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7

基因解謎 B肝男比女易罹肝癌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1.06

台大領先全球找到抗肝癌新契機

B型肝炎常惡化成肝癌,台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成功找出B型肝炎病毒中的HBx基因,並證實此一基因參與活化雄性激素的訊息傳遞路徑,增加男性B肝病患肝細胞的癌化能力,一舉解開男性較女性容易罹患肝癌之謎,為全球醫界找到另一個對抗肝癌的全新契機。

在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經費支持下,這項由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定信領軍,結合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培哲、微生物研究所副教授葉秀慧組成研究團隊,通力合作完成的研究,前後寫成四篇論文,最近分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腸胃學」及「肝臟學」等全球頂尖醫學期刊,再度擦亮台灣是全球肝炎研究重鎮的金字招牌。

染B肝 男惡化肝癌是女性4~8倍

今天中午,國科會邀請研究團隊公開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國人。葉秀慧表示,過去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同樣是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男性及女性,最後惡化為肝癌的比率,男性卻是女性的4~8倍。流行病學家認為,雄性激素和男性肝癌的形成呈正向相關,而雌性激素則和女性肝癌的形成呈負向相關,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換句話說,性激素參與並決定肝癌的調控。

但流行病學家只點出性激素與肝癌關聯性,但始終無法證實兩者關係。如今,台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的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透過分子細胞學的研究機制,證明雄性激素及雌性激素均經由其受體所產生的訊息傳遞作用,分別參與男性肝癌與女性肝癌形成過程的調控,為男性較女性容易罹患肝癌的臨床現象,提供合理解釋。

儘管已解開性激素參與肝癌性別差異的調控機制,但陳培哲認為,距臨床運用還有一段距離。面對肝癌,目前仍以施打疫苗,並及早診斷、及早用藥降低B型肝炎病毒量為優先考量,唯有降低病毒的攻擊火力,人類才有更多保住健康的機會。



◆ 性激素 左右肝癌形成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1.06

台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證實性激素在肝癌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勢必為今後的臨床醫學帶來重大影響,同時也凸顯陳定信、陳培哲這對師徒檔在肝癌研究領域的重要性。

肝炎向來被視為台灣的「國病」,也因病患多而形成一門研究顯學,進而培養出無數優秀的研究人才。而被喻為「肝炎之父」的宋瑞樓,到陳定信、陳培哲,台大醫學院先後造就三位專攻肝炎及肝癌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一門三傑;而這次一同參與研究的台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教授葉秀慧,又是陳培哲的學生,四代師徒相傳,更傳為美談。

如今陳定信、陳培哲和,更領先全球眾多研究團隊,找出性激素在肝癌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機制。陳培哲說,今後可進一步研究調控致癌機制的關鍵分子,提供肝癌預防及治療一個重要平台。

葉秀慧指出,B 型肝炎病毒會做出四個蛋白質,其中三個和B肝病毒的複製有關,但人類對第四個蛋白質HBx的所知有限,只約略曉得可能和肝癌的形成有關,因此英文簡寫加個「x」,以示「未知」。

但由雄性激素的研究結果顯示,原來HBx基因參與活化雄性激素的訊息傳遞路徑,增加男性B肝病患肝細胞的癌化能力。而被活化的雄性激素訊息傳遞路徑,更會反過頭來促進B肝病毒基因的表現,並增加病毒的複製,使得男性病患體內有較高的B肝病毒含量,成為繼續惡化肝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何男性肝炎患者較容易罹患肝癌。。

研究團隊另針對雌性激素的研究發現,女性肝癌的形成,有可能是透過微核醣核酸microRNA-18a的異常上升,而雌性激素正可抑制microRNA- 18a,讓女性較不易遭到肝癌侵襲。因此整體來說,雄性激素促進男性肝癌的發生,雌性激素則相反,會保護女性不受肝癌威脅。



◆ 男女大不同/雄性激素活化 得肝癌機率增

自由時報 2010.01.07

〔記者湯佳玲、鍾麗華/台北報導〕罹患肝癌機率,男女大不同,性激素是關鍵!

懷孕次數越多 罹肝癌性越低

研究發現,B肝病毒中的HBx蛋白質,可能活化雄性激素,導致男性肝細胞癌化機率增加、扮演促發角色;雌性激素卻能降低女性罹肝癌風險,因此,若女性懷孕次數越多,雌性激素刺激越多,罹肝癌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這項研究由國科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經費支持,台大醫學院內科陳定信教授領軍,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陳培哲教授、台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秀慧副教授所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性荷爾蒙如何調控肝癌的發生,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腸胃學」及「肝臟學」上。

流行病學先前已調查出男性因為B型肝炎造成的肝癌為女性的四到八倍,但C型肝炎引發的肝癌則僅有一至二倍,顯見B肝比C肝所引發的肝癌較有性別上的差異。且B型肝炎病毒有 HBV等三種蛋白質作用於複製自身病毒,對於第四種蛋白質HBx,科學家仍不知其作用為何,只知道與肝癌息息相關。

葉秀慧團隊經過篩選,發現有兩個磷酸激?參與特定B型肝炎病毒HBx的作用,會活化雄性激素受體,一方面導致宿主肝癌細胞的活化,另一方面也會刺激B肝病毒HBV的複製增生,導致男性病患體內有較高的HBV病毒含量,成為肝癌高危險群。

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發現「微核醣核酸microRNA-18a」為女性肝癌關鍵,當其異常上升時會導致雌性激素受體蛋白下降,也就是說,雌性激素與女性肝癌的形成為負向相關,雌激素在降低肝癌機率中扮演保護的角色,迥異於雄激素對男性肝癌的促發角色。

不過,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楊再興提醒,女性雌性激素過多,可能會造成乳癌快速增長。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也說,雄性激素對骨骼、肌肉成長、骨密度都有正面幫助,如果過少,未成年人第二性徵無法表現,成年男性則會出現疲倦、腰圍變粗,容易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症狀,甚至影響性能力,必須適時補充。



◆ B肝病患轉肝癌機率 男比女高出4至8倍

NOWnews.com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0/01/06

在國人十大死因中,肝癌有好幾年蟬聯寶座,而且每一年死亡人數都會超過7000人。根據台大研究團隊研究指出,在B型肝炎的患者中,男性罹患肝癌的機率,比女生高出4到8倍。

台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葉秀慧表示,感染B型肝炎的病患,在罹患肝癌的風險上,男女比例會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葉秀慧說明,男性容易感染B肝,是和男性荷爾蒙有關。一種名為HBX的蛋白質和雄性激素結合作用在雄性激素的受體上,就會活化細胞的基因表現,也會增加罹癌的機率。

在研究中他們也證實,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如果採用替代性賀爾蒙療法,罹患肝癌的機率會變低;而懷孕次數愈多的女性,機率也會降低。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以分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腸胃學」、「肝臟學」、等國際醫學期刊上。不過,要應用到臨床上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治療肝癌,還是只能以施打疫苗、及早做診斷或治療,才能降低病毒的威力。(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謝安安、莊勝利)

※ 相關報導:

* MicroRNA-18a Prevents Estrogen Receptor-α Expression, Promoting Prolifer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http://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08)01864-7/abstract
Wan–Hsin Liu, Shiou–Hwei Yeh, Cho–Chun Lu, Sung–Liang Yu,
Hsuan–Yu Chen, Chien–Yu Lin, Ding–Shinn Chen, Pei–Jer Chen
Gastroenterology, Volume 136, Issue 2, Pages 683-693
(February 2009)
doi: 10.1053/j.gastro.2008.10.029

* 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enhances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the androgen receptor through c-Src an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 kinase pathways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681566/abstract
Wan-Jen Yang, Ching-Ju Chang, Shiou-Hwei Yeh, Wei-Hsiang Lin,
Sheng-Han Wang, Ting-Fen Tsai, Ding-Shinn Chen, Pei-Jer Chen
Hepatology, Volume 49 Issue 5, Pages 1515 - 1524
Published Online: 4 Feb 2009

* HBV X protein interacts with cytoskeletal signaling proteins through SH3 binding
http://www.bioscience.org/2010/v2e/af/76/list.htm
Huixing Feng, Tuan Lin Tan, Dandan Niu, Wei Ning Chen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E2, 143-150, January 1, 2010

* Hepatitis B virus X gene is implicated in liver carcinogenesis
http://dx.doi.org/10.1016/j.canlet.2009.04.010
Katsuro Koike
Cancer Letters,
Volume 286, Issue 1, 1 December 2009, Pages 60-68
doi: 10.1016/j.canlet.2009.04.010


新基因護肝 肝癌女低於男
糖尿病使末期 C 肝患者肝癌風險加倍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
低醣飲食比低卡飲食燃燒更多肝臟脂肪
平衡蛋白質的攝取也許才是長壽關鍵

天臺烏藥 可抑制肝癌細胞
冬季養生「天然食物最補!」
大有可為的人類癌症新療法-- 野菊萃取物

B 型肝炎病毒的結構繪製出來了
C 型肝炎的新動物模型

台灣男性胃賁門腺癌的病源學因素
研究證明:乳癌細胞會製造血清素

13 則留言:

fsj 提到...

國中新生健檢 逾半無B肝抗體

自由時報 2010.01.08

疾管科建議補接種

〔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台中縣國中新生健檢結果出爐,約有一半學生測不到B肝抗體,衛生局疾管科長蔡文哲表示,根據台大臨床研究幼童接受3劑B肝疫苗到15歲時,約有6成測不到抗體,建議補接種,也有少數人無法產生抗體。

豐原國中林姓家長說,兒子念國中一年級,健檢報告顯示沒有B肝抗體,但兒童健康手冊中,嬰兒時期有接種3劑B肝疫苗,詢問其他家長,發現全班有近3分之2學生有這種情形,自費接種1劑約600元,3劑1800元,建議縣府全面為無抗體國中生補接種。

豐原國中健康中心校護說,雖未精確統計,但印象中大概有一半學生無B肝抗體;教育處體健科表示,該科未針對國中新生是否有B肝抗體做過統計,初步詢問幾所國中校護,無抗體數約一半。

臨床發現至15歲6成無抗體

台灣於民國75年開始,全面推行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孩子1歲前須施打3劑疫苗,台大醫院針對完成B肝疫苗完整接種兒童進行追蹤研究發現,儘管幼童接受正規3劑B肝疫苗接種,但到了15歲,約有6成體內已測不到抗體,3分之1青少年體內免疫記憶消失。

蔡文哲指出,衛生署曾針對是否全面補接種B肝疫苗做過討論,因全面補打經費龐大,衛生署暫不打算實施,若篩檢結果為沒有抗體,建議最好自費接種疫苗,不過,也有少數人接種完B肝疫苗不會產生抗體,補接種也沒用,他的妹妹便是這種情形。

fsj 提到...

9成民眾 對A肝豎白旗

【台灣新生報╱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2010.01.28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家醫科楊倫欣醫師指出,A型肝炎主要藉由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及飲水傳染,也就是所謂的「病從口入」,在國內A 型肝炎僅次於B型肝炎,約9成民眾對A型肝炎沒有免疫力,且會引發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注射A型肝炎疫苗是對抗病毒最好利器。

楊倫欣說,農曆新年及史上最長的寒假即將到來,有人打算出國旅遊,有人打算和親朋好友外出聚餐,但不論民眾的過年計畫如何,小心A型肝炎就在您身邊!

楊倫欣表示,A型肝炎是過去曾為人熟知的疾病,已隨著台灣公共衛生的進步而逐漸被遺忘,然而近年來,隨著國人旅遊風氣盛行與外食族增加,感染人數有漸漸上升的趨勢,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A型肝炎是過去幾年來台灣急性肝炎發生率的第二名,僅次於眾所皆知的B型肝炎。

楊倫欣表示,A型肝炎主要藉由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及飲水傳染,雖然A型肝炎病毒只要加熱至攝氏85度,超過一分鐘即可被破壞,急性A型肝炎感染的症狀包括發燒、上吐下瀉、黃疸等等,通常會自然痊癒不留下後遺症,然而仍有千分之五左右的死亡率,主要是產生猛暴性肝炎於原有慢性肝臟疾病者或老年人,尤其是酒精性肝炎患者。這些症狀在年輕人(小於6歲)幾乎非常輕微,但在六歲以上患者超過七成會產生黃疸症狀,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超過40歲以上反應更加明顯嚴重。

楊倫欣說,要預防A型肝炎?首先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留意食品及容器的清潔,但現在國人外食機會增加,有時真的防不勝防,幸好民眾有更有效的選擇,就是注射A型肝炎疫苗。因A型肝炎疫苗是不活化病毒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A型肝炎疫苗需接種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6至12個月,接種後一般會有99%的人會產生抗體,而保護力於兒童及青少年可達14至20年,於成人更可長達25年。

他表示,民眾若能在前往A型肝炎高度流行區之前,及早規劃及接種疫苗將能發揮最大保護作用,但如果距離出發時間不到兩週時,對於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者可考慮一次接種兩劑A型肝炎疫苗;至於年齡較大、患有慢性肝臟疾病或免疫機能較差者,可以考慮接種一劑A型肝炎疫苗並同時在其他部位接種一劑A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fsj 提到...

亞洲人喝酒易臉紅 吃米種的因?

【楊芬瑩/綜合報導】2010-02-01 中國時報

大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宿兵團隊,最近在《進化生物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最新研究,認為新石器時代,稻米的種植與飲食文化的出現,導致了以米為主食的族群產生基因變異,這應也是亞洲人飲酒容易臉紅的主因。

人體代謝酒精,主要依賴乙醇脫氫(酉每)(ADH)與乙醛脫氫(酉每)(ALDH)的酵素運作,前者把酒精代謝成乙醛,乙醛會造成臉紅、心跳加速、血壓下降、頭暈、噁心等不舒服症狀;後者再把乙醛代謝成醋酸鹽,而醋酸鹽則無不適感。

過去的研究發現,染色體上胺基酸的序列,會決定酒精代謝到乙醛、醋酸鹽的速率。若ADHs代謝速度快、ALDHs代謝慢,乙醛會迅速累積,飲酒的人就會有臉紅、頭暈等不良反應;反之,若乙醛很快分解掉了,不適感就不明顯。耶魯大學Kenneth Kidd等科學家並發現,上述基因變化,與ADH1B的第四七位胺基酸ADH1B*47His變異有關,該類變異並大量出現在東亞與西亞人身上。

在這個基礎上,宿兵團隊選取中國、泰國、柬埔寨地區的卅八個族群、二二七五個樣本,分析其體內的ADH1B*47Hisu變異。發現江浙地區的樣本九九%存在相關基因突變,中西部地區有六、七成,藏族則只有一成四有同類突變,東向西遞減的趨勢明顯。

同時經分子定年分析,研究人員判定變異發生在一萬到七千年前,恰好吻合揚子江流域,開始種植水稻的時間;而基因突變較多的群體,也來自水稻種植區。

此外,考古亦證實九千年前,中國南方已出現發酵飲料,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針對酒精代謝的基因變化,是為了保護早期農民,在利用發酵提高食物營養價值的同時,阻止其過量飲酒、減輕酒精對身體的傷害。

澳洲人類學家克諾認為,此研究顯示文化在演化過程發揮相當重要的影響。之前,也有研究顯示農業出現,和人體內其他消化(酉每)的出現有關。但由於科學界對於基因變異的時間有不同的推論,因而,讓亞洲人「臉紅」的,或許不只是大米了。

fsj 提到...

肝病惡化肝癌可預測了
http://www.udn.com/2010/3/26/NEWS/HEALTH/HEA2/5498539.shtml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北京報導】2010.03.26

未來肝炎患者是否會惡化成肝癌,也可預測了。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昨天在北京舉行的亞太區肝臟研究學會年會,發表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預測模式,為全球首見的預測公式。

陳建仁以一名65歲以上男性,肝功能指數≧45、肝炎e抗原陽性、B肝病毒量又大於100萬為例,他發病後10年內罹患肝癌的機率超過8成。

台灣約有3百萬名B肝帶原者,肝癌位居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首位,每年有7千人死於肝硬化,7千人死於肝癌。

陳建仁與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楊懷壹,在1991年至1992年北縣三芝、竹縣竹東、嘉縣朴子、屏縣高樹、澎湖馬公及湖西等鄉鎮,追蹤3584名患慢性B型肝炎患者,追蹤患者10年,發現其中131名罹患肝癌;再以香港和韓國1505名B肝帶原患者、其中111名患者得肝癌的資料再度驗證、比對。

陳建仁並據此設計一套公式,輸入患者性別、年齡、病毒量、e抗原及肝功能等五大指標,即可計算患者在發病十年內,得到肝癌的機率有多少,其準確度可達8 成。

陳建仁強調,現在臨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預測,如吸菸、年齡等,也是準確度7成,就具顯著意義,陳也透露,自己家族就有8人是B肝帶原者。

對病人來說,套用自己狀況再預測罹癌機率,治療上有何建議?陳建仁說,臨床上有肝硬化,就一定會用藥,健保給付也有適應症標準,他建議相關醫學會專家能據此討論治療指引,如何時該開始做超音波、用藥,讓患者有所依循。


陳建仁指出,目前全球肝病治療指引,是長庚醫學院教授廖運範2007年發表在刺胳針(Lancet)的研究報告,是從幾項檢驗指標做出建議,分類十分精細複雜,而他的風險預測與廖不同的是,較為簡化易懂,且將年齡和性別納入。

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簡榮南認為,臨床醫師又多了一個評估指標,有助患者;不過,健保預算有限,可能只能「錢用在刀口上」,對罹癌風險較低的患者可能不公平。

fsj 提到...

苗縣C肝盛行 很多人不自知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苗栗報導】2010.03.29

苗栗縣C型肝炎盛行率6.5%,高於全國的4.4%,醫師楊國君認為,苗栗肝炎防治工作仍不容忽視。他憂心忡忡地說,「肝病是國病,卻有很多民眾不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90%肝癌死亡與B、C肝有關,肝病若不治療,將自陷險境。

楊國君說,苗栗縣歷年來實施肝炎篩檢計畫,96年推動「B、C型肝炎防治計畫」,發現全縣B型肝炎盛行率10.8%、C型肝炎6.5%,仍高於全國。

縣府衛生局最近調查,C型肝炎男性盛行率較高有大湖鄉、苑裡鎮、泰安鄉;女性盛行率較高有大湖鄉、苑裡鎮、泰安鄉。調查發現原住民C型肝炎相對危險比其他族群高3.42倍,建議建立B、C型肝炎帶原者追蹤管理系統,高盛行地區推動在地化社區防疫工作等。楊國君說,25%的B型肝炎帶原者及30%的C型肝炎感染者,因無明顯症狀而不知。

苗栗縣醫師公會昨天舉行會員代表大會,理事長陳晟康邀請楊國君專題演講,希望醫療院所及民眾一起加入。

他說,肝癌近10年來的死亡率,一直位居台灣癌症死因前2名,B、C 型肝炎若不治療,約於20年後轉成肝硬化,其中5%惡化成肝癌,據調查,死於肝癌約80%是B型肝炎帶原者,10%是C肝炎感染者。35歲到59歲的B肝帶原和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大幅降低37%的肝癌死亡率。



◆ 肝功能指數異常逾半年 慢性肝炎警兆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0.03.30

肝功能指數異常超過六個月,代表有慢性肝炎問題,應特別注意。中醫師李明哲表示,肝炎是在西醫檢驗下的診斷,一般以肝功能指數來判斷,肝指數就是常聽到的GOT、GPT值,肝炎依時間長短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可歸屬於中醫黃疸、脅痛、濕熱的範疇。患者多有肝火上炎、肝陽上亢的問題。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如果肝功能指數異常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肝炎了。中醫認為,常見肝炎的病機影響有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氣血瘀滯、肝膽濕熱等。原因包括有:病毒性肝炎,含B、C、E型病毒;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以及長期熬夜等,慢性肝炎的患者,症狀視其發炎的程度而定;發炎較厲害的,肝功能指數如GOT、GPT,可能上升好幾倍,病患比較容易覺得倦怠、上腹脹痛、噁心厭食、右上腹隱痛等症狀,但是多數病患則是毫無症狀,有症狀出現通常代表此症的發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國人的應酬乾杯文化導致酒精性肝炎也不少,加上喝酒又要吃小菜,容易造成脂肪囤積而造成脂肪肝,脂肪肝又會導致肝發炎,所以「飲食性肝炎」也比國外多。

常應酬喝酒容易傷肝,尤其是脂肪肝患者更應注意。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門診中一名體重破百的40歲的中年男性患者,發生水腫嚴重,臉色黯沉,平常就愛喝酒,常應酬大吃大喝,睡眠差,也易感到疲倦。有脂肪肝現象,診斷研判為「肝膽溼熱」以及「腎陽虛」問題所導致,與患者平日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影響。

李明哲表示,這名40歲的中年男子,體重破百,求診時主訴水腫嚴重,會喘,臉色黯沉,發黑,平常愛喝酒,也常應酬大吃大喝,也抱怨睡眠不好,常常覺得很疲倦,診斷時也發現患者脈滑,舌暗紅苔厚白。之前肝功能檢查數值GOT為83、GPT為52,且超音波檢查有脂肪肝的現象。中醫臨床診斷炎判為「肝膽溼熱」以及「腎陽虛」的問題。

李醫師表示,針對這名患者,處方治療給予濟生腎氣丸以及茵陳五苓散加味治療,濟生腎氣丸有滋陰養血,補氣強陽作用。而茵陳五苓散也有助除濕袪熱。並叮囑患者平常不可喝酒,患者在一週後,體重減輕,小便量變多,身體也覺得輕鬆多了。

之後繼續調養三週,再給予健脾利濕的胃苓湯加味,以及柴胡疏肝湯一個月調理;其中,柴胡疏肝湯可改善肝鬱氣滯脅。經過治療,患者晚上的睡眠品質也變好了,白天上班也比較有精神,體重也再下降,經過三個月後,再檢查肝功能,數值終於下降到45左右。

fsj 提到...

逾6成大學生 沒有B肝病毒抵抗力

自由時報 2010.04.06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台灣自二十六年前,實施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使二十五歲以下族群B肝帶原率降至一%,但台大醫院最新研究發現,估計有六成四大學生,體內不僅喪失B肝抗體、甚至已喪失免疫記憶,對B肝病毒喪失抵抗力,預計需補種三劑B肝疫苗,才能重拾足夠保護力。

須補種三劑才有保護力

過去醫界認為,一般人接種B肝疫苗多年後,即便測不到B肝抗體,免疫系統仍可能保有記憶,即所謂的「免疫記憶」,只要有B肝病毒入侵,人體就能動員免疫細胞抵禦。然而,一旦B肝抗體消失後,究竟還有多少人尚有免疫記憶?一直沒定論。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根據過去國內高中生B肝抗體調查推估,大學生B肝抗體喪失比率應已達八成,這次研究進一步發現,無抗體的大學生有高達八成比率免疫記憶消失;換言之,所有大學生族群中,約有六成四既無抗體、也無免疫記憶,對B肝病毒幾無抵抗力。黃立民表示,台大團隊調查了一百二十七名出生後曾接種B肝疫苗,但已測不到B肝抗體、也未遭受B肝病毒感染,年齡在十八到二十三歲間的大學生。

這些大學生在補接種一劑B肝疫苗後,一個月與半年後再接種第二與第三劑疫苗,並檢驗體內抗體濃度,是否達到所需的十mIU(千分之一國際單位)。結果顯示,補接種第一劑七到十天後,大學生的血中B肝抗體提升到足夠的比率僅達二十.五%,直到接種第三劑後,才提升到九十九.二%。

黃立民因而建議,體內已無B肝抗體者,接種一劑B肝疫苗後,可在第七天時驗血測定抗體,如果抗體濃度超過十mIU的標準,代表免疫記憶尚存,打一針就可維持十到十五年,反之,若接種第一劑後抗體依舊不夠,就得補接種第二、第三劑,才能達到相近的保護效果。

高危險群才須補打疫苗

但醫師強調,只有同住家人為B肝帶原、多重性伴侶者、洗腎等B肝感染的高危險群才需要檢測抗體與補打疫苗,非高危險群因接觸病毒的機會少,並無補種疫苗的必要。

台大醫院這項B肝疫苗免疫記憶的研究論文,已獲權威國際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接受,並於網路上先行發表。

衛生署表示,台灣約有兩百五十萬名B肝帶原者,去年已公布最新建議,包括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多重性伴侶、血液透析病人(即洗腎)、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注射藥癮者等高危險群,建議自費補種B肝疫苗,至於是否需要補打到三劑,則須再做討論評估。

fsj 提到...

開發B肝疫苗 陳定信獲日經亞洲賞

【聯合晚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台北報導】2010.04.26

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因為開發B型肝炎疫苗,減低小兒肝癌發生率,今天獲選為日本經濟新聞亞洲賞的「科學技術部門」得主。除了至高榮譽的表彰狀之外,還有獎金300萬日圓(約台幣100萬元)。

日經亞洲賞是日本經濟新聞在創辦120週年的1996年時創設,針對亞洲國家(日本除外)的經濟開發、科學技術與文化三大部門,甄選亞洲的優秀人才與團體進行表彰,今年已經是第十五屆。

在此之前,來自台灣的奇美電子創辦人許文龍、台基電會長張忠謀,以及交通大學名譽教授張俊彥都得過這個大獎,陳定信是台灣人獲獎的第四位。

陳定信教授以研究B型肝炎與肝癌的關係受到注目,他在台大時與他的恩師宋瑞樓組成研究小組,針對HBV(B型肝炎病毒)與肝癌的因果關係進行研究,以後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透過分子生物學找出HBV與肝臟癌的關係,因而開發了預防B型肝炎的疫苗。

1984年7月起,台灣開始對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是世界首創的「防治肝癌疫苗」。這個結果,讓台灣原本高達15%的B型肝炎帶菌者,逐年減到了全人口的1%,這個成績讓日本也跟進,開始對新生兒施打肝炎疫苗。



◆ 別人福祉放第一 肝帝陳定信獲獎

中央社 2010.04.26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因開發B肝疫苗、減低小兒肝癌發生率,獲頒日經亞洲獎。他投入肝炎研究近40 年,「把別人福祉放第一」,且愈做愈開心。

陳定信今天獲選為日本經濟新聞亞洲獎的「科學技術部門」得主,也是第4位獲獎的台灣人士。陳定信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得到這個獎是「台大的光榮,更是台灣的光榮」。

因開發B型肝炎疫苗、減低小兒肝癌發生率而獲得國際肯定的陳定信說,其實不只是B型肝炎及治療面,整個團隊的研究領域包括B、C肝炎,從肝炎分子研究、B 肝動物模式建立、疾病模式、開發新藥、新治療方法等,都有完整規劃。

他謙虛的說,身為醫師,很幸運能參與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團隊,這個團隊從肝炎分子研究到臨床試驗等領域人才濟濟,大家齊心為台灣人的國病--肝病而努力。

陳定信說,當初會投入肝病領域,是因為當時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宋瑞樓的帶領,讓他從1972年還在擔任住院醫師後期,就一頭栽進這個領域。當年他看到病房裡那麼多肝病病人,深刻體悟一定要全心投入。後來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擔任客座研究員,開發B型肝炎疫苗。

回憶那段沒日沒夜的日子,陳定信說,擔任臨床醫師照顧完病人後,剩下時間就跑去做研究,每天早上起床時,小孩子也還沒起床,晚上回家時小孩又睡了。他開玩笑說,那時真是「蠟燭三頭燒」。

1984年7月起,台灣針對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大幅降低台灣B肝人口。這項成果讓日本決定比照台灣,對新生兒施打肝炎疫苗。

陳定信驕傲的說,其實不只是肝炎疫苗,台大團隊在1991年更發展干擾素加雷巴威林(Ribavirin),治療C型肝炎。

台灣民眾肝癌死亡率高,陳定信最大理想就是解決台灣人的肝病問題,當研究有了眉目、找出問題、發展治療方式,他就愈做愈開心;他也強調,這個成果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而是歸功整個團隊。

近來醫院頻傳涉A健保事件,陳定信說,作為一個老師,常告訴學生身為「Health Care Workers」,「要把別人福祉放第一」,發生這樣的事件,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更覺得不應該,但他不會氣餒,反而更要繼續努力,花更多心思教育學生。

這次獲得日經亞洲獎,他說,是前駐日代表許世楷推薦,獲獎條件是必須對亞洲人民福祉有所貢獻,能夠獲得肯定,他覺得非常高興。

fsj 提到...

男B肝患者比女更易得肝癌 台灣團隊揭秘

央廣/韓啟賢 2010/5/20

為什麼男性B型肝炎患者比女性更容易罹患肝癌?台灣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動物模式,成功證明男性荷爾蒙(雄激素)受體(AR)會促進肝癌的形成,而且未來有可能經由抑制男性荷爾蒙受體的途徑去降低肝癌的形成。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本期「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權威期刊上。

在流行病學的統計上,男性罹患B型肝炎後會比女性更容易演變成肝癌,不過,始終無法釐清詳細的原因。

由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張傳祥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證明男性荷爾蒙受體(AR)可經由調控B型肝炎病毒的DNA複製,促進肝癌的形成;這也是第一個利用動物模型成功證明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為罹患B型肝炎、而導致肝癌發生。張傳祥說:『(原音)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認為我們這個論文這麼重要,這是第一個直接生物體上的證據告訴我們說:雄激素受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讓男的得到B型肝炎之後,很快的就變成肝癌。』

研究團隊還從生薑與咖哩中分離、改造出一個化合物,注入小老鼠後能成功減低肝癌的生成;這證明未來有可能從抑制男性荷爾蒙受體的途徑,去抑制肝癌的生成,有助於未來研究治療方法與藥物。

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獲得世界權威期刊「科學轉譯醫學」高度重視,並刊載為當期的封面報導;台灣時間20日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召開記者會,介紹這項重大發現。



◆ B肝男易罹肝癌原因 我研究登權威期刊

【中廣新聞/陳奕華】2010-05-20 中國時報

國內研究團隊證實,男性罹患B肝較女性更易罹患肝癌,主要是因為雄性激素會促成肝癌的形成,這項重大的發現,有助於治療方法與藥物研究,研究成果獲刊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譯醫學」上。

流行病學統計顯示,男性罹患B型肝炎後,比女性更容易演變成肝癌,不過詳細原因為何,卻始終無法釐清。這次中國醫藥大學張傳祥教授所帶領研究團隊,成功證明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可以經由調控B型肝炎病毒(HBV)的DNA複製,促進肝癌(HCC)形成。這也是第一個利用動物模型,成功證明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罹患B型肝炎,而導致肝癌發生的論文。

張傳祥說:「這是第一個直接生物體上的證據告訴我們說,雄激素受體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讓男的得到B型肝炎之後,很快的就變成肝癌。」

此外,研究團隊從生薑分離後,改造成的化合物,注入小鼠,成功減低肝癌生成。顯示未來有可能從抑制雄激素受體(AR)的途徑,來達到抑制肝癌的生成。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重視,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轉譯醫學),20號在美國召開記者會,介紹刊載在這一期封面的重大發現。



◆ 張傳祥:台大團隊一定會嚇一大跳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5.20

「今天看了報紙後,陳定信教授領導的台大肝炎研究團隊一定會嚇一大跳!」中國醫藥大學性荷爾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張傳祥今天得意地說,台大是全球肝炎研究重鎮,肝炎研究全面且深入,但反觀中國醫大的研究團隊則從性荷爾蒙的角度切入,成果也不錯,未來有機會和台大一起解決肝癌帶給人類的威脅。

這幾年來,許多國內年輕學者紛紛到張傳祥在美國的實驗室做研究,包括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生吳明恆、中國醫藥大學性荷爾蒙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馬文隆,以及長庚大學醫學院血液腫瘤科副教授徐正龍等,都是今天這篇重要論文的研究團隊成員。馬文隆說,他的博士論文就是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那幾年的研究非常忙碌,也很緊張,今天回想起來還「怕怕的」。馬文隆表示,他們的全球競爭對手不是別人,而是台大肝炎研究中心,兩者亦敵亦友。

※ 相關報導:

* Androgen Receptor Promotes 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Hepatocarcinogenesis Through Modul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RNA Transcription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2/32/32ra35.abstract
Ming-Heng Wu, Wen-Lung Ma, Cheng-Lung Hsu, Yuh-Ling Chen,
Jing-Hsiung James Ou, Charlotte Kathryn Ryan, Yao-Ching Hung,
Shuyuan Yeh and Chawnshang Chang
Sci Transl Med 19 May 2010: Vol. 2, Issue 32, p. 32ra35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1143

fsj 提到...

肝癌復發 找到肇禍基因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0.06.04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肝癌患者因Twist和Snail基因過度表現造成轉移和復發,要研發更有效的肝癌標靶藥物,可從抑制這兩種基因的分子表現著手。

肝癌是台灣男性癌症死因第一位,及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而慢性B型與C型肝炎是造成肝癌主因,在台灣,以慢性B肝病毒感染居多,而B肝病毒高量複製,則是引起持續肝炎與肝癌原因。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吳肇卿說,肝癌治療是以切除腫瘤和肝臟移植等手術為根治方法,但仍有患者會復發,過去對腫瘤復發機轉不甚清楚,但2年內稱為早期復發,也就是由原來腫瘤轉移;2年後為晚期復發,腫瘤與原本的腫瘤株不同,可說發生第二次肝癌。

人體的Twist和Snail基因,原是用來促成發育或修補傷口的基因,但北榮追蹤123個肝癌患者後發現,肝癌患者若這兩種基因過度表現,很可能造成表皮細胞間質化,同時又分泌間質酵素,使原本排列規則的腫瘤細胞易於轉移,這是肝癌容易復發的主因,此發現已登上權威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目前在肺癌及乳癌治療,可針對患者基因受體,選擇適合標靶藥物治療,延長患者存活;肝癌雖有一種標靶藥物,但只能延長存活2到3個月,在瞭解Twist和 Snail基因機轉後,標靶藥物可從抑制這兩種基因者手。

另外,針對肝癌晚期復發,北榮的研究也發現,肝癌病人術前血液如有高病毒濃度或較嚴重的發炎,則較易有肝癌晚期復發。

北榮已與林口長庚、高雄長庚、成大、高雄榮總等10多家醫學中心合作臨床試驗,預計將收400多名接受射頻燒灼術的肝癌患者,術後給予3年貝樂克、干安能和干適能等抗病毒藥物治療,以評估能否減少復發率。

※ 相關報導:

*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t effect of twist and snail in promoting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542499/abstract
Muh-Hwa Yang, Chih-Li Chen, Gar-Yang Chau, Shih-Hwa Chiou,
Chien-Wei Su, Teh-Ying Chou, Wei-Li Peng, Jaw-Ching Wu
Hepatology, Volume 50 Issue 5, Pages 1464 - 1474
Published Online: 10 Aug 2009
doi: 10.1002/hep.23221



◆ 避免肝硬化惡化 7月起健保給藥放寬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0.06.04

中央健保局將從今年7月1日起,開放肝硬化患者納入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給付範圍,但給付的對象需符血中病毒量大於2千且經超音波、肝切片證實為肝硬化的患者,預計有1千至1千5百位肝硬化患者受惠,每人1年可省下約5萬元藥費。

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簡榮南說,國內肝硬化患者約30萬人,其中以慢性B型肝炎是肝硬化最主要原因,C型肝炎、喝酒或亂服用藥物,也會造成肝硬化。國內一年約有7千人死於肝硬化。

有些人肝臟雖然硬化,但只要肝臟還能維持正常功能,常沒有什麼感覺或症狀,甚至指數肝功能GOT、GPT也可能正常,以致遲於就醫。

健保局去年11月實施B肝用藥擴大給付,但對於肝功能指數正常的肝硬化患者,不在給付範圍,成為「漏網之魚」,而根據臨床經驗,慢性B肝病毒帶原肝硬化患者,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確可降低未來產生肝癌或肝衰竭風險。

另外,健保局也從7月1日起,將B肝第一線藥物產生抗藥性所使用的第二線治療藥物給付期限,由2年延長為3年,若停藥後復發,得合併療法再治療一次,療程為3年;或以干擾素再治療1年。預計將有2千患者受惠,每人一年可省下約8萬8千元藥費。

fsj 提到...

母嬰垂直感染B肝 6歲男童肝癌末期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7.17

小男孩 腫瘤體積相當大

絕大部分人都以為中老年人才可能罹患肝癌,台大醫院最近收治一名小小肝癌患者,年紀才六歲,卻被確診末期肝癌,腫瘤體積相當大,病情相當不樂觀。醫師提醒,護肝應從小做起,疫苗接種加上定期篩檢,才能遠離肝病威脅。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陳慧玲指出,台灣從民國73年7月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接種率高達99%以上,不少家長都誤認為,寶寶打了三劑疫苗後,就不會感染B肝病毒。

這名六歲的小男童,長相清秀,個性乖巧,身體相當健康,幾個月前開始出現異狀,先是食欲不振、容易疲倦,後來常喊肚子痛,最後連小小肚子也鼓起、膨脹。

家長起初以為是吃壞肚子,覺得不對勁送至台大醫院小兒科就診,血液檢驗報告顯示,肝指數高得嚇人,經過進一步檢驗確診為肝癌,且已經到了末期,讓家長無法置信,六歲小男孩怎可能就罹患肝癌。

B肝引起 病程發展很迅速

陳慧玲指出,除了該名六歲男童,門診還曾經收治過八歲、十歲就罹患肝癌的小病童,小小年齡竟罹患肝癌,主要是B型肝炎引起。由於家長根本想不到孩子會得肝癌,加上幼兒肝癌病程發展迅速,等到確診時,幾乎都已到末期。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美惠表示,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血液、體液及周產期的母嬰感染。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母嬰垂直傳染成為幼兒B 肝帶原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台大醫院小兒部調查發現,即使新生兒完成B肝疫苗接種,仍可能成為B肝帶原者。尤其母親為e抗原陽性B肝帶原者,嬰兒日後成為 B肝帶原者的比率甚至可達10%。

B肝e抗原陽性 母最易傳嬰

台大醫院與其他大型醫院合作,蒐集2000多名B肝帶原母親的血液樣本,再進一步追蹤寶寶出生後狀況。結果發現,接種疫苗仍感染B型肝炎的兒童,幾乎都是 B型肝炎帶原母親的小孩,尤其母親是B型肝炎e抗原陽性帶原者最易傳給嬰兒。

陳慧玲指出,B肝帶原母親的e抗原陽性或陰性,幾乎決定了嬰兒帶原者機率。e抗原陽性的母親,嬰兒在接種疫苗後,帶原率可達10%;e抗原陰性的母親,新生兒只有小於1%的機率會成為帶原者,兩者相差懸殊。

fsj 提到...

打B肝疫苗≠不會得B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0/07/18 自由

打了B肝疫苗不代表100%不會得到B肝(即感染B肝病毒,成為B肝帶原者),及減少日後罹患肝癌的機率,因此B肝高危險群更要注意定期檢查!

疾管局為了提供B肝帶原母親所生的小寶寶更完善的保護力,決定從9月1日起,將提供「出生後,完成B肝免疫球蛋白,及3劑B肝疫苗接種後,沒有感染B肝病毒,也沒有產生抗體」的小寶寶,可以在一歲左右,免費追加第4劑B肝疫苗,家長可以因此省下400多元;這也是衛生署的新福利政策。

B肝病毒會透過母嬰垂直傳染

最新研究顯示,若媽媽是B肝帶原者,且e抗原呈陽性,小寶寶出生後,即便打了B肝免疫球蛋白及3劑B肝疫苗,仍有10%的機率可能得到B肝,其餘90%的小寶寶大多數都會產生保護抗體,但仍會有極少數的寶寶沒有產生抗體,也沒被感染。

對於這些極少數疫苗初期不反應的寶寶,疾管局自9月1日起,將在寶寶一歲左右,免費追加第4劑B肝疫苗。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分析2000多位母親的e抗原,再進一步追蹤小朋友的狀況後發現,e抗原陽性的媽媽,表示病毒處於活躍狀態下,寶寶在接種完疫苗後,仍有10%會得到B肝,是e抗原呈陰性媽媽的10倍,兩者相差懸殊。

負責這項研究的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慧玲表示,B型肝炎病毒可在寶寶出生之後,經由血液及體液垂直傳染給寶寶。因此台灣從民國73年起,實施全國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使得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由10%至20%,降到 1%以下,但仍有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是B肝帶原者,且e抗原呈陽性的媽媽。

打疫苗後仍要追蹤檢查

今年36歲的王莉雯,擁有兩個可愛的小女兒,她表示,婚前就知道自己是 B肝帶原者,且e抗原陽性,她一直以為小寶寶出生後,只要按時打疫苗就會沒事了;沒想到小女兒一歲時,參與台大醫院的追蹤計畫才赫然發現,兩個女兒都得了 B肝,她當下覺得簡直是晴天霹靂且很自責,因為是自己把病毒傳給孩子的。

陳慧玲指出,B肝帶原者,且e抗原呈陽性媽媽生下的寶寶,為何在打了B肝疫苗後仍然沒有受到疫苗保護?目前原因不明,但推估可能與母親病毒量較高及孩子體質因素的關係,使得寶寶對疫苗比較沒有產生反應。

因此建議B肝帶原者,且e抗原呈陽性的媽媽,在小朋友滿一歲打完所有B肝疫苗後,仍要到醫院做個篩檢,如果發現沒有產生抗體,也很幸運沒有被感染,顯然寶寶對疫苗初期不反應,可以追加第4劑,如果不幸被感染,則建議每半年到一年檢查一次,追蹤肝功能的變化。

當然寶寶前3劑疫苗都沒有產生保護效果,第4劑也有可能不會產生效果,但也有可能產生效果,只要有一點機會都是值得去嘗試的,目前衛生署也正在擬定第4劑B肝疫苗公費追加計畫,預計9月1日實施。



◆ 幼兒活體換肝 2/3是媽捐肝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7.17

肝臟功能欠佳的寶寶,確實是家長心中的痛。高雄長庚醫院完成200多例幼兒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其中大部分肝臟來源都是父母,其中又以媽媽居多。

國際肝臟移植權威、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上午至三軍總醫院肝臟移植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台灣肝臟移植技術獨步全球,存活率之高,遠遠領先歐美國家。

據統計,高雄長庚醫院迄今完成200多例幼兒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其中180例為先天性膽道閉鎖,年紀最小的出生才六個多月,術後恢復情況相當好,存活率高達九成八。

「父母給孩子的愛,幾乎都是無條件的付出!」陳肇隆指出,大部分家長在得知小朋友需要換肝,才能活下去時,都毫不考慮地就同意捐肝救小孩。但基於經濟考量,約有三分之二的活體肝臟來自媽媽,其餘才是父親。

特別的是,在200多例幼兒肝臟移植案例中,有10幾例的肝臟捐贈者是小病童的阿公、阿嬤,儘管年齡已經50、60歲,但為了孫子健康,還是願意挨刀捐肝臟。

fsj 提到...

預測B肝發展…介白質會說話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7.24

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國人健康的惡夢,台大醫院與榮總合作研究,追蹤B肝帶原者長達17年發現,抽血檢測患者體內的細胞激素「介白質」,可以預測B肝病情的發展,若介白質的血清濃度低,未來演變成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就高。

這項發現,不僅可以預測B肝病情的進展,未來也可以調整藥物,作為治療B肝患者的依據。

台灣仍是B型肝炎的高盛行地區,B肝帶原者高達近300萬人,台大與榮總今天舉辦兩院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提出肝炎研究的新進展。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吳嘉峰表示,目前治療B型肝炎患者雖有多種抗病毒藥物,但治療一年後只有兩到三成的患者能成功減少病毒量,讓肝功能指數恢復正常。

因此台大和榮總合作研究,希望瞭解人類免疫系統在感染肝炎病毒時扮演的角色,探討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兩院長期追蹤288位沒有接受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收案時年齡最小的患者才6個月大,最年長的35歲,平均追蹤時間長達17年之久,詳細觀察患者的肝指數,以及產生e抗體的時間早晚。

可預測自發性產生e抗體的時間

台北榮總兒童胃腸科主任吳子聰表示,B肝患者體內若能產生e抗體,代表體內病毒量已下降,可減少肝臟反覆發炎;而人體內細胞激素「介白質」是免疫調節的重要物質,抽血檢測介白質10與12的血清濃度,可以預測患者自發性產生e抗體的時間早晚。

研究更發現,血清濃度高的患者,產生e抗體的時間,可較其他濃度低的患者提早5到10年。

吳子聰也說,若遲遲無法產生e抗體,代表體內B肝病毒活躍,一直在體內繁殖,是發生肝硬化、肝癌的危險因子,以往醫界沒有指標預測e抗體出現的時間,這項發現可預測B肝病情的進展,未來可成為治療B肝患者的依據,以調整用藥。

fsj 提到...

土撥鼠幫台大醫院破解肝癌密碼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8.06

模樣可愛逗趣的土撥鼠,竟然是破解肝癌治療的重要關鍵!台大醫院今天公布最新肝癌治療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以土撥鼠為實驗對象,透過四合一基因療法,罹患肝癌的土撥鼠腫瘤縮小八成五以上,一公分以下的腫瘤甚至消失不見。

為何要以土撥鼠作為研究對象?台大醫院肝癌研究團隊研究員吳慧琳解釋,土撥鼠罹患肝炎、肝癌的途徑,與人類一模一樣,母土撥鼠如果帶原,就可能垂直感染病毒性肝炎,讓小鼠一出生就帶原。土撥鼠一旦罹患肝癌,很快就會死亡,有利於實驗觀察。

B肝土撥鼠

美國來的...一隻8萬元

吳慧琳指出,台大實驗用的土撥鼠都購自美國,如果身上沒有帶原,每隻約30000多元台幣,如果指定要罹患B肝的土撥鼠,一隻要80000元。

台大醫院肝癌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治療,將抑制血管新生及誘發抗癌免疫反應等四大關鍵基因,放進病毒載體中,再導入肝癌內,以雞尾酒式的混合治療,成功治療罹患慢性肝炎土撥鼠身上的肝癌腫瘤。

雞尾酒複方

台大找出抗癌基因組合

吳慧琳表示,肝癌研究團隊近年致力研發肝癌治療方法,在基因治療方面,找到多種可能配方。此次運用四種不同配方的基因組合,以雞尾酒式的複方原理,找出療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抗癌基因組合。

腫瘤變小了

雞尾酒治療 兩周成效顯著

實驗結果顯示,治療兩周後,腫瘤體積大於兩公分的帶病土撥鼠,治療效果顯著,腫瘤縮小八成五以上,小於一公分的腫瘤,甚至完全不見。此外,土撥鼠肝炎病毒並未因為治療而活化,肝臟功能也沒有受到影響。

吳慧琳表示,這次雞尾酒基因療法包括四種基因,作用為刺激人體免疫反應,及抑制腫瘤血管增生。人類都有這四種基因,未來將進行人體試驗,一旦成功,將是劃時代的醫療技術突破。

此一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10年8月2日出刊「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吳慧琳強調,這次試驗證實雞尾酒基因療法未來在臨床的可行性,現已正申請世界性專利。

※ 相關報導:

* Combining antiangiogenic therapy with immunotherapy exerts better therapeutical effects on large tumors in a woodchuck hepatoma model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0/07/29/1009534107.abstract
Kai-Wen Huang, Hui-Lin Wu, Hsiu-Lin Lin, Po-Chin Liang,
Pei-Jer Chen, Shih-Hui Chen, Hsin-I Lee, Pei-Yi Su,
Wen-Hsuan Wu, Po-Huang Lee, Lih-Hwa Hwang and
Ding-Shinn Chena
PNAS,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2, 2010,
doi: 10.1073/pnas.100953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