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3

MIT 創造活細胞的 3D 影像

MIT creates 3-D images of living cell
http://www.physorg.com/news106149312.html

August 12, 2007

MIT 開發出一項技術,首度能讓科學家創造出活細胞的 3D 影像,所使用的技術類似於今日醫生察看體內用的 X 光電腦斷層掃描(X-ray CT scans)。

這項技術,在一篇於 8 月 12 日發表的 Nature Methods 線上版論文中詳述,可用來產生最詳盡,且發生於活體細胞內的影像,而無須進行螢光標示或其他從外部增加之顯影劑(contrast agents),Michael Feld 說,MIT George R. Harrison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的主任與物理教授。

"多年來,完成這個一直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們實驗室的目標," Feld 說,該論文的資深作者。"這是頭一次活體細胞的機能活動能夠在它們的自然狀態下被研究。"

使用這項新技術,他的團隊能夠創造出子宮頸癌細胞的 3D 影像,顯示細胞內部結構。他們也替「秀麗隱桿線蟲(C. elegans)」,一種小蟲進行造影,此外還有數種其他類型的細胞。

研究者所根據的技術,與用來創造人體 3D CT(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那能使醫師診斷並處理醫療狀態,的技術都是基於相同的概念。CT 影像的產生是結合了 X 光源繞者物體旋轉時,所得到的一系列 2D X 光影像。

"你可以用許多方向所取得的許多影像,重新建構出物體的 3D 圖像," Wonshik Choi,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同時也是 Spectroscopy 的博士後研究員。

細胞不會吸收許多可見光,所以研究者能夠利用一種稱為折射率的特性來創造出他們的影像。每種材料都有定義良好的折射率,那是測量當光線穿越此一物質時,速度減緩多少。折射率愈高,光線通過速度愈慢。

科學家使用一種稱為干涉測量法(interferometry)的技術來測量,在其中一束穿過細胞的光線,被拿來跟一個未穿越的參考光波進行比較。一個包含折射率相關資訊的 2D 影像因而取得。

為了要創造 3D 影像,研究者結合 100 張由不同角度取得之 2D 影像。所產生的影像就本質來說是細胞胞器的折射率 3D 圖形。整個過程花上 10 秒鐘,不過研究者最近將時間縮短到 0.1 秒。
研究者的子宮頸癌細胞影像顯露出細胞核、核仁與細胞質內的一些小型胞器。研究者藉由將該技術與螢光顯微鏡技術(fluorescence microscopy)與其他技術相結合,以能對胞器進行更好的描繪。

"這項新技術的一項關鍵優勢之一是,它能夠用來研究活體細胞而無須任何準備措施,Kamran Badizadegan 說,Spectroscopy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員,同時也是哈佛醫學院病理學助教授,亦為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對於實際上幾乎是其他所有 3D 造影技術來說,樣本必須要以化學、冷凍、染料染色、金屬化或其他程序,才能夠提供詳盡的結構資訊。

"當你固定細胞,你無法看見它們的移動,而且當你增加外來的顯影劑,你永遠無法確定,你沒有在某方面干擾了正常的細胞功能," Badizadegan 說。

目前這項新技術的解析度約 500 nm,不過該團隊正在改進解析度。"我們確信我們能達到 150 nm,或更高解析度也是可能的," Feld 說。"我們預期這項新技術將成為電子顯微鏡的補充物,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約 10nm。"

※ 相關報導:

* Tomographic phase microscopy
http://www.nature.com/nmeth/journal/vaop/ncurrent/abs/nmeth1078.html

Wonshik Choi, Christopher Fang-Yen, Kamran Badizadegan,
Seungeun Oh, Niyom Lue, Ramachandra R Dasari & Michael S Feld
Nature Methods, Published online: 12 August 2007;
doi:10.1038/nmeth1078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大研發出可透視關節三維動態軟體系統

中央社 2007-09-28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二十七日電)台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呂東武今天帶領研究團隊,於國科會記者會上發表其研發出可透視關節,精確量測三維動態活動軟體系統,可望成為關節疾病診斷與療效評估的新儀器,有助於提高醫療診斷精確度。

呂東武指出,骨骼間藉由軟骨、韌帶等結締組織連結的部位稱為關節,關節是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現有醫學在治療關節問題時,觸診要憑醫師經驗,判斷不盡然100%正確,因此研發出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螢光鏡動態影像裝置等測量儀器。

他並說,不過各有優缺點,如X光簡單、可透視內部,但是只能取得平面靜態影像資料;電腦斷層掃描系統可重建三維骨骼,但受試者要臥姿掃描,與核磁共振及螢光X光動態影像裝置一樣,不能看到受力狀態。

呂東武及團隊費時6年,在國科會補助下,所研發的動態X光測量三維關節軟體系統,已使用大體進行諸多測試與資料建置,並與台大醫院及中國醫藥學院合作。

他說,此軟體可在現有醫學掃描儀器上使用,不需要再增設或更改儀器,X光劑量也低於現有拍攝一張CT電腦斷層掃描的量,搭配軟體工程師的建議,以及醫師參照處理過的資料,可望提高診斷的精確度,例如韌帶斷了,是否要開刀。

此系統貢獻還包含先期監控人工膝關節鬆脫、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和術後的評估、未來人工關節的手術方法改進、術後復健及人工關節設計的參考。除已多次在國際會議上發表,2007年國際生物力學學會年會大會演講也引用此項成果,強調其前瞻性與重要性。

他說,此軟體系統目前還進行多項臨床研究,包含全人工膝蓋關節的設計與臨床評估、正常膝關節功能評估、韌帶缺損評估、皮膚移動誤差、肘關節疾病與功能評估,以及頸關節疾病與功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