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5

與癌症做朋友

◆ 國人10大癌症 大腸癌連七年居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6249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5-04-14

癌症時鐘再度快轉,衛生福利部上午公布10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當年度癌症患者新增9萬6694 人,平均內每5分鐘26秒就有一人罹癌,比100年快了14秒,大腸癌連續七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首位,甲狀腺癌首次進入十大癌症排行榜;專家分析,不良生活習慣是國人罹癌禍因。

統計顯示,從粗發生率資料來看,國人每10萬人中約有415人被診斷為癌症,平均每233名國人就有1人罹癌;女性罹癌新增幅度明顯高於男性,主因為女性罹患乳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肺癌人數逐年增多。



◆ 肥胖、空汙、少動 易罹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6138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4-14

甲狀腺癌與輻射有關

肥胖、少動不但易引發心血管等疾病,更是引發癌症的重要因素。國健署分析,過重及肥胖者罹患子宮體癌、乳癌發生率,分別為體重正常及過輕者的2.9倍及1.6倍;缺乏運動則是導致大腸癌、乳癌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首度進入十大癌症,國健署長邱淑媞說,甲狀腺與輻射線、肥胖都有關係。

空汙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肥胖易導致癌症,空汙問題也不容忽視,101年國人十大癌症中,發生人數第二名為肺癌,共新增1萬1692人,比100年發生人數增加633人,其中女性就有499人。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邱宗傑表示,女性肺癌主要為肺腺癌,雖目前認為原因不明,但臨床認為可能與空氣汙染,尤其PM2.5細懸浮微粒等有關,另外與二手菸、年輕女性吸菸人口增加、煮飯油煙等也可能都有關係,建議有家族史、吸菸等,至少40歲開始篩檢。

飲食問題比食安嚴重

不少民眾外食、應酬多,飲食普遍油膩、多肉,邱淑媞表示,資料分析顯示,國人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的可獲量(供應量)都高於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但蔬果可獲量卻偏低,食安問題雖不應發生,但國人多油、多肉、多糖等飲食問題,恐怕比食安嚴重。

肥胖者易罹乳癌

邱淑媞說,根據國內癌症登記分析,過重及肥胖者相較於體重正常及過輕者,較易罹患子宮體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等癌症;缺乏運動則會導致大腸癌及乳癌發生。

國人不運動比率高

依據2013年運動城市調查資料顯示,國人男女缺乏運動的比率,分別高達70.7%及83.4%;相較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國家,我國男、女缺乏運動的比率排名均居冠。

搭大眾運輸增加運動

邱淑媞說,歐美國家多認為騎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是增加民眾運動的好方法,但國人習慣騎摩托車,不但運動機會少、也影響空氣品質,她鼓勵民眾為了健康應該多騎腳踏車。

台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吳憲林表示,除了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改善空汙外,提高菸價以價制量,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肺癌方法。



◆ 城鄉差距 偏鄉失智盛行率是五都2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6108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4-14

失智症有「城鄉差距」,根據衛福部委託研究推估,偏鄉地區失智症盛行率約14%,是台北市等五都的兩倍以上,老年人口多、低收入人口多的屏東為例,醫師觀察,老人獨居、對失智不瞭解,許多長輩就醫時都已是中度失智。

87歲的簡爺爺,三年前家人發現他常重複做同樣的事,當時以為只是老化,但簡爺爺常出現只洗腳卻不洗身體等異常,還會不斷掃地、把垃圾丟到衣櫃,並錯怪媳婦沒有給他吃飯錢,讓需上班賺錢的家人疲憊不堪,去年才診斷為失智症。由於家中白天沒人,簡爺爺只能獨自在家,屏東基督教醫院派服務員每天固定兩小時服務,帶他洗澡、就醫、聊天、運動。

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詹智鈞表示,根據衛福部委託的100至102年失智症流行病學等資料推估,全台失智盛行率為8%,平均每12.5位老人,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失智有明顯城鄉差距,五都的盛行率約6.6%、非五都則高達14%,偏鄉是五都的兩倍多。

詹智鈞說,屏東地區老年人口、低收入人口多,且照護資源相對不足,近來針對300多名、45歲以上民眾調查,發現僅有35%聽過及瞭解失智症;且有50%認為,「忘東忘西」是隨年紀增長的正常現象,導致延遲就醫的現象相當普遍。

7-ELEVEN今年第二季公益募款與屏東基督教醫院合作,請民眾投下手邊零錢,作為「救失智」的高齡服務計畫,5月起將在屏東縣市30家門市,提供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給民眾檢測。



◆ 「童貞夫人」懼行房 做人助孕生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5198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 2015-04-14

苗栗縣吳姓女子無法克服行房恐懼,結婚11年始終做不了「愛做的事」,去年在家族傳宗接代的壓力之下,到彰化縣求醫,今年初產下龍鳳胎,但她怕痛而採剖腹產,到現在仍是「童貞夫人」。

彰化市博元婦產科醫師蔡鋒博開業行醫15年,研究43名陰道痙攣恐懼症患者的病例,在台灣生殖醫學會年會發表報告。他指出,患者大多家教嚴謹,平均拖延6.8年才求醫,就醫年齡平均35.9歲,醫師必須與時間賽跑「助孕」,僅19人如願懷孕生子,可見「想做人要趁早」。

吳女的丈夫是獨生子,婚後公婆期待抱金孫,無奈她害怕異物進入體內,丈夫再多溫柔、親密前戲也不能解除她的恐懼,每次「兵臨城下」就喊痛,一把推開丈夫。

去年公婆眼看她36歲,已跨過高齡產婦的年齡門檻,下最後通牒要小倆口趕快生育,給祖先一個交代。吳女夫婦經人介紹到彰化市求診,她的丈夫在診間坦言曾找專業人員諮商,都沒辦法化解妻子的行房心理障礙,這些年他都靠自己解決生理需求。

吳女經診斷罹患重度陰道痙攣症,因「急需做人」,醫師評估後,建議她先接受人工生殖科技治療,等生下孩子再治療恐懼行房的病症;吳女懷雙胞胎,今年初產下一男一女。產後醫師送她婦科專用「鴨嘴器」,教她適應異物插入,找回正常夫妻生活。

蔡鋒博說,台灣約1%的婦女罹患陰道痙攣症,有些採用「土法煉鋼」治療法,服用安眠藥讓丈夫在她不省人事時行房,有些希望根治病症又不好意思開口,等到鼓起勇氣已達高齡懷孕年齡,未必都能順利受孕,不少患者覺得求子之路很艱辛,選擇放棄,其實如能早一點求醫,「好孕」機率會較高。

新聞辭典/陰道痙攣 不治癒難受孕

陰道痙攣是指環繞陰道口和陰道外三分之一部位的內壁肌肉,在特定條件之下,因外界刺激導致非自主性的強烈收縮。罹患陰道痙攣症的病患對包括性交在內的任何插入陰道行為都感到疼痛,結婚後如果無法治癒,通常不能自然受孕。

醫界把陰道痙攣症區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前者發生在沒性經驗的女性,一般推猜與童年或成長期的負面性印象有關;續發性陰道痙攣可能由子宮頸發炎、分娩時創傷引起,也有些是心理因素造成。

※ 相關報導:

* 就怕奶不夠 9成追乳媽媽累壞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5362

一項針對全台近四百名哺乳媽媽調查發現,近九成曾擔心奶水不足而想辦法「追奶」(增加奶水)。辛苦的追乳過程讓逾九成媽媽累壞了,包括睡不飽、幾小時就要擠奶、腰痠背痛等。

雖然調查中九成一媽媽曾擔心奶水不足,但僅六成真正發生,顯示許多媽媽過慮。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兼任講師黃資裡說,一般寶寶從滿月到五個月大,每天所需奶水量約七百廿毫升。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表示,新生兒體重會因生理性排水而下降約百分之八,若下降幅度超過體重百分之十,可能是奶水攝取不足所致。媽媽太焦慮或睡不好、勞累、過度減肥而吃太少等,都會使乳汁分泌減少。此外,乳汁分泌量也跟遺傳有關,產婦可詢問自己媽媽過去的哺乳情形。

* 家庭主婦染愛滋 多因性伴侶不忠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4831

20年看診經驗中,不乏接觸到感染愛滋病的上班族或家庭主婦,她們未曾有過一夜情或性交易,也沒參加過集體性轟趴等聚會,卻在體檢或陪同篩檢時驚覺,明明生活單純規律,卻因伴侶或前男女友出軌或外遇,感染愛滋病毒而不自知,而且毫無症狀。

根據疾管署統計,女性愛滋病毒感染者中,家庭主婦是前三名,顛覆一般認為同性戀者、性工作者或靜脈藥物注射者才是愛滋病毒感染高危險群的誤解。顯見愛滋病傳染來源,不僅是傳統所謂的「高危險族群」,凡曾經發生高風險行為,或曾與高風險行為者有不安全性行為,皆可能感染,不可掉以輕心。

※ 相關報導:

快樂過生活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吃太油 國人罹癌風險居高不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7773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4-15

大腸癌穩坐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國民健康署指出,國人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的可獲量(供應及取得便利)都高過其他亞洲國家,養成「無肉不歡」、「靠吃減壓」等錯誤飲食習慣,增加罹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不健康飲食、菸、酒、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罹癌的危險因子,占癌症死因比率的百分之卅。

分析國內癌症登記資料發現,肥胖者較容易得到大腸癌,也易得到子宮體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等癌症。相較於體重正常者,體重過重及肥胖者的子宮體癌發生率和乳癌發生率分別高出二點九倍及一點六倍。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國人愛吃燒烤、油炸和甜食,不喜歡清淡的高纖食物,若不遠離致癌因子,癌症發生人數只會有增無減。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也說,研究證實速食會誘發女性初經提早,也會增加罹患乳癌機會。

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油脂、肉類等食品富含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吃多對健康有害。另外,環境汙染也可能致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民國一○一年肺癌發生率上升,除了已知受到吸菸及廚房油煙等因素影響,戴奧辛、PM2.5等空氣汙染也是病源,造成肺癌年輕化,臨床上不乏卅幾歲罹癌的案例。

一○一年皮膚癌新增個案也較前一年增加兩百多人,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推論,可能與臭氧層破洞導致紫外線增強有關。

邱淑媞表示,部分癌症可透過篩檢提前發現,統計一○一年的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個案中,四萬名都是經由篩檢發現癌前病變,接受簡單治療即預防癌症發生,民眾須打破「嘸症頭免檢查」迷思。

以乳癌第一、二期為例,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大腸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九成,第二期也有七成以上,一旦有明顯症狀就醫,通常為時已晚。



◆ 肺癌101年竄十大癌第二 女性占八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7818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4-15

衛生福利部昨公布民國一○一年國內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罹癌人數再攀新高,癌症時鐘也再次撥快,平均每五分廿六秒就有一人罹癌,較前一年加快十四秒。尤其一○一年的肺癌與肝癌發生率曲線首度呈現黃金交叉,肺癌新增人數比肝癌多出兩百多人,顯示肺癌已取代肝癌成為台灣新國病。

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醫院申報的癌症發生人數,一○一年新增九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名罹癌個案,較前一年增加四○一二人,大腸癌連續七年蟬聯榜首。

其他癌症排名依序是肺癌、肝癌、乳癌、口腔癌、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甲狀腺癌及食道癌,平均每兩百卅三人就有一人罹癌。

男性癌症發生率是女性的一點三倍,罹癌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

以死亡率來看,男性癌患死亡前三名為肝癌、肺癌、大腸癌,女性則是肺癌、肝癌和大腸癌。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罹患人數首度超越肝癌,發生率也首次與肝癌持平。肺癌比前一年增加六百卅三人,其中近八成是女性;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認為,可能與女性吸入二手菸、家庭油煙、空氣汙染的暴露有關。

另外,除了肝癌、胃癌的發生率下降,其他癌症新發生率均上升。邱淑媞分析,高齡化和肥胖人口增加,加上癌症篩檢推廣,使國內癌症發生率持續增加。不過肝癌發生率下降最多,她推測應與長期推動肝炎防治,或B肝及C肝感染者追蹤管理制度奏效有關。

大腸癌連續七年穩坐國病之首,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認為,除了國人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大腸癌篩檢比率提升才讓癌症個案人數隨之增加。

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在國際經貿組織(OECD)國家中,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第廿三位,死亡率排名卻是第十位。

邱淑媞指出,國人罹患肝癌、口腔癌、食道癌等高致死率癌症比其他國家高,低致死率的癌症發生率又較低,才會比率如此懸殊。

※ 肺癌可能因空氣污染與重金屬污染而產生。詳見原站。



◆ 找到生命出口 癌患擺脫情緒障礙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7104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陳惠惠/專題報導 2015-04-15

35歲,正是人生精華階段;婦人卻在剛迎來兩個新生命不久,被迫接受罹患乳癌的噩耗,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

另一位40歲婦人也罹患乳癌,但碰到丈夫外遇、婆媳失和,雙重壓力下罹患憂鬱症。

癌症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衛生福利部統計,民國100年共有42559人死於癌症,相較10年前32993人,10年來癌症死亡人口成長近3成。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痊癒,但多數病患寧選擇消極面對,甚至以自殺來結束生命。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研究發現,至少一半癌症患者有情緒障礙;他的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台灣每10萬名癌症病患就有96人選擇自殺,相較於歐盟僅14人,美國有31人,這項數字凸顯出癌症合併憂鬱或失志已成常態。

「癌症患者多少都會有生死交關的念頭」,草屯療養院院長張達人形容,「癌症就像十字架,患者必須忍受病痛折磨,還須承擔愧對親友的痛楚」。這種雙重折磨,往往成為壓垮癌症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癌症不像一般疾病,來得快去得快,通常需長期抗戰,結果就是意志力與信心消磨殆盡。張達人形容這種心情是,「期望治癒,癌症復發,希望落空」的過程,對患者往往很殘酷。

國外研究顯示,沒有精神病的癌症患者,自殺意念發生率從0.8%到71%都有可能,數據說明癌症患者精神壓力明顯高於常人。方俊凱說,就算沒有憂鬱症,癌症患者也有很大比率罹患「失志症候群」,陷入長期絕望,覺得生命不再有意義,甚至期盼死亡。

方俊凱研究顯示,台灣癌症病患自殺前3名分別是肺癌、口腔癌及乳癌。方俊凱說,這些疾病的共同特性就是,患者必須忍受較高的身心痛苦,且生活品質明顯下降,這也是病患自我放棄的主因。

國內研究發現家庭責任、宗教使命、親人關係、未完成的事及死亡恐懼,是支持癌症患者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這名35歲的新婚婦人,經過醫師輔導後,將所剩時間奉獻給2個小孩,另一位40歲婦人,則透過信仰,找回信心,重新接受治療。

癌症,有時已超越藥物治療,生命意義才是活著的關鍵。張達人說,親友家人的陪伴有時比藥物更重要,患者能從環境得到支持,才有活下去的勇氣。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說,臨床經驗顯示,生命有目標、有宗教信仰的患者,較能坦然接受治療、對抗病魔。

※ 相關報導:

* 北京「癌症旅館」 人滿為患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36659

中國癌症病患數目連年攀升,同時各地湧向大城市求診患者不斷增加,導致北京出現專供外省的癌症病人入住的「癌症旅館」,而且供不應求。據外媒報導,「癌症旅館」主要分散在治癌權威醫院周邊,並由民居改建而成,雖然處於法律灰色地帶,但竟有醫生轉介病人入住,中國官方媒體也曾發表過相關的正面報導。

fsj 提到...

腦袋會老化 靠運動「活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8682

世界日報 編譯張玉琴/綜合14日電 2015-04-16

聲譽卓著的「醫學研究所」(IOM)14日公布的報告指出,腦子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會老化,該所敦促老年人可藉由鍛鍊身體、控制血壓和血糖等,來保持腦子敏銳靈活。

該報告檢視了科學家對「認知老化」(cognitive aging)的了解指出,這種隨著年歲增長的心智功能轉變,不是阿茲海默症這一類的疾病,而是種自然過程,且並不都是壞事。 IOM主席、杜克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布拉哲強調,智慧能隨著年紀增長,歲月累積的經驗也是無價之寶。

布拉哲說:「每個人腦子都會老化,但老化的過程卻有極大不同。」老人如何保持敏銳認知能力受到極大關注,有充分的原因。該報告警告,即使是難以察覺的遲緩反應,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並使得老人更易成為詐財騙子的目標、開車產生安全顧慮或難以適應如今科技無所不在的環境。

報告說,雖然只有部分人認知能力有轉變,但多數老人對反芻資訊的能力都會減緩,也不能像年輕時一樣一心多用。此外,短時間的記憶力,即所謂的「有效記憶」(working memory) ,會隨著年紀而衰退,長期記憶卻通常能保持完整,不過,老年人要想起某個人的名字還是得花比較長的時間。

雖然腦子老化勢所難免,但仍有維持腦子敏銳的方法。IOM提供的最佳建議,就是多運動。布拉哲說,愈早開始運動愈好,但只要有開始,永遠不嫌太遲。

其他建議還有:

控制血壓和血糖,不吸菸,這些有助防止心臟疾病,而有害心臟的事物也有害腦部。

老人普遍使用的部分藥物,如對抗焦慮或失眠藥物、抗組胺劑、膀胱藥等,都可能造成思慮不清,服用時需多注意。

保持社交和心智活躍。

睡眠充足。

小心服用聲稱可改善認知功能的產品。布拉哲說,並無證據顯示維他命和銀杏等補充劑對此有幫助,而聲稱可訓練腦力的電腦遊戲是否真有幫助,仍無定論。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紐約華埠老齡化 帕金森症病例增
http://udn.com/news/story/6813/838368

老年人口不斷增多,曼哈坦華埠老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隨著年齡增長,發生帕金森症的幾率增加,醫學專家14日呼籲,需提早預防帕金森症,該病發病的平均年齡為61歲,但也可能提早在40歲或之前發病,美國每年新增大約5萬起帕金森症例。

....帕金森症的症狀有手掌、手臂、腿、下顎和臉部不停地震顫;四肢和頸部肌肉僵化;早期動作出現遲緩和困難現象;身體平衡及協調能力發生障礙;語言表達有障礙;喪失自主活動能力,如眨眼、微笑、行走時搖動手臂;後期發生記憶力退化現象及神智模糊狀況。

....彭道文給出多條預防和治療帕金森症的建議:一、日常生活中堅持運動,改善平衡能力,加強肌肉和關節靈活性,強健骨骼,促進血液流通,如太極、瑜伽等伸展性運動;了解自己的身體何時疲憊,避免給身體帶來疼痛和傷害的運動。....



◆ 健康你我他/一日罹癌 莫忘終生追蹤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9478

聯合報 劉燕麗/花蓮市 2015-04-16

罹癌的朋友都會和我一樣,從最初充滿「為什麼會是我?」的不平與質疑情緒,逐漸轉化為認命的態度,然後強忍著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幸運的人最後才能迎接重生的喜悅。3年前,癌症雖然復發,但我因受到法鼓山聖嚴師父「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啟發,徹底體認這是抗癌人生不可少的心理建設,只要堅定信心,沒有戰勝不了的病魔。

15年前,我在停經後因間歇性出血被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癌,由於已過生育年齡,於是接受子宮全切手術,事後切片化驗確證實是最初始的癌化,完全不需電療及化療,只需繼續驗血追蹤CA125的指數即可,而我也一直認真聽從醫囑定期驗血與門診,一晃眼10年都平安無事。

誰知,就在心情放輕鬆並且接手幫忙夜間照顧外孫的壓力下,身體不堪負荷,蠟燭兩頭燒的結果,免疫系統崩盤,竟導致骨盆腔內又長出一顆4公分大的腫瘤,雖然立即動了手術,但這次卻不再那麼幸運,我接受近一年的電療與化療痛苦過程,最後才走出陰霾。

由於癌症復發是在婦科器官全切之後的12年後出現,連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因此我同意醫院將這個案例列入教學研究對象。不過,這也提醒曾經或正在抗癌的朋友,務必切記「一日罹癌、終生追蹤」的必要性。

※ 相關報導:

* 腸癌患者術後未戒菸 腫瘤指數恐飆高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9467

今年65歲的張先去年發現罹患大腸癌1期,手術切除後住院期間病情頗為正常穩定,今年3月例行檢查中,卻發現腫瘤指數CEA異常飆高,讓全家都緊張得不得了,以為癌症復發,結果進一步追查發現,原來是抽菸影響檢測指數。

「醫師用很關愛的眼神看著我,拜託我戒菸。」張先生不好意思地說,自己是50年的老菸槍,總以為吸菸只會影響肺部,和大腸癌無關,手術後恢復良好就恢復抽菸,這次腫瘤指數飆高雖虛驚一場,他也嚇得戒菸,目前病況穩定。



◆ 每年近4千重症病患 急診等床逾2天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9476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4-16

各大醫院急診愈來愈塞,醫改會近期監測全國19家醫學中心急診即時訊息發現,全年累計有3742位檢傷分級列為最緊急的病患等床超過2天,另有3成應轉入加護病房(ICU)的急診病人卻無法在6小時內入住,暴露急診品質堪憂。

醫改會呼籲衛福部及健保署,應速檢討如何讓檢傷分類一級病人能在送急診的24小時內收住院、以及加護病房者能在6小時入住,列為醫學中心評鑑重點項目,且衛福部要公開急轉診登錄系統監測值、醫學中心病床運用標準、急診收治住院比率。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指出,國內醫院急診一床難求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依據美國急重症專家Chalfin的研究,急診重症病人如果無法在6小時內入住加護病房,死亡率會從8.4%上升至10.7%,住院天數也會拉長。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說,醫學中心急診滯留的原因,在於各醫院住院收床有潛規則,未必會把病床優先給最緊急的病患、多重共病的病患反而沒有病房要收;而且有8成醫院因醫護不足而關病床,加上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間調度失靈,使得病患總是集中某些醫院。

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陳日昌表示,盡快救治急重症病患是急診醫師努力的目標,但列為醫院評鑑項目需有其他配套,例如醫院沒達成該如何處置,另外,公開監測資料也要說清楚數值的意義,才能有效解讀急診現況。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回應,民眾就醫自由度高以及崇尚大醫院的「品牌迷思」是大型醫院急診壅塞主因,對於醫改會的訴求,衛福部會謹慎思考;她說,急診品質提升方案實施後,台大醫院下轉人次從8人上升至45人,可見部分成效。

※ 相關報導:

* 網購酒品醫材 擬有條件解禁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40119

部分網路禁售商品,可望有條件解禁。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近日要求財政部研議,在技術上可避免販售給未成年人情況下,應准許網購酒品。此外,衛福部也正研議,准許拋棄式隱形眼鏡、血糖機等二類醫材,可在網上販售。

經濟部表示,這些放寬有助拉近實體商店與虛擬店面差距,激勵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先前衛福部已放寬,有實體店面的藥商,可在網路上賣OK繃、紗布、假牙清潔錠等721種一類醫材,去年也准賣體脂計、保險套及衛生棉條等五種二類醫材。

fsj 提到...

健康你我他/樂觀面對罹癌 心靈更要強壯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42173

聯合報 愉凡/高雄左營 2015-04-17

其實身體早有警訊,是自己忽略了「注意」的危機。當第一次突發腹痛時,以為單純是肚子痛而未加理會,過了兩個月左右,又是半夜腹痛,這次任憑我擦盡整瓶涼油,由於疼痛難耐,讓我直冒冷汗,絞痛到翻胃直覺想吐,眼見情勢不對趕緊呼叫救兵,一大早趕往醫院掛急診。

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後,從腸胃科以為吃壞肚子,轉到婦產科懷疑卵巢扭轉,急需開刀,安排下午四點的手術,待清醒時已是夜深人靜,4天後出院,靜候等待看切片報告。

醫師用安詳平和的聲音,告訴我檢驗結果:「妳得了卵巢癌」,跟一般人一樣,乍聽之下有如青天霹靂,令人難以置信,直到透過醫護人員講解,知道詳細病況和未來治療方向,我的眼淚直落。當時我怎麼離開診間的,腦筋是一片空白,只見室外陽光普照,內心卻是感陰暗烏雲密布!

時間已兩年了,現在我持續定期追蹤檢查,但慶幸自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身體恢復。另外,我以過來人身分,既然生病發作是難以預料,但如果遇到了,更該醒悟省思,尤其心靈的狀態,也是健康復元的關鍵,千萬別深陷絕望未知的憂愁中,樂觀面對生病的事實,多自我觀察是否有異樣,婦女檢查的權利別輕忽,珍攝生命為時不晚。



◆ 乳癌首年治療 6成要自費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43298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4-17

健保自費支出加重情況越來越普遍,民眾就醫常遇到自費項目,癌症等重大傷病患者,更要負擔許多健保不給付的醫療支出;陽明大學教授黃心苑今天發表研究指出,乳癌患者第一年總醫療支出中,約六成需自費,主要花在新藥上。

健保署今天舉辦研討會,黃心苑以健保對財務風險保障為題,發表研究成果;研究樣本數是2001年至2010年間、有向私人保險申請醫療理賠的343名乳癌患者。

黃心苑檢視患者的醫療收據發現,乳癌第一年平均總醫療支出31萬4604元,其中60%是自費。自費支出項目中,藥物占六成比重最高;2001年至2009年間,藥品自費比率從63.8%升高到73.6%,直到2010年健保給付一項標靶藥物,自費比率才降為62.9%。

乳癌患者其他自費支出項目包括病房升等的差額、引流管、換藥等支出。黃心苑說,這是一項初期研究,還需進一步釐清是否因為患者有投保私人保險,因此對新藥、新醫材的支出有較高意願。

黃心苑說,如果經評估新藥有治療效益,健保署應納入給付範圍,否則,對沒有私人保險的重大傷病患者是沈重負擔;健保若無法提供適度的風險保障,民眾將對健保失去信心,未來健保將會更難調升保費。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說,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發生年齡層下降、可能再復發等因素,藥廠紛紛投入研究新藥,提供新的治療武器,但新藥價格高昂,目前新的乳癌藥物一個療程就要自費兩、三百萬元;癌症患者越來越多,在健保財務資源有限下,健保署應考量資源分配。



◆ 健保署:財源有限 定期升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43299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4-17

健保開辦以來,民眾自費比率仍未見改善,據衛福部統計,102年國人醫療保健總支出達9628億元,其中自費額占35.8%。

有了健保,民眾就醫自費比率多高才算合理?陽明大學教授黃心苑表示,文獻中並沒有類似的建議;但中正大學教授陳孝平表示,民眾的醫療支出不可能100%都由健保支付,否則健保可能會破產,例如英國的健保制度,患者看病不用錢,但近來後繼無力,亟待重整,主管機關需於有限的財源中,斟酌給付範圍。

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健保「保大不保小」已「積重難返」;由於新藥、新科技日新月異,患者自費支出項目中,新的特殊醫材比藥品負擔更嚴重,健保財源有限,若要增加給付項目,民眾就需多繳保費。

李丞華說,健保署會考量成本效益,定期讓藥品、醫材「升級」;例如目前給付傳統的心臟支架,後來推出的塗藥支架療效增加20%、價格卻增加200%,等價格下降後,才可能完全納入給付。

fsj 提到...

滑雪摔傷後 她竟變建築天才
http://udn.com/news/story/6810/843549

世界日報 編譯張玉琴/綜合16日電 2015-04-18

一名年輕女子滑雪發生意外後,突然對到過的地點和建築的所有細節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她被醫生診斷為「後天性學者症候群」(acquired savant syndrome),此罕見病例全球已知只有50例。

化名為「珍」(xoJane)的這名女子撰文指出,大學放寒假時,她和家人去滑雪,下坡半途,她以高速滑出斜坡邊緣,飛至半空,跌落地上即不省人事。不久醒來,她沒任何頭昏嘔吐症狀,只感到頭痛和肩部劇痛,隔幾天才發現嚴重脫臼和鎖骨斷裂。

但此意外後的數周,她的視力、認知能力和對事物的記憶,開始發生劇烈改變。她說:「我開始意識到看到的和腦內運轉的毫不相干,我還能夠記得所有我曾到過的地點,就像翻閱書本的每一頁,尤其對建築的記憶特別深刻。」

她坦承,曾有數周試圖漠視這些症狀,但是每天起床的偏頭痛令她疼痛難忍。她求診後,醫生對她的症狀很困惑,很快地她即成為神經專家研究的對象。她說,她不但能非比尋常地準確記得所有曾到之處的細節,而且能把她看過或到過的建築以完美的圖解繪出。

歷經一年多、數百次檢驗後,她被確診有「後天性學者症候群」,雖然目前全球已知有50個這種病例,但對此症起因卻了解有限。一名英國婦女跌下樓梯後,突然具有藝術才能;丹佛一名音盲青少年賽球跌倒後,卻變成音樂天才。

許多有此症的人,運用天上掉下來的天賦,發揮所長,但珍說,她大學所學與藝術、建築沾不到一點邊,所以還沒有享受到新天賦的好處,目前她做的只是一般的文書工作。不過她說或許有一天一切會改變。她說:「我一直考慮辭職,轉到繪圖、設計領域,因為我清楚自己有這方面的本事。」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蘇上豪/盜墓醫師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22/840416

報紙上偶而會讀到急診室暴力的事件,情緒激動的病患或家屬,毆打醫護人員;抑或是可以看到新聞媒體的報導,因為醫療糾紛,家屬召集大批人力到醫院灑冥紙、抬棺抗議,甚至是包圍醫院,造成緊張的醫病關係。前述這些脫序的行為,看起來似乎是震撼人心,或者讓人有行為野蠻的印象,但是和醫療史上曾發生事件比起來,可能還算是小兒科,底下談到的一件群眾暴力事件,應該會讓讀者們大開眼界。

故事的地點發生在1788年4月13日的紐約,當時在紐約醫院的解剖教室有位「白目」的醫學院學生叫約翰.希克斯(John Hicks),可能是研究解剖太無聊了,於是拿著一隻女性的手臂,對著樓下嬉戲的小孩高聲說道:「喂,這是你媽媽的手臂,我們剛從她的墳墓挖出來的!」



◆ 濫用萬靈丹 陸童尿檢含抗生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8001046-260301

旺報 2015年04月18日 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抗生素使用大國中國大陸,面臨的抗生素濫用危機已經蔓延到下一代。一項針對江蘇、浙江、上海千名兒童進行的尿液檢驗中,高達6成析出抗生素,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成為「人體培養皿」,有的體內甚至存在用於動物抗生素。這些初入校園的兒童,可能還不會自己看病服藥,但早曝露於抗生素無所不在的環境中。

抗生素如同一把雙面刃。中國大陸在臨床上抗生素不當使用、過量使用已成普遍問題,抗生素人均年消費量約138克,較美國僅13克高出10倍以上。英國經濟學家就曾警告,中國濫用抗生素問題可能培育出更多「超級病菌」,每年或奪上百萬人性命。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調查,進一步揭露大陸濫用抗生素問題,已成為下一代的沉重「負擔」。抗生素可略分5大種類,上千名江、浙、滬8至11歲兒童的尿液樣本,有58%檢出含抗生素成分,共有18種分布5大類的常見抗生素被驗出。尿液含2種以上抗生素的比例也高達四分之一,有樣本甚至檢出含6種抗生素、動物用抗生素。

可能導致發育不良

民眾對抗生素認識不足,抗生素被當成治百病的「萬靈丹」,是導致濫用的主因之一。2012年一項調查顯示,23.9%大陸民眾感冒後選擇馬上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也被許多家庭當成「家庭藥方」,一出現不適就自行服用。

這類抗生素成分長期存在於體內,除了對兒童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包括可能造成肥胖、腫瘤、哮喘,也等於把人體當成「耐藥細菌培養皿」,從小時候就開始「訓練」體內細菌產生抗藥性、耐藥性。

中耳炎細菌現抗藥性

往後生病,藥效必須一次次加強,使用更多種或更強效的抗生素壓制,若藥效「失靈」,病情可能更加嚴重。

抗生素濫用造成「超強細菌」的問題,兒童中耳炎病例即是一

小 靈 通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高等動植物產生的抗病原體或分泌的化學物質,主要能殺滅細菌,對黴菌、衣原體、螺旋體等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抑制和殺滅作用。目前已知的天然抗生素不下萬種,抗生素也可人工合成。

抗生素多被用於治療非病毒感染的情況,不同的抗生素對細菌體有不同的作用,但在臨床上,過度使用或濫用,已導致許多副作用,包括使細菌產生多重抗藥性。(陳怡君)



◆ 恐怖循環 豬雞抗生素終回人身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8001049-260301

旺報 2015年04月18日 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抗生素無所不在,針對江、浙、滬兒童進行的抗生素檢驗顯示,兒童尿液內還檢出「養殖業專用」抗生素,以及醫療臨床停用的抗生素。這說明兒童體內的抗生素不單來自藥物,也來自環境、肉類、水產、與「含抗食品」,再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

杭州一名兒童哮喘診治醫師指出,兒童體內測出抗生素,有可能是飲食起居間「被動」攝入,因為濫用抗生素的,不是只在醫療領域。他進一步指出,許多食品和環境中也含有抗生素,尤其牛肉、羊肉、雞肉、鴨肉等肉類,往往殘留不同種類的抗生素。

如報告中從兒童體內驗出幾種已於臨床治療停用多年的抗生素,顯示兒童也從食品等其他管道吃進抗生素。業者為了使動物、水產比較不易生病,選擇這類價格相對便宜的抗生素藥物,在動物飼料、水中廣泛應用,導致抗生素殘留,再透過食物鏈被人類吃進肚子。

另一部分則透過動物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二度對土壤、水體造成「抗生素汙染」。

其中一種於兒童尿液中被驗出的養殖業抗生素「金黴素」,就普遍被添加在雞隻飼料中,可抑制飼料中的微生物生長,控制肉雞盲腸中大腸桿菌數量,大幅提高肉雞生長速度,讓雞隻更快「上桌」。金黴素還能防止豬隻腹瀉,提高母豬繁殖能力。

也因為大陸肉類產品被貼上「含抗」標籤,歐盟從2002年起就全面禁止來自大陸的食用肉類產品進口。

fsj 提到...

熬夜又感冒 壯男路跑休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4806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4-20

路跑風潮夯,上周末全台就有近廿場路跑活動,但中暑頻傳。一名體格健壯卅五歲男子,平時常參加四十二公里全馬比賽總順利跑完全程,沒想到日前卻在一場內湖區越野十公里路跑中,抵達終點卻休克、神智昏迷、發高燒。

收治這名病患的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男子賽前工作忙碌,常熬夜,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雖然平常體力頗佳,但因睡眠不足又感冒,導致心肺功能變差,血液循環不佳,皮膚排熱功能差,引發中暑。

通常路跑中暑原因可分個人及外界因素,外界是指環境溫度和濕度。朱柏齡建議主辦單位應避免在夏天等高濕高溫的月分舉辦路跑,並避開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的炙熱時段;若天氣預報當天高溫,開跑時間可提早,且需準備冷水或冰水池讓跑者降溫。

另外,跑者開跑前需有1至2周的「熱適應」訓練,例如增加日曬時間及運動量;賽前半小時需喝足五百毫升的水,若參加十公里以上的馬拉松,一定要在中途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過度缺水而中暑。

朱柏齡說,曾有民眾和朋友參賽,因擔心落後或想獲得名次,即使超過體能負荷仍硬撐,其實很危險。他提醒,跑步過程中若出現頭昏、口乾、嘔吐、心智狀況改變等中暑前兆,最好立刻停下來休息。

童綜合急診中心執行長盧立華表示,除了中暑,路跑過程也可能發生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就算健康檢查報告正常,也很難完全排除意外。



◆ 小心! 飛蚊症是視網膜剝離徵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0025

聯合報 記者蔡昕穎/新竹報導 2015-04-21

季節轉換,小心視網膜剝離!十多名竹科工程師,近期到新竹馬偕醫院接受健檢,竟發現有8人視網膜破裂,幸好即早採取雷射手術修補,免去視網膜剝離的危險。新竹馬偕醫院眼科主任蔡裕棋表示,季節轉換或溫差大時,容易讓有破裂的視網膜剝離,建議20歲以上、有600度以上近視民眾定期做眼睛健檢,保護靈魂之窗。

「醫生,我一隻眼睛突然看不到啦!」一名男性左眼突然看不見,經蔡裕棋檢查發現是視網膜剝離造成的失明。

蔡裕棋說,人都用雙眼觀看物體、生活,但主要由主力眼掌控平常用眼,這位患者其中一隻眼睛的視網膜緩慢剝離,因為是非主力眼剝離,所以本人沒有即刻察覺而延誤就醫。發生視網膜破裂的患者,有三分之二是600度以上高度近視所引起,另外三分之一的發生原因無法明確歸納。

他指出,如果出現「飛蚊症」情況,就可能是視網膜破裂徵兆。飛蚊症分「牽扯性」與「退化性」,牽扯性是指高度近視的民眾,劇烈運動時更容易牽動視網膜而造成剝離,也受溫度、季節影響,在季節轉換的此刻,就是高度近視者容易出現飛蚊症的時節,有破洞就應立即進行視網膜雷射修補手術。

而「退化性」視網膜破裂就是年紀大了,視網膜與眼球中間的液體不再如年少時黏稠,季節轉換及溫差大時就容易讓有破裂的視網膜剝離。



◆ 口臭不敢交男友…扁桃腺結石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49898

聯合報 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2015-04-21

一名長相清秀的妙齡女子苦於口臭,平常不敢開口,連男朋友都不敢交,直到就醫發現扁桃腺結石,造成口氣不好,經開刀切除後,才擺脫夢魘。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說,口臭惱人,平時三餐飯後可刷牙,搭配牙線清理牙縫,若長期口臭找不出原因,應及早就醫。

醫師表示,這名女患者年約20多歲,她來求診時,詢問有何症況,竟然閉口不說話,從口袋裡掏出便條紙,上面寫著「我有口臭」四字。她掩嘴說,因有嚴重口臭,平時不敢開口,連男朋友都不敢交,也擔心被嫌棄。

醫師檢查發現,患者右側扁桃腺有結石,且嚴重發炎,主因是扁桃腺凹槽開口較大,食物通過食道時,殘渣容易卡住,長期形成結石而口臭,切除右側扁桃腺,解決口臭問題。

另名50歲患者也苦於口臭,看診時怕被聞到,噴了濃郁香水。她抱怨老公都笑她「吃到餿水」,令人困擾。

劉博仁說,患者血液驗出念珠菌,原來她愛吃甜食、蛋糕,又有婦科感染的問題,減少攝取甜食,治療婦科問題,症狀即可解決。

劉博仁指出,口臭可能是其他疾病警訊,糖尿病患口氣偏腐爛水果味,若肝有問題會有雞蛋腐臭味,洗腎患者容易有尿騷味或魚腥味,慢性鼻竇炎、扁桃腺發炎有類似乾酪發酸味,消化不良、胃酸逆流則有特殊的酸臭味。

※ 相關報導:

* 愛吃這些美食 牙齒壞得快!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845960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倫敦知名牙科醫院「Elleven」臨床主任帕特爾醫師(Sameer Patel)點名多項英國人最愛的外帶食物,恐怕對牙齒及口腔造成不良影響。而這些食物,也多是國人喜愛的東西。

1.印度與中華料理→ 調味料讓牙齒變黃
2.中東料理沙威瑪→ 大口咬下顎痠痛
3.義式料理→ 醣類會侵蝕琺瑯質
4.速食點心炸魚和薯條→澱粉卡牙縫 蛀牙推手
5.泰式料理→醬汁含小粒堅果 琺瑯質殺手

fsj 提到...

全台最不愛運動縣市 桃竹苗都上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0915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5-04-21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最新台灣運動地圖以及國人運動行為調查報告,發現15歲以上國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三人活動量不足,無法達到每周150分鐘、會流汗也會喘的運動量。

男性平均身體活動量不足率為69.5%,女性高達83.1%;35至39歲壯年不運動情況最嚴重,高達83.2%運動不足。

進一步分析各縣市資料,苗栗縣民是全國最不愛運動的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達78.8%,;台東縣民是全國最常運動的,但仍有71%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9個國家比較,國人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排名第一。

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利用台灣大型追蹤世代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每周約90分鐘)可以減少14%總死亡 、10%癌症死亡及2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延長三年壽命。

國人普遍身體活動量不足,且35至39歲身體活動量不足情形最嚴重,平均每五人就有超過四人運動量不足。

身體活動量比率最高的是15至17歲的青少年;而中壯年運動量最少,還不如70歲以上的老年人。

國健署去年針對全台20個縣市、2萬1360人進行「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了解受訪民眾的運動頻率、活動量。國健署建議民眾,每周應累積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運動時應流汗、會喘,這樣才能收到運動效果。



◆ 台東健康城市開跑 胡美瑛談戒酒經驗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3655

自由 2015-04-21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遠離紅標米酒,家人更愛我。」延平鄉民胡美瑛原本是天天用紅標米酒麻醉自己,搞到手足及兒子都遠離,參加縣府戒酒馬拉松成功戒酒至今已四年多,她說,宗教信仰是戒酒的一大助力,讓她找回家人的愛,身體更健康,當年一起喝十七瓶米酒的夥伴一腦中風,一肝硬化過世了。

縣府推動「宜居台東、健康城市」,迄今邁入第五年,縣長黃健庭坦言,台東縣仍有多項惡習高居全國第一名,包括最肥胖縣市、肺結核率、兒童齲齒率最高、平均餘命最短的縣市,這些都須從改變縣民的生活及健康衛生習慣著手,而這場戰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昨天下午縣府邀集各局處首長、鄉鎮長及社區代表,一同宣布今年的活動開跑,不僅全體縣民要一起甩肉八公噸以上,也請來戒酒多年的達人經驗分享。

胡美瑛表示,以前很愛紅標米酒,愛到兩隻愛狗都取名「紅標」及「米酒」,與朋友相聚共喝掉十七瓶米酒是基本瓶,身體因此胖到八十四公斤,每次酒醉,口氣心情就不好,不僅兄弟姊妹遠離,就連管教兒子時,都被兒子嫌喝醉沒資格講話。

四年前延平鄉衛生所因戒酒馬拉松活動找胡美瑛加入,胡美瑛說,當下也質疑自己是否辦得到,將禱告詞貼滿客廳牆壁,一想喝酒就禱告,大喊「奉耶穌之名,撒旦退去!退去!」果然奏效,至今未再酗酒,體重變輕盈,親友更愛她,這幾年也當起志工,協助衛生所推動減重節酒。



◆ 未成年不能隆乳 5成大學生不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1000695-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21日 邱文秀/台北報導

衛福部規定,未滿18歲不能整形做隆乳、削骨等侵入性美容手術,但台北市衛生局調查發現,有5成的大學生不知此事且多數美醫常識不足,衛生局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合作,願到大專院校演講正確皮膚保養及醫美知識,歡迎預約。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劉越萍表示,為了美觀與自信,不少人想用美容醫療來「改頭換面」,北市衛生局2014年曾針對大學在校學生進行美容醫學問卷調查,意外發現有18.8%的學生做過美醫,且有91.7%不了解販售或贈送美醫優惠券是違法的。

劉越萍說,調查發現50%的大學生不知未滿18歲、未取得監護人同意不得施作非醫療必要美容手術,更有80%認為非醫護人員可提供醫療諮詢及療程建議。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醫師指出,其實年輕肌膚根本不需要打玻尿酸或肉毒桿菌或雷射,有許多人由非專科醫師做了「埋線拉提」,結果造成潰爛化膿,回頭找專科醫師補救的例子很多。

北市衛生局表示,近年與整形外科相關的醫療爭議案持續增加,2013年有84件,2014年則有146件,且2014年違規醫療廣告件數統計查辦507件,裁罰總件數109件。若大專院校對正確美容醫學知識有興趣,衛生局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合作,可到校演講,意者可撥1999轉7080洽詢。

fsj 提到...

3字頭熟女 近9成運動量不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2000440-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22日 林宜慧/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昨公布2014年台灣運動地圖,15歲以上國人高達7成6身體活動量不足,女性更達8成3,進一步分析性別與年齡層,25至39歲女性不足率最嚴重,每100人就有88人不愛動!若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9個會員國家比較,台灣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排名第1高。

身體活動量不足定義為「過去1個月內平均1星期,運動未達150分鐘中等費力(會喘)程度」;聯合國指出,活動量不足已經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危險因子之一,若每周活動量足夠,可減少21%至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

國民健康署針對台灣20縣市(金門、馬祖抽樣困難,不列入調查)共2萬餘名15歲以上民眾,進行「健康為和行為監測調查」,排除掉各縣市抽樣年齡層差距後,結果顯示:76.3%民眾身體活動量未達標,尤以女性83.1%明顯高於男性69.5%。

若以年齡層來區分,35至39歲民眾不足率83.2%最為嚴重,其中女性從25到39歲都維持在88%以上,男性則是從30歲後躍昇10%。

台灣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遠高於進行同樣調查的歐美國家、日本等29個OECD會員國(29國中位數為43%),排名第1高,比不足率最接近的英國(66.5%)與日本(65.3%)都高出1成以上。

另以縣市比較,不愛動前4名分別為苗栗縣、雲林縣、新竹市及桃園市,每100人中不到22人活動量達標,台東縣雖為不足率最低的縣市,仍有7成1懶得動。

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各地區差距不大,顯示身體活動量不足是全台普遍現象,而此調查尚未細究地區、年齡層、性別等不足率的差距因素。

她指出,國內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每周約90分鐘)可減少14%總死亡率、10%癌症死亡率及2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延長3年壽命。

台大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則提醒,民眾若是因為上班繁忙難運動,可利用上下班交通中增加走路時間,也可以增加身體活動量。

※ 相關報導:

* 肥胖引起 小二就有脂肪肝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2328

兒童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愈趨常見,亞東紀念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林裕誠5年來臨床觀察,發現脂肪肝不是成人專利,最小的患者年僅7、8歲,籲家長當心。

據衛生署針對台灣地區第3次全國營養調查顯示,約20%的兒童、青少年的BMI有體重過重、甚至是肥胖的問題。林裕誠也說,觀察100個看診的肥胖兒童裡,半數已有脂肪肝,最小的才小學2年級,令他大感意外。



◆ 入睡前進食 增加乳癌風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1231

世界日報 編譯黃秀媛/綜合20日電 2015-04-22

研究結果顯示,在深夜吃晚餐或點心,可能提高婦女得乳癌的風險;定時用餐和提早吃晚飯,則可以降低這種風險。

「每日郵報」報導說,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延長每天最後一次進食與次日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可降低得乳癌風險。

他們發現夜裡禁食時間較長的婦女,血糖控制得好得多。夜間禁食時間每延長三小時,餐後血糖含量會降低4%,不論食量大小。

以前的研究發現血糖含量較高的婦女,比較可能得乳癌,即使她們並沒有糖尿病。

參加新研究的婦女表示她們每天平均進食五次,夜間平均禁食12小時。

研究結果顯示,夜間禁食時間較長的婦女,每天攝取的熱量、晚上10時以後吃的熱量、每天進食次數都較少。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說,提早吃晚飯以延長夜間禁食時間,可能是降低乳癌風險的新策略,大多數婦女也都應該能夠瞭解和採用這種簡單的飲食改變。

該校的派特森博士(Ruth Patterson)說,防癌飲食建議通常強調少吃紅肉和精製穀物、少喝酒,多吃蔬菜水果,現在新證據顯示進食次數和在何時進食,也會影響罹癌風險。

他們建議做大規模臨床實驗,以證實夜間禁食有助於控制血糖和降低得乳癌風險。

※ 相關報導:

* 肝病吃生蠔 染海洋弧菌變全癱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2311

33歲吳姓男子不知自己有肝硬化,跟朋友聚餐吃生蠔,返家後發燒、吞嚥困難,送醫後即無法呼吸,導致缺氧性腦病變而休克,醫師診斷為感染海洋弧菌,甦醒後可張開眼睛,但失去自主能力。

梧棲童綜合醫院追蹤發現,患者腦部出現慢性腦積水(水腦症),因凝血功能不佳,為免產生腦出血併發症,醫師以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在腰椎、腹腔各開4公分以下的切口,從腰椎第三至五節接縫處,以一根長針注入腰椎脊髓腔,再將細管從針的孔道放入腰椎脊髓腔,將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腔,術後持續接受復健。



◆ 部分維他命 恐增罹癌機率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1232

世界日報 編譯孫梁/綜合20日電 2015-04-22

為了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許多人以為,多吃維他命和鈣片等礦物質補品會有幫助。但癌症專家的最新研究顯示,儘管許多企業宣傳他們的補品可以防癌,但不少補品其實是弊大於利。

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的癌症預防主任白爾斯在研究中發現,許多補品甚至使人更容易罹患某種癌症。

白爾斯在20多年間,對30多萬人進行了多項補品與癌症關係的研究。他和研究人員觀察到,常吃水果和蔬菜的人罹癌的機率降低,因此他假設,可用同樣含有維他命和礦物質的補品替代水果蔬菜。

但結果卻相反,補品不但沒有降低罹癌機率,反而增加了罹患某種癌症的風險。白爾斯20日在費城舉行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上,提交了他的研究報告。

白爾斯認為,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政府應對補品業做出更嚴格的規範,基於安全考慮,目前已是限制補品的時候。

白爾斯在研究中發現,攝入大量b胡蘿蔔素補品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增大。如果是硒的攝入量大,患皮膚癌的機率會增加。男性攝入維他命E,會提高攝護腺癌的發病率。葉酸、維他命B的攝入若是過量,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將增大。

補品為何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導致罹癌機率上升,目前仍不得而知。

白爾斯的另外研究還顯示,其他許多補品對罹癌機率沒有明顯的作用,既不會降低,也不會提高。



◆ 健康你我他/睡得著吃得下 化療完我胖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1925

聯合報 傅清波/北市文山 2015-04-22

6年前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從職場退休,陪伴老人家兩年後,母親撒手西歸。喪事未滿百日,自己無意間發現乳房有硬塊。經醫院檢查及手術,確診為三陰性乳癌一期的患者。

因為有宗教信仰的依託,我比家人的心情還要安定,相信「事出必有因」。我勇敢的面對六次化療,抱著歡喜的心情去經歷,感謝老天讓我及早發現,反省自己過去遇事生悶氣,熬夜不早休息的不良生活態度,於是祂以此警惕我,再給機會愛惜自己的色身。

或許是全然的接受和心境的開朗,我在六次化療過程中未出現副作用,而且睡得著、吃得下,每兩個鐘頭感覺身體的細胞們不斷的要求,要趕緊吃下有營養、有能量的好食物。療程結束後,我竟然胖了7公斤。在尚未掉髮前,我就主動的剃光頭髮,還打趣地對家人說:「不必出家也可以剃光頭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現在的我,每天感恩老天給自己再一次重生的機會,盡力活在當下,過著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放過自己,不再生悶氣。見了朋友可以大聲的對他們說:「我只是生了一場病,我不是病人。」

fsj 提到...

每天吃菠菜 大腦年輕11歲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3114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1日電 2015-04-23

菠菜不但使大力水手變成肌肉男,也許還能使大腦年輕。

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吃菠菜和其他綠葉青菜的退休人士,腦筋保持敏銳的的時間較久。而且沒有必要一碗接一碗地吃青菜,每天吃一份到兩份,腦力就相當於比他們年輕11歲的人。

研究員表示,像多吃青菜那麼簡單的方法,可能就可抵抗阿茲海默症。這種疾病和其他失智症到2050年,在全球將影響4400萬人。由於目前的藥物效力有限,找尋治療方法又一再失敗,一些醫生認為,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方法。

芝加哥的拉什大學(Rush University)研究員,調查950名男女的飲食。這些志願者的平均年齡為81歲,接著每年請他們接受整套的腦力測驗,最長10年。

研究員在波士頓舉行的「實驗生物學」會議中指出,常吃菠菜和羽衣甘藍等綠葉青菜的人,他們的大腦老化較慢。青菜的效力很強,認知衰退平均延緩11年。

據信青菜所含的維他命K、葉酸或維他命B9、天然色素葉黃素(lutein)和β-紅蘿蔔素,是青菜能保護大腦的原因。

研究員瑪莎.莫利斯(Martha Morris)指出,記憶力或認知力喪失,是耆老最大的恐懼。由於認知衰退是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的主要症狀,增加進食綠葉青菜,可能是保護大腦的一種既簡單又廉價的方式。

莫利斯的下一個研究主題,將是找出青菜的養分如何滋養大腦。在她找出答案以前,不愛吃菠菜的人,也可從紅蘿蔔、番茄和甜椒,攝取維他命K、葉黃素和β-紅蘿蔔素。

※ 相關報導:

* 失智症人數增 醫師憂影響國力
http://udn.com/news/story/9/855236

老人失智走失時有耳聞。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白明奇表示,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若不能妥善照料,恐怕會影響國力。

身兼成大醫院醫師及成大失智症中心主任的白明奇指出,流行病學調查,失智症多發生在65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但在他的門診中也不乏40、50歲的病人,甚至還有30多歲就發病,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 嬰喝配方奶 過敏到吐血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4806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鹿港報導 2015-04-23

「我的孩子吐血了!」彰化縣28歲黃姓婦人因奶水不足,餵4個月大的男嬰喝配方奶,但想不到兒子過敏,嚴重至吐血。醫師說,若嬰兒便中發現血絲、或有嘔吐物帶血,都要盡速就醫。

黃母說,她因奶水不足,都用配方奶餵食兒子,半個月前兒子突然吐血,原以為感染急性腸胃炎,但吃藥後仍無改善,吐血更嚴重,趕緊到彰濱秀傳醫院檢查。

彰濱秀傳小兒部醫師吳孟哲說,藉由胃鏡發現男嬰腸胃道多處出血、潰瘍,切片後確定男嬰對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過敏,改用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男嬰不再吐血。

吳孟哲說,嬰幼兒的腸胃道免疫及防禦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導致牛奶中的蛋白質未完全分解,直接穿過腸胃道,引發過敏反應。

他建議,1歲內的嬰幼兒容易對牛奶蛋白過敏約占2至3%,若家長發現孩子有血便、反覆性嘔吐、腹瀉脫水、生長遲滯等情形,都要盡快就醫。

fsj 提到...

運動後吃對食物 營養師:不會胖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8535

聯合報 游乃嘉/新北市廣川醫院營養師 2015-04-24

國人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了,但在運動的同時,許多人開始疑惑,到底運動後能不能吃點心?會不會吃了點心反而越來越胖?

運動後,補充營養是相當重要的,許多研究已發現,補充適當的營養並不會使體重增加。且若在運動後1~2小時內攝取適當食物,營養素並不會變成脂肪囤積在體內,還可以幫助恢復體力,避免身體過度疲勞。簡單來說,需補充醣類來補足消耗掉的肝醣,且需蛋白質來增強肌肉組織。

建議運動後可攝取醣類一份及蛋白質一份當作點心。醣類包含全穀根莖類、水果類、奶類,一份相當於全穀根莖類的地瓜半條,或是燕麥片3湯匙、吐司半片,水果類的分量以女生拳頭般大一顆或碗裝八分滿(如柳丁一顆、香蕉半根、大芭樂半顆等)。而蛋白質包含豆魚肉蛋,一份蛋白質可以選擇低脂牛奶一杯240毫升,或無糖豆漿一杯240毫升、水煮蛋一顆。

糖尿病病患可藉由運動,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來幫助血糖控制。運動前、後更需要積極的監測血糖,避免運動造成的低血糖發生。運動時不妨隨身攜帶糖果或果汁,一旦發生低血糖時可盡快補充。建議可請教營養師詳細的飲食評估與飲食計畫,並且詢問醫師或衛教師有關運動時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的注意事項。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運動指引,健康成年人一星期運動3次,每次至少20至30分鐘,才能幫助心肺耐力和改善身體組成。在運動後補充足夠水分,選擇適當的點心補充,必要時詢問營養師,才能讓運動效果更好。



◆ 中醫治療「肝硬化」 「製附子」有解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4568

自由 2015-04-24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50歲的蔡先生是肝炎患者,30歲起就長期酗酒,去年底因嚴重肝硬化引起的腹水感到腹脹不舒服,並出現黃疸、雙腳水腫;後來服用中藥煎藥一週後有改善,胃口變好、睡眠品質也改善。

三總院方表示,蔡先生有服用利尿劑減輕腹脹及雙腳水腫,但症狀反覆,且易感到頭昏不適;同時因體力差、全身倦怠,需在家休養,只好暫停工作;加上胃口不佳、夜晚不易入眠,且右肋骨下緣有疼痛感,因此到中醫部尋求治療,醫師用「製附子」藥材減緩症狀。

三總中醫部主治醫師林睿珊表示,當肝硬化時,肝門靜脈將血流送入肝臟時會遭受阻力,使得門脈壓上升,「門脈高壓」是肝硬化最主要的併發症,由門脈高壓引發的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更佔了肝硬化患者死因的1/3。

林睿珊表示,三總研究團隊曾以動物實驗,證實「製附子」可有效降低門脈壓,且改善門脈高壓大鼠腸繫膜的曲張程度,此研究結果也已經刊登在《實驗生物與醫學(EBM)》期刊。

目前「製附子」是處方用藥,林睿珊醫師提醒,不要自行至中藥房購買服用,需經醫師審慎評斷及處方用藥,以免吃出問題。



◆ 藥價差驚人 一年高達200億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9798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4-24

健保署歷經九次調整藥價,但醫療院所獲得的藥價差還是驚人。健保署統計發現,102、103年藥價調整前,醫學中心可賺取的藥價差逾兩成,診所及藥局更接近四成,估計一年藥費1500億元,藥價差有200多億元。

健保署以藥價調整控制藥費成長,今天健保署在全民健保會報告「藥價調整對病患權益影響」,根據藥價調整的申報資料統計,發現102年、103年藥價調整前,醫學中心藥價差約23%,區域醫院兩年度各是25%、27%,地區醫院31%、32.5%、診所及藥局更達38%左右。

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說,健保署的藥價調整都是跟在市場機制後頭,雖然常有藥廠喊藥價砍到見骨,但以心血管常見藥品「脈優」為例,目前有20家學名藥競爭激烈;健保署核價一顆6、7元左右,但還是有醫院可以買到一顆只要8毛錢。

但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認為,無法縮小藥價差,顯示藥價調整政策失靈,每次只有調價的第一年有效果,醫院還是要求藥廠要有折扣,賺走藥價差,應合理管控。

督保盟:憂心藥品品質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健保給付的藥品中,有1354項一顆藥低於1元,很可能有藥廠當成買其他藥品的「贈品」,另外有5663項介於1至5元間,合計低於5元的超過7000項。

她表示,低價的藥物品項以治療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居多、甚至還有抗生素,藥價給付偏低、加上藥價差,為了壓低成本,很難不讓人擔心藥品的品質。

※ 相關報導:

* 陳列過期藥、茶葉袋裝藥 藥局違規逾5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8537

民眾濫用抗生素,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5個月內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藥局清查,41家藥局中有22家違規,違規率高達5成4,違規最嚴重的是開架陳列處方使用的抗生素、避孕藥,其次為藥局無處方卻調劑處方藥及陳列過期藥品,還有一名藥師長期將剖半藥品以舊茶葉袋包裝然後賣給診所,違規22家業者已開出51萬多元罰鍰。

* 打針自拍遭拒 護理師:我的手是隱私
http://udn.com/news/story/7320/858855

林姓男子前天與同行友人到醫院諮詢及注射疫苗,原想自拍打針過程,被護理師以違反醫院規定制止,最後由護理長帶領辦理退費。....院方指出,醫院內規在醫療過程中,禁止拍照;至於護理師的隱私,院方表示尊重。竹縣衛生局長殷東成表示,若未拍攝到其他病患、醫療器材等,並無明確規定不能自拍,若媒體有需求可向衛生局申請,代為協調。

fsj 提到...

偏鄉沒牙醫 學童爛牙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0985

聯合報 記者陳雅玲/雲林報導 2015-04-25

雲林縣偏鄉牙醫師不足,全縣僅有175位牙醫師,不到台北十分之一,口湖鄉、四湖鄉當地更是一位牙醫師都沒有,學童蛀牙就醫不便,幾乎每2個學童就有一位蛀牙,不少鄉村經常可以看見小朋友滿口蛀牙咧嘴大笑的模樣。

雲林縣國小4年級學童101學年度健康檢查蛀牙學生超過60%,經過頻繁的衛教宣導,102學年度仍有49.9%的學童蛀牙。

雲林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沈茂棻表示,台北有近3千位牙醫師服務,雲林縣只有175位,除口湖鄉、四湖鄉一位牙醫都沒有,台西、二崙、元長、水林等鄉鎮都只有一位牙醫師服務,不如都會地區就醫方便。

沈茂棻表示,因為到診所看牙齒,車程可能超過半小時,加上許多學童都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認為小朋友長大就會換牙,對於蛀牙一事並不在意,缺乏相關潔牙常識,導致偏鄉蛀牙率偏高。

沈茂棻說,小朋友雖然會換牙,但是如果從幼稚園乳牙就蛀光,會影響小朋友的咀嚼能力,進而影響腸胃消化,對學童的健康影響甚大,呼籲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牙齒健康,每半年固定檢查,別等牙齒蛀光了才來就醫。

※ 相關報導:

* 用過保險套放嘴裡 8歲童被迫檢查性病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59998

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八歲男童在學校操場上撿到一個用過的保險套,以為那是氣球,而放進嘴裡,這個大意之舉讓他被迫接受包括愛滋病在內的所有性病檢查。

這名男孩來自班奈特(Bennett),她的母親阿麗莎(Alicia)說,孩子做完所有性病檢測需要一年時間。她說:「他有得愛滋病、C型肝炎(Hepatitis C)、皰疹(Herpes)、淋病(Gonorrhea)、花柳病(Chlamydia)的風險。」她還說,兒子的命運有可能被永遠改變,可能要背負百萬美元的醫藥費。



◆ 250億「藥價黑洞」 進醫院經營者口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0724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2015-04-25

健保藥價差長期遭受詬病,最新資料顯示,全台各級醫院賺取的藥價差最高達到38%,估計一年至少有250億健保費流入醫院經營者的口袋。

由於各家醫院殺價能力不同,一顆10塊錢的健保藥,醫院可能用8塊錢就能買到,剩下的2塊錢就進入醫院經營者口袋,但其實這些錢都是民眾所繳的健保費,也就是所謂的藥價差或「藥價黑洞」。

健保署規定,專利藥的合理價差空間是15%,但最新藥價調查資料卻發現,基層診所賺取的藥價差高達38%、地區醫院有32%、區域醫院有27%、醫學中心也有23%。

健保署並未透露到底有多少健保費流入醫院經營者口袋,但健保會委員、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估計,醫療院所一年所賺取的藥價差至少高達250億元。儘管健保署近年為了縮小藥價差祭出多項管控措施,但謝天仁認為,數據說明健保節流措施已明顯失靈。

面對醫院大賺藥價差額,健保署卻認為這是市場機制使然;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台灣藥業高度競爭,醫院有很強的殺價誘因,健保署訂定藥價必須公平,不能因為醫院不同而採取差別訂價。

除了有大量藥價差額流入醫院口袋之外,因健保制度台灣的藥價長期一直比英美等國便宜,十大原廠藥在台售價全數比國際低,坊間長期一直有藥廠因利潤微薄,恐有退出台灣市場的疑慮。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郭垂文表示,根據該署調查,十大原廠藥至今沒有任何一項藥品退出台灣市場;他說,健保署針對145項必要及罕病藥品已列入保護清單,部分劑型也有保障價格,藥價調整是為了引進新藥,不會損疾病患權益。



◆ 嬰幼兒喘、咳、痰 小心早產兒SARS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0725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4-25

被稱為「早產兒SARS」的呼吸道融合病毒,一年四季都在台灣流行,症狀與感冒類似,但由於多半出現「喘、咳、痰」三種症狀,家長若輕忽,2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此病毒,恐會出現呼吸困難等問題,嚴重甚至會有致命之虞。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璟隆表示,當出現喘的症狀時,屬細支氣管炎的問題,病原最常見的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過去對呼吸道融合病毒的認知是「具有季節性」,但這樣的觀念是從國外而來,台灣的狀況反而是一年四季都有案例,特別是春天3到5月或8月到10月,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案例最多,應是受到季節變化帶來溫差、雨量的影響。

馬偕醫院新生兒科許瓊心表示,曾有一名32周的早產兒,因家長罹患輕微感冒而傳染給幼童,初期的症狀為輕微的咳嗽,突然間竟出現「呼吸暫停」,家長立即送醫治療,所幸經搶救後並無大礙。

黃璟隆和紀鑫都表示,台灣有將近9成兩歲以下的幼童,都曾罹患具有高度傳染力的呼吸道融合病毒,提醒家長要記住「防、毒、洗、戴、動」預防策略,獨立使用餐具、勤洗手、戴口罩及多運動,讓高危險群施打單株抗體,防範病毒上身。

fsj 提到...

80歲驚見乳癌 百歲阿祖打敗病魔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4865

自由 2015-04-26

黃詹梅勇敢化療 笑看生死

〔記者郭逸/台北報導〕佈滿歲月痕跡的臉龐始終掛著一抹微笑,百歲人瑞黃詹梅80歲時確診第3期乳癌,家人心急如焚,她卻淡定地安撫子女的情緒,勇敢面對長時間化療,20餘年來維持正常作息,還能看著曾孫呱呱墜地,4代同堂的家庭也因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感情更加緊密。

乳癌防治基金會昨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夫人陳佩琪,以及多位抗癌鬥士,在母親節前夕呼籲民眾進行乳癌篩檢;陳佩琪看見罹癌女性,憶起自己曾罹肺癌的驚慌,摸著她們的手臂說:「辛苦了!」她說,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篩過程中會疼痛、尷尬,但有助病情就要突破心理障礙,鼓勵女性每2年篩檢1次。

「你好!」103歲的黃詹梅阿嬤昨天也到現場接受柯文哲與陳佩琪的贈花,拄著枴杖的步履雖然緩慢,但見到大批媒體,依然氣定神閒地向大家問好。

20年作息正常 享受4代同堂

黃詹梅的孫子黃先生說,黃家是一個4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和樂融融。阿嬤80歲時驚見乳房硬塊,送醫確診乳癌第3期,突如其來的噩耗震懾眾人,心煩意亂。

但阿嬤得知罹癌非但沒有顯露沮喪,更反過來安慰家人,並展現「鐵娘子」的態度,勇敢面對長時間化療。

他提到,歷經1年多開刀與藥物的折磨,阿嬤控制病情,復原速度超乎常人,現在臉色較以前更加紅潤,看不出曾歷經生死大關。

「睡前一杯高粱酒,白天勤吃生薑,讓阿嬤常保青春。」黃先生說,阿嬤獨特的養生方式以及開闊的心境戰勝乳癌,宛如罹癌女性的「活教材」,鼓勵病友樂觀向上。



◆ 身動莫如心動 預防老年痴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6000775-260307

旺報 2015年04月26日 馬烈光

常言道: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由於時代特點,養生普遍強調運動形體以預防疾病,但往往忽視了「心神」運動,從而帶來大腦早衰、退化等嚴重問題。尤其人到老年,工作、生活節奏急速減緩,很多人有無所事事之感。再加上暮年意志消沉,易沉浸於回憶中,不願學習接受新的事物,大腦疏於運轉而加速萎縮,人也會慢慢變得痴愚,嚴重影響生命質量。

大腦在22歲達到頂峰

就在筆者周圍,有滿腹經綸的教師,退休後悶坐家中,不再讀書、練字或學習,也無愛好,大腦迅速衰退,最終罹患老年痴呆症,幾年後便離世。而那些至今八九十高齡仍健在的教師,他們長壽的共同之處,不是規律的鍛煉身體,而是擁有諸如弈棋、書畫等愛好,並能勤修不輟。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約在22歲時處於頂峰,而推理能力、思考速度和在腦海中處理圖像的能力卻會在27歲開始減弱,可見,大腦功能的減弱甚至早於身體的衰老,決不能掉以輕心。大腦功能的衰退,可以通過心神修鍊而得到延緩。

用腦不宜過多過泛

勤用腦。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曾說:「精神不用則廢,用之則振,振則生,生則足。」現代也曾有實驗用正電子斷層放射照相技術對大腦新陳代謝進行研究,發現大腦活動時總是把較多的葡萄糖送到腦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靜時,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腦用葡萄糖利用率較低。但用起腦來,大腦最活躍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並不低於青年人。可見,用腦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延緩腦衰老。

具體的用腦形式,推薦琴棋書畫,或集郵、垂釣等活動,以使心神活動,大腦得到鍛煉,並能使自己長久保持鍛煉興趣為選擇原則。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思維,還是很好的修身養性的娛樂活動,但不宜過多過泛,有一兩項能夠每天堅持鍛煉即可。

學到老。現代社會為養生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如果平常未曾對琴棋書畫等娛樂活動有所涉獵,但能「心嚮往之」者,可以在各類學習班學習。2012年時大陸一位老者以83歲高齡踏入高考考場,面對記者時樂觀從容,坦然應答,乃「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頗有「白首窮經通祕義,青山養老度危時」之古風,令人敬佩。

為了加強修煉效果,還可輔以形體運動,用身體之動刺激心神的運轉。輔助性的形體運動形式,推薦傳統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之類。

總之,大腦「用進廢退」雖是老生常談,卻是至理名言。養生,不僅要通過運動鍛煉,保持形體生理功能的正常和強健,更要勤用腦,經常鍛煉思維,刺激「心神」,才能「形與神俱」終其天年。

(作者為成都中醫藥大學專家)



◆ 這5種蔬菜 煮熟吃更營養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1957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4日電 2015-04-26

我們都曾聽過生吃蔬菜較健康,因為未煮過的菜含有更多養分。但是營養學家說,有些蔬菜煮熟會釋出更多身體能吸收的養分。

番茄、菠菜、紅蘿蔔、蘆筍和菇類,煮過後才吃更有營養。伯明罕城市大學應用生理學高級講師梅兒‧魏克曼(Mel Wakeman)指出,與動物產品的養分比起來,很多植物的養分較難在腸胃吸收,因為植物的纖維往往與礦物質連結,使得身體較難使用。

加熱有助分解纖維,釋出一些礦物質供吸收,還可增加植物光化學成分,對身體提供額外的益處。但要避免煮太久,用微波爐煮和蒸較能保留蔬菜的養分,而不是將其煮沸。

魏克曼說,番茄加熱會增加番茄紅素(lycopene),這種物質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不過她不建議只吃煮熟的番茄,因為加熱會摧毀維他命,所以番茄應生的和煮過的都吃。

菠菜含有豐富的草酸鹽(oxalates),會與營養價值高的鐵、鈣等礦物質連結。纖維和草酸鹽會使鐵特別難吸收,很多深綠葉蔬菜的鐵含量,我們可能只吸收5%,所以最好煮過。

不過魏克曼說,菠菜葉軟化就離火的略煮,比在鍋內長時間煮好,以免養分都流到鍋內。

紅蘿蔔豐富的類紅蘿蔔素(carotenoids),賦予其鮮艷的顏色。加熱可增加類紅蘿蔔素的含量,後者具有強大的抗氧化特性。但是魏克曼提醒,也應生的和煮過的都吃。

把蘆筍加熱有助提高身體可吸收的養分和多酚類(polyphenols),後者也具有強力抗氧化的特點,有助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菇類含有維他命和礦物質,烹煮能增加其營養價值,但是因為菇類吸油像海棉一樣,所以烹飪時要注意用油量。



◆ 阿斯匹靈「護心」 你該吃嗎?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1954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4日電 2015-04-26

最新研究顯示,美國逾半中老年人每天服用阿斯匹靈,以防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其他重病。阿斯匹靈既然有那麼多好處,是否應該把阿斯匹靈倒進水裡,就像自來水加氟化物以防蛀牙一樣?

刊登在5月份「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調查年齡介於45歲到75歲的2500多人是否服用阿斯匹靈和其病史,結果有52%的人表示目前正在服用阿斯匹靈,另有21%則是以前吃過。

在服用阿斯匹靈的人中,五分之四是為了預防第一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在沒有心臟問題的人中,47%表示有吃阿斯匹靈。調查也顯示,諮詢醫生是一個人決定開始吃阿斯匹靈的最強烈因素。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內科醫學副教授芬瑞克(Mark Fendrick)說,如果到一個荒島,阿斯匹靈是他會隨身攜帶的藥物之一,其成本每天只要兩分錢,卻有很多益處,但是這個藥物也有嚴重副作用。

經常服用阿斯匹靈,即使是緩衝型或腸溶性的阿斯匹靈,得到胃腸道穿孔性潰瘍或出血的可能高一倍。每年因這個問題而死亡的人,多於死於哮喘或子宮頸癌者,卻鮮少受到注意。

最需要每天吃阿斯匹靈的人,是有個人或家族心臟病史的人,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心絞痛;糖尿病患;以及有得到心臟病的多重風險因素,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或吸菸的人。研究顯示,從未有過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者,日服阿斯匹靈可把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減少28%。

很明顯不需要每日服用阿斯匹靈者,則為二、三十歲的健康人士,沒有心臟病因素,也沒有阿斯匹靈可預防之癌症的風險。

但是有一大群人,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可能應吃阿斯匹靈」團體,例如有大腸癌或阿茲海默症的強烈家族病史,但是對這些人而言,如何平衡服用阿斯匹靈的利弊就很複雜。

如果你和你的醫生決定每日服用阿斯匹靈,接下來就要決定劑量。芬瑞克指出,不是愈多愈好,81毫克的嬰兒劑量阿斯匹靈,效用與325毫克的成人劑量相同,而且更安全。

※ 相關報導:

* 不當服用阿斯匹靈 反增中風危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1955

超過十分之一的人不必要的服用阿斯匹靈,反而適得其反。一項研究顯示,在美國吃阿斯匹靈的人中,12%「服用不當」,應該停止。

研究人員表示,在不需要的情況下吃阿斯匹靈,反而會導致血液稀釋,造成出血過多或中風。專家一向知道,有過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人,每日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可減少復發的危險。但是若為預防第一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而吃阿斯匹靈,就較複雜。

* 啟動電瓶、控制頭皮屑… 阿斯匹靈妙用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1956

....日常生活上可以用到阿斯匹靈的情況包括:

使汽車電瓶起死回生。如果你準備開車卻發現電瓶沒電,又沒有人能幫你接電纜充電,只要把兩片阿斯匹靈放進電瓶裡,就可能可以啟動電瓶。阿斯匹靈的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將與電瓶的硫酸(sulfuric acid)結合,產生最後電力。車子啟動後,先開到最近的修車廠修理。

去除汗漬。
控制頭皮屑。
塗在蟲咬或螫到的傷口。
有助花卉活得更久。
在園藝派上用場。

fsj 提到...

不快樂的台灣人破百萬 嘉義市最憂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700114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27日 陳瑄喻/台北報導

台灣人不快樂,嘉義市最憂鬱!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甚至得靠抗憂鬱藥物生活,根據中央健保署統計,國內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在2013年首度突破百萬人,跟2009年的人數相比,5年內飆升逾26萬人,讓憂鬱症成為另一種新國病。

服抗憂鬱藥 5年多26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嘉義市超越台北市,躍居全台最憂鬱城市。資料顯示,雖然嘉義市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為3萬5千308人,僅台北市的五分之一,但若依照人口比率計算,當地民眾服用藥物比率高達13%,比起台北市的7%整整高了近1倍,比率驚人。

根據健保署資料各縣市使用憂鬱症藥物的人口比率,最憂鬱縣市前5名依序為嘉義市、台北市、花蓮縣、新竹市、台中市。

嘉義市為何是使用憂鬱症藥物人數比率最高的縣市呢?台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身心醫學部主任黃敏偉認為,根據研究,65歲以上老年人有近4成的人有輕重不一憂鬱症,而嘉義縣市、花蓮縣都是人口老年化相當嚴重的,才有可能因此上榜。

老年化城市 容易上榜

黃敏偉指出,嘉市現有400多家醫療院所,是全國擁有最高密度醫療資源的縣市,再加上嘉義地區擁有不少療養院、護理之家,也因此讓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人口比率偏高。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嘉和表示,國內失智症人口越來越多,而罹患該症的初期症狀就是情緒不穩、失眠等行為,因此當家人陪伴老人家來看診時,醫師也會開立這類藥物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健保署資料也指出,國內有67萬人50歲以上的民眾使用抗憂鬱藥物,占了整體比率約6成,老年人口已成為仰賴抗憂鬱藥物最大的族群。

50歲以上 占約6成

精神科醫師提醒,近年來出現不少久病厭世自殺的老年人,往往都是跟老年憂鬱症關係密切,建議家人除了應積極陪伴、提供心理治療外,還是應該帶長輩到醫院尋求專業治療,才能能減少發生憾事。

※ 或許跟醫師數量也有關。相關報導:

* 醫師荒!資源不均 3偏鄉沒醫師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862996

國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師公會全聯會公布全台十九個鄉鎮為醫療資源缺乏地區,一名醫師得照顧六千多名居民;台北市則醫療資源過剩,每位醫師照顧居民人數不到三百人,台大醫院所在的中正區,每位醫師只需服務一百位居民。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調查,高雄田寮、嘉義大埔以及金門烏坵,目前沒有醫師在當地登記執業,成為無醫鄉。



◆ 電視看愈多...愈沒健康概念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862462

聯合報 記者王麗娟/輯譯 2015-04-26

研究顯示,花很多時間看電視,不見得能讓我們吃出健康,或了解什麼是健康飲食。

最近,研究人員對久坐的行為只會造成我們吃更多零食,且作出更少的營養選擇,有了更深的了解。

營養觀念差 更愛吃零食

休士頓大學研究人員諾瑟普(Temple Northup)在「國際傳播與健康期刊」發表新報告,指出電視的重度使用者,具有一些共同特質。將觀看較多與較少電視的人作一比較,發現看較多電視者對正確營養的認識反而較差,對吃出健康這件事也有更多的宿命論。這兩項特質同時可得出看較多電視的人,較容易有吃零食行為的結論。

在宿命論方面,之前的一些癌症預防研究顯示,若是一人對癌症懷抱宿命論,或是心態上認為癌症原因很難搞懂的人,是較不會採取行動降低癌症風險的人。

諾瑟普在研究中,讓研究對象針對一些問題說明他們的認同程度,以了解他們對健康飲食是否有宿命論。這些問題包括「電視上有太多吃出健康的建議,讓人不知何去何從」。諾瑟普認為,有這種宿命論的人,停止從健康角度吃東西的可能性較高。

該吃不該吃 訊息相矛盾

諾瑟普在報告中指出,娛樂、廣告和新聞媒體對食物提供互相矛盾的訊息,導致電視重度使用者發展出這種態度,其實並不意外。

電視一面告訴重度使用者多吃含糖飲料與點心,一面又警告他們,應該避開這些點心,多吃其他食物。若是所有訊息都矛盾衝突,觀看者會變得無所適從,甚至得出營養實在難懂的結論。事實上,諾瑟普的研究對象中,花較多時間收看電視的人,對營養的認識真的比較缺乏。

收看電視是否是肥胖的直接成因?諾瑟普說,目前仍難以下定論,不過,了解媒體的角色確實有其重要性。

在有定論前,諾瑟普建議,不妨先讓自己具備一些健康觀念,如此一來,下回你有心吃素時,或許可吃出健康。此外,點心最好挑較健康的吃,避免吃電視廣告的垃圾食物。可行的話,廣告時間時,不要將數位錄影快轉,改成做些簡單快速的運動。又如果可行的話,最好是說服自己關掉電視,早點上床就寢。

fsj 提到...

空汙使大腦萎縮 恐失智或中風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6901

Upaper 綜合報導 2015-04-28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公布研究報告顯示,人長時間暴露在汙染空氣中,可能導致大腦萎縮,引發失智症或中風。

哈佛大學研究員艾莉莎.維爾克指出,「我們研究發現,住在空氣汙染較嚴重地區的民眾,大腦容量較小,更易罹患腦梗阻」。

長時間暴露在汙染空氣中,就算汙染程度較低,也對大腦有害,尤其是老年人。

這項10年的研究從1995年展開,有943名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紐約成年人參加。研究人員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分析長時間的空汙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發現微顆粒汙染可導致大腦容量縮小0.32%,且神經系統不正常的機率增46%,導致辨識能力降低和失智症。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汙染物可使人的動脈血管變窄,而動脈血管作用是向大腦供血。



◆ 發酵乳飲料 糖分比汽水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8008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4-28

民眾喝發酵乳飲料,小心喝下過多糖分。董氏基金會調查市售20支發酵乳飲料,發現16支添加糖量比碳酸飲料高,平均100ml添加12公克的糖,其中471ml「比X多活性乳酸菌發酵乳」,喝完一瓶喝下56.5公克的糖,接近13顆方糖。

市售發酵乳飲料常標榜「體內環保」、「腸道健康」,但消費者卻可能喝下過多的糖。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調查20種常見發酵乳飲料,發現八成都偏甜,平均每100ml添加12公克糖,比碳酸飲料每100ml添加11公克糖量還高。

調查發現,「比X多活性乳酸菌發酵乳」喝完一瓶就喝下56.5公克糖,相當近13顆方糖;小朋友愛喝的100ml「養X多活菌發酵乳」,喝兩瓶就喝下26.6公克的糖;就連標榜「Light」的產品,含糖量也不見得低。

許惠玉說,小學生每日約需攝取2000大卡熱量,每日糖不能超過25公克;但光喝兩瓶100ml發酵乳飲料,糖量就已經超標;有些女性怕胖喝發酵乳飲料,更可能減重不成,反而喝下更多熱量。

許惠玉說,相較發酵乳含乳量90%以上、每毫升活菌數1000萬個以上,發酵乳飲料的含乳量僅35%至45%,每毫升活菌數也僅100萬個以上,建議喝優酪乳、吃優格,比喝發酵乳飲料好。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發酵乳飲料為了要掩蓋酸味,必須添加很多糖,她建議要幫助腸道蠕動,可以選擇無糖的優酪乳,或是把無糖優格淋在鳳梨、蘋果等水果上,用水果天然的甜味增加風味;小朋友喝發酵乳飲料,一周以一、兩次為宜,不能天天喝。

廠商:外包裝有標示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統一指出,以170ml的多多產品為例,每一瓶含有100億隻的活酸乳酸菌,這是符合乳酸菌協會的攝取量標準;至於含糖的部分,因為乳酸菌本身偏酸,必須考量消費者的適口性,所以會添加糖降低酸澀感,產品外包裝都已說明含糖的熱量,也提醒消費者,必須依每人每日需求量參酌飲用。



◆ 藥廠瘋併購 搶賣「現成」新藥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67189

經濟日報 編譯劉品佳/綜合外電 2015-04-28

去年初以來,全球製藥業者達成協議的併購金額已達4,620億美元,比奧地利經濟規模還大,凸顯大藥廠希望藉收購小型生技業者,取得具成長機會的新藥,規模較小的業者則希望擴大規模,以與傳統大藥廠相抗衡,而這股併購風潮近期還看不到終點。

金融時報報導,製藥業最近的併購活動,是以色列學名藥大廠Teva製藥上周對美國同業邁蘭藥廠發動430億美元的敵意併購。

若雙方合併,年營收將達300億美元,超越英國阿斯特捷利康,躋身全球前十大藥廠之列。

Teva前任執行長李文指出,帶動這股併購潮的主因為財務考量,而非策略。由於資金成本降低,來自收購資產的投資報酬率也比過去還高。對於Teva和邁蘭等學名藥廠來說,成本較低的印度同業興起也帶來壓力,紛紛藉由併購轉往高價值品牌的產品、或節省成本並趕上對手。

蓬勃發展的併購活動,也讓先前的二線製藥商得以與全球大藥廠相抗衡。這也加重大藥廠的壓力,開始併購小型生技公司,取得前景可期的新藥、追求成長。輝瑞、羅氏等藥廠近年雖砸重金研發,成果卻不如預期。

李文指出,生技業科學日益成熟,是促成這股併購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大藥廠近年在龐大的專利到期後,都急著補充產品組合。他說:「併購案帶給出資者報酬,並提供創新提供動力,讓這個循環邁向進一步創新。」

各大藥廠在追求新成長機會的同時,也已在削減非核心業務、精簡規模。Polar資本公司經理人馬哈尼指出,隨人口老化而來的需求將日漸攀升,製藥業須提高效率,這也是驅動不同規模併購案的共同動機。

※ 相關報導:

* 併購到手後…藥廠漲價海撈一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67186

對藥廠而言,買下對手的藥品並調漲售價,比花費數年時間進行高成本、高風險的研究來研發新藥,更能輕易提振營收。

華爾街日報報導,加拿大Valeant藥廠2月買下心臟病藥物Nitropress與Isuprel後,這兩種藥品的售價同日就分別上漲525%與212%。這些藥物並未經過高成本投資或人體試驗而加以改良,也沒換到昂貴的新廠製造,差別只在於所有權轉變。

※ 消費者永遠是冤大頭。

fsj 提到...

CTLA-4抗體免疫療法 提高黑色素癌患存活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9777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4-29

看準民眾對癌症的恐懼,坊間出現「儲存免疫細胞」產品,醫師提醒,別被「免疫」兩字給騙了,自體細胞免疫療法至今未通過人體試驗,癌細胞會抑制免疫細胞功能,免疫細胞對癌症並無效果。

台大醫學院免疫所及內科教授許秉寧表示,坊間宣傳的免疫療法,是將體內細胞取出,在體外培養後植回體內,但這不是正統免疫療法,與經嚴格人體臨床試驗的免疫療法是兩回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張文震也說,醫界並不贊同坊間「免疫療法」,民眾別隨意聽信傳言。

研究發現,抑制免疫細胞有CTLA-4等四種分子,只要去除這四種分子,即可讓免疫細胞活化,目前已應用於黑色素癌的治療。許秉寧表示,黑色素癌是相當惡性的皮膚癌,傳統的化療及標靶治療,僅能延長患者存活期約三至六個月。

許秉寧解釋,針對CTLA-4等特定免疫機制,加強免疫系統功能,自體殺滅、排除癌細胞。張文震表示,目前已研發抗CTLA-4分子針劑,國內臨床試驗讓卅一位黑色素癌症末期患者施打四針後,追蹤一年,存活率從百分之五以下,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一。

其中一位七十歲罹患直腸黑色素癌病患曾多次開刀,但癌細胞仍轉移至肺臟,在治療方法有限的情況下接受免疫療法,半年後腫瘤消失,治療至今癌症細胞未見轉移。

張文震表示,國外針對黑色素癌末期患者使用「CTLA-4抗體」的免疫療法,長達十年,百分之十一的病患腫瘤縮小,百分之廿一存活逾五年;國外目前也有針對肺癌的免疫療法,相信未來可能發展適用到各種癌症。

不過,免疫療法也有副作用,因為解除CTLA-4對癌症的抑制,因此免疫力大增,根據目前試驗結果,部分患者皮膚會出疹子,且並非所有癌症病友都適用,目前健保尚未不給付CTLA-4抗體,藥物費用昂貴,經濟考量也是一大因素。



◆ 精準用藥 癌症治癒率大增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7813

世界日報 編譯孫梁/綜合27日電 2015-04-29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向癌症宣戰已有多年,儘管進展有限,但科學家認為,未來預防和治療癌症的希望極大,不但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且治療的成功率也將大增。

多數人患癌不是因為繼承了癌症的遺傳基因,而是在人體產生新的細胞時,基因發生變異的結果。一項最近發表的研究認為,細胞分裂時要傳遞30億條遺傳信息,因此,基因突變再所難免。

儘管細胞分裂時難免出現基因變異,但並不意味著必然是癌細胞。人的細胞分裂在胚胎時期最快,每天要複製和分裂大量細胞,但新生兒罹癌率卻很罕見。而人變老後的細胞分裂速度減緩,罹癌機率卻增大。

胎兒和老年人罹癌的風險迥異,是因為胎兒在發育期沒有與外部環境接觸,而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外部對肌體有害的病毒和細菌都在增多,包括日曬、吸菸、環境汙染和飲食過度等,都損害人的肌體組織,導致細胞是在體內的危險區域分裂,而癌細胞正是在環境差的肌體組織內生成。

癌症的治療也出現了革命性轉變,過去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癌症的原發細胞病灶,如今則是使用精準藥物,對細胞分裂的變異進行精準治療。

防癌知識表明,人類要能修復自己的細胞組織,細胞組織一旦受損,就會出現新的細胞取而代之。但細胞如果受損嚴重,新分裂的細胞就可能與受損的細胞更像。





◆ C肝口服新藥 今年在台上市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8992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4-29

肝病堪稱「台灣國病」,肝癌占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3名,每年約有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B型肝炎已有抗病毒藥物及疫苗可供防治;至於治療C型肝炎,隨著口服新藥即將上市,且治癒率達九成以上,未來可望讓C型肝炎成為歷史名詞。

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表示,國內感染C型肝炎的患者推估有75萬人,但只有半數知道自己患有C肝,其中只有15%接受治療。由於感染C肝後,約有75%至80%的病人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經過20至30年後,逐漸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長庚醫院肝臟科主任林俊彥表示,針對慢性C型肝炎,目前標準治療需注射干擾素及服用雷巴威林,治癒率雖可達7成,但其副作用眾多,例如類似重感冒的發燒、畏寒疲倦、肌肉疼痛、頭痛、貧血等,導致病患對治療卻步。

簡榮南說,新的口服C肝藥物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療程從傳統藥物的6個月可減到3個月,且副作用少,應可大幅提升患者治療意願;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療程需台幣100~200萬元。



◆ 遲緩兒頭皮針灸 學習能力進步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8996

聯合報 黃柏銘/天主教若瑟醫院中醫部醫師 2015-04-29

「藥」、「要」?是李小虎(化名)進診間第一句大聲說的話!他甩開媽媽的手,坐在我眼前,好奇的睜大眼看著血壓計、電腦鍵盤,但對於我的問話充耳不聞!小虎媽媽邊微笑邊解釋,小朋友的溝通適應行為有輕度障礙且有自閉症傾向。

讓小虎媽媽煩惱的是,小虎自處時並沒有大問題,但與同學相處有時因表達溝通不良,情緒會有躁進衝動的表現,還有說話辭彙不多。媽媽雖然帶著小虎到處學習訓練,卻不知道他認知多少?學習多少?所幸小虎熱愛音樂演奏,打鼓拉琴是他最愉快的時光。經由小兒心智及復健門診,嘗試各種復健及訓練,仍有口語障礙,說話辭彙只有單音,背誦能力不佳,所以來中醫門診進行輔助治療。

中醫對於兒童的發展遲緩與學習,有所謂「五遲」的說法,指的是「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針對與學習有關的中醫生理功能,中醫《難經》說,「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闡釋中醫五臟生理反應著人的學習情緒、動作、思考、明智抉擇與果敢決定等。也就是說,經由中醫臟腑功能的改善及針灸經絡的疏泄,有機會可調整改善小朋友的學習效果及動機!

靳老中醫曾提出「四神針」,在頭頂百會穴前後左右各旁開1.5寸,可以主治智力低下、痴呆、頭痛、頭暈、失眠、癲癇、脫肛等疾病。

我們也運用頭皮針例如四神聰等穴加減,利用「七神針」針刺手法及針刺方向的不同,來調節中醫臟腑功能,進而改善兒童的學習困難。

經由小虎與媽媽耐心的3個月的中醫門診,小虎背曲譜的能力進步,連老師都注意到了!媽媽也暗地察覺到小虎的詞語漸漸多了。近6個月每周兩次的針灸治療,小虎已可說出一連串關心其他小朋友的話語,也可向爸爸正確的發問。媽媽高興地說,她終於確實知道小虎的訓練成果,不必再費疑猜了。



◆ 我安寧療護品質 亞洲評比第一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68995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4-29

亞太區安寧緩和醫學會前主席賴允亮指出,國內安寧照顧涵蓋率12年來由7.4%提升至51%,已接近全世界理想值60%,且照顧對象已從癌末病人涵蓋到其他非癌疾病,安寧療護品質被評比為亞洲第一。

第11屆APHC亞太安寧療護會議明天起將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吸引1200位安寧療護專業人員參與,多位中、港、澳專家將針對華人的安寧療護困境進行討論。

大陸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症患者,因癌症死亡人數達全球的四分之一,但只有30家醫療機構可提供安寧療護,以致9成癌末病人未得到適當協助,比其他亞太其他國家慢一大步。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說,台灣在1990年代就開始重視安寧療護,目前已由病房轉至社區的全面療護;但大陸由於貧富不均,窮人連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更別說想要「好死」。

fsj 提到...

安眠藥增罹癌風險? 醫師:待研究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210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4-30

國內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服用「使蒂諾斯」等苯二氮平(BZD)類的安眠藥,與日後罹癌的風險有相關性,特別是得腦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一倍;不過,也有不少醫師認為,安眠藥和癌症的因果關係,需要更多科學實證才能下定論。

主持這項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表示,國人服用的安眠藥以BZD類為最大宗,於是研究團隊從健保資料庫中收集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一年、共二百多萬人的資料,找出罹患腦癌、食道癌、胰臟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十種癌症患者約卅萬人,再分析患者有無長期服用BZD類安眠藥。至於「長期服用安眠藥」的定義是指,三年內累積服用六十天以上的劑量。

統計分析發現,長期服用BZD類安眠藥的民眾,罹患腦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將近一倍,罹患食道癌風險提高近六成,胰臟癌增加四成,研究刊登在今年二月的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

李友專推測,BZD類安眠藥物與罹癌風險的關係,與這類藥物是作用在神經傳導物質GABA接受器上,而GABA接受器又大多分布在腦部的神經細胞上,可能有關。

不過,對於安眠藥是否增加罹癌風險,臨床醫師多持保留態度。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表示,統計出現相關,不一定代表彼此有因果關係,安眠藥物與罹癌風險間的機轉仍不明,需進一步科學探究。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毛衛中表示,兩年前也曾有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民眾罹癌風險增加一點三倍,顯示有其他合併症如憂鬱症、內外科疾病者,其致癌風險更高;罹癌與當事人有無不良生活習慣等危險因子有關,北醫大的研究需再釐清。

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仁澤則強調,BZD類安眠藥有穩定神經系統的作用,且已經使用了七、八十年,民眾只要遵照醫囑服用,不必過度擔心。他說,學者引用健保資料庫分析,常有診斷碼不準確、腦瘤的分類不明、服用藥物劑量不明確等問題,使得研究結果難免會有誤差。

※ 相關報導:

* 你曾失眠嗎? 全台平均每5人就有1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2106

睡眠醫學會統計,國內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曾經歷上床後卅分鐘內睡不著的困擾。

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林佳謨表示,推算國內約有四、五百萬人飽受失眠困擾,其中一成是失眠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患者,可能需要藥物協助;但長期服用兩周以上的安眠藥物的病患,約有半數會出現心理或生理成癮現象。

* 退休師挺過癌 鐵馬凸全球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1545

退休想過美好人生的台中市退休國中主任陳敏先,一次體檢發現罹患大腸癌,手術挽回一命後,藉著自行車運動重拾健康人生,還以一台鐵馬凸全球,昨天從台中市騎鐵馬到南投縣集集國小勉勵應屆畢業生「勇於築夢,人生沒有跨不過去的火焰山」。



◆ 晚婚晚生又缺鈣 女人骨鬆風險高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1545

聯合報 記者黃筱雅/台北報導 2015-04-30

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朱唯廉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民國102年女性平均35到39歲產下第一胎人數,是10年前的2.5倍,如果女性先天骨質密度低,晚婚又晚生育的結果,更會增加日後罹患骨鬆症的風險。

日前國健署公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內19歲以上女性,近98%每日鈣質攝取量不足,而且,內政部也公布女性平均初婚年齡是29.5歲,35到39歲產下第一胎的人數,是10年前的2.5倍。

朱唯廉指出,性別、懷孕、哺乳、年齡、藥物、荷爾蒙等,都是骨鬆的危險因子。女性先天骨質密度較低,35歲後骨質每年流失約1%,在哺乳期間則增為1~2%,停經、懷孕期間是3~5%。因此,若晚婚、晚生育,便會提高骨鬆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60到65歲女性,有四分之一患有骨鬆。骨鬆容易造成髖關節骨折,其併發症造成每年22%到32%的死亡率。

雖然骨質會隨年齡增長逐漸流失,但只要妥善控制、照護,便能減緩流失速度。朱唯廉提醒,補鈣、運動、日曬、篩檢缺一不可,民眾可從日常生活補充鈣質,建議多攝取高鈣食物,如豆漿、小魚乾、乳製品、深綠色蔬菜等,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而降低鈣質吸收。

為減緩骨質流失,朱唯廉建議可進行如慢跑、健行、爬樓梯等負重運動,但關節炎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在日曬方面,建議每周約3次以上、每天15分鐘的日曬。篩檢部分包含「骨密度篩檢」與「骨折風險評估」,骨鬆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檢查一次;若是一般民眾,則可每兩年進行一次檢查。

※ 相關報導:

* 專家傳真-藥妝通路 在日本高齡化社會的價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30000122-260202

....在人口高齡化嚴重的國家中,藥妝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甚至在未來可能扮演更具積極性的角色。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在2013年已正式突破1/4,國民醫療費用節節攀升。為了避免進一步惡化,安倍政府上台後便在其「日本再興戰略」中提出了「善用OTC藥品」與「自我健康管理 (Self-Medication)」兩大國民健康策略。藥妝店密布於日本全國,又因為處方箋或銷售OTC藥品等業務需要,大多配置有藥師、藥品登錄販賣者甚至營養管理士等專業人員,加上近年已逐漸發展成藥品、健康食品、長照輔具與耗材、食品雜貨匯集的多元性通路,這些特點都使得日本藥妝店非常適合以「Health Station」的定位,提供逐漸增加的銀髮族群之生活支援服務。日本經產省旗下的研究委員會指出,未來藥妝通路可望在以下三大層面發揮重要的價值:

其一,成為接觸熱點,提供消費者健康相關情報。

其二,成為專業據點,協助消費者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其三,成為聯繫介面,扮演消費者與地區醫療/長照機構間的橋樑。

* 異位性皮膚炎 「環境過敏原」是元凶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1540

國內10歲以下兒童,平均每10個就有1個有異位性皮膚炎,很多家長認為它跟食物或藥物過敏有關;不過,皮膚科醫師表示,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原多半與環境有關,清潔室內環境、做好皮膚保濕、避免壓力過大,才是減少搔癢找上門的關鍵。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朱家瑜表示,很多人以為異位性皮膚炎跟食物或藥物過敏有關,或以為自費抽血驗過敏原就能診斷,但其實異位性皮膚炎前5大過敏原是塵蟎、蟑螂、貓毛、狗毛、花粉,極少與食物和藥物相關。

* 異位皮膚炎/體質性? 過敏性? 須抽血檢測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1542

根據文獻報告,大約有16%到45%的異位性皮膚炎、10%到33%的過敏性氣喘、9%到42%過敏性鼻炎,都是屬於體質性過敏。

體質性(constitutional)過敏,以前也稱內因性(intrinsic)過敏或目前常被提到的「非過敏性(non-allergic或non-atopic)過敏」,最簡單的解釋是,這些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病童(或成人),他(她)們接受過敏原檢查的結果,包括總量免疫球蛋白E (Total IgE)在標準值以下,且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allergen-specific IgE)都是陰性。

目前,醫界對於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瞭解,都是以免疫球蛋白E所媒介的(IgE-mediated)過敏性發炎反應所導致。換言之,當外界的過敏原進入人體後透過免疫球蛋白E來活化及刺激身體裡的免疫細胞,進而引發過敏性發炎反應,進而引發有過敏體質者身上引發過敏性疾病。

因此,從過敏原檢查的角度來說,可藉此找出會引起過敏性發炎反應的過敏原(例如塵蟎),進而避開過敏原,以免產生過敏性反應。

* 手術電燒煙霧有毒 待1天像吸30根菸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1546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醫師葉光芃指出,醫師在為病患施行手術時,身體組織或病灶因燒灼產生的煙霧,含有各種有毒氣體,甚至有致癌可能,「醫護人員在手術室待一天,有如吸了30根香菸」,他呼籲政府和醫院重視空汙危害。

葉光芃與各醫學會、護理學會代表昨至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呼籲外界重視手術室中的毒氣危害。與會的立委劉建國、田秋堇、陳節如表示,手術煙霧應列為醫護人員的職災風險,並列入醫院評鑑項目。

* 新法明上路 北市亂丟菸蒂累犯罰5000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2821

明天起台北市環保局針對有亂丟菸蒂習慣者,開始重罰,累犯最高開罰5000元罰鍰,還要上課聽講習。

新行政法規與過去不同之處,以前是每一次被取締,只能開罰1200元,新法明天上路後,如果一年之內被抓第二次,開罰三倍,3600元,第三次被抓到,要開罰5000元,必須參加環境教育講習。

fsj 提到...

沒騙你 呼吸真的可以減肥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862463

聯合報 記者陳世欽/輯譯 2015-04-26

科學家發現,只要呼吸就可達到減重的效果。他們指出,人體逾80%的脂肪會透過呼氣的動作排出。這意味,肺是我們賴以減重的主要器官。

人體的血液含有一種名為三酸甘油酯,以碳、氫、氧三種原子共同構成的脂肪。排除多餘脂肪的先決條件是,透過氧化作用釋出三酸甘油酯分子中的原子。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追蹤每一個原子排出體外的路徑後發現,如果10公斤的脂肪氧化,其中8.4公斤的部分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經由肺部排出體外,剩餘的1.4公斤會成為水。

這項分析結果顯示,此一新陳代謝過程所必須的吸入氧重量約是「流失」脂肪的3倍。若要完全氧化10公斤的身體脂肪,必須吸入29公斤的氧,最後產生28公斤的二氧化碳與11公斤的水。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的米爾曼及布朗表示:「這種生物化學作用並不新奇,然而此前似乎從來沒有人想到要進行這些計算。」報告已透過英國醫學雜誌發表。

他們說:「量很有道理。然而數字令人意外。研究顯示,肺是最主要的減重排泄器官。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水可能透過尿液、糞便、汗水、呼吸、淚水或其他體液排出,而且可以隨時補充。呼出的碳只能以食物或牛奶、果汁、含糖飲料補充。」

他們又說,一名體重70公斤的人休息時,如果平均每分鐘呼吸12次,呼出的二氧化碳大約200毫升。如果每天呼氣17,280次,體重相同的人會排出至少200公克的碳,其中約三分之一在8小時的睡眠過程中排出。

研究人員說,每天慢跑一小時可自體內排出額外的40公克碳,總合240公克。然而如果吃下100公克的鬆餅,相當於一個人每天所需能量的20%,效果就會抵消。布朗與米爾曼表示:「運動減重的效果很容易因為飲食稍微過量而抵消。」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 )】

※ 相關報導:

* 38%上班族太肥 男比女多一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4750

上班族三餐在外,小心肥胖上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三成八的職場員工過重或肥胖,男性比女性多出一倍。由於外食方便,上班族多選擇外食,但普遍多油、多鹽、多糖,且六成的人因此蔬果攝取量不足,是職場肥胖的可能原因。

* 專業觀點/食物殘渣卡隱窩 發炎變口臭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4077

扁桃腺位於喉嚨深部兩側,呈現M字形狀,屬於淋巴組織的一環,當上頭的凹陷(又稱「隱窩」)生長得愈深,食物殘渣及細菌就容易卡在裡面,長期下來形成結石。反之,若隱窩不深者,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扁桃腺結石的困擾。

扁桃腺結石,外觀像白色或米黃色小石頭,用肉眼就能看到,結石有時候會隨著咳嗽吐出來,有時候會卡在隱窩很久,讓喉嚨有異物感;若隱窩因細菌感染發炎,還會散發出腐爛的臭味,也就是口臭。



◆ 5成過敏兒父母 不了解症狀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6590

自由 2015-05-01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

台灣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昨天公布「兒童過敏照護,爸媽認知大調查」,發現高達5成的父母不知道過敏是全身性疾病,更有6成5的父母只有孩子過敏症狀嚴重時才會就醫。

這項調查是針對基隆市548位過敏兒的父母所做調查,過敏症狀以打噴嚏、流鼻水和鼻塞最多,5成的孩子每週至少發作一次,但5成的父母不知道過敏是全身性疾病。

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表示,雖然過敏兒以鼻子過敏的症狀為多,但可能同時也有咳嗽和皮膚不適等其他輕重不一的症狀,如果家長不了解過敏是全身性疾病,就容易忽略其他症狀,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容易控制好過敏問題。

他也表示,過敏是慢性問題,需長期預防。以氣喘為例,萬一有症狀才治療,沒有症狀就任意停藥,一旦感冒或天氣變化大就容易誘發,影響組織器官,氣喘會造成氣管的傷害,痊癒後也會留下結締組織,反覆發作將影響肺功能。

調查也發現,只有3成過敏兒家長會前往兒童過敏專科就診,台灣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楊曜旭指出,國內有近250位兒童過敏專科醫師,分散於各縣市,建議過敏兒家長帶孩子到兒童過敏專科就診,以便整體評估和治療。

fsj 提到...

早餐扔蛋黃、避脂肪? 觀念落伍囉!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5364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30日電 2015-05-02

我們都希望早餐吃得營養,但是很多已被證明錯誤的「健康早餐」觀念,仍導致我們做出不當選擇,一般人常以為吃蛋不吃蛋黃既有營養,又不會影響健康,但研究證明,這種觀念並不正確。

這些顛覆長期累積下來的不正確觀念包括:

不吃蛋黃。如果你認為點一道蛋白歐姆蛋(egg-white omelet)代表吃得健康,那你就落伍了。新興的科學證明,吃整個蛋反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康乃狄克大學2012年的研究發現,吃全蛋提升好膽固醇(HDL),進而降低膽固醇。蛋黃似乎增加送進肝臟準備排出體外的膽固醇量,而且含有豐富的維他命D和B12、硒(selenium)和膽鹼(choline)。蛋黃提供的額外蛋白質,使你較不會餓。研究顯示,若吃一頓以蛋為主的早餐,到了午餐吃無限制的自助餐時,攝取的熱量遠較低。

不吃籽。每天一到兩大匙的漢麻籽(hemp seed)、奇異籽 (chia seed)和亞麻籽 (flaxseed),能提高攝取對心臟有益的養份,而早餐是食用的好時間。這些籽味道溫和,咬起來脆脆的,可以毫無障礙的加入早餐。奇異籽和亞麻籽還提供纖維,亞麻籽含有抗氧化的木質酚(lignans),漢麻籽則是完整蛋白質的少數植物來源。

怕脂肪。研究發現,與傳統的低脂飲食比起來,包括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virgin olive oil)和堅果的地中海飲食,使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減少30%。橄欖油和堅果提供多酚(polyphenols)和維他命,可抗發炎。

以為所有穀物都相同。我們應學習斯堪的納維亞人,把稞麥豐富的食物納入早餐。全穀稞麥片所含的纖維,比全穀燕麥多一倍。每份稞麥脆餅所含的纖維與全麥麵包相同,但是熱量卻少了幾乎60%。

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你可能已知道含糖穀片和果汁,不是最好的早餐。但即使是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也最好晚一點才吃。研究員要求一組成人集中在晚餐攝取碳水化合物,另一組則分布整天攝取,包括早餐。六個月後,晚餐才吃碳水化合物者減重最多,而且膽固醇改善。

專家建議,早餐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率,應至少為二比一。

※ 相關報導:

* 研究:買菜前吃蘋果 易多挑蔬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5367

很多人難以抗拒超市的巧克力和甜食,但是現在研究發現一種簡單方法,來幫助民眾控制購買不健康食物的衝動:買菜前先吃個蘋果,會使你買的蔬菜水果增加25%。

美國研究員發現,民眾若在上超市之前吃個健康零食,就較有可能買健康食物。他們建議最好吃水果,而超市應向購物民眾提供試吃水果,以鼓勵他們做出健康選擇。

* 美國人吃肉最多 蛋白質超標傷腎
http://udn.com/news/story/6813/875366

美國人迷上蛋白質,愛買高蛋白糖條、高蛋白穀片、加蛋白質的飲料,而且幾乎每一餐都吃肉、蛋和乳製品。美國人每人每年吃肉超過175磅,多於全球任何國家。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研究員認為,這是因為民眾搞不清楚每日應吃多少蛋白質。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定出的建議每日攝取量 (RDA)為:女性46克,男性56克。

但是美國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約為100克,也就是RDA的兩倍,其中80%的蛋白質來自動物。例如早餐吃三個蛋(20克),中午吃一份火雞肉三明治(20克),晚餐來一小塊(5盎司)牛排(50克),蛋白質就有90克,再加上多數人一天下來總會吃些其他東西,所以很輕易就會超過100克。

人體雖然可儲存吃進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卻無法儲存過多的蛋白質,而是需要分解,轉成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從腎臟排出去的氨(ammonia),長期下來可造成腎臟問題。



◆ 長期腹痛狂瀉 腸躁症作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6764

聯合晚報 李樹人 2015-05-02

40多歲的陳小姐擔任公司主管,近幾年來業務繁重,經常出現腹瀉腹脹、排便次數增加及肚子絞痛等症狀,每當總公司開會前夕,求好心切的她為了準備資料及報告,經常加班熬夜,腹瀉症狀就更嚴重,經常不停跑廁所。

因實在太不舒服就醫,確診為「腸躁症」,但她擔心腸子長出壞東西,跑了好幾趟醫學中心,還到健診中心安排檢驗,希望確定腸胃正常。雖然檢驗報告顯示正常,但她仍疑神疑鬼,因為拉肚子、腹痛等情況遲遲無法好轉,嚴重時一天得跑十幾次洗手間。

國泰醫院汐止分院腸胃科主任楊瑞能指出,腸躁症是眾多腸胃不適症狀的大集合,即使醫學進步,但迄今仍無法以任何醫學檢查來確認,醫師只能從病人描述的症狀來研判。

由於每個腸躁症患者表現症狀不盡相同,必須先排除腫瘤及其他疾病如腸癌、胃癌的可能性;如果器官沒有病變,而患者慢性、反覆的腹痛與不適,加上排便習慣改變時間超過六個月,就會歸為腸躁症。

一般來說,腸躁症屬於功能性問題,可能是腸胃道蠕動或感覺神經的機能不正常,引起諸多不適症狀;有些人則是因壓力沈重、過於緊張,也有人是飲食出問題。

研究發現,腸躁症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等三個神經系統失衡有關,以致排便習慣改變、腸道脹氣、腸胃疼痛,正因如此,腸躁症難以根治,以症狀治療為主,服用止痛、止瀉、軟便、消脹氣等藥物,來緩解不適症狀。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腸躁症是腸胃科門診中最常見的下消化道疾病,通常與個人體質與長期壓力有關;患者應學習正確紓壓,可跑步、瑜伽減壓,並維持良好飲食習慣,習慣跟腸躁症和平相處,以平常心面對。

李宜家建議,應該讓腸道蠕動規則化,在飲食上,少吃麻辣鍋等又辣又鹹等重口味食物,多吃含有纖維的蔬果;平常多運動,例如慢跑、快走、騎單車等,藉此刺激腸胃蠕動。

「一定要吃早餐。」李宜家說,許多民眾不吃早餐,習慣早午餐一起吃,但長期不吃早餐,腸胃蠕動功能就會逐漸變差,建議有腸躁症困擾的人,務必好好吃早餐,讓腸道產生較大蠕動。

楊瑞能提醒,三餐最好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且不可冷熱食混著一起吃;有人一邊吃麻辣鍋,一邊喝可樂、汽水,享受美食後,接著就腹瀉不止。建議有腸躁症困擾的民眾,應該詳細記錄三餐飲食內容,找出可能引發腹痛、腹脹、腹瀉等食物,例如,有人一吃冰品腸胃就受不了,有人則是吃了泡麵狂拉七天。



◆ 衛福部:鼓勵醫院提供多語服務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6915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5-02

衛福部表示,鼓勵國內50多家國際醫療醫院提供多國語言服務,除中英日語外,各醫院也依照能力提供越南語等其他國家語言服務;國健署則在健康99網站生育保健專區中,提供中英語、越語、印語、泰語等宣導影音短片,疾管署則針對特殊疫情,提供印越泰等宣導文宣。

病患眾多的台大醫院,也有提供外語協助,如果個別民眾就醫時有特殊語言需求,可以先預約,再由醫院安排志工協助,目前可提供英語、日語、越語、法語等服務,住院單張也有不同語言選擇。此外,台大醫院製作的洗手宣導短片,也有越語等外語版本。

但目前各醫院藥單、藥袋,還是以中英文為主,疾管署表示,若國內發生疫情與某些國家特別相關,才會製作這些國家語言的宣傳品。

fsj 提到...

家有過動兒? 小四前快醫治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7777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朴子報導 2015-05-03

嘉義長庚醫院昨天舉辦「心動家族,家有過動兒講座」,分析兒童、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衝動行為如何診治,及父母面對過動兒家庭教育方法。醫師陳錦宏認為,兒童過動是輕症有高治療率,「過動兒」對孩子是汙名化,應改為「心動兒」。

李小姐表示,兒子小學前即出現過動,坐不住、做事漫不經心等徵狀,剛開始並未服藥,但上小學後行為連續出現異狀,才決定接受藥物治療。

她說,第一次是小孩連續3次攻擊同學,第二次是進入超商「自動」拿回零食,她除立即帶孩子認錯,也接受醫生建議開始服藥,並耐心陪伴。現在小孩行為穩定,也可順利完成交代工作。

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理事長陳錦宏說,台灣研究顯示約7.5-9.9%兒童有此現象,黃金治療期為國小4年級前,特徵包括持續過度不專心或過動、衝動表現,也有部分兩者皆俱。若能在少年時透過藥物或行為治療,治癒率高,也可避免小孩進入青少年後,因過動兒衍生情緒障礙、行為異常及憂鬱症等。



◆ 起床喝溫水 讓腸道甦醒蠕動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7084

自由 2015-05-03

文/陳志立

許小姐是一名30歲的上班族,習慣性便秘超過5年。

她自述大學畢業剛上班時,心情較緊繃,常忽略了便意,沒有馬上排便,之後排便習慣漸漸改變,到現在常超過一星期才能自然排便一次。長期需要依賴軟便劑,才能夠比較規律地排便,但劑量越吃越重,讓她相當憂慮。

經過詳細檢查與診斷,發現她的腸鳴聲頻率相當低,蠕動功能已經減弱,且體質為「氣虛體質」,給予中醫的補氣藥配合潤下藥治療,經過2個多月後,她已經漸漸可以規律地自行排便了。

像許小姐這樣的患者相當多,尤其是年輕女性,常因為剛開始時忽略了便意,導致之後排便失常,也經常自行服用軟便劑或瀉藥,幫助排便。但實際上這樣子的藥物長期使用,會造成自律神經的負回饋機制,會讓自律神經越來越傳出訊號,來刺激排便,久了自然排便的機制會越來越差,而更依賴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民眾普遍認為中藥是自然的,不會有副作用,但實際上,中藥中的大黃、芒硝、承氣湯等瀉下藥,單用、久服也會跟西藥瀉藥一樣有副作用,有害腸道蠕動。

中藥治療習慣性便秘是以調整病人體質為主,氣虛的病人給予補中益氣湯等補氣藥方;腸道津虧陰虛的病人給予增益湯等補陰潤腸藥物;腎虛無力排便的病人給予濟川煎等補腎藥物,目的都是恢復腸道自行排便的功能,避免病人需要長期服藥來幫助排便,甚至藥越吃越重,發生腸麻痺,腸道失去蠕動的情況發生。

不讓病人長期靠吃藥排便

除了服藥之外,病人自我的腸道復健也很重要。

●清晨起床時,喝300-500毫升的溫水可以讓腸道跟著我們甦醒。

●服用黑芝麻與蜂蜜,可以增加腸液,滋潤腸子。

●空拳扣擊腹部可以緩慢地增加腸道的蠕動功能,睡前的仰臥起坐可以漸漸幫腸道養成睡醒排便的習慣。

經過中藥體質的調理,與這些復健的動作,大部分的便秘病人,都可以再一次地擁有健康的腸道,自然規律地排便。

(作者為仁安堂中醫診所中醫師)

※ 相關報導:

* 常值夜班 骨鬆風險高兩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8484

研究認為,長期值夜班或有睡眠障礙者,骨鬆風險比一般人至少高兩倍。國內50歲以上骨鬆患者估計約246萬人,醫師表示,晚睡會抑制生長激素、刺激皮質醇分泌,加速骨質流失,若再因作息日夜顛倒、白天日曬不足,會讓體內維他命D生成不易,鈣質吸收下降,提高骨鬆發生率。



◆ 當班32小時成常態 住院醫師爆出走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3000283-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03日 魏怡嘉、廖珮妤/台北報導

勞工每兩周的工時上限是84小時,住院醫師一周就可破百,更有住院醫師上班加值班,連續32小時不回家,冒著爆肝、中風的危險,生病了也只能打點滴上工,不少醫師由醫院逃往診所,不想再血汗賣命。

「以前在醫院的時候,當班32小時是常有的事!」曾在台北馬偕醫院服務的小兒科醫師林秉鴻說,當時早上7點到院,晚上又排值班,次日還得上8小時班,才能回家,過年或是長假人力僅剩一半時更恐怖,往往今天進去了,後天早上才回家。

診所高薪免值班 嚮往

更糟的是,在醫院值班時,根本無法休息,林秉鴻說,有一回值夜班,他每個小時都被call,連瞇一下眼的時間都沒有,在大醫院當醫師,除了看病之外,還要負擔的事實在太多,實在太累了,最後毅然決定離開醫院,到診所受僱,不用值班,薪水又更多,「有誰還會想留在醫院裏」?

台北馬偕醫院則回應表示,各科都依照人力排班,若有特殊值班情形,成員也會相互支援。

劉育志原本在署立醫院(現為部立醫院)當外科醫師,他說,醫院把1個人當3個人用,上班加值班動輒2、30個小時,一周工時常常破百,他也曾經今天進醫院上班、值班,後天早上才回家,這已經超出人的負荷極限。

周工時破百 比勞工慘

劉育志說,長時間的工作沒有休息,認知功能勢必下降,跟喝醉酒沒有兩樣,醫師要開藥、開刀,任何差錯都出不得,現行的值班制度是有問題的,醫院竟讓醫師處於這樣的工作環境,後來選擇離開,他不後悔自己做了這樣的決定。

台南奇美醫院住院醫師蔡伯羌,疑因工作超時,在開刀房急性心肌梗塞倒地是血淋淋的例子,急診醫師、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表示,住院醫師每周平均工時可110小時,在各醫院都很普遍,雖然現在衛福部將住院醫師每周工時不得超過88小時納入評鑑,但與納入勞基法比起來仍差上一截,現行勞基法是兩周工時不超過84小時,現更下修為一周40小時,醫師比勞工慘,不要讓醫師再血汗下去。

※ 相關報導:

* 醫師紛紛求去 門診品質堪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3000300-260102

住院醫師血汗,5大科招不到,連帶醫院總醫師也不足,近來不少醫院要求主治醫師補位,也要「下海」值班,即便是主任也跑不掉。醫勞盟表示,這種情況以前根本不可能,其中內科最嚴重,不少主治醫師不堪負荷,紛紛求去,長久下來,恐剩沒有幾位醫師,病患將擠爆門診。

* 醫界大老:怕累怕苦 就別當醫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3000301-260102

年輕住院醫師喊苦,但醫界大老卻有不同看法。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認為,住院醫師時期的磨練,讓他學會忍受力、耐力,對未來看診、處事態度都很有幫助。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謝炎堯則說,住院醫師的身分和「學生」相似,學生學習沒有理由算工時,「國高中生開夜車準備考試,會說自己超時工作嗎?」

專長為婦科腫瘤的李發焜表示,他1982年擔任住院醫師,每3天輪一次全班,24小時要待命,來自病人、老師與學習上的壓力,真的很辛苦,但當年同儕普遍比較「認命」,加上沒有超時工作的觀念,一名住院醫師要照顧好幾床患者,大家多半也苦苦的做、默默的做。

回想這段從醫過程最辛苦的時光,李發焜認為,這對他未來無論是人生遇到困難或看診,都有很大幫助。不僅耐力更好,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

不過李發焜提到,2、30年前優秀的醫學系人才都願意投入5大科,覺得這是懸壺濟世的使命,人力也相對足夠。且過去醫病關係與現在不同,病患對醫師的尊重不可同日而語。時代改變,醫生、病人很多觀念也會改變。

fsj 提到...

茶當白開水喝? 小心腎臟受損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879799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 2015-05-04

千萬不要將茶當白開水喝,以免腎臟受到損壞。

去年,美國阿肯色州一名五十六歲男性因為感覺虛弱無力、腹部疼痛到醫院急診,醫師驗尿發現,這位患者尿液含有極高濃度的草酸鈣結晶,腎結石就有許多草酸鈣。

這位患者沒有腎結石、腎臟病病史,也沒有誤喝防凍液等含草酸鹽液體,醫療人員為患者進行腎臟切片檢查,赫然發現,患者腎臟因為持續過濾大量草酸,不堪負荷,已經腎衰竭。

醫師診斷患者罹患腎臟病,腎臟已經無法恢復正常功能,需要終身洗腎。醫師追問這位患者飲食習慣,患者表示,他每天都把冰紅茶當白開水喝,一天至少喝一加侖冰紅茶(約三點七八公升、三千七百多毫升)。茶水含有較多草酸。醫師認為,這位男性可能就是每天大量喝茶,導致腎臟壞掉。

上述病例已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醫師指出,每一百毫升紅茶大約含五十到一百毫克草酸,草酸濃度算是很高。如果患者每天喝十六杯茶,每天草酸攝取量就高達一千五百毫克,這數值比美國人平均草酸攝取量高出三到十倍之多。

研究作者美國阿肯色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阿雷將卓拉‧曼納-加泰雷茲表示,不少研究報告顯示,大量喝茶、攝取大量草酸,很容易造成腎結石。不過還沒有研究報告發現原來喝大量冰紅茶竟然會讓腎臟受到嚴重損害。

除了茶水,楊桃、黑胡椒、香菜、莧菜、菠菜、可可亞、多數堅果類食物、多數莓果類水果、豆類等食物都含有草酸。

醫學專家指出,在沒有額外食用其他含草酸食物的情況下,一天喝兩、三杯茶算是安全,如果同時大量食用上述含草酸食物,就算一天只喝兩、三杯茶,可能還是太多。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鄭仲益表示,不建議民眾將茶水當白開水喝,茶水含有大量的鉀、磷,如果喝太多的茶,很容易增加腎臟負擔。

※ 相關報導:

* 長期熬夜 小心骨鬆、不孕找上你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9703

長期輪值夜班,小心骨質疏鬆骨折。一名屆退的護理師,值夜班達廿年,一個月至少三至六天,忙碌及飲食不正常,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僅十八,年初健檢骨質密度已屬骨鬆,脊椎出現楔型骨折。

* 現代女挑老公 先看精蟲行不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9704

過去論及婚嫁,多是男方在意女方「會不會生」,新世代擇偶條件顛覆傳統,有女性擇偶條件是要求先鑑定對方的「精蟲良劣」,才決定嫁不嫁。

台大新竹醫院一年約收治三至五個要求鑑定男友能不能生的個案,曾有女子因此當機立斷換男友。



◆ 醫師這麼說:別當患者老番顛 是生病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9482

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南投報導 2015-05-04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老化,很多家屬以為患者是老番顛、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忽略就醫的重要性,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醫師表示,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足以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那麼晚了還不給飯吃….」一名住榮家的八旬長輩下午4點半剛吃過晚餐,5點半又飆罵工作人員未準備晚餐,工作人員輕聲安撫,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位爺爺患有失智症。

國泰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強說,失智患者有近程記憶障礙,留下的大多是舊記憶,初期可能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病情中期會忘記已發生過的事情,例如是否吃過飯、洗過澡,晚期可能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陳正強提到,患者可能忘記自己年齡,明明已70多歲,卻說自己50歲;突然想找死去多年的親人,卻不認識身旁照顧他的兒女是誰。

患者甚至出現妄想症狀,懷疑家人偷竊財物、懷疑另一半外遇、懷疑兒女不孝等,有患者一天到晚到派出所控訴家人種種不是,家屬對患者脫序行為感到困擾,身心俱疲。

醫師建議,除透過藥物控制外,可以安排懷舊、音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方式,延緩失智惡化。

※ 相關報導:

* 預防失智症 健康飲食多運動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79241

失智症患者日益增加,且快速成長,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家瑜提醒,維持運動習慣、從事社交活動及健康飲食,可預防失智症發生。

* 技術亮點/幹細胞驅動劑 血癌病患救星
http://udn.com/news/story/7485/879400

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burixafor),為太景第一個自主研發並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臨床試驗核准(IND)的市場首見新藥(First-in-Class)的藥物。在研究上顯示,布利沙福具備應用於多種適應症的潛力,若臨床試驗證明有效,將可解決多種包括血癌、化療增敏等難治之症。

fsj 提到...

每天洗、水太燙…這樣洗頭NG!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2278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4日電 2015-05-05

洗頭髮看來簡單,但其實也有學問,大家洗頭常犯六個錯誤:

一、每天洗頭:當頭皮分泌的天然油脂能達到髮端時,你的頭髮最好看,所以美髮師建議每隔一天或兩天才用洗髮精。如果你擔心頭髮看來油膩,對髮根噴乾洗噴劑或水,再用吹風機重新整理髮型。

二、經常更換洗髮精:有些人以為經常更換洗髮精,會使頭髮看來更健康,但是專家說,你應繼續用對你效果最好的洗髮精。因為你的頭髮無法分辨品牌的差異,也不會因為習慣任何洗髮精,而需要愈來愈大量才能發揮效用。不過,若你的頭髮非常油膩,或是常用黏糊糊、含蠟的美髮產品,那麼每兩周應用深層淨化洗髮精(clarifying shampoo),洗掉任何殘留物。

三、用太多洗髮精或潤髮乳:不用把洗髮精和潤髮乳塗滿頭,把洗髮精集中在頭皮,潤絲精集中在髮絲中段到末端。你的髮端需要保溼,否則容易分岔,而髮根的保溼需要略低,如此才可使頭髮保持蓬鬆飽滿。

四、完全不用潤髮乳:如果你希望頭髮更有光澤,每次洗頭都應用潤髮乳。之後你梳頭髮時,潤髮乳能減少磨擦和斷裂。你也可以單用潤髮乳洗頭,由於洗髮精太強,偶爾停用洗髮精是不錯的作法。

五、用太熱的水:溫水可使毛囊張開,讓洗髮精和潤髮乳發揮功用,冷水則關閉毛囊,封住水分,使你的頭髮看來光亮健康。所以可用溫水洗澡,最後用冷水沖掉洗髮精。

六、染髮卻沖水過多:染過的頭髮較易吸收和釋出水,所以染料也會跟著水流走。不要沖水太久,而且用溫水或涼水,因為熱水會使染色掉得更快。



◆ 病歷電子化 美就醫紀錄台灣調得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1195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5-05

一名美國退伍軍人日前來台開會,不小心摔斷腿送醫,醫師正擔心不了解他的過去病史之際,他主動提供自己的電子病歷帳號密碼,授權下載他在美國的病歷資料,醫師掌握他的就醫紀錄後,順利完成治療。

這是衛生福利部資訊處長許明暉所分享的真實故事,他表示,美國榮民醫院的病歷電子化系統完善,各州榮民醫院可快速調到病患的就醫紀錄,一旦在緊急情況下轉診,能幫助醫師盡快了解過去病史,這正是發展電子病歷的目的。

國內電子病歷發展也日漸成熟,許明暉說,現行電子病歷格式有助發展國際醫療及海外電子病歷交換,更鼓勵電信等相關業者、醫療院所提供創新醫療照護。

許明暉說,電子病歷能在網路上傳送的三個重點,分別是標準格式、傳送方式及內容,全球的醫學影像都遵循共同標準,檔案在所有國家都可順利開啟;傳送方式則包含將隨身碟、晶片帶在身上,或儲存在雲端從網路下載;內容方面則與語言息息相關,現在主要醫學語言是英文,未來要用什麼語言需要社會共識。

至於電子病歷的創新服務,衛福部初步委託台中慈濟醫院試辦;將電子錢包與電子病歷整合於晶片X卡,增加民眾使用的便利性。許明暉解釋,推行電子病歷最重要的是個人隱私保障,比起健康資料,金融資料對隱私保障的要求,有過之而無不及。行動支付資訊保護是金融業強項,金管會支持的產品通常資訊安全有保障,於是選定X卡試辦醫療照護行動支付計畫,未來歡迎所有可提供安全載具的單位合作,如自然人憑證、金融卡等,增加民眾選擇空間。



◆ 僅7公斤重/「攜帶型加壓袋」 高山病保命袋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7656

自由 2015-05-05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2012年11月某日晚上7點,重達128公斤的布農族壯漢阿義,在嘉明湖避難山屋出現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嚴重缺氧,但天色昏暗,直升機救援恐怕要等到隔天,眼見撐不過去,隨行醫師做好開死亡證明的最壞打算,結果意外發現山屋配置「攜帶型加壓袋」(PAC)急救,成功保住一命。

當天隨行的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也是急診專科醫師王士豪表示,台灣平均每3名登山客有1名會發生高山病,為海拔2500公尺以上低壓、低氧狀態所引起的走路不穩、胸悶、呼吸困難、頭痛、嘔吐、昏迷等症狀,最嚴重是高海拔腦水腫或肺水腫,發病12小時內可能死亡。

王士豪指出,近7年,國內至少發生35起高山病相關山難,平均每年5起,動用30次以上直升機與地面救援,以飛行1個架次約需30萬元計算,已耗費近千萬元,而且容易受到地形或氣候影響,無法即時進入山區救援,造成此期間仍有7名登山客不幸罹難。

昨日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宣布,在各界熱心捐助下,成功募集100個PAC,現已開放各高山山屋、消防隊與民間救難大隊免費申請,強調PAC只有7公斤,攜帶輕便、不受地形與氣候限制,而且1人就可操作,只要將需要緊急下降高度的高山病患者置入袋中,加壓約10分鐘,即可模擬下降高度達1500公尺至1800公尺,成功緩解不適症狀。

王士豪提醒,高山病不是登山客的專利,必須在短時間急速上升高度的搜救隊員更是潛在的高風險族群,呼籲若有必要,可適時善用PAC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