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7

有益健康的生活

◆ PM10、臭氧老來伴 失智風險增2~4倍
http://udn.com/news/story/8308/1016779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6-26

台灣失智人口日增,台大公衛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空氣懸浮微粒PM10和臭氧,恐較一般人增加約二至四倍的失智症風險,這也是全球第一份空氣汙染與臨床失智症診斷的關聯研究。

一般人以為山上空氣好,研究卻發現,全年平均臭氧含量最高的是陽明山區。

研究針對二○○七至二○一一年間,北北基的三百七十四位失智患者,對照四百九十七位健康民眾,並利用環署廿四座空氣監測站資料,進一步推估過去十三年的空汙暴露量,發現處在PM10暴露量超過四十九(微克/立方公尺)以上濃度的長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低暴露量者的四倍;若臭氧暴露量高於廿一ppb(十億分之一)濃度的人的失智風險會增加二倍,這項發現也被刊登在美國失智症協會期刊。

台大公衛學院流預所博士生吳昀麇表示,PM10是空氣中粒徑在十微米以下的粒狀汙染物,五個PM10懸浮微粒直徑相加約是一根頭髮厚度。

該研究假設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十三年來都住在同一地方,透過地理位置計算空汙暴露量,北北基PM10濃度最高地方在台北市三重、蘆洲及桃園市區;全年平均臭氧含量最高地方為陽明山區、桃園蘆竹區。

台大公衛學院流預所副教授程蘊菁說,臭氧來自汽機車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及植物產生的揮發有機物結合、室內影印機等,陽明山因地勢高、植物多,且無屏障,全年臭氧濃度平均較高;至於市區臭氧濃度多半高低起伏不定。

根據研究推論,當人體吸入PM10或臭氧,可能經嗅覺神經進入腦神經,破壞血腦屏障,使懸浮微粒或表面附帶的毒物進入腦部,長期累積易致腦部發炎、影響認知功能,促使失智症發生。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說,因中部以南地區的空汙情形更嚴重,居民的失智風險可能更高,呼籲政府單位應重視失智症的環境危險因子。

詹長權也說,雖然研究是以陽明山區的臭氧濃度最高,但此為全年平均監測濃度,它與常見測量方式為白天八小時的平均濃度不同;且陽明山因高度關係,不像市區臭氧濃度會上下波動,才會有此結果,目前全年平均最多約廿ppb,仍遠低於濃度標準值的六十ppb,臭氧對健康影響程度還不如PM10來得大,民眾仍可到山區活動。

※ 相關報導:

* 失智症四秒多一人 全球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8308/1016781

全球每四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國內失智人口約廿三萬人,學者表示,失智的成因複雜,除了個人因素,環境因子也不容忽視。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院長陳為堅表示,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空氣懸浮微粒PM2.5,環保署監測多年,且粒子較PM2.5大的PM10更是不容輕忽,其實空汙影響遠比國人想像廣泛,它不僅影響肺部及心血管疾病,甚至慢性神經退化如失智症也有相關。



◆ 80%台灣老人 有慢性病
http://udn.com/news/story/8042/1016673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15-06-26

台灣人老後生活過得怎麼樣?答案是,生活不夠多元、健康識能不足。

衛福部調查,國內65歲老人退休後最常做的事,有三成八是跟朋友聚會聊天、二成三從事休閒育樂,二成一熱愛養生健康。

有超過八成的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多數人最擔心健康問題,期待身體健康;而老人之間的憂鬱症盛行率為16-25%,老人自殺者有七成一有精神疾病。

衛福部表示,將透過高齡社會白皮書,豐富台灣人的老後生活,創造活躍老化。



◆ 中醫住院研擬納健保 初步鎖定七大疾病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17523

聯合晚報 記者陳麗婷、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5-06-26

國人信賴傳統中醫,不少癌症、中風等患者尋求中醫治療,但中醫住院現階段仍需自費,增加負擔;民間團體及中醫師計畫將向健保署提出「中醫住院納健保試辦計畫」,初步規畫以癌症、顱腦損傷、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肝炎等七大疾病為主,每名患者中醫住院每天2500元,預計在北中南挑10家醫院試辦,經費約三億元。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劉林義指出,國內每年中醫就診人數逼近700萬,中醫健保支出逐年增加,103年為217億元,顯示國人對中醫有一定的需求;在收到該項試辦計畫後,將進行評估,再送至健保會討論,委員如果同意,即能上路試辦。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一代健保時,曾有人提出中醫住院納健保,但因健保給付需考量科學實證,當時未被納入,不過,現今病患中醫需求增加,桃園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義大等醫院均設有中醫床位,幾乎全滿,平均每床約自費2300元。

在治療方面,滕西華說,癌症緩解疼痛、輔助治療、甚至安寧、腦中風等患者的治療、復健一拖就是半年、一年,不少患者轉向中醫治療;越來越多文獻顯示,中醫不但可幫助患者改善肢體癱瘓等,也可縮短西醫的治療天數,所省下的錢,一樣能回歸到健保。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柯富揚表示,許多實證認為中醫針灸、藥方等對很多疾病具療效,試辦計畫將以癌症、顱腦損傷、腦血管疾病、失智症、肝炎、重大創傷、骨折等七項疾病為主,每天每名患者中醫住院2500元,平均住院39.1天,預計北中南挑10家醫院試辦,約需三億元費用。

滕西華建議,中醫住院病房應以社區型的區域、地方醫院為主,並結合各地中醫診所支援,讓民眾可以在地且方便接受治療。

柯富揚說,中醫住院給付除有利患者外,很多中醫實證研究需分析住院患者病情,這對中醫研究幫助甚大,目前正推的中醫住院醫師也需有住院病房來實際訓練。

※ 相關報導:

* 台版華爾街之狼 羅栩亮遭拘
http://udn.com/news/story/7321/1017436

兆良科技公司負責人羅栩亮,清晨從維也納搭機返台,調查局中機站調查官持檢察官拘票在空橋門口拘提他到案,當場上銬帶回調查。羅栩亮本人看來並不驚訝,下機後主動和調查局打招呼。

檢調調查,兆良科技去年宣稱和宏都拉斯簽下總金額兩百億的醫療合作備忘錄,涉嫌透過宣傳販售未上市股票,檢調初估不法所得約十億元,詐騙手法幾乎是電影「華爾街之狼」的翻版,檢調日前發動偵查,羅栩亮因前往奧地利未到案。

公共衛生的明天
創造幸福人生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早餐這樣吃… 讓你擁有得意的一天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18278

經濟日報 編譯 黃智勤 2015-06-27

要怎麼開始充滿活力的一天?就從選對早餐開始,例如葡萄柚有助提神醒腦,或許適合一早醒來總是呈現「失神」狀態的上班族,鮭魚和藍莓有助提高記憶力,可能特別適合考生,而花生醬能提高飽足感,可能適合想趕快填飽肚子的人。每日郵報(Daily Mail)Femail專欄指出,以下這些食品是人人都該奉行的最佳早餐選擇。

堅果

堅果是健康脂肪的來源,能長時間維持血糖濃度。堅果含有緩釋能量與油酸,能引發腦部反應,杜絕飢餓,讓飽足感更持久。搭配穀片食用是絕佳吃法。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

早餐最好多吃全麥麵包、燕麥片、穀片或麥片粥。研究顯示,複合式碳水化合物能逐漸將葡萄糖釋放入血液,提供身體穩定的能量。由於複合式碳水化合物需要較長時間來消化,也能讓飽足感更持久,避免脹氣。



蛋富含蛋白質、脂肪與維他命,並含有腦部發展與運轉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膽鹼。研究顯示,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會長達數小時穩定釋放能量,也是抑制飢餓感的好選擇。

花生醬

花生醬飽含單元不飽和脂肪、蛋白質與抗氧化劑,還含有可降低高血壓與心臟病風險的鉀。攝取花生醬最好控制在兩茶匙內,並切記選購花生含量90%、不含人工糖精與防腐劑的天然花生醬。

鱷梨

鱷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近20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鱷梨也含有一天所需纖維攝取量的8%,以及有益於消化與視力的營養成分。綠色水果中的脂肪也能保護神經細胞、提升腦部運轉。

藍莓

藍莓可以保護腦部免受損壞細胞的自由基侵襲,並減輕阿茲海默症與癡呆等老化相關的症狀。同樣的,多吃藍莓可以增進學習能力與肌肉功能,在大清早便強化記憶力。

鮭魚

鮭魚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有助重建腦細胞、減緩認知能力衰退、強化與記憶相關的腦部突觸機制。此外,粉紅肉的魚類含有胺基酸—左旋色胺酸,能產生讓人感到滿足與快樂的血清素。

香蕉

吃黃色水果可以提升專注力。香蕉含鉀量高,能維持腦部、神經與心臟良好運作。香蕉也是極佳的抗性澱粉(resistent starch)來源,讓你維持飽足,杜絕「饞念」。

菠菜

菠菜可以護腦的原因,在於它富含對腦部有益的維他命B葉酸,經科學證實可以強化短期記憶與心理素質。菠菜也含有對腦內學習與解決問題機制不可或缺的氨基酸。

葡萄柚

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可以醒腦,柑橘風味又能提神並帶來能量。

六種糟糕的早餐選擇

●完全不吃早餐

●只吃培根、火腿和香腸

●超市買的包裝穀片

●塗滿奶油起士的貝果

●只喝思慕昔

●甜甜圈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吃早餐的好處

●攝取一天所需的能量

●提高專注力

●有助降低剛睡醒的恍惚感

●有助降低不好的膽固醇

●避免接下來吃太多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 游泳後眼痛…小便惹的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17842

世界日報 編譯和釗宇/綜合25日電 2015-06-27

近幾年來,美國游泳池、熱水浴缸爆發的疾病越來越多,這些疾病是一種叫做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的寄生蟲引起的,而且如果游泳之後感覺眼睛不適,可能是泳池中的尿液刺激眼睛之故。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25日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2011年到2012年,美國32個州和波多黎各一共發生了90次隱孢子蟲疾病爆發,造成1788人染病,至少95人被送醫,一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都在娛樂用水池(游泳池或熱水浴缸)中爆發,而且與隱孢子蟲有關。隱孢子蟲可以在氯水消過毒的游泳池中存活10天。

報告作者萊福薩(Michele Hlavsa)說:「隱孢子蟲不怕氯水消毒,身患痢疾的游泳者就可以把隱孢子蟲帶入游泳池。」報告說:「自1988年第一次檢測到隱孢子蟲在娛樂用水池爆發以來,爆發的次數每年都在顯著增加。」

在美國,管理娛樂用水池水質的標準由地方政府制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認為有可能是各地標準的差異造成隱孢子蟲的爆發。萊福薩說:「不同地方的人們遵循的標準差異很大,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標準。」

另外,聯邦疾病防治中心還發現,游泳者之所以有時會感覺眼睛刺痛,其原因並不是被氯水刺激,而是人類體液(如尿液、汗液)與氯水混合形成的氯胺所為。不過,阻止人們在游泳池裡排洩似乎不太可能。一項2009年的調查顯示,有五分之一的人承認自己在游泳池裡撒過尿。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也警告,室內游泳者應該格外小心,因為室內用泳池的空氣中很容易合成氯胺,然後再進一步融入水中,刺激眼睛,游泳者應在水中緊閉雙眼。

※ 相關報導:

* 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 死亡風險下降10%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18923

大腸癌是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也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三名。根據國民健康署與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比較國人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與未篩檢死於大腸癌的風險,顯示篩檢組至少降低百分之十的腸癌死亡風險。

目前國健署提供五十到七十四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IT),每年超過一百萬人符合受檢資格,但國內篩檢率僅百分之四十。專家呼籲,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千萬別錯過篩檢。

* 夏天流感肆虐 4天13人死亡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018083

香港正值夏季流感高峰期,根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數據,21日至24日間,共有22名與流感相關而需住院治療的個案,其中13人死亡。

數據另外指出,14日至20日當周則有30名流感住院治療個案,其中24人死亡。

* 除了紫外線…防曬別忘紅外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19155

入夏後氣溫不斷飆高、紫外線破表,不少愛美女性為了怕曬傷、曬黑,努力往臉上、手上抹防曬乳。醫師提醒,要達到保護皮膚不曬傷或曬黑,現在挑防曬產品,除了要防紫外線,還要能同時防紅外線,若長時間待在太陽下,防曬係數SPF最好挑選50以上或PA三個+以上,防紅外線則可避免導致皮膚老化、色澤不均。



◆ 醫生又被打 重慶百醫護「站出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017907

世界日報 北京26日電 2015-06-26

醫鬧事件沒完沒了!昨天中午11時半左右,重慶醫院附屬兒童醫院門診大廳前聚集大量醫護人員,抗議該院醫生被患者打傷。據了解,這起醫患糾紛發生在前天下午,當時一患者因其孩子住院未果,打傷該院醫護人員,而且砸毀辦公室設施。而據@平安渝中微博通報,毆打醫生的患者家屬已被渝中警方行政拘留。

重慶晨報報導,前天下午5時半左右,兩男三女抱著一名八個月大的患兒(乳房膿腫)來到兒童醫院,要求住院治療。值班醫生及住院總醫生認為小孩乳房膿腫只有一厘米左右,到門診輸液治療即可。「可對方說他們住得遠,來回前往醫院不方便。」之後住院總醫生不停給患者家屬解釋:一是患兒沒有住院指徵;二是醫院確實沒有床位,且醫院規定不能隨便加床。

為避免矛盾升級,住院總醫生表示聯繫一下看能不能安排一個床位。但患者家屬卻誤以為是自己在醫院沒有「熟人」才會被拒絕入院,遂對醫生進行暴打,並用凳子砸壞電腦顯示器,後被趕來的保安制止。

據報導,帶孩子來兒童醫院看病的劉女士說,昨天中午11時40分左右,女兒就診完準備取藥離開時,發現門診大廳門口站著不少醫護人員。隨後醫護人員越來越多,到中午1時左右,約有上百名醫護人員。另一位帶著孩子前來就診的熊先生說,中午1時左右他帶著孩子來就醫,發現門診大廳聚集了大量醫護人員,進入門診的道路被堵得水洩不通。後來有醫生看到他抱著孩子,才在人群旁為其讓出了一條小路。

該院醫生表示,昨天聚集抗議的醫護人員都是在中午交班後自發前往醫院門診大廳門口的,並沒有急診醫生參加,所以說患者就醫並未受到影響。到下午2時左右,門診大廳前聚集的醫護人員逐漸散去。

無獨有偶,上海浦東新區人民醫院日前也發生一宗醫鬧事件。澎湃新聞報導,張姓男子因不滿醫生寫錯其母名字,先後毆打兩名醫生。閉路電視畫面顯示,張男先拍打、腳踢涉寫錯名的醫生王連文,後再掌摑來勸架的醫生何斌。期間,張妻及保安曾阻攔不果,張男終被到場的警方帶走調查。王醫生表示,因一時出錯認為寫錯病人名只是小事一樁,對被打感到無奈。

fsj 提到...

肺中還有肺 害他咳30幾年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019672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廣州27日電 2015-06-28

廣東深圳一名姓黃的34歲男子,多年來不斷咳嗽,一直以為是支氣管炎,近日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體內竟然有第三個肺,估計是胚胎時發育異常。醫生為他進行微創手術,將多餘的肺部切除。

深圳商報報導,黃先生指出,小時候一直在咳嗽中度過,如果患感冒、天氣寒冷問題更嚴重。十多歲後稍微好轉,但前年舊患復發,看醫生後醫生一直稱他是患支氣管炎。近日他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體內竟有第三個肺。

據報導,醫生指出,黃的第三個肺或是他仍在母體時胚胎發育期間,肺葉內多長一個異常的肺組織,但由於血管異常,這個組織卻沒有肺部正常功能,細菌、顆粒會積聚在內,無法排出,引發反覆感染。醫生為黃進行手術,留醫4日後出院,困擾他30多年的咳嗽完全消失。



◆ 年輕癌男輸血後死亡GVHD奪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28000412-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6月28日 林宜慧/台北報導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但國內竟傳出因輸血致死案例!20多歲的男性腦癌患者,因為接受放療、化療後血球低下而必須輸血,沒想到在持續輸血1個月內,竟出現致死率近100%的「輸血後移植物反宿主病」(GVHD)而過世,這也是台灣唯二經鑑定後確診案例。

台灣血液基金會研究處長程仁偉表示,依國外統計,GVHD發生率低達數萬分之1,在台灣更是1年發生不到1例;然而確診不易,且罹患後即便被發現,也「只能等死」,這名個案在去年底死亡後,收治他的北部某醫院通報給基金會,經檢驗鑑定才研判是GVHD致命。

他說明,GVHD好發族群多為免疫系統低下者,如放化療癌症病人、新生兒、後天免疫缺乏或幹細胞移植病人等,另一主因則為親屬間輸血;為了預防致命疾病,遇到免疫低下及放化療癌症病患,以及須使用HLA相合的血小板者(多為癌症病患),在輸血前對血袋進行放射線照射,就可完全避免。

然而此個案所輸的血袋並無接受照射,程仁偉解釋,可能醫師判斷患者風險不高,因此沒有做預防性照射,他呼籲,醫師若判斷病患有免疫力低下,就必須將血袋進行照射,以免造成不幸。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劉明勳表示,若這名個案家屬認為醫師應注意卻未注意,涉嫌醫療疏失,可透過地方衛生局調解,若家屬仍不接受調解告到法院,將由醫療鑑定小組做判定,在未判定前無法分辨個案是否為醫療疏失;不過他坦言,病患接受輸血前,醫院通常先詢問病史,若曾有輸血後過敏情形會明顯加註輸血前必須處置項目,但若個案沒發生過類似情形,確實比較難避免。

有「台灣血液之母」稱呼的馬偕醫院名譽顧問醫師林媽利表示,日本早年每年都有30至40例GVHD個案通報,直到1998年起全面對血液進行放射線照射後,1年僅發生2例,2000年起更全面將白血球中的淋巴球去除,從此再也沒有病例。而台灣健保支出有限,僅能針對特殊條件者給付照射費用,無法全面納入。(中國時報)



◆ 10大癌症小症狀 國人別輕忽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0354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2015-06-28

癌症時鐘加速運轉,平均每5分26秒就有一人罹癌,面對癌症造成的恐慌,醫師呼籲民眾要有正確認知,現在醫藥精進,不少癌症已能控制。治癒癌症並非天方夜譚,怕的是大家認知不足,病情還沒惡化就被嚇死。

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張肇松表示,1983年至今,癌症在國人死因一 直居冠,台灣每3到4人就有一個罹癌,不過死亡率看似很高,有3成左右的癌症在標靶藥物或新的治療方式介入下仍能治得很好,像胃癌、乳癌即有10年的存活率。

「癌症能否治療成功在於早期診斷與預防」張肇松說,國人面對癌症仍欠缺篩檢觀念,就醫時多半已癌末。若能早發現,很多癌症還能治癒,像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子宮頸癌,在鼓吹抹片篩檢後,現在連十大死因都排不進。

張肇松說,面對癌症就是要提高警覺,很多癌症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不少人是健檢時才被篩出,癌症症狀多屬非特異性,更容易被忽略。例如肝癌1立方公分腫瘤就有10億個癌細胞,可是無聲無息存在人體,很難察覺。

他提出10大易被國人輕忽的癌症症狀,提醒民眾注意,包括身體長莫名腫塊;長期咳嗽、講話突然有氣無聲,即要懷疑肺部是否長腫瘤壓迫到神經。另大小便習慣改變,上完廁所又想再上,可能是腸癌作崇;無法解釋的疼痛;長期喉嚨疼痛;無理由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異常出血;痣的改變,都要小心。



◆ 成大3D正顎 矯治顏面歪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0667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5-06-28

嚴重的顏面歪斜患者,需要靠正顎手術矯治,成大口腔外科與工學院合作,研發出全球第一套全調式三維手術設計系統,完成100多個病例,成功矯治天生的不完美。

成大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王東堯表示,這套系統的矯治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口腔外科醫學會雜誌,獲得認同,下一步將成立新創公司,讓系統正式上市。

這套系統由王東堯與工學院機械系教授方晶晶率領的團隊共同完成,目前擁有5項美國專利、4項台灣專利及3項歐盟專利。

王東堯表示,顏面的矯正需要做術前設計,才能矯正到最適當的外觀,傳統是紙上作業,只能靠著平面的影像,但實際上的齒顎卻是立體的,醫師只能靠經驗,目前醫界多數使用3D電腦系統,但仍有不足之處。

醫師必須在實體的患者齒模上,決定咬合位置,再將影像掃描到電腦裡,與骨骼進行位置的調和,因為程序複雜,往往無法調到最適當的位置。

成大新研發的系統,醫師可以在齒模上調整咬合位置,其手動的調整會在系統協助下,馬上進入電腦進行分析,隨時與骨骼位置配對,「調整再多次也不怕」,可以在最低限度的手術下,完成最佳的外觀矯治。

一名20多歲的小臉症患者,因為欠缺臉腮的骨頭,外觀上下巴不僅歪斜而且內縮,更因此造成氣道狹窄,每天晚上睡覺都會因缺氧而驚醒數次,口腔外科為她進行手術,不僅外觀變美,睡眠呼吸中止的情況也改善。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醫院包括北醫、萬芳及中山等與成大合作,引進新系統使用,成大希望能正式上市,推廣到國外。

※ 相關報導:

* 微創換膝關節 婦人蹲不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0325

台灣每年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病患逐年增加,65歲張媽媽多年前接受左膝「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但術後半年膝關節活動度只有100度,無法蹲屈且長期疼痛。中壢天晟醫院骨科醫師陳榮貴提醒,此類型微創手術強調極小傷口,但有可能造成後遺症,術前應審慎考慮。

他指出,患者對於微創全人工膝關節有迷思,認為傷口小就是比較好,但近一年就有10例在他院接受此類手術造成併發或後遺症求診者,包含側副韌帶切斷造成膝關節不穩定、髕股關節長期疼痛、組件植入位置角度不正確和切除過多股骨等,造成術後活動度受限、長期慢性疼痛。

fsj 提到...

陽光基金會:陪伴度艱難 別對孩子說這些
http://udn.com/news/story/8316/1022979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 2015-06-29

八仙樂園意外造成近500人燒傷或嗆傷,陽光執行長緊急召集團隊,即時關懷服務,並開放「陽光關懷諮詢服務專線」,提供傷者及家屬現階段實用的心理陪伴建議,以及居家燒傷照護方法,期望助傷者渡過艱難。

陽光基金會表示,受害當事人的親朋好友或家屬,應先照顧好自己情緒,然後給予當事人需要的陪伴。創傷當事人可能用哭的、說的,述說意外發生時遭遇,陪伴者應盡量讓他抒發情緒和壓力,家屬千萬不要在此時責怪孩子「愛玩」。

當傷者沮喪、懊惱「早知道就不要…」時,應告訴他「這是意外,不是你的錯」,並以「我知道你非常痛」「當時真的很可怕」「換作是我也一定很害怕」等話語,讓當事人感受到被接納、同理,不要急著打斷他,也不應否定或拒絕他的感受,勿一味地要求他:「不用想太多」「不要哭了」。

此外,陽光關懷諮詢服務專線:( 即日起08:30~21:30 由陽光專業社工為傷患服務 ),北區(02)2507-8006分機107;中區(04)2358-2336;雲嘉(05)228-0300;南區(07)558-7166;東區(03) 856-3213。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燒燙傷病患 心理復健5階段
http://udn.com/news/story/8316/1022973

楊聰財進一步說明,燒燙傷病人在心理復健過程會走過五個階段,首先是震驚、否定,接下來是憤怒,再來到說服自己不會有後遺症的討價還價階段;第四階段為憂鬱,第五個階段才會破繭而出。有些病人在這五個階段中不斷循環,需要專家協助,才能走出陰霾。

* 捐血爆表「想捐等下周」
http://udn.com/news/story/8316/1022980

八仙氣爆,傷者血肉模糊,令人不捨,臉書上許多網友貼文集氣,為傷者祈福。多處捐血中心上午被擠爆,熱血民眾想捐血救人;不少開業整形外科醫師主動投入燒燙傷救護,免費醫療;慈濟等多家民間團體則派出志工,捐款救人。

部分媒體報導,氣爆傷者亟需輸血,消息一出,上午台北市政府捐血室爆滿。「已經夠了,謝謝大家愛心!」台北捐血中心企畫課課長角志宏表示,目前血液存量符合七天安全庫存標準,並不缺血,如果大家集中在這幾天捐血,還會造成血液逾期反而浪費。

* 加強調度 柯文哲:雙北救護系統要整合
http://udn.com/news/story/8316/1022364

八仙樂園塵爆意外造成近五百人受傷,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此事凸顯雙北醫療救護系統要整合,讓救護人員在救護車上就能用iPad回報病患送達醫院、病歷等資訊,以利調度。

柯文哲昨造訪台南時說,塵爆後接到新北市長朱立倫來電要求支援,北市消防局先派出廿輛救護車,後來他下令「能調都調」。



◆ 夫妻六年不孕 原來是吃辣惹的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3565

自由 2015-06-29

旅居中國10年的鄭姓夫妻曾在婚後順利懷孕產下一女後,6年來未避孕卻始終無法再度懷孕。原本以為是工作太忙,加上曾順利懷孕過,認為應該沒有問題。但隨著年紀漸大,想再拚一胎的念頭,讓他們開始意識到「不孕」的問題。

陸續在中國、台灣醫院就醫檢查,發現夫妻雙方均無異常,服用排卵藥一年後仍沒有消息,西醫建議接受人工受孕,治療兩次後,仍未成功,讓他們十分苦惱,決定尋求中醫治療。

所謂「不孕」是在沒有避孕情況下,經過12個月以上的性生活,沒有成功受孕。

次發性不孕症 治療後喜獲麟兒

不孕症分為兩種,一種為「原發性不孕症」,指的是從來不曾懷孕過;另一種為「次發性不孕症」,指曾經懷孕過,但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再懷孕。鄭姓夫妻就是屬於「次發性不孕症」,在臨床上很常見。

很多就診夫妻會問:「為何之前懷孕順利,之後就很難再懷孕?」

發生不孕症的原因是很複雜的,部分可以透過現代醫學找到原因,但約有30%以上是找不到原因,醫學上稱為「不明原因的不孕症」。

問診後發現,鄭姓夫妻生活正常且規律運動,但工作地點在中國四川,飲食多為辛、香、麻、辣,加上四川省屬亞熱帶濕悶環境氣候。長年吃辣造成濕熱體質,濕濁流注下焦,滯於沖任胞脈,推斷是導致不孕的原因。

因此建議他們飲食力求清淡。經過密集治療兩個月後,回中國工作的隔月就順利懷孕、順利生產,喜獲麟兒。

濕熱症狀有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胸悶、腹脹、口臭或嘴裏有異味、大便黏滯、舌苔黃厚膩等,建議有濕熱體質,應禁食辛辣溫燥的食物,如烤、炸、辣、荔枝、龍眼、榴槤、酒類等,可選擇綠豆、冬瓜、薏仁、仙草、地瓜葉、蓮藕等清熱利濕食物,也可配合中藥茶飲使用。

提醒「想懷孕,但一年以上未能懷孕」的夫妻,應積極面對不孕問題,尋求中醫或西醫的治療,臨床上多數病例經過適當治療仍可成功受孕。

◎中藥茶飲:佩蘭3錢、薏仁5錢、蘆根2錢、陳皮2錢、蒲公英1錢,將中藥材加入600CC水,以大火煮沸,轉小火續煮10分鐘,放溫飲用。

(作者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科醫師)

※ 相關報導:

* 哪5種食物 讓你變胖又變老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7/1020154

我們都知道,高糖高鹽的食物會讓人變胖,但長期食用以下5種熱門食物也會加速老化。澳洲營養飲食學家蘇西.布瑞爾(Susie Burrell)說:「長期攝取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會加快體內發炎過程。高鹽飲食會導致水分滯留、腫脹,造成身體負擔。」



◆ 花蓮結核發生率 10年降4成
http://udn.com/news/story/8315/1022397

聯合報 記者范振和、段鴻裕、游婉琪/花蓮縣報導 2015-06-29

花蓮縣衛生局深入社區和學校宣導結核病「都治計畫」,加上多媒體醫療保健巡迴車輔助,多管齊下,結核病發生率十多年來下降近四成,德國也來取經。

國內從二○○五年加強防治肺結核,各縣市結核病發生率都開始下降,平均降幅百分之四點七,統計到前年的累計降幅為百分之卅一點九。花蓮縣平均降幅百分之六點一,累計降幅達百分之卅九點五,都高於全國平均值。

「多數國人都以為結核病在台灣已消聲匿跡,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花蓮副縣長徐祥明曾在美國杜蘭大學研究公共衛生,取得博士學位回台後到花蓮慈濟大學任教,帶領學生深入山地鄉、社區調查,發現花蓮縣結核病相當嚴重。

花蓮縣長傅崐萁五年前上任後延攬徐祥明擔任衛生局長,徐發現許多帶原者或病患不知道自己罹病,在社區趴趴走成為傳染源,決定預防與治療並重對抗結核病。

衛生局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聘請已完治的結核病患者或有家屬罹患結核病的民眾擔任社區關懷員,每天送藥給病患,並貫徹「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了再走」的任務,持續推動都治計畫使結核病發生率下降。

光復鄉楊姓關懷員長期在外地承包工程,楊妻感染結核,並因未按時服藥病世,讓他很痛心。

楊十年前返鄉投入結核病防治工作,每天騎機車深入山區逐戶送藥,並盯著服藥,多次被病患或家屬斥責也不以為意,因他不想看到憾事重演。

台北士林扶輪社等單位前年捐贈花蓮縣全國首輛「多媒體行動舞台──醫療保健巡迴車」,防疫人員可以深入各鄉鎮宣導。保健車的車體開展後是一座舞台,既能放映影片,還能唱卡拉OK,互動式宣導成效更好。

參與捐助保健車的德國扶輪社友不解台灣有全球最好的健保,生活又富裕,為什麼需要保健車?他們去年到花蓮參訪,看到保健車的用途這麼多,還說要把這種「台灣經驗」帶回德國,設法幫助其他國家人民。

fsj 提到...

先吃蔬菜、蛋白質 不容易餓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6035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9日電 2015-07-01

從無碳水化合物到低碳水化合物,從原始人飲食法(Paleo diet)到計算每種食物點數的節食方法,都宣稱有助於減重和維持健康,但是科學家說,排除某種食物並非關鍵,真正的關鍵是進食的順序。

開始用餐時,先吃蔬菜和蛋白質,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可使飽足感維持較久,因為蛋白質會放慢碳水化合物釋放糖分進入血液的速度,防止血糖驟升驟降,同時防止飢腸轆轆的感覺。

醫生表示,這項發現對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特別重要。研究作者、紐約州康乃爾醫學院的艾隆(Louis Aronne)在「糖尿病照護」期刊指出,先吃綠花菜和雞肉,再吃麵包和果汁,接下來兩小時血糖升高的幅度較小。

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往往與肥胖有關。病患的細胞抗拒荷爾蒙胰島素,或是身體生產的胰島素不足,而胰島素幫助細胞使用血液的葡萄糖作為燃料。

以前的研究曾顯示,吃飯前飲用乳清蛋白奶昔,與飯後血糖水平相關程度沒那麼高。但是直到現在,食物和進食的順序如何影響飯後的血糖水平,卻所知不多。

糖尿病患通常被告知要避免升糖指數(glycemix index)高的食物,例如白麵包和加糖飲料,以免血糖驟升引發危險。升糖指數是食物以多快速度變成血糖的標準。

研究對象先食用蔬菜和蛋白質,開始用餐30分鐘後,與先吃碳水化合物者比起來,血糖低29%。開飯60分鐘和90分鐘後,血糖則低37%和17%。

專家指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拖延或干擾碳水化合物被吸收的速度。全球有3億8700萬人罹患糖尿病,到2050年預期會再增加2億500萬人。美國的糖尿病患有2900萬人,約占人口的9%。

※ 相關報導:

* 瘋「炫腹」 飲食失調先上身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6034

....據稱美國的「科學研究」發現,通過此項挑戰的人身體健康,未通過的人則表示應該減重。人們因此踴躍響應,因為簡單易做,通過挑戰的人也因此有個不用運動的好藉口。

但是專家持懷疑態度,最主要的是這項神秘的美國研究似乎並不存在,而且通過該挑戰的身體「健康」者,可能實際上非常不健康。

卡利文指出,健康的身體形形色色,反手摸肚臍其實與手臂長度和肩膀彈性有關,並非健康指標。



◆ 夏天悶熱 吃這些涼爽食物幫你消熱解暑!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4145

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 2015-06-30

天氣炎熱,屏東1名50歲婦女因天氣悶熱,腸胃腫脹、排便不順,到中醫診所求診,經中醫師郭雅琪診療;她說,夏天天氣悶熱潮濕,民眾常出現腸胃不適,可吃天然食材,清熱消暑。

這名體質濕熱的50歲的婦女,因天氣悶熱,就喝冷飲,喝了太多,影響消化系統,近日產生肚子脹氣,排便總是黏黏的、解不乾淨,白帶又過多、舌苔變厚等症狀,苦惱數天後上門求診,醫師建議用天然食材消熱解暑。

郭醫師說,天氣熱,不分男女和年紀,多少會受到影響,而夏季悶熱、潮濕,常見腸胃和皮膚等相關疾病,可吃消暑食物,達到解熱效果。

郭雅琪建議,體質濕熱的民眾可服用薏仁湯,或者加入嫩薑的絲瓜湯或冬瓜湯,利濕消暑,改善腸胃症狀。另陰虛體質的人,夏季口乾舌燥,喝再多的水都不能解渴,這類患者可能流汗過多,電解質失衡,建議用運動飲料或綠豆湯。

她表示,綠豆湯、仙草、愛玉、木耳、蓮子等涼爽的食物,可消熱解暑;喝菊花茶可清熱、白茅根利尿,洗澡時可加入紫蘇葉、薄荷的香草,沐浴後就能感到神清氣爽,調適夏日造成的不適感。



◆ 艾薇兒染上萊姆症 淚訴對抗病魔辛酸
http://udn.com/news/story/7265/1026332

聯合報 記者蘇詠智/綜合報導 2015-06-30

加拿大樂壇紅星艾薇兒染上萊姆症,差一點以為自己撐不下去,在病發後首度接受「早安美國」節目訪問,提到對抗病魔的辛苦過程,忍不住掉下眼淚。

艾薇兒在節目上雖是化了妝、並不太有病容,然而她回憶當初病發在床上躺了5個月,本以為是重感冒,身體狀況卻沒有好轉,試圖找專家診斷,大家都有不同的解釋,遲遲無法確診是萊姆病,多花了很多冤枉時間,令她不禁又紅了眼眶。她表示還有人一直問她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心理影響生理,她很確定自己絕對沒有憂鬱症。她也抽血做了各種檢查,始終找不到病因可以對症下藥,最後終於相信可能因為遭壁蝨咬傷得了萊姆病,也幸運地找到一位這種疾病的專家,好好接受治療,目前病況已大有進展,她也深信會百分之百康復。

生了一場大病,讓艾薇兒感受到自己擁有樂迷相當多的愛。在臥病時,她看著一堆粉絲製作的影片,從中得到力量,度過那段以淚洗面的日子。她坦言現在有如得到第二次好好活下去的機會,很想走出家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對於往後的人生充滿期待,也想透過自身經歷鼓舞病友:「萊姆病雖然存在,但還是有希望,你們絕對都會康復。」



◆ 阿茲海默症 可早18年發現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3434

世界日報 編譯和釗宇/綜合28日電 2015-06-30

一項研究發現,記憶檢測可協助提早發現阿茲海默症的前兆。

研究表示,記憶測試中取得低分能夠提早18年預測病人是否會得阿茲海默症。該研究作者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專家拉傑說:「思考和記憶的變化在阿茲海默症典型症狀出現前的幾十年就會發生。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探測個體思考和記憶的變化,但是我們可以觀察阿茲海默症導致失智的群體。」

這項研究觀察了2000個體,平均年齡73歲,而且在研究開始之前沒有人患有阿茲海默症。在20年中,每三年進行一次記憶和思考技能測試。最後有23%非裔和17%白人患上阿茲海默症,而這些人的測試分數都很低,證明他們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更大。

研究進行一年之後,那些測試分數低的人患上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分數高的人的10倍。隨著一些人的分數掉到平均分以下,這些人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大。

拉簡說:「目前,一個總體的概念是,在阿茲海默症發展過程中,生理變化發生於記憶和思考功能受損之前。如果的確如此,則該過程的持續時間將會很長。要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我們需要對中年人在此方面變化過程更深入理解。」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阿茲海默症女患者近3分之2 或與基因有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3436

....阿茲海默症協會最新報告估計,在65歲,女性約有六分之一機率在餘生罹患該失智症,而男性僅有十一分之一的機率。

不過,女性壽命長於男性對上述差異有多大決定因素,卻難下定論。南加州大學教授蘿貝塔‧布里頓說:「老化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最大風險因素,這點毫無疑問。」但她說:「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活四或五年,而目前已知阿茲海默症在症狀出現的20年以前就已潛伏體內。」布里頓目前正研究停經是否使有的婦女較易罹患該症。

此外,部分證據顯示,在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女性病情惡化速度較快,掃描顯示婦女腦部部分部位萎縮得更快。

然而,基因研究顯示的男女差異更為明顯。



◆ 吸金10億元 羅栩亮收押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020740

聯合報 記者張宏業/台北報導 2015-06-28

兆良科技董事長羅栩亮被控涉設局找醫學教授、外交代表站台,宣稱與宏都拉斯簽署醫療器材合作備忘錄,出售未上市股票吸金近十億元,台北地檢署昨天以違反證交法向法院聲押獲准。

此外,兆良科技去年對外聲稱與宏都拉斯簽署跨國備忘錄時,找來前北醫大教授蘇正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站台,檢方前晚也約談兩人到案,訊後均請回。

兆良科技去年三月在遠企飯店舉辦法說會,宣稱取得斯洛伐克大廠Chirana Group授權,擁有先進生醫器材與開發技術,由羅栩亮代表台灣Chirana公司,蘇正堯代表台北醫學大學,與斯洛伐克駐台代表簽署合作意向書。

據調查,意向書沒有具體醫療器材合作計畫,內容僅提到台斯兩國教授交流,蘇正堯也沒有簽名。

去年六月,羅栩亮再找蘇正堯、斯洛伐克駐台代表,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說明會,宣稱Chirana打算進軍宏都拉斯,簽署金額高達一百七十五億元的醫療器材合作備忘錄,但檢調發現當天到場簽署備忘錄的宏都拉斯代表,根本是羅栩亮找來的「臨時演員」,真正身分是台灣某創投公司顧問。

fsj 提到...

研究:增加脂肪攝取量 有益健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7941

世界日報 記者唐嘉麗/波士頓報導 2015-07-02

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學者最近發表兩篇研究報告,呼籲全球減產加糖飲料,增加脂肪攝取量。

該校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及波士頓兒童醫院研究員,6月22日共同在「美國醫療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上發表論文,提出2015年美國民眾飲食指南,應刪除脂肪總量攝取限制的規定。

研究者指出,限制總脂肪攝取量並無科學根據,而且導致許多錯誤的產業和消費決定。他們舉證說明食物中有許多健康的脂肪,如堅果、蔬菜油、魚類等,對健康、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全脂牛奶和乳酪等所含的脂肪的負面影響也很少。許多低油脂食品如冷藏肉類(deli meats)、無脂沙拉醬、烤洋芋片等,內含成分比全脂食品糟得多。他們認為,營養應視食品,無關油脂。

6月29日在「循環學刊」(journal Circulation)發表的論文,研究者指出,消費者應該吃少糖飲料。每年約有18萬4000個死亡病例與飲料選擇相關。



◆ 燒燙傷喝椰子水 小心吸入性肺炎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8958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張嘉芳、呂思逸、顏彙燕/綜合報導 2015-07-02

蛋清、牙膏不能亂塗 網路偏方更易感染留疤

八仙樂園塵爆事件造成近500人嚴重燒燙傷,不少心急如焚的家長到處打聽去疤妙方,社群網路瘋傳喝椰子水能降火氣,傷口不留疤,日後免植皮。醫師表示,灌食椰子水給嚴重燒燙傷病患,恐致吸入性肺炎,恐有生命危險。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近日已接獲近20通傷患親友的詢問電話,都是確認「祖傳秘方」或直銷保養品到底有無效果,也有人在網路張貼推薦的燒燙傷診所,強調「不留疤」,其實這當中有很多大有問題。

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前監事孫一峰表示,面積超過20%的燒燙傷或二度燙傷,患者可能出現數天的胃痙攣,此時亂灌椰子水可能會嘔吐,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危及性命。

孫一峰強調,燒燙傷正確處置方式是「沖、脫、泡、蓋、送」,沖水能帶走皮膚熱能,避免傷口加大加深;但切記是以流動小水為主,以免沖力太強把皮沖掉。

孫一峰說,燒燙傷皮膚脆弱,以蛋清、牙膏、藥酒等,甚至衛生紙覆蓋傷口,都是錯誤處置。上述物品不僅有刺激性、也非無菌,亂塗滲入傷口,影響後續處置,甚至會讓原本還能用的皮膚報銷。

楊志勛說,坊間到處流傳的治燙傷偏方,由於不是在無菌空間製造,不僅會造成受傷皮膚感染、接觸性皮膚炎、過敏,若有毒性可能影響皮膚纖維細胞生成。例如輕度燒傷,皮膚原本能長回來,卻因亂擦偏方感染,讓細菌侵入更深層肌膚,反而留下明顯疤痕。很多錯誤資訊在網路大量散布,若隨便照作,後果不敢想像。

部分網友也網路貼文,推薦各式藥膏或診所。新北市衛生局表示,這類貼文若經查證有誇大情事,可處5到25萬元罰款。

※ 相關報導:

* 燒傷能救多少? 醫師說出殘酷真相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94113

八仙彩色派對造成近五百人受傷,迄今仍有二百四十人躺在在加護病房內。醫師指出,急救、保留最大組織、傷口癒合是燒燙傷患者必經歷程,心理也容易出現情緒不穩,每一關都是大挑戰。

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三總整形外科暨燒傷中心主任戴念梓表示,國際臨床研究統計出燒燙傷患者死亡率公式,為受傷面積百分比加上年齡,例如廿歲二度燒燙傷面積七十%,死亡率上看九十%,視救治狀況可提高存活率。住院時間則為:輕度傷患以受傷面積乘上一至二倍,中度以上乘上五倍,如燒燙傷面積七十%,住院天數上看三百五十天。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黃慧夫指出,燒燙傷患者在急救期要先確定心跳、血壓、呼吸等穩定,其次關注是否出現「腔室症候群」、感染並進行清創手術,再來是要用敷料進入傷口癒合階段。他憂心藥品、血液無法撐起長期抗戰,大體捐贈敷料也短缺。

台北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王樹偉在臉書貼文說,患者陸續出現腔室症候群,做了死皮切開術,刀片剛劃過,皮膚瞬間爆開。戴念梓指出,若未及時減壓,嚴重可能出現末端壞死情況。



◆ 「動眼神經」中風沒徵兆 老人屬高危險群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5956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北港報導 2015-07-02

雲林縣北港媽祖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施信安指出,臨床上一個月看中風的病患數超過20人,但是第三對顱神經的案例一年僅1件,60歲以上的老人較為好發,由於沒特殊病徵,難以察覺,但可靠每年的健康檢查預防。

第三對顱神經又稱「動眼神經」,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內等方向的運動,和上眼瞼上提及瞳孔的縮小,因此當第三對顱神經中風,便會造成眼球運動及眼瞼上提的障礙。

雲林縣衛生局長吳昭軍說,臨床上針對第三對顱神經的研究甚少,臨床案例也不多,算是少見的病症。

施信安處理的2個第三對顱神經中風個案,僅劉林清月有糖尿病,其父親則沒,較難斷定哪種族群為好發,不過2人的年紀皆超過70歲,確實是危險群之一;另有血管阻塞、腦部腫瘤和神經發炎等情況的病患也需注意,因為上述情形可能會壓迫到神經誘發病情。

北港媽祖醫院主秘林榮生表示,每個人每年細心養車,卻忽視自己每天使用的器官,如果能靠每年的健康檢查,從中發現器官的使用情況,提早預防、提早治療。



◆ 女人性冷感 心跳見端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5956

世界日報 特約編譯林君彥/綜合29日電 2015-07-01

性功能失常或對性完全沒興趣的女性或許需要檢查心跳。 Live Science報導,針對72位年齡18至39歲的婦女進行研究,把她們的心率差異分析、心跳與下一次心跳間隔的時間,和整體性健康結合起來觀察,可能有助醫師判斷哪位女性會因增強性衝動藥物受惠。

發表在《應用心理生理學及生物反饋》(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上的這篇報告指出,心率差異較低(即心率穩定)的女性,比起心率差異一般或較佳(心率會隨時變化)的女性,較常出現性問題。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艾蜜莉亞‧史丹敦說:「心率差異低可能是女性性功能失調的風險因素。」

Live Science報導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觀賞「中立主題」的影片,同時測量其心跳。然後參與者回答19題的「女性性功能指標」,包括性慾出現、潤滑劑、高潮和性痛苦等議題。調查結果呼應有關低心率差異的其他研究,即男性的低心率差異與酗酒、焦慮、沮喪和不舉有關。

史丹敦說,或許比較健康的心臟會把比較多的血送到性器官去。她認為情緒是個重要因素,「低心率差異已經被認為和粗暴的情緒反應有關。因此血液流動和情緒反應在女性性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



◆ 騙很大 6生技公司吸金14億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027241

聯合報 記者劉時均、張宏業/台北報導 2015-07-01

耀德生物技術等六家公司吹噓與大專院校、大陸廠商合作新技術,未來發展可期,透過非法盤商以每股四十四元到六十八元兜售自家公司股票,吸金十四億餘元,檢調單位昨天依違反證券交易法等罪嫌搜索六家公司及負責人等人住處,約談四十二人。

被約談者包括耀德生物技術、捷安司生物科技、擎翊生技、天擎生化科技、禾晶光電、匯晶科技等六家公司的負責人、會計和兜售股票的非法盤商。耀德財務林旻雅及負責人王天帝(未到案,將擇期約談)的母親林明融,被移送士林地檢署偵訊,林明融、林旻雅分以廿萬、十萬元交保,捷安司前負責人林宥呈及總經理顏鴻洲被移送台北地檢署,其餘請回。

耀德等六家公司涉嫌多次向金主借款供政府驗資,虛偽增資、驗資後,吹噓公司未來會上市櫃、發展可期,透過說明會或地下非法盤商打電話給民眾兜售自家股票。

其中,捷安司還拿著之前與台北醫學大學洽談、但沒有實際執行的「髖關節技術」計畫書欺騙民眾。擎翊則吹噓「公司產品與大陸策略聯盟行銷十四億人口、未來朝興櫃發展…」

匯晶公司聲稱已取得奈米光學產品專利,「獲得大陸合作廠商大量訂單…」實際上該公司進出口總額僅一千餘元,檢調形容「騙很大」。

fsj 提到...

八仙塵爆 爆出醫療血汗問題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29605

聯合報 林志潔/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新竹市)、 胡方翔/苗栗為恭醫院內科部主任(苗縣頭份) 2015-07-02

八仙粉塵爆燃災難,造成嚴重傷亡,醫療機構過度負荷。在社會關注傷者漫漫復健長路之餘,這樣的大型災難事件,卻也直接反映了我國醫護人力的長期不足、醫療勞動正義的問題嚴重。

台灣健保制度實施後,醫療市場競爭劇烈、爭食健保總額大餅,中小型私立醫院近半倒閉,現約六成的醫師受雇於醫院,而非獨立開業或服務基層醫療。醫院大型化與財團化的結果,唯有資本家能負擔昂貴的土地、醫材與設備成本,醫師除受僱外別無他途。我國醫師已走向勞動者命運,卻無法享有基本勞動條件,血汗醫院的人力流失是必然結果。

勞委會曾針對全台五十家醫療院所的勞動條件進行專案檢查,有十六家醫院違法,共違反卅件,比例為三成二,其中以超時工作及未按比例給假為大宗。護理等醫事人員從開始逐步納入勞基法保障,迄今逾十八年,還是如此血汗,尚未納入的受雇醫師更是過勞。住院醫師在不斷爭取下終將納入勞基法,而僅剩受雇的主治醫師仍為責任制,無限責任等於無盡血汗,不僅主治醫師提早退出職場指日可待,國人的醫療安全與醫療品質更岌岌可危。

醫療服務非一般商業的消費服務,醫護常年廿四小時無休,對象為變化中的病人,具高度不確定性,須靠護理及其他醫事與行政團隊輔助完成。這是一個以「人」來照護、醫治「人」的勞力密集工作,所提供的照護既不能事先儲備、無法保留、更無法行銷。醫療照護需被動等待病人前來就醫才能開始執行,醫療照護的內容又涉及被照護對象的生命與健康等人身重大權益,這都造成醫療服務或人力資源的不可儲存性,增加醫事人員調度的難度。

醫療服務業的特性如此,而我國健保的設計和架構卻欠缺勞動成本的估算,且在總額成本考量下,動輒刪減人力,加上無法落實轉診制度,醫學中心或醫療集團過度擴張,醫護集中大醫院,而大醫院有業績與營利績效壓力,又有社會人口結構變遷,醫療需求上升等問題,在在使得醫護工作超時爆表為常態。

此次塵爆事件,若仍以原來的健保總額給付制度,造成醫療給付點值稀釋與事後核刪,不免重蹈高雄氣爆案件之結果。何況,醫護人力本就不足,被緊急召回後,無替補人力,亦無從補休假,如此密集勞動、惡性循環,我國健保的外在美名,不過是築於血汗醫護前仆後不繼的窘境下而已。

衛福部與醫療院所若繼續放任情況惡化,僅在醫療糾紛的個案中,把矛頭指向法律和司法,要求修法,實在是既不治標更無法治本的表面行動。如何改善健保的分配制度,如何課予大型醫院和財團醫院更高的責任,提升醫院受僱醫護的勞動條件,才是整個醫護人力不足的核心。若主管機關繼續坐視不管,醫師們該團結向財團醫院、向健保、向政府以行動力挽狂瀾、堅持專業自主、保障勞動權益,確保醫療品質與病患的醫療安全。



◆ 燒燙傷物理治療 防關節肌肉變形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28961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 2015-07-02

八仙樂園塵爆事件,許多年輕人遭到無情的烈焰灼傷,他們的父母在螢幕前哭喊:救救他們的孩子,實在令人痛徹心扉,不禁潸然淚下。

目前這些傷患在急性期需要醫護的專業救助,先將他們的病情穩定住。然而,燒燙傷在病情穩定之後,就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來協助後續的治療。

根據美國燒傷學會的分類,在成人二度燒傷面積大於25%時,就屬於主要燒傷(major burn),而小孩只要大於20%就是主要燒傷,這次許多傷者受傷面積都遠高於此,因此這些病患目前還在加護病房努力奮戰。若能夠度過難關,病患們緊接著就要開始一連串的後續治療。

燒傷之後,剛開始的物理治療目標主要在於促進傷口和軟組織癒合,以及減少次發性缺損(impairment)。接著,物理治療師會強調關節的活動度、肌力、與心肺耐力的加強,目的在促進功能性活動的恢復。因此,這個階段病患必須配合治療師的運動計畫,以避免關節攣縮或是肌肉萎縮,影響到功能性活動如行走、上下樓梯等的恢復。

至於疤痕組織的處理,物理治療的目的在減少疤痕組織的形成。因此,物理治療師會教導病患如何做深層組織按摩,以及利用水療、超音波等儀器來軟化疤痕組織。此外,壓力衣(或稱彈性衣)的穿著也是必要的,目的在預防疤痕增生。只是穿戴時間較長,身體可能因悶熱會發癢,病患需要有耐心度過這一關。

值得一提的是,病患在出院之後,回家也必須繼續執行居家物理治療計畫,包括深層組織按摩,關節活動度運動,以及自我處理副木與壓力衣的穿戴等等。

總之,燒傷之後的復健之路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除了幫助病患肢體的功能恢復外,也需協助他們克服心靈的創傷,就需要專業人員、家人與社會大眾的支持。



◆ 全球五大藥廠 來台選秀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029542#prettyPhoto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7-02

生技月將於7月22日登場,主辦單位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昨(1)日表示,今年包括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武田(Takeda)、 強生(J&J)、葛蘭素史克(GSK)、默沙東(MSD)等五大藥廠將來台選秀,聚焦在精準醫療、抗癌等領域。

據了解,已有逾百家國內廠商報名媒合,包括安成藥、瑞寶、生控、全福、生技整合育成中心、杏國、順天醫藥生技等。

此外,台大校長楊泮池領軍的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NRPB),加上智慧電子產學橋接計畫(NPIE Bridge Program),都將首次在生技月介紹優秀產品計畫,並發表成果,有機會與國際大廠媒合,將學研成果推向國際。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表示,生技展首日登場是「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五大藥廠均派人出席,並擔任講者,主題包括精準醫療、健康照護、伴隨式診斷等未來生技產業大趨勢。

今年生技月將以五合一形式舉行,包括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兩岸生醫產業合作論壇、主題研討會、生物科技大展及One-on-One商機媒合會。

其中,有630家廠商參展、使用1,250個攤位,廠商家數較去年的670家減少,但攤位數比去年的1,200個增加。今年參展的國際生技公司分別來自美、日、韓、英、中國大陸、新加坡、瑞士及印度等八個地區。

今年受參加研討會的人數也超越去年,有逾二成是國外公司與個人,較往年大增,共有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荷蘭等18國參與。

生技股昨天出現慶祝行情,櫃買生技指數收155.48點,上漲5.17點,漲幅3.44%,較前兩天的沈悶表現大不相同;其中,新藥、醫材等各有表現,新藥包括浩鼎、台微體、基亞、安成藥、寶齡富錦、醣聯、健亞等,漲幅達4%至9%。

fsj 提到...

換藥遭家屬全程錄影 醫護:心寒、很受傷
http://udn.com/news/story/8316/1032496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2015-07-03

八仙塵爆意外事發至今,目前仍有不少人還在加護病房,以及正面臨換藥痛苦的難挨階段,許多醫院的醫護人員不論是正在上班或休假的,也都自願挺進第一線協助這些受傷的民眾。

然而,台灣社會扭曲的醫病關係價值觀再次浮上檯面,備受考驗。「醫勞盟」在臉書<指出,有醫護人員在幫症狀較輕的民眾換藥時,竟遭到家屬以手機全程錄影對待,引發這些醫護人員覺得真很心寒,都說「心裡十分受傷」。

某醫護人員就表示,「你們受傷是主辦單位虧欠你,不是醫護人員虧欠你,是怕萬一拿不到足夠的理賠金,打算從醫護人員這邊下手挖嗎?」醫勞盟則表示,願意幫忙是出於醫療人員的愛心與TRM精神(指醫療團隊資源管理),但繼續灼傷人心的家屬,「你們要小心終將收成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冷漠。」

不少同業看了紛紛搖頭,難過地發文留言說,「醫護人員又不是欠你們的,人力不足,又要被這樣對待…我們情何以堪?」;還有人說,如果有愈來愈多這種家屬,可想而之不久之後會有多少醫護再度失望離開;等他的小孩不小心怎麼了,手機的影片剛好佐證,「我的孩子是被你們換藥活活痛死的,這就是恐龍家屬。」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看診滑手機被投訴 洪浩雲怒批「自以為是」
http://udn.com/news/story/7320/1032253

洪浩雲2日在臉書上PO文指出,一名病患在投訴單上寫道,洪浩雲看診時只顧著玩手機,都是護士在幫忙換藥。他事後在臉書上怒斥自己不是在玩,還說「太多渾蛋自以為是,以為世界繞著你轉。」

新北市聯合醫院醫師洪浩雲在臉書上PO了病人的投訴單,該病患出車禍被送到三重急診,到外科門診換藥時,看診醫師洪浩雲只顧著玩他的兩支手機,都沒關心病患傷口,只由護士幫忙換藥。病患怒批「看診不認真只玩LINE對嗎?」、「都護士處理還可以領薪水?」,還說洪只喜歡上電視跟跑通告,乾脆直接把工作辭掉,不要浪費國家資源,粗心會害死病人。

洪浩雲也貼出自己會簽的意見書,澄清兩支手機裡有一支是公務機,由護理師向他匯報公事,當天接電話忙到無法專心看診。另外他也表示自己有先看過傷口,才由護士進行換藥。他還指出跑通告是用他自己的私人時間,向大眾灌輸衛教知識,並且把通告費捐給受害家屬。他覺得被病人污衊讓他很無奈,如果長官不幫忙作主,他就要辭職。



◆ 不是大人專利 6歲童罹「呼吸中止症候群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4787

自由 2015-07-03

記者葉冠妤/台北報導

誰說只有成人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小孩若長期打呼、睡姿翻來覆去、精神不濟,有可能罹患呼吸中止症候群。

打開嘴巴呼吸 睡姿翻來翻去

一名6歲男童原本就有過敏性鼻炎體質,BMI值(身體質量指數)29.1,屬於過胖,每晚睡覺打呼已2-3年。入睡時,總要打開嘴巴呼吸,睡姿翻來翻去,早上很難叫醒他。媽媽發現兒子睡覺時好像會忘記呼吸,帶孩子就診才發現男童扁桃腺腫大、嚴重鼻塞,安排做相關檢查後發現,男童患有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呼吸中止症非成人專有疾病,約每30個孩子中,會有一人患有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OSAS),這些孩子除睡覺會打呼,睡覺時還會突然停止呼吸一段時間,然後再深吸一口氣,嗆到或醒過來。

黃正憲表示,造成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扁桃腺/腺樣體腫大、神經肌肉疾病、顱顏發育異常等,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減重、扁桃腺/腺樣體切除術、陽壓氣道呼吸輔助,其他特別治療方式包括口腔/牙科矯正、顱顏手術、抗發炎療法等。

他特別提醒,若未治療的阻塞型呼吸中止症候群,則會影響小孩的生長、注意力、情緒反應等身心發展,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長期打呼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 你過勞了嗎? 幫你算10年心肌梗塞率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2693

聯合晚報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15-07-03

勞工的過勞指數有多高,十年內猝發心肌梗塞機率有多大,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開發軟體幫勞工估算。職業安全衛生法賦予企業防範員工過勞責任,勞動部開官方先例,開發勞工健康管理系統,勞工與事業單位可免費下載。

只要填入歷年健康檢查紀錄(如三高指數)、工作年資及工時等資料,可算出心肌梗塞、中風或猝發過勞等病症風險率,據此要求職務調整。這套管理系統今天起,上網啟用。

職安署表示,國民十大死因中,腦血管與心臟血管疾病名列前茅,依據國際勞工組織 (ILO)2005年推估,職業原因於循環系統疾病之貢獻度為23%,流行病學實證研究顯示,輪班、夜間及長時間工作與許多疾病的罹病風險有關,如心肌梗塞、高血壓、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睡眠障礙、憂鬱、疲勞與其他身心症狀等,預先防範重於事後治療。

職安署開發的健康管理系統,針對心血管疾病進行風險評估,參考過勞預防指引設計線上簡易評估表單,勞工上網填寫資料後,可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程度。

職安署表示,勞工必須先申請帳號,登入系統,輸入歷年健康檢查結果,作業經歷等,系統可估算異常率。勞工可查詢歷年健康變化趨勢,方便自主健康管理,向健康服務人員諮商。在過勞風險部分,可填寫過勞量表,算出個人腦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是否需要面談。

※ 相關報導:

* 夏天多喝水 避免體內「鬧水荒」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4785

前一陣子缺水,還真令人擔憂,因為人類沒有食物可存活30-40天(約5週),然而若沒水,生命在3-5天就終了。

水是身體組織的重要成分,雖然體內的水含量會因個人年紀(新生兒佔75%,老年人僅佔體重的50%以下)及身體不同的部位分布(腦含90%,脂肪組織只含10%)而異;但是平均每個人的身體組成中約有70%為水。

水參與體內消化、吸收、排泄和循環的關鍵作用,並作為運輸營養物質、代謝廢物和氧及二氧化碳的傳輸介質。

幾乎每天的社會新聞都有爭執事件,或許與最近氣溫持續上升,造成人們心煩氣躁有關;腸胃不適及呼吸道疾病的案例也增加,常被誤以為感冒,其實這都可能與體內水分含量的改變有關。

....建議成年人水的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約35毫升,兒童為每公斤體重乘以50-60毫升、嬰兒為150毫升/公斤。

水的來源以白開水最適當;天然現榨果汁也非常好,不僅補充水分也可提供維生素C,具美白及防止紫外線的傷害,但因含糖,需注意攝取量;常喝可樂、咖啡及含糖茶品等飲料,因含糖、咖啡因或磷酸鹽(即溶飲料),會增加腎臟負擔且易導致鈣質流失,有罹患骨質疏鬆症及結石的危險。

fsj 提到...

中研院新發現/掌控硒蛋白 有助治癌抗老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3813

聯合報 記者黃筱雅/台北報導 2015-07-04

生物研究愈來愈進步,學術界認為老化、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都可能與蛋白質的缺陷有關,但目前學界對細胞製造蛋白質過程、如何辨識缺陷等均無深入了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細胞內的CRL2蛋白質複合體,可掌控硒蛋白,而硒蛋白質與多種人類疾病有密切相關。

由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顏雪琪的研究團隊,和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邱繼輝共同合作,發現細胞內的CRL2蛋白質複合體,他們利用暴露於斷點的硒蛋白尾端序列,作為判斷缺陷的依據,並將缺陷硒蛋白標記上降解標籤,使其被清除。這項研究成果於昨日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蛋白質為生物體執行生理功能的基本單元,細胞在製造蛋白質的過程中,將一個一個胺基酸單元連接串起,並經過適當的摺疊才具有功能。

顏雪琪說,在學術界中,硒被視為可抗癌、抗老化、提升免疫力,並以硒蛋白存在於人體內,過去學界只看到好的硒蛋白,卻不知還有不正常硒蛋白。而研究團隊發現,原來有一套CRL2蛋白質複合體,可清除不正常的硒蛋白,用來維繫正確的硒蛋白質。

顏雪琪表示,目前這套CRL2蛋白質複合體,雖然研究只著重硒蛋白部分,但只要學術界及業界繼續深入研究,還可用於狂牛症、阿茲海默症等,與不正常蛋白質堆積相關疾病的治療,也可利用細胞的品管系統設計原則,改善人類健康。



◆ 言語霸凌如利劍 請記得勒住舌頭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3811

聯合報 楊慧玲/弘光科技大學精神科護理講師 2015-07-04

花樣年華藝人楊又穎日前因遭人於網路匿名抹黑、言語霸凌,因而香消玉殞,令人惋惜!她遺願:言語霸凌應該被重視。由於電視媒體已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不少年輕人經常出口成「髒」,往往傷人卻不自知。有人因言語霸凌,而抑鬱以終;亦有人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哭泣、失眠;甚至有人產生被害妄想、被罵幻聽。

現今社會,人人承受諸多壓力或被批評,而壓力最大、被批評最多者首推總統與政府官員。身為國家元首,馬英九總統遭受無數網民冷嘲熱諷,已是司空見慣;同樣的,柯文哲上任市長後,也同樣有一堆酸民給予負面評語,難怪柯文哲夫人陳珮琪醫師會為他抱屈,明明說很正向的話,卻會招來一大堆批評。

對於他人的批評,固然當反省,但若對方惡意抹黑、誹謗,則勿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荊棘不會來刺你,除非你靠著它」,當阻斷別人負向批評的影響。人人當自我肯定、看好自己;發掘自己的優點,增強自我概念;對自己多作正向之自我交談,並導致正向自我應驗預言。

卡內基9歲時,父親續弦,他父親對新婚妻子說兒子的壞話,繼母卻微笑說:「他是最聰明的男孩,只是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卡內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此成就他立志向上的動力。

卡內基寫「如何贏得友誼,影響他人」一書,提到人性的弱點:喜歡被人稱讚。讚美肯定的話,不僅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更可增強他人的自我概念,並促進正向行為之出現。父母平日應多發掘孩子的優點,予以鼓勵稱讚,長大後孩子將學會感恩與自信。

聖經上說:「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藥」;「為什麼你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沒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木」;當你用一根指頭指著他人時,別忘了有三根指頭指著你自己。因此,正因為話語帶有暗示力量,平常應記住勒住舌頭、避免言語傷人,自尊尊人,無論對自己與他人皆應多說正向的話!



◆ 中南部喊:我們要燒燙傷中心
http://udn.com/news/story/8313/1034399

聯合報 記者洪敬浤、林良齊、修瑞瑩/連線報導 2015.07.04

醫療資源南北失衡,八仙塵爆意外後,中南部縣市異口同聲向中央爭取燒燙傷醫療資源,兼顧搶救傷患先機、陪伴傷者長期復健。

行政院長毛治國昨赴成大探視八仙塵爆傷患,家屬也當面提出南北醫療資源差距問題,要求中央協助,毛治國承諾「沒問題、沒問題」。

台中市各醫療院所收治八仙樂園塵爆卅一名傷患,台中市社會局長呂建德說,塵爆傷者復健路迢迢,社會局將募款兩千萬元催生中部燒燙傷重建中心,提供八仙傷者復健之用。台中市長林佳龍捐一百萬元,呼籲各界響應。

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仲諒說,八仙傷者傷勢集中在下肢、臉部,下肢植皮後會影響行走能力,臉部傷痕會讓傷者有退縮傾向,後續復健至少一至三年,走出心理陰霾至少三到五年。

林佳龍說,台中燒燙傷醫療資源充足,但後續的復健整合不夠,台北市有燒燙傷重建中心,高雄去年氣爆後也設立,這次八仙意外中,中部民眾受傷者不少,趁機成立重建中心,希望衛福部能將預算、資源分配給中部,加上募款所得,陪伴傷者復健。市府透露,中部燒燙傷重建中心將與台中醫院合作規畫,地點、規模未確定。

「屏東縣連一間燒燙傷病房都沒有,遑論燒燙傷中心。」屏東縣長潘孟安昨表示,將向中央爭取設置燒燙傷病房,如果衛福部在限期內沒回覆,「會採取動作」。

屏東縣衛生局副局長蔡木財表示,屏東縣二○一二年至今,燒燙傷病患兩百零一人,但屏東連一間燒燙傷病房都沒有。如果八仙塵爆發生在屏東,只能由當地醫院先緊急處理傷患,再靠救護車送往高雄搶救。

署立屏東醫院院長鄭裕民說,遇燒燙傷病患,加護病房只能處理慢性患者,但全身百分之廿以上燒燙傷患者,只能送高雄處置。



◆ 自由廣場》大難臨頭才想到社工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94972

自由 2015-07-04 06:00

◎ 吳政軒

八仙樂園發生粉塵爆炸意外,受傷人數逾五百人,新北市政府指出,社會局共派出廿三位社工進駐台北榮總等十四家醫院,關懷慰問傷者及家屬並提供諮詢服務。要服務五百多人的家庭,政府僅派出廿三位社工提供服務,這樣的服務品質,真的能幫到受害者家屬嗎?而在這樣突發的案件下,是否又會引爆另一顆炸彈呢?

社會工作者工作負荷量大、派遣化、薪資低,導致社工界流動率大且人力不足,而這問題將直接衝擊服務品質,服務品質的下降將直接危害所有的服務使用者,並導致社工很可能成為下一個需要被服務的對象。

近年來社會案件層出不窮,政府為了改善社會問題而制定了許多法規,但當各項法規對於社工的職責要求日益增加,整體的勞動條件卻沒有一併改善,社工彷彿成了四處奔波勞累的「血汗超人」,被迫以最少的人力及資源,壓榨出最大的效益。

二○一四年立法院法制局「從社會工作人力談相關法令之探討」文獻指出,台灣近年來社會工作人力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嚴重失衡現象,許多相關法律層面的議題,需要更多討論與改善。

身為一個社會工作系畢業的學生,我呼籲政府正視社福界這嚴重的問題,應全面檢視社工的勞動條件,保障社福品質,並制定專法以保障社會工作人員之人身安全及積極改善社會工作人員之勞動條件,才能提供給服務需求者最好的服務品質,也能避免台灣社福界出現人力崩盤的危機。

(作者為學生)

fsj 提到...

輕鬆吃健康 罐沙拉有撇步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5475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南投報導 2015-07-05

現代人崇尚養生輕食,玻璃罐沙拉風潮席捲歐美,近期也吹進台灣,不少上班族看準其營養美味、製作簡單和攜帶方便等特性,帶進公司當午餐,就連醫療人員也不例外,罐沙拉魅力無法擋。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說,僅有蔬菜、水果的罐沙拉可當成餐間點心,若再加入地瓜、南瓜等主食,搭配雞肉、鮪魚等低脂高蛋白食材,就成為輕食正餐,能補足維生素和纖維質等,對健康大大加分。

南投醫院總務室陳姓員工天天自備罐沙拉,她說,由於全自製能依喜好調整罐中食材,透過多樣化搭配,不僅外觀亮麗鮮豔,能提升食慾,配合適度運動,就能維持良好膚質和體態。

食材擺放位置也有訣竅,罐沙拉最底層適合放入較硬、吸水性差或可浸漬食材,如堅果、果乾、新鮮水果等;再來則為白肉、穀物等蛋白質食物,盡量讓蘿蔓、萵苣等葉菜類遠離下層,以保持鮮脆,並選用熱量較低的和風醬或油醋醬。

蔡秀雯說,罐沙拉能幫助上班族補充平常吃不夠的蔬菜水果,增加維生素、膳食纖維等養分。

不過,蔬果清洗務必確實,葉菜類洗淨後記得擦乾,避免泡水軟爛。使用附內蓋或蓋上有橡皮墊等密封效果佳玻璃罐,裝罐時一定要讓食材填滿整個罐子,去除空氣再封蓋,提高密封度,能延長罐沙拉保鮮期。



◆ B肝懷孕妥治療 生健康女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5617

聯合報 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2015-07-05

台中市36歲B型肝炎女患者今年初因嚴重嘔吐就醫,原以為病情惡化,檢查發現是懷孕引起的孕吐,她開心迎接新生命,又擔心胎兒被垂直感染,所幸經抽血檢測,加上藥物治療,最近產下健康女嬰,新生兒沒有受到感染很健康。

澄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謝昌興建議,孕婦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應接受B型肝炎檢測,搭配藥物治療控制病毒量,避免在懷孕期發生活動性肝炎,可降低胎兒垂直感染的機率。

醫師表示,這名婦人2年前因黑便、吐血急診,確診為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經手術、持續藥物治療後,病況恢復穩定;今年初婦人又嚴重嘔吐掛急診,她以為是肝病惡化,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已懷孕4個月。

這名婦人首度懷孕開心不已,但擔心胎兒遭垂直感染,她聽從醫師建議,不做羊膜穿刺檢查,避免直接感染胎兒,改接受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透過抽取產婦血液來檢測胎兒,結果發現正常。

謝昌興說,這名B肝產婦在醫護照護下,順利產下女嬰,女嬰未感染B型肝炎,產婦的肝炎病情在藥物控制與持續追蹤下,也趨於穩定。



◆ 醫院不救急 錯置行醫使命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35779

聯合報 李源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北市)2015-07-05

近日八仙塵爆事件,數以百計嚴重燒傷的年輕病患,急送鄰近各處醫療機構,唯獨和信醫院「卻自外於雙北緊急醫療網」,為外界抨擊。隨後,該院回應謂和信醫院以癌症專科為主,不對外急診,國外皆然。

事實上,美國紐約的Sloan Kettering及休士頓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都設有相當規模的急診部門服務病人。和信醫院一向標榜高醫療品質,吾人深恐混淆大眾普世價值,更擔憂從此誤導醫界錯置救急救命的天賦使命。

我國「醫師法」第廿一條、「醫療法」第六十條皆有明文規定,對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不得無故拖延,以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另外,「緊急醫療救護法」亦規定,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皆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該等立法精神,旨在不應拘泥於設備及人員配置,應立即採行救急之必要事項。病患緊急送達醫院,應立刻清傷去創,緊急建置清暢呼吸,維護正常心肺循環和身體功能,同時進行傷口處理及建立靜脈輸液管道充分輸液等工作,應屬必須。我相信每家醫院只要有心,都是可為又可及的救急工作。

這次和信醫院的說詞,不符當代醫療處置準則。忝為醫界一員,希望大家藉機審己以度人,共同為更美好的台灣醫療努力。



◆ 美人口老化大增 10年後缺9萬醫生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035138

世界日報 編譯黃秀媛/綜合3日電 2015-07-05

歐巴馬總統推動的可負擔健保法引發許多激烈爭議,包括這種計畫的實際成本、整個系統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控制費用,甚至國會是否有權利制定這種法律。

但是,有一個根本問題卻鮮少受到注意:美國是否有足夠醫療專業人員,以照顧不斷增加和老化的人口?

哥倫比亞廣播網(CBS)報導說,新的研究顯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IHS經濟預測顧問公司為美國醫學院協會進行的研究,預計到2025年美國將短缺4萬6000名至9萬名醫生,專科醫生缺得更兇。

問題在於基本供需。人口成長率超過培育新醫生的速率,尤其有一大部分人口不斷老化,導致醫生供不應求。

新研究探討預計的服務需求、人口改變、付費機制和程序的變化,斷定雖然醫生總數會增加4%到12%,病人卻可能增加11%至17%。實際供應將視醫生未來退休情況和工作時數而定。

家庭醫生將短缺1萬2500至3萬1100人,專科醫生將短缺2萬8200至6萬3700人。

研究報告說,要盡可能縮小醫生供不應求問題,醫療體系必須多方並進,包括改善科技,以及多利用護理師、助產士和麻醉護士等醫生助理。

fsj 提到...

每1小時47分鐘 1台北市民因癌而死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8021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2015-07-06

台北市103年十大死因出爐,惡性腫瘤(癌症)蟬連死因之首,肺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占了7項,每100個台北市民中有66人死於慢性疾病;台北市每1小時47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蟬連第一,大腸癌超越肝癌,升至第二大死亡癌症。

北市衛生局統計室主任黃麗君表示,103年十大死因與102年相比,僅排名順序異動,自殺則連續7年退出十大。去年北市死亡人數1萬6953人,比102年增加853人(5.3%);死亡者平均年齡75.0歲,比全國71.8歲高;在全國22縣市中,北市死亡率第二低,僅高於金門縣。

黃麗君表示,北市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占了7項(65.6%),惡性腫瘤(28.9%)仍居首位,其餘依序為心臟疾病(14.7%)、腦血管疾病(7.1%)、肺炎(6.3%)、糖尿病(5.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3.3%)、高血壓性疾病(2.7%)、事故傷害(2.7%)、敗血症(2.6%)。

和102年比較,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事故傷害各前進1名,分列為第7、9名;高血壓性疾病與敗血症各退後1名為第8、10名。

此外,103年台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為4903人,平均約每1小時47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死因仍以肺癌居首,其他依序為結腸直腸癌、肝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胃癌、胰臟癌、口腔癌、卵巢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2年相較,結腸直腸癌前進一名為第2名,肝癌退後一名為第3名。

北市衛生局簡任技正王祖琪表示,保持正確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少鹽少油多蔬果,每周運動至少150分鐘,戒菸、酒、檳榔,定期接受健康篩檢,可降低罹癌與慢性病風險。

※ 相關報導:

* 北市十大死因 惡性腫瘤仍居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9336

北市十大死因昨出爐,惡性腫瘤位居台北市民死因第一位,而十大癌症死因,肺癌繼續蟬聯第一位,大腸癌則躍升到第二位。醫師表示,四癌篩檢推廣多年,但民眾篩檢意願仍偏低,加上國人飲食西化,油炸、高熱量的飲食,是大腸癌發生率增加、發生年齡層降低的主因。

北市衛生局昨公布台北市民十大死因,惡性腫瘤仍奪冠,而死因為慢性疾病是台北市民死因的大宗,平均每100位台北市民死亡中,就有66人死因是死於慢性疾病。



◆ 阿斯匹靈新用途或可防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5548

自由 2015-07-06

文/王崇義、高明見

日前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十大癌症,其中大腸癌蟬聯第一名且持續增加中,平均35分6秒新增一名患者。這樣的趨勢當然和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有關,防治之道除健康飲食、運動及定期篩檢外,未來或許有一個古老的藥物也可幫助我們面對癌症。

阿斯匹靈是由水楊酸合成的乙醯水楊酸,是最古老的人工合成西藥之一。自1897年以來是退燒止痛必備藥品,近年因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也廣泛應用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預防,但阿斯匹靈最大的問題是腸胃道副作用,因此近10-20年來陸續有新一代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出現,取代阿斯匹靈退燒、止痛的角色。

不過,阿斯匹靈因具抗血小板凝集效力,反而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領域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阿斯匹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會造成凝血抑制,出血時間變長的作用,原本是藥物副作用之一,但血小板凝集也是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成因之一,正好可利用此一作用來減少心肌梗塞及腦血管阻塞的中風,這兩方面的應用早已廣泛使用在高危險群病患中。

近年來,一些學者重新整理20年前研究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資料,赫然發現還有一項更驚人的作用,能廣泛的降低腺癌的發生,包括腸胃道、胰臟、攝護腺等,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大腸癌的預防,但對上皮癌或血液腫瘤則完全沒有作用。研究結果發現每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大約75-300mg範圍達5年參與者,經近20年追蹤,直腸癌罹患率可降低40%,近端大腸癌更可降低70%。

雖然阿斯匹靈有如此明顯防癌效用,臨床應用上仍有一些限制,首先有出血傾向及消化性潰瘍的病患不適合使用,其次和任何藥品一樣,使用效果可能因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差異。

阿斯匹靈減少罹患癌症的效果是相當確定的,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服用而受益,建議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為罹患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及腫瘤的高危險族群,且不會因服用阿斯匹靈而增加出血及潰瘍風險。無論如何,最基本、最重要的還是高纖低脂飲食,運動、體重管理及定期篩檢。

(作者分別為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新聞小辭典─個人化醫學

今年3月美國發表一篇研究結果,讓個人化醫學邁進一大步。這個研究找到兩個人類基因上的單核酸多形點(SNP),就是先天基因的差異。

90%以上的人帶有其中一個SNP,都會因規律服用阿斯匹靈而減少大腸直腸癌罹患率,只有約4%的人帶有另一型SNP,這少數人服用阿斯匹靈,反而會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

隨著基因檢測日益普及,未來如果能先做基因定序,確定是帶有能因阿斯匹靈而受益的基因者,就可放心服用。

(王崇義、高明見)

fsj 提到...

疑A型流感變異 高雄近半月4死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7345

聯合報 記者林保光、蔡容喬、林佩均、蘇木春、鄭維真/連線報 2015-07-06

高雄市近半月有四人死於A型流感,比往年高出許多,流感重症人數則較去年同期增加四倍,台中也發現流感死亡病例較往年多,醫師提醒A型流感並未因天熱退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說,夏季一般不是流感的季節,但今年整體來看確實有稍微增加趨勢,確切原因還不清楚,可能是A型流感病毒變異,有跳出人體免疫覆蓋徵兆。

高雄市衛生局指出,自六月七日至七月四日,全國流感併發重症確診者一五二人,較去年同期七十五人,足足高出一倍;高雄市去年同期僅七名流感重症患者,今年廿六人。

高雄近半個月有四名婦人疑染A型流感,都在三天內不治,其中兩人曾就醫,但自行出院後隔天便死亡。四名婦人中,四十歲曾姓婦人年紀最輕,六月中旬發病死亡;昨天死亡的八十七歲詹姓婦人,年紀最大。

詹婦和另名七十七歲郭姓婦人出現感冒症狀後,分別到健仁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治療,接受快篩驗出A型流感後,只在醫院治療一天就自行出院,返家隔天不治。

台中市上半年流感重症確診四十三例,其中六人死亡,年紀最輕為兩歲男童,最大為九十六歲周姓老翁;六月底流感就診率較比去年高出百分之二。台南市今年六月流感重症新增廿四例,相較去年同期的七例,多了三倍。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中區管制中心主任林明誠表示,往年清明節後到端午節,流感患者會快速下降,但今年卻不同,中部地區下降幅度相當緩慢,且流感重症患者幅度仍高。

林明誠指,流感患者都包含兩個條件,包括有潛在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過胖、心血管疾病),以及未施打流感疫苗,呼籲有潛在疾病與高齡者,外出最好能戴口罩,或是隨時洗手,才能避免感染。

※ 相關報導:

* 密閉冷氣房 助長夏季流感疫情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7346

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流感已過流行季,但全年都可能有流感疫情,高危險族群如慢性病、高齡族群要特別留意,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物。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上周全國類流感門診比率是百分之一點廿一,南區為百分之一點三六,相較去年同期分別為百分之零點九八與百分之一點一六,今年沒有特別增加。但去年流感高峰過後疫情下降速度快,多數人感染後產生抗體,七月感染人數即變少,今年流感疫情則緩升緩降,直到現在仍陸續有流感疫情出現。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表示,流感一年四季都有,但今年夏季的病例,的確較去年夏季數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劉耀華說,近幾年入夏後氣候異常炎熱,尤其是今年,民眾多在密閉的冷氣房、大賣場或百貨公司長時間待著,有帶原者也往公共場所跑,才會造成流感病毒流竄。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糖尿病風險高10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9053

聯合報 黃翠娜/彰化秀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2015-07-07

媒體報導,知名藝人小禎(胡瓜之女)近來因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體重在半年內暴增,身材走樣。她還自曝進海關時,因護照相片與本人有落差,被關務人員攔查。

在門診中,亦不乏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婦女前來求診。38歲的蔡小姐就是其中一例,她結婚5年一直不孕,最近體重快速上升,才4個月就胖了12公斤,還有嚴重掉髮的問題,外觀的改變讓她鬱鬱寡歡,已看了多個科別的醫師,還準備去看精神科作心理諮商。後來,她經過確診並接受藥物治療及體重控制,症狀才獲得改善。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種複雜的代謝異常疾病,患者多半在婦產科、新陳代謝科及減重門診之間穿梭才被確診。臨床估計,有10%至20%的育齡婦女受此疾病困擾,是各種婦科疾病中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臨床表現非常複雜,主要有三項,包括排卵功能異常、多囊性卵巢及雄性激素過高,只要這三項當中有出現兩項,且排除其他內分泌疾病,例如成人型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或庫辛氏症等,就能診斷為PCOS。

目前為止,醫學對多囊性卵巢症的致病機轉仍不明,從臨床表現及各項研究顯示,它和遺傳基因有極大相關性。其中以先天性胰島素利用缺陷,稱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被醫界所廣泛認同及佐證。據美國統計,PCOS患者有第二型糖尿病的為正常女性的10倍。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因為無排卵,無法產生足夠的黃體素來保護子宮內膜,子宮內膜長時間在動情激素刺激下,促使子宮內膜增生且易致癌化傾向,因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子宮內膜癌罹患率的增加,也有相關性。

總之,這是一個慢性且複雜的疾病,牽涉到全身新陳代謝功能、不孕症、肥胖、青春痘、多毛症、雄性禿髮、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子宮內膜癌)、憂鬱及焦慮(因外貌改變)、流產(一般人懷孕後的自然流產率約為15%,PCOS的婦女則約為20%~50%)有多重關聯性。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只能採藥物症狀治療,目前臨床上會依據病人年齡和有無生育需求的不同,在治療上有所差異。但重點在於生活型態的改善,除了鼓勵患者多運動,最好請患者接受營養師的衛教諮詢,加強飲食的控制。良好的生活型態會比使用藥物有更好的效果!



◆ 急診等3分鐘…衛生局專員亮證 嗆「我要投訴妳」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37081

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台南報導 2015-07-06

新樓醫院一名護理師在臉書指出,本月3日有名衛生局的吳姓專員因腹痛吵著要先看病,但當時醫師正在看另位病患,這名護理師就請他先到診區躺著,卻被他怒斥「我要投訴妳!」氣得護理師要衛生局長官出面道歉。

吳姓專員昨天出面澄清時仍腹痛、臉色蒼白,他說,當天因罹患膽囊炎與急性胃炎,痛得受不了,才情緒激動;並表明自己在衛生局工作,希望醫師優先處理,但事後即向醫護人員表示抱歉。

該名護理師發文說,吳姓專員從掛號到氣急敗壞走到她面前,並拿出衛生局識別證說「我要投訴妳!」前後不到3分鐘,實在不知道要被投訴的理由是什麼?她認為,現在醫療體系崩壞,人員出走,就是這樣的人該負責。

衛生局綜合規劃科長陳靜香昨已向新樓醫院表達歉意,院方也接受道歉。

綜規科法制專員曾文利表示,吳姓專員平時為人客氣、親切,病患難免情緒失控;但公務員仍應堅守職責及紀律,衛生局將在近日召開考績會,請當事人陳述,做出適當的懲處。

fsj 提到...

胸罩助聽器 收音托高更集中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39674

聯合報 記者林昭彰/新北報導 2015-07-07

六十六歲的潘達慷聽力退化,因電子助聽器不合用,把手放在耳邊「收音」又會痠,突發奇想剪開妻子的胸罩,塗上矽利康,掛在頭上助聽效果奇佳,進而研發「EAR逸耳」助聽器,希望其他重聽者受惠。

潘達慷曾和爭鮮迴轉壽司董事長陳津秋合開全台第一家外銷成衣店,十年前察覺聽力退化,花了十萬元購買電子助聽器,配戴後發現問題不少,如在人多或空曠公共場所會被多種聲源干擾,耳中異物感也不好受,加上流汗可能造成短路,維修費不便宜,戴了半年就棄之不用。

不戴「電子耳」,潘達慷看電視開音量要開很大聲,家人和他交談也要用吼的,覺得苦惱。潘達慷發揮創意,結合竹筷和免洗碗做成「收音器」,手握竹筷,把免洗碗放在耳邊,缺點則是雙手不能寫字或做其他事。

潘達慷苦思改良產品的方法,突發奇想剪開妻子的胸罩,並在罩杯內緣塗滿矽利康,加些小配件後做成頭戴式輕便收音器,測試效果好到愛不釋手,唯一缺點是「難看」。每當親友來訪看見「胸罩助聽器」,都忍不住笑出來。

為美觀及嘉惠其他重聽者,潘達慷與擁有廿六項美國發明專利的3M首席科學家盧詩磊合作,歷近三年測試,成功研發「EAR逸耳」集音耳罩,取得專利權;日前在台灣國際銀髮族暨健康照護產業展展出很受矚目,因免用電池就能清楚集音,外型像潮牌耳機,售價不到兩千元,隨即被收錄在衛福部輔具資源入口網站,供銀髮族參考。

潘達慷表示,「逸耳」就像是「耳朵的老花眼鏡」,想戴時再戴,有需求的民眾可上輔具資源入口網或到「EAR逸耳」官網、臉書粉絲團查詢,或電洽(02)8281-1877。



◆ 新聞眼/黃明和一生清譽 醫界不勝唏噓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039357

聯合報 本報記者何炯榮 2015-07-07

秀傳醫療體系成立空殼的紙上公司,從中賺取藥價折讓利潤的風暴,因彰化檢方作成緩起訴處分,總裁黃明和及兩名擔任要職的女兒都全身而退;讓外界不解的是,為什麼檢察官只要求捐款給彰濱秀傳?

原來,彰濱秀傳是財團法人,依法盈餘不得分配,黃明和是總裁,大女兒是營運長,三女兒是監察人兼財務處長,因私下成立紙上司,瓜分了彰濱秀傳採購藥價折讓的利潤,因而構成刑法的背信罪責。

而彰化秀傳總院是社團法人,但黃明和出資占七成,是最大股東,其他小股東不認為權益受損;嚴格來說,秀傳根本就是黃明和家族所有,所以不須捐款彌補彰化秀傳的損失。

至於高雄市立岡山、台南市立醫院,是市政府外包給秀傳經營,收取一定的權利金,營運盈虧是秀傳自負,檢察官認為價品折讓問題,不影響高雄、台南市政府的權益,所以也不用為此捐款。

黃明和一生在醫界享有崇高清譽,備受尊重,怎知把醫療體系交給兩名女兒掌管後,為謀取更高獲利而出了大紕漏,也連累了黃明和,讓醫界和彰化縣民不勝唏噓。

※ 相關報導:

* 購藥價差賺8億 秀傳總裁緩起訴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039355

一錠高血壓藥,健保署核定16.2元,秀傳醫療體系成立空殼的紙上公司,幫旗下4家醫院統一採購,每錠壓低到8.1元;結果空殼公司賺4.37元,比各醫院3.73元賺更多,5年間賺走了藥價價差8億多元。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等人涉嫌背信,因都認罪,檢察官同意給予緩起訴處分。

彰化檢方表示,黃明和與擔任秀傳醫療體系營運長的大女兒、監察人兼財務處長的三女兒,各罰繳處分金20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胡姓女副財務處長罰50萬元,4人共繳交公庫450萬元;另外,黃明和及2名女兒應各捐款1000萬元共3000萬元給彰濱秀傳,彌補醫院的損失。

* 醫院採購國產新藥 評鑑加分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039596

衛福部昨(6)日表示,四年一度的國內大型醫療機構評鑑近期正式起跑,「採購國內廠商開發、生產的生技新興藥品」將是重要評鑑項目之一。未來採購國內生技公司開發的新藥、新醫材等產品,將成為大型醫療院所躋身醫學中心重要條件。

fsj 提到...

練腹式呼吸 壓力、焦慮有得醫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1937

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埔心報導 2015-07-08

暑期炎熱,許多人睡眠受到影響,致身心疾病發作。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丁碩彥分享簡單的「腹式呼吸法」,因操作簡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對於改善壓力適應不良情況有幫助。

丁碩彥說,治療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藥物只是治標,學習放鬆心情才是根本之道,「腹式呼吸法」是非常簡單的放鬆方式,源自於靜坐修行技巧,對心理減壓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沒有藥物引發的副作用。

腹式呼吸法強調由鼻子吸氣、由嘴巴吐氣,丁碩彥提醒,要將注意力放在隨著呼吸起伏的肚子上,如果初期還不習慣,可以將手輕輕地放在肚子上,幫助感覺腹部是否隨著呼吸韻律起伏。他說,不用強調深呼吸或是慢速度,因為焦慮或恐慌症的患者,要求越多會使他們越緊張,「一切自然就好」。

丁碩彥也說,練習的第二個重點在於每天多次短而密集的練習,比每天只做一次長時間的練習重要,也更容易持續。像是等紅綠燈的數秒鐘、等電梯的空檔,甚至上廁所的片刻,只要有零碎的時間都可以練習,隨時放鬆,避免壓力累積。

許多人隱藏著壓力卻不自知,丁碩彥提醒,若發現自己呼吸困難、胸悶、心悸、冒冷汗或腸胃不適如拉肚子,都是壓力累積的症狀,適時以腹式呼吸舒緩,比吃藥來得健康有效。



◆ 健康管理/塵爆傷患 吃出健康來
http://udn.com/news/story/7244/1041786

經濟日報 王欽堂 2015-07-08

日前的遊樂場塵爆案震驚國內外。除了考驗醫療體系對大規模燒燙傷的救護能力外,這起重大意外事件,同時暴露了健保制度下急診體系長期以來的問題。除非從制度面改革,否則只是一味的勸說民眾珍惜急診資源,效果恐怕有限。

除此,在救災救護之餘,社會也開始關心這些傷患未來漫長而辛苦的復健之路。而站在預防醫學及健康管理機構的角色,我們也關心傷患的飲食營養等照護。

燒燙傷者在受傷初期,應遵照醫生與營養師的個別評估,再選擇所需的飲食方式為佳。俟危險的急性期度過,腸胃道與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開始提供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以幫助組織修復。

燒燙傷 康復路漫漫

組織修復需要大量的營養補充,大面積燙傷者更需要兩倍以上的營養需求,建議增加餐次,並且飲用牛奶、雞精、燉品等。

皮膚是身體防禦病菌的重要關卡,燙傷後受到病菌感染的機會大增,而如果腸道健康,能在身體脆弱的此時提供免疫補給、有效吸收營養,將能促進修復機能。

另外,乳酸菌可幫助腸道免疫力,深海魚、魚油、亞麻仁油等的必須脂肪酸可促進組織癒合與幫助免疫力。

攝取植化素與維他命C、硒等,可幫助細胞對抗體內自由基,促進細胞修復力。

由於燙傷的朋友行動力受限,腸道蠕動易不良,充足的纖維質可使腸道蠕動順暢,並維持腸道機能。動物性高蛋白食物及礦物質如鋅、銅等促進組織修復與補充造血所需,可從海鮮或堅果中獲得。

維生素A、C、D、E、Q10與膠原蛋白,可促進身體軟組織的修復與生成。

此外,維生素B群可補充從皮膚傷處流失的營養素與水分、電解質、鈣、鈉、鉀、鎂等。

當然傷患也有飲食禁忌,如咖啡、酒類皆不宜。辣與刺激的食物會使細胞充血,不利於組織修復。冰水、冰品容易使氣管嗆到,並刺激腸胃道快速蠕動而腹瀉,增加水分與營養素流失。尼古丁會使微血管收縮,影響營養與氧氣到達細胞,更是不宜。

燒燙傷照護是段很長遠的路,完善的傷處照料、適當的營養補充與家人朋友的支持等,才能使患者有抵抗力和毅力面對艱辛的復健過程。

好飲食 提高免疫力

醫學上逐漸同意,扣除先天基因因素,現代人會生病只有兩大原因,那就是營養素缺乏及毒素的累積。

雖然健康的飲食是所有營養的主幹,但是醫學上愈來愈主張,除了飲食外,現代人都應該補充適當的營養素,才能保持健康。

許多人聽過營養不足,如維生素C的缺乏會造成壞血病,但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營養素不足除了影響免疫能力,更會造成各種身體的失調症狀。

許多因素也可能提高人體對營養成分的需求,例如酗酒、抽菸、節食、青少年、老人、孕婦、哺乳婦女、飲食不正常、長期服用藥物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等,都是屬於營養不足的高危險群。我們多數人可能都是其中之一或多類別者,其實都需要補充營養素。

多喝水 吸收營養素

除了了解自己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之外,如何正確使用營養補充品,例如應該是飯前還是飯後服用也是重要的。

特別需要留意的是,因為多數營養素是高度濃縮成分,使用營養補充品時要記得喝一整杯的水,以免增加肝腎負擔。水也可以促進營養素吸收,並將營養素帶到細胞。

一般保健品的療程至少三至六個月,才會看到效果。另外,不定期更換品牌,才不會造成營養素的抗性。

營養補充品的正確使用,才能享有其所帶來的好處。幾乎每一個人在飲食之外,都需要攝取額外營養素才能達成高度健康狀態,並達成預防疾病的目的。

均衡的飲食,再搭配正確使用營養保健品,是現代人維持健康的基本要素。

6月底,在台灣大學EMBA畢業典禮上,一群平均年齡近半百的中年人,在人生下半場開始之際,為自己的生命彩繪了更多的色彩,也找到更多的可能。

我也期許自己,在高齡化日益嚴重的台灣社會及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中,開創健康照護產業嶄新格局。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年輕人創造機會,以不負師長期許及國家教育資源。

(作者是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

fsj 提到...

早餐最大錯誤:不吃蛋白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3507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7日電 2015-07-09

營養師指出,早餐如果只吃碳水化合物,整天的新陳代謝都會不對勁。你覺得饑餓的程度,是根據兩個因素:吃多少和吃什麼。如果早餐不吃蛋白質,午餐前會覺得餓得受不了,而當你很餓時,選擇的食物也比較不好。

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早上若不吃東西,不到中午就會無精打采。但是並非所有早餐都足夠營養,即使你吃了看起來健康的食物,例如鱷梨吐司、什錦果麥條、或一片水果,可能都無法賦予你面對一天所需的能量。

營養師克莉絲塔‧拉托圖(Krista Yoder Latortu)表示,不論是哪一餐,你盤子的一半應是蔬菜水果,四分之一全穀,四分之一蛋白質。你要特別注意蛋白質的部分,因為可能被你忽略。

早餐不吃蛋白質對你有害的另一理由,是你的身體一次只能利用30克。如果你在早上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一天剩下的時間就很難攝取足夠。多數女性每天需要80克到100克的蛋白質,不過你需要的精確分量,是根據你的體重和活動程度而定。

拉托圖說,你不需要吃一頓牛排加蛋的豐盛早餐,蛋加乳酪配水果也很好。

她還提醒,最好是從食物攝取所有的蛋白質,不是吃粉末。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動物,所以雞肉、牛肉、火雞、蛋、牛奶、乳酪、優格都可吃。不過也可考慮植物來源,例如豆子、堅果和種子,所以鷹嘴豆泥(hummus)、豆腐、毛豆,也是很好的選擇。

※ 相關報導:

* 這些蔬菜 含豐富蛋白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3508

蔬菜通常不被視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是一些蔬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營養師艾蜜莉‧吉伯特(Emily Gilbert)提醒,植物蛋白質是不完整蛋白質,也就是說這些蛋白質不含所有的必要氨基酸。為了確保你攝取所需要不同種類的氨基酸,記得把這些蔬菜搭配全穀物食用。

※ 詳見原站。



◆ 天天灌檸檬水 喝到潰瘍照胃鏡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6924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5-07-10

檸檬水最近很夯,網路流傳每天飲用,可使體質由酸變鹼,還有抗氧化、美白、防癌等功效。醫師表示,血液酸鹼值是恆定的,不會因喝檸檬水改變,檸檬酸刺激胃壁黏膜及胃酸分泌,不少人喝檸檬水喝到胃痛,必須照胃鏡。

「檸檬汁喝到胃痛、照胃鏡的女患者很多。」台北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資深醫師王鴻源說,檸檬酸對胃的刺激大,門診曾收治一對老夫婦,每天喝檸檬水喝到胃潰瘍,雙雙掛病號照胃鏡。

「飲食無法改變血液酸鹼值。」中醫師陳博聖指出,血液酸鹼值約七點三五到七點四五,檸檬約二到三,胃酸則是一到二,雖然檸檬沒有胃酸來得酸,但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可能喝不到兩三天,就胃痛、胃酸逆流,導致火燒心、乾咳等症狀出現。

陳博聖曾收治一名卅多歲女性上班族,將檸檬切片泡熱水,裝在保溫瓶中,午餐後飲用,連喝三周卻消化不良,上腹肚漲,敲打肚皮還有咚咚聲響,就像打鼓一樣。

另一名六十二歲婦人,腸胃功能不佳,與好友一行人到巴西旅遊,在當地飲用熱水泡檸檬片,沒想到整團多名旅客不停乾咳,大夥以為是病毒感染,返台就醫發現是檸檬水惹禍。後來服用降逆合胃的中藥方,包括半夏、生薑、黃芩、甘草,乾咳症狀才改善。

陳博聖說,檸檬皮含鞣質(俗稱單寧酸),鞣酸在腸道中可結合蛋白質及膽固醇,變成團塊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但檸檬無法消除血脂或皮下脂肪。

值得注意的是,鞣酸對皮膚及組織有收斂作用,陳博聖說,尤其檸檬片泡熱水,高溫讓外皮鞣質釋出更多,長期飲用易致整個胃收縮糾結,讓胃痛及胃酸逆流症狀加劇。

「檸檬水不可天天喝。」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說,檸檬皮有檸檬苦素及類黃酮素等植化素,動物實驗能防癌及強化心血管壁、降低膽固醇,但是其他蔬果也有植化素,建議民眾應多食蔬果,不要只吃檸檬單一食物。

※ 相關報導:

* 三合一咖啡 到底能不能喝?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0/1032648

咖啡、糖、奶精組合成的「三合一咖啡」,自從人工奶精備受質疑之後,消費者在喝三合一咖啡時,總是對其中的「奶精」很不放心,喝也不是,不喝又少了一種香味,到底這奶精是鮮奶做成的好?或是合格的人工奶精也無妨?

* 研究證實:車內瓶裝水 曬過真有毒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2/1035349

幾年前,謠傳歌星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認為她喝了放在車裡被曬熱的瓶裝水,導致罹患乳癌。從那時起,有關塑膠瓶釋出危險化學物滲進水裡的擔心從未消失,而新研究顯示,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

調查16種品牌的瓶裝水,在華氏39度、77度和158度三種類似冰箱、室內和炎熱夏天車內的不同溫度存放的效應。研究員在一周、兩周、四周後,檢查銻(antimony)和酚甲烷(BPA)的含量。

銻是一種微量重金屬,2009年的研究顯示,它與肺臟、心臟和腸胃疾病有關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三氧化銻列為「可能致癌物」。

BPA在人體可產生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這種物質存在於一些塑膠中。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禁止嬰兒使用的奶瓶和雙把手水杯使用BPA。

研究員發現,隨溫度升高和時間愈久,水瓶內銻含量也愈高。77度時,水瓶釋出的銻高出最多一倍。BPA的含量也增加,但還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各品牌增幅不一。但到了158度,也就是車子被曬熱的情況,銻含量的增幅可高達319倍,不過仍低於環保署的規定。研究員表示,每天喝汙染這種最嚴重的瓶裝水,可能危害健康,特別是兒童。



◆ 過敏青年驟逝 椰汁害的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045694

世界日報 杭州9日電 2015-07-09

天氣誘發過敏性鼻炎、被蚊子咬了一口紅腫難褪、吃楊梅皮膚發疹、喝酒全身都癢……,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過敏症狀,讓人不堪負荷。但惱人歸惱人,至少不危及性命,浙江有名年輕人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只因喝了幾口椰子汁,就導致嚴重的過敏性休克死亡。

錢江晚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日前收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30多歲,1米7多一點的身高,標準的身材,送來時候已昏迷。該院重症監護室徐雲祥副主任醫師說,「在送到醫院前,他的心跳就停了一次。」

「這是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徐雲祥問家屬後,了解到從龔先生開始惡心嘔吐到送達醫院,已過半個多小時,雖然時間還不算太久,可是對於進展迅速的過敏性休克來說,已經足夠致命了,龔先生最終因多器官衰竭去世。

「他對牛奶非常敏感。」龔先生的家屬說。「在家裡吃晚飯,家裡有朋友剛送來的椰子汁,他就打開一罐喝了幾口。」龔先生的家屬說,可是誰都沒想到,反應會來得這樣快。

據報導,醫生們沒法對椰子汁的成分做鑑定,不過很可能那罐椰子汁中含有某種特定蛋白質,不幸正屬於龔先生的奪命過敏原。



◆ 中國人暴肥 火鍋害的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045698

世界日報 北京9日電 2015-07-09

官方公布數據指出,中國將成世界第一肥胖大國。但中國人致肥主因並非快餐速食,而是火鍋。如今,連蔬菜也使中國人變胖,飯菜中的油水多了是主要原因,還有人戲言,「肯德基,不要緊張,這次顯然不是你的錯」。

國家衛計委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比10年前上升了7.3個百分點。9.6%的6歲到17歲兒童超重,比例是2002年的2倍多。一份國際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的超重問題正在迅速「崛起」,已排在第二位,僅落後於美國。

新華社報導,火鍋是不少民眾外出用餐的不二之選,但其無論在湯底、食材及調味料等,都含有高熱量或脂肪含量,民眾宜盡量少吃。有專家指,少攝食五穀類、蔬菜類等健康食物,亦是中國人致肥原因之一。

來一鍋暖胃 2500克油下肚

對於中國人愛吃火鍋的原因,除方便且價格便宜外,更重要是火鍋的味道夠鮮美。但一個標準的火鍋平均使用2500克油。除用油多外,火鍋湯底吸收了所有食材的「精華」,油脂含量相當高;不少人在吃火鍋時會混合各種調味料,從而形成超高熱量、「重口味」的調味料。

愛吃涮內臟 高膽固醇上身

再者,火鍋的食材總離不開各種肉類,不論是肉丸還是動物內臟脂肪含量都非常高,其中內臟更是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易致肥。

國家衛生計生監察專員常繼樂曾表示,目前,中國民眾在營養攝取方面的問題相當兩極化,一部分的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不良,但另一方面,營養過剩的問題也很嚴重。

據報導,在對肥胖的監測中發現,中國民眾在穀類、蔬菜類方面相對欠缺,但脂肪攝入量明顯增加。中國民眾脂肪類飲食已經超過30%,而食物營養指南推薦的標準是25%至30%。

※ 相關報導:

* 巧克力、憂鬱症…這些便秘原因根本想不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3506

便秘令人很不舒服,其原因往往是缺乏運動、缺乏纖維、或喝水不夠。但是還有一些你從未想到的便秘原因,讓人意外:

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憂鬱症。
懷孕。
過度服用瀉藥。
止痛藥。
巧克力。
維他命。
乳製品。
發炎性腸病。

fsj 提到...

髮廊梳子有黴菌 害人禿頭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6802

自由 2015-07-10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

台中光田醫院近期收治2名因頭皮感染黴菌導致掉髮個案。其中一名50歲周姓婦女因頭頂大量落髮就醫,醫師診斷是黴菌感染。她研判是長期在家庭美髮沙龍洗頭護髮,共用梳子引起;另一名5歲女童則因家中環境髒亂導致,醫師呼籲民眾要留意枕頭套跟梳子的清潔,切勿與他人共用梳子。

周婦原本秀髮烏黑豐盈,平時很注重頭髮保養,每週到家庭美髮沙龍洗頭、護髮。最近卻發現頭頂大量掉髮,原以為是更年期將近,但有一次丈夫笑她「天靈蓋空空無毛」,周婦拍照一看,赫然發現頭頂禿一大塊,趕快到光田醫院皮膚科檢查。

光田醫院皮膚科醫師廖利亨表示,周婦到診時,頭頂因大量掉髮而頭皮外露,相當困擾,而且頭皮上顯見一顆顆很像雞皮的疙瘩及紅腫的塊狀突起,透過顯微鏡檢查頭髮斷根處,確定是黴菌感染造成。

周婦指稱自己有潔癖,平時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枕頭套跟床套會定期清洗更換,她研判是家庭美髮店的梳子,在每個顧客使用後沒有消毒清洗,直接給下個顧客使用,才會造成黴菌的傳染。所幸經口服抗黴菌藥物8週的治療後,頭皮已逐漸恢復健康。

5歲女童頭皮有多處落髮,因年紀太小,醫師怕口服藥影響身體,目前暫先以外用藥水讓女童塗抹。廖利亨表示,部分弱勢家庭因居家環境凌亂,亂堆雜物,加上父母未注意孩子個人衛生,才會導致頭皮感染黴菌。

廖利亨建議民眾,除了要注重居家環境清潔,毛巾、枕頭套、梳子等會直接接觸頭皮的用品要定期清洗外,要選擇有信譽、注重美髮用具消毒的美髮沙龍,這樣才能美得健康又安心。



◆ 飛機餐/味蕾難飛天 重口味抓胃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8916

聯合報 記者徐子晴/台北報導 2015-07-11

「你搭機時,味蕾就被留在登機門了。」根據德國研究指出,飛機餐難吃不是航空公司的錯,因在機上的低壓、乾燥環境,人的味蕾變遲鈍,航空公司為抓緊旅客的胃,無不絞盡腦汁「改進」調理方式。

當飛機飛上三萬呎高空,氣壓、濕度降低,而伴隨而來的飛機噪音,恐讓人體發生變化。德國漢莎航空二○一○年委託研究機構,運用特殊的實驗室模擬機艙內狀況,減低氣壓、抽出濕氣、加入震動,讓受試者彷彿處在三點五萬呎高空用餐。

研究結果發現,機上的低溼度和低氣壓會讓人的味蕾出現變化,尤其對鹹、甜的感受力降低百分之卅;此外,機艙內空氣乾燥也會影響嗅覺,吃進口中的食物比平常更沒味道。也因此,為確保飛機餐「忠於原味」,必須加入更多的調味料。

負責中華航空等航空公司機上餐點的華膳空廚指出,飛機餐最難重現原味的是蒸炸料理,因食物冷藏後再加熱容易變軟;因此炸蝦改用煎的、炒蘆筍改為汆燙方式料理,才會像餐廳即炒即煮的滋味。

虎航透露,為供應如現炸口感的頂呱呱餐,可下不少苦工;不僅炸雞的含水率、裹粉率、醃製入味時間重新計算,而附的炸地瓜薯條也相當費工,為因應機上壓力及溫度變化,重新調整地瓜的調味及先期加工方式,還要克服地瓜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等問題。

※ 相關報導:

* 不知打嗝是警訊 小甜甜大腸長出息肉
http://udn.com/news/story/7260/1048169

小甜甜日前上超視「請你跟我這樣過」檢測內臟年齡,才30出頭的她,內臟年齡竟高達45歲,她表示過去因太胖及便秘,常常會打嗝,她還沾沾自喜,認為是種才藝,沒想到檢查出大腸長息肉,雖然已經切除,但偶爾還是會隱隱作痛。



◆ 陸醫鬧低薪過勞 醫學院招生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1000915-260301

旺報 2015年07月11日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大陸醫學院招生難!正逢大陸高考(大學聯考)分發季節,近日一則「協和醫學院(即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在廣東陷入招生困境」的消息瘋傳大陸社交網站。業內人士表示,醫療糾紛、低薪加上過勞,2010年起醫學院就招生不足。

近日一則網路消息稱,北京協和醫學院擬在廣東招10人,只有4人報名;廣州中醫藥大學擬招1808人,只有674人報名;南方醫科大學文科擬招200人,只有50人報名。

招收大多是農村學生

《中國經營報》向協和醫學院求證,該院證實廣東招生不足,「但不是今年,而是2010年和2011年。」一位曾在協和醫學院招生的人士表示,該學院鼎盛時期招的都是大城市學生,如北京四中、二中、五中等知名中學,且都是學校前幾名;但目前招生多是西部偏遠地區農村學生,「因為大城市學生素質下降,而偏遠地區學生肯吃苦。」

這位人士說,協和醫學院是全大陸最著名醫科大學,這個地區招不滿很快可以從其他地區補齊;但他也強調:「現在肯定不如以前,很多學生覺得學醫太累,醫療糾紛又讓醫學系學生沒有安全感。」

畢業生薪水僅2萬元

醫學系學生面臨多重困境,包括醫師實習時間長,收入太低。大陸衛計委規定,今年起醫學系學生畢業後要去三甲醫院當3年住院醫師,才可以進入臨床,又稱「5+3模式」。

業內人士解釋,醫學系學生讀大學少則5年,多則8年,再培訓3年,若是北京三甲醫院至少還要等2年才能評為主治醫師,想評上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等高級職稱,至少要40歲以後;「相較之下,IT等行業只要讀完大學4年就可以賺錢了,你說大家會想當醫師嗎?」

大陸醫師薪水並不高,北京三甲醫院住院醫師(指剛畢業進入住院實習階段)月薪僅4000元(人民幣,下同);主治醫師約7000元到8000元,不含獎金。此外,醫師工作太累,尤其成為主治醫師以前最累,必須值夜班,周末也要待在醫院,業內人士說,「可以說沒有一個行業這麼辛苦。」(旺報)

※ 相關報導:

* 莫為了方便 把健保卡放診所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048470

「健保卡不可借人,更不能放診所!」嘉義縣警方昨天將涉嫌盜刷健保卡、詐領健保費的醫師、藥局、診所負責人,及多位將健保卡留置診所、藥局民眾,依詐欺罪嫌函送法辦。縣衛生局代理局長長蔡淑真提醒民眾,珍惜健保資源,切勿貪圖方便將健保卡留在診所。

fsj 提到...

每天抽菸 精神病風險高3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8947

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5-07-11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系九日發表於「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期刊的報告指出,每天吸菸可能增加罹患精神病(psychosis)的風險,癮君子發病機率是非吸菸者的三倍。

此報告分析一九八○年到二○一四年全球不同的六十一項研究,對象涵蓋一萬四千五百五十五名癮君子和廿七萬三千一百六十二名非吸菸者。

結果發現,精神病患首次發病時,五成七有吸菸;每天吸菸者罹患像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之類精神病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三倍,且發病時間平均提前一年。

研究人員長期假設,精神病患為排解無聊與紓壓,或對抗病藥物副作用,而將吸菸當作自我藥物治療,這可能是精神病患吸菸比率偏高的原因。

此研究質疑,若上述假設成立,病人吸菸比率應在發病後升高,而非病前即偏高。

研究指出,大多數吸菸者並未罹患思覺失調症,但研究人員相信吸菸會升高罹病風險。

要證明吸菸與精神病的因果關係,仍需更多研究佐證。

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墨瑞(Robin Murray)指出,大腦多巴胺分泌過量被視為引發思覺失調症的重要原因,而攝取尼古丁會造成多巴胺分泌增加。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菸害+心病 男比女短命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7943

女性通常比男性長壽,研究員發現,造成男女壽命差異的主要原因,與心血管疾病和抽菸有關。

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員指出,在19世紀末出生的成人,是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的第一批人。所以預期壽命的性別差異,是最近才產生的現象,而且可能不單與生理構造有關。

本周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彙報」的一項針對死亡進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和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流感和肺炎,與抽菸有關的死亡原因。同時,研究員也針對40歲到90歲者的死亡率做分析,他們排除較年輕的人,以減少戰爭、暴力和意外的效應,並強調慢性病的效應。



◆ 高個易罹癌 矮個易失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7945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9日電 2015-07-11

對健康而言,沒有完美的身高。長得高或長得矮,都會降低一些常見健康問題的風險,同時提高其他問題的風險。

讓我們先談談矮個子。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員發現,與長壽有關的一個基因,也與矮身高有關。基因突變阻止類似成長激素的物質發揮作用,但同時可能延長壽命。

如果你的身高低於5呎2吋,你的體重正常或接近正常,那麼你得到血栓的可能低性會三倍。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研究顯示,高個女性的血液要輸送更遠,可能導致血流減少,增加形成血栓、造成中風的機率。雖然你無法改變身高,但減重也有幫助:沒有體重問題的高個女性,血栓的風險不會增加。

愛因斯坦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卡巴特(Geoffrey Kabat)指出,黑色素瘤、甲狀腺癌、腎臟癌、乳癌和直腸癌,與身高有強烈關聯。他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身高5呎10吋的女性,得到這些癌症的可能興,比身高5呎2吋的女性多30%到40%。

卡巴特解釋,高個女性的器官較大,擁有較多細胞,所以發生導致癌症的突變機率也較大。影響身高的荷爾蒙和生長激素,也有可能影響癌症風險。

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英國研究指出,身高5呎8吋的女性,得心臟病的可能興,比身高5呎3吋的女性低28%。每高2吋半,心臟病風險就減14%。與矮個子有關的基因,也增加壞膽固醇的風險。

愛汀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身高5呎7吋的女性死於失智的可能興,比5呎1吋的女性低50%。科學家認為,導致個子矮的因素,例如童年疾病、壓力和營養不良,是失智風險增加的根源,與基因無關。

※ 相關報導:

* 4月女嬰突癲癇 原是家族基因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0407

台中市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兒日前連續三次癲癇,經送往中國醫藥學大學兒童醫院急診,查出女嬰爸爸、叔叔及爺爺都有類似症狀,經基因檢測發現是家族遺傳、基因突變造成。

* 研究:患糖尿病 損記憶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7911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的成人患者,腦力會因管制血液流通的能力降低而受損,導致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衰退,兩年內思想技能就顯著下降。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說明糖尿病患何以更可能罹患老人癡呆症。

缺乏運動和肥胖率激增,正導致糖尿病患急遽增加。美國估計有2910 萬名患者,65歲以上人口罹病率達到25.9%,20歲以上人口更有8600 萬人出現糖尿病前期症狀。



◆ 飛機餐/味蕾難飛天 重口味抓胃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8916

聯合報 記者徐子晴/台北報導 2015-07-11

「你搭機時,味蕾就被留在登機門了。」根據德國研究指出,飛機餐難吃不是航空公司的錯,因在機上的低壓、乾燥環境,人的味蕾變遲鈍,航空公司為抓緊旅客的胃,無不絞盡腦汁「改進」調理方式。

當飛機飛上三萬呎高空,氣壓、濕度降低,而伴隨而來的飛機噪音,恐讓人體發生變化。德國漢莎航空二○一○年委託研究機構,運用特殊的實驗室模擬機艙內狀況,減低氣壓、抽出濕氣、加入震動,讓受試者彷彿處在三點五萬呎高空用餐。

研究結果發現,機上的低溼度和低氣壓會讓人的味蕾出現變化,尤其對鹹、甜的感受力降低百分之卅;此外,機艙內空氣乾燥也會影響嗅覺,吃進口中的食物比平常更沒味道。也因此,為確保飛機餐「忠於原味」,必須加入更多的調味料。

負責中華航空等航空公司機上餐點的華膳空廚指出,飛機餐最難重現原味的是蒸炸料理,因食物冷藏後再加熱容易變軟;因此炸蝦改用煎的、炒蘆筍改為汆燙方式料理,才會像餐廳即炒即煮的滋味。

虎航透露,為供應如現炸口感的頂呱呱餐,可下不少苦工;不僅炸雞的含水率、裹粉率、醃製入味時間重新計算,而附的炸地瓜薯條也相當費工,為因應機上壓力及溫度變化,重新調整地瓜的調味及先期加工方式,還要克服地瓜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等問題。



◆ 朋友多、睡得好… 活百歲10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47944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9日電 2015-07-11

波士頓醫療中心老人醫學專家佩爾斯(Thomas Perls)設計了「活到百歲計算機」(Living to 100 Calculator)網站,讓你可以輕鬆地大概估計自己能活多久。當然,你成為百歲人瑞的機率,部分取決於你的基因,但是培養一些健康習慣也有幫助。讓你可能長壽的十大徵兆包括:

不壓抑情緒。波士頓大學長達20年的百歲人瑞研究顯示,最長壽的人通常不會一直在想不愉快的事,當他們不舒服時會表達情緒。佩爾斯說,把壓力內化,可轉變成數種疾病,像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導致早死。

有很多朋友。審視涉及340萬人的70項研究後發現,社交孤立者早死的風險提高29%,即使有朋友仍覺孤獨的人,早死風險提高26%。所以不要把和朋友消磨時間視為可有可無,與好友吃飯或舉行讀書會,有益健康。

慢跑。針對健康慢跑者和非慢跑者、長達12年的研究顯示,以1哩12分鐘的速度、每周慢跑1到2.4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令人震驚的是跑最快的人,死亡風險和躺在沙發不動的人差不多,原因可能是非常激烈的心肺運動,數十年下來會影響心臟。

生活有目標。「一些人生活漫無目標,但我不是這種人」,以及「有時我覺得這一生能做的我都做了」。以下兩句話,你較同意哪一句?如果你較同意第一句話,你可能生活較有目標,研究員發現,這表示你會較長壽。設立目標有助你活更久,未必要立志當總統,「一個月讀一本新書」、「參加路跑」也有助益。

往好處想。如果「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活了多少年,而是這些年怎麼活」是你的座右銘,你可能會活得更久。一項小型研究顯示,百歲人瑞通常很樂觀,認為笑聲很重要。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多數人瑞認為愛笑、有幽默感,對健康老化很重要。

有高品質睡眠。聯合健保公司的調查顯示,超級人瑞很重視睡眠,79%經常一晚睡足八小時以上。佩爾斯說,睡眠對健康老化極為重要。當你睡覺時,你的身體會發揮重要功能、自行修復,細胞和組織從一天的壓力中恢復過來。研究曾發現,睡不好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免疫系統變弱有關。

飲食像義大利人。研究員審視西西里西部民眾的飲食習慣,發現老人都吃典型的地中海飲食:蔬果和全穀物為主,還有橄欖油、堅果和種子的健康脂肪,同時少吃紅肉、精緻碳水化合物和甜食。

較晚生孩子。很多女人瑞35歲後才生孩子,一項研究甚至發現,40歲後生產的女性(沒有人工授精協助),活到百歲的機率增四倍。佩爾斯說,不是晚生孩子有助長壽,而是晚生孩子顯示生育系統老化得慢,所以身體也可能老化得慢。

是牙醫喜歡的病人。刊登在「美國老人病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照護牙齒與長壽有關。佩爾斯也發現,活到百歲的人較不可能用假牙,而且多數牙齒還完好。

度假。在「身心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每年會度假的男性,死亡率可能減少19%。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每年至少度假兩次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遠低於每六年才度假的女性。專家推測,有可能定期度假者,重視不工作的休息時間,所以也較不易生病。

fsj 提到...

35歲以上 6成代謝症候群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0195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 2015-07-12

現代人吃得太營養,尤其年過35歲後,百分之六十者都有代謝症候群,卻不自知。敏盛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洪國欽說,代謝症候群不是病,「卻是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的前兆」,要遠離代謝症候群最好是低熱量飲食、維持運動、控制體重及定期檢查。

「關鍵在肥胖」,國人平常吃太過營養,運動量不夠,造成身材變胖走樣,血壓、血糖及血脂升高,洪國欽說,如果血壓超過130、血脂的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超過100,這就是代謝症候群上身,會變成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的前兆。

國人代謝症候群好發在35歲以後,40歲以下,代謝症候群女生約四分之一、男生佔四分之三,但隨女生更年期來臨,5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女生占四分之三、男生約四分之一。只有消耗身上過量營養,避免代謝症候群就必須「減肥」。

「少油、少鹽、低糖」才能告別代謝症候群,洪國欽說,「肥胖、血壓偏高的人一定要瘦下來」,女生每天飲食要限制在1000大卡、男生限制在1200大卡,往往外食族一隻雞腿就7、800大卡,三餐超標,必須節制。

洪國欽與營養師林孟儀,提供「五彩鮮蔬飯捲」、「棗香木耳露」兩道輕食食譜(可上敏盛官網最新消息查詢)。林孟儀說,這兩道輕食食譜,高纖、少油、少鹽及少糖,以新鮮蔬菜、水果食材為主,以魚肉、白肉取代紅肉,少油熟調,多用橄欖油等植物油,少吃含糖食物或飲料,避免代謝症候群還可吃出健康。



◆ 頸椎病全身痛 易被誤診為精神病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0175

聯合報 記者謝恩得/大林報導 2015-07-12

許多頸椎疾病的患者,剛開始出現頭痛、暈眩、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常誤被當成是心理或精神疾病,大林慈濟醫院昨天舉辦頸椎病友聯誼會,病患分享找不到病因,而被當成神經病,另名病人也飽受病痛折磨,一度想自殺。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許多頸椎疾病的患者一開始因出現全身性症狀,頭痛、失眠等,往往都被誤為身心疾病,其實許多原因出在頸椎,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同牽一頸而動全身,希望頸椎病友會給患者互相支持打氣,分享抗病心情。

家住宜蘭62歲施姓婦人,十幾年來飽受腰痛、背痛、暈眩、頭痛、心悸、嘔吐等身心病痛之苦,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拿了十幾種藥,最後竟被當成思覺失調病患治療。無意中看到大愛台介紹簡瑞騰副院長治療頸椎問題,接受頸椎減壓融合手術後,所有病痛迎刃而解,特地遠從宜蘭來參加頸椎病友會。

另名62歲住屏東林先生,也是被當作思覺失調病患,7年多不斷忍受失眠、手腳痠麻、胸悶、心悸、呼吸不順等問題;跑遍許多醫院,最後嚴重時連筷子都無法拿起,每次走路腳底就像有許多針在刺,幾乎無法行走,他笑稱:「除了兒科、婦產科沒看,其他的科別幾乎都看過了,但是檢查後都找不到問題出在哪,所以醫生認為心理有問題,轉到身心科治療。」

51歲住在嘉義巿趙先生分享時表示,12年都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原本90公斤瘦了17公斤,看遍各科醫師,直到5年前尋求簡瑞騰治療,醫師鼓勵他有願就有力,不要放棄治療,他才又再次燃起希望,接受手術,如今已恢復正常生活。



◆ 醫界力推達文西手術 醫療險卻賠到怕
http://udn.com/news/story/7966/1050515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15-07-12

近年來醫界受限於健保給付不足,努力開發自費項目,其中一項即是「達文西機械手臂」幫病人開刀,但壽險業在這波「軍備競賽」下賠得慘兮兮,尤其在實支實付醫療險中是「賠到頂」的個案,多到讓業者不敢用力行銷。

「達文西機械手臂」是高階微創手術,由於病人傷口小、復原快,各大醫院都競相引進。健保署統計,台灣的達文西手臂「密度」高居全球第一;不過,由於該項手術花費少則十五萬元、多則卅萬元,健保並不給付,事後多由投保民眾向商業醫療險申請理賠。

壽險業估計,申請手術給付的實支實付醫療險,每一百件有將近十件都是賠給「達文西」。

壽險業者說,像胃切除、子宮肌瘤、疝氣、攝護腺肥大等手術,過去多用傳統技術開刀,所需費用僅手術藥物及手術麻醉技術,理賠金額僅數千元。如今,隨著各醫院針對上述病症鼓吹採達文西手術,只要保戶事先有投保實支實付的險種,雙方一拍即合,讓壽險業者暗自叫苦。

壽險業者說,若病患看病花費十五萬元,保額買到十五萬元,還可弭平,但近來逐漸發現,達文西手術花費在廿、卅萬元的個案越來越多;相反的,保戶若事前沒買足保額,病患仍必須自掏腰包,最終還是醫院賺到。

新光人壽指出,醫療險支付手術相關費用,分別有實支實付型、一次給付或日額型(倍數型),這三種類型都可理賠使用達文西手術的醫療費用,但一般以「實支實付」保單賠最多。

三商美邦人壽表示,達文西手術屬新技術,診斷收據多列為材料費,屬於住院雜費,剛好落在「實支實付險」中的給付範圍,只要實支實付險包含手術給付,幾乎非賠不可。

安聯人壽也坦言,達文西手術的費用昂貴,經常看到含手術給付的實支實付醫療險「賠到頂」,也就是給付達到上限的個案。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壽險業還大肆推廣手術險及實支實付醫療險,但近年各種醫療新技術如達文西手術、綠光雷射治療攝護腺肥大,都讓業者「賠很大」,相關產品已不敢用力促銷。

也有業者採取「限制理賠上限」因應,例如胃切除手術,以往「倍數型」手術險能支付達文西相關手術的花費,但因理賠損失率高,改將倍數型的最高理賠保額由四十倍降為卅倍,盼能減少理賠支出。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恐怖醫師 騙553人罹癌做化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2000345-260108

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的腫瘤科醫師法塔(Farid Fata)為了牟取暴利,竟利用病患的信任,誇大他們的病情,讓他們接受過度或沒必要的化療,其中包括根本沒罹癌的病人,受害者高達553人。聯邦法院10日判處法塔45年有期徒刑。

聯邦檢察官稱法塔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惡劣的詐騙犯」,批他不把病患當人看,而是當成搖錢樹。判處他45年有期徒刑的法官博曼,斥責這是「嚴重又恐怖的一系列犯罪行為。」

50歲的法塔來自黎巴嫩,他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血液腫瘤科醫生。法塔擁有7家血液腫瘤診所,從2007年8月到2013年7月,他「治療」的患者達1200位,其中553人接受不必要的化療,總次數超過9000次。

fsj 提到...

鼻涕倒流 小心變慢性病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7514

2015-07-13

文/李達人

和常見的「流鼻水」相反,鼻涕倒流較黏稠,且會往「後」流至咽喉,所以叫做鼻涕「倒流」。

鼻涕倒流會由小量、偶爾發作,逐漸變黏稠而大量,嚴重者會誘發咳嗽或氣喘。一般多伴隨感冒、過敏、空氣污染或鼻部腫瘤,是許多疾病的前驅症狀。

◎鼻涕倒流病因如下:

●內視鏡即可診斷者: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腔腫瘤等,因症狀嚴重,較易診斷,也是最常見原因。

●內視鏡不易看出異常,但可由電腦斷層掃描診斷者:如單一鼻竇感染(黴菌或細菌引起)、侷限性鼻竇感染或深部鼻竇腫瘤等。

●內視鏡和電腦斷層掃描皆無明顯異常,不易診斷,可能是環境因素或細部構造變異引起,如:

一、前鼻閥變異:單側鼻閥狹窄或雙側不對稱。

二、中鼻道狹窄:高位鼻中隔彎曲或中鼻甲異常、異位。

三、下鼻道狹窄:低位鼻中隔彎曲或下鼻甲異常。

四、鼻甲萎縮:不明原因或鼻部手術後發展而成,下鼻甲最常見。

◎何時是就醫時機?當出現以下症狀且伴隨有鼻涕倒流時,須儘速就醫:

●鼻塞反覆發作,通暢時間漸減。

●雙側交替鼻塞明顯。

●睡眠品質變差。

●說話或唱歌因鼻涕倒流而中斷。

●鼻涕變黃或帶血絲。

●長期咽喉不適。

●不明原因頭痛。

●不明原因情緒障礙,如憂鬱或焦慮。

◎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抗發炎藥物等。

●局部治療:包括以洗鼻器沖洗鼻腔。

●手術治療:困難診斷者尤須針對鼻腔細微構造作全面檢視,進行「客製化」的微創內視鏡手術。

反覆發作的鼻涕倒流易形成慢性疾病,切勿掉以輕心,應確實診斷,並尋求鼻科專科醫師治療才是正確途徑。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部長、台灣鼻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fsj 提到...

陸客醫療險 十月起強制投保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054115

聯合報 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2015-07-14

陸客來台觀光七年多,不少陸客發病或突發疾病在台就醫,旅行社代墊醫藥費,卻因旅客沒投保醫療保險,最後欠費討不到,光去年欠費就達三百九十三萬元。交通部觀光局修法,十月起,來台陸客團須檢附旅遊傷害與突發疾病醫療善後保險的投保證明,才會核發入台證;下一步自由行旅客也會比照。

陸客來台創造觀光收益,但也衍生醫療欠費問題,濫用台灣醫療資源。觀光局表示,目前旅行社協助每個來台旅客投保兩百萬元的旅行社責任保險,但只有發生意外事故才會理賠,陸客若生病在台住院、自己跌倒受傷,不理賠。

觀光局說,因來台陸客年齡偏高,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或感冒引發肺炎等,通常都是病況較嚴重才須住院,但曾發生通知家屬後,家屬推稱「去台灣玩就由台灣負責」,不來處理,旅行社多會幫忙代墊,但事後追討無門,醫院基於人道又不能不救,結果醫院被欠款。

觀光局這次修正「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及相關規定,參考申根簽證作法,要求陸客來台須提供醫療保險相關證明文件,且最遲在出境前就要買好保險,保險額度為五十萬元。另針對每年一百多萬且不斷成長的自由行旅客,移民署將視團客辦理情形,規畫也須保醫療險。



◆ 公共泳池穢物多 游完快洗澡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2820

世界日報 記者洪群超/紐約報導 2015-07-14

美國水質與健康協會(Water Quality and Health Council)最近幾年的調查報告都顯示,每年均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民眾承認曾在公共泳池撒尿,人口稠密的紐約市的公共泳池屎尿橫流的情況更是令人堪憂。僅在去年夏天,全市公共泳池發生的因發現漂浮排泄物而清場的「事故」便達272起,而全市公共泳池每年僅開十周,日均多達四起。

紐約市的公共泳池多位於公園或室外,今年自6月27日起開放。儘管每個公共泳池都樹牌聲明「嚴禁在水池中撒尿或排便」,但據市公園局的官方統計,2014年夏天公共泳池開放的十周裡,接報的「排泄物事故」便達272起,平均每日達四起。而「紐約郵報」更是披露一份公園局報告,羅列全市最「噁心」的三個泳池,分別為布朗士的Haffen、曼哈坦的Hamilton Fish、以及Lasker泳池。報告指出,這三個泳池在去年十周的夏季開放期間,均被報告17起發現漂浮排泄物的事件。

夏日到來,諸多華裔民眾喜歡到社區公共泳池游泳避暑。尤其是福建、廣東籍移民聚居的布碌崙南區,更有大批華人保留在中國故鄉時的愛好,夏日到泳池一享清涼。對於公共泳池有人撒尿排便的問題,華人游泳愛好者認為紐約市公共泳池的衛生情況已屬良好,至於不道德之人非要在裡面撒尿,「全世界的公共泳池都這樣,游時別去想,游完趕緊洗澡就好」。

家住班森賀的游泳愛好者張簡最近每日早8時許前往日落公園游泳池游泳。張簡表示,不論國內國外,「都不指望公共泳池有多乾淨」,因此選擇每日泳池剛開放時前去游泳,便可儘量享受到清潔水質。「8時多泳池剛開放,只有少量成年游泳愛好者,池水也剛清潔不久,水質很好。」但張簡也指出,游泳過程中,漂浮的頭髮、池中的泥沙等也不時可見,但畢竟是開放給公眾的泳池,無法強求百分百的清潔。每次游完都立即洗澡,相信哪怕有少量排泄物混在水中,經過一大池水稀釋,「對健康也無害」。張簡還笑稱:「儘量提高泳技,不要嗆到水就好了。」

※ 相關報導:

* 泳池有屎尿 皮膚不感染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2821

負責管理紐約市公共泳池的市公園局表示,所有公共泳池每日至少檢查三次用以消毒的遊離氯(free chlorine)及水的酸鹼度,且一旦有人彙報發現漂浮排泄物,會立即清場做清潔及消毒。皮膚科醫生稱,在公共泳池游泳導致皮膚病等傳染病的概率並不大,水池中的屎尿雖噁心,但對皮膚這一人體屏障能造成的危害其實很小,民眾無需過度擔心。

fsj 提到...

吃酸變鹼改體質? 別再以訛傳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5883

聯合報 陳潮宗/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2015-07-15

近年來,常有民眾口耳相傳吃酸或喝酸的食物,在體內自動變化成鹼性物質,達到養生、有益健康的效果,有的還誇大為具有抗癌功效,甚至很多網路資訊鼓勵民眾多食檸檬、多喝醋,可保健康並兼助減肥。

不過,上述說法其實以訛傳訛,而且有許多謬誤。中醫談陰陽,在不同位置所談的陰或陽,代表不同意義,所謂的酸鹼也如陰陽一樣,也有所不同。

在生物化學中,人們過度食用肉類或油炸食物,體內會有所謂的過氧化物質的產生,這物質稱為「自由基」,這些過氧化物質帶有活潑的電子,會去破壞或掠奪體內原本穩定物質的電子,造成身體的老化,也可造成細胞內染色體基因的突變。

相對於過氧化作用,有些食物在體內則有對抗過氧化的作用,我們稱為抗氧化作用。公認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質依序為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及各式深色蔬菜水果。

為什麼會有「鹼化」這名詞,在專業的資料中從未出現。化學課本中有所謂的「氧化還原」作用,我們所稱的氧氣,在日文譯成酸素,氧化作用就譯成為酸化作用,當體內產生的抗氧化作用,對應的名詞應譯成還原作用,卻被說成鹼化。

這跟洗腎或糖尿病者或因呼吸換氣障礙,血液中酸鹼值改變引起酸中毒、鹼中毒,大不相同。

我們常吃的水果都帶有酸味,那是因為含有果酸,依據某國中科展作品結論,測試水果汁之果酸之酸鹼值及維生素C含量比較,發現含酸度依序為:檸檬>柳丁>椪柑>蓮霧>葡萄>木瓜>芭樂>楊桃>蕃茄。

但是,測定含維生素C含量,依序為芭樂>木瓜>椪柑>檸檬>楊桃>柳丁>蕃茄>葡萄>蓮霧,而且芭樂含量大於包含檸檬在內的其它水果,有4倍之多。

由此可知:傳統認為水果酸度越大的維生素C含量越多,其實是錯誤的認知。同樣的,市售維生素C片,在包裝上都以檸檬或柑橘圖案為多,這也是刻板印象所造成。

若要消除自由基,加強體內抗氧化作用食物,建議多食用含豐富維生素C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木瓜、柳橙、青椒、花椰菜;含有維生素E食物,例如葵花子油、紅花油、黃豆油、玉米油居多;至於β-胡蘿蔔素食物的來源,則以深色蔬菜、胡蘿蔔、地瓜、蕃茄最多。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健康從選對食物開始!十大必吃超級食物來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6881

....國外已經風行多年的超級食物(SuperFood),到底是甚麼,超級食物指的是自然界中有多種食物,富含了抗氧化、抗老,甚至預防癌症的特殊功效,認識這些食物,並且適當的食用,將帶給我們更健康的生活。

跟著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一起來看看,最受到網友熱議的十項超級食物是什麼吧!

* 發芽蒜頭別丟 更能抗氧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5384

你曾否買太多蒜頭,還沒用完前就發芽,便把它扔進垃圾桶?其實這些翠綠的嫩芽,並不代表蒜頭壞了。「農業與食物化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發芽五天的蒜頭,抗氧化劑的含量遠高於新鮮蒜頭。

現在流行發芽產品,漸多食品公司和餐廳供應發芽穀物、發芽堅果和發芽豆類,因為發芽反而改善其營養成分。而新研究顯示,蒜頭顯然也是如此。

研究作者金正向(Jong-Sang Kim,音譯)博士指出,植物發芽期間,容易引來細菌、病毒和昆蟲,這使植物生產各種名為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s)的化學物質來自我防衛。多數的植物抗毒素對微生物和昆蟲有毒,但對人類有益。不過,一些發芽、變老的食物,像馬鈴薯就有危險,因為會釋出有毒化學物,對人體有害。



◆ 設13個照護站 陽大附醫深入社區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56430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 2015-07-15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來深入社區,北從頭城、南到南澳,建立13個醫療照護據點,用心扮演社區型在地醫院的角色,獲得行政院「政府服務品質獎」,與台大醫院是獲獎30個單位中僅有的兩家醫院。

「政府服務品質獎」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舉辦,今年有174個單位被提報角逐,選出30個單位,陽大附醫是繼民國93年後第二度入選,縣府祕書長陳鑫益、市長江聰淵、壯圍鄉長簡文魁昨天都前往致賀。

院長羅世薰說,病患年齡層偏高,人口老化的情況越來越明顯,長期照護、在地老化都是重要課題,該院3年來推出一系列醫療服務,像是針對65歲以上的銀髮族提供「高齡親善門診」,安排志工引領陪同,還有專屬的批價與領藥櫃台。

院方也從社區、醫療、照護機構3方面進行,從北到南深入偏鄉,包括在頭城設置長期照護據點,壯圍鄉服務失智患者,在宜蘭最南端的南澳鄉澳花村設置夜間急救站,這個月起還接手頭城鎮大溪地區唯一的1間診所,成立大溪附設門診部,嘉惠附近民眾。

「感謝行政院的肯定」,羅世薰說,陽大附醫會持續努力,走入社區和偏鄉,建構全面的照護關懷網絡,實踐「無牆醫院」的理念。

※ 相關報導:

* 整外醫護更操 「津貼也要有命花」
http://udn.com/news/story/8313/1056571

八仙樂園塵爆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傷患,「血汗醫護」問題再受關注。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昨天指出,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平均工時九十小時,甚至出現一百一十六小時的誇張工時,相當每天工作逾十六小時,塵爆案後更雪上加霜。

* 健保催繳令 追百萬人補充保費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98032

去年領到利息、股利沒有就源扣繳健保補充保費的民眾注意了!健保署已對一百萬人寄出繳款單,保費總額近十五億元,平均每人要繳約一千五百元;至於前年有四萬名民眾至今仍未繳款,若經兩次催繳仍拒繳,將移送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強制執行,五年內都可扣押財產。

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收入大進帳,補充保費收取總額達四六六.二三億元,較前年大幅增加六十二.九二億元。

fsj 提到...

你是一起床就刷牙?牙醫師的建議say no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8255

聯合報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2015-07-16

許多人往往是早晨起床後,先刷牙再吃早餐;但牙醫師指出,如果在睡前已經刷牙,則起床後只需嗽口,待吃完早餐再刷牙;而且若要保持口腔健康,除了刷牙外,還要用牙線及漱口水作為輔助潔牙,才是正確的作法。

台北市開業牙醫師張淑君昨引用一項針對300名24至45歲民眾所進行的「全台口腔危機大調查」,她指出,超過9成民眾目前都有蛀牙、牙齦出血、口臭等困擾,且有超過7至8成的受訪者認為這些困擾會影響身體健康或社交生活。

張淑君表示,根據她的臨床經驗,國人對於口腔清潔觀念普遍不足,不是刷牙不夠徹底,就是刷牙時間太短,難免在牙縫、牙齒(舌)內側等處藏汙納垢;何況牙齒面積僅占口腔總面積25%,還有上顎、頰側、牙齦、舌背等部位占口腔表面積75%,換言之,平常刷牙其實只完成口腔1/4面積的清潔,剩下的75%可能沒有注意到它的清潔。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推廣委員會主委、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多數人總是在起床後、就寢前各刷一次牙,但基於「餐後潔牙」的觀念,只要前一晚睡前已有刷牙,則早上刷牙的時機,不是在睡醒後就刷,而是在吃完早餐後再刷牙。

此外,張淑君指出,正確口腔清潔習慣,除了使用牙刷外,還要使用牙線及漱口水來完成清潔口腔的需求。以漱口水為例,目前市面上含酒精或其他化學成分的漱口水,可能會刺激口腔黏膜,並影響口腔菌落的平衡,建議可選擇含溫和抗菌成分的漱口水,並定期3至6個月至牙科回診,才是維護口腔健康的不二法則。



◆ 路跑多補水!每10分鐘喝水100cc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058783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7-16

路跑、馬拉松、三鐵競賽幾乎天天有,不乏初學者跟隨流行參賽,沒有練習就上場,急診常見因此中暑或熱衰竭病患,因為不懂得補充水分,差點引發致命危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主任高偉峰表示,不少民眾有運動時不喝水的迷思,認為不進食不喝水,才不會跑不動,但未適時補充水分及營養,反而危險。

高偉峰建議,應採取每十分鐘喝水一百西西,水與食物的比率十比一的「雙十法則」。

預防中暑或熱衰竭,最好開跑前、運動中、運動後都「少量多吃」,防堵水分流失。高偉峰表示,日本知名的超跑名將關家良一,通常在運動前一小時,吃下少量食物,喝少許水;開跑後,時間相隔十五到廿分鐘,都會喝一百毫升的水。

高偉峰表示,一般民眾喝水、進食,可從體重來計算,六十公斤跑者,每小時必須攝取喝水六百西西,等於每十分鐘喝一百西西,這稱為「雙十法則」,同時應補充能量較高的食物,水與食物的比率控制在十比一。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喝水也不宜過量,曾有患者一口氣喝了超過一萬西西的水,結果水中毒,出現類似神智不清、頭暈等中暑症狀,患者通常也以為中暑,水愈喝愈多,反而讓體內的鈉更稀釋,出現低血鈉症狀,嚴重也可能致命。



◆ 終結不人道 變性登記擬免摘性器官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58888

聯合報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15-07-16

內政部檢討性別變更認定及登記程序,經三次與人權團體、學者專家研商,已提出結論報告。官方原本堅持性別變更登記年齡為民法年齡廿歲,現同意下修到十八歲;基於人道考量,也同意有條件不摘除性器官,可以辦理性別變更登記。

至於,不摘除性器官欲辦理性別變更者,是否需無婚姻關係?已有婚姻關係者是否須經配偶同意?內政部最近兩周研商,同意可以有婚姻關係,但須經配偶同意。

內政部高層官員表示,本月底擬將研商結論與建議進行最後階段民調後,再陳報行政院核定實施。未來修正「性別變更認定的申請及登記作業要點」後,已切除性器官者,不需再提精神科醫師診斷證明文件,即可辦理性別變更登記。

另外,雙重性徵者未來可持最近六個月內,由國內醫療機構開具雙重性徵診斷書,自行決定變更原出生登記時的性別。

內政部也同意依人道主張,不摘除性器官者,須持最近六個月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書」辦理變更登記。但是這項重大變革,因涉及公共秩序與家庭生活,官員表示,將在相關法律完成正式修法後,才能依法實施。

官員表示,目前完成性別變更登記者有五百十二人,其中由男變女二百九十五人,由女變男二百十七人,以為不住在台灣的廿人。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國民黨立委丁守中,曾於去年十二月世界人權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性別變更登記不一定要摘除性器官,希望立即終止這項殘酷規定。

※ 相關報導:

* 性別團體:別再折磨跨性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58887

內政部年初針對跨性性別變更免摘性器官處理原則,稱將擬訂專法。性別團體昨表示,內政部稱要立專法,是將責任推給立法院,希望能採修正行政命令就好,「內政部每拖延一天,跨性別者就受苦一天。」

內政部二○○八年底發出行政命令,明定「跨性別者或雙性徵者,申請性別變更的身分證登記,必須摘除性器官」。立委丁守中、前立委施明德等人去年指該命令違反人權,內政部長陳威仁承諾廢除,並朝修專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