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3

國債危機:今日的美國,明天的台灣

◆ 國債危機:今日的美國,明天的台灣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351585.shtml

【聯合報╱社論】2011.05.22

國際金融市場近來顯得相對平靜,卻透著股山雨欲來的窒悶;歹戲拖棚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偶爾激起些許浪花,但美國即將破表的十四點三兆美元國債,會否擦槍走火而首度出現無力償債的違約事件,才是最讓市場恐懼的「黑天鵝」。

台灣是美國第六大債主,美國國債危機對台灣的影響不言可喻;但它更提醒了我們,台灣的國債危機亦已不遠,再不思作為,類似的困境也將降臨。

美國國債危機由財長蓋納向國會發出正式警告而起;由於美國國債已抵舉債上限,蓋納要求國會提高上限,否則八月二日美國就可能出現史上首次還不出債務的違約事件,將影響美元、利率、美國債信及經濟復甦,而且全世界都可能因此遭殃。蓋納之言既是恐嚇,也是事實;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元是最重要的儲備貨幣,美國的前三大債主包括中國大陸、日本、英國等所持有的美債都會縮水,牽連廣泛而深遠。因此,以美國已上調國債上限逾七十次的歷史經驗,以及難以設想後果的經濟震盪,這次的國債危機可能仍然是個假警報。

然而,每次都拿經濟衝擊逼迫國會就範總有其極限,當國債愈積愈多、後遺症愈來愈大、執政者愈來愈不負責任地留債下一代時,國民的容忍度也愈來愈小。尤其,在廿世紀的最後十年,美國財政尚且走在一條改善有期的道路上,但輕率的減稅、介入區域戰爭及政治支出承諾,將這些盈餘空間揮霍一空。因此,這次國債危機與以往不同,它在金融海嘯過後需要政府施援時,已是負債累累;當危機到來時,政府為救經濟擴大舉債,讓債務加速攀升;加上人口老化趨勢下已可預見的醫療支出需求,使國會不再照單全收,附加種種縮減赤字要求,而無論是增加稅收或減少支出,都代表著劇烈的政策轉變,這卻是尋求連任的歐巴馬政府難以接受的。如此一來,國債危機變成政治對峙;當經濟碰上政治會撞出什麼結果,難以逆料。「美國倒債」應不會成為二○一一年的關鍵字,但誰能保證?

對台灣來說,美國國債危機不只是必須高度關注的事件,更是直接的警示。台灣的公共財政也有經歷過年年有餘的風光,但自民進黨二○○○年執政以來,國家債務餘額年年上升,八年膨脹了二點四兆元,近乎倍增;然而,國民黨二○○八年執政後債務累積依然快速,三年國債增加近一點二兆元,至本年度結束將達四兆九千餘億元,距離舉債上限僅有五、六千億元的空間,以近年每年財政赤字水準估算,最快兩年就告用罄,國債危機實已近在眼前。

就跟美國一樣,這三年台灣國債陡升,是為了因應金融海嘯後的經濟衰退危機,政府發放消費券、擴大公共投資、推動各項短期就業措施等都花了很多錢,確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也確實成功地促進景氣復甦。然而,現今危機已過,負責任而有前瞻性的政府應是積極修補被危機捅得千瘡百孔的財政,不只為下一次的危機做準備,更是在厚實經濟的永續發展基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上周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即指出,台灣總體競爭力進步到全球第六,但政府效能退步到第十,關鍵正是財政情勢惡化,一舉倒退七名至第廿,是四年來最差,顯示出財政改革的急迫性。

任由國家債務快速上升,更有違馬總統日前宣示的「世代正義」。在經濟危機肆虐的當下,擴大舉債救經濟是因為「長期,我們都死了」,求生存是唯一的目標;但是,「長期,我們的孩子還活著」,把過多的債務留給下一代承擔是不負責任的。因此,全面檢視國債問題現況,從研修稅制、資產活化到調整支出結構等面向,健全國家財政,有序降低負債,已必須成為實踐世代正義的重要一環。

※ 相關報導:

周行一:「LV社會」的反轉力
公共建設經費 明年缺1400億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 投資DNA/男人愛買股 女人選基金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351961.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05.22

美國女性在大學校園現在已是主流,在職場上的勢力也日益茁壯,但一次次的調查都顯示,女性在投資金錢方面仍然自認比男性更乏信心,更沒有概念。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這項差異可能帶來潛在的深刻影響。因為女性通常賺得比男性少,卻更長壽,晚年對她們儲蓄的依賴也更深。如果她們也能像男性一樣,抱著更大的信心從事投資,對她們會比較有利。

但女性有一項比較有利的優點:她們一旦從事投資,通常會比男性謹慎、謙虛,比較不會過度冒險,長期以往對她們是件好事。

MassMutual金融集團3月發布對參與其退休計畫的1500位客戶的調查報告,顯示44%的男性對自己的投資決定深具信心,而對投資具有信心的女性則只有26%。不過,兩性的信心表現都比去年差。

在市調機構Mintel集團與Brinker資本公司所做的調查中,女性表現的投資信心同樣也不如男性。但有趣的是,調查也顯示,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大家都對廣泛的投資過程沒有太大的信心或概念。

Mintel調查2000位自己操作投資帳戶的成人進行調查,顯示男性比較傾向投資股票、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期貨與選擇權,而女性則比較偏向投資共同基金。

多數受訪的投資者都不會頻繁交易,超過半數的男性與逾四分之三的女性一年頂多只交易幾次。但有三分之一的男性投資人說,他們每個月至少會買賣好幾次,而同樣頻繁交易的女性比率,則不及男性的一半。

此外,兩性投資還存在著其他差異。例如,女性的投資資訊比較可能來自家人或財務顧問,較少從報紙、書本或網站汲取資訊。而且,女性也比較畏懼風險。

Brinker的調查顯示,42%的男性可以「極端」或「相當」自在地面對投資風險,持相同態度的女性只有一半。

※ 相關報導:

* 網路暴發戶 保本防泡沫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351933.shtml

雖然有些新生代科技新貴還是可能重蹈前輩覆轍,但多半會儘量把持股脫手,而坐擁現金。過去的投資口號是「風險愈大、獲利愈高」,現在投資顧問則主打「小心為上、保本第一」。

* 蓋茲捐8000億 蟬聯世界首善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351625.shtml

富比世雜誌廿日公布全球慈善家排行榜,有十九名已捐款超過十億美元(約台幣兩百八十七億元)的慈善家上榜。微軟創辦人蓋茲以兩百八十億美元(約台幣八千零五十七億元)巨額捐款蟬聯世界首善。香港首富李嘉誠捐出十六億美元(約台幣四百六十億元),排第十一名。

fsj 提到...

歐債連環燒 全球股匯動盪

【記者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11-05-24 工商時報

歐洲主權債信危機急速惡化,義大利、西班牙淪陷風險大增,周一引發全球資金最新一波避險狂潮,股市陷入「黑色星期一」夢魘;美、歐、亞股市全面重挫,恐慌指數躍升近13%,金價則衝上2周高點。

周一全球股市殺聲震天,美股道瓊指數開盤大跌逾150點,跌幅約1.2%,歐洲主要股市跌幅都在2%左右,至1個月低點。亞洲股市也是全軍覆沒,MSCI亞太平洋指數大跌2.2%,是3月21日以來最大跌幅,落至2個月的低點。恐慌指數周一急升12.7%,達19.66點左右。

投資人擔心自金融風暴以來的股市與商品大多頭行情可能從此結束,轉趨空頭。

在此同時,資金蜂湧投入美元避險,至使美元兌主要貨幣周一全面走高,美元指數達到3月底以來最高,歐元一度跌破1.4美元,至2個月的低點,兌瑞士法郎更是創下歷史新低。亞洲貨幣兌美元匯價周一也是全面下跌,韓元跌至7周低點,馬幣大跌1.6%,是去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

國際債市陷入混亂,義大利、希臘、西班牙等財政體質脆弱國家的公債全面重挫,只有德國公債在資金避險下強力挺升。

近日來歐元國家的多項發展,顯示歐債危機已進入更加緊迫新階段。上周標普意外調降義大利主權債評展望。在此同時,西班牙周日舉行地方選舉,執政社會黨遭到近30年的最大挫敗,顯示其治理經濟與削減支出的做法已失去民心,也使社會黨堅持重建財政健全的決心遭到市場質疑。

這兩項發展在在突顯原本侷限於歐元區邊緣國家債務危機正蔓延到主要國家。專家警告,義大利、西班牙與比利時都可能是下一個爆發債務危機的歐元國家。

此外,希臘主權債信評等上周遭到惠譽一口氣調降3級。由此顯示,在1年前左右獲得紓困的希臘,財政情況在經過1年之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儘管希臘政府已在擬定新的預算緊縮之計,但投資人大都認為希臘倒債可能已無可避免。

歐元區老大哥德國梅克爾政府聲勢又遭重挫。

※ 相關報導:

* 外資狂撤 台幣暴量貶破29元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792/112011052400237.html

新台幣揮別28字頭!歐債危機再起,美元獨強,非美貨幣跌得東倒西歪,新台幣昨日在外資瘋狂匯出「猛踹」下,收盤時重挫2.29角,收在29.009元,除貶破29元整數關卡外,更創下近一個月以來最低價。



◆ 供需失衡 全球糧價波動恐難抑

中央社 2011-05-24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由於供需失衡,未來幾年農產品價格都將呈現波動局面。

FAO助理總幹事格南(Hafez Ghanem)今天在布魯塞爾表示:「我們預期糧價未來幾年都將維持劇烈波動。自2005至2006年以來,糧價波動程度便與日俱增,我們預期糧價不但會居高不下,也將極度不穩。」

標準普爾GSCI農業指數自13日以來已飆升6.4%,主因歐洲農民得應付逾30年來最乾燥的生長條件,此外中國旱災也威脅農作,而美國水患與熱浪侵襲則摧毀收成。

這項涵括8種期貨的指數和去年同期相比高出73%。聯合國5日指出,上月全球糧價上漲,逼近歷史高點,助燃已在今年令歐洲中央銀行(ECB)等至少24家央行升息的通膨情勢。

格南指出,穀物每年的產量成長率,已從1960年代的3%下降至1%左右,反觀年需求卻正以2%的速率攀升。

格南在這場由歐洲經濟暨社會委員會(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主辦的糧食安全會議上表示:「市場日益吃緊,如天氣事件在內的任何衝擊,都會對價格產生更大的影響。」格南指出,「我們認為糧價波動的遠因即是供需失衡」。

格南指出,和油價連結更為緊密的關係,也是造成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之一,主要在於作物生產燃油的用途日漸普及。格南表示,糧價與油價間的相關性已從5年前的50%提高至80%。

格南在談到玉米作為生質燃料作物時指出:「確實有必要檢討生質燃料的政策。在玉米價格比1年前高70%之際,美國將近40%的玉米作物被拿去提煉乙醇,而非當成食物,當前這種發展實在是沒有道理。」

格南表示,各國與企業的糧食庫存減少,其生產與庫存水平的資訊缺乏,也都造成糧價波動。

格南說:「全球情勢發展、生產水平還有庫存水平的資訊並不充足。我們步向糧食危機的跡象,早在2006年年中就已浮現,可是這項資訊的可信度卻不足以讓決策人士採取行動。」(譯者:中央社尹俊傑)

fsj 提到...

彌補GDP不足 OECD推出快樂指標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2011.05.25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4日在歡慶成立50周年之際,特別推出衡量人民福祉與生活的快樂指標,希望彌補國內生產毛額(GDP)等經濟數據的不足。

這個名為「更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的快樂指數涵蓋11個範圍:居住、收入、就業、社會關係、教育、環境、政府組織、健康、普遍滿意度、安全,以及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

經合組織秘書長葛利亞(Angel Gurria)表示,這個快樂指標替OECD慶生50周年畫龍點睛,以創新方式拓展知識理解範圍,全球都希望GDP不是唯一衡量標準,該指數是為大家所設計,有強大潛力幫助傳遞更好的政策與生活。

OECD統計主管杜朗(Martine Durand)表示,該指數的概念是衡量人民感到重要的更切身項目,讓34個會員國依照重要標準相互比較,未來也將應用到其他非會員國,如巴西等新興國家。

OECD歷經數年研究衡量人民福祉的方法,希望彌補國內生產毛額與其他指標的不足。這個指數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報告提出的成果。

從歐洲戰後重建到全球化新紀元,OECD都是經濟變遷的領航員。二次大戰後歐洲重建,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1961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在巴黎催生,取代1947年為執行美國援助的馬歇爾計畫而成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

OECD訂24日起展開三天的慶祝活動,25日將公布最新經濟預測。

法國總統沙克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日本首相菅直人與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等政要都將出席。



◆ 糧價 未來數年將續漲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1.05.25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3日說,由於供需失衡,未來數年農產品價格將持續波動。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正考慮7月如期結束農作物出口禁令,可望協助舒緩供應疑慮。

糧農組織助理總幹事葛南(Hafez Ghanem)說:「我們預期未來數年的農產品價格將持續波動。糧價波動自2005和2006年以來已加劇,我們預期價格將居高不下且波動劇烈。」他表示,到2050年時,全球糧食產量將須增加70%,才能滿足屆時預期將達到90億人口的需求,然而全球穀物產量年成長率已減緩至1%,低於1960年代的每年3%,反觀全球需求卻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他說:「市況更為緊俏,天候因素等各種震撼都會加劇對糧價的影響。我們認為糧價波動的長期因素是供需失衡。」

葛南指出,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部分原因,是生質燃料業者增加從農作物提煉乙醇燃料,使糧價和油價的連動性愈來愈高;糧價和油價的相關性已升至80%,高於五年前的50%。

市場揣測用於生產糧食和燃料的農產商品需求將大增,刺激芝加哥黃豆6月期貨價格24日盤中上漲0.9%至每英斗13.86美元。黃豆價過去一年來已上漲47%。

歐洲農民正面臨30年來最乾燥的天氣,中國農作物收成也受旱災威脅,加上美國穀物產量因洪水和熱浪侵襲而減少,使標準普爾GSCI農業指數自13日來大漲6.4%。

另據彭博資訊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俄羅斯政府正考慮7月1日如期結束農作物出口禁令,原因是俄國今年農作物收成量可望激增至多達9,000萬公噸。

消息人士說,官員仍未做出最終決定。俄國去年8月在遭逢50年來最嚴重旱災後,禁止農作物出口,10月又再延長禁令。

※ 相關報導:

* 〈獨家〉連「沾的」也漲! 超商甜辣醬喊漲5元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etty0045520110525192124

漲價原因,不外乎是受原物料影響,其中,製作醬料必備的太白粉,因為馬鈴薯價格漲,一袋太白粉從98年底的700元,漲到今年的1250元,幾乎快翻倍,而漲價成為趨勢,民眾可得有心理準備。



◆ 希臘若重整債務 恐連環爆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季晶晶/綜合外電】2011.05.25

債信評等機構和歐洲央行24日警告希臘如果重整債務將引爆連鎖反應,使歐盟當局處理希臘債務危機的選項進一步受限。

另一方面,整體歐洲的債務情勢持續惡化,繼標普警告義大利債信有下降風險後,惠譽也調降比利時的債信展望。

穆迪24日成為最新一家警告希臘重整債務的債信機構,說如果希臘下月未能償付134億歐元的到期債券,將在歐元區引發連鎖反應,「嚴重衝歐洲各國發債者的債信」。

其他債信機構也警告,如果希臘倒債,葡萄牙和愛爾蘭將首當其衝。

歐洲央行反對希臘倒債的立場也漸趨強硬,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諾耶(Christian Noyer)表示:「重整希臘債務將很可怕,希臘必須完全遵守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計畫,別無其他選擇。」

另外,惠譽23日也警告,如果比利時政府因為無法達成政治共識而錯失財政目標,目前為AA+的債信可能遭降級。比利時去自年6月以來即陷於政治僵局,但經濟仍相當繁榮。

標普分析師23日說,義大利經濟成長有減緩的風險,但主權債信降級的可能性很低。義大利目前A+的債信上周末遭標普下修為負向展望,意味這個歐洲第三大經濟體未來兩年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債信會降級。

在歐盟成員國及市場的龐大壓力下,希臘23日誓言加速延宕已久、金額高達500億歐元(07億美元)的國有資產民營化計畫,以減輕債務負擔,避免主權債務危機。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在內閣會議後宣布,今年將再多撙節16億歐元(23億美元),並「立即」拋售部分獲利豐厚的國有資產,包括政府持有的希臘電信(OTE)16%股權;國家電力公司(PPC)51%股權;以及比雷埃夫斯(Piraeus)及特沙羅尼基(Thessaloniki)兩大港口的經營權。

待價而沽的還有國營銀行Hellenic Postbank、特沙羅尼基水廠、瓦斯公司DEPA、賽馬場業者ODIE及雅典附近的賭場。

希臘公共債務高達3,270億歐元,將近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0%。希臘希望獲得進一步紓困以避免違約,但德國等國不願再伸援手,除非希臘同意退讓,開始出售國有資產。



◆ FTA來了! 5產業沒在怕

【聯合晚報╱記者嚴雅芳、陳雲上、葉憶如、楊雅婷/台北報導】2011.05.25

南韓與歐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在7月1日實施,依據貿協研究報告指出,韓歐盟FTA生效後,台灣的塑膠、電機設備、汽機車、機械設備及鋼鐵五大產業受影響最大,台灣輸歐產品將會比韓國多出16%至55%成本,不過,國內塑化、鋼鐵、汽機車等業者及工研院上午齊聲說「沒有影響」或「衝擊不大」。

鋼鐵、汽車、塑膠、電機設備等類股早盤受利空影響,多處在盤下,不過,受大盤跌幅收斂拉抬,類股陸續翻紅,塑膠股午盤急拉,僅鋼鐵股表現較為疲弱。

工研院IEK ITIS計畫機械組組長王建彬表示,以台灣的機械技術實力來說,仍是遠遠領先韓國,但在歐盟與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必須慎防韓國利用低價傾銷的方式,打擊國內中低階的訂單。台灣因簽訂ECFA,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優勢,預期未來兩年產業還能維持成長,不過,之後仍會面臨來自韓國的競爭,因此建議政府能在兩年之內儘速與歐盟、美國及東協洽簽FTA。

國內鋼廠表示,台灣為WTO會員,主要銷歐之鋼品就享有零關稅優惠,影響並不大;而鋼鐵外銷市場仍以亞洲為主,外銷歐洲的比重僅佔8%,並不高,且多以高附加價值產品為主,因此,短期並不會受衝擊,但政府應儘快與東南亞簽定FTA,以取得優惠關稅,提升國內鋼廠競爭力。

各家車廠也紛紛表示,並沒有外銷歐洲市場,因此幾乎沒有影響。母廠為日系日產與三菱的裕隆及中華車皆表示,主要外銷市場以中南美洲、中東及東南亞為主,至於和泰車也表示,豐田汽車在台組裝後外銷也僅中東少數國家,並沒有外銷歐洲,不會受影響。

市場較擔心的應該是機車業,國內光陽、三陽機車等業者有外銷輸入歐洲,可能會受影響。不過三陽工業上午表示,南韓與歐盟簽FTA對國內機車業影響相當有限。雖然台灣一整年約有13萬機車銷歐洲,其中三陽占約4、5萬輛,不過一方面歐洲對機車進口關稅僅8%並不高,而南韓僅兩家摩托車廠,技術上要與我國競爭還有一大段空間,甚至南韓每年還向三陽進口5、6千台機車,預計南韓機車廠不會對國內機車業者產生威脅。

今早塑化類股開盤走跌,不過,台塑、台塑石化表示,台塑集團輸往歐洲塑化原料比重極低,且大宗原物料的稅率並不高,對台塑集團的衝擊輕微、影響不大。

fsj 提到...

聯合國拉警報 美元恐崩潰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聯合國二十五日電】2011.05.26

聯合國25日警告,如果美元對其他通貨的匯價持續下滑,可能會引發美元的信心危機,甚至導致美元「崩潰」。

聯合國經濟組的年中世界經濟檢討報告表示,這個問題是外國減持美元資產所造成,最終將會危及全球金融體系。聯合國去年12月發布「2011世界經濟情勢與展望」報告,25日發布的檢討是這項報告的更新版,新的報告指出,美元對主要通貨構成的一籃貨幣的匯率,已跌到197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準。

美國與主要經濟體的利率差距,加上美國公共債務可能難以為繼的疑慮,都是最近美元不斷下滑的原因之一;美國的債務半數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報告說:「龐大外匯存底的帳面價值持續下滑,可能引發美元擔任準備貨幣的信心危機,並讓全球金融體系陷於風險。」

長達17頁的報告在文中還一度提及「隱約成形的美元崩潰風險」。參與撰寫報告的聯合國資深經濟學家佛斯說,如果新興市場「開始大量拋售美元,就會出現美元滑跌的風險」。他說:「我們的意思並非美元崩潰已迫在眉睫,但許多因子已不斷累積,如果其他方面的風險不能迅速改善,例如償債違約的風險等,我們或許很快就會走到那樣的階段。」

聯合國經濟學家質疑美元擔任世界唯一準備貨幣的地位,已有一段時日,有些人更對美國的財政感到憂慮。標準普爾公司(S&P)4月18日曾經警告,歐巴馬政府若不在兩年內設法削減持續膨脹的預算赤字,未來將調降美國的AAA債信評等。

美國債信若遭調降,將會侵蝕美國是世界最強大經濟體的地位,美元主宰全球外匯的角色也會跟著變調。



◆ 大陸花生批發價 月漲兩成

【經濟日報╱記者邱莞仁/綜合報導】2011.05.26

繼「豆你玩」、「蒜你狠」等與漲價相關的名詞出現 後,近期又多了一個「花你錢」的漲價新名詞。最近大陸因自然災害導致花生產量減少,花生批發價一月連漲兩成,接力成為漲價主角。

大陸花生價格不斷上漲,分析人士認為,花生上漲趨勢仍然存在,但以花生為主要原料的花生油,後市價格不至於出現較大漲幅。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目前在大陸一般糧油批發交易市場上,花生仁主要來自山東、江西及安徽等地,其中以山東產的花生價格最高。

根據杭州市糧油批發交易市場的數據顯示,山東中等花生仁的批發價攀至每公斤人民幣12.8元(約新台幣57元),零售價每公斤人民幣14元(約新台幣62元),批發價創歷史新高。

一位批發商表示,「花生從3月就開始漲了,現在東北產的紅花生批發價最近3個月就漲了人民幣100元(約新台幣445元),銷量比往常減少約15%。」

中國流通產業網食用油分析師邵娜認為,「花生價格上漲,主要源於供應量減少。」東方艾格分析師陳麗娜表示,「雖然受政策補貼刺激,去年國內花生的種植面積增加,但由於主產區遭遇洪澇災害導致整體產量下降了2%到3%。」

由於每年8月中下旬到9月是花生主要上市期,目前市場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不僅產區花生庫存量不斷下降,農民手裡的貨源少,距離新花生上市還有大約3個月的時間,一些油廠、經銷商不急於出貨,可能出現惜售囤貨情況,導致供需失衡,花生價格節節攀升。

※ 相關報導:

* 豬價創34月新高 將推升CPI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359946.shtml

專家擔憂,菜價未跌、肉價上漲,食品價格全線上漲,將增加官方抑制通貨膨脹難度。業者預估,受供需、成本上升等影響,豬價可望在今年6月站上最高峰,短期內恐再推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 聯合國:大陸經濟面臨壓力

中央社 2011.05.26

聯合國最新發布的經濟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固然率先復甦,但也面臨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化、貨幣升值及熱錢湧入等壓力。

中新社報導,這份名為「2011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的報告是美國紐約當地時間25日公布的。

報告首先指出,今後2年內,中國大陸、巴西、印度將領先全球經濟復甦,但這些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經濟發展諸多壓力。

至於已開發國家,對全球經濟復甦的貢獻相對較弱,尤其一些西方國家正陷於債務困境,經濟復甦前景不容樂觀。

這份聯合國年中發布的報告預測,今年全世界經濟平均增長3.3%,明年達3.6%,中國大陸則增長9.1%。這些數據都略高於這份報告在今年初所做的預測。

但是,報告也指出,中國大陸這些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若干發展壓力,存在成長放緩的可能。

報告說,這些壓力包括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貨幣升值壓力、熱錢流入等。

另外,報告將今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由原先預測的1.4%下調至0.7%,報告稱,日本的地震和海嘯,將影響到金融市場和全球產業鏈供給。北非和中東的動盪局勢也導致全球油價、糧食初級產品等價格上漲。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上述不利因素導致世界經濟復甦面臨「逆風」形勢,但是不致於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洪平凡表示,中巴印等國外債水平較低,財政狀況良好,外匯存底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因此保證了這些新興經濟體不會出現拉丁美洲和東南亞曾經歷過的衰退風險,經濟可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這份出自聯合國經社部、聯合國貿發會議等部門的報告也警告,全球經濟復甦根底依舊脆弱,如果某些已開發國家無法妥善處理自身債務問題,全球商品價格繼續飆升,勢必影響全球經濟復甦,進一步促使全球進入緊縮。

聯合國經社部負責經濟發展事務的助理秘書長桑德拉姆也表示,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還很勉強的情況下,實行緊縮政策為時尚早。



◆ 聯合國:經濟成長 中印巴帶頭衝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5.26

聯合國25日公布年中更新版「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今年世界經濟成長率3.3%,2012年可望達到3.6%。報告並表示,全球經濟仍在復甦階段,各國復甦情況不均衡,今後兩年領頭成長的仍將是中國、印度、巴西等大型開發中國家。

報告說,已開發世界大多為成長牛步和高失業率所困,而為了因應公共債務,這些國家財政緊縮,影響短期內的經濟增長。以目前的成長率研判,已開發世界的就業要恢復衰退前的水平,至少還要五年。

相形之下,開發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對「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發展則有突出貢獻,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將繼續領先復甦。

報告顯示,日本的地震、海嘯、核災三合一危機動搖世界金融市場,並擾亂全球重要供給鏈。西亞和北非的動盪則進一步推高油價。國際糧食和其它主要商品價格也大幅上升,但這些因素尚未構成製造衰退的系統性風險。

報告警告,全球經濟復甦仍屬脆弱,如果已開發國家不能妥善處理公共債務和金融體系的問題,而引發政策緊縮、全球商品價格續飆、全球經濟失衡,造成匯率劇烈波動並擴大美元風險,全球經濟復甦將受阻礙。

報告預測中國今年成長率9.1%,美國今年和明年分別為2.6%和2.8%、2012年平均失業率將降至8.2%。日本今年成長率下修到只有0.7%,明年可望達到2.8%。歐元區今年和明年預測成長1.6%。非洲今年預測成長3.6%,明年5.4%。

報告說,中、巴、印等國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壓力,包括通膨、房市泡沫化、貨幣升值壓力、熱錢流入等等,因此成長不無減緩的風險,但這些國家一般外債水平較低,財政狀況良好,外匯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因此這些經濟體不會出現拉美和東南亞經歷的衰退,經濟可望保持高速成長。

※ 相關報導:

* 從韓歐盟FTA到台歐盟FTA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359909.shtml

在台韓商品貿易高度競爭下,韓歐盟FTA對我國產業的衝擊,主要集中於對我國在歐盟市場的影響。根據國內智庫研究,塑膠產品、電子零組件、汽機車零件、鋼鐵產品、機械設備及零組件,以及電子產品與零組件等工業產品,都屬於台韓兩國在歐盟市場競爭激烈的產品;韓歐盟FTA生效後,絕大部分輸歐盟的韓國產品都將享有零關稅優惠,而我國產品則仍將面對2%到14%不等的關稅,對台灣產品競爭力的衝擊不言可喻,也是產業與政府憂心的所在。

fsj 提到...

羅比尼鐵口 全球股市即將變盤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05.28

曾經準確預測全球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羅比尼說,隨著經濟成長開始放緩,股市已來到盤整的「臨界點」。

羅比尼27日在布達佩斯舉行的會議中說,企業趁著全球復甦之勢提高銷售與獲利,股價也跟著扶搖直上。如今,全球經濟趨緩的跡象浮現,股價可能會相隨下滑。

羅比尼說:「直到兩周前,市場似乎對這些跡象毫不在意,他們相信世界經濟復甦已經步上正軌,這些跡象並不重要。但是現在,我認為市場已經來到修正的關頭。不論是美國、日本、歐洲或中國的數據,都顯露出經濟放緩的徵兆。」

世界經濟在油價上漲、日本震災與歐洲債務危機的夾擊下,逐漸耗盡成長的動能。此外,新興市場緊縮貨幣政策也帶來負面的衝擊。高盛集團如今預測,2011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為4.3%,低於4月中時預測的4.8%;瑞士銀行也將預估的成長率從3.9%下修到3.6%。

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的擴張速度降到十個月來的最低水準,美國的耐久財訂單的減幅是去年10月以來最大,而歐洲企業主管與消費者信心則連續第三個月下滑。

羅比尼說:「在此之前,股價有優於預期的獲利、營收和毛利率可以支撐,但這些因素如今都遭到擠壓,隨著全球經濟成長減緩,股價將承受下滑的壓力。我們很快就會看到股市的盤整,市場的波動會加遽,投資人畏懼風險的心態則更趨明顯。」

紐約股市的道瓊工業股價指數27日小漲38.82點或0.3%,以12,441.58 點作收,S&P 500股價指數也上漲5.41點或0.4%,收1331.10點。不過,兩項股指周線都已連續第四周下滑。S&P 500在4月29日攀到近三年來的頂峰後,已回降2.4%。先進經濟體的MSCI世界股價指數本月下滑2% 。那斯達克股價指數27日上漲13.94點或0.5%,收2796.86點。



◆ 龍捲風襲擊 對美經濟損害輕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美聯社華盛頓27日電】2011.05.28

最近數波龍捲風和洪水肆虐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地區,而且重擊當地經濟,包括淹沒農地、造成工廠停工,以及擾亂能源生產。不過,富國銀行經濟學家維特納估計,對整體美國經濟來說,這些損害可能十分輕微,最多使4到6月這季的美國經濟成長減少1%。

金融分析公司IHS Global Insight經濟學家紐波特形容:「這樣的降幅極小,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另有專家謹慎表示,龍捲風季節尚未結束,而且颶風季節尚未到來,如果出現進一步的自然災害,可能開始對美國經濟構成壓力。

根據初期預估,4到6月這一季,美國經濟有2.5%到3%的成長年率。這樣的步調是相對疲軟的,不足以刺激美國就業率成長,但還是高於1到3月的1.8%成長率。目前為止,經濟學家還沒有因為龍捲風和洪水而下修4到6月這季的成長預估。

Epecat公司資深副總裁拉森表示,「今年是非常極端的一年,這波天災是每25年或50年才一次的現象」。Epecat專門分析災難對保險公司和政府機構的衝擊。

經濟學家指出,一般而論,龍捲風造成的損害比颶風 (例如卡崔娜)集中,23日摧毀密蘇里州卓普林市的龍捲風是美國60年多來最大的龍捲風,但大概不會大幅拖慢密州的經濟成長,因為卓普林只占全州經濟2%。

拉森估計,卓普林龍捲風,以及4月橫掃阿拉巴馬等七州的連環龍捲風,可能造成80億美元損失,這對地方是個打擊,但對年產值15兆美元的美國整體經濟微乎其微。

經濟用國內生產毛額 (GDP)來衡量,GDP計算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產量,而不是其財富或財產。所以,龍捲風摧毀一家工廠,GDP不計那家工廠喪失的價值,因為GDP只計它的產量。同理,GDP也不反映房子或其他個人財產的損失。災後重建卻會增加GDP,因重建會刺激生產。營造公司重建住宅和工廠,消費者則更換失去的車子和家電。分析師預測,4到6月損失的經濟生產將會在7到9月那一季補回來。

※ 如將其他成本納入考量,絕非如此。



◆ 希臘退出歐元區 機率大增

【記者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2011-05-28 工商時報

就在八大工業國(G8)領袖信誓旦旦表示要削減債務之際,引爆二次歐債危機的希臘情勢卻益發危急,被迫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大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就直言有50%的可能性。市場近來也盛傳歐盟執委會已在討論。

周四歐元財長集團主席容克警告,在經過仔細評估後,發現希臘未來12個月可供擔保的資產可能不夠,這代表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會拒絕對希臘進一步提供紓困資金。歐盟與IMF原本預計在6月底對希臘提供120億歐元的紓困金,然而容克的警告意味IMF可能會拒絕提供其所應承擔的33億歐元。若果如此,希臘在7月可能就會破產。

在此同時,前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易辛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當初希臘是靠欺騙才得以加入歐元區,而歐元區的領袖對會員國違反財政相關規定的行為,實在「太客氣了」。

他警告,希臘實際上已不可能履行其償還債務的義務。他表示,他對希臘的情況感到擔心,他認為希臘目前的情況已不是信用緊縮的問題,而根本就是破產。

易辛在歐元於1999年問世前一年就進入歐洲央行,直到2006年。他指出,歐元區領袖的姑息是造成希臘等國面臨危機的主因之一。他表示,他從來就不贊同任何國家在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加入歐元區。而他在任內每當看到某國違反相關財政規定,他就心驚肉跳。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也表示,他認為希臘有50%的可能性會被踢出歐元區。他指出,歐洲央行拒絕對希臘的銀行業進一步提供資金挹注,將引發希臘的金融危機,迫使希臘脫離歐元區。

不過他也指出,希臘退出歐元區只有1%的可能性引發骨牌效應,導致包括西班牙與義大利在內的國家退出歐元區。克魯曼表示,萬一真的發生,將有如惡夢一般。

fsj 提到...

陸旱情加劇 全球供糧拉警報

【記者梁世煌/綜合報導】2011-05-30 旺報

中國旱情持續惡化,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再度面臨危機。路透引述分析師評論指出,中國旱情加劇不僅將使全球糧食供應更為緊張,也將推高糧價上漲壓力,尤其美國玉米供應目前正處近15年最低水平,小麥播種進度又大幅落後,一旦中國對北美及歐洲進口糧食,屆時這些國家恐將無法滿足中國的需求。

中國去年進口玉米157萬噸,為15年來的最大規模,大多數從美國進口。而中國儲備糧食管理總公司光是在今年3月就購買了100萬噸美國玉米。除了美國,阿根廷農業部副部長Oscar Solis也透露,該國今年有望向中國出口最高200萬噸的玉米。

玉米、小麥期貨衝高

分析師指出,目前中國部分地區的旱情非常嚴重,如果這些地區的糧食欠收,則中國可能繼續轉向國際市場擴大收購糧食,如此一來將對糧食供應端造成衝擊,進一步推高美國玉米及小麥期貨價格。

事實上,各主要農產品期貨的價格早就已經開始飛漲,其中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期貨自去年5月以來已經上漲了80%,小麥期貨也上漲了約50%,光是上周,玉米及小麥期貨就已在市場供應緊張的預期下跳漲10%,其供需失衡的嚴重可見一斑。

供應吃緊 糧價難降溫

全球糧食供應到底有多吃緊?路透以美國為例指出,雖然畜牧業及乙醇(其原料為玉米)對玉米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美國的玉米供應正處於近15年最低水平,儘管目前美國已完成80%的玉米播種,但最近雨水不足,恐將使最後一輪玉米播種停頓,也就是說,今年美國的玉米耕地可能無法100%完成播種。

另外,美國北部平原的降雨使春小麥播種落後於日程,小麥主產州北達科他州,目前僅完成34%的播種,而正常情形下應該完成85%的播種。

一家中國政府智庫預測,由於種植面積擴大,2011年中國的玉米產量將增至創紀錄的1.815億噸。不過,諮詢機構China Corn認為這個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玉米價格在3月分已觸及歷史高位,再加上中國的玉米儲備處於低位,這使得北京難以讓糧食價格上漲降溫,這也讓3月整體通膨率推升至32個月以來最高。

巴克萊:中國令人擔憂

巴克萊資本則警告,近期的惡劣天氣已對2011年下半年的食品通膨帶來上行風險,其中,中國是令人擔憂的地區之一。

該行在報告中稱,「長江流域和山東地區的乾旱,很可能打壓中國糧食產量,並會增加進口需求。山東自2010年9月以來降雨量僅有12毫米,一些報告指出,該省小麥將減產約40%。」

不過,目前市場似乎並不特別擔心中國小麥的供應問題。據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2010/11種植年度末的小麥庫存為6千萬噸,這有助於舒緩部分小麥的需求。中國官員也表示,即使主要種植地區未來遭遇旱災,灌溉設施也將可緩解對玉米作物的影響。

※ 相關報導:ㄋ

* 杏鮑菇達人陳耀松 打造台灣之光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6366940.shtml

青松農場負責人陳耀松,以「天下第一菇」為品牌,果然實至名歸,因為台灣杏鮑菇有一半由他生產。你若有機會看到他,會發現這位農民真的很不一樣



◆ 電子旅行支票 最快今年上路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1.05.30

最快今年台灣將出現電子旅行支票。金管會銀行局表示,已有國際支付業者申請發行電子旅行支票,將傳統紙本旅行支票轉成電子錢,以「轉帳卡」型態支付。

電子旅支是由國際支付業者、Travelex推出,號稱全球「現金護照」。Travelex電子旅行支票已在許多市場推出,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澳洲,亞洲的香港、南韓甚至大陸,都已發行電子旅支。

但電子旅行支票,想在台灣推出,卻碰到「電子票證法」關卡。金融業者表示,電子旅支在全球都是以「預付卡」型態發行,即將民眾購買的旅行支票金額,預先儲值到卡片中。但根據台灣電子票證法的規定,目前現金儲值卡上限,最多僅能存入台幣1萬元。

電子旅支上限,若只有台幣1萬元,根本就不夠用。因此,電子旅支在台灣,將改採「金融轉帳卡」(Debit)型態推出,即民眾要先開帳戶,帳戶中有多少錢,電子旅支就會有多少額度。

銀行業者舉例,若孩子出國留學,爸媽可先開一個外幣帳戶,假設帳戶中先存入2萬美元,再辦一張電子旅支卡,額度就是2萬美元。孩子在國外,就可持卡在ATM上提現使用。

銀行指出,電子旅支適合長期在國外有大額外幣資金需求,或常出國的商務客,因為只要帳戶的金額足夠,就不用再換外幣。

銀行表示,電子旅支在國外使用,只要找到特約商店和ATM,就能刷卡或提款。不過,每次扣款時,由於等同從帳戶中提錢,可能會被收取一筆手續費。

目前香港市場,是直接在機場販售電子旅支產品,大陸則是透過銀行販售,未來在台灣,也將由銀行發卡。

fsj 提到...

搶救希臘 歐盟擬第二方案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1.05.31

歐盟匿名官員30日透露,歐盟高層上周末會同希臘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著手擬定第二套紓困方案,以免希臘無法即時獲得下一筆紓困資金,而引爆歐元區倒債危機。

在此同時,希臘的保守反對黨正強力要求執政黨減稅,作為通過政府撙節公共支出方案的交換條件。歐盟先前表示,希臘政府必須進一步削減開支,才同意提供額外金援。

需錢孔急希臘政府正如火如荼展開行動填補2012-2013年度的預算缺口,因為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警告,除非歐盟同意擔保希臘明年的籌資需求,否則就要扣留將於6月29日到期的新一輪紓困資金。

去年5月,歐盟和IMF共同出資1,100億歐元(1,580億美元)協助希臘暫度財務危機,但此後希臘一直達不到原先承諾削減赤字的目標,使其倒債的風險急遽升高。

歐盟官員透露,第二套紓困方案的規模可能達650億元,歐盟和IMF將提供擔保貸款,但希臘必須接受新的徵稅措施,以及國營企業民營化接受歐盟監督等附加條件。

不過,新的紓困方案勢將遭受龐大政治阻力,歐盟的任務恐變得更加棘手。歐元區主要反對勢力包括德國、荷蘭和芬蘭等財政政策保守的債權國。

希臘當地媒體報導,歐元區17國財長下周一可能召開特別會議,商議第二套希臘紓困方案。但歐盟執委會發言人阿爾塔法耶駁斥這項消息,表示「根本是空穴來風」。

歐元區財政部長訂6月20日在盧森堡開會。三天後歐盟領袖將舉行高峰會,評估這場已延續18月來的債信危機。

希臘失業率高,但因實施撙節措施導致薪資和福利縮減,引發一波波抗議潮,年輕人紛紛走上街頭遊行。



◆ 俄出口將解禁 糧荒仍無解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彭博資訊三十日電】2011.05.31

小麥出口大國俄羅斯7月1 日起將解除穀物出口禁令,但恐怕難以舒緩歐洲旱災和美國洪患所引發的全球糧食短缺。

去年8月俄羅斯以遭逢50年來最嚴重乾旱為由禁止穀物出口至今,指標性的芝加哥期貨價格一路飆漲了79%。此外,加拿大到歐洲穀物收成都飽受氣候變化之苦,也推升穀物價格,聯合國追蹤的全球食品成本在2月攀抵高峰。

澳洲國民銀行(NAB)商品銷售主管皮茲說:「俄羅斯到時是否真的會大量出口穀物,還得觀察。」他認為,俄羅斯解除出口禁令,不一定就能補足歐美引發的供應缺口。

食品成本高漲推升全球通貨膨脹,今年來不少國家央行紛紛以升息手段因應,但此舉卻可能阻礙經濟復甦。

NYSE Liffe製粉小麥11月期貨30日盤中最深下跌4.7%至每公噸239.25歐元(341.62美元)。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30日因國定假日休市一天,前市(27日)小麥7月期貨收漲0.6%至每英斗8.1975美元。

國際穀物協會(IGC)日前以天候因素下修2011-2012年的小麥收成預估量,從原估的6.72億公噸減為6.67億公噸,無法滿足全球6.69億公噸的需求。

在全球出口最多小麥的美國,約45%冬麥狀況極糟,已栽種的春麥僅24%,遠遠落後於去年此時的89%。歐洲最大軟麥出口國的法國,今年收成將減少12%。加拿大受暴雨影響,僅栽種53%小麥,同樣不及往日水準。

俄羅斯政府已表示不會延長出口禁令,並預估今年小麥栽種面積增加10%至2,400公頃,而且目前擁有逾600萬公噸的儲備。俄羅斯穀物聯盟預估每個月將可出口250公噸,而且過去幾周來交易商已開始供應少量小麥給位於北非中東的大客戶。

儘管俄羅斯小麥出口解禁有助於提升全球小麥供應,恐怕仍無法彌補製作麵包、義大利麵和麵條所需的高等級小麥。日本、南韓台灣、中國和菲律賓的買家,可能不急著搶購俄羅斯小麥,理由是品質不如美、和澳洲生產的小麥。



◆ 投資好時機 墨比爾斯:新金融危機快來了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彭博資訊三十日電】2011.05.31

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墨比爾斯(Mark Mobius)30日警告,另一場金融危機「即將來臨」,因為導致上一次危機爆發的根本問題至今未能解決。

坦伯頓(Templeton)資產管理公司新興市場集團執行董事長墨比爾斯30日在東京日本外國記者俱樂部被問到價格波動問題時表示:「毫無疑問,另一場金融危機即將來臨,因為我們尚未解決任何一個造成上一波危機的問題。衍生性金融商品不僅未受監管而且仍在成長。現在銀行的規模有比以前大嗎?有,一樣大到不能倒。」

墨比爾斯指出,全球衍生金融商品總值超過各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總和,如此高的金額押注不同方向,將造成波動與股市危機。

三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部分是由與美國房貸連動的衍生產品泛濫所造成,許多屋主無法履行房貸,產生數千億美元的資產減損,最終導致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9月垮台,雷曼倒閉後的六個月,由已開發及新興市場股票組成的MSCI全球指數暴跌38%。

全球信貸市場凍結促使各國央行對金融體系挹注逾3兆美元資金以支撐經濟,則刺激該指數自2009年3月的低谷彈升99%。

墨比爾斯說:「每次危機都帶來很棒的機會,市場崩盤就是我們在投資上大顯身手的好時機。」

墨比爾斯也說,非洲具有「驚人的」投資潛力,他目前持有奈及利亞數家銀行的股權,但並未指明是哪些銀行。他說:「這些銀行表現得很好,比過去受到更完善的監管。」

據彭博資訊彙整的資料,MSCI奈及利亞指數的八家成分企業中有五家是銀行,該國市值第二大放款業者Guaranty Trust 銀行在截至5月27日的半年內股價飆漲31%。

彭博的資料也顯示,美國大銀行的規模在金融危機之後已變得更大,未來15年「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家數將激增40%。

國際貨幣基金(IMF)27日也警告,有必要擴大監督「重要到不能倒」的機構,並提高其資本要求,以降低發生大規模失靈的機率。



◆ 不動產一律成本列帳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2011-05-31 工商時報

金管會針對IFRS會計新制的不動產列帳方式作出重大決議,金融、產業不動產將一律採成本列帳,保險業爭取的「除外條款」宣告落空。金融業者表示,金管會這項決定嚴重損及「公司權益」,將在本周四(6月2日)公聽會據理力爭。

金管會昨日舉行IFRS新制公聽會的會前會,會中決定,「所有產業」帳上不動產一律「成本列帳」,亦即包括銀行、保險業投資用不動產,未來也全數用成本列帳,不得將增值利益計入股東權益。

昨結論對金融業衝擊最大。其中壽險業者因投資不動產金額可觀,將直接受影響,一般預期,幾家大型壽險業者帳面2,000多億元不動產增值利益,可能而因歸零,無法計入淨值。

官員則表示,2013年國內上市櫃公司及金融業與IFRS直接接軌,帳上不動產全數用成本列帳,但增值部分,即依公允價值評價的結果,還是會揭露在「附註」,投資人一樣看得見各公司不動產增值的總金額。

金管會官員表示,已預期周四公聽會可能「砲火猛烈」,因此昨天舉行會前會沙盤推演,並定調結論是所有產業帳上不動產、固定資產一律以成本列帳,以「維持台灣資本市場長期穩健」。

官員強調,金管會上月也派員飛到倫敦,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SB)主席確認,台灣這項不動產以成本列帳的決定不違反IFRS準則,仍符合國際接軌原則。

據了解金管會目前立場是先「觀察幾年」,確定台灣不動產鑑價制度上軌道,公司不動產價值也不會波動過大,幾年後也許會改回用市價列帳。

官員進一步解釋,不動產以公允價值列帳需要一段適應期,最好先以附註方式揭露,等鑑價結果確定可靠、值得信賴,且國內不動產鑑價師可因應市場胃納時再接軌。

官員表示,IFRS的精神是初期用成本法,未來可以改用公允價格列帳,但若一開始就採公允價值,未來就不能再改為成本法,因此,金管會決定初期要用較嚴格的方式列帳,等觀察一段時間後,再考慮是否改用公允價值。

fsj 提到...

3月全美房價大跌 12都會區創4年來新低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6.01

在法拍屋充斥、待售房屋眾多以及人們缺乏意願或者沒能力購屋等諸多因素下,全美3月份房價大幅下跌,為自從2002年來的低點,凸顯房市仍然在困境中掙扎。

史坦普/席勒20都會區房價指數顯示,全美大都會區房價指數跌至九年新低,20個都會區中,多達18區3月份房價下跌,而且其中12個地區的房價跌至2006年房市泡沫化以來最低點。經濟學家預估,年底前至少還會再下跌5%。

目前共有12個都會區房價跌至將近四年新低,包括紐約、明尼亞波利斯、亞特蘭大、芝加哥、底特律、拉斯維加斯、邁阿密、鳳凰城等;其中,明尼亞波利斯市情況最糟糕,房價下跌3.7%,其次依序是夏洛特和芝加哥2.4%、底特律2%。有些地區不跌反漲,包括西雅圖上漲0.1%、華盛頓地區1.1%。華盛頓地區是過去一年中,房價唯一上升的大都會。

據該調查,全美房價指數已連續第八個月下跌,從房市泡沫以來的房價跌勢更甚經濟大蕭條時期,而在經濟大蕭條時期過後,房市大約花了19年才真正復元。

去年夏季在政府鼓勵購屋的稅賦優惠下,房價暫時反彈回升,但從優惠方案退場後又開始跌價。史坦普公司指數委員會主席貝里茲認為,最新報告顯示,全美多數地區房價已經「二次衰退」。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房價指數更跌至1999年以來最低紀錄。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全美房價年底前至少還會再下跌5%,在待售法拍屋存量減少、雇主開始更大量的召募員工、銀行放寬借貸門檻以及潛在房屋買主有信心認為購屋是明智的投資之前,房價不太可能停止下跌。

※ 相關報導:

* 5月商品行情 一年來最大跌幅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372854.shtml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中國通貨膨脹加速,升高全球經濟成長將會減緩的疑慮,標準普爾公司 (S&P)追蹤24種原物料商品行情的GSCI Spot 指數5月下跌6.8%...



◆ 重大公共工程建設 明年預算腰斬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11.06.01

財政政策明年大退場,重大公共工程建設預算大幅縮水。明年度重大公共工程建設,經建會僅掌握1,200億元審查額度,較今年度的3,028億元預算減少一半以上,預計將使明年經濟成長率下降至少1個百分點。

行政院主計處預測今年度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為14兆639億元,如果重大公共建設預算減少1,828億元,不計民間相對投入的乘數效果,就將使明年的經濟成長率下降1.3個百分點。重大公共建設是指計畫總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工程。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31)日表示,將與財政部和主計處協調,一下子大幅拉低公共建設預算,對經濟成長衝擊很大,也會影響招商引資,希望能爭取到至2,000億元預算額度。另外,增加運用各個作業基金,希望能提升公共建設的能量。

金融海嘯後,為挽救經濟,各國都大舉投入財政政策,台灣也不例外。97年當年重大公共建設預算為2,914億元,之後動用特別預算,98年提高到3,693億元,99年為3,560億元,四年5,000億元振興經濟的特別預算,主要集中前兩年,今年已縮減到3,028億元,振興經濟的特別預算全部編完。

去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88%,今年預估達5.06%,經濟回到正常成長軌道,財政政策退場在預期之中,但沒想到退縮很多。

即使是金融海嘯當年,預算數也有接近3,000億元,根據經建會掌握資料,明年延續性的重大公共工程建設有2,600億元,何況還有蘇花改等新增建設,至今主計處只給經建會1,200億元額度,經建會目前先按1,200億元做審查,先要求各部會「自我節制」,列出優先順序,有的工程只能拉長期程。



◆ 金融業西進的暗流與隱患

【經濟日報╱社論】2011.06.01

兩岸金融開放是馬政府提升金融機構競爭力所發布的較為明顯政策,包括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與投資辦法,以及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訂立金融業早期收穫清單等,皆為金融業赴大陸發展奠下基礎;此外,金管會並計劃修正兩岸金融往來與投資辦法,進一步放寬銀行業在大陸開設分支機構及與大陸地區金融往來的相關規定,上周更宣布將呈報行政院,核准銀行業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海外分支機構承作人民幣業務。然而,在上述努力下,我國金融業赴大陸發展的成效不如預期,顯示相關配套措施仍待強化。

4月時,金管會與銀監會舉行了第一次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台首次會議,從當時雙方討論本國銀行的大陸分行業務連線(例如城市網)議題可知,連基本的問題都還沒有架構好;再者,ECFA早收清單中有關綠色通道設立分行的優惠,也未見具體實踐的成果,甚且連我方銀行業設立分支機構滿一年後可承作台商人民幣業務的台商(台資企業)定義,亦迄今未有明確的認定。至於證券、保險業的兩岸金融往來,更可說是原地踏步。證券業期盼的「全資全照」皆無進展,而台灣保險業與陸方合資各持股50%的分支機構,受限於制度性因素與欠缺銀行通路,業務拓展也是頻遇挫折。

在人民幣業務方面,金管會前年即已開放國內銀行的香港分行辦理人民幣業務,今年3月再放寬相關規定。香港的人民幣來源尚稱活絡,但因民眾預期人民幣會升值,紛紛開設人民幣存款帳戶,借款則傾向以美元為之,銀行拿到大量的人民幣只能回存中國銀行香港子行或購買香港人民幣債券。依業界的評估,國銀在香港分行的人民幣業務仍在起步,並因人民幣在香港的供需不平衡與投資工具不多,獲利空間仍相當有限。此外,目前人民幣放款承作困難,因為在香港的人民幣資金匯入大陸還要審批,多所受限

目前金管會規劃開放的OBU與海外分支機構承作人民幣業務,實務運作的限制比香港分行更大。業者即反映,在兩岸尚未簽訂貨幣清算機制前,最須解決的是人民幣資金來源與去路的問題;若是透過香港,其僅是香港分行模式的複製,成效自屬有限;若國銀未在香港設分行,則人民幣資金來源就是一項根本的難題。

兩岸金融政策除了要有實際績效展現,當然還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風險管理制度。雖然主管機關在開放兩岸金融政策方面,皆有訓示性地要求金融業須強化風險管理,但綜觀國內銀行業殺價競爭的慣用手法,未來在搶奪台商客戶時仍可能殺得血流成河,加上本國銀行營運模式與擔保品鑑價制度能否適用於大陸的問題未解,所賺得的利差是否可以超過放款風險、營運成本與相關費用,著實令人擔心。

本國銀行西進大陸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規模,國銀要在大陸、香港營運,面臨的是大型陸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競爭與威脅,在營運範圍擴大、風險來源增加的同時,必須有效強化經營規模,方能立於不敗之地。特別是金融海嘯後銀行業以增加資本為最重要的任務,加上新巴塞爾協定Basel Ⅲ的要求與資訊系統設備的投入,具有可競爭的規模已是銀行業成功的必要條件。然而,近年來卻僅看到公股銀行透過財務投資與交互投資,企圖拿回別家機構經營權與相互增加資本,卻未看到實質規模壯大、績效提升的合併案,公股銀行在金融業大型化方面的障礙,漸成金融業發展的隱患,馬政府不能視而不見。



◆ 陸地方政府抱3兆人民幣債務地雷

【記者林殿唯/綜合報導】2011-06-01 工商時報

根據路透報導,中國監管機關將準備清理違約風險較高的地方政府債務,總額高達2~3兆元人民幣(下同),將債務轉入新設立的公司,並解除部分地方政府機構出售債券的限制,而且可能准許民間投資人購買地方政府債權。

消息人士指出,為了改革地方政府負債嚴重的問題,銀監會、財政部及發改委計畫在6月至9月間開始清理債務,不但中央政府與銀行會介入承擔,原本限制民間投資的開發案也有可能開放。

中國審計署去年曾表示,到2009年底為止,18個省、16個市與36個縣的債務總額達到2.8兆元。雖然統計並不全面,但卻是中國政府首度公布對地方債務的統計,也顯出政府對此事的關注程度。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也直言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較大,存在一定的債務風險。

國務院曾在去年要求地方政府清查地方債務融資平台,但對地方債務總額仍缺乏精確統計數字,路透報導則指出,總額有可能上看10兆元,其中風險較高的債務將是這次清理的目標,約有2~3兆元,涉及的地方融資平台多達3,800家。

據中國1995年公布的預算法,明文禁止地方政府借債,但地方政府仍可透過城投債(準市政債)或與銀行信託公司合作來達到債務融資的目的。而從2009年開始,為了抵禦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開始有條件的准許部分地方政府債務,使得地方債務融資平台爆增,不良地方債務也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隱憂。

國際信評公司惠譽將中國本幣債信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反映不良債務可能成為中國公共財政隱患。標準普爾更預估,未來3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可能達到5~10%。

fsj 提到...

歐美亞製造業 成長減速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1.06.02

最新資料顯示,從歐美到亞洲主要新興國家製造業5月持續擴張,但成長趨緩,反映全球經濟動力受歐債危機、日本強震和油價居高不下等因素拖累。

美國供給管理人協會(ISM)1日表示,5月製造業指數從4月的60.4下滑至53.5,遠不如市場預估的57.1,也是2009年9月來最低。美股三大指數1日在紐約早盤開低走低,道瓊一度跌逾百點,標普500指數跌幅也逼近1%。

另外,ADP服務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企業5月增聘3.5萬人,遠不如4月的17.7萬人,和市場預期的17.5萬人,這也是拉低美股的一大因素。

Markit公司1日公布的歐元區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滑至54.6,低於4月的58,也不如初估的54.8,是七個月來最低,縮幅也創2008年11月來最大。該指數是衡量歐元區約3,000家製造商上個月活動的指標,高於50代表產業景氣擴張,低於50代表萎縮。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森表示,通膨壓力減輕,加上經濟成長速度大幅減緩,或許會讓貨幣決策者暫停升息,一直到復甦情形的全貌更清晰再說。

德國製造業5月仍強勁成長,但增速是七個月來最慢;法國降至四個月最低,希臘情況持續惡化,西班牙則從50.6掉到48.2,代表景氣萎縮,令人憂心。

日本強震打亂汽車和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加上歐美成長和消費疲軟,導致新興亞洲國家的製造業5月的成長隨之趨緩。中國官方和民間對上個月PMI的統計雖仍維持在50之上,但分別降到九個月和十個月低點;南韓HSBC/Markit PMI指數跌至去年11月來最低,新加坡PMI從52.5下滑至50.8,台灣的指數從58.2滑落至54.9。

不過大多數統計顯示,製造業的成本通膨下滑,紓緩各國央行採行升息等對抗通膨的壓力。

唯一的例外是印度,該國5月PMI從4月的58下滑至57.5,但物價壓力沒有減輕的跡象,經濟學家因此普遍預期印度央行會繼續緊縮政策。野村控股駐孟買的經濟學家瓦瑪表示,雖然印度經濟成長露出減緩跡象,但通膨在8%以上迫使央行無法鬆懈。她預測印度央行年底前會再升息兩碼。



◆ 陸媒:人行最快端午升息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林則宏/綜合報導】2011.06.02

中外市場人士推估,5月大陸房價連續九個月上漲,為期兩個月食用油限價令即將到期,加上大陸國家發改委本周調升15個省市電價等因素,都可能推升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最快可能在端午節三天假期,就再度調升基準利率。

新華社、中國證券報及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大陸國有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30日在最新研究報告中預期,大陸食品價格推升CPI預期,5月CPI年增率可能創下這一波通膨新高,介於5.3%至5.5%。

報告提到,大陸5月食品價格較4月的降幅小於往年同期,且上漲壓力加大。5月中旬以來,蔬菜和豬肉價格漲幅顯著,且長江流域的乾旱問題,又導致水產品及雞蛋價格的季節性漲價雙雙超出歷史同期水準。

不僅如此,翹尾因素(原物料價格漲價在一段時間後,傳遞至消費市場)將使6月CPI年增率加速上升。

中金公司認為,6月大陸CPI年增率可能達5.7%至5.9%。若6月非食品價格漲勢沒好好抑制,或食品價格漲幅拉大,6月CPI年增率可能突破6%。

市場人士估計,人行可能再度升息,時間就在6月。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經濟學家姚煒就認為,大陸5月CPI將達到這一波新高,可能迫使人行在6月再度出手,時間點不是本周末就是下周末。

新華社自家的分析師也預估,大陸5月CPI年增率將為5.43%,6月更提高至5.95%,因此人行可能最快在本周末開始的端午節三天假期中動手。

左右人行利率政策的個別因素,還有為期兩個月的食用油限價令將在6月初到期,大陸國家發改委也沒有召開要求再次限價的會議。



◆ 未爆彈有幾顆? 宏碁爆量跌停

【聯合晚報╱記者蔡佳容/台北報導】2011.06.02

宏碁(2353)宣布一次認列泛歐地區虧損,總計約43億元,第二季陷虧損陰霾,衝擊市場信心,今日股價直接以跌停51.9元開出,全場爆量重挫,成交量較昨日爆增約2.6倍。

外資質疑,宏碁為何不一次把問題解決完畢?甚至在上禮拜參加外資海外法說會上,還維持第二季營益率1.5%以上目標不變。根據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寫給員工的內部信,宏碁是最近派出稽核在EMEA(泛歐地區)進行重點稽核任務,才發現歐洲通路庫存的異常情事。

宏碁今日在庫藏股護盤下打開跌停,但賣壓依舊沉重,盤中跌幅約6%,且仍在庫藏股最低買回價格之下,50元整數關卡岌岌可危,惟成交量未見過去幾次的10萬張以上爆量格局。

王振堂於信中指出,宏碁在授權和內部稽核系統有改善空間,公司內部過去一直被EMEA的「零庫存模式」誤導,沒想到EMEA的庫存資訊沒有即時查核並且立即有效處理,潛藏問題,直到最近才查出了兩大異常情事,待進一步釐清,包括西班牙通路庫存及應收帳款偏高,產生鉅額銷貨折讓,造成公司營運損失約3600萬歐元;其次,儲存在當地運輸倉儲業者的通路庫存超過90天,約4200萬美金。

為了解決問題,宏碁董事會決議將額外提供泛歐通路1.5億美元的銷貨折讓,認列1.5億美元 (約新台幣43億元)營運損失;泛歐地區精簡員額300人;去年董監酬勞減半,擬降低員工紅利40%。以及從今天起實施第二波庫藏股2萬7000 張,買回均價55-80元間,買回期間為6月2日至-8月1日。不過,宏碁上一次買回庫藏股5.4萬張的計畫,最後僅買回2.86萬張,執行率僅53%。

※ 相關報導:

* 財務稽核爆出問題 宏碁泛歐裁員300人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374368.shtml

宏碁前執行長蘭奇前陣子閃電去職,昨晚再度丟出震撼彈;新團隊到歐洲稽核,發現庫存、應收帳款異常,公告將一次認列營運損失四十三點五億元台幣,泛歐區將裁員三百人。

fsj 提到...

社論-慎防「擠泡沫」後的全球系統性風險

【本報訊】2011-06-02 工商時報

最近全球的經濟情勢非常詭異,天災人禍不斷,不論歐洲、美洲與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或者已開發國家,都出現罕見的異相。台灣在這波經濟動盪的浪潮下相對安定,但是面對可能爆發的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從政府到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針對各種可能的危機未雨綢繆,以防萬一。

希臘破產危機是冰山的一角,這個禮拜一希臘兩年期政府公債的利率飆到25%,除了跑不掉的歐洲央行,幾乎所有投資機構都想要清空帳上的希臘公債,希臘政府公債相對於指標的德國公債利率(約2%),高出23個百分點。市場認定希臘政府在短期內已經破產,不論國際貨幣基金(IMF)與歐洲央行如何輸血,實際的債務重整已經無法逃避。

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公司PIMCO投資長伊蘭(El-Erian)認為,希臘政府債券的投資人,最終將必須承受40%至60%的虧損。如果伊蘭的預測成真,這將是二次戰後以來,投資在所謂開發國家所出現的最大損失,也將徹底改變教科書與投資界對於風險投資的定義;當然,也會連帶引發長期的信用緊縮效應。

希臘債信惡化的速度太快,讓歐洲央行與IMF 左支右絀,政府破產的列車已經累積了一長串。包括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以及義大利,所有國家的政府公債利率,都遠比一年前爆發危機、IMF出手紓困時的利率要高。希臘利率飆漲的因素之一,是IMF必須在六月底之前撥款170億美元,而IMF在撥款前夕有意逼迫希臘承諾更大的財政緊縮;雖然估計這筆款項還是會順利發出,卻讓市場驚覺,歐豬四國將長期陷於衰退與困頓,復甦遙遙無期。

同樣面臨25%高利貸威脅的,還有大陸沿海的大量中小企業主。這些從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一路到廣東,曾經創造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奇蹟的中小企業,成了人行貨幣緊縮政策最大的受害者。農曆年前許多中小企業主就已經用月息兩分(年息24%)在地下金融市場周轉,農曆年後只有短暫的回跌,從四月之後,在不同的城市與省份,民間借貸利率不斷升高,民營企業倒閉潮已經爆發。

大陸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節目報導,大量的民營企業因為周轉不靈而倒閉。也有當地的擔保公司直言,如果資金持續緊縮,下半年將會有30%的中小企業停工或倒閉。

大陸資金緊縮的現象,與最近長江中下游大旱異曲同工,以往豐沛的洞庭湖、鄱陽湖水量只剩下二分之一。銀行的資金雖然沒有這麼嚴峻,但是貸款都優先給了國營與省營企業,而民營的中小企業就只能像裸露崩裂的土地,任隨陽光曝曬。但是大陸人民銀行不敢放鬆銀根,因為通貨膨脹的壓力仍然龐大,人行擔心緊縮力道一鬆,資金又全跑去炒房地產了。

大陸的民營企業如今陷入缺乏營運資金、勞工薪資暴漲、原物料價格居高不下,又加上突如而來的電荒,不利因素四面煎熬,可以說是1993年資產破滅以來,最為嚴峻的一年。上海綜合股價指數從四月下旬至今一路下跌,一個月內跌掉12%,今年新股上市股超過一半跌破發行價,種種跡象都顯示,市場資金緊縮的效應正在擴大。

3月11日爆發大地震的日本,至今也還在持續下挫的趨勢當中。日本央行總裁白川芳明5月28日公開說,日本政府財政處於「非常嚴重」的狀態。雖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災難之後的經濟重建會帶來強勁復甦,但是日本政府財政已經走到懸崖邊緣,再擴大財政支出勢必仰賴中央銀行出面購買公債,日本央行及至目前為止仍然拒絕走上這條路。尤其是日本財政稅收持續下滑,史坦普與穆迪等信評公司已經調降債信評等,日本需要災區重建,卻找不到財源來緩解瀕臨中風邊緣的政府赤字。更何況,菅直人政權搖搖欲墜,政治上的真空勢必難以將日本從陷入流沙之中拉出。

台灣最近出現的警訊,其實都是受到國際經濟亂流的影響。例如扁政府時期喊的兩兆雙星已經成了幻影,電腦產業突然面臨轉折點。這些警訊不是台灣個別的問題,而是導因於全球需求不振、政府財政緊縮等根本的困境。這些國際困境,短期內不可能解決,我們仰賴的大陸經濟,在資金緊縮與通膨隱憂的雙重夾擊下找不到出路;大陸仰賴的美國經濟,至今尚未從金融海嘯中恢復,今年又出現罕見的大水災與風災,聯準會必須停止量化寬鬆措施卻遲遲不敢下手,全世界的系統性風險正在升高當中。

政府努力對外招商、擴大開放引進大陸觀光客、打房抑制炒作,這些都是該做的,但是無法因應萬一國際經濟出現重大波動的衝擊。面對當前歐豬四國泡沫已破、日本財政瀕臨破滅的威脅、大陸正在努力對抗通膨泡沫、美國也在回收量化寬鬆的前夕,我們必須慎防全世界同步「擠泡沫」的衝擊。相關主管部會應秉持臨淵履薄的態度,及早擬訂應對方案以備不時之需,保護好不容易創造出來的復甦果實。

fsj 提到...

金援希臘 歐元區擬新方案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1.06.05

歐元區官員3日說,希臘有可能從歐元區其他國家獲得新一套援助方案,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表示,希臘可望在7月拿到去年宣布的1,100億歐元紓困案中的第五筆貸款。希臘有望獲更多援助,激勵歐元兌美元上周寫下四個月來最大漲幅。

這顯示歐洲國家與機構的立場軟化;IMF原先表示,尚未確定希臘有足夠資金能再撐一年之前,不會批准下一筆貸款。歐元兌美元3日收盤升值1%至1.4635美元,且上周累計升值2.2%,創1月14日來最大單周漲幅。

擔任歐元集團主席的盧森堡總理容克爾3日與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會面後表示,歐元區國家預料「會同意提供希臘額外的融資,但希臘民間債權人將必須「參與」,這意味這些債權人必須分攤繼續資助希臘的重任。

歐洲執委會、IMF和歐洲央行(ECB)3日在聲明中表示,未來數周將商討「融資方式」。歐洲官員希望在24日舉行歐盟領袖峰會之前達成共識。聲明也說,希臘已在削減赤字上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須加強改革。但這份聲明並未解決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希臘未來一年所需的資金將從何而來?

援助計畫的策劃者認為希臘明年可重新在長期債券市場中借到資金,然而這看來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原本預期可從市場籌得的270億歐元將必須從別處籌措。目前尚不清楚新一套金援的規模大小,可以確定的是,希臘將必須承受更多苦難才能獲得更多援助,可能包括接受更多外部干涉。

該如何提供希臘新一套援助是德國與歐洲央行幾周來的爭論焦點,且至今仍未達共識。借給希臘最多資金的德國已要求民間債權人讓希臘延後償付債券,以紓解希臘短期資金壓力;未來12個月希臘合計有280億歐元的長期債務到期。

歐洲央行堅決反對德國的主張,已表示若讓希臘延後償付債券,將不再接受希臘政府債券作為抵押品。這勢必會對仰賴歐洲央行提供流動性的希臘銀行帶來災難性後果。信用評等機構標準普爾(S&P)3日發表報告說,延後償付將構成違約,要民間債權人共同承擔也可能被視為是違約。許多分析師認為,德國的主張已愈來愈難取得支持。



◆ 三年三中如故?

【經濟日報╱社論】2011.06.05

三年前,馬總統爭取大位時,提出許多政見,其中不乏切中時弊,觸動民心,掙得不少選票者,針對三中問題所做的許諾,就是最受關注的政見之一。但執政三年來,中南部發展落後、中低收入戶生活困苦,以及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所謂三中問題,不但未見改善,部分還有些惡化,因而當總統選戰加溫,三中問題即被在野黨拿出當做抨擊馬政府的利器。如果在剩下的七個多月裡,馬政府仍然拿不出有效的辦法讓三者乃至其中部分獲得立竿見影的成效,至少讓人認同其做法適切,則選票自將流失不少。

即使不為爭取選票,三中問題涉及大多數民眾,任何一個掌握偌大公權力與公共資源者都應竭盡所能全力以赴。

三中問題之中,中低收入戶生活困難與中小企業的經營困境,既是源於中南部地區發展落後,也與傳統產業的長期發展遲緩有關,後者也是中南部落後的關鍵成因,都是產業結構調整不順的現象與結果。

歸根究柢,十餘年來政府的政策偏差,實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民國70年代後期,台灣政經環境巨變,加工出口業受到衝擊,使製造業部門中為數高達98%的中小企業經營壓力日增,有些離鄉背井遠赴海外找尋第二春,有些則藉著邊陲服務業發展續命。然而,中小企業向來是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當這麼多的工作機會流失,或變質為低報酬的次等工作,台灣勞動者的生計自然大受影響。另方面,這些中小企業向以中南部為重鎮,當它們的成長變得緩慢,中南部經濟的生機也因缺乏新源而難有明顯起色,三中現象自此初現。

較此稍後,另一打擊接踵而至。20餘年前中國大陸決意推動改革開放,廣東地區挾其充沛廉價勞動力而成為加工出口重鎮,帶動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面對此一情勢,台灣非但未能充分利用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的優勢而跟著起飛,反因李、扁兩任政權的鎖國政策而處處受限,結果既未擋住本國企業與資金流失的腳步,外來的投資者更怨聲載道。高雄港首當其衝,其做為國際轉運中心的地位幾被扼殺,相關產業也隨著萎縮,在在限制了中南部地區的發展,三中問題日甚一日。

馬政府上任三年,曾投下不少公帑、研擬種種對策,例如大力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空運直航及陸資來台等,並強化中小企業財務融資輔導機制及創業育成平台,還修正社會救助法,擴大照顧中低收入戶等。

不過,對照三年來三中現象的變化,成效並不明顯,甚且還不如三年前。例如政府提供低收入戶的生活補助雖從2007年的30.8億元擴大到44.3億元,大增44%,但受補助人數也增加近三成,政府補助資源的運用是否遭到誤用或濫用,值得探究;再如中小企業,三年來家數變化不大,但就業人數占總體的比率由2007年的78%下降到77%,銷售額所占比重則由29.6%降到28.3%,降幅雖緩,但仍代表中小企業在整體產業中經營戰力的下降;至於中南部,以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為例,高雄市2007年時27.95萬元,尚高於總體水準,2008年降到水平之下,2009年則拉平,台南市更離總平均愈來愈遠,都反映出南部地區所得成長不如整體的現象。

馬政府認真看待三中問題,卻未見具體改善,既代表政府還有很大努力空間,也顯示對應的政策存有調整空間。

一如前述,三中問題主要是整體政策偏差的現象與結果,僅做症狀治療,自無助於病因的根除。因此,回到根本的產業升級及轉型才是正辦,若是一仍舊貫,則不論投入多少公帑強拉,三中依然無解。

fsj 提到...

新經濟危機烏雲 籠罩全球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于倩若/綜合外電】2011.06.07

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經濟體的成長欲振乏力,復甦步伐始終找不到支撐,不禁讓投資人開始擔憂,另一波經濟危機是否山雨欲來,甚至又演變成大規模央行救市行動。

全球經濟減緩的疑慮加深,美歐股市6日同步下挫,歐元則因德國表示尚未確定要給希臘更多金援而走貶。

美股6日挫跌的原因除了經濟疑慮之外,還包括聯準會將提高美國大銀行的資本要求,三大指數早盤跌幅都在0.5%左右,其中道瓊工業指數最多下挫59點至12,092點。Stoxx歐洲600指數同樣連跌第四個交易日,是近三周來最長跌勢。德、法國股市最多分別下跌0.65%和1%,英國股市也跌0.5%。

德國財政部發言人表示還不確定是否提供希臘新一套紓困方案,則拖累歐元兌美元6日最多貶值0.3%至1.4593美元。

經歷上周歐、美公布一連串黯淡經濟數據的衝擊後,如今市場爭論的不再是經濟是否出現局部疲軟,而是低迷的復甦還能撐多久?

美國勞工部上周說,5月非農部門新增就業人口為5.4萬人,創八個月來新低,失業率更意外飆升至9.1%,顯示需求持續受到壓抑。同時,歐洲地區則為了解決債信危機而焦頭爛額。

打擊通膨不遺餘力的新興經濟體也開始嘗到苦果。各國央行祭出升息和干預匯市等手段,雖然成功讓經濟成長降溫,但這也意味新興國家今年不再擁有優勢,無法追上去年亮麗的表現。

Brown Brothers Harriman證券分析師克米萊瓦說,由於美國就業報告黯淡,聯準會(Fed)可能不排除在月底6,000億美元的公債收購計畫到期後,繼續擴大收購規模;上周預期Fed繼續收購公債的聲浪加劇。她說:「我預期進入夏季後,這類聲音將有增無減。」

全球經濟數據疲軟也使投資人心中浮現兩個疑問:一是全球工業數據同步走軟,是否預警經濟正在醞釀新危機?以及全球央行是否會再次聯合採取貨幣政策,紓困主要經濟體?

在全球經濟前景黯淡與希臘需要更多金援的背景之下,本周歐洲央行、英國央行,以及澳洲和南韓央行的決策動向,將成為投資人密切關注的焦點。

德國明鏡周刊6日報導,第二套希臘紓困方案的規模可能超過1,000億歐元(1,440億美元) 。

※ 相關報導:

* 肉價漲 全球糧食價近歷史高點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6384313.shtml

全球5月食品價格在創紀錄水準附近徘徊,儘管糧食價格下跌,但肉品和乳製品成本上漲,推升通膨壓力,恐使飢餓人口增加數百萬人。



◆ 陸逾9成中小企 大喊缺錢

【記者黃欣/綜合報導】2011-06-07 工商時報

通膨壓力加劇、人民幣升值以及緊縮貨幣政策等嚴峻情勢,擠壓中國中小企業獲利空間。中國浙江工業大學企業戰略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在257家中小企業調查樣本中,超過9成企業表示缺錢。

而收緊銀根帶來的「錢荒」可能成為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今年以來,人行已經提高存款準備金率5次、升息2次,在持續收緊的貨幣政策之下,銀行放貸額越來越少,而中小企業要從銀行拿到貸款越來越難。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成本上升的壓力下,大陸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半停工、停工的中小企業數量驚人。一位杭州造紙廠的經理就表示:「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想著銀行貸款能不能批下來。貸款拿不到,公司關門大吉之日也不遠了」需錢孔急已成中小企業代名詞。

報導指出,由於銀根緊縮,各家公司的放帳時間也都持續延長,企業間相互欠款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最缺錢的是中小型製造企業和勞動密集型輕工企業,很多企業不是沒有訂單,而是根本籌不到錢來提供訂單需要的生產。」

根據人民銀行溫州支行的最新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溫州新增貸款投放總額為238.28億元人民幣,僅相當於去年同期投放量的66.5%。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霍德明教授則預計,如果人行繼續緊縮銀根,中小企業對今年經濟增長(GDP)的負面效應將擴大到0.3%到0.4%,全年GDP增速則將跌破9%。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指出,企業融資不易已開始影響到很多中小企業的正常運營。全國工商聯日前對廣東、浙江、江蘇等16個省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狀況,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艱難。

中國官方也注意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工信部日前指出,受通膨及成本上漲影響,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不容樂觀,預估今年前2個月規模以上中小企業虧損比率達15.8%,虧損額達658億元人民幣。

周德文並說,導致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但資金鏈斷裂的比例至少占3成。如果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現象得不到改變,下半年將有更多中小企業倒閉。



◆ 名家-大陸通膨的根源在貨幣

【林建甫】2011-06-07 旺報

最近兩則有趣的物價報導:一、供給面衝擊再次被指責推高中國的食品價格,不過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貨幣供應過量,而不是豬養的不夠多。二、糧價讓中國人民很瘋狂,「雞毛蒜皮」的事,也讓中南海領導人的神經,抽個不停。

最近幾個月,大陸最大的民怨是食品價格漲太多。市場普遍預期中國大陸5月及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仍會持續在高點。分析師預計,5月分CPI升幅為5.43%,6月將達到5.95%。已經公布的4月分CPI年增率雖為5.3%,略低於3月分的5.4%,但仍高於政府全年4%的通膨目標。因此中國大陸今年雖已先後兩次加息,並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人民銀行6月可能再度加息,來抑制過熱的通膨。

根據經濟學貨幣學派理論,通貨膨脹一定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曾說:「通貨膨脹在任何地方都永遠是這種貨幣現象,並且只能是由貨幣量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產出的增長速度而造成的貨幣現象。」他甚至在1959年就提出完全排除政策權衡的嚴格法則:無視經濟情況的變動,貨幣供給成長率應固定在某一特定的成長率(k%法則),不必和其需要的增加相一致,才能避免通貨膨脹。後來大部分國家採行的政策倒是容許貨幣供給和經濟成長率掛勾,以經濟成長的貨幣所得彈性來計算最適貨幣供給量。因此若要防止通貨膨脹,一個國家貨幣供給數量的增長速度應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適度的同步。

國際順差致外匯暴增

但是過去的10年中,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平均增速為10.9%。廣義貨幣供給(M2)平均年增率為18.8%,2009年最高達到27.7%,中國大陸的M2/GDP比值逐年升高,超過最適貨幣供給量控制範圍。2010年10月M2餘額就已經達到70兆元人民幣。

究其原因,2003年起,中國的貨幣供給因出口賺取大量外匯而暴增,隨後7年間就增加2.3兆美元,等於大陸央行要加印17兆元人民幣吸收外匯存底。而估計17兆中,至少有5兆在外流通,12兆沖銷回到銀行體系。

在中國大陸現行匯率制度和結售匯體制下,大量國際收支順差讓人民銀行的國外資產(外匯儲備)增加,直接導致外匯占款迅速增長,從而造成基礎貨幣被動增長。外匯占款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狹義貨幣供給量的增長速度,導致近年來外匯沖銷干預指數多數時間大於國際0.5-1.5的經驗水準,也表明中國人民銀行所承受的外匯沖銷干預壓力相對較大。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隨著4兆元人民幣刺激經濟計畫的實施,固定資產投資更大幅增長,M2/GDP的值就大幅上升至178%。而金融危機之後,貨幣供給量更隨著景氣復甦、貸款的快速增長而迅速增加,再透過貨幣乘數,M2餘額就達到了70兆元人民幣。

通膨與資產泡沫主因

現在中國M2超大規模,也是中國經濟在全球份額上升的結果。但是貨幣份額的升幅超過經濟增長,成為目前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的主要推力,也是目前通膨的主要原因。此舉拉大了貧富差距,從而使得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下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也因此日趨嚴峻。

大陸當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持續提高存款準備率和加息。但追本溯源還要加強管制貨幣供給量。否則將無法有效控制通膨與資產泡沫,也有礙中國經濟轉型。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國政基金會財政金融組召集人)

fsj 提到...

全球糧食進口成本 將達1.2兆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06.08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糧食價格在5月雖然些微下滑,但仍逼近歷史高峰,但在糧食供需失衡的情況下,接下來到明年的糧價可能居高不下並持續波動,推升物價上漲的壓力,今年全球進口的糧食成本可能創下1.29兆美元的空前新高。

今年來主要穀物進口地區的北非中東湧現示威浪潮,凸顯糧食短缺的問題。

根據糧農組織,5月全球食品的價格與4月相較些微下滑,但仍逼近歷史高峰,遠高於一年前的水準。

FAO追蹤55種糧食商品的指數在5月降至232點,低於4月的235點,但與去年5月相較仍高出37%,主要因肉品與奶製品成本上漲所致。該指數由一籃子穀物、油籽、乳製品、肉類及糖的每月平均價格構成,今年2月曾攀抵237.7點的歷史高峰。

FAO在糧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種植面積和效益提高,2011年全球穀物產量可望增加3.5%至23.15億公噸的歷史新高,扭轉去年減少1%的窘境。儘管如此,糧食庫存尚未充足到足以穩定糧價。

總部在羅馬的FAO說:「在穀物的產量難以滿足消耗量的情況下,國際糧價將居高不下,尤其是小麥和粗糧市場。」

FAO預估,2011年全球穀物庫存將略增0.8%至4.94億公噸,不過仍低於2009-10年末的5.34億公噸。2011年全球小麥產量可望增加3.2%至6.74億公噸,但庫存將減少2.6%至1.83億公噸。

FAO認為,未來幾個月將是決定接下來糧價的關鍵期。儘管去年出現糧食疑慮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家,今年展望好轉,但歐洲和美國極端的天候狀況可能衝擊玉米和小麥的收成。

芝加哥5月冬麥期貨價格約比去年同期高75%。市場預測,在2011-12年行銷季的上半年,價格勢必走高。

國際穀物和植物油價格持續飆升,很可能讓今年全球進口糧食的成本上漲21%,達到1.29兆美元的空前新高,是過去四年來第三次衝破1兆美元大關。

FAO警告,貧窮國家將面臨嚴峻衝擊,因為糧食進口支出將激增30%,占總進口支出的比率約達18%。

※ 相關報導:

* 升不升息 亞洲央行進退兩難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385066.shtml

澳洲央行7日維持基準利率在4.75%不變,凸顯亞洲央行在全球經濟減速疑慮加深的此刻手足無措,不知該不該按原計畫升息來壓制通膨,只好再觀望一陣子。



◆ 物價指數飆 民生用品每月多花千元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11.06.08

主計處昨天公布,五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六六,是近十五個月來新高。

另外,扣除蔬果、水產、能源等較易受季節及天候因素波動的物品後,五月「核心物價」為百分之一點一八,也是近二十八個月來新高。這顯示,國際農工原料漲勢已逐漸遞延到消費者,國內物價將全面起漲。

主計處舉例,以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約六萬元規模的家庭來說,五月至少將多支出近千元在重要民生用品。

其中,油料費增加最多,比去年同期多付一百六十七元;其次是新鮮魚蝦等水產品,比去年增加九十六元支出;水果五月花費比去年多出約九十元。

所謂「核心物價」,是指排除易受天候與國際油價波動影響的物品價格短期因素,主要是用來觀察長期物價走勢與變化,也是左右各國央行貨幣政策方向的重要指標。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王淑娟指出,近年來國內核心物價很少飆破百分之一,五月出現百分之一點一八的漲幅,「確實比較少見」。她分析,這表示,漲勢已超過一年之久的國際農工原料(如黃豆、玉米、小麥、銅、鋁等),已逐漸遞延到下游消費端,廠商已紛紛反映成本上揚因素,透過漲價方式轉嫁給消費者。

不過,王淑娟強調,整體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仍在百分之一點六六,顯示目前國內物價處於「溫和範圍」,只是未來上漲壓力變大。

主計處資料指出,五月國內食、衣、住、行、育、樂價格無一不漲,其中,尤以民眾購買頻率較高的一次性消耗品(如食物、能源、衛生紙、牙膏等民生用品),漲幅高達百分之三點六四最明顯,刷新近一年新高紀錄。



◆ 台灣的海洋前景又何在?

【胡念祖】2011-06-08 中國時報

六月八日是聯合國「世界海洋日」,今年主題為「我們的海洋:綠化我們的未來」。此一主題看在國民黨政府眼中,或許有些敏感的不當聯想,但細觀聯合國所將舉辦座談會議題:海洋與環境、海洋與社會衝擊(特別針對小型生計型漁業勞動人口)、海洋經濟層面、及海洋與青年(特別針對青年對海洋保育之認知),吾人當有另一層次思考。

就在世界海洋日前,南海局勢在新加坡所舉行的年度亞洲安全高峰會議(或稱香格里拉對話)中受到高度關注,中共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則首度證實大陸正在建造航空母艦,用以面對諸多的海洋問題;同時,台灣漁民勞動人權協會七日在台北美國在台協會前抗議美軍為打擊索馬利亞海盜而誤殺我國籍受難船長。此二事件看似無關,但卻都事關我國的海洋政策思維與作為。

政府在南海政策上,似有華麗說詞,但無具體作為;在打擊索馬利亞海盜或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上,外交部不願向美國政府嚴正抗議索賠,漁業署僅以新聞稿消極呼籲「漁民應避免前往索國附近海域作業,在印度洋作業之漁船應提高警覺,船長及船員應注意避免不明船隻接近」,政府拿不出一絲積極作為。這種內、外作為與形象,又如何達成馬總統所要的「藍色革命,海洋興國」?

政府在海洋上的作為,目前最可誇言的就是明年初設立「海洋委員會」,但若細查該會之組織法草案,吾人實難對其整合、規畫國家海洋政策之能力與前景有太樂觀的期待。

該委員會雖有就一些特定海洋相關政策領域擁有「規畫、推動及協調」之職權,但組織法中並未賦予執行這些職掌之「權威」。既無像經建會擁有對其他部會機關重大預算項目審議通過之權,亦無像陸委會擁有對其他部會機關涉及大陸事務之政策與措施的准駁之權,再加上在我國政治文化下,「會」低於「部」的傳統認知,以及其他各部實際掌握政策、法令、人事、經費之權,不知海洋委員會又有什麼政策工具得以「規畫、推動及協調」涉及其他部會機關之海洋政策與事務?

再者,海洋委員會在某些海洋事務上,譬如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保育,必須像陸委會一般,具有「把關」或「踩煞車」的功能,但該會應該還具有振興海洋產業發展、促進國家海洋權益等「興利」的功能。這些功能應如何發揮,在該會的組織法草案中完全看不到應有的法律設計。

當聯合國與國際社會在關切海洋環境、漁民權益、海洋經濟與下一代之海洋認知時,我國的海洋前景又在那裡?

(作者為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長)

fsj 提到...

劉憶如點名 七大明星產業出列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蘇秀慧/台北報導】2011.06.09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8)日向國民黨中常會簡報「台灣下一波產業發展的優勢和限制」,劉憶如會後指出,台灣下一波將出現七大明星產業,包括文創及數位內容、生技及國際醫療、綠能及智慧綠建築、都更和土地及園區開發、觀光旅遊及餐飲、智慧電動車和高科技。

所謂高科技是指:智慧手持裝置、雲端運算和WiMAX。

馬英九總統在聽取報告後表示,台灣不以成為一個IT資訊科技大國為滿足,將逐步轉成能源科技(ET)大國;台灣的太陽光電及發光二極體等項目的出口都是全球的前幾名,這表示我們有這樣的機會。

馬總統指出,台灣的表現在2001年到2009年間排名落後亞洲四小龍,他上任後政府力爭上游,但還是有些項目沒有完全改善,特別是消費成長方面,在四小龍中仍殿後。他希望各部會全力以赴,一方面爭取更多國外投資,另一方面維持國內投資,除了可以增加消費,也可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上述七大產業是根據國內外招商場次的反應綜合得到的結論,投資人對政府提出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和十大重點服務業做了篩選。

劉憶如說,文創數位內容只占國內股市市值0.19%,生技醫療照護只占0.48%,觀光美食只占0.50%,都更加智慧綠建築占1.82%。「他們所占的比重都很小,這表示上述產業在台灣可以成長的空間很大。」劉憶如說:「十年後,相信產業市值比重的圓派圖將會出現巨大的變化。」

股市已經反映未來產業趨勢,劉憶如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3日,近一年間,股市市值成長27.09%,觀光旅遊產業市值成長率高達88.78%,生技醫療成長45.77%,都高出大盤許多。



◆ 家庭債務高 美陷「失落的十年」?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6.09

CNN報導,受美國經濟情況持續在困境中不振的影響,美國人仍將長期處於一個痛苦的調適期,主要原因是家庭債務過高。

許多專家表示,美國家庭和企業的債務比政府債務問題還嚴重大。將形成一個高失業率和低成長期,此期間將持續六到七年,成為美國版的「失落的十年」 (Lost Decade)。

日本在1990年代房地產泡沫化之後,進入長期經濟停滯期,陷入「失落的十年」。

美國亦將陷入類似的情況。專門研究經濟危機的彼得森國際經濟機構 (PIIE)經濟學家萊因哈特說:「我們將進入一個充滿失望的年代。如果歷史常規不變,『反槓桿』 (deleraging)運作並不容易,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我們已經過四年痛苦的調適期,我不看好未來六年。」

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的泡沫化是因為消費者、企業和銀行舉債太多,特別是涉及房地產業的債務。美民間債務在2008年初,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83%,接近經濟規模的三倍。

好消息是,經濟衰退發生後,美國人民眾開始還債和儲蓄。到去年底,美民間債務減少到GDP的234%,不過,減少的原因是政府透過紓困房利美和房地美吸收房貸壞帳。



◆ 社論-恢復誠實熱情才能提升台灣的競爭力

【本報訊】2011-06-09 工商時報

最近塑化劑事件重創台灣的國際形象,這非但影響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也使得長期推動以品牌、品質創造附加價值的政策功敗垂成。這個經濟損失,絲毫不亞於日本震災,若不從根本檢討,類似的風暴必在日後繼續重演,台灣將永難擠入已開發國家之林。

業者在起雲劑配方裡以塑化劑取代棕櫚油,意在降低成本,因為每公斤塑化劑的價格只有棕櫚油的五分之一,利令智昏,遂鑄下大禍。持平而論,為取得市場競爭優勢,企業降低成本並無不可,但降低成本自應著眼於管理及技術的提升,豈能為降低成本而不擇手段,嚴重到損害消費者安全、健康?

遺憾的是,如今降低成本已是商場的主流思維,甚至國際上知名的競爭力評比、經商環境評比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解僱限制愈少、資遣成本愈低、單位產出勞動成本降幅愈大,都有助於競爭力的提升。然而,降低成本真能提升競爭力嗎?恐怕未必。從英國的狂牛風暴、大陸的三聚氰胺事件及本次塑化劑重創台灣形象看來,降低成本若不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反而將為一國帶來災難。

當前競爭力評比以逾百項的指標來評定一國的競爭力,台灣今年在IMD的評比升至第六,這是歷來最佳的排名。可惜的是,這項評比只看到台灣的單位產出勞動成本降低、經濟成長率升高、企業經營管理效能提升等表象,卻看不到隱藏其間的塑化劑風暴早已山雨欲來。如果占評比資料三分之一的問卷調查於此刻進行,在塑化劑事件影響觀感下,台灣的排名勢將大幅退後。

這就是競爭力評比的盲點所在。由於評比逾百項統計有些取自官方統計,有些取自問卷調查,這些指標往往是競爭力表現的結果而非原因。當其有害的要素隱而未發,則被評為優等生,而當其東窗事發則排名一落千丈。過去冰島、愛爾蘭總是競爭力評比的優等生,但在金融海嘯後排名劇降。然而,競爭力評比的價值應該在於發掘一些隱而未現的有利因素,或者是一些隱而未現的有害因子,以讓成功者的經驗能傳承於其他國家,或者提前示警以讓身處危境的國家未雨綢繆。換言之,競爭力評比應著眼於發掘長期的發展潛力,而非呈現短期的經濟榮枯。

如果從這個標準來看,我們認為誠實、熱情與勇氣才是一國競爭力能否提升的關鍵。這次塑化劑事件能大白於天下,就是因為服務於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多年的檢驗員盡責、認真比對數據,赫然發現這一驚人的秘密。倘若沒有對工作的熱情,倘若缺乏揭發真相的勇氣,我們迄今還生活在這個有毒的食物鏈裡;我們還自以為競爭力高人一等,還在為競爭力排名引以自豪,然而這是何等的笑話。

如果政府部門人人能像這位檢驗員一樣對工作充滿熱情並且有勇氣,我們的政府效能還會不高嗎?如果民間企業人人能像這位檢驗員一樣,民間企業效能會不高嗎?然而競爭力評比逾百項指標終究無法把一國人民的誠實、熱情及勇氣加以量化,因此難以呈現出競爭力最核心的因子。於此看來,決策當局如果不正視這個最核心的美德,只是去追求表象的法規鬆綁、表象的市場自由化、表象的評比排名,這對台灣經濟絲毫是沒有助益的。

台灣官僚體系長久以來最缺乏的就是這個熱情與勇氣。尤其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後,文官體系已懂得如何因應多變的政治,一遇問題,時而成立協商平台,時而成立專案小組,時而跨部會討論,但由於缺乏熱情,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近日CAS、GMP這些國家級的驗證標章屢遭質疑,豈偶然哉?

這次塑化劑風暴讓我們看到這些不誠實的企業雖得利於一時,但如今圖窮匕見,除了自毀商譽,也因此賠上台灣的國際形象,影響之大,難以估計。這個事件告訴我們,當企業失去了誠實,政府失去了熱情與勇氣,這個國家經濟即使看似繁榮,但終將趨於衰落。

我們認為,這些年馬政府的施政急於獲得肯定,因此過度看重國際評比及經濟指標的表現,反而忽略了隱於指標之內的許多現象。前年捨己為人的兩位司機,如今這位服務於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檢驗員,在在顯示誠實、熱情及勇氣在台灣社會仍未消失,值得欣慰。馬總統應暫且放下指標及評比,以最大的力量去恢復這些逐漸失去的美德。唯其如此,台灣經濟競爭力才有可能更上層樓。

fsj 提到...

施崇棠:三星是可怕的公司

【證券產業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1.06.10 工商時報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9)日分別指出,韓國三星集團(Samsung)是「可怕的公司」、「可畏的對手」!施崇棠更直言,三星擅長「模仿別人,再把對方宰掉」,威脅性很大。

面對三星的進逼,張忠謀指出,三星的確是一個可畏的對手,台、韓在半導體的競爭日趨激烈,韓國政府對於三星的支援很大,他說,政府的支援其實不太合理,也不是很公平的競爭,但事實就是如此。

施崇棠也表示,三星並沒有源頭式的創新,但不能忽略它擅於模仿的特質。這和以往他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三星「只會做me too的事情」,有極大落差。

他認為,從三星近年筆電出貨大躍進,去年出貨量突破1,000萬台,在平板電腦也推出與iPad2有拚的商品,華碩也提高對三星的警覺。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痛批三星是「抓耙子」,8日股東會說到三星仍餘怒未消。他表示,鴻海良率遠勝於三星,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人想買韓國貨?難道之前發生的楊淑君事件,沒有給大家教訓?

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也曾毫不避諱的直言「就是韓系面板廠去當污點證人爆料,最後自己沒事,卻害到其他競爭者,根本就是借刀殺人!」。他指出,台灣面板業最大競爭對手是韓國,韓國會形成這麼大品牌,國家社會支持度很高就是主因。

美商金士頓創辦人孫大衛則表示,台韓之間的競爭,問題是出在台灣的企業是以中小企業型態為主,很容易遭到三星的「個個擊破」。

孫大衛表示,台灣面板廠、DRAM廠、晶圓代工廠等因為規模小,遇上了三星,無疑就是單兵部隊遇上了大軍團,台灣因為是中小企業各自為政,除了台積電是世界級大廠外,其它的規模都還稱不上國際級大企業,若政府不動手進行整併及整合,台灣業者恐怕很難存活下來,DRAM廠就可能率先出局。



◆ 南韓能 台灣就是不能

譚淑珍/新聞分析 2011-06-10 工商時報

國內科技大老紛紛疾喊:「三星,是可畏的競爭對手,因為有政府奧援」,這話,只對了一半,三星,是韓國經濟的「脊樑骨」,是架起韓國經濟的重要支柱。

幾乎所有韓國的主力產業,都看得到三星,三星一家財團營收就佔到韓國GDP的20%;韓國經濟輝煌的背後,是三星等財閥主宰著韓國政府的政策走向;因為,三星出事,韓國也會跟著完蛋。

所以,當國內各界或許基於競爭、或許是為督促政府,看到韓國經濟輝煌的表面,進而感嘆:「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

然而,若掀開韓國能的本質,就明白為什麼台灣不能?台灣,就是不能。韓國民生經濟是受制於大財閥,是典型特權經濟體制,這在台灣能嗎?不能。

韓國前30大財閥營收佔韓國GDP的70%,前4大的三星、現代、LG、鮮京就佔該國GDP的50%,是典型依賴大財團發展的經濟體,也因此韓國人自我解嘲的說:韓國其實是「財閥共和國」,台灣社會能夠容忍由財團主宰國家經濟走向嗎?相信多數人的答案都是:不能。

當iPad橫掃全球時,唯獨在韓國市場就是打不贏三星Galaxy Tab與LG的Optimus Pad,為什麼?2010年底所有的韓國連續劇裡,統統都只出現三星Galaxy Tab或LG的Optimus Pad,曾有一劇主角用了iPad,立即引來韓國輿論的批評,之後,iPad消失無影。

韓國在打造國家形象與品牌時,宗旨非常清楚: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這也為什麼隨著韓流所到之處,韓國三星手機、LG家電、還有現代汽車也會流行到那裡。這或許是我們企業想要。

這兩天韓國大學生為抗議學費太高,在首爾市民廣場露宿超過10多天,警方強壓學生的大小衝突不斷,月前因500勞工以霸佔汽車零件廠房的方式進行霸工,結果以警方動員鎮暴警察、並棍棒伺候鎮壓方式結束為期10多天的罷工。

動員鎮暴警察鎮壓手無寸鐵的勞工,只因這些勞工幾乎癱瘓了韓國汽車工業,沒有零件,就無法完成整車,為了「國家經濟大局」,只有棒打勞工。

為了國家經濟大局,韓國也能特赦因行賄、背信、逃漏稅判刑的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這是韓國史上首度對個人進行特赦,青瓦台決定特赦李健熙時,全球經濟走向谷底,因此是以「為國家經濟大局」為由特赦,因為三星倒了,韓國跟著完蛋。

所以,特赦李健熙,韓國國會中沒有人提出異議。事實上,在特赦前,朝野國會議員已經連署要政府特赦了,因為那是「國家大事」是為「經濟大局」。

這或許是國內企業界所想望的吧?但是,韓國能,台灣能嗎?當然,不能。



◆ 三星集團貪腐盛行

記者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2011-06-10 工商時報

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三星集團子公司三星Techwin涉入貪腐事件,讓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大為震怒。他在周四重話斥責,貪腐文化已在三星集團內部盛行,他表示將加強整個集團的調查,並對管理高層進行整頓。

該通訊社引述李健熙的話說,「三星Techwin爆發的不當行為被偶然發現。貪腐情況目前已充斥三星所有附屬企業。」

三星集團針對子公司三星Techwin進行內部調查,結果發現員工有不當行為,三星Techwin社長吳昌石已經提出辭呈。

三星集團並沒有公佈其調查細節,不過據了解是與供貨合作企業有不當行為。三星Techwin是三星集團旗下專門生產火炮與戰鬥機等軍事產品的公司。

三星高層不願對該監查細節與社長請辭一事發表評論。

然而三星Techwin的調查報告,讓李健熙勃然大怒,他除了懲戒相關主管,還下令強化內部監管,要讓營私舞弊從三星內部連根拔除。

身為南韓首富的他並暗示將加速內部調查,並對高層人事進行整頓。

李健熙強調,「貪腐可以指收賄或是接受人家好處。不過最糟情況卻是折磨自己手下,強迫他們從事不當行為。」

不過諷刺的是,李健熙本人也曾在2008年因為逃漏稅被判有罪,他因而黯然離開三星集團董座位置。他除了繳還該付的稅金外,還被判3年緩刑,後來在2009年獲現任總統李明博特赦。

fsj 提到...

IMF總座提名 三大咖競逐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2011.06.11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人選的提名作業於10日截止,在南非財長曼紐已退出競逐行列後,至少有三人獲得提名,包括呼聲最高的法國財長拉加德、墨西哥央行總裁卡爾斯丹,以及哈薩克央行行長馬爾琴科。

拉加德和卡爾斯丹目前正積極遊走各國為自己拉票。儘管許多專家認為卡爾斯丹可能更為適任,但拉加德的背後是歐盟會員國,如果她當選,能確保IMF當家大位依然握在歐洲人手中。

俄羅斯總理普亭已表態支持加拉德。剛果共和國財長馬蓬在10日舉行的非洲發展銀行年會上,也代表非洲國家支持拉加德接任IMF總經理,他認為拉加德當選對非洲有益。

卡爾斯丹雖表示已獲得南美洲12個國家支持,卻未能取得阿根廷和巴西的認可,也沒有爭取到金磚四國中任一國的支持。目前卡爾斯丹正在印度與官員會面爭取支持,下周將前往華府。大部分觀察家認為,從IMF涉入歐債危機的深度來看,卡爾斯丹能擊敗拉加德的機會很渺茫。

IMF理事會共有24位成員,將從下周開始審查總經理人選,預定於6月底公布當選人。

新興國家先前雖矢言要終結60年來歐洲人職掌IMF的局面,卻未能達成共識推出自己的人選,使拉加德從中獲益。不過拉加德一直試圖以性別和處理希臘債務危機時的表現爭取支持,而非所屬國籍。



◆ 特里謝暗示 歐洲央行下月升息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1.06.10

歐洲央行(ECB)9日一如預期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但總裁特里謝表示,正對通膨壓力「高度警戒」,暗示下月可能升息,歐元應聲上漲。英國央行(BOE)利率也按兵不動。

歐洲央行9日維持利率於1.25%不變,符合彭博訪調經濟學家的預期。特里謝在利率決策會後說,上月會議之後的各種跡象證實,整體通膨壓力正持續增加,「我們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戒」。

特里謝的談話促使市場更加預期歐洲央行7月將再度升息,刺激歐元兌美元匯價8日盤中上漲0.48%至1歐元兌1.4653美元,歐元兌日圓也漲0.4%至116.98日圓;歐元對瑞士法郎也升值0.8%。歐洲央行3月表示將「高度警戒」通膨壓力後,4月便升息1碼;該行在2005至2007年的升息循環期間也一再使用這段文字。

特里謝說,歐洲央行將透過定期的再融資操作,盡可能再維持現行放款政策至少三個月。他並表示,不贊成希臘重整債務,並且避免發生債務違約事件。

羅比尼全球經濟公司資深研究分析師梅森說:「歐洲央行當然無意根據周邊國家的情況制定貨幣政策,該行會持續試著照計畫升息。」自去年12月以來,歐元區通膨率始終高於央行設定的2%目標上限;市場也預期,歐洲央行10月將升息至1.75%。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也維持基準利率於0.5%的歷史低點,為連續第27個月按兵不動,符合市場預期。該行也維持債券收購方案規模於2,000億英鎊(3,280億美元)不變。

英國央行並未改變利率決策,因而未發布解釋聲明稿,但決策成員可能判斷經濟復甦仍非常脆弱,無法承受緊縮貨幣政策的衝擊。由於央行的利率決策已在市場預期之內,英鎊匯價8日午盤小漲0.1%至1.6418美元。

荷蘭銀行(ABN Amro)經濟學家博蒙特說,英國央行已把焦點轉向經濟成長,而非通膨,決策官員正願意允許高通膨維持更長一段時間,以支撐經濟。他預測,英國央行明年2月將升息;Tullet Prebon公司的資料則顯示,投資人正押注英國央行明年4月會升息1碼。



◆ 經濟減速 新興國將暫緩升息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2011.06.11

隨著經濟成長減速與通膨壓力減輕,新興市場國家未來幾個月可能放慢升息腳步。

印度統計局10日公布,4月工業生產僅增加6.3%,遠不如去年同期13.1%的一半,反映經濟成長趨緩,可能減輕央行升息壓力。

經濟學家原本預測印度央行將在16日利率會議升息1碼,不過隨著工業生產減緩,央行政策可能轉趨保守。印度央行積極採取貨幣緊縮政策,15個月來已升息9次來抑制通膨,目前通膨仍高居亞洲主要國家之冠。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駐新加坡經濟學家馬瑟說:「我們認為印度的緊縮循環已處在最後階段。」他認為印度內需疲軟,尤其是國內投資。

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的通膨也有趨緩跡象,央行9日已決定將基準利率維持在6.75%不變。

新興市場決策者不久前才把通膨視為頭號威脅,不過隨著食品與能源價格回跌,加上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經濟出現走緩跡象,已使新興國家央行重新評估通膨風險。

野村證券駐香港經濟學家蘇巴拉曼表示,各國央行一個月前仍表示升息機率很大,現在已重新思考是否該升息。以歐洲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波蘭為例,央行8日宣布今年來第四度升息,把基準利率提高1碼後,隨即表示將暫停緊縮政策。

全球兩大通膨推手糧價與能源價格漲勢已趨於緩和,油價從今年的高點下跌10%,盤旋在每桶100美元左右。糧價也逐步回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7日公布,5月全球糧食商品指數已較4月稍微下滑,但FAO預測糧價仍將居高不下。

南美洲的秘魯9日維持基準利率不變,暗示緊縮政策將減速,經濟學家預測秘魯央行將暫緩升息。

不過也有例外。在經濟數據憂喜參半之際,南韓央行10日決定調升基準利率1碼至3.25%,再一次令市場意外。南韓政府8日才下修第一季經濟成長預測至1.3%,低於原估的1.4%,顯示經濟動能減速;但5月不計食品與能源在內的核心通膨攀至3.5%,創下近兩年來新高。

此外,巴西央行8日也升息1碼,並暗示將持續升息,主因也是通膨居高不下。



◆ 在美國…養兒18年 要花658萬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6.10

美國農業部9日公布年度「家庭育兒開支」報告,中產階級家庭要把2010年出生的小孩撫養到18歲,要花22萬6920美元(約台幣658萬元),比撫養2009年出生的孩子增加2%;如果加上通貨膨脹因素,費用更達28萬6860美元(約台幣832萬元)。

農業部營養政策暨促進中心1960年開始每年公布撫養子女成年所需費用,相關數據是法院裁決贍養費與各級政府擬定補助的重要依據。撫養2010年出生孩子的費用高於養2009年出生的小孩,主要是因為交通、托兒、教育、醫療費用大幅增加。居住、飲食、服飾及雜項支出則相對持平。

美國中產家庭的定義為家庭年所得在5萬7600美元至9萬9730美元之間。養兒費用比例最高的項目是居住,占31%(6萬9660美元),其次是托兒教育(17%)與日常飲食(16%)。懷孕期間與小孩就讀大學的費用並未計入。

與1960年首度公布的數據相較,養兒費用由2萬5230美元增加至22萬6920美元;換算為2010年的幣值,1960年的費用為18萬5856美元。

家庭育兒開支報告顯示貧富及區域間的差距。年收入低於5萬7600美元的家庭,撫養子女成年的費用為16萬3440美元;年收入高於9萬9730美元的高所得家庭要花掉37萬7040美元。美國養兒費用最高的是東北部的都會區,其次是西部都會區與中西部都會區。南部都會區及各地郊區的費用最低。

報告也顯示,生愈多小孩,平均育兒費用下降。家庭如有三個以上的小孩,平均每人撫養費用比撫養兩個小孩少22%,因為房間、衣服、玩具等可以共用,上同一間托兒所或私立學校也可打折。

※ 相關報導:

* 克魯曼專欄/救不了失業 肥了銀行家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392118.shtml

最新的經濟數據粉碎了美國就業市場迅速復甦的希望,而嚴重的失業已持續如此久,失業者平均沒有工作的期間已接近40周。但政治人物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意志,兩黨不但不準備投入更多錢創造就業,反而都同意削減更多支出—因此將摧毀更多就業機會—唯一的差別只是削減的程度。...對債權人有利的政策正在傷害經濟。這個負和遊戲(negative-sum game)目的在於保護收租人免於損失,卻加諸更大的損失在其他所有人身上。而唯一要獲得真正復甦的方法是,停止玩這種遊戲。

fsj 提到...

社評-台灣產業軟實力面臨危機

【本報訊】2011-06-11 旺報

中華徵信所調查台灣5000大企業,發現服務業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獲利率連續兩年超越製造業,展現了服務業的優勢。我們固然為服務業的成功感到鼓舞,但其中同時暴露的台灣產業發展兩大危機,讓我們深以為憂。一、台灣服務業市場規模小,未來如何持續發展。二、服務業獲利率凌駕製造業,表示製造業的獲利能力逐漸低落,台灣製造業必須向利基型產業轉型,否則將失去製造優勢。

先談服務業的規模危機。目前兩岸服務業分工態勢是,大陸業者挾豐沛的資金和市場規模優勢,到台灣高薪挖角,吸引人才西進。大陸對台灣的軟實力有龐大的需求,一旦台灣軟實力菁英被大陸大量吸納,將形成台灣出人、大陸出錢,最終成就大陸品牌的結果。台灣自豪的軟實力,其實正在被鯨吞蠶食中。

兩岸都以文創產業為重要經濟發展策略,但台灣內需市場小,政策獎勵不足,業者多以小型工作室模式苦心經營,大陸卻憑藉市場優勢及優渥的政策獎勵,多方來台挖角,使台灣文創人才快速流失,政府再不採取對策,恐怕文創產業會被掏空大半。

台灣服務業市場小、規模局限,服務業輸出大陸已經有多年經驗,太平洋百貨在1993年、大潤發在1997年就看到大陸服務業成長遠景,及早到大陸布局,終於造就現在的規模。大陸經濟正轉型服務業導向,服務輸出將是台灣下一波發展利基,但除了極少數有實力的大型業者外,多數是以個體戶、小商鋪或中小企業型態進入大陸。

但服務業的成功依賴品牌、創新和管理knowhow,因此,要在大陸市場攻城略地,技術、人才、資金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很難取得有利競爭地位,個體戶或小商鋪很難三者兼備,未來將面臨嚴酷的競爭壓力。

過去20年,台灣製造業大量西進,固然造成南北發展失衡與若干失業問題,但這是全球化趨勢下不得不然的選擇,如果軟實力也紛紛外移,並面對深不可測的競爭壓力,台灣經濟前景就堪慮。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已經到了必須徹底翻轉的關鍵時刻,重點在如何留住人才、永續培養人才、吸納國際優秀人才,繼續提升台灣研發創新軟實力。

再談製造業危機。台灣在軟實力創新發展過程中,可以比較宏達電與鴻海的不同經營策略。這兩家公司的共同特質是資金豐厚,技術、人才領先。鴻海堅持代工、併購成長模式,宏達電則在2006年改變策略,進入品牌製造領域。不同策略的結果是,鴻海自2006到2010年營收成長1.55倍,達到2兆規模,稅後純益成長29%(771億);宏達電2006年以來營收成長1.62倍(由1048億元成長到2750億元),稅後純益成長56%,由252億元達到395億元,5年的成長額將近鴻海的2倍。宏達電只用不到鴻海12%的營收,就創造了相當鴻海51%的獲利,品牌優勢極為明顯。

台灣談要走自主創新研發道路已多年,但企業很少如宏達電堅持自創品牌,猶記宏達電當年發表自創品牌,絕大數外資投資機構看壞而紛紛減碼,但宏達電用市場銷售證明它的策略選擇是正確的。

宏達電在4年間達成了鴻海10年前就有能力卻不敢挑戰的事,這固然是經營者策略的選擇,但長期以來鴻海堅信的台灣國際代工價值,正逐年面臨嚴峻挑戰。

再進一步看這兩家公司進入數位內容的轉型,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在2006年即跨進電影產業,揚言斥資百億打造電影王國,但除了《白銀帝國》並沒有其他亮麗成績;反觀宏達電的王雪紅董事長,今年入主香港TVB,借力使力讓宏達電跨進數位內容產業。儘管鴻海已跨進大陸3C通路進入內需市場,但大陸3C通路產業毛利率越來越低,鴻海只是從低毛利代工進入低毛利服務,這也是台灣製造業往服務業轉型的共同困難。

大陸大、台灣小,台灣經濟轉型必須先於大陸,才有繼續發展的利基,但兩岸競爭力正迅速彼長我消,台灣必須掌握人才優勢,擴大與大陸軟實力的優勢距離,如果軟實力也走上空洞化命運,台灣就會真正邊陲化。



◆ 陸商看台灣 像「好教養的中年婦女」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1.06.11

多次來台考察的大陸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有意來台投資蓋房,昨天他在北京表示,就他的觀察,台灣像一位「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端莊、嫻淑、優雅,而且講法治,是個「官不聊生、人民幸福」的地方。

馮侖對台灣印象極佳,他來過台灣近卅次,還曾著書描述台灣的美與優雅。他的萬通集團地產,在大陸數十家上市地產商中,算是中小型上市公司。馮侖準備到台灣淡水小坪頂山區合資興建渡假型公寓酒店,昨天他在記者會上花了不少時間談他對台灣的印象。

中央社報導,馮侖在記者會上說,他在一九九六年第一次到台灣,當時兩岸敵對氣氛仍在,互不承認對方證件,台灣海關還不讓他從旅客通關通道入境,只好從貨物通關通道入境,因此他笑說,第一次到台灣是以「貨物」名義入境。

但他說,台灣像一位「教養很好的中年婦女」,不會把口紅塗在臉上,端莊、嫻淑、優雅,且台灣的端莊是發自內心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此外,台灣廟宇的分布是世界最密集的,讓台灣人的靈魂可以安放,眼神內斂許多。

馮侖表示,台灣是個講法治的地方,發動群眾雖然像其他國家一樣容易,但收場也很容易,不會像泰國等其他國家「收不起來,非要有結果不可」。台灣人上街訴求是一回事,但訴求能否得到解決,還是會以法律為準,使法律成為台灣最後信任的依據。

他還提到,台灣的公權力小,民眾的權利大,所以城市建設力度不如大陸,街道景觀可能沒有大陸漂亮,所以和大陸比起吃點虧,「得扣一分」;此外,大陸媒體只說自己好都說別人壞,台灣媒體相反,只說自己壞都說別人好,還真會讓人覺得台灣不好,所以「也扣一分」。

但馮侖說,大陸公權力大,因此會出現強拆民房,媒體只說自己好,所以民眾在物質上不滿意時,精神上會先滿意起來;台灣不同,由於公權力小、民眾及媒體力量大,所以是個「官不聊生、人民幸福」的地方。

馮侖指出,自己來台灣將近卅次,其中前年還花了九天騎自行車環島旅行,全程一千一百公里,「把這位中年婦女好好打量了一番」,讓他覺得,台灣真的是個可以求助的「好鄰居」。

fsj 提到...

時代雜誌 戳破美經濟五迷思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06.12

近來經濟復甦減速的疑慮加深,若從就業和房市數據來看,美國經濟甚至令人覺得尚未完全脫離衰退。時代雜誌(TIME)舉出五個關於美國經濟復甦的迷思,希望人們看清真相,避免過度樂觀。

迷思一:經濟減速只是暫時的,之後會全速前進。費城聯邦準備銀行近期做的訪調顯示,僅12.2%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的減速會演變成二度衰退,但避開二次衰退不代表成長能強勁到足以讓就業市場恢復元氣。過去發生衰退後,美國就業情況通常得費時半年才會恢復正常,麥肯錫估計這次得費時五年。

迷思二:可靠聯準會(Fed)寬鬆政策度過難關。美國總統歐巴馬暗示,要是情況大幅惡化,有可能推出第三波量化寬鬆(QE3),但要是屋主找不到可支應房貸的工作,這種由聯準會出面收購美國公債以壓低長期利率或讓屋主更容易取得融資的計畫,並沒有太大效果。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就指出,大規模創造就業的結構性挑戰仍有待克服。

迷思三:民間部門會使情況好轉。美國企業的財富和勞工的財產之間沒有根本的關聯,多數勞工目前時薪甚至比經濟衰退期間還低。企業就算賺大錢,也不見得會花在勞工身上。

迷思四:民眾可以轉而從事新的工作。創造就業機會就能吸引勞工的情況已不復見,勞工流動率已大幅下滑,1980年代每五名勞工就有一人每年會換工作,如今每十人才出現一個。部份原因是雙薪家庭興起,女人賺錢能力提升,工作遷移的情況不再那麼容易。更大的問題是,勞工的技能與職缺不相符。

迷思五:創業家是經濟強有力的支柱。創業精神不再是美國最大的優勢。創業比率從1980年代起一路下滑,諷刺的是,金融業也逐漸壯大。研究發現兩者呈現反向走勢,因為金融業搶走了能在矽谷等創業重鎮闖出一片天的人才,信貸危機導致資金緊俏讓問題更惡化。

當年兩德統一引爆財富鴻溝和高失業率,情況比美國更糟。

德國政府提供企業暫時性的補貼,阻止人力外流;企業主與教育界攜手合作,培育勞動技能,創造出高成長率、低失業率的德國,或許可供美國參考。



◆ 國債上限喬不攏 美股還要跌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6.12

美國股市上周寫下2002年以來最長的六周跌勢,專家指出,本周陸續發表的多項經濟數據可能還是不會太好看,加上美國國會關於提高美國國債上限的辯論可能繼續不得要領,投資人已繃緊神經準備美股連跌第七周。

分析師說,本周有一批國際、美國聯邦和地區報告要發表,這些報告如果印證全球經濟正在開始走緩的風聲,甚至有出現W型復甦之虞,則美股如果再跌一周,大家不要太意外。

金融服務公司USAA負責股票投資的副總裁拉提夫表示,目前正值企業兩季財報之間的空檔,而現在又有不少人假設全球經濟正在走軟,因此投資人將會留意即將來臨的經濟數據,看看假設是否屬實。

期貨經商商MF Global負責全球期貨的資深副總裁布拉迪則表示,白宮和美國國會的美債上限辯論歹戲拖棚,也是可能攪亂市場的重大因素,甚至是最大因素。他指出,這辯論是財政議題,但變成政治問題,對股市的衝擊不會太小。

本周將發表的經濟數據,最重要的包括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 (PRI)、「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5月零售業銷售量、不令汽車的零售業銷售、紐約和費城兩個區域的製造業調查,以及美國經濟活動的多項重要指數。分析師預測,這些數字大多將顯示美國經濟牛步。

企業財報比較少,包括電子零售業者Best Buy,以及做黑莓手機的RIM。

這將是一個忙碌的經濟周,市場將會密切留意,而且很快反應。

美股上周續跌,一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大陸的5月出口成長年率低於4月。中國政府將在14日公布大陸的5月CPI數字。「Principal全球投資人」首席全球經濟學家波爾說,「投資人如果看到中國繼續走緩,一定會有反應,因為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成長的推手」。

fsj 提到...

三星 科技業的魔鬼與天使

【經濟日報╱記者黃晶琳、何易霖、李珣瑛】2011.06.13

從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金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他們有一位共同的頭號敵人—南韓三星集團。

三星集團是全球營收最大的電子業者,並且是全球科技版圖中,拿下最多「市占率第一」的供應商,從半導體的DRAM與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DN Flash)、到薄型電視機以及最當紅的手機面板 (AMOLED)等領域,都是世界第一。橫跨電子零組件到品牌事業,經營範疇堪稱是全方位。

三星之所以被全球重量級科技領袖鎖定在雷達上,並且恨得牙癢癢的,連賈伯斯都公開嘲諷三星是「學人精」(copy cat),並且在美國與其大打官司;郭台銘更以「抓耙子」指責三星,要大家不要買韓國貨;張忠謀也曾以「三星是可畏的對手,也是所有人的敵人」來形容。

強烈手段 蠶食市占

科技大廠如此敵視三星,並不是因為彼此之間存在產品與業務的競爭,而在於另外兩個因素。

首先,三星是「最出色的追隨者」,從正面來看即是在產業發展上雖是後發,卻能成功地先到達目的地,如同施崇棠所言,「複製後,再把你宰掉」。 其次,三星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賄選、逃稅、背信、由被告轉為汙點證人,都曾經做過,但也都能「關關難過,關關過」,至今都是全身而退。

三星將追隨者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半導體DRAM產業為代表作。1980年代,美日兩大科技強國,投入發展DARM,IBM、Panasonic都是當時技術數一數二的業者,三星還是一個以賣冰箱為主的家電廠。

三星看到半導體的商機後切入,憑藉著靈活價格操控的優勢,再加上政府給予大量租稅等奧援,最重要的是他們逐漸掌握著技術優勢,慢慢地,美日廠商都被打出市場,三星穩坐全球第一,握有全球四成的占有率,生產製造領先其餘業者1.5個世代。

在電視領域,三星與索尼也曾合作、合資,三星是索尼的面板供應商,很快的索尼的技術被三星學光光,再加上價格不如三星靈活,龍頭寶座易位。

當三星跨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時,由於三星是蘋果的零組件供應商,兩者卻是對打的品牌,賈伯斯擔心索尼的歷史發生在他身上,祭出控告手段來維持其市場優勢。

遊走法律 爭取優勢

三星集團能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更是令大家印象深刻。例如,南韓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為擴充其經營實力,對政治人物多所捐輸,因此在南韓總統選舉時曾賄選,後來又犯下逃稅、背信罪,從1996年以來,曾三度判刑,但都得到緩刑,後來並因其擁有能為南韓爭取2018年冬奧主辦權的能力,獲得南韓總統李明博特赦。

同時在歐盟控告韓台面板廠壟斷價格時,三星馬上轉為汙點證人,免遭罰鉅額罰款,其餘被告如奇美電、友達、華映、瀚宇彩晶、LGD等業者卻要被重罰,合計達到6.49億歐元(約8.6 億美元)。

掐住貨源 同業吞忍

從蘋果、台廠與三星之間的競爭關係來看,三星被視為是魔鬼。但微妙的是,在另一方面,他也扮演著關鍵零組件最大供應商或是最大買主的兩種角色,卻也是掐住大家要害的天使。

分析蘋果的供應鏈,根據MIC產業價值鏈研究報告,以iPhone為例,每一台iPhone原物料成本約184美元,三星拿到了面板、記憶體、應用處理器訂單,總價值約80美元;台廠則以基頻晶片、印刷電路板、鏡頭、機殼等附加價值較低的零組件為主,包括大立光等業者合計的總價值僅35美元,不及三星的一半。

賈伯斯雖然恨透了三星,但是三星卻是掐住其貨源的最大供應商。去年蘋果向三星採購金額達到53億美元,占三星營收的4%,因此未來彼此互控時,誰會是真正的受害者還不一定。

同樣地,台股股王宏達電的面板供應商也是三星,三星有著獨步全球的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AMOLED)生產技術,這種面板省電,而且螢幕亮度高,卻常有缺貨的問題,是牽動宏達電成長最大的關鐽因素,但由於三星也是手機大廠,彼此相處之道得充滿著智慧。

台廠罩門 只當獵人

三星在近十餘年來快速崛起、壯大,帶給全球電子產業新的震撼,也顛覆全球科技業的版圖。台廠以往在科技業上具有優勢的競爭地位,但近年逐漸被南韓替代,分析其原因在於台灣科技業發展上的兩大瓶頸。

資策會MIC產業情報所長詹文男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科技業第一個大問題,即是「獵人心態」,少了耕耘,而拚命的追逐商機,韓廠則是一步一腳印的紮根,成為建立起價值鏈「農夫」。

嫁衣神功 侷限發展

詹文男形容,台灣業者有著獵人的心態,看到產品商機好,就追著獵物猛打,透過削價競爭等各種方式爭取訂單;韓國廠商像農夫,願意從翻土、施肥、播種,耐心等到收割,積極參與制訂技術規格,取得在先進科技上的發聲權,懂得養市場,並從品牌價值延伸至對業界的影響與驅動力。

第二個瓶頸即是台廠過於發展「嫁衣神功」,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長陳信宏則點出另一關鍵,台廠專心於代工事業,不少業者重複投資代工的研發,在產業創新價值鏈中,一直為人作嫁,練就一身「嫁衣神功」。

簡單來說,台廠「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卻不擅長問問題」,長期下來,只能靠著微薄的利潤苦撐。

台廠應該打破以往過於講究產業細緻化、專業分工的觀念,建立以核心技術的龍頭廠來建立起產業鏈。如同三星電子是掌握技術優勢,藉由品牌終端去影響消費生態。

台灣其實已經有業者在拉高層次,思考建立產業價值鏈。例如自行車大廠巨大在全球推廣「A-Team」,建立一種自行車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觀念,並且在大陸重要景點發展自行車步道,將這種觀念打入人心,透過台灣過往在自行車製造的優勢,把品牌延伸至創造「營造新的生活形態」,這將是未來台廠勝出的機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