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供需失衡

◆ 社論-凱因斯面對股市動盪的座右銘:保持安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7000038-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7日 主筆室

近日全球股市急速下跌,市場恐慌,賣壓沉重,美股道瓊週一開盤重挫千點,大陸上證指數也於週二跌破三千點,台灣的情況亦然。面對此一情勢,投資人需要冷靜,而主控球局的政府更加需要冷靜。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出任劍橋大學財務總監,投資英美股市數十年,著成《投資的藝術》一書,對於股市起落,了然於胸。面對股市恐慌,他的座右銘是:「保持安靜」。

凱因斯曾致函友人寫道:「目前市場恐懼心理瀰漫,價格與合理價值的預期相去甚遠,市場價格受制於莫名的焦慮,因此沒有理由率先出逃,在政府稅改、改組等基本面十分有利下,頹勢任何時候都可能驟然變化,目前我們的座右銘是:保持安靜。」

凱因斯這席話雖只是對友人講的,但也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內閣大員們深思。政府有時急忙出手,力圖振興股市,但這些措施卻將埋下日後的不測之憂。股市的流動性與投機性就在一線之間,政府救市雖是出於善意,希望提高資本市場的流動性,以活絡經濟,但從2000年網路泡沫崩解、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看來,各國政府所挹注的流動性,往往為市場帶來更大的投機性,解決了眼前的難題,但卻釀成了日後更大的難題。

凱因斯希望他的友人安靜,因為安靜才能做出比較正確的決策,但這顯然並不容易。本次全球股災,我們可以看到內閣急忙推出許多救市措施,而大陸方面更是再度以降息、降準來激勵股市,然而如同我們先前所言,提振股市的措施若非以健全資本市場為前題,流動性適足以壯大投機性,而為下一波泡沫拉開序幕。

我們幫大家回憶一下。十多年前網路泡沫所形成的「非理性繁榮」於2001年幻滅,美、歐經濟下滑,股市重挫,為解決這個危機,美國聯準會於2001年至2003年連續十三度降息,重貼現率由6.00%降至0.75%;聯準會降息所挹注的流動性,一方面推升美國經濟,同時也帶動美國房地產狂漲,形成泡沫,於2008年秋天泡沫幻滅,掀起了全球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陷入二戰後最大的蕭條危機。為解決這一危機,各國又採取更激烈的救市措施,除了大肆舉債建設以擴大內需,更採行量化寬鬆(QE)的貨幣政策,猛藥一出,全球經濟於一年後走出谷底;但大量的債務於2011年夏天同時引爆了美債、歐債危機,全球股市哀鴻遍野,直至如今,歐債危機仍窒息著全球經濟,今日全球股災又現,實非偶然。

我們還是回到凱因斯那句話:「面對股市恐慌,價格與合理價值的預期相去甚遠時,應保持安靜,冷靜分析。」投資人應如此,政府也應如此。而這十多年來各國政府急於振興資本市場,降息、量化寬鬆猛藥用盡,這是標準的以泡沫醫治泡沫,是以每解決一個困境,又埋下一個危機的種籽,網路泡沫、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紛至沓來,政府採取沒有遠見的救市政策,實為主因。

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篇《羆說》的寓言,這篇文章大意是說湖南有個獵人,能以竹管吹出各種野獸的叫聲,有一天到山裡打獵,為獵取小鹿,他用竹管吹出鹿的叫聲,把小鹿引來,未料鹿的聲音也把貙(山貓)給引來了,為了趕走貙,獵人又以竹管吹出老虎的吼聲,貙果然嚇跑,但老虎也來了。面對這一危機,獵人又急中生智,用竹管吹出羆的聲音(羆就是大熊),希望嚇走老虎,結果老虎果真逃走,但羆也來了。趕來趕去,瞎忙了一陣子,最後獵人還是被這隻羆給吃掉了。這篇寓言的結語寫道:「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想想,若這位獵人經常鍛練武藝,而非口技,何致落得這個下場?

兩相比對,十多年來各國政府的降息、大肆舉債、量化寬鬆,不就如同這位獵人以竹管所吹出的鹿聲、虎聲、羆聲嗎?這些聲音雖暫時解決了眼前危機,但同時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危機,獵人最後還是被羆給吃了,柳宗元的結語寫得好:「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以這則寓言來檢視內閣,我們這些年內閣所採取的救房、救市政策和這位獵人似乎也沒什麼差別,這是十分值得警惕的事。

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景氣衰退,但因應經濟困境、股市下滑,應記住凱因斯的座右銘,保持安靜,絕不可慌張浮躁,倉卒出手。另外,也應記住柳宗元《羆說》的結語:「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要著力於經濟體質的改善,而不要老是提一些短期的股市、房市振興措施,因為只有經濟體質真獲改善者,才能徹底度過危機。獵人練口技而不練武藝的下場如何,今天不改善經濟體質而老是提振興措施者,亦復如此。(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全球貿易萎縮 海嘯來最慘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48386

最新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量的萎縮幅度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將引燃全球化是否已攀至頂峰、面臨臨界點的論戰。

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編纂的世界貿易監控(WTM)的報告指出,第2季全球貿易量比第1季下滑0.5%,第1季貿易量也遭下修至萎縮1.5%,使今年上半年的貿易量寫下全球貿易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銳減以來的最糟紀錄。

* 大馬債台高築 恐爆金融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48251

亞洲貨幣近來大幅貶值,但高盛集團指出,市場擔心亞洲再度發生「金融風暴」實屬過慮,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而印尼及馬來西亞企業正積極降低外幣債務,以減緩美元升值可能帶來的風險。

高盛指出,「普遍來看,亞洲各國目前的外匯存底應屬適當。我們不太可能看到爆炸性的亞幣貶值。」

只有馬來西亞例外,因為外匯存底額僅勉強夠足夠償付短期外債;而且馬來西亞外債額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超過60%,居亞洲國家之冠;此一水準幾乎與「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印尼與菲律賓的水準相當。



◆ 台企設跨境電商平台 打入美市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7001029-260303

記者王揚宇/台北報導 2015年08月27日

面對台灣外銷訂單連月衰退,國內業者將借助電商,讓MIT商品打進美國市場﹗聚豐全球貿聯網打造「BtoBtoC」銷售通路,開發出weGoLuck跨境電商平台,與美國amazon及eBay網路賣家(網軍)合作,並在美國設置倉庫,業者盼藉此讓商品「走出去」,增加企業競爭力。

聚豐全球貿聯網總經理曾瓊玉指出,他們花7年時間,將物流、金流、資訊流串連,開發此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未來台灣製造的家具、鍋子等商品就可透過amazon及eBay網路賣家,銷往美國,而他們將提供製造業者行銷、定價、物流等一站式服務。

曾瓊玉認為,若打價格戰,台灣本土製造業比不過大陸,目前僅有面膜、伴手禮等商品銷陸有優勢,因此才將戰場鎖定美國市場,助台灣業者打入,而在大陸,台商要避開價格割喉戰,更該著眼如何將商品銷往國外、建立品牌。

曾瓊玉表示,台商面對大陸推出「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升級計畫,若跟不上升級腳步恐遭邊緣化,得加速準備作業,跨境電商就是一個可以選擇的銷售平台,讓「製造更專注製造」,提升產品價值。

此外,大陸不僅是世界製造工廠,更有廣大的內需市場,面臨內需疲軟的情況,他們也積極發展跨境電商,讓商品走出去,台商不能輕忽;曾瓊玉說,目前正找尋合適的大陸合作夥伴、通商口岸等,而未來3年,誰能發展完備的跨境電商能力,誰就能掌握下一波經濟發展契機。(旺報)

※ 相關報導:

* LINE Pay綁銀行 可網購付款、分帳
http://udn.com/news/story/7240/1147846

即時通訊軟體LINE宣布,旗下數位錢包LINE Pay服務再進化,已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銀行合作,以綁定信用卡或儲值支付帳戶方式,使用者除了可用手機支付網購款項外,親友間也可透過LINE Pay分帳,取代現金。

IDC(國際數據資訊)預估,今年台灣行動支付市場將達890億元規模,比去年成長42%。隨著5月間專法通過,行動支付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冰河時期的經濟發展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社論-人行雙降有功 惜難救市於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8000050-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8日 主筆室

中國人民銀行(人行)8月25日回應各界呼喚,宣布調降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以「大國之姿」將市場從恐慌邊緣拉回,獲得許多國際投資人肯定。衡量市場恐慌程度的VIX指數從8月24日的40.74降至26日的30.32,美股更在26日創下4年來最大的漲幅。但即使藥效如此顯著,卻無人敢樂觀地認為這波股災可就此平息。

畢竟,與2008年次貸危機、2012年歐債風暴發生之後,美國聯準會(Fed)及歐洲央行(ECB)及時透過高度寬鬆貨幣政策讓市場從瀕臨熔毀(meltdown)前救回的情形相比,這回人行寬鬆貨幣政策在中國經濟及金融結構性問題的層層稀釋下,功效實難與兩大央行當年的政策相提並論。

首先,前述兩大危機是金融市場對金融中介體系高度不信任,造成嚴重的信貸擠壓(credit crunch),Fed、ECB央行施以高度寬鬆貨幣政策,猶如及時雨。而當前中國雖有中小企業鬧錢荒的情形,但總體銀行體系運作並未出現緊繃,反而是經濟從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的過程中,有效需求難以填補較為棘手。也就是說,中國雖有一部分的經濟部門面臨資金吃緊的困擾,但絕大部分是處於不願意借貸的情況。因此,適時加大財政政策力道的效果,遠比靠貨幣政策撒錢,更能切中要害。可惜的是,近2年中國正大肆清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無法再寄望其帶病上陣,肩負執行刺激性財政政策的大任。

其次,這次的危機已擴散至多數新興經濟體,人行貨幣政策不只要穩住中國,更需有助於其他新興經濟體才行。當年聯準會與歐洲央行執行非傳統性貨幣政策後,資金即迅速擴散到多數的新興市場。但中國資本帳如今仍是高度管制,人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就算有些富裕人士可透過各種管道讓資金外流,但這些資金多半是流向沒有迫切資金需求的已開發國家,於事無補。況且,新興市場之所以在這次股災中成為重災區,還與各界高度懷疑中國有意促貶人民幣,以重振出口動能有關。而值此人民幣出現貶值趨勢之際,人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只會加大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使其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仍將牽動市場極為敏感的信心。

誠然,人行8月後加速外匯與利率市場的改革,有助修復7月強力救市而受損的市場化形象,但任何市場改革的過程中,必然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就像在當前市場資金外逃的情況下,放寬銀行吸納存款的利率上限,是否會讓銀行競爭加劇而出現財務惡化的風險,便頗令人憂心。俗語云「雨天不修屋」,正是此意。亦即經濟已處在高度不確定性下,若仍大力度推行改革,最終是否會收到反效果,甚或引起大陸當局純粹是為保持改革形象而推行相關政策,未必會貫徹執行的疑慮。

再加上中國經濟大幅趨緩只是這次金融市場崩跌的震央之一,另一個讓5月起金融市場動盪加大的關鍵,則在於全球經濟復甦不均,以致於在僅有美國經濟表現穩定,而大多數國家經濟都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隨著聯準會啟動升息的時點日漸逼近,金融市場難再如鴕鳥般,無視於可能產生的動盪,原本被束縛住的焦慮感即如猛虎出柙,狠狠地抓破了資產泡沫。

雖然近日的市場動盪讓各界開始臆測美國於9月升息的可能性大降,但聯準會至今仍未向市場暗示推遲升息的訊息。尤其是2010年、2012年聯準會推動QE2及QE3前,市場也經歷類似大幅動盪情勢,但時任主席的柏南克(B. Bernanke)總會巧妙地透過將在本週舉行的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向市場暗示其偏鴿派的立場。但今年葉倫主席卻缺席這個向市場傳達重要訊號的場合,導致市場備感無助,且必須要在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猜測9月聯準會會送出什麼樣的「大禮」。

由此可知,人行適時地調降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的確穩住當下的市場信心。特別是在先前強力救市,招致國際間反市場化的同聲譴責之後,這回中國並沒有刻意針對已崩跌甚距的陸股,出動「國家隊」救援,而是在尊重市場交易的前提下,透過降息及降準向市場傳達政府穩定經濟的決心,並以積極的流動性注入措施,避免股市崩跌引發系統性風險等作法,皆較以往來得精緻許多,值得肯定。

問題是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不會因為這次的政策就一夕間逆轉,加以聯準會的不確定性仍在,皆讓人行貨幣政策成效與當年美國QEs和ECB的非傳統性貨幣政策,尚難類比。更遑論人行的舉措仍有加大新興市場貨幣戰爭的風險,以及是否真心促改革的疑慮仍在,導致市場將持續處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當中。想要從這一團金融霧霾中撥雲見日,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可能還需要更大的作為。(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3.7% 美上季經濟成長跳高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50770

美國第2季經濟成長率獲大幅上修至3.7%,反映美國經濟回歸正軌。此外,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降到三周低點,成屋待完成銷售也攀升,都顯示就業與住宅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

美股三大指數27日盤中漲1.2%至1.6%,道瓊工業指數最多漲257點至16,543點。油價也大漲逾7%,為三個月來最大漲幅,紐約原油收復每桶40美元的整數關卡,倫敦布侖特原油也逼近每桶45美元。

* 「衰退」!製造業景氣連4藍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51517

台灣經濟研究院今天公布7月製造業景氣概況,外銷訂單及出口衰退幅度減緩,製造業景氣信號值小幅增加,成為9.33分,但景氣燈號仍維持代表「衰退」的藍燈,為自4月以來製造業連續亮出的第四顆藍燈。

* 經濟/大陸降息降準穩經濟 還未終結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507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28

三天前,大陸央行無預警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鬆綁1年期以上定存利率浮動上限,並降低銀行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此刻下此重手雖不令人意外,但貨幣更寬鬆對於低迷的大陸經濟能否發揮振衰起敝的效果,以及未來的貨幣政策動向,仍備受國際矚目。

....為了保成長,大陸決策層「寬貨幣、穩匯率」的政策傾向非常明顯,這樣的政策取向亦符合市場的期待;不過,由於資金外流壓力不減,實際有效匯率仍然高估,人民幣仍有小幅貶值空間。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前提要件,是必須杜絕市場對貶值的預期,為此,大陸央行勢必不會放棄干預匯市,但干預匯市將造成流動性緊俏,讓寬鬆貨幣政策的擴張效果大打折扣,對大陸決策層而言將面臨兩難。短期內,大陸央行應該會利用人民幣新的彈性機制,增加浮動以促進貨幣寬鬆的擴張效果。



◆ 鄭貞茂:殭屍經濟學主導一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8000063-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8日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前花旗台灣經濟學家、農業金庫總經理鄭貞茂昨(27)日表示,全球經濟成長模式已進入「新平庸」,基本面乏善可陳,「殭屍經濟學」當道。各國政府在不同時期祭出寬鬆貨幣政策,拚命向股匯市撒錢,就像使用電擊棒對市場電幾下、經濟就動一下,撒錢只會導致股匯市波動愈來愈大,對經濟成長完全沒有幫助。

鄭貞茂昨天秀了一張「全球經濟成長模式可能進入新平庸」的演講簡報。他說,這是去年開始使用,今年來的各項情勢不僅確實如此,「全球經濟還在用爬行的速度在前進,連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都不及」,未來幾年還都會處於同樣狀況,該張簡報還可以用很多年。

他強調,「殭屍經濟學」將成為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下的亂象,就是股市會出現一天波動1,000點,多是資金在作怪,和基本面無關,因為基本面乏善可陳,台灣當然也難逃如此。

鄭貞茂指出,全球股匯激烈震盪,市場擔憂經濟重回衰退,預計9月升息的美國聯準會被迫拖延到12月,中國人行也會如預期持續降準、降息,歐洲央行明年有新一波的歐版QE,日本靠日圓貶值帶動企業獲利,這些都是各國政府不同版本的寬鬆貨幣政策,力圖刺激經濟或數據,實際上,各國面臨的卻是產能過剩,原物料價格下跌,大陸經濟的風吹草動馬上出現「脆弱5國」、「麻煩10國」,許多新興經濟體正因此醞釀新的經濟風暴。

「現今的經濟問題,完全不在資金」,鄭貞茂警告,寬鬆貨幣政策對振興經濟沒有效,各國現在需要的反而是財政政策,從進行結構改革,卻因希臘等倒債案例,許多政府不敢再融資放債,目前的股匯危機難以解除。

工研院IEK資深研究員陳志強表示,全球經濟表現疲弱,台灣也難逃影響,就短期策略來看,建議政府應協助產業對新興市場及工業國家進行拓銷,並藉由電子商務平台,前進大陸內需市場;此外,匯率政策必須更有彈性,也要積極建立跨國產業合作。(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電腦出包 美基金淨值算錯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50647

基金業主要託管銀行的電腦系統日前出包,衝擊美國共同基金產業,因為不少共同基金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在這波全球股災期間的淨值可能有誤,業者和主管機關正忙著釐清有多少基金被影響。

紐約梅隆銀行(Bank of BNY Mellon)是以資產計為全球最大託管銀行,該銀行的電腦系統負責計算許多基金的淨值(NAV)。但在道瓊工業指數24日(周一)暴跌的同時,紐約梅隆銀行的系統軟體升級失敗,導致基金界大亂。

基金業者26日緊急開會商議,一些主管改為手動報價,把可能衍生的法律問題減到最少。被波及的基金主管說,整起事件可能要花好幾天才能釐清,目前還不清楚在交易量大增的這幾天,投資人是否已經用錯誤的價格買賣基金。

fsj 提到...

止不住!財長:8月出口恐連七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9000021-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9日 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財政部長張盛和透露,8月出口再現頹勢。由於去年8月出口值基期較高,加上今年以來油價下跌影響,今年8月份出口看來「很不好」,前三周跌幅有擴大趨勢,恐達兩位數衰退,可能交出「連七黑」成績單。

張盛和表示,8月上班天數多,預估出口規模將可拉高,惟去年8月基期較高,出口轉正有難度,但若第四周出口回溫,拉升單月出口值達252億美元以上,出口減幅可望縮小至個位數。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牽動我經貿情勢,自2月以來的出口表現就像溜滑梯,不僅逐月走跌,4月出口大減11.7%,創下近5年半來單月最大減幅,6月出口減幅雖有縮小,但對外貿易續顯疲態,讓第三季出口呈現旺季不旺,出口持續「拉警報」。

台灣外銷訂單創下「連四黑」紀錄,7月訂單情況呈現「美熱陸冷」。來自美國訂單持續成長,歐洲與日本相較去年雖衰退,但幅度明顯縮小。中國大陸與香港今年4月起呈現兩位數衰退,7月更達14.1%,是金融海嘯以來衰退最多。

張盛和表示,受到外銷前景欠佳拖累,8月仍未見重大利多,預估出口將因去年基期較高影響,不但無法由負轉正,衰退幅度將更形擴大,恐交出「連七黑」成績單。

依據財政部統計,7月出、進口雙雙下挫,衰退幅度均為二位數。其中,單月進口199.3億美元,年減17.4%,比出口跌幅還大。累計今年前7月,出口金額1,659.8億美元,年減7.8%;進口累計1,366億美元,減幅則有15.3%。

官員指出,全球景氣走緩、國際油價鋼價持續低迷、電子產品庫存未除等,都是下半年牽動景氣的不確定因素。

張盛和指出,由於全球景氣復甦步調蹣跚,農工原料價格低檔擺盪,電子產品去化速度仍緩,7月出口連續2個月呈現二位數衰退,顯示我貿易情勢續顯疲態,出口頹勢最快要到10月才能「轉正」。(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陸減持美債 恐引爆量化緊縮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52971

經濟學家指出,近來全球股災發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為阻止人民幣大幅貶值而減持美國公債,引發緊縮效應、衝擊市場的風險胃納。若中國持續減持美債,可能在中國及美國金融市場引發雙重「量化緊縮(QT)」效應,不但可能拖累全球股市盤跌,也會造成間歇性的重挫。

德意志銀行的報告指出,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威脅既非股市大跌、也非人民幣貶值,而是外匯存底的變化,因為這攸關全球的流動性。

* 人行看股災 Fed是元兇
http://udn.com/news/story/7335/1152977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餘棟表示,此波全球市場的巨烈波動是由美國聯準會(Fed)升息預期引發的,並非大陸匯率改革的因素;市場有關大陸匯率貶值引發全球動盪的評論是不客觀、不準確的。

姚餘棟接受路透專訪時指出,Fed應該明確升息的條件,不應給市場一個模糊的政策前瞻。正是因為全球金融市場對Fed升息、及引發的流動性緊張產生擔憂,才導致大宗商品、股票市場、新興市場貨幣的下跌。

他說,人民幣匯率改革是8月11日公布的,全球市場劇烈下跌卻是在差不多10天後開始的,怎麼能說是人民幣匯率因素呢?



◆ 新三國演義 鴻海成最大贏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9000029-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9日 記者鄭淑芳/台北報導

鴻海繼F-訊芯在半導體建立灘頭堡後,昨(28)日意外出線,成為矽品擊退日月光敵意併購的戰友,並將成為矽品第一大股東,等於一夕間就完成了半導體領域的垂直整合。成功翻盤的鴻海,無疑是這場新三國演義的最大贏家。

矽品與鴻海昨日宣布,雙方將在增資發行新股後,透過股權交換方式,展開策略結盟,換股比例為1股鴻海換發2.34股矽品,以昨日鴻海、矽品收盤價88.6及39.5元換算,等於鴻海係以矽品市價折價4.15%入股,相較於日月光開價45元,更直接打了84折。

由於此雙方係採行增資發行新股後,再進行股權交換,換股後,鴻海將握有矽品21.24%持股,矽品則持有鴻海2.2%的股權,依據現行法令規定,鴻海將可以依法認列矽品投資損益,以矽品去年累計稅後盈餘117.34億元推算,鴻海即可認列到24.9億元。

主導此次計畫的鴻海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劉揚偉闡釋,介入經營權一直不是鴻海策略聯盟的最大目標,重點在於日後兩家公司可以進行垂直整合,並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劉揚偉指出,一站式的高科技服務一直是鴻海努力的目標,小型化是未來尖端科技產品必要的競爭武器,為達到此目標,製程勢必得採用系級封裝(SiP)及高階IC封裝技術,再透過晶片到系統的高度垂直整合才能發揮綜效。

法人指出,旗下擁有訊芯的鴻海集團,如今多了矽品助陣,雙方聯手後,可先朝SMT用的SiP產品發展,未來更可進階到半導體SiP,等於搶到日月光的市場,對原本有意逼婚的日月光而言,算是偷雞不著蝕把米,鴻海則意外撿到大便宜。(工商時報)

fsj 提到...

大陸錢包存進美房市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54890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5-08-30

陸股最近暴跌和人民幣貶值,使中國許多富人陷入進退兩難的情況:保留在中國的資產,硬著頭皮面對更多市場和幣值波動,還是把錢轉到價格已比數周前昂貴的外國房市。

往來中美之間的房地產經紀張丹尼(音譯)說:「很多客戶在股市賠得很慘,可是這只讓他們決心離開中國分散投資。」

「商業內幕」新聞網站說,金融市場過去幾周的混亂,可能導致中國富人加速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置產。

第一太平戴維斯公司中國研究主管簡可說,正研究到海外投資的中國人可能加速行動,原來沒有考慮到美國置產的人也可能開始動心。

房地產研究網站Zillow首席經濟學家古德爾說,中國人認為美國房地產是風險小而報酬率高的投資,如果買家認為人民幣還會繼續貶值,股市還會繼續暴跌,到美國買房子吸引力會更大。

中國富人已經是美國房市最大的外國買主。外國人去年在美國購買的一家庭住宅和共有公寓,有16%買主是中國人,其次有14%是加拿大人。

中國人買的房子通常屬於高檔貨,平均價格83萬1800美元,而所有外國人在美國購買的房子,平均價只49萬9600美元。

美國經紀人已發現中國客戶心態改變,甚至在人民幣貶值前,買美國房子的意念就愈來愈迫切。紐約房地產經紀郝悅說,他們對中國經濟和政治沒有把握,而且人民幣貶值、股市崩瀉和中國房市泡沫化,使他們沒有出路。

她說,中國人認為美國政治和社會比較安定,而且中國有錢人有許多與政治掛鉤,在中國正致力掃貪之際,很多人想避風頭。到美國買房子除了分散投資,也能讓出國留學的子女有地方落腳。

古德爾預期到美國置產的中國人會改變,買房子自己住的人會減少,而以投資為主的人會增加,並在紐約和洛杉磯等地購置更高級房產。

※ 相關報導:

* 巴西 陷技術性衰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30000041-260203

巴西第2季經濟大幅下滑,寫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大降幅,而且是連續2季萎縮,已符合經濟學家定義的技術性衰退。經濟學家認為巴西經濟衰退應歸咎於政府政策失當,復甦之路可能相當漫長。



◆ 社論-台灣名列「麻煩十國」的警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30000016-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30日 04:09 主筆室

中國大陸人民銀行於8月11日突然主動宣佈調低人民幣兌換美元的中間價,人民幣連續3天大幅貶值4.65%後,摩根士丹利公司以「麻煩十國」(Troubled Ten)來形容新台幣、韓元、泰銖、俄羅斯盧布及星幣等10國貨幣,認為這些國家正因為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而面臨經濟風險。對台灣而言,除了關心人民幣貶值衝擊全球股匯市、亞洲區內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大宗商品價格暴跌、黃金等避險資產回升等外溢效應外,由於與大陸經貿關係密切程度高於其他國家,更應注意大陸在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中面對的挑戰,以及其後續的調整作為,進而了解未來可能的衝擊,才能尋求有效因應之道。

大摩駐倫敦全球外匯主管芮迪克(Hans Redeker)提出「麻煩十國」,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曝險度高,以及與中國有出口競爭關係」,例如2014年南非對中國出口依賴度37%,南韓為30%,而台灣則高達39.7%。面對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大陸將無法依賴出口帶動景氣擴張,也會使得主要貿易夥伴遭受池魚之殃。

摩根士丹利的觀點,與之前IMF提出的報告接近。依IMF研究,大陸出口成長每掉1個百分點,亞洲經濟體出口到大陸的成長會減2~3個百分點。IMF另外一份報告也指出,大陸投資若減少1個百分點,台灣經濟成長會下挫0.9個百分點;其中,大陸非製造業部門投資若減少1個百分點,台灣經濟會下降0.75個百分點。這些論點都凸顯大陸出口減緩,必然衝擊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揆諸實際,2011年大陸出口成長20.3%,當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也成長8.1%,但2012年至2014年大陸出口成長率分別降為7.9%、7.9%和6.1%,同期間台灣對大陸出口隨之降為-4.3%、2.2%和3.7%。

上述數字除顯示全球金融危機後,外部需求萎縮衝擊大陸出口,也連帶影響台灣之外,全球產業結構轉變,使得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面對的供給替代效應,更值得重視。自2010年以來,歐美國家開始推行「再工業化」政策,一些高附加價值的製造陸續向歐美國家回流,對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高附加價值產品出口,形成擠壓和挑戰。另一方面,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尼、印度等東南亞國家,以及非洲甚至拉丁美洲國家等,都利用本國勞動力、土地、環境資源和匯率等低成本優勢,興建產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大規模生產服裝、鞋帽、家電、電子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對中國的勞動密集產業形成明顯的替代效應。

此次大陸放手讓人民幣大幅貶值,固然有助於勞力密集產業出口,但從2013年美國QE逐步退場到這次貶值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12%,此波僅貶值4.65%,並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深一層來看,因應習近平9月訪美和IMF對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的評估,才是人行主動宣佈調低人民幣兌換美元中間價的主要考量。尤其美國財政部今年4月發布的半年度匯率報告,以中國不斷擴大商品貿易順差,及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和生產力成長為由,認定「人民幣依然顯著低估」,無疑正是促使人行提前採取「一次性的校正」,以為未來的升值提供空間的策略性作為。到時,藉提高人民幣中間價強化市場化程度,有助於獲得IMF的認可,對人民幣加入SDR也有正面效益。

換言之,在大陸出口與經濟成長減緩,以及人民幣加入SDR的最高戰略目標考量下,未來人民幣在短期急貶後,勢必將重新回歸雙向波動、震盪走弱的中長期趨勢。尤其是為了推動人民幣加入SDR,大陸將加速資本帳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其後續可能的調整作為,將對台灣造成兩項影響:

第一,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資本的流動將更加頻繁。加上美國升息導致各國陸續採行貨幣寬鬆政策,運用調整利率匯率等政策刺激經濟,勢必將造成熱錢快速流動,人民幣行情波動頻繁,其對台幣的影響將更為劇烈,廠商更要作好風險管理。

第二,人民幣國際化將對中國進一步調整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帶來「逼倒改革」的作用,通過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來促進出口。未來大陸除了致力於以內需市場帶動結構轉型外,在十三五規劃中亦將積極推動「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戰略,全面執行產業升級及進口替代政策。

綜觀整體情勢發展,誠如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日前在行政院院會報告中所言:「中國供應鏈崛起,未來三至五年對台灣威脅大於機會。短期內,直接衝擊台灣中間財出口,兩岸競爭加劇,並造成台灣人才流失;長期間,隨中國供應鏈益趨完善,並配合其走出去戰略,將影響台灣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位置」。彭總裁的警語,絕非危言聳聽,國人應加正視並及早設法因應。(工商時報)

fsj 提到...

書劍集》全球經濟沒有再衰退風險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11406

自由 2015-08-31

◎歐陽書劍

中國股市短期大跌及經濟高成長劃下句點的陰影,震撼不少投資人,似乎全球經濟也將要一起陪葬;不過,在一片風聲鶴唳中,其實猶有幾點星光高掛,印度等國經濟已破繭而出,歐美也不悲觀,全球經濟比較可能在調整完金融海嘯的衝擊後,繼續穩步前行。

上半年全球貿易罕見負成長,巴西、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經濟又呈現衰退,中國股市短期大跌,重挫投資人信心,當前的全球經濟似乎暗淡無光;但從最近幾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走勢可以發現,目前經濟尚無急遽下滑的風險,比較像是處於全球金融海嘯後的緩慢修正期。

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全球經濟相關機構,雖然接續下調今年及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但比較這二年的狀況,除中國外,明年主要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大都優於今年,一方面雖是預測機構的樂觀期待慣性,使預測值容易高估,另方面也反映全球經濟長期趨於成長的走勢,這是在觀察負面現狀時,不能不納入的正面因子,因為各國因應經濟走弱,通常會推出寬鬆貨幣及財政等擴大成長的政策。

中國、巴西及俄羅斯等部分金磚國家目前雖面臨困境,但向榮景前進者也不小。即使不談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高於一般預估值的美國,或許出乎某些人意料之外的是,英國和印度央行總裁也都認為中國股市暴跌和經濟高成長不再的現狀,對他們的經濟及貨幣政策,都尚不會產生過大的影響。

美國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在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舉辦的全球央行經濟研討年會,一向是觀察全球貨幣政策風向的重要場所,上週舉辦的二○一五年會主題是通貨膨脹,是探討物價上漲緩慢的事實,及可能的通膨威脅,而非經濟再陷衰退的議題,這樣的內容,其實已在為經濟回穩預做準備。

英格蘭銀行總裁卡尼(Mark Carney)首先在全球央行會議中指出,中國經濟狀況不影響英國明年初的升息步調,因為英國內需仍然強勁,消費者信心處於高點,外在環境的變動,尚不會扭轉這樣的現實。

印度央行總裁拉詹(Raghuram Rajan)也一樣,即使中國已是印度第一大貿易對手國,但他不認為當前的中國經濟會拖累印度的榮景;印度財政部長賈特里(Arun Jaitley)甚至認為這是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成長引擎的機會,而印度經濟成長率也有機會達到八%至九%。

各國走勢不同,其實就是全球經濟的現狀。全球化似乎將全球的金融狀況及經濟發展綑綁在一起,但差異化其實一直存在。金融海嘯後,當歐美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在低點徘徊時,新興發展國家迅速恢復活力;而如今,歐盟國家在谷底盤整蓄勢待發,美國則擔心景氣太熱,太慢升息可能產生難以壓制的通膨,但中國帶頭的部分新興國家反而陷於困境。

中國經濟成長率無法維持高成長,幾乎是共識,沒有改革的特效藥也是共識,主要國家雖關注,可是不過於擔心中國問題,反映經濟發展的現實,但台灣在地理位置、雙邊貿易及對外投資上最靠近中國,在濃密且巨大的陰影下,終要承擔選擇後的風險。

不必擔心全球經濟危機四伏,變動本就是常態,即使逆風也要前行。人類有動物本能,不一定依循理性,但動物本能的基本特性就是求生,全球經濟仍將穩步向前。只是選擇錯誤的政策和方向,前路注定顛簸難行。

※ 相關報導:

* 美、歐、英復甦 通膨將走升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56111

儘管中國成長減緩和商品價格走軟可能壓抑通膨、以及美歐各國的物價升幅皆遠低於央行目標,美國、歐洲和英國的央行官員在傑克森洞年會不約而同表示,經濟成長將拉抬通膨走升。

美國聯準會(Fed)副主席費雪(Stanley Fischer)、歐洲央行(ECB)副總裁康斯坦蕭(Vitor Constancio)和英國央行(BOE)總裁卡尼(Mark Carney)在會中表示,相信美國、歐元區和英國將不受通膨持續過低的不利因素波及。

* 人行恐引爆量化緊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31000852-260202

受人民幣貶值及股市波動影響,法國興業銀行統計,過去兩周內,中國人民銀行已拋售1,060億美元(約3.5兆台幣)的美國國債以補充流動性。市場憂心,中國此舉恐將帶動新一波新興市場國家減持美債熱,讓全球性陷入「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爭議再度升溫。

....機構憂心,當前全球市場蕭條,再加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人民幣貶值及美國升息預期,新興市場承受巨大壓力。如果新興市場貨幣繼續承壓,這些國家必須動用外匯存底來穩定貨幣,這意味著這些國家需要出售美國國債,勢必大幅推升美債的收益率。



◆ 陳冲籲:擴大投資公共建設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56176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上海報導 2015-08-31

總統府資政陳冲昨天說,相較於兩年前,台灣現在更適合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建議政府可適時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興建對下一代有益的建設,但千萬不要再蓋蚊子館,免得不當舉債又拖累後代子孫。

陳冲昨天以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身分,出席富邦金控舉辦的「上海金融高峰論壇」。陳冲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台灣經濟成長今年有點辛苦,經濟成長率從保三變保二,「甚至有一點衰退的感覺」。

陳冲說,台灣經濟有點像走到「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十字路口」,他很贊成學者建議的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

陳冲說,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就是擴大投資公共建設,要興建對下一代有意義的建設,最好從商業觀點評估再興建,「千萬不要再蓋蚊子館」,要先確保公共建設對下一代有益,這樣要後代子孫負擔才有道理。

陳冲還說,目前台灣稅收和債務情況都還好,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會比兩年前的時機好」。

至於有些國家推動擴張性貨幣政策救經濟,陳冲認為,台灣房價被推高,代表實務上「貨幣已擴張到某個程度」,且房價被推高,「跟貨幣供給不能說沒有關係,跟台灣匯率政策有一點僵化,也不能說沒有關係」。言下之意,他更贊成,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

至於近期全球股災,會否是另個金融風暴開端?陳冲認為,這次金融市場動盪跟以前不同;二○○八年時是信用凍結,當時市場流動性幾乎停滯,但此次流動性還算充裕,目前應是屬於實體經濟的問題。

但他也說,若此次情況處理不好,後果會跟前次差不多;主因前次流動性不足,是有人勒住脖子不讓你呼吸,帶來眼前的問題,但實體經濟不佳,則是整個身體都不好,所以得趕快「固本培元」。

他說,實體經濟不佳有點像金融機構面臨清償危機,必須以拖待變,需要時間改善。

fsj 提到...

伊爾艾朗專欄/全球股災教你的五堂課…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58234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 2015-09-01

人們很難不認為上周金融市場暴起暴落沒有帶來絲毫教訓,畢竟標普500指數一周來上漲1%,道瓊工業指數和那斯達克100指數更寫下近兩個月來最大單周漲幅。甚至或許有人以為,市場異常的波動,反映的是暫時、可扭轉且不太重要的不理性行為。

這種想法就好比安全走過地雷區就以為往後這麼做不危險,同樣不恰當。許多指標已經證實上周波動之劇烈史上少見。道瓊在上周五個交易日遊走了1萬點,幅度之大前所未見。被視為「恐慌指數」的標普500指數的波動率指數(VIX),激升到2008年金融海嘯極盛時期未曾見過的高點。美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貨幣,紛紛摜破金融海嘯期間的低點。

以下用五個因素解釋。第一,現在人們應能看出支撐金融市場的基本面有點疲弱。受央行政策影響、因而與基本面脫鉤已久的市場價格,可能面臨不確定性。

第二,這波市場震盪導致股票共同基金遭大幅拋售,許多散戶似乎無力承受。

第三,價格劇烈波動時,市場管道很難不受影響。當太多投資人同時想逃離市場,流動性或交易系統也跟著失靈。高人氣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導致這層影響更加嚴重。

第四,在市場密集波動期間,好、壞標的會被一同拋售,無論他們的理由是預警、投機或是迫切需要資金。當舉債太高的投資人必須拋售股票,如何慎選標的、讓投資分散化無疑成為最好的盾牌。

最後,雖然決策者仍想避免市場突然劇烈波動,卻因為已經啟動量化寬鬆、超低利率等非傳統措施,手中彈藥所剩無幾。無論是中國一連串的貨幣措施、還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杜雷安撫市場的一席話,很快就要面臨考驗。

由於市場勢將面臨更多雲霄飛車般的起落,投資人應該馬上評估兩件事:自己能否容忍市場再次劇烈波動,以免被逼到在最差的時候拋售資產;此外,手上是否有充裕的投資火力,才能在市場狂亂過去、良機終於浮現時買進。

(作者Mohamed A. El-Erian是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彭博視角專欄作家)

※ 相關報導:

* 華爾街日報:護股市要付四代價
http://udn.com/news/story/7335/1158292

陸股成災,當局干預搶救失效,華爾街日報分析,大陸救市要付出四個代價,包括「國家隊」持有的股票將進一步下滑、銀行放貸難度增、政府債務與GDP之比今年將達60%及依賴貨幣政策支撐經濟。

* 績效真難看…國家隊帳面虧500億
http://udn.com/news/story/7335/1158294

大陸「國家隊」救市不但救成5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隨著股市持續破底,目前「國家隊」的帳面虧損已經將近新台幣500億元,顯得有些灰頭土臉。

* 出口衰退、徵才急凍 是7年來同期最差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59070

勞動部今天公布第四季人力調查,預估淨聘僱人力2.6萬人,較上一季暴減3.3萬人,是七年來同期最差,只高於2008年金融海嘯。徵才火車頭製造業因出口衰退急凍人力,淨增加聘僱人力僅1.2萬人,不到上一期的半數。

勞動部於今年7月20日至8月7日針對員工規模30人以上的事業單位進行「104年第3次人力需求調查」,總計回收有效樣本3026家。

調查顯示,事業單位預估今年10月底較7月底人力需求,20.36%受訪業者表示將增加人力僱用、66.69%需求不變、7.39%無法預估、5.56%減少僱用。總計廠商預估淨增加聘僱人數為4萬3941人、減少僱用1萬7139人,淨增加2萬6802人。



◆ 新聞眼/只解雇不轉型 像打嗎啡止痛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58411

聯合報 本報記者余佳穎 2015-09-01

景氣頻吹寒風,企業又有解雇潮,其實,台灣產業最大問題還是在結構需要調整,也需重新思考產業方向。另外,政府也應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千萬不能只靠凍漲工資、短期救出口方案,否則就像是打嗎啡止痛,問題只會越來越大。

今年經濟有多糟?主計總處最新預測經濟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五六,不到國建目標下限百分之三點二的一半;日前國發會公布七月景氣燈號續亮藍燈外,各項指標是兩年多來首度全數量景氣狀況不好的「黃藍燈」、「藍燈」;出口連六衰、商業營業額連五黑,連八月零售業銷售額也都由正轉負。

主計總處不斷下修經濟成長率,各項指標都顯示經濟亮紅燈,現在部分科技業又掀起一波解雇潮。解雇或許能幫助企業短暫度過難關,但這時更應思考,景氣上下動盪有如浪潮,如果不提升競爭力、創新力,公司最終很可能會被浪潮淘汰掉。

景氣颳寒風,漸漸也在就業市場上顯現。廠商接不到訂單、賣不好,開始要求員工縮短工時(放無薪假)、大量解雇,希望減少人事費用撐過這波不景氣。

企業真正該思考,目前這波狀況差是否就只是「全球大環境不佳」而已?但未來如果景氣復甦,企業界再來高喊台灣缺人、缺工?現今景氣波動循環加速,如果再不檢討原因,恐怕只會陷入無止境的輪迴。

事實上,只要企業有競爭力,就足以耐風寒。景氣不佳時,應該厚植競爭力,等景氣大好時,展現爆發力;以台積電為例,就算收掉太陽能產線,還能替員工安排去處,將傷害降倒最低。

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當然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產業需要即刻轉型升級,不論產業界、政府都應有認知,如只靠過去一、二十年的方法,恐無法在全球產業結構都已重新組合洗牌下生存。

這樣的轉型升級,不該淪為口號,而是實際增加創新投資、政府擬定更全方位高值化、分散產業過度集中問題,轉往量小、附加價值高,再將剩下資源移轉到發展內需等其他產業,才是符合比較利益原則作法。

轉型升級要有決心,也要靠腦袋,才能真的反轉救經濟。否則永遠只關心眼前問題,只能短暫止痛,長遠下來,廠商倒閉、員工被裁,終究只是讓台灣社會受更大傷害。



◆ 財經觀點/救經濟 應建立SOP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57864

聯合報 孫明德(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2015-09-01

台灣經濟面臨衰退,政府推出不論貨幣、財政政策都屬因應短期,效果有限,重點還是要擺在如何解決結構性問題。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防範再次的措手不及、慌亂陣腳?我認為應該要備有急救金、建立好的SOP(標準化流程),真正藉由危機中得到新的啟示與作法。

面對各項指標都顯示台灣經濟狀況不好,政府不斷要求各部會拿出解方,但看來都沒有新湯藥,幫助恐怕不大,提出的方案中,都是末節、技術性的議題。例如開放增加大陸自由行旅客來台等,這種本來就該做,猶如每天刷牙洗臉是必做的事情,但台灣經濟有問題,等於生重病,卻沒有給藥醫,反而要重病患者認真刷牙洗臉?

從這次的經濟危機,我認為政府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在經濟好的時候應該準備點錢放在身邊,待經濟出現危機可拿出來用;二是建立一套經濟表現差時的SOP,當景氣出現警訊就依照流程執行,才不會措手不及。

政府準備經濟救命錢,就如同編列第二預備金,遇到緊急天災人禍時可使用。如果在經濟狀況好時,政府可多存一點錢當作資金,則不管是護盤、發放消費券,都有點本錢可使用。尤其上波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也是「財政子彈」打光,現在沒什麼資金運用,也因此更應該思考,平常就要有儲備,以便下次能夠應急。

從這次經濟放緩,也可發現很多國家都束手無策。這也顯露出我們需要制定SOP,從更有制度化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狀況。當經濟下滑到某個程度,各部會該怎麼做?有個依循的架構後,未來不管政黨輪替、想要加碼修改都可。

舉例來說,當出口產生重大問題,財政部、中央銀行該做哪些事?如果問題出現在股市大幅下滑,那該在下跌多少的時候,金管會、公股行庫、國安基金要如何因應?當經濟下滑到影響內需,導致工廠歇業、裁員、放無薪假,又要如何保障勞工措施,以及如何讓無薪假問題不擴大,以免傷害到民間消費?

已故總統府資政、經濟舵手李國鼎在台灣遭遇石油危機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培養適應變局的環境與能力,比任何臨時應變措施更為重要。」我認為這段話也能套用在現在的情勢:建立機制化的作法,遠比任何短期作為來得更有用。

(本文由孫明德口述,記者余佳穎整理)

※ SOP 也可能導致投機者藉此機制控制市場。

fsj 提到...

全球股市 籠罩五朵烏雲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63224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15-09-03

許多投資人以為全球股災已在上周告一段落,不料1日賣壓又捲土重來。這是因為股市現有五朵烏雲罩頂,且短期內不會消散。

中國經濟降溫

自從三周前中國當局放手讓人民幣貶值以來,大陸股市就跌個不停,如今已跌掉20%。中國經濟正在趨緩,領導人手上可用來扭轉經濟頹勢的工具不足,這些疑慮導致陸股和商品價格跌勢不止。

市場連動性

雖說中國經濟降溫早在眾人預料之中,畢竟年復一年以10%成長率擴張的經濟體,遲早會面臨撞牆期。但股市最近反應特別劇烈,這是因為全球市場連動性密切,在陸股、新興市場貨幣和一籃子風險資產大跌後,投資人規避風險的意識升高。

美股居高思危

美股的歷史本益約20上下,但兩周前,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股價大約比此數高出30%。標普500指數在2009年3月跌到前波金融危機的底部,此後已漲了一倍多。

Fed升息在即

聯準會(Fed)多年來維持接近零的超低利率,支撐股市節節走高,但預料Fed最快9月就可能提高利率。俗語說,升息有如蟑螂,絕不會只見到一隻(次)。連續升息可能使債券變得比股票更吸引人。

ECB與美就業報告

歐洲央行(ECB)3日舉行貨幣決策會議,預料會維持現行政策不變,但若對購債計畫或中國情勢發表任何評論,可能影響市場。

美國4日公布的8月非農就業人口報告,是全月最重要的經濟數據,也將影響Fed升息時機的拿捏,並牽動市場敏感神經。

※ 相關報導:

* 一天只花2美元 美「超級窮人」翻倍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161956

每天兩元(美元,下同)生活費是世界銀行衡量發達國家的貧窮標準,而美國一天靠兩元生活費的人,自1996年以來已增加逾一倍,使得全美150萬個家庭和300萬兒童處在令人絕望的困境。而赤貧階層的倍增,已凸顯美國就業市場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失敗。

在1日發行的新書「一天兩元,在美國幾乎活不下去」 ($2 a Day, Living on Almost Nothing in America)指出,儘管以此微薄收入度日,在孟加拉和衣索比亞等開發中國家是司空見慣,但由於美國是全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赤貧人數亦不斷增多,可能會令人震撼。

* 印度 1.5億人大罷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3000047-260202

印度周三爆發全國大罷工,多達10個全國性工會在週三舉行大規模罷工行動,抗議政府提出勞動法改革,恐將危及他們工作機會。根據估計,週三罷工行動約有1.5億名勞工參加,經濟損失37億美元,是印度總理莫迪(Marendra Modi)上任以來,規模最大的罷工行動,也是他迄今所面對的最大政治危機。

這次罷工共有包含銀行業、製造業、建築業、煤礦業、運輸業、貿易業等多個工會加入,導致印度交通、銀行、商店等服務因此大受影響。

* 經部創新政策 外商不買單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63255

經濟部昨(2)日高調宣布,66家外商三年內將投資台灣1,560億元,不過,同場多家外商卻直言,台灣創新政策有盲點,未能帶動國內外私募基金與創投點火產業,人才更頻遭大陸刨根,競爭力浮現隱憂。

....經濟部把握良機力捧台灣絕佳的投資環境,不過,同場出席創新論壇的多位重量級外商,卻不忘「針砭」台灣,連擔任主持人的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也忍不住說,希望現場官員好好記錄下來。

谷歌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台灣過去30年來在全球PC產業扮演要角,但是一直看硬體,會錯失一些商機,特別是過去八年來,蘋果、臉書與亞馬遜等軟體創新服務業者,已成為新一代科技巨人。他認為,政府推動產業轉型,要要重視軟體服務,舉例來說,谷歌全球總部近年大力發展生命科學,台灣有很好的硬體與健保制度,就很適合推動智慧醫療、智慧醫院。



◆ 衣服會「自動恆溫加熱」 大廠關注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162917

聯合報 記者呂思逸/板橋報導 2015-09-03

新北市經發局為幫助傳產創新,邀請知名運動品牌ROXY、PUMA、GO HIKING等352家紡織產業鏈業者來新北採購,前天參觀新北市機能布料時尚秀,昨天舉辦採購洽談會,創造約35億元商機,成果相當亮眼。

經發局為幫助傳產創新,以提供研發補助等方式,讓新北紡織業提升布料附加價值,不少廠商都研發出各式各樣機能性布料,包含防潑水布、抗電磁波布料、涼感衣、保暖衣等,令採購廠商驚艷。

曾有國外採購商表示,全世界機能布料70%來自台灣。此次參加經發局採購商日商蝶理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岸誠二郎表示,新北紡織業者具有研發力,機能性布料相較其他地方,更具有吸引力,他們已在新北採購多年。

昨在洽談會上,新北市廠商明邦貿易向外商展示取得德、中、日、台專利的「自動加熱發熱衣」,以行動電源增溫電熱片並結合恆溫裝置,溫度達上限後將自動斷電,還可拆卸,裝載在任意服飾上,獲得PUMA、GO HIKING等知名大廠關注。

明邦貿易老闆曾世邦表示,他專門製造高爾夫球衣,高爾夫球員為了揮桿,都不穿著長袖外套,為研發能即時且有效的保暖服飾,才想到「自動加熱發熱衣」,研發3年,今年才完成可自動斷電又可拆組的發熱器材。

曾世邦說,一般的加熱型發熱衣,價錢高,一旦毀損,無法挽救,他們發明的發熱衣不怕衣物損壞,拆組後可繼續讓其他衣物發熱,延長使用壽命。



◆ 國發基金挺文創 20 億上膛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163126

經濟日報 記者黃冠穎/台北報導 2015-09-03

文化部昨(2)日舉辦文創投資第二期計畫說明會,大幅度放寬文創投資範圍,要讓文創成為經濟發展「第四波力量」。文化部長洪孟啟表示,已爭取獲得國發基金支持,將匡列20億元辦理文創投資二期計畫,非文創公司只要能協助文創事業發展,也可以獲得投資。

洪孟啟指出,文創投資第二期計畫有兩個大方向,首先是任何公司只要有支持文創產業的潛力,希望共同參與,再者是希望參與公司做跨域整合、跨域結合。

至於指標性文創業者,洪孟啟表示,將提高國發基金與創投公司的投資比例為3比1,文化部將串連補助、融資與投資的政策工具,主動盤點具投資潛力的優質文創業者,進一步運用國發基金投資,使其更茁壯、邁向資本市場。國發會副主委林桓表示,過去台灣投資文創只是將製造業量產概念移植到文創產業,或是以為複製好萊塢經驗就能獲利;現在文化部把重心放在跨域整合,相信會有更好的成果。

金管會銀行局長詹庭禎表示,金融挺文創是重要政策,未來在融資或籌資都有更積極做法,會與文化部更密切合作。

洪孟啟強調,我國文創產業已累積足夠實力,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第四波力量,若能透過文創產業的創新、創意,在傳統或科技產業上進行加值化、差異化,達到產業文創化的目標,可提升產業附加價值,並擺脫殺價競爭的循環。

文化部依據文創產業各階段不同的經營需求,從創業第一桶金的圓夢獎勵到產業加值競賽、各階段的補助計畫、企業融資的利息補貼,到國發基金文創產業投資計畫等。洪孟啟指出,希望二期計畫能廣邀創投業界共同投資,讓更多創意人才投入,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 國發基金可以加碼,文創產值很龐大。

fsj 提到...

全球深陷「量化緊縮」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65526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2015-09-04

今年全球正出現大規模的「量化緊縮」(QT),但並非由美國聯準會(Fed)所帶動,而是各國持續消耗外匯存底,正導致市場的流動性減少。

Fed還在對9月是否升息而舉棋不定,但各國央行最近在金融市場持續吸乾流動性,這也是8月全球市場激烈動盪的部分原因。

市場資金水位降低的主因,是各國央行外匯存底總額持續下降。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數字顯示,第1季末各國外匯存底總額已由去年中的11.98兆美元,減少到11.43兆美元,預料最新數字將顯示外匯存底進一步減少。

各國央行為抵消資金流出或控管匯率,正持續消耗外匯存底。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外匯存底萎縮,都表示流入金融體系的資金減少。各國央行常在吸入外幣而使外匯存底增加的同時,釋放出本國貨幣、或用來購買外國公債等高流動性資產;反之,外匯存底減少時,表示央行拋出外匯,同時吸入本國貨幣,在國內造成「量化緊縮」效應;各國央行可能拋售美國等國的公債,也對這些國家形成「量化緊縮」。

德意志銀行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正面臨一個「量化緊縮」的世界。德銀預測,今年將是全球外匯存底的頂峰,中國經歷20年的高速經濟成長及快速累積外匯存底後,如今為避免人民幣急貶而開始動用外匯存底。中國外匯存底額已由2014年底的3.99兆美元,減少到目前的3.65兆美元。

德銀指出,對市場而言,各國外匯存底累積減少,意味公債殖利率將上升、美元對歐元及日圓等貨幣將升值。若市場的舉債成本上升,也會限制各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的能力,「這股力量可能不利於已開發國家央行在未來幾年內實施貨幣政策正常化,且成為全球經濟的另一項不確定來源。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腳步可能仍然緩慢,而且充滿困難」。



◆ 酷經濟/小心更大的國際金融風暴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165625

聯合報 林建甫 2015-09-04

最近中國大陸股市一周之內可以暴跌廿%,美國道瓊指數曾開盤就崩盤,觸發暫停交易機制。很多國家股市已是兩年內新低。台灣股市加權指數也有一天跌七.二%,為一九九○年以來最大跌幅。台股這種大幅震盪,已造成社會的不安。國際上亦復如此,市場之間的連動,尤其是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及大宗商品市場之間的緊密程度,已經導致金融恐慌指數急劇飆升,恐慌情緒也隨之蔓延。

究其原因,全球金融在經歷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貨幣發行及流動性大增,形成的金融壓力十分巨大。加上金融操作,本就有多空策略,只要有風吹草動,就巨浪滔天,方興未艾。

從貨幣面來看,○八年後的救市,先進國家實施QE量化寬鬆,歷經八年,有人估計美日歐合計注入七兆美元,如果加計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開發中國家的印鈔救市,全球央行約增加近十兆的貨幣供給。

以較準確的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來看,○八年十一月至一四年十月,聯準會累計購買抵押支持債券(MBS)二.一兆美元,國債一.六九兆美元,機構債兩千億美元。目前,聯準會資產四.五兆美元,是危機前的五倍,其中MBS和國債占比在九十%以上,負債主要是超額準備金,規模為二.七兆美元。而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到去年九月底,美國以外全世界非銀行借款人的信用為九.二兆美元。這是二○○九年底的一.五倍。其中包括四.二兆的債券及四.九兆的銀行貸款。

因此,就當前現況觀之,全球貨幣供給處於十分豐富的狀態,此導致利率上升困難,無風險利率維持低檔,風險溢酬偏低。即使債券價格普遍高估,投資者仍趨之若鶩,原因就是流動性過剩。但隨著債券投資組合部位愈來愈大,由此衍生出的金融風險也將逐漸升溫。

「末日博士」羅比尼認為,大規模流動性過剩問題,終將形成「流動性定時炸彈」,隨時引爆金融危機。因為當愈來愈多的投資人簇擁價值高估且流動性很低的資產(如債券)時,長期崩盤的風險也會隨之攀升。流動性是金融市場命脈,其代表投資人出售股票及債券等金融商品的方便性。一旦流動性出現問題,驚魂未定的投資人無法出脫手上有價資產時,將引發市場更大的恐慌,引爆危機。

投資人及政府都要有心理準備,想好對策,萬一羅比尼預言成真,才不會驚慌失措。

fsj 提到...

全球經濟恐崩壞 央媽束手無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5000908-260301

旺報 2015年09月05日 記者梁世煌/綜合報導

從9月分以來發布的各項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經濟衰退正經歷一場「完美風暴」,專家指出,隨著各國製造業PMI集體下滑,金融債務迅速擴大,全球經濟已開始走向一個比2008年更為糟糕的危機,不僅各國央行對此束手無策,外界甚至預料救市壓力,將令各國央行面臨空前危機,而下一個失控的央行可能是中國人民銀行。

事實上,近期全球各國的製造業PMI數據集體走跌的情況,的確令人擔憂。其中,備受市場關注的中國製造業PMI在8月分下滑至過去3年的新低,美國製造業PMI則是從7月的53.8下滑至52.9。儘管仍處於50以上,但該值是2013年10月以來的最低值。法國8月工業PMI則是從7月的49.6下滑至48.3。

各國債務驚人成長

更令人不安的是,摩根大通編制的全球製造業PMI,在8月已經下滑至2013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代表全球經濟景氣已到了不容樂觀的地步。

不僅製造業景氣衰退,金融體系的情況同樣告急。根據凰凰網的報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債務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光是美國,自2008年以來的債務就暴增了10兆美元。

6大金融危機敲警鐘

專家指出,目前全球金融體系存在的6大危機,包括債券泡沫化(由2008年的80兆美元增至100兆美元)、用債券泡沬抵押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規模高達555兆美元、政府及企業用衍生性商品來美化帳面、企業槓桿程度過高、央行過度操作金融槓桿、以及各國央行完全無法自這一波危機中脫身。

專家指出,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則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再度來襲,恐怕將是時間問題而已。

事實上,上述問題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已經在部分國家顯現。今年1月,瑞士央行面臨歐洲央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步步進逼,被迫放棄匯率盯住政策,其結果不僅造成瑞士法郎大升,重創該國出口產業,瑞士央行一天的損失更達該國GDP的10%以上。

類似的情況則有可能出現在中國。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大幅走軟、房地產和股市泡沫同時破滅,中國監管層砸下數百億美元救市,但A股至今仍在下跌。中國經濟也沒有出現好轉,只是這情況未見改善,時間一長,「下一個面臨失控的央行恐怕將是中國人民銀行」。(旺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人幣兌美元貶至8 世界大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6000690-260301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至10日將出席在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並發表談話。由於大陸經濟放緩及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4日在土耳其集會的G20財長會議,已引起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貶值擔憂。美銀美林的報告更露骨指出,人民幣可能會經歷一次非常具有戲劇性的貶值。如果人民幣兌美元貶至8,全球恐引發系統性金融風暴。

* 旺報觀點-人幣貶拖累全球人行始料未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5000917-260301

中國人民銀行8月一次性調整人民幣中間價引發的副作用太大,牽動全球股匯市,人行也始料未及。人行原本目的在於擴大人民幣波動度,強化進入貨幣籃子的機會,但被認為是大陸經濟成長加劇下行,而引起新興市場及歐美市場的一連串骨牌效應,令人憂心,這一骨牌效應後座力也讓人行承受資本外流加劇的隱憂。

人民幣的突然貶值,讓世界驚出一身冷汗,是因為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影響整個資本市場。比如,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兌美元急劇貶值,包括巴西貨幣雷亞爾、土耳其貨幣里拉、馬來西亞林吉特、南非蘭特兌美元全線貶值。

* 資本外流加速 成陸心腹大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5000914-260301

人民幣貶值壓力加上降息,正加劇資本外流,也成為大陸最大的心腹大患!據外媒指出,人行為捍衛人民幣,減緩資本外流的影響,不惜動用外匯儲備抵禦,8月11日迄今外資估計已耗掉1千億到2千億美元,而目前大陸最擔心的是,若經濟繼續放緩,加上美升息,恐加速資金外流。

* 避免兩岸風險 建立監測系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6000358-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06日 戴肇洋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並非始自今日,30餘年以來,兩岸經濟在先天環境因素連結與後天生存條件糾葛下,已逐漸形塑一個特殊的區域經濟整合型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對於兩岸交流的變化,我們未能未雨綢繆,例如:進出口依存度、重要產品對陸進出口表現與變化、兩岸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現況、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重、台灣製造業境外資金流出、陸企對台布局發展、陸客對台社會影響,以及兩岸銀行投資往來現況、國銀對陸銀行曝險金額、陸銀發行寶島債等,進行蒐集與掌握,透過彙整、歸納、分析,建立兩岸交流「監測系統」,提供社會各界掌握真實狀況。

也因迄今為止社會各界對於兩岸交流事務,仍無法全面透徹了解,加上其對於政府處理兩岸交流事務缺乏信心或疑慮之下,使得與兩岸交流相關之抗爭活動時有所聞,甚至引發「反《服務貿易協議》」的太陽花學運,更加讓兩岸關係朝向和平穩定之發展,蒙上一層陰霾。

平心而論,面對全球化經濟、開放性社會發展趨勢之下,政府在擴大推動兩岸交流政策之同時,若能先行針對社會各界所關心之議題,包括:兩岸投資貿易往來、兩岸產業競合發展、兩岸金融互動合作等層面,研擬建立一套較客觀、易懂的兩岸交流「監測系統」,除可以增加社會各界對兩岸交流事務的認知了解外,亦可藉此提高政府相關政策規畫風險管理意識。(作者為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副執行長)

* 美升息大限近 全球股市陷震盪循環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67700

美國8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幅比市場預期小,但失業率降至5.1%,為近七年半低點,符合聯準會(Fed)視為充分就業的水準。隨著Fed啟動升息的時間點逼近,已然焦慮的投資人推測這份就業報告使Fed延後升息的可能性降低,美股道瓊工業指數4日盤中跌逾200點,歐股重挫近3%。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則認為,就業報告讓Fed陷入兩難,因為新增就業人數比市場預期少的負面因素,被其他幾項正面因素抵銷。駿利基金經理人葛洛斯認為,Fed本月升息的機率是五成。高頻經濟公司經濟學家蘇利文則預期,Fed將在非常短的期間內升息。

* 美外貿萎縮 全球景氣憂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67633

美國今年來對外貿易持續萎縮,凸顯美國、歐盟及中國等全球最大貿易地區之間的貿易量,已受到經濟成長減緩的影響,也顯示即使美國經濟成長相對較強,對世界經濟成長的帶動力量卻相當有限。

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擴張速度是2009年來最慢,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全球經濟脆弱的信號之一,也證明數十年來的全球化趨勢已達到頂峰。

* G20承諾 避免貨幣競貶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69208

20國集團(G20)財金首長5日承諾,將果決採取行動支撐顛簸前行的經濟成長,並將「避免貨幣競貶」,以避免爆發貨幣競貶潮,這是G20自2013年以來首次採用此措辭。G20正希望緩和陸股重挫和8月人民幣貶值引發的市場緊張氣氛。

法新社5日報導,G20財金首長發布的公報未特別點名中國,但承諾不會訴諸貨幣競貶、給予國內出口不公平的優勢。彭博資訊取得的最終版公報副本顯示,各國承諾避免「貨幣競貶」,是兩年來首次採用這類詞句。

* 央行神操盤 外匯存底逆勢增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67696

央行第3季理監事會議召開在即,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昨(4)日表示,面對變局,央行最重視的外匯存底、利率情勢、資金部位三大指標,目前均呈穩定。其中,最新出爐的8月底外匯存底為4,247.91億美元,續創新高;他研判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不致重演。

三大變數中,央行尤其重視外匯存底的變化,因這項變數易受外資匯進出等影響,不易操之在我,且8月新台幣匯率受人民幣貶值牽動,月均價報32.387,較上月大幅貶值1.044元;金管會統計的外資進出情況,8月淨匯出規模高達34.84億美元。這二項因素都不利外匯存底的累增。

但外匯存底還是逆勢增長,8月單月增加28.35億美元。顏輝煌解釋,儘管有不利的因素,但有投資收益挹注,加上歐元等貨幣對美元升值,抵銷了負面因素,外匯存底穩定增長,讓央行鬆了口氣。

fsj 提到...

經濟/美中經濟戰2.0開始上演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70787

經濟日報 社論 2015-09-07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中下旬前往美國訪問,並和美國總統歐巴馬進行「歐習會」。近年美中關係益趨複雜敏感,尤其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讓雙方關係起了化學變化,美中經濟角力愈演愈烈;過去10年,雙方交手先是北京大有斬獲,但最近情勢開始逆轉,2.0版的美中經濟戰正逐漸浮上舞台。

大陸經濟歷經30年平均逾10%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2011年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GDP比重1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更逾25%。大陸經濟規模及影響力直逼美國,讓山姆大叔戒心愈來愈高,美國社會普遍認為大陸是靠對美出口及巨額出超,才能享有高速增長,而人民幣匯率低估是問題根源所在。

在美國強力施壓下,北京在2005年實施匯改,結束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自此形成人民幣對美元單向升值的長期趨勢,截至2014年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升幅逾三成,一度成為全球最強勢貨幣。

人民幣升值對大陸利弊互見,有利的一面是,大陸因為熱錢的不斷湧入,累積近4兆美元、全球第一的外匯儲備,金融實力及國際影響力大增;人民幣國際化腳步亦不斷加快,北京展現強烈企圖心將人民幣推升為和美元、歐元鼎足而立的國際結算貨幣。北京挾著與日俱增的經濟及金融實力,亦處處挑戰美國全球龍頭地位。如美國在「重返亞洲」戰略思維下,大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北京隨即和東協國家聯合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升級版「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協定」,反制美國意味濃厚。今年博鰲論壇前後,北京更強力推銷以連結亞歐非大陸、促進共榮發展為訴求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主導亞投行創設,充分展露出大陸的政經實力。

另一方面,人民幣大幅升值,以及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增長趨緩,讓大陸依賴不斷投資並擴大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再加上熱錢湧入所形成的巨大金融泡沫亦開始反轉調整,大陸經濟面臨大幅走緩甚至「硬著陸」的巨大風險。很多專家評估,今年全年大陸經濟增長率僅5~6%,遠低於官方公布的7%。

對大陸更具潛在的威脅是,美國聯準會在金融海嘯後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挽救經濟,但錢潮湧向大陸亦壯大對手的金融實力,所以,美國在經濟穩定復甦後,改採強勢美元政策,促成資金全面回流,大陸亦深受影響,迄今年7月止的一年間,大陸外匯儲備減少3,150億美元;據財經專業機構估計,到今年底為止,估計將再減損至少1,500億至2,000億美元;龐大的資金流出壓力,對當前大陸經濟更是沈重的打擊。

今年8月11日人民幣劇貶,是10年來美中經濟戰的重大轉折點。因為人民幣貶值導致各國貨幣競貶,全球股災蔓延;「中國打噴嚏,全世界都感冒」的媒體標題,固然凸顯大陸經濟的全球影響力,但隨後因為美國經濟持續好轉佳音,帶動全球股市反彈及回穩,其中透露的訊息,就是山姆大叔還是老大;美中經濟的10年起伏,映照的正是雙方經濟戰的優劣勝敗。

北京以人民幣劇貶宣示大陸不再為全球經濟遮風擋雨,也顯示大陸面對經濟增長減緩、出口衰退、資本外逃的新情勢,人民幣貶值將成為北京政策的新選項,這對美中關係和全球經濟金融情勢都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令人擔憂的是,近來美國國內反中意識因總統大選逼近益形高漲,在共和黨遙遙領先的總統參選人川普更是狂言妄語,煽風點火,對日益緊張的美中關係及經濟角力,無疑火上加油。習近平此時訪美,象徵美中經濟戰將進入2.0版,習近平口中的美中新型大國關係究竟會如何演變,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 相關報導:

* 大陸經濟調結構 陣痛期五年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70726

大陸財政部長樓繼偉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舉行的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上表示,目前大陸經濟已進入了去槓桿階段,經濟成長率降至7%左右,但即使這樣,大陸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30%左右,今後五年將是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

大陸財政部官網刊登樓繼偉在會議中的發言內容,樓繼偉說,當前大陸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經濟成長率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四到五年的時間,大陸官方不會特別在意季節性的短期經濟波動,而是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定力,未來經濟最大的潛力在於改革。

* 不加薪也不投資 企業儲蓄暴增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13341

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今年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減掉國內投資毛額)將達二兆五○六四億元,續創史上新高;超額儲蓄率則攀升至十四.四五%,為近廿八年來新高;而且,國民儲蓄結構出現變化,企業儲蓄暴增,家庭儲蓄則劇減。學者認為,國內投資不振,超額儲蓄與企業儲蓄快速增加,主因企業賺錢後不加薪也不投資。

※ 現在是現金為王。



◆ 路透專欄/歐洲移民潮的危機與轉機
http://udn.com/news/story/8539/1170766

經濟日報 佛利(John Foley)、泰勒(Paul Taylor)2015-09-07

經歐洲當前的移民浪潮顯然已經失控,不僅場面令人怵目驚心,心生憐憫,而究竟該如何處理也益發複雜;同時對歐洲的財政,將造成長達一個世代的考驗。歐洲的高報酬固然吸引新移民,但對目前生活舒適的歐洲國家卻造成威脅。歐洲國家究竟該防堵新移民流入所引發的競爭態勢,還是設法使所有人都能各蒙其利,問題同樣複雜。

儘管歐盟目前經濟成長率僅1.3%,失業率高達9.5%,但對於逃離敘利亞等「戰區」的苦難民眾,及一些為尋找更佳工作機會的經濟型移民而言,繁榮的歐洲對他們都深具吸引力。儘管兩種移民的動機不同,但卻難以區分開來。斯洛伐克總理費科表示,他相信95%的移民是基於經濟動機,而非因為政治因素。

從財務角度來看,一些高報酬率的產業容易因移民增加而使競爭升高,因而引發現有業者的疑慮。斯洛伐克便是抱持此種思維邏輯;從2000年之後該國人口幾乎沒有增加,但同期間工資平均每年卻提高2.6%,相當令民眾滿意。

但儘管有經濟上的顧慮,關閉邊界卻並非最佳的作法。例如法國曾大力保護本國的乳酪業及網路視訊業,並對能源業提供高額的減稅,便付出重大代價。英國及德國則允許投資及企業併購更加自由,並讓經營不善的企業倒閉,經濟表現因而較佳。

選民及政治人物對移民的憂慮,遠比投資人更為複雜,因為他們還考慮到文化認同及生活空間等層面。但他們所擁有的選項卻相同:不是關閉邊界,就是與移民共生。匈牙利在塞爾維亞邊界興建圍牆以阻絕移民,絕不可能成功;德國總理梅克爾的作法可能較佳,她雖呼籲歐盟所有會員國分擔財務壓力,但同時要求德國民眾對移民採取更開放、更有彈性的作法。

接受移民對歐洲而言絕非有弊而無利。新移民能夠提升歐盟的服務業及企業財務,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移民危機固然可能造成經濟分裂,並使政治極端主義升高,但如果各國領袖的視野能夠超越仇外的心態,則引進移民也能促進生產力提升,使經濟更加堅實。

(John Foley與Paul Taylor分別是路透的專欄作家與歐洲事務編輯/編譯任中原)



◆ 百年上海商銀 國父曾經是股東(節錄)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70293

中華民國唯一民營百年銀行上海商銀,就是一部承先啟後的大時代歷史。100年前,在錢莊與新銀行銜接的年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就有「1元開戶」的創新做法,當時客戶必須靠關係才能見到分行經理,但上海銀行已體認到,廣大庶民才是銀行的衣食父母,並認為開銀行也能救國,連國父孫中山先生也加入成為股東,後代至今仍保有股權。

上海商銀創辦人陳光甫是美國華頓商學院的高材生,1915年創建上海銀行;4年後,當時的棉紗大王、榮宗敬注資上海銀行,成為最大股東;百年上海銀行因而與百年榮家畫上等號。

現任台灣上海商銀董事副行長榮康信,是榮家第四代。身為百年銀行的接棒者,榮康信將上海銀行一切成就,都歸功於「團隊合作」,也相當推崇創辦人的長遠眼光。

榮康信說,像1元開戶、小額信貸、單一櫃員制(單一櫃檯全功能),這些當年中國銀行業想都不敢想的創舉,都由陳光甫推動,在100年前,就為上海銀行現代化的基礎扎下根基。

榮康信說,在陳光甫的年代,中國國勢走下坡,但陳光甫認為,中國要強大,中產企業必須興盛,開銀行就是要扶植中小企業,百年後的今天,證明陳光甫是對的;台灣最強勁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中小企業。

榮康信還透露,陳光甫在美國求學時,有天跑去聽國父演講,與國父有不錯互動。孫中山先生覺得這個年輕人很不錯,想吸收陳光甫從政,但陳光甫認為,救國有很多種方式,將現代銀行帶進中國就是其一。

陳光甫深造學成歸國後,以10萬銀圓創辦上海銀行。開幕時,孫中山先生特別來恭賀陳光甫,還自掏腰包成了上海銀行的原始股東。

上海銀行參與中華民國歷史,不僅止於此。全中國第一家旅行社、中國旅行社,也是上海銀行申請成立。榮康信說,那時上海銀行就有經營「跨境」金融的想法,但沒想到,中國旅行社在抗戰時期,卻達成另一項重要政策任務。

榮康信說,1936年,日本快打到北京時,國民政府請中旅社保護故宮國寶,中旅社帶著一批批北京故宮文物,一路護送到南京、重慶再回到上海。抗戰勝利後,中旅社在上海將故宮文物移交給國民政府,榮康信說,「我們還有個清單,確定全部東西還清」,保護國家重要資產,上海銀行與有榮焉。

※ 詳見原站。

fsj 提到...

經濟/救經濟須先穩信心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7286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9-08

縱使金融海嘯爆發至今達7年之久,當年位處震央的美國也脫離泥淖,正邁開穩健復甦的步伐;台灣卻似乎從未走出這場噩夢,且愈陷愈深,昨天公布的8月出口再度出現大幅衰退,今年已經連七衰。經濟數據總是不如預期,引發諸如轉型不順、紅色供應鏈、經濟政策失當等悲觀論述接連上場,讓各界對台灣經濟的未來陷入集體焦慮。

仔細回想,過去幾年台灣經濟的凋敝,雖有國際環境和中國積極發展進口替代帶來的衝擊,但有更大一部分是各界對我們生活的寶島失去信心所致。因為,當個人與廠商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時,就會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集體性的節儉又讓經濟面臨逆風,坐實悲觀的看法。再加上缺乏信心的社會日漸消磨掉大多數人的進取心,導致面臨產業結構轉型之際,竟喪失能量。於是,便周而復始的自我實現悲觀預期,讓經濟陷入具有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特質的惡性循環,促使經濟進入難以衡量的不穩定狀態。

要在陷入惡性循環後,重建民眾信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一位可凝聚人心的領導者掌舵之外,更需要有具體且合宜的經濟政策航向,才可能擺脫這種局面。尤其是金融海嘯後的長年低利率環境,理應刺激投資擴張,但卻未發生,表示信心匱乏已影響價格機能對經濟運作的支撐功能。深諳惡性循環之害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 Shiller)建議,此時應擴大政府「投資」,以扭轉此一失靈的局面。

席勒所謂擴大政府支出並非漫天撒錢,而是要在經過恰當的成本效益分析後,進行具有擠入型(crowding-in,意指提升民間部門生產力功能)的政府投資。例如成本值1億元的道路建設,可創造周邊相關生產力每年提升20萬元,若此時長期利率水準低於2%,就值得投資。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1970年代面臨石油危機及外交重大挫折、2008年金融海嘯時,台灣都遭遇嚴重的經濟信心危機,但前者有十大建設等對生產力有莫大助益的公共投資,延續台灣經濟奇蹟的故事,後者雖推出如消費券等各類政府支出政策,卻難力挽狂瀾,讓民眾持續處於惡性循環中。同是拯救信心危機,結果卻迥異,突顯出政府「投資有道」的重要性。

經濟學家希思科特(J. Heathcote)與派瑞(F. Perri)以《財富與波動性》(Wealth and Volatility)為名的最新研究指出,當資產價格降低時,民眾的財富會相應縮水,其支出型態就會變得比較保守,進而對經濟產生負面衝擊;此時政府往往會推出救市策略,意圖藉此守住人們的財富及信心。問題是這種方式只不過是維持民眾荷包的帳面價值罷了。

希思科特與派瑞的研究指出,較富裕的族群在面對資產價格波動所造成的財富變化時,其支出反應相對穩定,但較貧窮者的支出反應就相當劇烈。換言之,當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時,政府常會適時擴大無差別性的政府消費,但成效並不顯著。

相較之下,那些強化對低收入戶的政策,如失業救濟金補助,總能發揮功效。所以,在景氣嚴重衰退時期,政府應努力強化補貼的執行效率。而就台灣現況而言,當局可從擴大擠入型的政府投資,以及加強較低財富族群社福政策兩方向考量,提出對台灣最有效率及友善的經濟政策組合。

不可諱言,當前台灣經濟面臨許多結構性問題,但回望歷次經濟危機,情勢更險峻者亦不少,何以當年可大步跨過,如今卻只能陷於焦慮,與貌似永無盡頭的惡性循環?關鍵就在於信心的有無。誠如羅斯福(F. Roosevelt)在1933年大蕭條時期就任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上,那震撼人心的名句──唯一令人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至於,幸福指數位列亞洲國家亞軍的台灣,為何出現信心危機?將是角逐台灣掌舵大位者須積極處理的首要政務。



◆ 全球政府債務 違約頻率創高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72834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 2015-09-08

依據加拿大央行經濟學者所編製的各國政府債務違約資料庫顯示,各國政府無法按時償債的頻率創新高紀錄,而且未來還可能持續上升。

這套全球首創的政府債務違約資料庫,涵蓋範圍包括公債、銀行對政府貸款,及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B )等國際機構對各國政府的借貸。

依據這套資料庫所發表的項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政府的償債能力相當悽慘,無論是債務拖欠、倒債及債務重整的頻率都超出一般想像。

在2000年代初期因拉丁美洲及亞洲金融危機結束,各國政府債務違約的情況一度有所改善;但如果把積欠國際金融機構的債務合併計算,各國政府仍無法按時履行償債義務。2010年歐債危機的次第爆發,也凸顯出並非只有低所得及新興經濟體會出現債務危機,先進國家也無法倖免。

2013年由於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進行債務重整,使政府債務拖欠及重整金額創新高,達到4,420億美元。

這份報告的共同撰寫者納迪奧與比爾斯指出,資料顯示政府拖欠、倒債及債務重整的頻率可能持續上升,且與政府負債持續增加有密切關係。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萊因哈特表示,這項研究有助於對全球政府的償債能力提供更清楚的解析,對投資人及決策官員都十分重要。



◆ 林建甫專欄-新平庸害慘台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8000458-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08日 本報訊

最近股災頻傳、市場波動加劇,讓人不禁懷疑世界經濟是否出了什麼問題。在這複雜的國際經濟及金融情勢背後也透露出一個跡象,就是新平庸時代(New Mediocre)的來臨。

「新平庸」一詞,最早是由世界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Lagarde)於2014年10月在美國喬治城大學演講時提出。她認為「全球經濟復甦是脆弱、不均衡,以及風險四伏」,我們正步入這樣的新平庸時代。

金融海嘯前,全球經濟成長率約有5%的表現,當今全球經濟成長率降到約3%,且很難回到過去光景。先進經濟體因為老人化、少子化,卻有高債務及高失業率,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成長減速,全世界又產能過剩,因此低投資、低通膨,造成全球經濟復甦力道疲弱。世界於焉進入了長期成長低於平均水準的情況。

造成新平庸現象的原因除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忙於調整債務及產業鈍化、無力追求新創有關外,數據上的表現,關鍵因素是在於生產函數中的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無法提升所致。而且當這種狀態持續愈久,經濟就愈難脫困,人們會逐漸將低成長視為常態,因而形成的未來預期,將體現在消費與投資支出的縮減上。

總要素生產力對於經濟成長起決定性作用,是影響國力的長期重要因素。它涵蓋生產技術、基礎建設、政府施政效率,以及法令制度等多面向因素。而在這些多面向的影響因子中,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尤為重要,也是過往全球經濟高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大陸目前也寄望下波的經濟發展要引進創新驅動的要素。

然而隨著科技資源大量使用,報酬遞減已經發生,目前多方面的科技創新也逐漸面臨瓶頸。例如iPhone 3是個大突破,但已有人預測iPhone 8是手機的最後一代。就如同泰勒.柯文在《大停滯》一書中所提到的,當廉價土地與勞力、科技進步與創新,以及聰明優秀的人力資源等成熟低垂的果實被摘光,卻沒有培育出新的果林,經濟自然也就停滯下來。此就仿如自己已經走入一片光禿禿的科技高原,卻還假裝科技果實還在一樣。

因此面對新平庸時代,西方國家,尤其美歐的經濟,可能因為美國本身盤子大或歐洲的高度整合,本身既成熟又有內需市場,雖不盡人意亦可勉勉強強的過日子。然而台灣淺碟子經濟,內需不足,需要靠外部市場。審視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歷程,1980年代的經濟奇蹟是利用便宜且充足的人力及土地資源所創造出來的出口順差,1990年代以後則是充分利用獨有的代工模式,成功帶動電子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只是,這樣的發展模式,在全球科技創新面臨瓶頸、台灣自身亦無法有所突破,且大陸自主供應鏈或台灣社會稱的紅色供應鏈崛起,經濟成長就難有表現。最近連七黑的出口,可能就是預告台灣的受害會很深。

解決之道,台灣必須與其他國家或區域結盟。因此TPP、RCEP、FTAAP、WTO等區域或國際組織就非常重要。另外尋找還沒達到報酬遞減的新興市場,也還是機會最大的地方,例如東南亞國家的緬甸、寮國及柬埔寨等,由於才開始接受市場經濟的洗禮,政策正大幅鬆綁與開放。這些國家的經濟果實還很豐碩。除此之外,即便中國大陸已經步入新常態經濟,但區域發展極端不平衡。過往高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沿海地區,過剩產能也幾乎集中於此,相對之下,廣大的內陸在未曾高度開墾下,依舊充斥龐大商機。十二五及將展開的十三五,調結構一直是中國大陸當前最重要的政策目標,無論是區域結構或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陸龐大的消費市場都將受惠,此也意味著中國大陸內陸未來仍是不容忽視的經濟成長動能來源。

最後,在新平庸經濟下,當一切都變得跟過往不一樣或是更嚴苛時,在台灣個人人格特質培養、人力資本累積或許更值得重視。畢竟在這樣的新環境中,沒有勇於冒險、不怕失敗、樂於競爭的特性,是很難突破現狀的桎梏。未來年輕人應前進到新興市場拓荒,才有機會闖出一番新事業,而不是關著門喊「勇敢的台灣人」做唐吉訶德的風車鬥。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中國時報)

fsj 提到...

危機入市…巴菲特8月大買股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77484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2015-09-10

上個月全球股災來襲,當別人慌忙退場時,「股神」巴菲特危機入市,一周內買進了5億美元的股票,包括持續加碼IBM。他並表示仍在海外物色收購標的。

中國經濟穩健度堪虞衝擊全球股市,拖累道瓊工業指數8月間一度重挫10%。

但巴菲特8日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他上個月持續大舉加碼買進IBM股票。他說投資決定是看一家公司未來五到十年的展望,並鼓勵投資人眼光要放遠。

巴菲特說:「我們買進,是因為從長期觀點來看,我們喜歡我們所買的股票。」

巴菲特在2011年底首次揭露他領導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持有IBM股票,之後就一直定期加碼IBM,即使該股表現令人失望。過去三個月來,IBM股價跌了11%,過去一年來跌幅更達到23%。截至6月底,波克夏共持有7,957萬股IBM股票。

另外,巴菲特表示,波克夏雖已斥資320億美元併購航太零件製造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但手上並不缺錢從事其他投資。這筆交易是巴菲特職涯中最大的一筆收購案。截至2月底,波克夏坐擁666億美元現金。

巴菲特表示,仍在物色海外投資標的,有興趣收購的新公司遍布數十國,尤其偏愛在大型經濟體找尋目標。他說:「我喜歡較大的經濟體,只因為想買有規模的公司,但現在讓我樂意投資的有數十國。價位也須合理。」



◆ Apple Pay快來了 金管會盯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77475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2015-09-10

由蘋果公司開發完成、備受期待的行動支付技術Apple Pay登台有譜。據悉,金管會已正式下令,要求銀行公會研議Apple Pay的安全控管要求,待Apple Pay登台,便能直接和銀行及信用卡公司進行合作,讓廣大果粉體驗蘋果行動支付技術。

金管會日前發函銀行公會,要求預先研議好Apple Pay等相關安全控管,並適時更新「信用卡業務機構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下稱安控基準),因應手機信用卡新型態技術的應用。金管會官員表示,Apple Pay是當前很夯的話題,所以請銀行公會預先研究Apple Pay的安控要求。

至於訂定安控標準,是為確保銀行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具有一致性安全控管及共同規範可遵守。任何的行動支付技術,都必須寫入安控基準中,銀行才能開辦。

行動支付是指利用行動裝置(如智慧手機、智慧表等),進行實體或虛擬交易,很可能逐步取代傳統卡片式的信用卡。

目前行動支付在國內主要有四個技術:手機信用卡、行動X卡、行動刷卡機及QR Code。Apple Pay則是蘋果公司去年9月發布的的行動支付技術。銀行主管表示,除了Apple Pay外,蘋果手機如果要支援其他手機信用卡技術,必須在手機上裝設外掛裝置,但便利性大為降低。iPhone是國人使用最多的手機,銀行業期盼Apple Pay盡快登台,刺激更多人使用行動支付。



◆ 專利商品化 要走過死亡之谷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77618

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張錦弘、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5-09-10

經濟部工業局昨天表示,以前專利商品化程度的確是千分之三,但推出產業化方案以及成立專家服務團後,已提高到百分之十四點九。

工業局知識服務組科長陳國軒指出,商品化失敗原因很多,最主要、也最令外界驚訝的竟是「當事人沒有商品化意願」。事實上,發明展得主七成是學生,多數人沒準備要商品化。

陳國軒指出,一般俗稱商品化要走過「死亡之谷」,也就是克服許多難關,包括專利迴避、市場評估、產品利基、量產化技術限制等。畢竟創意落實時,可能侵犯別人專利,利潤也不夠支付權利金。

台北科大、遠東科大等校長指出,可借鏡國外,先找專利公司及相關業者評估,若成本太高、不符需求,不如放棄;也可成立專門機構,把原始的專利加深技術,更能找到商機。

遠東科大是國內外發明、設計展常勝軍。校長王元仁說,若發現商業化的成本太高、或將來商品太昂貴,根本無法生產或賣不出去,除非能改善,否則校方不會再繼續花錢維持第二期專利,以免白忙一場。

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先進國家的大學,通常會設立專門機構,輔導師生加深專利的技術,做得更精緻、完整,再把技術賣給業者做成商品,才能轉化成可觀的商業利益。

※ 相關報導:

* 申請專利等25個月 明年加快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77616

「申請專利需要三年?這應該是兩年前的印象,我們現在速度已經加快了。」智慧財產局組長廖承威昨天指出,藉由增加人力、成立專利檢索中心等,國內申請專利時間平均已降到廿五點二九個月(兩年多),不需要到三年。

廖承威說,外界所說「一年就能通過」的例子,應屬於極端快速個案;事實上,全球專利部門都有一個共識,如果審查期間超過十八個月,不論結果是核准還是駁回,就要公開技術,以免競爭對手重複研發、浪費資源。

fsj 提到...

葉銀華/兩岸關係質變 台灣需有新定位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180018

聯合報 葉銀華(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2015-09-11

現在或許是兩岸關係最平和的時候,但絕對是兩岸勢力台灣最弱的時候!

綜觀這七年多來,許許多多的兩岸協議、備忘錄、會談,及最近中共九三閱兵造成台灣之紛擾,遂有上述之感傷,更發現兩岸關係已經質變!兩岸要持續對等發展的基礎,是台灣有著不可忽視的經濟實力,以及台灣要能走進世界,否則台灣在兩岸的談判力量將日衰。

因此,必須重新定位兩岸關係,不能夠從「台灣海峽」看中國大陸,亦不能只有亞洲視野,而是應從「全球如何看待中國」來審思大陸的定位與影響力。

這幾年來,大陸致力於人民幣國際化,已在世界五大洲建立十七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並與卅餘國中央銀行簽定本外貨幣互換協議;同時,大陸也想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的組成貨幣,當IMF會員國需要外匯時,可釋出SDR額度,與其他會員國進行交易,換取外匯,人民幣遂成各國儲備貨幣。

再者,中國大陸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力推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獲得全球五十餘國成為創始會員國,使亞投行的影響力跨越亞洲;而另一個大陸力推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亦擴大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話語權。

但換一個層面,中國大陸愈大,當其一摔跤,亦會撼動世界!大陸從去年底經濟成長邁入延緩的新常態,今年經濟成長率是否能夠真正保七%,將有很大的困難度;也因大陸需求減緩,造成新興市場經濟成長衰退、貨幣貶值,以及大宗商品與能源價格的大跌。七月大陸股市狂跌、八月人民幣貶值,皆造成全世界股市、匯市之巨大波動。

從全球看大陸之後,要強化台灣在兩岸關係的話語權,首先要提升台灣經濟實力,亦即要強化「投資台灣」。過去數年,執政黨力推的桃園航空城,淪為炒地皮,非常扼腕;而自由經濟示範區又因朝野分歧,尚未完成立法。

然而,為延展台灣地理位置的優勢,政府實應合理化地重啟桃園航空城建設;而示範區方面,若無法有共識,則可先進行只要小修其他法規即可運作的規畫,先行實施、創造成效,方能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再者,為吸引製造業回流投資,或穩固國內廠商投資,政府亦應提出解決「缺人、缺地」問題。

再者,政府提出工業4.0、物聯網的想法,方向沒錯,然而台灣大廠商已跟外國大廠合作啟動智慧生產研發,而政府該做什麼事?政府該做的是,結合工研院、大學研究中心與大廠商,創建智慧生產、物聯網的應用研究,並移轉技術或鼓勵成立公司來商品化、量化生產,增加台灣在全球的重要性。

更進一步,台灣的未來在於台灣要能走進世界!因此,應走外向型的治理結構,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是一個選項,唯需台灣要有經濟實力,別國的開放我們才能得利,並且降低對部分產業的負面影響。但要加入TPP的票價不便宜、得付出代價,全民、產業需要對「開放」有更開放的看法,這著實考驗政府的智慧,以及政府如何獲得全民信賴。

最後,若台灣愈無經濟實力,又愈依賴中國大陸,則台灣主體性在兩岸關係會變得愈脆弱!(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 相關報導:

* 不怕紅潮! 墨比爾斯挺三類企業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79960

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市場研究團隊總裁墨比爾斯(Mark Mobius)昨(10)日指出,台灣要小心中國大陸企業帶來的威脅,但台灣仍有競爭力強的公司,像是科技業的台積電及可成,以及傳統產業的美利達、巨大及統一。

墨比爾斯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中國大陸企業崛起,小米及華為已有能力與國外同業競爭。不過,對於台灣企業來說,中國不只是競爭者,還是潛在的市場與合作夥伴。

* 財政太糟 巴西債信淪垃圾級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79915

標準普爾(S&P)在國際主要信評機構中開第一槍,將巴西的主權信評調降至垃圾級,理由是在經濟疲軟不振之際,總統羅塞芙無法強化財政。

巴西里爾應聲急貶2.3%,股市挫跌。

fsj 提到...

紐澳經驗 美元升值恐釀風險
http://udn.com/news/story/8283/1183630

經濟日報 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5-09-13

美國聯準會(Fed)準備啟動近十年首次升息的計畫,刺激美元上漲,而這種本幣升值局面,曾迫使四個已開發國家央行2011年起逆轉先前緊縮貨幣政策的決定,分析師指出,Fed在考量升息決策時,也最好記取這四國央行的教訓。

金融危機後的那幾年,歐洲、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央行接連升息,但後來都走回頭路,因本幣大幅升值、全球需求疲軟,曝露出本國經濟其實還很脆弱、難以適應貨幣政策的緊縮。市場如今認為,其中三個商品出口大國可能進一步放鬆政策;歐洲央行則已表示,必要時將擴大債券收購計畫。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策略師班奈特說,這是央行只看國內、不顧國際形勢的典型案例,結果證明這是糟糕的決策,「真正的挑戰是聯準會能否啟動正常化利率,且經濟未來將何去何從」?

不過,他也說,雖然美元走強,但美國的「觀念和技術輸出國」特殊地位,使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免疫力,對匯率波動沒那麼敏感。

加幣2010年升值5.4%。加國央行當年提高利率75個基點,後來一直保持在1%的水準,直到今年1月和7月在經濟陷入衰退之際降息。澳洲央行2011年開始降息前,曾於2009和2010年升息1.75個百分點至4.75%,隨之而來的是澳幣暴漲46%。

紐西蘭央行本周實施三個月來第三次降息,不過總裁惠勒仍堅稱去年升息1個百分點是正確的決定。被問及去年緊縮貨幣政策是不是犯了錯時,惠勒說:「我認為美國聯準會副主席費雪在傑克森洞的說法很有意思,基本上他的意思是,到了絕對知道要怎麼做的時候,通常就已經太晚了,而我認為現在情況就是這樣。」

※ 相關報導:

* 人行干預效果漸顯 人民幣貶值將緩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81574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昨(11)日隨中間價收漲,收在1美元兌人民幣6.375元,上升22個基點;中間價收在1美元兌人民幣6.3719元,上漲53個基點,顯示人行行政干預效果漸顯。業者指出,人民幣貶值預期緩解,但市場觀望氣氛仍重。

* 陸Q2經濟「保七」 國際96%學者存疑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83666

大陸第2季經濟成長率(GDP)「保七」過關,華爾街日報本月調查64位經濟學家看法,結果逾96%表示「不敢相信」。專家直言「官方數據被加工」,還說這樣的調查結果不算意外,大陸經濟數據的可信度早就被質疑,國際公認大陸經濟增速放緩已超過一年,估計目前GDP增速在0~3%之間。



◆ 社論-大陸經濟治理面臨的嚴峻考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3000023-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9月13日 主筆室

變遷是天底下萬事萬物常見的規律,盛極多時的中國大陸經濟,恐怕也不例外。8月11日人民幣啟動對美元的匯率顯著貶值,以及接二連三的股災,特別是8月24日「黑色星期一」,歐美與亞洲股市接連暴跌,包括中國上證指數下跌幅度竟達8.49%,幾乎打掉2015年以來的漲幅。這些金融動盪究竟預示著什麼樣的訊息?對於已和中國大陸經濟關係高度密切的台灣,自是必須加以留意與重視。

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也是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李稻葵,日前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認為,這些金融動盪只是短期的調整現象,仍不足為懼,但他也同意,中國經濟已進入到一個相當棘手的階段。

中國大陸金融隱憂的根源,在於數目仍高達15萬5千家,但經營效率相對低落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貢獻大約4成的GDP,卻擁有超過6成的銀行貸款份額,且適用條件極為優惠,造成民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借貸困難,2011年底開始的溫州企業倒閉潮,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大陸經濟學家吳敬璉形容中國股市,主要仍是「國企圈錢」的途徑,融資國企的功能突出。國企的融資問題,也讓大陸的金融體系運作,帶有強烈的「財政」帳房色彩,難以自主與健全發展。為了紓解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多年來官方鼓勵民間將存款投入股市,公然做多,並藉由銀行貸款、保證金融資等方式,擴大財務槓桿,導致融資餘額一年內暴增10倍,成為中國股市在過去一年上漲的主要推手,同時也埋下股市泡沫的險象。

雖然大陸民眾擁有股票的比率只是少數,股市總市值只達GDP的1/3,遠遠不及歐美日等國大都超過100%,加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仍未上軌道,股市的表現和經濟基本面的健全與否,往往是兩碼子的事。另外,企業取得資金大部分仍是透過銀行的直接融資體系,債務槓桿不高,因此股市動盪,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即使如此,大陸股價重挫風暴,卻也延遲了部分企業的IPO計畫,不利於產業長遠發展。

另外,上次全球金融海嘯期間,中國為因應2008-2009世界經濟衰退,透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刺激內需的作法,不僅助長了房地產市場泡沫,更導致實際負責執行的地方政府陷入財務危機。

根據國際投顧公司麥肯錫研究報告,包括家計部門、公民營企業與各級政府在內,中國總體債務佔GDP比率在2007年達158%,到了2004年此一數據已攀升至282%,在全球主要國家當中排名最高。過度膨脹的信用,確實已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增添不穩定的因素。

再者,今年年初,中國大陸不動產市場連續15年的高行情也開始「下行」,無論是成交量或價格都走跌。比較起來,貢獻GDP高達1/4,且和銀行體系往來密切的不動產市場,已經形成的泡沫一旦破裂,作為債權抵押品的土地和房子價格崩跌,鉅額的呆帳將跟著產生,對經濟的影響就會相當嚴重。尤其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地方融資平台」來維持財政運作,走低的不動產市場,只會讓地方政府的債務更加嚴重,形成財務黑洞。

由於地方政府陸續出現償債危機,從2012年起,中央允許包括上海、浙江、深圳、廣東等四個地方,先行試點限額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用意即在緩和地方債務問題。但這絕非長久之計,因為地方政府向來缺乏財政紀律與節制力量。

為了根絕地方融資平台所產生的弊端,重整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大陸國務院正在考慮是否由中央來課徵不動產稅,再將稅收移轉地方政府。但由於目前不動產價格正值下跌階段,需要北京強烈的決心才有可能實施。

總的來說,中國的經濟轉軌已經到了「深水區」,特別是國企與金融體系改革。至於傳統的投資帶動成長模式,已經造成產能過剩、投資低效率等後遺症,未來勢必走向消費與服務業等內需帶動、民間企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但這也將伴隨著中產階級興起,逐漸提高對環境、生活品質乃至國家治理的要求。

最後,轉向內需的過程,勢必只能接受經濟成長率較低的「新常態」,此一情勢是否能夠滿足人民需求,也將構成極大挑戰。參考其他先進國家經驗,一旦經濟情勢不佳,大陸執政當局難免就會面臨政策誘惑,回到以投資和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的傳統老路,則過去曾經遭遇到的問題,恐怕又要再度面對。(工商時報)

fsj 提到...

社論-升息不升息,妾身千萬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4000047-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9月14日 主筆室

美國聯準會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在本週的16~17日開會,全球金融界都屏息以待,因為傳聞已久的美國9月升息,將在這兩日內攤牌。由於中國經濟成長增速放緩、歐元區經濟復甦遲緩,加上美國最近的通膨率數據也還只有0.3%,距離2%的通膨目標還有一段距離,9月1日IMF主席拉加德也向美國聯準會呼籲希望能暫緩升息,在全球經濟狀況的疲弱比想像中還要嚴重的情況下,國際市場投資人預期9月升息的機率降至20~30%。聯準會的FOMC成員,一向分為鷹派與鴿派,前者力主升息,後者則希望維持現況,持續觀察再作決定,最終結論為何,備受世人關注。

聯準會本週會議的結論,不外乎下列四種情況:1.現在不升息,葉倫提出其對策;2.現在不升息也不提對策,聯準會信誓旦旦的逐步升息計畫化成泡影;3.現在升息,已經脆弱的全球經濟更加風雨飄搖;4.現在升息,棄守聯準會在年初提出要提高通膨率至2%的貨幣政策目標。其實第3及第4種情況分別是升息對國際經濟及美國國內的影響,也可以算是一種情況;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聯準會主席葉倫而言,都是很棘手的政策抉擇。

以第一種情況而言,現在不升息雖然合乎市場預期,但美國實體經濟各項數據都非常良好,例如職缺數量在7月來到新高點,汽車銷售在8月創下十年來最佳數字,9月份失業率也降到5.1%,符合聯準會的充分就業標準。換言之,實體經濟的優異表現,顯示勞動市場因職缺數量及充分就業等因素,將出現勞動力供需緊繃的情勢,工資上漲及通膨再起潛存壓力;汽車銷售創下十年來最佳數字,顯示內需強勁,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提高,葉倫必須在貨幣政策方面,提出其對國內經濟情勢的對策。但若決定不升息,她還有什麼政策工具可用?市場上雖曾建議聯準會在市場出售債券,將過胖的聯準會資產負債表(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已由不到1兆美元增至4.5兆美元)瘦身,但茲事體大,恐將影響銀行流動性,因而上述建議成為「葉倫對策」的機率不高。

若出現第二種情況,現在不升息也不提對策,則聯準會信誓旦旦的逐步升息計畫宣告跳票,影響聯準會的公信力甚鉅。鷹派人士向來認為,防範通膨應在通膨尚未成氣候之前就採取行動,恐怕也不會坐視。以美國實體經濟的改善速率來看,失業率到年底可能會來到4.8%的新低點,優於美國充分就業區間(失業率5.0%~5.2%)的下限,表示總支出將出現總體經濟學所稱的「膨脹缺口」,通膨可能一觸即發,甚至不可收拾;若太慢提升利率,可能損及聯準會的信用,且傷及美國經濟的安定。

若出現第三種情況,現在就升息可能對已經脆弱的全球經濟,造成落井下石的衝擊。中國經濟成長增速放緩、需求降低,導致馬來西亞及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陷入成長停滯,IMF主席拉加德因此才向聯準會呼籲,希望能暫緩升息;若美國仍執意升息,可能成為世界公敵。而且美國一旦升息,極可能導致資金抽離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實體經濟原本脆弱,再加上金融市場的「血荒」,若處理不善,可能發生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市場風暴」,一旦發生將造成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暴跌,甚至導致貨幣戰爭,即使是全球獨強的美國,可能也會被反噬而難以善了。

若出現第四種情況,現在就升息對聯準會本身而言,是另外一種情況的背信,並且可能不利於美國本身的經濟成長。年初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框架(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聲明,明白揭示通膨2%為其目標,而實際上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連續39個月遠低於2%,聯準會在6月時曾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會在明年底上升到2%,但到了7月聯準會又認為未來兩年內,消費者物價指數都不會有2%的成長。因此,若聯準會在9月升息,不但失去貫徹貨幣政策目標的公信力,而且如鴿派人士所言,太早升息會使美國陷入通縮,甚至會因通縮而導致經濟衰退。

元朝姚燧的「憑闌人」:「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用來形容聯準會FOMC在9月16~17日的開會心境,可謂十分貼切;最後兩句改為「升息不升息,妾身千萬難」,對於聯準會主席葉倫而言,可就更加適合了。至於全球金融市場投資人的心境,則是「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北宋張先「天仙子」),而且一旦作出升息決定,可能「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南宋李清照「聲聲慢」)。因此,儘管一般預期9月升息機率甚低,我們的國安基金仍宜枕戈待旦,避免不測。(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BIS:全球經濟 面臨三大風險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85259

....BIS在13日公布的最新季報中指出,中國經濟減緩和美元升值,為新興市場帶來雙重挑戰:一是成長前景減弱,尤其是商品出口國;二是美元計價的公司債若以本國貨幣計算,債務負擔將加重。

BIS首席經濟學家伯里歐(Claudio Borio)表示:「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次性地震,而是壓力的釋放;這些壓力是多年來沿著主要斷層帶逐步累積而來。」

伯里歐指出,另一個風險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信用流動減少,新興國家將較難透過發行大量美元計價債券來籌資;當美元走強時,又會進一步推升借貸成本。他說:「資料顯示,全球流動性走向分歧。流入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國的信用特別疲弱。」在此同時,流入新興市場中非銀行借款者的美元計價信用,自2009年來已成長近一倍至3兆美元以上。

* 美若升息 新興股債恐雙跌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85258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無論美國是在今年內何時升息,都將是一次長期升息周期的開始;對各種資產最明確的衝擊,是商品價格下跌、美元升值及美國債券下跌,對美股的影響較為複雜;新興市場將難逃股、債雙跌命運。

美國升息會使資金回流美國,直接帶動美元升值,使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價格下跌,包括石油及工業金屬;同時由於升息被認為具有通貨緊縮效應,也會對金價造成壓力。

* 真道理性真愛台灣 走出被迫害妄想症系列 1-社論-責怪紅色供應鏈 不如自我惕勵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4000409-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14日 主筆室

不少人有恐中心態,最近更變本加厲,已成為被迫害妄想症。這種心態的產生,可能和中國大陸在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崛起有關,也可能是基於對經濟及國際政治運作沒有足夠的資訊,以致於被逢中必反的媒體或名嘴誤導。前者所引發的反應,是正常的,需要政府與媒體提供充分資訊,民眾慢慢就會理解,但如果是出於後者,那就有拆穿誤導性言論,予以撥亂反正的必要。

首先,我們要探討所謂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及紅色供應鏈崛起威脅台灣的說法。在台灣,只要經濟表現不佳,就會出現一批人大肆宣傳說,這是因為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所致,好似台灣改以歐、美、日等國家作為最大出口市場,經濟便可持續成長。這完全是對經濟情勢缺乏常識、對國際分工缺乏了解所致。

誠如本報社論多次提及,台灣和韓國都是東亞四角分工鏈的一環,台灣和韓國從日本進口重要零組件和原料,製成半成品出口到大陸,再由大陸加工為成品銷往歐美,iPhone、HP、Nike、Levis、Zara、Uniqlo都是如此製造出來的。這樣的分工模式和政治無關,是商業競爭所產生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做此分工型態決策的國際品牌,總部設在歐、美、日,不在台灣,不在韓國,也不在大陸。

有了這樣的了解,就會發現「台灣出口過度依賴大陸」是一個假議題。真相是「全球製造大幅依賴東亞供應鏈」,而「台灣、大陸、韓國、日本均在東亞供應鏈」上。要讓台灣出口不再依賴大陸的途徑,第一個可能是「全球製造不再依賴東亞供應鏈」─這在短期內不可能成真,而且就算成真也對台灣不利;第二個可能就是「台灣脫離東亞分工鏈」─如此台灣等同「經濟自殺」。

....恐中心態的言論,有很多部分自相矛盾。一方面痛批大陸投資過剩、生產力沒有提升,另一方面又說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備受威脅。請問如果中國大陸沒有技術進步,「紅色供應鏈」如何崛起?台灣如果沒有技術進步,憑什麼留在東亞供應鏈上?

....最後,還有另外一種被迫害妄想症,就是害怕陸資併購台廠,擔心台灣被中共買走。....會這樣講,顯示對現行制度缺乏了解。陸資來台併購台灣企業,絕不是光在股市買股就可以行得通。第一,所有併購案都有一定審議程序,以確保關鍵技術產業發展優勢及我方主導權;第二,陸資在台灣投資股票,均有總額及個別公司總額的上限,絕不存在同時買下友達、群創的可能性。

這些說法,不是出於自信潰散後的遁詞,就是企圖製造敵人轉移失敗責任,都代表「魯蛇心態」,而非強者所應為。真正愛台灣,就要客觀了解外在競爭環境,尤其中國大陸崛起的事實,在現實條件下找出自我的優勢,然後訂出可行計畫奮起直追。只要認清現實,台灣曾經輝煌,未來依然可為。

fsj 提到...

社論-「規模」既是大陸經濟的助力也是阻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5000023-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9月15日 主筆室

近年來,台灣經濟疲弱不振,加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強勢來襲,使許多西進的製造業台商,從捧中轉為恐中。年初,小米董事長雷軍挾首度坐上中國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冠軍寶座之勢,高調談來台投資,更讓人對中國的「大」,備感壓力。

誠然,在極需市場堆砌的網路新經濟時代,中國不受國際供需情勢羈絆,靠著龐大的經濟規模與人口,以及政府的保護與培植,可以關起門來練兵,打造出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像是1999年成立、經營電子商務線上交易平台的阿里巴巴,如今企業規模與營收已超越該行業始祖的美國e-Bay;2001年成立的搜尋引擎公司百度、2009年成立的社群網路及微網誌公司微博,直接挑戰美國谷歌(Google)與推特(Twitter),皆為指標性案例。

同樣地,在經濟體量巨大及中國政府政策加持的前提下,各產業鏈藉由服務國內消費者即能創造可觀的營收,與當年台、韓、日受到土地面積與人口,以及內需市場等程度不一的限制大不同。換言之,中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當中,得以透過有限開放、法令規範、稅制等培植本國企業競爭力,使品牌企業快速成長。這也是在美國《富比士》(Forbes)公布2015年世界前500強企業名單當中,中國上榜企業為106家,僅次於美國,其占比更已達21.2%之故。

然而,數大雖美,卻也是極為沉重的負擔。前幾年,經濟學家們擔心加速城鎮化的中國,能否安度「路易斯轉折點」(Lewis Turning Point),亦即農村廉價勞動力被經濟成長全部吸納後,工資會隨著勞動需求增加而上升,使人民逐漸能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如今看來,2008年所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發揮了臨門一腳的關鍵功能,使中國經濟成長模式擺脫低廉勞動力的超值創價,取而代之的是資本增加及其與勞動力更加平衡的結合,讓中國打開從國富走向民富之門。

正當一切看起來是那麼順遂,長年一胎化政策所帶來人口紅利終結挑戰,又尾隨而至。在20世紀經濟發展史中,台、韓、日在度過路易斯轉折點後的20~30年,才觸及人口紅利高峰,讓這3國即使面對工資增長致使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但有人口紅利所衍生的大量需求作後盾,緩和經濟減速,得以順利地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

當前的中國卻不然,其在度過路易斯轉折點的同時,也迎來人口紅利終結,導致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侵蝕生產成長率、人口紅利結束帶來的需求下滑,都將讓企業投資意願降低。更何況中國過去20多年種下諸如區域發展、所得分配、制度扭曲等各種資源配置失衡的惡果,已將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推到眼前,使其經濟減速及結構轉型的壓力比起當年的台、韓、日更大。

尤其是中國藉由進口資本財及設備,為全球主要國家提供終端消費財的出口驅動成長模式,已遭遇嚴重瓶頸。畢竟,當大多數的製造品都打上Made in China的標籤時,就代表可開發的處女地已所剩無幾,未來中國出口成長僅能與全球需求增長相當,自然不能奢求年增3~4%的全球消費成長,可以拉動年增10%上下的中國出口。

再加上中國原擅長的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雖可透過地方政府全力啟動基礎建設投資,增加投資力道以擴大內需,但此舉在人口紅利結束所致的需求趨勢降低環境下,助長投資的低效率與過度浮濫,引發產能過剩的窘境。

有鑑於此,中國政府開始寄望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將內部過剩的產能出口至周邊有人口紅利的國家,意圖消化庫存及獲取資本收益之效。然而,1990年代中國雖以行政手段調整紡織過剩產能問題,為後來的產業升級開啟契機,但把產能過剩的低端產品輸出到海外,短期內可解決產能過剩負擔,長期卻可能使進口國的製造業壯大,與中國形成競爭關係。況且,製造業追求的目標是資本收益率與創造就業機會,若中國將產能過剩輸出至國外追求資本收益,有可能間接影響中國居民的就業機會。

由此可知,在「成也規模、敗也規模」的隱憂下,中國政府仍應推進結構性改革,讓更多國有企業邁向市場化,以提高經營績效,並持續鬆綁金融業,優化資金效率。同時,也必須設法提供更高的生活水平、清除城市汙染、改善生活環境,並繼續加強城鎮化、推出配套的土地改革,以及建置社會福利安全網絡,鼓勵消費者打開錢包消費,增加居民消費對經濟成長所占比重,才能徹底解決中國經濟沉痾,並在成長速度趨緩之際,獲得成長品質的提升,進而產生正向循環。

不過,仍屬高度管控的體制,雖有能力藉由頂層設計規畫看似完美的經濟政策,但從當前地方政府債務錯綜複雜,貪腐情事愈查愈多看來,中國仍有政策鞭長莫及、效果大打折扣的隱憂,要轉身成真正的已開發大國,恐怕還需要時間。(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經濟學人:管控經濟放緩 陸最大挑戰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87452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在上海發布首份對大陸商業環境的評估報告「中國經商二○一五」(Business in China 2015: Back to business),內容指出大陸經濟體總量已今非昔比,能否順利度過當前經濟放緩帶來的影響,將取決於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私營企業韌性和活力,以及對國有企業的改革。

報告強調,「中國所需的最大改革,是觀念的改變」。財新網報導,這份報告認為,雖然目前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已跌至兩位數以下,但即使年成長率只有百分之五,大陸實際的經濟產出,也高於二○○七年時年成長百分之十四的產出。因此,英國經濟學人全球總編輯貝德斯認為,大陸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管理經濟放緩,使其在可控的範圍內。



◆ 新聞分析/證所稅3年修4次 政治假議題?
http://udn.com/news/story/8502/1187510

聯合報 本報記者胡宥心、林政忠 2015-09-15

三年多前立法院通過復徵證所稅,當時總統馬英九宣稱,台灣公平正義邁進一大步。但開徵至今「三年連修四次」,今天將闖關的修法版本,再將證交稅千分之三切割為證交稅千分之二點五、證所稅千分之零點五,雖宣稱保留「證所稅精神」,但實究其內容,證所稅恐宣告名存實亡。

國民黨要在立法院會通過總統參選人洪秀柱的證所稅法修正草案,放眼稅收實務,去年全年證所稅收僅卅八億元,但過去三年每年卻因此短少兩百多億元證交稅收,因此改革呼聲此起彼落,特別是IPO(首度公開發行)和大戶條款,更被視為活絡台股和經濟發展的路障。

不過,若說因此修法就能救股市,恐怕也是不切實際。上次證所稅修法,立委的理由是因為要拿掉「台股八千五百點天險」,但修法之後台股依然面臨大跌的命運,全球大環境影響股市漲跌,有太多的因素左右股市,選舉當前,證所稅恐怕只是「政治假議題」。

今天證所稅再闖關,執政黨立委口口聲聲喊是為建立機制,但聲稱要建立證所稅制度是同一批立委、修法又是同一批人,證所稅過去三年已修四次,台股蒸發、國庫短收,何嘗不是因政策反覆所致?沒有人會天真相信,證所稅一修正通過,台股就會馬上吞下大補丸。

資本利得當然應該課稅,但為了公平正義,證所稅該不該徵、該如何徵,更應該從長計議。台灣經濟體質能否翻轉,關鍵不是有沒有課徵證所稅,根本仍在於台灣產業政策和政經環境,如果只重視「課稅」、疏忽「開源」,這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 相關報導:

* 近9成民眾 旅遊至少一卡在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5000259-260208

國內民眾從事海外旅遊的風氣不減。根據VISA最新的「旅遊意向調查」發現,台灣人平均每年海外旅遊達1.5次,且平均每次遊玩天數為5.8日,幾乎逼近一周。....事實上,相較現金,使用刷卡付費的好處,民眾認為有「不須攜帶大量外幣較安全」(78.8%)、「可以延遲付款」(29.5%),以及「有交易紀錄,可追蹤消費紀錄」(29%)。

* 一年高達3.2億 信用卡盜刷 網購最嚴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5000261-260208

國內刷卡熱潮不減,今年1~7月累積刷卡金額已達1.28兆元,但據統計,國內信用卡每年遭盜刷的金額,也超過上億元,其中以「未經持卡人授權的非面對面交易」最嚴重,主要都是透過網購所發生。

....聯卡中心表示,過去發現信用卡被盜用的狀況,除了常聽見的遺失、遭竊之外,還有不少民眾,在發卡行郵寄新、換卡時,就直接被攔截而發生盜用。....聯卡中心認為,信用卡遭詐欺,不僅是消費者端,有時也碰到部分卡片,是根本未經發卡機構授權製作,也就是俗稱的「偽卡」,這部分比重也達5%。

* 郵件訂單遭監控 錢進了駭客帳戶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187100

彰化一家腳踏車零件企業月初報案指出,合作的西班牙廠商匯出近百萬貨款卻遲遲收不到貨,聯繫台灣公司才知道遭駭客攔截電子郵件,貨款早已匯到駭客掌握的帳戶裡。受害企業無奈「出國參展恐怕得掛上澄清聲明」,否則商譽受損洗不清。

....駭客分工精細,各種語言及用語都能模仿,仿照買賣方信件交流的方式,招呼語、稱呼及用字等細節都讓人信以為真,取信買家匯款。警方建議企業若有大筆金額交易,應以電話確認為佳,並定期更新電腦資訊安全防護軟體,不要點選不明郵件的連結。

fsj 提到...

誆賣這些網路關鍵字 OURPPC吸金25億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187448

聯合報 記者王聖藜/台北報導 2015-09-15

調查局接獲民眾檢舉,名為「OURPPC」廣告公司對外宣稱與「Google」、「Yahoo」等網路平台商合作,低價購買網路關鍵字,再賣出賺取價差;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昨天搜索,約談「OURPPC」管理階層多人,初估受害人三千人,吸金達廿五億元,全案依違反銀行法罪移送檢方偵辦。

檢調昨天約談到案的嫌疑人是陳玉玲、林聖凱、甘嘉偉、王素珠、蔡貽立、連詠蓁、林士傑,「OURPPC」台灣區行政總裁黃傑在逃,持續緝捕。

檢調原以為犯罪集團販賣的關鍵字是網路熱門字,譬如「台塑」、「蘋果」等,搜索之後,發現「OURPPC」設定的字母、字串很普通,有一組關鍵字竟是「Space Game」;辦案人員指出,該公司賣關鍵字只是幌子,目的是吸金,「有誰會上網去查『太空遊戲』?」

據調查,「OURPPC」宣稱有六年在線廣告經驗,累積一萬多個客戶,還向投資人稱擁有Google、Yahoo、Bing、Amazon及百度等入口網站廣告點擊的代理權,可從關鍵字相關廠商所需支付的廣告費中獲利。

檢調將向網路平台業者查詢,不排除追究詐欺刑責。

檢調查出,黃傑等人推出美金數萬元不等的投資配套專案招攬民眾投資付款,投資人可自行登入公司網站挑選想投資的關鍵字,每投資一個關鍵字,在卅五天至五十天內就有最高百分之廿三的獲利,如果再招攬下線投資,還可另賺取不等比率的獎金及抽成比例。

檢調調查,投資客拉到下線後,在LINE通訊軟體上自組群組,取名「Tony」、「 Tom」等,用下線投資成本的母金撥給上線作為分紅,利用給獎制度將投資人的本金牢牢綁住。

吸金集團將投資關鍵字區分為三級,分別為「標準級」五千美元、「高級」一萬美元、「企業級」兩萬美元,其中,「高級」投資專案規畫六千四百套,全數銷售一空,受害金額達十億元;此外「OURPPC」為營造投資獲利豐厚假象,除舉辦活動表揚獲利百萬級會員,今年七月間更犒賞績優投資人前往澳門旅行。

檢調今年五月查辦馬勝吸金案,集團有所警覺,停止原本的出金作業,改以發放集團股票等名義搪塞投資人,投資人於是向調查局提出檢舉。



◆ 網路詐騙/只在乎分紅 社經地位高也受騙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187432

聯合報 記者王宏舜/台北報導 2015-09-15

OURPPC斂財吸金,宣稱要用更龐大的資金「買更多關鍵字」招募會員,士林地檢署形容「這就是標準的龐氏騙局」。檢方調查,OURPPC早期的投資客真的拿到紅利,集團也藉此請他們拉進更多的會員;投資客只在乎「有沒有分到錢」,容易受騙。

「龐氏騙局」一詞源自一九○三年移民到美國的義大利商人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他宣稱能夠利用國際郵票券定價上的漏洞,從西班牙購入法德兩國的國際回郵優待券,加上一定的利潤,轉手以美元賣給美國郵政局,以此賺取價差。事實上,價差漏洞無法獲利,七個月內卻有三萬人被騙一千五百萬美元。

OURPPC在網路上「主打」執行總裁彼得安德森,也大剌剌地分享公司營運模式。他們宣稱以低廉的價格向入口網站購買關鍵字,再以較高的價格賣給廣告商,賺取差額利潤。OURPPC不斷叮嚀投資人未來將是網路世界,且公司願意與加盟股東「分享利潤」。

OURPPC也緊搭世界脈動,動輒提到第三方支付、網路商城等交易趨勢,也提出公司未來五期擘劃方向。檢方指出,被害人來自各行各業,高學歷、高社經地位者也被騙;吸金案被害人至少得拿出五千美元來投資,還不是一般人都有機會上當。

檢方表示,民眾在加入OURPPC時會獲取一組虛擬帳戶,裡頭有虛擬貨幣,五、六月公司停發紅利時,聲稱會先將紅利改計在虛擬帳戶上,事實上根本無法兌現。OURPPC雖曾舉辦表揚大會,總裁安德森還承諾「只要哪個國家達到五百萬美金的營業額,我可以親臨與投資者會面」,檢方不排除是騙局。

今年四月一名網友因被親人拉投資,親人說不出OURPPC經營內容、只是不斷強調報酬率,讓他懷疑是老鼠會。有網友隨後貼出訊息,指OURPPC以「台灣區爆發大規模的政府打壓金融公司」為由停止營運,要會員「同舟共濟,一起走過寒冬」。

fsj 提到...

經濟/美中角力牽動ICT產業發展動向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8986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9-16

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9月下旬將至美國訪問,並與歐巴馬進行會談。一般預料人民幣匯率、南海主權、網路駭客等都可能是重點話題。尤其是6月上旬,美國發生聯邦人事管理局資料被駭事件,矛頭直指中國大陸所為,中國當局雖然否認,但也使得網路安全相關議題備受關注。

網路安全議題雖說是中美之間爭執的焦點,但若擴及產業發展,則與我國資訊電子(ICT)產業脫不了干係。長期以來,電腦產業向來以美國業者為領頭羊,從中央處理器到核心的作業系統,皆是美國Wintel架構所主導。在產業價值鏈分工中,美國以品牌經營為主,台灣則以產品設計與代工為主,可謂各司其職。

但因電腦應用的敏感性,讓中國大陸對美國電腦產品多所顧忌。2013年棱鏡門事件之後,大陸政府更是加強對資訊安全方面的工作。對於Cisco、IBM、Google、Qualcomm、Intel、Apple、Oracle及微軟(大陸媒體稱之為八大金剛)等占據市場重要地位的美國電腦軟硬體公司更是加大防備,積極進行「去IOE」(IBM, Oracle及EMC)與「設備採購國產化」的運動。

舉例而言,中國大陸為了管控設備或是轉換成大陸業者所生產的設備,先以極度重視資訊安全,且受國家高度管制的金融業著手。2014年中國銀監會發佈關於加強銀行業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建設指導意見39號文,除提出銀行業資訊化相關量化目標外,指導原則與任務要求皆再三強調「自主創新」的必要性,並鼓勵產學合作開發相關資訊安全技術,致力推動大陸國產化軟硬體解決方案。

今年初,大陸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又進一步發布317號文,有關銀行業應用安全可控信息技術推進指南,內文指出基於資訊安全控管原則,要求銷售給中國大陸銀行的系統設備業者,均必須公開智慧財產權以及開放原始碼。這些措施非常不利於歐美業者,因為事關歐美企業近5,000億美元的市場,遭到歐美資通訊廠商集體反對,美國17家商會團體甚至聯名要求美國政府應該出面干預。由於規定爭議過大,目前已決定暫緩實施。

從上述指導原則執行與否,皆能感受美中之間的角力。也因為大陸市場對在全球經營的廠商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美國大廠無不小心翼翼思索經營策略,希望能與大陸產業取得雙贏局面。從全球伺服器大廠惠普科技(HP)將中國大陸伺服器與網路設備的業務主導權交由大陸清華紫光,就可理解美國公司在大陸市場拓展的瓶頸,以及其突破的策略作法所在。

台灣資訊產業過往在美國品牌明確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努力找出賴以生存的空間。但當美國品牌市場地位受到威脅時,也讓承接美國訂單的我國業者受到波及。此外,中國大陸在政府主導下,從終端產品銷售、製造乃至上游零組件採用,都以提高本土自主為政策目標,而對台灣業者的影響就不僅止於代工產業,更延伸至上游零組件產業,而引發紅色供應鏈相關議題討論。

或因我國在國際局勢立場上的論述以及在產業上與美國緊密的關係,易於淪為與中國大陸產業是處於對立的情況,而非合作關係。但全球經濟動能已經從歐美轉向亞洲,尤其是大陸市場崛起來觀察,中國大陸理當也是我們需要鞏固的客戶選項之一。美國上游零組件及軟硬體服務業者,為能強化業務表現,如Intel、Qualcomm、IBM、Apple,甚至捲土重來的Google,皆努力與中國大陸政府或本土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台灣廠商除了如何在美、中角力中取得發展空間是重要議題之外,也應積極思考在硬體產品主導性降低的物聯網時代中,如何讓我們的產業客戶及策略聯盟對象的選項更為多元。

※ 相關報導:

* 地方「懶政」 6%財政預算被閒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6000823-260301

大陸地方政府因反腐導致「懶政」現象嚴重。據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稱,北京當局已收回高達1兆人民幣(約1570億美元)的地方閒置財政存量資金,相當於大陸2015年財政預算的6%。這也讓北京當局相當震怒,因為這一情況勢必影響經濟拉升,而目前大陸政府正透過增加財政預算的方法刺激經濟成長。

* 股市散戶注意!一開盤就交易 容易虧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89931

華爾街日報報導,資料顯示美國股市的散戶投資人很喜歡在剛開盤時買賣股票,在目前股市波動性升高之際,剛開盤時往往是最危險的交易時機,因為此時委買委賣的價差最大,一不小心就會買貴或賣低了。

* 企業套利/人民幣存款驟跌 匯款暴增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89485

大陸執行人民幣中間價改革,人民幣匯價直直落;但有企業前進資金緊俏的香港套利,形成8月銀行人民幣存款減幅為史上最大,匯款金額逆勢暴增的奇特現象。

* 紅潮洶湧 電子零件出口重傷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89909

受紅色供應鏈崛起衝擊,加上零組件跌價,或技術轉變改以模組形式出貨,以致出口量減少,中小企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出口金額自2013年驟減五成後,直到去年仍未恢復,去年出口僅2,953億元,占整體中小企業製造業出口不到三成,過去優異的表現已經「回不去了」。

經濟部昨(15)日公布2015「中小企業白皮書」,2014年包括中小企業家數、銷售額、內銷額、出口額、就業人數、受僱人數等指標,皆較前一年略有成長。



◆ 7成台人看空房市 直追金融海嘯時期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15935

自由 2015-09-16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今年前八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合計僅十六.八九萬餘棟,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近廿二%。永慶房屋昨發布調查報告顯示,全台看跌房價比率不論是短期、長期都已達到七成,直追二○○八年第四季、二○○九年第一季時金融海嘯看跌比率七十七%、八十二%。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昨出席永慶房產趨勢前瞻報告時表示,今年整體房市買氣陷入低潮,尤其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前八月中僅一月份單月突破二.五萬棟,甚至二、七、八月還跌破兩萬棟,若買氣繼續低迷,今年全國買賣移轉棟數可能無法突破廿五萬棟。

全國買賣移轉棟數自一九九一年開始統計來,到去年止僅出現兩次全年跌破卅萬棟紀錄,分別是一九九一年受前一年股災影響,僅廿八.九五萬棟,還有二○○一年因網路泡沫、台灣經濟首度負成長,跌到廿五.九四萬棟,若今年無法保住廿五萬棟,將創統計以來最差紀錄。

永慶房屋昨也發布房產調查報告,全台看跌房價比率短期、長期都達到七成,其中五十五%受訪民眾看跌短期未來一季房價,跌幅約三%到十%。

雖然市場氣氛低迷,但永慶房產集團總經理葉凌棋預估,若第四季政策逐步放寬及降價題材發酵,全年買賣移轉棟數有機會回穩到廿七至廿八萬棟水準,應不會出現跌破廿五萬棟慘況。

他認為,就算目前為止房價已修正一成,但仍未見底部,預期到明年中前還會再修正一成,才能觸及底部;房市買氣能否回溫,得看明年總統大選後,新上任總統提出的新政策,若政策朝寬鬆方向走,買氣就會逐步回溫。

fsj 提到...

美國若升息 「沒有人是贏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7000845-260309

旺報 2015年09月17日 01:26 記者梁世煌/綜合報導

美國聯準會(Fed)將在台北時間17日召開議息會議,儘管外界對於Fed的動向眾說紛云,但市場仍擔心Fed主席葉倫有可能啟動近10年來首度的升息週期。專家指出,一旦美國決定升息,新興市場經濟將首當其衝,從新興市場和中國流出的資本,最終將演變成一場全球經濟海嘯,到時「沒有人會是贏家」。

針對外界對於Fed升息的預期不斷升溫,世界銀行最近發布一份題為《即將來臨的美聯準會升息週期──風平浪靜還是波濤洶湧?》的報告,警告如果Fed決定升息,則發展中國家就必須為可能到來的金融動盪做好準備,因為這可能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巨大的衝擊,除了影響資本流入,更可能危害經濟增長,破壞金融穩定。

股市、債市崩潰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市場對美國升息預期的升溫,可能導致新興市場的資本流入最多減少45%,相當於這些經濟體的經濟產出總量的2.2%。

此外,有專家進一步指出,若Fed決定升息,將會使美元更加具吸引力,進而引導資本快速從新興市場和中國流出,使得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貶值,並迫使各國不得不捍衛自己本國的貨幣,或讓自己國家的貨幣貶值。

分析指出,一旦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尤其是人民幣走貶,投資者將開始大幅拋售新興市場的股票和債券。這將會造成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中國的股市和債市的崩潰,全球市場有可能將會因此陷入「自由落體」般的崩跌,屆時「沒有人會是贏家」。

陸承受能力最強

不過,也有專家持較為樂觀的看法,彭博行業研究的分析指出,儘管中國目前同樣遭到Fed升息影響,但其3.56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卻令其他所有國家相形見絀,中國也將成為承受(美國升息)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彭博駐香港經濟學家陳世淵表示,外匯存底龐大、對外債務量低、海外持有的公共債務數量少,都有助於中國緩解來自外部的衝擊。

《華爾街日報》則認為,Fed有可能會在本周做出升息決定,這將是近10年來美國短期基準利率首次上調。然而,不管Fed的決定如何,許多投資者都認為,全球經濟的低迷將使得美國的利率水準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換句話說,就算Fed果真宣布升息,未來利率上升的空間也不會太大。(旺報)

※ 相關報導:

美通膨降溫 Fed決策難度增
http://udn.com/news/story/8283/1192250

美國8月通膨率出現今年來首次下跌,讓聯準會(Fed)升不升息的政策辯論更複雜難解。歐元區8月通膨增速也減緩,歐洲央行(ECB)執委諾特沃尼直言「低通膨是個大問題」,也讓ECB擴大寬鬆的揣測再次浮現。

* Fed利率會議5大看點
http://udn.com/news/story/8283/1192306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6日起舉行兩天貨幣決策會議,以下是其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開會的五大觀察重點。

升息、預告升息,還是擱置?

今年內是否只會「一次、且完成」升息?

強調漸進式升息

觀察最新經濟預測,了解長期政策方向

持反對意見的成員



◆ 朱雲鵬專欄-出口不振關鍵:美國儲蓄率上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7000448-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17日 朱雲鵬

全球出口成長不振,連帶東亞供應鏈上各國出口表現不如預期,世界貿易組織公布今年第1季全球出口僅微幅成長,和前一年同期相比只成長了0.4%,低於預期,也遠低於去年第4季的年成長率2.1%。台灣出口年增率自今年2月以來連續第7個月負成長,1到8月出口衰退8.8%;南韓1到8月衰退6.1%、日本衰退8.2%、中國大陸衰退0.8%。

但是我們觀察「日本─台灣(南韓)─大陸─歐美」四角分工鏈上的相關市場占有率,可以發現,出口減少不是因為產品競爭力下降,或是東亞供應鏈被取代所致。從最終產品生產者中國大陸在美國市場占有率來看,今年前半年大陸占美國進口市場20.4%,和去年全年的19.9%,沒有下降;生產中間產品的台灣在大陸市場去年占有率7.8%,今年前半年為8.9%,同樣居於第4名,市場占有率沒有下降。

出口地位不變,表示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沒有改變,但是在四角分工鏈上,大陸出口成長率下降,台灣出口成長率自然連帶下降。而且,身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又比其他大型經濟體更容易受到影響,比如說比台灣更小、更開放的新加坡,1到8月出口衰退達13.0%。

歐洲是四角分工鏈的最終市場之一,但幾個主要國家經濟成長都不如預期。德國前(2013)年經濟成長率是0.2%,去年是1.6%,預期今年是1.6%;法國2013年經濟成長率為0.8%,去年更糟為0.2%,今年預期稍微好轉為1.1%;只有英國表現尚佳,前年是1.7%,去年為2.8%,今年預期稍降至2.4%。

相較歐陸,美國經濟成長率表現不錯,這幾年都有2%以上,前年為2.2%,去年2.4%,預期今年為2.0%。但是美國這一波經濟成長並沒有帶動進口成長,事實上,美國進口成長是低於經濟成長的。自2008年以來美國進口占GDP的比例一路下降,從17.4%到2013年降至16.6%,2014年仍降至16.6%,進口占GDP比例下降代表美國的經濟成長雖好,卻不會反映在進口上,難以帶動全球經濟成長。

為何美國貿易順差下降、進口比率下降?主要因為總儲蓄率上升,尤其是政府儲蓄率上升,是重要的貢獻因素。2009年政府經常帳赤字(負儲蓄)占GDP比為10.6%,2012年為8.1%,2013年一口氣降至5.0%,2014年再降至4.6%;總儲蓄率則由2009年14.8%,上升至2012年的15.9%,2014年則為16.9%。這樣的現象其實非常正常:以往美國的總儲蓄率是接近20%,2000年開始儲蓄率一路下降,降到2009年的14.8%,然而這一段「飲酒作樂」時期顯然已經結束,儲蓄率將逐步回歸正常值。

因此,天沒有塌下來。東亞分工鏈沒有被取代,東亞還是重要的世界工廠,只是訂單不成長。過去出口飛速成長是來自於主要需求來源國的不正常消費,其根源來自利率太低、房價太高,人們拿房子增加抵押貸款,用來狂歡式消費,這樣日子不可能長期維持,因此美國最後發生金融海嘯,禍及全世界。「飲酒作樂」的日子已經結束,短期內不會、也不應該回來,未來隨著利率上升,儲蓄率會繼續上升,回到長期均衡的正常水準才會停止。經過一段時間,未來儲蓄占GDP的比例停止上升後,進口占GDP的比率才不會繼續下降,美國的成長才能夠變成全球訂單。

所以,出口衰退是偏峰要回到正常狀態所致,大家不必恐慌,但要勒緊褲帶,準備步入「新正常」時期。所謂「新」是指2001年以來的新局面,「正常」是指恢復2001年以前的正常局面,也就是美國總儲蓄率接近20%的時代。所以,東亞供應鏈出口不振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面對一時的低谷,我們應更注重研發,準備下一波衝刺。(作者為大學教授)(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無薪假人數 又多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92298

今年以來實施無薪假人數持續攀升,根據勞動部最新通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15日止,有19家業者、783人實施無薪假,人數創今年新高,較8月底增加114人。

fsj 提到...

金融大創新 基金超市年底開張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92294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15-09-17

國內基金銷售將有重大變革,金管會擬仿照南韓成立基金超市平台,境內、外基金都可拿到這個平台上架銷售,預計年底上路。「超市」平台將衝擊現有規模逾5兆元的基金銷售生態,投資人選擇更多,手續費可望下降。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16)日出席一場研討會,會後談到金融科技創新影響時指出,現在投資人買基金多透過銀行,但南韓有個專賣基金平台,類似集中市場,我們正在建置這樣的平台。

曾銘宗說,以前賣基金,要給銷售機構上架費,會被很多通路綁住,很多很好的基金,佣金不夠優厚也上不了通路賣。以後投資人透過網路,就可以在這個平台買各種基金,曾銘宗說,這個平台一架好,會衝擊現有基金的生態,金融科技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相當大,「太空梭現在還在平路跑,起飛後就不得了」。

曾銘宗認為建立這平台對投資人是好的,手續費可減少,也可篩選出最好的基金;對基金本身而言,到平台上架後,不僅通路費等佣金減少,獲利資訊也更透明。此案細節正由集保規劃,預計年底上路。

金管會官員表示,集保規劃此平台就像「基金超市」,以後境內及境外基金發行機構只要跟集保簽約,就可以把基金拿到「超市」上架銷售。對投信等基金發行機構來說,通路變多,不再受銀行牽制,投信更容易募集銷售基金,若可銷售更多台股基金,對台股也具正面意義。未來基金「超市」平台將申請金融機構相關業務,受理投資人線上開戶,透過網路下單申贖基金。



◆ 炒匯像玩GAME?吸金逾7億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192309#fb_comments

聯合報 記者張宏業、劉時均/台北報導 2015-09-17

臉書化名「柯博文」的男子吳柏緯,利用電遊名稱包裝行銷外匯軟體,再以五百倍的高投資報酬誘騙小資族、大學生買賣外匯,詐騙外匯保證金七億元,三萬人受害;檢調查出吳與幹部將不法所得拿去購置豪宅、超跑與重機炫富,估計已花掉三億元。

台北地檢署監控發現吳柏緯與北中南各地重要幹部相約於昨天赴香港旅遊,指揮調查局台北市調處赴桃園、松山機場帶回吳等廿九人偵訊,查扣總市價約五千萬元的藍寶堅尼、法拉利、保時捷等九輛跑車,另查扣英國「勝利」等四輛重機,依涉犯詐欺、違反期貨交易法及銀行法等三項罪名偵辦。

據調查,吳柏緯宣稱是國外「路克」公司在台的外匯經紀商,創辦「戰爭遊戲網投資境外外匯保證金」投資社團,找來多名程式設計高手研發自動化外匯交易軟體,再將軟體取名為「達摩戰艦」、「神鬼戰士」、「超級天網」等電玩名稱,透過網站、臉書群組等方式在網路行銷,佯稱可連接外匯保證金交易集中場所。

吳柏緯從二○一二年起,夥同幹部在北中南大專院校舉辦投資說明會,免費提供外匯保證金程式教學,宣稱透過自動化獲利程式,將複雜交易變成易上手的「遊戲攻略」,每次可獲利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每月有一至二成報酬,一年就可償還本金。

外匯保證金最低門檻為一千美金(台幣三萬元),吳柏緯為吸引民眾投資,除了在網站分享投資方案,還透過成員在臉書上成立「外匯青年軍」等粉絲團分享心靈成長,甚至利用年輕人崇尚名牌的特性,以展示超跑、重機或出國旅遊等方式吸引年輕人。

檢調單位調查,吳柏緯提供的自動獲利軟體根本沒連結外匯市場,外匯保證金幾乎全被暗槓;吳的海外受款專戶至今年四月止約有四億元匯入,其他三億元疑拿去購買奢侈品。

另外,吳柏緯還以老鼠會方式經營「戰爭遊戲網」,該網站旗下有「外匯青年軍」、「外匯51區」等十餘個軍團,各軍團首領自行拉下線抽佣,再依下線投資金額朋分款項。

【記者劉時均、張宏業/台北報導】男子吳柏緯吸金案,檢調單位發現,被害人清一色是沒社會經驗、想賺大錢的七、八年級生,後來不少人發現拉下線抽佣更好賺,都專拉同學、朋友「加入遊戲」。

檢調單位指出,吳等人事先列出各款遊戲名稱(投資方案),再根據會員選擇的遊戲,提供不同的程式給會員操作。

程式的內容主要是美金及日圓匯率行情、會員的帳戶狀況,會員投入一定資金後,程式就顯示資金已進入境外某操作外匯的公司,並根據目前投資狀況分析,提供建議。

※ 相關報導:

* 2年吸金139億 集團13人起訴
http://udn.com/news/story/7318/1192067

女子張金素自稱「馬勝金融集團」台灣區總裁,涉嫌與直銷、理財專家等12人合謀招徠民眾投資,不到兩年吸金139億元。張生活奢華,住家還有18朵用千元及兩千元紙鈔綑成的「有錢花」;檢方昨依違反銀行法起訴13人。

起訴書指出,張金素從2013年起,對外自稱馬勝金融集團台灣區總裁,集團是美國那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掛牌的皇家控股公司關係企業,擁有馬來西亞、大陸等地開採礦區的業務,從事全球外匯、黃金交易平台業務。

張婦找直銷專家賈翔傑、陳子俊等人當講師,在全台各地舉辦說明會,宣稱參與「馬勝保本計畫」,每月可獲得3到8%不等的紅利,年投資報酬率最高達96%,且投資18個月就可拿回本金。

fsj 提到...

美聯準會暫不升息 全球金融市場鬆口氣(節錄)
http://udn.com/news/story/8283/1194672

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15-09-18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十七日表示,雖然美國經濟穩定成長,但全球經濟不振,聯準會決定暫不升息。聯準會主席葉倫的決定,反映出求穩不拚快的決策風格,也讓緊繃多日的全球金融市場鬆了一口氣。美股聞訊小跌。

聯準會為期兩天的利率會議結束後,葉倫召開記者會。國際信評機構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詹迪解釋:「換成任何人在葉倫的位子上,都不想犯下欲速則不達的錯誤。沒必要冒這個險。」

二○一一年,歐洲央行兩度升息,元氣尚未恢復的歐元區各國經濟陷入衰退,逼使歐洲央行必須改推量化寬鬆政策救市。躁進升息的慘重代價,殷鑑不遠。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認為,明年初或許是聯準會升息比較理想的時機。聯準會內部則盛傳,十二月是最有可能的時間點。

葉倫曾說,她也認為目前就業市場已接近「正常」,但更重要的則是「依據經濟數據決定」。她表示升息需具備兩項條件:一是就業市場情勢持續改善,二是必須能合理相信通膨率將在未來幾年內回到百分之二。葉倫在七月的會後聲明也指出,會考慮「金融及國際情勢」。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大陸狂賣美債 捍衛人民幣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94525

在美國聯準會(Fed)即將升息壓力下,大陸半年來首次減持美國國債,捍衛人民幣匯率。根據美國財政部發布最新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大陸7月大舉減持304億美元美債,創2013年12月以來,近20個月最大單月減持量。儘管如此,大陸還是美國最大的債主。

* 台北人工作69.2小時 才買得起iPhone 6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95344

瑞銀今日公布2015年《價格與收入》報告,台北人需工作69.2小時才買得起一支iPhone 6手機,紐約客只需工作24小時就可入袋。

瑞銀在報告中指出,要衡量薪資的價值,最好的方法是比較全球同類商品的本地購買力,像是在奈洛比購買一個大麥克漢堡要花費近3個小時的平均工資,然而在香港僅需工作短短9分鐘;而在紐約只要工作24小時即能購買一隻16GB的iPhone 6,但台灣人則需工作69.2小時才買得起。

根據報告顯示,蘇黎世、日內瓦和紐約為全球最貴城市,而全球最低的生活成本出現在某些東歐城市,其中基輔就是全球物價最便宜的地點,而台北在71個城市中物價排名第26,鄰近城市東京、首爾、香港物價的排名則分別在第8、11與19名。



◆ 自然人憑證 可銀行線上開戶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94097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2015-09-18

台灣金融業邁向BANK3.0,金管會昨天宣布,銀行業線上開戶最快年底前開辦,民眾可視憑證認證強度分3大類申辦,第1類採取「自然人憑證加影像檔」,認證強度最強,銀行可接受「全新客戶」開戶存款並從事高、低風險交易。

銀行公會理監事會今天將討論線上開戶自律規範,會後將報送金管會。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說,金管會將儘快核准,通過後,銀行不用再申請,即可直接承做線上開戶業務。

銀行局表示,法規確定後,會給銀行6個月的準備期,修改系統,但若有銀行動作較快,可能在年底前,就會出現線上開戶業務。目前市場較積極的銀行,包括玉山、凱基銀行等。

銀行局指出,根據銀行公會規劃,銀行線上開戶將視憑證認證強度,分成3大類,第1類因為認證強度最強,可接受「全新客戶」開戶,第2類可接受「自行舊客戶」線上開戶,第3類則是接受「他行舊客戶」線上開戶。

銀行局表示,第1類開戶,須以符合電子簽章法憑證(例如自然人憑證)或其他具不可否認性方式驗證客戶身分,另外客戶須透過視訊上傳影像檔;這一類客戶開戶後可存款(開戶金額不限),並從事高風險及低風險交易。

銀行局說,第2、3類客戶,都只能從事低風險交易,例如透過帳戶繳卡款、稅費等;線上低風險交易須符合「單筆最高5萬、每天最高10萬、每月最高20萬元」限額。



◆ 經濟/Bank3.0 從函證雲端數位化做起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194573

聯合報 林建甫 2015-09-18

金管會去年宣布啟動「打造數位化金融環境3.0」,透過法規鬆綁,讓金融業務更迎合數位化潮流。然而,目前尚缺電子函證平台、函證雲端數位化。

根據《公司法》第廿條及《所得稅法》第一○二條規定,達一定規模以上之公司財務報表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都需會計師查核簽證。另《審計法》第四條也規定,中央各機關與所屬機關財務之審計,皆需審計部進行查核驗證。

現有的函證運作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簽證會計師向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進行函詢情況,概估一年有超過一百萬封詢證函會被發出。另就國內整體銀行詢證函市場對象來看,包括上市櫃及未上市櫃的公開發行公司以及中小企業都有使用。估計光國內銀行詢證函市場就高達一四三點八萬封之多。若再加上因往來信件遺失、填報錯誤或回函資料有所疑慮的部分,需要再次發函詢證(比率約五%),則一年國內大概有一五○萬封銀行詢證函的需求,顯見函證市場之大。

目前在此龐大市場中,實際運作多採用紙本函證作業。即以郵局為中介平台,往返傳送所需的詢證函件。此種作業模式除耗費人力及時間成本外,也須使用大量紙張、信封及油墨,一點都不符合環保需求。另紙本函證作業過程,可能存在假造回函的舞弊行為以及資料竄改與遺失的風險。

相較於紙本函證的諸多缺點,電子函證則是導入雲端數位化的作業,除可透過網路平台發送,大幅節省人力、時間及資料交換作業成本外,更可藉由結合數位憑證與數位簽章應用,提供函證作業的高度安全性,保障函證資料正確性,降低資料易被竄改、偽造或遺失的風險。

國外已有銀行導入電子函證案例。從實際案例中清楚發現,電子函證取代紙本函證後,銀行詢證函的回函率,立即從七十一%提升至一百%,而回函時間則由紙本函證約廿一天的作業時間,大幅縮減至導入電子函證的一天,二次詢函比率也從原本的四十三%下降至五%,整體工作效率可說是大幅提升。

因此,若能建立電子函證平台,將函證雲端數位化落實於傳統審計作業中,並透過數位憑證及簽章保護函證資料,讓金融服務與網路科技相結合,將可大量改善整體作業時間與成本,提高審計效率,同時減少人為錯誤與舞弊的發生。

金融科技(FinTech)世代已來臨。我們期望金融服務邁向真正無紙化與安全的電子商業環境,成為我國推動Bank3.0立竿見影的漂亮一環。

fsj 提到...

經濟/葉倫的決策力令全球失望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9679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9-19

美國聯準會(Fed)17日維持利率不變,是一次近憂超越遠慮、現實壓倒理念、審慎重於果斷的決定,而所做決策的意義遠遠達不到市場的期待。其實無論是9月、10月還是12月升,升半碼還是1碼,根本無關宏旨;重要的是美國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的整個進程將如何安排,以及Fed能否說清楚,講明白。一向強調「溝通」的主席葉倫,做了一次失敗的溝通,全球金融市場將繼續玩「猜謎遊戲」,不確定性不減反增。

會議之前,升息的「贊成派」與「反對派」早已打得火熱。反對升息者基本上是基於「現實」考量,認為升息條件尚未成熟,擔憂過早升息會對市場及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理由林林總總,包括目前通膨率僅0.3%,距2%的目標甚遠;失業率雖已降到5.1%,但勞動參與率卻降到1970年代以來最低點,工資年增率也僅2.2%;升息會造成美元匯率再升,對美國出口、企業獲利及經濟成長不利;最近股市下跌、利率上升及美元升值,已使金融情勢達到五年來最為緊縮的程度,效應相當於Fed升息3碼;升息將打壓商品價格,導致新興貨幣進一步貶值,引發金融危機;今年內Fed還有兩次升息機會,可以再等著瞧;當然還包括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及股市崩跌,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

贊成升息者則強調「撥亂反正」,認為目前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仍是針對「金融海嘯」之後的緊急狀況所設計;六年後的今天美國經濟已逐漸恢復健康,貨幣政策理應該回歸「正常化」。零利率加上量化寬鬆政策,已對經濟運作造成多項扭曲,包括鼓勵股市、債市、房市形成泡沫,一旦破滅將造成更深、更廣的金融風暴;低利率使企業界只著眼於降低成本以提高獲利,以併購既有資產來代替投資,藉由提高股利及買回庫藏股來拉高股價,卻不增加資本投資,從而壓抑生產力提升,抑制潛在產出成長,造成經濟長期停滯的「惡性循環」;低利率也引發無效率的投資,造成石油、銅、鐵砂等原料供給過剩。如果溫和提高利率,可迫使企業增加投資、創造就業,並提升生產力、提高工資、促進消費,再帶動經濟成長,形成「良性循環」。

不僅正、反兩派的論點分歧,各界對利率、通膨及經濟預測也高度分歧。Fed本身對2016年底利率預測的中位數是1.375%,而投資人的利率預期僅為0.75%,差距甚至比6月時更大。經濟學者預測2016年美國經濟成長率的中位數是2.7%,通膨率將達到2%的目標,比Fed預測的2.3%及1.7%都高。最後無論未來是那一方的預期正確,都會令一部分人感到意外,而當Fed真正開始升息時,市場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動盪。

因此市場最大的期待,是Fed能夠提出較為明確的指引。8:1的投票結果顯示,延後升息顯然站得住腳,大部分決策官員卻又預測今年內會升息;主席葉倫雖表示未來的決議仍將看經濟指標的動向,但各項數據卻相當分歧,到底該看那些數據?基於零利率政策對經濟造成的扭曲作用,維持現行利率愈久,只會使分歧愈來愈大,並為金融穩定帶來更大的風險。葉倫一向以經濟預測精準馳名,市場期待她能夠拍板,但得到的卻只是等待、等待、再等待。

最關心美國升息與否的新興經濟體,也對Fed的優柔態度表達不滿。印尼、印度、墨西哥、秘魯等國央行首長紛紛表示Fed所造成的不確定,比升息本身所造成的傷害更大;認為寧可Fed儘早升息,之後再緩步行動,要比確定通膨升高後再被迫大幅緊縮要好得多。

當前全球市場及財金決策當局都渴望有力的領導,Fed必須站在明顯的位置發號施令。人們的耐性畢竟有其極限;一旦市場對Fed的決策能力產生猜疑,國際金融及經濟將比現在更加危險。

※ 相關報導:

* Fed按兵不動,看出3大玄機…
http://udn.com/news/story/8283/1196798

....儘管失業率下滑,但經濟依然脆弱,例如薪資成長未見改善,數百萬人高學歷低就或找不到全職工作,以及中國與歐洲等全球經濟減緩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儘管Fed主席葉倫解釋全球動盪因素讓Fed利率按兵不動,仍指出「這次升息的論證可成立」。Fed也尋求維持其信譽,因為投資人等待升息已長達數月之久。....Fed調升基準的短期利率不會直接影響房貸、車貸或其他消費貸款利率,所以消費者不會有立即感受,但升息通常會影響長天期美國公債,較長一段時間後效應會擴及整體經濟,推高借貸利率。

* 新聞分析-國際因素 成了美利率凍漲關鍵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9000040-260202

....根據聯準會主席葉倫周四的談話顯示,中國與新興市場的經濟走疲,以及近來的金融市場動盪,是聯準會決定延後升息的主要考量。此一考量突顯聯準會對全球經濟的憂慮。的確,自金融風暴爆發以來,全球央行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已投下8兆美元來提振經濟,然而迄今全球經濟仍是欲振乏力,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都相繼調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聯準會延後升息,代表全球經濟不振的情況可能比外界所想的更為嚴重。

* 各國拚寬鬆 貨幣戰恐加劇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98368

聯準會(Fed)按兵不動或許符合分析師的預期,這些分析師如今可能更篤定其他國家央行會擴大寬鬆政策,然而這麼一來,全球貨幣戰恐怕愈演愈烈。

* 新版10元美鈔 找女人上相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98711

美國財長陸伍6月表示,他將以一名知名女性的肖像取代現行10元美鈔上的漢米爾頓肖像,年底前公布人選,並於2020年完成全部的重新設計。他的這段談話當時立刻引起轟動。陸伍一個月後表示,在他公布這項決定後,財政部接到來自各界的150多萬個意見,表達途徑包括推文與手寫信函。2020年是美國通過第19號憲法修正案,賦予女性投票權100周年。



◆ 大陸出招 當開放型經濟強國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96650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2015-09-19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前夕,國務院緊鑼密鼓推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頂層設計,公布資本市場開放路線,強調中國夢的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起點上,總體目標是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

大陸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總計11大項,共50條,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新華社報導,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要聚焦對外商投資採創新管理體制、推動境外投資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走出去戰略、建構可持續發展的外貿新機制、以及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四大亮點。

《意見》中對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也有著墨,強調逐步健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加強兩岸產業合作、雙向貿易投資及便利化方面的合作。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的先行先試作用。

針對開放安全的金融體系,第一要務是擴大金融業開放,包括放寬證券業股比限制、鼓勵金融機構跨境併購,參與境外金融衍生品市場。其次,推動資本市場雙向有序開放,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便利境內外主體跨境投融資,並且定調將逐步開放金融衍生品市場。

同時,建立「走出去」金融支持體系,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進匯率形成機制和外匯管理制度,有序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也有計畫按照負面清單原則,推進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結匯管理改革。

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強調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輻射「一帶一路」自由貿易網路,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並加快投資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推進國際創新合作。

大陸在歐習會前發布「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意在向國際喊話,更向美國表態。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大陸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行動方案,目的是增強在國際經貿規則的話語權,爭取全面參與國際經濟體系規則制定,因此大力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

※ 相關報導:

* 帶路經濟核心 新疆商機雄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0000714-260301

新疆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占了整個中國大陸的六分之一,而且新疆連接兩個13億人口的大市場,未來在「一帶一路」中勢必舉足輕重。新疆農業、礦產及旅遊資源均極為豐富,但與台灣一年的貿易額卻僅有7000多萬美元,對於充滿活力的台商來說,新疆仍是極待開發的處女地。此外,因為台灣在農業等諸多方面具有很好的技術與優勢,跟新疆能有非常好的互補作用,搶進一帶一路,新疆處女地值得開發。

* 銀彈備齊 外媒憂成國際爛尾工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0000765-260301

負責「一帶一路」戰略之「銀彈」的亞投行與絲路基金近來也陸續開始運作,台灣之前爭取加入亞投行時,就傳出雜音,擔心大筆資金出去恐「有去無回」,因為沿線國家有不少是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國家,有各種社會與政治風險,加上大陸過去好大喜功的建設性格,連外媒都擔心會成為新一輪的國際級爛尾工程。

* 東南亞》緬甸淘金夢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20000231-260209

歷經軍事統治半世紀的緬甸幾年前決定開放市場時,曾備受國際市場期待。但數年過去,投資者卻徹底失望。政治改革遲滯不前,加上經改推行也不如預期,讓大夢初醒的外商,相繼將資金從該國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