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蝦米?1/2+1/3=2/5 小學數學題大一生答錯
http://udn.com/news/story/8646/1200019
聯合報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5-09-21
大一生學力變差嗎?台科大機械教授林顯群昨天指出,之前有人把大學生的數學計算「1/2+1/3=2/5」當笑話,但這個小學就教的分數加減題,有國立大學新生真的答錯。
林顯群指出,1/2+1/3是分數相加,分母要先通分,分母一樣,分子才能相加,因此答案是5/6。但有南部某國立大學發現考大一學生時,學生竟答錯;許多學生只念高一、高二課程,高三微積分根本沒學好,大學還要開班補救。
台大數學系副主任陳榮凱說,他去年教過大一生,發現現在學生程度跟之前比,真的比較不好。他指出,不少學生高三下甄選上大學後,就開始放鬆,有的基本概念沒有學好,或者忘記了。
陳榮凱表示,台大學生還好,有的大學大一生國中學過的三角函數也不會,不少大學因此在大一會開銜接課程。
台大農藝系教授劉仁沛則觀察發現,有的大一學生程度不錯,但有些因國中起習慣靠補習填鴨,到大一只會解題,比較無法適應大學需要思考的學習方式。
◆ 年初考完就難好好念書/逾百教授連署 籲學測延後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17271
自由 2015-09-21
要求招生甄選比率降為4成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部分高三生為了拚年初的學測,學習不完整且學力下降,進了大學竟需要補習。包括台大校長楊泮池、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及前清大校長李家同在內共卅九所、一○五位大學教授連署,呼籲把學測延後到五、六月,至少使高三學習完整。也要求招生改以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把甄選比率降為四成。
延到5、6月 讓高三完整學習
大學學測在每年寒假舉辦,只考高一和高二課程。高三生上學期拚學測、下學期忙甄選入學,到了三、四月放榜之後,確定錄取的學生又無心上課,整個高三學業幾乎都荒廢掉。國教行動聯盟發起「高中學習要完整有效、大學入學要公平適性」連署,要求學測時間延後至五、六月舉行,讓高中三年能完整學習,已有一千七百多人連署。
台大校長楊泮池也參與連署
八月剛卸下大學招聯會召集人職務的台大校長楊泮池也參與連署,台大主秘林達德表示,楊泮池參與連署,就是「希望還給高中生三年完整學習」。
高三學業斷續 大學生程度變差
國教盟昨天召開記者會,理事長王立昇表示,因高三學業斷斷續續,有補習班到大學發傳單招生,有大一生連微積分都要補習,不少大學則在暑假開辦「先修班」因應。聯盟主張學測延後考,且考試範圍應納部分高三課程,且應減少考科,理工不考社會科,文法不考自然科。
台科大機械系教授、北一女家長會長林顯群指出,有些大學生程度一直往下走,他的博士班學生到南部國立大學任教,在微積分考卷中發現,大學生竟還算錯「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直接把分子和分母各相加算出「五分之二」,正確應是六分之五,而這是小學生就應會的計算題。
幫學生惡補 台大還開補救班
還有台大教授舉例,某系新生的學測成績至少要六十八級分,但錄取僅四十八級分的繁星生,程度差太多,該生在第一個學期就念不下去而休學,基本英文能力太差如何讀原文教科書?台大開了不少補救班,幫程度落後的學生補習英數等基本科。
學者建議,讓偏鄉孩子有機會讀台大是正確,但繁星應設學科下限,否則受苦的是趕不上的學生。
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表示,甄選原意是鼓勵多元才能,學測篩選是第一關,但學測採級分制,考不出創新推理及獨立思辨能力,甄選及繁星進入大學後不適應,轉系、重考、退學大有人在;因此甄選比率應降為四成。
※ 相關報導:
* 為錄取而申請?台大上百新生 註冊就休學
http://udn.com/news/story/8646/1200015
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昨指出,台大今年有一一○多位新生註冊完就休學,還有補習班整批帶去重考,這當中,六十到七十人都是個人申請管道進台大的,比率過半。他表示,學生入學後才發現不是自己的興趣,只是為了錄取而申請,違背甄選入學精神,建議甄選名額不宜太多,個人申請加上繁星只要維持百分之五十即可。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說,該校休學比率哪種入學管道最高,還要進一步了解。但清大和很多大學都一樣,繁星推薦的學生成績比較好。
◆ 課堂才學習 指考顧弱勢?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0077
聯合報 季瑋珠、劉仁沛/台大教授 (台北市)2015-09-21
昨天文教新聞最熱門的就是國教盟召開「憂學力弱國力降、百位教授齊連署」記者會,根據幾個不相關的現象,建議延後學測,降低甄選入學比例,以照顧弱勢,提升大學新生水準。這與我們觀察到的事實並不相符。
大學新生學力有降低嗎?國教盟及連署教授提出,學測考試過早,高三無法好好上課,這是事實,但是他們舉出的證據,特別是以台大為例的證據,就不一定是依照他們的解釋了。高三無法好好上課,所以程度低落嗎?其實不一定,現代資訊發達,不一定在課堂上課才是上課。
另一個他們舉出的證據是坊間補習微積分的學生增加。殊不知,高中微積分只占一點點分量,過去高中沒上微積分,不補習也不會影響大學學習。補習微積分最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學如台大,新生入學有檢定考試,過關者大一微積分免修,其他實施檢定的課程還有英文、經濟學等,所以不是因程度低落。現在大一新生,特別是推甄申請的,因有足夠時間準備,加上資訊發達,接觸層面廣,反而學習能力強,程度未必見得比以前差。最近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排名台大上升,除老師努力外,學生優秀,和學校及所讀學系氣味相投,相得益彰,更是主因。
第二個證據是新生休學重考多,單台大新生今年就兩百名,國教盟解釋是大學新生不清楚學習方向。但這群不清楚方向的學生,是甄選者多呢?還是指考被分發者多?根據我們第一線觀察統計,甄選生無論是推甄或申請,都是先對所欲申請的學系做足功課,有相當程度了解和認同,且經過與老師面談甄選,初選錄取後還經過填志願程序,可以說是有備而來,認同度和忠誠度均佳,較少一錄取就休學準備重考,或者一兩年後轉系轉學。反觀指考進來的學生,許多是根據落點分發,有的認同度尚佳,有的只是把學系當跳板,甚至一考上就休學準備重考,一兩年後就轉系轉學。所以降低甄選比例,對減低學生因不清楚方向而流失,根本是緣木求魚。
第三,總有許多過去聯考勝利者,懷念過去光榮,認為甄選有利有錢人,指考才能讓窮人翻身,照顧弱勢。以現在的考試,補習氾濫,對弱勢生更加不利,才藝社團反而可以在學校得到訓練。清大比台大甄選比例高出許多,但是台大天龍國的孩子,還是比清大比例高。到美德英日法留學,也沒有考試,只是送上申請資料,就有機會到世界一流學府攻讀博士學位,美國大學入學的SAT考試,一年舉行多次,大學均採用申請入學,高三照樣正常教學,行之有年,很少有人懷疑公平性,怎麼到了台灣就得考試,才是照顧弱勢?
其實國教盟的主張,技職教育就在實施,五月初統測,一試多用。大學入學制度可以討論,可以建議,但我們希望一切以證據為本。教育部更需多方收集資訊,才能做出對未來高等教育有助益的決策。
◆ 菲籍母幫不了 她自主學習上清大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199653
聯合報 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5-09-21
今年剛上清華大學中文系的劉宜欣,母親是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雖然無法像其他同學的媽媽一樣,幫忙課後輔導功課,但是遺傳媽媽樂天個性的劉宜欣,在求學路上突破重重困難。
劉宜欣的五官深邃,皮膚是健康的小麥色,從小念書常被當成原住民,同學知道她的媽媽是菲律賓人後,一開始也會對她充滿好奇。劉宜欣表示,由於自己在台灣出生長大,爸爸這邊的親戚都是台灣人,她很自然會說國語和閩南語,和同學間並沒有隔閡。
劉宜欣回想自己的中小學生活,和同學唯一的差別,大概就是媽媽沒辦法教功課。但這一點並沒影響她學習的決心,雖然家裡也無法供應她課後補習,但她每天放學就勤奮複習學校進度,遇到問題就記下來到學校問老師,課業表現一點都不輸人。
閒暇之餘,劉宜欣喜歡看書,只要一有時間就往學校圖書館跑,特別愛看小說、散文等文學類書籍。
她最喜愛作家席慕蓉的詩集,覺得席慕蓉的文字優美,即使抒寫憂傷也很美麗。另外也喜歡看古典文學名著,像英國女性作家珍.奧斯汀的著作,書中的女主角具有堅毅、不向環境低頭的特質,對她啟發很大。
劉宜欣表示,或許媽媽沒辦法在學業上提供協助,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念書本來就是要自主學習,進了大學更是如此,不妨就把這當成是提前接受訓練。
◆ 回響/破技職迷思 需企業投入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0005
聯合報 張鐸/樹德科大研發處副研發長兼創新育成中心主任(高雄市)2015-09-21
我國技職教育一直有個迷思,那就是「市場導向」。技職校院之發展由教育部主導,檢討與國家經濟發展、人才規畫及相關政策導向是否相違,編列經費補助,使其成為優質的人才「產出端」,滿足「用人端」的需求。
我國技職教育的規劃,一直都是教育部單方面在依循國家經濟發展方向,未曾見過企業參與規劃技職人才需求,企業也未曾承擔過技職人才培育的相關經費。不似德國的雙軌教育,企業分擔培訓技職人才的經費高達總經費的七十三%,而公部門僅負擔廿七%。(例如二千年德國技職教育總經費二○九億歐元,企業分擔一四七億歐元,技職學校分攤六十二億歐元)我國教育部只得承擔「作育英才」壓力,編列經費,思索可能的方式,單方面期望能為企業培育英才。
早年台灣技職教育培育眾多優秀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功臣,但那時的技職人力多在高職畢業即投入職場,跟德國一樣。但十五年前台灣捨棄了高職、專科教育,全面升級為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原本高職是教授企業所需的基礎技能,改為著重升學考試,就業年齡也跟著延後。
我國技職人才規畫及相關政策跳脫不出「市場導向」迷思,教育部亦無主導系所方向之強制力,更無法要求企業像德國一樣共同投入、營造技職人才培育的新環境。能看到的戲碼,就是以有限經費補助(配合學校的自籌款),為國內技職教育盡心力。
解套之法,或可參考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模式,真正做到產學緊密結合的技職教育。唯有企業共同參與,共同出資、共同規畫課程;否則單方面由科大教授們(都是一般大學研究所畢業)以執行教育部計畫的方式,揣摩企業需求,很難產學緊密結合。
產學緊密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學生入校前即知道畢業後會去哪工作,而不是畢業前還對職場茫然無知。近年教育部擴大辦理「產業學院」契合式人才培育專班,以「準員工」方式依合作廠商需求培育學生,畢業後獲廠商留用;經費由教育部出,人才給企業用。然而,執行的還是教育這一端,產業界依然是被動,雖然計畫書中要求企業要錄用八十%的計畫案學生,但他們有如場外裁判,等著看你的表現。
筆者建議:一、公部門與企業共同分擔技職教育責任。二、技職教育應於企業與技職學校之間合作推動。三、務實致用技職教育體制,應在企業與技職學校執行。四、技職教育的責任不應只是教育部,還應包含經濟部、勞動部與內政部。
技職教育的好處,對企業而言,可確保下一世代合格的員工、低員工培訓成本、可主導技職訓練的內容與體制;對政府而言,可提供不續讀一般大學的人員技職訓練、企業投入可減輕政府預算負擔、可獲得參與發展國家級職訓標準的夥伴。
唯有企業加入技職教育行列,主導技職教育的實務實習、課程規畫,破除「市場導向」的迷思,我國技職教育才能真正落實,才不會有技職生臨畢業還不知道要做什麼,也才不會讓企業淪落到場邊當裁判。
※ 相關報導:
* 社會控制
* 是誰霸凌了孩子?
22 則留言:
親師合作 麻煩小子變學習楷模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17790
自由 2015-09-23
〔記者王峻祺/花蓮報導〕昔日是同學口中搗蛋鬼、師長眼中「麻煩小子」的林立玄,在班導師陳淑珍的「相信」下,成功擺脫壞學生標籤,並發掘潛在語文能力,努力翻轉求學路的他,終獲教育部學習楷模獎,昨日在父母陪同下返回母校,期許自己不忘恩師教誨,永遠記得當初被老師「肯定」的喜悅。
教育部今年嚴選全台十名學生,頒發補救教學學習楷模獎,鼓勵獲獎同學持續努力向學,肯定自我學習過程;花東唯一得獎者林立玄,現就讀花蓮縣新城國中七年級,二十一日北上領獎,昨日帶著獎座回母校景美國小,誠摯感謝「轉變」他的導師陳淑珍。
林立玄小學一至四年級總在班上帶頭作亂,被校方封為破壞教室秩序的「麻煩小子」,五年級後由陳淑珍接手,面臨全校最大尾的搗蛋鬼,她選擇用「相信」換取孩子的「信任」,並在某次適當機會下,誇獎林立玄表現,還要他「記住當下備受肯定的感受」。
陳淑珍曾向林立玄說:「當全世界不相信並生你氣時,老師會選擇相信聽你說」,在父母林茂發及江雅玲的支持下,林立玄逐漸恢復求學自信,轉變既有偏差行為,努力參與補救教學,終讓成績名列前茅,更在六年級下學期當選班長,成功擺脫「壞學生」標籤。
原來自己也能做得到!林立玄表示,感謝師長陪伴,期許未來能夠在課業及品性表現上繼續努力,保持學習熱忱與動力,記住當初被誇獎的喜悅,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景美國小校長張正德指出,親師合作讓林立玄找回學習興趣,只要師長願意給予孩子多點耐心及等待,讓他們感受真誠的愛與關懷,其實就能產生足以翻轉生命的力量。
※ 相關報導:
* 開平「馬戲團」 奪世界甜點冠軍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01827
開平餐飲學校烘焙教學主廚彭浩與楊嘉明日前參加德國IBA世界甜點大賽,以「馬戲團」為主題的糖藝作品,打敗挪威、德國及韓國,奪下糖藝冠軍,為國爭光。
德國IBA世界甜點大賽每3年辦一次,被譽為甜點界「奧林匹克賽」,這次齊聚逾170國觀眾與各類烘焙展覽,開平主廚彭浩與楊嘉明3月在台灣區代表選拔賽勝出、正式代表台灣出賽。
◆ 願景回響/偏鄉教育立法 要等多久?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2042
聯合報 陳超明/實踐大學應外系暨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台 2015-09-22
聯合報「偏鄉教育願景高峰會議」一開完,我開始思考:這些會議是否會像噩夢一樣,不斷出現?明年我們還會來談偏鄉教育問題嗎?過去,我也參加過不少論壇,但是結果呢?
憑良心說,教育部上上下下或者是媒體,近幾年對於偏鄉的關注沒有少過。不管是補救教學、遠距學伴、教師成長或專任師資員額的挹注,都不會漏掉偏鄉,但是成效顯然有限。到底偏鄉教育問題在哪?
偏鄉教育問題,很多在地教育及主管人員大抵理解,然而很多問題是長久累積的結果,也有一些問題牽涉到人性或利益的衝突。
偏鄉教育問題,我歸納成兩類:本質上的和制度面的。所謂本質上,偏鄉地區很多小孩來自弱勢家庭,很難支撐其學習動機,也很難有外在誘因。這種家庭本質問題,很難由外力介入。
此外,另一個本質問題來自學校本身。現今學校教育模式,多以「教室教學+家庭作業」構成,學習成效才能達成。但考量家庭因素,這種學習模式在偏鄉或弱勢家庭根本不可能達到。偏鄉地區的學習模式不可能複製都會地區,因此大部分偏鄉小孩幾乎沒有完成學習。
學習動機不強及教育模式不合適,這兩個本質問題,再加上制度面困境,偏鄉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所謂制度面問題,大抵來自教師來源不穩或教師無法承擔偏鄉教學重任。偏鄉教師流動原因很多,也考驗人性。但難道我們束手無策嗎?
制度問題,只要調整制度或更改法規,就可以解決偏鄉師資缺乏問題。只是在行政官僚體制與民粹盛行之下,誰敢下決心去改變行之多年的教師聘用及分配制度呢?既得利益者反彈、制度不公平的指責、得過且過的事務官心態,讓長久以來的偏鄉教師問題,無法解決。
很多民間團體盡力投入偏鄉教育,我們都很佩服。然而我一直認為體制內改革才能永續,也一再強調,偏鄉缺乏家庭或校外學習支援系統;如何在教室內完成學習?如何刺激學生學習動機?有賴老師及學校整體投入,畢竟偏鄉小孩擁有的一切學習,都掌握在老師手中。
有別於都會地區,教育主管單位是否應該考慮,配合偏鄉地區的教育與人才發展,訂定符合他們需要的「偏鄉教育法」。從教師任用、教育行政、教學模式、升學管道及學校經營等方面,重新考量發展配合偏鄉教育發展的體系。
立法在於永續經營、在於釐清偏鄉教育本質、內涵與運作原則。此法可以:一、定義偏鄉教育;二、釐清中央、地方權責及穩定預算;三、建立偏鄉學校行政後勤支援(如交通、住宿及專職行政人員、運作);四、偏鄉教學體系的研究與發展;五、學生學習支援系統;六、教師聘任、甄選及成長機制等。
我在這場高峰會議一提出此構想,在場的偏鄉校長、老師都很興奮,日本在一九五四年早就立法了!可是台灣呢?教育主管單位認為「立法」難如登天,害怕與立法院打交道,最好用行政處理,但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執政團隊換來換去,教育部長來來去去,沒有法源,如何永續?
偏鄉教育是每個人的責任,未來他們與我們共同生活與打拚,每個偏鄉小孩都是我們國家重要資產!
※ 相關報導:
* 就學貸款零利率 教長:認真研究
http://udn.com/news/story/6656/1202097
毛內閣昨赴立法院備詢,國民黨團大黨鞭賴士葆拋出「有感政策三箭」,詢問行政院長毛治國是否研議再發消費券、推動就學貸款零利率、調高基本工資?毛揆多未正面回應。教育部長吳思華說,就學貸款零利率一事,教育部「認真研究」。
◆ 支持學測延後…多元入學 為何需多次測驗?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2020
聯合報 蔡炳坤/前台中一中、建國中學校長(台中市)2015-09-22
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繁星推薦有助於高中職均質化、均衡城鄉差距,以利推動十二年國教。申請入學有助體現多元智能、學生適性揚才,以利及早確定志向,基本上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相關的後遺症也隨之而起。
首先是「高三不完整學習」的困境,高三學生上學期可說是兩頭燒(舉頭趕進度,低頭備學測),好不容易寒假考完學測,下學期才是煎熬的開始,申請入學備審資料費時、面試南北奔波、備取等待忐忑不安、無法專心聽課、要不要參加指考陷兩難,甚至有學生患得患失,已經準備重考了。至於已錄取大學的學生,也無心再上課,高三任課教師最能體會「學生為難」與「教師難為」的箇中滋味。
其次是「申請入學的公平性與鑑別度」備受挑戰,有華麗的備審資料、具備各種才藝與比賽經驗的人,在甄選占優勢,還能獲得多校錄取;但也有人連報名費都繳不起,更別提一些出國遊學才有的經歷與視野,難怪被批評是「多錢」入學,顯然對高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比較有利,如今名額已過半,公平性的質疑自然浮現。
至於申請入學「適性揚才」的初衷,也開始鬆動,台大今年有一百多人註冊完就休學,其中六十人是透過個人申請錄取。原因至少有二,一是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或面試都須花費較多時間,當人數少時比較能夠做到,當人數多時困難度相當高;二是在少子女化衝擊下,各校面臨招生壓力,搶學生當然要搶在前面,紛紛提高申請入學比例,未必是為了適性揚才。申請入學的鑑別度也受到挑戰。
學測與指考兩試合一於五月間舉行之議,已經討論好一段時日,個人認為,「多元入學」主要精神在於多資料、多管道、多元機會,並不一定需要多次考試。將學測與指考兩試合一,可以有學測的題型、可以有指考的命題方式,也可以有不同類組選擇考科的設計。考後,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等管道依序進行,各校系基於取才考量分配比例,適度增加繁星推薦名額,以均衡城鄉;真正落實申請入學資料審查與面試,以適性揚才,兩個管道加起來以不超過五十%為原則。換言之,仍有一半以上名額留作考試分發之用,既符合公平,也兼顧正義。實施最佳時機則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同步,也就是十二年國教課綱首屆高一學生,適用兩試合一。
※ 相關報導:
* 母親、女友先救誰 「標準答案」公布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02901
....廣州日報報導,2015年國家司法考試已結束,網友對於考題的討論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尤其對試卷二中出現的多道試題,網友稱之為「神題」,直呼「奇葩」「雷人」,就連「母親與女友同時落水,你先救誰?」這道千古難題也被搬上了試卷二的考題中,只不過母親和女友不是落水了,而是身處大火之中。
報導指出,這道題出現在今年司法考試卷二的多項選擇題中,「關於不作為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其中C選項為:「甲在火災之際,能救出母親,但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親。如無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構成不作為犯罪」。
這到底是不是正確選項?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刑法學教授徐松林說,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在母親和女友同時處在危難當中,不管選擇救誰都不構成犯罪,為此試題中甲為救女友而沒救母親不構成不作為犯罪。
* 陸約4億人 普通話會聽不會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2000955-260301
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綜合實力的增長,中文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正當大陸及海外華人開始熱切討論「普通話能普及全球嗎?」之際,但可知大陸全國逾13億人口中,仍有約4億人「只能聽、不能講」,並無法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赤腳坐護欄苦讀 菲女童學習態度令人動容
http://udn.com/news/story/6810/1205345
聯合新聞網 特約記者林雍琁/綜合報導 2015-09-23
《每日郵報》報導,菲律賓網路上流傳著一張令人揪心的照片,一名小女孩就著路邊店家的燈,坐在街邊的護欄上念書,縮著身體努力的寫著習題,身邊既沒有書桌也沒有像樣的椅子,甚至身上的穿著也不甚乾淨,不過她專心唸書的身影讓人有著難以言喻的心疼。
報導指出,這張照片在網路上瘋傳,引起當地媒體關注,回到原地做採訪發現,這名小女孩還有一個妹妹,他們在繁忙的街邊鋪紙箱席地而坐,這已經是最舒服的享受,身上穿著睡衣,臉上也沾著污漬,記者到訪時他們仍盯著記事本認真學習。
因為家裡的環境不好,所以小女孩們只能克難的念書,對此網友對他們認真學習的態度相當感動,紛紛聲援、希望相關單位能夠繼續他們想念書的心願。
據了解,前陣子也有類似的案例,菲律賓一名9歲男孩丹尼爾因家裡遭火舌吞噬,只好到麥當勞的門口,藉著店家的燈光念書,當時一名網友路過此地,因天色已晚,這樣的畫面讓她相當不捨,她將照片貼上臉書時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後來有人為男孩上網籌款,希望藉由各界的援助,鼓勵他繼續念書。
◆ 洋女婿教英文 生命故事當教材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04222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竹東報導 2015-09-23
美國籍的柯晨光原在美擔任高薪工程師,但認為「人生該有更多夢想值得實踐」轉到非洲迦納教書,後來又到台灣攻讀博士班也娶了台灣妻子,更在竹東高中教英文,他自編啟發性的真實生命故事做教材,希望激發學生學英文的理由,能在他們人生的分岔路,指引正確的方向。
柯晨光過去曾是美國加州知名科技公司工程師,老闆皆來自台灣,對台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希望追尋金錢以外的人生意義,他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前往西非迦納教數學、物理,還差點染瘧疾致死。
14年前他在當初一起工作的台灣夥伴推薦下,到台灣交通大學攻讀電信所博士,儘管中文一竅不通,只會「請坐、謝謝」,但他仍盡力融入學校及當地生活,參加地方教會進而認識妻子,成了台灣女婿,就此落地生根,也獲邀到竹東高中教英文。
他發現台灣孩子,在英語會話上相當薄弱,便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生動感人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英文,於是他親自設計教材,利用一個個真實故事,讓學生自我內化,「學習英文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錢是身外之物,做有意義的事才是人生標的」他回想某個晚上,住處樓下有一群青少年手持棍棒圍毆一名少年,讓他很著急也很擔心,更思考「如何透過教育來指引少年走向正確的道路?」或許這才是他要的人生價值。
竹東高中學生陳若晞與彭子汝,稱讚柯晨光不管在教材或課堂上,總能利用生動活潑的方式,來激起學生學習英文的樂趣,尤其透過種種真實故事,也激勵大家求學的動力,感謝「老師讓我們敢開口講英文了!」
※ 相關報導:
* 一心為學生 51老師獲菁師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3000427-260114
「我從學生的需要,看到自己的責任。」台北市士林高商老師張麗珍,全天候為學生服務,曾經有躁鬱症學生一整晚每15分鐘傳真空白紙到她家,但她沒有將傳真機關掉,還因此去考特教的教師證書,她獲得今年「菁師獎」。
懷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救國團共同舉辦「菁師獎」,今年51位老師獲獎,昨公布名單。評審團主委、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說,所有得獎老師都像7-11一樣無時無刻照顧學生,不計較下班時間。最近教師工時引爭議,他表示,老師不要計較太多,更能得到社會尊重。
◆ 甄選生休學…假裝的學習熱情?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4502
聯合報 洪泰雄/台大教務處註冊組主任(新北市)2015-09-23
教育部指出「指考生休學率高過甄選生」。但是指考生與甄選生因入學方式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指考生可選填一百個志願,分發只憑筆試成績,無法得知志願的選擇基礎,也無從探知學生是否對所填科系有足夠理解與興趣。而甄選生(包括繁星推薦和個人申請)須經第一階段學測成績篩選,第二階段面試、各科系自辦測驗、書面審查等,學生報考的科系有限(繁星經由學校推薦,有條件限制;個人申請則以六校系為限),對學系教學目標、核心能力和未來就業發展了解程度高才可能錄取,且選擇科系承擔之機會成本遠高於指考生,學生於放榜後依循自由意志選擇正、備取學系報到,所以甄選生休學比率少於指考生是正常現象。
甄選入學的精神是適才適性,開發潛能,立意良善。但筆者多年從事教育統計,事實上百分之九十的學生仍不知興趣與潛能所在,且竟有通過個人申請各階段篩選入學者,隨即辦理休學以便重考!令我不得不思考,難道面試所展露對科系的理解與熱情為假,付出時間準備的書面審查資料亦純屬考試策略?這反而浪費社會資源。
甄選生與指考生有本質差別,應分別討論,不應單純比較其休學率之差別。而「甄選生入學即辦休學」之現象,所浮現的是多元入學不容忽視的政策問題。
現在的大學定位著重「通才教育」,大學應提供有助學生探索自我與生涯規畫之課程,如通識課程、職涯專題等,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與興趣,學生對學術、學系的理解才有意義。各大學的雙主修、輔系、轉系門檻亦應放寬,幫助學生真正找到自己熱情所在,而非一味計較入學方式,使學生必須假裝對沒念過的科系具學習熱情。
在「學生選系考,學系選學生」精神下,甄選錄取學生不該有休學重考情況,這是不是名額太多造成的結果,應該好好省思。
◆ 中和高中 開放「自造者中心」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204193
聯合報 記者魏莨伊/中和報導 2015-09-23
中和區中和高中「自造者創新中心」昨揭牌,是全國第一所校園開放式自造者空間,未來每月會辦理研習,取得新北市創客中和會員證,每周五下午就可進入中和創客教室動手玩創意。
新北市教育局長龔雅雯說,推動創客教育的精神就是「做中學」,目前鶯歌工商、新北高工、板橋高中與金山高中的創客教室都已啟用,加上中和高中與積穗國小,6校成為創客教育的社群,每校各有特色。
中和高中是最後一所啟用的學校,從「中和三創,學習更Fun」概念出發,各領域師生動腦研發創新教具,另一團隊研究智慧機器人,並創立第一所自造空間,提供給市民、家長、師生體驗手做的樂趣。
中和高中表示,創客教室內有傳統黑板,結合原有的群組科技教室與工藝手工機具、樂高機器人,另購置擴充雷雕機、3D列印機、數位刺繡機等設備。
研發教材的創客團隊說,「教學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集合各領域的老師發想創意,再動手做出成品,可應用在教學上,如物理課設計模型,實際比較周期與頻率,化學符號變桌遊,數學課玩魯班鎖,家政課做手工皂。還有一般校園創客教室較少見的數位刺繡機,讓學生染布後可繡紋。
「自造者創新中心」由台灣師範大學提供教育訓練課程、英特爾公司支援技術,同時與大同大學的自造者空間長期合作,為高中引進專業自造團隊。新北市長朱立倫昨出席揭牌儀式,領回編號001的創客中和第1號會員證,他說,相信未來很多商品與產業都會從這裡培養。
◆ 機器人賽摘冠 彰女憂出國缺盤纏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17418
自由 2015-09-22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在今年舉辦的WRO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中,來自國立彰化女中學生巫艾伶、張曉晴及賴亭諭組成團隊,從二十多支精英隊伍脫穎而出,奪下高中職組創意賽第一名,取得今年代表台灣赴卡達首都杜哈參加國際競賽的資格。
三位女生是該比賽現場唯一全由女生組成的獲勝隊伍,打破女性在理工領域打不贏男性的刻板印象,比賽主題是探險機器人,參賽者需設計出可用機器人替代人類進入危險環境中探索自然資源,得獎的三人經由老師李建嶠和張志文指導,設計組裝可深入海底探勘「可燃冰」能源的機器人。
老師李建嶠說,「可燃冰」是甲烷水合物的固體,蘊藏在五百到一千公尺深的海層,專家推測台灣高屏外海可能蘊藏豐富的「可燃冰」,足以提供台灣使用五十年以上,學生設計出的機器人系統,能探勘海床特定區域,偵測溫度及可燃氣(甲烷)的變化,判斷是否有「可燃冰」存在,以利後續鑽探開發作業。
參賽學生巫艾伶說,她們使用紅外線溫度感應器作為機器人的構造,機器人在海床蒐集到的探勘資料,可透過無線傳輸模組上傳到海面上的研究船隻,再由電腦接收進行資料分析判讀。張曉晴以及賴亭諭則說,高一上生活科技課程接觸到機器人設計程式和組裝,動腦動手寫程式變成興趣和課業紓壓的娛樂,比賽得獎之後,她們日後想朝資訊工程和電機領域發展。
接下來,她們將於十一月六日到八日參加國際競賽,但校方和學生都喜憂參半,喜的是代表國家出國比賽,憂的是每人近九萬元出國費用,造成學生壓力,校長鄭曜忠盼外界能夠幫忙,圓學生出國比賽夢。
哈佛最年輕華人正教授 不強求女兒學中文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05231
世界日報 記者劉晨懿之/麻州報導 2015-09-24
31歲的尹希,本月晉升為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正教授的消息,傳遍整個華人圈。尹希求學路上「先人一步」的經歷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不到13歲時就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7歲就來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記者21日在尹希位於哈佛大學物理實驗樓的辦公室對他進行專訪。對自己的求學經歷,尹希謙虛形容為「確實跳了幾級」。
他說,自己從小在數學方面可能是有些天賦,反應快。他認為現在大家過多的強調後天努力,但人能用在努力上面的時間畢竟有限,因而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做事專注和選擇有興趣的方向。從小對科學就感興趣的他,感到很幸運的是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且從未改變,現在變成他的事業。
尹希說,關於時間管理,他會根據項目和研究需要做安排,必要時也有連續整晚熬夜的經歷。但是他還是強調專注力的重要。在做事時,會排除周圍一切干擾。他笑著回憶,妻子剛認識他時,曾因自己太專心投入,未予理睬和回應,引起不悅和誤會。
談到父母的教育,尹希表示,父母一直給他充分自由,尊重他的選擇,根據他的興趣進行引導。他現在已有一個七歲女兒,對女兒教育也是沿襲這種開放式教育。他表示女兒已經展現對藝術的興趣,他不會干涉女兒任何興趣選擇。
認數學是大自然語音
與很多本地華人父母不同的是,尹希並沒有強求女兒去中文學校或是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而是給她充分空間選擇。不過,尹希仍然希望女兒能夠多學習數學,因為他認為這是大自然的語音,應該掌握。
談到自己當年12歲參加高考的經歷,尹希回憶,當時在北京八中讀書的他,想要規避因為非北京戶口而高考分數要求不同的不公,在自己感到已準備充分時,毅然決定選擇分數對全國統一要求的中科大少年班。
現在自己作為老師來教課,尹希坦言一學期只教一門博士生課,在備課上所花時間甚少,主要還是潛心進行科研工作。他幽默總結,他課堂受歡迎程度與備課時間成反比。如果備課太充分,上課語速自然提高,資訊量大,學生就難以理解,效果反而不如到課堂上與學生一起想,共同討論。
尹希非常享受哈佛帶來的與世界頂尖物理學家交流的機會,他表示未來暫沒有意願進入產業界或是回中國發展。
已成為終身教授的尹希表示,這一體制將可助他專心科研,不求短期成果;而是可以花一段時間甚至數年,專心投入他現在進行的弦理論和量子場理論的基礎理論研究,希望有所突破。
◆ 大同國小APP上架 認識植物「趣」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18037
自由 2015-09-24
〔記者林宜樟/朴子報導〕嘉縣朴子市大同國小推動植物生態教學多年,校方有感於近年3C產品盛行,今年設計「大同植物趣」APP,在GooglePlay商店上架,可供透過文字、照片及影片學習植物知識,並設計各種遊戲讓學童拍照、寫文章上傳,增加互動性,激發學生對植物生態的興趣。
大同國小校長翁浩育說,3C產品發展趨勢難以阻擋,教學團隊決定設計具吸引力的APP,引導學生學習;設計APP的教學組長王瑞男表示,「大同植物趣」是罕見說明兼具互動性的APP。
使用APP時,除一般解說,學童可將照片、觀察筆記上傳,透過APP連結上臉書分享,也會增加到介紹資料庫內,等於是學生也親身製作APP內容,可不斷擴增,學校給予獎勵,吸引孩子參與。
六年級學生呂家芸表示,曾上網搜尋過相關軟體,發現「大同植物趣」互動性最強,如今校內的植物知識,她幾乎全可以琅琅上口。
翁浩育說,學校曾觀察到黃金蝙蝠、鳳頭蒼鷹等,未來將把昆蟲、鳥類等內容整合到APP內,發展完整的生態教學APP,讓學童能以3C為媒介,主動探索瞭解大自然。
◆ 入學就休學 你們找到興趣了嗎?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6840
聯合報 王道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竹縣竹北)2015-09-24
今年一開學,就爆出台灣大學有一百多名新生註冊就休學,甚至有整批被補習班帶走準備重考的消息。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休學的新生中,發現以推甄入學的比例,還略多於指考入學者。這與教育部過去累積的數據,顯示各校(包括台大)指考入學的學生休退學率都高於甄試生許多的情形相反。
解釋這個現象的一種說法,是「學生面試時的學習興趣是假裝的」,因而有聲音呼籲減少甄試比例。但這可能只是台大特殊的情況,而非其他學校的主要問題。
以清大來說,今年錄取的新生中,甄試入學的休學率約四%,指考入學約八.五%,並未發現比往年多(且都維持兩倍以上的差距)。如果連全國甄試比例最高的學校都如此,似乎可以合理推論,其他學校也未有太大的變化。
反過來,我們注意到台大今年度甄試入學比例也超過五成,與新生中休學的比例類似,顯示其甄試學生並未比較「忠誠」(與其他學校不同)。若再考慮台大各系所的錄取分數,幾乎都是同領域各校中最高的,因而此現象可能的解釋是。
這些原來申請上台大的優秀同學,其實更想讀台大其他熱門科系,即使沒申請到也不願到其他學校就讀。但是,因為校內轉系並不容易,加上台大的指考入學比例,也比其他頂大高,所以在一些補習班的慫恿下,寧願再花一年的青春重考。
其實這可能就是「選校不選系」的結果,使學生與學校徒然浪費許多時間與資源。
所以也許我們不需要因這單一事件,否定甄試入學的整體意義與價值,而是應該從積極面來看,似乎台大內部各科系互轉,可以更有彈性;或是可以成立不分系或學院學士班;或是乾脆減少甄試的名額。這其中有些也許已經正在進行中,有些則可以再努力。
至於社會也應多反省對於熱門科系或頂尖大學的盲目追求,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少走些冤枉路,更早了解自己的興趣方向,在大學中發展完整的人格並跨領域學習,那才是對我們下一代最好的發展。
◆ 教部統合視導多到爆 宜縣全面拒辦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18153
自由 2015-09-24
教師節前 林聰賢送老師大禮
〔記者游明金、江志雄、林曉雲、吳柏軒/綜合報導〕填不完的表格、辦不完的活動…全國教師為了應付教育部多到爆炸的配合活動和各種調查公文,學校已陷入「形式化」和「造假化」困境,宜蘭縣長林聰賢昨天送給全縣教師一個大禮:全面拒絕教育部的「統合視導」,免除教師行政工作枷鎖。
教師每2.6天 就要填3、4百個表格
「自己的教育自己救!」林聰賢表示,宜縣率先廢除統合視導,簡化評鑑指標,把時間還給老師,把老師還給學生,把優質教育還給台灣,若有任何行政責任由他承擔。
宜蘭縣府統計,教育部各類評鑑多達七十四項,平均每二.六天教師便要接受評鑑考核或訪視,所要準備的管考公文、計畫執行、報表、成果彙整等,有三百至四百個表格,各校無不窮於應付,侵蝕老師精力及時間。
全國SUPER教師、高雄市瑞祥高中教務主任莊福泰也在臉書發文指出,日本人演習很「真」,台灣演習卻只一個「假」字,最近學校忙著辦理九二一防震演習,最後卻都只是應付了事,因學校要配合的事太多了,不管是「交通安全、反毒宣導、防溺宣導、反詐騙、性別平等、環境教育、自殺防治、敬師週、網路安全、求職安全、本土語言、反賄選、租稅教育、酒駕宣導、安全性行為、濫用藥物、適性入學、愛滋病防治、反霸凌、防災教育…」,只要社會發生重大事件或政府要推政策,學校就得宣導,還要拍照記錄作視導證據。
SUPER教師莊福泰:浪費人力時間
莊福泰表示,新學期以來無止境的表單和填報資料,耗費大量人力的補救教學施測,年輕組長們常工作到晚間八、九點才下班。國家出生率已夠低,年輕老師每天加班,嚴重影響「人生大事」。他的PO文引起共鳴,已有上萬人點閱、四千多人分享。
林聰賢也說,忙不完的視導工作迫使老師、同學編造假資料,經常一次活動更換數次背板,分別拍照存證,以應付不同考評,這在教育圈內早已不是秘密,最該講求真實的教育現場,卻是虛偽造假成風,學生眼睜睜看著大人說一套做一套,教育部難辭其咎。
教部次長:減量30% 邀各縣市研議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說,過去沒有發生過縣市政府拒絕統合視導的案例,目前各縣市關心的行政減量,已在八月對外宣示,朝減量卅%目標前進,近期將邀集各縣市政府開會,朝三個原則努力,一是分離學校與縣市的視導項目,避免干擾學校;二是學校部分視導項目可改為兩年查一次;三是針對偏鄉小校,將研議視導項目減量甚至免填。
林騰蛟認為,統合視導有兩個層面,一是中央政府檢視各地方教育政策的執行力,二是讓地方政府自己體檢,可在年底之前了解教育經費補助款的執行情況,避免預算執行進度太慢等問題,若地方政府的教育預算執行不力,將影響下一年度補助款經費,且參加統合視導表現優良還有績優獎勵,至於地方是否可拒絕視導,將進一步了解。
※ 一堆評鑑只會讓更多樹被砍。
訪視評鑑多如牛毛 累死基層老師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18483
自由 2015-09-25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一個學生從頭到腳的相關事項,學校和地方教育局均須準備接受相對應的訪視評鑑,包括視力保健、蛀牙防治、營養午餐、交通安全,到環境綠美化、節能減碳、法治教育等,小校如果只有十個老師,每人必須身兼少者五、六個,多則十幾個項目委員會的委員,為通過各種訪視評鑑,校長還須派出老師參加各式研習,不可能不影響教學。
小校每師身兼十多項委員
教育部的統合視導主要為分配中央補助款,依積分排序縣市表現,優等就多給。有老師表示,有的訪視委員並非專家學者,而是教育部的科長、科員、借調老師等,卅多位訪視委員組團輪流到各縣市訪視、聽報告,訪視廿二個縣市至少要跑一個多月,但每縣市訪視可能只有一兩天,但各縣市及學校就須花至少三個多月準備各項會議紀錄及訪視備查資料。
至少要花三個月準備資料
例如光是健康促進一項,評鑑指標就包括須辦理學校健康促進知能研習訓練、輔導訪視及獎勵學校,提供輔導團名單、輔導紀錄、研習計畫參加人員簽到單、訪視計畫、獎勵計畫等多種資料。
為爭取分數,地方教育局處及學校必須準備的資料通常多到足夠堆成一座小山,檔案還要美觀;學校為應付多如牛毛的視導項目,更需疲於奔命開委員會及準備對應資料,舉辦配合政策的各種研習活動更是噩夢,教育部要求老師要百分之百出席,課後還要在各委員會及研習活動穿梭與會的老師,多半只能抱著應付了事的心態。
各校因此出現各種「造假奇觀」,有校長透露,開委員會要有會議紀錄並附照片,明明開的是交通安全委員會,但因性平委員會也要會議紀錄,就傳出「開一個委員會,同樣委員,只要換不同會議主題,就可一魚多吃,用幾張照片『行騙』天下。」甚至曾有甲縣市的國小借用乙縣市學校的會議報告,只更換縣市和學校名稱。
資料一堆 不如人情重要
每年各種評鑑不勝枚舉,雖規定訪視只能提供便當,但也有借調老師跟縣市承辦人員情如姊妹淘,該縣市統合視導就屢拿高分;準備成堆資料只是基本,學校最後要得到補助款,恐怕還要一點人情分數。
※ 相關報導:
* 教師節將至/一年的導師 影響我們一輩子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9111
聯合報 張國輝/社會工作(台中市)2015-09-25
十年前,打聽到高二時的導師葉東進,退休後住到埔里山區;已畢業卅年的同學十多人浩浩蕩蕩從台中到埔里,循山區小路找到葉老師的住處。
葉老師雖只當一年的導師,也只教我們一年數學,但卻影響班上多數的同學一輩子。同學會中,他的名字、他的近況,是被同學提起最多的。
念高二時,他剛應聘到我們學校任教,他不是很嚴厲的老師,但關心每一位學生學習情形。開學沒多久,幾次隨堂測驗後,他就掌握了學生的程度,他循循善誘的把多數同學頭痛的數學,轉變成同學既喜歡又期待的課程。
記得當年他應聘到另一所學校任教的消息傳出後,我們這一班大男生哭成一團,還驚動校長前來安撫,全班還寄出慰留信,但為時已晚了。
* 教師節將至/彎下腰,才能聆聽學生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09113
聯合報 林柏寬/國中教師(台南市)2015-09-25
學校舉辦教師節敬師活動,全體導師升旗時坐在操場前方,接受全校學生大聲說著「教師節快樂!」的禮讚,拿到班長代表全班同學製作的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的學生簽名與祝福話語,老師這行所擁有的豈止每個月幾萬元的薪水,滿載的感動更是老師獨有獨享!
上課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師,你有最感謝的老師嗎?」這番話語不禁讓我回想教書初衷。
◆ 學習紙磚造屋 長榮新生第一課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208827
聯合報 記者綦守鈺/歸仁報導 2015-09-25
長榮大學新生有一堂特別「服務學習課程」,不是打掃校園,而是親手蓋一間「房子」,利用廢棄報紙和寶特瓶,做成堅固的紙磚造屋,昨正式開課,學生們邊撕報紙、做紙漿、塑型,玩得不亦樂乎。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表示,學校與「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保育中心」合作,請來屏東大茉莉農莊負責人羅約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行動學習,利用廢棄報紙和寶特瓶做成一塊塊紙磚,預計兩年內將在校內打造一間紙建築,讓每一位參與「服務課程」的大一新生,都能透過紙磚造屋,學習愛護身邊的人、動物與環境。
羅約翰表示,他利用廢棄輪胎、塑膠桶製作紙漿機,使用車子運行時的拉力使其運轉,將蒐集來的上千公斤報紙,打成紙漿,用1:1:5的比例,將報紙、水泥和水做成紙磚,並在紙磚裡放入寶特瓶,環保又實用,因使用特殊塗漆,不怕被雨淋濕,隔音、隔熱效果也不錯,紙屋結構和一般水泥房屋相同,目前蓋了6、7座,颱風來都完好如初。
長榮大學生態教育中心籌備處主任洪慶宜表示,學校有許多廢紙剛好可以提供紙磚造屋的材料,減輕環境負荷,未來紙建築也將成為校內的「生態教育中心」,讓學生藉由學習紙磚造屋,體認生活有很多素材可以不斷利用,也讓全校師生為地球盡份心力。
※ 相關報導:
* 公民課來演戲 學生說 老師聽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208926
新竹女中老師何秋英將戲劇融入公民課,去年起推廣到全國各校,啟發學生關注社會議題,她常以「愛的抱抱」和學生互動,學生感動「老師好溫暖」,今年獲得教育部師鐸獎,今天接受總統表揚。
何秋英高中時,親友建議她去做女工,母親力挺女兒「追求夢想」。何感恩,流淚表示,能在教育界努力,都因母親的愛,「媽媽前幾天過世,我要將師鐸獎獻給在天上的母親」。
* 淡大新生禮…大碗公 帶它享折扣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208870
淡江大學1周回收的便當盒疊起來約有1棟台北101高,校方為減輕學生負擔與落實環保,開學後連2周發送新生開學禮「大碗公」,並推動「環保分級價」,帶大碗公到宿舍餐廳用餐,消費45元以上套餐折價2至8元。
淡江大學淡水校園師生2萬多人,多數外食,每日消耗大量紙杯和餐盒,造成環境負擔。淡大7年前停用紙杯,積極宣導「外食不外帶」後,每天校內可回收4000多個紙便當盒,1周回收的便當盒,疊起來約與1棟台北101同高。
◆ 歐盟學生 逾八成從小學就學外文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09204
聯合報 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廿四日電 2015-09-25
歐盟區內的學生,八成以上從小學開始學外文,其中還有百萬名小學生已學兩種外文,包括盧森堡、塞浦路斯、奧地利、馬爾他四國小學生百分之百都要上外文課。
歐盟統計局廿四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年在歐盟各國的小學生,至少學一種外文的比例達百分之八十一點七,其中,百分之四點六、總共約一百萬的歐盟小學生,上兩種外文課。
小學生上外文課比例最高的國家是盧森堡、塞浦路斯、奧地利及馬爾他四國,都達百分之百,小學開始學外文是這四個國家的教育政策,盧森堡還有八成三的小學生會學第二外語;此外,克羅埃西亞、義大利、西班牙小學生上外文課的比例都超過九成九。
比例最低的國家是葡萄牙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二、比利時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一,及斯洛維尼亞的百分之四十點八。
歐盟廿八個會員國共使用廿四種語言,英語是最多小學生選擇的外文課,達百分之七十七點一,其次是德文,包括在法國、義大利、波蘭、捷克、克羅埃西亞、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八個國家,德文都是小學生選擇的第二外語。
比利時和盧森堡則是例外,盧森堡小學生最愛上的外文是德語,其次是法文。比利時因同時分為荷語區與法語區,互視對方為外國語,因此荷語與法語成為小學生最常上的兩大外國語。
※ 相關報導:
* 公費留學變革 明年起只補助攻讀博士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18487
為了集中資源培育高階人才,教育部將從明年起變更公費留學的遊戲規則,除了藝術、建築學群及弱勢生外,其他人將限制攻讀博士學位,但可先自費讀碩士,之後再以公費攻讀博士。
苦練發音 用愛溝通 聽障師獲師鐸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6000381-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26日 胡清暉/台北報導
「絕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台中市立新國中輔導主任林姉瑤,從小因為聽力障礙經常被同學欺負,還被譏笑「妳聽不到,來上學幹嘛」,甚至被老師當成人球踢來踢去,讓她立志當老師,迄今已投入輔導、特教17年,用愛和同理心輔導學生,獲得師鐸獎肯定。
林姉瑤 同理心輔導學生
今年師鐸獎昨天頒獎,共表揚72名師鐸獎、13名教育奉獻獎,以及240名服務滿40年的資深優良教師。
獲獎的林姉瑤,3歲被診斷出重度聽障,在特殊教育仍不普及的年代,她在普通班和一般生一起上課。她回想,國小老師很少針對她的聽力障礙問題給予協助,曾經被老師放棄過,同學還譏笑她、拉她頭髮、拿鉛筆刺她鼻子,因此,國小時經常轉學,直到小五戴上助聽器後才改善。
林姉瑤指出,不愉快的求學經歷讓她立志當老師,並苦練發音。不過,聽障者當老師需要克服許多狀況,只要一個孩子的嘴巴在動,就必須馬上看著他的嘴型,同時,她在上課時,有些學生故意模仿她有捲舌且鼻音較重的口音,或者裝作聽不見她的提問,也曾被同事告知「妳的聲音不好聽,不要再用廣播講話了」,她都坦然面對,用耐心去溝通。
姜青慧 把愛留給偏鄉兒
此外,30歲的嘉義縣仁和國小老師姜青慧,是今年師鐸獎最年輕的得主,她是公費師培生,畢業分發到偏鄉學校,在4年任滿後,她放棄調到都市的機會,選擇留在山上,持續推廣閱讀、讀報教育,並輔導學生李伊婷成為首位新住民子女的總統教育獎得主。
仁和國小地近阿里山,國小加幼兒園的學生只有20人,距離最近的便利商店開車要40分鐘,沒有第四台,三台的訊號也不好。
「都市有很多優秀的老師,不差我一個!」姜青慧說,偏鄉學校最欠缺的是老師,有些班級幾乎年年換導師,但她從小一帶到小六,更把孩子的語文學力程度提升超過嘉義縣學童平均表現。
她指出,學生家長多半是農夫,也有很多是單親、低收入、新住民家庭,而且同儕刺激較少,但孩子的資質並不差,每班只有3、4人,更適合進行差異化教學。
在山上任教的8年,姜青慧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同樣在仁和國小任教的黃冠傑,共同奉獻給偏鄉教育,2人打算明年結婚,屆時邀請全校孩子當花童。(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老師的少女時代 學生好驚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6000518-260107
一點都不像老師!嘉義市精忠國小25日舉辦敬師感恩活動,校長盧淑娟及全校老師小時候照片大曝光,讓小朋友猜一猜、連連看,謎底揭曉時,小朋友笑哈哈驚呼「哪會安ㄋㄟ,一點都不像」,師生開心過教師節。
◆ 老師們 你想留給下一代什麼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13009
聯合報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2015-09-27
前天,幾名國三烘焙職群的孩子,拿著麵包及月餅來我家,祝我中秋節及教師節快樂。還撒嬌的說,我退休後,大家想死我了。我抱著他們說:太幸福了,還誇他們做的餅,一定跟他們一樣甜蜜蜜。
他們走後,我丈夫很感慨的說:當老師真棒,即使退休了,只要你是認真的,學生永遠會記得你。他一說,我便想起了我的老師們…
民國六十年,在八卦山上的一個小學校。下課時,一名高瘦的廖文海老師拿出藥膏,仔細地擠出一小點在手指上,幾名有瘌痢頭的乖乖站著,老師在頭上畫圈圈的擦藥,擦完一個,他再叫另一個…,那是我國小四年級的印象—老師像爸爸,都不怕髒。
「校長給我回信了」,也是民國六十年,小學來了新校長賴家雹先生,他努力推國語文教育,平日常辦查字典、作文等比賽;到了暑假,他還要求每一個孩子寫信給他,他答應會一一回信,還會挑出第一名,送整年的國語日報。
爸爸說全校一千多名學生,就算只有中高年級寫,也有六百名,他怎麼可能封封回信;但我們乖乖寫信,他竟也一一回信,那是我們人生第一回收到寫給自己的信,開學後大家都互相交換觀看校長的回信。
那時我對老師的感覺是:說話算話,但要回那麼多信,一定很累。
六十三年,同樣的鄉鎮,夜幕低垂,農家早睡,寧靜村莊只傳來蟲鳴唧唧。此時有二部摩托車「噗噗噗」在村莊響起,父母驚覺立即起身叫醒孩子:「快!快!快!他們來了」,孩子顧不得睡眼惺忪,立即起床一屁股坐在書桌前,隨手拿起一本書翻閱,父母也在客廳坐著,等到摩托車聲響遠了,大家才鬆一口氣,進房睡覺。
那是我國中時景象,陳文彥校長讓教務主任陳健鏘載著,訓導主任簡顯經騎另一部,穿梭在村莊中,突擊檢查孩子有沒有用功讀書。若太早睡,不但孩子被叫起來訓一頓,父母也要跟著聽訓。那時對老師的印象,套一句現代用語就是:真的很「機車」。
國中畢業典禮那天,導師黃秀桃在公車站當著許多人的面不屑的說:李枝桃只配讀南投高商。當時我惡狠狠地瞪著她說:「我不但會讀高中,還會讀大學,然後回來當你同事。」
幾年後,我實現我的放話,當我得意地找導師時,她驕傲地告訴我,用激將法果真有用。然後她開始說,我國中的跩樣,任憑老師鼓勵再三,依然當拒絕聯考的小女生,沒辦法下,只好重重給我一擊。
「若你沒回來找我,我可能要承受你無止境的怨恨。」原來,一直對我觀察入微,最了解我的是我的導師,那時我對老師的想法是:能了解孩子且能找到正確方法幫助孩子的人。
「若沒有張秀珍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我」,前些時候同學阿惠說要找國中的國文老師,想親自向她說謝謝。她說自幼家境困難,國中畢業無法繼續升學,但她想讀書;張老師知道後,建議她讀夜校,然後向校長建議找她回來幫忙,讓她半工半讀完成高職學業。她說當時校長十分嚴格,不准人提早走,山上的客運車又常不準時,因此月考時,總格外緊張。
張老師總會故意找理由掩護她先走,對照嚴格的校長,張老師的仁慈,讓她特別感激。我說校長能找出經費讓你回去打工,解決你就學困難,也算是有心,阿惠點頭感慨的說:「老師就是能對學生伸出援手的人,我們那時候的老師都特別仁慈」。
教育的路上,常有人說我有愛心;想想,或許是經歷過叛逆年代,對孩子特有感覺,但更或許是成長在那樣年代中,遇到了那些老師,我僅僅只是體現他們給我的教育罷了!
再想想,他們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展現,我們這一代呢?我們將留下甚麼精神呢?
◆ 教育視導窮忙 逼退多少老師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11296
聯合報 陳招池/國小校長(苗縣頭份)2015-09-26
這是很離譜的現象,一年當中,有數百個教育視導,都需要建置網站和做書面資料,搞到學校人仰馬翻,最後造成大量校長、主任、老師因厭倦、窮忙而提早退休。
為此,宜蘭縣政府首發第一槍拒絕,其他綠營縣市紛紛表態支持。其實,始作俑者,當屬換黨執政,扁政府以新人新政之姿,大力倡導教改,以績效導向為訴求,處處講求競爭與成效,制定許多考核與評鑑辦法,來管控教育品質;馬政府執政,不減反增,上級看到堆積如山的資料,龍心大喜。績效卓不卓著不敢講,但要生出這麼多東西,絕對是榨乾行政人員的心血換來的。
若說這代價有實質的意義在,相信工作再辛苦、再勞累,大家都會義無反顧做下去;事實恰恰相反,教育績效與統合視導不能等量齊觀;訪視與評鑑頻仍,已到走火入魔地步,不管前面是懸崖或峭壁,只許往前衝。縣市政府也看到兵疲馬憊,但為了爭取更多經費,不敢懸崖勒馬,只好繼續操下去。
今年縣府要我們提出輔導團績優評比,心想:「有必要多此一舉嗎?我們團員年資都是超過十年以上,從建構教學走到現在,已被公認最佳輔導團,大家憑著一本初衷與熱血,不斷地為縣內老師注入活水,這是我們心甘情願要承擔的額外工作。」此次卻因資料不夠豐富而敗陣下來,重挫團隊士氣,績優團儼然成為「積憂團」。
教育部表示已檢討改進,減少評鑑訪視的次數,但多如牛毛的項目沒刪減,等於把分散壓力集中化,反而更力不從心。
物極必反,宜蘭縣政府公然抗拒教育部的統合視導,我認為反對有理,否則光憑基層狗吠火車似的吶喊,如何撼動大樹?這些年來,我們委實做太多與提升教育品質無關的評鑑工作,現在只想靜下心來好好修練功夫,好好觀察學生是怎麼蛻變與成長。
臉書創辦人:「我與習主席講中文!」
http://udn.com/news/story/8299/1210252
世界日報 記者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2015-09-26
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23日出席在西雅圖登場的第八屆中美網路論壇,活動告一段落,他隨即在個人臉書專頁,貼出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的照片,還發文表示,這是自己首次全程以外語(中文)跟世界級領袖對話,他還提到這對自己是一項有意義的「個人里程碑」。
祖克柏23日晚間貼文提到,與習近平及其他領袖們會面,他引以為榮。不過,祖克柏並沒有說明他與習近平的對話內容。
祖克柏這篇貼文,從23日晚9時46分貼出後,短短不到24小時,已有11萬2000個讚,此外還有約4000個臉友熱情留言。其中大部分網友都對祖克柏讚譽有加,也有網友詢問,「是否有當面問習主席,何時開放臉書在中國使用?」
祖克柏「秀」中文,已經多次成為他的個人臉書專頁熱門話題,從去年十月他到北京清華大學,以中文發表演講後,今年2月份中國農曆新年前,又以中文祝大家「洋洋得意」。
他透露自己學中文的原因,是因另一半是華人,太太在家說中文,因太太的奶奶只會說中文,祖克柏想和她們交流,因此開始學中文。
此外,他曾強調,學中文是因為想學習中華文化,中國是偉大的國家,他要藉學習語言來幫助自己學習。
◆ 美學中文 歐巴馬推「百萬強計畫」
http://udn.com/news/story/8299/1211680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5-09-26
美國總統歐巴馬25日在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聯合記者會上宣布「百萬強計畫」,設定2020年有一百萬名美國學生學中文的目標;百萬這個數字看似很大,但實際只占全美學生人數的2%。
歐巴馬表示,「如果國家之間在今後會有更多合作,那麼學習對方的語言,是真正互相了解的一個開始。」
「外交政策」雜誌報導,歐巴馬2009年11月宣布「十萬強計畫」,希望2014年有十萬美國學生到中國求學,這個目標當時似乎定得有些太高。
2008年到2009學年,僅有1萬3674名美國學生到中國念書,但隨後五年,數字明顯穩定升高;在私人捐款和中國政府獎學金的支持下,美國務卿柯瑞去年7月宣布「十萬強計畫」目標已經達成。
2015年秋季註冊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中的小學和中學生人數為5500萬。「十萬強基金」的高級副總裁和執行長譚納在寫給「外交政策」的一封郵件中指出,「估計約有3億到4億的中國學生在學英文,然而僅有20萬美國學生學中文,我們必須縮小這個差距。」
◆ 台灣之光! 政大IMBA團隊獲2015霍特獎首獎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4386
聯合報 綜合報導 2015-09-27
由國立政治大學IMBA(商學院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四位同學組成的IMPCT團隊,於台灣時間9月27日贏得全球最大個案競賽──霍特獎全球冠軍,並由該獎項創辦人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手中,接下冠軍獎盃及首獎美金100萬元(約合台幣3,300萬元)獎金,亦為霍特獎創辦以來首支贏得冠軍的台灣團隊。
全球最大的學生個案競賽霍特獎(Hult Prize)亦有「商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美稱,該獎項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基金會附屬機構柯林頓全球計畫(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於2009年發起,希望透過社會企業的方式解決全球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本屆霍特獎的主題為「幼兒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為回應主題,由IMBA四位同學,來自台灣的陳安穠、宏都拉斯的潘方砥(Juan Diego Prudot)、加拿大的史泰勒(Taylor Scobbie),以及薩爾瓦多的艾安禮(Andres Escobar)組成的IMPCT團隊,提出獨創的「教育投資平台」概念,並於決賽中擊敗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美國坦帕大學(University of Tampa)等國際名校,為台灣奪下第一個霍特獎冠軍。
今年的霍特獎特別邀請到2006年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前澳大利亞總理茱莉亞.古拉德(Julia Grillard)、蘇丹裔英國企業家莫.伊布拉欣(Mo Ibrahim)以及One Laptop per Child(OLPC)主席查理斯.肯恩(Charles Kane)等4位重量級評審。最終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宣布2015年霍特獎得主為來自政大的IMPAC團隊。柯林頓表示,IMPCT團隊看到了貧民窟兒童們面臨的惡劣教育環境,發想出「教育投資平台」的概念,讓世界各地的投資人只要有心,皆可透過此平台發揮影響力來投資,這筆經費將持續投注於改善貧民地區兒童的教育品質,並利用社區互助的方式永續經營下去,此正是IMPCT團隊得獎的原因。
IMPCT團隊表示,教育投資平台的目的,就是要幫貧民窟的學校找到財務資本、知識資本、人力資源,以提供優質的教育給世界上最貧困居民。同時,透過投資學校的過程,企業或者個人不僅得到的是具有社會公益性的資本回饋,更能與學校凝聚情感,透過平台互動式的交流,這樣雙贏的回饋更能激發大眾的善心善舉,進而投資更多學校,讓教育也能在貧民窟地區普及。目前IMPCT團隊已經在薩爾瓦多首都附近的Antiguo Cuscatlan市La Cuchilla社區,創建首間學齡前教育中心,證實了該計畫並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確實能有效解決貧困兒童教育的成功實例。IMPCT以中南美洲為發展的起點,預計有500個教育中心,遍佈中南美洲22個主要城市附近。亞洲部份會自2016年開始,計畫在台灣偏鄉地區以及柬埔寨和菲律賓等地規劃偏鄉地區幼兒早期教育。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暨IMBA執行長陳春龍表示,4位IMBA同學自2014年校內決賽中脫穎而出,一路過關斬將至杜拜區域的決賽,途中雖然一度落敗失去晉級資格,然而同學們越挫越勇,回首台灣重新出發,終於成為首個奪下霍特獎冠軍的台灣隊伍,政大IMBA自成立以來致力於培育國際化的人才,如今同學們於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全體政大商學院與有榮焉。
小檔案/霍特獎(Hult Prize)
由霍特國際商學院校友阿什卡(Ahmad Ashkar)於2009年創立,得到霍特家族以及柯林頓基金會的資助。成立至今共舉辦過四屆霍特獎,共吸引超過2.4萬名高等商學菁英學生參與,旨在解決全球最緊迫的問題,為全球最大聚焦於社會福祉的學生競賽。
參考網址:www.hultprize.org
小檔案/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霍特是世界最具國際性的商學院,透過其遍布全球的六個校區,波士頓、舊金山、倫敦、迪拜、上海和聖堡羅舉辦地區競賽,為霍特獎提供支持。該商學院提供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碩士和學士學位課程。
參考網址:http://www.hult.edu/
灰「熊」厲害 他醬油拌飯養5留美博士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4712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2015-09-28
近20年來,台灣高教的普及與開放,造就「博士滿街跑」現象,但在經濟拮据的民國50、60年代,對一般家庭來說,能培養一個洋博士就很不容易了,熊智銳夫婦卻在醬油拌飯的日子裡,教出5個留美博士。
90歲的熊智銳今年更考上文大中文所博士班,是全台數一數二的高齡博士生。
5個孩子裡,4位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浙江大學和台灣大學的教授,一位在美國的電腦公司擔任總裁。若再加上女婿、媳婦、孫子,博士已多達10個。若熊智銳順利拿到博士,就會是熊家三代中的第11個博士,也可能改寫金氏紀錄,成為世界上得到博士時年齡最大的人。
熊智銳夫婦在大陸就相識,民國38年一同逃難來台,攜手共度人生中的艱苦困頓、喜悅榮耀。熊智銳憶起60幾年前那場婚禮,「我們連請人家喝喜酒的錢都沒有,只找了幾個朋友當見證人簽字。」
熊智銳回憶,剛結婚沒工作,透過朋友介紹,他跟妻子在台北走路送報紙、收報費,走一整天,在鐵皮房的地上睡了一年,「每星期可以吃一碗油豆腐細粉就很滿足了。」幾年後舉家遷居中台灣,王廷蘭也到國小任教,熊智銳在南投日月潭國小當校長,後來進台灣省教育廳任職到退休。「大頭大頭下雨不愁」的童謠就出自他手。
王廷蘭10年前因病過世。病重時她對熊智銳說:好想把1300多字的李陵「答蘇武書」好好背完,不然會來不及,妻子的好學,也深深影響了熊智銳未來的人生,夫婦還陸續在海峽兩岸設立了多個清寒獎學金。
儘管稱了教書的意,物質生活依舊匱乏。熊智銳說,二女兒讀高中時,有次鞋子壞了一隻卻沒錢買新鞋,只好穿著兩隻不同顏色的鞋子上學。他調到日月潭任職時,全家吃了好一陣子的醬油拌飯,常向朋友借錢繳孩子學費。
一般老師及校長的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成績,但熊智銳夫婦反而更重視孩子的生活教育。熊智銳說,父母的身教很重要,夫婦回家看書,孩子就跟著看,他們從不大聲說話,答應孩子的事也一定做到,「做人要像人,窮並不可恥,說話做事不像人才會被人看不起。」
熊智銳說,夫妻從未因考試不好責怪孩子,也從不管孩子考幾分,只管提供孩子適當的讀書環境。他只會提醒孩子,在台灣無依無靠,無田地房屋財產,只有靠自己,小時候好好讀書,長大後認真做事,將來才有希望。長大後,孩子讀什麼組、考什麼大學、選什麼科系,夫妻也從不過問。
熊智銳說, 兒子叛離性很強,讀台大時,在校內貼海報抗議髮禁,被記了兩大過,他沒罵孩子一句,反而支持孩子參與學生運動、關心社會,「不要死讀書,讀書不是唯一的道路,分數不代表一切!」
熊智銳強調,教育孩子「千萬別對孩子講大道理」,而要從「生活習慣」教起,尤其「對父母要有禮貌」。此外,家事不是爸媽的事,而是「全家人的事」,且男女平等,大家都要分擔。不能溺愛,也不要跟別人比較,讓孩子從小自己管理自己。
◆ 博士滿門/熊秉荃:老父打skype給我 超震驚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4714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2015-09-28
熊家第二代熊秉荃是台大社工系教授,排行老么。熊秉荃說,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為了籌五個孩子的學費,兼好幾份差,每晚都在寫稿。母親教導孩子的生活習慣及做人處事,管教嚴格,有時沒達到要求,母親準備打她時,父親會立刻跳出來「拯救」她,騎腳踏車載她出去晃晃,「父親就像是我的救兵!」
熊秉荃表示,父母對孩子的課業、成績沒有特別要求,只有遇到聯考等重要考試時,會要求其他家人配合作息。「成績不好不會責罵,成績好也不會鼓勵」,因為哥哥姊姊都很優秀,導致家裡有一種氛圍:「成績好是常態,做到該做到的是應該的,但必須持續為下一個目標努力。」
熊秉荃回憶,由於父親在教育界工作,從小家裡就有很多教育廳出版的系列童書,她跟哥哥姊姊放學回家後,都會看這些童書。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影響了她現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很重視孩子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
對於父親以90歲高齡考上博士班,熊秉荃深感佩服,也希望父親可以把博士班念完。
熊秉荃說,父親一直是個好學、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而且現在學習需要電腦打字、上網查資料,對父親來說是一大難事,但父親為了寫碩士論文,主動報名上電腦課,努力學習。
「有一次突然接到父親寄給我的電子郵件,甚至用skype打電話給我,都非常震驚!」熊秉荃說,真的很佩服父親持續摸索的毅力。
熊秉荃說,父親很喜歡吃巧克力,但自制力很強,一天只吃一顆,平時的飲食跟生活作息也都很規律,「父親把自己的照顧得很好,真的是孩子的福氣!」
※ 相關報導:
* 博士滿門/第三代「熊仔」:李白也玩饒舌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4713
熊家第三代「熊仔」熊信寬,不僅是台大電機研究所的高材生,更是台灣嘻哈界新星。熊仔說,爺爺熊智銳從小買童書給他看,爸爸規定每周背一篇古文觀止,都培養了他的文學底子,押韻完全難不倒他,爺爺的碩論研究李白,「饒舌其實就是李白在玩的東西」,常跟爺爺討論、分享創作。
....身為家中獨生子,熊仔的父母是台大退休教授,對他管教甚嚴,光國中就換了三所。國小、國中時,爸爸規定每周要背一篇古文觀止,每周日早上驗收,「背得出來給我100元,背不出來就挨一頓打!」爺爺也常跟他玩猜字謎、對對聯等文字遊戲,長大發現對寫歌挺有用,對音韻的運用、對仗很有幫助。
◆ 泰安國小學童學噴畫 水泥牆活起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14429
聯合報 記者宋柏誼/后里報導 2015-09-28
迷你的后里區泰安國小校園最近多采多姿,牆面出現蜂鳥、蝴蝶等彩繪,利用塗鴉的噴漆藝術讓學生感覺就像在森林上課;這是大葉大學的師生藝術團隊發起,幫小朋友設計噴畫課程,與小朋友一起拿噴漆把學校舊牆面改裝,體驗「處處是藝術」概念。
由大葉大學教授陳易村帶領「逃亡計畫街頭藝術工作團隊」共同進行牆面彩繪,為綠意盎然的校園增添鮮豔色彩,很多小學生平常也愛塗鴉,參與構圖到完成、學習創意,都說:「好有趣喔!」
陳易村說,牆面的塗鴉藝術與學校安排的美術課程截然不同,有點像在玩遊戲,沒有成績好壞之分,但可讓學生加深愛護校園觀念;透過大家一起動手畫畫,原本枯燥無「色」的水泥牆面頓時活了起來,學生置身其中更有感情,也能提升美學觀念。
「上課越來越有趣!」六年級的劉同學說,看著大哥哥們拿噴槍,變魔術般畫出絢麗的蜂鳥,還有如蝴蝶似的櫻花花瓣,覺得校園變得很漂亮。
◆ 喜獲「霍特獎」…陳安穠:一美元改變世界
http://udn.com/news/story/8679/1214662
聯合報 中央社/紐約廿六日電 2015-09-28
政大四名不同國籍研究生組成「IMPCT」團隊擊敗全球勁敵,獲柯林頓基金會頒發「霍特獎」,獎金百萬美元。來自台灣的陳安穠相信,網路募資學齡前教育方案可嘉惠許多需要的人,改變世界。
陳安穠說,除了在薩爾瓦多首都附近的Antiguo Cuscatlan市La Cuchilla社區創建首間學齡前教育中心外,短期內也會在尼加拉瓜成立類似中心,同時將在台灣推動「族語保母計畫」,協助原住民及偏遠山區解決貧困幼兒教育問題。
當初團隊成員發現,薩、宏兩國貧民窟學齡前孩童,通常由社區阿姨以每天一美元費用幫忙照顧,但鐵皮圍起的空間相當簡陋,孩童甚至蹲在積水處如廁,教室也沒日光燈,激發團隊構想設立「教育投資平台」。
她說,找出急需建學的貧民窟後,再將整建計畫放在平台上,包括地點、學生人數、經營現況及財務報表都透明公開,由民眾自行決定投資與否,並可取得部分股分成為學校合夥人;透過實際運作產生盈餘,讓學校永續經營。
陳安穠強調,獲得「霍特獎」肯定,更加印證了當初四人的構想及目標可以付諸實現,更相信低成本、大收益的成功實例,可以在全球各地有需要的地方一再被複製推動,估計類似幼兒中心成本約一萬美元。
至於如何運用這次百萬美元獎金,陳安穠難掩心中興奮之情,強調四人會商議後再決定。
陳安穠、宏都拉斯的潘方砥、加拿大的史泰勒以及薩爾瓦多的艾安禮四人,均為政大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IMBA)研究生,其中陳安穠、史泰勒還在學。
教師節/教師這一行 請讓專業留下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14614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2015-09-28
今天是我們的教師節。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一九九四年以來,每年十月五日是「全球教師節」(World Teachers' Day),其目標是爭取各國政府及民間對於教師工作的支持,以確認下一代人才素質的保證。因此,教師節的涵義不只在於彰顯一般人對教師作育人才貢獻的理解與感恩,更重要是提升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與敬業精神。因此,目前全球超過一百多個國家每年十月都會慶祝全球教師節,更有超過數十個國家,從阿富汗、希臘、印度、捷克、美國,到兩岸四地、韓國與馬來西亞等,都各自設有教師節。
西方國家的「教僕」是教師的前身,是過去有錢人或貴族教養下一代而聘請的家庭教師。一直到了十八、九世紀,新興民族國家為了透過公共稅收,辦理公共免費教育,才開始開設師範校院,教師行業才開始具有專業訓練與資格;但任教者多來自中下階層,社會地位普遍不高,迄今也非年輕人的首選行業。因此,全球教師節的成立,多少與希望凸顯教師的社會貢獻有關。
二○一二年十一月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的「學習曲線:各國教育表現之啟示」報告指出,分析四十個國家中的六十項認知技巧與教育成就綜合指標,名列前茅的芬蘭與南韓教育制度完全不同,但都很重視教師素質,尤其從師資素質與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造就高教育成就。
相對於西方社會,東亞地區的教師仍具崇高社會地位,教師素質也頗具競爭力,尤其在台灣,基於社會地位高、假期長、有保障等誘因,中小學教師職業始終是文科大學畢業生的最愛,也占了全國專業人員中的四成左右,屬台灣專業人才的重要成員。
然而,從廿多年前教改政策實施師資多元化之後產生流浪教師問題,教師會與家長會成立之後的校園生態改變,「校園零體罰」與常態編班政策的衝擊,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入學等爭議,教育視導和評鑑次數的影響,到最近宜蘭縣等要求學校與教師團體明訂工時、寒暑假到校天數等「勞動條件」,都可看出教師行業在國內已發生巨大改變。尤其網路時代到來,一方面是電子書、翻轉教室等教育革新的提倡,直升機父母增加,品格教育受忽略,另一方面又因少子女化、新移民子女與隔代教養所帶來的衝擊,中小學教師行業其實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慶祝教師節之餘,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教師專業自主機制,避免校園遭受不合理的行政與民粹干擾,並讓不適任教師得以轉任,下一代教育品質得以確保。
※ 相關報導:
* 感念師恩/謝謝她們的關懷
http://udn.com/news/story/7272/1214036
聯合報 Yoko(台北市) 2015-09-28
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和睦,父母經常為錢吵架,吵到最後就把矛頭指向年幼的我,把我視為他們奉子成婚的罪魁禍首;身為獨生女,我無人能傾訴,只好躲在房間默默哭泣,長大後性格益發孤僻。
....現在,我的工作需要面對人群,偶爾還要上台講話,這是年輕時的我完全不敢想像的。每每從新聞報導中看到逝去的年輕生命,總使我想起年輕時悲觀困惑、找不到出口的自己;若沒有劉老師的關懷和曾姊的引導,真不敢想像自己現在會身在何處。記得當年首次踏入諮商中心時,看到海報上有這麼一席話:「有時微小的善意,便能帶給需要的人一絲光亮;有時拉自己一把,就是邁向改變的開始。」我一直牢牢記著。
◆ 聯合/失落的高三學習 會讓高中教育坍塌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2146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09-28
多個教育團體發起連署,要求學測延後至五、六月舉行,以顧及高中三年完整學習,並要求入學制度朝「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調整;由於台大校長楊泮池等上百名大學教授參與連署,備受矚目。這項呼籲不僅再度掀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爭辯,也掀開高三學習名存實亡的窘境。
目前大學入學制度的設計期程,讓三年制的高中快要變成「二年制」了。學測在高三寒假前後舉行,範圍只包括高一、高二課程;高三生上學期拚學測,下學期忙甄選,高三課往往有名無實。俟甄選放榜,上榜者根本無心於課堂,落榜或不滿意者則轉攻指考,形成「一個教室,兩個世界」的景象。越來越多學生只讀了兩年高中,就準備當大學新鮮人了。
教育部和大考中心、招聯會及各高中研議改善之道。短期方案,是讓大學各校系針對高三下成績太差的錄取生補救教學;中程方案,自民國一○七年起學測國、英加考高三上學期課程;長期改革,則包括學測是否延後到六月,是否和指考「兩試合一」等。最後的結論,應會在一○七年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完成升學制度調整公告,一一○年上路。
這波大考改革的戰火,明顯混雜著現實考量與觀念衝突的拉鋸。
首先,是少子化衝擊下的大學,利用制度優勢或招生策略爭搶學生。目前是「先甄選、後指考」,且甄選生名額逐年提高,有些大學擴大篩檢、甚至藉由面試時間等方式「卡住」學生,許多學生則不願忍受苦讀煎熬及指考風險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比起固守指考名額的台大,以甄選為主的清大在招生市場上顯得更具優勢,部分科系篩選門檻甚至超越台大。當頂尖大學招生已然如此,其他大學的生存競爭更是激烈。
其次,是社會對聯考制度的眷戀。多元入學制度一直無法排除多錢入學、期程繁複、階級固化、城鄉差距等質疑,因此,恢復聯考之聲也從未止息。這次大考改革連署,雖不否定繁星推薦照顧偏鄉弱勢的初衷,也同意個人申請能提供學生多元能力的表現機會,卻認為升學亂象頻傳就是「類聯考」的分發名額劇減所致,因此回頭主張「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
大學爭搶學生,具有爭排名、生存壓力的現實考量;家長對聯考的鄉愁,則反映社會對於多元公平與適性選才的觀念衝突。這些現實與觀念矛盾交錯的結果,也犧牲了孩子的多元適性和完整的高中教育。
例如,「甄選派」強調甄選生大學成績較好、休學比率較少,這固是事實;但該問的是,有些甄選生率爾休學,那麼備審資料對該系的認識、面試表現的熱情,難道都是假裝的?此外,學測與甄選程序掏空了高三的學習,又豈是多元適性之本意?又如,「指考派」批評「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阻斷偏鄉翻轉與弱勢翻身的機會,這是事實;但不論指考或甄選,皆是高社經地位學生佔盡優勢,這也是事實。而指考生海填志願,按落點分發,談不上多元適性;如果再唯成績是論,扭曲的就不只是高三的課程,而是整個高中的學習生涯了。
對許多甄選生來說,高三的課堂學習甚至連雞肋都談不上;對許多指考生而言,高三生涯則只剩下補習、複習、模擬考壓縮的片段講義。事實上,高三課程本來就是為了進大學的預備而設計,部分進階內容更提供提前修習大學課程之用。因此,學生棄高三課程如敝屣,卻在上大學後繼續進補習班,或到大學再作補救,根本是本末倒置。
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與探索,當然很理想,但這不應該是放牛吃草,而應納入課程規劃。例如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彈性學習與校訂課程規劃,的確存在這樣的空間。在此之前,站在教育立場,總不能告訴孩子,所謂課綱與課程只是雲端文書罷了。
失落的高三學習,會讓高中教育坍塌。不只高三課程,整個高中三年的完整學習,都不應被掏空。延後學測時間,不使三年制高中壓縮成二年制;甄選與指考比例平衡,以免窄化高中三年完整的多元學習。教育是本質面的樹人工程,甄試分發則是技術面的分流工作,如何避免技術壓倒本質,是改革的核心思維。
※ 相關報導:
* 別搞錯了!英文是語言,不只是個科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700062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27日 文/英文名師 尚恩 老師
從兒童美語、升學考試、英檢、出國留學,甚至到職場英文,英文可說是全台灣的家長和學生公認求學路上最重要的工具。也許不少家長有一樣的經驗,您的孩子在學習兒童美語時「應該」已經建立好的基礎,但為何到了國、高中英文成績卻不盡理想?從小補到大,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的英文程度差強人意?
除了環境,或許是大部分人對英文缺乏全盤的瞭解。事實上在台灣,除了職場英文真正講究應用之外,其他的英文最後還是會回歸「考試」的本質。而一談到考試,大家通常專注在「哪些會考」或「怎麼考」等問題上。不是考試不重要,而是大家鮮少關注不同的程度需要的能力有何不同以及如何銜接。或許我們可以透過小學、國中、高中的考試設計略知一二。
....語言要學好,必須先學好字彙、詞語,再到句子,最後才能到文章。大部分的孩子雖有兒童美語的基礎,但因缺少環境和學習趣味,最後慢慢就變得不喜歡背單字....
....要進入詞語和句子,需要瞭解單字的用法及文法,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閱讀。有非常多的單字,在字典上和文章中所表達的有所出入,透過文句學習用法比較自然,對造句有非常大的幫助。當然,如果能同時訓練文句的聽力和發音,除了能讓記憶效果更好,對聽力中的文句理解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提前學測 帶動高中完整教育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16690
聯合報 王道維/清華大學教授、賴和隆/中正高中教師 2015-09-29
隨著個人申請成為大學入學主流,很多高三生在推甄成功後就不再積極地參與高三課程,造成教學現場混亂。最近有教育團體提議將學測延後與指考合一。但此議明顯誤解這兩類考試的功能,也與去年已公布的高中新課綱設計之適性發展精神衝突。果若實行恐使台灣社會對於來勢洶洶的少子化與貧富差距問題更無以招架。
要一致地解決這些問題,重點在於如何使大學招生與高中教學有更緊密的連結。筆者認為學測時間應該提早至高二結束就實施才是正途,不僅減少對教學的干擾,也更能落實高中新課綱之設計理念。
台灣未來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少子化與老年化。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不能再單以考試來篩選學生,而是要藉由教育制度拉拔起每一位都成為可用的人才。教育部應在高中端投入更多資源於適性教學,藉由拔尖扶弱以提升整體的人口素質。這部分目前因為大考綁住教學而遠遠不足。
學測本意是檢驗高中基礎素養與能力,並作為加深、加廣或補救等適性課程選擇的依據。細究新課綱的設計,最適當的時間應是高二暑假,而甄試則參採高中三年所有在校表現(包含高三適性課程)。如此約有一年的時間讓高三生好好補救、加深或加廣地探索自己的興趣能力,這才算是高中三年的「完整學習」。
高中適性學習成果若能被採計於甄試,可以幫助大學甄選到探索動機更強、學習能力更好的學生(而非只是會考試者)。但大學應成立招生專職機構以發展更有效率與系統性的甄選辦法,建立長期追蹤的資料庫,以提高甄選的有效性及可信度。
在補習猖狂的今日,經濟弱勢的學生其實已難再憑大考翻身。若這些學生能在校內的課程得到適性學習的機會,再藉由各大學針對此族群的甄選計畫來綜合考量,我們才有機會改變過去入學制度對弱勢不公的窘境。
以新課綱中的選修課「程式設計」為例:由於非為大考科目且因其他考科的時間擠壓,學生沒有時間與動機好好學習演算法,因此程式相關課程難以開設。結果高三同學選擇資訊相關科系者如同盲選,反而浪費個人青春與國家資源。
當然,強化高中適性教學仍有不少技術面問題待克服,但此時再不改變就一定會後悔。從台灣社會未來發展與需求來看,學測若再延後等同於聯考復辟,必更壓縮適性學習空間。但將學測提前以落實新課綱精神會是帶動適性教學的重要契機,以建構真正適性而完整的高中教育。關心教育者需以更宏觀視野來作仔細的評估。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台中40所圖書館 20種開放時間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16406
台中市有40多所公立圖書館,但開放時間超過20種,有中午暫停開放,有的天黑就打烊,讓使用者昏頭。市府強調,將重新調整,明年起夜間將延長到晚間9點。
◆ 雙胞胎當禮生 祭孔20年不間斷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216451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5-09-29
昨天是教師節,台南孔廟祭孔大典清晨在孔廟舉辦,而台南市家長會聯合會則到孔廟「向孔子告狀」,指教育工會幹部藉著與學校簽署團協,爭取少數老師的福利,卻影響其他多數老師權益,要求工會自制;工會則表示是全家盟的誤解,絕對沒有爭取少數老師福利的情況。
祭孔大典昨天凌晨5點舉行,因杜鵑颱風來襲,飄著微雨,氣溫涼爽許多,往年佾生因為天氣太過炎熱,昏倒頻頻的情況,今年減少許多。
擔任典禮過程的禮生當中,雙胞胎兄弟林頌舜與林頌富,到今年剛好擔任禮生滿20年,當年參與時,2兄弟分別在台南市財政局與地政所任職,之後雖然兩人分別調往高雄與台中工作,每年春、秋2季祭孔,也一定請假返回台南,透早起床繼續禮生工作,20年沒有間斷。
當初是哥哥林頌舜先當禮生,覺得很有意義,能參與神聖的祭典,拉弟弟林頌富加入,林頌富開玩笑說,成大附工畢業,參加高考、成大測量工程研究所,和測量技師等考試,都一路順利,可能與擔任禮生有關。
「向孔子告狀」活動是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發起,昨天同步在全台各地孔廟進行,數十名台南家長聯合會成員上午前往孔廟前,舉布條向孔子抗議。該會前理事長林子雲表示,工會幹部不斷爭取減免上課時數,及不必導護等特權,卻影響到其他老師權益,且減免的時數要讓學校請代課老師,對多數優秀的老師不公。
台南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侯俊良則表示,工會與教育局早就達成協議,教育局每學年補助工會幹部每週60節處理會務公假,其他時數則由工會經費支付,希望家長聯合會不要藉此分化教師團體。
◆ 杜鵑亂祭孔 為何對老師祝福也少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16687
聯合報 錢得龍/國小校長(台中市)2015-09-29
今年教師節,許多祭孔活動因颱風而取消,祝福的聲音少了,卻多了抗議少數教師作為的負面消息,能無感慨?
兩千五百多年前,先師孔子帶著一群私塾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窮如顏淵,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孔老師不在乎他繳不出學費、送不出束脩,反而因他好學成材而大讚這個模範生。他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十幾年,勞頓奔波,晨昏濡沐,師生情同父子。孔子過世,學生為他服喪三年,還有墓旁結廬六年才離去的,留下中華思想與師道的典範,也是迄今全球老師的標竿。
同個世代慢個幾十年,西方希臘雅典,哲人蘇格拉底也帶著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一群門生,在衛城生活學習,學院漫步,探究詰辯,為西方知識奠基,塑造了學術殿堂師生交融的美麗畫面。
八年對日抗戰,北大、清大、南開等大學老師們,帶學生跟隨政府撤退,失了家庭父母,顛沛流離,師生餐風露宿,在昆明辦起了克難的西南聯大。老師扮起父母,一面關照流亡學生的身心生活,一面翻開課本、做起實驗,努力傳道授業。師生在艱難的環境下,猶然笙歌琅琅、絃頌不輟;抗戰、內戰時期,這樣情同親子的流亡師生不勝枚舉,還有許多子弟學校、遺族學校,老師兼保母,養育陪伴學生長大成人,為杏壇寫下可歌可泣的詩篇。
自己中小學時代,見過許多如父如母的老師:有師母過年買太子龍制服送到貧生同學家的,有老師「逼」貧生同學到家裡免費補習的,有老師默默為貧生家長住院湊錢募款的,有老師下班騎著破機車到海防眷屋挨家挨戶盯學生寫功課的,還見過導師憂疑單親老芋仔爸爸被謀財害命、而隻身奔赴台北兩間殯儀館停屍間找「家長」的。想起這些老師,不禁眼眶泛濕、心坎溫暖!
這是老師,他們沒有上班下班,沒有工時。他們給學生的,除了知識學習,還有父母般的生活輔導關心照顧;學生給老師的,則是一生的感念。師生關係是永遠的。學生不管成就多大、地位多高,老師還是老師。老師,是一種身分與志業,不是職業,更絕非勞工。
傳統老師是與「天地君親」同高度的,禮記說老師「雖詔於天子,無北面」,除了父母,也只有老師可免君臣之禮,臨朝「西席」賜坐,何等崇隆!老師,在中華台灣,不論職業聲望或工作優遇,均彰顯中華尊師敬學的傳統,絕大多數老師也都珍視這份福報。珍視中華師道,的確是可貴的教育資產。
至於少數老師為爭取蠅頭權益,寧願自況為受雇勞工,操持政治抗爭模式,雖可爭得一時短利,但罔顧觀瞻,導致師道蕩然,就令人痛心。
況且,若國家社會真以勞工階級相對待,絕非老師們所樂見,也絕非國家教育之福!
※ 相關報導:
* 百工百業謝恩師 風雨中奉熱茶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216348
「不畏風雨謝恩師!」宜蘭縣孝親尊師聯盟昨天舉辦教師節敬師奉茶活動,不畏颱風來襲照常舉行,有14組師生藉由奉茶儀式表達謝師的心意,氣氛感人溫馨。孝親聯盟也與宜蘭縣19所大學院校及高中職,簽署合作計畫備忘錄,將尊師品德推崇至校園。
◆ 波蘭夫妻迷中國 帶6女兒來留學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17017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9日電 2015-09-29
今年9月開學後,浙江寧波一學校來了一對波蘭夫妻留學生安德烈‧格洛斯(Andrzej Glos)和他的妻子葉夫根尼婭‧格洛斯(Evgeniya Glos)。他們還帶著六個女兒來寧波學漢語。學校工作人員回憶,開學報到那天,辦公室幾乎成了幼兒園。
中青網報導,安德烈在波蘭是一名軟件設計師,今年36歲,妻子葉夫根尼婭比他小3歲。
安德烈說,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要到那個國家去,透過各種交流,了解當地的文化,才有可能學好。雖然自己不太了解中國歷史,但是知道中國歷史很悠久,光是中藥就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因此他認為學漢語很重要,帶著自己的孩子過來,也讓自己的孩子學漢語,這是非常有用的東西。
據報導,安德烈六個女兒最大的10歲,最小的是一對僅11個月大的雙胞胎姊妹,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太一樣,他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平時不讓孩子接觸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他會花更多時間教孩子學畫畫、唱歌。
另據寧波晚報報導,在萬里學院國際學院,安德烈和葉夫根尼婭坐同桌。兩人相互學習,互相照顧。因為還沒有保母,開學兩周來,他們有時候一起來上課,但更多的時候,是輪流來上課。丈夫安德烈上得更多,晚上回到家,等小孩子都睡下了,再一邊教妻子一邊複習。
為什麼帶著一大家子到中國來留學?「中國的語言、文化、生活,一切都讓我很著迷。我妻子也曾在波蘭學習過六個月的漢語。我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就辭去工作來了。」曾經是電腦專家的安德烈笑著說:「我就是這麼隨興。」
在波蘭時,安德烈夫婦就對中國嚮往已久。喜愛中醫的他們,甚至買來書和材料自學拔罐和推拿。
陸生看台灣:缺乏國際觀、不了解大陸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19695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5-09-30
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四年,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對來台陸生調查,發現陸生對台灣學習環境滿意度高,但認為台灣民眾國際觀、對大陸的了解程度都不足;打開電視都是政治口水、少國際知識,也讓陸生不滿意。
因國立大學不能到大陸招生,調查顯示大陸家長多數對「老牌私校」比國立大學「有印象」;比起來台念學位的陸生,來台短期交換的陸生有更高的比率認為,來台交流有助於日後求職。
教改總體檢論壇今天發表「大陸學生來台學習滿意度調查」,訪問來台交換和念學位的751名陸生對台印象。調查發現,陸生對台灣學校的學習環境、教師素質高度肯定,滿意度近滿分;教學設施和系所開設課程等評價,在總分5分中,陸生多數都給4分以上。
但陸生對台灣民眾的國際意識、媒體專業、對大陸的了解程度等普遍不滿意,最不滿意的是「民眾對大陸的了解程度」,只給2.83分,其次是媒體的專業化(2.93)、民眾的國際意識(3.46),民眾對多元文化的接納程度則是3.92分。
周祝瑛說,陸生常反映台灣同學有些觀念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例如會問「你們那兒有計程車嗎?有高樓大廈嗎?廁所有門嗎?」甚至也有教授這樣問;陸生認為台灣人常出國旅遊,但對國際大勢卻掌握不足,打開電視都是政治口水,鮮少國際知識。
對調查結果,台大城鄉所陸生蔡博藝認為太片面。她說,四年前剛來台念大學時,確實常被問蠢問題,例如「樓高不高?」「是不是很窮?」但開放兩、三年後,同學對大陸有較深入認識,開始問她大陸城鄉差距、偏鄉教育問題等。另外,台北車站設祈禱室、歡迎穆斯林開齋節等,是大陸見不到的,顯示台灣有接納多元文化的胸襟。
教育部今天也公布103學年度首屆學士班畢業陸生滿意度調查,高達80%的陸生對在台學習及生活感到滿意;支持「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比率高達82.97%。有八成六陸生希望獎助學金、健保、工作許可等條件能比照外國學生,並解除三限六不政策。
教育部表示,累計到103學年度,有5881名陸生來台念學位,交換生則有2萬7030人。
◆ 手足之情/妹妹是我的偶像
http://udn.com/news/story/7272/1218217
聯合報 Summer(台南市)2015-09-30
透過越洋電話,聽到妹妹跟我分享她所輔導的孩子終於步上正軌,好替她開心。聽著她那不經意流露出欣慰和笑意的語氣,我發現,當年那個跟在我後頭哇哇大哭的小妮子,真的長大了。
和妹妹只差兩歲,這種差距最是尷尬。從小媽媽就告訴我:「妳是姊姊,要讓妹妹,當一個好榜樣。」但還是小孩的我哪聽得進去?突然多出一個妹妹,只感覺父母的愛被分割了,自是竭盡所能地故意欺負她,讓媽媽對我這個「姊姊」頭痛不已。
可是妹妹卻很溫柔,出生以來就對我百依百順。當我往前,她一定緊緊跟在後頭;如果我停下來了,她一定會等我。國中時,她甚至把作文題目「我的偶像」寫上我作為主角。
我常捫心自問「我真的是她的偶像嗎?」其實一點都不然。妹妹就讀大學時,選擇進入社教科系就讀,大一起就要到各個社福機構實習,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看在眼裡。
為了讓機構的長者得到最妥善照顧,沒有薪水的她常常加班,非得確認一切沒問題才敢離開。到監獄探訪時,看到有的受刑人媽媽帶著小孩,她的難過總是比她們還要多。和特教班的學生相處時,她為了孩子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而感動到無法自已。
很多時候,她面對的對象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相處和陪伴,而且很難馬上看到效果,甚至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看著她實習的種種,我告訴她,如果是我肯定做不來。但妹妹卻說:「不會呀,他們都好可愛,老人家雖然失去了記憶跟生活的能力,但當他們乖乖把一碗飯吃完,我就好滿足了。我知道我給了他們安全感。」
畢業後,她真的成為社工師。上班時和各個合作單位處理弱勢家庭和偏鄉孩子的問題,下班後再花時間到他們家中探訪。有時半夜遇到孩子需要協助,打電話到她的手機,她也會毫不遲疑地趕到現場。
曾幾何時,我的小妹妹竟已成爲那麼多孤苦孩子的依靠。她所擔任的工作和本身的成長,已經優秀到我不敢再認爲自己是她的偶像,因為妹妹早就讓我引以為傲。她擔任的工作,帶給社會真正的幫助,給予迷途孩子盼望。我的妹妹是社工師,她更是我的偶像!
國際化程度 台大落後星港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200039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02日 胡清暉/台北報導
新加坡國立大學今年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排名高居亞洲第一,但台大卻跌落至歷年最差,學者分析,關鍵之一在國際化程度;今年不管是新加坡大學還是香港大學,國際化評比都超過95分,然而,台大只有27.7分。
英語授課 比例偏低
根據台大這幾年觀察,通常是在國際連結評比項目表現較弱,從2011年迄今,在「International Outlook」指標,分別是29.2分、20.7分、24.6分、27.3分、27.5分、27.7分。
對比今年亞洲第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這項指標拿到96.2分,至於港大更高達99.5分的逼近滿分水準。
台大特聘教授黃慕萱分析,這項世界大學排名的國際化指標,主要分為國際教師、國際學生、國際論文,這方面台大確實落後星、港、大陸。
多位國內大學主管坦言,港、星由於歷史、殖民經驗、地理位置,國際化程度明顯優於台灣,且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反觀台灣許多大學在英語授課、使用原文書做教材的比例偏低,正因如此,近年愈來愈多學測70級分以上的優秀學生,選擇赴港、星念大學。
沒有錢 很難做交流
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說,國際交流需要實際走出去,或邀請對方走進來,沒錢的話,光靠打電話、寫e-mail,不可能達到真正國際化。
至於國內各大學外籍生人數,根據教育部統計,從95學年的2.7萬人持續增為103學年9.2萬人,比例從2%增為6.9%。
教育部國際司認為,台灣各大學外籍生人數在國際上算不錯,以韓國為例,在2011年之後呈現停滯,希望在2023年達到20萬外籍生、占整體大學生的5%。
產學合作 成大100分
至於產學合作、企業捐贈方面,國內分數最高的是成大100分,至於台大49.6分,分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相近。
成大校長蘇慧貞指出,成大已連續多年在產學合作指標都獲得滿分,然而,今年全球已有十多所大學的產學合作都達到滿分,其中包括中國石油大學等對岸大學,來自中央、省、國營事業的挹注,因此,國際的高教競爭很激烈,她希望台灣的政府、社會及企業能夠合作提升高教產業的能量。(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台灣低薪無力擋?沙國千萬挖角台大教授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24069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日前公布了2015-2016年的全球最佳大學排行報告,台大的排名掉到167名,是歷年來最差的。現在學校連教授都留不住,被沙烏地阿拉伯以年薪千萬挖走主力教授。
◆ 右眼近全盲 林羿君奪國際調酒亞軍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223612
聯合報 記者葉臻/楊梅報導 2015-10-02
永平工商觀光科調酒社學生林羿君,國中時罹患白內障,右眼幾近全盲,靠著僅剩的左眼視力,學習調酒,記憶空間、位置和力道,今年以最年輕參賽者之姿,「拋」得2015年新加坡國際調酒大賽花式女子組亞軍,並將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職業花式調酒大賽,要「讓全世界看到我的努力」。
林羿君說,國中時因為睫毛倒插問題動過手術,卻因此產生後遺症,從此右眼罹患白內障,「戴了1000多度的眼鏡,眼前還是白濛濛」,加上患有嚴重手汗,需要時常擦手,才能避免快速拿取東西時不會不穩。
從小就嚮往調酒師光環的林羿君,加入永平工商觀光科調酒社後,每天苦練調酒,靠著僅剩的左眼記憶空間、位置和力道,剛開始練習時,每天摔掉3、4個瓶子;為克服手汗問題,還將擦汗動作融入到花式中,擦汗擦得「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違和感。
苦練兩年後,她在今年跳級參加2015年新加坡國際調酒大賽「花式女子組」中,打敗來自韓國、菲律賓、芬蘭等國的高手,「拋」回亞軍;12日將以國手之姿,到日本橫濱「跳級」參加國際職業花式調酒大賽。林羿君說,「希望站上國際舞台,讓全世界看見我的努力」。
※ 相關報導:
* 12年國教週年 72%孩子壓力更大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0111
十二年國教政策實施已週年,剛創刊的雜誌《青春共和國》昨公布民調,七成二家長認為孩子壓力未減,甚至五成以上小孩不快樂;另,會後亦邀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反課綱學生、成淵高中高三生王品蓁等人,來場三代同堂對談,共同議論台灣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 中女中學生升旗脫裙抗議 爭取穿短褲上學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25012
今日有台中女中的學生,在升旗的時候跑到司令台前面,當著全校脫下裙子,露出運動褲,直呼女生穿短褲無罪,希望能爭取穿短褲上學。....對此,台中女中祕書王琇嫺表示,學生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學校相當尊重和包容,也不會對參與這次行動的同學,做任何處分。至於是否修改校規?秘書表示,因為修改校規會影響到學校全體,學校將會好好研議。
◆ 校園說故事 六旬嬤 聞名海線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23509
聯合報 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 2015-10-02
63歲的邱桂珍當初為陪孫子成長,主動爭取到學校說故事,意外開啟人生新舞台,她愈說愈流暢,成為知名的說故事「名嘴」,每周得要輪流到3所學校說故事,迄今近6年,「故事阿嬤」聞名海線。
邱桂珍早年開電子工廠,經營20年,退休後原本在家含飴弄孫,為培養孫子閱讀習慣,陪伴孫兒看書、說故事,等孫子升小學,她主動向學校爭取到校說故事,原本只想陪孫子伴讀,卻說出興趣和專長,每周受邀、輪流到后里、外埔、內埔國小說故事,還抽空到后里圖書館分享,深受小朋友喜愛。
邱桂珍的故事多半取材環境保護及生命教育繪本,她除自己製作投影片講解,並融入時事舉例;她說,「說故事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要刺激孩子思考,引導他們說出答案」,從中培養孩子同理心,學習尊重他人,也勇敢表達內心想法。
準備過程可不簡單,要把繪本內容融會貫通,融入時事,再製作投影片,練熟1個故事得花半個月;原本對電腦一竅不通,邱桂珍還特地花半年時間學電腦,以影片搭配提升說故事的品質。
邱桂珍因年紀大有胃食道逆流及鼻子過敏毛病,影響喉嚨發音,常說到一半發不出聲,為不影響說故事品質,她訓練丹田發音,她說:「不會因此放棄!說故事時很開心,這也是種社會責任。」
◆ 「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 高市圖人氣王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2390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5-10-02
台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你去過了嗎?「二○一五台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票選」昨揭曉結果,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等入選。這些圖書館將推薦給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名列「此生必去的一○○一所圖書館」,讓台灣圖書館在國際發光。
活動由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主辦,是國內首創的圖書館票選活動。由圖書館自行報名參加,吸引六十八間圖書館參選,票選期間為六月十日至九月卅日,採網路投票。
根據卅日票選截止時的網站顯示,十大圖書館依票數排名如下: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嘉義縣民雄鄉立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大東藝術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小港分館、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高雄文學館、國立台東大學圖書資訊館。
從建築到經營電子書皆創新概念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以五十二萬多票奪下人氣王寶座。民間經營、典藏兩萬冊飲食書、「小而美」的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拿下第二名,成為本次票選的大黑馬。首創廿四小時不打烊服務的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拿下第三名。
令人意外的是,以美麗綠建築蜚聲國際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以第十三名跌出榜外。
不過,票選揭曉後,網站與新聞稿皆取消排名與票數,僅列出十大圖書館。中華民國圖書館協會秘書長林巧敏指出,此舉是希望大家不要斤斤計較票數與排名。
前十名中,北部圖書館僅拿下三名,輸給拿下五名的南部圖書館,打破傳統文化資源「南不如北」的偏見。高雄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分館甚至包辦了三名。
林巧敏認為,此次票選結果有不少「遺珠」、「黑馬」,卻讓民眾認識知名度較低、卻很有經營特色的圖書館。
被高教無視的東南亞語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26029
聯合報 何景榮/新住民第二代、博士候選人(美國夏威夷)2015-10-03
我們為什麼輸南韓?因為台灣官民總是用狹隘的國際觀、落後的思維與慢好幾拍的腳步,來對待周遭的國家。
話說筆者於今年八月,於印尼最高學府國立印尼大學,與四十幾位韓籍、廿幾位日籍同學,一起從該校的高階印尼文班畢業(我是唯一的台灣人)。筆者想說在撰寫博士論文之際,幫政府單位從事印尼文通譯工作,也算學以致用。
返台後,才發現可謂困難重重。依據內政部移民署的「通譯人才資料庫管理運用作業規定」,通譯人才需參加民間團體辦理的通譯人才訓練,才能依法替政府單位從事口譯或筆譯工作。由於政府補助資金有限,通譯人才訓練課程,並不常開班;僧多粥少情況下,這類課程通常只保留給東南亞新移民配偶。
去電詢問內政部,對方答覆:「沒有上過訓練課程,就是不可以擔任政府的東南亞語言通譯!」筆者曾經替雲門舞集邀請的藝文團體,進行現場即時印尼文同步口譯;但是,每當藝文界與社運界前輩,詢問我為何不去協助法院、移民署或警察局執行通譯工作,只能苦笑以對。
筆者在台灣土生土長,受過完整的台灣教育,直到碩士畢業;如今卻被要求修習民間團體開設的「中文寫作」、「法學緒論」等基礎課程多不合理,光是看這些訓練課程的內容,名額又只分配給中文能力較差的新移民配偶,就知道政府當局與民間團體,先入為主地認定了「受過高等教育的台灣子弟,不會有說東南亞語言的能力」。
近日,看到行政院毛揆大張旗鼓地推動「新住民第二代培力計畫」;對於會說母語、自己培力自己,自費到印尼最高學府修習印尼文的新住民第二代,卻是不聞不問,還對我們貢獻自己的語言專長,設下了諸多限制。到底還有多少具備東南亞語言能力的新住民第二代,成為了不當政策下的受害者?
每當筆者與在印尼認識的南韓同學聊天時,他們總是對我有一個來自印尼的母親,以及台灣為數眾多的東南亞人口羨慕不已,認為這是與國際接軌、向東南亞各國投資與發展的最佳媒介,也是台灣在國際化上能贏過南韓的先天優勢。然而,當他們聽到台灣官方比南韓慢上好幾拍的政策方針,以及民間還停留在「東南亞人很落後」的刻板思維時,卻也掩飾不住臉上的驚訝表情。
殊不知,在官方與民間的通力合作下,在柬埔寨各地都可以看到南韓政府資助的重大建設案、韓僑所聚集的大規模新市鎮,以及隨風飄揚的太極旗。南韓的高等院校不但早就成立了印尼語系,每年還送八十名以上的優秀大學生,到國立印尼大學學習印尼文;畢業後直接到韓資在東南亞的大企業上班,前程似錦。
我們呢?不要說印尼文系了,就連經過印尼認證的合格印尼文教師都沒有,大學院校連印尼文課程都開不出來!說穿了,就是在台灣官方與民間的認知裡,「落後的東南亞語言」與「高等的大學教育」根本就連不在一起!
看著台灣各大留言板裡,網路鄉民對南韓的仇視與謾罵,以及對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的歧視與羞辱,我不禁要問: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有多落後嗎?
※ 相關報導:
* 非洲來的王語嫣 毒舌網友:讓「段譽哭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0/1226761
....王語嫣被微博網友封為「非洲學霸」,揚子晚報報導,因其姓名與小說天龍八部的女主角撞名,網友不斷放大檢視她的外型,「應該是非洲霸王吧?」、「段譽如何是好?」
....王語嫣四年前拿到獎學金,就到蘇州大學學中文,之前完全沒有中文基礎,短短一年內就通過漢語五級檢定,一般人至少需花兩年,2014年獲碩士學位回國擔任中文教師,今年,再到蘇州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
談起和著名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美女主角撞名,王語嫣笑說,「當時漢語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很多中國名字又解釋了涵義,我覺得『語嫣』這個名字很雅,『語笑嫣然』,好聽又好發音,就挑了它」。
◆ 奇才太難尋 崆峒武術恐「絕後」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227449
聯合報 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 2015-10-04
武俠小說裡知名的崆峒派,現因老武師相繼過世,加上武術傳繼青黃不接,且掌門人需精練八門功夫、學全一百一十八種剛柔套路,武林「奇才」難覓,讓崆峒武術陷入傳承危機。
崆峒武術始創於甘肅平涼市的崆峒山,屬道教文化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中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第一代掌門人唐朝甘肅人飛虹子,因吸收敦煌等地舞蹈精神,形成崆峒派重要高深武功「花架門」,創立崆峒派武學整體架構。
中新社報導,今年五十歲的王鏢,是崆峒派第十代掌門人燕飛霞的關門弟子,為將崆峒武術發揚光大,他於二○○○年在崆峒山下創辦崆峒武術學校,現已有三百多名來自大陸各地學生在此練武學習。
王鏢指出,師父生前致力推廣崆峒武學,不僅在大陸收徒弟,在韓國、日本、東南亞也設崆峒派武館,現學習崆峒武術人數至少卅萬,但隱憂是崆峒武學完整體系已「殘缺不全」。
崆峒派武學融合道、佛、儒三教精髓,掌門人須精練八門功夫,學全一百一十八種套路;王鏢表示,這一百一十八種套路因剛柔風格不同、單個人很難適應,特別是目前「鮮有這樣的奇才」,因此武術套路多被「老師傅」分散掌握。
身兼中國崆峒武術研究會會長的王鏢表示,隨著年事已高的武者相繼離世,加上傳承面臨青黃不接困境,崆峒派武術有些拳路正在失傳。
今年廿六歲的陳虎,雖被崆峒山民眾公認是第十二代掌門人,但仍強調「自己仍在學習中」;他透露,崆峒派武術取眾家所長,將手法、套路、技擊等融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為目的,這種「複雜」正是其難度所在。
※ 相關報導:
* 彰化新和興歌仔戲 高二生挑大梁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27194
彰化縣新和興劇團今天將在員林演藝廳公演新編戲《養子不教》,劇團近年來著力傳統戲曲薪傳,今年大膽讓高二新生代演員江怡璇和國二小旦李奕璇、戲曲學院邱怡婷挑大梁。導演江陳咏蓁說,希望為傳統戲曲注入新血,帶進更多年輕觀眾。
「國二生就進員林演藝廳擔綱演出?」是的,你沒聽錯!新和興總團行政總監、也是台柱的導演江陳咏蓁說,這次她退居演老生,讓新和興的第三代才高二的江怡璇擔綱,搭配的小旦李奕璇是國二音樂班學生,另一小旦邱怡婷也是埔心鄉舊館國小歌仔戲社畢業。邱怡婷對戲曲有濃厚興趣,現就讀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 小學生玩程式 電路板變電吉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3000454-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03日 陳芃/台北報導
電路板變電吉他!北市教育局在中小學推廣程式設計課程,小學生寫程式很快就上手,加上電路板應用更廣。他們不僅自製電吉他、鋼琴、鼓等樂器,演奏一曲「小蘋果」;還有人做了件「U-jacket」,結合悠遊卡、跌倒感測等智慧功能。
教育局今年開放各中小學申請「程式設計教學實驗課程」,昨天益登科技公司特別捐贈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scratch tools電路板,一共3000套,將發送給78所中小學,由教育局長湯志民代表接受,並頒發感謝狀。
西湖國小學生2年前開始接觸程式設計課程,昨天也展現成果。只見學生拿起紙板做的吉他,手指上的鋁箔紙套還跟電路板連著電線,一通電就能演奏一曲《小蘋果》;旁邊還有罐頭、鋁箔紙做的鼓,搭配同樣包覆鋁箔紙的筷子鼓棒,就能打出節奏。
西湖國小學生林子安表示,已經開始在家裡自學程式設計,也曾經寫程式解最大公因數等數學問題,覺得很有趣,「說不定以後會想當工程師」。
日新國小學生任涵聿、任律穎和劉哲宏則開發U-jacket,外套袖口有類似悠遊卡功能的感測器,下擺裝了三軸感測器,如果使用者跌倒、重力突然改變,就會啟動衣服上的蜂鳴器,並發送簡訊給特定手機,告知使用者需要協助。
指導老師徐臺屏表示,3位學生花了近2個月製作,因為出身於三代同堂的家庭,他們才想到加入跌倒的偵測,讓老人家可以使用,這項設計也獲得今年台北市機器人競賽創意組的第三名。(中國時報)
把時間還給老師 把老師還給學生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28973
聯合報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15-10-05
這兩周大家都在談「把時間還給老師,把老師還給學生」。原先批評都針對教育部。一日全教總說,「…這些現在跳出來批評教育部統合視導的地方教育局處長,卻不乏在地方自推『校務評鑑』者,要說到干擾教師教學,這些地方評鑑業務並不會少於教育部。」
原來老師抗議的不只教育部,也包含各縣市教育局處。這一波教育運動似乎呼應肯.羅賓森的說法:「這是一場注定由下而上、遍地開花的草根革命」。
這場草根革命會成功嗎?羅賓森也給了答案。他說「(教育)系統本身才是造成問題的主因,所以只要系統不變,不管其他方面怎麼努力,產生的效果都很有限。」
那麼,今天教育系統的問題是什麼,應該變成什麼,要如何改變?很多老師、校長提出很多建議,但大部分是針對行政量過多,對於問題本質較少討論。
羅賓森沒有給答案,因為他不是系統工程師、不是管理專家。吳部長雖然是管理專家,可惜他的任期太短,無法解決這冰凍三尺的多年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參考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看法。
一九九二年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他說他想成為「教育總統」。他的副總統,高爾就任後,開始推動「政府再造」,志在改變政府效能不彰的問題。他們做了好多年,但是成效有限。
一九九五年杜拉克針對高爾的政府再造,寫了一篇長文,一針見血指出,高爾推動的再造其實是貼膏藥,只能止痛不能治病。他說民間企業為了生存,一直在做兩件事:持續改善及標竿學習。如果政府不能主動、堅持地做這兩件事,任何措施都只有短期效果,都沒用。
杜拉克建議政府每位領導(總統到課長)應常自問三個問題:我們的使命是什麼?這個使命還正確嗎?如果我們現在沒有在做這件事,我們會進來做嗎?
我們如果把這三個問題應用在行政減量,國教署的長官或縣市教育局長應該要問:十二年國教三大使命「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這三個使命還正確嗎?如果正確,老師、校長、官員要做什麼「對的事」才可以達成這個使命?他們的時間、精力有用在這些對的事情嗎?如果他們花很多時間在行政上,這些行政工作對於達成使命有幫助嗎?如果沒有,我們是否應該歸零,只做絕對需要做的行政,其他都可以廢掉呢?
我相信如果國教署幫吳部長擬的辦法是先歸零,然後只做絕對必要的行政,老師們一定幫教育部按讚。可惜今天台灣的文官不會這麼做,因為他們的任用及薪資制度不鼓勵創新、不允許犯錯,在這樣體制下,沒有人會找自己麻煩。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首長有魄力,就可以改變文官風氣。這個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行政效率不彰是制度問題。第二,一個有魄力的首長也許可以暫時推動某些改革,但是如果不能落實為制度,改革只是曇花一現。
在民主政治裡,要改變制度除了選票外,更重要的是要和文官既合作又競爭。當我們有共同使命、共同策略時,我們當要合作。但是當文官的決策脫離使命時,我們應該要競爭,爭取社會的支持,做對的事。
當我們把行政歸零,讓每位老師把學生學習和成長擺在第一順位,盡心盡力成就每個孩子,台灣未來才有希望。
◆ 下田、做菜、看漫畫 學生不蹺課
http://udn.com/news/story/8745/1229071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2015-10-05
不少大學通識課,不考試也不用交作業,被視為「營養學分」。但上課就得靠考試才能評量學習成果?近年不少大學出現「另類評量」,提供實務操作機會,反而點燃學生心中小宇宙。在這些通識課上,學生沒有閒情逸致吃雞腿,更捨不得蹺課。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秉明首創「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程,學生年年搶修。這堂課沒期中、期末考,但宋秉明規定學生要看兩套關於「日本食育」的漫畫,一是「夏子的酒」,另一是「玄米老師的美味便當」,看完也不用交報告。
宋秉明笑說,「校園綠色廚房絕對是『營養』學分。」但不是拿高分,而是以「吃」為核心,讓學生攝取飲食、生態的養分。從有機農田到健康餐桌,學生除了要學做菜,還得回到食物生產的起點、下田種菜,體驗有機栽培的艱辛。
曾獲「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的澎湖科大教授林寶安,開設「新移民與在地社會」通識課程,透過分組田野調查,帶領學生走入新移民生活,訪談新移民開的店,沒有考試,但要拍攝影音紀錄、交報告。
逢甲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翟本瑞發現,相較於聽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學生更享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
※ 相關報導:
* 張忠謀:通識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http://udn.com/news/story/8745/1229072
台灣教育遇到瓶頸,如何培養未來趨勢下的人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說,大學最重要的還是通識教育,而專業應該是研究所後再學習的,「這樣訓練出來的人才,我相信會是領導人才」。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則表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同樣重要,應該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
* 沉迷網遊 陸校不再任你玩4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5000756-260301
誰說大學「由你玩四年」?才剛開學,大陸華中農業大學卻宣布上學期有20名學生被退學,原因都是沉迷網路遊戲。過去陸校很少讓學生退學,但愈來愈多學校實施「學業預警制」,分一、二、三級,每學期掛掉一定比例學分就發通知,再不行就由導師面談,最後殺手鐧則是找家長來;遭退學命運者,幾乎都是「病灶」太深。
◆ 國三課 官員來上上看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29014
聯合報 曾慧珊/教師(桃園市)2015-10-05
乍見聯合報報導「落實免試,教部擬提前國中會考、降低比重」,心裡的怨氣又升起,不解為何政府官員們總是不食人間煙火,和民意有如此大的距離?
單就會考來談,一個是「時程」問題,會考五月中舉行,學生考完後大解放,老師要進行課程難上加難,儘管學校三申五令要照表操課,請老師規劃加深加廣課程,以利學生銜接高中學習,無奈學生根本不想聽不想學,最好每一節都上電腦課、體育課;許多老師只得放影片安撫學生,學校亂哄哄,校園管理相當困難。這種「加深加廣」的課程,可以請唱高調的官員們來上上看嗎?
再者,會考的「屬性」問題,如果是學力檢測,那麼它的時程安排,大家都不會有太大意見。然而,這項檢測卻和升學掛在一起,當然學校、家長擔憂時間提前。十二年國教希望培育學生成為全面的國民,因而官員們想出了那一套多元入學積分比序,可惜啊,那些積分比序都是虛的:班級幹部輪流做,體適能人人過關,志工時數一定達到;提高畢業門檻,只好段考出題簡單,加以補考制度,總之讓他能畢業,得到那分數。所以最後大多數的孩子還是要比會考成績,而會考比以前的基測還難,分級又如此粗糙,要家長怎不擔憂?
想請大官們思考,要減輕升學壓力,靠的是「免試」嗎?要我們的孩子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真的是好事嗎?我們到底要教育出怎樣的國民,教育官員們清楚嗎?
國中生設計廢材做回收器 落葉一網打盡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228866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2015-10-05
高市阿蓮國中學生何岱蓉、劉乃慈、莊詠茨有感於校園落葉多到掃不完,設計出「手推式落葉回收器」,以學校回收場蒐集的廢棄材料製作而成,免插電就可將落葉、垃圾一網打盡,大幅縮短打掃時間,「以後不用再為了掃落葉而晚放學了!」
「2015年全國能源科技創意實作競賽」決賽昨天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登場,共有全國112隊各級學校進入決賽。
阿蓮國中校園內有數十棵老樹,包括桃花心木、小葉欖仁等都是落葉極多的樹種,每逢夏秋之際,校園內鋪滿厚厚落葉,一到下午打掃時間,掃落葉就成了校園大事,每班都有十多位同學得將一定範圍內的落葉掃淨,「常有同學為了掃落葉延後半小時放學」。
何岱蓉說,他們上網查詢發現,歐洲許多家庭都有購置掃落葉機,一台要台幣3千多元,決定自己設計掃落葉機,材料直接從學校回收場取材,將壞掉的掃把頭、耙子木棍、烤肉網、布告欄PP板等,組裝成外型有如吸塵器的掃落葉機,成本只需100元。
科工館表示,由學生們研發出的節能作品創意、實用性兼具,獲獎作品將在11月7日至15日在該館B1第四特展廳展出。
◆ 當媽媽的話 變成聽不懂的外國話…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29067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簡慧珍、王慧瑛/連線報導 2015-10-05
「你會說媽媽的話嗎?」愈來愈多孩子搖頭;他們不會說母語,媽媽的話變成聽不懂的外國話,母語成了「沉默的舌頭」,亟待喚醒。
據最新統計,目前全台新住民超過五十萬人,新住民之子也有卅五萬人。有新住民媽媽感嘆,孩子十五、六歲了還不會說媽媽的話,帶他們回外婆家,除了簡單「你好」、「謝謝」,其他什麼都不會講。
從馬來西亞嫁來台灣十八年的陳鑀枚兩個兒子分別讀高二、小六,她除教孩子學馬來西亞話,也教孩子說客語,「會說媽媽的話,也要會說爸爸的話」。
陳鑀枚同時精通印尼話,在學校母語學習營隊擔任講師,幫助其他印尼媽媽教孩子說母語,用印尼傳統技藝皮影戲,讓學生邊玩邊學。她說,擁有東南亞血緣及在雙重文化下成長的新住民二代,是台灣搶進東南亞的重要支柱。
「阿爸,我愛睏!」近兩歲的「菲菲」用台語向爸爸、交通大學副教授許維德撒嬌。許維德和妻子林秀珊在家裡說閩南語,為了給「菲菲」學習閩南語的「語境」。
林秀珊說,她曾在客語地區新竹縣教書,發現全班會說客語學生不到百分之十,在家裡能用母語和長輩交談的更不到百分之五,「這數字讓我很訝異」。擔心母語在家庭消失,所以女兒出生後,她都跟孩子說閩南語。
為幫女兒營造更佳說母語環境,林秀珊邀其他志同道合家庭組成「新竹親子台語play group」,每周聚會最大玩樂就是「閩南語趴」。
泰雅語老師蔡清郎也和兩個孫女說母語,他說,家是最好的教室,「生活化而非教學化」,孩子會主動學母語,也知道怎麼活用。
在客家庄,也有不少母語家庭。新竹縣民林盛里和七歲、二歲半的兒子都用客語溝通,「習慣成自然」;他說,學齡前孩子學語言沒有面子問題,學習就像海綿一樣吸收快速。
「若語言消失了,文化也跟著消滅」,林盛里表示,七十五歲母親聽到兩個金孫說客語,開心說「母語是最好的傳家寶」。
囚犯辯論隊 打敗全美冠軍哈佛生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34209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5-10-07
講台上,一邊是重刑犯監獄「東紐約矯正所」三名殺人犯組成的辯論隊,一邊是今年全美辯論賽冠軍哈佛隊,舌戰一小時後,裁判宣布受刑人隊獲勝,哈佛隊坦然服輸。
辯論題目是〈美國的公立學校應該可以拒絕無證件學生 (意指非法入境美國者的子女)入學〉,十分嚴肅;受刑人隊的立場是反對辯題中的陳述,但臨場卻擔任正方,結果表現出色。
辯論前的準備階段,兩隊懸殊,受刑人身在重刑犯監獄,不得上網蒐集資料,需要書籍與論文也必須向獄方申請,批可過程動輒數周,相較於對手優遊備戰,有如雲泥,結果受刑人準備之充分,論點之犀利,論證之周全,令哈佛隊措手不及。
三位裁判也很為難,裁判之一馬莉努詹特說,兩隊表現都優秀,但三人根據規則和標準,決定受刑人的學術素養令人印象深刻,提出好幾個哈佛隊無法辯駁的論點。
她說:「我們都是人,沒有辦法不受特定情境影響,但大家如果認為受刑人隊靠同情分獲勝,那就太錯看他們了。」
哈佛隊有沒有放水?哈佛大學辯論聯盟主席巴特說:「絕對沒有,放水是侮辱對手的才華和苦功。」
曾贏過 西點、佛蒙特
東紐約矯正所受刑人辯論隊2014年首度出戰,打敗西點軍校,然後辯倒全美排名居前的佛蒙特大學隊;哈佛在2014年世界辯論錦標賽掄元,也是今年全美冠軍。
哈佛輸了舌戰,因素可能包括輕敵,但巴特表示,受刑人隊蒐集資料百般不便,仍然令哈佛隊措手不及,「巴德學院明顯為他們打下非常札實的基礎」。
巴德學院是紐約州一所知名的私立文理學院,該學院1999年創設協助受刑人重返社會的〈巴德監獄倡議〉(BPI)專案,讓受刑人修習大學課程,參加方案者有獲得巴德學院學位的機會。
BPI是美國最大的監獄教育方案,目前在紐約州六所監獄實施,共有三百名受刑人學生。入學很不容易,必須交一篇論文,通過非常嚴格的面試。
多少才華 埋沒鐵欄後
這場辯論令人鼓舞,但也令人感傷,因為顯示多少才華在監獄中萎頓。監獄裡的生命最上者淪於虛擲,最下者在暴力與羞辱之中打滾,那天現場觀戰的75名東紐約矯正所受刑人何其幸運,加入BPI,來證明監獄可以不只是懲罰場所。
受刑人隊成員之一、31歲的殺人犯波藍柯說,這場辯論之後,他永遠不希望有任何孩子無法上學,並且終身感激自己有機會進入BPI。
已有三百多名受刑在監期間拿到學位,再度犯案而再入獄者不到2%;相較之下,整個紐約州,出獄又回籠的受刑人比例是40%。
※ 多少才華,埋沒在鐵欄之外?相關報導:
* 台灣有多少友邦? 65%學生不知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32900
金車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2015青少年國際觀調查,台灣目前邦交國22個,只有35.1%答對台灣的邦交國有21-30個,6成5答錯或回答不知道。被問到對台灣經貿發展最重要的國家,77.3%認為是中國大陸,首次超越美、日。至於對台灣政治國防最重要的國家,65%學生認為是大陸,僅次於美國的81.6%。
◆ 一年讀50本小說 高三生英文溜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21526
自由 2015-10-07
〔記者余雪蘭/民雄報導〕嘉義縣私立協同中學高三學生莊景伃,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未曾補習或出國留學,參加雅思IELTS檢測拿到八分,許多大學及研究生要申請國外學校,也很難考出這麼好的成績;莊景伃分享學好英文的方法,就是多閱讀、多講,她最愛看英文小說,一年閱讀約五十本。
協同中學校長俞繼光表示,雅思為申請留學的門檻之一,有些學生藉由參加雅思測試英文程度,滿分為九分,六分以上就可申請國外大學,研究所則至少六‧五分,莊景伃靠自己的努力,拿到八分,參加多益成績也高達九百四十五分,非常難得。
莊景伃承認有語言天份,與多數同儕一樣,國小三年級開始學英文,但表現比同學突出,進入協同國中部語資班,國三開始接觸第一本英文小說後,啟動她對探索原文的興趣,開始廣泛閱讀英文小說,閱讀技巧是遇到不懂的單字,不要急著查字典,先透過句子前後文了解全文大意,如此可以快速往下閱讀,獲得閱讀的樂趣。
為了掌握英文的語感,莊景伃常聆聽英文歌曲、觀賞無字幕英語影集,除了訓練聽力,也學習腔調,有機會說英語時就多說,「學英語要敢講,不要害怕菜英文。」
莊景伃曾獲選全球集思論壇的台灣高中生代表,並在專案競賽中獲獎;她曾擔任模擬聯合國會議的主席、校刊社總編輯、校園英文主播,及在青年壯遊活動中接待外賓時表演古箏,多才多藝。
※ 相關報導:
* 台灣第一人 屏科大生黃木己獲GSI獎學金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21743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碩士班學生黃木己,以「地工防沖蝕毯性能探討」為研究主題,參考國外標準來測試、佐證台灣生產的地工合成材料,該研究獲得國際地工合成材料協會(GSI)提供美金五千元作為研究經費,成為台灣第一個榮獲GSI獎學金的得主。
土木系教授謝啟萬說,地工合成材料是一種使用於土木工程的人造塑膠材料,在全球被廣泛應用,其種類包括織布、格網、止水膜、管材、複合材等,台灣是重要的地工合成材料生產國,黃木己的研究成果不僅能提供工程界應用參考,更能為台灣地工合成材料產品創造更大的產值。
◆ 陸教師講《愛蓮說》 台師驚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7000863-260301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07日 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
同樣一堂《愛蓮說》,來自大陸上海的老師怎麼上?上海語文一等獎教師來台示範教學,靈活運用ppt和朗讀、設問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和作者生平,尤其朗讀時連標點符號都有「表情」。台灣教師競相詢問陸師如何備課,並驚豔表示:以往台師自認教得不差,但看到「上海式教法」則獲得深刻啟發。
由遠見天下出版社主辦的「2015教育應該不一樣:兩岸教育論壇」,5日在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中登場,除了上海浦東初中語文教研員謝琳分享上海教育現場經驗,上海語文一等獎教師劉鵬和上海小學數學高級教師謝婧還現場教學示範。謝琳表示,這是他們在台第5場,也是最後一場教學觀摩課,之前去了台中、台南、新北市等地。
填空題讓學生思考
「我今天要跟同學分享我在台灣學到的一個字:讚!」劉鵬在開放式講台為台灣的國二學生上《愛蓮說》,一開頭就用台灣習慣語言和學生拉近關係,又引出《愛蓮說》的噫(表嘆息)、何(表疑惑)二字,要求學生上課時多用這2個字表達。
接著劉鵬用許多題填空和設問,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用世人「盛」愛牡丹而非「甚」愛牡丹?文中「予獨愛蓮」的獨字除了「只有」、「特別」還有甚麼意思?並用朗讀法結合課文中的排比句、押韻句,與學生共同解讀文本。
最後則引入作者生平,要求學生思考:作者對隱逸者(菊)和富貴者(牡丹)的看法如何?
他更要求學生注入情感,讀出「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裡的標點符號,「讀對了,你們就讀懂了。」
老師做筆記提升教法
現場教師個個勤作筆記,課後的座談提問,更是不約而同都集中在兩個問題:「建議台灣教師如何更進步」、「上海教師是怎麼備課」。
北一女教師陳麗明大力讚賞:「一般台師ppt都是一堆字,劉老師卻是抓出重點、引導學生,由字而句而篇,成為課堂中謹慎細密的組織者!」台北市國中國文輔導團教師張瑞華也說,台灣語文教師一般自認教得不差,但此次台灣學生的口語表現和上課反應不佳,學生的反應也就是老師的教學成果,顯示台灣語文教學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旺報)
※ 相關報導:
* 打赤腳奔跑 台南8校合辦草地運動會
http://udn.com/news/story/7005/1233413
青草等8所台南小學昨天在全校種滿草皮的七股後港國小舉辦聯合草地運動會,師生都打赤腳玩抓鬼等趣味競賽遊戲,熱鬧又盡興,也要證明操場種草皮「天然ㄟ尚好」,優點多、又不貴,但仍有不少學校不以為然、不願跟進。
國內操場多PU跑道,昂貴且易因陽光曝曬揮發有害物質,影響健康。前年虎山國小發起「草地聯盟學校」、8校操場植草,去年教育局推動至今增至18校,定期辦「草地運動會」。
美日部分國家推動草皮操場,認為PU易釋放有毒物質,損壞要花大錢修補,草地操場則「老天會補」,草枯了也會再長,後港國小則是撒百慕達草種子,整座操場花不到10萬元。
....參觀家長說,PU跑道不經濟也不環保,「草地聯盟」學校仍不多,但只要對師生有益,就應推動,孩子能赤腳在草地上盡情奔跑、接觸大自然,實在很幸福。
周行一/「霍特獎」給台灣的啟發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236059
聯合報 周行一(政治大學校長)2015-10-08
政大的學生創業團隊,經過一年準備,最近在全球最大創業競賽「霍特獎」中奪魁,擊敗全球兩萬名參賽者及許多全球一流大學,獨得一百萬美元創業獎金。
他們將運用這筆錢,配合自己募集資金,在全球各地開設學前安親班,在父母親上班時間,以很低費用(每天兩美元),讓貧困小孩於玩樂中學習。他們設計的商業模式,將能產生足夠的獲利,形成一個可以永續的社會企業,幫助弱勢孩童未來的發展。
這次殊榮給台灣社會在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啟發。政大的冠軍隊伍叫做「影響力(Impact)」團隊,他們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在全球的貧困地區遍地開花結果,團隊已經在中南美洲開班,第六所安親班將會設在台灣,所以,培養學生的眼界應是台灣教育的最重要目標,視野夠寬廣,才會有高的發展格局。
「影響力」團隊的四位成員,來自全球四個國家,包含一位來自台灣的陳安穠同學,他們在學校認識,一起念書熟悉對方後組成團隊,把各自的人生與學習經驗注入在創業構想中,這種多元的學習環境,孕育出創新的思維,所以,學校應非常重視創造多國文化融合的教育機制。
貧困區的父母通常把小孩託給附近鄰居照顧,褓母不具備教育學前孩童的專業,加上收費低,設施簡陋,小孩經常被任由自己玩耍或者看電視,缺乏適當的學習。
「影響力」團隊了解孩童喜歡玩,在玩樂中學習是最適合小孩的教育方式,因此設計了一個適合在玩中學的軟硬體環境,並結合專業建築機構建造與裝修安親班;為了確保有足夠的合格褓母可聘用,與專業訓練機構合作訓練褓母,讓她們具備教育與管理能力;為了提供適合孩童玩中學的教材,由外部專業教育機構提供教材及教學方法。這些都不是「影響力」團隊自己擁有的資源,他們藉著設計商業模式,給這些參與者誘因加入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創業計畫,所以,學校應當重視教育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培養創造多贏的共事態度。
「影響力」團隊創造了「玩安(playcare)」安親班品牌,雖然一百萬獎金是非常大的鼓舞,但不足以讓「玩安」迅速發展,為了能快速展店,團隊採用了一個能讓大眾參與的集資方法,大家出資建立「玩安」安親班,出資人將來可以分得未來獲利的50%,與「玩安」合作設立安親班的褓母可以分潤25%,「玩安」分得剩下的25%,出資人獲利分享到了出資額的數倍之後就停止,出資人並沒有安親班的控制權,安親班的經營由「玩安」與褓母掌控,為了讓出資人安心,「玩安」會定時派人觀察與評估安親班的經營,在網站上向出資人報告。
「玩安」估計,一間安親班的設立成本只要八千美元,招生率到70%就可以賺錢,而最重要的是,父母付一點錢就可以送小孩到「玩安」去邊玩邊學,有人照顧還吃得安心。所以,台灣學校必須教育學生,找出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同時以永續的態度贏得別人的信任。「玩安」的社會價值非常清晰:「影響力」團隊想出了一個方法讓貧困的孩童得到好品質的學前教育,增加了他們的脫貧機會。
「霍特獎」提倡的是社會企業,重點是做「好人有好報」的事情,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給台灣人的啟發是:當我們希望分多一點的時候,我們應當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對別人的貢獻是什麼?」(作者為政治大學校長)
◆ 揭密!受刑人打敗哈佛…全靠猛啃書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37355
世界日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7日電 2015-10-09
紐約州監獄受刑人參加「巴德監獄計畫」接受大學教育,在辯論賽打敗全美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辯論社,令人津津樂道。該計畫成立10餘年來,已輔導近300名受刑人取得學位,顯示監獄除了懲戒,更可和學校合作,負起教化責任。
「巴德監獄計畫」成立於1999年,當時巴德學院學生肯納有感於監獄受刑人沒有向學機會及管道,創立社團提供課程。2001年,該計畫從學生社團升級為該校正式學術單位,並授予修畢課程的受刑人學士學位。
但是申請該計畫並取得學位的過程並不輕鬆,首先受刑人必須提交一篇論文,接著經過一連串嚴格的面試。獲得入學許可後,也得經歷份量吃重的課程。由於受刑人在獄中無法上網,念書過程走老派路線,閱讀紙本教科書,沒有網路可以抄作業。
「巴德監獄計畫」是全美規模最大的監獄教育計畫,與紐約州六所監獄合作,成績斐然。迄2013年為止,已有逾700人入學,近300人取得學位。註冊學生中,再犯率不到2%,出獄後就業率相當高,部分學生也升至主管職或繼續進修。
監獄不只是虛度光陰、打架或互相羞辱的場所,更可以是教育與提供機會的場所。巴德監獄專案行政總監肯勒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學生的成功象徵著在教育上,我們可以為所有美國民眾做得更好。」
※ 相關報導:
* 沒網路囚犯受教育 講贏西點軍校、辯倒哈佛
http://udn.com/news/story/6810/1236046
美國重刑犯監獄「東紐約矯治所」三名受刑人組成的辯論隊,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下苦練,上月在辯論賽中打敗一流學府哈佛大學辯論社成員,戲劇性直逼電影「心靈捕手」,也顯示受刑人教化計畫頗具成效。
位於紐約州納帕諾克的東紐約矯治所,是安全措施最嚴格的監獄之一。該所證實三名參與「巴德監獄計畫」(BPI)的學員辯倒哈佛高材生。
這項計畫是紐約州巴德學院所創,旨在提供該州受刑人受教育並取得學位的機會,目標是降低再犯率及提高出獄後就業率。該計畫亦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辯論隊員,曾打敗佛蒙特大學及西點軍校。
105歲人瑞學到老 98歲還拿碩士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38018
聯合報 記者楊濡嘉/高雄報導 2015-10-09
高雄今年重陽活動的「代言人」105歲人瑞趙慕鶴,力行「活到老、學到老」,不但從87歲到98歲間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今年還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不遲到、不早退,可說是學生榜樣。
趙慕鶴爺爺昨天出席高雄重陽節敬老活動記者會,他拄著枴杖走路雖比其他人慢,但是步伐平穩。
長青中心表示,趙慕鶴過去3年內曾重摔過兩次,在住處客廳滑倒,髖骨受傷,住院數星期治療,復原情況良好。
趙慕鶴說,他力行「活」、「動」原則,到院子散步、自己做飯、自己到超商買東西,現在每星期還到新竹清華大學上課,由學生從家裡送到左營高鐵站,自己搭車到新竹,清大派人接他到學校,在校兩天都是一個人住宿舍,準時上課,從不缺席。
趙慕鶴從高雄師範大學教職員退休後,74歲獨自遊英國、德國、法國,87歲陪孫子考大學,91歲從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畢業,98歲取得碩士學位,現在到清大中文系旁聽中國文學史,105歲了還打算報考中文所博士班。
清大特助孫海珍說,趙慕鶴捐了25幅鳥蟲體書法給清大義賣,募得129萬元當學生獎學金,學校將他視為捐百萬元的校友,列為「百人會」一員,並在他到校旁聽時安排交通、住宿。
孫海珍表示,趙慕鶴雖只是旁聽,不必交作業,但不遲到、不早退、不打瞌睡,教授進教室時會起立和老師打招呼,下課會上前向教授道謝;晚上住宿舍,會到學校社團看學生活動情形,學生也與他和善互動,師生稱讚他是學校最美的風景。
「多讀書是很好的事!」趙慕鶴昨天談到自己再回校園,鼓勵大家不要受年齡限制,多讀書、多活動。
※ 相關報導:
* 78歲翁念大學 「不故作大條」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8000533-260102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永續發展處推廣教育中心承辦第四屆樂齡大學7日開學了,58名平均65歲的老學生宣誓上課守則、舀酒入甕、施放天燈祈福,透過豐富多元課程,發現自我潛能、拓展生活圈。
本屆樂齡大學分成初階班、進階班各一班,初階班33人,進階班有25人,學員平均約65歲,最高齡的78歲蘇秋文曾任保險業,退休後常四處旅遊,昨帶著戴太陽眼鏡,神采奕奕,展現學習熱誠。
「上課時自我提醒,認清輩分,不得有故作大條,一臉欠揍之行為」、「上課時絕不遲到、更不早退,不得有我『腳麻是賣安仔走』之行為」,58名學員唸著入學宣誓誓詞,相當有趣。
◆ 走出校園 戶外教育重拾成就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0800053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08日 葉德正/新北報導
誰說課程只能在教室進行!為打破過度重視智育的教育環境,教育部成立「亞太地區美感教育」與「戶外教育」研究室,7日正式在三峽國家教育研究院揭牌,盼此平台能推動課程改革,讓美感教育向下扎根,也讓孩子能在教室外找回笑容以及成就感。
長期推動戶外教育的新竹光武國中校長林茂成指出,過去是把孩子從外頭拉到教室上課,但現在孩子想法愈來愈多元,教室中的課程,無法滿足所有孩子需求。
因此,推動戶外教育,希望能讓無法在課堂獲得成就感的孩子,能在戶外重拾笑容,他舉例,學生到了溯溪現場,面臨急流、巨石,必須團結一致,才能克服困難,孩子不再孤軍奮戰,也願意伸出手,互相幫助。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范信賢則表示,美感教育研究室,除研究美感和教學,更肩負推動美感教育大任,從師資培訓和課程內容改革下手,更與國內外知名藝術中心合作,並將研究結果落實到學校教育。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自103學年度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以來,就是希望教育回歸正常,幫助孩子找回學習的熱情,五育均衡發展,期待研究室能以堅實研究做基礎,連結國內外,從實作拓展美感和戶外教育的影響力。(中國時報)
◆ 聯晚/企業捐款與台大排名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238775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2015-10-09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昨天宣布,將71億元現金股息全數捐贈永齡健康基金會的台灣大學捐贈案,還說:「只要是做對的事,都願意再加碼。」台大得天獨厚,捐款遠遠勝過其他大學總數,但台大近來在英國泰晤士報排名大退步,亮眼的捐款數目並未表現在國際排名上。
走進台大校園,企業家捐款興建的大樓如雨後春筍,左一棟校友施崇棠捐興建的人文大樓,右一棟廣達林百里捐的「博理館」,還有富邦蔡萬才及國泰金控蔡宏圖捐「萬才館」、「霖澤館」,以及明基及友達李焜耀捐贈「明達館」等;就連母校非台大的郭台銘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不吝選擇台大作為捐款首選。
陽明大學前校長吳妍華就曾感嘆,「台大好像天天在收錢」,但陽明校友最大筆捐款還不到50萬元。台大以外的其他頂尖大學,企業捐款不多且得來不易。清大副校長周懷樸就表示,清大一直都有校友捐款,最多的捐款集中在「百人會」和「紫光會」,也就是百萬、千萬捐款,但「單筆要收到超過一億元,可遇不可求」,到目前還不曾收過10億元以上捐款,聽到台大一次收到那麼多,只能感嘆「好棒!好羨慕!」
人文起家的學校更慘,台師大最大筆的校友捐款只有1500萬元,只是台大單筆捐款的零頭,目前包含國際會議廳、男女生宿舍、運動科學大樓等,共七棟建物還等待校友認捐。
台大不僅在教育部五年500億計畫中拿最多經費,各界捐款更遙遙領先其他大學,但校內也不時傳出為了消化預算亂花錢的批評。對照台大近一兩年國際排名落後、留不住人才,對外總說「錢不夠」,大學聘名師、買設備、作研究當然需要經費支持,但台大身為全國資源最豐厚的大學,也應該好好思考,是不是真的有把錢花在刀口上。
機場追星 3正妹反轉人生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0000264-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0日 余祥/台北報導
追星追出了夢想!3位大四正妹原本只因為喜歡追星,到與學校產學合作的桃園機場實習,但半年後卻有比追星更大的收穫,不但能和外國人英文對答如流,旅客突如其來的要求也能瞬間化解,其中一位同學更實習出了興趣,決定畢業後報考空姐。
這3位正妹是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大四的黃心紜、魏以柔、黃宇彤。
城市科大應外系主任管美燕表示,該系學生有很好的日語、英語能力,因此學校積極與桃園國際機場協力廠商進行產學合作,讓學生協助機場迎賓導覽、導引、秩序維護等,一個月實習津貼高達30K以上。
管美燕說,這項工作的核心關鍵是語言能力,具備英語或日語能力者優先採用,英檢TOEIC要500分以上、日檢在N3以上,而且都要能聽會說。另外,積極主動的態度也很重要,才能提供旅客出入境、櫃台諮詢等服務,目前規畫學生實習時間為一學年。
黃心紜表示,她主要的工作是引導出入境的旅客分流,讓通關流程能更流暢,她發現實習後,自己的語言能力比以前更進步,不只字彙變多,說出來的句子結構更完整。過去她認為只要學好英、日語就好,但在接觸各國旅客後,發現自己的外語能力不足,她現在立下了新目標,準備要好好學習韓文。
魏以柔則是桃園機場的櫃檯服務專員,平日導覽桃園機場,為迷路的旅客指引方向,有時還要代為播報尋人。她曾遇過因颱風攪亂了飛機航班的旅客,氣沖沖到櫃檯質問航空公司為何取消預定的航班,但她靠著良好的EQ成功安撫了旅客。
有著一雙水汪汪大眼的黃宇彤,則在實習中確定了自己的航空夢想,她說,她將挑戰自己,在大學畢業後報考空姐,一圓航她的航空夢。(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解放乳頭」遭臉書下架 建中生衝冰島採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240964
寫企劃、找經費、訂機票全都自己來,一群建中生到冰島採訪「解放乳頭」活動的發起人,還訪問到國會議員,執行力超高,連指導老師作家朱宥勳都忍不住表示,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妖術」。
....朱宥勳在臉書表示,為了這期的建中校內刊物「建中青年」的議題,學生們跑去做了1件有點扯的事,他們去冰島訪問「解放乳頭」活動發起人。
朱宥勳說,學生們只傳了訊息跟他說想法,然後就自己寫企劃,找經費,訂機票,訂旅館,排訪問行程,最後兩名高中生特派員就出發了,他們不但真的訪到了發起人,還訪到了一位冰島的國會議員。
* 大學生為愛作羹湯 願花錢一對一教學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40140
廚藝家教受歡迎,愈來愈多廚師投入,競爭十分激烈,除了廚藝好、口才佳、教學活潑,也得不斷進修設計創意料理,才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張炳賢說,請廚藝老師到府上課成為流行,學員從小學生到銀髮族都有。曾有廿一歲牙醫系女學生花一萬多元請他上課,只為在情人節親手做甜點給男友品嘗。
◆ 英語系太多 學者贊成轉型東南亞語系
http://udn.com/news/story/8798/1241637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洪欣慈、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5-10-11
國內大學與技職體系二百二十一個外語科系中,九成是英語系,供過於求導致招生不佳、功能重疊;教育部認為,需要檢討外語人才培育方式,已要求大專院校重整轉型。學界大多贊成將過多的英語系轉型發展成東南亞語系等少語種。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直言,現在人人都會說英文,「英文早就等於『沒』語文化」;日文系也已過度飽和,每年八千名學生從日文相關科系畢業,就業市場只需要一千多人,差距很大,遲早都會面臨裁撤問題。
張上冠認為這是國家外語政策缺失,沒有注意到語言系所分布是否與經貿情勢、國家發展政策契合。國家應盤點現況,分析各語言人才供過於求或供給不足,通盤規劃、調節。政大已開始注意到趨勢,正規畫向教育部申請設立東南亞語系所。
目前設立東南亞學系的有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及研究所、高雄大學東亞學系越語組、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東南亞研究組等。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李美賢指出,學生既會東南亞語又懂文化,在學就有企業來搶。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表示,韓文系、東南亞語系寥寥可數,不僅人才斷層,也造成企業跨國發展危機;他建議,英語系應大刀砍掉,保留卅個,其餘力攻亞洲語系,如韓、越、泰、印尼語。
台師大文學院院長陳登武認為,英語通用性高,不會有飽和問題,但日文系過多;他認為,大學要掌握語言脈動和需求,適時做語言課程調整,台師大近期便加開韓語學程。
台大文學院院長陳弱水說,英語系所數量到底要增要減,「應該交由市場決定」,但是政府應該把心力放在協助資源較缺乏、但有必要扶植的語言,如東南亞語,「把供給做出來,從種子開始培養。」
教育部坦言,全球競爭時代和過去不同,外語人才不能局限在翻譯或秘書的功能;上海及北京外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培養外語人才多著重專業能力,英語只是「配備」,因此國內需要重新檢討外語人才培育方式,近期已經積極徵詢專家意見進行系所盤點。
※ 相關報導:
* 東南亞語愈來愈夯…她學越南文 打開一扇窗
http://udn.com/news/story/8798/1241643
東南亞語近年愈來愈夯,政大公企中心統計,二○○五年開設越南語課程前幾年,每年上課人數不超過兩百人次,二○一二年迄今,平均每年有四百到六百人次修課,比法文、西班牙文等歐語人數還多。
政大公企中心開設印尼語、泰語及越南語等課程,公企中心語言訓練組組長周秀安觀察,會來進修東南亞語言的學生,多半都是經商或外派需求,泰語則有許多從事觀光旅遊業民眾修課,也有仍在校的學生意識到東南亞市場興起,想來提升求職競爭力。
* 找人才 政府忽略「新二代」?
http://udn.com/news/story/8798/1241642
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候選人何景榮,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新住民二代,不過他想找法院或海巡署印尼通譯工作卻處處碰壁,因為移民署對「長大的二代」毫無認知。
他認為高學歷且經濟不弱勢的新住民二代應成為台灣南向政策的主力,但政府卻不重視。
台灣司法通譯協會創辦人陳允萍表示,移民署通譯人才資料庫只是將通過訓練課程者列冊,媒合仍透過協會介紹,目前譯協會會員近五百人,八、九成是新移民,他建議新住民二代可以透過該協會接案。
何景榮日前投書聯合報「被高教無視的東南亞語」,直指大學不開設東南亞語系,是下意識認為高教人才不需要學習落後的東南亞語言,政府也忽略新住民二代人才資源,引起網友大量轉載討論。
* 完整配套 找回新二代雙語優勢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41663
前幾天,與幾位教授討論新住民第二代母語政策與東南亞語言教育,有教授一直強調:「新住民第二代有學習障礙問題,要不要幫他們補習國語?」其實,筆者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各科目中尤以國文一直名列前茅。
美國媒體與學術界近幾年都在探討「移民矛盾」現象,指的是美國第一代與第二代的新移民學生,不論是學業表現或是日後就業前景,都比非移民背景的其他美國學生好。弔詭的是,反而是被認為更融入社會的第三代、第四代新住民,在校學業表現跟一般美國學生一樣水平。
在紐約華爾街的移民第二代經理人,具備雙語優勢,一通電話,隨時能跟曼谷、香港與孟買等地的金融中心聯繫。在加州矽谷,印度裔、華裔或馬來裔的第二代工程師,具有多元文化的背景與知識,設計出適合世界各地不同社會環境的高科技產品。
* 東北亞》(日)本文人站出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1000201-260209
日本教育部指示國立大學廢除或刪減人文學院課程,改開設「對社會更有用」的學科,各界痛批日本政府短視近利。
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在2015年6月發出一道命令,指示全國86所國立大學應廢除或刪減人文學院的課程,改開設「更能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科,引發輿論嘩然,並讓外界對人文學院的未來感到擔憂。
滋賀大學校長佐和隆光痛斥該提案「無法無天」,他表示,二次大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也有相似的舉動,當時文學院學生被軍隊徵召,理學院學生不必以身報國。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宗教研究教授塔帕甘(John Traphagan)指出,刪除國立大學的社會和人文學科顯示,官方對高等教育的目標和宗旨表現出目光如豆和心胸狹窄的態度,這種方法無法協助日本躋身全球經濟強權之列。
....就連向來保守的工商團體日本經團連,也發言捍衛語文和全人教育的價值。經團連指出,「該命令反映企業想要做好戰鬥準備的員工,但企業的需求實際上完全相反。」
教育部官員表示,他們沒有捨棄文學院的計畫或意圖,「廢除」一詞只適用於一些不合時宜的課程。
少子化震撼彈 虎年大限教育崩壞!30大學招不到學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3000391-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3日(執筆:林志成、程炳璋、張翠芬)
屏東永達技術學院去年8月停辦,任教23年的賴福林老師失業,轉到屏東大學兼課,每月才領1萬多元,加上幫公部門審查案子的少許收入及太太仍有工作,勉強支撐基本生活。他表示,如有機會,還是想在大學當全職教師。
具建築專業的賴福林要轉到業界並不困難,但須跟著工程案四處跑,很難兼顧家庭。他認為,教育部要大學老師轉到業界去,是「一廂情願」、「空想」。
2023年 1萬教授恐失業
高鳳數位學院及永達技術學院2所大學去年關門,老師被迫轉職只是少子化問題冰山一角。
台灣出生率低迷,每逢虎年就特別明顯,1998年27.8萬個虎寶寶出生,人數較前一年驟減5.4萬,這批「虎寶寶」在2004年先衝擊到小學,2010年國中招生數遽減,2013年輪到高中接招,明年這波浪潮衝向大專院校,被視為大學的「虎年大限」(105大限)。教育部預估,明年大一新生來源少3萬人,足夠讓30所大學招不到任何學生,到2023年時,會有40所私校退場、8至12所國立大學整併,並造成1萬名教師失業。
今年澎湖的池東、赤馬、花嶼國小新生掛零,果葉、望安國小只收到1人。全校只有55名學生的澎湖縣立七美國中,是離島中的離島學校,校長吳憶如笑稱,七美國中是島內最高學府,因為是唯一的國中,她很幸運「不必到處去拉學生」,不像馬公本島很多國中校長要到各國小宣傳「招生」搶人。
偏鄉廢校 移作遊客中心
在偏鄉,招不到學生的學校早已陸續廢校,澎湖望安東嶼坪的嶼坪國小在2008年廢校,校舍現在變身為國家公園的「遊客服務中心」。
離島偏鄉人口外移新生少得可憐,大都會也沒好到哪裡,統計今年六都新生報到情形,國中、小學約大減1400多班,新北市、高雄市最嚴重,各減了300多班。
減班併校讓老師人心惶惶,原本被視為鐵飯碗的教職變得岌岌可危。教育部統計處分析,未來5年全台公立國中教師將超額1萬餘人,國小超過5千人。從成功高中退休的范老師透露,台北市前3志願的明星高中去年開始每年減1班,6年前就縮減老師人力編制遇缺不補,原本只要教2班,現在高一要教3到4班,老師負擔加重。
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少子化浪潮下,後段班的學校會被淘汰,前段班、有特色及有財團或宗教團體支持的學校會留下來,有些必須縮小規模。
賴鼎銘指出,未來大量大學教師失業,學校如果能提出較優厚的資遣條件,爭議比較少,否則勢必引發不小抗爭,造成社會動盪。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則說,少子化對私校、偏遠及新設大學衝擊特別大,不過所有大學都有危機感,早就開源節流因應,譬如遇缺不補或聘用暫時性人力。他建議,在國內沒有工作,就放眼國際,到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的大學找機會。
特色招生 各校力拚轉型
面對「虎年大限」,大學特色招生取向更明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今年初接手興國管理學院,是少數成功轉型案例。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院長施光訓直言,導入企業資源、畢業保障就業,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辦學第一招,今年首次招生,150位錄取學生的平均分數在台南地區僅低於成功大學,表現亮眼。
少子化全面襲擊校園,最嚴峻的寒冬還在後頭!2010年虎年台灣創下出生率新低,新生兒僅16.7萬人。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預言,到了2028年時大學生來源將銳減一半,到時恐怕有4成大學倒閉,教育界大崩壞,現在才開啟序幕。(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大學教師老化 誰來接班?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45998
大學教師年齡老化,每四人就有一人55歲以上,未來十年陸續有1萬2000多人屆齡退休;但大學銀彈不足、從國外招募師資困難,包括商管、電機等系所,招募師資都面臨困難,美國商管學院教授年薪600萬台幣起跳,台灣只有百萬年薪;沙烏地阿拉伯去年高薪挖走台大電機系中生代主力教授,今年挖角部隊再度來台,年薪開價近千萬。
大學教師退休潮對老字號頂尖大學衝擊不小;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說,交大電機學院共160名老師,其中55~65歲有40人、45~55有60人,等於有100多名教師未來20年內要陸續退休;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說,商學院教師總人數150多人,未來五年到十年內有逾半數共80多位教師屆齡退休。
台師大主秘林安邦指出,國內教師嚴重高齡化,台師大教授平均年齡100學年度是47.7歲,104學年度49.8歲;新聘教師平均年齡也越來越高,102學年度平均年齡只有36.8歲,到了103學年度提高到41.1歲。
* 高學歷就業難? 博士班像一對一家教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46053
博士畢業找工作難,有人改去賣雞排,大學博士班招生生人數逐年下降,連台大都有博士班招不到學生,多個研究所所博士班只有一人註冊報到,博士生上課像一對一「家教」。
台大今年錄取606名博士生,最後註冊僅 517人,比去年少兩成五,更比98年度的1015人少了近一半;今年台大外文、分子生物研究所等8個博士班,開學只有一名新生註冊報到,戲劇系、生命科學系、農經學三系招生更掛零,連課都開不成。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也表示,近年博班人數逐年下降,六年前博士班新生還有501人,今年預計招生386人,結果只有242人報到,招生不佳不脫就業問題,「就業行情越好的科系,越沒人想念博士班。」例如電機、資訊系所碩士班學生,幾乎一畢業就就業。
◆ 高教人才荒 教部年育500學術博士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246048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15-10-13
早年返國教書的人大多是從國外名校畢業,但現在台灣年輕人出國留學人數愈來愈少,申請國外名校也愈來愈難,最大競爭對手是中國大陸和印度學生;自己的人才自己教,教育部規畫「學術菁英培育計畫」明年上路,第一年培育50至100名學術博士,長期目標希望一年培育500名學術博士。
教育部表示,這項計畫培養的博士生前兩年在國內讀,每月發生活津貼3.6萬,後兩年到國外讀、一年補助200萬元,第五年回國寫論文由國科會給錢。
教育部政務次長陳德華表示,國內大學教師的核心群是70年代到國外留學的菁英,目前大學教師主力群是50至60歲,未來十年大學確實將出現退休潮,雖然國發會有提出留才攬才計畫,教育部也推彈性薪資制度,但效果仍有限,從國外找人有困難,就要自己培育國際化人才。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指出,一名台大財金所畢業的高材生考取公費留考,托福考100多分、GMAT考700多分,都接近滿分,在台灣是頂尖程度人才,但第一年申請美國前20大財管博士完全申請不到;第二年降低標準申請前50大,只錄取第50大。
陳春龍說,他跟美國UCLA(洛杉磯加州大學)一位學者談起此事,想了解為何台灣優秀年輕人擠不進美國名校,這位美籍學者說,中國大陸到美國申請博士的學生,很多在大陸已拿到一個博士學位,托福和GMAT也都考滿分,大陸學生基礎訓練非常扎實,台灣學生根本不能比。
「這是國家人才培養很嚴重的問題。」陳春龍說,除了台灣學生條件比不過大陸學生,美國學術圈台裔教授凋零,外籍教師主力是印度和大陸,審查留學生資料時,自然優先錄取大陸及印度學生。
教育部統計,全國大學一年新聘教師人數約八、九百人,教育部計畫一年培育500名學術菁英博士,最快105學年度招生,第一年預計招50至100名。要開辦學術菁英博士班的大學,必須跟國外一流大學有學術合作計畫,和國外大學共同培育人才。
培育影視音人才 寶藏巖設實驗高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2000283-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2日 張潼、金穎清/台北報導
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為培養影視音產業的基礎技術人才,擬以北市文基會名義開辦一所官方的「藝術文化人才實驗教育機構(高中部)」,預計明年5月招生、9月開學。師資將包括電影《聶隱娘》攝影李屏賓、製片人陳國富等人,短期試辦地點則選在寶藏巖藝術村。
明年5月招生 擬收40人
倪重華說,現行台灣大專院校雖廣設傳播科系,但因教學資源與業界採用的設備有高度落差,因此,培訓出來的畢業生,往往無法符合業界需求。他說,影視音(電影、電視、音樂)產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台北若能帶頭從基礎發展,絕對有本事引領亞洲潮流。
倪重華又說,9月9日已向市長柯文哲報告實驗高中的籌設計畫。為了說服市長同意這項創新的作法,他還以醫院為例說服市長,影視音技術人員就好比X光機的操作人員,醫院內一定要有這些人,才能與醫師互相配合;而相較於柯文哲專精的外科,這所實驗學校則較像精神科,講究心靈的層面,「慢慢來,就會有效果!」
他說,實驗高中目前尚無明確校名,僅暫定為「藝術文化人才實驗教育機構(高中部)」,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影視音產業的技術人才,短期內的校址,選在寶藏巖藝術村,預計明年5月招生、9月開學。
倪重華表示,預計第一年投入1600萬元,開2班、招收40人。因修業期滿可拿到高中文憑,因此,學生在3年的修業過程中,也必須學習國、英、數等基礎學科;不過,有別於一般考試入學,這所實驗學校要透過甄試入學,可能還要先「試讀」3天。
畢業即可到好萊塢求職
「如果3天內有家長接送的就退學,叫你去買便當還不高興的也滾蛋。」倪重華強調,希望找到真正對影視音產業有熱情的學生,一畢業就是業界要的人才,即使無法在台灣發展,也可到好萊塢、寶萊塢求職,把台灣的產業推上「亞洲中央」。
就讀這樣一所實驗學校,是否真能擁有與高中同等的文憑?對此,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表示,北市確實有許多個人、30人左右團體,申請立案「非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畢業後能有畢業證書。但他說,目前還未有以「機構」名義申請者。因此,若文化局以文化基金會名義申辦,不僅招收人數上限可達150人,也會成為北市第一所以機構名義辦理的體制外學校。
《聶隱娘》攝影當老師
為了這項創舉,倪重華計畫找電影《聶隱娘》的攝影大師李屏賓,及曾任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亞洲區製作部總監的陳國富等人…擔任老師。另外,包括英國、日本學校,以及美國柏克萊大學、紐約電影學校等國際客座師資都正在接洽中。
校址短期選在寶藏巖藝術村,中期學校基地為內湖影視園區,長期就業與就學輔導則會在北投影視園區。除內湖、北投影視園區將辦理BOT,共同發展為影視基地,其他專業課程也會尋找如三創、錄音室等擁有專業設備的地點來配合教學。(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1年1600萬 能打造好萊塢人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2000311-260102
北市文化局將創辦培育影視音人才的實驗學校,挑戰既有教育體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主任劉立行認為,有兩大難關:一是經費要夠多,才能彌補現存的產學落差;二是若是投入太多資源,可能排擠到其他藝文團體的補助。這兩個問題必須解決,政策才有推展的可能。
倪重華計畫創辦影視音基礎人才的學校,引發爭論的經費,第1年僅編1600萬,就以新聞界所採用的攝影機,1台市價約100萬,文化局如何以有限的資源打造好萊塢等級的「人才製造機」?
曾任金馬獎評審、亞太影展評審團主席的劉立行說,他對此事樂觀其成,要注意的是,很多學校之所以培養不出業界可用的人才,關鍵在於軟硬體等教育資源投入不夠多;若文化局想推出實驗高中,就得先確保預算如何妥善分配給受補助的藝文團體等單位,才不會自找麻煩。
* 北市辦實驗高中拚到好萊塢工作? 學界看衰
http://udn.com/news/story/6655/1244915
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有意在寶藏巖辦影視音實驗高中,但一年只有600萬元預算,文化局將自己寫課綱。學界透露「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可能淪為請業界知名導演、攝影師來講課,扎實訓練影視音人才可能淪為空想。
◆ 棄醫從畫 新竹正妹勇敢逐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200041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2日 徐養齡/竹市報導
新竹女兒李亭儀是高雄醫學大學高材生,讀的雖然是艱深的醫學原文書,內心深處卻渴望踏進藝術殿堂。拿起畫筆她信心十足,插畫、商業LOGO、到高危險性的木工都難不倒她,即使只剩1年就畢業,她不惜放棄從醫計畫,決心往藝術界走出自己康莊大道。
從竹師附小到建華國中,熱愛藝術的李亭儀一路唸美術班,實驗中學畢業後,在家人期許下進入高醫大就讀,朝人人稱羨的從醫之路邁進,只是她體內的藝術細胞不斷蠢蠢欲動,直到重拾畫筆那刻,才發現自己並不想當醫生。
李亭儀擅長可愛插畫,身邊的水果、動物都是她的素材,1台iPad在手就能快速畫出原創作品,2年前她墜入愛河,帶給她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巧思,男友是畫作裡鬼靈精怪的小狐狸、她是紅通通的小蘋果,每天創作1幅遠寄加拿大,迄今累積216幅,遠距離戀愛也甜蜜。
「我想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李亭儀說出壓抑多年的心聲,坦言家人極力反對她放棄醫科,目前仍積極溝通中,月前她已整理創作品,申請芬蘭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視覺傳達設計學程,若獲錄取,明年初就會休學前往,盼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李亭儀的逐夢之路不只是紙上談兵,她將寄給男友的百幅插畫印成明信片,利用假期到創作市集拍賣,打算存錢印製插畫作品集,並累積留學基金,從逐夢進而走上圓夢之路。(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學古箏修心性 學科也進步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242941
峨眉國中二年級學生張友騰,進入學校時科科補考,令老師相當頭疼,直到去年接觸古箏後,心境轉換也帶動學習成就,各科分數突飛猛進,讓他直說「古箏改變了我!」然而,現在學校卻面臨古箏課鐘點費繳不出,必須停課的困境。
張友騰回想國一剛入學時,課業壓力對他來說相當重,文字、數學不斷在他腦海打轉,卻難激起他學習動力,去年學校請來古箏老師陳翠華授課,在老師鼓勵下加入,意外地培養出興趣,各科分數也有了起色。
◆ 母語扎根 她教唱兒歌說故事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42938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員林報導 2015-10-12
彰化縣鄉土語言老師謝金色在大竹國小等學校教鄉土語言,也帶歌仔戲社團,編寫劇本讓小朋友演出,她更是電台主持人,為推廣母語不遺餘力,她認為小朋友要學好母語要從小扎根,從閩南語兒歌和講故事入門最好。
為讓自己2個孫子能說好閩南語母語,謝金色和孫子從小說閩南語,也用閩南語講故事給他們聽、教他們唱兒歌;不過她說,有時小朋友上了幼稚園或小學,若學校和家長不重視母語,小朋友的母語根基也可能前功盡棄,讓人憂心。
她說,最近孫子去上幼稚園了,卻讓她有點「挫折感」,因為當她再用閩南語跟孫子講話,孫子會用國語糾正她,還說她「講錯了」,和老師教的不一樣。
為讓孫子能繼續習慣自己的母語,孫子用國語跟她說話,她就會用閩南語回答「我聽謀?(我聽不懂)」讓孫子繼續跟她說母語,她也找機會和幼稚園老師溝通,希望也能有教小朋友說閩南語的機會,甚至自告奮勇到幼稚園演講教學。
謝金色說,多數父母都認為學英文比學自己母語重要,其實母語的學習也是一種文化的學習,不會說自己母語真的非常可惜,比如閩南語有很多古韻,有些唐詩用國語念,音韻會怪怪的,用閩南語念就非常順。
謝金色也發現,家庭經濟環境好或中產階級的孩子,許多都不會說母語,好像有一種說閩南語不夠高尚的感覺,他們寧願學英文也不願學母語,這和父母有沒有在家跟他們講母語有很大的關係,母語推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 相關報導:
* 清大圖書有晶片 借書像過eTag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242939
書本也有晶片身分,借書就像過eTag!清華大學圖書館內每本書都鑲嵌晶片身分,借還書更方便,以往得大排長龍的預約取書,都改成自助式,十秒就能取書,讓學生們大讚「圖書館好智慧」。
清大圖書館透過射頻辨識系統(RFID)突破一般條碼必須直接面對面讀取的限制,也不受油汙或灰塵影響,這套系統大多廣泛應用在門禁控制、流程管控以及電子票券等,或是高速公路所使用的國道「ETC」扣款系統eTag、寵物身上植入的「寵物晶片」等。
清大圖書館3年前和廠商合作,將這套系統擴大應用到借還書系統,讓服務更加便利,每本書內都建置微小晶片,一般讀者難以查覺,卻能有效標誌書本身分,方便館員們盤點架本書籍。
手語即時翻譯手套 動手也能說Hello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2837
自由 2015-10-12
台北科技大學師生研發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北科技大學師生研發「手語即時翻譯系統」,在手套裝上感測電阻,能分辨手語基本六十種型態,組合成手語詞彙,搭配智慧型手機可一秒即時翻譯發聲,讓瘖啞人士「動手說話」!
全台灣約有十二萬多人具有聽覺及語言機能障礙,但專業的手語翻譯證照人員僅二百七十六人,北科大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高立人,指導電資學士班學生蘇宛琳、余佩儒、電子工程系魏新展及電子工程所研究生陳冠宇,花兩年構思到研發,創造出攜帶型的「手語即時翻譯系統」手套。
該系統在手套上裝設彎曲電阻、重力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大氣壓力感測器等,可分辨手指彎曲、手心面向、手部高度及手部動態動作等,再將這些手語動作編碼,經測試,在手語的基本手型辨識度中高達九十四%,常用的六百多種手語都能翻譯。
高立人說,系統更與手機APP連線,使用者比完手語,一秒就能發聲,另加上Google線上翻譯,等同建立「多國聲道」,要說英語、西班牙語統統OK,而一般人也可把語音轉化成文字,顯示在手機上拿給瘖啞、聽覺障礙人士看,達到溝通,目前系統建立詞彙翻譯,整句翻譯尚待研究。
大四生蘇宛琳說,當初是有特教系的朋友在和瘖啞人士溝通時遭遇困難,且在緊急時刻,瘖啞人士的求救更顯困難,便在大二起與夥伴共同研發手語翻譯。
蘇宛琳說,其中最困難的是分辨手語動作,最後一一分解,搭配各種偵測器,終於順利編碼,參加多次創新應用競賽獲獎,更拿下今年全國大學校院智慧電子系統設計競賽優等獎。
高立人表示,該系統成本約七千多元,但考量這筆金額對弱勢族群仍是不小的負擔,認為可由政府或企業單位出資,在需要的公共場所或私人機構等如銀行、派出所等擺放翻譯手套,這樣只要有聽覺、語言障礙人士上門,就可直接戴起手套,與一般人進行溝通對話,未來將改良設計降低成本,期盼幫助更多弱勢。
◆ 雲科大捕蠅器 獲發明鉑金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3000523-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3日 許素惠/雲林報導
坊間捕蠅器只能捉蒼蠅,對體積小的果蠅束手無策,雲林科技大學師生研發出讓果蠅只進難出的捕蠅裝置,避免果蠅孳生與繁殖,力克千餘佳作,摘下台北國際發明展鉑金獎。
雲科大在此次國際發明展中「發明競賽區」千件作品激烈競爭下,榮獲1鉑金4金1銀5銅,共計11面獎牌,成績亮眼。
鉑金獎是創設系老師王清良指導學生洪瑞元、張世勳研發的Fly Catcher捕蠅裝置,上寬下窄的漏斗狀開口設計,讓果蠅容易進入中空艙室卻難以飛出。底部的透氣小孔可以讓垃圾氣味穿透過蓋身與漏斗狀開口,致空氣中形成一條氣味路徑。
王清良表示,該極小開孔無法使果蠅通過,果蠅一旦進入此空間便無法輕易飛出,終因受困並自然死亡,然後收集死掉的果蠅殘骸,透過透明觀察窗,能輕易地觀察到果蠅是否死亡。此外,並設計了3種尺寸大小的階梯形底蓋,更可符合各種不同尺寸的垃圾桶蓋開口。
4面金牌作品分別為電機系何前程師生研發的具備車牌辨識功能的快速得來速服務、機械系老師吳益彰指導發明的新型之自行車平移式三速內變速器、資工系朱宗賢師生研發的影像處理之主動式災情辨識系統,以及機械系王永成老師領導團隊研究的可切換量測鏡之多重干涉位移量測系統等。(中國時報)
◆ 安全帽裝LED 發明展奪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3000546-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3日 黃靖惠/基隆報導
基隆二信高中電機科參與「2015年台灣彰化國際青少年發明展暨海報競賽」,以「安全」為設計主要概念,改良平日常用「安全帽」及彎道「反射鏡」加裝太陽能發電的LED燈,藉此提升行車安全,深獲評審青睞,勇奪2金1銀殊榮。
「2015年台灣彰化國際青少年發明展暨海報競賽」今年首度由建國科技大學主辦,吸引自英、美、加拿大、韓國、波蘭、印度和中國大陸等18個國家、共280件作品參賽。
二信高中的巫子昊、秦漢諺、楊義凱、劉科豪4位同學,研發創作「感應式安全帽燈」把安全帽加裝LED感應燈,燈的明暗會隨著行車速度快慢做調整,當視線愈不佳時,LED閃爍愈快愈清楚,提醒用路人注意增加行車安全。
而另外潘乃聿、沈宸揚、趙彬旭、王子銘4位同學則研發的「自動感應閃爍太陽能反射鏡裝置」,將傳統被動式的反射鏡加裝太陽能充電功能,而LED燈閃爍快慢,也提醒車主提早減速,提升轉彎處的行車安全,獲評審青睞,奪得金牌。
二信高中電機科劉兆祥主任表示,此次競賽可激勵同學善用課堂上所學專業能力,結合生活用品,發揮創意及巧思改良日常用品,提升用品的效能。(中國時報)
25歲美女「學霸」 2年拿牛津博士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49092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14日電 2015-10-15
四川電子科技大學近來迎來一位90後美女老師劉明偵,不過,看一下她的簡歷,你會嚇一跳。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士,劍橋大學碩士,牛津大學博士、博士後。
出生於1990年的劉明偵,今年25歲。23歲時就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分發表論文,論文證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工業化的巨大可能性,從而推動了太陽能市場的發展。憑借這篇論文,劉明偵只用了兩年時間便拿下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
《自然》雜誌是世界科學領域最頂尖的雜誌,劉明偵的論文一經發表即備受關注,迅速成為該領域裡引用量位列前三的文章。
在此之前,劉明偵也非常優秀,2008年進入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專業學習,2011年以全系第一名畢業並獲得一等學位;隨後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工程院讀研究生,並於2012年獲得榮譽碩士學位。
劉明偵還熱中於參加各類課餘活動。2012年曾與六位專業背景不同的劍橋大學同學組隊,參加了全英高層次創業大賽。他們設計的以KTV模式經營廚房的商業項目獲得了大賽的創新項目金獎。
2012年底,劉明偵成為了英國埃塞克斯婦女兒童救援中心的志願工作者。當時英國政府正欲削減該中心的預算,劉明偵透過對英國婦女兒童救援的財政使用、機構狀況的深度分析,為該中心做了一份報告,報告證明該中心對婦女兒童的救濟能幫助政府節約開支。這份報告為英國埃塞克斯婦女兒童救援中心申請到了所需的數十萬英鎊救援資金。
2015年10月10日,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畫」入選者,與該校簽訂協議到微固學院工作。
◆ 脫貧翻身靠讀書 他苦讀拿博士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249789
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南投報導 2015-10-15
南投縣文化局長林榮森6歲喪父,成長過程有家扶中心拉一把,國中畢業到省議會打工,不放棄進修機會,從高中補校一路苦讀到文學博士。他認為「千金難買少年苦」,更能同理社會底層的處境。
林榮森在台中霧峰山區成長,家中8個孩子中排行第七,妹妹是遺腹子。林父48歲過世,那年林榮森才6歲,家中食指浩繁,還好有家扶中心伸援手,媒合來自美國的愛心認養人,從小感受人情冷暖,造就他過人的毅力。
國中畢業後,長輩介紹到省議會打工,負責檔案印刷,林體認到讀書是脫貧翻身的機會,白天打工,晚上讀中興高中補校,之後攻讀大學、研究所,成為文學博士,也曾獲選家扶自立青年楷模。
林另一個身分是書法家,曾獲全國美展書法類第一名、中山文藝獎書法獎、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等殊榮。他國小開始練書法,從此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他笑稱,對書法有無法自拔的愛,像個「賭徒」,工作再忙,仍要排除萬難親近它。
他認為,書法藝術是個人精神與古典智慧的輝映,能陶冶心性,優雅、教化人心的經典字句,讓心靈沉靜。
林榮森的作品別具一格,幅幅皆氣韻生動,受到藝術收藏家青睞,他也肩負推廣使命,樂於指導後進,常和同好分享交流。
◆ 外語培育/培植東南亞語 就怕一窩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49976
聯合報 陳信文/清華大學全球事務長(新竹市)2015-10-15
這幾天熱門的高等教育消息之一,是目前國內大學的英語系太多,東南亞語言系太少。外語當然不止是英語,東南亞語言確實是十分重要,台灣也確實需要培養一些人才。
然而驗諸過去的經驗,若未有對應的一些提醒,較令人擔心的,是短期內將一窩蜂成立東南亞語言學系。
高等教育的消息,尚包括「高教人才荒,教部年育五百學術博士」。乍看之下,語言及博士培育二者間並無關聯。然而「博士過剩」與「流浪博士」之討論言猶在耳,博士就讀人數快速下降,現在卻又談起人才荒。二者相同的是「一窩蜂」的作法,與衍生「扶得東來西又倒」之可能困境。
除了西班牙語之外,相較於英語之市場,其它語言市場皆仍較小;這應是在談論外語系轉型時,也必須一起提出說明考慮。一時湧入太多的東南亞語人才,恐將重蹈人才過剩的窘境,因其人才市場相對較小,當出現人才過剩時之問題也會較大,因此更須提早注意。
◆ 產學落差大 觀光業鬧人才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500040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15日 楊竣傑/台北報導
台灣將躋身千萬觀光大國之列,觀光產業蒸蒸日上,卻面臨人才供需嚴重失衡,觀光科系僅2成學生留在本業,業者苦不堪言;觀光局則是預算嚴重不足,每年國際宣傳費約19億元,僅是泰國的3分之1,觀光行銷遭遇面臨極大挑戰。
本科系學生不到2成
全台70所大學及技職學校設有觀光相關科系,人才卻無法填補業界需求。高雄餐旅大學校長特助陳嘉謨指出,學生想當「阿基師」,投身餐飲業,但因「薪水低、工作辛苦」而卻步,致旅館與旅行社看似蓬勃發展,仍出現缺口;少數的優秀學生則因外語能力佳,被香港、新加坡等國挖角延攬。
近年餐旅科系過度膨脹,旅遊業界新人素質「良莠不齊」。觀光局去年舉辦聯合徵才,在眾家旅行社老闆面前,近百名餐旅科系學生竟只有2人錄取,業界找不到合適人才,大喊「人不夠!」健行科技大學講師的資深導遊劉聿修直言,業界的本科系學生只有1到2成。
昇漢旅遊集團自由行部總經理劉文淵感受很深,「10年前至少4成本科系生,現在只有2成。」很多學生快畢業才知道旅行社不是「出國旅行的保證」,趕緊換跑道,使旅行社招進很多非觀光科系生,「產學落差很大。」
觀光局長謝謂君指出,政府有關鍵人才培訓計畫,讓人才出國進修、邀知名學者來台演講,都是培養主管級人才方式;至於基層勞動力因旅館迅速增加,人力確實不足,行政院長毛治國已指示勞動部研議開放觀光業外勞。
觀光局宣傳費不足
除產業界人力缺乏,觀光局也面臨預算不足問題。觀光局每年預算雖有100億元,但公務與基金預算各半,還要支付國內13個風景管理處公共建設,剩餘才能支付外館及國外宣傳,行銷子彈遠不及亞洲鄰國。以國際宣傳費為例,香港、日本與馬來西亞每年都各約有新台幣24億元、澳門48億元,泰國更多達58.5億元,台灣則只有19億元。
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表示,目前吸引自由行旅客來台策略雖初見成效,但畢竟和鄰國預算還是有很大落差;另觀光局海外僅12個分館,其中國家眾多的歐洲,只靠1個分館負責,新加坡分館則要顧澳洲與中東、吉隆坡分館要負責印度與泰國,轄管範圍過大,分散行銷力道,而且,每個分館只有1到2名正職工作人員,多數地區需仰賴工讀生、約聘僱人員,或者國外的公關公司、代理商,推廣人員向心力不足,經驗無法傳承,宣傳力道就不足。(中國時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