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7

健康資產管理

◆ 健康管理/學原始人飲食
http://udn.com/news/story/7244/883999

經濟日報 王欽堂 2015-05-06

日前的一趟新加坡行,我非常好奇這個以種族多元為特色的國家,國民的健康情形或肥胖情形到底如何、與種族有沒有關係?而既然知道肥胖是百病根源,我想藉由體位之觀察,「田野調查」一下,應該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新加坡和許多已開發國家一樣,西式食物比傳統食物更受歡迎,而且是不分年齡。另,社經地位相對落後及富有的地區民眾,肥胖情形呈兩極化。連鎖咖啡廳裡的早餐時間,和許多台灣上班族一樣,一杯調味咖啡加上一個精緻麵包或甜點,就是早餐。西式飲食餐廳滿街是,要找所謂傳統道地料理像肉骨茶什麼的,還真的需要先費心上網找了一下。

想健康…就要正確的吃

雖然深信現代人的疾病絕大多數源自於不當的飲食,但是對於什麼才是「健康飲食」,我還是非常好奇,一方面希望推薦給顧客,一方面我也想要身體力行。

有關「健康飲食法」的資訊非常多,減重的書籍更多,低糖飲食法、蔬食減重法、低脂飲食法、三日蘋果減重法、斷食法、飢餓法不一而足。近幾年所謂飲食專家突然多了起來,還有許多習慣以藥物治療病人的主流醫學醫師,突然也化身為飲食營養專家,紛紛寫書發表對病人各種食療或營養療法後的心得,台美日醫師都有。

雖然愈來愈多人探討何謂健康飲食,但是我發現所謂專家所談的理論,其實莫終一是,多僅為經驗分享,至少不像主流醫學教科書中,對於各種疾病治療的原則及方法有統一標準或所謂「實證」基礎。可見了解什麼才是健康飲食其實是很困難。現代醫學上,對藥物怎麼治療疾病的了解,恐勝於食物中的營養素如何運作、維護健康。因為我們現在的醫學教育是「疾病」學,不是「健康」學。

天然牌…減量加工食品

最近看到有日本醫師推廣所謂「原始人飲食法」 (Natural Paleo Diet),他強調「吃基因最需要的食物」之概念。對照我在醫學院所學的生化學和看過的種種學說,突然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

原始人飲食法主張,我們因為吃了不符合人類基因的食物,才會飽受各種疾病的折磨。而這些疾病所產生的症狀和生命威脅,根本難以透過現有主流西洋醫學療法改善。

我們到底該吃什麼才對?或許從演化學角度能夠一探究竟。因為所有生物必須要適應環境變化才能生存下來。因此,基因決定了人類及所有生物該攝取的營養素,飲食內容必須順應基因的演化而定。原始人飲食法的論點,是在探討什麼才是人類應該且最適合的飲食內容。

要探討這個問題,就去追溯到約一萬年前,人類開始農耕、畜牧生活前的「狩獵採集時代」所吃的食物,應該就是所謂最適合人類基因的食物。

人類開始過現代化生活只不過是近百年的事,因此,人類基因在未變的情形下所吃的很可能是最適合基因的食物,即是「原始人飲食法」。這個飲食法主張人要吃動物蛋白質、各種蔬果、部分白米及日式發酵食物。拒絕動物肉類加工品及乳製品等現代食品加工食物。

小時候,父母為告誡我們謹言慎行,常常會講「飯可以黑白吃,但是話不能黑白講」。現在再回想起這些話,其實也有道理。以前飲食沒有西化問題,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多假食物或類食物。

以前隨便吃飯對健康不會有太大危害,而且過去勞動及消耗熱量機會多。但是現在隨便吃東西,恐怕就是十大死因前幾名的候選人了。因此,現在「飯也不能黑白吃」。

營養夠…遠離慢性疾病

仔細觀察和回想,我們所處的飲食環境已經到達步步驚魂的地步,我們的每一口都充滿了陷阱,說吃對食物讓你走向健康,吃錯食物則走向死亡,一點都不為過。

西化的食物及飲食型態的改變,才是問題根源。因為這些食物不僅高熱量,而且沒有營養價值,因此,現代人應該都處在營養素缺乏的狀態中。我們可以斷言,營養素的缺乏,就是現代人為各種疾病所苦的主要原因。

人的身體就是最好的醫師,也是一個完美的設計師,它會自動雕塑你的身材,治癒你的疾病,只要你給予它足夠、適當的身體所需營養素。我想現代人唯有能從食物的陷阱中抽身,才能遠離各種慢性疾病。

幾天前的早餐時間路過超商時,看到戶外餐桌椅子上兩個身材都明顯走樣的中年男人,其中一個已經中風行動不便,桌上吃的是卻是油炸零食和調味咖啡。身為健康管理產業經營者、健康生活理念的推動者,每次看到這些畫面,都讓我覺得我們的任重道遠。

(作者是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癌細胞突變 乳房腫大像釋迦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3934

44歲的吳小姐兩年前因左側乳房突然從D罩杯脹成E罩杯,就醫檢查驚覺罹患第三期HER2陽性乳癌,治療5個月後,前胸後背仍長出數十顆暗紅小肉瘤,乳房腫大凹凸有如釋迦,不時抽痛;醫師發現已基因突變轉為三陰性乳癌,她一度跟女兒說「媽媽快死了」。所幸改採血管新生抑制劑搭配化療捲土重來,6次療程後肉瘤已明顯消退。

* 全球癌藥支出 達千億美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84209

全球癌症用藥支出2014年首度達1,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製藥業準備推出新一代療法,將進一步推升抗癌成本。



◆ 早發性失智 50歲上下就發病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3624

聯合報 巫瑩慧/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2015-05-06

國際失智症協會日前在澳洲伯斯舉行年會,會議主題是「照顧,治癒和失智症歷程:一個全球的挑戰」,並以 「我們等待明天有治癒的方法,但我們現在就需要照護」(We wait cure for tomorrow, but we need care for today.)為軸心理念。

今年不論專題演講或論文報告,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是早發性失智症的照顧。早發性失智症一般指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下,以50歲上下居多,由於年輕加上疾病初期特徵比較會出現淡漠、反抗性肢體動作或易怒等行為,很容易被歸納為精神科患者,因而延遲正確的診斷。

患者不多 權益受衝擊

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人數大約只有老年型的6%到10%,所以世界各國大多著重後者的福利政策或相關的照顧服務。甚至因早發性患者肢體活動還未退化,許多權益因而被排除。重要的是,患者往往必須提早離開職場,對於家庭經濟、子女教育及後續照顧的安排,都帶來嚴重的衝擊。

德國的海格女士,原本是精通6國語言的醫療專業翻譯。2008年54歲時開始與失智症共處後,除了寫出暢銷書「走出陰影」外,更積極擔任歐盟失智症患者工作團隊的主席,致力參與歐洲在針對失智症患者的政策、研究和社會等規畫。

海格說:「我們只是大腦慢慢生病了,但還存在很多的能力。所以仍然可以明白的告訴大家,我們在未來5到10年的實際需求。除了多聽照顧者的建議外,更需要直接與我們對話,傾聽患者的心聲。」

友善照護 最迫切需求

澳洲的凱特女士,是護理背景出身的早發性失智患者,但還是努力不懈。她在許多人的協助下,2014年不但獲得失智症照護的碩士學位,也共同創辦國際失智症聯盟,更在澳洲失智症協會擔任有給職的工作。她呼籲:「我們需要失智症友善社區,希望社區中的所有成員,都能讓我們享有自在且有尊嚴的生活。」

本屆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影片「我想念我自己」的共同製作伊莉莎白指出:「 我們要讓得到早發性失智症的Alice繼續活在這個社會裡,透過各種媒體,讓大家對於這個疾病有更多的認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會中較大的突破是,由澳洲女同性戀患者和其照顧者,在專題演講中分享她們如何共同規畫每一天的生活,以及面對疾病的各種挑戰。過去家庭照顧者大多是由配偶、子女或其他家人來照顧;隨著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的改變,由法律所承認的伴侶(partner),則是新的多元組合。



◆ 他13歲 才驗出是愛滋寶寶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3635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5-06

疾病管制署開始「免費孕婦全面篩檢愛滋計畫」,10年來已篩檢出51名感染愛滋的孕婦,及早投藥治療,連續5年愛滋寶寶新增個案掛零,去年卻出現3名案例,追查發現未定期產檢為主因。

疾管署愛滋與結核病防治組組長陳昶勳表示,孕婦愛滋篩檢率已達9成,但仍有部分民眾從未前往產檢,才會到生產時才發現感染愛滋病毒,呼籲所有的媽媽都要應定期篩檢。

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台大醫院愛滋個管師施鐘卿指出,去年新增的3名母子垂直傳染的愛滋確認個案,一位是13歲因病就醫,才意外發現感染愛滋,追查發現小時候被領養時沒有檢驗;另二位是一名3歲幼兒,因為不斷感冒就醫住院,追蹤發現母親是愛滋感染者,臨盆前雖有篩檢但遇到空窗期,以致檢查結果為陰性,沒有來得及預防性投藥;第三位是去年出生的個案,孕婦是藥癮者,懷孕6個月才剛做完第一次產檢,發現感染愛滋,4天後回診準備投藥卻提早破水早產,因此感染愛滋。

施鐘卿說,大台北地區發現的疑似愛滋寶寶,45%的媽媽沒有產前檢查,且有89%孕婦於懷孕期間沒有接受雞尾酒藥物治療,78%自然產,建議準媽媽們即早產檢,可提早發現感染愛滋並服藥,感染嬰兒的機率會從最高40%降到2%以下,更可省下愛滋寶寶約4000萬的治療費用。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台灣的愛滋防治政策提供很多資源,疑似有愛滋感染的孕婦可多加使用,在生產前定期服藥,可明顯降低病毒量;生產時盡量選擇剖腹產,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若疑似感染愛滋的寶寶,出生後6周內應進行預防性投藥。另外,因為母乳中可能有愛滋病毒,建議不要喝母乳改用配方奶,政府有提供配方奶補貼。

※ 相關報導:

與癌症做朋友

餐桌上的革命
新生腦細胞會消除舊記憶
透明的世界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嗎啡止痛劑愈用愈沒效 台大解謎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6674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5-07

台大醫院解開嗎啡止痛劑愈用愈沒效之謎。研究團隊發現,動物體內名為CXCL1的激素會因嗎啡而大量增加,使止痛效果變差;病患因此需打更多嗎啡才能止痛,也需承受更多副作用。研究團隊希望未來可找出對付CXCL1的小分子藥物,讓癌末病人能少用嗎啡,減少副作用,讓生活品質好一點。

許多癌末病患因腫瘤壓迫神經,產生難以忍受的劇痛,需靠施打嗎啡等鴉片類強止痛劑,阻斷神經細胞傳遞疼痛訊號來止痛。然而嗎啡打多了會有抑制呼吸、便秘積尿等副作用,癌末病患打嗎啡,在止痛和副作用間,常讓醫師為難。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至芃發現,嗎啡藥效衰減很快,明明患者病情無明顯惡化,但沒過多久就又喊疼,原本施打的劑量無法止痛,數月內,從每天打百毫克的劑量,提升到兩千多毫克才有同樣效果。

研究人員抽取癌末病患和健康者的腦脊髓液觀察,發現長期施打高劑量嗎啡的病患腦脊髓液中,CXCL1表現量很高,且隨施打劑量提高,CXCL1的量也跟著增加。

研究團隊進一步用老鼠實驗,發現若抑制老鼠體內的CXCL1,嗎啡藥效可維持較久,從一天增加到三天;但若增加老鼠的CXCL1,則藥效會加速衰減,一天之內就失效。因此確定CXCL1是影響嗎啡藥效的關鍵。

林至芃說,根據動物實驗,要減少CXCL1,目前只能在脊椎上開洞給藥,但台灣人忌諱在俗稱「龍骨」的脊椎上動刀,因此未來想將其開發成口服藥物。

該研究成果今年三月登上國際科學期刊「麻醉學」,並獲選為當期最重要的發現。

※ 相關報導:

* 吃對藥 不上癮 多麼「痛」的領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6679

....古博仁說,有些止痛藥強調「加強錠」,其實不是藥效較強,而是添加咖啡因讓精神回復得快,但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咖啡因依賴性,所以疼痛出現時,應就醫確實找出疼痛原因,否則像睡不好頭痛卻吃了含咖啡因的止痛藥,反而更難入眠。

* 疼痛趕不走 可試試神經調控療法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6196

許多人身體或多或少會感覺疼痛,卻檢查不出原因,目前醫學有種「神經調控療法」,藉植入微型的電極在人體脊椎周圍,電流刺激可有效抑制患者疼痛感,但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也提醒,此療法並非人人可使用,須經多項測試,但新療法對總是找不到疼痛原因的病患,多了治療選擇。



◆ 健康你我他/抗癌7信念 助你度過磨難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6000

聯合報 光軍/新北板橋 2015-05-07

5年前我被診斷肺腺癌第四期,歷經5次手術、20次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也將近20次,目前每月都要住院接受維持性化療。

一次次住院手術、放療、化療的過程中,雖然迄今胸壁骨頭仍感疼痛,然而我心中堅信,一定可順利度過肉體上的磨難,也更加珍惜每一天。

在此,願與癌友分享這幾年抗癌的信念與心得:

一、要活下去:部分癌友一旦知道罹癌,頓時萬念俱灰,以致嚴重影響後續治療;活著就有希望,自己站起來,才不會造成家人負擔。

二、要吃得下:手術或化療都非常耗費體力,不吃就沒有體力;別想把癌細胞餓死,以免自己反而沒體力接受手術或化療;盡量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生食。

三、要動得勤:適度運動可幫助吸收和消化,讓身體獲得更多營養和體力,例如慢走和甩手都是不錯的運動。

四、接受正規治療:網路偏方屢見不鮮,但一定要經過醫師同意。高價營養品幫助實屬有限,無須太過迷信。

五、找出罹癌因子:認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作息,盡量避開罹癌因子。

六、勇敢說出來:部分癌友很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因而失去獲得很多寶貴資訊和資源的機會,不妨參加癌友團體,不但助人且助己。

七、找回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忘卻罹癌病痛和煩憂。(稿酬請轉贈癌症希望基金會)

※ 相關報導:

* 癌症孤兒 8成癌友無人發聲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6005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101年新增約9萬多名罹癌個案。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簡稱全癌連)理事長林葳婕表示,目前全台有近50萬癌症人口、有80種癌別,但卻有8成癌友,無病友團體為其發聲,形同癌症孤兒。為此,全癌連的成立提供癌友各方面的幫助、並為其發聲。



◆ 「神奇減肥丸」殺6人…全球警戒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85639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5日電 2015-05-07

英國近年有六名年輕人服用在網上宣稱可極速瘦身的「神奇減肥丸」後死亡,當局調查後證實該藥物為可致癌的DNP,這種成分1930年代就被禁製造減肥藥,不過由於可用作殺蟲藥,近年有不法商人借此漏洞在網上兜售,國際刑警因此向全球190個國家發出「橙色警告」,呼籲民眾切勿購買。

DNP在一戰時期被用作炸藥,由於可以加快新陳代謝,1930年代被廣泛使用於減肥,副作用包括體溫急升引發脫水、嘔吐及心跳加快,嚴重可致死,當時已被禁用於人體。1980年代曾經再次流行,近年又吸引不少健美人士及想快速瘦身者購買。

自2008年以來,英國已有六人疑服用該款減肥藥致命,最新一名受害人是21歲女學生派瑞(Ella Parry),她4月服食八顆後,向母親表示「體內像火燒」,自行入院求醫,被證實中毒,由於毒性太強,派瑞入院三小時後便死亡。

另外,2013年,一名28歲男子將DNP粉末混水服用,體溫迅速升至攝氏42度,不久後不治。法國和澳洲也曾出現服用DNP後嚴重不適個案。

DNP雖被禁用於人體,但可用作殺蟲藥及染劑,民眾可輕易購得。一間聲稱位於英國的公司便以每顆約1美元的價格出售DNP膠囊,許多不法分子亦在網上販售自製的DNP粉末,更有人將粉末標籤做成黃薑粉,企圖魚目混珠。



◆ 橡皮筋射紙彈 正中左眼出血
http://udn.com/news/story/7316/886666

聯合報 記者范榮達/苗栗報導 2015-05-07

校園遊戲橡皮筋彈射紙條傷人!苗栗縣一名國二男學生的左眼遭射中,造成左眼前房出血、眼角膜挫傷,還要觀察是否影響視力,醫師提醒危險遊戲不能亂玩,尤其眼睛相當敏感脆弱,有些傷害是不可逆。

校方強調,學校早就三令五申禁止橡皮筋彈射紙條的遊戲,沒想到還是發生意外,初步調查動機學生不是故意要朝眼睛彈射,除了懲處彈射的學生,也會加強要求不准玩類似的危險遊戲。

這件校園遊戲意外發生於4日下午,一名學生因好玩,在教室朝著同學的背部彈射紙條,未料,對方剛好回頭,紙條命中左眼,兩人一時都錯愕,受傷學生的左眼出血,趕緊到附近的醫院眼科求診,發現左眼前房出血、眼角膜挫傷,雖都會逐漸消退,但是否會傷及神經影響視力,還需觀察。

醫師指出,一些學童在校園常玩的橡皮筋彈射紙條遊戲,如果下手不知輕重,紙條命中脆弱的眼睛,還是會導致嚴重的傷害,甚至可能造成失明,一時玩笑恐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值得引以為鑑。

fsj 提到...

難忘喪子之痛…53歲拚了 她產下龍鳳胎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89635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5-08

「這是老天送給我們的禮物」,53歲的林女士三年前痛失22歲兒子,一想到兒子就想大哭,與先生討論後決心嘗試借卵試管嬰兒療程,希望再把兒子生回來。後來透過篩選年輕卵子、階段性荷爾蒙調理,讓萎縮的子宮重新變大,終於順利懷孕,產下一對健康龍鳳胎。

林女士表示,歷經失去兒子的痛苦、讓她久久無法忘懷,直到現在仍不願再回想。有天看到媒體報導54歲婦女成功生子消息,再加上家裡也希望有個男孩,因此萌生「再把兒子生回來」的念頭。

借卵做試管一次成功「老天爺送的禮物」

經與先生商量,夫妻倆決心接受借卵試管嬰兒療程。林女士說,當初兩人決定只試一次,也做好心理準備,以平靜心情面對,若成功就是老天送的禮物;至於借卵,她認為,外國人連領養的孩子都那麼愛,更何況是先生的精子,且懷胎十月生下,全家人都非常喜愛、開心。

回想接受試管過程,林女士說,其實跟生第一胎一樣,沒有太多不舒服,甚至可以外出活動,只是醫師提醒要多休息,她很聽話、不敢亂跑。兩個女兒也加入照顧工作,尤其二女兒那段時間暫時沒工作,幫忙買菜、煮飯,而今兩個寶寶已11個月大,由她與先生全心照顧。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根據統計,50歲以下女性、借卵試管嬰兒成功率約四成,停經後婦女雖沒有明確統計,但成功率約三成左右,林女士是少見的成功案例。

用荷爾蒙調理 萎縮子宮回春

另外,賴宗炫也為林女士挑選年輕且有懷孕過的卵子,但林女士年紀大,子宮已萎縮至有如女童子宮的兵乓球大小,因此為她採用階段性荷爾蒙調理六個月,讓子宮回復年輕女性般,有如傳統鎢絲燈泡的大小;另考量先生精子活動力較差,採取顯微注射、強迫精卵受精,並取兩胚胎植入,沒想到均順利著床。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孕媽咪照護網 早產資訊不漏接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8392

為了讓早產高危險群的準媽媽們能得到良好的照護,早產兒基金會推出手機版的「孕媽咪照護網(http://www.pbf.org.tw/m)」,讓準媽媽們隨時透過手機,了解預防早產、自我檢查、安胎院所等重要孕產期照護訊息。



◆ 灌腸、剪會陰 「生產全餐」孕婦陰影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9020

聯合報 記者丘采薇/台北報導 2015-05-08

很多孕婦生產時,經歷灌腸、剃毛、禁食、人工破水、剪會陰等「生產全餐」,痛苦經驗讓她們不敢生第二胎。生產改革行動聯盟(生動盟)昨天呼籲衛福部及國內相關醫學會制訂「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讓媽媽享有「溫柔生產」人權。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榮譽教授郭素珍表示,「生產全餐」並非必要,舉例來說,屬於低危險群的產婦不須切開會陰生產但在台灣,產婦生第一胎時幾乎都會被剪會陰,國外產婦遭遇此狀況的機率只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甚至更低。

生動盟也說,有些產婦在生產時會被壓肚子,造成腹部瘀青,導致生產後哺乳不便,也有產婦因剃毛增加微小傷口感染,甚至被告知「可能要開刀」而禁食造成身體虛弱。對這些醫療處置,產婦不敢反抗醫師權威,只好吃「全餐」。

二○○六年起,衛福部多次委託學界、醫界研究,試圖發展本土化友善生產模式,很多婦產科醫師也認為有些「產科常規」可以取消。

生動盟呼籲衛福部及醫學會應跟進美國、英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制訂「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並公開於網站,讓孕婦對生產過程做足心理準備;生產時,也應由醫護人員告知接下來的步驟。

青年診所婦產科醫師陳鈺萍表示,「孕產婦照護臨床指引」讓孕婦瞭解生產流程,現今衛福部雖有媽媽手冊,但資訊僅包括孕期間照護注意事項,對生產流程並未著墨。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黃純英表示,去年起建構友善溫馨生產試辦計畫,讓產婦選想要的生產方式;至於「生產指引」,目前在建置中。



◆ 生產全餐/國外研究:生產全餐沒必要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9025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5-08

民間團體呼籲取消灌腸、剪會陰等不必要的「生產全餐」;有醫師認為,自然生產是國際潮流;也有醫師認為,「生產全餐」是為了保障生產安全。

部立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理政表示,生產全餐是廿年前舊觀念,國外最新研究均指出,生產全餐沒有必要,目前醫學生的教科書上也都將相關內容移除。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趙灌中則表示,孕婦產前應做好三項評估,包括胎兒狀況、子宮及產道形狀、子宮收縮力氣。他認為,若評估指數不佳,視情況必要時得要剪會陰及人工破水,以免產程太久造成寶寶缺氧。他認為「生產全餐應視情況使用,自然生當然最好。」

也有醫師持不同看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認為,生產全餐是為了保障母嬰安全,現在醫病互信不足,若少了任何步驟,母嬰又發生意外,醫師可能因「該注意而未注意」,而吃上官司。



◆ 健康存摺上路 1年就醫全都錄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88685

聯合報 記者林佩均/大雅報導 2015-05-08

長輩似乎有吃不完的藥,大雅戶政事務所主任陳惠玫高齡93歲的母親,每餐吞下20多顆藥丸而不自知,等到兒女發現就醫已對身體造成傷害。自然人憑證新增「健康存摺」功能,民眾可下載近一年的就醫紀錄,讓醫師作為參考依據,避免重複開藥。

「這是很棒的母親節禮物!」陳惠玫認為,子女幫父母申辦自然人憑證再登入健康存摺,就醫紀錄相當清楚,不必擔心長者大醫院看完又看小診所,藥服用過量。母親節前夕,花點心思帶長者到各地戶政事務所辦理,為家人健康把關。

陳惠玫透露,現高齡93歲的母親3、4年前常就醫取藥,每餐服用20多顆藥丸,直到有日洗頭小妹發現阿嬤頭皮泛黃,回家子女發現母親連眼白、臉都發黃,就醫才揪出重複用藥的問題,傷害身體機能。

衛福部去年推出「全民健保健康存摺」,申請自然人憑證登入可下載本人一年內就醫紀錄,申請民眾蔣麗卿肯定,以前都要收集醫療收據,放東放西經常遺失,現在病例能結合在自然人憑證,「一鍵搞定,好方便」。

大雅戶政事務所補充,除了就醫紀錄,自然人憑證還結合電子發票、申請戶籍謄本、國家考試網路報名等資訊,一卡在手,簡單又方便。

fsj 提到...

家庭責任醫師 嘉市擬開辦
http://udn.com/news/story/7326/890918

聯合報 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 2015-05-09

嘉義市衛生局計畫開辦「家庭責任醫師制度」,編400萬元預算未獲議會支持,昨天下午市長涂醒哲出席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健康促進到里」座談會,向全市里長宣導新制好處,爭取支持;里長大都肯定新制,但有人質疑難執行,有人擔心弊端。

「每個家庭都該有個醫生兒子!」涂市長說,自己就是父親、岳父母的醫師,家裡有人身體出了問題就會找他諮詢,正因是自家人,不會想要過度診斷、偷賺錢,反而想盡辦法要顧好家人健康,而家庭責任醫師的精神就像這樣擁有一個醫生兒子。

衛生局說,家醫制度已在8縣市醫療團隊實施,嘉市擬率先雲嘉嘉推動,新制不增加市民就醫財務負擔,也不改變就醫習慣,由設籍市民選擇信任的1名醫師,負擔全家人健康守護角色,家人疾病與健康問題都由固定醫師諮詢,開辦限400家開業西醫診所醫院,不含中醫及牙醫,已與開業西醫辦座談。

東區里長聯誼會長呂純足等人贊同新制;但培元里長蔡坤龍質疑醫師為增加報酬,會淪為保險業拉人頭;另有里長擔心難實施。衛生局秘書曹放之說,參與新制市民就醫情形及費用會精算,醫師論人計酬,不會產生弊端。

※ 相關報導:

* 健保不花分文 很多美國人仍不癌檢
http://udn.com/news/story/6813/890232

癌症檢查可能救你一命,最起碼能讓人安心,而且只要有健保即可不花分文;即使如此,一項政府調查發現,許多美國民眾照樣不做乳癌、子宮頸癌和腸癌檢查。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調查顯示,健保支付乳癌篩檢費用的婦女中,超過四分之一未定期檢查,約20%婦女未定期做子宮頸癌抹片檢查,低於60%的成人最近曾做過腸癌篩檢。

....然而,腸癌是美國第二大癌症死因,僅次於肺癌。美國防癌協會指出,美國每年有5萬人死於腸癌,每年超過13萬6000人被診斷罹患腸癌。



◆ 高齡產婦 妊娠高血壓、早產風險倍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9000327-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09日 林宜慧/台北報導

雖然現代技術能讓人老蚌生珠,但醫師提醒,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發生妊娠高血壓及寶寶早產的風險,都是一般產婦的兩倍,且年齡越大風險越高;若生雙胞胎更危險,較一般產婦生單胞胎的風險增加4倍,求子若渴的夫妻在接受相關手術前,應先請醫師審慎評估。

台灣不孕症醫學會前理事長李茂盛表示,高齡產婦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產後骨質疏鬆的機率也會增加,若生雙胞胎可能引起產後大出血;而寶貝早產則可能因顱內出血造成腦性麻痺、呼吸窘迫症候群、眼睛視網膜剝離等危害。

他指出,一般借卵試管嬰兒手術植入的胚胎數量為1至2個,若植入胚胎太多,生下雙胞胎機率就會增加,而借卵試管比一般試管懷孕率高30%左右,不建議醫師一次植入太多胚胎,以免未來孕婦生雙胞胎而增加健康風險。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說,醫療上不鼓勵女性停經後懷孕,除了健康風險還有教養困難,女性還是35歲前懷孕為宜;不建議60歲以上、有婦癌、良性肌瘤大於2公分、肝功能不佳、三高等患者接受此懷孕方式。

此外,停經婦女常見子宮腔病灶,如瘜肉、內膜增生或是黏膜下肌瘤等,都會影響胚胎著床,應在療程前做子宮鏡檢查,排除其他可能性並先行治療,若有慢性病,應先控制好再進入療程,效果才會好。

借卵試管嬰兒成為「老媽媽」救星,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陳麗娟表示,目前全台有76家醫療院所通過人工生殖機構許可,醫療機構應依據《人工生殖法》,評估受術夫妻及捐贈者的身心理狀況、家族病史,以及兩方的親屬關係,才能在當事者同意下進行療程。



◆ 高雄婦染德國麻疹 接觸3百餘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91285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徐如宜/連線報導 2015-05-09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昨天公布一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患者為高雄市三民區五十歲家庭主婦,但她近期並無國外旅遊史,應是在國內感染,感染來源調查中。患者於四月廿五日至五月五日於可傳染期頻繁出入公共場所,清查已知有三百七十二名接觸者,目前未有人發病。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表示,以患者年齡推估,應未接種疫苗,三百七十二名接觸者包括家人、就醫時接觸的醫護人員與病患及賣場員工,接觸者將追蹤觀察至五月底。由於患者在可傳染期間天天上市場,曾出入高雄市三民區義華市場、澄和市場、大樂購物中心、義大咖啡烘培坊、寶雅百貨等地,接觸者尚未完全掌握;若民眾曾前往上述地區並出現症狀,應戴上口罩並盡速就醫。

周志浩說,國際上春季為德國麻疹流行期;但台灣九成五以上民眾曾感染或已接種疫苗,沒明顯的流行季節。一般人感染後大多症狀輕微,僅有孕婦要特別留意。

今年截至目前,共五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兩例境外移入,一例為中國大陸、另一例感染國家不明,三例為國內感染。醫師提醒,德國麻疹在出疹前後七天都具有傳染力,可經由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孕婦於懷孕前期感染可能造成死產、流產,胎兒可能有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

fsj 提到...

認知衰退、中風…從打呼開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92078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8日電 2015-05-10

打呼是所有年齡層和兩性都有的共同問題,影響約9000萬美國成人,其中3700萬人經常打呼。若你打呼過於嚴重,應該找醫生檢查,因為可能代表身體出現了幾個健康問題:

認知衰退:打呼很大聲和患有睡眠呼吸暫停(sleep apnea)者,比不打呼的人早十年碰上思考和記憶問題,其原因不明,但是研究員發現白天想睡與思考和記憶困難有關。不過名為「連續呼吸道正壓通氣」(CPAP)的療法,似乎對患者有幫助。

中風風險:大聲打呼和血管受損有關連,而血管傷害是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重大風險因素。雖然可能是血管受損導致打呼,但也可能是嚴重打呼導致血管發炎和受傷害。

肥胖:嚴重到影響你睡眠的打呼,也可造成體重增加。睡不好刺激體內控制食慾的兩種荷爾蒙—瘦蛋白(leptin)和饑餓激素(ghrelin)。嚴重打呼與睡眠品質差和肥胖的新陳代謝問題有關。

癌症:睡眠呼吸暫停往往伴有大聲、間歇性的打呼,患者死於癌症的可能高出五倍。呼吸困難帶來血管的變化,可能使腫瘤加速成長,同時讓癌症細胞更有機會擴散。

血壓問題:患有一種常見、難以治療的高血壓的人當中,約70%也有睡眠呼吸暫停。由於睡眠呼吸暫停的最常見症狀是大聲打呼,打呼也許是高血壓的徵兆。

性問題:大聲打呼的年紀較長男性,較可能對性愛不滿意。與打呼不嚴重或不打呼的人比起來,打呼嚴重者對性生活不滿意的可能高二到三倍。此外,吵鬧的打呼聲會影響你和伴侶的睡眠,導致降低行房的精力和興趣。



◆ 止鼾這樣吃!豆漿代替牛奶 蜂蜜薄荷泡茶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92081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8日電 2015-05-10

雖然有些用品和藥物,可有效消除打呼,但是一些食物也可能有助減輕或控制打呼。

豆漿:對乳糖敏感的人,牛奶會引起打呼,因為牛奶的蛋白質會造成過敏反應,導致充血,關閉鼻通道,增加打呼,而且牛奶也會刺激喉嚨分泌黏液。可把牛奶換成豆漿。

蜂蜜:蜂蜜抗發炎和抗菌。喉嚨腫脹可造成打呼,但是吃蜂蜜可減少腫脹。可把蜂蜜加入茶裡,這是歌劇演唱者放鬆喉嚨的方法,而且減少喉頭緊縮,減輕打呼。

吃魚或少吃紅肉:含有飽和脂肪的所有肉類,在血管都會造成輕微的痙攣。血管發炎和造成打呼的鼻道發炎是否有直接因素關係,目前研究並不清楚。可以試試少吃油膩的紅肉一到兩周,看看是否有助控制打呼。

橄欖油:少吃含有飽和脂肪的奶油、豬油或人造黃油,這些油造成胃酸倒流,這是中午吃的漢堡到晚上會導致胃灼熱的原因,油脂刺激通常留在胃部的胃酸,跑到食道上半部,造成灼熱的感覺。形成的發炎甚至會蔓延到食道上端,造成打呼。打呼與胃酸倒流有強烈關連,而橄欖油在血管抗發炎,但也可能控制喉嚨腫脹,進而減少打呼。

薄荷茶(peppermint tea):薄荷有消除充血、去痰的作用,可有效清喉嚨和呼吸道。茶葉也能減少充血且化痰。甘菊茶(chamomile tea)加檸檬和蜂蜜、紅茶加檸檬和蜂蜜、綠茶、白茶,都有減少充血的功用,進而減輕打呼。

※ 相關報導:

* 止鼾這樣做!更換睡姿枕頭 睡前沖熱水澡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92079

45%的成人會打呼,常被拿來開玩笑,但其實打呼是嚴肅的問題。75%會打呼的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造成健康風險。雖然有很多現成的噴劑和藥丸號稱治療打呼,但是專家警告很多這些療法都沒有科學根據,應詢問醫生。會打呼的人也可以嘗試使用一些自然方法來減輕睡眠時打鼾....



◆ 國際藥聞-想擁有健康秀髮 吃的比抹的重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0000627-260117

旺報 2015年05月10日 蔡鵑如

大家都希望自己擁有一頭亮麗年輕的秀髮,因此砸錢保養毫不手軟。像在英國,女性一輩子平均就耗費超過2萬8千5百英鎊(約台幣135萬元)採購美髮商品。但其實,寶貝秀髮有其他更經濟實惠且有效的辦法,那就是食補。

毛髮學專家艾利森女士說,「飲食不均衡,花再多錢買再貴的洗髮精、都無法彌補頭髮遭受的損傷。」她指出,有些客戶因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造成髮量大減和頭皮問題,她都告訴對方,當務之急就是改變飲食習慣。

參與推動「全國愛髮運動」的瓦斯汀博士認為,頭髮需持續補充蛋白質、葡萄糖、維生素及礦物質以保持健康和生長;如果缺乏上述營養,頭髮首當其衝。他說,髮量變稀、斷裂、毛躁、頭皮屑等狀況都是飲食缺乏重要營養素的象徵。瓦斯汀建議,與其狂買潤髮乳,不如從食補下手。

核桃富含維他命E和omega油,也含微量的銅。毛髮專家普瑞絲頓女士說,銅對於黑色素生成扮演關鍵角色,缺銅會讓頭髮容易永久變白,只要每天攝取適量的核桃,就可延後白頭髮一根根冒出來的速度。

頭髮90%由蛋白質組成,有些人不愛吃早餐,素食者攝取的蛋白質也可能不足,可以改吃藜麥。藜麥仔能供應身體所需的氨基酸,包括賴氨酸,它正是市面上抗脫髮洗髮精的重要成分。

缺鐵是頭髮稀薄最大元凶,攝取含鐵的瘦紅肉和小扁豆可促進毛髮生長。若要增添頭髮彈性,一定要吃雞蛋。雞蛋富含維他命D和B群,這些維生素都能維護毛髮的主要蛋白質─角蛋白,讓頭髮堅韌且增加彈性。

許多人都有髮絲雪花飄飄的煩惱,頭皮屑怎麼也清不掉,這很可能是缺乏鋅所造成。專家說,鋅可協助毛囊周遭分泌油脂的腺體維持其功能,就該吃含鋅的牡蠣、蟹、龍蝦和南瓜。至於抑制頭髮斷裂,可補充維生素C,它能促進膠原蛋白和皮脂的生成,包括椒、柳橙、草莓、番茄和綠花椰都富含維生素C。

而隨著年紀增長,毛髮變得更脆弱更毛躁,這和能維繫荷爾蒙平衡的二氧化硅的濃度脫不了關係。燕麥是絕佳的二氧化硅來源,每天早餐不妨來一碗燕麥片寶貝秀髮。

fsj 提到...

苗醫急症團隊 Line搶時間救命
http://udn.com/news/story/7324/894279

聯合報 記者范榮達/苗栗報導 2015-05-11

Line可以用來救命!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急症團隊成立Line群組,相關成員分7階段同步掌握病人療程,最近創下一名心肌梗塞病人從急診到心導管室手術裝支架46分鐘的紀錄,比國際標準的90分鐘,大幅縮短近一半的時間,降低病人風險。

苗栗醫院院長許振榮認為急症醫療必須馬上處理,搶黃金時間救人命,公立醫院要帶頭做,最近完成急診室人力拼圖,團隊包括4名急診專科醫師,3名內科專科醫師,及1名急診助理,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都是兩線看診,加快處理病人流程,今年都沒有病人急診等待超過6小時住院或進加護病房的案例。

此外,重大外傷入院由急診專科或外科醫師直接診視,急診啟動後,統計外科醫師半個小時內到達急診室診視比率平均87.5%。許振榮表示,這在醫界是相當高的比率,另加護病房也新增2名重症專科執照的醫師負責照顧,全人整合醫療。

許振榮說,有些急症處理必須跟時間賽跑,苗醫內部成立急診室醫師、助理、護理師、心臟科醫師及心導管室技術員Line群組,急診懷疑心肌梗塞,心電圖10分鐘內就上傳,過程切割出7個階段,團隊成員都可以掌握病情及療程,每個病例都於國際標準的90分鐘內處置,最近一例只要46分鐘。

另,苗栗醫院有鑑於苗栗高齡化嚴重,去年成立老人醫療示範中心,提供整合門診服務,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等慢性疾病,還有敗血症、肺炎、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外傷骨折等急性疾病,另尿失禁、跌倒、孱弱、行動不便、步態不穩等老人病,一次掛號都可搞定。

※ 相關報導:

* 血汗護士 臨盆前值班整天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94962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台灣醫療勞動正義、病人安全促進聯盟與台灣護理產業工會,今紛紛對護病比例、薪資勞動權益舉行記者會。醫勞盟認為台灣護病比例不均,而護理產業工會則認為薪資遭資方零碎化,形同變相減薪;聲援的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說,衛福部應透過醫院評鑑改善問題。

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表示,護病比例不均,造成護理人員過勞,甚至有懷孕35周的護士值班24小時的案例,他希望護理人員納入勞基法,並嚴格限制護病比例。



◆ 負重肌力訓練 幫你存骨本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9402

自由 2015-05-11 文/陳泓翔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一直不停地進行汰舊更新,包括「再生」及「分解流失」。年輕人的骨質「再生」大於「分解流失」,到了30至35歲左右,骨密度會達到顛峰,之後骨質「分解流失」大於骨質的「再生」能力。

骨質密度每年約以0.5%至1%的速度減少,人體對鈣質的吸收能力也降低,所以從年輕的時候就要存好骨本!除了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外,每天做做負重式肌力訓練運動,可促進骨質密度增加。

◎雙手走路:腹部壓在彈力球上,保持手臂伸直、手掌撐地、雙腳抬起的穩定姿勢,接著用雙手類似走路往前,同時讓彈力球由腹部慢慢移動至雙腳(圖1),雙手往後走路則反之,來回3次,過程中儘量身體保持為一直線。

雙手往前、往後走路,可訓練下背、手臂與大腿的肌肉力量,也可加強肩膀、上肢的負重能力。

◎原地彈跳:坐在彈力球上,上半身保持直立,雙手胸前交叉抱胸,保持小腹微縮,但正常呼吸,順著球的彈力,每1至2秒垂直上下彈跳一次、約15次,注意屁股不離開球面(圖2)。可加強核心肌群控制及脊椎的負重能力。

◎米字跳躍:雙腳站在「米」字中點上(用膠帶貼黏或想像地面有字),雙腳同時向前跳,再跳回中點,再往後跳,依此原則跳完米字(圖3),各執行3次,可增加下肢的負重能力。

◎臥姿挺背:腹部壓在彈力球上,面朝地板,兩腳張開,膝蓋伸直,腳尖碰地,兩手輕扶於彈力球保持穩定,接著將上半身抬起身體呈一直線,同時雙手伸直抬起,停3秒(圖4)後休息,重複10次。可加強下背肌力及脊椎的負重能力。

◎升臀降臀運動:採站姿,右腳踩階梯左腳懸空,右手可扶著椅子增加穩定,右腳用力使左腳能緩慢下降再抬起(圖5),動作幅度不大,過程中身體及右腳保持直立,重複20次,換邊操作。可增加髖部穩定度及下肢的負重能力。

◎健康小叮嚀:因彈力球為不穩定狀態,請小心保持平衡,避免滑落跌倒。並注意地面應保持乾燥及移除尖銳物品,避免刺破彈力球,運動前先熱身5分鐘及過程中注意和緩的操作不急快,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太陽下寫生 比黏3C更傷眼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9404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眼科主任王璋驥表示,在太陽光下閱讀或寫生,因亮度過高,眼睛負荷大,易產生黃斑部病變或白內障,此舉甚至比在黑暗中用3C產品還傷眼,民眾在陽光下活動,最好能配戴太陽眼鏡。

fsj 提到...

用手機幫2歲兒拍照 驚見癌症徵兆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95174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05-11

留意小徵兆救一命!美國一名媽媽用iPhone替兒子拍照,從照片中發現孩子的眼睛不對勁,帶去檢查後竟然是癌症的症狀,即時動手術治療,醫生說再晚發現可能就擴散了。

住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的31歲媽媽茱莉(Julie Fitzgerald)有一個可愛的2歲兒子艾維利(Avery),一天她用iPhone幫艾維利拍照,赫然發現他左眼瞳孔顏色很白,覺得不對勁,帶去給醫生看後證實孩子罹患了眼癌,眼睛裡75%都被腫瘤充斥著。

醫生表示,如果再晚點發現,癌細胞可能就會從眼睛擴散到血液中了。如今艾維利的左眼已手術摘除,裝上義眼,還在評估是否要做化療。



◆ 中國吃粥3000年 養生全靠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2001054-260301

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2015年05月12日

中國人吃粥歷史長達3000年,粥堪稱中華飲食文化中最傳統食物之一。這一碗簡單由米、水熬成的食物,怎麼吃大有學問,粥的蹤跡在古籍多有記載,還有「食譜」。有文人以食粥為樂,有寒士以食粥為苦,更有古人把食粥當成最簡單實惠的「養生祕方」。

經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出現紅稻米粥、臘八粥、鴨肉粥、粳米粥、燕窩粥等粥食,詳細記載每種粥製作食材和食療保健功效。作者透過賈府的「粥譜」,反映清代中國粥文化的生活實錄。

粥的文化足跡,在近3000年來的歷史典籍中不曾缺席,堪稱中國飲食文化中,最古老傳統食品,又被稱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周禮》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周天子的養生「六食」就包括粥食。

明朝名醫李時珍,在諸多養生方法中特別推崇「藥粥養生」。其《本草綱目》就收載補氣、補血、健胃、清熱等近17類藥粥。

品嘗粥品,也是不少文人的最愛。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翰林院時,皇上賜粥,喝了一碗,形容可「口香七日」;清代鄭板橋在給其弟的信中也提到食「糊塗粥」之樂,讓人全身溫暖。

不過,滋味清淡的稀粥,吃在多數寒士、貧民口中,恐怕只是苦日子中的果腹之物。宋代詩人秦觀就說「家貧食粥已多時」。妙筆寫出賈府各種豪華「粥宴」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晚年也因貧困潦倒,寫下「舉家食粥酒長賒」的惆悵語句。



◆ 正確洗手 遠離病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79729

自由 2015-05-12 文/王綺嫻

全台水情吃緊,各地開始不同程度的限制用水,在這段期間應如何維持手部清潔,以預防傳染性疾病?使用肥皂、洗手乳或乾洗手液,如何才能達到清潔目的又不破壞手部皮膚的完整性?

◎目前洗手產品可分為四大類:

●肥皂。

●洗手乳,可分為有添加抗微生物成份及無添加抗微生物成份。

●酒精性乾洗手液,酒精含量為60~95%。

●非酒精性乾洗手液,有些添加抗微生物成分。

單單只用流動的水沖手,無法去除手部皮膚上的致病微生物;用流動的水加上手部清潔用品,再加上搓洗動作,搓洗手背、手掌、手指縫及指甲下方,大約需時15~20秒,再以乾燥布品或擦手紙擦乾手部,可以去除皮膚上98%的細菌及微生物。

如果手上沒有明顯髒汙,可以使用2~3毫升的酒精性乾洗手液揉搓手部,達到清潔效果。酒精性乾洗手液對細菌及黴菌有效,但對腸病毒、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無效,因此若要預防感染上述病毒,仍須以洗手產品加上清水清洗手部。

需要清潔手部的時機為進食前、處理食物前、照護病患前、大小便後、打噴嚏或咳嗽後、處理排泄物或分泌物後等。雖然手部衛生的重要性一再被強調,但是根據研究,在如廁後,只有8成的女性會洗手,男性甚至只有6成會洗手。

不洗手,可能增加傳播感染性疾病的機會;但過度洗手,造成手部皮膚保護膜被破壞,導致皮膚炎及皮膚有明顯傷口,則手上的細菌及微生物量更高。因此建議在上述時機洗手,以保健康;平常洗碗、拖地、洗衣服等接觸清潔物品用的清潔劑時,建議戴手套保護皮膚,休息時或睡前,建議塗抹護手產品,增加皮膚保濕度及完整性,更能有效保護手部皮膚,降低感染風險。

酒精性乾洗手液在缺水期間方便又實際,但在幼兒,須提防過度使用傷害皮膚保護膜,更要防止接觸到眼睛或誤飲;在某些會有火源的場所,如燒肉店、火鍋店的餐桌上以及加油站等場所,應該避免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以免危險。

(作者為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

fsj 提到...

手機貼身放 輻射恐致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0281

世界日報 編譯和釗宇/綜合12日電 2015-05-14

很多研究已經顯示,手機距離身體過近,將對身體釋放出大量的有害輻射,有可能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最近,美國多地已經開始響應這一研究成果,紛紛立法要求手機零售商設法告知消費者手機距離身體的安全距離。

加州伯克利市議會已於12日對手機危害的「消費者知情權」法案投票,該法案要求所有手機零售商都必須給出售手機貼上警示條,告訴消費者手機距離身體的最小安全距離。這份法案表示:「如果您的手機開機並且連接了無線網,而且您將手機放在褲兜、襯衫兜或者胸罩內,你所受的輻射水平很可能超過了聯邦的標準。」

這項提案是基於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1996年的一項指導綱要,建議消費者盡量將手機放在距離身體5到25毫米之外,將身體所受的無線電頻率(radio frequency)保持在安全範圍內。

伯克利市並不是第一個有此嘗試的地方。緬因州參議員波蘭德2010年就提出公眾應對手機輻射的危害有知情權。雖然當時的提案沒有通過,但是緬因州今年將對另一個相似提案進行表決。另外,夏威夷州、新墨西哥州、加州、俄勒岡州和賓州也已經考慮對手機輻射危害向公眾給予警告。

很多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手機輻射與不孕症、腦腫瘤和其他癌症之間的關係。今年2月的一項研究探究了手機輻射和無線網路輻射與乳腺癌之間的關係,發現手機與身體某處距離越近,那一處皮下的細胞受損程度更高,並且還會影響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這都會促進癌症的產生。加州的一位乳腺癌患者經常將手機放在胸罩內,她的乳腺癌細胞的範圍與手機放置的方位形狀一模一樣,呈長方形。

不過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目前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手機輻射一定會導致癌症。如果要得出有說服力的研究結論,至少要經歷20年的實驗。可以說,全球的手機使用者都在進行這一項實驗,但是乳腺癌患者年輕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 B肝驗出Pre-S蛋白 罹癌機率大增
http://udn.com/news/story/9/899552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2015-05-13

國衛院發現肝癌致病機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一段基因序列Pre-S為致癌關鍵,B肝患者如在血中驗出此蛋白,罹患肝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50倍,五年內罹癌機率達六成。

國衛院今天舉辦「篩檢B型肝炎病毒pre-S突變之基因晶片與蛋白質臨床應用」技術移轉簽約儀式,這項技術發明人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表示,透過晶片檢測,只需三天即能瞭解子Pre-S是否突變缺失,進一步得知自身罹癌的風險。

一旦驗出Pre-S蛋白,蘇益仁建議患者應該提高回診頻率,每個月至少回診追蹤一次,並在醫師評估下服用新型干擾素,減少肝硬化、肝癌風險。

蘇益仁指出,台灣B肝感染者超過250萬人,目前鼓勵30至40歲患者積極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但臨床發現,超過40歲藥物反應變差,歷經多年研究,國衛院找到答案,關鍵就在於Pre-S。

蘇益仁說,肝炎、肝硬化、肝癌為B肝三部曲,調查發現,近七成肝癌患者Pre-S突變缺失,即使E抗原陽性轉陰性也是如此,研究證實,只要檢測Pre-S,就能精準預估B肝患者的致癌風險。

※ 相關報導:

* 小弟弟發紅、尿尿痛 43歲男罹陰莖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0695

43歲已婚的張先生,育有2子女,日前因包皮發紅,且排尿疼痛持續20天,就醫檢查發現,陰莖末端疑似有腫塊,醫師建議做包皮病理切片,竟發現罹患陰莖癌。

....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郭漢崇表示,過去罹患陰莖癌多是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口,多半是因為清潔衛生不良,近年來罹癌年輕化,可能與感染HPV有關,尤其多重性伴侶,感染的機會更高,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並維持單一性伴侶,以策安全。



◆ 預防青光眼 養狗易養貓難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0282

世界日報 編譯張玉琴/綜合12日電 2015-05-14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警告,養貓可能增加罹患青光眼的風險。相反地,養狗能保護你不致罹患這種導致視盲的眼疾。

研究發現,有青光眼的人體內會有高成分的E型免疫球蛋白,這種過敏抗體是身體對貓和蟑螂產生的反應。同時,有花粉熱和氣喘者,這種過敏抗體也會升高。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提高了免疫系統可能與青光眼有關的可能性。

青光眼是造成眼盲的全球第二大原因。這種眼疾通常會影響兩隻眼睛,起因是眼睛不斷產生的眼液無法適當排出,使眼球承受的壓力逐漸增加,而增加的眼壓會損及視神經及視網膜的神經纖維。

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678人的資料, 他們年紀都是50、60歲,每名志願者都接受了塵蟎、貓、狗、蟑螂和老鼠的過敏檢測。

參與志願者中,5%被診斷罹患青光眼。其中,14.3%對貓的反應體內會產生高成分的E型免疫球蛋白,19.1%對蟑螂有此反應。而非青光眼者中,僅10%有此反應。同時,青光眼者對狗的反應,只有6%體內出現高成分的E型免疫球蛋白,無青光眼者則為9%。

研究指出,對貓和蟑螂的過敏原和對狗的過敏原的不同,也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因為狗待在戶外的時間比較長。此研究刊載於美國眼科期刊。



◆ 肥胖、憂鬱作祟 睡再多還是累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0280

世界日報 編譯張玉琴/綜合12日電 2015-05-14

美國賓州州立醫學院研究小組警告,許多人無法克制地想在白日假寐和睏倦,原因並不是睡眠不足,肥胖和憂鬱才是禍首。

白天睡眠過多或嗜睡問題,影響美國人口的30%左右。這些人整天都有想睡的慾望,而且定時小睡並不能消減這種慾望。

專家警告, 此現象可能招致嚴重後果,例如降低工作生產力、增加犯錯的風險,並導致上班缺勤。更嚴重的是,可能增加車禍等意外的發生。

賓州州立醫學院一個研究團隊警告,白日嗜睡的真正原因是肥胖和憂鬱,精神病學助理教授曼多茲說:「一個人肥胖和體重增加,即可預測將會有白日嗜睡問題。而體重減輕則可預測,不再會有白日嗜睡的問題,更證實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他說,這是針對白日嗜睡症(EDS) 的首項研究,觀察對象超過1300名志願者。經過七年半的追蹤,科學家發現,體重增加和肥胖與EDS有關。因此,肥胖者白天可能老是感到疲倦,即使他們晚上睡得飽,也睡得好。

曼多茲說,肥胖者感到過度疲倦,可能是因低度慢性發炎。脂肪細胞,尤其是腹部脂肪,會產生防止發炎的化合物cytokines,而引起睡覺的慾望。

此外,研究人員也注意到,有憂鬱問題的人較可能有難入睡或是半夜醒轉等睡眠問題。曼多茲說:「憂鬱的人通常思慮多,他們很難停頓思考,因此可能升高壓力荷爾蒙。我們認為此現象源於過度警覺(hyper-arousal),也就是上了床,神經卻依然緊繃;而憂鬱的人雖然老覺得疲倦,但他們並不都會在白天想睡覺。」

不過,曼多茲強調,研究發現,這些人體重減輕後,白日嗜睡症常會不藥而癒。科學家希望這些發現,能幫助有睡眠問題的人獲得更個人化的治療。他們指出,開安眠藥等一體適用的睡眠問題治療方式,長期下來無法成功。

※ 相關報導:

* 腸病毒爆增 上周病患破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3000426-260114

即將進入夏天,國內腸病毒的疫情也越來越嚴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上周全台門、急診病例已破萬例,停課的班級數也增加近1倍,推測疫情恐在下周即進入高峰期,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是否有腸病毒重症前兆,避免出現憾事。

根據疾管署資料縣市,上周因腸病毒至門診就醫約有1萬340人次,急診有465人次,且上周因腸病毒停課的班級數已達127班,較前一周的70班增加約1倍,顯見疫情已經加溫,家長不可不慎。

目前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則為克沙奇A型、約占64%,而今年重症病患僅有1例,感染的是克沙奇B5型,腸病毒71型是最易造成重症個案,國內今年至今雖仍無71型感染個案。

fsj 提到...

美國少婦愛日光浴…得皮膚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4000537-260108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14日 廖綉玉/綜合報導

美國阿拉巴馬州27歲的清秀媽媽威樂比(Tawny Willoughby),上月在臉書勇敢公開皮膚癌治療的自拍照,結果有超過5萬次的分享。她說中學時愛躺日光浴床,卻付出慘痛代價,希望大家能以其例為戒,善待肌膚。

威樂比目前是護士,她成長於肯塔基州,中學時愛在家裡躺日光浴床,一星期曬個4至5次稀鬆平常。她說:「中學的我從沒想過未來的事。」

威樂比21歲時,護校同學確診罹患黑色素瘤,她因此預約皮膚科檢查,診斷出得了皮膚癌。至今她罹患5次基底細胞癌與1次鱗狀細胞癌,每半年至1年都須回診。她希望自己血淋淋的結痂與水泡照片有警惕作用,她在照片說明寫道:「請擦防曬產品,用古銅色噴霧,你只有這身皮膚,應該好好呵護它。」許多網友說她幫助了他們,有些媽媽感謝她,並把她的照片分享給女兒。

威樂比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陪伴丈夫與看著孩子成長,她說:「別讓曬成古銅色的事阻止你看著孩子長大。」

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報告,每年有逾41.9萬例的皮膚癌與曝曬室內人工日光浴有關。

※ 相關報導:

* 定期追蹤 防止肝炎變肝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0896

....「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朗朗上口的廣告台詞,點出肝臟對人體的重要性。

林哲光指出,B、C型肝炎可謂「國病」,且有慢性帶原的問題,透過血液、體液感染,若置之不理,容易演變為肝硬化、肝癌。

林哲光說,「大多數肝炎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因為肝臟沒有神經,發炎也不會疼痛,若開始感到疲勞、倦怠感,嚴重點有黃疸、茶色尿等徵兆,通常已經達肝硬化或肝癌程度。



◆ 他痔瘡爆裂 她臀腫如球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1348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5-14

天氣逐漸變熱,醫師門診發現,近日因痔瘡就醫患者增加二成,主要是天氣燥熱、水分流失快,長期久坐或久站者,如司機、老師或專櫃小姐,最容易患嚴重痔瘡,如出血過多不處理,恐會貧血。

五十二歲蔡姓計程車司機怕塞車無法上廁所而少喝水,長期便秘導致痔瘡加重,每次排便都要花半個小時。他上個月在家如廁,痔瘡因使力而破裂,肛門大量噴血後昏倒,幸好家人發現得早,送醫急救後返家休養。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痔瘡是肛門附近的靜脈和軟組織因不正常壓擠而形成,可能與排便習慣有關。

康華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表示,在中醫說法,痔瘡是體溫高的「實火」或生活作息不正常的「虛火」體質造成,透過補涼降火,搭配清淡飲食、深綠色蔬菜,維持生活作息,就能改善痔瘡發作。

開業中醫師李深浦表示,蹲廁時間過久或排便用力過度,都會壓迫痔瘡,加重疼痛和出血。蔡姓司機坐馬桶上太久、使力過度,讓痔瘡靜脈破裂噴血。

他建議民眾如廁時,減少看書、滑手機時間,排便「速戰速決」最好。

許希賢說,孕婦因腹內壓力也會讓痔瘡變嚴重,他曾收治過一名孕婦,痔瘡在肛門口腫得一坨一坨,一坐下就痛得哎哎叫,但為了胎兒,忍到產後才治療。

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培養規律排便習慣,也要少吃油炸、高鹽高糖食物,多吃生鮮蔬果,坐一個小時後就應活動五到十分鐘。



◆ 秒忘人只有30秒記憶 「他活在現在式」
http://udn.com/news/story/7314/901330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5-14

失憶是什麼感覺?如果你的記憶只維持卅秒就歸零,人生還有意義嗎?活在當下是許多人的理想,但若永遠活在「現在式」,無法從過去學習、也無法根據記憶想像未來,對你來說會是悲劇,還是一輩子幸福快樂?

六十年前,代號H.M.的病人亨利.莫里森(Henry Molaison),因癲癇手術失誤而一輩子失憶,卻讓他成為廿世紀腦神經科學家最重要的研究對象。

兒時一場腳踏車車禍,讓亨利頭部受創並引發癲癇,隨著年紀增長,癲癇愈發不可控制。一九五三年,當時醫界對腦的認識不多,切除了他腦中海馬迴和顳葉內側組織;癲癇雖明顯改善,且保持優秀的智力與認知力,卻喪失了長期記憶力。

靠亨利解開神祕記憶

亨利無法記得術後認識的人,貼身研究他大腦五十年的科學家蘇姍.科金,每次和其碰面都是「初次見面」;若在吃完飯的亨利面前再擺一份餐,他仍會愉快地享用,因為他不記得吃過了。

不過,失憶也讓亨利活得相當平靜。因為不受過往的失敗、傷害、尷尬等記憶牽絆,亨利鮮少生氣或害怕,總是以開放和信任的態度接近他人,因為翻不了舊帳,與人也沒有仇恨。

亨利的失憶,助科學家推翻過去對腦的認知,知道原來長、短期記憶是由不同腦區處理;也了解人仍能靠身體記憶學習,像是亨利不記得家裡的地址,卻記得家裡的空間配置。這些都是腦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和愛因斯坦並列的腦

二○○八年亨利去世,神秘的H.M.身分揭露,他成為繼愛因斯坦後,第二個大腦被永久保存、製成切片的人。

蘇姍.科金將她和亨利的相處對話與實驗過程,寫成「永遠的現在式」一書,讓世人得以從研究報告以外的角度,窺探失憶者的人生。中文版近日將出版。

※ 相關報導:

* 筆記當腦、吵架就忘 台版秒忘人「天天開心」
http://udn.com/news/story/7314/901333

新竹縣北埔鄉有個因車禍導致失憶的「筆記男孩」陳宏智。剛認識的人、才講過的事情,沒幾分鐘就忘了。他知道自己記憶力差,五年前開始以筆記本當「義腦」,每天用一行文寫下當天做了什麼,「我什麼都會忘,但絕不會忘記這筆記本」。因為這本筆記本就是陳宏智的人生,「我的每一天都在上面」。

....請陳宏智寫字,先寫豬肉的豬,再寫殯儀館的殯,陳宏智寫對「豬」字,但忘記「殯」怎麼寫,只寫出左邊的「歹」字。苦思一番,最後將右邊填上豬字右邊的「者」,完成他記憶中的「殯」字。

成大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白明奇解釋,這種「把最近的記憶拿來拼湊」的行為,稱為「作話」,是患者將遺失的長期記憶,透過最近期的短期記憶來填補,並說服自己這是事實,顯示陳宏智的海馬迴並沒有完全毀損,仍有片段記憶功能存在。

fsj 提到...

研究:每天運動30分鐘 死亡率大減40%
http://udn.com/news/story/5/903766

中央社 巴黎14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05-15

研究人員今天說,年長男性每週運動6天、每天30分鐘,死亡風險就能比同齡的「沙發馬鈴薯」族群低40%。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表示,對於這個年齡族群的男性,只要少量規律運動,姑且不論密集程度,就能擁有和戒菸一樣的益處。

研究結果來自挪威1項大型計畫「奧斯陸研究」(Oslo Study)。

在這項研究中,醫生們記錄1923年到1932年之間出生的數千名男性,安排他們做健康檢查,他們也自願提供生活型態和運動資訊。

初始研究於1972年到1973年展開,針對近1萬5000名男性做出第1份調查。

2000年時,還有1萬2700人健在,研究團隊針對同一群人重複調查,其中5700人還能夠或有意願繼續參與研究。

2011年時,許多研究對象相繼過世,總人數剩下不到3600人。

研究人員對2000年到2011年間規律運動的影響感到震驚,當時許多志願者已經高齡7、80歲。

研究顯示,在不考慮運動程度輕微或劇烈情況下,死亡率減少40%和適度的運動時間有關(每週6天,每天30分鐘)。

※ 相關報導:

* 左腳麻麻的… 床上滑臉書 24歲椎間盤突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5860

手機、平板電腦普及化,中部有年僅10多歲的高中生長期受3C藍光刺激,眼球出現黃斑部病變;也有年輕人睡前在床上玩臉書,引發椎間盤突出。醫師表示接觸3C產生的「現代文明病」患者激增,不論工作或娛樂,與3C接觸要「適可而止」。

衛福部台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鍾偉安說,39歲電腦工程師長時間低頭工作,今年初肩膀落枕找中醫沒效,轉診發現頸椎第5至6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左側神經根,手術後置入活動關節,症狀才改善。

另名24歲林姓男子下半身疼痛,左腳大腿到膝蓋痠麻,甚至無法行走,醫師發現患者腰椎、薦椎的椎間盤突出,最後也要開刀解決。患者說他睡前常在床上玩臉書、看影片,年初覺得左腳麻麻的,沒想到如此嚴重。

* 25歲女染麻疹 雙北趴趴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5899

疾病管制署昨公布今年第二例本土麻疹確定病例,個案為新北市一名廿五歲女性上班族,傳染期間曾搭乘公車、捷運,就醫三次才確診。



◆ 不同血型 姊成功捐腎救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5000641-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15日 呂素麗/高雄報導

不同血型也可以捐腎,高雄市一對姊妹情深,姊姊不忍妹妹長期受腎病所苦又要洗腎,決定捐出一顆腎臟給妹妹,但兩人血型不同,後來醫師以雙重過濾血漿置換術把妹妹的抗體清除,再清除會製造抗體的B淋巴球,前置作業完成後動手術移植成功,術後至今1個多月,姊妹恢復情形良好。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4日宣布完成高市首例不同血型腎臟移植病例,48歲妹妹為腎臟病未期,半年前起每周3天要洗腎,大她1歲的姊姊與她感情很好,看到妹妹多年來為腎臟病所苦,決定捐腎救妹;但妹妹血型是O型,姊姊是A型,除了血型不同外,姊姊的身體各方面都不錯。

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宏典說,近幾年來醫學及藥物的進步,讓血型不同不再是腎臟移植的高牆,可以利用新的血液透析技術,將洗腎病人體內對抗不同血型的抗體移除,加上施打抑制B淋巴球功能的藥物,讓原本因血型不合會產生排斥的移植腎臟,得以成功的存活於受贈者體內,發揮排毒的功能。

郭宏典完成前置作業後,交由泌尿科主治醫師柯宏龍、大同醫院泌尿科主任李經家共同操刀,為姊妹倆進行腎臟移植,並利用腹腔鏡從姊姊的肚臍取腎,1個約5公分的傷口就可以將姊姊的腎臟完整順利取出,不像傳統手術留下約20公分傷口疤痕,姊姊很快出院,妹妹恢復情形不錯。

※ 相關報導:

* 尿液顏色…太淺太深都不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4625

自古以來,尿液就是有用的診斷工具。正常尿液呈黃色,是來自膽汁分解後的尿色素(urochrome),但是尿液會有各種顏色,而其代表的徵兆也不同。



◆ 長輩煩躁易怒 可能患憂鬱症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5515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2015-05-16

一名60多歲男子輔選候選人落選後,出現煩躁易怒,思考遲滯等症狀,且表達要用刀子自戕及撞車等負面情緒,另有老婦人一年內連續失去先生及兩個兒子,覺得全身病痛卻又找不出病因,均被精神科醫生確診為「老年憂鬱症」。醫師表示,老年憂鬱症近年盛行率高達7至21%,但有6成以上未得到適當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指出,「老年憂鬱症」與腦部退化、壓力、負面生活事件、親人去世、退休後經濟壓力變大、家庭衝突、疾病等有關。

嘉南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蕭暉獻也說,和年輕病人不同,老人憂鬱症病人較少直接提及悲傷的感受,多以抱怨身體疼痛不舒服、焦慮等表現,容易被忽視而延誤就醫。

蕭暉獻也指出,因患者有時會表現像初期失智症,一般都先看內外科、家醫科或一般診所,若當成身體病痛治療,容易延誤病情,通常出現睡不好、哭泣甚至自殺才會被察覺。



◆ 醫糾補償金 醫生不必再埋單
http://udn.com/news/story/7321/905885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5-16

醫療糾紛法草案正在立法院朝野協商,為消弭部分醫事人員對醫糾法的質疑,衛生福利部昨公布醫糾法其中九條法令修改內容,其中針對爭議極大的補償金來源,取消醫療機構或醫療人員支付其中百分之卅的比例,改成立醫療風險分擔金,並由全台醫療機構支付,其餘經費由政府籌源。

換言之,醫生不必再負擔補償金,改由醫院負擔。

為解決醫界五大皆空及醫療糾紛問題,衛福部推出醫糾法草案,卻引起醫界強烈反彈,認為醫糾法漏洞太多,反會增加醫糾案件數,根本是本末倒置。

衛生福利部次長林奏延表示,近期不斷與各界對談,針對多數團體及網友提出的疑慮,綜觀審視再度修改醫糾法草案。新修正的草案內容除了刪除醫療常規,補償金來源改為成立「醫療風險分擔金」,由全台的醫療機構分擔。

至於補償金不足部分由政府籌措,並在草案中明文規定「醫療風險分擔金」須由「醫療機構」繳納,且不得轉嫁給醫事人員。

林奏延說,補償金給付除涵蓋「無法排除因果關係」的醫療糾紛,「有因果關係」的事件也納入補償範圍。

醫勞盟理事褚寧瑋表示,對於補償金支付,醫勞盟立場並不是最在意,而是醫糾法仍有許多漏洞,像是病方取得補償金後還能提告,這樣規範第一線醫療人員,反而會增加醫糾案件數。

fsj 提到...

數位生活後遺症 人類專注力不如金魚
http://udn.com/news/story/5/908409

中央社 倫敦17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05-17

科學家發現,智慧型手機當道,讓人類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間變得愈來愈短,甚至連金魚都不如。

英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報導,研究人員在加拿大對2000名受試者進行調查,並讓另外112人接受腦電波掃描,以檢視其腦部活動。

人類專注的持續時間,自2000年的平均12秒縮短至8秒。行動革命大約就是從2000年開始。

金魚專注持續時間據信為9秒。

不過,科技巨擘微軟公司(Microsoft)的調查也發現,數位生活增進了人類執行多重任務的能力。

研究人員說:「儘管整體看來,數位生活讓人類專注的持續時間變短,但這只針對長期而言。熱愛新科技和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很快會將注意力放在1件事情上,也會出現更多次時斷時續的高度專注力。」

研究人員說:「他們較擅於迅速辨別想要或不想要處理或記憶的資訊。」

先前研究發現,有79%的受訪者經常在兩個螢幕間轉換,例如邊看電視邊使用行動裝置。



◆ 看見孩子瞳色 色盲父一秒淚崩
http://udn.com/news/story/7546/907627

聯合晚報 記者蘇志畬/綜合報導 2015-05-17

眼鏡廠商EnChroma日前推出一款色盲矯正眼鏡,還拍了一則短片記錄患者初次接觸色彩的感動;這則短片一度被懷疑是廣告效果,但直到越來越多色盲患者購買這款矯正眼鏡,還拍攝開箱影片後,才讓人知道這些感動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一位爸爸在看到孩子眼睛顏色後的反應,更是讓網友大嘆「有洋蔥」。

住在美國賓州的休斯(Opie Hughes),生日當天收到了一項改變人生的禮物。休斯雖然能夠看見東西,但卻對於紅綠顏色辨識有困難,即使他知道有這款神奇的矯正眼鏡,但要價350美元起跳的價格令他卻步。他的姊姊知道後,在GoFoundMe網站上面為他展開募資計畫,並在他生日當天送上這個禮物。

第一次戴上矯正眼鏡看見色彩,休斯從原本有說有笑,變成難以言語,隔了許久才說,「真是超級震撼。」而他看到路旁的花叢還將眼鏡拿上拿下,反覆確認矯正效果。

這位爸爸不停深呼吸,企圖阻止眼淚流下,但等到在一旁拍攝的姐姐提醒他:「看看你孩子的眼睛。」而他彎腰看見女兒瞳孔顏色時,終於忍不住淚崩,激動到只能坐下休息,並脫下眼鏡拭淚。

這份感動也傳達到螢幕後面的人們,網友IlHikariIl激動的說,「可惡!到底是誰在切洋蔥?我也忍不住掉淚了。」這則3月15日上傳的影片,已經吸引了20多萬人次觀看。

不過EnChroma這款矯正眼鏡並非對所有色盲都適用,而是對紅綠色盲較有幫助,並且有兩個缺點,一是僅限室外使用,二是螢幕顯示的顏色仍然無法辨識,因為其辨識原理需要透過太陽光才能感應;目前因為尚無眼鏡大廠的合作,產量較小、價格也較高,但仍供不應求。



◆ 研究:幹細胞佐水凝膠 可恢復視力
http://udn.com/news/story/5/908264

台灣醒報 記者李明倫╱台北報導 2015-05-17

加拿大最新的研究顯示,水凝膠(Hydrogel)不僅有利於幹細胞(Stem cell)移植,也可加速眼睛與神經損傷的修復。研究團隊指出,像果凍般的水凝膠是幹細胞移植的理想介質,可以幫助幹細胞在體內存活,修復損傷組織。

幹細胞是原始且未分化的細胞,具有分化成不同功能、再生組織器官的能力。醫學研究長期專注於幹細胞治療的研究,特別是在組織再生的領域中。幹細胞有完全修復腦和神經損傷的潛力,科學家們已善於在實驗室培養皿培養幹細胞,但當它們被注射到欲修復的組織時,往往不易在新環境中存活。

研究人員新開發的水凝膠具有兩種成分:甲基化纖維素(Methylcellulose)是一個很好注射幹細胞到體內的介質;另一成分透明質酸(Hyaluronan,又稱玻尿酸)則可提高幹細胞的存活率,甚至幫助組織修復。

研究人員將從幹細胞生長且分化出的感光受器幹細胞佐以水凝膠,注入瞎眼的小鼠中,發現幹細胞不僅存活,且可修復損傷。布賴恩博士說:「我們的量測結果顯示,小鼠先前並沒有視覺功能,幹細胞移植後瞳孔反應恢復了約15%,小鼠的眼睛開始感受到光,並對光有正常生理反應。」

研究人員另外將從幹細胞生長且分化出的神經幹細胞佐水凝膠,注入中風的小鼠中,觀察牠們的運動協調性得到改善。研究負責人莫莉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水凝膠不僅是很好注射幹細胞到體內的介質,更可直接促進幹細胞的存活,幫助組織修復,使幹細胞為基礎的治療更容易實現。

研究人員還表示,水凝膠與幹細胞注射到特定組織部位後,水凝膠在幾週內便會溶解並被吸收。本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幹細胞報導》。

fsj 提到...

做好壓力管理 避免健康受害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1412

自由 2015-05-18

文/柯俊銘

現今生活中,無論是誰都很難沒有壓力。壓力可能來自外在環境(例如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工作要求或社交關係等),也可能是個人內在使然(例如染上疾病、感官障礙或性格特質),當然更多的是內外在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我們一旦遭遇壓力,基於「戰鬥或逃跑」(fight-flight)反應的本能,體內會大量分泌腎上腺皮質素、交感神經素等荷爾蒙,這些激素會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糖上升與呼吸急促等,讓自己當下擁有「動能」去應付威脅。

正所謂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壓力的存在未必不好。專家指出,適當的壓力可以提高警覺心,激發創意和潛能,增進生產力,帶來優異的表現。比方說讓人努力贏得比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等。

然而,最怕的就是陷入長期、慢性的壓力中。持續的精神緊繃,身體連帶也會伴隨不適症狀,像是倦怠、頭疼、胸悶、胃痛、腹瀉、肌肉痠痛與月經失調等都很普遍。同時因免疫力變差,淋巴球對抗細菌的能力降低,患病機會大增。

以往研究發現,處於長期壓力的人易有嚴重情緒困擾,得到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較高。另外,其還與高血壓、心臟病、中風、消化性潰瘍、陽痿、不孕及癌症的產生有關,甚至被認為是俗稱「過勞死」的肇因。

有鑑於此,做好壓力管理,避免殃及身心健康,相信是每個現代人皆須關注的課題。一般的紓壓方式多元,對每個人的效果不同,故在選擇上採本身喜歡或習慣的就好,但切勿以物質濫用(如抽菸、喝酒、吸毒)或從事危險行為(如飆車、性濫交)來放鬆自己,這樣只會惹來更多麻煩。

必要時,尋求心理衛生專業的協助,藉由會談來探究真正的壓力來源,進而學習如何妥善處理。目前認知行為治療、正念減壓療法與生理回饋技術等都已在臨床證實有效,只要願意嘗試,持之以恆,應可擺脫壓力的危害。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3C奶嘴」好吸睛 小孩一看上癮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0833

聯合報 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 2015-05-19

學齡前小孩愛動,不受控制,為數不少父母會用3C產品安撫孩子,甚至還用在才出生不久的孩子身上,也讓教育界人士憂心,教育人士指出,兒童禁用3C產品有立法,但執行不彰,就像吸菸一樣,禁菸法令經常形同虛設。

人們愛用3C,甚至拿3C哄小孩,變成俗稱「3C奶嘴」,從各地最愛舉辦的小嬰兒爬行、兒童健走比賽為例,能吸引幼兒前進的物品,不再是玩具、被單或零食,而是手機和平板,誇張的是,只要爸媽一拿出,連隔壁「跑道」的baby選手都受影響,可見小嬰兒對3C鑑別度很高。

「走哪裡都看到孩子在滑手機、玩平板!」服務逾15年的陳姓教師說,她已經多次看到親友在孩子吵鬧時,扔給孩子手機或平板安撫,而且有效的程度令人驚訝,顯示這些孩子早已被制約,「這麼小就受影響,長大了該怎麼辦?」

她說,愈來愈科技化的產品,讓她開始懷念早年物資缺乏的年代,「沒有太多玩具,想玩就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無形中腦子就變得靈活。」而現在的孩子習慣手機、平板、電視和電腦,如果是用來閱讀也就算了,不只傷視力,影響更深遠。

台東市民詹欣怡說,她的兒子一回家,第一件事開電視,再來就是拿平板,而且熱衷玩電腦遊戲,電腦、平板可以設密碼鎖起來,但電視卻鎖不起來,而且有時候真的忙,也會忽略,等到發現時,小孩已玩好一陣子了。

她發現自己的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且不愛閱讀,造句、作文零零落落,雖開始限定使用時間,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善情況。

而且她發現連親戚出生未滿1歲的嬰兒都有類似情況,每天早上起床不是找媽媽或找奶喝,而是先拿父母的手機亂按,看著亮亮的螢幕直笑,有時候吵鬧,把手機拿給他就搞定,令人更擔心。

※ 相關報導:

* 戒3C沒捷徑 父母多陪伴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0838

....台東縣新生國小輔導主任楊惠菁說,3C產品制約孩子,問題在於父母。把手機、平板、電視或電腦丟給孩子,雖然可換來一時的平靜,長久下來卻可能累積更多問題。

她表示,沈迷3C,也是另種網路成癮症,要判斷孩子是否沈迷3C,可從日常生活行為、言語觀察,若孩子分不清遊戲與現實生活,父母就要開始約束孩子使用3C的時間。

※ 可能產生精神問題。

* 3C成癮記憶減退 大腦運作似毒癮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9585

日新月異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是科技進步的象徵,過度使用卻可能是腦部退化的開始。美國媒體報導神經學家指出,過度倚賴3C產品可能造成記憶力減退;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大腦運作竟與毒癮、酒精成癮者雷同。

* 靠Google翻譯溝通 台醫救伊朗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0799

61歲伊朗男子瑪哈迪來台經商,4月初因心肌梗塞緊急送醫,因患者不會說英文,院方透過Google翻譯溝通,先後動了3次手術,安裝5支心臟支架,才康復返國。



◆ 坐立難安…錯把肛門瘻管當痔瘡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1408

自由 2015-05-18

文/麥振銘

40歲的蔡先生(化名)是日商公司的主管,近半年來每逢開會就很痛苦,因為肛門紅腫疼痛,坐立難安,實在很難堪。

他一直誤以為是痔瘡,自行購買藥物使用,但效果並不好,最後只好就醫求診。檢查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痔瘡,而是肛門瘻管,在接受肛門瘻管內視鏡微創手術,醫師替他清除瘻管和膿瘍後,才解決屁股疼痛的問題。

◎為什麼會有肛門瘻管的問題?

此病大多是肛門膿瘍引起。正常人體肛門齒狀線約有8-12個肛門腺體,這些肛門腺體的感染就會形成膿瘍(肛門膿瘍),有些會自動破裂,或經醫師切開引流而改善,等發炎改善後,約一半的傷口會癒合完全,但約一半的病人會出現有膿血分泌物的外在開口,此時便形成所謂的「肛門瘻管」。

可以把瘻管想像成隧道,瘻管(隧道)是指兩個開口(隧道口)之間的通道,其通道的內部開口位在肛門直腸內,外部開口發生在肛門周圍,因為外部開口和肛門直腸相通,糞便與細菌都會不斷污染,所以光靠藥物無法根治,只能靠外科手術治療。

傳統瘻管手術必須對內外開口及瘻管做處理,才能杜絕復發的機會。

因此傳統手術必須切除瘻管或切開瘻管才能根治,但這樣做會造成較大的傷口,對肛門括約肌傷害較大,傷口癒合也需較長的時間。

目前最新的治療方法是利用肛門瘻管內視鏡(VAAFT)來進行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特別是對於複雜型或是再次復發的嚴重瘻管,可以降低肛門失禁的風險。

提醒民眾,要降低膿瘍和瘻管的發生,平時應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辣椒等),每日保持規律生活及適度運動;注意局部衛生照顧;如有肛門旁疼痛、腫塊、化膿或不適症狀時,應立即至大腸直腸外科門診就醫,可別以為是痔瘡發作而輕忽。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 惡意濫用資源 應由中央修法處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08839

聯合報 記者胡蓬生、張裕珍/苗栗報導 2015-05-18

救護資源被濫用,台北、新竹等地已訂定救護車收費辦法,苗栗也有消防人員盼制定完善辦法,遏止濫用歪風;但苗栗消防局認為,救護車收費並非解決之道,部分惡意濫用救護車行為,應由中央修法訂定罰則為宜。

竹南消防分隊員杜泳霖認為,高雄市2年前訂定消防救護車收費辦法,民眾如指定要到急救責任以外醫院、到醫院掛門診或非緊急傷患要收1700元。他認為可參考外縣市收費辦法,送醫後由醫院檢傷、判定分級,若急診檢傷被分類為第四、第五級,就屬非緊急狀況,可依此分級收費,減少救護車被濫用機會。

苗栗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李明樹指出,救護車應留給最需要的人,謊報、濫用救護車確造成困擾,但縣內情況與都會不盡相同,整體評估被濫用比率不算高,往往是幾名特定對象,出勤率最高的頭份,每月達300多次,救護車被濫用頻率也還不致影響正常出勤。

救護車如訂定收費辦法,緊急傷病患因病情發展動態,撥叫119時情況很緊急,但經初步處置,到院時已正常,即使由醫院檢傷,也可能有爭議,有都會區訂收費辦法但全年僅開出10餘張收費單,繳費情況更少。

他表示,病患由到場消防員認定緊急與否也困難,如內出血、腹痛等看來都不緊急,但病情發展難以預料,目前消防人員接獲派遣都必須載運,即使是「常客」也不能拒絕。

李明樹強調,救護車承擔救護、救災任務,本身就有公益服務性質,收費可能造成縣內弱勢者不敢「叫」救護車,延誤就醫;部分特定對象濫用救護車,可能是心理、經濟需求,應協調由社工、心理單位輔導才是解決之道,少數惡意謊報、濫用情況,建議由中央修法訂罰則較適合。

fsj 提到...

醫糾案年破500件 醫糾法凍10年
http://udn.com/news/story/8161/911108

聯合報 本報記者/連線報導 2015-05-19

「長照服務法」上周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成為衛福部強力推動的目標,但法案延宕十餘年,草案去年五月初審通過,目前仍待朝野協商,但藍綠立委評估,本會期通過的機率不大。

醫糾法最近在醫界討論熱度頗高,立委透露,最近醫糾法吵得火熱,主要是衛福部次長林奏延強力推動,林奏延希望在卸任前能通過法案,不僅製作懶人包,加強和網友溝通,也常傳LINE給立委。但醫勞盟等部分醫界人士與衛福部意見沒有交集,醫糾法將成為壓垮醫病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緩解醫病對立的解方,有待觀察。

根據醫糾法草案,醫療單位必須設置關懷小組,發生醫糾時,第一時間與病患或家屬溝通,再到縣市層級的醫糾調解委員會調解、鑑定,雙方若無法達成共識,再提起訴訟。不過,朝野立委對於醫糾補償基金的來源、比例並未達成共識,相關條文保留朝野協商,至今已冷凍一年;若草案今年未三讀通過,明年屆期不連續,法案必須重新審議。

國民黨立委江惠貞表示,過去審查醫糾法草案時雖有歧見,但最後成功送出委員會,但最後有部分立委受到壓力,而讓醫糾法躺在院會繼續協商,她認為醫糾法本會期要通過「不樂觀」。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說,對於醫糾法,各方有不同意見,就連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聲音。

衛福部統計,在法院訴訟而被送到衛福部調解的醫療糾紛鑑定案,逐年增加,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的一百四十五件,民國九十五年暴增到四百一十六件,民國一○二年更增加至五百五十件。

※ 相關報導:

* 健保核刪救人費用 花蓮門諾醫師:要見死不救嗎?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1421

「為什麼不讓我救他?」花蓮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靜芬日前在臉書貼文指出,一名中年原住民男性被送入加護病房,出現心臟衰竭、休克,緊急使用支架救命,最後病人拔管出院,但事隔一年後,健保竟核刪支架費用,理由是「沒有明顯病灶」,痛批難道要「見死不救嗎」?

....對此,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強調,為避免健保資源遭濫用,健保署會抽查約一%案件,由醫師公會推薦一千名醫師,從核刪、申覆到健保爭議進行審查,方式比照學術圈採行同儕自審,結果涉及個人醫療見解差異;不過,以往提出異議的案件,翻案成功率高達四成,因此,並非遭核刪就無法平反。

* 北榮孕婦死胎案 醫師遭控訴 婦產科醫師:這個國家輸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9000405-260102

北榮孕婦死胎案,立委姚文智昨早對自己查證不嚴謹召開記者會道歉。不過,婦產科醫師為遭指控的陳志堯醫師大抱不平,認為民代未經仔細查證就公開控訴,但卻傷害了國家優秀的醫師,「民代或許贏了什麼,但這個國家卻輸了。」



◆ 衛福部:醫病打官司 政府來埋單
http://udn.com/news/story/8161/911106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5-19

衛生福利部提出的醫糾法草案可望於立院本會期三讀通過,卻遭醫界反彈,加上北榮死胎案醫糾風暴,外界再次拿放大鏡審視醫糾法。衛福部主秘石崇良表示,醫糾法不會只顧及病家權利,同時也能保護醫師免於纏訟,是醫病互利。對外界質疑,他表示會持續和醫界溝通、廣納參考意見。

針對死胎案風暴,石崇良表示,針對醫療高風險的產科,三年前已公布「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也就是病家和醫院取得共識之後,可向衛福部提出申請救濟;只要審議委員會通過,產婦、胎兒、新生兒傷殘或死亡均可獲得救濟。該筆救濟金均由政府公務預算支出。

石崇良認為,黃婦和北榮溝通不夠,也未依循一般救濟管道,由民代單方面召開記者會,透過媒體無法釐清事實真相。他建議雙方互相了解、對話,才能釐清病家對醫院的質疑。

石崇良說,醫糾法草案的條文規定,醫院必須成立關懷小組,主動關心發生醫療事故的病家,不能夠消極處理。由於產婦非病人,醫糾補償金和生育事故救濟一樣,百分之百由公務預算支付,不會動用到醫院一毛錢。

石崇良強調,按草案規畫,醫院每年必須提撥千分之一營收額作為醫療風險分擔金,若以大型醫學中心每年營收十億元計算,每年應支付一百萬元,對醫院來說負擔不大。這些醫療風險分擔金,則會按比例和政府預算、菸捐、捐贈收入和基金孳息供給於補償基金,而比例尚未定奪。



◆ 以毒攻毒?砒霜治癒白血病
http://udn.com/news/story/7332/912050

世界日報 上海19日電 2015-05-19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女研究員陳賽娟及其團隊,以首創砷劑(俗稱砒霜)配合全反式維甲酸協同靶向(或稱標靶),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昨天在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自然科學特等獎。接受治癒的患者,九成能在治癒後無病存活五年。

澎湃新聞報導, 1970年代以前,對APL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病人死亡率高。1990年代起,陳賽娟團隊的協同靶向治療方法主要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輔以化療。前者是維他命A的衍生物,無化療的副作用;後者就是人們常說的「砒霜」,中醫理論是「以毒攻毒」。

這項成果改變惡性腫瘤是不治之症的觀念,令APL能從高死亡率改為高治癒率。目前患者都已有非常好的藥物治療效果。陳賽娟說,「可不用造血幹細胞移植,五年的無病生存期(治癒後沒有復發且存活)可達到90%,而且就像正常人那樣有高水平的生活質量。」患者生育不受影響,無需服用免疫抑制劑。

報導說,陳賽娟團隊的工作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美國血液界還稱之為「上海方案」。

※ 相關報導:

* 台大研發 超音波篩甲狀腺癌 免穿刺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1709

癌症超音波篩檢福音!台灣大學團隊歷經12年,成功研發「甲狀腺結節電腦輔助偵測診斷(CAD)」技術,提高醫師用超音波掃描的準確率,減少打針穿刺風險,讓甲狀腺癌確診率突破8成,最快下個月就能造福病患。

台大團隊之一的工學院教授陳正剛指出,甲狀腺癌名列國人10大癌症第9名,但篩檢需超音波篩檢,若有腫瘤還需進一步做侵入性細胞穿刺,結果往往9成5是良性腫瘤,使病人白挨針,且不同醫師、不同時間看同一張超音波都不一樣,不一致性也有7成,浪費醫師、病人的寶貴時間,是多年醫界亟需解決的問題。

台大12年前獲經濟部挹注經費,成立「功能性超音波跨領域研究」團隊,和醫學院教授張金堅、陳炯年及工學院陳正剛等人共同研發,歷經多年研究出「超音波CAD軟體」,可讓醫生在超音波掃描病患身體時協助判讀,目前先鎖定甲狀腺結節,推出技轉上市產品。



◆ 北醫大腦中心 研究植物人甦醒機率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1710

自由 2015.05.19 記者張安蕎/新北報導

臺北醫學大學昨與衛福部雙和醫院成立「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將積極探討人類大腦如何影響神經與精神性疾患的意識經驗,更著手研究植物人與意識損傷病患,期望透過正子造影及磁振造影預測植物人甦醒機率,為患者家屬省下一年動輒百萬元的醫療照護費用及社會成本。

中心研究著重於抑鬱症、失智、中風、植物人意識狀態、麻醉和睡眠疾患等研究。中心成員秦鵬民表示,目前正進行預測植物人甦醒機率的研究,透過正子造影與功能性磁振造影等科技,偵測病人腦細胞量及耗氧、耗糖量,研究團隊過去已收集50例正常人的腦部活動數據,比對植物人的殘餘腦活動程度,發現大腦血流的耗氧、耗糖量越接近正常人數據者,高達8成機率會甦醒。期藉此建立預測植物人甦醒的參考指標。

秦鵬民並指,昏迷不醒病患可能是陷入微意識狀態,對外界刺激有反應,但可能過於微弱或不穩定,因此誤診率高達40%,期透過偵測輔助臨床診斷。且過去曾發生給植物人含Zolpidem成份安眠藥後,病情改善甚或成功喚醒的案例,但醫界仍未清楚其中機轉,下一步預計3年收案80例植物人,先進行PET及fMRI偵測腦部狀態後,期可再找出協助植物人好轉的方法。

北醫大校長閻雲則表示,中心將整合北醫大及3家附設醫院的研究與臨床資源,規劃成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未來希望招募更多研究員及師生,豐富研究面向及成果,對人類大腦與自我意識有更進一步貢獻。

fsj 提到...

晚吃晚睡少運動 造就小「腹」翁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3258

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張雅婷/桃園報導 2015-05-20

「小胖哥、小胖妹怎麼造成的?」營養師賴世芬指出,學童晚吃晚睡、攝取高油高熱量的精緻飲食文化、運動量少,接觸3C產品時間太久,都是體重直線上升主因,如果不控制食物下肚的熱量,又缺四乏運動與減重恆心,會越來越多小「腹」翁。

賴世芬表示,青春期的學生,基礎代謝率雖然比成人高,但也不能肆無忌憚的當個「大胃王」,例如國中生1天約代謝2200大卡,如果經常超量,攝取的熱量超過1天基礎所需,無法代謝的熱量就轉化成脂肪堆積在人體,日積月累就出現胖肥問題,對健康是一大警訊。

同年齡層的小學生或國中生,身高、體重不同,攝取的熱量也不同,小學生通常每天1800至2000大卡,不過如果是國小一年級學生,體重20至30公斤,平均每天攝取1000至1800大卡就夠,如果吃下了2000多大卡熱量的食物就是過量,三餐再加上點心、零食,很容易過量。

「越晚吃代謝越慢!」賴世芬強調,學生放學就「關」在安親班、參加課輔或在家裡等父母回來吃晚飯,有些家長回到家已8點甚至更晚才吃飯,用餐完又沒有適當的運動,一定會有肥胖問題。

另外,連續假日、長假也會衍生肥胖,學生即使在學校參加減重課程,可是過完一個寒假、暑假回到學校,減重效果完全被摧毀,好不容易減重成功的理想體重,一切要重新來過。

※ 相關報導:

* 總是肚子餓? 11種壞習慣讓人吃不停
http://udn.com/news/story/9/914485

曾經有過才剛吃飽,卻忍不住又想吃東西的經驗嗎?美國《CNN》訪問營養師,整理出11種可能會讓人一直想吃東西的壞習慣,包括水喝太少、睡眠不足、澱粉吃太多、壓力太大、嗜酒、缺乏蛋白質、缺乏健康油脂、餐時不固定、愛看食物照片、狼吞虎嚥及喜吃成藥等。營養師警告,若長期飲食不節制,可能會導致肥胖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等。

* 你一天吃進多少反式脂肪?薯條最高
http://udn.com/news/story/9/914457

反式脂肪會傷「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即將宣布禁用,我國除7月起將正式實施反式脂肪含量標示,食藥署也將評估是否禁用。消基會今召開記者會說,支持衛福部相關政策,但呼籲反式脂肪不論多少都應標示,因反式脂肪會累積在體內,甚至應盡速比照美國禁用。



◆ 國人碘鹽攝取不足 易怕冷變笨
http://udn.com/news/story/9/914103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2015-05-20

擔心高血壓少吃鹽,國人普偏缺乏碘,調查發現,近五成二民眾尿液碘濃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碘濃度下限100 微克/升。專家指出,長期缺碘容易疲倦、怕冷、甲狀腺腫大,還可能變笨,心智功能出現障礙。

國民健康署公布「2010-2013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部分結果,我國六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96微克/升,低於世衛組織的100微克/升。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代理組長陳妙心指出,國內早期鹽品採專賣制,食鹽全面加碘,但民國93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部分國產及進口食鹽不含碘,民眾如長期未攝取碘鹽,又少吃海帶等含碘食物,碘就會不足。

「碘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的必須營養素」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指出,長期缺碘,恐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覺得累、怕冷,膽固醇偏高、代謝異常、全身水腫。

國健署長邱淑媞提醒,為了維持身體良好的代謝與體能,千萬要注意碘的攝取,民眾選購食鹽時,注意看成分標示,選用成分標示有「碘酸鉀」或「碘化鉀」的加碘鹽。

此外,碘鹽和天然食物中含的碘會在烹飪過程流失,料理食物時應避免長時間高溫煎、炒、煮、炸,最好採用清蒸、涼拌,在起鍋前再放些碘鹽調味,減少碘流失。平常應攝取含碘食物,包括海帶、紫菜、海苔等海藻類食物,以及海水魚貝類,建議以自製昆布高湯取代味精等調味料烹飪,既可攝取到碘,又可避免吃進太多人工調味劑。

※ 相關報導:

* 孕婦碘不足 當心影響胎兒智力發展
http://udn.com/news/story/9/914987

....台安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表示,碘是維持甲狀腺功能的必須營養素,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可促進身體代謝、組織生長、腦部及神經發育等,民眾缺碘時,容易因甲狀腺機能降低,出現基礎體溫過低、怕冷、代謝及心跳變慢等現象;懷孕婦女缺碘,可能造成胎兒智力、腦部及其他器官發展遲緩;八十歲以上年長者缺碘,還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 自幼學習障礙 竟真是「腦袋有洞」
http://udn.com/news/story/6810/911716

世界日報 編譯黃秀媛/綜合18日電 2015-05-20

美國俄勒岡州一名被視為有學習困難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女子,在26歲接受磁核共振檢查,才發現腦部有一個與檸檬般的大洞。
珂兒‧柯恩(Cole Cohen)從小就無法應付各種事情,連基本算術都學不會,看不懂時鐘,也無法判斷迎面而來的車輛距離還有多遠。她在2007年至俄州波特蘭家鄉找醫生做磁核共振造影掃描,才解開謎團。雖然至今已事隔八年,但專家仍找不到類似案例。

「每日郵報」報導說,柯恩出書描述本身經歷,表示她與父母聽取診斷時,醫生用電腦螢幕呈現她的腦部掃描圖像,顯示她的腦部有個大洞。

醫生說,如果這個洞位於腦前葉,柯恩會嚴重心智殘障,可是由於這個大洞是在腦部頂葉部分,因此損害比較不明顯。她的腦部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液體把頂葉推向右側,使左側受到損傷。

醫生指點她必須加強訓練腦子,不能嬌慣它。矯正方法非常簡單:把電腦文件夾放在螢幕左邊,上課時坐在教室右邊,以讓右腦處理來自左側的訊息。

柯恩有很多年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無法適應現實世界。她英文成績一流,數學卻怎麼教都教不會,無法開車,也不會看地圖。

她連跟人互動都非常費心。她說:「我真的會盯著手表,以決定要過多久才能跟室友打招呼。像擁抱這種動作也會讓我感到緊張。」

真相大白後一切終於豁然開朗,並協助她瞭解自己的能力,不再無謂的勉強自己。她說:「我的問題不只是算零錢和看時間,而是我對現實的感受、影像和看世界的方式與別人不同。」

※ 相關報導:

* 腦部受傷復原力 女比男差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2022

並不是女性喜歡無病呻吟,真的是她們受傷後的復原情形比較差!

雙和醫院影像檢查結果證實,女性受到腦部創傷後,恢復情形較男性來得差,這項影像證據和論述顛覆既有觀念,被刊登在5月號的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北美放射協會(RSNA)—Radiology》上。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啟仁希望研究成果能提醒女性多注意保護頭部安全,一旦發生腦震盪,希望周遭親友能多給予包容與支持。

現任嘉義醫院院長陳啟仁也是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昨天他指出,臨床發現,女性在腦部受傷後,的確有較高的比率會表示不舒服。病患的家人或朋友有時會懷疑是因為女性比較容易「慮病」,或是較無法忍受疼痛、愛撒嬌等,而且根據數據顯示,腦震盪病患當中,女性尋求醫療的比率是男性的兩倍,症狀不易好的比率也較高。

fsj 提到...

研究:經常打激烈電玩遊戲 晚年易失智
http://udn.com/news/story/9/916069

中央社 倫敦20日專電 2015-05-21

許多年輕人熱愛充滿廝殺的電玩遊戲,加拿大研究人員警告,經常打暴力電玩者,晚年易罹患失智症。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研究人員進行對照研究,26人打激烈的電玩,另外一組33人則不打電玩,再對他們的腦波及眼睛移動情況進行記錄,研究人員以虛擬的迷宮,請參與者找回迷宮中的樹木和山。

研究顯示,打電玩的參與者使用腦部尾狀核(caudate nucleus)達80.76%,幾乎是不打電玩者僅使用42.42%尾狀核的2倍,尾狀核是大腦主司回饋系統的機制,它與毒癮及酒癮有關。

打電玩者因為需要使用大量的尾狀核,導致海馬體較少,因而較易罹患腦部疾病。

研究人員威斯特(Gregory West)指出,過去10多年來研究顯示打激烈電玩的玩家有較佳的視覺專注能力,這在最新研究中也被證實,不過玩家依賴尾狀核的程度也較高,這造成海馬體(hippocampus)的腦部活動受到影響,使他們容易罹患腦神經失調的疾病,如阿茲海默症。

英國媒體引述報導,全球目前每週打電玩的時間約有30億小時,年輕人到21歲平均打了1萬小時,激烈電玩遊戲對腦部的影響正在開始浮現。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期刊。



◆ 15~29歲「夜崩女」少蔬果 身體指數僅53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6600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5-21

生活作息不正常、水果吃太少,身體快樂指數低。董氏基金會公布國人身體快樂指數調查發現,台灣民眾身體快樂平均分數僅63分,有36%的人不及格;尤其15到29歲「夜崩女」,因少吃蔬果、睡不飽、吃宵夜、不運動,平均僅53分,而最關鍵因素是蔬果攝取不足。

董氏基金會在4月間調查台灣1068位15到59歲民眾身體快樂指數,問卷分順暢力、美肌力、舒活力、愉悅力、免疫力等五力請民眾自我評分,發現,女性比男性不快樂,15到29歲年輕人不快樂比率高於其他年齡層。

進一步交叉分析,「夜崩女」53分最低,此族群排便不順、睡不飽、蔬果吃最少、且超過晚上8時吃晚餐、有吃宵夜習慣、不運動;「夜崩女」也更容易出現肌膚暗沉、長粉刺或痘痘、沒活力、便秘等問題。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表示,53.8%的受訪民眾天天吃蔬菜,不過,天天吃水果比率僅19.2%,落差近三倍;衛福部建議每天二份水果,有88.6%民眾未達此標準、身體「鬧果荒」。

調查發現,蔬菜和水果都吃足,比只吃蔬菜不吃水果的快樂指數高。

吃菜還要吃水果

陳醒荷說,不少民眾以為吃蔬菜就不用吃水果,其實蔬菜與水果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且水果多半沒有加熱烹調,保留了完整營養素。

董氏基金會主任許惠玉建議,蔬果的攝取應多元化,可以顏色簡單區分,多攝取不同顏色,例如紅橙黃綠黑白紫的彩虹蔬果,才能攝取較完整營養成分。



◆ 每月射精21次 攝護腺癌風險少2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5296

聯合報 編譯組/綜合報導 2015-05-21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男性經常射精可降低攝護腺癌風險。每月射精21次的男性和射精7次的人相比,前者罹患攝護腺癌風險少了22%。但研究人員沒有解釋原因為何。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先前有人推論,射精或許可以排出攝護腺的致癌化學物質。還有一個理論是,常「卸貨」允許新細胞的生長,避免體內累積可能轉為癌細胞的老舊細胞。

這項研究發表於5月在紐奧良召開的美國泌尿外科醫學會年會。研究人員追蹤近3萬2000名健康男子,調查時間18年,其中有3839人之後罹患攝護腺癌。研究人員發現,在40到49歲的男子中,每個月射精21次以上的男人,相較於每個月射精4到7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風險降低22%。

研究人員說,不清楚射精頻率增加為何可降低攝護腺癌罹患機率,但稱調查結果「特別令人鼓舞」。

不過,哈佛醫學院與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珍妮佛.賴德(Jennifer Rider)博士提醒,應該謹慎詮釋該研究結果。她說:「雖然這些數據是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資料,但這些數據是經由觀察得成,應該稍微審慎解釋。」



◆ 英國研究:咖啡堪稱天然威而鋼!
http://udn.com/news/story/5/916952

中央社 倫敦20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05-21

研究發現,一天喝一到兩杯咖啡的男性,罹患性功能障礙的風險較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份涵蓋近4000名男性的研究指出,一天攝取85毫克至170毫克咖啡因,有助降低42%的陽痿風險。

根據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一杯即溶咖啡約含100毫克咖啡因,一個馬克杯的手沖滴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約含140毫克。

即便是男性體重過重、肥胖或罹患高血壓-這些都是性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若這些族群一天攝取一到兩杯咖啡,不舉的風險較低。

不過罹患糖尿病的男性就無法得到咖啡因的裨益。研究人員表示,對於這項結果不感意外,因為糖尿病是性功能障礙最強烈的風險因子。

美國德州大學科學家表示,咖啡因引發的一連串效果有助陰莖血管放鬆,因此有讓陰莖充血的功效。

目前咖啡的已知好處為降低心臟病發風險,並有助預防失智、第2型糖尿病甚至皮膚癌。

fsj 提到...

丈夫愛運動 婚姻較幸福
http://udn.com/news/story/5/918379

聯合晚報 記者黃秀媛╱即時報導 2015-05-22

一般認為婚姻幸福的要素是愛情、尊重和健康的床笫關係。但是,研究結果發現,至少對於許多妻子,丈夫能夠好好的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家庭生活美滿的真正祕訣。

「每日郵報」報導說,耶魯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丈夫的體能活躍程度,對妻子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

丈夫如經常上健身院、慢跑或做其他運動,不僅能夠減少本身情緒低落的可能性,妻子也比較不會鬱鬱寡歡,即使後者本身不運動。

但是,妻子經常從事體能活動,丈夫似乎不會感受同樣的利益。

保持體能活躍被視為防止情緒低落的好辦法,因為運動會刺激腦部分泌讓人感到愉快的安多酚。

耶魯心理學家召募了超過1200對60多歲的夫妻,進行長期健康研究。參與者在10年期間,定期提供他們的運動資料,並接受他們精神憂鬱的風險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丈夫如保持體能活躍,妻子也會感到更幸福。但是男性只在自己保持運動和體能健康時,才會感受幸福。

專家認為這可能是隨著年紀增加,運動對男性的心理影響大於女性,而丈夫的愉快感受可能感染妻子,因為女性對感受伴侶的情緒通常比男性敏銳。

研究人員說,運動型態也很重要。男性經常參與對心理健康更有利益的團體活動,而女性的體力活動經常包括做家事。

※ 相關報導:

* 冠心病年輕化 7成5不知病因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7670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5到44歲青壯年的心臟病死亡率,比起過去10年增加3成,顯示心臟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心臟基金會昨公布一項調查,發現高達約8成6的人運動不足,有近7成5的民眾不知道糖尿病是冠心病的成因。

為了解民眾對心臟保健的想法,心臟基金會最近透過網路調查全台1086名25到44歲的青壯年族群,進行「台灣年輕人生活習慣與冠心病認知大調查」。基金會副執行長葉宏一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約8成6的人運動不足、近8成每日工作平均超時,交叉比對發現,每日平均工作超過12小時的人,大多沒有運動習慣,顯示工時愈長的人愈不愛運動。

葉宏一表示,缺乏運動,容易形成體脂肪造成肥胖,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工時過長則會造成精神緊繃,容易加速血管老化,都是健康的殺手。

* 小時候胖不是胖? 5成長大繼續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2001593-260114

小時候胖就是胖!國民健康署表示,台灣國小、國中學童肥胖率逼近3成,男生高於女生,國外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有一半以上成為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高達8成長大繼續胖。飲食高油、高糖、低纖都是肥胖原因之一,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風險,建議從小控制體重。



◆ 護理師缺很大 醫院關床
http://udn.com/news/story/7314/918908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5-05-22

護理人力不足問題未解,國內部分區域醫院、地區醫院紛紛關床,永和耕莘醫院陸續關閉兩層病房,床位嚴重不足,加護病房病人情況好轉,卻無法住進普通病房,急診室也無法收治病患。衛福部照護司統計,目前全國護理人力缺口達5000多人。

待遇提高 仍招募不到人

「永和耕莘關床絕非單一個案。」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曾修儀指出,儘管衛福部提高醫護人員待遇、改善職場環境,但國內護理人力仍然不夠。

永和耕莘指出,為了聘請護理師,該院深入各地護校招兵買馬,祭出獎勵措施,取得執照的護理系學生只要與醫院簽約,就可獲得10萬元獎金,但成效有限「等嘸人」。由於長期護理人力吃緊,永和耕莘早在幾年前就關了一層普通病房,去年底又關了一層,總計近30張床,以致出現「加護病房有床位,普通病房卻滿床」的奇特現象。

病床少 急診室天天爆滿

由於普通病房爆滿,加護病房重症病患即使病情穩定,只能繼續住在加護病房;此外,永和耕莘急診室幾乎天天和119勤務中心聯繫,通知床位不夠,希望救護人員不要再將病人送過來。

衛福部照護司司長鄧素文表示,國內約有六、七成醫院在招募醫護人員上遭逢困境,其中又以偏遠地區的醫療院所,以及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最辛苦。醫學中心待遇較高、升遷管道通暢,相較之下,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待遇較差,招募護理人員確實比較辛苦,缺額嚴重才會關床。

醫院關床恐讓病患就醫權益受損,但主管機關醫事司代理副司長黃純英指出,目前關床仍在合理範圍內,102年全國急性一般病床為7萬2692床,103年底則為7萬2293床,只減少399床。

※ 公共衛生崩壞,以後醫院只會成為 VIP 的醫院。相關報導:

* 護病比新制 讓關床更嚴重
http://udn.com/news/story/7314/918910

衛福部去年底將護病比列入醫院評鑑重點項目,明訂三班平均人力標準;不過,護理界表示,新制雖能夠改善醫護職場環境,提高醫療照護品質,但也可能讓部分醫院關床情況更為嚴重。

依照規定,醫學中心護病比為1比9,不管日班、夜班、大夜班,最低標準為一個護理人員照護九名病患,區域醫院則是1比12,地區醫院為1比15,護病比列入醫院評鑑重點稽查。該項新制於今年上路,外界預估護理人力不足的醫院為求評鑑過關只好關床。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常務理事梁秀眉表示,醫護人力短缺只是醫院關床的原因之一,部分醫院為了賺錢,刻意選擇性關床;例如關掉賠錢的復健科病床,卻另闢自費的VIP病房,專供陸客和有錢的患者使用。

* 「我們是人非機器」醫護PO百種累癱照聲援
http://udn.com/news/story/5/918576

一名墨西哥醫師在凌晨3點值勤時的趴睡照,被病患PO上網,並批評醫生不該在上班的時候睡覺,此舉引發該國醫護人員的反彈,一名發起者號召醫護人員也在網路PO出自己的值勤小盹照,只為重申一項事實:醫生也是人,不是機器,有與正常人一樣的生理需求。

* 車禍健保代位求償 去年件數創新高
http://udn.com/news/story/9/918759

酒駕事故頻傳,也反映在健保醫療救護費用支出,健保署統計,103年汽車肇事健保代位求償案件達12萬1425件,創歷史記錄。

健保署今天公布「103年健保代位求償執行情況與成效報告」,103年健保署處理12萬142 件汽車肇事健保代位求償案件,總金額超過25億元;前年求償件數11萬9000多元,金額超過30億元。

fsj 提到...

黑咖啡助心肝 添糖奶精反效果
http://udn.com/news/story/9/921330

中央社 2015-05-23

喝咖啡有利弊,醫師說,適量對肝臟、心臟好,但胃潰瘍、骨鬆、焦慮症患應少喝;建議喝黑咖啡,添糖與奶精的咖啡是反效果。

台灣醫學會今天在成大醫學院舉辦春季會,下午家庭醫學部醫師孫子傑發表「從實證角度,談咖啡對於健康之影響」,分享觀察性研究。

咖啡是許多人的生活飲料,也常與提神扯上關係,幾乎是人手一杯。孫子傑說,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咖啡沒有過去所認為的危害健康飲品,咖啡中存在許多化合物,除有咖啡因,還有多酚類物質具抗氧化作用,如綠原酸。

孫子傑指出,研究顯示,適量咖啡有助於降低肝有關疾病,肝硬化、慢性肝炎,可保護肝臟及肝癌發生風險;對於心血疾疾病降低也有助益,並不如先前所說會有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的危險。

此外,孫子傑說,文獻分析也看到,與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有關聯性,對於抗憂鬱症及減少自殺有些幫助。不過,對患胃潰瘍或有焦慮症、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應減少飲用。

對於骨鬆,孫子傑指出,過去認為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或骨折,不過研究顯示,咖啡會讓骨密度減少,但不會直接造成骨鬆或骨折,因此有些民眾會加牛奶,增加鈣質。

他說,咖啡含咖啡因會提神,因此睡前不建議飲用,同時也會利尿,因此建議民眾應多補充開水,以免水分過度流失。

他說,即溶咖啡已含糖和奶精易增肥胖及代謝症候群風險,建議有飲用習慣者,黑咖啡是比較健康選擇;牛奶優於奶精,適量飲用即可。此外,生活作息正常,規律運動及飲食均衡也會帶來健康。

※ 相關報導:

* 光吃鈣片沒用 補鈣別忘曬太陽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9788

國人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近發布調查結果,13到18歲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率近百分之百,即使是攝取奶量較多的6歲以下幼童,也有六成缺鈣,缺鈣可能使國人拉起骨本不足的警報。

....振興醫院營養師蕭如榆表示,成人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約1000毫克,但多數人一天攝取不到七成,尤其是外食族、不喝牛奶或挑食者,鈣質攝取量可能更低。

蕭如榆指出,鈣質除了可供骨頭發育,也能調節神經傳導,若幼童鈣質攝取不足,除了影響牙齒生長,也可能因神經傳導調節不好而盜汗,甚至彎腰駝背現象,小小年紀就罹患「痀僂症」。

....蕭如榆表示,許多天然食物含有鈣質,以牛奶最多,一杯240毫升的牛奶含300毫克的鈣;若無法喝牛奶,則可選擇黑芝麻,20克黑芝麻約有290毫克的鈣。

不過,光是補鈣還不夠,要有足夠維生素D才能活化鈣質吸收,但國內女性普遍不愛曬太陽,每到夏天「包緊緊」,影響皮膚轉換合成維生素D。



◆ 陸3億傷心人 空氣汙染成禍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3001016-260309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23日 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心臟病已成兩岸民眾主要健康殺手,中國大陸有高達3億罹患心臟病的「傷心人」,每年至少奪走350萬條人命。在空氣汙染、生活方式變遷等無形威脅下,另有4分之3的人心血管健康狀況不佳,成為高風險的潛在發病者,而這些患者多數並不自覺。

國際權威醫學組織日前發布《中國成人的心血管健康狀況》報告,顯示大陸有高達4分之3成年人心臟、心血管處於不健康狀態,只有千分之2的人符合不吸菸、體重正常、飲食正常、沒有「三高」的健康標準。

PM2.5從肺泡入侵

大陸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顯示,罹患相關心臟疾病者高達2.9億人,平均每10個成年人就有2名「傷心人」。每年約350萬人因此死亡,相當於每10秒就有1人死於心臟、心血管病,成為民眾健康「頭號殺手」之一。

心臟出問題,也讓不少患者必須以醫院為家。調查顯示大陸心臟病、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數,從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間暴增4倍多,平均每10萬人有15.8人因此臥病在床。

眾多容易被忽視的隱形危害,成為引發疾病原因,讓近年大陸心臟病患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雙雙飆升。空氣汙染對心血管的危害,遠比想像中嚴重。美國心臟學會指出,比髮絲還細微的PM2.5從肺泡入侵,「毒害」最大的是心血管系統,可能觸發血管慢性發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

多數患者不自覺

在生活方式變遷下,過於肥胖、吸菸、飲食不健康、養成不健康習慣,均是導致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可引發約80%的冠心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心臟病又被稱為「富貴病」。更可怕的是,多數患者對心臟健康亮紅燈並不自覺。

相比歐美患者多為70歲以上老人,中國人罹患心臟病還出現年輕化趨勢,即40歲到64歲的人群受心臟病危害的比例,比發達國家更高,其中又以35歲至44歲男性發病率增幅最大。日前南京一名27歲男子,就因長期熬夜刷微信「朋友圈」導致急性心肌梗塞,險些送命。

小 靈 通心臟病

泛指心臟器官、心臟主要血管的疾病,種類非常多,又可區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漏症,多與遺傳、胎兒受感染有關;後天性心臟病如高血壓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以及最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心臟病在靜態或休息狀態可能亳無症狀,活動狀態或遇到刺激才發病,故一般健康檢查並不容易查出心臟病,最嚴重的情況是突然心臟病發猝死。胸痛、呼吸困難、心悸、頭暈,是罹患心臟病者常出現的症狀。(陳怡君)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 相關報導:

* 心臟病年輕化 超時工作增風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3001020-260309

知名作家施寄青年初傳心臟病發去世,上月苗栗一名郵差在送信途中心肌梗塞死亡,台灣心臟病死亡率多年來「名列前茅」。除了高風險的「三高族」,懶運動、睡太少、超時工作、無形中吃下「反式脂肪」,也導致心臟病找上年輕人,最年輕的心臟支架患者是名七年級生。

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心臟病在2013年奪走超過1萬7694條性命,平均每小時有2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心臟疾病更自2007年開始連續占據國人「健康殺手」第二名。

另一大趨勢是心臟病提前找上「青壯族」,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統計顯示,國內44歲以下青壯族群患心臟病死亡率,10年內增加3成。工作超時8小時、缺乏運動習慣、體脂肪過高、三餐「老外」,都讓年輕人罹患心臟病風險大增。



◆ 加人研發仿生鏡片 稱數秒內恢復視力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505230236-1.aspx

中央社 2015/05/23

(中央社倫敦23日綜合外電報導)從眼鏡、一般隱形眼鏡到雷射,人們要恢復或矯正視力有很多選擇。而最新所謂的「仿生」鏡片不只有望恢復視力,還宣稱能比視力1.0好2倍。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植入仿生鏡片的手術只需8分鐘,視力能在數秒內恢復。

這款Ocumetic仿生鏡片由加拿大人韋柏(Garth Webb)研發。

他表示,將鏡片植入病患眼睛的手術只要8分鐘,涵蓋將鏡片摺入注射器內,再進行植入。

植入後約10秒,視力就獲得矯正,韋柏宣稱視力還能比1.0好2倍。

他並說,過程溫和、不痛,如同白內障手術。(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fsj 提到...

研究發現下課多做戶外活動 近視Bye Bye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21600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5-05-24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昨、今兩天在高舉辦學術研討會,主軸聚焦「近視病」。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吳佩昌主持的近視防治團隊研究發現,國小學童每天下課時從事戶外活動80分鐘,一年後新增近視比率減少一倍以上,度數惡化也顯著減少。

吳佩昌說,一般人不會把近視看成疾病,大多當作簡單的屈光異常,配眼鏡就好。但是近年來學子的近視比率更高也更重,近視的併發症愈來愈多,高度近視已是東亞失明的第一位。

吳佩昌說,兒少時期近視學童度數以每年百度飆升後,18歲大於600度的高度近視率,高達16.8%。高度近視患者常見合併年輕型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退化等病症,造成視力惡化甚至失明。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張麗春統計90到103學年,台灣國小學童視力不良及近視盛行率趨勢圖顯示,學童視力不良率在100學年達到頂峰為50.01%,教育部開始逐步推動戶外遠眺和規律用眼,視力不良率下降到103學年的47.06%。

國內團隊針對「戶外活動對視力預防保健的影響」進行研究,經過實組及對照組,顯示國小學童每天下課時從事戶外活動80分鐘,一年後新增近視比率減少一倍以上,度數惡化也顯著減少。

國外學者關注戶外活動可降低學生視力不良率的議題,澳洲教授Ian Morgan摩根昨天分享研究成果,指東南亞許多學生花費長時間上課、做作業,對眼睛造成壓力,如果白天在戶外活動兩、三小時,可以抵消前述壓力,預防近視,維持眼睛健康。



◆ 1天吃1個水煮蛋 營養百分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4000817-260307

旺報 2015年05月24日 許莉

雞蛋一直被大眾認為是非常有營養的食物。

雞蛋蛋白質不僅量多,且是質量俱佳的優質蛋白。每百克雞蛋含脂肪11克左右,大多集中在蛋黃中,以不飽和脂肪酸為多,脂肪呈乳融狀,易被消化吸收;雞蛋中還有很多重要微量元素,如鉀、鈉、鎂、磷,特別是蛋黃的鐵質達7毫克/100克。

吃蛋增強記憶力

雞蛋的吃法多種多樣,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煮蛋為100%,炒蛋為97%,嫩炸為98%,開水、牛奶沖蛋為92.5%,生吃為30%至50%。不過,對兒童和老人來說,還是蒸蛋羹、蛋花湯最適宜,因為這兩種做法能使蛋白質分解,更易被消化吸收。

雞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過多,可導致代謝產物增多,同時也增加身體負擔。一般來說,每人每天一個雞蛋剛剛好。正確的吃法應該是吃掉整個雞蛋,蛋白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多,其他營養成分則是在蛋黃中含得更多。吃雞蛋應避免以下誤區:

誤區一:常吃雞蛋會導致膽固醇升高。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蛋黃中含有較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順利通過血管壁而被細胞充分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雞蛋含有可分解膽固醇的成分,因此不必擔心膽固醇升高問題。且蛋黃中的卵磷脂消化後可釋放出膽鹼,進入血液中合成乙醯膽鹼,是神經遞質的主要物質,可提高腦功能,增強記憶力。

誤區二:吃生雞蛋更有營養。生吃雞蛋不僅不衛生,容易引起細菌(沙門氏菌)感染,而且消化吸收也不好。生雞蛋內含有「抗胰蛋白酉每」,會影響人體消化功能。因此建議雞蛋還是烹熟後再食用。

烹調雞蛋有很多技巧。

煮雞蛋時,雞蛋於冷水下鍋,慢火升溫,沸騰後微火煮2至3分鐘。停火後浸泡3至5分鐘,這樣煮出來的雞蛋蛋清嫩,蛋黃凝固又不老。煮雞蛋是常用的吃法,但若煮不得法,往往使蛋清熟而蛋黃不熟;或煮過頭,把雞蛋煮得開了花,蛋白蛋黃都很硬,這樣都不利於消化吸收。

煎蛋最好用中火

煎蛋忌用大火,否則會損失大量營養。因為溫度過高時,雞蛋中的蛋白質會被破壞分解。尤其是顏色深,炸得焦脆的雞蛋,營養損失更厲害。但是火太小也不行,時間相對長,水分丟失較多,煎出的雞蛋發乾,影響質感。因此,煎雞蛋最好用中火。

此外,炒雞蛋忌加味精。雞蛋本身含多量的谷氨酸及一定量的氯化鈉,若加入味精,加溫後這兩種物質會生成一種新的物質──谷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雞蛋本身的鮮味反而被掩蓋。

別看一個小小的雞蛋,吃的時候裡面還有很多學問呢!

(作者為營養師)

※ 相關報導:

* 提神醒腦 早餐這樣吃 精神一整天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2914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尤其早餐是一天重要的開始,建議7-9點胃經行經時間食用、消化吸收較佳。經過一夜的飢餓需要一點醒腦的好食物來活絡體內細胞。

◎哪些營養元素是上班族、學生的首選呢?



◆ 盲目喝茶壞處多 茶水以淡為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4000814-260307

旺報 2015年05月24日 楊璞

喝茶有很多講究。正常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每天4至5杯為宜。茶水以淡為好。喜歡喝濃茶的人,每天喝1至2杯中等濃茶為佳。飲茶過多,體內水分過多會增加心、腎負擔。濃茶會使大腦過分興奮,心跳加快,導致尿頻、失眠等。泡茶以沸水沖泡為宜。溫水泡茶浸出有益化學成分不如沸水泡茶充分,但飲用時,以溫茶為宜,不宜喝過熱、燙嘴的茶,否則會對咽喉、食道和胃造成強刺激,可能引起這些器官的黏膜病變。也不宜喝冷茶和沖泡過久茶,因為冷茶對身體有寒滯、聚痰等副作用。

五個時間少喝茶:1、空腹忌喝茶,否則會因綠茶的寒性傷及脾胃,易「茶醉」;2、飯前、飯後不宜立即飲茶,因為飯前飲茶會沖淡胃酸,使飲食無味,還影響消化吸收;3、飯後立即飲茶,茶中的鞣酸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鐵等發生凝固作用,影響對蛋白質、鐵元素的吸收;4、不宜用茶水服藥,因為茶中的鞣酸會與許多藥物結合產生沉澱,影響藥效;5、酒後喝茶無助於解酒,只會傷腎、損心。

此外,建議大家不妨用喝剩下的茶葉水洗把臉,不但能減少皮膚病的發生,且可使臉部皮膚光澤、滑潤、柔軟。用紗布蘸茶水敷在眼部黑圈處,每日1至2次,每次20至30分鐘,有助於消除黑眼圈。

茶葉中含有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肌膚衰老。茶葉還能抗輻射,尤其適合長期用電腦的女性,可抑制皮膚色素沉著。(作者為江蘇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師)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 相關報導:

* 研究:中藥雷公藤紅素 有望治肥胖
http://udn.com/news/story/9/922690

隨著市場對減肥產品的需求,科學家努力找尋大自然中可以幫助人們瘦身的靈丹妙藥。美國科學家聲稱,從中藥雷公藤根部萃取的雷公藤紅素(Celastrol),可藉由提升體內瘦體素(Leptin)來抑制肥胖小老鼠的食慾,使牠們進食量減少並成功瘦身。

* 中醫藥養生 助你舒適過一夏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2917

夏天生機蓬勃,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新陳代謝快速的時期;中醫養生注重天人合一,因此飲食起居也需順應四季變化調整,才能擁有舒適的夏日時光。

fsj 提到...

心肌梗塞真要命 自救一念間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3419

自由 2015-05-25 圖‧文/牛亞蕾

開車回家時突覺胸悶、胸痛,這時是要先回家?還是開去醫院?78歲的蔡先生(化名)選擇開到附近的醫院,雖然他停好車,走進醫院,把健保卡放櫃檯,人就昏倒了,但醫護人員及時急救,撿回一命。

「碰」的一聲,蔡先生應聲倒地,把急診櫃檯的小姐嚇了一大跳,趕緊通知急診醫護人員前來救援;開始急救時,蔡先生的心電圖顯示為心室頻脈,經幾次電擊之後恢復了正常心跳,從心電圖、心肌酶等各項檢查,確診蔡先生為心肌梗塞,其心臟冠狀動脈中的左迴旋枝已完全阻塞,於是心臟內科醫師為他進行緊急心導管及血管擴張術,置放一個支架擴張血管暢通血流。

蔡先生術後住進加護病房,一週後順利出院。蔡先生說,因為胸悶、胸痛時已快到家,當時曾經閃過要先回家,還是直接去醫院的念頭,還好方向盤直往醫院,真是救命一念間。

據蔡先生表示,兩年前也是胸口悶,好像大象踩在胸口般的不舒服,家人陪著去急診,診斷為心肌梗塞,接受緊急心導管及置放支架,但近兩年來並沒有定期就醫及按時吃藥。

心臟是身體內的幫浦,位在身體胸腔的左下方,大小如拳頭,而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營養及氧氣的血管,分為右冠狀動脈、左主冠狀動脈,有二分枝,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及左迴旋枝冠狀動脈。

心臟所需要的氧氣及營養是由冠狀動脈的血液供給,心肌梗塞即是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阻塞,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而引起心臟肌肉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心肌梗塞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家族病史及缺乏運動、生活壓力、肥胖等。因此,預防之道為戒菸、低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減輕體重、規則運動、壓力管理、糖尿病控制及血壓控制。

由於近年來心肌梗塞患者年齡有下降的現象,所以人人都要重視前述的預防之道。另外,提醒心臟血管有置放支架的患者,除了做好日常的預防保健,一定要按時吃藥、定期就醫,以防發生血管再狹窄「塞」出人命。

萬一在外出現胸悶、胸痛、冒汗、噁心、眩暈的不舒服情形,最好請救護車送醫,不要自己開車比較安全。(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 分享抗癌歷程 攝影家感動無數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19/923291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新竹報導 2015-05-25

當你被醫生宣判癌症末期,人生即將劃下終點,你會怎麼做?新竹女中退休老師、攝影家陳文彬去年被判癌症末期,他勇敢抗癌,從飲食、心靈療法著手,每天在臉書發表心路歷程,感動無數人,「我想要激勵自己,又能鼓勵到需要幫助的人」。

「我必須老實說,在我的內心深處,偶爾還是有些恐懼,但很快的就被滿滿的愛與關懷沖散了!」陳文彬的記錄從「抗癌日記」轉念到「生命重建日記」,代表學會與癌症共處,「原來癌症不是病,癌細胞是對我的生命最後的求生機制」道出抗癌關鍵。

陳長年飽受腰痠背痛,直到做全身健康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癌末期且已轉移到骨頭,晴天霹靂消息卻也讓他鬆了一口氣「總算真相大白」,當下放棄化療,並開始著手抗癌日記,鼓勵許多癌友。

他歸納出適合自身的療程,採身心靈兼顧的自然療法,改變飲食習慣、練氣功和排毒,並放下過往的負面思考,將癌症視為脫胎換骨的時機,重新調整。

陳文彬退休後,成立影藝學苑,帶攝影愛好者上山下海,捕捉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就算罹癌、行動不變,仍一手拄著枴杖、另一隻手拿起攝影機,拍下台灣景色,讓學生們動容,直說老師是生命鬥士。

「要讓自己有事情做!」生病後,親友們勸他放棄教學,陳獨排眾議,僅將兩班減為一班,陳文彬說,罹癌後仍要維持原先規律生活,透過走出去,能夠看見美景與吸取大自然能量,對自己有益處。

陳文彬從診斷出癌症以來,這半年時間,身體狀況漸入佳境,不斷創造生命的奇蹟,並將經驗和攝影作品集結成書,也舉辦座談會分享,鼓勵無數人。陳文彬欲捐贈書籍給全國各圖書館,盼鼓勵更多癌友與家屬,勇敢面對,活出精彩人生。

※ 相關報導:

* 年輕媽媽頸部硬塊 家族六人罹癌
http://udn.com/news/story/9/923979

30多歲年輕媽媽頸部突起腫脹,到醫院檢查確診為甲狀腺癌中的髓質癌,由於遺傳機率極高,家族成員接受基因篩檢,發現念國小的兒子以及老父親等六人罹癌。

「甲狀腺癌與遺傳有關」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黃天祥指出,,門診常見兄弟姊妹檔或父母親子檔的家族甲狀腺案例,就有一名年輕媽媽在摸到頸部硬塊時,就醫確診為髓質癌。

黃天祥表示,髓質癌遺傳機率超過五成以上,年輕媽媽家族成員十幾個人均到院接受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她爸爸及兒子等五人罹癌,連同自己共有六人罹癌。

5月25日為世界甲狀腺日,國民健康署10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過去從未在十大癌症中出現的甲狀腺癌首度進榜,發生人數排名第九,儘管致死率不高,但不少患者術後疏於持續追蹤,無法早期發現癌轉移,延誤治療黃金期。

* 產業觀測-對抗肥胖 藥廠全面進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6000351-260207

隨著社會富裕,對抗肥胖已成為全球公衛首要任務,肥胖人口激增也將持續提升減重需求;據GlobalData的分析報告,至2022年,全球減肥藥市場將成長至84億美元,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為最主要市場,2022年市場規模將分別為53億美元、7億美元和4.8億美元。

fsj 提到...

洗腎年花453億 健保最燒錢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29474

聯合報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2015-05-28

國內洗腎病人愈來愈多,連帶使得健保洗腎差醫療支出屢創新高。健保署昨公布去年健保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及其占率、成長率排名統計,前五名依序是慢性腎衰竭、牙齒相關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慢性腎衰竭一年的支出高達新台幣453億元。

健保署企畫組專門委員王復中表示,該署每年都會進行「國人全民健康保險就醫疾病資訊」的統計分析,並供民眾查詢。以去年為例,健保醫療費支出高達6152億元,其中前20大疾病就花了2982億元,占全年健保醫療支出的48%。

王復中說,2014年健保醫療支出的前五名,分別是洗腎花了453億、牙齒相關疾病花了389億元、糖尿病249億元、高血壓231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花了231億元。(見附表)

針對洗腎高居健保單一疾病醫療花費之首,王復中並不感到意外。他說,從健保開辦時,洗腎人數不到3萬5千人,但截至去年,領有重大傷病的洗腎人數已突破7萬5千人,以每人一年固定洗腎支出就高達65萬至70萬元,所以它在健保年度醫療支出相當可觀,未來勢必會逐年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平均每5分26秒就有一人罹癌,由於癌患增加,也使得治療癌症的費用水漲船高。王復中表示,如果以單一癌症的花費,包括乳癌和肺癌已擠進前20大疾病的第13名和第15名;但如果不分癌症的分類,去年健保花在治療癌症的支出就高達640億,堪稱為台灣最花錢的疾病治療。



◆ 肝基會「好心肝服務中心」 開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7000457-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27日 林宜慧/台北報導

肝癌年年進入國人十大癌症排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在台北市公園路上成立「好心肝服務中心」,昨(26日)舉辦正式開幕儀式,未來不論病友或一般民眾,都可到此尋求專業護理師的諮詢並轉介後續治療;肝基會表示,成立該中心目的就是為了實踐台灣肝病醫學之父宋瑞樓「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

「好心肝服務中心」今年1月起試營運,為病友及家屬打造一個舒適的交流分享空間,提供身心靈支持及專業醫療諮詢,並不定期舉辦肝病防治相關活動及展覽;不論是對肝病知識有困惑,或對病情擔心害怕的病友、路過的民眾,都可前往諮詢。

昨適逢宋瑞樓逝世兩周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宋教授常講「我們是為病人而存在的,看到病人的痛苦,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它。」該會希望實踐「視病猶親、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讓病友來此不僅獲得安心,疾病也得到適當治療,而「好心肝服務中心」就是傳承宋教授仁醫精神而設立。

中心就像園區充滿愛

肝基會長期支持者、高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曉亮表示,本身雖不是肝病病友,但被許金川對防治肝病的熱情感動,去年11月間與許開會中,認為應該讓全國人更認識肝基會,因此擴大租下公園路上的1樓場所成立服務中心,他表示,中心就像個園區,讓人來到這裡就能感覺到社會的愛。

解決病人身心靈之苦

許金川表示,2013年基金會成立全國第一間由國人愛心捐助的「好心肝門診中心」,基於解決病人身心靈之苦,現在又設立了「好心肝服務中心」,病人可藉此透過專業護理師釐清醫囑、了解接下來的就醫方向,以降低對疾病的不安。

中心開幕同時也是宋瑞樓紀念特展的開幕,宋的太太、女兒、女婿,及小舅子吳伯雄都親臨現場,副總統吳敦義也特別前來參與,他表示,「好心肝服務中心」接近台鐵、高鐵,又鄰近醫界龍頭台大醫院,占地利之便,他幽默將董事長許金川及長期支持者何曉亮的名字入詩,「曉來日出天明亮,金川銀川好心肝」。



◆ 家人健忘、說謊、打人 可能罹患失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0131

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 2015-05-28

屏東基督教醫院針對當地進行失智症調查,發現有六成的民眾缺乏接收正確資訊的管道,對失智症認知不足,導致延緩就醫、加速退化;醫師呼籲民眾,應多認識失智症,可透過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檢測有無認知障礙,早期發現及治療。

屏東基督教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梁子安表示,民眾常將一般老化、憂鬱症、失智症搞混,患者情緒不好甚至會打人罵人,再加上忘東忘西的症狀,應該找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診治。

梁子安解釋,失智患者的性格、情緒和功能都會改變,例如數十年來熟悉煮飯的家庭主婦,有天卻因為懶惰不下廚煮飯了,其實是忘記應該怎麼煮飯,患者甚至會說謊,直到謊言不合常理,才被家人識破。

家有失智老人的雷姓婦人說,三年前她的公公總覺得已經洗完澡了,對於家人要幫他洗澡而開始抗拒,還一度把喝完的飲料鋁箔包放進衣櫃,直到衣櫥發生臭味。

她的公公甚至一直懷疑家中遭小偷,讓家人覺得無奈又生氣,卻不知道公公已罹患失智症,直到一年多前才確診。

雷姓婦人回想,當時不懂得照顧方法,也因為沒有妥善照顧長輩而心生愧疚。

她說,如今有居家照顧服務員每天幫公公洗澡,看到老人家神清氣爽,她終於可以躺在床上安穩睡覺。

fsj 提到...

日飲優酪乳 減緩5成腸道發炎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0789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5-05-28

一項高壓上班族研究發現,早晚各飲用約200cc優酪乳(飯前飯後均可),連續三周後檢驗糞便、血液,近五成受訪者的腸道慢性發炎、腸道毒素獲得改善。

計畫主持人台灣乳酸菌協會榮譽理事長蔡英傑指出,現代人壓力沈重,長期下來恐影響腸道機能,5月29日為腸胃健康日,建議國人每天飲用優酪乳保健腸胃,但要以低糖優酪乳為主,減少熱量攝取,並盡量選擇獲得衛福部「健康認證」的產品。

這項「高壓上班族腸道研究」,收案40名上班族,讓受測者連續三周每日早、晚各飲用約200cc優酪乳,再分析血液及糞便,觀察補充好菌,對腸道功能帶來哪些好處。

蔡英傑表示,分析比對飲用前後的腸道中發炎指數(血清發炎指數、腸道發炎指數)、細胞毒性、細胞DNA受損指數等數據,發現飲用優酪乳與腸道發炎及毒素間有顯著關係。數據顯示,連績飲用優酪乳三周後,受試者腸道發炎指標明顯降低,糞便裡的毒素對細胞的傷害約降低45%;飲用優酪乳前後,NDA傷害程度則降低44%。

※ 相關報導:

* 研究:癌瘤會影響骨頭 助癌細胞擴散
http://udn.com/news/story/5/930523

研究發現,乳癌腫瘤會「操縱」骨頭結構,使得癌細胞更容易擴散到骨頭裡。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腫瘤能有效地「為骨骼注入養分」,協助癌細胞生長。

這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這項研究發現可能有助預防骨頭免受腫瘤侵犯,也因此能阻止癌細胞擴散。

....科學家發現,癌瘤由原來位置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轉移性癌症患者,體內LOX酵素濃度較高。LOX是腫瘤分泌、釋放到血液的酵素。


◆ 青春期少女經期 早餐一定要吃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4367

自由 2015-05-28

文/周宗翰

正處於青春期少女在心理或是生理都是發育階段。為了使青春期的身體發育良好,在飲食上應該多加注意。

在每個月的月經來潮時,對熱量的需求一天約2600-2700大卡,如果不吃早飯或吃不飽,熱量供應明顯不足,會影響生長發育,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
避免生冷、辛辣食物

剛開始的初經常不穩定,這時應注意經期忌生冷、辛辣食物。所謂「生冷」不單單指冰品、飲料,包括「寒性食物」(如梨子、白菜、西瓜、生菜沙拉等)在月經期,都應儘量不吃或少吃,否則易造成痛經、月經不調。

過於溫熱食材(如肉桂、花椒、丁香、胡椒等)也不宜多吃。這是因為體內的荷爾蒙處於旺盛的階段,這時再吃烤、辣、炸等食物易導致痘瘡、經血過多等上火症狀。

少女常常伴有經前症候群如腰痠背痛、小腿抽筋、這與平時鈣質的攝取有關係,從天然的食物上攝取如奶製品、豆製品、菠菜、魚、蝦、蟹等食物含有豐富的鈣。攝取鈣的同時別忘了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成分,可以應付每月月經來潮固定的血液流失,這時需多攝取肝臟、蛋、肉類及深色等含鐵質、蛋白質的食物。

青春期女生想要胸部長大,首先要攝取足夠的養分,再則氣血循環好才能將養分送達胸部,多吃些含有荷爾蒙的食物,如海鮮、蛤蜊、鮮蚵、牡蠣、蝦等。海鮮含鋅能提高性荷爾蒙促進乳房發育;山藥、白木耳、紅棗、豬腳、雞爪等含有豐富膠質的食物則是豐胸的最佳材料,能幫助胸部的發育,若是擔心營養過剩導致身材走樣,則可以靠運動去塑身。

強化運動不僅不會讓胸部下垂,還會讓身材玲瓏有致。多吃山藥豐胸,因為山藥補腎、固脾胃,脾胃比較好的人胸部發育也較佳,所以先調養脾胃再豐胸。脾胃顧好,自然而然胸部就會發育良好。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 X卡論壇/電子病歷+行動支付 健康帶著走(節錄)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0079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5-28

前言

行動支付在醫院也行得通,在手機或平板電腦插入一張X卡,不但能付醫療費,還能下載病歷在手,這是衛福部委託台中慈濟醫院試辦的行動醫療安全載具X卡。

台中慈濟醫院與聯合報昨天舉辦 「Dr.雲的健康管理學─行動醫療X Card論壇」,由行動醫療領域專家揭櫫健康資訊產業發展趨勢,並分享X卡經驗,看兼具可攜式電子病歷與行動消費功能的X卡如何改變醫療行為,促進醫病關係。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X卡論壇/慈濟經驗:看病不再三長兩短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0085

就醫時,「三長兩短」讓人痛苦,掛號排隊「長」、候診時間「長」、領藥等候「長」,還有看診時間「短」、醫師說話「短」。台中慈濟醫院利用晶片X卡協助病人掛號並整合電子病歷,不只縮短看病等候時間,還可用電子錢包支付醫藥費用,已有六千多人次使用。

* X卡論壇/美國經驗:醫病平台 帶動產業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0082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5-28

美國自二○○五年開始推動電子病歷,主要目的在於減降低醫療錯誤、減少醫療浪費及促進健康,後來演變成平台,讓許多產業在其上發展,今年開始推動更符合個人需要的精準醫療,讓民眾加入計畫。

台北醫學大學健康政策講座教授張珩說,美國花費百分之十八的GDP投資健康產業,台灣則為百分之六點六,台灣的優勢以很少的錢營造全民健保系統,可以學習美國的經驗。

張珩指出,美國的電子支付從遠距醫療開始,病患減少就醫次數,醫護人員也可從遠距照護中得到給付,因此誘因參與,資訊大量流動後,就會產生經濟效益、創造市場,產生有意義的改變。

* X卡論壇/未來…秀出X卡 貸款借給你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0090

X卡不只能運用於健康醫療,還兼具生活消費及捐贈繳費功能,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主任蘇俊榮表示,說不定未來在銀行拿出X卡,銀行參考你過去的醫療和捐贈行為,就能計算出可還款的貸款額度,而這就是所謂的大數據(Big Data)概念。



◆ 醫制鬆綁 台港澳醫師可多點執業
http://udn.com/news/story/7334/929956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2015-05-28

自2015年7月1日起,包括台港澳醫師在內的符合規定的醫師可在深圳所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實現「統一註冊,全市通用」。深圳將在全面開放醫師執業地點限制和健全醫師執業註冊在廣東省內先行先試。台灣醫生將可一人在多個醫療地點執業。

目前公立醫院實行的「單位人」管理制度,制約醫務人員的合理有序流動。為破除這一方面的制約,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深圳市目前正在推進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推動了公立醫院的「去行政化」、「去編製化」改革,重構了更加有利於提升醫院運營活力,同時又保障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的人力資源管理新制度。

據悉,截至2015年1月,深圳市註冊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為35172人。根據「市衛生計生委關於印發醫師執業註冊和管理方式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計劃,自2015年7月1日起,在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註冊的臨床、口腔、中醫、公共衛生類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以及取得深圳市核發的「港澳醫師短期行醫執業證書」或「台灣醫師短期行醫執業證書」,且上述證書在執業有效期內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永久居民,可以在全市所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以下簡稱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實現「統一註冊,全市通用」。

市、區兩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中規定的管轄範圍以及註冊條件,為醫師辦理註冊;根據早前的國衛醫發〔2014〕86 號規定:「允許臨床、口腔和中醫類別醫師多點執業。多點執業的醫師應當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同一專業滿5年。」由此可見,深圳在醫師執業地點的門檻上,持更加開放的態度。

除在門檻上有所突破外,在醫師註冊方式上,深圳也有所創新。「通知」提出,在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註冊的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可以在全市所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執業,實現「統一註冊,全市通用」。未來,深圳通過推動區域註冊,主要目的是進一步簡化註冊手續。

據悉,未來醫師申請執業註冊,必須申報第一執業地點,並獲擬申報第一執業地點的同意。第一執業地點為醫師與其建立人事(勞動)聘用關係的醫療衛生機構;醫師與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建立人事或勞動聘用關係的,應指定其中一個作為第一執業地點。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台灣醫療 國際發光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930816

近年泰國、新加坡等多國致力於發展國際醫療,台灣擁有高水準醫療專業,若能開拓國際醫療市場,不但增加產值、更能增加就業率,因此政府陸續開放大陸及寮國、緬甸等人民健檢醫美簽證,推展外籍人士來台接受重症醫療等,讓台灣國際醫療在國際間位居要角,能見度大為提升。

* 國際醫療軟實力 5醫院獲獎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930813

八歲帛琉女孩來台,到新光醫院就醫後重見光明;彰基醫療人員遠赴越南,協助當地幼兒園改善水質,研發黃豆及豆渣料理,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國內多家醫院推動國際醫療成果斐然,向國際展現台灣醫療的「軟實力」。

fsj 提到...

肥胖外食族 高血壓上身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5047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5-30

過胖、外食高鹽,易引發高血壓。一名30歲女性從小身材圓嘟嘟,全家人愛去吃到飽的燒肉、麻辣鍋,身高約160公分的她,體重飆破體重計極限值,近160公斤重,半年前因走路喘、脖子感到緊痛就醫,檢查發現高血壓,需定期服藥,醫師也要求控制飲食並減重。

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葉宏一表示,國健署資料顯示,全台成年人高血壓盛行率約20%(457萬人),有年輕化趨勢,除了飲食重口味外,肥胖也可能引起高血壓。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份高血壓患者研究指出,患者若將BMI控制在25以下,四成的人可避免高血壓,若再加上每天運動30分鐘及控制飲食,逾半數可預防罹患高血壓。

葉宏一說,肥胖的人每減重一公斤,血壓可下降一毫米汞柱,而「血壓量了沒、健康放少鹽」是今年世界高血壓日的重點,心臟基金會也提出熟記「S-ABCDE」原則,包括控制鈉鹽攝取、飲食清淡、限制飲酒、控制體重、戒菸,培養運動習慣,提醒民眾重視血壓問題。

葉宏一說,S是限制鹽分攝取,每天鹽分攝取應在2到4公克內,可下降收縮壓2.5毫米汞柱;A是限制酒精,男性每天不超過700ml啤酒、240ml紅酒或75ml威士忌、白蘭地;女性則為不超過470ml啤酒、160ml紅酒、50ml威士忌、白蘭地,可降二到四毫米汞柱。

※ 相關報導:

* 上班族重訓 啃肉又吞高蛋白 肌男養出脂肪肝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4932

....簡榮南說,檢測脂肪肝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身體質量指數,只要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囤積首站就是肝臟,如果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7、到了肥胖程度,幾乎百分之百有脂肪肝。

為何經常健身運動,體脂肪比一般人還低,還會出現脂肪肝?簡榮南解釋,運動消耗的熱量有限,例如慢跑半個多小時所消耗的卡路里,還沒有喝下一杯奶昔來得多。

為了讓肌肉變大,必須額外補充肉類等蛋白質,但一般用餐不太可能只吃肉,還會加上麵、飯等主食,這些澱粉進到人體肝臟,很容易就轉化為肝醣及脂肪,長期累積還是可能導致脂肪肝。

* 天天彩虹蔬果579 輕鬆遠離癌症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4989

....新鮮的蔬菜及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外,也含有豐富具防癌抗癌的植物素,如:茄紅素,可消除自由基,對癌症有預防作用,主要存於番茄、胡蘿蔔等橘色蔬果中。而深綠色蔬菜的顏色越深,防癌效果越強。

大豆所含的防癌物質包括:大豆異黃酮屬於植物性雌激素,對癌症的起始因子具抑制作用。大豆蛋白具有抗癌作用;大豆纖維可預防大腸癌以及胃潰瘍等。許多水果類如:柳丁、橘子、文旦、番石榴、葡萄柚、木瓜等也有不錯功能。

由以上可知,具有防癌與抗癌的因子廣泛存於各種顏色蔬果中,因此養生之道可採取「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建議兒童每天須吃5份蔬果,包括至少蔬菜3份(每份熟蔬菜約半碗至7分滿碗)、水果2份(每份水果約棒球大小)。

對於成年女性建議為每天攝取7份,包括至少4份蔬菜、3份水果;對於成年男性的建議是每天攝取9份,包括至少5份蔬菜、4份水果。


* 安眠藥亂加亂停 副作用更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4014

...其實,「無藥不毒」!安眠藥就像是利刃的兩面,短期適當的使用可以助眠;長期不正確的使用,可能會有副作用及耐藥性產生(藥量愈來愈重),也會有生理及心理依賴(強烈擔心不吃不能睡),因此之故,鎮靜安眠藥都被列為管制藥品管理。....以下是安眠藥正確用藥觀念:

* 視力不良增3倍 醫師:9歲前避免用3C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4317

中低年級學童容易因閱讀和用眼習慣不良,導致視力惡化,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認為,9歲前都要避免使用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每天最好有80到90分鐘的戶外活動,可有效減少近視發生機率。



◆ 想知自己病情 9成癌患拒被隱瞞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34018

聯合報 記者黃筱雅/台北報導 2015-05-30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有9成癌患想知道自己的實際病情;然而,很多家屬擔心病人得知病情後無法承受,請求醫護人員對病人隱瞞病情。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家屬應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權,讓病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治療方式,減少無效醫療的傷害。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方俊凱說,根據臨床經驗,病人知道罹癌病情,較能配合治療,也較能有效延長存活期。不過,他曾收治一名91歲肺癌末期的老先生,家人雖隱瞞病情但仍被患者察覺、無法諒解家人,在安寧病房中自殘。

「家屬隱匿癌患病情,並非全無道理」,方俊凱指出,因早年治療癌症不盡理想,不少病人得知病情後無法承受、甚至失去求生意志,但近年醫療水準大幅進步,癌症也非絕症。為此,國健署與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合辦「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工作坊」,教導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病情告知程序。

邱淑媞說,國健署從今年建立電腦通報,請各醫院蒐集病人意願「關於我的病情,我希望告訴誰」,並於病人確診罹癌或重大疾病後三個月內,回報國健署病人是否知曉,目的是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權。

國健署昨日發表微電影「病情告知」,呼籲癌患家屬應讓當事人知道實際病情。影片中確診大腸癌第三期的張先生,因兒子堅持不告知病情,致使病人對於相關治療不願配合,最後在急救無效、又不知實際病情下辭世;影片另一名案例是肺癌第三期的何太太,因家屬同意由醫師向病人告知病情,病人也充分配合相關治療,直到癌末時選擇安寧照護,最後在兒女陪伴下,安然面對死亡。

醫護人員告知病情

●設定支持性及確保隱私的環境,建議家屬一同在場

●使用婉轉的表現方式,用字遣詞清楚易懂

●鼓勵對方提問,並回答其問題

●適時提出替代治療方案、第二意見或預後情況等話題

●對家屬與病人表達關心

●維持病人的求生意志

資料來源/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 製表/黃筱雅

※ 相關報導:

* 專坑華人!中國女赴韓隆乳 多付30倍
http://udn.com/news/story/6812/933814

據南韓媒體報導,南韓警方近日大規模拘捕非法整形仲介,有些仲介還專門欺騙中國人,從中獲得巨額非法收益,更曾有遊客被收取比一般高出30倍的費用。南韓政府為避免更多遊客受騙,日前在網上公開外國遊客整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