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4

每13分10秒 1人死於癌症

中央社 2010/06/03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3日電)衛生署今天公布98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仍居首位,每13分1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統計發現,食道癌、胰臟癌死亡率都增加,統計發現,男性癌症死亡率為女性的1.7倍。

衛生署公布98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連續28年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98年國人因癌症死亡人數為3萬9917人,男性、女性死亡率分別為每10萬人口217.4人、127.8人,死亡率男性為女性的1.7倍。

98 年全國前十大癌症死亡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胰臟癌、子宮頸癌,其中97年子宮頸癌為第8位,98年退到第10 位,可能與加強抹片篩檢有關。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在死亡率上,食道癌、胰臟癌均呈增加,增幅在3%左右,近10年來,男性口腔癌成長36.4%、女性胰臟癌也成長18.2%,他說,尤其是口腔癌可能與國人吃檳榔、酗酒等習慣有關。

另外,趙坤郁說,以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都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發現問題立即治療的癌症,因此,未來將加強篩檢工作,尤其大腸癌是國人發生人數較多的癌症,希望在4年內將篩檢率提升到50%。

※ 相關報導:

* 癌症連續28年十大死因榜首
http://udn.com/NEWS/LIFE/BREAKINGNEWS9/5641636.shtml



◆ 死因時鐘首度發表 每3分42秒一人死亡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6.03

12年來 國內死亡人數首度下降

衛生署今天公布最新死因統計報告,98年全國死亡人數14萬2240人,這是12年來,國內死亡人數首度下降。國健局今年也首度發表「主要死因發生時鐘」,98年平均每天死亡人數389人,每3分42秒就有一人死亡。

另外,台灣每天約109人死於惡性腫瘤,相當於平均每13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平均每天11人自殺身亡,平均每2小時9分22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每天發生20人意外事故死亡,平均1小時11分26秒就有1人死亡。

衛生署也表示,標準化死亡率則為每10萬人口466.7人,比前一年減少3.6%,創下20年來新低。

惡性腫瘤 去年10大死因之首

98年10大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28.1%)、心臟疾病(10.6%)、腦血管疾病(7.3%)、肺炎(5.9%)、糖尿病(5.8%)、事故傷害(5.2%)、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5%)、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5%)、(自殺2.9%)、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2.8%)。順位與97年相同。



◆ 肝癌、肺癌 分居男女死亡首位

【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台北報導】2010.06.03

癌症再度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行政院衛生署今(3)日公布98年國人主要死因,癌症從71年起,已連續28年位於榜首,而且死亡率還比97年增加2.2%。不過,排名第二的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死亡率都有下降,整體死亡率則略減0.4%,國人平均年齡也從78.6歲,小幅成長到79歲。

衛生署統計主任黃旭明表示,98年的十大死因順位與97年相同,惡性腫瘤,也就是俗稱的「癌症」蟬連首位,死亡人數則高達3萬9917人,比97年多出1 千多人,死亡率更增加2.2%。

造成男性死亡最多的癌症,肝癌依然高居首位,不過致死數略減19人。居於二、三位的肺癌和大腸癌,以及第四位的口腔癌和第8位的胰臟癌,死亡數量都有成長趨勢,黃旭名表示,這與國人飲食習慣有所關聯,尤其檳榔對於口腔癌,更有巨大的影響。

女性方面,則以肺癌威脅最大,死亡數比97年多出144人,第二和第三位則是肝癌和大腸癌,第四位的乳癌死亡數則小幅成長47人。不過,居於第六位,對很多女性造成困擾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則大幅減少8%,與近年施打子宮頸疫苗人數增加有關。

國人死因中,第五名的糖尿病、第六名的「事故傷害」和第11名的高血壓疾病都有大幅成長的趨勢,黃旭名解釋,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死亡述的增加,都顯示了國人在飲食控制上還不夠健康,而92年事故傷害死亡數比97年增加,則是受到88風災影響。他呼籲,國人生活自我管理一定要再加強,而防災工作也要更確實,才能逐步提升國人平均年齡。

衛生署呼籲,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和大腸癌的致死率,都可以藉由強化篩檢來大幅降低,民眾應建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踴躍主動篩檢,不僅可讓自己更健康,也將省掉更多不必要的醫藥費。

依據衛生署統計,98年的十大死因為: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自殺,以及腎病變。



◆ 牙齒照X光10次 罹癌風險增5倍

中央社 2010.06.04

科學家警告,英國每年有數百萬人接受牙齒X光掃描,但照射次數多了,可能會導致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大增。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今天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被牙醫以X光照射至少10次的病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增加了5.5倍。

報導說,儘管許多牙科手術照射X光是極普通的項目,但現在他們警告不應對例行檢查或初診病人施予X光掃描。

由於30年來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增加了1倍以上,科學家表示,X光照射牙齒的危險時常遭到輕忽。

據報導,布瑞頓暨蘇塞克斯醫學院(Brighton andSussex Medical School)研究員梅孟(Anjum Memon)博士說:「研究突顯了我們的關切,正如胸腔等人體上半部X光照射,當病人有特定臨床需要時,再由牙醫師決定施行牙齒X光照射,不能做為例行檢查或向牙醫掛號的一部分。」

牙科權威人士建議,病人在照射X光時,要保護甲狀腺,可以穿戴輕型的鉛製頸環或圍兜。

研究人員就照射了多少次X光的問題,詢問了313名甲狀腺癌病患和類似人數的健康者。

在納入所有涉及醫院X光治療因素後,他們發現,牙齒照射X光達4次的男女病患,比起那些牙齒從未照射過任何X光的人,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超過2倍。

報導引述期刊「腫瘤學報」(Acta Oncologica)報告說,照射5-9次的病患,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增加到4倍以上。



◆ 頭痛 可能是癌症前兆

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 2010.6.03

頭痛也可能是罹患腦瘤!署立南投醫院最近診治的案例中,有4名病友長期頭痛,最後痛到受不了才到院就診,結果均為腦瘤,目前均已完成手術且術後復元狀況良好,但仍須定期檢查,醫師及病友昨天均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頭痛潛藏的危險性。

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葉國球指出,門診中,常有患者詢問說:「醫師,我明明好端端的,能吃、能睡,也能工作,但不知為何頭部總會莫名其妙一陣陣抽痛?」其實頭痛的原因很多,醫師需要了解患者的頭痛時間、症狀,必要時,甚至需要做進一步的診斷,才能辨明病因,對症治療。

葉國球最近醫治的4名病友中,有人頭痛時間持續1至2年,也有人10多年來都在忍受頭痛不適,有人自行擦萬金油或綠油精止痛,也有人服用止痛藥,直到頭痛愈來愈頻繁且密集,才到院醫治,結果發現是腦瘤。

葉國球說,腦部一旦長瘤,壓迫到腦部神經或血管,造成腦壓上升,就會引發頭痛,若未及時就醫治療,隨腦瘤持續增大,除頭痛頻率增加外,也可能併發嘔吐、癲癇或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清晨及夜晚頭痛勿輕忽

其實,腦瘤也有脈絡可尋,民眾的頭痛時間若集中在清晨或晚上,且咳嗽或打噴嚏時,會造成頭痛加劇,甚至手腳無力等情形時,就有可能是罹患腦瘤的前兆,有必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此外,葉國球也說,罹患腦瘤因素相當多,過當使用手機也疑似原因之一,但影響的程度有多深?包括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均尚在研究中,目前雖無定論,呼籲民眾不要太過依賴手機通話,才可望減少手機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 美國菸 致癌成分較高

【聯合報╱國際中心/路透華盛頓一日電】2010.06.03

研究者指出,相較於加拿大、英國與澳洲人,美國癮君子由香菸中吸入更多致癌成分,原因可能在於菸草的摻合物。

這項獨特的研究同時證明,吸菸者抽過菸蒂中致癌物質的含量,恰與其尿液中的致癌物質含量相當。

這項研究發表在六月號的「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能協助研究人員追蹤吸菸的壞處。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醫師波可說,「各國香菸的生產方式及內含成分雖各有不同,但全部含有致癌物質。這項研究發現,專屬尼古丁的亞硝胺含量,在各國香菸含量不同,其中以美國香菸含量最高。」

CDC對一百廿六位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與澳洲的吸菸者進行研究,並根據銷量與尼古丁含量,由這些國家中各選三到五種市售香菸,比較菸霧與空氣混合情況。

參與實驗者提供唾液、尿液及所抽過的菸蒂,包括尼古丁與化學物質NNK及NNK溶解於人體後所產生的NNAL。而已知這些致癌物質均係專屬於尼古丁的亞硝胺。

報告指出,「我們證明吸菸後廿四小時內口腔與尿液中呈現的NNK與NNAL含量與吸菸有直接關聯。而國產香菸亞硝胺含量較低者如加拿大與澳洲等,其吸菸者體內所含亞硝胺亦低。美國菸與吸菸者則較高。」

美國暢銷香菸品牌的「美式菸草摻合物」,含有亞硝胺高於大多數澳洲、加拿大與英國香菸品牌。參與這項實驗的香菸品牌包括萬寶路(Marlboro)、 Camels和Newports等。

※ 相關報導:

抗癌聯盟:4成癌症可預防

24 則留言:

fsj 提到...

對抗腸癌 2成5病友亂投醫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6.22

不少人減重是為了身材,但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友陳小姐,雖僅有40多公斤,為了減少標靶藥物的花費,每次治療前還要先「瘦身」。儘管因為多次復發,不得已切除子宮、卵巢等器官,還是積極抗癌。今天她也擔任台灣癌症基金會的「愛相挺大使」,呼籲癌友不要放棄。

台灣平均每5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但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最近調查發現,2成5腸癌病友曾採用非正規療法,病急亂投醫,例如採用民間草藥、斷食療法等,更有3成病友因此減少社交活動,自我封閉。

從事建築業的陳小姐,常常三餐不正常,外食時蔬果吃的少,26歲時因為腹悶感伴隨血便,還以為是痔瘡,就醫後已罹患第二期大腸直腸癌。歷經多次復發,也因此切除了卵巢、子宮等器官。

由於採用標靶療法,需以體重計算藥物劑量,僅有40多公斤的陳小姐還認真減肥,只要少個幾千元藥費就很開心。陳小姐說,知道罹癌時,第一件事就是哭,治療一年後,又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演變為第四期,更讓她難以接受。

但後來她想通了,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因此一邊治療,一邊學攝影,跟其他癌友一起旅遊,四處拍螢火蟲、荷花。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大腸直腸癌即使是晚期轉移,化療副作用較以前低,但先決條件就是不能放棄,基金會也將於9月舉辦病友愛相挺的趣味競賽,即日起報名,邀請病友、親友、醫護人員兩人一組,組隊參加。

fsj 提到...

搶第一 北醫成立癌症快篩中心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6.22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立國內第一個癌症快速聯合篩檢中心,民眾不用掛號,也不用排隊,只要攜帶健保卡,隨到隨檢,篩檢費用全由衛生署吸收,預計7月正式開幕。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出癌症預防醫學政策,提供30歲以上民眾到醫院接受口腔癌、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的免費篩檢服務,期能早期檢出癌症,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政策推出後,不少醫院均在一樓候診大廳等醒目區域,設置快速篩檢服務櫃台,方便民眾就檢。北醫則是把第2醫療大樓1樓大廳約20坪空間,改造成4個診間,提供民眾隱密且舒適的就檢環境。

北醫癌症中心主任邱仲峰表示,口腔癌、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越早檢出及治療,治癒機率越高。這個全國首創的癌症快速聯合篩檢中心每周六將推出「社區日」,每周開放給附近一個里的民眾使用,逐一篩檢出罹患者,再積極給予治療。

邱仲峰指出,口腔癌採口腔黏膜檢查,子宮頸癌以子宮頸抹片為主,大腸直腸癌是採檢糞便潛血反應,至於乳癌則透過X光乳房攝影來找出可疑病灶,簡單方便。



◆ 齒列不整常咬舌 竟生癌變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2010.06.22 自由時報

齒列不整經常反覆咬到舌頭,當心罹患舌癌!28歲的李小姐因齒列不整,動不動就咬破舌頭,造成舌頭反覆受傷、潰瘍,因未聽從醫師建議,進行齒列矯正,日前舌傷長久未癒,到醫院檢查竟已惡化成舌癌。

台中光田醫院大甲分院牙醫師張文山指出,患者因齒列不整,口腔清潔容易出現死角,導致蛀牙,而且還常不小心咬傷舌頭,造成舌緣反覆受傷潰瘍,曾建議其進行齒列矯正,但患者認為,咬破舌頭是常有的事,並無大礙,遲未矯正治療。

不料,去年底李小姐因舌頭潰瘍久久不癒,且傷口呈現不規則,和以往情況不同,心覺有異,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已惡化成舌癌。

張文山表示,舌癌原發於黏膜表面,9成以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會產生潰瘍、不規則白斑或橘皮突起狀,與患者嚼食檳榔、抽菸、喝酒或嗜吃辛辣食物等飲食習慣有關,但李小姐飲食正常、不菸、不酒,可能是齒列不整,造成舌頭反覆受傷,長久刺激才引發癌變。

張文山說,齒列不整、磨牙造成舌側牙齒尖銳、舌頭肥大或中風舌頭神經功能異常者,都是會咬傷舌頭的主要族群,其中又以齒列不整佔多數,齒列不整除了會影響外貌,也攸關健康。若常不小心咬破舌頭或口腔,最好到醫院檢查,及時矯正,若口腔、舌頭傷口持續兩周不癒,或傷口呈現不規則白斑狀、橘皮狀突起,最好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fsj 提到...

泡麵炸雞吃太多 26歲罹大腸癌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0-06-22 中國時報

「我還那麼年輕,怎麼可能是我?」二十九歲的陳鈞怡三年前被診斷罹患大腸癌,那時彷彿青天霹靂。除了可能因遺傳因子造成之外,她長期外食,高熱、高脂食物吃多了,也加速罹患大腸癌風險。

陳鈞怡二十三歲隻身上台北工作,養成每天外食的習慣,滷味、泡麵和鹹酥雞幾乎天天都吃,有時工作忙,也常食用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三年來長期便祕,後因為血便赴醫院檢查,發現是大腸癌第二期。

年紀輕輕的她,歷經多次復發,癌細胞轉移,切除卵巢、子宮等器官,一度對人生失去希望。因標靶治療藥物控制下,腫瘤才逐漸獲得控制。

陳鈞怡說,她發病前,家人沒有大腸癌紀錄,今年二月,七十多歲的外公也診斷罹患大腸癌,才知家族可能有遺傳因子。

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基因也許會影響罹癌機率,後天飲食失調才是真正加速的原因」。腸癌患者中,他僅遇過兩位有家族遺傳,其他患者多因高脂、高熱量的飲食習慣造成,曾有一位十七歲的大腸癌年輕患者也是炸雞、泡麵幾乎每天不離口。

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張金堅表示,陳鈞怡的飲食模式跟現在很多外食族一樣,很多人都覺得「不會那麼倒楣是我」而忽略飲食習慣的重要。「多吃蔬果是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大腸癌罹癌風險,但至少會延緩」,提醒大家多吃蔬果。

fsj 提到...

唾液驗癌技術 日開發成功

中央社 2010.06.28

日本慶應大學尖端生命科學研究所今天宣佈,已成功開發經由唾液可以高精密度檢查出是否罹患口腔癌、乳癌或胰臟癌的技術。

日本媒體今天報導,位於山形縣鶴岡市的這家研究機構和美國加州大學合作成功開發這種技術,可以查出罹患癌症的精密度分別高達:口腔癌,80%;乳癌,95%;胰臟癌,99%。

研究人員指出,當癌細胞的繁殖快於正常細胞時,造成唾液中的物質出現變化。研究小組蒐集患有早期癌症的病人和正常人的唾液,然後從唾液中發現約500種物質,接著比較前兩者濃度顯著不同的物質而鎖定54種的氨基酸。

研究小組指出,將這54種鎖定的氨基酸加以分組配合進行分析後,可以高精密度地查出口腔癌、乳癌和胰臟癌。

檢查唾液很容易,不會像驗血一樣對身體造成負擔,研究小組將把這種技術商用化,著手開發價格便宜、檢查簡便的機器。

※ 相關報導:

* 狗兒狂嗅左胸 意在「癌」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5690251.shtml

台南縣四十五歲顏姓婦人,今年初檢查發現罹患乳癌,而讓她警覺身體有異狀,是她收養的三隻流浪犬。牠們在一年前就向女主人「示警」。

* 受訓犬緝癌 國外有例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5690247.shtml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國外媒體多次報導狗嗅出主人罹患癌症的新聞,狗甚至能聞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是否太低。國外研究顯示,受過特殊訓練的狗,可從癌細胞分泌酸味嗅出人類癌症,正確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九。



◆ 子宮頸癌疫苗降價 補助弱勢少女

中央社 2010.06.28

山地離島及低收入戶國中女生可望全面獲公費補助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由於疫苗大幅降價,每劑新台幣1220元的公費價,是市價的1/3 ,衛生署將可以造福1萬多名青少女。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今天指出,立法院通過衛生署編列預算4216萬元的子宮頸癌疫苗經費,其中3360萬元用於山地離島青少女,850 萬元用於低收入戶,預計今年下半年實施。

台灣共兩家外商藥廠提供子宮頸癌疫苗,都需要接種3 劑才有完整保護力,中央政府尚未將子宮頸疫苗納入公費項目內;不過,金門、馬祖及台北縣已先後公費採購,補助設籍縣境的青少女或弱勢青少女免費接種。

據趙坤郁、金門縣衛生局長陳天順所知,台北縣的子宮頸癌疫苗採購經費為3000多萬元,縣府向藥廠殺價,以單劑1220餘元成交,這比金門、馬祖單劑採購價2000到3000元要便宜許多。

趙坤郁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子宮頸抹片難以推動的地區,可使用子宮頸癌疫苗,台灣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多年,山地離島地區的篩檢率低於平地,因此今年決定公費補助山地離島地青少女優先接種。

根據金門的經驗,在公費補助之下,16到18歲少女的子宮頸癌疫苗3劑接種完成率是70%,19到26歲是45%到50%。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指出,子宮頸癌疫苗降價是國際趨勢,先前馬來西亞政府採購的單劑價格約2000多元,聽聞台北縣以1220餘元成交,馬國當局寧可廢標重新議價。

曾志仁說,兩家藥廠競爭,帶動疫苗降價的利多,青少女及年輕女性等人類乳突病毒侵襲致癌的高危險群是最大的受惠者。

fsj 提到...

乳癌風險 危險因子有哪些?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2010.07.14

提高乳癌風險的危險因子有哪些?高雄榮總傳統醫學科主任,中西醫師吳景崇表示,停經後肥胖、長期高熱量飲食、壓力大及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罹患風險較高。

吳景崇表示,如果乳癌患者有腫塊,早期與中期的腫塊,感覺起來易推動。乳癌是由乳房乳腺管細胞或腺泡細胞,經由不正常分裂繁殖所形成的惡性腫瘤,乳癌主要可能症狀包括無痛性乳房腫塊、乳頭凹陷、乳頭異樣分泌物、乳房外型改變、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紅腫或潰爛等。但這些症狀不一定同時出現,早期乳癌也不一定有症狀。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王惟德指出,乳房有腫塊或想避免乳癌復發的患者,中醫建議可增加牡蠣、海藻、浙貝,夏枯草等軟堅散結的食物或藥材的攝取。

受到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及晚婚(因未哺乳)等因素影響,乳癌不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罹患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好發於四十至五十歲,比歐美國家約提早十歲,為有效對抗、預防乳癌,除自我檢查外,女性最好三十五歲起每年接受醫師乳房檢查一次,最慢四十歲就要開始乳房攝影檢查,隨後逐年進行超音波及乳房攝影交替檢查,才能有效的早期檢查出乳房病變。部分女性常因無法接受異性檢查時身心上的不適,捨棄乳房篩檢,不過醫師提醒還是不宜因為感覺麻煩而忽略篩檢。

民眾常誤認為胸部大者,罹患乳癌機率較高。醫師指出,根據醫學統計顯示,兩者無必然關聯。乳腺發達可能增加乳癌診斷的困難,但單純透過乳房大小的觀察,無法推測日後乳癌機率,或因為胸部罩杯小,就不去篩檢乳癌。治療乳癌,男女患者皆以手術為主,其次為化療、放射及荷爾蒙治療。少部分乳癌之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之突變,有相當程度的關聯。至於避孕藥是否會增加乳癌風險目前並無定論,建議長期使用者需定期作乳房檢查。長期使用避孕藥可能會加速維生素B6、葉酸代謝,若有需要建議適量補充。

fsj 提到...

美研究:除霉劑、清香劑易致乳癌

中廣 2010/07/20

美國研究人員說,除霉清潔用品和空氣清香劑合用容易引發乳癌。

美國「寂靜春天研究所」研究人員說,他們訪談了一千五百名婦女,問他們多久使用一次除霉清潔劑、空氣清香劑。結果發現,同時使用這兩種產品的人罹患乳癌的比例,比一般婦女高了一倍。

研究員布蘿笛說,除霉產品和空氣清香產品應該跟乳癌有相當的關係。另外,常用防蚊液的人也比較容易得到乳癌。



◆ 非性行為傳染 女大生得菜花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 2010/07/20 自由

一名清秀女大學生被診斷出罹患性病「菜花」後流淚表示,她只有一個男朋友,怎會得「菜花」?懷疑是男友濫交惹禍,但經過檢查,她的男友並沒有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HPV);醫師說,HPV有可能透過「非性行為」感染。

博元婦產科院長蔡鋒博表示,「菜花」的醫學名詞是尖圭濕疣,也叫陰部濕疣或性濕疣,一般發生在口腔、肛門及生殖器。

發生在生殖器者大部分是經由性行為感染HPV引起,以HPV6型、HPV11型最普遍,但是也有可能從觸摸到公共場所的不潔把手、水龍頭等處,感染到HPV。

一度懷疑男友濫交

蔡鋒博指出,這名女大學生之外,也有一位人妻被驗出子宮頸感染HPV,氣沖沖地拉著丈夫到醫院做HPV的DNA晶片檢查,在丈夫的生殖器龜頭上採樣,結果丈夫並無她所感染的那一類型HPV,患者才氣消。

蔡鋒博說,要預防感染HPV病毒,除了注意安全性行性為,不濫交之外,但是比較難防範在公共場所因接觸感染到HPV病毒的情形,只能靠勤用肥皂洗手,或是接種HPV疫苗等方式預防。

fsj 提到...

癌療期 多吃熟食減少感染

美研究 四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

文/賴昂廷 2010.08.09 自由時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的統計顯示,全球約1270萬人罹患癌症,約760萬人死於癌症;衛生署去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癌症連續29年高居榜首,死亡人數為39917人,平均每13分10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

一個月體重降5%要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癌症病人誤以為要採取「飢餓療法」,以免吃太好,造成癌細胞擴大;除此之外,治療癌症的副作用也會導致嗅覺、味覺改變,腫瘤堵塞腸胃道等,也會影響進食;但是美國營養期刊(Nutrition)指出,有4成以上的癌症病人是死於營養不良,因此一個月體重下降超過5%就要注意了。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食物是最好的醫藥」,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多樣化均衡飲食是提供營養最好來源,6大類基本食物都應攝取,蛋白質攝取應較生病前增加50%,熱量多攝取20%,也推薦抗癌5色蔬果(紅、黃、綠、白、紫),甚至有人主張每天應攝取25至35種多色彩種類的食物。

吃素的人應多補充維生素B12(紫菜、苜蓿芽)、鈣(黑芝麻、深色蔬菜)、鐵(莧菜、菠菜、青江菜,配合含維生素C食物)、維生素D(多曬太陽)及鋅(五穀雜糧、南瓜子、小麥胚芽和燕麥片)。

至於生機飲食,病人在治療期,抵抗力較弱,最好採取熟食,以減少感染的機會;至於腸道營養補充配方,適用於無法正常進食或缺乏食慾的病人。

癌症病人若有足夠的營養,心情會較愉快,保持體力及活力,維持體重,幫助身體儲存養分,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元。

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在2010年7月6日的年度會議中提到,以往建議癌症病人多休息,避免活動,現在則提倡多運動,以改善生理功能、生活品質及癌症造成的疲累感,甚至可以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及女性婦癌的機會。

運動強度和課程規劃需依據個人治療前的活動量,治療時的生理情況量身訂做。總之,擁有正確的飲食及運動觀念,並確實落實,是抗癌歷程的不二法門。(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



◆ 吸入劑治氣喘 恐易罹攝護腺癌

中央社 2010.08.09

根據研究發現,英國數千名男性使用「吸入劑」治療氣喘,可能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顯示,經常服用吸入性類固醇控制氣喘病情的男性,發生腫瘤的機率比未罹患氣喘男性高出將近40%。

經常使用另一種類吸入藥物「支氣管擴張劑」來減輕哮喘者,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多出36%。

但最危險的族群似乎是經常需要以類固醇藥片和注射藥物來治療嚴重氣喘的男性病患。研究指出,這些人罹癌風險增達70%。

雖然研究發現,即便光氣喘似乎就會增加大約25%罹癌風險,但服藥的男性病患長瘤機會明顯較高。

氣喘患者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發作時使用可立即減輕症狀,另一種是每天一次或兩次使用以防發作。

這項研究是由澳洲墨爾本的科學團隊著手進行。他們決定探究氣喘和攝護腺癌之間的關連,因為兩者均由體內發炎引起。

研究員研究1179名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的男子,分析多少人擁有氣喘病史。

這項刊登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的研究結果顯示,光是罹患氣喘就代表腫瘤生長的機率增加25%。



◆ 美國動物實驗 吃核桃能剋前列腺癌

文/陳惟華 2010.08.09

最近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發現,前列腺癌是源自前列腺的基底細胞,不是過去認為的管腔細胞。因為只有植入前列腺癌化基底細胞的小鼠才會長前列腺癌,而植入癌化的管腔細胞不會致癌。

此外,加州戴維斯大學也發現,每天餵食一把核桃的老鼠(不是吃核桃的萃取物),其前列腺癌比對照組縮小50%。這是第一次發現,飲食能夠減少前列腺癌的大小,以及延緩其生長速度。

再度證實飲食可經由調控荷爾蒙的量以及基因的表現,來幫助預防癌症和疾病。

由於前列腺癌的患者含有較高會增加血管發炎的內皮素,科學家相信,可能是核桃能降低這種內皮素所致。

醫學認為,前列腺癌和飲食有強烈關聯。過去流行病學研究已發現,攝取動物性鈣質、牛奶和起司越多的國家,例如芬蘭、瑞士和瑞典等國民罹患前列腺癌越多。

再者,美國公共衛生協會估計,美國大型乳酪商有42%以上對牛隻施打人工生長激素,以刺激牛奶生產;或是從牛耳朵注入荷爾蒙,以增加其生長。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根據20餘年研究結果,反對繼續販售用基因改造生長因子所生產的牛奶,及經注射性荷爾蒙的肉品。

建議民眾不要亂吃不健康的食物,請改採「健康五蔬果、少吃肉蛋奶」的天然飲食。

「健康五蔬果」應多吃當季多樣化的蔬果,包括:攝取有益免疫力的抗發炎的維生素E、豐富的多酚植物化合物及均衡的抗氧化劑等;另一方面「少吃肉蛋奶」,以避免吃下會促進癌症的有害物質,如人工荷爾蒙、生長激素和化學致癌物等。(作者為台北市拉菲爾人本診所副院長)

fsj 提到...

國人十大死因的戲劇性轉變

杜蕙蓉 2010-08-23 工商時報

脫離了腳膿瘡(俗稱臭腳粘)糊牛屎的傳統民俗療法,傳教士醫師和日本帶進的現代醫學技術,讓台灣的醫療具備了國際水準,而百年來死亡原因的演變,也是一部完整的醫療史。

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表示,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度與溫度都很高,適合蚊蟲與病菌的生長,早年衛生條件差,傳教士、日本人和從北方來的大陸人,在水土不服以及蚊蟲、老鼠的侵襲下,經常感染傳染病,而台灣也曾多次發生大疫,早年一度還被稱為是「瘴癘之鄉」。

尤其是1895年日軍攻打台灣時,根據記載,當時日方戰死者164人,傷者515人,但生病者卻有26,094人,因病致死者更多達 4,642人。由於病死的竟然是戰死的28倍,也讓日本政府在佔領台灣後,即著手設立台灣病院(臺大醫院前身)和改善衛生環境。包括1896年設置自來水供水系統、1899年興建下水溝、1905年規定全台每年兩次春秋大掃除,終於讓台灣脫離鼠疫、霍亂、瘧疾、天花、白喉等傳染病的困擾。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許多醫療設施,造成傳染病的另一次猖獗,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防疫工作,鼠疫、霍亂才迅速被撲滅。而瘧疾則在全面噴灑DDT後,於1965年根除。

在50年、甚至百年以前,台灣導致死亡的病因,主要都是傳染疾病。1952年,台灣死因前三名是腸胃炎、肺炎與肺結核,皆屬傳染性的疾病,由於傳染疾病橫行,因難產而不幸喪生的婦女也不在少數。

但1965年以後,台灣經濟起飛,電冰箱與抽水馬桶漸漸普及,衛生習慣越來越好,傳染性疾病不再是十大死亡原因,但屬於飲食習慣和工業污染的環境疾病,包括癌症、腦中風、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等疾病則成新死因。

1986年,惡性腫瘤在台灣十大死因中,由第八位攀升至第一位,位居第二至第十位的死因分別是腦血管疾病、意外災害、心臟病、高血壓、慢性肝炎、糖尿病、支氣管炎、肺炎與自殺。到了1997年,惡性腫瘤依然躍居榜首,而心臟病、糖尿病與腦血管疾病(中風)亦在前五名內。

2009年十大死因,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仍是熱門死因。癌症則連續28年高居榜首,平均每13分10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

由於癌症高居死因榜首,尤其是屬於華人特有的肝病,更是吸引兩岸醫藥界爭相投入治肝新藥領域。在年底將舉行的第六次江陳會將列入的議程中,兩岸生醫搭橋將共同研究防治華人疾病和編列中華藥典,並以符合國際規格的臨床和新藥認證為共識,可預期的是將推波國內的生技、醫療產業持續在國際市場爭光。

fsj 提到...

免費篩檢癌 北縣檢出785人

自由時報 2010.08.24

〔記者何玉華/北縣報導〕台北縣今年擴大免費癌症篩檢網絡,截至8月初已篩出785個癌症患者,較去年同期增加不少,衛生局健康管理科長賈淑麗說,子宮頸癌449人,人數最多,其中8成仍是原位癌,治癒率高達9成5以上。

衛生局提供的4項免費癌症篩檢為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結直腸癌,賈淑麗說,今年截至8月10日,已篩出785個患者,接近去年全年的874人;其中子宮頸癌449人、乳癌196人、大腸癌77人、口腔癌63個。

賈淑麗說,篩檢人數增加,主要是增加與轄區15家醫院合作,民眾就醫,從掛號到領藥離開,醫院的提示系統就會提醒醫師、護士、行政人員,告知符合資格的患者進行篩檢;例如患者雖是骨折就醫,但長期抽菸、嚼食檳榔,院方就會提醒或轉介口腔癌篩檢。

以亞東醫院為例,女性患者掛號一經發現1年內未採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掛號處就會列印篩檢表,讓患者直接到婦產科快速通關門診檢查;慈濟醫院台北分院也是在看診時,電腦系統一發現符合資格的對象,主動邀請民眾受檢,並安排志工協助。

賈淑麗說,婦女疾病患者多不喜歡不相關的第三者介入,往年由診所轉介衛生所來通知患者,造成患者心理抗拒,現在醫院直接篩檢符合資格者檢查,篩檢率增加不少。



◆ 怕發現大腸癌 逾4成拒檢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08.25

「怕痛」常被認為是民眾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首要原因,但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吳明順醫師昨(23)日指出,臨床經驗顯示,4成以上民眾不想檢查其實是「怕因此真的發現大腸癌」,因怕痛而排斥者不到3成。

吳明順指出,大腸癌未必有明顯症狀,一名婦人平時僅自覺肚子悶悶的,但長期因畏懼大腸鏡而沒檢查,等到發現升結腸遭癌細胞組塞時已是末期,儘管接受治療,不久後仍離開人世。

萬芳醫院院長洪傳岳則表示,自己也接受過大腸鏡檢查,比起檢查時間短的胃鏡,一般大腸鏡檢查時間較長,需要灌氣,難免有些許疼痛及不適感。

除了疼痛外,也有民眾畏懼檢查前服瀉藥清腸,甚至怕檢查時不慎造成腸穿孔,即所謂戳破腸子。對此,吳明順指出,統計上機率約是萬分之1。

萬芳醫院今年3到6月的初步統計資料顯示,針對300多例大便潛血反應的個案中,有150例願意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其中5例確診為大腸癌,並且有 15例為大腸息肉、接受內視鏡切除(10%),約有85%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化形成,癌病變時間大約5到10年,所以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且除就能夠預防大腸癌,醫師建議,年齡5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1~2年作糞便潛血檢查,平均3~5年作一次大腸鏡篩檢;如為高危險群,則應考慮增加大腸鏡檢查的頻率。

目前各醫院大都有提供無痛式大腸鏡。吳明順指出,由於需麻醉,對於不知是否曾發生藥物過敏者,較嚴謹的方式先少量給予麻醉藥物,了解是否有過敏反應。對於無明顯過敏者,經由靜脈注射短效之鎮靜藥物來達到止痛、鎮定和阻斷痛苦的感覺。整個過程需要血氧監視器、心肺生理監視器、氧氣等麻醉監測設備及麻醉科醫師監控。

fsj 提到...

抗癌新救星 紫米榮登超級食物

中央社 2010/08/27

科學家今天表示,中國歷來重視、在西方國家卻鮮為人知的紫米(黑糯米),可能是抗癌最好的超級食物。

專家表示,紫米低糖高纖,富含防治心臟病與癌症的植物化合物。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路報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科學家採樣美國南方種植的紫米,以其麩糠進行分析後得知,紫米外殼富含水溶性花青素抗氧化劑。

花青素常見於許多深色水果與蔬菜中,像是藍莓和紅椒,這也是為什麼紫米顏色會這麼深的緣故。

研究顯示,可以消滅有害分子的深色植物抗氧化劑,有助於保護血管、防止DNA受損,進而預防癌症。

食品學家徐志敏(譯音)博士說:「1匙紫米麩中所含的青花素抗氧化劑、纖維質與維他命E抗氧化劑,比1匙藍莓的含量還來的多,且糖分含量還比較低。」

徐志敏指出:「如果我們使用莓果類來促進健康,那何嘗不試試紫米和紫米麩?尤其為了增加攝取促進健康的抗氧化劑,紫米麩是既獨特又經濟的食材。」

這項研究在波士頓(Boston)舉行的第240屆美國化學學會全國大會(National Meeting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中發表。(譯者:中央社李建緯)

fsj 提到...

大腸癌5年存活率 台灣56%低於美國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0.08.29 自由時報

大腸癌已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診斷個案已超過一萬多人,去年則有4531人死亡。

衛生署國健局昨日提出國內第一份大腸癌統計報告,國人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整體為56%,較美國的65%為低,經進一步分析發現,國人早期大腸癌的新診斷個案比例僅有21%,遠低於美國的31%。不僅如此,在糞便驗出有潛血反應後,仍有30%的受檢者逃避做後續的大腸鏡檢查,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時機。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93年至97年共有44家醫院申報3萬6708筆大腸癌期別資料,約佔全國80%的大腸癌個案,其中發現時,為0期者佔5%、1期佔16%、2期佔27%、3期佔29%、4期佔23%。

經追蹤個案至去年底的5年存活率,整體為56%,自0期起至4期的5年存活率分別為86%、81%、72%、57%及12%。

國健局對照美國2006年、0期到4期的新診斷大腸癌個案百分比分別為8%、23%、25%、26%及18%,其中早期個案、即0期及1期則有31%,比國人的21%高。

怕大腸鏡檢查 錯失及早治療

目前國人50歲到69歲兩年內,曾做過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只有10%,遠低於美國50%的篩檢率,這個結果也說明了國人大腸癌5年整體存活率為何會低於美國。

邱淑媞指出,國民健康局為幫助民眾早期發現大腸癌,補助50歲到69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是國民健康局最近整理民國93年到97年所有參加糞便潛血檢查約120萬人次資料中,其中有4%個案檢體中顯現潛血反應,但是在醫療院所及衛生所的緊迫追蹤下,仍只有68%的民眾完成後續大腸鏡檢查,有 32%沒接受大腸鏡檢查。

邱淑媞強調,目前大腸鏡檢查的設備及技術已經比過去更加先進,如果民眾真的很怕檢查不適者也可以選擇加上簡易麻醉,進行無痛式的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預後很好,不要因為一時的僥倖及逃避,延誤治療時機。



◆ 預防大腸癌 少吃紅肉 多吃蔬果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0.08.29 自由時報

研究顯示,大腸癌的形成原因主要跟遺傳、飲食習慣西化有關。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表示,預防大腸癌要少吃動物脂肪及內臟,尤其是紅肉。

王正旭說,目前文獻已知,紅肉中,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經過油炸或是燒烤後,會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易導致大腸癌的發生,另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相當重要,多吃蔬果、多運動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王正旭進一步指出,大部分的大腸瘜肉都是沒有症狀的,除非瘜肉大於一公分、或在較晚期時,才會出現症狀,偶爾會出現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非特異症狀,因此常被忽略。

王正旭建議,一般民眾在50歲時,最好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發現有潛血反應,要進一步做大腸鏡;如果沒有發現異常,可以每隔2、3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發現瘜肉,則每年要追蹤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以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fsj 提到...

潰瘍性結腸炎為大腸癌危險因子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陳元春/台北報導】2010/08/30

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北市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指出,這類患者除了治療,還必須持續篩檢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為免疫、發炎性疾病,個案不多,治療方式較少。李熹昌醫師建議,這類患者與年齡在50歲以上、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瘜肉症病史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尤其脂肪來源多屬動物性脂肪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上述危險因子的高危險群,要特別關心大腸的健康狀態。

醫師提醒,雖然有些遺傳因素目前還無法改變,但維持健康飲食、運動習慣,接受有計畫、定期的篩檢,可以及早發現一些尚未有症狀的病灶,以提高完全治癒機會。

醫師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一般而言,由良性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5至10年的時間。因此,如果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發生,同時早期大腸癌經手術治療的治愈率高達9成以上,其預後相當好。

醫師提醒50-69歲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為目前最安全又簡便的篩檢方法,在家中就可採檢,若篩檢出陽性反應,表示有某種原因造成腸道出血,可能原因有腸道瘜肉或腫瘤出血、痔瘡及憩室等等,若接獲陽性反應報告,可接受進一步複檢,複檢項目包括大腸鏡檢查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加上大腸鋇劑灌腸攝影,以確定診斷。

國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昌指出,屬免疫疾病的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少見,但因目前沒有藥可治癒物,只能緩解症狀、減少不適,民眾一旦罹患又反覆發作,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呼籲患者就算已無症狀,仍得配合醫囑長期用藥。

張世昌醫師指出,目前病因不明的潰瘍性結腸炎,其實是一種免疫疾病,即免疫系統被不正常的啟動,攻擊腸黏膜組織,國外的發生率約十萬分之兩百到四百人,至於國內則較少見,發生率僅十萬分之十三到十七,且以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人為好發高峰期。

醫師張世昌補充,目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仍以藥物與調節生活型態為主,除非患者已出現猛爆性大腸炎、腸穿孔或對內科吃藥治療無效,才會考慮後線開刀治療,至於目前有助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則有三類,依序是抗發炎、類固醇與免疫調節藥物。一般來說,會先使用抗發炎藥,若患者對抗發炎藥的效果反應不佳,就會併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

醫師張世昌強調,因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僅拉肚子、血便或腹痛,並沒有太特異的症狀,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胃炎,因而呼籲民眾,如長期一天腹瀉超過三次,狀況嚴重者甚達六次,且合併血便等不適,應盡快就醫確診。日常生活應減少壓力、避免暴飲暴食、少吃刺激物並運動,降低復發。



◆ 肺有小結節 當心早期肺癌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 2010.08.30 自由時報

肺部出現小結節,可別以為只是普通發炎、吃吃抗生素了事,這小白點可能就是早期肺癌的警訊!

69 歲的林女士(化名),平日無抽菸習慣,也無咳嗽等症狀,一年前因背部腫塊合併接受檢查,X光未發現異常,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卻發現左上肺葉一個約一公分的毛玻璃樣肺結節,因血液中腫瘤指數正常,一度以為只是肺部發炎。所幸醫師建議還是手術切除,切片檢驗後發現竟是一期肺腺癌,還好及早發現、保住一命。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程永隆表示,肺癌近年來已成為全世界及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一或第二位。但由於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診斷仍有困難。近年電腦斷層檢查日趨精細,健檢觀念普遍,有些民眾自費接受胸部電腦斷層檢查時,會發現毛玻璃樣肺結節,此類肺病灶在胸部X光較難或無法看出,正子攝影亦可能無法檢驗出,但此類病灶有可能是發炎造成,也有可能就是早期肺癌。

據統計,若毛玻璃樣肺結節病灶超過一公分,肺癌可能性就超過4成,就算小於一公分,也有2成左右的肺癌可能性,有抽菸習慣、家族有癌症病史等高危險群,發現病灶超過一公分者,尤須提高警覺。

程永隆醫師指出,林女士原先困擾的背部腫塊,檢驗屬良性腫瘤,反倒是肺部病灶經醫生評估有早期肺癌可能性,但因結節過小,以電腦斷層穿刺診斷有困難,可考慮先以胸腔鏡手術做切除送化驗,或密切追蹤。

林女士先是選擇在門診定期追蹤,今年6月接受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該病灶依舊存在,且有些微變化,儘管全身正子攝影檢查並無特殊發現,但醫師建議須積極治療,因此病人決定接受胸腔鏡手術,做進一步確診治療。

手術中以內視鏡切除約一公分病灶,病理切片證實真的是第一期肺腺癌,病人因此同時接受左上肺葉切除及淋巴摘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定期接受門診追蹤檢查。

程永隆醫師指出,若是早期肺癌,早期接受切除治療,一般預後良好,目前胸腔鏡手術進步,傷口僅6到8公分、遠較傳統手術小,而且不需切斷肋骨。他建議,年滿 40歲民眾,若有長期抽菸習慣,或家族有癌症病史者,每年應定期接受胸部X光檢查,或考慮接受低放射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以便早期偵測癌蹤。

fsj 提到...

每天快走30分 降低罹癌風險

【聯合報╱編譯組/美聯社倫敦三十一日電】2010.09.01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表示,養成每天快步走卅分鐘的好習慣,可降低乳癌和大腸癌風險。

健康專家長期以來都建議養成運動習慣,藉以維持正常體重,並降低癌症風險。體能活動可影響體內荷爾蒙,減少罹癌可能。

科學家說,每天快步走約卅分鐘或其他適度運動,可使心跳加快。以英國為例,若普遍養成這種習慣,每年約可減少四千六百個大腸癌與五千個乳癌病例。

基金會主任湯普森說:「這些數據顯示,其實不用天天上健身房。只消養成步行習慣,或買東西改用步行,而不搭公車或自己開車,有助健康。」

美國癌症學會曾指出,運動可調節體內荷爾蒙含量,至於大腸癌,運動可幫助消化,減少腸膜暴露於危險物質的時間。

fsj 提到...

英研究︰長期吃骨鬆藥 罹食道癌風險增一倍

自由時報 2010.09.04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三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口服骨質疏鬆症常用藥物「雙磷酸鹽類藥物」超過五年的人,罹患咽喉或食道癌的機率比一般人提高一倍。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結果令人憂心,但病患不應光憑這項研究就立即停止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

機率仍低 患者不應停藥

雙磷酸鹽類藥物主要是開給老人的藥方,協助強化其脆弱的骨骼,防止與停經及骨質疏鬆有關的骨骼斷裂。包括默克藥廠的「福善美」(Fosamax)、羅氏藥廠的Boniva、諾華藥廠的Reclast與Warner Chilcott 藥廠的「安妥良」(Actonel)。

在歐洲或北美,六十到七十九歲者在五年內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約為千分之一,而該研究發現罹患食道癌機率增加成為千分之二。

本文作者、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小組葛林女士受訪時表示:「我們必須有所警覺,但這是第一個發現此一效應的大規模長期追蹤研究,而且只是一個觀察研究。此外,因為食道癌不算常見,即便罹癌風險倍增,機率仍低。」這篇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

葛林與英國醫藥主管機關「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的同僚們,分析了英國家庭醫師研究資料庫、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男女的資料。這些人在一九九五至二○○五年求診期間,被診斷出患有食道癌、胃癌或大腸直腸癌。研究人員未發現這類藥物處方與胃癌或腸癌有關。

葛林表示,先前採用相同英國資料庫的一篇研究,雖然未發現雙磷酸鹽類藥物與食道癌有關,但這篇新研究追蹤病患的時間幾乎是先前研究的兩倍。

但她也警告,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諸如骨質疏鬆症等骨骼疾病會變得更常見,導致雙磷酸鹽類藥物的用量更高。



◆ 新基因療法 讓乳癌細胞自殺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0.09.04 自由時報

乳癌幹細胞自我複製力強,在患者接受傳統治療後,仍能存活、復發!最新的動物實驗研究發現,促進凋亡基因「BIKDD」經由突變、再利用新研發的載體系統進入實驗鼠的體內,可促使乳癌細胞「自殺」凋亡,預計今年年底、明年初在美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為人類未來乳癌治療提供新方向。

明年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台灣乳房醫學會舉辦「2010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乳癌治療論壇」,中研院院士、美國德州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教授洪明奇提出「抗乳癌幹細胞新基因治療」研究報告。

洪明奇表示,乳癌幹細胞會自我複製,並且是對傳統電療及化療具有拮抗性的少數腫瘤細胞,如果透過傳統治療,這類乳癌幹細胞不容易被殺死,也會造成腫瘤切除手術後復發的主要因子,被認為是乳癌治療的主要障礙。

洪明奇進一步指出,新研究發現,在人體內引起細胞凋亡的基因「BIKDD」,在細胞裡,可以讓細胞「自殺」,因此,研究中設計一個載體,將促進凋亡的基因透過載體送到乳癌細胞中,經在老鼠動物實驗發現,確實可以讓乳癌細胞、乳癌幹細胞自殺,且不會影響其他正常細胞。

洪明奇說,這項研究提供乳癌治療新方向,未來希望在美國及台灣申請人體臨床試驗。

fsj 提到...

骨鬆奪命 高於子宮頸癌

【聯合報/中央社】2010/09/05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統計,骨鬆病患接受治療的比率不到2成,接受治療的患者用藥3個月後,半數中斷治療;多數人不把骨鬆當一回事,不知道骨鬆骨折的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

骨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福指出,中央健保局2006年統計顯示,50歲以上停經婦女髖部骨折致死率高達2.8%,與罹患乳癌死亡率一樣高,更是子宮內膜癌死亡率的4倍。國人對骨鬆防治的關注度,遠不如近年討論熱烈的子宮頸癌防治。

陳榮福指出,骨鬆造成的骨折中,以髖骨骨折最要命,會導致病患臥床進而併發多種疾病,以髖骨骨折年增率約5%來看,骨鬆病患發生骨折的比率並未因醫療進步而改善。

「奶奶只不過輕輕摔了一跤,就住進醫院,我們一家人都以為奶奶兩個星期後就可以回家了,誰知道這麼一摔,摔出了奶奶與我們的天人永隔。」陳榮福舉網友的貼文說明骨鬆的嚴重性。他說,病患容易忽視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併發症,或是將骨鬆與關節炎混為一談,誤以為服用健康食品即可防治,甚至有許多人自行購買不明藥品使用,結果8成的病患未治療,老骨頭一摔就臥病、出人命。

健保資料顯示,民國85年時,老年男、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2500例與3500例;到民國90年時,分別增為5000例與7000例。進一步分析,約有50%骨鬆患者於用藥3個月後即中斷治療,1年內再次發生骨折的比率,比持續治療者高出7成。

骨鬆症學會最近推出繁體中文版、為台灣量身打造國人的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可算出受測者未來骨鬆風險的機率。可上網自我檢測:http://www.shef.ac.uk/FRAX/tool.jsp?lang=cht。

fsj 提到...

多吃蕃茄 有助預防攝護腺癌

中央社 2010.09.08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Mail),研究建議每天食用蕃茄,可防範攝護腺癌並減緩病患的腫瘤生長速度。

一項涉及基因改造而容易罹患癌症老鼠的研究顯示,那些每天攝取富含蕃茄萃取物飼料的老鼠,較不容易生病,且可能存活較久。

這些刊登在「癌症防治研究」(Cancer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上的發現,是一長串蕃茄是否可對抗攝護腺癌研究中的最新發現。英國每年有1萬名男性死於攝護腺癌。

過去的研究結果大相逕庭,部份研究結果顯示蕃茄有抗癌功效,部份研究則認為完全沒有幫助。

但最新的這份報告,是由那不勒斯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科學家對帶有攝護腺癌風險的老鼠進行研究。

科學家將餵食一般飼料的老鼠,與飼料中至少含有10%小蕃茄製成粉末的老鼠做比較。

科學家表示,餵食蕃茄的老鼠,罹患癌症的機率較低,並較其他老鼠活的更久。

但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卻發出警告。該協會說:「無明確證據顯示,食用任何一種食物會影響罹患癌症的風險。」



◆ 雙腳癱軟 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2010.09.08 自由時報

70歲吳老先生的雙腳突然癱瘓,不能行走,家屬送醫檢查竟是攝護腺癌細胞轉移壓迫脊髓導致,還好家屬把握黃金24小時送醫,經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後,患者目前已可行走,還可自行騎摩托車到醫院回診。

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楊光明表示,70歲的吳老先生因雙腳突然麻木無力且無法解便,家屬以為是中風,趕緊將他送醫治療。

經X光等檢查發現他的胸椎神經被壓迫,經磁振造影證實第5節胸椎出現腫瘤壓迫脊髓,進一步全身檢查發現,他的胸、脊腫瘤竟是攝護腺癌細胞轉移所導致。

院方趕緊為患者進行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經3次治療,目前患者已可自行走路,甚至自行每天從大肚鄉騎摩托車到醫院繼續接受治療,恢復情況良好。

楊光明表示,患者因攝護腺癌細胞轉移至胸椎,腫瘤壓迫脊髓造成下肢癱瘓,還好家屬發現後,立即送醫,把握24小時的黃金治療期時間,因神經細胞受損時間愈短,愈容易恢復,患者才能很快恢復行走能力。

影像導航放射線治療採用先進3D電腦斷層影像導航與直線加速器技術,可精確針對癌細胞進行治療,減少對周邊組織器官的破壞,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由於攝護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許多患者都等到癌細胞轉移才就醫,建議50歲以上男性可每年抽血檢驗攝護腺癌特異性抗原指數是否有異常。

fsj 提到...

不景氣 歐洲罹癌率升高

記者鍾志恒/綜合外電報導 2010-09-14 工商時報

歐洲癌症研討會組織(ECCO)周一表示,經濟低迷已使得歐洲人患癌的機率上升,因為大家為工作而改變生活方式、政府在相關研究與宣傳上減少預算、公家機關和民間雇主削減福利措施等都是原因。

ECCO指歐洲死於癌症的人數雖然持續減少,但由於減少防治癌症的措施,讓罹癌的新增病例變多,從2002年的210萬新增病例,到2008年增加至250萬例。

ECCO在其出版的歐洲癌症雜誌裡刊登其研究發現,當前的金融危機可能以不同方式破壞癌症防治工作,包括透過工作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增加人們暴露在致癌因素的風險。

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防治醫學專家莫雷諾(Jose Martin-Moreno)指出,經濟不景氣時,私人企業和政府都傾向減省職業安全管制。他審視衰退產生連串影響健康的相關研究發現,包括抽菸、喝酒、飲食和運動、藥物研發與職業風險等都會影響防治癌症的措施。

有研究指癮君子在經濟差時會減少抽菸,但莫雷諾認為證據力不足;至於經濟衰退愈嚴重,酗酒的人數愈會增加,尤其失業的人更會如此。另外,公眾捐給研究防治癌症的經費也會變少,政府和藥品業都會減少相關研發的經費。因此在經濟不景氣期間,民眾在工作期間暴露在致癌物質的情況也會惡化。

他引用南韓在1990年代的研究,指出減少保健和職業安全的費用與企業避免破產之間是有直接關聯。因為企業必須在減少員工的福利措施經費和破產之間作出一個殘酷選擇。莫雷諾的研究團隊向歐洲各國推出連串的政策建議,表示能協助各國的防治癌症措施不會受到破壞。



◆ 燒烤食物受熱不均 易致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2010/09/14

近年來烤肉也成為家家戶戶團圓的活動。然而根據多方醫學研究,炭火燒烤的食物因受熱不均勻,容易烤焦等,因此產生的致癌物較多。加上烤肉時肉製品吃太多卻缺少蔬果的攝取,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情況,所以如何在享受歡樂的烤肉氣氛下,也能擁有健康沒負擔的一餐,則是需要一點小技巧的。

燒烤的食物以魚、肉類較多,易使人在不知不覺中一塊接著一塊往嘴裡塞,而吃下過多的蛋白質、油脂,尤以痛風病患的攝取量更要小心,否則在美食過後,可能會有痛風發作的狀況產生。

對於肉品的選擇,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也表示,建議可選擇低脂肉類,如魚類、去皮雞腿、里肌肉、豬後腿肉等來取代高脂肉類,如五花肉、三層肉及雞三節翅等。另外,花枝、蝦子等海鮮類雖熱量低,但膽固醇含量高,應留意攝取量,避免香腸、甜不辣等熱量高的加工品。

桃園縣營養師公會秘書長吳秋玲也表示,肉類盡量選擇瘦肉、去皮的雞肉,避免五花肉或大腸頭等高油脂的肉品。海鮮類一般而言脂肪較少,可多加食用,只是要注意保存方式避免污染腐壞。

減少加工食材,吳秋玲表示,加工類食材通常高油脂高鹽分,注意不要過量攝取,以免血壓飆高。而添加物含量高的香腸、臘肉、火腿等,其中含有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更容易因為高溫調理而產生亞硝胺等致癌物。可先水煮使亞硝酸鹽流失後再烤,減少毒素產生。

吃烤香腸時最好能再搭配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翠華表示,香腸含有硝酸成分若遇到維他命C,則可阻斷其變成不好的致癌成分。

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有奇異果跟芭樂,黃秘書長表示,吃完一根香腸後建議再搭配上半顆奇異果或芭樂。另,若烤肉時有烤香腸則不建議搭配喝優酪乳及養樂多,會產生致癌物質。她建議,其實搭配無糖綠茶有抗癌、降血脂功用。

中秋烤肉時最好能將烤焦的部分拿掉,黃秘書長表示,有些人會把烤焦部分一併吞下肚,烤焦的部分是含有致癌物質的,建議需拿掉後再吃;而若烤有帶皮的肉類時,皮則不要吃,她表示,烤帶皮的肉類時,其油脂會往下滴,使致癌的煙往上燻。吳秋玲也表示,食物燒焦不要吃,營養師表示,燒焦的食物質是很強的致癌物,尤其焦黑的地方毒素最多,請丟棄不吃,若是覺得可惜也請將燒焦的部份切除,將傷害減至最低。

另,在烤肉時,油脂加熱會有芳香的多環碳氫化合物,蛋白質加熱則會產生異環胺類,澱粉類則是產生丙烯胺類,若以鋁箔紙包覆食物再烤則能避免這些煙霧無孔不入的附著在食物上。

此外,中秋烤肉時,沒烤熟的肉吃下肚,小心會有腸胃炎。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表示,在烤肉時,若不把肉烤熟,則要小心寄生蟲感染的危險,而引起腸胃炎。寄生蟲、細菌等都不耐高溫,所以只要將肉類烤熟即可。而在海鮮部份,最怕海鮮不新鮮,蒻吃到不新鮮的海鮮或產生過敏、腸胃炎等情形。

如何挑選海鮮?簡營養師表示,魚眼睛混濁且鱗片掉光的就不新鮮;蝦類則別挑頭已經變黑的;蟹類要買活的,烹煮前需用牙刷刷一刷。



◆ B肝帶原未治療 罹癌率高3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9.14

國內B肝帶原者人數超過300萬人,但實際接受治療的人卻不多。長庚醫院研究發現,B肝病人接受治療後,平均每年罹癌機率明顯下降,接受治療者10年罹癌機率為4.12%,沒有接受治療者則高達13.51%,相差三倍之多。

國內300多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120多萬人需要接受治療,儘管健保局提供給付,但只有三分之一到院治療,其餘80多萬名患者身陷罹癌風險之中。

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今天發表「肝癌風險預測模式」臨床研究報告。研究將B肝帶原者分為健康帶原者(有B 肝,但沒有病毒)、有病毒帶原者(發炎中)、慢性B 型肝炎(未發炎)三組,總共223多人,目的在了解治療對B肝病人的影響。

研究小組分別追蹤28個月,發現B肝帶原者如持續不接受治療,三年後罹癌機率為2.54%,五年後為5.73%,10年後為13.51%。但開始接受治療後,罹癌機率數值為0.69%、1.63%、4.12%,明顯降低。健康帶原者也有罹癌風險,一年罹癌機率為0.09%,五年罹癌機率為0.5%,10年罹癌風險為1.27%,盛行率仍比一般人高。

分析B肝帶原者接受治療情形,30至54歲的青壯年族群,接受治療的比率比55至65歲低,顯示社會中堅份子、家庭經濟主要負擔者可能忙於工作,而忽略治療的重要。

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簡榮南強調,從臨床研究來看,應證了前任衛生署長陳建仁制定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式」的可信度,確實符合國內B肝患者的病程發展。

民眾透過「肝癌風險預測模式」可自行判斷自身罹患肝癌風險,準確率約八成。只要將年齡、性別、肝功能指數、e抗原及B肝病毒量數值等五項指標放入運算模式中,就可推估未來10年內罹患肝癌的風險。B肝患者可以上網至http://www.act-hbv.tw/線上填寫,就能立即了解罹癌風險高低。

fsj 提到...

淋巴癌6症狀 早期發現治療

中央社 2010-09-15

淋巴癌沒有較好的篩檢方法,且初期常誤以為是感冒。為讓民眾更了解淋巴癌,癌症希望協會建構完整網絡,並提出淋巴癌6 大症狀「腫、燒、汗、瘦、咳、癢」,提醒民眾注意。

癌症希望協會在今天世界淋巴癌日舉辦「打擊淋巴癌、健康一起來」記者會,希望未來能建構「全方位淋巴癌照護網絡」,透過健全的服務,讓「打擊淋巴癌」從早期發現的預防端,到治療端,讓患者獲得最完整的資訊。

癌症希望協會秘書長蘇連瓔表示,不論是治療中或已經完成治療的病友,有超過6 成病友最擔心的就是復發,其次才是疾病與治療反應、副作用所造成的不舒服,另外,病友的壓力來源,主要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

蘇連瓔說,疾病知識、照護、癌友經驗分享交流,是多數病友希望獲得的資訊與協助。她說,以淋巴癌為例,因為沒有較好的篩檢方法,所以,早期發現相當重要,最常見的初期症狀為「腫、燒、汗、瘦、咳、癢」,尤其一開始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

她說,在確定疾病診斷前,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前3名分別為腫(腫塊)、燒(發燒)、汗(盜汗),不過,淋巴癌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高達70% ,因此,隨時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是打擊淋巴癌的首要工作。

為了讓民眾、病友獲得更多相關訊息,因此,建構「全方位淋巴癌照護網絡」,希望給予病友更多協助,並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fsj 提到...

大拇指一碰就痛 脈絡瘤作怪20年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2010.09.16 自由時報

手指一碰就痛,遇到冷風、碰到冷水也痛,小心是指甲甲床下長了一種血管性的腫瘤「脈絡瘤」,雖然它是良性腫瘤,卻會讓患者有痛不欲生的感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李宗勳昨天指出,最近有一名35歲男子,從15歲開始,右手大拇指莫名疼痛,不僅洗手沖水時會痛,就連睡著後,壓到手指也會痛醒。

20年來,他曾在骨科、復健科、皮膚科、中醫等科別就診,多位醫師說,他罹患甲溝炎,其中還有醫師將他的指甲拔掉治療,但後來他的右手拇指,還是一壓就痛到不行。

這名男子就診時,右手拇指的指甲外觀已呈現歪曲、變形,且伴隨劇烈疼痛、壓痛,他判斷可能罹患脈絡瘤。治療方法是取下他的右手拇指指甲,再將指甲的甲床從中間剖開,切除位於切線下的兩側脈絡瘤,再縫上甲床,蓋上人工指甲,約要2個月時間,才會長出真指甲。

李宗勳醫師指出,脈絡瘤是一種血管性的腫瘤,它的三大明顯症狀為:非常疼痛、壓痛、對冷敏感,甲溝炎是因感染發炎症狀是一直痛,不是壓或碰到才會痛,一壓就痛是因為甲床上有很多感覺神經,受到壓迫時,或遇冷,痛覺就會回傳,產生防衛機轉,所以一碰患處,患者就會因痛,本能地迅速將手彈開。

他指出,罹患脈絡瘤的機率是萬分之1或萬分之2,因為個案少,所以被誤診的機率極大,患者平均從發病到確定診斷為5至6年,也有拖了10幾年才找出原因,這位患者拖了20年才找到原因。

他表示,引發脈絡瘤的原因不明,好發於30、40歲之間,女性患者發生的機率約為男性的3倍,有75%以上的機率發生在手部,尤其是指甲根部附近的區域,甚至侵蝕骨頭,侵犯至對面指腹部位,也有長在手掌、前臂、腳部等處。



◆ 臍帶血移植 陽光男孩變血型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0.09.16

罹患嚴重再生性不良性貧血的少年「安仔」,接受臍帶血移植後,A型血變成O型血,安仔說:「換血讓我撿回一命,很值得!」

身高一百七十八公分的安仔,向來是陽光男孩。國三那年,只是洗澡擦個身體,就青一塊、紫一塊;打籃球時,教練以為他和別人打架,有時一覺醒來瘀青不見,就醫時,才發現得到骨髓衰竭。

「他一住院,就住九十三天,」安仔媽媽說,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因骨髓缺乏造血幹細胞,血液裡各種血球數都低,人會貧血、出血甚至感染,安仔三、四天就回醫院輸血,因為會過敏,還因為怕得愛滋,抗拒輸血。

醫師考慮為他移植造血幹細胞,但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對不吻合,只能進行臍帶血移植。

醫師用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把安仔壞的血球都殺光,再將兩位O型血小朋友的臍帶血輸到他體內,讓臍帶血裡的幹細胞像種子一樣,讓安仔長出來的血球都有正常功能,等於體內重新長出新的血球來,因此,安仔也由原來A型血轉成O型血,「同學都問我個性有變嗎?我覺得沒耶!」

「有些臍帶血移植者,頭髮會變得像嬰兒一樣細。」台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邱宗傑說,可能因為胎兒染色體基因影響受贈者,還有人直髮變捲髮,胎兒臍帶血就像一張白紙,抗原不強,接受者也較不易產生排斥問題。同理,骨髓移植時,也會因新種的骨髓長出的血型與原來不同,使病患換了新血型。但是,若病患本身的骨髓的生長力強大到抑制新骨髓,病患的血型又會變回來。骨髓移植重要的是基因型態的配對,血型是否相符是其次。

安仔的醫藥費,長庚創辦人王永慶生前為他補助部分費用,安仔昨天出席將於十月三日舉辦「永慶路跑活動」的記者會,預計從台北市政府廣場往仁愛路,跑到安和路再折返市府廣場,歡迎參加。

fsj 提到...

慈濟大腸癌研究 刊登國際期刊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2010.09.16 自由時報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以一萬多名受試者進行研究,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合併有新陳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大腸腺瘤的風險高,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號的世界腸胃學期刊(WJG)中;醫師提醒,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

預防醫學中心林英龍醫師指出,受試者共11787人,有3107位罹患大腸腺瘤。林英龍說,大腸腺瘤是大腸腺癌的前一階段,幾乎一定會轉變成大腸腺癌,需要注意。

依據研究統計發現,男性、年紀越大、抽菸、體脂肪比率過高、血液白血球數越高、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及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等,是罹患大腸腺瘤的危險因子,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同時合併新陳代謝症候群,罹患大腸腺瘤的風險更高。但致病機轉還不清楚,兩者都是人體的發炎反應,目前已知慢性發炎與癌症發生有關。

林英龍建議,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應立刻以抗生素進行1到2週的除菌治療;若有新陳代謝症候群者,要多運動,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

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50歲以上民眾免費大腸癌篩檢,但20歲到50歲青壯族群,罹患率佔12.35%,顯示年輕族群也不可輕忽此病防治。

fsj 提到...

孕婦嗜煙酒 胎兒罹癌率高

中央社 2010-09-20

英國專家指出,經常抽煙、喝酒及接觸有毒物品的婦女,即使懷孕時戒煙酒,仍會提高胎兒長大後罹患癌症的風險;如果懷孕時繼續吞雲吐霧,黃湯下肚,胎兒罹癌率就更高。

倫敦大學衛生及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教授約依(Ricardo Uauy)是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也是權威的營養專家。他在進行1項大規模的防癌研究後指出,準媽媽的生活習慣與體重,都對胎兒未來是否罹癌,有很重要的影響。

約依指出,罹癌風險通常與人的家族基因及長大成人後的生活行為有關,但科學研究證明顯示,父母與家庭的生活環境同樣會有影響,「早在受孕前,母親體內的卵子就已經受到這些風險影響」。

約依建議,如果要降低下1代罹患癌症的風險,最好少吃罐裝食品,避免接觸化學品,減少小孩看電視的時間,鼓勵他們多參加體能活動,同時不要教育小孩一定要吃完盤裡的食物,以避免肥胖。

他指出,有意生育的婦女,在懷孕前就要戒煙,否則胎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會提高,出生體重不足的小孩很可能之後體重快速增加,但通常是脂肪很多而非肌肉,而且集中在腹部,這將提高罹癌的風險。

他建議,婦女在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到25之間,並且嚴禁喝酒,必要時可以服用鐵及葉酸補充劑。

fsj 提到...

子宮內膜癌 也會找上年輕人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0.09.24 自由時報

我國子宮內膜癌發生率20多年來增幅超過10倍,醫師發現,除了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外,也傳出有更年期女性疑似長期服用植物性雌激素類健康食品,2年後,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

醫師呼籲,女性一旦發現月經異常、不規則出血,不管是哪種年齡層,不管有沒有性經驗,都應該儘速尋求治療。

80年代時,台灣一年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人數不過90人,到了民國95年,一年已有超過千人發現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好發在50到60歲間的女性,不過,日前卻有一名24歲的女性因為近半年月經「一來來不停」,檢查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李奇龍指出,因該名患者沒有性經驗,基層診所雖以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內膜有增厚跡象,但擔心破壞處女膜沒有進一步切片。轉到長庚後,才利用子宮鏡檢查內膜確實有病變後,進行切片確診。

李奇龍說,子宮鏡的鏡頭只有3mm寬,可深入子宮檢查,不會破壞處女膜。女性即使沒有性經驗,發現異常出血,也不要諱疾忌醫。

尤其是身材肥胖、月經常常愛來不來、罹患多囊性卵巢的女性,因為其體內雌激素水平高,而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增厚,病變風險相對高。

此外,嗜吃動物性脂肪或長期使用植物性雌激素類健康食品,也應該留心異常出血等警訊。該院婦產部韓健明醫師指出,先前有一名50多歲女性,更年期開始服用大豆異黃酮,服用兩年後,因為異常出血,檢查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

由於近年有很多人擔心吃荷爾蒙會提高罹患乳癌風險,改吃植物性雌激素,醫師是否建議停用?李奇龍認為,荷爾蒙藥物是雌激素加上黃體素,其中黃體素可以拮抗雌激素,而植物性雌激素類的健康食品裡面只有雌激素。不過目前並沒有論文顯示,這類產品會導致子宮內膜癌,建議長期服用者發現異常出血,應儘速就醫。

一旦確定罹患子宮內膜癌,目前除了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治療外,近年以機器人手臂配合腹腔鏡手術,由於縫合更加沒有角度限制,長庚醫院經驗顯示,出血量更少、術後恢復也快。建議民眾一旦發現罹病,積極接受治療。

fsj 提到...

每天吞維他命 皮膚癌風險高

中央社 2010.09.28

最新研究顯示,每天服用維他命丸的人,罹患最致命皮膚癌「黑色素瘤」的風險可能較高。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指出,含有抗氧化物與礦物質的營養補充劑,似乎會增加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機率。

服用內含維他命E、抗壞血酸(維他命C)、β胡蘿蔔素、硒與鋅藥丸的自願人士,罹患癌症的機率是服用安慰劑者的4倍。

此研究結果來自2007年一項研究的後續研究,上個研究顯示愛吞維他命有不少風險。

法國科學家2007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1萬3000名成人中,每天服用補充劑以保持健康的人,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高。

為了驗證前述研究發現,相同的研究團隊多觀察了患者幾年。研究成果證實,只要患者停止每天服用補充劑,增加的風險幾乎都消失。研究成果刊登於最新一期「歐洲癌症預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如今呼籲罹患皮膚癌風險較高的人,像是皮膚白皙者,或曾過度曝曬於陽光下的人,應避免服用補充劑。這項研究由位於法國波爾多(Bordeaux)的罕見皮膚疾病國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Rare Skin Disease)執行。

女性的風險可能高於男性,或許是因為她們的皮膚周圍脂肪較多,而抗氧化物與維他命主要是儲存在脂肪內。

英國每年約有1700人死於惡性黑色素瘤,是15歲到39歲族群最常見的第三大癌症。過度在陽光下曝曬是最大原因,自90年代中期以來,惡性黑色素瘤病例已增加24%。

目前唯一能有效降低皮膚癌風險的方法,是使用高效防曬霜,並穿著合適衣物。

各界普遍認為,服用抗氧化物可降低皮膚癌風險,因為理論上補充劑會保護皮膚免於受到陽光傷害。但這項最新研究卻顯示,補充劑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科學家並不認為服用維他命真的會引發惡性黑色素瘤,而是會加速腫瘤發展。

此研究成果可能會升高對過度使用維他命的疑慮。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強調,食物內的維他命與礦物質,似乎不會對皮膚造成那種傷害。協會發言人表示,「降低風險的最佳方式是避免曬傷」。

※ 注意,這是針對外國人的研究,東方體質與西方並不相同。



◆ 二手菸害死人 女性受害尤甚

中央社 2010.09.28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的估計指出,日本每年因吸二手菸死亡的人數約有6800人,女性首當其衝,占近7成,半數以上的死亡者是工作場所二手菸的受害者。

由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者望月友美子人率領的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根據5年前進行的二手菸調查等資料,推算出這項估計。

研究小組指出,每年約有6800人因吸二手菸造成的肺癌或心臟病而死亡,其中,女性約4600人,占總數的68%。工作場所二手菸的受害者則約3600人,占總數的53%。

日本全國不吸菸的成人有約7600萬人,女性約4800萬人,男性約2800萬人。女性之中有約30%、男性約6%被迫在家裡吸二手菸。

研究小組估計,在工作場所被迫吸二手菸的女性約占所有不吸菸女性的20%,男性的比例則約達30%。

望月指出,今後工作場所有必要採取防止二手菸對策,行政當局和企業老板應認識到有責任保護勞工的健康。

醫學調查顯示,吸二手菸罹患肺癌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是未吸二手菸的1.2倍至1.3倍。

據估計,日本每年有約13萬人因吸菸而死亡,這是厚生勞動省首次針對二手菸造成的受害者進行調查作出估計。



◆ 北榮戒菸班招生 癮君子免費戒治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即時報導】2010.09.28

癮君子免費戒菸,台北榮民總醫院呼吸治療科戒菸班熱烈招生中。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北榮辦理的戒菸班,吸菸者不僅能免費參加外,還可進行肺功能及一氧化碳濃度檢測。

北榮表示,戒菸班規劃為每週六上課,10月9日起到10月23日止,上課時間為上午8:20~11:40,課程內容相當豐富精彩,包括戒菸秘訣與戒菸計畫、二手菸的危害、拒菸技巧與練習等,癮君子可自由選擇參加單次課程。

不過,全程參與的民眾就能獲得精美禮物;若轉介戒菸門診,更可獲得國民健康局補助一半費用250元。有興趣民眾請打報名專線(02)2875-7626,李幗菁小姐。



◆ 耳鳴不簡單 可能是腫瘤引起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0/09/28

耳鳴的音量、疼痛狀況不同,與不同疾病因素、臟腑健康狀況有所關聯。中醫師陳京慶表示,發生耳鳴狀況,就醫時,應詳細提供告知醫師,包括耳鳴聲音狀態,是否疼痛,出現眩暈等狀態,以儘早研判是與腫瘤、心臟或腦血管疾病等有關所導致,儘快對症治療。

陳京慶醫師表示,耳鳴可以依症狀不同分類,包括:單側或雙側發生、只有病人可以聽得到的自覺性耳鳴,聲音具搏動性或非搏動性的耳鳴等。範圍非常廣泛,疾病因素,如中耳炎內耳炎、血管病變或高血壓、腫瘤等問題,大腦機能障礙,或甚至是藥物使用都可能造成。中醫過去也將耳鳴做了很多分類。

陳醫師表示,臟腑機能異常或者是情緒問題所造成的稱為「內因」,由於外在不好的氣影響所導致的叫做「外因」,而另外,由外傷所造成的則自行分為一類;依照病情不同又分為「實症」或「虛證」;發展迅速、耳鳴聲大、伴有熱性症狀等的稱為實證,而久病、暈眩無力、聲音細小等的則是虛症。

醫師指出,如果產生耳鳴的症狀,一定要注意發生的時間、耳鳴時間的長短、感覺的耳鳴聲音位置及音量音色、是否聽力有問題、是否有任何疼痛或暈眩、是否有甚麼狀況,會讓耳鳴變嚴重或減輕等。臨床診斷上,病人本身可以提供的訊息愈多愈有助於診斷。也可以對於某些較嚴重的耳鳴因素,如腫瘤、心臟或腦血管疾病等,及早治療。

實證耳鳴中醫治療主要從解熱;通翹;清火方向著手。中醫師陳京慶表示,實證的耳鳴辨證類型,主要可分為風熱侵襲;肝火上擾;以及痰火鬱結三種。治療原則應採取疏風清熱散邪;清肝泄熱,開鬱通竅法;以及清火化痰,和胃降濁法來治療。

陳京慶醫師表示,風熱侵襲患者多見有感冒等症狀,起病較速。自感耳中憋氣作脹,有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檢查可觀察見到耳膜輕度潮紅及內陷。可採以疏風清熱散邪法治療,代表方有銀翹散及桑菊飲。

肝火上擾者多半有血壓問題或血管疾病。症狀包括有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生氣時耳鳴耳聾突發加重,有耳脹耳痛感,或有頭痛,眩暈,目紅面赤,口苦咽乾,或睡眠障礙,心情煩躁等。可以用清肝泄熱,開郁通竅法治療,代表方有龍膽瀉肝湯及逍遙散。

痰火鬱結患者症狀可見兩耳蟬鳴不息,或呼呼作響,有時閉塞憋氣,聽音不清,頭昏沉重,胸悶脘滿,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大小便不暢。可用清火化痰,和胃降濁法治療,代表方劑有加味二陳湯。

fsj 提到...

吃香喝辣 小心口腔癌

中央社 2010.09.29

一般民眾以為抽菸、嚼檳榔才會罹患口腔癌,亞東醫院牙科部及口腔外科主任郭英雄表示,也有不少生活規律,不菸不酒的家庭主婦,不幸罹癌,也有從未碰過檳榔者,罹患口腔癌。

郭英雄今天舉行新書「抗癌心聲」發表會,這是系列書籍的第2本,兩本書共集結80名台灣口腔癌患者的心聲,他們經台大醫院及亞東醫院口腔癌醫療團隊診治後,存活5年以上的患者。

每名病患背後都有血淚交織的故事,令人動容。書中的病患以主角現身說法,包括發病經過、手術、化療、術後生活及飲食,及如何勇敢面對人生,是本身心靈抗癌輔導書籍。

郭英雄說,許多人誤以為只有嚼檳榔的人會得口腔癌,例如,書中的杜姓與彭姓病患,他們的口內組織長期受到不當的刺激都有可能引發口腔內組織的病變。

郭英雄表示,口腔癌攻擊的對象雖以菸酒、檳榔愛好者為大宗,但仍有10%的病患從不碰這些高危險因子,甚至有些是喜歡吃香喝辣的重口味飲食者。

其中,「封面女郎」魏女士從不碰菸酒、檳榔,今天親自面對其他病友,分享心路歷程,雖然因為舌頭說話不便,但她非常感謝醫師,「每天多活過一天,就賺了一天,現在餘生都是在享受人生。」

書中患者分享發病經過,有的誤以為是牙周病,連拔兩顆牙還是疼痛依舊;有的口腔黏膜破皮,或舌上長了白斑,以為是火氣大;有的長輩生活飲食非常清淨簡單,但口腔老是破皮,把它當作戴假牙不適應,最後才查出是口腔癌。

口腔癌對病患的生活品質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郭英雄提醒民眾,拒絕菸、酒、檳榔及辛辣、太熱食物,口腔內部或周圍發現腫脹、硬塊、口腔黏膜有破皮、疼痛、長久不能治癒的潰爛時趕快就醫。

亞東醫院表示,國人98年度主要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占28.1%,續居10大死因之首,癌症防治為健康照護的首要任務。

亞東醫院今年成立「整合式預防保健服務中心」,整合預防保健及癌症篩檢,提供民眾安排各項免費篩檢,其中,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篩檢)1778名,發現口腔癌18名,已經給予完整的治療和照護。

※ 癌症通常會出現長期受反覆刺激、發炎(慢性發炎)的部位。



◆ 電腦族 容易變乾哥乾妹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09/29

長時間使用電腦,要記得做好保濕工作,台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眉穎表示。電腦所散發出的光、熱會讓皮膚水分流失,電腦族很容易變成「乾妹妹」、「乾姊姊」,皮膚過於乾燥不但容易長出細紋,也可能產生乾燥性皮膚炎,如濕疹等。長時間下來,皮膚就會提早老化。

醫師解釋,雖然電腦電磁波、無線電波不像紫外線會造成斑點、皮膚色素沉澱,但電腦族多半待在冷氣房,加上電腦光熱影響,皮膚乾燥現象容易更惡化。

陳眉穎醫師指出,電腦光熱所造成的乾燥性皮膚炎症狀多半很輕微,患者可能出現脫皮、紅疹等症狀,不過很少患者今天使用三小時電腦,明天臉部馬上出問題,這些現象往往是長期使用電腦造成,治療上可以使用局部外擦類固醇,以減輕不適。

陳眉穎醫師建議,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要記得保濕,尤其是噴過礦泉水、鎮靜、保濕噴霧後,一定要再擦上鎖水劑,如保濕乳液、面霜等,如果只是噴些鎮靜、保濕噴霧,沒有擦鎖水劑,一遇電腦散發出的光與熱,臉部水分反而揮發得更嚴重。

有些人習慣一邊敷面膜,一邊打電腦,醫師提醒,打電腦時很容易忘記時間,導致敷面膜時間過長,進而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因此習慣邊打電腦邊敷面膜的人要隨時注意敷面膜時間是否過長,以免保養不成皮膚反而出問題。

※ 相關報導:

* 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 容易產生皺紋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3918

長時間接近電腦螢幕,也有可能會罹患螢光幕皮膚炎。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螢光幕皮膚炎患者的臉上常常會出現小紅疹或丘疹,常有紅腫刺痛搔癢的情形...

* 木耳/能抗老去皺 三樣美味甜品簡易DIY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3822

銀耳不只能食用,銀耳粉還有抗老、去皺及緊膚功效,經常用銀耳粉敷臉,還能去除黑斑、黃褐斑等。它不只能單用,還可與其他面膜粉混用,達到緊膚、去皺的功效。



◆ 長期飲用四物飲 增加乳房病變風險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09/29

健康的女性最好不要長期、大量飲用四物飲,或食用四物、八珍等藥膳,以免增加乳房病變風險。

雙和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彩鳳表示,有些女性習慣飲用四物飲飲品,或吃些四物、八珍補品,希望讓胸部更飽滿,對氣血不足者,四物、八珍等的確有助促進氣血循環,氣血循環好,往往最先顯現於胸部,但身體健康的人要避免長時間食用四物、八珍補品,或長期飲用四物飲,有人一喝就是兩、三年,可能增加乳房纖維囊腫、乳房良性、惡性腫瘤風險。

胸部豐滿、健康與否和肝經、胃經大有關係。李彩鳳醫師解釋,氣血循環不好、氣血不足,都容易影響胸部發育。舉例來說,部分求診患者生活、心理壓力大,常晚睡,平常因節食減重而營養失衡,這樣的生活習慣容易讓肝氣、肝血不足、不順,自然會影響到胸部外觀。生活習慣不改,就算用藥、針灸,豐胸效果還是非常有限。

健康的人想豐胸,醫師建議可以多按摩胸部,從兩乳中的壇中穴順著乳房下緣,一路按摩到背後天宗穴,不但可以刺激穴位,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健康者豐胸方法以按摩為主,不一定非得吃藥、針灸,氣血不足、身體虛弱的人才需要接受藥物、針灸治療、調養。

李彩鳳醫師指出,氣血不足的患者想豐胸可依月經周期調養身體,月經來之前,治療方向以疏通氣血、補氣、補腎陽為主,月經來時就好好休息,經期過後,調理重點放在補血、補腎陰。

醫師提醒,想豐胸的人飲食口味最好不要太重、太極端,避免食用太鹹、太辣、太甜、太酸等重口味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容易傷害脾胃,影響腸胃吸收,導致營養不均衡,胸部外型自然也會到牽連。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好別碰補品,以免病情惡化。中醫師方志男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病時,往往免疫力過亢,若貿然食用當歸、黃耆等補品,可能讓免疫力過亢現象更嚴重,導致病情加重。臨床上看有罹病家長為兒女燉補品,結果補品沒吃完,家長怕浪費就把補品吃光光,隔天關節就腫脹、疼痛。

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能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等控制病情,一吃補藥,容易讓免疫系統過度亢奮,藥效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患者在服用中藥前一定要先請教專業醫師,以免藥物互相衝突,影響治療成效。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也要盡量避免食用重口味食物,方志男醫師舉例,有些患者只吃一片三角形披薩就發病,也有患者飲用咖啡,或吃碗清冰後,關節便開始腫脹不適。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除用藥、針灸外,有些醫師也會放血幫助帶動血液循環,方醫師強調,放血時取穴很重要。

另外,有些患者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消炎止痛藥、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容易減弱,形成虛寒體質,最近天氣逐漸轉涼,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使得發病風險大增。

方志男提醒,使用中藥時西藥不可貿然停,如類固醇藥物突然停用會出現「反跳現象」,使病情失控;要觀察發炎指數穩定後,與醫師溝通慢慢減藥,以減少副作用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