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

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提升EQ

◆ 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提升EQ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3/today-health5.htm

文/董謹榕 2011.04.13 自由

「我家的小孩情緒很不好,很容易生氣,脾氣很拗,該怎麼辦?」臨床上,常有家長問到這個問題。

首先,要先找到導致情緒不好的癥結點,教導孩子紓解情緒的辦法,例如:不高興或生氣時,可以先深呼吸或雙手互拉10下,讓情緒先緩和,或是可以去整理櫃子、運動、看書或散步等方式來紓解;再來,引導說出情緒的癥結點,讓孩子安心地說出自己心裡的話。

記住!此時應採取不打擾、不加入任何批判的態度,並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著想,支持孩子繼續表達,等孩子敘述完畢,大人再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與孩子討論歸納出遇到這種類似情況時,應該如何處理的幾個因應方法。

接著,要幫助孩子培養一個運動的習慣,幫助提升其情緒調節能力,因為運動能幫助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產生,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和快樂、情緒有關,並且告訴孩子藉由運動可以舒緩情緒上的不快。

再來,好情緒的產生和良好的互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父母也是一個情緒調節者,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父母是孩子從小學習模仿的對象,父母情緒的波動,小孩很容易感受到,而把這些情緒表現在生活的大小事件上,因此父母也要做一個良好情緒管理的示範者,讓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對象。

孩子在人格發展的過程是透過父母及其他生活中相關的人給予的回饋,來認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生活中,多適時地給予讚美、正面思考,除了建立自信心之外,也同時培養了好情緒。

最後也可以透過醫療院所的相關諮詢服務,找到適合孩子情緒調節的方式,或是一些情緒管理的課程來認識、區辨、管理自己的情緒。

(作者為台北市希望兒童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



◆ 研究:高鹽 有助降低心理壓力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268114.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4.12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洋芋片等高鹽份零食雖然對於人類身體健康有影響,但研究人員在老鼠實驗中也發現,體內在攝取一定程度鹽份後,再面對有壓力的環境時,感受到壓力的反應會降低,而且能激發滿足感的賀爾蒙也會上升。

因此研究人員發現,一般餐廳或酒吧,會先提供客人零食等鹽分較高的食物,某種程度因為讓人體內催產素提升而降低壓力感受,開始更願意與他人接續的互動溝通,研究人員克魯茲表示。

「因為口渴的感受發生後,為了讓自己解渴而喝水解渴,也可以讓原先內心的壓力獲得舒緩。」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替老鼠注射食鹽,然後將老鼠放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下,結果經過與其他對照組老鼠比較,前者會分泌的壓力荷爾蒙較少,另外心血管症狀因壓力產生的反應也較少,研究人員克魯茲表示,「前者老鼠的血壓與心跳較不劇烈,而且從壓力狀態下復原的時間也縮短。」

當研究人員繼續讓這些老鼠與其他老鼠互動時,發現牠們也較容易與其他老鼠互動,研究人員表示,「攝取較多鹽份的老鼠體內催產素荷爾蒙也變高,另外,催產素則較易激發滿足感、減少焦慮以及提供有伴侶在身旁的安全感有關。」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



◆ 慢性疲勞症候群 依體質調節飲食助改善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12185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2011/04/12

調節飲食結構對於改善疲勞也有幫助。中醫師羅明宇表示,調節飲食結構,多食新鮮蔬菜和瓜果、豆製品及海藻類食物,有利於消除疲勞。還可配合藥膳方加以幫助保健。

羅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氣虛患者應多吃小米、粳米、糯米、菜花、紅蘿蔔、香菇、豆腐、馬鈴薯、紅薯、牛肉、豬肚、雞肉、雞蛋、黃魚等具有補氣功效的食品。此外,動植物食物中都含有維生素B族,但動物性的食物相對含量高些,如動物肝臟、沙丁魚、瘦肉類等,而植物中玉米、糙米、黃豆、綠豆、胡蘿蔔、大蒜、蘑菇等含量較豐富。

也建議,每天應喝足夠的水,以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營養。雞肉、魚、雞蛋等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全麥食品含有大量礦物質和維生素,如鎂和B族維生素,能讓人精力充沛。另外,由於睡眠不好是引起疲憊的原因之一,中午以後應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可樂、咖啡等。

慢性疲勞症候群可配合藥膳方保健。中醫師林琬翎表示,可選擇「粉光桂圓紅棗湯,準備粉光參一錢、龍眼肉三錢,紅棗六顆。將粉光參、龍眼肉及紅棗以三碗水煎煮成一碗。隔天食用一次,有益氣養血補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氣虛、失眠健忘、心悸、心慌的患者。



◆ 簡單舒展動作 就能擺脫痠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2/today-health6.htm

記者羅正明/桃園報導 2011.04.12 自由

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幫你擺脫痠痛!桃園縣平鎮市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復健資歷豐富,他整理出全身上下43種最常見的痠痛症狀,再設計67組簡單的舒展動作,幫你解決痠痛問題。他說:「每天做2次,每次5分鐘,平均1個月就能向痠痛說bye bye!」

林頌凱有15年復健醫師資歷,也是奧運、亞運等國際賽事台灣代表隊的隨隊醫師,跟著選手走遍北京奧運、廣州亞運等地,選手要迅速恢復體力、告別肌肉痠痛,不能靠藥物,以免被驗出用藥反應,這時就得靠他設計的療程。

林頌凱說,一般人和運動選手的痠痛都一樣,能依靠簡單的舒展動作解決,唯一不同的是,運動選手需要快速恢復正常,有時需要額外進行針灸、按摩等輔助療程,一般人不需要那麼急就章,可以跟著他設計的動作,自己在家做即可。

以家庭主婦為例,家庭主婦經常要拖地板、做家事,下背痛是最常出現的痠痛症狀。林頌凱設計的抗痛動作很簡單,首先要把雙手上舉,掌心靠攏,吸氣時雙手帶動身體向上延伸,接著向右側彎曲,同時盡量拉長身體,再向左側做出同樣的動作,這樣就算完成一組連續動作,可以有效解決下背痛問題。

上班族最常出現肩頸痠痛,有時甚至會落枕,這時可以多做頸部伸展運動,方法是右手輕扶頭頂,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手壓頭頂,再向右半邊施壓。頭回正後,雙肩可以提放數次,放鬆肌肉。最後再換做左邊,左手同樣向左半邊施壓。

林頌凱說,67組簡單的舒展動作,平均做1個月就能解決痠痛問題,如果是長期累積的痠痛,可能需要多一些時間,但這是最自然、最健康的復健運動,不必吃藥、無需花錢,就能見效。

林頌凱已把多年研究心得集結出版「一個動作擺脫痠痛」一書,希望大家都能向痠痛說bye bye,健康過日子。



◆ 壓力過大 30多歲就停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27076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4.14

不到40歲,卵巢卻提前「收工」,根本無法懷孕!婦產科醫師表示,一般女性更年期集中在45至55歲,如果在35歲以前就停經,就屬於「卵巢早衰」,除非他人捐卵,才能順利做人。

一名38歲的婦女,年輕時常經期不規則,結婚後遲遲未受孕,四、五年來吃了許多藥物,打了許多排卵針,也到處焚香拜佛,還是無法成功受孕。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寶珠說,檢查發現患者連一般排卵都有問題,卵巢已經提早「罷工」,就算打排卵針也沒用,卵巢已失去製造卵子的功能。由於染色體檢查結果也呈現異常,無法透過任何方式產生卵子,最後只能求助於捐卵,才讓她受孕。

陳寶珠說,門診裡有部分婦女30多歲就停經,這類患者卵巢早衰的原因不明,少部分是因為染色體異常,但大部分找不出原因。

不過,歸納發現,患者常有沈重的生活壓力,可能是壓力過大令人身心焦慮,進而影響荷爾蒙的分泌,無法刺激排卵。日子一久,卵巢失去造卵功能。

陳寶珠也說,現代不少女性晚婚,但年紀越大,懷孕機率就會越低,如果婚後一年內,沒有避孕卻無法懷孕,應至婦產科求助。

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李世明也說,想生要趁早,高齡懷孕不僅懷孕率低,即使想藉助試管嬰兒療程,但會因為染色體異常,植入胚胎後卻流產,讓患者花錢又因為期待落空,身心備受煎熬。

近來國內引進自費的「晶片DNA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在試管嬰兒胚胎植入前的階段,於胚胎發育第三天或第五天時,先進行胚胎細胞切片,對胚胎染色體進行篩檢,篩選出健康的胚胎,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

※ 相關報導:

戴思考帽激發創意 熱心公益與基因有關
電腦壓力症候群:電腦出問題就抓狂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快樂有曲線 中年最鬱卒

中央社 2011-04-19

根據一項對歐洲民眾進行的調查,快樂有年齡曲線,從30歲到55歲因為兼負的責任較重大,是人生最鬱卒的階段。

比利時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研究人員對英國、瑞士及德國等3國民眾進行調查,在倫敦皇家經濟協會公布報告,發現25歲和65歲的人最滿意自己的生活,也最快樂。

負責研究的經濟學家藍德根(Bert Van Landeghem)表示,25歲和65歲的人都會同意,25歲當然是更好的年齡,但65歲的人因為已學會接受自己,對生活也更為滿足。

研究指出,中年民眾的快樂指數下跌,主要因為這個年齡負擔最多的責任,不僅要照顧家庭,支付房貸,同時工作壓力也很大。

而儘管年過六旬的老人心情愉快,但他們的快樂已沒有20多歲時的青春活力。

另一份由華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調查分析指出,擁有金錢讓人快樂,但前提是你的朋友或鄰居比你賺的小。

研究人員說,如果你的朋友年薪200萬美元,即使你1年賺100萬美元,還是無法讓你感到快樂。



◆ 過45歲谷底 人生就快樂

【江靜玲/倫敦十八日電】2011-04-19 中國時報

人生像一個U型的微笑曲線,四十五歲是最不快樂的谷底,然後會重新往上爬升,五十歲以後將更快樂,且愈來愈能夠知足常樂。

根據比利時經濟學者范藍格漢姆(Bert van Landeghem )的研究,人的快樂感平均從廿五歲以後開始下滑,隨著工作和家庭等各種責任,及失業和親友的生老病死,中年時期、平均四十五歲,是人生最不快樂的谷底。

不過,中年危機並不是終點,人生的快樂感會重新上升,過了五十歲後,會覺得愈來愈好。

范藍格漢姆在英國皇家經濟學社於倫敦召開的年會中指出,五十歲以後快樂感回升的主因在於,一般人過五十歲後,愈來愈知足,更隨心所欲,且更勇於表達自己的好惡。至於人生快樂感的平均最高點在什麼年歲?倫敦大學生物學教授沃柏特認為在七十歲末期到八十歲以後;全美科學學院的調查研究,則發現人生的快樂感,從四十歲末期開始重新往上攀升,直到八十五歲才真正達到巔峰。



◆ 孤獨中年族 英10年暴增1/3

【江靜玲/倫敦十八日電】2011-04-19 中國時報

二戰後到六○年代中期出生的「嬰兒潮」世代,許多人如今成了「孤獨中年」。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英國中年獨居人口十年來暴增三分之一,逐漸形成社會新隱憂。

ONS對十八萬人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從二○○一年到二○一○年,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獨居人口,成長了三一%,達二百卅二萬九千人。其中男性一百廿三萬七千人,增加四三%;女性一百零九萬三千人,增加十九%。

調查顯示,戰後廿年內出生的一代,歷經性解放和性自由,絕大多數都擁有多段親密關係,但最終卻成為沒有伴侶和子女,獨居的一代。

專家分析,原因包括結婚率下降、離婚和不婚率上升,以及社會福利制度。目前英國的結婚人口為百年來最低點,許多人寧可同居而不婚。婚姻平均壽命為十一年,同居則只有三年。十年來結婚人口下跌,同居人口卻從二百一十萬人增加到二百八十萬人。

受訪女性多坦承,年過四十後,很難再找到單身男伴。五分之一女性則表示,因為職業和房貸等經濟因素,錯失了生育子女機會。

英國社會福利制度,也可能是鼓勵獨居原因。大約有二百萬有伴侶的人選擇獨居,以領取更多的福利補助金。單親家庭十年來增加十二%,其中十分之九為單親媽媽。

社會學者認為中年獨居人口暴增令人憂心,因為許多人長期與外界隔絕,容易心理失衡,長此下來,定將形成新一波社會隱憂。

此外,英國結婚率下降、離婚率增加,也使得高達四八%的小孩在十六歲之前會面臨父母離異的狀況。並且有約四六%的孩童來自未婚媽媽。



◆ 飲食加運動 減輕更年期困擾

文/廖桂聲 2011/04/19 自由

女性更年期的症狀以停經最明顯,停經的定義為,最後的一次月經再經過一年,即名為停經。

女性更年期約在45至55歲,最常見的更年期症狀,以子宮異常出血為首見。一般會有經血量太多或太少的狀況,經血量太多,易造成貧血、眩暈、抵抗力下降、腰痠背痛等症狀;經血量太少,排不乾淨,易產生毒素滯留體內,於是黑斑、老人斑在臉上猛長。

其次症狀為熱潮紅、夜間盜汗,這是因為血管受到荷爾蒙變化的刺激,造成血管的舒張或收縮。

此外,有人會出現睡眠障礙、外陰部搔癢、破皮、重複感染及泌尿道易受感染、性交疼痛、骨質疏鬆、心臟血管系統病變,以及神經中樞系統的變化。

男性也有更年期,但男性因為沒有月經,更沒有月經不規則及停經等現象,所以更年期的症狀不如女性明顯,容易被忽略,到了出現問題後,往往一發不可收拾,造成了家庭與社會的慘重損失。

男性更年期常見的症狀有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抑鬱、焦慮、失眠、潮紅、盜汗、心跳加速、便秘、皮膚萎縮、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

無論男性或女性更年期可請教中醫師診治後,嘗試調整氣血、健脾益氣的方式,配合飲食均衡、適當運動,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的困擾。

(作者為桃園廖桂聲中醫診所院長)

fsj 提到...

頭痛不癒 小心散光惹禍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20

長期頭痛不癒,小心是散光惹禍!一名長年飽受頭痛折磨的58歲婦女,因久治不癒而衍生憂鬱傾向,經確診是高度數散光且置換人工水晶體後,頭痛不再,深鎖的眉頭才再紓展,重拾正常生活。

母親節前夕,高雄澄清眼科診所院長吳孟憲提醒婆婆媽媽,雖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長時間頭痛且找不出原因時,不妨到眼科就診。例如這名女病患中年過後常覺頭痛,多次到內科、神經內科就診,找不到原因,服藥也未改善,逐漸出現睡眠障礙,並陷入憂鬱,甚至數次有輕生念頭。後來,她因白內障問題到眼科就診,檢查出200度散光,才找出頭痛原因。

吳孟憲解釋,類似的臨床個案不少,患者往往有散光或白內障等眼科毛病,視力越來越差,雙眼若又因視力不同導致視差,頭暈、頭痛等問題就一一浮現。

例如這位58歲的婦女來說,一隻眼睛多年前已因白內障而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另一眼未手術,雙眼視差越來越嚴重;加上又有200度的嚴重散光,視差更大。她常瞇著眼看東西,睫狀肌緊繃,不僅容易疲倦,頭也越來越痛。

吳孟憲說,中老年族群常合併有白內障及散光的視力問題,如果散光度數只有50度左右,可以不去管它,但超過100度時,就必須認真考慮積極治療。散光矯正方法主要可分為配戴矯正鏡片、角膜切口手術、雷射屈光手術,以及近年最新研發可同時矯正散光及白內障的黃色人工水晶體,其中又以後者的效果最好。

他建議患者不妨植入堪稱「標靶級植入式散光片」的黃色人工水晶體,具有獨特的散光軸辨識設計,以及能精算人工水晶體植入角膜角度的設計,可精準在角膜上定位,同時矯正白內障和散光。

fsj 提到...

研究:老人多社交 延緩腦部知能退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4.27

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指出,老人家若是生活經常習慣與他人互動,例如串門子或上教會,可以延緩知能退化的情況發生。

美國羅希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邀請1138位平均年紀80歲的民眾參與實驗,研究人員同時每年觀察民眾就醫資料與神經心理測驗結果,最後以5年的時間觀察發現,從事社交活動例如上教會、當志工或與他人一同用餐、運動等,會降低出現知能退化的機率,社交最頻繁者較經常閉門不出者,出現知能退化的機率減少達25%。

研究人員詹姆斯發現,老年人若是平日的社交活動頻繁,可以延緩腦部知能退化的時間,詹姆斯表示,「知能退化的人,比較不會參與社交活動,證據也顯示缺少社交活動的人,的確會導致知能退化。」

稍早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一項類似研究結果也指出,年紀增長雖是造成出現老年癡呆的因素之一,不過,長者若是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與他人互動,的確可以延緩神經退化情形的發生。

本次美國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期刊。


◆ 有女人味的男性 桃花多

【Upaper╱編譯 卓佳萍】2011.04.26

美國1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女人偏好挑選面相中有女人味的男性作為交往對象,刻板印象中較受歡迎外表陽剛的男性,恐怕要出局了。

主講這項研究的紐約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表示,大多數女人偏好長相陰柔且皮膚黝黑的男性,例如英國足球金童貝克漢以及影星裘德洛,2人都擁有不少女性粉絲。

調查中也發現,一般男性喜好女性五官帶有長眼睛及豐潤雙唇,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的性感豐唇以及女星潔西卡艾巴的長眼睛。

男女之間「魅力」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或相反。一般男女所認為的「魅力長相」,也並非是公認最有魅力的臉蛋,帥氣或美麗不直接等於「有魅力」。

心理學家賽德及圖都羅夫表示,「我們發現『魅力』比前幾項報告所作的研究,要複雜許多。」新研究將被刊載於下一期的「心理科學期刊」上。

fsj 提到...

女愛粉紅男愛藍色? 科學家:祖先造成

TVBS 2011/04/28

為何「女生愛粉紅色,男生愛藍色」,有科學家說,這不是刻板印象,而是跟我們的祖先有關係。因為以前女生負責採果子,所以對紅色對特別敏感,男生負責狩獵,抬頭就是浩瀚藍天;不過也有色彩學專家說,這都是教育造成的啦,男女生小時候都會照大人期望選擇「適合」自己的顏色,不過一旦超過某些年紀,就會想打破刻板的角色設定。

哇哇大哭的小奶娃,好粉嫩,爸爸媽媽裝扮心肝寶貝,小紳士就穿粉藍色,小公主就穿粉紅色,真的是女生愛粉紅、男生愛藍色嗎?嬰兒用品業者:「(小孩5個月後)她真的會去選說,她要選粉紅色。」

小女生5個月大,就對粉紅色特別有感覺,街上的辣妹們,果然也有好多辣妹,對粉紅色情有獨鍾。民眾:「粉紅色。」記者:「為什麼?」民眾:「還滿可愛的啊。」

民眾:「桃紅,(喜歡)粉紅色比紫色多一點。」

科學家說,女生喜歡粉紅色,男生喜歡藍色,是有原因的,人格與個人差異期刊裡有這麼一篇文章,說男女生偏愛的顏色,跟我們祖先有關係,因為古早古早以前,女生要負責採果子,紅色紫色正是水果成熟的顏色,因此女生才會對粉紅特有感覺,男生們要負責狩獵採集,抬頭一看就是碧海藍天,所以特別偏愛藍色系。

色彩專家徐躍之:「這是從小被教育出來的,到一定年紀之後,其實人類進化之後,對顏色喜歡會做些改變。」

性別決定喜好的顏色嗎?到底是祖先決定的,還是刻板印象造成的?專家說法,大大不同。



◆ 國人自行研發 睡眠呼吸中止治療器 上路試驗

自由 2011/04/28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睡眠呼吸中止症可望有新的治療方式了!除了現行的呼吸器、牙套以及開刀治療外,由國人自行研發的「負壓式裝置治療」,這種儀器利用負壓的吸力、把阻塞在呼吸道的舌頭往上拉提,以打通呼吸道、解除呼吸中止症狀。日前已經通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獲准將於國內醫院執行臨床試驗。

食品藥物管理局昨日發布訊息指出,此種治療裝置是工研院歷經5年研發、與台大醫院共同開發合作,今年已經技轉給國內廠商,目前市場尚無同類產品。

相較於目前呼吸器的正壓治療方式,該技術相對可減少治療時對使用者睡眠的干擾、提高呼吸道及口腔舒適度,並具有可攜帶性、操作簡易且可以電池供電。

不過,由於目前僅核准進行臨床試驗,尚無法供所有病患使用,仍需嚴密觀察安全性。

長庚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陳濘宏指出,估計台灣可能有40到60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除了睡覺時鼾聲大作,家人仔細觀察,還能觀察到患者常會鼾聲乍然中止、彷彿吸不上氣來的呼吸中止現象。

除了鼾聲越來越大、晚上睡不好之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經常合併有其他症狀,像是白天很疲倦、總是覺得睡不飽,甚至因此造成高血壓、中風以及心臟病的風險。

陳濘宏指出,目前治療呼吸中止症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正壓呼吸器,由於可以有效減少患者日後中風、心臟病的醫療花費,部分國外保險已經給付這項治療。不過,目前我國健保並未給付,患者仍需自費使用。

其他治療方式還有牙套以及開刀,不過牙套治療的效果約六成,主要用於輕中度患者,對於重度患者效果仍不夠好。至於開刀治療效果也因人而異,必須是患者疾病成因或是否特殊構造。若患者是因為肥胖所致,則減肥也是一個減輕症狀的方式。

至於國人研發的器材,則有待臨床試驗證實其效果。

※ 相關報導:

* 誇張!一夜睡眠 呼吸中止200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8/today-health1.htm

每天睡眠超過10小時,雙眼卻宛如貓熊還猛打呵欠!中市50多歲賴姓男子每天「四肢無力、全身軟趴趴」,家人誤認為他罹患肝病,台中慈濟醫院卻發現問題在於喉嚨肌肉鬆弛,睡眠時蓋住呼吸道引發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天睡覺呼吸中止高達200次,相當的誇張。



◆ 焦慮、緊張、壓力大 虹彩炎患者增加2成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29

眼科醫師發現,近來門診的虹彩炎患者增加2成左右,患者從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到70歲的老人家都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最近常感到焦慮、神經緊繃、工作或學業壓力大,甚至有人看了太多日本地震、海嘯、輻射外洩的報導 ,擔憂類似事件可能在台灣發生,太過緊張,眼睛終於出問題。

台北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虹彩炎是指眼睛內的虹膜及睫狀體因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所造成的急性發炎。在裂隙燈檢查下,可發現角膜內側有沉積物的附著,前房有發炎細胞反應;情況嚴重者,甚至後房的玻璃體內也有發炎細胞反應,引起程度不等的視力模糊。

她表示,如果不及早治療,這些患者往往會出現嚴重的後遺症,比如虹膜及水晶體發生粘黏,進而造成白內障,對視力產生影響。

顏敏芳說,虹彩炎通常侵犯單眼,常見症狀有畏光、疼痛、紅腫、流淚、視力模糊、視力降低等,病程從數天到數周不等,也可能長達數年以上,不定期反覆發作,非常煩人。



◆ 記憶力突然衰退 可能是腦中風

文/董錦松 2011.04.28 自由

73歲的張先生,原本身體健康,每天會外出運動,記憶力及家人間相處也都很正常,但有一天張先生的女兒突然發現,大約從一週前,她的爸爸突然記憶力衰退,跟他講過的事都記不住,講話也是答非所問,女兒擔心爸爸是不是失智了,帶他到神經內科門診。

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左大腦語言及記憶區有梗塞現象,及時治療後,才漸漸恢復。

另一個案例是54歲李先生,也是突然講話語無倫次,因為李先生有酗酒習慣,家人以為他是喝醉酒不理他,但到隔天早上卻發現他的右側手腳已癱瘓,且完全不會講話,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他的左側大腦約有一半已經完全梗塞,治療後,仍遺留半邊癱瘓及語言障礙。

失智症的症狀一般是慢慢地出現,記憶力退化也是漸進且緩慢地,至少要持續6個月以上,才能診斷為失智症,像張先生及李先生這種突然出現的語言及記憶障礙,多半是有腦部病變,如腦中風、腦腫瘤、腦炎、腦室積水等所引起,也有一些是因內分泌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藥物、酒精、肝腦病變等造成。

一般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多半只知道有嘴巴歪、口齒不清、半邊手腳無力這些常見症狀,但腦中風會因為影響到不同的腦區域,產生不同的症狀。

人腦一般可分為大腦、小腦及腦幹三個大部位;大腦皮質就有負責運動、感覺、視覺、語言、記憶、計算、空間知覺等專屬區域,這些地方中風就會產生相關能力受損的症狀,如上述二位病患是語言中樞受損而語無倫次。

曾有一位病患不自覺地開車撞上了電線桿,結果是視覺皮質中風,造成他看不到右半邊的東西,以致出車禍。而小腦中風會造成眩暈、嘔吐、走路不穩,常被誤以為是同樣會造成眩暈的梅尼爾氏症或是前庭神經炎。

腦幹是掌管意識及12對腦神經的中樞,因此有可能造成意識改變、複視、眼球運動障礙、眼瞼下垂、臉麻、吞嚥困難等症狀。

總之,只要有上述的神經症狀且是突然發生,都應立即就醫,由醫師診視是否可能為腦中風。目前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為3小時,及時就醫,才能及時搶救受損的腦部,避免造成後遺症。(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旗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fsj 提到...

老男人多逛街吧 可多活幾年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11.04.30

不少人愛逛街購物,不好此道者,覺得既浪費時間又傷荷包。但國內研究發現,高頻率逛街購物反能讓老人更長壽,而且,對男性的益處比女人更大。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療保健研究組研究團隊針對國內一千八百四十一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追蹤十年,了解逛街購物能否減少老人死亡風險。結果發現,比起每周逛街少於一次的老人,每天逛街購物老人的死亡風險降低了百分之廿七。

有趣的是,若進一步就性別區別,比起每周逛街不到一次,每天逛街的女性老人,死亡風險少了百分之廿三,男性下降幅度更大,減少百分之廿八。愛逛街購物的女人多,但從這研究結果來看,常逛街購物對男性的助益反而更大,可以更長壽。

不過,逛街購物要花錢,不是每位老人都辦得到,研究團隊分析調查資料後發現,自述財務情況非常困難的老人,反而比財務狀況還好的老人更可能每天逛街。換句話說,老人逛街行為,並不受經濟條件限制。

研究團隊認為,不同於上健身房等正規運動方式,逛街主要就是上街走路,除了增加活動量,和人群接觸也有益心理健康,若在過程中選購一些食品,也能獲得新的營養訊息。建議老人家應盡可能多逛街,目的不是花錢買東西,而是維持身體及心智功能活躍、社交互動等。而且,比起正規運動,逛街吸引力較大,較容易持續。

逛街購物有助老人更長壽,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詹欣隆認為,運動、社交刺激有助於老人更健康、壽命,尤其是獨居老人,或白天獨自在家的老人,逛街購物時的人際互動、外界刺激,有助延緩心智退化。

詹欣隆說,不少老人家喜歡窩在家裡看電視、打麻將,看電視不屬於社交刺激,打麻將卻因久坐卻不利健康。

詹欣隆認為,除了逛街購物,老人家走出家門,與外界多互動,快走、騎自行車或跳土風舞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改善心肺功能、肌耐力等,更長壽。



◆ 逛夜市 教你享瘦7撇步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1.04.29

逛夜市如何享「瘦」小吃?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說,鹽酥雞熱量雖高,但香味誘人,不可能完全不吃。她建議和三五好友分食,而且不要在肚子餓時吃。她也提出7項原則,建議民眾挑對食物無負擔。

原則1:熱量密度低的先吃,湯麵比乾麵好。逛夜市從熱量低、體積大的食物開始吃,米粉湯、魚湯是不錯選擇,選清湯而非勾芡的羹類。

原則2:選擇低熱量烹調的小吃。蒸的比炸的好,燙煮比油煎、碳烤佳。

原則3:勾芡類小吃,湯料要能分離。建議只吃料少喝湯,例如魷魚羹只吃麵和魷魚,避免喝光勾芡湯汁。

原則4:組合式小吃是健康首選。潤餅有肉和蔬菜,兼具美味營養,不加花生粉和蛋酥可減少約130卡熱量,另請店家不放蘿蔔乾和甜辣醬減少鹽份攝取。關東煮和滷味選擇天然食材,避免點熱量與鈉較高的甜不辣、魚板等魚漿製品。

原則5:加強蔬菜水果。吃小吃加點一盤燙青菜準沒錯,但別淋香油及滷肉醬汁。

原則6:選對低熱量飲料甜點。少喝珍珠奶茶,選新鮮現打果汁或愛玉檸檬。

原則7:小份量是關鍵。蚵仔煎、米糕或雞排鹽酥雞等高脂高熱量小吃,小嚐一點就好。



◆ 研究發現 大腦會半睡半醒

【Upaper╱新華社】2011.04.30

人們常用「半睡半醒」形容犯睏時做事準確度下降,而一項研究顯示,實驗鼠的大腦的確會出現這種狀態,當大腦總體上還處於清醒狀態時,某些局部區域卻表現出睡眠的特徵。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美國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讓一些實驗鼠較長時期處於清醒狀態,直到可能開始犯睏的時候。這時雖然可以明顯看到牠們仍在活動,其腦電波在總體上也表現出清醒的特徵,但用探針在其大腦中某些局部區域測量到的腦電波特徵,卻顯示其已睡著了。

專家認為,這項研究結果顯,睡著和清醒可能不是兩個截然分開的狀態。既然醒時有部分大腦區域入睡,那麼睡時也可能有一些大腦區域仍清醒,對此深入研究或有助於解釋夢遊等現象。

fsj 提到...

體內戀愛三元素 讓你感染幸福感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5.01

英國王室世紀婚禮,吸引全球數十億人目光。許多觀眾在電視機前,跟著威廉及凱特的一顰一笑興奮、尖叫,覺得如凱特一樣幸福,醫師表示,這其實是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在刺激大腦情緒。

明明是別人結婚,為何一堆不相干的人會出現幸福感?中心綜合醫院減壓門診醫師李光輝解釋,當感官看到婚禮訊息,大腦指揮腎上腺素分泌,會變得興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也會作用,因此產生幸福愉悅感覺;甚至當威廉親吻凱特時,負責思想的多巴胺濃度上升,有些女性認為王子在親吻自己。

李光輝說,腎上腺素、多巴胺與血清素,稱得上啟動戀愛的三元素,人會有思念、甜蜜、興奮,或心儀對象臉孔不斷在腦海中浮現,恨不得每天相處一起,都是這些物質在作用。

看皇室婚禮,不少人也開始討論威廉和凱特能否長長久久?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當男女天雷勾動地火,受性荷爾蒙影響,腎上腺素分泌,容易衝動激情,但「保存期限」只有一至七天;感情進展到親密階段,因多巴胺與血清素效應,會洋溢幸福快樂,即時對方不在身邊,仍無法停止思念,效期約三至九個月。

fsj 提到...

中醫師:半夜12點前上床睡覺 才能避免疲勞

中廣/李明朝報導 2011/05/03

勞工反過勞走上街頭,過勞話題再度成為關注焦點,在中醫師眼中,每天在晚上12點前就要上床睡覺,因為人的身體從12點到凌晨2點這段時間是退黑激素分泌最多,用來幫助身體細胞修護,若是錯過這段時間,會導致疲勞無法恢復。

過勞話題成為關注的焦點,為了避免過勞影響到身體健康,署立桃園醫院中醫科楊正田中醫師建議,每天在晚上十二點就要睡覺,因為從十二點到凌晨二點這段時間是退黑激素分泌最多,用來幫助身體細胞修護,若是錯過這段時間,會導致疲勞無法恢復。

有人長時間從事大夜班,這非常傷身體,楊正田中醫師認為人要配合自然作息,如果長時間無法正常休息,導致到最後的結果就是身體會無法承受,而讓健康亮起紅燈,違反規律,就會被淘汰。

透過中醫的治療,雖然可以調理身體,但是為了自己健康,醫師還是建議不宜長期上大夜班。



◆ 睡眠差記憶退 長期服藥助眠衰更快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5.03

記憶力減退經常嚴重影響生活。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記憶力減退不僅局限於中老年人,部分年輕族群也可能因為睡眠品質差使記憶力受到影響,並長伴隨口乾口苦、情緒低落抑鬱、情緒緊張焦慮的現象。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人到中年,不少人的記憶力開始逐漸減退,這也是中年人普遍感到苦惱的問題。而在現代心理研究證明,在記憶力減退的中老年人中,除了自然衰退,也可能因疾病所致。包括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疾病與記憶力最有關係。另外,一些青年族群,也可能因為壓力引發心理問題,感到工作緊張、焦慮、易怒,同時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出現記憶力下降現象。

羅醫師表示,根據一項對失眠患者進行睡眠時間相關因素調查,結果發現,失眠症患者記憶力減退以女性、中年在上班族為多,並非以往認為的主要以老年人為多見。而且多數失眠症患者,常見學習、工作、社會活動力等都明顯受到影響。

持續服用安眠藥的人影響程度更是明顯,臨床常伴有頭暈脹或痛、心慌心煩、口乾口苦、情緒低落抑鬱、情緒緊張焦慮、神疲乏力,同時還有手抖、肌肉緊繃、腦鳴等一系列藥物副作用引起的症狀,也屬於中醫所說的肝鬱陽亢、化火、化風症候。

記憶力減退與心、脾、腎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記憶力減退,又稱健忘,是腦神經衰弱、記憶減退、遇事善忘的一種症狀。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而藏於神,因此氣血逆亂會影響記憶力。而心脾不守;心腎不交也是健忘的病機因素。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善忘是由於下氣有餘的「腸胃實滯」,及上氣不足的「心肺兩虛」所致的虛實夾雜證。還有,由於心主血脈而藏於神,若風邪乘於血氣,陰陽不和,血氣相亂,也會導致心神虛損而多忘。也就是外邪侵襲會導致陰陽不和,氣血逆亂會影響心神虛損,以致健忘。

另外,羅醫師表示,情志因素與此症也相關,而且中醫將健忘又分為多忘與健忘兩個層次。多思則傷脾,影響心脾不守。心腎不交與健忘病機有關,由於心下通於腎,腎的精華上升於腦;精能生氣。中醫也從腎精與腦的關係,強調通心腎的重要性;也可看出腦主神明的重要性。

老年人的記憶力隨著身體各器官的老化,會逐漸慢慢減退。中醫師羅明宇表示,不少老年人常因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而擔心自己患了老年癡呆症。其實,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並非都是老年癡呆症,但也應注意早診早治。如果是因為腦動脈硬化引起,可配合應用中藥丹參調理。

羅明宇醫師表示,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時,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和腦血管性癡呆。病人開始也是近記憶受損,但逐漸遠記憶也被累及,不僅忘記個別細節,而且整段記憶消失。老年人如果出現逐漸發生的但發展較快的記憶力障礙,要注意除老年性癡呆外,特別是家中有家族史的患者更要特別注意。

首先,到醫院應進行全面身體檢查,必要時還要進行相關記憶量表、抑鬱焦慮量表測評,以明確是屬於真正的智力減退,還是因為抑鬱焦慮等情感障礙導致的記憶力減退,通常後者經過積極治療,就可以獲得症狀的改善。

另外,羅醫師表示,一些疾病因素影響記憶力問題,也可以藉由治療或症狀緩解改善,如血管性癡呆、腦積水等,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和電解質紊亂,感染性疾病也會影響記憶力,找到病因方可採取針對性治療。如果中老年人突然出現嚴重的記憶力障礙,並有明顯的波動性,時好時壞,往往是腦動脈硬化所引起的。

腦動脈硬化病人的腦部血液供應常因腦血管痙攣而不足,以致影響了腦的功能,使記憶力減退,積極治療腦動脈硬化。在中藥應用上,可用丹參這類藥物,改善腦的血液循環,幫助促進恢復記憶力。



◆ 美國研究:貪睡的嬰兒 長得高

【Upaper╱新華社】2011.05.03

美國1項最新研究發現,「貪睡」的嬰兒易長高,不過睡眠促進嬰兒身高增長的具體原因尚不明確。

美國埃默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日出版的學術期刊《睡眠》雜誌上指出,他們對23名嬰兒從其出生12天開始進行追蹤研究,得出上述結論。

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些嬰兒在身高增長48小時前,一般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貪睡」現象,即連續2天日均增加4.5小時的睡眠時間。此外,這些嬰兒每天的睡眠次數也有所增加,連續2天平均每天增加3次小睡。

研究還顯示,對這些「貪睡」的嬰兒而言,每多1次睡眠,身高增長可能性增加43%;而每多1小時睡眠,這種可能性則增加20%。

負責這項研究的人類學教授邁克爾·蘭普爾說,研究成果表明,睡眠影響嬰兒的成長,嬰兒睡眠多,他們就容易長高。他說,儘管研究人員目前尚不能完全解釋2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睡眠會促進嬰兒成長激素的分泌。對父母來說,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 研究:1歲兒童就會解安全座椅按鈕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03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針對兒童行為的研究發現,兒童在1歲時,就懂得如何打開後座的安全座椅按鈕,打開後,一旦車輛發生意外,造成嚴重傷害的比例將增加3.5倍,至於家長對於兒童擅自打開按鈕的反應,通常是「停車、責罵與重新扣緊」。

因此除了家長的教育外,研究人員也建議應該針對安全座椅的扣緊設計進行調整,避免讓兒童打開按鈕。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訪問378位家中有6歲以下兒童的家長,在調查621位兒童之後發現,其中4成坐在安全座椅的兒童,有自己打開安全座椅按鈕的經驗,75%當時年紀都還不到3歲,最早發生在12個月大時。

兒童自行打開安全座椅的按鈕,有43%是發生在車子行進當中,其中男生比女生較易自行打開按鈕。

根據研究研究人員瑞絲表示,「一開始,身為父母親應該教育小孩子千萬不可自行打開按鈕,除非有大人同意才可以。」另外她也指出,據統計自行打開按鈕的兒童,一旦車輛發生意外,造成嚴重傷害的比例增加3.5倍。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提醒,發生兒童自行解扣時,駕駛千萬不要回頭而分心,反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這次研究結果已於稍早在丹佛舉行的美國兒科研究學會聯合會發表。



◆ 研究:中年發福 失智機率增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03

身上有多餘肥肉的人要小心了!不管是游泳圈或是啤酒肚,根據瑞典研究人員研究近9千名雙胞胎後發現,中年以後身材肥胖者,老年出現失智或癡呆現象的機率比較高。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研究人員邀請近9千位雙胞胎一同參與實驗,除了觀察這些人在43歲的身高與體重外,並在30年後觀察,是否曾出現失憶或記憶衰退現象,其中部分人員還另外接受老年痴呆症診斷。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身材屬於肥胖或過重,出現失智症狀的機率較其他人增加8成,BMI超過30以上者,失智機率更是一般人4倍以上。

至於為何身材較肥胖者容易與失智有關,研究人員表示,「有可能是體內脂肪細胞會釋放一種賀爾蒙,因此影響腦部正常運作,」不過,這次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提醒,這次研究結果並不是單純要證明肥胖是導致失智的元兇,而是更確認有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目前全球約有16億人屬於過重或肥胖,英國老年痴呆症協會(Alzheimer's Society)統計,全英國約有75萬人有失智現象,其中一半是屬於老年痴呆。

該協會研究人員索倫絲就表示,「這次研究結果顯示,多餘肥肉有可能增加失智機會,因此奉勸民眾除了要吃得健康與固定運動外,戒菸與定期檢查膽固醇及血壓,才能幫助降低失智發生。」

這次研究也發現,在9千名接受實驗的民眾中,有4%的人最後被診斷出有失智,2%屬於疑似失智,本次研究結果則刊登在《Neurology》期刊。

fsj 提到...

運動、聊天 姊妹們別悶住壞心情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05.07

關中女兒關雲娣在上海墜樓身亡,讓自殺防治再成話題。據統計,去年台灣女性自殺未遂者是男性兩倍,醫師呼籲,婦女應多利用運動、聊天互動紓壓,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避免陷入憂鬱情緒,把自己悶壞了。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每天忙於職場與家庭的媽媽,角色變換多元,承擔壓力大,不少人成了憂鬱的「冏臉熊」。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去年針對女性進行「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的電話調查結果,發現國內8.4%女性有情緒困擾,其中以無業或待業女性最不開心,其次是白領上班族與家庭主婦。

對於已出現情緒困擾的女性再做分析,發現這些婦女產生自殺意念的風險,是沒有情緒困擾者27倍,「數字高得嚇人!」李明濱說。

負面情緒誘發自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廖士程分析,導致婦女走上絕路的關鍵,去除精神疾病因素,58.1%因感情與人際關係不順,進而喪失求生欲望。

想走出憂鬱低潮,李明濱建議,可上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網站(www.tspc.doh.gov.tw),點取「我該怎麼做」裡的簡式健康量表,檢視一周心情狀態;保持運動習慣,也是甩開憂鬱的好方法。母親節前夕,他呼籲子女多關心媽媽,有情緒困擾者,可撥衛生署0800-788-995自殺防治諮詢專線。



◆ 長時間不曬太陽 自律神經失調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5/06

自律神經失調是指一系列的症狀,如因神經作用不平衡引發倦怠、口乾,心悸等等。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吳建東表示,憂鬱症、恐慌症患者也很容易出現這類症狀;他建議民眾仍要適度照射到陽光,以免長時間不曬太陽,情緒不佳,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吳建東表示,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這2種神經同時作用在許多器官,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護生理機能。2種神經會在不同狀況下起作用,比如說交感神經在需要戰鬥或逃跑時興奮,如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腸胃蠕動減少、尿液分泌減少等等,以應付緊急狀況。

副交感神經則在休息時興奮,如心跳減緩、瞳孔縮小、腸胃蠕動增加、尿液分泌增多等等,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所以這兩類神經是互相拮抗,會對同一種器官做出相反反應。在緊張的情況下過久,交感神經會較為亢奮。

吳建東進一步說明,如以中醫臟器觀點解釋自律神經的概念,可以發現其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也就是「中樞」所下指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而中醫學說的肝病,也與常見到的自律神經失調類似,又因肝主其他臟腑疏泄,故肝失條達,也會影響到其他臟器。

醫師強調,自律神經失調醫學上並不是一種病,而是症候群,病因可能有許多種,也有許多種疾病會出現這些症狀,例如憂鬱症、恐慌症等等,經常足不出戶,很少曬太陽的人,時間一久,也容易情緒不佳,同時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由於受影響的器官不同,可能出現如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症。因為幾乎全身都有自律神經分布,故症狀相當多樣。

吳建東表示,中醫認為自律神經失調與典籍上的「臟躁、驚悸、奔豚、百合病」敘述類似,病因多半是「怒喜憂思悲恐驚」失調,在長期壓力或是情志變化之下,臟腑受情志過度變動所傷。例如有些民眾容易心悸,部分可能與情志異常傷害臟腑有關。傳統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等,而這些受傷的臟器又會交互影響。而產生出一系列症狀。

吳建東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體質多是陰虛。心陰虛易有心悸、心律不整,肝氣鬱結常見焦慮心煩、易怒,脾陰虛則會有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特別是口乾,若陰虛嚴重,則會進一步導致陽亢化火,容易潮熱盜汗、口苦咽乾。

醫師說,有些則演變成中醫說的生內風,而有頭暈頭眩,抽搐顫動症狀。病久還可能出現痰熱,擾動精神,致驚悸恐慌等類似精神疾病症狀。

他表示,自律神經失調仍以治情緒為主,幫患者找出病因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是更年期荷爾蒙變化所引起的症狀,也就是更年期症候群,其他如重大事故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節食過當的營養不良,或是月經來潮,都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找出病因以後,再加以排除,症狀便能痊癒。

然而醫師提醒,一旦難以排除的病因,或是對於臟腑損傷已到不易自己痊癒程度,就需要靠其他輔助方法,比如藥物治療,像是一般陰虛常用的百合地黃湯,心陰虛常用的炙甘草湯為主,肝氣鬱結常用的加味逍遙散等等,但臨症時還是需要仔細診斷,隨證加減。

fsj 提到...

有運動的媽媽 快樂多很多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05.09

現代媽媽壓力大,不少人缺乏運動成了「趴趴熊」;也有媽媽變身中廣身材的「圍尼熊」,面臨三高危機;更有女性缺乏紓壓管道,成了有自殺意念的「冏臉熊」。母親節前夕,衛生署與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呼籲媽媽養成運動習慣,才能身心健康。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每年發表一隻衛教小熊。繼98年「趴趴熊」,鼓勵民眾養成運動習慣;99年「冏臉熊」,提醒大眾消氣紓壓,昨日公布新誕生的「圍尼熊」,提醒將過母親節的媽媽們,注意中廣身材背後的健康危機。

北醫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呂淑妤針對全台503名藍領女性進行研究,發現三成二藍領女性的腰圍大於80公分,BMI值超過24,變成擁有中廣身材的「圍尼熊」;另15.6%藍領女性,是活動量不足的「趴趴熊」。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社區醫學科醫師彭玉章,98年也針對全台家庭主婦進行調查。發現主婦「圍尼熊」比率雖低於藍領女性,僅22.6%;但高達46.6%是不愛運動的「趴趴熊」,同樣不利健康。

呂淑妤提醒,「圍尼熊」媽媽容易成為三高與心臟病、骨質疏鬆等高危險群,建議勤量腰圍與體重,每天運動30分鐘。台安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中心主任蔡尚達更設計「蔡式開懷操」,結合伸臂上舉、挺腰擴胸與雙臂胸前交叉放鬆等動作,建議早晚各做6次,促進胸部血液循環,紓解身心壓力。

另外,國健局對2萬多名18歲以上民眾做「98年國民健康暨藥物濫用調查」,從媽媽身體質量指數來看,三年級、四年級媽媽,過重和肥胖比率幾近六成。國健局提醒媽媽,別成了「垃圾筒」,不要準備太多餐點,更不要把剩菜剩飯,都掃進自己的胃裡。

調查發現,僅三成七的七年級媽媽,過去兩周有運動,但六成的四年級媽媽有運動;不論年齡層,媽媽採取的運動項目,依序為健走(散步)、騎腳踏車、做體操、爬山、瑜珈。

調查也發現,6成2有運動的媽媽,常常感覺很快樂,文化大學體育系教授林正常說,運動強度要夠、夠規律,才會產生腦內啡,最好是每分鐘心跳超過130下,每周做3到5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累到有點喘,有些微流汗的程度。

fsj 提到...

心理學家:人從3歲開始說謊

中廣 2011/05/08

心理學家說,人大約從三歲開始說謊。

心理學家表示,說謊不是犯罪而是社會化相當重要的一種技巧。他們說,父母雖然不喜歡孩子說謊,但是,他們自己卻為了不要得罪別人或是避免尷尬,經常說個小謊。

心理學家說,孩子會說謊就表示他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因為還要能圓自己的謊。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歲半和四歲半之間就有扯謊的能力。



◆ 防產後憂鬱 媽媽手冊擬改進

中央社 2011.05.10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今天拜會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林鴻池,對於孕婦產後憂鬱相關問題,表示衛生署將把媽媽手冊改互動式,幫醫生及早發現孕婦情緒不穩。

林鴻池日前也提案,要求衛生署針對產後婦女規劃整合性門診與諮詢網路等相關措施。林鴻池表示,目前防治產後憂鬱,只在去年12月新版孕婦健康手冊(媽媽手冊)中,有2個簡易評估題項,訊息不充分。

他說,衛生署應分別從婦產科與小兒科著手。孕婦產檢時由婦產科醫師給予衛教知識,產後新生兒施打疫苗時,由衛生所或小兒科醫生注意產婦精神狀況,甚至產婦生產住院時,也給予家屬衛教,才能有效早日發現產後憂鬱症。

林鴻池轉述邱淑媞表示衛生署將設立孕、產婦身心關懷專線,並儘量避免使用「憂鬱症」相關字詞,避免對孕婦貼上「疾病」標籤。

邱淑媞表示,將培訓產科、小兒科醫生,建立協助孕、產婦觀念,並將產前、後情緒不穩相關觀念,擴大衛教到孕婦家人、配偶等,嚴重時並協助轉介到家醫科或精神科就診。

她說,衛生署將著手修改孕婦健康手冊,從傳統教條式衛教書籍,改為孕婦自我記錄,並與醫生雙向「互動式」做法,協助醫生早日發現孕產婦情緒不穩狀況。



◆ 研究:魚油無助改善憂鬱症狀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10

魚油好處多,不過,是否真能改善令女性感到困擾的憂鬱症狀?這點可能令科學家打上問號,因為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無論攝取多少來自魚類的DHA與EP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與被診斷出或改善憂鬱症沒有關聯。

不過,這次哈佛大學研究人員也意外發現,從植物中萃取的α-次亞麻油酸(alpha-linolenic acid)對於「心情」則有重大影響,因為每日攝取的α-次亞麻油酸量每增加半公克的量,出現憂鬱的機率可降低18%。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連續追蹤近5萬5千位50歲到77歲女性民眾長達10年,在追蹤末期發現,5%參加研究者臨床上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機率,與攝取多少從魚類獲得的DHA與EPA兩種多不飽和脂肪酸之間,並無關聯。

對此,馬里蘭大學負責心理與焦慮防治計畫的波斯德列克博士認為,「因為這次研究針對憂鬱沒有界定出精確的標準,而且資料是從護理人員獲得,種種因素可能讓這次結論失準。」

波斯德列克博士則認為表示,未來如果能繼續納入更多代表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口,才能真正證實「攝取魚油無助改善憂鬱症狀」的論點,否則從這次的研究結果看來,放棄攝取魚油的結論仍言之過早。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期刊。



◆ 找不出病因? 當心自律神經失調

文/陳世豪 2011.05.09 自由

常有病人反映,全身疲勞、頭暈、頭痛、失眠、耳鳴、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嚨異物感、肩頸痠痛、盜汗、胃痛、腹脹、便秘或腹瀉、頻尿或煩躁不安…。但看了許多醫師、做了許多檢查,卻沒發現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最後在醫師建議下,才至身心科門診,其實這類病人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

大家多少都曾體驗過身體不適,但實際上並無真正疾病存在。像有人一到考試就頭痛、肚子痛或腹瀉;要上台報告前有人會心悸、胸悶或常跑廁所。自律神經失調類似上述情況,只是程度較嚴重,時間也較長。

自律神經控制全身內臟活動,當人要備戰時,自律神經讓心跳加速、血壓增加、呼吸變快、腸胃活動變慢。反之當人要休息及補充能量時,自律神經則讓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呼吸平緩、腸胃蠕動增加。當人長期處於壓力備戰的狀態下無法好好休息,就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病人常擔心自己得了醫不好的怪病,全身上下都「壞光光」。自律神經遍佈全身,故會從頭到腳出現許多不適,並不是真有那麼多地方出問題。

治療方式多採用藥物併心理治療,往往能有不錯的療效。若只採藥物治療,停藥後復發機會很高;若只採取心理治療,在開始治療時,病人過分焦慮使得心理治療不易被接受。

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常把情緒往肚裡吞,甚至有許多病人否認或感覺不到自己有任何緊張或壓力。引導病人辨認自己的情緒並加以處理,而非以慣用的壓抑或否認情緒,是治療的基本原則。直接告知病人的症狀由壓力引起常是無效的,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其他各種可減緩病人焦慮的療法皆可視病人特質來應用。

藥物治療方面,病人常會擔心藥物成癮問題。建議依專科醫師指示服藥,可達到最好效果與最低副作用。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狀態,不是疾病。許多病人未得到正確診斷,在各大醫院各科間不停流轉,徒然耗費許多時間體力。其實在適當治療下,許多病人能在數週至數月內改善,不需長期服藥。民眾若有類似情形,切勿忌諱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免症狀慢性化。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fsj 提到...

研究:禁菸標誌 容易引發吸菸慾望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10

公共場所出現的禁菸標誌,原本是要提醒癮君子不要在此地吸菸,不過,根據英國一項研究指出,有抽菸習慣的人看到禁菸標誌時,反而更容易引發其內心「哈」菸的慾望。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爾普表示,「街上到處都可見到禁菸標誌,但是當已經有吸菸習慣的人看到這個標誌,無形中提醒他們過去吸菸的動作,假如這位民眾想吸菸念頭已經出現多次,接下去就可能跑去吸菸了。」

研究人員首先邀請有吸菸習慣民眾參與這次實驗,首先讓他們看各種圖片,其中也包括常見的禁菸圖片,接下去再請民眾進行遙桿控制測試,結果研究人員發現,當初一開始看圖片過程時,如果有看過禁菸圖片的民眾,在後面搖桿測試時,較容易移動搖桿選擇諸如「菸灰缸」或「香菸」等圖片。

爾普對此表示,「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時,就真的讓它在現實中發生,」因此,他也提醒諸如「不要碰毒品」等圖案,也可能會有引發欲望的副作用產生,未來科學家將再針對這次結果進行深入追蹤調查。

當然公共場所設置禁菸標誌目的,不僅是提醒癮君子勿吸菸,也是保障其他不吸菸民眾的權利。

fsj 提到...

增加理解力與記憶考前衝刺 先強化脾腎

【台灣新生報/記者王柏楊/台北報導】 2011/05/13

考試季節又到了,有些考生輕鬆自在就可金榜題名,有些辛苦應付仍功敗垂成,差別多在理解力與記憶好壞。中醫師楊中賢指出,要提升記憶力首先從促進「腎」與「脾」的正常生理功能著手;脾功能不好的人因為腦中概念符號形成的能力差,所以看書時總是很難理解其意,其它兼見症狀如胃口差、吃東西容易腹脹、易拉肚子、大便有沒完全消化的食物、肌肉消瘦、多痰或身倦重不想動等。

隨症狀的輕重不同可選用四神湯、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湯、黃耆建中湯、理中湯或四神丸等處理。個性容易緊張,一有事就想上大號,則有「肝木克脾土」的現象,可選用逍遙散或痛泄要方。又於平日應忌食生冷瓜果如冷飲、西瓜、哈蜜瓜、水梨、葡萄柚等。

而雖看懂但卻是記不著,則屬「腎」的功能不好的人,其它兼症如常打哈欠、易腰痠膝軟、髮白稀疏、怕冷、頻尿、骨架小、轉骨晚、午後易煩燥、手腳心熱或盜汗等。此能以孔聖枕中丹、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八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等,隨症選用。

若常熬夜且有午後潮熱、盜汗、心煩難眠明顯者,應以知柏地黃丸和大補陰丸為宜;而怕冷明顯者,則用八味地黃丸、濟生腎氣丸為宜;又無明顯寒熱現象者,可以孔聖枕中丹、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服之。



◆ 治痴呆老藥 變戒毒新藥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5.13

成大醫學院、成大醫院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發展新的毒癮治療模式發現,用來治療中重度阿茲海默症及老年性痴呆的40年老藥Memantine,具有很強的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作用,可減少患者對毒癮替代藥品美沙冬的使用量,帶給海洛因成癮者戒除毒癮的一線希望。

這項「老藥新用」的新型治療方法,目前已取得美國及歐盟的專利,預期未來透過廣泛的推廣後,將在人類與毒品的漫長戰爭中,為人類帶來創新與突破性的武器。成大今天舉行記者會,以「海洛因成癮有救了」為題,宣布這項好消息。

參與這項跨國性臨床研究的成大醫學院精神學科暨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陸汝斌表示,海洛因濫用與成癮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夢魘,這是因為至今仍無一種藥物或治療方式,可以有效治療海洛因成癮或濫用。

束手無策之餘,醫界只好透過美沙冬及其他類似藥物的維持療法,來減緩海洛因的毒害,其實說穿了就是用另外一種長效的鴉片類藥物,來取代較為短效的海洛因而已,效果有限。為此,研究團隊聯手找尋更好的治療方法,進而找到Memantine這個舊藥。

陸汝斌表示,過去40年來,醫界均以每天20毫克劑量的Memantine來治療阿茲海默症及老年性痴呆。他們臨床研究發現,如果將劑量大幅降低,Memantine就具有很強的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作用,可緩解海洛因的毒癮。

接下來,研究團隊以90名海洛因成癮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其中48名每天使用小於5毫克的Memantine,42名僅使用安慰劑;三個月後發現,前者可減少美沙冬的使用量,且其身體及神經的細胞毒素也減少,肝臟負擔也沒有因此而增加,可望協助毒癮者擺脫海洛因等毒品的糾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束連文表示,在毒癮者不再碰海洛因的大前提下,如果能研發出可取代美沙冬等替代療法的治療方式,進而減少因服用美沙冬而引發的副作用,對毒癮患者再好不過。



◆ 美濫用處方藥激增 網路成幫兇

【台灣醒報/蔡沛琪】2011-05-13

美國一項新研究認為,高速網路使用率每增加10%,就導致濫用處方藥案例連帶增加1%,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民眾透過線上藥局,取得這些處方藥物,而不受到美國藥物法規的規範。

在1997年到2007年,美國人網路使用率從18%增加到61%,而1999年到2003年之間,線上販賣處方藥的市場也從1.6億美元成長到32億美元。

這份發表於《健康事務》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率提升,導致濫用處方藥的案例激增。麻州總醫院和南加大的研究人員比較 2000年到2007年美國高速網路的成長率,和因為和處方藥相關的藥物成癮問題而求醫的案例。結果發現,高速網路使用率成長最多的州,也是因濫用處方藥而求助案例增加最多的州。

南加大的謝弗健康政策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顧得曼(Dana Goldman)表示,從研究成果顯示,網路成長率可能可解釋為何處方藥濫用的案例增加,而這些藥通常容易從網路取得。

在網路上有許多線上藥局,不受到美國醫療法規所規範,而常遭到濫用的藥物,像是止痛劑、興奮劑、鎮定劑等,常可透過線上藥局取得。顧得曼和麻州總醫院的珍納(Anupam Jena)指出,近來處方成癮性止痛劑濫用的案例明顯增加,與線上藥局的增加相關。

fsj 提到...

運動有助學習 提升孩童自信心

文/董謹榕 2011.05.14 自由

活動!活動!人活著就要動!但是現在的環境改變了,孩子的活動空間變小了,常關在幾坪大的房子裡,出門也不再是綠油油的草地,而是充滿人車的街道,父母需要小心看著孩子,以免發生危險。於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孩子的活動量嚴重變少了,也容易出現刺激不足的情形。

全家培養一起運動 可促進親子感情

但是孩子常會設法尋找他們要的感覺刺激,也許在家裡就出現爬上爬下、衝來衝去、轉圈圈等狀況,讓父母覺得自己的小孩為什麼那麼好動。家長常會擔心地詢問,自己的孩子是否為過動兒?或有自閉傾向?經過醫師診斷及醫院評估排除這些診斷後,就要從運動著手了。

運動可以強化相關的神經連結,觸發一系列腦細胞產生聯繫的生物變化,幫助動作的發展,獲得很多的動作經驗。再來,運動本身除了對身體機能及動作發展產生許多正面效果之外,運動跟學習有很大的關聯性。

運動會調節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產生。其中多巴胺讓孩子有好情緒,血清素和記憶與情緒有關,正腎上腺素和注意力有直接的相關。

運動也可讓學習效果變好,連帶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身體同時也變得更健康,抵抗力也變強了。

儘可能全家培養一起運動的好習慣,例如:跑步、游泳、打球等活動,或是帶孩子至戶外活動、公園玩耍。在日常生活中多走路、多爬樓梯,能動就多動,既可以體驗到運動的好處,也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作者為台北市希望兒童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



◆ 享受運動不要痛 暖身不能省

文/周雅惠 2011.05.14 自由

天氣轉熱,脫掉厚重冬衣後,很多人換上輕便的衣服,享受戶外運動的樂趣。但是運動前,可要先做好暖身運動,以防止發生運動傷害。

先花幾分鐘 可避免運動傷害

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韌帶扭傷、肌肉肌腱拉傷、肌肉痠痛、抽筋、骨折、脫臼等。其中以未做暖身運動及伸展運動是最常見導致運動後急性傷害的原因;運動時的姿勢錯誤、裝備或運動鞋不合適或磨損、場地濕滑、運動器材不合適等,也容易造成傷害。

◎預防運動傷害並不難,幾個步驟就可以避免:

●運動前不要偷懶,花10到15分鐘的時間暖身,可以增加血流量、降低關節僵硬,增加肌肉、肌腱的延展性。例如:原地踏步走、暖身體操、快步走、小跑步、肌肉的牽拉運動,可依照接下來要做的運動,選擇暖身運動的項目。

●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要過分逞強。

●認識該項運動,明瞭並掌握技巧,放鬆心情,漸進增加運動強度、時間,不要操之過急。

●運動後,應做些溫和的運動,讓心臟血管系統恢復正常,幫助代謝肌肉內的廢物,使身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運動後伸展,使肌肉恢復休息狀態,降低肌肉、肌腱受傷的機會,減少肌肉痠痛。

●運動後,適時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掌握五要領 輕鬆打敗不適感

◎面對運動的不適感,只要您掌握下面的五大方向就可以輕鬆打敗它:

●運動中,適度的保護肢體或穿戴合適的護具。

●運動後休息,給予肌肉放鬆按摩。

●運動後適時冰敷處理。

●已有疼痛或是腫脹的狀況,可給予壓迫,例如使用彈繃來纏繞肢體,若肢體末端出現紫色或麻木感,表示包紮太緊,須放鬆。

●有腫脹的肢體需抬高患側,使其高於心臟。

初步處理後,若狀況並未改善,建議立即尋求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避免從小傷害演變成大問題。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fsj 提到...

嬰兒戴手套腳套 壞處一籮筐

文/周怡宏 2011.05.15 自由

在門診中,常看見小嬰兒手上、腳上戴著各式各樣的手套、腳套,但是近來也發現多起因為長時間戴著手套引起的甲溝炎與溼疹的病例。

為孩子裝扮固然代表父母的一番心思,但可能要進一步思考:嬰兒是否真的需要戴手套?是否需要因為擔心指甲抓傷而戴手套?整天戴上手套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什麼?

基本上,為孩子戴上手套、腳套的做法來自兩個:「老祖母的建議」以及「嬰兒照顧者的規定」,但是,此要求或規定卻沒有良好的臨床研究報告作為根據,兒科教科書上也沒有此一說法。

目的是為保暖 而非嬰兒美觀

首先要提醒父母的是,使用手套、腳套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而非美觀,例如外出到寒冷的地方,或者室溫在寒冬明顯下降等,才需要使用。

同時,家長也要知道一般居家室溫多能維持在20到30度之間,而不受外界溫度影響;再者,嬰兒的新陳代謝率是一生中的最高時期,因此通常相當怕熱。只要耳溫或肛溫測量在正常範圍,即代表孩子的身體核心溫度仍為正常,切勿因為手腳摸起來冰冷,立即替他穿戴手套或更多衣物。

阻礙觸覺發展 妨礙抓握動作

簡單地說,父母應該要特別注意室內溫度是否偏高而讓孩子不適,切勿以為孩子怕冷而多穿衣物,或者讓室溫飆高到26到28度以上,反而會造成過度悶熱,容易使孩子情緒不佳、躁動哭鬧、影響食慾、食量,並且會干擾睡眠。

進一步來說,家長要瞭解在室內,將孩子整天套上手套、腳套的壞處,包括會不利親子間肌膚接觸、會阻礙孩子的觸覺發展、會妨礙嬰兒的手部抓握動作、也會造成手部許多的發炎反應,例如脫皮、汗疱疹、濕疹、甲溝炎與毛囊炎等皮膚疾病。

當媽媽們擔心嬰兒指甲過長,可能會亂抓臉部造成小花臉時,也要思考抓臉的原因是臉上的汗水與油脂沒有清潔而導致搔癢感;再者,應養成每週1到2次,替嬰兒修剪過長的指甲,即可避免抓傷。

最後要呼籲所有嬰兒照顧者,應該儘速調整戴手套的不合時宜作法,「還」給孩子手腳皮膚一個透氣涼爽的環境,並提供嬰兒合宜的觸覺刺激,以正確的方式,促進孩子的神經發展。

(作者為台北市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fsj 提到...

皮膚癢癢 未必是肝不好

文/高依帆 2011.05.16 自由

「醫師,我的皮膚癢已經好多年了,不論是吃的藥或是擦的藥都試了,但都沒有改善,會不會是肝不好啊?」

皮膚癢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皮膚癢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單純皮膚疾病,例如蚊蟲叮咬、蕁麻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皮膚乾燥等,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疾病的合併症狀,例如糖尿病、黃疸、腎臟病、甲狀腺的問題、部分惡性腫瘤等,必須經過仔細問診及診斷才能確知,並給予適當正確的治療。

西醫治療皮膚癢很重視原因,中醫也是一樣。中醫會仔細分辨皮膚癢的症狀及相關特點、其他症狀,並考慮體質因素,與體內環境的平衡。因為皮膚是內在臟腑、環境的表現,當體內失去平衡或產生某個問題,會藉由癢的方式表現在皮膚上,並不一定與「肝不好」有關。

●中醫辨證蕁麻疹、全身搔癢、癢無定處、皮膚有紅疹或斑塊,常在吹風之後,在皮膚暴露或接觸部位發病,常屬於風寒或風熱,可以袪風散寒或袪風清熱等方法治療。

●若皮膚癢伴有皮膚起小水泡,搔抓後,容易滋水、流膿,反覆發作不易痊癒,常見於慢性濕疹,而平時易有腸胃道問題,則可能夾有濕邪,須加入利濕的藥物。

●若皮膚乾燥、粗糙、脫皮、龜裂,常發於冬天或乾燥的天氣,尤其以老人家或貧血的人多見,則屬於血虛所造成的皮膚癢,則要用養血滋潤的藥來治療。

●若平時愛吃燒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夏天天氣熱時,發作得更厲害,皮疹鮮紅,常覺口乾舌燥等,則為熱盛,以清熱止癢的方法來治療。

除了內服的方法,亦可以用中藥外洗、外敷的方法來止癢,也有不錯的效果,例如荊芥、防風、薄荷、金銀花、蒺藜、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蛇床子、黃芩、黃柏、大黃等,都是臨床上常用的外洗藥物,可以煎湯後放溫,泡澡或是外洗、外敷,但使用前,必須要避開皮膚上的傷口,免得太過刺激,造成感染;使用後,若有紅腫癢等過敏反應,應先停用,並向醫師諮詢。

此外,要注意在皮膚癢時,若盡情搔抓,雖然一時之間非常舒服,但久而久之卻會刺激皮膚表皮的變化,甚至更加重癢的症狀,陷入惡性循環中,也會導致皮膚的增生變厚。

因此,除了儘快解決搔癢的原因、給予治療外,也應儘量克制抓癢的慾望。

總之,如果有持續的皮膚搔癢,或是反覆的復發,就可能是體內疾病的一個徵兆,應該要就醫,找出真正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能只認為是肝解毒能力不好,亂吃成藥,真的把肝臟弄壞就糟了。(作者為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



◆ 全台近千萬單身族 易受環境刺激陷憂鬱

中廣新聞/彭清仁 2011-05-16

不少新人選在建國百年結婚,而演藝圈今年更是有多人閃電結婚、秘密訂婚或是高調結婚,讓全台近千萬的單身人口,陷入另一種負面情緒高峰,也就是所謂的「單身憂鬱」,連帶對單身族的心理和生理,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專家建議單身族如果陷入負面情緒時,不妨多利用時間到戶外走走,適當的調節情緒。

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全台單身人口,四年來已經暴增五十萬以上,達到九百卅九萬人,直逼千萬人大關。而今年是建國百年,不少新人也選在今年結婚,對單身族來說,今年的藝人不管是閃電結婚、秘密訂婚或是高調的結婚,儘管只是熱鬧的影劇新聞,卻對不少單身族產生負面情緒的衝擊。竹科單身俱樂部今年元月到四月底,針對一千一百位卅到四十五歲的單身男女會員市調,發現單身族近九成覺得今年情緒容易受波動,問卷針對行為、精神、生理三大範圍,評選出「單身憂鬱」抓狂現象,包括行為上:容易跟別人起衝突、愛抱怨、愛找碴、容易發脾氣、沮喪或情緒起伏焦躁不安。

精神上:覺得沒人愛沒人要、感覺變老、體力不行、缺乏熱情、缺乏活力、缺乏勇氣、找不到人生目標。生理上: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無精打采容易疲勞、借酒澆愁、暴飲暴食、刷卡血拼、頭痛、胸悶等等。

竹科單身俱樂部總監盧瑞琪也建議,單身族不妨藉著參加單身聯誼或專為單身族規畫的戶外旅遊放鬆自己,找回自我;而同事間與單身族相處,就算關心也要儘可能避免言語的無心刺激,所造成的傷害。

fsj 提到...

逾9成青少年 沒手機抓狂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1/05/17

金車教育基金會今天公布「青少年使用手機」調查,青少年使用手機普及率高達8成,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機。離不開手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93%有「手機焦慮傾向」,沒帶手機、手機沒電、打電話對方沒接或不通,都會讓青少年感到不安。

調查也發現,台灣各級學校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的比率,國小占41%、國中占88%、高中占55%、大學只有7%。上課時使用手機傳簡訊、接電話、玩遊戲或上網的情形,也是年紀愈大愈頻繁,小學生約10%、國中生18%、高中生30%、大學生44%。

調查指出,台灣青少年(10至20歲)持有手機比率達80%,比2009年明顯成長15%,其中高中生達96%,大學更直逼100%。

此外,青少年追逐流行手機的比率也不低,27.25%的青少年持有智慧型手機,其中大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比率最高,達27.83%,其次是小學生有27.44%。

當有最新型的手機出產時,35%的青少年表示想買 ;國中生最想買的比率最高,達42%,二成四國中生會要求父母買,一成七會打工賺錢來買。

金車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指出,除了使用網路成癮,沒帶手機會不安,沒人來電會孤單,電話講久也會焦慮。這項調查的對象為國小五年級以上至大學生,回收有效問卷2141份,回收率92%。



◆ 酒淹韓校園 3成大學生酗酒

中央社 2011.05.17

南韓飲酒文化中心昨天在首爾某大學校園舉辦的「適度飲酒」宣導活動後發現:有3成的大學生習慣性酗酒;15%的女大學生甚至表示,酒醒後經常想不起前1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

南韓「朝鮮日報」今天報導,當天有500多名大學生參加了這項活動。其中,因為「飲酒無度」而來進行相關諮詢的大學生竟然多達200多人。

首爾市麻浦酒精中毒諮詢中心組長崔恩珠表示,來諮詢的大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女生,其中15%的女生甚至表示,她們酒醒後,經常想不起前1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報導指出,有評論認為,南韓大學生的飲酒情況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去年進行的全國大學生飲酒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南韓大學生1年飲酒1次以上的年飲酒率高達94.4%,不僅高於美國大學生的86%,也高出南韓成年人年飲酒率的78.5%。

1個月飲酒1次以上的月飲酒率方面,大學生的85.4%和成年人的59.4%的差距更大;女大學生的82.6%幾乎是成年女性的2倍。

報導說,飲酒率雖然比過去下降,但是,每次喝4至5杯燒酒以上的酗酒率,如以2009年為基準,卻上升了70%。

由於大學生飲酒問題的日趨嚴重,南韓保健福祉部長官、教育科學技術部長官、大學教育協議會會長、專門大學教育協議會會長2月曾開會,簽署了「校園拒絕酒精」的協議。

報導指出,仁濟大學保健研究所教授金光起說,整個南韓社會都面臨就業難和各種生活壓力,大學生也不能倖免;另外,認為酒量大就是能力強的南韓社會文化,以及釀酒公司免費提供酒等營銷戰術,都讓大學生們慢慢地沉溺在酒精之中。



◆ 不孕、失眠、頭痛… 她罹「女王蜂症候群」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蔡容喬、趙容萱、李致嫻/連線報導】2011.05.17

彰化一林姓銀行女職員結婚七年不孕,求診時一再抱怨女上司挑剔工作表現,醫師懷疑她因「女王蜂症候群」導致不孕,建議請假暫時離開工作,沒多久果然懷孕。

兩性平權的社會中,愈來愈多的女性有機會出任主管,這些女主管與部屬的相處,有時會比男性主管要求的更嚴,造成部屬出現失眠、頭痛等各種身心症狀,國外曾針對這種現象做過研究,命名為「女王蜂症候群」。

彰化市婦產科醫師蔡鋒博、高雄市專研不孕治療的郭鴻璋等多位醫師表示,國內還沒有相關研究,但門診發現來自女上司的工作壓力,誘發身心適應症的患者比以往多,這可能和社會環境改變,女性主管人數增加有關。

另德國也有研究指出,為女上司效命的員工,比為男上司效命時,較容易出現憂鬱、失眠、頭痛與胃灼痛等病灶。

蔡鋒博說,林姓女行員有次談到她的女主管特別喜歡挑剔她,同事都覺得她的工作表現很好,有條件升課長,女主管卻推薦另一名男同事當課長,讓她沮喪、挫折,只能生悶氣,蔡鋒博懷疑患者罹患「女王蜂症候群」導致不孕。

他建議林女請假暫離職場,放鬆心情接受治療,果然林女請假期間順利懷孕。懷孕後林女準備銷假上班,後來評估職場情勢,再度接受醫師建議,辭掉工作,目前懷孕卅四周。

郭鴻璋說,他有名在大學任教的病人,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最後當上研究所所長,外人看來學術成就非凡,但女患者認為她上頭輩份更高的女性指導教授,每逢她爭取升等,刻意阻撓,令她備感壓力,女所長直到四十六歲還無法懷孕,只好做試管嬰兒。

台中市卅歲李姓女保險員說,她的女主管要求嚴苛,沒達到業績就被釘,連回嘴力氣都沒有,只有在喝酒壯膽後才敢在背後罵,最後喝酒成癮。

蔡鋒博說,美國康乃爾大學、辛辛那提大學、維吉尼亞大學都有相關研究報告,辛辛那提大學調查二千多名男女職員,發現女主管比較喜歡晉用男下屬,比較挑剔女下屬表現;德國卑勒田大學調查,當職業婦女的頂頭上司是女性時,容易發生憂鬱、失眠、頭痛、胃灼痛與胃酸逆流。



◆ 女人為難女人?學者:刻板印象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蔡容喬/連線報導】2011.05.17

女主管是否真的比較可能難為女部屬?研究兩性的成大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趙梅如表示,研究「女王蜂症候群」議題本身就充滿刻板印象,「為何不說男主管對男部屬也有特別影響?」她認為,「社會性別」勝於生理性別,換句話說,具備男性特質的部屬,不分男女,在職場上可能較吃香。

趙梅如進一步解釋,女性特質指的是比較嬌滴滴、處事不明快,男性特質明顯的特徵是明快、不會嬌滴滴,因此就算男部屬卻有著女性特質,也不太可能受到上司喜愛,「不是不愛女下屬,而是不愛女性特質的下屬」。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王秀雲也提出,女性工作者在台灣社會有多重壓力,得要經濟獨立、又不太可能放棄生育,需要從整體大環境的勞動條件、社會價值觀改變,不宜歸咎女主管單方面因素。

她表示,若指強勢女主管會導致女性下屬壓力過大,甚至不孕,無疑是歧視;女性主管人數確實愈來愈多,但不管男女主管,都有可能做出不合理要求,不應和性別連結在一起。

趙梅如觀察,女性主管在職場上原本就承受較多不平對待,男上司發脾氣,會被認為「他真的很氣」;女上司發脾氣,就被認為「情緒化」、「更年期到了」。

她說,上司與下屬關係好不好,另一個重點是「威脅性」,如果下屬威脅到上司,兩人關係一定不好,不一定是女性對女性。許多女主管細心、體諒人,比男主管好,「女主管不一定比男主管難搞」。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副院長周煌智說,在精神疾病學理上沒有所謂「女王蜂症候群」名詞,充其量解釋女主管強勢領導下,造成下屬有適應障礙的難題,但和每個人壓力承受度有關,不能和主管性別一概而論。

fsj 提到...

憂鬱症病根 證實來自基因變異

【實習編譯施施/綜合報導】2011/05/18 中國時報

憂鬱症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是近年醫界研究的焦點。英美兩國研究團隊兩項最新研究不謀而合,都證明兩者確實相關。這也是科學家首次找到確切證據,證明憂鬱症成因不只是心理因素。兩項新研究可望為憂鬱症的患者帶來曙光。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團隊發現,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變異,位於第三號染色體的「3p25-26」區段,包含四十個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針對完全不同的受試者進行研究,結果與英國團隊殊途同歸。

英國研究團隊的領導人布林(Gerome Breen)表示:「一般說來,在憂鬱症基因的研究領域中,不同的研究團隊要得出相同的研究結果很困難,而且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可能達成。」

國王學院的研究對象是八百多個受復發性憂鬱症所苦的家庭,結果發現,憂鬱症的成因約有四○%與基因相關。而華盛頓大學則是研究大量吸煙與憂鬱症的關連,研究對象是九十一個澳洲家庭及廿五個芬蘭家庭。兩項研究都刊登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

這兩項研究將大幅縮小科學家的研究範圍,有助找出憂鬱症基因病根,但距離新藥上市,可能還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憂鬱症的治療十分不易,現有藥物只對大約一半病患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到二○二○年,憂鬱症將與心臟病並列為人類健康最大殺手。大約有二○%的人曾感到嚴重抑鬱,有四%的人為不斷復發的重度憂鬱症所苦。

此外憂鬱症也造成大量的產能及金錢損失。一項二○○六年的研究指出,單是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憂鬱症每年導致一億個工作日泡湯,治療憂鬱症的花費也高達九十億英鎊(約合台幣四千二百億元)。



◆ 用藥怕!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逾5成家長拖1年就醫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05-18

用藥怕、就醫拖!調查顯示,家長從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到就醫,超過五成拖上一年,甚至有父母從懷疑到就醫總共花上12年,當醫師建議用藥,家長擔心副作用,半數遲疑用藥半個月以上,更有人考慮四年才決定,期間索性帶孩子練氣功、刷背或運動耗體能等療法,醫師指出,拖越久症狀越複雜,坊間療法沒有大型研究支持,而且並非全都適用,建議症狀出現,及早就醫評估。

這名鄧小弟弟幼稚園開始就被園長抱怨規矩差、慢半拍,家長帶去復健科學畫畫、攀岩沒改善,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功課拖拖拉拉寫不完,還出言頂撞老師,到了五年級,甚至拿鋼杯把同學的頭打破,期間老師生氣,家長也很苦惱,就醫後確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一拖,症狀滾雪球,長達七年才獲得正確治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岑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是管教問題,是先天大腦統籌專注力與衝動性困難,至今病因不明,很多家長擔心藥物傷身,拖延就醫,反倒使症狀更為複雜,事實上,藥物副作用影響程度有限,是可被處理,而且只是治療的一環,還是要搭配行為訓練。「藥物治療是治療種類的一種,只是效果比較快,也比較可以馬上改善問題,如果說要治根的話,現在還沒有,我們還是要搭配一些專注力訓練,一些行為本身,去教孩子去做選擇、克服自己,還是要搭配行為部分。」

調查顯示,近半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被欺負取笑或欺負其他同學,醫師表示,這群小朋友無法分辨肢體界線,不知道與人相處、情緒容易波動,或是所謂白目、引人側目。提醒家長,孩子如果在兩個場合當中,譬如學校、家中或安親班,出現功課寫不完、跟不上、人際衝突等狀況,就要警覺,當嘗試方法一個月內沒有改善,就應考慮到院諮詢。



◆ 睡得好不好? 看看手錶就知道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11-05-18

睡眠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研發出一款「睡眠品質紀錄錶」,和一般手錶一般,戴在手上,居家就能記錄使用者睡眠品質,期望達到輔助失眠治療及自我評估的功效。

資工系梁勝富教授團隊與台達電合作,歷經一年多的研究,已經開發出接近市售產品的整套系統,包含硬體、判讀軟體及USB傳輸界面,並已完成台灣及中國的專利申請,未來有利於技術轉移與產品化。

梁勝富說,過去檢測睡眠品質,都必須到醫院,以多重睡眠生理記錄儀(PSG)進行檢測,身上披披掛掛許多儀器,檢測費用高,而且不能長期使用,許多受檢者到睡眠中心根本無法入睡,遑論檢測的準確度。

這款「睡眠品質記錄錶」是藉由記錄受檢測者在睡眠中的行動,睡眠愈深,人體動作就會愈遲緩,睡眠愈淺動作會頻繁,記錄這些動作之後,經過運算,就可以得知睡眠品質;其中共有五個記錄欄位,包括整晚在床時間、整晚睡眠時間總和、入睡至起床經過時間、睡眠延遲、睡眠中斷最大時間等,所有數據運算後,就可以得出睡眠效率和睡眠品質。

?梁勝富說經過40位測試者,其中與PSG判讀結果比較,是否入睡的判斷準確率為91.78%,以睡眠效率85%為基準,睡眠品質優劣之判別準確度則達到100%。

該睡眠品質記錄錶目前已完成超過110人次整夜量測驗證,在成大心理系完成12人次的失眠者評估,在護理系應用於70人次的安養中心年長者24小時量測:從完成的初步系統驗證、功能檢測、乃至實際應用,梁勝富信心十足的表示該手錶深具產品化潛力。

fsj 提到...

多參加藝文活動 生活較快樂

【聯合報╱記者卓佳萍/即時報導】2011.05.25

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4日發表的研究指出,無論教育程度或財富多寡,常從事藝文的人比較滿意他們的生活,這些活動包括參觀博物館、看演唱會或演奏樂器等。

法新社報導,研究也顯示,從事藝文活動與心情的關連,會因性別差異而不同。男性在從事「被動式」藝文活動,例如看演唱會或參觀展覽時,心情會變得樂觀,身體也會比較健康。女性則在從事「主動式」的演奏樂器或藝術創作時,比較不會感到焦慮、憂鬱或不開心。

主持這項研究的學者庫佩斯(Koenraad Cuypers)分析挪威逾5萬名成人的資料發現,當男性是「觀賞者」時,心情會比較愉快,女性則明顯偏好當個「行動派」,且財富及教育程度並非影響因素。

研究結論指出,藉由參與藝文活動來增進身心健康的說法,應是正確的。



◆ 做家事 有害健康?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5/25

做家事竟會傷害健康?美國研究發現,已婚男女,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一天終了,做越多家事,心理會承受越多的壓力,增加健康風險。

特別是女性,一旦男人一回家就當大爺,享受自己的生活,讓女人一個人做家事,對女性健康非常不利,這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上升,壓力荷爾蒙過多會引起體重增加、高血壓、心臟疾病。

這項研究發表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追蹤、紀錄三十對雙薪夫妻生活狀況,持續三天,這三天研究人員採用攝影機、訪談、問卷等方式記錄他們的居家生活。研究人員也要求這三十對夫妻每天提供四分唾液樣本,以檢驗其中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濃度。

研究人員解釋,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況時,體內可體松濃度就會上升,一般都是白天可體松濃度較高,到了一天快結束時,可體松濃度就會慢慢下降,恢復正常。可體松濃度若較低,身體就會比較健康。可體松濃度過高時,會影響睡眠,導致體重增加,並會讓人感覺精疲力盡,免疫系統也會變差。

研究顯示,女性在家花大半時間做家事,花在與家人溝通、享受休閒活動時間居次,而男性花在娛樂、休閒時間最多,其次才是與家人溝通、做家事。這項研究發表於「家庭心理學期刊」,研究發現,做越多家事者,傍晚體內的可體松濃度較高,可體松復原程度也較慢。

研究更發現,當男人在家當大爺,而女人家裡揮汗做家事時,男人的壓力荷爾蒙濃度最低,甚至比和太太一起放鬆時還要低。研究建議,夫妻最好進行家事分工,互相分擔家務,這樣比較有益身體健康。

※ 這項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做家事的時間」點對不對。

fsj 提到...

觀念平台-前手機時代 回不去了

【黃宗慧】2011-05-27 中國時報

自從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台灣超過九成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症,關於手機上癮的討論就大量出現,且多半意在檢討手機所造成的不安情緒與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其實關於手機負面效應的批判,從手機問世以來就不曾缺席過。艾可(Umberto Eco)早在他一九九一年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便對手機上癮者極盡嘲諷之能事:在艾可眼中,隨時隨地都要透過手機與人互動,只代表這些手機使用者根本不懂得享受獨處,也無法專注於自己當下正在從事的活動;越是忙於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使用手機,就越是暴露自己心靈的空虛。

艾可二十年前的評論至今聽來仍未過時,弔詭地說明了儘管批評手機上癮的論述從無間斷,這些批判卻無一能抵擋手機對現代生活的高度介入。換句話說,多數人的行為與思維已經回不去前手機時代了!而智慧型手機出現後,手機與網路的結合更加劇上癮的可能。日前公布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也指出:台灣上網人口已創十年新高,十五至十九歲者曾上網的比例更高達百分百!手機不再只是行動電話,許多人都像特技演員忙著拋擲承接多件雜物一般,手指不停在面板上滑動,急於收發簡訊、檢查電子郵件、瀏覽即時新聞,又或者每隔幾分鐘就點閱社群網站一次,以便更新或查看最新動態。

面對回不去前手機時代的這個事實,懷舊或不滿者所在多有,但另一方面,也有些論者更想問的是這些改變究竟為何、如何影響我們,以及在看似負面的效應中,是否也蘊藏著一些值得期待的未來性?舉例來說,智慧型手機所提供的大量資訊是否只會造成專注力退化?還是也可能訓練我們快速地從眾多訊息中「去蕪存菁」?

科技作家卡爾(Nicholas Carr)在近作《淺薄》一書中,就試圖將新科技與新思維模式的利弊並陳,探討舊技能與舊視角的退位能否帶來新技能與新視角的出現:例如面對紛至沓來的訊息,我們專心與深思的能力的確弱化了,但掃瞄、略讀、快速處理多重任務的能力或許也精進了。當然,即使「淺薄」的能力真能精進,對包括作者卡爾在內的許多人來說,這仍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改變。但正如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所言,當社會文化環境已然轉變時,去評估過去與現在哪種模式較好,並無太大意義,比較有意義的,是去檢視我們是否得到了被許諾的快樂?

當推陳出新的手機不斷承諾我們更美好的新境界時,我們是否真的從中培養出「一心多用」的能力、得到即時與人溝通的滿足、並在點擊不同網站與連結不同訊息之際激發了更高的創造力?又或者是疲於應付氾濫的垃圾資訊、迷失在一堆用不上的手機功能之中、甚至陷入追逐大同小異的新款手機卻依然虛無的輪迴裡?科技介入人生或許勢不可擋,但科技駕馭人性的惡夢卻未必會發生,只要我們對於這些現象,還有足夠的警戒與判斷,還願意花一點時間了解:手機讓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 研究:家住大馬路附近 嬰兒提早出生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27

根據澳洲一項研究指出,家住在高速公路或是主要幹道附近的孕婦,會影響到孕期,導致嬰兒提早出生報到。

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研究人員研究970位準媽媽以及其住家環境後發現,住家附近車來人往的大馬路產生的噪音與空氣汙染,會影響胎兒報到的時間,最嚴重甚至會減少孕期2周以上,研究人員柏奈特表示,「馬路上汽車煞車或啟動發出的聲音以及空氣汙染,造成懷孕期間睡眠受到干擾,無形中增加壓力,也成為懷孕風險之一。」

本次研究除了解孕婦居住的位置外,也將母親吸菸習慣與社經地位納入研究,並計算其住家方圓500公尺內道路數量與預估車輛往來情形,結果發現200公尺內影響最為明顯,400公尺內的道路與車輛往來,都是會對胎兒造成負面影響。

柏奈特表示,「真正的原因來自於噪音汙染,而且交通不僅造成噪音汙染,也會伴隨空氣汙染的產生。」

因此他建議懷孕婦女盡量避免居住在交通吵雜的環境下,對於胎兒較有益處。

fsj 提到...

職場需要 男性更重外表

【世界日報╱路透紐約26日電】2011.05.28

職場需要和來自女人的壓力已促使男性更加重視外表和衣著,要讓自己更體面、更清爽。奢侈品牌也因而增加不少生意。

高檔百貨公司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尼門‧馬可斯集團(Neiman Marcus)、知名珠寶首飾公司芬內爾(Theo Fennell)及溫斯頓鑽石公司(Harry Winston Diamond Corp.)的高級主管說,他們看到男性花更多錢讓自己穿著體面。

分析指出,男性如想在公司內步步高升,需要穿著整潔光鮮,尤其是現在就業市場逐漸好轉,外表和穿著更加重要。

尼門‧馬可斯集團執行長凱倫‧卡茲(Karen Katz)說:「比較年輕的顧客正成長到收入漸豐的年歲,他們將比他們的父親輩更重視時尚和品質。他們確實把穿著品質提高了。」

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公司正把其銷路甚佳的個人品牌男性服飾予以擴充,以滿足男性顧客即興購買的需求。在這家高檔百貨公司內,女性在衣著上的花費仍高於男性,花費額將近三比一。該公司執行長薩多夫(Steve Sadove)不預期此一比率將有多大改變,但他表示,男性正開始重視穿著。他說:「我們再次看到訂做的服飾銷售增加。」

男性對時尚及穿著的了解,並非天生。男性重視穿著大部分是受到周圍女性的影響,包括妻子、姐妹、母親及女朋友,她們鼓勵男性重視衣著和裝扮。

中國的奢侈品花費大增,對全球男性奢侈品的成長將有很大助益,因為中國男性購買高檔貨的花費遠超過其他國家的男性,約為其兩倍,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有送禮的傳統。



◆ 老覺得不如人 有害身心健康

文/柯俊銘 2011.05.28 自由

俗語說:「人比人,氣死人」,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的報告指出,若常存有「我很糟糕」、「凡事都比不上別人」的念頭,不時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心中總是憤恨不平,長期下來恐怕有害身心健康。

加拿大康克迪亞(Concordia)大學的心理學家Isabelle Bauer博士透過刊登廣告的方式,招募到兩組受試者,一組是104位不同年紀的成人,另一組是51位銀髮族,並針對這兩組個案分別進行調查,目的在探討悔恨感的處理方式和身心健康的關聯性。

研究小組要求所有人填寫問卷,內容主要是詢問他們人生當中,悔恨的事件有哪些?此外,還需回答和年紀相仿的同儕比較起來,自身的悔恨感強度有多高?

結果發現,多數人最悔恨的事是和不適合的對象結婚,以及沒有多花時間陪伴家人。

有趣的是,當個案比較的對象為遭遇或狀況較自己還要不如意的人,他們的悔恨感強度似乎偏低,情緒狀態傾向正面。但比較的對象若為較自己過得還好者,悔恨感的強度反而就偏高,情緒狀態明顯是負面居多。

研究者表示,持續存在負向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系統受損與荷爾蒙分泌失調,進而容易為細菌、病毒所侵襲,輕者或許只是常傷風、感冒,嚴重的的話可能造成長期的健康問題。

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人生遭逢挫折時,不如珍視當下還擁有的事物,收拾心情再出發。

唯有做好心理建設,並勇於改變,繼續前進,終究才有成功的機會。若只是累積怨氣,不僅無法改變現狀,健康還會受到影響而每況愈下。(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過動症病患手足 青春期易出現行為異常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1.05.28 自由

國內粗估有十多萬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台大醫院一項大規模的追蹤研究發現,ADHD病童的兄弟姊妹,如果小時候也有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的症狀,到青春期時發生精神疾病、意外傷害、物質成癮、行為問題的風險,明顯比一般學童高,提醒家長們及早注意。

台大醫院昨日成立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整合神經科、神經外科、精神科、小兒神經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眼科、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麻醉科及病理學科等各專科,希望能對神經相關疾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台大副院長黃世傑指出,近年台大所累積的自閉症與過動症研究成果,在國內首屈一指,至今共產出六十餘篇重要論文,包括確認國內的ADHD流行病學資料,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學童的盛行率大約七%。

台大醫院後續更進一步收集大規模樣本,約三百名病童、兩百名病童手足與兩百名健康對照組,約在六、七歲時收案,並長期追蹤到十二歲,將相關資料進行各項分析,近來已有四篇論文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

研究主持人、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高淑芬表示,和同年齡學童相比,六到七歲時被診斷出ADHD的病童,當成長階段進入青春期時,比一般學童更容易出現行為異常(說謊、偷竊、叛逆等)、躁鬱或憂鬱等精神疾病、菸酒毒品成癮、睡眠問題、意外傷害等狀況。

若無相似症狀就不用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ADHD病童的兄弟姊妹,即便未被診斷為過動症,一旦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拖延、丟三落四、坐不住等過動症狀,到青春期後出現精神疾病、行為異常等問題的風險,也會比一般健康學童顯著升高;至於未出現過動症狀的病童手足,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家長們可以安心。

應一併尋求醫師協助

高淑芬指出,國內ADHD病童的就醫率只有兩成,接受治療率的比例又更低,延誤治療對病童的成長往往會出現負面影響,而根據台大研究,若病童的兄弟姊妹有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即便嚴重度沒有達到ADHD的程度,也應一併就醫評估,尋求醫師的建議與協助。

此外,自閉症在我國的盛行率約萬分之六,嚴重患者粗估至少兩到三萬人,但放眼國內,卻只有台大醫院在進行相關研究,由於這類不能產出專利的研究領域,向國家申請學術經費困難重重,面臨斷炊的高淑芬醫師只能用自己的薪水延續相關研究。她指出,照顧自閉症病童耗費龐大的時間與心力,學術界有必要積極研究出治療方式與藥物,以幫助病童以及病患的家庭,走出疾病的陰影。

fsj 提到...

中大獎 隱瞞的10種理由

【聯合報╱記者薛翔之、賴昭穎/台北報導】2011.06.01

中了上億元頭彩卻不跟另一半分享,一般人可能認為這對夫妻「感情不好」;不過,專家有不同看法。

師範大學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系教授李思賢指出,中獎者面對突如其來的財富,一時之間,可能還不太清楚該如何處理這筆意外大財,可能一方面希望與身邊的家人分享,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財富,因此讓中樂透大獎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他分析,在華人文化中,鮮少被鼓勵說出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是心裡的想法,而且,在我們過去的教育環境當中,比較在意擁有金錢的重要性,但是很少被教導「與人分享」的過程,這也是原因之一。

對於另一半隱忍不說中獎的重大金錢秘密,是否涉及法律問題?鉅業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林文鵬指出,如果是夫妻本身各自購買,理所當然可以隱瞞;除非婚姻關係終止(離婚)時,才會有財產分配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離婚時,先生財產有一百萬元,太太只有十萬元,那麼太太可以要求「兩人財產差額」的一半,也就是四十五萬元。

但如果夫妻是合資購買,有一方刻意隱瞞,就可能面臨刑事和民事的問題。例如:太太隱瞞,先生可以控告太太侵占,太太最重面臨為五年有期徒刑以外。另外,先生在民事方面,也可要求分享彩金,如果先生和太太各出資一半購買彩券,結果中了一億元,先生可要求取得五千萬元。

一位資深會計師則透露,他以前曾幫一個有錢人規畫財產時,當事人叮嚀要隱匿部分財產,不想讓妻子知道,因為這個有錢人有一個「小三」。

此外,有錢人要求會計師幫忙藏錢,另一個動機則是「防患未然」,為了避免兩人一旦走向離婚一途,妻子會行使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分走一半的財產;因此要求會計師先搬移名下部分財產,就算最後兩人真的離婚,也不至於「人財兩失」。

至於億元樂透頭獎得主不想與另一半分享「當個有錢人」的喜悅,會計師說,原因有很多,除了擔心兩人一旦離婚多數財產被分走,也有可能是考慮到另一半的理財能力,擔心另一半被「一夜致富」的喜悅沖昏頭,短時間內就敗掉家產,因此選擇「獨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