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0

暗物質 丁肇中快找到了

◆ 暗物質 丁肇中快找到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945448.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9.19

由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士丁肇中領軍,尋找「暗物質是否存在」的跨國大型科學計畫AMS(阿爾發磁譜儀計畫),昨台灣時間晚上十點半,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暗物質的存在已更趨明朗。

「物理偵探」丁肇中指出,團隊這次發現,在太空中蒐集到的「正子」(即電子的反物質)在處於不同能量時,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讓他覺得「奇怪,相當奇怪!」這暗示正子產生的源頭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平常的宇宙射線,而另一個很可能就是暗物質。

AMS計畫將超大型磁鐵送上太空站,在太空捕捉、偵測宇宙粒子,以推測暗物質是否存在。這個七公噸重的儀器自三年前上太空後,已經蒐集並分析超過四百一十億粒子事件,昨是第二次發表觀測結果。

在台灣參與該計畫的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元翰指出,這次最重大的發現就是「正子在不同能量下的怪異表現」。正常來說,一般的粒子不管在什麼能量下,表現出的特性都差不多,然而他們觀測到太空中的正子,在能量高達一千億電子伏特的情況下,卻表現出不同特性。

張元翰說,團隊推測產生這些怪異行為正子的成因有兩種,其中之一就是「藉由暗物質碰撞所產生」。

不過丁肇中對於新發現結果的分析相當嚴謹。張元翰說,丁肇中將分析團隊分成兩組、交叉比對,以確保得到的結果不是分析人員誤判,且天天跟研究人員反覆討論、檢視資料,要求務必精準。

張元翰說,雖然這次得到的數據還不夠,不能直接斷論他們觀測到的就是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但到目前為止,數據走向和暗物質模型都吻合,讓科學家相當振奮,期待越來越多的數據點,能讓他們更加接近真相。

這次研究成果於昨天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圖表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Electron and Positron Fluxes in Primary Cosmic Rays Measured with the 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3.121102
M. Aguilar et al. (AM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113, 121102
Published 18 September 2014
doi: 10.1103/PhysRevLett.113.121102

* High Statistics Measurement of the Positron Fraction in Primary Cosmic Rays of 0.5–500 GeV with the 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3.121101
L. Accardo et al. (AMS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113, 121101
Published 18 September 2014
doi: 10.1103/PhysRevLett.113.121101

* Particle detector finds hints of dark matter in space
http://phys.org/news/2014-09-particle-detector-hints-dark-space.html

Researchers at MIT's Laboratory for Nuclear Science have released new measurements that promise to shed light on the origin of dark matter.



◆ 找暗物質/丁肇中華麗的最後一役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945406.shtml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皓嬿】2014.09.19

二○一一年四月,美國最後一次發射奮進號太空船,任務是將「太空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送上國際太空站,進行觀測暗物質的計畫,這不僅是奮進號的最後一役,也是計畫總主持人丁肇中的最後一役。

當時已七十五歲的丁肇中,早在半輩子前就拿到諾貝爾物理獎,有這樣條件的科學家到了七十五歲,大可名利雙收、優哉度日。

但丁肇中繼續勇闖宇宙的先鋒,他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尋找暗物質,如今正好滿廿年,此刻,他已站在尋找暗物質以解宇宙謎團的大門外。

丁肇中的最後一役相當華麗,AMS這項超大型計畫,由跨越歐、美、亞十六國,將近六十個學術單位、六百名科學家參與,加上耗費超過廿五億美金的巨額投資。丁肇中不光要說服學界、還要搞定美國政府,背後所需的精力和政治身段可想而知。

挑戰丁肇中的人當然不少,AMS剛上太空時,不少科學家都在「觀望」,直到去年AMS蒐集到的資料跑出漂亮的曲線,誤差遠低於其他研究所得的結果,令許多人為之驚豔,才又開始期待丁肇中的研究「發威」。

若干年前,丁肇中接受大陸央視專訪,主持人問他「您家三兄弟姊妹名字分別是丁肇中、丁肇華、丁肇民,如果有第四個,是不是叫丁肇族?」「不,叫丁肇國!」丁肇中意味深長地調侃了一番,說因為找不到這個「國」,所以他到台灣去了。

找不到丁肇國,還可以調侃一番,但在這位物理老將心中,若最後一役找不到暗物質,或許比找不到「國」還遺憾。



◆ 找暗物質/儀器設計 台灣5機構投入心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945431.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9.19

「阿爾法磁譜儀」(AMS)計畫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研院院士丁肇中主持的大型研究計畫,團隊將一個大型磁鐵放上太空捕捉宇宙射線、反物質。台灣包括中研院、中科院、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和國家太空中心都參與此計畫,協助設計、校正觀測儀器或分析數據。

丁肇中昨在記者會中解釋AMS原理,他指出宇宙有許多不同的粒子,當它們經過磁鐵的時候,會受磁場影響偏轉,因為各自性質不同,導致偏轉的方向也不一樣,透過偏轉方向差異,儀器就可以辨識有哪些粒子被收集到。

參與計畫的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元翰說,這次發表的研究成果,看到半世紀來最多的正子(即電子的反物質)停在某一特定能量點,且隨正子所帶的能量增加,數量也跟著減少;簡單來說,就是指觀測結果並未違反暗物質的模型走向,代表這些正子由暗物質碰撞產生的機率相當高。

但愈逼近完美,挑戰就愈險峻,AMS計畫面臨磁鐵不夠強大的問題,團隊要再往高能量正子觀測、探究,就愈難抓住這些正子。

當初丁肇中想把磁力更強的超導磁鐵送上太空,但發現不可行,只好使用永久磁鐵;當正子身懷巨大能量導致它跑得太快,永久磁鐵便抓不到正子彎曲軌跡,這個限制,正好擋在「能證明暗物質是否存在」的「急速下降數據點」前。

搜尋暗物質有三種方法。第一種透過大強子對撞機,利用粒子對撞產生暗物質。其次是散射實驗,利用暗物質能穿透深入地下的特性,以測量暗物質與純的液體或固體靶散射後反彈的原子核。第三種是湮滅實驗,因暗物質碰撞會產生多的反電子與反質子的特性,這是AMS主要目標。

※ 相關報導:

最暗物質製成台灣科學家出力
揭露連結我們的宇宙絲狀體
神秘的黑暗物質即將揭曉
暗物質可能存在台灣自製電子儀出力
暗物質:波長為天文級的量子波動?

1 則留言:

fsj 提到...

時論-丁肇中挺住了黑暗力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30000497-260109

2014年09月30日 江才健

日前,瑞士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研討會上,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宣布了他的實驗結果。他選擇的日子很謹慎,因為這一天他們的實驗報告論文,已經在物理學最具代表性的期刊《物理評論通訊》上刊登。

簡單的講,丁肇中的實驗就是找尋宇宙中不知所以的「暗物質」,根據我們現在有能力了解宇宙的狀況,這個宇宙中必然存有一些不知在哪裏的物質,理論學家半猜半推算出的想法,「暗物質」就是其一。

高能物理的超級競爭

回顧丁肇中的科學生涯,他的啼聲初試之作,便是以實驗推翻了幾個知名理論學家的想法,這讓他一直有一個信念,科學實驗的數據是最重要的參照準則。他曾經用他慣常的嘲諷態度說起理論物理學家,「我不會反對和他們吃中國飯,但是沒有興趣跟隨他們的理論做實驗。」

這一回,他面對一個最具挑戰性的物理問題,也面對著一個充滿挫折的物理世界。丁肇中所在的高能實驗粒子物理,曾經是近代科學中的天之驕子,上一個世紀下半,這個領域中任何一個重要的發現,就代表著物理認知的一個新紀元,對一般世人來說,便是諾貝爾獎的冠冕,1976年丁肇中正是因為在其中的一個實驗成就,成為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

高能實驗物理由於在地底建造龐大的加速器,設計製作龐大的探測器,花錢太多,加上所得到的結果,難免玄奧高遠,20年前已經開始遭遇困難。當時美國一個高能量的巨大加速器計畫SSC,就是因為面對這樣的現實,居然在計畫已經開始數年,花費數10億美元的情況下,中途腰斬,為這個領域投下頭一個陰影。

丁肇中之所以由地底進入太空,也是迫於形勢。兩年前聲勢浩大,宣布找到理論預期中的所謂「上帝粒子」的高能物理大計畫LHC,正是在丁肇中長年所在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丁肇中沒能參加那個計畫,部分原因是人們看不到的物理世界的「黑暗力量」,高能物理又是這個最激烈競爭的世界中的「最暗黑的角落」。

發現暗物質 最後一戰?

1989年,當歐洲粒子物理中心上一個計畫LEP開始之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那個計畫的文章,特別提到在23公里長加速器上,4個實驗團隊之一的領導者丁肇中。《經濟學人》的文章說,「(在高能物理領域裏)有許多超級聰明和超級自我的人,丁肇中在這兩方面都鮮有對手。」事實上,這並不算是全然負面的評論,只反映出這個領域競爭的激烈,以及其中領導人物的人格特質。如果看這個領域,甚至近代科學許多的領頭人物,丁肇中雖然說不上是謙遜,但絕不是最張牙舞爪的。

丁肇中被他認為的「黑暗力量」,「踢」出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新LHC計畫,卻也開啟了他由地底上太空的新契機。他有辦法說動當時美國太空總署的署長高汀,讓高汀立即意識到丁肇中的計畫,能給那個難免大而無當的太空站,帶來真正科學價值的政治效果。丁肇中更發揮他半是天生的直覺能力,搞定美國國會中的重要成員,也以5分鐘9張透明片,讓美國國會支持太空總署,在最後一次發射的太空梭中,給丁肇中的實驗探測器預留位置。

面對著不計其數,因為他探測器發射而喪失科學領先地位科學家的惡意批評,甚至面對他在最後一刻放棄超導磁鐵改用傳統磁鐵,必然沒有結果的嘲諷,丁肇中用400億個訊號中的1000萬個數據,挺住了這也許是他科學生涯的最後一戰。

許多人認為,1974年明顯是因為得知丁肇中實驗有所發現,追蹤而至後來與丁肇中共享1976年諾貝爾獎的瑞契特,也稱讚丁肇中新實驗構想的美妙。瑞契特以及許多丁肇中的敵對競爭者都知道,在這一個人們看不見的物理世界裏,他們追尋「暗物質」的這個「暗黑的世界」,還是有它的極限的。(作者為科學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