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8

針藥並用研究 登國際期刊

◆ 針藥並用研究 登國際期刊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032995.shtml

【聯合報╱記者何炯榮/大村報導】2013.07.17

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系系主任張世良昨天發表「針藥並用」論文,在糖尿病患手術治療前,先以針灸在腹部的中脘及小腿的足三里、三陰交等3個穴位電針,可讓血糖在手術過程趨於穩定。

張世良這項研究,已獲得國際知名期刊「實證替代醫學雜誌」刊登,張世良和父親都是中醫師,他說,17年前還在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時,就思考如何運用中醫的針灸,改善西藥副作用,一直到二年前才獲得突破。

過去的針灸研究,很少做到臨床試驗,張世良認為「針灸是物理刺激,副作用少,針藥併用比單純使用西藥來得好,而且能減少西藥抗藥性的問題,我願意分享這項研究成果給其他中醫師,希望能提供病患更好的照顧。」

他利用白老鼠進行研究,發表十多篇以動物為研究的論文,刊登在國際期刊。他說,很多大型醫院都有設立中醫門診,「針藥並用」是透過針灸提高藥物效果,減少西藥的使用量作用,是中西醫合作的一大方向。

張世良指出,在腹部的中脘、小腿的足三里、三陰交等3個穴位進行電針,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強胰島素增敏劑的效果。台灣的糖尿病友一年消耗健保資源500億元,輕微的糖尿病友若運用「針藥並用」來治療,可以避免健保資源的浪費。



◆ 交大研發成功!抗癌藥載體 把亂槍變導彈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97&f_SUB_ID=2776&f_ART_ID=466684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2013/07/17

傳統抗癌藥物副作用大,交通大學材料系陳三元教授研究團隊歷經5年研究,成功開發出新劑型抗癌藥物磁性載體,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耐藥性,確實殺死腫瘤細胞。突破傳統化療藥物的臨床治療困境。日前交大與生技公司簽訂「新劑型抗癌藥物磁性載體」與「奈米載體包覆平台」技術暨專利授權,希望提供治療與診斷惡性腫瘤的奈米藥物載體的平台,幫助更多癌症病患。

陳三元表示,傳統癌症藥物治療是「亂槍打鳥」,對癌細胞進行「地毯式轟炸」,全身都會受到藥物副作用影響,病患會有噁心、掉髮、血球下降等不適現象。

交大團隊以「導彈」概念出發,結合「材料載體設計」和「奈米科技新的創新藥物載體及輸送」,讓抗癌藥物只要到需要治療的組織才會釋放藥性,達到舊藥新用功能。

陳三元指出,磁性載體有藥物傳輸與磁導引功能,能夠同時包覆疏水性與親水性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制腫瘤細胞耐藥性,確實殺死腫瘤細胞。載體外部還能夠架接標靶分子,有效治療乳癌腫瘤病灶。

在動物實驗中,傳統化療藥物經磁性載體包覆後,治療劑量是以往的10倍,且不會有過高副作用。能夠有效抑制動物腫瘤,比起傳統化療,能將腫瘤體積縮小3倍。



◆ 減緩肝硬化 馬偕研究獲美專利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307170124-1.aspx

中央社 2013.07.17

馬偕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應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動物實驗證實,可刺激肝臟幹細胞增殖、修復組織功能與減緩肝硬化。

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表示,肝病是國病,肝硬化是因病毒性、酒精性或藥物性傷害造成的肝臟發炎,長期破壞的情況下會讓肝臟細胞損傷,同時活化星狀細胞,使肝纖維化、硬化而引起肝功能衰竭。

他說,異體肝臟移植會有排斥問題,且自體肝臟幹細胞體外增殖能力不足,目前肝硬化研究多以抗病毒藥物為主,馬偕團隊運用PEDF在動物實驗後,發現可促進自體肝臟幹細包體外擴增及體內增殖修復肝臟功能。

馬偕醫院眼科資深主治曹友平表示,PEDF是一種蛋白質,近年研究多著重在血管增生性疾病及視網膜疾病,PEDF的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的修復因子,能活化幹細胞,使受損組織恢復功能,特別在肝臟和眼角膜的表現。

此外,曹友平表示,從動物實驗也發現可抑制肝臟星狀細胞活化,減少肝纖維化、減緩肝硬化,並將這項成果刊登在美國病理學雜誌、幹細胞期刊,並在今年獲得美國專利。

施壽全與曹友平表示,未來研究將朝發展新穎藥學組合物,達到保護肝臟、減緩肝硬化,也可成為抗肝炎病毒藥物的輔助藥物,同時也可製造人工輪部供眼科移植使用或研發促進角膜傷口復原的藥物。

※ 相關報導:

美國首宗亞裔女童移植生化工程氣管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iKnife 智慧手術刀 3秒驗癌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法新社華盛頓17日電】】2013.07.18

初步試驗 iKnife判別很準

已有專家研發名為「iKnife」的新型手術刀,用它來切開病人身體組織的時候,它能在3秒鐘內辨別該組織是否有癌細胞。研究者表示,這種手術刀最終可增加癌症的治癒率。初步試驗顯示,iKnife判別非常準確。

iKnife的正式名稱是「快速蒸氣電離質譜儀」 (REIMS),已經過302名病人的組織樣本實驗,以及91次實際手術,組織病理學的手術後分析亦支持其功效。

這份研究出版於「美國科學轉化醫學期刊」,研究者來自匈牙利與英國。他們說,iKnife已在91名病人身上試驗,「它的診斷非常準確、值得信賴,可望在外科手術廣泛使用」。

分析手術煙霧 即時回報

外科醫師用iKnife的電流切開組織的時候,iKnife分析組織散發的水汽,然後即時回報是否有癌細胞。iKnife使用質譜儀檢驗組織發出的手術煙霧,在3秒鐘內得知結果並告知醫師。

研究者說,其他像把割下的組織送到病理學實驗室檢驗的方法「既昂貴又不適當」,而且需花費20分鐘到半小時。研究指出,「目前例行醫療工作中,幾乎沒有任何技術能提高外科醫師清除癌組織的準確率」。

傳統檢驗難保癌細胞完全清除,對病人而言,這代表再次手術或甚至癌症惡化的風險。因為若病人患有軟組織腫瘤,開刀並不是永遠可行的解決辦法。所以iKnife「可以改善醫師對癌症的診斷,改變醫師『在手術台上的決策判斷』,增加癌症治癒率」。

實際手術使用 再等1年

研究提供的背景資料指出,單單在英國,每年就增加30萬個癌症病例,執行的癌症手術高達180萬次,iKnife上市可望改善情況。不過研究共同作者尼柯遜博士說,iKnife至少還要一年後才可能實際應用在手術室。



◆ BC肝雙重感染 211治療康復有望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2013.07.18 自由

B、C肝雙重感染也能治癒!年近70歲的陳先生自從在27年前因猛爆性肝炎撿回一命後,才發現自己有B肝,治療追蹤了23年,竟又發現自己還有C肝,宛如晴天霹靂,但接受藥物治療後,先後治癒C肝和B肝,讓他就像打過疫苗的年輕人一樣,只有B肝抗體,沒有病毒,重獲新生。

BC肝雙重感染 更容易得肝病或肝癌

台灣大約有250萬名B肝帶原者、40到50萬名C肝感染者,當中有20到30萬人是雙重感染,這些人比單獨感染C肝者,更容易發生嚴重肝病或肝癌。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余明隆表示,「211治療」是針對雙重感染者的最新國際治療指引,也就是「2」種抗病毒藥物、「1」個療程,之後每年追蹤「1」次,投藥半年至1年就能改善,甚至康復。

我國九大醫學中心對161位雙重感染者與160位C肝感染者進行臨床試驗,讓他們都接受合併長效干擾素(alfa-2a)和口服抗病毒藥(ribavirin)的治療。結果發現,不論是較頑強的第一型C肝或較易治療的第二型C肝,病人停藥半年後有7、8成血液已經測不到C肝病毒,稱作「治癒」;停藥5年後,更高達90%的C肝治癒,30%的B肝不但治癒,還跟陳先生一樣出現抗體。

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高嘉宏表示,今年剛出爐的本土研究分析上萬筆健保資料也發現,B、C肝雙重感染者若合併長效干擾素(alfa-2a)和口服抗病毒藥(ribavirin)治療,可以顯著降低24%肝癌風險,肝病死亡率與整體死亡率的風險也都顯著下降了50%以上。目前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治療,民眾可以安心積極治療。

fsj 提到...

無痛血糖機 伸「指」就搞定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7.19

對於糖尿病患來說,每天測血糖如同滿清十大酷刑,得拿細針戳手指。國內一家業者從德國引進「非侵入性」血糖機,只要將手指放進儀器內,不用扎針、透過電極片就可偵測血糖值,而且連血壓、血脂、心跳等數據都可一併獲得。

業者郝為華表示,德國研發出的非侵入性血糖機,目前正進行最後臨床試驗,國內年底前即可向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認證申請。

不用刺手指、滴血就可測血糖,是每個糖尿病患的願望。郝為華指出,目前血糖機測血糖,平均必須四至六次穿刺皮膚,才能取得血滴。但有些人怕痛,因而畏懼測血糖,導致血糖沒有獲得良好控制。

非侵入性血糖機上午在台灣生技展亮相,體積僅手機大小,測血糖時只需要兩隻食指放在機器兩側的小洞內,大約30至45秒就能測出血糖值。因為儀器內部裝設精密的電極金屬片,透過精算程式可從血氧濃度計算出血糖值,可避免擠血量造成的偵測誤差。郝為華指出,「非侵入性」血糖機誤差值極低,精確性相當高。



◆ 新研究:肥胖可能真與基因有關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紐約18日電】2013/07/19

多年來,大家都把肥胖歸咎於患者缺乏自制力,不知壓抑食慾。當然 ,也有科學家認為,肥胖可能與基因有關。最新的研究顯示,某些人 肥胖是可能因新陳代謝速度慢而造成,真的與基因有關。此一發現可 能改變父母與病患對肥胖的看法,並在長期了解基因影響後,找到改 變「熱量燃燒率」的治療方法。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員把老鼠腦部控制熱量燃燒速度的基因去除, 結果發現,攝取同樣熱量的瘦老鼠,體重仍會增加。至於人類,迄今 只有一名極肥胖的兒童,其同樣的基因突變而失去功能。研究員在17 日上市的「科學」 (Science)雜誌發表報告指稱,在老鼠和這名兒童 身上的發現,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即使沒有多吃,也那麼容易增加體 重,而另外一些人隨便怎麼吃,體重都不會增加一盎司。

在老鼠身上被除去的基因稱為「MRAP2」,它在頭腦中扮演控制體重 的角色。除去老鼠的「MRAP2」基因及前述兒童罕見的讓基因失去功 能的突變,引起科學家很大的興趣,因為它們解釋了「為何食用同樣 數量的食物而體重仍增加」的傾向。科學家現正在肥胖者的身上尋找 同一基因的其他突變,此種突變或許產生同樣的影響。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首席內分泌專家兼此一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馬佐布 醫生 (Dr. Joseph Majzoub)說:「多年來大家都把肥胖歸咎於患者 缺乏自制力。如果某些患者肥胖是因為新陳代謝緩慢而造成,那將完 全改變父母和病患對肥胖的看法。」



◆ 微創手術補耳膜 聽力回來了

耳膜破損併發中耳炎 流膿多年求助高醫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 已成功40多例

【呂素麗/高雄報導】2013-07-19 中國時報

高雄市一名林先生因掏耳朵時弄破左耳耳膜,流血劇痛,又因洗頭不小心耳朵進水造成中耳炎,反覆流膿多年,合併耳鳴和眩暈,聽力變差,經由微創內視鏡修補手術,把破洞的耳鏡補起來,擺脫困擾多年的耳疾,恢復聽力。

收治這名病人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簡禎佑說,耳膜就是俗稱的「耳鏡」,造成耳膜破掉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掏耳朵掏得太深把耳膜弄破,也有因打耳光、鞭炮、潛水、坐飛機等壓力太大而破洞,通常耳膜穿孔會自行癒合,但如果進水則可能併發感染中耳炎,就必須動手術把耳膜的洞補起來,即俗稱的「補耳鏡」。

簡禎佑說,耳膜破洞常會合併聽力障礙、耳鳴、耳朵流膿、頭暈、耳痛等,發炎嚴重時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產生,如乳突炎、顏面神經麻痺和腦膿瘍等,更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簡禎佑表示,傳統「補耳鏡」手術是在耳後約五公分或耳前,以自體的顳肌筋膜來修補,要把耳朵翻起來,傷口較大,約一個月才能復原;而微創內視鏡耳膜修補手術則取耳珠的軟骨膜來修補,耳珠上的傷口約一公分,術後病人恢復較快,耳朵不會有麻木感覺,也不用整個耳朵包紮起來。

高醫從今年年初起,利用微創內視鏡手術進行耳膜修補,已完成四十多例,成功治療耳膜破洞。



◆ 新發現巨型病毒 潘朵拉盒子

中央社 2013/07/19

(中央社台北19日電)法國科學家表示,新發現的兩種病毒是先前發現的紀錄保持病毒2倍大,可能代表全新的生命型態。這些病毒可能來自不同的原始細胞淵源。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表示對這項新發現「極度驚訝」,他們稱之「潘朵拉病毒」(Pandoraviruses),據信這不是會讓人類致病的病毒種類。這些病毒讓人有興趣的地方在於它們龐大的基因組。

這些病毒有1900至2500個基因,遠超過像是流感病毒的10個基因。人類約2萬4000個基因。

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

先前發現的病毒Megavirus chilensis,創下攜有1200個基因的紀錄,打破同個科學團隊10年前發現Mimivirus所攜帶約1000個基因的紀錄。

一般來說,病毒不被視為符合「生物」條件,但一些科學家表示,這些巨型病毒值得被視為1種新生物。

新發現的Pandoravirus salinus病毒 ,在智利拉斯克魯塞斯(Las Cruces)離岸沈積物中發現;另一種Pandoravirus dulcis則是在澳洲墨爾本1座池塘裡發現。

這兩種病毒透過光學顯微鏡就能看到,和其他病毒相比,看起來和細胞有較多共同點。

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醫學院教授克雷里(Jean-Michel Clayerie)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艾伯格爾(Chantal Abergel)表示,「潘朵拉病毒」和之前已知的巨型病毒來自不同家族。

克雷里與艾伯格爾在電子郵件中表示,病毒形狀像盒子,加上它們獨特的基因組,讓我們聯想到「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盒子,勢必會打破我們過去對病毒認知的基礎」。

研究作者說,對於潘朵拉病毒的多數基因與它們的蛋白質與酵素基因碼,科學家很陌生,「不知道作用為何」。

他們說:「潘朵拉病毒的大多數基因和其他生物缺乏相似性,這或許意味它們源自完全不同的原始細胞淵源。」

根據研究人員,潘朵拉病毒可能來自不同的生物演化及分類的「生命樹」,目前科學界的分類3領域為細菌、古生物(Archaea)與包括真菌、植物與動物的真核生物(Eukarya)。(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fsj 提到...

研究:人類乳突病毒 可能導致喉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2013/07/22

HPV(人類乳突病毒)會導致喉癌。牛津大學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喉癌患者,可能與HPV病毒有關,已有研究證實,HPV病毒是罹患子宮頸癌的首要原因,藉由生殖器或口腔接觸散布,目前有子宮頸癌預防疫苗,防止HPV病毒入侵子宮,造成癌病變減少女性死亡機率。

已知的HPV病毒有100多種,大部分人感染後,免疫系統都會提供適時保護,但HPV-16與HPV-18兩種病毒,最有可能導致癌症,尤其60%子宮頸癌、80%肛門癌、與60%喉癌,都是由HPV-16引起,英國每年有1500人罹患喉癌,約470人死亡,死亡率非常高。

研究團隊召集大量志願者,在他們完全健康時,收集血液樣本,以及記錄生活模式,從部分血液中檢驗出E6細胞,這是免疫系統曾抵抗HPV病毒的關鍵,能間接證明HPV病毒曾入侵人體,結果發現35%的喉癌患者,血液中檢驗出E6細胞,此外長期酗酒或有抽菸習慣,也容易造成喉癌。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莎拉表示,HPV病毒相當常見,安全性行為可以減少感染風險,但保險套不能保證完全安全,如果HPV疫苗可以減少癌症,這項研究告訴我們疫苗效力比以往預期還大,可能預防罹患其他癌症,是最有效阻斷HPV病毒入侵身體的方法,未有性經驗的女性應盡快施打。



◆ 顯影劑進步!化療藥效看得到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3.07.22

北醫新技術 結合藥物與顯影劑

癌症藥物是否可以殺死癌細胞?透過顯影技術都可以看見。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分子影像技術,觀察小分子化療藥物進入人體後,被送往腫瘤的過程,可評估藥物療效及腫瘤反應,被視為未來癌症治療的新契機,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進行人體試驗。

癌症患者常懷疑,用了許多多癌症藥物究竟有沒有用?效果到底好不好?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藥物現階段還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武器。

但傳統藥物進入癌症患者體內後,即使透過抽血、驗尿等方式,醫師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藥物真正作用在腫瘤上。北醫團隊研發影像技術,把顯影劑和分子藥物結合,讓醫界可以有效評估藥物的功能與成效。

北醫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震宇解釋,肝癌患者施打化療藥物後,藥物由靜脈進入人體,患者會有落髮、嘔吐、嘴破等化療副作用,但醫師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劑量的化療藥物,真正作用在腫瘤上。

現在讓藥物與顯影劑結合,未來癌症病人施打化療藥物後,醫師觀察顯影劑的位置,就可以清楚知道有多少藥物進入腫瘤細胞,還可了解癌細胞擴散情況,不僅可減少患者化療藥物使用劑量、降低副作用,也可以確定藥物是否能到腫瘤上,精準殺死癌細胞。

陳震宇表示,影像技術為未來癌症藥物研發發展一個平台,北醫已研發「E028」的小分子抗癌藥物,今年底明年初將進入臨床實驗,未來開發更多新藥與影像結合,估計整套治療方式10年內可運用在臨床治療。

fsj 提到...

英國重大突破 幹細胞培植視網膜 可治眼盲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3-07-23 中國時報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在治療眼盲方法上獲致重大突破,已可利用胚胎幹細胞於四個月內在實驗室中培植出視網膜,並從中提取感光「視桿細胞」,注入失明小鼠眼球使其逐漸恢復視覺。預估此療法最快可在五年內應用於人類。

研究教授羅賓.阿里(Robin Ali)指出,將數萬個視桿細胞注入眼球後,這些視覺關鍵細胞可與聯通大腦的視覺神經建立起聯繫,數周之後,發現眼盲的小鼠恢復了視力。而即使注入眼球中的視桿細胞數量不多,仍可望對失明患者的生活品質產生巨大的正面衝擊。

科研團隊是利用可轉化成其他型態細胞的胚胎幹細胞來培植視網膜,方法藉助日本先行開發的一種新技術,促使幹細胞得以無誤地分化出所有必要的視覺相關細胞。

團隊所用的培養皿中有雞尾酒式的混成營養物質(含多種維生素與蛋白質),以誘引胚胎幹細胞轉變成為視網膜。

阿里教授向《自然.生物技術》期刊表示:「這是一項重大進展。而人體試驗階段也已越來越近。」此療法可造福對象包括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銀髮族,而該病變是最常見的導致老人失明的成因。



◆ 研發有成 大葉大學展示奈米助聽器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3/07/23

有感於老年人口增加,對先進醫療器材需求大增,大葉大學8月將開設「醫療器材設計與材料學士學位學程」,首屆招收35名學生,目前已和台中18家廠商簽訂合作企畫,並鼓勵每家企業提供3個就業名額,學生畢業即就業,後可直接到合作廠商提供的50多個職缺工作。

配合新設的醫療器材設計學程,大葉大學昨展出醫療器材研發成果,校長武東星表示,醫療照護是六大新興產業之一,醫療器材一年就有800多億元的市場需求,大葉因此設立醫療器材設計學程,同時和18家廠商、4家醫院合作,攜手培育醫療器材專業人才。

醫療器材學位學程主任賴峯民,昨天展示師生研發的「奈米碳化物振膜助聽器」,他表示,改良助聽器構想來自學生,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畢業生葉嘉瑋,大學時想騎摩托車載阿公出門兜風,但阿公戴助聽器,坐摩托車時會反覆聽到風聲,造成耳朵不適,而不願出門。

為讓阿公與其他戴助聽器的民眾有機會騎車兜風,葉嘉瑋和團隊提出構想,從大學時代研究到碩士班,研發出高品質的奈米碳化物振膜,可有效隔組風切聲,不僅成本只要國外的1/3,效果也更好,且比傳統的金屬製助聽器更輕,產品已技轉給廠商,最快一年內上市,未來市價將訂在1萬元以內,比一般助聽器動輒幾萬元便宜很多,可造福弱勢族群。

此外,大葉大學也運用彰化王功在地化材料,利用廢棄的牡蠣殼和蛋殼,磨成粉燒結後,從中研發和人體骨骼非常相似的骨骼填充物,就能「以殼補骼」,將垃圾變黃金,未來可用於植牙以及骨骼填充,並取代目前進口的材質,降低成本;若通過動物實驗後,就能上市做為生醫材料。

※ 相關報導:

* 提煉植牙材料 蚵殼變黃金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30723000417.html

大葉大學今年推出全國首創的「醫療器材設計與材料學士學位學程」,昨天發表該校研究成果。該校研究團隊利用彰化王功廢棄的牡蠣殼,提煉生醫陶瓷材料,可應用於骨骼填充物或植牙牙根的填粉、表面塗層等,富含商機,可說是「垃圾變黃金」。

大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弘彬表示,該系師生希望能開發彰化在地的材質,想到利用王功的牡蠣殼,之後更嘗試使用蛋殼,從中提煉出與人體骨骼相近的物質「氫氧基磷灰石」、「三鈣磷酸鹽」,俗稱「骨粉」,可以運用在人工骨骼或植牙方面。這項研發尚需進行動物和人體實驗,估計十年內可上市應用。

fsj 提到...

國衛院新發現 肝臟生長因子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7.29

肝臟生長因子、自體免疫疾病、癌症,三者看起不相干,但國衛院幹細胞最新研究卻發現,間質幹細胞所分泌的「肝臟生長因子」(HGF),能有效降低人體免疫細胞的過度表現,不僅可用在治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甚至可用來抑制腫瘤生長。

該項研究成果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顏伶汝帶領的研究團隊所發表,是自體免疫疾病治療上的一大突破,7月25日刊登於世界頂尖的Cell ournal相關最新幹細胞研究領域雜誌「Stem Cell Reports」。

顏伶汝指出,間質幹細胞分泌許多生長因子,其中又以「肝臟生長因子」最重要。對人體來說,這種生長因子可說是一刀兩刃,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但也可能危及生命,癌症患者如持續分泌肝臟生長因子,反而會讓腫瘤越長越快。

國衛院動物實驗顯示,在老鼠身上注射肝臟生長因子,可以調節免疫,降低自體免疫細胞對正常組織的攻擊。顏伶汝解釋,間質幹細胞可分泌肝臟生長因子,增加來自骨髓的免疫抑制細胞數目,進而降低人體免疫細胞的過度表現。

顏伶汝說,這項研究有助於改善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只要增強肝臟細胞生長因子作用,就可降低異常自體免疫反應。

但肝臟生長因子會讓腫瘤成長茁壯,因為腫瘤組織如有肝臟生長因子,常會使免疫細胞無法分辨敵我。顏伶汝認為,如能降低癌症患者分泌肝臟生長因子,就可讓免疫細胞發揮作用,殺死腫瘤細胞。

顏伶汝指出,在國防醫學院院長司徒惠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柯俊等人的合作下,已成功從間質幹細胞中找到調節自體免疫的關鍵機制。未來將與台大、三總、榮總等醫學中心,針對不同疾病進行臨床合作。



◆ 英少女罹罕見疾病 恐成活雕像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060400.shtml

中央社 2013.07.29

英國西倫敦17歲女孩納莫克(Seanie Nammock)費心化妝並穿上流行服飾,看來就和其他青少女無異,然而,在悉心妝扮的背後,她正在和1種逐漸癱瘓她的遺傳疾病搏鬥。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納莫克罹患罕見的「進行性骨化性肌炎」(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FOP),這種疾病將會讓她的肌肉與筋腱慢慢轉變成骨骼。

她的手臂關節目前已被鎖死在腰部位置,而彎曲的手臂再也無法自由移動,就像靜止的雕像一般。

納莫克的肩膀也長出了多餘骨骼,她的手臂再也無法舉至腰部以上,在沒有人協助的情況下,她連自行刷牙、洗頭和更衣都有困難,而病情卻只會每況愈下。

即使是輕微的碰撞都會令她感到劇烈疼痛,而疼痛會引發骨骼增生,使她的身體關節逐一鎖死。納莫克無法接受注射或活組織切片等檢查,因為這些治療只會使她體內增生更多多餘骨骼。

然而,這種罕見怪病並沒有阻礙納莫克的嗜好或社交生活。她熱愛烹飪、購物,以及和朋友共度美好時光。

她說:「我的朋友都很優秀,他們有時會幫我綁頭髮、穿外套,以及任何我實在無法完成的事情。」

納莫克用烤肉鉗來協助自己化妝,並使用加長把柄的梳子來梳理頭髮。

進行性骨化性肌炎目前沒有任何治癒的方法,全球更僅有600名患者診斷罹患此疾。納莫克必須仰賴無處方的止痛藥來對抗病魔。

納莫克一家正試圖為FOP研究團隊籌措12萬鎊的經費,她的姊妹本週稍後也將透過登山活動來募集善款。

fsj 提到...

台大研發智慧假牙 提醒你節食、戒菸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31/today-life7.htm

自由 2013.07.31

〔編譯陳成良、記者陳炳宏/綜合報導〕穿戴式科技是近來最熱門的科技應用趨勢,台灣科學家也不落人後,研發出可幫助人類監測口腔活動的智慧型假牙,預料能提醒使用者落實飲食控制或戒菸監控!這項研究成果將在九月瑞士蘇黎世的可穿戴計算機國際研討會上發表。

感應器偵測口腔活動 正確率逾9成

這款仍在原型階段的智慧型假牙,由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普及計算實驗室(Ubicomp Lab)開發,藉由在假牙中埋入三軸感應器,能偵測使用者嘴部的運動軌跡,藉以分析口腔的咀嚼、說話、吞嚥、咳嗽等活動,辨識成功率高達九十三.八%。

發明這種感應器的台大資工系教授朱浩華和同事,希望利用嘴巴作為一扇窗戶,透過「監控飲食攝取」,一窺隱含的各種健康問題。這項設備能夠放入假牙或牙托上,研究小組計畫將該設備縮小到能夠放入齲洞或牙冠裡。未來還希望加入藍牙(Bluetooth)裝置,將資料傳輸至智慧型手機進行分析,用於整理出精準的個人生活習慣。

這個感應器位於一塊非常小的電路板上,其中包含了一個加速器,能將嘴部運動的數據發送到智慧型手機上。內建的機器學習軟體被教會識別每一個顎運動樣式的指示,然後統計病人咀嚼、飲水、說話、咳嗽或吸菸的時間。

研究人員強調,在他們對八名病患假牙植入這種感應器原型的測試中,系統識別口腔活動的正確率達到近九十四%。

內置微型電源 尚待解決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設備使用外置電源,研究團隊成員正在尋找可用的內置微型電源。英國蘇格蘭全科牙醫學院副研究主任詹森接受「新科學家」雜誌採訪時指出,如果能夠將這種設備微型及無線化,商業潛力無窮。

另外,昨天在台北舉行的藍牙技術聯盟的趨勢應用研討會上,廠商也展示開發中的隨身型輻射偵測儀,只要把大拇指大小感應器放在欲偵測的環境中,即可透過藍牙將輻射值傳送到智慧型手機裡,隨時監控輻射值並在異常時第一時間發出警報。該項技術也可運用到血壓計,以「奈秒脈衝近場感測技術」及藍牙科技,量血壓就像戴手錶,戴上去不用打氣加壓,不到一分鐘,血壓與心跳就顯示在手機螢幕上。



◆ 珊瑚礁製防曬膏 紫外線剋星

自由 2013.07.31

五年內上市

〔助理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愛曬太陽卻擔心曬傷和罹患皮膚癌?澳洲科學家的發明將讓這份擔憂成為過往。澳洲「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組織」(CSIRO)改良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珊瑚的防曬濾網分子,研發出可同時抵抗UVA和UVB紫外線的超強防曬乳,堪稱防曬革新之作,預計五年內上市。

澳洲海洋學院(AIMS)最早發現,大堡礁淺水海域的珊瑚具有天然的紫外線濾網,使其得以在酷熱的豔陽下存活百萬年之久。護膚產品公司Larissa Bright Australia和CSIRO研究團隊決定以此為基礎,研發超強防曬乳。

團隊耗時兩年,終於從珊瑚中萃取出適合做為人體防曬乳成分的分子。團隊負責人約克(Mark York)表示,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珊瑚防曬濾網分子的改良,使其得以同時抵抗紫外線UVA和UVB。此外,新的紫外線濾網無色、無味,穩定的品質也便於與各種乳液融合。



◆ 生技製藥-領先日韓加入PIC/S 藥品GMP重大里程碑

李盛雯/台北報導 2013-07-31 中國時報

今年元旦起,台灣領先中國、日本及韓國,已正式成為「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第43個會員,大幅提升國內藥廠製造藥品的品質,藥品規範更嚴謹。台灣加入PIC/S GMP會員有助於製藥產業拓展外銷市場,對於台產藥品是一大里程碑。

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PIC/S GMP是國際上規範最嚴謹的製藥標準,從藥品製造源頭開始,包含原物料品質、供應商、廠房設施與設備的管理,甚至現場人員的把關;更加強對製程中各項作業的要求,包括如何防止藥品混淆及產品間交叉污染,確保品質可達上市要求,可望將台產藥品提升至國際層次,並提供競爭力外銷,也為國人用藥安全進行慎重把關。

國內藥品GMP目前並沒有認證標章,僅由廠商自行在包裝上註明「本公司通過GMP認證」等字樣,供消費者辨識,但新制上路以後,民國104年1月1日起,若沒有取得PIC/S GMP標章,就不能上市,民眾購買藥品時務必要認清六角型的PIC/S GMP標章。

食品藥物管理署組長陳惠芳指出,台灣能成為PIC/S會員有助於國內製藥產業拓展外銷市場,東協十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瑞典、瑞士、加拿大等國家皆採認我國對於藥品GMP之查核結果,過去台灣藥品外銷,需經過國外考核,等待查廠常耗費數年時間,現在不但可免去重複查廠時間,更可減少成本、加強競爭力,於第一時間將優良藥品推向國際,同時增進產值,獲得國際大藥廠委託代工機會。

台灣領先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成為PIC/S會員,提升民眾對國產藥品的信心及國產藥品的國際競爭力,未來規劃台灣成為亞太聯盟GMP稽查員訓練基地,並期望簽署雙邊合作協議,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極大的契機。

fsj 提到...

國際創投大咖 錢進台灣生技業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071628.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8.03

台灣生技發光,國際大型創投搶來台投資。美國最大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KPCB)昨(2)日傳出將來台投資生技,並鎖定新藥、免疫醫學等領域。其中,免疫醫學首案鎖定近期增資的鑫品生醫,可望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鑫品董事長潘俊佑昨日未正面證實該投資案,但他表示,國際大型創投如KPCB、軟銀(Soft Bank)等,都因看好國內生技公司潛力、資本市場的健全體質,積極規劃來台設辦公室,並和鑫品洽談合作機會。

業界指出,美國生技創投公司柏樂(Burrill & Company)是首家在台設辦公室的國際生技創投,若KPCB也在台設代表處,對國際看好台灣生技產業具有指標意義。

KPCB先前已投資國內蛋白質藥廠喜康。KPCB成立35年,為美國最大創投公司,目前是Google、Amazon等國際大集團的股東,若來台設立據點,將具國際創投資金來台點火效應。

鑫品生醫是國內免疫細胞儲存公司,旗下有二個免疫領域的新藥正開發中。潘俊佑表示,昨日完成增資案送件,規劃增資2億到3億元。除了KPCB、軟銀爭相問津,法人圈透露,大中華創投北極光(NLVC)、國內最大生技創投鑽石(DVB)也都拋出投資鑫品的興趣。

潘俊佑表示,另有特定大型國際法人將入股,已完成初步查核、評估,但雙方仍有保密協定,無法透露對象。由於國內外法人踴躍洽詢,目前僅規劃讓大型國際創投參與,預計入股後持有該公司股權上看20%。

潘俊佑說,看好國際法人投資實力與規劃,公司也希望引進「聰明錢」(Smart Money),推動公司價值上揚、新藥研發進度更快,因此希望本次增資案額度,能儘量給國際法人認購,目前積極遊說原始股東讓出認購權利。潘俊佑表示,台灣生技實力、資本市場能量已被國際看見,往年國際間以大陸為投資對象模式,近期將出現轉型契機;近期多家國際型創投有意在台覓地設立辦公室,未來國際創投投資大中華區,可望轉型為以台灣資本市場為主的模式。



◆ 干擾核糖核酸抑疼痛 獲專利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2013.08.03

坊間部分止痛藥,使用後會有昏睡、惡心、嘔吐或抑制呼吸等副作用,義大醫院麻醉部長譚炳恆研究發現,透過干擾核糖核酸 (RNA),可以控制皮膚的疼痛基因,減輕疼痛,可應用在一般燒燙或手術後產生的皮膚疼痛,這項技術已獲得美國與台灣專利。

譚炳恆表示,干擾RNA理論1998年就發表,這項理論200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他指出,人體產生疼痛時,醫生多半會開止痛藥讓患者控制中樞神經,以減輕疼痛感,不過藥效通常只維持數小時,且有昏睡、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但透過干擾RNA,可以減輕疼痛感。

譚炳恆在2002年前應用干擾RNA理論,進行相關實驗,一開始應用在動物脊髓止痛,兩年後讓干擾RNA直接作用在皮下細胞,這項發明2009年提出台、美專利申請,最近取得。



◆ 施打生物製劑 老病號脫「癬」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071564.shtml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市報導】2013.08.03

某大學研究生魏志宇,五年前患乾癬,試過各種偏方無效,嚴重到全身長紅色斑塊,一天皮屑脫落量裝滿一畚斗,遭人排斥,經嘉義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紀景琪醫師,施打最新生物製劑,清除病灶,脫離「癬境」,魏昨天由醫師陪同開心見證。

「用醋洗頭、塗抹鹽巴,調味品我都試過!」他說,從小皮膚常乾燥脫皮,家人以為乾性體質,長輩建議偏方症狀未好轉。

高中聯考肚子出現許多紅點,就醫並用偏方靈芝曇花,病情無起色,經皮膚科醫師確診乾癬,病情如「考試病」,每到考試加重或復發,大學嚴重到全身病灶,皮屑嚴重脫落,泡溫泉被趕,上游泳課讓老師受驚嚇,為免他人異樣眼光,炎夏穿外套長褲。

四個月前求助紀景琪,給予新一代生物製劑,打完第一針,病情改善,之後隔一個月再打第二針,病灶全部清除。魏開心說「我如獲重生」,呼籲病友勇敢治療。新一代生物製劑,是一種抗體,作用在抑制白細胞介素IL12及23。

「乾癬不傳染,生物製劑健保有給付!」紀景琪說,乾癬是全身最大器官免疫疾病,是先天體質及後天環境造成,因自體免疫引發慢性發炎皮膚病,病灶呈紅色斑塊,合併銀色皮屑脫落,好發在頭皮、四肢關節及外側。

紀景琪說,乾癬無法根治,適當治療可控制,熬夜或壓力大易復發,積極就醫,持續治療才能脫離「癬」境,減少喝酒,睡眠正常、規律作息,保持適當運動、放鬆心情,有助控制病情。

fsj 提到...

英國研究:菸草製出狂犬病抗體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輯譯】2013.08.04

相隔半世紀後,台灣再度淪為狂犬病疫區,疾病管制署緊急向國外採購人用狂犬病疫苗,並保證人人皆有疫苗可打;由於疫苗成本昂貴,國外已有科學家透過基因工程,從菸草中製造出狂犬病抗體。

英國倫敦大學利用基因工程,成功在一種名為Nicotiana benthamiana的菸草中,製造出狂犬病病毒單株抗體(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y 62-71-3),並能中和狂犬病病毒,阻止病毒破壞神經系統。

價格低廉 有利開發中國家

人類感染狂犬病發病後致死率達百分之百,全球每年約有近五萬五千人死於狂犬病,由於價格昂貴,開發中國家多數買不起疫苗,造成防疫漏洞。

單株抗體是從基因改造的菸葉中純化而來,生產抗體的價格相對低廉,研究團隊認為,從植物中製造狂犬病毒抗體的方式,對於開發中國家可提供莫大助益。

這篇研究目前刊登在《美國實驗生物學聯會期刊》。

副流感病毒 可當疫苗載體

無獨有偶,美國喬治亞大學也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在犬隻的副流感病毒中,成功製造出狂犬病疫苗,未來可望以更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生產疫苗,保護人類與動物免於狂犬病威脅。

喬治亞大學研究團隊將狂犬病毒中的基因片段,植入一種名為PIV5的犬隻副流感病毒中,並利用PIV5作為病毒傳播機制,在動物體內產生狂犬病毒抗體。

研究團隊分別在感染狂犬病毒的小鼠上,測試肌肉注射與口服疫苗效果,結果發現肌肉注射的防疫效果達百分之百,口服疫苗也有百分之五十的防疫功效。

這項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Journal of Virology)的研究證實,這種方式製造出來的疫苗,可以在小鼠身上產生良好的免疫力。

研究團隊認為,PIV5病毒可以作為未來發展狂犬病口服疫苗的載體,也為發展新一代疫苗提供新契機。



◆ 成本僅台幣2980元 斷指木匠研製 3D列印機械手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3080400119.html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3-08-04 中國時報

南非木匠范艾斯(Richard Van As)前年因工作意外右手鋸斷4根手指,後來他與美國機械設計師歐文(Ivan Owen)合作研製了3D列印的機械手(Robohand),成本僅65英鎊(約台幣2980元),不但如願使自己的木匠職涯得以延續,同時也造福了一百多名負擔不起傳統義肢的孩童。

造福手指畸形罕病童

范艾斯與歐文還特別幫助了一些因罕見病變「羊膜帶綜合症候群」而手指畸形的小孩,他們也期望最終能讓全球各地有需要的人們,直接從范艾斯的網站下載程式的開放源碼,自行以3D列印機印製、組裝適用的機械手。

范艾斯說,他們創造3D列印機械手的過程主要克服兩大難題,一個是要能讓失去手指的手工藝匠恢復手的功能,一個是要讓一般人都能受惠,畢竟現在傳統義肢的價格貴得離譜。

3D列印機械手首位受惠者是南非的5歲男孩黎恩,他罹患「羊膜帶綜合症候群」,沒有健全可用的手指,但手腕功能正常。范艾斯與歐文根據黎恩的狀況,為他量身製作了可以抓握的塑膠材質機械手。

黎恩將機械手穿戴在手腕及下臂,藉助手腕動作,可驅動用以模擬肌腱功能的鬆緊繩與電纜線,控制手指開展與收合。

范艾斯說,有些小孩過去因手指殘缺,在學校會受同學嘲諷,但裝上3D列印機械手後,頓時成了校園最酷的小孩,大家都想和他們成為玩伴。

3D列印醫學應用廣泛

范艾斯目前正籌組一個非營利性質組織,以便接受來自各界的資金,用於研發新的3D列印機械手。

3D列印技術方興未艾,為未來世界開啟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除了用以印製常見的玩具公仔、建築模型、立體地圖,還可製作諸如小提琴等樂器、風格獨特的服飾與設計精品,甚至是槍枝。今年5月,美國一家公司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全球第一支塑料手槍,並在網路上公布藍圖,當時掀起一股下載風潮,後來被當局要求撤下。

3D列印技術其在醫學方面的應用也令人大開眼界,目前已可印製人工耳朵、氣管支架、人工關節、人工假牙等。

fsj 提到...

溫泉菌細胞 藏著制癌新藥方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08.05

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從烏來溫泉的溫泉菌細胞中,發現新型隆蛋白酶,並成功解析其中的結構。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崇毅指出,致病性細胞或癌細胞在人體存活時都需要隆蛋白酶,分析出結構後只要抑制隆蛋白酶,就能讓癌細胞無法繼續在人體存活,甚至可研發成新一代抗生素。

這項研究成果也登上8月1日出刊的知名結晶學期刊「晶體學刊D卷:生物結晶學」,並入選為當期封面文章。

隆蛋白酶可以讓細菌在嚴峻的環境下維持正常功能,所以溫泉菌能在攝氏50至60度存活。中研院研究團隊從烏來溫泉的溫泉菌中找到新型的隆蛋白酶並分析結構,發現隆蛋白酶有個中空的活性區構造,對科學界是一大發現。

張崇毅指出,癌細胞或致病細胞活力強,會不斷增生,因此產生很多毒性物質,這些都需要隆蛋白酶來處理,因此科學家也把隆蛋白酶視為發展抗生素或抗癌藥物的新標靶,因為只要找到抑制隆蛋白酶的具體劑量,癌細胞會因為毒素無法處理,無法增生甚至死亡。

張崇毅說明,標靶藥物目前還無法完全對準癌細胞,因此從癌細胞的後端下手,只要消滅癌細胞的垃圾處理機制,癌細胞就無法放任快速增長,甚至可逐漸死亡。研究發現隆蛋白酶結構中間有個吸收毒素的洞,是該領域的重要發現。

研究團隊從溫泉菌分離出的新型隆蛋白酶,比一般的隆蛋白酶穩定性高,讓研究人員可以終於成功解析其構造,張崇毅表示,未來應用上會更具商業價值。

fsj 提到...

觀光醫療論壇 陸醫:台醫療優勢只剩七年光景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8078537.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敏姿/即時報導】2013.08.06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和外貿發展協會主辦「2013年國際觀光醫療論壇」,兩岸服貿協議簽署之際,將擴大開放醫療投資,備受矚目。首家上海和台資合作醫院上海瑞東醫院院長符振中說,台灣醫療優勢只剩七年光景,醫療登陸的三大關鍵是平台、團隊、通路。

符振中表示,目前大陸的外匯存底是世界第一名,隨著社會富裕,百姓生活環境提升,需要更多健康保障,而健康服務業將獨領風騷。

台灣有高品質的醫療人才,再加上語言和地域位置優勢,可前進大陸搶占先機。不過,他話鋒一轉,語重心長地說,台灣醫療優勢僅剩七年光景。因為台灣醫生多單打獨鬥,缺乏團隊合作,對大陸的法規認知不足。現在他們的硬體設備已經優化,軟體也逐步升級,台灣的優勢很快會被追上。

※ 相關報導:

* 中天結盟石藥 拚千億產值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8077243.shtml

台灣中天、大陸石藥兩大生技製藥集團昨(5)日共同宣布,簽訂合作意向書,石藥將與中天集團旗下中天、合一、泉盛三家公司,展開藥品開發、銷售的「全面新藥合作」,打造「全球性的強大創新藥物聯盟」。

....路孔明表示,大陸石藥集團為大陸最具競爭力的藥企,擁有三項指標,包括「中國最大民營藥企,也是首家在海外(香港)掛牌的藥企,同時也是大陸全國第四大、大陸十二五規劃重點扶植的千億藥企之一。」



◆ 翁啟惠領軍 培育生技人才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8077256.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8.06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5)日宣布,全台最大生技人才培育基金「財團法人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已募資3億元資金,將全力培育台灣生技人才,提升國內生技醫藥的國際競爭力。

翁啟惠並擔任基金會的首任董事長,董事會成員是台灣產業、研發、學術領域的主要領袖,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生技整合育成中心首席顧問蘇懷仁、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歐科生醫技術長許照惠等人。

中研院表示,該基金會由關心台灣生技醫藥研究發展人士共同捐助,日前經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核准,7月2日成立。

翁啟惠說,台灣生技法規、資金已逐漸到位,就缺人才;人才的培養對國家長期發展有關鍵性影響,短期內卻不易見到成效。

生技業界表示,台灣生技法規包括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科技基本法修正案等都已逐一通過,法規方面已俱足;資金方面,國內多個大型集團都有意投入生技,且資本市場都支持生技新藥公司發展,也不缺量能,因此,人才是產業發展最關鍵的一環。翁啟惠表示,目前基金規模約3億元,已足以支應幾年內基金會運作。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財團法人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成立(以下簡稱生醫發展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囊括金融、生技、學研單位主要負責人,在台灣的基金會組織中相當罕見,某種程度上,也凸顯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的號召力。

生醫發展基金會董事會成員之一、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路孔明表示,產業界對生技人才培養,有一股熱情,在某一次聚會討論後達到共識,但要落實執行,仍需要有個具號召力的關鍵人物穿針引線,翁啟惠適時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翁啟惠在2006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以來,積極推動國內科技產業環境改善,與相關法規的完備。以法規來說,包括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科技基本法修法等,在這些法規的基礎上,產業發展、人才培訓,才有推動的條件,行動派的翁啟惠還催生了行政院生技鑽石方案。



◆ 成大醫 自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法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077233.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8.06

老年化社會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相當普遍,但有感染與栓塞風險,成大骨科教授賴國安自創三度空間幾何原理的手術新方法,近年與團隊完成兩千多例的手術,大幅降低原有手術缺點,連國外的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賴國安昨在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發表成果,他稱這項發明為「終極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優點相當多,不僅能針對一般的患者進行,連曾受傷動過手術等複雜型的患者,無法進行一般人工膝關節手術者,都能完成,這項成果將在10月於義大利威尼斯舉辦的世界骨科研究學會聯合大會中發表,受到國際肯定。

賴國安表示,膝關節因老化等原因,造成軟組織磨損後,產生疼痛、無法行走,必須將舊有的骨頭切磨後,裝上人工膝關節,才能恢復行走能力,手術切磨時,為使角度正確,過去使用長型的鋼條打入大腿與小腿,藉此定位,但也容易把骨髓腔內的脂肪與血塊打入循環系統中,造成栓塞、甚至死亡。

後來雖研發電腦定位系統,但幫助仍不大,一般傷口約15到20公分,手術時間則需要兩小時以上,長時間的傷口曝露也增加感染機率,但利用他新創手術,傷口從5.7到9.5公分不等,大幅縮短恢復時間,患者第一天開刀、第二天出院,第三天就能做自己喜愛的活動。

賴國安利用X光照片,畫出腿骨正面、側面與剖面三度空間的切磨角度,切開後再利用自創的浮動式器械打磨,不僅不必額外花一毛錢就完成手術,且切磨的角度因人而異,可針對內翻、外翻不同的腿型,及男、女不同的姿式,與傳統的手術無法針對個人調整角度,好處多多。

8年來,他與團隊已完成2200例,幾乎都成功,他表示,從事這項手術的醫師在切磨關節骨骼之前,必須經過手技訓練,才能精準,但訓練並不困難,希望能將這項技術推廣造福更多病人。



◆ OSTAR 多國認證專利品

【台北訊】2013-08-06 工商時報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打造幸福健康城市,在12個行政區設置83處遠距健康照護中心,採用OSTAR P2遠距心臟頻譜血壓計,提供市民血壓心臟健康照護服務。高精準度的OSTAR P2遠距心臟頻譜血壓計,已獲臺灣各大醫院採用,不僅是臺大、慈濟、北醫附醫、北市立聯合醫院8大院區、宜蘭羅東聖母、振興、敏盛、童綜合、義大等醫院的首選品牌,也是個人最佳選擇。

這項健康照護不僅在各大醫院推展,服務網絡更深入社區。目前博登連鎖藥局結合OSTAR P2遠距心臟頻譜血壓計,已在5家示範藥局導入「雲端照護系統」,民眾到藥局領取慢性病處方箋,除了可接受藥師專業諮詢,透過雲端照護系統,更可即時接收民眾量測血壓及心臟雜訊數值,協助健康管理,對於無法長期陪伴長輩的子女,是一大福音。

優質品牌皆有最堅實的後盾,OSTAR P2遠距心臟頻譜血壓計,通過美國FDA、歐盟CE、中國SFDA、臺灣TFDA等醫療安規認證,OSTAR擁有52個世界專利,12項國內外創新產品、創新研究貢獻等獎項肯定,其中3項國際發明金牌獎更奠定OSTAR在醫療產業界無可取代的地位。

以導彈技術開發設計的自動校準(Built in Test)功能,榮獲國際發明金牌獎,內建在OSTAR中,可自動檢驗並校正,機器不需再回廠校正,可供醫師及專業人員診斷依據。全省博登藥局均可洽詢,就近照顧家人健康,方便又安心。

源星生醫董事長張國源博士表示,OSTAR創業的最終目標不在營業額,也不是市占率的擴大,希望運用高科技,讓OSTAR P2遠距心臟頻譜血壓計發揮提前預警功能,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風發生,達到救人目的,提供給子女更好的父親節孝親新選擇。洽詢電話:全省博登藥局0800-885-686、大林生活科技(042)699-5678。

fsj 提到...

台灣醫療優勢 只剩7年光景

【經濟日報╱記者蔡敏姿、陳致畬/台北報導】2013.08.07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台灣醫療業者積極爭取對岸商機,不過上海首家獲得特批執照的台資醫院瑞東醫院院長符振中昨(6)日提醒,大陸醫療軟硬體都在提升,「台灣醫療優勢只剩七年光景」。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和外貿發展協會主辦的「2013年國際觀光醫療論壇」昨登場,符振中看好大陸健服務商機; 他點出,目前大陸的外匯存底排名世界第一,隨著國家日益富裕,生活環境提升,民眾需要更多健康保障,健康服務業將獨領風騷。

符振中認為,台資醫療登陸有三大關鍵,分別為平台、團隊及通路;台灣有高品質的醫療人才,再加上語言和地域位置優勢,可前進大陸搶占先機。

新加坡無國界健康照護集團董事長余衛湘說,大陸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3.2億人,可設立「老人呼叫中心」,善用科技媒體搭橋,藉由微博、微信等網路社群,快速更新資訊。

余衛湘強調,爭取大陸龐大的醫療商機,台灣可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和大陸同文同種、藉著位置便利的優勢,多國合作模式是醫療旅遊未來趨勢,可帶動當地工業生產」。

儘管看好台灣健康服務業進軍大陸,符振中也有擔憂,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台灣醫療優勢只剩七年光景」。 台灣醫生多單打獨鬥,缺乏團隊合作,對大陸的法規認知又不足; 反觀大陸,當地醫療硬體已經優化,軟體也逐步升級,「2020年大陸醫療發展將超越台灣」。

國貿局主任秘書王振福表示,隨著兩岸法令逐漸鬆綁,此刻發展觀光醫療是最好的時機。台灣業者至大陸設立獨資醫院的地區,已由4省1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上海市)增至22個省會城市及4個直轄市。

余衛湘說明,新加坡、泰國和印尼廣泛推廣觀光醫療,結合智慧手機達到醫療服務創新;例如,為患者貼心電圖貼紙,透過雲端傳送,遠程診斷,隨時掌握身體狀況;患者一下飛機,就有專屬醫護人員陪行,引領入住飯店、醫院檢查以及觀光旅遊,帶動當地消費。



◆ 生技豐收年 國際合作遍地開花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8.07

台灣生技公司能量今年爆發,國際合作遍地開花。泉盛、醣聯昨(6)日各自公告國際合作案,且均為國內首例指標案,此前國內已有多宗生技的國際合作案,僅今年就有永信與CHEMIX、台微體與賽生、杏國和德國MediGene等國際生技合作,顯見國內生技能量已經爆發且遍地開花。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曾經表示,台灣生技業必須走出去,除了要以大陸為臨床試驗合作基地外,也應把眼光放在全球市場,共同搶攻國際生技超過8,000億美元的生技產值;他也曾預言,台灣近年即可能有國際性大藥問世,並可能是華人在自己土地上研發的全新藥物。

關於台灣生技業的國際合作,業界認為,這是走出台灣市場的第一步;由於國際大廠在特定地區的行銷布局、市場熟悉度都勝過一般藥廠,且新藥在全球臨床試驗,牽涉法規、收案、資金等現實問題,若有強有力的夥伴支撐,可望加快新藥上市速度。

fsj 提到...

攝護腺癌疫苗 可望問世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08.09

中研院基因研究中心又有抗癌疫苗新發現!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副研究員吳宗益領導的「醣分子疫苗」研究團隊,利用醣分子開發出抗攝護腺癌的新型疫苗,可預防癌細胞生長並消滅癌細胞。學者表示,新型抗癌疫苗可望於十年內問世,造福男性免於攝護腺癌的威脅。

吳宗益說,目前研發出的疫苗經實驗證實,可有效預防癌細胞生長,同時也可對抗已經生成的癌細胞。目前已將技術移轉給廠商,未來一旦經過動物試驗、人體試驗,確認疫苗的安全性與可校度之後,十年內可問世。

中研院研究團隊以RM2醣分子當成抗原,領先世界各國,首度成功將醣分子合成出來,接上可引發免疫反應的攜帶蛋白CRM197,再配合研究團隊先前研發出的醣脂質C34當成佐劑,經實驗證實有效誘導出具消滅攝護腺癌細胞的抗體,研究結果刊載於上月出版的《美國化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吳宗益指出,美國政府曾在2010年首度批准攝護腺癌新療法,依據每位患者的免疫系統,採集特定血球細胞,量身打造出可以協助免疫系統辨識出癌細胞威脅的「疫苗」,該疫苗是治療用途,不能預防癌症,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生前曾利用這種方式對抗癌症。

而中研院研發以醣分子製成的抗癌疫苗,未來可依據疫苗產生出的抗體,分別研發出「預防型疫苗」與「治療型疫苗」,單一疫苗就可同時施打於所有患者身上。這項研究成果,同時開發出抗腦膜炎W135型疫苗。

團隊克服了細菌外莢膜多醣合成的難題,並成功將不同長度結構的多醣分子,以化學方式接在攜帶蛋白CRM197上,形成有效對抗腦膜炎的疫苗。吳宗益指出,這項突破也改變目前疫苗製作時,需建立相當高生物安全等級的廠房,才可大量培養病原菌獲得疫苗所需醣抗原的限制,也可避免病原菌自工廠散出造成公安疑慮。



◆ 已知最強致癌物!馬兜鈴酸致癌基因解密

自由 2013.08.09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小心癌上身!

長庚醫院與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合作研究馬兜鈴中藥致癌特性,針對馬兜鈴酸引起的泌尿道上皮癌患者病理切片進行全基因定序分析發現,馬兜鈴酸成分致基因突變力超強,幾乎是香菸的二十倍,「可影響的基因成百、上千」,不僅能導致泌尿道上皮細胞癌,還可能引發肝癌。這項研究刊獲得最新一期《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轉譯醫學)》封面故事。

會引發泌尿道上皮細胞癌、肝癌

過去已知含馬兜鈴酸中藥除會造成腎炎、腎衰竭,還可能引起腎泌尿道上皮癌。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馮思中指出,曾有一名六十歲男子因無痛性血尿求診,經詢問男子曾因咳嗽、持續使用不明成分草藥。經檢查左腎盂有腫瘤,切除左腎輸尿管與腫瘤,確診為腎泌尿道上皮癌。

馮思中指出,從輸尿管到腎盂、膀胱都可能發生腎泌尿道上皮癌,其中,腎輸尿管的上皮癌在西方國家少見,卻是台灣洗腎病患最常見癌症。台灣每年約七百名新個案,且以女性居多。「膀胱癌、腎泌尿道上皮癌與抽菸相關,多半發生在男生」,但台灣腎泌尿道上皮癌性別、發生部位均與西方有很大差異,原因可能就在馬兜鈴酸。

馮思中解釋,這次基因序列分析發現,馬兜鈴酸造成的基因突變率很高,每百萬個鹼基對有一百五十個突變點;抽菸引起肺癌的突變則為每百萬個鹼基對僅八個突變點,紫外線對皮膚癌則是一百一十個突變點。進行肝癌基因分析更發現,部分個案也出現類似馬兜鈴酸的基因突變。

老鼠吃3天即造成傷害

研究團體又以馬兜鈴酸餵食老鼠三天,三個月後就可發現基因突變,馬兜鈴酸可說是「已知最強致癌物質」。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教授鄭敏展說,這次不僅發現馬兜鈴酸造成「成百、上千個基因突變」,也找出其特定突變「指紋」。未來也能運用類似作法,探討其他致癌物致癌過程、找出每個毒物的「指紋」特徵。

過去曾用過馬兜鈴中藥的民眾,若突變指紋已存在細胞中,該如何因應?馮思中則指出,雖然基因分析可驗出是否有相關突變,但檢驗所費不貲,且沒有方法可逆轉既有突變,建議民眾長期追蹤,一旦出現無痛性血尿、腰痛或摸到硬塊儘早求診,早發現問題、儘早治療。

fsj 提到...

中研院生技旗艦啟航 藥物潛值破千億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8.10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昨(9)日宣布和潤泰、台新、富邦、中天共同投資的「醣基生醫」,完成新一階兩項醣分子新藥技轉,包括抗攝護腺癌、抗腦膜炎W135型的疫苗。

業界指出,醣基生醫在中研院技術平台支援下,三年內可望躍登台灣最大生技旗艦,藥物潛值超越千億元。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領導的研究團隊,昨宣布三項「醣分子」研究成果,包括抗攝護腺癌疫苗、抗腦膜炎及醣分子與癌症關聯等三項研究,其中前兩項新藥潛力標的已技轉給「醣基生醫」。吳宗益說,該兩項疫苗屬於「預防性抗癌疫苗」,未來可望引發抗癌藥物革命。

據悉,基因體研究中心由翁啟惠一手打造、擴充,該團隊在醣分子研究方面共有17項專利,加上昨天發表兩項新藥技術,目前共計19項專利,近期正式技轉給「醣基生醫」,中研院取得50%技術股,為該院有史以來最大生技授權案。

中研院表示,醣分子疫苗研究,是過去利用Globo H及SSEA4兩類醣分子所製備出的新一代乳癌疫苗後,更進一步的抗癌疫苗,這類疫苗最大的特色是,具備治療與預防效果,目前率先開發出抗攝護腺癌及抗腦膜炎W135型的疫苗,將陸續進入臨床前試驗。

醣基生醫目前正籌備中,大股東有中研院、鑽石生技創投,各持股一半,目前將率先籌備資金12億元,未來將擴充到20億元。

該創投背後金主則包括潤泰、富邦、台新及中天四大集團。

據指出,醣基生醫正籌備辦公室,最快年底將入駐中研院在南港軟體園區的「育成中心」,並規劃由20幾位的中研院新藥專利發明菁英共組團隊,最快三年內有二到三個藥物將進入人體臨床,包括抗乳癌、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球大藥,單一藥物的市場動輒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億元)。

※ 相關報導:

* 攝護腺癌、腦膜炎疫苗 我研發成功
http://www.udn.com/2013/8/10/NEWS/HEALTH/HEA1/8087358.shtml

中研院昨天發表重大研究成果,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領導的研究團隊,繼乳癌疫苗後,昨天再發表三項醣分子研究成果,研發出攝護腺癌疫苗、腦膜炎預防疫苗及乳癌細胞轉移的原因。

....吳宗益表示,科學家曾發現,攝護腺癌惡化時,RM2醣分子也跟著變多,因此使用RM2製作的疫苗,可誘發免疫反應;測試結果也顯示,疫苗可誘導有效抗體,殺死癌細胞,因此可斷定,疫苗未來可應用在預防及治療攝護腺癌。



◆ 新瘧疾疫苗 試驗百分百有效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3.08.10

對抗瘧疾有重大突破,人體實驗結果顯示,科學家首次研發出百分之百有效的瘧疾疫苗。目前市面上還沒有有效的瘧疾疫苗。

研究成果八日由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科學」期刊上。這款名為PfSPZ的實驗性疫苗,內有取自蚊子唾液腺的活體瘧疾寄生蟲(瘧原蟲),由美國馬里蘭州Sanaria公司製造。

在這個為期一年的試驗中,研究人員招募五十七名十八至四十五歲的未曾得過瘧疾的受試者,讓他們被帶有瘧疾的蚊子叮咬,其中四十人事先接受PfSPZ疫苗注射,另外十七人作為對照組。

結果事先注射五劑疫苗、也就是最高劑量的六名受試者並未感染瘧疾,注射四劑疫苗的九名受試者中蟲的抵抗力越強。

論文第一作者、Sanaria執行長霍夫曼表示,估計還要三到五年,疫苗才能上市。論文共同作者、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的塞德說,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還需要更多試驗。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系主任薛夫尼說,研究結果是「重大進展」。



◆ 發關節炎診斷系統 高應大兩發明展獲獎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13.08.10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財福帶領的研發團隊,以「非侵入式退化性關節炎診斷系統」及「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震動波診斷訓練系統」,在瑞士日內瓦與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中拿下2銀、1銅佳績。

李財福是高應大電機博士,曾在醫院服務,專長醫學物理、生醫系統應用、醫學工程及通訊系統,主要研究領域為醫學物理的臨床應用與資訊演算法的跨領域整合理論。

李財福與民生醫院骨科醫師林威成、阮綜合醫院副院長梁雲與放射腫瘤科技術主任劉明祥合作,團隊還包括師生王鴻猷、吳立夫、林世耀、張庭禎、宋念遠等人。

透過跨領域整合,以訊號處理的技術仿真地產生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震動波的分析,開發出「非侵入式退化性關節炎診斷系統」。由聽診器收音後再將關節震動波交電腦進行分析,準確率達八成以上。

過去對退化性關節炎診斷多仰賴醫師的經驗判斷,或是進行侵入式的X光、超音波或關節鏡檢查。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所開發的「非侵入式退化性關節炎診斷系統」,可以透過微訊號電子量測技術,記錄患者的關節活動訊號提供醫生診斷參考,改善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的診斷品質。

李財福也進一步發展出「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震動波診斷訓練系統」,提供醫護人員診斷訓練之用。

fsj 提到...

研發疫苗沒預算 我防疫實力快要落後大陸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088798.shtml

【聯合報╱蘇益仁/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北市)】2013.08.11

中國大陸在二○○三年SARS時的防疫體系及科學實力,可以說不堪一擊。SARS疫情完全暴露出,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缺乏一套有效且透明可靠的指揮體系。疫情通報可以說與專制政治體制一樣,充滿虛偽及造假。中國大陸河南因輸血所引起的愛滋病大疫情,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此外,在實驗室科學能量也十分落伍,無法滿足疫情需要的即時及快速通報。在二○○三年六月在吉隆坡舉行的世衛SARS大會,當時我正率領台灣團隊參加,發現中國代表團幾乎已成了世界各國千夫所指的對象。

可是在二○○五年的H5N1疫情時,我與歐巴尼基金會的許國雄執行長一行,再度組團赴廣州疾控中心及省市實驗室參觀時,他們的防疫體系已大為改進,而各疾控中心的高科技實驗室設備已全部現代化。

二○一三年三月底四月初的H7N9疫情在上海爆發,上海復旦大學利用新購進的儀器,自肺炎病人檢體中鑑定出H7N9,而且北京中國疾控中心人員在三周內 完成各項定序及臨床病例報告 ,論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Laancet。此外,病毒學的基礎研究及雪貂實驗也陸續在三個月內,發表在科學(Science)及自然(Nature)雜誌,其水準令我震驚。

中國在二○○○年後陸續由海外回國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加入國家頂尖計畫。二○○八年他們開始開發腸病毒71典型疫苗,在五年內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反而迎頭趕上台灣。

我於二○一一年回到國衛院任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在三年內推動了六項疫苗進入臨床試驗或新藥開發,但中國自二○一二年的十二五計畫推出疫苗產業是十大產業,我發覺台灣已失去優勢。

我舉H5N7新型流感疫苗開發為例。二○一二年台灣彰化爆發H5N2禽流感疫情,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株禍病原禽流感病毒,且根據疾管局的研究,彰化地區養雞農已有百分之二點四人有H5N2抗體,顯見H5N2已感染人。二○一二年我們邀請了禽流感世界級的權威專家美國St. Jude醫院的Robert Webster及香港大學的管軼教授,與台灣的防疫人員及學者召開了三次會議,一致確認台灣必須進行H5N2疫苗的製備。二○一三年國衛院將疫苗研發計畫送到衛生署、國科會、科技顧問組,結果近一年了,政府單位仍推說找不到兩千萬預算,疫苗開發遙遙無期。

這就是台灣學術界的現況。看著台灣在學術界生醫產業界的優勢逐漸喪失,我深深遺憾。台灣真的是如防疫大師Peter Piot所說的「No time to lose」,我們不能再蹉跎。



◆ 英「超級蜂蜜」能殺菌助傷癒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089110.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08.11

英國現在有一種稱為Surgihoney的超級蜂蜜,治療傷口和感染有「神奇」的效果。

超級蜂蜜以生物工程科技產生,英格蘭罕布夏郡的醫院過去一年多以來用在嬰兒、剖腹生產而傷口感染的女性、癌症患者及老年人身上,效驗神奇。

傷口和潰瘍,包括抗藥性趨強的「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者,塗敷Surgihoney,數日即癒。剖腹生產而感染的孕婦,治療效果更好。

英國剖腹生產的女性,每十人就有一人感染。Surgihoney是10公克一包,190位剖腹生產的媽媽,切口馬上塗敷,一包就成。

罕布夏郡醫院的微生物學家德萊登博士表示,「Surgihoney 將在全球掀起傷口治療革命」。Surgihoney能救命,也節省醫師和護士很多時間,並且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蜂蜜的療效,人類已經知道數千年,雖然今天的醫師比較喜歡開盤尼西林和抗生素。

但Surgihoney能殺死細菌、寄生蟲,以及霉菌感染,同時促進傷口癒合,功效比目前最膾炙人口的紐西蘭蜂蜜manuka還厲害。

德萊登說:「用Surgihoney對付任何細菌,我發現比什麼都好用,因此一年來我用來治療病人,神效明顯。」

他說,「很多產品能殺死細菌,但不能幫助組織癒合。蜂蜜是絕佳的天然藥方,最妙之處是殺菌而不傷組織」。

Surgihoney已獲英國政府准許,但目前尚未商轉。

fsj 提到...

造人工骨 3D列印精準又省錢

自由 2013.08.12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3D列印技術在醫療上又有新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日前宣布為4名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移植以3D列印技術製成的頸椎人工骨,成功改善這些患者手部發麻或行走困難等問題。研究人員還試做大腿骨、脊骨及頭蓋骨的一部分,希望能用於大範圍切除手術後的治療。

這項臨床實驗手術是由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科研究人員所進行。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裝置,以患者頸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及核磁共振(MRI)數據為基礎,計算出骨頭的大小及形狀,然後以雷射熔燒鈦粉逐層加厚,製作出完全適合患者頸椎的人工骨。

以往製作人工骨必須先製成模型,再灌入鈦粉成形,由於製模成本相當高,無法依患者需求單獨製作,相對地也無法做出完全適合患者頸椎的人工骨。新的3D列印技術則可省去製模步驟,一塊頸椎人工骨的成本僅包括數千圓的材料費及電費。3D列印製成的人工骨經由表面進行化學處理和熱處理加工,使其更易與患者的骨頭貼合。

京都大學講師藤林俊介表示,這次實驗還試做大腿骨、脊骨及頭蓋骨,對於因惡性腫瘤等切除大範圍骨頭的患者而言,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人工骨進行移植治療,頗值得期待。



◆ 乾癬患者 自殺風險高4成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8.12

乾癬發作時常滿臉皮膚發紅,乾癬患者童先生晚上回家途中,連續被四名警察攔檢,懷疑他酒駕; 因為皮膚紅色斑塊合併銀色脫屑模樣可怕,讓他找工作時常碰壁。 據統計,國內約有六萬多名乾癬患者,自殺憂鬱風險較一般人高四成。童先生感慨地說,罹病後常遭歧視排擠,連生活都失去尊嚴。

他今天出席皮膚科醫學會徵選乾癬大使記者會上,強調乾癬並非傳染疾病,病友應積極就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理事長黃毓惠醫師表示,歐洲研究發現,長時間浸泡冷泉,有助改善乾癬症狀,國內也有冷泉,卻沒有病友願意嘗試,因為只要一脫掉衣服,可能馬上被投訴。

黃毓惠指出,乾癬是先天體質及後天環境造成,是一種因自體免疫致慢性發炎的皮膚病,不會傳染,但許多人被乾癬患者身上的紅斑脫屑嚇壞。

童先生至泳池游泳時,就曾被趕出來。為了避免旁人異樣眼光,大熱天他仍會穿長袖衣褲出門。後來經過外用、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治療,現在已成功治療乾癬,改善皮膚紅斑掉屑問題。最近他還鼓起勇氣買了游泳月票,原本進泳池時還忐忑不安,結果根本沒人注意他。他開心地說:「能夠被經過的人當作空氣,其實是件很幸福的事。」

黃毓惠指出,斑癬好發於頭皮及四肢關節及外側處,病友工作或社交時易感到自卑。事實上,乾癬就如同糖尿病、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只要接受適當治療、避免熬夜,就可以獲得良好控制。

※ 自殺, 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fsj 提到...

人類幹細胞 讓老鼠心臟跳動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095937.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3.08.14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出會跳動的老鼠心臟,鼓舞很多人相信,人類器官未來可經由創造產生。這顆心臟取自老鼠身上,科學家移除其原有的細胞後,再覆以人類的幹細胞,並促使心臟恢復跳動。

這項技術利用簡單的皮膚切片取得幹細胞,對未來的人類器官移植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類特殊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是可以像胎兒幹細胞一樣運作的成人幹細胞,有能力在人體內成為任何細胞。

iPS可用以治療從糖尿病到帕金森症的各種機能失調。這些細胞不是用來處理疾病的徵狀,而是用以讓人體受損的部分再生。發布在「自然通訊」期刊的報告表示,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在移除老鼠的細胞,並以人類心臟的前驅細胞取代後,還能讓老鼠心臟恢復跳動。

這項成就可能促成未來在進行器官移植時,可以使用個人化的iPS ,而且人類也能製造出心臟與其它器官,供實驗室測試藥物時使用。

心臟病是英國最大的致死原因,每年有7.4萬人死於心臟病,大約每天200人。而在美國,每34秒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有心臟功能毛病的人更超過500萬人。

匹茲堡大學楊雷( 譯音)說,逾半數心臟病患者對當前的治療方式沒有良好反應,而可供移植的心臟捐贈卻遠遠不足。

他說:「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再生醫藥與組織工學領域,希望為這個重大問題找到新解答。」「能夠取代因心疾發作而受損的部分組織,或甚至整個器官,對這類病人將是一大福音。」

楊雷和研究員先利用藥劑除去老鼠心臟的所有細胞,這項程序耗時約10小時。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位於神戶市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尖端醫療中心醫院,也已針對iPS再生視網膜的臨床研究徵求患者,代表全球iPS臨床研究的正式啟動。

徵求的對象是「增齡性黃斑病變」患者,這是一種視網膜受傷導致視力急劇下降,甚至失明的頑疾。日本約有70萬這類患者。科研團隊將選擇6名符合各項條件的患者,具體條件為50歲以上、矯正視力不足0.3、治療藥物無效、視野中心部分較暗等。

※ 圖解詳見原站。



◆ 螢光奈米鑽石 「照」得住幹細胞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3.08.14

中研院昨天發表新技術,用發出螢光的奈米鑽石,來標記肺部幹細胞。螢光奈米鑽石(FND)是全球第一個可追蹤單顆細胞的標記技術,研發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

研究團隊表示,幹細胞在體內非常稀少,一百萬個細胞中約只有一個幹細胞;團隊得先純化肺部幹細胞後,再將FND「餵」入細胞中「顯像」,接著把幹細胞放回動物體內,觀察幹細胞的行為。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特聘研究員張煥正博士表示,生物體本身也會發螢光,若使用一般標記法,染色材料發光周期和生物體差不多,在背景也發亮的情況下,很難凸顯染色細胞。

FND的發光周期是生物體三倍,換句話說,當背景光已經「熄滅」了,FND的光還在,所以可清楚看到被染色的細胞;用經團隊改良過的高解析度顯微鏡觀測,可清楚觀看單顆細胞,打破目前活體細胞觀測極限。

張煥正說,鑽石粉末以往都用在工業,例如打磨或是鍍膜;但早在一九九七年,農業化學系畢業的他就想做會發螢光的鑽石,並用在生物方面,但苦於沒有質子加速器,無法製造。後來搜尋引擎崛起,張煥正一搜尋才發現,原來中研院就有加速器!不到一年他就做出第一個FND,目前全世界都使用他做的FND做研究。

張煥正認為,FND和細胞相容性佳,未來也可用於追蹤癌細胞或是攜帶藥物、作為治療用途。



◆ 術中神經監測 開腦手術更安全

黃天如/台北報導 2013-08-13 中國時報

一般民眾一聽到「開腦」,就會聯想到可能功能受損、癱瘓,甚至變成植物人。為提升惡性腦瘤等開腦手術成功率,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術中神經監測團隊,3年多來進行了4、50例大腦功能區附近的腫瘤切除,術後評估病人功能分數與非功能區腦瘤患者並無差異。

一名30多歲女性被診斷罹患腦瘤中最棘手的腦島葉腫瘤,由於島葉肩負大腦運動及感覺整合功能,手術過程稍有差池,患者非死即傷;加上其腦瘤已有5、6公分大,以致於雖被確診多時,卻沒有一家醫院敢幫她動手術。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秉權表示,針對這類位在大腦功能區附近的腫瘤切除,就很需要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在類似GPS定位導航、神經功能誘發電位等儀器及技術的協助下,主刀醫師便能順利避開病人功能區神經纖維,給予腫瘤迎頭痛擊。

這名女性患者在接受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的腦瘤切除手術後,不但順利清除癌細胞,至今已存活逾兩年;且因手術未對其功能區神經造成傷害,術後3個月便能重拾最愛的小提琴,拉出有如天籟的美音,並錄成影片寄給北榮醫療團隊表示感謝。

許秉權說,北榮雖非國內唯一有能力進行術中神經監測的醫院,卻是病例最多的醫院。統計2010年至今,該院已做了100多例惡性腦膠質瘤切除手術,其中約半數患者因腫瘤長在大腦功能區接受術中神經監測,最後證實,這群患者術後各項功能分數,與非功能區腦瘤患者預後並無顯著差異。

此外,北榮也將術中神經監測技術,運用在因腫瘤長在大腦左側語言區,開腦過程中需保持清醒的病人身上。

北榮神經麻醉科主任鄒美勇表示,要讓病人手術過程中不會疼痛,又能持續與醫師對話,以確保其語言功能未因腫瘤切除受損,麻醉藥必須給得「不多不少」,困難度相當高。2010年至今北榮共動了12例這類手術,病人術後語言功能非但沒退步,還有人因為去除了腫瘤壓迫,說話更順溜了呢!

fsj 提到...

醫學突破 植物人動念表心意

【Upaper╱中央社】2013.08.15

加拿大科學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觀察腦部活動,成功與過去12年身陷植物人狀態的患者溝通,研究人員說,這是醫學界首度證實,處於植物人狀態的病患,可利用本身注意力與外界溝通。

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對植物人病患提出一連串預設問題,並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病患腦部活動。

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可發現,這名病患會以「是」或「不是」回應多個問題,如「你現在是在醫院嗎?」這名病患透過儀器回答,他知道自己的名字,也知道自己正在醫院。

研究人員歐文說,這項技術可以測試出那些病患是有意識的,也能讓有意識病患更容易傳達心願;科學家計畫利用這種方式與無行為回應能力的病患溝通,或許會發現部分病患遭誤診為植物人。



◆ 視網膜再生 日本啟動研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097843.shtml

【Upaper╱綜合報導)】2013.08.15

位於神戶市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尖端醫療中心醫院,已針對「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再生視網膜的臨床研究徵求患者,代表全球iPS臨床研究的正式啟動。

徵求的對象是「增齡性黃斑病變」患者,這是一種視網膜受傷導致視力急劇下降,甚至失明的頑疾,日本國內約有70萬這類患者。具體條件為50歲以上、矯正視力不足0.3、治療藥物無效、視野中心部分較暗等。

臨床研究中,科研人員將利用自患者手腕採集的皮膚組織製成iPS細胞,再將之轉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並製成薄膜狀,最後移植至患部。此項研究若成功,將可有效解決器官捐贈不足的問題。



◆ 仿效果蠅 歐洲發展人造複眼

【中央社╱布魯塞爾14日電】2013.08.15

瑞士、法國及德國科學家借鑑大自然,以果蠅的複眼為靈感,發展出微型人造複眼,未來可用於預防交通或家庭意外事故。

這些科學家探索昆蟲眼如何運作,設計並製造出第1批全功能微型有弧度的人造複眼。這項計畫叫做「CURVACE」(curved artificial compound eyes),由歐洲聯盟贊助大部分研究經費,歐盟認為這種人造複眼未來很有工業潛力,可用於行動機器人、智慧衣著及醫療應用。

人造複眼可用在需要全景動作偵測的領域,例如把1隻有彈性的人造複眼裝在汽車上,能更有效地偵測障礙物;或裝在無人飛行器(MAVs)上,避免航行時撞擊。

由於人造複眼有輕薄又具彈性的優點,也可結合衣物,例如裝在視障人士的帽子上,做為撞擊警示器;還可裝在智慧房屋的牆壁或家具上,用以偵測老人或幼兒的動作,預防意外。

這種人造複眼的特徵及功能類似果蠅等昆蟲,直徑12.8毫米,1.75克重,外觀是圓筒狀,由630個「基本眼睛」組成,排成42列,每列有15個感應器。

每個感應器都有高階視覺功能,包括180度×60度不失真的全景視野及大景深,可適應的光線範圍也很廣。

「CURVACE」計畫參與者包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德國佛羅恩霍夫(Frauenhofer)應用光學及精密工程研究中心、德國杜賓根大學。

這5個單位自2009年10月到今年6月底投入計畫,總經費為273萬歐元,其中209萬歐元由歐盟資助。研究結果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柯羅斯(Neelie Kroes)說,當人類遇到問題,大自然總能提供許多非常精細的解決之道,這項研究計畫給了人們在工業上汲取靈感、了解、仿效並重建自然寶藏的機會,讓人們改善生活。

fsj 提到...

有錢?沒錢? 看你的血就知道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3.08.17

研究顯示,一個人身體內血液裡所含的化學物質,可以告訴我們這個人的財富有多少。由於富有階級吃的魚和貝類較多,體內汞、砷的含量較高;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其體內所帶的化學物質與抽菸有關,體內鉛和鎘的濃度較高。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歐洲環境與人類健康中心執行這項研究。研究負責人流行病學家泰瑞爾說,「我們發現這些化學物質在每個人身上堆積,但所堆積的化學物質種類,與你的富裕程度有關」。

譬如說生活較富足的人常去海邊度假,所以他們身體裡與防曬油相關的化學物質含量較高。此外,因為比較有錢的人吃的魚與貝類較多,所以他們身體裡堆積的汞與砷濃度較高。

泰瑞爾博士說,「我們發現18種化學物質與一個人的社經地位密切相關,它們累積的狀況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社經地位較低的人有些有抽菸習慣,讓他們體內的鉛與鎘含量較高。

這份研究出版於《國際環境》期刊,檢視179種在人體內低度累積的化學物質。研究者檢視2萬2千多位美國研究參與者的血液與尿液中的化學物質,與他們的社經地位比對。

研究發現,高收入與高社會地位的人的體內有9種化學物質含量較高,其中砷與汞來自海鮮食物,還有鉈、全氟辛酸銨、全氟壬酸。防曬油的成分二苯甲酮-3在富人體內含量較高。另外,化學物質鄰苯二甲酸單酯化合物的mono carboxyoctyl) phthalate成分,常用於食品及個人護理產品如洗髮水的包裝上,在富人體內含量也較高。

至於有抽菸習慣,在重工業區住或者工作的人多來自貧困家庭,這些人體內鉈、鎘、鉛含量均高。其他用於熟食品包裝的化學物質,在社經地位較低的人體內含量也較高。

泰瑞爾博士說,現代人接觸化學物質的情況增加,身體裡各種化學物質混合堆積,「化學物質堆積造成的健康影響,我們目前還不甚了解。我們的建議是,應該要觀察化學物質對全人類的影響,而不只針對較窮困的人」。



◆ 「青春常駐」 8歲女童外型如新生兒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6日電】2013.08.17

美國蒙大拿州一名八歲女童,出生至今一直保持新生兒般的臉孔和肌膚,體重也僅11磅,並且與嬰兒時期一樣,每天仍需要母親餵食、換尿布,以及睡在嬰兒搖床。科學家已在研究此種神秘症狀,希望從中解開停止人類老化的方法。

住在蒙州畢林斯(Billings)的嘉布瑞兒‧威廉斯(Gabrielle Williams),出生八年以來發育極為緩慢。她的母親瑪莉(Mary Margret Williams)表示,女兒的身體只有長大一點,現在仍是穿三至六個月大嬰兒尺寸的衣服,她與丈夫必須輪流照顧女兒。

這種老化遲緩症狀,目前在全世界非常罕見,另外兩起類似病例是佛羅里達州一名29歲男子,至今仍保持在10歲的發育,以及巴西一名31歲女子,身體仍停留在兩歲狀態。

畢生致力專研老化問題的佛州聖彼得斯堡兒童醫院研究員華克(Richard Walker),自兩年前開始研究這三起病例,希望找出停止老化的基因問題。他指出,研究威廉思異基因密碼,非常重要。

瑪莉與丈夫原本不願讓女兒成為華克為促進「年輕泉源」研究的實驗品,但在了解其研究可幫助老化疾病的患者時,才欣然接受。

瑪莉說:「我們有信心華克和科學界可發現更多針對老化疾病的問題。」她並指出,如果可以從女兒的身上發現治療的方法,則他們將成為這項研究計畫的一份子。



◆ 新型重建手術 口腔癌福音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02283.shtml

【聯合報╱記/嘉義報導】2013.08.17

口腔癌患者重建損傷顏面,普遍採用的自由皮瓣手術,但有人工骨板外露、耗時等問題,聖馬爾定醫院昨天發表新型單皮瓣重建手術,減少血管吻合造成錯誤機會,疤痕可穿衣遮掩,給口腔癌患者顏面手術多了一種選擇。

口腔顎顏面外科主任羅正興表示,台灣每年新增口腔癌個案超過5千例,口腔癌好發於頰黏膜,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灶後,接著要展開損傷顏面修復手術,目前世界潮流重建方式以自由皮瓣手術為主,將病患身上某部分組織連同營養血管取下,利用顯微手術縫補覆蓋。

過去的兩種手術方法,都有人工骨板使用一段期間後外露機率大情況,必須再做第二次重建手術,十分耗時且有傷口術後照護較麻煩等問題;醫療團隊發展出第三種重建方式,也就是新型單皮瓣重建手術。

羅正興表示,這種手術是利用1塊皮瓣,且帶有廣大的軟組織及適量骨頭來處理,顯微手術只需接1套血管,減少血管吻合造成錯誤機會,且同1塊皮瓣及傷口,術後照護較方便,手術時間縮短;另因使用肩胛骨合併闊背肌皮瓣,不需要用到腳骨頭,疤痕在背部較容易穿衣遮掩,患者受惠多。

fsj 提到...

魚鱗人工角膜 打開病患新視界

自由 2013.08.20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第十一屆有庠科技獎昨天頒獎,其中台大醫學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林峰輝獲得科技講座的生技醫藥獎,不僅研發出用魚鱗製作人工眼角膜,還可在眼球玻璃體灌入氣體、矽膠,為視網膜剝離病患帶來福音;清大醫工所所長宋信文,則是不忍病患打針受苦,研發出口服胰島素的技術,獲得奈米科技獎。

發表感言時,林峰輝特別感謝僅有國小學歷的父母,用身教、言教教導自己,受父母「大肚容天、容地、容下萬般千百事」觀念影響,自己與學生、家庭相處都愉快和諧。

林峰輝是台灣生醫材料領域先驅者,研發出以玻尿酸取代矽膠,治療視網膜剝離,及用魚鱗片製作人工眼角膜兩項技術,並已技轉廠商,進行人體試驗中。

清大教授宋信文則研發出「奈米微粒載體平台技術」,讓原本需皮下注射的蛋白質藥物,例如胰島素或部分生長激素,可改成口服藥劑。

清大宋信文 研發口服胰島素

宋信文提到,看到病患每天注射藥劑實在十分不忍,一位國小二年級的糖尿病女孩,母親不忍女兒三餐打針,因此不時發信關心口服胰島素研發進度。目前已完成動物驗證,將做人體實驗,預計最快五年內會上市。

此外,交大電機工程系講座教授張仲儒、清大化學系特聘講座教授季昀(第二次獲獎)分別得到科技講座的通訊光電與綠色科技獎;四位得獎學者皆可獲一百萬獎金與講座合約。

有庠科技獎是由遠東集團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創立,主要鼓勵「奈米科技、通訊光電、生技醫藥、綠色科技」四大領域傑出人才。中研院副院長彭旭明及新任台大校長楊泮池皆曾為科技獎得主,今年除科技講座外,還有科技論文獎、元智講座及傑出教授獎等共十九位得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