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蜂群消失 陽明獲世界冠軍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5504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3/11/13
陽明大學團隊將改造後的大腸桿菌(Bee. coli)送入蜜蜂體內,對抗引發蜂群崩潰的真菌,希望解決「蜂群崩潰症候群」。這項研究上月參加2013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除在亞洲奪金,另獲5獎項,獲獎數全球第一,本月初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參加世界盃競賽再傳捷報,奪得環境類組世界冠軍。
團隊之一的博士後研究員張菁芬指出,全球初賽有200多隊,選出70多隊到MIT進行世界盃決賽,共分成醫療、健康、能源及環境等7個組,環境組有20多隊參賽隊伍。陽明大學打敗雪梨大學、北京及南京等大學,拿到金牌及世界冠軍。
指導老師陽明大學生醫資訊研究所暨系統與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傳雄昨天指出,「蜂群崩潰症候群」是指世界各地的蜜蜂大量消失,可能成因包括蜜蜂營養不良、全球氣候變遷、過度使用殺蟲劑、蜜蜂棲地減少,被真菌寄生也是其中之一。
張傳雄說,Nosema真菌在環境中為孢子狀態,平時休眠,在適當環境,例如有養分的環境才會萌發。碰到蜜蜂時,孢子會生出管子插入蜜蜂細胞,在其中複製,產生很多真菌,會吸收蜜蜂的養分,導致蜜蜂餓死。
團隊從阻止真菌寄生方面著手,蜜蜂吃下Bee. coli後,Bee.coli會偵測有無真菌產生的管子,如果有,即產生物質消滅管子,阻止萌發。
如果發現蜜蜂感染真菌,則會產生抗微生物蛋白消滅真菌。如果殺不死真菌,則再產生酒精,侵入蜜蜂腦部,即可殺死蜜蜂,建立預防、殺菌及殺死已感染的少數蜜蜂設置3道安全機制。
張傳雄說,目前團隊研發成果可實際運用,將申請專利。台灣養蜂協會已跟團隊聯絡,請求協助。團隊未來還進一步研究蜜蜂體內的乳酸菌,從體內防止蜜蜂感染。
團隊包括21位陽明學生及台北美國學校一老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團隊年紀最小的成員是美國學校高二生辛世豪,16歲的他,爸爸是印度人,媽媽是台灣人。
辛世豪說,台北美國學校明年打算參賽,已建立實驗室,派他和一位老師當先鋒,到陽明大學學習。
◆ 1.3萬筆物種 台灣生命大百科上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13000441-260114
中國時報 湯雅雯/台北報導 2013年11月13日
想聽台灣特有種「莫氏樹蛙」的聲音?想看全台最小的貓頭鷹「鵂鶹」(林務局提供)?林務局與中研院耗時2年,建立「台灣生命大百科」資料庫,昨天上線,民眾上網輸入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圖文並茂的物種簡介,還有影像及聲音檔。資料庫已累計1.3萬筆物種資訊,堪稱生物界的阿波羅計畫。
此計畫幕後推手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他說,「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威爾森從2007年倡導「生命大百科」(EOL)國際合作計畫,台灣是繼美國、大陸、南非後的第16個合作夥伴。台灣推出TaiEOL網站後,不僅整合國內物種資料,也與國際接軌,讓國際也能看見台灣生物多樣性之美。
邵廣昭說,此計畫集結上百位專家、公民科學家的力量,目標是完整建置國內5.6萬種物種的資料,目前已完成1/5,透過「關鍵字搜尋」,就可輕鬆看圖片或影片,因為有專家過濾,正確率比一般網路資訊高,適合學校老師推廣科普教育用。
林務局表示,此網站目前整合2900種昆蟲、2750種魚類、561種鳥類及4500種植物,總計1.3萬筆物種解說及圖片資料,供民眾免費查詢,網站網址:http://eol.taibif.tw/
※ 相關報導:
* 秋冬求偶 山城螢光閃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3/today-center15.htm
台灣入秋之後也有螢火蟲喔!且發光模式跟入夏出現的螢火蟲不一樣,東勢等山城地區,山窗螢與橙螢都已開始於夜間發光,牠們的母螢外觀,宛如體型頗大的蠕蟲,這是一種特殊演化結果,但這種秋冬型態的螢火蟲數量不多,見到的人堪稱是「好運」。
* 「看見台灣」太震撼 老師看3次哭3次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291677.shtml
.....竹東高中二年級學生吳雪晴表示,影片拍出台灣美麗的一面,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台灣就像母親,讓這塊土地上人民予取予求,母親始終很沉默地付出…」深烙她腦海中。國立新竹高中一年級學生蔡文蔚說,電影激發他想探索台灣的熱情。同年級張家祥也說,很佩服導演克服種種困難,追尋夢想的毅力和決心。
看過三遍的韓中梅老師被電影中每一幕震撼的畫面感動,每看必哭,她事先提醒學生務必帶衛生紙入場。美術老師張澤平則希望同學用不同的角度認識台灣,培養學生鄉土情懷和意識。
....新竹市議員林智堅看過深受感動,他說「台灣是我們的母親,要好好愛護它」,16日下午將在大遠百威秀影城,包場邀弱勢孩童欣賞,數量有限,意者可洽林智堅服務處(03)5358696曾小姐。
* 老狗送去安樂死 獸醫救活竟挨告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8292107.shtml
澳洲駐台代表馬克文將飼養的老狗「班吉」(Benji)送醫,囑託外籍女管家交代醫院「安樂死」;獸醫楊東盛治療一周,班吉恢復元氣後脫逃被路人拾獲。馬克文認為楊「收錢不辦事」,控楊詐欺,但檢方認為雙方因沒直接溝通而誤會,楊收費後有細心醫狗,處分楊不起訴。
「救活狗卻告獸醫」的訊息傳回澳大利亞,曾鬧上當地報紙頭版;面對「執意要狗安樂死」的質疑,馬克文曾發表未署名的聲明,稱「為了維持班吉尊嚴並免除不必要煎熬,我們全家痛苦地決定讓班吉以人道方式安樂死。」這是依據獸醫說法來決定,也與班吉前飼主討論過。目前班吉已回到馬克文住處,健康狀況良好。
◆ 后里第二淨水場 不予開發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29279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3.11.13
為滿足大台中地區民國110年公共用水及中科三期需求,台灣自來水公司規畫在后里地區興建第二淨水場,每日提供80萬噸自來水供民眾使用。這項計畫從99年至今歷經3年多六次初審,環保署環評大會今決議「不予開發」,成為近年來少見被打回票的環評案,也使未來中科三期開發計畫,恐因用水短缺讓開發蒙上陰影。
環保署「不予開發」的主要理由,是擔心計畫基地範圍,分布在三義分支斷層兩側,擔心在地層破碎帶建構自來水淨水池,可能因斷層作用被破壞。一旦淨水池被破壞,不僅會造成水源流失及池體破壞等公共設施、公共財損失,流出的水量還可能對下游周遭環境有公共危險之虞。
這項計畫是為了因應大台中地區110年公共用水及中科三期后里基地用水,水利署擬在大安、大甲溪聯合輸水工程中,將兩溪流的餘水,輸送至台灣自來水公司計畫興建的后里第二淨水場,基地面積約33.2公頃,興建每日供水量80萬噸的快混池、膠凝池、沈澱池等設施。
這項計畫99年送進環保署審查後,之前五次審查都決議「補正再審」,今年2月29日送環保署環評大會,環評委員多數認為后里第二淨水場「不應開發」,但部分委員認為應給自來水公司機會補正資料,退回專案小組再審。專案小組再審時,自來水公司仍無去除地震對淨水場安全疑慮,今年10月第六次初審會決議「不開發」。
◆ 學者呼籲:建瘋狗浪警報 莫讓民眾怕海
http://udn.com/NEWS/LIFE/LIF1/8292113.shtml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郭建伸、趙容萱/連線報導】2013.11.13
上周東北角發生瘋狗浪襲擊,造成八死八傷的悲劇。學者認為,增加再多的防護設施,經海浪沖擊,幾年就破壞殆盡;治本之道是建立預警系統,並加強民眾對海洋安全的警覺;也呼籲民眾不要因噎廢食,放棄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親海習慣。
觀光局長謝謂君昨天與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林俊全、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高家俊,以及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副教授董東璟到意外發生地點勘查。
董東璟統計,台灣海岸自二○○○年至今,共發生兩百六十三起瘋狗浪事件,而近十四年來平均每年有廿九人因瘋狗浪襲擊落海。林俊全說,「這是百年一遇的天災」,瘋狗浪雖然不能預報,但絕對可以「預警」。
董東璟說,透過從遠處傳來湧浪的高度、方向,以及時間,可預測海岸邊出現瘋狗浪的機會,一般而言,可提早一天預警。董東璟也建議,未來應建立一套瘋狗浪預警系統,風管處可在網站中強調風力級數和浪高。
董東璟認為,雖然這次意外讓人遺憾,但近年台灣民眾好不容易建立起親近海洋的習慣,千萬不要因噎廢食。
高家俊指出,這次瘋狗浪意外,是海燕颱風湧浪造成;海燕颱風是世紀級的強颱,造成的瘋狗浪很罕見,「叫誰負責都太沉重。」他呼籲要加強民眾對瘋狗浪的認識,以及危機意識,才是治本之道。
林俊全認為,在海邊增設防護設施的效益並不大,因為只要兩、三年,海浪的沖擊就會將其破壞殆盡。他認為加強入園的警示才是最重要的。
謝謂君表示,雖然會勘時看見海岸邊有設置救生圈裝備,「但明顯不夠」,要增設救生設備,未來遊客進入地質步道時,一定要穿著救生衣、防滑鞋等裝備;並視風力、海象限制遊客進入。但他也強調,遊客安全與海洋環境教育必須兼顧。
交通部長葉匡時說,交通部希望能邀集專家評估如何在安全管制、又能顧及民眾親水性中間取得平衡,至於瘋狗浪比較頻繁海岸線是否全面封鎖還要再評估。
※ 相關報導:
* 美麗灣停工定讞 海灘監測與國際接軌
21 則留言:
507歲的世界最老生物 科學家一「撬」奪命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114004565-260408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3年11月14日 15:07
幾百多年一直活在深深海底的一個圓蛤,日復一日都相安無事,卻被一個北大西洋的研究小組成員給撈上岸,還一不小心宰了牠。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殺了世界最老生物的研究團隊,是來自英國海洋科學研究學院,團隊領導人保羅巴特博士坦言,「我們從一開始就錯了,我們是懷著贖罪的心情公布這份研究報告。」
根據報告指出,這個深海圓蛤在2006年被撈上岸,研究人員計算蛤身上的圈數後,研判牠可能從中國明朝期間就已經存在,還幫這個蛤取名「明」,這個發現也創下世界存活最久生物的金氏世界紀錄。
不過糟糕的是,當研究人員撬開圓蛤,這個最老生物就步向死亡。報導指出,事後研究人員又仔細計算圓蛤的殼上的「年輪」,發現之前他們少算了幾圈,更精密的計算年齡是507歲,雖然再破了記錄,不過圓蛤也已經沒命再寫新局了。
◆ 「看見台灣」觀後感 小五生獲2.5萬讚
自由 2013.11.14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千萬不要再說小朋友看不懂「看見台灣」!
擁有二十多年空拍經驗的台灣高空攝影師齊柏林,花了近三年時間,累積四百小時飛行時數,完成台灣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嘉義縣祥和國小五年級小朋友洪小媛寫下的觀後感言,讓父親洪政利感動莫名,十日將文章轉載至「看見台灣」官網,至昨天下午五點,已有兩萬五千多人按讚,還有人建議政府將「看見台灣」納入教材,回響熱烈。
洪政利任職於嘉義縣議會,二日帶太太、小孩到電影院觀賞「看見台灣」,洪小媛在學校兩星期要寫一次的「自省札記」,以「看見台灣」觀後感為題寫下感言,文章簡潔有力、發人深省,被老師選進班級網頁,評語說「大家都有責任維護台灣的美,使她再度成為福爾摩莎」。
洪政利十日轉載至「看見台灣」官網,引發熱烈回響,至昨天傍晚,有兩萬五千多人按讚,近兩百篇留言附和,官網也稱:這是台灣未來的希望種子。
有網友在「看見台灣」官網上留言:那天帶女兒看了電影,母子倆搶面紙,開場的音樂一下,我淚就不聽使喚地流了下來,前面很感動,中間很憤慨,後面很感傷,女兒說「應該跟學校老師說,要帶全班來看」,她則回應「只要是台灣人都該看!」
還有網友說,教育當局不知是否「看見台灣」?是否會思考要把這麼棒的實況納入教材,從學齡教育培養對環境的省思,而且不管是要的太多、還的太少,相信只要肯啟動,都不嫌晚!
◆ 南化水庫保育區 人頭戶暴增?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2013.11.14
水利署設有水資源保育與回饋金,回饋水庫保育區居民,台南市水資源保育聯盟及關山護土促進會,昨天指南化水庫保育區內出現大量人頭戶,領取補助,籲請檢調偵辦。南化區公所強調,有清查資格,並未亂發補助款。
關山護土促進會理事長黃文魁表示,這項回饋措施從2011年開始,當時保育區內住戶有8百多人,現在是1100多人,增加了兩百多人,其中不乏人頭戶。
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黃安調指出,這筆回饋金補助南化水庫保育區內住戶每人1年2萬1千元,老人三節津貼3萬元,還有居民喪葬補助、學生補助、傷殘補助等,總共約1490萬元,卻都與水資源保育無關。
關山護土促進會監事吳友仁說,雖然回饋金有部分用在水庫涵養,包括休耕補助、植樹保林等,但補助太少,申請人有限。建議應提高保育方面的經費比例,多用在涵養水庫才對。黃文魁指保育區土地遭非法占用嚴重,影響水庫保育,應正視解決。
南化區公所表示,過去各地類似的回饋金只針對人補助,南化水庫保育區是全國第一個將部分回饋金用在保育上,今年就編了兩千萬。區公所強調,對於人的補助,公所在發放前都有調查,原則上是要設籍及居住,對於居民的質疑會再落實清查。
◆ 陪主人登聖母峰 印棄犬創紀錄
【中央社╱加德滿都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13
前南非職業高爾夫選手拉芙森(Joanne Lefson)今天說,她從印度垃圾場救出的棄犬,爬到聖母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成為據信是第一隻攀登聖母峰的狗狗。
拉芙森說,她去年9月在印度山地城鎮列城(Leh)領養這隻11個月大的狗狗盧比(Rupee),決定帶著牠爬到5364公尺高的基地營。
拉芙森與盧比10月14日從喜馬拉雅山城鎮魯克拉(Lukla)展開「2013年狗兒遠征聖母峰計畫」(Expedition Mutt Everest 2013),希望讓大眾更能體會流浪狗受到的苦難,並鼓勵民眾領養寵物。
他們在13天後完成這項締造紀錄的壯舉,拉芙森在臉書(Facebook)形容,這是「狗兒們跨出的一大步」。
拉芙森說:「我好為盧比感到驕傲。我以為有些日子我可能必須背著牠,不過,反而是牠一馬當先,沿路牽著我走。」
拉芙森說,她第一次看到盧比時,牠身體虛脫,瀕臨垂死。她說:「牠真的是骨瘦如柴,看起來就像好幾天沒有吃東西或喝水。我不忍心讓牠這麼死去。」
拉芙森說:「我希望牠完成的事蹟,能讓民眾更友善對待動物,尤其是流浪狗。我們必須了解,每條生命都有價值。」
拉芙森下週準備發表新書,獻給之前陪伴她的狗狗奧斯卡(Oscar)。奧斯卡陪她環遊世界。
◆ 遊客刻名 楊貴妃墓「破相」
【世界日報╱北京14日電】2013.11.14
位於陝西興平市馬嵬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楊貴妃墓,近日被發現遭缺德遊客塗鴉,在墓磚刻上多個深淺不一的名字,有的即使在十多米外也清晰可見。
西部網報導,古稱「馬嵬坡」之地、唐朝第一美人的楊貴妃之墓,是一座呈半球形的土塚,高三米,整座古墓都是以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約六米高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遊客在十多米處外一眼望去,古墓右上方「白聰玲」三字顯而易見,青磚上的青苔污漬也被刻意刮去。不少遊客到訪後,紛紛詢問到底白是誰,以為是與楊貴妃有關的重要人物,惟當地導遊告知那是遊客惡意刻上的名字。
再靠近一點看,「這邊有王濤,那邊有徐碩新,好多好多名字。」有到訪的遊客稱,青磚上的刻字多不勝數,一眼便可看到多個刻度深淺不一的名字,還可分辨出哪個是最近刻上去的。「這兒每一塊青磚都是文物,現在也不可能把這被刻字的磚換了。」報導引述當地導遊指,近年常見遊客在古墓上亂寫、亂刻等不文明行為,完全破壞了楊貴妃墓「古塚留香,詩碑放彩」的風采。
這些刻字照片近日在網上熱傳,有網民斥「把自己的名字刻出來,是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你們多沒素質。」有網民諷刺指「千年以後,這也是一道文化遺產。」 一名遊客則感嘆:「把自己名字刻到墓上,是也想躺進去嗎?」
楊貴妃墓位於興平市以西12公里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玉環之墓,至今已有逾1200年歷史,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國家2A級旅遊景區。
◆ 霍金:上帝粒子害我輸3000元
中國時報 江靜玲/倫敦13日電 2013年11月14日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說,如果科學家未能在大強子對撞機實驗中找到「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俗稱「上帝粒子」),物理學可能會更有趣。霍金承認自己愛打賭,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希格斯讓他輸了100美元(約台幣3000元)。
倫敦自然科學博物館日前舉行一場有關大型強子對撞機特展,希格斯和霍金兩位重量級當代物理學家聯袂出席。
霍金說,希格斯和比利時科學家恩格勒兩人,因提出基本粒子質量來源相關理論、預言「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而同獲諾貝爾殊榮,可謂實至名歸。但他認為,如果希格斯玻色子不被發現,物理學會更有樂趣。假如這種粒子不存在,物理學家就必須重新反思他們對宇宙粒子的基本思考。
霍金除了向希格斯道賀,但透露西格斯得獎,讓他付出100美元代價。霍金說,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從1960年代初期就被提出,他因此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者凱恩教授打賭,認為希格斯玻色子不可能被發現。結果,霍金賭輸了。
霍金坦承,打賭可能是他這輩子都離不開的嗜好。從小他就為猜測朋友的口袋裡是否有糖果而打賭。他這一生更為了宇宙的源起,以及是否需要神來創造宇宙,與朋友們辯論不休。霍金表示,他希望透過大強子對撞機的研究,從希格斯玻色子轉移到找尋更多其它證據,來解釋宇宙。
霍金說,過去50年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有許多重大改變。但他堅稱,為了人類未來,我們必須到外太空去,「我不認為我們可以在不逃離這個脆弱星球的情況下,再生存一千年。」
享壽507歲 地球最年長動物被誤殺
【台灣醒報╱記者彭書穎╱台北報導】2013.11.15
世界上最囧的科學家出現了!英國的科學家不小心殺死了他們的研究對象─世界上最年長的生物。英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老的生物,一個叫做「明」的深海圓蛤類動物,高齡507歲!可惜的是,在科學家們嘗試把牠撬開後,「明」的生命跡象就已漸漸消失。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2006年時,一群研究人員從冰島附近的北大西洋海底捕撈到一個叫做「明」的蛤蜊,屬於一種深海圓蛤類動物,並將牠放置在冷凍櫃裡,當時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研究通過計算這個軟體動物殼上的生長輪數,認為「明」的年紀為405歲,成為當時世界最老動物的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一個蛤類動物外殼上的鉸鍊(hinge)上的輪(rings)數,可以代表牠的年紀,就像從樹木的年輪可以看出樹齡一樣,負責研究的海洋科學家保羅指出,他們之前就是以鉸鍊來預測「明」的年紀。不過,後來研究團隊認為,正因為「明」實在太老了,所以很多「輪」都已經重複,影響到年紀的估算。因此他們希望重新觀察,以測量「明」更正確的年紀。
保羅說:「也許當時因為忙於出版我們的發現結果而有點倉促,所以計算有誤,但我們現在能絕對確認我們得到了正確的數字,正確的年紀是507歲。」
507歲的「明」,出生於哥倫布1499年發現美洲大陸之前,是目前世界上能發現到最年長的動物。然而,這次科學家們為了分析它而撬開殼時,「明」也跟著死亡,世界最年長動物的金氏世界紀錄也停止在507歲。
※ 相關報導:
* 山老鼠囂張 百年牛樟盜12噸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8296866.shtml
台南檢警昨天破獲盜伐牛樟木收贓集團,在白河區生技農場及工寮等6處,找到被切成塊狀的百年牛樟木499塊,總重超過12噸,另有牛樟芝等贓物,市價超過180萬元。
* 2週逾30犬貓暴斃 桃源村民疑毒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5/today-south4.htm
延平鄉桃源部落頻傳犬貓暴斃事件,兩週來逾卅隻,村民議論紛紛,懷疑遭人惡意下毒,發動連署央請動保團體討公道;警方據報會同當地巡守隊查察,不排除是因飼養犬貓誤食老鼠藥造成。
◆ 台灣鮭解密 復育新里程碑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11.15
海大啟動基因定序工程
台灣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是太平洋鮭魚分布最南界,屬於陸封型鮭魚,經過長期復育,數量已經從200多尾,增加至5000尾左右。但由於交配過於近親繁殖,可能影響族群健康,海洋大學與民間企業合作進行櫻花鉤吻鮭的基因定序工程,目前已經完成80%,預計今年底可以完成,後續將建立親緣關係,避免過度復育造成基因窄化。
未來鮭魚體型可望變大
陸封型的櫻花鉤吻鮭體型比較小,無法接觸海水。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表示,如果能找到相關基因,或許可以讓台灣的櫻花鉤吻鮭適應海水,進一步讓鮭魚體型變大、產卵數量增加,幫助台灣鮭產生更健康的下一代。
張清風表示,櫻花鉤吻鮭已經正式定名為「台灣鮭」,是唯一生存在亞熱帶的鮭魚,在台灣生存應該已經超過一萬年。台灣經過十幾年的復育,數量已經從200多尾增加至5000多尾以上,但數量足夠後,接下來就是確保族群健康。
張清風表示,台灣鮭過度近親繁殖,可能發生基因窄化問題,甚至可能出現基因病變,不利於國寶魚保育和復育。其他國家陸續完成松露基因圖譜解碼、中國大陸進行貓熊基因解碼,都是為了避免保育出現問題。
海洋大學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經完成櫻花鉤吻鮭80%基因定序,預計今年底年可達85%以上。張清風表示,根據國際標準,完成85%就算是完成基因定序,未來可以利用在人工繁殖,盡量尋找基因比較遠的台灣鮭繁殖。
◆ 香山濕地重見陽光 黑琵回來了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3.11.15
新竹市香山濕地廣植水筆仔,造成紅樹林擴張過速,影響生態,這幾年年年疏伐,讓濕地見到陽光,國際級明星鳥「黑面琵鷺」,都進駐棲息、覓食,讓鳥友驚喜。
新竹野鳥協會年度冬季賞鳥行動中,發現久違黑面琵鷺芳蹤! 市府產發處生態保育科員拍到4隻,副處長洪明仕說,「相信還會更多」。
洪明仕說,香山濕地1996年被國際組織劃為「東亞水鳥保護網」一環,也是黑面琵鷺冬季遷徙必經路線;知名的招潮蟹成千上萬,鳥會調查發現的候鳥超過250種,已成為賞鳥與觀察自然生態的聖地。
但96年起,鄰近平坦灘地廣植水筆仔及海茄苳,短短9年,紅樹林擴散達原種植面積的10倍,陽光無法照入林樹下灘地,使灘地長不出招潮蟹愛吃的微藻,加上枝幹細軟,不適合中、大型鳥類棲息,反限制了候鳥、水鳥及招潮蟹棲息。
為此,市府近幾年積極疏伐、控制,總算讓重要濕地重見陽光,生態變得活潑、生動。
洪明仕說,漲潮時適合賞鳥,可較近距離觀賞,觀察招潮蟹最好在退潮後;金城湖濕地大潮時間是農曆初3、18,上午漲潮,下午退潮;小潮是初8、9及23、24,早上退潮。
洪明仕說,營建署正舉辦「台灣十大最美濕地票選活動(http://www.shining.org.tw/poll/352)」,歡迎大家前往接近湖海兼賞鳥,並上網為香山濕地投下一票。
※ 相關報導:
* 南飛度冬 黑面琵鷺來宜蘭囉!
http://udn.com/NEWS/LIFE/LIF1/8296948.shtml
宜蘭52甲濕地生態豐富,每年都會吸引大批過冬候鳥,今年第一批黑面琵鷺11隻上周飛抵宜蘭,地方人士呼籲,賞鳥時切勿驚擾鳥兒作息。
* 稀客!「棕眉柳鶯」訪花嶼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296728.shtml
「鳥」事不斷的花嶼,剛有歐亞柳鶯、嘰咋柳鶯及鐵爪 巫鳥來報到,最近又來了台灣只有一筆紀錄的「棕眉柳鶯」,發現的花嶼國小教導主任黃國揚興奮的說,他主要是用鳴聲來辨識這隻鳥,這是花嶼第205號鳥種紀錄,澎湖第360號鳥種。
台灣獼猴撒野 林務局計畫結紮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太保報導】2013.11.17
台灣獼猴在山區危害農作物愈來愈嚴重,塔塔加等地也傳出了台灣獼猴咬傷人事件,林務局計畫以結紮方式控制猴群,嘉義縣爭取成為優先實施區,近期專家學者將討論是否在保育動物中取消台灣獼猴。
林務局說,野生獼猴結紮計畫全台第一個試驗區,可能選在台南市南化區的烏山獼猴群,南化烏山的獼猴早期因有村民固定餵養,族群數量穩定,近幾來成熱門觀光區,遊客向攤販買香蕉和地瓜等餵食,猴群現在更不怕人,還會搶遊客的東西。
嘉義縣山區農民不時反映農作物遭猴群咬光或破壞,從高價的甜柿到竹筍無一倖免,台灣獼猴是保育動物,果農放鞭炮、開收音機、養狗都無法趕走猴群,玉山塔塔加和高雄柴山更傳出猴子攻擊咬傷民眾。
今年梅山鄉公所由農委會補助經費,從8到12月請了兩名專員到山區驅趕猴群,這項方案一度引發其他鄉鎮緊張,猴群依然在山區流竄,繼續危害山區農作。
最近林務局和台大學者合作,針對獼猴研究2、30分鐘即可完成的快速結紮法,以結紮方式控管猴群的數量。
野生台灣獼猴結紮計畫,嘉義縣原本爭取為優先試驗實施區,不過林務局人員研討後認為,這項計畫還在試驗階段,希望第一次先在已做過生態學術調查的猴群,才能研究結紮法是否能有控制猴群的數量。
◆ 繁殖靠它! 別再採血藤子果實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00761.shtml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報導】2013.11.17
「真缺德,竟把血藤子成熟的果實採摘一空,不讓植物繁殖。」南投縣魚池鄉山區血藤結實,入冬後果實成熟果莢裂開墜地,卻被人連同掛在藤蔓上的果莢都採走,大雁村長謝棟漢看了很痛心。台灣省生態學會理事長楊國禎呼籲國人蒐集植物果實,不應該蒐羅一空,應留點做動物食物兼繁殖之用。
謝棟漢最近幾天接獲民眾反映,指長在魚池鄉後山與大雁村生態步道的血藤,最近豆莢成熟裂開,黑亮血藤子掉地被動物吃掉,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竟有人一次把樹上血藤採摘一空。
謝棟漢上山了解,發現有人蒐集血藤子,可能要賣做童玩,血藤下方空豆莢丟了一堆,算算至少逾百血藤果莢被採走,留下空莢丟樹下。他說,血藤的果實稍加整理烏黑亮眼質地堅硬,早期的小孩子都會把血藤在地上磨熱再拿來捉弄人,俗稱「電火子」。
早期排灣族及魯凱族貴族家族嫁娶儀式中,會在家屋前架立鞦韆,中間用粗血藤作為新娘攀附搖擺的繩索,有希望得到祖先庇蔭及祝福之意。
楊國禎說,大自然界植物都會結實,繁殖兼做野生動物如松鼠的食物,例如松鼠會吃野生果實,並搬到隱密處儲藏做食物,未吃完的或排泄出來果實就會發芽繁殖下一代,人對植物果實長相產生興趣就會蒐集,例如外觀可愛的穀斗科果實如小西石皪等常被採摘一空。
有人撿拾落果收藏,有看了生物書籍來蒐集,如少量還好,但有人當做商業利益,蒐集整理拿去賣做裝飾,如無止盡的蒐集就會影響植物繁殖與動物覓食,形成自然界危機,不得不慎。
※ 相關報導:
* 保護3老榕 文山國小改建「轉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7/today-center12.htm
新北市江翠國中今年初爆發「肉身護樹」事件,仍無法阻止老樹被移植。南屯區文山國小操場旁有三棵樹齡約百年的榕樹,原本因為操場要改向重建,也面臨移植的命運,但校務會議日前決定變更改建計畫,讓老樹不必搬家,也留下學生重要的回憶。
◆ 不敵東北季風 黃金海岸嚴重淘空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300811.shtml
【聯合報╱記者曾增勳/大園報導】2013.11.17
「生態工法海堤不敵凜冽東北季風」,大園鄉圳頭村外海、早年規畫的「黃金海岸」海堤,嚴重淘空消失,村長卓榮騰說,最近發現長達5、600公尺、寬近10公尺的「黃金海岸」海堤已消失,若不處理,緊鄰的防汛道路及防風林岌岌可危。
水利署第二河川局長呂學修說,竹圍南邊的圳頭海堤出現重大侵蝕淘空,將派人會同專家學者會勘,如海堤侵蝕無法採生態工法,會考慮採突堤或離岸堤工法進行處理,保護海岸。
卓榮騰和附近漁民最近發現,圳頭村沿海海堤遭到強大風浪侵蝕、淘空,長達1公里的海岸海堤,原本使用生態工法包覆的石頭海堤,如今5、600公尺長的海堤已被侵蝕淘空,剩下400公尺生態石頭海堤,也被風浪摧毀近半,他形容「天有異象、氣候變遷,今年東北季風特別凜冽」。
卓榮騰說,從新街溪到埔心溪出海口,約3公里海岸線,10幾年前規畫為「黃金海岸」,當時政府為了不破壞海岸生態、環境,圳頭段的海堤1公里多,採用生態工法施工,如今強大風浪,這段生態工法的海堤不堪一擊。
看得出海堤被侵蝕淘空嚴重,剩下的部分海堤也是石頭呈緩衝坡,他認為,如果最近1、2個月的強大風浪持續侵蝕,只怕這段海堤「也是遲早淘空」,有關單位必須正視處理。
呂學修表示,經建會之前的海堤評估,曾要求採用生態工法,不要再建混凝土海堤,避免破壞海岸環境,如果生態工法不行,考慮保護海岸,會設法採用突堤工法或離岸堤工法,降低侵蝕淘空。
◆ 「台灣尋櫟記」 潘樵第3本得獎生態書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埔里報導】2013.11.17
南投縣文史工作者潘樵2年前費盡心力,跑遍台灣南北各地所寫的「台灣尋櫟記」,是一本植物科普書,日前得到行政院文化部評選為中小學課外讀物優良圖書,這已是潘樵近年來第3本得獎的生態書籍。
潘樵一頭栽進生態書寫作領域,對於從事文史工作的他來說,雖然是跨領域發展,但似乎沒有碰到太大的阻礙,陸續發表「鄉下老師閒賢沒事」,「蛙現台灣」及「台灣尋櫟記」3本生態的著作。
「鄉下老師閒賢沒事」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第2屆小綠芽獎,「蛙現台灣」則得到新聞局第35屆金鼎獎,而「台灣尋櫟記」則得到今年文化部第35屆中小學課外讀物優良圖書獎。
潘樵接連獲獎,讓台灣生態界對他印象深刻。埔里鎮長周義雄說,潘樵並沒有生態方面的專業背景,過去的專長領域是文史與藝文,生態3書都獲獎,除了是對他用心投入生態的肯定外,也突顯出「人只要有心,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544種外來生物登陸 生態拉警報
旺報 記者魏伊婕/綜合報導 2013年11月18日
大陸生態拉警報。日前舉行的「第2屆國際生物入侵大會」發出警訊,指目前入侵大陸的外來生物有544種;其中危害嚴重的高達100多種。大陸專家表示,大陸顯然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地區。
《燕趙都市報》報導,大陸科技部「973計畫」生物入侵項目首席科學家萬方浩指出,近10年來,大陸平均每年增加1至2種世界危險性與爆發性物種的入侵。
據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之中,入侵大陸的就有50餘種,當中20餘種接連大面積爆發成災。
西南大學副校長周常勇指出,大陸遭入侵的生物種類多,入侵涉及面廣,以農業生態系統受害嚴重,為農產品進出口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據估計,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對大陸造成574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還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引起本地種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的消失和滅絕。
◆ 三芝野外 聽不見台北赤蛙叫了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11.18
被譽為水中精靈的稀有保育類「台北赤蛙」,因棲地破壞及人為捕捉瀕臨絕跡,新北三芝地區數量最多時達二百多隻,今年只發現一隻,專家憂心「再三年,台北赤蛙在三芝野外可能絕跡。」
一九九九年台北市立動物園研究人員,意外在三芝農民楊文石的睡蓮田裡發現大量台北赤蛙,說服「阿石伯」放棄使用農藥,改以有機種植。蓮花田裡的台北赤蛙數量直線上升,二○○五年達最高峰,每晚可看到二百多隻。
但這幾年蛙跡稀少,研究人員今年至今只記錄到一隻,蛙鳴快變絕響。
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明雄指出,野溪整治與人為捕捉,是台北赤蛙兩大殺手。多年前當地溪流上游施工不當,汙染蓮花田水源,導致赤蛙大量死亡;加上「阿石伯」蓮花田知名度大增變觀光景點,許多民眾捉蛙回家飼養。
張明雄表示,赤蛙族群雌雄比例懸殊,雌蛙數量稀少,一旦被民眾抓走,該棲地幾乎沒有新生的台北赤蛙,只能逐步走向滅絕,「消失的速度令人害怕」。
張明雄說,台北赤蛙為珍稀保育類,目前全台只剩新北三芝、石門、桃園龍潭、台南官田及屏東科大附近可見蹤跡;但各族群距離太遠,無法互相交配。
張明雄說,根據調查,台北赤蛙因缺乏躲藏空間,容易被斑腿樹蛙、虎皮蛙、紅耳泥龜等強勢物種發現,進而吃掉蝌蚪、成蛙等。
為提升台北赤蛙的數量,保育人員今年起採取多項保護措施,如增加周邊田地的野草堆、維持睡蓮的種植面積,讓台北赤蛙有躲藏空間。
張明雄表示,由於野外狀況難以掌握,目前保育中心也不斷繁殖台北赤蛙,若野外雌蛙數量不足,也會將部分雌蛙野放。未來也希望在三芝附近就近尋找適合台北赤蛙的野外棲地,讓這個台灣獨有的保育動物,能夠在林間持續跳躍。
※ 相關報導:
* 護蛙先鋒阿石伯 難過到睡不著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02494.shtml
....「是顧腹肚還是顧佛祖?」阿石伯說,若蓮花田不用農藥,蓮花賣相不好,會沒收入。他曾對保育台北赤蛙有些遲疑,經過一番掙扎,最後由慈心基金會出面收購蓮花,保障收入,讓他下定決心投入有機耕作,「四腳仔是我的朋友,我要保護他們一世人」。
◆ 俄羅斯黑琵現蹤台南 台灣首見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台南報導】2013.11.18
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日前進行黑面琵鷺行蹤調查時,意外在台南沿海發現一隻來自俄羅斯的黑面琵鷺,為台灣首見,讓保育人士相當興奮。
保育學會理事長黃福興表示,黑面琵鷺繁殖地多半位於南北韓交界處的小島,其他繁殖地資訊相當少;這次發現在俄羅斯繫放的黑面琵鷺飛抵台南,證明台南沿海濕地是黑面琵鷺非常重要的棲息地。
黃福興說,這隻黑面琵鷺繫著編號「RU○九 」腳環,經與俄羅斯聯繫,「RU○九 」是去年七月一日在俄羅斯富魯格利姆島(Furugelma)繫放的雛鳥,目前約兩歲大。
富魯格利姆島位於俄羅斯與北韓交界處北方的小島,處於俄羅斯彼得大帝灣內,是目前僅知少數南北韓以外繁殖區,也是已知緯度最高的繁殖區。
學會表示,「RU○九」是台灣第一隻來自俄羅斯黑面琵鷺紀錄,保育無國界,有這筆難得資料,保育人士都相當興奮;也希望藉由這隻黑面琵鷺,讓各界更重視生態保育。
貓咪咖啡館 「喵」準全世界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3.11.19
歐洲近來出現多家貓咪咖啡館,美國也有一家準備開幕,顯示源自日本的貓咪咖啡館熱潮,正逐漸延燒至世界各地。
貓咪咖啡館讓顧客能夠一邊啜飲咖啡,一邊逗弄小貓。倫敦第一家貓咪咖啡館的創辦人皮爾斯表示,這種咖啡館的需求正持續成長。她說:「隨著都市人口密度增加,飼養寵物逐漸不可行,貓咪咖啡館自然會愈來愈受歡迎。」皮爾斯的咖啡館將在年底前開始營業。
貓咪咖啡館在日本盛行已久,各界普遍認為原因是政府明文禁止部分小型公寓飼養寵物。目前在日本約有40家貓咪咖啡館。
2011年在姬路市開設貓咪咖啡館的八木絢子說:「日本社會充滿壓力,因此我猜人們亟需紓壓場所。我認為儘管顧客不能把貓帶回家,開一家可以跟貓玩的咖啡館仍是個好主意。」
日本貓咪咖啡館盛行,激勵外國人群起效仿。歐洲第一家貓咪咖啡館去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開幕後,匈牙利、法國、西班牙及德國也陸續出現貓咪咖啡館。同時,英國首家貓咪咖啡館今年3月在德文郡的小鎮開幕。
皮爾斯今年2月在群眾募資網站Indiegogo,為貓咪咖啡廳計畫募得逾10萬英鎊(16萬美元)。她表示,各界對貓咪咖啡館的興趣之高讓她感到驚奇,並說:「人們對於倫敦將出現貓咪咖啡館都感到很興奮。」
◆ 動物迷注意!小無尾熊 探頭見客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11.19
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年共新生3隻小無尾熊,無尾熊Empress和牠的小孩Joey最近搬到無尾熊一館的右邊和大家見面。
動物園發言人趙明杰表示,無尾熊跟袋鼠、袋熊一樣是「有袋類」動物,牠們的寶寶英文都稱作「Joey」,提到還沒取名的小無尾熊時,暫時稱為「Joey」。
此外,無尾熊Coral的Joey也開始會露出育兒袋,至於Tiwi的Joey預計年底才會從育兒袋露出小手或小臉。
趙明杰表示,Empress和派翠克的Joey目前已10個月大,是一隻母的小無尾熊已4公斤多,大多數的時間和媽媽抱在一起睡覺,也會在媽媽背上或胸前活動,毛色比媽媽深,偶爾會自己採食尤加利葉、單獨休息。
至於Coral的寶寶7個月大,雖然還未爬出育兒袋,但可看見露出一隻手或腳,Coral總是小心地護著寶寶,隨時在腹部和樹幹間留下空間給小無尾熊。
◆ 山老鼠盜林千萬 併科罰金2420萬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3.11.19
南投徐姓、張姓男子等人組成山老鼠集團,去年11月起,多次到宜蘭縣大同鄉太平山區林班地,盜取市價逾千萬元的扁柏風倒木,鋸切成角材,雇用外勞背下山。宜蘭地方法院昨天審結,依森林法將徐男及張男分別判處4年及3年6個月徒刑,各併科罰金300萬元。
同為盜林集團的謝姓及越南籍鄭姓男子,各判刑2年,併科罰金260萬元;張姓主嫌的吳姓女友協助把風,判刑8個月,併科罰金260萬元;負責接送、把風等的吳姓、劉姓及越男籍范姓共犯,各被判刑8個月,曾姓共犯判刑3個月,4人均緩刑3年,各併科罰金260萬元,劉、吳、曾3人應提供120小時的義務勞務,9人共併科罰金2420萬元。
判決書指出,徐姓、張姓、謝姓及越南籍鄭姓男子4人,合組盜林集團,由徐負責指揮竊取、銷贓,張負責尋找載運、把風共犯,鄭姓男子找越南籍勞工上山砍伐、裁切,並將林木背下山。
山老鼠集團從去年11月中旬開始,四度到大同鄉山區盜伐扁柏,市價超過千萬元,今年3月由宜蘭檢警及林務局羅東林管處聯手查獲。
◆ 全球137處保育區 應列世界遺產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11.19
根據最新一期《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共有34國、137處的保育區為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當地擁有的瀕絕動植物,應給予合法的世界遺產地位,其中位於哥倫比亞境內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內的國家公園,無法取代性居全球之冠。
這項結合國際專家投入的研究,一共分析了全球17萬處保護區以及2萬多種被收錄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內的保育物種,研究者就長期動物保育貢獻加以個別評分後發現,遍及34國共137處保護區所在的78處地區,是屬於無法取代,這些地方是600多種鳥類、兩棲類與哺乳類動物棲息地,一半以上都是屬瀕絕物種,有許多受保護物種僅在當地被發現,例如夏威夷「列山島野鴨」(Anas laysanensis)以及委內瑞拉的13種兩棲類動物。
其中部分保護區已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賦予「獨特普世價值」,享有世界遺產的地位,例如厄瓜多加拉巴哥群島與印度西高止山脈,不過,這次研究則指出,其他保護區的所在地,也應該要比照世界遺產的規格辦理,例如坦尚尼亞烏德宗瓦山脈與哥倫比亞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內的國家公園。
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海拔超過5700公尺以上,又緊鄰加勒比海沿岸,是全世界最高的沿海山脈,境內國家公園保育區則在這次研究中被選為無可取代的保育區之首,當地擁有極度瀕危的哈樂金蟾蜍(harlequin frog)與包括聖瑪塔錐尾鸚鵡在內的20種珍貴鳥類,。
法國生態機能與演化中心保育專家羅德里格絲指出,「這些特別被列出的保護區,都位於在地性相當高的區域內,特色物種的密度相當高,這些地區包括熱帶高山或島嶼等,」另一名研究者索爾特則表示,「這些獨特地區絕對是世界遺產的熱門候選者,被賦予這樣的地位後,才可以確保當地生物多樣性受到保護。」
另外,位於紐西蘭南島的蒂瓦希普納姆(Te Wahipounamu)以及靠近南極的島嶼,也是保育地位相當重要的78處場址之一。後者擁有126種鳥類,包括5種只出現在當地的原生鳥,全球22種信天翁中,當地也佔了10種。
19種保育鯊魚 躺在你我碗裡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3.11.20
台灣人愛吃鯊魚肉,荒野保護協會動員全台16縣市志工協助採集市售鯊魚肉樣本,與中央研究院合作進行DNA生命條碼解碼分析,結果發現,抽檢的548件樣本中,高達98%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動物紅皮書近危以上等級的鯊魚,易危以上也超過五成。
更嚴重的是,樣本中有四種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列為附錄2的瀕危物種,包括兩種雙髻鮫(紅肉丫髻鮫、白肉丫髻鮫)、汙斑白眼鮫(又稱花鯊,2013年起禁捕)與大白鯊。
這份首次揭露台灣食用鯊魚物種多樣性的科學研究報告,昨天登上國際學術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開台灣海洋保育先例。
這項計畫在全台16個縣市的超市、漁港、菜市場、小吃攤、年貨大街等地採樣,總計採集1000份鯊魚肉,由中研院抽樣檢驗其中671個樣品、成功驗出548份。
中研究生物多樣性中心教授陳昭倫指出,研究團隊在548個有效的DNA序列樣本中,總共發現20種鯊魚,其中19種被列為近危、易危或瀕危等級,占採樣的九成八。這20種鯊魚又以淺海狐鮫、平滑白眼鮫、灰鯖鮫、鋸峰齒鯊最多。
陳昭倫憂心的指出,不停消費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鯊魚,會將海洋生態導向「推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效應,一旦不同鯊魚族群瓦解和物種滅亡效應發生,將導致海洋生態瓦解,海洋提供人類文明的生態服務功能也將終止。
荒野與海龍王等環保團體認為,改良現行鯊魚漁獲紀錄表是當務之急;建議擬定出一份未來能供漁民快速分類登記鯊魚物種的手冊,以免漁民大量捕捉瀕危鯊魚,導致海洋危機。
※ 相關報導:
* 漁業署:推鯊魚養護管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07964.shtml
荒野保護協會採樣市售鯊魚,發現其中竟有19種被IUCA列為近危、易危或瀕危等級,且有4種被華盛頓公約列為附錄II的瀕危物種。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這些鯊魚只是需要合理利用,並非完全禁捕,台灣去年起已禁止提不出合法進口證明的魚翅進口,今年也開始禁止沙魚割鰭棄身。漁業署將持續推動鯊魚養護管理措施。
◆ 台灣黑熊遇見研究員 賞一坨思樂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20/today-life10.htm
自由 2013.11.20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哇!真的是熊耶!」玉山國家公園委託屏東科技大學「熊窟」團隊進行黑熊調查,本月十一日在花蓮縣卓溪鄉大分山區,目擊一對台灣黑熊母子,母熊看到研究人員未馬上離開,甚至還從容地拉屎,原來貪吃的小熊還在樹上吃青剛櫟實,熊媽媽等了約一分鐘,小熊才從樹上下來,尾隨媽媽離開!
小熊樹上啃櫟 母熊樹下等
在屏科大野保所哺乳動物生態研究室「熊窟」擔任研究助理的蔡幸蒨,和三名保育志工上山,以手持DV拍到了黑熊母子的珍貴影片!
蔡幸蒨說,他們在海拔一千三百公尺左右大分瀑布附近的樣區,進行穿越線調查,十一日下午一點多先聽到二聲水鹿叫,不久目擊一隻成年母熊從青剛櫟樹上下來,距研究人員不到二十公尺!
她第一時間拿出DV拍攝,母熊和研究人員四目交接後,卻還留在樹下閒晃,還拉了一坨熊大便,約莫一分鐘後,年約一歲的小熊爬下樹,才知「母熊在等小熊」。小熊原還想爬上另一株青剛櫟繼續吃,看熊媽媽走了,才不捨地尾隨離去;母子胖嘟嘟的萌樣,讓走了三天才到大分黑熊研究站的研究人員興奮莫名,直呼:「太幸運了!」
研究人員興奮「太幸運了」
任職台中科博館的保育志工汪仁傑說,今年青剛櫟結實狀況不佳,本以為沒機會遇見熊了,沒想到第一次就看到一對母子,真的太幸運!等到熊母子離開,一夥人衝上前「聞屎」,發現「沒什麼味道」,並採集溫熱的排遺帶回研究。
蔡幸蒨說,野生黑熊警覺性高,遇到人就趕快跑走,推測這次是母熊聽到水鹿警戒叫聲後匆忙下樹,但小熊還在樹上,才讓研究人員逮到長達一分多鐘機會,能夠近距離觀察黑熊!蔡幸蒨說,她九十七年也曾目睹一次台灣黑熊,能再看到老朋友真開心。
近距離手持拍攝 紀錄珍貴
玉管處長游登良說,玉管處從八十五年成立台灣黑熊研究小組,根據屏科大教授黃美秀以黑熊排遺、體毛分析DNA,估計出轄區黑熊族群約有一百六十頭,且每年都有發現小熊,顯示保育成效良好。
他說,多數影像透過無人自動相機拍攝,最近一次手持拍攝為九十八年一月,研究人員拍下母熊帶著小熊過溪谷畫面,因此這次紀錄彌足珍貴。
中海拔的大分地區,青剛櫟為優勢樹種,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結實,是台灣黑熊秋冬主要食物來源。
※ 相關報導:
* 彈弓、手杖 嚇不退柴山搶食獼猴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307030.shtml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和熟悉柴山生態社團不斷呼籲,上山時不要帶任何食物、食品,以免引來獼猴搶食,可是仍有登山客不聽勸;最近一名身材壯碩的男子上柴山,以為帶了彈弓和登山杖就萬無一失,竟在休息時吃起包子,獼猴「果然」趨前搶食,男子被獼猴抓傷,血流如注。
高雄市柴山會會員曾松清目睹那名壯碩男子被抓傷的過程,協助包紮之後拍下男子受傷的手,將照片上傳臉書,提醒上柴山的人千萬不要輕忽獼猴「盯食」能力,也不要以為帶了彈弓、登山杖就可嚇退獼猴。
◆ 月眉擬造濕地 減汙還可觀光
【聯合報╱記者賴佑維/大溪報導】2013.11.20
大溪鎮將有大規模人工濕地!水務局規劃在月眉地區設置約3公頃的人工濕地。「如果濕地完成,將可減輕水資源回收中心的負擔,又兼具教育功能。」地方居民樂見其成,希望能再增加觀光亮點。
「預計12月底完成發包前置作業,明年4月施工。」水務局表示,施工期將達4年4個月,有調勻池、草澤濕地、埤塘濕地、林澤濕地、生態池。
水務局副局長邱峯旭表示,月眉及大溪部分地區的汙水都可以藉由人工濕地減汙,「對我們來說是汙染,對於濕地的植物卻是養分」。
不過濕地預定地早有不少民眾占用種植作物,若拿來做濕地可能引起民眾抗爭。水務局表示,該地屬於國有,一定會要求民眾還地。
水務局說,濕地完成後,將會製作解說牌、觀察平台,甚至有自行車步道,希望不僅減汙,更能讓民眾多一個休閒的場所。地方文史工作者黃建義樂觀其成,但希望政府配套措施能做好。
※ 相關報導:
* 小花蔓澤蘭搶地盤 卓溪苦茶樹歉收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307200.shtml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苦茶油正夯,不過小花蔓澤蘭卻是農友最煩心的問題,漫山遍野的小花蔓澤蘭難以「斬草除根」,開花後的種子又會飄散,影響苦茶樹收成,有農友盼政府能幫忙想辦法除害。
「一年要除好多次!」農友溫光亮抱怨,自己勤加除草,可是敵不過蔓延的速度,因為小花蔓澤蘭從上往下鋪蓋,苦茶樹無法受光合作用,就不結果了;再者小花蔓澤蘭開花後,容易吸引小蟲產卵、吃果子,倒置落果,最嚴重收成減少九成。
稻穀噴「好年冬」 18甲地躺3千鳥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09874.shtml
【聯合報╱記者蕭雅娟/屏東縣報導】2013.11.21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最近起在屏東縣崁頂鄉田野調查,驚見十八甲大的農地竟死了三千多隻鳥,解剖死鳥發現,都是吃了噴有「好年冬」農藥的稻穀。
「真是殺戮戰場,真慘!」保育人員說,十八甲農地相當廿五座足球場,眾人走個幾步,就可發現一群鳥屍,前後花數天撿拾,總計有三千多隻鳥屍,還有一隻奄奄一息的紅鳩。
研究員幫紅鳩洗胃五次,終於恢復健康,昨天野放,只是野放的心情異於以往,欣喜紅鳩重生之餘,更多了分憂心,「因為不知道牠能否躲過過度使用農藥的生存環境!」
屏東科大研究人員林慧珊說,野保所發現台灣黑鳶族群數量逐年減少,難以恢復,去年接到民眾通報,在崁頂發現已被野放的「白小三」黑鳶一直嘔吐,研究員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牠死去,決定追查死因。
經解剖檢驗,研究員發現白小三的胃部存有高量的好年冬,上月再到白小三被發現嘔吐的田間進行調查。
「林慧珊說,鳥類屍體包括麻雀、紅鳩,還有白小三的同類─黑鳶(老鷹);她說,在現場還看到有黑鳶正叼著有毒的鳥屍實在很無奈。
研究員對死亡鳥隻抽樣解剖檢驗,發現鳥都是吃了噴灑過好年冬的稻穀,老鷹吃了這些中毒死亡的鳥,也跟著死亡。
當地農民表示,原本種植水稻的農田改種短期作物,為防止蟲害,以水懸劑方式噴灑好年冬,導致鳥類誤食有農藥的稻穀而死亡。附近民眾說,這裡每年都會噴灑農藥。
屏科大研究人員對農民過量噴灑農藥感到憂心,他們說,美國已禁用好年冬,希望台灣也可以禁用,建議農民改用非即毒性的農藥。
◆ 無毒種菱角 台南水雉回來了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11.21
屏東有三千多隻鳥誤食灑了農藥的稻穀而亡。過去台南官田也發生過類似的狀況,三年來農民以無毒方式種菱角,喚回水田生態,因誤食農藥而差點絕跡的「菱角鳥」水雉也回到田間,替農民清除害蟲與福壽螺。無毒菱角貼上慈心基金會「綠色保育標章」,成為大自然回饋最直接的認證。
農委會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二○一一年推出「綠保標章」,讓農民以友善自然方式轉作菱角、水稻。
有別於有機、CAS等標章要求不使用農藥化肥等,「綠保標章」因保護生態而改為不施農藥、化肥種出的作物,訴求「讓動物吃一口」。較有名的有官田水雉菱角田、新北市貢寮食蟹獴水梯田、苗栗通霄的田鱉米。
※ 相關報導:
* 臭水溝變生態池 800元孕育生機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309466.shtml
原本充滿蚊子的臭水溝,只要用800元的帆布和沙袋,也能成為淨化水源、充滿台灣原生物種的「生態溪流」。瑞芳區吉慶國小利用廢棄池塘、水溝,飼養專吃孑孓的蓋斑鬥魚,成功在水溝復育魚苗,因環境教育有成,日前更獲得教育類國家永續發展獎。
* 護鰻苗 宜縣河川全面禁捕成鰻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309667.shtml
鰻苗日益減少,宜蘭縣政府公告,全縣的大小河川,全面禁止捕抓成鰻,縣漁業管理所長陳文進昨天說,不但禁捕,還要放流成鰻,展開復育行動。宜蘭縣各河口是重要的鰻苗棲地,但是鰻苗一年比一年少。縣政府發現,鰻魚是溯河生長,降海產卵的動物,生活史與路徑從河川到海洋,不能中斷,所以在保護管理上,應該從河川禁捕做起。
◆ 斬葉斷根 樹木銀行…成朽木墳場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09818.shtml
【聯合報╱記者周志豪、吳曼寧/專題報導】2013.11.21
「樹木銀行」本來是移植樹木的中途之家,但本報記者實地走訪台北市的樹木銀行,發現樹木不是擠在狹窄的基地上,就是後天照顧欠佳,宛如「樹木墳場」。
十年來,台北市因公共工程所需,共移植一萬一千多棵樹。這些樹因制度不周、便宜行事,常被粗暴對待,移植前被「斷頭斷腳」,進到樹木銀行就無人聞問。
走進鮮少曝光的北市內湖區舊宗路的樹木銀行,沒有眾樹林立的樣貌,映入眼簾的是連枝條都沒有的禿樹,根部還包著塑膠袋,已無法想像移植前的樹形。
「這樣算長得不錯了。」北市公園處官員說,一棵樹的移植費只有八千元,是不得已的作法。「銀行」裡有五十多棵樹棲身,地面高低不平,有的樹種在塑膠袋裡,有的種在土堆上。
此外,現場沒分區,各時期移入的樹木全放在一起,多數連張標示來處的號碼牌也沒有,明顯疏於管理。官員說,有樹木進樹木銀行很久了,牌子不知跑哪去。
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暫植區,配合大巨蛋工程移植的大王椰子、楓香與大葉山欖等樹全擠在一起,多數樹木只剩樹幹,樹冠光禿禿,尚存枝葉的樹木,即使是雨過天青依舊下垂,一片頹然。
市府工務局公布移植樹木存活率達八成以上,但從樹木銀行現況判斷,難昭公信。「數據都是詐騙啦。」台北市議員簡余晏表示,市府公共工程移樹契約規定,移植死亡率不到兩成,就不算違約,且移植死掉的還能補植新樹「抵銷」,難怪數字很漂亮。
簡余晏指出,市府移樹都把樹斷頭、斷根,變成一根「樹棍」,根部包覆面小,以降低移植成本,是害死移植樹木的主因。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組長邱志明指出,大部分移樹工程採最低標,又沒有周延罰則,廠商為了不虧本,能過關就好。
北市工務局長張培義說,移樹工程改採最合理標「可討論」,未來會要求公園處主管到場監督。
※ 相關報導:
* 樹木銀行/媒合平台為樹找厝 一次到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09824.shtml
「樹木銀行」移植樹木折損率高,新北市最高達七到八成,被批是樹木「亂葬崗」。新北市這兩年改採「大樹之家」政策,以「媒合種植」替代「中繼存放」,讓樹搬次家就能終生定居,樹木銀行也將逐年封閉。
* 世大運選手村移樹 請樹醫監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10273.shtml
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統包工程,日前因移樹作法不當,遭新北市政府勒令停工,北市府重提移植計畫,並將聘請樹醫監督每棵樹的移植作業,計畫書經新北市府審議通過,獲准在18日復工。
* 先驅植物 移植後難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10274.shtml
世大運選手村基地預計移植約1300棵樹木,近半數為「先驅植物」,植物專家擔心,這些原生先驅植物移植後存活率不高,「花這麼多錢移植,值得嗎?」但新工處說,還是得設法移植保活,否則難對樹保團體交代。
工務局表示,選手村基地預定移植的1227棵樹,38種是先驅樹種,包括白匏子、相思樹、山黃麻、大葉桉、桑樹、溝樹等,都是原生種,數量587棵。
農委會林試所森林經營組長邱志明說,先驅樹種是土地上自然會長出來的樹木,靠人工繁殖苗木種植反而不容易活。他表示,這些樹種移植後通常很難存活,如果非保活不可,得花很多錢,「這是值不值得的問題」。
◆ 3合1混種狗狗 無辜臉蛋超級萌
【中央社╱洛杉磯21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21
你在找超理想寵物狗狗嗎?「卡娃波瓊」(cava-poo-chon,音譯)或許是完美選擇,牠不會亂叫,而且非常長壽,最重要的是可以永保可愛無辜的小臉蛋。
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報導,數十年來,愛動物的人苦尋能夠永保無辜臉孔的狗狗,而「卡娃波瓊」或許是最新出現的完美寵物。不過「美國犬種協會」(American Kennel Club)不認同「卡娃波瓊」為新品種。
奧斯汀(Austin)的費代禮奧狗狗訓練廠(Fidelio Dog Works)資深訓練師海恩斯(SteveHaynes)說:「很多人都想找能永遠幼咪咪的狗狗。小型約克夏和小型馬爾濟斯都很受歡迎。」費代禮奧狗狗訓練廠有50隻第一代的「卡娃波瓊」。
「卡娃波瓊」是查理士王小獵犬(Cavalier KingCharles Spaniel)和比熊犬(Bichon Frise)混種與玩具貴賓狗(Miniature Poodle)的混種狗狗。在遺傳學家和生殖獸醫協助下,位在亞利桑那州派恩(Pine)提姆謝爾農場(Timshell Farm)的羅傑斯夫婦(Lindaand Steve Rogers)催生出這種「3種合1」的狗狗。
農場女主人琳達(Linda)說,「卡娃波瓊」結合3種狗狗的優點,一隻要價從2000美元至3500美元不等。她說,「卡娃波瓊」絕對有可能活20年。
羅傑斯夫婦能讓飼主選擇狗狗的顏色,還可以選擇要捲毛還是超捲毛狗狗。
* 流浪狗變校犬 波比獲保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1000494-260107
....正德國中賢孝校區幅員廣闊、地處偏僻,三不五時就有流浪貓狗侵入;校務主任游珮琪表示,多年前曾好心餵養「小不點」、「黑麻糬」等流浪犬,但4年前逝世後,校園不再有「生氣」。
今年6月底,校方聽聞教育局與動保處共同推出「校園認養流浪犬計畫」,決定詢問師生的參與度,沒想到全體近90名師生幾乎都贊成認養,甚至認為「每間學校應有1隻校貓或校狗,牠會帶來吉祥。」
英大學做研究 年殺130萬隻動物
【聯合晚報╱陳澄和】2013.11.22
「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大學與研究機構在最近一年內假研究之名,殺了逾130萬隻動物,其中包括將近100萬隻的老鼠、124隻猴子、10隻狗與六隻澳洲鴯鶓 (emu)。
愛丁堡大學在這張榜單上高居首位,去年共殺了22萬6341隻動物,其次是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
被活體解剖致死的動物還包括22.6萬條魚、5萬隻青蛙與4250隻鳥。相形之下,癌症研究協會每年因為研究需要殺死的動物則相對少得多,總共只有4萬248隻。
英國的動物權利團體對這些數字表示「噁心」,英國廢除活體解剖聯盟執行長Thew說:「許多大學研究的細節不只令人驚訝,還會讓人感到噁心。」
她說:「這類實驗會強迫老鼠吸入柴油煙,以探討實際造成的傷害,或是刻意將動物幼兒置於高度壓力的環境,以觀察幼時的高壓力環境,是否會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多民眾誤以為所有動物實驗,都攸關人類的健康福祉,事實遠非如此。」
44所回應調查的英國大學,在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之間共殺害了132萬9013隻動物,老鼠約占其中73%。
愛丁堡大學將高居殺手排行榜首位的原因,歸咎於歷史悠久的醫學和獸醫學院,這所學院共殺害了16萬5050隻小老鼠、5萬1368條魚、7260隻田鼠與1824隻鳥。
牛津大學的死亡動物名單包括29隻猴子、19頭豬與43隻獾。劍橋大學的受害者當中,包含186隻天竺鼠,而倫敦皇家獸醫學院則殺了6隻澳洲鴯鶓。
※ 人類每天吃掉幾億隻動物。
◆ 疑農地填爐石 致水池變藍海
【聯合報╱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2013.11.22
旗山圓潭地區一處農地使用中鋼爐石回填採砂坑洞,水面呈現「藍海」般奇特景觀,環保人士指控爐石產生汙染造成魚隻死亡,且影響高屏溪上游水質;環保局表示當地水質監測並無異常,農地管理則非關環保局權責。
圓潭地區黃姓地主購買採砂石留下巨大坑洞的農地,並運爐石與旗山溪下游淤砂回填坑洞。旗山尊懷文教基金會指控,業者在農地回填中鋼廢棄爐渣,半年來造成水鳥消失與魚隻死亡,整個水池呈現詭異的泛藍色,高屏溪上游的旗山溪恐有水源汙染之虞。
黃姓業者提出環保局的水質監測文件喊冤,並表示爐石是合法的級配,只用來回填坑洞底層,坑洞表土約有100至150公分是用河川淤積土來覆蓋回填,目的是要恢復農地農用,沒有汙染水源。
此處農地面積廣達6公頃,業者用爐石回填坑洞已經引起檢調注意,20日會同環保局人員前往現場會勘。環保局主秘張瑞琿表示,圓潭地區監測井的酸鹼值介於6至9之間,數值沒有異常,水池部分則可能因為爐石的關係而酸鹼值偏高,約為10,當地非水源保護區,若無違反廢棄物清理法,不歸環保局管轄。
環保人士抨擊,針對此問題,農業局、都發局、地政局等單位各有不同說法,彼此互踢皮球,打市府1999專線也沒用,環保局不該只管監測井水質,放著水池變色不管,爐石是否會危害人體?用爐石來回填農地是否合法,難道沒有單位可管?
◆ 南義橄欖樹染病 油品產量恐減
中央社 2013年11月22日
南義普利亞的橄欖樹大量染病,原本綠意盎然的樹林現在一片枯黃,專家表示要挽回這些樹木的性命並不容易,橄欖油的產量可能因此下滑。
位在義大利半島腳跟的普利亞(Puglia)是重要的橄欖油產地,一些油坊的歷史甚至超過400年,田園裡的許多橄欖樹是幾世紀的老欉。
但是最近面積達8000畝的橄欖樹林染上「葉緣焦枯病菌」(Xylella fastidiosa),逐漸失去生機,看到大片枯萎景象的專家都表示情況不樂觀。
植物病理學家馬特利(Giovanni Martelli)說,「染病的樹幾乎在劫難逃,也許今年還可以採收一些果實,但明年很難再結果了,橄欖油產量會因此下滑。」
葉緣焦枯病菌最早是在美國加州葡萄園發現,普利亞種植者特別邀加州柏克萊大學專家艾梅達(Rodrigo Almeida)一起挽救這些橄欖樹。
到現場勘查後,艾梅達說,「從沒見過這樣的情況,在短時間內擴散到這麼大的面積。」
他說,首要任務是找出傳染的媒介,並找出最初感染的病源,與加州葡萄園感染的情況相較,普利亞橄欖樹病情可能還有昆蟲和黴菌的因素,還好這次細菌種類不會感染到葡萄藤和柑橘樹。
歐洲聯盟擔憂病情蔓延到其他地區和國家,要求農民連根拔除染病的樹木後燒毀。
不過,一些因枯萎被遺棄且沒有接受化學藥劑治療的橄欖樹最近冒出新芽,部分農學家認為,這是植物自我療癒能力的展現,要求多給一段時間觀察,並採用順應生態的方式讓橄欖樹重現生機。
◆ 火星隕石 44億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311810.shtml
【Upaper╱中央社】2013.11.22
科學家報告指出,摩洛哥貝杜因族人去年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直徑約4公分,重84克隕石來自火星,顯示火星地殼可能約在44億年前形成,而且它的「姊妹石」是21億歲的知名隕石「黑美人」(NWA 7034)。
隕石收藏家買下這顆學術上稱作NWA 7533(NWA是指非洲西北部)的隕石,交由美國和法國地質學家分析結構,發現隕石約在44億年前形成。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霍馬永說:「我們現在知道,火星與地球、月球最古老地殼形成時間差不多。」
看見台灣
【聯合報╱黑白集】2013.11.23
恭喜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熱映,人們在電影院中讚嘆、流淚,走出電影院則低迴沉思。齊柏林為拍此片,放棄了退休金,押了房子,現在他的努力與他想要傳遞的訊息已被「看見」。
齊柏林讓大家看見兩個台灣。一個是美麗的台灣,奇偉的山嶺,瑰麗的海洋,及阡陌縱橫間辛勤的農夫;一個是哀愁的台灣,山壁崩壞,地層下陷,檳榔樹與高冷蔬菜喧賓奪主,河川五顏六色。全片的潛台詞或是:勿使哀愁的台灣侵害了美麗的台灣。
這部片子的主題是「生態」,但此片引發的對「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的聯想,卻不止在「生態」。倘若有人從「人文」的主題來拍一部《看見台灣》,將是什麼光景?
或許,也可看見兩個台灣。以政治為例,美麗的台灣是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總統貪污與庶民同罪;另一個哀愁的台灣則是無止無盡的藍綠撕裂、不停內耗,不斷空轉、三秒膠、捕鞋網、自由經濟示範區顛三倒四而上海自貿區已後發先至。
再以經濟發展為例,美麗的台灣是白手起家、夜市興隆、新高科技在全球占一席之地,諸多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占重要一環;另一個哀愁的台灣則是淪為四小龍之末,在全球經濟地位愈來愈邊緣化,尤有甚者,食品安全出包者許多是大企業,他們坐擁金山仍要賺黑心錢。
從生態上看,台灣是好山好水嗎?齊柏林讓我們看見了哀愁;從人文上看,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嗎?且看那些財閥巨商如何對待他們的庶民客戶。
齊柏林的主題曲《看見》,說的是台灣生態的哀愁,其實也是台灣人文的哀愁:「拿得那麼多/還得那麼少/如果還有明天/能不能讓傷口癒合/能不能還大地光芒」。
◆ 氣象局新衛星器 掌握颱風更準
中央社 2013年11月23日
中央氣象局最近更換使用15年的衛星接收器,12月初上線。氣象局衛星中心今天說,新設備接收量大,解析度高,掌握颱風更準。
氣象衛星器可提供高空氣象資訊,是氣象局在天氣預報上重要的觀測設備。
氣象局在台北及新屋都設有接收繞著地球轉的繞極軌道衛星接收器,台北的衛星接收器就安裝在台北市氣象局前廣場約35公尺高處。
民眾經過台北市公園路氣象局時,抬頭就可看到1個水泥柱上有個大型球物體,就是繞極軌道衛星接收器的罩子,直徑約5公尺多,碳纖維製造,可抗強風,主要是保護衛星天線的精密零件,不受風雨影響。
氣象局舊的繞極軌道衛星接收器已使用15年,很多零件都已停止生產,接收效率降低,新接收器價格約新台幣2500萬元,向美國購買,不但接收量變大,解析度也提高。
氣象局衛星中心課長梁信廣說, 舊的衛星接收器只能單獨接收美國3顆氣象衛星的資料,衛星大約每12小時通過台灣上空1次,每天最多接收6次衛星觀測資料。
梁信廣介紹新的繞極軌道衛星接收器,可接收包括美國、歐洲及大陸的氣象衛星觀測資料,大約每小時接收1到2次,每天接收量大約是原本舊接收器的5倍,且影像處理解析度比原來接收器至少提高10倍。
梁信廣表示,衛星觀測只是天氣預報資訊來中的一項,新的衛星接收器因接收的天氣資訊量變大,有助提升預報能力,尤其在掌握颱風等災害天氣上會更精準。
◆ 歐洲太空署發射三顆衛星 研究地球磁場
中廣 劉剛 2013年11月23日
「歐洲太空總署」今天發射三顆衛星,利用它們研究地球磁場。
這三顆衛星是利用俄羅斯火箭,從俄羅斯太空發射場發射的,它們將在太空運轉四年,收集資料,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磁場。
地球磁場能保護地球上生物,使地球生物不會受太空輻射破壞,然而科學家擔心,地球磁場可能正逐漸減弱,對地球生物構成威脅。
立委提案 救收容所犬貓免安樂死
【聯合報╱記者許雅筑/台北報導】2013.11.24
現行法令規定,只要逾十二天無人認養,就可以將收容所的犬貓安樂死。立委、藝人齊動員,推動修法刪除動保法第十二條的這項安樂死規定,並提高殘害動物的刑責與罰則;對於購買犬貓屠體者也課以刑責,盼嚇阻饕客。
主提案者包括國民黨立委蔡正元、詹凱臣、楊應雄及親民黨立委陳怡潔等人。
蔡正元表示,貓狗一旦進入流浪動物收容所,就被死亡陰影籠罩,滿十二天即可安樂死的規定不人道,因此他提案修法。
九把刀和藝人隋棠也發動影片救援計畫,九把刀監製、隋棠擔任出品人的流浪狗紀錄片「十二夜」,述說收容所內流浪動物的處境,憑藉兩人的高知名度,電影還未上映就引發話題。預告一開頭,藝人陶晶瑩以充滿情感的嗓音詢問觀者,「如果你只剩下十二天的時間,你會想要怎麼度過?」
九把刀實地走訪收容所,他在部落格形容,收容所「裡面環境極端惡劣,都是糞味、尿味、血氣、體臭,光是汙濁的空氣就足以令人窒息。」
隋棠表示,電影拍攝團隊不忍看到許多生命在收容所裡消逝,於是開啟狗狗救援行動。她一肩擔起全額救援費用,只因為「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九把刀說,現實很殘酷,但「只要有愛,就算是一億噸的黑暗,都能綻放出一兆的光」,承諾捐出全數票房收入幫助流浪動物。
※ 相關報導:
* 「沒有棄養,就沒有安樂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16202.shtml
彰化縣員林收容所是電影「十二夜」的拍攝地點,收容所一大早開門後,電影團隊入內拍攝,徹夜未打掃的欄舍裡有排泄物、血跡、甚至病死的動物屍體,看來也許怵目驚心,卻是最寫實的一幕。獸醫洪世恩無奈表示,「如果情況允許,誰喜歡當劊子手?」
「沒有棄養就沒有安樂死」,台大獸醫系教授費昌勇表示,安樂死讓人譴責動物收容所殘忍、無人性,但真正的劊子手其實是不負責任的飼主,他們隨意棄養、放任繁殖,才是問題主因。
* 愛保育鸚鵡 自學繁殖上網賣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8316167.shtml
在工廠當技術員的陳姓男子,八年前愛上養鸚鵡,還找書、上網查資料,變成「鸚鵡達人」。他引進稀有保育類鸚鵡自行繁殖,還將市價廿萬元的「黃領帽亞馬遜鸚鵡」貼上網意圖販售;警方據報在他住處查獲六十一隻一、二級保育類鸚鵡,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送辦。
◆ 心酸紅毛幼猩 慘遭伐林削指
【中央社╱雅加達24日專電】2013.11.24
印尼紅毛猩猩因商人開發叢林遭驅趕、傷害的情形時有所聞。婆羅州1隻只有4個月大的紅毛猩猩在棕櫚油業者砍伐森林時被削去手指前端,讓人心酸。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新進棕櫚油業者進駐印尼婆羅州(Borneo)砍伐森林,1隻只有4個月大的紅毛猩猩手指前端被削平。這隻名叫蘇拉(Sura)紅毛猩猩是在東寇加瓦林金區(EastKotawaringi)的騰邦村(Tumbang Koling)被發現的。
牠現在被安置在尼亞魯曼騰(Nyaru Menteng)的援救中心,恢復健康。獸醫對牠全面健檢,發現牠的三隻手指已被砍刀之類的刀械切斷。
蘇拉的案例也讓環保人士更憂心印尼紅毛猩猩的處境。據估計,100年前印尼有31萬5000隻野生紅毛猩猩,但今日婆羅州只剩下不到5萬4000隻,蘇門答臘島只有6000隻左右。
因製造業者尋找製作香皂及香所需的棕櫚油生產地,紅毛猩猩的棲息地大部分已被推土機鏟平。
許多紅毛猩猩無家可歸,有的被當地村民抓走,遭到虐待,甚至強迫牠們從事娛樂表演。
「國際動物救援組織」(International AnimalRescue)上個月從騰普干(Tempurkan)地區搶救回一隻紅毛猩猩,牠被發現時沒有食物及飲用水,被村民強迫跳舞、和人們打架,以取悅人們。
◆ 尋台灣原生植物 他們踏遍全台
【聯合報╱記者吳文良/淡水報導】2013.11.24
一群熱愛台灣原生植物的民眾,一年多來走遍台灣海濱各角落,尋獲矮筋骨草、小葉捕魚木等奇花異草,最近他們在新北市淡水文化園區展出這些植物照片,並闢建「台灣原生植物標本園區」,默默復育原本該屬於這裡的植物。
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理事吳秀蓉表示,她們從台灣最北端一直找到最南端,甚至金、馬、澎湖和蘭嶼等離島都有他們的足跡,在岩縫、沙地找到這些生命力特強的植物,還都是台灣原生種。
協會祕書長蔡瑛瑛表示,在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舉辦的海濱植物攝影展,展出135張作品都是生長於惡劣環境,堅韌求生的海濱原生植物,他們還在古蹟中建立台灣原生植物標本園。
八里國中志工吳秀蓉說,她跟著孩子到校外教學,意外發現環境已遭到大量外來植物入侵,很多台灣原生種植物都逐漸消失,這種生態危機讓她覺醒,於是投身生態保育工作。
他們踏遍台灣海濱,找到「矮筋骨草」貼地生長像張地毯,「疏花佛甲草」也是貼地生長,但花期只有半個月,「小葉捕魚木」是木質藤木的花,還有台灣罕見的「台灣狗娃花」等。
蔡瑛瑛說,淡水文化園區被外來植物大舉入侵,不止這裡,整個北海岸和台灣濱海都有這種情形,因此,協會在園區裡復育百餘種台灣原生種植物。
◆ 荒地打造濕地 桃園溪洲社區蝶螢現蹤
自由 2013.11.24
〔記者王英傑/大溪報導〕大溪鎮義和里溪洲社區有一處荒廢已久的土地,經過溪洲農村觀光推展協會與居民的共同努力,從荒地銳變成生態濕地,未來將規劃部分濕地成為蝴蝶棲息地及螢火蟲生態區。
溪洲農村觀光推展協會總幹事呂銘珠表示,這處荒地是北區水資源局管轄,長期來因缺乏維護及管理,成為社區髒亂不堪的一角,居民認為有損社區形象,兩年前獲得北區水資源局同意由溪洲社區代管。
呂銘珠表示,這處荒地的地形、土壤適合規劃成濕地,協會和社區居民共同努力打造,開挖墾地、整理成池塘、步道及植物生長區,濕地就像生態公園,有池塘、水生植物區、藤蔓植物區等,還有人造竹屋、石頭步道、茅廁,都由社區一手包辦,用最環保的素材、漂流木、河邊小石子等,就地取材構成。
濕地裡種滿蜜源植物吸引蝴蝶,希望成為蝴蝶棲息地,孕育稀有的蝶群,溪洲社區也常有螢火蟲,濕地也是螢火蟲的生態區,結合環境教育讓民眾更愛這塊大地。
時論-看見台灣 國在山河破
中國時報 譚家化 2013年11月25日
像一陣和暖春風吹散漫天塵埃,像一股清流滌盡汙濁大地,觀賞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之後,使我因九月政爭、近日一連串假油事件,而沉重晦暗的心靈,帶來一些希望、溫暖及深刻省思。
喜歡看午場電影的我,上周去戲院觀賞《看見台灣》時,在等待室驚訝人潮之多,迥異平日。8成滿的影院座位與平時(周一至周五)午間觀眾落差極大。影片結束,工作人員字幕一一打出時,觀眾仍坐在原位,而我已感動得眼眶濕潤,心緒起伏,澎湃不已。
片中台灣拍攝得美麗壯觀,蔚藍的海洋,巍峨的高山,蓊鬱翠綠的森林、清澈湍急的溪流,繁多複雜的生態,我們從天神及飛鳥的角度俯視,台灣之美,令人震撼,驚嘆,這是平日我們無法目睹的;爾後汙染的河川、似癩痢頭的山巔、下陷的雲林平原、美麗海灣旁無數醜陋的消波塊、工廠排放的黑煙、濫墾濫植的山坡大片檳榔樹、崩坍的山坡地,在在使人怵目心驚。
短視近利、昧著良心的商人,趁黑夜排放汙水,致使河川嗚咽、海洋變陰陽海,令人痛心;而布農族孩童天籟般的歌聲,撫慰著我們受創的心靈;吳念真感性的述說,字字敲擊著心扉,讓我們深刻地省思;我們是如何殘酷地對待哺育我們的母親─台灣這塊土地!
這是部引人深思的紀錄佳片,值得千千萬萬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去觀賞、去反思,然後付出行動,改變自己。余秋雨先生說人世間文化刺激強度有三:一是視覺,二是聽覺,三是抽象轉換信號(即文本),其中以視覺最令人震撼,所以小學高年級以上老師,都應鼓勵或帶著學生去戲院包場看,那是最有說服力、最有效果的環保教材。
攝影師齊柏林抵押房子又到處借錢才拍好此片,他關懷這片鄉土,是真正愛台灣的人,讓我們看到美麗殘破的台灣,比任何政客及企業家都令人敬佩,我們要支持像他一樣有夢想,敢挑戰未知的創業家!
杜甫名句:「國破山河在」,今日台灣的現況是「國在山河破」。面對破碎的山河,令我想起半月前赴張家界黃龍洞途中所見一個左手支著下頤,右手執著一本攤開的書本,坐在一小落書堆上狀似沉思的石猴雕像,其下牌子上刻著幾行蒼勁字跡:
今天,我們無法進口白雲和藍天/明天,他們也無力再造河流與山川/請不要隨意消耗地球的資源/否則,後天猴子會思索人類的今天!
語云:「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台灣這塊地是我們2300萬人的母親,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她的命運是我們台灣所有人的命運!(作者為中山女高退休教師)
◆ 環境荷爾蒙 危害居家健康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2013/11/25
家應該是最溫暖的避難所,一定是最溫暖、最安全、最舒服的地方,但其實不自覺間,常讓家中充滿危機,例如看起來安全的電器用品,很可能散發出化學物質,干擾脆弱的內分泌系統,身體健康很容易受到影響,尤其男性荷爾蒙分泌量可能將低,讓堅強的男子漢,變成力不從心的低頭男。
環境荷爾蒙會抑制男性激素
許多研究都指出,很多化學物質都類似女性荷爾蒙,常從塑膠、牛奶、肉類、或農藥進入體內,隨著年紀不斷增加身體累積量,因此男性在三十歲後,男性荷爾蒙分泌量逐漸下,到四十至五十歲時,男性功能就會受到影響,最嚴重會造成性功能障礙,造成生殖系統傷害,造成心理非常大的壓力。
微波食品不能使用塑膠
不論超商或賣場,都提供很多微波食物,讓工作繁忙的民眾能方便在家吃飯,但很多微波食物都是塑膠包裝,民眾也很習慣使用保鮮膜包覆食物微波加熱,讓塑膠毒素很容易進入食物,不小心就誤食進身體,造成健康傷害,最好的微波容器就是玻璃與陶瓷,不但耐熱性高,也不會溶出化學物質。
購買有機農產品
許多生鮮食品也都充滿危機,許多不肖農民為了增加產量,過量使用農藥、化肥、或除草劑,養殖雞隻、豬、牛時,為了讓肉量增加,很可能施打生長激素,對消費者身體都有很大危害,最好的方法就是購買有機農產品,雖然目前價格很高,但需求增加讓產量變大,就能有效降低成本,販售金額一定會越來越低。
浴室中的健康危機
浴室中也充滿健康風險,許多清潔劑、面霜、乳液、化粧水、甚至牙膏,廠商為了為延長保存期限,會加入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這項物質會降低皮脂腺功能,導致慢性乾燥皮膚炎,也可能造成肝臟傷害,消費者在購買清潔或保養用品時,最好仔細看外包裝標示,確認內容物沒有這項成份。
國內專家意見
林口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微波加熱最怕遇到塑膠,大多保鮮膜耐熱僅五十度,一旦超過就會溶出塑化劑,長期誤食很可能造成小女生性早熟,小男生第二性徵發育不全,也會增加乳癌與肺癌罹患風險,民眾在微波食物時,一定要避免塑膠容器,最好使用陶瓷或玻璃用品。
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常用在洗手乳中,皮膚敏感的民眾,長期接觸可能導致慢性皮膚炎,不過洗手乳會立即沖掉,停留在皮膚時間不長,所以皮膚風險不高,但如果使用在保養品中,就可能有乳癌疑慮,國外研究曾發現,乳癌細胞中有這項物質,但癌症罹患原因非常多,遺傳、體質、生活習慣等都是可能因素。
◆ 藻礁區見紅海、死豬 南大附小疾呼
【聯合報╱記者曾增勳/觀音報導】2013.11.25
「我們強力訴求藻礁區設自然保留區」,台南市南大附小師生、家長38人,昨天北上觀新藻礁區實地考察,老師陳怡均說,藻礁區河流出口排紅色水質、海浪也呈紅色,「只有設保留區才能杜絕汙染」。
今年6月台南市南大附小師生一人一信寄給總統馬英九,要求重視台灣僅存7500年的珍貴藻礁生態,喚起社會重視,這次南大附小彩虹斑馬河巡隊指導老師張景傑、陳怡均率學生、家長租遊覽車北上實地觀察藻礁。
南大附小師生北上200公里,會同桃園在地聯盟舉辦「友情萬歲、藻礁萬萬歲!」活動,上次因意外受傷未參與的蘇士哲,這次也重返藻礁觀察。
南大附小師生由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陪同,看到珍貴藻礁區,師生拉起「呼籲成立觀新藻礁保留區」布條,展現南大附小強烈守護千年藻礁決心。
陳怡均說,這次在藻礁區發現藻礁還是汙染嚴重,實地看到河流出海口上游紅顏色廢水和白色泡沫,有一隻死豬及沿岸紅色海浪,還有藻礁存活區域,水質被汙染,生長的綠牡蠣奄奄一息。
※ 然後這些東西成了海中生物的食物,最後變成海產...
世界新種螢光蕈 墾丁小菇
中央社 2013年11月26日
墾丁國家公園發現世界新種螢光蕈,命名墾丁小菇(Mycena kentingensis)。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施雨伸進行墾丁國家公園區內螢光蕈分類調查研究時,發現一小型的螢光蕈,經由形態及DNA序列比對,確定為世界新種,命名為墾丁小菇(Mycena kentingensis)。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墾丁小菇已經在實驗室內人工培養成功,模式標本存放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這個發現也發表在德國真菌學會雜誌(Mycological Progress)。
這次發現的墾丁小菇使台灣所記錄的螢光蕈類增加至9種,也是全世界第74種被記錄的螢光蕈。
墾管處表示,在社頂自然公園發現墾丁小菇,成熟菌傘僅3-8公厘,菌傘表面具有細微突起,在黑暗中菌傘會發出綠色的螢光。
墾管處表示,台灣過去記錄的小菇屬螢光蕈共有8種,最常見的是生長在枯竹上的螢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菌絲及菌傘會發出綠色螢光;墾丁小菇菌絲及菌傘也都會發出綠色螢光,也生長在枯樹枝上,但菌傘直徑明顯小於螢光小菇。
墾管處表示,墾丁小菇在外部形態上與台灣已記錄的柱小菇(Mycena stylobates)相似,不同的是柱小菇只有菌絲具有發亮的特性,墾丁小菇在顯微構造的形態上與柱小菇有明顯差異。
墾管處指出,螢光蕈的發光機制目前還不清楚。墾丁小菇的菌絲已經被分離出來,並且很容易培養,從菌絲生長到出菇僅需要5週,將來或許可以做為研究菇類發光機制的模式生物。
◆ 感動+行動 看見台灣搶救台灣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3.11.26
「看見台灣之後」,也要「搶救台灣」!
電影「看見台灣」揭露的國土破壞和汙染問題,引發許多觀眾看了之後非常感動,回響也很熱烈,票房節節上升。同時,也有許多學校、政府單位包場觀賞,皆認為該片教育意義濃厚。不過觀眾最關心的問題是,面對片中所揭露的各種現象,未來要如何因應和解決?才不致於發生「國在山河破」的景況,也才能讓國土永續發展。
行政院長江宜樺13日與政院官員共同欣賞「看見台灣」,會後他向導演齊柏林承諾,一定會想辦法處理這些問題,隨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搶救「看見台灣」專案小組日前也已成立,由副秘書長簡太郎擔任召集人,研考會做為執行幕僚,幕僚作業已初步將片中提到環境問題,區分為盜採砂土、山坡地超量利用、國土永續發展三大區塊,周五將舉行跨部會會議討論。
研考會主委宋餘俠表示,專案小組對國土保育問題進行全面檢視,研考會在匯整部會資料後,初步列出16處待處理地區,分為盜採砂土、山坡地超量利用、國土永續發展三大區塊。開會時將依可立即處理,以及恐需中長期作業的情況,分別研擬如何著手。
專案小組將含括中央到地方,中央部會包括環保署、水保局,與國土規劃相關的內政部、主管工業發展的經濟部等,片中點到觀音海灘汙染、雲林超抽地下水問題等,也會要求地方政府派員與會。未來也將視需求隨時增列專案小組的成員。
江宜樺日前也在立法院答詢強調,行政院基本立場要逐一恢復遭汙染的河川原來面貌,尤其要專案處理工業區或新開發區造成的不當汙染,行政院的專案小組將責成相關部會,限期逐一改善片中揭露的各種國土破壞和汙染並回報。
內政部昨天也安排地政司、營建署、消防署、空中勤務總隊等近兩百人觀賞「看見台灣」。政務次長蕭家淇稍早曾表示,電影中有台灣的山川、湖泊、河流、高山等,有美麗的景象,也有被汙染的,會讓人震撼;內政部是最高國土規劃機關,辦理土地徵收等人員,都應該看這片,更了解所居住的地方,同時做為業務參考。
他強調,影片中有一幕是農地上有兩個大腳印,就是台灣優良農業的特定農業區,這些土地通常是肥沃、水源充足的海棉大地,呼籲各縣市政府、官員儘量不要動這些優良農田的主要區塊。他說,目前很多縣市都想把特定農業區變更為住商混合或工業區,每個縣市長都應該去看這部片,或許做都市規劃的時候,想法就會改變。
※ 相關報導:
* 治水預算 環團反對用在集水區開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26/today-p13.htm
剛拿下金馬獎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拍攝台灣土地過度開發的後遺症,引發熱烈回響,不過環團卻發現,內政部營建署將曾文等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的治水預算一億七千萬元,用在水庫集水區開發鋪路上,「治水預算變開發、綁樁預算」。朝野立委都表示,相關經費應更公開、透明。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明將審議行政院版的「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草案,行政院將依特別條例編列六年六百億的治水預算。環團憂心,由於執行不透明,預算一旦通過,可能導致水庫集水區大舉開發。
◆ 父子檔空拍 看見朴子之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6000719-260107
中國時報 呂妍庭/嘉縣報導 2013年11月26日
齊柏林以空拍紀錄台灣之美,朴子市公所也在市長王如經發想下,號召好友父子呂炎坤、呂紘毅花1年半時間,大膽以空拍鏡頭記錄在地27里人文、產業、地理環境,8分鐘長的空拍紀錄片《從天空看朴子》,讓鄉親以鳥瞰方式,一窺前所未見的家鄉新樣貌。
公部門會有如此大膽嚐試,源於王如經年輕時就喜愛玩遙控飛機及飛行傘。20年前,王如經常翱翔在朴子上空,發現從空中往下看的朴子格外美麗、壯觀,但當時僅能用傻瓜相機或簡易攝影機拍攝,效果不佳。
拍攝過程克難,王如經摔壞不少台相機及攝影機,損失上百萬,「可以買棟好房子」,王如經說,鑑於現今技術先進,才會興起用空拍為家鄉寫紀錄念頭。
空拍片要價不斐,行情百萬起跳到數千萬都有,但呂炎坤父子長期投入嘉義紀錄片拍攝,近幾年又花費心力在空拍和3D攝影,在他們不計成本支持下,公所既省下大筆費用,也為朴子寫下新紀錄。
昨公所舉辦首映記者會,王如經也分享1995年駕飛行傘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對照之下,10多年來朴子市地貌、人文景觀的改變一覽無遺。
負責掌鏡的呂紘毅坦言拍攝過程不容易,除要考量天候,因飛行高度最高到300米,還要懂得閃避發射台、基地台干擾,「因為這樣摔了3架攝影機」。
公所進行空拍計畫之初,齊柏林電影還未上映,呂紘毅認為「朴子市並非跟隨者」,畢竟公部門紀錄片由首長全程參與製作,還發聲配音,「相信是全國首見」。而呂紘毅也強調,齊柏林是他的偶像,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傑出影像工作者。
拍攝期間,王如經多次將空拍圖PO網和各界分享,許多鄉親讚嘆、感動不已,讓他決定用空拍圖製作2014年月曆,分送每1戶朴子市民,至於紀錄片除開放索取,近期也會放上youtube,讓各界分享朴子之美。
※ 相關報導:
* 太空遙測 看見候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0745.shtml
中央大學與台灣大學攜手合作,推出以候鳥為主題的2014衛星月曆,將不同季節的候鳥,依牠們出現的季節、遷徙路線與棲息地來做分析與介紹,藉由此月曆呼籲重視生態保育。
◆ 8千公尺深海動態影像 首度曝光
自由 2013.11.26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為證明日本手工業技術具有世界頂級水準,東京下町社區小工廠的技工師傅們,花4年時間打造一具名為「江戶子1號」的深海探測器,挑戰日本海溝深約8000公尺的海底探測,成功地拍回深海動態影像,並帶回蝦子等深海生物,創下全球首例。
這項社區工廠打造深海探測器的計畫,是由葛飾區經營橡膠加工廠的杉野行雄發起。他表示,自己的工廠生產品質極佳的橡膠,擁有世界頂級技術,但長年來只能做轉包工作,為展現社區工廠實力,決定挑戰這項不一樣的任務。
探測器配備3D鏡頭
江戶子1號是由3顆直徑約30公分的球體組合而成,搭載3D攝影鏡頭、LED照明燈及誘使海洋生物靠近的釣餌裝置,前後共試作3具,最後一具在24日成功返航。這具江戶子1號的下水處位於房總半島近海200公里處,水深約7800公尺深海。
調查組成員笑容滿面地表示,以往曾拍攝到靜止畫面,但能拍到8000公尺深海的動態影像,在全世界尚屬首次。參與的社區工廠師傅十分開心,下次計畫挑戰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
票房數字上升 一場環境的寧靜革命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曹以會/台北報導】2013.11.27
「我以後不會再買高山高麗菜」、「我也不敢再坐看日出的小火車了」,一對中年夫妻從電影院走出來對話,太太的臉上還有淚痕。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中,空拍影像的震撼深植人心。這場透過影像對於台灣環境關懷產生的寧靜革命,隨著票房數字增加,正在默默擴散中。
生態作家劉克襄在寫文章評論「看見台灣」時提到,「晚近生態環境教育到處提倡,但泰半是枯燥乏味的理論。有此一部電影甚少旁白論述,似乎就是最好的題材。」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正對於「看見台灣」引發的社會效益,給予正面肯定。他說,台灣數十年來對環境教育、本土認識太過空洞,儘管環團不斷揭露環境問題,卻很難進入人民腦海,這部影片開啟新的視野,讓許多人重新看待環境。
「但台灣不能只停留在『被看見』」,李根正說,影片對大眾具有很棒的教育效果,可反思問題的背後,採礦、汙染是誰造成?如果看完影片只想著「不吃高麗菜」則太過膚淺,個人實踐對於改變現況,成效太過微乎其微。
李根正說,如何透過公民的角度,發揮力量介入政治決策,團體又該如何「借題發揮」引起共鳴,引導群眾看見為土地付出的人們,以及背後的結構問題,還要靠社會長期耕耘。
影片耗資九千萬,卻迴避敏感議題、財團或政府角色,也成為網路交戰議題。台灣水資源監督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認為,這部電影已提昇民眾對環境的關懷與覺醒,接下來要學習監督環境的開發行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縱容政府與資本家,破壞台灣的環境,要從源頭監督,監督要有足夠知識,才能發揮力量。
◆ 首次發現 日本青斑蝶飛來澎湖過冬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縣報導】2013.11.27
澎湖縣民陳旅上月底在西嶼西堡壘拍到一隻翅膀有日文的青斑蝶,接著又陸續發現六隻分別從日本長崎等地來的標誌青斑蝶,其中兩隻是日本專家福村拓己標放,福村昨專程抵澎,朝日新聞記者也隨行跟拍,要將青斑蝶南下遷移的重大發現向全日本放送。長年研究蝴蝶的台北市立動物園蝴蝶館前館長陳建志說:「這是台灣本島以外,第一次在離島澎湖發現標誌青斑蝶的蹤跡,很令人振奮。」
陳旅拍到的翅膀標示日文的青斑蝶,經現任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主任陳建志調查,證實是日本九州長崎大學生物系教授伊藤雅男九月廿四日標放的青斑蝶,卅一天共飛行一四六九公里到澎湖越冬,為青斑蝶長途遷移再添新紀錄。
陳建志本月初和研究團隊到西堡壘標誌青斑蝶,五次共抓到六隻分別從日本長崎、長野、山口縣下關標誌的青斑蝶。
最遠的一隻是從日本長野,花五十七天飛行二二七九公里,到澎湖度冬,加上陳旅發現的那一隻,已在離島澎湖發現七隻標誌青斑蝶。
七隻當中,有兩隻是日本專家福村拓己標放,福村收到消息很驚喜,「想抓到自己標誌的蝴蝶」,昨在陳建志陪同下專程抵澎。
陳建志說,他標放青斑蝶廿年,在台灣跟日本間只找到十五隻,其中十一隻是日本飛到台灣、四隻從台灣飛到日本,發現地點大多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恆春半島及蘭嶼,「今年第一次發現飛來澎湖」,且光是十一月就發現七隻日本青斑蝶,十分罕見。
他表示,青斑蝶有遷移習性,生命周期約半年,會透過風和氣流往南部島嶼擴散度冬,隨東北季風吹到山口朝南的澎湖西嶼西堡壘,剛好比較避風又有不少外來植物,適宜的環境就像青斑蝶的「麥當勞」,「這就是偶然」。
不過,牠們會留多久?飛到哪裡?飛行途中怎麼休息?吃什麼、喝什麼?都還要再調查。
◆ 5人南布袋濕地撈海藻…重罰15萬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布袋報導】2013.11.27
嘉義縣南布袋濕地日前有5名民眾在濕地內撈藻類,經民眾報案後,警方會同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人員查察,果然發現5人正在撈海藻,依法將5人各罰鍰3萬元,共15萬元。這也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10年來,首次對潛入南布袋濕地非法採捕者開罰案例。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昨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本月22日凌晨1點許,有民眾在布袋鎮西濱快速公路旁的南布袋濕地疑似在撈取藻類,馬上打電話報警。布袋派出所接到報案後,立即會同雲嘉南管理處的人員前往了解,發現3男、2女正在濕地內撈海藻,立即蒐證,隨即將5人帶到派出所處理,並將採撈的海藻全部沒入。
管理處秘書吳盛崑表示,這5人已違反「發展觀光條例」,依法可裁罰3至10萬元,該處昨天對照「風景特定區及觀光地區管理規定裁罰標準表」,最後對這5人各裁罰3萬元,總開罰金額高達15萬元。
吳盛崑指出,南布袋濕地成立以來,經常有民眾潛入濕地捕魚、撈海藻或在路邊釣魚,以往管理處人員發現後,都是採勸導方式並直接沒入放在濕地內的漁網,並沒有開罰。
今年10月16日,管理處人員與員警就在濕地內發現29張漁網,全部沒入。由於目前冬候鳥已陸續報到,加上為達到嚇阻作用,才決定對這5人開罰,希望有警惕作用。
※ 相關報導:
* 海生館研究 微細藻打敗巨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27000580-260107
植株可長逾50公尺的「巨藻」,是地球最大的生物,目前在屏東海生館的世界水域館的巨藻中可看到。不過從溫、寒帶移植到亞熱帶台灣的巨藻,卻很容易死掉,海生館大概每半年就得移植新的植株。研究發現,可能是體積只有巨藻百萬分之一的微細藻殺死了龐然大物。
* 「易汙染水源」 三民村拒流浪狗中心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322074.shtml
復興鄉三民村有民眾欲蓋私人流浪狗中心,昨天居民抗議,「我們都不能養豬了,為什麼要養流浪狗來破壞水源?」縣議員楊朝偉表示,絕對不是反對流浪狗,是反對在這裡設立,會破壞當地衛生。
◆ 複製滅絕山羊 西班牙捲土重來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11.27
滅絕動物可起死回生!西班牙研究團隊過去曾努力複製已滅絕的野山羊,因為技術未成熟而失敗。當地科學家日前再次宣布將進行第二次複製,希望讓2000年滅絕的庇里牛斯山羊,有機會在世人面前重現。包括澳洲與美國等地科學家,也正在投入讓滅絕動物起死回生的計畫。
「庇里牛斯山羊」(Capra pyrenaica pyrenaica)原屬於棲息在庇里牛斯山的西班牙山羊的亞種,過去因為包括棲息地改變與人類獵殺等因素,數量減少,最後一隻母山羊在2000年時不幸被樹木壓死,所幸當時科學家及時取得其身體的組織樣本,隨後在2003年首次嘗試複製,但遭遇失敗。現在西班牙科學家準備捲土重來,希望能讓庇里牛斯山羊「復活」。
根據科學家透露,這次複製工作由西班牙亞拉岡狩獵聯盟與「食物科技研究中心」簽訂合作計畫,預計將冰凍已久的組織細胞移除細胞核後,再注入另一種山羊的胚胎內,如果屆時胚胎能存活,會再植入母山羊的子宮內,讓胚胎繼續成長。
科學家費爾南德斯-阿里亞斯保守地表示,「我們目前並不是要復育庇里牛斯山羊,只是要確定冷凍細胞在液態氮環境下維持14年之久之後,是否還能夠存活。」
科學家也指出,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細胞已經冰凍14年,堪用仍是未知數,以及一旦複製成功,所有山羊都成為雌性,屆時要如何做到讓活生生的庇里牛斯山羊起死回生,又是一大挑戰。
世界各地科學家,早已紛紛投入讓瀕絕或已滅絕動物「起死回生」的研究,對象包括以往美國常見的旅鴿,以及早在1930年代已滅絕的澳洲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根據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厄契表示,「假如這些動物是死於人類之手,那我們在道義上不僅必須盡一些義務,也應該在能力範圍內嘗試一些新的技術。」
◆ 英家禽場發現MRSA首例
中央社 2013年11月27日
英國衛生部今天說,位在英格蘭東部的一間家禽養殖場的火雞及雞隻身上發現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這是英國發現的第1個案例。專家認為,MRSA傳染給人的可能性很低。
衛生部發言人指出,這間家禽場2/3的火雞都感染MRSA。
報導說,這家未被公布名字的家禽養殖場規模不大,但數百隻家禽可能已流入市面。
英格蘭公共衛生專家克恩斯(Angela Kearns)指出,MRSA有許多不同的病毒株會造成人類生病,但目前在英格蘭家禽養殖場發現的MRSA病毒株,在臨床上很少有傳染給人的案例。
克恩斯說,那些曾傳染給人的病例,病患多半只是皮膚感染,多數病人在24小時內就可以出院。
首席醫療官員戴維斯(Sally Davies)指出,火雞身上有許多病菌,建議民眾認定買回家的火雞都被感染,在烹煮時方法一定要適當,確定殺死所有的病菌後才食用。
戴維斯說,民眾不免擔心火雞的安全,特別是耶誕節馬上要到了,但他認為,人類感染的可能性很低。
食品衛生專家建議民眾,在處理肉類之前與之後都應該徹底洗手,確保衛生與健康。
「看見台灣」不該只有視覺反省
【聯合報╱社論】2013.11.28
導演齊柏林高空鳥瞰福爾摩沙的作品「看見台灣」得獎並引起轟動,觀賞過的人,心動、感動之餘都想化為行動。企業、民間有心人紛紛斥資包場,想擴大這部片子傳遞的愛台灣訊息,各級政府以此為環境教育的教材,行政院長江宜樺更指示成立專案小組,針對片子裡破毀台灣「教導的功課」跨部會協商,限期改善。
觀賞「看見台灣」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感動,源於大家對台灣山川人文的陌生。山地佔了島嶼面積的七成,但長期的山地管制,阻隔了人們與壯麗山巒的親近;雖自詡海洋國家,但戒嚴時期長期的海岸管制,雖為黑潮擁抱,卻無黑潮文明,始終只有地方產業開發的導向。民眾對山、海的美麗與哀愁,雖置身其中,卻有著難以言喻的距離,愛護卻未能付諸行動,關心也始終慢半拍。
高處著眼,小處著手,江揆的作法應予肯定,但台灣的國土破壞、不當開發及汙染問題絕不僅止片中鳥瞰呈現的部分,山林、都會等鳥瞰未及的藏汙納垢,官商沆瀣助長不法恐危害更大。救台灣必須治本,儘速完成國土計畫法立法並展開國土普查,全面關懷、環環落實才是正道。
現行國土計畫體系中,從上而下,分別有「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區域計畫」、「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之後才是執行面的縣市都市計畫與非都市土地利用等。但最上位的國土計畫沒有法源,由上至下的各項管制即留下許多人為操作的空間;這正是長久以來高談永續卻無法推動的關鍵。
從《國土復育條例》到《國土計畫法》,近二十年的立法院進進出出,至今仍置之冷凍庫,關鍵原因是對原住民生活所在的山林定位,不管是劃設自治區,或者是設定中央山脈主軸區的想法,都難達成共識。
其實,原住民對山林的保育角色若無法確認,國土計畫法即不啻奢談。原住民與山林是一體的,瞭解山林,山在人在,山亡人亡,就保育的角度來看,永遠是第一線的尖兵;因此,無須平地人在辦公室為原住民設想該怎麼生活,原住民敬山、惜山,對山林資源自有一套生生不息的永續道理。
曾有一位致力推動原住民山林定位的首長灰心辭官,他直言,「對山林,原住民是以祖靈地的虔誠守護,比誰都愛惜山林。」認為現下各部會指導的引進高山農業、高山觀光……等政策,才是破壞台灣百分之七十山區的關鍵,「原住民山、人一體,這必須給予尊重;將相關預算的尾數用來聘用原住民為巡山員、高山守護者,山區一定比平地人的規劃健康且永續。」
因為原住民在國土計畫的定位遲遲無法獲得合理的認可,導致國土計畫法形同遭立法院冷凍,因而之後的國土全面普查計畫也無法推動。賀伯颱風以迄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的連番天災帶來的慘痛教訓,雖使國人驚覺須改進與大自然相處之道,但政策上始終缺乏一套國土永續與管制開發規劃。
江揆「看見台灣」之後的警惕,必須落實為開發導向山、海政策的改變,例如為了衝觀光,明明不該開路、不應容許大型遊覽車上山的區域,仍然拍板放行;農業上山的冷氣房政策,夾帶平地人的資金挺進,原住民雖知道這些均屬不宜,卻無能阻擋。
國土是一體的,台灣是島嶼生態系,從山川源頭以迄出海口,即便只為防災,也必須有通盤計畫。如今,國土計畫、國土普查推不動的情況下,沒有上下游環環相扣的國土永續規劃,僅剩一個個下位的分區開發計畫,讓政商穿梭其間得以有染指獲利的空間,美好河山如何維護?尤其,行政院會剛又通過六百億治水特別預算,若水系從源頭到出海口仍是被分割處理,不肯停止錯誤,怎可能會有效果?
「看見台灣」是從空中鳥瞰,若是「顯微台灣」近距離的放大,看到各地破碎、失序環節,恐將令人不忍卒睹。江揆的感動是面對問題的深自反省,但處理問題必須治本、斷根,否則專案小組僅就「看見台灣」作了回報,開會討論後卻無法持之以恆地追蹤關注,對後續病變、惡化開不出對症下藥之方,那豈不是「觀影治國」?
◆ 國土政策短打 徒留哀愁
【聯合報╱陳亮全、簡賢文】2013.11.28
陳亮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台北市)
簡賢文/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系教授(台北市)
導演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紀錄片,透過鏡頭的俯瞰,展現台灣的美景,也揭露台灣的「遠憂」與「近慮」。每每當我們為影片中台灣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發聲讚嘆之際,下一秒,就為了人為開發所留下大地的疤痕而皺眉。
其實長久以來「開發利用」與「永續環保」之間,台灣一直在摸索如何取得平衡,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利益與萬代子孫福祉。所以,我們的「遠憂」就是土地開發利用管制的失調,造成國土保育的失衡,從山麓至海邊,處處可以發現潛藏在台灣環境中的定時炸彈。而經由颱風、豪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們的「近慮」如:土石流、道路崩坍、水庫淤塞、都市淹水、都市大規模地震災損等議題,已經不容我們等閑視之。
例如莫拉克颱風引發的大量崩塌土石,現今仍有絕大部分還堆積在山區河道中;快速且高密度的都市開發,早已形成另類環境超載;未經環境及防災評估的山地開發,更可能隨時產生悲劇。這些問題在齊柏林片中清楚浮現,引人深思。
當最近大家在慶幸超級颱風海燕未襲台灣之餘,是否應該省思長久以來,台灣因為不重視「國土復育」所付出的代價?是否應正視經由兼顧「環境保育與防災減災」的國土開發政策?台灣的國土保育與災害防救的工作,不能僅依賴由「應變」思維所衍生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打政策。如何把「保育及減災」落實在各項開發計畫中,是我們這一代對未來負責的態度。
一次演講中,有位年輕學子表示未來要成為「英勇」的救難人員,拯救陷入災害危難中的民眾。但社會更需要的應該是「聰明」的災害管理人員,如何透過防減災工程與教育,降低社會的災害風險,限縮災害發生時可能波及侵害的範圍,並提高不幸被災害波及的人文地理環境系統之存活度。
台灣既然是世界銀行評估報告中,可能遭受三種天然災害侵襲的土地與人口比例最高,則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下,再不積極採取全國性的整合規劃作業與行動方案,則未來從天空上看到的台灣人文地理環境系統,將不再美麗,徒留哀愁。
※ 相關報導:
* 李鴻源:民眾被喚醒 政府就要行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4874.shtml
....李鴻源表示,他到內政部兩年,包括土地基本資料的調查、國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海岸法等法規的建置,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防災地圖的套疊、計算土地承載力與容納力,都已經陸續在推動或完成,內政部對國土規畫,其實已經在默默進行。
李鴻源說,他很早就認識齊柏林,二、三年前曾到齊柏林的工作室,對高空攝影「看見台灣」的腳本,提供協助,包括在山上應注意什麼,在台北應注意什麼,那些方向、那些點要拍,提供專業意見。
* 「政府捍衛土地 仍然嫌慢」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4872.shtml
....聯合報三年前即深入花蓮和平和仁水泥礦區,揭露「花蓮的山被搬走了」,台灣甚至超過一半的水泥外銷,形同將台灣一座座的山輸往國外。經濟部當時承諾,將逐年降低水泥外銷比率;今年九月,聯合報也報導,國有林班地長期開放業者以「低於手機月租費」的低廉價格承租、採礦,引發「賤租國土」訾議。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國有林採礦規範,已從三大面向管控,除了新礦區不再發照,舊礦區也要求每採礦兩公頃、必須恢復兩公頃綠化;此外,巡視員填寫礦區巡視日誌時,過去只要檢查業者有無越界採礦,九月起必須增加注意有無水土保持、破壞國土安全之虞,並要求改善。
* 「看見台灣」陰陽海 桃環局:與現況不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4798.shtml
「看見台灣」拍到台灣汙染的傷痛,影片點到觀音工業區汙染河川及老街溪汙染「黑海」,桃園縣環保局長陳世偉昨天說,齊柏林拍的觀音、老街溪河川兩處汙染畫面,是過去的情形,現已改善。
陳世偉說,對觀音、大園沿海汙染稽查已訂出特別管制,一年多來,沿海汙染稽查1554家次,告發處分271家廠,罰款5300多萬元。
民間自律 小琉球潮間帶休4個月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翁禎霞/屏東縣報導】2013.11.28
屏東縣離島小琉球近年來成為南台灣旅遊新亮點,每年湧入數十萬觀光人潮,對島上潮間帶等生態造成破壞。當地民宿及觀光業者為免資源枯竭,決定自律,共同明訂每年十二月一日至隔年三月卅一日為潮間帶休養期,這段期間不帶遊客進入潮間帶,也請遊客配合。
屏東縣農業處副處長姚志旺表示,高雄師範大學曾調查,小琉球近三年遊客爆大量,潮間帶的生物群數量一度銳減,縣府自去年八月起實施總量管制,同時間進入潮間帶不得超過三百人。
他說,當地業者自發性地讓潮間帶休養生息,縣府樂觀其成,如何讓「休養生息期」制度化,縣府可與地方再做進一步討論。
鵬管處副處長許主龍說,民間自發性發起保育行動,彼此間會互相監督,效果反而更好。以小琉球杉福潮間帶為例,實施遊客總量管制後,領有許可證的業者和解說人員才能帶遊客進入,成效頗佳。
位於東港鎮西南方約十四公里處的小琉球,是台灣近海唯一珊瑚礁島嶼,造就小琉球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與自然景觀。
每逢退潮時,從岸邊延伸卅至五十公尺,淺淺的水面就可發現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許多原本躲藏在海中的生物就會探出頭來,常見的有海膽、海參、珊瑚,偶可見海葵、海兔等色彩繽紛的海底生物。
小琉球生態旅遊發展聯盟常務監事曾毓文說,儘管業者已有自覺,但畢竟缺少公權力與強制性,僅能「道德勸說」。
潮間帶海洋生態多元
「潮間帶」是指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露出的海岸。小琉球島上的潮間帶,介於卅至五十公尺不等,蘊含豐富的海洋生態。潮間帶是自然教育最佳場域,但也最易遭受人為破壞。
◆ 人類進逼 倭黑猩猩適居地剩28%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11.28
棲息在非洲的倭黑猩猩,是人類不斷擴張生活範圍的受害者之一。美國各大學與民間動物保護協會聯合研究指出,人類不斷擴張生活圈,導致森林資源陸續遭到砍伐,迫使倭黑猩猩得避開人類經常出沒的地區,如今適合倭黑猩猩棲息的範圍較過去僅剩下28%。
屬於人類近親的倭黑猩猩(bonobo),身材與體型都較一般黑猩猩小,其社會組織結構相當複雜,屬於母系社會。有別於一般黑猩猩,倭黑猩猩經常透過交配來宣示地位或化解衝突與壓力,主要棲息範圍集中在非洲剛果共和國的低地森林。研究者利用2003年至2010年倭黑猩猩出沒地點數量與遙感成像技術,計算出當地約有超過2千個倭黑猩猩出沒區〈每一出沒區定義為:1公頃內至少有一隻倭黑猩猩活動〉。
接著研究者再觀察其他因素,例如出沒區距離道路或農耕地遠近與森林覆蓋率等條件,發現倭黑猩猩幾乎都會以農業或人類活動範圍距離決定棲息地點,因此,推測真正適合倭黑猩猩的棲息地僅有28%,其中絕大多數都位在保育區內。
康乃爾大學研究者希琪驚訝地表示,「這次結果顯示,在保育動物工作上,判斷倭黑猩猩實際棲息地範圍的資訊出現落差,且人類活動會減少動物棲息的範圍。」
不過,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倭黑猩猩保育計畫主任里珊葛拉則表示,「結果顯示有27.5%的倭黑猩猩適居地位於保育區內,正好給了決策者去提升保育區管理工作的機會,設法再新增保育地以提供更多適合倭黑猩猩的居住地。」
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者納柯妮則表示,倭黑猩猩棲息地範圍距離人類活動地點越近,遭到盜獵的可能性就越高,建議各部門應該設法再增加倭黑猩猩的生存空間。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期刊。
◆ 貓其實認得主人 但不太搭理
中廣 葉柏毅 2013年11月28日
貓一般來說好像不太理主人,日本最近有一項研究,似乎也證實了這個說法。研究發現,貓咪其實認得主人的聲音,不過貓咪通常懶得理會主人。
研究者以二十隻家貓進行測試,當主人離開了貓咪的視線之後,先播放三個陌生人叫貓咪名字的聲音,接著再以主人與陌生人叫名字的聲音,交錯著播放。
結果發現,貓聽得懂自己的名字,而當主人在呼喊貓咪的名字時,反應更加明顯;不過,貓咪卻不大理會主人的呼喚,反而是愛理不理的。
不過研究者說,貓主人也不用太難過,只要瞭解貓其實知道它的主人是誰,應該就滿值得安慰的了。
短評-看見台灣的什麼?
中國時報 本報訊 2013年11月29日
為了「看見」台灣,空拍攝影師齊柏林拿媽媽的房子去抵押,湊足3000萬買飛行攝影器材,辭去鐵飯碗花了整整3年,耗資9000萬完成台灣第一部高空紀錄片。作品上映後,齊柏林拿下金馬獎座,打破紀錄片魔咒,全台熱賣,感動無數台灣人。
影壇驚動政壇,馬政府花費公帑包場觀賞,5年來無疾而終的國土規畫,瞬間動了起來,還拍胸脯保證兩個月內端計畫。行政院今天要開跨部會會議,考核單位照著電影依樣開診斷單,就連內政部長李鴻源也參一腳說,「我曾給齊柏林很多意見,對電影有一點貢獻。」
「國在山河破!」恐是所有深愛台灣者看完片中實景後的驚慟和無奈。為政者是國土地貌的守護者,是環境景觀的開發者,更是生態安全的監督者;但官員們突然全換了一張臉,變成天真無知的旁觀者,坐在我們身旁,如泣如訴被畫面感動著;更有朝野立委跟進,審完預算,順便要求搭空勤總隊直升機來個「空中飛勘」。
《海角七號》掀起國片熱潮時,官員才恍然大悟,原來「山也BOT,海也BOT」。《看見台灣》引爆震撼後,政府才大夢初醒,原來地下水被抽光,出海口被染紅,土方被垃圾填平。
山川的美麗,毀在政府無方管理、無能防弊;國土的破碎,壞在特權利益交換、政客官商勾結。令人好奇的是,官員看完電影,哭的是自責還是羞愧?立委飛上天空,看見的是台灣的美麗還是官場的醜陋?
※ 相關報導:
* 搶救台灣 江揆:1個月看成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7939.shtml
....其實,早在「看見台灣」紀錄片引起官民重視之前,台灣的海岸破壞、河川汙染、土石崩塌、超限開發等問題,已多被發現、多有報導,可惜我們的政府,不論政黨如何輪替,始終未見一套持續性、系統性的政策解決方案。在政府今天做成「搶救台灣」計畫之後,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
....研考會彙整「看見台灣」紀錄片內容,整理出16項問題,上午會中依性質分成四大類:土石、海岸及山坡地利用、環境品質及敏感地區開發,分別成立工作小組,由經濟部、農委會、環保署及內政部四機關各別主管。為了加強執法取締不法,同時也特別成立加強執法小組,由法務部及內政部共同負責。
各分組除主辦部會,也將視需要要求其他部會協辦,規模可擴及十數個單位。例如土石管理小組,由經濟部負責,將納入內政部、交通部、環保署、財政部、經濟部等,問題嚴重地區,包括南投縣、雲林縣、花蓮縣、嘉義縣等地方政府也將列入成員。
依照規畫,第一階段將先針對16項問題中,可立即辦理項目,建立潛勢觀察名單;並依相關法令規定,督促地方政府依法令執行,要求業者限期改善。
....未來專案小組及各工作分組運作方式,將採取三步驟循環進行:對策、查證、檢討。首先進行議題與對策報告,再實地查證,最後將查證建議,做為後續檢討及擬定政策參考。專案小組會議初步規劃隔周開會,未來也會視情況必要機動調整,視需要邀請學者專家、地方政府參與。
* 5路並進 霹靂救國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8066.shtml
* 環團:邊搶救、邊破壞 政府喊假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8327947.shtml
....約20、30名環團代表,上午在政院外抗議。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表示,行政院說一套,做一套,宣稱由「看見台灣」紀錄片了解國土不當超限利用,卻又大舉修法於水源區開發,行政院6月通過水土保持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10月內政部公告全國區域計畫,讓水庫集水區國有地可租售,鬆綁開發,破壞台灣國土及珍貴水資源。
* 清境濫墾 投檢嘆「主管機關無感」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8327214.shtml
「看見台灣」從高空清楚看出清境農場濫墾嚴重,山坡上蓋滿一棟棟「特色」民宿,南投檢方感嘆,二年前清查偵辦,發現主管機關對國土被竊佔「無感」,是國土遭破壞的主因。
「你們繼續用,待我們需要時再還回即可。」檢察官說,這是他們親耳聽到主管機關與竊佔國土的民宿業者和解的對話;就是因為主管機關不在乎,以致清境農場的國有地,會一再被民宿業者竊佔。
※ 廉正署、監察院,該動一動囉。
◆ 「看到生物!最好的指標」
【聯合晚報╱記者曾增勳、吳淑玲/綜合報導】2013.11.29
「看見台灣」讓行政院長江宜樺「有感覺」,並立即推動搶救台灣專案,但是環保團體不領情,今天上午前往行政院抗議。桃園在地盟聯盟理事長潘忠政上午表示,現在政府一邊在破壞自然生態、一邊卻大喊「看見台灣」而感動,相互矛盾,最好作法是建立「生物指標」,要河川、海岸恢復顏色,「讓我們看到生物!」
潘忠政說,政府要重視河川、海岸生態,放流水標準、含氧量及PH酸鹼值訂得再嚴,河川、海岸若沒有生物等於沒用,看到河川有生物、藻礁再生,「生物指標」才是最好的檢驗。
「如果一條河川,連最能忍受汙染的吳郭魚都沒有,那麼政府、工廠都要負責任」,生物指標就是「給我們看到有生物」,河川先看見吳郭魚,慢慢若看到溪哥,就代表河川乾淨。潘忠政說,2年前總統大選時提出「生物指標」構想,唯獨總統馬英九未承諾,如今河川、海岸生態繼續在破壞,政府要認真面對。
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發起的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執行長、前立法委員王幸男認為,河川汙染直接影響到食安,尤其是「重金屬檢測」、「魚體檢測」等,幾乎都沒在做,將在立院推動修法定期公布,政府支持才是真正有決心的「行動」。
※ 人類不算。
* 風中奇「圓」 黑琵圍圈取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327334.shtml
昨天寒流,氣溫陡降,大批冬候鳥南下,台南沿海濱鷸、高蹺鴴在台南市安南區溼地覓食保暖,尤其出現入冬以來最大批的黑面琵鷺,群聚紅樹林旁避寒風,吸引不少鳥友爭相拍照賞鳥。
* 首次開放 認養軍犬先闖四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27921.shtml
憲兵指揮部兩隻長年在元首統帥蒞臨場所負責偵爆、警戒等特勤任務的軍犬,功成身退後首度開放認養,將在下周一(12月2日)針對認養民眾的資格展開初審。憲兵指揮部表示,目前已有106位民眾搶登記認養,競爭激烈,下周起將展開一連串資格評比,包括比飼主的經濟能力、居家環境、家人接受程度。軍方不但規劃安排人狗見面會,觀察人狗契合程度,還要派人親到民眾居家確認。想認養的民眾得連闖四關,才有機會成為台灣史上首代退役軍犬飼主。
* 搶救30棵老樹 「青蛙爸爸」募款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326946.shtml
竹東員東國中校舍即將改建,30棵老樹被將被砍伐拔起,橫山鄉天人岩屋黃天人牧師極為不捨,因校舍重建在即,希望有心人士一起協助集資十萬元,搶救老樹。....黃天人牧師說,在住家「天人岩屋」旁邊,有片七分地橫山鄉豐田村河濱公園,可把大樹放在這裡,讓後代子孫乘涼。但30棵大樹中,10棵羊蹄甲、菩提樹、雀榕樹齡都超過50年,10年以上的樹木也有20棵,需耗時三天移植,遷移費需10萬元,因此希望大家一起來「救救大樹」。
◆ 巨大史前公廁 在阿根廷出土
中廣 夏明珠 2013年11月29日
一座在恐龍出現前形成的巨大史前公廁,在阿根廷出土,精確的講,那應該是一個糞堆,裡面有成千上萬已經成為化石的動物糞便。(夏明珠報導)
那個估計已經有兩億四千萬年歷史的遺跡,被形容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廁,這也是考古學家首次掌握到古爬蟲類動物也會在同一個地方排泄的證據。糞便化石可以為史前動物飲食、疾病以及植物生長的研究,提供線索。
大象、羚羊和馬,都會在集中地點排便,以標示領域,不過和阿根廷發現的那個史前動物糞堆相比,現代動物的努力,只能說太不夠看。
考古學家在阿根廷拉里奧哈省發現的動物糞便化石,最大的直徑有四十公分,重達幾公斤,形狀顏色各異,嫌疑犯非常明確,就是體型很類似犀牛、被稱為草食巨無霸的恐齒龍獸,因為糞堆附近,到處都散落著牠們的骨骼化石。
恐齒龍獸生存於三疊紀中期,是那個時期最大型的草食動物,在集中的地點排泄透露它是一種群居動物,群居動物排泄通常都是有策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寄生蟲,簡單的說,牠們不會在吃東西的地方排便。
再者,這也是對掠食動物的一種警告,大型糞堆就好像是說:嗨、我們有一大群,你最好別動壞腦筋。(圖片取材自網路)
美哉綠島 《看見台灣》海底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30000544-260107
中國時報 黃力勉/台東報導 2013年11月30日
「沒想到水底下的世界如此繽紛,簡直是《看見台灣》的海底版!」由「海底映像」拍攝的綠島海底生態的影片,上傳網路後讓民眾驚嘆不斷。拍攝影片的潛水教練洪鈺庭指出,為了拍攝珊瑚產卵,教練們年復一年前往觀察,終於拍出滿意的作品。
洪鈺庭指出,「海底映像」由一群熱愛潛水的教練所組成,他們在全台各地都有潛水攝影、拍攝生態,不過潛過東北角、澎湖、小琉球、綠島、蘭嶼等地後,還是覺得綠島最漂亮。
他說,綠島有黑潮流經,在水下的能見度非常好,所以遠處的山峰峭壁也盡收眼底,景觀壯麗,加上綠島有劃設漁業保護區,讓海底生態豐富多元,讓教練們也拍得十分過癮。
他笑著說,為了拍攝綠島珊瑚產卵,教練們每年時間到,都到同樣地點觀察,沒想到燈光過強讓珊瑚產卵停止,經過逐年修正,終於拍到珊瑚大規模產卵的壯觀畫面,讓一整個晚上泡在海底的教練們也激動不已。
另外教練們發現真烏賊固定將卵產在同樣的位置,因此定期都會前往觀察,歷經長時間的等待,終於拍到真烏賊寶寶從卵中破殼而出,是難得生態鏡頭。
而影片中也記錄了各式魚類、兩種豆丁海馬、顏色豔麗的海蛞蝓等,讓許多網友也讚嘆不已,直說相較於《看見台灣》讓許多人以不同的高度看見這片土地,台灣民眾對於海底生態所知也付之闕如,影片令人視野大開。
洪鈺庭說,海底映像的教練們,從5年前添購高畫質錄影機開始紀錄海底生態,近來成立組成「海底映像」公司,近期會將拍攝的影片陸續上傳網路,讓更多人可以看見海底的美好。
◆ 檳榔 年創80億產值卻耗損百億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2013.11.30
《看見台灣》紀錄片中探討到山坡地超限利用的議題。其中一幕,鏡頭由一棵檳榔樹,帶到山上的一片檳榔樹,旁白說檳榔帶來高經濟價值,卻遺漏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據統計,國內違規種植的檳榔園高達兩萬公頃,但檳榔是否為破壞水土保持元凶,各界有不同解讀。
農委會統計,台灣檳榔種植面積從民國八十八年達到最高峰的五萬六千五百九十三公頃,此後以每年百分之一的比率遞減,去年耕種面積為四萬五千八百八十七公頃。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楊俊朗表示,檳榔園減少面積非常有限,而且其中兩萬公頃的檳榔園還是違規在林業用地及國土保安用地上栽種。
檳榔是山坡地超限利用的主要作物之一,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正說,檳榔原本是平地作物,後來為了種出更嫩的口感,以及調節產期,於是就移往高山種,主要多種植在一千公尺以下淺坡地,再高海拔就是高山茶葉及高山蔬菜。
楊俊朗認為,檳榔危害水土保持分為兩大類,一是對水土保持的破壞,因山坡種植需先整地,移除原有作物,種植後也需噴灑農藥,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使得該地的生物會變得很單一;二是檳榔根淺抓不住土壤,導致水往下游處聚集,雖然檳榔園所在地不會坍方,卻易導致下游山坡地坍方。
楊俊朗說,除了檳榔的根不利水土保持外,檳榔的筆直高莖和稀疏樹葉,無法減緩雨水對土地的直接沖刷,也是造成山坡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檳榔對國家經濟也恐有負面影響。根據統計,去年台灣種植檳榔創造出約八十億元的經濟價值,但因為嚼食檳榔造成的經濟耗損卻逾百億。農委會二○一二年資料分析,檳榔作物的年產值為八十點六億元,是僅次於稻米的農作物。不過,二○○四年針對嚼檳榔所致疾病負荷及經濟耗損之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男性因嚼食檳榔而引起的癌症,造成的經濟耗損約一百零五億元。
但立委蔡煌瑯認為,「檳榔會破壞水土保持是不科學的說法」。研究就發現原生林經過時間的風化後,本來就會自行坍方,反倒是檳榔園,因為有農民的維護,大幅減少坍方機率。他認為,檳榔代表台灣文化,檳榔農不應被汙名化,且只要嚼食不過量,對健康危害也沒那麼大。
※ 相關報導:
* 又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31130000345.html
....遠的不說,河川治理的事權統一,目前一條河分成中上游的水保局、林務局、農田水利處、營建署與下游的水利署等五個部會。當各部會各行其事,光是治水是一大問題,更奢談整體的國土規畫。
缺乏上位的國土政策,這也是政府當前的最大罩門,外界關切國土保育,政府就推出一個緊急方案;又有團體關心經濟,政府部門就推出拚經濟計畫,施政沒有節奏、沒有完整方案,這就是馬政府的最大罩門。
更何況,明年又是七合一選舉年,政府誇口要整頓清境、廬山、梨山,不知又要得罪多少選民,馬政府是否有勇氣對外宣示:只要國土保育,選票皆可拋?
* 救樹新招! 建商沒「修剪證照」不准動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29415.shtml
台北市興建世大運選手村,當地老樹遭建商任意修剪砍伐面目全非,引發護樹團體與當地居民不滿,為避免建商過度修剪,新北市農業局創全國之先推出「樹木修剪證照」,建商若沒考得證照不得動工。....搶救林口森林行動聯盟負責人簡佑遠表示,樹木無論是修剪還是移植,都會影響生態,新北市政府立意雖然很好,但砍伐或移植樹木都可能破壞當地生態。
◆ 小琉球潛水業者 強扯綠蠵龜
中國時報 郭韋綺/屏東報導 2013年11月30日
小琉球淺岸厚石裙礁因覆蓋厚厚馬尾藻,聚引超過100隻綠蠵龜在此定居,這獨特海洋奇景也聚焦國際人士目光,但得天獨厚珍貴資源卻成為潛水業者搖錢樹,帶遊客追逐、強拉海龜尾巴逼合照po網炫耀,就連晚上也不放過,打燈光夜潛覓龜蹤,做了賞龜最壞示範。
日前海洋志工潛水巡邏發現,有潛水業者為讓遊客看海龜,竟強拉海龜尾巴,不讓海龜游走,還將觸摸海龜照片貼上臉書,其中更不乏追逐、包圍海龜畫面。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昨直呼:「這已經是騷擾行為」,他請大家將心比心,野生動物和人一樣都不喜歡突然被摸、被拉,他舉例在夏威夷根本不會有人去碰觸海龜,反而海龜會主動親近人,顯見國人保育觀念有待加強。
程一駿指出,小琉球海域安靜、食物豐沛,是綠蠵龜非常珍貴棲地,近幾年小琉球觀光產業蓬勃帶動潛水賞龜商機,浮潛很容易就能看見牠們,只因好奇心驅使就去觸摸、動手強拉不讓海龜游走,恐影響海龜生存遠走他鄉。
長期關心海洋生態的琉球鄉長蔡天裕昨獲悉此消息,表示除將加派廣播車宣導外,日後不排除採取管制,限制時間、地點潛水賞龜。
主管機關林務局保育科長林國彰強調,這種騷擾行為不可取,若情節重大,將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移送偵辦,最重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金。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則表示,「潛水賞龜」在國外行之有年,夏威夷官方就訂定〈觀賞海洋哺乳動物與海龜行為守則〉,最好觀賞距離是20英尺(約6公尺),留足夠空間讓海龜浮上水面換氣、或隨時游入深海。
他建議觀察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呼籲大家共同守護珍貴海龜生態。
※ 相關報導:
* 屏東收容所101%安樂死 動保團體抗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329439.shtml
屏東縣議會昨天進行施政總質詢,議員許馨勻播放紀錄片「十二夜」的預告片,呼籲縣政府重視流浪狗收容議題;她表示,屏東縣的動物收容所安樂死比率高達101%,高居全國第一,應檢討相關政策缺失。農業處處長林景和表示,數字比率有待查證。
◆ 新豐發現千年活藻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130000420-260107
中國時報 羅浚濱/竹縣報導 2013年11月30日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執行「海岸環境調查及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行動計畫」,在新豐鄉坡頭漁港南邊到新豐溪北岸之間的沙礫灘堆中,意外發現存活千年的「活體」藻礁,認應加以保護後可結合新豐紅樹林,發展生態旅遊。
縣府農業處長范國銓29日與森保科人員到現場會勘藻礁,指發現的藻礁群長約2公里,寬約400米,另在坡頭漁港北邊福興溪南岸的礫堆中,也發現小面積藻礁。
藻礁是植物造礁,每年一層層慢慢長,至少存活千年,目前台灣藻礁分布在桃園新屋觀音到大園,新北市石門白沙灣等地,發育過程更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之一。
范國銓說,新竹縣礁藻群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勘確認,有部分藻礁是活體狀態,特生中心對此非常重視,主要是學術界對藻礁的生態系功能還不甚明瞭,加上桃園縣等地的藻礁活體,因海岸開發及受廢水汙染死亡。
范國銓並說,新豐坡頭漁港南岸潮間帶的藻礁群,非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但受潮水、沙灘及礫灘影響,產生快速移動變化,觀測後常被沙灘或礫石覆蓋,將向中央爭取經費做深入調查,做好必要保護工作避免受汙染死亡,未來更可結合新豐紅樹林,發展生態旅遊。
※ 相關報導:
* YUKA珍貴基因 長毛象研究邁大步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9/20131130000901.html
YUKA被科學家發現時,皮膚出乎意料的充滿彈性,從象鼻尖端至尾巴、四隻,也幾乎保持完整,並帶有毛髮,十分罕見。更令人訝異的是,YUKA後腿有被猛獸咬過痕跡,顯示曾被野獸襲擊;右側身有人類以刀劃開的雛菊形狀開口,頭顱、骨盆則被完整被取出放在一旁,分解方式令科學家相當好奇,也讓分析YUKA的死因,成了解遠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途徑。
黑鳶瀕絕農藥是主凶
中國時報 林和生/屏東報導 2013年12月01日
去年10月,屏東科技大學接連收到2隻奄奄一息的2級保育類野生動物「黑鳶」,雖然事後皆急救無效,但解剖時發現,誤食農藥是鳥類主要死因。這項重大發現,不僅開啟復育老鷹的5年大計,更揭開隱藏30年、台灣黑鳶幾近滅絕的背後祕密。
繁殖力高 卻剩300隻
「不可諱言,這2隻黑鳶的死,對台灣研究有著爆炸性進展。」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解釋,30年前,黑鳶在台灣是極為普遍的猛禽,於農村隨處可見,老一輩農民心中都有段老鷹抓小雞的回憶,但近年來,除了基隆及屏東還有零星族群外,其他地方幾乎看不到,全台估計僅剩300隻。
孫元勳說,野外黑鳶壽命可達28歲以上,而1對成鳥每年約可孵化1至2隻黑鳶寶寶,相較其他猛禽繁殖力高出許多,「生存沒有問題、死因就是關鍵」。他表示,物種突然瀕臨滅絕,卻始終找不到死因。
秋灑藥 農田變墳場
直到去年研究室接連收到2隻奄奄一息的黑鳶,發現地點都在稻田旁的產業道路,大夥事後將屍體解剖有了重大發現。檢驗報告指出,黑鳶體內農藥加保扶濃度高達1.29ppm,這種藥只要0.6ppm就能使鳥類死亡。
屏科大將報告提報屏縣府,開展了為期5年的復育計畫,果然今年幾乎同一時間,保育中心又接到黑鳶中毒個案。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成員隨即下鄉進行田調,一處10餘公頃的紅豆田,竟躺著3000多隻鳥類屍體,幾乎成了野鳥墳場。
大吃小 食物鏈奪命
研究員洪孝宇說,黑鳶屬於腐食性動物,專吃小動物屍體,進行田調1個月來,就曾實地紀錄9隻黑鳶緩緩叼走鳥屍。
「秋冬是個關卡。」孫元勳說,每到10月秋裡作的季節,鄉下土地大多轉植紅豆、毛豆等作物,有些鳥類是誤食噴灑農藥的植物喪命,黑鳶是間接受害者,可能食用中毒鳥屍後導致死亡。
◆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北部海域首現身
自由 2013.12.01
〔記者李雅雯/基隆報導〕學者日前在基隆市八斗子岸邊,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這是北部海域首次發現這類生物,學者質疑跟氣候變遷海水暖化有關,但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外型為鮮艷的藍色配上銀白色帶狀,身上有三對突出的腕狀構造及尾巴。因生活在大西洋,加上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格勞克斯(Glaucus)在吃了長生不老的草後,雙手變成類似魚的鰭,雙腳延伸變長為尾巴,與此海蛞蝓神似,故而得名。
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二O一O年曾在琉球鄉杉福村肚仔坪潮間帶初次發現蹤跡,這次則是在亞熱帶的北端發現。
「我一眼就認出,因為牠真的太美了,且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蔡姓研究員在基隆市八斗子平浪橋岸邊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後,將牠帶回海科館,進行觀察研究。
海科館展示教育組組長陳麗淑指出,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常隨著主食僧帽水母、錢幣水母一起出現,身長可達六公分,為何出現在北部海域,環境意義值得討論。
專家研判海水暖化北移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氣候變遷海水暖化有可能造成熱帶地區物種北移,出現在過往未曾現蹤跡的地方,近些年日本北海道即有數次漁民抓到南方系統魚類的例子,但還需長期的觀察,熱帶物種因黑潮而被帶往北部也是可能原因。
鄭明修說,也有可能海上交通運輸繁忙,生物或生物的卵附著在貨運船、漁船上而被帶往另個地方,因為適應環境而生存下來,一九三O年代原應生長在中國沿海一帶的大閘蟹居然在歐洲被發現,就是這樣例子。
◆ 我要牠們活下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1000370-260115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3年12月01日
「世上怎能容許這種事!」在日本熊本動物園擔任獸醫14年的松崎正吉,被調到熊本動物管理中心後,第一次為流浪狗執行安樂死時發出痛苦呼喊。原本的任務是奮力救援動物,卻轉為要親手結束無辜的生命,松崎面對公務生涯的大逆轉。他決心改變現況,帶動整個動物管理中心的改革,花了10年逐步朝「零安樂死」目標邁進。
獸醫自責:我是劊子手
松崎推動「零安樂死」的努力過程出版成《我要牠們活下去》,感動人心,台灣推出中文版。
《我要牠們活下去》採訪多位中心成員,以具臨場感的文字記錄10年來的變遷。書中以松崎開場,他到任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啟動毒氣箱,他聽著狗爪刨抓不銹鋼板的聲音、狗兒們身體倒下撞擊在牆上的沉重聲響,幾近崩潰:「我是劊子手!」
和許多動物收容所一樣,屬公家機關的熊本動物管理中心每年得接受被棄養、走失或通報捕捉的大量貓狗,因收容空間不足,每周實施兩次殘酷的安樂死,以二氧化碳毒氣室撲殺犬隻。2001年時,共收進800多隻狗,安樂死近600隻,包括松崎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感到痛心又無力。
不少同仁說服自己「這只是工作」,等待下一份調職令以離開這個悲戚場所,松崎卻想要改變。他從到任的2001年起,便與所長淵邊利夫、同事松本充史等人共同努力。
改名愛護中心扭轉形象
他們的努力包括每天在官網更新新進貓犬照片以增加認養與失主尋獲機會、積極推廣認養、成立訓犬教室、與中途志工合作將犬貓攜出照顧、成立協會結合民間動保力量等。他們並將管理中心改名為「熊本動物愛護中心」,扭轉「殺害動物」機構形象。
書中描述,常有飼主以狗難管教、自己搬家等理由,把狗帶來棄養,工作人員勸導不成甚至吵架都在所不惜,無奈之餘,有次還帶飼主親眼觀看他的狗遭安樂死情景。
在漫長的努力之後,終於出現第一次有個不用執行安樂死的下午,全辦公室瀰漫一股「寧靜的興奮」。
花10年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裡的工作人員也主動為貓狗爭取改善飼料、帶牠們散步曬太陽。因為送養率不斷提高,到2009年,熊本動物愛護中心全年安樂死的狗只剩1隻,這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經過節目報導,在全日本爆紅。
書中訪問在中心工作3年後離職,2009年又回去擔任所長的松崎,當年為何敢以「零安樂死」為目標。他的回答很簡單:「總之,我們實在不想殺害動物。」
熊本動物愛護中心的奮鬥歷程堪稱模範,對日本台灣來說都深具啟發。他也談到,雖然近幾年所內又因市町合併造成犬隻數量增加,爆發傳染病而執行安樂死,但「零安樂死」的方針不變,他們也陸續進行為貓狗注射疫苗等改善措施。
台灣黑熊剩200隻 貓熊多10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2000283-260102
中國時報 湯雅雯/台北報導 2013年12月02日
圓仔掀起全台一股貓熊熱,可愛模樣不僅成為療癒系新萌主,也挽救台灣低迷的社會氛圍。不過圓仔雖然帶動國人愛護動物的心,但很多民眾對瀕危物種概念並不清楚;像本土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黑熊,全台數量僅存200隻,只有貓熊的1/10!
非法狩獵 成瀕危動物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黃美秀、台北市立動物園祕書張志華日前上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時,談到瀕危動物貓熊及台灣黑熊保育、復育議題。「黑熊媽媽」屏科大教授黃美秀感慨,貓熊靠圓仔可愛萌樣吸睛,一舉一動都攻占媒體版面,台灣其實也有和貓熊一樣珍貴可愛的瀕危動物─「台灣黑熊」。
黃美秀說,2000年台灣黑熊曾高票當選最具台灣代表性野生動物,但台灣深山至今仍不時發現捕獸夾,萬一黑熊誤觸陷阱,恐將成為「斷掌熊」。
日前就有人在中部山區發現捕獸夾夾斷黑熊兩根手指頭,可見非法狩獵問題仍相當嚴重,值得政府保育部門重視。
「台灣黑熊可能僅存200隻,大貓熊靠著人工復育,如今全球數量約2000隻。」黃美秀說,國人對黑熊普遍存在會攻擊人的刻板印象,其實從200筆台灣黑熊紀錄中,高達75%黑熊會在被人類發現前先跑掉,只有25%有機會和人類對望。「其實熊比人還要怕人」,通常跑得比人還快。
保育經費 每年才200萬
她指出,大陸四川貓熊有40幾個保護區,每10年動員上千人,耗時1年進行「地毯式調查」,動員國家力量保育貓熊。
反觀台灣黑熊數量僅存200至600隻,每年卻僅投入200萬元保育經費,20年共4000萬元,相當日本1年對黑熊的保育預算,實在是九牛一毛。
相對之下,張志華表示,圓仔預訂明年1月6日正式公開亮相,目前動物園除了每天發布「圓仔日記」,也線上直播圓仔Live秀。圓仔也是動物園繼無尾熊、國王企鵝寶寶誕生後,至今最受歡迎、話題持續最久的明星動物。
本土珍寶 更值得關愛
「保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口號,應化為行動。」否則,黑熊一旦像雲豹一樣絕跡了,就再也回不來了。也有人提出警告,等圓仔長到跟爸媽一樣大,這股圓仔熱慢慢退燒之際,動物園要避免發生「克努特效應」,像德國動物園明星北極熊克努特一樣,因失寵被貼上「問題熊」標籤,甚至英「熊」早逝。
◆ 「再濫捕,海產只能吃水母」
【聯合報╱記者賴佑維/龍潭報導】2013.12.02
「若不好好保育,將來只剩水母跟浮游三明治可吃。」中研院博士邵廣昭昨到龍潭導讀「生命與環境」品格教育影展,語重心長的說,「若持續濫捕,海中只會剩下水母跟浮游生物。」
桃園縣龍潭鄉石門國小及石門社區童軍團昨天下午在龍潭鄉婦幼館舉辦「生命與環境」品格教育影展,首先放映「魚線的盡頭」,邵廣昭說,影片是花1000歐元向國外取得台灣版權,他翻譯中文字幕後免費供民眾觀賞,「至今已送出3、4萬份。」
「2048年後人類將無野生海產可吃。」邵廣昭指出,人類社會進入工業革命後,捕魚的技術越來越發達,船隻也越來越大,如今每年的漁獲量都在降低,恐怕以後人們愛吃鮪魚三明治要改成浮游或水母三明治。
「要改變濫捕從你我做起。」邵廣昭解釋,影片中提出3部曲拯救海洋,首先是只吃符合永續發展的海產,其次是告訴政治人物尊重科學研究、縮減漁船數量,最後是支持海洋保育區及負責任的捕魚行為。
另外養殖漁業也問題重重,邵廣昭說,養殖一隻大型魚,需要用十倍的小型魚磨成魚粉做飼料,對海洋破壞更大,「部分業者會用植物性蛋白做飼料,但成本高,大部分的業者認為划不來。」
「海洋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邵廣昭表示,台灣是海洋國家,人民熱愛海產,但濫捕情形會造成將來無魚可捕的狀況。而且濫捕會造成物種滅絕,進而破壞食物鏈,「後果不堪設想。」
※ 海洋逐漸「退化」成適合水母生長的遠古時代。
◆ 山老鼠 支解千年扁柏
自由 2013.12.02
〔記者朱則瑋/宜蘭報導〕情資顯示,宜蘭縣大同鄉台7甲線32公里登山口處,有山老鼠盜採樹齡超過1000年的扁柏,檢警林聯合查緝小組冒著攝氏3度低溫,在海拔2100公尺山區埋伏3天3夜,昨晨查獲4名山老鼠,起出29塊遭支解的台灣一級國寶扁柏。
假冒遊客上山 4嫌落網
男子蔡明政(28歲)為首的這批山老鼠,偽裝遊客上山,藉此避人耳目,再以無線電定時變換頻道,躲避警方攔查,昨準備把盜取的扁柏載運上車時,等候多時的警方一擁而上,逮到4嫌,查獲扁柏角材29塊、背架、自小客車,不過,仍有10幾名協助切割搬運的外勞在逃。
羅東林管處太平山工作站主任周真坪說,這次查獲的扁柏角材1.4立方公尺,山老鼠盜採地點在海拔2100公尺的大同鄉南山村米摩登溪上游山區,1株風倒的扁柏被切成29塊,每塊約40公斤,總重達1.2公噸。
周真坪表示,山老鼠盜伐的扁柏,樹齡超過1000年,屬國寶級保育林木,查獲的木塊被切成八角狀,可能要被做成很受中國遊客喜愛的聚寶盆,每個聚寶盆價值20萬至30萬。
「好冷啊!」三星警分局長莊武能說,為了查緝山老鼠,查緝小組成員在攝氏3度低溫,埋伏了3天3夜,擔心洩漏行蹤,也不敢貿然生火煮東西和取暖,三餐都以乾泡麵果腹,每個人雙手早就沒知覺,感覺都快變成冰塊了,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逮到作案的山老鼠。
宜蘭縣長林聰賢昨到三星警分局慰問破案有功人員,他說,宜蘭建立車牌辨識系統,協助監控林區動態,請大家共同珍惜森林資源,不要以身試法。
◆ 北投石 「長」1公分費時百年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3.12.02
為營造北投石復育環境,北市府水利處今年起,連續3年辦理北投溪復育整體規劃工作。水利處表示,由於目前地熱谷溫泉水流到北投溪的溫度及水量,與100多年前發現北投石時有極大差異,將委請專家仔細研究北投石環境,進行改善計畫。
北投溪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北投公園內,長年以來為北投地區帶來豐沛的溫泉水,沿線的溫泉旅館、溫泉博物館、北投圖書館及溫泉游泳池為北投觀光人潮的聚集地。
北投石是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1905年,日人岡本要八郎發現北投溪富含大量且稀有的天然礦石,礦石具有放射性,並於1909年確認為「硫酸鉛鋇放射性礦石」,1912年命名為「北投石」。
因稀有珍貴的特性,遭有心人士開採,原本蘊藏豐富的北投石如今已甚稀少。
水利處科長張坤城表示,地熱谷冒出的泉水達6、70度,但流到過去生成北投石的溪段,現在只有30度,可能是因溫泉被開發取用及周邊排水進入北投溪,導致水溫降低。
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戴秀芬表示,要復育北投石,必須先回復當年的環境,包含水的溫度及潔淨,市府應該著手整頓。
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陳林頌說,國內對於北投石的生成因素的研究還不夠多,當年將北投公園闢建為親水公園,對北投石的生成環境就是一種破壞。
目前大致上認為北投石每「長」1公分需費時約100年,復育北投石是一項漫長的工作,但不做就永遠不可能。他也指出,雖然現在沿岸的廢水截流已改善許多,但仍有少量排放到溪中,這是要首先改善的部分。
張坤城表示,在尚未了解復育北投石的生成條件前,若先片面停止溫泉水開採,將影響溫泉業者生計,且不見得能達到成效。
水利處將先進行2年的水質監測,再就這一百年來水質的改變情形,規劃如何改善。
※ 相關報導:
* 新竹發現活化石...原是石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2000395-260107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執行「海岸環境調查及國家重要溼地保育行動計畫」,在新豐鄉坡頭漁港北邊、羊寮溪以南海岸線,發現3座古老捕魚用的「石滬」,在台灣西海岸並不多見,認應保護規畫為景點,見證先民的智慧。
透過精子機制遺傳 老鼠警告子孫躲臭味
【中央社╱巴黎1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2.02
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接受訓練、學習害怕特殊氣味的老鼠,可以透過精子裡的機制,把害怕某種氣味的脈衝遺傳給兒孫。
這份研究宣稱有證據證明動物會「繼承」祖先的創傷記憶,子孫往後遇到相同記憶時,就好像曾親身經歷一樣有所回應。
這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最新發現。表觀遺傳學認為,環境因素即使沒改變基本的DNA編碼,也會造成基因開始有不一樣的表現。
研究共同執筆人、美國喬治亞州埃默里大學醫學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學者狄亞斯(Brian Dias)表示:「透過了解祖先經驗如何影響後代,我們更能了解會跨世代遺傳的神經精神異常如何發展。」
有朝一日,這項研究或能促成新療法,緩和記憶「遺傳」。
狄亞斯與另一名研究執筆人瑞斯勒(KerryRessler)使用足部電擊,訓練老鼠畏懼1種類似櫻花的氣味。
接著他們測試,受訓老鼠的後代聞到多濃的櫻花味會開始不安。年輕老鼠在父執輩接受訓練時甚至還沒出生,實驗之前也從未聞過這種氣味。
瑞斯勒對法新社提及這份刊登於「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說,受訓老鼠後代對櫻花味「比較敏感」,在濃度還不高的程度即聞到味道、有所反應。
受過訓的老鼠後代對其他氣味的反應並不一樣,而與未受訓老鼠後代相較,牠們對於櫻花氣味的反應強約200%。
科學家接著研究鼻中負責氣味接收功能、對櫻花氣味有具體回應的M71基因。
團隊發現,M71基因透過受訓老鼠的精子遺傳給後代,遺傳後的DNA編碼並無改變。
不過,狄亞斯表示,M71基因確實攜帶可能改變行為的表觀遺傳標記,導致後代基因「表達更多」。
◆ 研究:貓咪聽得懂 天生不理人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12.02
貓咪能聽到你的聲音,只是牠不太想理你。根據日本東京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民眾在家中飼養的貓咪能分辨主人與陌生人的聲音,只不過由於貓咪天性使然,不會像狗一樣會對人類呼喚報以熱情的回應。但人類對於貓或是狗的倚賴,卻幾乎不分軒輊。
東京大學研究者齊藤敦子分別在20位不同民眾家中進行實驗,在貓咪看不見主人的時候,分別播放3位陌生人和主人呼叫貓咪名字的聲音,並觀察牠聽到後的反應,包括耳朵、尾巴是否會晃動、轉頭以及是否會出聲回應。結果發現,貓咪聽見聲音後會出現本能反應,例如耳朵或頭會轉向聲音的來源,而且貓咪對主人的聲音反應也較為明顯。不過,貓咪幾乎還是選擇停留在原地。
研究者齊藤敦子表示,「結果顯示,儘管貓能聽出主人的聲音,但是牠們對與人類之間的口語溝通方式不太感興趣,而且從歷史發展來看,貓有別於狗,不會被人類馴化而聽從命令;貓在與人類的互動上採取主動。」
貓咪態度冷冰冰的原因,可能跟演化有關。因為研究曾指出,現在最普遍的家貓,源於9千年前開始與人類接觸的斑貓(Felis silvestris)。當時老鼠已會偷吃農民辛苦收藏的穀物,貓遂以捕捉老鼠為食,也從此展開人類飼養貓的歷史,但在貓被馴化的過程中,並沒有發展出直接聽從人類指示的行為。
有別於人類與貓的互動,狗在過去數千年來已與人類發展出服從關係。人類對兩者的倚賴關係則沒有太大差別。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Animal Cognition》期刊。
◆ 我見我思-炒短線的政府
中國時報 陳敏郎 2013年12月02日
最近有2部紀錄片引起很大迴響,一部是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一部是九把刀的《十二夜》。《看見台灣》,讓國人看見傷痕累累的台灣,訴求國土保育,深具環保意義;《十二夜》,讓國人看見動物收容所中的流浪狗,12天無人認養即安樂死的悲境,訴求動保生命教育。《看見台灣》與《十二夜》陳訴的社會問題,則反映出政府施政炒短線與搞不清楚重點的弊病。
行政院長江宜樺看完《看見台灣》後,立即指示行政院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處理片中揭露的國土保育問題,並要求相關部會要「硬起來」,以鐵腕手段強制處理問題。
對於江揆看完一部電影後才驚覺國土保育問題嚴重,套句馬總統的名言:「震驚與遺憾」。國土保育是百年大計,台灣國土傷痕累累不是今天造成的,十幾年放縱的結果,江揆一句鐵腕處理,就能解決問題?難怪環保學者批江揆是「笑話」,內政部長李鴻源是「吹牛部長」。
政府施政向來習慣炒短線,鎂光燈在哪,官員便投社會所好趕流行。環保也好、體育也好、文化也好、從未紮紮實實一步一腳印的規畫施政藍圖,急就章、喊話式施政屢見不鮮,但每次都是船過水無痕,炒短線只會讓人看破手腳,證明無能。
九把刀的《十二夜》推動「領養,不棄養」的動保觀念。流浪狗問題同樣由來已久,重點是對流浪狗強制結紮,以結紮代替撲殺,同時改變國人隨便棄養寵物的不正確作法,才能結束流浪狗在收容所12夜後遭撲殺的悲劇,但政府卻搞錯重點。《十二夜》在彰化員林收容所拍攝,彰化縣長卓伯源日前還特地舉辦安樂死犬貓超度法會,並且決定興建第二收容所;行政院更離譜,已編列12億元經費,將分6年在全台興建27所「五星級收容所」。
政府拚命花錢興建收容所,卻對棄養家犬的無良飼主輕罰,部分縣市甚至讓飼主「免費」棄養;再者,有錢興建收容所,為何不將經費移為對流浪狗TNR(Trap誘捕、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國外經驗證明TNR是解決流浪狗繁殖並與社區共存,且阻隔山區狂犬病進入都市的最有效方法,偏偏政府官員熱衷興建收容所,不對流浪狗結紮,民眾通報即抓狗來殺,推動認養最賣力的反而是民間動保人士,花錢建「五星級收容所」,根本是「五星級屠宰場」,無止盡的安樂死流浪狗,問題永遠無解。醒醒吧,官員們。
國在山河破:一個月夠做什麼?
【聯合晚報╱社論】2013.12.02
「看見台灣」紀錄片引起廣大迴響,行政院長江宜樺觀賞過後,當場向導演齊柏林承諾會解決問題,隨即召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會議,將在一個月後聽取初步成果報告。
政府肯做事,總比無動於衷要好。不過,就是這種「一個月聽成果報告」的政策心態,讓人有點擔心。國土問題茲事體大,一個月的時間,夠做什麼事?公務員寫報告、印報告、做報告的「官樣文章」,做得還不夠多嗎?
「看見台灣」,是用愛鄉土的熱情做出來的電影,多少觀眾在電影院裡落淚,出於同樣的心情。這部片子當然有「拯救國土」的用意,但它點出的問題,哪一個不在常識範圍之內?盜採砂石,工廠排放有毒廢水,漁塭超抽地下水,高冷山區濫墾,集水區汙染,水庫淤積,山坡地及河川行水區的違建民宿和溫泉旅館,海岸線「水泥化」呈現的過度開發…,以上描述的問題,請問江宜樺,請問李鴻源:有哪一樣是你們在看電影之前所不知道的嗎?有哪一樣是看了「看見台灣」之後才恍然大悟的嗎?
我們還要請問「愛台灣」的雲林縣長蘇治芬,對縣內漁塭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是何看法?請問環保署長沈世宏,環評法修正將使集水區內開發案「只需主管機關同意,免環評」,不就是貴署主導推動的嗎?請問台東縣府,在美麗灣事件後,為何又有杉原海岸的「先動工後環評」事件?請問宜蘭縣府有關頭城外澳號稱「美麗灣翻版」的財團承租國有地擬建旅館事件,請問台北市府和陽明山管理處有關劉政池竊占國有地建行館事件…;以上哪一件需要「看見台灣」的提醒才能改正過來嗎?
政府就算沒有「國土保育」的大張旗鼓,只要平日嚴格督促官員依法行政,不要過度偏向財團、民代、違法業者的利益要求,不要對心存僥倖的違法行徑故意包庇,則偷倒廢水、濫採砂石、旅館業「包養」海岸線、乃至劉政池事件,就不至於普遍發生到現今這種地步了!政府真有「保育國土」的決心,一步一腳印去做就是了,別拿「一個月聽報告」的姿態作樣。
※ 相關報導:
* 茶園蠶食森林 高山像鬼剃頭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332744.shtml
....曾幾何時,森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高山茶園、果園,翠綠青山東禿一塊、西禿一塊,像極貼滿補丁的「百枘被」;而平地農地卻令其休耕荒廢,靜宜大學教授陳玉峯感嘆:「這是政策的荒謬」。
陳玉峯說,光復初期政府「以農林培養工業」,全台累計砍伐卅四萬多公頃林地,約十分之一個台灣;一九九一年後雖全面禁伐天然林,但農業上山若不改變,將是國土保安的最大危機。
....走趟竹山,將近九十度直角的山坡,農民砍掉林木種滿一排排茶樹,為防水土流失,茶樹根部得用鐵板護坡,才能讓大片茶園盤據山頭,這樣場景只是南投山地超限利用的一角。
* 梨山「刺青」 果菜甜脆險中求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332746.shtml
....站在台八線八十八公里處遠眺福壽山農場的後山,十多公頃的山坡地,從山頭到半山腰,全被果菜園和茶園「占領」。....這般景象在大梨山地區隨處可見。但凌空俯瞰,這一大片農墾區與周遭茂密山林對比強烈,猶如「鬼剃頭」般明顯。
....今年夏天接連颱風,沖毀台七甲線六十六點二公里處的邊坡。這是往環山部落的必經之地,毀壞的山坡像三明治,中、下兩層都崩了,但最上層的山頭竟也種滿果樹,工寮、水塔散落其間,果園「懸空」盤據山頭的場景,不禁讓人質疑,大地怎堪這一再「紋身」?
* 宜蘭現場…山坡躺滿白菜 遇雨成孤島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332747.shtml
....茂安、四季、南山溫度比山下低攝氏六、七度,最有名的農作就是高冷蔬菜,山上農業不像平地有寬廣的腹地,只好往山林開墾、朝河床闢地,廣達一千兩百公頃的菜園這麼一畦畦擴張出來。
去年八月,蘇拉颱風重創宜蘭,蘭陽溪水位暴漲到八點三公尺的歷史新高,山崩、路斷、村淹、園毀,台七甲線坍方七十七處,四季、茂安、南山成孤島,一名孕婦搭直升機逃出,親人接機感嘆:「有更多樹,我們家園更安全。」
風災過後,回到原點,菜園又復耕,三個月一期,山坡、河床又是滿布菜園。
* 屏東現場…部落瘋種咖啡 保育新隱憂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332749.shtml
他記得原民會前主委孫大川到山區訪視,從嘉義、高雄到屏東,每到一站,當地居民端出來的全是咖啡,喝到屏東時,忍不住嘆說:「怎麼又是咖啡!」
光屏東咖啡種植已逼近兩百公頃,海拔上千公尺的霧台也飄起咖啡香,很多村落成了咖啡村,搗小米的工具現在改為咖啡脫殼,陶甕裡裝的全是咖啡豆。
....華偉傑建議,不妨推行「有機認證」咖啡豆,推廣友善土地和健康的種植法,同時藉認證機制的規定,讓咖啡園不上坡度四十五度以上的山頭,兼顧消費與保育。
◆ 野柳「女王頭」未來命運 擬民調決定
【中央社╱新北市2日電】2013.12.02
野柳「女王頭」的頸圍近年因風化逐漸縮減,北觀處除以奈米技術搶救外,更計畫以民調方式,讓民眾決定女王頭的命運。
新北市萬里區野柳地質公園內的「女王頭」,向來是野柳的地標,不少遊客遠道前來就是為了欣賞女王頭風采,去年更創下269萬人次入園觀光。
但女王頭因自然風化因素,頸圍以每年約2公分速度逐漸縮小,近年更加快,從2006年有量測記錄的144公分,至今縮減只剩126公分。
專家預估,若陣風7級、地震強度3級以上,女王頭可能就會斷頸,就算沒有外力破壞,女王頭5年內也可能斷裂。
為了搶救女王頭,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一方面請來專家學者,透過奈米科技實驗將「女王頭頸圈加厚」,另一方面計畫在明年委託世新大學從事民調,讓民眾決定女王頭的命運。
北觀處長陳美秀表示,北觀處在民國100年聘請台大團隊搶救女王頭,經實地測試後,發現已風化的細砂可固結成原來岩石的強度,再將奈米藥劑噴灑於岩石滲入岩體,可形成高強度耐風化的結構,但補強頸部後的顏色無法隨季節自然變化,如夏天呈現灰白色、冬天黝黑色。
也有專家學者認為,應該讓女王頭回歸大自然,就像萬物的生與死,是興盛衰退的自然法則,雖然也有人建議在女王頭外圍加上遮罩,減緩風化速度,但因不夠自然而作罷。
另外,北觀處計畫在明年初推動電話民調、網路投票及地質公園內出口民調,由民眾決定女王頭命運;陳美秀說,北觀處會尊重民調結果,由民眾決定是否繼續搶救女王頭,或是讓它回歸自然風化。
北觀處也將於明天下午2時,在野柳地質公園舉辦公聽會,會中將邀請觀光、自然保育、地質等相關學者專家到場觀看奈米實驗,並藉此聽取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