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縱論/禮貌的力量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78115
聯合報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2015-05-03
有一本書「禮貌的力量」,澳洲作家所著,闡述為什麼要有禮貌?禮貌有正向好處,會讓一個團體更團結。從最基本的影響細說,其實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重點是有沒有落實。在此,我想要強調的是「禮貌」,而且是每一個人都要有禮貌。
多數人都會講,別人怎麼樣不禮貌,但這樣指點別人帶來的改善並不高,最好是在管別人怎麼做之前,自己先身體力行,實實在在去做,自然會影響身邊的人,禮貌的力量會慢慢擴散。
我們常提到,外國人對台灣人的印象,總會說「台灣人很棒、對人親切、友善」諸如此類。反觀台灣人看台灣人的印象,卻不是如此,多數會以自己為重心,要人家讓你,凡事都是別人不好,錯在他人。
觀察台灣社會紛亂,屢傳人民脫序行為,迷失了自己,因為想要的得不到,進而急躁、不安、不滿足,整天過得不愉快。套用在國家治理、企業運作、家庭經營亦如此。若是員工做得不開心,會影響整體組織及環境氣氛。因此,此時此刻有必要再度談禮貌的重要性。
日前我去聽日本實業家,盛和塾創辦人稻盛和夫的演講,發現居然座無虛席,既然這麼多人來聽演講,表示大多數人其實有心向善,既然心裡這麼認定了,但有沒有真正落實,才是關鍵。
例如,我們要求禮貌,就要做到對人尊重,才是實踐禮貌。在捷運上講手機,應輕聲細語,這是基本禮貌,是日常很容易實踐的項目;另常看到有些女孩子在捷運上化妝,沒有禁止說不行做,但需顧慮到其他乘客的感受,才是禮貌。
落實去做十分重要,才會有所體驗。例如美化協會常鼓勵大家去清掃廁所,透過實作,從清掃的過程中,慢慢體會生活的一些細節,就是一種潛移默化。久了,自然看到垃圾就會撿起來,對人客氣,並給人方便,養成具體的禮貌態度。
我認為很多事存有因果關係。今天的結果,可能是你之前所種的原因,例如你今天跌倒,可能來自於之前不小心、沒注意;如果走路能看一下地面是否有坑洞,不要誤踩,可能就不會跌倒。遇到不好的事情,不需一味抱怨,應該想辦法轉變為正面、正向思考。
過去,我們倡導尊師重道,現在卻屢見新聞報導學生打老師;或常聽聞父母虐待小孩等諸多親子家庭問題。社會事件不間斷,讓我思考必須把禮貌這種生活處事的基本功,再次拿出來強調,就是希望大家出社會後仍不應忘本,因為現代人常常出社會後,你跟我比、我跟他比,比較來比較去,容易迷失自己,在死胡同內轉不出來,衍生出社會問題。
試想「人為什麼而活」?人生的意義、價值?上班族為了生活、養家而去上班,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但如何進一步提升工作價值?讓工作更有意義,而非單純只為五斗米折腰,這就是一種心境昇華,工作起來才不覺辛苦。
例如服務顧客,滿足了客戶需求,就能獲得成就感。不然會覺得工作怎麼會這麼麻煩,要做的事這麼繁瑣,致使自己因為工作而苦惱。以我為例,隨時都在自省還能做什麼?做了可以對社會有什麼幫助?我已覺得自己不是在做工作,而是樂於工作。
台灣土地這麼小,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落實禮貌,產生正面力量鼓動群眾,大家生活才會更好。如果大家都一直談論八卦,私議雜七雜八的消息,那台灣會變成什麼模樣呢?相信大家思考一下就有答案。(本文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 夢幻般的夏塔草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3000862-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03日(三色鳥/高雄)
國中時曾背過劉禹錫的《陋室銘》,當中最有名的兩句話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來到了新疆昭蘇縣的夏塔大草原,我則感慨起,一個吸引人的景區,不在於出人意表的人造幻象,也不在於爭奪「最大、最多、最高」等「最」字輩的全國第一。
若有聖潔的雪山坐落於背景,有如馬奶子般的清澈小溪流經其中,有各色野花盛情點綴於那無際的翠綠,則必能消解旅人舟車勞頓的疲累,撫慰他們於塵世間困頓的心靈、洗淨他們的煩憂、像母親般溫暖地將其擁抱在懷中,使其深深著迷、臣服、然後再次喚起對自然萬物、宇宙生靈的連結與崇敬。
夏塔,真的讓我驚奇。並非驚嚇的刺激,而是浸染於美景中所湧現的感動,一直持續在心中,離開之後也不會消減。如果你到新疆來,我不會推薦你去喀納斯、不會建議你遊天鵝湖、更不會鼓勵你逛大巴札,我只會說,你一定要到夏塔去走一遭。
國中時,我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想像他說他常享受在康橋騎行的悠遊自在。這次來到夏塔,我無法享受雙輪舞的轉動,也不願騎馬快速縱行,只貪圖能好好走一趟路。讓全身停機許久的關節、肌肉好好地運轉起來。十八公里,所幸景區內沒有規畫完整的木板步道,讓我能同時享受林蔭與美草;走起路來少了束縛,更能自在飄盪,停走跑跳,蜿蜒或直行。
我想靠近流水,便往河床走去;想一親泥土芳澤,便走入草地。我愛花,這裡遍地錦繡;我愛天,這裡湛藍澄靜;我無法自拔地愛上這片夢幻草原,我邊走邊讚嘆遠方的雪山,抬頭仰望天空的行雲,側耳傾聽潺潺小溪,累了,底下是青青草地,仰臥或摟抱,溫軟舒服的天地。
走了好久好久,回程時又累又暢快的在草坪上休息,不知不覺睡去,醒來之後,一下子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只看見身邊的世界美得像是天堂。我很感動,很想發出一些聲音、做一些動作來表達心中的不可思議,想感謝上天引領我至此、至今,讓我能夠暫時跳脫煩悶雜亂的現實,讓我能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睡在世間上最美的地方。
我感動得說不出任何話語,做不出任何動作,只因為這一切的震懾,我無法做出最適當、最真切的傳遞,也只能透過文字轉述至此。
信仰,必須藉由親身經歷:我對旅行、對天地美景、對可愛人情、對文化智慧的堅定信仰來自於不斷的行走。越走越堅定。
◆ 陸生蘭嶼田野調查 既歡樂又衝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3000861-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03日 彰化師範大學林邑孺/彰化報導
從來不知道蘭嶼的天是這麼的藍、從來不知道實地考察可以如此活潑生動、從來不知道一群人在離島騎著車到處看地形地貌是這樣一件充滿熱情的事情……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的張燕茹和謝婉瑩同學,帶著對台灣的好奇和渴望學習新事物的心,上學期到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當交換學生,跟著教授到離島蘭嶼進行野外考察。
出生在福建這多山之地的張燕茹,從來沒有坐過船,出發當天不巧下著大雨,她在前往蘭嶼的船上暈船暈得厲害,吐到臉色發白地說:「回程的時候可以不要坐船嗎?」
因為雨仍然下著,大夥兒穿著亮黃色的雨衣、騎著機車跟著老師的引導,觀察記錄著一個又一個的地形地貌,燕茹回憶說:「島上非常的乾淨,雖然下著雨但卻有陽光,一群人跟著老師去實習的感覺非常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晚上大夥兒邊聊天邊吃著飛魚、燒烤,是很難忘的一段經驗!」
問她在大陸實察的過程,燕茹表示:「我們在大陸的實習都是早早起床,坐上六、七個小時的火車,到一個很偏僻的深山裡,老師在山裡布置很多點,我們一路都在趕行程,挖了土放到採樣盒裡,繼續朝下一個點走。」她越說越快,彷彿模擬著老師疾行的腳步。
談到兩岸在實地考察的不同之處,燕茹說:「我們一整天採樣完,跟著老師的指示看了山的紋理和礦物組成後,都是早早回去休息,整理今天所學到的東西和採樣物品。相比之下,台灣的實習輕鬆點,還可以晚餐吃燒烤、晚上出去吹海風聊天。」
另一位也是福建師大而來自蘭州的謝婉瑩同學也說:「我在蘭嶼是第一次坐摩托車,因為我們北方風大,基本沒人騎摩托車。」她邊數著之前參加過的三次實察:「一次武夷山土壤植物實習、一次永安丹霞地質實習、一次平潭島海岸帶地貌實習,都是自然類的!所以我那天晚上在蘭嶼,聽朗島國小校長講關於達悟族的民族發展和故事,是我收穫最多的。」
喜歡聽故事的謝婉瑩,也喜歡了解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對於她來說,達悟人不講究人定勝天,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共生,這樣的概念和大陸以全國之力蓋三峽大壩、南水北調等不同,對她也造成了衝擊與思考。
「達悟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現在大陸也在提和諧社會,但前期的迅速發展已經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恢復起來沒有那麼簡單。」婉瑩想了很久,慢慢地說著。
這兩個在大陸相隔兩千多公里的女孩,回到福建師大後,大家都一致認為她們變得成熟了,婉瑩透過微信傳來訊息:「我脾氣更隨和,說話和態度也變得更有技巧更委婉。我覺得這就是因為去了不同的地方,接受了不同的政治理念,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讓我變得更豐富、更包容。」
※ 相關報導:
* 羊致清和
21 則留言:
廣大世界 何其幸運遇見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8001044-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08日(陳冠妤/屏東科技大學學生)
當在街邊的郵筒前投入二十幾張明信片後,我才有種回到台灣的真實感,即將漂往海峽對岸的是滿滿的感激和祝福,雖然有些人只有一面之緣,有些人或許今生難再相見,但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是我永生難忘的。
每學期來去匆匆到我們學校交流的大陸高校學生不計其數,常常才剛熟稔,他們就要準備離開了!但大二上的期末,一位偶然認識的「廣大」(廣州大學)學姊賦予我一個小任務──把他們離開台灣時帶不走的物資,傳承給下一屆的交流生和轉贈給需要的人,因此我展開了尋找廣大人之旅!
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下一屆的廣大學生時,把他們都嚇了一跳,一位朋友事後的回憶文寫著:「九號那晚,宿舍突然有人敲門,有位看起來很小的女生,抱著一大堆的東西說是上屆留下來的,收到超級開心的!」在逐漸熟識後,我們一起去小琉球、西子灣等地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從此我把幫助廣大人當成自己的使命,也對這所學校益發好奇,今年三月從網上看見「廣州大學大陸高校專業課程學習體驗營」,當下立刻決定報名,但傳聞競爭十分激烈,讓我從繳交備審資料後,每日都在擔憂與期待中度過。
放榜的那一天,顫抖地點開錄取名單時,我看見了自己的名字,重複看了好幾遍後,才終於確認這件事不是夢,開始整裝準備出發。
等待出發的一個月是漫長的,我們天天聊著微信倒數著,直到踏入廣大校園時,看見一位朋友朝我光速的飛奔過來,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那一刻,真有種幸福到無以復加的感覺,思念不再是一種病,只為等待我們下一次相遇!
雖然是在異地,再度一起生活,一切依舊那麼的自然,一起去教室聽課,一起穿過擁擠的街道,擠進學生飯堂買飯,一起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路燈下聊著生活瑣事,不知不覺有一種錯覺,彷彿自己一直都屬於當地,只是暫時離開。
七天的時間轉瞬即逝,回程的機票吹響離別的號角,我必須回到原來生活的場域,臨行依依不捨的道別,認真地互道珍重,然後我們對彼此承諾要存一張來回的機票,讓我們的友情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天,廣州大學校園裡的花開了,雖然我要離開,但飛機帶走的不是分別的感傷,而是帶著我們對未來的夢想,乘風飛翔。
◆ 茶文化之旅-權威與反權威 我們該走向何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8001043-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08日 (顏婧/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政治體制不盡相同,我們對待權威的態度也不完全一樣。而這一差別體現在從上到下,從頭到腳的每個氛圍裡。
我是參加過兩次體驗營的老同學了,雖然都是十五個陸生,十五個台生,但不同的大環境,不同的人組織,一些小細節上就呈現了很微妙的差別。上一次是大陸的老師組織,總是在和我們強調時間,強調紀錄,每個環節都不可以出差錯,以防耽誤整個行程。
台灣反權威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上次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遲到現象,不論是台生還是陸生,大家都十分準時。而這一次換在台灣舉辦,老師並沒有像上次一樣板著臉很嚴肅地和我們強調時間問題,在車上還和我們玩遊戲,雖然也要求我們準時,但溫和得多,就像鄰家的大姊姊一樣包容我們,體諒我們。於是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有人遲到了半個小時也沒有上車,反倒讓第二輛車的老師們等我們。這樣的事情也只能在台灣發生。
快結束的那兩天,老師組織過兩次小組長的會,讓大家到她身邊來,她要通知事情。我觀察了一下,這兩次都是我們兩個來自大陸的小組長先到的,一兩分鐘之後台灣的組長們才過來,似乎是和小夥伴說笑了一下。
同樣的活動,同樣都是年輕的大學生,在大陸舉辦和在台灣舉辦點染的色彩截然不同。大陸安排得很厚實,一項接一項,知識性非常強,晚上都安排了講座。大陸對權威的尊敬也在這個活動中體現了出來。雖然安排了交流的環節,但我記得交流會略顯壓抑,主動發言的人並不多,似乎大家都有些怕怕的。
大陸尊重權威
大陸同學像在課堂上一樣窩在座位上基本不主動發言,台灣同學不留情面的發言就顯得有些突兀了。而這次在台灣舉辦,權威沒有被抬得那麼高了。發言的環節每個人或多或少,或切實或偏頗都講出了自己的觀點。即使是大陸的同學,在接到傳遞中的話筒時,也變得很有表達欲望了。
我們該如何對待權威?這或許和大陸的精英政治與台灣的民主政治、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管理模式孰優孰劣緊密相關。毫無疑問,精英政治更有效率,如果真的出了什麼意外,一兩分鐘的時差可能決定生死。相對應的,民主政治效率就差一些,活動一開始老師希望大陸同學選一首歌,台灣同學選一首歌,大陸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都選好一段時間了,台灣同學還在爭執,但如果是更為重大而急迫的決定呢?
另外,關乎選項的對錯,眼光卓絕的精英自然會找到最合適的那個選項,如果在精英位置的人真的是精英的話,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如果大眾只是低教育水準的大眾,蘇格拉底之死的故事就難免重演。
台灣反權威,大陸更多的是尊重權威。這都是對應的政治模式自然發展的文化之果。可哪個更好呢?或許需要我們更多的深思熟慮。讓每個人都具有更強的反思能力,這是我現在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
聯合筆記/彭家教我們的一堂課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91272
聯合報 蔡惠萍 2015-05-09
災難與意外,經常會撞擊社會價值或習以為常的信仰,但在震盪、沉澱後,卻常瞥見良善的教養與深刻的底蘊。這,有時來自社會集體反應;有時,僅少數人,也能讓這樣的質地顯露。
本名彭馨逸的藝人楊又穎輕生後,她的哥哥彭仁鐸面對媒體時說,希望因為妹妹的離開,讓社會正視言語霸凌,抵制匿名抹黑。他還說,愛妹妹的人遠比抹黑她的多很多,為免製造另一個悲劇,請大家千萬別再追究。
痛失愛女的父親彭作奎,在女兒告別式,也是事發後首次出現公開場合,除了謝謝,沒有怨懟,雖哀傷卻平靜。原本該被撫慰的父親,卻挺直身驅,安慰前來弔唁的親友,感謝各界送暖。
彭家人面對至親離逝,表現的悲抑、自持,沒有媒體上常見的哭天搶地,更讓人錐心、動容。
長期飽受網路匿名攻擊,最終以傷害自我終結生命。面對還深藏暗處的匿名者,彭家大可要眾人幫忙「緝凶」,找出傷害楊又穎的藏鏡人,也最有資格埋怨社會漠視網路霸凌,怪罪政府縱容網路亂象。
但彭家沒怨天尤人,而是發起反匿名霸凌活動。如此有別於現今台灣社會面對災難制式反應的格局,格外令人尊敬。
悲劇像一面鏡子,映照一個國家、社會及個人理性自持能力。二○一一年七月廿二日,挪威奧斯陸及其近郊小島,發生二戰之後最慘烈的屠殺事件,凶手在一天之內,殺害了七十七條人命。
屠殺案後,挪威總理說:我們不會被改變。旅居挪威的作家李濠仲在事發後兩周回到奧斯陸,他在書中提及他的觀察:短短不到半個月,挪威已恢復元氣,沒有讓一個瘋狂的殺手,毀掉一個社會的理性,更沒有演變成政治對立或政敵趁隙攻擊的武器。一切如昔。
去年七月,馬航MH17班機被不明導彈擊落墜毀在烏俄邊境上空,機上有一百九十三名荷蘭人。七天後,四十位罹難者首批運送回國,荷蘭國王、王后、總理等政要都親自在空軍基地迎接,除了觀看、凝視、拭淚,未發一語。
根據荷蘭媒體報導,飛機落地那一刻,商店、咖啡廳都停止播放音樂,荷蘭人沒有哭嚎、咒罵,唯一的聲響是全國同步敲響的教會鐘聲。荷蘭公民自發站立高架橋迎接車隊、脫帽致敬,並有數千人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舉行默哀遊行,用最深沉而素樸的方式表達哀傷。
一路鳴號、降半旗、車隊護送,荷蘭政府以軍禮讓他們客死異鄉的同胞安安靜靜地回到故土,與親人「重逢」。
荷蘭對逝者的尊重以及寧靜自持的表現,透過影像對外放送,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被形容是「小國荷蘭、大國人民」,更展現了遠比哭喊控訴更強大的力量。
挪威、荷蘭、彭家所教給台灣社會的,或許就是文明。
◆ 終身大事╱多點耐心 婚事才能順遂
http://udn.com/news/story/7272/890633
聯合報 蘇玉山(新竹市) 2015-05-09
曉鈺是位小學老師,雖是公認的美女,婚事卻遲遲未定,讓曉鈺的爸媽非常心急。曉鈺媽媽是內人的好友,對外一律稱她是自家小妹,關係自然緊密非常。
內人認識一位家境不錯、任職公家機關、擁有博士學歷的適婚男士,將他介紹給曉鈺後,兩人一拍即合;不只假日經常浪漫約會,交往八個月後,更訂下婚期。為了參加兩人的婚宴,內人特地到百貨公司買了一套新衣裳,歡歡喜喜準備祝賀這對新人。沒想到,就在訂婚前兩天,曉鈺媽媽突然來電通知婚事取消。
原來博士和曉鈺在商量宴客的菜單時,曉鈺因連日準備婚事太勞累,硬生生回了句:「要換你就換!」博士以為曉鈺不高興,也發起脾氣:「妳這是什麼意思?!」曉鈺忍不下脾氣,兩人大吵一架,婚事就此告吹。
曾聽不少親友說過,當年準備婚事時都和另一半吵過架,起因多是婚事繁瑣,加上兩個家庭背景不同,意見相左是常有的事。一旦不願耐心溝通,情緒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我想,婚事總要多留些準備時間,從容處理、少些壓力、一切從簡,才不會好事變壞事。
聯合/沉默選民發威,使英國免於崩析
http://udn.com/news/story/7338/89279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05-10
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贏得國會過半席次,穩住驚濤駭浪的政局。首相卡麥隆依例驅車前往白金漢宮向女王報告選舉結果,這項看來乏味的傳統儀式,此刻卻反射出歷經磨鍊後的特殊寧靜。英國源遠流長卻日趨疲乏的議會政治也一樣,經過這次板塊重整,將可擺脫聯合政府左右掣肘的困境。
投票前,這次選舉被視為英國最撕裂的一役。根據民調,保守黨和工黨兩大黨皆僅獲有三分之一選民的支持,其餘三分之一,則分由主張蘇格蘭獨立、要求英國退出歐盟等不同小黨瓜分;選民意向分歧,加深政治動盪。何況,一次投票要同時應付外交、內政、經濟及民族獨立等不同陣線的議題,對選民是沉重負荷。令人意外的是,投票結果,保守黨竟一舉衝出過半席次;這樣的結局,不能不歸功於「沉默選民」站出來投票。
這次大選,英國政治版圖出現四個重大的變化:一,歷經去年獨立公投失敗,「蘇格蘭民族黨」這次不走獨立路線,轉而訴求爭取自治,並因而大獲全勝。二,「工黨」因路線錯誤而慘敗,在蘇格蘭的百年基地幾皆全淪陷,顯示工黨未能抓住蘇格蘭政治由「階級」轉向「民族」的演變。三,主張「英國退出歐盟」的「英國獨立黨」,去年曾在歐洲議會選舉大贏兩成三的支持,這次卻跌到僅剩一席,可見民意善變。四,保守黨的大勝,挽救了近年破碎化的英國政黨政治,重建國家主軸;但蘇格蘭民族黨的整軍,將對倫敦為中心的聯合王國施政繼續構成挑戰。
為什麼說沉默選民發威,挽救了英國的分崩離析呢?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源地,英國,近年不僅面臨了國際地位削弱的窘境,內部也因為蘇格蘭獨立、退出歐盟、如何處理移民等紛雜問題,社會日漸分化;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如今只剩勉強維持的幾個小島。這個現象,其實也是許多現代國家都面對的危機:公共領域的撕裂和碎片化,而特定群體的特定旨趣則壓倒了以全國、全民為指向的訴求,讓國家利益和民眾向心難以整合。
在全國性大選,由於政黨相互攻擊,往往更加深這種分裂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挽救形勢的,只有那些不是為了單一利益或關注而投票的選民;他們平日保持沉默,卻在關鍵時刻選擇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切入國家的利益。這次保守黨大勝,主要即受惠於這些「隱性支持者」,英國媒體形容他們是「鄉村俱樂部」的傳統人士,而不是「茶黨」類型。這些支持者,把民調中僅獲三分之一支持的保守黨,推上了過半席次。
此處,值得玩味的,還有「得票率」和「代表性」的歧異問題。英國的國會選舉是採取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由得票最高者為唯一贏家。這次大選,保守黨整體得票率僅卅六.九%,卻拿到過半席次,並取得「完全執政」的授權。反觀工黨得票率雖達卅.四%,卻少了近百席次,只能屈居在野;至於得票率近十三%卻僅獲一席的英國獨立黨,則只能唏噓。
表面上看,得票率和代表性不成正比,制度似顯不公。但不可諱言,這個制度至少有兩項重要優點:一是可以鼓勵候選人選取理性、中間路線,避免以極端或偏鋒路線譁眾取寵;二是議會政治可以擴大反映多數選民的意願,不致陷入少數杯葛多數的泥沼,或分崩離析的無所適從。
以台灣國會為例,雖和英國一樣是採「單一選區」制,但後來增加了「兩票制」的修正,美其名照顧小黨利益。也因此,台聯與親民黨上次選舉並沒有人當選區域立委,但卻藉著「兩票制」的加持,都獲配若干席次。問題在,由於我國立院的「朝野協商」黑箱,少數委員組成黨團即可牽制國會的運作,綁架兩大黨,耽擱議事與立法。試想,如果英國也採取台灣的兩票制,大選結果注定在政府組成與國會運作中複製社會上的碎片化,英國政治必定和台灣一樣陷入無休止的內鬥與癱瘓,豈有能力應付它面對的各項議題?
「選舉造成撕裂」是難以避免的現實,因此,政治人物的職責,是要在容忍撕裂的前提之下,設法維繫國家所需要的整合統一。就像蘇格蘭民族黨領袖史德金,歷經去年公投的失敗,這次選擇暫時放棄激進的獨立訴求,而不是堅持立場死纏爛打;結果,反而爭取到最大可能的成就,也兼顧了共同體的最大利益。這點自我節制,恐怕不是台灣政治人物所能理解的智慧和倫理。
◆ 白宮訪客順手牽羊嚴重
http://udn.com/news/story/5/892902
聯合晚報 記者黃秀媛╱即時報導 2015-05-10
白宮最近精心擺設國宴款待日本首相,可是上甜點前,服務生突然把餐桌上老鷹造型的座位牌架全部收走,免得賓客順手牽羊。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白宮迎賓活動雖然極度典雅,各種小竊案卻接連不斷。畢竟能夠獲邀到白宮參加國宴、頒獎午餐或授勳儀式的機會有多少?又有幾個人不想為難得接觸最高權力中心留下紀念品?因此,白宮的活動經常有各種物品不翼而飛。
失竊的大多是一些小東西:從洗手間裡印有總統徽章的厚軟毛巾,一直到白宮為大型派對向外燴業者租用的廉價刀叉。不過有些較值錢的物品也受到覬覦,包括價值100多元的座位牌架、小銀匙、洗手間燭台的雕花玻璃裝飾等等。
「空軍一號」專機上的杯子到枕頭套等各種物品,也經常成為總統的隨行幕僚、國會議員和記者的紀念品。
連名人都受不了這種誘惑。電視名記者芭芭拉‧華特絲喜歡拿白宮洗手間的毛巾出了名,歐巴馬夫婦2012年還送了她一籃總統官邸的各種用品,包括一把湯匙。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也是白宮小竊慣犯。
在某些方面,以前的白宮訪客比現在更大膽。美國第12任總統泰勒在美墨戰爭時的座騎「老白」,後來隨他進入白宮,而遊客經常拔牠馬尾的毛做紀念,使牠馬尾整個禿掉。林肯時代連窗簾和家具上的布料都被剪掉。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經常邀請幾百人參加茶會,順手牽羊更是容易,有手繡總統徽章和美國國徽的餐巾和毛巾掉得更兇。
有些白宮助理甚至藉此牟利。從林肯時代進入白宮服務了40多年的William Crook,在舊林肯辦公室1902年重新裝修時,利用拆掉的地板做了大約12支手杖,結果供不應求。
白宮磁器在公開市場仍然很有身價,用過的器皿更值錢。柯林頓白宮一套用過的杯盤,要價3750元,林肯第一任期的一個磁質蛋杯要價1萬9999.95元。
感謝我的陸生直屬學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2001100-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12日(林育成/淡江大學學生)
又是一個鳳凰花開的季節,系上的學長姊即將畢業,想想這兩年多來,最照顧我的直屬學姊,因為是陸生,畢業後不能留下來工作,必須回大陸去找工作,從此我們之間相隔的不再是宿舍之間幾百尺的距離,而是隔著一條長長的海峽,心裡不免有點失落和難過。
兩年多前我剛進大學的時候,剛搬入學校宿舍,什麼都不懂,與其說是大一新鮮人,不如說是劉佬佬進大觀園,一切都是新奇而陌生的。當時,甚至在開學第一週因為發生了一場小車禍,導致住院快一個月。
多承學姊關心照顧
在那期間,錯過了新生宿營、夜烤、夜唱,沒跟同學建立關係也就罷了,就連開學的選課、買書等等都差點錯過,是靠直屬學姊的細心協助,教我如何選課,告訴我各個老師的評價,把她之前用的教科書給我,讓我省下買書錢,其他必須買的,她就幫我去訂,然後再拿給我。
在我復原之後,我曾經好奇的問過學姊,同學們沒來看我,情有可原,畢竟當時我們還沒建立朋友關係,這個理所當然,何況至少班上有寫卡片和寄簡訊來,已經很足夠了。然而,學姊與我也沒怎麼相識,為什麼卻如同家人一樣的關心、照顧我?讓我心裡很是感動。
學姊說,當年她進大一的時候,比我更孤苦無依,系上只有她一個陸生,剛來的那一個月,不適應台灣的氣候、不適應這裡的文化,跟同學的交流經常會錯意,雞同鴨講,幸好有系上的直屬學長姊幫忙,細心對待,讓她渡過了初來乍到時的適應期。
她還說,在這裡的頭一年,無論從買早餐到上體育課,只要一開口,大家就會自然心領神會到:「她是陸生」,但隨即就會轉換更為熱情、客氣的態度,盡可能的予以各種協助和幫忙。她常常會覺得過度的受寵若驚,深深感受到台灣人的親切、友善。正因如此,在知道我受傷的時候,她不假思索,就決定要將過去所受到的種種恩情,以照顧學弟的方式,回饋給台灣。
我記得當時她一臉正經的態度對我說,我很想笑,但沒敢笑出來。我並不是覺得這件事是個趣談,相反的,正是因為在台灣我所生長的環境裡頭,這種「知恩圖報」的事情,還真沒見過幾遭。這並不是說台灣人情淡薄,而是因為大家有來有往,恩情有欠有還,剛好碰上了陸生,她們大多數時間處於「接受」的狀態,難得有機會「報恩」,真的是「受人點滴,湧泉以報」。
因為有了那些日子的緊密互動,我與學姊建立起了相當良好的交情,此後的兩年多來,凡是各種節日,我總不忘給學姊帶點好吃的,她若是遇到假期要回家,我總是義務當她的苦力搬行李,到機場給她送行。
文化不同利通有無
一般來說,同學之間的交往,由於同質性高,彼此能互通有無的資訊有限。但是在陸生學姊身上,我獲得的信息遠超過我在其他同學、學長姊身上所能獲得的。我和陸生學姊經常一起看書,不過彼此討教的通常不是課本的專業知識,而是對於各自的彼岸,那些千奇百怪思想的疑問和好奇。
曾經,學姊向我說,對大陸的年輕人來說,台灣就像是一種心靈寄託的故鄉,不只有著「民國遺風」的想望,更有著對於自由民主等進步價值的渴求。但我也會對學姊說,可是,現在的台灣經濟力和競爭力下降,年輕人追求的價值更為分眾多元,小確幸變成時尚,這讓我們在全球化的時代落後了。
只要有心就能聯絡
對此,學姊的回答是:「大陸過度競爭的結果,就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人人自掃門前雪,社會上的信任也不存在,每個人都怕被騙。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想來台灣,看能不能找到自己想尋找的價值。」
其實,我真的很訝異,雖然學姊比我大一屆,但歲數上其實相差不到一歲。她的思想比我成熟太多。我不禁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經歷和受教育背景,造成我們之間對於人生、未來、家國想像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就這樣,隨著我們之間不斷的教學相長,學姊從我這了解她所不明白的台灣社會,我從她身上得到對於現代大陸青年的形象認知,雖然難免有所偏差,但大致上能夠得到一個概括的輪廓。
兩年多來,學姊和我親密無間,熱絡無比,雖是學姊學弟,但卻是鐵一般的知己交情。我們雖然明知道有一天會別離,但卻也知道終其一生,我們都不會失去對方這樣的好朋友,即使相隔海峽兩地,但透過現代科技的載體協助,只怕無心,不怕永遠失去聯絡。
畢業的季節即將到來,學姊已和我約定好,在她返回大陸前,要實現與她一起騎車環島的諾言,用環島之旅留下她在台灣的青春遊學回憶,我當然是二話不說的答應了。
結伴騎車環島留念
想想這兩年多來,得之於學姊者太多,而出之於己者太少,從她身上,我見到一個與我年歲相當的大陸青年,如何思考、構建自己的生活,去實踐、去追求,去探索自己的未來。
時間所帶給我們的,是兩岸青年之間的思想衝撞、模彷與相互影響。過去那個漢賊不兩立的時代已經過去,而今,是屬於兩岸年輕人之間的珍貴時刻,能夠呼朋引伴、連接未來,在真摯的友誼基礎上,包容彼此的觀念,同理對方的心情,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年輕世代。
◆ 晶片身分證 楚門世界到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96606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2015-05-12
連網社會、資訊環境與監視科技,讓每個人如同穿上國王的新衣,透明而沒有自由,一聽到政府有監聽行為,氣憤抗議。內政部推動「晶片身分證」,讓人憂慮隱私的透明風險。
隱私像是個人保護傘,數位世界裡的防毒程式,它有著模糊的界線,浮動的定義。然而,隨著科技的互動性,個人隱私在資訊自由的鬼魅中節節敗退,公體制非自願與蓄意攻占隱私的霸凌氛圍,被「抓猴」下的無奈猴子,還有隱密的空間嗎?
首先,非自願型監視,最中心的操控老大哥為「數位化」技術,它開啟了互動的語言。從悠遊卡感應紀錄、健保卡醫病清單、網頁的瀏覽資料,臉書打卡按讚來源、ETC行車動線與周期,網路購物偏好、到現在隨時隨地的雲端儲存等,我們甘心、自願與無法避免的將自己的隱私,交給政府、組織與商業機構;而所謂個資法的授權清單,看起來像很有保障卻毫無作用的廢合約,因為那些掌管我們隱私的團體,也是跟我們一樣有著七情六慾的「社會人」。
這些非自願監聽或監視,不自主的內化為大家的保護工具,甚至攻擊的武器。媒體助長偷窺的社會文化,如正義哥到酒駕妹,我們可以透過觀看別人得到滿足,我們不用監聽器材,媒體或網路就能將細節一一公布。而巷弄攝影機、群體的人肉搜索、或是拿著行車記錄器開車或錄音筆看病,到自我揭露和渴望被人注意的網民,大量散播自己身體、行為、言語的資料,給記者、婉君或路人窺視。
其次,蓄意型的監視,如政府人員的查案、公司主管控制、駭客的攻擊等,加上行政程序刻意操弄手段,如美國史諾登抖出該政府的大量監視行為。多功能身分證的問題是掌管各部門單位「人」的心態,他們所能讀取或利用的權限為何?卡在讀取時,「後台」的舉動與程序不明,每個單位都說只要他們單獨的資料,但這些單獨的資料會不會在各自搜錄時變成「整體的全貌」?
深思與擔心,因為前述非自願型科技匯流產生潛移默化的資訊高速公路混亂情境,逐漸涵化到蓄意型監視思維,整個社會,包含政府到小老百姓,在全球監視設施步步進逼態勢,我們好像有雙面標準,我們熱愛偷窺「楚門」,熱愛享受觀看時無責任的自由,卻沒人想謹守「沉默的自由」。
廿一世紀人類,整天盯著手機傻笑、按讚、讀LINE,如何掙脫自己設下的數位陷阱,不被監聽、監視與偷窺呢?
◆ 福衛五號 明年3月升空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97265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5-05-12
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首度公開福衛五號一比一模型,衛星上的「光學遙測酬載」,由國人100%自主研發,有如裝在衛星上的超大型數位相機,能在距離地面720公里的高空拍攝高解析度影像,比目前福衛二號的彩色解析度高出4倍,國研院太空中心預計明年3月底前在美國加州發射升空。
國人首度自製的光學遙測酬載,可拍攝2公尺x2公尺的黑白影像,解析度與福衛二號相同,但彩色部分就大幅提升,可拍攝4公尺x4公尺的彩色影像,比福衛二號的8公尺乘8公尺解析度高出4倍以上。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形容,連台北山區哪一塊山坡地被盜伐都看得一清二處,像是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太麻里溪沖積扇,也可以利用影像更清楚計算沖積面積。
張桂祥指出,福衛五號48小時才會經過台灣上空一次,必須在8分鐘內拍攝台灣影像,目前服役中的福衛二號則是24小時就會繞行一次,但缺點是赤道附近無法拍到,福衛五號升空後,台灣的太空遙測可以涵蓋更廣,國外如果有業者要購買影像,可以賺取更多收益。
正妹為了自拍 觸電慘變火球身亡
http://udn.com/news/story/6810/899424
聯合新聞網 特約記者高智深/綜合報導 2015-05-13
為了一張自拍照,國外一名外型亮麗的少女日前竟妄顧自身安危,與友人一同攀上火車車頂上自拍,結果卻在過程間因為觸電而變成人肉火球,讓她最後以自己的性命作為代價,來換取人生中最後一次的自拍機會。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名來自羅馬尼亞的18歲少女Anna Ursu,日前在與友人一同前住當地的雅西(Lasi)火車站後,兩人竟違規攀上火車車頂進行自拍,期間有途人目睹這兩名女子的誇張行徑後,大聲勸告兩人,但仍未法制止期後隨即而來的一起奪命意外。
據悉,位於車頂上的Anna Ursu在自拍過程中,本來躺著的她因伸出其雙腿企圖擺出姿勢拍照時,竟誤觸及身旁一面由高壓電纜所組成的電場,最後當場引發爆炸,讓她瞬間變成一個人肉火球,而其朋友亦因爆炸的強大威力,而被彈飛出去。
事後,一名目睹整起意外的途人報警求助,經協助下將兩人送院,不過最後Anna Ursu經搶救後,全身50%皮膚燒傷的她仍傷重不治,讓她終為自拍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 傲慢與偏見 浪費兩岸學生許多時間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99086
聯合報 洪鑫誠/陸籍研究生(台北市)2015-05-13
「陸生元年」至今,台灣社會對於大陸年輕人的接觸和認識都大有增進,而「東渡台灣」的陸生,也持續為大陸帶回更為生動、真實的台灣印象。
人員的互動往來對兩岸關係的穩步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而面對面的對談,也更有助於雙方理性地發言。然而,在對話過程中,也總不免會基於成長脈絡、知識結構,甚而所處立場的不同,引發一些意見不合乃至言語衝突。
未來兩岸能否更好地對話,關鍵要看兩岸未來的主人公如何面對這一挑戰。那麼我們拿兩岸學生常遭遇的一些尷尬來討論,定有一些意義在。
兩岸年輕人們通常是可以成好朋友的,進一步兩情相悅、結為連理也不乏案例。不過,一旦談到敏感話題,面紅耳赤甚而不相往來的也不是沒有。
大家都吵些什麼呢?台灣人較常引發大陸人不滿的是有意無意的針對大陸的「公民素養」、「政治開明程度」與「人權狀況」等問題來批評或開玩笑;大陸人則更多是因為堅持「主權立場」,或是拿「經濟停滯」、「國際觀不足」、「政府低能」等來回擊「民主的傲慢」,引發爭論。
然而很多時候,由於大家所處位置不同,關心的價值、追求的生活不同,又並未處理這些「預設背景」,所以經常是流於各說各話,就算想「吵」也吵不到點子上。
關於陸生或台生遭遇的一些敏感、尷尬或感受到來自對方的言語霸凌,我們或有必要先弄清楚以下幾點:
首先,有必要搞清楚討論的對象究竟為何?很多爭吵都來自於混淆黨派、政府、民眾的概念而不做區分。例如對方批評你的政府,你當然有權指正無端的指控,也應該歡迎懇切的批評。唯獨沒有必要把敵意投射到自己身上,你並不是政府的代言人,官話也不必由你來說。
其次,對於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論,應避免落入對方的話語體系,否則只會讓你和對方在同一水準上纏鬥,使對話淪為情緒的宣洩。離開這個話語體系,話題便煙消雲散了。
再者,不要太在意一時的「辯論勝負」,為逞口舌之快反而忽視交流真正的意義所在。是誠心交換意見,了解真實的彼此,還是囿於既定的立場來互相喊話,止步不前,是你我都能選擇的。
此外,不要急於對號入座,以個體代表群體。譬如一個大陸人隨地吐痰這件事,絕不應該上升到「大陸人就是會隨地吐痰」這樣的結論。同樣的,如果有人說「台灣人缺乏國際視野」,亦不代表每一個身為台灣人的你,都缺乏國際視野。請不要覺得「傷自尊」。
同樣的,你一個人不隨地吐痰,也不能代表全體大陸人都不隨地吐痰。你一個人有國際視野,也不代表全體台灣人有國際視野。
流言與偏見並非無端形成,必有其社會土壤。唯有眾人皆成沃土、齊心培育一方沃土方為長久之計。
承認彼此的不同和看見彼此的相同都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兩岸人之間好不容易有坦誠相見的機會,陳年累月的那些傲慢與偏見,就不要再任之蔓延。
我們播下和平的種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5001050-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15日 (陳偉銘/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同處一個年齡段,同浸潤在一個文化傳統之下,很多時候兩岸大學生差別並不大。一樣地會追星,一樣會趕潮流,歐美流行,日韓風範,統統合到一塊兒去了。以至於帶隊的老師好幾次弄錯:
「你是台生嗎?」
「不是哦,我是陸生。」
彼此認知差異頗大
儘管如此,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兩岸大學生之間依然存在許多差異。我不知道我們三十個人的樣本能不能反映整個兩岸大學生群體,但僅就我們三十個人而言,確實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這種不同,不僅是表面上的性格抑或是品味等差異,還體現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上。
首先,一個最直接也最明顯的區別,體現在看待兩岸關係的問題上。由於接受的教育和接觸的社會環境不一樣,對於陸生而言,大家普遍認同和希望的是兩岸能夠消除隔閡,重新走在一起,至少對此並不抵觸。而對於台生而言,有些同學會認為兩岸是現在是兩個國家,未來也沒必要再走到一起。
當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會刻意回避「統一」或者「獨立」這樣的辭彙,而選擇「融合」或者「結合」這些詞語替代,因為前者的政治色彩較強,說起它們似乎總離不開「弟從兄」和「兄從弟」的問題。
然而即使如此,對於一些台生而言,似乎也是難以接受的,對於他們而言,即使兩岸曾經是一個國家,然而隨著時間和歷史的推移,現在和以後也沒有必要再在一塊兒了。「兄弟大了就要分家,很正常嘛。」一位台生這樣解釋。
別讓政治阻斷文化
其次,體現在看待兩岸文化同源性的問題上。我記得有一位台灣同學說:「每次聽到大陸官員談起『兩岸同根、文化同源』這樣的字眼就感到反感,因為對於台灣文化而言,中華傳統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而已。台灣文化是不同文化融合和塑造的結果,再進一步說,台灣文化的源起是否同大陸同根也值得商榷。」
因此他認為:「越是試圖以文化同源來『籠絡感情』,就越是讓人感覺反感。」
事實上,此行好幾次會議或者儀式中,只要有長者提及兩岸文化認同的問題,一些台生就會表現漫不經心乃至於不屑的態度。我不知道這種觀點是否能夠代表許多台灣大學生的想法,如果是的話,那真是讓我始料未及。
兩岸大學生對於政治問題存在不同的理解,人所共識,但令我沒想到的是在文化認同上也存在巨大的落差。我無意在此討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以及對此作出評價,但我想引述余光中先生在閉營式上的說的話:「不能讓五十年的政治斷了五千年的文化。」
初識如同舊友重逢
最後,陸生和台生之間的思維方式也存在許多不同。比如就批判性思維而言,台生比陸生看起來更加活躍,台生往往更習慣於質疑權威而不是盲從。當然不是說陸生就是盲聽盲信,但至少從表現上來看,台生更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給出評價,而陸生則大多傾向於傾聽,也就是「看在眼裡,放在心上」。
我覺得有時候,有的台生往往重於解構而忽於建構,可實際上,後者才是價值所在。相比之下,陸生有一些建設性意見才會發言:「我認為,應該怎麼怎麼。」當然,勇於質疑,敢於表達,是值得讚揚和學習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一個星期的相處,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台灣同學的那份熱情與善良。從一出機場,就看見等候多時的他們舉著牌子呼喚著我們,那時那刻相擁的喜悅,一下子給了我們一種回家的感覺。雖素未謀面,卻如舊友重逢,這份感動,我一直珍藏心中。這個禮拜,我和台灣同學之間交流了很多,與室友甚至每晚臥談至淩晨才「戀戀不捨」地入眠。
開啟和平對話可能
有時我們聊的很瑣碎,諸如興趣愛好,學業生活。有時我們聊得比較深入,比如反服貿事件,兩岸的政治體制乃至對「統獨」問題的看法。大家各抒己見,交換看法,偶有閃光,輕鬆愉快。頗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之感。也正因為這些交流,使我們能夠借著對方的眼,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儘管我們有很多不同,但是有一點是我們都具備的,那就是我們都懷著一顆溫潤包容的心,去傾聽,去溝通,而不是以立場取代對錯。我想,這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開啟了和平對話的可能。
臨別之際,依依不捨。我們感恩這趟旅程,感恩為我們奔波勞碌的各方,感恩機緣造化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豐滿。惜福,在心!
◆ 做生意的誠信在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6001062-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16日 (紫藤花/桃園)
那天聽到外子和住在武漢的表姊聊天,透過手機看到表姊氣色紅潤神情愉快。她還與我們分享去年來台旅遊的相片,相片裡她拿著竹籤插著鳳梨大快朵頤的模樣令人莞爾。
表姊回大陸之後對於台灣水果香甜的滋味念念不忘,一直希望下次有年休時能再來嘗鮮。她最喜歡的就是味道濃郁的愛文芒果及甜蜜蜜的鳳梨,因為武漢地處內陸又是緯度較高的地區,種不出這類熱帶果。表姊去年來台旅遊時就把握時間,大啖水果。
然而就在外子充當導遊帶著表姊一家人到處遊山玩水,嘗遍台灣各地風味小吃,唯獨在士林夜市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士林路邊的水果攤擺滿了各式各樣當季新鮮的水果,只見小販手腳俐落地削好著一包包的水果插上竹籤,現削的水果鮮豔欲滴,等著觀光客青睞。
表姊一家人看到了翠綠的芭樂,還有散發出濃郁果香的鳳梨和芒果立刻駐足選購,外子當然要盡地主之誼,二話不說掏出一張千元大鈔,沒想到結帳時,小販只說:「先生抱歉,七包水果一共一千四!」當時外子眼睛瞪得老大,心想這老闆有沒有算錯啊,但是表姊一行人早已把水果一片片下肚,外子就默默地再補上一張五百。
「每包水果裡面就幾片芭樂、芒果、鳳梨、小番茄,一般市場上約莫五十元的價值,怎麼到了士林夜市裡價格連翻好幾倍啊?」
我很感概,每次旅遊雜誌都寫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然而香甜水果背後做生意的誠信在哪?不能因為消費者是陸客,心想他們只來一次就把對方當成待宰的肥羊。我知道早年很多台灣人到大陸旅遊回來時會抱怨,因為到了景點買到的東西不僅價格不合理,品質也有問題。我們都知道這些不誠實商人的伎倆著實令人厭惡,但是換成陸客來台時,我們的生意人又是如何對待人家呢?
赴陸賣茶結緣 台女嫁孔子嫡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8000796-260301
旺報 2015年05月18日 特約記者鄭毅/彰化報導
彰化美女洪薏婷近幾年隨著父親洪宗宏,常在大陸各地參展推銷茶葉,在山東青島示範泡茶時,遇見河南青年孔保新。孔保新驚為天人,窮追不捨,相戀3年終成眷屬。洪宗宏雖然不捨,但見女兒幸福,也只好讓愛女遠嫁北京。
二林鎮公所前秘書洪宗宏在花蓮種有幾公頃蜜香紅茶,他太太洪明麗精於日本茶道,洪薏婷從小耳濡目染也頗得真傳。洪宗宏公職退休後,為拓展生意,常到大陸各地參加博覽會,都攜女兒同行,有個漂亮女兒在現場泡茶示範,生意更好。
愛她泡茶時 優雅從容
3年前在青島參展,於北京上班的孔保新正巧到青島出差,閒著沒事到台灣精品展瞎逛,走到洪家攤位前即呆住了。他說,當時看著文文靜靜的台灣美女洪薏婷,優雅從容的煮茶、沖茶、獻茶,動作輕柔曼妙飄逸,也不知是看人或看茶,總之是看呆了。
好不容易輪到他有位子可坐下品茶,即藉著請教茶道聊起來,他靜靜看著洪薏婷紅唇輕啟,講解蜜香紅茶的特質與沖泡方式,當下覺得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最後當然也買茶帶走。會展期間孔保新每天報到,洪宗宏當時就懷疑這小子有問題,顯然是打女兒的主意來著,但心想,展期結束就回台,這小子肯定沒戲。
幫四處叫賣 屢創佳績
沒想到洪薏婷與孔保新交換了微信碼,天天隔海聊不完。孔保新河南項城人,是孔子第77代嫡孫,北京大學碩士,目前在北京從事媒體活動行銷。之後洪薏婷到大陸其他省市參展,孔保新排除萬難儘量趕到,除了陪洪薏婷,竟大方貼著洪宗宏幫忙叫賣蜜香紅茶,他口條清晰加上一口標準的京片子,屢創佳績。
這分堅持感動了洪宗宏,更讓洪薏婷心疼,交往3年後,今年元旦於項城在親友祝福下結成連理。洪薏婷也成為當地第一位台灣媳婦。
兩地風俗有異,洪宗宏不知道喜宴中男女雙方父母要坐在台上讓新人行禮說吉祥話,還要給紅包,當場手足無措,所幸孔家早有準備,新丈人沒有出糗。
◆ 大陸人看台灣-讓我們青年為兩岸搭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8000862-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18日 (魏益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
還記得在台北書院品茶的那個下午,陳玉婷老師談到:「泡茶之後,茶香迴盪在茶壺內,沁入心脾,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的確,「茶文化之旅」就像一壺清香的茶茗,而我就是品茶人,茶水雖已飲下,七天裡與同行的小夥伴在一起的歡聲笑語,就像茶具裡的餘香一樣,讓我回味無窮。
兩岸間陌生又熟悉
在去台灣的前一天,北京師範大學朱教授與我們分享他去台灣交流的心得:「如果你去香港,香港通行粵語和英語;雖然粵語也是中國話,但是聽不大懂,有些不習慣。可飛機一到台灣,頓時感覺就不一樣,人來人往說的是國語,說什麼都聽得很明白,瞬間就有種熟悉感,這種情形在台灣街頭還有很多,你們可以慢慢體會。」於是我內心有了少許期待。
的確如此,台灣同學的熱情好客、服務業人員的溫暖微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感受到台灣社會的溫暖,而這種人際溫情恰恰是目前大陸社會所缺乏的;台灣街頭的繁體字、林谷芳老師的茶道體驗、遊山茶坊的「四序茶禮」,讓不少大陸同學猛然覺得:台灣保存的中華文化比大陸還完好。
互相牽引長留羈絆
七天裡,我「謝謝」、「不好意思」說得最多,兩岸之間的一些用語差異總是讓我們忍俊不禁。我會覺得台灣譯法很「萌」,台灣同學覺得大陸譯法比較「洋氣」。像是「subway」,台灣稱「捷運」,大陸稱「地鐵」。最後,我們小組成員中,陸生有可能講「捷運」,「地鐵」也可能從台生嘴裡冒出來,這便是雙方互相牽引影響所致。
在高雄分別的那個上午,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說不清的憂傷,很多女生依依不捨哭起來,我也泛起淚花,鼻子有點酸。離別時大家紛紛相約下一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回家後,大家在微信裡交流一直很熱絡。每天不論有什麼樣的新奇事、開心事都會在群組和大家分享。一會兒沒上線再度打開時,新消息的提示聲一直響個不聽。一看手機,群組裡消息已經爆滿了。
像是今年農曆新年那陣子,除了奉上新年祝福,大家也會聊聊自己家鄉的過年習俗。原來各地的習俗真的很不一樣。在大陸,如果沒有其他活動,全家人一般都會聚在電視機前吃零食、聊天,看《春晚》;而台灣同學他們沒有《春晚》,一般是全家人坐在圓桌旁「圍爐」吃年夜飯。
網路用語交匯彼此
在新學期開始後,大家的聊天熱度並未降溫。兩岸之間不少高校都有合作辦學專案,大家都在討論自己的學校與對岸有什麼交換生計畫,相約去對岸上學,或者在即將到來的暑假裡再聚聚。
武漢大學的櫻花開了,櫻花美景美名遠揚。我拍了些照片發到群組裡;台灣同學會將自己吃了什麼美食、去了哪裡玩跟我們分享。我們都說這是「拉仇恨」。當然啦,「拉仇恨」這個詞是大陸的網路用語。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會產生誤會。我也會問諸如「XD」(莞爾笑貌)這樣的詞是什麼意思。就這樣,兩岸之間最新的網路用語在我們這裡交會。
今年《武媚娘傳奇》在兩岸三地都很火。當它在湖南衛視播出時,雖然我對「廣電總局強行刪改」有微詞,但仍認為這部劇確實在演員造型方面有些不妥(儘管它要符合特定歷史);當台灣電視台引進它時,播出的是「未刪減版」。我覺得很疑惑:這部劇有「兒少不宜」內容,公開播映難道不會「妨礙風化」?台灣同學則解釋:台灣有「影視分級」制度,對戲劇作品限制沒大陸這麼多,只要不是「18禁」內容都可以公開播映。而且《武媚娘》首播時,她有室友在追劇;被剪了之後,看到「大頭娃娃」占滿整個畫面螢幕時,她就想笑。
接著我們便聊到近些年來兩岸戲劇的發展情勢。令我吃驚的是,我在不停吐槽大陸的電視劇、電影題材狹窄,情節老套而且雷人,演員演技浮誇,特技效果差等;台灣同學卻反倒覺得近來大陸影視產業發展迅速,並且有不少好作品。像《甄嬛傳》、新《三國》這樣投資大,場景逼近歷史,服裝多種多樣,台灣很難拍得出。其實它們都是兩岸合作的結晶。
演藝界如兩岸縮影
現在很多台灣人都會上大陸視頻網站看電視劇和電影,不只種類多,而且更新快,這是台灣難以達到的。像《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這樣的網路自製劇在台灣也有很多粉絲。我記得小時候,《流星花園》、《天國的嫁衣》等電視劇讓我看得如癡如醉,感覺雙方似乎真的拉近了距離。
其實演藝界的發展就是近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縮影:合則兩利,鬥則兩傷。「反攻大陸」、「解放台灣」都已經化為歷史浮雲,做為兩岸的年輕一代,我們沒有老一輩的歷史包袱,反倒對彼此有一種好奇和期待。大陸和台灣,既陌生又熟悉。架起兩岸溝通的橋梁,我們青年人責無旁貸。
把垃圾帶回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1001088-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21日(無忍/陸生)
剛來台灣的時候挺不習慣的,就是馬路上幾乎看不到垃圾桶,也有點不滿意。心想台灣是怎麼回事嘛,都不讓遊客扔垃圾的嗎?雖然不滿意,隨地扔垃圾的事到底是做不出來,只好把垃圾都帶回家。現在在台灣住了幾個月。漸漸領會到「不設垃圾桶」實在是台灣的一大妙招。
不設垃圾桶大妙招
記得2008年的上海世博會嗎?世博會上設置了大量垃圾桶,但是最後還是垃圾桶不夠。媒體指責世博會對人流的數量及人流產生的垃圾預算錯誤,以至於垃圾桶的周圍都是垃圾。人們把垃圾扔在垃圾桶的周圍,說明其原意是要扔到垃圾桶的,只是垃圾桶早就滿了,處理的速度又不夠快,所以人們只好把垃圾沿著垃圾桶丟。
都說垃圾桶的數量是要根據需求供給的,這是需求決定供給。而台灣則是反向思維,如果我是零供給,那麼你的需求也必須降到零,這是供給決定需求。當然台灣能這樣做,說明台灣人民的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還有就是整體的環境必須是要乾淨才行。
我相信這樣一種自覺「把垃圾帶回家」的習慣,對台灣人民來說也不是一朝一夕就養成的。我沒有研究過台灣的「垃圾處理史」,但我就自己的所見,我還是經常看到有人把垃圾隨手放到停在路邊的機車上,車籃裡。
我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心理一點也沒有責怪的意思,倒是有點同情,心底深處,還微微有點高興。因為,這印證了我的怪論:「人都是差不多的」不要告訴我,哪裡的人高大上,哪裡的人很爛很差。你以為這種「把垃圾帶回家」的習慣是與生俱來的嗎?你以為我誇讚的台灣人的素質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嗎?我才不信呢。
即使是一個能夠自覺地把垃圾帶回家的台灣人,到了隨地扔垃圾的印度,他也會隨地扔垃圾,相信我,因為,我就是這樣。我為什麼第一次走在台灣的街頭,就會「被迫」把垃圾帶回家?不是我情操高尚,而是因為,路上太乾淨了;而且也沒看到別人往地上丟垃圾。所以我說,你要讓人家不亂扔垃圾,首先整體環境要乾淨,要很乾淨才行,大部分的正常人會下不了手。
每個人多一點自覺
我也是在台灣住了之後,才能體會到其妙處所在。台灣的垃圾都是分類處理的,最妙的是,我所住的宿舍每天只有半個小時倒垃圾的時間。早上7點到7點半到地下室去倒垃圾。那裡有位阿姨會告訴你如何分類。試想一下,如果你把垃圾扔馬路上的垃圾桶,你會分類嗎?即使馬路上是分類的垃圾桶,你是不是有時候也會犯迷糊,到底是哪個該放入哪個垃圾桶呢?
特別是遊客,雖然有些遊客來自某些地區也是要做垃圾分類的,但是大部分的遊客不是不想分類,而是實在是不怎麼清楚怎麼分類。雖然看起來好像有標誌,真正做的時候就迷糊了。因為都是家庭的分類垃圾,所以整個後續垃圾的處理,肯定要有效率的很多。而城市,也因為沒有垃圾桶,味道也更乾淨;也因為不需要專門處理馬路上的垃圾,成本也更低。
我想起了上海的公園,幾乎每個休憩的長椅之間都會有一個垃圾桶。高度可以和人坐的高度差不多。我本來是很喜歡坐在公園的長椅的。不過我可能有一點點強迫症,旁邊的垃圾桶總是讓我很不舒服。一是高度太高了,好像我的旁邊是個垃圾人;二是味道太重了,所以我很少去坐。
但是我從來沒想過,或許,這些垃圾桶是不必要的。不是垃圾桶越多,城市就越乾淨。而是,垃圾桶越少,越乾淨。所需要的,只要每個人多一點點自覺:把垃圾帶回家。
城管大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3001039-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23日(查查/北京)
「什麼是城管啊?」我的台灣朋友到北京玩,問了這麼個問題。
我指指路邊「城管執法」的車子,那就是城管啦。台灣警察上至維持國家和平下至抓狗抓貓抓攤販,樣樣事必躬親,大陸可不一樣,抓攤販開罰單、維持街道不被做生意的大叔大嬸們隨意擺攤,這樣的工作,是由城管來接手。
我來大陸之前,浪跡各大論壇,就有看到許多關於城管的諷刺,城管的名聲在大陸可算數一數二的差。網上隨手一搜,就可以看到一堆「城管打人」的視頻。到大陸後看到真實的城管──好普通啊,就是一個穿制服的大叔嘛!
「你懂什麼?城管可凶了,看過網路上城管打人的視頻沒有?」大陸同學教訓我這不知死活的笨蛋。不只同學不喜歡,那些小攤販們更不用說啦。那時常光顧的烤肉串小攤販,攤販大嬸每次看到我都報以熱情的笑容。有一次我照樣晚上去買烤雞腿,卻發現以往晚上八點過後攤販林立的街道空空蕩蕩。
後來好幾天,攤販們都沒出現。一個多禮拜後的晚上大嬸終於出現了,我歡呼著奔向前點餐,卻聽到大嬸和其他攤販一同義憤填膺。
「……生意根本沒法做,成天管我們至些小老百姓,壞人都不去抓了!」大嬸義憤填膺。
「對!壞人都不去抓了?害我沒雞腿吃!」我也跟著怒。
第二次討厭城管,是我去北京某地辦假學生證的時候。別懷疑你沒看錯,我也不是什麼通緝犯。在兩年多前我剛入學不久,就知道許多同學都有辦假的學生證。大陸許多景點要收門票的,有學生證可以半價,電影院還可以打折。
這些優惠只限於大學生以下,如果你剛好和我一樣是個研究生,抱歉無法──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我們辦假證的原因。一張醜醜的大頭照片,十五塊錢,走去x大門口,那裡有很多人會拉著你問「辦證嗎?辦證嗎?」
我得知後興高采烈地去了,結果在那裡轉了十圈,都沒看到一個影子。然後,天橋上的某個小攤販跟我說,這陣子城管嚴格取締那些辦假證的,所以他們不敢來啦。你等等吧,等會兒兩點多看有沒有人來。
我在天橋上等呀等,終於等到人了。那是個神色緊張的大嬸,「辦證是嗎?」見到我點頭後,火速從懷裡掏出一本學生證,「北京xx大學,有點冷門沒關係吧?二十五元謝謝。」(大陸的學生證是一本小本子,不像台灣只是一張簡單的卡片)
我說:「我同學辦過,才十五元,你們漲價了?」大嬸惡狠狠地壓低聲音:「現在抓得嚴,小姑娘你到底要不要?」「……要。」我付了二十五元,在心底討厭城管──吃飽撐著抓這些攤販做什麼?害我多付了十元!
城管在我心中的畫面,一直是個拿著棒子、追打人的威武狠角色,我也偶爾拿城管來開開玩笑。直到我認識了一個清華大學的男孩子,聽了我有關於城管的玩笑時,淡淡地告訴我,「我有個哥兒們的老爸是城管,他特別討厭跟別人講自己的父親是城管。但他爸爸是個老好人。」
當下,我把飯死命往嘴裡塞,臉比煮熟的蝦子紅。後來我看過數次「城管來了」──就和台灣一樣,警察來了小攤販通常跑得很及時,有些來不及跑的就和城管周旋,兩岸皆如此。
我看見的城管大叔並不輕鬆,有的攤販大媽可比城管凶一百倍,城管大哥們長期在這樣對吼、對立、怒罵的情況下,又不得不完成工作,或許會越來越暴躁易怒,造成新聞上的「城管打人」,更造成如今的嘲諷。
很多地方都有那麼些個容易被人討厭甚至汙名化的職業,偶爾我們會拿這些職業開開玩笑,但偶爾也需要多些體貼了解,甚至反思。畢竟在這瘋狂世界,沒有誰活得輕鬆,相煎何太急呢?
刮刮樂地圖 又讓陸人崩潰了
http://udn.com/news/story/7546/922143
聯合晚報 記者馮子純/綜合報導 2015-05-24
喜歡旅行、探索未知的感覺嗎?那你應該會喜歡上「刮刮樂地圖」,一開始的世界地圖呈現銀灰色,只要旅行到一個新的國家,就能把表層刮開,到過的國家越多,地圖色彩也就更繽紛。
「留學生 要護主權」
不過,這張由俄羅斯的Art. Lebedev Studio工作室所推出、在全球大受歡迎的「I Was Here Scratch-Off World Map」(我在這裡-刮開世界地圖),日前在中國引起不少網友的不滿,原因正是因為地圖刮開後,「中國」和「台灣」顏色不同,不僅引來論戰,更出現一批在海外留學的中國網友大聲呼籲,面對外國人,要堅持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外留學的人一定要維護自己的國家!」
在微博上擁有超過1000萬名粉絲的博主「回憶專用小馬甲」,日前貼出新版刮刮樂地圖照片,不少網友表示嚮往,「世界那麼大,應該去看看。」但因網站公布「刮開後」的中國大陸是黃色、台灣是紅色,不少中國網友看到後反應激烈,表示「大陸和台灣怎麼不一樣?」、「刪了吧,地圖上台灣自己成一個國家了」、「這樣不論是從大家愛國的角度還是政治正確的角度都不妥啊,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啊」。
另一名擁有百萬粉絲的微博帳號「小野妹子學吐槽」對此則說,「提醒所有在外留學的朋友們:釣魚島是我們的,藏南和阿克賽欽也是我們的,南海島礁也是我們的。台灣和大陸暫時分別處於兩個政權統治之下,但絕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哪怕各國同學都說你說的不對,他們是這樣教的blabla,你也別被拐跑了。堅持主見,他們頂多覺得你倔;說啥信啥,人家會覺得你是白癡。」呼籲留學生要在國際上堅持中國主權。這番愛國言論也引來不少中國網友的大力支持。
網友「燒腦少女」則說:「特別討厭去台灣交換的同學說自己馬上要回國了。」;但也有人說「我也不要跟台灣人統一,他們好窮。」
不少中國網友表示,台灣「回歸」問題,不是台灣人說了算數,「不管你願不願意,所有和中國建交的國家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中國。自己再拿放大鏡看看有幾個和台灣「國」建交的國家,看看台灣「國」有沒有國際地位和國際權利?不服?沒辦法,中國今非昔比。」
「西方默認台是國家」
但也有留學生分享經歷,認為中國學生強烈主張主權,不一定有正面效果,可是做為真的在國外的學生,跟他們爭辯是沒有意義的。首先你語言不夠好。第二老外重視人民的政治權利,他們認為既然台灣人不覺得自己屬於中國,那台灣就不是中國的。第三,整個西方世界都已經默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了,留學生的力量太小。親身經歷了就知道了。
這款由俄羅斯廠商推出的「刮刮樂地圖」沒有在台灣販售,但有不少品牌也推出類似概念的探險地圖。有部份品牌地圖把台灣和中國標示成同一個顏色,例如由廠商「OSOYOO」推出,在amazon販售的刮刮樂地圖。
※ 太陽是我的。
◆ 大學家文化 陸生超有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4000846-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24日 彰化師範大學林邑孺/彰化報導
台灣的大學特有的「家」文化,和學長姊們聚餐聊天,感受放鬆、感受被關懷的美好時光,讓大陸來的交換生很快融入台灣生活,但期間也因為不了解,鬧了不少有趣的誤會。從南京師大來台交換的于惠敏就對「家」文化特別有感受。
于惠敏第一次被邀請吃大學裡的家聚餐,簡稱「家聚」,卻誤聽成吃「家具」;和學長姊吃火鍋,聽到學姊對店員說:「兩份大陸妹」,頓覺不安;在驚呼許多新鮮事的同時,也感受到大學家的關懷與溫暖。
到台灣的第一天,于惠敏對一切事物都懵懵懂懂,見到了兩個穿著同一個樣式衣服學長姊,親切的問她從哪來,學長姊說:「你被分配到我們家,接下來有系烤、家聚等活動,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們!對了,你什麼時候有空,我們要準備一起吃家聚!」
「家具?」于惠敏心裡起了個大大的問號,心想著台灣人的牙口真好!家具怎麼吃呢?礙於不太熟絡,她當時也沒有發問,只記得被領著參觀學校的一草一木,但心裡一直想著自己到時候要怎麼吃家具啊。
後來她才知道,那天學長姊穿著同一樣式的衣服就是所謂的「系服」,系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件,代表著自己是系上的一份子;而且是吃「家聚」,絕不用擔心自己的牙啃不動!
她也了解到,大學裡的家制度會讓同屆的兩個人成為「學伴」,學習的夥伴,四個年級的學伴成為一個家,在大學四年內一起聚餐、聊天,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問題都可以詢問學長姊,是讓新生快速融入大學生活的好方法。
在期中考時拿到學長姊給的「all pass糖」,那包白底鑲著紅邊的巧克力和一張鼓勵的小卡,于惠敏著實嚇了一跳,原本以為因為自己是交換生而獨有,但看到同家的學弟妹們也人手一包,才深刻感受到台灣家文化的關懷與溫暖並非刻意為之,而是一種自然的付出。
于惠敏也提到一件趣事,她有次和家的大夥兒吃火鍋,翻著菜單的學姊抬起頭來告訴服務生:「一份綜合菇、兩份大陸妹……」聽到「兩份大陸妹」的她徹底驚呆了,周圍的人也沒意識到什麼不對,繼續說說笑笑,等到一盤盤的菜和肉送上來,她還是沒看到「大陸妹」在哪,怯生生地問學姊:「大陸妹來了嗎?」
聽到這句話,大夥才意識到真正的「大陸妹」在席上,而桌上的「大陸妹」正要被丟下鍋,引得大家一陣大笑後,學長才解釋「台灣稱福山萵苣為大陸妹」。
于惠敏對於大學裡的家文化抱著肯定的態度,她表示,和台灣同學一起聊天的感覺是和朋友聊天的感覺,而且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在大陸,同學和朋友有比較明顯的差別;但在台灣,感覺每個同學都像朋友一樣。
「或許是因為學校大都是女生的關係,小圈圈多,也可能因為大陸多是獨生子女,比較不會照顧別人,台灣好多人家裡都兩、三個小孩,照顧弟弟妹妹習慣了,看著學弟妹也同樣照顧著!」
俄史學家 還原毛澤東人的本質
http://udn.com/news/story/7331/923511
聯合報 記者汪莉絹/台北報導 2015-05-25
作為影響當代中國的歷史人物,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傳記、野史軼事,可謂汗牛充棟,但世人面前的毛澤東或被神化或妖魔化,仍蒙著一層面紗。俄籍歷史學家潘佐夫在最新出版的毛澤東傳中,透過解密的蘇聯檔案和文件,試圖還原其作為「人」的本質,是迄今眾多毛傳中,最貼近毛澤東真實面貌的一本。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在「艱難緩慢地逼近真實完整的毛澤東」文章中指出,普通讀者知曉有關毛澤東的資訊,主要來自四種:中共官方宣傳、中國官員間和民間傳說、與毛澤東有過接觸的人士的追憶、官方檔案的正式解密或洩密。其中,中共官方版本量最大、質最低;而最重要的官方檔案是最重要也最難取得的來源。
中共官方檔案何時解密,未可知;與中共糾葛至深蘇聯解密檔案,或可提供重要線索。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梁思文(Steven I. Lenvine)所著—「毛澤東:真實的故事」中譯本,近期由聯經公司出版,透過首次解密的蘇聯秘密檔案、毛澤東的私人信件等史實資料,讓世人重新客觀地認識毛澤東這個人。
該書筆調平實,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利用各種線索呈現毛澤東的多重性格面向,包括其自卑感重、自尊心強、自大狂狷、浪漫多情。例如,書中以諸多描寫當年毛澤東未能出國「勤工儉學」,與其外文能力不佳和面子有關,這與中共官方宣傳毛留在國內是受胡適影響和為了更好掌握和了解中國現況,大異其趣。
又諸如,一九三六年毛澤東在陜北和斯諾談自己的經歷時,曾特別提到當年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負責登記來圖書館讀書的人的名字,他曾形容,「那時那些來看書的教授們,根本就沒有把我當人看。」這句話反映出毛澤東面對知識分子的自卑又自大複雜心態,或可說明後來毛澤東何以對知識分子一再下重手和無情的根由。
◆ 聯合/聶隱娘的國籍
http://udn.com/news/story/7338/9255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2015-05-26
侯孝賢以《聶隱娘》一片無愧地拿到了坎城最佳導演。於是,先前痛批主辦單位誤植侯導及舒淇國籍的媒體,立即轉怒為喜,大肆誇讚侯孝賢是「台灣之光」。
台灣的國籍焦慮症,已到了一種神經質的地步,而老在別人的成就上追逐國家認同的榮耀,似難謂健康現象。侯孝賢為何花上多年時光將唐人的傳奇《聶隱娘》拍成電影,他如何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拍拍停停,仍堅持要雕琢出一部沒有多餘台詞與動作的武俠片,他如何把美艷的舒淇打造成冷酷的刺客;這些,恐怕才是喜歡電影的人更該關心的事。在國際賽事上,一味想著台灣有沒有被「矮化」,作品有沒有「為國爭光」,著實乏味。
兩年前,《聶隱娘》曾傳出因資金不足而停拍的消息,甚至傳出舒淇因此連最後一些鏡頭都沒拍完。這些,有的是真,有的是假;無論如何,都可以想見拍攝過程及後製作的艱難,旁觀者的笑罵根本無足輕重。若這是在政壇,或是什麼BOT案,這部電影大概就見不了天日了。
試想:唐人筆下的女刺客「聶隱娘」,應該標註什麼國籍?導演侯孝賢生於廣東梅縣、長於台灣,電影由兩岸作家朱天文和鍾阿城等共同編劇,有來自陸、台、韓、加、歐各地的資金,並領有文化部的一千五百萬國片補助款,集合台、中、日三國演員在兩岸取景拍攝;這樣一部電影,真的只有「國籍」或「之光」值得關注嗎?
侯孝賢在坎城說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創作的時候,不能想著觀眾。」他無意取悅市場。《聶隱娘》的動人之處,恐怕不在那些絕美的畫面,而在一名冷酷刺客如何因心生惻隱而無法下手,擺脫了殺人訓令的控制。跳出敵我,回到人性,才是觀戲重點。
※ 相關報導:
* 心情點滴/成就的定義
http://udn.com/news/story/7272/922799
聯合報 李政達(台南市)2015-05-25
....有人問:「同學,你終於出現了?」對方答:「沒有成就,不敢拋頭露面。」有人馬上反駁:「同學關係,何必用成就來畫分?」接著,詢問近況者有之,暢敘別後思念者有之,戶口調查者亦有之……沒加入發言的我,在心中思忖著「成就的定義是什麼」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 那人、那山、那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6001043-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26日(楊東峰/政治大學交換生)
選擇來到這裡,一開始我是拒絕的。雖已讀了兩年多大學,每次放假回家還是會留戀校園的光景;每次啟程返校又捨不得家中的父母親。人們就這麼著往來奔波,拉近拉遠,相聚又離去。你遇見著他們,又成為他們的惦念。
但我的大學生活至今依舊是狹小不堪。沒讀完過幾本書,沒見識過什麼大的陣仗,沒什麼拿得出手說得出口的經歷和體驗。時間她淌然流逝,我卻守著那窄小的夾板床上自己的世界。待意志消磨,待歲月蹉跎。
總該要改變些什麼,去張開雙臂,去擁抱更多難以預知的未來,把更多的人和事、景與情寫進你的故事。讓生活豐富,讓情感豐腴,讓你訴說時眼帶笑意,一念想便湧上心頭。無疑自己是幸運的,能去到海峽的另一端,看那山那海,結識那可愛的人們。對此我感恩戴德,無以為報。
來到海峽的這一端
台灣交換已有月餘。雖不如剛抵時那樣興奮與新奇,但這裡的每天依舊充滿期待。日子稱得上「瀟灑」,吃喝玩樂樣樣不落,學習讀書也輕鬆愜意。
白天撐著傘踏過青石階看桑椹落滿地,夜晚尋著路挑燈看螢火飛滿叢。人們常因生活的反覆而失了新意,注意不到甚麼值得玩味的瑣碎。不如換個環境,抑或是換個心情,生活總會歸於一片安詳靜好。
新的環境和夥伴,讓每一天都樂在其中,讓每一個周末都豐富多彩。一月裡,賞了不少美景,嘗了許多美食,領略著與大陸不同的人情風土,實在有不少可以流諸筆端,洋洋灑灑。然提筆便犯了難。最美的風景絕難收錄進笨拙的鏡頭,跛腳的詩人怕是寫不出完滿的篇章。
夥伴們引著我出走
那山、那海,是多麼令人著迷啊!我卻說不出也寫不來,寫出來卻也不是它們了。我總覺得,人才是路途的絕美風景。
你與他們打交道,和他們共處事,你感受到他們如何待你,你學著怎樣去對待他們。待日後那山在你眼目裡消褪了,那水在你心頭上潮落了,記憶就指著那幫傢伙們活著呢。
我的學伴宜家是一位熱情直率、體貼幽默的人。我們的互動很融洽,脾氣也很對路。平時一起上課時便約吃飯或週末出遊,但凡遇到些困難情況我會首先想到他。可甚至於在我還沒遇到些許麻煩時,他就會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替我想好。買不到去台南的車票,他便用自家車一路把我們送到台南。
住青旅早上沒飯吃,他就起大早跑很遠買來新鮮的虱目魚和肉燥飯。他對吃和玩很在行(其實他對什麼都很在行),每次聚餐都希望人多多的,那樣就可以嘗到更多的菜。有人說他雖然遠遠看上去長著一張撲克牌的臉,但卻有著一顆可愛而溫柔的心。學伴很有能力也熱情無限,樂於幫助所有前來交換的陸生。而他也僅僅是眾多熱情台灣同學中的一個。他們誠懇、熱心、可愛又執著,幫忙幫到底,令人感動和感恩。
同是交換而來的陸生們是最常相處的玩伴。他們中不乏品味高格之大神,也不缺宅腐如我的閒人。
每有空餘的周末亦或精彩的講座,「約約約」之聲此起彼伏,「走走走」之念一拍即合。我對好吃好玩的並不在行,便權且做個跟班,讓他們帶我到處走。
來來去去邂逅際遇
平溪放天燈、花蓮賞斷崖、淡水遊碼頭、九份淋大雨、台南嘗美食、高雄觀夜景,就這麼來來去去、停停走走,任時光漸次遠去而不覺。走入你生命中的每一人,邂逅或際遇,都有著上天的巧思,都值得你心懷感念,用陪伴去陪伴,以銘記來銘記。你可以為他們呈上這世間最華麗的讚美詩,卻不及和他們牽著手,一起寫關於彼此的故事。
大陸事務組的老師會約交換生們一起聚餐,聊聊近況,聽聽吐槽,探探大夥的八卦,解答彼此的疑惑。課堂上的先生們則是另一種形象,慢慢悠悠晃進教室遲到還呵呵的樂。他會和你聊中國人民大學他去過校園可小了……他會和你說:「那誰誰老師你認得吧我倆關係可好了雖然他不一定記得我……」他會帶你到自己家裡吃飯,也會訂好大的披薩等下課了大家一起分享,也會周末找個晴天約大夥一起去爬山。他們講談儒學,好仁義禮智,以傳續為己任,以至於他們的學生大都溫文儒雅,和藹謙誠,以人情為樂事。
我深深的覺得,在這裡生活,沒有距離和生疏,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靜和順利,讓人感到踏實和滿足。聽到最多的是「謝謝」(公交到站下車、他人幫忙按電梯按鈕),看到最多的是禮讓(博愛專座基本不會有人去搶、車輛總會讓行人先行)。交通工具上防止騷擾的按鈕和哨子,哺集乳室和親子廁所。許多人性化的設施和服務,讓你感受到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來自所有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平靜安居溫情脈脈
台北並不如想像中那般現代與繁華,但台北人有著自己小小的幸福。窄窄小巷他們穿街而過,矮矮舊樓他們自得其樂。
店家招牌似乎還是十幾年前的模樣,街邊擺賣的家電看上去也沒什麼科技含量;操勞的人們撿起頭盔跨上機車又開始一天的奔忙,歸家的人兒圍坐一桌打開早已備好的便當……
就這麼簡簡單單,平平常常,但這就是日子,這才是生活。人這一生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讓你去瀟灑,哪有那麼多大起大落讓你去折騰。當一切歸於平靜,才發現奢求的僅僅是一個安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脈脈。
癡迷流連 為花蓮狂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9001080-260306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29日(劉妮娜/成功大學陸生)
來台灣讀書快兩年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去過花蓮,想著快畢業了,怎麼也要去花蓮走一走吧。也許,最好的東西總是留到最後才珍貴,這次的花蓮之行,也許是我在台灣讀書期間的最後一次旅行。對於花蓮,也許用一首歌的歌詞來描述比較貼切,我從遠方趕來赴你一面之約,癡迷流連人間我為她而狂野。
三天兩夜的花蓮遊,從台南搭南回線,經屏東、台東到達花蓮市區。在花蓮逗留48小時之後,再體驗一次太魯閣號,直接到台北,台北搭乘高鐵南下,環島一圈,自覺十分圓滿。或許,我還應該感謝自己碩一的時候考了汽車駕照和重機駕照。沒有機車的旅遊,腿腳都將被束縛住,我又怎麼能夠體驗到穿行在花東縱谷之間的快樂。
到達花蓮當天下午,與友人會和,就開始拿著花蓮美食地圖尋找散落在花蓮市區的各種美食。趕上那家很有名的公正包子還沒有歇業,買了兩個小籠包和一籠蒸餃。怎麼說呢,對於我們這種土生土長的江蘇人,從小吃揚州包子長大的,就覺得這裡的包子也就還好,沒有很驚豔。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吧,從小吃習慣什麼東西,到了年老了還是會覺得這個東西最好吃。就像我們一個老師說的,他到現在覺得最好吃的還是他從小吃到大的基隆廟口的小吃最好吃。所以當我們第三天回程的中午嘗試了鵝肉先生,也只是覺得還不錯而已吧,因為類似的做法,比如南京鹽水鴨什麼的,家中常吃,可能我們會覺得更為地道,符合自己口味。
美食總是城市的一個縮影,各人各口味,勉強不得。但是,沒有人能否認花蓮的美,因為她不僅有美食。你可以坐在七星潭發一下午的呆,你也可以去鯉魚潭看螢火蟲,更可以去花東縱谷跑一圈。是的,我就是這麼度過我在花蓮的48小時。
沿著台9線,與火車並行,追趕著山脈的尾端,三陽小機車很給力地穿過吉安、壽豐、鳳林和光復,最終到達瑞穗。囿於體力原因,我們兩個吃貨的終點站是瑞穗牧場。不得不說,牧場的奶牛們待遇真好,好山好水好風光伺候著,還有我們大老遠來朝拜他們。如果說待遇好,心情就會好。那麼心情好的奶牛產出來的牛奶應該不錯吧,反正我們是覺得,牧場裡面的乳品,包括饅頭都很好吃。單是為了這些純天然的食品,風塵僕僕跑來也是值得了。
一路上間或有雨滴,太陽也時不時追上來。綿延不絕的山脈,稻田、各種不認得的植物和果樹,氤氳在空氣中的花香,真是讓人感覺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非常奇妙的體驗。我想,這是坐在汽車裡沒有辦法體驗的感覺吧,當然敞篷車是可以的。
最後一天由於颶風來襲,花蓮大雨,本來計畫好的挑戰蘇花公路,領略清水斷崖行程作罷。遺憾之餘,姑且把他們當做是下次出行的動力。
念念不忘,不如念念。有生之年,再來花蓮走一走吧。套用詩人艾青的那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有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台灣的美,也只有在這樣的土地上行走才會發現,原來你已經不知不覺愛上她了。
◆ 課堂競爭激烈 課外仍是知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9001081-260306
旺報 2015年05月29日(林鈺軒/大同技術學院學生)
大學第一次接觸陸生是在一年級。他們亟欲表現、展現自我,相當能言善道。相對的,文化與價值觀認知的衝擊也不小。其實陸生一樣是學生,跟我們一樣,有的好學、有的愛玩、有的安靜、有的調皮。
在課堂上,陸生通常與老師互動熱絡有共鳴,他們敢言、敢表現,而我們通常較不發表意見,也許從國小到高中,我們已習慣和老師用考卷對話;陸生對於情感表達是開放的,常透過言語傳遞,而我們是害羞少言,但會將關心付諸行動,也不會特別期待對方知道或求回報。
常有老師拿台、陸生比較,也許新鮮的交流或客氣上,使老師較偏頗陸生。我能理解,畢竟陸生於學術上、求知上確實比台生澎湃。
老師們總喜歡在課堂分組,希望藉由團體合作互相成長並增加團結力。有次和陸生同組,他們於個人表現的追求,明顯於團隊合作;同時,似乎也少了接納他人意見的包容與團隊妥協能力。而台生雖然長於思考,但想法表達相對被動,這是我們應向陸生學習的方向。
另外,記得老師出了一道課題,有位台生上台發表之見解因跳脫老師給予之框架,陸生依藉老師最初題目進行強勢反駁,好勝心極強。
台生於學習及求知慾並未隨著教育程度提升而提升,因從小的填鴨式教育,使之日漸喪失學習熱情;隨著社會程度發展,台灣日趨不重學歷重能力,使台生多了空間發展,延伸夢想。媒體資訊的普及,台生對於學術求知慾下降,但對課本外的知識求知欲強。
我們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特性與愛好,不會隨波起舞,故常有所學與所用並非相同之例子發生。另外,台生注重團體及默契相長,追求團體榮譽大於個人表現;而陸生從小生長在競爭激烈環境中,對自我意識強烈,積極爭取發言權希望能被師長看見,追求個人表現大於團體榮譽。
人是多樣的,有人沉靜、有人機靈、有人好動、有人寡言……等等,而一個人總有特別傑出或興趣的一面,故應適向發展,往之起步,而非以分數高低定其一生,使之追求生活方向之動力喪失,進而放棄自己;而社會應多元發展,保障人人之生活安頓,別讓國家未來主人翁徒剩機器功能的真人傀儡、社會人質。
我們與陸生間的情感交流是無價的,雖然陸生來台留學短短數月,但友誼卻細水長流。且通訊的便捷,即使身處兩地,也能聯絡感情。放長假也能因交通便利前往延續友情。
生命中的每位朋友皆因有緣而聚。我們不會因課堂之競爭而交惡,反而能了解、尊重彼此價值觀,在課外,更可是友好的知己。
「毀台灣人尊嚴」 台女偕韓友大鬧民宿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5815
自由 2015-06-03
住宿人數認知不同釀禍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一名台籍女子前天帶著六名韓國女友人,前往屏東車城後灣一家民宿投宿。因雙方對於住宿人數認知不同,這七人竟「偷渡」一人進入民宿,被業者發現後,刻意惡整房間,潑灑滿地的芒果泥汁、亂丟床單及吹風機。業者拍照PO網,表示不會提告,但希望這名台籍女子應教育外籍遊客尊重台灣,而非來糟蹋台灣的服務業。
業者:比遭小偷還髒亂
「很抱歉真的無法尊稱一聲『您』」,房間遭惡搞的民宿業者,在網路上PO文指出,「妳一位台灣人帶六位韓國朋友來台灣旅遊,應該是教育她們對台灣的尊重,而不是來糟蹋台灣的服務業,讓外國人覺得我們台灣是可以這樣隨意被糟蹋的。」
業者說,整理房間時難以接受看到的畫面,這群惡劣房客吃完芒果到處丟滿果皮,水果整顆直接丟到飲料杯再放到冰箱,任由它溢滿整個冰箱和地板。吹風機、木衣架、枕頭、垃圾,也全都丟地上,整個房間簡直比遭小偷還髒亂。
「必須很嚴厲的、公開的指責妳的行為,妳一個人就代表了整個台灣,妳知道嗎?妳有什麼權利一個人毀了整個台灣人的尊嚴。」業者還特別向這名台灣女子喊話表示,「或許妳會說,都是她們的行為跟妳無關,但妳真的難辭其咎啊!不要忘了!會講韓文但妳還是台灣人,不要忘了!妳一個人行為毀了整個台灣服務業的尊嚴。」
※ 相關報導:
* 巴黎亞裔型男來清大交換 3單字形容台灣
http://udn.com/news/story/8016/940112
Hello,我和眼前這位男子握了手,“Florent” 他吐出了法文,看著我疑惑的眼神,又用英文再說了一遍,笑笑地說這字對台灣人而言有點難發音。他是Florent,華裔法國人,來自法國特魯瓦特科技大學的國際交換生。
....他偏愛走向小國家,多了些探險的感覺。目前為止他對台灣的印象除了物價便宜、東西好吃但口味偏甜之外,對於台灣的街道,他激動地說:「街上幾乎找不到垃圾桶,但很乾淨!真的非常奇怪!」對於已習慣且喜愛歐式老建築融入街道的他而言,也坦承新竹在他眼裡有點像是工廠城市 Factory city。
....用三個形容詞形容台灣(人)?
Funny (他多次這麼說道!)、hard working (較少party、較少酒精)、clean
◆ 陸客等不及 風景區就地「解放」
http://udn.com/news/story/7320/942102
聯合報 記者蘇郁涵/高雄報導 2015-06-03
蓮池潭風景區附近的高雄市眷村文化館,最近傳出館廁關閉時,有陸客等不及直接就地「解放」,當地居民看見都尷尬轉頭快步離開,抱怨「什麼時代了,怎還有人這麼沒水準」。
當地居民蔡小姐說,左營蓮池潭每天都有外國遊客來觀光,旅行社通常都會請遊覽車司機將車停放在勝利路的「海光停車場」,蔡小姐發現,陸客團環潭一圈走回停車場後,會在導遊引導下,走到30公尺外的眷村文化館,到館外的廁所如廁。
「館廁不是公廁,有開放時間限制」,蔡小姐說,少數陸客發現館廁關閉,竟集體就地解放。她曾目睹一群女陸客,蹲在館廁前方的磁磚地上小解,男陸客則是走到館廁旁的草叢尿尿。蔡小姐回想當天看到女遊客光屁股蹲在地上小解畫面,火大的說「這樣的行為真是讓形象蒙羞」。
每天都會到眷村文化館前方空地散步的黃老先生說,陸客隨地便溺造成鄰近草叢飄來尿騷味,路過時也發現草地上有多張用過的衛生紙,環境變得髒亂,「少數陸客真的很沒有公德心」。
眷村文化館昨天表示,少數陸客的行為已影響到當地居民生活品質。館方考慮在館廁四周增建圍牆,以管理遊客進出。
◆ 「讓王炳章參加女兒婚禮」全球大連署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885986
自由 2015-06-03
中國政治犯遭囚逾13年 女兒寫請願信給歐巴馬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中國政治犯王炳章遭囚禁逾十三年,其女兒王天安七月十一日將在加拿大舉行婚禮,國際人權組織發起全球簽名行動,連署支持王天安寫給加拿大總理哈珀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請願信,呼籲讓王炳章參加女兒婚禮。表態選總統的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也參與連署,呼籲中共應學會體會這樣的普世價值與人性。
施明德︰台灣不應缺席救援
施明德強調,王炳章是全球民主國家列入救援的頭號名單,台灣不應缺席,不論是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都應為王炳章請命,可惜他們都沉默不語,令人遺憾。
王炳章是中國海外民運創始人,二○○二年在中國和越南的邊境附近被捕,第二年中國以「為台灣從事間諜活動和組織領導恐怖組織」的罪名判處王炳章無期徒刑,不過,我國安局澄清並沒有收編王炳章。
王炳章曾寫信給女兒:「天安,我入獄時你才十三歲。一轉眼,你已成了一名大姑娘了。你知道,在基督教的傳統中,當女兒出嫁時,是誰牽著她的手,引領她就位,把女兒交給新郎的手中呢?是爸爸。」
施明德昨在臉書上表示,王天安七月要結婚,可是,王炳章卻仍被關在廣東韶關監獄服無期徒刑,二○一三年底王天安在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的協助下到台灣國會聽證,那一次的台灣行,王天安與一起救父的彭佳音(另案被中共判無期徒刑的彭明之女)到他家來求助。
施明德說,他曾經告訴王天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良心犯都是那個國家的「自由燈塔」,他們被關一天,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人權黑暗仍存續。
生活進行式/怕吹冷氣的德國人
http://udn.com/news/story/7044/944072
聯合報 文/莊祖欣 2015-06-04
沒有冷氣的百貨公司
我來德國二十年,平均每十年經歷一次酷暑盛夏。
盛夏本來沒關係,吹冷氣就好了嘛。可是,對於每十年才經歷一次酷暑的德國人,熬一熬就過去了,所以98%的屋舍座車是不設冷氣的。
記得十九年前第一次碰上三十六度的高溫,不管室內室外,無所遁形。那年,當時的男朋友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整天揮汗苦讀。我心疼他,於是買了台電扇送他。
電扇在屋裡把頭轉來轉去,一會兒的功夫,舒服多了。這時,同學丹尼爾來了,看到電扇喜出望外,大解悶熱,為了吹風,電扇轉左他就跑左,電扇轉右他就跑右,累死了,試著把電扇定下來,它就「噠、噠、噠」的死命不從。直到我來,把電扇後腦勺的鈕頭拉起來,「啪拉」一下,頭定住了,電扇直吹定點。丹尼爾大驚,不可置信的看我,問我怎麼知道這機關的,我說,在台灣,人人兩歲就知道了。於是丹尼爾下定決心,日後非去這個「聰明人住的島國」看看。
二○○三年是第二次酷暑盛夏,那年熱到超過四十度,且持續熱了四個多星期。電扇早早就供不應求,有錢也買不到。我跟老公說,「走!進城去,大百貨公司裡肯定有冷氣吹吧。」於是我們充滿清涼期待的進了城,然後,大、失、所、望。高級百貨公司裡也沒冷氣,裡面的悶熱狀況較室外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兩年,冷氣漸漸風行,但是德國人實在不會用這玩意兒。大部分的人都懼怕冷氣如牛鬼蛇神,如此不環保、不健康的電冷風,吹了保准會生病。
有一年乍熱了兩三天,人不動就汗流浹背了,更別說幹活、做運動。健身房裡只剩下沒事做的教練頻頻拉T恤領口搧風喊熱。我和另外一位發神經的友人(熱死還要運動的)在櫃台拿寄物櫃鑰匙,心中正猶豫:這麼熱,還是不運動了吧!轉頭便問健身房老闆:「這麼熱,你們這兒運動器材完備先進,想必有裝冷氣吧?」
「喔,」他認真的看著眼前兩位運動客戶,一面抹汗,一面大聲強調,「各位請放心,本健身房為諸位健康著想,絕對不會裝冷氣的!請各位安心流汗、安心運動!」
天氣造就一國人的國格
德國什麼家電產品都好,但是冷氣,千萬別買德國貨!我們兩年多前搬新家時決定在臥房及客廳裝冷氣,報價一拿到,德國品牌比亞洲各國品牌都便宜。眼看此廠乃著名暖氣機製造商,心想他會造暖氣,冷氣品質應該也八九不離十吧。二話不說,就下了單。如今,兩年來大概開不過五次冷氣,只要開超過半小時就滴水,而且不冷,事後拖地板更是熱血運動!找人來修,就連水電工人都沒親身體驗過冷氣這稀奇玩意兒,你說我怎能相信他會修?
天氣真是會造就一國人的國格。我們台灣人講「吃、吃、吃」的精神,相當於德國人講「天氣、天氣、天氣」的持續不安。貝多芬的陰鬱眼神、叔本華的不信任表情、愛因斯坦的瘋癲樣……是怎麼來的?我看就是因為擔了一輩子的心:冷雨、霜霧,無止無盡,太陽何在?夏天何在?溫暖何在?有的時候望穿秋水,好不容易熬了二十度,太陽很小氣的露個半邊臉,他們就等不及要去公園演上空秀做日光浴了。公園河畔,好似處處都聽得到貝多芬的〈快樂頌〉,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合而為一,快樂卻如光速般,稍縱即逝!
整點新聞什麼都不報了,全國一片昏沉,大家都在說,熱!熱!熱!這日子怎麼過下去啊?
他們真該去遠方那個「聰明人住的島國」看看!
●摘自二魚文化出版《拉得弗森林裡的藝術家:旅居德國22年的文化觀察筆記》
◆ 善待陸生 莫將知己變仇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4002067-260306
旺報 2015年06月04日(邵磊/政治大學博士生.陸生)
陸生是一群學生。不過,陸生也不只是一群學生。
台灣為何招募這麼多外籍生和僑生?除了提高學術與傳播文化之外,對國際地位尷尬的台灣來說,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擴展外交。重金培養這麼多外來青年,除了傳授知識,還要培養感情,讓外籍生與僑生不但成為「知台派」,更成為「親台派」,以擴大台灣外交的影響力,提高台灣的國際地位。
台灣為何招募這麼多陸生?如果只是把這群陸生當做填補台灣少子化漏洞的替代品,那就太低估陸生在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與外籍生和僑生一樣,這些陸生、尤其是以優異成績考取台灣的研究生,必有一部分人未來會在大陸的政、商、學等各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大陸未來的主人翁。
相比之下,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要比與外國之間關係來得更直接,甚至更影響台灣的前途與命運。如此看來,陸生所承擔的橋樑作用,可能比外籍生與僑生更重要。
陸生為何來台求學?與其說是因為台灣人以為的台灣較高的教育水平吸引了陸生,倒不如說是台灣在大陸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吸引了包括陸生在內的所有大陸人。陸生中,有相當一部人對台灣有著美好的願望和期許:台灣是自由中國、是民主燈塔、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地、是大陸今後改革的模範……
然而,何曾想到,「昔日『自由民主復興基地』,今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陸生中廣泛流傳的一句笑話。陸生在台灣,不僅因為「三限六不」,而使陸生在很多基本的「學權」甚至「人權」方面都得不到保障,讓陸生唯有自嘲「不是人」。比政策限制更讓陸生身陷囹圄的,是台灣部分媒體、民眾、甚至是學校裡的老師,在對陸生與大陸的種種預設立場、歧視、甚至誣蔑的言行。
某報紙報導陸客在日本賞櫻後亂丟垃圾,事後被發現是捏造的假新聞,然而尋求制度解決的陸生無論向當事媒體、或者NCC投訴,都沒有得到任何正面回應。
大陸問題重重,陸生深知這些。但陸生同時也能夠檢驗台灣對大陸的評價是否理性、公正、客觀。
有許多相關專業的陸生,很喜歡參與或評論台灣政治的大事小情,然而也經常會遭到一些台灣人的質疑:「你們這些受威權體制洗腦的人,懂什麼叫民主?連自由都沒有的426,有什麼資格對台灣指指點點?」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陸生發現,連台灣內部事情的爭執,都在以一種民粹的方式在呈獻,更遑論有關大陸的事情,又如何能夠實現理性的民主討論?在這樣一個非理性「仇中、罵中、排中」的環境下,如何還能讓陸生再堅守「親台」立場?
就是這樣一個自詡多元包容、言論自由的地方,給一群本應該「被統戰」的陸生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的「民主課」。無法理性看待大陸,又如何能理性對待陸生?一群滿懷善意的使者,就這樣同大陸一起被擺在了輿論攻擊的槍口:「知己」變「仇人」,「親台」變「仇台」,「鴿派」變「鷹派」……
作為一個對台灣滿懷情感的陸生,我希望當陸生回到大陸回想起台灣的時候,浮現眼前的都是台灣和台灣人民所留下的美好回憶,尤其是那些可能成為對台工作第一線的決策者們。
◆ 媒體評論-標題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4001508-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6月04日 李艷秋
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應邀在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來台訪問時,參與研討並提問,他受主辦單位之託,先向媒體說明座談中可能會談到的問題,結果媒體下的標題是:「前FED主席柏南克將訪台 管中閔想開嗆」,管中閔直率的在臉書上說:「人家來訪問,我幹嘛要嗆人啊?我又沒發神經病!」他認為這種文字有攻擊挑釁的意味,再單純都有傲慢的感覺,容易製造不必要的誤會。
其實媒體也沒神經病,只不過得了「標題病」;這個病的病兆很明顯,如果不用嗆、批、槓、轟、飆…等字眼,記者就不知該怎麼寫新聞,編輯就不知該如何下標題;以這則新聞為例,如果標題是「柏南克訪台 管中閔問QE」,你會看嗎?如果換成「管中閔飆柏南克 重炮轟害台」,保證點閱率翻兩番。
網路的快速、即時、競爭,讓媒體放棄了原先在新聞寫作裡中性客觀的用字;以失真誇張但情緒高張的字眼取代,於是發表意見就是痛批,有批評就是重炮轟擊,想說明就是開嗆或怒嗆,要回應就是回嗆或打臉,被檢討就是網民狂酸;無厘頭被稱為神回,不露面一定是崩潰了,沒化妝鐵定就是崩壞了;這些字句充滿仇恨對立挑撥羞辱,光看新聞標題,真的會認為台灣是個互不尊重,人人劍拔弩張、事事憤怒不滿的社會;但是在吸睛率就是一切的年頭,標題病只會變本加厲,保證讓全台灣驚呆了!
標題病尤其好發在天候變動時節。每逢颱風大雨,看新聞會活活被嚇死,以為台灣遭到原子彈攻擊;比如「梅雨炸彈 轟炸全台」「小鋼炮甩尾 暴雨狂炸雙北」,請問我該帶雨傘還是鋼板出門?我的小孩該不該越過如炮彈般的大雨去上學?電視鏡面上斗大的標題寫著:「北高雄暴雨轟炸成汪洋」,畫面上連汽車輪胎的底部都沒淹到,我到底該不該全家撤離去依親?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雨量分級,24小時內下了50豪米是大雨,130是豪雨,200是豪大雨,350豪米是超大豪雨,怎麼看就是沒有暴雨這項分級,媒體掰出這個分級之後,不管多少毫米,一律用暴雨形容,反正報嚴重些才有人注意。
颱風來襲時,電視台是最重要的資訊來源,照說現在氣象預報的設備先進,資料多元精確,但是電視台的氣象預報,越看越糊塗,因為每個颱風都被形容成大怪獸,沒登陸的即使邊緣掃過,帶來的風雨一定很可怕;登陸的雖然已經破碎消散,但一定會引進巨大的西南氣流;颱風已經出海,實在留不住了,也要再加一句:「以前有過先例,颱風還會回頭喔!」千方百計,就是不能輕易饒過颱風。媒體在可能的災難中,公布正確不誇張的訊息有這麼難嗎?現在的媒體不但不傳播正確訊息,安撫人心,反而用驚悚的標題塑造恐慌的氣氛,目的只想讓你在這個頻道多停留一會兒,賺點收視率。風雨擊不垮台灣,但是媒體用標題把台灣給炸沉了!
「標題病」有致命的傳染性,但藥方一點都不神祕,就是不誇張、不作假,可是這帖藥方瀕臨失傳,「標題病」就要成為不治之症了。(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大陸人在台灣-來台的日子 隨心隨性隨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7000794-260306
旺報 2015年06月07日(楊紫妍/萬能科技大學陸生)
來到台灣有段日子了,美其名曰來學習,其實不如說我是來生活和回憶的。
這是我第二次來台灣,第一次是有任務與傳遞愛的溫暖在身的,兩年前我參加了「種下希望行腳活動」,兩岸四地的大學生聚在一起深入偏遠地區,為那裡的孩子帶去愛的關懷與溫暖。所以收獲的是滿滿的感動,第一次知道鼓掌可以有愛的鼓勵和愛的煙火。
我在屏東恒春國中體會了太多的愛與成長,一周的時間過去我們互相留紀念,彼此寫下這幾天我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依稀記得一個陽光的小男孩,他會偷偷跑出去給我們買奶茶,告訴我們哪家鹽酥雞最讚,在我們即將離開時幫我們收拾行李,更記得我走時他在信中寫道:「下次來要帶男朋友來哦,我相信妳會來看我們的。」兩年後,大學即將畢業的我真的來了……
再來台灣,說不出的熟悉或是陌生,而這次是真的來當研修生了,我一直很喜歡台灣,而且深深知道來這裡體會人文關懷,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比每天坐在課堂上會更有意義。所以一來到這裡我就開始了隨心、隨性、隨行的生活。
生活不需要刻度線
台灣的一切貌似都那麼隨心,這是我喜歡的感覺,有種大口呼吸大口吐氣的感覺。站在馬路上,疾馳而過的機車、雨過天晴的那一縷陽光,仿佛都是在告訴我這裡的每一天都是那麼溫暖、陽光充滿活力。我經常會到處走走,不去規畫目的地,走到哪算哪,走到哪欣賞到哪。仿佛生活沒有了刻度線,我們不用再按照刻度線一樣毫厘不差的生活,也許隨心就是如此吧。
台灣的一切貌似都那麼隨性,這依舊是我喜歡的感覺。有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個矯情的人,來到這裡一定要去體會什麼、感受什麼。於是朋友就說人生沒必要那麼矯情,隨性就好,於是我們就隨性的坐在了火車上。沒有預定旅館,沒有規畫路線,坐在火車上看到路過的景色美到讓人窒息,就這麼一股腦兒的下了車,然後走在小鎮的路上,赫然發現我們來到的地方叫礁溪。
出了火車站就有開放式的溫泉泡腳,三三兩兩的人坐在這裡享受午後的陽光,於是我們放下箱子脫掉鞋就坐在這裡泡了起來,時間過去了好久,太陽也下山了,慵懶的我們開始亂撞運氣了,看到喜歡的民宿,就進去問有房間嗎,最終我們在一間民宿落腳了。
享受著這座小城的靜謐,坐在溫泉池邊有人在小亭子裡彈著鋼琴,亦有人在裡面看著漫畫,有種我是來這裡養老的錯覺,一切都是那麼隨性,慵懶、靜謐、仿佛有種想要保護這裡安寧的衝動。
走在街頭,流浪狗很多,每次都會蹲下摸摸他們,他們也會停下仿佛是在跟我交流,人與動物之間有種信任,更何況人與人的真誠情感。
找回人與人的信任
有次在去大溪的路上,剛上車要刷悠遊卡,結果顯示餘額不足,於是開始在包裡找錢,旁邊一個老奶奶慢慢走過來要準備給我錢,示意我去拿,我說:「奶奶我有,妳看我找到錢包了」投完錢我站在奶奶的座位前,她拉著我的手說,要好好玩,這邊很好玩的。
下車之後我一直在想這個奶奶,我們應該是陌生的,但是那種溫暖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是一個很容易感動的人,也是一個特別愛回憶的人。這位台灣的老奶奶,一定是我這輩子不會忘記的人,因為她的關懷與愛已經刻在了我的腦海裡……
來台的日子,一切都是這麼隨心、隨性、隨行。
活出一個真實的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2001094-260306
旺爆 2015年06月12日(如瀞/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
一個人剛剛來到北京的時候,常不願主動提起自己的身世──中華民國國民、台灣人,然而你只消開口便一切自招。
你力圖隱藏的並不是島上的純樸或綺麗,單純基於兩岸歷史與政治的糾葛之網遠超過個人的負重底限,便盡量閃避人們一時好奇而有意或無心的大哉問:「你們支持統一還是獨立?明年大選你選哪個黨?你真會為了投票回家嗎?你們的歷史課本是不是對XX黨有負面評價?台灣是不是很舒服、薪資很高?……」
漫無邊際的問號
漫無邊際的問號幾乎填滿了前半年與他人的交談內容,時常你無法不解釋這些提問,本身便存在著價值判斷、其背後含藏的誤會歧見,以及島嶼現實處境下流唱的迂曲悲歌,以回覆身邊神情友善的同儕。
那段日子,你儼然像棵自一方祕境被沖刷入海的小樹,枝頭每片綠葉皆不及自珍自憐便被浪潮紛紛捲去,卻不能感到絲毫委屈,唯有割捨它們,枝軀方能順水浮起、存活。
你無法像居處台灣時一樣,避棲於自己的綠蔭底下安靜地呼吸,只能隨著城市的節奏與許多人說了許多話。畢竟,你願意相信定是涵容了更本質、美善的深刻理由而前來此地,以撞見人更本真的樣子。集體的政治、教育、地域環境所塑造的個人的長相、口音、習性,甚至是信念,都只等同路上行人紛紅駭綠的外衣──往往已令來去匆匆的旅客、商客、政客目不暇給了。
傳統曲藝結交朋友
衣物多半卻是緊緊包裹住人們的,甚至必須配上N95式的口罩遮住半張臉,在北京惡劣的霧霾天或沙塵暴天裡。慶幸的是,這片廣袤土地尚且容許你動彈不得的身軀,竄逃至另一個古老世界──同樣是它兀自生成的。像是傳統曲藝,崑曲或京劇,幾個專業劇團、戲院、民間自發的清唱曲社分布首都各處,一年間,全本戲、折子戲搬演不絕……盡是來自島嶼上,出生在台北以外的村鎮的你,一生難逢的大場面。
因此結識了一群朋友,學起一段自遙遠的歲月裡傳唱至今的旋律,湖波的節奏,讓浮塵般飄蕩的連篇話語稍稍沉澱了。
你們吹吹唱唱,一致依隨著古樂譜中的拍子,猶如體內脈搏跳動的相當速度,盡是宇宙的心跳,存在於我們的各類差異──根本上都僅僅自人類的經驗或現象派生而來,曇花月影般的事物──之外或之內。
你們自各地而來,以一兩日的火車時程,幾乎誰也沒去過誰的家裡,他的方言與你的方言簡直稱得上兩套獨立語言體系了,一同以「中州韻」唱曲時的你們,卻只像同時住在地球上的人。
你為了這一群年輕朋友,冬至一起看戲吃餃子、元宵煮湯圓、季春同遊京郊,自籌燒烤活動的景象中,自己的形影不著痕跡地揉雜進其中而心驚得暗自掉淚,「為什麼可以是這樣的?怎麼可以這麼親近?」你想起在台灣每見外籍學生進出冷清的學校廚房,頻繁自籌宴會,那般地不可思議。
敞開心胸開始深交
你們每每不小心便流連一整日,在清風之中彷彿從沒說過一句話做完一件事,徒存微醺感。在台與朋友相聚至多沉湎於咖啡廳一隅,背向輕音樂中昏黃的燈影,一夜說上一種哲思或感悟,便已咀嚼再三,何曾那般貼近生活地一起過節、燒菜、嬉耍?
「可以再投入更厚實更深沉的質量嗎?可以來到本真的境地了嗎?」你經常自問,懷疑一切是否歸根未脫離自己特殊的「台胞」身分。你們一起謀事,舉辦活動,不少朋友身後緊繫更牢固且唯一的政黨組織,上下裡外分明,你對於那樣無形的事物將意味何事,無知而恐懼,一如自稱無神論的他們難以在你三言兩語的解釋下,理解台灣漢人複雜活絡的神鬼、祖先、宗教信仰如何自明清時期流傳至今,虔誠地交織成另一張無形的精神網絡。
族群之間留下的每一條疤痕,鬼影幢幢地在你的潛意識裡作祟,甚至深化至你思考、求生的本能上頭,即使你渴望作為一個更普遍超越的人類,再愛得深刻一些,再敞開地深交些。
或許是空間過於廣袤,方使你們的相聚總帶著幾分離奇不實。分明朋友常與你深談得又哭又笑,關乎生死、生存、情感──一切年輕生命可能萌生的煩憂,總是遍布八荒九垓的。憂懼流動的城市留不住彼此相逢的當下,眼前的悲歡到底只是一場虛幻不過的夢境,為此你們常雙手交疊,靜默地閉眼感受彼此仍然活著的溫度,或只是相挽著手臂沿著大街隨意行去,沒有終點。
相挽手臂隨意行去
那是北方女孩平常不過的交友方式,卻是在台灣早已習慣與人保持若干身體距離、以示禮貌的你所遺忘已久的感受,自體溫而來的存在,像人類初生的樣子。
是以,你真心願意再努力些,自宇宙中的地球軸心上,尋找那一致的脈動與溫度,平等地,自由地。(旺報)
◆ 社評-長江船難 看兩岸媒體過與不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2001098-260310
旺報 2015年06月12日 主筆室
6月1日晚上9時多長江發生船難慘案,超過400人罹難,是中共建政以來最慘痛的船難悲劇。案件如果發生在台灣,可能引發另一場包圍總統府群眾事件,跛腳的馬總統恐怕難逃主動辭職或彈劾的命運,但事件發生於中國大陸,在當局細膩操控下,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與政治效果,兩岸體制果然大不同。
從船難發生當天開始,大陸的新聞管制就發揮了強大的效果。一開始,主要官方媒體的報導篇幅都相當節制,而且報導的死亡人數只有十多人;其他新聞媒體則只能引用主要官方媒體的消息,境外媒體初期更無法獲准進入現場採訪;接下來,隨著驚人的死亡人數傳出,官方媒體再也無法封鎖新聞,於是展開長篇累牘的報導,重點卻聚焦救難行動與對受難者的哀弔,全屬正面的歌頌與人性的光輝。
不容諱言,在新聞中找出人性原本是新聞報導中非常感人的元素,然而,巨大悲劇剛發生不久,多數罹難者遺體還未尋獲,家屬的哭聲仍然淒厲,事實的真相猶未釐清,新聞媒體不努力找出真相、追究責任,反而只知正面歌頌,當然令人難以接受,甚至招致反感。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大陸當局一直在積極管控新聞自由思想,網路上廣泛流傳的「七不講」文件裡面,新聞自由也被列為當局不希望大家討論的七個重點之一。不論前述文件真實性如何,新聞自由不是官方喜愛的概念,這一點無庸置疑。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其中的言論及出版自由,其實就是平面媒體時期所使用的新聞自由用語,現在全世界都認為這個條文保障的就是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既然如此,新聞自由當然不能不講。
眾所皆知,中共官方所反感的新聞自由,其實指的是西方新聞自由,也就是資產階級的新聞自由。這種新聞自由,其實不是新聞人或全社會的新聞自由,只是媒體老闆的新聞自由。這種新聞自由往往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之中,高舉新聞自由大旗,卻發展出煽色腥的特性,甚至為了媒體的私利而不惜踐踏人權、鼓吹對立、撕裂社會,結果反而危害民主社會。
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民主國家都有過這種經驗與教訓,新聞媒體往往扮演的只是灑狗血的角色,製造出許多不實的內容,甚至淪為抹黑放話與挾怨報復的工具。過去多年,台灣的新聞與媒體在民調中一直被認為是社會三害中的兩害,其來有自。就此而論,新聞自由當然要講,而且要跳脫西方來講,這樣才能提出符合社會需求的論述。
撇開意識形態,務實來看,新聞自由的功能,其實就是報導事實、發掘真相。諺語有云: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新聞自由的主要功能就是藉由報導真實、增加陽光,來避免政府出現腐化與怠惰。
這次長江船難,在台灣體制下,媒體必將嚴密追查事件真相及救災過程,是否存在弊端或瑕疵?造成重慶「東方之星」長江船難發生的弊端藏在哪裡?唯有找出真相,痛定思痛,才能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台灣媒體決不會輕縱。當然,究責之餘,政府首長當然要負起監督不周的政治責任,台灣媒體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新聞原則,既是新聞媒體的應盡本分,也有助於國家社會的長久穩定發展。
但是在台灣媒體操作下,家屬的悲戚會被無限放大、船長船員貪生怕死或無能失誤、船東視錢如命、罔顧安全的貪婪、官員的無能或權錢勾結船東因而輕忽監督等,都會被未審先判,甚至被操作成為政治鬥爭的武器。責任無限上綱到政黨領袖,一些無從查證卻聳人聽聞的爆料會成為頭條新聞,整個社會都會食不下嚥,甚至變得神經質。
兩岸不同的新聞體制確實各有長短與優劣,難怪有人希望兩岸一加一除以二,取得最佳平均點,這當然是玩笑話,但中共既然嚴控媒體,不准媒體扮演看門狗與監督者角色,黨就應該擔起責任調查事實真相、追究責任,給遇難人在天之靈一個交代,讓活者安全更有保障。台灣媒體不能由政府或政黨管制,就必須自覺自制,發揮守望社會、推動進步的神聖力量。(旺報)
台生當學伴 變身陸生守護天使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3000956-260301
旺報 2015年06月13日 記者李侑珊/專題報導
為了讓大陸學生來台念書能盡快適應台灣的生活,國內多所大學都設有「陸生學伴」制度,徵選熱心服務的本地學生作陸生的「守護天使」,同時也提供兩地學子深入交流的機會。學伴的服務範圍從接機、打掃宿舍、介紹校園環境外,還有同學主動陪同找美食和遊台灣,讓不少陸生讚嘆「太人性化了」。
目前國內設有陸生學伴制度的大學包括政治大學、雲林科大、中原、靜宜、義守等校。靜宜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大陸事務組組長呂富美表示,該校學伴制度宛如「國際家庭」,每個小組都有台生、外籍生與陸生,但考量到短期研修的大陸交換生在校時間短,為了讓他們快速熟悉校園生活,2009年起也將大陸交換生納入學伴制度的範圍內。
在2009年及2014年均獲教育部頒發「友善校園獎」的中原大學,自2010年開始徵選學生擔任陸生學伴,至今學伴人數已累積
主動幫忙校外租屋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大三生陳宇安目前擔任學伴,負責照顧6名陸生。「這樣可以接觸不同人」,她說,剛開始與陸生互動時有些不適應,因為他們說話直,容易讓人覺得兇,相處後才了解他們的個性比較直接。她曾主動帶陸生們到處玩,欣賞台灣風光;有陸生希望在校外租屋,她也主動幫忙找房子。
中原大學國貿系大四陸生卓益越寧表示,他剛抵台下飛機時,便看到學校國際處的人員率領學伴們在機場接機,之後學伴們為陸生導覽校園、帶他們到賣場買日用品,還介紹學校附近幾間好吃的名店。
卓益越寧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電子系學長,因為他來台攜帶的行李太多,其中一個紙箱就快40公斤,這名學長卻主動幫他搬行李、扛重物,到宿舍後還幫忙打掃,讓他很感念。
助內向學生克服恐懼
「對內向的同學來說,學伴能幫忙克服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卓益越寧表示,學伴能有效協助陸生適應新生活,中原陸聯會的陸生們都稱學伴為「守護天使」。
來自安徽安慶的新竹交大陸聯會會長王婷婷表示,來台前學伴便多次寄email給她,介紹台灣生活與學校環境,兩人也透過微信聯絡。
陸生抵台後,學校還舉辦學伴見面大會與新生烤肉會等活動,讓陸生與學伴相認,由於多數陸生與學伴已由網路聯繫多時,所以首次見面也不尷尬。受惠於學伴制度,王婷婷來台後很快就適應台灣生活了,她直誇學伴制度「太人性化了!」(旺報)
◆ 抱回饋心 許天亮成立協會助陸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3000959-260301
旺報 2015年06月13日 記者李侑珊/專題報導
除了校方主動設立的學伴制度外,就讀新竹交通大學機械研究所的許天亮為回饋大陸學伴的照顧,去年主動發起「交大兩岸學生協會」,廣邀同學擔任學伴,協助在台陸生適應本地的生活。目前學伴人數已有70多人,協會內的陸生人數也達到130多名。
許天亮在大四下學期曾到北京清華大學作交換生,剛到北京時人生地不熟,北京清華安排1名30多歲的台籍生擔任他的學伴,但該生學業繁忙,兩人在通過幾封email後便沒再連絡。
有別於台灣的大學徵募學伴是採志願制,北京清華大學是由校方挑選,以一對一的方式安排該校學生擔任台灣、香港、澳門學生的學伴,協助交換生適應當地生活。
雖然校方安排的學伴幫不上太多忙,許天亮抱持著「北京清華的學生很強,想多認識同學」的心情,自己透過同學結識了多位擁有台校交換經驗的大陸學伴,這幾位陸生都很熱心,其中一名來自天津的學伴更讓他感念在心。
許天亮說,北京冬季的低溫讓他不太適應,這位學伴除了幫他「扛」行李,還在零度的寒夜中請他到學校餐廳吃飯,之後陸續向他介紹北京及校園的環境,還帶他到很多地方玩,對他來說,這位學伴「宛如一盞明燈」,兩人至今仍保持聯繫。
回台後,抱持著回饋陸生的心情,2014年他出面籌組「交大兩岸學生協會」,首要任務便是建立學伴制度。「剛開始很辛苦」,許天亮坦言,創會初期要募集志願的學生相當不容易,所以一開始先透過學校的國際處協助,首批募得30多名學生,之後透過人脈再擴大招募。
許天亮指出,「媒合兩岸學生的過程滿順利的」,學伴除了可協助陸生盡快融入本地和學校環境,也更能了解陸生與大陸的發展情形。(旺報)
◆ 應酬文化正在改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3001030-260306
旺報 2015年06月13日(蔡孟峰/資深媒體人)
過去兩岸的應酬文化頗為類似,東道主安排的排場講究要氣派,美酒佳餚吃好還要喝好,邀來有頭有臉的達官顯貴當座上賓,才能顯現關係和實力,如今大陸反貪腐以後的種種禁令,場面上明顯不同了,甚至是連飯都不能亂吃了。
有位叫關董的朋友,在九○年代時,把僅僅上幼兒園的兒子交給六十多歲的母親照顧,獨自去了廣東東莞投資設廠。
頭一回在異地與他連絡上,再見面距離現在大約是五年前了,畢竟同在台灣工作時,三天兩頭就相約,他鄉遇故知,肯定要把酒話家常。
我花了兩小時從羅湖搭的士去和他見面,抵達他所說的餐廳外,有點驚訝宮廷式的外觀建築。
進門向餐廳領檯服務員報了關董大名,不必多問就領著我往VIP包房,沿途往裡看了幾間包房的陳設,每間可真是富麗堂皇,還有悠雅的古箏琴音。
服務員推開包房,一個大概可以坐上二十人的大圓桌,已經滿是賓客,關董趨前來勾肩搭背,引我坐到主位,當時現場賓客看來大都比我年長,說實在的有些受不起,不過經關董吆喝介紹我是他在台灣的好兄弟,大夥一致推崇我必須上座。
酒酣耳熱的一餐飯,美酒佳餚那是不在話下,可是話說的、酒喝的比吃的還多,逐一敬酒交換名片,個個有來頭,一桌人有幾位也是當地公司的台商老總,還有幾位省級和市級的領導大官,關董當主人,我很清楚這一桌買單絕不便宜。
飯局後,關董一如像在台灣,已經安排了下一攤的續攤,分坐了幾部高檔車前往,加入夜總會的公關小姐以後,沒多久就玩成一團混亂,買單除了包房和酒錢,關董還派小費給每位小姐,這一晚的開銷很可觀。
關董安排我住的酒店也是豪華房,他喚了司機再去買酒菜,就我倆人繼續宵夜,從他口中說,初來乍到大陸,不認識些達官顯貴,不安排一些飯局應酬是行不通的,幾年下來,同行之間變得每天都有人作東,各自會請來領導們做做公關。
這種擺大場面、夜夜笙歌的應酬文化,這一兩年來在大陸逐漸減少了,並不是全然因為生意難做,或台商入不敷出,而是大陸對政府官員整體政策更嚴厲了,不能上高檔餐廳,接受邀宴、和誰吃飯都可能出問題,一被查到連官位都不保。
台商之間的應酬文化到哪都存在已久,遠在異鄉的大陸更是令人難以拒絕,但因為近來政府官員們拒應酬而遠之,台商們倒也不必再為了面子和交際,上高檔餐館、夜總會擺氣派充場面,過去花在應酬上的可觀消費,倒也省下不少。
大陸這兩年實施打貪打腐,從中央到各省級、地級的不少官員都中箭下馬,公務員自然不敢不信是來真的,過去和台商之間的交際應酬毫不避諱,如今政策使官員們都要自覺迴避,這在台灣也算是端正風氣,行政革新吧。(旺報)
台灣人在大陸-你就填個統戰對象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4000834-260306
旺報 2015年06月14日(一簑煙雨/北京大學台生)
「政治面貌」是在大陸填寫各種表格或文件時經常要回答的問題,所謂的「面貌」意指表格填寫者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而填表者則依其身分填寫「黨員」、「團員」、「隊員」或是「群眾」等選項。
這項措施是在中國大陸以黨領政的政治體制之下,明訂個人身分屬性的關鍵指標,在求職或升學等重要時刻,「面貌」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錄取資格和人生走向。也正因如此,每年要評定共產黨員的時候,符合競選資格的同學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一舉獲得「黨員」這個進入社會體制最基本的條件。
上述的體制設計確保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統治地位,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會和諧與人民彼此之間身分認同的作用,然而當一些身分處於中國大陸體制「編制內,管制外」的特殊人群時,這種設計卻顯尷尬甚至諷刺!其中散布於大陸地區各大專院校中的「台生」,便是這種人群的典型案例。
編制以內管制以外
尚且記得到北京大學報到的那一天,就在填寫學籍表單時看到了「政治面貌」這一欄,當時我不明白這一欄要怎麼填,於是詢問大陸室友,室友微笑地回答道:「沒事,你就填個『統戰對象』吧!」
也正因這種介於黨國體制化外的處境,台灣學生在大陸的生活與求職過程中,往往無法和大陸學生處於平等地位,在畢業季各大企業的校園招聘會上,時常看到學習能力並不差的台生捧著成堆的榮譽證書,站在要求「黨員」身分的招聘單位前,神情茫然無措。更因為「面貌」的認同問題,使得部分立志留在大陸服務的台生,由於在偌大的大陸找不到棲身之處,不得不轉回台灣或國外尋求出路。
台灣學生的「面貌」問題顯示出兩個重點,首先,兩岸人才流動的制度明顯存在瑕疵,大陸官方大力鼓勵台灣青年往返兩岸工作或求學的同時,卻又在黨性的規定上限制了台灣青年在大陸的競爭力,迫使接受大陸教育體制訓練的人才,不得不回到並不一定適合他們的台灣或國外就業市場。
其次,台灣學生的自我認同與現實狀況形成落差,在不論大陸與台灣都高喊「兩岸一家親」的今天,懷揣著大陸夢的台灣學生們,卻難在「面貌」上的格格不入,成為了融入大陸社會的障礙,也間接導致了台灣青年對大陸社會的誤解與不認識。
格格不入導致誤解
在學術理論角度來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完美的社會制度,任何規章、法令都是社會福利重新分配後的結果,我們不能期待社會因為我們而改變,但卻能選擇以甚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個客觀的社會現實。
不論能否說清自己的「面貌」,兩岸發展與交流的大勢都是不可逆,若兩岸的領導人想要繼續維持兩岸發展的進程,就必須在兩岸人民在彼岸的身分認同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上,發揮更多的創意與智慧。(旺報)
※ 一般填「群眾」。
孤獨地穿梭在台灣校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9000981-260306
旺報 2015年06月19日(胡瑜竹/屏東大學交換生)
轉眼之間,時過境遷,我已在這兒待了三個多月,不久將要離去。而在台灣交換學習的這段時間,又留下了什麼值得我回味的東西?
我為什麼來到這裡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其實我也在問我自己,是什麼原因讓我拋棄之前的種種,義無反顧地奔向台灣?很多東西總是一念之間,很難說的清楚。正如一個學姊所說:「別總想著會不會失去什麼,機會成本的魅力之處在於不易預估,人生總是充滿太多的變數。」想做什麼,那就去做吧。
眾所周知,台灣的經濟比大陸發展的要早,在1970年代便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也是台灣一直以來津津樂道的事情,因此表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就顯得更為成熟和人性化。無論是在車站、捷運站,還是在大學裡面,都會提供哺乳室,殘疾人專用廁所、專用按鈕等等。並且,為了保證女性的出行安全,車站會有夜間婦女候車室。
到台灣,無論是去早餐店買個三明治還是去屈臣氏購入一些日用品,聽到最多的便是「謝謝」和「對不起」,有時甚至讓我感到受寵若驚。後來聽一個台灣的朋友說,其實這些都只是從小到大接受教育所養成的習慣和行為,不用覺得有什麼負擔。但這還是深深地讓我感慨台灣人所表現出來的素質。
暖心的牛肉麵阿嬤
並且,閒暇之時,我經常會去學校門口的一家店吃牛肉麵,那裡的阿嬤很熱情,常會在湯裡面給你多加一個滷蛋,亦或是送你一杯紅茶,她總抱歉地說:「你們都要走了,阿嬤這兒也沒什麼東西送給你們……」,讓人覺得如此暖心。
到台灣,接觸最多的應該就是老師和學生。台灣的老師,讓人覺得沒有距離感,他們會時常和你開著玩笑,主動和你溝通,甚至會帶著你外出參訪、海上衝浪、看棒球賽……這在大陸幾乎無法想像,因為只要集體外出,便涉及到安全問題,無論是校方還是老師,都不想承擔這樣的風險,於是一遍又一遍給你強調安全!安全!
台灣的老師雖好,但開學的印象卻不好。這個「不好」,並不是指教學品質,而是各種各樣遲到蹺課的現象。往往到了上課時間,教室裡人還是很少,到了第一節下課之後大家才陸陸續續來到教室。原因很簡單,因為老師一般在第二節課點名或是補點。我一直在想,台灣不是從來自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嗎?那為什麼會如此不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反而顯得「理所當然」呢?我們總說要尊重他人,卻又為何無法尊重自己的老師?
並且,台灣學生在常識上的掌握讓我覺得失望。一次客家社會與文化的課上,老師播放了《1895》這部電影,看完後他問了一個問題——有誰知道1894年甲午戰爭是為什麼而打起來的?居然沒人知道,甚至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台灣而打。這不應該是中學階段歷史課上就已經學過的內容嗎?
豈能無識自身歷史
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人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都需要和別人交流,而交流的基礎在於雙方能夠有互相溝通的話題。並且,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如果不能儲備足夠多的知識,那又如何面臨社會上一系列挑戰?難道只是沉浸於「小確幸」的滿足中就能實現個人價值嗎?
雖然學校給每個陸生都安排了學伴,並且提供了許多照顧,還細心地準備了歡迎會和即將到來的歡送會,但我們還是很難對這裡產生歸屬感。在這裡,再也沒有人可以和自己打打鬧鬧地去上課,沒有人和自己討論功課,也沒有人和自己如火如荼地準備考試。很多時候,我總是一個人穿梭於校園的各個角落,一個人面對著很多的事情,於是油然而生的是沁入骨髓的孤獨。
適應孤獨學習成長
並且,台灣這邊很強調團隊協作能力,因此課程安排上老師都會要求大家自行分組。但作為一個「外來人」,其實是很難融入到他們原有的圈子裡。畢竟大家都希望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不希望既定的平衡會打破。於是學會孤獨,學著努力去適應。人生的成長便是在時間與空間的不斷轉換中得以實現。永遠停滯於熟悉的地方,只會讓自己畏縮不前。
有朋友問我,學校有來台灣交換學習的項目,她該參加嗎?我想說,如果有機會那就來吧。來這裡感受一下台灣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也是一種獨特的人生體驗。我也建議台灣的學生多到大陸走走,看看除媒體和他人口中以外的大陸和大陸人是怎樣的。因為一個地方真實的面貌需要自己親身去體會。(旺報)
◆ 結婚、薪水…台灣人很愛問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04675
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王慧瑛/連線報導 2015-06-20
台灣人很「愛問」,有時不看交情、場合,問遍他人的生活大小事,不只研究生被問畢業了沒,一般人也常被追問結婚沒、生子沒、薪水多少,從身高體重到性向,無所不問,常令被問者尷尬、發窘。
「結婚沒?女朋友漂亮嗎?」、「婚後要生幾個小孩?」、「薪水多少?」在彰化某私立中學服務的一名外籍老師,談到台灣人愛問,直呼招架不住。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教中心主任孟瑛如表示,台灣人愛問,常會踩到對方痛處或隱私,如大人常喜歡問孩子「功課好不好?」過年親友大團圓,可能要被問上十幾廿遍,對孩子可能造成心靈傷害。
單身男女過適婚年齡,不時面對關切言語和眼神,「何時結婚啊?」結了婚,改問「何時生小孩?」生了,問題變成「一個太少,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長大,問題沒少,「讀哪個學校?」「找到工作了沒有?」「薪水多少?」
國際禮儀老師蘇羽柔說,台灣人常會主動關懷對方,話題可能從婆媳關係問到閨房隱私,葷素不忌;但工商時代,人人注重隱私,想善意問候或拉近距離,也應懂得察言觀色。問話時,最好注意被問者的神情、情緒及現場氣氛,才不會誤踩紅線。
建議聊天問候時,先從天氣、流行資訊等中性話題切入,等熟絡再問其他較私人的問題,才不會惹來反感。感情狀態、是否已婚等,都屬較隱私問題,若當事人願意分享自然會說,若被半生不熟朋友問起,往往尷尬多於窩心。
孟瑛如以自己為例,在大學任教後,母親問她「妳一個月賺多少?」她告訴母親「這樣問,我很不自在」,母親有點不高興,覺得母女間問薪水有何不可?但她認為,即使母女也應保有隱私空間。
台灣球評褒泰足 泰網友也回讚
http://udn.com/news/story/7005/1008092
聯合晚報 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 2015-06-22
2018世界杯足球資格賽的小組賽,中華隊上周二在主場迎戰泰國,雖然最終以○比二敗北,卻意外促成國民外交。球評石明謹一篇名為「如果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一定也包含這些可愛的泰國朋友」,文章被泰國網友節錄翻譯成泰文,引發廣泛迴響。泰國球迷留言「泰國好讚,台灣也好讚」。
世界杯資格賽第二輪的小組賽,中華隊上周在台北田徑場迎戰排名較前的泰國。比賽吸引超過1萬8000名觀眾進場看球,其中還有4000名泰國球迷為客隊助陣。比賽過程中雙方球迷都很有風度,各自為自己的國家隊加油。比賽結束後,當天率「藍風加油團」為中華隊助陣的石明謹,也在網路上撰寫專文,敘述自己當天對雙方球迷的所見所聞。
石明謹寫道,當天他提早到台北田徑場,看到有泰國球迷主動在各入口集合客場球迷進入客場區,井然有序,令人讚嘆。比賽結束後,泰國國家隊也很有禮貌的等中華隊謝場完,再跟泰國球迷謝場。
石明謹敘述,此時「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泰國隊球員還走到中華隊加油區,揮手向台灣球迷說謝謝。他說,客隊球員到主隊加油區致謝,在國際比賽並不常見,因此希望中華隊作客泰國時,也能給對方球迷誠摯回禮。
這篇文章原本只放在台灣的運動網站,但不久就被泰國網友節錄、翻譯成泰文、英文,放到泰國國家隊討論版,後來再被轉到泰國最大的社群網站Pantip.com,引發泰國網友廣泛迴響。截至今天,已有超過4萬次點閱,比台灣原文點閱次數還多。
泰國網友在文章底下以泰文留言,「泰國人表現好,台灣也會看到」,還有人說「泰國很棒,台灣也很棒」。一場好比賽,意外促成國民外交。
最後任務前送出…他的心 她珍藏了70年
http://udn.com/news/story/6951/1035319
聯合報 記者李京倫/報導 2015-07-05
1945年,神風特攻隊隊員金井正雄出任務,死在沖繩附近,得年23歲。
那個時代,日本政府鼓勵學生為軍人加油打氣,因此,生前的金井跟17歲女學生根岸敏成為筆友,總共通了200封信。
通信200封 他們沒機會相見
他們曾相約見面一次,因為金井難得放假,可以到東京一趟,不過他們不巧地相約在1945年3月10日,當天凌晨,美軍為了促使日本投降,派出300架B29轟炸機,在東京投下1700噸炸藥,10萬人死亡,4萬人受傷,史稱「東京大轟炸」,所以兩人不曾見面。
金井最後一次出任務前,從飛機駕駛艙玻璃割下兩小片,做成小小的玻璃墜飾寄給根岸,一片是心形,另一片是迷你的零式戰鬥機。心形墜飾清澈晶瑩中帶點朦朧,兩面分別刻上「正雄」和「敏」的英文字母開頭M與T。
這兩個墜飾,根岸只各戴了一次,就把它們保存在盒子裡70年。
最近她把墜飾捐給茨城縣笠間市的「筑波海軍航空隊」紀念館。筑波海軍航空隊是特攻隊的訓練中心和指揮部,設有地下指揮所,一旦地面建物被美軍炸毀,就能派上用場。當地志工希望保存特攻隊的遺跡,阻止政府拆除建物。
最後家書 「我不知怎麼起頭」
志工拍了一部特攻隊紀錄片,將於近日上映,根岸是片中受訪者之一,她說:「總要有人記住歷史,如果我們不記住,就會很慘。」
志工在紀念館內辦展覽,展示特攻隊的照片、信件、頭盔、零式戰機殘骸等相關物品。金井最後一封家書也在其中,家書寫著:「我不知道這封信怎麼起頭。細雨綿綿。電台播著輕柔的音樂。平靜的夜。等天空放晴,我們就出動。如果不是這場雨,我早已起飛。」
美聯社記者注意到一張照片:一名女子穿著新娘和服,拿著身為特攻隊隊員的未婚夫遺照,與數十親友坐著合影。這是一場「陰陽兩隔的婚禮」。新娘看著相機,面無表情。
最後情書 「來生請嫁給我」
未婚夫藤田伸明死時才22歲,現場也展示了他寫給她的最後一封情書,情書寫著:「在我來生、來生之後的來生、還有更之後的來生,請嫁給我。睦惠,再見了。睦惠,睦惠,睦惠,睦惠,在一起的日子多美,我最愛的睦惠。」
◆ 大陸人在台灣-台灣印象:慢生活與文藝小清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6000849-260306
旺報 2015年07月06日(周祉譽/逢甲大學陸生)
台灣的版圖不大,一直被稱為寶島的它,是精緻的。
不談阿里山的日出,不說日月潭的晴裡雨裡,盡覽其風光,也不一定盡知其玄妙,青林紅澗,深山麗澤,南天一隅,萬壑爭流,這是所有人都看的到的,而那些看不到的地方,才是真正打動我的。
也許是一條老街,也許是一條小巷,也許是路邊阿嬤無意哼起的童謠,也許是孤單的鐵軌飽經著滄桑。打著「小眾景點,深度旅遊」的口號,我喜歡一個人背著單反相機,在陌生的城市,慢慢找著自己心靈的歸屬。在環山面海的地方,喝著紅豆芋圓冰沙,看一座座石頭房沿著陡峭的山坡星羅棋布,錯落有致,人群喧鬧整夜,伴著朦朧的海岸線。
小眾景點深度旅遊
在威尼斯風情的碼頭,縱情高歌,雙腳踏浪,看波光粼粼中的日落,輕薄如紗,燦爛如火。在不知名的村落,隨性聆聽原住民的音樂,晚風輕拂,淡淡花香,月色下的草坪,有你有我。在山林間的禪寺,忘卻束縛,品清谷幽然,席地而坐,攬月長眠,洗盡鉛華,只願浮躁重歸心安。
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那是連廣角都無法表達的畫面,雲像棉花般輕柔,人迷失在翠綠中。在太多的地方,留下太多的回憶,混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動,慢慢回味,細細品嘗。喜歡袖珍窄小的巷子,喜歡梧桐下的老房子,喜歡轉身猛然發現的咖啡廳,和裡面寫滿故事的照片牆。
那些裝置用心的小店裡,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店家最質樸誠摯的心意,老唱片,舊皮箱,竹籐椅,花桌布,手作的復古小擺件,放滿鮮花的露台,和三兩好友約在一起,談天說地,靜靜地打磨時光,在這裡,好像什麼都會停止,又好像什麼都會永久。
好像歷史重新復活
台灣的美,也有著其厚重的一面。它保留了很多先民的遺跡,見證了太多時代的變遷,這裡的故事可以讓你輕快地淺吟低唱,也可以讓你感動得淚流滿面,那種小心翼翼地對細節的詮釋和完整保留,好像重新復活了歷史,跟無垠的時光一起,歷經滄桑,陪伴著無數人成長,像是另外一種傳承。
那一座座小小的博物館,老建築,讓恍如隔世的舊事有了溫度和生命。對於翻滾的滔滔歷史,你也許是滄海一粟,可對於那後世之人,你卻是那亙古長存的濃墨重彩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相信,不管過了多久,總會有人銘記這片土地發生過的故事,和這裡的人們。
大陸作家路金波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每個人三十歲前要去四個城市:紐約,世界中心;東京,鄰居和敵人;台北,華夏族的另一種可能;拉薩,信仰的力量。」台灣,與我們同祖同宗,但是由於歷史的變故,歲月的潛移默化,寶島縱使與我們相隔僅一海峽,但仍讓我們感到神祕而陌生,那是「體系」外的地方,如同觸摸不到的遠方。
行走在人生海岸線
傳統的香爐與亞熱帶的雨霧,共同薰染交織成台灣獨特的文化氛圍。有精神的叛逆,也有人性的溫柔,有後工業時代喧囂的人車,也有掩飾不住立體的鄉愁,淡泊有淡泊的意義,寧靜有寧靜的來由,在如潮般襲來時代的躁動中,保持著精神的獨立,真實,自由地存在著。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歡愉,是一種分享也是一種蘊育,是一種涅槃,也是一種生。我暫且把它稱之為情懷。
這樣的情懷,讓人心神安定,有著返璞歸真的趣味。就像你想造一艘船,不是急著發號施令,鼓勵人們去伐木,運輸,而是讓人們開始渴望大海的廣袤無垠和變幻莫測。做一件事情要想真正走的長遠,除了認知之外,還需要渴望,而隨著年歲的增加,成長環境的設定,我們開始變的隨遇而安,拘泥於限定的模式,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對從沒離開父母的我,是一個冒險的決定,人總要開始學會成長,我想要變得不一樣。台灣的慢生活不似溫床,反而平靜中帶有力量,以一種寬和包容的姿態,讓人心安,沉澱。
看一隻蝴蝶從蠶蛹長到破繭,看一樹蓓蕾從綻放到落英繽紛,尚有餘力,就去保護美好的東西。能力不用來換取名利,美貌不再用來邀寵,才華不需彰顯賣弄,成就和成績都水到渠成。光榮和讚賞都需要披荊斬棘,再寒冷的夜也會有明天的太陽作伴,在書與非書之間,你是自己的朗讀者。
漂洋過海來台成長
所以,在春華已落,夏葉未老的季節裡,撿起最初的夢想,鑲嵌在心底,不說光陰難留,不說來日方長,涉水而過,別怕沾溼衣裳。
等最輕柔的雲朵離開,最淺談的記憶浮現,最透明的晚風拂過,在琥珀的月色下,在暖橙的燈光旁,衣衫單薄眉目清冽,做自己花紅柳綠的童話,無聲年華不可名狀,你寂寞著,卻動人著。(旺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