留下大豪雨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8177889.shtml
....氣象局預測,天兔颱風未來持續朝香港、中國大陸廣東一帶去。包括華航、長榮、復興、華信等國籍航空公司,已宣布今天傍晚後往返港澳班機全部停飛,氣象局提醒今、明兩天要前往香港、澳門和廣州等地民眾,出門搭機前最好先確定航班。
* 知本溪強灌 溫泉村淹1層樓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8177888.shtml
天兔颱風過境,台東知本地區降下大雨,讓知本溪水位一夕暴漲,昨天夜裡堤防禁不住強力水流的沖刷,讓溪水淹進溫泉村,進水高度約達一層樓,造成30位村民有家歸不得,居民認為溪床砂石未清,是主要元兇。
「水來得太得,差點來不及跑」,陳姓村民表示,昨天聽到村長準備疏散後,出來查看,水就已經淹到肚臍了,過沒多久,更是直接淹到脖子附近,再慢一點,可能全部都逃不出來,「從沒淹過那麼大的水」。
◆ 近十萬戶停電 核三停機
【聯合報╱記者王茂臻/台北報導】2013.09.22
強颱天兔掃過南台灣,造成全國近十萬戶停電,核三廠也停機避颱風。台電統計到昨晚九點為止,全國還有近四萬戶停電,停電戶數最多是屏東縣,有三萬多戶停電,台東與金門也各有千餘戶停電。
天兔是今年最強颱風,南台灣的核三廠昨天趕在颱風逼近前,先讓核三廠一、二號機安全停機;台電指出,周末用電量較低,核三廠停機不會影響供電。
強颱天兔雖然沒直接登陸,但強風豪雨還是造成屏東、台東與花蓮等地不少住戶停電。台電統計停電戶數最多近十萬戶,搶修後,昨晚仍有三萬多戶停電,台電將視天候情況加強搶修。
聯國報告:氣候變遷 95%是人為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路透奧斯陸二十三日電】2013.09.23
來自195國的官員和科學家23日至26日在奧斯陸集會,預定在最後一天提出的報告將指出,氣候變遷出於人為,各國如果不趕快行動,氣候變遷將在本世紀造成更多熱浪、乾旱、洪水。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 (IPCC)為大會準備的31頁報告草案指出,人類活動,主要是使用化石燃料,「極為可能」是1950年代以來地球暖化的最大禍源,可能性至少95%。這項估計在上次報告(2007年)是90%,再上次是66。
關於人為暖化,草案說,海洋變暖、雪和冰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氣候,人類是禍首。
草案說,除非各國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否則上述衝擊將會繼續惡化。
報告主要由39國共259位專家合撰。IPCC未來一年內將發表四篇氣候變遷報告,這是第一篇。
〈關懷科學家聯盟〉的美國成員麥爾表示,人為因素的可能性從90%提高到95%,本身可能不足以刺激政府和民眾警覺,但看看俄國2010年乾旱推高全球穀物價格,以及去年美國超級暴風雨珊蒂造成的災情,大家對氣候變遷應該比較有感覺。
聯合國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那年以來,許多政府忙於拉拔經濟成長,很少分神注意氣候變遷問題。
草案說,依照目前速率,全球氣溫本世紀可能上升攝氏4.8度,遠遠超過地球和人類負荷能力的上限(增加攝氏2度),如果大幅減排溫室氣體,有希望將上升降到攝氏0.3度。
◆ NASA:北極海冰消融速度放緩
【Upaper╱中央社】2013.09.23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數據顯示,今年夏季北極海冰消融速度放緩,覆蓋面積持續大於去年破紀錄的最小面積。
NASA指出,緯度最北地區今夏異常低溫,海冰消融到剩下510萬平方公里。2012年9月16日,北極海冰消融到只剩341萬平方公里。
依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數據,1970年代末期以來,北極海冰的面積每10年萎縮12%,海冰消融速度在2007年後惡化。
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冰川學家麥爾表示:「海冰面積萎縮至低點後,總是會有增加回補的趨勢。從衛星資料看來,北極海冰面積從沒連續數年縮至紀錄低點。」
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專家柯米索表示:「按照這樣的速度,北極夏季的海冰可能這個世紀就會完全消失。」
非洲沙塵飄向美洲 竟成暖化救星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邱慕天╱台北報導】2013.09.24
天涯若比鄰,非洲沙塵竟遠渡重洋,飄到1萬公里以外的美國。美國邁阿密大學海洋與大氣科學院和休士頓大學研究者發現,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受到氣候影響,隨風夾帶著沙塵飄到美國,使得包括加勒比海群島各國,都受到黃沙滾滾的非洲塵土襲擊。只是研究者指出,沙塵雖會影響人類呼吸空氣,卻能阻擋全球暖化,並幫助大自然恢復機能。
為了瞭解沙塵如何影響空氣品質,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經過檢驗休士頓地區空氣聚集的吸入微粒後發現,只要非洲出現大型沙塵暴,不久,德州當地吸入微粒測得的數量就會飆高到平時的兩倍,研究者也表示,目前已經可以將美國本土的沙塵,與來自大西洋對岸非洲的沙塵加以區別。
研究者認為,非洲發生的沙塵暴與颶風存在有複雜的連動關係,因為當處於較乾燥與酷熱的非洲海岸地區沙塵到達「撒哈拉空氣層」( Saharan Air Layer )後,大西洋上催生颶風的氣流,便會將該地區的沙塵捲入,然後飄洋過海帶向美洲大陸。
撒哈拉空氣層乾燥、溫暖,有時充滿沙塵,經常與較冷且濕度較重的大西洋空氣交會,因為主要是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成形,因此得名,其範圍從地表至上空達數公里之廣。
研究者波拉斯波羅表示,沙塵本身有幾點相當重要的影響。儘管先前多篇歐洲醫學研究中心的期刊論文指出,這些「撒哈拉礦物塵」(Mineral dust)涵蓋的2.5微米以下懸浮微粒,造成心肺和呼吸道衰弱病人的致死率升高,但對環境暖化和颶風生成等人禍和天災,卻出現關鍵的抑制作用。
主因在於沙塵充滿大氣之後,會吸收並分散太陽輻射,讓陽光不易穿透到海洋,進而使大西洋海水表面溫度冷卻。由於颶風只能夠在表面均溫超過攝氏26.5度的洋面上才能生成,一旦海水「冷化」,颶風或颱風這類的熱帶氣旋便會因為失去溫暖、潮濕的空氣供應能量,而減弱消散。波拉斯波羅指出,「從今年觀測到的沙塵活動相當密集,以及海水溫度異常地低來看,我們認為後者絕對與非洲大陸沙塵有關。」
此外,由於沙塵顆粒會吸附微量重金屬及營養鹽成分,其中包含大量的磷以及在海洋中不常見的鐵,而這些都是浮游植物營養來源,能增加浮游植物的繁殖和光合作用所需的活力。地球上約一半的光合作用是由浮游植物貢獻;這些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攝入溶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阻止了海水酸化的速度,同時也修補人為溫室氣體所帶來的環境破壞。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
◆ 森林高覆蓋 寧夏逆襲 沙化危機
【特派員張雅雲/上海報導】2013-09-24 旺報
為避免沙化情況持續惡化,陸官方呈高度重視,而寧夏省為大陸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截止2012年,森林覆蓋率由三北工程實施前的2.4%提高達到12.8%,「人進沙退」完美逆襲沙化危機,其帶來的經濟價值更高達160億元人民幣。
《內蒙古晨報》指出,自1978年大陸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以來,寧夏全區沙化面積從70年代的2475萬畝減少到2010年的1743萬畝,累計治理沙化土地700餘萬畝。截止2012年,森林覆蓋率由三北工程實施前的2.4%提高達到12.8%。
透過分區治理,南部展開兩杏一果生態經濟林和全國生態環境重點縣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中部沙區以防沙治沙,進行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北部則實施第二代高標準農田防護林、賀蘭山東麓生態防護林和經濟林建設工程。
目前寧夏經濟林基地達460萬畝,總產值達到160億元,達到成功的固沙目標。
※ 相關報導:
* 京津防護林老化 沙塵暴恐加劇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4/112013092400524.html
大陸華北沙塵天氣愈演愈烈,儘管大陸中央三令五申植樹造林的重要,但做為首都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位於河北張家口的50萬畝防護林仍面臨嚴重老化的命運,不但張家口良田面臨沙化侵蝕,沙塵嚴重威脅距離壩上地區僅200多公里的北京、天津等地,再度上演「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危機。
規模7.7 巴基斯坦「震」出新小島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3.09.25
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24日下午4時29分發生規模7.7強震,造成至少208喪生、382人受傷,海岸外不遠處甚至冒出一個小島。
美國地質調查所表示,震央在俾路支省城市達班丁東南方約235公里,深度20公里。
災區房屋大多是泥磚建造的,巴基斯坦國家災難管理局發言人齊亞表示,許多喪生民眾是被倒塌的房屋壓死。由於震央位置偏遠、通訊不發達,死亡人數可能增加。當地已進入緊急狀態;地方官員表示,已調派醫師、搶送物資和一千頂帳篷到災區。
距離俾路支省首府奎達600多公里的阿瓦蘭災情最嚴重,高達九成房屋倒塌,許多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有些死者已草草掩埋。
奎達一間手機行老闆汗恩表示,地震來襲時,店裡櫃子、架子搖個不停,他和客人趕緊跑到戶外,馬路上有成千上萬人躲地震,許多人嚇到猛念可蘭經。
距1200公里 新德里有感
距離震央250公里的巴國最大城市喀拉蚩也搖晃,商業大樓裡的人連忙衝到馬路上。遠至東方1200公里外的印度首都新德里都感覺得到地震,但無災情。
地震威力強大,導致海床上升,巴國濱臨阿拉伯海的瓜達爾港 (Gwadar)海岸外約600公尺出現一個小島。小島長約100公尺、高約9公尺。
民眾爭睹小島升起奇景
電視播出的畫面顯示,一片岩石起伏的地質構造由海平面升起,許多民眾聚集在海岸邊,目睹這罕見的景象。當地民眾表示,60年前也有類似小島隆起,但後來又沉入海底。
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面積最大但人口最稀少的省份,周邊地震頻仍。與俾路支相鄰的伊朗地區今年4月發生規模7.8的強震,奪走35條人命。
◆ 巴國強震/新島可能是…海脊或泥火山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3.09.25
巴基斯坦今天發生規模7.7強震,地震還導致外海出現一座山狀的小島。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有可能是原本在海面下的「海脊」,經過擠壓後抬升隆起;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則研判,有可能是海底泥火山噴發造成。
陳宏宇表示,海面下的海床其實是崎嶇不平的,其中凸出的部分就是海脊。這些海脊平常在海平面下看不到,但當發生大地震、板塊經過擠壓,這些凸起的海脊就可能抬升露出海面,這也是造山運動的一種。
他舉例,921大地震後,霧峰的光復國中就隆起1.2公尺,石岡壩、豐勢路等,地震後也有很明顯的隆起或偏移。另外,日本311大地震後,福島港口也出現很巨大的地形變化,這些也可能發生在海底。
對巴基斯坦外海地震後出現山狀的小島,陳宏宇認為,這座隆起其實和921、311大地震後,地形地貌出現很大變化機制都類似,只是前二者是發生在地表,後者則是從海底露出海面。
郭鎧紋則說,造山運動通常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形成,必須先有板塊擠壓,讓地殼增厚再上升。但初步根據外電的相關描述來看,巴基斯坦外海的小島,有可能是海底的泥火山噴發形成。
但他也強調,地震中心目前沒有巴基斯坦強震的詳細資料,和當地的地形、地質等相關資料,只能根據報導描述,作個人的研判。究竟這座小島為何形成,還是要實際看過現場才能知道。
◆ 測震兆 東部地震研究中心揭牌
【聯合報╱記者陳家倫/壽豐報導】2013.09.25
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昨天揭牌,未來將在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運作,觀測地震前兆。「花蓮太適合研究地震了」,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彥表示,花蓮地震多,能給予研究者「大量的數據」,盼假以時日,能成功挑戰地震預測。
「地震太難預測了」,張文彥指出,地殼變動是很複雜的,且深埋在地底下的東西,一般人看不見、也摸不著,都加深了地震預測的難度,以往只能在地震發生後給予「預警」,要民眾逃命、防災,但幾乎沒有人敢說「我能預測地震」,頂多只能以發生機率做為提醒。
張文彥表示,未來東部地震研究中心將觀察8個地震前兆的因子,包含電離層研究、地下水研究、大地電場研究等方法,將測得的異常數據變化做為參考依據,把資料傳送到西部各處地震研究中心,整合各區域共通的前兆現象,希望未來能夠達到預測效用。
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表示,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有各式各樣的人才,除了地震人才,還有經濟、電機、教育等各類人才,地震是很複雜的現象,對社會各界影響深遠,成立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整合院內師資、計畫,未來對地震的關懷與探究,更能具體而微。
巴基斯坦強震至少328死 震出小島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2013.09.26
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偏遠地區廿四日下午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七強震,已造成至少三百二十八人死亡、約四百五十人受傷。強震還導致地殼變動,震央西南方外海突然出現一座小島。
災區許多建築物遭夷平,人數不詳的災民極可能困在瓦礫堆下。救難人員正在受創嚴重的艾瓦蘭與柯奇區全力搜救失蹤的災民,然而通信網嚴重受損阻礙搜救。官員說,災區數千名倖存者無家可歸,伊朗與土耳其則表示將提供必要的援助。聯合國表示隨時與巴國當局保持連繫,必要時將提供協助。災區民房大多以泥磚建造,在強震中不堪一擊。
巴國軍方連夜調遣一千多名兵力前往災區救援,廿五日清晨並出動六十輛滿載救濟物資的軍用卡車前往,而由於山脈地形的災區地處偏遠,部分傷者可能必須以直升機後送俾路支省會奎達及鄰近的信德省省會喀拉蚩救治。俾省是巴國最大省,人煙卻最稀少也最貧窮,經常出現地震。
官員表示,強震導致俾省瓜達爾港外海約一點六公里處的海面出現一個長卅公尺、寬七十六公尺、高十八公尺的小島狀陸塊,吸引大批民眾聚集觀察。強震足以導致地殼因為受到破壞而嚴重變形,海岸線尤其明顯。小島顯然因強震將海底的泥土推到海面上而形成。
美國地質調查局表示,此次強震的深度大約十五公里,震央位於艾瓦蘭東北方六十九公里處,持續兩分鐘,奎達與喀拉蚩的民眾驚恐逃到戶外,一千公里外的印度首都新德里都明顯有感。
官員說,艾瓦蘭部分村莊在強震中全夷為平地,死傷者大多集中在艾瓦蘭鎮與周圍村落,死亡人數可能持續增加。俾省省政府發言人貝萊迪表示:「我們極缺醫療設施,當地醫院缺少救治傷者所需的空間。我們需要更多帳篷、藥物與食物。」當局宣布艾瓦蘭與另一個重災區查蓋進入緊急狀態。
強震來襲後,巴國軍方首先出動救援。巴國軍方多年前即派兵當地對抗分離主義分子。
◆ 巴國強震/「新生兒」小島 地表還在冒沼氣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3.09.26
巴國俾路支省瓜達爾港外海海面因強震出現一個小島狀陸塊,小島地表還會冒泡泡噴出可燃的沼氣,讓當地居民嘖嘖稱奇也有些害怕。地震學家表示,這類地震導致的地殼變動現象並不稀奇,而這種泥石構成的小島在波浪沖蝕下,可能無法支撐太久就會消失。
巴基斯坦全國地震監控中心專家拉菲表示,這種陸塊有時因為鎖在海底的多種氣體移動,並將海底泥土往海面推升而形成,原理類似泥火山。巴國官員正研究這座小島出現的確切原因及結構。
拉菲說:「一旦如此規模的強震產生壓力,可能就會出現這種小島。海底的巨大震動會造成許多擾動。」
科學家已登島採集土壤樣本,確定它是否以軟泥或石塊甚至更堅硬的成分構成,進而研判它是否可能長期存在。拉菲說,這種小島依照其結構的不同,可能長期存在或最終沒入海中。
巴國海軍的一個小組廿五日中午實地測量這座小島的長寬高,所屬地質學家丹尼希表示:「它的成分包括石塊與軟泥。我們發現小島地表冒出泡泡,可用火柴點燃,因此我們禁止團隊生火,因為那是沼氣。」
他並呼籲當地民眾不要前往查看。當地居民說,這個島是「突然間從海面下升起的一大塊東西」,看起來非常奇怪,也有點讓人害怕。
巴國海軍的水文學家阿夏德表示,巴國近岸海域曾經出現類似的陸塊,一九九九年與二○一○年的地震發生後,瓜達爾以東約二百八十二公里處的近岸不同海域就曾經出現一些新陸塊,一年內因為夏天的雨季來臨而沒入海中。他又說,廿四日出現的這座小島所在位置的水深約僅六到七公尺。
澳洲墨爾本大學地震學家吉布生說,小島很可能是泥火山,在地震劇烈搖晃時受到沼氣的壓力上推造成。小島不是固定結構,而是一堆泥,可能過不了太久就會在波浪衝擊下破碎消失。
美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學家貝里尼表示,這種規模地震通常不會導致這麼大的小島出現。貝里尼表示,包括潮汐在內的許多變數可能是小島出現原因。
◆ 火山型地震增加 日提升阿蘇火山至2級警戒
自由 2013.09.26
日本九州熊本縣觀光勝地阿蘇火山,由於二十三日晚間起發生多次火山型地震,日本氣象廳二十五日實地調查後發現,火山氣體二氧化硫濃度由十九日的五百噸提高到一千九百噸,宣布將阿蘇火山噴發警戒層級由「一級」普通級,提高到「二級」噴火口周邊管制,熊本縣阿蘇市南阿蘇村噴火口方圓約一公里範圍內,必須提防滾落的巨大火山渣。平時開放觀光的中岳第一火口從二十五日下午道路封鎖,纜車關閉。阿蘇火山在二○一一年五月也曾小規模噴發。(文:編譯林翠儀)
過去30年 千年來最熱
中央社 2013.09.27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天同步報導「聯合國第5份氣候評估報告」活動指出,過去30年來是1000年來最熱的30年。
這份報告指出,人類使用化石燃料與開墾土地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累積下來已使全球自1880年來增溫攝氏0.85度,依據最新CMIP5(第5次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試驗)氣候模式推估,若人類對溫室氣體毫無管制,到這個世紀末全球均溫恐升溫4.8度。
報告也說,根據第4份評估報告的衝擊評估,如果升溫4到5度,全球將有超過32億人面臨缺水危機,並極有可能爆發區域性糧食短缺。
台達基金會表示,台灣的國科會在2011年發布的研究,如果台灣在2090年升溫3度,冬季平均雨量減幅最高達22%,夏季平均雨量最多會增加26%,對台灣的水資源調度造成嚴重衝擊。
台達基金會指出,「聯合國第5份氣候評估報告」活動,邀請研究氣候變遷的相關學者,剖析同日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所發表的第5份評估報告。
台達基金會「解讀聯合國第5份氣候評估報告專案小組」計畫主持人的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暖化是事實,在第5份評估報告,增強了對雲與懸浮微粒、空氣汙染、模擬尺度等關鍵科學問題,代表國際科學的演進及技術提升,台灣在這方面也有不少同步研究,台灣政府和民眾接受暖化的意識很高,但缺乏實際的執行力。
◆ 聯合國:更確定全球暖化是人為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27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09.27
聯合國(UN)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天表示,IPCC比過去更加確定人類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並預估本世紀氣溫將上升攝氏0.3至4.8度。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發言人林恩(Jonathan Lynn),在談及斯德哥爾摩1週會議結束時所通過的供決策者參考最終摘要時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接受這件事。」
專家在這份外界期盼已久的報告首冊摘要中預測,到了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26至82公分。
這個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專家小組表示,過去60年來所觀察到的暖化現象,「極度可能」有一半以上是人類所造成。極度可能代表專家認為機率達95%。
專家小組在上回2007年提出的報告中,認為這項機率達到90%。
這份新文件是3冊設法概括全球暖化狀況及所帶來衝擊的首冊。
林恩沒有提供細節,但代表團說,報告提出20世紀中期之後的大部分全球暖化,有95%的可能性是人類造成,高於2007年前一個報告提出的90%與2001年報告的66%。
代表團表示,報告也說,全球暖化最近放緩的現象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報告預測,除非採取緊急行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出現更多熱浪、乾旱與洪水,且海平面會逐漸上升。
近200個政府已同意在2015年年底前擬訂聯合國協議,以對抗全球暖化,其中一部分是將重心從化石燃料轉移到再生能源。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今天稍晚將公布報告完整細節。
在成立25年來,IPCC先前已提出4次評估報告。
每份報告分貝愈拉愈高,警告氣溫不斷攀升,並強調氣候系統出現乾旱、洪患、暴風雨及海平面上升的風險與日俱增。
◆ 災後儀器推出 可救地底受困者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9.27
又有最新救人利器即將出現。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國土安全部共同合作開發的災後救人儀器,分辨人類呼吸與心跳的能力再度提升,可在破屋殘瓦中精準地分辨由人類發出的生命跡象。一旦這項最新救人儀器推出後,將可供救難人員在地震或災變後的瓦礫堆中使用,在黃金時間內搶救寶貴的人命。
這項科技產品稱為「緊急災難搶救尋人技術」(FINDER ),重約9公斤,外觀與公事包無異,但它的功能相當優異,不僅最深能尋找到被埋在9公尺以下的生命跡象,也能穿透厚達6公尺的水泥,尋找到被困民眾的位置。使用時,只要在距離事發地點30公尺內都可以執行任務,NASA科學家貝克認為,這已將探索外太空的技術,運用在拯救人命上。
這項高科技產品已在維吉尼亞州公開測試,預計最快明年可以問世,售價約1萬美金,等於台幣29.5萬元。
NASA專案負責人羅斯表示,在都市內倒塌的建築中要找尋到生還者是一項大挑戰,因為受困在內的民眾聲音,不容易被外界聽到,但這項設備可以解決受困民眾無法發出求救訊號的問題,他說,「其他技術必須仰靠生還者發出聲音才能辨別,但新技術還可以自動找出失去意識或無法出聲的受困者。」
這項新技術曾使用在定位太空船、飛彈引導系統或塔台控制上,主要是透過向廢墟發射低功率微波雷射,並分析回傳的訊號確定是否為受困者,而且還能精細偵測出心跳頻率與呼吸節奏,原因在於人體的呼吸、心跳與血液流動,與一旁建築物回傳到救難人員手上的儀器產生的訊號不同。
不過,國土安全部官員普萊斯表示,「儀器目前只能判斷人類的心跳或呼吸,其他小動物或鐘擺產生的訊號,不在偵測範圍內。」
◆ 巴國強震 台灣有備無患
【聯合報╱馬國鳳/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中央大學地科系教授(台北市)】2013.09.27
廿四日,巴基斯坦中南部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七地震,地理上此地區屬瑪卡朗(Makran)區域東部,過去數十年來此區域相對其他區段地震較不活躍,但今年卻連續發生兩起規模七點七的大地震。
此次地震已造成數百人傷亡,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地震「震出一個新小島」,此一現象應為地震導致海底泥火山噴發露出水面造成的。
由於這個島離震央約二五○公里,依地震的規模,並不會有如此長的斷層長度,而且此島高約廿公尺左右,若再加上原先海的深度,地震時靠近地表的「同震抬升」,幾乎不可能達到如此的高度。
另從空照圖中可以看出,島的形狀近似圓形,同時照片裡島的地表十分崎嶇,充滿泥塊,可見其應是個泥火山島,它的形成可能是地震發生時,地層深部的物質,因內部液壓的擠壓而隆起。
通常泥火山島形成後,由於受海浪的侵蝕,經過一段時間便會侵蝕殆盡而消失。不過,若之後還有多次的噴發累積,也有可能從此就誕生一個新的島嶼,例如,緬甸西海岸就有一個,西元一七六二年大地震時產生的泥火山島,後來又經歷多次的噴發,目前依然存在。
地震發生時,由於地殼內部應力的變化,鄰近地區的火山活動,會有相關性的變化。如二○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學者研究指出,富士山的火山岩漿活動,似乎有異常。
台灣地區,因為火山活動相對較不活躍,所以相關現象,相對較少發現。但一八六七年基隆外海地震,其與外海的火山活動及海底山崩,引起海嘯甚至到了北部金山地區,是最近學者深入進行的研究。而南部地區的泥火山,若其鄰近區域產生地震,其亦可能會伴隨相關的活動。
台灣由於板塊運動活躍,地震的發生頻率相對頻繁。目前除了推動地震預警相關工作外,我們亦在推動台灣地震模型,藉此了解台灣地區的地震風險,更進而評估其地震風險及社經衝擊。
此一工作涵蓋及整合地震科學層面較廣,但卻是現在世界各國針對都會區地震危害風險評估的重要工作,在日本及加州,都有針對大型都會區未來地震潛勢及其風險做深入評估。
如目前大家較擔心的嘉南地區是否會發生大地震。我們亦針對一九○六年時梅山地震進行模擬分析,並了解若再發生時,可能對嘉南地區帶來的衝擊,進而提供未來防震補強的依據,減少其發生時可能帶來的災害。
聯合國報告:全球暖化 95%是人類自己造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190862.shtml
聯合新聞網 2013.09.28
別再辯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召集八百位科學家,彙整九千篇研究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的可能性「至少百分之九十五」。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上升攝氏零點三到四點八度,而地球和人類負荷的上限只有兩度。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廿六至八十二公分,上海、舊金山等沿海城市岌岌可危。
IPCC每六年發表一次報告,廿七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是卅一頁的「決策者摘要」報告,供決策者參考。完整版厚達兩千頁,將於卅日出爐。
摘要指出,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等活動「極可能」(extremely likely)是一九五○年代以來地球暖化的最大元凶,可能性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二○○七年的報告中是「非常可能」(very likely,百分之九十),再上次是二○○一年的「很可能」(百分之六十六)。
六年前預測,全球海平面在世紀末可能上升十八到五十九公分。一九○一年迄今,全球海平面上升十九公分。
暖化在過去十五年間減緩是自然變化所致,掩蓋了長期暖化的趨勢。IPCC更首度正式指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即將接近上限,若不減量,可能數十年內就會超量。
摘要報告表示,地球溫室氣體漸增,造成海洋變暖、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熱浪、洪災、旱災等極端氣候將更頻繁;海水會逐漸酸化,危及海洋生物。除非各國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否則情況會繼續惡化。
IPCC指出,為將增溫控制在聯合國安全增溫範圍(攝氏兩度),以避免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後果,總共只能燃燒一兆噸的碳,讓燃燒後的氣體釋放入大氣。牛津大學教授艾倫說,工業革命以來已用掉此量的一半,依現行能源消耗速率,二○四○年即會達到上限。
IPCC根據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的比率,四度利用電腦模型模擬地球二一○○年的狀況,最樂觀的增溫變化為攝氏零點三至一點七度,也是唯一符合聯合國安全增溫範圍的預測結果。四次模擬的結果顯示,地球至二一○○年可能平均增溫攝氏三點七度。
IPCC聯合主席斯托克說:「依照模擬結果中最低的溫度變化來看,廿一世紀的全球地表溫度變化可能超過攝氏一點五度。緩和氣候變遷需要大量減排溫室氣體。」
※ 相關報導:
* 環署預測:最壞情況 水淹5個台北市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190877.shtml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昨日發布「第五分氣候評估報告」,提出本世紀末全球均溫恐上升攝氏四點八度,全球海平面將升高到九十七公分。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分析,台灣海拔一公尺以下面積約占百分之三,大約是一千三百平方公里,西部及南部沿海低窪地區首當其衝,受影響的面積相當於五個台北市大。
IPCC依據最新氣候模式推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最可能上升五十四公分到八十二公分,另一較低機率的模擬方式,最嚴重可能上升高達九十七公分。
葉欣誠分析,台灣海拔一公尺以下的國土,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及南部沿海,濱海地區首當其衝,海平面上升程度,不論從最低值到最高值,影響都非常大,「連最保守的估計都很嚴重了」。
* 百年後憂鬱!擔心海水來 不如快治水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190856.shtml
....劉紹臣認為,「與其擔心八十年後海平面上升淹沒多少土地,還不如擔心現在超抽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短期內不用太擔心,因為到二一○○年還有八十幾年,科學界還有其他方法,諸如地球工程等方法,來減低地球暖化的衝擊。
◆ 環署:光減碳不夠 這是防災!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09.28
「氣候變遷調適急迫需要加強力度,因為這是防災作為!」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表示,台灣民眾想到氣候變遷,通常會直接連想節能減碳,但IPCC最新報告告訴我們,光是減碳恐不足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葉欣誠表示,環保署曾調查國內九成三民眾同意氣候變遷存在,但當問及「該做什麼」時總會直接連想「節能減碳」。雖然台灣在省電、蔬食里程等源頭減量已有相當成果,但這只能「減緩」氣候變遷,台灣必須加重「調適」。
葉欣誠舉例,氣候變遷讓許多原生植物向高海拔移動,農地在相同位置的種植作物將改變,必須改用耐旱、耐熱的品種;水資源面臨極大的挑戰,過去的百年洪水恐怕縮短時間,十年、廿年來一次,防洪設計必須改變。
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則是過去台灣只有北迴歸線以南有登革熱,如今台北也出現登革熱,可見傳染病也將有不同,最重要的還有防災維生設計,當天氣暴冷、暴熱時,電力系統能否負荷?供水問題會不會有問題?目前基礎設施台灣的腳步仍停留在正常溫度,「如果冷到零度,台灣受得了嗎?」
葉欣誠表示,去年行政院已公布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八大部會分別規畫、分工,不過IPCC報告公布後,也催促著氣候變遷調適的力度必須加重,對於氣候變遷概念還要加強。
◆ 全球暖化意識/女比男關切 中南部有感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09.28
台灣民眾對全球暖化的意識有多高?最新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認為自己關心暖化議題,其中七成資訊來自電視媒體,國人節能減碳行為比例超越美國。女性比男性關心暖化議題、中南部民眾比北部民眾更關心,學生族群對此議題較無感。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徐美苓團隊,今年調查全國廿二縣市年滿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完成一千零七分有效樣本,結果八成五民眾認知到全球暖化,逐年增加,有近九成民眾相信,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所造成。
針對學生、北部民眾對暖化議題較為無感,女性及中南部民眾認知較深。徐美苓認為,十八歲以上大學生、研究生是科技產品高使用群,暖化跟他們相去很遠,對環境危機意識相對較低。
不過民眾對全球暖化的「錯誤認知」也比往年高。
泰國大城高度戒備水患惡化
中央社 2013.09.29
泰國皇家灌溉廳(Royal Irrigation Department)昨天警告大城省以及其下游地區,今天河水會上漲,可能帶來更多水患。
大城省(Ayutthaya)在2011年發生嚴重水患,當地許多工業園區被淹沒在3到4公尺的大水中,今年泰國雨季大雨不斷,東北與中部30省已傳出水災,大城也發生水患,但災情還不嚴重。
「曼谷郵報」(Bangkok Post)今天頭條報導,未來幾天雨量將更多,大城拉瑪五世水庫將釋放水量,位於上游華富里省(Lop Buri)的水庫也幾乎達到滿水位,必須釋放水量。
氣象廳昨天向中部和東部10省的民眾發布警告,未來幾天雨量會更多,東北部也將有熱帶風暴。
不過,泰國中央政府與曼谷市政府都淡化2011年水患可能再重來一次的擔憂,強調已做好萬全準備處理河水溢流。
副總理普巴碩(Plodprasop Suraswadi)指出,泰國今年到目前為止總雨量12450毫米,比2011年同期少了32%。
大城省長維特哈雅(Witthaya Phiewpong)要求中央政府打開上游閘門以減輕水患;曼谷市長蘇煌班德親王(Sukhumbhand Paribatra)排除曼谷有水患危機的可能。
但蘇煌班德親王表示,北部來的洪水可能會影響曼谷東部防洪牆外的地區,為防水患已指示拉高水閘門。
泰國當局今天最新統計,今年這波水災已影響30省共超過200萬人的生活。
◆ 地牛再翻身… 巴基斯坦6.8強震
自由 2013.09.29
〔編譯魏國金/綜合28日外電報導〕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的阿瓦朗地區24日甫遭規模7.7強震襲擊,造成至少515人喪生、10萬餘人無家可歸,然而28日該區再度發生規模6.8強震(巴基斯坦測量為規模7.2),導致更多房屋坍塌,當地官員說,最新強震造成至少有22人罹難。
最新強震 至少22死
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28日規模6.8強震發生在中午12時34分,深度在14公里處,該起強震應該是餘震;但巴國國家地震中心不認同此看法,認為它是獨立地震,且規模為7.2。
連兩強震 兩村莊全毀
俾路支省省長馬利克說,新強震摧毀了前次地震所剩的一切,已經有兩個村莊完全毀滅,使傷亡情形雪上加霜。單是鄰近阿瓦朗的拉巴希村,3000棟民宅中,超過半數已夷為平地,還沒倒的房屋也呈現大片龜裂,救援官員說,「不管我們到哪兒,人們都要求帳篷」。
救難人員指出,24日強震災後,運送物資的救援隊常遭暴民攻擊洗劫,致使災後近一週,馬許蓋地區仍有約3萬名倖存者苦苦等候援助,許多災民抱怨烈日當空,遮蔽處卻付諸闕如。
巴國軍方說,強震災區也是俾路支分離主義叛軍的大本營,26日叛軍發射兩枚火箭,幾乎擊中國家災害管理局首長搭乘的直升機,翌日又對兩架運送救援物資的直升機發射火箭。
24日的強震在巴國南部瓜達爾海岸外震出一座地震島,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報導,法國高解析地球觀測系統「昴宿星」(Pleiades)捕捉到該島的清晰影像,報導說,地震島幾乎是圓形,長軸為175.5公尺,短軸為160公尺,面積達2萬2726平方公尺。
科學家指出,劇烈震盪可能攪擾海床之前穩定的沉澱物與氣體,導致該島像泥火山般浮上海面。預料該島不會長存,海水將侵蝕柔軟的沉澱物,就像過去類似的島嶼一樣。據悉這座地震島是1945年來該區第4座相關小島,第3座島維持了15年。
強降雨集中 中研院院士︰防洪防旱現在就要做
自由 2013.10.02
近50年來 台強降雨增一倍
〔記者湯佳玲、劉力仁/綜合報導〕中研院院士劉紹臣表示,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二○一三評估報告顯示,海平面上升速度比先前預估的快了四十%,溫度上升則減緩三十%,顯示台灣須立即採取行動的不是對抗暖化,而是應加強防洪防旱措施,且預估洪水增加一倍已經不足以因應,必須增加兩倍甚至三倍。
劉紹臣認為,溫度與海平面上升雖然對台灣不利,但真正要馬上警惕的是,極端氣候帶來強降雨集中與小雨乾旱的澇旱問題,「防洪防旱是現在就要做的!」
他說,台灣過去五十年來,前五十%強降雨已經增加一倍,但是目前防洪防旱設施是依據從前的降雨量設計,早已不足以因應。
學者︰現代工程恐趕不上氣候變化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認為,台灣地質年輕,人為開發造成表土流失、河川改道襲奪,即使以現代工程去干擾,恐怕也趕不上大自然變化。
他認為,政府現在應該非常慎重的去思考:「究竟是要去做加高的堤防,還是勇敢撤退海岸線人口? 」
他也認為,所謂緊鄰水岸第一排的開發案,恐怕才是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
環署訂降雨逕流技術指引
環保署已訂定「降雨逕流非點源污染最佳管理技術指引」,希望改善近來台灣常因急降雨造成淹水,還有雨水沖刷地表夾帶污染物污染河川,指導地方政府及道路主管機關,於辦理市地重劃、區段徵收土地開發及四線道以上道路工程時,在設計階段,即應採取「低衝擊開發」工法,收集降雨前三十分鐘或前一.五公分雨量所產生的水量,估計有效控制八成污染,也避免淹水。
環保署發布十七種「低衝擊開發」工法,包括透水性鋪面、入滲池、地下入滲床、入滲溝、雨花園、入滲乾井、過濾設施、植生溝、植生過濾帶、入滲堤、綠屋頂、雨水貯集系統、人工溼地、溼式滯留池、乾式滯留池、水質過濾設備及水岸緩衝帶修復等。
以西雅圖為例,街道常見具有自然排水功能之透水鋪面、入滲溝、雨花園及草溝等設施,有效減緩雨水污染,相較於傳統工法,節省約四十九%成本。
3億年來之最 海洋快速酸化 恐致物種滅絕
【鍾玉玨/綜合報導】2013-10-04 中國時報
專家警告,海洋快速酸化,速度之快是3億年來之最,若各國放任問題不管,物種大規模滅絕將無可避免。專家呼籲各國政府拿出魄力,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減少過度捕撈、限制化肥與塑化廢料排入海洋等等。
「國際海洋狀態研究計畫」(IPSO)3日公布的報告顯示,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海洋快速酸化的禍首。此外,過度捕撈與環境汙染也都是海洋酸化的主因。
報告指出,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到海洋的速率是上一次5500萬年前海洋生物大滅絕時期的10倍。而根據地質學研究,海洋酸化的速率則創3億年來新高。報告也發現海洋含氧量減少,到2100年左右,平均含氧量可能下降7%,將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出現性別轉變及畸形生長。
牛津大學生物學教授羅傑斯說,海洋生態如溜滑梯般急劇惡化,珊瑚尤其岌岌可危,因為不斷上升的海水酸度會破壞珊瑚的碳酸鈣骨。此外,氣候暖化導致海水溫度過高時,珊瑚會把共生的藻類排到體外然後變白,也無法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與棲息處。
羅傑斯說,除了珊瑚與食物鏈可能遭到浩劫,令人擔憂的還有海洋化學變化。海洋生物會利用化學訊號判斷環境、尋找獵物、躲避攻擊,證據顯示,這樣的能力已在一些物種身上逐漸失靈。
◆ 廣角鏡/地球暖化 意外縮短北極航程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10.04
地球暖化打開了海運界渴望數百年的北極航道,縮短了加拿大到歐洲的航程。已有第一艘大型貨櫃輪駛過路途危險的「北極西北航道」,寫下這條航道運煤的首例。
航道縮短 載貨也增加
如果其他船隻跟著橫渡北冰洋,沿著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美北部海岸而行,他們的航程將比目前最好的另外一條航道短一千浬(1825公里)。
淨重7萬5000公噸的「北歐射手座」建造於2011年,其結構特別適合航行冰海,今年9月初載煤從加拿大的太平洋港口溫哥華啟程,預定10月7日抵達芬蘭的波利港(Pori)。
省時省燃料 有利減排
「北歐射手座」的丹麥船東說,「西北航道」比走巴拿馬運河的傳統船運路線縮短一千多浬,節省許多燃料、時間,少排許多二氧化碳,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每趟的載貨量增加25%。
北極海域的航行條件非常嚴酷,傳統上只適合小型貨櫃船隻和破冰航行走,主要是供應加拿大北部地區的需求。
「北歐射手座」全長225公尺,是准許通行巴拿馬運河的最大級船隻 (即panamax),其船殼經過特別強化,足以應付北極的浮冰。
該輪運煤前往芬蘭鋼鐵廠Ruukki Metals。說起來很有趣,北極冰加速融化,一般認為是燃燒化石燃料 (包括煤)排放溫室氣體導至地球變暖的結果,但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航路縮短而有利減排。極冰持續融化,專家估計,到2030年以前,極區航道將占歐亞之間貨運的四分之一。
去年11月,俄國天然氣出口公司「俄氣」 (Gazprom)走北極東北航道,寫下將液化天然氣從挪威往東運到日本的首例。
不過,海洋分析家認為,極區至少要再十年才會出現大量的商業航運。旅程縮短,海洋界十分興奮,但也有不少人擔心,商船萬一在那遙遠又冰冷的的地方出事,後果堪虞。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全球政治/國際法專家拜爾斯指出,北極航道有其環境風險,「北歐射手座」要是發生事故,船上所載的煤對環境不會對環境造成多少傷害,但它的燃油一定會釀禍。
他並且指出,極區的淺水地帶和冰山對強化而有抗冰能力的船仍然是風險。
他表示,小塊但堅硬的冰山殘片 (英文叫growler,會發出隆隆聲音的東西),在水中流動,非常難以辨認,結冰(icing,就是浪花在船身外表結凍)則可能造成船身頭重腳輕而翻覆。
極區風險高 救援困難
他更警告,萬一爆發緊急狀況,加拿大的搜救能力也「極端不足」。長程直升機可能要花一整天才到得了北極的西北航道,對受困的船員不會有太大幫助:他們即使穿救生衣,在那樣嚴寒的環境裡也可能一個鐘頭就凍死。
菲特中颱陸警 北部山區防超大豪雨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10.05
中颱菲特逐漸逼近台灣,氣象局昨天晚間11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今天下午2時30分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氣象局提醒,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是颱風影響最大、風雨最強的時候,台北市、新北市、桃園、新竹和苗栗山區,颱風期間要提防超大豪雨。
由於菲特颱風路徑偏西北西,預計颱風中心會從台灣東北方外海通過,新北市、台北市等地今天會下大豪雨,台中、南投以北也要嚴防豪雨。
菲特颱風陸上颱風警戒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和宜蘭,未來如果颱風更偏南接近陸地,桃園、新竹也會納入陸上警戒區。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羅雅尹指出, 中颱菲特的颱風中心明天清晨最接近台灣,台灣東北部會進入暴風圈範圍內,但颱風中心不會直接登陸,僅暴風圈籠罩北部、東北部陸地,今晚到明天白天是風勢雨勢最大的時候。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分析,今天北部地區已經出現較大雨勢,但雨下得還算平均,沒有特別集中的強降雨,預計雨最大的時間是明天,除了雙北、基隆、宜蘭,桃園和新竹明天也會有較大雨勢,山區雨會下得比平地多,明天晚上颱風漸離開,各地降雨就會減少。
氣象局提醒,菲特颱風正逐漸接近台灣,北部、東半部沿海地區及綠島、蘭嶼、恆春半島、東沙島會有長浪出現,沿海地區也會有比較強的陣風,民眾非必要最好不要前往海邊。
丹娜絲估對台應無影響
至於昨天在關島附近生成的第24號颱風丹娜絲,距離台灣還超過2500公里,但移動速度很快,以每小時23公里轉30公里前進,丹娜絲與菲特距離還有1700公里,是否會發生「藤原效應」,吳德榮分析,雖然丹娜絲正努力追,但追到足以發生藤原效應的距離時,菲特已經進入福建與浙江一帶,很快就會消失,發生藤原效應的機會並不高。
吳德榮表示,丹娜絲颱風逐漸逼近時,路徑會從西北轉北進行,預計周三至周四會最接近台灣,但那時對台灣的影響很小,國慶日當天也沒有比較強的東北季風,屬於比較穩定的天氣型態。
◆ 消滅殺人蜂 陸摘蜂窩逾7千個
中央社 2013.10.05
大陸陜西近來發生黃蜂螫死人事件,死亡病例增至42人。陝西省安康市今天表示,截至2日,累計已摘除蜂巢7265個。
黃蜂又名胡蜂,體大身長毒性強,人被螫後會出現過敏和毒性反應,嚴重者致死。陜西日前黃蜂肆虐,安康市更是「蜂災」重災區,情況令人驚心。
中新社報導引述安康市政府新聞辦的消息指,陝西安康、漢中等地頻發黃蜂螫人事件,已累計螫傷1640人,42人不治。
截至2日,包括當地村鎮、學校、公路沿線、景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列為防治蜂患重點,累計已摘除蜂巢7265個,目前新增黃蜂螫傷患者從9月初的每天30至40例,降至4日的14例。另外,已連續3天無死亡病例。
報導提到,這主要是因為夏秋季節氣候乾燥、高溫少雨等因素,導致黃蜂活動頻繁,螫人傷亡事件頻發。
恰逢大陸「十.一」黃金週長假,安康各景點已提前展開防治工作。當地對黃蜂防治實行每日通報制度,防治不力將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菲特紅色大暴雨 「上海瞬間變海上」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212757.shtml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3.10.09
「菲特」殘餘雲系昨天攜風裹雨狂掃上海,造成罕見的紅色大暴雨,並導致道路嚴重積水,防汛部門因此發佈今年首個防汛防台紅色預警,啟動一級響應。網友調侃,「上海瞬間變成海上」。
中新社報導,受「菲特」外圍影響,從7日傍晚起上海普降大雨,氣象部門在7日晚拉響了暴雨藍色預警,其後雨勢並未隨著「菲特」減弱而減少,一夜之間,暴雨如注,多個區縣10小時雨量超過100毫米。
氣象部門罕見地連續三次上調暴雨預警信號,8日早上7時38分拉響了最高級別暴雨紅色預警,上海中心城區3小時累積降水量將達100毫米,並伴隨大風。
截至昨天上午8時,上海市440個測站中,有154個24小時雨量超過200毫米、241個測站超過100毫米、34個測站超過50毫米。松江工業區雨量高達323.9毫米。
由於雨量大、持續時間長、降雨範圍廣,加之潮位高影響排水,造成上海市50多條段馬路積水10至20公分,嘉定區的內河水位超過警戒線,部分高速公路的匝道封閉,當地政府部門已派警力在積水嚴重區域駐守,疏散人群和交通。市區內環、中環和外環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都出現了嚴重積水,不斷有小車拋錨,整個交通受阻嚴重。
昨天正逢十一長假之後的首日,上班族節後首日的上班之路被暴雨大風「攪」得更為艱難,道路積水導致公交車運行緩慢異常擁擠,出租車更是一車難求,一些積水路段的水面已淹至行人小腿處,只能高捲褲腿在水中小心前行。
在杭州,大雨造成西湖出現「水漫金山寺」,湖水漫到沿湖的道路上,分不清是湖或是路,部分路段積水達到0.8公尺,導致交通中斷。
颱風的狂風暴雨重創浙江省,目前全省共有631.4萬人受災,6人遇難,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83.68億元。
浙江水庫河網水位迅速上升,全省13座大型水庫和39座中型水庫都超過警戒線。浙江省防指表示,由於部分堤防長期高水位浸泡,局部堤段出現險情。鑑於東西苕溪、杭嘉湖平原、寧波、紹興等地汛情十分嚴峻,浙江省防指和寧波、嘉興、紹興市啟動了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寧波市已進入緊急防汛期,杭州、湖州市啟動了防汛Ⅱ級應急響應,台州市啟動了防汛Ⅲ級應急響應。
◆ 東京物語/日本「智慧型」防震速報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2013.10.09
今年一月某晚,電視播到一半,螢幕上方出現「緊急地震速報」,顯示某處發生地震,預測東京地區也會有四級震度;一分多鐘後,住處搖晃起來。
除了電視快訊,日本三大電信公司也提供地震速報通知,手機用戶身處地區若可能發生四級以上劇烈搖晃,就會收到緊急通知。
這項二○○四年起測試、二○○七年實施的地震速報,在二○一一年三一一大地震時給了東京民眾六十三秒的逃生時間。強烈地震發生前六十秒都是自救的黃金時間;隨後而來的海嘯警報也救了許多人性命。
日本也想到要因應強震造成的斷電及網路通訊需求,有自動發電功能的販賣機於三一一強震後發揮效果,內部電腦自動切換為「免費模式」,盡可能提供機內的飲料給災民。電信業於災難時開放免費wifi網路,讓仍有辦法上網的災民,可用通訊軟體向家人報平安,是電話不通的另一選擇。
三一一強震為日本人防災避難帶來新課題。當時首都圈大眾運輸停擺,該怎麼平安回家、或該不該立刻走路回家,都是問題。市面上新發行避難地圖,讓人查詢公司與住家間最佳步行路線,包括路線上有多少救援物資備品站。
最近業者開發有「實境擴張」功能的App,智慧型手機一舉起來,就可得知自宅或公司附近的避難所、醫院的行進方向,且可預先存檔,不受收訊影響。
雖說日人防災意識強烈,缺失在所難免。今年八月曾發布一次六級強震警報,在甲子園看棒球賽的觀眾,都拿起手機看簡訊,卻沒人逃命。所幸是「烏龍預報」,未造成傷亡。高校棒球總會事後回應,大會規章說「有地震發生才需疏散觀眾」,當時「還未發生地震」。這件「看球不要命」插曲後,高校棒總被迫修改規章。
新北市汐止地震規模逾5 大台北少見
【中央社╱台北11日電】2013.10.11
新北市汐止今天中午發生芮氏規5.2地震。中央氣象局說,大台北地區少見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
汐止中午的地震深度有142.6公里,最大震度是2級。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台灣地區平均每年芮氏規模5至5.9的地震有30個;不過,自1900年至今,包括基隆市、台北市及新北市等大台北地區,先前發生過規模5以上的地震只有5次,今天是第6次。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這5次地震中,規模最大一次是1909年4月15日,中和發生芮氏規模7.3地震,深度有80公里,當時有9人死亡、122棟房屋倒塌。
郭鎧紋說,汐止今天地震的震央,是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隱沒帶,汐止在1986年也發生過一次芮氏規模5以上地震,無災情。
大台北地區其他芮氏規模5以上地震,還曾在陽明山及基隆出現過。
印度斐林風暴 英美預報列「超級」
【中央社╱新德里12日專電】2013.10.12
孟加拉灣氣旋風暴「斐林」直撲印度東部,印度氣象局說是特強氣旋風暴,但英國和美國預報機構都將斐林列為超級氣旋風暴,部分預報甚至把它跟颶風卡崔娜相提並論。
倫敦預報機構熱帶風暴風險(Tropical Storm Risk)稍早將斐林(Phailin)強度歸在最強的第5級;目前歸在次強的第4級,最大風速時速241公里。但不管第5或第4級,都屬於超級氣旋風暴。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預測它的最大持續風速為時度241公里,最大陣風時速296公里。
部分預報把斐林跟2005年8月摧殘美國紐奧良的颶風卡崔娜相提並論。卡崔娜最大風速達時速280公里。斐林也令印度人想起1999年10月重創奧里薩省14個縣的超級氣旋風暴,風速高達時速300公里,造成約1萬人喪生。
印度氣象局預測,斐林今晚將在奧里薩(Orissa)省甘賈姆縣戈巴爾布爾鎮附近登陸。
奧省高風險7個縣已設23個救難中心和逾100個災民安置所,國家災難管理局和國家災難反應部隊1600人進駐。
當局表示,各地救災中心囤積糧食物資,將對安置的災民提供熟食。因奧里薩省省會布班尼斯瓦將受災,預定執行物資空投任務的10架直升機目前部署毗鄰的西孟加拉省。
另外,印度空軍位在東部和南部的基地都上緊發條,逾40架直升機和運輸機待命救災;海軍則編30組潛水人員準備出動搶救災民;5個團的陸軍則從蘭齊移防布班尼斯瓦,嚴陣以待。
◆ 防氣旋風暴 印度撤離30萬人
【中央社╱新德里12日專電】2013.10.12
孟加拉灣特強氣旋風暴「斐林」直撲印度東部,預測晚間在奧里薩省登陸。報導說,省府執行歷來最大規模撤離行動,疏散逾30萬人;但部分民眾「相信神明保佑」堅守家園。
印度氣象局上午發布警報說,特強氣旋風暴斐林(Phailin)目前距奧里薩(Orissa)省甘賈姆(Ganjam)縣戈巴爾布爾(Gopalpur)鎮海岸約260公里,預計今晚從戈巴爾布爾鎮附近登陸時,最大持續風速時速210到220公里,最大陣風時速240公里。
強風毫雨在斐林登陸後12小時將持續肆虐奧里薩省內陸。
降雨警報說,奧省海岸局部地區未來48小時將出現高達250毫米的極端暴雨,挾帶3到3.5公尺高大潮,奧省甘賈姆、科爾達(Khurda)、普里(Puri)、嘉佳特辛格普(Jagatsinghpur)等縣,及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斯里卡庫蘭(Srikakulam)縣的低窪地區恐遭淹沒。
氣旋風暴大敵當前,「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今天報導,奧省省長巴奈克(Naveen Patnaik)掛保證「零傷亡」,省府緊急撤離逾30萬人,為歷來最大規模撤離行動。
但「新德里電視台」(NDTV)上午在奧里薩省海邊連線報導時,部分受訪民眾堅不撤離,強調「相信神明會保佑」。
當持續風速逾時速220公里,印度氣象局才會歸類為超級氣旋風暴。美國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預測,斐林最大持續風速時速達269公里,最大陣風時速324公里。印度媒體說,印度氣象局恐低估斐林的強度。
奧省和安德拉省之外,氣象局說,斐林登陸後,鄰近的西孟加拉(West Bengal)、恰蒂斯加爾(Chhattisgarh)和加爾克漢德(Jharkhand)3省都須嚴防毫雨。
◆ 餘姚淹水多日未退 民怒砸警車
【中央社╱台北12日電】2013.10.12
菲特颱風造成大陸浙江寧波餘姚市嚴重淹水進入第5天,部分地區仍積水,當地民眾不滿記者卻報導積水已退,有群眾昨晚圍堵電視台衛星連線車,甚至怒砸掀翻特警車輛。
綜合大陸媒體與微博上的資訊,包括中央電視台及當地寧波電視台報導都提到餘姚水已退,但當地民眾透過微博求救指,不少地區仍泡在水裡,有民眾要求寧波電視台到淹水社區採訪未果,雙方不但發生口角衝突,更有人砸翻前來排解的特警車輛。
寧波電視台「看看看」節目今天在官方微博指出,希望民眾勿信謠傳,並還原報導用語。
寧波電視台指出,記者在連線報導中提到,從餘姚高速公路出入口至直播現場路程中,確實見到「一些道路積水已退去,有些路段是涉水進去」、「通訊在慢慢暢通」,而記者也沒有辱罵群眾。
特警車輛遭砸毀車窗、掀翻車輛,餘姚市公安局官方微博也在凌晨發文呼籲,「餘姚已經遭遇天災了,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能意氣用事,冷靜、冷靜、冷靜。」
另據報導,餘姚這次災情慘重,主要是因雨勢太急太大,餘姚等於被灌進68個西湖水的雨量,導致積水消退緩慢。新華社提到,截至11日,浙江寧波尚有9萬7000戶電力未搶通,而寧波市內淹水變電站共有26座,經搶修,排除淹水情況的已有22座。
斐林風暴 印度7死18失蹤
【中央社╱新德里13日專電】2013.10.13
特強氣旋風暴斐林昨晚登陸東印度奧里薩省,強風吹倒大樹和房屋已造成7人喪生,另有冒險出海18名漁民失蹤。斐林登陸後強度減弱,但伴隨的豪雨可能釀災。
截至目前,奧里薩(Orissa)省已因強風吹倒大樹或房屋倒塌造成7死。昨天冒險出海的18名漁民因油料耗盡而受困奧省帕拉迪普(Paradip)港外海,目前仍失蹤。因海象惡劣,海巡無法出動救援。
斐林(Phailin)的暴風圈直徑達500公里,颳起強陣風達時速240公里,所經之處如摧枯拉朽,許多地方大樹被連根拔起、電線桿和手機電塔應聲倒地,當地人住的竹屋屋頂和石棉板隨風飛揚。
印度氣象局指出,斐林昨晚8時30分至9時30分從奧省甘賈姆(Ganjam)縣戈巴爾布爾(Gopalpur)鎮海岸登陸。局長拉索(L.S. Rathore)說,它登陸時風速為時速200公里,因風眼直徑達50公里,兩側眼壁登陸時間相差1小時。
斐林登陸時為當地海岸帶來3公尺高大浪,局部地區離岸500公尺的陸地海水倒灌。外界質疑氣象局低估斐林的強度,但拉索強調,風速逾時速220公里才歸類為超級氣旋風暴,因此斐林只算特強氣旋風暴。
1999年10月29到31日,1個超級氣旋風暴重創奧省14個縣,時速300公里的強風造成約1萬人喪命。為避免悲劇重演,當局在斐林登陸前對奧省和南方的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分別強制撤離35萬、20萬人。
大規模人員撤離行動是否奏效、涵蓋在斐林暴風圈內的海岸線確切災損和人員傷亡情況,天亮之後才會知道。奧省省長巴奈克(Naveen Patnaik)預定今天上午10時30分跟30個縣地方首長視訊會議彙整災情。
目前正值印度教「杜嘉女神節」(Durga Puja)9天節慶期間,當地相關活動被迫取消。民眾祈求代表光明戰勝黑暗邪魔的杜嘉女神保佑災情有限。
◆ 浙風災遭掩飾 千人怒砸轉播車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220977.shtml
【聯合報╱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2013.10.13
菲特颱風重創浙江,寧波餘姚更是重災區、積水數日未退,寧波電視台十一日晚間赴現場連線報導,卻遭災區民眾質疑報喜不報憂、疑似粉飾太平,上千名憤怒民眾稱「水哪裡退了?」「燈哪邊亮了」,群眾包圍並砸毀電視台直播車與特警車輛、現場一片混亂。
菲特颱風七日侵襲浙江,餘姚主城許多地方積水及腰淪為重災區,有數萬車輛變成泡水車,但官方救援行動遲緩、早已引發民眾不滿;十一日傍晚,寧波電視台「眾志成城搶險救災」特別報導節目組,開著直播車進入城區舜水南路姚江橋,欲進行現場連線報導,結果也變災民洩憤的對象。
微波車一進城區即引來大批災民關注,紛紛上前要求節目組前往災區採訪,京華時報報導,現場不久後傳出寧波台意圖粉飾災情,指稱洪水已退、電力恢復,民眾生活回歸正常。還有民眾稱,連線記者罵餘姚人「神經病」,當場引爆民眾不滿,開始將直播車團團圍住。
寧波台趕緊向警方求救,十一日晚間八點左右,憤怒民眾開始搖晃微波車並高呼「道歉、道歉!」警方則在車前方試圖開道,無奈群眾實在太多,不少憤怒民眾撿起路旁花草樹枝、柵欄等物品,一古腦地往直播車丟砸,現場盡是吆喝吶喊抗議聲浪。
從網友的現場視頻看,寧波台記者躲在車內被搖得驚慌失措,前來支援的特警車輛也被民眾包圍,車窗全被敲碎、民眾直接將員警抓下車;還有民眾齊數「一、二、三」,一同掀翻警車並贏得在場陣陣喝采掌聲。
面對災民的不滿,餘姚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呼籲稱,「餘姚已遭遇天災,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能意氣用事,冷靜、冷靜、冷靜」;寧波電視台也發聲明表示,網傳災區燈火通明、餘姚人神經病等說詞,均非電視台所為。
昨天寧波與餘姚官方對此事件仍無回應,大陸入口網站相關新聞多被刪除,而官方媒體有關餘姚災情報導,仍集中積水基本消退,交通全面恢復暢通、災區生活恢復等正面新聞,絕口不提直播車輛遭砸事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