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2

洪蘭:當「不准」變「不敢」 你就畫地為牢了

◆ 洪蘭:當「不准」變「不敢」 你就畫地為牢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214517.shtml

【聯合報╱洪蘭】2012.07.10

盧梭在《民約論》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我知道枷鎖是框架,卻沒想到它竟然深入我們的大腦,影響我們的記憶和注意力。

前幾天在捷運上,有位男士跟我打招呼,我看他很面熟,卻怎麼也想不起他是誰,幸好車廂人多,無法交談。我一直到他在「X醫院站」下車,才突然想起他是我母親的主治醫師。想不到每天見面快兩年,竟然會想不起他的名字。

這原因是我看見他的地方只有醫院,當他沒有穿白袍,出現的地方又不是醫院,情境線索不一樣時,我便想不起他來了。情境(Context)像框架,思想意念一被框住,就很難跳脫出來。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有位教授,在課堂上要求學生,不准說話,在五分鐘內按生日排成一排。一開始時,學生都露出「不可能的」驚訝表情,但是時間有限,不容蹉跎,就有人伸出手指表示他是幾月生的,別人便紛紛跟進,很快任務就達成了。

老師說:「手勢只是一種方法,並不是最快的方法,因為有人率先比了手勢,你們便跟著做了,沒有去想可用駕駛執照,因為上面有生日;也可寫便利貼,貼在胸前;更可以用嘴唱,因為我只有說不准說話,並沒有講不許唱歌。但是一旦有人起了頭,大家就跟著做,一跟著做,大腦便不再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你們就跳不出他畫的框子了。這世界的框框很多,有些是自己訂的,有些是約定俗成的,當一個人習慣跟著別人走,久一點,這習慣就成自然,他就連框框也看不見了。一個落在框子裡的人是不會有創意的,因為他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

這些話使我想起中國的「畫地為牢」,是什麼樣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不敢踏出地上的圈圈?主動守規矩和被動服從有很大差別。品德教育應該是自主性的內化行為,不是被動的不敢做。當父母禁止孩子做某些行為時,必須跟他說明理由,讓孩子從理由中,去內化出他行為的準則,最後變成自主的行 為。

人的大腦有類化的本能,它是學習的機制之一。美國孩子三歲左右已經學會了不規則動詞,go、went、gone,但是在五歲時,卻會突然把原來對的went改成錯的goed,因為他從規則動詞的學習中,發現絕大部分的過去式是加ed的,所以他就把went改為goed了。這個類化作用是我們不必每樣都學而能學會很多新東西的原因。所以父母一定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因為不知原因的不准,會變成對其他類似行為的不敢,孩子不問理由的服從,就出現「畫地為牢」的現象了。

其實跳脫框架不難,只要常提醒孩子有沒有別的可能性,訓練他換個角度來看事情就好了。跟著別人走,很簡單,很省事,但是它扼殺了生命中應有的挑戰和尋找自己潛能的機會。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他的使命,若不能充分發揮天賦的能力,人云亦云,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大陸學生留學夢 台灣招不到…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14576.shtml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2012.07.10

六月底讀到紐約時報中文網一篇「中國留美本科生眾生相」,生動描述中國大陸學生的美國夢,即便是仲介費用高、受到歧視、語言適應困難,卻還是年年大增。反觀台灣第二年陸生招生,雖然報名人數比去年多,但是錄取人數卻比去年少,值得深思。

中國大陸雖然留學生源豐富,但是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一種「不均衡」與「不對等」的流動。前往美國留學人數最多,前往歐洲的留學生也大半集中在英國。這種「不均衡」其實是呼應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邊陲國家向核心國家流動的趨勢。

中國大陸崛起,卻仍然無法在高等教育方面成為「核心國家」,此可從國際留學生的「不對等」充分體現。以美國為例,二○○八年前往中國留學者約一點三萬人,雖然歐巴馬在二○○九年承諾,未來幾年要招募十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但是此一承諾更激發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動力,二○一○年之後,每年都超過十幾萬人留美,高居國際學生首位。

就像紐約時報所說:「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托福成績,不是為了真正口語學習的需要」;此外仲介一直是學生與家長的寄託,他們不在乎錢,只在乎有一所長春藤名校。因此假成績、推薦信等等,都不奇怪。這種「全民留學」運動,在台灣很難想像;不過更難理解的是:大陸來台學生不增反減,這不是陸生求學意願的真實反映,也不是單純「三限六不」可以概括解釋的。

雖然聯招會強調九成以上的志願集中在十五所學校,造成缺額過多,今年因為教育部嚴格執行依照核定各校名額錄取,沒有留用的空間。但是教育部也很貼心照顧「陪榜」的大學,既不公布各校系陸生報名的詳情,也不公布各系錄取最低標準,提供落榜的陸生與家長許多傳聞與想像空間。不透明的陸生招生資訊,其實是影響台灣招收陸生很大的致命傷害。

總之,「不均衡」、「不對等」在國際留學的實際情況裡司空見慣,台灣試圖以「核定名額」強迫陸生改變選項,事實證明徒勞無功。

※ 相關報導:

許知遠:平庸的相遇

18 則留言:

fsj 提到...

杜拉克家族的家庭教育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5413&f_ART_ID=401658

【撰文/成資國際總經理黃禎祥】2012.07.12 經濟文摘

我的一位長輩邵先生與杜拉克家族是非常好的朋友,直到杜拉克先生去世之後,邵先生仍與杜拉克家族有密切地往來。

有一年耶誕節的前夕,杜拉克夫人桃莉絲杜拉克,帶著女兒去拜訪邵先生,由於桃莉絲杜拉克與杜拉克先生一樣,是個非常謙遜、有禮且替人著想的長輩,因此桃莉絲堅持要親自做一個家族口味的水果派,送給邵先生當禮物。

當大家享受完美味的點心之後,杜拉克家族準備要離開,邵先生送她們到門口,當時正值耶誕節,天氣非常冷,邵先生站在屋內,穿的是短袖,而杜拉克家族因為準備離去,所以穿的是大衣,一行人站在門口聊了許久。(請試著想像一下美國電影中,屋外大雪紛飛,屋內暖爐烘烘的景象。)

細微處 可見良好家教

約莫過了20分鐘,杜拉克的女兒與邵先生仍持續進行對話,此時桃莉絲對女兒說:「哎呀!你跟人家站在門口聊這麼久,你也想一想你穿的是大衣,邵先生穿的是短袖,你爸爸如果還在,一定不會讓你這麼做的。」

當我一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有很深的感觸,彼得杜拉克從其祖父那一輩到他的孫子,都是當時具有一定生活水平與影響力的人。杜拉克的奶奶是個樂手,替慈善團體表演過,爺爺是當時奧地利一家銀行的創辦人,父親是奧地利政府經濟部門的高級官員,母親則是醫生,杜拉克的孩子在各方面也各有成就,有一個孫子在14歲的年齡,就被挖角到蘋果當顧問。

種種的成就,顯示這樣的一個家族,一定有其獨特的教養方式。

在杜拉克的自傳型小說《旁觀者》一書中,提到一個故事:二次大戰之際,因戰亂與通貨膨脹的緣故,老奶奶即使有許多財富,因為貶值的關係,她住在類似當今40幾年的老公寓裡。

大氣度 處處為人著想

當時在公寓街角,有一個拉客的妓女,有一天,老奶奶發現妓女喉嚨沙啞,便拖著年邁的身子,爬上階梯,回到公寓裡找咳嗽藥,再辛苦地一步步爬下去把藥交給那個妓女。老奶奶的姪女覺得奶奶是銀行創辦人的夫人,是知書達禮、有教養的女性,與像妓女這樣的女人談話有失老奶奶的身分。

但老奶奶回答:「對人禮貌有什麼好失身分的呢?我又不是男人,她跟我一個笨老太婆能有什麼搞頭?雖然我無能為力,可是至少我可以使她快點好起來,不讓那些男孩被她傳染得了重感冒。」

從彼得杜拉克的自傳裡,可以看出老奶奶對彼得杜拉克的影響很大,我們也在其後續著作裡,發現處處都有老奶奶的影子,是一種謙遜、有禮、替人著想、以最多數人利益為原則的氣度。

關懷心 企業社會責任

杜拉克的觀點,就像老奶奶的智慧一樣,非常樸實而且平易近人,他們並不以「我」為中心,而是用心地體會周遭的環境與需要關心的人,但他們不是盲目地犧牲奉獻,她們有一定的原則,就像有達官貴人要求見彼得杜拉克時,如果彼得杜拉克覺得見這個人對社會沒有貢獻,他可能會說:「My time is sold out.」

我想是這樣的根基,支持著杜拉克家族,讓他們能用謙遜的態度,面對世界的變化,並且,在其領域中仍保持著卓越的績效。

從杜拉克的家族身上,我思考著我們的教育與杜拉克式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我們是教導孩子認真念書、上好大學、考好研究所、找份好工作,然後呢?我們思考過背後真正的目的嗎?

是不是因為這樣「你」可以有分好薪水、好的社會地位?我們曾教過自己的孩子念好書,是為了以後可以幫助多少人?能夠造福多少社會大眾嗎?

很多時候,我們當父母的替孩子想的太多,可是教他們替別人想太少,因為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是這種人,但我在杜拉克家族的身上,看到樸實而真摯的一面,或許那是真正出自於內心裡滿滿的愛,那種愛,不是單單愛自己,而是替對方著想的愛。

社會裡需要更多這樣的「以大多數人福利」為前提的愛,期許每個企業、授薪族都能有這樣的氣度,把杜拉克的智慧帶給更多人。

【本文出自《經濟文摘》】



◆ 技職學術化 教部多項政策改善

【中廣新聞/陳映竹】2012-07-12

我國推動教改後,國內技職教育日漸學術化,對技術人才培育和產業發展造成嚴重不利影響,監察院認為,經建會、經濟部、勞委會及教育部等權責機關都有怠失,依法提案糾正行政院。對此,教育部表示,為了扭轉這個現象,教育部已經積極推動多項政策,強化技專校院和產業的連結,培養業界所需人才。

對於監察院糾正技職教育,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指出,為了改善技職教育學術化,缺乏產業人才發展策略,教育部今年初推動「典範科大」,課程強調務實致用,針對對焦企業,培養所需人才、進行產學合作。

此外,教育部從去年起和產企業公會建立平台,相繼安排技專校院和機器公會、電腦公會座談,了解課程發展是否符合業界現況。李彥儀說,電腦產業日新月異,不少科大校長都嚇了一跳,發現課程跟不上產業脈動,回到學校後,都要去思索如何更新。接下來還會和商業總會交流。

除了加強人才培育,教育部也希望跨部會合作,和考選部、勞委會推動「證照法制化」,並修改職業訓練法,讓各行各業就業時都要有證照,當證照比文憑有用,企業主就會以較好的待遇,聘請有證照的人,藍領就有機會出頭天。



◆ 財會鬆綁 才有學術自主

【周玲臺】2012-07-12 中國時報

最近中研院院士會議所提研究經費核銷問題,只呈現了大學財會問題之冰山一角。國立大學院校財務收支之使用,表面上已於八十六年立法鬆綁,但近來研究費核銷案件的爆發,卻更凸顯出大學財務治理問題亟需改革的嚴肅課題。

今日世界已邁入知識經濟的世代,大學競爭力已等同一國之國力。近年新加坡、香港、南韓、馬來西亞、芬蘭、法國及德國將專業的管理制度導入大學,促使大學跳脫公務機構體制,實因學術競爭力的基石有賴於彈性且健全的財會與人事運作。我國面臨先進國家(如德國、日本,甚至韓國等)輸入的高等教育財務自立轉型壓力,曾在「自籌經費」方面嘗試鬆綁,於法雖已允許各國立校院自行訂定收支管理辦法,但實際執行預算、決算與審計時,仍備受來自主審計單位及官員所視為當然之各種一體適用於公務機關的行政指導與慣例之約制與監督。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十條已授權大學可建置符合專業學術機構自籌經費特性之會計制度,原法規雖立意良善,但十幾年來,由於建置一套符合各校發展特色之會計制度需投入之人力及專業成本過高,各國立大學自忖無法獨力回天而望之卻步,造成今天明顯又走回事事比照公務機關的老路。因各校未能依其校園特性與研發需求建置專業合宜的會計與內控系統,致使無法靈活運用資產及規畫財務管理,不但不利展現多元之教研理念,甚至造成行政立法機構有過度干擾大學內部經費運用的財政自治權(許育典,二○一二)之疑慮。

因此,修法並非萬靈丹,當務之急應聚焦於如何協助大學釐清或排除不必要之主審計規範,建置學術機構適用的會計與內控制度,始能根治沉痾。縱觀國際高等教育趨勢,我國至少應可由已具授權法源之五項自籌收支著手,以Bottom-up的方式協助大學建置恰適的財會運作模式,暨健全專業的內部控制與內外部稽核制度。採用以提升績效為重心的總額預算,取代長久以來對細項科目的審查,財務監管則回歸學術機構應著重於客觀評量效率效果之達成,並嚴格管控其績效目標。

總之有關自籌經費之執行,首應尊重大學財務自主權,各政府單位必須停止以各種原屬專用於公務機關的函釋或行政指導干擾教研與學術工作,唯有徹底消除各項不合時宜和不利發展的管制,方能落實大學財會鬆綁的理念。欣聞院士會議對於大學財務之疑慮將透過行政院加速部會協調,筆者殷切期望政府領導高層能積極把握本次歷史性的變革契機,促成國立大學財會鬆綁,使各校享有真正的財務與學術自主,以增進我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作者為政治大學會計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現任中華會計教育學會理事長)

fsj 提到...

會講越南話 千把個工作等你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沈育如/台北報導】2012.07.13

教育部近年來持續補助高中開設越南語在內的第二外語。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登上人力銀行網站會發現,只要會講越南語,就有一千三百個以上的工作機會,比會其他語種吃香,「英語是必備,第二外語是優勢。」

「會講越語的畢業生,找工作真的比較吃香。」高雄大學東亞語文系是全台唯一設越南語的學系,今年越語組首屆畢業生還沒離校,台商就開出起薪四萬五的條件搶人,即使要當兵的男同學,越南台商也先收履歷表,約定退伍後直接來工作,超級搶手。

系主任陳志文表示,系上共有日語、韓文與越南文三組,今年第一屆畢業生中,越南組就業幾乎百分百;到越南當台商董事長特助的學生,薪水四萬五還包食宿,條件比碩士畢業生還優渥。

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國的小學生中,媽媽來自東南亞及大陸等的新移民子女比率占十分之一。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說,教育部會再想辦法鼓勵新移民家庭子女在家多說母語,孩子多學一種語言,即可打造自己的競爭力。

教育部中教司官員說,教育部希望高中多開越南語,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學習。

政大三年前開設東南亞語言語文化學程,外語學院院長于乃明表示,去年第一批修完學程的學生中,已有兩位到越南工作,今年七位剛拿到結業證書的學生也非常搶手。

「不僅學生,連上班族也搶修越南語。」于乃明指出,政大公企中心的進修推廣課程,提供上班族包括越南語、泰語及馬來文等課程,以因應工作需要,其中以越南語修課人數最多,每次一開放報名,總是早早就被搶完。

※ 相關報導:

* 新移民子女賺到!多一種語言 多一些用處
http://www.udn.com/2012/7/13/NEWS/NATIONAL/NATS1/7222243.shtml

「一開始我教女兒講越南母語,先生與婆婆說學那個沒用,將來派不上用場。」雲林縣越南同鄉權利協進會理事長陳觀嬌以過來人經驗說,自從她擔任法院通譯,接了很多越南案件,先生與婆婆發覺多學語言確有好處,態度才改變。

* 移民特考 東南亞語吃香
http://www.udn.com/2012/7/13/NEWS/NATIONAL/NATS1/7222227.shtml

內政部移民署長謝立功昨天說,移民署不定期招考新人,今年已辦了第一次移民特考,近幾年服務對象,很多是東南亞的外籍配偶,非常需要懂得東南亞語言的人才,今年特考泰語組錄取率就比英文組高十倍。



◆ 原民小清華 用教育看見未來

中央社 2012-07-14

「原民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小清華讓我看到希望」,流著1/2原住民血液的趙啟明主動擔任小清華志工,2年下來,他坦言問題仍在,但實驗性的教育方式讓他看到希望。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淹水、山崩、土石流,家園滿目瘡痍,當時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數百人慘遭活埋,怵目驚心的畫面讓全台灣人的心糾結在一起,各界善款不斷湧入,大家都想為原住民做點什麼,而設於國立屏北高中的「清華原住民教育實驗專班」,就在這樣的因緣下成立。

「台灣連年災難,受創最深的是原住民部落,社會虧欠他們」,這個簡稱「小清華」計畫的幕後推手清大教授李家維說,原民孩子是天生的勇士,他們的祖先以台灣為基地,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嶼擴散,是偉大的遷徙者。

李家維說,如今,原住民被漢人逼到山林角落,豐富文化藝術的表象下,潛藏更多生存的痛苦。他希望藉由教育,帶給原民孩子信心與視野,讓他們看見未來更多元的可能。

短短10天募得上億資金,風災隔年立即招生,「小清華」的倉促,讓外界一度質疑。但2年下來,李家維發現,這些入學成績原本遠遠落後一般高中生的原民孩子,竟在某次段考包辦全年級的第1、3、4、5名,成績突飛猛進,也更有自信,「學生的表現,讓我肯定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因為感慨台灣教育對生態的長期漠視,小清華的課程融入大量自然生態和原住民文化,而這樣的理念也獲得不少認同。任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趙啟明,就在小清華成立之初,主動寫信給李家維,希望擔任志工。

流著泰雅族血液的趙啟明,從事人類學考古研究,對原民的生態保育能量有很深的感受。他說,談到山、樹、水、蟲、獸,原住民都是專家,「就連從事台灣黑熊田野調查的專家黃美秀,也都表示研究過程深受原住民幫助」。

不過,長期的經濟弱勢、城鄉差距,造成原民傳統價值瓦解、耆老權威不在。趙啟明感慨,部落傳承已出現危機,而小清華對原住民文化與生態保育的重視,讓他看到一絲希望,每年暑假的返鄉服務,更讓小清華的影響力走出屏東,擴及其他部落。

談及生態保育課程,暑假後將升高三的屏東排灣族學生許敬坦言,一開始他興趣不高,但透過老師講解與原住民文化連結,讓他驚訝地發現「我們的祖先怎麼這麼厲害!」

雖然他對未來仍有些茫然,但大量的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讓他深感自己比一般高中生有更多機會,而原民認同也更為強烈,「我是原住民,如果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還有誰會瞭解?」

來自台東的排灣族潘平臣則認為,生態旅遊課程收穫不少。他感慨部落年輕人都往都市跑,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所學回饋部落,為部落帶來商機。

來自高雄茂林部落、家鄉受到莫拉克風災重創的魯凱族簡家洵,希望未來在林務局工作,他說「部落讓我有一種歸屬感」。

除了生態課程,全班都是原住民也是特色。小清華計畫共同主持人清大教授陳舜芬說,「原住民孩子真的很有榮譽感!」小清華和漢人班級競賽,體育表現不在話下,甚至連英文話劇也曾奪下冠軍。

陳舜芬說,因為全班都是原住民,所以選出來的幹部也全是原民,而這些孩子也因此有更多培養領導力的機會,「雖然來自阿美、排灣、布農、魯凱等不同族群,但這群原民孩子的感情就像一家人」。

因為看到原鄉凋零,感慨山林殘破,小清華的成立希望為台灣培育生態守護者,也盼為部落留住人才。雖然,原住民問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實驗班也非萬靈丹,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就如李家維所說,「小清華的設置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原住民學生的教育創造另一種可能」。

※ 相關報導:

* 閱讀認證 中市學生樂在看書
http://www.udn.com/2012/7/13/NEWS/READING/REA8/7222991.shtml

一年6萬元,能做什麼事?台中市政府教育局用這筆小經費,成功的推動了孩子的閱讀大工程,短短五年來,全市14萬名學生中,高達580萬人次通過「閱讀線上認證」,平均每人閱讀3000本書。台中市教育局也因此獲得第四屆「政府服務品質獎」。



◆ 韓學家朱立熙籲學習知韓

中央社 2012-07-14

台灣私人文教機構「知韓苑」創辦人朱立熙今天表示,台灣人的南韓觀從「哈韓」與「反韓」並存,到現在的「恐韓」。他認為與其盲目地反韓或恐韓,台灣人更需要虛心地「知韓」。

由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國立國語院與培材大學,共同主辦的「2012年國外韓語專家研修會」,13日結束兩週的研修活動後在首爾結業。

朱立熙代表23國44位學員,接受國立國語院院長閔賢植頒發結業證書,同時也在惜別晚宴代表全體致詞。這次是台灣韓學專家第一次受邀參加。

朱立熙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從事朝鮮半島研究迄今40年,見證南韓發展的歷程。在戰後不同階段分別創造「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現在正進一步創造「文化奇蹟」。

他表示,3項奇蹟全都落實後,南韓可望開創亞洲新文明。

他表示,每年平均訪問南韓3次,每次都會受到一次衝擊,南韓的變化與進步速度之快,讓他驚歎不已。

朱立熙表示,台灣在2004年平均國民所得被南韓超越後,現在兩國差距越來越大,導致台灣人對南韓的觀點從「哈韓」與「反韓」並存,到現在已有一股「恐韓」的心理在隱隱發作。

他認為,與其盲目地反韓或恐韓,台灣人更需要虛心地「知韓」,並且學習南韓人積極進取的精神。

南韓國立國語院與培材大學合辦的這項研修會,自7月1日開始在大田的培材大學開課,探討「韓語世界化」的教學與教材等問題,隨後並到麗水參觀世博會,也到慶州參觀文化遺產。

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崔光植13日接見各國學員時,解說南韓近年來如何結合傳統開創出嶄新的韓流文化。他認為,沒有傳統的根與養分,就不會有新時代的文化潮流。

fsj 提到...

朱學恆看台青 欠缺築夢能力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2012-07-17 旺報

作家朱學恆近年自費到各高中、大學演講,在演講中他發現,「許多演講場合可以看到大陸交換學生的發問比台灣學生熱烈,當大陸已經意識到必須靠自己爭取才能得到最多,台灣學生不能再指望體制的改變,而是由下而上改變環境的覺醒。」

朱學恆近日出版《我的夢想干你屁事》,書中以奮鬥10年圓夢進入太陽劇團的陳星合,台灣三太子吳建衡等人為例,鼓勵年輕人「勇於追求看來離經叛道的夢想」。相較於大陸公共知識份子韓寒認為,大陸年輕人的競爭壓力更大,台灣年輕人只要去大陸2年,什麼憂鬱都好了。

朱學恆認為台灣和大陸背景不同,台灣年輕人所面臨的是權力的亂世,在過去20年欠缺接班計畫之下,年輕人的各種夢想不斷被推翻;相較之下大陸面對的是接班太快,無夙昔典範的道德亂世,因此朱學恆雖然也鼓勵台灣年輕人西進或出走,但他認為台灣年輕人到大陸,要留意不要被「搶得快就贏」的環境所同化。

朱學恆直指若要問當今台灣為何出不了郭台銘、張忠謀,更應該問的是這時代的孫運璿、李國鼎何在?當貧富差距被撕裂的愈來愈大,統計數字顯示台大學生來自富裕家庭比例愈來愈高,朱學恆認為若此時再叫年輕人依循過去循規蹈矩的法則,只有死路一條。



◆ 智商測驗100年 女人首勝男人

自由 2012.07.17

女性智力分數 以前總比男性低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智力測驗已問世一百年,女性的分數始終比男性低,某些心理學家甚至據此暗示,智力可能因性別而異;但紐西蘭智商測驗專家指出,男女在智力測驗分數上的差距近年來已逐漸縮小,女性甚至在今年首度後來居上,在智力測驗分數上超越男性。

舉世聞名的智商測驗專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指出,兩性的智力測驗成績在過去一百年來都有所提升,但女性提升的速度更快…此一結果肇因於現代性(modernity),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迫使人腦必須有所適應,以致智商分數提高。

兼顧家庭與職業 女智商大躍進

在新作中披露女性智商分數後來居上的弗林說,現代人的大腦認知複雜能力增加,而這一點被視為智商增加;此等改進在過去處於弱勢的女性身上,又比在男性身上更為明顯。

弗林的研究彙整來自紐西蘭、澳洲、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愛沙尼亞與其他西歐國家的智商測驗結果,在紐西蘭、愛沙尼亞與阿根廷,女性智商測驗分數略高於男性;在澳洲,男女分數不分軒輊。弗林說,女性智商提升的解釋之一,可能是迫於生活所需,因為現代女性必須兼顧家庭與職業;至於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女性潛在比男性聰明,只是這一點直到現在才展現出來。

智商無關基因 一代比一代好

智力測驗始於一百年前,爭議性始終不斷,尤其兩性的測試結果有明顯分野,女性智商一般比男性低五分。而一九八○年代以弗林為名的「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則指出每一代的智力測驗成績都比前一代好,尤其是西方國家,人民的智商每十年大約增加三分。該理論也主張智商無關基因,而且可以改善。

智商的進步可歸功於許多因素,包括更好的營養、更長的受教育時間、知識水準較高的父母,以及更複雜的環境刺激,例如電視、電腦等。弗林是紐西蘭奧塔戈大學(Otago University)政治學名譽教授。

弗林說,還需要更多資料才能解釋女性智商分數後來居上的趨勢;現代性對女性的完整影響才剛顯現,在各國間進行比較的資料也很少;隨著世界變得更為複雜,以及生活在現代社會需要更抽象的思考,人們也會逐漸適應這種情況,致使智力測驗分數提高。



◆ 我數理教育出問題?//數奧名次 南韓躍居冠軍 台灣排第14

自由 2012.07.17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今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去年排名十三的南韓獲得冠軍,中國第二名,我國第十四名。台大數學系教授王金龍表示,數奧表現雖不等同於台灣的整體數學教育表現,但「見微知著」,基礎科學是國家強盛的基礎,教育部應嚴肅思考基礎數理研究人才培育。

王金龍表示,南韓或中國近年集中火力在基礎科學的人才投資,尤其南韓的危機感和民族性,在各領域都要力拚第一,不僅是奧林匹亞競賽,在基礎科學人才培育上,也由政府出錢讓優秀人才留學世界知名大學取得基礎科學博士。

王金龍表示,中國對奧賽國手更做出嚴格訓練;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則提供菁英選手足夠的教學資源。

王金龍指出,台灣在十多年前取消基礎科學人才培育很重要的措施「全額獎學金」制度,而為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奧林匹亞競賽,又迎合家長希望孩子讀更熱門的科系,改變以往奧賽得主保送大學,只限於相關基礎科學科系的規定,如今即使是數學奧賽金牌得主,也不一定要唸台大數學系,也可選台大電機、台大醫學等熱門科系,但此舉並未使得台灣的數奧名次更往前進,顯示此政策應予檢討。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游森棚分析,數奧考六題證明題,錯一題就差很大,數奧參賽國卻有一百國,二十名以內都算很厲害。

游森棚解釋,台灣今年總分排名十四,差第十三名一分,第十五名也只差台灣兩分,競爭激烈。此外,日本在前兩年第二名,今年排名是第十八,可見數學的排名浮動很大,不宜以一年的排名就做過多推論。

教部正著手擬定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政次林聰明表示,教育部正著手擬定人才培育計畫,由中研院院士劉兆漢召集的科學指導委員會,也已注意到國內包括數理等基礎科學人才培育不善的問題,將提出因應對策,針對科學教育做更全面性改革。



◆ 單親爸伴姊妹花 在家自學10年

【廖素慧/嘉義報導】2012-07-17 中國時報

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宗隆,典型「建中、台大、留學美國」的成功路徑,卻陪兩個女兒「在家自學」十年,顛覆自己的歷程。父女三人攜手同行的生命旅程,源自於他對病逝妻子的愛,他們的愛情宛如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大師費曼與妻子的故事,故事內容正呼應費曼「你管別人怎麼想?」

費曼的第一任妻子阿琳,繪畫、音樂藝術才華洋溢,兩人相知相惜,她卻罹病早逝,病榻中曾調侃費曼「你管別人怎麼想?」費曼後來寫書,以這句話為書名,追憶妻子。

李宗隆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妻子留美攻讀音樂碩士後,相偕回台;他是竹科園區的科技新貴,妻子是國家交響樂團的低音提琴手。兩人感情深篤,生育二個女兒思特、斯坦。

人生是一連串意外。妻子罹癌,重重打擊這幸福的一家人,但沒有打垮他。李宗隆為爭取更多時間照顧妻子,毅然辭掉高薪工作,舉家回嘉義鄉下老家定居,到嘉義大學任物理學教授。

女兒到了求學年齡,妻子病況漸重,他們決定孩子不上學了,緊抓住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陪妻子走完生命最後一程。思特念小二,斯坦也屆學齡,李宗隆成了單親爸爸,要教書又要父兼母職。他問女兒要不要上學,乖巧的思特淡淡說「我可以回學校,但可能不會快樂。」觸動他愛妻女的心弦,想到妻子是希望女兒快樂長大的。

李宗隆帶思特上嘉義大學,八歲的她生平第一堂課是「量子力學」,安靜地坐在教室角落,有聽沒有懂。後來女兒在他的研究室自修。

比照學校教學科目,女兒自訂課表,李宗隆找教材、師資,他只找「原文原著的經典書」,如此最能透澈讀出作者的想法、文字的典雅韻味。她讀四書五經、章回小說、英文小說、原文版理化教科書,種菜耕作、騎自行車環島、走路,訓練體能,並在大自然中上自然與生活課。

父女三人遊歷歐洲,接受音樂歌劇的藝術洗禮,她們心底冒出「台灣有什麼?」的疑問,開始追尋自己的文化原鄉,從嫻熟西洋樂器,改學古箏、中阮、二胡、歌仔戲;李宗隆靜靜守在一旁研究物理。

他們把歐遊記合力寫成十四萬字的書《愛的協奏曲:一個在家教育家庭的歐洲音樂之旅》,筆調詼諧,寓意發人深省。父女在外界不斷質疑「你女兒怎麼沒有上學?」的異樣眼光中一起成長,這本書給了部分答案。

※ 相關報導:

* 在家自學 全台僅千餘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2071700116.html

「在家自學」是國民教育法為保障選擇現行正規教育體制外的學生受教權,教育部公告可以依據「各縣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申請在家教育,在國內施行僅十四年。據自學團體的保守估計,目前全台約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名學子在家自學。

fsj 提到...

愛情啟蒙早 教部力推情感教育

中央社 2012-07-18

時下青少年愛情啟蒙早,對性的觀念也較開放,容易逾越身體界線。教育部在中小學推動「情感教育」,除了傳遞正確價值觀,還教導約會、分手、情愛自主等實用技能。

家扶基金會日前公布的問卷調查發現,全國12到18歲學生,平均每5人就有1人認為只要兩情相悅,就能和對方發生性行為。青少年的性觀念開放,但也不時出現性侵犯、未婚懷孕、為愛自殺的案例。

為了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價值觀,教育部和民間團體合作,近來積極推動「情感教育」。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表示,「情感教育」的重點是學習性別間(不只兩性)合宜的情感表達方式,尊重身體的自主權和隱私權,以及性別平等意識、法律觀念等,並非一味地防堵青少年接觸異性。

教育部最新一期學生輔導電子報,就請學者撰文傳遞良好的性別追求觀念。男生不能單方面的認為「女生禁不起追」,以為只要有恆心,就一定能手到擒來,其實應尊重對方有「說不」的權利,如果對方多次拒絕獲表現出不喜歡的感覺,就要適可而止。

同樣的道理也包括交往到一定程度,進展到撫摸、接吻、擁抱、性交等,也該意會對方可能還沒準備好、不想進展得那麼快,一味追求自身慾望,很可能變成「約會強暴」,從情人變仇人。

訓委會表示,教育部建置了「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性教育教學資訊網」等,提供許多寶貴資訊,青少年若覺得異性難以捉摸,不妨上網一瞧,或許就能找到既有用、又能保護雙方的方式,避免遺憾發生。



◆ 應徵者=全島居民數 東莒國小1教師缺 215人搶飯碗

【潘欣彤/馬祖報導】2012-07-18 中國時報

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國小今年招考一位英語專長老師,吸引兩百一十五名應徵者報考,幾乎等於東莒島現居人數。其中,除幾位當地代課老師外,其餘應試者全從台灣本島漂洋過海而來。

有人擔心,教職缺僧多粥少,錄取率不到一%,不辦相對公平的筆試,而以口試與試教決勝負,恐給外界不公平,甚至黑箱作業疑慮。

東莒國小表示,全校七位老師,因其中四位老師調台灣,故釋出一英語教師缺,原以為位處離島,報考人數應不多,沒想到卻吸引兩百一十五名應考者。

不過為方便應考者,考試地點並非在東莒,而是在南竿介壽國小。由於沒有題庫,而且缺經費,所以不舉行筆試,今天上午審查資料,下午進行試教與口試,明天就公布錄取名單。

目前正逢觀光旺季,考生為搶機位與民宿傷神,甚至有人在網路上徵求「借租民家」,或被迫留在馬祖三至五天,等到有回程機位為止。當地人打趣表示,還好不是在東莒考試,否則光來回交通船,就能讓不少人萌生退意。

連江縣教育局學務管理科長陳麗如分析,此次東莒國小英語教師報考者超出預期,除反映流浪教師潮現象外,這次考試不需報名費,又僅口試與試教,考上後雖需待在馬祖四年,但這是珍貴的正式缺,自然吸引考生報名。

莒光鄉又分東莒、西莒兩島,距離南竿約一小時船程,也是全馬祖唯一沒有便利商店的鄉鎮。其中東莒因資源缺乏,加上撤軍影響,故全島居民僅兩百餘人,東莒國小也因此屢屢招不到一年級生,目前僅四個班級。

曾任該校教師的曹小姐說,島上物資全靠船運,冬季天候不佳,往往一整周無貨船願意靠港,雖不至於「斷糧」,但也相去不遠。且莒光無直航台灣本島航線,往返只能用「舟車勞頓」形容,生活舒適度不比台灣甚至南竿,考上者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其次,莒光地處偏遠,氣候與台灣本島完全不同,文化也差異很大,希望到此應徵的老師,不是只要個職缺,而是要有教學熱忱,否則待個一兩個月,覺得不如想像,恐怕影響教學品質,這都是應試者該多加考慮之處。

fsj 提到...

投書-人類追求快樂的本質

【(刁卿蕙/旅美時事畫評家)】2012-07-19 旺報

6月下旬聯合國193個會員國,全體無異議通過,指定每年的3月20日為「國際快樂日」。這是由全球快樂指數最高的國家不丹所進行的外交遊說成果。快樂是什麼? 考究探索後,原來「有錢難買快樂」是真的!

但,報告指出,「適當」的收入如年薪7萬5千美元者,是最容易感到快樂的族群,過多或少於這特定數字,快樂就會遞減,沒說明的是,那筆錢是用來養活幾口人。巴拉圭總統莫吉卡出身貧苦農家,76歲的他曾被下14年政治獄,2009年當上總統,拒絕遷入豪華官邸,辭退隨扈,靠部老爺金龜車代步,薪資9成捐給遊民。身家總共才20萬美金的莫吉卡說「儉樸使我非常富足」。

有「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快樂狀態取決於是否受他人的尊敬。現台灣流行日語「小確幸」,也就是種「活在當下」的中國禪學。梭羅在《華騰湖》畔8百多天,縮衣節食,自給自足,觀照出類似老莊的自然人文思想。要活出生命的真價值,靠的不是他人有條件的「觀感」。杜絕繁複機心、敏銳自然本能,感受到類宗教的沉靜生存喜悅,那種滿足與快樂才可長可久。



◆ 迷網難自拔 青春變調回不去

【張翠芬/台北報導】2012-07-19 中國時報

「別以為一個暑假沒關係,沉迷網路天天玩五個小時,就可能毀掉孩子的未來!」許多學生暑假天天掛在網上,作息顛倒,專家學者憂心提出警告,有太多個案只因一段時間沉迷網路世界,結果學業中輟、人生變色,就再也「回不去了」。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從放暑假開始,他天天都在門診叮嚀,請父母陪孩子出門多走走,不要整天宅在家上網玩遊戲,否則開學後就得收拾嚴重的「殘局」。

一位大企業CEO的獨子,本來就讀高中資優班,放暑假天天上網,每天至少五小時,他從遊戲中「頓悟」,認為自己沒必要繼續讀書,網路世界可讓他獲得最大的成就,開學後天天請假不想上學,鬧到最後只好休學,家人帶他就醫,花了兩年仍在治療。

另一位醫學系大三生,因沉迷網路罹患憂鬱症,出現自殺傾向遭強迫住院,需長期服藥治療,父母痛心疾首,原本前途大好的孩子,從此輟學再也「回不去了」。

彰化師大和台大心理系陳淑惠等台灣網路成癮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從全國廿七校、一千六百廿三個有效樣本分析,台灣學生網路成癮現象已無「城鄉差距」,全面滲透到不同學院、年級,盛行率隨著年紀上升,男生比女生嚴重。

國高中大學盛行率逾廿%,高職二年級的男生是成癮最高危險群,這些學生平日每天上網六小時以上,假日更超過七.五小時,等於一睜開眼睛幾乎全天黏在電腦前面。

負責這項調查的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指出,凡是有缺乏自尊、同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課業挫折、無聊感、神經質、憂鬱、焦慮等八大危險特質的學生,出現網路成癮的可能較高,應及早注意防範。

另外,研究團隊也突破技術限制,以第三者評量技術編製「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家長版,全球首度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家長進行測量,推估小一學生成癮比率為三%,小二則大幅躍升到十六%。

王智弘強調,小一升小二是「預防成癮的關鍵點」,現在的小孩接觸三C網路遊戲的年紀越來越早,小一可能仍在玩遊戲機,小二因接觸網路機會增加,成癮比率驟升,教育體系應在這個階段增列相關防治課程,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否則沉迷網路時間越久,形成「慣性」甚至成癮,戒除困難度越高。



◆ 不給上網就動粗 父母難為 拔掉插頭 不如好好溝通

【張翠芬/台北報導】2012-07-19 中國時報

「我的孩子已經國二,升上國中的他開始迷網路。以前覺得他念書那麼累,偶爾放鬆一下沒關係,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想到現在每天晚上我們為了上網起衝突,暑假不去上學校輔導課,要整天在家。不答應他,他又開始甩門、摔東西,搞得很不愉快,該怎麼辦?」

「兒子常常為了管教與爸爸動粗,請少輔隊來處理,兒子竟然和警察動粗,還揚言以開窗跳樓威脅…」

在一場網路面面觀的家長談話會上,出席的家長大吐苦水,因孩子過度沉迷網路,不但造成親子嚴重衝突,有些父母甚至因小孩沉迷上網,無能為力改變,過度擔憂而罹患憂鬱症。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觀察發現,會沉迷於網路的孩子,通常家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離,父母無力管教,或是從小就用錯方法,例如,考試成績進步就買電腦遊戲光碟或多玩半小時當「獎賞」。

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表示,家長可試著了解孩子為什麼選擇投入網路世界,花些時間和孩子聊天,觀察孩子或許正面臨龐大的壓力,要有技巧溝通,不是硬生生把插頭拔掉、沒收電腦,反會引發衝突。

葉啟斌提醒,網路沉迷有體質上的因素,特別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容易不耐煩、衝動,電腦網路可以快速滿足他們的需求。在孩子接觸網路之初,要帶有一點「強迫」性的約束,規畫不上網的生活,如果已成癮,最好找專業人員求助。



◆ 原民語流失 陳沖:訂一致拼音系統

【台灣醒報/郭琇真】2012-07-19

原住民語正快速流失!台灣第13個原民族族語—撒奇萊雅族語,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原民會今天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與保存」,行政院長陳沖說,20歲前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他指示原民會須研議一致的拼音系統或將現有通行的注音符號加以補充,使學童便利學習原民語。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有14族42個方言別,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產,也是研究南島語族的重鎮。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起,正式將台灣第13個原民族族語—撒奇萊雅族語列為全世界約6000種語言中,面臨流失的2500種瀕危語言,警示等級最高的「極度危險級」。

原住民族委員會表示,面對台灣原住民族語嚴重流失,以及多語別的複雜性,該會正檢視已實施的各項族語復振計畫,研議更具深度與力度的方法,期望能儘快替原住民族語言的流失狀況,設立停損點,為台灣原住民族語的保存與發展開創新的發展契機。

fsj 提到...

「台灣第一」明道大學設書法博士班

【朱芳瑤/台北報導】2012-07-20 中國時報

明道大學獲教育部核准通過設立國學研究所博士班,為全國第一所書法博士班,明年開始招生,強調以書法為主軸,拓及思想義理、經典文學研究。學者認為,相較於日本、中國大陸和韓國,早已在大學成立書法學士或碩博士班,台灣起步慢了,政府應更加重視,將書法發揚光大。

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表示,國學所歷經三年申請,才獲准設立博士班,原先是教育部擔心書法博士班畢業生的前景,但校方認為,畢業生的作品均是文創產業的一環,具有價值。

明道大學國學所所長羅文玲表示,已成立七年的碩士班,約六成學生是中小學老師、校長等在職人士,學成後不少人積極推廣書法教育。她說,博士班明年開始招生,第一年招收三人,第二年後增加為五人。

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昨舉行記者會,邀請該所講座教授陳維德、杜忠誥及教授李郁周於現場揮毫,展現書法之美。李郁周說,日本、中國大陸、韓國已有書法博士班,台灣起步慢了,如今終獲設立,是台灣文化界的大事。



◆ 回響/大學評鑑只訂項目 沒有量化

【聯合報╱江彰吉/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執行長(台北市)】2012.07.20

近來各界關注國內大學評鑑,並提出多項質疑與建言;惟部分未能掌握評鑑的最新現況,立論與現實脫節。

台灣辦理的大學評鑑,常被譏為拿蘋果與葡萄相比。為了揚棄不合時宜的觀念及接軌國際,評鑑中心成立後,自九十五年起即引進美國「認可制」,不再將評鑑結果評分列等,只要學校自訂的目標與作為相符,即給予認可通過,不將通過者區分高下或列等排名,也不與他校他系比較,以鼓勵國內大學依據自訂的宗旨目標,提出自我定位與發展規劃。

外部評鑑委員僅針對學校所提出的各項資料,與實地訪視結果進行評鑑,提供學校自我品質提升與改善的依據。評鑑完成後,無論通過與否,學校都必須提出改善計畫及執行成果,未通過者更須接受追蹤評鑑或再評鑑。

而評鑑認可標準的設計,也與先進國家同步,只明訂評鑑項目、內涵、最佳實務、參考效標及建議準備佐證資料,並無學校一定要達成的量化指標;且參考效標都是開放式問答題,並明確說明學校可依屬性與特色不同,自行增刪效標。

有評鑑就有壓力,就有負擔,故評鑑不是一項討好討喜之事,不僅台灣如此,恐舉世皆然。

但大學唯有將評鑑融入學校的日常運作之中,成為品質競爭力的推手與維持者,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大學教育中拔得先機。

※ 相關報導:

* 每人每學期/高中職冷氣費 上限700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20/today-life1.htm

高中職冷氣費怎麼收才合理?教育部昨修正發布「國立及台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向學生收取費用補充規定」,八月新學年起,三百卅四所適用學校在註冊單上要明載「冷氣使用及維護費」,每名學生一學期收費上限七百元



◆ 浪子回頭 流氓教授指路 羔羊迷途知返

【朱芳瑤/專訪】2012-07-20 中國時報

「我們的教育有太多錯誤的期待,要把所有人都變成一樣。孩子為什麼一定要拿到學科七十五級分?為什麼一定要考上所謂的明星學校?」曾是中輟生的國立體育大學副教授謝智謀感觸良多地說,每個孩子都有其個人的價值和長才,但教育有否提供足夠的平台得以發揮?他認為,教育虧欠了孩子。

五十三年次的謝智謀表示,他出身中下階層家庭,曾遭受家暴,在家裡得不到認同感,於是蹺家、逃學、混幫派,學校那些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與分數競爭,讓他感到「沒有意義」,「我從血液裡就反抗這種教育模式」。

那時候的他,最想當「獵人」,嚮往小時候在山上成長的自由自在。他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謝智謀高二時因偷竊被逮,雙手被上了手銬,來自四面八方的指指點點,如芒刺在背。謝智謀坦言當時羞愧不已,人生在剎那間被解構,因為這起事件,他發誓,「從今以後要讓別人看得起我」。之後重拾書本,一路念完大學、碩士班,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目前是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的老師。

謝智謀長期推動戶外體驗與冒險教育,帶領中輟、藥物成癮、遭家暴或是經濟弱勢的青少年,體驗攀岩、高空繩索活動、登山、溯溪等,藉由與大自然的互動而矯正行為,或面對生命的創傷和恐懼。

「看著這些孩子,我彷彿看見自己的年少」,謝智謀希望幫助孩子們,找到自我及生命的方向,不再感到茫然。

謝智謀說,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各有其擅長的地方,但在升學主義掛帥之下,每個人都被提醒要拿滿分、考上好學校,「這是一個大問題」;青少年是國家「現在」的希望,他期許自己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鼓勵他們發揮所長,勇於實踐夢想。

fsj 提到...

當電影角色跳出銀幕殺人

【孫慶餘】2012-07-23 中國時報

有沒有人設想過,電影中的角色會跳出銀幕殺人?大概沒有,因為這不合邏輯。

但不合邏輯的事發生了。一個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神經學博士班中輟生,化身為《蝙蝠俠》劇中壞蛋角色,在影片放映途中,配合劇情,向觀眾開槍掃射,造成十二死五十八傷,被逮後並稱他就是劇中的「小丑」,也就是蝙蝠俠的死對頭。

以前大家常說人生如戲或戲如人生,現在更深一層,已經人戲不分、虛實難辨,進入布西亞所指的「超真實比真實還真實」的境界了。

人類技術及智能史上最大分水嶺式事件,無過廿世紀的影像革命。以往只在夢中及幻覺中出現的場景,活生生變為影像(真實或擬仿)出現。而真實的人事物影像如新聞影片雖不能複製,擬仿的影像卻可不斷複製及增生,變成有頭有尾的「超真實」故事。

在影像製作人及電子媒體的刻意操作下,超真實完全可能掩蓋真實,甚至取代真實。一九四八年歐威爾預言的《一九八四》世界,即「老大哥世界」,實際要到超真實技術成熟才能出現,而且不限於極權國家,資本主義社會媒體同樣能做到。馬歇爾.麥魯漢的「媒介即訊息」名言,一語道破答案:媒介就能製造訊息、代表訊息。

電影當然也是一種媒介,電影不只讓演員入戲,也讓觀眾入戲。認同劇中角色,進而想像自己成為該角色,是觀眾極平常的反應。亞里斯多德的「淨化說」只看到觀劇的一種作用,不知道現代電影的過度逼真(超真實)會引起另一種仿同作用。

小孩自認是蝙蝠俠,阿扁、周杰倫及高科技公司老闆變身蝙蝠俠,都是仿同作用。演員入戲到無法自拔,以致當年費雯麗演完《慾望街車》後進精神病院;幾年前希斯萊傑演完《蝙蝠俠》中的「小丑」後服藥過量暴斃,也是仿同作用。甚至媒體過度吹捧某些政治人物,讓他產生偉大感,幻想自己就是超人或神;或名嘴在評論節目中暴紅,以為自己能夠呼風喚雨,「忘了我是誰」,某種意義也是仿同作用。

仿同作用可以具正面性,也可以具負面性。幻想自己是超人或神的政治人物,最終名實不符,荒腔走板,讓民眾看破手腳。以為自己能呼風喚雨的名嘴,開始胡言亂語,裝神弄鬼,最終牛皮吹破,自毀長城。這些都是負面例子。

自稱是《蝙蝠俠》電影中「小丑」的美國博士班中輟生,配合劇情殺人,更是負面中的負面。這已經等於把自己的工作及感情挫折投射到「小丑」身上,要學對方的凶殘偏激,扮演「反面蝙蝠俠」角色,報復社會。蝙蝠俠行俠仗義救人,他們就要唯恐天下不亂殺人。

布西亞的內爆理論(該術語借自麥魯漢)強調,在超真實的世界裡,訊息、娛樂、廣告、政治的界限都被弄成混淆不清,導致界限內爆、崩潰,不只真實、真理消蝕殆盡,意義、深度、確定、歷史等也消蝕殆盡,整個社會的「熵」不斷增加,最後被黑洞吞噬。這是超真實世界的必然命運。

以往人們再仿同電影角色,也不會從銀幕中跳出殺人。但在符號、影像與「真實」越來越無關聯的世界中,誰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擬?看電影入戲太深、看電視評論入迷(魔)太深的受眾,會有什麼脫序反應,已經越來越無法預測了。(作者為專欄作家)



◆ 入獄亂吐口水 凶嫌狂妄「還在演電影」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2.07.23

科羅拉多州戲院冷血殺手賀姆斯入獄後惡形惡狀,舉止狂妄,一再朝獄警、柵欄亂吐口水。警方決定將他單獨監禁,有囚犯放話,「不會讓他活到出庭日(廿三日)」。監獄人員說,賀姆斯「毫未顯現悔意」,「還以為自己在演電影」。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警方相信,賀姆斯耽溺於蝙蝠俠漫畫的大反派角色「小丑」難以自拔。未經證實的報導說,賀姆斯吃止痛藥「維柯丁」(Vicodin)上癮,與澳洲猝死男星希斯萊傑慣用的止痛藥相同,而希斯萊傑生前飾演的最後角色也是蝙蝠俠電影「黑暗騎士」中的「小丑」。

希斯萊傑二○○八年拍攝「黑暗騎士」期間暴斃,法醫驗出體內有維柯丁殘留。拍攝期間,傳出他因深陷「小丑」之中,身心俱疲。

一名剛出獄的人說,賀姆斯在牢裡舉止愈來愈怪異,會對著欄柵、來回走動的警衛隨地吐口水,因他對犯行未顯現悔恨,令監獄人員不安、憤怒。賀姆斯受到嚴密監視,以防自殺。監獄餐廳員工說,他早餐吃了玉米粥和香腸。

廿四歲的梅德利離開拘留中心時說:「所有囚犯都說要把他幹掉。大家都在找機會。這是唯一話題。」

另一個廿二歲的出獄囚犯達尼洛夫說,案發約兩小時,賀姆斯被押進拘留中心,臉上蓋著紅毛巾,仍穿著犯案時的紅衣與黑色防彈衣。他雙手被銬在背後,戴著腳鐐,由六人押著。

達尼洛夫說,賀姆斯若與其他犯人關在一起,等不到開庭,就會斃命。獄卒以寬膠帶將他牢房的窗子遮起。針對單獨監禁,阿拉帕荷郡警長羅賓遜說:「遇到備受關切的大案,我們都會這麼做。無關任何特定威脅。」

賀姆斯預定廿三日出庭,若法庭裁定他仍有心智能力,可能被判死刑。

直到一年前,賀姆斯幾乎都稱得上是模範公民。賀姆斯的父母也說不出兒子突然反常原因,不同於美國其他殺人魔,賀姆斯並無反社會人格,也沒有童年創傷。

專家推斷,賀姆斯可能罹患一種基因型精神疾病,有如「定時炸彈」,在十五至廿五歲間發作。賀姆斯一個月前從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博士班輟學,最後課程是神經疾病。



◆ 連續殺人者心態 科學家們試圖解釋

【台灣醒報/趙武靈】2012-07-23

在科羅拉多州戲院槍擊案的波瀾之餘,許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是什麼因素驅使一個人進入戲院,隨機射殺那些和他素昧平生的人?科學家們的解讀是,嫌犯因內心的憤怒潰堤,期望經由毀滅他人來脫離心靈創痛或者想出名。

專家們已經花了數十年,企圖解答造成這類慘劇的原因,雖然仍未獲得一個明確的結論;但至少也規納出部份特點:經由研究以往的案例,研究人員認定多數的集體謀殺犯是男性,他們多半獨處,少與朋友往來,並時常對環境有疏離感,他們不僅壓抑、憤怒,而且覺得受到群眾羞辱。

「他們全數都極為悲傷且憂鬱,達到不惜一死的程度。此外也可能覺得憤怒,或出現妄想,因而把自己的苦難與不幸歸咎於別人。」法醫心理學家派克.迪亞茲博士在〈安全資訊觀察〉網站的〈問與答〉中如此解釋:「這是兩大關鍵因素,從來沒有一名集體謀殺犯不具備上述的性格特徵。」

而紐約大學的邁可.威納教授在2007年的〈華盛頓郵報〉專訪當中說:「他們不是像多數人以為的,突然間就會殺人,而是有某些因素,造成內心的憤怒如潰堤般傾瀉。他們計畫了謀殺案中的每項細節,除了如何逃離現場之外,結果就成了把男性氣概與尋求毀滅視為一體所導致的自殺。」

但科州槍擊案的嫌犯詹姆士.荷姆斯卻和上述案例有極大的差異:因為多數的集體殺人犯最後會以自殺收場,或是假警方之手來結束自己,像科州槍擊案嫌犯這樣被活著逮捕的案例並不多。

像2007年於購物商場槍殺八名陌生人的羅伯特.霍金斯便是為了出名,他在遺書上寫著:「現在大家都知道我了。」

雷文等研究人員則認為,媒體報導這類案件的方式,會引發他人起而效法,等於對當前的年輕人做出錯誤示範,告訴他們:「你如果想出名,想被更多人知道,那就去殺人吧。因為當你背負夠多條人命之後,就一定會成為各台的午間新聞頭條!」

法醫心理學家派克.迪亞茲的研究顯示,由於媒體的廣泛報導,第二起集體謀殺事件往往會在第一次慘案的兩週內發生,因為收看新聞的大眾裡,總有一兩個人會覺得「殺手的情況和我很像!因此他的作法就是我的解決之道!」所以這類犯行反而成為他們脫離心靈創痛、以及懲罰他人的機會。

fsj 提到...

網路成癮 成暴力攻擊高危險群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7/23

美國丹佛發生電影院槍擊案,造成1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嫌犯疑似模仿《蝙蝠俠》電影中的反派「小丑」犯案。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針對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反應、妄想意識較一般人高,有提高攻擊暴力行為的危險性,利用網路「忘憂增趣」與「解禁慾望」的網路使用者,成癮機會偏高。

研究團隊另針對567名大學生深入訪談,發現有自戀型性格障礙、反社會性格障礙、邊緣性性格障礙等三類性格障礙的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分別達66.7%62.5%、52.2%。

柯慧貞表示,從已知的有限資料得知,美國槍擊嫌犯具有網路成癮的跡象,雖尚未審判無法得知他的心理狀態,但研判嫌犯就是典型的脫離現實,將現實與虛擬世界搞混,更不排除嫌犯有性格障礙。

研究團隊長期針對大學生網路成癮進行追蹤調查,有效樣本3166人。研究顯示,約10%至15%的大學生有程度不一的網路成癮。

研究將網路使用分成獲取資訊、忘憂增趣、社交交友與解禁慾望四大類,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網路獲取資訊的比率最高,解禁慾望的比率最低。一年後再分析大學生成癮狀況,發現使用網路來忘憂增趣與解禁慾望的學生,與網路成癮有高度正相關。

柯慧貞指出,具有自戀、反社會與邊緣性格者,比一般人更想利用網路活動來進行角色扮演,解禁並發洩現實生活中未能順遂的慾望。其中邊緣性性格障礙者人數較多,性格特質為神經質高、敵意高、內心常覺得無聊、空虛,對自己的未來、自己是誰也常感迷惑,在不同場合可能表現出不一樣角色,他們玩角色扮演電玩或線上遊戲,可以滿足其特性,但長期沉溺反而會加重症狀。

柯慧貞擔憂,不好的網路使用動機會成癮,尤其是現實生活中不易獲得滿足的慾望,在虛擬世界中獲得高度滿足後,就有可能因此成癮。當網路成癮後,可能會增加「妄想意識」,甚至有「脫離現實」的狀態。若經常把現實與虛擬生活搞混,很可能已經網路成癮。



◆ 教導孩子說好話的習慣

【內容摘自《教孩子最重要的事:每天5分鐘 養成自動自發一生受用的好習慣》,作者今村曉/譯者伊之文,三采文化出版】2012/07/23

「說好話」也是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標準規範」之一。具體的例子有:進教室時精神充沛的說早安、對師長有禮貌、不說別人的壞話、不竊竊私語,以及不發牢騷等等。

過去的孩子,會經由社團內的上下關係,自然學會打招呼和禮貌用語的方式。然而,現代卻有很多孩子既不參加社團,也沒有接受禮貌教育,導致他們在生長過程中不懂得長幼關係。這些孩子不懂規矩,碰到人不打招呼,對長輩也不懂得禮貌。就算心裡知道該這樣做,也由於沒有人加以灌輸而難以實踐。

大人必須把規矩教給孩子才行。連話都說不好的孩子,踏入社會之後也不會活躍,這一點我們大人應該都了解。所以,我們的學園才要嚴格教導孩子,要求他們說話要有禮貌及主動向人打招呼。孩子們當然會覺得我們很囉唆,但我們卻一點也不介意,因為這是個不得不銘記於心的「標準規範」,我認為這就是教育。

談吐非常重要,就算說這會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不為過。思考的內容和方式,以及個人的人格和想法,全都會透過談吐表現出來。換一種說法,說好話會讓大腦想好事;相反的,口出惡言會讓大腦想壞事。

正因如此,孩子必須從小就養成說好話的習慣。此外,還有一件事:如果想讓孩子說好話,父母親首先要以身作則才行。這一點也是我對我自己的訓誡,有一次,我發覺自己經常使用「支配與掌控的詞彙」,要別人照我的意思去做,並為此感到愕然。從事教育工作,這樣的行為是不應該的。

由於孩子是聽著大人說話長大的,若想讓孩子養成說好話的習慣,大人也得多多注意自己的用詞。如果大人常說負面用語,孩子也會染上這個壞習慣。我們學園的師長們,也得經常留心說好話。

fsj 提到...

戲院血案有感/學術孤島上 博士生等救援

【聯合報╱黃瓊萩/台大博士後研究員(高雄市)】2012.07.24

這次奧羅拉市戲院血案的凶手賀姆斯,按照媒體報導,平常是個聰明木訥的博士生。但我相信,要是有人深入訪問他的同學,大概有不少人會以「怪咖」形容他。不過這在博士生群體中,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比較直白的說法應該是:博士生幾乎人人是怪咖。有人在就讀博士班前就已經怪,但也有不少人,是在漫長艱辛的學術訓練中與正常脫軌。

在美國的學術制度下,要成為博士必須經歷一道又一道的難關。首先是密集的修課過程。第二關是資格考。每個系總有些博士生,在這陣亡然後永遠離開校園。之後還必須寫出論文大綱並通過口試,才能成為博士候選人。

在我的領域裡,走到這一關時,通常有一半的人會失敗。最後才是寫完論文、完成答辯,拿到學位。要通過這一關又一關的挑戰,必須經年累月地專注與努力。聰明才智往往不是過關的關鍵,決心、毅力和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才是。

當媒體報導的重點,著重在受害者人數與心情、凶手的家庭背景與博士生身分,甚至槍枝氾濫問題時,筆者心裡對這則悲劇的想法是:凶手應該早就精神不正常,他不正常多久了?博士學程與生活的孤寂,是否加劇他的不正常?英國詩人John Donne說:「no one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句話,在學術圈裡並不那麼適用。特別是在美國的社會文化下,在保有充足個人空間的同時,人與人之間也相對冷漠疏離。

而博士生的訓練過程,看似給與每個人更多的彈性和自由,卻也令人容易迷失方向。學術是一條漫漫長路,在知識之海中載浮載沉,若沒有人能適時伸出援手,那感受確實就像獨居孤島,來時路已遙不可及,而未來暗淡無光。在這樣的情形下,對遭遇不順遂的博士生來說,絕望並非那麼陌生的情緒。

賀姆斯是一個極端例子。這個極端例子,某種程度上提醒人們,注意學術圈這個備受尊敬、但不代表擁有充分物質與心理支持的工作環境。

孤寂與絕望,是賀姆斯想變成大反派小丑的催化劑。避免賀姆斯的例子再發生,重點是增進學校與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並注意個別學生的偏差行為。多對身邊的人付出關懷,也許才是預防極端暴力案件的根本之道。



◆ 投書-大學過分功利 澆熄熱情理想

【涂啟智/廣東深圳】2012-07-24 旺報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一個大學校長論壇中表示「大學過於功利,大學校長過於功利,對社會將是個禍害。」他說近代中國沒有可以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大學培養的只是製造業的產品。此語一針見血。

大學不僅要體現「知識之大」,更須體現「精神之大」和「理想之大」:彰顯代表國家高度的追求自由與獨立思考精神;閃耀代表民族文化質量、引領社會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理想。大學最可寶貴的價值不在於傳承或弘揚某種實用技術,而是培育一種溫暖人心的敦厚思想。就像曾經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的張信剛所說:「大學真正的靈魂在人文科系,大學真正精神的體現,在人文。」

大學雖不必固步自封於象牙塔,然而卻始終須保持一種超凡拔俗的高貴氣質。這種氣質有利於培養時代所需要的精英群體,他們將使民族文化很好傳承與不斷弘揚下去。高校學子過於功利,心態必然浮躁,難以靜心專注研究學問;目光短淺,將志向拋諸腦後;獨立精神、光輝理想,都將不存。

大陸高校確實已經存在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大學已不再是學術氛圍濃郁的清靜之處,誠如梁文道所言:「我們把許多社會焦慮過早地移植到學校中去,一個大學生才大一、大二就開始為將來就業焦慮,就開始想到未來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事。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不再有實驗精神了。」



◆ 我有話說-國科會做對了

【高閬仙/陽明大學生科院院長】2012-07-24 中國時報

國科會針對科研經費核銷做出重大變革,這是繼廢止論文歸類計分(RPI)後的又一方向正確的改變。朱敬一主委上任數月來,國科會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如此重大的改變,值得肯定。

本次規定修改的一大重點為各科目間流用比例放寬至五○%,這對經費拮据的老師而言,將有很大助益。日前教授假發票事件,據了解有部分即為未經「合法」變更經費使用科目;科學研究常需要許多臨時性方向改變,而學校並不一定有對應的彈性,只得請廠商提供發票,使用計畫的業務費變更使用,這就造成違法行為。另一修改重點為國科會「管大不管小」,只管主要科目包括業務費、設備費和差旅費是否符合,而不管細節。捫心自問,我們寫計畫時,重點主要放在計畫內容,編列預算經費多數時候沒有太用心其細項。久而久之,就視編列計畫經費為形式。而且學術界常認為會計制度防弊多於興利;研究人員每天面對巨大的研究壓力,自然不想了解經費核銷的細節,全部交給助手處理。這也容易造成這次許多大學教師在報帳過程中的瑕疵。

個人非常支持國科會本次放寬經費的使用限制,將查核責任授權給各大學,同時如果查出有經費浮報或虛報,則予以重罰;學界常覺得政府管太多,而當政府放寬規定,相對的,我們也應負起責任。執行計畫的教師與研究人員,必需負起確實核銷經費的責任,了解報帳程序,再教助理報帳,而非出問題後,將責任推給助理。

希望國科會能領各部會風氣之先,建立理性互動典範。最近兩件事,國科會針對陳年問題,迅速勇敢的做出正確改變,學術界是「有感的」。

※ 相關報導:

* 國科會修法 「扭轉」的第一步
http://www.udn.com/2012/7/21/NEWS/OPINION/X1/7239756.shtml

再從制度面分析,這麼大規模的報銷品項不符,似乎反映法規面問題:一部分涉及行政院支用法規一體適用;一部分是國科會對科研經費處理規定過嚴;一部分則涉及學研機構對計畫結餘款的管理制度。

* 大學核銷開方便之門 行浪費之實?
http://www.udn.com/2012/7/22/NEWS/OPINION/X1/7241123.shtml

在此預算概念下,一些學者為避免學校或個人因預算執行不力,影響到未來申請計畫額度,就會有不符原計畫的經費使用,而有所謂的違反使用之行為。國科會若未從此根本問題去改善,還是會有消耗預算之舉,只是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再會有所謂的違法情事發生,但卻有浪費之實。



◆ 國際物奧我奪5金 世界第2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7.24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2年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昨天傳回捷報,代表隊五位成員均榮獲金牌,團體成績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大陸。建中生黃凱祺打敗近四百名參賽生,獲頒「最佳實驗獎」。

加上今年,台灣已連續三年在國際物奧獲得五金佳績,團體成績去年排名世界第一,前年排第三。

第四十三屆國際物理奧在愛沙尼亞舉辦。今年個人成績最好的是嘉義高中三年級的王健安,在三七八名參賽生中排名第四,建中高二生黃凱祺排名第五。

我代表團領隊、台師大物理系教授賈至達接受越洋訪問時表示,今年只有台灣和大陸隊拿到五金;台灣已連續三年摘下五金。

王健安來自嘉義,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媽媽在他小五時因肺癌辭世。父親王昭順說,健安從小在媽媽栽培下愛上物理,零用錢都拿來買化學藥品和各式零件當「玩具」,一看到家中壞掉的收音機、電風扇,就悶起頭來修理。

王健安國一時還進入國樂班,擅彈有「中國吉他」之稱的中阮,後來考進嘉義高中數理資優班,如今成為嘉中近十年首位在物奧鍍金的學生。

王健安今年申請入學已錄取了台大物理系榜首和台大電機系,他已決定就讀台大電機系,他昨天表示,奪金「有揚眉吐氣的感覺」。父親王昭順說,這是健安「給天上的媽媽最好的禮物」。

黃凱祺昨天則開心大喊幸運,感謝培訓團老師的指導。黃凱祺說,對不懂的事情他一定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否則心裡怪怪的。」

黃凱祺高中物理老師柳順儒說,黃凱祺喜歡追根究柢,如高一物理學到流體力學中的白努利定律,他立刻追問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提出自己的演算方式。

這次獲得金牌的五名學生,都可以獲得廿萬元獎學金,並保送大學物理系,或推薦進入大學其他科系。

fsj 提到...

讓「後果」教小孩 他將成長更快

【內容摘自《小魚媽、海馬爸創意玩教養:異國家庭教出活潑自信好孩子》,作者姜小魚,大好書屋出版】2012/07/25

在教養小小魚的時候,我試了很多種方法,其中,對於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所提出的「自然後果法」,特別情有獨鍾。

遵行盧梭的「自然後果法」

盧梭所謂的「自然後果法」,意思是,當孩子犯錯、有過失時,與其給予人為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痛苦;讓孩子體會自己所造成的自然後果,從後果中學習,然後改進。

我和海馬爸在與小小魚溝通時,總會先清楚「劃線」,訂下規範;然後彼此「溝通」,達成默契,最後,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孩子犯了錯,那麼,「後果」自然接踵而來。試了幾次之後,小小魚便了解遵守規定的重要,以及做一件事會產生的預期效應與後

果。

拿小小魚的玩具來說,我們先跟孩子訂下規範:我和海馬爸會告訴他們珍惜玩具的方法、哪些行為可能會造成玩具的損害,以及如果不珍惜玩具,導致玩具壞掉的「自然後果」──沒有玩具可以玩!因為爸爸媽媽不會買新的!這就是小魚家的規定。

有一次,小魚齊在聖誕節收到了一整組賽車玩具,他很喜歡那些小賽車,經常將它們帶出跑道外,到處推著玩。我們一開始就跟小魚齊說:「這些賽車是專門設計放在軌道上行進的,要將它放在對的地方。如果壞掉的話,是不會有新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小魚齊把賽車放到石子路上玩,或是讓賽車從桌子上飛躍到地面,我們會再次提醒他可能會發生的事,以及因為自己過失而造成玩具毀壞,是不會買新玩具來替代。說完之後,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這個動作。

話說回來,有時讓孩子自己決定,也是一種判斷思考的訓練,畢竟未來也的確如此,當人生中所有選項都攤在孩子面前時,孩子能否從小就作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或就自己的立場作出不一樣的判斷,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從小培養起。

當然,勇於挑戰父母權威、喜歡有自己主見、喜歡自己嘗試的小魚齊,最後還是決定讓他的賽車奔馳在原野、田埂之間,作一台越野賽車……當有一天,小魚齊跑來找我,告訴我,他的賽車放在軌道上不會動的時候,我就知道,「自然後果」產生了,挑戰小魚家規範的時刻來臨了!

因應孩子的迂迴戰術

美國有一句流傳的俗諺:「You have to stand for something or you'll fall for anything.」(你必須站在一個立足點,不然你會隨時倒下。)

當小孩企圖開始挖父母立足點的牆腳時,我們要就此倒下?還是站得更穩?之前提到,小魚齊不是很小心照料他的賽車,果然,有一天,當他把賽車放在軌道上時,發現賽車沒辦法很平順地前進。

於是,小魚齊拿著賽車來請我出原因。首先,我佯裝成「汔車總動員」卡通裡的車輛維修師一般,專業地檢查了小魚齊的賽車;接著,我告訴他,是因為賽車長期越野操勞,導致它的輪子不平滑、凹凹凸凸的,難怪放在軌道上跑不動!

當聽完我的診斷之後,小魚齊鬼靈精怪地轉了轉眼睛,然後以十五度仰角,傾著頭、帶著「鞋貓」般無辜的表情看著我,再用極其裝可愛的語調說:「媽咪!那我要怎麼辦呢?這樣我就沒有車子可以放在軌道上了?」(不會直接要求買新的,果然是懂得迂迴戰術的小孩……)「不怎麼樣!」我拍了拍自己的褲子、準備起身!

「媽咪~~那,我可以買新的嗎?」小魚齊的眼睛眨呀眨……「當然不行啦!」開玩笑,當你媽那麼久了,我早就對你的可愛免疫啦!

「不要啦~我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一定會小心的!」小魚齊拉拉我的衣角,企圖翻案。

「我已經提醒過你了,你也告訴我,你聽到了,這算是一個It's a done deal!(已經成立的合約!)而且你很清楚我們家的規定!」真是「盧」錯人了,我金牛座堅定意志加上客家婦女勤儉持家的天性,怎麼可能浪費錢在你身上!

「哇~~~~」小魚齊開始耍賴……

「希望你今天可以學到一課,這是很珍貴的一課!」我蹲下身,讓自己的臉與小魚齊平高,然後眼神堅定地看著他,雙手將小魚齊擁入懷中,輕輕地安慰…

從此以後,我發現,小魚齊對於自己的玩具,以及我們的建議,都會慎重地思考、評估。在使用玩具時,也比較小心愛護了!

※ 相關報導:

* 馴兒首部曲:劃界線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3833

但問題就出在,很多時候,父母沒有將這個孩子玩樂、生活的場域「劃線」得很好,讓孩子在面對事情、提出要求時,不懂得拿捏分寸!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劃線」清楚;劃出一個父母、小孩都可以接受的區域,並在區域內制定規範,讓孩子知道可以在這樣的區域裡自在地玩耍,只要遵照之前一起訂定的規範,就可以很安全、很快樂地玩耍,當然,也不會惹來爸爸媽媽生氣!



◆ 六個習慣 讓孩子打起幹勁做事

【內容摘自《教孩子最重要的事:每天5分鐘 養成自動自發一生受用的好習慣》,作者今村曉/譯者伊之文,三采文化出版】2012/07/23

要增加「振奮因素」,提升孩子的拚勁,有六個要點。現在立刻來看看吧!

1. 累積小小的成就

感期中考成績進步時,學生們將會明白,照老師所說的做,會得出好的結果。
這種微小的成就感日積月累,會使他們更有幹勁唸書。所以我會頻繁舉行小考,讓孩子們因拿到好成績,而獲得小小的成就感。

2. 認同孩子的努力

無論大人或小孩,當自己的努力受到他人認同,都會感到開心,也會有心想要再多加把勁,然而,卻有許多父母反其道而行。假設過去都只考三○分的孩子,在這次考試拿到了五○分,爸媽卻責罵為什麼沒考八○分,導致孩子的幹勁在一瞬間消失無蹤。當孩子已經盡力時,無論如何都先肯定他的付出吧!

3. 構築良好的親子信賴關係

對爸媽有信任感,孩子才能努力奮鬥。所以,不僅是孩子的成績,他的交友關係和興趣,也都是父母親必須留意,並和孩子討論的話題。維持良好的親子溝通,也是激發出幹勁的重要因素。

4. 讓孩子抱有責任感

孩子是否抱著「我現在是考生,不能不努力」的責任感,會大大影響孩子的幹勁。不斷把考生的義務告訴孩子是很重要的。

5. 做出成果後,給予孩子報酬

就像升遷與加薪是大人的動機成因一樣,在孩子拿出成果時給予獎賞,他的幹勁就會提升。只依賴金錢有點不妥,但給孩子稍多的零用錢也無妨,帶孩子一起出去逛逛也很好。總之,請您提供一些會讓孩子開心的獎賞。

6. 讓孩子實際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能力變強了,任何人都會湧起幹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時時刻刻相信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不管你怎麼做,成績都沒有進步耶」這種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對孩子說。

不是命令孩子去做,而是讓孩子出於自己的意志想要去做,教學效果才會特別卓著。

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的補教團隊,總是一面檢視這六個要點,一面教導孩子們。

當各位家長覺得孩子最近越來越缺乏幹勁時,請檢查這六個要點,確認有沒有哪個地方疏忽了。此外,也請您盡可能帶給孩子許多「振奮因素」,這樣他一定會更有拚勁。

※ 相關報導:

* 幼兒貼貼樂 訓練手眼協調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4146

過去,標籤貼紙大都被用來標示或分類物品,近年來功用逐漸拓展到幼兒學習領域,家長、老師或治療師經常用它來當作訓練手功能的教具之一。方法很簡單,只要事前準備數張白紙,上面畫出圈圈、數張圓形標籤貼紙,視小朋友能力,決定白紙上的圈圈與標籤貼紙的大小,即可讓小朋友動手動腦貼貼樂。

fsj 提到...

青少年不爽 也是一種病?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2012/07/26

不爽,可能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一名高三女生因感情因素,在教室翻桌、衝撞教室的門;同學想關心,也惹來一陣怒罵。其實,這種動不動就翻桌的不爽情緒,已困擾這名女學生多年,她無法控制自己易怒的情緒,甚至曾因情緒失控而割腕。

這位女學生是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一年前收治的病患,過去像這種容易不爽的行為,通常被診斷為躁鬱症,但根據最新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它被稱為「破壞性情緒失調」。

令人驚訝的是,破壞性情緒失調的人不在少數,葉啟斌對台北市700名高一新生所做的研究發現,約10%符合破壞性情緒失調特徵,葉啟斌估計,每班最多有兩人罹患此精神疾病。

國外研究發現,具有破壞性情緒失調的人,大腦中的「情緒中樞」杏仁核喪失了察言觀色的能力,因此患者無法察覺對方是否生氣。葉啟斌說,這是一種「白目現象」,因為無法察言觀色,更容易導致衝突。

除了杏仁核喪失功能外,這類病患大腦的前額葉也功能不佳。葉啟斌表示,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是理性的來源,但這類病患,不但「白目」又沒有理性,當然情緒失調。

葉啟斌說,最近新聞中的校園霸凌、情殺等社會事件,都有可能是破壞性情緒失調所造成。

破壞性情緒失調容易發生於7到14歲的青少年,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何俊憲表示,目前醫界仍無法百分之百確定與遺傳有關,但後天因素卻可能是造成此疾病的危險因子。

在物質滿足環境下長大,或沒有受過挫折的孩子是高危險群。何俊憲說,父母過度滿足小孩,讓孩子忘記如何在逆境求生,一遇到逆境,孩子無法忍受就容易不爽。

由於這是一種新興精神疾病,目前仍無藥物治療。葉啟斌說,這類青少年的問題若不妥善治療,長大後罹患憂鬱症機率非常高,目前以心理治療為主,大腦神經可透過訓練加強連結,讓患者學習控制情緒。

何俊憲表示,父母必須不斷告訴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讓他們瞭解不爽易怒的壞處,訓練大腦前額葉;葉啟斌也說,父母應該善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不要讓小孩予取予求。

人助也要自助。葉啟斌說,建議青少年應少打電玩多運動,運動可培養耐心,有助大腦分泌神經滋養因子,修復腦細胞,降低不爽的易怒情緒。



◆ 纖纖談心室-白目…真的是種病

張睿纖 2012-07-29 中國時報

纖纖常被朋友說少根筋、神經大條,說話像沒經過大腦,在該說話的時候「放空」不說話、不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一直放話,完全不懂察言觀色再開口,可能對方臉色已大變,但還是滔滔不絕講自己想講的話,不小心就因此得罪別人,常被朋友罵「白目」。

日前三軍總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葉啟斌發表一種稱作「破壞性情緒失調」或「嚴重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患者覺得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就易產生言語或行動上的破壞行為。

葉啟斌指出,很多人常被說「白目」,不會察顏觀色,這些可能是「破壞性情緒失調」症狀。患者因腦部血流量不足,導致負責觀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大腦杏仁核、前額葉等活性不佳,造成不會察顏觀色,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可能別人已生氣了患者卻不察覺,直接影響人際關係發展。」葉啟斌說,這類患者講話可能自說自話讓別人插不上嘴、講話直接、說話不小心就傷了人。

啊!想不到大腦與察言觀色這件事情息息相關。當然,要符合「破壞性情緒失調」診斷需由醫師確診,我也確認我絕非「暴衝少年」,一點都不符合「破壞性情緒失調」症狀。但聽了醫師這席話,忍不住開玩笑想到自己不知道察顏觀色再說話的壞習慣,會不會是我腦部血流量不夠呢…



◆ 老是被罵沒定性 原來是成人過動症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7/27

一名擁有碩士學歷的年輕男性,做事經常拖拖拉拉、常被主管叨念頻頻換工作,連交女朋友也總是交往不久就分手,老被認為沒定性。直到失業一年因憂鬱症上精神科求診,才發現自己不是「草莓族」,而是「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另一名男性工程師則是很難專心,明明早上8時多就上班,卻要「摸」到11 時才開始工作,好不容易靜下心來,午餐時間又到了,以致於整天工作效率不佳。

常被誤為草莓族 以為是抗壓力差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江惠綾表示,這些人都不是抗壓力差的草莓族,而是「成人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患者就醫時常抱怨老是在填履歷、找工作,不但維持同一份工作有困難,也無法計畫或按照計畫行事,且有記憶力差等困擾。

碩士男忘東忘西 連談戀愛都不順利

個案中的這名年輕男性,研究所畢業擁有碩士學位,明明能力不錯,卻總覺得自己高不成低不就,每份工作做幾個月就結束,主管對他很頭痛,認為他亂無章法、沒有責任感。就連談戀愛,也常幾個月就告吹,前後任女友嫌他忘東忘西,連約會時間都常記不住,事業愛情兩頭不得意,讓他非常苦惱,因此罹患憂鬱症。

江惠綾說,過去認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兒童的疾病,會隨年齡增長消失。但越來越多新的研究發現,過動兒長大後,仍有一半症狀會持續,造成工作及生活上的困擾。

常是幼時沒妥善治療 長大問題才浮現

成人注意力缺陷過動,往往是小時候沒有妥善治療。小時候因為學校有固定課表可遵循,家長容易輕忽;但上了大學或是進入社會工作後,生活安排不再有師長協助,要自行處理的事項遠比兒童時期複雜,問題才開始浮現。

由於這些成人型患者,小時候大多有專注力不佳、靜不下來、話多等特質。江惠綾表示,患者藉由服藥可以改善症狀;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則建議,患者常因為工作挫折、人際關係不佳,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最好能配合心理治療輔助。

fsj 提到...

國中小教科書審核 退件理由超瞎

【殷偵維、石文南/台北報導】2012-07-30 中國時報

國中小教科書開放審定本,審定委員「以審代編」,修改課文的理由千奇百怪,令人哭笑不得。編書業者舉例,形容媽媽忙碌如八爪章魚,被質疑對母親不敬;放羊的孩子說了兩次狼來了,認為說謊兩次會教壞孩子;月亮畫的太大、月暈太淡,都要修改。

業者指出,教科書開放審定本,審定委員握有審核權,業者擔心審查時間過長,會影響教科書後置作業,不敢得罪委員,對其建議言聽計從,結果形成「以審代編」的怪象。

業者說,數學、自然教科書有固定的理論或計算程式,修改幅度不大,但國文、音樂等軟性課程,審定委員修改課文的理由讓人「嘆為觀止」,嚴重扼殺作者創意,業者卻只能含淚修改。

國文課本編寫「你感覺得到風嗎?」作者以風箏高飛、樹葉飄落、煙囪白煙被吹散為例,來感應風的存在,卻遭審定委員認為舉例不當,只因「煙囪會造成空氣汙染」,不夠環保。

國文課本形容媽媽忙得有如八爪章魚,審定委員認為「把媽媽講成動物,大不敬」,業者修改「媽媽忙著做菜、洗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委員再次退件,理由是「用動物已經大不敬,改成昆蟲更糟糕。」

教導孩子做人要誠實,舉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卻遭退件,理由是「不是只有外國人會誠實,建議改選東方故事。」業者改選「放羊的孩子」,被嫌故事老梗,還有委員認為放羊孩子說了兩次狼來了,第三次才被揭穿,「小孩說謊一次就夠了,怎麼可以說兩次?」建議抽換。

課文描繪孩童在湖中嬉戲,引用老殘遊記「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意境,審定委員認為老殘遊記寫的是大湖,視覺受阻,看到三面柳很合理。但課本寫的是小湖,理應一眼望盡,建議改成「四面荷花四面柳」。

不僅文章,有審定委員甚至連插圖都挑剔。某年級的音樂課本第一次審核被退件理由居然是「月亮畫太大,與其他物件的比例不符」,修改後又挑剔「月亮顏色太濃,月暈又太淡。」

還有插圖畫孩子快樂跳繩,被質疑「小孩跳繩很累,怎麼可能邊跳邊笑?」修改後又因「嘴巴還是笑得太開」被刁難。更有「河的水流看起來往東,怎麼船頭位置在西邊?」諸多理由讓編寫者無所適從。

※ 相關報導:

* 擔心延誤印書 審定委員說了算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29/112012073000092.html

書商說,尊重審定委員意見修改內容,「順了委員的意,卻傷了作者的心。」以國語課本為例,書商早年會邀得獎文學作家供稿,「作家知道文章被亂改,氣得不想寫。」 ...由於課文內容要精簡,又得承載許多使命,還不能違反法令規範,撰寫課文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困難。譬如,挖掘埋藏在地底下的寶藏、金幣,違反文資法「僅能地表採集」規範;原住民狩獵、飼養寵物等內文敘述,也有扞格動保法之虞;以煙囪來描述風向改變,也有空汙之慮。

*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 半世紀九版本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29/112012073000001.html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對不少人來說,國小三年級上學期這篇《爸爸捕魚去》課文,堪稱是小學最熟悉的經典,但除前兩句「天這麼黑、風這麼大」外,其餘課文幾乎全曾修改,從念的是哪個版本,就可推測出你是幾年級生。



◆ 新聞分析-學歷有沒有用?

【于國欽】2012-07-30 工商時報

四十多年前日本新力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出版《學歷無用論》一書,對於當年日本社會彌漫著要出人頭地得大學畢業,要飛黃騰達得上一流大學,他要大家反思:「學歷果真能左右人生的一切嗎?」

盛田昭夫這席話顯然沒有改變大多數人的想法,直到如今,不論日本、台灣或中國,多數人仍堅信擁有漂亮的學歷對未來的人生是有幫助的,因此唸研究所的人如過江之鯽,以台灣為例,1990年這一年自國內大學取得碩士學位者僅6,409人,取得博士學位者518人,至2000年雙雙升至20,752人及1,463人,至2010年更升至60,024人及3,846人。

唸了這麼多書,工作比較好找?薪水比較高嗎?十年前確實有這一優勢,具碩、博士學歷者找工作左右逢源,薪水也高人一等,但是隨著碩、博士人口愈來愈多,近年不但初入職場的實質薪資遠不如昔,甚至連失業率也比專科來得高,顯示今天台灣的情況確如盛田昭夫在四十年前的預言,學歷已愈來愈不管用。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高等教育上投入的經費不算少,以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占歲出比重來看,台灣在2007~2009年所占的比重依序為4.47%、4.49%、4.26%,非但高於2007年南韓的2.1%、日本的1.7%,也高於美國的3.3%、德國的2.6%。

我國政府投入這麼多的經費,從量的角度來看,十多年來確實創造了可觀的成績,如今碩博士即將升逾百萬人,每百個就業者就有六人是碩博士,但由於人力供需失衡,大學、研究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產業需求有不小的落差,加以高等教育的品質參差不齊,致使今天有兩萬五千個碩博士仍處於失業。

我國碩博士人口將破百萬,本該令人高興,但與此同時業界卻苦於找不到人才,這是何等反諷,碩博士人口破百萬凸顯當前高教政策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再置之不理,不但對青年人是傷害,對經濟競爭力更將是沉重的打擊。



◆ 台灣研究生就業拉警報 專家:須從教育結構檢討

【記者薛孟杰/台北報導】2012-07-30 工商時報

針對研究生失業率攀高、首度超越專科畢業生,勞委會職訓局局長林三貴分析,肇因於供給過多、學用落差所致,必須從教育結構著手才可能改變。學者則認為,國內研究所膨脹過快,高學歷人才供給過剩,政府有必要放手讓市場機制自然調整,不宜貿然祭出失業補助措施。

林三貴說,近年大學以上族群失業率較高是事實,研究生失業率超越專科畢業生不令人意外,因為技職體系學生能立即切入市場,雇主頗為歡迎。

至於研究生失業率高,林三貴認為,研究生所學無法符合就業市場需求,加上碩博士供給過剩,失業問題就會發生。

對於研究所畢業生歷經更多的學術訓練,卻未必無法符合市場需求,林三貴建議,應慎重檢討教育資源的分配是否均衡,例如研究所減招或提高研究生畢業門檻。

林三貴說,對於高學歷高失業率,職訓局會從加強工作媒合、提供研究生在職訓練等方面著手解決,他認為,許多研究生其實素質不錯,欠缺的是進入企業表現的機會,因此,若企業有聘用研究生的需求,勞委會從求職資料庫主動篩選,推薦給企業。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則警告,高等教育體系若不從結構性檢討,未來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將更嚴重。由於設立研究所,尤其是文法商類的研究所,成本不高,被校方視為「賺錢商機」,相對而言,專科畢業生因學子競相就讀大學,反而「物稀為貴」,透過「市場機制」,自然會篩選所需人才,進而影響教育資源供需,政府應尊重市場機制自然調整,沒必要採取「補貼高學歷薪資」的手段,扭曲市場機制。

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則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市場需求,對高等教育採取計畫性培育方案,以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目標,不能再任由各大學自行擴張。對於研究生,政府也可以藉著引進人才培訓產業等較需要高學歷人才的產業予以容納。



◆ 經建會:職業教育奏效 德國失業率低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2-07-30 工商時報

經建會表示,歐盟目前經濟低迷,失業率升高,尤其青年失業率(25歲以下)在5月平均更達22.7%,但其中推動職業教育最力,大學在學率不到台灣一半的德國,青年失業率僅7.9%,顯示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制度」是降低青年失業率的主要原因。

經建會官員表示,六成的德國高中生選擇「雙軌制職業教育」取代一般學術教育,這項制度是採取讓學生在學校取得基本學歷,同時在企業內部接受訓練的職業教育制度。

德國雙軌制教育制度每年訓練超過150萬人,從烘焙師傅汽車機師、從木匠到小提琴製作達人,各行各業都有,而且超過九成的學徒都順利完成完整的訓練,實習時間長短則視不同行業而定,從3年到3年半皆有可能。

經建會表示,自2000年以後,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科技發展等環境變遷影響,德國教育部積極著手改革推動已久的雙軌制職業訓練制度,由業界及政府共同合作,並訓練來自移民社會或弱勢家庭的青年,參與雙軌制職業訓練,以利就業。

經建會官員表示,以2005年的資料觀察,德國大學入學率(大學一年級新生人數占同年齡人口數)只有24.8%,比台灣的65.9%、日本的52.3%、英國的62.6%、法國的41.0%都來得低,但是,德國今年5月份的青年失業率7.9%,卻是全歐盟最低。

依我國、日本、歐盟及美國的官方統計,我國青年失業率在今年5月為11.8%,日本8.5%,法國22.7%、義大利36.2%,皆比德國高出許多。

fsj 提到...

哪些公立幼兒園收3歲? 家長苦惱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7.31

幼托整合後,明天起全國的公立幼稚園、托兒所,將改制為「幼兒園」,可收二到六歲的小朋友。但因為公立幼兒園數量有限,仍優先招收滿五足歲的學齡前兒童,有餘額才收年齡更小的幼童。不少公立幼稚園近來頻頻接到家長詢問電話:「這一所有收三歲嗎?」家長也很關心改制後的入園抽籤方式、寒暑假有沒有托育等。

有公立幼稚園私下表示,家長打來的詢問電話中,高達八成以上都是問「這一所幼兒園有沒有收三歲的小朋友?」「還有哪些公立幼兒園有收三歲?」因為政府宣傳打出幼兒園招生對象為「二到六歲」,但真正收三歲以下幼兒的公立幼兒園很少,讓家長探詢詢。

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騰表示,目前公私立幼托機構的比例約為3比7,公立幼稚園受限於設備與資源,仍以招收滿五足歲的孩子為主,有剩餘名額、足夠師資才會招收年齡較低的幼兒,但尊重各縣市政府的調配。

他強調,多數的公立幼兒園都能收五歲與四歲的孩子,如果到四歲仍未額滿,就必須強制收四歲以下幼兒,讓公立的托育資源充分利用。至於偏鄉或原鄉受限於私立幼托機構少,已經設法增加托育兩歲、三歲的班級。

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台北市141所公立幼兒園(不含原公立托兒所)優先招收滿五足歲與四歲的兒童,有餘額才招收三歲的孩子。截至5月底有42 校506個名額可以給三歲幼兒入園,加上原本保留給三歲幼兒的30班900個名額,總計也才1406個名額,造成不少家長頻頻探詢。

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托育時間也從下午4時延長至6時30分,讓上班家長不必急著接小孩,或另外找鐘點保母或送安親班。另外,改制為幼兒園後,公幼寒暑假也有托育服務,和以前公立幼稚園寒暑假放休截然不同。

私立幼稚園和托兒所1月起至年底前陸續整併。國教司統計,截至上周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已有65%完成改併。



◆ 高學歷、高失業 教部控管碩博士班

【台灣醒報/陳珮瑜】2012-07-31

台灣高學歷高失業問題嚴重,有民眾今天投書媒體指出,現在的研究生只會寫論文,缺乏實務經驗。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表示同感,並指出,教育部以論文數量作為評鑑方式是根本因素,而高等教育會規劃委員周逸衡則指出,碩博士招生名額過多,也是肇因之一。

行政院主計處近日調查,台灣碩博士生即將超過100萬人,上半年失業率更升高至3.32%。

有民眾今天投書《中國時報》指出,原因應追溯到李遠哲十年前教改採取「全民皆大學生策略」,廣設大學院校,並將專科學制改為科技大學,使得所有學校都變成SCI論文的學術掛帥機構,碩博士只會寫論文,缺乏實務經驗。

對此,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說,教育部已開始控管碩博士班人數,並實施退場機制,如果連續3年註冊率未達7成或評鑑未通過,第4年開始將扣減招生名額1至3成,且可以連續減額。

至於成績評鑑機制,他也說,教育部已增加評鑑方式,科技大學的學生如果提出技術報告或實務發明,同樣可以順利畢業。

另一方面,何卓飛指出,教育部引進業師進入碩博士班級授課,並於近兩年已推動產碩專班,學校如果要設立碩士班,必須符合產業需求,使研發具實用性,而企業也須提供資金輔助;至於博士班,教育部也會媒合其和產業合作,並以創新研發為主。

「大學生越來越多,碩博士增加是必然之勢。」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認為,過去碩博士錄取率低,主要方向明確,畢業後即投入學術發展;但現在無論是學術或科技大學皆普設研究所,碩博士人數增加,再加上教育部皆以論文數量作為評鑑方式,畢業的人才多以理論見長,釋出市場後才發現找不到相應的職務。

張瑞雄表示,除非改變教育部的評鑑方式和條件,例如科技大學可以開發實務產品,用來取代論文寫作,如此一來才能讓學生一畢業即和產業「無縫接軌」,不至於落入高學歷失業的窘境。

高教會規劃委員周逸衡也認為,決定就讀碩博士的人應該要對學術感到興趣,且未來針對專業領域進行研究;但如今大學設立過多,連帶須聘用更多老師,使得碩博士生也相應增長。他建議,應從招生人數和錄取名額的比例著手,控管各校錄取碩博士生的人數。

勞委會職訓局則表示,會加強工作媒合,並提供研究生在職訓練,如果企業有聘用研究生的需求,職訓局也會從求職資料庫中主動篩選,推薦給企業。



◆ 留美減少 學者憂輕洋務重兩岸

中央社 2012-07-31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關切留學美國人數下降,學者也認為,不光是留學生,一大批台灣學者絡繹於兩岸,願意飄洋過海到美國開會的人也愈來愈少,浮現了「輕洋務、重兩岸」的現象。

最近剛來美國華府參加一場兩岸議題座談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丁樹範感嘆說,「現在根本沒有人要辦洋務」,很多人不願意到美國來講「螃蟹文」、吃洋食,還要忍受惱人的時差。

不僅出席研討會名單刪了又刪,找不到適合的人選,連博士生也不太願意飄洋過海到美國「熬」學位。

目前正值學校暑假期間,輔仁大學帶了一群學生到美國天主教大學(CUA)暑期進修,全程以英文教學,學生也用英文完成報告,這是輔大與CUA合作模式,不同於遊學團,學生在來美之前,必須先在輔大上課,結束在美國課程後,即可取得學分。

帶團來美國的輔大資訊系教授胡筱薇認為,學生離開家到美國可以開展視野,提升國際化程度,未來希望能夠爭取在美國企業界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從實務經驗中學習。

事實上,台、美大學近年合作交流頻繁,但丁樹範擔憂的是台灣學生不願意到美國留學念博士,長期而言,會對台灣學術界帶來負面影響。

丁樹範說,以前台灣學生到美國留學比例最高曾經到80%,現在已經降到50%以下,到歐陸念書占留學生比例則已經超過50%。

對歐美學術體制差異,丁樹範分析,美國國力雖然相對以前衰退,但高等教育還是執世界牛耳,歐洲大學競爭力不如美國,很多歐洲大學紛紛改學制模仿美國,總體而言,美國訓練比歐陸大學紮實。

如果到美國念書的學生少,丁樹範認為「跟隨世界腳步會落後,不管科技或社會科學都一樣」,台灣博士生或已經取得博士學位也好,丁樹範建議至少到美國1年,在耶魯、哈佛、史丹佛等名校學習,打開眼界,若能留長一點時間更好。

只不過,現在連一些研究歐盟的學者或博士生,都取捷徑只飛到大陸社科院「研究」歐盟,對這種畸形的現象,丁樹範頻頻搖頭,直說「大家都不願意辦洋務」。

fsj 提到...

讓夢想單飛變成年輕人的關鍵詞

【聯合報╱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台北市)】2012.08.02

在全球經濟衰退中,世界各國「年輕人」(十六歲—廿四歲)的失業率通常是「全國」失業率的二倍以上。近月來年輕人失業率在台灣近十二%,美國十六%,英國廿一%;希臘與西班牙高達五十一%。

當經濟成長恢復正常時,年輕人的失業就會更直接反映出的是個人條件的不足:如自己的專長、學科成績、成就動機、個性和態度等。

台灣的年輕一代正陷入迷惘。在自由、民主、多元的大環境下,本可做海闊天空的選擇,攀登生命高峰;可惜多數年輕人選擇了一條少風險、少吃苦、少打拚的路。

半世紀前台灣貧窮時代的留學潮與創業潮,已經嚴重地消失了。

就在這種生命力虛耗,豪氣萬丈欠缺的年代,南台灣出現了一個動人的傳奇。尤虹文,十五歲時赴美學琴與讀書,十年奮鬥,她進入了頂尖的哈佛與茱莉亞,並為自己在大提琴的音樂世界開拓了一片燦爛的天空。

尤虹文來自一個中等家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國中家政老師。當她就讀於高雄新興國中音樂班時,就連獲二屆全國大提琴冠軍。二○○一年國中畢業,得到了美國克里夫蘭音樂院提供的獎學金,同時也在另一所海瑟威布朗女中讀一般高中課程。三年之中,這個小留學生每天往返於二個學校,熬過重重考驗,展現了聰慧敏捷及堅強的意志。

在尤虹文近日出版的個人故事中,她描述那段小留學生離家奮鬥的心情:「每逢感恩節、耶誕節,每個同學、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就會特別想台灣,想爸爸、媽媽、弟弟、奶奶。」「安靜的深夜裡,有風聲、雪聲、伴隨著我的讀書聲。」

她並刻骨銘心地坦述:「在音樂領域裡跌得鼻青臉腫,讓我不知所措;入學預備考試PSAT看不懂,讓我不知所措;沒有父母參加的家長會,讓我不知所措…沒有人能送我一本『從零開始的人生手冊』來引導我每一個步驟!…只能拚命努力!」在這不知所措的時刻,她最記得的是遠在高雄母親的勉勵:「化思念為力量。」正就是這股力量一直推著她前進。

高三上學期,她下定決心申請哈佛。次年春天先後爭取到了哈佛的入學許可及獎學金。在哈佛以優異成績取得經濟學士,被《哈佛紅報》評選為「傑出十五大藝術家」。二年後又在頂尖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修畢碩士,並且擔任了茱莉亞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此刻她已是世界樂壇上一顆廣受讚賞的新星。

我要說:虹文「為夢想單飛」的故事,一定會,也一定能,使台灣年輕一代受到感動,受到激勵。當前年輕人最缺的不是訓他們的教條,而是範例(role model)。虹文正是一個活生生的故事,她所經歷的各種遭遇貫穿全書:跌倒時沒有人扶持;流淚時沒有人幫你擦乾;孤獨奮鬥時不知所措;受到委屈時無人安慰;懷疑自己時,也動搖過。當很多人可能早已放棄時,虹文克服了所有這些學習中的低潮。她相信:自助人助,往高處努力(aiming high),思索前進,持續前進。

虹文的母親有一段重要的話勉勵年輕人:「即使前面有再高的山擋路,如果虹文做到了,那麼你也可以的。」

讓「你也可以」,「為夢想單飛」變成年輕一代的新關鍵詞。



◆ 富比世排行榜/美最佳大學 普林斯頓奪冠
http://www.udn.com/2012/8/2/NEWS/WORLD/WOR6/7267759.shtml

【聯合晚報╱路透紐約1日電】2012.08.02

富比世雜誌(Forbes)公布最新的全美大學排行榜,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超越麻州的威廉斯學院和加州的史丹福大學,奪得榜首。

富比世根據學生的畢業率、學生的成績與滿意程度、學生的債務水平以及畢業後的成就,評比美國六百多所大學和學院。排行榜的第四名和第五名分別是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

有四所長春藤大學進入前十名,除了普林斯頓和耶魯,另有哈佛大學(第六名)、哥倫比亞大學(第八名)。第七名則是位在紐約州的西點軍校。排名九、十的則是兩所學生人數僅略超過1500人的小型學院,依次是加州的Pomona學院,以及賓州的Swarthmore學院。

富比世執行主編諾爾表示,普大約有5200名大學部學生,每年費用5萬3934美元,一年級升二年級生的繼續就讀率最高,其校友的成就也很突出。他說,雖然普大位於「生活費用昂貴的地區,在排行榜的大學中,其學生的負債率卻是第七低」。

前五名的五所大學,大學部人數皆少於7000,年度費用從普大的5萬3934美元到芝加哥大學的接近6萬美元不等。

美國大學成本的不斷攀升,是各界熱議的一個大問題。諾爾表示,要獲得一個四年制大學的學士學位,學費、書籍和其他費用超過10萬美元(台幣300萬元)。他說:「我們認為,在成本方面,這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危機。一個大學學位的成本很容易超過25萬美元。我認為,大學應該做的最重要事情是為學生提供價值觀。」

諾爾還說:「問題在於,上大學真的值得嗎?這正是我們這個排行榜想要回答的問題。資料顯示,這些學校似乎值得上。」

※ 排行榜詳見原站。



◆ 美大學學費漲聲止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8.02

過去30年,美國大學學費持續上漲,漲幅超過通貨膨脹和家庭所得的成長,有時甚至在學年度開始之後調漲,迫使許多學生輟學。如今,美國學生、家長、州議員和主管機構一致認為,上漲應「適可而止」。迫於情勢,有些公立大學開始凍結上漲;有些私校鑑於招生率下滑,甚至削減學費。

亞利桑納州20年來首次凍結州立亞利桑納大學及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學費,它們過去五年學費分別上漲84%及96%。亞利桑納州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安‧馬留奇說:「漲夠了,應該就此打住。」

擁有10個校區的加州大學系統,也已有條件凍結今秋大學部的學費。州長和州議會達成共識,條件是,州政府預算增加1億2500萬美元。

身受學費上漲之苦的爾灣加州大學學生坎貝爾,現正推動修改加州州憲,禁止公立大學在學期中間無預警調漲學費。在加大大學部就讀期間,坎貝爾一再經歷兩位數學費調漲,有時在學期中間發生,迫使他幾乎輟學,但他勉強撐過來了,今秋將進入加大法學院深造。不過,他眼看同學因此被逼出校門。

坎貝爾告訴媒體:「學生和家長已受夠了。如果不阻止,學費上漲只會愈來愈糟,更多學生必須應付這個難題。」

德州議員早已推動凍結公立大學學費,州長培瑞表示贊同,儘管大學高級主管反對,培瑞任命的教育諮詢委員通過放棄奧斯汀德州大學學費上漲5%計畫,維持學費不變。

眼看學生被學費低廉公立大學搶走的田納西州私立「南方大學」,去年把學費削減10%,今年並保證,新生四年學費不調漲。



◆ 墨西哥千年古墓 馬雅王子長眠墓穴

【Upaper╱中央社】2012.08.02

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發現了1座有1300年歷史的馬雅王子古墓,墓內有豐盛的陪葬品。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座古墓可追溯至8世紀,是在墨西哥康皮基市的烏克蘇爾王宮地底約1.5公尺處發現。

研究人員估計,這位已成化石的男子在死亡時介於20至25歲間,仰面躺在墓穴中,雙臂交抱。

在烏克蘇爾最大宮殿建築K2開挖期間,去年發現的6個浮雕版顯示,卡拉克穆爾王朝的4位國王都會打球。

這個墓室的年代可追溯至卡拉克穆爾王朝式微後,墓內各容器的銘文顯示,墓中所葬為1名王子。

王子屍身周圍有豐盛的陪葬品,像是4個陶盤與5個陶杯,保存狀況特別良好,有些還繪有壯麗的圖畫,其中一個是獨特的陶盤,放在這位已故馬雅王子的頭顱上。

一個杯子上用象形文字寫的銘文是,「(這是)年輕男子/王子的杯子」,另一個容器也有相同銘文。

fsj 提到...

線上的長春藤大學

【蕭麗君】2012-08-05 工商時報

■在長春藤大學就讀是許多人的夢想。如今它不再遙不可及,透過MOOC(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讓人人都可上網讀史丹福、普林斯頓等名校。

■MOOCs are likely to be a game-changer, opening higher education to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品質教育,史丹福大學兩位教授在2011年創辦了Coursera線上學習網站,讓人人都可透過網路學習頂尖大學開設的課程。這項革命性創舉,重新塑造美國高等教育的面貌,讓接受教育不再成為特權。

Coursera在成立初期,有密西根、普林斯頓、史丹福與賓州大學等加入。根據創辦人柯勒(Daphne Koller)與吳恩達(Andrew Ng)表示,當時共提供43門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簡稱MOOC),共有68萬名學生註冊。

線上學習 不設限

由於反應熱烈,Coursera將再度擴大線上課程數量。它表示今秋將有包括加州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等共十多所研究型大學參與他們的線上免費學習行列,將提供100多門課程,可望吸引全球數百萬學生與成人加入。

21世紀大學中心主任狄米羅形容這是高等教育界的「海嘯」,如此革命性的線上學習實驗堪稱前所未有,加上陣容龐大,很難想像任何一所大型研究大學不想參與這樣的盛舉。

拜科技進展神速,讓線上學習平台的品質出現大幅改善、加上可以針對教材客製化,使得這場線上開放課程實驗很可能將改變遊戲規則,讓過去接受高品質教育的機會,不再成為特權,而是人人唾手可得的權利。

到目前,這些課程多為電腦科學、數學與工程。不過Coursera計畫擴展線上教學領域到醫學、文學與歷史。

美國教育協會總裁普洛德表示,從Coursera成立以來註冊人數激增,顯示許多民眾對於追求高等教育渴望。儘管他認為該實驗未來可能將面臨許多阻礙,不過他相信這是教育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實驗。

目前這些課程並不給予學分,主要是滿足個人的成就感。不過華盛頓大學表示,它正計畫今秋在Coursera課程提供學分,其他學校也將跟進。

華盛頓大學教務人員蘇馬瑞指出,為獲得學分,學生可能必須繳費、做額外的課業與指導教師一起合作。

傳統教育模式 受挑戰

專家表示,由於Coursera依然處於實驗階段,要預測這樣的線上學習型態,能否取代其他學習還言之過早。Coursera並不支付任何費用給這些學校,反之亦然,目前是兩方共同負擔這些費用。如果未來出現獲利,也將由兩方共同分享。

目前Coursera約有3分之2學生來自海外,而且多數課程都吸引上萬名學生參與,這對許多教授而言是不可抗拒的魅力。密西根大學教授佩吉表示,儘管每學年有數百名學生選修他的課程,但多數上課時間卻只有寥寥幾人出席,反之他的線上課程卻吸引上萬名學生下載,讓他感覺相當震撼。

目前尚未得知這種新的免費線上學習將如何影響以營利為主的線上教育機構,或是一般大學的註冊情況。不過多數教授不認為MOOC將會對營利的學術機構造成威脅。

佩吉指出,雖然外界正在討論線上教育可能危及大學的生存,不過他強調實體大學主要鎖定的族群是18到22歲的學生。至於Coursera幫助的人是從22到102歲都有,包括國際學生與退休人士等。



◆ 李健秋借助科技 打造原住民語典

【江慧真/調查採訪】2012-08-05 中國時報

今年四月初,玉山國家公園山下的舊部落遺址,老中青幼四代布農族人正祭祖祈福,在文史工作者帶領解說下,寫下了南安(Lamungan)部落尋根記。大自然曠野中,年輕人從辨別藥用植物,理解傳統醫術的深奧;另一端的電腦教室,創新科技記錄著百年的族語智慧,更讓老一輩嘖嘖稱奇。

花蓮縣部落大學教室中,穿梭講解的講師,就是國際軟體開發鬼才李健秋。外省第三代的他,十多年前,意外闖進電腦軟體和語言之間的世界,「我去幫同事修電腦,沒想到對方家裡開出版社,飽讀詩書的父親正在編台語字典,引發了我極大的興趣!」就這樣李健秋和一群志工們,花了兩年時間協助研發字形與輸入,共同數位化製作了《台華雙語辭典》及《楊青矗台語注音讀本》等字典。

二○○六年,李健秋隨興和朋友來花東參加豐年祭,竟啟動了血液中的原住民細胞,和部落結下不解之緣,萌生「幫原住民留下文化」的大夢想。原住民語靠世代口語相傳,早已在消失死亡的關頭。有了台語造字的經驗,他毅然決然辭去法律事務所資訊部穩定工作,搬到花蓮,一頭栽入打造原住民字語典的工程。

一開始,李健秋從原住民委員會網站上下載官方頒布的原住民語,以為可以窺得語彙全貌,但沒想到拿到部落去問耆老,卻發現「講不通」,官方版和生活版有一大段差距。他開始全省跑透透,下鄉田野調查,和部落耆老、教會牧師懇談對話,從中收集了出版物和紀錄,掃描成數位檔案,遞交聯合國Unicode組織;台灣十四族的語言代碼,從此正式進入了全球電腦作業系統ISO標準。

和李健秋一起努力的夥伴中,赫見一位德國台灣女婿高盛華,也是軟體程式高手的高勝華家住桃園,卻在花蓮兩地來回奔波,兩人每周討論如何分工採擷語彙,他更進一步發明了獨特的台灣南島語字符輸入鍵盤;目前建置有成的系統,在茂林魯凱族簡淑惠老師和欒群布農族張玉發老師的無私貢獻和熱情協助下,已收有布農、阿美、魯凱、太魯閣等語,免費分享給各族人使用。

在太巴塱部落的課程中,李健秋要求族人把「你會唱的歌」寫下來,一旦有了文字,就有了意境,並存成電腦音檔,部落的聲音便可流傳後代子孫,不是只靠腦袋中的記憶。

李健秋舉例,有一回課堂上,太巴塱國小母語老師李淑玉尋遍電腦都查不到她要的字,一旁的老公萬中興瞧一眼發現,「這個字要打舌,妳不會打舌,這輩子都念錯了啦!」沒想到,李健秋的字語典系統還幫族人找到正確的發音。

「語言就像時間一樣的遙長,它包含了生命的累積。」李健秋說,只要一個電腦工具,就可以扭轉原住民語言消失的命運,讓他們使用母語,族群之間的隔閡就可以打破,找回台灣南島語系天堂;他希望募集社會資源,在部落打造一個資訊中心,讓他們學習網路生產行銷,產生經濟能力,讓部落真正活下去。

※ 相關報導:

* 字典的消失與重生 王志攀花16年編輯校正 數位化推廣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72/112012080500110.html

一個推廣英文的人,怎麼突然跑去贊助古字研究?這是朋友聽到邵作俊一頭栽入古籍復興的第一個想法。曾代理法國米其林輪胎,後來拿下美國ETS台灣獨家代理的忠欣董事長邵作俊,謹記父親要他「回饋社會、公益教育」的叮嚀,本來全力推動英語教育,多益測驗在台已達一年廿五萬的考試人次;但一次日本京都之旅,卻讓他有了不同的心願。....為使更多人可以免費使用查閱,邵作俊出錢出力,為中華開放古籍協會注入資源,延攬王志攀和好友易符智慧科技葉健欣、陳長江等人共同寫程式造字,耗費了十六年後,終於完成《康熙字典》編輯校正查詢的大工程,並在今年全面免費上網提供查詢(http://kangxi.adcs.org.tw/),透過「單字」、「部件」、「內文」都可以查詢到罕見古字,王志攀更每天挑選「每日一字」放上臉書,增加古文小常識。

* 芝加哥亞述字典 重現古阿卡德語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672/112012080500111.html

這正是編纂古字典語典的寂寞與偉大。中華開放古籍協會康熙字典計畫主持人王志攀花了十六年,把三百年前的《康熙字典》校正勘誤並數位化;美國芝加哥大學專業團隊更是花了九十年,才在去年完成古阿卡德語的這本《芝加哥亞述字典》巨著。

fsj 提到...

教我如何不死背?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2.08.06

教育界常指責說我們的學生不會發問,沒有好奇心,也不會思考,只會死背。很多學者也將矛頭對上了老師,認為教法有問題。可是我認為該檢討的是我們的教科書。

一個小學生畢業,上國中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就要學DNA,中文叫做去氧核醣核酸。我因此去看了教科書,裡面有關DNA的解釋,只有三句話:染色體內的遺傳物質稱為去氧核醣核酸,又稱DNA。基因為染色體上特定的片斷。染色體上有不同的基因,分別控制不同的性狀。我曾經問過很多孩子懂不懂DNA?他們的回答只有一句,就是去氧核醣核酸。再問為什麼DNA有遺傳功能?我沒有碰到一個孩子能回答。我問他們當年為什麼不問老師?他們對我的問題感到吃驚。所有同學都說問了也是白問,老師再怎麼解釋也聽不懂。是老師的錯嗎?不是。要懂得DNA必須要先懂化學,以及編碼。小孩子才從小學畢業,不可能懂得DNA。但是書本上有,全國的孩子百分之百就採取應對的方法:把它死背下來。

到了高中,情況更嚴重。高一不分理組文組,都要學量子力學和馬克斯威方程式,以及宇宙的起源。我絕不相信一個高中生能夠瞭解量子力學。我也去查了高中的教科書,發現量子論的介紹只有一頁半。我以為要懂得量子力學,必須要懂微分方程。高一的學生連微積分都不會,如何能夠搞懂量子力學。

高一的學生也要學電磁波,於是教科書中就有一個電磁波的描述,內容有電場和磁場,我也問過學生何謂磁場?何謂電場?沒有一個能夠回答。這又能怪老師嗎?電場的觀念是相當奇怪而抽象的觀念,通常大學的物理會將它解釋得非常清楚。可是談到電磁波的前進方向,就必須要懂得馬克斯威方程式,牽涉到偏微分。高一學生如何能懂,唯一辦法就是死背。

最奇怪的是,高中教科書上提到霹靂說。又說在大霹靂的 到 秒之間,宇宙膨脹 倍。四種作用力開始分離。四秒鐘後,開始產生質子,中子與電子。四秒到三分鐘內,開始產生原子核。高一學生根本不懂,只好把它背下來。坦白講,對於眾多高一學生而言,物理是一個鬧劇,一個非常滑稽可以當做笑話談的東西。有些學生還將宇宙的起源編成了劇本,質子中子在幾秒鐘內一定要跑出來。如果你沒有辦法使學生了解,學生只好以輕鬆而胡鬧的心情來念物理。

我知道很多高中生厭惡物理、化學以及數學。尤其是想學人文科學的人,被這些艱難的學問搞得頭昏眼花。很多學生連背都不會背。最嚴重的是有些認真的學生,設法要搞清楚,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他們會感到沮喪,認為自己老是學不好。他們不了解政府對他們的期望,並不是要徹底了解這些學問,而是要他們把這些名詞背起來。難怪我們的學生只會死背,不會問問題,不會思考,當然很難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我們的高中生中,不知道有多少在痛苦呻吟之中。希望有權決定教科書內容的官員們,了解現況,否則孩子永遠只會死背書的。



◆ 觀念平台-開發右腦 競爭力更大

【張瑞雄】2012-08-06 中國時報

倫敦奧運正如火如荼進行當中,如果說奧運是年輕人的天下當不為過。這些優秀的年輕運動選手,透過其運動之天賦和一技之長,可能一輩子不愁吃穿。但是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講,一輩子如何安身立命通常會是很大的問題。

新世紀全球的最大問題就是年輕人的工作機會何在?新的知識和網路經濟的大公司如Google、Facebook、Apple和微軟等,雖然年營業額很高,但其所用的人力卻很少。由於工廠的大量自動化,不需很多的人力,傳統工廠的組裝、製程、品管等等職務都被大量縮減,因此年輕人失業率在各國都居高不下。

有雜誌正舉辦一個現代青年新九族,你是哪一族?你覺得被貼上那個標籤最不公平的調查。這新九族分別叫做草莓族、月光族、啃老族、低頭族、媽寶族、恐婚族、恐生族、液態族、御宅族、爆肝族,很多都和年輕人沒有好的工作和收入不夠有關,所以必須爆肝,只好啃老,每月月光,以致恐婚和恐生。

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年輕人認為最不公平的形容是「草莓族」,顯見我們的年輕人其實是對自己有所期許、是有抱負的,他們不甘心做草莓,他們希望能有所作為。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加拿大魁北克的學生運動,都是年輕人抗議社會不公、抗議大學資本化和高學費的象徵。

年輕人也要改變自己的學習心態,《連線》(Wired)雜誌的特約編輯和前白宮講演撰稿員丹尼爾.品克在暢銷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中》說未來是右腦主宰的時代,藝術碩士是新的MBA,不重視培養右腦能力的人,在新經濟時代「可能被淘汰出局,或因失敗而遭受痛苦」。

要開發右腦,教育就要改變,美勞課、音樂課、體育課等教育右腦的課都很重要,本來時數已經很少,千萬不要再犧牲或挪用這些課的時間了。然後升學或考試的方式也要跟著改變,十二年國教或許是個契機,但如果大家都注重在公平性和菁英教育這些點,恐怕會繼續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向,只訓練記憶性的左腦,不開發創造性的右腦。

然後政府在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發展的政策上更應大開大放,過度管制別人其實就是束縛自己。很多台灣的政治人物看問題會陷入島嶼國家的迷思,過度強調台灣本位或本土,反而無法以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台灣的教育和未來。現在資訊已可以在幾秒鐘從地球一端傳到另一端,未來因航空科技的進步,人類在地球兩點的移動也可能在幾小時內做到,屆時世界一體,台灣在世界的角色何在?台灣的年輕人如何和世界的菁英競爭?年輕人要學習海綿族,盡量學習和吸收新知,開發自己的右腦,未來就能是變形族,不管在甚麼地方、甚麼樣的工作都能適應,也不會被難倒。(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校長)

fsj 提到...

不缺博士缺人才

【聯合晚報╱社論】2012.08.06

前不久,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對國內人才問題提出建言。這兩天,國科會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也關心人才問題。的確,國內大學資深教授和高級研究員,近年來被其他華人地區大量挖角,國科會和教育部因而祭出了「彈性薪資」方案,希望以高薪留人。這都說明了,在這一波人才戰中,台灣已處於不利地位。

可是,台灣到底欠缺什麼樣的人才?應該怎樣培育、怎樣留住、怎樣吸引人才?在這些關心人才流失的論述中,似乎也沒把問題說清楚,甚至只是基於一些簡單的數據在著急。例如從馬總統到國科會主委都關心台灣留學生人數漸減,且早在兩年多前的「全國人才培育會議」,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吳敦義就提過構想,擬每年選出各領域300名優秀人才,送往國外一流大學深造。

然而,台灣每年出國留學人數雖然銳減,但即便是國外名校回來的博士,一樣難覓工作。過去有「流浪教師」之說,現在還傳出「流浪博士」的說法。再者,台灣有一百多所大學,四萬多名教授,加上為數眾多尚未找到教職、每年將近四千名國內訓練畢業的博士…。很顯然,問題關鍵是「博士太多,人才太少」。

話說早年出國留學的人才,有很多留在美國工作,國內當年也曾感嘆人才無法回國效力。但當台灣經濟起飛,兩岸緊張情勢也較緩和,大批的歸國學人成為國內人才主力,多年來政府甚至以「博士內閣」著稱。

而現今的情況,國內人才出走,是問題之一端;大批「土博士」和「洋博士」找不到工作,是問題的另一端。這是單純的人才供需落差,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嗎?或者,台灣的大環境惡化,內部既有「推」的力量把人才推出去,又缺乏「吸」的因素把海外人才吸引進來?國內的「流浪博士」現象,一方面顯示高等教育失敗,另方面也凸顯經濟發展失靈。相當程度上,二十多年來的「博士內閣」,把台灣領導到今天的景象,也該覺得慚愧了!

人才問題千頭萬緒,台灣現在面臨的不但是人才短缺,還有整體經濟環境的問題,才是最大隱憂。

※ 相關報導:

* 朱敬一:台灣人才斷層再無作為 死狀甚慘
http://www.udn.com/2012/8/6/NEWS/NATIONAL/NATS1/7274940.shtml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會議前夕指出,台灣已經進入「人才斷層」期,如果再無作為,早年的優勢也會流失掉,與他國競爭將「死狀甚慘」。

朱敬一表示,台灣出國留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數量上「後繼無力」,向外找人也很困難。台灣找來的外籍人士多是藍領,白領階級也多半是外語教師;還有中國大陸乘虛而入,挖我們的本土人才。

* 朱敬一:台灣環境對外國人不夠友善
http://www.udn.com/2012/8/6/NEWS/NATIONAL/NATS1/7275661.shtml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上午在國科會舉行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中強調,台灣人才流失的主要理由,在於台灣的環境對外國人不夠友善,使得近十年來的高階人才呈現嚴重不足現象,若再不改善前景堪虞。

* 朱敬一:再過幾年 台灣海外人才庫真空
http://www.udn.com/2012/8/6/NEWS/NATIONAL/NATS1/7274887.shtml

早年從台灣出國留學的人如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中央研究院兩任院長李遠哲和翁啟惠等,都是各領域的頂尖學者;這些人年齡漸大,朱敬一憂心,再過幾年這些人都退休後,台灣的海外人才庫就真的空了。

* 工研院的痛/150萬年薪經理 大陸700萬挖走
http://www.udn.com/2012/8/6/NEWS/NATIONAL/NATS1/7274881.shtml

工研院面對高科技人才流失日益嚴重的問題,近兩年來積極推動「鴻鵠培育計畫」,選派年輕菁英赴國外從事研究,遴選潛力的資深主管赴國外或跨領域管理訓練,讓人力流動得以保持平穩。...董事長蔡清彥舉例指出,工研院一名經理被大陸民營企業挖角,這名經理及眷屬在台灣年薪約一百五十萬元,對方大手筆砸下近新台幣七百萬元挖角,工研院要延攬優秀人才,卻開不出好薪水,難擋人才流失。

* 全球搶人才 美擬給畢業生綠卡
http://www.udn.com/2012/8/6/NEWS/NATIONAL/NATS1/7274879.shtml

朱經武指出,美國考慮的已不只是「讓好學校吸引海外留學生」,而是更前一步的「有多少人(畢業後)願意留下來?」目前有個想法是:在優秀學生的畢業證書上,直接附帶永久居留權。



◆ 台灣怎麼辦/薪水差沒前景 法令鬆綁也沒用

【聯合報╱記者 蔡永彬】2012.08.06

中央研究院提出「人才宣言」至今將滿一年,但是現況幾無改變。原因不在法令規章是否「鬆綁」,而在於台灣環境不佳、薪水差、產業沒前景,僱主不付中、高階專業人士想要的待遇,外籍人士不想來、赴海外的留學生人數愈來愈少。

台灣出國留學的人數逐年減少;在美國所有領域的頂尖華人裡,台灣籍人數和中國大陸籍人數越差越多。台灣人才不斷向外流失,人才問題在十年、廿年內,將從隱憂變成現實。

目前外籍專業人士在台工作門檻是兩年工作經驗、月薪新台幣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以上;針對外籍畢業生,今年放寬至免工作經驗、月薪三萬七千六百一十九元。然而,在目前大專畢業生每月「22k」(兩萬兩千元)、「28k」(兩萬八千元)的起薪之下,誰願意付「38k」請外籍畢業生?更別說是「48k」的外籍專業人士。

台灣在聘請外人的法令規定不算太嚴格,僅有小部分、較繁瑣的制度規章較不友善,但也一一改善中;重點還是雇主成天喊著「鬆綁」,卻不付像樣的薪水,如果「鬆綁」的實質僅是拉低薪資門檻,即使根本不設限,還是沒有人願意來台灣。

台灣留學生從卅多年前的五萬多人剩不到三萬人,政府近年祭出人才培育方案,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地增加補助經費或名額,的確可能收到效果。然而,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齊頭平等」,短期內應該提出好待遇招攬外人、補足我們迫切需要的專業項目;長期來看,則應該一面送人出國進修、一面逐步改善國內的環境和待遇,人才庫才會不分土洋、源源不絕。

fsj 提到...

馬凱:「人才斷層」 台灣將「死狀甚慘」!

【聯合報╱馬凱】2012.08.07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於新設「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開會前夕,警告台灣已進入「人才斷層期」,不趕快補救,與他國競爭將「死狀甚慘」!

其實,這樣的警告,民間有心人士早已提出,只是整個政府從上到下置若罔聞,徇使問題持續惡化;近來在周邊國家需才孔急的情況下紛紛高薪挖角,人才加速流失,才終於引起政府閣員的注意。

然而國科會主委究竟術有專攻、職有所司,因而所見到的人才斷層只及於工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中研院等公立研究機構的「肥貓」問題;事實上,台灣人才缺口最嚴重的部門尚不在此,而在於所有「人才」中,責任最為重大、影響尤其深遠的公務部門以及教育機構。

在全球化而且斤斤計較的現實環境中,人才的流動與相對報酬關係至為密切。這就是朱主委所強調的,我們向國外禮聘公立研究機構的主管,待遇是原來國外所支付者「打對折再打對折」,而且還要被媒體、名嘴譏為「肥貓」,群起撻伐;當然人才難聘,原有的人才也不斷被挖。

但究竟誰負責禮聘人才、誰又立下種種阻攔人才進入卻將人才逐出的法令規章?當然是從上到下的各級官吏!卻問,他們可是人才?誰都知道,即使貴為一品大員,其俸祿還只及那些肥貓的幾分之一;同時,他們的尊嚴與地位則早已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請問,一流人才怎會屈身接受這樣的官職?當然,除非他們充滿了革命精神,有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這又會有幾人?

官不聊生的原因,除了需要飽受民代與媒體修理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根源,那就是,由於官箴不修、貪腐時有所聞,而且,不問藍綠經常因而身陷囹圄,即使不然,只要有些無根的謠諑,就會千夫所指,跳到黃河也洗不清。於是,只須聽到「圖利」二字,個個避之唯恐不及,那又要如何為民「興利」?結果上自公卿下到走卒,莫不以潔身自好、息事寧人、不做不錯為圭臬;人才流失、國政不修、經濟疲敝,反正都是大家的事,絕不歸我一人負責,則天塌下來也自有總統、院長挺著,何必多事惹禍、自詒伊戚?

本來羞澀的俸祿已經招攬不到所謂的人才,而無比優厚的退休俸又讓每個本該「食民之祿、夙興夜寐勞民之事」的大小官吏,都謹言慎行、敷衍推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即使不能「無災無殃到公卿」,至少也可以平平安安將饅頭數完,從此過著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日子。

有無數這樣的官員,以及無數只問升等、獎助、擔任評審委員,努力為國外二、三流期刊寫些互相標榜的論文的大學教授,則國政自然不修、經濟必定疲敝、人才培育無門。有本事拿高薪者,紛紛另謀高就;只留下那些走不了的,不想走的,滿腔愛國情操者,鼓動民粹、撻伐肥貓,苦中作樂,關起門來共赴國難。這豈是「人才斷層」幾個輕描淡寫的字眼可涵蓋?除了「死狀甚慘」,還有其他出路?不過,既是大家共同的選擇,也只好「甘願受」了。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 相關報導:

* 管談人才四大危機:早已進吃老本的階段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278359.shtml

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今天在第一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中憂心地說,如果再不積極解決人才流失問題,不出3、5年,台灣將淪為三流國家。...管中閔表示,台灣每年培養出29萬多名大學生及研究所碩、博士生,但這些畢業生創新尖端研究的能力普遍不足,就算到工廠工作也不會操作機器,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 台大情結? 高教板塊位移中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2012.08.07

大學指考放榜結果,最具體的表現在台大牙醫錄取分數,除了台大與陽明大學以外,超越所有大學的醫學系,成為三類組的第三名;另外一個「異曲同工」的是:第二類組台大地理系逼近成大最高分的電機系。這些「台大情結」,多年以來就已經一再出現,不足為奇。筆者想要提醒國人注意的是,從推甄入學到指考放榜結束背後有許多重要指標,並沒有公布,卻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是今年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有多少人「棄考」,兩次放榜入學的新生當中,有多少是「重考生」,占多少比例?其實這是很重要的高教改革參考指標。其次是在第一階段「學測」結束的推甄申請,出現「缺額太多」的「非預期結果」,以及指考結束之後,符合最低門檻,但是不去繳交志願卡的考生比例有多少?最後是放榜錄取之後,不去報到的比例有多少?以上「三個放棄」的數字,如果長期觀察,一定具有意義,只可惜相關單位並不提供。

此外,各大學的各學系競爭率也是需要公布的重要數據,足以提供台灣高教板塊位移的重要參考。早在幾年前,成大校長就表示擔心,因為該校新生高中畢業學校前十名,竟然沒有一所是台中以北的學校,因此他特別去台北地區知名高中宣傳,但是成效如何?大家心照不宣。換句話說,高教板塊往台北移動的事實,需要數據支持。例如筆者周遭親友子女的少數個案證明,南部進入成大似乎越來越多。

由於台灣的大學是採聯招方式,因此許多數據是被管控與隱藏。反觀美國招生「各顯神通」,許多名校是以「低錄取率」為宣傳,故意公布來吸引學生提高報到率,因為好學生可能同時收到幾所名校的錄取通知單。據報導哈佛大學今年有三萬四千人申請,錄取率是五‧九%,實際入學率有八十一%,國際學生占入學人數的十一‧三%。布朗大學在超過二八七○○名申請者中,錄取率是九‧六%,實際入學率五十七%。換句話說,台灣的聯招方式包裹了「競爭率」與「錄取率」,很多大學是「無感」的。

台灣的高教問題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許多學者提出警語,伴隨著「少子化」與「有增無減」、「供過於求」等等「台灣故事」,造成「百萬碩博士」,以及大學文憑貶值的嚴重後果,其實早就都隱藏在沒有公布的數字背後。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高教的板塊位移早就在進行,其背後反映的是台灣整體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等綜合影響因素,執政者無奈卻也無法改變。繼續鴕鳥式的面對還是要誠實以對,尋找對策,其實各有優缺點。可以肯定的是,台灣的高等教育板塊位移已經無法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