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獸形玉器 南科園區出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6001552-260115
中國時報 管婺媛/台北報導 2014年07月16日
國寶級文物「人獸形玉器」在南科園區出土,成為台灣考古史上重要突破!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日前在進行南科園區三寶埤遺址搶救發掘時,發現一件距今約2500年的人獸形玉器。由於這項玉器與之前發現的同類雙人型玉器不同,為單人型態,堪稱是考古歷程的重要發現。
史前館表示,這類型的文物曾在台北芝山岩遺址、台東卑南遺址、宜蘭丸山遺址、高屏溪的裘拉遺址、花蓮大坑遺址與港口遺址等地出土。玉器的玉質是台灣東部特產的軟玉,玉色多半呈現綠色或橄欖色。其中,卑南遺址出土、由史前館典藏的人獸形玉器,已指定為國寶。
史前館研究員陳俊男表示,這次出土的玉器年代屬大湖文化烏山頭期,距今約2500年,跟以往雙人型態不同,屬單人型態,且體積較大,是台灣考古遺址的新發現。
這個人獸形玉器,出土位置屬於一般生活面,鄰近墓葬群,玉器長約長8公分,寬約2公分,厚約0.3公分。
從造型來看,呈現單人型態,器物看不出人形頭部,亦看不出任何獸形身軀,反倒有類似髮髻或帽冠之造型。
陳俊男說,台灣地區人獸形玉器的數量不多,目前出土約10多件,代表當時擁有這些文物的區或人群,具有特殊的經濟、政治地位。這次在台南首見這類型文物出土,雖尚未深入分析,但可判斷是史前人類在台東與台南間活動的痕跡。
※ 相關報導:
* 消失的古蹟 被遺忘的歷史
20 則留言:
嘉義樹木園 挖出史前時期遺物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819164.shtml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義市報導】2014.07.22
嘉義市建城300多年首宗「山仔頂遺址」試掘工程啟動,遺址隱藏近百年歷史的林業試驗所樹木園(又稱植物園),文化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開挖4個探坑文化層,發現史前及歷史時期大量先民生活遺物陶片、瓦片等,有疑似距今2000至4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遺址。
「文化層地表沖刷嚴重,還要增挖探坑!」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顏廷伃帶領考古團隊在樹木園棕櫚植物區,開挖4個長寬各兩公尺、深度約50公分正方形探坑,還未發現金屬器時代證物,卻發現許多史前及歷史時期遺物,讓團隊振奮。
顏廷伃說,出土遺物數量約3大袋,包括兩大時期「史前時代」的陶片、橙色夾砂陶、灰胎,以及「歷史時期」從清朝、日本到戰後時代陶片、瓷片、紅瓦、灰瓦、玻璃等生活古物,為釐清是否有金屬時代遺址,還要增挖5個探坑。
開挖碰上麥德姆颱風來勢洶洶,考古團隊用帆布蓋探坑防護,颱風登陸暫停開挖,顏廷伃指出,按過去調查出土遺物類型及組合判斷,初步認定樹木園棕櫚植物區與北側嘉義農試所,有疑似連貫的金屬器時代遺址,年代距今約2000至400年前,兩區塊因民權路闢建破壞,農試所因珍貴樹種研究無法開挖。
文化局去年委託打里摺協會普查研究考古遺址,發現山仔頂等共7處遺物出土地點可能蘊含史前遺跡,以山仔頂最重要,遺址位在牛稠溪中游南岸支流北排水幹線南岸河階地,即樹木園棕櫚植物區與農試所連貫帶狀區域。
嘉市考古遺址到1929年前,僅日本學者鹿野忠雄調查報導一處柴頭港遺址,確切遺址不明,遺址對文獻記載「諸羅山社」或可能原住民舊社,具重要歷史價值。
戰爭改變國運 刺激日本擴張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4072600138.html
【記者黃淑嫆/綜合報導】2014-07-26 旺報
對於120年前改變中國國運的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博物館第1任館長戚俊傑指出,甲午一戰,日本足足準備了26年,而清朝的北洋海軍雖號稱亞洲第一,但這個第一卻是被列強逼出來的。事實上,清廷只把海軍當成一種擺設,甲午戰爭本就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如果我不是30年研究甲午戰爭,如果我不是30年在劉公島,我是不會知道,120年前,水兵訓練時,他們的腳都被海水凍爛。在船上──無論是鄧世昌個人勇猛,還是整個軍隊船快炮利,都不可能挽回敗局。甲午之責不是海軍所能背負的。這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現年65歲的戚俊傑說。
明治天皇 登基想稱霸
《北京晨報》報導,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剛登基,就宣稱「開拓萬里之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對外擴張成基本國策,侵略矛頭直指中國。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5年,日本就制定了侵占中國的「四步計畫」──占朝鮮,吞琉球;侵東北和占台灣;攻大陸;進歐美,稱霸全世界。
據報導,日本計畫1892年開戰,占領中國後,將黃河以北全部併入日本版圖,餘下部分劃分為5個國家,由其指派管理者,1918年的偽滿洲國,1937年的華北自治,都是與甲午戰爭一脈相承。
在西方的船堅炮利轟開清朝國門,所有屈辱都從海上來後,這才使林則徐等識時務者提出建立近代海軍的觀念,而魏源著《海國圖志》,清朝束之高閣,反倒成了日本的教科書。
日掠巨財 靠戰爭擴張
戚俊傑說,按《北洋海軍章程》,艦隊應有43艘,但建軍時只有26艘,而後只再增加1艘。1891年戶部以修頤和園國庫吃緊為由,奏上禁海軍外購軍火。反觀日本,每年都購船艦,皇室甚至帶頭捐款。
戚俊傑指出,雖然北洋海軍訓練認真,並非傳說中的「弄虛作假」;但是,「清政府卻停撥海軍軍費,說明它對近代戰爭毫無概念,只把海軍當成一種擺設,放置在海邊。同時,官員內鬥掣肘限制李鴻章軍權,也限制了海軍發展」。
戚俊傑說道,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走財物4.6億日元,「靠戰爭成了暴發戶,一躍成為亞洲第一,這更刺激了它對外擴張的野心」。
◆ 書海探甲午 改革不徹底必敗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4072600141.html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2014-07-26 旺報
甲午戰爭今年7月25日滿120周年,這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失敗最慘,影響最深的一場戰爭,之後列強在中國掀起勢力範圍的爭奪戰。2個甲子後的今天,兩岸書市的諸多相關讀本,仍探究著「中國為何會輸」。
為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策畫了紀念專題,由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海軍史研究姜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艾爾曼、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楊國強等知名學者撰寫論文,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包括當時的指揮人員雖是在英國留學,但實戰經驗仍不如日本,人員培訓不足直接導致了戰敗的結果。
日諜石川 最終被槍決
澳洲華人作家雪珥的《絕版甲午》則披露了甲午戰爭前,日方早已安排了綿密的在華間諜網。據他考證,甲午戰爭史中最著名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被不少史學家認為是引爆戰爭的「高升號」事件罪魁,他18歲即來華,精通漢語及英、德、法語,並一直擔任日本駐天津武官的助手,以洋行職員身分掩護其間諜工作,收買了天津軍械局的書辦劉棻,進而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軍事情報。
雪珥考證,當時受雇於日本信義洋行的德國人曾指出,石川在與他人言論間,隨時用鉛筆註載,各船載兵、餉若干,何人護送,赴何口岸,他都了然於胸。石川被捕處決,一度傳出他是受到凌遲酷刑,然而事實上李鴻章為了給居中干涉的美國留點面子,最終是被槍決的。
總結經驗 改革求生路
陳悅所著《沉沒的甲午》則就戰敗原因爬梳,他強調:「一個國家,乃至民族,如不能客觀地認識過往失敗,認真地總結經驗教訓,又何談崛起和光明的未來?」他認為持平而論,甲午戰敗源於中國近代化改革的不徹底,從軍事、政治、經濟、教育至文化,都輸給了近代化的日本。於是「世界以一種赤裸裸的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中國,適者生存,只有徹底近代化才能在那弱肉強食的時代找到一條生路。」
就陳悅看來,中日會開戰,與當時派在朝鮮的袁世凱,既無近代國際法知識又對國與國間的折衝懵懵懂懂有絕對關係,對日提出《天津條約》,袁判斷為「倭人意在知照,亦無派兵說」也誤導了外交經驗豐富的李鴻章。
◆ 日揭密︰台灣不聽勸 硬退出聯國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99084
自由 2014-07-26
〔駐日特派張茂森/東京二十五日報導〕日本剛解密的外交文書顯示,一九七一年日本外相愛知揆一與當時的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在東京會談時,愛知揆一曾全力勸告台灣,「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指中國進入聯合國),都不可以退出,也不應動怒」,沈劍虹則回應「忍耐是有限度的,我國有基本立場,不得不採取強硬態度」,台灣就如此退出聯合國。
一九七一年十月的聯合國大會通過阿爾巴尼亞決議案,承認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剛解密的日本外交文書清楚的記錄在此半年之前的七一年五月,日本與中華民國之間的交涉過程。
七一年五月七日,日台雙方在東京舉行非官方協議,日方出席者為外務省外務審議官法眼晉作和聯合國局長西堀正弘等人,台灣則有當時的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討論主要內容是有關聯合國規定中國加入聯合國必須要有三分之二以上贊成的「重要事項指定決議案」等相關問題,該決議案在基本上是以「排匪」為目的,而將門檻提高,為日美兩國於一九六一年提案,但是之後贊成與反對的差距逐漸縮短。
協議當天日方首次提出七一年的聯合國大會投票結果可能出現「贊成四十一、反對五十八、棄權二十二、缺席一」的結果,會中西堀正弘分析,「中國加盟的現實味逐漸升高」,日本為了反制,計畫在聯合國提出「聯合國驅逐台灣必須要有三分之二的贊成票」之「反向重要事項指定決議案」,當時日本政府立場是,就算中國加盟聯合國,也須找出讓台灣留在聯合國的方法,西堀正弘在會中表示,「雖無法估計票數,但是『反向重要事項指定決議案』應該會有好的結果。」
在當時的協議會談最後,日方曾要求「台灣不應和承認中國的國家斷交」,希望台灣保持冷靜,不可輕言退出聯合國,但沈劍虹無法接受。
七一年的聯合國大會對日本提出的「反向重要事項指定決議案」投票,以贊成五十五票、反對五十九票而遭否決,中華民國代表當場退出議場,之後在「阿爾巴尼亞決議案」(二七五八決議案)中,贊成七十六、反對三十五的結果之下,承認中國加入,台灣從此遭逐出聯合國。
※ 相關報導:
* 毛澤東領過 國民黨薪水
http://www.udn.com/2014/7/26/NEWS/NATIONAL/NAT1/8829588.shtml
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在國共內戰勝出,把國民黨趕到台灣,但很多人不知道,毛澤東也領過國民黨薪水,而且「有圖有真相」;「鑑湖女俠」秋瑾投身革命,從容赴義,卻對辦報的辛苦萬分無奈,還對友人大吐苦水。這些史料,都將在國民黨黨史館的下鄉巡迴展裡,與國人見面。
漢朝的工藝與巧思 重現合浦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4/112014072600386.html
【特約記者鄭毅/北海報導】2014-07-26 旺報
出人意料的在廣西省北海市竟出現了2000年前漢朝的古墓,而且是萬餘座墓群,更讓人不解的是,有值班人員在半夜疑是看到一年輕紅衣女魂在園內飄移,而她的服飾就是古代漢朝的樣式,時空錯亂中讓人猶如與古人同在。
廣西合浦縣建於1988年的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座落在四方嶺漢墓發掘的遺址上,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公尺,展出了出土的漢代銅鳳燈、銅屋、瑪瑙、琥珀、陶屋、陶瓷等5000多件五花八門器物,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漢墓博物館。博物館的陳列以《合浦漢代墓葬出土文物》為主。展品250件,以青銅器、陶器和琉璃、琥珀、瑪瑙、水晶和金銀玉石等製品為主。其中,銅鳳燈設計之巧讓人讚不絕口,鳳凰造型的燈具,鳳凰回頭張嘴,正好罩住它背部的燈,讓點油燈所產生的黑煙因熱氣上升原理,被吸進中空的的腹部,而腹部裝水,經過水過濾後再從尾部排出,減少薰人臭味。
此外陪葬的銅屋、銅提梁壺、三足銅盤、銅魁等具有南方青銅器精巧細緻的地方特色。大部分陶屋顯示都是一樓養豬或雞鴨,二樓住人。帶有幹欄式結構特徵的陶樓,顯示出當地的氣候環境和日常居住條件。展品中有一件東漢早期的銅提梁壺,內有液體保存至今,而館方並未拆封。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是舶來品,大量玻璃、瑪瑙、琥珀、水晶等製品或飾品,正是合浦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最佳物證。早在西漢時期,合浦就是郡治所在地,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重要商埠之一。
◆ 台東海邊 虷仔崙遺址出土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4072700292.html
【黃力勉/台東報導】2014-07-27 中國時報
南迴公路拓寬及截彎取直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興建中的金崙高架橋下,一個距今1600年前的虷仔崙遺址卻悄悄出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郭素秋表示,遺址屬於三和文化,探坑挖掘顯示遺址保存狀況良好,發掘的文物將有助於填補台灣空白的歷史。
南迴工程 意外挖出
郭素秋表示,虷仔崙遺址與11年前出土的舊香蘭遺址,是唯二在台東平原以南發現的靠海史前遺址,挖出的石塊整齊排列,研判是一處中小型聚落。
「海邊遺址的有趣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現什麼東西!」她說,海邊遺址常常可以發現在那時代突然出現的文物,例如玻璃珠、青銅器等,甚至能發現加工器具,很多都是外來文明所傳入,對於釐清文明來源及進展大有助益。
郭素秋是受到公路總局的委託,針對金崙地區可能有遺址存在的區域,進行考古探勘,從今年5月開始挖掘13個探坑,最後在預定要興建金崙高架橋3號橋墩處,挖掘出明顯石塊排列的遺址,並有陶片、石器出土,經過鑑定是距今1600年前的三和文化文物。
三和文化距今1600年
「2000年前台灣的人類還在打磨石器!」郭素秋說,三和文化屬於金屬器時代,比當時還在打磨石器的文明相比,技術高出許多,且懂得用高溫煉製鐵器、青銅器及玻璃,甚至已經有圖騰出現。
郭素秋強調,虷仔崙遺址緊鄰太平洋,挖出遺址確實讓許多考古專家感到驚訝,畢竟遺址距海不到100公尺,一旁還有金崙溪,開闊的區域照理講應該不是建村好選擇。
陶片、石器 填補歷史
不過從當地居民訪談就能得知,以往海邊是離現今聚落更遠之處,虷仔崙遺址原本距海可能有好幾百公尺,擁有煉製鐵器技術當然有強大武力,根本不怕外族侵犯,因此開闊的區域建村也不足為懼。郭素秋指出,虷仔崙的出土,也提醒考古工作者,不要以現今地理環境,武斷推論當時人們可能建村的地點。
她說,台灣有文字記載歷史才400年,400年前的歷史只能從口述歷史一窺究竟,考古挖掘的文物,將能拼湊出這段沒有文字紀錄的歷史。
尤其三和文化有出土蛇紋飾品及重圈紋,與排灣文化相當類似,另外也保有以石板棺下葬的文化,明顯是受到卑南文化影響,有承先也有啟後,讓許多考古學者也十分好奇,究竟虷仔崙遺址埋藏著多少值得探索的祕密。
一戰幕後英雄 14萬華工收屍修戰壕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847789.shtml
【聯合報╱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三日電】2014.08.04
歐洲今年舉辦許多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周年活動,比利時的一戰紀念博物館中,還有華工參戰的文物,研究一戰華工的比利時漢學家馮浩烈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華工參與一戰的歷史近年愈來愈受重視,資料愈找愈多,最重要的文獻檔案幾乎都在台灣的中央研究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一四年爆發,三日是一戰德國對法國宣戰一百周年,法國總統歐蘭德與德國總統高克攜手出席紀念儀式,為兩國共建、代表和解的歷史博物館奠基。由於主要戰場在歐陸,歐洲多國今年都有紀念一戰百年活動。
比利時陸續舉辦一戰華工攝影展、設立華工紀念碑等紀念活動,比利時的廣播電台在一戰幕後英雄的節目中,介紹華工當年的付出。
位於比、法邊境的伊波爾(Ypres)是一戰時的重要戰場,七月的歐盟高峰會在討論歐盟新領導人前,特地先前往伊波爾舉行紀念一戰活動。
伊波爾市政廳內的一戰紀念博物館,展品包括當時一位神父的日記、紀錄當年書籍的照片、博物館人員從骨董市場找到寫有中文姓名及華工編號的銀鎖片、華工戰後撿拾彈殼改造成刻有中文字畫的飾品,都可看到華工在當地留下的足跡。
研究一戰華工歷史多年的馮浩烈博士指出,十四萬名華工在一九一七年陸續被送到法國、比利時參與一戰,主要工作是負責修築道路、戰壕及後勤補給,戰爭結束後,還負責收屍、清洗戰地等。
華工雖未參戰,但有華工在比利時遭德軍飛機炸死;還有人病死在英軍的醫院,當年的病歷資料目前都成為一戰英軍公墓旁紀念館裡的文獻。當年在法、比戰地死亡的華工目前確認的約有兩千人,分別葬在法、比兩國數十處一戰士兵公墓。
馮浩烈說,從資料文獻上看來,當年華工是跟英、法的公司簽訂三至五年工作合約,許多人在被招聘時都只是想到海外工作賺錢,沒想到會被送到戰場上工作;華工軍團中還有三至四百名上過大學的翻譯人員,原本許多人是希望賺錢後能留在英、法等國進修,但戰後卻不是人人都能如願,其中,台灣的中原大學創辦人之一張靜愚後來如願前往英國利物浦大學進修,是較特別例子。
◆ 中原大學創辦人張靜愚 當過華工軍團翻譯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847791.shtml
【聯合報╱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三日電】2014.08.04
比利時漢學家馮浩烈研究一戰華工歷史多年,追查到台灣的中原大學創辦人之一張靜愚是當年在比國的華工軍團翻譯之一,後來聯絡上張靜愚在台灣的兒子張光正,這段特殊歷史連張光正都大感驚訝。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陸除了英、法、比、德、美、加等國家參與外,比利時現有資料顯示,總計約四十個民族出現在戰場上,包括來自非洲、印度、中國等地的人民;一戰重要戰場伊普爾的一戰紀念博物館數年前對所有參戰各民族文物資料展開整理,馮浩烈參與後,從許多歷史文獻檔案意外追出台灣與一戰華工間的關聯。
馮浩烈表示,從一名華工軍團翻譯的回憶錄中,看到當年與該名翻譯同樣從中國山東搭船到比利時擔任華工軍團翻譯的同伴中,還有張靜愚、劉沛章等人;後來他又在中華民國名人錄中,看到張靜愚這個名字,並得知他是中原大學前身、中原理工學院創辦人之一。
曾在台灣大學進修中文、多次造訪台灣的馮浩烈,便找上中原大學希望取得協助。當時張靜愚已不在人世,但聯繫上張靜愚的兒子、曾擔任中原大學校長的張光正,四年前首度邀請張光正及其家人到比利時參加一戰華工特展並致詞,還到華工公墓獻花。
馮浩烈說,張光正當時聽到父親曾是一戰華工軍團成員之一時,感到很驚訝,並表示張靜愚生前從未跟家人提過跟一戰經歷。
考古新發現 秦國平陽城找到了!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8883788.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8.20
大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證實,考古工作者日前發現了秦國九處都邑中的第五處—平陽城。澎湃新聞網報導,考古隊還發現了一座東西長110米的秦公大墓,墓主可能是秦武公。據史書記載,秦國活人殉葬之風始於武公,死後陪葬多達66人。
考古勘探區域於陝西寶雞陳倉區太公廟村,是一片種有玉米、蔬菜的農田。據報導,此次考古發現的線索之一是1978年秦公鍾、鎛的出土。
1978年1月,寶雞縣(現陳倉區)太公廟村農民冉懷緒,在自家後院取土時發現一坑青銅器窖藏,共出青銅器八件:計有鍾五件,鎛三件。學者們根據鍾、鎛上的銘文推斷,作器者為秦武公。而此次發現的秦公大墓,墓主或為秦公鍾、鎛的主人秦武公。
報導指出,考古人員認定太公廟村樂器祭祀坑的東北方向應該有秦公大墓存在可能。2013年考古人員勘探發現了秦公大墓和車馬坑。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墓葬附近發現了城址的線索,其時代和性質都指向秦國的第五處都邑——平陽城。
◆ 墨西哥發現馬雅古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81892.shtml
【Upaper╱綜合報導】2014.08.20
考古學家近日深入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坎佩切州叢林,發現2座馬雅古城遺跡,讓金字塔、王宮等珍貴古建築重現。
斯洛維尼亞考古學家施普賴伊茨的團隊,發現古城拉古尼塔、塔姆琴,估計建於公元前300年至250年間。
古城內有20公尺高的金字塔、宮殿,周遭祭壇圍繞,及多口古井等,其中拉古尼塔一道保存完好、雕刻成「怪獸」的口狀巨門,施普賴伊茨相信,雕刻是為了祈求神祀帶來肥沃土壤。
◆ 228紀念館 藍蔭鼎畫作遭對折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882361.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2014.08.20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有一萬兩千多件珍貴史料,但市議員簡余晏、許淑華、林晉章昨天走訪館內的文史資料室,發現畫家藍蔭鼎的《美國領事館》畫作,被收在資料櫃裡,並對折折損畫作價值。簡余晏痛批,維護經費、人力都不足,糟蹋珍貴史料。
館長謝英從回應,二二八紀念館含館長僅配置5名人力,在維護史料、檔案管理都很吃力。103年度約一千多萬預算用於紀念日推廣計畫、辦理主題展、二二八暨人權行銷計畫,已捉襟見肘。
簡余晏說,這幅《美國領事館》是民國35年畫家藍蔭鼎7月4日到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參加美國國慶的現場宴會圖,會中雖冠蓋雲集,但同時也是陳儀接管台灣之後,社會掀起波濤巨浪的時刻,隔年即發生政治悲劇二二八事件。
簡余晏說,藍蔭鼎的多幅畫作被國外博物館收藏,而《美國領事館》畫作遙想當年歷史記憶,這麼珍貴的畫作竟被收在檔案夾中不見天日,畫作還對折,折損畫作價值,十分可惜。
紀念館平均每天約有一百多人參觀,使用率不高,市議員許淑華說,全世界都有人權的紀念館,代表的意義深遠、沉重,紀念館有豐富館藏,更應免門票,提高使用率。
館長謝英從回應,未來會朝不收門票方向規劃,但仍擔心若不收門票,會有遊民進駐,造成管理困擾。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說,今年度預算已編列,明年將視需求增列預算。
※ 相關報導:
* 越南遺跡區將拆除外來石獅子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82137.shtml
據越南每日快訊19日報導,越南文化部8月8日向各省、市文化局及相關部門發出公函,建議並勸告不擺設、使用及供奉不符合越南淳風美俗的塑像、產品、靈物以及怪異的物品。文化部動員一些省市地區,將上述物品從公共場所,特別是文化曆史遺跡區拆除,移交宣傳文化局檢查,如果發現違規現象,將進行處理。
江靜玲專欄-西線戰場的陌生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21000935-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08月21日 江靜玲
英國《衛報》刊登的一大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視線。照片中是一群排列整齊,穿著棉襖棉褲布鞋,帶著瓜皮帽,做著健身操的中國壯丁。照片下端,斗大標題寫著:「被歷史塗掉的英國中國盟友」!
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近10萬的中國勞工為英國參戰和戰後重建,付出巨大貢獻,甚至失去生命,但他們幾乎完全被遺忘,人們甚至全然未聽說過這些加入歐洲戰場的中國人。
歐洲戰場被遺忘的華工
今年距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歐洲擴大紀念。但在英國現有43000多座一戰紀念碑中,卻沒有一座紀念華人勞工的。而在英吉利海峽彼岸,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地、法國索姆省的諾萊特華工墓園中,埋葬在那裡的884名一戰華工,有的連姓名都沒有,只有工號。這些中國工人到底是誰?他們為什麼在一百年前遠渡重洋,到歐洲前線參與戰爭?有關這些中國的舊記憶,為什麼被遺忘,甚至被摧毀。
1914年的中國,北洋政府宣布中立,但時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又機密遊說讓中國參戰,以期收回被德國殖民的青島。英國拒絕這項提議,袁世凱不死心,1915年派遣顧問梁世詒與俄、英、法再接觸,提出以中國勞工替代軍人參戰方案。當時,大戰已奪去歐洲數十萬男丁的生命,俄國和法國接受中國提議,英國拒絕,但是一年後,在戰事人力不足下,也接受了華工。
1916到1918年,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約14萬華工,包括農民、補鍋匠、洗衣工、學生和沒落貴族,他們或為了報酬、或為看新世界,踏上從中國到歐洲之路。
依照工約,這些華工每周工作7天,每天10小時,每年有3天假日,包括中國農曆新年在內。他們的職責是以工代兵,不參戰。但事實上,這些華工的工作幾乎都在最前線。這些多半來自中國北方的壯丁挖掘戰壕、修築工事、運送補給外,同時擔任野戰救護和清掃地雷的工作,英軍受傷無法戰鬥時,在戰壕中工作的華工甚至拿著手中的工具與德軍搏鬥,戰死前線,有的則因目睹悲慘戰事,精神上受到打擊,被關進瘋人院。
提供一戰主要的勞動力
一戰中到底有多少華工在歐洲戰場上死亡,迄今沒有確切數字。戰後留在歐洲的華工約有3千人,但這些多是前往法國的勞工,為英國工作的勞工都被遣返回國,在戰爭中負傷殘廢的華工,得到相當12月工資的補助,死亡者的親人則獲相當18月工資的賠償,此外,這些返國後的華工,面對四分五裂的中國,再也沒有其他撫恤。但留在法國的3千華工則在異鄉安身立命,有些並娶法國女子為妻,成為早期歐洲華人社會的核心。
這些在一戰期間被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的華工們,為協約國在西線戰場上提供了主要勞動力,但不僅西方未紀念這段歷史,華人社會也一樣遺忘了這個片段。美裔德國作家雷馬克名著《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無一字語及華工,令人感憾;香港大學歷史學家徐國琦在新著《西線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中,從山東到法國,一路追蹤一戰戰場上中國勞工的足跡,讀來令人感慨。一個落後國家的民眾,是如此容易的被歷史遺棄在後!
(附記:英國「皇家軍事博物館」上個月耗資4千萬英鎊裝修後重新開幕,博物館中一戰展廳仍未提及華工的貢獻。華人組織「英國論壇」努力在倫敦市中心「南華克區」(Southwark)或西敏市建造一個永恆紀念物,預計2017年揭幕,資金由北京駐倫敦大使館與「英國論壇」成員籌集。)
◆ 長沙公園古番薯市碑 專家盼遷至貴陽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21000490-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8月21日 江慧珺/台北報導
有「台北第一街」之稱的萬華區貴陽街,是早期先民開拓艋舺的起點,漢人常在此與平埔族人交易番薯,故舊名為「番薯市街」。但文史工作者指出,北市文獻會設立的「古番薯市舊址」碑,坐落在距離貴陽街約160公尺遠的長沙公園,恐誤導民眾,建議應將該碑石遷移至貴陽街上,彰顯歷史意義。
貴陽街是北市最古老也最重要的街道,早期漢人從堤防外的河口上岸,至艋舺一帶開墾時,漢人常到此地和平埔族人以番薯交易,故以「番薯市」為街名。日據時期,番薯市街被改名為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後來改為「入船町」,光復後才改為貴陽街沿用至今。
萬華文史工作者柯得隆指出,昔日番薯市是指貴陽街從環河南路至西園路段,70年代文獻會要立碑時,可能因找不到適當的地點,當時一街之隔的長沙公園正好落成,才設在此處,但長沙公園過去地名是「帆寮口」,「古番薯市舊址」碑設置在該處恐誤導下一代,希望能遷移到貴陽街上,較符合史實。
文獻會表示,番薯市應是區塊範圍,不單指一條街,當時立碑選址是考量交通影響以及居民認同度,才設在長沙公園裡;至於是否遷移碑石,文獻會雖樂觀其成,但必須居民與商家溝通更理想的地點,並評估交通影響等。
當地菜園里長吳錫壽說,雖然「古番薯市舊址」碑較適合設在貴陽街上,但也有居民認為像墓碑,擺在家門前怪怪的,因此是否遷移以及適合地點仍待討論。
濟南平民工地 覓得秘色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2001004-260301
旺報 2014年09月02日 (喬顯佳)
8月27日晚,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瓷器專家呂成龍到山東濟南參加活動期間,經人介紹前往當地一位收藏古代瓷片的藏友家中,沒想到竟從成堆的瓷片中鑒定出多片珍貴的唐代秘色瓷。
長期以來,人們對秘色瓷的認識並不清晰。在台北故宮中現有一件大碗,被上世紀前期的文博專家定為宋代汝窯,實際就是秘色瓷。直到上世紀後期,陝西西安法門寺地宮出土多件秘色瓷,這一珍貴的瓷器門類才被專家學者所知,但因存世量極少,世人難以得見。
濟南瓷片收藏愛好者聶祿民家裏的這十幾片秘色瓷,和家裡其他多達15萬枚的瓷片一樣,都是近20年來他本人從濟南工地上,一片一片撿到的,在普通人眼中如同垃圾的這些殘瓷,在研究者心目中卻有寶貴的價值,甚至每一片都承載著瓷器發展史以及本城文明歷史的祕密。
2003年,聶先生在濟南某土場撿到一片鈞瓷,當時「總感覺在哪兒見過」。
回到家之後,才發現家裡就有一片模樣相仿的鈞瓷,是3個月前從濟南某工地撿到的。令他倍感興奮的是,兩片鈞瓷一對,竟嚴絲合縫地對起來,原來它們曾是一件瓷器!這讓聶先生直感歎收集瓷片的「緣分」。
由於長期覓瓷,聶祿民幾乎收集到中國歷朝歷代各大著名、非著名窯口的瓷器殘片,家裡像個瓷片的博物館。
對任何收藏者來說,收齊「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都是一生追求,即便是湊齊殘片,也是夢寐以求的事情。在聶祿民家中,除了「五大名窯」收齊,「八大窯系」在時隔千百年之後,也悉數在此聚首。這些瓷片標本均出自濟南,有的是聶先生從土場撿的,有的是從建築工地撿的,有的是從同樣喜愛收藏的藏友相互之間的交流的,只有極少數是出於研究需要從外地得來的。
除了多枚秘色瓷,帶款式的金元鈞窯瓷片、定窯瓷片、耀州窯瓷片也引起瓷器專家呂成龍的高度重視,不斷拿出手機拍照記錄,聶先生還收集到幾塊青花瓷片「疑似」元青花。元青花素以存世量稀少著稱於世,經呂成龍鑒定,確認至少有3枚屬於典型的元至正型青花殘片。
呂成龍說,如果不是聶先生的用心,這大部分瓷片仍散落在各地,無法發揮價值。
如果每座城市都有像聶先生這樣的文化收藏愛好者,堪稱本地文化延續和保護工作之幸。
河邊洗手淘寶 陸男孩發現3000年前寶劍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8917656.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9.06
大陸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一名11歲小男孩到河邊洗手,發現了一把青銅寶劍。經過高郵市文物部門鑑定後,確認這把青銅短劍是商周時代鑄造,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
男孩楊俊熙和朋友玩耍時弄髒手,他走到河邊洗手卻突然發現有一個尖尖、黃黃的硬物,淘出一看,發現是一把生鏽的短劍。楊俊熙的爸爸看到時,認為「此劍不一般」,可能有考古價值。
文物考古專家初步鑑定,此劍長26公分,是商周時代的青銅古劍。 高郵市文物局科長呂志偉表示,寶劍上沒有發現文字,造型很精緻,頂端有個小孔,應該是繫劍穗(文人墨客佩戴的裝飾品)的地方,「經考證,我們傾向是一把貴族佩帶的寶劍。」
高郵市臨澤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發現寶劍的河道「老周臨河」歷史悠久,不排除有其他古文物,「正在向上級報告,請專業人員計畫挖掘。」目前,青銅短劍由高郵市博物館收藏。
DNA揭密 「開膛手傑克」原來是他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922451.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9.08
英國最著名的殘忍殺人兇手「開膛手傑克」真實身分破解了?現代的DNA科技在一名受害者的披肩上取得樣本,透過比對後代的DNA發現,兇手是已被列名嫌疑犯的波蘭移民亞倫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
每日郵報報導,48歲的商人拉塞爾·愛德華(Russell Edwards),在拍賣會上購得受害者之一凱瑟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的披肩,他請來全球知名的研究犯罪現場基因證據方面的專家傑瑞博士(Dr Jari Louhelainen),將披肩上取得的樣本與嫌犯、被害人後代的DNA進行比對。
被認定是開膛手的亞倫柯斯米斯基(Aaron Kosminski)是在白教堂區域的理髮師,他與許多名受害者也都有地緣關係。亞倫柯斯米斯基後來被送往精神療養院,他的症狀包括幻聽、擔心被人吃掉以及拒絕梳洗,在1919年離開人世。
開膛手傑克的案件發生在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間,在倫敦東區的白教堂(Whitechapel)附近,他以封喉剖腹的殘暴手法,殘殺了至少五名妓女,期間,兇手更多次寫下「來自地獄」的信挑釁,一度引起當時英國社會恐慌,至今他仍是歐美文化中最惡名昭彰的殺手之一。當年有上百人被列入案件嫌犯名單,有人懷疑是女子所為,甚至連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亞伯特王子也被懷疑。
◆ 1200年前的護照… 唐代「明州牒」亮相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8922638.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9.08
護照和簽證是現代社會中出入各國的重要官方文件,不過,唐朝的護照和簽證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浙江的寧波博物館展出這些1200年前的「護照」與「簽證」的樣貌。
人民網報導,寧波博物館負責人表示,唐代繼承漢晉以來的傳統,規定凡外出旅行者在經過關隘、渡口等地,須出示官府頒發的通行證,稱為「過所」,即「允許通過本所」之義;但在申請「過所」前,須由申請人備具牒文(古代公文稱「牒」),說明申請人姓名、年齡、攜帶物品名稱及數量,並說明活動區域等。
寧波大學教授劉恆武比喻,「批文」就相當於現代的簽證,而「牒文」則相當於現代的護照。
唐德宗貞元19年(西元803年),遣唐使日本僧人最澄抵達明州(現在的寧波),翌年,最澄向明州官府提出巡禮天台山的申請,獲准後在明州、越州各地求法巡禮。後來,最澄回到日本後,在中國天台宗的基礎上,創立日本天台宗,尊浙東臨海的「龍興寺」為祖庭,為日本佛教文化的發揚作出巨大貢獻,也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 古蹟保存缺錢 義大利向企業求援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908-nuSQ
台灣醒報 賴義中 2014.09.08
義大利為了籌資整修古蹟,允許在羅馬競技場旁開咖啡廳或出現公司商標賺錢。《獨立報》報導,擁有眾多文化名勝景點的義大利,由於近年深陷經濟泥淖,官方只好籌募私人資金協助維修,但學者、居民則憂心,古蹟恐將「迪士尼化」。
古蹟是義大利重要觀光資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中,義大利即占50處,為全球之最。但古蹟總有褪色時,羅馬競技場外牆原是象牙白色,如今因汽車廢氣而染上髒汙,羅馬市內的特萊維噴泉也因風化而侵蝕。
義大利政府近年財政困窘,文化預算縮水,不得已向外求援。致力古蹟保存的羅馬市長馬利諾,除日前飛往沙烏地阿拉伯,尋求修繕奧古斯都陵墓的資金外,近日將再到美國矽谷會見諸多科技業大老。他說,「我們無法獨力完成此事,需要世界各企業伸出援手。」
義大利文化部也衡量修法,容許私人資本在古蹟景點開設小型博物館、咖啡廳或書店營利。文化部長法蘭契斯屈尼表示,義大利擁有無數文化資產,他不認為有任何理由反對以私人資本發展觀光。
不少時尚品牌紛紛響應政府,並可獲得若干贊助權回饋。例如,芬迪捐贈170萬歐元予羅馬市政府,整修特萊維噴泉,將可在噴泉附近留下鞋盒大小的紀念碑,表明芬迪曾貢獻文化資產維護;寶格麗則認修西班牙廣場的階梯。
不過,文化資產學者卡托妮則憂心,政府未設下底線,恐使古蹟過度商業化。認修羅馬競技場的皮革大廠Tod’s,捐贈2000萬歐元整修羅馬競技場,讓外牆變回接近原色的燕麥白,Tod’s除了可在競技場門票上印製公司商標外,未來15年也被允許使用競技場形象宣傳,引起地方民眾不滿。
永康飛雁新村 疑有「六甲頂遺址」文物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938046.shtml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永康報導】2014.09.16
台南市府外包給遠雄建設進行都更的「飛雁新村」建案,8月進行地質鑽探時,疑似挖掘出兩千多年前「六甲頂遺址」文物,文史工作者盼市府能加以保存,對此,市府文化局文資處表示,目前正在進行遺址評估,若確認會儘快搶救遺跡,並依文資法要求遠雄停工。
市議員李坤煌昨天與永康文化協會理事徐世和召開記者會,指今年8月在奇美醫院旁「飛雁新村」進行地質鑽探時,疑似在地表下深約1公尺土層內,挖掘到紅陶、灰陶與石刀等文物,根據陶片上的細紋、點紋、波浪紋,認為是六甲頂遺址的出土文物。
長期投入文化遺址研究的徐世和表示,永康公園一帶發現的「網寮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可探究永康地區4500年前人類居住的足跡,而「六甲頂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透過出土的彩繪陶器、裝飾石刀,可見證人類兩千多年前的美學。
文化局文資處組長楊珮瑤表示,目前正在進行評估,並通知開發單位協助調查,是否為文化遺址將交由「遺址審議大會」判定,若經確認會儘快搶救文物,並依文資法要求遠雄停工。都發局科長蔡孟儒說,目前還在評估階段、等候鑑定報告。
「大台南靠文化升格院轄市,就該更加重視文化保存」,議員李坤煌說,希望開發台南的同時,能夠兼顧文物的發掘與維護,台南既是「文化之都」,市府對文物保存就該更加有所作為。
博物館驚見中國上古「手機殼」?
http://udn.com/NEWS/WORLD/WOR7/900398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馮子純/綜合報導】2014.10.16
數千年前的中國,竟然就有「手機」這項科技產品?美國社群網站Reddit上,網友「Clairdassian」貼出一張在博物館拍的文物照片,寫著「中國古代的手機殼」,照片中的平板狀石器,不但形狀大小非常類似手機保護殼,甚至還有像「照相鏡頭」的圓孔,讓網友驚訝「古文明真是太神奇了!」
其實這是新石器時代的「玉鉞」,造型發源自兵器「石斧」,後來成為禮器的一種,在良渚文化等遺址中常出現。《尚書》中有「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的句子,就是描述周武王拿著「斧鉞」討伐商紂。中國網友則笑說,如果新石器時代就有手機,那麼「三星堆」應該是發現一堆三星手機的遺址,之後發現「小米堆」和「蘋果堆」也不會讓人意外了。
◆ 消失150年 日國寶名刀「正宗」找到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01962.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0.16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宣布,失傳150年的國寶級名刀「島津正宗」找到了。
共同社報導,京都國立博物館指出,大阪市實業家奥田米佛門在2013年捐贈了一把日本刀,經確認是鐮倉時代刀匠岡崎正宗所鑄的名刀「島津正宗」,這把刀已有近150年下落不明。
博物館學藝部研究員末兼俊彥說,這把刀有國寶級價值。長時間下落不明的名刀被發現非常罕見。博物館將從今天起到11月16日展出「島津正宗」以及「秀吉喜愛的天下三作」等名刀。
根據大正時代發行的《詳注刀劍名物帳》記載,德川家族曾在幕末時將「島津正宗」及一千兩黃金進獻給天皇。這把刀可能是1862年皇女和宮下嫁時德川幕府進獻的,此後不知所蹤。奥田米佛門在2013年將這把刀捐給京都國立博物館。
「正宗」的名字也常出現在日本流行文化中,例如電玩太空戰士七代(Final Fantasy 7)最終頭目賽菲羅斯的武器就叫「正宗」。
男子撿鐵片 撿到戰國青銅劍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9040995.shtml
【世界日報╱北京3日電】2014.11.03
陝西丹鳳龍橋水泥公司員工李磊日前作業時,在黏土堆裡發現一把古劍,隨後他將這件寶貝交給了丹鳳縣文物部門。昨日,該縣文物部門證實,李磊上交的青銅劍距今約有3000年歷史,為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劍。
華商報報導,10月26日凌晨,李磊無意中發現了篩黏土的鋼架網上卡了一個東西。「開始以為是玩具什麼的,等拿下來一看,上面還有泥土,是一個鐵片狀的物體,而出現這個物體的泥土是從附近山上拉來的。」
李磊說,當時他也沒在意,就把它扔在一邊繼續工作。晚班結束,他把這個東西拿回宿舍,仔細看後發現是一把古劍。之後他把古劍送到了丹鳳縣文化執法大隊。
報導稱,李磊的同事都認為他笨,撿到寶貝還上交了。儘管當時有人願出十多萬元來買這把古劍,但李磊說,他知道文物是國家的,所以他就毫不猶豫地上交了。
據報導,古劍劍體長46.5厘米,寬4厘米,重約610克。劍體部分呈現白亮色,靠近劍柄部分呈青綠色,劍柄末端刻有花紋。
「這把劍體經過了鉻鹽處理,劍刃鋒利如初,劍身保存完整。」丹鳳縣博物館館長劉軍民表示,綜合近年來丹鳳縣出土的相關文物及劍的長度、鑄造工藝、紋飾來看,初步判斷為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劍,距今約有3000年。劉軍民說,丹鳳是秦楚文化交融地,最早是屬於楚國的地界。
台灣海底國家寶藏 有法可管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50087.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11.07
國際時興水下考古,有鑑於水下文化資產常遭人盜取或破壞,文化部文資局擬訂台灣首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台灣海底的國家寶藏終於有「法」可管、可保護了。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宣布水下文資法草案出爐。她說,台灣四面皆海,海底盡是寶藏。我們喊海洋國家幾十年了,卻仍停留在內陸概念。這一部具前瞻性的法案將認真培養海洋視野。
龍應台指出,海洋大國如英國、西班牙、加拿大皆立法針對沉船或水下考古宣示主權。台灣鄰近海域如越南、泰國、中國大陸等也著手發展水下考古。
龍應台說,過去若有外國商船在我國海域任意打撈水下資產,我們無法可管,推動水下文資法可宣示台灣維護水下文資的決心。草案將在本周內報請行政院審議。
草案規範,在中華民國內水、領海內發現的水下文資,除了私有或外國籍船隻、航空器之外,均視為國有財產,政府擁有規範、授權或許可在領海內進行水下考古的專屬排他管轄權。龍應台舉例,「太平輪」原擁有者是名主持人蔡康永,依據此法,蔡康永有權打撈「太平輪」。
依據草案,有人若竊取、毀損或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發掘水下寶藏,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廿萬以上、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 台灣附近海域4艘神秘古沉船 調查中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50089.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11.07
台灣附近海域有七十九處水下文資待調查。文資局過去依文資法,委託中研院進行台灣附近海域水下遺產調查研究,選定沉船最多的澎湖海域,調查四處沉船遺址,含清代木船、英國S.S.Bokhara商輪、日籍的廣丙艦及山藤丸,除定位、拍照,還將部分金屬、石、陶遺物出水鑑定保存。
四艘沉船中,以在澎湖將軍嶼海域發現的廣丙艦命運最為曲折。廣丙艦在清光緒年間由福州馬尾造船廠造艦,屬清代廣東水師巡洋艦。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投降編入日本艦隊。沒想到,第二年,此艦因搜查隱匿在澎湖的敗兵巨魁林廷程而觸礁沉沒。澎湖及日本廣島均立有紀念碑見證其滄桑。
英國S.S.Bokhara商輪一八九二年載運郵件及板球球員從上海開出,預計經香港開往歐洲;結果遭遇颱風,在姑婆嶼觸礁沉沒,一百四十八名乘客中僅廿三人生還,當時倫敦郵報及紐約時報均有報導。英國也在姑婆嶼興建紀念碑。
山藤丸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運輸船,二戰時被美國潛水艇USS Finback(SS-230)長鬚鯨以魚雷擊沉,對研究二次大戰史有重要意義。
在空殼嶼發現的清代木船,由於沉船位址發現大量的建築方磚、彩瓷碗、青花碗等,專家研判它應是清代中晚期的貿易船。
◆ 府城殘垣沿線 明年提國定古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49838.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11.07
台南市中西區是台灣在清朝時興建最大城「台灣府城」所在地,目前雖然城垣存留不多,但文化資產管理處認為具有歷史上重要意義,明年將向中央提報「台灣府城城垣沿線」為國定古蹟。
文化局文資處處長林韋旭表示,台灣府城城垣殘跡目前列為市定古蹟保存的包括大南門城、大東門城、小東門殘跡、大東門殘跡、南門殘跡及兌悅門等,但在市區仍陸續發現燕潭殘垣等,文資處將蒐集相關資料,明年提報。
林韋旭說,目前國定古蹟中,以「全城」的概念列為國定古蹟的包括高雄的「鳳山縣舊城」及屏東的「恆春古城」,其他像是台北府城門則是以城門列為國定古蹟,未全城列入。
文資處指出,台灣府城的範圍大約是目前西門路以東的中西區,加上鄰近小部分的東、南、北區,其建城大約在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原本是木柵城,後來才逐漸改為磚石牆。
「台灣府」從明鄭時期以來,就是全台的行政中心,在清朝時也是,城市發展成熟,當時興盛時,共有大小14座城門,一直到日治時期為了都市發展,才陸續拆除,到1917年已大致拆光。
文資處表示,台灣府城從台灣歷史上來看,有其重要的意義,雖然目前只剩殘斷城垣,仍有提報國定古蹟的價值。
◆ 利比亞歷史雕像神秘失蹤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48918.s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5日電】2014.11.07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市知名地標雕塑最近忽然神秘消失,許多人懷疑是當地的激進武裝分子偷偷把它拆了。
該青銅雕塑是義大利殖民時期遺留下的歷史建物,直到4日早上,這座裸女撫摸羚羊俯瞰地中海的雕塑還安穩的豎立在廣場的噴泉中心,但現在它已經失蹤。當地人把這個有歷史性地標建築的廣場稱作「羚羊廣場」。
當地武裝分子將鄂圖曼帝國時代的清真寺和陵墓建築視為偶像崇拜,早從2012年起就有組織的破壞文物,上月,的黎波里老城區的清真寺被人塗鴉,更有人發射導彈將雕像炸毀。
當地政府辦公室發布聲明譴責,表示「我們呼籲我們的利比亞兄弟保護利比亞的文化遺產和文物。目前已聯繫相關部門調查。」誓言抓到「兇手」。
操場上玩耍 撿到戰國青銅劍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9065817.shtml
【世界日報╱中國新聞組/北京14日電】2014.11.15
吉林省四平市第九中學學生12日在剛剛填土平整過的操場上撿到了一柄疑似青銅短劍。新文化報報導,經四平市文物管理部門專家論證,認為這是戰國時期的青銅短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關部門已決定對學校師生進行獎勵,並準備對青銅短劍的第一出土現場進行尋找和勘察。
報導指出,四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雋成軍表示,四平市第九中學學生12日在操場上撿到一柄疑似青銅短劍。經專家現場論證,認為該短劍確實是青銅劍,該劍劍柄缺失,劍身稍有破損,劍身長35厘米、寬5厘米、鋌長3.5厘米,劍身細長,直刃,柱狀脊,中心脊線及側線分明,剖面呈六稜柱狀,脊兩側各有一道血槽,尖部下凹明顯,葉尾弧收,應為青銅時代晚期戰國時代的青銅短劍。
經專家勘察,這柄青銅短劍被發現的地方是剛剛填土平整過的操場土層中,土層中又別無他物,由此判斷其第一出土地點並非該校校園,而應該是平整操場所取土的地方。不過,校方也搞不清楚發現短劍的填土究竟來自哪裡。
據報導,專家稱,這柄短劍是四平市區首次出土青銅短劍類文物。
雋成軍說,戰國時期,四平地處燕國境內,這柄青銅短劍有可能是燕國一個軍事將領的陪葬品,而其第一出土現場附近很可能會有相應時期的墓葬。此前,文物管理部門曾在四平東部山區(孟家嶺、十家堡、山門、葉赫等地)發現過石棺墓。不排除這柄青銅短劍與這些墓葬有關。四平市此次出土這一類型文物,為研究追溯四平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 山西伏龍寺大火 千年遺址燒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5001011-260306
旺報 2014年11月15日 記者吳冠瑾/綜合報導
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的山西太原伏龍寺,14日凌晨發生大火,幸無人傷亡。伏龍寺為二進院落,前為關帝殿,後為三聖殿,此次燒毀的是三聖殿,關帝殿未受影響,燒毀的佛殿二樓為玉佛閣,佛祖尊身是用阿富汗玉雕成,相當稀有,如今因為一場無名火,蕩然無存。
伏龍寺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千餘年的北齊天保年間,當時,村民為了治黃坡、橋溝二河水患而修建。唐代貞觀年間,鄉民念及伏龍寺保佑有功,遷古寺於村中,後損毀於戰火,歷史上有多次修建。1958年,太原市變壓器廠擴建時,拆除部分寺廟建築,文革期間全部損毀。2008年,義井村民重建伏龍寺,並將明朝興建的關帝廟一同合併,2011年才建成仿古木結構建築。
太原市是「九朝古都」,又被稱為「龍城」,為大陸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之一,古蹟建物林立,市內相當知名的寺廟還有建於唐代的崇善寺(白馬寺),崇善寺藏有大量宋元明時期珍貴的佛經刻本,每逢除夕之夜,很多市民會到崇善寺擊鐘祈福。
湖南1596歲杉王 東晉時期栽種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9070223.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11.17
新華網報導,大陸湖南邵陽發現1株1596歲的「杉王」,原為東晉時期侗族先祖栽植,可將大陸人工植樹歷史,由唐朝向上推進至少400年。
邵陽市城步縣大寨村共有39棵古杉,其中高度29公尺、冠幅27公尺的杉王,經確認至少1596歲。而由於古杉群被侗、苗族村民奉為神靈,因此保存良好。
湖南永州先前也發現1274歲的羅漢松,算是全大陸羅漢松中的「老壽星」。千年羅漢松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大仙觀村虎形山下,樹高20公尺,胸徑1.5公尺,主幹、枝幹上爬滿青藤,枝葉茂盛。
◆ 10處遺址記錄南宋抗蒙歷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7000841-260301
旺報 2014年11月17日 資料來源:重慶晨報
重慶境內的南宋抗蒙遺址,不只有釣魚城一處。近日,重慶市地理資訊中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發布《重慶山城遺址地圖(南宋)》,介紹了十大抗蒙山城遺址。
重慶地理資訊中心專家介紹,南宋抗蒙山城遺址是13世紀中晚期南宋王朝為抗拒蒙古軍事擴張而建的城堡群落,也是重慶眾多古代城池遺址中最重要的代表。
1242年,時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為抵抗蒙軍,採取依山制騎、恃險拒守、以點控面的方略,築釣魚、雲頂等10餘山城,各城相互聲援,構成了一個有效的防禦體系;之後,其繼任者王堅、張玨繼續組織軍民在今川渝地區修築數十處山城,形成更加完善的山城防禦體系,抵禦蒙軍攻勢。
重慶作為宋蒙(元)戰爭的主要戰場和山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目前境內已發現了20處左右的重要城址,這些遺址大體沿嘉陵江、長江兩岸分布,其中合川釣魚城、萬州天生城、渝北多功城、南川龍岩城、雲陽磐石城等保存較好、價值較高。
重慶十大南宋抗蒙遺址:
1、雲陽磐石城──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盤寨,此處地勢險要,扼長江與澎溪河,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是川東峽江地帶的重要抗元據點,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寨」。
2、萬州天生城──天生城位於萬州城區西北一公里處,因山勢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懸岩、絕壁淩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而得名。南宋末年,天生城是南宋守將上宮夔抗元軍的據點。
3、合川釣魚城──釣魚城遺址位於合川區東城半島的釣魚山上,是南宋抗蒙山城防禦體系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山城據點。
4、渝中老鼓樓衙署遺址──老鼓樓衙署遺址位於渝中區解放東路巴縣街門片區,於2010年4月被發現。遺址在南宋時期為四川制置司衙署所在,為南宋時期川渝地區山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
5、巫山天賜城──天賜城遺址位於巫山龍溪鎮天城村的天賜山。南宋景定三年在此築天賜城,成為官民保聚、耕戰戍守的良所和要地。
6、奉節白帝城──白帝城宋城遺址位於瞿塘峽口長江北岸(而非現在的白帝島),宋城依山面江而建,地勢險要,城牆堅固,是最後才被蒙軍占領的城市之一。
7、忠縣皇華城──皇華城遺址位於忠縣縣城城東浩翰長江之中,現為一座方圓1.4平方公里的孤島。皇華古城為宋末抗蒙基地,是當時川東抗元名城。
8、涪陵三台城──三台城遺址位於涪陵城西長江北岸的李渡街道玉屏村,三台城創築於宋咸淳二年(1266)春,其後南宋涪州將州縣治所由長江烏江交匯處的涪州城(今涪陵城區)遷移至此。
9、渝北多功城──多功城遺址位於渝北翠雲街道翠雲山頂,呈橢圓形,於南宋咸淳年間所建築,在抗蒙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0、南川龍岩城──龍岩城又名馬腦城,位於南川區東南38公里的馬嘴山上,是南宋末年為抵禦蒙軍而修建的作戰防禦城池。龍岩城的城門三面是懸崖絕壁,只一獨徑可上,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入」。(蔣豔)
罕見「有槽石器」 列市定古物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9072769.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11.18
台南市最近清點1萬多件台南市有文物,包括200多件具有文化資產保存法設定的一般古物資格,數量是各縣市之冠,其中距今約4500年到2千年歷史的「有槽石器」,是同期石器中少見具有槽溝者,相當有保存價值。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指出,「有槽石器」長約11公分、寬近8公分、厚約3公分,是在台南官田的國母山遺址出土,距今約有4500到2千年歷史,型式似圖章,上方為把手、下方則是有一條條凹槽的平面。
文資處表示,石器時代的石器多沒有明顯凹槽,有槽石器的凹槽是刻意磨刻的,因稀有性而列為古物。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說,有槽石器主要用來敲打樹皮,利用凹槽把樹皮的肉質與纖維分離,史前人類再取纖維製衣,目前台灣出土、完整的有槽石器並不多見。
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依文資法規定,具保存價值的古物先由各縣市提報古物審查委員會審查,再提報文化部視其重要性決定是否列為國寶或國定古物。台南市有國寶價值的古物相當多,將清點、調查後陸續提報中央,計畫提報有赤崁樓內清代贔屭碑、天壇的「一」字匾、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匾等。
文資處長林韋旭說,放在倒風內海故事館內的「有槽石器」、東興洋行的「海關地界」及安平古堡的「軍裝局碑」都已列為一般古物。國母山遺址是在日治時期被發現,屬新石器時代的牛稠子文化及大湖文化,主要出土文物包括橙色夾砂繩紋陶、獸形器陶、三足器陶等,石器並不多。
葉王交趾陶 首件私人國寶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9075456.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11.19
台南市學甲慈濟宮保存的葉王交趾陶「加官」等六件組,經文化部專案小組審查通過,成為台灣第一件私人所有的「國寶」。
台南市文化局表示,台灣現有的「國寶」都是公有物,民間私人所有的文物中提列為國寶的,學甲葉王交趾陶是第一件。
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重要古物依其重要性,從低到高是一般古物、重要古物及國寶,一般古物是縣市核定,重要古物及國寶則由文化部核定,之前只有南投縣政府提報核定為重要古物的「刑期無刑」匾為私人所有,但未達國寶級。
文化局表示,葉王有台灣交趾陶第一人封號,他製作交趾陶的功力,至今無人能突破,在日治時期並被稱為台灣島的「島寶」,作品散見於南部多座寺廟,但因年代久遠,大多被破壞。
學甲慈濟宮在一八六○年時重修,禮聘葉王為寺廟燒製交趾陶,一百多件作品保留至今,廟方為了完整保存,還興建文物館把原來在廟內的葉王交趾陶全數移到館內小心呵護。
文化局從上百件的葉王交趾陶中,挑選其中藝術性、稀有性及代表性的六件,包括加官、晉祿、合境、平安、胖羅漢及瘦羅漢等作品提報國寶,前四件約高五十八公分,後兩件高廿六公分。
葉王生於西元一八二六年,卒於一八八七年,他製作交趾陶的技巧獨特,並以自創的寶石釉最具特色,其中又以「胭脂紅」最為後世所稱讚,可以在「加官」上看到,他捏塑的人物,表情與姿態更是細緻傳神,極具有藝術價值。
三星堆遺址 大城套小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8001093-260301
旺報 2014年11月28日 資料來源:華西都市報
11月20日,在成都舉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公共考古論壇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公布了三星堆遺址發掘的新進展:在城北方向揭露了一段新的南北走向城牆「李家院子城牆」,與前期發掘的3面城牆合圍成一個「小城」,形成了一個三星堆古城內部的獨立區,使得三星堆城址功能分區日益明確。 三星堆遺址中,此前揭露的有西城牆、北城牆、南城牆和三星堆城牆、月亮灣城牆5處,今年3月新公布了兩道城牆:北城牆及倉包包城牆。而新公布的李家院子城牆,和倉包包城牆幾乎垂直,和北城牆、東城牆合圍起來,成為了三星堆大城中的一個小城。
這座小的城牆尚未完全揭露,初步預計底寬仍是超過30公尺,這個在三星堆遺址東北部合圍出的「小城」,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社區。
值得注意的是,距今4800年到4100年前的三星堆一期,即龍山文化晚期的那段時間,三星堆是沒有城牆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殿增說,這體現了四川早期文化的兩個特點,一是人與自然協調;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協調關係。從三星堆遺址到後來的金沙遺址,出土的兵器都很少,即使有,也多作禮器用於祭祀,沒有開刃。
研究:蒙娜麗莎是中國奴隸
http://udn.com/NEWS/WORLD/WOR7/9103171.shtml
【中央社╱倫敦1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12.01
根據義大利史學家暨小說家帕拉蒂科(Angelo Paratico),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生母就是曠世名畫「蒙娜麗莎」的畫中人,而她有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奴隸。
「每日郵報」報導,帕拉蒂科過去20年在香港生活及工作,研究其祖國與中國過去500年來的關聯。
帕拉蒂科表示,他在兩年研究期間發現的文件,找出達文西與遠東地區之間的關聯,並構成其預定明年出版的最新著作「李奧納多‧達文西:迷失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中國學者」(Leonardo Da Vinci: AChinese scholar lost in Renaissance Italy,暫譯)的論述基礎。
帕拉蒂科對「南華早報」表示:「李奧納多父親的1個富有客戶,擁有1名叫做凱特里娜(Caterina)的奴隸。1452年李奧納多出世之後,她即從文獻上消失。她從此不再於當地工作。」
帕拉蒂科說,根據部分史料,達文西的生母據信名字就叫凱特里娜,是當地的佃農。
但帕拉蒂科的新書指稱,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達文西的母親是奴隸。
為了支撐他的理論,帕拉蒂科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與西班牙等國充斥東方奴隸。」
他又表示,達文西的特定生活與工作面向顯示,他和東方世界有一種連結,如達文西左手寫字,從左寫到右;他吃素,這在當時並不常見;蒙娜麗莎(MonaLisa)可能是他母親的肖像,這點著名精神分析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910年已提過;蒙娜麗莎畫作背景是中國的景觀,甚至她的長相看起來都像中國人。
帕拉蒂科說,他相信解開謎題的唯一途徑,是採集達文西在佛羅倫斯(Florence)部分親戚的DNA作比對。
※ 相關報導:
* 法男大生醉遊博物館 亂撒尿毀名畫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104964.shtml
....據報導,該幅畫為17世紀佛萊明畫家范圖爾登(Van Thulden,1606—1676)的畫作,價值約5萬歐元。所幸只有畫作的右下角幾毫米被濺到尿液,還有幾滴尿撒在畫框上。
◆ 乾隆陵寢 鳥糞堆積200多年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9104907.shtml
【中央社╱台北2日電】2014.12.02
清東陵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由於年代久遠,管理單位正進行大規模整修。結果發現,裕陵的碑樓上堆積了超過200年的鳥糞,再不清理,可能會有自燃的危險。
新華社報導,根據清東陵文物管理處說法,這次整修是清咸豐年間以來,對裕陵首度進行的大規模維修。
清東陵文物管理處主任王兆華說,裕陵修繕工程11月起展開,包括主殿、配殿、附屬建築、石橋、石像生、彩畫等,整個修復過程預計需要2年,經費超過人民幣5000多萬元(逾新台幣2.5億元)。
報導指出,祭祀乾隆的隆恩殿及東西配殿已搭上鷹架,工作人員並在隆恩殿大殿頂部處理脫落的木材,並對裕陵建築屋頂瓦片取樣,以製作同型建材。
報導說,工作人員將檢查裕陵建築滲漏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揭瓦;同時檢查樑架損壞程度,決定是否需要更換。
此外,裕陵隆恩殿內大部份原始彩畫已經脫落,工作人員將按傳統工藝原樣,至於殘留的彩畫如何修復,將請專家制定方案。
王兆華說,裕陵修繕工程展開前,工作人員曾預先進行數位掃描,結果在碑樓上方,發現一層累積了200多年的鳥糞,十分厚。因為鳥糞是有機物,可能會自燃,所以需要清理。
清東陵位在河北遵化昌瑞山南麓,陵區內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5位清朝皇帝及其后妃,其中包括慈禧太后,另有順治的生母孝莊太后。
但1928年,裕陵遭軍閥孫殿英率部盜掘,陪葬品被洗劫一空,乾隆及后妃骨骸也自此散亂。
改寫歷史 印尼發現最早雕刻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10313.shtml
【中央社╱雅加達4日專電】2014.12.05
考古學家表示,在印尼地底1個約50萬年歷史的貝殼化石,發現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雕刻證據,這項發現將改寫人類發展的歷史。
「雅加達環球報」(Jakarta Globe)引述外電報導,國際考古團隊在東爪哇特里尼爾(Trinil)梭羅河(Bengawan Solo)河岸,仔細檢查166個貽貝貝殼後,得到驚人發現。
在這個貝殼化石上有之字形的刻痕,加上這些貝殼被當做工具史料,這些證據促發學界重新思考神秘的早期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
這項發現刊載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由荷蘭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學者喬登斯(Josephine Joordens)領軍的研究團隊,運用碳測法,發現這些貝殼化石的年紀在43萬年至54萬年間。
科學家用電子顯微鏡仔細檢查這些貝殼,其中1個貝殼有光滑和柔順的邊緣,可能是被人類當做工具使用,用來切斷或削刮之用。
另1顆貝殼上面則有之字形的溝槽,這是用類似鯊魚牙齒等利器刻出來的。這些人為的標記至少比先前已知的人類最早雕刻還早了30萬年。
不過,研究團隊不了解為何在50萬年前有人要在貝殼上刻下這些痕跡。
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學者德埃里克(Francesco d'Errico)表示,這些雕刻是目前已知人類最古老的圖像表現。這些刻痕是蓄意所為,有人想要製造這些刻痕。
德埃里克說,科學家不知道為何數十萬年前有人有這樣做,這或許是所有權的標記、個人密碼或是1個禮物。
這些證據顛覆學界對直立人笨手笨腳、愚笨的刻板印象。在貝殼上刻下之字形痕跡的人夠聰明到能夠運用薄薄的、平滑的貝殼做為工具;他的腦筋也夠好到能夠在貝殼上刻下抽象圖案。
◆ 陝西現唐敦煌縣令墓 文物完整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9112192.shtml
【中央社╱台北5日電】2014.12.05
中國大陸陝西省華陰市近日發現一座唐代古墓,墓主人曾任大唐敦煌縣令,墓室文物完整,還有明確紀年的墓誌,為唐代敦煌和絲路提供實物史料。
中國大陸華商報今天報導,華陰市一村民今年3月興建房屋時發現一唐墓,為單室磚造的夫婦合葬墓,從未被盜,保存完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表示,這座墓座北向南,整體長約16.5公尺,深4.5公尺,主要由墓道、甬道、封門、墓室組成,且墓室四周略呈圓弧形,墓室邊長約4公尺。
考古人員清理現場發現,墓室文物保存基本完整,因當地以沙地為主,但經過1000多年,打開墓時地下已積水幾十公分深,文物都泡在水裡,墓室全部是泥。
在墓室內,考古人員發現陶器、銅器、鐵器、石器等隨葬品60多件(組),其中以陶器為主,包括精美的鎮墓獸,文官俑、武官俑,陶馬、駱駝等陶俑,還有一些騎馬俑和仕女俑,都製作得精緻特別。
劉呆運說,這些陶俑的特點和關中地區稍微不同,更多地繼承了河南洛陽的隋唐墓特點,尤其是部分陶俑體格比較大,大的高達60、70公分,考古人員還發現多個胡人陶俑。
墓中還發現墓誌,劉呆運表示,這種帶有明確紀年的唐墓,在華陰地區很少發現,相當可貴。
經查,墓室主人宋素是華陰人,曾在唐高宗時任沙州敦煌縣令,相當於今天的敦煌市長,他去世於西元659年,下葬於670年,研判其後夫人王氏過世,同穴合葬於此。
考古人員認為,由於敦煌是絲綢之路重鎮,唐代更是東西文化與貨物交流必經之地,胡人俑、彩陶駱駝等隨葬品,表明絲路文化的深遠影響,為專家深入了解當時中央與地方官員升遷制度及唐代史料、絲路交流史提供實物資料。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