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4

抗癌聯盟:4成癌症可預防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劉惠敏/台北報導】2010.02.04

今天是「世界癌症日」,國際抗癌聯盟(UICC)提出預防致癌感染病報告,認為2成癌症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4成癌症可以透過健康行為預防。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據UICC報告,肝癌與B肝病毒或C肝病毒有關、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子宮頸癌、人類疹病毒第四型(EBV)引起伯基特氏淋巴瘤、第一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會引起成人T細胞白血病,也有研究顯示,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連。

預防病毒或細菌感染引發癌症,可接種疫苗、改變生活方式,採取安全性行為,或透過檢驗,早期發現與治療,抹片檢查即是預防子宮頸癌的基本動作。

不過,台灣婦癌醫學會調查發現,逾半數子宮頸癌病友從未做過抹片檢查,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王功亮指出,近年抹檢比率稍有上升,但仍有許多人因害羞或其他因素未做檢查,即使是醫院護士也有半數未按期受檢。

還有2至4成婦女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或與生理期現象混淆,讓子宮頸癌有機可趁。王功亮強調,大多數子宮頸癌初期沒有徵兆,但若行為後出血,或非生理期有不正常出血及分泌物多且合併惡臭,應趕快就醫。

事實上,藉由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控制飲酒、避免過度日曬,維持理想體重,保持適量的運動及均衡飲食等健康行為,約4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 太早性生活及性伴侶多 子宮頸癌上身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即時報導】2010.02.03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王功亮指出,國內子宮頸癌好發年齡為50到60歲,但他曾碰到兩名未滿30歲的子宮頸癌病例,他推測與太早有性生活及性伴侶複雜有關。

王功亮說,一名不到30歲就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經他仔細問診下,對方早在11、12歲就有性經驗,而且自承有許多男朋友;另一人則是不到20歲已出現子宮頸癌前病變,她說初次性經驗是在就診前的9個月。

王功亮表示,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有8成女性在年輕時就已感染HPV,因此若要防範它經過一段時間後演變成子宮頸癌,必須定期做抹片檢查。



◆ 癌症居首 建築業最危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40245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0.02.03

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今天公布97年勞工十大死因,結果與國人首要死亡原因相同,都是以「惡性腫瘤」居首,但是勞工排名第二為「事故傷害死亡率」,則與國人死因第二為「心臟疾病」不同。男性勞工惡性腫瘤以「肝癌」最高,第二位是「口腔癌」,女性勞工第一位是乳癌,也與全國癌症死因第一是「肺癌」,「口腔癌」排名第六不同。

以行業別分析,總死亡率以建築工程業、漁業、農牧業高居前三大行業,死亡都以癌症為首。從資料顯示,歷年常見癌症死因都以肝癌、肺癌及口腔癌為主,其中肝癌及肺癌以建築業及漁業最高,口腔癌則以運輸業及建築業居高,主要因漁民吸菸、喝酒、疲勞及睡眠不足,而輪班婦女則因尿中褪黑激素濃度、睡眠中斷等,而與乳癌有較高相關。

勞安所從勞保投保勞工資料分析勞工死因,結果發現97年勞工十大死因與96年相同,但是死亡率都下降。97年勞工死亡人數為1萬2165人,死亡率 (每十萬勞工死亡率)為130.10,較96年的185.93降低不少。

勞研所表示,男性勞工死亡率都大於女性勞工,男性勞工死亡率以「惡性腫瘤」、「事故傷害」、「心臟疾病」分居前三名,其中「心臟疾病」從去年第四升到第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從第三變第四。女性腦血管疾病排序第三,較男性居第五為高,但女性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居第七,較男性居第四為低。(勞工排前15大行業總死亡率統計詳見原站)



◆ 癌症 意外 心疾 勞工3大殺手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0.02.03 自由時報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簡稱勞安所)昨日公布最新的勞工10大死因,結果顯示,勞工的前3大殺手分別是癌症、事故傷害及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女性與男性勞工癌症死亡率首位的乳癌、肝癌,分別與熬夜、輪班、過勞等現代職場風險因子相關。

輪班族 乳癌、肝癌風險高

勞安所表示,未來將持續針對這類職場潛在的健康風險因子進行研究,呼籲相關工作者盡可能多使用目前國健局已提供的乳房攝影等免費篩檢工具。

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鋒表示,以全人口來說,乳癌居10大癌症死亡率第四名,至於為什麼會躍居女性勞工癌症死亡率首位?有幾個可能原因。首先,我國女性乳癌發病高峰期大約在50歲,而女性勞工很少有65歲以後的高齡人口,可能是樣本差異所致。

此外,與軍公教或是教師等族群相較,勞工取得健康資訊有落差,可能比較無法及時獲得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因應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有越來越多人必須要夜間或是日夜輪班工作。對此,侯明鋒表示,先前國外有研究認為,夜班工作可能是乳癌的風險因子,並指出包括空姐、護理人員等,必須跨越時區或是夜班工作的人,罹患乳癌風險相對高。

也因此,要提醒女性勞工們,不但要定期接受篩檢,更要及時接受適當正確的治療。目前衛生署已經將女性免費乳房攝影篩檢的年齡降至45歲,建議女性勞工不妨多加利用。

至於男性勞工肝癌死亡率為何居高不下?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簡榮南表示,除了過勞及高壓會影響免疫力,進而讓肝炎病毒有機會作怪之外;肝炎帶原者如果長期抽菸、喝酒應酬多,有研究顯示,發生肝癌的機率是沒有帶原者的150倍。也因此,戒除這些應酬不良習慣很重要。

很多上班族知道自己有帶原,但是總因為沒有症狀,就覺得不用就醫,只是努力拚工作。但若不能趁40歲以前把病毒殺光,未來罹患肝癌的機率會高出數十倍。呼籲勞工們不要只是拚工作,也要同時顧健康!



◆ 大陸職業病嚴重 年損3000億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0.02.03

「本屆大會上,我將會遞交兩份建議,一個是完善與成立政府引導下的農民工基層組織與協會的建議,一個是職業病預防的建議。」來自廣東東莞的人大代表鄭小瓊昨天說,珠三角用工環境口碑較差,很多農民工去長三角後再也不想來珠三角地區打工了,職業病問題尤為突出。

中新社報導,據了解,在廣東這樣的製造業大省,勞動者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概率很大,職業危害已成為影響職工生命健康的突出問題,也導致職業病危害接觸人數、患病人數和新發病人數增多,其中中小企業尤其嚴重。然而由於勞動者流動性大,自我保護意識低,因而職業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據統計,大陸每年因職業病、工傷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1000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約達2000億元。

就在去年12月底,140多名湖南籍農民工長期在深圳從事風鑽及爆破工作,吸入大量粉塵而染上了塵肺病。由於他們中大部分人因無法提供工作證明和勞動關係而無法接受職業病檢查,2008年至今已有3人死亡。

作為本屆廣東人大的農民工代表中的一員,鄭小瓊希望本次人大會議能關注農民工的健康狀況。她認為,職業危害這種不流血的「漸進式死亡」,遠遠大於礦難、車禍等流血的「立即式死亡」。

※ 相關報導:

世界癌症日 讓孩童遠離肥胖
身高、收入與疾病
網路世代處於佝僂症的風險中
平衡蛋白質的攝取也許才是長壽關鍵
妳藥的知識 衛生署出婦女健康專書
食品藥物局成立人才顯不足
清潔有毒土壤的技術

科學家發現長壽、小型囓齒目動物的「防癌」基因
科學家確認自然的抗癌防禦機制
台灣男性胃賁門腺癌的病源學因素
基因解謎B肝男比女易罹肝癌
研究證明:乳癌細胞會製造血清素
營養貧乏的子宮致後代發生永久遺傳變化
挪威研究:葉酸吃過量罹癌風險大增
柑橘驚奇:維生素 C 促進成年細胞再程式化為幹細胞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大腸癌 蟬聯國人頭號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2.05

癌症已連續2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衛生署今天公布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96年國內共有近7萬6000人發生癌症,等於平均每6分56秒就有一人罹癌。以發生率而言,十大癌症前三名分別是女性乳癌、大腸癌、肝癌;若以性別來看,男性整體癌症發生率是女性的1.4 倍。

國內癌症發生人數不斷上升,衛生署9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到7分鐘,就新增一名癌症患者。若以發生率來看,十大癌症前五位分別是女性乳癌、大腸癌、肝及肝內膽管癌、肺、支氣管及氣管癌、攝護腺癌,第六到第十位則是口腔癌、胃癌、子宮頸癌、皮膚癌、子宮體癌。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表示,國人約在63歲罹癌,其中以乳癌、口腔癌的罹癌年齡最年輕,分別只有51、52歲。

邱淑媞也表示,整體來看,男性癌症發生是女性的1.4倍,其中最高的食道癌,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12.7倍、口腔癌則是11.3倍。分析主要與男性吸菸、嚼檳榔、喝酒有密切關連,男性想擺脫罹癌噩夢,必須戒除這些惡習。

另外,常見的癌症中,包括乳癌、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等現階段都有不錯的篩檢工具,因此國健局今年起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提供擴大篩檢服務。



◆ 防癌篩檢 今年要找出萬名癌患

中央社 2010.02.05

癌症發生率持續上升,衛生署今年擴大辦理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乳房X光攝影、口腔黏膜等4項篩檢以及肝炎治療,預計今年找出1萬個罹癌病人。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癌症防治組長孔憲蘭今天指出,民國84年起推行抹片篩檢後,子宮頸癌發生率顯著下降,但仍有130萬名婦女拒絕上醫院抹片,因此新增人類乳突病毒自行採檢,今年目標是204萬個30歲以上婦女接受篩檢。

目前50到69歲民眾可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篩檢大腸癌,目標篩檢人數是130萬人,是去年4.5倍。邱淑媞說,每做1000人的糞便潛血檢查,可發現 16人大腸息肉、1.6人大腸癌,非常具有篩檢效益。

2年1次公費的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為45到69歲婦女,有乳癌家族史者提前到40到44歲,國健局今年提供的篩檢名額為40萬人。

孔憲蘭說,30歲以上抽菸或嚼食檳榔的人,每2年1次可到健保耳鼻喉科或牙科門診進行口腔黏膜檢查;另外,全民健保今年辦理B肝或C肝患者的給付改善方案,可提供患者治療肝炎,預防惡化為肝癌。

國健局預估,今年公費防癌篩檢目標人數482萬人,比去年333萬人多150餘萬人,預計可檢出1萬名癌症病人,比去年6000人增加4000人,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對於死亡率最高、發生率在前3名的肺癌,目前仍缺乏經濟有效的篩檢工具,邱淑媞說,40歲以下男性吸菸率高達47%,女性也有4%左右,女性即使不抽菸,也身受二手菸害,戒菸及拒菸才能有效減少肺癌的威脅。



◆ 她的不死細胞 醫學突破功臣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2010.02.03

近六十年前,美國黑人婦女拉克斯因癌症病逝,後來意外發現醫界在她生前不告而取的癌細胞株不斷增生,提供全球醫界源源不絕的研究材料,沒沒無聞的她,因而成為許多醫學最重大突破的大功臣。但拉克斯的後人並未因她的貢獻而名利雙收,有些甚至窮到買不起健保。

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因子宮頸癌病逝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院,年僅卅一。她出身貧寒的菸草採收工家庭,原是無人聞問的小人物,卻因取自她的活體癌細胞株提供醫界豐富的研究材料,意外成為造福無數世人的無名英雄。

醫界起先利用拉克斯名、姓字首命名的海拉細胞株(HeLa)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還用來研發抗癌、流感和帕金森氏症的藥物,甚至研究基因圖譜和複製技術。海拉細胞也被用來測試原子輻射的影響,並被送上外太空進行研究。

全球研究人員從海拉細胞株獲得取之不竭的實驗細胞,更讓許多相關業者從中獲利。最近出版的新書《拉克斯的不朽生命》(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暫譯)作者思柯魯特(Rebecca Skloot)說,很難估計海拉細胞株創造多少利潤,但「的確是一筆很大數目。」

思柯魯特指出,醫師當年未徵求拉克斯或家人同意即採集她的細胞,但「這是當時的標準做法。」拉克斯的家人直到一九七○年代才知道此事,感到非常震驚,且大為光火。

美國廣播公司報導,儘管某些公司出售海拉細胞株賺進數十億美元,拉克斯家族卻從來沒有獲得分毫,也沒接獲任何道歉。這個家族仍然很窮,有些成員甚至負擔不起醫療保險。

不過,拉克斯的家人愈來愈了解她對醫學的貢獻後已經息怒,逐漸變成驕傲。她的兒子說,母親為世人做出貢獻,「我很高興。」



◆ 海拉細胞株繁殖力超強 原因不明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0.02.03

長庚大學病毒檢驗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海拉細胞株可以無限分裂,被稱為「不死的細胞」,一般來說,癌細胞都有同樣的現象,但海拉繁殖力特別強,增殖異常迅速。

施信如解釋,一般細胞因生命周期有自然凋亡現象,癌細胞因為基因調控變異,只要有適當空間、養分、溫度、濕度,就能在體外培養皿一直繁殖。

為何海拉細胞株的繁殖力特別強,原因不明,但被廣泛運用於細胞學研究。台北馬偕醫院婦癌科主任王功亮表示,海拉細胞在體外非常容易培養,多數實驗室以它作為子宮頸癌用藥試驗標的,另一種細胞株SiHa也有類似的作用。



◆ 半人半豬? 豬肺將可移植人體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2.06

「豬腦袋」是句單純罵人的話,不過,說一個人有「豬肺」以後可能會是事實!英國每日郵報4日報導,澳洲墨爾本的科學家利用換氣系統和幫浦,已可將人類血液打進豬肺臟,並讓器官能夠持續運作「呼吸」。

協助執行這項實驗的魏斯托(Glenn Westall)醫師表示:「打進豬隻肺臟的血液沒有氧氣,出來後含有氧氣,顯示這個肺臟的確有在運作。」專家估計,這項成就可望在5年內讓人類完成第一起動物器官移植人體的案例。

兩年前,科學家曾把人血直接輸入未經處理的豬肺,結果血管中立刻有血塊形成,最終因血塊越積越多並堵塞了血液的流通,實驗宣告失敗。去年年底,墨爾本聖文森醫院(St Vincent's Hospital)的科學家移除了豬肺DNA中的「Gal基因」,以便讓人類血液與豬隻器官不會互相排斥,結果令人振奮。

魏斯托說,「與過去20年的實驗相比,這是很重大的進展。」不過,醫療倫理學教授菲利皮尼(Nicholas Tonti Filippini)說:「這基本上是人豬混合體,這攸關社會是否準備接受半人半豬。」他還說,此舉可能會把動物的疾病帶到人體身上。

這項研究結果目前仍被列為機密,預計要等到8月的溫哥華世界移植會議才會完整公開。

fsj 提到...

天天七色彩虹蔬果 營養均衡遠離癌症

文/許雅婷 2010.02.28 自由時報

各式各樣的癌症均會找上壓力大、疏於照顧身體健康的人,該怎麼吃?才可以兼顧營養健康及滿足口腹之慾?實在讓人頭痛,以下有些原則可供大家參考。

◎多攝取七色彩虹蔬菜水果:

因為各式各樣蔬菜水果除了含有維他命C、纖維外,另外還含有植物性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

植物性化學物質可捕捉身體內部不穩定電子自由基、抑制活性致癌性物質,防止自由基破壞細胞,形成初期癌症病變。植物性化學物質包括類胡蘿蔔素、多酚化合物、類黃酮化合物、兒茶素、薑黃素等。

這些植物性化學物質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大家可依循彩虹七色原則來均衡攝取蔬果,獲得植物性化學物質。

◎所謂彩虹七色原則是指,依照彩虹的紅、橙、黃、綠、藍、紫、白7種顏色來均衡攝取蔬果。

●紅色蔬果有:番茄、蔓越莓、火龍果、草莓。

●黃橙色蔬果有:柳丁、芒果、木瓜。

●各式深淺不一的綠色蔬菜。

●藍紫色蔬果有:葡萄、茄子、李子。

●白色蔬果有:苦瓜、香蕉、高麗菜等。

◎少吃炸焦、烤黑的食物:

雖然那些酥脆的焦皮非常誘人,但長時間高溫烹煮的食物,經研究證實,會產生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等致癌物,破壞體內黏膜、上皮細胞,雖可滿足口腹之慾,但卻會增加罹癌機率,不可不慎。

最重要的,還是要均衡飲食,每種天然食物均含有營養素,可逐一拼湊出一個健康的身體,缺一不可,並且儘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紓壓方法,勿讓壓力壓垮自己,影響內在使自身受自由基破壞,以致抗癌能力不夠,這樣才可避免癌症找上身。 (作者為營養師 )

fsj 提到...

台灣乳癌死亡率 亞洲第二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0.03.03

台灣每天有25人罹患婦癌,台灣在亞洲先進國家中,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子宮頸癌發生率僅次於韓國,死亡率更是亞洲之冠。婦癌基金會今天公布婦癌高風險指標,提醒高危險族群,盡早篩檢治療。

根據民國96年數據,台灣乳癌及子宮頸癌當年新增個案9251人,每一天就有25位女性得婦癌,相當驚人。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第四位,近13、14年來,乳癌發生率上升87%,死亡率上升 10.3%。張金堅說,不是國內防制乳癌努力不夠,最主要是因為國人飲食西化,大量攝取脂肪,食物高油、高鹽,加上國人晚婚、不生小孩、甚至不願意哺乳,造成乳癌患者越來越多,且有年輕化趨勢。

「只有自己定期觸診是不夠的!」張金堅說,目前45到69 歲婦女,政府提供免費乳房篩檢,但篩檢率仍相當低,接受過乳房攝影檢查者僅17%,50到64歲乳癌好發高峰期的婦女,也僅有三成做過檢查,顯示民眾自覺性仍不夠。

張金堅說,提早篩檢仍是防治乳癌最有效的方式,就算得了乳癌,仍可藉由手術、化療、標靶藥物治療,國內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85%,預後相當不錯,不論任何年紀患者,都不應該放棄治療。

而在子宮頸癌方面,林口長庚婦產系主任張廷彰表示,在確診罹癌個案中,有三成從沒接受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四成超過五年沒做抹片。東方人生性保守,有人就是「打死也不願意做抹片」,成為防癌漏洞。

張廷彰提醒婦女,30歲以上有性行為女性,每三年至少需要做一次抹片篩檢,多重伴侶、先天性免疫不全、長期服用類固醇者,每年都應做一次抹片檢查,甚至孕婦在生產前,也應做一次篩檢,可以降低罹癌機會。



◆ 經痛早調理早好 預防保健有原則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0.03.03

經痛宜早治療,林慶鐘醫師表示,飲食日漸西化,婦女經痛困擾有日漸增加的趨勢;傳統中醫有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說法,只要通了就不會感到疼痛,可依八綱辨症進行論治,同時配合六項保健措施來預防經痛。

林主任指出,可從個別致病因素、體質症狀表現對症下藥,但不要自己買四物湯等藥物亂吃一通,以免影響到病情。

除了中藥調理外,林慶鐘指出,預防保健有六原則需遵守──飲食上應盡量少吃冰品及生冷食物,尤其在經前一星期;當發生經痛時可熱敷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並可稍加按摩半小時來減輕疼痛;經前一星期可喝少量紅酒或熱巧克力,以便緩和經前緊張情緒,多喝熱開水。

經期時可用生薑、黑糖、肉桂等分量煮湯當茶喝;要緩和焦慮緊張的情緒,睡眠品質也要注意,對改善經痛很有幫助;每天常服川七、西紅花、珍珠粉及紅景天等藥材以便促進新陳代謝、活血去瘀及增強免疫力,但藥材的使用需諮詢中醫師較妥。

fsj 提到...

牙齦浮腫 竟是血癌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3.09

35歲的林小姐是個運動健將,身體好得很,不久前牙齦腫痛到常睡不著覺,到醫院就診並抽血檢查,才赫然發現罹患了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就是俗稱的「血癌」,台灣每年約新增800名病患,男女各半。

署立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勇誠表示,急性白血病發病前的症狀千奇百怪,從反覆感冒、倦怠、不正常出血、胸骨疼痛到牙齦浮腫,有時連醫師也忽略。

林小姐說,她原本只是小感冒,接下來牙齦逐漸浮腫,她並不以為意,但牙齦越腫越大,上顎牙齦甚至腫到往下「掉」的地步,把牙齒蓋住一半,除吃東西不方便外,還痛到非吃止痛藥不可,晚上睡覺時常被痛醒,只好到牙科診所就醫。牙醫師懷疑是長智齒使然,但拔了智齒仍未見改善,她只好改到雙和醫院就診。

由於她的牙齦蒼白到幾無血色,看診的牙醫師覺得怪怪的,建議抽血檢查,結果發現白血球已由1萬以下的正常值,飆高到11萬左右,加上分化不良的芽細胞又佔了近8成,因而確診為急性白血病。

蘇勇誠說,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緩解治療,只能殺死癌細胞,讓患者進入緩解期;第二階段則是加強性的鞏固期治療,徹底消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如果病患年輕,且又找到合適的骨髓捐贈者,或是屬於高復發族群,通常會建議接受骨髓移植,徹底解決問題。



◆ 與砷有關? 嘉南沿海胸腺癌發生率較高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2010.03.09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前主任吳明和臨床調查發現,嘉南沿海地區胸腺癌發生比率,比其他地區明顯多二到三倍,且多發性癌症患者也偏高,懷疑與嘉南沿海地區早年飲用的地下水遭砷汙染有關。

嘉南沿海地區包括台南縣北門、學甲、安定鄉及嘉義縣義竹、布袋等鄉,因早期沒有自來水,居民均挖井取水,而地下水遭砷汙染,導致當地出現大規模烏腳病患,這種狀況直到改用自來水後才獲改善。

吳明和表示,砷和胸腺癌之間是否有直接的致病機轉,仍待進一步流行病學調查。不過目前有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砷與癌症的發生確有關連,其中皮膚癌與膀胱癌的關連最為明顯,其他包括腎盂癌、肺癌及肝癌,也都有關係。

吳明和為南部地區胸腔外科權威,曾任成大醫學教授現已退休。他蒐集成大醫院近廿年胸腺腫瘤病例共兩百零七例,其中七十八例為惡性胸腺癌,比率約為百分之卅八,與國內其他醫學中心或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高。

吳明和表示,為什麼嘉南沿海地區發生胸腺癌的比率偏高,過濾病患生活習慣及家族遺傳,看不出特殊原因,因此懷疑與當地早年的水質有關。

fsj 提到...

好朋友不準時 當心癌上身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2010.03.15 自由時報

「好朋友」不來或是不準時來,可要當一回事,因為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症悄悄上身而不自知!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正凱,去年共發現9名月經不準而上門求「做人」的30多歲不孕婦女,經檢查,高達4人罹癌,為求保命,只能趕緊切除子宮與卵巢。原抱著求子夢的她們受此打擊,不禁痛哭失聲!

嚴重子宮內膜增生 3成會癌化

林正凱說,這9名求診婦女年紀最輕32歲,最長37歲,結婚從2到9年不等,但月經不準是共同症狀,她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因為不想懷孕,所以就算月經不準,也不當一回事。經林正凱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她們子宮內膜偏厚,再刮搔檢查,其中4人確定為子宮內膜癌症,另5人則是子宮內膜增生,根據醫學文獻,嚴重的子宮內膜增生,有3成會惡化為癌症。

4 名癌症確診患者,立即安排切除子宮與卵巢,至於5名子宮內膜增生嚴重的患者,則趕緊搶時間懷孕,經試管嬰兒與人工受孕,目前已有3人懷孕、生產。

特殊的是,臨床上子宮內膜癌有超過95%的機率發生在40歲以上婦女,然而這4名因不孕上門求診的癌症確診婦女,年紀都只有30來歲,是否表示罹此癌婦女有年輕化趨勢,仍待醫界進一步研究。

罹癌的個案納悶,為何每年作抹片檢查都正常,卻無法查出罹癌?林正凱說,抹片只能檢查到子宮頸部份,不能發現子宮內膜部分,而且子宮內膜癌與性經驗無關,就算從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患。

抹片只能檢查到子宮頸部份

林正凱說,婦女常有錯誤觀念,以為將月經調順,就容易生孩子,事實上,經期準與排卵正常不能畫上等號,就算吃中藥或西醫調經藥讓經期正常,如果還是無法懷孕,仍要請醫師找出真正原因。

林正凱感慨,子宮內膜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只有超過8成以上患者會出現月經不準,可見「好朋友」如果不準時來,常是身體的一種警訊,婦女對此應認真看待,不要認為自己還不想生育,就置之不理,如果拖太久,可能連生育的機會都沒有了。



◆ 動脈瘤發生率不低 劇烈頭痛視為警訊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2010.03.15

動脈瘤的發生率不低,但除非出現破裂,不然多數患者並不會有特別症狀。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婷毓指出,動脈瘤一旦破裂,因死亡率高,且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劇烈頭痛,及伴隨吐,提醒民眾,出現畢生最劇烈的頭痛,應馬上就醫。

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婷毓指出,其實動脈瘤的發生率不低,但大部分患者並不會有特別症狀。據美國資料,動脈瘤的盛行率約1-5%,而一般人破裂的比率則是每年每10萬有10人。

黃婷毓醫師強調,動脈瘤一旦破裂,因會導致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易造成死亡或留下腦中風或變成植物人等後遺症,呼籲民眾,若家族中有超過兩人,有動脈瘤病史,則建議可做健檢確定,而臨床透過頭部核磁共振掃描可以確診;動脈瘤低於1.5公分以下者,因破裂的機率低,還可以不處理,定期追蹤就好;超過1.5公分的大動脈瘤,則需處理。

而除先天因素,醫師黃婷毓說,後天包括高血壓、安非他命成癮、藥物濫用如古柯鹼濫用,或因頭部外傷造成血管壁受傷改變,及有腦部黴菌感染或腦部血管炎等因素,也會造成後天動脈瘤的發生,若已有動脈瘤患者,日常上,包括血壓控制不好、用力,如便秘需用力上廁所或劇咳、打噴嚏,甚至是情緒亢奮,都會增加動脈瘤破裂,特別提醒注意。

醫師黃婷毓補充,臨床動脈瘤的發生率,女性比男性高,男女比約二比一,常見好發於30-60歲,小孩的較不常見,也因動脈瘤日常沒有特別症狀,一旦破裂死亡率卻很高,據統計,臨床約有四成患者一開始破裂未來得及急救,就死亡,其餘六成就算幸運存活,也多會留下包括腦缺氧,影響肢體、言談或變成植物人等嚴重後遺症。

fsj 提到...

癢癢不一定是皮膚病 有可能是肝癌症狀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0

【台灣新生報╱記者周志祥/中縣報導】2010.03.16

身體癢癢不一定是皮膚病,一名七十三歲吳姓老翁全身搔癢持續半年,四處求醫一直當皮膚病治,自費買高價藥物抹卻都沒有改善,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是肝癌引發的皮膚癢症狀,台中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王慈慧建議,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應定期追蹤檢查,才可以早期發現與治療。

吳姓老翁,平時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半年多前,突然不明原因的全身搔癢,四肢被自己抓到流血結痂,連腳都腫起來,擔憂的家人帶著他到處求醫,皮膚科一家換一家,孝順的女兒不忍看老父難受,掏腰包買自費藥物、打針,但病情仍是不見好轉。

查出真正的病因已是幾個月後的事了。因為家人害怕他吃太多類固醇之類的藥物傷身,又分別掛腎臟、肝膽科,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他的肝臟已出現十二公分大的腫瘤。

經過栓塞手術,吳姓老翁目前在台中慈濟醫院進行光子刀療程,腫瘤有效控制,已明顯縮小。放射腫瘤科王慈慧醫師表示,肝癌之所以會以皮膚癢的方式表現,原因是肝臟有解毒功能、一旦肝臟受損,造成膽汁鬱積,就會呈現皮膚癢、疲累、食慾不振等症狀,因為症狀不明顯,往往被忽略,當成工作勞累產生的倦怠不適。很多肝癌患者都是到後期發生肝脾腫大、腹水、黃疸及水腫才到醫院就診。

她說,肝癌為國病,全台一年罹患肝癌約有一萬名新發生個案,死亡率佔所有癌症第一名,每年約有7400名患者死於肝癌,罹患肝癌患者多為中壯年人,對社會成本耗損很大。若本身為B型肝炎或C型肝炎罹患癌症的機率更高,建議這類患者定期追蹤檢查。

王慈慧醫師表示,早期肝癌可以以手術治療,不能手術的患者,有血管拴塞、酒精注射、無線射頻消融的方式及Y-90微粒注射…等治療方式,而隨著放射治療儀器日新月異的進步,更精準的設施可以有效減少周遭正常組織傷害。加上,近來也發展了肝臟的標靶藥物,讓病人在治療上有更多選擇。

fsj 提到...

胃潰瘍無痛感 胃癌高危險群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2010.03.24 自由時報

吃辣吃到胃麻木?工作緊張到嚴重胃痛都沒感覺?台中榮總腸胃科醫師吳俊穎昨天指出,根據研究發現,胃潰瘍如果不治療到痊癒,惡化成胃癌的比例是一般正常人的40至50倍,由於有不少國人對胃的痛覺遲頓,定期健檢不可少。

罹癌機率多50倍

台中榮總家醫科醫師陳惠真指出,最近健檢發現有人胃潰瘍到很嚴重的地步,竟然毫無知覺,而且這種人愈來愈多,他們看到體檢報告上打出「胃潰瘍」3個字,還回來責問是不是打錯了,一問之下才知他們竟然從沒有胃痛的感覺。

嗜吃麻辣等重口味

這些「沒感覺」的胃潰瘍患者,有的嗜吃麻辣等重口味,還表示食物不麻不辣就沒胃口,有的是工作繁重,可能工作需全神貫注,讓他們連痛都無暇感受。

神經緊繃到麻木

陳惠真醫師說,這些人忍痛功力這麼強,推測可能就像有人被打一拳會痛,但如果這個人天天被打,就習慣成自然了,如果不是因為健檢,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就躋身胃潰瘍患者之列。

台中榮總胃腸科醫師吳俊穎指出,大家不要小看胃潰瘍,因為照胃鏡發現胃潰瘍,有的確是胃潰瘍,但有的其實是胃癌,根據研究顯示,胃潰瘍如果不在2年內追蹤治療到痊癒為止,惡化成胃癌的比例是一般正常人的40至50倍,即使沒有惡化成胃癌,胃潰瘍不治療也易惡化成胃穿孔。

台中榮總腸胃科主任張繼森昨天指出,胃潰瘍沒感覺不稀奇,他還碰過患者胃穿孔掛急診,還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胃痛,對照絕大多數患者在胃穿孔之前,不知痛了多久,他只能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但目前沒有科學證實吃辣會造成胃潰瘍,但工作緊張確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對胃也會造成傷害。

建議定期健檢 飲食清淡

想要避免罹患胃潰瘍,張繼森主任建議,要切記「三餐規律吃,清淡七分飽,消夜點心儘量少,輕輕鬆鬆活到老」的要訣。

fsj 提到...

常流鼻血 不排除罹腫瘤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嘉祥/南縣報導】2010.03.25

柳營奇美醫院耳鼻喉科門診顯示,近來因為天氣寒冷造成鼻部出血的民眾有顯著增加,病患中包也含著特殊病例,柳奇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尚融籲請民眾不要輕忽鼻部出血,尤其是單側反覆性的鼻部出血更要謹慎。

鼻部出血可能原因包含外傷、慢性發炎、鼻腔異物,或全身性的血管或凝血問題所造成,少部分是因為鼻腔、鼻竇及鼻咽腔的惡性腫瘤或黴菌性鼻竇炎所導致,因此如有反覆性鼻部出血情況,尤其是單側鼻出血,應該詳細就醫檢查治療。

楊尚融說,早年遇到鼻部出血時,學校老師都會採取額頭向上,以衛生紙塞住當事人鼻孔的作法是錯誤的,正確的作法是,保持坐姿以及頭部向前彎曲,同時用手指緊壓兩側鼻翼10分鐘,以及經由嘴巴張口呼吸,避免鼻腔填塞衛生紙,也不應該躺下或頭部向後仰,如此血液才不會進入呼吸道,否則血流進入氣管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而危及生命,如經上述步驟處理,仍無法止血,則應緊急送醫院。

對於單純的鼻腔黏膜因外傷或發炎造成的鼻出血,醫師通常會使用藥物、鼻填塞、雷射手術等來治療;然而對於鼻腔腫瘤或黴菌性鼻竇炎病患,則需要藉由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將病灶根除。

楊尚融強調,鼻部出血可能隱藏著潛在的疾病,需要由專業醫療人員鑑別診斷,尤其對於單側反覆性的鼻部出血應更加謹慎,才能達到早期的診斷獲得最佳的治療成效。

fsj 提到...

星科學家:細菌或為癌症幫兇

中央社 2010.03.26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細菌感染和癌症間的關係,也許比目前科學界所知要更為密切,可能是癌症的幫兇。

這項發現已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內。

國大藥劑學系副教授俞振綱告訴新加坡「聯合早報」,人體內有50兆到70兆個細胞,但也普遍還帶有150兆個細菌,其中99%不屬於「病原體」,是沒有能力引發人類疾病的寄生物。

俞振綱說,剩下約1%的細菌中,約70%到90%屬於侵襲性細菌。雖然數量上和人體內的細菌總數相比微不足道,但卻為人類帶來不小的麻煩。

他指出,人體內的細胞遭感染或基因變異,往往會有「自殺」以求其他細胞正常運作的保護機制。

國大研究團隊發現,侵入人類腸道的侵襲性細菌如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它所分泌的FimA蛋白質能阻止細胞「自殺」,從而保住細胞的生命,並讓細菌可以在這個細胞內繁殖,導致腸胃炎等病症;因此如果入侵的是癌細胞,這種分泌的蛋白質,就能維持癌細胞的生命,且繼續繁殖,並形成腫瘤。

俞振綱說,過去5、6年研究團隊一直嘗試要找到對付上述細菌機能的相關蛋白質,發現沙門氏桿菌分泌的FimA蛋白質,能啟動細胞粒腺體上的VDAC- hexokinase蛋白質複合體,是讓細胞不死亡的原因,這在現有醫學文獻上很少提及,可成為製藥公司研製抗癌藥物的潛在線索。

目前,醫界認為,大多數的癌症如肝癌、子宮頸癌都由病毒所引起,但唯有胃癌主要是由細菌感染造成。

專門研究胃癌的國大癌症科學研究所的曾信凌博士指出,帶有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是不帶這種細菌的3倍。



◆ 口交傳染HPV 頭頸部癌症增加

中央社 2010.03.26

過去一般認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子宮頸癌的主要病因;不過近年研究卻顯示,HPV也會透過口交傳染,造成口腔癌、鼻咽癌、頭頸癌。

外電今天報導,科學家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研究說,「口咽部鱗狀上皮細胞癌」病例大幅增加,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尤其在已開發國家,透過口交傳播病毒的頭頸部癌症病例已快速上升。

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嘉義長庚醫院婦女醫學中心主任曾志仁說,陸續有文獻顯示,在口腔癌、咽喉癌、肛門癌的病理組織中,發現人類乳突病毒,這在在顯示,此一病毒也會造成子宮頸以外的部位發生癌症。

「這是文化疾病」,曾志仁形容,此病毒侵襲人體導致癌症,顯現出癌症發生的部位多樣、病患年齡多40歲以下、性行為多樣化,顛覆了此病毒侵襲造成子宮頸癌患者多為40、50歲以上女性的傳統觀念。

曾志仁說,相較於男性生殖器較易保持乾燥,女性生殖器官隱在體內,性行為中發生上皮細胞破損,讓人類乳突病毒有機可趁,因此女性在性交中被男性伴侶傳染病毒的風險,高於女性傳給男性約8倍。

他說,很少人會在口交戴保險套,所以兩性傳染病毒而發生頭頸癌的風險應該是男女平等;不過,異性或男同志戴上保險套,可以減少肛門癌的風險。

他並建議,正在使用類固醇的病患因為免疫力受到抑制,應避免危險性行為,最好使用保險套保護自己及對方,在使用公共廁所如廁後,不要碰觸可能沾有病毒的門把。



◆ 中國平均每1秒有13人罹患消化道癌症

中央社 2010-03-26

中國平均1秒鐘就有13人罹患消化道癌症,已成為結直腸癌高發病率地區,且以每年3.9%的增幅攀升,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已從第7位上升到第5位。

中新社報導,中國抗癌協會專家、上海瑞金醫院教授朱正綱今天發佈這項新數據。

他在北京舉行的「2010世界癌症宣傳日消化道腫瘤專題」座談會強調,中國年均新發結直腸癌病例達13萬件,發病率為10萬分之13;全中國胃癌病人數目已占全球患者近一半,每年約有16萬人死於胃癌。

他說,由於有許多患者在手術前後沒有完成全部療程,隨意中止和改變化療頻率,甚至使用未經規範的處方,造成許多遺憾。目前,中國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等癌症的生存率遠遠落後於歐美平均水準。

專家指出,劑量不足、療程不足、治療不充分,會使腫瘤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劑量過大又會引發嚴重毒性副作用;制訂合理化療方案已成為提高規範化治療腫瘤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張蘇展提供的報告顯示,高效化療藥物治療結直腸癌,可使早期患者死亡風險降低20%,6年生存率達到72.9%,使 9.8%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時間達5年以上,可明顯延長生存時間。



◆ 吃在北京 逾8成餐館餐盒猶如毒品加工廠

中央社 2010.03.27

中國大陸食品安全缺乏保障,即使首善之區的北京也難以倖免,據報導,本地8成以上的餐館免洗餐盒含有害化學物質,對人體肝臟、兒童智力發展都有影響,甚至引發癌症。

糟糕的是,據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1+1」節目披露,除了默默無名的中小型餐館,使用偽劣餐盒的也不乏具知名度大型餐廳。

北京某個環保組織負責人董金獅對節目表示,「北京市大大小小的餐館裡邊,我可以說80%以上的餐館,這個餐盒都有質量問題。」

這些免洗餐盒價格低廉,每個成本僅約人民幣4分錢,主要使用了廢塑膠、工業碳酸鈣、滑石粉、工業石蠟等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製造而成。

據董金獅負責的環保組織調查,有的企業為了掩蓋廢塑膠雜質,還加入熒光增白劑以及有毒材料,對人體傷害極大。

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血液系統,例如肝臟、兒童智力發育有很大影響。其中的碳酸鈣與滑石粉,遇酸容易溶解到菜餚,人體長時間食用會造成膽結石、腎結石。

石蠟則對人體有致癌作用,董金獅說,「所以一個小小的餐盒,實際上成了一個微型的毒品加工廠。」

他表示,雖然北京獲一次性(免洗)餐盒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已逾8成,但市面上一次性餐盒的合格率還不到一半。

更讓人憂慮的是,由於利之所驅,北京大多數餐館給顧客免費打包所使用的一次性塑膠餐盒都屬於偽劣產品。

「新聞1+1」在節目中訪問了專家王錫鋅。他認為,市場上劣質產品肇因於官方未落實監管責任,導致「無序地生產、無序地經營、無序地競爭」,是一個完全無序的市場。

fsj 提到...

新療法 零下150℃探針急凍殺癌細胞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3.30

罹患攝護腺癌患者平均超過70歲,聽到開刀就害怕,台大醫院引進冷凍治療,在患者會陰部插入冷凍探針,利用零下150度的低溫,凍死癌細胞,患者手術當天就能下床、甚至出院。

一位88歲的老先生,健檢發現攝護腺長了腫瘤,問了好幾家醫院,都怕他年紀太大,不敢輕易動手術。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蒲永孝表示,台灣攝護腺癌病人平均年齡超過70歲,許多病人也擔心自己年事已高、體力負荷不了,或手術引發出血、尿失禁等併發症,過不了手術這一關。

最近國內已引進冷凍治療的自費手術。蒲永孝表示,對於未轉移的攝護腺癌,患者簡單麻醉後,在超音波導引下,將冷凍探針從會陰部插入攝護腺的癌細胞位置,接著探針急速降溫到零下150度,形成冰球,把癌細胞凍死。

因為沒有開刀傷口,病人可以立即進食,甚至下床走動,尿失禁恢復也較快;但當腫瘤範圍較大,連性神經也會被凍傷,勃起功能會受影響,有些人在術後1至2年才逐漸恢復。

※ 相關報導:

* 中醫告訴你從牙齒看全身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f_ART_ID=238026

別再以為牙齒只能咀嚼食物。其實口腔是任督二脈交會之處,牙齒也反應了骨骼、胃腸、全身的健康。

fsj 提到...

乳癌標靶藥物給付 超過55公斤要多自費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4.07

中央健保局給付乳癌標靶藥物,「斤斤」計較!健保局從今年1月起,針對HER2陽性、腫瘤轉移的乳癌患者,給付針劑標靶療法「賀癌平」一年13支。此標準是以體重55公斤為基準,如患者較重,需自費再施打好幾支,健保給付標準似乎「欺負」體型豐腴的乳癌患者。

由於此針劑標靶藥物價格昂貴,一支約需六、七萬元,引起不少腫瘤科醫師的熱烈討論,「難不成都得建議乳癌患者先減肥?」乳癌患者體重越重,自付額越高,因為健保局只給付13支,還得自費多打幾支,療程才算完整。

經過五年來的極力爭取,健保局終於聽進台灣乳房醫學會的建議,在今年初開放早期乳癌患者使用針劑標靶療法「賀癌平」,作為預防復發的治療。手術、化療後,HER2陽性、併發腋下淋巴結轉移等狀況的早期患者,都可獲給付。但給付的劑量數量,以國內乳癌患者平均體重55公斤來計算,一人一年13支針劑。預估每年約有一千多名早期乳癌患者符合給付資格。

短短三個多月內,全台就有上百名乳癌患者提出申請,只要符合資格,通過審核,每人就可省下80多萬元。在一年內,注射13支針劑型標靶藥物,平均每三周打一針。最近國外一項臨床研究發現,不只是罹癌的患者使用針劑標靶療法「賀癌平」,治療效果顯著。連三年內沒有復發的患者,都還有機會治癒癌症。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表示,針劑標靶療法「賀癌平」為乳癌第一個標靶療法,可讓乳癌患者死亡率減少一半。但以往健保給付只限於晚期患者,不少患者因無力自費,只能作罷。

那體型較豐腴的乳癌患者該怎麼辦呢?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鋒表示,以60公斤為例,就需多打一至兩針,如果體重70多公斤,那就得多打三至四針,需自費 20多萬元。

健保局似乎「欺負」較胖乳癌患者?對此,侯明鋒認為,健保資源有限,當然得「斤斤」計較。體型較壯碩的乳癌患者得再自費一、二十多萬元。不過,健保局未來應重新檢討體重給付等問題。

張金堅則認為,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早期乳癌患者,遠比花在晚期患者,更能節省醫療成本,「希望健保局不要那麼斤斤計較」。



◆ 吃綜合維他命 罹乳癌機率增19%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4.07

最好一天不超過一粒

瑞典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的中老年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其他女性提高19%。國內有醫師認為,攝取維生素還是以天然蔬果最好,特別是已罹患乳癌,更不建議補充保健食品,也有醫師建議,服用綜合維他命,最好一天不超過一粒。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追蹤超過3萬5000名、49至83歲婦女,並排除抽菸、家族病史、過重等危險因子,發現每天服用不特定品牌綜合維他命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比其他婦女增加19%。推測可能是綜合維他命中含葉酸,會增加乳房組織密度。

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表示,過去研究中,營養劑中以荷爾蒙跟乳癌的關連性最大,並沒有提到維生素也會有負面影響。不過他認為,天然蔬果還是比補充劑好,而且維他命開瓶後,遇到潮濕等保存條件不適當,很快就會變質,會有失效的問題,民眾卻不自知。

不鼓勵補充保健食品

有些乳癌病友擔心飲食不均衡,而攝取綜合維他命。常傳訓說,乳癌病友常需要化療、電療,服用維他命可能增強或是抵消藥物作用,因此不鼓勵乳癌患者服用保健食品。

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則表示,這份研究未提到每天攝取的維他命劑量,但提醒民眾使用健康食品要更小心,他認為一天一粒應是可接受範圍,服用不應過量。

fsj 提到...

罹患乳癌 網球女金剛哭了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0.04.08

職業網球生涯擁有18座大滿貫賽金杯的「女金剛」娜拉提諾娃證實罹患乳癌,坦承得知後曾哭了。

女金剛接受「時人」雜誌訪問時表示:「我一直認為能充分掌握自己的生活和身體,所以當我得知這個消息時,完全措手不及。」

53歲的女金剛表示,幸虧自己定期檢查,所以發現得早。但是她坦承自己一時疏漏,竟有4年沒做檢查:「我就是漏掉了。大家都很忙,但是別找藉口。我的飲食正常,起居規律,身體狀況良好,乳癌照樣找上我。假如再拖個一年,我可能就有大麻煩了。」

女金剛已經切除乳房腫瘤,將於下個月進行放射治療。

fsj 提到...

半夜開燈上廁所? 小心罹患癌症

中央社 2010.04.12

半夜起床跑廁所是大家常有的經驗。然而科學家宣稱,半夜裡起床開燈這個幾秒鐘的小動作,會造成生理時鐘的變化,最後可能致癌。

英國和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夜晚把燈打開,會引起潛在癌細胞的「過度反應」。

先前的研究發現,經常值晚班的員工,因為大量暴露在人工光線下,罹患乳癌或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的風險可能會提高。

然而,科學家指出,最新研究首度顯示,即使是短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仍可能提高罹癌風險。

英國列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遺傳學教授基瑞阿庫(Charalambos Kyriacou)利用老鼠進行實驗。

在實驗期間,研究員讓一群老鼠暴露在燈光下一小時,再把它們和處與黑暗中的老鼠作比較。研究人員發現,老鼠腦部負責調節生理時鐘的細胞,出現了變化。生理時鐘負責控制身體機能。

以色列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的班史羅莫(Rachel Ben-Shlomo)博士,在「癌症遺傳學與細胞遺傳學」期刊中撰文指出,夜間醒來的人,最好不要開燈。

她說:「我們相信,在夜間打開任何形式的人工光線,對生理時鐘都會造成影響。因為生理時鐘非常靈敏。」

「如果你半夜想要起床上廁所,建議你不要伸手開燈。現在有種可以裝在插座上的小燈泡,會發出微弱光量。這種小燈比較安全,不妨用它代替開燈。」

班史羅莫補充說:「這些最新發現還只是初步研究結果,我們正繼續深入探究。」(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fsj 提到...

大腸、口腔等4項癌症 可健保篩檢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即時報導】2010.04.17

國人平均每7分鐘就有1人被檢查出罹癌,令人聞癌色變,其中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項罹癌人數比率逾所有癌症3 成,雲林縣衛生局長吳昭軍今天表示,各醫療院所今年起受理健保篩檢,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籲請民眾不要忽視自己的健康。

吳昭軍說,癌症從民國71年起即高居國人死因第一位,依據95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共有7萬多人被診斷罹患癌症,平均每7分鐘就有1人被檢查出罹癌,其中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罹癌人數計2萬4323人,佔所有癌症33%。

依研究顯示,大規模推動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該4種癌症死亡率,其中抹片篩檢可降低6-9成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乳房攝影可降低3 成乳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3成大腸癌死亡率;35歲以上有抽菸、喝酒習慣男性,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成的口腔癌死亡率。

衛生署從今年起,透過全民健保全面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與口腔癌篩檢,吳昭軍呼籲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請民眾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服務,相關訊息可逕洽各地衛生所或衛生局保健科,查詢電話(05)5373488、網址:http://www.ylshb.gov.tw/。

fsj 提到...

長期節食壓力大 罹癌風險高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04.18

長期節食可能有害身心健康。一項研究發現,節食可能使身體分泌更多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升高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節食者對攝取多少熱量錙銖必較,壓力變大,也可能危害心理健康。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以121名節食婦女為研究對象,這些婦女在3星期中每天攝取1200大卡熱量,是一般婦女每日建議攝取量2000大卡的6成。

研究開始前和結束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婦女各採取一次唾液檢體加以比較,發現她們唾液中的腎上腺皮質醇在這3周內大幅增加。可能是因為攝取熱量不足,身體為增加能量而自動大量分泌腎上腺皮質醇。腎上腺皮質醇增加,反而會讓某些人體重不減反增。

研究人員還要求這些婦女鉅細靡遺記錄每天吃了哪些東西,以及感覺如何,發現許多人在節食期間心理壓力變大。

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身心醫學》期刊。研究人員表示,長期處於壓力下,可能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節食可能加重壓力負擔,後果不容輕忽,醫師要嚴格限制患者飲食前,最好三思。

倫敦聖喬治醫院首席飲食營養學家柯林斯說,節食者每天攝取熱量應在1500到1800大卡,加上規律運動,「攝取熱量太低會出問題」。

fsj 提到...

廚房不通風 餐廳廚娘罹肺腺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4.23

一名50多歲小吃店老闆娘咳個不停,以為是小感冒,就醫檢查竟發現是晚期肺腺癌!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高尚志指出,女性長期在廚房做飯,吸入過多油煙,會增加罹患肺腺癌機率,危險性恐增加二至三倍。

「從沒抽過菸,怎會得了肺癌?」許多女性肺癌患者證實罹癌時,都有相同疑問。高尚志分析,傳統中華料理的烹調方式易增加肺癌風險。門診常收治不少七、八十歲、罹患肺腺癌的眷村老太太,就是長期處於密閉空間中烹調食物,早年經常使用煤球,結果誘發肺癌。

大規模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中國大陸西南地區婦女肺腺癌罹患率全世界最高,調查發現與廚房通風不良有關。中國大陸的上海中醫藥大學一項最新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非吸菸女性肺癌患者中,超過六成長期接觸廚房油煙,其中三成二偏好高溫油煎炸。

以前述小吃店老闆娘為例,每天在廚房裡炒菜、炸豬排,空間狹窄,又沒有做好空調設備。高尚志推測,老闆娘長時間吸入油煙,對肺部造成傷害,以致造成肺腺癌。

他提醒,許多女性常在家燒香拜拜,或到寺廟當義工,都應提高警覺,注意空氣的流通,不要久處於煙霧瀰漫的環境中。

在治療方面,高尚志指出,約有八成肺癌患者確診時都已是晚期,無法接受外科手術。因此目前第一線肺癌治療多以化療為主,可選擇打針或口服化學治療。其中「紫杉醇」、「健澤」、「愛寧達」為針劑,「溫諾平」為口服劑型,搭配「順鉑」使用。

fsj 提到...

乳癌篩檢不能靠「自摸」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即時報導】2010.05.07

母親節將至,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醒家人要多關心母親,除了送母親禮物及吃大餐外,也要提醒做乳房攝影篩檢。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台灣乳癌發生率已追上美國,應是飲食西化、肥胖等因素影響,及早發現、才能即時治療,不過光靠自我檢查是不夠的,國健局提供40到 44歲二親等內罹患乳癌,及45到69歲婦女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今年剛好47歲的邱淑媞也特別在38婦女節篩檢,發現纖維囊腫,幸好為良性的。

55歲張小姐雖平時都有自我檢查,但在陪媽媽做乳房攝影檢查時,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第一期乳癌,幸好及早發現、治療,她說「幸好罹癌的是我、不是媽媽」,也很慶幸能因此及早發現。



◆ 國健局長邱淑媞自摸 查不出乳房腫塊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0.05.07 自由時報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昨天自爆,平時都有做乳房自我檢查,直到今年婦女節前夕,才做了生平第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發現她的左側乳房有一個1公分的良性纖維瘤。

邱淑媞說,雖然她擁有家醫科醫師證照,連她都摸不到乳房的腫塊,何況是一般婦女?如果要靠丈夫摸,可能會出現「老公專心,但不專業」的現象,同時一般人的手比不上機器精確靈敏,因此婦女切勿以為有自我檢查,就不去做乳房攝影檢查。

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死亡率的第4名。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7500人罹患、1600人死於乳癌,換言之,每天約有20名婦女被確診罹患了乳癌、平均有4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的性命。

乳房攝影較準確

邱淑媞表示,乳癌的發生年齡及死亡中位數分別是51及56歲,較其他癌症早,國健局為幫助台灣婦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已提供40到44歲二親等內罹患乳癌,以及45到69歲婦女2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

長庚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表示,一般觸診不容易發現2公分以下、形狀較扁、較深處的腫瘤,不過,婦女還是不能輕忽乳房自我檢查及觸診的功能,因為觸診還是可以提醒婦女注意這個問題,還有在2年檢查間隔期間,如果有腫瘤突然長得很快,觸診還是有助於發現病變。

陳訓徹指出,乳房攝影較不易發現年輕乳腺較為緻密女性的鈣化點,因為照出來都是白白的一片,所以如果乳房攝影發現受檢者的乳腺較緻密,最好還要再做乳房超音波檢查會比較好。不過超音波會看不到微小的鈣化點,兩者各有利弊,因此可以多跟醫師討論要如何選擇篩檢工具。



◆ 花椰菜萃取物 有效抑制乳癌擴散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05.06

花椰菜可以幫助抑制乳癌腫瘤擴散?花椰菜富含「異硫氰酸鹽」(Sulforaphane),美國密西根大學透過動物、細胞研究發現,這種化學物質或可預防乳癌,甚至可以破壞乳癌腫瘤幹細胞,抑制腫瘤擴散。

研究作者為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華裔教授孫篤新。孫教授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表示,過去研究已發現異硫氰酸鹽可治療癌症,這次研究顯示,異硫氰酸鹽會抑制乳癌幹細胞,有助控制乳癌病情。未來也許能利用此物質或花椰菜萃取物摧毀癌症幹細胞,達到防癌、治療乳癌之效。

這項研究發表於「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國健局發布民國9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乳癌發生率為婦癌之首,在台灣,每年乳癌新增患者約7500人,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一倍之多,估計台灣乳癌患者人數約6萬人上下。目前化學治療還無法有效對抗癌症幹細胞,這也是乳癌容易復發、轉移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員相信,若能消滅癌症幹細胞,就能抑制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從花椰菜中萃取異硫氰酸鹽濃縮物質,將之注入乳癌病鼠體內,再評估、觀察腫瘤幹細胞數目,結果顯示數量大幅減少,而正常細胞幾乎不受影響,且癌細胞無法再增生,自然就不會產生新腫瘤。

研究人員也拿這種化學物質測試人類乳癌細胞,也得到同樣結果。研究人員提醒,研究中的濃縮物質劑量遠高於花椰菜所含成分。



◆ 腹痛藥吃不好 小心是胃癌!

【聯合報╱記者李奕昕/台中報導】2010.05.07

長期腹痛怎麼吃藥都不好?小心可能是胃癌!台中榮總最近有一名病患,半年來劇烈腹痛,就醫診斷已是胃癌末期,醫師提醒,胃癌是國內第5大癌症死因,有腹痛必須早治療。

一名60歲男性開業醫師,30年前他胃潰瘍穿孔曾受胃切除手術,因工作繁忙未定期檢查,常腹痛也不以為意,只當作是老毛病發作,但最近他一吃食物就痛,直到受不了才就醫,診斷罹患胃癌末期,已無法光靠手術切除。

台中榮總一般外科醫師余政展說,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國內診斷出來時約3成已癌症末期,因此若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上腹漲痛、嘔酸反胃等症狀,便要提高警覺。

罹患早期胃癌的職棒傳奇人物王貞治,3年前在日本接受全胃切除手術,榮總團隊派員向主刀醫師取經,引進最新「腹腔鏡」手術,比傳統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有病人隔天就能下床「趴趴走」,自費金額約2至5萬元。

「像拿放大鏡開刀!」余政展說,胃癌早期患者治癒可達9成,他提醒,盡量避免抽菸、高鹽或含亞硝酸等防腐劑食物,若有慢性胃炎、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者,都是高危險群,記得定期到院檢查。

fsj 提到...

癌症家庭 3代7人部位各不同

盧金足/台中報導 2010-05-11 中國時報

卅四歲阿麗,剛當媽媽就被檢查出罹患結腸癌,心情陷入谷底;醫生調查意外發現,阿麗爺爺所生育的六名子女,就有五人罹患口腔癌、結腸癌等不同部位的癌症,加上年紀輕輕的阿麗和爺爺,全家就有七個人罹患癌症,連醫生都說,很少見到這樣的「癌症家庭」。

阿麗(化名)懷孕期就發現排便習慣改變,不像其他孕婦易便秘,反而是水瀉,生產後狀況雖改善,仍有水瀉與便秘交替症狀,在寶寶出生後六個月,到醫院健康檢查,沒想到被診斷出患有結腸癌。

口腔、結腸、卵巢、胃癌等 少見

林新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黃敦衍表示,了解這名病患的病史,家中祖孫三代七人罹患癌症,有的是兩代有三個以上的家族成員,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小腸、胃、膽道癌、口腔癌、結腸癌等不同部位的癌症,而阿麗罹患的是「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

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超過肝癌,躍居十大癌症的第一位,目前還是十大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三名,近年來,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一直為十大惡性腫瘤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個新個案,當中約有一半會死於大腸直腸癌。

黃敦衍提醒,要留意家族病史,家族中有成員在五十歲以前罹患大腸直腸癌,必須提高警覺,如果家族中有三個以上的直系親屬,即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患有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直腸癌機會為一般人的十倍以上,須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

fsj 提到...

移植癌腎 華男7個月後子宮癌去世

【Upaper╱編譯中心】2010.05.20

37歲華裔男子劉文森2002年2月在紐約大學醫學中心(NYUMC)接受腎臟移植手術,7個月後,卻罕見的以只有女人才會罹患的子宮癌去世,法醫發現,死因是來自器官捐贈女子的腎臟已有擴散的子宮癌細胞。這名男子的遺孀向紐約皇后區高等法院提訴,18日開庭審訊。

劉文森生前任職曼哈坦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他過去因罹患糖尿病必須依賴洗腎度日。劉妻指出,丈夫在等候5年後,終於在2002年2月24日接受腎臟移植。劉妻說:「我們心想,這真是老天送來的禮物。」但手術過後丈夫身體未見好轉,反而每況愈下,一天比一天痛苦,甚至想把腎臟再移除。

這官司18日開庭審理。劉妻的律師指控,NYUMC的器官移植專家迪佛洛在手術過後2個月,才由「紐約器官捐贈者移植網路」得知腎臟是來自1名死於子宮癌的女子。

NYUMC的醫生還請劉妻放心,並堅稱劉文森並無子宮,感染癌症的機率不到1%。劉妻表示,醫生並未告知實情,直至2002年8月迪佛洛把腎臟移除後,才知道丈夫罹患癌症。律師表示:「最後發現移植的腎臟布滿腫瘤。」

劉妻表示,她的丈夫在死前還強調:「要讓世人知道,不應該再發生類似的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