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5

物理學家在實驗室中製造黑洞電漿

Physicists produce black hole plasma in the lab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0-11-physicists-black-hole-plasma-lab.html

November 4, 2010

(PhysOrg.com) -- 黑洞是貪婪的:它們狼吞虎嚥來自鄰近氣體雲或恆星的大量物質。當進來的「食物」盤旋進入深淵的速度愈來愈快時,它會變得愈來愈稠密,而且溫度會上升到攝氏幾百萬度。在物質最終消失之前,它發出異常強烈的 X 光到太空中。

這種「最後的呼喊(last cry)」來自於鐵,是包含在此物質中的元素之一。位於(德國)海德堡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 的研究者與 Helmholtz Zentrum Berlin 的同僚合作,並使用 BESSY II 同步加速 X 光源研究在此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理解黑洞的本質,最好能看它們吃東西。最有趣的部份就是物質在事相面(event horizon,即此,在此距離下,黑洞的物質吸引力變得如此之強,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背後消失之前。這個狂暴的過程會產生 X 光,那接著刺激氣體雲當中物質的各種化學元素,自行發出具有特徵線(characteristic lines,「顏色」)的 X 光。這些特徵線的分析能提供事相面附近的電漿密度、速度與組成。

在此過程中,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它不像較輕的元素(主要是氫與氦),在宇宙中那麼豐富,不過它在吸收與重新發射 X 光上卻更好。所發出的光子因而有較高能量,其波長也比較輕原子還要短(不同的「顏色」)。

它們也因而以五彩繽紛的分散輻射形態留下清晰的指紋:在光譜中它們以強烈的線條揭露自身。鐵所謂的 K-alpha 線(K-alpha line)是物質消失在黑洞的事相面背後,永不再被看見之前,最後可見的光譜特徵,它的「最後哭喊」。

當所發出的 X 光在較大的距離下穿過環繞黑洞四周的物質時,也會被吸收。這裡,鐵再度於光譜中留下明確的指印。輻射會游離原子數次,而所謂的光離子化(photoionisation)一般會將鐵原子通常所包含的 26 個電子當中的一半以上剝離。所產生帶正電的離子與被剝離的電子數量一致。最後結果是高度帶電的離子,那並非由碰撞而是由輻射所產生。

而此過程 -- 利用入射 X 光自高度帶電的離子上更進一步剝離電子,正好是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 與 BESSY II -- Berlin 同步輻射 X 光源的同僚合作下,於實驗室中重現的過程。這個實驗的核心是在 Max-Planck 研究所設計的 EBIT 電子束離子阱。在阱內,鐵原子在一道強烈的電子束幫助下加熱,猶如它們身處在太陽深處,或如此例:在黑洞附近。

某些狀態下,鐵會存在,例如 Fe14+ 離子,它就被游離化 14 次。該實驗以如下方式進行:一朵只有幾公分寬且細如髮的離子雲,在磁場與電場的幫助下懸浮在超高真空中。來自同步加速器的 X 光源接著衝擊這朵雲;X 光的光子能量由具極高精確性的單光器(monochromator)所選擇,並如同細小、集中的射束被導向離子。

在此實驗中所測得的光譜線可直接且輕易地與 X 光天文望遠鏡(如 Chandra 與 XMM-Newton)所完成的最近觀測進行比較。結果證明,絕大多數所用的理論性計算方法不能夠精確地預測線條位置。這對於天文物理學家而言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沒有精確的波長知識,這些線條的都卜勒(Doppler)效應測定也就不會精確。

都卜勒效應描述發射光的頻率(能量或波長)變化為來源(電漿中的離子)速度的函數。任何聽到救護車通過聲音者都會經歷這種現象:每當車輛逼近時,所感知的音高會更高;它離開時聲音會比較低。如果此系統在靜止狀態下的頻率已知(救護車不動),那麼測量音高將能了解來源 -- 在天文學中,那是電漿 -- 的速度。

在 NGC 3783(活躍的星系核 (galactic nuclei) 之一,被研究的時間最長)的解釋上,這仍使科學家感到困惑。錯誤出現在一靜止座標系(rest frame,靜止框架)的頻率中(那是在不同理論模型的幫助下所完成的計算),以致於發射電漿速度的推導上有如此大的不確定性,導致電漿流動的可靠陳述變成不可能的事。

現在位於海德堡的 Max-Planck 研究者的實驗室測量,在數種模型計算中確認出一種理論性方法,那提供最精確的預測。他們亦在此波長範圍內達成至今最高的空間解析度。在這種能量範圍內以如此高的精確性,檢查不同的理論,在這之前不可能發生。

在理解黑洞或活躍星系核四周電漿的物理學上,用來捕捉高度帶電離子的新奇阱組合以及明亮的同步輻射源,因而代表著重要的一步以及一種新方法。研究者們預期 EBIT 光譜術以及愈來愈明亮的、第三代(DESY 的 PETRA III)與第四代(德國漢堡的自由電子雷射 XFEL、美國史丹佛的 LCLS、日本筑波大學 SCSS)X 光源的結合,將為此領域帶來新幹勁。

※ 相關報導:

* Resonant and Near-Threshold Photoionization Cross Sections of Fe14+
http://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05.183001
M. C. Simon, J. R. Crespo Lopez-Urrutia, C. Beilmann,
M. Schwarz, Z. Harman, S. W. Epp, B. L. Schmitt,
T. M. Baumann, E. Behar, S. Bernitt, R. Follath, R. Ginzel,
C. H. Keitel, R. Klawitter, K. Kubicek, V. Mackel,
P. H. Mokler, G. Reichardt, O. Schwarzkopf, and J. Ullrich
Phys. Rev. Lett. 105, 183001 (2010) [4 pages]
doi: 10.1103/PhysRevLett.105.183001
百萬度的電漿可能在星系中「氾濫」
NIF 核融合更進一步:百萬焦耳雷射
從古典雷射到「量子雷射」
CERN 計畫ILC 直線電子擊碎器
科學觀察黑洞如何吃掉物質

3 則留言:

fsj 提到...

X光誕生115周年 谷歌首頁慶祝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台北報導】2010.11.09

谷歌昨天以首頁圖片慶祝X光誕生115周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 在1895年發現X光,他雖然不是第一個觀察到X光的人,但他是第一個研究的人。倫琴對X光的貢獻,也為他在1901年贏得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

倫琴的學術生涯艱苦,在發現X光之前,他已經歷26年漫長的學術生涯,他不僅是理科的專家、更是科學實驗的能手。

他在1895年11月8日研究克魯克放電管(Crookes tube)時,發現放電管放出的陰極射線衝擊到管壁後,因速度變小能量變低而放出來的輻射,將之稱為X光,意指「尚不清楚的光」,後來許多非德語國家都採用這個說法,德國則依科學慣例稱之為「倫琴射線」。

後人並不清楚倫琴如何發現X光,因為他指定在死後他所有文件,包含實驗室的書都需燒毀。最佳可能的推測是,他當天進行陰極射線實驗時,意外發現通電時,塗有鉑氰酸鋇的紙屏發出螢光,那些神秘的光線也能穿透他書桌上的書和紙。

有了初步發現後,倫琴全心投入研究X光,兩個月後發表相關論文,同時附上他妻子的手骨X光照片。從那時起,X光就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儘管有輻射危害的疑慮,但在醫學檢查乃至機場安檢等各項應用,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 學子發明集油烤肉架 遠離煙害

自由時報 2010.11.09

〔記者蔡彰盛、俞泊霖/綜合報導〕不需要人工,就可以抄水電表的「無線識別標籤偵測裝置」、會自動收集油脂的「炭烤架產品」,這些都是國人的巧思,並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拿下銀牌、大會特別獎。

國人巧思拿下國際發明獎

由中華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王志湖、副教授鍾英漢與邱健榮研發的「無線識別標籤偵測裝置」,運用在水電與瓦斯表上,可精確地讀出指數,杜絕人工抄表的錯誤。研究團隊說,這套偵測系統也可裝置無線傳輸,定時將數據傳輸出去,節省人工抄表的人力。

無線傳輸水表杜絕抄表錯誤

這套系統的開發原理,是根據旋轉動作機制而來,因此只要是機械式量度表都可使用,且準確度極高。該發明已經連續獲得台灣、美國的專利,未來將陸續申請其他各國專利。

校方說,如果水公司、台電等單位有需要,樂觀其成。自來水公司第三區管理處表示,目前正測試自動計量傳輸系統,水管管徑大於五公分的大水表用戶,將率先使用。

「炭烤架產品」則是明道中學高二學生李尚容的發明。她說,瀏覽新聞看到「烤一次肉相當於吸六百支菸」訊息,令她很震驚,因此從改良烤肉架下手,將板材摺出波浪狀的集油溝槽,並在斜面切割出圓弧瓣,使圓弧瓣與斜面成一夾角孔縫。

李尚容說,改良後的烤肉架,可保持傳統烤肉網炭烤風味,也能防止烤肉產生的油脂滴進炭火,造成起火或煙害,收集的油脂也能再利用,是兼具健康、安全的烤肉用具,不僅獲得紐倫堡國際發明展的銅牌獎和大會特別獎,且已有多家廠商在洽談開發。

fsj 提到...

台旅美學者 發現超大黑洞

中央社 2011/12/05

(中央社台北5日電)台灣旅美學者馬中珮和另一位研究人員,發現科學家迄今所知最大的兩個黑洞,每個質量約為太陽的100億倍。這項發現本週稍後將在「自然」(Nature)期刊正式發布。

馬中珮44歲,是宇宙論與粒子天文物理學家,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教授,從小對追尋宇宙起源和人類未來命運有一股狂熱,曾在2001年獲得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傑出青年研究人員獎。

她的父母親是資深新聞學者馬驥伸和前任監察委員黃肇珩。

馬中珮的最新發現,是與研究生麥康奈(Nicholas McConnell)共同利用夏威夷毛納基(Mauna Kea)的雙子星(Gemini)望遠鏡等設備觀測得到的收穫。

這些配有適應性光學儀器的設備能觀察星球的異常變動,發現星球逐漸向黑洞靠攏,然後被重力所吸引。

他們發現的黑洞巨大無比,視界(event horizon)達到整個太陽系的7倍。視界是指黑洞的吸力範圍,在這個範圍內,包括光線,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黑洞的吸力。

在此之前,已知最大的黑洞質量約達太陽的68億倍,比起新發現的黑洞,算是小巫見大巫。

他們是在距離地球約2.7億光年的兩個橢圓形星系內發現這兩巨大黑洞。

這兩個黑洞規模龐大可能是因為不只有能力吞噬行星和恆星,同時也能吸進小星系,此過程可以長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年。

科學界一直認為有黑洞的存在,但黑洞很難發現,因為強大引力會把一切都往內拉,甚至包括原本可以讓外界發現黑洞存在的光線和其他輻射線。

fsj 提到...

華裔之光/馬中珮左手研究物理 右手拉琴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報系記者陳巧倫/連線報導】2011.12.07

「媽媽,明天凌晨三點,陪我到屋頂觀星、看月全食好嗎?」前監委黃肇珩昨天回想女兒馬中珮從小就愛天文,認真夜觀天象,從來不是為了好玩或睡不著覺才臨時起意。

發表最新黑洞研究論文的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出身新聞世家,父親馬驥伸是知名新聞學者,母親是資深媒體人、前監委黃肇珩。馬中珮曾就讀復興中學和北一女中,高二時赴美求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天文物理及宇宙學。

馬中珮從小就對天文學極感興趣,常去天文台看星星,讓她能夠一路鑽研天文領域。黃肇珩說,母女經常半夜起床,登上台北自家屋頂觀測。

黃肇珩說,「拉小提琴、觀研天文」,是馬中珮自小就專注的兩件事。拉小提琴原是馬中珮的優先選擇,還一度想走音樂的路。被學界譽為「左手做物理研究,右手拉小提琴」的馬中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修習物理時,發現很多物理學家業餘也玩音樂,很多音樂家卻不能玩物理,馬中珮選擇拿麻省獎學金,一邊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修小提琴,後來與麻省教授組樂團,夫婿是美籍音樂家。

黃肇珩與馬驥伸所學偏重社會科學,沒料到一對兒女的傑出表現都在天文物理,黃肇珩對馬中珮團隊這次在英國重要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掩不住喜悅。



◆ 台灣旅美科學家馬中珮 發現超大黑洞

【聯合報╱本報系記者陳巧倫/加州柏克萊報導】2011.12.07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和研究生麥克康乃爾(Nicholas McConnell)在距離地球約三億光年的銀河系,觀測到兩個質量各相當於太陽一百億倍的超級大黑洞,轟動天文學界。

這兩個黑洞分別在NGC 3842和NGC 4889星系,屬銀河系的中心地帶。目前天文學家共發現六十三個黑洞,上一次發現最大的黑洞,是卅三年前在M87星系,但是質量僅有新發現黑洞的一半。

馬中珮在受訪時指出,因為黑洞是看不到的,必須依據離黑洞最近的星球軌道的反射來測量,觀測的星球必須距離黑洞一千光年之內。但是畢竟是在地球的三億光年以外,研究團隊必須觀察得非常仔細,才能準確測量黑洞的質量。

依據理論,愈大的星系會發現質量愈大的黑洞,當星系軌道碰撞爆炸時,黑洞會相互吸引合併,產生更大的黑洞。馬中珮說,發現到這兩個超級大黑洞,更讓人對宇宙感到不可思議。「就好像是看到一個人長到九呎高,你會好奇他怎麼能夠長這麼大」。

這項研究計畫在四年前展開,由馬中珮領軍,組成八人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來自柏克萊加大、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多倫多大學、密西根大學及亞利桑納州國家光學天文台的研究生和教授。他們利用位在夏威夷的雙子星和KECK天文望遠鏡觀測,再運用電腦模擬和數據分析輔助,才得到這項驚人的研究結果。

馬中珮表示,由於全世界的天文研究都必須借重這些高倍數天文望遠鏡,這項研究計畫在每半年之中只能排到三、四個夜晚使用望遠鏡。望遠鏡每晚使用費平均十萬美元,若天氣不好或需要維修設備,就等於半年沒有新資料,她笑說「這些數據得來不易」。

麥克康乃爾認為,這個新發現再度拓展了天文學的領域。馬中珮覺得,如今科技發展成熟,使用高倍數望遠鏡來觀察黑洞的形成和演化,令人更感驚奇。她目前手中仍有多項研究計畫,預計下個月將再發表一篇黑洞相關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