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8

新生腦細胞會消除舊記憶

◆ 清空內存 新生腦細胞會消除舊記憶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19721

聯合報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2015-04-07

原來腦中新生的神經元會消除原有的老舊記憶。根據《科學》(Science)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發現,腦中掌管記憶形成的海馬迴內新生的神經元會逐漸清出先前習得的資訊,就像電腦可清除一些容量給未來新進訊息,難怪童年部分回憶會記不住。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神經學家賈瑟琳(Sheena Josselyn)和她丈夫法蘭克蘭(Paul Frankland)領導。賈瑟琳說,研究結果令人驚訝,因為多數人原本都以為新的神經元對記憶大有幫助。

研究給予成鼠及新生小鼠情境任務,訓練老鼠對於重複電擊的環境感到恐懼。所有老鼠都快速習得任務,但新生小鼠在訓練後卻只能記住這種負面經驗一天,成鼠的負面記憶則保存了數周。

兩者差異肇因於神經元增殖狀況不同。賈瑟琳團隊透過壓制剛學習完小鼠的神經元成長,發現此舉可讓新生小鼠的記憶更持久。另外,因規律運動能促進神經元增生,實驗也發現成鼠規律運動4至6周後,恐懼記憶的持久度下降。

人類、老鼠以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的一生中,海馬迴會長出新的神經元。年紀輕時長得快,隨著年紀增長速度會趨緩。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若在成年鼠學習事物前先促進神經元增殖,能提升記憶形成。不過,這份研究卻點出,新增生的神經元反而會削弱已習得的記憶。

賈瑟琳接受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訪問時表示,新的神經元會讓腦容量增加以便提供給新進資訊,因此新的神經元很有可能扮演著清除老舊記憶的角色,並擠出空間存放新的記憶。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解釋,人的腦容量有限,若新的資訊剛進腦內還停留在表面且尚未進入長期記憶時,更新的資訊進來確實會干擾舊資訊。因此人背誦時總需要反覆練習,好讓訊息「烙印」在腦海。

此外,老鼠跟人類都有「嬰兒期遺忘」(infantile amnesia)的傾向,楊聰財解釋,嬰兒期遺忘是因為人類3歲以前海馬迴尚未成熟,所以才會都沒有記憶。

※ 相關報導:

* Birth of new brain cells might erase babies’ memories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birth-new-brain-cells-might-erase-babies%E2%80%99-memories

*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Regulates Forgetting During Adulthood and Infancy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4/6184/598
Katherine G. Akers, Alonso Martinez-Canabal,
Leonardo Restivo, Adelaide P. Yiu,
Antonietta De Cristofaro, Hwa-Lin (Liz) Hsiang,
Anne L. Wheeler, Axel Guskjolen, Yosuke Niibori,
Hirotaka Shoji, Koji Ohira, Blake A. Richards,
Tsuyoshi Miyakawa, Sheena A. Josselyn, Paul W.Frankland.
Science 9 May 2014: Vol. 344 no. 6184 pp. 598-602
doi: 10.1126/science.1248903
子女得罕見疾病 父母創業尋解藥

16 則留言:

fsj 提到...

罕病男自願頭部移植 最快明年手術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27397

Upaper 綜合報導 2015-04-10

患有罕見遺傳性疾病「沃尼克─霍夫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30歲俄國電腦科學家史比利多諾夫表示,他將成為全球首名接受頭部移植手術的人,希望最快明年進行名為「HEAVEN」(天堂,是「頭部接合冒險,head anastomosis venture」英文縮寫)的手術。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史比利多諾夫2年前看過義大利神經外科醫師卡納韋羅的移植人頭研究後,主動聯絡希望當首個換頭病人,與捐出身軀的腦死病人交換頭部。

據卡納韋羅的換頭程序,先冷凍病人及捐贈者的頭和身體,再將2人的頭顱同時齊頸切下,然後以作用類似膠水的聚乙二醇,將病人頭顱接上捐贈者身軀,並糊合脊髓,縫合肌肉、血管,讓病人昏迷1個月,讓頭顱及身軀癒合。病人醒來後應能移動、臉部有感覺,甚至以自己聲音說話。

手術駭人聽聞,批評人士說,被稱為醫界「科學怪人」的卡納韋羅是幻想、瘋狂,但他聲稱技術已齊備,手術將動用150名醫護,須36小時,成本高達逾1114萬美元(約台幣3億5千萬元)。

fsj 提到...

印度罕見疾病 19歲女靈魂錮在兩歲兒身上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28740

聯合新聞網 特約記者郭禹彤/綜合報導 2015-04-10

這是真的,不是電影或是小說。印度邦加羅爾(Bangalore)有一名19歲的少女因為罹患了罕見疾病,遲遲無法發育,導致活了19個年頭的她,身體卻還是個兩歲嬰兒,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少女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還比一般人更加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希望有一天可能獲得大家的認同。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印度少女里維沙(Girija Srinivas)因為罹患了先天性骨骼發育不全症,無法健全的生長,因此活了19歲的她,身體還是與2歲的嬰兒一樣,身高只有76公分、體重12公斤,由於身體沒有足夠的力氣能支撐上半身的力量,所以導致她無法站立,也沒辦法伸出雙手拿東西,相當令人憐憫。

醫生還曾告訴過里維沙,若身體某個部位動太快,還會直接造成骨折的現象,而此罕見疾病也造成里維沙的呼吸器官有問題,原本醫生囑咐她一定要使用呼吸器,才能正常的呼吸,但由於里維沙的家境並不允許每個月多花1.5萬盧比(約新台幣7500元)的開銷,只好作罷。目前里維沙的生活都是由母親代為照顧,生命意志堅強的她,每個月還會靠作畫來賺取一些生活費,更希望有一天能憑藉著畫畫出人頭地。

fsj 提到...

義大利研究/狗嗅攝護腺癌 準確率98%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70950

自由 2015-04-12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狗兒不僅是人類的貼心夥伴,也可能成為男性攝護腺守護員!來自義大利的研究團隊發表驚人研究成果:德國母牧羊犬嗅一嗅男性尿液,就知道該受試者是否患有攝護腺癌,準確率高達98%。由於攝護腺癌為男性好發疾病之一,且現有檢測方式不夠可靠,因此這項最新研究成果振奮各界。

上述研究發表於美國《泌尿學期刊》,由來自義大利米蘭的「人本臨床研究中心」(Humanitas Clinical and Research Centre)等機構共同提出。研究人員利用兩隻德國母牧羊犬偵測900位男性的尿液樣本,其中360人患有攝護腺癌,兩隻狗狗運用嗅覺辨識患者的準確度分別為98.7%和97.6%。

癌患尿液 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該研究團隊指出,攝護腺癌患者尿液中含有該腫瘤特有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被兩隻受試犬嗅出,因此成功揪出患者,但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能知道該能力應用在日常檢測的可行性。至於狗狗聞到的是單一氣味還是化學混合物氣息,也有待解謎。

過去數十年來已有多項研究顯示,狗狗可利用嗅覺協助醫生識別人類癌症和傳染病患者。英國慈善組織「醫療偵測犬」(Medical Detection Dogs)共同創立者葛斯特直呼該結論「驚人」。葛斯特是動物行為學家,曾指出利用犬隻檢測癌症的「老掉牙」判定法可靠度為93%;她認為上述研究再次證明狗兒有能力偵測人類癌症,應用在攝護腺癌上的準確度更是令人興奮。

攝護腺癌是英美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目前可透過肛門指診、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超音波、針刺切片檢查等方式檢測,其中以PSA篩檢最為普遍,但準確性仍有疑慮。



◆ 指尖上的照護... 行動醫療App正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2000093-260204

工商時報 2015年04月12日 謝雨珊

在醫療產業中,各種行動醫療應用應運而生,行動資訊化試圖在醫療產業有所顛覆,指尖上的醫療應用,將使手機健康照護服務具潛在商機,為規範健康醫療相關App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機上的應用,各國醫療監管機關應在確保資訊安全下,積極促進行動健康產業之發展。

2013年行動醫療營收達24.5億美元,拓墣(TRI)預估至2017年將成長至265.6億美元,歐盟預估至2017年,全球將有34億人口擁有智慧型手機,其中50%將使用行動應用,當中行動健康應用將為歐盟節省約990億歐元的健康成本,而下載行動醫療App應用將涵蓋衛生保健人員、病患及一般消費者。

隨著行動網路快速發展和智慧型手機滲透率不斷提高之下,行動終端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顯吃重。

2014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使用的行動醫療App達30多種,自2013年起FDA即陸續出台相關措施,主要用於規範健康醫療相關App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機上的應用,目的為促進醫療創新技術發展,並確保資訊安全,以促進行動健康產業之發展。

2014年行動應用商店中有近10萬個健康類應用,其中15%應用為健康產業、醫療教育、行動診斷相關健康管理應用,儘管行動健康App市場數量快速成長,但65%行動健康App開發者年收入低於1萬美元,只有5%App年收入能突破100萬美元,甚至高達8成行動健康App下載量不到5萬次,僅有5%App下載量超過50萬次。

在消費者平台應用上以iOS和Android兩大平台為主,然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s)具方便操作優勢,可隨時自行管理自己的健康,並即時獲取有用的健康資訊,加上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支,多數消費者已下載行動健康應用。

目前FDA對醫療器械監管採用三級分類監管方法,第I類醫療器械風險最低,FDA僅對其進行常規控管,不須進行上市的額外審查;第II類為中級風險,生產商須提交上市前通告;第III類醫療器械風險程度最高,歸為此類產品在上市前需要經過較複雜的市場核准程序;換言之,上市前需要進行批准,並提供相關臨床數據,其中行動醫療App將採用與醫療器械相同的監管標準及風險審查方法。

根據美國FDA對於行動醫療應用軟體的管理規範,可分為3種類型:(1)非醫療器材列管(Not Medical Devices);(2)非目前管制重點(Enforcement Discretion);(3)屬醫療器材列管範圍(Mobile Medical Apps)。第一類型不視為行動醫療應用程式管轄範圍,因此不需要經過監管機關要求,第二類主要以患者自我管理的應用程式和簡單的追蹤,且不適用於治療/調整投藥之應用程式範圍,此部分僅須通過CDRH(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定義即可,而第三類,包括傳統醫療器材設備或衍生傳統醫療裝置的行動醫療應用程式,此部分是須接受法規嚴格限制。

FDA已於2013年9月發布行動醫療應用程式(Mobile Medical Applications)最終指南。歐盟於2014年4月發布針對mHealth行動健康醫療(Wireless Healthcare)之監管規則,在建議書當中提及,當前各行動通訊平台,包括Google Play、iTunes、Windows Marketplace和BlackBerry World等應用平台商店,擁有近10萬項行動健康App應用程式。其中Top 10為體育、健身和健康應用App,在監管內容上著重於各解決方案之間缺乏互相操作系統、行動健康應用的安全性,如何在醫療、健康專業人員和消費者間建立信任,以及有效使用行動健康服務,將是歐盟制定規則的考量。

fsj 提到...

IBM與蘋果、嬌生 成立健康事業
http://udn.com/news/story/6811/836081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5-04-14

IBM將與蘋果、嬌生、Medtronic合作,創立一個名為「華特森健康雲端」的運算平台,新設的健康事業將利用蘋果裝置搜集來的健康資訊,由嬌生、Medtronic整合成資訊服務,再轉售給健診業者。

IBM的聲明表示,新事業部設在波士頓,至少雇用2000位專業人士,其中包括75位醫療從業人員;IBM並宣布收購Explorys和Phytel兩家健康科技公司,以增添健康資料分析領域的技術。

由於傳統的硬體和服務需求下滑,IBM正積極拓展資訊分析和雲端運算等新領域的成長空間,而且愈來愈仰賴與專業公司結盟,以協助提振銷售,新成立的健康資訊事業就是明顯的例子。

IBM解決方案組合與研究部副總裁凱利說:「這是IBM的一大賭注,我們在探尋高成長的領域,希望我們的參與能帶來重大改變,並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幾家公司對健診業的現況都不滿意。」



◆ 陸整容業 十年毀20萬張臉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35500

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2015-04-14

一項官方數據顯示,美容已連續多年成為大陸消費者投訴熱點之一,中國整容整形業興起的近十年中,因美容整形毀容毀形的投訴平均每年近兩萬起,十年間已有近廿萬張臉被毀。

中國青年報報導,越來越多人為追求「顏值」整容。衛計委主管的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南韓官方統計,去年中國赴韓做整形手術的人數已達五點六萬人。

南韓國稅廳報告指,四年裡,大陸赴韓整容遊客增廿多倍。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會長張斌表示,去年南韓醫生在大陸境內開設卅七家醫療美容機構。

張斌說,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三月召開「赴韓整形維權失敗案例」通報會顯示,目前大陸民眾赴南韓整容事故和糾紛的發生率,以每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比率增加。

報導稱,整容醫生入門門檻低,操刀醫生不具備專業資質,是造成整容失敗的重要原因。

fsj 提到...

血型不容 活肝腎移植技術成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5000634-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15日 洪榮志/台南報導

傳統上認定器官移植的血型需一樣,但近幾年血型不相容活體肝腎器官移植技術愈來愈成熟。成大醫院14日宣布,該院繼2006年完成首例血型不相容活體腎移植後,2014年5月9日也成功完成第一例血型不相容的活體肝臟移植,迄今已完成4例血型不相容活體肝臟移植,均恢復良好。

「我覺得好像沒生過病一樣」,56歲的謝先生因肝癌合併門靜脈栓塞需肝臟移植,但苦等2年多毫無訊息後,今年2月4日由22歲的女兒捐肝給他。經住院40天出院,1個多月來已經可以到處趴趴走,簡直像尾活龍,父女倆都相當滿意。另名52歲的李姓婦人也在2年半前捐腎給自己女兒,術後情況良好,如今生活也與常人無異。

兼任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的成醫外科部主治醫師的李伯璋認為,台灣每年肝臟捐贈數與等待肝臟移植的病患數一向不成比例,今年至今等待肝臟移植人數為1180人,但順利接受肝臟捐贈者只有26人。鑑於捐贈器官遠遠比不上需求,活體器官移植已成為不少重病患者活命的最後機會,成人親屬間的活體肝臟移植更是勢在必行。

李伯璋指出,成醫於2006年2月完成首例血型不相容活體腎移植後,迄今累計已經成功完成21例,成果並不比血型相容的活體腎臟移植差,移植腎的5年存活率更高達100%。

成醫外科部主治醫師李毅志也說,儘管血型不相容移植容易產生抗體排斥,但該院採取術前施打單株抗體及進行血漿分離術,待受贈者血中血型抗體力價降低後,再進行肝臟移植,術後再使用免疫抑制劑,並視病況輔以免疫球白注射,迄今完成4例的血型不相容活體肝臟移植,受贈者均恢復良好。



◆ 密集恐懼症 圓點藝術讓她頭麻腿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37110

聯合報 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5-04-15

號稱「圓點女王」的日本重量級藝術家草間彌生,最近來台舉辦個展,吸引許多人前往「朝聖」;但也有人卻對草間的圓點藝術感到莫名的害怕,原來是罹患了罕見的「密集恐懼症」。

「看到那麼多排列緊密的點點,我好害怕!好像會被這些密集圓點吞噬的恐懼感。」一名年輕女性向醫師表示,她對最近很夯的「草間彌生圓點藝術」,看了就會頭皮發麻,雙腿發軟,同樣的,其他如粉圓、蓮蓬、蜂巢、滿街LED點矩陣顯示器等,呈現小小、洞洞、緊密排列的東西,就會有很深的恐懼。

收治這名個案的高雄市精神科開業醫師林耕新指出,這位年輕女生主要症狀是對密集排列的事物很敏感,像是蜂巢、蓮蓬、牛肚、池塘內的青蛙卵,還有植物類的花蕊、蕨類的苞子等,都會出現典型的規避行為。

林耕新表示,這種「密集恐懼症」與一般人畏懼症不同,有些人是有特定害怕的東西,怕蟑螂、老鼠、蜘蛛等,但這種害怕小小、洞洞、緊密排列東西的「密集恐懼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也還沒有獨立分類出來。

高雄榮總精神科主任陸悌指出,「密集恐懼症」可能與生長經驗有關,碰到恐懼事物就會出現心跳加快、腿軟、冒汗等症狀,必須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了解恐懼的來源。

除了藥物治療,林耕新與陸悌都建議以「暴露療法」來面對密集恐懼症。一般個案可能因為害怕,會減少接觸恐懼事物,但一直逃避不是辦法,生活中還是難免會遇到,這時刺激可能會更強。建議採循序漸進方式,讓自己處在這個環境中,增加信心,克服這種恐懼。

醫學小辭典/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或repetitive pattern phobia)

Trypo源於希臘文,是很多孔和洞的意思。患者對於小小的、洞洞的、緊密排列的東西,會出現沒有來由的恐懼感。也有人稱為「群聚恐懼症」或是「多孔恐懼症」,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不明。 (徐如宜)

fsj 提到...

花美 更可淨化空氣、入菜、製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9000786-260307

旺報 2015年04月19日 溫長路

人們對花的感情是特殊的,並且把花與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花與人的健康有密切關係:一盆吊蘭在24小時內能將25平方公尺居室的一氧化碳和揮發性氣體吸淨;一盆虎尾蘭可使一間普通居室的空氣完全淨化;一盆菊花可以淨化房間內對人體危害嚴重的氟化氫氣體;一盆秋海棠可以把室內多種有害氣體「吃」掉。可見花對空氣的淨化作用非常明顯。它釋放出多種香精油、殺菌素和空氣負離子,具有興奮精神、殺滅致病微生物等多種作用,利於人體健康。

鮮花入饌自古就有。用茉莉、玫瑰做的花茶,把無數人喝暈醉倒;具有美容駐顏作用的菊花火鍋,讓慈禧太后時時動心;日本的名菜「天婦羅」、歐美一些國家的鮮花沙拉等,都是花的傑作。傳統中醫中藥中用以調治痰飲咳喘的桂花粥、治療咽喉腫痛的金銀花粥、舒肝和胃的梅花粥、清腸止痢的木槿花粥等,更是先人的獨特創造。

許多花還是中醫治病的藥物,以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例,在這部52卷的本草專著中,有26卷包含與花木相關的內容,其中涉及的花類藥物接近100種。其用途幾乎遍及臨床各科,如用於內科系統疾病治療的菊花、紅花等;用於外科系統疾病治療的野菊花、山丹花等;用於婦科系統疾病治療的凌霄花、紫薇花等。(作者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專家)



◆ 一夜好眠 香蕉顧攝護腺 發明展摘金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73023

自由 2015-04-19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一個想讓天下老爹都能「Good Night,Daddy!」的創意,讓大江生醫公司研發出可保健男性攝護腺的「香蕉雄蕊快樂鳥Happy Angel™」,奪下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及泰國頒贈的人類生活特殊貢獻獎。

香蕉雄蕊萃取物 可預防攝護腺腫大

台灣是「香蕉王國」,大江生醫二○一三年曾以獨特的香蕉皮冷萃技術,萃取香蕉皮中的血清素及兒茶素,製成抗憂鬱飲品,獲得日內瓦發明展金牌。今年進一步看中香蕉雄蕊,發現其萃取物具有預防攝護腺腫大的功效,再度摘金。

大江生醫研發部主任蘇香綾表示,本土農產品蘊藏無限商機,即使是農民丟棄的落果或捨棄的農產廢棄物,都有潛力。這次他們從香蕉的莖、葉子、香蕉皮一路往上看,「就看到了花」。

她說,現在每月平均收購香蕉花五百公斤,但隨市場推廣會持續增加,收購價格不便透露。不過,農民非常開心,「因為他們原本要丟棄的東西,現在卻可以賣錢」。

蘇香綾表示,香蕉花是香蕉的花蕾,台灣主要生產地在屏東和南投。香蕉花內含雌性花、雄性花與中性花,雌性花的子房在授粉後,會長成可食用的香蕉,但一棵香蕉樹一生只有一個香蕉花花蕾。《日華子本草》中就記載著味甘淡涼,能清熱、止血。

抑制攝護腺細胞增生 造福廣大男性

男性攝護腺肥大主因是隨年齡增長,體內二氫睪固酮(DHT)增加,導致攝護腺細胞增生,蘇香綾表示,香蕉雄蕊萃取物富含花青素,特別含有矢車菊素(廿ppm),可以有效抑制二氫睪固酮生成, 進而抑制攝護腺細胞增生,保健攝護腺。

香蕉雄蕊萃取物經細胞實驗證實,能有效降低睪丸細胞中二氫睪固酮生成,可抑制人類攝護腺細胞增生達六十%;初步臨床驗證,受試者連續使用一個月後,藉由超音波診斷發現,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由二期轉為一期。

蘇香綾說,吃過的人都說「變得很好睡,晚上不用起來尿尿很多次」,原本要叫做「Good Night Daddy」,後來改成香蕉雄蕊快樂鳥「Happy Angel」,已製成錠劑,去年第四季上市,目前在PC home、Yahoo、博客來等電子商務平台都可買到。

台灣代表團團長陳宗台表示,「Happy Angel」除了奪下金牌,泰國發明協會更特地來到大江生醫攤位前授予一面特別獎,表彰其造福廣大男性的特殊貢獻。

fsj 提到...

基因能整型? 科學家憂相貌、智商能「訂製」
http://udn.com/news/story/6947/847512

聯合報 文/戴定國 2015-04-21

新聞故事:韓國人愛整型,但「人工美女俊男」無法將一層皮膚之深的美貌遺傳給子女,生下的孩子一樣單眼皮、大餅臉。但在基因修改技術日新月異發展下,未來可能透過「整」基因,讓孩子一出世就在頭皮上及頭皮下都高人一等。

但世界頂尖生物學家3月19日聯合呼籲,要求暫時禁止此新技術,直到所有可能的影響和後果都被充分討論及控制再開放。

開放會有什麼影響?你可以發揮一下科幻作家的想像力:一個經過基因修改的人,智商180,身高180,有超人體格、完美相貌。但你可以整、別人有錢也可以整,未來的世界裡,誰也不輸(贏)誰。

1975年科學家研發展出DNA重組技術,被要求停止研究,直到「規則」建立。但誰能訂出規則,並確保被遵守呢?科學研究一日千里,總不聽使喚。

新的基因修改技術在2012年突破,生物學家擔心,這項技術非常有效且容易使用,可以用來治療遺傳性疾病,也可能用來改善相貌或智力,後者被倫理學家認為是絕對不應該走的路。

一些倫理學家已接受用基因療法來治病,但完全不接受改變生殖基因的做法,正如基督教反對人類扮演上帝。許多科學家呼籲,不應操控未來孩子的DNA,基因修改應嚴格限制,否則可能陷入「人類實驗」和「高科技優生學」的險境,把人類變成基因實驗的白老鼠。

「高科技優生學」指的是在受精卵階段,就透過基因檢測,決定是否把孩子生出來;未來還可能進行DNA重組,讓父母「訂製」他們想要的孩子。

幾十年前就有人擔憂「轉基因人」,這樣的疑慮如今有可能成真。生物學家表示,當前技術存在危險,所產生的「細胞干擾」會導致何種問題,還無法預測,「我們擔心人們在不了解效應前,就貿然改變基因。」

未來的世界,當人人都是人工「完人」,也許天然的「不完美」才最美。

※ 環境會影響基因表現,所以「完人」也可能會暴走。



◆ 研究顯示:有錢家庭子女 腦容量大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51227

世界日報 編譯孫梁/綜合20日電 2015-04-22

富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是因為他們的腦子較大。心理科學期刊20日公布研究指出,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顯示,富家子女的大腦中,與學習有關的皮層組織更厚,視覺和知識儲存的腦組織結構,也比窮人家的孩子發育得更好。

以前有人研究過富家子弟的大腦發育不一樣,但這次研究人員是第一次進行把大腦發育的不同,與考試分數相結合的研究。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教授加布里利表示,貧富差距不但體現在考試分數上,而且還在兒童的大腦組織上。

研究是對58名12和13歲的學齡兒童的大腦進行掃描與分析,其中23人來自貧窮家庭,在學校吃免費午餐。

研究人員掃描了兒童大腦中主掌思維、語言、感官知覺和運動指令的區域,並比較他們的學習成績,結果發現,他們腦中的顳葉和枕葉的皮層厚度不一樣。

研究人員指出,顳葉和枕葉的發育程度,對人的視覺和知識儲存發揮重要作用,而兒童大腦的顳葉和枕葉厚度的差異,與他們的考試成績和家庭收入密切相關,大腦差異導致富人和窮人孩子的分數相差44% 。

但在富人和窮人孩子的大腦解剖上,則沒有發現顯著差異,連接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系統,以及大腦皮層的表面,也都沒有不同。

研究人員指出,富人和窮家孩子的大腦結構差異並非一成不變,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大腦的可塑性很強,可能因為受到更多的教育而改變。



◆ 台大新斷層掃描儀 速揪0.01毫米癌細胞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2615

聯合報 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2015-04-22

台灣大學昨天公布「高速次微米三維斷層掃描儀」技術,採非侵入式的光照技術,可以更早期觀察到更小的癌細胞,目前已應用在皮膚癌、大腸癌的臨床與動物實驗,最快二○一七年初可正式使用。

這項技術由台大電機系與光電所教授黃升龍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十年的成果。黃升龍表示,目前檢測技術,惡性腫瘤要成長到一毫米才有機會驗出,但透過新儀器,以光照透析皮膚表皮層,觀察組織結構與微血管內血流動態,癌細胞即使只有零點零一毫米也能驗出。

黃升龍表示,以皮膚癌來說,目前必須透過侵入式的實體切片檢測,至少卅分鐘才能知道結果,新儀器一分鐘就能檢驗出。目前與全台多家醫院臨床合作,除了檢驗癌細胞,也可用於小兒科的異位性皮膚炎,眼科檢測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

參與研發的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孫家棟指出,現在診斷癌症,多半是觀察結構和癌細胞,透過三維斷層高速掃描儀,可更快速觀察細胞,提早進行治療,如果再結合內視鏡檢測,包括大腸癌等都可及早檢測、及早治療。

台大校長楊泮池說,這項技術是跨領域的突破性發展,不只檢測癌細胞,連醫美、開刀手術等也能藉此儀器監測手術狀況。

fsj 提到...

中研院解析蛋白質磷酸化 開發肺癌新藥
http://udn.com/news/story/9/855365

中央社 台北23日電 2015-04-23

中央研究院研發團隊開發出新穎的定量技術,剖析「蛋白質體磷酸化」的傳遞網路,並找出和肺癌抗藥性相關的變異,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

中研院化學所研究員陳玉如和日本京都大學藥學所教授石濱泰等人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以質譜儀為基礎,開發出新穎的定量技術,首次成功解析出人類細胞在單一狀態下的全體蛋白質磷酸化計量。

研究團隊解釋,「蛋白質磷酸化」和疾病有密切關係,主導訊息傳遞路徑,如果能解讀這條路徑,便有機會開發出新藥。然而,過去技術只能測量磷酸化蛋白質相對濃度的改變,完全無法區分這些相對變化,是來自於蛋白質含量的改變,還是磷酸化計量程度上的改變,讓科學家傷透腦筋。

中研院研究團隊克服了上述難題,結合蛋白激(酉每)反應以及同位素標定定量法,發展出特定序列為標靶導向的蛋白質體定量平台,並嘗試運用在肺癌標靶藥物酪氨酸激(酉每)抑制劑,獲得部分成果。

研究團隊預期,這項新穎的分析策略,未來可廣泛應用於解析在不同疾病的磷酸化蛋白質體網路全貌。



◆ 拔毛治禿? 小鼠實驗確有其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54481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4-23

英國威廉王子30多歲就禿髮,相較以往顯得蒼老,「頂上問題」成為大眾關心議題。榮陽團隊和美國南加州大學跨國際研究發現,給予小鼠毛囊適當刺激,可吸引分泌腫瘤壞死因子的巨噬細胞聚集,誘發該處毛髮5倍的活化與再生。

該篇研究成果於今年4月獲登於國際科學期刊「細胞(CELL)」。研究主持人之一的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志強,被同事戲稱為「老鼠理髮師」,他無意間發現替老鼠拔毛可刺激毛髮生長,為了研究工作,拔了數十萬根鼠毛。他推推眼鏡笑說:「我老花眼都是因拔鼠毛害的。」

陳志強表示,組織受到傷害可引起再生反應,此道理眾所皆知,但團隊研究發現,鼠毛拔除密度不夠,不會再生新毛;若拔毛密度過多,雖可再生新毛,但再生量不如拔毛密度適當、拔除排列平均的小鼠。

陳志強解釋,拔毛後的毛囊因表皮細胞凋亡而釋放出細胞激素CCL2,該激素可吸引分泌腫瘤壞死因子的巨噬細胞到拔毛區域。一旦累積夠多巨噬細胞及腫瘤壞死因子,超過活化值,拔毛區域的所有毛髮都會一起再生。

陳志強說,這種全有全無的集體組織現象,過去只在動物行為中發現,例如螞蟻可靠感應進行群體活動,但此次發現組織細胞也有群聚感應現象,是再生醫學的一大突破。

經過小鼠實驗,確認分泌腫瘤壞死因子的巨噬細胞可誘發毛髮再生,但陳志強強調,小鼠毛髮多處於休止期,人類毛髮則多處於生長期,在人身上拔毛的效果和小鼠不同,民眾不可自行拔毛治禿。

陳志強說,北榮將招募受試者參與人體實驗,實驗完成後,確定細胞群聚感應原理可運用於毛髮後,對未來的禿髮治療可帶來許多幫助,甚至能擴大使用在人體其他部位的疾病。

雖然榮陽團隊的研究尚無法使用於臨床上,但有禿髮困擾的民眾不需灰心。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任詹融怡表示,禿髮原因很多,只要確診是荷爾蒙問題、免疫系統疾病或壓力所造成,做好全面性治療,也能成功救髮。

她舉例,一名身形豐滿的婦人有禿髮困擾,檢查發現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確診禿髮是因該症候群所引起。婦人經過婦科相關治療後,頭髮逐漸長回來,增添更多自信。

fsj 提到...

中國成功修改人類DNA 「超人」將現?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60175

世界日報 北京24日電 2015-04-24

中國科學家團隊首次成功修改人類胚胎的DNA,期望通過能打造全球首例人類基因改造胚胎,除去先天性遺傳疾病。這在中國國內獲得不少科學家的支持,卻在西方引起爭議。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報導,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生物學副教授黃軍就和他的同事,利用最新科技「切開」一個基因,該基因主要與地中海貧血症有關。在中國南方,地中海貧血症是兒童中最常見、但有時可能致命的血液異常。

除中山大學的研究外,2014年10月,美國密西根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斯蒂芬.許(Stephen Hsu)認為,若改造人類基因組,就可以大幅提高人類智力水平。他指出,估計約有1萬個基因變種與智力相關,若能夠把這些基因統統變得更「智慧」,那麼人類智商有望突破1000。這樣人類將擁有極高的智商,可擁有超快的思考與計算速度,還有強大的幾何運算能力,個個都像超人一般。

但黃軍就的這一研究在科學界引發了一些批評。有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的研究的論文最初是投給「自然」與「科學」兩份權威期刊的,但由於道德問題,論文被期刊拒絕。

論文的作者們在另一本期刊「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中刊文表示,他們明白圍繞有關研究的道德爭議。他們表示,研究使用的是醫院丟棄的有問題的胚胎,也就是接受了數個精子的卵子,而這些胚胎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已經被廣泛使用了數十年,因為它們不會成功孕育出嬰兒。

英國生物學家Edward Lanphier向「自然」雜誌表達了他的批評。他說,「我們要暫停這一研究,並確保我們就前進的方向進行廣泛的討論」。

報導說,黃軍就的研究在中國國內贏得了不少生物學家的支持。清華大學生物學教授陳國強表示,有關批評所提出的要求過於武斷。他說,要滿足批評者的要求,有關人類胚胎的研究就完全不用做了。

他說:「這一領域研究的突破最終會惠及我們所有人。修改人類DNA是一把鑰匙,可以找到許多疾病的治療方法、幫助人們保持健康、保持年輕、延長壽命。這些在未來都是可能的,也會讓很多家庭脫離痛苦和折磨。」

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家趙世民說,黃軍就的團隊「完全沒有道德問題」。但他也警告,就像其他技術一樣,編輯基因有其限制和風險。他說:「改變基因序列可能會導致意外問題,這種問題可能會從一代傳到下一代,引發其他缺陷或疾病」,「雖然這類研究應該被允許,它們必須被嚴格控制在實驗室內。大量地、不受控制地編輯DNA會導致人類滅絕」。

報導說,黃軍就的團隊用了86個廢棄胚胎做實驗,並發現,DNA編輯只在其中28個胚胎中成功,即成功率約30%。此外還有其他值得警惕的問題。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名為CRISPR,經常找錯目標基因,在之後的處理環節中,就會發現胚胎中有一些變異。

※ 這些科學家都太樂觀了。



◆ 26歲女腦瘤開刀 驚見畸胎姊妹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74398

自由 2015-04-2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1名天資聰穎的印度女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後,竟連閱讀簡單的文章都有問題,接著她開始頭痛,做起事來失誤連連,多番求診後才診斷出罹患「腦瘤」。但她接受手術後,發現困擾她許久的並非單純的腦瘤,而是有骨頭、頭髮與牙齒的「畸胎瘤」,很可能是她發育不全的雙胞胎姊妹寄生腦中,就這麼糾纏了26年,情節有如美國驚悚影集「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

這位女博士生卡拉南(Yamini Karanam)去年9月開始出現閱讀與理解問題,「如果屋裡有2個人在講話,我沒辦法理解發生什麼事」,於是她到醫院求診,醫師給她的答案卻相互矛盾。神經學者說神經外科幫不上忙,神經外科又說,神經學家對她的病情不樂觀,最後她找上洛杉磯一名醫師,才以侵入程度降到最小的「鑰匙孔手術」取出。

在手術過程中,醫師發現卡拉南腦內有這個「畸胎瘤(Teratoma)」,她稱之為「過去26年折磨我的可惡雙胞胎姊妹」。執刀醫師表示,他動過7000或8000例腦瘤手術,但這是他第2次發現畸胎瘤。



◆ 臭臭基因 讓你受蚊子青睞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58636

Upaper 中央社 2015-04-24

英國研究發現,被蚊子咬的機率,可能是由控制體味的「臭臭基因」左右。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羅根團隊,找來19對基因有許多不同的異卵雙胞胎,與18對基因多數相同的同卵雙胞胎接受實驗,每對雙胞胎各伸出1隻手,放在Y型風管的2個出風口,灌風入管,讓管子充滿雙胞胎手的氣味,接著再放出大群蚊子。

結果發現,同卵雙胞胎對蚊子的「吸引力」差不多,但異卵雙胞胎結果各異,也就是說,你是不是特別受蚊子「青睞」,與生俱來的體味基因可能扮演關鍵。

研究人員將進行更大型的實驗,找出那些基因是「臭臭基因」。

※ 應該與汗腺有關。



◆ 汗腺發達、愛化粧、性感的人 易招惹蚊子叮咬
http://www.nownews.com/n/2010/07/07/686659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0年07月07日 NOWnews.com

當幾個人同住一個有蚊子的房間裡時,經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覆叮咬,有的人卻很少被蚊子叮咬或感覺不到蚊子的存在。「蚊子愛叮什麼人?」答案五花八門,有認為蚊子愛叮女性的「性別說」,有認為蚊子愛叮O型血的「血型說」,也有「皮膚好壞說」,甚至還有愛叮性激素分泌水平高者的「性感說」,以及認為愛叮血液甜者的「血液甜苦說」。到底哪些人群會特別吸引蚊子呢?

據大陸廣州日報報導,人在從事運動或體力勞動後呼吸會加快,這樣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多,二氧化碳氣體會在頭上約1公尺處形成一股潮濕溫暖的氣流,蚊子對此比較敏感,在蚊子的視野中所呈現的「圖像」比較清晰,便於蚊子進行定向追蹤。因此,在一個群體中,肺活量大的人、胖子、呼吸沉重的人更容易被蚊子叮咬。

喜歡流汗的人,血液中的酸性增強,對蚊子產生吸引力。此外,蚊子的觸角有一個受熱體,它對溫度十分敏感,只要有一點溫差變化,便能立即察覺得到。流汗的人肌體散熱快,也會對蚊子產生吸引力,人體排出的汗液在空氣中揮發,也能向蚊子發出信號。因此汗量多、易出汗的人受蚊子攻擊的機會更大。蚊子愛叮咬皮膚粗糙、毛孔粗大的人,通常是因為這類人往往汗腺發達或者排出的汗液等分泌物較多。因此,有時男人比女人、青年比老人更招惹蚊子。

至於性感的人容易被蚊子叮咬的原因,這和性激素分泌水平高有關,以此得出「蚊子喜歡叮性感的人」。這其實是因為當女性內分泌發生改變,新陳代謝加快,排汗量往往更多,對蚊子的刺激和引導更強。孕婦臨產前,呼氣量比沒有懷孕的女性大21%,呼出的潮濕氣體與二氧化碳對蚊子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此外,和沒有懷孕的女性相比,孕婦的腹部溫度要高0.7倍,而體溫越高,皮膚表面的揮發性物質就越多。

蚊子怕光但又不喜歡光線太暗,最喜歡在弱光環境下吸血。白天,當人們穿著深色衣服時,反射的光線較暗,恰恰投其所好。另外,蚊子喜歡叮咬體溫較高的人,而深色衣服的吸熱能力強。幾種因素相加,自然使得深色衣服的誘蚊指數大漲。人們常認為黑色衣服最招惹蚊子,其實身著深色斜紋牛仔褲反而最易被蚊子叮咬。

使用香水、發膠、面霜等帶花香味的化粧品,被蚊子叮咬的幾率會增加。有人認為,多數化粧品都含有可吸引蚊子的化學成分。所以化粧的女士比素面朝天者更受蚊子「追捧」。

研究發現,蚊子愛叮什麼人,與血型、性別、性感並無直接聯係,主要看人體向蚊子發信號能力的強弱與否,強烈的信號通過空氣傳播,能夠引導它便捷地找到食物。

溫度、光線、聲音和氣味是影響蚊子吸血的四大因素。一般來說,蚊子從16℃~17℃開始叮咬,23℃~39℃為最適宜的溫度。蚊子跟蹤它的目標時,總是隨著人呼出的氣味曲折前進直至接觸到目標為止,然後就落到皮膚上耐心尋找突破口,最後才把針管直接插入皮膚裏吸血8~10秒鐘。別小看身長不過一厘米的蚊子,它的搜索能力很強,搜索的最遠距離可達60公里。在此範圍內,信號越強的目標,自然也越容易被它們鎖定。

夏季驅蚊大法,包括:1.運動後應該盡快洗澡,以保持皮膚清爽。2.如果日常活動場所內的蚊子較多,應身著長袖衣服。衣服的功能主要是用來遮掩汗液等皮膚分泌物的氣味,讓蚊子無法追蹤而來。3.戶外運動最好穿著白色衣服。4.夏天不要因為嫌熱而不穿襪子,這樣會使汗水氣味快速揮發,把蚊子招引過來。5.驅蚊水不宜和防曬霜共用。因為驅蚊水的成分主要是驅蚊胺和酒精,混用會降低甚至完全抵消驅蚊效果。

fsj 提到...

破解大腦運作秘密 台、美大學合力
http://udn.com/news/story/7314/860933

聯合報 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2015-04-25

清華大學腦科學中心與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聖地牙哥Kavli腦與心智研究院國際研究團隊,以果蠅為模式生物,以「連結體」概念,對腦內資訊流動模式提出初步解答,發表在頂尖期刊「當代生物學」,是破解大腦運作秘密的一大步。

清大指出,團隊提出外界訊號進入果蠅大腦後的資訊流動模型,解析嗅覺、聽覺、視覺等刺激訊號,了解生物從感官輸入到運動輸出的資訊流通路徑,對了解「大腦如何運作」課題,具特殊意義。

「連結體」概念最早由印第安那大學Olaf Sporns提出,主張研究大腦應先測繪出大腦各區域的連結圖譜,再進行個別功能迴路的細部研究,才有可能理解大腦結構與功能。

2011年清大講座教授江安世領軍的清大腦科學中心與國家高速網路中心,合作發表果蠅大腦神經元影像資料庫,是全球第一個細胞尺度的大腦連結體,也是「連結體時代」的里程碑。

「這波以連結體為核心概念的腦科學研究浪潮中,台灣已搶得先機」清大腦科學中心指出,專長理論物理與計算生物學的東海大學應物系教授施奇廷加入後,讓果蠅連結體的研究,進入系統化、定量化層次。

施奇廷引入數理科學及數據分析研究方法,梳理實驗團隊累積的龐雜影像資料,建構簡潔的果蠅標準大腦網路模型;再與Olaf Sporns教授合作,藉複雜網路理論分析,發現果蠅大腦網路可分五個功能群組,掌管各種感官信號的輸入與整合。

fsj 提到...

美婦腦死54天 奇蹟產1子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76903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5-05-02

22歲的美國少婦卡拉.裴瑞斯懷孕22周時,腦溢血造成腦死,可是為了讓胎兒出生後能夠存活,醫療團隊用維生系統讓她生存54天才剖腹生產。

4月4日出生的奇蹟男嬰安傑爾(Angel),生下來時體重只有1264公克,已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了將近一個月,情況穩定,可是仍需靠胃管餵食,還得再過大約一個月才能離開加護病房。

內布拉斯加州衛理會婦女醫院說,100多個醫生、護士和工作人員,合力讓腦死的卡拉身體繼續存活了將近八個星期,以讓胎兒有活命機會。卡拉在兒子出生兩天後死亡。

醫院說,這是美國自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案例。

卡拉患有青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很早就知道懷孕會對她造成很大的困難。醫生通常建議這種病患避免懷孕,因為她們必須停止服用控制病情和疼痛的藥物。

儘管如此,卡拉三年前仍生下一個健康的女兒,醫生原來也不預期這次懷孕會碰到什麼大問題。但是,2月8日她抱怨頭痛得厲害,隨後在內布拉斯加州滑鐵盧村家裡昏迷不醒。醫生斷定她嚴重腦溢血。

那時她才懷孕22周,胎兒離開子宮還無法存活。醫生希望至少讓她保持活命到胎兒滿24周,最好達到32周。她在懷孕30周時情況惡化,促使醫生進行剖腹生產。

安傑爾出生後情況一直保持穩定。新生兒加護病房主管說:「如果我們沒有把卡拉的妊娠延長到胎兒器官,尤其是肺臟,能夠發育成熟的地步,他情況不會這麼好。我們現在保持審慎樂觀,因為他沒有任何併發症的跡象。」



◆ 是否會罹癌 提早13年得知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76701

自由 2015-05-02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指出,一項最新檢驗能百分之百準確預測一個人十三年後是否會癌症發病,原因是病患早在被診斷罹患癌症的十多年前,身體便已出現細微但重要的變化。

染色體末端有一個有如保護蓋、能避免DNA受損的端粒,哈佛與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染色體端粒會隨著癌症發展而磨損與撕裂,甚至看起來像是老了十五歲。此外,這些染色體端粒還會持續變短,一直變短到此人癌症發病的四年前。所有曾出現上述變化的人,最後都癌症發病。

研究主撰稿人、西北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教授郝莉芳(Lifang Hou,譯音)表示,由於看到端粒生長與各種癌症之間有強烈關聯,只要進行正確檢驗,可用於預先診斷。

儘管許多人可能不想知道自己未來是否會癌症發病,但此舉也能讓這些人改變生活方式以降低罹癌風險。此研究已發表於Ebiomedicine期刊。但保險公司警告說,這種新檢驗有可能導致保費巨幅調高。

科學家在十三年期間測量七百九十二名受試者的染色體端粒的尺寸,其中一百卅五人最後癌症發病,包括前列腺癌、皮膚癌、肺癌與血癌。透過端粒長度快速變短,研究人員在這些人身上發現端粒加速老化;這些最後癌症發病的受試者的端粒,看起來比那些最後沒有癌症發病的人的端粒,老了足足十五歲。每次細胞分裂,端粒就會變短;年紀愈大的人因細胞分裂次數較多,所以端粒也比較短。

fsj 提到...

洋蔥變人造肌肉 在美掀話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8000452-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08日 洪欣慈/台北報導

洋蔥細胞能製造出人造肌肉?由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教授張培仁、機械系教授施文彬等人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以鍍金洋蔥細胞製造人造肌肉,開啟人造肌肉研究新方向,成果刊登在美國頂尖期刊之一的《應用物理學快報》,更獲《洛杉磯時報》報導,在美國引發話題。

論文第一作者、剛從台大應力所取得博士學位的陳建君表示,現在製作人工肌肉,多半採用形狀記憶合金或高分子材料,製作過程複雜,價格也較昂貴,當初他看到學長製作的人工肌肉結構,腦中第一時間便浮現國中時曾做過的洋蔥染色實驗,「表皮一格一格的結構和學長做的很像」,興起以洋蔥細胞製作的念頭。

團隊歷經3、4年研究,從一開始肉眼看不見位移,逐步改善洋蔥細胞成分、電極厚度等,才有如今通電1000伏特(V)產生0.1公分位移的成績。陳建君解釋,洋蔥表皮細胞結構特殊,一格一格像「房間」一樣,可改善過去人造細胞無法同時彎曲和擴張問題,團隊在細胞外鍍金,當施加電壓時,產生的靜電力會吸附細胞上下細胞壁,細胞便會變形。

有趣的是,雖然每天與洋蔥為伍,但陳建君其實不喜歡洋蔥,食物裡有洋蔥都會挑掉,也不喜歡洋蔥的味道,每次實驗都要戴口罩、手套「全副武裝」上陣,「但為了畢業,再臭都要忍」。

這次研究獲國外媒體關注,陳建君直呼「受寵若驚」,過去從未有人嘗試過以植物製作人造肌肉,畢竟植物是有機體,保存將是很大挑戰,「能有貢獻很高興」,目前洋蔥已經放了1年,通電仍有效果,後續還需繼續觀察可以保存多久。

陳建君也坦言,洋蔥鍍金人造肌肉的發現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電壓要加到1000伏特(V),才能有1毫米(mm)的位移,與現有人工肌肉仍有差距,未來須設法將電壓需求壓低、提高位能,才能真正應用於醫療輔具或機器人上。

※ 相關報導:

* These Artificial Muscles Are Made of Gold-Plated Onion Skin
http://gizmodo.com/these-artificial-muscles-are-made-of-gold-plated-onion-1702594397

* Veggie Power? Artificial Muscles Made From Blinged-Out Onions
http://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veggie-power-artificial-muscles-made-blinged-out-onions-180955175

* Onion artificial muscles
http://dx.doi.org/10.1063/1.4917498
Chien-Chun Chen, Wen-Pin Shih, Pei-Zen Chang, Hsi-Mei Lai,
Shing-Yun Chang, Pin-Chun Huang and Huai-An Jeng
Appl. Phys. Lett. 106, 183702 (2015)
doi: 10.1063/1.4917498

fsj 提到...

新娘整鼻險毀容 高壓氧救回
http://udn.com/news/cate/6641

聯合報 記者洪上元╱台中報導 2015-05-10

台灣社會醫美盛行,國人對於微整形與注射植入填充物達到美容效果,如果施打不慎造成填充物堵塞血管,將可能造成血管栓塞與壓迫,導致皮膚缺氧、壞死,若是嚴重將必須清創補皮,美容變毀容。使用高壓氧療法將可使細胞含氧量增加,刺激細胞膠原蛋白產生,改善傷口癒合狀況。

日前有位待嫁新娘,希望自己能在婚禮中展現最美的一面,找上醫美診所在鼻子上注入微晶瓷,希望能讓鼻子更加立體、形狀完美,沒想到注射後幾日鼻頭開始出現紅腫潰爛,幸好利用高壓氧療法後成功將紅腫的皮膚成功救回,婚禮最後如期進行。

中國醫大附醫高壓氧治療中心主任廖偉志表示,現今醫美的趨勢大多是藉由注射各種填充物,以零傷口的方式達到美容,若是施打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注射物堵塞血管或血管壓迫,將導致皮膚組織缺氧,嚴重時將造成壞死。

廖偉志說明,所謂的高壓氧療法是將病患放入高壓氧艙中,用大於1.4大氣壓的壓力,間歇性導入百分百的氧氣,治療後能改善缺氧,提升細胞組織含氧量,減少水腫使血流更順暢。

高壓氧療法在治療急性傷口上一直是重要的輔助角色,能夠立即改善缺氧的組織、幫助傷口快速癒合。如果有患者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或是傳統的潛水夫症,也可以利用高壓氧療法進行急救與症狀改善。

※ 相關報導:

* 不孕男福音? 人造精子首次成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892837

法國東部城市里昂的卡里斯登生物科技公司宣布,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類精子,是全球第一個成功案例,未來可望造福不育男士。

....研究成果尚未發表在採用同儕審查制度的期刊,專家也對此持保留態度。英國雪菲爾大學科學教授裴西說:「除非研究發表在採用同儕審查制度的科學期刊,且明確宣布結果通過驗證,否則我懷疑。」



◆ 人工關節、人工腦膜 成功產業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0000768-260301

旺報 2015年05月10日 記者許昌平/台北報導

360ip進入亞洲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其中在南韓投資的人工關節公司Corentec,挹注了Battelle的奈米技術,讓人工膝關節使用壽命可由10年延長到30年,並協助Corentec開拓美洲、歐洲、亞洲市場,讓Corentec營業額大增且上市後股價飆升;另外,360ip的母公司Battelle也與開發人工腦膜的「台灣生醫材料」,合作開拓歐美市場。

台灣工研院過去在扶植產業曾有輝煌的戰績,從台灣積體電路合作計畫的夥伴,到建立台灣首座4吋晶圓的IC示範工廠,並陸續衍生了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半導體大廠,奠定了台灣IC產業起飛;更開發出與IBM相容的個人電腦,並將技術移轉給國內業者,奠定了個人電腦資訊產業的基礎。如今工研院希望與Battelle的合作,能再為台灣新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其實Battelle已經在亞洲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年營業額253億韓圓(逾7億台幣)的韓國人工關節公司Corentec,該公司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韓國首爾,為韓國一家骨科植入物生產商,主要產品涵蓋人體三大範圍,包括:BENCOX髖關節、LOSPA膝關節、LOSPA IS脊椎固定器及其他骨科創新植入物,但銷售地區原本僅限於韓國。

和工研院攜手開發新市場

360ip在2012年投資Corentec後,帶進Battelle的奈米技術,大大延長了Corentec產品使用期限,讓Corentec競爭力大增,同時協助開拓美洲、歐洲、亞洲市場,Corentec因而於2013年風光上市。

「台灣生醫材料公司」是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由工研院生醫所技術移轉進行開發「創新人工腦膜技術」的新創事業。研發團隊主要是以高壓二氧化碳與膠原蛋白製作泡沫式人工腦膜,其泡沫性質可產生均勻且高密度的泡沫孔洞結構,除使用方便外,還能迅速覆蓋腦膜缺損區域,防止腦脊髓液外流,不須縫合,可節省外科醫師縫合手術之時間及降低傷害腦組織之風險。

目前該公司以開發腦膜及脊椎硬脊膜修復應用商品技術為主,將鎖定在歐美市場,佈局2015年上看軟組織修復市場15.3億美元商機,Battelle正與其合作,攜手國際大廠,開發歐美市場。



◆ 東南亞》亞洲醫療觀光正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0000193-260209

工商時報 2015年05月10日 顏嘉南

Increasingly, major Asian players are aggressively promoting treatments at up to 80 percent savings compared do developed nations.

■東南亞醫療觀光發展迅速,以物超所值的收費吸引鄰國與已開發國家病患。

65歲的孟加拉婦女柯文(Nustrat Hussein Kiwan)遠赴馬來西亞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她表示孟加拉醫院的醫病比重極度懸殊,醫院永遠人滿為患,排隊的人龍不時排到醫院外面,總歸一句就是病人太多,合格的醫生太少。

這位孟加拉營建業高階主管之妻在谷歌進行搜尋,最後相中1家吉隆坡的私人醫院,手術療程一共花費2萬美元。她在術後檢查時表示,「這裏的環境幽靜,醫生也很好。」

配戴閃亮金手鐲和橘色頭巾的柯文看起來精神充沛,她表示,「我並不期待要和以前一樣健康,但我確實好多了。」

醫療觀光人數逾千萬

全球正掀起一股醫療觀光熱潮,其中又以東南亞的發展格外迅速。美國醫療網站「病患無國界」(Patients Beyond Borders)估計,全球醫療觀光市場正以每年25%的速度擴張,2013年規模達到550億美元,醫療觀光遊客高達1,100萬名。

國際醫療觀光起始於1980年代,哥斯大黎加和巴西等南美國家以相對便宜的牙科、整形美容和其他療程,向歐洲和美國民眾招手,鼓勵他們南下就醫兼觀光。

隨著開發中國家醫療體系改善,全球航空網絡綿密,網路亦拓展病患的視野,如今海外就診已發展成規模數十億美元的醫療觀光產業。各國的醫療專長也不盡相同,巴貝多擅長不孕症治療、巴西專精整形手術,馬來西亞以心臟和眼睛手術著稱,變性手術當然以泰國為首選。

「病患無國界」執行長伍德曼(Josef Woodman)表示,「全球人口老化,人民財富提升,以及高品質醫院增加,加速醫療觀光發展,其中又以亞洲市場成長迅速。亞洲地區醫療品質不一,使得數百萬名病患選擇到鄰近的泰國、馬來西亞、南韓、台灣就醫。」

醫療品質高、俗又大碗

不論富國或窮國的病患都可能到東南亞就醫,前者看中海外低廉的收費,後者則是尋求更高品質的醫療。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等亞洲主要經濟體,以收費比起已開發國家最高可節省80%為號召,格外積極推動醫療觀光。

「病患無國界」將馬來西亞喻為醫療觀光最佳祕境,當地醫療人員英語流利且費用便宜。61歲的嘉薇(Alexandria Garvie)從澳洲飛到吉隆坡做腹部抽脂手術,費用5,000美元約是澳洲的1/4。她躺在病床上表示,「我還會再來,而且我一定會向朋友推薦。」

東南亞的醫美相關產業應運而生,部分公司還推出套裝行程,讓客戶享受沙灘陽光兼做整形美容。馬來西亞檳城的「美麗假期」公司專門幫海外客戶與當地的醫美外科醫生接洽,帶他們進行術前和術後檢查,還有安排住宿。該公司也提供檳城市區觀光和餐飲服務。

30歲美國籍的希金絲(Ashley Higgins)使用該公司的服務2次,第1次進行隆乳手術,第2次則是鼻子整形。她剛開始也會擔心讓外國醫生動刀安不安全,但是價格最後戰勝心理障礙。她表示,「當你離家1,000哩遠的時候,最困難的部分是相信別人,但我在這裏感覺相當自在。」

fsj 提到...

蛋白藥四強 打國際戰
http://udn.com/news/story/7241/896543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5-12

全球前三大交叉基金來台投資蛋白質藥廠,業界表示,這顯示全球大型基金已經看出蛋白質(生物)藥是未來困難疾病的治療趨勢,而台灣除了喜康,另有台康、永昕、北極星集團旗下的瑞華新藥等,都有實力與國際大廠一爭高下,不容小覷。

台灣蛋白質藥廠除了清一色是台灣人創辦外,在人才的組成上則借重不少國際大廠的重要技術人才,如喜康多是自全球大型蛋白質藥廠Genentech退休的人員,主要廠房在台灣與武漢;另外,瑞華新藥則有部分人才來自輝瑞等,都具備產品開發、量產的技術能力,主要廠房則在美國北加州與成都。

除了蛋白質新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曾經出具報告指出,未來十年也將是蛋白質相似藥的時代。

主要因為蛋白質新藥的價格居高不下,若能開發出質量俱佳的蛋白質相似藥,將能大幅度降低醫療成本,因此各先進國家政府均願意支持。

業界指出,2010年由Amgen與Genentech等公司部分技術人員合組的蛋白質藥公司Coherus,該公司聚焦蛋白質相似藥開發,目前僅有兩個產品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並沒有廠房,而其市值規模則已經達到10億美元,這顯示台灣蛋白質藥廠價值仍有想像空間。

fsj 提到...

政府成功技轉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發光
http://udn.com/news/story/7238/901593

文 經濟日報 劉美恩 撰稿 2015-05-14

『感謝貴公司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讓我的父親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有很好的體力,可以到各地爬山、觀光…讓他的人生再次感受到希望。』中華海洋生技總經理-戴章皇所唸出的,是過去數年來累積的癌友或親屬所寫,堆積如山的感謝信內容之一。

7年前,中華海洋生技發現自家免換水-海水養殖系統所養的石斑魚,免疫力特別好,不容易受傷或生病,在多次與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討論後,發現原來石斑魚健康的秘密,來自海洋中的褐藻,雙方因此一拍即合,開始研究台灣周遭海域的褐藻,並利用台灣特殊的研究技術,萃取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產學合作創造多贏

戴章皇表示,其實台灣生技相關學術單位,具有許多獨步全球的研究成果,若能與產業界緊密結合,便能共同研發出特色技術或產品。但許多企業都認為只要透過學術界技術移轉後,便能替企業創造出利潤。殊不知其實技術移轉只是個開始,後續企業尚需再投入許多經費及人力,完成:技術改良、量產製程建立、設備建置、基礎研究…等工作。

公司於七年前與「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試所」完成基礎技術移轉後,每年皆持續投入超過億元研發費用,才能有目前初步成績。因此企業必須瞭解,學術界擔任的是技術輔導的角色,而企業後續的再精進,才是發揚產學合作、創造多贏的關鍵。

他回想,7年前,當公司要技轉水試所的技術,發展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時,只知道國外有很多相關研究,但在台灣幾乎是從零開始,台灣人是否能認同這樣的輔助食品,到底需要花多少時間,燒多少錢才能成功?這些答案在當時都還是未知數。

他笑說,傻人有傻福,因為起心動念是善念,只想著幫助癌症家庭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因為這樣的善念,讓中華海洋生技毅然投入的努力,近年獲得台灣癌症家庭以及海外的肯定,目前也已將相關產品,推廣至香港、中國、美國、東協,近13個國家。

腳踏實地,讓實驗數據說話

他也表示,除了透過原先移轉之技術,進而將改良之「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發展可為癌症輔助食品外,近期也延伸發展其他產品線,如:慢性病輔助食品、美妝外用產品,甚至運用於寵物臨床醫療輔助使用。並與國內學研單位進行機轉研究,及教學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目前也已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至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今年也連續第七年邀請國內外相關研究單位,舉辦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研討會,研究成果獲得各界肯定,今年也將會持續發表多篇國際論文。

精進改良之「小分子褐藻醣膠」效果高於國外大分子結構,除可加成40%以上活性外,同時不具有國外褐藻醣膠,高藻腥味、鹹味、重金屬及輻射污染疑慮等問題。也因為中華海洋生技持續投入相關研發推廣費用,並堅持全產品,逐批生產檢驗方式,對於安全性的堅持,不僅獲得SNQ國家品質認證,更榮獲「台北生技獎」殊榮。

戴章皇指出,透過與「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的技術授權,只是踏出第一步,後續技術改良、研發精進,使產品更有效果,並拓展至更多元的應用,才能確保Hi-Q中華海洋生技所創造的技術門檻。而這樣的理念及近年來累積的品牌形象,才是目前「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以立足國際,並與海外研究單位合作的基石。

中華海洋生技也將秉持公司一貫的「自然、健康」信念,持續投入發展海洋生技研究,希望帶給人類及寵物,更加健康,免受疾病之苦的生活。



◆ 普生篩檢肝癌 獲國衛院技轉
http://udn.com/news/story/7241/900693

聯合報 記者陳怡臻/台北報導 2015-05-14

專業體外診斷(IVD)試劑廠普生(4117)與國衛院攜手研發肝癌檢測,昨天舉行「篩檢B型肝炎病毒Pre-S突變之基因晶片與蛋白質臨床應用」技術移轉簽約儀式。普生董事長林宗慶表示,檢測服務可望在第三季推出。

林宗慶指出,檢測服務預估費用約5000元,未來著重將布局台灣健檢中心、檢驗所與各大醫療院所等,期盼3年內研發出預防肝癌的藥。

國衛院研究員蘇益仁表示,這項技術若能檢測出突變基因並研發出相關藥物,可達預防或治療的效果。

該研究團隊由蘇益仁與成大醫學系教授黃溫雅領軍,在慢性B型肝炎病人身上觀察到含有Pre-S2突變株毛玻璃肝細胞呈現似腫瘤前期的增生病變,發現Pre-S2蛋白可誘發cyclin A的增強表現,在基因轉殖鼠中引起結節性增生與異生,證實Pre-S突變蛋白是一種病毒致癌蛋白,因此提出一個全新且重要致癌機制的解釋。

林宗慶說,以篩檢B型肝炎病毒Pre-S突變,去篩選抑制Pre-S突變的藥物,可望成為全球新藥研發,進行肝癌預防與標靶治療伴隨式診斷工具。

普生取得的技術平台能精確鑑定Pre-S區域的各個缺失型突變,將提供更具專一與精準的快速診斷,成為罹患肝硬化和肝癌風險的最新預測指標。

※ 相關報導:

* 磁量生技首創 抽血驗阿茲海默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4000356-260210

....磁減量免疫檢測技術是利用表面批覆抗體的磁性奈米粒子與受檢物中蛋白質結合所發出的磁性訊號變化做為檢測原理,靈敏度相當高。

在臨床的檢測運用上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像是癌症篩檢、病毒、病菌、抗生素檢測,都派得上用場,研究論文技術及應用也受到國際矚目。

該公司以扎實技術實力,在短短數年間,從資本額300萬倍增到1億5,000萬,吸引聯訊創投、台安生技創投、國發基金等資金挹注,楊謝樂也表示,阿茲海默症在台灣臨床實驗預計今年完成,未來將轉攻歐美臨床實驗,目前已與美國亞歷桑那州多家醫院及研究中心布局臨床研究。

fsj 提到...

腦控機器手 能舉杯、猜拳
http://udn.com/news/story/6812/918955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5-05-22

研究人員表示,一位十幾年前受槍擊而癱瘓的病患,如今可以藉心思控制機械臂,和人握手、喝啤酒,或玩「剪刀、石頭、布」的猜拳遊戲。

21日發表在「科學」期刊的文章指出,34歲的索托13年前背部遭槍擊,頸部以下癱瘓;兩年前,華裔神經外科醫師劉宇在內的南加大醫院團隊,花五小時在索托腦部植入一對微晶片,上面的感應器可記錄100個左右腦細胞的電子活動,進而讓他移動一支獨立的機械臂。

34歲的索托一直和研究人員與職業的治療師合作,不斷地練習和調整動作;他說,光是為了學習剪刀、石頭、布的簡單動作,他就筋疲力竭地練習了6700次。

索托的機械手臂是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製造,讀取心思的神經晶片是由猶他大學研發,索托則在加州的全國復健中心學習如何應用植入晶片。

用腦也可控電腦游標

醫療人員長期來都在研究以心思操控的義肢,希望協助癱瘓患者過比較獨立的生活;過去10年來,有些腦部植入晶片的病人已能利用心思控制電腦的游標或操控義肢。

索托的神經植入術更顯示,人工器官的不斷進步,未來可能讓因疾病或創傷而喪失四肢的人,經由腦部傳達訊號,恢復順暢或幾近自然的動作。

布朗大學、杜克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多年來都在鑽研操控人工器官的技術,他們研發的器材包括能傳達基本心思指令的無線植入裝置、意志控制的腿部機械支架,以及提升機械手掌感知能力的感應器。

在2012年的展示中,一位癱瘓15年的麻州婦人曾經指揮機械端起一杯咖啡送到她唇邊;在另一個案例中,一位四肢癱瘓的病人則指揮機械臂和別人擊掌慶祝,並輕撫女友的手。

臨床應用 得等10年

專家說,技術雖日漸進步,但目前僅用在實驗室動物和極少數的志願者身上,臨床應用可能還得等10年以上。



◆ 學生「坐」的軟體 測坐姿幫你喬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18038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斗六報導 2015-05-22

雲林科技大學資管系專題成果發表會,學生作品各具創意,坐姿矯正系統藉由硬體設備與系統矯正坐姿;中文筆順練習App,能讓人正確書寫中文;顏色即時感測應用系統,可解決日常對於色彩的各種需求;10MINS則能短時間解決問題。

「團隊的靈感來自長期坐在辦公室的人。」學生林泓邑說,坐姿矯正系統是由裝在座椅上6個感應器,從電腦系統查看分布圖的壓力大小與顏色均勻情況,判斷使用者坐姿是否正確,「還因此學習焊接、醫學與機械知識」,未來將結合坐墊運用於汽車座椅、臥床病人等各個層面。

學生李奕汎表示,中文筆順練習APP的創意發想,組員們是希望讓外國交換生或孩童,學習正確中文筆劃,使用時能依個人程度挑選難易度,期待以後能再運用外語介面,使外國人學習上更加便利。

系主任黃錦法指出,由陳重臣、許中川教授帶領4組學生所創作的作品,在校內外都榮獲各項大獎,期盼學生能多參與競賽,開闊視野與提升競爭力,並希望藉由成果發表互相交流學習,加強實作的興趣及能力。



◆ 「腦紋」科技突破 解鎖密碼用想的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82474

自由 2015-05-22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密碼、指紋是現在用來解鎖或登入電腦等各種電子器材的安全措施,不過,有朝一日,如此的防護措施或許將被更為先進的「工具」取代:人類的大腦。

「新科學家」雜誌報導,西班牙「巴斯克認知、大腦及語言中心」(BCBL)的研究員阿姆斯壯(Blair Armstrong)發現,每個人對不同字彙所關聯的記憶各不相同。據此,他要求四十五名受試者閱讀包括FBI、DVD等七十五個縮寫字彙,並記錄其大腦訊號。

人類的大腦是由數十億個活躍的神經元組成,每當人們起心動念,大腦就會產生微弱但獨特的電子訊號,而此相應的電脈衝,則是由神經元之間的化學反應所引發,而研究人員透過附著於受試者頭皮的電極來測量該化學反應。

在測量這些反應後,阿姆斯壯利用電腦程式,找出個人特有的「大腦指紋」(brainprint),目前該系統的精確率達九十四%,他說,雖然這項技術仍未臻蘋果電腦的觸控識別(Touch ID)水準,不足以保護電腦內的機密資料,但已有不錯的開始。

報導說,類似的科技之前也曾被研發,然而與大腦訊號測量有關的「噪音」,常使資料難以分析,阿姆斯壯的研究僅鎖定負責閱讀與認知字彙此單一腦部區塊的腦波。「語意記憶」與其他記憶有別,它不會隨著時間而有太大的改變。



◆ 輔大食品系開發台灣乳酸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2001481-260208

工商時報 2015年05月22日 台北訊

在國科會研究計畫支持下,輔大食品科學系成功開發出台灣乳酸菌,5月25日下午1點在輔大食品科學系冰淇淋門市公開舉行研究成果發表會,現場有試吃品嚐活動,歡迎生技廠商、食品加工業、霜淇淋業者、美容美妝業者、各式糕餅甜點業者到場參觀,洽詢技術合作,共同開發。

輔大食品科學系老師蔡宗佑帶領的研究團隊擷取千年來東方老祖先的發酵智慧,強化黃豆既有的美顏成份,結合國科會研究計畫,率先開發出TWK10乳酸菌發酵豆奶,具有預防與改善紫外線照射皮膚黑色素沉澱的效果。此項研究成果提供給愛美人士新的選擇,用吃的方式回復皮膚的白皙。

TWK10乳酸菌發酵豆奶的豆漿發酵後會產出較多的去醣基異黃酮素及其他成分,有效抑制黑色素細胞中黑色素生成,改善黑色素沉澱,不只做體內環保,還可以讓皮膚快速白回來。實驗成果食品科學研究領域中著名的學術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公開發表。

蔡宗佑老師的研究團隊經科學實證,發現連續食用發酵豆奶四周後,皮膚中黑色素明顯降低10%(增加皮膚10%左右的亮度),目前已完成多項產品開發。洽詢電話:(02)2905-3191,輔大產學育成中心產品開發邱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