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2010-01-24
(中央社台北24 日電)草原犬鼠起初看起來與在地上跑來跑去的松鼠差不多,只不過吱吱叫聲比較響亮。但是新研究顯示,草原犬鼠是自然界使用語言溝通能力最佳的生物之一。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23日報導,研究這種囓齒類動物的生物學家發現,他們使用的語言是動物王國中最先進複雜的其中一種,僅次於人類。
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生物學家斯洛波奇柯夫(Con Slobodchikoff)教授發現,草原犬鼠的叫聲中含有驚人的資訊量,牠們的語言能形容顏色、大小、前進的方向,甚至速度。
他最先研究的是草原犬鼠的警告叫聲,才發現牠們彼此溝通的能力。
斯洛波奇柯夫發現,草原犬鼠會利用特定叫聲來形容不同種類的掠奪者。
英國廣播公司(BBC)下週將播出專輯,報導他的發現。
斯洛波奇柯夫表示,草原犬鼠發出不同的叫聲,同伴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遇到郊狼來襲,牠們的反應是跑到洞口並站起來觀察掠奪者動向。如果是會挖洞的獾,草原犬鼠的反應就是跑進洞穴躲起來以免被看到。
仔細分析草原犬鼠的簡短叫聲,結果顯示牠們的警告聲裡隱藏另一層訊息。
草原犬鼠每個叫聲都隱藏許多層的泛音,每個泛音都包含許多段訊息,相當類似人類語言中的句子。
電腦軟體將草原犬鼠的聲音化為圖形,顯示每個叫聲中都有許多波形堆疊在一起,顯示草原犬鼠有能力發出有些細微不同的和聲,而這些聲音包含不同資訊。
他也發現,有證據能夠證明草原犬鼠隨著生理逐漸成熟而學會不同的叫聲並滿足許多條件,讓牠們的叫聲可以稱為語言。
※ 相關報導:
* Con Slobodchikoff
http://jan.ucc.nau.edu/~cns3/
* 人如何獲得語言能力?幼童是資料採礦者
* 科學家揭開新生兒第一個字的祕密
* 語言學者「收看」在腦中處理的音調
* 頭腦將書面語當成獨特「物件」處理
* 研究發現音樂語言的普適性
* 聽覺假象:我們的腦如何創造連續的聲音?
* 以電腦挖掘數百萬種隱喻
* 新程式,能將化學名稱轉換成不同語言
* 機器即時將思緒轉成言語
* 未來,語言會如何演化?
13 則留言:
研究:兩種語言胎教 造就雙語嬰兒
法新社/蔡佳敏 2010/02/17
(法新社華盛頓16日電) 一份刊在本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規律聆聽兩種語言的新生兒,較能接受雙語。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科學家與在法國的一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研究員測試兩組新生兒,一組是出生前只聽英語的新生兒,第二組則聽英語和菲律賓的塔加拉語(Tagalog)。
為了鑑定嬰兒對某種語言的喜好,科學家研究新生兒的吸吮反射動作:新生兒吸吮次數增加,代表對刺激物的喜好。
第一項實驗讓嬰兒聽10 分鐘演講,演講人每分鐘會英語和塔加拉語交替著講。
根據「嬰兒吸吮次數增加」來判斷,只聽英語的新生兒對英文較有興趣;而聽英、塔雙語的新生兒,則對兩種語言透露出同等的興趣。
科學家並研究新生兒是否能判斷兩種語言的查別 ─一個取得雙語能力的關鍵。
接受實驗的嬰兒聆聽以一種語言發音的句子,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再聆聽另外一種語言,或同種語言但由不同講者發音的句子。
當聽到另一種語言,嬰兒吸吮次數增加;但聽到以同種語言唸出的更多語句時,吸吮次數並未增加。
研究撰稿人表示:「結果顯示,雙語新生兒與單語新生兒能夠分辨兩種語言的差別,生命初始就提供一個確保雙語嬰兒不會混淆兩種語言的機制。」
◆ 口吃 代謝基因變異
黃文正/綜合報導 2010-02-13 中國時報
長久以來,口吃一直被認為與家族遺傳有關,不過,最新研究證實,與代謝失調有關的三個基因變異,可能也會影響一般人大腦部分功能,進而引發口吃。新發現可望開拓新療程。
這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醫學報告,廣泛研究巴基斯坦、美英等國案例。據統計,全球成年人約有一%罹患口吃。有口吃的兒童若早期接後治療,多能矯正成功,若是成年人,僅能靠降低焦慮和調整呼吸以改善說話功能。
如今,美國《國立失聰和其他溝通障礙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的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新發現能提供口吃的新療程。
三個基因中,與嚴重代謝疾病有關的兩個基因「GNPTAB」和「GNPTG」,被腦細胞用來處理廢物。「GNPTAB」和「GNPTG」基因若變異,會導致「黏脂質症」(Mucolipidosis II),會讓細胞堆積廢物,造成關節、心肝等疾病與語言失調。
◆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7歲童過目不忘、英文溜 竟是患罕見疾病!
NOWnews.com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0/02/18
許多電影裡的主角擁有超能力,令人羨慕不已,而現實生活中也有超強記憶力的小孩,廣東一名7歲男童小豪,在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老師對話,但經過檢查卻發現,他竟然是患了罕見疾病。
電影《第三類奇蹟》中,約翰屈伏塔飾演一名被一道光打中後,就擁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而現實生活裡,住在佛山的小豪跟電影主角一樣擁有超強記憶力。記者拿著照片問:「這是PHOTO嗎?英文怎麼拼?」小豪回答:「是的,P-H-O-T-O…」他又隨手拿起玩具吉他,說:「吉他,GUITAR…G-U-I-T-A-R…」
據了解,小豪3歲時,就能以英文跟幼稚園老師對話,還得了不少獎狀。小豪母親表示:「2歲到3歲的時候,發現他記憶力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特別是英語。」雖然感到很自豪,但小豪越長越大時,父母卻發現他特別好動,還常常自言自語、答非所問。小豪父親說:「我擔憂他現在回學校,一班的老師學校會以為這種兒童不正常。」
經過醫生檢查,才發現小豪有過人記憶力,是因為患了阿斯柏格綜合症這種罕見疾病。不過,醫生指出,這屬於機械記憶,完全不經思考。目前,小豪已經接受治療,父母希望他可以趕快恢復快樂的童年生活。(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湘宜)
唸數字沒邏輯 德鼓吹學華人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2010.03.01
中國人比較有數字概念,至少比歐美人強太多了。這是近來歐美專家的看法,這些專家不但宣揚中國人的數字概念,還希望全盤引進到歐美的語言文字中。
這幾年來,歐美的教育學者不斷讚揚中文的數字唸法,不少數學教育專家指出,中文的數字唸法簡單又有邏輯,讓華人學童的數學能力普遍高過歐美。
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歷次全球評比,中港台及日韓學童的數學能力普遍名列前茅,而法德美英等國學童數學能力皆不佳。
不少歐美數學教育家因此積極研究中國人的數字概念及用法,如美國學者米勒多年前便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究中文數字與數學的關係和兩地兒童學習差異現象。
米勒發現,西方孩子在3歲時,從1數到10的能力與香港和中國的兒童不相上下,但從4歲起,歐美兒童能數到20的比率就大幅下降,而華人兒童能數到50的比率高出西方小孩很多。
為什麼?因為中文數字唸法有簡單可依循的邏輯,而英法德文卻沒有,從11到20都是一個新字,而從21到100又是另外一些字,光要熟悉這套唸法就需要很久的記背,何況演練?
中文的11,唸的方式便是11,21就是21,以此類推,非常簡單,但德文的11是一個字,21又是另外二個字,且德文21的唸法和中文完全背道而馳,唸成1和20(ein und zwanzig),要先說1再說20,這種唸法不僅使人神經緊張,而且容易出錯。
這是德國人算帳方式和東方人不一樣的原因。一位台灣電影導演最近參加柏林影展搭乘計程車,車資是21歐元,導演拿出100歐元給司機,他先找回9元給她,女導演急著要趕路,拿了錢便下車,慢吞吞的德國司機則向離去的她大聲喊謝,他以為台灣人給他70元的小費。
碰到這種情形德國人找錢的方式是:先找9元,這樣是30元,然後再找20,這樣是50,最後再找50,便是100。東方人不會這樣算,如果車資21,拿 100來,任何東方人都會很快找回79歐元。
而德國人則會有困難,他們的數字唸法太複雜使得他們必須以加法來算帳,而無法用減法。
法文還有更瘋狂的地方,法文的79唸法是60和10和9(soixante-dix-neuf)。這個唸法在瑞士開始有了改革,瑞士人畢竟精明一些,現在唸80只用一個字octante,唸90也只用一個字nonante,而法文唸90則是4個20和10。
「中文數字的唸法有驚人的邏輯感,我們望塵莫及,只有甘拜下風」,法國數學家丹海納說。他舉例說,要唸出364,中文的唸法簡單明暸364,而德文的唸法則非常冗長麻煩,要先說300再說4再說60,難怪德國人數學不好。
波鴻大學數學專家葛利增便鼓吹政府改變德文數字唸法,他和一批同道的國際學者認為,德文唸數字應該從左唸到右,21不該先唸1再唸20,應該學習中國人的唸法,而且要徹底地全盤接受,全數模仿。這些學者認真推動此事,德國一大群教育家2006年就成立了廿一協會(網址http://www.verein-zwanzigeins.de/),鼓吹學習中國人的數字概念。
◆ 中研院士李壬癸 剖析台灣南島語言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即時報導】2010.03.01
南島民族足跡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大部分群島,目前南島民族語言約有1千種,國際學者公認台灣的南島語言具有2大特點:歧異性最高、保存最多古語。對於學者欲重建5、6千年前的南島民族歷史,台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研院院士李壬癸將於周六下午兩點,在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主講「多采多姿的台灣南島語言」分享他對各種台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成果和心路歷程。線上報名網址:http://www.sinica.edu.tw/sc.html
胎教要失望了 聽莫札特不會更聰明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記者何定照/綜合報導】2010.05.12
法新社報導,莫札特故鄉奧地利的學者十日發表新研究指出,聽這位音樂神童的作品不會讓人變聰明。這份研究結果與一九九三年創造出「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一詞的報告截然不同,聽莫札特作胎教的準媽媽們恐怕會很失望。
一九九三年,加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聆聽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的青少年,推理測驗成績優於聆聽其他音樂或在靜音之下考試的對照組。該研究刊於「自然」(Nature)期刊後引起廣大迴響,美各地育嬰室紛紛播放莫札特古典音樂,喬治亞州甚至免費發放古典音樂CD給新手媽媽。
神經科學教授洪蘭也提及,莫札特效應當年冒出時,牧場讓母牛聽莫札特,好增加乳量,植栽者也放莫札特給植物聽,希望葉子長綠點。
維也納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彙編一九九三年以來試圖重現莫札特效應的多項研究,分析全球四十分研究報告、共約三千名個案後,未能找到支持「莫札特效應」的確切證據。
主持這項研究的皮耶希尼(Jakob Pietschnig)表示,原始研究只包括三十六名學生個案,樣本數不足。而且原始報告一次性地分析他們空間推理能力而非智商,有「出版偏誤」(publication bias)的問題,也就是科學期刊比較喜歡發表「正面」的研究結論,如「聽古典音樂有益」,而較不願刊出負面或沒有定論的研究。
「莫札特效應」被指無助提升智商,大提琴家張正傑說,他向來認為所謂「音樂能提升什麼」的說法「都是噱頭」;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也說,音樂界對這類說法向來沒研究也不關心,「音樂還是要回到本身」。
張正傑近年推動胎教音樂會、零至七歲音樂會大受歡迎,他說胎教音樂會是做給媽媽聽的,幼兒音樂會則是想讓孩子早點認識古典音樂,並非要刺激什麼,他比喻讓孩子聽音樂,應是因「東西好吃、有營養」,而不是因為「吃了能得到什麼實質好處」。
洪蘭曾為文批評「莫札特效應」,認為與其靠音樂提升智力,不如好好打開一本書。
簡易版英語 網路時代「全球語」
中央社 2010/06/13
(中央社台北13日電)英語在19世紀透過英國的殖民傳播到世界各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式英語傳到歐洲、亞洲與非洲;21世紀全球使用英語的人口估計有40億,不過,多半用的是不講究文法和修辭的簡易版。
資深的英國媒體人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發表在「新聞週刊」的一篇專文指出,網際網路和全球媒體的推波助瀾,讓英語演化成全球的語言。雖然全球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估計只有4億,使用英語的人口卻有40億,大約佔全球人口的2/3。
他認為,英語在全球經濟活動和文化交流上扮演要角。不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人用來溝通的,其實是簡易版的英語,也就是曾任職IBM高級主管的奈易耶(Jean-Paul Nerriere)2007年在「國際前鋒論壇報」上提出的「全球英文」(Globish=Global+English)。
根據奈易耶的定義,「全球英文」是一項語言工具,大約包含1500個簡易英文字彙。基本上,「全球英文」是由下而上發展出來的,普遍的用詞力求簡單明瞭。正如19世紀美國詩人惠特曼所期許的:不是「編撰字典的學究們抽象的建構」,而以普遍平易為基礎的語言。
在許多國際場合,來自世界各地並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可能是韓國人與德國人,也可能是來自中南美洲的西語人士碰上阿拉伯國家的人,常常交涉的語言就是所謂的「全球英文」。不講究文法,用詞也不精準,不過,卻是溝通無礙。
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和「全球英文」的普及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據麥克拉姆統計,全球網頁,70%到80%是英文,而德文網頁只佔全球總數的4.5%,日文網頁只佔3.1%。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估計,到2030年,全球幾乎有1/3的人口會同步學習英文;也就是說,會有愈來愈多的人根據個人所需採用英文。
麥克拉姆指出,「全球英文」成為世界上的共同語言並不意味各種母語會消失。不同地區和文化的人日常使用的語言至少還有5000種。不過,這些使用不同母語的人在共同執行一項計畫時,將會使用能共通的「全球英文」。
古文字復活 電腦可翻譯千年語言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7.22
科學家利用電腦,已經可以成功的在數小時內翻譯出超過3千年的古老石刻文字,下一步科學家將繼續翻譯更多難以翻譯成現代語言的遠古語言。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電腦與程式,在短短數小時內,將烏加里特語(Ugaritic )文字成功解譯,研究人員一開始假設烏加里特語與希伯來文有關連,並讓電腦據以開始辨識出正確的文字,包括文字的字首、字根語組成規律,再讓電腦繼續辨識出最接近2者而且互通的文字,發現烏加里特語共有30個字母,其中與希伯來文對應的字母共29個。
歷史上烏加里特文字最後一次被使用,是在西元前1200年的敘利亞西部,當時文字由符號組成並刻在石板上,西元1920年出土,但直到1932年之後,才有辦法開始判斷出它的內容與意義。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巴茲蕾表示,「傳統上,解譯都是透過人力完成,我們希望讓電腦能發揮它的功用。」不過也有其他研究人員懷疑電腦翻譯古文的準確性,因為這種古老文字已沒有更早的文字可供對照,而且電腦畢竟不是人腦,其正確性恐怕會受到某種程度影響。
不管是否能真正破解出古老文字與意義,巴茲蕾希望這次研究能提供給致力翻譯世界各種語言的Google做參考,幫助更多未知的古老文字,有機會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
◆ 來台46年 聖經譯成泰雅語
自由時報 2010.07.22
1935年出生於義大利的巴義慈神父,1963年來到台灣服務,因為年事已高,去年7月20日接受義大利方濟教會的安排,退休且回義大利養老。桃園縣復興鄉是他的第二故鄉,人生黃金歲月都在台灣,當地泰雅族原住民早把巴神父當作「義大利籍」的「泰雅族」人。
巴神父曾獲頒復興鄉榮譽鄉民和桃園縣第一屆桃園奉獻獎,他剛到復興鄉傳教時,鄉裡連像樣的馬路也沒有,巴神父拜訪教友要跋山涉水,從小路、石子路到柏油路,他走路、騎腳踏車、開車,辛苦程度不可言喻,因長年開著陳舊小車,穿梭在整個山區服務,數年前,巴神父兩度因疲勞過度開車而發生車禍,造成脊椎受傷,需長期穿上背架。
為了深入原住民生活,巴神父努力學習國語及泰雅語,泰雅文化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記載,為了讓人信仰天主,他用心以羅馬文字拼音編輯成為泰雅文字,將聖經翻譯成泰雅語,共編撰6本泰雅母語讀本,除了將山區12間教堂標語改用泰雅語言,自己更化身泰雅語老師,長期在大溪國小、復興介壽國中教導原住民兒童認識母語,對保存泰雅文化很有貢獻。(記者李容萍)
◆ 心繫泰雅語文 巴神父負傷回台
自由時報 2010.07.22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服務台灣偏僻山區近半世紀的義大利籍神父巴義慈,去年退休回到義大利,本月19日再度返台欲完成泰雅族語的文學研究,未料,在羅馬遺失記錄泰雅語文學研究資料的隨身筆電,又不慎滑倒摔傷,教友心急又心疼投書本報,希望外交單位跨國幫忙找到筆電。
遺失筆電 又在旅館跌傷
教友說,75歲的巴義慈神父年事已高、身穿背架行動不便,18日隻身從義大利南部LECCE火車站搭火車到羅馬搭機,下車時不慎遺失筆電(acer品牌、黑色),雖然向羅馬站的旅客服務中心報案,但沒有下文。
之後,巴神父投宿羅馬的一家小旅館,原本要洗澡卻不慎滑倒,左手先著地面,後背著地四腳朝天,因趕搭返台飛機未即時就醫。
強忍著舊疾和新傷的巴神父,歷經12個小時飛行,19日下午飛抵香港,轉機飛往台灣時,其他旅客發現異狀,通知地勤人員協助送醫,一下飛機就住進天主教聖保祿醫院。
院方這兩天調集各科會診,希望巴神父早日康復,團隊也發現,巴神父因有脊椎受傷舊疾,雖然暫時不必開刀,但至少需住院1、2星期,而長期使用的背架太狹窄,復健科將幫忙調整。
教友們得知巴神父受傷消息後,陸續到聖保祿醫院探病,巴神父手握著「老朋友」,話匣子一開,臉上堆滿笑容、也忘了疼痛。
語言、文化與國族力量的依存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2010-08-22 旺報
在這個巴別塔的世界,至今約有三千多種語言被使用著,然而,卻只有幾種無關於人口數目的聯合國官方法定語言,其決定於來自於國家和文化本身的強勢。
日前有一則關於語言的英文:印度空軍和中國空軍計劃在2012年舉行首次聯合軍事演習。但印度媒體卻發表一位將軍的意見,「如果我們要和中國舉行空中聯合軍事演習,跨越語言障礙是關鍵性的。」因為中國飛行員根本不能說英語。
在這個巴別塔的世界,至今約有三千多種語言被使用著,然而,卻只有幾種無關於人口數目的聯合國官方法定語言,其決定來自於國家和文化本身的強勢。儘管華語也是法定語言之一,世界華語人口超過13億,因中國崛起而學華文的趨勢也攀升,然而,現實來說,語言的廣泛也和文化影響力有關。
語言歷史較現代觀點久遠
在華語文化中,粵語因為廣東海外移民者眾,加上流行文化的推波,使得粵語文化成為西方人對中國既定印象之一,西方的唐人街多充滿粵語和廣東飲食。而在東南亞,粵語也成為不同祖籍華人皆能識得的華語。
語言的歷史遠較現代國家觀念來得久遠,在意識到國家人民身分之前,人先能說話。因而,即使國家滅亡或被併吞,只要語言能在,文化便不會亡。詮釋人類學家格爾茲(Geertz)有句名言:「人說話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說某種語言如英語的能力則是文化的。」國界無法框限住文化的流傳和語言的發展,因而,當主權國家試著訂定官方語言,「統一」全國文化思想,或者國際社會預計打通巴別塔的世界,但都無法阻止文化人、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甚至是庶民使用「自己」的語言。
電影《阿瑪迪斯》中就曾有這樣一幕。僅管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多年,但羅馬文化深植於歐洲各地,加上文藝復興的影響,使得義大利語(拉丁語)成為歐洲最高尚的語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二世把莫札特召喚到維也納,莫札特提出寫日耳曼語歌劇的想法,卻遭受多位宮廷音樂家反對,直斥日耳曼語為低俗粗鄙,不適合做為歌劇語言。但約瑟夫二世卻另有他圖,含蓄地支持莫札特,讓他寫出了一齣成功的日耳曼語歌劇《後宮的誘逃》。
約瑟夫二世顯然是企圖透過莫札特,拉抬日耳曼語的地位。但此後莫札特寫的歌劇大都仍沿用義大利語,要等到後代的韋伯寫出《魔彈射手》,日耳曼語歌劇才逐漸獲得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在當時的文化生態中,僅管約瑟夫二世貴為帝王,仍不敢明目張膽地拉抬日耳曼語,仍要尊重文化的主宰力量。
庶民語言不同於官方
以庶民的語言為例,有些國家,帝國殖民者的語言也實難以取代當地語言,反而生出當地特色的語言,如新加坡英語。日本殖民台灣50年,日文無法全面取代漢語,但卻在閩南語當中植入了許多新式外來語,如拖鞋、摩托車等等。
漢語本身便因文化的強弱起伏而與周遭國家有時代性的交換融合,如日本的遣唐史從大唐帝國帶回了漢字以及許多漢語用法,但清末民初時,日本正因明治維新大量學習西方知識和經典,並且翻譯創造大量不存於東方思想中的學術字語,使得「經濟」、「社會」這類移植至西方的思想概念,以日本漢字的形態回到五四時期的知識界。這些語言的活用,或者和文化權力有關,但也非當權者能以完全掌控的。
但我們仍必須面對語言巴別塔的溝通問題,不只是兩個國家軍事演習的語言障礙,還有在「現代國家」概念之下語言能否統一。一位馬來西亞留台學生說:「馬來西亞若要形成公民社會,語言要先能溝通。」他認為中國和台灣較容易討論問題在於語言的統一。一位人類學家曾說過,「單一語言國家比多語國家來得穩定,是因為國家要建立在同夥關係(Fellow feeling)而這種同夥關係是建立穩定民主國家的基石。」在馬來西亞,由於馬來語為主的政治權力和華人成對抗之姿,因語言族群而生成的階級和心結,難以平衡彼此成總理納吉所宣稱的「一個馬來西亞」。然而為了抵抗馬來霸權,不同祖籍和方言的華人發起了「講華語運動」,試圖以一種華語團結彼此,以對抗馬來政權。
印度的紙幣上頭有16種主流語言,儘管官方語言被訂為兩種:印地語和英語。這使得印度人對自身與其認為是國家,不如說是文明的概念。事實上當印度獨立後,國會便力主打破英國劃分的行政單位,而以語言為邊界重組整個國家。總理尼赫魯便說:「國內一些最具能力的人跳到我面前來,信心十足且近乎斷然地說語言在這個國家裡代表文化、種族、歷史、個性,甚至最終代表亞國族(sub-nation)。」誰說不是呢?
※ 相關報導:
* 滿語:從滿漢全席 到滿漢交融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1155x112010082200277,00.html
文中對於 Mandarin 源由的解釋似乎仍有辨正的需要。
鼠鳴像鳥叫 日基因工程突破
自由 2010/12/22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聽到天花板上傳出嘰嘰或嗶嗶的聲響,別以為是鳥兒停在上方,因為那可能是老鼠發出的鳥叫聲。日本大阪大學研究小組,利用基因改造,繁殖出會發出「嘰嘰」或「嗶嗶」聲的老鼠,未來可做為探索人類語言起源之謎的樣本。
大阪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八木健帶領的研究小組,為了調查老鼠的進化過程,利用基因改造,降低老鼠的DNA複製能力,並且容易出現基因突變,然後再讓基改鼠交配,結果繁殖出會發出鳥叫聲的老鼠。
一般老鼠除了在感到疼痛時會發出「吱」的聲音之外,平常時發出的聲音則是人耳很難聽見的超音波。但這些基因改造鼠發出的聲音,卻在人耳聽得見的音域內,尤其在出生後2到6個月的繁殖期,只要雌雄老鼠放在一起或是周圍的聲音、明暗出現變化,這些老鼠就會頻繁發出「嘰嘰」或「嗶嗶」等鳥叫聲,可能是利用這種聲響與異性或同類溝通。這些基因改造鼠已繁衍到第八代子孫,每隻都會發出同樣的聲音。
有助探索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這些老鼠外觀看起來與普通老鼠無異,不過牠們的聲帶較細,而且經過詳細的基因數據調查,發現控制細胞內代謝的基因鹼基序列發生突變。
研究人員表示,對於基因改造鼠溝通的內容,以及伴隨聲音改變後社會行為有何變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不過這對於人類由猿猴進化之後,語言的出現與進化過程,或許可以提供有用的研究樣本。
日本方言 可追溯到朝鮮半島
【Upaper╱中央社】2011.05.06
最新利用進化遺傳學理論進行的1項開創性研究發現,日本地區許多方言,源自約2200年前來自朝鮮半島的移民農夫。
研究發現,日本許多地區的語言差異,及許多延伸至文化當中的差異,不像許多日本人認為的,是源自千年前就在這塊群島上的漁獵採集者。
部分學者認為,日本群島上的主要定居者起源於1 萬2000年到3萬年前,而現代日本人,不論是語言或人種,均是石器時代人類的直接後裔。當時有部分農業或動,但主要活動是漁獵和採集。
根據這套理論,西元前200年來自亞洲大陸的移民,帶來金屬工具、稻米,以及新的耕作技術,但對語言發展方面影響不大。
其他學者則認為,來自朝鮮半島的移民有更深的影響力,大大取代原地居民和他們的語言。
學者尚恩‧李和長谷川壽一將進化物理學家用來檢驗化石裡的DNA片段,以追溯數萬年家譜的方式,套用在語言上。他們創造出120個關鍵字名單,包括身體部位、基本詞彙、數字和代名詞等,再針對59種方言創造出對應名單。
利用電腦演算結果發現,這些Japonic語言,都有可追溯至2182年前的共同祖先,剛好與朝鮮半島移民大量湧入的時期相符。
◆ 黑猩猩至少會用66種手勢溝通
中廣 2011/05/06
研究發現,黑猩猩至少會用66種明顯的手勢溝通,英國聖安德魯大學的研究團隊,用攝影機紀錄黑猩猩互動的樣子,加以分析解讀,論文發表在(動物認知學)期刊上。(夏明珠報導)
過去曾有針對關養黑猩猩做的研究發現,黑猩猩有三十種不同的肢體語言,聖安德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的是野外黑猩猩間的互動,失去自由的黑猩猩,在行為表現上,勢必會有所壓抑,比方說,你看不到他獵捕,看不到公猩猩向母猩猩求愛後各自帶開以及和不同族群遭遇時的樣子。
聖安德魯大學的研究團隊,花了266天的時間,在烏干達野生動物保護區觀察以及拍攝黑猩猩,之前,研究人員和黑猩猩混了兩年,已經很熟,黑猩猩早就把他當空氣,所有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沒有打折扣的真我。
研究人員仔細觀察拍攝的影片,尋找黑猩猩有用意的肢體語言,其中有些非常明顯,因為和人類會有的行為模式很像。
在一段畫面中,一頭母猩猩把左臂伸向女兒,母猩猩想走,伸出手叫女兒爬到牠身上。一般人可能會以為,野生動物要帶寶寶走,會直接伸手把小傢伙抓起來,母猩猩沒有,牠做一個動作,等小猩猩回應。當小猩猩靠近的時候,母猩猩除了重複前面的動作之外,還加上臉部表情,牠露齒而笑。
研究人員把黑猩猩的肢體語言,和其他不同種類的猩猩比較,發現有很多相同之處,這表示,大猩猩家族普遍都會運用手勢和身體動作來溝通,它也證明了一種推論,就是猩猩的肢體語言,源自於所有靈長類的祖先,其中也包括人。
◆ 植牙打麻藥 美婦人變英國腔
中央社 2011.05.06
56歲的巴特勒(Karen Butler)是道地的俄勒岡州人,2年前她植牙打麻醉藥,醒來開口講話竟變英國腔。醫師診斷認為這是非常罕見的外國口音綜合症,全球僅有60個病例。
巴特勒的案例近日成為美國媒體報導焦點。從2009年到現在,她講話已經變得與過去完全不同,但巴特勒以幽默態度面對這個人生的變化,還說新的口音讓她成為眾人矚目焦點,促使她改掉了極度害羞的老毛病。
住在俄勒岡州托雷多(Toledo)的巴特勒擔任稅務顧問工作,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口音改變之後,打電話跟顧客聯絡,常常要花點時間跟對方證實自己的身份。
巴特勒表示,植牙麻醉藥退去之後,她醒來一開口講話,就發現腔調變得怪怪的,「但想說可能是傷口仍然腫脹的關係,可是過了1週之後,腫脹已經消退,口音卻沒改回來。」
普羅維登斯中風醫學中心(Providence StrokeCenter)神經科醫師羅溫克普夫(Ted Lowenkopf)指出,巴特勒的狀況稱為外國口音綜合症(foreignaccent syndrome),發生原因是腦部主管語言發音與腔調的某個極小部位受到影響。
他指出,人腦中如此微小部位受到影響,機率非常低,100萬次中風發作大概只會出現1次。
根據統計,全球各地累計的外國口音綜合症病例大約只有60個,通常是發生於患者出現輕微中風之後。外國口音綜合症通常會在數週或數月之後消失,如果隨著時間過去,新腔調一直沒有消除,留存的機率也將提高。
羅溫克普夫也指出,巴特勒講話雖然乍聽之下很像英國腔,但如果找語言學家來分析,會發現其實她並不是變成英國人說話的腔調,而是用近似外國語言的特殊方式發音將話語組合起來。
人類海豚雙向溝通 可望成真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1-05-11
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溝通又再跨出一大步!美國科學家研發出可以接收與辨別海豚聲音的機器,並且打算透過收集到的聲音,排列成最基本的海豚語言單字,作為與海豚溝通的語言,如此便可達到雙向溝通的效果。
這套系統預計近日內將啟用測試,如果成功,距離人類能與動物溝通的日子將越來越近。
由佛羅里達州「野生海豚組織」發起人賀寧與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史塔那所共同研發這種俗稱「CHAT」的系統,其功能可透過形狀如智慧型手機的電腦與2個水聽器(hydrophones),接收並辨識海豚所發出的聲音,潛水人員藉由LED燈辨別聲音的方向,事後將所有的聲音收集並加以分類後,排列成最基本的海豚語言單字。
根據研究人員賀寧表示,「過去許多研究都是透過犒賞魚,來與海豚進行所謂互動溝通,不過,真的能讓海豚與人類溝通的技術目前仍很少見,」她也表示,「CHAT」這種如同電話「一問一答」的溝通方式一旦測試成功,科學家就可以藉此直接與海豚進行雙向溝通。
早自1988年開始,就從事與野生海豚雙向溝通研究的賀寧認為,過去科學家曾利用符號或圖騰讓海豚進行簡單動作,不過,這些方法對海豚而言,最後都並不容易上手。
本次研究同時刊登在《Acta Astronautica》期刊。
◆ 火蟻用肉身組成 救生艇躲過洪水
台灣立報 2011/05/10 PanSci 泛科學網
作者:逆旅(PanSci泛科學網專欄作者)
紅火蟻這種有攻擊性、會叮人的蟲子,耐得住洪水、野火及殺蟲劑。其中一項生存的把戲:上千隻火蟻接連在一起,組成一艘防水的救難艇,有時甚至可以讓蟻后漂在水上,現在科學家找出背後的機制,也許能藉此開發「自行組裝」的救生艇,或者新的防水材料。
紅火蟻原生於南美,但它們已經入侵到美國南部許多區域。這種蟻群,強過其他昆蟲、毛蟲還有鼠類,能在幾小時內,把小動物的屍體拆得精光。假使洪水這種在紅火蟻原生地常見的現象,襲向蟻巢,火蟻會把身體接在一起,組成救生艇,讓它們安然抵達另一個區域。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團隊,想了解火蟻救生艇是如何運作的。所以他們收集路邊的火蟻,帶回實驗室,將一把火蟻投到水裡,計算組成救生艇的火蟻數量,並測量在救生艇上自由走動的火蟻的速度。此外,研究團隊還利用液態氮瞬間將救生艇瞬間冰凍,研究其結構,也藉由攝影,記錄救生艇組合的過程。火蟻和火蟻間的「抓力」,也利用簡單的設計來測量;研究團隊把一隻火蟻貼在玻璃板上,再把另一隻火蟻綁上橡皮圈,並讓這兩隻螞蟻牢牢抓緊,測量橡皮圈伸展的力道。
結果發現,火蟻落水後,會很快的爬過夥伴,並用爪或螯抓住彼此的腳,交織成煎餅狀的救生艇。而火蟻互抓的力道也很大,相當於一個人類站在高樓上,吊著六隻成熟的象的重量。此外,在水面下組成救生艇一部分的火蟻並不會被淹死,因為他們身體包覆在空氣泡裡,也使得救生艇可以漂浮。
最後,研究團隊也藉由簡單的參數,建立出組合救生艇的數學模型。不過,要設計出自我組合的船,可能還需要數十年,人類現在只能望著火蟻從容的表演而讚嘆吧。
資料來源:Fire Ants Surf Floods on Rafts of Their Own Bodies - ScienceNow (25 April 2011)
《科學人》網站 http://www.sa.ylib.com
◆ 牛蛙沒捕完 學者:不負責任
中央社 2011-05-11
苗栗縣政府放流美國牛蛙恐釀生態危機。生態學者說,美國牛蛙有強勢物種特性會占地盤,在台灣未必有天敵,苗栗縣政府放多少就應捕多少,否則是極不負責行為。
苗栗縣政府為營造多樣生態性,5日選在旅遊服遊中心和遊客眾多的銅鑼鄉客家大院6處生態池,採購700台斤的本土虎皮蛙進行放流,其中約有60台斤遭廠商魚目混珠夾雜「美國牛蛙」。
對此,環境生態學者表達強烈譴責,恐造成生態浩劫,苗栗縣政府雖然已於9日進行捕撈,但並沒有將放生的美國牛蛙全數捕撈完畢。
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系副教授暨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表示,苗栗縣政府放多少就應捕回多少,「沒有將全數的牛蛙捕撈完畢,這樣的處理方式非常不負責任。」
廖本全說,美國牛蛙是外來種,在台灣放生有沒有天敵都還不知道;再者其繁殖力強又具排他物種特性,除會消滅其他物種,也有侵占其他生物棲地的疑慮,盼相關單位能嚴加重視。
廖本全表示,美國牛蛙體型碩大又是雜食性動物,無論是小青蛙、蝌蚪或昆蟲都會捕食,一旦牛蛙進入後龍溪,對本土生物的影響肯定很大。盼縣府單位皆能負起責任,重視外來種生物對本土生態的迫害。
王道還:人人愛聽老掉牙的故事
【聯合報╱王道還】2011.05.30
十九世紀中,西方學人多相信「說話」是區別人獸最顯著的特徵:在動物界,只有人會說話。人類的其他本領,如反思的能力,顯然源自說話。令哈姆雷特沉吟再三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也許不過是「多嘴」的後果:要是他不會說話,就不至於莫名其妙、作繭自縛了。看來沉默是金的告誡,並非無的放矢。
這麼重要的人類特徵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當然會引起學者的興趣。一九六○年代,美國布朗大學的語言學家李伯曼(Philip Lieberman)以工程師的眼光,指出說話是極有效率的傳訊模式。以正常的速度,人每分鐘可說一百五十字。三國演義「博望坡軍師初用兵」那一回,記載了初出茅廬的孔明打第一場勝仗的軍事調度。且看他說了多少字:
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之前,先且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兵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
一百四十六字!也就是說,約莫一分鐘光景的口語命令,就決定了一場戰事和大批人命的結局。
不過,在人類演化史上,我們的祖先一直生活在小群體中。大量人口組成的社群,最早一萬年前才出現。據人類學家觀察,直到現代,小型人類群體之間的鬥爭策略,主要是偷襲,異於禽獸者幾希,用不上孔明的奇謀。另一方面,獅子不會說話,但是牠們出獵仍然有戰術布局。因此,戰爭的需求未必是人演化出說話能力的驅力。
好在關於說話為人帶來的演化利益,從來就不缺點子。一八六六年,巴黎語言學會決議禁止討論這個問題,反映的就是大家的濃烈興趣,以及種種臆說的狂野程度。而一九九○年代,英國演化心理學者鄧巴(Robin Dunbar)提出的說法頗有新意,倒難能可貴。
簡言之,鄧巴相信:人說話,是為了建立、鞏固、維持交情;在猴子與黑猩猩的社群中,理毛是套交情的關鍵手段,人則全憑一張嘴。說話的好處多了,不但可以與特定人選拉關係,還方便探聽別人的行情。人會說話之後,八卦是首先出現的話語。久而久之,八卦便成了故事。
難怪人人愛聽故事;即使是老掉牙的故事。這個習性,沒有人比獨得一九三八年諾貝爾物理獎的費米說得更好了:就算早已熟知的事,我們聽了依舊興味盎然;千萬別低估這一興趣。將傳世名著改編成電影,盤算的正是這種樂趣。
觀看反覆搬上過銀幕的故事,如英國的《簡愛》、中國的三國群英,還多了一個衍生的樂趣:比較各版本的異同,豐富我們對人類處境的想像。
最近的《關雲長》教人扼腕,正因為銀幕上的關羽缺乏個性,淪為刻劃曹操這個人物的工具,甚至連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都給犧牲了。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數位猴寫敘事長詩 挑戰莎翁巨作
【台灣醒報/林宜靜】2011-09-28
美國軟體開發人員安德森研發出一種名為「數位猴」的電腦軟體,透過這套軟體,電腦可模擬隨機敲打並組合字串,目前該軟體完成一篇名為《情人的抱怨》的敘事長詩。安德森表示,未來目標是希望數位猴可以敲打完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
美國有句諺語說:「給100萬隻猴子100萬台打字機,牠們最後會完成莎士比亞全部著作。」目前由美國軟體科學家安德森根據數學或然率,有機會對這條諺語所延伸的「無限猴子理論」進行驗證。
據CNN報導,安德森先撰寫程式,建立數量龐大的「猴子群體」,讓軟體隨機輸入字串和亂碼,接著這些大量無意義的文字,會自動比對莎士比亞文集的戲劇或詩歌,當使用的文句或組合相同時,在資料庫就會產生交集,重新打出莎士比亞的著作。
到目前為止,該軟體產生超過 5萬億的字元組,且透過這項電腦模擬,已打出一篇名為《情人的抱怨》(A Lover's Complaint)的敘事長詩。
「數位猴」似乎較喜愛喜劇,依據更新速度,只要這群猴子們再敲打完2個字,就可完成《暴風雨》,再敲打出7個字就可以完成《皆大歡喜》,這兩部都是莎士比亞有名的喜劇作品。但「數位猴」敲打完莎士比亞悲劇速度比較慢,安德森對此沒有特別提出解釋。
安德森的最終夢想是要數位猴敲打完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他比喻這項任務是數位猴的一小步,卻是虛擬作家的一大步。
參考閱讀:http://edition.cnn.com/2011/09/26/tech/web/monkeys-typewriters-shakespeare/index.html
2011英語常用字 3Q上榜
中央社 2011.11.10
美國全球語言觀察機構今天公布調查報告指出,2011年最常用詞組是「阿拉伯之春」和「王室婚禮」,最常用名字是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縮寫謝謝的「3Q」也登上常用單字榜。
總部位在德州的美國全球語言觀察機構(GLM)透過電腦運算程式追蹤全球前7萬5000份平面和電子媒體、網路和社群網站,統整出字彙量。除了列出年度英語最常用詞組,也統計出最常用單字和名字。
調查指出,反映出全球混亂現況的「占領」(occupy)-不管指的是伊拉克或華爾街-以及「赤字」(deficit)在常用單字榜上位居1、2名。而華人世界很愛用的「3Q」也登上英語最常用單字榜的第8名。
GLM總裁裴亞克(Paul JJ Payack)表示:「今年上榜的字彙,很大程度都反映影響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政局和經濟不確定性,除了幾個較突出的例外,像是英國王室婚禮和中國持續崛起。」
裴亞克說,引用賈伯斯(Steve Jobs)名字的數量,比榜上第2名蓋達(Al Qaeda)首腦賓拉登(Osamabin Laden)多出30%。賈伯斯和胰臟癌抗鬥8年後於10月不幸辭世,享年56歲。
常用名字榜第3名是311東日本大地震中受到強震、海嘯、核災三重災害的日本福島(Fukushima);自焚引發突尼西亞革命的菜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第4;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第5;英國威廉王子的嬌妻凱特.密道頓(Kate Middleton)第6;不久前斃命的利比亞強人格達費(Muammar Gaddafi)第7;美國總統歐巴馬第8;歐豬五國(PIIGS)第9。
最常用詞組前5名除了「阿拉伯之春」(ArabSpring)和「王室婚禮」(Royal Wedding)外,還有描述全球選民心情的「生氣與憤怒」(anger and rage)、「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以及「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西拉雅語的消失與重生
【江慧真/調查採訪】2012-01-22 中國時報
四百年前,充滿音韻的西拉雅語,響徹南台灣的嘉南平原;但十九世紀後期深度漢化,西拉雅語被語言學家下了死刑的判書。近年,台南新港一場異國婚姻的機緣,竟讓西拉雅語甦醒了起來……。
故事的起點,要從台南市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會長萬正雄長老說起。
「小時候,我皮膚很黑,住在山區散居的部落之間。有一天,牽著牛經過山下稻田,牛停下來吃了幾口草,稻田主人突然衝出來破口大罵:你們這些黑番仔,給我記住!……」萬長老從小就很自卑,「我是誰」的疑問在心中遲遲揮之不去。戒嚴時期,問長輩什麼是「黑番仔」時,老人家也只敢偷偷咬耳朵告訴小孩,「咱,就是平埔啊啦。」
萬長老不解,為什麼雞肉絲菇要叫做VALIU(拼音)?神為何又稱為Alid?這些話外面的人根本聽不懂,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女兒萬淑娟也感慨,從語言的不同,他們才開始發現自我,透過語言,他們才有了族群的認同,「原來,西拉雅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隱形的存在!」
就教耆老 收穫寥寥無幾
解嚴後民主開放,原住民認同不再是禁忌,為了找到答案,萬家父女展開尋根行動。兩人拿著紙筆,深入一個個部落,從耆老口中「採集」母語;但一趟趟跑下來,萬淑娟卻備感空虛,「一個部落可以採集到的字,總共不超過五十個字,為什麼找不到任何依據?」就在一次教會活動中,長期研究台灣族群、自然生態的成大物理系教授黃文宏,拿出了一本《馬太福音》,終於掀開了謎底。
萬家父女赫然發現,一百多年來,西拉雅語竟以「外國人的文字」,歷歷在目保存在史料中。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為了深入西拉雅部落,方便統治和傳教,便以羅馬拼音的方式,翻譯編寫祈禱文、信仰等書籍,後來還譯寫了聖經的《馬太福音》,黃文宏指出,「在荷蘭人離開台灣的一百五十年後,西拉雅人仍繼續傳用著這樣的文字,記載族人與漢人之間的土地買賣契約書(俗稱番仔契)!」
荷蘭人被鄭成功打敗,這本《新港語馬太福音》也跟著撤出台灣,並未在台灣真正被使用,「但由於是聖經,內容較為嚴謹,文字的意義也最為明確,書中許許多多互相對話的句子,非常的生活化!」黃文宏指出。
外來寶典 完整保留語彙
儘管喜獲外來「寶典」,但「有看沒有懂」的萬長老還是很頭大。他隨口問了懂英文的菲律賓籍女婿萬益嘉(Edgar Macapili),沒想到萬益嘉接手一翻,卻驚喜連連的回答老丈人,「這全部都可以讀出來啊,而且很多字和我的BISAYA母語(南島語系)幾乎相通啊!」這個異國姻緣下的美麗機緣,讓萬家開啟了西拉雅語的研究,這一做,就是七年。
二○○一年萬益嘉研究古文獻的同時,便系統化把西拉雅語單字和辭彙整理起來,因緣際會更認識了荷蘭知名的語言學家Alexander Adelaar,現在任職於澳洲墨爾本大學的Adelaar教授,主要研究印尼、婆羅洲、台灣等地的原住民語;透過電子郵件,他把自己手邊西拉雅語法相關研究學術論文、荷蘭史料考據寄給萬益嘉,甚至還來台灣參加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活動。
出版字典 尋回歷史記憶
二○○八年十一月,這本由萬益嘉收錄了三千多組西拉雅語字詞,由漢、英、西拉雅三語對照,重達四公斤的《西拉雅語彙初探:以新港語馬太福音研究為主例》字典終於正式出版。看到這樣的成果,Adelaar教授感動的直喊,「Siraya is being spoken again!(西拉雅語終於又有人講了!)」
語言的存在,為族群的尋根帶來了曙光!Adelaar研究發現,西拉雅辭彙裡找不到「偷竊」這個字,顯示西拉雅部落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型態,「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高度信任,相互幫助的共享觀念,所以偷竊的意涵是不存在的!」
或許,字典的誕生,無法宣告語言的復活,但這卻是一場文化的甦醒運動,西拉雅族人將從此找到歷史記憶,重新定位自己。
※ 相關報導:
* 西拉雅語重生 迴盪在劇場、教室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406/112012012200043.html
課堂的講師,是清大語言所博士生施朝凱,施朝凱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台灣南島語言布農語,一場因緣際會,他在綠谷西拉雅認識了萬淑娟夫妻,從此栽進了西拉雅語的奇妙世界。
* 時光膠囊-番仔契 為西拉雅語留下紀錄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406/112012012200042.html
國際語言學者所研究的文獻資料,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聖經《馬太福音》翻譯本,二是西拉雅語的基督教義要旨,三是新港文書,也就是俗稱的「番仔契」,其中不少是借據,若無法償還通常以土地來抵債。
◆ 昔,每2周就有一種語言走入歷史 效法猶太人 救活南島語言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406/112012012200088.html
【江慧真/專訪】2012-01-22 中國時報
「全球語言正在迅速死亡,速度之快,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消失!」台灣南島語言專家、中研院院士李壬癸感慨,語言滅亡的速度甚至比物種還快,是哺乳類動物的兩倍、鳥類的四倍,以世界上五千多種現存語言來計算,五十年內至少有一半的語言會消失,「一百年內,九成的語言都會死亡,未來世界上將只剩佔有優勢的語言了(如華語、英語)!」
研究逾四十年的李壬癸強調,台灣最有價值的文化資產,毫無疑問,就是台灣南島語言。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南島語言差異性大,且保存最多的古語特徵;但為數至少廿多種的南島語,現在一半已經消失,其他有的也瀕臨滅絕,只剩下極少數的老人家還會講,例如邵族(約十人但平均年齡已在七十幾以上)、卡那卡那富(約剩五人)、沙阿魯阿(約十多人),「令人遺憾的是,去年巴宰族人潘金玉老太太過世後,我必須沉痛宣告,巴宰語也失傳了!」
為了復興母語,台南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萬淑娟、萬益嘉夫婦十年來極力推動復興,並根據史料編寫字典。李壬癸認為,有人願意付出心血做語言復興的努力,這樣的毅力和精神,他相當感佩,但也抱以同情,因為從語言學家的角度而言,「語言死了就死了,如果沒有人可以自然使用,甚至連講話的對象都沒有,是不可能讓語言成功復活的。」
環視全球歷史,唯一死裡逃生的語言,非希伯來文莫屬。李壬癸說明,這是全世界唯一的例外,希伯來語也曾像拉丁語一樣在歷史上消失,但遍布全球、具有宗教狂熱的猶太人,他們靠著聖經傳承,幾千年來沒有放棄、從未中斷,「雖然無法證明現在使用的希伯來語,和幾千年前一樣,但以色列復國後他們依然努力,猶太人的堅持和向心力,終於讓它被斷定是復活過來的語言。」
見證語言的興衰死亡,李壬癸呼籲,「台灣少數民族應該珍惜自己的語言!」他也無奈的坦承,母語的延續確實是很現實的問題,原住民就算學了母語,卻無助於生活、求學或工作,因此語言的振興,不單單是某族群的事情,而需要集結社會的力量,因為,「台灣的南島語言,在國際語言學界來說,是一塊無價的瑰寶!」
※ 相關報導:
* 國粹麻將 清代發明源起寧波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1/172012012200145.html
據專家學者多年學術研究和考證,麻將文化起源有許多不同論點,從江蘇太倉縣特有的「麻雀牌」、殷紂王之前即有的馬吊牌、明朝萬餅條(或「萬秉章」)發明的水滸傳牌或葉子格戲、明代鄭和下西洋等起源說都有。 ...麻將與寧波這座港口城市有著深厚淵源。因為是發明麻將的地方,寧波市特別成立「中國麻將博物館」,就位於該市海曙區天一街10號,由麻將發明人陳魚門家族宗祠改建的天一閣博物館內,2000年6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