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0

電腦壓力症候群:電腦出問題就抓狂

◆ 國際藥聞-科技焦慮症候群電腦出問題就抓狂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2x112010121900056,00.html

徐郁雯 2010-12-19 中國時報

研究顯示,現代人生活在數位時代,常常為了電腦當機、開機過慢及缺乏技術支援等問題而焦躁苦惱,因而出現「電腦壓力症候群」(Computer Stress Syndrome)。

美國加州的資訊科技業智庫「行銷總監協會」(Chief Marketing Officer Council)在《對抗電腦壓力症候群》的報告中指出:「當今消費者十分仰賴數位科技,也越來越容易為了電腦出問題而抓狂。」

報告指出,民眾對於電腦系統太過複雜、技術性故障、病毒感染以及苦候技術支援等問題,最感到頭痛。

此 份報告是由該協會下的「消費者經驗委員會」(Customer Experience Board)所做,訪談了逾1000位北美地區電腦用戶。根據報告,94%受訪者表示,他們日常生活很倚賴電腦。而接近2/3的電腦使用者,在過去1年中 必須尋求技術支援,或曾經歷「電腦壓力症候群」。

報告指出,用戶在安裝新電腦裝置、升級軟體、適應新作業系統、以及面對惡意程式和資訊安全等問題時,都可能顯現科技焦慮的反應。

報告並引用「皮優研究中心」(Pew Center Reserch)的調查指出,40%電腦用戶在過去1年遇過系統故障的情況,而過半數用戶都必須尋求技術支援。

美國醫師莫瑞.凡高德(Murray Feingold)是最早提出「電腦壓力症候群」一詞的,他表示:「電腦對我們如此重要,就像把雙面刃。運作正常時一切都很好,但一出問題就讓我們陷入恐慌,我就把這稱為『電腦壓力症候群』。」

※ 聖嚴法師生前有句四真言:『面對他、接受他、處理他、放下他』。


◆ 別緊張!多數眩暈屬良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19/today-health4.htm

文/方德詠 2010.12.18 自由時報

眩暈是一個難纏的疾病,常不定時發作,發作起來「天旋地轉」,加重了病患對它的恐懼。人到底為什麼會眩暈?又該如何治療呢?

我們的身體掌管平衡的器官包括了眼睛、內耳、肢體關節的感覺及小腦等,當其中一樣器官的功能受損,或這些器官之間的協調變差,就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這種不平衡通稱為「頭暈」,但其中內耳的病變會有「看東西天旋地轉」的特殊症狀,就是「眩暈」。

◎其實只要排除了腫瘤或中風等問題,其他原因造成的眩暈都屬於良性,常見病因包括了: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通常出現在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病患,由於有血管硬化的問題,導致到腦部的血液循環不足,解決方式還是由控制本身的慢性病病因著手。

●內耳前庭神經炎:天氣不穩定的季節裡,病毒易盛行且傳播率高,容易引起會暈好幾天的前庭神經炎。

預防方式如同預防感冒,必須少到公共場合,讓室內空氣流通,另外飲食均衡、多運動、作息正常等可增加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急性期需要用藥物控制,之後恢復的快慢就依個人體質而定,前庭復健運動會加速恢復平衡感。

●梅尼爾氏症(內耳水腫):因為自體免疫或發炎等因素導致內耳內淋巴液循環不良,除了眩暈,還會合併耳悶塞、耳鳴、聽力障礙等症狀,雖然發作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天,隔天即可正常作息,但可怕在於它有可能會再發,而且無法預期。

初期可用飲食控制(避免「高鹽」及含「咖啡因」食物),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性(避免「菸、酒」,睡眠充足,精神放鬆)。如果發作頻率增加,則需要藥物控制。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石脫位症):頭撞到或曾經內耳發炎,使得內耳前庭的耳石掉到半規管內,因此頭部轉動到某個特定方向時會出現幾十秒鐘的眩暈。

通常出現在就寢時,剛躺下,或剛起床坐起來的一瞬間。通常不需吃藥,耳石復位術即可解決。

●老年人多種感覺器官退化:檢查起來各個平衡器官沒大問題,但彼此因為老化而協調性差,也會有一直在暈的感覺。如果太害怕眩暈的症狀而不太敢活動,反而更會演變成慢性頭暈而影響生活品質。

建議在沒有活動困難的情形下,前庭復健運動對恢復平衡感有很大幫助。

(作者為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 刑事局專家:誰說謊? 肢體語言看得出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043021.shtml

【聯合報╱記者張榮仁/台北報導】2010.12.19

曾任職美國FBI的喬納瓦羅即將來台,先對國內政治人物的肢體語言「讀心」一番。刑事局測謊專家林故廷說,測謊是依據內在生理反應圖譜判斷受測者有沒有說謊,至於外在肢體語言,受測者可能透過訓練、學習或社會化而掩飾隱藏。

林故廷指出,測謊實務上偶爾也會輔以肢體語言協助判斷;觀察外在肢體語言是有學理的,美國學者艾克曼即以研究臉部表情和情緒兩者互相間的關係,也成為舉世知名心理專家。

林故廷說,人說謊的時候或許表面上看來「心不紅、氣不喘」,實則內在生理出現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血壓升高及呼吸壓抑等現象,測謊即是利用儀器檢測受測者心跳、血壓及呼吸等生理反應,根據生理圖譜作出判斷受測者是不是說謊。

因為是藉由儀器檢測內在生理紀錄,所以測謊時,是先和受測者「聊天」,記錄受測者在正常狀態下的生理反應數據,作為比對參考值,正式進入測謊時,受測者對於關鍵問題有沒有講真話,原則上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不過也有例外。例如銷售業務、律師、受過訓的「特務」,這些人講話「未必是真誠的內在表現」,說假話變成習慣,另外未成年人因社會化過程不夠、是非觀念未成熟,連自己說謊都不知道。

林故廷表示,說謊者除表現在內在的生理反應,也因交感神經壓力造成不舒適,而藉由外在肢體語言、改變肢體動作來掩飾壓力,例如說話手勢增加、眨眼、摸頭、摀嘴、咬唇,以及摸抓衣服上不存在的毛線,這些細微的動作,也都有助於測謊。

※ 相關報導:

全球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主宰身體健康
華人躁鬱症致病基因中研院找到了
壓力管理現代人必修學分
活在當下?人們大半時間心不在焉
寂寞會侵蝕健康與精神上的安適感
「敗」體驗,而非佔有 導致更加快樂

以你走路的方式認出你
騰不出手控制你的ipod?眨眨眼就可以!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慢性精神病患10年多一倍

台灣新生報 2010/12/19

內政部昨天表示,昨年月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十萬九千九百七十一人,與民國八十九年底比較,十年來增加逾一倍,占身心障礙者總人數比率已達一成,呈逐年增加趨勢。

進一步觀察,近十年男性慢性精神病患均多於女性,但兩性差距逐年縮小,至今年九月底,男性每萬人口的慢性精神病患為四七‧六人,僅略高於女性的四七‧四人。

內政部表示,四十五歲至六十四歲每萬人口中有八四‧六名慢性精神病患,卅歲至四十四歲有六八‧九人,相對較其他年齡組別多。



◆ 身體動一動 舒緩壓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0/today-health5.htm

圖‧文/陳嘉弘 2010.12.20 自由時報

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大,找工作的壓力、付房貸的壓力、照顧家庭的壓力等,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根據調查,台灣人苦悶感居東亞之冠,有80%民眾認為,活在壓力之中。當壓力長期籠罩,又無法做適度調整時,便會出現了身心方面的問題,例如肩頸肌肉緊繃、焦躁,甚至引起失眠。

◎如果有前述問題,建議可以做以下運動:

●按摩腦後凹窩(如圖1):雙手支撐在腦後,大拇指置於顱底兩側的凹窩,會找到一個特別痠痛的點,用力下壓10秒後放開,重複5次,可立即緩解疼痛。

●肩頸伸展操:每個動作維持15秒,重複3次,可換邊。

(1)坐著臉朝前,右手扣住椅墊,預防拉筋時聳肩,左手將頭部側彎至左邊,直到右肩肌肉緊繃(如圖2)。

(2)臉朝左下方看,左手置於頭頂往下壓,直到頸部右後方的肌肉緊繃(如圖3)。

(3)低頭,雙手扣於腦後,順勢用力向下壓,直到頸部後側肌肉緊繃(如圖4)。

●坐正,抬頭挺胸,肩膀盡力往後夾,維持10秒,放鬆(如圖5)。

●腹式呼吸:肩膀放輕鬆自然垂下,將您的雙手放在腹部,用鼻子慢慢吸氣,此時會覺得腹部鼓起。

注意:胸部只有些微的活動;吐氣時,嘴成O型,將氣從口中慢慢吐盡,重複數次,直到全身放鬆。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



◆ 美老常服混藥副作用

台灣新生報 2010/12/19

研究人員報告今天指出,初次服用抗憂鬱藥的美國老人當中,逾半數已在服用其他藥物,這可能導致藥物間交互作用,出現副作用。

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及法國藥廠商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等團隊的研究發現,服用憂鬱藥物出現副作用的病患中,有四分之一停止用藥。

路透母公司湯森路透的馬克(TamiMark)表示:「我們在開給老人的處方籤中,找到許多有害人體的藥物組合,程度多得令人憂心。」

美國期刊「老人精神病學」(Journal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刊出的這篇報告指出,其他研究已發現,老人家常服用混合後恐引發危險的組合藥物,但各個醫師卻沒發覺這種現象。研究團隊的推斷,是根據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湯森路透索賠資料庫。聯邦醫療保險是美國提供逾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公營保險。

馬克的研究團隊寫道,逾三萬九千名病患於二○○一至二○○六年間開始服用抗憂鬱藥,「在用藥後一個月內,出現十二種常見副作用」。

超過廿五%的病患,醫師開出抗憂鬱藥的同時,也給他們其他可能引發重大交互作用的藥品。另有卅六%的病患,醫師開出的藥品可能引發中度交互作用。

研究報告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失眠、嗜睡和倦怠,有上述症狀者達一千零廿八(二‧六%)。其次常見副作用為暈眩,有四百一十六人(一‧一%)。」

出現副作用的病患常會停止用藥。通報有副作用的病患當中,僅四五%回診領抗憂鬱藥物,持續服用;四分之一會完全停止用藥。



◆ 研究:兒童住高速公路旁 有自閉症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2.21

高速公路旁的居住品質不僅容易受噪音與空氣汙染影響,根據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最新研究指出,居住在高速公路旁300公尺內所出生的兒童,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是一般外地的2倍以上,不過是否是受到空氣汙染的影響,仍有待其他研究證實。

洛杉磯兒童醫院研究人員分析304名居住在加州地區的自閉症兒童,發現其中出生並居住在距離高速公路300公尺之內,約有10%的人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是一般居住在外地的2倍,研究人員維克表示,「本次研究告訴大眾,暴露汙染空氣或交通問題會導致自閉症,或可能使自閉症風險增加。」

研究人員也表示,目前約有11%的美國民眾住家距離高速公路在100公尺以內,而孕婦在懷孕期間,如果暴露在嚴重的空氣污染環境中,可能對子宮內的胎兒產生影響,特別在孕期第三期時,腦部發展特別迅速的階段。

不僅如此,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稍早公布一份資料指出,2002年到2006年間,美國兒童診斷出自閉症的案例增加57%;對此維克則表示,這項驚人的統計結果,不僅說明了現代醫療診查技術提升,家長對自閉症也較以往注意,另外,環境與遺傳基因是可能的原因,不過是否與空氣汙染有直接關係,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此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

fsj 提到...

大腦內建測謊器 偵測誰在說謊

中央社 2010.12.21

科學家發現一種大腦迴路,可讓我們預測某人即將對我們撒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人類有想像別人正在想什麼的能力,並從他們的社交習慣中學到經驗,提供他們何時事情出現異樣的線索。

這項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變得偏執。

牛津大學科學家請自願者在2個箱子中,選出一個能讓他們得分的箱子,並在此時掃描他們的大腦。

第2名玩家會建議參與者該選那個箱子,但他有時候會說謊。

當自願者懷疑自己可能被騙時,大腦前額附近的背內側前額葉皮質(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PFC)活躍程度會急遽增加。

如果自願者認為玩家說的是實話,大腦活躍程度維持平平。如果他們的質疑被證明有誤,大腦活躍程度便會改變,這表示自願者必須重新思考第2玩家的建議。

這個大腦活動是在預測第2玩家建議的真實性,然後對預測結果作出反應。

這個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可解釋為什麼有精神分裂症的人通常都很偏執。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領導人魯希沃斯(MatthewRushworth)說:「我們想要找出執行社交學習的特定大腦迴路。」

他的研究成果本月稍早前在倫敦一場Cell PressLablinks會議上發表。

沒有參與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傅瑞斯(Chris Frith)說:「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會出現假的預測錯誤,導致他們認為自己的預測有誤。因此,讓他們變得多疑又偏執。」

魯希沃斯用核磁共振造影(MRI)掃描追蹤大腦內液體的動向,他正在標示他所發現的大腦迴路。

所謂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我們能推估他人如何回應或有什麼感覺,幫助我們依據這些資訊做出決定。

科學家認為一些自閉症的人,尤其是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患者,可能就缺少這種天生的「心智理論」。



◆ 搶救中風 把握黃金3小時

圖.文/馮卓超 2010.12.21 自由時報

每逢氣溫變化是腦中風的高峰期;若能留心中風前兆,如視力突然模糊、突然嚴重頭痛、手、腳、臉等部位出現麻木或無力感、手腳不靈活等症狀時,應及早就醫,把握搶救的黃金時間,就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一般而言,腦中風可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兩種。

●出血性中風主要治療出血部位,必要時,需接受開腦手術。

●缺血性中風的治療除了一般通血路藥物外,還要考慮是否使用血栓溶解劑。但因血栓溶解劑會作用於全身,造成其他器官出血的危險性,因此若無法確定是缺血性中風時,切勿隨意用藥,以免發生腸胃出血等併發症。

美國國家神經及中風研究院1995年曾曾從事一項臨床實驗,結果發現,急性缺血性中風發病3小時內,使用「合成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可增加康復機會、降低中風後殘障的嚴重度。

此藥物在1996年已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簡稱FDA)核准使用,國內中央健保局也在2001年核准給付,可用於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急救。

由於「合成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屬於全身性的溶血治療,容易引起腸道出血、腦出血等併發症,所以用藥後,必須嚴格監控凝血功能。

臨床使用有許多限制,患者若凝血機能異常、血小板過低、已接受抗凝劑治療、近期動過手術、有腸道出血病史、血壓或血糖控制不良、腫瘤等疾病,都不建議使用。

此外,國際上多項臨床研究證實,這種藥應限制在中風發病3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的效果最好,出血併發症的機率也最少;這就是所謂治療急性缺血腦中風黃金3小時的觀念。

不過,民眾實際上從發病到醫院做完電腦斷層檢查,完成藥物使用禁忌評估,要在3小時內用藥有許多困難,如確切發病時間不確定、過去病史不明確等;所以曾有人建議,從發病到就醫應在1.5小時以內,才有實際的治療效應。

◎建議中風發作時,應依下列步驟緊急處理:

●聯絡119、保持鎮靜:發現家人中風切勿慌張,應先讓病人平臥,並安撫患者,以免其情緒過度焦慮不安,造成血壓不穩,加重病情。

●維持呼吸道暢通:先將患者衣領鬆開,頭部略抬高,並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堵塞呼吸道而窒息,並保持患者周圍環境安全。對昏迷較深、呼吸不規則的重症病人,可先將頭部置放成後仰姿勢,以免呼吸道不順暢。

●儘快將患者送醫治療。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急診科醫師)



◆ 常常眩暈 當心中風

記者謝銀仲/嘉義報導 2010.12.21 自由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清池研究發現,眩暈病患是罹患中風的高危險群,這項發現已發表在美國著名期刊「中風」(Stroke)上。

研究指出,眩暈病患合併有3個以上心血管及中風危險因子時,經追蹤4年後,罹患中風比率高達13%,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希望有眩暈現象民眾應留意。

李清池說,這次研究採全國性資料庫,從民國93年資料庫中,找出3000名週邊型眩暈住院病患,並使用年齡群配對方法,選取適當對照組,追蹤至96年底,比較兩組中風比例,深入探討週邊型(單獨眩暈)病患將來發生中風的風險。

研究結果發現,單獨眩暈組有6%的病患發生中風情形,對照組僅有1.9%;使用多變項分析,在控制年齡、性別、共病、居住地、社經地位後,週邊型眩暈將來罹患中風的風險是對照組的3倍。

經進一步針對眩暈病患分析,發現眩暈病患合併有3個以上的心血管和中風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55歲、男性、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和高血脂等,其追蹤4年罹患中風比率高達13%,此類病患極需介入性治療。

李清池表示,眩暈分為週邊型和中樞型,其中以週邊型最為常見,此種眩暈主要是因為內耳不平衡(迷路或前庭神經病變)造成,常常會合併著耳悶、耳鳴與聽力障礙。

至於中樞型眩暈的主要問題會出現在腦幹與小腦等神經系統,病人常合併著第八對腦神經以外的神經病變。

fsj 提到...

腦容量漸縮小 人卻變更聰明?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01.02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根據一項科學報導,人類的腦在過去2萬年逐漸縮小,但腦部變小是否代表人類愈來愈笨,科學家看法不一。

發現雜誌(Discovery)報導,人類的腦在之前的200萬年間不斷長大,但在最近的2萬年則逐漸縮小,而且是全球普遍現象,不分種族和性別。

報導說:「過去2萬年來,男人的平均腦容量從1500立方公分,縮小到1350立方公分,縮小的體積相當於一個網球。女人腦部縮小比例也相同。」

報導引述威斯康辛大學人類學家霍克斯(John Hawks)的說法,不過霍克斯認為,腦部縮小未必代表智能下滑,實際上反而更聰明。

他說,腦部使用的能量占我們消耗能量的20%,因此腦部愈大需要更多能量,發育時間也更長。在2萬到1萬年前,人類的人口激增,產生有利的突變,使腦部更精簡,效能提高。

一些古生物學家也同意,認為腦部也許變小,但效率提高。

但也有學者認為,隨著人類演進,人類確實愈來愈笨。

關於人類腦部縮小,有幾種理論。一種理論是,在後石器時代求生存,必須在寒冷的天候從事戶外活動,因此得有個大腦袋。

第二種理論是,人類需要大量咀嚼,因此頭顱跟著變大。隨著食物易於咀嚼,頭也停止變大。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出現後,人類不需要太聰明也能存活,因此腦變小。



◆ 人類愈來愈笨?進化上解讀不同

中央社 2011-01-02

有件事情不方便承認,那就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可能愈來愈笨,根據最新研究報告,人類大腦過去2萬年來不斷縮小。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31日報導,在人腦開始縮小之前的200萬年間,人類頭骨曾不斷擴大,而當時此一現象普及全世界,不分性別與人種。

麥考里夫(Kathleen McAuliffe)在「發現」雜誌(Discover)撰文指出:「過去2萬年來,男性腦容量從1500立方公分縮小到1350立方公分,這個差距相當於1顆網球大小;至於女性腦容量縮小比例與此相同。」

文中報導的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人類學家霍克斯(John Hawks)的言論,他認為,人腦不斷縮小並不必然表示,人類的智慧也在衰退中。

有些古生物學家同意他的判斷,即人腦體積縮小,但功能日彰。但也有些學者認為,人類已隨演進而日益笨拙。

美國密蘇里大學認知科學家吉里(David Geary)和貝里(Drew Bailey)最近研究,人類190萬至1萬年前適應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期間,頭骨大小如何改變。

結果發現,當人口密度低時,也就是在人類演化的多數時期,頭骨會擴大。但當某個地區的人口由稀少轉為稠密時,頭骨尺寸就會縮小。

他們因此推論,當日趨複雜的社會出現後,人腦就逐漸縮小,因為這時人類不須如同以往一般機靈,就能求生。

但吉里指出,大家不可產生1種刻板印象,以為我們的祖先比我們聰明。他說:「實際上我們祖先的智力和創造力都不如我們,因為他們欠缺和我們一樣的文化程度。」(譯者:中央社張佑之)



◆ 解情緒壓力 少講多聽要耐心

中央社 2011.01.02

家裡有人課業不好、失業賦閒時,當事人在情緒壓力之下,容易引起家庭摩擦。專業醫師建議,家庭成員可採取少講多聽、避開痛處的溝通方式,耐心支持當事人走出谷底。

屏東市今天發生27歲黃姓男子刺殺家人的2死1傷悲劇,警方指出,黃嫌失業1年多,沒有家庭暴力及毒品前科,也沒有精神障礙紀錄,只曾在醫院拿安眠藥。黃嫌向警方表示,長期不滿父母管教,國中時就已計畫要殺害父母及兄長。

專長兒少精神心理的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黃嫌行凶動機絕非不滿父母管教或失業賦閒,極可能是與家人溝通互動不良,長期處於心理孤立隔絕狀態,進而埋下殺機,積怨到達臨界點時,就因一些小事爆發而行凶。

許正典認為,對於嚴重情緒困擾的家人,其他家庭成員除多加體諒關心之外,也要觀察當事人有無攻擊傷害行為的蛛絲馬跡,例如出言恫嚇、行動威脅等,及早尋求協助或報警處理。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家庭成員不要去刺激當事人最在意的事,也不要拿別人的課業、工作來做比較,最好是少講多聽,把焦點放在其他地方,引導當事人從事運動、才藝等休閒嗜好,紓解壓力。

葉啟斌解釋,具有對立叛逆人格特質或挫折忍受度低落的人,處於嚴重情緒失調之際,一旦被踩到內心的地雷區時,情緒發洩的對象往往是至親長輩,失控飆罵事小,萬一釀成攻擊傷害事件,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憾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葉啟斌說,家庭成員總要有人先改變態度及行為,才能扭轉家人互動模式。他從臨床經驗歸納,這個人先改變的人往往不是有嚴重情緒壓力的當事人,而是長輩等其他成員,這需要無比的耐心,才能看到成效。



◆ 經前不悅症 她變女暴君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1.01.02

「女老師情緒失控,痛打學生」、「暴怒母親狠打幼兒」…,新聞媒體上,偶而出現這些個案,讓人搖頭,直說可怕。但看在婦產科醫師眼裡,這些無法掌控自己情緒的女性,可能罹患經前不悅症,荷爾蒙分泌不穩,才會不自覺變成別人眼中「難搞、易怒的女暴君」。

一位33歲張姓女子工作能力強,擔任公司的高階主管,長期承受工作壓力,加上生理期影響,每次月經前的前一、兩周,情緒總是變得極端易怒、焦慮、憂鬱,甚至性子暴躁到會大聲咆哮,有時還想動手打人。

沈重工作壓力與人際關係觸礁,但張小姐始終無法控制情緒,一次與男友發生肢體衝突,而緊急送醫。男友還被懷疑有暴力傾向,而男方家人則認為,張小姐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反對兩人結婚。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李世明指出,許多女性每到月經來臨前,就會情緒化、脾氣暴躁,出現經前症候群,比率高達七、八成。其中少部分人症狀嚴重,常因小事,或是旁人一句無心之言,而被激怒或變得憂鬱,有如憂鬱症上身,這就是經前不悅症。

李世明指出,經前症候群症狀多變,最常見的是頭痛和勞累;嚴重者,日後出現產後憂鬱、更年期障礙及各種身心情緒疾病的機率,也普遍比一般人要高。以張姓女子為例,工作能力很強,平時待人和善,但在月經來臨之前,性格大變,情緒容易失控,出現情緒障礙。

李世明表示,經前不悅症好發於25至35歲間的女性,原因在於月經來前的一至二周,病患體內的荷爾蒙(雌激素、黃體素)失調導致。一旦壓力沈重,整個人就像一顆即將引爆的炸彈,別人的一句話,就可能點燃引信,讓她怒火爆炸。

在治療方面,出現疑似經前不悅症、經前症候群的女性,務必就醫,可在醫師評估下服用百憂解及避孕藥,讓體內荷爾蒙逐漸平穩。此外,規律運動以及補充富含Ω3-脂肪酸的物質,如多吃鮭魚、鯖魚和次亞麻油酸等食物,都有助於緩和情緒。



◆ 衝動切子宮 反而更難過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1.01.02

罹患經前不悅症,身心受到煎熬,月經來之前,情緒無法控制,一名尚未懷孕的30多歲女性居然一時衝動,請婦產科醫師以子宮肌瘤為由,切除她的子宮。然而經前不悅症的症狀並未緩解,讓她後悔莫及。

「這是一個相當錯誤的示範!」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指出,雖然嚴重經前不悅症會讓人失眠、焦慮、憂鬱,但只要在醫師評估下,審慎使用藥物,就會逐漸改善,實在無須貿然切除子宮。

該名30多歲女性每到月經之前,就會出現嚴重的憂鬱、焦慮,晚上也睡不著。到精神科門診求救,經過醫師進一步診斷,證實為經前不悅症。醫師開了抗憂鬱症藥物,並告訴她必需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但她後來再也沒有回診。

直到一、兩年後,該名女子回診,身心不適症狀仍舊嚴重;而讓醫師驚訝的是,女病患已經拿掉子宮了,原因是她自以為拿了子宮,就不會有月經,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乾脆以子宮肌瘤為由,要求婦產科醫師幫她清除子宮。

但蕭美君強調,女性即使切除子宮,還是不可能降低經前不悅症,甚至會更不舒服,因為必須不斷補充女性荷爾蒙,這會讓身體更加不舒服,治療起來也更棘手。

蕭美君指出,許多經前不悅症患者都無法理解自己明明是婦科方面出問題,為何要至精神科求診?還要服用抗憂鬱藥物?由於心生排斥,擔心被人誤會精神有問題,因此中斷治療。

事實上,經前不悅症以及更年期治療都屬於婦女身心科,國內醫界早已成立婦女身心學會,就希望能導致這類錯誤的觀念,並制訂治療的一般準則。如果症狀較輕,可以至婦產科治療,如果症狀嚴重,甚至已憂鬱、焦慮、失眠,或是有自殺念頭,就應該至各大醫院身心科、精神科就醫求助,只要妥善服用血清類藥物,就能改善許多不適症狀。

fsj 提到...

5Q新生活 提升抗壓能力

中央社 2011.01.05

如何提升抗壓解憂的能力呢?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副院長周煌智今天表示,建立PQ、LQ、IQ、EQ、AQ等5Q新生活觀念,才是全方位的心理健康預防概念。

屏東市剛發生殺死母親、胞兄和殺傷父親的人倫悲劇,嫌疑人向警方供稱長期不滿父母親管教過嚴及偏心才萌生殺人動機,引起各界關注。高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最近接獲不少詢問電話,請教該如何正確解除緊繃的情緒壓力。

中心表示,其實許多家庭成員彼此間互動一直存在某種程度的情緒壓力,例如最常見的是兄弟姐妹間為父母爭風吃醋,或是父母對子女懲罰欠公允等,家庭成員心結糾纏難解,屏東人倫凶殺慘案讓人感同身受,開始重視情緒抒解壓力的問題。

周煌智說,不論是家庭、校園或職場壓力造成的心理問題,人們過去強調抒解壓力,做法通常是先暫緩正在做工作、學業等,卻也因此擔誤工作或學業,造成不被認同、自責及沒自信等反效果,抗壓必需先做好預防,提升抗壓能力,5Q新生活觀念才是全方位心理健康預防概念,但嚴重心理疾病仍須找醫生診治。

何謂5Q新生活觀念,是由周煌智率先提出的心理健康新概念,他表示,PQ是身體智商、LQ是生活智商、IQ是知識智商、EQ是情緒智商、AQ是抗壓智商。

他說,PQ指每週3次、每次30分、持續3個月讓心跳達到130下的規律運動,搭配充足水分及養分攝取,保持強壯體格應付新壓力;LQ指早睡早起、戒不良生活習慣及適當的休閒娛樂;IQ指保持終身學習態度,增加個人解決難題能力。

周煌智表示,EQ指的是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當有憂鬱挫折時,換角度看世界,讓心情平順;AQ指的是勇敢面對挫折,不逃避問題,有時得停下腳步多想想、多溝通、多協調,多聽別人的講法,保有彈性空間。

fsj 提到...

研究:女人眼淚讓男人「性」趣缺缺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1.07

女人的眼淚是最好的武器,也可能是情趣的殺手!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女性眼淚中含有的特殊化學物質,容易使男人在聞過之後性慾降低,未來科學家則將進一步研究,男人的眼淚是否有類似作用。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蒐集女性眼淚與人工淚液,並讓24位男性受訪者聞過,在第一階段實驗時,其中17位男人聞過女性真正眼淚後,對女性的反應轉為冷淡。

第二次再觀察男性勃起時腦部變化時,結果有16位男性勃起反應降低,男性荷爾蒙平均也降低13%。

研究人員莎貝爾對這項結果表示,「受情緒影響流下的眼淚成分有所不同,也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傳達了化學訊息。」

對此,芝加哥嗅覺與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創辦人荷契則認為,「任何的情緒反應都歷經演化與調整過程,男性荷爾蒙的濃度可影響攻擊性。

過去的研究也曾發現,女性受情緒影響而流下的眼淚,其實與切洋蔥等流下的眼淚成份不同,未來科學家將進一步研究男性的眼淚是否也有類似的作用。

本次研究同時線上刊登在最新一期《Science》期刊。



◆ 一小滴眼淚 治癌新希望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1.07

以色列研究科學家重大發現,女人的眼淚裡含有化學信號(chemosignal),能造成嗅到這個信號的男人性趣降低,也就是不自覺降低男性激素睪丸酮。研究人員另外從這裡看出治療癌症的希望,特別是攝護腺癌。

女人眼淚可減緩男人性衝動

主持這項重要眼淚研究的梭柏教授表示,女人眼淚有減緩男人性衝動的作用,研究團隊另外從這個作用看出它的進一步潛力,希望有朝一日用來治療癌症,線索就在睪丸酮上。

降低男性激素睪丸酮 可用在攝護腺癌

梭柏表示:「有好幾種病的治療方式是降低睪丸酮的分泌量,尤其是攝護腺癌。」梭柏指出,目前有好幾種降低睪丸酮分泌量的方法,都有副作用,他的研究團隊希望「女人的眼淚」最後能消除那些副作用。

攝護腺癌目前有藥物治療,也有以賀爾蒙療法來控制癌細胞擴散,都有不良副作用。最近哈佛大學和舊金山加州大學共同發表研究成果,認為規律運動也可能有幫助,但有待推廣。

fsj 提到...

CO2讓人昏睡 電腦教室空氣差

自由時報 2011.01.09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很多學生愛玩電腦,為何進了電腦教室上課時,卻容易昏昏欲睡呢?學者研究,學校室內空氣最差的地方,大概是終日密閉的電腦教室,有人上課跟無人上課時,教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相差五倍,但放置粗肋草、山蘇、火鶴花或波斯頓腎蕨等室內植物後,就可以有效改變二氧化碳濃度。

上課日 是空屋濃度5倍

台大園藝系教授葉德銘挑選北市某國中,做了二星期的實測,結果發現電腦教室在無人上課的日子,二氧化碳濃度約450-500ppm;有人上課時二氧化碳濃度最高到2710ppm,相差五倍。但是放置室內植物後,二氧化碳濃度可降至2080ppm。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易產生頭痛、嗜睡、反射減退、倦怠等症狀,降低工作效率。

除二氧化碳外,電腦教室測得甲醛平均濃度為0.19ppm,略高於環保署建議值0.1ppm,研判是電腦設備、影印機還有天花板或桌子夾板黏合劑所揮發出來,量雖不大,但對人體不佳。

葉德銘建議放置粗肋草、山蘇、火鶴花或波斯頓腎蕨等室內植物,這四種植物依照花盆大小,每盆約一百至三百元,價格並不貴,卻可有效移除環境中二氧化碳與甲醛。

4款植物 有效移除CO2

葉德銘表示,三坪大的空間,放一個六吋盆的「波斯頓腎蕨」並不困難,學校可以依照電腦教室的大小比例增加盆數,若能置於窗戶邊或有光線之處,吸附效果更佳。

葉德銘表示,環保署對於學校室內空氣建議值是600ppm,他的研究發現一旦室內空氣值只要超過2000ppm,植物的氣孔會關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就會降低,因此除了放置植物之外,最好是利用下課時間打開門窗通風。

環保署空保處長謝燕儒表示,環保署會將學者的研究結果,在下學期開學前建議教育部環保小組,並透過各縣市環保局,向各學校宣導。



◆ 冬季保養氣管 可按摩2穴道

圖‧文/林琬翎 2011.01.09 自由

咳、咳、咳,喉嚨乾癢、咳嗽不停,甚至咳到喘不過氣!

冬季氣候變化大,空氣溫度與濕度也隨之起伏,人體和空氣接觸密切的氣管和肺部,最容易受到影響而產生問題,在冬天更應注重氣管保養。

小學五年級的黃小弟,曾因感冒肺炎住院過,之後變得非常容易咳嗽,喉嚨老覺得有一口痰,長期咳不停,冬天咳得更厲害,又有鼻過敏問題,西醫診斷為鼻涕倒流引起的氣管問題。

黃媽媽讓他試過各種網路流傳的方法,川貝枇杷膏、杏仁茶、西洋參、八仙果,始終沒有效果,決定到中醫門診尋求治療。

經辨症論治發現,黃小弟因為鼻涕倒流引起慢性咳嗽。祛痰為主要關鍵,咳、喘都因痰阻塞引起,痰去,自然消除咳、喘。

等到咳嗽症狀改善後,著重調補肺、脾、腎,使用益氣健脾法來扶正固本,以及保持鼻竅的通暢。但許多人因鼻塞問題長期用嘴呼吸,其實「用鼻子呼吸才是王道」,因為用嘴呼吸,無法調節濕冷空氣,一旦喉嚨、氣管神經受刺激,就容易咳嗽、嘴巴乾燥。

臨床上,見到不少求診的病人並不曉得自己有鼻涕倒流問題,而以為是「氣管虛」才咳不停,因而問醫師要吃哪些「顧氣管」的藥或食療,其實要先治療好鼻子,才是根本之道。

◎臨床上常見的咳嗽病因有:

●鼻子:鼻過敏或鼻竇炎引起鼻涕倒流,導致咳嗽等氣管問題。

●氣喘。

●空氣污染:灰塵、菸味、沙塵暴來襲,也易引起咳嗽。

●胃酸逆流。

●「氣管虛」:這是中醫重視的體質,常見有陰虛體質,喉嚨乾癢不適、容易咳嗽,因肺喜歡滋潤,不喜歡乾燥,尤其到秋冬偏乾燥,都會加重不舒服情形。所以要「滋陰潤燥」。

常用藥物食療有北沙參、麥門冬、百合、蜂蜜。每天清晨起床後將一湯匙蜂蜜用溫水沖開,空腹飲用,長期能達到止咳潤肺效果。

肺氣虛體質者像久病、身體虛弱、大病一場之後,或常喝冰冷飲品,也易導致氣虛及偏寒體質,宜少吃太過寒性的食物,並以溫熱、平性及補氣的食物、藥材調理,常見如黨參、黃耆等。

◎中醫冬季保養氣管三招:形寒飲冷則傷肺

●寒冷的季節要加強口、鼻、頸背等部位的保暖。背部有許多重要肺經穴位,也就是三伏貼外敷常用穴位,應避免受到風寒侵襲,以免誘發咳嗽。

●飲食上,少吃辛辣、燒烤,甜食冰品。

●按摩合谷穴(如圖1)、足三里穴(如圖2),以指腹來回按摩,到發熱為止,約5到10分鐘。(作者為北醫傳統醫學科醫師)

fsj 提到...

鬼來電? 小心幽靈震動症候群

自由 2011.01.10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您是否曾感覺手機明明有震動,但定睛一看,卻又沒任何來電?這可不是「鬼來電」,而是科技產品普及後所引發的幻覺,被醫界稱為「幽靈震動症候群」(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國內醫師指出,如果出現這種幻覺的頻率過高,可能意味著你的情緒過於焦慮,對手機也過度依賴。

研究指出近七成曾有過幻覺

美國麻州Baystate醫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知名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研究報告,針對隨身配戴呼叫器或手機的一百六十九名醫療人員調查後發現,近七成(一百一十五人)曾有過「幽靈震動」幻覺,有一成三幾乎天天發生,另有二%受訪者對此感到非常困擾。由於全世界有半數以上人口擁有手機,實質影響人數勢必更多。

這是醫學文獻上首見的「幽靈震動症候群」研究,但此議題在網路上已討論多時,「臉書」上至少已有三個「幽靈震動症候群」團體。二○○七年另有調查發現,三百二十名手機使用者中,有三分之二曾親身經歷過「幽靈鈴聲」(phantom rings)幻聽。

放在胸前更易體驗震動幻覺

研究發現,將手機或呼叫器習慣放在胸前口袋者,比放在腰間者,更容易體驗震動幻覺,機率高出六成六。此外,配戴時間越長、越常用「震動模式」者,發生震動幻覺的機率越高。透過調整配戴位置或少用震動模式,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能減少幻覺,或能分辨真假震動。

中心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李光輝指出,這是一種「觸覺幻覺」,不少醫師都有親身體驗,可能是大腦對手機來電震動已有高度預期,甚至是細胞已產生記憶,因而易發生錯覺,對一般人困擾不大,但對某些需高度專注力的行業,因集中力會被幻覺打斷,工作可能會受影響,例如雕刻家、演說家、考生、外科醫師等。

例如,有些外科醫師開刀需全神貫注,卻可能因震動幻覺,使手術或縫合產生關鍵的偏差;現實中,甚至曾有醫師在手術中,因震動錯覺,竟用手去觸摸腰際(關閉手機或呼叫器),因此得大費周章重新刷手消毒,才能繼續手術。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說,「觸覺」是透過皮膚接觸,經由神經路徑傳到大腦「頂葉」後,人們才感受到觸覺。焦慮度高者,其腦部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易釋放錯誤訊息,誤導鄰近的頂葉;此外,若自律神經太活躍,也可能使觸覺過度敏感,一點衣物摩擦,大腦就誤以為是手機震動。

楊聰財表示,這種人多半常接電話或怕漏接電話,焦慮度高,對手機依賴程度高。因此,震動幻覺的頻率,或許可當成焦慮程度與手機依賴程度的指標,發生頻率越高,焦慮與依賴程度往往也越深,建議應適度放鬆,並合理使用手機,以免影響身心。

※ 相關報導:

* 腦波侵權?! 總統府一紙妙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10/today-so1.htm

高市男子「阿平」(化名)聲稱自己的腦波不知何故,竟會發射出去、又反射回來,讓他很困擾。阿平半年來四處陳情,大多石沉大海,不過,去年底總統府公共事務室還回函給他,函文不打太極拳,直接挑明說﹕「以現今科技根本無法達到如此境界,請勿再對此有所懷疑。」妙答令人莞爾。



◆ 判斷腦中風 3項指標不可不知

自由 2011.01.10

〔記者廖雪茹/竹縣報導〕「嘴角上揚、手臂支撐、語言異常,是三項判斷腦中風病人的指標。」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積極推動中風病人到院前處置流程,民眾如果能夠在黃金時間內,協助研判身邊的親友可能是腦中風,並及早送就近責任醫院處理,將有助癒後狀況,減輕後遺症的長期負擔。

把握黃金時間 有助癒後

中風病患往往需要長期的復健,而成為照護親友沈重的負擔。臨床上懷疑是缺血性的腦中風病患,如果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對於癒後狀況有很大的助益﹔因此,新竹縣政府消防局與衛生局,去年起攜手推動中風病人的到院前處置措施。

目前,大新竹地區的中風責任醫院有衛生署新竹醫院、馬偕新竹醫院、南門醫院及國泰新竹醫院四家﹔另竹北東元醫院和湖口仁慈醫院,則只有部分時段有神經外科專責醫師。一一九接獲通報時,救護人員將做初步的篩檢紀錄。

即時判斷徵兆 及早送醫

竹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林明霓表示,「辛辛那提」中風指標有三項,首先可請病患露出牙齒或笑容,看他能不能夠嘴角上揚,再請病患閉眼並伸出雙臂十秒鐘,最後是叫患者說一句話,測試他是否語言異常﹔三項指標符合其中一項,有七十二%的機率是腦中風,如果三項都不正常,百分之百是腦中風。

確定是腦中風病患,還須符合幾個要項:發作時間須在三小時內(竹縣目前暫訂一小時內的嚴格條件),且年紀在十八歲以上、八十歲以下﹔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患者是否合併有癲癇、是否正服用抗凝血劑、十天內有沒有動過大手術等十種情況,如果符合其中一項,就須依床位狀況後送醫。

光明救護分隊去年就接獲廿多例。林明霓說,民眾如果懂得簡單的中風指標,在身邊的人發作時及早判斷,直接送責任醫院處理,可避免轉院耗時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 生育間隔太近的第二胎 得自閉症的風險偏高

中廣新聞/夏明珠 2011-01-10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生育間隔太近的第二胎子女,得自閉症的機率,高於正常機率。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過濾五十多萬個加州兒童,他們發現,和第一胎相距不到兩年出生的第二胎子女,得自閉症的機率,比間隔三年以上的第二胎高得多。間隔愈近,風險也愈高,這不會因為父母生育年齡,而有差異。

現在的人,生得愈來愈晚,很多人會縮短懷孕間隔,希望早點生完。以美國為例,第一胎與第二胎出生間隔不到兩年的比率,七年來,增加了百分之七。

生育間隔太近會增加自閉症發生率的原因,並不清楚,有可能是因為子女年齡相近,父母比較容易注意到孩子發展的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母親體內的營養素、像是葉酸等,會因為懷胎太近、來不及補充,而影響腹中胎兒的健康。

fsj 提到...

下班看電視 心臟病發機率倍增

法新社/陳 蓉 2011/01/11

一項研究今天表示,每天花2小時以上休閒時間看電視或坐在螢幕前,罹患心臟病致死機率高出一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結果和運動多寡無關,這顯示我們下班後所選擇的休閒活動對整體健康有很大影響。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流行病學及公衛專家史塔瑪塔基斯(Emmanuel Stamatakis)表示:「這都是習慣問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回到家就開電視,一坐下來就是數小時─這麼做既方便又容易。」

他說:「但這樣對心臟及整體健康都不好。」

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of Cardiology)期刊的這項報告表示,此類警告很急迫,「特別是多數上班族通勤或在電腦及桌前低頭工作,很長時間都坐著不動。」

研究人員研究4512名蘇格蘭家戶健康調查成人資料。而他們在螢幕前時間資訊,則是根據他們自己通報有關看電視及DVD、休閒時打電腦及電玩的時間。

當科學家將那些通報每天坐在螢幕前休閒娛樂少於2小時者,和那些每天花4小時以上盯著螢幕者相較,兩者死亡率都高出48%。

而那些每天在工作後僅花2小時以上坐在螢幕前的人,他們發生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機率更高出125%。(譯者:中央社陳蓉)



◆ 持續睡不飽 小心慢性疲勞症候群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1/11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吳蓉茹表示,疲勞是正常人的生理反應,只要經由適當休息後,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消除疲勞,但如果是經常感到疲勞卻怎麼睡都睡不飽時,就要當心可能是出現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吳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發病原因主要跟情志因素有關,因為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長期有精神壓力、生活不規律及太過於勞累,往往會造成肝鬱氣滯、脾腎不足,好發於二十到五十歲的上班族,患者往往不管休息多久還是會感到疲憊,經過檢查後並沒有其他生理問題,也找不出確實原因。

吳蓉茹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說,要確定是否真的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有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症狀維持六個月以上,患者不能透過休息而紓解疲勞感;第二個條件是嚴重疲勞的症狀已經讓活動力至少降低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上;第三個條件是患者沒有罹患跟疲勞有關的慢性病。

除此之外,患者還必須符合廣泛性頭痛、喉嚨痛(非化膿性咽炎)、睡眠障礙(嗜睡或失眠)、肌肉痠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沒辦法解釋的全身肌肉無力、以前可從事的活動卻產生持續二十四小時以上的全身疲倦感、遊走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出現精神或神經症狀、低度發燒或畏寒等十項次要條件中的六項以上,才能確定是否罹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中藥調理、針灸療法可用來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吳蓉茹表示,傳統中醫治療注重整體,經由辨證論治及結合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臨床表現,分別採用不同的療法,有助於標本兼顧,並改善、緩解患者的疲勞。

吳醫師指出,肝鬱氣滯者常見於個性較緊張的人身上,主要症狀為思考過度、睡不著、容易做夢、健忘、胸悶心悸、煩躁易怒、口乾口苦、頭脹頭痛等;脾肺氣虛者主要症狀為臉色較白或萎黃、講話時常有氣無力、四肢無力、胃口差、大便軟等。肝腎陰虛者常發生在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加班者身上,主要症狀為口乾舌紅、掌心發熱、臉部潮紅、睡不著、容易做夢、眩暈頭痛、耳鳴、眼睛酸澀、筋骨痠軟等。

針灸療法以足三里、內關、百會、合谷等穴位為主,再隨症加減治療。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內關穴位在手掌後二寸,兩筋中間處;百會穴位在頭頂正中央的地方;合谷穴在手的虎口部位之肌肉隆起處。

fsj 提到...

陳豐偉:你陷入「關係惰性」嗎?

【元氣周報/陳豐偉】2011/01/11

Relationship Inertia,一般翻成「關係慣性」。用這關鍵字在網路搜尋,國外網站出現的大多數是談感情關係裡的惰性,台灣則用來談顧客對品牌的依賴與忠誠度,只找到一篇碩士論文用「關係慣性」談家暴婦女為什麼離不開施暴男人。

社會心理學的「嵌陷理論」分析組織決策者為什麼在得到一連串負面結果後,還執著先前的決策,繼續投入資源。

同樣的理論也可以用來分析個人:因為中途認賠的成本太高,讓當事人會不斷找理由來合理化繼續付出的意義,來強化自我價值感與存在感,甚至導致當事人與負面事件來源(快倒掉的公司、施暴的男人)更強的心理連結。

在台灣,最容易產生「關係慣性」的,自然是婚姻關係。性愛會推升伴侶間強烈的歸屬感,當兩人生活在一起後,共同朋友增加,家具、盥洗用具共用,互相接送、互相照應,有時還會產生一人在外賺錢、一人料理家務的分工。已經習慣了,分開的難度變高。這時,就算已經看到兩人個性不合的地方,也會在「結婚後就好了」、「當爸爸後就會改變」的自我安慰下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結婚後,法律上的保障與限制、照顧小孩的共同責任,讓「慣性」進一步變成「惰性」。

伴侶講話很刺很傷人?不要放在心上就好。有時喝酒會打人?忍一忍吧。親密行為愈來愈少,主動示好很沒尊嚴?現在我會去當慈濟志工,多運動轉移心情。對方逐漸晚歸,第三者打電話來示威?我想離婚但他小孩不給我,打官司可能也不會贏,我才不要讓我小孩被那女人照顧。

精神科門診的病人,恐怕有兩成以上的核心問題是「關係惰性」。健康的人生還有二、三十年,如果能以「短痛」換來未來三十年平靜、積極、有意義的生活,還是值得,甚至對對方也好。但許多人只希望拿藥淡化感覺,不希望主動改變,多問些就開始運用防衛機轉,或直接回答「最近我們還好啦」。

上個月有篇美國研究說:第一次約會後一個月內就上床的夫妻,婚姻滿意度最差。據推測是因為性愛帶來強烈的吸引力,造成「關係慣性」,讓雙方選擇忽視個性上的差異。如果延緩親密行為,可先多一些互動與瞭解,減少產生怨偶的機率。

大公司可以理性地用「關係慣性」分析顧客、企業體與執行長,但深陷伴侶愛恨情仇的人,可就很以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自己的盲點。「缺乏改變的勇氣」,永遠是人生最大問題之一。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 天冷食慾增 小心情緒失控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1/12

每到冬天,民眾常自覺食慾大幅增加,但食慾太旺盛,也要注意情緒問題。中醫師林朝慶在一場講座中表示,中醫認為肝氣鬱結引發情緒困擾時,民眾常有暴飲暴食現象。

林朝慶表示,中醫觀念中,肝氣鬱結者情緒容易壓抑難釋放,升泄太過又容易心煩易怒。容易焦慮不安,易發脾氣,暴飲暴食,長痘痘,不是便祕就是拉肚子,多屬肝鬱型的表現。

情緒緊張,無法放鬆是想減肥民眾的大敵。醫師指出,當人有情緒困擾,心煩易怒,醫師指出,在中醫眼中多與肝氣不調暢有關,可服用疏肝的藥膳茶飲以輔助改善。

飲食過度常造成健康上的困擾。中醫認為攝取甘甜食材過度,令人感覺脹滿。痰濕明顯患者常見所謂痰濕,主見食慾旺盛,喜歡甜食,肢體常感沉重,脈弦滑有力。這些患者藉中藥調整體質時該少碰糖。

另外還常見脾虛痰濁,常見臃腫、胸悶、倦怠乏力,舌苔白膩,脈細或細滑,需健脾利濕,去痰化濁來改善身體機能,必要時得處方加重利水去濕藥物,也不適合補充太多糖分。



◆ 吃人參抗寒 中醫:燥熱體質不宜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 2011.01.12 自由

寒流來襲,民眾愛吃補,不過,卻有人補過頭。

有民眾不但將高級人參,切成口含片,還泡熱水喝,以為可以補元氣,沒想到卻出現失眠、便秘及口乾舌燥情況,詢問中醫師後才知道,原來他是燥熱體質,高麗參屬燥熱藥材,愈吃愈糟。

中醫師提醒民眾,近來天寒,燥熱體質者,連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都要少吃。

屬燥熱藥材 愈吃愈上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陳香霓指出,寒流來襲,民眾最愛吃熱呼呼的火鍋,麻辣鍋或是薑母鴨甚至羊肉爐都是很多人的最愛,但這些火鍋湯頭用的香料或是藥材,其實均屬於溫燥型的食材或藥材,有燥熱體質的人少吃為宜。

陳香霓說,有民眾受到韓劇影響,赴韓國旅遊時,買了一堆高麗參,以為可以滋補元氣,其實高麗參也是屬於較補且偏燥熱的藥材,只有虛寒體質的人才合適食用,若體質屬燥熱者其實會愈吃愈上火,尤其正好又是有高血壓的人更不能隨便吃高麗參,否則反會促進血壓上升。

此外,冬令進補常用的藥材當歸及黃耆也是屬於溫燥的藥材,燥熱的人也不合適食用。

火氣大有口臭 多屬燥熱體質

陳香霓說,民眾可以自行觀察,包括火氣大、易有口臭、不怕冷怕熱、易便秘,或感冒時常以喉嚨痛為表現者,多是屬於燥熱體質;至於平時手腳易冰冷、比一般人還需保暖設備、易感冒者則多屬於虛寒體質。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大快朵頤吃麻辣鍋,或薑母鴨等食品,建議食用時,不要再添加蔥、薑、蒜及辣椒等沾醬佐料,儘量吃清淡的口味,且多喝水幫助代謝。

fsj 提到...

3法則 助腦細胞生長

文/陳秋坪 2011.01.14

隨著年紀增長,就覺得自己的腦袋瓜子似愈來愈不管用,忘記朋友的名字、電話號碼,甚至回家的路。一旦邁入這種地步,好像就跟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畫上等號,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這種困境,科學家特別提出幾個強化方法。

一般來說,神經科學未發達時,大家都認為,腦細胞若凋零死亡,就再也無法長出新細胞,但日新月異的腦造影技術已經推翻這個假設。

服務於美國沙克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家凱吉認為,大腦神經細胞就像皮膚、毛髮一樣有所謂的生命週期,除了衰退、敗亡,也會新生。

若要幫助腦細胞生生不息,第一法則便是規律的運動,一個禮拜3次,每次30到60分鐘,就算是輕鬆地走路,只要持之以恆,一樣可以收到成效。

第二法則就是保持心情愉快,美國奧蘭多阿茲海默資源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008年針對50至60歲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做了一份社交活動與記憶能力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愈是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的人,單字記憶表現就愈搶眼,因此足不出戶絕對是殺死腦細胞的罪魁禍首。

第三法則即為心智遊戲如填字、猜謎、數獨等,聽起來似乎很有幫助,問題是,如果每天千篇一律,這些遊戲就像牛的反芻,毫無新意。

有鑑於此,佛羅里達阿茲海默學會的恩格爾特指出,唯有不斷接受新的挑戰,例如學習新的樂器、外國語文,或培養藝術才能等,都可以促進大腦細胞的活力成長。

其實,不管是何種法則,為了自己好,多動腦、多動身體就是不二法門。(作者為高雄市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物理療師)

fsj 提到...

大笑 助妳好孕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1/18

大笑可以助孕?以色列研究發現,想進行試管嬰兒、體外受精療程的女性若能放開心胸好好大笑一場,可以增加受孕、懷孕成功機率。

研究人員解釋,可能因為大笑可以啟動「天然抗壓機制」,對生理產生舒壓效果,自然有助女性受孕、懷孕。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生育與不孕」期刊(Fertilityand Sterility)。共有二百一十九位女性參與研究計畫,她們都在接受人工受孕療程,總共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在受精胚胎被植入子宮後第一天,可以欣賞一些餘興節目,研究團隊安排專業的「醫療小丑」娛樂這些想懷孕的女性,每位女性都可欣賞小丑表演十五分鐘。

研究顯示,那些看小丑表演,被小丑逗得笑呵呵的女性較容易成功懷孕,懷孕成功率為三十六%,在調整年齡、不孕症類型、植入胚胎數等各項變數後發現,這些開懷大笑的女性懷孕成功率增加兩倍以上。而其他女性在胚胎植入子宮後並沒有再看娛樂節目,結果懷孕成功率只有二十%。

研究主持人席瓦赫‧福里德勒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大笑就好像一種天然抗壓劑。而不孕症患者在接受人工受孕療程時,往往飽受壓力,因此大笑或許可以幫助紓壓,讓胚胎更能順利成長。



◆ 研究:兒童過度迷電玩 焦慮恐加劇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1.18

美國一項針對兒童與青少年使用電玩與心理狀態的研究發現,他們一旦過度沉迷電玩,可能會加重焦慮、憂慮的症狀,同時也會影響課業成績表現。

美國愛荷華大學針對3034位新加坡兒童使用電玩習慣進行調查發現,每周沉迷電玩時間長達31小時以上者,研究人員便稱為「上癮」,其後果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研究人員更將這種現象與沉迷「賭博」相提並論,科學家詹泰爾表示,「有憂鬱傾向的兒童或許會想從電玩中得到慰藉,但結果反而加重憂鬱的現象。」

長達2年的研究期間,研究人員也發現,一旦兒童能減少玩電玩的時間,原有憂鬱、焦躁與社交恐慌症等現象也會隨之減少。這次研究結果也發現兒童,平均每周花費20小時打電玩,其中有9%的男生屬「上癮型」,女生則佔5%。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對此建議,家長應該讓兒童接觸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每天不超過2小時,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研究人員葛倫菲斯則建議,盡量讓孩子玩教育性的遊戲,而且打電玩時最好有人陪伴,疲憊時應停止打電玩。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ediatrics》期刊。



◆ 俊男美女 比較聰明

自由 2011.01.18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大體而言,俊男美女的人生似乎比較美滿幸福,現在英國和美國研究更發現,他們也比一般人聰明,俊男美女的智商比平均值高出約14點,破除了金髮尤物或是帥哥比較無腦的迷思。

一份根據倫敦政經學院(LSE)的研究顯示,外表俊美的人所吸引的伴侶不僅外貌較佳,腦筋也較好,這些登對男女的孩子往往繼承漂亮聰明的特質,並建立代代相傳的遺傳鏈結。

LSE研究員金澤指出,無論是否進行社會階級、體格與健康的對照,「外表的吸引力與一般智力有明顯正面的關聯,此關聯在男女間皆強烈。」在另一項有關社會地位的研究,金澤發現,中產階級女性的智商比勞工階級同齡者較高。

在英國,研究發現,俊男的智商比一般男子平均高出13.6點,而美女則比一般女性高出11.4點。

金澤的研究是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的資料,該計畫針對1958年3月某週出生的1萬7419人展開調查,整個調查過程貫穿他們的童年直至成年初期,研究對象接受一系列有關學業、智力的測試,他們的外貌也被評分。美國的研究則由「美國青少年健康縱向調查」而來,該調查對3萬5000名美國人進行類似的研究。

金澤說︰「我們主張貌美的人較聰明,而這個主張是完全基於科學,它不是有關如何對待或判斷人的指示。」他的研究發表於學術期刊「智力」(Intelligence)。

fsj 提到...

我見我思-用「減法」過生活

【莊佩璋】2011-01-20 中國時報

美國一位酷媽Susan Maushart讓全家「斷線」六個月,沒有電視、網路、手機、電玩。大家都說:「發瘋啊!那怎能活下去?」不過,她出書說,斷線後,只有少許不便,但家庭生活品質反而大幅提升。

有人說:「家越大,親情就越淡薄。」這觀察確實透澈,家若大到親人可各據一隅,難得碰面聊幾句,家人怎會親密?更何況,要撐這麼大的家,必須汲汲營營忙賺錢,又能有幾時片刻待在家裡?

但是,電視、網路、手機發明後,家,再小也不保證關係就親密。現在的家庭即使朝夕相處,同桌吃飯,共枕而眠,一樣可疏遠到一天談不到三句話。

台灣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廿四小時電視新聞台,無所不在的SNG新聞轉播車,什麼觀點都有的談話性節目,薰陶出自認無所不知的台灣人;但,也因此對家人一無所知。

網路,讓人與全世界沒有距離。我們聯絡到定居歐美的中、小學同學;在部落格、臉書上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每天掛在網上的時間比睡覺長,卻也與家人拉開了距離。

手機更是上班族的夢魘。市內電話的時代,上司來電,家人可以答「正好出門」;BB扣時,不回「扣」可以藉口「附近找不到電話」;有了手機後,下班只是待班,連「自我」都難保,更別說經營家庭了。

台灣也有一次「斷線」經驗,那就是「九二一大地震」。斷線後,非常奇妙地,藍綠、統獨全消失,台灣又成為一個親密的大家庭。

許多朋友都非常懷念那時的氛圍。沒有電視可看,沒有手機可打,沒有網路可上,就只有劫後餘生的幸福感,陪著全家一起吃晚飯。

當電力恢復後,我悄悄地拔掉「第四台」的線路,告訴讀小二的兒子「電視壞了」。至今,我家仍沒有線電視,全家都很高興電視始終沒修好。

我們把生活過得太複雜,也因此活得很辛苦。現代人很難像錫安山的新約教會過得那麼原始,但,試著用「減法」過生活,盡量拋棄一些「現代」、「數位」、「便捷」的科技,或許你也會發現越簡單,越幸福。



◆ 半數國人 不做運動

【Upaper╱記者劉惠敏】2011.01.20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針對超過2萬人回收問卷的「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仍有近4成7的18歲以上國人過去2周都沒做運動,相較於94年調查,男性至少增加3%的運動人口,但女性反而是略減。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實證證明,維持中強度運動習慣,是能健康、不失能活到85歲的關鍵因素,從調查可見,有運動習慣的女性皆少於男性,離開校園後運動人口下降,直到45歲才增加,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才開始恢復運動習慣。邱淑媞提醒,又瘦又不運動的族群,體能差,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中晚年也是失能的高危險群。



◆ 起床後天旋地轉 「耳石」掉了復位即可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11-01-20

近日天候變化大,署立嘉義醫院連續有幾位病人求診,症狀大多為起床後感覺天旋地轉,無法站立,家醫科醫師張志富檢查後,發現是得了「良性陣發性姿態性眩暈」,也就是「耳石」位移所造成,做耳石復位術就好了。

張志富指出,患者都是五十多歲的中年人,起床後就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心悸,症狀雖然只持續十秒,但頭部稍轉動就可能復發,患者相當恐慌,其實只是耳內半規管裡面的耳石脫落,干擾到耳內的平衡系統造成的。所謂「耳石」,並不是在耳朵裡藏有石頭,而是在顯微鏡下,附著在半規管神經脊上的一些微小顆粒。

這種病靠吃藥效果不佳,只要花幾分鐘,讓病人躺在診療床上,不需要特殊儀器,做簡單的耳石復位術,就能將漂移在半規管的耳石復位,多數患者做耳石復位術治療後,馬上能解除眩暈的情形。

張志富醫師強調,發生類似的狀況不要緊張,先躺下或坐下休息,儘量讓頭靜止不動,會比較舒服,再請家人趕緊送醫治療。

fsj 提到...

迎新春 管理壓力過好年

文/柯俊銘 2011.01.22

隨著年關將近,許多民眾正引領期盼假期的到來。雖然過年總是讓人感到喜悅,卻也常伴隨一連串的壓力,若未能妥善管理,恐怕不利個人的身心健康。

◎節慶帶來的壓力不外乎有以下幾類:

●要做的事太多:舉凡大掃除、環境佈置、採辦年貨、購買禮物、祭拜祖先等,不僅要花時間處理,且對個人的腦力、體力都是一項挑戰。

●要花的錢太多:要完成上述事務,花錢在所難免,若年終獎金不盡理想,本身又愛面子,送禮或給紅包時,打腫臉充胖子,經濟負擔可想而知。

●社交互動太多:過年時,家人團聚,若彼此本來就有嫌隙,幾天的相處反增衝突機會;到處拜年雖夠誠意,但交通往返卻是勞民傷財。

●吃喝玩樂太多:過年聚餐頻繁,加上歡樂氣氛的影響,飲食容易過度,從事娛樂活動也常忘記休息,打亂生活作息。

由於這些壓力都是可預期的,因此只要事先做好準備,自然能減少其帶來的傷害。

◎提供以下建議,讓您平安過好年:

●審慎思考想做的事是否有必要?去除「可做」、「可不做」或「根本做不到」的部分,並依輕重緩急進行排序,且預估各項完成要花掉的時間。

●簡化處理方式:例如可用打電話或傳簡訊取代登門拜訪;以外購年菜或上館子取代親自下廚;上網訂購取代現場採買等。

●擬訂預算表:評估目前的財務狀況,合理分配所需資金,記得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切勿害怕丟臉而超支。

●提早進行溝通:主動尋求家人協助,共同分擔工作;若與特定親友關係緊張,不妨協議過年期間暫放歧見,事後再商量解決。

●善待自己:再怎麼忙,也要找時間小憩、放空,讓自己有充電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凡事輕鬆看待,不要完美主義,以免徒生困擾。

●縱慾有分寸:雖然不容易,但還是要儘量飲食均衡與睡眠充足,維持例行性的運動,必要時,可請家人提醒、督促。

另外,對於獨居或因故無法返家者,過年時,或許會觸景傷情,覺得心情鬱悶,不妨找有相同遭遇的朋友聚會或參加宗教、社福團體舉辦的活動,甚至去擔任志工,相信一樣可以過個很有意義的年。(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完美過年 太「心」苦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2011.01.22

年關將近,別人是高興迎接春節,李太太卻焦慮不安,彷彿進入備戰狀態。想到大掃除、辦年貨、買禮物、祭祖等一堆事要處理,除了認真規畫進度,也期許一定要盡善盡美,但要如何達成使命,讓她傷透腦筋。

您有類似的困擾嗎?節慶看似充滿歡喜氣氛,卻也常帶來諸多壓力,主因就是追求完美。由於凡事都希望能面面俱到,無法忍受任何缺失或遺漏發生,使得具這類性格者逢年過節就會格外辛苦,難以從中獲得滿足與樂趣。

比方說,雖覺得麻煩,但賀年卡還是一律手寫,且花很多時間挑選禮品,怕不這麼做就缺乏誠意;拜年都要親自前往致意,覺得如此才夠禮數;即使精心料理一堆菜,仍擔憂親友會嫌棄或吃不飽等,行事太過在乎外界評價與充滿負向思維。

另外,求好心切不僅讓自己負擔沉重,周遭旁人也很難不受影響,無形中感染到那股緊張的氣息,甚至在互動裡有被輕視、壓迫或喘不過氣來的感受。畢竟完美主義者不僅嚴以律己,也往往「推己及人」,換作是誰都會受不了。

提供以下建議,有助於減少「龜毛」個性造成的過年壓力:

1.要有自知之明:若您確實有上述的特質或表現,對於年節相關事務皆以高標準來要求,且就算已費盡心思準備,仍認為做得不夠好,那應該就有該問題。

2.重新檢驗想法:自省是否用「一定」、「必須」、「絕對」等極端用語來看待年節相關事務,盡量以正向意念,如「盡力而為就好!」、「這樣作也不錯啦!」取代非理性認知,如「沒做到這樣就完蛋了!」、「我真是糟糕透了!」。

3.嘗試不要完美:挑戰原來的因應方式,一切以方便為原則,例如賀年卡採電腦打字或用電子賀卡;拜年以傳簡訊或打電話連絡;聚餐採外食或訂購年菜。

4.主動找人幫忙:切勿單打獨鬥,認為所有事務要靠自己完成才行,盡早和家人溝通,共同分擔責任。若煩惱到失眠、吃不下飯,最好趕快尋求專業協助。

難得過年一家團聚,多把握彼此相處機會,例行事務不妨化繁為簡,能省則省,相信輕鬆以對才能快樂過好年。



◆ 研究:飲酒過量 小心心律不整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1.21

喝酒過量的人身體容易出現警訊,根據日本一所大學分析其他研究報告指出,過量飲酒的人,出現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機率高出一般人51%以上,雖然不是高度致命疾病,但容易增加中風機率。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統計,一年約有260萬美國民眾可能受到心房纖維顫動所苦,而且隨著年紀增加,以及高血壓或糖尿病與肥胖,問題更加普遍。

日本筑波大學分析14份研究報告後,發現平常習慣喝酒並且過量飲酒的民眾,最常出現心房纖維顫動症狀,是屬於臨床上心律不整疾病中常見的問題,研究人員曾根表示,「不僅是突然過量,平常飲酒就過量的人,都容易發生這類現象。」

根據日本研究人員指出,「過量」是指男性一天飲酒3杯以上,女性則是一天1杯以上,這些族群出現心房纖維顫動的機率比不喝酒民眾高51%,哈佛大學醫師穆克姆表示,「少量且持續的飲酒雖可能還是有些風險,不過,一旦突然過量飲酒即使沒有持續,風險還是會隨之增高的。」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期刊。

fsj 提到...

開會坐不住、愛插嘴 大人也有過動症

【聯合報╱記者蔡佳妤/台中報導】2011.01.24

過動症不限孩童,成人也一樣會有過動症,醫師提醒:如果有開會坐不住、停等紅燈常不耐煩、不願排隊買便當、說話愛插嘴等現象,可能就是成人過動症患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張倍禎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有衝動、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多半在幼年產生,若未及時治療,有很高比例會延續到成年,造成生活能力低落或工作效率差。

例如開會時會因坐不住,不斷抖腳、轉筆;嫌時間永遠不夠用,赴約總是遲到;等不及別人說話老是插嘴等等,往往都是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作怪。

張倍禎的患者中,有一名廿四歲的李姓大學生,上課總無法專心,老是希望老師講快一點,且不時會離開教室喝水、上廁所,做任何事都三分鐘熱度,重考了兩次、換了三種不同科系,廿四歲了大學還沒畢業。

卅歲的林姓上班族姪子被診斷為過動症,覺得自己也有類似症狀,主動到醫院諮詢,確診是過動症患者,開會總是坐不住、常忘記和客戶約定時間,更常常搞丟手機等物品。

他回想小時候,上課也很難專心,考試常忘了寫答案,聯絡簿、便當盒等物也常忘了帶回家,但因考試成績還可維持中等,家人以為他只是粗心,不曾帶他就醫。

張倍禎說,成人過動症狀和孩童不同的是,成人會因病症影響到生活能力和工作效率,覺得自己事情老是做不好,對工作喪失信心,有病患因此換了八次工作。

張倍禎提醒,成人還是要留意是否有否過動症,通常透過治療都可以有效改善。

fsj 提到...

週二上午10時 上班族壓力顛峰

中央社 2011.01.25

如果你以為過了憂鬱星期一,你已經度過一星期中最難熬的上班日,奉勸你還是做好準備。

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研究人員表示,辦公室中令人感到壓力最大的一天並不是星期一,對泰半上班族來說,壓力最大的時刻是星期二上午10時。

半數英國員工直指星期二上午10時是他們的「壓力顛峰」,此時工作負荷過重,使他們開始在壓力下逐漸崩潰。

大多數上班族表示,他們不費力地度過星期一,讓腦袋緩緩進入工作狀態,並更新週末的八卦進度,和討論他們看過的電視節目。

然而在星期二,上班族開始面對現實,他們一到公司就開始瀏覽星期一所忽略的電子郵件,規畫接下來的一週。

面對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他們必須應付老闆要求或與逼近的截止期限奮鬥。

這項研究的受訪者年齡介於18至45歲之間,調查他們在整個典型工作週的壓力水平。

研究發現,1/4的員工表示上班時經常感到壓力,3/4的員工表示通常到每天上午11時16分就已精疲力竭。

然而,1/5的員工表示,9時以前承受過多壓力。

2/5的員工將壓力歸咎於沉重的工作負荷,1/3的員工指出應付難搞的客戶和顧客讓他們感到疲憊。

然而,三成的員工承認辦公室中的壓力來自老闆,1/6的員工責怪同事對他們的求助充耳不聞。



◆ 小睡能避免大腦混亂 有助記憶

【Upaper╱中央社】2011.01.25

研究報告指出,想要不遺忘新學會的詩、紙牌魔術或代數方程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小睡片刻。這項新發現讓科學家自己都大感意外。德國研究人員實驗顯示,睡眠時比清醒時,較能避免大腦混亂,或喪失新記憶。

「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刊登這篇報告,對儲存及記起所需資訊的複雜過程,簡言之就是「學習」,提供新見解。

早先的研究顯示,暫儲於大腦稱「海馬迴」部位的新記憶並不是立即就變得很清晰。

且眾所皆知,學習後立即重新啟動記憶,對那些記憶傳到大腦「硬碟」新皮質長期記憶區,扮演關鍵角色。但在沒有小睡狀態下,重啟記憶傳送過程較微弱。

德國呂貝克大學學者拉許及3名同僚假設,前述情況在我們睡覺時發生,並設計1項實驗以確定假設是否正確。

令研究人員大感意外的是,小睡組表現明顯較好,記得平均85%的紙牌圖案,保持清醒那些人僅記得60%。

研究主要作者狄克曼表示,只要闔眼40分鐘,大量的記憶明顯都已「下載」,「藉由新資訊編入海馬迴儲存起來,不再遺忘」。



◆ 經絡判頭痛 分膽經、太陽經、陽明經、肝心腎經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1/25

很多人都有頭痛的毛病,只是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台灣中醫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宋和乾醫師表示,每個人對頭痛的感受往往都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是頭部輕輕的抽痛,有些人是痛到好像頭顱有如劈裂的感覺,痛到眩暈、青筋怒張、眠眠品質差、血壓偏高等,傳統中醫從經絡部位上約區分為四種頭痛。

宋醫師指出,第一種為膽經頭痛,頭痛的位置是在眼睛的外眥側,也就是太陽穴的地方,這類型患者常以熬夜工作者居多;第二種為太陽經頭痛,頭痛的位置是在頭部的後側及頸椎等地方,以感冒患者較多;第三種為陽明經頭痛,頭痛的位置是在眼睛的正上方及前額側,以鼻病患者較多,尤其是鼻竇炎;第四種為肝心腎經頭痛,頭痛的位置是在頭部的顱骨內側中心。

宋和乾醫師指出,有一些人只是痛過一次就沒有再復發,算是比較輕微的頭痛,但有些人的頭痛往往會重複出現,甚至伴有脹痛、口苦、心裡煩、胸脅脹痛、脘悶、打飽嗝、胃口差、想嘔吐等症狀。

也有些人長期受到頭痛的煎熬,常有悶痛、耳鳴、眩暈、腰膝痠軟、精神疲勞等症狀,這類型多見於中老年人。

可能有民眾會很好奇,為什麼頭痛時會有這些不同的反應?其實這都是因為頭痛是由各種不同的原因、病症所誘發出來的症狀。各種不同類別的頭痛往往都跟精神壓力、抑鬱、緊張或內臟毛病等因素有關,應請醫師進一步診斷。

經常頭痛的人應及早診治,才能夠擺脫疼痛的困擾。台灣中醫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宋和乾醫師表示,臨床上,傳統中醫診治頭痛患者都是仰賴細心聆聽患者的病訴,才能夠取得較完整的病歷,加上依個別病情加減用藥,若能配合整體診斷檢查,將更有助於治療惱人的頭痛。

宋和乾醫師指出,門診中遇過一位五十多歲的蔡先生就把頭痛當成老毛病,因為自從頭痛反覆發作後已過了十餘年,也看過許多醫師,但頭痛的問題都依舊存在,有時發作次數增多,還會有心煩、噁心、感覺想吐的情形發生,兩個眼睛又脹又痛,令人苦不堪言。

宋和乾醫師進一步指出,這位患者多次在醫院進行診治,並經診斷為神經性頭痛,也服用過許多西藥,會止痛但仍沒有根治,有時一發作甚至還可以持續到二、三天,睡眠也非常不足夠,經診斷後發現,患者平常又愛喝酒、又愛打麻將,有肝火上亢的情形,且腎氣不能上達於頭顛,因為有長期缺乏睡眠的現象。

經綜合判斷患者為腎氣虛損,身體勞累又壓力繁重,且有局部缺血、血液循環阻塞的情形,因此治宜補腎氣、通經達絡、促進血液循環,以便治療患者的頑固性頭痛,適合用補腎氣藥、破血化瘀藥、行血化瘀藥、活血化瘀藥、行氣止痛藥等中藥材,在服藥後一段時間,頭痛症狀就減輕或消失。

臨床上,治療頭痛必須視患者病情加減用藥,以有效的搭配應用中藥材,例如伴有頭脹目赤者,加龍膽草、石決明等藥材;氣虛神疲者,加黃耆、黨參等藥材;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夜交藤等藥材;久痛不止及瘀阻脈絡者,加絲瓜絡、路路通等藥材;寒嘔者,加半夏、吳茱萸、生薑等藥材;熱吐者,加代赭石、竹茹等藥材。

fsj 提到...

童年自制力 攸關未來成就

中央社 2011.01.27

最新研究發現,3歲時自制力最強的兒童,成年後將享有最好的健康、財富與成就。

美國「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研究報告的執筆人論定,3歲時較無自制力的小孩,比較可能會輟學、做出違法的事並遭遇經濟困難。

研究人員分析1972年至1973年在紐西蘭出生的1000名小孩的資料,追蹤他們的情況直到32歲。他們的自制力是自3歲起針對各種不同狀態,經由老師、父母與小孩本身所評估出來。

根據研究報告,智商較高且在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所養育出來的小孩,往往自制能力較強。這份報告24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但即使在調查了智商與社會階層後,3歲時較有自制力的兒童,在32歲時賺的錢較多而且也較健康。

自制力較差的兒童比較可能會染上不良行為,像是在青少年時懷孕、抽菸、成為單親與失業。

較無自制力的3歲小孩,成年時也可能會有經濟困難與身體較差的狀況。身體檢查與驗血報告顯示,他們更容易得到牙周病與性病,而且可能會過胖、有高膽固醇或高血壓以及發炎的跡象,他們也可能會對香菸、酒精與藥物成癮。

研究報告主要執筆人、美國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 )心理與神經科學教授莫菲特(TerrieMoffitt)表示:「為了因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而展望未來、事前計畫你所想達到的目標、與其他人打交道並獲取他們的幫忙和支持,以及為值得等待的事情等待,自制力對這些方面是相當重要的,而不是會為了近利而貿然行動。我們每天都會運用到自制力,但有些人會以更有技巧的方式使用。」

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人類發展學教授貝爾斯奇(Jay Belsky)說:「生長在富裕或貧困人家會有差別,是無庸置疑的,如果我們擁有與生俱來的智商與才能,這會構成差距,也是毫無疑問的,但也相當重要的是我們的自發行為,我們控制或管理我們衝動的程度,以及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決定。我們是駕駛這架飛越人生飛機的活性成分。」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 幸福的52個智慧/運氣不佳時 自我振作的思考法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98878

【文、圖/摘自《幸福的52個智慧》/大川隆法 著/華滋 出版】2011/01/27

我認為人生和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週期性。

雖然很難說是以幾年左右、或者是以幾個月為週期。但是,每隔幾年就有一個週期似的,運氣時好時壞。

實際上最光輝的時代,正是從所謂的逆境期開始的。

試著想一想,在人生的轉換期,肯定會發生與環境不協調,或者和他人不協調的事,此時會出現精神上的痛苦,這也是事實。

那麼,如果沒有這些逆境的話,能說是好事嗎?我認為並非如此。

「痛苦的時期,同時也是美好事物開始的時期」──各位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事情,這麼一來,逆境就不可怕了。

為什麼說不可怕呢?

各位可以這麼想:「在命運的逆境期,靈魂能夠得到最好的食糧,能夠得到最好的經驗。」

這一點,若以竹子做比喻的話,即是相當於竹子長竹節的時期。

竹子從一冒出芽,一下子就順利地長了二十公分、三十公分,但是不久後就不得不長節了。這個時候,恐怕會感到痛苦吧!

總之,命運或運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週期性的,有好運、順境的時候,亦有壞運、逆境的時候,而在人生當中亦有成長、長竹節的時候。

逆境之時即是長竹節之時,待竹節長好後,就會長出新的枝條來。

所以,若正處於痛苦時期,應持著「現在正在長竹節」的心態,邁向下一個成長的道路。

※ 相關報導:

* 幸福的52個智慧/稍微動動腦 讓消沉變愉快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98879

怎樣做才好呢?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有好事」的氛圍。



◆ 噪音令人抓狂 易中風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1/01/27

小心交通噪音很「傷心」,容易引起中風。丹麥最新研究指出,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一旦暴露於交通噪音,中風風險大大增加,噪音量每增加十分貝,中風機率就會上升二十七%。

這項研究昨(二十六)日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EHJ)。丹麥癌症流行病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梅特‧索倫森醫師(Mette Sorensen)負責主持這項研究計畫,他表示,過去有些研究發現交通噪音容易讓血壓、心臟病風險上升,這次研究則顯示,交通噪音可能還會引起一連串心血管疾病,使年長者面臨中風危機。

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四十歲以上人口中,腦中風發生率為四‧七%,到六十五歲以上,腦中風發生率上升到七‧九%,二○○三年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發現,一年腦中風患者人數大約有三五三三三人。

這項丹麥研究共有五七○○○人參與,他們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七年開始參加研究計畫,當時年齡都在五十到六十四歲之間,研究團隊平均追蹤十年,在研究期間,共有一八八一人出現中風。

研究人員測量這些人家中噪音量,從四十分貝到八十二分貝都有,輕聲聊天音量大約四十分貝,吵雜街道噪音量則有八十二分貝,噪音對年長者的影響比較大,當噪音量到達六十分貝,年長者中風風險明顯增加。

索倫森醫師表示,城市每五位中風患者中,大約有一位中風患者可能是因住在吵雜環境引起中風。六十五歲以上的中風患者當中,估計約有十九%是交通噪音惹禍,造成中風。

fsj 提到...

研究:結婚有益身心健康 活得較久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1.31

根據英國研究人員分析148項研究報告後指出,結婚後男女心理與身體健康都比單身時為佳,結婚後男性因受伴侶影響,容易調整生活型態因而注重身體保養,女性則較易對生活品質感到滿意。不過,如果婚姻觸礁或發生困難,不管結婚長短都具破壞力。

英國卡地夫大學研究人員事後表示,結婚民眾平均較一般人活得久,以歐洲7個主要國家死亡率來看,結婚民眾死亡率較全國人口平均死亡率低15%,其中原因可能在於女性較易從婚姻關係中得到心靈滿足,男性則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而且隨著婚姻時間維持越久,其益處越加明顯。

一名研究人員大衛加拉赫表示,「男人在婚後生活型態受妻子影響,較易擺脫過去的不良習慣,女人則從婚姻關係上得到滿足。」

研究人員在評論也指出,結婚後通常生活水準也得到提升,也獲得對方家庭更多家人的支持與認識彼此朋友,報告也指出,男人適婚年齡在25歲後,女性則位於19到25歲,通常此階段的男人經濟已漸趨獨立,女性則與生育需求有關。

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公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民眾結婚後較不易受焦慮或沮喪現象困擾,對於不愉快的事情較易釋懷。

本次研究報告刊登在《Student British Medical》期刊。



◆ 冬冷穿不暖 恐慌症易發作

文/賴建翰 2011.01.31

最近寒流頻頻侵襲台灣,天氣寒冷,導致許多民眾產生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非常像恐慌症的症狀。

日本的研究報告發現,住在冬天特別長地區的日本人,會比住在較溫暖區域的日本人特別容易有恐慌發作或是恐慌症的情形,特別是不愛運動的人,又住在特別寒冷的地方,他們出現恐慌症的機率大概是一般民眾的2倍到3倍。

西班牙報告顯示,如果他們處於熱風季或秋天較容易有恐慌症,像是熱風季恐慌症的頻率會達3倍之多,秋天為1.5倍,但在雨季時較少。顯示人種之間的不同,或許會對季節變化有不同的反應,也會造成恐慌症的變化。

台灣人和日本人一樣都是屬於亞洲人,所以日本的報告具有參考價值,尤其是日本一份以近150名恐慌症病人所做研究顯示,在12月有較高的恐慌症發作。所以恐慌症病人在冬天時,必須特別注意,尤其是睡眠必須要足夠,要定期運動,飲食要正常,保暖工作要做足夠,當然要持續好好治療。

不論是服用增加腦內血清素的抗憂鬱劑或是鎮定劑,或者是放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都應該規則且穩定治療,才能保護我們免於恐慌發作的侵害。

建議恐慌症病人應採行「睡得好、穿得暖、營養好、恐慌少、沒煩惱」15字箴言,過好年。

(作者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

fsj 提到...

過年心力交瘁 收假前有撇步

【聯合晚報╱彭宣雅】2011.02.06

春節假期近尾聲,民眾將陸續回到工作崗位,精神科醫師發現,以往每到春節過後,門診患者竟多了一到兩成。醫師分析,過年作息嚴重受到干擾、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都是民眾求助精神科的原因。建議民眾盡可能放鬆心情,到戶外散步、做運動,可減少年後情緒失控的機會發生。

準備年菜 送往迎來 災難啊~

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但對許多人來說,卻是可怕的夢魘。例如不少媽媽要準備新年的飯菜,要採買、烹煮,一大家子吃完之後還需要清洗;加上許久未見的親朋好友、三姑六婆總是愛比較,比年終獎金多寡、比老公成就高低、比孩子成績好壞…。

於是,整個年假裡,許多職業婦女不僅娘家、婆家四處趕場奔波,還處於這種高度壓力與疲憊之下,收假了又要面對職場上複雜的工作,完全沒休息到,往往就成了年後第一批精神拉警報的人。

楊聰財曾與臨床上求診的婦女深談,發現她們過年時,其實只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自己躲起來休息,但每年宛如大拜拜的場面總是避免不了,不僅父母公婆需要「按耐」,親戚們的閒言閒語、比來比去,更是讓媽媽們內心受傷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才會視過年為災難。

玩得太兇 過度疲勞 焦慮呀~

於是很多人最後過度疲勞,不得不求助精神科醫師,醫師則會視患者狀況提供情緒穩定劑、輔助睡眠的安眠藥,略微休息一、兩周後,多會逐漸恢復正常。

楊聰財說,除了媽媽們是高危險群之外,不少民眾過年期間日夜顛倒玩樂、打麻將 ,一整個年假精神不濟、睡眠不足、大吃大喝,情緒放得太鬆,也會讓人年後覺得提不起精神、怒氣重、出現焦慮等症狀。

因此精神科醫師建議民眾,要逐漸回復原有的生活步調,民眾一定要趁收假前,在夜裡睡滿7小時,利用午後多做運動出出汗,心情放鬆,或把家裡整理一下,都是情緒轉換的好方式,也可以幫助民眾心情回復穩定。



◆ 深吻做愛聽音樂 增強免疫力

【潘勛/綜合報導】2011-02-05 中國時報

大家都曉得抗氧化劑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天天服用維他命C,奉行不渝,但還有其他袪病延年的撇步嗎?彙整專家的意見,深吻做愛、聽音樂等七大妙招也可有效預防疾病。

★深吻(若性致來了,就做愛):沒錯,深吻可以幫你治感冒,殺病毒。藉著互換細菌,你實則增加身體的天然抵抗力,提升免疫系統。當然,這不意味你該四處找人亂親親。

加把力去做愛吧!經證實,做愛可以增加體內A型免疫球蛋白的產量,協助消滅致病原。

★聽音樂:研究顯示,聆聽爵士樂、「藍草音樂」、輕柔搖滾等音樂卅分鐘,A型免疫球蛋白也會增加,碰到某些最容易導致生病、緊張的時刻,更是如此。即使關掉音樂,體內還是會再製造A型免疫球蛋白卅分鐘。

★快走,但別跑步:研究發現,一星期快走四十五分鐘達四天以上,可以改善免疫系統,而就算生病,病期也會縮到最短。但別跑步,過度使用身體(尤其你已覺得有點不適)真的會讓你發病躺到床上去。

★別用力擤鼻涕:你已經生病,覺得鼻子裡鼻涕塞住,要提醒自己克制衝動,別一口氣把鼻涕擤掉,不如用解鼻塞藥,或者左、右鼻孔分別小力地擤掉,原因是同時用力擤兩個鼻孔會把鼻涕推進靜脈竇,病勢有更沉重之虞。

★讓身體溫暖:研究指出,生病時坐在三溫暖的烤箱,跟喝大量開水一樣,能把感冒病毒驅出體外。

★避免乾燥炎熱的環境:沙漠型的乾燥空氣是感冒病毒孳生的溫床,原因是病毒在除濕後的空氣更能存活,因此空氣傳染的疾病更無法解決。家中有人感冒嗎?別開除濕機。

★喝咖啡等熱飲:病毒會在人體內蟄伏約三天,直到你的身體敗給它為止。喝熱飲(包括咖啡)可以協助把病毒由口部刷進胃裡,胃有胃酸,病毒無法孳生。

不喝咖啡嗎?喝雞湯、茶或只是熱水都有相同效果。病毒喜愛蟄伏的另一個地方是鼻子,做鼻管沖洗,甚至用棉花蘸藥用酒精擦拭鼻孔,都能先發制敵,殺死病毒。

fsj 提到...

小心!垃圾食物影響孩童智商

法新社 2011/02/08 許雅筑

(法新社巴黎8日電) 根據今天刊出的英國研究,蹣跚學步的幼兒若攝取較多加工食品,長大後的智商可能稍微低一點。

這份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研究者針對1萬4000名於1991年及1992年在英國西部出生的孩童進行長期調查,分別在他們3歲、4歲、7歲以及8歲半的時候,監測孩童健康狀況。

研究者要求孩童父母填寫問卷,在諸多問題中,特別著重孩子的飲食內容。

結果出現3種不同的飲食型態:攝取大量高脂肪、高糖份加工食品的飲食、攝取多量蔬菜與肉類食品的「傳統」飲食,以及攝取大量沙拉、水果、蔬菜、米飯與麵食,充滿「健康意識」的飲食取向。

當這些孩童8歲半時,以魏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測量其智商。

4000名資料完整的孩童中,攝取「加工食品」較多的孩童與飲食充滿「健康意識」的孩童,其智商出現顯著差別。

攝取大量加工製品孩童平均智商為101,而飲食健康的孩童平均智商則為106。

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社會與社區醫學系(School of Social and Community Medicine)的恩默特教授(Pauline Emmett)說:「差別很小,不是很大的分別。」

「但的確讓他們在接受教育與應付生命中某些事情時,較為遜色。」

提及垃圾食物為何影響智商時,恩默特表示,大量加工製品的飲食,讓處於大腦發展關鍵階段的幼童缺乏必需維生素與養分。

她說:「垃圾食物對良好的腦部發展沒有助益。」(譯者:中央社許雅筑)

※ 相關報導:

* 輻射香菸 釙可告人的真相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f_ART_ID=298621

菸草中累積了低濃度的釙210,這是一種來自肥料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香菸中的釙經吸菸者吸入後,會沉積在肺部形成「熱點」,引發癌症,每年導致全球數萬名癮君子死亡。菸草業者早在幾十年前就知道如何清除香菸裡的釙,卻密而不宣,且未採取任何行動。



◆ 丟開暖暖包 來做暖暖操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苗栗報導】2011/01/25

天氣冷颼颼,很多人習用暖暖包禦寒,苗栗市大千醫院昨天發表暖暖操,大千復健科主任蔡建宗說,上班族1天只要花20分鐘做10個動作,就可以驅寒,又可以改善或預防下背痛發生。民眾可到大千醫院網站看圖示。

蔡建宗表示,低溫讓許多人只想躲在被窩,結果愈冷愈不活動,尤其是坐辦公桌或長期不運動者,容易有手腳冰冷,血液循環差,身體愈來愈僵硬狀況,隨之而來可能就是痠痛或是肌肉拉傷。

暖暖操循序漸進提高身體溫度,讓身體暖和起來,加速體內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肌肉延展性及柔軟度,共有10個動作,每個動作持續15秒到30秒,上、下午每隔1個半小時可各做1次,1天只要花20分鐘。

坐姿部分,坐於穩固不滑動的椅子,動作1:雙手掌心相對呈拜拜姿勢,互相搓揉;動作2:手肘彎曲90度,雙手於身體兩側交替擺動;雙手呈拜拜姿勢於胸前,伸直上舉向外張開約45度,掌心朝外然後手再收回成拜拜姿勢,且帶向身體右側或左側,左右交替做。

動作4:腳掌平貼地面,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同時雙腳逆時針畫圈,呈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再以順時針畫圈,重覆動作30秒;動作5:雙手抓握椅子兩側,雙腳向前伸直抬高,同時向外畫圈;動作6:雙手抓握椅子前側,兩膝彎曲併攏,朝左(右)肩方向上抬,左右兩邊各15秒。

站姿部分,動作1:原地踏步動作,雙手擺動雙腳抬高;動作2:雙手插腰,左(右)膝彎曲上抬,向外畫圈,再回到站立姿,左右兩腳各做15秒。

動作3:兩膝微彎呈半蹲樣,雙手伸直向後外展約45度,接著兩膝伸直,同時雙手上舉後呈Y字型,重複動作30秒;動作4:雙手插腰,呈弓箭步樣,雙手與右(左)腳,同時向左(右)前方伸出,左右兩邊重複動作各15秒。

fsj 提到...

限制飲食 64%過動兒可改善症狀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2.10 自由

改變飲食或許可以改善孩童過動症狀!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約64%的過動兒經過5週飲食限制,尤其避免食用諸如乳製品、雞蛋等比較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後,過動症狀獲得改善。

此外,醫師也表示,除可避免致敏食物、避開環境致敏因子外,包括人工色素、防腐劑及有機磷農藥等,也有研究證實與過動可能相關,因此,兒童日常飲食少吃加工食品也可降低躁動現象。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可說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一般估計盛行率約在5%左右,在我國,平均每個班級至少會有一名過動學童。

過去有理論認為,孩童的過動可能與過敏相關。發表在Lancet(刺胳針)期刊的研究則來自荷蘭Radboud University以及過動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將100名過動兒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以一組限制飲食、在5週實驗期間,飲食內容以米飯、水、白肉類,以及一些目前已知比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的蔬菜水果,像是乳製品、雞蛋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則是被排除在食譜之外;另一組則是採行健康飲食。

結果顯示,避免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的確可改善過動症狀。

為什麼減少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可以降低過動症狀?一般認為這除了因為過敏時的不舒服可能讓孩子坐立難安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江伯倫指出,近年也認為,過敏與過動兩者間神經傳導可能有相關連結,但其間機制並不明確。

台大小兒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楊曜旭指出,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過敏兒罹患過動症的機率,約是非過敏兒的2.8倍。但兩者間究竟誰是因?誰是果?還是只是共同存在?目前都還不清楚。不過,臨床上發現,有過敏症的過動兒當過敏症狀控制好的時候,通常其過動問題也會跟著好一些。

也因此,除了建議有過敏症的過動兒積極控制過敏,除用藥之外,也要特別注意環境中的過敏原及食物。

江伯倫建議,過動兒的家長不妨讓孩子同時進行過敏原測試。至於應少吃哪些易導致過敏食物?江伯倫表示,在台灣,兩歲以下小朋友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是牛奶、蛋白。至於大一點的小孩常見的過敏原則包括有殼海鮮、花生堅果、芒果等。

不過,除了引發過敏的食物可能與過動相關,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包括人工色素(特別是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防腐劑苯甲酸鹽,以及殘留的有機磷農藥也都被認為與兒童過動相關。



◆ 研究:咖哩助中風者腦細胞再生

法新社/許雅筑 2011/02/10

(法新社華盛頓9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動物研究顯示,含有薑黃化學成分的藥物,能幫助中風病患腦細胞再生。

這種藥物以薑黃素製作,薑黃素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薑黃的黃色色素,在南亞或中東料理中,這種香料十分常見,特別是咖哩。

西達斯西奈醫學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科學家拉普查克(Paul Lapchak)表示,這種藥物能修復供給神經元養分的神經束。他們計劃不久後展開人體試驗。

研究顯示,這種新藥不會消除血塊,但施打在兔子身上,1小時內就能「減緩中風造成的運動障礙」,換算成人類的藥效發揮時間則為3小時。

拉普查克表示,CNB-001這種化合物能「跨過腦血管障壁,快速散布全腦,調節多種涉及神經元存活與否的關鍵生理機制」。(譯者:中央社許雅筑)



◆ 春節震撼 失智病例 年後爆量

春節子女返鄉才發現父母異常

自由 2011/02/10

〔記者謝鳳秋/潭子報導〕春節子女返鄉,驚覺父母罹失智症!神經內科醫師發現過年後這類求診病患較平時增加,像有名遠嫁他鄉的女兒回娘家,發現七十歲的媽媽連外孫女名字都叫不出來,而帶媽媽看診,醫師斷定為初期失智症。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慶峰指出,過年後失症智求診案例較平時增加,平時一星期有二至三名新增病患,過年後才開診二天,就有五名新增病患。

像有名七十歲女病患,遠嫁他鄉的女兒回娘家陪獨居媽媽過年,發現她雖然還能煮飯做菜自理生活,卻記不得簡單瑣事,連外孫女的名字都叫不出來,記憶力大幅減退,過年後女兒馬上帶她到神經科求診。

醫師問診發現,這名女病患已有初期失智症狀,需再透過影像檢查,看看大腦組織有沒有萎縮,進一步確定失智程度。

早期治療 有助控制病情、減緩病程

黃慶峰說,社會結構改變,獨居老人愈來愈多,子女僅年節有空返家關心他們,由於智能退化屬於隱性,得平時細心觀察,才能從蛛絲馬跡發現早期症狀,即使是「假警報」也不要忽視,早期治療才有助於控制病情、減緩病程。

根據統計,全世界平均不到七秒鐘就出現一位失智症病患,一天增加超過一萬二千名失智症患者,台灣已有超過十七萬人口罹患失智症。

醫界目前認為失智患者出現異常,是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量變少,服藥可以增加「乙醯膽鹼」量,提升行為智力,減緩症狀惡化速度。不過,目前研究也顯示,失智症在醫學上並沒有辦法治癒。

黃慶峰表示,臨床上多數失智病患是自己或是身邊親友先發現異樣,就醫才確診,他建議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自我檢測是否有判斷力困難、活動興趣降低、重複陳述、學習新事物困難、忘記年月、處理財務困難、忘記約會、思考記憶障礙等現象,量表分數大於或等於兩分,就應由專業醫師診斷。

大多數病患失智症原因不明,黃慶峰也建議老人家固定運動、多做腦力活動,像玩有時間限制、競爭性、比賽性的遊戲,愈有急迫性效果愈好,飲食採「地中海型」,以蔬食、魚類為主,少油少鹽、低溫烹調。



◆ 睡太多或太少 都容易中風

台灣新生報 2011/02/10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睡眠時間長短非常重要。英國最新研究指出,睡太少或睡太多都會增加中風、心臟病死亡風險。

英國華威大學佛朗切斯可‧卡布奇歐(Francesco P.Cap-puccio)博士表示,研究發現,晚上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出現中風、死於心臟病機率會增加48%,中風風險也會增加一成五。

研究人員表示,睡覺睡太少會引起血壓、血脂升高,並誘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輕微發炎反應等,這些因素容易導致冠狀心臟病、中風。

研究團隊分析過去15項研究,其中包含474684人,研究時間從7年到25年不等,其中有4169位冠狀心臟病患者、3478位中風患者,以及8420位心臟病患者。

研究中詢問受訪者過去一周睡眠時間長短,結果發現,和睡眠時間介於7、8小時的人相比,晚上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中風、罹患心臟病風險明顯增加。

研究也發現,睡眠時間9小時以上的人也比較容易得心臟病,風險增加41%。卡布奇歐博士表示這次研究對象都是成年人。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一般來說,兒童晚上應該要睡到10、11小時,睡眠才會足夠。10到17歲的兒童、青少年則應該睡足8.5小時到9.25小時,成年人睡眠時間最好在7小時到9小時之間。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 常喝減糖碳酸飲料 心血管疾病增6成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2.11

根據美國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喝進減糖碳酸飲料(diet soda)的民眾,罹患中風或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一般完全不碰這些飲料的人多出61%以上。但追根究柢,禍首未必是飲料,可能是同時吃進去的高熱量漢堡或薯條。

美國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歷經9年,觀察2500位居住在紐約民眾的飲食習慣,並且將民眾的年齡、性別、運動量、抽菸喝酒與攝取熱量納入計算後,結果發現每天喝減糖碳酸飲料習慣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比平日完全不碰這些飲料民眾多出61%。

不過,根據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嘉納表示,「我們目前尚無法證實究竟何種原因造成風險增加。」

對此,賓州大學負責心血管風險部門主任梅塔醫師表示,「民眾在喝所謂減糖飲料的同時,也吃進了可能是高熱量的漢堡或薯條,因此,追根究柢其禍首不是飲料,而是民眾當下所吃進的不健康食物所導致。」

而加州的希達西奈醫學中心(Cedars Sinai Medical Center)醫師林登則表示,「這次研究指出減糖飲料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應該純屬巧合,雖其關係仍待進一步確認,但這次結果的確相當有幫助,值得未來更多研究投入,」同時,他也建議病患更應該戒掉每天喝碳酸飲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