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9

農民有幾種?

◆ 農民有幾種?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69120.shtml

【聯合報╱黑白集】2011.07.18

李登輝批評馬總統連「香蕉有幾種」都不知道,馬英九惡補數日,才答稱有北蕉、新北蕉、春蕉、夏蕉云云。那麼,農民有幾種,馬總統知道嗎?

請不要回答有果農、稻農、菜農、蒜農等等,我們要問的是:那天馬英九出訪宜蘭,碰到一批攔路抗議要求農委會主委下台的農民;這群人和周末在總統府前凱道上抗議的農民有何不同,馬英九或蔡英文分得出來嗎?

在媒體上,兩批人都被稱為「農民」,兩批人都頭戴斗笠、手持抗議布條,其本質卻截然有別。前者主要是反對政府限縮農業區興建農宅政策,隊伍中甚至有房仲業者在列;而後者卻是堅持農地農用的草根小農,隊伍中則有農村青年子弟參與。一邊是希望變農地為建地,以提高農地收入;一邊是希望維持農業的永續經營,反對建商炒地。馬總統該傾聽誰?又該如何拿捏?

這就是台灣農業問題的弔詭。在「農民權益」的大帽子下,存在著不同農民的不同利益,有時彼此牴觸:坐擁土地待價而沽的「田僑仔」,早就過著舒適的日子;大規模的專業農場產銷體系健全,無畏中間剝削;只有每天彎腰在田間耕作的個體老農,才是最容易受衝擊的一群。勤苦的老農不知不覺中維護了台灣國土,但在立法院的遊說他們永遠是輸家,只有在政治口水中被當成英雄來歌頌。

蔡英文說,只有重新肯定農業價值,才能再造農業。這真是典型的大話政治。農業的價值,還需要政治人物來肯定嗎?農業問題不是機智問答遊戲,更不是選戰的龍套劇碼。請想想:我們希望下一代農民還是跟他們的父祖輩一樣的命運嗎?

※ 相關報導:

* 凱道曬凱「稻」 農民關鍵十問捍衛鄉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18/today-fo1.htm

(十問詳見圖表)

* 政院回應十問:避徵優良農地 調水只是暫時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18/today-fo2.htm

對於農民所提台灣永續未來的關鍵十問訴求,行政院昨由農委會主委陳武雄領軍召開記者會回應,強調力求避免徵收優良農地的政策原則,並宣示農業用水調度他用,屬暫時性的權宜措施,在水利單位完成水源開發工作後,就應終止調度農業用水。

※ 相關報導:

照書栽種 也能變綠手指
改善缺水 建水庫不如汰換管線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 中科四期搶水 2萬頃良田渴

自由 2011.07.18

〔記者鍾麗華、陳炳宏/台北報導〕農地不只面臨被徵收的命運,連農業用水也被搶奪。彰化的濁水溪灌溉引水現已「供四天,停六天」,早就不夠用了,但政府卻同意每日調配六.六五萬噸的農業用水給中科四期,使得附近二萬公頃的良田將變成荒田。

鄉土詩人吳晟也在彰化溪州務農,耕作兩甲的田地。他批評,政府不只消滅農地,還繼續搶水,形同「滅農」。國光石化已不蓋在彰化了,農民以為政府不會來搶水,沒想到卻又要移撥農水給中科四期,溪州、埤頭等鄉鎮的二萬公頃農田將無法耕作。

灌溉供四停六不夠用還移撥

農村作家吳音寧進一步解釋,彰化農業用水每日需一七○萬噸至二百多萬噸,目前自集集攔河堰每日調度九十多萬噸用水,缺水率高達六成七,濁水溪灌溉引水現是「供四停六」。但中科管理局卻委託彰化水利會,耗費二十一億元,沿著當地最重要的灌溉水圳「莿仔埤圳」,開挖堤岸道路埋設輸水專管,管線長達二十四.五公里,就是要給中科四期使用。

無水可耕 農民只能領休耕補助

吳音寧指出,中科四期說是暫時性的調用農業用水,但要「暫時」調用多久,卻說不出具體時間,恐是永久、常態性調水。當農業用水被奪取,無水可耕的農民只能領取休耕補助。農委會一方面希望提高糧食自給率,卻又犧牲農民用水,做法矛盾。

經濟部水利署解釋說,中科四期所調度的農業用水每日六.六五萬噸,是長期水源完成前的權宜措施,其用水量僅佔彰化水利會年總灌溉水量的一.五七%,對灌溉用水的影響輕微;目前濁水溪集集攔河堰年總引水量約十八.三億噸,主要供應彰雲投地區農業灌溉用水,約佔年總引水量九十二%,生活及工業用水合計約僅八%,所以很難說工業及民生用水有大量消耗水資源及排擠農業用水。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認為,政府圈地之後,就會找水、找電給工業區、科學園區使用,「搶完地、接著就是搶水」。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中科四期廠商未來以一度三元買水,六輕用水也不到五元,但家庭用水卻要九到十元,業者賺大錢,水費卻這麼便宜,顯示台灣資源調配出現嚴重問題。

農水處邊緣化 凸顯滅農心態

水對於農村非常重要,但農委會明年升格為農業部,「農田水利處」卻遭裁併。「農業部組織法草案」原將農田水利處設在「農村發展署」下的「農田水利組」,經抗議、協商後,農委會才決定將「農村發展署」改名「農村及農田水利署」。

水利會與農民批評,從農田水利處被邊緣化,就可以看出執政者不重視農民用水權益的心態。



◆ 龍潭鄉三和村「慢活」 鄰村參訪看齊

【聯合報╱記者楊孟立/龍潭報導】2011.07.18

龍潭鄉三和村是桃園縣第一個通過政府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昨邀請鄰近的高原、高平、凌雲村村民造訪再生有成的三和村,體驗三和村獨特的「療癒慢活」。

3個村的參訪代表對於三和村長謝金棋「水泥減量、路燈裁撤」的核心價值印象深刻,也誓言要向三和村看齊,複製三和經驗。

三和村的百年樟樹步道與石崎步道,都是以石頭與枕木修建而成,完全沒有用到一丁點水泥。原本路旁的水泥護堤,也改造成多孔隙的石頭駁坎,路旁排水溝的水收集到生態池中,充分再利用水資源。

謝金棋說,龍潭鄉每村每年都有設置路燈的配額,但三和村就是不用。因為農村就是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把夜晚弄成白天,過量的路燈,只會干擾生態環境,害得螢火蟲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們的農村再生,不是做許多硬體建設,改變社區的樣貌,最後讓居民找不到回家的路。」謝金棋的再生計畫堅持要維護農村原始風貌,傳承在地智慧,讓外出打拚的村民想回家時,能打從內心感受到這條歸鄉路是如此地熟悉又親切。

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長孫明德說,水保局透過「培根計畫」長期培訓農村再生的種子,這些種子多為中生代村民,對於家鄉有濃厚的情感,也體認到要有所改變的覺悟。立法院去年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後,目前全台灣已經有100多個再生農村開花結果。

fsj 提到...

新農金時代的愛農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2011.07.18

今年國內風調雨順,農產大豐收,但也造成嚴重的產銷失衡。近來稻米、香蕉、木瓜、蒜頭等價格慘跌,引發政府不重視農民生計的連串爭議。另一方面,上周五及周六凱達格蘭大道連續發生兩場抗爭活動,一場是全國農地權益自救會反對農委會修法嚴格限制集村農舍興建者資格,影響農地價格;另一場則是去年大埔農地事件的翻版,抗議政府強制徵收農地。農業問題此起彼落,又值選舉敏感時刻,讓政府焦頭爛額,窮於應付。

從全球趨勢來看,由於新興市場崛起對農產需求大增,加上氣候變遷造成農產經常歉收,全球農糧價格長期上漲是大勢所趨。農業黃金時代再現,讓澳洲、紐西蘭等農業大國身價百倍。台灣農業技術水準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雖然生產條件稍差,但面對新農金時代來臨,又有對岸13億人口對農產日增的需求及兩岸關係加持,農業發展前景可說是柳暗花明,若能做好未來一、二十年的全盤發展大計,農業問題豈會層出不窮?

農業要能永續發展,有效維護優良農地是最基本條件,也是農業政策的核心。但是,政府卻讓優良農地不斷流失,據農業專家估計,過去十年台灣有相當於1,77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其中約15個台北信義區的面積被用來蓋別墅型住宅及農舍。這其實是政府活化農村政策下的畸形產物,結果造成為取得蓋別墅及農舍的假農民愈來愈多,優良農地卻被蠶食。農委會欲亡羊補牢,嚴格限制農民資格認定,政策方向固然正確,但沒有完整的農業政策讓農民衣食無虞,樂於務農,又豈能怪農民因擔憂農地價格暴跌而奮起抗爭呢?

要讓農業有好的發展,農民能夠多賺錢,有效的產銷管理不可或缺,台灣小農生產型態不易實施計畫性生產,但主管機關對基本產銷資訊的掌握,以及對農民生產的適度疏導,仍是絕對必要。以香蕉產銷為例,台灣香蕉主要出口市場是日本,但過去十年對日本出口從3萬多公噸減少到最近三年不到1萬公噸;大陸採購數量有限且不穩定,因而香蕉盛產滯銷問題一再重演。至於產地價格暴跌與都市消費價格跌幅不成比例的中間剝削問題,也一直被詬病。台灣有龐大的農會組織,執政黨在農會的影響力遠超過在野黨,但對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始終拿不出有效對策,政府職責所在,豈可說沒有責任!

再者,農業發展不能只靠政府補助,或在農產價格暴跌時收購保證,因為補助愈多或政府保證收購愈大,必然會讓部分投機者有恃無恐,致產銷失衡問題永遠無解。正本清源之道,須建立可迅速呈現產銷實況的價格監測及預警機制,並須從長期農產產銷著眼,透過農會組織,協調核心農民建立穩定的農產品產銷機制。拓展外銷市場是台灣農業打開新出路的最佳途徑,但近年台灣農產品整體外銷市場卻出現停滯甚至萎縮現象,加強開拓新市場已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大陸市場是台灣可以大力開發、最有潛力的未來市場,但很多大陸農產品成本低廉,和台灣一樣存在產銷失衡問題,如香蕉、柳橙等,若非大陸政策性採購,拓銷大陸非常困難。因此,以大陸為市場也要做好功課,長期經營,更需要政府協助建立符合互利雙贏原則的兩岸分工合作模式。蜻蜓點水式的農產促銷活動,或是滯銷時的政策性採購,均非長久之計。

總而言之,解決農業問題不能臨時抱佛腳,必須因應趨勢做好完整規劃,長期耕耘,一步一步、切切實實地開拓農業發展的新生機。朝野為選舉算計引發口水戰要趕快停止,齊心挽救台灣農業才是真正的愛農民。



◆ 蘋論:台清交強徵農民農地

蘋論 2011年 07月16日 蘋果日報

農民怒吼,在古代是改朝換代的預兆,在今天的台灣何嘗不是執政黨的危機?為了「堅持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2千名農民今天將夜宿凱道抗爭。

台灣農陣發言人說,因苗栗大埔遭怪手毀田,去年農民夜宿凱道抗議,獲政府保障優良農地承諾,但到今年承諾跳票,農民決定重返凱道。最讓農民痛心疾首的還不是水果價格低賤,而是政府和大學強制徵地。68歲的農民陳明生拿著得到政府頒獎的米說,為什麼這個政府要強徵他的農地?「政府比強盜還兇悍!」「全國農地權益自救會」昨天就在凱道遊行,訴求是抗議農委會踐踏集村農舍申請人興建的權利。他們強調,已寫了好幾百封信給總統及農委會表達心聲,但沒有回音,逼他們走上街頭。
作秀騙不到農民票

長期關心農民與農業的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批評農委會官員「腦殘」,不知道農業對國家的價值,日本把農業當藝術品行銷,台灣卻把農民當賤民。此外,他也痛批台大、清華、交大向農民搶地,什麼都幹得出來。

彭教授指出,交大有個「璞玉計劃區」,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祕密;而台、清兩大學「為了5年500億,為了土地,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他說,據他聽到的消息,從來無法讓他以為這個計劃除了搶佔校地外,還有什麼目的。「璞玉計劃」就是「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劃」,由新竹縣政府委託交大規劃,涵蓋地區包括高鐵站以東447公頃的土地,其中包括40公頃的「交大竹北園區」。整個計劃其實是「炒地皮計劃」,與農地變建地的炒作前後輝映。

可惡之處在於這些國立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動手強徵農地,美其名說建設科學園區或研究用地,其實只拿出部分興建科學、研究園區,其他地皮竟由建商興建房宅,其間的利益輸送問題與弊端不問可知。用便宜的價格強制徵收農民的農地,部分興建房宅出售,其中獲利殺很大,看在老農眼中真是欲哭無淚。

很多農田遭政府徵收,拿去做什麼呢?去蓋蚊子館。政客競選時開支票要在每個鄉鎮蓋活動中心,結果很多變成蚊子館,原來的良田從此作廢。這不但顯示出政府的昏瞶無能,還破壞生態,掠奪弱勢農民,是赤裸裸的權力濫用。馬總統放縱地方政府與大學剝削農民,這回再去long stay作秀也騙不到農民的票了。



◆ 解套徵地 不會全面以地易地

中央社 2011.07.18

內政部長江宜樺今天表示,不會全面用「以地易地」的方式徵收農地,爭議中的璞玉計畫、二重埔徵地案,都還要檢視是否符合必要性、公益性原則,若民眾反彈過大,可能根本不做。

媒體連續2天報導政府準備用「以地易地」方式,為徵地問題尋求解套,農民團體為之譁然。內政部特地由部長江宜樺親上火線說明。

江宜樺強調「以地易地不是我們規劃的政策」,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的指示是,儘量避免徵收農地,若經評估還是有必要,則以「聚落保留」與「農地集中」2項原則辦理,由地方政府規劃適當區位,將土地讓售給想繼續耕種的農民,確保其生計,「這只是整個事情的一個小環節!」

江宜樺說,璞玉和二重埔都還言之過早,若地方反彈聲浪過大,可能根本就做不成。另外,地方政府提出的方案,還需經過由中立學者、專家組成的「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審查,判斷是否符合「公益性」和「必要性」。

內政部次長林慈玲先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目前正在進行全國「農地資源總調查」,瞭解台灣究竟還有多少農田、分布在哪些地方。調查結果出爐後,內政部將配合進行區域計畫通盤檢討,共同確保農業的質與量。

農委會昨天發出新聞稿指出,要確保糧食安全,讓台灣在面臨無法進口糧食的緊急狀況下,仍能維持每人每日2000大卡的熱量需求;以及規劃國內生產最大化的對策,保留潛在糧食自給能力等多項考量下,初步估計台灣至少需要71萬公頃的農地面積。目前台灣總農牧面積約為81萬公頃,其中最優質的「特定農業區」及台糖農地佔30萬公頃。

林慈玲表示,目前政府還沒有訂出明確的農地保留面積下限,但農委會完成農地資源調查後,會綜合評估台灣究竟需要多少農地,以及哪些優良農地絕對不能被侵佔。等到規劃正式出爐,未來政府規劃的大型開發計畫,就會儘量避開這些地方。

fsj 提到...

以國橘色西瓜 令人刮目相看

民視 2011/07/18

在台灣,黃肉的小玉西瓜很常見,不過在以色列只能見到紅肉西瓜,一名以色列農夫最近成功種出黃肉和橘肉的西瓜,相當有看頭。

拉比諾維奇是以色列中部一名農夫,現在是西瓜的季節,田裡忙得很,不過今年拉比諾維奇的心情特別興奮,因為他的田種出的西瓜和別家的不一樣。

拉比諾維奇家的西瓜外表明顯不同。除了一般常見的綠條紋西瓜外,還有幾近墨黑色和黃白色皮的西瓜,切開後,更是有趣。

這西瓜肉有紅、有黃、還有橘,繽紛燦爛。拉比諾維奇種出彩色西瓜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以色列超市都表示有興趣銷售,預計這2、3天上市後就能知道消費者的反應。

有實驗精神的拉比諾維奇表示,打算再接再厲,繼續改良,種出各式各樣的彩色水果。(民視新聞黃彗澤綜合報導)



◆ 荔枝「罩蚊帳」 防蟲免噴藥

自由 2011.07.18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別人用蚊帳杜絕蚊蟲叮咬身體,鹿野鄉農友楊明雄、楊胡雪霞夫婦為防果蠅入侵荔枝,每顆荔枝樹都「罩蚊帳」,有效克服蟲害,還大豐收,吃過的人都說,罩蚊帳的荔枝香又甜。

七、八月雖已進入荔枝產季末期,但品嘗略帶果香的桂味荔枝正是時候,楊明雄、楊胡雪霞栽培的桂味荔枝,在台東大學週日有機農夫市集上大受歡迎,但談起荔枝樹轉型無毒栽培過程,兩人異口同聲地說,很傷腦筋!

多年前,楊明雄夫婦為了身體健康及家人吃得安全,耕作不再噴灑農藥,改採有機栽培,咖啡、甜葡萄柚陸續取得有機認證,其他農作也跟著無毒栽培。

楊明雄表示,自家荔枝樹種了十多年,「野放」多年,兩、三年前才積極管理,但樹大難防疫,慣行農法施作的荔枝樹開花後,就須噴藥克服蟲害,否則果粒蒂頭易有果蠅產卵,結果也會稀疏,影響收成。

楊明雄說,為克服荔枝樹蟲害,曾倣效一般果樹為果粒套袋,但荔枝果小又分散,一個上午只能套完一顆樹,耗工費時,他亟思改進之道。

有天深夜,楊明雄準備就寢時被蚊子叮了一口,他靈光乍現想到,蚊帳叮防蚊,應該也可以防蟲,隔天就帶妻子到材料行訂做荔枝樹專屬蚊帳,「還指名白色蚊帳,才能讓果樹行光合作用」。

蚊帳方法果然奏效,楊明雄栽培的桂味荔枝盛產,且汁多香甜,果肉細緻,「都是不灑農藥的關係」,連來自屏東的荔枝農友也讚不絕口,在有機市集曾創下一天一萬餘元的銷售量。



◆ 彰化二林火龍果盛產上市 品質好成功銷日

中廣/李河錫報導 2011/07/18

彰化縣二林鎮有不少釀酒葡萄果園廢耕後,紛紛轉作火龍果,歷經十多年提升栽培技術,生產的火龍果品質好、甜度高,市售價格比一般高出約十倍還供不應求,近期獲得日本消費市場青睞,已經有1.8公噸裝櫃外銷,現在買來品嘗正式時候。

彰化縣二林鎮,號稱是產製蕎麥、薏仁加葡萄酒的三寶故鄉,近期在鎮農會積極輔導下,更成為生產豐水梨、巨峰葡萄加火龍果的三果之鄉,繼豐水梨之後,品質超優的火龍果也量產上市﹔鎮農會總幹事蔡詩傑強調,夏季是火龍果盛產季,一般批發價每公斤只能賣到二十到三十五塊,但是二林所生產高品質火龍果,是在部分釀酒葡萄果園廢耕後,就引進來台轉作,歷經十多年選種、提升栽培技術,經由果農採取精緻化栽培,每條分支只留下定量果實,並施用有機肥以及網室栽培,來杜絕病蟲危害,更不需噴灑農藥,品質好、甜度高,使得市售價格每公斤可賣到一百五十塊,約高出市價十倍,還供不應求,已成為新興的高經濟農作物。

二林鎮今年所生產火龍果,再度獲得日本市場青睞,經嚴格檢驗第一批有1.8公噸高品質火龍果裝櫃外銷到日本﹔蔡詩傑總幹事強調,由農會掛保證的火龍果,是少數沒有農藥污染天然水果;果肉可鮮食、打果汁是夏季消署聖品,現在買來品嘗正是時候。



◆ 吃米愛台灣?米食製品 少見在地米

記者蔡孟尚/專題報導 2011.07.18 自由

「吃米愛台灣!」口號,最近很流行。

農委會推動「提振國產米食」計畫,希望國人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好讓國內五千六百公頃農田免於休耕命運,馬英九總統也在五月舉辦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中大聲疾呼:「多吃一口飯」,還說要請各縣市多辦活動推廣米粉、粄條等多元米食,但看在專家學者和米食業者眼中,這種政策思維和市場現況有很大差距,因為大多數的米食加工製品中可能連一粒台灣米都沒有。

「一台斤糯米至少三十五元,一台斤湯圓卻只賣十二元,會有人做這種賠本生意嗎?」新竹縣客家米食中心創辦人黃崇盛說,現在很多米粉工廠裡看不到一台磨米機、粄條工廠裡也是,那這些米粉、粄條是怎麼做出來的?消費者可能不知道,但農委會官員絕對不可能不知道。

學者:成本考量 多進口

中華大學餐旅管理學系主任陳淑莉也說,基於成本考量和強化口感,目前台灣的米食加工品的確很多使用進口米穀粉或修飾澱粉,就算是用於鮮食的米也有不少是從日本或美國進口,台灣米的空間被擠壓得很厲害。

馬總統在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中說,每人每天多吃一口約三公克的米飯,一年就要消耗一公斤的米,全台二千三百萬人就要多消耗二點三公噸米,可讓五千六百公頃農地復耕,產值加上周邊效益可達十三億元。

他並得意地說,他當選總統前,國內休耕農地高達二十二萬公頃,上任後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活化了五千五百公頃,但這還不夠,希望國人每天每人多吃一口飯,協助農地活化來幫助農民。

馬總統在會中,還開心品嘗了用百分之八十五米穀粉烘焙的米麵包,大力推廣這項新興米食產品﹔但米食業者懷疑,這些米穀粉可能不是用台灣米去磨的,吃這種米麵包,可能幫不到台灣的農民。

黃崇盛說,目前台灣飲食文化已經相當多元,米食和麵食的攝取都很便利,米粉、米苔目、湯圓、蘿蔔糕、粄條、碗粿等,不必靠多吃一口飯就吃進很多米食,但問題是這些米食製品現在大多用米穀粉製作,而且這些不是用台灣米當原料的米食加工製品因為大量生產,加入其他食品添加物的比例很高,保存期限比用在地米手工製作的傳統製品長很多,「這對消費者而言恐怕也不是好事!」

縣府:主流米食 幾淪陷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長范國銓也證實,米食製品工業化量產的結果,就是業者為了追求利潤極大化,就會盡量降低原料成本,尤其是米粉、粄條這些主流米食產品幾乎都已經「淪陷」,但縣內還是有些傳統業者堅持手工製作,雖然價格比上述大量生產的要貴上一倍,但識貨的內行人很多,幾乎都是當天做的就當天賣光光。

新竹縣議員郭遠彰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建議縣政府在不久後要舉辦的國際客家粄條節活動中,要對業者使用的粄條原料嚴格把關,就算不能硬性規定限制使用在地米製作粄條,也要對使用台灣米製作粄條的參賽者給予獎勵。

中華大學餐旅管理學系主任陳淑莉說,不只是吃飯,壽司、粽子、米糕、飯糰這些可以吃到完整顆粒米飯的鮮食,政府鼓勵民眾多吃也可以增加稻米消耗量,只是現在國內也有不少進口米,民眾多吃飯是否真的幫到國內稻農,政府可能要進一步分析才能確認。

陳淑莉強調,在加工米食製品部分,如果政府可以適度鼓勵業者「愛用國貨」,或多舉辦用在地米當原料、以手工方式製作傳統米食製品的推廣促銷活動,相信對稻農和堅持使用台灣米當原料的業者,都會有不小的幫助。

農委會在「多吃一口飯」的政策效益中,還把近幾年流行的「食物里程」也評估進去,認為台灣人吃台灣米可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可說是從頭到尾「愛台灣!」

業者:用台灣米 應獎勵

黃崇盛說,那就應該鼓勵米食製品盡量用在地台灣米製作才對,不論是日常食用還是節慶、祭祀供品,其他米食加工製品的用米量絕對都比吃飯吃進去的多很多,獎勵願意使用台灣米當原料的米食加工業者,讓他們可以在流血低價競爭的市場上撐下去,才是對症下藥。

fsj 提到...

心形荔枝 雞蛋大

自由 2011.07.19

〔記者謝銀仲/竹崎報導〕竹崎鄉復金村民李振榮以本土「竹葉黑」(黑葉)荔枝為母樹,接嫁外國進口大果實荔枝,培育新品種「心形荔枝」,經八年努力,終於成功,該新品種荔枝果實碩大,每粒重達二、三兩,有如雞蛋般大,堪稱荔枝界巨無霸,讓人嘖嘖稱奇。

李振榮八年前到中國廣東旅遊,發現一種個頭大、口感不錯的荔枝,因而把該品種引入,並在台灣原有品種「竹葉黑」進行嫁接改良,經多年育種,最近成功培育出這款超級大荔枝,因荔枝果實外貌長的像一顆愛心,加上紅色果皮,因而取名為「紅心」。

李振榮說,荔枝是台灣主要水果之一,種植面積逾一萬二千公頃,品種也有三十多種,其中大家熟知有玉荷包、黑葉、桂味、糯米滋等等,一般來說荔枝個頭大小並不會相差太多,即使農試所今年研發公布大荔枝「吉荔」,每粒重量僅約一台兩,與他所培育新品種「紅心」相比,簡真是小巫見大巫。

李振榮說,今年「紅心」巨無霸超級大荔枝首次生產,產量並不多,每株果樹只產一百多斤,但因外型吸睛,市價一台斤約一百二十,上市很快就銷售一空。

李振榮與梅山鄉長劉宏文是多年好朋友,昨帶一箱「紅心」荔枝到梅山公所,劉宏文分送給同仁及洽公民眾分享,因從沒見過如此巨無霸荔枝,讓大家驚奇不已。

※ 相關報導:

* 巡官送「愛心芒果」 女友:卡哇伊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6471324.shtml

七夕情人節就快要到了,不少情侶對於要送另一半什麼禮物可說是傷透腦筋,平鎮警分局行政組巡官李俊賢決定要送女朋友一顆老家出產的「愛心芒果」,不僅好吃、新奇又有趣,也最能聊表心意。



◆ 為蕉農找出路 香蕉料理盡現

【聯合報╱記者謝龍田/高雄報導】2011.07.19

高雄港香蕉碼頭昨天有場別致的「香蕉與香蕉料理推介會」,高雄市河邊餐飲機構促銷香蕉烤年糕等料理及伴手禮,香味四溢。河邊餐飲董事長張素鑾說,河邊承包的企業團膳及旅遊團餐每天消費上萬根香蕉,希望能為滯銷的香蕉找出路。

香蕉碼頭並把23日訂為「香蕉日」,要販售香蕉冰、香蕉酥、香蕉烤年糕、香蕉海鮮餅等系列產品,所得將捐給弱勢家庭。

「吃香蕉可以享受 (瘦),有助健康;又可以做愛心,幫助蕉農。」張素鑾和河邊餐飲員工一起高喊說,張素鑾並秀廚藝,烹調招牌香蕉料理「金蕉鱸魚」,香味引來民眾圍觀。

張素鑾說,台灣香蕉滯銷「敗市」,河邊餐飲昨天起在日月光半導體、奇美電子的員工團膳大舉使用香蕉,另在高雄港遊輪「真愛輪」、「光榮輪」的餐點推出「金蕉鱸魚」、香蕉海鮮餅等香蕉料理,加上河邊旗下各分店餐飲,每天共使用上萬根香蕉。

其中,金蕉鱸魚早已在旅遊界吃出口碑。張素鑾說,陸客必點必吃,特色是酸酸甜甜,沒有魚腥味,只有香蕉的香味和好口味;這道菜餚製作容易,一般民眾也可烹調,為香蕉拓展銷路。

香蕉蛋糕、香蕉酥、香蕉烤年糕是河邊餐飲研發約1年的產品,趕在香蕉滯銷期上市,也有送愛心給蕉農的味道。

此外,香蕉碼頭主打香蕉海鮮餐,含菜餚及甜點共13道,5人份2000元,8人份3000元,菜色、甜點多以香蕉為素材,希望民眾多吃香蕉料理。



◆ 誰汙染大甲芋田 市府稽查醬菜廠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大甲報導】2011.07.19

大甲區江南里芋農指控附近的醬菜工廠疑汙染芋頭田,造成農作損失。台中市政府環保局、衛生局聯合稽查,發現工廠看不到汙水處理設備,醃漬醬菜味道很不好聞,衛生局也要驗醬菜。

這家醬菜工廠搬到附近逾5個月,排放汙水,農民指廢水導致專業區的芋頭腐爛、果實長不大,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居民在酸臭味中生活苦不堪言,而知名的大甲芋頭專業區芋農損失一時難估計。

環保局前天採水樣,昨天又聯合衛生局、農業局會師稽查,市議員吳敏濟詢問工廠廖姓負責人,為何四、五個月來不定時偷排廢水?負責人說不清楚,且廠內找不到任何汙水處理設備,讓在場者質疑「廢水怎麼排的」。

環保局水保科股長黃富世當場取生產用水化驗,發現汙水PH值為4.4偏酸,環保局依廢棄物清理法第36條,指廢棄物最終處理流向不明開罰單,罰款6000到3萬元,並到芋田採集土壤化驗。

吳敏濟要求廠方未做過濾池、沈澱池等相關生產措施前,應暫時停工,避免危害下游的農作物。



◆ 學者:有機農業應採微汙染認證

林金池/新北市報導 2011-07-19 中國時報

瘦肉精、塑化劑等一連串事件,引發國人對「食物認證」的質疑,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呼籲,國內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政府應未雨綢繆,將有機農業高規格的「零汙染認證」,改為歐美「微汙染認證」,避免引發消費者恐慌,打擊剛萌芽的有機農業。

郭華仁指出,有機一定不能夠用農藥,但這是否陳義過高?以聯合國的食品法典,開宗明義就點名,百分之百零汙染根本不可能,每個國家會因為國情不同,萬一被檢驗出一點點的殘毒,這難道就是不及格騙人嗎?例如日前新聞事件爆發,部分食物受到塑化劑微量汙染,但並不代表這些食物有問題。

他建議有機農業的認證,應該參考國外方式,有些國家安全量為一ppm,就可以允許五%的微汙染量,將標準訂為○.○五ppm,這不僅符合標準,也能將微乎其微的汙染排除,對人體並沒有任何危害。

因此,政府必須讓民眾了解,零汙染不代表零,安全量的五%才是兼顧現實的考量;假使某塊田地,因受到大雨狂瀉的上游土壤汙染,因此檢測出極微量的農藥,難道就因此銷毀農民一年的心血?

郭華仁強調,有機農業已在台灣逐漸萌芽,政府除了應加速認證機制的建立,也應盡速立法補貼,讓更多農民進入有機農業領域,不僅可以全面提升農產價值,國人也會因為食用健康農作物,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一舉數得。

新北市農業局農牧經營管理科長劉淑芬指出,有機認證必須經過三年追蹤輔導,更必須符合零汙染的高標準,雖然地方希望能放寬有機認證標準,但因權限在農委會,地方只能遵照中央指示辦理,目前新北市通過有機認證的農地約五十公頃,無論價格或品質都受到消費者肯定。

她表示,以農業局開辦的「心希望農場」為例,目前雖未送請認證,但採取荷爾蒙防制法種植,不使用化肥改用有機肥等,作物大都符合有機無毒標準,未來將全面推廣有機農業,轉型為精緻農業。



◆ 環保滅火劑 像噴殺蟲劑

【陳世宗/台中報導】2011-07-19 中國時報

「滅火就如同在噴殺蟲劑一樣方便!」利用天然植物淬取,使用創新技術研發出水溶性細泡沫滅火劑,不僅提高藥劑滅火能力,無瓦斯分子,即使車內或置放在高溫八○度C也不會爆炸,引擎或機械過熱、起火,絕不會破壞機件性能。

國內首創環保滅火藥劑相關產品的生化科技公司,利用植物淬取做成水溶性細泡沫滅火劑,除具有高效能滅火能力外,其中性的酸鹼值,及使用無毒性的天然原料作為基材,對生態及人體都不會造成任何破壞或是毒害。

「星火足以燎原!」九八%的火警都是從小火所引起,如果能在第一時間撲滅,就能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業者新推出的家庭號罐裝滅火器,就像使用殺蟲劑一樣簡單。

研發者指出,水溶性的環保防火器,如殺蟲劑可隨手取得,還可隨車攜帶;強力霧狀噴射可壓制火源,可迅速滅火、濕潤降溫冷卻,並以空氣為驅動氣體,無揮發性,採用專利低壓容器,讓民眾可體驗到滅火就如同噴殺蟲劑一樣的簡單方便。

fsj 提到...

梅山小葉種紅茶 新品亮相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嘉義報導】2011.07.20

嘉義縣梅山鄉「龍香茗茶」共同經營產銷班與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合作技術轉移,爭取農糧署機械設施補助後,開發小葉種高山紅茶,昨天在縣府召開新品發表會,除創造地方特產,還計畫進軍大陸。

小葉種紅茶新品發表會,茶湯澄紅鮮艷,晶瑩剔透,不苦不澀,喉韻極佳。縣長張花冠、梅山鄉長劉宏文等人讚不絕口。

農委會茶葉改良場長陳右人表示,茶農嫩採高海拔小葉種茶樹芽葉為原料製成紅茶,帶有花香及濃濃的烏龍香味。縣府農業處指出,小葉種紅茶使用金萱品種。

「龍香茗茶」共同經營產銷班長簡銘助說,7年前試種小葉種紅茶,5年前量產,當時年產100台斤,現已增加到2000至3000台斤;金質獎每台斤3600元;銀質獎3000元;優質獎2400元,訂購很踴躍。



◆ 冷眼集/到底愛農民,還是愛選票?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特稿】2011.07.20

距離大選半年,積弊許久的農業問題也如過熟的膿瘡突然密集爆發,憤懣的農民日前夜宿凱道抗爭,藍綠總統候選人則爭相召開農業座談,一時間農業問題變成顯學。

然而,如果朝野對農業沈痾的關切,最後竟是淪為對老農津貼加碼的攻防,甚至以競相開加碼支票終結,則這不叫照顧農民,而是對台灣農業的再度凌遲,與其說是愛台灣,不如說是愛選票。

其實這段時間以來農民的抗爭發聲,確實達到讓各界重視農業困境的目的,若非農民上街,地方政府任意圈地開發導致良田流失情況,多數民眾將難以理解;如不是藍綠為選戰攻防,年年上演的過剩農產產銷失衡問題,也不會有人重視,由此角度,選舉之於弱勢族群,確實是爭取同情支持的好機會。

朝野突然開始重視農民,無非著眼龐大的農民選票,但若千頭萬緒的農業問題,從不當徵地、農舍限建、公糧收購、農村人力老化、到農產產銷失衡,最後都淪為是為老農津貼加碼舖陳,則這樣的訴求看似幫助農民,實際卻是對農民的再次侮辱,難道每位老農每個月多領一千元,就應把生活的困苦再吞回肚裡?

從1995年在野黨的民進黨倡議老農津貼開始,每逢大選就成為熱門議題,津貼自3000元到如今的每月6000元,調「薪」時機更緊扣選舉時程;但16年來政黨已輪替兩次,農民困境卻至今無解,顯示儘管老農津貼加碼和農業問題解決雖非互斥,但津貼加碼確實成為政客逃避面對農業困境、便宜行事的手法。

從而站在照顧老農角度,人民或願支持藍綠合力加碼津貼,但朝野對農民的疼惜,應是「疼皮也要疼骨」、治標也要治本,否則就是再次聯手欺騙農民。



◆ 我見我思-行政院本末倒置

【何榮幸】2011-07-20 中國時報

「以地換地」(大埔模式)是非不得已的例外,卻被行政院當作沾沾自喜、一體適用的原則。連續兩年農民夜宿凱道抗爭,換來的竟是官方「本末倒置」式回應,未來各地老農持續為捍衛家園而戰,恐怕已是可預見的結果。

行政院長吳敦義非常機敏靈活,但似乎總是用錯了地方。他這陣子對於農民抗爭的公開談話,乍聽之下都很有道理,外界會以為「不徵收優良農田」已是行政院緊守的大原則;但只要聽其言、觀其行,就可知道行政院正不斷將各項「例外」變成「原則」,以至於「不徵收優良農田」逐漸淪為空洞口號。

以備受爭議的土地徵收而言,最重要的兩項大原則應該是:

一、全面檢討、再利用閒置荒廢的廣大工業區用地,若真有不足,再來考慮徵收包括農地在內的其他用地。我的同事謝錦芳去年九月推出「工業區泡沬化」調查報導,揭露各工業區土地大幅閒置、長期養蚊子,地方政府卻仍巧立名目意圖「圈地」的現況,任何負責任的中央政府,都應該以重新活化工業區土地為當務之急。

二、為了保護優良農地,應儘速修改《土地徵收條例》,明定在符合公益性及必要性、徵收程序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土地所有權人權益等前提下才能徵收。政府必須了解,至今仍在耕作的老農與坐領休耕補助金、賣農地蓋豪華農舍的其他農民截然不同,對這些老農而言,失去農地、停止耕作已如同生命失去意義。

以吳揆的聰明才智,當然明白上述原則的重要性。但是,吳揆在農民夜宿凱道前夕雖口頭宣稱要通盤檢討部分工業區閒置問題,農民抗爭一落幕,行政院馬上就拋出將以「以地換地」(大埔模式)解決未來農地徵收的訊息。尤有甚者,吳揆更一改去年農民抗爭時儘速修法的承諾,轉換口徑強調「行政院絕對不會為求快而草率,也不會為求周延而延宕」的模擬兩可之詞,在在顯示行政院對於上述兩大原則的口惠而實不至。

如果行政院真有誠意貫徹原則,過去一年早該重新檢視工業區用地與完成修法,然後依法重新檢視新竹璞玉計畫、二重埔徵收案等進行中開發案的公益性與必要性;但吳揆現在卻一點也不急著修法,工業區用地檢討也只是說說而已,行政院實際上大力宣揚的是「以地換地」模式,也就是把「例外」當作「原則」,希望在法令未修改前繼續便宜行事。

老農仍然被迫離開家園的「以地換地」方案,其實是最不得已的妥協結果,行政院卻當成是「化解爭議」的「政績」,而由營建署出面刊登半版廣告大肆宣揚。如果行政院繼續以本末倒置方式回應老農訴求,老農明年高喊鄉土發語詞「媽的」重返凱道還會令人意外嗎?

fsj 提到...

種植面積降 米價上看3年高點

中央社 2011.07.21

根據彭博,在美國農民減少的稻米種植面積,創下逾1/4世紀以來最多後,米價可能攀抵3年高點。稻米是全世界一半人口的主食。

美國農業部6月30日公布的報告顯示,稻米種植面積年降26%,芝加哥券商Price Futures Group Inc.的商品分析師史科維爾(Jack Scoville)預估米價將飆漲。史科維爾預測,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買賣的稻米期貨,在12月31日前每100磅將漲至22美元。

稻米今年表現冠其他糧食,讓有助於全球食品成本漲幅趨緩的兩年跌勢止步,聯合國2月曾預測全球食品成本將締造歷史新高。全球第3大稻米出口國─美國農民因米價下跌,開始種植玉米和小麥等農作物,因水災和旱災使農作物受損,其價格在過去12個月最多上漲1倍。

精準預測2008年商品重挫的經濟師兼GartmanLetter刊物發行人賈特曼(Dennis Gartman)表示:「稻米對全球市場的重要性不能、也不應該被低估。我認為米價走勢會如何?走高,但不像2008年春天到初夏的水準。」

2008年4月米價最高觸及25.07美元,當時各國擔心稻米短缺,因此減少銷售。美國農民今年將種植面積減少96萬英畝,比羅德島還大約44%的面積。美國最大產米州─阿肯色州現正面臨熱浪侵襲的威脅。美國國家氣象局昨天發布高溫警訊,呼籲民眾減少待在戶外的時間。(譯者:中央社陳昱婷)



◆ 新品種蜜蜂 產蜜量多1成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7.21

因為氣候劇烈變遷,近年蜜蜂常不見蹤影,花朵無法授粉採蜜,導致蜂蜜產量大減。農委會苗栗農改場經過多年研究、品種挑選,選出高產量的高蜜種蜜蜂品種,可將產蜜量增加10.6%,有助於解決產蜜量不高的困境。

農委會苗栗農改場蠶蜂課課長盧美君表示,國外研究顯示蜜蜂受到病毒影響,紛紛「消失不見」,台灣這幾年也有零星個案,但氣候仍是影響蜂蜜產量最大因素。前幾年受到氣候影響,蜜蜂產蜜量大減,2007年全台蜂蜜產量甚至僅剩下3000公噸,創下過去五年新低。為了提升產量,苗改場研究人員培育出產量較高的蜜蜂品種,新蜂種性情溫和、產卵率高,過去平均每一箱蜜蜂(約2至3萬隻)一年可產80公斤蜂蜜,新育種的高產量蜜蜂,一年可多產8.48公斤蜂蜜。



◆ 青鴨蛋可抗老!農技點「殼」成金

【曾百村/宜蘭報導】2011-07-21 中國時報

農委會所屬的宜蘭養鴨中心與宜蘭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從「青鴨蛋」蛋殼中萃取含有高抗氧化劑的膽綠質,能防止細胞氧化,若研發成功,不僅技術將獨步全球,鴨農也大大受益!

幾百年來人類始終在追尋不老偏方,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長黃振芳博士透露,由褐色菜鴨所產的「青殼蛋」,蛋殼上面含有豐富的膽綠質,可萃取極佳的抗氧化劑,有延緩老化的功效,一旦成功量產,鴨禽的經濟價值將大為提升。

黃振芳表示,鴨禽總類繁多,會生下「青殼蛋」者唯有褐色菜鴨,早期要產下青殼蛋是難上加難,但經過畜產試驗所十多年來的努力,現在褐色菜鴨幾乎能夠百分之百生出青殼蛋。

研發青殼蛋初期,主要是為了與雞蛋作區隔,沒想到卻「歪打正著」。因中研院與農委會有做過問卷,發現老一輩長者都喜歡吃青殼鴨蛋,究其原因,發現老年人篤信吃青殼蛋對於特殊疾病有一定功效,後來官方研究也發現,青蛋殼「大有來頭」,便著手與學術單位共同研究。

黃振芳透露,青殼蛋外殼含有「膽綠質」,是極佳的抗氧化劑,現在國立宜蘭大學也有一組學者將著手把抗氧化劑從蛋殼中萃取出來,若研發成功,點殼成金的技術也將獨步全球。

但有人質疑,就算可萃取極佳的抗氧化劑,但哪來獲取那麼多鴨蛋?黃振芳指出,經過養鴨中心的培育,目前一隻褐色菜鴨,一年可產下將近三百廿顆蛋,所以青殼蛋的來源將不成問題。



◆ 調津貼 綠:農與軍公教不同命

中央社 2011.07.21

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今天說,馬政府本月初調漲軍公教薪資,僅總統馬英九每月薪資就增加新台幣1.4 萬元,對於調整老農津貼卻稱沒錢,難道軍公教是一等國民,農民就是次等國民?

民主進步黨立院黨團主張調整老農津貼,從目前的新台幣6000元,增加為7000元。陳其邁上午召開記者會指出,國民黨誣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期間反對調整老農津貼,是惡意抹黑。

陳其邁說,蔡英文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政府因推動「國民年金」政策,擬將當時的三大津貼(敬老、老農、原住民敬老)納入,讓老農的福利照顧更健全,相關給付調整與檢討更能符合實際需要;按當時規劃現在老農民1個月就可以領超過6000元,但當年國民黨為選舉操作,惡意扭曲政策原意,杯葛這項改革,現在還惡意抹黑蔡英文「反對老農津貼」。

他表示,這次民進黨團提修法調高老農津貼,主要考慮到農家所得從2006年的每年94萬元,下滑為2009年的每年87萬元,而農民生產成本較上次檢討老農年金時增加12.61%,總體物價更成長3.62%,農民苦不堪言。

陳其邁說,今年2月,馬政府決定追加預算為軍公教加薪3%,民進黨團為保障農民權益,提案增加老農津貼1000元,但遭杯葛,國民黨強行通過追加預算在本月初調漲軍公教薪資,僅馬總統個人每月薪資便增加1.4萬元。

陳其邁指出,所謂沒有錢增加老農津貼也是推託之詞,馬政府有能力讓公務員調薪3%、有能力調高榮民就養金600元,為何對老農沒有好的照顧?「難道是同款人沒同命?難道是馬總統字典裡沒有農民?」,或者軍公教是一等國民,農民就是次等國民,國民黨要說清楚。

※ 相關報導:

* 聯合筆記/還加碼? 看看歐債危機!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476166.shtml

台灣健保已虧損累累,而老農津貼不但不排富,還三度加碼。朝野都進行政策賄選,對財務危機視而不見,終將禍延子孫。朝野若不審慎考量財政,為選票亂加碼,難保不步上歐豬國家債信危機的後塵。

fsj 提到...

拿伯的葡萄園

【本報訊】2011-07-21 工商時報

西元前九世紀以色列國王亞哈(Ahab)相中鄰近王宮附近的葡萄園,這個葡萄園是農民拿伯(Naboth)的,有一天亞哈向拿伯說:「你將你的葡萄園給我做菜園,我就把更好的葡萄園換給你,或是你要銀子,我就按著價值給你。」

雖然亞哈紆尊降貴親訪拿伯,並且提出以地換地及依市價收購的兩種補償方式,但拿伯表示土地是先祖留下來的,難以從命。亞哈萬萬沒想到他以國王之尊居然連一塊農地都徵收不了,心情極度不悅,王后耶洗別(Jezebel)於是設計陷害拿伯奪取葡萄園,先知以利亞(Elijah)得知此事,痛斥亞哈的不義已讓以色列陷入罪裡,歷史記載以色列自此社會失序、經濟蕭條,軍事更是連連敗北。這段往事全記載在猶太人的史書《列王紀上》。

日光之下無新事,昔日亞哈大權在握可毫無忌憚的奪人土地,今天台灣雖已是民主國家,但浮濫徵收私地事件仍一再發生。去年竹科擴編徵收苗栗大埔農地、中科四期徵收彰化相思寮土地,逼得農民夜宿凱道。歷經一年情況依舊,日前全台14個地區自救會,逾2千名抗議農民再度夜宿凱道。他們的遭遇並沒有比拿伯好到哪裡,這些年隨著政府大舉徵收土地,已讓無數農民被迫轉業。如今收入難以為繼,更讓世代住處被迫搬遷以致生活頓失所依,農民們嘆道:「如果土地被徵收,房子與田地都沒了,真不知道未來要怎麼走。」

政府這十年來向民間所徵收的土地高逾一萬公頃,相當於400座大安森林公園,著實令人吃驚。尤有甚者,僅近兩年徵收的土地就高達2,800公頃,幾乎以倍數成長。如此上山下海的四處徵地,如此毫無憐憫的強迫民眾遷離世代居所,豈能不引發民怨?事實上,在所有文明法治的國家,基於尊重私有產權,徵收土地皆是萬不得已而為之,除非真具有公益性並且無替代方案,否則絕不輕易徵地。但近年各級政府急如星火的徵地,土地徵收幾已成為常態,實令人匪夷所思。我們想問的是,政府徵收土地全然符合公益嗎?真有其非徵不可的必要性嗎?就算具公益性及必要性,政府徵收過程中可有站在被徵收者的立場思考,給予未來居住的安排及就業的協助?由近一年農民兩度夜宿凱道可以明白,政府並沒有以同理心思考農民的處境,這和昏憒的亞哈強徵拿伯的葡萄園何異?

政府在《土地徵收條例》中雖明訂實施土地徵收是為了增進公共利益,但凡興辦國防、交通、水利、教育、社福、環保、公共建築、國營事業及其他依法得徵收土地之需求者,皆可徵收私人土地。徵收的名目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能徵,建公路、蓋學校、開發科學園區皆可據以徵地,但何謂增進公共利益?迄今依然沒有客觀的標準,而這也是引起民眾質疑的根本原因。

內政部雖已注意到民怨,並且在本次《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中明定各級政府徵收土地之前,必須評估其興辦事業的公益性,惟最後認定是否符合公益性者,又是內政部所屬的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而依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的組織章程,此委員會逾半為中央各部會的代表。試想政府發動的徵地計畫,再由政府評估其合理性,如此一來豈非球員兼裁判?我們認為,除非讓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的專家席次大幅提高,否則土地徵收的公益性依然得不到客觀的評估,如此歷經一年的修法就顯得毫無意義可言。

我們認為因應發展經濟之需,徵收私有土地在所難免,但政府必須知所節制,絕不可假公益之名而行掠奪之實。但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權力不加以約束,徵收私地必定趨於浮濫,類似亞哈與拿伯葡萄園的故事必定會再重演。文獻記載連德國威廉一世也曾因為一座磨房擋住其王宮的視野而下令將其拆除,權力的可怕,於此可知。由此也可以明白,以公權力徵地究竟是為公益或私欲,其間確實存在灰色地帶,這次政府修法僅以幾條模糊的法律條文加以規範,如此而欲約束浮濫的徵地行為、欲區分公益與私欲的動機,實有所不可能也。

拿伯的葡萄園這則歷史往事,除了警誡我們必須約束政府徵地的權力之外,同時也告訴我們,當政府飛揚跋扈的徵收農地,漠視人民私有產權的同時,也已預告了政治失利、經濟衰敗為時不遠了。但願馬英九總統深刻體會被剝奪土地者的心情,以拿伯的葡萄園為借鏡。農民兩度夜宿凱道,除了反映政府徵地政策的失當,也說明了文官體系普遍缺乏徹底解決問題的熱情,而這也是另一個更待正視的課題。



◆ 原民土地 在暗夜裡哭泣

【蘇雅婷】2011-07-21 中國時報

農民於凱道的街頭運動,讓住在部落的我深有所感。感慨土地被濫權徵收的豈止農地,「原住民保留地」更早就悄然以極低廉的價格或被強制徵收,或被轉讓給具資金的平地人;致使其生活空間嚴重流失、土地資源分解離散。原住民族淪為社會貧窮的邊緣族群。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八八災後重建的土地爭議,便是其一典型範例。日昨,嘉蘭村反對被強制徵收土地的村民接到行政訴願被駁回消息,他們控訴政府以每平方公尺一五○元的價格強制徵收其土地作為受災戶永久屋用地,但卻未兼顧土地所有者的意願與利益,無奈的抗爭與訴願仍舊抵擋不了強制徵收的行政權力。

《土地徵收條例》是統治者徵收人民土地的尚方寶劍,莫拉克的災難更讓統治者以閃電立法手段取得處置原鄉土地至高絕對的權力。《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第二十條即規定無論是被劃為不安全的住居,亦或是要安置災民用的土地,政府皆可用強制手段要求遷離及徵收土地,無須協議。

這個以重建「正當性」「合法」侵奪人民土地的政策,不僅違反人權,更嚴重破壞原住民既有生活領域及部落集體性。倚靠山林而居是原住民族傳統慣習,剝奪土地權,等於剝奪民族的根源。

原住民土地被侵奪最大的不義,來自於原住民保留地政策的不義。《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規定保留地的土地所有權人為「中華民國」,實際乃國民政府承襲日治時期對原民空間的劃界限縮,強迫其棄遊耕、改定耕。而殖民開發主義長驅直入山林,共謀將此殘餘空間再予納編瓜分,只留下零星、不連續的狹小區塊供原住民族使用。這部法雖是管理原住民生活空間的最高依歸,卻只是《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的行政命令。當它遇到《森林法》、《水利法》、《國有財產法》和《國家公園法》等法規時,只有自動退位的份;況且,這些法規各有所司、互不隸屬,原住民生活整體被割裂的千瘡百孔。

然而,保留地是原住民的農地、林地、牧地,更是居住地。它對原住民的重要性更勝於農民之於農地;它對台灣人民的重要性也不亞於提供給我們糧食的農地。與土地共生的原住民正是這些保命地的守護者。

今之保留地既無法還予原住民傳統慣習的完整生活空間,又無法將之視為私有財產,進行商品交易;更甭說靠種植賴以維生了,即使要蓋合法房舍,也須經過政府層層管制與繁複程序。政府聲稱保留地政策是保障原住民生計,實乃管控原住民族的緊箍咒。一旦要開發山坡地,諸如道路、電廠、水庫及觀光區開發,甚至核廢料處置場的興建,皆可用極為低廉代價合法強制取得土地,不用協商談判,開發利益卻從不歸於守護這塊山林的原住民。

原住民土地在暗夜哭泣,誰聽到了?(作者為部落再生成工作隊成員)

fsj 提到...

農委會育成高蜜種蜂 身價不凡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北報導】2011.07.22

經3年篩選培育,農委會昨天宣布,培養出身價最高的高蜜種蜂群,這群尚未命名的蜜蜂採蜜能力強,蜂蜜產量比一般蜜蜂高11.6%,預計3年內技術轉移1萬5千隻蜂王,加上蜂蜜製品,約可創收3300多萬。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侯鳳舞表示,國內蜂農普遍養殖的義大利蜂品質逐漸退化,遂挑選性情溫和、採蜜能力強的高加索群蜜蜂育種,歷經數輪篩選淘汰不適宜蜂王,留下採蜜能力與蜂王產卵率最高的蜜種蜂群。

侯鳳舞說,有別於大多數農民飼養、每隻交易價約200元的義大利種蜂王,高蜜種蜂王身價不凡,每隻500元,目前市面上應無更貴的蜂王品種。

侯鳳舞也說,近來日本等地蜜蜂因氣候變遷等原因出現「蜂群崩壞症候群」,導致大量蜜蜂「迷航不見了,連屍體都找不到」、影響各類農作授粉結果,日本曾多次向台灣接洽購買蜂種,但因檢疫問題尚未成交;台灣尚未出現「蜂群崩壞症候群」案例,又培育出高蜜種蜂,可能吸引更多國際買主。

苗栗區農改場指出,目前國內733戶養蜂人家,飼養箱數為近10萬箱,多分布於台中、彰化和台南、高雄等地;主要產品為蜂蜜及蜂王漿,龍眼蜜、荔枝蜜及百花蜜年產量約3千到8千公噸,產值初估4億到6億元;蜂王漿每年產量約30萬公斤,產值約3億元。



◆ 產銷失衡 為何年年在喊?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7.22

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一再發生,農民團體今天主張,應該採取計畫生產源頭管理,用前端配合生產計畫政策的環境補貼,取代後端肥料、耕鋤、休耕等補貼,讓耕地、作物、產量都經過精密計算,才能根本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

屏東縣高樹鄉農會總幹事謝朝景建議,政府應該推出嚴格的「登記制度」,結合全省農會連線,事先登記的農民,政府保證價格、外銷與收購,即使遇到風災也保證補貼; 不登記的農民就必須自己銷售、自負盈虧,且一旦超量,就停止登記。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農產品需計畫性生產,才能徹底解決產銷失衡問題。全世界農產品行銷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紐西蘭奇異果,不僅政府扮演重要角色,農民間也組成一個非常強大的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行銷。

但在台灣,農民無法組成這麼強大的組織團體,農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蔡培慧認為,農會需要有籌碼與誘因,才能與農民溝通。她建議應將現行的肥料、收購、耕鋤等後端、負面的補貼,改為正向的、源頭的環境補貼。

她表示,從源頭補助對農民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政府也才能確實掌握農產品的生產資訊,比如該種什麼、種多少、有機不有機、該用多少肥料等都有精密計算。農民在政府擬定的計畫中生產,若仍出現價格巨幅波動,再採取所謂的九五機制、產業保險制度,才能真正平抑物價。

謝朝景說,香蕉、木瓜、鳳梨、蜜棗都是高樹鄉重要的農產品,鳳梨與蜜棗數量更高居全國之冠。當農產品價格崩盤時才要外銷,政府需拜託廠商賣到國外去,但廠商若削價競爭,除了產品品質不佳,價格也不好。

改採取登記制度,謝朝景認為,一方面政府可精準掌握農產品的產量,另一方面可提升農民耕作能力,也許會有三年陣痛期,但三年過後產銷品質穩定,加上農糧署統一接洽外銷,少了中間商人剝削,農民才能直接受益。



◆ 穩定產銷 專業的農委會提6對策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7.22

農委會今天提出「穩定農產品產銷對策」,提出包括加強產銷調節制度、全面收購公糧濕穀、建立農產品即時透明資訊、香蕉外銷業者組成出口聯合組織,以及研究農民所得等六大對策,希望未來能更穩定農產品物價。

農委會還打算,年底前要培育2000多名農業產銷班長,擔任任產銷資訊專員,協助沒有能力上網查詢農業資訊的農民取得產銷資訊。另外,針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農民,農委會也會在今年年底前,開發智慧型手機查詢服務系統,讓農民用簡單代號,就可以取得農情預測及市場行情。農委會表示,不會補助農民購買智慧型手機。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上午帶著孫立群、陳吉仲等四名學者,針對日前總統下鄉時,農民反應農產品產銷問題,向馬總統提出產銷對策報告。

陳武雄說,要加強垂直整合,才能穩定農民收益。協助農民建立產銷班,加強契作與品牌,才能提高農產品價格。至於香蕉產銷失衡問題,農委會已經召集外銷業者,將組成聯合組織一致對外銷售,希望能夠重新返回台灣香蕉在日本的市場。

今年一期稻作公糧收購爭議不斷。陳武雄說,今年一期稻作收濕穀,初期正好稻穀青黃不接,且遇到颱風多雨,導致稻穀價格不穩定,稻農與糧商間也有些摩擦,總統指示農委會從今年二期稻作開始全面收濕穀,濕穀乾燥、包裝、堆疊費用全數由政府負擔。明年一期稻作,所有公糧業者可全面收濕穀。

陳武雄認為,現有的產銷預警制度與調節必須加強,即時讓農民更瞭解農產品是否生產過剩,資訊也會更透明公開,除了在各農漁會1000多個電子看板建立傳播管道,也針對不同年齡層的農民提供價格、外銷等資訊分析。

陳武雄表示,能夠上網自行查資料的農民,可以自己上網蒐集資料,由農委會透過航照、衛星影像等等,建立即時產銷資訊。沒有能力上網查資料的老農,農委會年底前要培育2000多名農業產銷資訊專員擔任種子協助提供資訊。

另外,農委會也會透過協助智慧型手機開發,在今年年底前開發智慧型手機查詢服務系統,讓農民能以簡單的代號,就可以取得農情預測及市場行情。至於有學者提出推動農民所得保險制度。陳武雄表示將進一步研究農戶所得後,再討論是否可行。



◆ 反中科搶水 農民組自救會

【聯合報╱記者陳文星/溪州報導】2011.07.22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農地徵收問題雖已平息,但中科調撥農業用水「搶水」問題卻越演越烈。彰化縣溪州、埤頭居民昨天成立「反中科搶水自救會」,一百多人舉白布條高喊「顧田水、護水圳」。自救會會長謝寶元說,中科或許可創造年輕人就業,但有一萬多名農民生計受影響,良田變成荒埔地,簡直是「搶水滅農工程」。

彰化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林永傳說,調撥農業用水給中科使用的水量,只約占彰化縣濁水溪灌溉系統全年的2.75%,莿仔埤圳以農業灌溉為優先,無庸置疑,「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也會利用晚上農業灌溉用水低峰期取水,白天仍以灌溉優先,「這樣反而可作更好的水資源利用」。

反汙染自救會成員昨天高分貝嗆聲「搶水行為比土匪還惡霸!」「不要良田變荒埔」。自救會成員吳音寧表示,溪州鄉多數土地為「特定農業區」,有1萬4000多人務農,種稻、芭樂、苗木,「優質農業區面臨無水可灌溉」,十分諷刺。

她並質疑,彰化農田水利會的「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占農業灌溉水源至少達1%,且又要設置14公頃蓄水池、取水管路等工程都涉及不法。她說,中科四期廠商未確定、環評更有爭議,在環評訴訟定讞、確定有開發需求前,就要進行違法工程與農民搶水,情、理、法都站不住腳。

溪州鄉長黃盛祿也說,取水管路工程沿線大庄、中庄、溪州、東州、埤頭工業區的房屋、工廠就緊鄰施工地點,開鑿取水管路有掏空地基之虞,工程沒先溝通、環評,居民人心惶惶。

林永傳說,14公頃的蓄水池,優先提供中科使用,但可彈性供農業灌溉及彰南花卉園區使用。至於管線工程部分,將會與居民好好溝通,化解不必要的誤會。

fsj 提到...

37年來利農大變革 公糧改收濕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480645.shtml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曾雅玲/台北報導】2011.07.23

農業問題連日延燒,馬英九總統昨天召開「穩定農產品產銷對策」會議,作出重大決定,明確指示農委會,立即實施公糧濕穀收購,同時建立產銷資訊即時傳播系統,讓農漁民用最便利的方式收到產量與價格的相關資訊。

馬總統昨天提出穩定農產品產銷六大對策,下令自明年第一期稻作起,公糧收購改收「濕穀」,預計明年將為農民省下起碼四億元烘乾費;而今年第二期稻作公糧收購每公斤兩元的乾燥、包裝與堆疊費用,也全由政府埋單。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昨天向馬總統報告,總統要求農委會改變自民國六十三年起,已實施卅七年之久的現制,改為公糧濕穀收購、加強現有的產銷調節預警制度、推動農產品收購商與農夫契約種植、加強香蕉產銷調節與輔導業者出口等政策,其中又以「公糧濕穀收購」最引人注目。

馬總統在密集下鄉與農民對談後,原規畫昨天親自舉行記者會「做總結」,並宣布具體方案;但為了避免因老農津貼模糊焦點,府院高層臨時決定取消,改由農委會對外發布,讓農業問題回到專業本位。

黨政高層透露,馬總統近來以行動關切農業問題,不希望農業政策因「政治問題」失焦,決定讓單純的農業問題,回到專業本位,真正對農民產銷機制提出辦法,也凸顯施政風格與綠營政治掛帥不同。

昨天在府內召開「穩定農產品產銷對策」會議,主要針對農業資訊、產銷管道等邀專家學者討論。據轉述,對於近來農業問題頻傳,馬總統要求農委會,聽到不實指控或錯誤資訊時,務必挺身而出,大聲、清楚、正確說明政府作為,避免社會不安。

馬總統說,「農委會必須直接走到產地面對民眾,讓農民與社會大眾都在第一時間了解政府的政策」。



◆ 烘乾濕穀 政府埋單年逾四億

【聯合報╱記者曾雅玲/台北報導】2011.07.23

農糧署表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公糧收購濕穀政策,農委會官員以每年公糧平均收購量廿萬噸推估,明年「收濕穀」政策上路,依現行每公噸兩千元的濕穀烘乾收費標準,政府得幫農民埋單四億烘乾費;今年光第一期公糧收購量就達到十九萬噸,加上第二期稻作收購,埋單烘乾費金額一定更高。

全國一百六十四個具烘乾設備之公糧收購點,早在二○○九年起就有試行經驗;各收購點按濕穀含水度推估烘乾至收購標準含水度後所剩重量,向農民收購。如一百公斤含水量廿八度的濕穀,將換算成八十公斤、含水量十三度的乾穀重量收購,且須繳交每公噸兩千元的烘乾、包裝與堆疊費用。

農糧署說,過去農民習慣在自家稻埕或公有廣場曬穀、自行裝袋繳交公糧收購;但越來越多農民有烘乾濕穀需求,農委會便陸續補助全國各農會建置或汰換老舊烘乾設備。

農委會表示,九十七年底訂出濕穀轉換乾穀的折算率後,部分公糧收購點自九十八年第一期稻作起,就收「濕穀」了;將趕明年五月到八月一期稻作收割期前,繼續補助各收購點添置烘乾設備,讓收購點都能收「濕穀」。

農糧署提醒,今年農民繳交第二期稻作給收購點時,除免除乾燥、包裝與堆疊費用;為鼓勵農民自行曬穀,繳交合格含水量乾穀的農民,每繳一公斤乾穀都可獲補貼自行乾燥處理費用二元。



◆ 關山農會「米國學校」 邀旅客自己種稻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台東報導】2011.07.22

台東縣關山鎮農會近年來成立休閒旅遊服務中心,設置「米國學校」,大推動農村休閒旅遊、開辦米倉住宿體驗、開發南瓜米蛋糕,並絞盡腦汁要為幫鎮上農民促銷當地農特產。

近年來,隨著國人日常飲食習慣改變,吃米人口變少,再加上國外農產陸續開放進口,還得面對國外廉價進口米競爭,關山鎮農會除積極輔導農民轉型,「親山農場」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老農民賴良一在農會協助下,成為關山鎮知名的休閒農場,讓遊客可以住宿,體驗摘草莓、拔蘿蔔的田園樂趣。

另關山鎮農會還設置休閒旅遊服務中心,幫遊客規畫在地套裝的農村旅遊行程,積極利用地方農產開發風味獨特的南瓜米蛋糕;輔導地方農民發展農村手工藝品,如竹碗、竹筆筒、陶磁彩繪、用釋迦果種籽創作超「卡哇伊」的鎖匙環等飾品,農會休旅中心則是把遊客帶到農民家中、店裡體驗,讓遊客順便買些農產品、藝品當拌手禮,達到地產地銷。

遊客來到關山鎮農會開辦的「米國學校」不能免俗要吃「大碗公」便當,還可以跟著農會人員認識稻米、看米、摸米,並動手製作1包「獨一無二」的精裝米帶回家。

遊客還可以事先申請體驗插秧種稻,收成後還會收到農會寄來「自己」種的米,就是這樣多元行銷方式,年年吸引大批遊客參訪,每年也為農會帶進逾1千萬元的業外營收。



◆ 農業縣 幾乎看不到年輕人

【聯合晚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2011.07.22

全國農村老化,年輕人外流,雇不到農工,已造成農業大危機,雲林縣長張花冠於日前馬總統下鄉座談時當面嗆聲,要求重視。農民都說「愈種愈窮」,人力成本高,寧可休耕,也不想做白工。

雲林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僅次於嘉義縣排名全台第二,全縣超過65歲的農民約有7萬多人,約占所有農民1/3,農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卻外流不願務農,衍生嚴重的「農工荒」問題。

文旦採收 2個月前就要預約找人

「2個月前就開始找工人了,否則到時候請不到農工該怎麼辦?」雲林縣斗六市文旦產銷班班長游紹廷說,今年文旦雖然還有1個多月才採收,但農村「老的老、跑的跑」,鄉下農工確實很缺,今年採收期到中秋節販售時間短,萬一請不到工人採收可能會滯銷。

菜農無奈:花錢請不到人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呂政璋表示,「農民愈種愈窮」,以致年輕人甘願離鄉背井外出找工作,也不願留在家鄉務農。務農利潤逐年下降,導因於肥料、農藥及農工等成本逐年上漲,讓農民苦不堪言。以栽種水稻為例,扣除成本1甲地1期才約賺8萬元,1年兩期收入不到20萬元,萬一遇到颱風更可能血本無歸,收入如此微薄,教農民如何過活?農民只好再栽種裡作、雜作或四處打零工貼補家用。

桃園縣新屋鄉網室蔬菜廖姓農夫說,現在是花錢請人都沒人要來。大園鄉菜農鄒金源說,政府為整合私有的小農地,施行「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有心務農的民眾能承租大面積農地,創造規模經濟,但光有地沒工人,一樣是白搭。他指出,本土農工每天至少2000元工資,還不見得找得到人,外勞月薪頂多2萬元,3倍的薪資差距,加上肥料、農藥價格持續上漲,農民成本墊高幾乎吃掉利潤,才會出現寧願休耕也不做白工的現象。

務農沒前途!老農不准孩子接班

「愈種愈窮!」新屋鄉南瓜農彭鴻林說,他有3個兒子讀到大學,「我不准他們回來繼承,農業不能當飯吃」,務農太累了,又請不到人幫忙,根本存不了錢,也因缺工,回收差、沒前途。

農村勞動力缺乏最嚴重的嘉義縣,60歲的太保農民李茂富種稻40年,他說,近年農藥、肥料、油價通通漲,務農成本提高四成多。原物料上漲,稻穀價格10年來沒什麼變動。「愈種愈窮,怎麼可能讓孩子繼續接棒吃苦?」

嘉義縣是農業縣,人口老化全國第一,農民說,現在光靠務農,根本賺不到錢,「以前沒利潤,現在是負成長。」下一代外出工作,現在的嘉義縣,幾乎看不到青壯年農民。

fsj 提到...

二期稻將收割 收購濕穀快訂標準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羅紹平/屏東、台東報導】2011.07.24

政府從今年二期稻作起,採取公糧濕穀收購,二期收割轉眼就到,台東縣、屏東縣農民呼籲政府要加緊腳步訂出一套收購標準,特別測量濕度的儀器要有規範,才能避免糾紛,確保農民不再二度受害。

種了近70年稻米的新園鄉民黃廣昨天表示,先前政府收購稻穀,採用乾穀,農民收割後,因沒有烘乾機等設備,都以濕穀價格賣給糧商,等政府開始收購,再向糧商購買乾穀賣給政府,買入價格每公斤23.5、24.2元不等,賣給政府26元,農民只能賺取其中差價,這是不得已作法,濕穀真能賣給政府,可避免上述賣出買進再賣出的困擾,農民收益也相對提高。

但他說,以屏東縣來說,二期稻作已栽種,很快就可收成,如何收購濕穀,政府要加緊腳步訂定標準;像每公頃都有規定收購數量,超過數量的濕穀該如何處理,是賣給糧商或如何處理,不能再讓農民吃虧。

「上午收割與下午收割、下過西北雨後才收割,都會影響稻穀重量」,黃廣指出,政府要加緊腳步訂定一套收購標準,像剛下過西北雨時,濕度40度,濕穀重量要多少公斤,28~24度間,各是多少重量,這與收購糧斗有關,政府不能輕忽,以免引發類似雲林縣北港農會事件。

台東縣稻農賴善能說,政府收購濕穀對農民是一大福利,但稻穀多少濕度,可以換算折扣多少重量比,農糧署有一定的標準與公式,只是不同儀器測出的濕度可能不同,政府應就儀器制定規範,如此才不會引發不必要爭議。

黃廣表示,台中大甲區農會及彰化溪湖農會79年起,就有收購濕穀作法,辦理也很成功,建議政府應該可以派員了解,趕緊定出一套收購標準,免得屆時又引起民怨。



◆ 守護土地 15農寧當快樂傻瓜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尖石報導】2011.07.24

「不但找回自己,也讓部落永續發展」15位尖石鄉農民同心經營的梅嘎蒗共耕農場,專門種植有機蔬果,他們堅持理想、認真守護土地的故事,感動重視健康的消費者,縣長邱鏡淳日前率領縣府團隊上山為他們打氣,允諾協助行銷。

農民吳治德告訴邱鏡淳,生產的有機蔬果大多銷往桃園、台北,邱鏡淳認為,好的產品要留給在地人,縮短運輸里程,可提供給學生做為營養午餐食材,也會建議縣內賣場、超市成立在地農產品專區,支持在地農民。

梅嘎蒗共耕農場是世界展望會在原鄉部落推展的產業計畫,幫助部落居民開拓謀生、自立的一片天。邱鏡淳說,這群農民受限於設備、技術等因素,初期有40戶參加,營收扣除成本,幾乎沒有利潤,中途有人退出,但仍有一群「快樂的傻瓜」堅持有機才有未來的理想,精神讓人感動。

邱鏡淳認為,梅嘎蒗農場代表著部落族人自立自強,及珍惜土地的用心,「我要用這段動人的故事來幫忙行銷」,吸引認同理念的消費者。

81歲梅花村牧師陳光松說,他常提醒族人不要變賣祖先留下的土地,「要珍惜滋養我們的土地」,很欣慰看到這群農民以共耕方式發展有機農業,團結力量大,讓部落更有向心力。

班長賴天國一家3口都在梅嘎蒗共耕農場工作,賴天國的兒子賴恩典今年從高中畢業,他選擇回部落參與有機農業,負責運輸蔬果,他說,看到部落人各自奉獻智慧和經驗,大家各司其職,「每天在感動的氣氛中工作,不會覺得累」。



◆ 江西研發「神奇砍瓜」 想吃就砍砍了又長

中廣 2011/07/20

香港太陽報報導說,大陸江西一名七十七歲的農業專家最近研發出一種叫做「神奇砍瓜」的瓜類,不用等瓜熟了之後才摘下來吃,在生長期內,想吃多少就砍多少,砍過的截面,能夠迅速癒合,繼續生長,號稱「天天都能吃到新鮮瓜」。

報導說,這種「神奇砍瓜」,是他透過雜交等方式培育出來的新品種,瓜形呈長圓柱形。他今年四月培育成功,目前,最大的砍瓜長1.4公尺,重12.2公斤。

研發專家說,這種砍瓜,口感爽脆、營養豐富,適合大力推廣。



◆ 復育漁源 石城、東澳設鋼鐵魚礁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2011.07.24

宜蘭縣政府為復育漁源,選在石城、東澳方圓1海里海域,投放大型的鋼鐵沉海,當成人工魚礁。同時,為避免櫻花蝦被過度採捕,將輔導成立產銷班,兼顧捕撈與復育。

宜蘭縣選定北端的石城海域、南端的東澳海域,設定方圓1海里的人工魚礁區,營造成海底水產動植物的棲地環境。用來當人工魚礁的,除報廢的電桿、漁船、軍艦外,還有最新的大型鋼鐵製成的魚礁。

宜蘭縣漁業管理所長陳文進昨天說,電桿礁、漁船礁、軍艦礁易因長期海流等衝擊而垮毀,大型鋼鐵礁經多年投放所累積的經驗資料證實,適合投放在30公尺深、較具深度的海域,且因礁體表面積較大,孔隙多、隱蔽性佳,功能更好。

陳文進說,人工魚礁投入海底後,可改變海底的地形,經海流、潮汐、波浪等交互作用,混合形成渦流,可攪拌沈積在海底的營養鹽類,提升浮游生物的繁殖與孳生能力,吸引水底動植物棲駐,營造良好人工棲地生態,增加漁源與漁民的漁穫量。

宜蘭縣近年來沿近海的漁源有減少的趨勢,除營造水產動植物棲地與復育漁源外,對漁民採捕的水產也透過總量管制與漁民自律等方式,達到採捕與復育平衡。

陳文進說,影響海洋資源重大的飛魚卵、魩鱙等,都已有效管理,但對櫻花蝦的採捕,目前尚缺乏統計與管理。為避免採捕過度而影響未來的收穫量,縣府與漁會將輔導漁民成立產銷班,輔導適量採捕,以確保櫻花蝦的海洋資源。

他說,為保護漁源,對以強光吸引魚群靠近而採捕的燈火漁船,也已限制不可在距岸3海里內作業,縣府透過一些漁業保護與復育行動,就是希望宜蘭的漁業能永續經營。

fsj 提到...

才宣布收濕穀 大盤米價聞聲漲

【聯合報╱記者吳政修/台南報導】2011.07.25

政府宣布今年2期稻作公糧收濕穀,且每公斤補貼2元乾燥處理費,市場預期稻穀會漲價心理下,大盤米價前天立即反映每公斤上漲2元,消費者罵「又要吃到較貴的白米了」。農民表示,政府重蹈宣布公糧漲3元時機不對覆轍,農民手中已沒有稻穀了,沒有受惠。

4月26日農委會宣布收購的公糧每公斤提高3元,但白米零售價迅速反映每公斤漲5元,農民當時罵1期稻作並未收割,手中並沒有稻穀,根本沒有受惠;後來經農委會釋出公糧,及1期稻作開始收割,米價才又回跌。

原公糧收購的是乾穀,稻農須將濕穀送到收購地點烘乾,由於都擠在同一時間,致沒辦法繳公糧,今年1期稻作,糧商收購濕穀從最早的每台斤9元,一路跌到8元左右,嘉南地區農民到立法院抗議,農民建議公糧收濕穀,或提高公糧收購數量。

政府本月22日宣布今年2期稻作公糧將收購濕穀,若稻農自己烘乾繳乾糧,每公斤補貼2元的乾燥處理費。

由於市場預期2期稻穀會漲價,前天大盤米價即從每公斤30元上漲到32元,大盤米商已通知中盤商漲2元,米商預計2星期內米價上漲會反映到消費市場。「現在白米零售價尚未漲,但大盤漲,零售價遲早也會漲。」台南市民李明玲不滿地說,消費者又要吃到貴的米了。

「政府公糧收濕穀政策,重蹈公糧提高3元的覆轍,宣布的時機不對。」崑濱伯說,農民手裡沒有稻穀,無法受惠,應在2期稻作收割前夕宣布收溼穀才對,政府收濕穀應訂出濕穀1公斤收多少錢,這樣對農民最方便。

柳營區農民陳忠和表示,沒乾燥機農會如何收濕穀?「問題還很多」。

台南縣米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漢鼎表示,公糧收濕穀是很好的政策,但沒有訂收購標準,屆時公糧收購會很亂。



◆ 番薯沒「保價收購」 金山、萬里農民罵翻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1.07.25

金山紅心甘藷、萬里紅心番薯已進入產季,由於今年市府未如同升格前由公所以台電回饋金向薯農「保價收購」,加上公所未續辦甘藷節、番薯節活動,改由市府農業局籌辦,被民眾誤以為金山、萬里當地不辦活動而罵翻天。

農業局解釋,去年補助兩公所350萬元於8月中旬在當地促銷,加上公所自有財源,花費近千萬元。今年由農業局接辦促銷活動,但規模不減反增,只不過活動延後兩周,並非不在當地辦活動。

不少金山民眾近日在網路痛批升格後的甘藷節規模反而縮水,還有區政諮詢委員在區政會議提議由農民組團到市府抗議。市府市長信箱、農業局電話也有許多民眾陳情或抗議。

官員說,今年「金山甘藷節」於8月27、28日在金山重和里朝天宮舉辦,同時在板橋區府中捷運站前廣場辦促銷;「萬里番薯節」於9月3、4日在萬里天禮寶塔舉辦,同時在北市八德路希望廣場辦展售會。兩場在地活動都比照去年焢窯、一日遊等節目,並未縮水。

農業局說,升格前金山鄉公所以台電回饋金向農民「保價收購」番薯,再分送全鄉每戶一箱,收購價格一斤約17至20 元,比市面批發價13至14元高出許多。

但升格之後,台電回饋金繳入市庫,區公所無法再保價收購分送居民,招致不滿,加上公所未及時向民眾說清楚活動的內容,才引發抗議。

農業局說,今年雖沒有保價收購,但市府以同樣的經費到都會區辦促銷,零售價可達每斤30元。



◆ 姐妹花賣水梨 送貨販售自己來

【聯合報╱李青霖】2011.07.25

水梨進入盛產期,玄奘大學畢業的楊曉薇(左)和妹妹楊淑安,最近忙昏頭。清晨得送水梨到新竹果菜市場批發,忙完還參加活動,現場販售。

她父親在寶山鄉種水梨,家中四姊妹,無男丁,身為長女,被當男生看,「18歲就要學開貨車」;姊妹們課餘還得到果園工作。儘管辛苦,姊妹們都樂觀開朗、笑容可掬,因長相甜美又活潑,業績非常好,被喻為「水梨姊妹花」。



◆ 抄筆記種葡萄 豐收完成父遺願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2011.07.25

大村鄉開創葡萄產業奇蹟,第一代葡萄園的老園主吳壽山今年初辭世,他的子女按照筆記照顧葡萄,以滿園結實纍纍紀念他,這一季採收完,近半世紀的葡萄園恐將走入歷史。

彰化縣夏季葡萄豐收,吳壽山的葡萄園也忙著採收,只是白髮清瘦身影換成女兒吳素珍。「爸爸口述,我按照筆記照顧葡萄」吳壽山去年生病,吳素珍記下栽植葡萄要領,還沒問清楚「眉角」,吳壽山病情急轉直下,住進加護病房。

吳壽山的兒子吳卿銅表示,父親臥病在床還伸出雙臂,做出剪葡萄動作,家人詢問「是不是掛心葡萄?如果是,就眨一下眼睛」,吳壽山眨眼,家人承諾會把那一季葡萄收完,不任其荒廢,吳壽山才安心放下雙臂。今年初冬季葡萄採完,吳壽山就去世。

吳壽山的子女各有事業「葡萄園是爸爸的最愛,立刻廢園說不過去」,他們商議再種一季,方法不對的時候,鄰近農民發揮互助合作,把以前和吳壽山交流的經驗回傳給吳壽山的子女,種出幼果套袋的高品質葡萄。

「套袋葡萄成本高」吳卿銅說,每台斤成本逾38元,父親忙半年才賺十餘萬元,勞力與所得不成比例,他父親當作「親友聯歡」事業,平常獨自與葡萄樹對話,採收期忙著接待來自各地的親朋好友和顧客,葡萄園人聲鼎沸讓他父親很歡喜,直呼「這樣真趣味」。

大村鄉農民四十多年前栽植葡萄,因品種不對、技術不熟練,常血本無歸,有人退出,吳壽山不放棄,參加研習班、講習班,從失敗中累積成功經驗。吳素珍說,她和家人不忍心多年心血構築的葡萄園就此結束,但若無人接棒也只好關園。



◆ 生技風雲路-蘇遠志 台灣發酵之父

【杜蕙蓉】2011-07-25 工商時報

五年級以上的世代對味精應該都有十分深刻的記憶!它曾經是家庭主婦烹調創造美味的大功臣,在1950代物資匱乏的台灣,當時一兩的味精相當於一斤豬肉的價錢,為此,在國民黨的威權時代裡,味精也一度成為候選人「賄選」的禮品。

而改變了味精的生產技術,讓台灣的味精能大量生產並外銷至國外,打響「味精王國」名號的則是來自於被稱為「台灣發酵之父」的蘇遠志教授。

實際上,不只是味精,蘇遠志還發明了綠藻、鳳梨酵素消炎劑、紅麴色素、治療血栓症用尿激酶、生質能源、生物感測器、離胺酸、色胺酸、蘇力菌殺蟲劑、果寡糖、巴拉金糖、花生四烯酸、幾丁寡糖、綠藻多醣體、有機硒酵母、迷迭香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聚麩胺酸、納豆激酶等,對台灣生技產業的貢獻影響深遠。

1929年6月1日在北港出生的蘇遠志,其父親蘇鐵虎曾擔任日治時期的民意代表,與曾任高雄市長的楊金虎被譽為「南北虎」。

雲林北港是台灣早期著名的農產加工區,鎮民很多都以種植甘蔗、番藷、花生及相關加工產品維生,蘇家也經營農產品加工。

小時候的蘇遠志就在農場和加工廠的鄉村度過,他因親身接觸了各種農作物的生產,對於勞力密集的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民生活有深刻感觸,埋下日後決心投入農化領域、以知識提高台灣農作物產值的種子。

1948年蘇遠志從嘉義中學畢業準備報考大學,對於要攻讀哪方面的科目沒有概念,父親要他去請教民主運動的前輩、公論報的社長李萬居。李萬居曾任台灣省參議會副議長,被蘇遠志認為是有見識、有名望的長輩,因此,李萬居認為,台灣若要發展,必須要有人積極推動農業建設的一席話,深深的影響了蘇遠志。

後來蘇遠志以丙組狀元的成績,卻選擇台大農化系就讀,而不是當時熱門的第一志願醫學系。不過,李萬居或蘇遠志可能都沒有想到台大農化系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

蘇遠志在台大農化系就讀時,就對發酵技術特別有興趣。1952年大學畢業,他以第一期預備軍官的身分入伍,結訓後以特考分發到省政府物資局民營工礦企業輔導委員會工作(類似現在的經建會),當時主要的工作是協助調查赤糖以及澱粉工業的情況和經營上的問題,調查民營製造業的實況及經營問題。

兩年期間,蘇遠志跑遍全台各地,調查農產品加工民營工廠,當時台灣正積極實施經濟建設,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已經慢慢轉變為工業為主軸,他發現台灣農業亟須轉型的事實,也深刻體會台灣農產品加工業必須提升技術層次,有效利用本土資源,才能發展現代食品工業,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蘇遠志發現台灣的農場資源豐富,但加工技術落後,無法拓展國際市場,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因此他決定出國進修,研究精進的技術。(未完待續)

fsj 提到...

農會研發黑蒜 吃完沒異味

【聯合報╱記者姜宜菁/虎尾報導】2011.07.26

雲林縣虎尾鎮農會以1年多時間,研發黑蒜頭,營養又美味,商品價格比蒜頭高出好幾倍,總幹事林景堂說,黑蒜產製技術成熟,將全力推廣,為蒜頭開創新通路及利潤。

國內蒜頭價格常因產銷失衡及人為操縱,價格不定,有時每公斤衝破百元,有時又跌破10元乏人問津;今年蒜頭供過於求,價格低迷,農民叫苦連天。

林景堂說,黑蒜是透過特殊技術加工,轉化蒜頭的蛋白質,更容易吸收,味道酸甜,食後沒有異味,使蒜頭成為日常攝取的食品,增加消費量,提升蒜農收益。

林景堂表示,農會鑽研黑蒜產製技術已1年多,1顆蒜頭發酵研製需30天以上;熟成的黑蒜,口感如同蜜餞,酸甜可口,農會積極研究包裝成伴手禮,搶攻國內、外禮品市場。

虎尾農會說,日本等國對黑蒜相當歡迎,相較於目前蒜頭以斤論價,黑蒜是以顆計價,售價高出好多倍,前景看好;農會將全力推動黑蒜產品,提升蒜農收益,打響台灣優質農產品名號。



◆ 木瓜過剩 農改場有撇步

自由 2011.07.26

〔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為防止木瓜生產過剩,高雄農改場傳授農民「木瓜產期調節技術」,克服夏季木瓜苗不易存活的缺點,前半年栽種,可將木瓜盛產期調節到價格最高的十二月至隔年四月。

高雄農改場木瓜研究員王仁晃說,每年五至七月是傳統木瓜產量最多的季節,也是價格最低迷的時期,主要原因是多數農民選擇在木瓜最好種植的十至十二月栽種。

所謂「木瓜產期調節技術」,可將木瓜苗提前在三至六月種植,以泰維克布或防草蓆覆蓋幼苗基部,來克服夏季木瓜苗種植不易存活的缺點。

在培植的過程中,木瓜健康管理也很重要,農改場可教導農民利用有害生物整合管理(IPM)方法,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治策略,達到節省成本,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洽詢電話:08-7746744。



◆ 才5天… 糯米荔枝1台斤35→75元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報導】2011.07.26

「真的太扯了」,晚生種糯米荔枝這幾天上市後,在短短的5天內,水果攤市售價格竟然由每台斤35元,漲到55元,昨天竟然還有小販喊到75元。

屏東縣府農業處長林景和認為,中部生產的糯米荔枝價格所以出現三級跳,除了晚生種直到6、7月才採收,加上這幾天中部豪雨不歇,也影響產量,價格可能因此飆漲。

他指出,不同品種的荔枝採收順序,玉荷包最早,5月產期就結束,接著黑葉荔枝,然後才是最晚採收的糯米荔枝,曾有農民提議,屏東是否也栽植糯米荔枝,延長採收期,但屏東氣候炎熱,如果栽植,恐怕糯米荔枝的產期,還是會提前到5月,撞上玉荷包產期,所以就不考慮了。

糯米荔枝因甜度高,加上果核很小,在屏東上市後,很快就擄獲了不少消費者的味蕾,但消費者對價位不斷彈升的情形,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林姓家庭主婦投訴本報說,5天前,她在屏東市的水果攤買糯米荔枝,當時1台斤才35元。

她覺得滑嫩鮮甜,隔了2天後,再去同樣的攤位買,業者指著只剩下沒幾把的糯米荔枝說,1台斤55元,「而且快叫不到貨了」,由於太貴,林姓家庭主婦因此改吃他種水果。

林姓家庭主婦昨天到另外一攤水果攤,問了一下,業者竟然開價每台斤75元,把她給「嚇傻了」。



◆ 藉機抬價?才說收購濕穀 米價就喊漲

【聯合晚報╱記者吳政修、陳永順、陳文星/連線報導】2011.07.26

政府宣布今年2期稻作公糧收濕穀,且每公斤補貼2元乾燥處理費給繳乾穀的農民,市場在預期2期濕穀會漲價心理下,大盤米價立即每公斤上漲2元,預計2星期內米價上漲會反映到消費市場。崑濱伯與農民們說「政策都在農民手中沒稻穀時宣布,時機不對,農民未受惠」。

今年4月26日農委會宣布收購的公糧每公斤提高3元,白米零售價迅速的每公斤漲5元,農民當時即罵「1期稻作並未收割,手中並沒有稻穀,根本沒有受惠」;後來經農委會釋出公糧平抑米價,及1期稻作開始收割,米價每公斤才又回跌5元。

公糧收的是乾穀,稻農須將濕穀送到收購地點烘乾,由於都擠在同一時間,致沒辦法繳公糧,今年1期稻作,糧商收購溼穀從最早的每台斤9元多,一路跌到8元、7元左右,嘉南地區農民到立法院抗議,農民建議公糧收濕穀或提高公糧收購數量。政府本月22日宣布今年2期稻作公糧將收購濕穀,若稻農自己烘乾繳乾糧,每公斤補貼2元的乾燥處理費。

由於市場預期米商向農民買2期溼穀的價錢,會因此比1期溼穀價錢更高,大盤米價即從每公斤30元上漲到32元,大盤米商昨天已通知中盤商漲2元。

「政府公糧收溼穀政策,重蹈公糧提高3元的覆轍,宣布的時機不對,農民同樣手裡沒有稻穀,無法受惠,應在2期稻作收割前夕宣布收溼穀才對」崑濱伯說,政府收濕穀應訂出濕穀1公斤收多錢,這樣對農民最方便。

嘉義縣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表示,政府倉促推出收購溼穀政府,較讓人擔心是,萬一明年一期稻穀收成情形與今年出現搶收的情況雷同,民間糧商收購價格不高的話,大量稻穀湧進農會,勢必無法立即消化,今年有一半收購量運到台中大甲等地委託代為烘乾,明年是否能比照辦理,很難預料。

他說,萬一發生這種情形,如果農政單位能事先安排依各村或各農事小組等單位,排定時間依序繳交,或是在各鄉鎮市農會大量設置烘乾設備來消化,否則如出現如同金融擠兌的農民載運濕穀要求收購場面,可能衍生不必要的紛爭。

※ 相關報導:

* 沒濕穀可繳 農民氣:又在耍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6486171.shtml

收購濕穀茲事體大,農會烘穀設備不足、糧藏空間有限,收購濕穀標準未訂等都是大問題。最讓他憂心的是,農民一窩蜂繳交濕穀,造成「求量不求質」現象會更嚴重,與農會、政府鼓勵優質良米的政策背道而馳,政府仍須提出完善的配套措施。別讓體恤農民美意又變成爭議話題。

* 新社葡萄農 受制盤商獲利差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6485129.shtml

「給盤商1斤25元,消費者卻得花70元、80元,甚至上百元才吃得到。」盛產全台聞名白毛台葡萄的新社果農說,問題出在不少篤農受制盤商,農民及消費者是最大受害者,亟盼市府協助促銷,號召遊客到產地採購。張恭平表示,欲參訪白毛台地區的果園或採購當令鮮果,可向社區發展協會連絡員彭先生預約,洽詢電話:0919298140。



◆ 西瓜怎麼挑?8大撇步不吃虧

【元氣周報/記者羅建怡、陳惠惠/報導,記者/高智洋攝影,示範達人/北京亞洲國際廚皇擂台賽特金獎 周承俊】2011/07/26

1.頭尾兩端大小要一致。

2.瓜頭果梗彎曲品質較優。

3.瓜蒂略凹,成熟度較佳。

4.瓜皮顏色綠亮,風味更好。

5.底部愈黃愈美味。

6.看條紋:西瓜直條斑紋間隔要寬、橫斑紋要密,表示西瓜生長狀況良好,成熟度足夠。

7.摸瓜臍:西瓜果臍窄小緊縮,甜度與口感較佳。

8.聽瓜聲:一手握住瓜尾,另一手輕拍西瓜腰部,若聲音沉悶且有震動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

fsj 提到...

天然ㄟ免洗碗 稻殼、糯米做的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永康報導】2011.07.27

崑山科大與崧育科技公司產學合作,以稻殼等農作廢棄物及糯米等植物開發出「無毒植物纖維環保免洗餐具」,可取代保麗龍泡麵碗等餐具,但因成本較高泡麵大廠不願採用;昨天崑大與業者發表合作成果,呼籲政府重視消費者健康與環保,禁止泡麵使用保麗龍碗。

崑大微精密製造中心主任于劍平說,新式免洗餐具原料是很便宜的稻殼及糯米等天然有機無毒農作物製成,耐高溫酸鹼,客戶鎖定泡麵製造業者,已可量產,卻因成本是傳統保麗龍泡麵碗一倍,未受青睞。

工程學院院長周煥銘強調,這種餐具用後能自然分解,或做成動物飼料、再生「生質酒精」,甚至加工成原子燃料棒供鍋爐鍊鋼。

崧育科技董事長戴進福表示,製程完全不用石化添加劑,盛裝熱食不會散發異味毒素,能讓民眾吃東西安心、也可做環保,能大量減少傳統製程的耗水量,降低大自然負擔。

周煥銘表示,台灣一年約用掉15億個免洗容器,平均一人一年使用70個保麗龍杯,製造垃圾量驚人,若能以新產品取代,民眾可不必再受塑化劑毒害。



◆ 彰化埔心金蜜芒果 改良版特別甜

【聯合報╱文/林宛諭】2011.07.27

彰化埔心金蜜芒果盛產期到八月底,果農謝進吉說,金蜜芒果品種是從南洋來的,改良後帶有土芒果風味。今年金蜜芒果特別甜,細緻的果肉讓人讚不絕口,不少台北消費者已成為他的老顧客。為提升品質,謝進吉的金蜜芒果套袋約二個月,並使用有機肥,套袋期間不使用農藥。訂購電話(04)8293421,0928193362。



◆ 夏茶+秋茶 專家讚勝峰紅茶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水里報導】2011.07.27

南投縣水里鄉勝峰茶逐步沒落,鄉公所規畫產業再造,聘請茶改場專家下鄉輔導茶農把夏茶與秋茶製作成紅茶,昨天由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專家傳授秘訣,同時即席品評製作好的紅茶,專家都說「讚」,讓茶農充滿希望。

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勝峰茶從67年政府推動農地綜合規畫時推出,20多名茶農在山坡種植了30多公頃的金萱與烏龍茶,近年面對各種高山茶的競爭,市場逐步萎縮,決定改弦更張,由水里鄉公所輔導茶農把市場利潤最差的夏茶與秋茶,改做紅茶銷售。

勝峰茶產銷班長陳敏聰說,烏龍與金萱夏茶品質不如冬茶與春茶,但把夏茶與秋茶做成紅茶,品質不輸冬茶,去年逐步轉型,產銷班員先學習紅茶製作技術,今年首度舉辦品評。參加品茶的黃映涵說,「做成紅茶,味道不錯甘醇好喝」。

水里鄉公所農業課長蕭明顯說,上安休閒農業相當出名,勝峰茶開發出紅茶之後,與休閒農業結合,紅茶耐久藏、風味好。目前勝峰茶普級1斤1000元、特級2100元,如果紅茶品質好,價格不輸烏龍茶。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課長黃正宗說,勝峰茶只剩春、冬茶有利潤,決定輔導茶農把夏茶與秋茶做成紅茶,搭配上安休閒農業發展,讓休閒農業與紅茶結合,相輔相成,未來推出紅茶DIY,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 人力荒! 農民盼開放外勞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劉金清/台南報導】2011.07.27

農村出現嚴重人力荒,玉井愛文芒果採收找不到套袋工人,白河種蓮面積大幅萎縮,人力不足是原因之一,市府農業局官員、農民建議政府開放農業外勞,「其他產業可以,為何弱勢的農業就不可以?」

今年玉井愛文芒果採收期,找不到套袋工人,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郭伊彬說,主要是農產品產期相當集中,農村除了一些明星產業如芒果,年輕人還願意從事外,多數年輕人不願意留在農村,致農村老化嚴重,出現農工荒。

他舉例說,白河蓮子最高峰面積曾達460公頃,如今僅剩183公頃,主要是採蓮蓬、剝蓮子相當耗費人工,卻又請不到人工,以致種植面積銳減。

「一般產業、漁業都可以請外勞,為何農業不可以?」郭伊彬說,農業因產期集中,年輕人又不願吃苦,找不到農工;有些想大面積耕種的也找不到工人。他建議應該考慮開放農業外勞,解決農工荒。

「『農業外勞』是解決農工荒可以思考的方向。」玉井區果農賴永坤表示,農忙期出現農村人力荒,像芒果產業,套袋期缺乏套袋工人,收成期需要採收工人,加工時需要削皮工人等,但現在年輕人多不愛做粗重工作,引進「農業外勞」應是解決的方法之一,但重點是誰來引進。賴永坤認為,政府要有完整的配套規畫,人力如何引進、如何訓練,交由協會或農會管理、農家如何雇用等都要深入考量。

崑濱伯黃崑濱認為,開放農業外勞表面上好像可以解決農村老化、人力不足問題,但農村工作艱苦,外勞願意去做嗎?而且有些工作需要技術,外勞願意學習嗎?這些都是問題。黃崑濱悲觀地說,農村老化、人力不足等問題,短期內恐難解決,「就讓它自然沒落,再重新恢復吧。」

fsj 提到...

國產蜂蜜認證標章 上網可查

【聯合報╱記者李承穎/南投報導】2011.07.28

你知道如何辨別真假蜂蜜嗎?行政院農委會表示,真蜜加水搖晃會產生氣泡,低於20度以下也會有結晶,嘗起來則有香甜微酸感。民眾也可憑國產蜂產品認證標章序號,上網查詢,連哪個農民製造都找得到,不必擔心再買到假蜜。

農糧署98年開啟認證標章,昨天公布農蜂產銷班及台灣農業協會精選蜂蜜,共有126件產品通過標章認證,北中南的蜂農都前往宣傳自家產品。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長翁震炘說,有認證標章的國產蜂蜜產品,通過CNS 國家標準及藥物殘留檢驗,標章印有的T.W圖形,會出現深淺的結構式光變,摸起來也有細緻凹凸的感覺,另有防切撕刀模線,偽造難度高。

翁震炘說,民眾只要憑標章內的產品序號上台灣養蜂協會網站查詢,就能查出蜂蜜產地、產量,甚至查到生產的蜂農。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長盧美君說,真蜂蜜沖水後會有泡沫,溫度低於20度,會有乳白色結晶,沖熱開水會有香甜帶微酸感;反之,假蜂蜜泡水沒有氣泡,不會結晶,味道也無酸,僅有糖水味。

彰化蜂農陳金堆也說,蜂蜜產品可以養顏美容,蜂蜜富含胺基酸及維生素,他每天泡一罐蜂蜜水,現在七十歲還不見一根白頭髮。



◆ 網路農夫新興 上網可看菜、買菜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1.07.28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今年選出10戶網路農夫,為他們設置網路系統,讓消費者可隨時看見作物生長情形,與農民直接溝通,8月將邀馬總統當顧客認購。台東市農民李清亮第一次以新模式銷售,心情忐忑,但也對未來充滿期待。

62歲的李清亮是來自苗栗,14歲就到台東發展,早期種梅子,如今改種有機蔬菜。農業處今年從41戶中,選出包括他在內的10戶輔導成為網路農夫。

李清亮說,過去買賣蔬菜,都是靠親友口耳相傳,通常每年10幾萬噸的有機蔬菜,只能趁鮮賣出5成,剩下的都須加工處理,如今透露網路平台,期盼銷售量可以增加1倍,達到100%。

他說,「我們沒有廣告,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辛苦。」過去家人雖曾設立部落格,但效果很有限,還是要靠傳統的辦法賣作物。不過農業處希望以後除了賣作物,還要和顧客透過網路交朋友,建立起彼此信賴的關係。

李清亮兒子李奇軍負責網路事宜,他說,「不只要推我們的作品,也要推台東,更歡迎附近農民一起參加。」他近期就把台東日出、日落的攝影作品傳上網路,分享台東美景,也規畫未來每天透過攝影鏡頭,在網路上和顧客互動。

農業處長劉榮堂說,台東的交通受限,但網路可以克服,「我們希望農民在鏡頭前自然一點,但最好天天有變化,今天可以介紹在茶園出現的蟲鳥,明天也可以說說自己的心情」。

※ 相關報導:

* 植物工廠 日本農業新顯學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4221&f_ART_ID=333179

3年前在日本喧騰一時的中國大陸製冷凍「毒餃」事件,讓消費者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而去(2010)年夏季各地破紀錄的高溫酷熱、天候不順造成農產品歉收、菜價高漲,都令品質及價格穩定的植物工廠蔬菜受到矚目。LED售價下跌,以人工光源栽培的植物工廠得以降低成本,加上設備及栽培技術的研發精進,促使植物工廠的風潮在日本方興未艾。



◆ 農民控:中科違法搶水 水利會違法賣水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1.07.28

「中科違法搶水,水利會違法賣水」,來自彰化溪州莿仔埤圳沿線老農,上午頭戴斗笠、手荷鋤頭到環保署提出控訴,要求環保署馬上命令彰化農田水利會停止莿仔埤圳的中科四期引水工程。

來自彰化的詩人吳音寧說,中科四期環評結論,違法允許中科每日調撥6.65萬噸農業用水,彰化農田水利會不但不保障農民權益,反而積極配合,用每度3.3元的賤價,賤賣每日6.65萬噸農業用水給中科使用。甚至在歷史悠久的溪州莿仔埤圳沿岸大肆開挖,埋設24.3公里的專管引水,還設有面積超過13公頃的沉砂池與滯洪池,老農對此強烈不滿。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陸詩薇說,依照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第1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土石採取申請開發面積10公頃以上就應該辦理環評。現在未依法環評就蠻橫施工,已違反環評法第22條規定,主管機關應命開發單位停工,甚至處以罰鍰或有期徒刑。

陸詩薇也指控環評審查結論允許調撥農業用水,和水利會賣水的行為,都侵害了水利法第18條的農業用水優先權,因為從彰化農田水利會組織章程第46條第2項也可看出,除非是「節餘」的水才能出售。

來自溪州的80歲老農宋清興也表示,他家世代務農,日據時代,農業用水可百分百的夠用,50、60年代,彰化農人只能獲供57%用水,其後再因六輕設廠,彰化農人供水更只剩35%,甚至發生「供四停六」的窘況,如今中科四期再來搶水,使老農用水要「被剝二次皮」。

※ 相關報導:

* 環署:中科違法搶水若屬實 將下令停工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6490985.shtml

葉俊宏指出,98年審查通過的中科四期環評,審查結論條件要求應履行「調用農田水利會的農業用水量每日6.65萬噸為上限,長期水源完成後即不得調用農業用水」;也就是限制調度農業用水,只能暫時性供中期水源使用,長期水源完成後,就不能以任何原因再調用。

fsj 提到...

水蜜桃這樣挑…圓圓胖胖 鮮豔香味濃

【聯合報╱記者楊孟立、劉愛生/桃園縣報導】2011.07.29

拉拉山水蜜桃產季時,走趟北橫,沿途不時可見掛著「三盒五百元」招牌的擺攤小販,其中不少是外縣市水蜜桃「魚目混珠」,消費者可透過有無農會「紋面原住民」標章等管道,分辨真假。

復興鄉農會總幹事林熺遠表示,拉拉山水蜜桃打響知名度後,確實有不少外縣市水蜜桃「入侵」,打亂拉拉山水蜜桃品質與行情。農會九年前即以「紋面原住民」肖像當商標,統一訂製水蜜桃紙盒,登錄果農姓名、編號與條碼後上市。

種植水蜜桃多年的復興鄉高義村卓逸青夫婦表示,假拉拉山水蜜桃表皮光滑,沒有絨毛,肉質呈黃或淡白色,清脆但無味。

如何挑選上等好吃的水蜜桃?林信義表示,挑水蜜桃千萬不可用手觸摸或捏一下。首先要挑選桃型飽滿、圓形,表示果實發育完整,其次要挑比較沉重的桃子,「挑看起來圓圓、胖胖的就對啦!」

另外觀色也很重要,「色澤鮮豔的桃子表示日照足、糖分多,外觀自然亮麗。最後是輕輕聞一聞「香味濃厚的桃子」,證明已經成熟。



◆ 楊梅新松仁 推3.5公斤米禮盒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楊梅報導】2011.07.29

看準百年結婚潮商機,楊梅市新松仁碾米廠負責人許正人說,今年上半年結婚米禮盒銷量,就比去年1整年多兩成,有別於以往禮盒為2公斤裝,今年推出3.5公斤裝的心好米禮盒,份量更多,「要搶10月訂單,不計成本」。

新松仁碾米廠5月正式成立新松仁稻米產銷專業區,許正人說,將與更多農民合作,統一專業訓練,種植台農71號益全香米為主,以政府收購價保障全數收購,供應量可望更多,消費者以量議價空間更大。

許正人說,一直以來生產益全香米、秀才米,特色是顆粒大而飽滿,有天然芋頭香,比較黏且好吃,有產銷履歷認證,推出米禮盒8年,近幾年主攻結婚、訂婚訂單。

新松仁米禮盒款式多樣,有金、紅色調為主的鳳凰于飛系列,還有沉穩深褐色調的深情米意系列,許正人說,以往禮盒大多有2包1公斤米,售價500元,今年以心心相印為主題設計的心好米禮盒,紅底襯白色愛心圖案,有1.5公斤益全香米及2公斤秀才米,特價400元。

許正人說,上半年結婚禮盒已賣出3000盒,有1場就訂500盒的盛大婚宴,預期很多新人選在10月10日前後結婚,以求百年好合。許正人說,靠口耳相傳已有口碑,訂100盒以上享95折優惠,300盒以上可再議價,洽:4758539新松仁碾米廠,地址:楊梅市梅高路206號。



◆ 七美紅龍果農 紅肉甜度封王

【聯合報╱記者陳宏瑞/高雄報導】2011.07.29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昨天上午舉辦「2011年全國紅龍果品質評鑑」活動,吸引全省各地果農參賽,今年受到天候異常的影響,參賽的紅龍果數量較少,但品質毫不遜色,比賽結果,彰化縣二林鎮果農黃清榮拿下白肉組果重王、甜度王和貳等獎3項大獎,是最大的贏家。來自澎湖七美鄉的紅龍果農呂躘則拿下紅肉組的甜度王。

園藝試驗所分所長陳甘澍表示,目前全台種植紅龍果的面積大約1400公頃,去年4月台灣取得日本認證,得以蒸熱處理後輸日,加上紅龍果列入ECFA早收清單,近兩年市場價格提高,今年4月曾創下每公斤460元的天價。

紅龍果評鑑依果實果肉顏色分為紅肉與白肉兩組比賽,今年並增加果重王與甜度王的評比項目,紅肉組有22組參賽,白肉組則有28組,評審依果實重量、風味、口感、糖度及外觀等項目評鑑。

經過近半天的評選,比賽結果出爐,紅肉組:特優陳永池、頭等楊振聯、貳等紀順元,果重王蔡至哲,甜度王呂躘;白肉組:特優林尊源、頭等陳奕材、貳等黃清榮,果重王黃清榮、甜度王黃清榮。

囊括3項大獎的果農黃清榮表示,自己大概種了4分地的紅龍果,都是採用疏果種植法,讓每一株的果實盡量少,雖然產量不會大,但每一顆才能長得又大又甜,他這次得獎的紅龍果重達1202公克,大約有小玉西瓜那麼大,甜度則有16.8度,相當於甘蔗那麼甜。

呂躘栽種的紅龍果甜度高達19.1度,拿下甜度王。他說,七美鄉土壤鹽分高、水質無汙染,才能種出高品質的紅龍果,希望可以把紅龍果推廣成「愛情果」,與聞名全台的澎湖七美雙心石滬相互輝映。



◆ 農村再生 高市三社區築夢

自由 2011.07.29

〔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高雄市大樹區統嶺社區、內門區內豐社區、燕巢區金山社區今年率先提出「農村再生年度執行計畫」,將爭取農村再生基金,讓社區更具生命力。

燕巢金山里全村僅二百戶、六百多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八十五人、佔全村十四%,是燕巢區十一里人口數最少但自然資源及向心力最棒的一個村落,區內有世界級地景自然保留區烏山頂泥火山,及惡地特殊自然景觀。

他們希望活化芭樂、蜜棗和竹筍等地方產業,配合當地的特殊自然景觀,爭取農村再生計畫協助地方基礎建設。

大樹統嶺社區人口約七百多人,為玉荷包荔枝的主要產地,清澈統坑溝貫穿社區,極富生態教育價值,他們希望社區營造生態、藝術、文化、農業、觀光產業,第一步是要保護統坑溝水質清澈,他們希望爭取經費,建造生態池或污水處理設施。

內門內豐社區人口數約一千五百人,全國知名的內門宋江陣活動,區內文武陣頭廿多個,為火鶴花及萬年薯主要產地,他們希望爭取農村再生基金,強化地方基礎建設、古厝修建及社區綠美化、充實傳統藝陣館設備等。

市府農業局農村發展科表示,去年農發條例通過之後,這三個社區是高雄市第一批提出「農村再生年度執行計畫」的社區,市府已完成審查,函送農委會審議當中。

fsj 提到...

東北非饑荒 1200萬人與死神拔河

【張嘉浩/綜合報導】2011-07-29 中國時報

索馬利亞男嬰米哈格(Mihag Gedi Farah)是非洲東北部「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乾旱與饑饉肆虐的寫照,他形容枯槁,骨瘦如柴,圓睜睜的大眼凝視著眾人,充滿了對生命即將流失的驚恐。

米哈格雖然已經七個月大,體重卻只有三千兩百公克,與一般新生兒相去無幾,外貌則有如歷盡滄桑的老年人,醫師估計他的存活機率只有一半。

在東北非,類似米哈格的飢童多達八十萬人,他還能被母親帶到肯亞的難民營,已經算是幸運兒。許多婦女在逃難途中自顧不暇,只能把病弱的兒女丟棄在路旁,任其自生自滅,兩國間的道路被形容為「死亡之路」。

非洲之角包括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吉布地、厄立垂亞四國,去年以來,此地區和鄰近的蘇丹、肯亞遭遇六十年罕見的大旱,災情不斷惡化,引發饑荒。

據估計,單在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與肯亞的「死亡三角」,天災加上戰亂,受害人口近一千兩百萬,而索馬利亞糧荒最烈的南部被伊斯蘭叛軍掌控,救濟組織無法接近當地兩百多萬嗷嗷待哺的飢民。

國際正緊急馳援。世界銀行廿五日宣布提供逾五億美元援助款,並先提撥一千兩百萬美元救助受創最重地區。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廿六日也在羅馬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空投糧食賑濟索、衣、肯三國。世界糧食計畫署表示還需三億六千萬美元緊急基金,國際人道救濟組織「樂施會」則稱,控制整個情勢另需十億美元。

悲觀的估計顯示,索馬利亞將有三百七十萬人餓死,相當於總人口三分之一。當地大批作物毀於乾旱,農地無法耕種,民眾只能拿種子當糧食,賣掉牲口。今年一月迄今,已有十三萬五千名索馬利亞人逃至鄰國肯亞與衣索比亞。

東非第一大經濟體肯亞的飢民則已達二百四十萬人,東部和東北部受災最重。該國最大的達達布難民營原本規畫容納九萬人,現在擠進四十萬人。

聯合國人道救濟協調官員預估,若援助遲遲未抵,到了九月,飢民將增至三百五十萬。聯合國先前籲請國際社會馳援肯亞六億美元,迄今才籌募一半,雖已緊急提撥近一千四百萬美元,但仍然緩不濟急。



◆ 濟貧拒浪費 比食物銀行運作佳

中央社 2011/07/29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28日專電)今夏台灣香蕉等農作物生產過剩,價格暴跌,農民損失慘重,但歐洲完善的食物銀行機制,由歐洲聯盟收購當季過剩的作物並加以分配,既可濟貧、穩定價格,又不浪費糧食。

食物銀行的概念最早起自美國,1960年代為幫助窮困的民眾擺脫三餐不繼困窘,成立猶如食品批發的非政府組織體系。之後傳入歐洲,目前全歐共有20餘國設立食物銀行。

不過,歐洲的食物銀行不只是濟貧扶困,還有調節糧食供需的功能。比利時食品銀行的發言人葛施溫特(Harry Gschwindt)說,每當歐洲國家有糧食過剩並對市場造成影響時,歐盟就會出面收購,再重新分配。

比利時食物銀行成立於1985年,目前全境9省共有9個食物銀行,銀行倉庫存放的食物,40%來自歐盟供給,約18%由零售商提供接近保存期限的食品,31%由廠商捐贈,7%由捐款購得,還有3%的食品來自於比利時農產品市場拍賣。

比利時雖是高所得國家,去年國民平均所得全球排名第14,不過境內仍有150萬人的生活水準低於貧窮線。

葛施溫特指著倉庫堆積如山的食品說,這些在今年9月前就會配送完畢。

至於食物的配送方式,銀行總經理德瓦爾說,9家食物銀行直接與境內632家慈善機構聯繫,再由這600多家機構配送食物。

比利時的食物銀行規模日漸擴大,1995年配送食物達3910噸,去年達1萬700噸。但經濟景氣不佳因素,今年食物配送量將比去年減少1800噸。

即使經濟因素導致大環境不佳,德瓦爾表示,他們仍會盡全力幫助困窘的民眾,不讓糧食被糟蹋浪費。



◆ 大陸物價壓不住 花生白糖飆新高

【經濟日報╱記者侯雅燕/綜合報導】2011.07.29

隨著豬肉價格下滑,大陸通膨壓力可望暫時鬆口氣,但,花生、白砂糖價格卻飆升至歷史新高,尤其花生漲了六成之多,這對高漲的物價又是一打擊。

大陸商務部28日的消息,中國生豬及豬肉價格小幅回落。上周全大陸36個大中城市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26.11元,比前一周下降0.2%。此為今年4月中旬豬肉價格一路飆漲首次單周出現回落。

摩根大通近日發布報告,認為若豬肉價格持續攀升,政府部門可能增加供應以降低價格。再者,因夏季的豬肉消費量往往減少,預計短期內價格將趨穩定。

豬肉價格僅短期回穩,但加上花生減產漲價影響,為7月CPI蒙上一層陰影。

花生在今年7月創下歷史最高價位。中華糧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3日,全國花生平均價格創下每噸人民幣1萬1550元的歷史高價,與去年同期的每噸7,150元相比,年增率漲幅高達61.5%。

第一財經報導,種植花生利潤微薄,農民紛紛改種其他作物,導致種植面積減少,加上不利天氣導致減產,造成了花生價格暴漲,也因此墊高了加工品的成本。

大陸花生油第一品牌魯花集團對第一財經表示,受花生價格大漲影響,近兩年都處於不賺錢的態勢,只能靠房地產業務支撐整個公司。

花生價格頻創紀錄,糖價也不遑多讓,又再創歷史新高。據廣西糖網資料顯示,7月27日,大陸食糖主產區廣西白砂糖現貨報價已達每噸人民幣7,660元,創下歷史新高。

大陸糖價今年第一季價格上漲飆升得厲害,邁入第二季逐漸回落後,到5月又開始上漲。為平抑糖價,今年大陸已六次在市場上釋出庫存糖,屬近年來投放次數最多。

長江期貨糖業分析師黃駿飛對新京報表示,大陸糖業市場每年有超過100萬噸缺口,需進口彌補。今年來,國際糖價持續上漲,帶動國內糖價上漲。黃駿飛進一步分析,近期糖價可能由大幅上漲轉為高位震盪。加上目前正值食糖銷售旺季,未來糖價如果持續走高,可能突破震盪進行補漲。

糖價持續上漲同時帶動了中下游產業上漲。今年來,可樂等飲料企業漲價的消息接連傳出。禁不住漲勢,大陸中央政府關注糖價走勢。據陸媒指出,上周五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曾赴廣西約談製糖企業,調研瞭解白糖上漲的原因。

fsj 提到...

農業有賺頭 農政新思維

記者林國賢/特稿 2011.07.30 自由

「農業是具備經濟規模的產業,日日見錢,怎麼會是弱勢產業?」花卉產銷班班長陳國明指著溫室盛開美麗的洋桔梗說。他說,了解商品的價值,贏得市場的認同,創造出不可替代性的農產品,農民每天的辛苦種植都能轉成利潤,投資報酬率與經濟規模並不會低於其他產業。

虎尾農會估計,虎尾花卉產銷班一點六公頃的花卉溫室,每年就能外銷日本市場約四十萬枝洋桔梗,經濟規模約二千萬元,若外銷澳洲市場順利,經濟規模還會擴大,比一般小型企業的營業額還高。

成功開啟澳洲市場對陳國明及班員們而言,是經過努力與勇敢嚐試的甜美果實,為了提升洋桔梗的品質,陳國明投資金錢與時間,針對溫室環境進行改善,種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品質,終於實現夢想,更重要的,他為洋桔梗開創新的外銷通路,讓產業更具競爭力與規模。

這幾年政府高喊讓台灣成為花卉王國,卻又認為農業是弱勢產業,政策總是以補助、救濟為主,難以讓農業進步,其實對農民而言,他們只想多掙點錢過生活,政府要提供的應該是「農業企業」的時代潮流與市場脈動,提升經營層次,善用台灣農業的優勢,在國際市場就能擁有一片天,自然能夠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



◆ 水果玉米生吃 口感甜如蜜

民視 2011/07/30

種植玉米很難避免病蟲危害,因此往往得噴藥除蟲,不過雲林虎尾鎮,有農民利用菸葉水取代農藥,成功培育出了無毒的有機玉米,這種新品種,現採就能現吃,口感甜如蜜,所以又稱水果玉米,不過光是一穗,就要50元。

採收下來的玉米,剝掉葉子後,竟然直接張嘴啃瞧他一口接一口,吃的津津有味,這就是新品種的有機玉米,融合了白黃雙色外,現採現吃,就跟嗑水果一樣香甜,不過培育過程,農民的付出更多心力。

為了堅持有機的原則,種植過程必須拔除玉米的雄花,就連施的肥也得特別調配,全程不用農藥的理想,當初還被許多老農民竊笑是傻瓜,但雲林虎尾鎮,這群擇善固執的農夫,做到了。

這就是俗稱的水果玉米,農民把栽種過程攤在陽光下,拍胸脯保證無毒純有機,不過比起市售玉米一斤9塊錢相比,新品種的水果玉米可是要貴上好幾倍。(民視新聞鄭孝欽雲林報導)



◆ 生長箱植菇 人人當都市農夫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1.07.30

都會區裡,在家也能種菜,這不是神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結合農業技術研發「生長箱」,像這樣一台「冰箱」放在家裡,只要一打開,就可以吃到自己種的新鮮蔬菜。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主任翁欲盛說,水耕青菜家裡親手栽種不稀奇,現在已有廠商發展以生長箱培育杏鮑菇的技術,只要依不同需求調節光照強度、光週期、溫度及濕度等因子,就能自動種,真正實現都市農夫的智慧綠生活。

翁主任說,除了杏鮑菇外,也可以「種」蔬菜,只要把種子放在「生長箱」內,控制恆溫、恆濕,想要吃新鮮的蔬菜隨時都可以。

這是資訊會結合廠商推出的精緻農業產品展,目前正在高雄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8樓展示。

翁欲盛說,農業工廠是集合傳統農業知識、工廠化生產及科技化管理的新型態產業,利用科技化設備及智能化系統,讓各種作物在可受控制、合適且穩定的環境下成長。



◆ 桃紅蝴蝶蘭 小蘭嶼現蹤

自由 2011.07.30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一度被認為已經消失的雅美萬代蘭及桃紅蝴蝶蘭,最近在原生地蘭嶼和小蘭嶼現身。

農委會林試所助理研究員鐘詩文博士表示,一九三四年四月曾有學者在蘭嶼及小蘭嶼採集時,發現了雅美萬代蘭及桃紅蝴蝶蘭。但因為花色及花姿出眾,且物種稀少,在七○年代遭毀滅性商業採集;其中雅美萬代蘭已消失近四十年,桃紅蝴蝶蘭也近八十年未見蹤影。

雅美萬代蘭 也見花開

鐘詩文指出,雅美萬代蘭是台灣唯一的萬代蘭類植物,曾茂盛地生長在蘭嶼南部森林中,但因濫採而消失,且未曾留下在原生地的影像記錄。近日終於在蘭嶼南部約百公尺高的峭崖下發現數十株開花成株。由於岩壁接近垂直,世人難以到達,因而得以保留。

至於從日治時代後就再也沒正式紀錄的桃紅蝴蝶蘭,林試所與屏科大合作調查,終於在小蘭嶼記錄到九株桃紅蝴蝶蘭的身影。由於過去一百年來從未有學者做出完整生態及花形描述,因此非常難得。鐘詩文說,這九株桃紅蝴蝶蘭是目前台灣僅餘的植株。

為避免這兩種珍稀野生蘭在台灣消失,林試所計劃進行復育工作,希望以種子無菌播種的方式繁殖更多的小苗,並設法移植回原生地。



◆ 阿里山有機部落 還水庫淨源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嘉義縣報導】2011.07.31

「還給水庫清淨水源!」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等七個部落,六年前成立全台第一個原住民有機產銷班,從水庫源頭開始拒用農藥、化肥,展開「螞蟻撼樹」淨源轉型行動, 為健康及後代找回淨土。

這項淨源的原民自覺行動,儘管腳步艱辛,但觸角已延伸到同是水源地的日月潭,陸續在南投信義鄉等原鄉成立分會。

「為求產量,我們已付出健康代價。」五十六歲的鄒族農友武倉禾說,長年噴灑農藥、化肥種植高麗菜,「早上噴藥,下午行口商就要求送往果菜市場」,他坦言「殘藥至少要一周才消退,搶收的菜自己都不敢吃。」

瑪納生活促進會阿里山分會會長湯進賢說,部落農友慣用農藥、化肥,長年接觸有毒物質,逐漸出現肝病等後遺症,「水源頭上游都如此,下游居民喝進水庫裡水,豈不更慘?」

六年前,十多位鄒族農友,在輔大副教授鄭穆熙神父與瑪納生活促進會執行長陳雅楨等人協助下,成立「瑪納阿里山有機產銷班」,開始「螞蟻撼樹」的淨源轉型行動。

「什麼是有機?」湯進賢笑說,「譏笑、飢餓,才有機會。」取得有機驗證前,約需二到三年轉型、養土期,這段轉型過程讓成員農友背負沈重經濟壓力。

中校退伍的瑪納班長楊孝明,解甲歸田回到山美村曾文溪上游的老家務農,發現家鄉螢火蟲不見了,他把土壤送驗,發現土質呈粉狀,有機質全被化肥破壞。四年前轉作有機,第一年換得滿園菜蟲與減半收入,不少族人揶揄「何苦找自己麻煩!」

「第二年,螢火蟲就來了。」楊孝明喜見成果,不料跟著來的還有菜蟲與野兔,「六噸薑苗收不到十二公斤,五千多棵玉米只收兩籃」,他自嘲有機路走的很「有飢」。

瑪納副班長湯智偉表示,兩年前因面臨菜蟲滿田、蔬果長不大的轉型瓶頸,有人不堪經濟壓力走回頭路,「八八風災重創部落,帶來意外轉機」,災後重建資源進入,各界的善意讓班員捲土重來,曾有班員問要怎麼報答幫助過他們的人?他回答「好好種菜,留下淨土、淨水就是報答」。

※ 相關報導:

* 有機護淨土/產銷有出路 瑪納的後盾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96342.shtml

原住民天性純樸「會種不會賣」,成為瑪納生活促進會在原鄉推動有機的最大難題,產銷有出路,「光原社會企業公司」應運而生,讓成員專心務農無後顧之憂。

* 八煙梯田暌違25年重現 歡喜收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495975.shtml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昨天號召百餘名親子,到金山八煙部落收割有機稻田,參加活動的民眾用鐮刀割稻後,放進風鼓機打下穀粒,再篩去雜草,讓小朋友體驗粒粒皆辛苦,也讓暌違25年的八煙部落水梯田重現。

fsj 提到...

東京銀座高樓頂 養蜂樂(節錄)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3856

...田中淳夫與高安和男在2006年共同創辦非營利組織「銀座蜜蜂計畫」,原本只是好奇紐約、巴黎在都市養蜂的現象,加上東京的皇居、濱離宮植物園等綠地總在春夏開滿各式花卉,「如果也在東京市區養蜂,這些花就有了附加價值,吃到都市產的蜂蜜也是件新鮮事。」田中淳夫突發奇想,在都市屋頂養蜂的「Bee Garden(蜜蜂花園)」計畫也跟著成形。... 銀座蜂蜜比一般蜂蜜貴兩倍(1公斤3600元台幣),但因認同養蜂計畫,附近數十家烘焙坊、飯店業者全都採購製作糕點,除了風味絕佳,這幾年日本提倡個人參與地區發展,也吸引民眾用消費參與這股「蜂」潮。這些彼此扶持所產生的利潤,也會用來回饋銀座的自然環境。...蜜蜂為銀座所帶來的不只是商機,牠為植物授粉,於是樹木繁衍果實,鳥類因而聚集,生態環境得到了滋潤而重拾生命力,也讓久居城市的人們省思疏離的人際關係。

※ 全文詳見原站。



◆ 澀谷屋頂開心農場 療癒上班族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日本報導】2011/08/01

日正當中,做好防曬措施的宮本佳壽子正為田裡乾渴的農作物澆水降溫。只是,這畝田不在鄉間農村,而在東京鬧區澀谷的公寓屋頂。

這座名為「表參道彩園」的市民農園(當地稱「貸菜園」),位在澀谷一棟三層樓公寓的屋頂平台上,離地鐵站走路不到五分鐘。這裡看出去沒有郊鄉綠野,而是六本木、表參道、原宿一帶高樓林立的都市風景。

兩年前,「銀座農園」公司社長飯村一樹向屋主承租後,轉租給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種菜。他用每格一乘三公尺的杉木框,把卅坪大屋頂平台分成十六格,每格「田地」填滿土壤和有機肥,結合簡要排水系統,解決漏水問題,也避免過重的建築結構負荷。

每塊小田地月租約台幣五千四百元,出租率始終在九成以上。宮本佳壽子是這裡的「田間管理員」,當承租人分身乏術時,她就是盡責的園丁。

「其實吃進肚子裡的果菜有限,享受的是親手種植的過程。」宮本指著一周前剛種的小黃瓜和茄子說,它們八月就可收成,原本以為會吸引附近居民承租,沒想到來的是上班族居多。她發現,這些「城市農夫」照料蔬果時特別投入,臉上的表情也很開心,「很有紓壓的療癒效果」。

「這也是都會人的一畝心田。」卅六歲的飯村一樹創立銀座農園公司,就是看穿都會人接近大自然的渴望,「我一直希望能夠吃到親自栽種的安全食物,我想不少人都有相同的念頭。」

飯村說,城市高度開發,土地大多被大樓占滿了,屋頂平台卻多數閒置,「這裡天空遼闊、日照充足,空氣也很流通,很適合種菜。」他列出來的都是農耕的必要條件,但人們長期以來忽略了這些荒蕪的「土地」,其實只要細心打理,水泥叢林也能長出翠綠鮮嫩的果菜,不僅能改善頂樓悶熱及都市熱島效應,也能引導都會居民關心農業,朝食物自給自足的方向邁進。

東京都廿三個行政區可以種菜的屋頂面積約有7917公頃,相當於十座日月潭或三百零五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規模。

※ 相關報導:

* 辦公室農園/園藝紓壓 員工每天加菜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3858

如果能在絲瓜棚下喝咖啡思考、在番茄園裡和客戶談生意,在充滿花香的屋頂花園午餐,上班的心情肯定不壞。距離東京車站不到三分鐘車程的保聖那(PASONA)人力銀行總部大樓,就打造了一座綠意盎然的辦公室農園。



◆ 倫敦高樓變回農田 把手弄髒吧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3854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2011/08/01

「把你的手弄髒吧!」倫敦「首都種植(Capital Growth)」網站的計分版,數字一天天增加。這個數字代表倫敦社區農田的數量。「倫敦政府希望在2012奧運之前,達到擁有2012個社區農田的目標。」倫敦農夫麥可(Michael Turrisi)表示。

迎接奧運,有的城市大興土木、將農田變高樓;倫敦卻反過來,將高樓變回農園。

由倫敦市長波利斯主導的「首都種植」,以資金和技術協助倫敦農夫「開疆闢土」。目前已在都市開墾逾千處社區農田,遍布學校、大廈屋頂、教堂等都市角落。麥可工作的Wenlock Barn農園,便是利用住宅區空地。

以網路將廢地轉為農田的「農地交換網站」也盛行一時。2009年「土地交換(www.landshare.net)」網站成立。擁有閒置空地的地主可上網登記,讓想當農夫的人從中挑選,用「以物換地」方式承租,兩年來在英國速配超過三千英畝的農田。

蜜蜂也是倫敦急欲迎進門的嬌客。「首都種植」的姐妹計畫「首都蜜蜂(Capital Bee)」,目前已協助五十個「社區蜂巢」在這個大城市落腳,彷彿好萊塢「蜂電影」真實上演。

都市農田因此成為倫敦新景點。旅遊雜誌Time Out新出爐的「一千種玩倫敦的廉價方法」,將「都市農園」列為必遊。根據書中所列,倫敦最精華的一、二區,竟有十個以上的大型都市農園。

其中最大的麥塞特農場公園(Mudchute Park & Farm)占地卅二英畝,卻與高級金融區金絲雀碼頭相距不遠。麥塞特歡迎認養牲畜和承租農田,公園裡一幕畫面讓人莞爾─一群南美駱馬躺在草地,遙望不遠處的摩天大樓。

碩士研究倫敦農業的樂美琪表示,倫敦政府歡迎非營利組織以低價承租公園土地、改成農田供居民耕種,是台灣可仿效之處。

「社區農田的終極目標是自給自足。」麥可說,經歷狂牛症等汙染,可就近監控生產過程的社區農田大受歡迎。他主持的Wenlock Barn農田除供應參與契作居民,並成功外銷連鎖餐廳。

※ 相關報導:

* 倫敦時髦都市佬 農耕戀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333859

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耕種社群,是倫敦第一個「社區支持型農業」。這是英國正夯的一種農業組織,社區居民組成團體與農家訂立契約,預先支付耕作所需款項,農夫再根據居民需求生產蔬果,而社區居民還可以參與耕作、自耕自食。



◆ 自耕自食樂 離開超市重新認識食物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英國報導】2011/08/01

「我們必須跟農夫和社區合作,把我們的食物從溫室和超市中搶救回來。」耕種社群創辦人茱莉亞(Julia Brown)說。

農田餵養人們,人們則以支持農地做為回報,共同承擔風險;消費者在市集裡與生產者面對面溝通,享有自耕自食的樂趣和責任。耕種社群「和食物做鄰居」的經營模式,對台灣五、六十歲的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是工業化與全球化餵養出的超市,隔開了土地和人。這一代人在超市中長大,從廣告和冰櫃認識食物。

冷凍技術和全球運輸系統消滅了食物身上的季節密碼;而超市光鮮誘人的蔬果果皮底下,藏著人工美化的謊言與跨國廉價勞工的血汗。

身為工業革命與全球化源頭的英國,上世紀末吹起了「食物在地正義」的號角。

1990年代英國農業受全球化影響,只生產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大量倚賴進口作物。為了對抗作物不均衡和支持本地農夫,茱莉亞和幾位海克尼居民,聯手創辦了「耕種社群」。

食物汙染與能源危機刺激了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成長。不相信進口、基因改造食物的農民,重新尋找讓他們安心的食物。耕種社群2007年達到收支平衡,旗下三處農田,一年創造逾廿萬英鎊的產值。

為什麼要當都市農夫?高學歷的麥可(Michael Turrisi)答案是:「為了社會正義!」現代食物的銷售所得,僅百分之十回到農夫身上。只有當消費者有機會扮演生產者,體會食物鏈的不合理,才能產生扭轉的力量。

離開超市,讓我們重新認識食物。麥可說,食物廣告強調的視覺效果,讓消費者誤認光豔欲滴的蔬果才是最新鮮、美味的水果。

而擺脫經銷商與添加物的社區農田,生產的蔬果往往「賣相」不佳,讓陷於「色香味」迷思的餐廳、賣場卻步。「消費者還需要教育」,回到田園是第一步。

回到農夫市集,讓我們向自然學習新的消費觀念。樂美琪說,農夫市集的食物雖較貴,卻可以「吃多少買多少」;超市的食物便宜卻必須大量購買,「吃不完就丟了」,長久下來未必省錢。

改變世界,就從改變你的食物開始。

fsj 提到...

綠癌變綠釉 小花蔓澤蘭「陶生」

自由 2011.08.01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外來種植物小花蔓澤蘭被視為「綠癌」,陶藝家廖光亮帶社區居民除蔓,製成釉料,燒成陶器,呈現淡綠色澤。既剷除小花蔓澤蘭,又取得天然釉彩。

排灣族陶藝家廖光亮在卑南鄉斑鳩山區經營九鳥陶燒工作室,擅長利用天然素材製作釉料,小花蔓澤蘭原本都用於植物染,今年他與台東縣布送學會共同承辦小花蔓澤蘭「陶生」計畫,嘗試將綠癌變綠釉。

他邀社區居民就近在斑鳩街道及山區砍除小花蔓澤蘭,曬乾後用腳踩踏,再燒成灰製成釉料,居民們在他指導下捏製陶藝作品,以綠釉上色,再入窯燒製成型。

廖光亮說,小花蔓澤蘭的釉色呈現淡綠光采,相當耀眼,它們是破壞台灣生態的外來種植物,以往由林務單位剷除後就成了廢棄物,讓它在陶作中重生,卻不會危害生態,一舉兩得。

小花蔓澤蘭是蔓藤植物,攀爬在曠野、路旁、邊坡、低海拔林地及荒廢農耕地或果園,在台灣因無天敵,生長繁衍快速,以藤蔓優勢包覆造成林木死亡,林務單位每年均進行除蔓行動,仍難以根除。



◆ 毛細原理吸水 懶人盆栽正夯

自由 2011.08.01

〔記者吳俊鋒/歸仁報導〕室內放些綠色植物可居家美化,但澆灌時卻容易淋濕周邊環境,園藝業者引進專利設計的戲水花瓶(見圖,記者吳俊鋒攝),利用毛細原理內部傳導,沒有外濺的問題,保持空間乾爽,更不需每天看顧,猶如另類的懶人盆栽。

專利的植物盆栽已由歸仁七甲五街花卉產銷班引進上市,五天才加水一次,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之前業者將相關訊息登錄在網路,詢問度相當高,推出後買氣熱絡。

班長黃毅斌表示,該產品是由種植物的杯形物,以及一具花瓣造型的盆器,還有瓶身等三個結構組成,運用毛細原理由下往上傳導,提供所需的水分。

他說,植物就種在無土介質上,由蒸騰作用帶動吸水,杯形物有透氣結構,可防止潮濕缺氧而造成的根部腐爛,園藝效果頗佳。

專利研發業者黃世銘則說,一般盆栽底下有透氣缺口,容易出現滲漏,且都得從植物上方澆灌,常造成水滴外濺,弄濕室內環境,特殊的新設計解決了傳統的不便,根據實驗結果,每日需澆灌的花草植物放在花瓶內,約四日才要加水一次,省事、方便。



◆ 不用催熟劑 他家的芒果名「恩典」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6497748.shtml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2011.08.01

屏東古華國小教師楊大衛,利用自然熟成方式培育出一顆賣899元芒果,取名叫「依莉瓦」,是排灣族語「恩賜」、「恩典」的意思,楊大衛和太太,弟弟妹妹,全家都是師範學院畢業,一起幫忙做芒果乾,把農業融入更多的文化氣息。

4年前楊大衛有感家中芒果樹逐漸凋萎,和太太返鄉協助父母親種芒果。楊大衛說,家族從阿公時代就種芒果,到父母親手上已種一萬多株芒果樹,但盤商價格不佳,父母親逐年把芒果樹減量到只剩下五百株。

「那時候已不賣了,只是種來自己吃或送親友。」太太曾筱蕙說,直到4年前先生向公婆說,要改變方式,不再交給盤商,而是要自己賣。

「交給盤商,一大箱才賣一、二百元。」楊大衛說,果農真的很可憐,都是被盤商削價,他接手後,決定自己賣,不再交貨給盤商,同時也積極研發更精緻的果實,「依莉瓦」就是這樣產生的。

楊大衛說,這個名字也意味著在芒果樣裡每一顆芒果都是上天的恩賜,希望打造出安心幸福感的香甜芒果。

楊大衛表示,他們採用卅年以上的果樹,並在山坡地逐步建立目標與夢想,山坡地排水通風的優點讓芒果肉結實,堅持採用低用藥,不使用催熟劑,讓芒果自然熟成的栽種方式。汰選後,每顆芒果樹僅留下廿顆芒果,與同齡芒果樹動輒有二、三百顆產量相比,依莉瓦顯得珍貴。

有趣的是,楊大衛和太太,弟弟妹妹,全家有4人都是師範學院畢業,採收期忙碌時,還有學校同事夫妻檔協助做芒果乾時,7人削芒果,有6人是師範學院畢業。



◆ 赴德學種葡萄 賴偉志滿腹酒經

【洪璧珍/彰化報導】2011-08-01 中國時報

彰化縣大村鄉第三代葡萄農賴偉志,原本到德國海德堡大學要學德文,後來卻成Geisenheim葡萄酒大學的第一個台籍學生,學習如何釀葡萄酒;這樣的學經歷他返鄉種葡萄,經營休閒農場,推動葡萄酒文化。

賴偉志大學念德文系,畢業後到德國海德堡大學修德文教學,原本計畫返台後以教德文為業;一年後突然覺得想換一個可以深入學習,未來當事業的課程,上網蒐尋到葡萄酒大學,那種兒時在大村葡萄的童年往事,於腦海中鮮明浮現即決定轉學。

除在課堂上課外,賴偉志還到當地葡萄酒莊園實習,從春雪初融灌溉新芽,到仲夏忙碌果園管理,歷秋收的喜悅至冬夜的窖藏,整整一年,完整學習釀葡萄酒的過程。

因父親病重,一年後賴偉志即束裝返國,並幸運進入西華酒店擔任飲務管理,實務經驗使得他的葡萄酒經更完整。

七年前,賴偉志回歸田野,帶著妻小接下父親生前一甲葡萄園,並蓋一棟德式風格的莊園民宿;白天管理果園,晚上與客人品評各式葡萄,他豐富的酒經讓客人驚訝不已。



◆ 赤柯山解編 發展金針休閒區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6497460.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時均、陳宇君/玉里報導】2011.08.01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昨天和水保局長黃耀明前往花蓮縣赤柯山與農民座談,宣布,柯山台地中約394公頃的面積將公告解除國有林地,劃入山坡地範圍,延伸當地金針花留花範圍,發展「金針休閒專業區」,可望成為「台灣的小瑞士」。

赤柯山地勢平坦,適合金針花生長,7、8月花季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賞,成為農特產業區和觀光休閒區。赤柯山雖成著名「金針山」,但該區屬林班地,種植金針並不合林業相關法令規定,林務局從民國85年開始研議解編,前年底行政院終於同意,以適合農牧地和難以復育造林地等兩種地目,共約394公頃的面積作為解除林地的範圍。

水保局指出,劃入山坡地後,水保局、花蓮縣政府和林務局將辦理相關程序,將土地移交給國產局管理,原本占用相關土地的民眾,依國產法規定繳5年使用費後,可向國產局合法租用。

玉里鎮高寮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劉德壽指出,未解編前的赤柯山屬林班地,依造林業相關法令不能栽種任何作物,這種情況造成許多針農好像「偷偷摸摸」種植,解編後農民不僅可以合法栽種,對未來發展也比較正面。

陳武雄說,會依當地需求做整體規劃,協助農路等相關軟硬體基礎建設,可望擴大平地金針花範圍,附近社區也可進行農村再生,讓赤柯山發展成為台灣的小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