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4

中小學生 2成5從不做家事

◆ 中小學生 2成5從不做家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33437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1.05.13

教育部今天公布全國中小學生做家事調查發現,四分之一的學生完全不做家事;雖然每天都要洗澡上廁所,但多達六成八的學生從沒整理過衛浴空間。調查也發現,小學生做家事頻率較高,但年紀越大越懶,高中生把家事都推給媽媽做的比率最高。

教育部委託台師大進行「中小學生做家務」調查發現,只有半數家庭會親子一起做家事,完全由父母做家事的占六分之一,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從來沒做過家事。

性別交叉分析更發現,女兒比較會陪爸媽一起做家事,兒子較多把家事丟給媽媽做。除了倒垃圾,男生做得比女生多之外,其他家事都是女生做得比男生勤快。

當問中小學生「該由誰做家務」時,二成四的高中生會回答「誰有空誰做」,但問題是,高中生通常沒空,甚至有兩成高中生連自己的房間也不整理。

中小學生會做哪些家事?「整理自己房間」的比率最高占七成六,但也代表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連自己的房間都不整理。而「衛浴清潔」是學生最少做的家事,約六成八的學生沒有清理過衛浴空間。近半數的學生也不會整理客廳或餐廳等與家人共用的空間。

計畫主持人、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主任周麗端指出,只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每天會做家事,小學生自己想做家事的比率最高,高中生則多數在媽媽要求下才做家事。這種情形真的會累死家裡的媽媽。

學生年齡越大不愛做家事。調查發現,四分之一的中小學生不喜歡做家事;但如果只問小學生,僅八分之一的小學生不喜歡做家事,但有超過三分之一高中生的不愛做家事。

至於學生不愛做家事的原因,逾四分之一學生表示「懶得做」,約七分之一則因「做不好會被罵」而不做家事。交叉分析還發現,年紀越大越懶得做家事,只有一成小學生懶得做,但多達四成的高中生因為懶而不做家事。

這項調查於今年3~4月間,發出8111份問卷給公私立中小學生,有效樣本8020份。



◆ 未立案安親班林立 70萬學童課後行蹤成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33437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1.05.13

後天是515全國兒童安全日,靖娟兒童文教基金會今天發表「課後托育機構調查」指出,全國約有近70萬名兒童,在每天下午4點半下課後,進入未立案的機構和各種補習班;但其中多數未立案、補習班的公安和消防安全都有疑慮,可能形成兒童安全隱憂。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全國近半數的國小學童下課後進入各類課後托育體系,靖娟基金會進一步調查發現,兒童局列冊立案的安親班僅824家,共收托3萬5521個學童。也就是說,全台進入安親班、補習班等課後托育機構學童多達73萬人,但政府僅掌握3.5萬名學童,其他近70萬兒童下課後,極有可能是在令人憂心的未立案機構,或各式各樣的補習班。

林月琴指出,近年來靖娟基金會不斷接獲家長檢舉托育機構的危險情節,未立案機構占了相當大的部分,因此,這些課後托育機構的場地安全不明,可能缺乏使用執照和防火避難設施,室內通風情況也不符合建築法規。

另外,這些機構的教師素質也不明,可能造成不當管教、照顧疏忽,更怕有「狼師」混跡其中。再加上這些未立案機構不必申報消防安全,當然也不會被檢查,若孩子進入這樣的機構,一旦事故發生,家長勢必求助無門。

靖娟基金會今天呼籲全國家長一起監督政府全力維護兒童安全,也提供家長選擇安親、課輔班的「撇步」, 建議家長多檢查業者招牌有無立案字號、縣市政府有無登記、機構內有無懸掛立案證書。在公安消防部分,家長可要求機構出示公安及消防設備申報合格證明。

※ 相關報導:

台灣要積極面對人才困境
假性單親增多 台灣家庭痛苦指數高漲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一支掃把 責任的開始…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1.05.15

「媽媽,今晚有沒有特別想吃什麼?」最近下班前,經常接到女兒打來詢問的電話。四月醫院實習結束,在家準備七月國家考試的女兒負起所有的家事,從採買清潔、到烹調,一手包辦。同事聽聞都羨慕不已,除了誇我女兒很厲害之外,也感慨現在的孩子大半都不會做家事。

記得有一回,與幾位校長聚會,一名校長感慨地說,老師認真與否,從教室的乾淨與否就可以看得出來,認真的老師連整潔打掃時間都會認真指導。另一名校長卻說:那倒未必,有的老師很認真教學,但他(她)真的不會指導掃地,因為她的成長歷程也備受寵愛,都沒做過家事,又怎會教導學生?大家聽完都不免重重的嘆一口氣。

記得我剛上小學的第一天,父親便交給我一把掃把,我必須負責打掃一個房間,那把掃把是成長的印記,代表我的成長及責任的開始。從小到大,我從沒抱怨過要做家事,因為在我家不論男女都有分配到工作,即使是一家之主的父親,也要下廚或者幫忙晾衣服,父母教我們的是:家裡的事,每個人都有責任要分攤。做家事便成了一個習慣、一項認知及對家庭一份永遠繫念的感情。因此我對女兒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希望她們也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在分攤家事過程中,緊緊牽繫著一家人的感情。

女兒剛到外地讀大學時,返家提到「有的同學連切個水果都不會,有的甚至連洗衣機都沒碰過,夠誇張吧!他們在家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不用做耶!」

「哇!那聽到你們會煮飯菜、洗衣服不是要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一定認為你們很厲害吧!」聽我這一說,女兒搖搖頭:「不是我們厲害,也不是他們笨,是他們的父母沒有教他們這項大能力。」

去年暑假,我接受對岸一所學校邀請,前去參訪順便洽談兩校交流事宜,暑假期間學校仍然有營隊進行活動,宿舍裡也有老師仍住在裡面,但我跟著該校校長到宿舍時,仍被宿舍的髒亂給嚇到了,皺著的眉洩漏我內心的疑慮,「假日阿姨歇息,沒人掃地,所以比較髒,明天阿姨上班就會好好掃了。」我被校長的解釋給弄混了,「難道學生不需要掃地嗎?」校長聽到我的問題,撇著嘴輕鬆的說:「阿姨多便宜呀!請阿姨掃就好了,學生不用掃,」這回答讓我決定不要交流,也明白他們的孩子驕縱的原因,回國前我告訴她:「歡迎您帶學生到我學校參訪,看看我們的生活教育。」在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好驕傲!好驕傲!

今天是國際家庭日,大家可能感慨於二成五的公主王子不做家事,也討論著要如何讓孩子做家事。或許我們該從自身先檢討起,是誰不讓孩子做家事?是誰忽略了這項基本的生活能力?或許我們也該想想長輩是如何教我們的,不需要金錢、玩具的利誘,只要讓孩子知道那是家庭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那是愛家的一種表現、更是生活的一個習慣;更或許就從這一刻起,不要分爸、媽、兒子或女兒,大家開始一起做家事吧!



◆ 還讓教育陷在排名泥淖?

【聯合報╱賽夏客/國小校長(苗縣頭份)】2011.05.15

某技術學校兩生因學業成績不相上下,產生瑜亮情結,只因細故引來潑硫酸毀容洩恨,闖下難以彌補的憾事。

許多人不禁問道:排名第一和第二有差嗎?當然有差,「要拚就要拚第一。」這是社會已形成的偏差價值觀,在大人眼中,沒有得到第一名,就是不夠努力,孩子闖下滔天大禍,其來有自。

姪女的孩子最近用餐時,就鬧肚子痛,原來一向穩坐第一名的她,突然掉到全校排名第五,緊張焦慮導致生理失調。還好分數仍維持在水準之上,因此當媽媽不再苛責,並未在家庭聯絡簿上寫些家長意見;次日,老師用紅筆寫了長篇大論的話,無非指責她不關心孩子的功課,為何沒提出補救之道,是失職的母親,難怪孩子名次「倒退嚕」。

縱使教育當局嚴禁成績排名,並強調自己跟自己比較,卻難以打破月考排名,獎優懲劣的遊戲規則。身為遊戲中的學生,只能全力以赴,若還贏不了對手,只好使出毒招,如栽贓、作弊、恐嚇、威脅等手段紛紛出籠。

大家明知教育之患在此,但要打破這種遊戲結構相當難,因環境的壓力太大了,你學校不公布成績、不排名,別校排名,表示你不重視成績,你學校沒有競爭力,將留不住質優的學生,處境更劣勢。

然而教育不能大破大立,但也不能隨波逐流;這學期我試圖扭轉排名的舊規,將前六名減少一半,把多出來的三個名額獎勵自我比較進步最多的學生。由於質變,就產生量變,我看到了許多從未上台領獎的學生,帶著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亮著一雙雙明媚的眼眸,接受大家的掌聲,終於讓我看到不一樣的教育榮景,大家不妨來創造台灣教育新價值,不要繼續困在排名的泥淖中。



◆ 同理心相處 化解親子緊張關係

文/黃欣妏 2011.05.16 自由

小魚(化名)今年17歲,由父母陪同前來,打扮時髦,但臉部表情略顯黯淡。小魚與父母一同進治療室坐下後,小魚低著頭不說話。

父親紅了眼眶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教這個孩子了,我也只有這個孩子,她已經蹺家3次,每次跟她說話,她總是大吼大叫地回應,最近她開始割腕,醫師說她是憂鬱症,我真得很擔心!」小魚的母親在旁邊輕輕拭淚。我安撫、同理家長的情緒後,請家長先在治療室外等一下。

我輕喚小魚,她緩緩抬頭,但面無表情,於是我先大致說明心理治療的內容及保密的原則,以建立信任關係後,詢問小魚關於她的父親剛剛說的話是否有出入?

小魚剛開始仍戰戰兢兢、欲言又止,我察覺到小魚的擔心與不信任後,又再三強調保密原則,小魚才淡淡地說:「我好不自由,我做什麼事都不行,他們都認為我會做不好,爸爸也不喜歡我的朋友,不准我跟他們來往,不准我出門、不讓我用電腦,我好生氣!」說著說著,她哭了。

等到小魚的情緒較為穩定後,我問小魚:「妳是想用割腕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憤怒嗎?」小魚輕輕唾泣地點點頭。

第一次治療結束時,我向她的父母解釋保密原則,並說明小魚的狀況需要家人同時改變,才能達到心理治療目標及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我向小魚的父母說明,小魚正值青春期,會以同儕為重心,情緒表達也相當直接,所以情緒常會不加修飾地狂飆出來。如果爸媽切斷小魚的生活重心及情緒出口,並且有許多禁令,易讓小魚缺乏掌控感,在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況下,就會選擇極端的做法表達情緒,使得親子關係更加緊繃。

但如果父母採取「傾聽」的態度,並設法了解小魚的心理需求,與她討論,例如:一句話的開頭用「我」而非「你」開始,像「我跟你說話時,你轉頭就走,讓我感到很傷心」,而不是用責備的口吻說話。

經過幾次會談,以及父母試著用同理心與她相處後,親子關係已有改善。

(作者為新竹縣安立身心診所心理師)

fsj 提到...

台灣青少年 逐夢缺勇氣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05.16

根據一項調查,全台16到24歲的青少年,有79.1%懷抱夢想,卻有92.52%尚未實踐,甚至有43.7%的青少年不知如何朝夢想前進;台灣的父母則有超過5成的希望青少年受正規教育,不要去挑戰夢想,避免受傷。

對金錢與家庭依賴過高

遊戲橘子關懷基金會針對青少年逐夢的調查中,發現近八成青少年擁有夢想,但有45%的青少年認為夢想需要有金錢援助,36%要有人陪伴,以及27%的青少年需要家長同意,顯示青少年對金錢與家庭依賴過高,造成實踐夢想出現阻力。

家長不願放手讓孩子飛

台灣父母對於孩子逐夢的態度也偏向保守,56%的父母擔心孩子受傷,而不願意放手讓孩子挑戰夢想,另外,青少年認為從家庭得到的勇氣教育僅22.57%,但有51.87%的父母認為經常給孩子適當的勇氣教育,顯示父母與青少年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

台灣超級馬拉松好手陳彥博就表示,當年開始參加超馬比賽時,連簽證也不會填,到國外連點漢堡也不會,但是經過不斷的磨練,現在已經可以獨自一人背著50公斤的裝備往喜馬拉雅山跑。

他強調,無論如何一定要有勇氣踏出逐夢的第一步,不管成功或失敗,都要努力去實現夢想,陳彥博認為,如果只是在原地踏步,逐夢篤定失敗,如果踏出第一步結果仍是失敗,對他來說,這已經是成功的結果。

陳彥博的媽媽也鼓勵父母,擔心與害怕是難免的,但只要做好充分溝通,依舊可以放手讓青少年逐夢,別因為太多顧慮而失去挑戰人生的機會。

※ 相關報導:

* 棄醫從商 朱怡寧參選模範公務員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338461.shtml

新竹市政府主計處科長朱怡寧出身藥師家庭,但她卻棄醫轉商,統計研究所畢業後,順利考上高考,擔任公務人員至今18年。她將複雜的統計數字精簡化、應用化,多項統計分析幫市府做出有效決策,日前獲市府推薦參加全國模範公務員選拔。



◆ 老師住校陪讀 9成學生上國立高中職 南投縣民和國中愛的教育

【沈揮勝/南投報導】2011-05-16 中國時報

用愛搶救學生!南投縣民和國中在九二一震災後學生大量流失,中輟生達全校人數十分之一。老師們於是發揮「虎頭蜂」精神,天天到孩子家找人,還全體住校「黏」著學生晚自習。結果,輟學人數迅速歸零,且超過九成應屆生在基測前,已先錄取國立高中職。

位在濁水溪北岸的民和國中主學區是校園所在地水里鄉民和村,另包涵地利、人和、潭南和雙龍等布農四部落。該區地理位置偏遠,工作機會少,廣義失業率超過八成。

由於經濟力普遍薄弱,震災後生活更不穩定,家長外出謀餬口、小孩輟學乏人關懷;加上經濟相對穩定的公職人員多將孩子送往車程不及廿分鐘、升學率不錯的水里國中就讀,民和學生數一度流失剩一百零二人,中輟人數多達十人。

為搶救孩子和校園,該校自九十四年起,針對家庭功能不彰、學習潛力較佳及居家偏遠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成功遊說半數學生住校,由老師作全天候輔導;全校廿五名教職員工除了校護和工友,也全都搬進宿舍裡。

學校拿出「尋找目標不停歇」的虎頭蜂精神,緊盯中輟生,甚至遠赴台東利稻部落找回一名打工孩子。經六年努力,學生回流,從九十七年起回復到一百八十至一百九十人之間,中輟生歸零。

讓人驚奇的是,九十六年榜單,破校史紀錄地出現台中二中,去年更上層樓,有人衝進台中一中,今年基測還沒考,金榜已連莊。家住人和的烏瑪斯透過免試錄取台中一中,元思如、陳主貴考上豐原高中,七十一名應屆生中,已有六十五人錄取國立中學。

「老師跟我們相處就像一家人」,烏瑪斯的父親靠著種茄子,辛苦養四個孩子。他是校內跆拳高手,生活講求規律,每天閱讀到晚間十點,他希望未來讀醫學系,可以改善家庭經濟,也可以幫助部落中為病痛所苦的人。

全啟哲錄取台中高職,爸爸是砂石車司機,他想讀土木科,讓家裡的就業模式「升級」。對於老師們以校為家,像爸媽對自己孩子般無私教誨和關懷,感動滿懷。

「反思的力量,讓親、師、生同步成長!」校長何光明、教導主任周慧星說,老師們住校,與孩子相處時間多,除了晚自習陪讀,更希望透過身教「用生命感動學生」。



◆ 學術代工 何來原創

【施正鋒、吳珮瑛】2011-05-16 中國時報

日前貴報報導了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只多了兩篇「自然」與「科學」的文章,而其他整體文章發表的數量雖有增加,但文章的原創性大減,此一話題至今未歇。諸多評論集中於獨尊SCI及SSCI指標的不恰當,我們則想探索缺乏原創性之根源?

戰後,台灣在全球性的製造業扮演代工角色,學術界也不免充當知識生產過程的買辦,毫不靦腆地進行移植。既然知識是昂貴的舶來品,為了獲得國際級大師的核可、背書或是加持,台灣學者必須百般討好、極力巴結,甚至不惜委身擔任助理,終究目標是搭上國際學術網絡的線、或是取得理論模型的獨家代理人。學術殖民於焉產生。

所謂的學術殖民主義,是指在全球的學術分工下,由於知識生產、傳遞以及排序的不平等地位,處於中心的國家,如何透過學科的標準化、制度化以及社會化,強制邊陲國家的學者,集體接受在思想上的支配關係。過去,帝國是靠殖民的力量來進行直接控制;現在,即使殖民地紛紛獨立,前者依然可以藉著後者知識分子的學術倚賴,來遂行間接控制。此時,殖民者/前殖民者不必再仰賴鞭子或是繩子來操控,因為,這些學者已經習於彼此的羈糜關係、甚至於樂此不疲。

在學術殖民主義的關係下,位於知識中心國家的學者,譬如美、英、法等,往往生產大量的研究成果;進而透過這些媒介,將想法以及資訊傳遞全球。相對之下,在知識上倚賴他人的國家,不論是在研究議程的設定、問題的界定、方法的援引、還是科學指標的訂定,本土學者都必須祈求外來和尚的背書。在心理層面上,這些學者除了被動、消極以外,更深層的因素是在學術上的自卑感,讓他們不敢有自主的想法。對於比較積極的人來說,最佳的策略,就是如何在這知識的軸幅當中挪身,盡量往同心圓般的網路貼近。

因而,我們投在國內研究期刊上的成果,如果方法未曾見於文獻上,最常被問的審查意見就是「國外有人這樣做嗎?」彷彿只要引國外的阿貓阿狗文章就沒事,意思是我們不能有創見,且還投在國內期刊上,此也隱含,如果這是原創,怎不投到國外期刊?因此,最近大家討論熱烈的SCI與SSCI,量多質不精此為其問題之一。因大家只是不斷以不同的資料複製殖民者所研發出來的模型、方法,因此每篇看起來都千遍一律,差別只在於你做台灣、他做美國,而英、美是這些方法、模型的宗祖國,所以沒有人會(敢)去懷疑。

此種現象就是一種垂直分工的學術倚賴,也就是中心國家透過想法的框架、出版的掌控、學位的授與、研究的挹注、教育的投資以及技術的轉移,進行研究地盤的圈地式行為,以確立「理論VS.實證」、「他國VS.本國」、以及「跨國比較VS.個案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來達到知識壟斷、以及邊陲國家倚賴的目標。

所謂想法的控制是不可少的馴化機制,也就是說,必須確保原始的想法來自中心國家。首先,在思想上畫了一個實質的大圈圈之後,為了要使鴃舌南蠻之地的學者只會東施效顰,接下來,還要透過制度的建構,以滴水不漏的方式來從事結構性的節制,也就是挖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溝,恩威並重、習慣成自然,只要有學術上的酒池肉林,就能讓這些身陷知識銅牆鐵壁學者不加思索、照單全收,註定一輩子唯唯諾諾、癱瘓而不自知。

我們真的毫無自信到國外什麼都是好的嗎?社會科學者的一些努力不過純然只是想造福國內的學子與解決國內的政經問題,卻經常被視如敝屣。國內學界的迷思是:大家永遠都認為,你如果這麼行,讓國外的人先認識你,沒有國際觀的人才會美其名說是在做本土的紮根工作。

(施正鋒為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吳珮瑛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fsj 提到...

今年上國一 7成免試升高中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1/05/20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畫草案出爐了!

教育部規畫,民國103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國中基測將走進歷史,屆時七成以上國中生可免試升高中職及五專;最多另外三成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但全國統一的考試不再舉辦,而是由各招生區自訂考試辦法,想讀明星高中或音樂班、美術班等特殊藝能班的學生,還是要循「 特色招生考試」的管道入學,考學科或術科。

針對家長團體訴求的免試入學完全不要採計國中在校成績,教育部則擬訂「落日條款」來回應,規畫103學年十二年國教推動的六年後,即109學年起,完全不採計在校成績。也就是說,今年8月進入國一就讀的學生,國中畢業後七成可免試升學;今年8月讀小一的學生,若六年後參加免試入學,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但同年起,特色招生名額也減至兩成。

依據草案規畫,103年實施的免試入學分「登記模式」及「申請模式」。登記模式採抽籤方式,不設抽籤門檻,如果登記某高中的國三學生人數少於該高中的招生人數時,則不必抽籤、全額錄取;但如果登記人數略多於招生人數,則採隨機抽籤;如果登記人數遠多於招生人數時,則依國中生在校成績的等第高低(至多分五等第),分梯次依序抽籤。

申請模式則可「擇擾採計」在校成績,像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在十二年國教實施後,仍保留一定名額提供免試入學;但教育部不贊成提高「超級熱門高中」的免試入學名額,這類高中還是透過「特色招生考試」錄取學生才較為公平。

十二年國教草案將辦七場公聽會及成立網路公聽會,廣泛蒐集各界意見後,6月底前呈報行政院核定。



◆ 南投少子化 裁校裁班裁老師

【聯合報╱記者葉英豪/南投報導】2011.05.20

南投縣少子化日趨嚴重,每年出生人口數相差近千人,嚴重影響國小一年級新生報到數,不僅學校到處搶人,正式老師將不再辦理甄選,教育處長劉仲成還預估,「未來6到12年,學校資源將重新分配,將走向裁併或小班化」。

南投縣議員廖志城和賴燕雪表示,近幾年來,南投縣少子化的情形令各級學校憂心,98年度一年級新生有3914人,99年度竟僅剩3422名新生,還有近兩成的新生,會跟著父母親的工作等因素遷移到外地,導致原有就讀學生嚴重外流。

廖志城說,少子化除了衝擊到學校外,最嚴重的就屬教師未來的飯碗。每年都有那麼多大學生畢業想投入教職工作,但面對學生人數流失,「僧多粥少」下,勢必然工作不保。

劉仲成說,各縣市教育等單位都已經發現少子化的嚴重衝擊,未來6到12年,教育資源勢必然會重新調整,走向整合或裁併之路,也一定面對。

劉仲成也說,南投縣正式教師甄選今年29人完成作業後,未來可能不再辦理甄選。不僅如此,各級學校都將走向精緻化和小班化。



◆ 高等教育的錯誤方向

【經濟日報╱社論】2011.05.20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是國內近年最重要的高等教育補助計畫。此計畫的審議結果於4月1日公布後,引發各方關注。在申請的30所學校中,僅有12所大學上榜;獲得高額補助的學校自然額手稱慶,所獲補助金額不符預期的學校則大感委屈,向隅者更是埋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此一計畫是教育部於2006年推出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的延續;以下將這兩期計畫統稱為邁頂計畫。計畫一期五年,總經費500億元,故一般人又以「五年五百億」計畫稱之。台灣的大學數量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快速增加,但全國教育經費的增加卻遠遠落後,因此大學一直苦於經費不足。邁頂計畫的補助對大學正如久旱後的甘霖,所以各校無不卯足全力爭取。

邁頂計畫實施五年來,的確產生了一些成果,但也製造了許多新問題。首先,這個計畫以其訂定的標準,強勢主導了大學的發展方向。例如該計畫注重量化的績效指標,結果造成許多教授衝刺論文數量,但卻不顧及論文品質,甚至完全忽視了研究的目的與價值。又例如該計畫強調大學排名,於是各大學每一年都設法「強化」或「美化」各種評鑑指標,以求排名進步。這些都使得學校越來越重視短期績效,而輕忽了許多需要長期積累的基礎工作。

為了爭取績效,各大學還積極網羅著名學者。以台灣現有的大學薪資結構與制度,根本無法與外國學校競爭人才;這些頂尖大學雖然打不過外人,但是打自己人還是綽綽有餘。於是排名較高的甲學校就去挖乙學校的頂尖學者;乙學校無力阻擋,遂轉而去挖丙學校的好學者。幾年下來,挖角之風改變了各大學的教授組成,卻完全未能提升台灣整體的學術社群,甚至破壞了學界原有的多樣性。邁頂計畫還產生了許多其他問題,無法在此盡述。

政府總以為透過由上而下的指導,可以產生卓越研究,所以明訂目標,要求大學設法達到目標。這種作法就像道路工程發包,起迄點已定,剩下的只是由大學提出施工計畫來競標各段工程。過去多年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這是一條失敗的道路。卓越研究應該是由下而上,慢慢養成的;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與長處,研究本身又有其在學術社群與社會環境中的脈絡,不可能憑空產生。不考慮這些優勢與脈絡之下所推動的研究,就像空中樓閣,注定失敗。

更嚴重的問題是政府這種由上而下的指導思維。我們的教育部對大學從學費、開班、招生人數與教師授課時數等,早就無所不管,如今再用邁頂計畫建立各種量化指標,將大學的研究與發展也都納入控管。自此江山一統,台灣只剩一所「教育部大學」,現有各大學只是分校,不再有任何特色。

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徹底揚棄過去的錯誤觀念與作法。推動研究與追求卓越本是各大學的責任;用特殊計畫(如邁頂計畫)去追求這些目標,當然產生特殊指標,反而扭曲了大學的發展方式。政府應該讓「五年五百億」這類計畫回歸常態補助,按照各大學的整體研究能量分配經費。具有較大研究能量的學校自然會得到較寬裕的經費,但卻能自主的發展自己的專長與特色。假以時日,這些大學就有機會成長為真正的國際一流大學了。

政府千萬不要小看這件事,以為只是高等教育界的內部爭議。台灣的大學若都照著「部定標準」打造,大學將不再具有多樣性,也會慢慢喪失創造力與生命力。當大學出現單調死寂的景象,我們的社會也就不必再侈談創新與創意了。



◆ 韓外語大學成立台灣研究中心

中央社 2011-05-20

中華民國駐南韓代表梁英斌和南韓外國語文大學校長朴哲,20日共同在外語大學主持「台灣研究中心」揭幕儀式,並期盼透過對台灣研究的活性化,增進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認識。

台灣研究中心在外語大學掛牌揭幕,是繼安養大學、高麗大學和翰林大學之後,在南韓成立的第4所台灣研究中心。

新成立的台灣研究中心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也同時舉行「韓-台國際學術會議」,主題是「創新與遠景-建立臺灣學的新趨勢」。

外語大學校長朴哲致詞強調,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建國100年,可謂是意義深遠的一年,今年成立台灣研究中心,更具有非凡的紀念意義。

他說,台灣去年與中國大陸簽訂的「兩岸經濟架構協定」,不但對台灣經濟恢復起到明顯效果,在未來的東亞經濟成長中,也會成為台灣經濟騰飛的跳板。

他表示,成立台灣研究中心宗旨,是透過研究的活性化,增進兩國間的理解和認識,並對促進東亞地區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駐韓代表梁英斌致詞時,闡釋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意涵,包括強化台灣在國際發展上的貢獻,以及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負責任的角色。

與會台韓學者,包括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李明、中正大學施慧玲、中興大學陳國偉、新加坡大學黃堅立、香港嶺南大學黃淑嫻及韓國多所大學教授,也分別發表了各項專題報告。

fsj 提到...

12年國教 還留明星集中營?

【聯合報╱季瑋珠、劉仁沛】2011.05.21

季瑋珠/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所教授(新北市)
劉仁沛/台大農藝系生物統計組教授(新北市)

十二年國教腳步逐漸接近,報紙上不少新聞和投書,討論明星高中的未來發展,以及民國一○三年廢基測後,國中競爭是否更加激烈,明星高中的跳板—明星國中附近房價是否更高,抽籤壓力是否更大,甚至這種壓力是否向下延伸到國小等等的問題。

這都是因為很多家長無法放棄讓孩子擠進明星高中的夢想所致,家長以為進入明星高中,就等於拿到頂尖大學的門票。

其實,明星高中只不過是把智育好、會考試的一群人集中在一起互相廝殺的集中營,進入頂尖大學的比率高,也是因為學生本來就會考試,根本說不上是很優秀。

而且,明星高中名額有限,大部分家長和學生是一定會失望的。進入明星高中的孩子,也不見得快樂,只不過延續國中,甚至國小的戰火,培養唯我獨尊、以菁英自詡的惡習,不但不知如何平等待人,更種下日後難以適應壓力、不知如何面對挑戰和挫折的危機。

如此犧牲青春年少,讓大部分的青少年失去應有的歡樂和健康,更斲傷年輕人最可貴的創造力和自我成長的契機,導致國家整體競爭力的下降,實在太不值得。

最激進的方法當然是完全以學區分發,連國中成績都不採計,這也是十二年國教最終的理想。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極端的想法,當初需要激烈競爭考入的明星初中,也是一夕之間變成依照學區分發的國中。教育部規劃的「特色高中」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因為十二年國教跟過去的九年國教一樣,就是國民教育,其唯一的特色就是「有教無類」,發展社區和學生各自擁有的特色,而不是假特色之名,行獨尊智育的明星之實。

可惜目前這種做法似乎阻力很大,不久前某明星女中就召集一群傑出校友力陳反對意見。那麼,至少可以比照剛開始九年國教時的私立初中辦理,一開始是開放私中獨立招生,逐步開放抽籤,再以學區分發加上抽籤,同時正名為私立國中,或私立高中國中部。經過時間的洗禮,私立國中就和公立國中相差無幾了。

明星高中也罷,特色高中也好,若真的厲害,就請向大家證明,你們能把麻雀變鳳凰,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無論過去停滯在哪裡,由ABC、一元一次方程式、以及各項藝能的培養做起,都能幫他們找到一片天,更須注意品德教育,才能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國民,博幼基金會做得到,明星高中做不到嗎?那又算得上什麼明星?

※ 相關報導:

* 她,只讀8年書 美7大學搶著要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348752.shtml

吉林市江城中學高三學生張佳睿是一個非常「牛」的學生,17歲的她從小學到高中連續跳級,只讀了八年書,高三時還休學一年。近日,她收到來自楊百翰大學、馬凱特大學、貝勒大學、爵克索大學等七所美國大學的錄取函。

* 民國103年 7成國中生免試升高中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9945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草案規畫,一○三年實施的高中職、五專入學方式採「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兩種。免試入學又分成「登記模式」及「申請模式」。登記模式採抽籤方式,不設抽籤門檻,如果登記某高中的國三學生人數少於該高中的招生人數時,則不必抽籤,全額錄取。



◆ 基測考生減少 考題恐變難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1/05/21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天表示,十二年國教正式實施後,外界認為基測走入歷史,其實是「轉型」,因為只剩幾萬考生考試,內容有可能會變難,至於剩下兩、三成考生是否都考同一試題,會再討論。

未來特色招生試題,張明文表示,目前只規畫十七免試就學區同一區要辦統一考試,全國考試是否也要一致,需再討論。

多數學生不考基測即可免試入高中,對學生品質如何把關。張明文表示,將研發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以利地方政府及學校使用,了解全國國中學生學力,且落實補救教學,並將修正國中小學生成績評量準則,讓科科成績等值。

未來國中需為學生建立學習輔導檔案,提供性向興趣測驗、生涯輔導等。國中畢業生如何選擇升學,則由學校和學生及家長共同面談來決定。

教育部國教司副司長鄭來長表示,擬將國中小正常教學規定納入國民教育法中,要求縣市政府督導;並提升教師依專長授課的比率,辦理偏遠國中增加專長教師方案等。

※ 相關報導:

* 免試入學家長憂考試反變多 壓力更大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9947



◆ 建中、北一女 想聯合招生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1/05/21

教育部昨天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草案」,台北市相關菁英高中紛紛祭出因應方案,要確保學生的素質不會滑落。

北一女校長張碧娟說,目前建中及北一女免試入學的名額為百分之十,日前已跟新任建中校長陳偉泓談過,在一○三學年度之前,兩校的免試入學比率將逐步調整至百分之廿。但在一○三學年之後,希望免試入學學生的比率不要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而剩下約七成五的學生名額,陳偉泓表示,未來不排除建中與北一女兩校一同聯合招生。

為因應十二年國教,菁英高中也祭出各項措施,張碧娟表示,北一女將設置國際班、第二外文班、語文班、數理資優班、藝術創作班、資訊應用班、人文社會班,輔以領袖人才、國內外大學先修課程,發展屬於北一女的特色,吸引優秀學生。

陳偉泓說,未來建中的課程將會以科學、人文、藝術為三大導向,讓學生可以在喜歡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長才,學校輔以特色課程替國家培育精英人才。

師大附中也推出各項方案,師大附中教務主任林順德表示,校方已經規畫未來打算推出六年一貫班(國中直升班)、資優跳級生班、語言資優班及數理資優班四種特色班級。

林順德說,若建中、北一女採取聯合招生,師大附中不會加入,將會採單獨招生,要與建中、北一女做區隔,不排除聘請外籍師資,發展附中特色。

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目前教育部只是公布草案,仍有修改空間,各高中不用太過緊張。



◆ 中南部明星高中 多申請入學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徐如宜、莊宗勳/連線報導】2011/05/21

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台中、台南與高雄三地的明星高中,幾乎都決定以「申請模式」入學方案為主招生。

台中女中校長戴旭璋目前人在國外,但已和台中一中討論多次,取得共識。中一中校長郭伯嘉指出,若以「申請模式」在校成績變得很重要,中一中、中女中屆時將自訂招生門檻,至於採計國中幾學期的成績?要取得中投區各國中的共識,不是全由高中端決定。

除了採計國中在校成績的公平性,他建議教育部應該明確規範各國中能夠申請的名額人數;或保留彈性給高中決定。以中投區為例,都會區國中人數多,偏遠地區國中人數少,城鄉學生都要申請中一中、中女中,高中端應該依照城鄉差距,釋出公平的招生名額。

台南一中校長黃運生說,全國有六成的高中職已社區化,但明星高中還是有必要存在,且因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如果採取登記模式,會影響學生跨區就讀的權益,「不需要齊頭式平等」。

台南女中教務主任施銘哲表示,部分學校因想提高升學率,會薦送一些程度較落後的學生進入明星高中,導致學生課業跟不上,成就感低落,甚至自我放棄;採取申請模式,維持台南女中第一志願的傳統,讓學生適度的競爭,會加速成長。

雄中校長黃秀霞表示,原則上會經過學校招生委員會討論,配合提供一定比率名額給樂學計畫免試入學;其他則以「特色學校申請入學」,這個方式會占大部分。

雄女校長林全義表示,目前計畫是採取百分之十的名額給樂學計畫免試入學;其他的以「特色學校申請入學」方式招生。

fsj 提到...

過度保護 孩子成長要明白什麼?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2011.05.22

基測作文結束,午後大雨還下著,孩子從考場出來,許多家長迫不及待的拿傘迎向前並問考什麼題目。

同在候雨亭的我,聽到一個孩子撒嬌的抱怨:「哎呀,你們不是老說我們還不懂事,現在卻叫我們寫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怎麼寫得出來?」媽媽不假思索的回應:「你們就是太好命了,生活中要什麼有什麼,什麼都不用做,現在才寫不出來」,聽了讓人莞爾也讓人感慨。

誠如那位媽媽所言,許多孩子被捧在手掌心,從小到大生活都是無憂無慮,最深刻知道的一件事就是: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好好讀書。另外,父母或學校給予孩子的又都偏向於灌輸、說教式的教育,於是,孩子們「知道」了一堆道理,但卻少能體悟出什麼大道理。

所以我們要孩子寫出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是否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讓孩子自己摸索、體驗生活及成長;我們能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奔跑跳躍,即使孩子跌倒了,都能忍住心疼想抱起他的衝動,鼓勵他自己站起來?我們能不能鼓勵孩子,在成長的摸索中,自己嘗試找答案或進行反思?

一個也在教育界擔任校長的朋友,她經常耳提面命,要女兒好好讀書,考上第一志願,發現女兒交了一個愛玩,成績較不理想的女生朋友,竟然把那女生找到辦公室「曉以大義」,要她不要接近她的女兒,讓她女兒能專心的讀書,好考上第一志願。

後來聽到有一名男生要追她女兒,她也一樣處理;她得意的提到,還好自己在學校裡擔任校長,才能保護她的女兒「不受汙染」。沒想到前些時候,有朋友發現她的女兒利用補習或其他藉口,被一名看似叛逆的男生載著飆車,朋友勸她要好好讀書,並說「你媽媽知道會傷心的」,小女孩卻撇撇嘴:「我已長大了,別以為我不明白,我只是她炫燿的工具。」

朋友說她嚇住了,「需要有人好好開導她,但開導小女孩前,可能要先開導她的校長媽媽」,朋友如此感慨。

另外,朋友也感慨的說,她的鄰居堅持要送孩子到私校就讀,因為高收費的私中學生素質較齊一,「比較沒有壞學生」,「孩子被保護成這樣,如何長大?將來走出保護罩,如何面對風雨?」

「你到底寫出在成長中學到什麼事了?」那位母親叨念完畢,還是急著想知道女兒寫什麼。她的女兒說,原本想寫成長要面對基測與那麼多人競爭雖然好無奈,為了考上好學校還是得努力讀書,就是成長學會的事,但想想這樣可能不會得高分,所以還是寫因為成長逐漸了解媽媽的辛苦,並歌誦了媽媽一番,媽媽高興的笑開懷。

「我同學說,她寫失戀被劈腿,讓她懂得珍愛自己的經驗耶!」聽到小女生的描述,那母親撇嘴不屑的說:「小小年紀交男朋友就不應該了,還談什麼失戀?」

雨轉小,那對母女離去,我猶聽到那媽媽叮嚀著女兒,要用心讀書。

我想到母親節前夕,到藝文中心看學生表演,一個原本與爺爺及瘖啞父親相依為命的女孩,因為爺爺往生,獨自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她樂觀的接受「成長的責任」。或許,我們也不要忽視了孩子的能耐,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就讓孩子面對成長,摔倒再爬起來,即使是痛苦都是難能可貴的經驗呢!



◆ 禁止霸凌 入教育基本法

中央社 2011/05/19

(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19日電)行政院院會今天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草案,明定禁止學生霸凌行為,並授權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防制機制等事項的準則,就學生霸凌行為的預防、發現、處理及輔導等予以規範。

提案修法的教育部表示,鑑於校園霸凌行為對學生人格發展影響甚鉅,且妨礙學生學習權,為保障學生身體自主權、人格發展權及學習權等,特別擬定教育基本法第8條修正草案。

教育部說,這次修正要點為: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霸凌行為的侵害;霸凌防制機制、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的準則,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

教育部進一步指出,為落實推動防制學生霸凌,教育部已訂定「各級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計畫內容雖羅列各項因應作為與配套措施,但因缺乏法源依據,仍然顯現法制面的不足。

教育部說,行政院會通過的教育基本法第8條修正草案,正好補實法制面不足,搭配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等相關規定,未來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將更能落實執行防制學生的霸凌行為。



◆ 「罵白癡、拖行廁所」 花中途學校挨告

TVBS 2011/05/19 李汪勝

上周才傳出有老師要求學生,用情色腔調念考古題的花蓮中途學校,沒想到昨天又傳出一名女學生,去年6月因為情緒失控,躲到廁所,但校方人員不但沒有勸導,反而是強力拖行,把學生拖出廁所,甚至還因為用餐時動作太慢,被罵白癡,誇張的管教方式,引起家長極度不滿,氣得到地檢署按鈴控告。

花蓮縣議員莊枝財:「開始拖了,他們3個人拉著腳,她在抵抗。」

照片中女學生跌坐在廁所門口,長褲因為拖行退到大腿,還露出內褲躺在地板上,看到自己女兒在中途學校,竟然遭到如此對待,家長氣得到地檢署按鈴控告。學生家長:「她的情緒管理本來就不是說很好,可是沒有那麼嚴重,之前進去的時候都沒有什麼疾病問題,為什麼進去,幾乎送好幾個到精神病院去。」

強調女兒本來就有情緒失控的問題,但自從進入中學就讀後,情況不但沒有變好,反而還出現自殘行為,收到照片後才知道,原來女兒在學校遭到暴力對待,甚至還在用餐時用不堪言語辱罵。

校方人員:「因為不同系統,他們的切入點不同,社工有社工的角度,老師有老師的角度。」家長:「行為矯正上面有需要做到這樣子?」校方人員:「當然不可以!」

校方表示,輔導員的確做法不妥,但全都是出於善意,當時也都有向少女道歉,未來也會依相關規定處理,只是同一所學校,上週才傳出有老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用情色電話語調念考古題,如今又傳出不當管教,學生到校上課,家長實在很難完全放心。



◆ 未繳作業令全班打 女童被鞭300下

TVBS 2011/05/21 黃薰逸

在大陸河南,一所小學的數學老師,因為女學生沒有按時繳交作業,竟然要求同學們拿竹籐,輪流打女學生屁股,這名8歲女童一共被打了300多下,痛的女學生整個臀部腫脹瘀青,不但沒辦法正常坐在椅子上,而且心靈嚴重受創。

這名8歲大的女童,脫下褲子,整個屁股一大片瘀青,一旁的媽媽心疼的不已,不敢相信自己的小孩,到學校上課,居然會被打成這樣。女學生:「老師說一個人敲十下,誰敲的不狠,拐回去再敲誰。」記者:「總共被敲多少下?」女學生:「322棍。」

母親:「走到大門小孩就癱了,她說媽呀,我屁股好疼,我說你出來看看,我出去一扒褲子,整個屁股都是紫的,我嚇的都昏了。」

原來這名在河南的小學女學生,因為沒有按時交數學作業,老師竟然要全班同學,拿著竹籐,每個人鞭打女童10下,而且誰不夠用力,老師就處罰誰。記者:「用勁不用勁?」同學:「用勁。」記者:「誰要你們用勁的?」同學:「老師。」記者:「不用勁怎麼辦呢?」同學:「自己挨打。」

要求同學們輪流打這名女學生的老師,還具有優良教師的資格,原本求好心切,卻體罰過頭,這名老師的做法,恐怕造成女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影響。

fsj 提到...

父母每天陪伴1-3小時 孩子身心適應狀況佳

中廣新聞 2011-05-23 林麗玉

台北市衛生局99年,針對北市248所學校、5萬多名學生,進行無記名的心情溫度計調查,發現父母親每天陪伴孩子時間越多,會讓子女感受到被瞭解。

數據顯示,家長每天陪伴孩子1-3 小時,近九成孩子覺得與父母有比較好的親密感,身心適應狀況也越好,如果父母如果採取忽視冷漠的教養態度,學生沈迷網路使用、參加幫派、或使用毒品的機率,則是其他教養方式的十倍。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高偉君說,北市校園的心情溫度計調查,儘管整體青少年的心理困擾比例,比93年及96年低,不過還是有18%的青少年需要更多生活、心理層面的協助,國中學生心理中重度困擾的比例為18.4%、高中職則高達23.2%。

台安醫院心理師林怡君說,調查也發現,隨著雙薪、單親家庭變多,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變少,而調查父母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越多,越能讓子女感受到被瞭解,家長如果每天僅陪伴孩子不到1小時,子女能夠感受家長瞭解自己的比例只有六成。

不過如果每天被父母陪伴長達1-3個小時,有近九成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瞭解,並且有比較好的親密感,甚至孩子的身心適應狀況越好。

心理師林怡君說,甚至父母的管教,如果分為開放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四種,採開放權威的教養態度,孩子沈迷網路、使用毒品、參加幫派的機率最低,不過如果是家長採忽視冷漠,機率則是其他教養方式的十倍。

建議家長管教孩子,最好每天陪伴1-3個小時,建議採隨時開明面對孩子成長時期遭遇的問題、適時權威導正孩子偏差想法及行為,不要溺愛,建立溫馨的親子家庭環境。



◆ 亞洲大學前百大 台11校上榜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5/23

香港科技大學勇奪第1名

中央社報導,根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1亞洲大學最佳大學排行榜,台灣共有11所晉身前百大,國立台灣大學名列第21,排名與去年相同;香港科技大學勇奪第1名。

中央社報導,這是QS公司連續第3年進行亞洲大學排行榜,參與調查的專家殷斯曾五度前往台灣訪問,他告訴中央社記者,台灣有高品質的大學,今年整體表現比去年好,其中以台大最為突出,從各個指標來看,具有世界級大學水準,是亞洲地區的重要大學。

殷斯表示,香港的大學因為多以英語教學,較易與英、美、歐等學校接軌,國際化程度高,加上教學品質高,外國教職員及學生也多,畢業生廣獲雇主歡迎,前10名大學中就有3所來自香港,並分占前兩名。

大陸14所、日本26所入選

在2011年亞洲前100名大學中,台灣共有11所大學上榜,中國大陸有14所,日本26所;殷斯說,台灣面積小,和中國大陸相比能有這樣的成績,表現非常好。

根據調查,11所進前百大的台灣大學與名次分別為:台灣大學(第21)、清華大學(第31)、成功大學(第32)、陽明大學(第40)、交通大學(第52)、中央大學(第59)、台灣科技大學(第62)、中山大學(第70)、長庚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並列第89名,中興大學(第99)。

台灣的大學國際化表現偏低

殷斯進一步表示,雖然受訪的雇主普遍肯定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但在國際化部分,台灣的大學表現偏低,特別是與香港及新加坡相比,同時台灣的大學雖然發表不少論文,但被國際學術界引用的次數較低,這個現象值得注意與改善。

根據調查,2011年亞洲前20名最佳大學分別是: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國立首爾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與東京工業大學並列第9。

韓國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京大學、名古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清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與韓國延世大學並列第18、第20名是北海道大學。

殷斯指出,研究人員是根據研究論文出版情況、被引用數量、國際化程度、外籍教職員與學生人數、交換學生人數、畢業生就職情況、雇主評等等指標,再進行綜合評比。

※ 相關報導:

* 十二年國教特色高中招生 擬全國同天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0350

據了解,特色招生考試傾向全國同一天考試,各學區可有不同試題,並由台灣師大心測中心命題。吳清基強調,12年國教是要降低升學壓力,不贊成學校將全部名額都使用特色招生,免試比率必須盡可能提高;另外,私校只要有拿政府補助,一定要參加免試入學,不能只申請特色招生而不願意開出免試名額。

fsj 提到...

廖玉蕙:莫讓四書教育砸了孔子的品牌

【聯合報╱廖玉蕙】2011.05.24

「喜歡孔子的人舉手。」我在課堂上問學生,沒有人舉手;「有沒有人曾經因為上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而覺得受到感動或因此精進了品德?」沒有人舉手。「有人討厭孔子嗎?」我近乎囁嚅的問,有十幾位學生笑著坦然舉了手。接著,我調查了在演講場合聽講的社會人士,答案也差不多。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想想:是誰讓這位雖然終身不得志卻常常保持幽默感的至聖先師,淪為不怎麼受歡迎的人物。

近日,教育部考慮把文化基本教材列為中學「必選」科目,引發諸多爭議。「搶救國語教育聯盟」希望藉由論孟改為必修來陶冶品德,我以為依目前的四書教學現況,如果在教學方法沒有有效改進前,率爾實施,只會適得其反,徒增學生對孔子的痛恨而已。

有時候,我們是不是得試著站在學生的高度上來思考問題,這不是媚俗而是務實。如果學生從不曾感受到文化基本教材裡的知識有什麼好—沒有感動、沒有觸發、沒有引起想法,甚至長大了,都還從來不覺得自己曾經從中獲益,只記得當年考試時背誦得有多麼辛苦,那麼,有可能是老師沒有教出真精神,也可能是學生的生命經驗不足以領會,因此,就算把《論語》列為必修,也不可能有潛移默化的功用,更遑論成為品德教育的幫手。

《論語》、《孟子》當然是經典,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它們絕對值得我們驕傲。但是國、高中的學生是如何認識《論語》的,毋寧更值得思考。譬如,子夏問孝,孔子回答:「色難。」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充滿生活的重量,擲地有聲;但我不認為大多數的老師都能、也都願意花功夫去和學生切磋琢磨其中的奧義—親子間彼此對應的艱難、和顏悅色的重要、尋索生活中的實例,並在生活的實踐中理出色難的概念。如果沒有經過認真討論,只是解釋之後譯成白話,學了、背了,然後在考試時將生吞活剝的記誦吐在考卷上,又有何意義!

論語不夠好嗎?絕不是。我們得承認有些學問必須經過歲月的淬鍊才會豁然開朗,對經典的領會,年齡很重要。然而,年輕時,適度的涉獵有其必要性,讓學生知道中國有這麼一本重要的典籍,它說了些什麼,有興趣的人或必要時知道如何循線前往取經就行了,就像課本裡有幾篇唐詩或宋詞一樣。我年輕時就聽說奉元書院毓老師講經功力非同小可,求道之士盈庭;王邦雄教授在洪建全基金會教授老莊,一教十數年,也精采絕倫,追隨的社會人士不勝枚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個人情性接近,就算沒列入必修,離開學校後,依然願意孜孜叩問。

學說是整理生活後的心得,它往往沒辦法走在生活的前頭。大人總心急,覺得四書充滿智慧,處處閃爍晶亮的火花,恨不能學生早早讀了,對生活有所裨益。然而,總忘了以大部分學生簡單的生命經驗是無從主動領略的,這是以五十歲的成熟期待十八歲的天真。如果教育部最後還是堅持將文化基本教材列入必修課,我們強烈建議「搶救國語教育聯盟」應該先行搶救「四書教學」,最好能以行動率先示範引發興趣的教學策略,不要因為搶救疲軟無功的教學,壞了孔子的品牌,也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 青少年自殺率增 多為感情尋短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05.24

根據衛生署統計,15歲到24歲青少年98年的自殺死亡率比97年增加了3.3%。台北市每年約有20名青少年死於自殺,其中高達7成4是因為感情及人際關係困擾。另外,青少年遇到困難時,近一半的人不會尋求協助。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針對15到24歲的青少年進行分析,發現台北市每年約有20人死於自殺、500人發生過自殺行為,約佔總自殺企圖者的16%。台北市每個月平均有將近2名青少年,因為自殺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自殺防治中心表示,其實自殺行為成因並不單純,超過5成以上青少年自殺是有2種以上因素。進一步分析原因,有74%的青少年是因為受到感情及人際關係因素影響而自殺,其中53%是感情困擾、23%是與家人互動困擾。另外還包括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占44%、工作或經濟因素占8%、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5%。

衛生局在96年也進行校園心情溫度計普測,發現4成3的學生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

衛生局建議青少年如果遇到情緒困擾,可以多開口向人請教、或尋求專業協助。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為1999轉8858;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fsj 提到...

無性別的教養 小寶貝引發「風暴」

鍾玉玨/綜合報導 2011-05-29 中國時報

加拿大四個月大寶寶「史東」(Storm,風暴之意)金髮藍眼,長相很可愛,但史東究竟是男是女則保密,旁人不得而知,而史東果真人如其名,一出生就帶來風暴,掀起社會對性別該由社會規範抑或由小孩長大後自主選擇的論戰。

卅九歲的史托克和卅八歲的魏特里克這對夫婦,當然知道史東的真實性別,但不希望小孩這麼小就受到社會性別偏見的束縛,所以決定對史東的性別保密,讓其長大後自行決定。

目前知情者只有少數人,包括夫婦倆、兩個兒子(分別是五歲的傑斯和兩歲的奇歐)、兩個助產士及一位親密友人。就連祖父母也被蒙在鼓裡。

但此舉招來社會強烈批判,從電台叩應節目乃至美國電視談話節目,莫不圍繞史東打轉,批評父母不該拿小孩子做實驗,導致其一輩子受欺負。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譴責,魏特里克不改初衷,她在廿七日發給親友的電子郵件中指出,「全世界必須知道,好奇小貝比兩腿之間的東西,既不健康、不安全也跟偷窺狂沒兩樣。我們知道怎麼回事,也會繼續保持其乾淨、安全、健康、不公開(而非祕密)的一面」。

刻意保密史東性別之外,這對夫婦養育另外兩個兒子的方式也頗具爭議,但魏特里克反駁,這些批評都戴著有色眼鏡。她說,傑斯與奇歐都清楚自己是男生,但是她一再鼓勵他們掙脫性別規範,自在做自己。

傑斯喜歡粉紅色的衣服,將長髮紮成辮子。奇歐喜歡紫色,一頭金髮披在肩上。兩兄弟的外貌讓許多人誤以為他們是女孩,因而遭到歧視。但魏特里克堅稱,就算遭人白眼或批評,仍不能剝奪小孩對衣服與髮型的選擇權。

而談到史東,魏特里克說,四個月的小孩還在學習認識自己,不適合將性別硬套在其身上。她強調,多數小孩被貼上男或女的標籤,以求安心與安全生活,但這樣的做法在他們的經驗中並不成立。



◆ 儀隊祖師爺過世 總統將頒發褒揚令

中廣/繆宇綸報導 2011/05/29

民國四十二年首創空軍儀隊,教導出無數學生,被稱為台灣儀隊操練「祖師爺」的「施克順」日前過世,曾被施克順教導過的學生和部屬決定為施克順製作紀念專輯,馬總統也將頒發褒揚令,並視行程安排情況,可能親自出席施克順的公祭儀式。

網路上曾有很多傳言,說韓國人宣稱孔子是韓國人,或是豆漿是韓國人發明的,這些其實都是無法證實的謠言,但是「儀隊操槍」卻千真萬確是韓國人發明的。民國四十二年韓國敦睦艦隊到台灣訪問,韓國儀隊的操槍表演讓國人大開眼界,於是由士官長施克順帶領九條好漢,在幾乎全無參考對象的情況下摸索,成立了空軍儀隊。五十多年後,三軍儀隊已經成為國家慶典、營區開放,以及敦睦艦隊海外訪問不可或缺的表演。去年七月間,國防部為年僅三歲,因為拿雨傘自行練習儀隊操槍動作而爆紅的Ryan製作專用木槍,當時便請來高齡八十七歲的施克順為Ryan「授槍」『今天我來授槍,我非常非常地高興,我八十幾,那娃娃才三歲,我們現在薪火相傳,將來能夠繼續地傳下去,這是我非常希望,也非常高興的一點!』

除了三軍儀隊,施克順也曾到中山女高、師大附中、景美女中等學校指導儀隊操練,並創造儀隊指揮刀法,說他是台灣儀隊的「祖師爺」絕不過分。教導無數學生的施克順日前過世,他的學生決定為施克順製作影音紀念專輯,總統將會頒發褒揚令,並視行程安排情況,決定是否親自出席公祭儀式。(圖為施克順「授槍」給Ryan)

※ 相關報導:

* 空軍儀隊創始人 施教練走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365892.shtml

「施克順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國家及空軍儀隊、學生儀隊的付出。」吳崇德說,教練過世後,學生非常不捨,直說這是國家的損失。立委鄭麗文及新聞主播方念華都曾在中山女高儀隊受過施克順指導。



◆ 美最愛讀書城市 哈佛所在地

中央社 2011.05.29

全美最愛讀書的城市在哪裡?答案是擁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麻州劍橋(Cambridge),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所在的柏克萊(Berkeley)緊追在後。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報導,網路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com)昨天公布全美前20名「最飽覽群籍」城市,前5名全是大學城。

亞馬遜統計其紙本版和電子版的書籍、雜誌和報紙自今年1月1日起的銷售資料,然後根據各市人口算出平均每位市民購買的數量。

名列第3到第5名的城市依序是:密西根州安亞伯(Ann Arbor)、科羅拉多州波爾德(Boulder),以及首都華府郊區的維吉尼亞州亞力山卓(Alexandria)。

佛羅里達州是唯一有3座城市入榜的州,包括邁阿密(Miami)、奧蘭多(Orlando),以及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所在地蓋恩斯維爾(Gainesville)。CNN指出,這可能是拜在海灘閱讀的書籍銷售量之賜。

劍橋是最喜歡購買非小說類書籍的城市。以美食家著稱的波爾德,民眾最喜歡在亞馬遜購買烹飪、美食和酒類書報雜誌。亞力山卓最常購買童書。

fsj 提到...

十二年國教 看不到視野與配套

【賀陳弘】2011-05-30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表示,十二年國教是因材施教,不能有教無類,國人聞之大驚。部長怎能不知道,孔子是第一位提倡平民教育的人,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是平民教育的一體兩面!這句話也顯示缺乏國際觀。先進國家的後期中等教育,都落實性向與職涯探索,絕不以教育部規劃的考試成績去分發學生。十二年國教,至少有四個觀念。

一、恢復國中正常教育。過度激烈的升學競爭,使國中教育畸形化,辦學好壞以升第一志願比率為良率指標,分級篩選學生,配上重覆規格化製程和統一品管,教育淪為升學工業。一個好的產品在私立高中的市場上價值一六六萬元。以此推算,每年總產值數百億元以上,壓得預算相似的國中正常教育踉蹌倒地。副產品是品德教育空洞化,大規模的霸凌成為國中生生理心理常態的宣洩口。

二、恢復社會公平正義。在過去,窮人家孩子努力讀書,考上好高中,可以改變命運。現在,升學競賽成為一種職業運動,單憑意志和苦練的業餘選手,已經難以和經費(家庭後援)及專業技能(補習班)充沛的職業選手競爭,窮人家孩子多數敗陣,去讀學雜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教育部統計,中低收入學生就學貸款人數增加了二十五%,只是冰山一角。中上家庭子弟則扶搖直上,接著進入低學費的國立大學。目前的十二年國教方案採計國中在學成績,篩選前三十%進入公立高中,後七十%放牛入學,不但未能消弭社會階級,反而是複製深化,全非緬懷當年考試最公平的場景。

三、注入知識經濟活力。五十年前實施九年國教,為台灣後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整個世代充裕整齊的技術人力,具有標準化的基本數學與語文能力。世界上許多國家想學台灣的代工出口經濟,卻無法在教育上準備好。半個世紀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走到了分水嶺,從整齊劃一高良率的代工製造,必須走向絕不可以「Me too」的創新模式。十二年國教的歷史任務,便是創新教育典範,由「應試教育」走向適性學習,為國家培育一整個新世代的知識經濟人才。目前的升學競爭,窄化人才規格,窒息創造力;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和能力低落,大一整個年級幾乎都處於長期升學競賽結束後的休息逸散狀態,並且波及大二大三的學習,升研究所也去上補習班。大學應當為知識經濟培植樂於追求知識的人才,但其根基已在國高中階段腐蝕,知識經濟動力疲弱。

四、明辨菁英教育。高中職大規模能力分校,不但不是菁英教育,而是糟塌菁英。明星高中只是把成績好的學生集中所形成的亮點,並沒有提供菁英教育所需要的特殊課程、環境與師資。一些學生後來功成名就(理所當然),社會卻極少注意在亮點光環中被燒成灰燼的菁英種子。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的統計顯示,將菁英分散至社區高中,三年後的大學學測成績優於集中在明星高中。一所每個新生都是PR99的高中,三年後只有四○%的學生維持在前一%,更有二○%的學生滑落到全國前二○%以下,三年明星夢醒,落差極大。菁英教育應當是在正常高中職的大環境裡,甄選少數班級給予特殊課程與師資,善加培育,不是大規模篩選集裝,打上名校Mark,自生自滅。

馬總統元旦宣示推動十二年國教,具有劃時代意義,教育部推出的方案卻是新瓶舊酒,完全不了解時代發展。更要提醒,十二年國教不只是中教司的事,必須高層整合大學招生改進方案(例如繁星計畫)與教學卓越計畫,產業發展規劃,技職轉型精進,國際參照接軌,更要籌措穩定的經費(每年至少一百五十億)。遺憾的是目前的教育部方案,價值觀糊塗,看不到視野與配套,卻全盤陷於如何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之餖飣,成就必小,遺禍將大,可嘆其淪為假的十二年國教。(作者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新竹市家長聯合會前理事長)

fsj 提到...

14歲當藥頭 毒手攻陷6國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today-t1.htm

涉案勒令轉學反拓展毒網 校園販毒年齡再創新低

自由 2011.06.02

〔記者童涵旎、胡清暉、朱有鈴、吳岳修/綜合報導〕高雄警方破獲少年販毒集團,查獲七名國中學生販毒,其中王姓少年才讀一年級,本案使校園販毒年齡再創新低,甚至有一對涉案國中兄弟檔承認「國小就吸毒」,令人心驚!本案也發現,學生一旦因涉毒被勒令轉學後,反而利用轉學機制拓展其販毒網,擴大毒害範圍,形成極大諷刺!

賣給同學上百人 全班半數都吸過

高市前鎮分局陸續逮捕十名販毒、吸毒嫌犯,其中有九名是國中學生,少年犯被捕後一副不在乎模樣,還反嗆警探:「吸K他命有犯法嗎?」還說班上有過半同學用過毒品,學校裡向他買毒的同學超過百人,「你要一個一個去抓嗎?」

警方研判,大高雄至少有六所國中被這個少年販毒集團「攻陷」,其中一所國中,單一學期就收進二、三十個轉學生,警方發現其中部分學生因涉毒而遭勒令轉學後,不但沒收斂,反而當成拓展販毒業績的管道。

先給試吃再團購 有人買毒又轉賣

高市前鎮分局說,逮捕的十名涉毒嫌犯,除王姓國中生的廿七歲胞兄成年之外,另九嫌分別就讀三所國中,其中七嫌涉及情節較重的販毒,最年幼的是十四歲的王姓國中生,他向胞兄拿安非他命、K他命給同學「試用」,還向同學誇稱,所賣毒品純度較高且有「親情價」,○.八公克K他命賣三百元,同學因而集資「團購」。

王姓國中生去年被列為「特定人員」,今年經驗尿驗出藥物濫用,校方已進行輔導;但他落網後說,班上有過半同學使用過毒品,校內向他買毒的更超過百人,「有些人知道我哥哥賣毒,就想辦法找我拿,要不到就圍毆我,反正都要拿出來,不如用賣的」,令警方聽了搖頭,警方也查出,圍毆王姓少年的是同校的高姓兄弟檔,他們也向王姓少年買毒再加價轉賣他校學生。

高姓兄弟個性兇狠,還糾眾打高中生,落網後竟坦承「國小就開始吸毒了」,曾遭裁定收容,收容期間又被驗出毒品反應。

涉案最重送感化 少年犯沒在怕

因少年犯被捕後還嗆聲:「吸K他命有犯法嗎?」員警剖析,新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自前年實施,其中三級毒品K他命,持有純質淨重達廿公克,一旦被捕將處三年以下徒刑,未滿廿公克者,處五萬元以下罰款,並接受八小時以下毒品危害講習;不過,若涉案人是少年,須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通常給予保護處分,如訓誡暨假日生活輔導、保護管束、交付機構安置等,情節嚴重者可給予感化教育之處分,因不適用毒品條例的刑罰規定,難怪少年「沒在怕」。

警方憂心,國中生吸毒情況比想像中嚴重,學校的輔導、通報系統有很大問題,例如要讓學生驗尿就得經過不少程序,等警方接到訊息,少年毒癮已加深不少。

高雄市軍訓處主任劉樹林表示,本案是去年十二月由學校通報,經檢警合力追蹤,今年四月起陸續查獲;教育部軍訓處科長許文娟則表示,學生若因一時好奇而誤用,會努力輔導,儘量把學生留在學校,若已使用成癮,必須結合社工、心理諮商等專業共同輔導;針對國內毒品氾濫,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楊士隆昨指出,政府在毒品防制工作面臨多項缺失,尤其是防制毒品氾濫經費嚴重不足,根本無從根治毒品及藥物氾濫與成癮問題;高市議員林國正認為,市府應成立跨局處窗口,少年隊應增加年輕員警員額,「警察至少要知道少年們在做什麼,才能預防犯罪」。



◆ 3級毒品增加量驚人 學者憂心忡忡

【聯合報╱記者熊迺祺/台北報導】2011.06.02

政府各單位去年查獲3千多公斤各級毒品,查獲重量比前年增加83%,創歷年新高,其中又以年輕人常施用的k他命等3級毒品增加1千4百多公斤最驚人。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在禁煙節前夕邀學者談毒品防治,學者憂心忡忡。

學者認為,實施美沙東替代療法後,施用海洛因的狀況雖獲改善,但更多合成的3、4級軟性毒品不斷增加,許多推陳出新的新興毒品,對青少年造成嚴重傷害。

中正大學校長吳志揚表示,據統計,6、7成的初犯受刑人有施用毒品行為,而毒品人口所犯的罪,又有6、7成屬於財產性犯罪。也就是說,目前5萬多名受刑人中,有2萬4千多人屬毒品犯罪者,政府應該正視。

「毒品問題與防治座談會」昨天(1日)上午在中正大學台北辦公室舉行,由校長吳志揚主持。與會學者包括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楊士隆、犯罪防治系主任鄭瑞隆、民調中心主任樓文達、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束連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教授李思賢、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林健陽。

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認為,政府在毒品防治工作上面臨新興毒品監測不足、緝毒與檢測設備未能研發、預防宣導工作無法符合各年齡族群需求、戒治工作專業人力不足且戒治模式欠缺整合、社區輔導治療機制不足、毒品政策與聯合國將吸毒者視為慢性病患作法不一、毒品防治之中央與地方單位欠缺事權統一與經費不足等窘境。

建議成立專責的中央毒品防制局或肅毒局,仿歐盟及美國設置全國性毒品與藥物濫用監控中心,設置藥物濫用防治教育中心,積極推廣見計畫,研發緝毒設備,挹注足夠專業人力,立法定位吸毒者為長期慢性病患。

fsj 提到...

少年、成人同勒戒毒癮 司法院極力反對

【聯合報╱記者王文玲/台北報導】2011.06.05

監所人滿為患,法務部打算將毒品觀察勒戒業務移到戒治所,紓解監所收容壓力,此一措施將使少年吸毒犯和成年人一起勒戒治療;司法院極力反對,擔心此舉反而讓少年進入毒品「進階班」,搞不好從吸毒變成販毒。

法務部資料顯示,目前因為施用毒品,被裁定必須收容的少年、少女約卅人,原本在各地輔育院獨立接受觀察勒戒。法務部規畫今年先將這些少年、少女集中在北中南三區治療,明年起,則與成年人合併在北中南東四個戒治所,一起接受觀察勒戒。

少年犯在矯正系統裡一向不受重視,二○○八年,法務部將法院裁定收容的少女送到大寮女監,與女受刑人關在一起,司法院即表達抗議。法務部後來從善如流,將少女移回附設少年觀護設施的高雄戒治所,並做好分界,避免少女和成年犯接觸。

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長黃梅月指出,國際人權公約要求,少年和成年人犯應嚴格分界處遇,少年的可治療性較成年人高,不能因為人數少就漠視。

黃梅月表示,把需要觀察勒戒的少年,與成年人一起治療,且將幾地的少年混在一處,少年易受汙染;也會讓這些少年的「毒品人際網路」擴大,結果可能勒戒不成,搞不好從吸毒「進階」到販毒。

黃梅月認為,從統合場所、醫療資源等角度觀察,法務部的規畫有其道理;但少年的可塑性高,也易受影響。少年犯的觀察、勒戒、戒治、收容,應與成人犯分開,不應該讓少年犯「分食」成人犯的矯正資源。

法務部將於六月十日開會討論相關事宜,黃梅月希望法務部慎思,不要把受觀察勒戒的少年與成年人合併收容。



◆ 集中勒戒/政府不肯花錢 浪子怎會回頭

【聯合報╱本報記者王文玲】2011.06.05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犯錯、吸毒的孩子,給他們什麼樣的改正機會?是依據他們的年齡、犯錯的情形,給予合適的處遇;還是讓他們和大人一起接受監禁、觀察勒戒?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吧。這看來是當然的道理,但現實不然。

因為少子化的衝擊,被裁定收容的少年減少,少年觀護所被裁掉,成了看守所的附設機構。犯錯的少年們,甚至被放到監獄去;如今,吸毒的孩子還要和成人一起觀察勒戒。

人少,就合併管理,不管你是少年或成年,這似乎是矯正機關懶得改變的管理邏輯。這套偷懶的管理邏輯,省事、虛應故事,政黨輪替又輪替,從刑事犯罪到觀察勒戒,少年的矯正業務至今仍處於「邊陲」,勉強分得殘羹,從來沒有被好好對待。

司法院去年到日本考察,日本同樣少子化,但收容少年的場所並未減少,人員也未裁撤。東京愛光女子學園工作的職員告訴司法院官員,進去的少年少了,輔導人員和少年人數約一比一,「這樣很好,少年可以受到更多的照顧」。

我們常教育少年,浪子回頭金不換。如今少年犯錯了,國家的資源卻吝於分給他們,就和監所的大人們擠一擠吧。

如果我們不把犯錯少年當成一個應該付出的主體,好好規劃他們改正自己的空間、課程,又怎能奢望孩子找回自己?犯錯少年的監所人權,如果連和成年人分界的空間都不可得,還能要求什麼?

※ 相關報導:

* 離譜胎教 2少婦挺肚瘋毒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5/today-so1.htm

兩名孕婦不顧胎兒健康,居然挺大肚參加毒趴狂歡,這種「胎教」實在太糟!新北市金山警分局昨天凌晨在陽金公路一棟出租別墅,查獲22名男女開毒趴,現場毒煙瀰漫,查扣毒品K他命、搖頭丸,其中竟有兩名孕婦,分別懷孕9個月、5個月,也跟著老公參加聚會,員警忍不住暗罵「真是毒害下一代!」



◆ 童顏無妓 回顧台灣雛妓救援史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1.06.05

今年適逢婦女節100周年,北市文化局和婦女救援基金會合作,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舉辦「童顏無妓─台灣雛妓救援活動特展」,用當年的雛妓救援運動的新聞報導、廣告、宣傳單等當展品,希望帶領民眾回顧雛妓救援的歷史。

婦援會創辦人、監察委員沈美真表示,1980年代起的雛妓救援運動,是台灣婦女運動的重要里程碑,事隔多年,或許有許多人已經忘記,甚至不清楚當初雛妓救援、華西街遊行等事件,但透過雛妓救援展,希望讓年輕一代的民眾也能知道雛妓的故事。

展出內容則以1980年代的雛妓救援相關報導為主,另外雛妓救援的廣告、宣傳單、宣傳海報、性教育防治漫畫、照片等。

婦援會還展出部分私娼寮被查緝時的照片、房舍平面設計圖等,甚至還有訪談雛妓的紀錄、日記,「我剛接客時月經還沒來,比我妹妹更瘦小,他們有給我打荷爾蒙針」、「我要是不接客,就會被罰吃蟑螂」、「我好像是人家的玩具,裝了電池,人家把你拿上去,你就動一動……」,展覽板上雛妓們的自白,讓人看了實鼻酸。

沈美真也提到,早年曾訪談過雛妓,其中一名少女提到,她每接一次客,可獲得10元零用錢,平均一個月可賺1萬多元,換句話說竟接了1000多個客人。

藝人王彩樺昨天出席開幕活動時,也一度哽咽落淚,表示自己是當媽媽的人,看到這些小天使被迫賣淫,真的很難過。

文化局表示,「台灣雛妓救援活動特展」將從即日起展至7月底止,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寧夏路89號3樓)都看得到,詳情可上婦援會網站查詢,網址為http://www.twrf.org.tw/,或電洽25491456。

fsj 提到...

數學博士成為長毛象專家…

【聯合報╱趙坤茂/台大資訊工程系教授(台北市)】2011.06.04

有一位畢業生來函說:「最近負責的業務,都是我未曾正式學過的,導致我一直害怕面對…」步入社會後,或許有不少朋友也曾陷入類似的困境吧。

我以一則親身見證的故事回覆這位同學。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米勒教授,前年膺選「時代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以表彰他在長毛象基因組定序上的貢獻。

四十多年前,當米勒教授取得數學博士時,他既未寫過電腦程式,也不具備專業的生物知識,而這兩項專才正是他在長毛象定序研究上最關鍵的兩把刷子。

廿多年前,當我拜師學藝時,米勒老師已是撰寫電腦程式的高手,並出版了電腦軟體工具設計的教科書。猶記當年老師初學生物,每天總抱著一本厚實的生物書籍猛K,我們還一起去旁聽基礎生化課程,而現在老師已轉任生物系教授,並成為分析滅絕物種遺傳資訊的專家。

米勒教授以行動啟迪我——畢業,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開始。

回想自己一路走來,曾經故步自封,肖想一招半式走天下,這種怠惰的心態,實有負恩師的栽培。我提醒自己:要跳脫舒適圈,面對新的挑戰時,將恐懼拋諸腦後,讓信念引領自我大步向前,為擴展人類的知識疆界盡一份心力。

我想,在人生道場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應保有苦行僧的本色,艱苦卓絕,精進修為;而在無涯學海裡,必須正視「不游則沉溺」的現實,勤勉奮發,戮力向上。

畢業後,不再有制式的教科書及功課表,學習模式非常彈性,且有更多時候,大家將在錯誤中學習。當然,必須學習的涵養,不僅僅是知識的長進,還包括技能的琢磨、經驗的累積及智慧的通達等。

期盼每一位畢業生,未來都能在馬拉松式的學習歷程中,展現己身最佳的才華,並透過有系統的專注學習,讓智識活水源源而來,以面對日新月異的挑戰。

恭喜同學們畢業了!入學時,你們隨緣而來;畢業時,請乘願而去吧!



◆ 糖雕世界金牌 台灣女孩發光

民視 2011/06/04

唸書上大學,條條大道通羅馬,奪得今年香港國際美食大獎、糖雕金牌選手郭桂妏,就是最好的寫照。

就讀高雄餐旅大學一年級的郭桂妏,求學歷程並不平順,卻也養成她沈穩內斂的性格,在國際舞台上發光。

今天的X檔案,帶你看看這個高中唸了一年後休學的小女生,怎麼打下紮實的技職教育之路。

煮糖、拉糖,郭桂妏站在高溫80度的糖燈前,戴上兩層手套的雙手,正用心搓揉抽絲,要做出小丑的金色髮絲,或者灌注糖漿、倒進模型,烘出琉璃光采的彩球。

如果人生就像糖雕,禁得起高溫、耐得起拉拔,一件又一件的黏貼堆砌,靠雙手雕塑彩色甜蜜人生,郭桂妏就選擇了這條路。

曾經因為基測考得不錯而唸普通高中,一年後,郭桂妏卻愈來愈不快樂,找對自己的路,郭桂妏決定轉唸高職,從高一唸起,學習心態也跟著歸零,三年後,郭桂妏以技優專長,甄試進入國立高雄餐飲大學,而慧眼識英雄,發現她是個可造之材的是班導師,果然,第一次出國比賽就奪金,不過,成功的背後,是需要付出的。

曾經留學歐洲、10年前,也拿過金牌的技術指導老師,對郭桂妏的功力,讚譽有佳,尤其這件得獎作品,表現水都威尼斯嘉年華會的情境,晶瑩剔透的像琉璃似的。

來自台灣的郭桂妏,靠雙手抓住了機會,甚至有廠商說要贊助她,原來,郭桂妏第一次出國比賽的經費是借來的,自助而後人助,郭桂妏沒讓大家失望,第一次出國奪金,就成了台灣之光,也打開了她的視野。



◆ 楊照:沒理想只有考試辦法的「十二年國教」

【聯合報╱楊照】2011.06.04

如果大選投票不是在明年初,而是在今年六、七月,會發生什麼事?

一件可能會發生,幾乎必然會發生的事是:執政黨會失去許多考生家長的選票!

多年來支持習慣支持國民黨從未動搖過的朋友,在兒子考完北北基聯測的那天晚上,兩夫妻猛搖頭異口同聲說:「這票投不下去了!真的投不下去了!」如果這幾天就投票,他們真的不會把票投給爭取連任的馬英九,百分之百確定。當然,事實上離大選投票還有半年多的時間,到了那時候,忘卻了這段目睹親歷兒子考試的經驗,換成其他政治議題的考量,他們應該還是會回頭支持馬英九吧。

正因為這樣,教育的問題不會進入選舉的核心考慮中,正因為這樣,已經糜爛到讓人憂心忡忡的教育情況,始終無法得到當政者的重視。我應該補一句:那位朋友的兒子,平常在學校考試都名列前茅,八成可以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這樣的小孩,家長都覺得承受那麼大的壓力,那能有幾個家庭逃得過這種像是全家被剝了一層皮的感覺呢?

過去「教改」的失敗,竟然成了今天主政者對教育問題不負責任,最佳的避風港。「教改」成了髒字眼,好像就讓主政者可以不改革了,社會上家長們聞「教改」色變,也就不敢要求主政者應該改革。結果呢?我們就看到了極度荒謬、極度不合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套制度是「教改」改壞了的,但卻大家都忍耐這套制度,不敢說要改,讓壞制度維持下去折磨所有的學生、家長,敗壞我們國家的人力資源前景。

「教改」失敗在於空有高蹈的理想,卻在落實過程中製造了反效果。今天的政府於是就反其道而行,三年來從來沒有給過任何教育理念,只管技術技巧,而且還不是教學的技術技巧,是考試的技術技巧。三年來教育部想的、管的,都只是「怎麼考試?」而不是「如何教育?」

竟然就連「十二年國教」這樣的重大政策,都沒有理想沒有理念。四十多年前,「九年國教」的推動,那是多麼了不起的國家建設願景,要讓所有人不分貧賤都具備根本的現代公民素質;四十多年後,「十二年國教」卻連教育部長自己都不曉得延長這三年,究竟有什麼樣的社會與文明意義?

教育部關心的,只有如何一方面讓大家都有高中念,一方面又能保留明星學校;教育部拿得出的方法,只有那到時候要用什麼考試方法決定誰進明星學校。「十二年國教」沒有更高層次的目標值得教育部追求嗎?退一萬步,就連決定學生如何就學,只有考試、排名、比分數這種方式嗎?

這樣的方案,連內閣中頭腦清楚的朱敬一政務委員都說服不了,逼得他破壞工作倫理,跳出來在報上寫文章表達反對意見,那又要怎樣說服眾多家長,讓受到影響的下一代理解呢?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我想可以補一個答案,如果現在就投票,那麼馬英九除了失去考生家長的選票之外,還會失去大部分小孩要接受「十二年國教」的父母的選票!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 塑化劑式文明 能說服誰

【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2011.06.05

在地一所明星高中的舞蹈班舉辦了成果發表會,相當精彩,節目結束後,我回到家裡,翻著這幾天的報紙,都是些驚人的消息—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打手機得癌症…

舞蹈班的演出,有一段詮釋柳宗元的詩,但大詩人一定料不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正是人類違逆自然造成禍害的最貼切寫照;也想像不出,如果有天我們無法上網買含有致命塑化劑的「保健食品」,將是何等不方便!這樣的「文明」,真是進步嗎?

名廚阿基師沈痛地講出很多人心裡的話,他自認沒讀什麼書,但塑化劑風暴之後,反而覺得自己沒讀書是對的!我算比一般人多了幾張文憑,可是也見到好些高學歷的人耍聰明、謀私利。

現在想喝一碗「古早味」的酸梅湯、楊桃汁,說懷古也好,對「文明」缺乏信任也罷,都得擔心裡面是不是添加了,看不懂的化學方程式的致病毒物。

台灣的黑心食品,竟毒害國際幾十年,是台灣之恥、文明之恥!我們再怎麼說,也算高學歷社會,大專畢業生有半數想拿碩博士,難道高學歷高文明出產的彩色飲料,竟比不上落後地區椰子樹掉下的果實,更令人安心嗎?究竟是我們文明太發達,還是已經沉淪到自己騙自己?

從製造業、觀光業,到文創產業,我們所謂文明正迷失在高人氣、低成本、好壞不辨的行銷模式裡。然而,高門檻、高水平的「台灣之光」,不僅是政治修辭,應是我們致力的目標。台灣缺少內銷市場,又面臨依賴對岸的大陸型經濟,連綠營的市長都迫不及待要諂著笑顏向陸客自由行招手,確實是個微妙的關鍵點。我們服務和銷售的對象,雖不一定是大陸最頂級、最挑剔的客群,也不該存著「高人一等」的自滿,但唯有良心的卓越,才能贏得起碼的尊敬。

柳宗元筆下的「獨釣寒江雪」是怎樣一種心境?可能不光是悠然,但總不至於用看盡千山萬徑的老練去害人。而在今天的文明,什麼事都躲不過監視器或衛星定位,孤舟獨釣只存在夢想裡,此乃我們付出的小小代價。

只是,古人說亂世用重典,現今不用嚴峻的法規,似乎更防不了小人,果真今不如昔嗎?龍應台曾喊說,要中國用文明說服台灣,但我們自己的「塑化劑式文明」又能說服誰?如何於現實的嘈嘈切切中不斷自我提升,而非在追求近利中取寵,才是文明的真核心。

fsj 提到...

觀念平台-教界「共錯結構」 持續錯下去

【張瑞雄】2011-06-06 中國時報

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嚴長壽發表了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對台灣當前的教育走向提出很沉重和嚴厲的批判,本期待教育部應該針對問題,提出反駁或改進的做法,但教育部除了當天部長做了簡單的回應之外,到目前過了一個多月還是默默無聲,是認錯還是無動於衷?

嚴長壽對整個教育大方向的觀察和批評大致正確,對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呼籲也都很苦口婆心,但對於他所關心的花東地區教育的觀察,或許還有再深入的地方。

書中鼓勵年輕學子離開舒適的環境,到世界壯遊,所以東部的學生想要見見世面,到西部念書時,不能簡單地將他們歸納成「東部有能力的學生想盡辦法要脫離窮鄉」。很多東部的學生學成後其實都是想盡辦法希望能回鄉工作,以回饋鄉里。同樣的很多西部的學生來東部念書後,畢業後也都想留在東部,為這塊土地付出。年輕人並沒有如書中所講地那麼沒有主見。

東部大學也有嘉惠東部的學生,達到入學標準的東部學生都是優先錄取,原住民民族學院也保障一半的學生名額給原住民的學生。但我們也要思考東部的大學是不是一定要大部分是東部的學生,近來大學的區域化其實是個值得關心的警訊。若成大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南部、台大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北部時,這些未來國家棟樑的南北隔閡(或東西隔閡)對國家的將來是絕對有害的。

政府在東部地區設立大學,帶進了大量的老師和同學,這些老師和同學在東部生根發芽,透過各式各樣的課程、計畫和課外社團活動,深入花東地區各鄉鎮和社區,帶動鄉鎮的活力,促進社區的進步。例如在壽豐鄉有一個充滿關係,而不是塞滿東西的「五味屋」,每年暑假的史懷哲計畫,偏鄉數位機會中心,永齡小學等,若不是大學老師和同學的付出,這些都不可能發生。

教育部的不當政策當然很多,五年五「敗」億和教學「拙」越計畫讓大學貧富懸殊,且讓本應該研究、教學、服務和輔導並重的教師責任太偏向研究,導致大學和教授對學生的輔導和周遭的社會默不關心,大學無法成為社會的良心和帶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以這次起雲劑的事件為例,各大學理學院的檢驗設備一堆,有哪個大學主動提供幫助來幫廠商和民眾檢驗呢?

說句實話,各大學的行政主管和老師都很用功,每天也都很忙碌,但時間都花在應付上面,應付各式各樣的評鑑,應付教育部的各種要求,應付要達到的論文數。教育部同樣也很忙,忙著應付立委,忙著應付媒體,忙著達成長官的指標。教育部有誰有時間看過嚴長壽的書?難怪「共錯結構」就在大家忙茫盲中無法解體,繼續錯下去。(作者為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兼副校長)

fsj 提到...

校園性霸凌 最重可退學

【聯合晚報╱記者舒子榕╱台北報導】2011/06/07

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案,明確定義「性霸凌」,性霸凌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氣質、性別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但並非屬於性騷擾的行為。教育部表示,未來罵人死gay、娘砲、娘娘腔、男人婆等,都算性霸凌,學校可命加害人接受心理輔導,嚴重者將面臨退學的可能。

根據性平教育法第2條,性霸凌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氣質、性別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但並非屬於性騷擾的行為。教育部訓委會第三組主任柯今尉舉例,有些國中男生行為比較女性化,被其他同學踢、打,甚至到廁所檢查男性生殖器官,這些學生的行為已經構成性霸凌。

性霸凌這個名詞第一次被法律明確定義,柯今尉表示,過去沒有定義性霸凌時,學生攻擊、貶抑他人性向、性別氣質的行為,只能被視為欺負行為,性別平等委員會無法處理這一類案子,沒辦法解決學生性別意識的根源問題。修法之後,可以透過性平會,對加害人進行心理輔導。

柯今尉表示,根據性平教育法第25條,學校懲處性霸凌、性騷擾事件時,應命加害人接受心理輔導,並得命加害人接受8小時的性平教育課程,或是其他符合教育目的的措施。其他符合教育目的的措施,對學生來說,最嚴重的懲處就是退學,但是國中小學是義務教育,學生不會被退學,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學生,讓學生培養正確的性別意識。

明確定義〝性霸凌〞

性霸凌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氣質、性別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但並非屬於性騷擾的行為。



◆ 洗竹科碗盤 也能成就事業

記者王志煌/新竹報導 2011-06-07 工商時報

竹科每天有10幾萬張嘴吃飯,1天3餐使用的碗盤高達數十萬個,餐後大量的碗盤當然不會在高科技廠房內清洗,餐具委外清洗公司便應運而生。

其中規模最大的臻境企業,一年清洗的碗盤數超過7,000萬個,因為竹科,簡單平常的洗碗也能創造一番事業。

餐具委外清洗公司在竹科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負責清洗而已,還得提供各高科技廠員工餐廳所有的餐具。由於投資成本高,但洗一個碗賺取的只是幾毛錢的薄利,若清洗的數量未達一定規模,公司很難維持,目前新竹地區也僅存臻境和潔晨兩家公司而已。

其中又以臻境企業的規模最大,公司總經理汪維德表示,臻境每天清洗的餐具超過20萬個,除了竹科,也接受包括林口、樹林、華亞科技園區、竹南等廠商委託清洗。但仍以竹科為主,所占的比率多達70%,竹科有高達7成的廠商都是委託臻境清洗,幾乎涵蓋竹科所有半導體和光電大廠。

去年才從餐飲業轉行的汪維德指出,清洗餐具賺取的只是微薄的工錢,除了人力密集,1台清洗碗盤的機台也要價數百萬元,購買餐具的金額更高達數千萬元。而且大量資金投入後,更大的經營難題是怎麼找到更多的客戶。

最讓人好奇的,清洗1個碗盤到底要多少錢,汪維德指出,主要依據餐具尺寸、材料和清洗難度計價,以1個10吋的餐盤為例,康寧的瓷盤大約2.6元,較不會破裂的美耐皿約1.8元。餐具在清洗、運送、包裝的過程中也會損毀,所占的成本也多達1成。

以臻境企業近50個員工、4台大型清洗設備,以及平均1天提供4萬的餐具成本,1個月沒有200萬元以上的業績,公司就得虧本。臻境前幾年因經營不善,一直處於虧錢階段,在現任董事長林漢章接手,並委請汪維德負責營運後,目前已轉虧為盈,單月業績達4、500萬元。

fsj 提到...

直言集/終結霸凌 罰他,不如教他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2011.06.08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性平教育法修正案,乍看之下,台灣似乎有了全球最嚴的立法,同學間互虧太娘、玩阿魯巴遊戲,都可能觸法、被退學。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儘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得體罰、不得霸凌,但三不五時仍可在媒體上看到被打得鼻青臉腫、送進醫院的學生,YouTube上也總少不了各式校園霸凌的影片,更不必提有多少孩子在關係霸凌、網路霸凌等「軟式」霸凌下默默哭泣。多少案件仍是未通報的「黑數」?

就像家暴法不能完全阻絕家庭暴力,更不可能促成家庭和諧一樣。我們也不應期待性平教育法的修正通過,就能立刻形成友善的校園環境,它只能是防制性霸凌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某個孩子硬是看同學不順眼,受不了他的娘娘腔,只是記過、處罰,不可能化解這樣的不滿與憤恨。重要的還是教育,從教職員做起,學著了解世上的人原有不同的性傾向、性別認同,進一步再學會尊重彼此差異。

深入分析校園霸凌案件,可以看出,白目、肥胖、衛生習慣不佳、個性柔弱者,及女性特質明顯的男生,是受凌的高危險群,即使轉班、轉校,也不一定能改變受凌狀態。

熟悉輔導技巧的導師,會協助受害者改變衛生習慣、提升社交技巧與心理素質,並指派人緣較好的「小天使」協助受凌者,全班也可透過說故事、玩遊戲、角色扮演來教孩子認識平等與尊重的本質。這才是治本,而不只是治標。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重心不該是「法」或「罰」,而是「教育」!

※ 相關報導:

* 不可以不教而誅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385889.shtml



◆ 童年霸凌同學 長大家暴配偶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6.08

美國哈佛大學六日發表研究表示,兒時曾在學校霸凌同學的男性,長大後向妻子施暴的風險,會更為提高。

路透報導,美國有四分之一女性遭遇家暴,主導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席佛曼表示,雖然未能釐清霸凌和家暴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兩者之間關聯性如此強烈令人驚訝,有必要深入研究。

研究團隊調查波士頓地區一千五百位十八歲到卅五歲的男性,有一成六的人坦承,過去一年中曾對妻子施以肢體或性暴力。

在承認家暴的人當中,有百分之卅八表示學生時代經常霸凌同儕。而且並未對伴侶施暴的人之中,只有百分之十二經常霸凌同儕。

若再把其他家暴因素列入考量,如童年受虐或目睹雙親施暴,學者發現,會霸凌同儕的男性,向伴侶施暴的風險會增加四倍,遠比兒時受虐的影響還大。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把研究重點擺在家暴的根本原因,例如權力或控制權,若找到真正原因後,便能發展出一套預防家庭犯罪暴力的方法。



◆ 當孩子霸凌別人 家長怎麼做?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2011.06.08

好友美蘭(化名)來電,原來是讀國中的兒子毆打一名智障生,理由只是覺得對方很白目。接到學校通知,她差點沒暈倒,這陣子常聽到校園霸凌的新聞,原本還擔心孩子會碰到,結果卻是去霸凌別人,自己除了難過,也苦惱以後該如何管教。

得知孩子是霸凌者時,家長難免憤怒、羞愧、沮喪等,情緒錯綜複雜,甚至懷疑是否是誤會,這皆是正常反應。但若查證屬實,當務之急並非怨天尤人或責備孩子,而是設法幫助他們反省改過,避免同樣事件再發生。

國外研究證實,對於孩子霸凌行為若未能妥善處理,任由恣意妄為,往後會衍生更多反社會舉動,除影響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也難以建立與維持。待長大成人,工作與家庭普遍會遭遇失敗,犯罪風險大增。有鑑於此,對於霸凌兒的「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確有其必要性。

基本上,家長應先探討肇因,評估其究竟是情緒管理不佳、社交技巧缺乏,還是有觀念偏差。待動機釐清後,再給予適當輔導,如此效果才會好。提供以下建議作為管教參考:

1.認真看待孩子的不當言行,嚴正表達反霸凌的態度。確認孩子知道欺負他人是不被允許,居家也要訂立相關罰則,藉以約束類似行為。例如孩子以電郵、簡訊或在社交網站中傷他人,可一段時間內剝奪其使用電腦、手機權利。

2.教導孩子接納不同,學習尊重與同理他人。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人的背景、條件和自己有異,甚至相較下顯得遜色(如身障、瘦弱或貧困等),也不能歧視、排擠對方。可帶著他們閱讀資料或參與坊間社團活動,建立正確認知。

3.調查孩子的生態環境,關心社交互動狀況。和孩子的同學、老師保持連絡,了解孩子平時在校表現?常接觸對象?有無遭遇任何壓力?廣泛蒐集資訊,掌握孩子動態,防患未然。

4.隨時機會教育,引導以理性、合宜的方式解決問題。每天主動和孩子閒聊在校生活狀況,針對其遭遇的生活困擾或人際衝突進行討論,彼此分享感受,找出可行因應策略,強化自信,鼓勵去做改變。

5.注意個人言行,提供好榜樣。家長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對象,一旦在其面前或對待他們習慣動手動腳,或喜歡出言恐嚇、譏諷,長期下來恐會因耳濡目染產生認同,故要懂得以身作則,避免做錯誤示範。

另外,家長在教導過程中切勿閉門造車,不妨善用學校輔導資源,或尋求心智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協助,只要有心,用對方法,多給予肯定,終能導正孩子的霸凌行為。



◆ 朱雲鵬:每個孩子都不放棄

【聯合報╱朱雲鵬】2011.06.07

在東亞國家,父母普遍對子女教育成就有高度期望。有人指出,這種期望導致人力資本快速累積,有助於經濟成長;但是,高度的競爭帶來升學的壓力與痛苦,催生了另一種聲音的出現。在台灣,隨同解嚴的結束,以「快樂學習」為導引的想法當道,大幅改變了教育政策。

十多年來,對於此種教育改革的功過有很大的爭議。舉其中大者為例,國中升高中改為「基本學力測驗」,題目力求簡單,希望消除聯考壓力、減少補習,讓國中教育五育並重。其結果是,多數家長希望子女進入好大學的想法沒變,連帶地希望子女就讀升學率高的高中,壓力依舊存在。

以今年剛考完的基測為例,北北基大約要四百分以上才能上建中或北一女。這表示除作文要得到五級分(約前百分之八十),其他五科至少一科滿分,另外四科各只能錯一題。這不是比程度,而是比熟練,依靠反覆練習,於是許多家長讓子女上補習班來反覆練習。另外,為了有機會考入升學率較高的高中,許多家長到明星國中的學區去買房子,導致這些地區的房價節節上升。可以說,子女補習苦,家長買房苦。

家長的觀念短期間無法改變,如果漠視這個「難以面對的真相」,假裝它不存在,而非要定出政策,來消除中學教育中的「競爭性」,當然會失敗。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即使完全廢除考試,恐也無法改變家長想讓子女進入歷史上具有高升學率紀錄高中的觀念,一如九年國教沒有消弭明星國中一樣。進入高中若是像國中一樣完全免試,採就近分發制,可以想見,各地「明星高中」所在學區的房價必定大漲。現在已經有人說,有錢人子女才有財力接受各種補習進入好大學,以後不將變本加厲?

目前教育部研議中的十二年國教幸虧不是如此設計。這個方案有兩項特色,一是採大學區制,例如將整個「北北基」視為一個大學區;二是在很多細節的安排上,例如「明星高中」拿出來作為「特色招生」(考試入學)的名額,授權地方政府決定。這個方案沒有定案,而且也可能有缺點還要改進,但至少這個方案沒有假設家長對子女升學的態度已經轉變。

要徹底消除中學教育的競爭性,在大多數家長觀念還沒有改變之前,還有一個選項,就是消滅明星大學。想像所有國立大學均採抽籤入學,高中國中也就沒什麼好爭了,台灣本地教育的競爭性必然大幅降低。即使留下一點點競爭性,也只是菁英階級把子女送往國外念名校的競爭而已;如此一來,絕大多數中學生沒有升學壓力。但是,東亞乃至世界,有任何一個國家這樣做嗎?

在美國,對中學教育的態度早已開始轉變。前一任總統小布希,簽署了「每個孩子都不放棄」法案,明訂各州藉由標準化測驗,每年得到各公立中小學學生閱讀和數學的成績,並據以擬定幫助弱勢學生的方案,才能得到中央政府的補助。現任總統歐巴馬還要進一步改革,讓各州各校有更大的彈性,可以快速改變他們學生在學業方面的表現,希望藉此普遍提高美國中學生就讀大學的比率。

我們希望各地方政府的教育當局,也能本此精神,花多一點資源去幫助那些明明有能力念好的大學,但是因為家境貧困、地處偏遠或其他原因,而沒有得到足夠機會的青少年。打倒明星大學或明星高中很容易,幫助弱勢學生,讓他們有公平的機會可以上理想大學很費力、很困難,但或許更值得採行。

(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暨財團法人保險安定基金會董事長)

fsj 提到...

三個孩子 三種升高中制度…

【聯合報╱王鴻薇/新黨籍市議員(台北市)】2011.06.08

我有三個小孩,總覺得在少子化當下,國家應頒我一個獎。但孩子相繼進入升高中階段,三個孩子(皆隔二歲)竟分別面臨不同的升學制度,每二年我都得搞懂新制度,國家對孩子多的人,似乎只有懲罰。

教育部剛舉行完十二年國教草案公聽會,砲聲隆隆。但我特別要提出,啟動十二年國教前的孩子,一個個成白老鼠,一個個面對不可預期的升學制度,公平嗎?合理嗎?

這幾年教育部為十二年國教暖身而啟動的「免試入學」採納在校成績,我的小女兒從入國中開始,在書桌前貼著一次次段考成績,小小年紀,她和她的同學就以拚段考爭取擇優申請免試入學,家長看著不會不心疼。現在很多大人在幫孩子爭取完全不要管考試成績,我太高興了,但是,用學區入學?用抽籤?哪種方式才真能讓孩子解脫?哪種才能達成教育資源公平正義?

全國都集中於保留建中、北一女這類明星高中。這幾年我看到太多第一次基測上附中,家長或學生不甘心,再拚第二次基測上建中;即使免試入學進了建中、北一女,考生還繼續參加基測,目的是申請資優班。所以考與不考,重點在家長和學生的心態。

各縣市高中資源分配不均,就以資源最多的台北市,要落實真正的社區高中也不容易。台北市松山區兩所公立高中中崙高中和西松高中都已可算頂尖的高中(PR值都九○以上)。我設籍松山,依照戶籍分發,我的孩子是獲利者,我甚至預期松山房價還會因此上漲,但是戶籍分發或抽籤,真能達成資源分配正義?

其他縣市部分行政區恐怕連一所公立高中都沒有,難道還要各縣市在少子化之際,仍須在所有行政區平均設立高中?難道我們要孩子的同學都是一路從幼稚園、小學、國中走來,高中生身旁就只能有一堆認識十年以上的鄰居?事實上,孩子如果能夠接觸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這不才是多元教育的真諦?

必有教育專家反問為何一定要升高中,職校也是很好的選擇。我相信當絕大多數家長能體認孩子未來發展不在升學分數、讀哪所學校,教育制度的扭曲才能真正改善。但是教育專家無法把個人的價值觀強壓在所有人身上,台灣教改不能成功,即是把孩子當成「理想實驗品」,反而造成教育資源的錯置和不公平分配。

十二年國教推動在即,社會上卻在最基本的入學標準毫無共識,家長關心愈多,擔憂愈多,當十二年國教變成十二年國「叫」,老實說,我懷疑它實施的品質。



◆ 亞洲線上大學 愈來愈熱門

【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2011.06.08

在印度洋群島國馬爾地夫Fuvahmulah島上擔任校長的阿布杜拉,非常渴望取得博士學位,但離家最近的大學飛行距離為一小時,且不提供教育博士學位課程。

他又不願意放下工作與離鄉背井,在即將放棄之際,「亞洲線上大學」(Asia e University)讓他得償所願。

已在馬來西亞取得大學和碩士文憑的阿布杜拉,後來向亞洲線上大學申請入學,這所在吉隆坡登記的學校提供線上課程。

阿布杜拉說:「線上學習非常適合在職人士,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學習。」

一些大學長期以來就以遠距教學著稱,不過愈來愈多本土亞洲學校正試圖在教育服務不足的地方,發掘更高層教育的需求。隨著網路發展,愈來愈多學生像阿布杜拉一樣,知道教育選項不再受地域限制,也不受限於老式的遠距學習,學生只能透過信件收到一大堆課程材料。

亞洲開放大學協會會長兼馬來西亞宏願開放大學校長黃達明指出:「這的確把遠距教育中的『遠距』拿掉了。」

全球大學或多或少正加入這股線上學習潮流,像是把課程素材張貼在網路上,或讓參與線上論壇成為課程元素之一。

然而一些教育專家指出,這些計畫並非是去除大學教育障礙的萬靈丹。

亞洲許多缺乏網路服務的地區,尤其是鄉村,大學教育仍是問題,對許多學生依舊遙不可及。另外,線上大學也面臨許多挑戰,像是和設備完善、具有校園的大學競爭,或是在野雞大學氾濫的環境下,建立可信的校譽。

根據黃達明看法,專精於遠距教學的開放式大學或機構,長久來已經是高等教育願景的一環,但近幾年數量激增,在中國與印度尤甚。

黃達明說,網路引領遠距教育機構「大幅成長」,特別是具有良好寬頻建設的地方,像是南韓、日本、香港和新加坡。

他說,南韓是線上學習最先進的亞洲國家,許多大學提供完整的線上課程;至於中國則有68所線上教育學院,正迅速變成主要參與者。

黃達明認為南韓和中國對高等教育需求成長,加上這些國家的主要城市具有高速寬頻設施,促使線上教育機構增加。

黃達明說:「許多在職人士沒有時間在傳統大學中參加面對面教學課程,而且政府也無法及時設立足夠的實體大學,滿足這些知識工作者的需求來推動知識經濟。」



◆ 研究所首招陸生 6成2等嘸人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1/06/08

第一批陸生來台就讀研究所的榜單今天放榜,核定招生名額653人,結果只錄取248人,缺額高達405人,六成二的招生名額「等嘸人」。招到最多陸生的台灣大學也因為「寧缺勿濫」而有缺額,預計招73人,結果只招56人。

陸生聯招會主任委員、南台科技大學校長戴謙分析不足額的原因,第一是各校審核嚴格、寧缺勿濫,特別是台大、成大、清大、政大、台科大等頂尖大學。例如,台大經濟學碩士班符合報名資格的有21人,但最後僅列正取1人、備取1人,顯示台大對招生品質有相當控管。

缺額第二個原因是,部分陸生選填志願數太少,且集中在少數知名度較高的校系,導致總錄取人數降低。

第三個原因則是,今年各校系的申請及核定名額分散,但陸生報名集中在某些領域,以財經、經濟、企管、法律、中文、資訊、資工、資傳、電機、電子等領域較熱門。

今年第一次辦理研究所招收陸生,核定名額為653名,其中博士班核定27校81系所共82名;碩士班核定80校465系所共571名,最後碩士班錄取220名 (計39校163系所),75人未錄取;博士班錄取28名 (計12 校23系所),13人未錄取。

招生缺額方面,公立大學比私立大學缺額多,公立大學碩士班缺額231人、博士班缺49人,私立大學缺額共計125 名。

陸生聯招會表示,公立大學研究所招生缺額不可留用,私立大學研究所缺額則依規定可流用至學士班招生,因此連同原先學士班要招收的1488名,回流後學士班招生名額將增加為1613名。

fsj 提到...

我見我思-大學不如小學

【莊佩璋】2011-06-09 中國時報

以調查採訪成名的資深記者林照真,攻到博士後換軌到交通大學任教,拿到學界的第一份薪水時大吃一驚,她說:真沒想到這麼低。

在中國時報時,她的薪水早就是六位數;進入學界變成六字頭,助理教授薪水就六萬多元而已。

一般人可能會說:「六萬多元已經不錯了,而且公教人員工作有保障,是鐵飯碗耶!」

錯了!學術界薪資比照軍公教,但飯碗一點也不鐵,隨時會破。以台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為例,博士被聘為助理研究員後,五年一聘,研究成果不到水準,請走路;八年內必須提升等,如果著作質量不夠,升等沒過,請滾蛋;有幸升為副研究員,還是五年一聘,難以高枕無憂;學界中年失業者絕不比民間少。

我們用美國的標準要求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給予開發中國家的待遇,香港教授的平均月薪近卅萬台幣,我們是人家的三分之一。

也因此,中研究、台大都出現人才斷層,好不容易精挑細選錄取的新人,竟然一堆沒報到。

試想,國外名校的博士到台大任教,起薪六萬多元,幸運排到教職員宿舍的話,房租「只要」兩萬元,實領不到五萬元,在台北如何養家活口?更何況要面對聘審、升等壓力,隨時有失業危險。除非「愛台灣」已愛到「墓仔埔也敢去」,否則,誰會傻到棄星、港而來台灣?

中研究說,日、韓教授薪資高我二到四倍,是我們招攬人才的隱憂。其實,這哪是隱憂,在知識經濟的人才爭奪戰中,誰都看得出人才荒已是危在旦夕的明禍。連美國在台商會都明言擔心台灣人才荒會影響競爭力,我們的政府卻還不當一回事。

全世界絕對找不到台灣這樣的薪資制度。中、小學老師五十歲不到就退休,加十八趴優惠存款利息,實拿七萬多元,活越長,領越多。千辛萬苦攻讀博士,艱難地擠進學術圈,面對無止境的研究壓力,難以預測的聘審、升等關卡,薪水卻比不上退休小學老師。

政客在乎選票,不敢動優渥的軍公教退休制度,也就罷了。但,學術界低到離譜的薪資,已讓我們的人才快速流失,動搖國本,政客總不能不想想辦法止血吧!



◆ 中研院憂心 我攬才公文旅行 大陸48小時搶人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1-06-09 中國時報

「現在要新聘教授,問題非常嚴重。我們看上的人,歐美名校如果也要,我們就找不來;最近看上的對象,都被找去香港、新加坡。」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昨日說,找不到新人,讓清大受害多年!這個問題不僅困擾清大,也快讓中央研究院和台灣大學束手無策。

中研院昨日發表「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由院長翁啟惠和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共同說明。建議書開宗明義指出,國際間競逐研究人才激烈,研教界近年一直呼籲政府落實「公教分離」、彈性放寬教育人員的待遇機制,以增加延攬優秀國際人才之競爭力。

我國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待遇相對歐美日、甚至星港和中國大陸都明顯偏低,建議書直出,「香港與南韓教授級待遇均高於我國二至四倍,對我國延攬優秀科研人才形成非常大壓力。」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長彭信坤指出,台大經濟系去年原本有意延攬五位新教授,最後全部被日本、香港、新加坡和澳洲等搶走。經濟所原本也物色到一位很優秀的人,馬上就被大陸攔截,「我們新聘一個人,要經過三級三審,三、四個月才能簽好公文,大陸四十八小時就把人給簽走。」

fsj 提到...

幼稚園、托兒所將成歷史 改叫幼兒園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陳智華/台北報導】2011.06.11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幼兒照顧及教育法,幼稚園、托兒所等名稱將成為歷史,將來全要換成「幼兒園」招牌,並全歸教育部主管,同時也齊一師資素質、場地安全設備等,幼兒將更獲保障。

另為達到保護幼兒目的,該法也規定擔任幼兒園教保服務員等職的消極資格:只要有性侵害、性騷擾、虐童前科,行為不檢損害兒童權益者,患精神疾病未癒不能勝任者,都不得任職;園方若知悉即應解聘,否則最高可罰三萬元;連續違反或情節重大,甚至可要求關園。

數十年來我國幼、托「分流」,幼稚園歸教育局管,托兒所歸社會局管,師資、場地、設備等標準不一致,甚至形成城鄉差距;不過,修法卻因各界意見紛歧,以致停滯不前。

後來,立委趙麗雲採取只針對二至六歲的照顧及教育問題提案方式「核心突破」,終於有進展。

該法規範了未來幼兒園班級人數上限:二至三歲每班上限十六人、且不得混齡;三歲至入國小前幼兒,每班最多卅人;若是離島偏遠地區,則可報請同意後混齡編班,但每班以十五人為限。

師資部分,則規定二至三歲、八名幼兒以下,須設教保服務員一人,九名幼兒以上兩服務員;三歲至入小學前,十五名幼兒以下一服務員,十六名幼兒以上兩服務員;若有五歲至入小學前幼兒,則須有一名幼兒園教師。

教育部長吳清基指出,兒照法經過七任教育部長、十四年推動的重要法案,學前教保制度的大變革,感謝朝野立委的支持,以及民間、學界的努力和支持。

教育部國教司科長許麗娟表示,兒照法明年一月一日上路,台灣有六千九百家托兒所和幼稚園要整合改制為「幼兒園」。只要合法立案的托兒所和幼稚園,而且建築都符合法規,可於明年一月一日起換照;服務人員包括教師、教保員和助理教保員,助理教保員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大班每班至少有一位老師,但此項規定有五年緩衝期。

至於托嬰中心、居家照顧服務及兒童課後照顧等,教育部表示,將放在內政部主管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規範。

※ 相關報導:

* 全教會批… 偏重業者利益 家長很難放心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392277.shtml

詹政道表示,二到三歲規定一班十六人,但到了三到四歲,卻增為卅人,長了一歲,孩子就能成熟自主嗎?況且現在少子化,連國小一班都很難招到卅人,不懂教育部為何如此堅持,「建議一班理想人數是廿六人,甚至少到廿人,讓教保人員不必疲於奔命」。



◆ 孩子為何變小皇帝?健康孩子的三個階段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24045

【摘自《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暢銷100萬冊的教育經典》,麥可.溫特霍夫 著,王泰智、沈惠珠 譯,野人出版】2011/06/10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長,包括那些顯然為了孩子竭盡全力的人,都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經歷正常的發展階段,這包括從語言功能到運動功能等所有領域,例如十至十二個月的嬰兒可以說單音詞,十二至十四個月的幼兒應該開始站立行走等。

孩子到了三歲,在語言功能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可以講三至四個字的句子;生活常規方面,孩子已經可以在白天控制大小便,保持身體清潔。最主要的是,當他學會父母不在時,能接受外界權威人員引導,在一個較大的兒童群體裡活動,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到了能上幼稚園的年齡。孩子的語言功能和人際交往功能將繼續發展,到了六歲,就該上學了。

除了這些發展之外,孩子還要經歷各種心理發展階段,達到不同的成熟度。這一切都顯示出,一個孩子如何體驗周遭的世界,我們也把這些發展階段稱為「世界觀」形成時期。

我們再思考一下,一個孩子今後最理想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怎樣,那我們的目標就應該是:一個健康成人應該具備與其年齡對應的心理成熟度。

身為每天都在研究各種心理問題的心理工作者,對於遺傳造成的心理特徵,原則上可以忽略不予理會,對我的工作具有意義的核心問題是:心靈中哪些可塑部分,對一個成人獨立生活是重要的?人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心靈,才能在生活中與他人良性溝通、成功工作,正確評價和控制自己的感情?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的心靈成長需要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心理功能,如挫折容忍度、良知判斷力、工作態度,以及成就欲望。這些功能只能逐步形成,才能保證心靈最大的完善。另一部分就是世界觀,即如何感受和詮釋我們身處的世界,和如何確定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要形成這種成人的世界觀,一個健康發展的孩子需經歷三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和性器期,而每個階段的世界觀都會有所改變。

※ 相關報導:

* 孩子為何變小皇帝?缺乏挫折容忍度、反應過激是警訊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24046

* 孩子為何變小皇帝?拒絕容忍是王道?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24041



◆ 一歲娃上沙龍 女孩美容院客似雲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390486.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6.10

相信很多女孩小時候都有偷穿媽媽高跟鞋,或是偷拿化妝品塗塗抹抹的經驗,現在,小女孩愛美已經不用躲躲藏藏了,英國有一間專為13歲以下的女孩服務的美容沙龍,提供髮型設計、面部護理、美甲等各種美容服務,開幕後受到熱烈歡迎,就連一歲半左右的女娃也捧場。

據《每日郵報》報導,這間名為「潮流猴子」(Trendy Monkeys)的美容院,是全英國間專為女童設置的沙龍,它不只為女孩們提供各式美容服務,還設計「嬌寵小公主派對」的配套服務,派出指定的粉紅色專用禮車,接送女孩及其朋友們一起到沙龍享受各種服務和療程,還可以額外付費照太陽燈和拍照。

「潮流猴子」的老闆是28歲的單親媽媽狄凡(Michelle Devine),抓準現代父母對孩子千依百順的心態開設了這間沙龍,她表示:「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都想盡力滿足孩子的任何願望,因此我認為這是有市場潛力的。」

不過,學者們可不這麼認為。兒童心理學家赫金絲(Judy Hutchings)則痛斥這種刻意讓小孩扮大人的作法,不但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讓「性概念」太早加諸於兒童的身上,同時也是對兒童商業化,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



◆ 學習型城市網 課程e把抓

【石文南/台北報導】2011-06-11 中國時報

台北市建立社區學習網、打造學習型城市以推動終身教育。北市教育局規畫建置「台北市學習型城市網」,綜整六六○個終身學習機構的課程資訊,提供市民一個終身學習的資源整合平台,有利於知識、學習與創新資訊的傳播,提升終身學習機會。

教育局表示,台北市學習型城市網(http://www.lct.tp.edu.tw)提供市民學習機構查詢及課程檢索服務,為便利市民查詢鄰近學習機構地點,規畫以地圖搜尋方式,將機構搜尋結果以Google Map地圖呈現。

網站已上線,教育局昨起在北市府一樓沈葆禎廳舉行為期兩天的學習型城市博覽會,並宣示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的社區學習服務中心暨學習型城市網站正式啟用,民眾到展覽攤位申辦終身學習護照、加入台北e大或台北市學習型城市網會員,都能拿到小禮物。

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對全球一四○個城市進行綜合評比,北市連續二年在教育項目獲得滿分一○○分、全球第一。他希望藉由學習網結合即將上路的免費無線寬頻服務,打造台北成為終身學習的智慧城市。

教育局表示,在課程檢索部分,提供線上課程或教室課程查詢,透過點選課程名稱,連結至各學習機構,使用線上電子書、數位影音平台、電子期刊、好書推薦等功能服務。其他還包含學習型家庭及社區的活動成果發表或研究報告等,也都可透過平台取得相關資訊。

「台北市學習型城市網」昨天上線,前兩萬名加入網站會員者,可獲得小禮物,民眾於網站登錄會員後,依網站活動說明,可選擇十三個地點或郵寄方式領取。

※ 相關報導:

* 在家自學 高中階段也適用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61100062.html

教育部通過高中自學辦法草案,高中階段也可以申請在家自學,最快將在一百學年度施行,自學鑑定考試的年齡也渴望從廿歲下降到十八歲,讓高中在家自學的學生也可以和同年紀的國三生一樣,十八歲就可以念大學。

fsj 提到...

黏土變變變 幼兒玩出數學力

圖.文/蘇欣怡 2011.06.12 自由

學齡前幼兒若有顏色、形狀、數字概念不清或精細動作不佳等問題時,可以考慮使用黏土,來提升幼兒的精細動作及顏色、形狀、數字概念的能力,因為黏土具有可塑性強的特性,且為多數幼兒所喜愛。

不過,家長需依孩子的發展程度,在小朋友操作黏土過程中,調整活動難易度,當孩子完成一項目標後,不論完成度如何,都要針對表現好的部分給予鼓勵,並提醒他需要再加油的部分,進而讓他喜歡動手操作和愉快學習認知概念。

◎活動一:增進操作功能與數學概念

●跟小朋友說:「我們來做一塊大餅乾,首先動手捏一捏,再用手掌拍一拍黏土,比比看,誰的比較大塊?」教孩子學習用手掌壓平黏土和辨別大小。

●把壓平的黏土捲起來,搓成長條狀,和辨別長短(如圖1)。依幼兒認知經驗命名長條黏土後,要小朋友比較誰的麵包比較長?

●使用剪刀或用直尺將長條黏土剪(或切)成指定數量(如圖2)。家長可以當顧客跟小朋友當老闆互動,如:媽媽要買3塊麵包,讓他用直尺切(或剪)後,數出正確數量。

◎活動二:增進顏色與分類概念

●活動之初可依小朋友認知能力擺上2張或4張色卡,請他配對放置與顏色卡對應的有色黏土(如圖3)。

●家長先示範如何將黏土搓成湯圓狀,並依顏色分類,顏色概念不佳的幼兒可使用色卡提示,遊戲目標為讓小朋友學習辨別顏色,並且能將黏土搓成球形(如圖4)。

●小朋友搓好湯圓後,家長可以假裝吃,但不小心將黏土湯圓灑出來了,請小朋友依顏色分類,幫忙收拾後,將黏土搓成一顆大湯圓,回復原狀。

◎活動三:增進數字、形狀概念

●使用數字圖卡做教材,說明圖片上的數字符號後,讓小朋友把黏土搓成長條形,排列組合成圖卡上的數字符號,並說出所排列的數字符號名稱,以讓小朋友學習依圖卡範例排列組合,並讀出數字符號(如圖5)。

●目標訂為會依圖卡範例排列組合和會說出顏色名稱(如圖6)。使用教材為形狀圖卡:說明圖片形狀名稱後,請小朋友先把黏土搓成長條形排列形狀外框,將剩餘黏土用大拇指推的方式,將形狀圖案大致填滿而不越線,完成後,能說出形狀名稱。

(作者為台南市特幼巡迴輔導教師)



◆ 拿銅板繳班費 導師拒收斥責女童

【華視新聞╱台北訊】2011.06.12

台中市一名國小二年級女童,做資源回收、辛苦存下來172塊的硬幣,拿到學校繳班費,沒想到班導師竟然拒收,還當著班上同學的面大罵女童沒禮貌,家長很生氣,認為老師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必須道歉。

這1元、10元的硬幣,不是錢嗎。當然不是,但當天楊姓女童拿著102個一塊錢硬幣和10個10塊錢的硬幣,總共172元繳交給陳姓女班導師當班費,卻被老師當場羞辱,說她沒禮貌,拒絕收下這些硬幣,讓女童家長氣炸了。女童的姑姑說,這些硬幣是女童平常資源回收,一塊錢一塊錢存下來的,老師沒鼓勵就算了,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拒絕收下這些辛苦存下來的硬幣,讓女童遭受同學嘲笑,心靈受到嚴重傷害,而且陳老師甚至拒絕和家長溝通,掛家長電話。陳老師恐怕忘了,要求學生課業成績之外最重要的品德教育,也是老師要教學生的。



◆ 扯 景文科大36生畢業喊卡 謝師宴上才知學分不夠

蘋果日報 2011/06/12

教部追究學校責任 生:怎向父母交代

【楊惠琪、許敏溶╱台北報導】新北市景文科技大學昨舉行畢業典禮,竟爆出二技進修部餐飲管理系44名應屆畢業生,在畢典前一晚才知道有36人因學分不足無法畢業的烏龍事件;學生痛罵:「事前系上根本沒說學分不夠,心情很差、很沮喪。」校方昨坦言有疏失;教育部表示,將追究學校責任。

景文科大二技進修部餐管系前晚舉行謝師宴,系主任胡夢蕾突在餐會中宣布,因助教選課作業疏失讓學生少修2個學分,導致餐管系多數學生無法如期畢業,全班學生一片譁然,有學生當場大喊「學校在搞什麼鬼」,也有人直言回家不曉得怎麼跟父母交代。

將臨時開課補救

昨景文舉行畢業典禮,臨時知道畢不了業的餐管系只有約10人出席,該系座位區空了一大半,顯得特別冷清,出席畢典的該系班代洪偉翔說:「看著其他人都領取畢業證書,自己卻無法領,感覺很沮喪。」另名學生林偉漢說:「心情很差,感到生氣、難過。」他痛罵,這學期開始時老師只是叫大家加退選,並沒有告知學分不足。

景文科大主任祕書劉世勳說,這件事系上確有疏失,系上老師在選課輔導時並未一一確認學生是否學分不足、畢不了業,對於負責同仁會給予懲處,校方已決定明起至下周三密集開課,該系學生可免費上課,只要考試及格、畢業學分數足夠,可馬上取得畢業證書;但他也說,過去系裡發給學生的成績單上,都有告知拿到多少學分,學生也有部分責任,不能全歸咎校方。

「簡直不可思議」

洪偉翔說,他會去上課,但部分同學已安排計劃,恐怕還是有人會受到影響;林偉漢說,不少活動已安排好,若上課時數不足,只好等下學期再補學分,晚點領畢業證書。

台灣大學註冊組長洪泰雄說,此事只能以不可思議形容,校方及學生都有疏忽,但校方應善盡提醒責任,教務工作有改善空間。

系上助教應提醒

剛從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畢業的沈裕融說,系上助教從大三起就會提醒學生哪些課該修,大四更會提醒學分不足學生,景文這件事很扯,看起來應該是行政疏失。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說,畢業典禮前1天才通知學分數不足、無法畢業,學校內部有嚴重疏失,將要求學校對失職人員懲處,教育部也將進行了解,追究校方責任。

畢業學分選課注意事項

◎入學時應先了解系上規定的畢業學分數,並規劃每學期的修課計劃

◎了解系上對於必修、選修和通識學分的規定

◎了解系上對畢業有無特殊規定,如全民英檢須達一定成績

◎修業期間若有出國當交換學生,應留意校際學分是否互相採認

◎學生選課最好超過畢業學分數2到4學分,避免畢業前有學科不及格,致不能畢業



◆ 8小時馬拉松畢典 4234高應大生 校長逐一撥穗

自由 2011.06.12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今年畢業典禮歷時最長的學校在高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揪感心」,舉辦了一場長達八小時的馬拉松畢業典禮、各學院輪番上陣,校長方俊雄還逐一為超過四千名的畢業生正冠撥穗。

延續傳統 人數再破去年紀錄

高應大延續傳統,每位畢業生都接受校長撥穗,今年共有四千兩百三十四位學生取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打破去年三千五百三十九位紀錄,畢典時間也再創新高。

高應大於五年前,曾被學生投訴禮堂太小,每班僅限三十人參加,讓部分同學留下遺憾,經畢典籌備會討論,決定畢業生全數出席、同日分梯舉辦。

今年分為工學院、管理學院、電資與人文社會學院及進修學院等四場,從上午八點半進行到下午五點半,全數畢業生上台接受校長方俊雄正冠撥穗。

典禮分梯進行,每位畢業生上台接受校長撥穗、院長頒畢業證書,系主任、校友總會總會長握手祝福等,觀禮學生每人都有位置坐,現場家長反應,學校安排得很好,人多而不亂。

方俊雄一天之內「摸了四千多頂學生帽」,也鼓勵了四千多個學生。他說,畢典要以「畢業同學為主」,這是每位畢業生的歷史時刻,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圓夢榮耀,留下難忘回憶,站了八小時,他一點都不覺得累。

最高齡畢業生六十四歲博士張耀郎,畢業自機械系博士班。他說,從事電子業廿年,喜歡念書,對於西方公司文化、制度與管理很感興趣,感謝指導老師王嘉男栽培,畢業後希望所學發揮在工作上。

該校還有兩對畢業生夫妻檔受矚目,其中,模具系的蘇永祥和林淑萍為同班同學,今年又同時考上碩士專班,還要再當同學。觀光系的林松禮和張憶玲都領有領隊或導遊執照,夫唱婦隨重拾課本。

fsj 提到...

12年國教考不完!/免試變調 國一國二普測 國三大會考

自由 2011/06/14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再變調!七成五國中畢業生的免試升學,雖可不採計在校成績,但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昨天表示,國一和國二要加考「全國診斷性普測」,國三則在每年四月舉辦一次「全國國中教育會考」,會考結果將分為「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等級,超額高中職可以參採成績取才。

會考成績分三級

依規劃,今年八月一日新入學的廿八萬名國一生明年六月要參加首次全國性普測,國二再參加第二次全國性普測,到了一○三年國三的四月間,則要參加全國性教育會考,題目由心測中心統一命題。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因為一般老師不會出這種題目,希望採線上評量。」

國中教育會考和現行國中基測考科相同,都考國英數社自及寫作測驗。次長陳益興表示,超額學校可參採會考結果、學生興趣和性向,已要求各縣市在兩週內提規劃給教育部。

全家盟要教長下台

由於明星高中未來釋出的一成免試名額,以及超額登記的高中職,都將參考大會考的成績,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和全國教師會齊聲反對。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痛批,國中教育會考是國中基測變形,「換湯不換藥」,十二年國教是「考試愈來愈多」、「補習愈來愈多」、「學生愈來愈會考」、「走回頭路」,家長團體不排除再走上街頭抗議。

謝國清批評,十二年國教規劃愈改愈糟,凸顯主其事的政府官員無能,只會用考試領導教學,要求教育部長吳清基下台負責,總統馬英九要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為搶救台灣下一代,不讓政府錯誤教育政策害孩子滿腦「教育塑化劑」,完全缺乏競爭力。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批:「教育部是把全國老師看成腦殘嗎?」現今已有定期評量(段考)機制,最了解學生的是老師,教育部要增加全國性測驗,是認為老師沒有教學評量能力,不如乾脆保留基測。

劉欽旭也預言實施後,全校若有八成學生會考結果是待加強,意味校長和老師教學有問題,全國的國中校長和老師都會帶著全校學生綁白條「跟教育會考拚了」,縣市內的學校也會產生校排名,教學更難正常化。

學生怕變下等人

台北市敦化國小陳同學直呼好可怕!她覺得會考把同學分成上中下三級,很怕被分到「待加強」下級,在學校內變「下等人」。台中市王姓家長質疑,被認定為待加強,是否指以前的放牛班?台北市一名補習業者說:「有考試就有補習,生意會更好。」

※ 相關報導:

* 高中免試入學?國三要教育會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4525

教育部調整十二年國教草案,今天公布兩大說帖─「特色招生說帖」及「國中教育會考說帖」。「免試入學」部分,民國103年,將有75%的國中畢業生,可以免試升高中職和五專,且完全不採計在校成績;在「特色招生」部分,招生名額上限為25%,且逐年降低比率,至民國109年降至15%。這項規畫由目前讀小六的學生開始適用。

* 還要「烤」 全家盟反對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4524

謝國清無奈表示,教育部端出的十二年國教,不斷著墨於「怎麼入學」這件事,其實十二年國教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未來的國中升學輔導、高中職優質化等,都需要政府承諾經費,這些才是牛肉;如今突然端出「會考」方案,只是讓家長更擔心升學壓力不減反增。



◆ 教部:會考與升學脫勾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06/13

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方式,有新的規畫。教育部今天邀集各縣市教育局研商,初步達成共識,免試入學方式改為「登記入學」及「適性輔導入學」,兩者都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但同時,教育部將從103年起舉辦「國中教育會考」,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強調,會考與升學完全脫勾,「是為國中教育品質把關,絕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基測」。

教育部5月公布的十二年國教草案,免試入學分登記入學及申請入學,未額滿學校直接入學,超額學校則採「多元抽籤」,分「隨機」、和「梯次」抽籤兩種,而梯次抽籤採計在校成績,至多分五個等第。草案公布後,家長及教師團體都砲聲隆隆,政務委員朱敬一更忍不住以「中華民國公民」的身分投書媒體,嚴辭質疑「假免試,禍害子孫」。

針對外界的諸多疑慮,教育部今天再公布「國中教育會考說帖」,宣布「免試入學應不採計國中學生在校成績」;另為確保國中教育品質,將先於國一、國二階段進行「診斷性測驗」,適時進行補救教學,國三階段的「國中會考」則於每年4月舉辦兩天考試,考試免報名費,且於一般上課日、於原學校、原教室應考。

陳益興指出,英、法、德、新加坡等國,都有辦理國中會考,為教育品質把關,教育部規畫的國中會考成績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三個標準,免除學生「分分計較」的壓力,測驗結果不是入學的門檻。

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免試入學如果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改以會考來取代,或許是一個可以思考與替代的方式;因為建中、北一女也要釋放一定比率的名額參加免試入學,在不採計在校成績的前提下,單純使用抽籤並非最好的方式,希望能提出替代方案,例如會考就是選項之一。



◆ 新台灣之子品學優 「菲籍媽媽教的」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竹東報導】2011.06.13

新竹縣竹東鎮二重國中學生賴純資,是新台灣之子,母親陸費娜是菲律賓籍,賴純資基測考402分,數學科滿分,表現亮麗,她從來沒補習,全靠上課認真聽,父親賴奕男希望她能成為救人的醫師。

賴純資多才多藝,就讀管樂班,擅長小號,也喜歡畫畫,她說,父母的教育方式很開明,爸爸很博學,理化、數學有問題都會和爸爸討論。

導師施翠滿說,賴純資在學校打掃很認真,每個細節都不放過,曾問純資「為什麼可以做那麼好?」,純資說是「媽媽教的」,純資很守本分,讀書態度主動、積極,定性很夠,品學兼優,是讓人疼惜的新台灣之子。

賴純資說,雖然媽媽中文能力不好,無法指導她功課,但常告訴她,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也要多幫助人。

陸費娜在玻璃工廠上班,加班前都會先準備好晚餐放在冰箱裡,賴純資下課後會熱飯菜,並指導2個弟弟寫功課。

她說,老師教得很豐富,只要上課認真聽,不懂的問題馬上發問或和同學討論,並不需要補習。她很感謝好友劉家瑜在她心情低落時對她打氣,母親也常說「這回考差別沮喪,下次再加油」,家人和好友的鼓勵是她向前的最大動力。

她曾遇到同學用戲謔語氣說「妳媽是菲傭嗎?」讓她聽了好受傷,她說,新移民愈來愈多,希望大家對新移民和新台灣之子不要有任何偏見或歧視,新台灣之子也要更爭氣。

※ 相關報導:

* 原鄉孩子填履歷 經歷欄很不同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976

原鄉的經歷,該如何填寫「服務單位」以及「薪資」?以漢人社會邏輯思考構寫的履歷表,也許很難理解,原鄉孩子的服務單位可能就是自家親戚,這新資計算也不像漢人白紙黑字寫得分明。一位尖石國中學生說,他幫忙親戚砍草採收高麗菜,「工資是算一天的沒錯。但後來我沒拿錢,大人都很辛苦。」

fsj 提到...

最小加害人 母遭11歲女家暴 崩潰通報113

自由 2011.06.24

〔記者吳世聰、林恕暉/綜合報導〕小四女童竟變成暴力霸王花!嘉義縣一名11歲女童,因家人過於溺愛,一年多來多次對母親拳打腳踢,甚至拿汽車枴杖鎖痛毆;身心受創的母親忍痛通報113家暴專線,嘉義縣家暴中心已介入處理,本案一旦成立,女童可能是最年幼的家暴加害人。

拿枴杖鎖揍母 不甩警察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執行秘書簡慧娟昨天坦承,年紀這麼小的加害人相當罕見。

全案之所以曝光,是因女童就讀學校的人員發現,母親的雙手有瘀傷及指甲抓傷的傷痕,主動了解內情認為事態嚴重,與母親溝通後,前天通報嘉義縣家暴中心及報警處理。

據校方調查訪視,女童沒有兄弟姊妹,是獨生女,雙親很疼愛,視為掌上明珠,對她的要求百依百順,連上學都幫她背書包,過度溺愛的結果,女童自三年級開始,稍有不如意就對母親發飆,甚至拳打腳踢,連外婆也遭殃,但母親一再隱忍,情況遂日益嚴重。

校方查訪附近鄰居,一家餐飲店人員表示曾目睹女童打母親,有次甚至拿枴杖鎖打母親,當時警方獲報到場處理,曾口頭勸說女童,沒想到她竟認為警察沒用,從此不把警察放在眼裡,家人揚言報警,她也不怕,全家拿她沒辦法。

校長:教書30年 首見童虐母

校長表示,任教30餘年來,首次遇到女童施虐母親的案例,其家人非常失望、傷心,卻不知如何是好,校方只好依法通報家暴中心。

嘉縣府社會處表示,這名母親通報家暴,並非想懲罰女童,而是希望經由社福單位的介入,協助導正女兒的偏差行為,故不能視為一般家暴案,今會派社工人員赴學校、家庭訪視。

未滿12歲 婦幼隊「難辦」

嘉義縣警局婦幼隊指出,警方尚未製作被害母親的筆錄,還不知她是否會聲請保護令或遠離令,但依刑法規定,未滿14歲之兒童或少年無刑責,另依兒少法,未滿12歲的兒童,父母或監護人應負保護、教養之責,所以就算女童有嚴重偏差行為,女童的責任仍歸屬於雙親,一方面要保護母親不受家暴侵害,但又難以將母親和女童加以切割,本案是既罕見又棘手。

※ 相關報導:

* 專家看法/平常寵上天 父母責任最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4/today-so1-3.htm



◆ 功夫熊貓 中國武術入門標誌

中央社 2011.06.24

中國大陸武術段位制標準化管理體系24日在北京正式啟動,並發布各段武術代表徽章,其中大貓熊徽章代表「段前級」,「功夫熊貓」正式成為中國武術的「入門」標誌。

據中新社報導,這次發布中國武術共分9個段位,各武術段位都有代表徽章,由「鷹、虎、龍」代表「初、中、高」三個段位,每個段位再分三級,總共九級,製成統一的仿琺瑯徽章。此外,還增加了「段前級」大貓熊圖徽。

中國武術段位制是中國武術協會制定實施的一項全面評價習武者武術水準的標準制度。自1998年實施以來,已有12年試行經驗。如今的武術段位制考試不僅簡化程序,且操作標準統一。武術愛好者只要參加各地考評組織的考試而成績合格,就能獲得相應段位。

除此之外,「中國武術段位制官方網站」也於今天開通,中國武術協會並發布了「中國武術段位制手冊」、「中國武術段位制技術考試辦法」等規定。



◆ 大陸學歷9月筆試 排除中西醫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1.06.24

教育部昨天公布「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歷甄試作業要點」,一九九二年九月十八日到二○一○年九月三日間,在教育部認可的四十一所大陸大學就讀者,通過教育部九月舉辦的學歷甄試,大陸學歷才被承認,且不論學士或碩博士,都要考筆試。

台生會副會長陳正騰指出,美國、英國等都百分之百承認大陸學歷,台灣不但只承認四十一校,且排除醫事學歷,還要學歷甄試,考筆試、論文審查等,根本就是「歧視大陸學歷」,應直接承認。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八十一年九月十八日生效後,到去年九月三日陸生三法通過前,入學取得大陸四十一所大學學位,要通過甄試學歷才會被採認,推估有報名資格約八百人。

甄試對象包括台灣地區人民、申請來台或境外專班就讀的陸生、來台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的大陸地區人民(例如陸配)、外國人及港澳居民。

何卓飛說,對台生來說,台生的大陸學歷獲承認可考公職和考證照,但陸生學歷獲承認,也不能考公職和考證照,外國人工作則要根據就業服務法。

大學學歷甄試分學士及碩士以上兩級,分四十七個學門領域,含醫學相關學門,但只限不能考職業證照的相關學門,即到大陸讀中西醫學歷仍不被採認。

學士甄試只考筆試,每學門考兩到三科專業科目,每科滿分一百分,六十分及格,都及格才發給學歷證明。

碩博士甄試包括筆試和論文審查,筆試每科要七十分以上,才能申請學位論文審查,學位論文送三位專家學者審查,兩位給七十分以上才算通過,由教育部發學歷證明。

至於今年九月首批來台讀書的陸生,大陸學歷無法被直接採認,教育部在甄試作業要點中開了一扇門,申請來台讀書的陸生,只要取得台灣地區大學的碩、博士班錄取證明,教育部就核發相當於學士或碩士學歷證明,但證明只限當年度該校升學之用。

何卓飛說,如果拿到大陸學歷的台生只是為了升學,也可採此辦法,經台灣的研究所錄取,教育部也會給學歷證明。

教育部委託中興大學舉辦大陸學歷甄試,簡章今天公告,八月報名,九月筆試,十月論文審查。後續簡章下載網址為http://recruit.nchu.edu.tw/EMHD.htm。



◆ 距離遠、申請簽證不易 赴美留學退流行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6.24

美國一直是外國學生最喜歡的留學地點,可是過去十年來,愈來愈難吸引留學生。費用高、距離遠,以及911事件後申請簽證不易,使美國對外國學生吸引力大減,威脅可為美國引進人才、讓大學多元化的留學市場。

「今日美國報」指出,美國高等教育已擺脫911事件的低潮,去年到美國念大學的外籍學生達到69萬1000人,創下歷來最高紀錄,遠多於2000年的47萬5000人,美國吸引的留學生也超過任何國家。

在此同時,愈來愈多國家也在爭奪迅速成長的留學生市場,使美國大學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說,2000至2008年,全球留學生激增85%,總數達到330萬人,可是這段期間,美國在全球留學生的占有率從24%縮減到19%。

在美國公立大學,留學生的學費高於本地生。除了學費和生活費之外,留學生去年為美國經濟貢獻了200億美元,使高等教育名列美國經濟價值最高的服務輸出項目。

國務院是在海外宣揚美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以配合它促進國際關係和彼此了解的任務,商務部也積極參與。商務部次長桑契斯說,外國學生畢業返國後,也能協助美國公司在當地建立更好的企業環境。

美國大學正日益流行出錢請留學經紀業者協助在亞洲國家招生,並協助學生和家長應付申請學校和簽證的複雜程序。這種做法頗有爭議,可是在亞洲和英國、加拿大很普遍。

※ 相關報導:

* 空間智能 展現藝術天分 3D剪紙 小生五謝寧2分鐘搞定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062400148.html

一把剪刀、一張紙,他不消兩分鐘,史前恐龍、十二生肖、海底世界、百戰天蟲…就躍然而出。小五生謝寧從幼稚園就展現藝術天分,畫作是立體的,剪紙作品也3D,擅長在作品內藏文字,受邀教大學生剪紙,神速創作,令人嘆為觀止。



◆ 泰國吸毒青少年和兒童成長逾百倍

中央社 2011.06.24

泰國公共衛生部部長朱林(Jurin Laksanavisit)今天表示,泰國的兒童與青少年吸毒人數在6年中成長129倍。

根據公衛部統計,今年有6701名7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戒毒,佔戒毒人數的12%。朱林表示,5年前只有52名進行勒戒,佔毒癮人數的0.09%。

吸毒者以濫用冰毒(Methamphetamine)最多,其次是大麻和吸入劑(inhalants)。

統計顯示:去年10月到今年4月,有5萬4715名吸毒者進行戒毒,其中1萬4780人自願戒毒,3萬3898人進入強制勒戒中心,6037人透過矯治體系戒毒。

59%戒毒的人使用毒品尚未上癮,38%已有毒癮,3%為嚴重毒癮者;男性佔91%。

統計顯示:44%的吸毒者是勞工,23%是失業,11%是學生,10%是政府員工;1/3戒毒的吸毒者年齡在18歲到24歲。

26日是國際反吸毒日,泰國衛生官員今天焚毀5.84噸沒收的毒品,預估市價約741萬泰銖(約合新台幣700萬元)。

fsj 提到...

教育界團團怒火 首投族如何有感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2011.06.24

即使我下筆再委婉,也掩飾不了教育界一團團怒火。

舉幾個例子,雲林縣府計畫在古坑國中設「人本教育實驗班」,民眾強烈反彈,鬧到校長請辭。熟知內情者都明白,這個乃十二年國教一系列動作之一,但倒楣的竟是處在被動地位的校長,反之,從中央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處,官員無一人究責。

類似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教育部訂教師工作守則草案,要求老師公布電話,並在工時外多出六小時無薪待命,接聽家長電話,這讓人又見識到內閣施政品質的粗糙與霸道。教育部稱此守則「不具強制力」,根本就是在為自己卸責,一旦地方政府將之納入聘約,仍免不了有公務員違失問題和國賠官司。

亂象處處可見,除非是下課鈴一響,就收書走人的教書匠,不可能麻木不仁。所以,十二年國教將引發的街頭抗議尚在醞釀階段,又因教育部所謂「藝術才能班修正案」引起軒然大波,在臉書連署赴教育部靜坐。教育部想握權力,卻不給經費,又干涉地方自治,為了推行十二年國教,竟要葬送整個藝術教育。

近日,開南大學要求教授各科「當率」須低於一成,部分課程開一百五十人的大班,學生不滿教學品質差,向監察院陳情,該校教師更連署要求校長下台。問題是,開南大學這些怪現象,在台灣的大學間其實很普遍,教育部有何作為?

日前,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痛批台灣教育失敗,培育不出人才,當時,吳敦義即將被馬英九宣布為競選搭檔,竟表示,「七分上大學」代表台灣教育普及,將之誇耀為政績。令人搖頭的是,幾天後,主管機關宣布,今年大學指考推動「不倒扣」政策,實施多年的答錯倒扣走入歷史,理由是「七分進大學」讓台灣成為笑柄,新計分政策可「避免台灣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丟臉」,主管機關真的抓到問題所在?

民怨無處宣洩,必然反映在選票上。教育界對公部門缺乏信任,口耳相傳,執政黨在首投族的行情怎麼高得起來?選戰對決激烈,選民不可能不評判政府的內政政績,馬英九與其忙著到各校和學生比賽跑或比炒米粉,不如多聽聽民意,一旦等到民眾相繼走上街頭,恐怕就為時晚矣!

※ 樹要先從根爛起才會亡。



◆ 考生憤洗版 郝臉書怒氣衝天

【石文南/台北報導】2011-06-24 中國時報

北北基聯測後的申請入學、登記分發相繼完成,因北北基聯測為首次辦理、題目又偏難,導致分數差異性大且又無前例做參考,不少申請入學錄取的學生「高分低就」,昨日憤憤不平的上台北市長郝龍斌臉書上表達不滿,不滿的留言布滿臉書,幾乎已把郝龍斌的臉書給「洗版」了。

考生劉家佑在郝的臉書中留言:「出來說話阿!在北北基出包了!就變啞巴了喔!不會回應嗎?現在就是讓你有上新聞的機會可是你又不出面!可悲喔!」

鄭祖慶留言:「您所主張的北北基聯測出現問題,整個制度就是把我們這一屆考生當實驗品,因為您兒子國二,下一屆再來改善?不出面負責嗎?」

另有一位考生留言:「我們努力了三年,為的是能上一個理想的高中,在徬徨中我們接受您政策的步調,但卻得到讓人失望的結果。我們不是白老鼠,我們看重自己的前途,我們有感覺!政府對教育到底重不重視?」

不過,在郝的臉書中也有考生王玉文留言:「我們老師有教我們,所以我們沒有受到這樣的委屈。」

一名家住北市南港、北北基聯測考生考了三三三分,本想申請入學「北市育成高中(南港)」無奈育成高中申請入學的門檻訂三五五分,他過不了門檻,在高職申請填了三重商工,錄取時他好高興,幾天後的登記分發管道,他的同學一樣聯測考三三三分,卻順利上了育成高中讓他氣到爆。因為,未來三年他要每天從住家南港轉車到三重,時間與車資都是負荷。

針對「部分考生於網路上發動連署,認為申請入學成績要求比登記分發還高,引發制度不公之疑慮」,郝龍斌回應指出,考生入學一直都以第一階段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登記分發方式處理,北北基共辦聯測與往例無不同,將廣蒐外界意見,彙整要求教育局檢討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因應方案。

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今年北北基聯測結束後,教育局會請各高中職明年在申請入學的招生條件上,審慎評估或檢討調整。

康宗虎表示,申請入學是考生「認同」某一校才去填志願。如今申請、登記分發都已錄取、報到,今年不可能有補救的機會,他呼籲考生要「愛你所選、慎愛所擇」,安定下來訂定三年的學習計畫。

※ 相關報導:

* 北北基聯測 明年不一定存在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015/112011062500094.html

北北基聯測申請入學和登記分發放榜後,不少申請入學的學生發現有「高分低就」的狀況,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表示,明年會不會有北北基聯測,還要再研議。換句話說,明年不一定會有北北基聯測!

* 12年國教變變變 饒了孩子們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015/112011062500096.html

北北基三市初步達成參採「國中會考」、沿用「申請入學」特殊條件加分,作為免試入學高中職的依據,這項做法一旦成真,不僅可能引發中南部學校跟進,讓此例外變成通案;各地國中爭辦「全國性」才藝競賽,爭取升學加分,與高中設定各項門檻爭取學生的亂象必然橫生,主管機關若不及早因應,十二年國教的到來恐怕將會是一場教育的大災難! ...如果未來全台十五個分發區,各自採行一套審查入學資格的標準,一人一把號,家長和考生光為了比較哪一區對自己最有利,是否該搬家、遷戶籍或跨區搶名額?就會一個頭兩個大,教育主管機關可曾為這些孩子想一想?饒了孩子們吧!



◆ 教不嚴師之惰 評鑑滿分何用

【聯合報╱曹俊煜/空中大學教授(新北市)】2011.06.25

考試院長關中的機要秘書桂宏誠在大學兼課,期末考前,好心的公布考題,還把答案資料放到網上,考試時還採「完全開卷考」,讓學生帶筆記書本資料現場抄寫,又讓學生帶筆記型電腦現場找答案,結果可能仍有一成以上不及格。看到這則報導,令人震驚!難道台灣的大學生都這樣不上進?我想這應只是少數大學生的考試行為,不能以偏概全。

我在大學教書廿多年,教過的班級,有的平均素質好,有的則參差不齊,有的積極努力,也有的消極被動。我用「機動教學」方法來授課,素質較好的班級,我要求他們上課前必先自行閱讀要教的課文範圍,記下心得;上課時,點名同學報告閱讀心得,之後才開始講課。對於素質較差、不讀書的班級,我直接講課,以免浪費時間。每堂課快結束前十分鐘,我一定點名同學將筆記拿上來給我看,假如有同學沒有記筆記或記得太馬虎,我就記名扣分。

我這種要求就是要同學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以便考試前可拿來溫習,至少可以考個「及格」。至於每次考試,我都嚴格監考,絕不容許攜帶書本、筆記或筆電進場,更遑論作弊抄寫答案。

教不嚴,師之惰,今天大學生素質程度較十、廿年前差是事實,教師難辭其咎。不苟且,不和稀泥,把握教學原則,每個學期開學第一堂課,至少要向同學「約法三章」,講明老師對這堂課的要求。要讓同學們很清楚老師的要求是什麼?這門課是否容易「當」掉?以便同學們有所遵循。

對於考試,大部分同學都了解「臨時抱佛腳」的重要性,所以常在考前要求「複習」,彌補平時的不讀書,這種想法也算積極向上的,老師們可以「順應」他們的要求,這至少可以在緊要關頭「逼」他們讀書。

但考前公布考題,似可不必,因這有違「考試」的真正意義。同學有沒讀書,學習程度如何?唯有考試,才能見真章,才能評定。如果考試採「完全開卷考」,這與在考場抄書作弊無異,不值得鼓勵。縱使同學們個個得高分,而教師的教學評鑑也滿分,可以續聘,大家各取所需,但這樣的「教育」,後果十分嚴重,將使國家連根爛起,走向滅亡,教育主管機關,宜深思,戒之!

※ 相關報導:

* 給考題還不及格 「大學生佛腳都不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6557

「有名男同學發來電郵,說他睡晚了沒來考試,能否補考?另有名大一女生來考試,八題只寫一題心得題,我要她向同學借資料來寫,她竟說有事要先走,問我可不可以補考?這是甚麼狀況?」還有學生說「電腦無法連線,隨身碟中毒,沒資料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