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7

歐債經濟酷刑 還要凌遲多久?

◆ 社論-歐債經濟酷刑 還要凌遲多久?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70600435.html

【本報訊】2012-07-06 中國時報

原本各界都不看好的歐盟峰會,上周五因義大利總理蒙提、西班牙總理拉荷伊聯手出擊,德國總理梅克爾做出重大讓步,同意歐盟紓困機制直接挹注銀行、進場買公債。不過,對於這項突破性進展,芬蘭、荷蘭已表態杯葛,市場也存有許多疑慮。早已病入膏肓的歐元區,從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到西班牙都申請了紓困,接下來就看義大利能撐多久了。

在峰會召開前夕,投資專家索羅斯警告說,若無法提出大刀闊斧的解決方案,歐元區將會崩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四年多來,歐元區經濟依然蕭條,原因是歐洲領袖採行了錯誤的政策。

這次歐盟峰會主要達成三大共識,首先是永久性紓困基金「歐洲穩定機制」(ESM)可以直接挹注面臨困境的銀行,這些債務不具有優先償還地位,今年底前歐洲央行之下將成立歐洲金融監管機構。其次,建立更緊密的財政與貨幣同盟;第三,將提撥一千二百億歐元振興經濟,協助年輕人就業。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指出,「這些突破性做法,在幾個月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峰會結束後,芬蘭、荷蘭兩國率先表態反對彈性做法,為這項決議投下新變數。市場人士則質疑,峰會決議歐洲金融監理機構成立之後才會撥款,這對於急需資金挹注的西班牙銀行體系會有多大幫助呢?其次,ESM的規模為五千億歐元,但西班牙與義大利兩國公共債務餘額逾二兆七千億歐元,如此懸殊的差距,很難化解市場疑慮。

希臘是這次歐債危機的火藥庫。三十多年來新民主黨、泛希臘社會運動黨兩個老面孔輪流執政,在老百姓眼中,貪汙腐敗與無能成了希臘政府的代名詞。在社會主義思維下,政府僱用人數毫無節制,全國一千一百多萬人口,公務員竟占了一成以上;而公務員薪資八年內上漲五成,待遇遠高於民間企業。金融海嘯之前,希臘政府與民間早已債台高築,為了符合歐盟的財政標準,甚至爆發做假帳的醜聞。當時政府對於海嘯來襲毫無警覺,最後終於把國家搞到破產的地步。

自二○○八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希臘已接受二次紓困,不當的撙節措施搞得民不聊生。雖然六月十七日第二次國會選舉,新政府順利產生,但如果經濟持續惡化,可能需要第三次紓困,屆時歐盟若無力提供更多金援,希臘最終會被迫退出歐元區。

同樣深陷債務危機的西班牙,日前向歐盟提出紓困申請,不過,西班牙的狀況與希臘完全不同。西班牙曾是歐盟的優等生,在金融海嘯前,其政府債務餘額占GDP比率遠低於德國;目前這項比率約為八十%,也遠低於法國、英國。然而,西班牙政府忽略了房市泡沫的形成,金融海嘯來襲,房市崩盤,失業人口大增,連帶拖垮銀行,最後政府必須出面收拾爛攤子。

除了房市泡沫之外,薪資漲太快也成問題。西班牙加入歐元區之後,單位勞動成本上漲了三成,企業在德國僱用勞工的成本竟然比在西班牙僱用勞工還便宜。影響所及,西班牙競爭力大幅滑落,貿易逆差大增,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西班牙政府目前正積極整併銀行業、鬆綁勞動市場等,這些改革至少要五年以上才能看到成效。

回顧一九九九年歐元上路之初,各界對歐洲單一市場美夢充滿了希望,如今南歐紛紛爆發債務危機,究竟該怪罪這些國家的政府與人民揮霍無度,還是歐元本身設計缺失?一篇由歐盟執委會前主席迪洛斯贊助的報告指出,主要問題出在歐元本身,先天設計缺失毀了自己。例如,歐元區南北發展差異極大,完全適用同一利率,勢必引發泡沫。

歐債危機的解套,除了債台高築國家的努力之外,有一大部分必須靠歐盟在制度上改革。《經濟學人》指出,歐債危機凸顯的經濟失衡問題,歐元問市之前就有經濟學家提出警告,但這些風險當時都被忽略了。歐債危機對於陷入債務深淵的人民猶如經濟酷刑,時間拖得越長,對於歐洲統合大夢越是不利。歐元區是否能避免走上崩解之路,就看歐洲領導人能否適時提出對的政策。



◆ 5大跡象 大陸經濟亮紅燈
http://www.udn.com/2012/7/6/NEWS/MAINLAND/MAI3/7206721.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2012.07.06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昨天報導,從港口堆積的煤礦,和政府拋售名車等5大跡象看來,大陸經濟已亮起紅燈,是否會造成社會不安和政治動盪,引發全球關注。

外交政策雜誌昨天刊登香港資深記者莫斯(Trefor Moss)的觀察指出,從地方政府拋售名車、停止賣地;廣東省出現地區暴動;暴發戶消失、奢侈品消費放慢;用電量降低、煤價下跌;以及豬價跌、蛋價漲等5大跡象分析,大陸經濟已進入亮紅燈的階段。

浙江溫州市政府在財務壓力下,計畫拋售政府持有的1,300部車輛,許多城市也都出現官方賣車的特殊現象;此外北京打壓房價措施,使得地方政府無法從出售公有地謀利,房地產炒家手頭緊,房價下跌,都衝擊地方政府的歲入。

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美林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陸挺表示,以往3班制拚外銷的熱絡場面不再,許多工廠已減低至每日1班,大批勞工不滿現狀和收入,將憤怒轉向雇主和地方官員,地方政府近期雖然控制了暴動,但也不能保證能平息未來的騷亂。

原本在大陸蓬勃發展的奢侈品銷售,卻從今年起銷售開始放緩。但這並不意味富豪不願意花錢,而是他們對大陸市場失去信心。有錢人寧可把投資海外金融產品或是房地產,規避大陸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的風險。

夏天原本是用電高峰的季節。為了省錢,大陸民眾從今年夏天起減少使用冷氣,導致用電量降低。進口煤礦堆積在港口,表面看來大陸進口煤礦超過需求;但今年大陸煤價下跌10%,「大陸不開冷氣,全球經濟打噴嚏」的蝴蝶效應開始發酵。

過去5年大陸豬價每年大漲五成,民眾叫苦連天;但過去4個月豬肉價格已低過計算成本的豬價和飼料比率,養豬戶苦不堪言,政府還得「買豬救市」。

大陸民眾不買豬肉,轉買較便宜的雞蛋攝取蛋白質,使得蛋價飛漲,「棄豬買蛋」市場失調,不過是大陸經濟變化的縮影。此外大陸一連串食品安全醜聞也讓消費者信心動搖。

這些經濟轉型的大小問題,都將考驗今年秋季上台的新領導班子。

※ 相關報導:

「全球完美風暴」逐步成形 第2次大蕭條?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陸、歐、英央行 連袂寬鬆貨幣

【聯合報╱廣州特派記者林海、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7.06

面對經濟情勢嚴峻,大陸、歐洲及英國央行五日連袂放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成長。大陸央行意外宣布降低基本放款利率零點三一個百分點及存款利率零點二五個百分點;歐洲央行宣布降低基本融通利率、抵押融通利率及存款利率各零點二五個百分點;英國央行也宣布將購買債券的目標金額提高五百億英鎊。由於市場事先已經充分預期,歐洲股市反而開高走低,美股在平盤上下波動。

大陸人民銀行(央行)宣布,自六日起將一年期放款利率降為百分之六,一年期存款利率降為百分之三,距離六月七日上次降息還不到一個月。經濟學家認為這凸顯大陸實體經濟比預期差,希望藉由擴大放款利率的降幅,引導資金流向市場和實體投資。大陸六月份製造業景氣已經「連八降」,銀行放款金額也不如五月。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這次存、放款利率的降幅不對稱,顯示「大陸流動性不足」;而且大陸能與歐洲協調降息,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緊接著歐洲央行也宣布,將基本融通利率降到百分之零點七五的歷史新低點,抵押融通利率由百分之一點七五降到百分之一點五,央行隔夜存款利率更降到零。由於五月份歐元區失業率上升到百分之十一點一的歷史新高,六月份經濟信心指數降到兩年半來新低,而且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產值也連續第五個月萎縮。據歐盟執委會估計,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百分之零點三。因此歐洲央行承受沈重壓力,必須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動能。

央行降息將能降低困難銀行的資金成本。另外央行將存款利率降低到零,可鼓勵銀行業將多餘資金轉借給其他金融機構、企業界或一般消費者,而不必轉存到歐洲央行。

另外英格蘭銀行也宣布進一步實施「數量化寬鬆政策」,將於未來四個月內增購五百億英鎊的公債及公司債,總金額達到三千七百五十億英鎊,以刺激銀行貸款,促進經濟成長。

※ 相關報導:

* 英國央行啟動QE3 挹注780億美元
http://www.udn.com/2012/7/6/NEWS/WORLD/WOR1/7206780.shtml

英國央行(BOE)5日啟動第3輪量化寬鬆(QE3)措施,宣布對經濟額外挹注500億英鎊(780億美元),藉此刺激成長並抵禦歐債危機帶來的威脅。

* 人行救市 不對稱降息鬆銀根
http://www.udn.com/2012/7/6/NEWS/MAINLAND/MAI3/7206874.shtml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5)日宣布,今天起實施不對稱降息,其中存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調降0.25個百分點(1碼),貸款基準利率調降0.31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上限維持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下限則從基準利率的0.8倍降為0.7倍。

* 聯合國想課億萬富豪稅
http://www.udn.com/2012/7/6/NEWS/WORLD/WOR2/7207675.shtml

聯合國5日發表年度全球發展報告,呼籲每年籌集4000億美元經費以協助貧窮國家,報告中建議徵收國際稅等措施,包括「億萬富翁稅」,對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上的個人課徵小額稅賦 (例如1%)。



◆ 全球糧價連三跌 本月可能會反彈

【經濟日報╱編譯楊宛盼/綜合外電】2012.07.06

全球糧價6月下滑1.8%,為連續3 個月下滑、2010年9月來最低,但美國中西部高溫可能使7月糧價上漲,而部分國際糧價已攀升至金融危機後僅見的水準。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5日表示,持續的經濟不確定性和供給大致充裕,使糧價維持低點。不過,市場對乾燥氣候的疑慮已使部分玉米價格在6月底上漲。

追蹤一籃子糧食商品每月價格變動的FAO糧價指數,6月下滑4點至201點。該指數自2011年2月的高峰已下滑15%,55個商品類別價格都較5月下滑,油和脂肪類跌幅最深。但FAO指出,商品價格近來已再度回升,主因是氣候異常,可能導致7月糧價反彈。

由於前半月市場需求大致受到壓抑,後半月糧價上漲主要反映收成惡化的疑慮,特別是美國的玉米。芝加哥玉米期貨本周已漲至10個月高點。FAO表示,玉米價格上揚將帶動小麥漲價,俄羅斯下修小麥收成預期已使價格上漲。

※ 相關報導:

* 紐國氣候欠佳 牛奶價格飛漲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7050139.aspx

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表示,紐西蘭身為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國,今年牛奶產量恐將出現5年來首見減產,與此同時,玉米價格飆漲則推高美國農夫的成本。

fsj 提到...

殭屍經濟 阻歐巴馬連任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華盛頓6日電】2012.07.07

美國勞工部6日公布6月的就業統計,顯示上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8萬人,雖比5月的7萬7000人多,但增幅不如預期,顯示勞動市場邁向降低失業的進度有限。美國經濟似乎陷於沉滯,甚至有衰退之虞。這份足堪影響11月總統大選的報告也代表,歐巴馬總統連任成敗,關鍵在於經濟,羅穆尼反倒成了次要對手。

黯淡無光的6月就業報告一出爐,Politico網站立即推出專文,引用二戰以來的大選「鐵律」替歐巴馬總統「把脈」,指稱沉痾不起的「殭屍經濟」(zombie economy)可能斷送歐巴馬總統的連任機會。

專文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沒有任何一位現任美國總統能在失業率高於7.4%的情況下當選連任。它說,以目前的美國經濟狀況看來,在11月總統大選前,失業率降到7.4%以下,幾乎不可能。歐巴馬恐怕已沒有時間扭轉乾坤。

更糟的是,選民通常只用最近的經濟趨勢衡量總統的表現,儘管歐巴馬口口聲聲宣稱,他在任內製造了400餘萬個工作,把失業率從2009年10月的10%努力拉下來,但這些成績現在似已無關緊要。

紐約市JAC資金顧問公司營運長李察茲(James Rickards)說:「美國人可以承受一些經濟痛苦,但不喜歡從此被排擠到一邊,而這正是現在的情況。美國人喜歡強勁的經濟,但我們現在沒有。」

民調數字顯然對歐巴馬不利。6月的主流民調顯示,認可歐巴馬經濟領導能力的選民,只有42%,不認可者高達53%。這些不利因素可能迫使歐巴馬繼續打抹黑牌,抨擊共和黨對手羅穆尼過去的商業紀錄、個人財富太多、擁有海外帳戶等。

此種招數目前尚稱有效,但抨擊效果可能迅速減弱,因為財力雄厚的羅穆尼陣營正準備發動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廣告攻勢,直搗歐巴馬的「罩門」,把他的經濟領導能力批評得體無完膚。

Politico指出,6月就業報告為羅穆尼提供了直攻歐巴馬弱點的完美武器。羅穆尼可以直稱歐巴馬「失敗」,沒有讓美國經濟快速成長,現在應是改弦更張採用新做法的契機,應該減稅及減少政府管制。

在新罕布夏州即將與家人結束假期的羅穆尼,狠狠抓住機會展開攻勢。他說:「美國家庭正在受苦,美國民眾處境非常悲慘。這些數字(高失業率)還不足以道出美國中產階級感受的痛苦。總統根本沒有經濟計畫,只有過去推動經濟的老套想法,而那些構想只會帶來失敗。」

※ 相關報導:

* 油金、商品 跌幅擴大
http://www.udn.com/2012/7/7/NEWS/WORLD/WOR2/7209596.shtml

美國經濟走得搖搖晃晃,加上歐洲債務危機纏身,意味能源與原物料的需求可能減少,石油、黃金與商品行情6日都出現兩周來最大跌幅。

* 美經濟不妙 商品價看跌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10485.shtml

最新一期巴隆周刊報導,商品投資人應密切注意美國經濟萎縮的跡象,因為美國經濟萎縮將造成美元升值、商品消耗量下滑和信用萎縮,進而導致商品價格大跌。

* 公債法被堵 日國庫10月恐見底
http://www.udn.com/2012/7/7/NEWS/WORLD/WOR3/7209198.shtml

反對黨阻撓「公債發行特別法案」過關,日本國庫可能會在10月底見底,公務員薪資、退休金與失業救濟金等所有政府支出都將中止,財務大臣安住淳6日呼籲國會儘速讓該案過關。

* 人幣貶值 陸企開始囤積美元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4/112012070800324.html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與歐洲央行過去1個月密集降息,大幅提高美元升值預期心理,誘使大陸進出口業者囤積更多美元,還有企業正在買入更多美元,期既能賺取較高人民幣存款利息,還能從美元升值中獲益;不過,美國採取第3波量化寬鬆(QE3)可能性仍在,人民幣對美元後市仍然變幻莫測。

* 短貸將到期 房產商臨存亡戰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3/112012070700206.html

大陸信貸收緊政策已持續2年,小型房地產開發商融資壓力與日俱增;信評機構標準普爾說,由於一批短期房地產貸款將在今年到期,大陸超過8萬家房地產開發商可能面臨一場生死存亡的考驗,這些企業有可能違約或大幅降價引發價格戰。



◆ 說一丈,不如做一尺

【經濟日報╱社論】2012.07.08

為了拯救台灣的出口衰退危機,經濟部長施顏祥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出口振興策略,令人聞後不禁搖頭嘆息,再看看經濟部所擬的促進投資措施,更讓人惶惑不已,以如此作為,要拯救已迫在眉睫的危機,豈僅緣木求魚可以比擬。

我們並非危言聳聽,日前本報社論「因應景氣走弱,應有破格作為」中即已明白指出,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不到0.5%,而且,最主要的驅動力量包括出口與民間投資都在衰退,本應搶救燃眉之急的政府部門,卻為了拯救財政赤字,政府消費零成長,政府投資則衰退逾11%。如果真要達成全年3%的經濟成長目標,下半年必須有6%的經濟成長率,則平均而言,出口、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可能都必須大幅成長6%以上,就現實情況而言,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而我們才大聲疾呼必須採取破格作為。

但細看經濟部的促進投資措施,包括其中列為重要的出口振興策略,四平八穩、老調重彈,豈不令人憂心如焚?其中首2項,設土地租售資訊交流平台以提供建廠用地,以及充分供應基層勞力、充實技術人力,就教人啼笑皆非。今天民間投資衰退,廠地供過於求,若沒有更強大的誘因,再好的資訊交流平台又有何用武之地?當本國年輕人對辛勞工作卻步,而外勞又在人數與薪資上受到重重綑縛,基層勞力從何增加?今天外國技術人才受雇來台,阻礙重重,本國一方面技術人力外流,一方面培訓技職人力的教育體系又摧毀殆盡,技術人力又要如何充實法?

至於中長期措施中,積極參與區域整合,政府計畫加入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TPP),起碼是8年以後的事情;而發展台灣國際品牌,則已是數十年的老調;推動3大關鍵產品、提高出口競爭力等,正好都踩到了台灣的痛腳,除了好不容易見到美國的美光公司併購日本爾必達與台灣瑞晶,顯示美國可能拉台灣一把力抗勁敵南韓之外,其他概可歸為美麗的辭藻、老掉牙的高調,於實事毫無助益。

案中將建設自由經濟示範區做為促進投資的重要手段。但是,政府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這個名詞之後,一事無成,方才於陳冲院長組閣後移轉給經建會負責。但經建會2月接手迄今已5個月,「自由經濟示範區」仍停留在「思考方向、釐清抽象定義」的階段。要等到真正完成規劃、落實,已不知何年何月,屆時,今天的危機要不早已解決,要不已無需聞問。

不過,台灣等不及了,中央政府虛耗空轉,只好自力救濟、自求多福了。經濟部與經建會遲疑瞻顧、步履蹣跚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先是彰化縣政府在不要中央花錢,只求政策鬆綁的訴求下,自行規劃出由民間出資、民間建設而以新加坡做為目標的「鹿港自由經濟特區」,全力衝刺,希望在半年內可以衝破重重險阻,公開對外招商,則廣達數千餘公頃的「台海新加坡」,所能創造的投資與就業機會無比驚人,而且標榜新加坡的勞動政策與租稅制度,將一舉打破萬千大陸台商回流深耕的障礙,真正為台灣創造完整產業鏈、提供建立國際品牌的機會。

繼彰化之後,數年無成的桃園航空城也將師其故技,以逾6,000公頃北台灣精華土地打造另外一個雄峙海峽的「新加坡」,發揮更驚人的促進投資、就業能力。

如果這兩件「破格」壯舉順利推展,迫在眉睫的危機瞬間可解。怕的只是,「格」恐怕堅不可破。

※ 相關報導:

* 斷交20年台韓談投保協定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22012070700129.html

所謂的投資保障,主要是強調對於現行投資人提供保障,未來韓商與我政府發生糾紛,可以透過投保協定的P2G(Private to Government)機制尋求爭端解決辦法。

* 斷交20年突破 台韓洽簽「投保協定」
http://www.udn.com/2012/7/7/NEWS/FINANCE/FIN2/7209231.shtml

參與談判官員透露,台、韓醞釀談判已有三年,但兩國基於「默契」,始終沒有曝光,不過經濟部長施顏祥充分掌握協商的進度。今年六月廿日,我方派出十餘名經貿部會的官員,韓國派出七名外交、經貿官員,在台北第一次談判,為期一天半,談判層級相當;第二回合談判預定十月在韓國首爾登場。

fsj 提到...

全球市場小心夏日詛咒

【記者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12-07-09 工商時報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指出,炎夏已至,全球的市場分析師、交易員、基金經理人等投資金融業界人士都在忙著度假或是安排度假,然而千萬不要忘了市場的「夏日詛咒(Summer Curse)」,而今年有5個情況都有可能成為引發市場風暴的夏日詛咒。

所謂夏日詛咒,指的是過去多次市場災難都是爆發於盛夏,由於大家都忙著過暑假,以致疏於注意,措手不及。例如1997年7月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年8月的俄羅斯債務危機、2007年6、7月間的美國房市泡沫破滅.2008年的雷曼兄弟倒閉,更別提去年夏季歐債危機的惡化與美國債務危機。

報導指出,今年有5個情況都可能成為引發市場大亂的夏日詛咒。第一個是歐債危機。儘管日前歐盟高峰會有突破性的進展,有助紓緩市場對歐債危機的憂慮。然而正如美國前財長桑默斯所說,此一發展只是為歐盟尋求化解危機爭取到多一些時間,這些措施能否發揮歐盟所希望的效果,不無疑問。在此同時,西班牙與義大利情勢依然緊迫,公債殖利率都已恢復到高峰會前的水準。

第二是美國政治與債務。兩黨忙於11月的總統大選,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美國聯邦政府今年稍免即將到達舉債上限,國會若是不及早處理,美國可能就會面臨聯準會前主席葛林史班所謂的財政懸崖。

第三是大陸的經濟減緩。儘管大陸當局已採取措施,試圖阻止經濟進一步趨疲,包括1個月內2次降息。然而這些措施能否振興大陸經濟,仍令人質疑。最令人擔心的是大陸經濟可能已無法向2008年金融風暴時為全球經濟提供支撐。

第四是倫敦銀行間拆放利率(Libor)醜聞。此操縱Libor醜聞已導致英國巴克萊銀行高層下台,然而這僅是剛開始而已。預料英美主管單位還會繼續調查金融業界。此動作可能會導致世人喪失對金融業等人心,進而造成市場信用緊縮。

第五是倫敦奧運。倫敦當局最擔心的是奧運期間倫敦的運輸體系能否應付,倫敦官員更應擔心的是在人潮湧入下,倫敦可能面臨半癱瘓潛在危機。倫敦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與市場交易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數,該市若是陷入停擺,全球市場勢必大亂。

※ 相關報導:

* 冰島經濟鹹魚翻生 可望成長2.8%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11899.shtml

4年前身陷金融海嘯而一夕破產的冰島已開始重振旗鼓,經濟復甦意外亮眼,今年經濟成長可望達到2.8%。紐約時報報導,冰島早已償還大部分的國際紓困貸款,盤旋在6%左右的失業率也開始下降。...分析師將冰島復甦傳奇歸功於運氣,認為冰島東山再起的借鏡仍舊無法應用於規模更大、複雜性更高的歐洲經濟問題。

* 銀行醜聞連環爆… 倫敦難保金融中心地位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11987.shtml

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因為聲譽受到近來一連串醜聞衝擊,包括巴克萊集團(Barclays)等十多家銀行因操控規模達360兆美元利率市場而遭當局調查、摩根大通產生至少20億美元交易損失,以及瑞士銀行捲入23億美元詐欺案等。

* 坦承面臨經濟下行壓力 溫家寶:擴大預調微調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11850.shtml

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日表示,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要進一步加大預調微調力度,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注重結構性減稅政策,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效解決信貸資金供求結構性矛盾,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 8部委指導意見:金融國際化 將全市場開放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11965.shtml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點出,這次提出的金融國際化戰略具有雙向開放、立體開放及全市場開放3大特點。鼓勵大陸金融機構走出去,也支持國外主體走進中國,債券、股票、衍生性商品、外匯及黃金等幾乎所有的金融市場都納入開放範圍。



◆ 社論-寬鬆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

【本報訊】2012-07-09 工商時報

如同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閉,將金融海嘯推到最危急的高峰,2012年7月5日也將是經濟學者未來編寫貨幣銀行學教科書時,值得記載的重要日子。因為在這一天,全球東、西方的三個央行:中國、歐盟與英國,不約而同地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救經濟。這也表示全球經濟已經到了需要強心針搶救的危急階段,連金融海嘯中一枝獨秀的中國,也面臨實體經濟快速滑落的險境。但我們也當注意,強心針只有救急的特效,未必能持久和根治;採貨幣政策挽救經濟,通常只有短期刺激效果,未必是上策。更重要的是:不是別人使用強心針,我們也要跟著施打,對症下藥才是正途。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7月6日起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降為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降為3%,距離6月7日上次降息還不到一個月。經濟學家認為這項行動凸顯大陸實體經濟比一般預期差,人行希望藉由擴大放款利率的降幅,引導資金流向市場和實體投資,因為大陸6月份製造業景氣已經「連八降」,銀行放款金額也不如5月。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此次降息是個非傳統的「不對稱降息」,其內容相當特殊,包括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降低0.31個百分點,並且可以向下浮動至基本放款利率的七成;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降低0.25個百分點,而二年、三年、五年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則分別調降0.35、0.40、0.35個百分點。

外界評論中國此次「不對稱降息」時,通常只注意到此次一年期存、放款利率降幅的不對稱,卻很少注意到「不對稱」的真正內涵:此次長年期存款利率降幅遠較一年期利率降幅更大,而且實際放款利率的浮動空間之大也平了歷史紀錄(實際放款利率向下浮動的空間,允許由基準放款利率的8成調降至7成)。長年期存款利率降幅更大,很顯然是要降低民眾的存款誘因,把錢逼出來藉以大幅刺激消費;至於七折利率的放款浮動空間,以往只出現於2008年底金融海嘯最嚴重的時期,顯然中國央行對於刺激投資也使出必殺絕活了。

中國大陸實體經濟目前面臨各項困難,係由於歐債危機繼續惡化,美國經濟成長遲緩,導致中國出口疲弱,而其國內消費疲軟和投資也欲振乏力,使得經濟成長的增速持續下探,第二季的GDP成長率,一般都認為會降至罕見的8%以下,可能創下連續5季成長幅度衰退的紀錄。日前公佈的PMI指數仍在繼續下滑,甚至連秦皇島的煤炭庫存都連續創新高,用電量、貨運量等指標也疲弱不振,這些都顯示中國實體經濟前景並不樂觀。

中國宣布調降利率之後不久,歐洲央行也宣布降低基本融通利率、抵押融通利率及存款利率各0.25個百分點,將基本融通利率降到0.75%的歷史新低點,抵押融通利率由1.75%降到1.5%,央行隔夜存款利率更降到零。隔夜存款利率降到零的目的,很明顯地希望商業銀行將其目前每天存放在歐洲央行約8,000億歐元的存款,放款給其他金融機構、企業和家庭,以增加資金動能。

歐洲央行的措施並不令人驚訝,因為5月份歐元區失業率上升到11.1%的歷史新高,6月份經濟信心指數降到兩年半的新低,而且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產值也連續第五個月萎縮。據歐盟執委會估計,今年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3%。因此歐洲央行承受沈重壓力,必須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

另外,英格蘭銀行在歐洲央行宣布降息前,宣布進一步實施「數量化寬鬆政策」,將於未來四個月內增購500億英鎊的公債及公司債,總金額達到3,750億英鎊,以刺激銀行貸款,促進經濟成長,及早脫離「二次經濟衰退」。

雖然三大央行當天的集體行動並非刻意安排,但卻反映出它們對經濟形勢的一致判斷:全球經濟活動趨冷。以摩根大通編製的全球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PMI)綜合指數觀之,7月跌至50.3,創2009年以來新低,正顯示這種對未來全球經濟前景的顧慮。

美國雖然近來在就業方面雖略有改善(這是大選前所必需的),然而其他經濟指標並不十分樂觀,例如美國6月份非製造業活動指數為52.1,雖然連續第30個月保持擴張態勢,但擴張速度則創一年來新低。因此一般預期,美國央行(Fed)除了繼續採行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以外,如果推出QE3或降息等寬鬆措施,也不令人意外。

在全球各國普遍採行寬鬆貨幣政策之際,我國央行是否也應跟進?答案是否定的。儘管我國也面臨經濟成長「保三」的壓力,但台灣的銀行業資金寬鬆,放款持續成長、保險業頭寸氾濫,資金苦無去處,因而沒有更進一步採行寬鬆貨幣政策的需要。甚至,目前國內尚有通膨壓力,此時若採貨幣政策,將如同拿汽油滅火。因此,即使各國都採行寬鬆貨幣政策,央行也無須「拿香跟人拜」,既然病症不同,處方當宜殊異。

fsj 提到...

名家-東北亞經濟圈成形 威脅台灣

【林建山】2012-07-10 旺報

東北亞經濟圈正式成形,並已自6月上旬開始運作,對於台灣之經濟國際化發展,當然構成極大威脅與挑戰:一方面是近鄰的日韓兩國可以立即超越台灣,直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另方面則是南韓經濟社會發展凌駕台灣之勢,又取得了莫大的鞏固保障,台灣要想回復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的一路「領先南韓」的優勢雄風,自此而越發不可能。

東北亞單一市場化

東北亞經濟圈,實質就是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三國經濟社會的大整合,從國際經濟小戰略的觀點看,是整個東北亞地區「單一市場化」的實化與具體化的第一步,從大戰略觀點,則代表西太平洋沿岸經濟ASEAN10+3的環形系列正式成形,足可以構成為能夠與北美經濟相埒相抗的大彩帶經濟體。

東北亞經濟圈的實化,主要基礎於2012年5月中日韓三國領袖北京高峰會所達成的「中日韓三國戰略經貿夥伴合作宣言」。但三國領袖胡錦濤、野田佳彥及李明博在北京峰會的真正成就,乃在於正式完成簽署了三項協議協約:一是中日韓三國政府完成簽署的投資協定;二是中日韓三國決議共同推動產業合作平台計畫;三是三國財金合作協定。

中日韓三國投資協定,立即讓日本與韓國企業及投資人取得更優於兩岸ECFA的台商地位,而直接長驅直入中國內需市場,穩固並有力地保障日韓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與事業營運;相對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投資保障協定,還深陷在程序枝節之瑣細爭議的泥沼中,迄今猶然尚無任何具體的進展。

而日韓兩國在這項投資協定中,所取得的優勢利益,其實已經可以完全取代,甚至大幅超越了兩岸ECFA所賦予台灣的「讓利」優位;這是對台灣發展兩岸經濟整合的第一大不利逼壓重擊。

財金合作衝擊台灣

其次,自6月上旬開始運作的「中日韓三國產業合作平台計畫」,將分別在三國適當地點設置產業合作平台園區,(中國已經確切選定在東北地區),對於三國產業升級進步,以及產業市場分享與產業技術的創發進步,具重要前瞻意涵,三國產業合作成長的實際經濟效益,當然也遠遠大過於兩岸第六次江陳會所達成的五項產業合作,係以侷限於針對眼前之艱困產業的「讓利措施」與「防禦性策策略作為」。尤其是3個產業合作平台園區的設置,不啻是中日韓三國產業市場的「共同對等開放」,其所能夠引申帶來的附加經濟價值,尤其不容忽視。台灣,則將因此更加被邊際化了。

其三,中日韓三國財金合作協定的主要內容有二:一是三國協議彼此持有對方國家公債,這是三國公共財政合作及公共債務相互分散承擔的新機制,對於未來中日韓三國有關各自發生類似歐債危機形式之風險的防禦及防制,都具有高度的政策承擔意涵。二是從6月上旬開始三國之間彼此的投資與貿易往來,已一律採用本國貨幣作為基礎清算,不再必須透過美元作為清算中介;這對於人民幣、日圓、韓圜的國際化地位,則有極重大之拉抬作用,特別是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及其國際貨幣地位的提升,尤其具深遠的影響。

中日韓三國財金合作計畫之落實與體現,對於台灣經濟在亞太區域,乃至全球場域的象徵經濟地位之邊陲化或邊際化,更會產生高度加速之重擊效應,將是對台灣全球化發展,最大不利的逼壓重擊。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財政健全小組重啟 鎖定財政改革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2.07.10

沉寂3個月,財政健全小組今(10)日重新啟動,改革主軸由稅改轉向財政改革,檢討地方財政與開發國有土地列為優先議題,財政部預計以一個半月時間,完成檢討地方債務等革新規劃,最快9月提出改善方案。

財政健全小組3月15日由前財政部長劉憶如宣布成立。3月28日召開第一場委員會議,票選出資本利得稅與管理國家債務等6大稅制與財政議題;4月5日及9日,分別舉行兩場證券資本利得課稅的分組會議後,即進入長達3個月的靜止期,未再舉行任何改革會議。

今日將在高雄登場的財政健全小組會議,由新任財政部長張盛和親自主持,也是財政健全小組成軍以來,首場與「財政」相關的分組會議。

財政部預定在8月中旬前召開4場以財政改革為主的分區座談會,廣泛聽取各界興革意見,作為健全財政的參考。

第1場南區座談會今日在高雄舉行,將就「地方財政檢討與因應策略」及「開發國有土地」兩項議題交換意見,包括財政健全小組成員、地方學者專家、地方政府都將參與。4場分區小組會議的討論議題,等各縣市提出興革建議後,將由財政健全小組委員會議,決定是否採納。

首場分區小組會議討論「地方財政檢討與因應策略」,財政部希望聚焦地方政府如何落實財政自我負責精神,包括就地方政府強化開源節流措施,利用在地特色增闢財源,落實規費徵收以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以及健全債務管理機制等,均能有具體的討論。

至於「開發國有土地」問題,財政小組訂定3項討論子題,包括:結合目的事業加強開發國有非公用土地,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創造經濟效益;強化國有公用財產管理,以提升資產效益。



◆ 清理欠稅案不能拖泥帶水

【經濟日報╱社論】2012.07.10

各稅捐稽徵機關日前依規定公告重大欠稅案件,總計1,100多件,金額約1,100多億元,與去年公告資料相比,件數減少約250件,金額減少160億餘元。財政部強調,清理欠稅是各稅捐稽徵機關重點工作,除採公告方式,督促欠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外,財政部與法務部多年來已建立聯繫機制,積極調查納稅義務人可供執行的財產,積極追查,並配合行政執行署拘提管收欠稅人。

這是民國99年立法院要求財政部積極清理欠稅案件以來,第3次公告重大欠稅資料。所謂「重大」,是指個人欠稅超過1,000萬元,營利事業超過5,000萬元者,且符合稅捐稽徵法第34條之「確定」案件,乃依規定公告,期待重大欠稅人愛惜形象,出面解決欠稅問題;如有財務困難,尚可申請採分期繳稅方式,逐步繳清欠稅。

從欠稅件數和總額比去年減少來看,稅捐機關努力清欠的成效,值得肯定。但就每件平均欠稅金額超過1億元來看,顯示當前欠稅情形的確嚴重,尤其總額仍然高達1,100多億元,約占全國1年稅收總額的7%,等於1萬多名稅務同仁辛苦核課稅捐的結果,每100元中就有至少7元像是「煮熟的鴨子」飛了,在政府財政困窘的今天,毋寧是種浪費。尤其這些重大欠稅戶,原屬社經優勢者,欠稅如此巨額反映的也是整體實質稅負偏低。更諷刺的是,稽徵成本較高的稅目(如所得稅、遺產贈與稅等)最易積欠;反而是委託「代徵」的稅收不會欠稅。

而從財政部的公告及呼籲中,我們看到課稅的財政部和強制執行的法務部,心態和作為上過於保守,建議廣泛運用民間力量,協助催討欠稅。首先,依照稅捐稽徵法,財稅機關可以公告的重大案件,除了確定的欠稅案件之外,還包括「重大逃漏稅」案件,為避免逃漏稅案件的納稅義務人耍賴而變成「欠稅」,稅捐機關應當依法在確定為重大逃漏稅案件時即主動公告,不只可以防微杜漸,甚至可以早點採取保全手段,包括限制出境、防止脫產等限縮權利的作為。

其次,公告欠稅人資料旨在透過輿論制裁,促使欠稅人為了自身形象而履行納稅義務,例如過去聯合報曾刊載某欠稅大戶奢侈消費的照片,從而促使法務部積極催討而獲致成效。但從公告的內容來看,稅捐機關卻非常保留,甚至過度保護納稅義務人,例如,公告的欠稅個人部分,地址方面只有路名,難以發揮社會制裁的力道;網站公告期間只至9月底止3個月;這些都有改善的空間。而各稅捐機關各自公布,沒有欠稅人的「歸戶」總額;有些是早已逃之夭夭,逍遙海外,催收無望的老面孔,何不參考銀行業將債權依照收回的難易度分級,則不至於讓社會各界還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

同時,財政部所訂定的「重大」欠稅標準高達個人1,000萬元和營利事業5,000萬元,遠高過限制出境的欠稅標準(100萬元和200萬元),跟社會的看法顯然相去太遠。未來應該檢討將公告的「重大」標準調降,才能真實呈現重大欠稅情形,更能發揮輿論制裁的力道。

最後,欠稅案件最後都移至法務部強制執行,法務部握有限制住居、拘提、管收等強力手段,也早已訂定「獎勵檢舉公告」的作業方式,對於民眾檢舉欠稅人行蹤、財產或違反禁奢令,檢舉成功者視情節發給獎金。但很可惜的是,財政部公布這些欠稅資料的同時,法務部這廂卻未打鐵趁熱,依法公布這些欠稅戶的更詳細資料(例如詳細地址、照片、財產所在地等),以及鼓勵檢舉的重大資訊給社會大眾知悉,可說是自廢武功。

fsj 提到...

末日博士:「完美風暴」開始了

【聯合報╱紐約記者傅依傑/9日電】2012.07.10

紐約大學教授、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羅比尼今春曾預言,全球經濟將歷經一場「完美風暴」。他9日稱,現在情勢發展似與預期吻合。

羅比尼5月公開預測四個趨勢, 美國經濟成長停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難解、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趨緩、伊朗問題引發衝突;他稱這四個因素匯合起來,將使全球經濟於2013年陷入一場「完美風暴。」

羅比尼9日說:「2013完美風暴情節正開展中。」羅比尼指出,2008年金融風暴觸發全球經濟衰退,那時各國央行有充裕子彈救市,但現在幾乎彈盡糧絕,無能為力。

上周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中國大陸央行不約而同祭出寬鬆措施,試圖提振市場信心,但成效有限。華爾街人士指出,時到如今,歐美央行對全球經濟趨緩很難再有作為。

※ 相關報導:

* 全球IT支出成長 顧能上修
http://www.udn.com/2012/7/10/NEWS/WORLD/WOR2/7214358.shtml

研究公司顧能(Gartner)9日上修對今年全球資訊科技(IT)支出的成長率預測,原因是公用雲端服務的支出增加。

* 美嚴重乾旱 全球糧價吹漲風
http://www.udn.com/2012/7/11/NEWS/WORLD/WOR2/7216992.shtml

美國穀物歉收對全球糧食系統是一大警訊。美國玉米出口占全球半數以上,是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國黃豆主要供應國。

* 外資看陸:年底前續降息
http://www.udn.com/2012/7/11/NEWS/MAINLAND/MAI3/7217991.shtml

美銀美林報告指出,大陸6月CPI回落速度超乎預期,PPI則從5月的年跌1.4%降至跌2.1%,這些數據將為官方的政策放鬆和刺激措施提供更大空間,對市場應有正面效應;美銀美林及澳新銀行都認為,中國央行年底前仍會持續降息或調降存準率,但中國也可能面臨通貨緊縮的危機。



◆ 台出口衰退 尹啟銘:產業結構趕快調整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2012.07.10

台灣出口持續衰退,但我國外貿最大競爭對手南韓的6月出口卻已恢復正成長,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表示,問題出在台灣產業結構,台灣必須儘快改善投資環境,不僅要將台商找回來台灣投資,同時也要讓跨國企業願意來台灣投資。

財政部統計處公布,6月份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為243.6億美元,較五月衰退6.6%,比去年同期下滑3.2%,台灣連續四個月出口年增率負成長。累計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較去年同期衰退4.7%,相較韓國、日本、新加坡、大陸等主要國家,台灣是亞洲鄰近國家唯一出口負成長的國家。

台灣最主要的外貿競爭對手韓國雖從3月份起連續3個月出口負成長,但6月韓國出口已恢復成長(比去年同期成長1.3%),出口金額更達473.5億美元,幾乎比台灣6月份出口值多出一倍。

同樣面對歐債危機等的全球經濟景氣情勢,為何南韓出口已恢復正成長,台灣卻仍持續衰退?尹啟銘表示,主因在於兩國的產業結構不同。

尹啟銘說,台灣產業結構最大的問題在於「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超過50%,必須儘快改善投資環境,將台商找回來台灣投資設廠,同時也讓跨國企業願意來台灣投資設廠。

尹啟銘強調,政府必須加速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後續談判,善用MIT(台灣製造)優勢(在大陸被認為品質較高,可以賣到較好的價格)。他舉例說,目前已前進大陸投資設廠的某知名喜餅大廠就表示,如果出口大陸可以享有零關稅,會將生產線遷回台灣。

※ 相關報導:

* 我對陸港出口 依存度跌破四成
http://www.udn.com/2012/7/11/NEWS/FINANCE/FIN2/7217017.shtml

今年上半年,我對大陸、香港出口依存度跌至38.1%,創近年新低。經濟部昨(10)日表示,大陸近年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即俗稱「騰籠換鳥」,累及出口型台商生計,「出口依存度下滑,是必然的現象」。

* 我出口連4壞 亞洲鄰國中唯一
http://www.udn.com/2012/7/10/NEWS/FINANCE/FIN2/7214531.shtml

財政部指出,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累計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四點七,相較韓國、日本、新加坡、大陸、美國等主要國家,台灣是亞洲鄰近國家唯一出口負成長的國家



◆ 新聞分析-龍騰舊法 怎能因應新局!

【于國欽】2012-07-10 工商時報

自1980年以來,只要碰上出口衰退,政府就會提出「出口拓銷方案」,然而此一方案畢竟是短期的應急之策,出口競爭力終究是決定於產業競爭力。

台灣今年以來出口持續衰退,並且衰退幅度遠大於南韓,其實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台灣出口總額裡僅電子零組件、液晶裝置這兩項即占三成,如果再加上資通訊產品則將近四成。產業集中,註定了出口的集中,出口的集中,則註定了外貿的動盪,近十年台灣的外貿正是在這個動盪中,循環不已。

反觀南韓的出口結構,去年南韓出口總額裡電子零組件、液晶裝置兩項合計占出口14%、汽車出口占11%、船舶出口占10%、汽柴油出口占9.1%。均衡的產業結構促成了均衡的出口結構,保證了南韓出口不致像台灣這般地大起大落,這也是南韓的出口能穩健成長,如今排名高居世界第七的原因。

面對近半年的出口衰退,經濟部於五月底提出「龍騰計畫」,擬藉由出口融資、拓銷、洽國外買主來台等方法提振出口動能,這自然是沿襲過去二十多年來的「出口拓銷方案」,是一短期救急之策,非根本之途,而依龍騰計畫所預估的效益,也僅能為今年挹注21億美元的出口商機,相較台灣一年出口逾3千億美元的規模,實屬杯水車薪,即使如數達陣,也難以扭轉外貿大勢。

政府真有心解決台灣的出口問題,非自產業著手無以竟其功,行政院正在研商的「傳統產業維新方案」若能以破釜沈舟的決心規劃,也許可為台灣當前的出口困境開出一條新路,但能與不能,最終仍決定於政府大員們的遠見、使命感與榮譽感。(于國欽)

※ 相關報導:

* 出口不振的警訊
http://www.udn.com/2012/7/11/NEWS/OPINION/OPI1/7216985.shtml

...以上所舉之例,無非想顯示,台灣出口的困境,各產業面臨狀況不同,已無法以一套拓銷策略解決所有產業出口問題,必須回歸至產業出口競爭力的議題上。說實話,倘若所有的產業都面臨出口困境,問題還比較容易解決,顯示台灣產業沒有能力支持目前的貿易條件,唯有匯率貶值一途。

至於高喊產業結構調整救出口,以目前政府政策工具與財政能力來看,早已沒有能力主導廠商生產及出口哪些產業,倒不如,真正落實協助產業內部結構優化,包括產品差異化及創新,或協助廠商布局下一世代技術,或是協助其擴展產業價值鏈,以及產業間異業整合。



◆ 美研發機器人裁縫 打敗中國製造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2012-07-11 旺報

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家服裝技術公司即將推出「機器人裁縫」,據稱這項後金融危機時代的技術革新,能徹底改變「美國製造」的命運,它的成本更低,從而可以打敗「中國製造」。美國由此可以扭轉每年用1000億美元逆差從中國、越南等地進口服裝的尷尬。

《中國青年報》報導,由電腦控制的自動縫紉機可以替代人工,一針一線縫製設計好的衣服,生產線上將看不到人。這代表了金融危機後美國「再工業化」的主要方向。有人稱之為「自動化革命」,或「機器人革命」。該服裝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迪克森說,「自動化機器能讓手機、電腦和電視的生產重返美國」。

據報導,用「機器人」打敗「人」,是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方法之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歐巴馬總統以及許多美國企業家,都在呼籲要「重新回歸製造」,並宣稱未來20年將通過發展高端製造業,重構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美國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轉變,絕不是簡單回歸「美國製造」,而是為了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

受到歐債危機影響,歐盟區成員國在緊迫形勢下就「再工業化」也正在達成一致努力。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塔加尼最近說,歐洲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要把這次危機轉化成機遇,就必須重振歐洲工業,因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貢獻者。

報導也指出,由於中國工資不斷推高「中國製造」的成本,所以中國最大代工企業富士康將在3年內啟用100萬台工業機器人,主要目的是控制成本。

fsj 提到...

資本主義式的世界末日

【葉玉琪】2012-07-12 工商時報

前2周我在本欄中寫下「繁華落盡是必然過程」,認為發生經濟泡沫是必然的過程和結果,根本無法改變。最近看到華爾街中文版網路新聞中的marketwatch裡的一篇文章則根本指出,「既然經濟泡沫必將破滅,資本主義,乃至這個世界必將滅亡,何不快樂當下。」忽然覺得原來許多人的想法都差不多。

2004年希臘人風光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1999年西班牙加入歐元區之後,房地產空前的蓬勃發展,現在希臘和西班牙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卻陷入必須請求他國援助的地步。而歸根究底則指向同一原因,那就是民主選舉和資本主義制度所致。每一個國家都正走向泡沫變大和破滅的過程,日本過去如此,希臘和西班牙則在當下,美國也在候選名單中。

在該篇文章中作者Farrell引用了末日預言家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的信念說,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巨大的火車頭,正帶著這個世界飛速走向末日,跌落懸崖,進入宇宙黑洞。格蘭瑟姆是GMO資產管理公司的創始人,該公司的資產規模達950億美元。

Farrell似乎頗為認同格氏的看法,因此多次引用格氏的信條:歷史總在重蹈覆轍的原因不在於資本家永遠不會改變他們那種自私、迫切、不知饜足的貪婪本性。他們的確不會改變,不過其真正原因在於,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如既定程序般被輸入了他們的大腦,滲入了他們的基因,固定在那裡永不改變。

格蘭瑟姆並得出結論說,資本主義的缺陷是致命的,就算它在一千件事情上比其它制度做得都好,但在至關重要領域中卻是失靈的。因為總體而言資本主義既沒有道德感,也沒有良心。而且資本主義最大的弱點恐怕在於它完全無法解決「資源的有限性」問題。

作者最後並未提出解決之道,反而說,如果泡沫破滅的確無可避免,那麼我們就坦然接受它,別再浪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種反諷嗎?天下太平已久,世人卻失去改變的能力。



◆ 「寂寞喬治」之死對產業發展的啟示

【本報訊】2012-07-12 工商時報

「寂寞喬治」(Lonesome George)是南美厄瓜多加拉巴哥國家公園(Galapagos National Park)的一隻象龜,日前以「百歲」壯年辭世,也代表平塔島亞種的加拉巴戈斯象龜從此絕種。「寂寞喬治」所在的加拉巴哥島,正是當年啟發達爾文思考物種「獨立進化」之地。而所謂「加拉巴哥症候群」,近年則被學者專家用以評論日本產業界自外於全球化的「孤立進化」現象。產業不能與時俱進的結果,不是「滅種」(破產倒閉),就是淪為他人獵物(遭併購),日本企業的血淚示範,既是台商的借境,卻也是機會。

在「寂寞喬治」傳出死訊後不久,日本碩果僅存的DRAM大廠爾必達確定以25億美元賣給美商美光,IDM大廠瑞薩則決定大規模關廠縮編,重新聚焦再出發。當年,日本半導體業曾強大到令美商英特爾無法直視,後者被迫放棄DRAM業務,轉而全心發展處理器事業。如今,英特爾以龍頭之姿在業界呼風喚雨多年,日本半導體時代卻一去不復返,落到DRAM血脈無存的地步,可謂成也「加拉巴哥症候群」,敗也「加拉巴哥症候群」。

從戰後復興到冷戰結束的45年間,全球處於半開放狀態,日本朝野凝聚愛國心、生聚教訓、自我創新的種種努力,造就了日本製造「金剛不壞」的金剛圈傳奇。然而,當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終結冷戰對峙,全球化繼之席捲而來,卻也正是日本泡沫經濟膨脹欲破、金剛圈供應鏈生鏽欲裂的開端。

過去20餘年間,美國科技業拜和平紅利之賜,研究創新如泉水噴發,復善用「台灣代工-大陸製造-全球運籌」的借力使力產銷模式,不僅重塑了科技生活的樣貌,更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財力,其中又以蘋果與其創辦人賈伯斯為典範。

反觀日本產業界,大多數仍自我感覺良好地固守金剛圈,進行著自成一格的「獨立進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日製手機精巧且服務內容多元,令人折服,但單機價格偏高、商運系統不與國際接軌,難以拓銷海外市場。即便是與國際接軌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液晶電視,榮景曇花一現後,也因性價比不敵三星等國際品牌,終而節節敗退。

以往,人口逾億的母國市場,是日本業界的堅實靠山。怎奈民間經歷20餘年的「平成不況」衝擊後,消費力已大不如前。更有甚者,政壇內鬥頻仍、執政團隊更迭有如走馬燈,更阻礙了「以政領商」因應全球化的腳步。像最近率49位國會議員退出民主黨的「政壇破壞王」小澤一郎,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典型。

自1985年列強締簽廣場協議以來,日本產業界即長期承受「日圓升值」的非戰之罪,美國強權苦苦相逼,固然難擋,但日本政治領導力每下愈況,等於自己削弱了國際談判籌碼。更可怕的是禍起蕭牆,像2009年第4季藤井裕久擔任財相期間,竟然高舉日圓升值路線,結果未達到刺激內需的目標,卻進一步戕害產業出口競爭力,可謂偷雞不著蝕把米。

在新世紀的東亞國力競賽中,中國大陸「大國崛起」,自不待多言,韓國被視為「雪恥中興」的成功故事,台灣遭批為自我蹉跎的失敗故事,日本則是欲振乏力的慘敗故事。台灣與日本共同敗在政治內耗、開放性不足,日本民間敗在故步自封、僵固保守,所幸台灣民間臨危應變相對靈活,才能保住向前推展的動力。

去年311大地震像一記警鐘,負傷累累的日本企被逼到死胡同,卻也從「加拉巴哥症候群」中驚醒,開始尋求外援,以防範被滅種的命運。否則以大品牌夏普對企業傳統之自傲,又怎麼可能在短短3個月內,與鴻海董座郭台銘談成授讓面板十代廠的重大交易?

「聯日制韓」,是近年台灣朝野喊得震天價響的政策口號,我們也樂見跨國的合縱連橫,為台灣產業注入源源活水。原本,執政當局寄望與爾必達談成策略聯盟,以做為台日合作的試金石,但由於主事者執行不當,爾必達最終落入美光之手。況且,以台灣DRAM產業茍延殘喘的現況,若真娶到爾必達,也未必能沖喜改運。鴻海與夏普的合作則不然,前者代工實力厚,後者品牌扎根深,以郭台銘的領導強勢,或許真能在夏普複製日產的「高恩革命」,從而開啟台日合作的嶄新時代。雖然挑戰極大,卻也值得高度期待。



◆ 國發基金 擬設生技創投公司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2.07.12

政府投資生技產業不斷炊,據瞭解,近期國發基金正與日本1家大型證券業者洽談合組生技創投公司,該日商相中台灣生技製藥潛力,國發基金不排除投資10億元,一同扶植台灣生技業者走向國際。

台灣生技創投基金(TMF)未能在6月中完成募資,導致國發基金依規定無法投入原承諾的10億元資金。TMF案告吹,引發外界質疑政府推動生技產業不力,值此信心低迷之際,國發基金重新點火,預料可為國內生技產業注入強心針。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表示,TMF告吹,不代表國發基金自此砍斷後路,不再投資生技業。他強調,TMF受國際景氣影響,難以在期限內完成募資,國發基金只好依規定不注資,只要有好的投資標的,國發基金還是會持續投資生技產業。

他指出,政府力挺生技產業,先後推動成立新竹生醫園區與南港國家生醫園區,讓研發與製造功能能夠相互幫襯。國發基金迄今也以直、間接方式,投入110多億元到生技產業。

據瞭解,國發基金近期積極對外接觸,盼能籌組新平台,重振國內生技產業士氣,正與日本1家大型證券業者洽談合設創投公司,將鎖定台灣生技製藥業者,作為投資對象。

知情人士表示,相較TMF有意投入醫療器材,該日商則打算將台灣的生技製藥業者與日本、美國大藥廠串連在一起,「看是要引導國內業者投入原料藥生產或共同參與新藥開發,都是思索方向。」

fsj 提到...

Libor醜聞與全球經濟

【王曉伯】2012-07-13 工商時報

日前爆發的Libor(倫敦銀行同業間拆借利率)操縱醜聞,或許不如歐債危機受到大家重視,然而其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可能超越後者。

已造成英國金融巨擘巴克萊集團多位高管下台的Libor醜聞,嚴重性絕非僅是令國際金融業信譽受創,其實全球經濟的走向都可能在其「潛移默化」之下出現轉折。

80年代,歐美銀行與交易員發現如債務融資與利率期貨合約等,在當時還算新領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欠缺市場指標。因此英國銀行家協會在英格蘭銀行的協助下建立了一項指標,即是銀行間的短期融資利率,也就是Libor。

Libor的水準主要是靠一批主要銀行向英國銀行家協會報價所得,這些銀行每天要向該協會報告他們認為能向其他銀行借得資金的利率。目前負責報價的有18家銀行。

隨著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日益擴大,Libor的重要性也日增,其指標性作用甚至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之上。根據估計,Libor的影響目前遍及全球500兆美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與約10兆美元的信用卡、汽車貸款、學生貸款與浮動利率貸款。換言之,Libor已深入世人的生活之中。

然而據調查顯示,至少自2005年開始,就有銀行涉嫌串通對Liobr進行操縱,主要是故意報高,藉此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中獲利。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期,包括巴克萊在內的若干銀行可能為了避免外界對其財務情況的質疑,又故意將Libor報低。

如前所述,Libor已深入生活,因此,Libor的人為操縱,也在無形中影響國際資金的移動、消費者的貸款與消費行為,進而造成全球經濟走向的偏離。

可怕的是,Libor受到操縱,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Libor過去正確的水準何在,也無法復原,更無法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否還受到此一醜聞的影響。

※ 相關報導:

* Libor醜聞 12銀行得吐出220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24256.shtml

涉嫌操控倫敦銀行間拆放利率(Libor)醜聞的12家全球性銀行,估計可能面臨總共達220億美元的罰款與賠償,而在16家接受調查的非美國銀行中,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和德意志銀行(Deustche)的訴訟成本可能最高。



◆ 經濟變差 美國人房子卻變大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7.14

儘管美國經濟尚未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復甦,美國人住的房子卻愈來愈大。分析家指出,這種現可能與記憶短暫、有錢人及時享樂心態有關。識者則擔心,富人此種作風造成「身價競賽」效應,讓「不大有錢的人」也跟著「起鬨」,毫無必要地住起大房子。

彭博新聞網描述當今「大房子」的風貌:門廳兩層樓高、正面有兩個樓梯、兒童特別房、專用「男人窩」(man cave,男人專用享樂室)、咖啡吧、可停四輛車的車庫、每個房間都是套房、臥房衣櫥超大(可以停車)。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過去十年,使用空間超過3000平方呎(84坪)的新建透天房屋,增加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自2007年1月以來,多達430萬戶房屋淪為法拍屋,其原因正是房市泡沫破裂及經濟大衰退。

彭博以新澤西州遠郊社區倫道夫為例指出,該地的富人最中意使用空間高達7400平方呎的喬治亞式房屋,坐擁範圍分五區的中央空調系統,五個壁爐、主臥室的衣櫥跟曼哈坦的統艙式公寓(studio apartment)大小相當。此種格局搭配四臥室及未裝修的地下室,樣品屋的售價將近170萬美元。

佛羅里達州分析師麥卡比說,房子愈住愈大可能跟房貸利率降低、有錢人逮住機會享樂、人們對經濟衰退之苦記憶短暫有關。康乃爾大學經濟學者法蘭克擔心,富有人家的行為可能對比較不富有的人們產生不良影響,引發「身價競賽」。



◆ 我出口 越來越倚賴東協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2012.07.13

東南亞與台灣的經貿關係越來越緊密,經建會官員昨天表示,今年前五個月,我對中國大陸、香港出口負成長百分之十,對東協六國(菲、星、泰、馬、汶、印尼)出口卻逆勢成長逾百分之六,顯見歐債風暴下,東協市場已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動力。

經建會官員表示,二○○二到二○一一年間,我國對東協六國出口平均年成長率為百分之十三,高於整體出口成長率的百分之九點三;若進一步看我國對各地區的出口比重,東協六國僅次於中國大陸及香港,台灣對美國、歐洲與日本出口比重已下降。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表示,東協越來越重視基礎建設,對於塑膠管、機械類需求強烈,這兩者恰好又是台灣強項,因此東協格外希望台灣到當地投資。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另一個關鍵!」吳中書說,近年來,東協亟欲提升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過去顧慮中國大陸的感受,遲遲未與台灣積極接洽;ECFA簽定後,與台灣合作的腳步將越來越快。

群益東方盛世基金經理人陳培文表示,今年以來,亞股在東協領頭下走出一波行情,通膨問題陸續降溫;其中,泰國、印尼六月公布的消費信心明顯回升,加上全球持續貨幣寬鬆政策下,東協仍將在亞洲經濟扮重要角色。



◆ Visa、萬事達 手續費太高挨告允和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7.14

威士卡(Visa)、萬事達卡(MasterCard)與九家銀行已就刷卡手續費違反「反托辣斯法」的集體訴訟案件,跟多達700萬家商家達成和解,同意賠償約60.5億美元(台幣1815億元),並將允許商家向刷卡顧客收取較高費用。

參與的律師指出,這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反托辣斯法和解案件,對消費者、商家與信用卡產業深具歷史性意義,也代表商家在對抗信用卡手續費的抗爭中再次取得勝利。

2%太貴!商家要求調降手續費率

以往商家不能對顧客的付費方式採取差別定價,但相較於現金付費,顧客若選擇刷卡付費,商家必須按刷卡金額支付手續費,獲利空間受到壓縮。分析指出,和解之後消費者可能不會感受太大影響,因商家傾向以此迫使威士與萬事達卡調降手續費率。

提告商家指出,威士與萬事達卡相互勾結,迫使他們因接受顧客刷卡而支付昂貴的手續費。威士與萬事達卡以刷卡手續費為營收來源,他們聯合制定手續費率,但由發卡銀行執行收費任務,再由雙方按比例落袋。目前該手續費約占刷卡金額的2%。

利益驚人!手續費收入每年400億美元

和解協議要求,威士與萬事達卡調降商家支付的刷卡手續費,期限為八個月,據估計減免金額約達12億美元。被告也將針對獨立訴訟的商家,另外支付5.25億美元賠償金。目前全美各商家每年總計支付400億美元手續費給核發威士與萬事達卡的銀行。

包括美國銀行、花旗、富國、第一資本、巴克萊、摩根大通與匯豐等大銀行都是此案被告,而提告商家則包括連鎖超市Kroger、Safeway、連鎖藥妝店RiteAid、QVC與全美便利商店協會等。

fsj 提到...

陸、歐、英之後 南韓、巴西也降息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7.13

繼上周中國大陸、歐洲及英國央行連手降低利率及量化寬鬆政策後,巴西與南韓也分別於十一日及十二日宣布降息兩碼及一碼,凸顯國際間針對全球景氣惡化採取預防性措施,降低對經濟成長的衝擊。

南韓央行十二日意外宣布調降政策利率(七天期附買回利率)一碼,成為百分之三。這是三年多來首次降息。巴西央行十一日宣布政策利率(託管結算特別利率)降低兩碼,達到百分之八的空前低檔,是去年八月來第八度降息。

南韓央行在聲明中指出:「國內經濟在未來相當時間內,將維持負向的產出缺口(實際產出低於產能),主因歐元區經濟風險提高,及主要貿易夥伴的景氣停滯。」

央行總裁金仲秀表示:「希望這次降息有助於南韓經濟回復到成長趨勢。經濟已比原先預估更弱,出口及國內需求成長率處於低檔。通膨率目前低於今年年度目標,生產則因國外情況疲軟而趨緩。在此情況下,有必要放鬆貨幣政策」。

南韓財長朴宰完上周將今年全年預估成長率由百分之三點七下修為百分之三點三。政府已宣布計畫增加公共支出八兆五千億韓元(約合台幣二千二百億元),支持經濟成長。

南韓六月通膨年率下降到百分之二點二,顯示還有再度放鬆貨幣政策的空間。經濟學家預估年底前會再降息一碼。

巴西央行十一日宣布,由於「全球經濟疲弱」與「通貨膨脹風險有限」,因此降息兩碼。巴西政府先前已採取措施刺激工業與消費,但成長幅度可能仍低於預期,因此央行一舉降息兩碼。巴西去年的經濟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二點七,遠低於前年的百分之七點五。

※ 相關報導:

* QE3啟動的最佳時機
http://www.udn.com/2012/7/13/NEWS/OPINION/OPI1/7222070.shtml

在柏南克提出美國官方角度的分析之前,我們也嘗試從理論與現實的角度,從影響QE3決策的主要因素作一些觀察,以下是3個值得關注的形勢:首先,當然是美國國內經濟,除了就業與物價之外,現在最受關注的就是今年年底美國將面對的所謂「財政懸崖」...其次,是國際經濟形勢,除了歐洲外,還要關注中國大陸...第三,是美國11月大選...綜上分析,可以大致判斷,QE3仍可能是柏南克蓄而未用的核心政策武器,Fed內部縱有爭議,如果真面臨到明年初的「財政懸崖」,恐怕也沒有其他選擇了。綜上分析,可以大致判斷,QE3仍可能是柏南克蓄而未用的核心政策武器,Fed內部縱有爭議,如果真面臨到明年初的「財政懸崖」,恐怕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 陸上季GDP 7.6% 13季新低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24242.shtml

大陸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為7.6%,創13個季度以來的新低,但仍高於大陸今年初所定7.5%的增長目標,分析指出,大陸已轉而採取「促增長」戰略,將讓大陸經濟在下半年恢復增長。

* 社論-對大陸當前利率政策的觀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71400111.html

大陸政府主管部門這種「急著救經濟」的作法,似乎有個後遺症,就是「自我示弱」,難免會讓外國人更加看壞中國經濟,也會衝擊大陸本土廠商的經營信心。因為大陸當前的經濟不景氣,情況並沒有比2009年國際金融海嘯肆虐時嚴重。相對於海嘯當時,大陸政府的老神在在,沉著出招,這次卻是匆忙出手,似有藏不住「焦慮」的意味。因而會讓人聯想到,當前大陸經濟問題的嚴重性,可能超乎想像。這對大陸的招商引資工作,明顯是很不利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大陸這次的救經濟手法,也有可取之處,就是坦誠面對現實,不故作淡定,也不刻意用財政擴張手段,來虛飾經濟增長數字。要是用老套的話,大陸政府現在可以大肆擴張工程建設,來拔高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然後對外宣稱中國經濟好得很。這一次並沒有這樣做。且當局連「打房」政策也不讓步,使房地產炒作風難以乘機死灰復燃。

...相關跡象表明,大陸政府正在促使銀行業「讓利」,以換取其他各行各業的繁榮。這是大陸經濟發展的新一套「劇本」。但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業過去在大陸股票市場中,一向扮演「頂樑柱」的角色...將來如大陸銀行業的獲利平滑化,可能會減損大陸整體資本市場的吸資能力。



◆ 台韓匯率競貶賽 即將展開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2012.07.13

韓國意外降息,帶動韓元兌美元匯率昨天一度重貶逾百分之一,為避免韓國藉弱勢匯率搶得出口優勢,中央銀行昨天也放手讓新台幣匯率貶破卅元大關,以卅點零一三元收盤。

外匯交易員指出,為提振出口,各國央行花招百出,新一波台韓匯率競貶賽,近期就要展開。

另外,全球景氣吹寒風,繼澳洲和中國大陸後,韓國央行昨天跟進降息救經濟。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天透過書面表示,「央行將持續密切注意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適時採行妥適的貨幣政策。」

一般預料,面臨我國出口「連四壞」,勢必重創國內經濟成長,但央行考量到物價穩定,包括國內物價因電價調漲及夏季可能有颱風造成蔬果價格不穩定等因素,央行利率政策暫時仍按兵不動。

不過,在匯率政策方面,外銀主管表示,從昨天韓元狂貶,央行隨即進場「助貶」和台幣重見「三字頭」等動作觀察,為挽救出口及國內景氣,央行將繼續讓台幣適度走貶,以提升我出口競爭力。

彭淮南曾多次指出,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出口占我國國內生產毛額超過百分之七十,全球景氣衰退勢必衝擊我出口,我們不可能置身事外。

花旗銀行日前也發布最新經濟預測指出,在出口連續四個月呈負成長衝擊下,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保三」難度甚高。

※ 相關報導:

* 名家觀點/貨幣貶過頭… 間接鼓勵炒房
http://www.udn.com/2012/7/13/NEWS/FINANCE/FIN2/7222121.shtml

...國際經濟前景慘澹,以外需為主要經濟成長動能的台灣,自然也沒辦法獨善其身,與韓國相較,台灣降息空間相當有限,重貼現率只有1.875%,連2%水準都不到。

除此之外,台灣中小企業活躍,不像南韓幾家大的廠商就代表整個出口產業,台灣不僅有出口商還有進口商,不能太偏重任何一方,否則另一方就會嚴重受傷。

另外,台灣還有銀行業的利差問題,國內金融業過度競爭,銀行已經變成艱困產業,央行若要降息,必須考慮銀行的利差已經「薄如紙」,再降息恐衝擊金融業的獲利水準。

另外,央行降息還必須考量台灣的資產價格。國際局勢不穩,很多民眾對股市投資顯得較為觀望,存款利率一直降,會讓民眾決定把錢拿出來投資房地產,進而促使房價回漲,央行一系列抑制房市炒作的措施,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fsj 提到...

貿易衰退的年代

【于國欽】2012-07-15 工商時報

全球貿易的起落與各國GDP走勢息息相關,二次石油危機導致1982年全球貿易衰退,美、德等國實質GDP亦呈衰退;亞洲金融風暴後,1998年全球貿易衰退,韓、港、星經濟也呈衰退。

英國經濟學家巴爾本在三百年前認為貿易衰退的原因在於政府的禁令多、利息高。時至今日,自由貿易風行,貿易衰退已無關禁令多、利息高,而是源於全球金融投機太猖獗。

17世紀的經濟學家認為商品貿易是檢驗經濟是否繁榮的試金石,靠著貿易,阿姆斯特丹由一個貧窮的小漁村躍升為歐洲主要城市。近半個世紀隨著自由貿易,全球出現了許多的阿姆斯特丹,貿易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版圖。

全球商品貿易40年來成長54倍,1971年全球出口總額僅3,213億美元,2011年已升至17兆7,587億美元,人類社會隨著貿易往來而日趨繁榮,但在這期間,全球卻也歷經了4次的貿易衰退。

金融投機 造成風暴

我們有時很難理解,地球上的人口如常的增加,工廠裡的機器如常的運轉,海上的貨船如常的航行,何以會出現貿易衰退?細察之下可以發現,原因不在實體經濟,而在於金融投機及地緣政治所形成的風暴。

這四次全球貿易衰退的年代依序是1982年的二次石油危機、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的網路泡沫幻滅、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我們可以努力的工作,但沒有人能預期中東的變局,1970~1980年忽而有以阿戰爭,忽而有兩伊戰爭,國際油價就在恐慌中扶搖直上,形成了兩次石油危機,1975年首次石油危機重創全球經濟,各國貿易走緩,至1982年,全球貿易已氣息奄奄,出現7.3%的負成長。

1997年秋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東亞各國經濟疲困,導致次年全球貿易陷入衰退,不過這回歐洲受創較輕,德、法出口依舊成長,而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亞洲各國,台灣這一年的出口衰退幅度高達9.4%,日本也衰退7.8%。

亞洲金融風暴自谷底復甦,網路科技隨之興起,美歐高成長、低通膨的完美境界被經濟學家譽為「新經濟」,惟過度的金融投機讓新經濟成了網路泡沫,2001年泡沫破滅,全球貿易再陷衰退,由於亞洲是全球資訊產品生產的重鎮,受創最深,這一年台、韓、日的出口衰退皆逾一成。

近40年來全球貿易衰退最嚴重的時期發生在2009年,全球貿易衰退22.7%,這同樣也是過度投機所造成的,由於這次風暴的中心在美國華爾街,因此衝擊的範圍及力道皆遠遠超過前三次,舉世哀鴻遍野,台灣、日本的出口衰退更逾兩成。

貿易衰退頻率急速升高

從過去40年的四次貿易衰退看來,引發貿易衰退的原因與金融投機息息相關,更令人憂心的是,貿易衰退的頻率正急速升高,以往30年才出現一次衰退,但晚近十年內就出現三次,這顯示在金融投機盛行的今天,全球經濟已無寧日可言。

金融海嘯所引發的貿易衰退才過兩年,未料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又下滑4.7%,南韓出口幾近零成長,歐盟27國的內部貿易於3、4月也跌跌不休,全球貿易隱憂重重。

40年來貿易衰退的歷史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只要投機熱錢繼續在全球翻雲覆雨,世界貿易就會繼續動盪以致於蕭條,如此看來,接下來第五次、第六次的貿易衰退,恐怕也已為期不遠了。



◆ 美破產城市 會愈來愈多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2-07-15 工商時報

近3周來加州連續3個城市聲請破產保護,對此巴菲特上周五指出,頗具規模的城市都聲請破產,那麼破產將不再被視為奇恥大辱,未來美國地方政府破產的案例將有增無減。

位在加州洛杉磯以東、人口21萬的聖伯納汀諾(San Bernardino),本月10日決定向法院聲請破產。在此之前,舊金山東部、人口29.2萬的史塔克頓(Stockton),就因財政缺口無法填補而聲請破產,成為全美走上破產一途的最大城市。另一加州城市長毛象湖(Mammoth Lakes)本月也尋求破產保護。

面對近來的城市破產潮,巴菲特接受彭博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史塔克頓或聖伯納汀諾這類規模可觀的城市都聲請破產,或許意味此種做法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光彩,還可能吸引其他城市起而效尤。」

巴菲特說,一旦大家發現此舉有用,市議會若遇到付不出退休金的問題,可能會脫口而出:「我們宣布破產吧。」

然美林美銀銀行市政債券研究部門主管哈雷希(John Hallacy)反駁,「說聲請破產已不被污名化言之過早。」

巴菲特不認為美國會如華爾街天后分析師惠特妮(Meredith Whitney)2010年所預測,有數千億美元市政債券瀕臨違約。這位億萬富豪說:「市政府會拿破產作為威脅,特別針對退休合同試著與雇員談判。」

不過巴菲特2010年出席「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聽證會時,曾預言市政債券在往後幾年恐爆發「嚴重問題」。市政債券顧問公司Municipal Market Advisors資料顯示,今年來有42家市政債券發行機構首度違約,較去年與前年分別減少68%和83%。



◆ 科技業疾呼 匯率要顧競爭力

【經濟日報╱記者黃晶琳/台北報導】2012.07.15

馬英九總統昨(14)日率領財政部長張盛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經建會副主委吳明機、勞委會等部會官員,前往新竹拜訪台灣科學工業園區同業公會,公會理事長謝其嘉利用機會反映,新台幣與韓元貶值的幅度差了16倍,匯率政策應與產業競爭力掛勾,否則大廠獲利削弱,毛利低的廠商根本撐不住。

除了匯率外,業者還期望政府更重視法人證所稅、人才流失等議題,中科及南科業者則擔心水資源不足將影響營運及工廠運作。對此,馬總統指示,張盛和應持續與台積電等業者溝通證所稅,並由朱敬一統整所有建議列案,定期追蹤並與業者溝通,希望政府可以站在協助產業發展的角色。但馬總統對匯率未做任何指示。

謝其嘉指出,南韓因應景氣,大幅降息、韓元同步貶值;近期韓元對美元貶值1.2%,新台幣僅貶值0.07%,二者相差16倍。

台、韓競相展開貨幣貶值競賽,截至上周五(13日),新台幣已貶到30.015兌1美元。匯銀人士說,面臨景氣衰退,台、韓、中等為「救出口」,可能趁這波外資撤離,順勢讓自家貨幣走貶。先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談到與南韓三星的競爭時,曾說匯率是他每周的挫折之一,顯見匯率普遍令科技業者感到憂心。

公會成員包含竹科、中科及南科廠商,和喬科技副董童兆勤、和大總裁沈國榮、盟立總裁孫弘、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世界先進董事長章青駒、鈺創董事長盧超群、旺宏董事長盧志遠、台積電資深副總何麗梅及副總杜隆欽等15位產業大老,昨天都出席與會。

日前張忠謀表示,課徵法人證所稅會導致企業最低稅賦從10%增加到12%,明年營業稅將增加30億元,何麗梅昨天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審慎處理法人(營利事業)證所稅案。

張盛和回應,目前證所稅已經確定不追溯IPO(初次上市櫃),證所稅是通盤考量,相信對於企業影響沒有這麼大。

孫弘提出,隨分紅費用化及課稅等措施,「政府等於把企業吸引人才的子彈都拿光」。

※ 相關報導:

* 美反托辣斯訴訟案 友達要付51億和解金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224331.shtml

根據加州北區地方法院12日公布的文件,友達在反托辣斯民事訴訟案,同意支付1.7億美元(約新台幣51億元)和解金。友達發言系統昨(13)日證實,的確向法院提出同意支付1.7億美元和解金案,實際和解金額需待法院裁定,友達將依法公告。

* 日本企業要換腦袋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71500340.html

每年一到畢業季,日本大學校園就會湧現求職熱潮。還沒真正踏出校園的應屆畢業生們,打起領帶、換上套裝,即便是在日本企業已江河日下的今天,他們仍義無反顧地、前仆後繼投入這場全國性儀式活動。...數十年來,日本大大小小所有企業,都是透過這項儀式來尋找所需人才。在這項儀式裡,忠誠、勤勞與服從是最高指標,而不是無數企管專家們所說的,日本企業當前最需要的創新思維。...但Hays人力仲介公司亞洲區營運經理萊特(Christine Wright)指出,剛畢業的新鮮人幾乎沒有任何經驗,要怎麼想出新的點子?「他們只會照著企業的想法來思考。」

fsj 提到...

胡晴舫:台灣,你要往哪裡去?

【聯合報╱胡晴舫】2012.07.16

台灣想要轉型。晶圓代工業失去競爭力,金融業落後鄰近國家,人才流失但國際人才進不來。因著市場規模小,很少自創品牌,缺乏經濟硬實力,於是開始談軟實力,認為只要加上台灣兩字,已自動文化加值,所以也就不必再討論社會升級。

當全世界均活在「後」金磚四國時代,台灣還在談亞洲四小龍,夢想著用文化觀光來拯救經濟,文化要變成文創產業,庶民夜市背負觀光重責。面對港澳、大陸、新加坡,一面擺出文化指導者姿態,一面喃喃自語:台灣不想變成下一個香港,不要成為下一個新加坡。想要變成北歐福利國家,但缺乏他們的天然資源,如何打下財富基礎?

過去十年,台灣發展的最大阻礙一直都是基礎建設。基礎建設是國力的根基,決定社會進步的速度。當其他國家建設城市,保育鄉土,完善法規,有了光纖網路、現代化機場、娛樂運動設施,打造國際商業環境;台灣每晚收看自家電視節目,任名嘴口沫橫飛,誤認臧否人物就是社會批判,自我感覺良好。

在台灣,基礎建設很難好好討論,因為基礎建設長期沾染官商勾結色彩,與地方勢力糾葛不清,難獲大眾信任。民主時代裡,從建路鋪軌到文化產業,各類政府工程承包過程決策依然不透明,最近林益世一案,再次強化了社會懷疑的正當性。

台灣基礎建設還有另一迷思,即建設代表了開發,更新一定是拆遷,因此寧可不建設,至少不破壞。然而,為了環保,國土規劃比以前更為重要。建設意即政策、管理和法令,包括保育,適度使用自然,節約能源,讓生活機能更具效率。譬如核能存廢,日本福島核災殷鑑不遠,台灣卻沒能藉機全面檢討能源政策,只是縮起脖子,繼續現行模式。又如台灣水管老舊,從自來水廠到各戶人家途中,至少流失一半水量,因著選舉壓力,擔心老百姓抗議漲價,多年來始終不見認真討論。就某方面來說,馬祖爭取博弈,未嘗不是因為厭倦了基礎建設長期薄弱這件事。

是的,真正令人焦慮的並不是台灣要往哪裡去,而是社會至今仍無法聚焦,空有民主,卻不能擁有誠懇公開且結實的討論。雖然意識到瓶頸,舉辦了各類研討,菁英思維與權力結構卻依然故我廿年。時代差異未必是世代之分,但換時代,就要換腦袋。每個時代面對的挑戰都不同,社會渴望的順序排列也不同。對目前時代來說,環境保護、食物安全、全球生活、資訊革命、能源政策、老人福利、教育資源等等議題,其危急感絕對蓋過政黨鬥爭與個別政客生死的相關話題。

我們在小枝節上頭憤怒,嗆聲;卻在大原則之前鄉愿,噤聲。每天浪費傳媒版面在無聊瑣事,浪擲社會能量在廉價正義,卻對艱難議題碰也不碰,視若無睹。夫妻要反目,請為了廢核或廢死,而不是陳水扁或林益世;朋友要吵架,請為了移民法與金融法,而不是親中或反共。因為,社會一定意見不同,但仍有一個價值框架是我們大家的底線,那就是台灣的前途,所有人的集體利益。

台灣想要轉型,基礎建設必先升級,不容再用大陸作家韓寒一篇文章來自我安慰。文雅有品質的生活,需要經濟實力,更需要堅實的社會建設,作為躍入未來的跳板。 (作者為作家)



◆ 社論-明年公共建設預算驟減所透露的危機

【本報訊】 2012-07-16 工商時報

經建會委員會議日前通過的明年重大公共建設預算僅1,750億元,幾乎已降至民國98年的一半,創下近十年最低。預算之所以編這麼少,並非台灣公共建設已趨完備,而是國庫已無錢可以支應。

每年各部會所提的10億元以上重大公共建設都會提到經建會審議,過去幾年併計各部會所提的計畫,其預算總在3,000億元以上。在有特別預算支應的年代,核列的預算可以逼近3,000億,甚至超過此一水準。但是自今年起已無特別預算,因此雖然公共建設需求仍然殷切,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建設計畫只得延後執行。

政府缺錢究竟缺到什麼地步?根據經建會所做的中程歲出概算,即使未來四年核列的預算數每年成長一成,還是遠遠不足以支應各部會所提的建設需求。自102年~105年的預算缺口,依序為761億元、1,322億元、994億元、867億元。由此可知我國財政之困迫,有多嚴重。

台灣經濟競爭力能否提升,除了與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有關,基礎設施是否完備當是更重要的因素,而基礎建設能否完備,則需視政府預算是否充盈。試想沒有預算的奧援,產業政策如何動的起來?而如果道路建設經費拮据,顛簸的道路、窳陋的景觀,觀光產業又如何推動的起來?

政府近年核定了許多計畫,但由於國庫缺錢,推動起來備感吃力。以新竹生醫園區為例,其研發中心及生醫園區醫院的興建、設備採購約需50億元,但由於財政拮据,難以由政府預算支應,最後決定由「科學園區管理局作業基金」借錢調度。再如今年四月甫通過的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這項計畫所需經費高達216億元,明年預算超過50億元;由於財政實在困難,其中46億元無法列在最優先的預算項目裡,只能列在「請增數」移請行政院考量增加預算,以讓此一計畫如期推動。

這些例子說明,政府再偉大的計畫,最後要落實時都得有錢才行,由這兩年政府重大公共建設經費拮据看來,情勢已極緊迫。但何以在如此緊迫的財政情勢下,我們未見主事者引以為憂,還可以幫軍公教人員調薪3%。莫看這小小的3%,一年便要增加兩百多億元的國庫支出。換言之,如果去年不調高軍公教薪資,政府每年就可多出兩百多億元的預算,新竹生醫研發中心、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何愁沒錢?

這就是近十餘年來政府施政的邏輯。既要提出宏偉的建設目標,又沒有充盈的預算支應,還得討好選民,討好軍公教人員;忽而加碼老農津貼、忽而調升軍公教待遇,明明沒錢還要把錢用在這些可有可無的事上。這樣的決策思維只顧及選票的壓力,而全然忽視舉債可能帶來的財政危機。

更有甚者,長年以來政府不敢增稅,以發債籌編預算為常態。而當發債的收入也不足以支應時,則藉由逾百個非營業基金舉債以為因應,前述的「科學園區管理局作業基金」舉債額度如今已逾一千億元。非營業基金所舉借的債務並不會列入政府債務,長久以來一直是財政統計的盲點。藉由非營業基金進行財務融通,固然有利於政府政策的推動,但也讓政府對財政危機失去了知覺,更讓決策高層低估了我國的國債壓力。

過去大家對「如果國家不消滅公債,公債將消滅國家」這句格言總以為言過其實,但看看歐債危機,不得不令人佩服古典經濟學家的遠見。而如今看到歐債問題時,我們政府官員的反應大多認為「這事不可能發生在台灣,因為台灣財政很穩健」。從債務餘額占GDP比率而言,台灣僅40.6%確實是低於歐洲多數國家,惟台灣公債的定義不同於美、歐,此外台灣的潛藏債務也極為可觀。若把這些隱而未現的情況一一臚列,我國的財政還能算穩健而沒有危機嗎?

一葉知秋,只要看看我們明年公共建設經費的預算創十年新低,大概就可以了解台灣確實有財政的危機。而造成這個危機的根本原因 ,就在於政府太多選舉的考量,沒有擇善固執的勇氣。試想以台灣12.8%的賦稅負擔率,如何能支應日益膨脹的社福、建設需求?如此怎能不舉債?長期舉債又豈能不造成財政危機?這一道理甚為淺顯。月前日本政府鑑於歐債危機,深刻反省,朝野就「社會保障與稅制一體改革相關法案」達成共識,並在國會表決過關。反觀台灣對於危如累卵的財政危機卻無動於衷,有關稅制改革始終在紛亂的輿論中難以形成共識。台灣之不如日本,於此可知矣。

台北政壇近日紛紛擾擾,明年財政預算還在尋尋覓覓,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今日台灣財政問題的嚴重性更甚於政情的波動。若不能未雨綢繆,待五年、十年國庫破產後,台灣社會將陷於何等慘況?思之令人不寒而慄。希臘殷鑑不遠,日本的反省改革堪為借鏡,執政當局實在不能再懈怠輕忽。

fsj 提到...

經濟學人:民間企業 帶動美經濟轉型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7.16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美國經濟再改造」(America's economy is once again reinventing itself)為題報導指出,儘管美國經濟表面上有氣無力,失業率一直超過8%,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下滑到2%以下,「殭屍」經濟不但成為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的要害,也是共和黨對手羅姆尼的攻擊重點。然而充滿創新活力的民間企業,卻正在徹底改造美國經濟結構,矯正原有弱點,並發掘新的力量,蓬勃發展的程度遠超過歐洲及亞洲。

經濟學人指出,2008年前美國經濟成長過度依賴消費支出及住宅銷售,而兩者都靠借貸支撐。2000年家庭的負債/所得比例已接近100%,2007年更達133%。由負債引發的衰退要花好幾年才能修復。

然而過去三年來修復工程進展甚快。美國房價目前已過度修正,比合理價格低19%;銀行業打消呆帳與募集新股本的進度遠遠超前歐洲。目前的資本適足率是全球最高者之一。消費者也自我撙節,負債/所得比率已降到114%。

同時也看到新的力量出現,尤其是出口。美元貶值,及新興市場消費激增,使美國貿易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已從2006年的6%,降到目前僅4%的原因之一。美國對大陸的出口從2007年來已激增53%。

美國的出口商也正在改變。除了以往的波音飛機、微軟軟體及好萊塢電影,建築、工程與金融等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以及如臉書、蘋果與Google等「應用程式經濟(app economy)」 (員工總人數逾30萬),遊戲軟體、虛擬商品皆打入國際市場。中小企業也前往新興市場建立據點。美國製造業正在從進口品手中奪回市場,並且在3D印刷等新製程上拔得頭籌。

石油業高度依賴進口,一直是美國經濟的罩門,但現在卻反而擁有競爭優勢。油價漲到每桶100美元以上,不但抑制石油消費,也刺激石油生產。今年美國石油淨進口量為1995年來最低,並成為天然氣的淨出口國。石油業者以「斷裂法」新科技大量開發頁岩天然氣,將帶動美國高耗能製造業大幅擴張。



◆ 陸首例農信社破產 地方金融問題浮現

【記者高行/綜合報導】2012-07-16 旺報

陸媒報導,大陸首個被批准破產的河北省肅甯縣尚村農信社已正式進入司法程序,該案凸顯目前官方甚為棘手的地方金融問題。

2010年底,大陸銀監會首次批准已停業多年的河北省肅甯縣尚村農信社宣告破產,督促河北省政府依法對其履行破產法定程序。當年8月,尚村農信社向中級法院遞交破產申請,該案件持續受到外界高度關注。

據新華網報導,承審此案的法院日前召開第一次債權人會議。農業銀行吳橋縣支行、北京銀行綠港國際中心支行等已申報債權的債權人和破產管理人,都參加了會議。

承審法官表示,尚村農信社債權債務關係較為簡單,債權人中不存在存款戶,職工的勞動關係問題也已妥善解決。對尚村農信社的破產清算工作中,將繼續監督破產管理人履行法定職責,依法保護和收回破產財產,以最大限度保護債權人利益,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現階段大陸農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問題,就屬農信社的轉型與出路。《學習日報》報導,陸農信社問題多多,農信社高管人員遭地方政府管控;一「長」獨大,內部人事壟斷現象普遍;另股權也相當分散,一盤散沙的小股東根本無力監督管理層。有學者批評,現階段大陸官方推動的改革方案,僅適用於營運本來就比較好的少部分農信社。

※ 相關報導:

* 銀行操縱利率 美用刑法伺候
http://www.udn.com/2012/7/16/NEWS/WORLD/WOR2/7227115.shtml

操縱利率醜聞演變成刑事案,預料將震撼銀行界,最終可能促使這些金融機構儘速與主管當局和解。除美國司法部外,民間投資人也將興訟,加上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正帶頭調查違規情事,銀行業者將面對接踵而來的民、刑事案件,恐怕得付出高達數百億美元的代價。...世界各國目前都在調查銀行是否在金融風暴前後操縱利率,以改善獲利並閃躲查核。

* 銀行存款未達1萬不計息 存戶吃大虧
http://www.udn.com/2012/7/16/NEWS/FINANCE/FIN1/7227974.shtml

消基會今年6月針對10家銀行存款規定做通盤調查,發現部分銀行對存戶不友善,有失銀行服務業精神,包括8家銀行存款起息點過高,而以百元為計息單位,對消費者很不利;甚至銀行不主動通知存款不足的靜止戶,讓消費者白白損失利息;甚至碰到錯帳問題時,銀行更將舉證責任丟給民眾,消基會痛批銀行業者很不負責任。

* 銀行起息點太高 金管會:沒有違規
http://www.udn.com/2012/7/16/NEWS/FINANCE/FIN1/7228754.shtml

金管會銀行局回應說,民國96年金管會召集業者、銀行公會協調處理定型化契約相關規定,參考國際做法,明訂業者須將起息點相關規定於定型化契約中採粗顯字體註明,並定期申報銀行公會,供消費者自由選擇。所以就規定而言,只要銀行有在契約中註明,就沒有違反規定。



◆ 提高產業競爭力重於一切

【經濟日報╱社論】2012.07.16

國際經濟景氣低迷,各主要國家紛紛採取刺激景氣的政策。但俗話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國際景氣低迷到主要國家要出重手支持經濟的程度,等於是大國們已負起支撐全球景氣的任務,我們只須在大國政策所形成的情勢下,衡量我國自己的能力和問題,而採取符合我國利益的對策,不必跟隨主要國家起舞。

首先就貨幣來看,歐洲、英國、中國等近來採取的寬鬆政策,必然可以增加其國內需求,進而增加進口而引導資金外流,增加全球的需求。量化寬鬆的資金如果是直接購買相關國家的公債,也可以提高相關政府的支出能力。因此大國的寬鬆貨幣政策確實有一些改善各國及全球景氣的能力。但我國多年來資金已嚴重過剩而利率極低,景氣好時,低利率都不借錢投資的民營企業,不太可能在景氣不好時,因為利率小幅下降就變成願借錢投資。我們依法可發行的公債近年來已供不應求,也不需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承購。因此我國貨幣政策更寬鬆的空間和效果都不大。

我國若勉強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只會讓資金流向不動產等投機活動,或者是風險極高的投資,這對金融穩定和國家長期發展都是不利的。大國們紛紛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另一個目的,是要促使其貨幣相對貶值,以提高出口競爭力。但由於新台幣並非國際重要貨幣,因此貨幣數量及貨幣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也遠低於國際情勢及出口等重要因素。所以我們也不必為了貶值競賽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

其次,我們也不宜大幅增加財政支出和財政赤字。我國政府負債已極高,歐債的教訓仍在眼前,許多救景氣之公共投資效益不彰也有目共睹。做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我國各種財政擴張政策有一大部分是增加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對本國產生效益的比例也不像較封閉的國家那麼高。政府支出即使可增加某些產業的需求,這些產業也多非受到國際景氣衝擊最大的產業,因此也未幫到最該幫助的企業和勞工。

政府直接僱用失業勞工雖然可以幫助失業者,但2008年迄今政府僱用人數仍比2007年多了近十萬人,顯示2008年因應景氣而由政府短期僱用的人員似已成為政府長期的負擔。我們應該先檢討這些政策的現況和效益,實在不宜再僱用更多人來成為冗員。

貨幣貶值是某些國家極可能採取以掠奪市場的策略。但由於國情不同,我國若也採大幅貶值的政策,不只可能因為已有鉅額出超而受外國指責,也可能造成大量資金外流和物價上漲的現象,所以大幅貶值也是不恰當的。由此看來,各項總體政策都有很大的限制,我國較可行的態度應是接受全球景氣低迷的事實,不要勉強去追求經濟成長率。

其實,近幾次不景氣對我國主要的打擊,並不是經濟成長率一時的下降,而是產業和競爭力的永久性流失,不景氣時我國的出口萎縮多於外國,其後又常回不去。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我國的雙D產業市占率和南韓相當,其後卻大幅滑落,有些廠商甚至難以存活。這種產業流失乃是我國成長率不易提升的主要原因。

因此,這次不景氣我們應密切注意其他國家的匯率和產業政策,對其中明顯不公平的手段,我們應向國際機構提告;對於受到不合理傷害的產業我們應提供必要的支援,其他不景氣對策也應以提高產業和勞工未來競爭力為方向。政府不要只注意短期的成長率和失業率,更不要用誇大可能效果或掩蓋事實的政策,而坐失維護及改善產業競爭力的時機。

fsj 提到...

大陸台商掀倒閉潮五年內消失一半?《商業周刊》披露台商大未來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2012-07-18

「(台商)賣廠,以前一年作五個(案子)、八個就不錯了,我現在一個月可以賣十到十五個,所以我自己也賣得心驚膽跳的,特別今年農曆年之後,瘋了!快倒了!快完蛋了!這很清楚啊!環境變了,不行了。」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承攬上千家大上海地區台商的會計、法律相關事務,今年業務大起飛,卻是因為台商的大退潮啟動;「接手的百分百都是大陸企業」,即使是還存活的台商,「如果毛利率在八%已內,都是極度危險的,因為他還有很多隱性成本沒算進去。」

繼「世界反過來,美國製造in」專題報導後,最新一期《商業周刊》歷時九個月,採訪六十餘人次,涵蓋中國十二個地區,見證此地台商製造業正在迅速凋零。翻倍跳增的工資、競爭加劇的大環境、出口優惠的減少、甚至是中國同業取代等等,讓今年成了中國台商的倒閉元年。

「這一波剛剛開始倒而已。明年會加速倒,一定會超過今年,最高峰應該會在二0一四、二0一五年,因為有些台商它現在還在撐,你知道嗎?拿過去賺的錢,它還能撐啊!」

在昆山,平均一位工人的用人成本,在過去十八年裡,增加了八.七倍,但很多產品,尤其是電子業,卻是加量不加價;增加的成本找誰要?

賣機殼比不上賣雞排,這是典型的例子。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塑膠機殼廠--奐鑫,在最近的四年裡,竟然出現三年虧損。奐鑫副董事長徐鉦鑑去年與台灣雞排品牌「超級雞車」合作,進軍中國,今年就能回收投資,區區五十餘家雞排店,比三千萬台筆電機殼還賺。

然而,到底是誰扼殺了台商?

原因一:產業升級,騰籠換鳥

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沒有競爭力的台商,就是中國政府想要換掉的那隻「鳥」,騰空籠子讓其他鳥進來。

深圳的一家聖誕燈飾台商,是本次採訪過程中,最心酸的案例。總經理在今年二月接獲一紙公文,要求該廠所在的工業區裡,十餘家企業必須在四月底前搬遷,餘下的廠房,將轉而引進軟體產業。但絲毫沒有提到搬遷補償,也沒有協助尋找新廠的計畫,未來只有微薄的租金收入。

這家台商仍在與政府積極斡旋,然而,當我們循線找到總經理時,他非常緊張,「你想問甚麼?我這電話有監聽,我來這裡這麼久了,你知道,台商都有被監聽。」他劈頭就緊張地說,「這邊政府如果沒有配合,他….」電話中掩不住氣憤,來了十多年,「哪有說要搬就搬的?」「你看,政府這樣做,就是要消滅這個產業啊!」

原因二:都市化,拆掉工廠發展商場

很多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時間早,現在的工廠已經從當年的農田,搖身一變為住宅區或商業區,「星級酒店已經蓋到工廠門口了,當年只是地方小港的沙頭角,已經變成國際級港口。」一位電子業零組件老闆告訴我們,「那是一場寧靜革命,自然而然的改變,」他已經在2008年賣廠退出。

也有政府介入,加速都市化的。素有「小台灣」之稱的昆山,正進行著一場大規模搬家活動。雖然獲得動遷費的補償,但對台光電這類印刷電路板廠而言,搬廠耗時費工,工廠內的管線從天花板埋到地底下,搬一次廠,傷筋動骨之外,新廠還得經過客戶重新驗證,少不得影響業務接單。

台福是台商在福州投資的第一家公司,也是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接任福州書記後,第一個參觀的台商工廠。當年的習近平才三十七歲,但就在他準備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這家工廠卻要面對因「都市化」而被迫拆遷的命運。

原因三:環保意識抬頭

楠梓電在昆山的轉投資滬士電子,今年擇定在湖北武漢附近的黃石設廠,原本年中就要破土動工的蓋廠計劃,卻被迫延遲,「今年第四季能動,就不錯了!」滬士電發言人李明貴說。

黃石政府為了招商,特別為印刷電路板廠設立了一個專區,但急著搶業績,沒先作科學環評、與居民溝通,等到一張張的投資合約簽下後,要動工了,附近的養殖漁業卻開始抗爭了。

原因四:中國製造業崛起,取代台商

今年三月,連接器廠宣德公告以廠作價,與來自深圳的立訊合資成立新公司,營運由立訊主導。立訊董事長王春來是富士康在中國的第一批工廠作業員,她創設的立訊在深圳證交所掛牌,身價數十億元。宣德董事長江長霖直言,現在的標的客戶是聯想、中興、華為,要打進這些中國公司,「陸資才有機會。」

※ 相關報導:

* 東南亞股市績效 稱冠亞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34769.shtml

東南亞是1997年貨幣危機重災區,但自從全球股市3年前觸底反彈以來,此區股市報酬經風險調整後在亞洲居冠,成為投資人在歐債危機中規避風險的大贏家。



◆ 中研院下修GDP 只剩1字頭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2012.07.19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昨天大幅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GDP)預測,僅有百分之一點九四,不但直指官方「保三」目標無望,而且還「破二」,只剩「一字頭」。

這是今年首次出現「不保二」的經濟預測,也是近期對今年台灣最悲觀者。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直言,今年肯定無法「保三」。

台灣綜合研究院、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六月已相繼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不保三」,僅有百分之二點五左右;昨天中研院再開一槍,直接砍到「一字頭」,比去年底預測的百分之三點八一幾乎下修將近一半。主計總處七月卅一日也將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官方的預測數字備受矚目。

中研院指出,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僅百分之零點三九,「表現令人失望」;第二季更將轉為負成長,預測將負成長百分之零點八九;第三、四季才漸有起色,預估分別為:百分之二點七二與五點二九。

中研院經濟所所長彭信坤說,前幾天,中研院預測經濟的團隊曾對今年經濟成長「能不能保二」展開論戰,結論是:上半年經濟幾乎是零成長,如果全年要「保二」,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就要達到百分之四以上,這樣「太樂觀了」。

彭信坤說,「保三幾乎是不可能任務,也是高難度挑戰。」

他強調,台灣經濟下半年沒有樂觀的理由,預測結果即使最好的情況,全年都無法保三;若經濟的不確定因素未解,全年經濟成長率最壞將跌到百分之一點二四。

周雨田說,由於全球經濟前景不明,貿易活動明顯下滑,台灣對外出口已連四月衰退,實質進出口貿易成長率下修了逾三個百分點,未來影響經濟的三大不確定因素包括: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甦腳步放慢、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動能趨緩。

「現在是政府介入的時候!」周雨田說,當民間投資、消費及貿易需求已不足以保持經濟成長動能,政府必須介入,目前貨幣政策能做的已經不多;而民間資金充分,投資意願卻不夠,政府應積極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

※ 相關報導:

* GDP不保2 馬下令刺激經濟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234787.shtml

中研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94%,昨(18)日引發多位國民黨中常委憂心忡忡,呼籲「經濟解嚴」;馬英九總統要求行政院,下周在立法院臨時會後提出「刺激經濟成長具體政策及願景」方案。

* 名家觀點/救市特效藥…導入民資進公建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234749.shtml

目前經濟不景氣,許多民間資金都躺在銀行內,形成一堆爛頭寸,超額儲蓄一籮筐,就連保險公司都坐擁一堆資金,政府應該著重設計一個機制,讓這些資金拿出來進行公共投資,否則政府現在已經沒錢,我在2008年提出特別預算來因應,一樣有極限,會受到舉債上限限制。

fsj 提到...

社論-官民合作開創服務業新機局

【本報訊】2012-07-18 工商時報

天然資源缺乏,人口稠密,而人口結構又快速老化的台灣,近年來正面臨著如何進行經濟結構轉型的嚴峻挑戰,以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動能和解決就業問題。綜合歸納起來,加大力度的發展服務業,並有效提升服務產業的質量,可以說是台灣的最佳選擇。

對於這樣的命題與策略選擇,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事實上,截至去年為止,服務業佔我國GDP的比重已經接近7成(68.7%),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更占民間就業總數的近6成(58.6%),顯示較諸以農漁生產為主的第一產業,以及工業生產製造的第二產業而言,服務業做為第三產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的確已經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儘管服務業在台灣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如果進一步檢視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不論就平均薪資或投注於研發的經費比重,事實上都有不如,更嚴重的,我國整體服務產業中小企業占比竟高達97.72%。這些數據所匯聚成的我國服務產業的真實圖像,其實也就意味著整體服務業正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也就是說由於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能夠投注於研發的經費自然偏低,從而產業的創新程度不足,產業經營的策略思維就只能著重於成本導向,陷入價格競爭的賽局,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下薪資自然也不易提升,而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最後則是服務品質不易提升,服務範圍難以擴大,企業規模則只能在中小型企業內掙扎求存了。

面對這樣的瓶頸困境,如何突破化解,無疑才是關鍵所在。曾任行政院經建會主委的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與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的管中閔院士,日前參加「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專題講座中,以兩人同時擁有學術專業與任職政府決策體系的特殊資歷,不只分析了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點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侷限,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約而同的分別開出藥方,不只針對服務業應如何加強創新研發、人才培育提供意見,更深入的觸及政府的角色扮演與法令政策配套等相關課題,毋寧具有高度的參採價值。本報做為此一系列講座的協辦單位,除了以顯著版面翔實報導之外,針對陳、管兩位講者的建言,更覺有歸納引伸之義期能凝聚共識,讓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服務業的發展順利達成。

首先,重中之重自然是如何提升服務業的研發能量。兩位講者均不約而同提到目前的「產業創新條例」,雖然提供企業只要投入研發即可獲租稅抵減的優惠,但是其適用對象其實仍偏重於傳統的製造業,而服務業所需研發掌握的反而是如市場研究、測試、品牌研究、消費性測試等數據資訊,而這些類目卻是在抵減辦法的排除之列,致使佔絕大多數的服務業中小企業陷入無法自力研發又得不到租稅抵減激勵的困境。從而,真要協助我國服務業提升研發能力,「產業創新條例」的修法實刻不容緩。除外加強公部門、財團法人機構的服務研發,以及鼓勵私人企業進行產業合作研發也是要圖。

其次,服務業的人才培育自然不可偏廢。畢竟服務業的研發創新,必需靠高素質的人才,服務產業的擴大發展更需要有經驗的市場行銷人才,因此不論是進行人才供需調查、人才政策制訂、研訓教材編製、人才能力鑑定,以及不同階段的教育、培訓體系整合,乃至於向外招募攬才,所有這些顯非服務業者所能勝任,政府既然信誓旦旦要調整結構發展提升服務產業,自然要出面整合資源,提供平台,朝建立台灣成為「人力加值培訓中心」的目標努力,以縮小產學用之間的落差,有效提升人力品質。

再者,服務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淪為中小企業,與台灣本土市場規模太小,不易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有關。因而在鼓勵研發創新,協助人才培訓的同時,自然也不能忽視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尤其兩岸同文同種,以台灣相對優勢的軟實力,服務業進軍大陸確是一個歷史的機遇。而要邁出這一步,政府誠應有明確的服務業開國政策,減少不合時宜的管制,並透過後ECFA的服務貿易談判,開啟台灣優質服務產業以大中華乃至大華人文化圈為版圖的發展前景,一方面既足以提升台灣服務產業的質量,另方面也讓產業結構的轉型平順完成。雙贏乃至三贏的機遇就看政府與業者如何掌握落實了。



◆ 操縱Libor醜聞 延燒英美央行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2.07.19

操縱倫敦同業拆款利率(Libor)醜聞在全球持續發酵,英、美央行首長雙雙遭國會議員質詢,南韓反托辣斯主管機關擴大調查當地銀行是否涉嫌操縱貨幣市場,日本的銀行遊說團體則考慮檢查銀行呈報利率時是否遵守規定。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17日在國會作證時說,Libor 系統「在結構上有缺陷」。他說Libor公信力下降早已不是祕密,媒體和市場在金融海嘯期間就對制定利率的過程提出質疑,當時的聯準會正努力拯救華爾街。

外界質疑,聯準會是否早該介入發生在2005年到2010年的利率操縱事件。根據上周公布的文件,聯準會4年前可能就已知悉巴克萊銀行(Barclays)操縱利率,當時任職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的現任財長蓋納曾為此致函英格蘭銀行(央行)。英國輿論也抨擊為何主管機關並未察覺Libor遭扭曲,特別是央行總裁金恩為何沒有留意美方的警告。但金恩17日在國會接受質詢時表示,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從未告知巴克萊違法情事。巴克萊被指控刻意誤報Libor,已同意支付4.5億美元和解,但銀行操縱利率的醜聞還是持續擴大。



◆ 變成洗錢管道 滙豐高層辭職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12.07.19

美國國會議員痛批滙豐控股(HSBC)管控鬆散,提供毒梟集團、恐怖份子和無賴國家洗錢管道,滙豐17日為此公開道歉,一名法規遵循部門高階主管並引咎辭職。分析師預估,該銀行可能被處以10億美元罰款,滙豐股價18日應聲下跌1.7%。

銀行業正因操縱利率和投資交易等醜聞而飽受抨擊,洗錢指控使滙豐更備感壓力。滙豐在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部調查小組委員會的聽證會上,承認該銀行應多方改進,避免再發生多年來管控不力導致非法轉帳高達數百億美元的情事。

美國滙豐行政總裁唐愛韻(Irene Dorner)說:「對滙豐未能符合監管機關、客戶、員工及公眾期望,我們深感遺憾並道歉。就今天的檢視結果,滙豐在法規遵循上的歷史令人無法接受。」滙豐法規遵循部門全球主管貝格利(David Bagley)在宣讀證詞前已辭職,他並宣布滙豐將關閉在開曼群島等洗錢天堂的業務。

fsj 提到...

經濟前景悲觀?各國紛下修GDP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2.07.19

全球經濟烏雲密布,不到一星期內,從美國、中國、南韓到國際貨幣基金(IMF)、亞洲開發銀行(ADB)都相繼調降國內生產毛額(GDP )成長預測,充分反映各國政府對經濟前景的悲觀展望。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17日在參院的聽證會上開門見山就說:「2011 年下半年締造2.5%的成長年率後,2012年上半年的實質GDP成長率為2%,而現有的指標顯示第二季的增幅更低於這個數字。」意即下半年的成長率將不及2%。

柏南克告訴委員會說:「生產與資本投資成長減緩,局部反映歐洲的經濟壓力以及其他貿易盟邦的降溫,美國的出口需求也因此受到抑制。」

歐元債務危機導致的經濟經濟低迷早已是不言可喻,但其他經濟體的成長減速如今也愈來愈明顯。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上周五(13日)公布,今年第二季GDP成長率僅有7.6%,創13季以來最低水準,上半年的成長率也僅有7.8%。

和任何國家比起來,這項數字無疑仍然亮麗,但比起近十年來動輒逾10%的成長速度,則明顯減速。北京政府也意外地連番降息,甚至樓市的調控也有鬆動跡象,顯示對當前的經濟降溫不敢等閒視之。

而在中國公布GDP的同一天,南韓央行也將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測降到3%,分別低於4月和去年12月預估的3.5%和3.7%,央行並在前一天(12日)突然宣布三年來的首次降息,把基準放款利率從3.25%降到3%。

IMF 16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更新數字時警告,歐盟國家目前採取的措施不足以穩定市場信心與恢復成長。IMF維持今年全球經濟成長3.5%的預測,但把2013年的成長率從4月預估的4.1%降到3.9%,遠低於2010年的5.3%成長水準。

IMF並且警告,中國、印度與巴西等新興國家的生產力能可能比早先估計低降,未來的成長或許令人失望。

而更早之前,亞洲開發銀行12日也宣布下修美國、歐元區與亞洲新八國家今、明兩年的成長預測。亞銀預測歐元區今年的經濟成長為負0.7%,比4月預測的負0.5%更形惡化,明年的成長則從1.0%下修為0.8%。

此外,ADB將亞洲開發中國家今年的預估成長率從6.9%下修為6.6%,明年的成長率也從7.3%降到7.1%。



◆ 柏南克:Libor存結構性瑕疵

【記者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2012-07-19 工商時報

針對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操縱醜聞,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周二在國會上證稱,美國央行官員早在2007年底就注意到「相關問題」,但Libor體制有結構性的瑕疵,考量其對美國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性,相關問題必須加以解決。

柏南克周三則進行國會第2天的貨幣政策報告行程,此次是在眾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發表證詞。柏南克提交給眾院的書明證詞與參院相同,他表示,「美國經濟依然保持復甦,只是上半年成長力道有所下滑」,為了促進經濟強勁復甦,Fed「已準備好採取額外的適當措施。」

柏南克說,由於能源價格已從今年稍早的上漲轉為下跌,導致通膨率下滑,未來可能保持或低於Fed設定的2%目標。

銀行操縱Libor一事引發各界嘩然,巴克萊銀行因此遭罰4.6億美元,柏南克周二在參院做證時特別針對此一議題發表評論,他透露早在2007年底時美國央行官員就已注意到相關問題,當時市場即有傳言指銀行刻意低報拆款利率。

柏南克表示:「Libor的體制有結構性瑕疵,考量其做為全球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與企業貸款的主要指標,有賴國際聯手解決相關問題,藉以重拾市場的信心。」

根據Libor現行的規則,Libor的定價係由一批銀行向英國銀行家協會呈報願意拆借的利率,再從這些報價取中間價決定Libor利率。

2008年4月時巴克萊銀行一名職員向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分析師透露,巴克萊銀行為不甘示弱刻意低報Libor利率。

柏南克指出,紐約聯邦準備銀行接獲線報後「明快處理」,於2008年5月1日即向美國主管機關報告此事,並通知英國央行與英國銀行家協會就此一問題進行改革,Fed總計提出6點的改善建議,英國銀行家協會最終僅採納2項。

※ 相關報導:

* Libor遭搞鬼 星韓跟進調查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71900738.html

當英美當局大動作對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遭到操縱一事展開調查之際,新加坡與南韓也加入行列,追查當地市場利率指標是否也有類似操控行為。



◆ 美製造業 鮭魚返鄉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2-07-19 工商時報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有14%的受訪美國企業打算將產能從海外遷回國內,意味愈來愈多美國公司主管認同「生產回流(reshoring)」的策略,不但能加快出貨速度,也呼應增進本土就業機會的期待。

華爾街日報報導,MIT供應鏈專家西姆奇李維(David Simchi-Levi),過去2個月針對美國108家跨國企業進行調查,他認為美國掀起產能回流潮有幾項主因,包括欲迅速回應客戶訂單需求,加快出貨腳步﹔節省運輸和倉儲成本﹔提升品質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約21%受訪企業還提到,「促進美國就業的壓力」,也是他們選擇遷回生產線的原因。西姆奇李維指出,部分企業感受到政壇與社會對他們實踐美國製造的殷切期待。

波士頓顧問集團今年2月訪調106家年營收達10億美元的公司,也發現當中37%正計畫或「積極考慮」產能回流本土。而MIT的最新調查則指出14%受訪企業已有回美生產的明確計畫,另有33%則回應正在考慮。

全球網搜龍頭谷歌上月宣布,新推出的球型多媒體播放器 Nexus Q將於美國生產,在消費電子業界引起震撼。近2年來,重機具製造商卡特彼勒、奇異和福特汽車等公司陸續表明打算將海外產能移回美國。

而若干外資企業也提高美國境內的產能,像日本安川電機的美國分公司,近來決定在伊利諾州而非大陸開闢新生產線,生產加熱或通風設備專用的電動馬達控制器。

安川副總裁艾斯皮維克表示,儘管美國工資較高之故,在美生產成本比在大陸多出10%,但好處是能加快交貨速度、降低庫存且更能滿足客製化需求。

今年4月,密西根州民主黨籍參議員史塔貝諾提出促進就業回流的法案,提供企業減稅優惠以彌補產能回移美國的損失。西姆奇李維就肯定此舉有助鼓勵企業鮭魚返鄉,但是能否替美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仍有待時間證明。

※ 相關報導:

* 社論-大陸正在努力刺激經濟,台灣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71900901.html

從近日大陸持續出爐的經濟措施可以看出,「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將是此波經濟政策調整的主軸。為了應對當前經濟增速回落,短期措施是實施能夠扭轉趨勢的調節政策,包括快速放鬆銀根、降低出口廠商的利率與相對應成本、適當加大重點專案建設,並且確保銀行寬鬆的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主要目標就是保住下半年的經濟增長趨勢。 ....相對於歐、美、中聯手推出刺激經濟的政策,我們的政府卻出現「狀況外」的脫序表現。

fsj 提到...

中研院SOS:經濟即將著陸 快繫上安全帶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2012.07.20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昨天直言,民眾要「繫上安全帶」,「經濟即將著陸」。

周雨田解釋,經濟成長率下修,代表景氣不佳,接下來企業獲利減少甚至虧損,為了節省成本支出,企業很可能裁員或減薪,就業市場將會惡化,除了失業率上升,企業也可能要放無薪假,民眾「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就業和家庭經濟上都要未雨綢繆。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也指出,就算基本工資調漲,對大多數人並無影響,民眾別期待加薪。吳中書分析,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逾七成依賴出口,歐美及中國大陸的主要市場經濟衰退,台灣能做的並不多。

吳中書說,根據環球透視(GI)預測,明年歐洲經濟仍負成長,雖然今年第二季是「最壞時刻」,但接下來將是緩步恢復「緩到民眾可能感覺不到經濟復甦」。

銀行主管表示,民眾最好平時就開始儲存三到六個月的家庭所需資金,而且最好放定存;一旦因景氣不佳而失業或被迫無薪假,臨時沒有收入,至少還有一筆錢可應急,讓生活不致陷入困境。

周雨田指出,民眾在投資理財要更謹慎,因為景氣不好,投資市場風險波動幅度會更劇烈,要小心別賠掉家庭生活資金。

※ 相關報導:

* 驚見一字頭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237417.shtml

政府開出的藥方是「拚出口/旺消費/促投資」。但誰人不知出口衰退要「拚出口」、內需不振要「旺消費」,投資不足要「促投資」?倘若只有口號,沒有方法,不見效應,說了豈不等於沒說?



◆ 救出口? 學者看法不一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12.07.20

台灣經濟成長率「破二」,驚見「一字頭」,政府應如何做才能「保二」,進而讓人民「有感」?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不要再強調擴張出口,建議政府應發展再生能源,將可創造就業並促進產業發展。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提出「內外交攻」策略,對內應刺激民間消費和積極投資公共建設,對外則應透過貨幣和匯率政策之調整,適度反應台幣價位以挽救出口。

台灣出口連續4個月衰退,經濟部為了短期刺激出口已提出「龍騰計畫」,林向愷不認同此作法。他認為政府不應再強調要擴張出口,乃因台灣經濟有七成來自於出口,一旦國際情勢不佳就會嚴重衝擊出口,進而波及到經濟成長,而為了改善此結構性因素,建議應發展再生能源。

林向愷指出,進口能源替代高,國際能源將會持續飆升,未來價格只會更高,認為政府應仿傚德國,將再生能源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而其成本也會隨未來之發展而下降,同時還可創造就業並帶動產業發展。

林向愷表示,央行貨幣政策對於拉抬經濟成長效果不大,因台灣利率已過低,但投資依然出不來,所以他認為央行的貨幣政策還是以控制物價穩定為主。

殷乃平則持不同看法,認為出口不佳的關鍵之一是台幣價位偏高,因此建議政府應從貨幣和匯率政策做調整,讓台幣價位可適度反應,以搶救出口。此外,殷乃平指出,中國大陸占我國出口比重達四成以上,建議可透過兩岸關係運作來改善出口。

對內部分,殷乃平提出四大建議,包括提出具體有效之穩定物價政策、刺激民間消費政策、積極投資公共建設,以及有效解決失業和所得問題。殷乃平表示,出口表現差,企業難以加薪,民眾所得無法提高,加上物價飆漲,促使家庭消費緊縮,造成經濟萎縮,建議政府應提出全面性規劃,才可有效改善內需市場。

※ 相關報導:

* 經濟過度樂觀 該醒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37433.shtml

我在此,繼許多人之後,呼籲馬英九總統召開「全國經濟會議」。馬總統主政以來,政策制訂的過程,經常讓人看不懂,而且參與決策的成員,似乎範圍不大。面對經濟景氣大幅滑落的問題,雖說無須恐慌,但是值得結合朝野力量共同思考,兩黨的對立也可以透過學界與社會大眾尋求公評。



◆ 冷眼集╱還沒有感 就已反感 救什麼經濟?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曾桂香/特稿】2012.07.20

就在各國紛紛祭出各種挽救經濟措施的此刻,行政院也成立國際經濟景氣因應小組,下令在最短時間內提出「有感」的挽救經濟對策方案。只是政府還沒提出有感刺激景氣方案前,已在證所稅、基本工資等多個案子的處理態度上,再度勾起企業更強的「反感」情緒,再加上財經部會說一嘴好政策,而外顯出來卻慢半拍的決策,實在讓人擔心台灣在這波全球經濟衰退潮後的競爭力。

今年經濟成長率恐不能保2,中研院開出第一槍警訊,從馬總統到行政院到經建會、經濟部,說不急是騙人的,馬總統要求儘速提出刺激經濟對策,陳揆也誓言拿出有感方案。

但是,推出刺激方案應該是政府施政的一部分,如果一方面大張其鼓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卻同時執行讓企業無法承受的政策,政府自認「有感」的振興方案,反而因讓企業「反感」的施政大打折扣,這算盤是怎麼打的?

例如馬總統點名列為立院臨時會第一案的證所稅,最近又再引起討論,雖然在稅負公平學理上的確該課徵,提出此政策是在經濟表現尚佳的今年第一季,當然可以理真氣壯執行推動,而今國內外經濟情勢一路走下坡,還適合強推嗎?就連受社會尊崇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評論此時推證所稅政策真是「有勇無謀」,我們的執政團隊能不能聴進忠言,進而想出一個可以解套的方法,不致讓證所稅的推動,削弱我們拚經濟的力道?

基本工資的議題更考驗政府決策能否機動因應環境能力;靠出口掙錢的台灣於出口不振之際,一向會想要擴大內需以挹注經濟成長,但調整基本工資,提高時薪、微調月薪,有可能大幅增加國內服務業或中小企業經營成本,這讓台灣怎麼在困境中拚經濟?

再看政府口中所說延續上次金融海嘯三挺政策,政府雖然說要對企業相挺到底,但是中小企業仍不時發出悲嘆,景氣已經很難熬,但沒能靠勢的中小企業很多還是受盡銀行刁難。

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由一群靈活的中小企業做為基礎,默默帶動各項經濟發展,如果政府在此次救經濟的決策中又只著眼於擴大經濟規模,迷思於大企業對GDP數字的貢獻,而忽略了雇用全台灣最大多數勞工中小企業,讓這次不景氣徹底沖垮中小企業,那麼此次的傷害可能會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

短期急症有急救的方法,慢性病也有慢性病的投藥方式,相同的藥方,在不同的病症時期,下藥的份量及時機,至為關鍵,政府應多傾聽企業的聲音,不要自覺「有感」,結果卻引起反胃,讓經濟病症更惡化難解,那就糟糕了。



◆ 美國經濟擴張 失去動能

【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2012.07.20

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幅高於預期,6月經濟領先指標跌幅比預期大,費城地區製造業景氣更連續第3個月萎縮,在在反映美國經濟擴張正失去動能。

勞工部19日公布,至7月14日止的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3.4萬人至38.6萬人,高於前1周經上調後的35.2 萬人及經濟學家預估的36.5萬人。勞工部發言人指原因為汽車工廠年度裁員的時間改變。

初領失業救濟金數據近期因多項因素波動。美國汽車廠每年7月初通常會為生產下年度車款而關閉工廠重新配置機器,導致暫時裁員。勞工部會調整這項因素,但今年可能調整過頭。

由於汽車銷售強勁使工廠可能縮短或取消關廠,使暫時解雇的人數減少。這導致7月初的初領失業金人數因人為調整而過低,如今可能要重回較正常軌道。

經濟研究聯合會同日公布,衡量未來3至6個月景氣展望的6 月領先指標較5月下跌0.3%,跌幅高於市場預期的0.1%,也不如5月0.4%的增幅。

費城聯邦準備銀行也公布,代表費城地區製造業景氣的7月總經濟指標升至負12.9,較6月的負16.6改善,但仍低於市場預估的負8,亦為連續第3個月萎縮。

Comerica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戴伊說:「經濟失去動能。雖然不是即將陷入衰退的訊號,但卻意味經濟表現不佳。我預期今年接下來表現都不好。」

但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認為美國經濟無二次衰退之虞,他在國會作證時表示:「我們目前未見到二次衰退,而是看到持續溫和成長…我們準備好在必需時採取行動,確保就業維持進步。」

聯準會18日發表褐皮書報告指出:「6月與7月初整體經濟活動持續以溫和速度擴張。」報告說,就業水準僅「輕微」改善,製造業擴張「緩慢」,零售銷售「稍微」增加。報告中少有令人振奮的內容,但房市成為亮點,首度暗示房市可能已觸底。

※ 相關報導:

* 糧價狂飆 油價站上90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37377.shtml

美國乾旱持續擴大,推升黃豆、小麥與玉米價格19日同步走揚,黃豆再創歷史新高,玉米也逼近空前高點。此外,受中東情勢影響,國際油價攀抵7個月來高點,紐約原油更漲破每桶90美元大關。

fsj 提到...

全球地方財政債惡化 巴菲特憂心蝴蝶效應

自由 2012.07.22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地方財政惡化是世界性現象。近來美國頻傳大城市破產,投資大師巴菲特擔憂引發蝴蝶效應。中國自金融海嘯遺留的地方債務已愈滾愈大,官方估計高達十.七兆人民幣(約新台幣五十.三兆元)。西班牙也甫通過設立一八○億歐元(約新台幣六五七○億元)基金,以紓困高負債地區。

美國也有同樣問題,六月底迄今,由於地方政府財政收支不平衡,美國加州史塔克頓(Stockton)、馬麥斯湖(Mammoth Lakes)、聖伯納地諾(San Bernardino)等三城市接連聲請破產保護。史塔克頓與聖伯納地諾都因房市泡沫破裂後,政府長期歲入短收,加上人事、退休金增加與高失業率,走上破產一路;位於舊金山東部、二十九.二萬人的史塔克頓,為美國最大的破產城市。

美國一九三七年通過修正破產法第九章,允許地方政府破產,迄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個政府機關聲請破產,光去年就有十三例,為前年六例的二.五倍,且今年以來已有九例確定破產。

巴菲特接受彭博訪問時指出,加州三城市預算缺口並非天文數字,其實可以避免破產一途。聖伯納地諾的財政缺口為四五○○萬美元、馬麥斯湖四三○○萬美元、史塔克頓更僅有二六○○萬美元。他認為,若連大城市都不羞於破產一途,未來將有更多地方政府起而效尤。

中國龐大地方債務則被視為經濟最大的潛在風險,猶如中國版的次貸風暴。為因應二○○八年金融海嘯,中國地方投融資平台數量與規模迅速擴張,由二○○八年一兆多人民幣膨脹至二○一○年底的十.七兆人民幣,為當年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十七%,其中十七%地方債務今年到期,十一%明年到期。

北京最近擱置地方政府自行舉債計畫,防止地方債務急劇膨脹。

西班牙高負債的瓦倫西亞(Valencia)地區為償還到期債務,上週五向甫成立的一八○億歐元政府基金申請紓困。瓦倫西亞與北方鄰區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同為西國最高負債地區,年底前瓦倫西亞仍須償還二十八.五億歐元債務。

為協助地方解決財政問題,西班牙政府利用國營彩券機構籌措金援地方所需的資金六十億歐元,剩餘的一二○億歐元由國庫支付。



◆ 羅比尼專欄/5病毒肆虐 美經濟將陷停滯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2012.07.22

雖然市場已認清歐元區有失序風險,但對美國的看法普遍仍很樂觀。過去3年來,一般共識一直是認為美國經濟即將出現強勁且自發性的持久復甦,結果證明這是錯誤想法。隨著資產負債表去槓桿化的痛苦過程展開--反映私部門的超額負債以及債務轉移到公部門的狀況--意味往後幾年的復甦頂多都只有低於平均值的水準。

就連今年,一般共識也看走眼,預期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幅將超越平均的3%。然而,上半年的成長率看來最多只逼近1.5%,甚至低於2011年慘澹的1.7%。很多人誤判上半年情勢後,現在又開始編織美夢,認為油價下跌、汽車銷售增長、房價回升和美國製造業恢復活力將提振下半年經濟,並刺激明年出現超高水準的成長。

但事實正好相反,下半年經濟將進一步減速,明年甚至更慢--幾近停滯狀態。

多重因素會導致這種情況。首先,第2季經濟成長率已從前季的溫和擴張1.8%滑落,且就業市場每月平均只新增7萬人。

其次,外界擔心今年底加稅與減支方案自動生效後,美國可能跌落「財政懸崖」,這種預期心理將導致下半年消費者支出和經濟成長偏低。其他不確定性也影響甚鉅,包括誰當選新任總統、稅率和支出規模、舉債上限導致政府部門關閉的風險,以及債信評等可能再度遭降級等等。在這些情況下,多數企業和消費者都將謹慎衡量支出,因而進一步削弱經濟。

第三,如果財政懸崖真的出現,嚴重情況將對明年GDP造成4.5個百分點的影響。即使最後只導致GDP小幅折損0.5個百分點,而今年底經濟成長率若只有1.5%(看來很有可能),這已足以讓經濟趨緩到幾近停滯的狀態:成長率勉強只有1%。

第四,過去幾季民間消費成長並未反映實質薪資增加(實際上反而下滑)。自去年來,可支配所得(與消費)主要受到減稅1.4兆美元和政府展延轉移性支出的支撐。明年隨著這兩項政策逐漸撤消與到期,可支配所得和消費成長也將減緩。屆時美國不僅要承受財政拖累帶來的直接影響,還包括民間消費的間接效應。

第五,有4股外力將進一步阻礙美國成長,包括歐債危機惡化、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新興經濟體成長普遍減速,以及明年油價可能升高。政策回應對阻擋美國經濟減速至停滯狀態的效果將非常有限:即使財政拖累只小幅衝擊成長,但歐債危機和全球避險氣氛轉濃可能使美元轉強。聯準會(Fed)今年將會採取更多量化寬鬆措施,但恐怕也是鞭長莫及,因為長期利率已很低,繼續降息無助於刺激消費。

此外,成長疲弱的壓力很可能凌駕於更多量化寬鬆對股價的拉抬作用,尤其目前股票估值並不如2009年或2010年差。實際上,現在企業獲利正逐漸喪失動力,理由是需求疲弱傷害毛利和獲利能力。

股價大幅修正可能是明年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萎縮的肇因。如果美國(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又開始打噴嚏,這回世界其他地區將會得肺炎,因為歐洲抱恙和新興國家成長減速已削弱他們的抵抗力。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莊雅婷)



◆ 外銷訂單Q2比Q1差 10年罕見

【經濟日報╱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2012.07.21

經濟部昨(20)日發布第2季外銷訂單金額為1,089.5億美元,經季節調整後較前季減少2.13%。經濟部副統計長蔡美娜表示,往年都是第2季接單較第1季好,但第2季季調後卻出現負成長,為10年來罕見。

第2季較去年同期比較,年減3.06%,蔡美娜說,這是金融海嘯後,2009年第4季外銷接單轉正後,首次出現季年增率負成長,顯示外銷訂單動能在第2季陷入「停頓」現象。

展望第3季接單,經濟部6月針對第3季接單預估調查,以家數計算的動向指數為47.35,以接單金額計算的動向指數為60.9,顯示第3季整體接單金額較第3季擴增。蔡美娜說,這也反映季節慣性,即第3季返校需求及中國大陸十一長假效益,今年仍有旺季。

今年上半年外銷訂單金額為2,127.5億美元,是歷年同期第3高,但呈年減0.91%。蔡美娜分析,上半年接單結構中,中國大陸和美國是主要接單來源,合計占比為49%;若觀察接單貨品,集中在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合計占比達到48%。

※ 相關報導:

* 我6月接單 5大市場全衰退
http://www.udn.com/2012/7/21/NEWS/FINANCE/FIN2/7239782.shtml

經濟部昨(20)日發布6月外銷訂單金額為363.8億美元,年減2.62%,已連續4個月負成長;我主要接單5大地區全軍覆沒,美國接單負成長2.34%,是2009年10月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經濟部認為,7月衰退幅度還會持續擴大,恐怕上演連5衰。

* 奧運購物熱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72200239.html

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於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看4年一度的國際體壇盛會,若能就近買到全球便宜的時尚名品,滿足血拚族的購物慾望,是件賞心樂事。

...英國倫敦有散布在各區的許多購物地點,商品最多、種類最齊的,就是Oxford Street(牛津街)和Regent Street(攝政街)。

...隨著英鎊匯率一路急跌,目前全球買LV名品,最便宜的地方竟然是英國。LV在英國5個城市(倫敦、愛丁堡、伯明罕、曼徹斯特與里茲)設有專櫃。

...從倫敦乘火車1個小時就可抵達的Bicester Village,是一個購物好處所。它是英國最著名的購物村之一,又稱名店村。每年有很多歐洲遊客耶誕節前專門到這裡購物,近年來也成為眾多大陸遊客的新寵。

...Portobello Road Market是英國最有名的露天市集。地處諾丁山區域,每周六的波特貝羅路古董市場吸引大批人潮。從最「in」的年輕貨品到祖母級的古董,像這樣的倫敦市集,絕對能讓人對沉默拘謹的英國人改變看法。

fsj 提到...

面對當前經濟困局應有的對策

【本報訊】2012-07-21 工商時報

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負成長,日前中研院經濟所則悲觀地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只有1.94%。面對下半年嚴峻的經濟情勢,行政院長陳冲已即時指示政務委員管中閔召集國際經濟景氣因應小組,針對未來經濟發展情勢,在最短時間內提出讓民眾「有感」作為,維持國內景氣穩健發展。本報昨日社論也呼籲政府各部會應該凝聚共識,團結一致,避免各自為政,才能發揮團隊戰力,讓人民有感。鑑於當前台灣經濟情勢的嚴峻,我們認為有必要再進一步探討應採的適宜措施,供執政當局決策參考。

雖然傳統提振經濟的手段非財政政策即貨幣政策,而以目前國內情勢觀察,似乎均無進一步擴張的空間。但除此之外,仍可透過政策設計來提振經濟。陳內閣若能儘速檢視那些阻礙商業活動、投資意願的林林總總限制,以政策設計引進民間活水,這絕對要比舉債擴大內需更有效,也更有益於台灣經濟的長期發展。

從上述思考出發,我們願就如何因應當前的經濟情勢,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第一,不要完全專注於ECFA和即將簽訂的兩岸投資保障協定,或者寄予過度期待。過去兩年ECFA的簽訂,的確為台灣帶來不少的貿易利益,但也使得台灣出口廠商過度將希望寄託在大陸的讓利。然而財政部統計處公布的6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與去年同期比較,今年3至6月出口連續4個月負成長。累計上半年出口總值年減率4.7%,其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出口皆下滑,僅對東協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約占整體出口的4成,比重相當大,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對台灣傳統產業出口的衝擊大。

其實這些年,我們鄰近的東南亞經濟已有很大的發展,不過因為多數台灣出口廠商的重點放在大陸,反而忽略了東協各國的經營。如今情勢逆轉,對東協的出口反而自動成長,可見台灣產品符合東協的需求,那麼政府就應該在此時拿出有效辦法,協助出口廠商拓銷東南亞或其他具有潛力的市場。

第二,目前世界各國為了刺激景氣,都在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降低利率,本報日前社論也提及,台灣金融體系並不缺錢,就算再降低利率和放寬銀根,其效用極其有限,甚至可能造成房地產泡沫。由一個例子可以窺知,台灣在2010年的保險滲透度(亦即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高達18.4%,在世界各國排名第一,而且蟬連數年,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別是南非的14.8%和英國的12.4%。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的存款利率實在太低了,當保險公司推出躉繳型的儲蓄保險,民眾一比較下來,就知道利率好多了,於是紛紛將銀行的定期存款轉為保險金額,這就是何以台灣的保險滲透度高居世界第一,預料去年和今年的數字一定更高。

由於保險資金均屬中長期資金,保險公司也想將資金投入有長期收益的公共建設等投資,但受限於國內法令仍有許多障礙。目前政府正苦於財政困境之時,更應該想出辦法善用民間資金,引導至對經濟發展具有助益的途徑,否則真是浪費台灣民眾的儲蓄。但法令的修正,需要有擔當有魄力的政府官員積極作為。

第三,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發表的「2012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在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為負19.6億美元,在全球211個國家排名中,竟然僅優於非洲的安哥拉。這個數字顯示去年台灣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以致無法吸引外資,甚至還因為歐債危機惡化,讓外資從台灣撤走。這其實也反映了不僅外資覺得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國內投資人更不知有何投資機會。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期,民眾常埋怨政府管制法令多如牛毛,以致造成行政官員遇事難以抉擇,反而失去決策的最佳時機。如今全球又面臨新的困境,如何勝出,政府的決策效率勢必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常常懷念上一代的官員有遠見、有魄力,引領台灣走向經濟起飛,我們相信這一代官員的素質更好,就看如何讓民眾信服。最近政務委員管中閔提出服務業人才再升級方案,財政部長張盛和提出活化國有資產的A計劃,均顯示政府官員正在動起來。這些行動持續擴大下去,民間自然會跟進,並逐漸形成力量。

以上所述建議作法,可能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並不符合陳揆所提希望在最短時間內讓民眾「有感」的原則。但就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月前說的:「全世界都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也說:「大家早就在過苦日子了,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轉。」經濟情勢的惡化既非一朝一夕而成,要求立竿見影的扭轉效果未免太不實際,而且全球均陷入經濟困境,並非台灣獨有,民眾對此其實相當了解。我們認為,只要政府部門能夠主動積極拿出對策,一步一步認真執行,則人民一定會「有感」。



◆ 苦命的韓國人

【譚淑珍】2012-07-22 工商時報

■即使找到工作,也難脫離貧困的韓國人,要到70歲才不用再為糊口工作,苦命的韓國人的現實狀況,與韓國形塑於外的經濟「榮景」,恰成反比。

■Koreans are the most pessimistic in Asia about the prospect of income disparity.

依據韓國統計廳的統計,在韓國有超過5成的上班族每月收入不到200萬韓元(以1元新台幣=37.85韓元計,約為新台幣5.3萬元),低於平均薪資的280多萬韓元(約新台幣7.4萬元)。

不管是5.3萬元還是7.4萬元,當它是新台幣,而且是在台灣花用時,都算是很好用的一筆錢。然而,當新台幣換算為是韓元的200萬元甚至是280多萬元,而且還是在韓國花費時,就不怎麼值錢了。

有工作卻列貧困階層

在韓國,一家4口,每個月最低的生活費是150萬韓元,不到200萬韓元的薪水,扣掉所得稅與社會保險費用後,就只能過「最低」的生活,即使是平均薪資的280多萬元,也只能夠讓一家糊口而已。

這也讓韓國有工作,卻被歸類為「貧困階層」的比重是愈來愈高。依據韓國開發研究院(KDI)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如果家裡只有一個人工作,而且工資偏低,例如月薪不足200萬韓元,貧困率就會達到50.2%,但是,如果有兩人工作,貧困率就會降到15.6%。

就因為這類低薪工作族的增加,讓韓國每100戶的家庭中,就有8戶,是被歸類為「貧困階層」的家庭,而且,即使家庭成員有人找到工作,也很難擺脫貧困。

這項調查與所呈現的現實面,與日前宣佈韓國已成為「20-50俱樂部」躋身強國之列的榮景是恰成反比。

在經濟榮景的背面,在韓國,上班族有所謂「四五退(45歲退休)」和「五六盜(到56歲還上班就是盜賊)」的說法,這是源自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下,財閥被迫進行結構改造後、一直維持至今的職場生態。

然而,很多「四五退」的退職韓國人,退職後的未來10多年的歲月裡,還必須要繼續想辦法賺錢,才能維持生計。

退休後還必須繼續工作,才能維持生計,雖然與沒有準備好老年生活所需有關,但是,更與韓國的退休制度不完善有關,在韓國,退休後的退休金的收入佔家庭的比重只有15%,家庭收入主要還是靠勞動收入(58%)。

「四五退」後還要忙忙碌碌10數年,也是因為韓國的教育費用太高,只要家中還有子女就學,光是教育費用,就能「壓垮」家庭的經濟支柱。

人民水深火熱 政府看不見

也因此,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裡,韓國人的實際退休年齡是超過70歲,OECD的標準是,不論形式,只要工作賺錢,就不屬於退休;所以,韓國人,要過了70歲才可以不用再為了糊口而苦命的工作了。

隨著韓國貧困階層、處境窘迫的老人大幅增加,韓國每10萬名老人中,就有77人自殺,是OECD成員國之首。

相對於現實生活中「苦命」的韓國人,韓國政府卻是沾沾自喜於每月就業人數的增加,失業率始終維持在3%左右,並對新增的就業其實是難以改善生活水平、甚至是難以脫貧的現實是「視而不見」。看來,政府的特質,各國都很相像。

fsj 提到...

社論-美國正迫近財政懸崖

【本報訊】2012-07-23 工商時報

今年初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提出警告,美國將於2013年面臨相關措施到期,且須大幅刪減財政支出的困境,即所謂的「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問題。4月聯準會(Fed)於會議紀錄中指出,希望國會盡快針對該問題研擬因應對策。6月7日Fed主席柏南克更直言,財政懸崖為經濟復甦過程中的重大威脅。若該項風險轉為事實,將傷害美國經濟的復甦。此外,風險是否發生的不確定性,亦將會為民眾與廠商的信心帶來負面影響。

財政懸崖係指,若2012年底到期的薪資稅減免及失業補助周數延長法案不獲展延,或政府債務比上限無法提高,則依照現行法律,2013年會計年度美國財政赤字將大幅減少6,070億美元,相比於近幾年每年攀升的赤字水準,2013年赤字將如懸崖般陡降。此雖將有助美國財政體質的調整,但對2013年經濟將產生不利影響。質言之,財政赤字的改善,主要來自2001與2003年小布希政府的企業優惠稅率、2011年底延長的失業救濟金補助以及薪資稅減免等將於2012年底正式到期;2011年因特別委員會(super-committee)協議破局而觸發的自動刪減機制,亦會在2013年1月1日起開始啟動。前者雖有助於增加政府稅收,但將提升廠商與民眾的稅務負擔,再次削弱已經乏力的民間消費與投資成長力道;後者則將刪減政府支出,恐進一步挫低經濟成長。

美國國會預算管理局(CBO)的報告顯示,假使財政懸崖發生,2013年美國經濟成長恐僅剩0.5%,其中上半年經濟將轉向縮減1.3%。然其影響不止於此,對於2012下半年亦有損害,主因消費者與企業信心恐因財政懸崖而趨於不振,部分民眾將提前減少生活相關支出,削弱民間消費力道,企業則將因而減少生產與投資並保守雇用人力,妨礙美國經濟延續溫和擴張態勢。

財政懸崖的議題突顯目前美國經濟疲弱,亟需其政府在低利率時期,持續以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支撐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但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面臨債台高築的問題,也迫切需要一個可信的中期財政整頓計畫,維繫市場信心。然而,自2010年期中大選民主黨喪失眾議院多數席次以來,美國政府制定政策的效率即明顯下滑,致始終無法提出一個具有中長期願景的財政計畫,代之而起的是一次次短視的過渡性法案,2013年初可能發生的財政懸崖問題就是這兩年國會僵局下的產物。因此,除非兩黨能提出一個通盤的中長期財政計畫,否則在2012年最後一刻通過避免發生財政懸崖的法案,並不代表財政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回顧2011年中美國身陷財政僵局,雖然國會於8月2日順利調升債務上限,但因中期財政整頓計畫不明,致8月5日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基於財政整頓計畫不足以維持美債中期穩定且美國決策品質下滑為由,將美國長期主權債信評等由象徵無風險的AAA下調1級至AA+,並一度引爆市場恐慌,當天S&P 500指數狂跌6.6%,創金融海嘯後單日最大跌幅。

今年11月6日美國將舉行第57屆總統選舉,同時全眾議院與1/3參議院的議席亦將改選。在選舉的考量下,與財政懸崖相關的政策討論恐要到選後才會有明顯進展。至目前為止,兩黨透過建設性的討論以取得共識的可能性值得存疑。首先,共和黨主張應保持低稅率政策,並減低國防開支刪減幅度,以降低對經濟影響。歐巴馬總統雖未反對再次延長小布希政府的企業稅率政策,但卻要求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民眾課徵不低於30%的稅率,也就是所謂的「巴菲特規則(Buffet rule)」,而此部份是堅決反對增稅的共和黨所無法接受的。其次,扣除聖誕假期,美國總統大選後距觸發財政懸崖的相關措施生效日的可協商時間僅剩7周,故共和與民主兩黨要對相關政策達成共識的時間極為緊迫。此外,選舉結束後,國會將處於俗稱的「跛腳鴨會期(lame duck session)」,也就是新舊議員交替的過渡時期。一般來說,於正常會期無法通過且具有爭議的法案,於跛腳鴨會期通過的可能性亦不高。雖然至今包含標準普爾在內的各信評機構仍普遍預期,兩黨應能順利化解歧見,推出相關法案來降低財政懸崖所帶來的衝擊。但考量到兩黨至今仍存在根本性的歧見以及可資國會討論的時間不足,美國能否適時地推出一個同時具備中期財政願景且避免財政懸崖的法案,實在令人擔憂。

綜上,共和與民主兩黨必須捐棄己見,透過建設性的協商,就美國未來10年財政方向提出具體的方向,才有辦法填平塌陷眼前的財政懸崖。

※ 相關報導:

* IMF 暗示將停止金援希臘
http://www.udn.com/2012/7/23/NEWS/WORLD/WOR2/7242507.shtml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22日引述歐盟高層代表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已向歐盟暗示,將不再分擔對希臘提供更多金援,意味希臘最快9月就會資金用罄。

* 台美產業合作 鎖定4領域
http://www.udn.com/2012/7/23/NEWS/FINANCE/FIN2/7242567.shtml

繼兩岸、台日產業合作後,台美間產業合作將跟進推出。經濟部將在下月10日正式成立台美產業合作辦公室,據瞭解,台美合作產業方向,鎖定綠能、生技、智財權及資通訊技術4大領域。



◆ 大選壞消息 美貧窮率躍50年來最高點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美聯社華盛頓22日電】2012.07.23

美國貧窮率躍升近50年以來最高點。由於經濟衰弱及政府補救措施不振,抵銷了60年代打擊貧窮的成果。11月即將舉行總統大選,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將在秋天選前的關鍵數周公布。

美聯社訪談超過10名經濟學家、學者與智庫,找出共同的結論:官方的貧窮率將從2010年的15.1%,攀升至15.7%。雖然有些專家預測,攀升幅度不會那麼大,不過即使只升0.1個百分點,也會讓貧窮率爬到1965年來最高點。

分析指出,2011年美國有4700萬窮人,等於每6人就有1個窮人。只要貧窮率升0.1個百分點到15.2%,就跟1983年一樣是1965年以來的最高點。史上最高的貧窮率是1959年的22.4%,當時美國政府才開始統計貧窮數據。

貧窮在許多族群之間散播,從失業勞工到郊區家庭,還有最窮的窮人。雖然失業率從2010年的9.6%降到2011年的8.9%,但就業人口比率大致一樣,表示很多失業勞工乾脆放棄找工作,然而失業補助經費已捉襟見肘,他們讓自己面臨貧窮時更不堪一擊。

包含選情激烈的區域如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及內華達州,市郊住宅區的貧窮率明顯上升,這些地方的選民僅能過著勉強餬口的生活。

住在科羅拉多州Wheat Ridge的27歲居民羅拉‧福里茲說,「小時候我每個夏天都去夏威夷。但現在我在申請救助,因為實在很難維持家計。」從2000年開始,丹佛外圍的傑佛遜郡郊區的貧窮人口增加近一倍。在這個中產階級話題主導的大選年,福里茲的個案顯示中產階級變窮了。假如政府的失業保險、窮人醫療補助、社福與食物券經費減少的話,數百萬人的生活會崩潰。

華盛頓特區喬治城貧窮、不平等與公共政策中心主任艾德曼說,「不只是社會福利,我們的經濟也有很嚴重的問題」,他指出近年的衰退及長期性的經濟轉變,是因為全球化、自動化、外包 (outsourcing)、移民,還有工會化降低,使中產家庭收入減少。

艾德曼說,「我不願說我們倒退回60年代,因為我們實施的計畫會有很大的改變,問題是我們捲入低薪工作的海嘯,而且一時之間還看不到解決之道。」

※ 相關報導:

* 超級富豪避稅天堂 至少藏了630兆
http://www.udn.com/2012/7/23/NEWS/WORLD/WOR2/7242748.shtml

麥肯錫顧問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詹姆斯.亨利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時,全球超級巨富們在世界各地的「避稅天堂」裡,至少藏了21兆美元 (約合台幣630兆)的財富,相當於美國與日本的總經濟規模。他說,私人藏在海外的財富,就像「世界經濟中的巨大黑洞」。

fsj 提到...

全球經濟 2009年以來最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美聯社華盛頓23日電】2012.07.24

全球經濟已陷於2009年以來最惡劣的情況。歐元區17國有六個國家經濟衰退,美國經濟艱苦掙扎,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些開發中世界的超級經濟明星也自身難保,經濟成長減緩,無力協助挽回大局。

全球經濟陰影愈來愈大,顯示全球化的一個後果:整個世界無藏身之處。全球各地經濟從未像現在這樣息息相關,只要一個地區出問題,其他地方也受到牽連。因此,歐洲成長減緩殃及中國的工廠,而這些中國工廠向巴西購買的鐵礦也減少。

目前還很少專家認為全球經濟會陷於衰退。中國、英國、巴西、南韓和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過去一個月內相繼降低利率以刺激成長。歐洲領袖不再只專注於縮減債務和削減赤字,開始設法推動成長。

中國政府更可望盡一切所能保護經濟免於太快速降溫,而且儘管成長減緩,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成長率仍高得讓歐美難以想像。

許多經濟學家擔心歐洲經濟如果進一步惡化,對全球造成的衝擊將不堪設想。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股價,幾乎每天都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演變而急遽波動。

由於投資人擔心西班牙會因國債負擔被迫尋求紓困,西班牙10年期公債殖利率漲到1999年歐元啟用以來的最高點,全球股市隨之全面重挫。

從汽車廠商到科技公司,全球各種企業銷售額都下降。更令人不安的是,歐美失業率都已達到經濟衰退水準,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以前發生全球經濟衰退時,向來靠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推動脫困,現在美國本身卻需要拉拔,在經濟衰退正式結束三年之後還氣息奄奄。歐洲情況更慘不忍睹。

面對舉世風雨飄搖,中國也出現三年來最低的經濟成長。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必須維持快速成長,以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以及從農村湧到城市的千萬民工的需求,歐洲問題卻嚴重影響中國的其出口和製造業。

中國、巴西、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成長減緩,可能使歐洲和美國更難掙脫泥淖,而富有國家經濟愈衰弱,開發中經濟體愈難恢復快速成長。

在當今環環相扣的世界,任何國家都不能再只管自己。就像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所說,當前危機沒有國界,舉世各國都同受其害。

※ 相關報導:

* 薩夫特專欄/想像每2年全球崩盤1次…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245101.shtml

近也許該是重新思考全球分散策略的時候了。新研究顯示,全球股市崩盤的機率在過去20年來升高了15倍,這意味每2年就會崩盤1次。

這項由荷蘭Robeco資產管理公司的量化研究員馬克華特(Thijs Markwat)6月發表在論文裡的發現,應該會讓許多人急於重新檢討他們的資產配置。

...投資人慢慢開始明白,全球股市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投資人在某個股市大跌時,為求自保也賣出其他股市,即使他們在最先下跌的股市未有曝險。雖然這是基本面推動的現象,反映的是經濟全球化,但投資人對全球化的反應行為也是原因。

...投資人該怎麼做?即使把貨幣風險納入考量,分散顯然仍有其價值,因為許多分散可透過跨資產類別獲得。比較美國10年期公債和標普500的報酬率就是明證。

* 跌跌不休 歐元將與美元平價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245174.shtml

市場對歐洲領袖無法控制債務危機的疑慮急速升高,歐元23日兌日圓應聲摔至近12年谷底,兌美元寫下2年最低,兌紐、澳元也都創新低。分析師預測,歐元將跌至與美元平價。

* 地方政府赤字狂飆 西班牙恐要全面紓困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245112.shtml

西班牙穆爾西亞自治區22日表示,考慮成為第2個向中央開口求援的地方政府。這項消息令投資人大為緊張,擔心西國被迫尋求全面紓困,甚至拖累義大利成為下一個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西班牙10年期公債殖利率23日攀至7.57%,創歐元問世以來新高紀錄。



◆ 全球GDP調降潮幾時休?

【經濟日報╱社論】2012.07.24

最近一周,全球經濟成長率調降潮蔓延,從美國、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都相繼調降GDP成長預測,充分反映各國政府對經濟前景的悲觀展望。

面對低迷,市場普遍預期美國Fed將會在第3季第3度採取俗稱「印鈔救市」的量化寬鬆政策(QE3),並預期中國大陸也將再度降低存款準備率;另外,國際貨幣基金也要求歐元區決策當局「採取更強有力的集體行動」,以阻止危機惡化。

距離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將近四年了,四年來,全球各國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無不卯足全力,啟動所有一切可以啟動的政策,全力救市,但除了短期間出現程度不一的效果外,總的來講,形勢依然,甚至不少地區還出現了新危機。

全球經濟到底出了什麼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幾乎所有過去管用的政策現在都宣告罔效?要探索這兩個關鍵問題的答案,恐怕還得從源頭,也就是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為什麼會爆發中去找線索。

有兩個頭緒也許值得更深入的探索,一是全球化,二是金融創新,兩者都對2008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前的全球長期繁榮作出過巨大貢獻。但凡事都是正反相生,利弊互見的,在作出巨大貢獻的另一面,往往也可能埋下了巨大麻煩的種子。

先看全球化。上世紀下半葉以來不斷深化的全球化過程,固然在全球範圍中帶來了資源優化配置的好處,為全球經濟的持續繁榮作出了貢獻,但全球化的負面邏輯及其引發的效應,也同樣無可避免地在全球範圍內發生。

主要的負面邏輯就是市場經濟運作下的優勝劣汰。一國之內的市場經濟運作必然會出現優勝劣汰,以及由之而產生的貧富差距問題,後者將制約購買力及有效需求的增長。但一國的問題好辦,一個有效率的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政策操作對財富進行必要的重分配。現在的問題是全球化,當市場經濟從個別國家的範疇延伸擴大到整個全球之後,市場經濟的邏輯也必然導致全球範圍出現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問題,但全球的貧富差距問題顯然缺乏一個全球政府來進行必要的重分配,從而必然對全球購買力及全球有效需求形成越來越大的制約,這無疑對全球的持續增長相當不利,然而吊詭的是,這樣的不利卻被另一個幾乎也是同時出現的現象所遮蓋了。

這個現象就是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創新通過高槓桿的財務操作所製造的虛幻財富,再經由財富效應刺激出源源不斷的消費與投資,形成巨大的需求拉動經濟成長。因此,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前的全球經濟呈現的是持續的繁榮。

但高槓桿的財務操作畢竟是一個泡沫,泡沫終會破滅。2008年9月泡沫破滅了,虛假的需求隨之成了幻影,這時,在全球化之下,遠低於人們想像的實質需求才成了大家必須面對的現實。

按照這樣的理解,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全球應該針對這兩個形勢與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一是全球結構失衡的問題,二是全球金融體制缺失的問題。遺憾的是,這些嚴肅而重大的問題,僅在金融海嘯爆發後成立的G20峰會中的前幾次略微觸及,後來,就都忙著去救市了。

由於沒有針對根本的、結構性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改革,全球範圍內的實質需求始終不振,各國政策當局一而再、再而三採取的擴張政策,不是埋下日後巨大通膨的種子,就是導致各國債台高築,形成巨大的債務風險。

索羅斯在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不久,在《金融時報》上撰文,針對全球經濟提出了他的擔心:極可能是全球經濟長期大繁榮的結束。但願索羅斯的預言不會成真。

fsj 提到...

證所稅下午過關 兩年內難課到

【聯合晚報╱記者張文馨/台北報導】2012.07.25

明年上路,先採「設算所得」和「核實課徵」雙軌制,104年全面回歸核實課徵。

立院今天下午可望三讀通過爭議多時的證所稅草案,證所稅明年1月1日起正式起徵,前兩年即民國102、103年先採行「設算所得」和「核實課徵」的雙軌制, 待實行兩年後、即民國104年1月1日起,回歸到單軌制,全面實施「核實課徵」。

財政部估計,證所稅起徵後,每年稅收約可達新台幣60億元到110億元,影響人數約一萬多人,再雙軌制回歸單軌後,新增受影響的股市大戶約有1600人。

爭議數個月、造成台股數度劇烈震盪,並讓一位財政部長因此請辭的證所稅案,今天下午在立院闖關,國民黨可望以人數優勢讓法案順利完成三讀,復徵證所稅。根據新出爐的條文,證所稅在前兩年雙軌制期間,將是「少數核實、其餘設算」,個人可選擇「設算所得」或「核實課徵」,而「設算所得」在台股指數未達8500點前,稅率為零,由於各方評估台灣在經濟成長率達5,台股才有過8500點的機會,且未來兩年經濟成長率達5的機會不大,因此一般認為,通過的證所稅版本,實際已形同對個人股民「緩徵」證所稅兩年。

根據新版本的內容,設算所得需就源扣繳,繳納稅率在千分之0.2到0.6間;即當台股指數達到8500點以上,須按股票賣出所得扣繳千分之0.2;台股達9500點以上,需扣繳賣出所得千分之0.4;當台股達1萬500點以上,則按股票賣出所得扣繳千分之0.6。

至於強制「核實課徵」四個對象,包括出售10張以上、102年以後掛牌的初次上市上櫃股票 (IPO)、出售未上市櫃股票、賣出100張以上的興櫃股票,以及非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的個人,採分離課稅,稅率為15%,長期持股滿一年以上減半課徵(稅率7.5%),IPO部分持有超過3年再減半(稅率3.75%)。

新版本也規畫,民國104年後取消「設算所得」,全面回歸「核實課徵」,證所稅採單軌制進行,課徵對象再增加一條件,為全年出售證券金額超過10億元以上的個人。且當年度盈虧互抵。

至於法人部分,採最低稅負制,稅率為12%到15%,免稅金額為新台幣50 萬元,長期持有三年以上享減半優惠。



◆ 觀察站╱三大爭議未解 衝擊政府、企業互信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特稿】2012.07.25

今日起立法院召開臨時會,而證所稅被列為「必過」的優先法案,即使遭到稅改聯盟批評「修正動議版」根本是「欺世盜名」,工商界大老也紛紛反對開徵,政府依然堅持「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則,強力到達證所稅課徵的「最後一哩」 ,但令人擔心的是,未來開徵證所稅之後,恐怕會留下更多爭議,包括證所稅案開徵時機不宜、課稅方案不全、政府施政衝擊企業互信原則,都有待當政者與國人或企業界做更進一步的溝通,甚至修補其動議版證所稅的不足。

證所稅案第一個爭議之處,就是開徵時機不宜。歐債危機嚴重,美國景氣不佳,中國經濟也比預期差,台灣經濟成長率更是保三無望,促使國內工商業界大老紛紛向政府喊話,要求「緩議或撤案」,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不得不親上火線,強調他支持開徵證所稅,但現在全球經濟情勢日趨惡化,是增稅的最壞時機。

政府或許明知眼前並非開徵證所稅的最佳時機,但台灣社會已經歷此案逾半年的折騰,如今,就算外界砲火愈發猛烈,政府也不甘願被貼上「無法推動決策的政府」之標籤。為了避免馬政府提前跛腳,從政治層面來看,復徵證所稅已是騎虎難下,勢在必行。

第二是課稅方案不全,量能課稅原則根本看不到。證所稅不論是從財政部版、行政院版、國民黨修正動議版,再到今天的協商修正動議版,看似複雜難懂,其實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有所得就課稅」。

如今,修正動議版設定明年施行2年的雙軌制,而設算所得更以台股指數8500點為起徵點,雖已形同宣布「緩徵」,但股市不論行情好壞,永遠都有人在賺錢,也有人在賠錢,因而被外界質疑只有「假公平沒正義」,稅收恐怕只是全由未真正賺大錢的散戶在貢獻。

最後是,政府的施政已衝擊企業間互信。證所稅案今日在立法院闖關,企業界要求撤案的聲浪不絕於耳,其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更是摃上財政部,指控「不能假證所稅之名,行營所稅之實。」積極反對因開徵證所稅,而調高企業課徵最低稅負的所得稅率,促使政府和企業間已十分脆弱的互信再次受到考驗。

政府施政應以多數民意為依歸,依目前國內外情勢來看,復徵證所稅時機不對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若政府堅持要先行確立證所稅制度,同時達到公平正義與縮小貧富差距等課稅原則,就必須在立法院臨時會達到可被接受的最大共識,才不致於讓政策淪為「欺世盜名」之說。



◆ 4國塗佈紙涉傾銷 初步確定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2.07.25

中國大陸等四國出口來台的塗佈紙,涉嫌對我國傾銷的初步事實已確定。財政部昨(24)日指出,全案將由經濟部進行產業損害調查,最快11月中旬將確定是否對涉案廠商課徵反傾銷稅。

不過,在傾銷終判前,財政部關稅稅率委員會也決議暫時不對涉案國家的塗佈紙課徵臨時反傾銷稅。

除塗佈紙,財政部也已完對中國大陸鞋靴產品的落日複查,中國大陸出口鞋靴的年度總值高達417.2美元,若取消課徵反傾銷稅時,大陸涉案貨物一旦再行傾銷,將對台灣的鞋靴產業造成重大威脅,財政部關稅稅率委員會認為,大陸鞋靴對台仍有傾銷疑慮。

據瞭解,財政部認定大陸鞋靴對我國仍有傾銷疑慮的調查結果,意味大陸鞋靴未來極有可能被我國2度課徵反傾銷稅。

官員表示,大陸進口鞋靴的傾銷落日複查,經濟部還需要進行損害調查評估。最快10月中旬前,財政部關稅稅率委員會將依據財經兩部的調查評估報告,決定是否2度執行反傾銷稅的課徵反制措施。

財政部召開關稅稅率委員會審議對自大陸、日本、韓國及芬蘭產製進口塗佈紙的傾銷初步調查結果,初步認定除中國大陸金東紙業等3家公司尚無傾銷外,包括日、韓及芬蘭等國涉案廠商均有傾銷事實。

進口塗佈紙目前關稅為零,關稅稅率委員會也通過財政部初步調查後所訂的傾銷差率,中國大陸的金東、金華盛及海南金海漿等3家公司傾銷差率為零之外,大陸其他廠商及日韓、芬蘭等國的傾銷差率,最低12.5%,最高達50.57%(日本各涉案廠商)。

不過,依經濟部產業損害初步調查結果,財政部表示,因尚無我國產業在調查期間繼續遭受損害情事,不符合平衡稅及反傾銷稅課徵實施辦法第13條臨時課徵反傾銷稅的課徵要件,因此決議暫不予臨時課徵反傾銷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