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1

12年國教真的準備好了?

◆ 觀念平台-12年國教真的準備好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43000358.html

【張瑞雄】2012-04-30 中國時報

教育部舉行記者會,宣布十二年國教民國一○三年實施,部長宣布我國將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國家,「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我們不能再等待。」

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再等待?由媒體的評論來看,恐怕還是存有疑慮的居多,尤其對於免試升學的比例、免試升學的比序、特色招生如何招等等問題,美其名開放各縣市自行決定,其實就是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徵象。

西諺有云:「東西沒有故障,就不必去修理它。」現行高中職教育的故障點何在?大家一直在免試升學的辦法和明星高中的存廢中打轉,但十二年國教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到底十二年國教可以解決現行高中職教育的故障點嗎?

根據教育部的說帖,十二年國教的六大目標為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和均衡城鄉教育發展。如果政府有心有經費,六大目標不需靠十二年國教,現在就可以做;如果政府無心無錢,即使有十二年國教也沒用。

以舒緩升學壓力來說,如果每個高中職都一樣好,自然就不會有升學壓力。現在政府沒辦法能夠讓每個高中都一樣好,實施十二年國教後為什麼就可以?那時因為免學費,大餅用到學費那邊,事實上可能更沒經費來將各高中辦好。

而且免試升學中的「日常生活表現」、「健康體適能」、「服務學習」等的量化和比序,一定會造成學生更大的壓力。以前只要好好讀書即可,十二年國教則需十二項全能,難保不會出現類似大學申請入學資料的十二項造假,對教育絕對不是好事。

家境好的學生甚麼制度都難不倒他們,政府要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就該將資源用在家境差的小孩。與其追求表面公平的十二年國教,不如將心力用在輔導弱勢、單親、隔代教養等小孩上。如果政府能夠讓這些小孩在國小和國中時功課不要落後,這些小孩就不會因自卑或被放棄而變壞,而誤入歧途。

如果小學畢業時有小學的基本學力,國中畢業時有國中的基本學力,那麼每位學生去念哪個高中就差別不大,十二年國教才能水到渠成。否則一班中有人可看英文小說,有人二十六個字母都還認不全,老師要怎麼辦。

教育就是有耐心不放棄,只要國小和國中不放棄每位學生,把3R(讀、寫和算數)教到會才准畢業,然後注重1C(品格)。學生基礎打好,那麼不管高中入學制度如何都影響不大。

升學制度過度強調競爭,透過比較學生彼此之間的優劣來決定,這對於學生的品性和人性是一種傷害,也不是社會之福。見證於台灣社會的意見對立和兩極化,教育者能無反省乎?(作者為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



◆ 平時成績輸不得 家長壓力大:考慮各科都補習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43000076.html

【李義、吳江泉/高雄、屏東報導】2012-04-30 中國時報

「十二年國教壓力更大了!」女兒讀國一的家長黃小菁第一個反應就是「考慮各科都去補習」。因為,採計五學期中、成績好的三學期的辦法,讓女兒的每個同學都變成競爭者,輸不得。

黃小菁說,連大學推甄都出現竄改成績弊端,誰能保證國中老師都能公平打成績?統一命題的基測反而比較公平。

一雙兒女讀小五、小二的家長施雪芬說,十二年國教看似減輕孩子壓力,其實不減反增。若依目前已知辦法,國中五學期採計成績優的三學期,孩子進國中後的每一天幾乎都處於備戰狀況,不能有一天鬆懈。

她認為,兩次基測避免一試定終身的遺憾,這種制度可以保留。不要認為免除考試就對孩子好,考試不也是將知識內化的過程嗎?如今卻視考試為罪惡,正確嗎?

屏東縣小五生家長郭漢城表示,十二年國教到底要怎麼考,都搞不清楚,方法太複雜了,給家長很大的壓力。因為孩子不會緊張,家長叫他們去補習就去補、讀哪就讀哪,這根本是在考家長。還好女兒這一屆不是白老鼠,可以參考今年上國一的孩子的作法。

家有小六女兒的凌安屏說,十二年國教的辦法也不說明朗些,連校長都說不清楚怎麼做,只好去問補習班。結果補習班說「什麼都要補」,否則考不到什麼好學校,這哪是十二年國教的意義?

屏東縣萬巒鄉林啟松說,為什麼升學要弄到這麼複雜,大女兒升大學就有學測、繁星、推甄、指考,尤其推甄搞到家長人仰馬翻,四處奔波,結果大學、科大又不是同一系統。現在小兒子要成為十二年國教的白老鼠,又要加考英聽什麼的,鄉下孩子只好放牛吃草了。

小六生凌以蓁說,現在放學都在補習班多元課輔,接下來要補英聽,只是多花老爸的錢而已。

※ 相關報導:

* 12年國教 蔣偉寧:若補習更多就調整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6655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希望補習能夠減少,如果反而增加,我們就要調整了。」所謂調整是什麼?蔣偉寧認為,會考考的是基本能力,「不需要補習」。學生如要考試,就走特色招生。他也希望未來特招考試題目要考出多元能力和創意,可考慮增加口試,讓學生無法靠補習得分,但強調,如果要改變,也要在三年前公告。

* 城鄉差距填不平 加考英聽 偏鄉國中愁師資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43000077.html

打著減輕學生升學壓力口號的十二年國教預計一○三年上路,首當其衝的是目前國一生。偏鄉國中校長憂心指出,取代基測的國中會考加考英聽,對多數連合格英語教師都招不到的學校而言,代理教師年年換,學生根本不知道怎麼辦。



◆ 教長:繁星比率 預計106年達15%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6656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4/30

十二年國教希望引導國中生就近入學,為讓各區高中生,幾乎都有畢業生進入頂尖大學或教學卓越大學,教育部將逐年擴增繁星推薦占總招生名額的比率,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將從今年的百分之七點五,逐年增加,預計一○六學年將達百分之十五。

但許多大學表示,為顧及招收的學生素質,是否能配合還要再評估。

「擴增繁星推薦名額要有根據,不能隨意喊價!」台大教務長蔣丙煌指出,來自偏鄉全校第一名的學生,與都會區高中第一名的學生,依照繁星精神都是「等值」,但進入大學後,偏鄉學生是否能跟得上,「還要再觀察」。

中正大學教務長黃柏農表示,中正已逐年提高繁星占總招生的比率,若要增加招生比率,除非教育部提出配套,或硬性規定達不到就扣獎款補助款,「否則各系都不希望開放更多名額」。

輔大今年已要求各系繁星推薦名額比率要達百分之五,招生主任高義芳表示,一○六年若要達百分之十五,將「難以配合」。高義芳指出,部分熱門科系原本能收到PR值七十五以上的學生,配合繁星後,就招收到PR五十平均只過均標的學生,若再犧牲百分之十,學生程度落差更大,教學會更困難。


※ 相關報導:

*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23 則留言:

Justin 提到...

目的不是很明顯嗎?就是要拉抬台北市特別是中正區的房價啊。花幾十億的新莊國家電影中心,原定在高雄,硬搬到新莊。只是可憐中南部的學生跟著一起演戲。

電影中心用意不在電影,十二年國教用意當然也不在教育。有利益,才有動機。

fsj 提到...

別讓明星學校 模糊十二年國教的目標

【本報訊】2012-05-01 中國時報

十二年國教已確定上路,這是台灣教育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引發各界極為高度的關切。

根據規畫,後年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將以「免試入學」為主,部分學校可保留「特色招生」;而特色招生,是指經考試分發入學(學科測驗)或甄選入學(術科測驗)。初期七十五%的國中畢業生可以免試入學,也就是說,四分之三的國中畢業生不必參加升學考試,依性向、興趣、能力或志願、特殊才能或競賽成績,進入高中、高職或五專就讀;教育部希望未來逐年提高免試比例,以落實十二年國教的精神。

不過,為了免試入學在何時應該達到何種比例之類的問題,教育部和所謂的明星高中、教育團體和一些家長團體、學者專家吵成一團,甚至有教育團體指出明星高中學生用極為鄙視的言詞談論其他學校的學生。教育改革當然會引發不同立場的爭論,學生會感受到壓力或擔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教育團體既是成人教育專家,自應以同理心看待學生的恐慌,用字遣詞宜盡量和緩確實,避免造成沒有必要的對立、模糊了十二年國教的討論焦點。

明星中學甚至明星小學不是不能存在、或不應該存在;但是,第一,「明星」兩字如何定義?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界、特別是許多家長,總將「明星」兩字與「分數高低」掛鉤,而談到分數,又總是只關注學科考試的成績。因此,所謂的明星學校,其實通常也就是指學生考試高分或者要考高分才能進入的學校,價值過於單一。

其次,公辦教育的資源來自納稅人,如果大家在同樣的條件下繳稅,理論上應該公平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其中當然包括教育資源。在此前提下,即使因為歷史因素等原因,造成部分學區存在所謂的明星高中,在公平、正義的考量下,逐漸弭平各公立學校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本來就是教育主管者所當為。如果有其他興學管道者,願意以不同的教育理念,收較高的學費、或者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學子就讀,那就另當別論。畢竟出自自由選擇、使用者付費,外界亦無可批評。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始終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不論孩子的資質如何、性向是什麼,一律要考出好分數才能得到肯定。小學要會考試才能進入好國中;國中要會考試才能進入好高中;高中要會考試才能進入好大學。然後呢?大學畢業生都是成年人了,很多人卻還不知道究竟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因為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被放在一個「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的環境裡,只要一路跟各種考試制度「隨波逐流」就好;如此,我們又怎能期望孩子懂得看重自己、懂得為自己負責?

會考試的,就算大學畢了業,沒有一個明確、篤定的方向,他的人生該怎麼辦?不會考試的,更是在國中、高中時代就提早領受了無一技之長、無所適從的悲哀。會考試的學非所用,不會考試的用非所學;會考試的不快樂、不會考試的更不快樂。教育制度造成的社會價值觀扭曲、對年輕人生命的浪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這麼畸型的教育制度,能不改、能不變革嗎?十二年國教以「校校有特色、區域均優質」為目標,期望能夠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發展、提供適性優質就學區域。這是一個值得也應該要努力的方向,否則,難道大家要眼睜睜地看著台灣出現一波又一波上學痛苦、畢業更痛苦的年輕學子嗎?

十二年國教不是萬靈丹,但至少是一個開始。這個制度要能成功,需要許多方面的配合。除了入學方式之外,課程的結構和內容更是重點。十二年國教精神之一是「適性教學」,如果要在高中時期達到這個目標,國中時期的教育就應該幫助學生能夠探索、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是什麼;依規定,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班級必須按照課綱的規定授課,那麼,外界要更關切,究竟教育部規畫的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是否的確讓學生有機會認識自己,而我們的社會又是否提供了學子真誠面對自我後的發展空間呢?若非如此,辛辛苦苦推動十二年國教,又是所為何來?

十二年國教不是只有「到底要不要有明星高中的存在」這個面向的議題,讓我們對課程內涵有更多一些的關心與討論吧。

※ 相關報導:

* 部長,辦教育可不是做實驗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063519.shtml

教育部長說,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希望」補習班能夠減少,「如果」反而增加,我們就要「調整」了。制定國家教育政策,靠的是想像中的「希望」;自己也沒有把握的「如果」;以及一旦失敗後的「調整」。簡直就是邊戰邊走,這不是令人「提心吊膽」嗎?



◆ 百大名校生 來台工作不再受限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5.01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將放寬外籍僑生留在台灣工作的限制,未來不再需要有兩年工作經驗,薪資也會從現在四萬七千多元的規定,放寬至接近一般大學畢業生的標準。另外,若是「世界百大」名校畢業生想來台工作,不受任何限制。

勞委會表示,本案將在五月九日的「跨國勞動力諮詢政策小組」中討論,若獲共識,就著手修改規定,最快六至七月上路。

日前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台灣人才流失但又阻止外來人才進入,新加坡需以「台灣故事」為鑑。這番談話在台灣社會引起震撼,紛紛要求政府正視人才問題;行政院長陳冲日前也指示應人才鬆綁。

依現行規定,外國白領勞工若至台灣從事專業工作,大學畢業生需有兩年工作經驗,且月薪須達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即使外籍僑生在台灣念大學,畢業後仍受此限。勞委會表示,將取消兩年工作經驗的限制,薪資規定也將放寬至一般大學畢業生的標準,但具體金額仍待討論。

另外,世界前一百大名校大學畢業生,則可不受限制,至於何謂世界百大,勞委會指出,將以三個百大評等系統為標準,即英國泰晤士報、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及上海交大。

王如玄在專訪中提到,之前限制外國人才要有兩年工作經驗,是因為大學畢業生入社會後需要一段培訓過程,但優秀人才在國外工作兩年後早就被挖走了,我國規定可能過時。不過,「台灣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和薪資條件」,也許才是人才危機的根本。

※ 相關報導:

* 管制代理教師「假失業」 最快6月上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064047.shtml

本報上月報導國中小代理教師藉暑假2個月空窗期的「假性失業」,既領失業給付,又領「提早就業津貼」,一年勞保支付數億元。勞委會最近公告修法補漏洞,明訂若是失業給付屆滿前又受僱原投保單位,就不能領提早就業獎助津貼,堵住代理教師再領提早就業津貼的「巧門」。修法最快6月生效,今年暑假代理教師就不能再鑽巧門。

fsj 提到...

iPad作用有限 專家:孩子兩歲前別碰!

NOWnews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2年4月29日

隨著科技愈來愈發達,許多家長將iPad當保母給孩子玩,不過此現象也引來許多爭議;有心理學家表示,平板電腦的作用有限,建議家長不應該讓小孩太早進入虛擬世界。

美國網站統計,自2009年開始,許多針對低齡幼兒的App軟體激增,家長們也紛紛將平板電腦當作保母來教育兒童。但是,有些家長對此現象表示反對,認為這樣會讓孩子們失去對傳統遊戲的興趣。

現年46歲的法國大廚菲利浦維埃拉表示,孩子就是需要自己創造遊戲,因為每當時所事事時,就會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充實。

法國兒童精神病學家表示,兩歲兒童的大腦體積是剛出生的三倍,此時的他們需要去咬、嗅及做投擲的動作,而非使用3C電子產品。

美國心理學家南希琳達也表示,iPad無法提供複雜的交流,且大多數的遊戲皆是受被動注意的,所以嬰兒的創造力、思考能力、想像力及探索真實世界的好奇心等,皆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 孩子順手牽羊 別急著打罵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2012.05.01

在我服務的矯正機關裡,常有兒童與青少年被法官裁定留置觀察,最普遍的罪名就是竊盜。每當訪視晤談時,父母親對孩子的犯行大多表示訝異與不解,納悶他們平時看起來還算乖巧,怎麼會做出這樣的糊塗事來。望著家長沮喪、悲傷的神情,我也只能好言安撫。

動機複雜 先搞清楚

其實孩子會去偷東西,背後的動機複雜,若依年齡層來劃分,緣由大致如下:

1.學齡前階段:單純只是喜歡,想要據為己有,尚未建立所有權與價值的觀念,不知拿走他人的物品需得到對方的同意,或者是要先付錢購買。

2.學齡階段:雖然透過學校、家庭教育知道要先問過人家或給錢才行,但在自我控制能力仍不足的情況下,遭遇誘惑時仍易因衝動而下手行竊。

3.青少年階段:明白偷竊是不被允許,卻因追求刺激或被朋友慫恿,抱存僥倖心態去嘗試。部分則是生活覺得有壓力,以此宣洩情緒或喚起家人的注意。

溝通輔導 取代體罰

另外,部分孩子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本身崇尚名牌或物質欲強,但無力負擔相關費用,為了滿足需求才鋌而走險,比方說偷手機、電玩或機、腳踏車等。近來也發現,因沉迷網路線上遊戲或濫用藥物成癮,而竊取財物支應開銷者,有增加趨勢。

一旦得知孩子偷東西時,惱怒在所難免,但當下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動手動腳,盡量以溝通、討論與輔導的方式來取代體罰,以免彼此關係惡化,又衍生其他行為的偏差。

機會教育 及時關懷

在處理上,要明確告知偷竊是不應該與違法的舉動,任意拿走別人財物會造成對方的損失與困擾,而父母也會感到難過。引領其設身處地為受害者著想,體會遭竊可能的心情,鼓勵其當面認錯,說明行竊動機,在物歸原主的同時,也保證不會再犯,藉以獲得寬容與諒解。

例如,當孩子是偷拿商店的飾品或同學家的玩具,家長可以善用機會教育,除立即給予告誡,說明嚴重性外,也要教導如何向物主道歉,並陪伴去親自歸還,或商議賠償事宜,而代墊的錢則請其以幫忙做家事、扣零用金的方式折抵,使其能從過程中記取教訓,往後懂得潔身自愛。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偷竊行為往往是生理、心理或人際關係問題的表徵,家長應付出更多的耐心與關懷,深入探討癥結所在,並及時給予疏通、排解,必要時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等)的協助,平日也要提高警覺,如此方能降低故態復萌的風險。



◆ 小孩精神疾病 家人不能逃避

【聯合報╱本報訊】2012.05.01

以往在醫院服務時,常發現至精神科診治的孩子,普遍發病已有一段日子,因症狀嚴重到家人無法應付,才被帶來求助。

探究緣由,除了照顧者未能察覺、正視早期警訊外,擔心被標籤化與對治療的不信任,也是延遲送醫的主因。

辨識徵兆 避免惡化

現今醫藥科技發達,多數疾患若可以盡早獲得診斷與妥善處置,傾向會有較好的預後發展,即使無法完全康復,尚能避免惡化或維持一定功能水平,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疾病亦是如此。

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著想,防止積重難返的情形發生,家長對於相關異常的認識,與懂得辨識可能的徵兆就很重要。一般而言,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約可分為以下幾類:

1.焦慮性疾患:例如強迫症、創傷後壓力失調、社交恐懼症與泛慮症等。持續的緊張、不安會干擾孩子日常活動的進行,導致生活上的不便。

2.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容易分心、好動與行為衝動、莽撞等現象可能單一或合併存在,學習效能因而大打折扣。

3.自閉症:通常在孩子3歲以前便可發現異狀,雖然患者個別的表現差異性大,但主要問題是語言溝通與人際互動上的障礙。

4.飲食疾患:例如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暴食症與狂食症。患者往往「極度」關切自己的體重,與攝取的食物對體重可能帶來的影響。

5.情感性疾患:例如憂鬱症、躁鬱症等。患者也許一直處於悲傷、愁苦的情緒之中,或在極端的正負向情緒來回不定。

6.精神分裂症:主要問題是思考的障礙,患者的想法嚴重脫離現實,舉止怪異,常伴隨有妄想、幻覺,社會功能逐漸退化。

觀察跡象 就醫評估

若觀察到孩子有以下的跡象出現,家長最好要小心看待,並且安排就醫評估:

1.情緒劇烈變化:整個人陷入沮喪、鬱悶中或明顯社交退縮,凡事都毫無興趣達2周以上;情緒起伏太大,反覆無常,影響居家或學校的人際關係維持。

2.身心反應過度:毫無理由的害怕、恐慌,感覺好像快要崩潰一樣。過程中可能伴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發抖與暈眩等生理症狀。

3.行為判若兩人:性格和過去差很多,常有危險或失控的表現,例如頻出現暴力、攻擊、破壞等偏差行為,對周遭他人鮮少關心或不懷好意。

4.難以保持專注:平時總是坐不住,做事毛毛躁躁,缺乏耐心,無法聚焦完成特定作業,而聽話常只聽一半,容易恍神。

5.莫名體重銳減:突然食慾不振,刻意減少進食;吃完東西常立即催吐或偷偷使用瀉藥、利尿劑,如此需懷疑有飲食疾患。

6.嘗試自我傷害:言語、文字間流露輕生的念頭,甚至已有具體計畫或曾進行相關活動,例如拿刀畫手腕、拔自己頭髮。

7.濫用有害物質:利用毒品、藥物、酒精等來自我麻醉,藉以尋求放鬆、快樂或處理生活壓力。

配合醫囑 用愛陪伴

一旦孩子確定有精神疾病,首要之務就是要坦然面對,切勿因覺得羞恥或有罪惡感而逃避,並積極配合醫囑治療,充實相關專業知能,學習如何自處與提供幫助,改善彼此的互動方式,相信在充分的愛與關懷下,孩子終能走出黑暗,迎向陽光。

fsj 提到...

社區高中,才是答案

【宋文里】2012-05-02 中國時報

終於聽到教育部蔣部長說他會考慮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就讀社區高中 -- 事實上,他的意思,講得明白一點,就是會讓自己的孩子就讀住家附近的高中。

我很幸運在過去幾年中曾擔任教育部的「高中優質化」計畫之諮詢委員,走訪過三所執行這個計畫的高中,包括桃園縣的某國立高中、某縣立高中、和台北市的某市立高中這幾種看來性質好像不同的學校。每次的「諮詢」事實上都是由一位大學教授和一位高中校長配成一組,用大半天時間去視察該校一學期來對於這個「高中優質化計畫」的執行情形。

比較讓我覺得不解的是:當整個社會為了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問題而吵嚷不止時,特別是對於「教育部到底準備好了沒有?」而提出大量質疑時,教育部竟然都沒說仔細說明過:包括「高中優質化計畫」以及其他的多種大規模的課程改革計畫,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開始陸續進行。而我所擔任諮詢的學校,至少在大部分硬體設施,以及少部分軟體設施上的改進都做得不錯 -- 他們都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讓學校的圖書館、游泳池、藝文展示空間、E化教學、乃至教室建築、供電設備等等都實質上做到了品質提升的地步。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學校的學生來源,由於都是按照學測排名而入學的,因此,一到下課時,把學生送走的校車陣仗都很驚人。我問過每一位校長,有沒有辦法按照教育部的期望,讓學生的來源有較高比例是來自附近社區,而所有的校長們可以提出的數字,都說明了這個項目能改變的空間很小。學生們還是得從遙遠的四面八方來通學。

但是,有趣的是,在正式的諮詢之外,我也問過學校老師們住家的遠近,我們可以發現,老師們住在學校鄰近地區的比例顯然高過於學生,特別是那些已經成家,並且決定在該校長期任教的老師而言。

以上所說的對比還側面地顯現了一個少人注意的事實:既然老師們在選擇學校時和他(她)們的住家遠近很有關係,因此,關於所謂「明星學校」師資好壞的問題,在此就有了個間接的答案:好老師未必會集中於「明星學校」,而是會選擇在她(他)們方便上班的地方教書。

高中優質化計畫到底完成了沒?或說,十二年國教準備工作做完了沒?我們只能說,像這樣大規模的教育政策改變,要說什麼「準備完成」,那實在是強人所難,就像任何一場大型戰爭一旦發生時,沒有一個參戰國可以說它已經「一切準備就緒」一樣 -- 因為那樣的話,除了是說謊之外,什麼都不是。我們有很多的準備工作還需要繼續進行:家長們要準備讓孩子能在社區附近就近上學(譬如可以想像:騎腳踏車上學的學生會增加很多);老師們除了已經可以就近上班之外,還需準備面對一班班來自自己住家附近的「鄰居的孩子」。

換句話說,老師和家長的接觸會變得更為頻繁 -- 把孩子教好的壓力自然也會隨之增高。社區和學校的距離變小,以致學校幾乎就會變成社區的某種「智慧中心」 -- 社區會更想要利用學校來辦活動,或學校更可以藉由一些活動而增進社區對學校的向心力。

我們必須用這樣的光景來想像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情況。但在此之外,讓我再補加一個額外的想像方式 -- 這種想像的來源其實是來自於我最近閱讀一些關於芬蘭教育的成功經驗 -- 為了把每一個孩子教好,芬蘭的老師在面對一班二十個學生時,必須有能力為二十個不同的孩子出二十種不同的功課!我們說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曉得教育必須要「因材施教」、「人盡其才」,但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至今還會死抓著「明星學校」這樣空洞和自私的招牌名目不肯放手?而那些「明星學校」的同學們,請捫心自問:在高中就想當明星,是不是過於過於超現實了?(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 數位時代 學者:教學方式要改

中央社 2012-05-02

從書本、報紙、網頁、電子書到互動遊戲,科技載具變遷迅速,學者認為,學校閱讀教學方式必須改變,避免提供「摘要」、標準答案,而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

微軟今天舉辦「2012教育高峰論壇—擁抱數位閱讀新革命」,現場有數百位教師參與,討論如何將新科技運用於教學。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表示,閱讀最重要的功能是「拓展視野」,增加對環境、知識、未來的想像,讓學習更帶勁。他發現台灣的老師在教閱讀時,常會主動提供「摘要」,學生就跟著摘要背標準答案,扼殺與作者對話的權利,也失去培養思考、自學能力的機會。

柯華葳說,數位行動設備出現後,的確改變一般人的閱讀習慣,但不論載具如何改變,擁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就擁有「一技之長」。她建議學校閱讀課的重點不是「教」,而是要學生喜歡上閱讀。

受邀來台演講的歐盟執行委員會數位議題顧問麥金塔許(Ewan McIntosh)表示,數位閱讀和傳統閱讀不同,不再只有作者單向的分享,讀者也能參與。數位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的任務不在「解惑」、告訴學生答案,而是確保有足夠的閱讀選擇,讓學自己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並和同儕分享、反芻。

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教育的理念不會改變,但老師要跟上科技變化,學會利用科技改善教學方法。現代人一天不用3C產品就很難過,老師也該抓住機會,讓3C產品成為教學利器,讓孩子愛上學習。

fsj 提到...

補習班:教育部政策 我們的「推手」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徐如宜、田兆緯/連線報導】2012/05/03

一聽說十二年國教國中基測改成會考、英文加考英聽,全台補教業動起來,有英聽設備的兒童美語補習班跑最前面,有大型補習班打算增加英聽教室,因應會考精熟和特色招生的宣傳也出爐。

「我們不用大力推,家長自己就會來問了!」十二年國教會考加考英聽,一名高雄市英語連鎖補習班的班主任說「教育部的政策,就是我們最好的『推手』」根本不用宣傳,家長還主動要求增加補習班的聽力課程比重。

台南補教業者張簡永祥說,全台業者十二年國教宣傳招生已開始了,重點包括「挑戰精熟」及「邁向特色」,前者是指會考五科都要達精熟程度,後者則為特色招生。張簡永祥表示,現在已在補習的國一學生會繼續補習,有小六升國一學生,因為十二年國教內容很複雜,也會補習,「先補先心安。」

台北市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說,國中加考英聽,對補教界來說是很大的商機,有英聽教室的兒童美語補習班已先動起來,一些大型補習班最近則著手英聽教室。張浩然分析,補習是供需市場,學生和家長有需求,就會有補習班。

補教業者蔡豐百認為,免試比率愈來愈大,補習市場受影響,尤其是去年招生情況並不算好,但十二年國教有會考和英聽,不少補習業者看到商機,馬上轉攻英聽市場,除了英文補習班,也有文理補習班結合英聽。

※ 相關報導:

* 小六生補英聽 蔣偉寧疾呼:別補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2181&f_ART_ID=387247

蔣偉寧表示,十二年國教免試為主,一○三年要達七成五,會考只是學力監控,呼籲大家不要去補習,他強調,教育部會很努力讓高中職變成全面優質。



◆ 分數主義 教育亂象根源

【侯南隆】2012-05-03 中國時報

在大學諮商中心擔任諮商心理師,有時會接到諮詢生涯問題的學生,總是一樣的開頭,就是對於他們目前所就讀的科系沒有興趣。那麼當初怎麼會填這個科系呢?「就是依照分數填志願分發的。」再多一點的回答是:「爸爸媽媽和老師都說成績越高選擇的機會就越多,可是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即使分數高,我還是來到一個讀了之後覺得沒興趣的科系啊…。」以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不僅毒害了學生,也讓整個國家社會浪費了龐大的教育成本。

長久以來對於台灣教育的批評多是指責「升學主義」掛帥,也試圖透過廣設學校疏解升學壓力。然而,真正讓我們啞然的,還是在學生沒有學習的動機,混畢業的情況每校皆可見。仔細回顧或是探討,問題真正的根源恐怕是「分數主義」而不是「升學主義」。

學習本該是值得鼓勵的事,教育的本質本該是適性發展,以因應社會多元的人才樣貌。分數主義不僅是科舉八股的遺毒,更是將多元適性硬生生的擠進分數的小腳裡。於是,即便是再怎麼改變考試的形式,從分數到量尺、級分,都還是落在以分數比較高低的錯誤裡。學生與老師永遠都只能被逼著在分數上斤斤計較,乃至扭曲到設法在考試技巧上鑽研。

台灣教育的癥結在此,關鍵應是將分數形式轉成及格形式。也就是無論國小、國中、高中,回歸國民教育的本質在於讓國民具備國小、國中、高中該具有的基本學力。所有的學生都在畢業前接受統考,通過者取得及格證書,未通過者須接受補救教學方得畢業。如此作法,下可解決我所看到,國中畢業卻連國字都識不得幾個的假文憑真文盲的扭曲現象;上者如各高中職,乃至大學自可發展自己的招生指標,並依此建立起多元的學校特色,而不是以分數高低來論斷菁英與否。如此學生可以在國中階段就開始探索自己的性向、興趣,方可真的發展出自己的志趣。

當然,另一個最重要的關鍵也在於家長的名校迷思,破除分數為依歸的考試形式,也是要扭轉父母親不再以分數來作為要求或認定孩子表現的唯一指標,而是得根本地來幫忙孩子適性發展。及格制的作法為的是確保學生真的具備該有的學力,國小有國小的學力、國中有國中的學力、高中有高中的學力,這才真的回應了國民教育的本質。

破除了單一分數指標,學校也必須規畫發展出如數理、語文、技能等等多元適性的課程或學校特色。不用再汲汲營營地,斤斤計較著一分兩分的差距,而拚盡一切地在努力考高分時,也能夠讓學生能有更多學習的空間去探索與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希望教育當局能在這個本質上來思考,別再將國家的資源,耗費人力物力在「分數主義」的窠臼裡打轉,換湯不換藥永遠無法解決我國教育的問題與沉疴。(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 北大教授批:大學正培養利己者

【世界日報╱北京3日電】2012.05.03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中國青年報報導,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語驚四座。

大學正面臨5大危機

據報導,這段話被與會嘉賓上傳了微博後,迅速被轉發3萬5000多次。參加會議的嘉賓大多是教育界有影響的專家和學者,他們不僅討論當下高等教育的問題所在,更開出藥方描繪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學。

「當前不僅是中國,整個世界大學正處在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十字路口。大學的危機,既有思想危機,也有結構性和質量上的危機。」劉道玉說,大學正面臨著五大危機。

報導指出,他說,第一是生存危機,各國大學對此基本上束手無策。第二重危機是,面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終身學習和「非學校化社會」或隱或現地展現出來,「大學究竟是什麼?」、「教師的作用是什麼?」等都有待探討。第三重危機是,功利主義的專業化教育,導致學生素質嚴重下降,學術視野短淺。第四重危機,學生急功近利,重大基礎性研究少有根本突破。第五重危機是,在追求「一流大學」的喧嘩聲驅使下,追求豪華成風,教育成本劇增。

北大再爭狀元沒前途

劉道玉認為,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太多精力,狀元不能代表什麼,「北大清華幾乎招去所有狀元,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怎麼樣?如果繼續爭狀元,過去讓我欽佩的北大清華就沒有前途沒有希望。」

據報導,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非常贊同劉道玉的觀點。他說,學生一般考試能得七、八十分,要得100分,需要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相當於土地要施十遍化肥,最後學生的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高校在壯大中迷失

朱清時也認為,貪腐之風進入校園,高校道德高地已經失守,社會上很多腐敗現象都可以在大學裡找到,文憑泡沫讓高教背離了教育的本意。

報導指出,與會者認為,一些中國高校在飛速壯大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錢理群認為,大學必須返璞歸真,要徹底摒棄豪華辦學的做派。「教育需要烏托邦。」年近80的劉道玉說。



◆ 都吃早餐愛上學 荷蘭青少年最快樂

中央社 2012.05.03

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歐美39國青少年的健康與福祉做調查,結果顯示荷蘭青少年最快樂,而且快樂程度超過美國。

這項調查是針對11歲到15歲的青少年,共有39國約20萬的青少年受訪。

調查發現,荷蘭的青少年喜歡上學,結交很多朋友,且較少捲入打架滋事和霸凌,與父母關係良好,自我感覺身心靈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其他歐洲國家,荷蘭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於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菸酗酒的問題,調查也發現,在39國的受訪者中,荷蘭青少年不僅少菸少酒,絕少比率吸食大麻,或與伴侶發生不安全的性關係。

5年前WHO調查學齡孩童健康行為,荷蘭孩童的表現也是名列前茅,而這次調查中,95%受訪的荷蘭青少年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數。

分析荷蘭青少年身心靈健康快樂的原因,荷蘭媒體訪問這項調查的研究員佛雷柏格(Wilma Vollebergh)說,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會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說,荷蘭青少年普遍與父母、家庭與朋友關係良好,且荷蘭的繁榮富裕與重視社會公平正義,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樂的原因。

相較於北美洲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青少年,長時間看電視、豪飲汽水,以及少吃水果的生活習慣,荷蘭青少年則是不挑食又少病痛,並且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fsj 提到...

年輕人價值崩壞 社會大沉淪的訊號

【本報訊】2012-05-06 中國時報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近日出版《台灣大崩壞》一書,提出強烈警告,認為台灣的年輕世代已陷入「不婚、不生、不養、不活」的危機當中,如果再不趕快提出解決辦法,前景令人憂慮。

楊志良說的「四不」,其實大家並不陌生,台灣少子化、高不婚率、高離婚率等,種種社會問題不但早已是「現在進行式」,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趨勢。楊志良建議政府以公平加稅方式提高生育率,課徵資本利得富人稅。他指出,台灣的父母將孩子培養到大學畢業,要花上六○%的所得,費用高到令人不敢生養小孩;在社會福利進步國家,教養小孩子是個社會共同的責任,國家以稅收增加社會福利財源來扶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父母只要付出所得的三%到八%教養小孩。不過,看到最近因電價上漲、開徵證所稅而進退失據的馬政府,有幾個人認為,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這樣的稅制在台灣有成功的可能?

三十多年前,有本暢銷書叫做《青年的四個大夢》,是由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吳靜吉所著。書裡提到,一個人應在年輕的時候確立四大方向,並努力追夢。四個大夢,第一是尋求人生的價值,也就是對自己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有一種期望;第二是尋求一位良師益友,也就是在追求人生價值中,找到能夠給予自己鼓勵、傾聽訴苦、分享成就的人;第三是尋求終身的職業或事業;第四是尋求愛。

如今的年輕世代,等在他前頭的人生是這樣的四個大夢,還是四大皆空呢?答案可能讓人無限感傷。年輕世代沒有方向、失去盼望,前途縹緲虛無,其中有個別的因素,也有大環境的問題。

近日最受矚目的幾個重大社會新聞,或許標幟出年輕世代正面臨價值錯亂甚至毀滅。葉姓大學退學生駕著奢華名車,撞死在路邊等紅綠燈的婦人,婦人的先生則因傷心過度,三天後瘁死,他們的八歲女兒頓時成了孤兒。因為酒駕,這位年輕人等於是毀了兩條生命、一個家。更可惡的是,他的母親出面為兒子喊冤,說他只是愛玩,不像Makiyo那麼壞,這番話引起社會公憤;葉姓男子出事後即避不見面,母親不得不獨自面對外界的責難,在母親節前夕,葉母的處境令人同情。

然而,這位被友人戲稱為「葉少爺」的年輕人是怎麼樣養成如今不負責任態度呢?一味護航、放任一個因曠課太多而被退學的年輕人,開著不是他能力所及的華車夜夜笙歌,葉母、長輩難道沒有疏於管教的責任嗎?少爺人生無良師益友,失去擁有大夢的能力,只能醉酒嬉遊,孰令致之?

另一位酒駕悲劇,更是駭人聽聞。二十四歲洪姓青年駕車撞傷老翁,幾分鐘後他竟回頭再度疾駛而過,輾斃老翁,甚至差一點撞到正在旁邊施救的路人。在中科上班的洪姓青年的家人說,他因工作壓力太大,所以晚上常會去飲酒吃消夜解愁。然而,酒駕就是不對,而第一次撞到還有可能是意外,再度回輾,就是要將人置於死地,如此邪惡的價值觀,如何能以壓力過大之後的失控來解釋呢?

沒工作的人終日閒幌,酒駕肇事;有工作的人壓力太大,也酒駕肇事。不幸闖了禍就躲起來,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和責任感,只能全推給家人善後,這些台灣的年輕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哪裡出了問題了?

一位國中女生在校園產子,結果嬰兒父親竟是少女的阿公,人倫錯亂至此!而這個「少女時代」如此悲慘不幸的女孩,未來人生會有多少痛苦、困難,思之令人不忍不安,期盼安置與輔導機構妥善、細膩處理,以免女孩從此失去了擁有第四個人生大夢:「尋求愛」的意願與能力。

當社會價值集體崩解,年輕世代就失去了道德意識;當年輕人失去了夢想,社會就失去了前進的力量。台灣正在經歷價值與夢想的雙重殞落,反噬的力量正撲面迎來,實在不可輕忽。



◆ 只出不進 台灣人才金字塔崩盤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2.05.06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大陸經濟起飛,對台灣及香港都產生人才的「磁吸效應」,但香港的問題沒有台灣嚴重,原因之一是香港允許大陸人在港工作,台灣人才是「只出不進」,改變海外攬才制度,是台灣最急迫改善的問題。

辛炳隆說,台灣人才「卯吃寅糧」的問題存在已久,不管是嚴長壽曾說台灣人才「吃存糧」,台灣官方對人才的管理上,仍停留在法律的鬆綁,但他強調,「不是把門打開,人才就會自動進來」,反省延攬人才的方向,才是關鍵。

他舉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延攬人才主動又積極,不僅官方透過駐外單位成立如「獵人頭」公司的專責單位,鎖定合適人才主動出擊,反觀台灣只是把就業博覽會搬到國外去辦而已,「方向偏了」。

「台灣過去也許還有一些老本」,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副教授張家春指出,台灣官僚系統失靈,失去「願景」,領導者沒有政治家的胸襟,淪為選舉作秀、短視近利,沒有建構好的機制,導致人才「金字塔」崩盤,從這些面向來看,看不出官方有在反省。



◆ 從30人變350人 台大人早起跑步成時尚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2.05.05

台灣大學領導學程兩年前推出「晨行人」活動,企圖改變學生晚起習慣,參與人數從三、四十人現在每天有三百多人。參加的學生說,除了能集點換運動用品、吃早餐有折扣,更重要的是身體變好,早上能準時、精神奕奕上課了。

台大領導學程為期兩年,目的是培養學生領導能力、重視團隊合作。二○一○年十一月起,領導學程推出晨行人晨跑活動,一開始約卅人響應,後來增加「集點數換名牌運動用品」、「學校餐廳早餐折抵優惠」誘因,人數慢慢增加,連社區居民也主動加入,目前已有近三百五十人加入行列。

活動創辦人陳彥安表示,大學生熬夜上網、打工,早上起不來的情形很普遍,早上第一堂課的缺課率相對也比較高。為了導正同學們不正常的作息,兩年前號召全校師生一起晨跑,每周一、三、五,準時八點(夏天為七點半)來操場跑步,現在「晨行人」已經成為台大熱門活動。

台大農業經濟系大三學生林韋豪一個月前加入晨跑,他說,雖然一開始早起很掙扎,但是他強逼自己一起床就去買早餐,藉著上下爬樓梯讓自己清醒。跑一兩周後,以前第一堂課經常睡過頭,現在早睡早起,每天都能精神抖擻準時上課。

「早起跑步可以讓頭腦清新,作息正常也讓皮膚變更好!」人類學系大三學生鐘秀鎔,一年前和同學約好去爬山,行前為了練體力加入「晨行人」,沒想到越跑越有興趣,現在已養成固定跑步的習慣。

鐘秀鎔說,以前晚睡晚起,一早人還沒清醒就趕著上課,早餐都不吃,現在早起時間充裕,跑完步後,還能悠閒吃早餐再上課。

台大領導學程昨天舉行第三屆學生成果展,除了晨行人外,課程也鼓勵學生爬三千公尺高的南湖大山,在體能極限與大自然考驗中,培養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十八名學生每人背著廿公斤重的行李,途中有人得高山症,有人差點跌下山,但靠著團隊互助,終於征服恐懼,站上山頂。

fsj 提到...

李清志:華氏451度的電子書包

【聯合報╱李清志】2012.05.04

1966年法國導演楚浮的電影《華氏451度》,是一部具警世性格的科幻電影,片中敘述一個獨裁的國家,只准人民看電視,卻不准人民讀書;主角是一位公家的消防隊員,他的任務就是一接到通報,立刻趕往現場,把房子裡的書本搜出來,然後放火把書本統統燒掉。不過有一次他違反命令,偷偷地藏起一本書,沒有將它燒掉,回家以後,便偷偷拿出來閱讀。閱讀讓他對當權獨裁政府產生疑慮,慢慢他成為反叛的思想罪犯,最後只好逃出城外,躲進一座森林中,令人驚奇的是,他竟然發現在那座森林中,居然躲著一群人,而且那群人都在讀書。

這部電影似乎是暗示著獨裁國家都不喜歡人民閱讀書本(秦始皇與希特勒都曾經焚燒書籍),因為閱讀書本會產生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讀書人容易反省思考社會現狀,導致對執政者的批評與抗議;相反地,電子螢幕卻容易以聲光吸引民眾觀看,可以不用大腦思考,便能消磨時間;甚至以置入性行銷隱藏某種訊息,藉此對民眾施以洗腦,成為獨裁者控制民眾的最佳利器。

《華氏451》原著的作者雷‧布萊伯利曾表示,他寫這本書的重點,無意討論思想審查制度,而是關注電視對人們閱讀習慣的影響。從這幾十年的電子媒體發展史來看,我們必須承認,電子媒體的確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同時也讓紙本書籍雜誌媒體,經歷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而iPad等電子平板電腦的產生,更無時無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終會有一天,紙本圖書將被電子書所取代,而紙本圖書館也將完全被虛擬圖書館所置換。

不過最令人憂心的是,國內政府單位已經在推行「電子書包」,希望小學生可以從小接觸科技產品,用薄如蟬翼的「電子書包」,取代沉重的傳統書包,這樣的立意看似良好,事實上,卻隱藏著許多迷思與利益糾葛。

政府單位長期以來鼓勵電子科技業,各級政府施政提案或經費開支的申請,只要名為「數位」或「奈米」等熱門名詞,總是很容易過關,不論價錢有多貴, 似乎只要是科技產品,就必然是「好東西」,而且也是城市進步與現代化的象徵,是可以去跟別人誇耀與比較的事物。

政府單位很高興的說,「電子書包」是個五百多億的商機!引起許多企業廠商的覬覦,無不希望可以吃到這塊大餅,分一杯羹,也解救日益萎縮的電子產業。卻忘記好好去思考,「電子書包」對於我們的下一代(特別是小學生),將會有何等重大的影響?

先不論「電子書包」取代紙本書籍,對學童創意力與想像力的弱化影響,從最近小一學生的近視比率來看,就可以知道電子產品早已對學童視力造成極大的傷害,若是將來推行「電子書包」,我們的學童終日暴露在電子螢幕的照射下,視力的損傷情況將更惡化!

關於「電子書包」的推動,政府單位應該更審慎思考學童教育與視力問題,而不是只看到產業商機,而被科技迷思所蒙蔽。否則有一天,將會有很多家長逼不得已,帶著小孩離開公立學校,去尋找可以讀書的森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 蕭萬長:「宅童」沉溺網路 令人憂

【聯合晚報╱記者盧沛樺/台北報導】2012.05.04

副總統蕭萬長今天指出,隨數位匯流發展,兒童成長於電子化數位化環境,生活離不開電視、手機、網路,也伴隨兒童沉溺網路,造成人際關係疏離,影響與他人互動溝通能力的問題,如今不只形成宅男、宅女,甚至已出現宅童。

新興電子媒體影響力低齡化

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舉辦「2012兒少通訊傳播權益論壇」,邀集產官學界專業人士,探討如何建購優質閱聽環境。蕭萬長、江宜樺上午受邀出席做出以上表示。蕭萬長表示,根據民間報告指出,學齡前兒童使用內建遊戲的3C日漸普遍,新興電子媒體的影響力已有低齡化趨勢,令人憂心。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也強調,通傳會應扮演把關兒少通傳權益的守門者。

影響與他人互動溝通能力

蕭萬長指出,兒少權益深受全國家長與教師重視,也攸關國家下一代的人格養成教育,對國家發展影響深遠。但隨數位匯流發展,兒童生活離不開電視、手機、網路,也伴隨兒童沉溺網路,造成人際關係疏離,影響與他人互動溝通能力的問題,如今不只形成宅男、宅女,甚至已出現宅童。

江宜樺則回顧當年內政部長任內推動兒少法修法,曾面對兩種觀點。他說,有些人認為沒有所謂的「童年」,他們應和成人一樣,享完全的權利;另一種立場稍微折衷,肯定「童年」的階段,但認為只有年齡差別,傳播權益與限制不應與成人有別,主張兒童即早接觸腥羶色內容,有助於他們成長,發展出保護自己的技能。

江宜樺表示,自己對上述二種觀點均高度懷疑,認為建構合乎兒童族群健康安全的傳播環境,才是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

通傳會主委蘇蘅則援引多國研究兒少媒體影響的報告,點出兒童往往是率先擁抱新科技的一群,但缺乏有效把關的情況下,影音暴力內容、網路霸凌、在社群媒體公開個人資訊等,均已對兒少安全與發展形成危機。通傳會在提出「兒少通訊傳播權益政策白皮書」後,會積極透過教育參與、技術管理、內容防制等方式,打造對兒童友善的閱聽環境。

※ 相關報導:

* 近7成兒童 6歲前開始用3C
http://www.udn.com/2012/5/4/NEWS/NATIONAL/NAT5/7071276.shtml

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翁曉玲也在報告說,「現代數位兒童的DNA,分別是Device(裝置)、Network(網絡)、Applications(應用程式)」,換言之,為兒童提供嶄新的媒體識讀素養,重新評估國內節目製播內容,形成主管監理的通傳會責無旁貸的責任。



◆ 少曬太陽 東亞學童近視多?

澳洲最新研究

自由 2012.05.05

〔編譯張沛元、記者洪素卿/綜合報導〕刊載於刺胳針醫學期刊的一項澳洲研究指出,東亞地區大城的中學畢業生之所以9成都近視,原因並非基因或過於重視讀書,而是花太多時間窩在室內看書、打電動與看電視,以致眼睛缺乏日照所致。不過,對於曬太陽有助預防近視的論點,國內醫生認為值得商榷,關鍵應該是從事戶外活動。

據信日照能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濃度高看似有助於避免眼球伸長。眼睛前後軸伸長就造成近視。該研究領導人、澳洲國立大學研究人員摩根指出,顯然日光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進而避免近視。

日光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

摩根說,東亞學童近視率高的原因在於環境——重視教育與缺乏戶外日照,而非基因。

新加坡小學生平均9成近視,每天在戶外的時間僅30分;相較之下,澳洲孩童平均每天在戶外的時間有3小時、其中歐洲裔孩童的近視比率僅1成。摩根說,東亞學生上學時間長,放學後就回家做功課,這些事本身就會對眼球造成壓力,但若能每天在日光下待2、3小時平衡一下,便有助於視力健康。

台醫界︰關鍵是戶外活動

對曬太陽能夠預防近視的說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主任蔡景耀表示,戶外活動是保護眼睛的因子,長時間近距離閱讀則是危險因子,一般認為,保護因子效力大過危險因子,也因此,像林書豪這種又念書、又打球的人,雖然念書的時間不短,但發展出近視的機率也一樣會比較低。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也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在外界活動多、減少近距離用眼機會,發揮了預防眼軸變長的效用。

呂大文指出,這項研究主要是用新加坡華人與澳洲華人具有血親關係的同齡學生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澳洲的人近視度數低、出現近視的時間也比較晚。推測因為澳洲的人在陽光下的時間多,所以說曬太陽讓近視減少。但是否能據此斷定是因為曬太陽產生多巴胺所致?值得商榷。

童用眼50分鐘應休息1次

呂大文建議,學童時期一直到22歲之前、近距離用眼時間每次應少於50分鐘。22歲到出現老花眼前,每40分鐘、就該休息10分鐘。一旦有了老花之後,用眼30分鐘就該休息一次。

fsj 提到...

哈佛、麻省理工 推免費網路課程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5.04

想修讀哈佛大學課程卻苦無門路嗎?你很快就能舒服的在家上課了。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2日宣布,將於今年秋季聯手提供免費的網路課程,造福民眾。

哈佛與MIT分別投資3000萬美元(約台幣8億7621萬元)建構免費網路課程計畫edX,課程平台由兩校控管的非營利組織經營。修課學生透過視訊上課、網路考試、交作業和做實驗,成績優異的學生可在課程結束後付「少許費用」,獲得修課證明,但不能取得大學學分。

MIT校長哈克菲德與哈佛校長佛斯特在記者會上表示,兩校不僅競爭,也將合作推出高品質的線上教育課程,並期望其他大學跟進。佛斯特說:「哈佛與MIT將利用新科技與研究,讓學生、同事和全球民眾透過線上學習受惠。」

MIT去年推出網路教學計畫MITx,讓全球有心深造者透過網路修課,修完後可獲學分。MIT發言人表示,有12萬人報名參加MITx去年3月推出的「電路與電子學導論」課程,半學期之後還有約1萬人繼續上課。

除了哈佛與MIT,普林斯頓、史丹福、密西根及賓州大學都於4月宣布,將透過網路教學平台Coursera提供免費線上課程。此平台是由兩名史丹福大學資工系教授創立的營利組織,其中一名教授伍渭文去年秋天透過此平台開設「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課程,吸引10萬多名學生註冊。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全球開放課程理事,交大電子物理教授李威儀表示,目前最火紅的大學課程在大陸的網站,例如網易、土豆網、優酷網、百度等都有提供免費開放式課程,不僅有有完整的中文翻譯,也提供全程影音檔以及上課講義。

在網易網站,有劍橋、牛津、普林斯頓、復旦大學等國際名校所開設的課程,種類還包含經濟學、人類學、法律、文學、哲學等,網站也會標示hot顯示當前最受歡迎的課程。

台灣「奇幻基金會」執行長朱學恆從1994年起號召義工進行課程的中文翻譯,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浦金斯、哈佛、劍橋等名校提供的開放式課程資料。8年來已經翻譯1500門課程。

※ 相關報導:

* 台大攜手25大廠 研發機器人
http://www.udn.com/2012/5/4/NEWS/FINANCE/FIN2/7071335.shtml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iCeiRA)今天揭牌,這是學術界首次與歐盟國家的頂尖研究機構,並與國內外25家重量級產業合作的平台,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大學的研發能量將與產業緊密結合,讓研究創意成為產業升級的基礎。



◆ 藝文深耕校園 富光中學獲選優質國中

【羅浚濱/竹縣報導】2012-05-05 中國時報

「只要用心辦學,偏遠學校並不輸給城市的學校!」教育部首度評選「全國百大優質國中」,關西鎮富光國中榮獲「藝術人文優質學校」,教育處長王承先說,富光國中資源少,能獲此殊榮,誠屬不易。

富光國中原是不起眼的偏遠學校,第一次做校長的徐慧芯四年前到任後,用心推動藝文深耕計畫,每周三節的音樂藝術課,全校師生參與彈吉他和陶藝等藝文活動,校園氣氛為之一變,與仁愛國中並列「藝文深耕典範學校」。

「學生有參與就會有光榮感!」徐慧芯說,學生的陶藝作品不管好壞,全貼在廁所和走廊等牆面,美化校園空間,並可依喜好學客家八音、舞蹈、戲劇及木雕,不用比賽就沒壓力,學生也喜歡上學。

徐慧芯說,鄉下學生娛樂少也沒補習,校方利用寒暑假舉辦免費育樂營,引進住校藝術家指導後,客家八音配合傳統舞蹈常獲邀表演,劇團更連續四年代表竹縣參加全國創意偶劇競賽獲甲等及優等佳績。

富光能常態教學,推廣藝文成學校特色,使學生具備德智體群美,連續三年「零中輟」,學生數也從一五○人增為二一三人,國立高中職錄取率從五十一%提升到去年六十%,獲選為全國百大優質國中,全校師生都興奮不已。

fsj 提到...

大師對談/謝特曼:發現準晶沒人信 信自己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2.05.07

新科諾貝爾獎得主丹‧謝特曼今天到台北科技大學,對1700多位台灣的大學及高中師生,分享他在「準晶體」的發現與研究。他以聖經經文「雖行經死蔭幽谷,卻不懼怕」,來鼓勵學生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30年前這位以色列科學家發現被主流學界認為不存在的「準晶」,遭到科學界及曾獲兩次諾貝爾獎的鮑林(Linus Carl Pauling),公開批評他的發現是無稽之談。但他的研究改變人們對晶體材料的思維,可廣泛應用於醫療、廚具等用途,產業價值指日可待,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肯定。

謝特曼說,多年來他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對自己的信心持續驗證,才能堅持到現在。準晶在1982年前沒有被發現,主要是電子顯微鏡技術不普及。後來被他發現,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研究者專業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有個人信仰。

北科大今天頒發名譽博士及國際講座教授給謝特曼,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謝特曼堅持不懈的實作精神,與北科大重視實務研究的願景相符,值得北科大師生學習。

北科大去年百年校慶時,集結企業菁英校友捐款一億元,啟動「明珠計畫」,今年將聘請25位國際級大師到北科大開課。今年3月已邀螢光粉技術領域權威、日本靜岡大學中西洋一郎博士,來台開辦講座與正式課程,謝特曼是第二棒,明天下午謝特曼將親自帶領北科大學生,示範當初發現準晶體的實況。

「準晶30周年」國際研討會今天同時在北科大開幕,將連續舉行3天,邀集世界各地研究準晶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台北進行學術交流。



◆ 大師對談/李遠哲:論文不衡量 要有份量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2.05.07

丹.謝特曼與李遠哲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上午在北科大舉辦的「大師對談」中,期許年輕人要有好奇心,培養創造力,勇於挑戰權威,不要害怕失敗。

謝特曼表示,以色列面積只有台灣的一半,人口只有800萬人,建國之初就知沒有退路,以色列的企業和教育都重視創新,大學及中等教育都鼓勵學生要隨時提出質疑和疑問,以色列人不怕失敗,相信失敗之後,還有成功的機會。

他鼓勵年輕人要保持好奇心,他自己從小就很有好奇心,喜歡發問,這是他自己和其他科學家們共同的特質。

謝特曼也提到網路的影響,他說,網路使用有好有壞,科學家可透過網路與外界溝通、推廣科學,但時下年輕人花很多時間上網看影片、玩遊戲,應該要做出正確選擇。

李遠哲則鼓勵年輕學生要能「挑戰老師的說法」,如學生不能在老師面前說:「老師你錯了!我的研究發現跟你的不一樣」這樣科學就不會進步;學生要挑戰和超越老師,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李遠哲也對教師評鑑提出建言,認為老師在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要有評鑑制度,不能只用論文評鑑。他強調,論文不能以量取勝,而是要做出「有份量」的研究,如果發表了幾千篇論文,但對問題了解沒幫助,就沒有價值,這樣「找不到愛因斯坦人才」。

李遠哲也強調創造力很重要,創造力的第一步是「敢於和別人不一樣」,要做到敢於跟別人不一樣要有信心,信心是靠一步步的成功來累積培養。

兩位諾貝爾大師不約而同提到父母和老師的責任,李遠哲說,父母和老師不要是用分數來衡量學生,有的孩子走得慢,就要讓他慢慢走,建立信心。本身有四個兒女和九個孫子的謝特曼則說,以色列人把教育視為重要投資,他建議年輕人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大人則要給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勵。



◆ 造訪英國:華德福教育如何滋養創造力

【文/陳雅慧】2012.05.07 親子天下

這裡的小孩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他們不必趕著長大,他們被准許當個小孩,而且可以當很久……」日本籍由美老師是學校裡的手工藝老師。三月底的一個星期二早上,春寒料峭但飽滿的陽光斜射進手工藝教室的小木屋,帶來暖意。木製的手工紡織機前面排著ㄇ字型的座椅,毛衣鉤成的娃娃站在窗台上。十一歲的男孩和女孩安安靜靜的用兩隻棒針織著手上五顏六色的手套和圍巾。

由美老師輕聲的解釋:「十一歲的孩子開始發育,身體在很短的速度裡抽高,很多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會駝著背,因為自己都不習慣這麼快長大。打毛衣一針一線的重複和專注,可以讓年輕的身體安靜的坐著,離地面近一點、沉穩一點。同時也讓快速成長的大腦在此刻安靜休息。」由美從一個小籐籃裡,拿出一個手掌大粗毛線織的紅帽小雪人:「這是五歲一年級小朋友的作品。他們得從自己鋸下小木棒,打磨棒針開始這堂編織課。」

不急,十三歲再學電腦

距離倫敦坐火車約一個小時,英國最大的華德福學校麥克侯 (Michael Hall, A Steiner Waldorf School)位在倫敦市東南的郊區。起伏的綠色山丘連接著藍天白雲三百六十度的環繞著校園,彷彿擁抱著四百多個從四歲到十八歲的學生。就像童話故事裡,美麗童年該有的城堡。

「你看!是不是很美?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於一生的影響真的很大,」鮑伯(Bob Hamblett)在麥克侯教英文已經二十年。他帶著我們走到可以遠眺校舍的地方,雙手一伸,彷彿把美景親手送給我們。鮑伯的獨生女也在麥克侯讀書和成長,現在在香港的藝廊工作。

英國的華德福學校總共有三十一所,目前全部都是獨立學校,不接受政府的預算補助,必須靠學費和募款來經營學校。麥克侯一年的學費大約一萬英鎊(約四十七萬台幣),一般英國的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從一萬到三萬英鎊不等。家長認同教育理念,搬到學校附近的社區,形成共學團體。

去年年底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矽谷知名科技公司如Google、eBay、HP、Yahoo!等企業的高級主管不約而同把小孩送到「什麼都教、就是不教電腦」的華德福學校就讀。這篇報導也在台灣主流媒體編譯刊登,引起不少注目和討論。

我們抵達麥克侯華德福學校時,面對綠意和藍天,以及學校教室到處可見的樸拙原木樓梯地板和溫潤的燈光,也忍不住問老師:「這裡有電腦課嗎?」英文老師鮑伯哈哈大笑:「我們當然有電腦課!」堅持要帶我們參觀電腦教室。但是,麥克侯的孩子不急,十三歲才開始上電腦課。對於來自台灣、習慣競爭、擔心落後的我,親眼看到華德福「慢學」價值的充分實踐,真的是很大的衝擊。

二○○五年英國教育與技能部委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訪問二十二所英國的華德福學校。這份報告的結論是,英國華德福學生跟主流學校相比,通過國家學力考試的比率更高。建議英國的主流學校體系可以跟華德福學校學習的特色有八點:

一、 及早引進學習外國語

二、 針對幼齡孩子的主題式教學

三、 強調口語的溝通增強孩子表達和傾聽的能力

四、 彈性的課程進度

五、 配合孩子發展歷程設計的課程

六、 藝術和創意教學

七、 重視老師的彼此支援,如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組織團體討論

八、 合議制的學校行政組織

在台灣,也有許多縣市政府考慮引進華德福教育體系。華德福的特色和魅力何在?

在一個變動愈來愈快的世界裡,小孩長大成人要面對的環境更為瞬息萬變,在《華德福的幼兒教育》一書前言裡,英國雪菲爾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凱西‧納特布朗說:「讓孩子三歲時像三歲,四歲像四歲,他就能在五歲時做好入學準備。」麥克侯學校網站這麼介紹:「小孩長大時須具備創造力、挫折復原力、好奇心和傾聽能力……必須先有建全的內在,相信自己可以做好。這些都需要童年來滋養,童年是一段重要的旅程,不是競賽。」

童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

麥克侯裡所有學習的發生,都從孩子的發展開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5月號】

fsj 提到...

為什麼要考試?(張大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08/34212285/

蘋果日報 2012年05月08日

近代西學東漸的大潮無可抵擋,唯一能反向輸出的竟然是科舉制度。孫中山在百年前就再三強調過:「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幾乎在同時,清末京師大學堂的美裔總教習丁韙良也說過:「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當今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發展的文官考試制度,是從中國借鑒而來。」

再往回推半個多世紀,1835年間已經有Robert Engles撰文表示:「我們(指東印度公司)已經採用中國人的考試辦法來選拔人才了。如果哪一天,全英國也能採用這種辦法選拔、考選我們的官員,對英國甚至對整個歐洲社會產生的正面作用和影響,將要大於火藥和指南針。」

這是該更讓炎黃子孫驕傲、或慚愧的事呢?考試制度在一個大範圍的文化影響下推廣上千年,毫無疑問造就後進亞洲人淪為惡補惡爭的次等公民,卻能夠在萬里之遙的「蠻貊之邦」打造出驚人的競爭文明,這要從幾個小故事說起。

我的一位學成後歸國服務的半導體博士朋友(以下通稱某君)在留美期間曾經有過三次不尋常的考試體驗。在美國人──尤其是有學院經歷者──看起來,每一個小故事可能都稀鬆平常,不足以稱奇;然而對於關心台灣教育的人來說,每一則都像天方夜譚,蘊含著我們「為什麼要參加考試」的反思和真理。

其一,某君自創一與教授所教者不同的解題法作答,原本被課以零分,某君不服,與教授約,提出另兩種亦不同於教授見解的解法。教授當堂告知:你以第一名通過本課程,我已沒有什麼可以教你的了。

其二,某君的另一門課教授允許學生於考試時自帶小抄,但是對小抄樣式另有規定。小抄不得多於一頁,不得大於A4尺寸,不得兩面書寫,不得以複印件為之。當考試題目發下來之後,學生們每每發現:教授之命題別出心裁,所攜小抄全無用武之地,可是精心準備小抄的過程卻讓每個人受益良多。
學習檢討非爭功利

其三,還有一門課,將近期末時教授宣布:自覺本科目學習良好者無論,而自覺學習有問題者請於某月某日至某處參加期末考。出身台灣教育體系的某君當然不明白這位教授的用意,課後隨即與教授訂約面談,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聽錯了。我毋須告訴你:某君後來如何通過學習評量,這第三個小故事的核心意義是:他最後終於明白了教授對於考試這件事所抱持的理念:如果要落實考試是一種對個人學習成果的檢討,而不是利己排他、爭先恐後的手段,我們才能有機會重新在教育環境中驅逐那些功利的、自耗的、互鬥的目標、方式和像是惡性腫瘤一般的考試產業。

我們曾經是他山之石,而今卻土崩石爛,關鍵就是除了簡單的公平訴求之外,我們對於考試沒有深切的思想,也沒有將與人的競爭轉進為自我的惕厲,總以為在一個看似公平的賽局基礎上高人一等便足以安身立命。正是這個集體信念讓我們集體墮落。墮落到最深遠的荒謬的地帶,便有第四個故事在等你──當補習班變成教學現場,而教室變成考場時,老師發現學生考壞了,第一句話會問:「你是哪個補習班的?」

〈果然有話〉作者為作家



◆ 升學權益被忽略 自學生家長抱怨

【林志成/台北報導】2012-05-08 中國時報

十二年國教高中職五專免試入學要超額比序、特色招生要考學科或術科。自學生家長不滿地說,這套方案完全是為在校學習的學生而設,忽視國內一千多位在家自學生的升學權益。教育部回應,會在八月前訂出自學生的升學辦法,他們在十二年國教中仍會被照顧到。

台灣國中小階段申請自學的人數,八十六年僅四人,一百年增加為一千五百人,十四年間成長三百七十五倍。從一百年起,高中階段也可申請自學,第一年有三十人申請通過實施。高中自學生如沒有將學籍寄在某所學校,則要通過同等學力考試才能升大學,可能要多耽誤一年。

教育部四月廿五日公布十二年國教方案,但自學家庭不禁要問:政府是不是把我們忘記了?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說,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要超額比序,要求國中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三個領域及格,還要比幹部、社團表現,這都是在校學習的學生才會有,自學生不會有。

那可以走特色招生入學嗎?陳怡光表示,十二年國教是要絕大多數學生免試入學,若自學生只能參加特色招生入學,很矛盾。更何況,特色招生要考學科或術科,自學生要再去補習考試科目,但如走到這地步,當初何必自學?

新北市自學生家長吳淑敏說,她女兒從小一在家自學到現在國一,女兒曾表達過,學校有些資源還是比家裡豐富(譬如學校有社團、家裡沒有),不排除進到學校學習。女兒是十二年國教首屆適用對象。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回應說,以前高中自學生將學籍寄在某所學校,雖然沒去上課,但還是要付學費。十二年國教以後,讀高中職免學費,地方政府會找一所學校讓自學生寄學籍,不用繳學費。如學生不想自學、高中起要進到學校學習,教育部會在八月前公布自學生超額比序辦法,照顧他們升學權益。

fsj 提到...

沈痛!勸學生上課別睡 老師被過肩摔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台中報導】2012.05.09

台中市警方日前移送一件老師告學生傷害案,女老師勸導國中男學生,上課不要趴在桌上睡,被男學生罵雞婆還過肩摔,員警感嘆學生難教,老師難為,員警間更互相轉傳網路一封信,署名「一位老師的沈痛心聲」,此文已經引起許多民眾回應。

台中警方表示,被國中男學生過肩摔的女老師,在學校認真教學,自認是「雞婆」的老師。

上月中旬,女老師在上課時,看到一名國中二年級男學生趴在桌上睡覺,她靠近學生桌旁,拍醒男學生說「同學,不要上課睡覺哦」,男學生被吵醒,心情差,生氣得站起,當場將女老師過肩摔,嚇壞教室內所有學生。

女老師事後驗傷,並由丈夫陪同報案,堅持告男學生傷害,學生家長求情說,兒子學過武術,脾氣大,才不慎摔傷老師,因女老師堅持提告,警方仍依傷害案的少年虞犯,將男學生函送少年法庭。

員警彼此討論老師難為,並互相轉傳一封網路文章,名為「一位老師的沈痛心聲」。

一名老師自稱教書近10年,一直以身為老師為榮,但後來卻深感心痛和無力,因為有天他上課時,一名學生趴在桌上睡覺,他好心提醒學生,如果沒生病,不要趴在桌上,學生不理會,他找學生的導師來,再說明一次時,學生當場嗆他「你哭夭(閩南語)」。

這名老師提另一個案,同校另名老師上課時,制止在教室打牌的學生,打牌的學生身材比老師高壯,竟當場對老師甩二巴掌,老師當場傻住,事後,校方勒令這名學生轉學,還在全校老師面誇這名老師沒還手,是好老師。

寫文章的老師感嘆,現在的教書工作,是在「明哲保身」和「責任」之間選擇,他自問,如果再繼續惡性循環,台灣的孩子要在何處立足、生存。



◆ 給我們100%免篩選的國教

【林柏儀】2012-05-09 中國時報

昨日新聞報導,台北市長郝龍斌於市議會報告指出,已和教育部達成共識,規劃在即將實行的十二年國教中,所謂「免試入學」名額倘若期望入學的學生超額時,要讓僅有五%以下是採用抽籤決定,其他絕大多數得要透過國中畢業會考成績、在校表現等來比序篩選。

既然十二年國教規劃多數學校都要免試入學了,怎麼還要篩選?超額為何不是用抽籤解決?這意味著,在台灣社會沸沸揚揚爭論是否該實行十二年國教、明星學校是否該走入歷史的同時,一個更關鍵的升學制度卻高度被忽略:目前教育部規劃的民國一○三年時有七五%高中職實施「免試入學」,其實根本並非真正的「免試」,反而是種「多重篩選」。這點如果不立即更正,回歸「國教精神」採用目前國小升國中的「免篩選」、「超額則抽籤」制度,很可能將造成更大的中學教育災難。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及依此訂定的「各區高中高職免試入學作業要點」,其中規範,若一間高中職的免試入學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則要進行「超額比序」來篩選學生。什麼是「超額比序」?比些什麼呢?它包括了比較一個學生的國中教育會考成績(考國英數社自五科)、獎懲紀錄(記大功加四.五分,記小過以上扣六分)、均衡學習(採計在校的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的加總成績)、服務學習紀錄(每學期服務滿六小時以上加三分)、志願序…等。除此之外,官方還載明反對用「抽籤」等免篩選方式招生:「各校若以抽籤做為登記人數超額時決定錄取之措施,未能完全符合前開原則,非不得已時,請勿採用。」

睽諸先進國家實施的十二年國教,皆是以「免篩選入學」為主流,絕大多數是僅到大學階段再行「篩選競爭」。原因無他,因為既然到了大學(甚至職場)都還得競爭,何必「提前競爭」來增加不必要的篩選過程,給青少年更大的求學壓力?台灣政府距離九年國教實施已四十五年,如今隨著少子化,終於願意實施免費、免試的高中職教育,是好事一樁。然而,政府卻在「免試」上玩文字遊戲,說「沒有了基測」就是「免試」,反而規劃了「國中畢業會考」以及「採計在學成績」與「獎懲紀錄」等更全面惡化的競爭來替代,這是哪門子的十二年國教?

家長的要求很簡單。儘管高中職階段的菁英教育是否該繼續存在,容有爭議;適當的解決之道其實可以是推動高中職社區化,但要強化學生選課和選修自由,容許不同程度、需求的學生,在同一學校中各自選擇自己想要的課程難度(這在目前大學已相當普遍,而非用考試成績來區分「資優班」、「普通班」),或透過發展社團活動來得到滿足。而一個社區的高中職被視為名校,想進去的人多,就「抽籤」解決即可,如同當前的許多知名國中一般,不需要有任何的篩選競爭。捨此之道,要再推行複雜難行、強化壓力的「超額比序」篩選,甚至要把高度主觀的「在學表現、獎懲紀錄」納入升學競爭考量,國中教育預期將繼續處在升學競爭陰霾下,沒有正常教育的可能。這種升學制度也必將屢次更改標準,家長也永無寧日。

筆者成長於聯考時代,國中時飽受升學壓力與體罰之苦的學生,欣見不必要的高中職入學篩選及早落幕、國中教育正常化的來臨(儘管資本主義下的職場競爭壓力還是存在,也是根本問題來源);但看到政府現在推動的「假免試,真多重篩選」升學制度,實在想問:與其推行這種和聯考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換湯不換藥的東西,為何不就把九年國教的「一○○%免篩選」原則,適用到高中職教育就好了呢?政府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 港大學月薪80萬 要挖王汎森

中央社 2012-05-09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今天在立法院備詢時說,擔任史語所所長時,香港某大學曾詢問是否有擔任該校副校長意願,開出新台幣80萬元的月薪,並提供宿舍。

中研院今天到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和101年度預算解凍計畫專案報告,中研院長翁啟惠、副院長王汎森、陳建仁等單位主管列席,多名立委關心人才宣言的後續進展。

王汎森在答覆國民黨籍立委呂玉玲質詢時表示,擔任史語所所長期間,香港某大學遴選副校長委員會詢問他,是否有擔任該校副校長的意願,開出月薪80萬元的條件,並提供宿舍。

呂玉玲追問,是否有其他優惠條件?王汎森說,其他不記得了。王汎森說,沒去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耕耘的領域還是在台灣工作比較有意思,此外,愛國情操、愛土地很重要,但也說薪水不能太差。

翁啟惠備詢時表示,「人才宣言」發布後引起政府重視,但從解決人才問題行動方面「可以更積極點」。雖然有些進展,離理想還很遠。

翁啟惠認為,科技基本法的通過,對「公教分軌」有相當大的幫助,對於人才晉用、兼職、採購、產學等有詳細規範;薪資方面,有看到一些成果,政府推動彈性薪資,但是最重要是文化觀念上的改變,讓觀念比較正確符合國際潮流,是他更期待的。

立委也關心先前新加坡副總理對台灣人才流失問題的談話。翁啟惠表示,新加坡副總理誤解了,是把原因結果倒過來說;事實上,台灣人才比新加坡好多了。

fsj 提到...

蔣偉寧:台灣海外人才庫 空了

【林志成/台北報導】2012-05-10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日表示,他之前到美國加州訪問時發現,當地八所世界知名大學中,三、四十歲的年輕教授很少有來自台灣的學者,顯示我國海外人才庫面臨斷層。學者也擔心,國內下一波產業需要更多具國際經驗的人,本土培育的年輕碩、博士難以承擔大任,衝擊國家競爭力。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早期很多台灣學生出國留學,成為我國各領域的海外人才庫。但蔣偉寧發現,美國加州八所知名大學的年輕教授中,幾乎看不到台灣人,「海外人才庫空了」,國家發展會遇到困難。

他說,最近會找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討論,預計明年四月底前,提出「人才培育白皮書」,為人才問題提出對策。

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說,美國許多大學的系主任、院長很多是大陸人,少見台灣人。最近還出現一種現象,台灣學生到美國讀大學,指導教授竟然是大陸學者。

清大副校長葉銘泉表示,台灣科學園區和高科技產業,靠著當年儲存在海外的人才返國服務而發展出來。但矛盾的是,高科技產業的工作機會及相對較高的待遇,吸引台灣年輕學子畢業後爭相進入工作,出國留學的人反而少了。

葉銘泉說,清大及交大一大堆畢業生到科學園區工作,但高科技公司真正高階職位都是具國際經驗者擔任,一路都在台灣求學的人受限於經歷及語言,很難在國際化的公司被委以重任。

「雖說科技不分國界,但年輕人如果一直只待在台灣,難以掌握國際潮流。」葉銘泉說,台灣教育培育的碩博士一定要找機會出國歷練,以補強不足,一旦國內下一波產業需要更多國際性人才時,就可派上用場。

台大研發長陳基旺表示,二、三十年前,國內大學師資及設備不好,所以年輕人要出國留學。近年台灣高等教育的水準提升了,學生願意留在台灣讀碩、博士,也不是壞事。

但他也說,最近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時,確實比較少看到台灣的年輕學者,是一大隱憂。台大鼓勵年輕博士不要一直待在台灣,有機會就到國外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或擔任助理教授,有了國際經驗,未來發展空間更大。



◆ 人才培育機制失靈 台灣發展隱憂

【林志成/特稿】2012-05-10 中國時報

韓國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曾說:「一個天才可以養活一百萬人,三星集團培養人才,絕對不省錢。」反觀台灣,因年輕人不愛出國留學,海外人才庫空了;加上本土培育出來的一大堆碩、博士未好好利用,放任他們屈就低薪、難發揮的工作,不但造成資源浪費,國家競爭力也降低。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過去能創造傲人的經濟奇蹟,就是靠人才。但我國近十年來薪水偏低,大學教授月薪才十多萬元,香港、韓國或新加坡用三、四倍的薪水來台灣挖角,造成我國人才大失血。

三、四十年前,台灣教育環境不好,很多年輕人出國留學,成為我重要的海外人才庫。台灣高科技產業得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海外人才回國貢獻是重要助力。

但根據統計,二○一○學年度,台灣學生共二萬四八一八人留美,比一九八○年代高峰期衰退四成。反觀大陸,二○一○年留美學生達十五萬八千人,比前一年增加廿三%。此消彼長,台灣輸很多。

台灣年輕人不出國留學了,改留在國內讀碩、博士,但教育體制不重視與產業界合作,花了資源培養很多高學歷者,他們卻找不到好工作,有的只能四處兼課,連養家餬口都不夠。曾有有博士每周兼十學分的課,平均月薪僅一萬八千九百元,只比基本工資高一點!

高等教育出狀況,中小學問題也不小。台灣升學制度以學科成績篩選人才,從競爭脫穎而出的人就只會考試,其他能力不得而知。高爾夫球后曾雅妮、美國職棒大聯盟球星王建民等人,在台灣教育體制內難發光,但他們都在世界體壇爭得一席之地,凸顯國內教育單一價值觀的缺失。

我國人才培育機制失靈,有必要訂出新策略,為國家未來二、三十年發展奠基。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應改變獨尊學科能力的現象,培養學生多元能力。

高等教育不能只在乎學術論文,應重視產學合作,培養出可為產業提供實質貢獻的人才。政府也要以政策引領年輕人出國留學,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經驗者,以為國家帶來新觀念、新活力。



◆ 生技園區效益評估負204億 立委質疑中研院浪費公帑

自由 2012.05.10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財務評估淨現值竟然是負二○四.一四億元,不符財務可行性。立委李桐豪表示,國家財政困窘,如果中研院提不出令人信服的開發計畫,揚言全力封殺預算。

坐落於南港二○二兵工廠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中研院計畫開發二十五公頃的火工區土地,經建會於五月三日函覆行政院秘書長「原則同意」開發案修正計畫,總經費最後從兩百二十九億四百萬元調降至兩百一十六億五千七百萬元。

李桐豪指出,國家生技園區開發計畫期初投入兩百二十九億元的開發成本及預估三十一年的營運收支狀況,自償率為負十八.五二%,營運期間尚須再挹注約三十一.九億元,因此該計畫淨現值約為負二○四.一四億元。

此外,規劃中的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所需經費為十八.九億,為了建置在原來的火藥庫上,所以原火藥庫必須遷移,另外需要徵收土地設置緩衝區共十一億,全部總共是四十三億元。李桐豪表示,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是做出甚麼貢獻需要花費四十三億,也絕對不能接受國家財政困窘的情況下,不具財務可行性的國家生技園區還要開發。

翁啟惠︰培育人才無價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國家生技園區的財務收支評估雖然為負值,但是所培育出來的人才無價,並且提供就業機會、對產業的幫助、增加國家稅收等等,這些收入都不算在中研院的頭上,是整體社會經濟的效益。



◆ 適性學習 基測百分進高工 他保送國立大學

【游婉琪/台北報導】2012-05-10 中國時報

基測只有一百多分的嘉義市東吳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學生林宗賢,國中是老師眼中「被放棄的一群」。進入高職後,他找到自己對撰寫電腦程式的興趣,每天留校練習到九點還捨不得關機。今年勇奪全國學生技藝競賽「金手獎」肯定,成為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準新人,讓國中老師大呼「不可思議」。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聽聞這段求學經歷,直誇他是十二年國教適性學習的最佳案例。

家境清寒加上學科成績表現不佳,造就了林宗賢內斂憨厚的個性。國中成績倒數第二或第三,他坦承,對念書一點興趣也沒有。三年前,他以一百多分的基測成績進入東吳工家,報名商用資訊科實用技能班,學習一技之長,也希望三年學費全面,能減輕家中負擔。

該校老師黃國興說,起初林宗賢學習程式設計並不順遂,第一年參加資訊月資訊應用競賽,名落孫山。但他「把吃苦當吃補」的個性,加上對程式設計高度興趣,幾乎每晚都練習到九點多才離校,第二年便一舉拿下中區第一名及全國第二名佳績。

林宗賢說,國中老師很注重學業成績,高工老師則不太管成績排名,把時間花在鼓勵學生,與學生興趣相關的活動,校方大力支持,「高中生活比國中快樂許多」。

東吳工家校長賴建元說,學生平均基測成績都在一百分左右,八成來自年所得一一四萬以下弱勢家庭。對於一年級新生,學校首要目標是替他們搭建舞台,培養專業技能,並幫他們找回自信。平時也鼓勵學生到醫院、孤兒院參與社區服務,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有能力幫助他人。

黃國興說,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愛念書,他肯定教育部近年增設考試以外的各種升學管道,讓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 相關報導:

* 澳洲5歲天才畫家 畫作賺數百萬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84478.shtml

她只有5歲,但指畫對於小畫家艾莉塔‧安德瑞(Aelita Andre)來說輕而易舉。澳洲墨爾本小女孩安德瑞已靠畫作賺進逾10萬英鎊(約473萬台幣),被譽為是「全球年紀最小的職業畫家」。

fsj 提到...

糞潑街友還PO網 2惡少下跪道歉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SOCIETY/SOC7/7088522.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5.12

3名強恕中學高三生,在西門町對街友潑灑排泄物,還拍下影片PO網炫耀;其中2名學生在家長陪同下,晚間6時多到轄區萬華警分局說明,並在偵訊後公開下跪道歉。

22歲曾姓學生及18歲陳姓學生,就是拍下向街友潑糞影片的同夥,晚間6時多,兩人在家長陪同下赴警局報到說明,警方偵訊了約2個小時。

警方表示,在第一時間透過學校聯絡惡作劇的陳姓、曾姓與紀姓3名學生,由於他們並非現行犯,也沒有街友出面指控,目前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方向函送法辦。

學生自知有錯,下跪道歉,說自己相當慚愧,對不起,並表示之後會好好地反省,以後不會再發生這種事情了。陳姓學生並錄製全長37秒的道歉影帶PO網,兩度90度的鞠躬,希望今後能盡力幫助遊民及弱勢團體,彌補錯誤。

發生這樣的事情,陳姓學生的家長聲淚俱下說,身為家長,身心煎熬、痛苦萬分,對於遊民造成的精神傷害,如果他們願意、同意,願意補償精神損失。

強恕高中則表示,下周懲處結果就會出爐,「絕對是大過以上」。

※ 相關報導:

* 對街友潑糞 2高中生遭退學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5130058.aspx

台北市強恕高中高三學生對街友潑糞一案,2名學生昨天接受警詢後,在媒體前下跪道歉,但校方今天臨時召開學生事務會議,決定對2人退學處分。



◆ 少女當伴遊 「沒性交還賺錢,何樂不為?」

【聯合報╱記者藍凱誠/高雄報導】2012.05.13

南部某科技大學五專部鄭姓學生涉嫌化名「小天」,在網路上招募十二名國中少女當伴遊,替男客手淫、口交;少女辯稱,「沒有插入」就不算性交易,而且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能賺錢買偶像代言的機車、名牌包包,「何樂不為?」錯誤價值觀讓員警直搖頭。

警方昨天逮獲鄭姓學生及十二名少女,向檢方聲請羈押鄭姓學生獲准。少女則全數由社會局安置。

警方調查,鄭姓學生(廿七歲)是五專部五年級學生,今年初在網路聊天室招募少女伴遊,吸收高雄、屏東地區的少女,把她們的照片、花名和身高、體重張貼在無名小站相簿裡,打出每小時一千元、最低消費二小時的伴遊價碼,強調旗下「美眉」都是學生,「不准做S」,吸引不少尋歡客上網點閱及挑選。

高雄、屏東警方今年二月追蹤中輟生時,發現有國中女學生疑被網羅到鄭旗下,警方合力偵辦,陸續找到十二名國中少女,年紀最小只有十四歲,大多來自單親家庭。

少女們向警方供稱,她們幫男客手淫收費一千元,口交一千五百元,不抽佣,伴遊費大都「四六分帳」,並堅稱「我們只是口交、手淫,沒有生殖器插入,不算性交易,根本沒什麼大不了!」



◆ 說「謝謝」會培養孩子做事的熱情

【內容摘自《教養,有時需要換句話說》,作者明橋大二/繪者太田知子/譯者裴立杰,如何出版】2012/05/11

我也想讚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是孩子連作業也不做,只知道玩!

Q:我兒子今年小學一年級,我也想「讚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是他回到家就只想著玩,自己從來不主動寫作業、安排時間和收拾東西。最近我甚至在想:他是不是故意等著被責備呢?

A:不少父母知道應該讚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是孩子卻沒有一件事做得好,該怎麼讚美呢?

確實,如果孩子從來不肯主動做事,父母會著急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是,我們可以試著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說發現一直亂七八糟的電視前變得稍微整潔了,仔細一看,原來不過是孩子玩遊戲時覺得礙事兒,把東西移動了一下而已。

這種時候我們多半忍不住要說:「還以為你在收拾東西呢,原來是為了玩電視遊戲呀。其實你只是為了自己方便才肯動手!再說,既然動手收拾,就別放在這種地方啊。這樣只不過是把東西挪個位置罷了。」但這時如果我們這樣說:「啊,謝謝你幫我收拾,整潔多了,真是好孩子,幫了媽媽一個忙啊。」結果會怎麼樣呢?

「謝謝」會培養孩子做事的熱情

我建議大家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妨在某種程度上傻氣一些。

有時我們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出於好意而幫助自己,也許只是碰巧,甚至也許是出於惡意,不妨就把對方當成是出於好意為自己做的,對他說聲「謝謝」,這樣一來,就算這次是碰巧,也許下一次對方就會真的出於善意幫助你了。

這的確很難做到,但很多時候痛苦其實是源自於對他人的誤解,甚至把那些沒必要看成是惡意的事情也理解為惡意了。

我覺得,即使對方的言行微不足道,也要將其理解為善意,並將自己的感激之情用語言傳達給對方,這樣做的結果,會使自己感到幸福,同時也使周圍的人感到幸福。

對孩子也是一樣,至少不要把孩子的言行理解為惡意,應該盡量朝善意的方面理解,才能培養孩子做事的熱情。



◆ 觀摩「嚴長壽教改」 教長︰起雞皮疙瘩

自由 2012.05.13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亞都麗緻集團董事長嚴長壽去年底接任台東縣私立均一中小學董事長,以啟發式教學培育具獨立思考能力,卻不見得要上大學的青少年。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到校聽簡報,驚覺切中他的十二年國教理想境界,竟起「雞皮疙瘩」,並起立向嚴致敬。

蔣偉寧︰切中十二年國教理想境界

均一中小學是佛光山星雲法師創辦的學校,嚴長壽受聘擔任董事長後,大刀闊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全數保留原有師資,另聘六位具多元領域專長且均具備雙語能力的人才組創新學習研發中心,改變原有教師的教學觀念,雙方共同授課,不僅以創意教學融入制式課程,並大量增加規定時數外的活化課程。

蔣偉寧昨天上午由嚴長壽陪同參觀校舍,聽取研發中心召集人柯沛寧的簡報。柯沛寧說明,均一教改的首批對象是今年入學國一的新生,以啟發式教學為核心,五大課程領域之首是藝術訓練,其次是語言、在地文化、生活品格、應用科學。

柯沛寧舉例,校園將開闢有機農場,聘外籍老師指導栽種,學生從實地種植過程中認識土壤、植物,同時學習外語。

蔣偉寧在聽簡報的過程中,頻以手掌摩擦手臂,坦言聽到起雞皮疙瘩。他說,十二年國教成敗的兩大關鍵,一是國中端教育活化、二是高中職校優質化,均一的教改模式完全契合,均一可說是十二年國教典範。蔣偉寧當下邀請柯沛寧的研發團隊擇日對談,做為執行十二年國教的重要參考。

嚴長壽說,招新生的過程與家長面談,家長送孩子來,代表接受均一的理念,這裡重全人教育,孩子讀到高中畢業,未必上大學,但有獨立自主能力,甚至已可經營民宿。

均一新招收的國一新生採全住宿,每學期學雜費含宿食費約六萬五千元。目前全校含國小及國中部有兩百多位學生,下學年招收的新生將大幅提高原住民及經濟弱勢學生比例,估計會有六成新生享受全額獎助學金。

※ 相關報導:

* 曾是輟學生 王國瑋因茶道變好學
http://www.udn.com/2012/5/11/NEWS/DOMESTIC/DOM3/7085200.shtml

「學泡茶改變我的個性」新竹縣峨眉國中3年級學生王國瑋玩心重,一度輟學,他加入學校茶藝社,藉泡茶改變性情,也找到自信。熱愛茶道的他,利用假日及寒暑假到茶廠打工,負責製茶、奉茶,他泡茶動作優雅,有超乎年齡的成熟穩重,他是峨眉國中茶人第1把交椅,師長對他泡的茶讚不絕口。

* 花女黃喻雯 西畫水墨稱后
http://www.udn.com/2012/5/11/NEWS/DOMESTIC/DOM7/7085565.shtml

國立花蓮女中美術班學生即日起至本月18日,在學藝大樓推出「十八般五藝」美展,慶祝明天85周年校慶,其中,徐立軒與曾文翰破學校紀錄,雙雙考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作品以「特別獎」模式出現。

fsj 提到...

大學文憑不值錢

陳穎芃 2012-05-13 工商時報

■今年美國大學應屆畢業生即將面對殘酷的現實,因為勞動市場不景氣使得年輕人拿著大學文憑也找不到工作,或是被迫屈就低階職務。

■A weak labor market already has left half of young college graduates either jobless or underemployed in positions that don't fully ue their skills and knowledge.

23歲布雷索(Michael Bledsoe)前年取得創意寫作學士學位後,原本以為自己能輕易找到理想工作,不料投了3個月的履歷還是毫無下文,最後他只好先在西雅圖的一間咖啡店上班,結果一做就做了2年。

他表示:「我現在連自己該找什麼樣的工作都不曉得了。」起初他每天投3到4封履歷,但應徵公司大多嫌他缺乏工作經驗,或質疑創意寫作學位的實用價值,於是現在他每2周才投1封履歷。

目前還在咖啡店上班的布雷索月薪勉強比最低薪資高一點,還得靠父母接濟才能償還學貸。在前途茫然的情況下,他開始考慮是否該讀研究所,但他表示:「眼前似乎沒有太多選擇。」

失業 將助長學貸泡沫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佛里曼(Richard Freeman)表示:「假如你有大學學歷,通常會比一般人賺更多錢,但不是人人皆可。」他也預警,大學畢業生的失業問題恐怕助長學貸泡沫,因為美國學貸總額已超過1兆美元。

西北大學和華盛頓智庫經濟政策研究院共同製作2011年當前人口調查顯示,美國西部是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最嚴重的地區。該地區平均每5名大學畢業生中就有3人失業或屈就低階職務,其次則是阿拉巴馬州、肯德基州在內的東南地區。反觀以德州為首的南部地區,大學畢業生謀得技術性職務的比例較高。

就全國來看,去年美國約有150萬名25歲以下大學畢業生失業或屈就低階職務,相當於同年齡層大學畢業生總數的53.6%,是過去11年來最高比例。在網路泡沫瓦解前的2000年,這項比例僅41%。況且,去年這15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有半數以上都失業,比例也高過前年。

除了就業市場不景氣之外,科技發達也讓昔日仰賴人力的中階職務被電腦取代,使得學歷不高不低的大學畢業生更容易淪為服務生或收銀員這類原屬高中學歷應徵的工作。

想找工作 靠人脈才實在

美國政府在3月曾預期,2020年前國內職缺開放最多30大職務類別中只有3項類別要求大學以上學歷,其餘幾乎都是零售銷售、速食餐飲或卡車運輸這類勞力密集職務類別。

22歲的波頓(Cameron Bawden)年底將從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校區商學院畢業。他的父母老早就告誡他就業市場不景氣,因此他在大學生涯中積極打工累積工作經驗,還在航空公司找到實習機會,但想到畢業後的未來還是覺得「相當可怕」。

波頓學長姊大半都找不到工作,其他找到工作的頂多是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餐廳當服務生。他表示:「市場上職缺少之又少,且這個城市也不大。想找工作完全得靠人脈。」

※ 相關報導:

* 大學畢業生 僅51%有全職工作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086567.shtml

近年來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展望很黯淡。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只有51%有全職工作,而且許多人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大學學位;另有20%的人進入研究所或職業學校。

* 「不知想學啥」 填法律也填獸醫系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8887

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交叉分析今年大學申請入學榜單發現,許多第一類組考生可能因性向不明、或興趣多元,同時錄取的科系包括法律、農經、地質、公衛、土木、獸醫,橫跨一、二、三類組,「顯示不少高中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



◆ 因應全球競爭 改革大學制度

【陳明新】2012-05-11 中國時報

這個世界不斷地在變化,尤其是最近十幾二十年,由於全球化的關係,整個世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了巨大的變動。全球化的一個好處是大規模的世界戰爭變得比較不可能發生,這是由於資訊的全球化,導致一個政府沒有辦法用愚民政策去欺騙他的百姓,發動不正義的戰爭。另一個原因是全球化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動緊密,大家變成一個經濟共同體,這也降低了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但是全球化卻造成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變得非常劇烈,沒有了武力的戰爭,卻換來經濟上的競爭,而經濟競爭的結果也實質上決定了某些國家在經濟上會越變越強,而另外一些國家卻會越變越弱。為了因應這種新的全球化競爭,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有所變革。最早做出這方面因應的國家是南韓及挪威,南韓已經把教育部改為人力資源部;而挪威也已經把教育部隸屬在經濟部的下面。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看出經濟競爭的白熱化,為了有效統整國家的資源,而決定讓教育替經濟服務。

台灣的大學教育制度,許多都是模仿美國。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源龐大的國家,有許多大企業、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都有充足的研發能力或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美國的大學可以有多餘的自由度做純學術的研究,追求學術的地位。但是台灣的產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欠缺研發能力。即使是大企業,其研發能力也還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究方向就不該再無止境地追求國際化,而是應該更注重台灣社會本土的問題,扮演台灣政府智囊及企業研發部門的角色。我們的資源本來就少,所有的資源應該都要用在刀口上,就沒有多餘的能力在每個領域都去追求第一流的學術地位。

我是在機械系任教,在我們機械領域中,不論是工具機產業、交通運輸工具產業、機電產業,做得最好的就是德國。在機械這個領域裡面,德國的學術地位並不高;在國際學術會議裡面,也不常看到德國的學者;德國的大學也並不是什麼世界排名前面的大學。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德國的製造業、甚至服務業,都是領先歐洲、領先全世界。現在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都衰退,失業率大幅提高,社會動盪,唯一一個在經濟上屹立不搖的國家就是德國。所以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的教育部、國科會、以及各大學、甚至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不斷地追求論文發表,不斷地追求學校排名,到底有何意義。如果這些論文以及排名,不能轉化成經濟實力,在現在這個劇烈競爭的世界,這都是一種人才的浪費。把全國的人才都浪費在做一些對台灣沒有實質幫助的論文上。即使論學術創新,老實講,在生產製造出的這麼多論文裡面,能夠有真的學術影響力的,恐怕是很少數。

為了要促進台灣的教育界與產業界的結合,將台灣的人才確實的導向經濟或國家的發展,正本清源之道有二,其一是修改教授升等的制度。現在各級教授升等,完全看論文的發表,這導致許多教授不重教學、只去花時間寫一大堆論文、對產業界的問題也沒有興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將教授升等的制度改為三軌制,也就是一個教授對他的生涯規畫,可以三中選一或三中選二,這三個是﹝一﹞、教學﹝二﹞、產業應用﹝三﹞、學術論文。

有的教授教學很受學生歡迎,有教學的天份,有照顧學生的熱情,這種老師就以教學的專長申請升等。有的教授長於解決產業界的問題,他的研究都是一些實際的應用,沒有發表論文的價值,但是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這種老師就以產業應用的專長申請升等。再有一種老師,喜歡做純學術研究,這種老師比較能夠發表學術論文,那麼他們就以學術論文申請升等。升等制度決定了教授研究的導向,也決定了研究生訓練的內容,更影響大學部課程的規畫。如果不改變升等制,只是口頭或經濟上鼓勵教授與產業結合,是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希望國科會與教育部能夠深思這個問題,以前盲目鼓勵教授發表論文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新的世界情勢,新的經濟競爭,逼使我們對大學教育一定要重新檢討,而改革的起始點,就在教授的升等制度。

另外一個改變大學研究方向的方法是修正教育部對大學及技職體系評鑑的內容。教育部對私立大學和技職學院的補助,是看教育部評鑑的結果來決定,所以教育部的評鑑影響這些學校的生死命脈,也導引這些學校老師的研究方向。如果按照現在的評鑑方法,只要求私立大學及技職學院發表論文、執行國科會計畫,這些學校的老師就很難有動機去解決產業界的問題。所以教育部評鑑學校的內容,也應該是按照先前所言的三軌制,不能只看論文的發表,而是要看和產業結合的密切程度。

這兩個改變,都必須要從教育部及國科會做起,才會帶來大專院校實質的變化,也才能把大專院校的人力資源導向於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及實際國家社會問題的解決。

(作者為台大機械系教授)

fsj 提到...

養不教,教不嚴,誰之過?

【聯合晚報╱社論】2012.05.15

不知道是生命教育沒有落實,還是生命教育真的很難教。生命教育推動了十幾年,教育部甚至還設了「生命教育學習網」,但近幾年青少年不尊重他人生命、不愛惜自己生命的事件頻傳。校園霸凌,虐待動物,虐人虐己,自殘自殺…,這兩天的高中生向街友潑糞事件,只是其中一個明顯的案例。

少年十五二十時,行為叛逆,不知分寸,稍微偏離正軌,本來未必是天大地大的罪惡。正是這種時候,需要教育發揮教化、矯正的功能。但目前較離譜的是,當事人不僅對自己行為傷人的後果不以為意,還主動示眾取樂,上傳到網路耍酷。結果引起公憤,才轉為出面道歉。不論是Makiyo事件,葉少爺飆車撞死人,還是這次的潑糞事件,當事人的公開道歉和私下態度是否一致,道歉是否一種策略性手段,外界難以判斷。換言之,青年人犯錯,受到懲罰,付出代價,但行為態度是否真的改變?師長心中應有問號。

生命教育是哪裡出了毛病?青少年弄不清楚「惡搞」的界限,媒體上以整人為樂的節目,常誤導年輕人可以為所欲為,甚至一夕爆紅。其他諸如炫富的風氣,把他人當工具的作風,都和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有關。「只要我高興」到了極點,就變成不尊重他人生命權利。日前兩名未成年少女無照駕駛,和人對撞,卻完全不顧傷者,拍拍屁股走人,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管他人死活。類似例子亦不少見。

生命教育教導青少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和動物的生命,其核心就是「不能只以自己為中心」。但生命教育很難「說教」有效,至少成年人要先身教才有示範效果。所以,如果社會上有人帶頭用水龍頭向睡夢中的街友沖水,欺負弱勢,取笑殘障者,也難怪會教導出惡整街友的青少年。成年人求名求利不擇手段,青少年想出風頭亦自認有理。

看見這麼多家長在孩子出事後跟著賠罪道歉,為何不能平時多費一點心力,導引孩子走向正途?生命教育不是用「說」的,成年人以身作則才可能教得好。



◆ 強恕潑糞生 教育局:輔導取代退學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孔令琪/台北報導】2012.05.14

台北市私立強恕高中曾姓與陳姓學生在西門町對街友潑糞,昨天遭校方退學後,曾姓學生一度受不了外界壓力想自殺,隨後失聯,今天清晨已被警方和學校教官尋回,由家長帶回家照顧。北市教育局上午派督學前往學校了解,反對校方用退學方式處罰犯錯學生,希望校方繼續輔導學生改正行為。

強恕中學校長蔡秋河表示,教官與警方已於今天清晨找到曾姓學生,並由家長帶回照顧,曾生昨天只是情緒起伏過大,經過勸導已平靜下來。

蔡秋河說,對兩位學生做出「退學處分」,是依據學校會議的結果,學生仍可提出申訴,但與家長聯繫的結果,家長希望先補償遊民的損失再說,希望這段時間先讓孩子在家反省。

台北市教育局主秘何雅娟指出,雖然處分學生是學校的權責,但考量到這兩名孩子都已經高三,距離畢業剩不到兩個月,開除手段並不是改正學生行為的最好辦法,已經透過督學表達立場,希望以輔導學生為主,而不是直接把學生趕出校園。

台北市教育局今天一早就不斷與強恕高中溝通,希望能以不退學的前提下處理此事。北市教育局表示,高級中學學生在校行為有一個規定,沒有開除或退學規定,只有輔導轉學的規定,教育局會要求強恕中學依目前規定辦理。

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他要求教育局和社會局注意事件發展。這二個學生是個案,個案衍生出來的是教育問題,對於被傷害的遊民,更要積極的照顧、輔導。



◆ 道德教育/潑糞三濺客 應罰照顧街友

【聯合報╱陳祖輝/台北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新竹市)】2012.05.14

近來的葉少爺與對街友潑糞「三濺客」事件,引發輿論撻伐,共同的結果則是:母親替小孩向社會求情。

姑且不論這些父母出面道歉,是否基於損害控管所演出的一場「苦肉計」?事實上,這些青年的家庭管教,父母的角色責任,都是嚴重失格的!

葉少爺與潑糞「三濺客」都在夜間,他們的父母對小孩在外的行為不聞不問,小孩犯下大錯,卻只想替小孩求情,沒有是非,找藉口,過度溺愛。

筆者曾擔任某地方法院觀護人室舉辦之「假日生活輔導」講座,來報到的青少年態度缺乏羞恥態度不說,個個精神頹廢,上課打瞌睡,一副只想「走過場」的心態,教育成效有限。只有形式上課的告誡,而無實質的身體實踐,他們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裡,也不認為自己該擔負一些社會責任。

政府應修法擴大「社會勞動」適用於偏差少年,且不得以罰金抵免勞役日數。社會勞動隱含刑罰、教育與社會復歸之功能。對於潑糞「三濺客」,可判以照料街友生活起居,協助清掃街友聚集地環境衛生,同時在勞動役期間被安排與街友同住至少一個月以上,以理解街友的社會處境。對於葉少爺,除應擔負對被害家屬的賠償外,若再判以長期到醫院急診室,協助照料急診病患,使其理解生命可貴,將可評估其道歉和承擔責任之誠意。

台灣的人權與生命教育方式大多只說不做,變成口號,無助於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尊重他人的意義;學校防治霸凌,仍普遍採取傳統消極懲罰方式,學生真的能體會到被害人的痛苦嗎?答案是否定的!倘擴大對青少年強制社會勞動,或許可能構成人權保護上的爭議,但當家庭與學校無法發揮功能時,社會與政府應該挺身當最後一道「教育防線」的角色!

fsj 提到...

上網複製+貼上 學界文抄公遽增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2-05-14 中國時報

網路興起後,學術界抄襲歪風也越演越烈!國科會統計,過去四年被裁定涉嫌抄襲及造假等案例逐年攀升,每年平均件數也較往年增加兩倍以上。最誇張的案例是,有位學者歷年發表的著作,全部抄襲國外的碩、博士論文,堪稱我國學術發展史上抄最大的「文抄公」。

國科會副主委張清風指出,近四年被裁定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例仍以「抄襲」(內容全部或大部分抄襲他人論文或著作)最多、占所有案例的一半;其次是「未適當引註」、超過廿二%。主因是網路資訊發達,學者很容易透過網路「copy」 (複製)和「paste」(貼上),把別人的研究成果「整個搬過來」。

國科會官員指出,早在八、九年前就發現,網路助長學術抄襲歪風,這幾年不斷呼籲學界自重,卻適得其反,每年裁定違反學術倫理案例持續成長,去年更創歷年最高的十七件。

國科會分析,自民國八十八年實施《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後、到九十五年,每年平均查獲約三.三七五件,過去四年每年卻平均增加到十一件。

「很多年輕學者不知道把別人的東西從網路整個搬過來,是違反學術倫理的不適當行為!」張清風直言,國科會還發現有很資深的學者也會這麼做。他認為,近年違反學術倫理案例倍增,主因是國人愈來愈重視智慧財產權,若發現某人發表的研究成果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會提出檢舉。

國科會彙整歷年抄襲案例類型,情節最誇張的是,有一個學者歷年發表的著作竟然「全部」抄襲國外學者的碩、博士論文;也有學者「逐句翻譯」國外論文,再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補助。

最常見的是,指導教授剽竊碩博士班學生的論文後發表,或當作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補助。有更離譜的是,A、B兩個學者不約而同抄襲C學者的研究方法,各自申請研究經費補助而被國科會抓包。



◆ 十二年國教的成敗關鍵

【陳惠邦】2012-05-14 中國時報

推行十二年國教政策以來,爭議多集中在免試升學、特色招生與超額比序、國中會考加測英聽等議題上,少數針對社區高中均優質化加以論述,但未見對十二國教方案的全貌(含所謂配套)及核心價值的理解與討論。

現在,儘管爭論與不平之鳴猶在,擾嚷多時的升學制度變革版本已逐區拍版,我們應以更高的視野來檢視此一將投入鉅額教育經費的國教政策,以免改革的徒勞無功。現有討論意見中,高中均優質化發展絕對是十二年國教的重要方向。但是社區高中只是答案的一部分。我們更需往下關切國中教育能否擺脫「升學工業」而朝向「正常化」發展,這才是十二年國教成敗的關鍵。

長期以來升學主義如罩頂烏雲一般,使國中課程深耕與精進教學難以生根。地方教育主管單位、教師及師資培育機構都很了解,舉凡教育政策下所推動的品格教育、資訊融入教學、閱讀教育、永續校園、國際教育、創新教學、藝文深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國小通常爭取踴躍,國中的參與則向來興趣缺缺。一些課程教學或政策推動競賽的評比,國小競爭激烈、成果精良,國中反而在質、量上都有一段差距。考試佔據國中教學太多時間。十二年國教也許能為國中教育正常發展帶來希望,但是也對習慣考試的國中教學帶來新的挑戰。不考試了,要怎麼教?

據個人從事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輔導經驗看,國中教育要正常發展需同時關注課程與教學、師資、環境設施。

課程均衡發展與教學正常化是首要議題。升學主義長期以來嚴重地扭曲了國中課程的均衡發展。其中被犧牲的領域包括音樂、藝術、體育以及生活教育。古人談教育內容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本,其中不難看出以生活教育、藝術人文教育、體育為先。但是今天的國中教育卻完全倒反了重點順序。甚至還出現變相能力編班、變調的第八節、第九節等反教育現象,這些都是是眾所周知,卻又不願正視的校園沉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校園霸凌、學生體能與視力減弱等,其實都是這些學校教育發展本末倒置的結果之一。

每當孩子在運動、服裝設計、技能競賽等方面有所成就,甚至在國外發光發熱之後,往往被各界封為「台灣之光」。然而,擁有這些性向潛能的學生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幾乎沒有太多自由發展的機會。期待十二年國教可讓國中小真正「九年一貫」,能在自主、開放與多元課程發展空間揮灑自如。

另一重要議題乃是師資。我們要讓不同資質與教育需求的學生獲得均等教育機會,其關鍵因素在於多元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而掌握課程內容與教材教法的是教師,因此解決國中教育正常化問題的關鍵因素在師資。許多人所津津樂道的芬蘭教育,其關鍵也在於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因此,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和學校首應清楚評估近期(五年)內需要現職師資的進修與成長。不是讓國中教師疲於奔波的特定時數研習,而是能徹底改造教學的教育訓練。當然,十二年國教如果是永續經營的教改政策,那麼就還要針對五年後的未來師資預先進行系統規劃與精緻培育。教育部明年將有新的師培專責單位,期待能基於十二年國教未來師資的想像,針對教師素質、培育模式、培育機制與經費投入等議題重新擘畫。

最後,還應該考慮國中教育正常化需要的教學設施與青少年活動環境,包括虛擬網路環境、戶外探索教育空間、體育設施與藝文教育資源等。

總而言之,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台灣要向國際展現以人力素質優勢為基礎的軟實力,國中、國小就是很重要的人才養成紮根階段。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遠見解放了國小教育,國小從此有了正常發展的空間。我們期待一○三年的十二年國教能解放國中教育,讓全國近九十萬國中學生得以從學校/補習班生活中撥雲見日。

(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 觀念平台-弱勢生和落後學校 最需幫助

【張瑞雄】2012-05-14 中國時報

教育部堅決推動十二年國教,雖然十二年國教本身是一件正確的事,不過教育部的重點似乎仍擺在明星高中、特色招生等議題上面,這只會讓明星高中和學生不安、讓家長擔心、也讓補習班寬心。

如果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在於提高整體的國民教育品質和國民的素質,那麼重點在於「十二年」。亦即從小學六年、國中三年到高中三年環環相扣,必須互相配合,每個階段都需做品管,整個十二年國教才有可能成功。

由於現在基本上沒留級制度,小學畢業不管程度如何都能上國中,所以數學不會分數加減法的、英文不識二十六個字母的、國語ㄅㄆㄇㄈ三十七個音念不全的等等,通通到了國中,這些人功課根本無法跟得上,被老師放棄,被同學瞧不起,學習繼續落後,程度愈差愈多。

現在要實施十二年國教,因為高中(包括高職)容量夠多,所以這些人又都可以上高中,同樣繼續打混三年。高中畢業又人人可以上大學,讀書讀了十六年,見識依然淺薄,腦袋依然空洞,徒然浪費生命,倒不如盡早去習得一技之長,去領悟社會的大小道理。

明星高中和好的學生不需要教育部關心,只要不去限制和妨礙他們,他們自然會做得很好。教育部要將精力、經費和精神用在幫助這些學習落後的孩子和這種有很多學習落後孩子的學校上面,而且要從小學就開始。

教育部有很多專家在訂定九年(未來十二年)一貫課程綱要,未來也應該訂定國小畢業和國中畢業「學力」基本門檻,如果小六或國三的畢業同學能力達不到基本門檻,就應該繼續留校附讀,補足「學力」後才能繼續升學。未來我們評鑑一個學校的辦學好壞,就看這個學校畢業生達不到學力基本門檻的學生數有多寡而定,而不再看這個學校(考)上明星中學的學生有多少。

一個學校若達不到畢業「學力」基本門檻的學生很多,這就是教育部須要關心和介入幫忙的地方。有可能是因為學校地處偏遠、沒有好老師、小孩單親或隔代教養、回家要幫助家計、沒人盯著做功課等等原因,只要教育部能夠把這些學校和裡面的學生救起來,教育就非常的成功,不管有沒有十二年國教都無所謂。

其實這種沒有達到國高中基本畢業「學力」門檻的學生現在在大學裡就已所在多有,因為上大學太容易了。這些「睡讀生」上課來教室坐著發呆或睡覺,老師教甚麼聽不懂也不在乎,下課就去打工,畢業後有學歷無學力,高不成低不就。

不能放棄每個小孩不是讓每人都能上學就算了,重點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基本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學科程度。所以請政府和教育部將眼光轉移,去幫助那些弱勢的學生和落後的學校。(作者為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

fsj 提到...

人生的選擇題

【聯合晚報╱社論】2012.05.15

藝人「黑人」陳建州拍攝紀錄片「Love Life:珍愛生命」,在網路上已流傳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聽說過、也感動於三個罹癌女孩子的故事。這部片子最近在大陸一推上網就引起注意,據報導單日點閱破500萬人次,台灣電子媒體也播出。在最近母親節前後,對比著有些父母親為子女自殺而崩潰、為子女闖禍而鞠躬道歉等事件,恐怕我們的教育真的出了問題。現在該教育孩子的,不只是「珍愛生命」這幾個字,而是「我要選擇過怎樣的人生」這件事。

台灣小孩的生活教育,最大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機會、沒有被教導怎麼去「選擇」。一種典型是乖乖牌,每天照課表上課,照著師長指點的學校志願去準備考試,沒有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另一種典型是在父母的放縱溺愛之下,什麼都不用想,只用感官、不用腦子去過活。看最近富家子酒後飛車撞出幾條人命的例子,還有那個靠姐姐打工撐家計、自己半夜晃蕩對街友潑糞的例子,這些人顯然沒想過自己的行為是有後果要負責任的。

小孩如果什麼事都不用想,不用選,碰到威權的情境就只會聽命行事,碰到放任的情境就變成所欲為。所以大人要教孩子去「選擇」,自己選的路自己走,自己去負責。「Love Life」片子裡的三個女孩子,生命沒有給她們太多選擇,她們被迫那麼年輕就要面對痛苦治療,以及太快就來臨的死亡的結局。但她們在那麼有限的選擇當中,還是打起精神,幫助病友安慰父母。這不是「天性」好而已;影片裡看得出來,她們的父母都是願意去關心別人、節制自己的家長,才能把孩子教導得樂觀堅強。老天爺有點殘酷,沒有給這些孩子更長的時間,但她們選擇用積極的態度過這短短的人生,帶給旁人很多啟示的力量。

在演藝人員常傳出負面新聞的形象之下,黑人和他一群年輕好友願意花時間去做公益,把自己的知名度和公眾影響力,用在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上。這也是「選擇」的結果。有藝人在孩子又惹事之後反省,「是否愛孩子的方式出問題」,天下父母師長當如是自問。

※ 相關報導:

* 取消退學 「糞青」可能改記大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092949.shtml

強恕中學高三生曾柏錦、陳泰安拍攝向遊民潑糞影片,遭校方處以退學處分,台北市教育局認為此舉不符程序,將行文糾正。強恕中學校長蔡秋河說,最快周五召開學生獎懲委員會,傾向撤銷兩名學生退學處分,可能改記大過。



◆ 潑糞哥處分/校方退學切割 比潑糞可惡

【聯合報╱黃仕宏/社工督導(新北市)】2012.05.15

強恕高中學生對街友潑灑排泄物事件,引發大家熱切的討論,正當大家嘗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評論理解的同時,強恕高中快速的提出退學處分,令筆者感到詫異與氣憤。

詫異的是,正當輿論如排山倒海之勢淹沒該校學生的時候,該校沒有秉持教育輔導的精神,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態,以及教導學生如何勇敢負責任的面對,反而快速的切割與學生的關係。氣憤的是,潑糞少年的行為的確是毀損自己與家人的名譽,而且要對所作所為付出代價,但做出退學決策的學校本身,其教學理念更令人不敢恭維。

筆者從事非行少年輔導工作,時常要處理少年的一些偏差行為,如嗑藥、傷害、偷竊等,在輔導的過程中,發現犯錯的少年什麼都缺,就是不缺責備與處罰。責備與處罰本來就是犯錯後所要承擔的一部分,但如何彌補與改進卻很少重視教導。

因此筆者建議,協助潑糞的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與付出實際行動彌補,為當前最重要的方向,這比下跪道歉和退學處分來的重要許多。與其讓學生退學,不如保留學生的畢業資格,要求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陪伴他們一一向被欺負的街友致歉,另外規定暑假期間至服務街友的社福機構擔任志工,了解街友服務的內涵,製作心得報告發表,完成後再發畢業證書。



◆ 聯合筆記/糞青啟示錄

【聯合報╱蔡惠萍】2012.05.15

幾個高中生深夜欺負露宿的遊民,將排泄物當頭淋下,還自拍「傑作」PO上網。影片曝光,指責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相隔一天,其中兩個「糞青」在鏡頭前下跪道歉,表示「他們會好好反省」。但需要反省的只有他們嗎?

社會輿論及網友大罵他們是人渣、廢物,也痛批「教育失敗」。但少年會做出如此偏差的行為,恐怕是事前不以為是錯誤,否則不會上傳影片炫耀;除為了「好玩」之外,恐怕還有更深沉的原因。

少年在影片中說,「補習班老師說,這樣可以激勵遊民脫離街頭」。其中一名學生的小學同窗更透露,少年自小就以欺負遊民為樂,會對遊民吼叫、丟石頭。顯然,他自小就出現的偏差行為,卻一直未獲糾正,甚至被大人、師長默許,長大後才會變本加厲。

可以想像,這些少年從小到大接受到的觀念,都認為遊民是好吃懶做、不事生產的「廢材」,是人人「得而欺之」。不可否認,除了他們,這樣的認知與歧視,社會上無所不在,否則不會有台北市議員公開在議會要求市政府對遊民潑水「可以發獎金」。這跟對遊民潑糞只是程度之別而已,基本思維並沒有太大差異。

話說回來,就算真有遊民確如不少人認為的「遊手好閒」,也不代表其他人能以侵犯人身的方式「教訓」他們。更何況,不少經濟型的遊民是因為社會產業結構變化、經濟蕭條,跌出就業常軌與社會福利的保護網;更有不少是因為疾病而流落街頭,變成社會邊緣人,均非單一或個人的問題。

當社會把矛頭全對準了幾個出事的年輕人,不妨回頭想想,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他們覺得這樣做理所當然?



◆ 王正方:學好文言文有助於學外語

【聯合報╱王正方】2012.05.15

台灣是一個重視英語學習的地方,家長不惜血本,送孩子進雙語幼稚園,如果經濟條件夠,再讓孩子讀美語學校、國際學校,中學畢業後,他們就直接和國外大學接軌了。預算不足的家庭,好歹也得送孩子去補習英語,因為絕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點上!

不念美語學校、沒有每天補習英文,就輸在起跑點上了嗎?很多家長連自己的孩子要往哪兒跑都不清楚,又何來輸贏?但他們篤信,不管將來幹那一行,只要英文好就有優勢。經過這許多折騰,台灣孩子的英文學得怎樣了?

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測驗平均分數,在亞洲排不上好名次。有一度還落在韓國、日本之後,不甚光彩。

英國文學大師余光中教授說,重視英語是好事,但是別忽略中文,包括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先把母語學好。身處在華語世界,卻天天送孩子去美語學校,太過分了,大可不必。

大哉斯言!我舉雙手贊成。學任何外國語,必須先奠定好自己的母語基礎。如今中文正夯,全世界有好幾億人想學好中文,苦於沒有良好的中文環境。台灣學中文的環境天下第一,有幸生於斯長於斯,不將中文扎扎實實地學好,反而要孩子在惡劣環境中硬學英語,事倍功半,真不夠聰明。

余大師認為,只要把母語學好,到了英聽、英說的國家,英語自然就會了。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林徽因是民國時代少數能以中英文寫出瑰麗優美文字的才女。一首人間四月天,多少年來億萬讀者為之傾倒。她與美國名作家費慰梅情誼深厚,書信往來數十年。費慰梅在書中屢屢提到閱讀林女士來函時的喜悅和享受。她說,讀到徽因以第二種語文寫出如此動人、優雅的文字,止不住由衷地讚佩、感動也有些妒嫉。

林才女曾隨父親去英國,讀了幾年中學,廣泛閱讀文學作品,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當然,那一代人的文言文底子都很深厚。

當下在歐美知名度較高的華人作家,如哈金、張戎等,從沒聽說過他們上過美語幼稚園、英語學校之類的。是到了國外之後,努力提升英文水準,他們寫出動人的中國經歷和故事來,受到歐美讀者的喜愛。

一窩蜂的送子女念美語學校,花去大把銀子,有的口語還算溜,英文程度到底達到何種造詣,待考。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中文程度的提升大受影響。一天只有廿四小時,又以學英文為主,中文肯定被忽視、貶低。家長說,孩子放學後,再請人補習中文,孩子的中英文都棒。沒事又逼著孩子補習,何其殘忍!

早年美國加州曾擇地實施雙語教育,英語、西班牙語並重,結果學生兩種語文都學不好,以失敗收場。

老一輩的我們十二歲才學abc,後來這幫老傢伙外語有點程度的,幾乎毫無例外,原來中文底子都厚實。有人建議,要掌握外語,先學古文。腹中有五十到百篇文言文滾瓜爛熟、運用自如,閱讀寫作能力都強,然後再學外語,則無往而不利。何以故?學語文沒有訣竅,不能抄近道,只有下死工夫。攻下了文言文這座堡壘,登堂入室,享受到古典文字中萬紫千紅的無窮意趣。再立志學好其他語文,輕車熟路,信手拈來,何足道哉!

逆向思考,古為今用,也是一家之言。

(作者為電影導演)

fsj 提到...

放棄台大!明星高中學生 出國念大學變多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陳瑄喻/連線報導】2012/05/16

越來越多台灣高中生寧願放棄甄選上的優質大學,選擇到海外求學,他們著眼的都是提早接受國際潮流洗禮、見識外國高等教育及廣結人脈。這一代台灣年輕孩子選擇提早讓自己成為「國際牌」人才,培養全球化的競爭力。

積極推動國際教育的高雄中學昨天表示,雄中今年有十一名學生接獲海外學校入學許可,包括香港大學、美國UCLA和北京大學等。高雄女中也有兩名學生將就讀香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系,她們都打算提早國際化,為未來做準備。

建國中學約有六、七名學生確定要力拚國外大學,教務主任蔡哲銘表示,這些孩子連學測都沒報名,一心要攻讀國外知名大學。

北一女學生今年獲國外大學錄取的有十四人,去年出國念大學有十九人;中山女高、師大附中則各有十多名學生取得國外大學資格,比去年多。私校薇閣中學目前已有十六名學生取得國外大學入學資格。

雄中首屆科學班的班長魏廷燕已甄選上台大,又錄取香港大學分子生物系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她表示,香港大學是全英語環境,北大資源豐沛,正在兩校中考慮。

雄中學生梁育綸錄取了香港大學與美國UCLA,他決定到UCLA念最喜歡的化學。吳鎧均則要前進日本立命館大學商學院,他認為亞洲將是國際市場主流。雄中學生盧秉彝上學期已申請錄取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全額獎學金及生活費,廖俊淵與趙恩宏獲法國高等學院預備班學雜費全免。

薇閣中學的黃詠翔同時錄取台大工商管理學系、香港大學財務金融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他選擇香港大學。

錄取國際知名大學的學生,共通點是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社會服務;有了國際經驗,當世界頂尖大學來台招生時,他們的感覺格外強烈。雄中學生王舜弘考上香港城市大學理工學院,他曾參加外交部國際事務研習營,閒暇還擔任圖書館志工。連憲成錄取上海交通大學,他表示,在參與國際大學面試時,主考官看重的是學生「敢出去」的勇氣。

※ 之前教育部長不是才說台灣在國外擔任教職的人才太少。

* 前進世界名校 流利外語是敲門磚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9818

黃秀霞表示,人才培育是國家重要命脈,早年美國就是以豐厚獎學金吸引各國菁英就讀,近年先進國家對各國人才更是跨海「搶」得兇,努力去除限制。例如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不但提供全額獎學金、食宿生活費,一年兩趟來回母國免費機票、旅遊津貼,還有四學期可隨意選擇到紐約大學各地的分校修課。學成之後,可以選擇留在中東或回母國,不會有限制條件。

* 博士離開象牙塔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89605

面對越來越多博士生沒有研究生涯展望的現況,許多研究資助與教育訓練機構,開始改變博士生的培訓,增加科學研究之外能力的訓練,此一計畫由英國開始,已成為無法抵擋的新趨勢。...其他國家正仔細觀察英國的博士系統重整狀況。布魯塞爾的歐洲大學協會研究與創新部的資深計畫經理玻瑞兒-達米安(Lidia Borrell-Damian)表示,整個歐洲都在邁向更正規化、與業界連結更緊密的博士生訓練。



◆ 聘良師助貧生 紐約校出2倍薪

中央社 2012.05.16

紐約一所特許學校以高於一般薪資2倍以上的月薪,聘請優良教師,每位老師年薪至少12萬美元,3年下來,確實成功讓孩子愛上學習,也讓貧困學生得以就學。

有鑑於這所學校對貧困學生的努力,中華民國婦女聯誼會美東分會與佛光山今天特別致贈2500美元與3000美元捐款,作為TEP特許學校(The Equity ProjectCharter school)的建校經費。

這所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特許學校,多數學生是附近社經地位相對低下的拉丁美洲裔與非洲裔學生,經費來源除了市政府的補助外,就得靠外界捐款。

但因為經費不足,也因此學校在2009年成立以來,一直沒有自己的校舍,授課的教室就是一間間鐵皮屋。

儘管學校經費吃緊,但學校卻花上大錢聘請優良教師,師資是一般教師的2到3倍,年薪從12.5萬美元起跳,幾乎占掉市政府給予學校的補貼總額,也讓學校校舍興建遙遙無期。

學校校長凡德霍克(Zeke Vanderhoek)是個不過35歲的耶魯大學畢業生,卻對教育有極高的熱忱。

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曾經看過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教學活潑、有耐心、親切的教師是學生教學成效優異的最重要關鍵,也是影響學生成就的最直接因素。

在教師、校園與設備三者中,他寧可暫時捨棄後兩項,將所有經費投注在聘僱優良教師上。

他認為,提供高薪資得以讓這些教師因為能有更舒適的生活,而能更加專注於工作,也因為高薪資,讓這些教師有了更要有所表現的動力,也會思考更多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活潑方式。

凡德霍克說,多數人回顧求學生涯中,對自己影響最深遠的是什麼時,多半會提及某一位啟發他、鼓勵他的老師,這也證明了教師的重要性。

而3年下來,也證明了這些教師的努力,讓這群相對弱勢的孩子愛上學習,邁出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面對來自外界的批評,認為他的實驗性作為將教育金錢化,但凡德霍克並未受到影響,他笑說,反正不管做什麼都會有人批評,唯一的作法就是不理會。更重要的是將每個學生送進適合他們的高中就學,自然就能證明他的作法是正確的。

來自弱勢家庭的潔西卡(Jessica)就說,過去因為家庭環境不是很好,念書對她來說一度是很大的壓力,當時的她常蹺課,學校裡的老師也懶得理會他們。

之後她有機會進入這所特許學校,老師的教學非常活潑、有趣,也對他們每個人都很關心,讓她覺得上學是件很有趣的事,也讓她更樂於到學校上課。



◆ 「沙發后花園」重障孩子的夢想家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台中報導】2012.05.16

「沙發后花園」聽起來像愜意的休閒農場,的確,環山還有小池塘,置身其間,彷彿坐在綠色沙發上聽蟲鳴鳥叫。這是台中縣信望愛知能發展中心訓練身心障礙學員發展職能的多元教室。

「沙發后花園」位在台中市后里區泰安鐵道園區附近,信望愛的學員最大夢想是被選到花園來工作。去年台彩中獎人挹注善款,選中信望愛提的服務計畫,充實園區軟硬體設備。

信望愛執行長林寶珍說,歐美國家對身心障礙者的安置模式,以獨立生活、自立生活概念規畫,沙發后花園就是一個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園,這是展能中心的夢,后花園的多元服務就稱為「夢想家」。

信望愛的學員大多數是多重障礙孩子,百中挑一,只有少數學員經過長期專業訓練,面對陌生客可以自在應對,七人成為夢想家,天天到后花園開心報到。

十九歲許雅琳跟著老師搭火車到后里上班,開心極了,因為她被選中到吧台,「請問要紅茶還是果汁?」一般人眼中簡單的攪拌、調茶,是雅琳練了再練的成果,她期待顧客的表情,一句「好喝!」讓她笑開了。

開門喊一聲「歡迎光臨」,五歲孩子一教就會,學員重複再重複,這會兒記住了,但過一會兒又看著顧客,不知所措。

來到沙發后花園的顧客多了一份體諒與善意,不少人看到信望愛網頁介紹,特意來捧場,還帶著孩子來看看認真的學員,因為學員專注的表情看來動人。

林寶珍說,沙發后花園請來社區泰安國小、后里國中學生每周來與信望愛學員共度,小一小女孩幫忙怕氣球的學員灌飽氣,畫面讓所有在場的人看不厭。

fsj 提到...

12年國教/混材施教 弱勢孩子被犧牲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2.05.17

十二年國教的重要特點,是要將程度不好和程度好的學生一起受教育,但這種混材施教的辦法,對弱勢孩子不利。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學生對於新學問的吸收很容易,有些就比較慢,但假以時日,其實也是可以學到某一個程度的。如果採取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對於不夠聰明的孩子,可以教得比較慢。對他們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他們一有進度就給他們鼓勵,通常這些學生也就有不錯的成就了。

因材施教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那是同一個年齡的學生,學業程度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比方說:國中一年級學生中,有些人對於分數加減乘除就是很弱,如果教他一元一次方程式,就會錯誤百出,非常沮喪。所以好老師一定會先將分數加減乘除教得非常好,勤加練習後,再教一元一次方程式,就水到渠成,學來毫不費功夫。

現在國中是免試升學,政府又嚴令禁止能力分班。結果是班上必定會有M型現象。舉個例子,有一所國中,不在城市裡,也不是最偏遠的,應該是全國非常典型的國中。卅一位同學中,十位數學八十分以上,十一位在卅分以下,其餘的就在八十分和卅分中間。再有一所國中,偏遠一點,廿七位同學中,七位數學及格,廿位不及格。有愛心的老師,都會為這種現象感到難過。我們做老師的人並不是要將聰明的孩子教好就算了,當然希望能夠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到某一個程度。可是在現有制度下,老師用同樣的教材,要求同樣的進度,最後犧牲的一定是那些弱勢的孩子。

很多人會說老師的態度要改,老師的教法要改。我實在不了解如何改法。如果一個班上有十幾位同學程度非常落後,老師如果全副精力幫助他們,一定使那些功課好的孩子上課覺得無聊,那些孩子的家長又會抗議。混材施教結果一定是老師被迫放棄弱勢學生。

十二年國教要將混材施教延伸到高中去,這實在是奇怪的想法。高中課程有些相當不容易,如班上學生程度差異很大,程度差的學生上課時一定是鴨子聽雷,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這樣對他們好嗎?現在國中生已有很多放棄了英文、數學和自然,這也使這些同學在往後的學業中吃很大的虧。如果因材施教,雖然不能保證這些現在落後的同學都可以學業成就非常好,但總可以拉拔他們一把,使他們不至於太落後。

我有一個很好的經驗給各位參考,我發現有些學生就是不會背英文單字,也搞不清楚文法。比方說:否定語氣或者是問句,他就永遠寫不對,生字也拼不出來。可是我發現他看見英文字,大多數會唸,也知道它的中文翻譯。對於簡單的英文句子,他們也看得懂。因此,我的教法就是不管文法了。絕對不問他們會不會寫現在完成式的句子,更不用說問句的被動語氣,而只教他們簡單的課文。結果是這些孩子學了不少的英文生字,而且也會看簡單的英文短文。這樣不也很好嗎?這就是我的因材施教。

希望政府知道孩子的天資是不同的,混而教之非良策也。



◆ 學生出走 蔣偉寧:應全面看待

中央社 2012.05.16

(中央社記者何孟奎台北16日電)對於高中菁英學生放棄台灣一流大學選擇到國外就讀,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表示,現在是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他很鼓勵學生在不同階段到國外去看看,應該全面性看待這個問題。

聯合報報導,越來越多的優秀高中生,放棄台大、成大、清華、交通等國內頂尖大學,轉往香港、歐美、日韓、甚至中東攻讀大學。粗估今年我國高中生申請赴國外一流大學就讀的人數,應在300人以上。

蔣偉寧上午在立法院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應該全面性去看這個事情,「我也鼓勵學生在不同階段到國外去,有一些國外的經驗,這樣也很好」;有一些學生出去,也希望看有多少學生進來,進出之間都要看。

蔣偉寧說,現在是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學生進出之間都要關注,並不是只是特別看有多少學生出去了,也應該相對看看有多少學生進來了,不要只單方面去注意出去的學生人數。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陳碧涵質詢時也就此議題提問,蔣偉寧答詢時表示,媒體報導有200、300名申請前往國外大學就讀,這個數字可能有高估,他已經請教育部人員就確實數字進行了解。



◆ 身障生升大學甄試頻出包 教長道歉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5/17

今年身心障礙學生升大專校院甄試頻出包,繼之前逢甲、靜宜大學分發程式不符,造成考生「低分高就」,影響463名考生。今天有立委質疑,連考試都問題連連,考題死板、死背才能拿分,淡江考場還出現一間教室擠83名身障生的狀況。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頻頻道歉,承諾未來改由同一所大學負責,最快明年實施。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過去由中興大學、高師大、靜宜、台中教大、台科大、彰師大、淡江、輔大與逢甲等九校輪流舉辦甄試。立委陳學聖質疑,今年逢甲辦完考試,下一次再辦是10年後,經驗當然無法傳承,出錯很難避免。

今年逢甲大學與靜宜大學就是因為電腦系統版本不同,以致分發過程出錯。教育部長蔣偉寧上午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專案報告時指出,今年有2225名身心障礙學生報名,結果104名原本落榜的考生錄取,緊急補救後,以增額外加方式重新分發,總計影響463人。

立委段宜康更直指,今年淡江考區竟然有一間教室擠進83名身障生,有不少家長投訴,認為身障生的待遇反而還不如一般生,報名表也沒有任何選項可以要求「個別考場」或「坐式馬桶」等,對身障生的服務不如大學指考與四技二專統測,作法令人不解。

另外,命題也是錯誤百出,大學組與四技二專總計有79題提出疑義,比大學指考高出許多。他舉例,國文科竟然要要學生挑錯,但錯誤的部分竟是「桃花村」與「杏花村」的差別。段宜康痛批,這種題目發生在大考肯定被罵翻,但類似題目在身障生考試很常見,簡直是「百萬小學堂」的翻版,根本不該出現在考題中。

對於身障生甄試頻頻出包,蔣偉寧表示,教育部會協調改由同一所大學專責處理身障生甄選試務,出題也會研議委請考試專業單位如大考中心、技專測驗中心協助出題,讓試題更穩定。他強調,辦理身障生考試是希望保障特殊生,不會因試務出錯而停辦,未來會做得更細緻避免出錯。

fsj 提到...

嚴父歐巴馬 女兒13歲才用手機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2.05.17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五日在美國廣播公司「觀點」節目中,透露了他嚴格但不失親密的家庭教育政策,他說,他的大女兒到十三歲才有手機,而且只准在周末使用;還有,除了做作業,否則兩個女兒不准在周一到周五期間使用電腦和看電視。

歐巴馬說,去年他的大女兒瑪莉亞十三歲時,他才同意讓她擁有手機,但只能在周末使用,周一到周五都不能用。他也告訴現年九歲的小女兒莎夏,要等到十二歲才能有手機。

歐巴馬先前曾承認,他禁止女兒設立「臉書」帳戶,因為基於安全理由,他不希望陌生人知道他們家的事。歐巴馬說,他自己不常用「推特」,因為推特規定的一百四十個字不夠他寫。

歐巴馬說,家人並不因他的職位而不取笑他,例如他五十歲生日時,家人和朋友私下為他舉行「燒烤大會」,每人都說一兩句話,瑪莉亞和莎夏列出一份清單,說明他是好父親的理由,其中一條是「你讓我們尷尬,但還不至於太尷尬 ,你帶來的尷尬不多不少,正好」。

歐巴馬還說,家人常拿他的耳朵、大鼻子和滑稽習慣開玩笑,例如,他剝花生前會先把花生拿起來搖一搖。

歐巴馬也提到他終於戒菸的原因,他說:「瑪莉亞和莎夏已經長大了,即使我從不在公開場合抽菸,也從不在她們身邊抽,但她們已能推斷出我抽菸,這不是一個好榜樣。做家長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為人父母的職責能改正你的言行,因為你為了孩子好,會去做對的事。」



◆ 伊甸咖啡達人 10年功超敬業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2012.05.17

「這一壺咖啡,小君學了10年」,伊甸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學員小君,滿是敬佩。小君住清水,一周5天,清晨5點就起床,自己搭車到豐原陽明大樓上班,從不會燒開水到泡出一壺香氣四溢的咖啡,被封為達人,因她的敬業。

伊甸咖啡廳位在豐原區的台中市政府的陽明大樓內,縣市合併後,一度因公務員進駐人數少了許多,洽公民眾更少,經常營業額一天下來不到1千元,最高比合併前少了8成,伊甸一度想關門大吉。

這處曾是伊甸很成功的庇護職訓場,經營十幾年,先後培訓了50幾名身心礙障學員,直到可以謀職、自食其力。

來自清水的小君,35歲了,她說10年前到豐原來受訓,從不會煮開水,到如今販賣的各種茶類、咖啡飲料都可一手包辦。伊甸工作人員表示,她的專注力夠,且有熱情泡一壺好咖啡。小君說,每天來上班,是她最開心的事呢!另一名張姓學員花了8年學習,去年考上丙等調酒師證照。

台中市勞工局覺得伊甸咖啡廳驟然關門太可惜,協助找到瑞助營造贊助整修門面,終於將繼續營業,最近營業額逐漸回升。

中部主任蘇真真說,最近的服務也多元化,增加麵包西點,每周一、三中午前麵包熱騰騰出爐。招牌的紅豆地瓜、紅酒蔓越莓要買得趁早。



◆ 偏鄉童想爭「鼓王」 新北市府幫一把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板橋報導】2012.05.17

新北市文化局舉辦「鼓王爭霸」大賽,遠在南投仁愛鄉的親愛國小也來挑戰。只是小校又地處偏遠,學校擔心過不了網路連署和經費這兩關。新北市政府聞訊,表示這兩個困難市府都會盡力協助。

全校只有52名學生的親愛國小鼓隊成立5年,全校學生都是鼓隊成員。鼓隊老師陳珮文說,學生全部都是原住民,一半是泰雅族,一半則是賽德克族;受限於經費,全校只有26面鼓,所以上課得分兩批,出隊比賽也只能26人參加。

陳珮文說,這次參加新北市的「鼓王爭霸」大賽,該校已經發動網路連署,但即使連署通過,總計旅費至少也需要4萬元,「還不知道在哪裡?」

親愛國小鼓隊的指導老師伊苞,是聞名海內外的「優人神鼓」成員。伊苞說,自己每周日晚從台北搭國光號到埔里,隔天一早再搭車到親愛國小,單趟車程就超過4、5個小時;她說,原住民小孩普遍自信心不足,而且比較害羞,所以剛開始很難教,但「只要開竅了,就都很有勇氣表達自己」。

新北市新聞局長林芥佑昨天與該校聯繫,林芥佑說,假如該校經費有問題,市府可以協助找民間企業贊助;若是擔心連署過不了關,市府也可以請新北市臉書粉絲團「我的新北市」的成員一起幫忙衝票。親愛國小鼓隊「出征」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GMpbva_cHU4&feature=share。



◆ 大四女成發明王 坐擁5項專利

中央社 2012.05.17

被狗追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然而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大四生黃嘉如卻因此發明「驅狗防撞輪弧」;生活中的不便和困擾反成為她發明的靈感來源,22歲就已擁有5項專利。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今天舉行瑞士日內瓦發明展成果展,今年城市科大共拿下7金、4銀、7銅與1面特別獎的佳績;其中被機械系師生冠上「女發明王」的黃嘉如,一人就抱走3金2銅。

就讀綜合高中時的黃嘉如,剛分流到機械製圖時,對機械毫無概念,直到接觸電腦繪圖後,開始領略製圖的樂趣;考取大學後,一開始漫無目標的她決定嘗試考證照,從大一到大三共考取6張證照,也為機械專業領域打下紮實基礎。

大三時因為跟隨經常參展的老師薛明憲,也讓黃嘉如一頭栽進發明世界;兩年之中,她的足跡遍及德國紐倫堡、韓國首爾、瑞士日內瓦三大國際發明展,除了獲得5金4銀3銅的佳績,也累積10項發明作品和5項專利。

黃嘉如認為,「發明不能天馬行空,必須要考慮可行性。」因此生活中的不便反倒成為她靈感的來源。

大三時,因為騎機車回家的路上被狗狂追,因此激發她的靈感,設計「驅狗防撞輪弧」,裝有感測器和高速喇叭的防撞輪弧,當感測器感應物體接近時,就會發出只有狗和貓能聽見的高頻聲音,將輪弧掛在機車或汽車輪胎上,就能防止被狗追或是貓狗在輪胎上隨意便溺。

夏天騎機車時常因椅墊很燙,臀部坐上去被燙到,喜歡穿短裙的黃嘉如因此發明「冷熱雙溫機車坐墊」,將致冷晶片裝在椅墊內,並利用機車電瓶的電力啟動,只要按開關,就能快速降溫排熱或升溫;這項發明也吸引廠商接洽,最快在今年暑假就可能技轉。

fsj 提到...

12年國教的真霸氣 馬明白嗎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2.05.20

昨天馬總統召開記者會,回應最近民眾對政策的不滿,但我仍覺得他離人民有點遠。

日前與朋友吃飯,席間有人提到住家附近的私校入學考試大爆滿。另一位說到某私立中學校長高調的說:「建北免試比例愈高,我們機會愈大」,另一所中學直接在網站上祭出「非誠勿擾」勸退書。

「這都要感謝馬政府的德政,讓能力分班在公立學校消失,卻提早落實在國中能力分校。」擔任主任的阿娥反諷式的抱怨馬政府。勸孩子多讀書,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回答是,「都免試了,反正都有學校讀,不用那麼認真啦!」她感慨地說:「現在認真讀書的,大概就剩那些頂尖的學生吧。」

淑惠也附和提到,她帶孩子到私校應試,眼見人山人海的盛況。她嘆口氣說,孩子無憂無慮讀六年,眼見日益散漫,不得不幫她報名考私中,「我只是要讓他知道,鄉下學校的百分王,不見得是全國的百分王,回來後她果真認真起來了。唉!孩子遲早要面對殘酷的競爭,何不鍛鍊好他們的根基和能力,面對將來的風雨試煉?」

我安慰氣憤的朋友說:私校有他的霸氣,公立學校也有霸氣,那就是不會拒絕任何孩子。

我以我校老師為例說明,一群烘焙社的孩子想進一步考證照,必須利用假日聘教師指導,經費無著,最後是由學校老師們愛心埋單,孩子們回報的代價,就是烘烤出來的麵包,及一張張的證照。

另外,有孩子想成立排球社,訓導主任立即找有該項專長的退休體育老師回校指導。英文老師幫市公所訓練接待外賓的服務大使,讓英文好的孩子可以為家鄉盡點力。在老師自主指導協助下,孩子的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

我覺得,能找到方法讓孩子有效學習、發展,這才是十二年國教的真霸氣。正如鴻海郭台銘奉為圭臬的「魔鬼都藏在細節裡」,高談改革,若不得其法,百姓又如何能安心。



◆ 漫談清華故事-網路課程海嘯來了

【陳力俊】2012-05-19 中國時報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David Brooks)以「海嘯淹進校園」為題,報導網路課程如海嘯般捲向美國大學校園。該文有感於日前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宣布將投入約十八億元新台幣用以建構線上學習平台,於今年秋季起聯手提供免費的網路課程,而美國許多其他頂尖大學也大舉投入推波助瀾。新情勢讓史丹福大學校長在接受訪問時說出「網路課程海嘯來了」!

現在透過網路已可收視到許多免費而精緻的課程,尤其最近網路課程進展神速,修課學生可透過視訊上課、考試、交作業。美國史丹佛大學有些網路課程更有線上做習題、考試及評分的設計,通過了才能收視下一課。據說純從網路學習甚至比到課室上課效果好。以往理解網路課程有利於隨時隨地反覆學習,如今加上確保學習效果功能,可說如虎添翼。如此繼續發展,已不難想像以後大學至少基礎課程將漸以網路課程為主流。

在資訊科技相當發達的台灣,學術界也早注意到網路課程的發展情勢。清大本學年度提供四十三門開放式課程,計自然科學學群十七門,人文社會學群十三門,工程學群十三門。內容可包括影音課程(線上播放、下載、行動載具),講義下載(課堂投影片、教學講義、電子教科書)以及作業與考題(測驗、作業)。影音課程是上線門檻,部分可講義下載,所有課程都尚未有線上做習題及相應測驗或考試,因此還有改進空間,未來應儘速精緻化與普及化。

另外,清大將謀求與有意發展網路課程的大學與法人單位分工合作,開發共用平台以及課程,將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相關報導:

* 熬夜K書 北大生黏上24小時咖啡店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7104157.shtml

「我曾經從傍晚八點『刷』到隔天早上七點,接著直接去企業實習。」北京大學平日晚上十一點熄燈,困擾很多還想熬夜(刷夜)念書的學生。近年北大周邊出現廿四小時的咖啡店,相當受學生歡迎,形成另類校園文化。...北大生白天去教室上課或去圖書館念書,晚上就到咖啡店刷夜,深夜才回宿舍休息。「教室、圖書館、咖啡店、宿舍」四點移動,是主要的生活模式。

* 教育部:高考禁寫繁體字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101088.shtml

在多年參加高考語文閱卷老師顧桂南印象中,每年都會有用古漢字寫作文的考生,有的甚至用甲骨文。「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如皋中學生王雲飛的文章。通篇用文言文寫成,而且用一堆冷僻古字,閱卷老師不認識,後來請南師大教授吳新江閱卷,拿了高分。」



◆ 觀念平台-博士找出路 何不創業去

【王永健】2012-05-18 中國時報

媒體報導,台、清、交、成等名校博士班招生,近年報名人數每下愈況,甚至有系所的招生名額多過報名人數,如以簡單數學計算,錄取率豈非超過百分之百?較之大學招生錄取率還要超過。造成此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博士過剩,教職卡滿,往企業界謀職又不易,使得多年寒窗之後,還要面對失業的寒心。

然而諷刺的是,台灣科技界的老闆常常抱怨「人才短缺」,這是否意味著滿街跑的博士不是人才?或至少不是企業界需要的人才?

這當中一定有失落的環節,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點出了一個解決企業人才短缺之道,就是加強產學合作。翁院長的高見十分正確,不過對於解決博士過多,可以有更積極的做法:營造創價環境。

我國博士過多嗎?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民國九十九年就製造了三八四六個,是十年前的二.六八倍。現有專科以上大學院校有一六三所,假設平均每所學校每年出缺十名專任教師,也只能吸納一千六百多名,剩下的兩千多位博士得往企業界另謀高就,但顯然不順遂,以致於多數由國科會以博士後研究吸納,暫時解決大量博士畢業即失業的窘況,但這終非長久之計。

攻讀博士學位是一條辛苦的路,各大學幾乎都要求要在認可的學術期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准畢業。會有這個規定,應是與大學教師升等有關,指導教授會強力要求博士研究生勤於發表論文,研究生的唯一目標就是論文獲得期刊採納。從統計上來看,這個規定的確使台灣發表的論文篇數傲人,但論文被引用率則大異其趣。

大學裡的師生埋頭研究,卻沒有澤被企業界,台灣迄今還是「技術入超國」。台灣二○一○年海外智財支出約四十九億美元(新台幣一五○○億元),海外智財收入約四億美元,收入與支出的比率(可視為技術輸出對收入比率)為○.○八,在知識經濟時代擁有核心技術是競爭的基礎要件,此一數字偏低令人憂心。

翁院長所指加強產學合作,必定是想導正大學的研究能量,用於解決企業的難題,讓大學的研發能創造經濟價值。我們應藉由修改教師的升等辦法,鼓勵教師與產業界結合,加強彼此的人員交流,指導教授引導學生參與解決企業的問題,而這些企業案例也可反過來做為教學素材和論文的題材,而博士學位到手後,也因為有能力協助企業發展,而喜為企業所用,達到多贏的效果。

博士只能教書、進研究機構或企業研發單位嗎?當然不,博士也可以創業。然而在台灣,博士卻是創業意願不高的一群,這當然和博士養成教育有關,甚且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問題。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就是沒有教創業這一塊,所有創業者都是自行摸索而來。創業有高風險,即使在矽谷這樣創業蓬勃的地方,兩年存活率都低於三成,但如果在學校先學得一些創業知識及商場百態,課程上著重讓學生把創意轉為實作,並且多倚重企業界人士的實務與經驗做為教學指導,應能激發年輕人逐夢踏實。目前青輔會有創業輔導,但如能效法北歐芬蘭的做法,從中學課程裡便加入這方面的訓練,應是較為扎根的做法。

蘋果(Apple)、谷歌(Google)和臉書(Facebook)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創意化為行動,結果創造出世界最創新和最有價值的公司,我們樂見學有專精的博士們,不管理、工、商、文、醫、農背景,勇於追求創業的夢想,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為工研院產經中心研究員)

fsj 提到...

學生罷課抗漲 魁北克擬緊急立法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路透蒙特婁16日電】2012.05.18

加拿大魁北克政府16日晚間宣布,將緊急立法解決14周以來的大規模學生罷課抗議活動。魁北克政府擔心,抗議活動延續恐傷害當地經濟和觀光業。

魁北克省長莊社禮說,政府將盡速立法,讓學生能回到學校,但未詳述細節,也未提及新法將對罷課者處以罰金。魁北克學生認為,政府漲學費是一項更大規模撙節活動的一部分,將加重他們畢業後的負擔。

目擊者說,約100名抗議者16日早上衝進魁北克大學位於蒙特婁的教學大樓,闖入教室叫學生離開,並和想上課的學生對峙。該校日前獲得法院禁制令,允許學生繼續上課。目擊者說,許多抗議者頭戴面具,高呼「禁制令擋不住我們」等口號。莊社禮在事發後12小時宣布,「是時候恢復平靜…亂象已持續太久了」。

逾三分之一、約15萬5千名大學生參與罷課,抗議政府一年前起每年調漲大學學費約台幣9500元、5年內共調升75%的政策。魁北克的大學學費調漲後,仍是北美國家中最低的。

莊社禮說自己被迫在15日與官員及學生間的會議無疾而終後,採取行動,「不管過去幾周的衝突、傷者、破壞與暴力…學生代表還沒準備好妥協」。

儘管多數抗議都很和平,學生偶爾也與警方發生衝突。蒙特婁地鐵上周因抗議者施放煙霧彈,被迫在早晨的尖峰時段關閉。莊社禮指派的教育廳長上周亦引咎辭職。

※ 相關報導:

* 養兒育女愈來愈貴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52000330.html

養小孩愈來愈貴,也嚇得現代人不太敢生小孩。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近年度調查指出,在美國養育1個小孩到17歲,平均要花費近25萬美元(約735萬台幣),比10年前增加25%。...Hogan-Knotts金融集團財務計畫顧問,同時也是4個小孩的父親納斯(Timothy Knotts)表示,如果坐下來把所有育兒費用加總起來,大部分人恐怕會希望寧可不要有小孩,「這是一項非常昂貴的冒險」。

* 大陸「紅色貴族」 擁進美私立名校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104551.shtml

中共高級領導人不時痛批腐敗的西方價值「滲透」中國,大批「太子黨」子女卻紛紛到美國留學。這些領導人的子女出國留學引發一個無法解答的大問題:他們的留學費用來自哪裡?而這個問題更助長中共嚴重腐化給外界的感受。

...「華盛頓郵報」19日報導,中國「紅色貴族」湧進美國學府,在有些方面反映中國人對美國教育的迷戀。美國各大學的中國留學生15年來增加了將近四倍,總數超過15萬人。不過,中共高級官員的子女情況特殊,他們很少上州立大學,多集中在收費昂貴的私立頂尖名校,完全背離中共當初賴以建政的平等理想。中共最高決策機構的中央政治局九名常委,至少有五個人有子女或孫輩曾在或正在美國留學。



◆ 香江風情-選人才,還是選富爹?

【鄭漢良】2012-05-20 中國時報

廣州渣打銀行為吸引大款存戶,涉嫌以招聘實習生為名,明碼實價提出存款五十萬元(人民幣,下同)的VIP客戶會獲得優先取錄機會。事件遭到廣州《新快報》踢爆後,網民一片責難聲,質問這家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銀行到底是「是選人才,還是選富爹?」

渣打分行媒體公關部負責人面對質疑時,還理直氣壯為銀行辯護,承認銀行確實在全國舉辦「金融體驗生項目」,在同等條件下,VIP客戶子女可優先錄取,而且現正在渣打銀行實習的大學生,不少是通過VIP客戶渠道取得實習機會的。

通過網羅和聘雇官二代和富二代作為打入當地金融市場的先頭部隊,其實早就是這些國際銀行的伎倆;尤其是美歐一些大規模的投資銀行,更視官二代為打開當地市場的人肉鑰匙,特別在一些金融事業受到政府嚴密管制的國家。因此父親官位越高,子女在投行的地位也越高,大家也同樣可以說一聲:「還以為是個人才,原來只因為有個官爹!」

此所以在一些嚴格實施外匯管制、講究人脈關係的國家,留洋學經濟學商的權貴二代,掏出的名片,不少都是美歐或日本投行高幹。是否是人才,倒要看用那個標準衡量,不過好像渣打銀行的實習生中,相信也有長進的富二代。

大陸到一九七九年才正式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金融市場以穩中求進的步伐開放;國際銀行自是故伎重施,照辦煮碗將這一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老方法套用在大陸身上,不少官二代搖身成為國際投行的寵兒。有些儘管不是官二代,但因早期大陸留學生圈子就這麼大,與官二代很容易套上了交情,織個綿密的關係網,為投行進軍大陸打通政商人脈。

到了九十年代末,官二代身為外國投行掮客風氣氾濫,中共於是頒令禁止高幹子女任職外資公司。但此舉反而釋放了羽毛漸豐的官二代撈錢的能量,他們紛紛自立門戶開設私募基金或創投基金,乾脆自己做老闆;以前做他們老闆的投行,今天照樣裝小賠笑臉,畢竟賺錢才是正路。高盛出身的前美國財長普爾森,每次訪問大陸的那張笑臉和那副德性,足可反映一切。

從最近摩根大通驚傳二十多億美元虧損交易的事件中,我們可以得知,美國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管其實也是一塌糊塗,而且更習染了炎黃子孫凡事講關係的傳統。自從雷曼兄弟崩盤觸發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投行的貪婪和魯莽,讓世人上了寶貴的一課,但誰會料到被形容是危機管理系統至為健全的摩通銀行,卻翹了這一課。

根據《華爾街日報》十八日報導,摩通炒焦了二十多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合約後,立即展開內部調查;發現自從去年十月倫敦總投資辦公室的一個財務官辭職之後,這個負責投資項目及每天向總行總財務長匯報的職位,一直懸空。換言之,在缺乏一個財務官的監管下,倫敦的辦事處幾乎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甚至將投資風險的限額,再三提高。

尤有甚者,倫敦總投資辦公室的風險管理官今年初換了人,新長官是兩年前才加入摩通的高德曼,不過這位高德曼原來完全沒有風險管理的經驗,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場內交易員。報導指出,高德曼雖然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但卻是摩通總行企業管理事務主管佐布羅的連襟或妹夫或姐夫,英文反正就是一個brother-in-law。這位高德曼不但欠缺經驗,他過去在另外兩家投資銀行工作的往績,也是虧蝕累累。只因為朝廷有人好做官,摩通請了他做風險管理,現在反而是風雨飄零,險情處處。

由此可見,講關係,搞人脈,絕非是中國人社會獨有的現象,廣州渣打銀行五十萬元賣一個臨時工,只是一貫做法,不必大驚小怪。

匿名 提到...

證所稅,高舉租稅公平卻失敗收場,何也?做對的事情,卻沒有把事情做對。推行十二年國教是對的方向,可惜現行的十二年國教只是為了履行選舉支票暴衝上路的產物,一樣不能把事情做對,鐵定失敗收場。靜觀十二年國教的推行,倉促、複雜,官員說不清、家長聽不明,可以預知,它將在眾怒之下,跌跌撞撞修修補補。為了不讓我們的子女成為政客的白老鼠,建議
一、 國中高中教材,由國立編譯館編定一綱一本,並恢復聯考制度。考試好不好?找不到更合適、更公平的制度,它不失為爭議性最小的方式。況且考試的流弊,是可以在考題的設計端正,且一定比目前光怪陸離的入學方式更合理公平。
二、 高中採學分制並開放學生至各校(含大學)選修,即國中生以考取的學校登記學籍,修完規定的高中學分即可畢業,未來甚至可以承認各國的學分,讓學生在興趣之下有壓力地多元學習。
三、 教改須與大學入學考聯結,多元學習才有成效。因為讀好大學畢竟是學生及家長最大的願望,若多元學習的科目亦是大學入學考的相關科目,家長及學生才能安心地多元學習。建議大學入學考試科目採2/3及1/3的概念,假設大學物理系數學、物理、化學是入學門檻,即佔入學成績2/3並加權計分,另1/3的科目學生可自定(如音樂、英文),這5個科目分數合計即物理系的入取標準。因此物理系入取的學生含物理系的數理天份也包含多元學習的成果。
我要呼籲蔣部長,馬英九除了上鏡頭外,能力、智能、承擔的勇氣皆屬負面。太學祭酒的風骨跟執行馬英九的意志孰輕孰重?當有分際。或許我的建議未必可行,可是這硬幹的十二年國教不也漏洞百出。試想好的制度不就是大家都”一目了然” ,再看看坊間補習班的”十二年國教說明會”已經告訴你這是一個失敗的措失。靜心、淡定,十二年國教現在懸涯勒馬還來的及,聽聽小老百姓的聲音,否則失敗的證所稅殷鑑不遠!



�X�B: 證所稅又來了_十二年國教建言 - tsaimichael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tsaimichael/6507429#ixzz1xZdGlV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