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7

抵達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彗星的 Rosetta 號

Rosetta arrives at comet destination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Rosetta/Rosetta_arrives_at_comet_destination

※ 本文略譯。

ESA 的 Rosetta 號太空船在 8/6 與 67P/Churyumov–Gerasimenko(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這顆彗星會合,達成人類史上的創舉,也開啟探索太陽系的新篇章。

現在 Rosetta 號與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彗星距離地球 4.05 億公里,大約在木星與火星軌道之間。它們正以每小時 55,000 公里的速度接近內太陽系。這顆彗星具有橢圓軌道,週期大約 6.5 年,最遠處在木星之外,最近處則在火星與地球之間。Rosetta 號將伴隨它渡過一年多的時間,接近太陽後,再度朝木星返回。

彗星被視為太陽系原始的建構基石,或許還為地球「播種 (seed)」水,它甚至可能為地球帶來形成生命的成份。 Rosetta 號在 2004 年升空,利用地球進行三次重力助推(Gravity assist,或稱為重力拋射 gravitational slingshot)以及透過火星進行一次重力助推,才能與這顆彗星會合。而如此複雜的路線,也讓 Rosetta 號順利取得 Šteins 與 Lutetia 這二顆小行星的資料。

ESA 署長 Jean-Jacques Dordain 表示,ESA Rosetta 任務從今年五月開始進行十次的交會機動調整,讓它的速度與軌道逐漸與彗星同步。如果這些機動調整有任何閃失,它將與彗星擦身而過。

ESA 科學與機器人探索主管 Alvaro Giménez 表示,今日的成就是國際間橫跨數十年龐大合作的成果。他們從 1970 年代末期開始討論,一直到 1993 年計畫核准,而現在,他們將開啟科學的新疆界,並重新改寫未來關於彗星的教科書。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彗星表面溫度在攝氏負 70 度,看起來既暗又髒,目前 Rosetta 號距離它約 100 公里,接下來六週的時間,它仍會繼續以二個三角形形狀的軌道,從彗星前方接近這顆彗星,第一次是 100 公里,第二次是 50 公里。期間,會動用所有儀器仔細研究這顆彗星,最終 Rosetta 號將距離彗星 30 公里,若情況允許,不排除會更靠近這顆彗星。

八月下旬科學家們將選定五個可能的降落地點,九月中選出主要降落地點。十月中將會確認 Rosetta 號上面的 Philae 登陸器在 11/11 的最終登陸佈署細節。Rosetta 號與彗星將會在 2015 年八月,抵達彗星的近日點,屆時將會密切觀察彗星與太陽的交互作用。

※ 相關報導:

* rosetta blog
http://blogs.esa.int/rosetta/

機器人將登陸「彗星」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8月的天空天文奇景 星月爭輝
http://udn.com/NEWS/LIFE/LIF1/8855001.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8.07

特大、特亮的超級月亮又來了!今年最大的超級月亮,將在八月十日中元節晚上到隔天清晨現身,比平時的滿月大上一成四,亮度也增加三成。台北市立天文館說,如果民眾能在月亮剛升起時觀看,放大效果更佳。

隔兩天的八月十三日則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極大期,可看到滿月和流星爭奇鬥艷。

天文館說,月亮繞地球的軌道是橢圓形,和地球距離時近時遠,在八月十日跨十一日間,月亮距離地球僅約卅五點七萬公里,比平均距離卅八點四公里少了二點七萬公里,是月亮看起來比較大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是「月亮錯覺」。天文館說,因為月亮剛從地平線升起時,人會將月亮與附近的房子、景物比較,產生月亮很大的錯覺。

天文館建議,民眾若想拍出巨大月亮,可把握月亮剛升起的時間,朝東方到東南方,將相機用腳架固定後,鏡頭放到最大,再用自拍功能拍攝,就可避免手晃模糊;有望遠鏡的人則可結合相機放大拍攝,效果更讚。

今年八月天文盛事多,天文館說,八月十三日凌晨三點可看到英仙座流星雨爆發,每小時平均可看到一百顆;英仙座流星雨的「火流星」(亮度極高的流星)不少,因此不會完全被超級月亮遮掩,兩者同時出現,相當令人驚豔。

另外,八月十八日凌晨,天空中最亮的兩顆行星—金星和木星接近,是十四年來最接近的一次,也是今年相當罕見的天文現象。天文館說,據天文學家研究,木星和金星接近時非常明亮,合起來看像一顆大星星,極有可能是聖經所說的「伯利恆之星」。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張承傳說,八月十日到十三日北部、宜花地區及外島晚上天氣都還不錯,適合觀星;但南部有陣雨或雷雨,中部和台東地區有短暫雨,這些地區要觀星賞月比較難。



◆ 漫漫10年 黃小鴨彗星與太空探測器相會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55017.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綜合報導】2014.08.07

經過長達十年,總里程超過六十億公里的穿越太陽系追逐後,太空探測器「羅賽塔號」六日終於與代號67P/T 的楚留莫夫‧葛拉希曼克彗星相會,準備開始細部拍攝彗星表面。這是太空探測器首次環繞彗星飛行,也為首度登陸彗星行動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羅賽塔號點燃推進器六分半鐘,最後追上速度飛快的彗星。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達姆施塔特指揮中心的羅迪奧特表示:「我們已經與彗星相會!」ESA署長杜丹表示:「經過十年五個月又四天,環繞太陽五次,總里程六十四億公里的漫長飛行之後,我們很高興的宣布,『我們終於抵達目的地』。」

二○○四年三月,ESA的一枚亞利安火箭搭載羅賽塔號升空,羅賽塔號從此展開漫長的追星旅程。這顆神秘彗星時速達五萬五千公里,羅賽塔號則利用地球與火星的重力增加速度,先追上彗星,過去兩個月再慢慢調整速度,六日進入環繞彗星軌道。從遠處看,羅賽塔號現在是和彗星一起高速飛行,但從彗星表面看,羅賽塔號只以時速約三點六公里、幾乎是散步的速度在彗星旁邊「慢慢走」。

羅賽塔號為了節能,曾進入休眠狀態達卅一個月,今年一月才順利「甦醒」,現在距離地球約五億五千萬公里,地面控制中心向它傳達的指令必須花費廿二分鐘才能送達。

羅賽塔號須繼續每隔數日點燃一次推進器,以保持在彗星上方約一百公里處。過去太空船都是在飛掠彗星時進行短暫探測,羅賽塔號如今則能環繞彗星併肩飛行十五個月,以多種儀器研究彗星。

這顆彗星因其外觀,被科學家暱稱為「黃色小鴨」。計畫科學家泰勒表示:「對我來說,這是歷來最迷人、最了不起的任務。它同時涉及魅力、探索、技術與科學。尤其是科學。」

羅賽塔號預定十一月釋出「菲萊號」登陸器,準備首次降落在彗星表面,執行鑽鑿彗星等多項實驗。彗星被認為在四十六億年前與太陽系一起形成,且維持當時的樣貌,有學說認為地球上的水和形成生命的有機物都是彗星帶來的,這次羅賽塔任務將協助科學家驗證相關學說。

閱讀秘書/羅賽塔號 解謎關鍵

羅賽塔號名字來自尼羅河菲萊島出土的「羅賽塔石碑」。這塊十八世紀末被發現、目前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石碑,距今超過兩千年,刻了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一段詔書的古埃及文和對照的古希臘文。當時古埃及文已失傳,古希臘文則仍可解讀,這塊石碑因此成為學界破解古埃及文的關鍵文物。往後「羅賽塔石碑」被引申為破解某個重大機密的關鍵物。

科學家認為,由冰、塵埃和岩石構成的彗星,將太陽系形成時的遠古物質冰封保存至今,並可能含有形成生命的有機物,是值得解讀的大秘密,因此將探測彗星的太空船命名為「羅賽塔號」。(編譯組)

※ 相關報導:

* 羅賽塔接軌/人類首次 近距接觸「雙彗核」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54994.shtml

歐洲太空總署十年前發射的太空船羅賽塔,昨天傍晚成功進入67P彗星的軌道中,人類首次以一百公里的近距離接觸、觀測彗星。羅賽塔並拍攝到科學家們預期外、罕見的「雙彗核」影像,令科學家們非常興奮,直說:「羅賽塔讓我們最近天天過耶誕節!」

這項國際計畫也有台灣學者參與,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是該計畫的協同主持人,和另一位助理研究學者林忠義皆投入其中,提供並分析相關資料;因時差關係,他們每天可比歐美的科學家早幾個小時取得彗星第一影像,並著手解讀。

fsj 提到...

科學家籌募資金 找火星生命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06070

自由 2014-08-20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一群科學家現在開始籌募資金,盼能以一種新奇探測器探個究竟。他們在集資網站Indiegogo展開籌資行動,籌到二十五萬美元後就會進行測試;而他們的目標有別於現今的火星任務,不是要探測火星能否支持生命,而是要尋找貨真價實、現在存在的生命。

由一群獨立專家、包括多位美國航太總署(NASA)科學家組成的ExoLance任務團隊,研發出兩節式探測器「箭頭(Arrow)」。構想上,「箭頭」具備探鑽能力,多支「箭頭」由太空船搭載接近火星後,能藉著高速度撞擊火星表面,插入火星地底兩公尺處。「箭頭」攜有偵測器材的前端負責探測火星微生物,攜有通訊器材的尾端則留在地面,負責把探測來的資訊傳遞給繞行火星的太空船,進而送回地球。

這群專家包括曾負責航太總署一九七六年登陸火星的維京計畫的科學家列文,他宣稱當時曾找到確定的生命跡象,但不被航太總署承認。

由於一次任務出動的太空船,會攜帶多支「箭頭」,萬箭齊發的好處,就是能避免單一探測器失效,導致任務全毀的狀況。

團隊籌募到二十五萬美元建造「箭頭」原型的資金後,希望明年開始在環境類似火星的新墨西哥州莫哈維沙漠進行十二到十四個月的測試。第一階段測試完成後,團隊將需要更多資金,來製造探測生命的器材,接著進行第二階段探測微生物的實驗。若概念證實可行,團隊將接觸NASA等太空機構,希望下一趟火星任務,就能把他們的探測器送上這顆紅色星球。

fsj 提到...

NASA研發螞蟻機器人 任務外空探測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898631.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8.28

英國「每日郵報」26日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在研發一種名為Swarmie的小型機器人,它們可以像螞蟻那樣工作。未來有一天,這些小機器人或許可以送上外星球,幫助尋找外星人、水源以及火箭燃料。

每個Swarmie都安裝有網路攝影機、Wifi天線以及GPS定位裝置。它們可先各自探查一個地區,發現有潛在價值的東西後,再呼喚其他Swarmie一起前來探查。這與蟻群的工作模式很像,因螞蟻會分散尋找食物,然後聚集到找到食物的螞蟻那,最後將食物帶回巢穴。

Swarmie機器人帶有輪子,可朝不同的方向前進,搜索特定材料。帶領此項研究的工程師馬科(Cheryle Mako)說:「我們正進行大量測試、收集數據,從當前結果來看,我們已經取得巨大進步。」

若測試成功,研究人員將對Swarmie機器人和採礦機器人Rassor進行改進,以具備在月球或火星表面探測的功能。與汽車大小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相比,Swarmie與Rassor體型更小,只需很少材料及工具即可建造。

此外,研究人員也打算將這些小型機器人應用於搜救任務。小型機器人可以對自然災害或事故現場進行勘察,可提高管線或水管探測的效率。

fsj 提到...

環保見效 臭氧層穩定復原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12491

自由 2014-09-12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根據聯合國10日公布報告指出,多虧了1980年代各國同意逐漸禁用冷媒和噴霧罐中所使用的部分化學物質,地球的臭氧層正開始復原中,南極上方的臭氧層破洞也已不再繼續擴大,這是環保領域難得傳出的好消息。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公布的這項報告指出,科學家35年來首度證實,平流層中的臭氧量正穩定增加中,臭氧能夠保護地球不受可導致人類皮膚癌或視力受傷、作物受損及其他問題的太陽輻射線所影響。

根據共同主持這項4年一度臭氧層評估報告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科學家紐曼指出,自2000~2013年,中北緯度地區距地面48公里處的臭氧濃度增加了4%。地球臭氧層破洞面積最大紀錄是在2006年,達到3000萬平方公里;如今已縮小到2000萬平方公里。

聯合國在前一份報告中則提到,假如沒有蒙特婁議定書,到2030年前全球每年將增加200萬起皮膚癌病例。

但紐曼也說,弔詭的是,被視為地球暖化元凶的溫室氣體卻也有助於重建大氣中的臭氧層。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能夠讓上平流層降溫,空氣溫度降低則可使臭氧數量增加。

不過臭氧層距完全復原還有一大段距離,破壞臭氧分子的化學物質依舊存在於大氣中,每年在南半球上方製造出的臭氧破洞也尚未癒合,大約還需10年時間才會開始縮小。



◆ 太陽風暴來襲 恐干擾衛星、無線電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932108.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9.12

目前正發生一個罕見的天文現象:就是有兩股帶有強烈磁性粒子的太陽風暴,幾乎同時出現。科學家推測,它們將於12日晚間衝向地球,令人擔心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無線電通訊和電力傳輸設施會受到干擾。

太陽風暴是一種常見的天文現象。但罕見的是,這兩股超強太陽風暴,相隔時間很近,移動路徑又直接指向地球。科學家推測,最快應是12日抵達地球。

美聯社報導,太空氣象預報中心(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負責人柏格(Tom Berger)說,這是地球近幾年來遇到最大規模的太陽風暴,已好幾年沒有出現這麼強大的風暴。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旗下的太空氣象預測中心發出警報,提醒公眾留意。專家認為,太陽風暴威力最強的部分,會掠過地球北部,部分地區電力可能會因為地球磁場變化而出現波動,但不至於造成大停電。

fsj 提到...

MAVEN飛抵火星 展開探測大氣層變遷之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951868.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4.09.22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為探索火星大氣變遷之謎,在去年11月送上太空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在經過十個月的太空飛行後,已在21日晚間抵達火星軌道,可望展開探測任務。

約2.45噸重的MAVEN探測器自去年11月18日由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以火箭送上太空後,至今已在太空飛行4億4200萬哩,最後在21日晚間9時37分展開進入火星軌道的程序。

MAVEN探測器在未來六周將開啟和檢查系統,以及移動至最後作業軌道,以就火星上層大氣的動態進行詳細測量。

這次MAVEN探測器與NASA過去的任務並不同,將專注在火星的大氣變遷。行星科學家相信,火星在約40億年前原本也覆蓋很厚的大氣層,由於較厚的大氣層才可讓火星表面蓄集水分,因此當時的火星比目前更暖和也更有水分。

不過,之後火星經過劇烈變遷後,大氣層逐漸稀薄,使得火星表面變成又乾又冷。領導這次研究的科學家賈科斯基表示,火星消失的水分子可能經化學作用而進入地表下,或逸至大氣層頂端。

而MAVEN探測器的重點即針對大氣層部分,該探測器將以一年時間,監控太陽風分子與火星大氣層的相互作用。



◆ 飛龍號赴太空站 送上3D印表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950645.shtml

中央社 2014.09.22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無人太空貨艙「飛龍號」(Dragon)今天發射升空,航向國際太空站(ISS),運送補給和科學設備給太空站上的太空人,包括1台3D印表機。

搭載這艘太空艙的「獵鷹9號」火箭(Falcon 9),於凌晨1時52分(格林威治時間5時52分),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發射升空。

這是SpaceX第5次前往國際太空站,也是與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合約的第4次補給任務。

美聯社報導,飛龍號還運送第1台3D印表機至國際太空站,這台3D印表機比地面上的機型更堅固耐用,才禁得起發射時的壓力,並符合NASA嚴格的安全標準。

NASA展望太空人有朝一日能夠以這種印表機快速地大量製造所需備用零件,而這目前只是科技展示機,明年將推出更大更精良的機型。

※ 相關報導:

* NASA 首次將無重力3D印表機送上太空
http://www.ithome.com.tw/news/91017

....這台Made In Space(太空製造)公司設計製造的3D印表機可在低重力的環境下運作,一般的3D印表機都是透過加熱塑膠、金屬,或其他材質的原料一層層堆疊出3D物件,此一無重力3D印表機在太空中則會使用相對低溫的塑膠原料,方便太空人於太空中製作所需的零件,而不必等待下一次的補給,研究團隊將密切觀察該3D印表機的表現及改善空間。

fsj 提到...

火星計劃成功 莫迪:比拍電影便宜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924-ffYL

台灣醒報 方家敏 2014.09.24

史上最便宜,印度火星任務一舉成功!火星軌道探測器24日上午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亞洲第1個成功執行火星任務的國家,象徵擊敗中、日,躋身「菁英俱樂部」之位。雖然發射太空船對窮國印度來說負荷不小,但總理莫迪認其為國家重大榮耀,「甚至比拍好萊塢電影更便宜!」

印度的火星軌道任務探測器(MOM)在經過7億公里、10個月的飛行後,22日印度航太研究組織(ISRO)啟動推進器,隨後探測器便以每秒22.2公里的速度接近火星軌道。24日上午MOM正式進入火星軌道,開始在其表面自轉,將執行6個月的探測任務。

1337公斤重、與小客車差不多大的印度火星軌道探測器設備齊全,有包括生命機像探測器、紅外線光譜儀、彩色照相機等,用以做為火星表面探測與大氣分析。目前火星軌道上尚有2艘美國、1艘歐洲探測船。

ISRO是繼歐洲太空總署、美國太空總署,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後,第4個成功執行火星任務的機構,晉升「菁英俱樂部」。NASA也在印度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軌道後,第一時間透過推特向ISRO道賀,歡迎他們加入火星研究的行列。

BBC指出,反觀日本在1999年、中國大陸在2011年分別執行火星計劃時都以失敗收場,讓印度總理莫迪更加得意地說,「在全球51次的太空計畫中,只有21次成功,而我們就是其中之一。」

印度的火星探測器於2013年11月發射,其研製時間僅15個月,且費用僅7400萬美元;相較於NASA耗資6.7億美元打造的「火星大氣揮發物演化」太空船,經費相差9倍之多。

雖然印度火星計畫相對便宜,但身為貧窮大國,該計畫的花費等同天價,遭到輿論批評。但《半島電視台》報導,莫迪對此則認為此計畫是印度的一大成就,他說,「拍一部好萊塢電影花的錢比我們發射太空船更多呢!」

fsj 提到...

中日被比下去…亞洲第一 印度上火星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58115.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2014.09.25

印度政府宣布,該國的火星探測器於廿四日上午順利進入火星軌道,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執行火星任務的國家,領先曾發射但失敗的日本與中國大陸。印度不但是全球第一個首次發射火星太空船就成功的國家,且計畫花費僅約七千四百萬美元(約台幣廿二億元)也是歷來最低,舉國歡騰視為無上光榮。

印度的火星探測器「火星飛船」(Mangalyaan),去年十一月五日由極地衛星發射火箭(PSLV)搭載,在印度東部外海斯里赫里戈達島發射升空。

歷經十個多月飛行,印度時間廿四日上午七點卅分(台灣時間廿四日上午十點),探測器發動機開始點火,廿四分鐘後順利推進環繞火星軌道。未來探測器將在橢圓形軌道上運行,至少執行六個月的探測任務。

隨著任務成功,印度和美國、俄羅斯及歐洲太空總署並駕齊驅,成為「火星俱樂部」一員。華爾街日報以「人類的一小步,印度的一大步」標題,形容印度一舉成功的火星任務。

印度總理莫迪到邦加羅爾近郊的監控中心,見證探測器成功進入軌道的過程。他在電視同步轉播中說:「今天我們創造了歷史,我們敢於探索未知領域,也達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我們跨越了人類版圖與想像的疆界,駕著太空船航向鮮有人知的地帶。」印度全國興奮不已,一名女童坎納備受鼓舞,長大後想當科學家或太空人。

探測火星失敗率很高,前蘇聯曾連續失敗九次,一九七一年第十次發射的「火星二號」才首度進入火星軌道,美國首度探測火星的水手三號也是受挫,歐洲二○○三年首度發射「火星快車號」雖進入軌道,搭載的小獵犬二號登陸器釋出後卻失聯。日本於一九九八年七月發射火箭,但二○○三年十二月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時失敗。大陸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將「螢火一號」探測器搭載於俄國火箭發射,但變換軌道失敗。

美國太空總署探索火星大氣層的MAVEN探測器早一步於廿一日進入火星軌道,但花費高達六點七一億美元(約台幣兩百億元),是印度的九倍以上。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賈庫說:「對內,這項成功能增進印度民眾士氣,顯示該國在經濟上和科技上有長足進步,更快速地朝已開發國家邁進。對外,印度能抬頭挺胸昭告世人,這麼複雜的任務他們辦到了。」



◆ 印度火星任務跟老美比…12億vs.175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8957934.shtml

【經濟日報╱編譯 湯淑君】2014.09.25

印度火星任務首次進行就成功,且花費僅美國的十分之一,為這個南亞國家進軍衛星發射市場做了最強而有力的宣傳。

印度是怎麼辦到的?關鍵在於,印度利用本土技術壓低成本,靠舊有技術,把衛星的酬載(payload )部分維持小巧輕盈,僅15公斤重,如此能節省燃料,只需小型火箭便可先把太空船送上地球軌道,取得足夠動能後再把它推入火星軌道。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向來只靠微薄預算運作,壓低成本是不得不然。印度太空計畫目前一年的預算僅12億美元,遠低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175億美元。

印度薪資水準較低,也有助降低火星任務成本。據了解,ISRO中階主管月薪約10萬盧比(1,644美元)。

這次火星任務成功,證明印度科技水準不落人後,在亞洲太空競賽先馳得點,也將使印度衛星發射工業引起國際關注。(綜合外電)

fsj 提到...

半數地表水 比太陽還早形成
http://www.udn.com/2014/9/26/NEWS/WORLD/WOR4/8961546.shtml

【中央社╱華盛頓/佛州卡納維爾角25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09.26

研究今天指出,地表上的水多達半數可能比太陽系還要老,使得銀河系其他地方存有生物的可能性增加。

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在辯論,究竟太陽系的水是來自太陽系形成期間受到電離的冰,或是早於太陽系且來自寒冷的星際氣體雲。太陽也是在星際氣體雲中形成。

這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地球上有非常大部分的水來自星際太空,而且是太陽46億年前形成之前,這些水就已存在」。

研究人員可藉由檢視水的氫和它的同位素「重氫」的比例,便可得知這種水來自哪裡。

研究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Michigan)博士生克里夫斯(Lauren Cleeves)告訴路透社:「這些冰能忍受整個恆星誕生的過程中存活下來,非常值得注意。」

克里夫斯說,之所以會有這項頓悟,是發現早期太陽系的狀態無法合成新的水分子。

她說:「在沒有新的水分子合成的情況下,這些冰唯一的可能來源是化學物質豐富的星際氣體雲,太陽系也是在星際氣體雲中形成。」

fsj 提到...

月球上的「臉」… 可能源自火山噴發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974304.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0.02

從地球看,月球表面的巨大黑斑塊酷似一張人臉。美國科學家認為,這張「人臉」可能源於月球早期的火山噴發,而不是先前認為的小行星撞擊。

新華社報導,這塊「人臉」位在一個直徑約3000公里、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的月球盆地,先前天文學家曾認為這裡是一片海洋,因此稱它為「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許多國家都流傳著這張「人臉」的民間故事。

先前科學界普遍認為,這張「臉」是月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形成的,後來又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形成了像眼睛等特徵的小隕坑。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稱,他們利用美國聖杯號(GRAIL)探測器2012年的觀測數據,繪製了這張「臉」的高清圖,發現這張「臉」的邊緣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圓形,而是呈多邊形,其夾角為120度左右。

聖杯號首席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朱伯(Maria Zuber)解釋,如果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應該是圓形或橢圓形隕坑,而這種120度的夾角不可能是小行星撞擊的產物。朱伯等人提出一種新的解釋:月球形成並冷卻之後一段時間,即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有大量高溫岩漿從月球內部向外擴張,岩漿與月球表面之間的溫差導致月球表面出現許多裂縫,製造出所謂「岩漿管道系統」,從這些「管道」噴出的岩漿在如今的「風暴洋」地區冷卻後,便形成奇特的人臉形狀。

但月球早期為什麼會有高溫岩漿向外擴張?朱伯說這仍是一個謎,也許是因為月球深處的元素在放射性衰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或是一次大型小行星撞擊事件引發這種噴發。

※ 相關報導:

* NASA Mission Points to Origin of “Ocean of Storms” on Earth’s Moon
http://www.nasa.gov/press/2014/october/nasa-mission-points-to-origin-of-ocean-of-storms-on-earth-s-moon/

Using data from NASA’s 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 mission scientists have solved a lunar mystery almost as old as the moon itself.

fsj 提到...

明晚月全食 中南部看得到
http://udn.com/NEWS/LIFE/LIF1/898368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10.07

暌違三年,明天晚上台灣地區可以再見到月全食天文奇景,中央氣象局預測,桃園以北受到東北風的影響,雲層比較厚,想要全程觀看月全食需要碰運氣;中南部雲量少,可安心觀賞全程5小時21分鐘的月全食。

中央氣象局表示,這次的月全食台灣地區可以全程觀賞,月全食從明天傍晚4時14分開始,晚上6時25分至7時25分,月亮整個被地球的影子遮住,長達一個小時,月面呈現暗紅色,月食晚上9時35分結束。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劉人瑋表示,受東北風影響,明天北部、東北部迎風面會下短暫陣雨,雲量也會比較多,想要目睹少見的月全食需要碰點運氣,中南部風力強,雲很容易被吹散,比較有機會看到月全食。

氣溫方面,北部與東北部入夜後低溫僅20到22度,清晨甚至可能低於20度,晚上欣賞月全食要多加一件薄外套,南部地區晚上低溫也僅22度左右,天氣偏涼。

至於今年第19號颱風「黃蜂」,氣象局預測後天到琉球附近海面就會開始北轉,路徑和前一個颱風巴逢類似,將朝著日本去,預計下周要去日本的民眾多留意航班資訊。

fsj 提到...

「血月亮」傳說不安寧? 學者:巧合
http://udn.com/NEWS/LIFE/LIF1/8986635.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0.08

今天晚間出現的月全食,是這次「四重月全食」(Tetrad)系列的第二個,在此一年內,還會出現兩次月全食。月全食的血紅色意象,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尋常」的傳說。

月全食為什麼又稱為血月亮?主要是地球的影子雖然蓋住了月球,但陽光中波長最長的的紅色光被地球的大氣折射到月球,月球因而呈現暗紅色。

中國古人認為,從風水來看,月亮掌管安寧,月亮顏色變紅,古代人認為會有不安寧的事情發生。古人也認為地球平時陰陽、五行均衡,一旦有月全食的現象時,地球五行就受到了影響。另外,也有「月亮屬陰,乃主殺,紅色代表血光沖天」的說法。

印度人也認為,有血月出現就表示亂事將至。

另外根據聖經「使徒行傳 2:20」記載,「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The sun shall be turned into darkness, and the moon into blood, before that great and notable day of the Lord come.)

著有「四個血月亮」(Four Blood Moons – Something is about to Change)的美國牧師漢吉(John Hagee)因而認為,血月亮有特殊意義,漢吉針對四重月全食做了統計,他發現都與以色列的重大事件有關。包括1492年西班牙人驅逐猶太人,但哥倫布在同年遇見美洲大陸,成了猶太人安居之地;1948年以色列重新立國等;1967年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獲勝。

不過許多學者認為,每年都會發生大事,血月亮與大事件的關係,只是一個巧合。

※ 相關報導:

* 四重月全食 本世紀會有8次
http://udn.com/NEWS/LIFE/LIF1/8985785.shtml

....天文站說,月食出現的種類沒有特定的順序,偶爾會有連續4次都是月全食的情形,稱為tetrad,中文語意「四重」。

天文站表示,21世紀共會出現8次四重月全食組合,分別是:2003年至2004年、2014年至2015年、2032年至2033年、2043年至2044年、2050年至2051年、2061年至2062年、2072年至2073年、2090年至2091年。

今晚的月全食,是2014年至2015年四重月全食組合中的第2個,第1個是今年4月15日,明年4月4日及9月28日還各1個。

天文站說,當發生月全食時,很難看到原本滿月的月面,但照射包圍在地球周邊大氣層的太陽光,其中藍色光等波長較短的光線,會被地球大氣散射,較長波的紅色光則被折射到地球影子區內的月面上,形成所見的全食月面呈紅銅色。

不過,月全食紅銅色月面的明暗度是會隨著地球大氣的成分而不同,若地球大氣較清澈,較偏橙紅;若大氣中灰塵較多導致大氣較混濁, 使紅色光的穿透量較少,呈現的紅銅色月面會較暗淡。

* 月全食18:30登場 網路直播
http://udn.com/NEWS/LIFE/LIF1/8986391.shtml

就在今晚!六點半至七點半會有一個小時月全食的天文奇觀,民眾一定要把握機會看這一顆暗紅色的「血月亮」。而「月食秀」將從台灣時間下午四點十四分開始,至晚上九點半左右結束,全部過程歷時五個多小時。在台灣地區約傍晚五點半月出後,可見初虧以後的大部分月出帶食過程。

中央氣象局天文台特別在月食期間,和台中豐原高中、惠文高中、彰化彰化高中、台南新豐高中及金門金城國中等學校的天文臺聯合直播:

fsj 提到...

探空十號升空!不易旋轉 儀器更好測量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898869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10.09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10月7日發射探空十號火箭成功,完成台灣上空90公里到286公里之間的大氣電離層與熱氣層的量測工作,部分儀器將搭載在福衛七號衛星,這次是首度嘗試滾轉裝置,讓火箭升空後旋轉的速度,從每秒4轉減緩至每秒一轉,增加儀器偵測的穩定性。

國研院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陳彥升表示,福衛五號明年底發射,所有設備已經過探空九號測試,這次發射探空十號主要是測試未來要搭載在福衛七號的儀器,尤其是國人研發的火箭滾轉控制機制,也是首度使用,測試結果相當良好。

陳彥升說,當火箭升空後,火箭本體與空氣摩擦後,會自動旋轉,速度越快旋轉速度也會越快,可以達到每秒4轉以上,但是火箭搭載儀器需要測量大氣層,轉太快不利於測量,這次首度使用的火箭減滾裝置,只是釋放兩顆質量球,利用繩索連接,讓旋轉速度減為每秒一轉。

太空中心研究混合式火箭已經有成果,申請到兩項美國專利。陳彥升指出,傳統使用液體推進火箭或固體推進火箭,可能因為燃料混合起火爆炸。混合式火箭是流體氧化劑和固體燃料的結合,即使發生意外也不易引爆,被美國NASA評估為最安全的等級,但推進效率差,不被重視。

陳彥升說,液體火箭每公斤燃料燃燒350秒,混合火箭200秒,固體火箭有250秒,經過改良,混合式火箭燃料可以燃燒250秒到290秒,與固體和液體火箭毫不遜色,這項技術獨步全球。

fsj 提到...

第一枚3D列印火箭準備發射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992511.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法新社倫敦10日電】2014.10.11

一支英國團隊10日宣布,正在準備發射世界第一枚3D列印的火箭。

倫敦科技網站雜誌The Register(直譯「登記簿」)「特別專案部」辦公室展示這枚真人大小的火箭,該部主任海因斯說,3D列印在航空學上有「遠大的未來」。

海因斯說,有些複雜的東西只能用3D列印來做,用其他一切辦法都不切實際。

他說:「NASA(美國航太總署)已經用3D列印做火箭的金屬零件了,這款技術很明顯有遠大的未來。」

火箭由德國資料分析公司Exasol贊助,匯集The Register讀者意見,由30位博士級航空工程師努力四年而成,有個名稱叫〈低軌氦助航行者〉 (LOHAN)。

海因斯說,現在最大的挑戰,是把LOHAN弄到一定的高度去發射。

團隊表示,用一個群眾集資網站募得發射所需的1萬9000歐元(台幣73萬元)後,今年稍後要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美國太空港」 (Spaceport America)升空。該太空港是英國商界怪才布蘭森的太空公司「維琴銀河」 (Virgin Galactic)所在。

這枚三公斤重的火箭將由一個巨型氦氣球帶到二萬公尺同溫層,由火箭上的一個GPS儀器點燃引擎,使之以大約1610公里時速飛行,然後由自動駕駛儀引導返回地球。火箭上附掛的一具錄影機將會捕捉整個過程。

海因斯說,LOHAN本身還沒有商業價值,但由此衍生的「無人空中載具」(UAV),潛在用途「不可限量」。

※ 相關報導:

* 飛機「科技皮膚」 遇到危險自動求救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992127.shtml

人類的皮膚除了保護作用,還能感覺到環境中的溫、濕度等種種狀況,現在英國國防包商BAE系統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科技,要把飛機包覆上一層類似人類皮膚的外殼,希望能在任何危險狀況發生前就能偵測到,防患於未然。

這種革命性「智慧皮膚」,上面有成千上萬個微小感應器,能隨時回報偵測到的狀況,包括風速、溫度、張力和移動等,遠比目前任何感應器還靈敏且精準。

....帶領這個研發團隊的,是資深研究科學家海德(Lydia Hyde)。她是在洗衣服時,從滾筒式烘乾機得到這個靈感。烘乾機上有個感應器,能防止機器過熱。她說:「看到一個簡單的感應器便能用來防止家電過熱,讓我想到這可以應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們可以用便宜、微小、多功能感應器,取代笨重、昂貴的感應器。」

fsj 提到...

彗星將掠過火星 NASA嚴陣以待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999549.shtml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10.15

一顆彗星將於19日與火星擦身而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龐大的科學資產,特別是圍繞火星軌道運行與繞行的設備,將能近距離捕捉並研究這次千載難逢的天文秀。

「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編號為C/2013 A1的賽丁泉彗星(Siding Spring)預計將飛到距離火星約14萬公里處,於美國東部夏令時間下午約2時27分最靠近火星。

目前有3艘NASA太空船飛航在火星周圍軌道,為了防止遭彗星彗尾碎屑掃到,美國太空總署已調整太空船位置,因此當彗星接近時,太空船將位於火星遠端。

火星計畫辦公室人造衛星研究領導人洛克(RobLock)在影片中說:「我們將躲在火星後面。」

他說:「因此,這就像在地震來臨、玻璃四處飛散時躲在桌下,就是這種情況。我們不冒任何風險。」

賽丁泉彗星掠過火星周圍,也讓太空總署能首度近距離觀察來自歐特雲(Oort Cloud)的彗星。歐特雲是太陽系外緣的「球體」結冰雲團。

美國太空總署希望藉由研究彗星軌道,讓科學家對飛近地球的彗星有更深入了解。

fsj 提到...

海南發射基地 陸火星夢第一步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9007223.shtml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2014.10.18

位於海南省的文昌航太發射中心目前已基本竣工,具備投入使用條件,這將是中國大陸首個濱海發射基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一;文昌發射場未來將成為大陸發射新型運載火箭、載人登月和火星探測的主力基地。

人民日報報導,二○○九年九月大陸當局拍板在海南文昌建設首個低緯度濱海發射基地,歷經五年建設,目前基本竣工,不久將正式投入使用。

報導指出,作為大陸第四個,也是目前最大、發射條件最好的衛星發射基地,文昌航太發射基地將用於發射正在研製中的重型「長征五號」,以及正在研發的其他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高解析度極軌衛星、大噸位太空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發射任務。

大陸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曾表示,大陸新一代大型運輸火箭「長征五號」,計畫於二○一五年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這是一種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的新型運載火箭,具備多級推力的火箭體系,最大推力將達到一千一百噸。

大陸計畫二○二五年前後實現載人登月,而文昌將是首選發射基地,並為大陸探測火星創造條件。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葉培建曾指出,大陸探月工程第三期工程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將於二○一七年左右在海南文昌發射,該探測器是探月「繞、落、回」中的第三步,主要實現無人採樣返回任務。

fsj 提到...

百萬年一遇 彗星掃過火星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10422.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10.20

賽丁泉彗星(Siding Spring, C/2013 A1)在台灣時間廿日凌晨二時廿七分,以時速廿萬一千六百公里掠過火星,彗星與火星最近距離為十三萬九千五百公里,約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三分之一。法新社形容這是彗星和火星百萬年難得一見的相遇,美國太空總署希望正在火星進行探測的太空船能近距離拍到相關畫面。

賽丁泉彗星四十五億年前形成於太陽系外圍區塊的球體結冰雲團「奧特雲」,形成時間比地球還早。澳洲賽丁泉天文台的天文學家麥克諾特去年一月用南烏普薩拉施密特望遠鏡,在天兔座附近發現這枚彗星,以天文台名稱為其命名。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利瑟說:「賽丁泉彗星的大小如同北美州東部的阿帕拉契山,(這座山海拔兩千零卅七公尺,占地面積一百九十多萬平方公里),彗星可能受到撞擊或受引力影響而進入太陽系。」

賽丁泉彗星是首次進入太陽系,彗星內部物質幾乎沒有受到太陽光線照射而改變,意即與成形初期狀態不會差太多,讓科學家有機會一探太陽系起源的奧秘。利瑟上周在美國太空總署的記者會上說:「現階段的火箭無法到達奧特雲,那些軌道太遠。賽丁泉彗星此次恰巧經過,是我們深入研究的大好時機。」科學家過去研究過的彗星均來自木星軌道或海王星軌道外庫伯帶。

火星附近目前有四具分別來自美國和印度火星探測器,兩國太空總署已將探測器運行至火星另一側,以免遭彗星掠過火星後內引起的塵埃掃到。美國三具火星探測器將拍攝彗核影像和兩星交會的畫面,好奇號與機會號火星探測車則將觀察火星大氣層變化、彗星塵埃碎屑掉落火星地表後的情況,及其他化學及環境變化。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大黑子群奇景 28日前肉眼可見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23678

自由 2014-10-22

〔記者謝佳君/台北報導〕面積相當於五十二倍地球總表面積的大型黑子群已於十月十七日開始隨太陽自轉而出現在太陽表面,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預計十月二十八日前都適宜觀察,而且肉眼就看得到;但天文館提醒,觀測太陽時,需有太陽專用濾鏡掛在望遠鏡前方,否則會造成眼睛損傷。

天文館表示,這群黑子群編號AR2192,面積達太陽半球面的百萬分之兩千一百八十以上,是二○○三年十月以來面積最大的黑子群,大到肉眼可見,而且磁場結構非常複雜,台灣時間十月十九日下午一點已有過一次閃焰爆發,幸好此時黑子群還在太陽側邊,對地球影響不大。

若閃焰爆發 恐影響通訊或飛航

不過太陽物理學家預期,這群黑子有五成以上機率未來會再發生閃焰爆發,而且未來一週這群黑子正好處在日面中心區,一旦爆發將正對地球而來,恐會影響地球的衛星、電力系統、通訊或飛航安全,因此專家們還在密切監視這群黑子的動態;但高緯度地區的極光欣賞條件也因此增加不少。
太陽觀測 望遠鏡需加濾鏡

天文館提醒,民眾進行太陽觀測時,需有太陽專用濾鏡掛置在望遠鏡前方,千萬不可用未加裝專業太陽濾鏡的望遠鏡直視太陽,否則會引起眼睛損傷;另外,天文館也自即日至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及下午兩點到四點,開放二十公分望遠鏡供民眾觀看,民眾可把握機會欣賞難得奇景。

fsj 提到...

叫「台北」的小行星 明年看得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2063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台北報導】2014.10.24

浩翰的宇宙中,有一顆以「台北」為名的小行星。國立中央大學將鹿林巡天計畫發現的第171381號小行星,命名為台北,今天正式發表。台北小行星繞太陽公轉一圈需5.16年,預測明年3月民眾使用最高倍數的望遠鏡,就可觀測到台北小行星。

台北小行星是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自2006年開始,新發現的800多顆小行星中,第27個通過正式命名,也是繼嘉義、南投、中壢、桃園、苗栗、高雄、台南、台中與澎湖之後,第10個以台灣地區縣市為名的小行星。

上午的命名發表會,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致贈台北小行星的銘牌與模型給北市府,由副市長丁庭宇代表接受。周景揚表示,期待這一次台北小行星的命名,能夠作為中央大學與北市府合作推廣天文教育的一個里程碑,讓天文學能夠在北市生根茁壯。

編號第171381的小行星由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與當時就讀大陸廣東中山大學的葉泉志,在2006年7月22日利用鹿林天文台40公分望遠鏡進行的鹿林巡天計畫發現,經過12.55 年,共約120筆觀測記錄,進行軌道確認後,今年9月9日經國際天文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審核通過,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公告,以台北命名。

小行星怎命名?

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以由發現者命名,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觀測到一顆小行星後,不能立刻確定是否為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可以先給它一個臨時編號。當這顆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觀測到,並報告國際小行星中心,確認是新發現的小行星之後,即可得到一個國際統一格式的暫定編號,「台北小行星」的暫時編號為2006 OG17。

當小行星至少四次在回歸中心被觀測到,精確測定出其運行軌道參數後,就會得到國際小行星中心給予的永久編號,如台北小行星的永久編號為171381。

發現者擁有對小行星的命名權,在10年內隨時可以行使。所有小行星命名,須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才公諸於世,並為世界各國公認。



◆ 外星人不好當 彗星空氣有點臭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19278.shtml

【中央社╱巴黎2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10.24

想移居外太空,先想想是否可適應發臭雞蛋、馬騷尿、酒精和苦杏仁等混合味道。歐洲科學家說,這些是外太空彗星可能帶回地球的氣味。

法新社引述科學家說,彗星探測船羅賽塔號(Rosetta)自8月與67P/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Churyumov-Gerasimenko)交會後,探測船上儀器已偵測到令人好奇的若干化學特徵,其中包括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等分子。

科學團隊在歐洲太空總署(ESA)網站部落格貼文說:「若你能聞到彗星的味道,你可能希望沒聞過。」

Rosina-DFMS探測儀器是質量光譜儀,分析彗星靠近太陽時彗髮散發的氣體特徵。

Rosina首席科學家阿爾特維格(Kathrin Altwegg)說:「67P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的氣味相當強烈,有著發臭雞蛋(硫化氫)、馬廄(氨)和刺鼻、令人窒息的甲醛味道。」

「加上氰化氫輕微苦味、像杏仁的香味。」

「混合氣味還要再加上一點酒精味(甲醇),及二氧化硫像醋的氣味,和一點二硫化碳甜甜的香氣,這就是你會聞到的彗星香。」

羅賽塔號在航行60億公里後追上這顆彗星,目前在彗星周圍的運行軌道,距離太陽約4億公里。羅賽塔號將於11月12日送出菲萊號(Philae)登陸機器人,到彗星進行實地科學實驗。

fsj 提到...

陸探月工程飛行試驗器 升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5000406-260108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25日 楊家鑫/綜合報導

昨日凌晨,大陸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準確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9公里、遠地點高度41.3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旨在為之後「嫦娥五號」執行「無人自動取樣返回」收集數據,是探月返回的關鍵一步。

「再入」(reentry)是太空飛行器返回大氣層的階段,如太空飛行器到達大氣層邊界的點就稱「再入點」,這是大陸首次實施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也是大陸探月工程三期一次重要飛行實驗。

該任務由飛行試驗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四大系統組成。飛行試驗器飛行過程約8天,在經歷地月轉移、月球近旁轉向、月地轉移、再入返回、著陸回收等5個階段後,返回大陸內蒙古中部地區。

透過此次真實飛行,驗證再入返回關鍵技術,為將來探月三期主任務「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和可能實施的載人登月任務做準備,確保飛行器返回時,把速度減至足以安全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這次的發射任務彰顯大陸的太空科技實力,備受歐美國家關注。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指出,「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器高速再入返回技術的關鍵一步」,此次任務對飛控最根本的要求是確保飛行器安全再返回,得到完整實驗數據。此次發射還搭載一顆盧森堡4M小衛星,主要用於驗證衛星長效電池工作情況。

自從2007年大陸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成功進入太空。大陸探月工程完成一期「繞」-繞月探測、2013年二期「落」-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任務後,現在已經進入探月三期「回」-無人自動取樣返回的任務階段。

fsj 提到...

NASA火箭爆炸 60億元化為火球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2193.shtml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2014.10.30

裝載國際太空站補給品的美國太空總署無人火箭,廿八日傍晚六點廿二分發射升空僅六秒後就爆炸,是委託民營企業執行火箭發射後首樁意外。壞消息是,損失逾兩億美元(約台幣六十億元);好消息是,沒有人員傷亡。

這項代號CRS-3的任務,由「天蠍座α星」火箭搭載「天鵝座」太空船,在維吉尼亞州東部外海的瓦勞埔島發射。火箭升空六秒後爆炸,變成一團巨大火球,火星四射,連廿多公里外都看得到,入夜後仍可見零星火光。意外後當局迅速確認地面人員安危,無人傷亡。

火箭原訂廿七日傍晚發射,因一艘帆船闖入畫定的危險海域內而延後,不料仍發生意外。太空總署(NASA)位於休士頓的控制中心,形容這是一起「災難性的異常事件」。

工程人員指出,倒數時一切順利,發射前也沒有顯示任何機械故障。外界猜測,俄羅斯製造的AJ-26火箭引擎可能有瑕疵。

負責打造火箭的「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 Corp.)副總裁柯柏森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爆炸原因,不宜驟下定論,將盡快修復發射台。不過他指出:「看起來第一節似乎有解體跡象。」

他估計損失逾兩億美元,不包含修理費用,但有保險。未發現並修正問題前,不會再發射其他天蠍座α星火箭。

太空船上裝載的兩千多公斤補給品和裝備付之一炬,其中六百多公斤是食物,但不致影響派駐國際太空站(ISS)的六名太空人。NASA表示,太空站糧食充足,且另一艘由俄羅斯出發的補給太空船,預定廿九日抵達太空站。

因太空船上載有機密設備,意外發生後,NASA緊急封鎖發射區域,廿九日將詳細調查現場。柯柏森也警告民眾,不要到現場撿走殘骸當紀念品,因碎片恐殘留有害物質。

美國政府於二○一一年結束太空梭任務,此後太空任務委由民營企業執行。軌道科學公司與NASA簽訂八次補給發射任務合約,費用十九億美元(約台幣五百七十億元),這次發射為第三趟任務。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觀光太空船試飛爆炸 1死1傷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7798.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4.11.01

英國大亨布蘭森旗下維珍銀河公司 (Virgin Galactic)的觀光太空船31日在美國加州莫哈維沙漠上空試飛時爆炸墜毀,兩名飛行員一死一傷。

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 斷成兩截

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第55次試飛,不料出事,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局小組1日抵達現場調查。

布蘭森趕往事故現場前發表聲明,除了表達震驚,還表示,「太空很困難,但值得一試。我們將堅持下去,一起往前飛」。

太空船一名飛行員死在機艙內,另一名飛行員跳傘逃生,已送到醫院治療。太空船二號斷成兩截,殘骸散落在洛杉磯以北約193公里的沙漠中。

這是美國的太空作業本周第二次出事,重挫商用太空飛行。一艘為國際太空站運補的無人駕駛太空船10月28日從維吉尼亞州近海小島發射升空才六秒,火箭即爆炸。

試飛出現嚴重異常 導致爆炸

維珍銀河表示,試飛過程出現嚴重異常狀況,導致太空船爆炸;白騎士二號稍後安全降落。

太空船二號31日上午9時20分由更大型的「白騎士二號」載運升空,10時10分在1萬3700公尺高空脫離後點燃火箭進行測試,隨即發生意外。

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一號」2004年成為歷來第一艘達到太空邊緣的民營太空船,後來成為華府國家航太博物館的展示品。太空船二號是一號的商業版本,通常由兩名駕駛員操作,可載運六個人,用以讓乘客體驗刺激的次軌道太空飛行經驗,

維珍銀河2007年7月在莫哈維沙漠測試太空船二號的火箭時發生爆炸,造成三名工作人員喪生,另三人重傷。

太空船二號原本可望成為第一艘觀光太空船;先前試飛時,它未脫離母船或脫離後滑翔,包括31日在內,它只有四次短暫點燃火箭。

維珍銀河 明年已不可能營運

維珍銀河對發展太空商業飛行一直遙遙領先,這次事故將使其進展至少延後兩年,至少明年已不可能營運。維珍一趟太空旅行收費25萬美元,目前已有近800張訂單。

※ 相關報導:

* 維珍集團老闆 布蘭森的太空夢…墜毀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7835.shtml

專為太空觀光旅遊量身打造的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31日試飛時爆炸墜毀,重創人類漫遊太空的志業,也讓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的太空旅遊夢遭遇挫折。

....布蘭森一直憧憬太空旅遊的夢想,維珍銀河便是維珍集團旗下的公司,他去年曾告訴美國NBC說:「我認為全世界大部分人只要負擔得起、只要我們保證有回程票,都會希望有機會上太空。」布蘭森還說,他打算和兩個孩子首航上太空。

* 想當太空觀光客 沒那麼簡單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7843.shtml

要當維珍銀河的太空觀光客,必須到布蘭森在加勒比海Necker島的設施,通過適應太空環境所需的超重力訓練。行前三天必須到太空站做現場準備,確定乘客身心適合太空飛行。

「太空船二號」有兩名駕駛員,最多可搭載六名乘客。每個乘客都可透過兩扇大窗飽覽太空景緻,也能在機艙體驗太空的無重力飄浮。



◆ 新型火箭 有逃生系統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7844.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徐偉真/綜合報導】2014.11.01

目前美國的火箭設計者從歷史汲取教訓,新一代的火箭將有逃生系統,讓太空人遇到事故時能有逃生機會。未來太空人若再遇到日前的天蠍火箭爆炸意外,將不會逃生無門。

美國太空總署過去總堅信太空梭無比安全,所以已退役的太空梭都沒有逃生系統。1986年1月28日,太空總署的信念被「挑戰者號」事故徹底擊碎。

當天在佛羅里達州上空,剛從甘迺迪航空中心升空73秒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空中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喪生。事後調查原因,發現是因為零件失效導致。更令人難過的是,調查發現太空梭初步解體時仍有太空人存活,但因為沒有完善的逃生措施使得最後無人倖存。

太空總署新一代的載人太空船「獵戶座號」參考了1960年代的「水星號」和「阿波羅號」,將在太空船頂部附有名為「發射逃逸系統」的火箭推進式逃生塔。若發射發生問題,該系統將在毫秒內啟動,將太空人所在的座艙在幾秒內彈射1.6公里高,讓太空人脫離太空船,以降落傘安全逃生。

曾任太空總署太空梭計畫負責人的赫爾說:「事實證明,太空梭沒有逃生系統非常危險,因此相關人員在獵戶座號上投入很多心力,精心打造逃生系統。」

他還說,逃生系統是一又大又重的太空艙,需要搭配大的重型火箭,才能引導太空人在大型火箭推進器運作下遠離危險。

獵戶座號將來可到達比國際太空站所在的地球上空最遠約360公里更遠的地方,達到約418公里。太空總署要求未來設計太空船的公司設計逃生系統。

fsj 提到...

太空站補給火箭 故障遙控摧毀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037978.shtml

【世界日報╱編譯黃秀媛/綜合31日電】2014.11.02

軌道科學公司說,28日在維吉尼亞外海爆炸的天蠍(Antares)無人火箭,是在火箭顯然出現問題後,控制人員啟動裝置予以摧毀。

該公司說,有關證據顯示問題出在火箭第一節,使火箭剛發射升空就向發射台旁邊的地面墜落,而控制人員在火箭落地前,啟動終止飛行系統,予以炸毀。

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說,這枚火箭發射升空前後傳送到控制中心的技術資料顯示,直到發射15秒後火箭停止上升為止,一切都很正常。

太空總署的電視影像顯示這枚火箭向地面墜落,爆炸形成龐大火球,殘骸散落在發射場所在的瓦洛普斯島南側三分之一。工作人員正準備清點殘骸進行拼湊,以協助確定發射失敗的根源。

14層樓高的天蠍火箭使用兩具重新翻修過的蘇聯時期引擎推動第一節,以前曾四次發射都很成功。不過,這次它首次使用一具載重能力更強的新引擎,而軌道公司說,跡象顯示第一節火箭發生故障,使火箭失去推動力,向地面墜落。

火箭墜地前,瓦洛普斯島航空設施安全官發出指令,引爆火箭裡預置的炸藥將其摧毀。這是確保失控火箭不致威脅人口稠密區的標準程序。這座唯一獲准發射天蠍火箭的發射台,也沒有受到嚴重損害。

聯邦航空管理局規定軌道公司必須為這次飛行,投保5600萬元第三方損害保險,以及4400萬元政府財物損害保險。

現任SpaceX太空公司顧問的前太空總署太空人馬克‧凱利(Mark Kelly)說,在發現火箭無法進入預定軌道時予以摧毀是正確做法。

這枚火箭載運的「天鵝座」太空船正載運5000磅補給和實驗用品到國際太空站,其中包括為馬克‧凱利的雙胞胎太空人兄弟史考特‧凱利準備的用品。史考特預定明年前往太空站執勤。

馬克說,史考特大約四個月所需的衣物和大批食品都報銷了。

fsj 提到...

太空客機試飛失事 馬達出包「空中解體」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40337.shtml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4.11.03

英國「維京銀河」的太空客機十月卅一日試飛時爆炸墜毀,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十一月一日調查一整天後表示,從殘骸散布長達八公里研判,「客機應是空中解體」,而試飛失事的完整報告可能費時一年才完成。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NTSB代理主席哈特說,調查期間,「維京銀河」仍可繼續從事其他試飛。紐約時報報導,儘管「維京銀河」因客機失事受驚不小,但不會因此受挫。

NTSB組成的約十五人調查小組,將在現場進行四到七天蒐證。哈特說,太空觀光客機爆炸時,正朝西南方向飛行,但調查人員發現機尾的部分殘骸落在極遠的東北方。沿著飛行路徑發現的殘骸還有主要機身、座艙,馬達則掉落在整個殘骸範圍的最西南端。

哈特說,太空觀光客機「太空船二號」有六個攝影機,目前不清楚尋獲幾個,載送它升空的「白色騎士二號」有三個攝影機,另一架追蹤太空客機的飛機也可提供錄影和雷達資料。追蹤此次飛行的愛德華空軍基地的遠程攝影機會提供遙測數據和畫面。

「維京銀河」創辦人,英國大亨布蘭森一日誓言,公司「決心找出失事原因」,從這項悲劇記取教訓。

第二架「太空船二號」已在建造中,眼前的難題為是否繼續使用新款馬達。這次試飛失事,馬達應是元凶;舊款馬達因衝力不足,無法將乘客載到六十二英哩高度,從事短期太空旅行,公司因此試飛新馬達,但若重新設計馬達,可能耗費數年時光。

不過,布蘭森無意打退堂鼓,表示無人退票,試飛失事當天又有一人訂票,更帶給他鼓勵。記者詢問布蘭森是否仍打算在太空觀光客機首航時充當乘客,布蘭森點頭稱是。



◆ 太空客機失事…續挺太空旅遊 無人退票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39357.shtml

【世界日報╱編譯張大順/綜合1日電】2014.11.03

維京銀河公司首艘太空觀光船在加州試飛失敗後,雖然業者表示願意退款給700名已購票者,但許多嚮往太空之旅的名人仍表示繼續支持該計畫。

維京銀河英國老闆布蘭森雄心壯志打造的「太空船二號」 計畫,至今已有許多名人與富豪預付25萬元,而在31日發生爆炸的悲劇後,很多人仍希望能成行。

布蘭森至太空船二號的墜毀地點查看時,一些已購票者紛紛表示仍計畫太空之旅,雖然首航日期遙遙無期。

布蘭森在墜事件後,即宣布將為已購票者提供退款,但無人退票,而且許多人依舊對太空之旅滿懷希望。

好萊塢明星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是第一批購票的名人,其他已購票的明星包括女神卡卡(Lady Gaga)、凱蒂佩芮(Katy Perry)、羅素布蘭德 (Russell Brand)、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英國女王孫女碧翠絲公主(Princess Beatrice)、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安琪琳娜裘莉 (Angelina Jolie)、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另外,也包括知名歌手藍斯貝斯 (Lance Bass)和偶像歌手「小賈斯汀」賈斯汀畢柏 (Justin Bieber)。小賈斯汀在購票時曾說,他希望在太空拍攝音樂影片。而這些已購票的名人在太空船二號發生爆炸事件後,至今均未發表評論。

已購票的「新墨西哥太空聯盟」總監海恩茲表示,這起意外「有助於讓世人明白為何這是前所未有的計畫。」他被問及是否會改變太空之旅的念頭時,堅定表示:「絕對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