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5

新生活運動 2015

◆ 喜歡「趁熱吃」? 快改掉壞習慣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0211

聯合報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2015-01-04

近日有美國學者指罹癌與否有一部分要看運氣,但不好的生活習慣仍占關鍵角色。專家指出,罹癌的因子眾多,但民眾普遍抱著「鴕鳥心態」,對於不良的生活作息,並不會急著改正,甚至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像是經常「吃太燙」,就要小心。

振興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劉銀冰指出,民眾常吃過燙食物而不自知;人的體表溫度約攝氏卅七度,但熱食動輒逾五十度,若沒放涼就呼嚕下肚,口腔和食道黏膜就容易受傷,尤其近年來各式火鍋店林立,在冬季更是嗑鍋和熱飲的旺季。

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鴻源解釋,不少長者喝湯要「趁熱」,食道反覆受損、變薄,可能增加細胞變性、罹癌的機會。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則說,習慣吃太燙的習慣該改,但「菸檳酒」不離者,細胞變性機率更高,更該改。

劉銀冰建議,從火鍋中取出熱食,要小心燙口,最好先放到碗盤等溫涼再吃,湯也不要舀起就喝。買飲品要盡量避免將熱飲裝在塑膠封膜的容器,建議點溫的,以免連同塑化劑也喝下肚。



◆ 日夜溫差大 心血管病患當心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4474

自由 2015-01-04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新竹縣竹東鎮八十九歲張姓老翁一個多月前才剛中風,住院一週返家休養,期間卻因元旦連假日夜溫差過大,日前不幸猝死;新竹地檢署法醫室統計,元旦連假前兩天所受理的八起報驗案件,有一半就是因為心血管相關疾病而猝死,提醒民眾一定要注意保暖。

新竹地檢署法醫楊敏昇說,早晚溫差大,血管極速的擴張或收縮,對原本就有痛風、心血管或是高血壓病史的民眾很不利。

他提醒有這類慢性病的民眾,在類似近日日夜溫差大的狀況下,一定要謹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則,避免在清晨太陽出來前、晚上入夜後外出活動,早上起床前最好在床上多賴一下床,讓身體動一動,不要馬上起身,可避免姿勢性的暈眩,造成跌傷意外。

早上要運動的人,最好在太陽出來後再出門,如果太陽還沒露臉,那就先在家做做家事、打發時間,確保健康安全;而平時有酗酒習慣的人,因為酒精會加速心跳和血液循環,若喝醉一不小心就有失溫危險,須特別當心。

至於類似張翁這類剛中風過的患者,家人除了要注意保暖,想推他外出散心也最好把握中午太陽最溫暖的時候,以免產生不適或造成遺憾。

※ 相關報導:

* 中醫調理保健 讓好朋友來得剛剛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4597

女生每個月來訪的「好朋友」(即「月經」)量來得太多或太少,都是煩惱。

23歲的小雅(化名)剛出社會,不僅工作壓力大,過去月經經期正常,但最近月經來時經量少,一整天不需要換衛生棉,且兩天經期就結束了。

同時她在月經來臨前,常乳房脹痛,月經來時,伴隨小腹脹痛,因經血排出不順暢,讓她煩躁極了。

每次週期正常的月經量約20-60CC,若月經量少於20CC,或經期少於2天,即月經量少。但臨床上很難準確測量月經量,通常都是病人主觀告知:「經血量較以往少,或是使用的衛生棉片變少。」等描述來做評估。

從現代醫學來看,如果壓力大、過度減肥造成內分泌異常,或是多囊性卵巢、子宮搔刮手術後的子宮腔沾黏等,都會造成月經量少。

從中醫的觀點,月經量少是以「陰血虛」為根本病機。月經的原料是血,若陰血不足則「無血可出」,而月經的週期是由腎氣主導,因此月經是以「腎」為根,以「血」為本。

除了「虛」的本質之外,常會有兼夾病機造成「血出不出」,導致月經量少。

※ 詳見原站。



◆ 神戶醫療城 尖端生化醫學園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4000696-260108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4日 黃菁菁/神戶3日電

1995年1月17日發生阪神大地震,造成6.9兆日圓(約台幣1.76兆元)的經濟損失。神戶市為了復興,1998年起以緊鄰神戶機場的神戶港灣人工島為主,創設了一座日本最尖端的醫療技術研發據點、結合醫療和產業的「神戶醫療產業都市」,16年來已有283家醫療、製藥相關企業、研究團體和大學集結在此,成為日本最大的生化醫療園區。

「神戶醫療產業都市」分為醫療、生化和模擬3大主要園區。醫療園區內包括去年11月剛開業的神戶國際尖端醫療中心,該中心共有120個病床,提供活體肝臟等器官的移植及術後管理、內視鏡治療等,還接收海外病患,與新加坡、印尼、台灣等地醫院有合作往來。

院長田中紘一表示,印尼等亞洲國家有許多人患肝病,但捐贈器官明顯不足,故希望能將日本活體移植的技術推廣海外,為亞洲培養高醫療技術人才。

生化園區內則包括理化學研究所(理研)多細胞系統形成研究中心。理化研的iPS細胞研究享譽國際,去年9月曾利用iPS細胞進行臨床視網膜再生治療,成為世界首例。

在模擬園區內,涵蓋設有超級電腦「京」的理研計算科學研究機構。2度獲世界第1的「京」計算速度為每秒1京(1萬兆),可供手術、新藥、飛機、汽車等模擬研發、設計,及地震、海嘯等天災預測,不僅削減研發時間更降低成本。理研已著手研發後繼超級電腦,預定2020年會有性能為「京」的100倍之電腦誕生。

大阪市長久元喜造去年底在園區受訪時表示,2015年正值阪神大震災20周年,希望能爭取到2016年夏天預定在日本舉行的G8(八大工業國)能在此召開。」

久元市長還提及,神戶市為了吸引海外醫療研究產業進駐,備有減稅及補助辦公室租金等辦法。再者,安倍政府正大力推動成長戰略,計畫設立醫療產業特區,放寬特區內的法規限制,並提供稅制優惠等,「神戶醫療產業都市」也可望被指名為國家戰略特區。

※ 相關報導:

平衡的身心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狂歡後補眠 多一小時就夠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618171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2015-01-03

連假還剩一半,很多民眾狂歡後就大睡一場、恣意補眠,幾天下來反而愈睡愈睡不飽。

醫師提醒,補眠只需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重點是規律、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出國玩回來有時差者,盡量回歸台灣作息,別用大睡調時差。

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林嘉謨說,民眾跨年當天通常都很晚睡,隔天理所當然睡到中午或下午,醒來精神較好後又仗著放假,更加晚睡,如此生理時鐘被打亂,愈睡精神愈差。

他建議,就算補眠,也不要刻意睡多,比平常多一個小時就夠,最好也不要晚於九時起床。

若醒來還是睏,下午可小睡,但也不要超過一個小時,晚上早睡效果更好。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也說,人若睡過久會有瞑眩反應,容易頭痛。

另外,睡前不建議使用3C產品。林嘉謨解釋,國外研究發現,睡前看發光螢幕的學生,比起看不會發光的電子書的學生,前者入睡時間不但會晚半小時以上,睡眠品質也較差。尤其眼睛對藍光敏感,視網膜受刺激,就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生理時鐘穩定。

就中醫觀點,晚間十一時至凌晨三時間最好處於睡眠狀態。周宗翰解釋,人體經絡於此時走肝經和膽經,可清除體內廢物,多休息,臟器自我修復功能愈好。另外,成人一天最少要睡六到八小時,孩童則需睡八小時才足夠。

另外,建議利用連假出國旅遊的民眾,若有時差,要盡量依照台灣時間作息、活動,調整效果會比大睡一場來得好。

※ 相關報導:

* 沈迷線上遊戲10年 15歲眼睛老化如40歲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4845

一名國三男生在過去10年間,課餘多是足不出戶,整天盯著電腦玩線上遊戲,不僅眼睛老化超過40歲,甚至引發被害妄想,拿刀到學校懷疑有人要殺他;醫師表示,本案無論在眼科與精神科,都是相當罕見的個案,值得醫學界進一步探討,家長更需警惕。

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上個月一名15歲的國三男生被姑姑帶來門診,表示只要張眼看東西,頭就痛得不得了,陳瑩山檢查後發現,這孩子眼睛的睫狀肌,竟然老化到有如超過40歲的中高齡,一度不敢相信,但做第二次檢查,結果還是一樣。



◆ 帶藥品入境 數量種類鬆綁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1733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15-01-05

最快1月中旬,自國外攜帶自用藥品、保健食品等返國,免稅放行數量與種類要鬆綁了。財政部指出,旅客攜帶自用藥物入境,不再採正面表列管制,改以種類管控、限量放寬,以符合國人需要。

繼配合中央銀行放寬旅客攜帶新臺幣出入國境限額各為每次10萬元後,財政部將再配合衛生福利部,放寬旅客攜帶自用藥品入境的管理政策,大幅鬆綁。

現行自用藥物攜帶限量表,因長年採正面表列方式,藥品推陳出新,許多品項已不合時宜,衛福部建議應重新調整,財政部亦已同意改以「種類」及「限量」的原則性規範,取代目前正面表列的管制作法。

財政部已完成修正旅客攜帶自用行李報驗稅放辦法,最快1月中下旬將發布施行。主要修正重點包括:

一、取消正面表列,限量表有關自用藥物,修正為「自用藥物及錠狀、膠囊狀食品」,以符實際。

二、品目及數量部分,配合修正為種類及限量,按種類區分西藥、中藥材及中藥製劑、錠狀、膠囊狀食品及隱形眼鏡四類。西藥部分,放寬非處方藥,限制種類為六種,每種類藥品以12瓶(盒)為原則,合計不超過36瓶(盒)為限;攜帶處方藥但無醫師處方箋或未出具證明文件者,以二個月用量為限;攜帶處方藥且有醫師處方箋證明者,不得超過處方箋或證明文件開立的合理用量,且以六個月用量為限。

中藥材及中藥製劑部分,中藥材由原先0.6公斤放寬至一公斤,增列中藥材及中藥製劑限制規定,即逾標示使用量1.5個月者,應檢附以治療其本人疾病的醫療證明文件(如醫師診斷證明),且不逾三個月用量為限。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體內濕氣不除 怎麼睡都睡不飽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5/623040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2015-01-06

許多人上班族都有一樣的心聲,冬天就是離不開被窩的季節,尤其是在下雨天,陰冷的天氣更是有睡不飽、起不來的感覺。但你知道嗎?睡不飽很可能是因體內的濕氣太多,代謝不佳所造成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當水分代謝不佳或是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去供給身體運用時,這時我們就會說,「體內濕氣比較重」。

體內濕氣重的人,健康隱憂就是「冬季濕冷」。周宗翰醫師說,一旦體內與外來的濕氣裡外相合,就更加糾纏不清;因為濕濁阻遏氣機與清陽,導致人體氣血循環運行不佳。自己如果時常會覺得頭昏沉、提不起勁、很想睡覺、四肢沉重無力、大便變的軟黏排不乾淨、胃口不好、嘴巴淡淡的沒什麼味覺,甚至皮膚濕疹發作或搔癢加重,可能就是體內濕氣太重引起。

中醫理論認為,濕為「陰邪」,而「濕」會妨礙氣機流通的特性,濕邪會導致水腫,特別是體質虛弱的人特別容易水腫。周宗翰解釋,水腫與肺、脾、腎這三臟的關係最大,肺的通調水道與負責代謝、脾的運化轉輸和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需於協調下完成,而中醫在治療水腫的原則,就是「腰以上腫發汗腰以下腫利小便」。

周宗翰醫師建議,要消除體內濕氣與消水腫,平時應該避免持續性久站或久坐。在家中,下半身穿著應寬鬆舒適的衣物,以避免淋巴循環阻塞;平時飲食盡量清淡,少吃油膩的食物可避免血液濃稠,以免導致循環變慢,並且最好養成每日健走30分鐘,活化下肢氣血循環,就可以輕鬆除去體內濕氣,精神奕奕之外,還可以消水腫。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早晚溫差大 別讓「眼中風」上門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3539

....早晚溫差大,加上冬令進補,攝取高脂肪食物,若再抽菸、失眠熬夜、水分攝取不足,原本就有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容易引起視網膜血管血栓性併發症,因血管收縮缺氧、栓塞或視網膜出血,導致「眼中風」。

眼科醫師曾世羽提醒,眼中風多數是不會痛,一旦發生會損害視力,嚴重者會失明,發生眼中風代表可能有心血管問題,要提防腦中風發生。

* SPA水柱開太強 當心沖掉健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3541

天冷泡湯做SPA全身暖呼呼,是許多人紓壓、休閒首選,醫師提醒,水柱勁道過強或是沖水時間過久,容易造成肩頸部、肌肉、腰椎等處受傷,若強力水柱沖擊腹部,還可能造成臟器裂傷,不可不慎。



◆ 公費疫苗市場 自己打自己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2387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1-06

國光生技疫苗廠日前宣布,生產主力將改為流感疫苗及研發中的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由於預計六月成立的基亞疫苗公司也將生產同樣的疫苗,學者憂心「自家人互打」,衝擊國內公費疫苗市場。

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蘇益仁表示,目前國光生技生產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的生產線向國衛院租用,未來基亞疫苗上線後,也計畫生產流感疫苗和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同為國內廠商,國衛院開發新疫苗的技術該賣給哪一家?蘇益仁說:「很傷腦筋。」

另外,國光宣布停產日本腦炎及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國人可能必須向國外採購,但近年國際市場疫苗缺貨頻傳,蘇益仁擔心,未來買不到,就只能向生產水準較低的中國大陸、印度、古巴購買。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市場競爭難免,樂見新的國產疫苗廠成立,增進產能;對於國際疫苗缺貨、自產公費疫苗不足,她認為需從長計議,畢竟台灣市場小,需要的公費疫苗種類又多,難以全部依靠國內廠商。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日本腦炎疫苗今年已採購完畢,存量無虞。公費疫苗每年約花費廿億元,估計未來成本將變高,疾管署樂見更多廠商投入生產;至於國內公費疫苗整體規畫,將在行政院「國家人用疫苗政策指導會報」中訂定。

fsj 提到...

手機平板加警語 7月上路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7130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彭宣雅/台北報導 2015-01-07

國內幼兒近視盛行率居高不下,兩成幼稚園中班小朋友近視、弱視,國民健康署計畫以行政指導方式,要求3C相關廠商在產品加註警語,內容包括「未滿兩歲幼兒應避免觀看螢幕」等,預計7月實施。

國健署研擬加註的警語及注意事項內容包括「未滿兩歲幼兒應避免觀看螢幕」、「兩歲以上、學齡前幼兒,一天使用3C產品時間不可超過一小時」、「大人及青少年使用3C產品,每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等。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3C產品對眼睛及身心的傷害,令人擔憂。國健署去年6月曾邀家長團體、消保處、醫界及業者代表協商,第一階段以輔導方式,希望業者主動加註警語。但國健署也計畫制訂行政指導原則,要求3C業者自主規範,在產品外包裝加註警語。

英國嚴禁6歲以下幼兒用手機、平板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國內幼兒近視盛行率幾乎是全球第一,幼稚園中班學童視力不良比率已達兩成,如果小三時近視300度,成年後近視恐超過千度。而近年歐美兒近視盛行率也已超過一成,醫界認為與過度使用3C產品有關,包括英國在內等多個歐盟國家要求家長嚴格限制六歲以下幼兒使用手機、平板電腦。

邱淑媞表示,日本愛知縣甚至嚴格規範小學生在晚間9時以後不得使用手機;英國則要求家長嚴控幼兒使用手機,只能用來通話,不可拿來玩遊戲、看影片;法國規定手機廣告對象不可針對12歲以下幼童;美國則禁止高中生上課時使用手機。

兒少法草案規定父母不能讓2歲以下孩童接觸3C產品,但法案現在仍卡在立院。對國健署的規畫,家長表示,「貼警語,就能讓孩子不使用嗎?」實在「太天真」、「很無聊」。家有兩名國中生的王小姐表示,2歲以下幼兒接觸3C產品確實太早,但把責任放在家長身上,若沒有強制力根本沒用。



◆ 國中小周邊 明年推健康飲食
http://udn.com/news/story/6904/606828

聯合報 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 2014-12-28

國內學童禁食血糖過高盛行率為27%、血脂異常和肥胖盛行率也分別達到19和13%,行政院消保處促請國健署明年起推動「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計畫」,輔導國中小學周邊早餐業者開發少油、少鹽、少糖的早餐,如飲品或點心一分的熱量應在250大卡以下等。

英美韓等國早在校園周邊採行類似措施,有的國家甚至是強制規定。消保處參議王淑慧說,若示範成效良好,希望後年擴大辦理,未來甚至目標逐步引導為跟國外一樣為強制性。

根據示範計畫,各縣市衛生局將選定示範學校,在學校周邊5百公尺之內,輔導超商(或傳統雜貨店、柑仔店)、早餐店、速食店、飲料店業者,開發少油、少鹽、少糖和多蔬果,或就現有產品搭配,提供符合「國中小學早餐套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的規範,並針對飲品的添加糖類熱量標示,應該標示「糖類攝取應占每日總熱量10%以下」的警語。

※ 相關報導:

* 多吃全穀物 有助延年益壽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6111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多吃全穀物可使死亡風險降低9%,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減少15%。每吃1份全穀物(1天28克),死亡風險降低5%,死於心血管病風險減少9%。

* 大腦要「鎂」麗 吃海帶防癡呆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08863

大腦也需要更「鎂」麗!俗稱「長壽菜」的海帶,不僅有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好處,更有研究指出,海帶是預防大腦退化的好食材。海帶是日式飲食的主角,根據日本九州大學研究發現,日式飲食中常見的海帶,似乎也有助於大腦逆齡,老人多攝取,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小。



◆ 奇美「翻轉病房」 失智症在宅照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6039

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 2015-01-07

「失智症患者常易感染死亡」,奇美醫師陳炳仁昨天分享親人罹患失智症之苦,深知病人及家屬奔走醫院及住家兩地的勞累,因此發想「翻轉病房」的概念,重新定位失智症在宅緩和醫療照護的專業度,有別於癌症在家照護。

老年醫學科兼緩和醫療中心主治醫師陳炳仁說,多數患者都會有呼吸喘、吞嚥困難等症狀,家屬第一時間常感到害怕,手足無措,這時若有醫師或護理師到宅協助,多半可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

陳炳仁指出,101年台灣10大死因雖沒有列出失智症,但第4名為肺炎,不少失智症患者是因感染肺炎而死亡。

國際醫療期刊指出,現有醫療對於失智症病患的預測結果與末期死亡時間仍有極大落差,導致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時間點太晚,陳炳仁強調,「安寧療護提早介入,不代表病患要提早離開,反而恰好相反」,他說,若能在宅照護,可有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減少奔波醫院的勞苦。

調查顯示,台灣較歐美國家而言,普遍傾向對病患用管灌餵食等侵入性治療,陳炳仁說,鼻胃管不會減少胃酸逆流及吸入性肺炎感染的機率,也沒有明顯改善營養狀況及增加存活時間,相反地,病患生活品質變差。陳說,目前居家護理師到府服務有健保給付,患者除掛號費、醫藥費,只需加付1公里15元的車馬費。

※ 相關報導:

* 綠油精、萬金油 3月上網買得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7132

綠油精、萬金油等乙類成藥最快今年3月前可上網買。食藥署今天表示,今年將推動自我藥療,把安全性高的藥品開放網路購買,方使民眾。此外,食藥署今年也會將部分過敏、胃腸藥等治療輕症處方藥,轉為指示藥物,民眾就近到藥局就可購買,不必排隊等候看診,減少健保醫療支出。

fsj 提到...

紅唇族嚼檳榔 易傷「心」又增肥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8190

聯合報 記者林昭彰/新北報導 2015-01-08

「紅唇族」注意了!嚼食檳榔除已知會增加口腔癌風險,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交叉分析3000多份健檢資料,發現嚼檳榔還會使肥胖和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約4成,研究論文刊登2014年物質濫用醫學國際期刊《藥物與酒精依賴》(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主持研究計畫的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婉秀說,研究團隊將市聯醫前年辦理老年農漁民健康檢查,其中包含2002名男性、1175名女性,平均年齡63歲,採用「多變量統計分析法」,探討檳榔、香菸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

這群受檢者曾有嚼檳榔習慣的比率,男性占12%、女性0.7%,其中同時有嚼檳榔和吸菸習慣的男性高達87.9%、女性占25.2%。

研究發現,嚼檳榔對心血管的危害可能不亞於吸菸,不僅肥胖風險增加43%,而且造成中廣型肥胖(大肚腩)的機率更提高127%。此外,嚼食檳榔量大者的血壓(收縮壓)、血管硬化指數均偏高,會增加38%心血管疾病風險,顯示嚼愈多,對心血管傷害愈大。

不過,對於嚼檳榔會造成肥胖,不少計程車和貨運司機聞訊後的反應,幾乎都覺得難以置信。從事空調工程的羅先生,不到20歲就開始嚼檳榔,也開過檳榔攤,他說,身邊嚼檳榔的朋友體型有胖有瘦。45歲的廖姓計程車司機嚼了10幾年檳榔,他認為,中年發福、缺乏運動、飲酒、吃消夜,是肥胖主因,不相信嚼檳榔會變胖。

廖婉秀則表示,嚼檳榔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確切機轉雖不明,但包括檳榔中的檳榔鹼(arecoline)及荖花、熟石灰等成分,會影響食欲中樞及能量代謝,可能是導致肥胖因素,影響脂肪細胞代謝,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血管粥狀硬化有關。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調查:民眾如廁後 僅花3.5秒洗手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3/621977

用肥皂勤洗手一直是國際公認最有效、最省錢的傳染病防治方式,疾病管制署點出,用肥皂洗手還可有效預防流感、輪狀病毒、及腸病毒等病菌。但若沒洗對,其實形同沒洗。其中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洗手時間的長短。

新北市衛生局今年曾實地調查民眾如廁後的洗手習慣,發現多數人僅用3.5秒洗手,通常手沾濕就閃人。甚至有17%連洗都沒洗。真正做到「濕、搓、沖、捧、擦」五步驟的竟只有0.5%。



◆ 兒童藥問題多 醫改會:應訂SOP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2/629486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1-08

天氣變化大,小朋友感冒去診所看病,有家長發現,診所給的藥不是兒童專用藥,而是成人藥磨成粉、分裝成小藥包,明顯看出大小包不一,擔心影響療效。此外,診所開的藥品明細與收據二合一,看不到藥品副作用的標示。

家長李媽媽說,帶著不滿一歲的兒子到診所看病,領回家的磨粉藥,明顯看出藥粉的分量「大小包」,磨粉藥也不易溶於水,對小小孩很難餵藥,硬灌常會吐出來。

圖方便 分裝、預包…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李芸婷表示,小朋友感冒時,家長常帶到診所就醫,衛福部也鼓勵小病不要跑大醫院。但是,診所用成人藥物磨粉給小朋友吃的情況非常普遍,加上診所藥師是以「目測」方式來分藥,分裝藥量不平均。

此外,有的診所為了方便,將藥水、藥粉全部摻在一起,不僅不易搖勻、藥粉會沈澱、味道很苦,讓家長餵藥時很辛苦。

李芸婷說,針對無兒童專用藥或需藥物磨粉的病人,特別是小朋友用藥,應比照醫院的規範要有標準SOP。例如,沒有可替代的小兒製劑才可磨粉並事先預包;包裝上有藥名、含量與使用期限;分包前須登錄原廠批號與效期;每次只能包一種藥品;每次分包完需徹底清理機器以避免交互污染。

藥袋標示應擴及診所

李媽媽提供的藥品收據也發現,沒有標示藥品的副作用。李芸婷說,診所常將收據及開立藥品明細二合一,沒有空間可標示適應症、警語等規定的項目。

李芸婷說,藥袋標示上路多年,當初僅要求醫院要規範,卻對基層診所通融,建議衛福部應訂出落日條款,要求診所及藥局逐步改善,不得再以收據與藥品明細合一的方式代替藥袋標示,或者對願意列印一藥一袋的診所給予獎勵誘因,提升兒童的用藥安全。

※ 相關報導:

* 首創e化藥袋 慈濟藥師獲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8001519-260107

台北慈濟醫院藥師林冠伶,首創利用智慧手機掃描自己的藥袋,就能得知完整用藥資料的QR code系統,登上國際藥學會專刊,並獲選新北市第3屆「藥事服務獎」,8日晚間將由市長朱立倫頒獎表揚。

....這套系統曾獲媒體廣為報導,並在亞洲藥學會發表論文,更獲國內藥師周刊遴選轉投至西太平洋藥事論壇。

* 抗過敏等13品項 將免用處方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28663

食品藥物管理署為推動「自我藥療」計畫,將於今年六月前篩選出十三品項安全性高的處方藥,轉為指示用藥,包括抗過敏藥物、制酸劑等,民眾不需處方即可取得,但健保也可能不再給付,民眾必須自費。

食藥署藥品組長劉麗玲表示,國人就醫方便,但上醫院掛號、拿藥,經常耗費大半天,為節省民眾時間及健保資源,食藥署篩出十年以上無嚴重不良反應的十三項處方藥,預計最快年中轉為指示用藥。屆時民眾若有輕微頭痛、過敏等症狀,自行赴社區藥局後,即可在藥師指導下購買服用。

* 愛滋病患治療 將納健保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629493

愛滋病「去疾病化」及患者人權獲得重視。愛滋病已被視為慢性病,未來愛滋病患確診服藥兩年後,治療費用由健保給付、部分負擔由疾管署公務預算編列。外國人、大陸人民若檢驗出感染愛滋,將取消遣返出境的規定。

立法院社福衛福委員會中午初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修正草案,通過這兩項修正。

fsj 提到...

愛PO自拍男 具反社會人格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45902

自由 2015-01-09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瘋狂愛好在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分享自拍照片的男士,可能是潛在的精神病態(psychopathy),或具有自戀、自私、衝動及缺乏同理心傾向;倘若分享前還要大肆修圖,自戀及「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傾向更為嚴重,而且這些男性恐怕還有「反社會人格」。

自戀通常與虛榮有關,但做為心理缺陷則是指相信自己比別人聰明、性感、出眾 ,但也潛在擁有不安全感。精神病態則是缺乏同理心,或被視為具有衝動傾向。

這項研究針對800名年齡介於18至40歲之間的男性進行調查,研究其網路分享照片行為。

主持研究計畫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福克斯(Jesse Fox)說,「很多人以為男生不會做這種事,但他們的確會。」

結果顯示,分享愈多照片者與自戀及精神病態相關,但修圖與精神病態無關。福克斯解釋,精神病態通常被歸結為衝動行為,即拍了以後馬上要上傳,想要立刻在網上看到自己,不會花時間修圖。

福克斯指出,這不是說上傳自拍照的男性就是自戀者或精神病態者,做為研究樣本的男性均屬正常範圍,只是在反社會項目的平均得分較高。

福克斯說,修圖同時反映較嚴重的自我物化,這在以往的異性戀男性研究中堪稱罕見。自我物化是指以外表做為衡量自我的主要標準,通常會引發不良後果,例如女性抑鬱症或飲食失調等。



◆ 酒精中毒 阿拉斯加最多人「喝掛」
http://udn.com/news/story/6813/630053

世界日報 記者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2015-01-09

年節到來,公司聚餐、家庭派對一場接一場,在這些聚會中,更不時可聽到「來,先乾為敬」、「遲到先罰三杯」的勸酒聲。然而,如果你是35歲到64歲的男性「酒客」,在狂飲顯現男子氣概的同時,最好要提高警覺了,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美國平均每天有六人死於酒精中毒,而「喝到掛」者,又以中年男性占最多數,比率高達四分之三。其中亞裔以2%的酒精中毒死亡人數,列五大族裔末位。

這項6日最新公布的報告指出,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自2010年到2012年的統計數據,每年有2200名美國人因為酒精中毒死亡,其中白人比率最高,達68%,西語裔則占15%,非裔9%,印第安原住民與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比率為7%。

報告顯示,平均每年死於酒精中毒者,以45歲到54歲階層的中年人占34%排第一,其次35歲到44歲與55歲到64歲者,分別占21%,25歲到34歲者,每年也占酒精中毒死亡人數的13%,65歲以上與15到24歲族群,則分占6%及5%。這些喝到掛的酒鬼,76%為男性,24%為女性。

從全美各州酒精中毒每百萬人死亡率來比較,阿拉斯加州以高達46.5%的比率,登上全美50州「喝掛」冠軍,中南部的阿拉巴馬州,則以5.3%的比率墊底。被列入每百萬人死亡率偏高的第一級州別,除阿拉斯加外,還有俄勒岡、蒙大拿、猶他、懷俄明、亞利桑納、科羅拉多、新墨西哥、奧克拉荷馬、南達科他、明尼蘇達、麻州、羅德島等州,這些州別中,又以中西部州占七、八成。

※ 相關報導:

* 電子菸無助戒菸 致癌物高10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30587

民國104年才過第一周,董氏基金接獲電子菸投訴違規案件已達1446件,董氏表示,大多數電子菸內含尼古丁,仍對人體有害,坊間流傳吸電子菸不傷身,是錯誤觀念,呼籲政府大力管理。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說,有學校反映,老師想制止學生吸電子菸,學生竟用「電子菸又不是菸」來頂嘴;還有業者到公司行號推銷電子菸,宣稱可戒菸,結果上班族用了一年,仍無法戒菸。根據日本研究,電子菸內含甲醛和乙醛等致癌物是紙菸的十倍,但電子菸在網路、夜市、路邊攤賣得嚇嚇叫。



◆ 括約肌若損壞 比人工肛門還難照顧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30580

聯合報 採訪整理/記者鄧桂芬 2015-01-09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期高油、高鹽及低纖維的飲食型態,具息肉或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等。它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只是糞便有血絲,許多人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痔瘡,自我診斷自行拿藥塗抹,往往出現排便不適、腹脹、腹痛等症狀,才就醫檢查。

大腸癌確診後,醫師就臨床檢查結果進行癌症分期,再考量腫瘤位置,給予治療建議。如果腫瘤位置在低位直腸,即靠近肛門口5公分以內的位置,通常建議先採用放射線加化學治療,將腫瘤縮小後,再動手術切除。

若為了除惡務盡,必須手術切除腫瘤,卻不易保住肛門時,必須切除肛門,此時改以腸造口取代肛門功能,這就是所謂人工肛門;若腫瘤位置在高位直腸,就比較有機會保住肛門。

不管男女老少,當聽到肛門要被切除,都會震驚萬分。許多人一開始無法接受,強烈抗拒,但如果不願切除肛門,受腫瘤位置影響,肛門括約肌極可能在術後功能損壞,無法控制排便,反而比腸造口更難照顧,甚至導致癌症復發。而腸造口通常開口在腹部,約50元硬幣大小,可接造口袋承接排便,也可學習結腸灌洗。

如今,大腸癌發生率躍居國內癌症首位,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一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二、三期患者若能積極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7成,相較於其他癌症,其預後與存活率令人鼓舞,只是一旦確診已第四期,5年存活率僅一成多。呼籲民眾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才能確保健康。

諮詢/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希賢

※ 相關報導:

* 海洋性貧血亂補鐵劑 「心肝」受不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30583

30歲林小姐常感到體力差、頭暈,檢查發現有貧血問題,就自行購買鐵劑服用,但吃了3個月情況卻沒改善,後來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自己是海洋性貧血患者,而非缺鐵性貧血。醫師提醒,貧血應找出病因,海洋性貧血患者若亂補充鐵劑,恐增心血管疾病、肝功能異常風險。

收治該名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雖然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較為常見,但海洋性貧血等其他類型貧血,也會出現疲倦、頭暈、臉色蒼白等相同的貧血症狀,臨床見到不少貧血患者常搞不清楚病因,就自行買鐵劑補充,反而更傷身。

fsj 提到...

3少3多 讓您遠離大腸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0000259-260210

工商時報 2015年01月10日 本報訊

大腸癌位居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胃腸科主任蘇銘堯及臺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光濬都表示,罹患大腸癌和錯誤的飲食習慣非常有關,飲食最好注意以下細節:

1、少吃動物性脂肪的食物

這些脂肪需要人體分泌膽酸,而過多膽酸對於大腸有害。醫學研究也發現,高熱量食物會讓體重增加,過胖和罹患大腸癌有正相關。胡光濬醫師說,流行病學資料已明確顯示,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大腸癌罹患機率。

2、少吃、避免吃醃漬食品

很多醃漬食品含有氧化物,易讓大腸黏膜突變、分化。

3、少吃油炸、燒烤、煙燻食品

燒烤、煙燻食品含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自由基,易破壞再生黏膜,因此少吃可避免大腸癌發生。

4、多吃含纖維的食物

纖維可吸附致癌物質,有利腸道排除致癌物質。

5、多吃鈣質

鈣可在腸道和脂肪酸及膽酸結合,減少致癌物質接觸大腸壁。

6、多吃維生素A、D、E、含硒食物

這類營養素要靠攝取蔬果得到。胡光濬醫師說,上述脂溶性維生素可抗氧化,保護大腸黏膜,防止大腸壁黏膜分化太快或是分化得不好。

(摘自本書第2章)

※ 相關報導:

* 烹飪魔力大 趕走憂鬱 自信滿點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32947

經濟日報 編譯 黃智勤 2015-01-10

很多廚師都知道,廚房是最好的避風港。如今許多心理諮商師都以烘焙或烹飪作為療程工具,幫助為憂鬱、焦慮和其他心理問題所苦的民眾。

美國康乃狄克州的紐伯特青少年診療中心(Newport),就開設烹飪課程,教導青少年製作健康版本的最愛食物,例如漢堡和起司,從而幫助治療有心理疾病或藥物成癮的青少年。主廚阿萊索會示範切菜和製作餡餅等技能,學生們能自行搭配喜愛的材料。

阿萊索說,長達兩個小時的課程,讓學員專注於其他事情,而非充滿壓力的情緒或生活上的挫折。



◆ 久待室內不舒服 原來建築生病了?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632484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1-10

家庭主婦和銀髮長輩經常待在室內,尤其到了夏天,天天關窗開冷氣,身體越來越不舒服,過敏、氣喘全纏上身。台灣病態建築診斷協會提醒,可能是建築生病了,空氣不流通加上室內建材揮發汙染物質,人待在室內久了,當然也跟著生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期研究發現,在空調型辦公建築工作的人員,因長期待在空氣不良的環境工作,嚴重影響生產效率及生理健康,因而提出「病態建築(Sick Building)」一詞。

台灣病態建築診斷協會理事長莊燈泰表示,現在「病態建築」不只針對辦公建築,擴大範圍包括集合式住宅、托兒所、學校等,只要室內環境不良,容易引起使用者過敏氣喘、呼吸系統疾病、黏膜刺激等問題,俗稱「病態建築症候群」,就算是病住宅。

莊燈泰說,國內曾進行大規模病態建築症候群調查,發現在「新裝室內裝修」或「室內大量裝修及通風不良空間」內的族群,約有三成人罹患病態建築症候群,推究原因都是新鮮外氣不足、室內裝修及設備逸散化學汙染物質。

由於病態建築的成因眾多複雜、互有關連,很難用單一因子去解決或改善。莊燈泰說,必須先釐清病態建築的病因來源,才能對症下藥提出對的改善方式,並儘可能使用政府單位認證之「綠建材標章」、「環保建材標章」、「正字標記產品」或「MIT微笑標章」的建材。

至於在室內擺設植栽,也能增進室內空氣品質。環保署建議,蔓綠絨、袖珍椰子、常春藤、袖珍椰子、中斑吊蘭、竹蕉、觀賞鳳梨、長壽花、蝴蝶蘭等室內常見植栽,皆可有效吸附室內甲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及二氧化碳等物質,但建議放於窗邊有日照之處,另也需注意不讓容器積水、造成生物性汙染。

※ 相關報導:

* 抗組織胺治鼻水 頭昏昏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33758

專家的話:早晚溫差大,不少人一起床猛打噴嚏、鼻水停不了,或是蕁麻疹全身搔癢,這時服用的鼻炎錠等藥物,就是抗組織胺,有些綜合感冒藥為了治療流鼻涕,也會含有抗組織胺。

fsj 提到...

日滑手機6小時 10歲童頸椎受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34717

聯合報 記者黃茹婷/苑裡報導 2015-01-11

苗栗縣一名10歲男童,每天滑手機長達6小時,直到發現肩膀痠痛、睡不好覺,就醫後,赫然發現患了「頸椎肌肉僵硬」症狀,必須復健治療。

苗栗縣苑裡鎮李綜合醫院復健中心主任游振弘表示,頸椎經常低垂,易造成頸椎退化;過去頸椎退化病症35歲以下患者較少見,但現在因頸椎退化就醫的平均年齡層,卻大幅下降到25至35歲,占門診病患近四成比例。遊振弘表示,年輕人日夜滑手機,也是導致頸椎退化病症年輕化「兇手」之一。

游振弘表示,求診的10歲男童平時手機不離身,在學校下課時間都低頭玩手機遊戲,返家寫完功課後,又繼續滑手機,一整天滑手機超過6小時。

因為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男童常向母親反應「肩膀痛、睡不好」;遊振弘說,因男童頸椎沒有外傷,經過觸診與相關診斷後,確認男童因滑手機滑到頸椎受傷,須復健治療。

游振弘說,復健中心針對頸椎退化病患會施予電療、熱敷、椎頸牽引物理治療,療程需要二至三周;低頭滑手機幾乎成為全民運動,游振弘提醒千萬不能忽略痠痛感,建議頸椎痠痛持續兩周就要盡快就醫,若無即時治療恐怕會加速頸椎老化、甚至長骨刺,嚴重影響睡眠品質、生活作息成為惡性循環。

日常保健應每次使用3C產品以一小時為上限,平時在家自行熱敷肩頸部位10至15分鐘也有放鬆效果。家長也應應留意,若是孩童不斷抱怨肩膀或上背部疼痛,可能是頸椎出狀況最好就醫治療。

※ 相關報導:

* 國人服便秘藥 比安眠藥多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2/634921

健保署公布前年國人十大用藥排行,其中降糖尿病藥物排第一,一年吃掉超過四億五千萬顆;便秘軟便及消脹氣藥在排行榜中就占了三項。

十大用藥排行中,有四項是三高用藥,治療高血壓的AMLODIPINE一年消耗三億五千萬顆,排行第二名。具軟便及抑制胃酸的氧化鎂,國人一年吃掉三億顆。



◆ 還在跨院調病歷? 電子病歷省去趴趴走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634623

UDN 記者鄭涵文/報導 2015-01-11

大醫院的病歷室如同大型圖書館,每天一早,醫護人員在其中進進出出,調出上萬份病歷,送往好幾百個診間。醫師看診、塗塗寫寫後,晚上再一本一本歸回病歷室架上。這是「電子病歷」出現之前,大型醫院每日的必要行程。

調閱紙本病歷 大醫院的大工程

「只要有看診就有病歷。」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許明暉說,根據醫療法,醫師看診皆需留下紀錄,且醫療院所需保留紙本至少7年。台灣一天平均約100多萬人進出診間,以台大醫院為例,一天來來去去的資料不下萬份,數量多到難以想像。

傳統作法是,民眾看病,醫師在紙上寫下就診紀錄後,歸檔收起來。下次民眾再來看病,就調出先前病歷。這在小診所並非難事,但對大型醫院來說,每日調出所有病人的紙本病歷卻是一大工程。

若需會診多科 醫師調閱有困擾

而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EMR),就是將病歷紙本的內容數位化,再加上醫師的電子簽章,儲存在資料庫,醫師看診時只需直接調出電子檔。

台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說,在只有紙本病歷的年代,每位患者的病歷只有一本,就算病況複雜需會診多科,一位醫師正在看患者病歷,或患者去檢查室,病歷跟著去,其他科的醫師就沒辦法閱讀。

開藥更精準 病歷愈來愈好讀

有了電子病歷之後,不同診間的醫師經過授權,都能打開患者病歷閱讀,現在多數醫師用電腦打字,病歷可讀性提高,甚至連民眾都較有看懂的機會,同樣的病況也不需重複書寫,省了不少麻煩。

電子病歷也讓開藥更精準。譚慶鼎說,以前大家常說字醜的一定是醫師,寫個病歷龍飛鳳舞,有時要看懂還真不容易。醫師手寫病歷或處方通常簡要且潦草,有些藥物名稱太相似,不小心還真的會搞錯。電子化後,問題解決大半,現在甚至可以記錄每次用藥的劑量,連紙本病歷褪色、資料模糊的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 跨院電子病歷交換

調閱病歷 數小時縮成數分鐘

除了節省紙張、增加醫療效率,電子病歷之於民眾,還有更便利的功能,即「跨院電子病歷交換」。

許明暉解釋,一本病歷有多種格式,可能包含住院病歷、病程紀錄、護理紀錄、手術紀錄、病理報告等,通常一家醫院會使用數百張不同的病歷格式模組,醫院每實施一張,都需向當地衛生局報備。報備完成後,就能取得與全國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連線的資格,使得以交換。

還是紙本病歷的年代,要換醫院看診、調病歷,一點也不容易。民眾得先到原來看診的醫院或診所,調出自己的病歷後影印,再把影本帶到要轉的醫院看診,前後得花不少功夫。

但是跨院電子病歷交換,能讓調病歷所需時間從數小時縮成數分鐘。病患只要簽署同意書,就能授權醫師調動不同醫療院所可交換的病歷。

舉例來說,陳奶奶搬家前原在A醫院看病,但現在離B醫院更近,她可以直接去B醫院就診時,允許醫師調出她在A醫院的病歷,也可以決定醫師能否存取病歷,不需大老遠先去A醫院影印舊病歷。

如此一來,不只醫療院所省去調動的力氣和驚人的紙張浪費,民眾轉診也更加方便、就醫紀錄也將更加完整。許明暉說,甚至在不久的未來,民眾還有機會用App檢視自己的健康紀錄,「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 相關報導:

* 5個問與答 一次搞懂電子病歷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634604

* 使用電子病歷 我可以調閱哪些資料?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634613

fsj 提到...

陳亮恭/尊嚴vs.灌食 重度失智患者的照護挑戰
http://udn.com/news/story/7340/638228

聯合報 陳亮恭 2015-01-13

陳小姐的父親失智多年,逐漸進入重度失智階段,家人近年陸續從國外返家陪伴,全家人都希望父親循著有尊嚴的照護模式,走完人生最後階段。

某日,陳小姐帶著父親病歷到我的門診來,主要是父親的進食問題。家人從國內外照護資訊得知,重度失智患者面臨營養與進食困難,也知道國外不普遍建議放置鼻胃管餵食,主要是病患的嗆咳問題不會因此而減少,更重要的是,病患的存活也沒有因此而延長。

面對指責 家屬增罪惡感

陳小姐和家人對失智症照護深入了解,其實無需大老遠跑到榮總久候排隊看診,但她在遍訪北市各大醫學中心,幾乎每位醫師都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這樣是把父親活活餓死。」只是,她和家人看著重視形象的父親放置鼻胃管,然後一再拔除再放置,實在於心不忍,而且明明查遍文獻研究,並不支持對重度失智症患者給予人工營養,因為沒有辦法證明利大於弊,即便要放置灌食管也應以胃造瘻為主,但醫師們卻不與家屬溝通不放置餵食管的可能。

在這次門診中,我完全肯定也支持陳小姐家人的做法,以他們的孝心,更沒有所謂「餓死父親」的問題。陳小姐如釋重負:「大家都希望父親可以帶著尊嚴走完人生旅程,家人都放棄工作與時間來陪伴,想給父親有尊嚴的人生。但聽了其他醫師的回應,卻讓全家墜入愁雲慘霧。」

這次門診,給了陳小姐和家人力量,讓她們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但幾個月後,陳小姐再次回診,依然是同樣的問題,他們從國外資訊得知建議的做法,卻不被鄰近就診醫院所支持。

重度失智患者的進食問題,是照顧與醫學倫理上的挑戰,國外也爭論很久,普遍的爭議是,擔心病患是否被餓死?

放灌食管 不應延長受苦

在某些嚴重腸胃道癌症病患,也面對同樣的爭議,如果灌食,病患可能會因無法緩解的腹脹而受苦,若不灌食,也擔心病患的營養補充問題。面對這樣的挑戰,回顧過去研究就很關鍵,根據以往研究發現:即便置放灌食管,病患存活並沒有明顯的延長。也就是說,放置灌食管沒有延長生命,而不放置餵食管也沒有加速死亡。

重度失智症患者因活動量與疾病因素,每天所需熱量較一般成年人低,進食需求本質上就比較低。美國有部分報告建議,採取「安慰式餵食」(Comfort feeding only),在病患意識狀態相對好時,經口少量餵食,一方面給予適量的食物滿足口欲,二方面也不會增加嗆咳風險。這其實照護難度更高,要給予不易嗆咳的食物,並在有限的進食量中,提高單位熱量。

經口進食是失智症患者的重要需求,完全管灌飲食,某個角度剝奪了病人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關鍵思考,這種狀況下放置餵食管維持病患所需熱量,是拯救生命或延長受苦?

專業服務 把尊嚴還病人

在此要強調的是,選擇管灌飲食的家屬,並不表示錯誤,因為這些病患的照顧方針是全家整體決定的結果。家庭照護者需要非常多的支持,不僅是同理與情感陪伴,更重要的是透過專業與服務,共同維持生命尊嚴,而非徒然增加家屬莫名的罪惡感。

(本文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 骨折微創手術 傷口美觀癒合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7142

自由 2015-01-13 圖.文/陳彥名

林太太一年前因騎車發生車禍,腳踝被車輪輾過,造成小腿遠端脛腓骨粉碎性骨折,被送到醫院急診,骨折處需要接受開刀治療(圖1)。

但因為腳踝內側有大片皮膚擦傷且病人本身有糖尿病,手術前擔心傷口感染,甚至皮膚壞死,造成後遺症。

骨科醫師建議使用微創手術做骨折部位的鋼板內固定(圖2),術後傷口恢復情形良好,住院一星期就順利出院了。

門診追蹤一年後,在骨折癒合後,再將鋼板由原本手術小傷口取出(圖3)。

一般骨折治療的基本原則首先必須將骨折完全復位、穩固固定、減少血液循環受到破壞,才能促進骨折癒合,並快速恢復關節功能和肌肉力量。

骨折微創手術是將原本手術會造成的大傷口縮小,經由小傷口在X光影像設備配合下,植入特殊設計的解剖型鋼板,橫跨骨折處固定骨折。

較小的傷口、較少的組織破壞,可降低手術感染率、減少手術併發症,更包括一般民眾在意的傷口美觀問題。

骨折微創手術治療的好處在於:可避免破壞骨折部位組織血液供應,增加骨折癒合機率,更可減少手術部位皮膚、肌肉、組織血液供應的傷害,以減少手術傷口癒合併發症,增進傷口美觀。

雖然微創骨折手術的治療效果良好,但目前仍無法應用於所有形式的骨折,而且此類手術難度較高,相對於醫師手術的經驗要求也較高,且鎖定式鋼板健保不給付又昂貴,是目前這種治療方式的缺點。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骨科醫師)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中西醫合力 中風少年治眼盲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3370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5-01-15

蔡同學小時候因先天性二尖瓣閉鎖不全而開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17歲突然腦中風,左眼偏盲。高雄榮總採取中西醫輔助治療,以針灸治好左眼視力,並以中藥配合西藥調理,3年多來病情穩定。

蔡同學目前就讀輔英科技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系三年級,小時候因先天性二尖瓣閉鎖不全,在高榮動過心臟手術,置換人工瓣膜,術後長期在小兒心臟科追蹤治療,並服用抗凝血劑。

高榮中醫部醫師邱鎮添表示,蔡同學三年前上體育課時,因腦中風造成左眼視野遮蔽感,經小兒科會診中醫部,以針炙治療,6次就治好左眼。

因為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蔡同學的凝血數值會突然飆高而流鼻血。邱鎮添以科學中藥及1周1次水煎藥輔助治療,加強活血化瘀及養陰補氣,提升免疫力,現在病情穩定。他和母親昨天出席高榮中醫部記者會,感謝主任吳景崇及醫師邱鎮添。

高榮傳統醫學中心推動中西醫互補療法,幫助許多癌症、重症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品質。

※ 相關報導:

* 耳機不離身 年輕人聽力惡化增3成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7725

一名18歲高中生每天上、下課搭公車、捷運時,總是習慣戴耳機聽音樂,回到家耳機也不離耳。日前出現異常耳鳴,甚至講電話聽不見對方聲音,驚覺情況不對,就醫檢查發現,音量需達到50、60分貝以上,才聽得見。恐怕要與助聽器相伴一生。



◆ 降血脂、抗黴菌藥同吃 婦人洗腎救命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2/643281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5-01-15

台南市1名60多歲女子為了治療香港腳,服用抗黴菌藥物,加上平日長期服用降血脂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罹患橫紋肌溶解症,經緊急洗腎,目前恢復良好。

成大醫院藥劑部藥師李惠娟表示,抗黴菌藥物經過肝臟代謝,容易與其他經由肝代謝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兩者併用時常會發生問題,造成藥害的機率,僅次於抗凝血藥物,但許多民眾都未注意。

這名患者最近因為肌肉疼痛、噁心、虛弱、無尿而到成大治療,醫師檢查後發現是橫紋肌溶解症,但患者並沒有突然大量運動,而懷疑是用藥造成。經查患者平日服用降血脂藥物史塔汀 (statin),最近因為長期香港腳困擾,到診所就醫,醫師開給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患者吃了沒幾天,就出現發燒、疲倦狀況,後來尿液顏色變深,甚至無尿,才緊急就醫。

李惠娟表示,史塔汀藥物使用普遍,過去不少人了解與葡萄柚或紅麴等併用時,會有不良反應,卻未注意到與抗黴菌藥也會發生問題。不只與史塔汀,其他像是心血管藥物與抗黴菌藥物併用時,也都會出問題;例如降血壓藥物併用抗黴菌藥,會使血壓降太低。

※ 相關報導:

* 亂吃止痛藥 洗腎機率高48倍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2/644394

亂吃止痛藥當心破壞腎功能、增加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機率。新光醫院外科部部長黃一勝表示表示,台灣一年約新增3500例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患者,洗腎病人發生泌尿道上皮癌機率是一般人30到40倍,呼籲勿亂服藥,出現無痛性血尿應該盡快就醫。



◆ 安寧住院給付 健保擬多給3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3603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2015-01-15

健保署即將調漲安寧住院照護給付費用,是十年來首度調整,居家訪視費用也將獨立給付。醫師指出,健保對安寧與重症醫療給付差異太大,等於是鼓勵醫院把病患往加護病房塞;提高給付是發展安寧療護的重要誘因之一。

健保針對安寧住院給付費用,多年來維持每天四千九百卅元,健保署最近預告將調漲為六千四百零九元,漲幅達三成。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李純馥表示,這是十年來首度調整。

另外,包含醫護人員居家療護的訪視費用,也從原本的大約一千零卅五元,調漲到一千五百五十三元,漲幅達五成;並首次把醫護人員居家訪視費用獨立給付,鼓勵「在地終老」。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調查,百分之八十六的民眾希望人生最後一哩路能夠善終,但國內安寧資源都集中在大醫院,全台有卅五鄉鎮沒有安寧資源,在北部排隊等安寧病床也得等三到六星期。

李純馥表示,這次大幅調漲安寧費用,主要是提供醫院誘因,希望能減少無效醫療;立法院與監察院多次呼籲健保調整安寧給付,去年健保署就已經規畫調整。

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安寧緩和醫學會秘書長姚建安表示,健保對安寧與重症醫療給付差異太大,提高給付才能讓安寧療護在台灣發展。

台灣安寧資源極度不均,就連全國首屈一指的台大醫院也只有十七床安寧病房,姚建安指出,很多病患等不到安寧病床,衛生福利部必須設法強化居家療護,讓安寧照顧走出醫院,與社區結合。

國內安寧照護的健保服務量去年達三萬多人,約花費近十億元。醫改會研究員趙孟捷表示,國內通常是病患死亡前一個月才由安寧團隊接手,如果確定無效醫療,其實可以鼓勵提早介入,「才不會善終變成善後。」

※ 相關報導:

* 電子病歷上雲端 個人化醫療第一步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3057

聯合報 張珩/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2015.01.15

....從雲端服務,優化健康的角度來看,以病人為中心所提供的服務可以有無限多,電子病歷或遠距醫療都只是其中一環。舉例來說,智慧型手機就像雲端服務,電子病歷、遠距醫療就是其中一個App,因此未來就是要透過雲端來開發、建構各種App,就可滿足民眾的健康需求。

隨著各種穿戴式裝置不斷開發出來,試想有一天我們穿戴的手表、項鍊、珠寶、帽子、衣服、鞋子等,只要具有監測呼吸、血壓、心跳等功能,也能隨時記錄供醫師參考,屆時要達到個人化醫療,將指日可待。

fsj 提到...

最多36瓶!出國買藥限制放寬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646934

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1-16

國人出國購買指示藥品的限制,在各界反彈下,衛福決定放寬。食藥署表示,擬參酌立委意見,規畫入境旅客可不限種類攜帶指示藥品,每種上限為12瓶,合計不能超過36瓶,且那些指示藥品民眾可自行考量、彈性更寬。此外,出國買隱形眼鏡入境時可帶一種品牌及兩種度數,一種度數60片。這項措施預計最快1月底可上路。

食藥署原本規畫今年7月起,民眾入境台灣時,依據現行規範,萬金油等藥品各有限量規範,而除了萬金油等正面表列產品外,其餘最多僅能攜帶6種,每種各2瓶,如果超量都必須事先申請。不過,這項事先申請的限制卻引起民眾反彈,食藥署研議後決定放寬。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除了取消現行規範外,財政部日前已經預告民眾可攜帶六種指示用藥回國;但外界及立法院建議,希望連六種指示用藥限制都取消,因此最後公告應是民眾可自行選擇指示用藥帶回國,但每種上限不超12瓶,總計不能超過36瓶。此外,錠狀或膠囊食品也是每種不超過12瓶,總計36瓶,而隱形眼鏡則每人可帶一種品牌、兩種度數,每種度數60片。

戴雪詠說,若依照此新的建議案公告,民眾要攜帶超量應該是不太可能。不過,藥物不是土產,千萬不能亂買,尤其不能有販售行為。



◆ 隱形眼鏡傷視力? 戒12個壞習慣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3/637577

UDN 2015-01-13 記者楊欣潔

台灣近視人口有近一千萬,而隨著近視人口逐年攀升,隱形眼鏡使用族群也越來越多,但不良的隱形眼鏡使用習慣,卻會使視力惡化,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醫師就統整了以下隱形眼鏡使用的12個壞習慣,恐讓讓細菌有機可趁爬上隱形眼鏡,傷害視力。

壞習慣1:讓自來水接觸隱形眼鏡

壞習慣2:戴著隱形眼鏡時突然感到不適,手邊又無其他工具,用水或是口水洗隱形眼鏡

壞習慣3:反覆使用用過的藥水

壞習慣4:使用相同的隱形眼鏡盒,久到自己都記不得。

壞習慣5:用水清洗隱形眼鏡盒後,未將盒子弄乾就蓋上蓋子。

壞習慣6:使用來路不明的藥水。

壞習慣7:還在使用五年前買來的隱形眼鏡。

壞習慣8:把周拋隱形眼鏡當成月拋

壞習慣9:視力有點模糊或眼睛有點小傷,還是堅持戴隱形眼鏡

壞習慣10:化完妝後再戴隱形眼鏡

壞習慣11:使用防水彩妝,彩妝掉到鏡片很難清除

壞習慣12:戴著隱形眼鏡睡覺。

fsj 提到...

不只影響身體… 夜貓子易不快樂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7928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專題報導 2015-01-17

夜貓子較消極悲觀?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研究發現,睡眠時間較短或晚睡的人,容易產生消極想法。精神科醫師認為,睡眠時間偏少,確實讓人產生負面思維,若大學生徹夜打電動,長期下來可能因精神不濟而減少社交活動,人際關係也容易變差,進而影響情緒及表現。

為了瞭解思想和睡眠的關聯,賓漢姆頓大學研究團隊讓100名學生完成一系列問卷,測量焦慮、沉思及煩惱程度,再詢問學生平時的睡眠情形與習慣。

調查發現,睡眠時間短或晚睡的學生,情緒較差、也較悲觀。研究團隊認為,此項調查能驗證睡眠習慣和心理健康有關,在臨床上確保患者在合適時間獲得良好睡眠,有助減緩精神疾病。這項研究日前刊登於「認知療法與研究期刊(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一般人會因睡眠不足影響情緒,遑論憂鬱、焦慮、躁鬱及呼吸中止病史患者。這類病患都合併有睡眠障礙,壓力情緒一來,連「睡覺」都成為一種壓力,精神狀況差,思維當然負面。

「只要打亂生理時鐘,想多睡補回來都難。」袁瑋建議,兒童應睡滿10小時,青少年9小時,成人最好有7到8小時睡眠,較難入眠的老人家也應睡滿6小時。

松德精神科診所主治醫師黃惠琪說,門診每10名睡眠障礙的患者中,有8人的睡眠障礙和情緒有關。通常只要改善睡眠,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

針對有睡眠障礙的人,黃惠琪建議,初期以非藥物治療最好,包括固定起床時間,即使覺得累也不要睡回籠覺,可午休半小時,並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例如香蕉及堅果,有助減壓緩解焦慮;若仍無法改善,再由醫師開立安眠藥處方,幫助入眠。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夜未眠吞藥 不如多運動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8546

「西雅圖夜未眠」,如果少了前3個字,一點也不浪漫。33歲的小涵是上班族,半年多來,成天擔心自己罹患愛滋病,睡不好覺,拖著疲憊身體去上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情緒不穩,甚至變得悲觀。

....袁瑋表示,安眠藥具成癮性,若老人有使用安眠藥習慣,則會造成記憶力下降,也容易暈眩、跌倒。醫師通常以非藥物治療優先,或再搭配藥物雙管齊下,減少藥物依賴性及其衍生的副作用。

非藥物治療方法有哪些?包括培養良好睡眠習慣或多運動、訓練肌肉放鬆、照光治療等,都能有效助眠。若習慣晚睡、白天卻爬不起來的人,建議早上多曬太陽能幫助調整生理節律。



◆ 抗敏新觀念 幼兒宜少量接觸過敏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7907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2015-01-17

國內每10位小朋友就有3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建議,父母照顧小朋友的方法不是遠離過敏原,而是少量接觸過敏原。

小朋友有過敏體質,傳統父母認為應該盡量避免攝取海鮮、奶、蛋、豆類食物,但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江伯倫表示,父母在孩子未滿1歲前,可以在副食品內添加這些易過敏食物,才能培養孩子體內對過敏原的耐受性。

江伯倫直言,有過敏體質的兒童不要吃過敏食物,這已是傳統觀念,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兒童在1歲以前可以透過飲食,有機會改善過敏體質。

台大醫院過去曾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將塵蟎的過敏蛋白轉殖到番茄上,培育出塵蟎番茄;經過動物實驗發現,小鼠吃了這些番茄後,反而能誘發過敏耐受性,再也不會對塵蟎過敏。

現在江伯倫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張詠森合作,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研究也建議,這類小朋友的治療重點1歲半以前應注意飲食,2歲後需注意抓傷。

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平均花45分鐘才能入睡,比健康孩子還多出15到20分鐘,就算睡著夜間也容易驚醒,甚至不乏躺了3小時才睡著的案例。

張詠森說,這些兒童睡不好的原因除了搔抓,也與褪黑激素分泌較少有關,睡眠少也導致皮膚炎更嚴重。

國外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有異位性皮膚炎合併睡不好的兒童,長大出現情緒問題的機會是同齡孩童的2.63倍,出現行為不良機會則是同齡兒童的3.03倍。

父母除對過敏食物有誤解,針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類固醇藥膏,不少家長也擔憂它會導致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張詠森說,塗抹在皮膚上的類固醇劑量其實很少,不致於會產生上述副作用;她建議父母應趁1歲以前讓兒童少量多次刺激攝取過敏食物,培養身體對過敏的抗體耐受性。

抗敏怎麼做:

● 1歲前不要完全排斥易過敏食物。

● 攝取易過敏食物採「少量多次」原則。

● 延長哺餵母乳時間至1歲半。

● 遠離塵蟎。

● 幼童太早接觸貓狗不見得能預防過敏。

資料來源/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詩萍



◆ 3D列印器官 為病患量身打造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48114

自由 2015-01-17

〔編譯張沛元/法新社東京16日電〕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的科學家表示,正研究以3D列印為病患量身打造人工皮膚、骨骼與關節,要比別國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打造出具有功能性的人體組織。

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教授高戶毅及其團隊正致力打造「新一代生物3D印表機」,就是堆疊一層層薄的生物材料,藉此為病患訂做身體部位。高戶的團隊將幹細胞與刺激生長的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此外還有類似人類膠原蛋白的合成物質,然後使用3D印表機來呈現器官的結構。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數據,3D印表機在數小時內就能打造出供植入用的人造人體組織。

這些人造組織能與人體緊密契合,以及迅速被病患的真正組織與器官吸收。高戶說,他們通常是從病患體內取出軟骨原骨或骨頭再植入他處,但如今有了量身打造的人工植入物,意味今後再也不用從人體取得植入材料。此一科技還為軟骨原骨或骨頭有問題的孩童帶來希望,這類病患因為還在生長,通常不適合使用一般的合成植入物。

利用3D列印製造人體部位的最大缺點,在於傳統3D印表機所產生的熱會破壞細胞與蛋白質。高戶坦承,他們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問題。高戶團隊所使用的人工蛋白質是由富士軟片所研發,該公司一直在研究用於膠捲上的膠原蛋白;這種人造膠原蛋白以人類膠原蛋白為範本,且非取自動物,因此可以被人體輕易吸收,減少如狂牛症的感染風險。

高戶團隊的目標是在3年內進行3D列印皮膚的臨床試驗,然後是3D列印骨頭、軟骨原骨與關節。

※ 相關報導:

* 眼睛也會得結核 有症狀快做診斷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8257

結核病是台灣常見的傳染病,主要致病原為結核桿菌。

結核桿菌是絕對「需氧菌」,生存在含氧高的器官,經由飛沫入侵肺部後,可能經由淋巴血液循環,侵犯眼部。

眼內結核可單獨發生,或是合併其他部位結核。眼內結核較難診斷,除了少見外,也因為眼部較難取得細菌的檢體。

* 血痰、血尿、腎衰竭 血管炎作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48833

....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表示,血管炎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其中以ANCA血管炎病情較為嚴重,列於重大傷病項目之一。由於初期血管炎症狀無特異性,容易被忽視,看起來像是鼻竇炎、肺炎、腎絲球腎炎等,經常經過多次檢查、治療,才會被懷疑是血管炎。

「血管炎惡化速度相當快」邱瑩明曾收治一名15歲少女,從急性鼻竇炎合併中耳炎、出現皮膚紫斑到呼吸衰竭、腸壞死,僅一個月的時間便撒手人寰。

傳統治療僅能以大量類固醇與化學藥物壓制病情,但常因病情嚴重而使用高劑量藥物,以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

fsj 提到...

救母挨撞截肢 孝女遇良醫保膝蓋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8448

自由 2015-01-18

可迅速適應義肢 周亞青添信心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卅八歲高挑美女周亞青,正值單身青春年華,去年清明掃墓時,為救母親自己遭到後車撞擊導致左小腿粉碎性骨折,連醫學中心外科權威都建議包含膝蓋以下截肢,但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周博智選擇最費功夫的治療方式,讓周亞青保留「黃金」膝蓋及一小截小腿骨共廿五公分,大幅增加穿戴義肢的機能性,也增加周亞青面對未來的信心與勇氣。

「妳和醫生有什麼特殊關係嗎?」為周亞青評估裝義肢的技師,看到她的截肢傷口,都不禁脫口追問,並且告訴她留存這個膝蓋「至少價值三百萬元!」因為包含人工膝蓋的義肢,難以完全配合傷者的自然行走和蹲坐動作,增添復健困難度,並且會造成傷患的心理陰影,但當初決定保留時,著實考驗周博智的醫術和醫病互信。

周亞青去年清明節和家人到新店山區掃墓,她和母親周林美春站在車後方拿取物品時,後方有位七十多歲年長駕駛開車上坡,看見前方有人車時,驚慌之際把油門當煞車、加速撞向前方,周亞青當下將媽媽往旁邊推,她自己的左小腿卻被兩車夾成重傷,就近送北慈急救。

周博智正好是值日醫師,從X光片看周亞青的左小腿有嚴重粉碎性骨折,肌肉組織腫脹導致血管阻塞,末梢循環變差,周亞青有親友是醫護人員,建議找醫學中心級大醫院權威醫師諮詢,連知名創傷部權威醫師都主張直接從膝蓋上方的大腿截肢,避免感染及後遺症,周博智告訴傷患及家屬,從醫療角度來看,直接從大腿截肢不困難,病人休養一週就可出院,但對傷者未來差別極大。

周亞青選擇相信年輕醫師周博智,截肢後在醫院多住一個多月,進行六次傷口清創手術,保住左膝蓋及八公分小腿,但是痛苦的代價十分值得,周亞青裝上義肢後,很快就能適應和走路,並重回工作崗位。

周亞青說,原本不能接受斷腿的殘酷事實,躺在病床常常偷偷掉淚,但受傷期間獲得大家關懷與鼓勵,更遇到良醫將斷腿傷害降至最低,內心非常感恩,「還可以穿高跟鞋喔!」樂觀積極的態度也感染周遭的人。

周亞青將來樂當志工回饋社會,原本不常運動的她正在練習快走,為自己許下將來參加馬拉松的夢想,擺脫受傷陰影,「要在人生路途上跑得更快、更遠」。



◆ 紅顏殺手 乳腺癌陸新興城市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8000834-260309

旺報 2015年01月18日 記者陳怡君/綜合報導

「好聲音」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病逝,讓外界正視被稱作「女性第一殺手」的癌症。近年來大陸女性罹患乳腺癌的「癌症時鐘」不斷快轉,發病率逐年劇增,這和中國婦女生育、生活模式變化有關,成為「城市病」代名詞。乳癌同樣是台灣女性頭號殺手,不過台灣將乳房檢查納入公費,大陸則須自費。

乳腺癌在大陸被稱為「頭號紅顏殺手」、「城市女性第一殺手」,雖然乳腺癌不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但其發病率居中國女性癌症之首,將近17%的高發生率,平均「每6人就有1人罹患」。

經濟發達地 發病率高

近年來,大陸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尤其以經濟發達地區為甚,故又被稱為典型「城市病」、「富貴病」。一大原因來自生活形式改變,以及「一胎婦女」的生育模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月經初潮早發、更年期延遲、高齡初產、肥胖,是導致乳腺癌發生的高危險因素。相較之下,多次生育並餵養母乳者,罹患乳腺癌風險較低。一胎化制度下,大陸很多「一胎婦女」晚婚、晚生育、甚至不生孩子。

根據數據,中國中青年男性比同年齡婦女胖,但是到了老年又反過來,婦女的肥胖率升高。調查顯示女性BMI(身體質量指數)高於24者,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比BMI小於24的人增加4倍。

陸需自費篩檢 常誤事

乳癌亦是台灣女性的常見癌症,發病率與子宮頸癌並列「雙高」,同樣受晚婚、晚育、高齡未育、飲食西化、生活作息等因素影響,近十年來的發病率成長56%。

不過,國健署將乳房攝影納入公費,推廣定期篩檢,45到70歲的女性可以免費到醫院作X光攝影檢查。相較之下,大陸對女性乳房病變的健康宣導、篩檢制度不足。醫療制度中尚無納入類似的公費普遍篩檢,自費檢查每次約200元人民幣。有近三分之二的乳腺癌病人,被診斷時已為晚期。

※ 相關報導:

* 姚貝娜遺愛眼角膜 病患重見光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8000831-260308

演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病逝;17日卻傳出《深圳晚報》記者偽裝成醫護人員,隨著負責為姚貝娜摘取眼角膜的姚姓眼科醫師進入ICU重症病房搶獨家新聞,其後又到太平間拍攝姚貝娜遺容的消息,引起各界撻伐。

對此,《深晚》17日澄清,表示該報記者與姚貝娜家人熟識,已事先獲得家屬授權,並強調記者沒進太平間,而是到手術室拍攝姚貝娜角膜摘除手術,追蹤眼角膜捐贈過程。中午12點50分也透過官方微博表示:「在眾聲喧譁之中,請讓我們安靜地為姚貝娜致哀。」



◆ 開放輕症藥 13種處方藥可到藥局買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650602

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2015-01-18

為避免民眾小病逛醫院、浪費醫療資源,衛福部食藥署推動「自我藥療」,預計今年6月起將治療輕症過敏、低劑量阿斯匹靈等13種成分處方藥,改為可到藥局購買的指示用藥。

可在藥房購買這些輕症的藥雖然方便,但民間團體擔憂,民眾用藥知識不足,在未制定官方用藥說明單張下,恐造成民眾亂吃藥,引發副作用,若民眾自行買藥吃出問題,該找誰負責,應有足夠配套才能上路。

食藥署篩選的13種處方藥,主要是針對緩解輕微疾病、症狀,國內使用10年以上,無嚴重不良反應通報的藥品成分,轉為指示用藥,讓民眾可到有藥師的藥局購買,這些長用的輕症藥物,包括三種抗組織胺成分藥物、Azelastine成分的抗過敏鼻噴液劑、低劑量阿斯匹靈等。

民團:吃出問題誰負責

醫改會研發組組長朱顯光表示,指示用藥在藥局是開架販售,民眾到藥局買藥時,藥師並非每次都有充分時間說明,或評估用藥需求,食藥署至少應訂出哪類藥品適合藥局開架販售,哪些必須直接向藥師詢問購買。

他指出,民眾上藥局可能碰到藥師助理或沒執照的人員,老人家、小孩、孕婦用藥應特別小心,甚至要考慮未成年人到藥局買藥吃,會不會吃出有問題。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處方藥改指示藥,對廠商而言市場更大,但台灣民眾尚未養成與藥師密切互動習慣,食藥署不能只要求藥廠把藥品說明書(仿單)改一改就好,應把常用的藥品做成說明單張,向民眾宣導教育。

食藥署藥品組組長劉麗玲表示,食藥署草擬轉為指示藥的品項,會經過有醫藥相關背景專家討論決議,限制指示藥的包裝量,使用天數應會規範在3天到7天。雖然藥局買藥沒年齡限制,但藥師若發現異常,通常會有警覺詢問,食藥署也會要求藥廠說明書須更淺顯易懂,並與社區藥局舉辦用藥安全宣導。

fsj 提到...

遠距醫療 智慧城市展亮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9000249-260208

工商時報 2015年01月19日 黃志偉

智慧城市展將於1月20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探索物聯網新世界」是今年展示主題,其中物聯網在智慧醫療方面的應用更是今年展覽的特色亮點之一,除了廠商參展的豐富內容與多場專業論壇外,荷蘭也組織了多家醫療專業廠商來交流,讓國內智慧醫療腳步更大步向前邁進,並創造更多新商機。

在智慧醫療方面,遠距醫療技術是重要發展之一,最新的遠距醫療技術,已經可以幫400萬海外台商的健康把關。彰化基督教醫院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及代謝症等慢性病患者進行遠距健康管理,遠在海外的台商若有相關的健康疑慮,都會在平日的健康量測資料中顯現,該院健康管理中心就會與遠在海外的台商聯繫問診,並提供醫療諮詢,彰基醫院即將推介此項服務給所有台商,此舉讓新興的遠距醫療技術進入實用階段。

台北市電腦公會副總幹事黃鋆鋇指出,多年來遠距醫療一直都是科技業者研發的方向,但是由於系統的穩定性一直沒有辦法獲得醫療專業人員的信任而無法普及。彰化基督教醫院有一位高血壓及糖尿病慢性疾病,這位患者又是常往來台灣與歐洲的台商,對於當地的醫療體系又不熟悉,且經常有慢性病諮詢服務的需求,為此彰基醫院與廠商合作開發此套遠距醫療系統,結合電子病歷及可上網的生理量測設備,讓患者在家中或遠地就可得到彰基醫院的照護服務。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郭守仁表示,目前已經有五百多位收費使用者,而且多半是在海外工作的台商,為了推廣遠距醫療系統照顧更多的台商,將與台北市電腦公會合作在今年智慧城市展中做展示與說明,歡迎所有的台商來參觀了解。

黃鋆鋇強調,科技界與醫療界的合作可創造民眾更多的福祉,也可創造新的醫療服務模式,為台灣產業開創新藍海。

※ 相關報導:

* 沖馬桶前 你會看一眼自己的便便嗎?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650505

上完廁所,你會回頭檢查自己的便便嗎?其實檢查大便也是照顧腸道的重要環節。定期檢視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不只幫你邁向清爽無負擔的人生,也能讓你對腸子內小毛病有所警覺。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植物性奶油 吃多易高血壓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0/65385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1-20

董氏基金會抽查市售卅七件奶油產品,發現同樣稱為「奶油」,成分來源卻大不同,其中十八件是動物性奶油、十二件為植物性,七件為動植物混合,後兩者則皆為人造奶油,攝取過量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等風險。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主任陳明汝表示,許多民眾以為植物性奶油不含動物性膽固醇,其實人造植物性奶油為了使原來液態的植物油成為穩定均質的固狀或乳狀,需經過氫化,過程中會產生更多反式脂肪;有些業者為了降低反式脂肪又繼續氫化,因而會產生更高的飽和脂肪。

陳明汝說,植物性奶油它常在製程中添加乳化劑、香料或抗氧化劑等,卻仍以「植物性」作為品名標示;動物性奶油成分相較於植物性奶油單純,成分通常為天然乳脂、水分及非乳脂固形物組成,部分會添加食鹽,但添加物相對少。

不過他說,無論奶油的來源是「動物性」或是「植物性」,都有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攝取過量皆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董氏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各式糕點餅乾、土司、泡芙、玉米濃湯、義大利麵、牛奶鍋、焗飯、燉飯、冰淇淋、早餐店奶茶等原料都含有奶油,部分業者為節省成本就會選用人造奶油;民眾從成分標示上僅能看到「奶油」二字,在魚目混珠下,讓消費者難以分辨確實成分,主管機關應制定相關標準,要求將「人造奶油」如實標出。

許惠玉建議,民眾在日常飲食購買時,應從標示看清成分、減少攝取含氫化油的加工製品,盡量避免從「奶油」攝取油脂,可選用天然的植物油如橄欖油、堅果類或魚肉的油脂。

※ 相關報導:

* 華僑跨年突中風 血栓支架新術救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9058

55歲何姓馬來西亞華僑今年來台跨年,跨年倒數不久後卻突然腦中風昏迷,左中大腦動脈幾乎全阻塞,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不見療效,採用新技術施行血栓支架清除術,把血塊夾出,救回一命,不但避免全癱的命運,且術後肢體能活動自如,僅輕微語言障礙,今天出院,回國前與妻子感謝醫護人員,大讚台灣醫療了不起!



◆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40/653214

聯合報 楊志良 2015-01-20

全民健保顧名思義,就是大家的健保,全民當主人,一起監督。為落實此理念,健保特別強調各界參與,並利用健康照護的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以評估原有及新的治療,藥物與醫材是否值得納入健保給付,再由各界代表組成的健保會做最後的裁奪。

決策圈中 一切繞「錢」轉

然而,最近有報導指出,健保會的代表出席率過低,平均出席率不到三分之一,更有代表兩年內一次都沒出席。想起在修改健保法之際,期望將擴大公共參與的精神納入二代健保,當時所做的各種努力,可謂格外痛心。會到這步田地,原因在於決策討論嚴重向一方傾斜,久之,各方自然覺得參加與否,變得可有可無。

二代健保的重要改革目的之一,無非是希望透過各方參與以呈現多元價值觀點,真正落實「全民健保、全民參與」的精神。

但現在的健保決策圈中,唯一的價值觀點卻只剩「錢」,財務的問題顯然被過分地放大。醫院為了爭取經營利潤,不得不囂張跋扈;付費者只擔心健保費要調高;政府部門則光是協調總額分配,就已焦頭爛額。遑論健保還需要對醫療科技、醫療品質、醫病關係、道德倫理等,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病友聯盟 國外早有先例

前些日子,我受邀參與一個病友團體的培力課程。讓我十分訝異,許多病友團體對疾病治療的瞭解,甚至比許多醫師都還細膩。新治療方法或藥物對病人生活品質有沒有幫助?副作用有多大?會不會造成家裡照顧者的負擔?有些治療方法的選擇在治療效果上差異不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常造成不便,甚至衝擊病患自信與尊嚴。這些在當今的健保決策討論中,可謂乏善可陳。

其實,早在二代健保修法之際,就曾參考各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先進國家的方式,評估讓病友團體參與討論的可行性,可惜最後未能取得共識。納入病友團體意見之所以有爭議,一般認為,病友團體專業水平恐仍不足,或可能過於偏頗某種疾病族群。但其實在國外有各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問題,如聘請專家做為代表、病友團體組成聯盟、病友意見納入科技評估報告等,都可解決問題。

排除病友 成了殘缺體制

全民健保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既然是以保險為基礎,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擔保人等理應都有參與發表意見的權利。但現行體制下,真心關切醫療品質與內涵的病友卻被排除在外,健保可謂「殘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此呼籲,病友團體應該站出來,團結發聲,不要再看著本該屬於自己的權益,在短視的健保決策中被犧牲。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fsj 提到...

脂肪肝是因吃太多油? 醫師來解惑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6/652988

健康醫療網 記者許碩穎報導 2015-01-20

北市有一名二十多歲男子,不菸、不酒、無重大病史,自認為平時飲食還算均衡,沒想到做了健康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居然有脂肪肝!

成功大學醫學院李伯璋教授表示,脂肪肝是最容易引起肝指數不正常的肝問題之一,大約有兩到三成的國人有脂肪肝。肥胖者與代謝異常者,確實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脂肪肝也與飲食有關;但是,脂肪肝不完全是因肥胖與飲食所造成的。

許多人認為脂肪肝就是「油包肝」、脂肪肝就等於油脂攝入過多。其實不然!「脂肪肝」是指肝臟細胞內因代謝異常而堆積了油泡,而這些油泡就是三酸甘油脂。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肝臟腫大、代謝問題與其他疾病就會併發。

李伯璋教授解釋,有許多患有脂肪肝的人,也可能是因基因缺陷而患有脂肪肝,所以可知,罹患脂肪肝的原因絕不是只有肥胖。又因肝細胞是脂肪代謝的關鍵,而脂肪代謝過程中,累積在肝臟的廢物多寡,與全身的新陳代謝功能息息相關,所以肝細胞進行脂肪代謝的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同時也可能是導致脂肪肝的因素。

李伯璋教授舉例說,脂肪酸的轉移、分解有問題、脂肪合成過多,或肝細胞的中毒及營養不良等,都可以出現脂肪堆積在肝細胞裡,而不僅是油脂吃得過多這麼簡單。

李伯璋教授指出,罹患脂肪肝的原因有許多,飲食與肥胖只是最常見的成因之一。要遠離疾病就要由日常起居做起,平時飲食勿攝取過多油脂,控制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來維持標準體重,作息正常才能遠離肝病、脂肪肝。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尿液看健康 顏色愈清澈愈好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5/640747

我們每天都在排尿,尿液的顏色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那麼什麼顏色會比較好呢?

首先,尿液愈清澈愈好,水喝的多,尿液就比較清。水分的攝取,除了靠平常飲水外,還可以從茶飲、水果與蔬菜中獲取。若尿液顏色很黃,有時也不是水喝太少了,也可能有吃一些維生素B群,等到維生素隨尿液排出後,顏色就會逐漸轉清....

* 天冷捐血少 大台北地區血庫存量剩5天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9517

農曆年前進入缺血高峰,由於天氣冷,感冒人數增加,符合捐血條件者變少,大台北地區一天要用掉一千八百袋血液,目前北部A、B、O及AB各血型僅剩五天庫存量、約九千八百袋血,呼籲民眾挽袖捐血。



◆ 專有名詞難譯 醫界反病歷全中文化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58698

聯合報 記者楊欣潔、鄭涵文/台北報導 2015-01-22

民進黨立委尤美女日前提出「醫師法」修正案,明定病歷應以中文書寫,引發醫界激烈討論,醫師公會全聯會與醫界團體昨天公開反對病歷全中文化,擔心造成醫護人員溝通落差,也難與國際接軌。

有醫師在臉書上發文指出,病歷全中文化之後,病人可能會問:「麩氨基酸草醋酸轉氨基酵素」是什麼?答案是肝功能指數GOT。他認為,醫學名詞即使翻成中文,缺乏醫師解釋,患者還是不理解自己病情。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說,病歷也是醫師的工作日誌,精準、快速記錄病患情況,以便交接病情,部分醫療專有名詞若翻成中文,醫護人員當下無法快速了解,受害的反而是病人。

目前醫療法已規定醫療機構必須提供「中文病歷摘要」,醫師公會秘書長蔡明忠指出,醫界反對病歷「全」中文化,而中文化要做到何種程度,醫界願意和各界討論。衛福部發言人王哲超表示,衛福部並不贊成病歷全面中文化,但會就加強醫療溝通及提升醫病關係等,和各界溝通。

蔡明忠說,大陸全面推動病歷中文化,反而出現更多醫療糾紛,因為同樣使用中文,醫療專有名詞和民眾認知還是有落差。他指出,維護民眾醫療權益,應尊重病人應得資訊、加強醫病溝通等著手,而非病歷中文化。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表示,某些醫學專有名詞的確很難翻譯,醫改會並非要求病歷只能寫中文,而希望中文是病歷架構的主題,現在醫院多電腦作業,只要程式設計好,系統即可顯示專有名詞的中英文對照,最重要的是呼籲衛福部盡速訂出推動時程。

※ 相關報導:

* 強制病歷中文化 高屏澎醫師反對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58571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四個醫師公會,昨天公開聲明「反對立法強制病歷中文化」,認為此舉恐無助於醫療國際化接軌,並可能會影響到醫療照顧的效率與品質。

fsj 提到...

周末狂睡 生理時鐘大亂易發福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60639

Upaper 中央社 2015-01-23

不少人周末狂補睡眠,英國科學家指出,周末作息與平日上班大不同,易導致生理時鐘大亂,不僅容易發胖,也影響健康。

英國醫學研究會對800多民眾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他們在上班與假日睡眠的差異。

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的身高、體重、腰圍,進行血液檢查,了解他們睡眠時間和長短,發現睡眠差異愈大的人,愈可能肥胖或罹患肥胖引發的疾病。研究人員以「社交時差」形容在周末和假日狂睡的現象,這和出國旅行的時差,造成短暫新陳代謝問題不同。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周末的睡眠型態和平常差異僅2小時,就會提高「身體質量指數」(BMI),身體發炎及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增加,原因不得而知,但有可能是平日的健康飲食及運動習慣被打亂。

※ 相關報導:

* 吃太油、晚睡 兩歲童狂長針眼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0947

兩歲陳小妹近來兩眼頻頻狂長針眼,消了又腫,眼皮紅腫變形。醫師追查病因才發現,陳小妹常和爸媽一起吃油炸物及高熱量糕點、經常快到半夜才上床,可能因此使眼部皮脂腺分泌過多而堵塞,引發針眼。

* H3N2變異 2歲童遭奪命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1809

1月以來在香港造成逾30人死亡的H3N2流感病毒變異,上周也在國內奪走一名兩歲男童性命。疾管署上午公布一例幼童感染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這名小男童雖已接種流感疫苗,仍不幸死於流感重症;總計國內今年已有兩人死於流感,致命病毒就是H3N2變異株。

近期香港流感疫情大爆發,一周內有21名成年人死亡H3N2流感病毒變異株;國內今年兩例流感死亡病例,分別是一名90多歲男性,及這名兩歲男童,初步病毒檢驗報告都屬H3N2變異株,因此並未在這次流感疫苗保護範圍內。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實驗室研究人員分析國內社區流感病毒株,發現約兩成七的H3N2流感個案屬於變異株,一旦患者抵抗力較差或延誤就醫,就可能引發重症。

莊人祥說,最近香港流感疫情嚴重,罪魁禍首正是H3N2變異株,當地病毒變異情況嚴重,高達七成H3N2流感病毒都已出現變異,增加治療難度。



◆ 膝蓋行走26年 人生反轉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657126

聯合晚報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5-01-21

「我從來沒想過可以站起來」來自中國大陸廈門農村的陳團治,從小雙腿變形、膝蓋向前反轉呈現L形,無法打直站立。去年她跨海來台治療十個月,終於得以「腳踏實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今年26歲的陳團治,一出生父母就被她雙腳的模樣嚇壞,因為她罹患「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雙腿無法伸直,還向前反轉;從學走路開始,僅能以雙膝著地勉強行走。家人積極帶她治療,但都得到「無法醫治」的答案,但她不自我放棄,積極參與志工活動,透過轉介去年到花蓮慈濟醫院治療。

花蓮慈濟名譽院長陳英和查遍文獻,發現類似個案報告僅兩例。由於陳團治就像膝上截肢的病人,必須藉雙手大力甩動來擺動軀幹才能前進,估計她40歲以後就要坐輪椅才能行動。

陳團治去年3月起接受一連串醫療,醫療團隊陸續替她的雙膝、雙踝四個關節進行七次手術,讓大腿骨轉了160度,腳踝也翻轉90度,讓她的雙腿終於可以打直,腳掌平貼地面行走。術後她咬牙忍淚,訓練26年來從沒有使用過的腿部肌肉行走。

陳團治上午拄著柺杖出席記者會,過去她的身高僅93公分,站起來後有128公分,醫療團隊將先追蹤一年,下一階段希望能將她的下肢延展10公分,更接近正常人身高。陳團治說,從沒想過這輩子可以站起來,以後更要把別人對她的愛與溫暖傳遞出去。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躺著賺 33職業病人詐保1300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3000449-260106

宜蘭蘇澳建生醫院院長何祥榮,涉嫌跟職業病患間勾串,要求所屬護理人員偽造不實的護理及用藥、施打針劑紀錄,供職業病患住院,除本身詐領健保費用外,職業病患4年來共詐保險理賠金額高達1300餘萬元。刑事局已將何嫌與醫院行政、護理人員等18人,及職業病患33人函送檢方偵辦。



◆ ApoE4基因檢測 失智症篩檢利器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9992

自由 2015-01-23

文/莊毓民

「莊醫師,我父親這種失智退化的情況,究竟是否為阿茲海默氏失智症?」每次遇此質疑我都沒有充分的把握回答,單從腦部電腦斷層檢查與排除其他身體疾病因素,無法百分之百確定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

然而,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已經將「ApoE4基因檢測」作為診斷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標準之一,有了此生物標記後,確實是可有效輔助診斷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客觀方法。

過去20年來神經科醫師持續鑽研「ApoE4基因」如何造成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目前已知「ApoE4基因」是一重要失智症危險因子,華人有「ApoE4」比率約為4.8~11.0%,較西方國家的9.0~16.5%為低。

但是另一方面,台灣研究也同時發現,本土「ApoE4」與阿茲海默症高度相關,且對於診斷為「可疑失智症」的病患,若不幸具有「ApoE4基因」,其轉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機會較大。

「ApoE4基因檢測」可否百分之百診斷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ApoE4基因檢測」是以抽血來驗證智能退化的人是否有遺傳到叫做「脫輔基蛋白質E4的基因(Apolipoprotein E4, ApoE4)」,如果有此基因較一般人有5~10倍的機會,容易在老年時得到阿茲海默症。

「ApoE4基因檢測」仍必須配合影像檢查,病人罹病後的症狀表現,才能確定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目前健保署也未對「ApoE4基因檢測」提供健保給付。(作者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fsj 提到...

嚼口香糖10分鐘 效果如牙線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63754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5-01-24

很多人小時候常被告誡不要嚼口香糖,因為會導致蛀牙,而且有害口腔衛生。但最近的研究報告表示,嚼口香糖10分鐘,可以消除1億個細菌,相當於全部口腔細菌的十分之一,作用有如一天刷牙兩次或以定期以牙線潔牙。

刊在Plos One學報的報告表示,嚼口香糖對很多人而言是一種壞習慣,但經常嚼口香糖際有助維持口腔衛生。

以往,多數市售的口糖香糖都加入甜味劑、調味劑和其它添加物。然而,原來的糖現在都以山梨糖醇、木糖醇或美立妥等人工甘味劑代替。根據2006年發表在「牙齒研究學報」的報告,木糖醇和其它不含糖的添加物,能減少形成牙齒上的口腔生物膜。

此外,嚼口香糖對情緒、警覺與食欲控制等認知表現有實際影響,對口腔保健的作用也甚少被觸及。



◆ 醫師:沒喝沒力氣 恐酒精中毒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63098

聯合報 記者趙容萱、蘇木春/台中報導 2015-01-24

營造業勞工體力耗損大,常飲用補藥酒或含酒精飲料提神,有工人上工不喝補藥酒就全身無力,醫師提醒補藥酒含酒精與提神成分,都是成癮的主因,只要一早起床就要喝酒,恐已罹患「酒精中毒」應盡快就醫。

建築工地內,夏天常喝啤酒外,最常見的是宣稱有提神作用的補藥酒,勞工常添加汽水、椰奶或啤酒稀釋後飲用。台中南屯一處大樓工地的綁鐵工人陳均田,一早上工就先喝一大瓶,一整天最少需要六瓶才夠,每天花的酒錢就超過五百元。

問他怎麼不戒掉?陳均田苦笑回說「不喝就全身不舒服」。

水泥工高峰說,他在工地工作廿多年,當時帶他學技術的老師傅推薦稱「只要喝補藥酒就會猛得跟牛一樣」,他試了之後便成癮,也因此喝了廿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補藥酒酒精濃度達百分之十,酒精與大量咖啡因成分是成癮主因,一天只要飲用超過一百五十毫升,就會過量,對肝臟有不良影響,其實只要多吃蔬果,攝取維他命就可達到提神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勞、睡眠不足,引發生理疲憊感。

開業精神科醫師林本堂指出,只要覺得不喝補藥酒「明天的氣力就無法傳便便」,就是罹患酒精成癮症;如果一早醒來,不先喝一杯含有酒精的飲料就全身無力,伴隨幻覺、雙手發抖、全身冒汗,就已達到「酒精中毒」,務必盡快就醫,避免攝取過多酒精造成肝硬化,最嚴重則需要換肝。

林本堂說,只要有毅力、下定決心,都有機會戒掉酒癮,視病況搭配精神與藥物治療,透過團體病友會,多聆聽成功戒除的病友分享,就有機會拒絕當「酒精的奴隸」。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長壽有秘訣 美大學研究解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2796

美國爾灣加州大學一項針對90歲以上老人所做的劃時代研究證實,運動可延長壽命、吸菸會減壽;但也意外發現,適量飲酒可延年益壽,吃維他命卻沒有助益。

* 年過30才冒痘 先找病因吧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2784

....振興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任藍淑馨表示,青春痘好發於青少年的臉部、前胸或後背,但不代表過了青春期就不會長痘痘。根據統計,約有15%的男性及30%的女性,會持續長青春痘到30多歲;尤其是有遺傳傾向者,甚至可以長到40歲。這類病人皮膚容易出油、毛孔粗大,常伴隨巨大的囊腫型痘痘。

至於有一些人在青春期不長痘,到了30歲之後才冒出一堆痘,藍淑馨表示,這些病人可能因卵巢問題、懷孕、工作環境或服用藥物等因素,造成痘痘困擾,她通常建議病人先抽血,找出長痘痘的原因,女性也應留意月經周期,注意飲食及排便正常。



◆ 珍惜健保…將納國中小課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2793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2015-01-24

台灣民眾每年就醫次數居高不下,甚至引來「逛醫院」的質疑,健保署認為應從小扎根、加強教育,預計3年後將全民健保納入國中小課程。

健保署目前積極培訓國中小老師熟悉健保議題,內容包含國內人口老化趨勢、健保資源浪費、保險制度的起源,預計今年培訓4千名國中小老師。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針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會強調健保互助精神,國中七年級後會培養小病看小醫院、大病看大醫院的觀念,讓學生了解健保資源浪費的原因。

蔡淑鈴表示,現階段先從培育師資著手,目標希望全國中小學的健康教育老師參與培訓,預計配合2018年12年國教上路,正式將健保納入國中小學健康與體育課程,內容著重在認識健保互助精神及服務,高年級主軸則介紹健保IC卡功能、如何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健保署統計,台灣民眾平均每年看病15次,花費約1萬6千元;健保署2013年全國調查也顯示,近80%民眾認為自己或家人看病吃藥並無浪費,但如果反過來問民眾是否覺得別人有浪費,近68%民眾認為有。

健保會委員、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健保資源有限,醫界與民眾都有責任抑制醫療資源浪費,支持教育向下扎根。



◆ 機器人模仿打太極 陪長者打拳
http://udn.com/news/story/7322/663003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仁德報導 2015-01-24

嘉南藥理大學資訊多媒體應用系師生研發出「太極機器人」,利用體感偵測器,讓機器人模仿老人家的動作,檢測太極動作是否正確,鼓勵老人家多運動。

指導老師鍾隆宇表示,會研發「太極機器人」,是因為太極運動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專題組學生鍾奕信、余佳鍇、王獻文經1年研發,以16顆伺服馬達做出「16軸人型機器人」,再利用微軟的kinect體感偵測器,偵測使用者20個關節的動作。

鍾奕信負責寫程式,余佳鍇與王獻文編輯太極動作的程式,放入太極機器人資料庫;過程最難的是動作資料庫建立,並讓機器人能夠立即感應,模擬做出類似太極的動作。

這套系統是以「陳氏太極38式」為範本,使用者跟著影片上的老師做出太極動作,體感偵測器偵測到動作後,旁邊另有一個螢幕會顯示出一個「綠人」身上20個關節的動作。鍾奕信說,這些資訊再傳給太極機器人,做出與使用者同樣的動作,提高老人家對運動的興趣。

fsj 提到...

名家觀點-禽流感與減少食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5000688-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25日 周祝瑛

筆者有一位來自波蘭的研究生,來到台灣後參加一些慈善團體,了解吃肉對於地球環境的破壞後,竟然轉變成一位素食者,進而呼籲在校內成立素食餐廳。經過近一年的到處遊說與奔走,終於打破大學數十年來的歷史,在學校餐廳一角,成立一個素食自助餐部門,雖然格局尚小,但總算為大學生的飲食取向開啟了一個新方向。

日前這位波蘭同學生日時,在臉書上提下宏願:這一天不需任何蛋糕或祝福為我慶生,我只有一個微薄的願望:希望更多朋友可以理解到人類與周遭各種形式的生命存在息息相關,為了地球的未來與我們的下一代,讓我們少食肉,甚至改變飲食習慣,不要再把口慾當成殺害其他動物的正當藉口。讓我們用愛去擁抱「人」與其他「非人」的動物。

最近連每天必須執行撲殺雞鴨鵝的人員,都因面對動物死亡而出現心理上極大的創傷與障礙,可見在面對這些家禽的極刑,每個人其實都受不了如此的殘忍。問題是:只要有食肉的市場需求,大規模的制式化飼養,便一定存在,動物流行疾病也就難以倖免。從西方國家的狂牛症,到我國面臨過的豬隻口蹄疫,到現在的禽流感,都是源於人類過度依賴肉食的結果。

尤其,近十多年來國內每年大一學生體檢,連年出現「三高」狀況,包括:壞膽固醇、尿酸及肝功能指數都飆高,男生又比女生嚴重,研究生又更嚴重,而這些可能都與飲食不正常與偏愛食肉有關。有研究更指出,大學生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約為總人數的28.5%,四分之一以上的18到22歲學生可能過重,讓健康提早亮起紅燈,令人擔憂。

這次國內爆發禽流感,讓近百萬隻家鴨鵝遭到撲殺,雖事出無奈,但更應是給予國人一次寶貴生命教育的機會,各級學校是否應藉此思考:如何透過此機會重新檢視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重新審視「人與環境」、「人與動物」之間的依存關係。(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多吃無用 營養品標示修法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4965

為讓民眾了解保健品的營養素,食品藥物管理署祭出營養標示新規定,過去標示食品含量「總顆數」應改為「總份數」;且營養食品若是針對一到三歲幼童或孕乳婦食用者,還需特別註明營養素,否則將開罰,新規定明年起上路。



◆ 冬季乾燥 藥養肺胃不可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5000822-260307

旺報 2015年01月25日 王璐

在「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冬季,感冒發燒,往往咳嗽咳痰遷延半月不癒,咳得半片肺葉都跟著疼,口渴咽乾難解,飲食、消化也受到影響。

這種「災難」的原因何在?無論是咳嗽咳痰,口乾咽燥,無非圍繞「燥邪」所生。自秋到冬,氣溫降低,能夠蒸發到空氣中的水分少,自然環境變得極其乾燥。虛熱內燥與外環境之燥邪聯合,灼傷肺陰將會煉液成痰,而咳嗽咳痰日久又會因肺之損傷而「子病及母」,傷及脾胃,如此惡性循環,造成肺胃陰傷虛熱。引起咳嗽咳痰不止、咽乾口燥、飲食不香等症狀。

弄清病因,對症下藥。既然是肺胃陰虛,應當清養肺胃。虛火不上炎,氣機不上逆,不再灼傷津液,自然不會再咳嗽咳痰;同時胃之津液充足,也能更好地消化飲食。「醫聖」《金匱要略》:「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說的是咳嗽咳痰,口乾咽燥的肺胃虛熱之症,要用麥門冬湯治療。

說起麥門冬湯。此方的基本方由麥門冬、半夏、人蔘、甘草、粳米、大棗六味藥物組成,以溫水煮開,每日三次溫服即可。且不說麥門冬和半夏,甘草、粳米、大棗一同熬煮,其實就是一碗又甜又糯的米粥。後世醫者加減用藥,在其中加入陳皮、橘紅和冰糖,使此方更加甘涼清潤,濡養肺胃。

這個來自「醫聖」的經典古方既沒有湯藥的苦口難咽,還能應對冬日肺胃虛熱引起的各種症狀,所用之藥皆性味溫和,即便有幾日以此充饑也無大礙。 (作者為營養師)



◆ 保暖不「足」 流感易上身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3929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3日電 2015-01-25

寒冷的冬天穿著厚襪或毛絨拖鞋最舒服,新研究也顯示,雙腳保暖可以避免感冒和流感,因為冰冷的腳會增加染上病毒的風險。

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普通感冒中心主任艾克雷斯(Ron Eccles)醫生研究這個議題超過25年,他指出,很多人的鼻子已經帶有感冒或流感的病毒,卻沒有症狀,但是如果他們的腳溫下降,將造成整個身體變化,導致鼻子較冷,發展成全面感冒的機率也隨之提高。

艾克雷斯說,腳溫下降導致鼻腔的血管收縮,這是保護性的反射動作,以減緩身體失熱。皮膚變白,喉嚨和鼻腔內部也變白,流向鼻腔的血減少。

抵抗感染的白細胞是在血液裡,所以這使得鼻腔抵抗病毒的白細胞較少。鼻內用來過濾污垢和細菌的纖毛動作放慢,使得病毒可以進入體內。

在家裡打赤腳和關掉暖氣,以及冬天穿過於單薄的鞋,都會增加感冒的風險。慢跑者和在室外玩耍的兒童,通常雙腳不會冰冷,是因為他們四處跑動。不過如果讓這些兒童靜坐,腳會慢慢冷下來,病毒就可能乘機而入。

艾克雷斯建議,冬天應給鼻子保暖,穿暖和的鞋,不要讓腳變溼。

艾克雷斯審核試圖確定身體降溫是否增加感冒機率的多項研究,結果發現,吸入冷空氣使鼻子變冷,以及使雙腳和背部變冷,都會導致生病的機率增加。他的文章刊登在「鼻科學」(Rhinology)期刊。

※ 相關報導:

* 足部表情 透露10健康警訊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3927

雙腳的變化,無論是皮膚或指甲,都可能是健康有問題的第一個徵兆。如果發現得早,也許還能救你一命。以下是最常見的腳變化可能代表何種健康問題,如果你的腳有這種變化,建議先向醫生求診。

fsj 提到...

全台每4人有1人有網路焦慮症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666353

聯合報 記者余佳穎/台北報導 2015-01-26

行動上網快速又方便,低頭族小心網路焦慮症上身!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調查,全台每四人就有一人「只要一天不使用網路,會感到焦慮、擔心」;以職業別來看,房地產業工作者網路焦慮症最嚴重,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國發會日前發布「二○一四台灣數位機會發展現況」。報告指出,全台上網率達七成八,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占網路族的比重接近八成五,顯示網路已與大多數人密不可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天不使用網路就會焦慮」的比率,近三年從百分之十三點四點四,成長至百分之廿三點六,幾乎是倍數成長。

「生活離不開網路,出國都要用網路,不然會不自在!」上班族黃小姐說,沒辦法想像「一天不上網」的日子,包含平時長官用通訊軟體分配工作,等捷運的時候想到什麼順手用手機查資訊,或者查與好姐妹約的餐廳地點在哪,都得用手機,甚至連出國為了查地址、分享照片,「一定要用網路才行。」

網路的盛行讓生活更方便,但也愈來愈多人有「網路後遺症」,只要一天用不到網路就而感到焦慮、擔心的人數持續上升,比例已接近四分之一。如以行業別來看,又以「不動產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等最嚴重,一天沒碰網路就會焦慮的比率,超過三成以上。

除焦慮感上升,國發會調查也發現,有三成民眾認為因為過度上網,讓身體狀況變差,另外也有近一成民眾覺得實體社交功能變差。就讀大學的李同學就是一個例子,「每天跟同學用手機聊天根本是『裝忙』,大家愈來愈懶得約出門吃飯,就算約出來也很多人一直滑手機,很討厭!」長期使用網路,讓李同學眼睛乾澀、肩頸僵硬。

國發會資訊管理處服處長莊明芬指出,網路焦慮感現象逐漸提升,是否會發展承「網路成癮」仍需篩檢判定。



◆ 老人家吃得下 比吃得健康重要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66619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 2015-01-26

日前發表於《食欲》(Appetite)期刊的研究發現,老人家的食欲好壞的確可作為老人死亡風險的指標,營養師建議,用調味料增加食物味道讓老人吃得下,比吃得健康更重要。

該研究由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教授李美璇團隊進行,胃口差的老人死亡風險較胃口好的增加五成,不過,飲食多樣化可抵銷食欲不振所缺乏的營養素。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表示,以臨床的經驗而言,食欲差者營養狀況都不好。許多研究也顯示,營養狀況差的長者重複進出醫院、住院天數及死亡率等與營養狀況好者相較有顯著差異。

鄭千惠指,一般認定食慾好壞的標準約以攝食量75%為尚可,50%為差,尤其年長者應注意水分及纖維素的攝取,因為老人家對口渴的敏感度變差,又怕常上廁所,水分攝取往往不足,是國人常忽略的;纖維素及鈣質攝取也常不足。

另外,吃素的長者應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因為B12多存在肉類食物中,B12缺乏容易造成認知的問題,而且老人家因為藥物及胃酸分泌等因素,B12的吸收率較差。

如何提升老人食欲

1.多活動

2.找出原因改善,包括牙口咀嚼差、疾病、情緒低落

3.適度使用調味品增添食物味道

4.親人多陪伴、關懷

(資料來源/鄭千惠營養師 製表/吳佳珍)

※ 相關報導:

* 護理奏效 昏迷爺爺醒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66989

84歲的袁爺爺,一年前病危昏迷,轉入護理之家接受照顧,如今已可自行進食,還能下床利用輔具練習走路,如獲重生。新佳源護理之家通過新北市衛生局考核並評比優等,將與其他34家同獲優等的護理之家公開受獎。

* 醫美機構抽查 19家僅2家合格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666976

行政院消保處稽查六都19家美容醫學機構,僅二家業者全部過關,近九成業者在衛生經營、消防與建築安全稽查違規;消保處點名台中順風美醫、新北愛爾麗診所、新北板橋維格診所、台南元和雅醫美診所等四家業者違規情節重大。

fsj 提到...

今年流感疫苗效力差 就明說吧
http://udn.com/news/story/7339/668449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2015-01-27

日前疾管署公布,一名打過流感疫苗的二歲男童因感染流感死亡,研判可能是感染變異的H3N2病毒,以致疫苗無效。但該署仍表示台灣使用的流感疫苗,約涵蓋現在社區傳播大部分的病毒株,疫苗保護效力仍有七成三。只是目前北半球有多國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和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正流行著和疫苗不相配的H3N2流感疫情,由於重症和死亡人數異常,紛紛指責疫苗效力差,難道老天會獨厚台灣嗎?

美國疾管局公布監測密西根等五州的流感疫苗保護效力指出,平均只有廿三%;並表示疫苗製造用毒株每年雖都有改變,最近十年疫苗保護效力都有五十至六十%,今年最差。香港已有數百人感染H3N2流感,其中四十二人死亡;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認為,H3N2病毒出現變異,毒性增強,現行疫苗保護力可能僅有三至四成而已。

早在去年二月,世界衛生組織就已建議北半球二○一四至二○一五年流感季節的三價疫苗製造用毒株,包括二○○九年加州的A型H1N1類毒株、二○一二年德州的A型H3N2類毒株,和二○一二年麻州的B型類毒株。這三種疫苗製造用毒株皆來自美國本土,但其在美國國內對抗目前流感的保護效力卻不到三成,顯然是製造用毒株和社區流行株並不相配。

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監測全球流感之流行毒株發現,去年二、三月美國和加拿大社區開始出現之H3N2流感病毒,屬瑞士株。亞洲地區的中國、日本和韓國,也在二、三月,新加坡在六月,尼泊爾在八月,都已出現這種毒株。日本從去年二月,歐洲各國在二到四月,而澳洲和紐西蘭則從九月開始大流行。顯然該組織對北半球今年入冬使用的疫苗預測不準了。

因此,去年九月該組織建議二○一五年南半球流感季節使用的三價疫苗製造用毒株,包括二○○九年加州的A型H1N1類毒株、二○一三年瑞士的A型H3N2類毒株,和二○一三年普吉的B型類病毒。其中更換了H3N2德州株為瑞士株,由於瑞士株之抗原性和德州株差異大,因此今年北半球各國使用的疫苗保護效力差,是預料中事了。

據知台灣這位打過疫苗的二歲孩童也是感染了瑞士株病毒,才造成重症死亡。

距離春節流感高峰期還有一段時間,台灣四周都是H3N2瑞士毒株的疫區,該毒株是否未來會在國內社區大流行?筆者建議疾管署應速究明公布,並應警告國人,今年流感疫苗效力欠佳的事實。

※ 相關報導:

* 全台醫美抽查 近九成不合格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99/668452

快過年了,不少女性到醫美診所微整迎新年。行政院消保處稽查全台十九所醫美診所發現,違規率竟高達八成九,有的竟沒有護理師,以美容師、美諮師魚目混珠;有的打出「美白點滴」、「動力光」等誇大不實的噱頭吸引顧客上門,都違反醫療法。

消保處去年十二月聯合衛福部稽查台北市、新北市等六都的十九家醫美診所,查核項目包括建築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衛生經營管理等三大項,發現十七家違規。



◆ 范明基/規律起居 健康生活的起點
http://udn.com/news/story/7340/667938

聯合報 范明基 2015-01-27

我這輩子運氣不錯,從小居家明亮,沒有隔鄰高樓遮蔭,每天陽光或天空亮度催促我起床;工作壓力適中,日落後不久就回家休息,晚上11時就寢,生活像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生理時鐘 體內自發

規律生活有益身心,科學可證明。我們體內有個以24小時為周期的生理時鐘,默默循環運轉,影響休息、清醒、動作量、基礎血壓和體溫及荷爾蒙濃度。這個時鐘是體內自動產生的,把人放進全暗房間,科學家發現他的行為和生理狀況仍以24小時為周期,顯見人體體內有個自發時鐘,藉由射入眼睛的光線校正時間,我們坐飛機到遙遠的國度或回到台灣,要花個幾天調整時差,就是校正生理時鐘。

在真菌、阿拉伯芥、果蠅和小鼠等生物,科學家皆發現其內建生理時鐘,由此可見,生理時鐘早在物種起源早期就開始發展,且同樣以24小時為周期,顯示依據陽光生活是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要件之一,重要到已嵌進到DNA裡。

小鼠腦部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有一萬個神經細胞,是生理時鐘的總引領者 (pacemaker) 。這些互相聯繫協調的神經細胞,每日產生循環且規律的統合活性,在不同時段釋放不同分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和糖皮質激素等荷爾蒙,影響各組織的分區引領者,造就身體基礎生理狀態。

10種基因 相互牽制

如何造就一萬個神經細胞的周期活性?經過30年努力,科學家逐一破壞特定基因功能,歸納出10種基因是生理時鐘的基本機械零件。這10種基因以正迴饋和負迴饋相互牽制對方,例如甲基因表現量增加會促進乙基因表現量上升,乙基因表現量增加則使甲基因表現量下降,把這基本架構複雜化約五倍,生理時鐘就開始運轉了。

那光線的作用是什麼?光誘導出訊號的傳導路徑,使內在時鐘和外在的太陽時鐘同步。喬瑟夫.高橋(Joseph S. Takahashi)2011年在「高階遺傳學」將此現象做了一個完整回顧。

生理時鐘到底如何影響日常生理變化和日夜的行為?美國賓州大學教授約翰.何根內許(John B. Hogenesch)於去年10月發表在「國家科學院會刊」的研究,他的團隊以大數據分析,每兩小時收集小鼠12個不同器官的所有RNA,共收集48小時,接著分析這288組樣品各個RNA的表現量。

團隊發現,在大約兩萬個基因當中,有43%的基因表現會在某一器官出現日夜周期性變化。有趣的是,這些周期性基因的表現量高峰通常落在日出和日落前不久,說不定這說明為何某些生理現象有日夜變化。

依照醫囑 按時用藥

何根內許團隊也從巨量分析發現,當中有1124個周期基因是現行藥物的作用標的。

我們可延伸思考:倘若病人吃藥的時間點不對,不在標的基因的表現高峰時段,藥效不就沒了嗎?這是為何某藥對某些人有效,對其他人沒效的原因之一嗎?也可能藥物是有效的,但兩人作息不同或兩人在不同時間點用藥?是否該建議大家,身體有狀況時,要趕快過日夜正常的生活,並依循醫囑時間用藥,才能藥到病除?

(作者范明基為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 華人首例/28歲高胱胺尿症 移植肝重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51049

自由 2015-01-27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現年28歲的陳先生,罹患先天高胱胺尿症,為醫學文獻上首位華人病例,由於肝臟代謝異常,長期藥不離身,禁食蛋白質食物,連肉湯都不能喝,後期更出現眼球水晶體脫位、韌帶脫臼、小腦血栓症狀;直到他在台北榮總完成肝臟移植手術,才終於吃下人生第一碗滷肉飯,一償宿願!

北榮兒童外科醫師劉君恕表示,高胱胺尿症在國內發生率約為50萬分之1,因肝臟無法提供正常代謝高胱胺酸等有毒胺基酸的酵素,患者10歲起會出現眼睛水晶體脫位,並伴隨近視、青光眼、白內障或視網膜剝離,骨骼也容易病變,甚至引起血管變異,造成智能障礙或死亡;患者小時候必須飲用特殊配方奶,1歲以後要依賴低蛋白質飲食控制,攝取肉、魚、蛋、奶類食物也都須限制。

收治個案的北榮兒童遺傳代謝科主任牛道明指出,患者曾因雙眼水晶體脫位併白內障開刀2次,並有腳部韌帶鬆脫與小腦局部梗塞問題,情況持續惡化,決定接受肝臟移植,成為高胱胺尿症完成肝臟移植的華人首例。

當事人在術後第一句話就是「我想要吃滷肉飯」,道盡20多年來,從未吃過滷肉飯的罹病辛酸;而患者自2009年追蹤至今,狀況良好。

劉君恕說,除了高胱胺尿症,其他代謝性肝臟疾病也可以經由肝臟移植根治,例如一位現年1歲4個月的黃小弟,出生8天確診為甲基丙二酸血症,6個月大發育遲緩,9個月大必須以鼻胃管餵食,所幸去年8月換肝,終於可以正常飲食了。

劉君恕指出,目前台北榮總共完成20多例相關移植個案,手術成功率95%,一般建議出生未滿7、8個月,或體重未達8公斤以上不適合;牛道明也提醒,若病情控制良好,並無威脅到生命,未必需要肝臟移植。

fsj 提到...

PM2.5下的馬拉松?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51225

自由 2015-01-28

◎ 顏利真

寶島台灣近年馬拉松盛行,雖然還未躋身世界前五大馬拉松(波士頓、紐約、芝加哥、柏林、倫敦馬拉松),但若以面積和人口比率來看,已是「世界上馬拉松密度最高的國家」了。以二○一三年為例,全年的場次多達二一一場,參賽人次突破一二七萬;而二○一四年,更逼近二五○場次(全球前六大)、一五○萬人次,如此高的成長速率,讓台灣一夕之間成為一座「萬馬奔騰」的島嶼!

但在這亮麗的數據與傲人的汗水下,台灣人果真跑出了健康嗎?

根據「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日前公布的「二○一四年懸浮微粒PM10年報」顯示,台灣的空氣品質日益惡化,其實是不利於跑者的。

PM10「可吸入懸浮粒子」可穿透到我們的支氣管與肺泡,而PM2.5「細懸浮粒子」的穿透力則更強,它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因此,當空氣中PM10的濃度超過廿微克(μg/m3)、PM2.5的濃度超過十微克時,總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率就會增加。

在這個標準值下,台灣的空氣品質又是如何呢?據上述報告指出,台灣去年的PM10年均值高達五十二微克,足足逾標兩倍半,而台南市更高達六十六.八微克(六都中最差的,即便較好的新北市也高達四十四.四微克),這讓已報名今年三月十五日「二○一五第九屆台南古都國際馬拉松賽」的筆者倒吸一口氣,陷入要不要參加的掙扎中。

PM10是如此,那PM2.5呢?以今年的元旦連假為例,全台的空氣品質就非常惡劣,尤其是西半部台中、雲嘉南、高屏與金門地區,其中彰化二林甚至到了「紫爆」的程度(紫色指標十級)──PM2.5的濃度高達九十七微克,比WHO的建議值高了近十倍,令人駭異!

換言之,台灣人並沒有跑出健康,反而跑出了「一百五十萬的潛在罹癌人口」,可不可怕?

是以,筆者想要籲請民進黨蔡英文主席,從地方做起,召集執政的十三個縣市,建立一套各縣市適合舉辦馬拉松的時間、地點資料系統,讓全民真正享有一個健康的跑步環境,將來或可再舉行「綠營十三縣市空污總量管制會議」,共商降低空污的對策。

(作者為馬拉松愛好者,教師)

※ 相關報導:

* APP變祕書 空氣品質即時掌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8000782-260102

為了掌握空氣品質,手機APP變成最佳的健康祕書,國內上至行政院環保署,下至台中、高雄市都推出相關的APP,提供空氣品質、紫外線、河川水質等監測資訊;國外也有類似的APP,方便國人在出國旅遊時隨時參考,尤其是到中國大陸,更為實用。



◆ 去年百日咳疫情 77例近3年新高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70431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1-28

疾病管制署昨公布監測數據,去年百日咳疫情創下近3年新高,共有77例確定病例,其中17例為家庭群聚感染。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77起案例中,4成感染者是尚未接種疫苗、2個月以下的嬰孩,2成為3個月大至2歲的幼兒,成人或已過疫苗保護年限者共22例,占兩成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群聚感染多是從症狀輕微的青少年、成人,傳染給家裡的小朋友,造成嚴重症狀。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百日咳的典型症狀就是如「機關槍」式的咳嗽,甚至咳到臉色發青、幾乎窒息,9成不會發燒,成人的死亡率低,但2個月以下的嬰兒可能會死亡;此外,疫苗的保護力約為5至10年,近年來全球百日咳疫情皆上升,推測可能是細菌變異,造成疫苗失效。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百日咳預防接種時程為出生滿2、4、6、27個月,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但因百日疫苗的保護期效短,建議預備懷孕的婦女可及早補打疫苗,讓胎兒及早獲得抗體。

另外,國內流感疫情有別以往,至今未達流行高峰期,主要流行型別以A(H3N2)型為主,根據疫調,上周社區流感病毒陽性率約為14.5%,去年同期為29.5%,流感住院病例169例,遠低於去年同期461例。

疾管署特別提醒,香港進入H3N2流感的流行高峰,自1月迄今超過80例重症病例,造成至少42人死亡,民眾前往當地應做好各項防護措施,避免感染流感病毒。



◆ 血管瘤當青春痘 摳破血流不止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70418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5-01-28

皮膚長了紅豆般大小的凸起物,別全當成青春痘,任意亂擠摳,當心鮮血直流。醫師表示,化膿性肉芽瘤跟青春痘外觀十分相像,它其實是一種血管瘤,主要是外傷引起,而非皮膚感染發炎所致,輕碰容易狂冒血,必須長時間加壓才能止血。

一名19歲男子右臂外側有一顆暗紅色、小紅豆般的凸起物,原以為是青春痘,自行擠破導致血流不止,檢查發現是血管瘤。另一名60歲男子,數月前發現右側大腳趾有一顆凸起的痘子,以為裡頭積膿,用針刺破引流,沒想到血流不停,就醫證實是血管瘤。

書田診所整形外科主任劉國威表示,血管瘤是門診常見病症,好發於孩童及青少年,主要是外傷在組織修復過程中導致血管快速增生。全名雖稱化膿性肉芽瘤,但組織內部並無積膿,而是豐富微血管,一旦擠壓刺破易流血難止,至少需加壓20分鐘以上才能止血。

林口台北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高珮菡表示,化膿性肉芽瘤的特色是組織內含豐富微血管,只要輕輕一碰就流血不止,須加壓止血,且傷口無法自行痊癒,臨床常見不少以衛生紙按壓傷口、緊急就醫的求診個案,醫師需以手術切除病灶。

除了孩童及青少年,孕婦也是化膿性肉芽瘤的好發族群,劉國威說,可能是荷爾蒙變化,一旦鼻子或口腔有傷口,易致鼻中膈及牙齦長出血管瘤。

臨床觀察血管瘤的好發部位包括四肢、手臂、腳趾及背部,患者不見得有症狀,很多人一覺醒來常被鮮血沾濕的棉被嚇醒。

血管瘤雖是良性組織,但民眾無法自行止血,高珮菡建議,老人家若有血流不止情形仍需就醫,排除惡性腫瘤,以免延誤治療。

※ 詳見原站。



◆ 研究:人類作長期計畫 始於大腦杏仁核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70617

Upaper 中央社 2015-01-28

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發表報告說,大腦深處的神經元集群杏仁核,可能在轉職、買屋等長期計畫上,扮演關鍵角色。

科學家希望這項對猴子杏仁核的研究,能有助尋找新療法,治療憂鬱症、藥物成癮、暴飲暴食等。

一般認為運籌帷幄是大腦額葉的工作。大腦額葉負責「較高層次」技能,如權衡行動後果及區分善惡。

但研究團隊探尋杏仁核在人作長期計畫上扮演的角色。杏仁核包括2個細胞集群,分別位在顳葉2邊,被認為與原始、短期情緒觸發有關,如恐懼和侵略感,也和報償行為有關。

團隊訓練2隻公恆河猴選擇馬上獲得果汁獎賞,或等待一段時間獲更大獎勵,猴子忍耐時間愈久,獎賞愈大,而就像精明的投資人一樣,猴子愈來愈懂得「積攢」。

猴子經訓練後,在腦袋植入電極,偵測作決策的部位,杏仁核中的神經元在過程之初被觸發,額葉將活動型態透露的目標訊號,轉變為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