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4

美用人類胚胎幹細胞 醫療病患

◆ 美用人類胚胎幹細胞 醫療病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10.12

美國醫生已開始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治療一名脊髓受傷的病患,使這種富有爭議的療法首次應用在人類身上。

這名病患8日在亞特蘭大的謝爾德(Shepherd)脊髓和腦部受傷復健中心,開始接受杰龍公司(Geron)發展出來的GRNOPC1人類胚胎幹細胞治療。

研究結果發現,如在脊髓受傷七天後注射GRNOPC1,能使患者的運動機能大為改善。

GRNOPC1含有寡樹突先驅細胞,能夠變成會製造髓鞘的寡樹突細胞,而神經細胞是靠著包覆其外層的髓鞘傳導訊息。身體一旦因受傷而失去這些細胞,可能陷於癱瘓。如果GRNOPC1確有效用,先驅細胞將能在脊髓受損部位製造新的寡樹突細胞,並可能讓身體恢復運動機能。

參與人體試驗的患者必須是在最近兩周內受傷,並在受傷之後7天至14天內接受GRNOPC1注射。

初步臨床試驗是為了確定這種療法是否安全,以及人體對GRNOPC1的容忍程度。

Geron公司說,他們1999年開始進行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時,許多人都預期細胞療法還得再過幾十年才能獲准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可是他們11年後就展開試驗,希望促使受損的神經細胞重新生長,讓患者恢復感覺和活動能力。

美國每年約有1萬2000人脊髓受傷,大多是因車禍、跌倒、受到槍擊或運動事故。

Geron公司去年1月獲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對GRNOPC1展開人體實驗。大約六周後,歐巴馬總統推翻布希政府頒布的禁令,准許聯邦資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

展開臨床試驗雖是幹細胞治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可是這種科技要獲准上市還很遙遠。

Geron公司打算在美國各地接受八到十名患者進行初期試驗。這種研究將持續大約兩年,每個病患接受研究一年。如證明新療法安全無虞,將展開持續更久的更大規模研究,以檢驗其效能。

美國胚胎幹細胞研究團隊領導人11日指出,參與所知首次胚胎幹細胞人體實驗安全性研究,將僅有8名病患,且每名病患都需經過嚴格篩選過程。

美國生物技術業者傑龍公司(Geron Corp)所贊助的這項研究領導人,亦是西北大學及西北紀念醫院學者費斯勒指出:「我想在我們評估的病患中,可能有50%或甚至75% 將不符合標準。」

傑龍是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引發爭議人類胚胎幹細胞治療病患的第一家公司,本案例是脊髓剛受傷病人。

費斯勒指出,病患在受傷後僅有11天的時間決定是否要參與這項人體試驗。

費斯勒說:「我們必需在受傷14天之內進行移植,「移植前我們需有3天時間進行術前檢測。病患在接到可接受移植通知,需在11天內最出決定。



◆ 有爭議 仍不敵幹細胞的全能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10.12

胚胎幹細胞研究在11日邁入里程碑,因為這項創新但具爭議性的研究,已走出實驗室、來到臨床實驗。

研究人員希望能利用幹細胞,來填補因疾病、意外、戰爭或一般磨耗而受損的組織。鼓吹這項研究的人士表示,研究針對的目標包括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胚胎幹細胞因具「全能性」,是目前為止用途最廣的幹細胞。「全能性」即是有能力分化成任何細胞種類。

它們來自受精卵,且研究人員通常讓它們長個3到5天再進行收成,然後放在自我複製的「行列」來進行研究。

然而,此法遭到宗教保守人士的大力抨擊。他們主張,人的生命從受孕那一刻就開始,因此破壞胚胎等同謀殺。

史上首次的胚胎幹細胞臨床研究,將由美國生物技術業者杰龍公司負責。參與這項研究的病患,正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醫院接受脊髓和腦損傷復健。

杰龍表示,第一階段評估安全和容忍性。

幹細胞另一來源為成體幹細胞。儘管還未成熟,成體幹細胞通常被編列來分化成特定細胞種類。

通常來說,成體幹細胞得到的媒體關注,遠低於胚胎幹細胞。

然而,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成體幹細胞用途較原先以為的還要廣,且存於更廣泛的組織之中,包括大腦、骨髓、週邊血、血管、骨骼肌、皮膚和肝臟。

※ 相關報導:

發現「原始的」癌症基因
科學家證明刪除 1 個基因使哺乳類動物再生
研究者使老鼠皮膚細胞直接轉換成神經元,跳過IPS 階段
程式化細胞?RNA 提供更安全的方法!
提高癌患存活 從基因轉移+幹細胞著手

12 則留言:

fsj 提到...

胚胎幹細胞 首見臨床治療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0.10.13

美國醫生已展開人類胚胎幹細胞治療脊髓受傷患者的臨床實驗,這是這種頗具爭議的療法首次經過官方許可後應用在人類身上。

加州的生物科技業者杰龍公司(Geron)11日宣布,亞特蘭大「牧者中心」(Shepherd Center)醫院,8日以該公司培植的GRNOPC1人類胚胎幹細胞,治療一名脊椎受傷患者。

研究顯示,脊椎受傷7天後注射GRNOPC1,能大幅改善患者運動機能,杰龍擬在全美徵募8到10名在兩周內傷到第3到第十胸椎(約上背到中背部)的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在傷後7至14天內注射GRNOPC1治療。初步試驗是為了驗證此療法安全性,及人體對GRNOPC1的容忍程度。

這項實驗將持續約兩年,每個傷患接受治療一年,如證明安全無虞,將展開更久更大的研究。

杰龍總裁兼執行長歐卡瑪(Thomas Okarma)發布聲明指出,該公司1999年開始研究人類胚胎幹細胞時,許多人預言臨床治療可能要幾十年後才能獲准,沒想到11年後就進入臨床階段。展開臨床實驗雖是胚胎幹細胞治療的重要里程碑,但這種技術要上市還很遙遠。

胚胎幹細胞的多分化能力最強,可形成各種細胞,但因人類胚胎幹細胞療法會銷毀胚胎,被抨擊為等同墮胎,有反對者提起訴訟,挑戰歐巴馬政府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正當性。

GRNOPC1含寡樹突先驅細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能變成會製造髓鞘的寡樹突細胞,形成髓鞘保護神經細胞。人一旦受傷失去神經細胞,可能癱瘓。如果GRNOPC1有效,先驅細胞將能在脊髓受損部位製造新的寡樹突細胞,恢復身體運動機能。

杰龍去年1月獲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展開GRNOPC1人體實驗。約6周後,歐巴馬總統推翻布希政府的禁令,准許以公帑資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



◆ 心肌梗塞有救… 成大獨步全球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0.10.13

心肌梗塞治療出現新契機!成大醫學院助理教授謝清河帶領的研究團隊,以新型的奈米水膠結合幹細胞,讓壞死的心肌長出新血管,治療效果獨步全球。

成大校長賴明詔與研發團隊昨天共同宣布這項研究成果,上個月發表在全球心血管領域中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循環學(Circulation)」雜誌上,受到國際矚目。

成大心臟血管外科助理教授謝清河說,過去認為心肌細胞一旦梗塞缺血而壞死,將無法再生,但近十年發現幹細胞可促成心肌細胞再生,不過臨床實驗卻沒有實質的治療效果,主要是注入體內的幹細胞會被血液沖走,不會停留在心臟,團隊的研發讓幹細胞留在心臟,進一步新生血管。

團隊利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胜肽奈米纖維水膠」,加入骨髓幹細胞,多點式注入心臟,「就像把膠水黏在心臟上一樣」,使幹細胞能在奈米孔隙中成長。

團隊曾以心臟結構與人類相似的蘭嶼迷你豬實驗,經過一個月,單純注射幹細胞的豬,心臟中幾無存活的幹細胞;但加了奈米水膠,存活率至少提高八倍,同時因水膠的作用,原本因為心肌梗塞而變薄的心臟,也增厚廿倍。

謝清河表示,實際中可長出新的心臟血管,但還沒辦法長出心肌細胞,但團隊已找到生長心肌細胞的機制,下一步希望能盡快申請到人體臨床試驗。

他指出,如果應用在人體身上,可採用自體骨髓幹細胞,經過純化再注入心臟,對於搶救生命分秘必爭的心肌梗塞患者,應該迅速又有效。



◆ 蘭嶼豬實驗 減少細胞壞死 生成新心血管/成大開例 心臟幹細胞治心肌梗塞

自由時報 2010.10.13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罹患心肌梗塞(冠狀動脈阻塞),容易因血液無法正常供應以致心肌細胞壞死、心臟衰竭而死亡。成大醫學院助理教授謝清河及其團隊,以「心臟幹細胞療法」完成全球首例以大動物(豬)為對象的實驗,證明該療法可減少心肌細胞壞死,幹細胞更形成新的心血管,讓心臟幹細胞療法跨出一大步。

奈米纖維水膠提高幹細胞存活率

心臟幹細胞療法,主要是以多種胺基酸物質合成奈米纖維水膠,結合豬隻骨髓分離出的幹細胞,注入豬隻的心肌梗塞處。研究成果今年九月發表於心血管研究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期刊(Circulation),此一技術現正申請國內外專利。

謝清河表示,過去國際上所做的動物實驗研究,如果是直接將幹細胞注入心臟,存活率相當有限,注入一萬顆幹細胞,四十八小時後僅一顆活下來,有了奈米纖維水膠的幫忙,四十八小時後有一千顆活下來,且經二十八天的觀察,豬隻心肌壞死情況減少,水膠在緩慢的解化過程中,幹細胞也長出新的心血管。

謝清河指出,奈米纖維水膠為多年前成大與美國哈佛大學等共同研究的成果,內有胺基酸物質、生長因子等,該成果已以成大謝清河名義申請到美國專利。

相關實驗用了一百頭以上豬隻

謝清河表示,團隊多年前先以小鼠、大鼠等做實驗效果頗理想,一年多前開始著手大動物實驗,豬的心臟血液循環系統與人類相當,實驗的對象為體型較小的蘭嶼豬,前後用了約四十頭,若包括相關的研究則用了一百頭以上的豬。

謝清河說,團隊從豬身上抽取骨髓並分離出幹細胞,混入奈米纖維水膠,注入罹患心肌梗塞的豬隻心臟,總共注入兩西西、四十個位置;實驗過程設計完全仿照臨床治療施行的時機,前後只需三十分鐘。謝清河解釋,採血管注射法並不適合,幹細胞不一定會到達預定的位置,也擔心水膠阻塞血管,因此直接注射心臟受損處是較適當的方法。

盼透過基因轉植 讓幹細胞長出心肌細胞

謝清河表示,實驗目前證明奈米纖維水膠結合幹細胞,可以減少心肌壞死,並生成新的心血管,但還沒有做到心肌細胞再生的階段。不過,團隊已經著手進行「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技術」,希望透過基因轉植的技術,合成較容易長出心肌的幹細胞;但要到達讓幹細胞長出心肌細胞的階段,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fsj 提到...

換肝者福音!人造肝臟 美培養成功

自由 2010/11/01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人造迷你肝臟,日後可望造福有換肝需要的病患,以及用來檢驗實驗性新藥的安全。這項新研究30日發表於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美國肝病研究協會年會。

透過把未成熟的人類肝臟細胞「播種」到動物肝臟的支架上進行培育,研究人員成功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核桃大小的迷你人造肝臟。該研究計畫主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副教授索克說,他們對該研究呈現的可能性深感興奮,但也強調目前仍處於研究初步階段;在人造肝真正能造福病患之前,勢必還得克服許多技術障礙,包括得同時製造大量人造肝臟,以及確定這些人造肝臟安全無虞。

索克的同僚貝皮斯塔則表示,他們希望這些人造肝臟一旦移植到人體後,仍能持續發展以及維持正常功能。

研究人員解釋,他們利用一種溫和洗滌劑,去除掉雪貂肝臟上的細胞,使之只剩下膠原蛋白支架與血管;接著將未成熟的人類肝臟細胞「播種」到支架上。雪貂肝臟支架隨著這些細胞成長提供塑形與結構,至於血管則連接到生物反應器,以便提供氧氣、養分與帶走廢物。研究人員表示,人造肝臟在被放到生物反應器內培育一週後開始生長,而且功能與正常的人類肝臟無異。

此一技術若要能真正造福病患,至少還要5年,甚至更久。研究人員表示,接下來的步驟是觀察這些人造肝臟被移植回雪貂體內後,能否持續維持其功能,屆時才能考慮這種人造肝臟能否用於人類。美國波士頓的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科學家,今年稍早也曾利用類似的動物支架技術,成功培育出迷你老鼠肝臟,並將之移植到活鼠內。接受移植的老鼠存活了數小時。



◆ 醫療器材國際論壇 熱鬧登場

【陳富瑩】2010-11-01 工商時報

為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與能見度,經濟部工業局於今(1)日及明(2)日兩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展開「2010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邀請世界頂尖醫療器材大廠及成功的通路商,分享最新市場資訊、全球布局、經營策略及創新產品等新趨勢。

行政院於2009年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除設置生技創投基金,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外,並積極強化產業價值鏈,努力建構與國際銜接的醫藥法規環境。此外,政府更大力推動多項醫材產業輔導與推廣計畫,期能協助業界朝向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以達到產業升級與產值提升的目的。

今年之論壇,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工研院、金屬中心,以及藥技中心等法人機構共同執行,講員的陣容堅強,邀請來自美國、日本、英國、中國、德國以及台灣等地具代表性的專家學者,分享他們多年的產業經驗(見議程表)。

其中,國際醫材大廠Baxter公司的Ying-Cheng Lo博士,將針對全球醫材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發表精闢演說;英國遠距醫療服務協會前理事長Malcolm Fisk博士,則以遠距照護產業在歐洲市場的變革,帶領各位重新思考服務的可能範圍;日本醫療器材公司社長興松英昭,以及德國Bredent Medical公司副總Roland Benz,將以骨科、牙科等醫用金屬市場的發展,分享他們公司的行銷布局策略;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的王東生副理事長與孟建國副秘書長,分別就大陸醫改政策對台灣醫材產業創造的機會,以及兩岸醫材產業的可能合作方式,分享他們的觀點。

此外,工業局會後更將安排一對一的商機媒合,使業者能就近接觸國際大廠代表,藉此增加行銷海外的機會。

工業局指出,台灣長期累積豐富的機械設計與製造經驗,擁有成熟的資通訊技術,均有助我國醫材產業發展,未來政府將協助國內企業開發高技術門檻的醫材產品,加速跨入國際市場,期早日達成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目標。

fsj 提到...

新療法 從皮膚提取纖維母細胞 傷痕不留疤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10-11-03 中時樂活

不幸被火紋身的SHE成員Selina,未來還需進行植皮手術,身上也不可避免將留下燒燙傷的疤痕,國內醫界正式引進新技術,將進行人體臨床實驗,從正常皮膚上取得幹細胞,培養出纖維母細胞,即可治療疤痕,可望讓傷口不留下疤痕的烙印。

全身有五十%灼傷的Selina,上周一在林口長庚燒燙傷中心進行清創手術,傷口已敷上人工皮,正觀察復元情況,才能進一步植皮。

署立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葉斯維表示,國外近年來開始將幹細胞的培養技術,運用在疤痕的治療,它是從健康皮膚取得一種幹細胞「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例如在耳後取一小塊皮膚,經過分離培養放大,將一千萬顆以上的纖維母細胞注入瘢痕處,由新鮮的纖維母細胞取代疤痕的細胞,並產生自體膠原纖維蛋白,達到修護疤痕的目的。

美國、日本、以色列和歐盟部分國家,已將這項技術運用在臨床人體試驗,台北醫學大學及署立雙和醫院也計畫申請人體臨床實驗,初期先招募十五至卅人,最常見的痘疤先進行試驗,未來再進一步擴大到靜脈曲張的潰瘍及燒燙傷的疤痕治療。

醫師指出,類似Selina這類大面積灼傷,若要植皮,光是取皮就會讓全身都留疤,如果能運用幹細胞技術,可減少因取皮留下的明顯疤痕,對愛美人士是很大的福音。

馬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董光義表示,幹細胞培養技術在實驗室已經成功,但要運用到人體臨床上,仍有許多問題需克服,而且目前並無正式的醫學報告,因為三度灼傷已傷到真皮層,無法靠培養的纖維母細胞替代,臨床上療效仍待驗證與長期追蹤。

fsj 提到...

皮膚造血不是夢 專家發現方法

法新社/陳蓉 2010/11/08

根據加拿大今天刊出的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幹細胞人員發現將人類皮膚轉成血液的方法,這個方式可以用於治療癌症或其他疾病。

「自然」期刊(Nature)刊登的這項研究指出,這個方式是利用取自人類一小片皮膚細胞,將它轉成基因相符的血液,而不需用到胚胎幹細胞。

研究人員指出,藉著避免有關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製血而造成爭議及更複雜的過程,這個方式可簡化過程。

這篇研究作者、麥克‧狄格羅特醫學院(MichaelG. DeGroote School of Medicine)的麥馬斯特幹細究及癌症研究中心(McMaster's Stem Cell and CancerResearch Institute)學者巴提亞(Mick Bhatia)指出:「我們所確信的是,未來我們能以更有效率方式製血。」

擁有人類自身皮膚製血輸血的能力,這項先進的技術代表未來病患手術需要用血或治療貧血症,可以繞過血液銀行而從自身取得所需血液供應。

未來也可見到這項突破應用在如讓化療病患接受較長的治療,而不會像現在需要多次暫停治療以讓身體恢復。

fsj 提到...

胚胎幹細胞治失明 美批准人體試驗

自由 2010/11/23

〔編譯魏國金/綜合華盛頓二十二日外電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第二家公司進行人類胚胎幹細胞人體臨床試驗,開始嘗試以人類胚胎幹細胞醫治漸進式失明患者。麻州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CT)二十二日表示,該試驗將鎖定治療逐漸失明的「眼底黃斑變性症」(Stargardt’s macular dystrophy)。這是第二次以人體進行這種充滿爭議的臨床試驗。

美第二起胚胎幹細胞人體臨床試驗

眼底黃斑變性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亦可為顯性遺傳,通常發病於兒童或十到二十歲的青少年,致病原因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衰退,產生瀰漫性黃色斑點,發病年齡大多數在十歲左右,但有些患者六歲就罹病,患者視力會緩慢下降,最終視力僅剩○.一左右,目前無藥可醫。

ACT說,該公司使用的胚胎取自不孕症治療診所廢棄的胚胎,當胚胎只發展到八個細胞階段時,研究人員抽出一枚細胞,誘導其發展成RPE細胞,然後注入病患眼睛。目前有十二名成人重症病患接受臨床試驗,但其首要目標並非恢復病患視力,而是評估該療法的安全性。如果證明該療法安全無虞,將進而對年輕患者展開試驗,以了解是否能預防失明。

ACT首席科學家蘭薩說,據老鼠實驗結果,該療法製造充足的RPE新細胞,有效遏止漸進惡化的眼疾,同時不會產生腫瘤或其他副作用。

今年十月,美國生技公司「傑隆」獲得FDA批准,為一名脊髓損傷患者進行人類胚胎幹細胞臨床治療試驗,成為首家進行人類胚胎幹細胞人體臨床試驗的公司。

胚胎幹細胞是功能性最強的幹細胞,可分裂成人體各種組織細胞,但由於必須取自胚胎,在抽取的過程中會摧毀胚胎,等於毀了潛在的生命,因此該療法一直為反墮胎及宗教團體所反對。

fsj 提到...

◆ 幹細胞移植 癱猴站起來

自由時報 2010.12.09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由日本慶應大學岡野榮之教授領軍的研究團隊,運用人類「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成功讓一隻因脊髓受損而手腳麻痺的狨猴恢復行走。岡野團隊去年也曾利用人類iPS細胞的移植,修復老鼠受損的脊髓神經,創下全球首例,這次則是首次將人類iPS細胞運用於靈長類身上,在臨床應用上又邁開了一大步。

靈長類成功首例 45天後甚至可行走

因為車禍等原因造成脊髓損傷,導致脊椎中樞神經受損,一般認為中樞神經一旦受損就難以復元。不過利用iPS細胞製成的神經幹細胞,則有機會修復受損的中樞神經。岡野團隊這次以京都大學研究的人類iPS細胞製出神經幹細胞,移植到一隻狨猴身上,這隻狨猴因為脊髓受損導致手腳麻痺、握手變弱,研究團隊在狨猴脊髓損傷後的第九天進行移植。移植一個月後,狨猴後腳可以站立,手掌握力恢復,一個半月後可以自由行走。由於這次使用的iPS細胞,是不易產生腫瘤的類型,所以在移植後三個月,狨猴未發現腫瘤,也沒有發生排斥反應。

岡野教授七日在神戶市召開日本分子生物學會上發表這項成果。他表示,狨猴恢復神速令人吃驚,未來將以更高安全性的iPS細胞進行實驗,並為未來應用在人類治療上進行準備。由於製作iPS細胞,需要耗時半年以上的時間,若在脊髓損傷後才開始製作,將會錯失移植的黃金期,為此岡野也將與國立大阪醫療中心合作,研究成立iPS細胞「細胞銀行」的可行性。

fsj 提到...

耶魯基因組研究外包中國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5日電】2011.02.06

耶魯大學遺傳系華裔副主任許田,身為世界知名遺傳學家,已具體實現連許多美國人都羨慕不已的美國夢,但他近年卻在中國領導在美國開始的研究實驗,同時實現培養中國創新科技人才的理想。

紐約時報報導,許田也是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贊助的340名科學家之一;他並在復旦大學領導實驗計畫,對數以萬計老鼠針對問題進行研究。由於人類與老鼠的基因組有許多類似之處,該研究將對人類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許田在耶魯設計出讓變種基因老鼠大規模生產的過程,這是朝向基因組解碼的重要步驟。而擁有全球最大規模測試動物之一的復旦實驗室則讓他的研究更加完美。復旦新校區將完成另一棟新大樓,即為許田擔任共同所長的發育生物學和分子醫學研究所。這些大樓都是中國政府免費為復旦和許田建造的。

許田說,就某種意義而言,耶魯和休斯醫學研究中心已把基因組計畫外包給興建實驗室更快速、更廉價的中國,中國也擁有眾多有能力、薪酬不高的年輕科學家。

休斯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及首席科學家狄克森(Jack Dixon)表示:「在科學預算維持不變之際,許田在中國進行的研究,若搬到美國來,開支將多六倍。因此,若要在美國進行許田欲從事的研究,或許根本不可能。」

仍在耶魯任教的許田,每年赴上海復旦校區三個月。27年前赴美深造的許田,當年是在追求一個他認為在中國難以達成的目標。如今,許田不希望中國年輕科學家的遠大理想受阻,而並非每位有抱負的科學家均能同他一般幸運,能至耶魯深造。

許田表示:「這項計畫可讓中國學生了解,在中國亦可進行世界一流的研究。這是非常重要的思維轉變,可讓中國科學家更有意願從事高風險的計畫,並大膽探索。」

曾歷經文化大革命的許田1962年出生,1982年由復旦生物系畢業、1990年獲得耶魯博士學位,之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發明全世界果蠅實驗室中被廣泛使用的鑲嵌體分析技術。他在1993 年返回耶魯任教至今,已提出多項重大理論;並於2002年受邀參與創立復旦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幹細胞噴槍 快速癒合燒傷皮膚

自由 2011.02.04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已研發出利用幹細胞噴槍,讓嚴重燒傷受損的皮膚在數日內癒合的新療法。

匹茲堡大學「麥高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葛蘭奇教授,發展出一種讓取自受傷病患的健康幹細胞重生、然後再將其噴到受傷皮膚上的治療法。從皮膚切片、取出幹細胞到進行噴射,幹細胞噴槍治療的整套療程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受傷皮膚癒合時間則可縮短到只需要數天。

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外科部副主席沃夫說,目前標準燒傷皮膚治療程序可能得花上數週或數月時間,而且病患可能會在等候皮膚癒合時死亡;倘若有一種方式能在一週內重生出許多正常健康的皮膚,「那真是燒傷外科界的聖杯」。

此一幹細胞噴槍技術目前仍在實驗階段,但已成功治療超過12名燒傷病患。它的程序是先取出病患健康皮膚的幹細胞,然後將其加入溶劑,再利用噴槍將幹細胞噴射到病患皮膚受傷部位。

賓州州警尤朗是首批接受噴槍治療的燒傷病患之一。他去年7月受邀參加友人舉辦的派對時,慘遭營火紋身的二級燒傷,其中右半邊臉、右耳、頸部、肩膀與上臂受傷嚴重,手臂宛如一團烤焦的肉,好像是烤太久的香腸。接受幹細胞噴槍治療4天後,尤朗的皮膚奇蹟般地完全癒合。

fsj 提到...

膚色雖黑 巴西人基因近歐洲人

中央社 2011/02/19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8日專電)撇開種族與膚色來劃分人類群體的概念,巴西人的基因其實較接近歐洲人,而不是非洲人。

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 (Universidade Federalde Minas Gerais,UFMG)遺傳學家潘納(SergioPena)在科學雜誌PLos發表的1項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巴西人的膚色較黑,卻與歐洲人的基因特徵較相似,包括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居民。

「環球日報」(O Globo)今天報導,巴西多數人擁有歐洲人的基因,東北部的比例佔60.6%,南部達77.7%。即使依照巴西地理統計局(InstitutoBrasileiro de Geografia e Estatistica,IBGE)的標準歸屬於黑人者,實際上仍具備歐洲人的基因。

報告指出,巴西「歐洲化」始於19世紀末,隨著黑奴被解放,約600萬名歐洲勞工移民巴西。

潘納表示,這項研究結果除對巴西歷史與人類學產生衝擊外,從醫學觀點來看也很重要,因為巴西人基因上相同,可作為治療同樣性的基礎。

巴西是1個由原住民、歐洲人和非洲人組成的複數元社會,人民一直深信他們之間的血緣不同,但潘納的研究結果顯示,就算膚色不同,從基因上看,巴西人的血緣其實非常相近。



◆ 純黑蘭嶼豬 變白了!

自由 2011.02.20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純正黑豬變白豬!台東種畜繁殖場經過廿多年選育,把純黑色的蘭嶼豬培育成白豬,最適合供生物醫學研究之用,近日通過命名為「賓朗豬」。

台東種畜場位於卑南鄉賓朗村,場長陳坤照說明,民國六十八年引進黑色蘭嶼豬做為保種、生醫用小型豬選育,幸運地帶有具花斑及白色的雜合子個體,「國寶級蘭嶼豬」一開始發展出迷彩、花斑等品系,經過廿多年選育,終於把屬於隱性白色的稀有性狀分離純化出來。

適合生物醫學研究用途

陳坤照表示,本土的蘭嶼豬體型小、具性早熟與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小型豬與人的器官、免疫等構造相近,一歲的賓朗豬約五十公斤重,和成人差不多,因此很適合做為生物醫學研究之用。他強調,賓朗豬在遺傳上為百分之百的蘭嶼豬純正血緣,生醫用途中,「皮膚」是很重要的實驗項目,白毛色的賓朗豬可清楚呈現研究效果,包括整型外科、移植醫學,及美容、藥物、化妝品試驗、心臟血管研究等。

陳坤照表示,去年台東種畜場已售出四百頭小型豬供各單位研究,連法國研究單位都想引進,目前場內有兩、三百頭白色賓朗豬,供應國內十五家醫學研究單位、廿六個生醫研發計畫,已供不應求,因此暫時沒有「派賓朗豬出國」的打算。



◆ 研究熊冬眠 找法子救重傷患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華盛頓18日電】2011.02.20

熊在冬眠時鼾聲如雷,在此期間牠們可以好幾個月不吃不喝、甚至維持懷孕,牠們可能會因突然聲響頃刻醒來,但身體幾乎不大會移動。這讓科學家感到詫異,開始研究熊如何度過冬眠,以幫助醫師拯救處於重大創傷狀態的病人。

費爾班克斯阿拉斯加大學北極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Arctic Biology)的巴恩斯(Brian Barnes )表示:「熊在冬眠時,身體運作就像是一個密閉系統,它們只需要空氣呼吸。」

研究人員研究熊如何在五到七個月冬眠期間降低代謝率,希望能找到方法拯救身體遭受重大創傷的病患,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巴恩斯說,身體承受這樣大的傷害會產生「供需問題」,身體對腦部提供的充氧血會減少,然而需求一樣高,因此必須馬上送醫。

巴恩斯表示:「如果我們能找出熊冬眠時降低代謝需求的方法,就可以幫助重症傷患降低代謝需求,以因應供給減少。」

他說,這樣一來,病患身體就能夠處於「平衡狀態」。

巴恩斯剛在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熊冬眠時的代謝率下降幅度達75%,大於以前所想的。但是熊的體溫只下降攝氏五到六度,一隻懷孕的母熊在冬眠期間維持幾乎相同的體溫。

fsj 提到...

培養幹細胞 新技術僅半小時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1.03.11

中央大學與國泰醫院合作,發展造血幹細胞培養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得到純化幹細胞,研究團隊也從皮膚和黏膜組織培養出「人類誘導型萬能幹細胞」,可將成熟的細胞逆轉成如嬰兒狀態的幹細胞。

上述計畫由中央大學材料化學系日籍教授樋口亜紺與國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凌慶東等人共同合作,利用生物反應器直接從體外培養出造血幹細胞、再透過薄膜過濾法純化。樋口亜紺表示,傳統方法需要花5至8小時將臍帶血純化,新方法只需要半小時。

他說,目前造血幹細胞來源主要有骨髓移殖、周邊血移殖和臍帶血移殖。以國人較熟悉的臍帶血移殖來說,目前限制20公斤以下的小兒病患使用,但細胞數量較少、需較長時間移殖,失敗率較高。

樋口亜紺帶領的實驗室,利用具有羧酸基奈米片段的薄膜,分離、純化周邊血液和臍帶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可以得到損壞率更低、數量更多的造血幹細胞。他說,雖然新方法得到的幹細胞純度較低,但效率高、細胞增殖能力佳,未來將朝著如何保存純化出來、但未分化的幹細胞努力。

研究團隊也將四個基因因子導入人類纖維母細胞內,培養出人類誘導型萬能幹細胞,具有分化能力,特性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凌慶東表示,這將為國內萬能幹細胞研究奠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期刊網路版。

fsj 提到...

攝取大豆 不會增加乳癌復發/愛喝咖啡 基因作祟

◆ 研究:攝取大豆 不會增加乳癌復發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4.08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患有乳癌的女性,皆因為擔心會影響病情,而避免攝取包括豆腐或味增湯在內的大豆食物,不過這次經過9千位乳癌病患病,長達7年以上時間調查發現,攝取大豆並不會造成癌症復發率增加。

不過研究人員也異口同聲表示,「這並不包含大豆營養補充品在內。」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研究人員觀察9515位乳癌病患每日攝取大豆製成的食品行為,其中包括是否食用含有大豆的豆腐、豆奶與味增湯等食物,結果發現每日攝取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超過11.83毫克的民眾,與相對平日較少攝取大豆食物的民眾,其乳癌復發率降低27%。

研究人員蘇曉鷗(音譯)表示,「這次研究結果指出,一般女性或有乳癌的朋友,攝取大豆食品是有益處的,」另外,位於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研究人員紐郝瑟(Marian Neuhouser)對這次研究結果也表示支持,「根據這次的研究與稍早的研究都證實,大豆對乳癌患者是安全的。」

研究人員蘇曉鷗補充表示,在長達7.4年追蹤調查發現,共發現1348次乳癌復發,1171人因乳癌或其他病因死亡,不過在追蹤期間內,攝取最多大豆食物的女性,死於各種病因機率則降低了17%。目前這次的研究報告已發表於佛羅里達州舉行的美國癌症醫學研究學會(AACR)會議上,未來如果經過審核,將刊登在醫學期刊上。



◆ 研究:愛喝咖啡 基因作祟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台北報導】2011.04.07

喜歡喝咖啡嗎?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愛喝咖啡是因為CYP1A2和AHR兩對基因在作祟,雖然每個人都擁有這兩對基因,但擁有「最渴望咖啡因」基因版本者,比起他人每天多消耗了38~44毫克的咖啡因。

這項研究是由哈佛研究團隊、美國國家癌症機構、北卡萊羅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等生物科學研究機構所發起,研究成果週二發表於《PLOs Gene》期刊。

研究人員比對47000名美國人的基因與咖啡因消耗習慣後發現,愛喝咖啡與CYP1A2和AHR兩對基因有關,第一對是CYP1A2,過去已有研究證實其和咖啡因新陳代謝有關,第二對是AHR,其角色為控制CYP1A2。

雖然每個人都擁有這兩對基因,但並非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變體。比起「對咖啡因最冷感」的CYP1A2者,擁有「最渴望咖啡因」基因版本者,每天平均多攝取38毫克的咖啡因;比起「對咖啡因最冷感」AHR基因者,「最渴望咖啡因」者每天平均多攝取了44毫克的咖啡因。

30、40毫克的咖啡因相當於一罐可樂或一杯茶的咖啡因含量,也是一杯咖啡1/2到1/3的咖啡因含量,超過8成的研究參與者所消耗的咖啡因,都是由攝取咖啡而來。

報告中寫著,「咖啡因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精神刺激物質,有9成的成人規律食用或飲用咖啡因」,咖啡因和數種生理和醫學健康狀況有關,像是會影響睡眠週期、情緒、心理與生理表現等。

未來研究人員將繼續研究該基因影響咖啡因新陳代謝的速度、咖啡因在血中流通時間、咖啡因如何影響生理表現等。



◆ 皮膚釋出蛋白 召喚骨髓修復傷口

鍾玉玨/綜合報導 2011-04-07 中國時報

日本大阪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醫學團隊發現,細胞中的「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會在生物體受到外傷後,「召喚」骨髓製造幹細胞,修補皮膚傷口,作用有如體內的「大聲公」(megaphone),這項研究可望為「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進展。

HMGB1是一種由受傷皮膚釋出的「劣性應激蛋白」,研究人員以小鼠實驗發現,HMGB1可啟動適當的骨髓幹細胞修復傷口。此轉機未來可望應用於難以治療的痼疾,如燒燙傷、腿部潰瘍、遺傳性皮膚病、褥瘡等。

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主持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麥克葛拉斯說,這對再生醫學而言是一大好消息。本研究最大的成就在於,找到哪些骨髓細胞有能力轉型為具再生功能的皮膚細胞,繼而執行修復,並維持皮膚的健康狀態。平均每四百五十個骨髓細胞中,只有一個具有轉換成再生皮膚細胞的功能。

研究團隊發現,實驗組表皮受傷的小鼠接受植皮後,血液中HMGB1濃度遠高於對照組未植皮小鼠。麥克葛拉斯解釋,這是因為植皮組織沒有血管(因此無氧),細胞遂釋出更多的HMGB1,進而「動員」骨髓幹細胞至受傷處執行修復任務。反觀未植皮的對照組小鼠,幾乎看不到骨髓幹細胞出動執行再生任務。

麥克葛拉斯預期,此發現將改寫未來皮膚傷病治療方式,業界將研發與HMGB1功能類似的藥劑,只要將其注射到傷口附近,即可指揮骨髓幹細胞進行再生工程。

大阪大學研究團隊已研發出模擬HMGB1作用的藥劑,期望在今年底之前從事動物試驗,再進行人體試驗。

fsj 提到...

全球創舉 幹細胞培養出視網膜組織

【黃菁菁/東京七日電】2011-04-08 中國時報

再生醫學又有重大突破,日本神戶理化學研究所(RIIEN)研究小組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在試管中立體培養出胎兒型的眼睛視網膜組織「視杯」(optic cup)。這是人類運用幹細胞做成的最複雜生物組織,也是全球創舉,將對眼部疾病的再生醫療有極大貢獻。

這個研究成果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實現再生醫療計畫」的一環,由RIIEN「發生.再生科學總合研究中心」器官發生研究小組組長笹井芳樹領導,論文刊登在四月七日出刊的英國知名期刊《自然》,且榮膺本期的封面故事。

哺乳類動物的眼睛、特別是視網膜一旦受到損傷,就無法自然再生,許多網膜病變因無法治療而導致失明,因此期待利用幹細胞的再生醫療。由於視神經網膜是含有多種細胞的多層構造,過去從胚胎幹細胞再生成如此複雜的組織並無先例。

研究小組從獨自開發的細胞集團中運用「三次元自我組織化技術」,以胚胎再生法讓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在試管中形成立體的網膜組織。再用約三千個胚胎幹細胞做成細胞凝集塊,持續在特殊培養液中培養,九至十天後,形成初期的眼球組織「視杯」,也就是酷似杯狀的視網膜組織。

研究人員將視杯的組織再持續立體培養二周左右,形成接近新生小鼠視網膜的組織,不僅包含所有視網膜的主要細胞,還有立體的多層構造,也形成神經細胞間的突觸。

這項研究成果未來如果能在人類身上重現,將具有極高的醫療價值,甚至可以擴展到其他組織器官的再生,可說是劃時代的創舉。



◆ 新的腦機介面技術讓人腦向電腦發聲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6913

文/陳曉莉 (編譯) 2011-04-08 iThome online

最新的研究是在掌控語言的大腦區域暫時植入BCI,以讓人腦首度能向電腦說話,透過思考或說出一個特定的聲音就能控制電腦螢幕上的滑鼠指標。不過,真要讓人腦可以掌控電腦可能還需要一段時日。

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4月號的神經工程期刊(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上發表了一篇有關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論文,可讓人腦直接與電腦溝通,而無須再利用身體的肌肉輸入指令,電腦可透過感應接收指令並進行回應。

相關的研究最早的目的是為了造福身障人士,科學家們打造了BCI硬體與軟體,透過感應器、生物訊號擴大器及類比-數位轉換器等硬體接收人腦訊號,然後透過軟體將這些訊號轉為輸出指令並進行回應。

最新的研究是在掌控語言的大腦區域暫時植入BCI,以讓人腦首度能向電腦說話,透過思考或說出一個特定的聲音就能控制電腦螢幕上的滑鼠指標。該份報告的作者Eric C. Leuthardt表示,該研究有多種應用,例如可開發一技術讓那些因腦部或聲帶受損而影響說話能力的病人回復溝通能力。

Leuthardt說,科學家一向以程式化的BCI來偵測大腦中操控肌肉運作的網路,以回復病人所喪失的行動能力,例如可以在控制行動的大腦區域植入BCI以操控機器手臂,但相關研究可能無法回復溝通能力,因為在掌控語言的區域使用BCI將使溝通更加容易。

目前的研究是將BCI暫時植入癲癇病人的腦部,並希望有一天能夠採行永久植入以恢復這些人因病喪失的溝通能力。

不過,真要讓人腦可以掌控電腦可能還需要一段時日,現階段科學家們透過所植入的裝置分析腦波的頻率以辨識大腦的活動,並得出4種聲音及其意義,科學家們必須辨識出代表這些聲音的腦波活動並程式化其介面,才能讓病人學習如何發出正確的聲音來控制滑鼠指標。

然而,Leuthardt認為,現在已可區隔病人是要說出聲音或只是想像該聲音,代表已真正進入閱讀大腦思緒的境界。(編譯/陳曉莉)

fsj 提到...

醫學突破 嬰兒羊水+幹細胞→人工腎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4.13

中央社報導,英國科學家已從幹細胞培育出人工腎臟,這項突破未來可望使需要移植腎臟的病人能夠自行長出器官,免除移植容易出現的排斥問題。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愛丁堡大學進行的實驗以人類羊水與胚胎細胞培養人工腎臟,目前器官長度為0.5公分,相當於尚未出生胎兒的腎臟的大小。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希望這些腎臟移植到人體內時,可以長到正常器官大小。

這項突破可使患者不再需要使用抑制排斥的藥物,排斥是器官移植常見的障礙,患者往往必須服用強力抑制免疫力藥劑,以阻止身體排斥他人腎臟的問題。

愛丁堡大學教授實驗解剖學的生理學家戴維斯說:「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但並非如此。這個構想是從人體幹細胞著手,最後成為能夠發揮功用的器官。」

他說:「我們已經取得相當不錯的進展,可以研發出具備正常胎兒腎臟精密程度的器官。」

研究團隊期盼,未來醫師能在嬰兒出生時收集母親子宮的羊水,儲存起來,以備在當事人日後萬一罹患腎臟病時,用來培養出適用的腎臟。

戴維斯教授說,這項技術可在大約10年後適用於人體。他指出,相較於多年洗腎的花費,把幾個幹細胞冷凍儲存起來,當然要經濟許多。



◆ 人工腎臟/我專家:細胞還要分工才行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1.04.14

英國發表利用羊水和胚胎幹細胞,培育出零點五公分大小的腎臟。國內專家指出,羊水中確實含胚胎幹細胞,部分羊水細胞也能像胚胎幹細胞,再分化為其他細胞,此研究理論上可行,但要形成器官,目前仍屬超高難度。

台大婦產部主治醫師、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信孚指出,從外電報導內容來看,它可能只是一個腎臟組織,除非經解剖可確認它具有腎臟雛型的構造,並具有尿液過濾及其他代謝系統的功能,才能認定這項實驗具突破性進展。陳信孚解釋,並非僅靠一大堆細胞聚集在一起,還必須有不同的細部分工才行。

國家衛生研究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邱英明也認為,在體外進行全新人工器官培育,可能在近一、二十年都暫難突破,目前醫界多半朝補充療法,也就是讓壞死的心肌細胞、不能發揮分泌島素的胰島細胞,經幹細胞研究進行局部功能替換,「好比一根樑柱壞,只需換掉樑柱,不需要打掉房子,或重新蓋一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