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finds human emotions hold sway over physical health worldwide
http://www.physorg.com/news155372813.html
March 4th, 2009
一位來自於堪薩斯大學(KU)的研究者帶頭進行一項新研究,探討情緒與健康的關連。這項研究證明,正面情緒對於維持全球人們的身體健康至關緊要,尤其是那些深陷赤貧者。
這項研究, KU 與 Gallup(蓋洛普市調)之間的聯合工作,今日將在芝加哥所舉行的 American Psychosomatic Society(美國身心醫學協會)年會上簡報。
"我們知道情緒在身體健康上扮演一種關鍵角色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 Sarah Pressman 說,KU 心理學助教授,同時也是 Gallup 資深研究助理。"但直到最近,這種研究絕大部份都只在工業化國家中進行。所以,我們不知道如快樂或悲傷這樣的感覺,是否對那些有更急迫顧慮的人們要緊 -- 例如獲得充分的飲食或尋覓遮蔽處所。但我們現在做到了。"
來自於 Gallup World Poll 的資料驅使這些發現,超過 140 國的成人提供了一份代表全世界 95% 人口的樣本。這份樣本包含超過 15 萬名以上的成年人。
參與者報告諸如快樂(happiness)、愉快(enjoyment)、擔憂(worry)與悲傷(sadness)這樣的情緒。他們描述他們的身體健康問題 -- 例如疼痛與疲勞 -- 並回答關於他們最基本的需求如食物、遮風避雨之處與人身安全是否適當滿足。
根據 Pressman 表示,正面情緒明白地與更好的健康相關連,即便將基本需求的匱乏納入考量。相反的一方也一樣:負面情緒為更遭健康的可靠預測者。
更顯著的是,情緒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連比健康與基本人類身體需求來得更加強烈,例如足夠的營養。即使沒有棲身處或食物,正面情緒證明能促進(boost)健康。事實上,這種關連在所調查最貧窮的國家中最強烈。
因此,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連結看來是一種普世的事實,對那些生活幾乎沒有物質享受的人而言,尤其如此。
※ 更多資訊: Gallup World Poll
http://www.gallup.com/video/106357/Introducing-Gallup-World-Poll.aspx
* 研究支持弓蟲症與精神分裂症有關
* 寂寞會侵蝕健康與精神上的安適感
* 科學家確認壓力與免疫之間的關聯
* 3個月大嬰兒對指涉物體的情緒暗示敏感
* 研究證實躁鬱青少年吸菸與物質濫用的風險增加
*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 打亂每日例行事務不利於二人之間的溝通
* 禪修使頭腦在分心後迅速恢復
* 令人高興的音樂能促進心臟健康
* 給母牛起名 可提高牛奶產量
* 「暴露療法」也許能幫忙預防 PTSD
* 憂鬱症 新檢測
* 精神分裂 與基因複製錯誤有關
* 老父之子 患雙極性失調風險較高
* DNA 甲基化 同卵雙胞胎不同命
* 新檢測法:二種食品添加劑作用如同外源性雌激素
* 大腦健康操 賺你的健康護照
*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19 則留言:
心理衛生問題面面觀
◆ 「隨機殺人」模式 台灣近年首見
【蕭承訓、馮惠宜、唐榮麗/連線報導】2009-03-10 中國時報
針對士林發生連續隨機殺人案,中央警察大學教授黃富源指出,本案類似去年日本發生的「秋葉原通魔」事件,該名歹徒就僅因心情不好,拿著武士刀上街砍殺十多人,而據他了解,「隨機殺人」模式,近年來還是首次在台發生。
黃富源說,日本警方曾把此類殺人事件稱為「無因犯罪」,但就犯罪學而言,事出必有因;他分析殺人者的動機,多是長期壓抑挫折,無法自我調整、反省,最後把責任推給社會,從社會找「替罪羔羊」。
開業精神科醫師徐宏銘也指出,類似的隨機殺人事件,犯罪者可能本身就有情緒管理問題,因為失業自認弱勢沒有援助,長久下來產生反社會心態,最後做出不可挽回的憾事。
徐宏銘推測,被害者可能一個不留心,言行剛好刺激到犯罪者的弱點,讓原本就有人格異常的罪犯,感到被羞辱、歧視,才會出現轉移性的報復行為。
北市衛生局表示,高達十五%到廿%的人曾有心理障礙,但這不代表有精神疾病,經諮商後情緒獲得穩定即可改善狀況,社會局表示,他們可以列管包括經濟突然陷入困境、家庭主要經濟支柱過世等高危險家庭;但有限的人力不可能列管所有人,追蹤其情緒發展,如果有困難,及早說出來,政府單位才能及時提供協助,不能悶在心裡。
黃富源強調,現今經濟不景氣,台灣民眾又不習慣尋求心理協商,在社會防護機制缺乏的情況下,恐怕會有更多社會邊緣人,產生類似的犯罪手法做為宣洩,政府必須正視此一警訊。
◆ 官方統計逾億陸人 有「心」病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9.03.09
中共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范利表示,根據中共衛生部疾控中心今年初的統計,大陸百分之七的人口患有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總數超過一億人。
范利表示,大陸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競爭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加上重大災害、經濟危機等,造成心理疾病患者人數龐大。
他說,大陸的心理疾病還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最小的發病者只有八歲。當前,大陸兒童精神問題的患病率,已經超過了國際百分之十五至廿的平均水準,但大陸的精神病醫療能力十分不足。
◆ 約五分之一泰國人有心理衛生問題
中央社 2009-03-10
泰國第一份國家調查統計顯示,泰國有17%,約五分之一、年齡15歲以上的人面臨心理衛生風險,尤其是要負擔家計的女性的心理壓力更沉重。
泰國心理衛生廳(Mental Health Department )、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與馬奚杜大學(Mahidol University)人口與社會研究所共同執行這項研究。
「曼谷郵報」(Bangkok Post)今天報導指出,這項研究調查2萬8500人,根據調查顯示,擁有高教育水準、穩定職業例如公務員或是國營企業員工,可能會有比較好的心理衛生狀態。
公共衛生廳廳長洽崔(Chatree Banchuen)表示,經濟衰退將逐漸影響工人生計,他擔心自殺率會因此增加。泰國目前自殺率為每1000人中有6人自殺。
這份調查將成為泰國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參考,洽崔警告泰國民眾,要準備好因應今年不佳的經濟景氣,花多點時間陪伴家人,保持信仰,才能協助泰國民眾處理財政狀況。
另外,這份調查也顯示,負擔家計的女性,比男性更處在心理問題危機之下;藍領工人心理壓力也比政府人員高出三倍。調查也指出,接受調查的民眾中有46%的人,心理狀況低於良好心理衛生狀態的標準。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小心貧窮與絕望帶來的犯罪
◆ 德青年校園濫射 17死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2009.03.12
德國一名17歲青年11日身穿黑色軍裝,蒙面持槍到他去年畢業的中學開槍濫射,至少殺死14人後揚長而去。隨後他劫車朝市中心行駛,與警察在購物中心停車場爆發槍戰後遭擊斃,2名路人也在槍戰中被他殺害,連凶嫌在內,這起濫殺案造成17人喪命。
這起慘案發生於德國西南部風景優美的溫尼頓市,當地人口2 萬8000人。濫射凶手提姆‧克雷舒默(Tim Kretschmer)手持武器,進入「亞柏特鎮中學」後大開殺戒。學校在斯圖加特東北約20公里處,約有學生1000人。家長得知此事後,緊張到校接回子女。
克雷舒默約莫於上午9時30分進入校園,在走廊與教室見人即射,並無固定目標,手槍子彈射完了還冷靜的裝填。目擊者說,有些學生見狀,倉惶跳窗逃走。巴登沃騰堡省內政部長雷克說,凶手共射殺10名年紀只有14、15歲的學生、3名教師、3名路人。3名路人1人是在克雷舒默逃出校園時射殺,另2人是在槍戰時遭射死。
持槍掃射後,警方雖然在接獲通報後三分鐘內就趕到,但克雷舒默已逃離校園,朝市中心方向逃逸。警方一方面封鎖與疏散校園學生,一方面立即出動直升機、武裝突擊隊、警犬,以及封鎖小鎮與周遭地區,兵分兩路展開陸空大規模搜索。
克雷舒默出校園不久到附近的一間診所殺了一名員工,然後偷走一輛車,朝市中心方向行駛約40公里後,警方發現他的蹤跡。雙方在購物中心的停車場對峙駁火時,克雷舒默持續掃射,兩名路人中彈死亡,警方其後也將他格斃。電視報導說,一名目擊者稱,克雷舒默不斷朝四周掃射。兩名警察受重傷。
德國畫報說,警方在追緝克雷舒默時突襲了他和父母住處,發現18件合法持有的武器。行凶槍枝應是取自家中。當地官員說,警方已立即清查克雷舒默的背景和在校時的資料,完全看不出來他對學校有任何仇恨,因此行凶動機仍待調查。
◆ 美阿州瘋狂槍擊案 11死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9.03.12
美國阿拉巴馬州南方小鎮10日下午發生恐怖槍擊事件,27歲男子麥克藍頓先放火燒掉和母親合住的房子、將母親擊斃,再開車到祖父母家中開槍濫射,逃亡途中還在多處對無辜百姓下手,最後舉槍自盡。事件中連同凶嫌共有11人死亡,行凶動機不明。警方表示,這是阿拉巴馬州史上最重大槍擊事件。
麥克蘭頓(Michael McLendon)10日下午展開槍擊行動,放火燒了位於京斯頓市的自家住宅、射殺親生母親,然後駕車前往位於參孫鎮的祖父母家中,槍殺祖父母,叔叔和嬸嬸及一名小孩共5位親人,之後開車行經附近兩戶人家時,又各再槍殺一人,還有一個小孩也受到槍傷送醫。報導指出,凶嫌曾經由祖父撫養長大。
麥克蘭頓在參孫鎮犯案後,駕車駛上阿拉巴馬州52號公路,遭警方追捕。麥克蘭頓在公路上向警車開槍,並7次撞擊警車,所幸僅一名警察被警車窗戶的碎玻璃輕微割傷。
警方指出,凶嫌在公路上朝好幾輛車濫射,之後也在沃爾瑪和「Piggly Wiggly」連鎖超市到處開槍,在這場混戰中,有許多民眾受傷。
麥克蘭頓在途經一處水電行和加油站時,又分別開槍各擊斃一人。日內瓦鎮鎮長梅爾頓表示:「他見人就開槍。」
凶手最後落腳在日內瓦鎮北方、參孫鎮東南方約19公里處的「可靠金屬商品店」。麥克蘭頓持半自動槍枝向警方開了約30槍,日內瓦鎮警察局局長中彈,幸好因為穿著防彈衣而保住一命。
凶嫌最後退入「可靠金屬商品店」的廠房,在裡面舉槍自盡,結束了瘋狂的槍擊行動。
阿拉巴馬州州議會的議員貝克表示,麥克蘭頓曾在「可靠金屬商品店」工作,有報導稱他最近被金屬工廠解雇。另有報導說,凶嫌犯案動機可能是家庭糾紛。
◆ 自殺攀升 2月通報2076人次
自由時報 2009.03.12
〔記者王貝林、王昶閔/台北報導〕景氣持續低迷,失業人數屢創新高,自殺通報情形也不斷增加。據衛生署統計,去年六月自殺通報數達二千三百八十八人次,平均每天有八十人自殺,創下新高;上個月的自殺通報數較去年同期暴增六百七十五人次,也創下通報單月增加人次的新高,光是淡水河上個月底就在五天內撈起四具浮屍,自殺潮呈現警訊!
政府雖提供多種諮詢輔導專線,但遭抨擊成效不佳。民進黨立委薛凌昨表示,有選民抱怨號稱二十四小時服務不打烊的「安心專線」,多次無人接聽;男性關懷專線服務時間,僅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難道深夜到早上就不會有男性想不開?」薛凌強調,官方不能從每十萬人口自殺死亡率來看待自殺的嚴重性,應更積極提出因應措施。
自殺通報數每年以五至八月為最高峰,二月份本是每年自殺通報數最低月份,但今年二月通報數竄升為二千零七十六人次,較去年同期暴增六百七十五人次。
不過,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廖士程表示,自殺通報人數增加,不能直接等同於自殺人數增加,也有可能是近年通報體系漸漸上軌道,醫療、社政、警消等單位主動通報比例增加。
廖士程表示,景氣差不見得就會導致高自殺率,景氣好,自殺率也不見得就降低。景氣與自殺率間的關連,有著各種相互矛盾的理論存在。
衛生署今年起,諮詢人力改由專責單位處理,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
◆ 隨機殺人!小心貧窮與絕望帶來的犯罪
【本報訊】2009-03-12 中國時報
三月初,一聲距離總統府不到兩百公尺處的槍響,結束了一位壯年男子的生命,也為失業浪潮的悲愴拉開序幕。一個星期後,一樁國人聞所未聞的「隨機殺人」慘劇,讓失業不獨由「經濟問題」深化為「心理問題」,更可能進一步擴大為「社會問題」,在景氣不振中投下一顆震撼彈。
無前科、沒有明顯殺人動機的黃姓男子,不耐失業,竟意圖將種種人生不順藉著「殺人」轉嫁出去,而他選擇對象的方式很隨機,就是上網找有房子要出租的人,一一聯絡後,第一個被他聯絡到的人,就成了受害者。根據警方的描述,黃姓男子就逮後,神情平靜,清楚地說明之所以犯案只是想把霉運轉給別人,也就是想要透過殺人轉運,他與被害人往日無冤、近日無仇,根本互不認識。黃姓男子自稱失業又被人騙錢,實在倒楣之至,因此想要殺人把霉運轉掉;黃姓男子既有這種想法,可見他也清楚理解,雖然他的境遇不順,但「被殺」更是倒楣之最,因此有人被他殺了,那就等於是已經把他霉運的「配額」(quota)用掉了,他也就有機會擺脫霉運、重新開始了。
黃姓男子的這種邏輯聽起來簡直荒謬至極,但是從準備妥當、冷靜的殺人過程看來,他或許的確真的相信這是個有效的改運辦法。不論他是因為被自己的不幸給壓迫到失去了理智,還是明知沒用但還是固執地就是要以這種方式向「對不起」他的這個世界討回公道,都說明了在一個無助無望的情境下,人可以冷血到何種程度。美國作家柯波帝在一九五九年以紀實小說《冷血》首度碰觸了人類「無目的的邪惡」,犯下殺人案的凶手與被害人沒有關係、毫無瓜葛,卻在偶然間殺了富農一家四口。在這本被許多人視為經典的「報導文學小說」裡,人們駭然地發現,殺人與被殺竟然可以沒有理由,也不能說是命運,就純粹是「機率」問題;《冷血》問世五○年來,「毫無目的的邪惡」的凶案愈來愈多,這些被害人或許可以說是「沒有理由」地成為受害者,但殺人的行為真的是「毫無目的的邪惡」嗎?
在日本經濟「失落的十年」裡,公共場合的隨機殺人事件超過七十餘件,二○○七年一口氣就發生了八件,是前一年的兩倍,二○○八年隨機殺人事件更超過○七年,最可怕的一件是一位年輕男子,因為擔心會失業、擔心屆時會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竟然亂砍路人,造成七死十傷;之後日本又連續發生了多起隨機殺人事件。這些凶手大多數都有「工作不穩定」、「對工作不滿意」的情況。換言之,這些凶手要選擇在什麼地方行凶、要害什麼人,可能是隨機的,但他們卻並不是無目的的邪惡,在經濟變動的年代,許多因為勞動市場劇變的人在面臨失業困境下的百無聊賴、沒有出口,「找一個替死鬼」的可怕念頭遂催化成了駭人的行動。
這些殺人者,或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筆下那位把放高利貸的老婦殺了以解救包括他自己在內的眾多大學生的拉斯科爾尼科,老婦像吸血鬼讓大學生債台高築、沒完沒了,拉斯科爾尼科殺人的目的是想要證明「凡人的血可以讓超人再生」;但是放高利貸的老婦死了,拉斯科爾尼科就從貧窮中解脫了嗎?又或者像去年拿到曼布克獎的印度裔小說家亞拉文.雅迪嘉的小說《白老虎》,小說中的主角巴蘭出身印度貧民窟,為了擺脫貧窮,最後選擇殺死他的僱主,並帶著僱主的錢到外包天堂班加洛創業。僱主並未剝削他,甚至對他很好,對不起巴蘭的是整個印度牢不可破的階級制度、是印度的貧富不均;巴蘭選擇犯下此惡,付出的代價是從此失去整個家族,因為僱主的富人家族會報復,而報復的方式是滅族。
貧窮與絕望,社會階級所引發的相對剝削感,永遠是負面思維與黑暗勢力的驅動力量,並非所謂的「毫無目的的邪惡」;東京街頭的隨機殺人者,想要轉運的黃姓男子,他們毀了自己和許多無辜者的人生,在冷颼颼的景氣中,冷血更讓人進入了人性裡某種更凜冽的冷酷異境──杜斯妥也夫斯基讓拉斯科爾尼科在這個冷酷異境中見到上帝,亞拉文.雅迪嘉讓巴蘭轉頭不看自己的殘忍;柯波帝的主角們則最後伏法;而隨機殺人這樣的悲劇讓台灣看到了什麼呢?也許有人會說,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時代已然展開,但是人人自危中,救贖卻也在其中:多多伸出援手、多多關懷幫助失意的人,這個社會若能多一個小天使,或者就有機會可以減少一個惡魔;這是我們走出冷酷異境的辦法。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煩惱多、太緊張 自律神經易失調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0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09.03.17
過多煩惱、緊張,憤怒常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學博士張佳發表示,極度忙碌操勞的工作者,是常見的患者類型,平常可多按位於手掌心、當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的勞宮穴,此穴位能調節自律神經功能、緩解緊繃情緒。
張佳發建議,可分別用雙拇指揉兩側勞宮穴,待有酸麻脹感後繼續3分鐘,對於壓力過大、心神不寧、胸悶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張佳發進一步指出,對生活和工作過度的不安擔憂、焦慮、畏懼及挫折感,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他表示,尤其企業經理人在拯救公司營運困境的同時,也不免憂心自己及家人能否躲過裁員風暴;如此嚴峻的時刻,更沒有生病的本錢。傷神過勞,在無預警下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嚴重者則患上恐慌症。專家建議,應適時進舒壓伸展操、調節呼吸,以幫情緒轉換,降低身心症和自律神經失調的健康風險。
茶飲方面,可取適量的大棗、小麥、炙甘草、茯神,以滾水熬煮十分鐘後溫熱飲用,可幫助緩和神經緊張,避免腦神經過於興奮,讓神經系統趨於安定。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輔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養生運動也有幫助。體適能教練劉乙珮建議,每天做5~10分鐘簡易的養生伸展運動,能幫助高壓力工作者降低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風險,一方面透過靜態放鬆操,藉由呼吸調節與輕柔動作、舒展筋骨、放鬆轉換情緒。
動態運動則提振精神、活動筋骨,透過身體大動作的活動和控制肌肉延展,放鬆緊繃的肌肉。
呼吸調節的意義與傳統養生功法類似。劉乙珮指出,靜態放鬆操包含全伸展與單腿抱腿,目的是延展脊柱並伸展胸部與肩部,並伸展下背部,軀平躺,將手腳上下拉開、雙手雙腳向外延展,同時吐氣;之後輕鬆吸氣,同時放鬆身體力量,反覆執行。
單腿抱腿的要訣身軀平躺,將右膝向胸口靠近、並以手將腿拉近,左手輕按胸口,同時吐氣放鬆,讓胸口向脊柱下沉;之後輕鬆吸氣,同時放鬆右膝換左膝,反覆做數次。
此外,深層呼吸主要希望放鬆深層肌肉、並擴張肋廓。民眾首先身軀平躺,將手臂放置於肋骨下端,由鼻子吸氣後,再緩慢再由嘴部完全的吐氣,反覆作並感覺身體內有一顆氣球,將身體撐大,試著每次比前一次再多將肋廓擴大一些。
動態運動方面首先腹部收縮,維持背部直立,將右手向上伸直,高舉過頭;其次將左手順左側褲縫向下延伸,伸展右側腹周圍的肌肉群;放鬆身體力量;其次,穩定身體,將雙手向外延展向後,並以大拇指朝下,吐氣胸廓向上,雙手再向上延伸上提。在和緩的吸氣後,放鬆手部力量,並由外向向內環抱於胸前。
最後雙腳分腿站立後,雙手打開好,延伸手腳力量後,吐氣身體下沉,膝蓋與腳尖方向下沉,雙手肘向內靠近腰際,吸氣後再打開身體向上。,這些動作可反覆做數次。
中醫學博士張佳發指出,心神不寧、胸悶是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養生運動有助改善。然而神經學醫師也提醒,這些症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現象,若民眾懷疑可能是神經失調問題,仍必須進行鑑別診斷。
魔鏡照出情緒真面目 上網比鳥事
◆ 12面魔鏡 照出12種情緒的真面目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185116
【聯合新聞網/華滋出版提供】 2009/03/20
書名:女巫的12面情緒魔鏡
作者:張靜文
出版社:華滋出版
出版日期:2009/03/18
內容介紹
當心中升起憤怒、嫉妒、悲傷、怨恨... 只要拿起女巫的魔鏡,就能照見本心,讓煩擾你的情緒一一現出原形。
情緒像個寶寶,在你沒防備時拉扯你的衣角,期望得到一個了解的眼神。不需要迴避、不需要否認,正視情緒的存在,和情緒耐心相處,看清它在魔鏡中的真面目,給它一個關愛的擁抱。
從現在開始,拿起女巫的魔鏡,洞察情緒的真相,成為隨心自在的智者!
※ 其餘內容詳見原站。
◆ 鳥事一籮筐 上網比糗當紅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9.03.22
「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啦!」布袋戲中的黑白郎君如是說。不過,法國社會現在流行的是:「一個人的不幸是另外一個人的快樂。」法國一個刊登日常生活「鳥事」的網站「一個鳥生活」(Vie de merde,英譯為A crappy life)大受歡迎,去年名列法國Google搜尋第9名。
「一個鳥生活」刊登的「鳥事」包括:「前幾天,我餓著肚子回到家,然後打開冰箱狼吞虎嚥吃下一些肉醬。一小時後,我女朋友打電話過來,問我如何處理那些剩下的貓飼料。」
另一「鳥事」如下:「一個年輕人收到兩則女朋友傳來的簡訊。第一則,女朋友說想和他分手;第二則,女朋友向他道歉,說前一則簡訊其實是要傳給另一個人。」
華爾街日報21日報導,「一個鳥生活」中的「鳥事」都經過篩選。目前網站上大約700筆的「鳥事」是從將近40萬筆網友的來信中選出,其篩選的標準是:原創、好笑,而且不涉及意外事故、嚴重疾病或死亡。此外,也有些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假鳥事」遭剔除。
這些標準也有難以適用的時候,例如這則「鳥事」:「今天,朋友的貓想要從窗戶跑出去,朋友趕緊把窗戶關起來,但貓咪的頭因此落地。」
「一個鳥生活」的創始人是個只有20歲的小伙子,幾年前他開始在自己架設的網站上寫自己生活中的鳥事,他後來開放網站給其他人發表文章,於是出現了更多、更鳥的故事。
「一個鳥生活」目前由3名年輕人負責管理,他們每天從約一千筆湧進的「鳥事」中挑選出十來個真正夠鳥的故事刊登在網站上,也靠這些鳥故事吸引的廣告維生。
瑞士心理學家塔爾曼表示,人們過去只對少部分的親密伙伴訴說這些事情,現在卻想要盡可能與很多人分享,希望獲得其他人的認同。塔爾曼說,這是一種「向外尋求親密感」的現象。
難防失業 英國先防憂鬱
◆ eSOS平台 10分鐘救回燒炭女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2009.03.25
為挽救自殺個案,台北市生命線協會與宏碁、中華電信等業者合作,預計將在5年內把「台灣eSOS自殺危機個案處理系統」推展至全國,透過資料庫的分享,快速輔導評估自殺高危險個案,縮短自殺通報的時間,降低自殺率。
總統馬英九昨天也出席啟用典禮,感謝所有志工對於挽救生命所做的努力。
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表示,「eSOS自殺危機個案處理系統」是一個e化的資訊平台,藉由資料庫的協助,輔導員可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與人性化的處理。
生命線協會從93年就開始啟用,已累積6萬筆資料庫,其中更有不少個案是透過這個系統,將他們從生死關頭喚回。
朱開玉指出,像2月間,有名林姓女子未婚生子,又被男友始亂終棄,一時想不開,便帶著1歲女兒在車上燒炭自殺,自殺前曾打電話向生命線哭訴;生命線立即透過該系統通報110。千鈞一髮之際,警員將這對母女從煙霧瀰漫的車中救出,全程花不到10分鐘,讓生命線接線生直呼「好險!」
生命線理事長李翼文表示,透過網路整合全國生命線的資訊平台,讓志工可以對來電的個案進行快速、專業的評估,並進行追蹤輔導。
另外,遇到高危險個案,志工只要按下緊急按鈕,系統就會立即追蹤、監聽並通報110,將原本30分鐘以上的通報程序縮短到10分鐘以內。
總統馬英九、台北市長郝龍斌、環保署長葉金川昨天也特別出席eSOS的啟用典禮,馬英九表示,自殺已成為國內十大死因之一,資料庫的建立有助於志工有效掌握個案資料。
由於近來經濟不景氣,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想不開,馬英九表示,不景氣是一時的,景氣的復甦需要時間,希望生命線能多幫民眾加油、打氣。
生命線表示,第1年會先選擇4到8個縣市的生命線協會試辦系統連線合作,並培訓志工,預計5年內將系統延伸到全國。
※ SOS!自殺防治 諮詢求助管道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133&f_SUB_ID=462&f_ART_ID=20930
◆ 難防失業 英國先防憂鬱
【元氣周報╱中央社】 2009.03.25
英國經濟陷入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衰退,根據上周發布的官方數據,申領失業補助的人數超過200萬人,這是12年來的首次。
為協助因經濟衰退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的民眾,英國政府宣布將加強提供心理諮商與就業等服務。
衛生大臣強生(Alan Johnson)與就業和養老金大臣柏尼爾(James Purnell )宣布這項計畫,強調政府決心協助那些因經濟衰退心理受創的民眾。
強生說,在目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可能有更多民眾罹患,如果有人因為失業而心情沮喪,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新的工作,政府會盡力協助,但對部分民眾而言,憂鬱與焦慮可能影響他們找到下一個工作。根據新的計劃,到明年底前,英政府將訓練3600名心理治療師,及數百名專業護士,在每個主要醫療地點設立心理治療中心。
病患被轉介到心理治療師後,將接受由醫師、就業服務中心等提供的專業諮商服務,政府並將設立全國醫療系統(NHS)熱線求助電話。
英已投資1.73億英鎊(約新台幣82.7億)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隨著就業市場情況惡化,預估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數也會增加,需及早加強因應。
鬱卒逾兩周 一定要求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87993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沈旭凱/報導;記者詹建富整理】 2009/04/06
無薪假、失業潮籠罩,差的不只是「薪情」,還有「心情」。有調查發現,八成放無薪假的人有「憂鬱傾向」,悶悶不樂。醫師提醒,低潮情緒人人都有,若超過兩周鬱卒、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夜不成眠等,就要提防是不是憂鬱症。
人為什麼會產生憂鬱?
「憂鬱是正常情緒反應之一。」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朝雄說,腦皮質下有個狀似杏仁的杏仁核(amygdala),專記不好的事,製造焦慮、憂鬱、恐懼等情緒,可說是負面情緒的製造工廠。但在精神科醫師眼裡,低潮不全然是壞事,關鍵在低潮的時間多長、對生活是否造成影響。
憂鬱症有什麼症狀?
許多人都曾有過憂鬱情緒,但什麼狀況才叫「憂鬱症」呢?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主任張傑文表示,憂鬱症常見的症狀包括:
精神症狀:情緒低落、沮喪、悲哀、失眠、食欲減退等。
思考症狀:悲觀、失去自信、罪惡感、無助、無望、甚至自殺意念等。
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倦怠感、心悸、便秘、各種自律神經失調。
我有憂鬱症嗎?
9大症狀有3樣 要當心:張傑文指出,心理醫師對於憂鬱症診斷標準,通常會以9種常見症狀來檢視患者。
1.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失望。
2.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3.體重顯著減輕或增加。
4.失眠或睡眠過度。
5.精神狀況過於激昂或遲滯。
6.疲勞或缺乏活力。
7.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8.精神不集中、注意力減退。
9.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的念頭。
以上9種症狀中,只要出現其中3種症狀,且時間持續兩周,就可能有憂鬱傾向,如果出現5種症狀,就已經達到憂鬱症的診斷標準,應盡快就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黃正平說,最重要指標是「情緒低落、對外界不感興趣」。像原本愛讀報、看電視、爬山,或茶餘飯後聊是非,現在卻意興闌珊,嚴重者甚至覺得活膩了。
憂鬱症的症狀都一樣嗎?
不同年齡層,憂鬱症狀表現略有出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說,老年人憂鬱症常以身體病痛表現,青少年憂鬱症跟成人也不太一樣,不見得會情緒鬱卒,反易出現暴躁易怒、焦慮等情緒。
醫師提醒,成年人常因睡不著求助,青少年反倒可能睡太多,也可能變得愛吃。另外,成績退步、蹺家逃課或同儕關係改變,甚至有自我傷害或暴力傾向等,都可能是憂鬱症表徵。
※ 其餘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心因性暴食症 暴食、催吐 惡循環
【聯合報╱張倍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 2009.04.06
麗麗(化名)匆忙打開水龍頭,臉已經靠在冰涼的馬桶壁上,胃和食道裡的食物就像洪水一樣,從她的嘴裡衝出來。麗麗催吐後感到虛弱,但她吃東西的罪惡感也隨著馬桶裡被沖走的殘渣,一掃而空。
「這是最後一次。」她跟自己說。麗麗在熱通通的臉頰上趴打著冰涼的水,希望沒有人發現她在廁所待太久的事。
麗麗已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上高中之後,只要遇到不愉快的事,大吃特吃就成了她發洩的管道。麗麗並不想要暴食,她也擔心跟爸媽及妹妹一樣擁有魁武的身材。她開始在狂吃後催吐,免於暴食帶來的負擔。在暴食催吐循環下,麗麗漸漸沒力氣做自己平時愛做的事,某天早上赫然發現自己無法下床,由室友送她到醫院,醫師說她血鉀太低,造成肌肉無力。
麗麗是心因性暴食症的病例,心因性暴食症在青少女及年輕女性盛行率約1至3%,約90%患者是女性,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晚期或成人早期。心因性暴食症常引起電解質不平衡,身體腫脹,牙齒受胃酸侵蝕,月經不規則及腸胃問題,並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
目前心因性暴食症的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團體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正在暴食催吐的惡性循環中痛苦的患者應該要了解,心因性暴食症是可以被治療的,應勇於求醫,不要讓飲食控制了你的生活,學會如何掌握自己的飲食,掌握自己的人生。
●心因性暴食症(A至E皆須符合)
A:重複暴食。一次暴食發作同時具備下述兩項特徵:
(1)在一段獨立時間內(如任何兩小時),吃下的食物量絕對多於大多數人在同樣時間、類似情境下所能吃的食物量。
(2)發作之時,感覺缺乏對吃食行為的自我控制,如感受到自己無法停止吃,或無法控制自己吃什麼或吃多少。
B、一再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如自我誘導嘔吐、不當使用瀉劑、利尿劑、灌腸或其他藥物;禁食、過度運動。
C、平均看來,暴食及不當的補償行為,同時發生的頻率每周至少兩次,共達三個月。
D、自我評價被身材及體重所不當影響。
E、此障礙非僅發生於心因性厭食症的發作中。
音樂排毒、文字滋潤 憂鬱不來找
【聯合報╱李明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講師】 2009.04.08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許多人生活受到不小震盪,在此非常時期,最重要的是強壯內在,度過難關。
最近在針對成年人的課程中,我特別著重心靈的排毒與茁壯。想到「排毒」,大家直接聯想到身體的排毒,然而除了身體要排毒,心靈也需要,因為健康不只是生理因素,更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情緒低落憂鬱,抵抗力變得薄弱,是生病因子的活躍時刻。
人之所以容易憂心無法自拔,和大腦對於負面記憶或情感反應熱烈有關,科學家實驗,分別給大腦看喜劇片與悲劇片,發現大腦對於悲劇性內容如,悲傷、憤怒、憂愁等情緒較有反應。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大腦可能幫我們存放了很多負面感受記憶,這些或稱為「心靈毒素」。
心靈毒素不會因為被置之不理而隨時間消失,而是進入潛意識,若不釋放排出,它就一層一層待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時而浮現帶來莫名不安與焦慮,甚至反覆在夢境中出現,噩夢連連。心靈毒素累積太多,影響心靈體質,一旦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打擊,抗壓力瞬間瓦解。漫漫人生總是無法避免必須面對許多負面感受,學習心靈排毒是提升內心抵抗力的根本之道。
想要內心茁壯,得將心靈毒素排出,正如新的養生概念先「排」後「補」,將體內累積毒素排放出去,調過體質之後再進行滋補。音樂是最佳的心靈排毒利器,煩惱是一種想法;放下、看開也是,不同音樂能引導出不同想法,在此提供音樂排毒體驗。
請先想好一個目前最想解決的問題。接著播放音樂,第一階段的曲目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當音樂播放即開始進行意識流寫作,將想法或聯想不做修飾地記錄下來,文字可以是跳躍的、片段的,切忌要求文章的完整性,真實記錄為要。
此段飄忽的音樂氛圍有助人心沉澱,進入較深沉的內心去看問題,此過程是排放毒素的過程。成人的內心壓抑很多問題,置之不理並沒有解決,它永遠都在,透過音樂引導重新面對問題是心靈排毒之道。
第二階段是強化心靈階段,請想著與第一段練習同樣的問題,此時播放的音樂為薩拉沙泰《卡門幻想曲》,再進行一次意識流寫作。此段音樂忽而熱情、激昂;忽而內斂、有所保留,伸縮自如的音樂氣氛對於突破慣性思考尤有幫助,只要能夠被引導以不同角度看問題,通常會看到希望。
我們內在力量來自於積極正面的想法,只要有了正確信念,內在力量會多一些,這是強化內心的根本之道。
兩段意識流寫作後將赫然發現,同樣的問題,竟然在不同音樂引導下會是截然不同的想法,轉換個想法更開闊,面對困境更有力量,如此完成心靈的排毒與茁壯。
※ 延伸閱讀》調神、調息、調形 有壓力別硬ㄍ一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2152&f_ART_ID=186819
我見我思-冷 血
【吳典蓉】 2009-06-15 中國時報
一位家中的獨子殺了母親後,隨即若無其事的邀女友南下墾丁玩,並留下愉快的照片;一位十九歲的少年刻意邀出從未見過面的網友,將她性侵、殺害,然後將遺體隨意丟在空巷中。
如果《冷血》的作者楚門.卡波提還在世,他會如何描寫這些冷血事件。
似乎,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驚悚事件,楚門.卡波提的《冷血》描寫一九五九年美國發生的一樁真實謀殺案,計畫殺人的這一對和被殺的一家人,不但無怨無仇而且素未謀面,辦案警探形容,「這些罪行,該屬於一種心理學事件,---被害者的遇難幾乎和被閃電擊斃無異」。
楚門.卡波提的《冷血》,已成為經典,因為他預見了「無目的的殺人」或「沒有明顯動機的謀殺」。坦白說,謀財害命並不會比所謂的「無動機殺人」還不惡性重大,但是,人類的認知結構,無法忍受沒有答案的事。
而卡波提雖未提出解答,但看過此書的人都會對凶手有悲憫的感受,可以說,《冷血》既是報導,又是文學,因為卡波提以悲劇的方式,來化解了人們的恐懼和不安,該書的暢銷,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對於卡波提的年代,我們這個時代被稱「液態現代」,只有速度而不需要記憶,因此,男子弒母後,連遺體都不必處理、隱匿,先出去玩再說,有點像電影《命運好好玩》(Click)、亞當山德勒演的男主角一樣,只要拿著遙控器「Click」一聲,所有煩人的事就會自動快轉、或消失。
或者,當網路的虛擬世界壓縮、取代真實世界後,人們也許期待沒有麻煩的虛擬關係,因為,就如社會學者齊格蒙包曼所說,和真實關係不同,對於這些網路約會,「你永遠可以按刪除鍵」,不用怕後遺症。
那位性侵並殺害網友的少年,似乎正是將少女視為虛擬、遊戲世界的平面人,可以任意刪除,而且,只要隨意丟棄就會自動消失。
根據性侵害防制中心的統計,網路性侵事件每年高達七百件,平均一天二件;不能說網路是造成這些性侵案件的元凶,但是,網路隨時進出的特色,確實可能讓沉迷其中的人,期待能將所有的真實人生虛擬化!
如此沒有重量的虛擬世界,看來,如果卡波提還活著,他也難以描寫現時的「冷血」。
※ 或許是資訊爆炸,導致人腦無法負荷。
孩子變暴徒 因為沒人拉他一把
【聯合報╱記者陳金松、湯雅雯、張錦弘/台北報導】 2009.06.16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就只是「看不順眼」,新竹包括四個未成年在內的五個嫌犯,活生生打死一個不相干的人,專家學者不僅對此一年輕人「偏執性格」日正滋長的現象憂心不已,且有著深深無力感。
警察大學犯罪防治所所長鄧煌發說,有這種傾向的人,多數來自問題家庭,他們有強烈「自卑情結」,很容易反抗刺激,一個「看不順眼」、一句「不爽」,二話不說就幹了,加上群聚盲從的特性,一旦有人起鬨,就會演變成集體暴力。
警大助理教授林滄崧進一步指出,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不只中輟生,他們會產生「問題行為症候群」,也就是偏差行為不會只有一種,逃學、蹺家的中輟生會飆車、竊盜,留在校園內也可能「霸凌」,問題一樣嚴重。
林滄崧長期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他認為家庭不健全還是造成青少年行為偏差的主因,而當校園教育發揮不了功能,這些青少年得不到肯定,就會產生挫折心理,並逐漸出現偏差行為,其實他們的目的通常只是為了要引起注意,想得到一種成就感,是自卑心理反射的結果。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很多犯罪青少年並不是國中或高中才開始,而是從國小就出現問題,但學校或家長卻把不符常規的孩子拒校門之外,錯失把孩子拉回正軌的時機,才會讓孩子行為日益惡化。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建議推動「學校社工」,讓學生中輟在外,也能掌握為什麼會中輟的原因;以先進國家來說,學生與社工比約五百比一,台灣卻是五千名學生,才有一個社工。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學務長馮燕則指出,喝酒、毒品讓學生失去理智,也成為群體慫恿、鼓譟,化身為「暴徒」的原因。她說,家庭支持真的很重要,父母應尋求家族中孩子信任的人,及時把誤入歧途的孩子拉回來,或以身作則教孩子分辨是非善惡。
◆ 青少年打人像打遊戲 代誌更大條
【陳育賢/特稿】2009-06-16 中國時報
「海天一線」殺人事件引起網友群起撻伐,雖然警方在死者頭七前偵破全案,凶嫌確實也非所謂飆車族,警方更馬上澄清這件案子跟「飆仔」無關。不過,是否是飆仔所為是重點嗎?難道凶嫌不是飆仔,治安就沒問題嗎?
過去幾年,只要是飆車族亂砍人的案件上了媒體,警方就如火燒眉毛、萬箭穿心,搞得只要有「騎機車的」傷人案件,絕對先釐清凶嫌有無可能是飆仔,若不是,一定立即昭告天下,似乎不是飆仔傷人、砍人,警方就能鬆一口氣,社會觀感就會好一些,這件案子也一樣。
但,不是飆仔所為的案件,就不是重大治安問題嗎?海天一線案,一周來在網路廣泛討論,大家用詞,也幾乎使用「飆仔再現」等字眼,讓警方前幾天頭疼得很,直到掌握對象並非飆仔,立即撇清關係,好像如此,市民、媒體就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此案非飆車族所為,但這群少年的問題會比飆仔小嗎?他們並非成群結黨、令人恐懼的龐大車隊,只是幾個高中、中輟小毛頭,酒後起鬨在市長大力推薦的十七公里海岸線玩打人遊戲,這應該是更嚴重的青少年、治安問題。
受害者和這幾名青少年無怨無仇,素不相識,也並未出入危險場所,卻無緣無故遭殺害,教家屬如何接受!手無寸鐵的尋常百姓,只因晚上在海邊觀星就被活活打死,台灣還有安全之地嗎?海天一線殺人事件發生之後,有上夜校的網友還因此在網上留言說「擔心往返夜校的路途安全,想乾脆休學好了。」有關單位見此,難道不會汗顏?
◆ 養而不教是誰放縱他們? 是父母
【聯合報╱陳招池/國小校長(苗縣頭份)】 2009.06.16
竹科的孝子辭去工作,回家照顧罹癌的母親,卻被毆打致死,事件震驚社會,昨天快速破案,竟然是一群中輟生所為,又是一樁棘手的教育問題。
聽聞此消息,我的思緒馬上飛到十二年前竹東發生一件駭人新聞,一個少女被十三個同夥少年凌殺致死,手段之殘酷,簡直跟殺豬拔毛沒有兩樣。很不幸地,該名遇害的女學生是我學校的中輟生。原本在學校表現得不錯,唱歌、跳舞樣樣行,活潑可愛,行為出現偏差就是在小五升到小六的那個暑假,父母離異,時而跟父親住,時而跑去跟新竹的母親住,有機會結交在外地的中輟生,一個暑假就可以混得很熟,開學時天天跟老師上演捉迷藏。
學校人力有限,請求地方警察、村里長幫忙找尋,找到了學生,一不注意又被她溜走了。在大家都焦急操心孩子的下落時,她父母卻表現得似乎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聯絡到她父親,若無其事地說一聲:我也不知道,要我們去找她母親,看看人有沒有跑到那裡去?好不容易聯絡到她母親,也支吾其詞,說很久沒去她那裡,兩個人推來推去,孩子就在大人漠視下,到處遊走,惹是生非,頻頻闖禍出差錯。
一群中輟生聚集在一起,結夥飆車,逞凶鬥狠,恐怕再多的警力,都難以招架。是誰放縱他們成群結隊?是父母。是誰讓他們變成中輟生?是父母。是誰讓他們無法無天?是父母。在一些與中輟生有關的社會重大案件中,青少年之所以心狠手辣,其實,是他們最親愛的父母先放棄他們,應該連帶負起養而不教的責任。
救救那群孩子的心
【聯合報╱陳家如/醫(新竹市)】 2009.06.17
一個作家曾寫過的小故事,他在街上散步時看到一群孩子圍觀在一起。他好奇上前,看到他們正用火在焚燒一隻活跳跳的蜥蜴。蜥蜴很痛苦,扭曲身體,樣貌極為可憐。後來這位作家說了令人深思的話,其實,我們要救的,不是那隻被燒的蜥蜴,而是那群孩子們的心啊!
我想起國中時,校內曾發生一個事件。一群學生細故口角,一個男學生舉起椅子就用力往女生頭上砸去。當時只覺得不寒而慄。為什麼和我同一年紀的學生,會殘忍到舉起木頭製的重椅子「用力」砸別人的頭呢?他不懂得後果嗎?他的心怎麼了?竟然一絲不忍都沒有?
對照近來的事件,有青少年任意砍殺無辜路人,路人被削了手;有無辜路人夜遊,被喝酒少年無故用木棍重擊致死。他們的心,究竟怎麼了?是什麼讓他們的心不再柔軟,失去不忍與憐憫之心?
我很感念國中導師,她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心神,教我們「做人處事」。曾經一個男學生惹她生氣,她在黑板上寫下四句話:「對己要克制,對人要感恩,對物要珍惜,對事要盡力。」這四句話,曾一次又一次的在往後課堂中,不斷地向我們提醒。她也曾經說過:「做人要有一腔溫熱的血液,以及一顆柔軟的心。」在我的生命中,扛負著她許多溫柔的叮嚀。
警察迅速破了案,我感念他們的辛勞。市長甚至承諾要加裝監視器與加強重點地方的巡邏。而我想要說的是,其實我們要救的是那群孩子們的心啊!
◆ 叫他起床 不愛上學的男孩
【聯合報╱陳怡樺/高職教官(北縣新店)】 2009.06.17
當學生家長帶著一大束花,臉上還掛著兩行淚的,到畢業典禮上來送給我的時候!那一刻... 我紅了眼眶!
也憶起了三年前那個不愛上學的男孩—基本上,會來讀我們學校的學生都不愛唸書這回事!他,當然也不例外—一個休學又在父母期待及強迫下復學的學生。
在又是新生,年紀又比同班大得多的狀況下,他沒有一天準時上學的!每天能不來就不來,能多晚來就多晚來,媽媽拿他沒辦法,老師更是無計可施,同學們則敢怒不敢言。在觀察了一陣子之後,我告訴他,如果再起不了床的話,我會親自去他家帶他來上學。或許是愛面子的關係,他沒回應我卻正常到校了一個禮拜,我也鬆了一口氣。開玩笑,到他家叫他起床這點子,虧我想得出,但做不做得到,我可真沒試過!
誰知道一個孩子的意志力能有多強,第二個禮拜他就故態復萌了!身為教官的我,當然要言而有信,二話不說帶著他們班兩位好友前往他家去叫他起床。是爸爸替我們開的門,告訴我們他那個寶貝兒子還在房裏睡著呢!我們三個人就這麼死命的敲著他的房門,直到睡眼惺忪的他開了門才作罷。我說:「我依照約定來叫你起床了,要幫你換衣服嗎?」他震驚又不好意思的搖搖頭要我們等他一下。就這樣他懂了—我是玩真的,之後三年再也沒遲到過,或許就是怕我再撞見他穿四角褲的模樣…
三年後的畢業典禮上,我抱著他媽媽送的那一大束花,看著他笑著說:「還要我去叫你起床嗎?」他靦腆的說:「再也不用了!謝謝。」
看著他成熟又令人放心的笑容,希望三年前被我叫醒的他,未來可以喚醒更多人!
※ 教育是教孩子做人,不是教如何考一百分。
自覺→分析→調整 3步驟擺脫負面思考
【聯合報╱賴仕涵/台北敦南心診所醫師】2009.09.11
你是否常在事情還沒發生前,就先想到最糟狀況,使自己綁手綁腳、無法下決定,結果什麼都做不了?你是否常遭遇困難或挫折時,腦中想的都是「完蛋了」、「糟糕了」,無法針對問題思考解決方案?
心理治療中有一個名詞「Dysfunctional Thought」,指「沒有效果的想法或思考」,前兩種狀況就是典型例子。不少人因慣用這種方式思考,所以養成說「不可能」、「沒辦法」的習慣。即使親友善意提供建議或參考,也一概被這類說法打回票,久而久之,變成只是一味訴苦,不但解決不了現狀,還致周遭關心自己的人困擾不已。
若能了解自己有此習慣,可依下列三步驟調整、改變:
1.發現問題:「自覺」是改變的第一步。未學習自我覺察,就希望能立刻解決問題,無異是緣木求魚。
不過,當局者迷,當事者往往很難在短間內調適心情,自我覺察,此時旁人的角色就很重要了,若有願意提供協助的親友,可事先說明讓他們瞭解無效思考的概念,並在自己出現類似想法時及時點出,藉由反覆的外在提醒,慢慢學會自我覺察。
2.記錄分析:隨身攜帶紙筆,一旦遇到自己出現無效思考時,就趕緊寫下來;可自我提醒,也可輔助強化自我覺察的習慣。若能確實做好記錄及整理,會發現自己的無效思考常重複出現,只是因未記錄,煩過就忘了。藉由文字紀錄,易提醒自己,這想法早在前幾天或前幾週就想過了,較能發揮警惕效果。
記錄可學著試著整理自己在哪些情境下,較易出現無效思考,可能是由於對象、事件、場合所誘發,這有助於下一步的調整。此外,無效思考包含了好幾種不同的模式,在每個人身上也會有不同表現,這部分就需要閱讀相關書籍、或接受心理諮商來分析澄清。
3.練習調整:常用的練習方式為「取代性思考」,學習新思考方式以取代舊的無效思考。剛才的記錄要派上用場,在記下來的無效思考旁邊,寫下其他可以採取的思考方式。逐步進展到不用寫下來,只要腦中一出現無效思考,自然就會立刻跳出新的思考方式加以取代。
練習時應該避免過度樂觀或流於空想的陳述:要取代「業績不好,老闆一定會炒我魷魚,我完了」這樣的無效思考,用樂觀陳述「我一定不會被炒魷魚」並不是好選擇,因為你的確有可能會被炒魷魚!這麼做就好像把頭埋在沙裡的駱駝,安慰、麻醉自己。較好的取代應該是「除非已經確定被炒了,否則我還是要盡最大努力扭轉頹勢」。
最後要提醒,以上這些步驟並不是立即可見效,往往需要經過數個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理由很簡單:從小到大花了幾十年養成的習慣及個性,如果說改就改得了,那早就已經不成問題了!但若是因此就拖延放棄,只會讓問題持續,造成更多困擾及傷害!
◆ 經濟泡沫來自情緒傳染?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2009-09-12 工商時報
感冒會傳染,但您知道情緒也會傳染嗎?有歐美學者提出情緒經濟學之說,認為強烈的情緒感染可導致非理性行為發生,並助長經濟泡沫的增長,並讓衰退情勢更加惡化。
根據MSNBC.com報導,研究團體情緒感染的先趨華頓商學院教授巴薩德表示,「人類是情緒誘導器。」她解釋:「我們是社會團體,我們相互影響。」
當情緒向外擴散,也會對經濟行為造成影響。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在商店有銷售員向消費者微笑,消費者通常會駐留在店內更久,並花費更多金錢。
類似過程也發生在較大規模的環境中,例如當樂觀情緒瀰漫,市場投機行為就會增加。在景氣不佳時期,投資者焦慮的情緒會促使他們擴大尋求避險。巴薩德強調,毫無疑問「民眾的情緒會影響大規模的系統」。
學者指出,事實上情緒以許多方式影響經濟行為。
英格蘭Sheffield大學教授陶德戴爾解釋,當民眾心情愉悅,他們多傾向進行非理性的抉擇與更願意承受風險。他們也會做出延長愉悅情緒的決定,像是持續進行有獲利但問題重重的交易。
巴薩德表示,這也是市場泡沫形成的原因之一,以這次的房市泡沫來看,包括從房屋經紀人、抵押仲介商到華爾街交易員所釋出的樂觀情緒感染投資人,進而助漲泡沫的擴大。
巴薩德解釋,「泡沫來自某種情緒感染」。她指出當民眾壟罩在一片購屋熱潮時,他們通常不會注意自己個人的財務情況。
當然她也補充還有其他因素影響泡沫形成。但不可否認一定程度的歡愉情緒,在一定程度上矇蔽了民眾的心,並助長泡沫大幅成長。
相反的,當經濟衰退發生,害怕與憂慮的情緒感染猶如火上加油,讓情勢更為惡化。
巴薩德表示,在危機初期,她很憂心媒體對負面情緒與憂慮的渲染效應。她認為這會使得個人的負面情緒擴大,導致民眾過度保守,使得經濟萎縮的自我實現機率提高。
憂鬱症、厭食症 列入職業病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09.09.29
雇主小心了!在勞工團體多年陳情下,勞委會已經決定採納勞團意見,以最寬鬆原則認定精神疾病為職業病,勞工舉凡罹患憂鬱症、妄想症、躁鬱症、恐慌症,甚至暴食、厭食症等精神疾病,只要經鑑定與工作有相當因果關係,就視為職業病。不過,為謹慎起見,此類個案須經3位醫師鑑定。勞委會近日將預告相關辦法修正,待完成法制作業,最快11月上旬就可生效實施。
勞委會全面擴大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後,不但對職業病是一大進展,未來對勞雇關係及勞動條件,更可能形成相當壓力。
目前經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確定,依國際疾病分類表所列的精神疾病共有10種,精神疾病除了上述情感性疾病及精神官能症外,還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失智症、自閉症、過動症、分離焦慮症、語言溝通障礙等,甚至連酒癮、毒癮等「精神作用物質相關的疾病」,都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勞委會已經決定修改「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增訂第21條之1「被保險人罹患精神疾病,而該項疾病與作業有相當因果關係者,視為職業病」。未來法令修正通過後,勞工若認為罹病與工作壓力有關,就可向勞保局提出傷病認定,勞保局經三位醫師鑑定通過,就認定為職災。相較一般個案只要一位醫師認定即可,這類個案標準較嚴。
對於勞團要求將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種類表」,但勞委會採修正傷病準則,勞委會表示,目前各國及國際勞工組織都未將工作壓力造成的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僅以個案認定或法院判決方式決定是否給付。此外,精神疾病是否為職業病,尚未經科學及流行病學明確採認,因此採「傷病準則」認定,由醫師做個案認定較為周延。
勞團這兩年密集強烈訴求將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原本勞委會只承諾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症」納入評估,但勞團不滿意,今年6月再到勞委會陳情,勞委會原本傾向將屬於「情感性疾病」(如躁鬱症、憂鬱症)及「精神官能症」(如畏懼症、恐慌症、泛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納入,但經勞團日前親自再與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溝通,王如玄決定採最寬鬆認定原則,將所有精神疾病全數納入,再由專業醫師做最後把關認定。
◆ 認定寬鬆有但書 患者病發前半年須有工作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09.09.29
在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強力主導下,勞委會決定對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採最寬原則。但如何證明與工作具因果關係是最重要關鍵,對此,勞工安全與衛生研究所已經進一步擬訂相關認定基準,其中包括確定其發病前6個月內仍有工作,並排除發病前一年內有相關精神病史、家族病史或濫用成癮者,尤其更要確認工作造成強烈心理壓力。
勞委會表示,目前將工作壓力引起的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種類表,或是職業災害的國家,包括日本、瑞典、丹麥、加拿大等。但科學界對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仍有許多不明之處,而誘發精神疾病成因複雜,因此以日本為例,1999年至2007年8年間被認定與工作有關的精神疾病共1058件,其中幾乎全數是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等情感及精神性疾病。
◆ 家庭背景、成績 影響女孩飲食
【元氣周報╱中央社路透電】2009.09.29
瑞典研究人員指出,出身家庭教育程度高、在校成績也表現優異的女孩,似乎更易出現飲食失調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們揹負較多成功壓力。
研究針對超過1萬3000名於1952年至1989年間在瑞典出生的女性進行檢視,結果發現,隨著父母或祖母的教育程度上升,這些女性因為厭食症、或其他飲食失調問題而住院的風險也愈高。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的研究員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發表的報告指出,這類風險也隨著女孩們在中學的成績而上升。
他們在報告中表示:「這些女孩很可能在家庭中感受到出人頭地的壓力,有些人或許藉由強烈控制飲食與體重來轉化壓力。」
研究人員補充說,成就較高的女孩可能也較容易擁有完美主義等特定人格特質,讓他們更容易受飲食失調影響。
研究人員說,諸如此類的要求可能在飲食失調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和美女哈拉 男人更健康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0.01
如果你的先生或男友和美女聊天,為了他的健康,請不要阻止。最新研究發現,和美女聊天互動,可提高兩項男性賀爾蒙分泌,有益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對149名年齡在18歲到24歲男學生進行研究,其中三分之一參與者與男性研究人員互動,其它則安排與18歲到22歲的女大學生互動。
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唾液採樣,發現和女學生交談的男同學,睪酮(testosterone)分泌量提高14%,而有抗壓功能的賀爾蒙可體松(cortisol)則激增48%。相對之下,和男研究員聊天的人,睪酮和可體松分泌量分別減少2%和7%。
負責這項研究的羅尼博士說,研究顯示,和女性交談提高了男性分泌睪酮和可體松,可以緩和緊張情緒,健康效果佳。
※ 女人和帥哥哈拉,也會更健康
* 噗友催洗碗 阿潼夫婦生活如噗浪連續劇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14986
◆ 孤獨 腫瘤會更嚴重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09.10.01
癌症患者一定要多和其他人聊天、互動,才不會讓病情惡化。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老鼠實驗顯示,癌症患者若沒有參與社交活動,很容易讓癌症病情惡化,甚至提早結束生命。
研究人員發現,社交環境可以左右癌症病情,導致不同結局。研究中,罹患乳腺腫瘤的母老鼠一旦和母親分離,長期承受孤獨和寂寞,這種壓力會讓身上的乳腺腫瘤變多,腫瘤也長得比較大。這篇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癌症預防研究」期刊(CancerPreventionResearch)。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身旁若有親朋好友支持,這種支持力量能幫助乳癌患者健康好轉。反之,像有些慢性疾病患者,倘若生活在孤立無援的環境當中,更容易面臨死亡威脅。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基因活動左右著腫瘤生長速度、變化,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孤立無援更會對身心造成壓力,直接影響體內壓力荷爾蒙分泌,導致壓力荷爾蒙增加,腫瘤病情因而更為嚴重。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提亞‧泰爾斯提(TheaTlsty)教授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長久以來,醫界早知道心理因素會影響疾病進展,不過一直不是很清楚其中道理。這項研究提供更多證據顯示,血液中的壓力荷爾蒙物質可能影響細胞裡的基因,細胞是否會轉變成惡性腫瘤,壓力荷爾蒙似乎扮演關鍵角色。
研究:抗憂鬱症藥物 對輕度憂鬱症患者無效
中央社 2010.01.07
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報導,抗憂鬱症藥物對於重度憂鬱症患者治療效果最為良好,但對輕度患者卻無效,根本與安慰劑差不多。
昨天出刊的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人員針對700多名憂鬱症患者進行實驗後發現,對於輕度患者來說,抗憂鬱症藥物並沒有任何效果,幾乎與服用安慰劑(placebo)的結果是一樣的。
研究結果指出,抗憂鬱症藥物只有對於病情最嚴重的患者效果顯著。
研究人員認為,實驗結果發現大約70%的憂鬱症患者,病情都在可讓抗憂鬱症藥物發揮效果的程度以下,因此醫生、政府決策機關以及患者本身都應該瞭解,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其實對於憂鬱症病情較輕者並無效果。
福斯(FOX)新聞網健康醫療專欄顧問阿爾瓦雷茲(Manny Alvarez)醫師今天就指出,這項研究結果具有重大意義,輕度憂鬱症患者透過精神療法、心理諮商、談話治療(talk therapy)等方式取代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對於改善病情可能更有助益。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6年針對美國35個州所進行的統計,全美人口當中約有16%曾經醫師診斷確定有憂鬱症。
光是在美國國內,根據媒體報導,服用抗憂鬱症藥物的人數,在過去10年間足足增加了一倍。
根據統計,抗憂鬱症藥物2008年在全球各國的銷售額高達203億美元。
※ 相關報導:
* Antidepressants Work Best for Severe Depression, Provide Little to No Benefit Otherwise
http://www.physorg.com/news181931738.html
JAMA. 2010;303[1]:47-53.
精神病聖經修訂 縱慾、網癮入列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2.11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PA )所出版的「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被視為當代精神醫學的聖經,影響精神疾病的診斷甚巨。如今,「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準備進行大幅修訂,未來整天上網或太頻繁做愛都可能被列為精神病的診斷依據。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精神醫學協會」10日公布數十個修正提案,其中包括:毫無節制的飲食和賭博上癮被視為精神病症狀;太熱中於做愛被認為是「縱慾症」(hypersexual disorder);「網路上癮」也可能被歸類為是精神疾病的「風險症狀」。
這是1994年以來,「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首次進行大規模的修正。1973年,APA將同性戀從DSM的診斷列表中去除,同性戀從此不再被視為疾病,可見DSM在醫學上的影響力。
APA主席夏茲柏格(Alan Schatzberg)表示,「它不只影響精神疾病如何被診斷,也影響人們怎麼看待自我,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彼此,…它影響法律事務、工業和政府計畫。」
支持者認為,這些修正將讓診斷更加準確,建立更有用和精準的定義,有時也會減少被貼上精神病標籤的人數。例如,「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和「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可能都將被改稱為「泛自閉症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
批評者表示,新的標準若將縱慾、網路上癮列為疾病,或列為可早期治療的「風險症狀」,可能不必要地將許多人汙名化,並導致可能產生副作用的精神藥物遭到濫用。
10日公布的提案將在4月20日前接受各方的意見,再做進一步的評估,並經過APA內部會議的投票表決,預計在2013年5月前定案。
搜尋憂鬱症 台南網友最多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2010.03.13
據統計,去年台南地區最多網友上網搜尋「憂鬱症」一詞,精神科醫師許森彥昨天說,民眾在面臨不景氣和失業潮的壓力下,對憂鬱症的相關訊息很有興趣,但許多人不懂得區分憂鬱症和躁鬱症,應由專業醫師協助走出病症陰影。
許森彥說,根據Google Trends網路關鍵字趨勢分析顯示,去年網路搜尋「憂鬱症」一詞最多的城市為台南縣市網友。
許森彥表示,這可能是許多專業人員和熱心團體不斷推廣憂鬱防治的成效,也可能因台南科學園區聚集了許多使用網路科技人才,面臨經濟不景氣及失業潮的壓力,對「憂鬱症」相關訊息特別感到興趣。
許森彥指出,網路搜尋迅速又方便,許多人偏好使用網路資源,查詢平時不願啟齒的「疑難雜症」。但臨床治療的經驗發現,有高達4成以為自己患有「憂鬱症」的病例,其實患有「躁鬱症」。
許森彥解釋說,「憂鬱症」是單極性的情感障礙,患者的情緒在低落與正常間擺盪;而「躁鬱症」是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情緒變動的範圍大,可以由狂喜轉變為狂悲。
尤其在「躁症」發作時,患者會出現情緒激動、異常興奮、瘋狂購物、不當投資、性濫交、自殘或傷害他人的行為,造成自身及社會莫大的損失。許森彥建議網友上網了解病症資訊外,也需藉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進一步了解確實的病症。
誰容易有 廣泛性焦慮症?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242092
常春月刊 2010/04/08
廣泛性焦慮症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確,先天遺傳、後天因素,甚至兩者交互作用,都是可能原因,以醫師臨床統計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敏感度較高、性子較急,且容易杞人憂天。
【企畫/李政純;文/黃宛;攝影/何國暉;模特兒/陳厚裕】
深夜,四週一片靜謐,唯獨你清醒著,躺在床上清楚聽到自己的心跳,緊張的情緒沒來由地洶湧來襲,時鐘滴答滴答響,攪動已經夠煩悶的思緒。
當你決定強迫自己闔上雙眼,卻仍有好多畫面在腦中不斷播映,白天的開會場景、晚上和家人的對話,像電影一幕一幕上演。
更嚴重時,甚至有呼吸急促、手腳發麻的身體症狀。
無法控制,無法停止,這些惱人的情形隨時在暗夜突然發作,啃食你原本安穩妥當的生活。
你並不孤單。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主任黃鈞蔚說,門診常遇到中壯年患者,有些是身負重責的高階主管、有些則是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還有全職家庭主婦,全都為了這些突如其來的身心症狀所苦。
敏感度高的急性子
這些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大部分在15歲青春期的時候,就注意到自己的煩惱較多,事事較敏感、性子急,廣泛性焦慮症是所有焦慮疾患如恐慌症、畏懼症等中最早發病的。但是許多人可能一直到中壯年時,因為工作壓力或生活壓力致使症狀愈來愈明顯,如臉部緊繃、容易疲倦、容易受到驚嚇、常會感覺急躁不安、全身肌肉無法放鬆而導致肌肉痠痛、眼皮跳、手抖,才驚覺自己有焦慮的問題。
嚴重的甚至還會出現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的症狀,如心跳快、易流汗、脈搏快、胃不舒服、口乾、頭暈、胸口不舒服、呼吸快、手心出汗、常小便、手腳易冷、易拉肚子等。
杞人憂天第一名
黃鈞蔚表示,來就診患者情緒上的表現是容易擔心,對大大小小任何事都感覺不安,無緣無故地擔心不幸事件的發生,例如看到報章雜誌及電視新聞上的性侵,及詐騙社會事件和各種天災人禍的新聞,就會擔心兒子上學會被綁架勒索、擔心老公上班發生交通意外,更害怕女兒誤交損友變壞等等。
而心理會影響生理狀況,因此常有腹瀉、頻尿、心悸、胸悶、頭痛等身體不適情形。患者往往不了解自己已經得了廣泛性焦慮症,而天天為身體上的不舒服煩惱,就醫檢查也揪不出病因,病人因此更加不安,感覺痛苦不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廣泛性焦慮候選人
遇到身邊有人感覺焦慮時,也許我們都習慣以「想開一點」、「不要想太多」、「學習正面思考」等來勸他們放寬心;可惜,有時候並非他們不願意想開一點,因為廣泛性焦慮症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確,先天遺傳、後天因素,甚至兩者交互作用,都可能是害人心煩不已的禍首。
◆一等親中有廣泛性焦慮症患者:
有研究指出,患者的一等親裡,同樣患有廣泛性焦慮症的機率高達25%,而同卵雙胞胎若其中一位得到,另外一位得到的機會高達50%,比異卵雙胞胎的15% 高出許多,可見遺傳因素所占的角色不容小覷。
◆生理激素分泌不正常者:
廣泛型焦慮症對壓力有持續性、不正常的反應,可能和正腎上腺素系統、血清素系統、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接受器、以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分泌軸相關。
◆女性
男女大不同也表現在腦部結構。根據統計,女性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的人數比男性多,比例約6:4。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解釋,可能原因是男性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杏仁核是位於腦中央,形狀似杏仁的結構)活性較強,有助於遇到緊張的事情能快速處理得宜。
而且,以臨床經驗來看,女性求診比率本來就比男性高,因此被診斷出來的機率當然比較高。
◆有受創傷的生活經驗者:
哈佛醫學院曾做過研究,將59名曾受過創傷事件(身體暴力、性侵害等)的受試者,以功能核磁共振大腦掃描(fMRI)檢查他們的腦部「抑制記憶」(memory suppression)的功能,這些受試者有38人罹患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另外21人沒有相關精神疾病,發現他們比起沒有罹患相關疾病者,這部分的功能有明顯缺損。
而之前就有研究指出,大腦前額葉皮質對於創傷記憶能發揮抑制的效果,以避免人們持續回想起這些記憶,造成更大痛苦,而這項研究則是進一步發現,在憂鬱、焦慮症患者腦中,前額葉皮質功能顯著降低,造成他們比較難抑制負面記憶,因此種種不好的回憶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出來,造成情緒更加低落及焦慮。
研究人員也推測,憂鬱、焦慮症患者常會抱怨自己記性不佳、忘東忘西,也可能與這部分的功能改變有關。
例如一位中年家庭主婦,雖然家中的經濟大權都在先生手中,但是不論生活上、經濟上都沒有壓力,她的先生也待她很體貼,家庭生活相當美滿,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常肌肉緊繃,心裡覺得千頭萬緒不曉得在煩什麼,總有說不出所以然的心浮氣躁,而且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控制這種感覺。
這樣瀕臨歇斯底里的情況已經好幾年了,她過去都不以為意,但最近出現睡眠障礙,而且愈來愈嚴重才就醫。
醫生診斷她為廣泛性焦慮症,開藥服用後生理上的症狀逐漸改善,但是心裡悶悶煩煩的情形始終沒有好轉,最後進入心理治療,才了解是生長過程中種種不愉快的過往埋下種子。
◆生活壓力很大者:
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可能會「誘發」焦慮,例如,家庭危機、工作壓力,但是在移除誘因後,症狀仍無法消退,而平常可以輕易應付的一般生活壓力,又繼續刺激無法退去的焦慮症狀。因為生活壓力導致焦慮的情形屢屢可見。
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的一位男性患者,雖然已經位居主管要職,但是每次要跟長官開會,總是他很大的壓力來源,開會前即便已經做了充足準備,報告時總是滿身大汗,流露出很緊張的樣子,因此,就算工作表現也很傑出,很受到賞識,卻難以很快得到拔擢的機會。
楊聰財遇到的女病患則表現在頻尿問題。這名女業務員至少有半年時間出現緊張、煩躁的情緒,晚上睡眠品質也變差,尤其要向客戶提案的當天,就會出現頻尿問題,最嚴重曾經出現一天要跑40次廁所的紀錄。她到醫院檢查,也沒發現膀胱有問題,後來轉介到精神科,才發現是廣泛性焦慮症惹禍!
而另一位40多歲的男性金融機構高階主管,則是受到家庭因素困擾,他的孩子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像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爆發,他長期以來擔憂不已,壞情緒日積月累,漸漸出現失眠、肌肉僵硬的狀況,而且非常容易有沉重的疲勞感,情緒常處於低潮,一年中超過300天感覺自己不快樂。
他無法抑制這種低氣壓情緒,因而鼓起勇氣看精神科門診,在經過藥物治療及心情的調適後,逐漸獲得改善。
◆心理健康出問題者:
心理健康問題,像是憂鬱症或是精神分裂,也可能會發展出廣泛性焦慮症。
◆A型性格的人:
黃鈞蔚指出,容易緊張、「夠操煩」(台語)、的A型性格是廣泛性焦慮症的高危險群。A型性格的定義是具有積極強烈競爭心、敵意、時間緊迫感、高成就取向等四個性格特徵的人。這種人平日經常憂心忡忡,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卻不知道焦慮的理由為何。一點小事就煩惱,容易鑽牛角尖,是標準的緊張大師。
這類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對自我期許太高,做事嚴謹,又太在乎別人想法,想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活得相當辛苦。
◆容易負面思考的人:
這類人對事情的看法缺乏彈性,常常把一點小挫敗,拿來全面否定自己。
而且事情總往壞處想,放大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相當沒有自信,不相信好運會翩然到來。
總之,廣泛性焦慮症的成因相當複雜,醫生問診常常像柯南辦案,抽絲剝繭,釐清問題所在,再對症治療。黃鈞蔚建議,民眾應對症狀提高警覺,留意自己情緒的起伏變化,以預防狀況惡化。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25期】
精神病患15萬 醫生只有288人
【世界日報╱香港新聞組香港9日電】2010.05.09
香港有超過 15萬名精神病人,精神科醫生只有288人。政府提供的醫療及社區配套服務嚴重不足。精神科病床在過去六年削減了兩成多,只有不足一成病人可住院,九成多被送回社區,但病人回家後未必有社工跟進。病人定期回醫院覆診,診症時間只有六至七分鐘。香港蘋果日報報導,不少隨時病發的嚴重精神病病人,就成為社區的計時炸彈。
報導指出,據醫管局的資料,香港精神科病人在 08/09年度超過 15萬4000名,較五年前大增23.1%,其中只有約1萬3900人可以住院,比五年前反而減少5.8%。公立醫院精神科病床在09/10年度只有 3607張,比六年前削減了23.5%。
據報導,精神科醫生288人,與病人比例是1對535;精神科護士亦只有1880人,與病人比例是1對82。新症精神科病人門診,最長需輪候28個月。香港的精神科醫生及護士的人手,與歐美等地比較也嚴重不足,精神病人每次覆診,診症時間只有六至七分鐘,病人如果不想再次住院而刻意隱瞞病情,醫生有可能「看漏眼」。
thanks, lots of helps.
Stephen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