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0

洪蘭:財富 阻礙享受生活品味的能力

◆ 洪蘭:財富 阻礙享受生活品味的能力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080657.shtml

【聯合報╱洪蘭】2012.05.09 

前幾天和教育部蔣部長一起去山地的國小參訪,有個幼稚園的小朋友,跑過來,一點也不怕生,像猴子爬樹一樣就爬到蔣部長身上,手勾著他的脖子,頭靠在他的肩膀上,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看了很感動,這樣抱抱就很滿足,這是多麼純真的心靈,他怎麼這麼容易就快樂了呢?

我們帶了二桶冰淇淋上山,小朋友排隊吃冰淇淋,臉上也是很滿足的表情,在純樸的生活中,只要有一點點驚喜就非常滿足,臉上就一直掛著快樂的笑容。這使我想起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財富不但不能帶給人幸福,反而會阻礙享受生活品味的能力,研究者發現當想到錢時,連巧克力糖的滋味都少一點了。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作的,實驗者先請四十名受試者填一份對巧克力態度的問卷,在放問卷的卷宗中,夾了一張印有加拿大錢幣或中性圖片的紙,實驗者說:不要管它,這是來不及抽換掉的紙。受試者填完問卷後,實驗者給他吃一個巧克力糖,吃完,問他的感覺。受試者完全不知道吃才是實驗的重點。在他們吃巧克力時,有兩個完全不知受試者看到的是鈔票或中性圖片的觀察者,躲在布幕後面,用馬表計算他們吃巧克力的時間,以及在情緒的量表中對他們臉上的表情計分。

結果發現看到錢幣的那一組吃巧克力的時間比控制組顯著的短,臉上享受的表情也低很多,吃巧克力的時間跟他們臉上的表情成正比,越享受巧克力的人,吃得越慢。這一點跟我們吃到好吃東西時,常慢慢享受,捨不得一口吞下的情形相符。這實驗顯示僅僅看到錢的圖片,並沒有被明講,就會不由自主去聯想到財富,想到財富就減低了品嘗生活美味的能力。

這結果很令人驚異,我們一向都認為有錢才會快樂,中國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哈佛大學前校長Summers和商學院的院長也都告訴學生,賺錢第一,財大氣粗,有錢,就有分量,聲音就大。但是實驗發現快樂和幸福是兩回事,錢可以買到使你快樂的東西,如去米其林的高級餐廳用餐,去熱門的旅遊景點渡假,但是錢卻無法增進你感受生命中美好東西的能力,反而是負作用,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難怪古人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平淡才見真滋味。我小時候台灣物資缺乏,過年過節是唯一可以吃魚肉的日子,那時對過年的期待可以用「大旱之望雲霓」來形容。快過年時,常興奮得連覺都睡不著。現在大魚大肉吃多了,對過年很淡,過不過都無所謂了。

哈佛教授Dan Gilbert的話真是沒錯,天天享受世界最好的東西,可能反而會減少對每天生活中,小小的快樂,如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享受的能力。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避險基金:希臘下月恐退出歐元區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80464.shtml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2.05.09

避險基金預測,希臘最快可能下個月退出歐元區,理由是政府資金短絀,且歐洲機構不再提供更多貸款給希臘。

避險基金業者FX Concepts創辦人兼執行長泰勒(John Tayler)認為,希臘很可能在夏天退出歐元區,「歐洲人不會再給希臘錢,國際貨幣基金(IMF)不會再答應提供貸款。希臘的資金將在6月用光」。

泰勒表示:「我想人們開始覺得,讓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含意沒那麼糟糕。如果希臘離開歐元區,歐洲人將『轉過身擁抱彼此,接著討論該如何為葡萄牙和西班牙伸出援手』。」

泰勒說,力主財政緊縮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正處於無法強力要求希臘留在歐元區內、或給他們太多錢的尷尬境地。他還說自己強烈感受到「歐元實際上已經崩潰」。

※ 相關報導:

* 違約風暴 希臘危機再現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80462.shtml

新政府30天內必須決定是否償付200億日圓(2.5億美元)的債券利息,否則將違約。



◆ 擁抱撙節 竟成過街老鼠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81415.shtml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5.09

法國政壇變天,改由高唱「成長」的社會黨歐蘭德當家;希臘兩大政黨在選民反對撙節的心理下失利,歐洲擁抱所謂「撙節」經濟改革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似乎成了過街老鼠。但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泰勒指出,這種情形是歐洲選民錯把撙節當成「成長殺手」,以為嚴格撙節會把社會推回石器時代,其實「撙節」並非毒蛇猛獸。

「財星」雜誌分析指出,所謂「撙節」是指各國政府為降低預算赤字所採取的緊縮政策,問題在於許多政治人物和名嘴把任何減少歲入和歲出差距的措施,都攏統的打為冷酷的「成長殺手」。泰勒指出,一提到撙節,大家就想到激烈、嚴格、突然的削減支出,似乎要回到石器時代。

泰勒說,事實上減少支出,若漸進實施,並不會扼殺經濟成長,反而可能促進成長。而「反撙節」派提出立刻增加支出以刺激經濟,非但無法提升GDP,反而會讓債務危機更嚴重。另一誤解是把短期大量注資的「刺激計畫」和「成長」畫上等號,其實促進成長的靈丹是增加新投資以提升生產力。

還有一項問題是,正確的減赤措施也被「撙節」一竿子打翻,例如希臘、西班牙、義大利其實都必須迅速減少花費,以免資金外移、公債利息飛漲。巴克萊分析師指出,舉債以實行刺激經濟計畫已不可行,因為民間投資人不願再借錢給最需要錢的國家,如果這些國家增加支出,只會讓投資人僅餘的信心也蕩然無存。

財星雜誌指出,降低赤字的目標並無錯誤,問題是這些國力衰落的國家的行事錯誤。他們多採富人增稅、減社會福利和退休金的治標措施,而不採取改革財政結構的治本之道。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家柯奇蘭表示:「這些辦法傳達的訊息是:如果你計畫創業或擴展業務,千萬不要到這裡來,因為稅只會愈來愈重。」傳統基金會經濟學家佛斯特也表示,削減支出的同時必須進行勞動市場改革,讓企業能有更大自由空間來聘雇或解雇員工,例如德國四度立法以改革勞動市場,所以經濟欣欣向榮。歐洲其他國家應該仿效德國的做法,而不是增加支出。

※ 相關報導:

* 窮了40個月 歐巴馬政府首見盈餘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080721.shtml

歐巴馬政府上台四年,在金融風暴及嚴重經濟衰退下開支捉襟見肘,「度小月」40個月後,終於稍露曙光。



◆ 調查:近8成上班族 養家辛苦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5090017.aspx

中央社 2012-05-09

根據一項調查,有77%的上班族表示,每個月家庭及自己的花費,讓薪水透支而感到壓力,覺得養家很辛苦,期望企業可以加薪、多找一些兼差機會增加收入,或政府平衡物價,減輕負擔。

根據360d才庫-JCASE外包網今天公布「養家薪不薪苦大調查」,調查發現有77%的上班族表示,養家很辛苦,家庭及自己的花費讓薪水透支,感覺有壓力。

根據調查,在可複選的情形下,有67%的上班族表示,家裡的開銷與去年相比,伙食費明顯感覺增加不少;51%的上班族表示,水電費有增加,40%的上班族則認為交通的花費也變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補習、自己進修以及大學學費可能調漲,讓37%的上班族感受到教育開銷也變重。

360d才庫-JCASE外包網調查,在可多選擇的情形下,有78%的上班族期望企業可以加薪;有61%的上班族覺得得靠自己,多找一些兼差機會比較實際,51%的上班族期望政府平衡民生物價,來減輕生活的負擔。

360d才庫-JCASE外包網針對25至50歲上班族進行網路問卷調查,調查期間自今年4月26日至5月7日,有效樣本數為1291份,誤差值為正負3個百分點內。

※ 相關報導:

* 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暴跌 創3年來新低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81434.shtml

今日最新公布「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結果出爐,由於國內外重大利空紛至,導致2012年4月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迅速下降至86.5,不但較前期(2012年2月)大幅減少25.8 個基準點,亦創下2009年4月以來最低水準,反應現階段投資人信心相當脆弱。

※ 相關報導:

《經濟學人》: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 胡晴舫:中產階級的消失
* 人頭炒房 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紓困希臘 歐盟出現雜音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2.05.10

希臘國會第2大黨激進左派聯盟(Syriza)9日繼續和政治領袖協商共組聯合政府,但表明加入者必須不支持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紓困條件,因此可能無法成功組閣。鑑於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機率大增,外電報導歐元區官員正討論延後支付希臘52億歐元的紓困金,但歐盟強調,希臘10日將如期收到這筆紓困貸款。

道瓊社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希臘原定10日收到52億歐元紓困金,但德國和芬蘭等國都因希臘政治人物近來呼籲重新協商紓困條件,而擔心是否要支付這筆款項。官員透露,歐元區資深官員10日將開會討論此議題,部分官員希望延後支付,但歐元區之前已批准這筆貸款,因此轉圜空間不大。

國際貨幣基金(IMF)官員懷疑歐洲是否真會暫停支付這筆資金,認為這些討論只是想向希臘施壓,敦促該國組成支持紓困的聯合政府。歐盟執委會經濟事務委員芮恩則說,由於這筆款項已獲批准,因此將如期支付給希臘。

隨著希臘政治僵局未解,退出歐元區的說法已甚囂塵上,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認為,希臘當前政局是「慢動作的火車事故」,該國明年前將退出歐元區,未來數年還會有2到3國退出,歐元區最終將瓦解。花旗集團(Citigroup)也說,希臘明年底前退出歐元區的風險已升至高達75%。

Syriza黨魁齊普拉斯9日和各黨領袖討論組閣。他稍早前宣布,希臘對國際紓困附帶的撙節承諾無效,並呼籲新民主黨黨魁薩瑪拉斯,和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Pasok)黨魁范尼塞洛斯致函歐盟,撤銷先前推動撙節措施的承諾,但遭兩人拒絕,使Syriza成功組閣的希望更為渺茫。

若Syriza未能成功,組閣職責將交給第3大黨Pasok,而黨魁范尼塞洛斯可能請求總統邀集各政黨領袖開會,由支持歐盟的各黨共組國家聯盟政府,但成功機率依然很低。若希臘組閣失敗,6月將須再舉行選舉,可能無法取得後續紓困金,甚至導致違約或退出歐元區。

媒體報導,德國也在考慮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金融市場專家狄特說,歐洲已默默準備希臘若退出歐元區時的緊急因應措施。

※ 相關報導:

* 脫離歐元「雙面刃」 希臘得不償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82919.shtml

倫敦野村策略師法馬奇斯說:「市場絕對低估了這個風險。」如果希臘脫離歐元,後果可能很嚴重:銀行可能爆發擠兌,投資人將拋售希臘公債,轉進安全的德國公債。信心變化可能一夕間翻轉現狀。

* 社論-憤怒選民為歐元區投下震撼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51000504.html

除非有奇蹟出現,否則希臘最後可能被迫退出歐元區,這個震撼彈將陸續引爆其他債務危機的地雷,最後導致歐元區的分崩離析。然而,這次法、希變天,也提供了一個契機,如果歐洲領導人能夠及時重新檢討撙節政策,朝經濟成長導向調整,或許可以避免最後走向「經濟自殺」。

* 西班牙政府 接管第四大銀行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83723.shtml

Bankia是2010年由七家搖搖欲墜的銀行合組而成,目前處於市場憂心的銀行風暴核心,但分析師認為實際的根源可能更深。投資最擔憂的是,該銀行在不動產業的曝險究竟有多高,誰也不清楚。



◆ 大陸台商面臨嚴峻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10

受到歐美債務危機擴散及國際經濟衰退影響,近年來,大陸台(外)資企業的獲利每下愈況,陷入經營困境,甚至結束營業的企業愈來愈多。大陸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全大陸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較上年同期萎縮1.3%,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獲利減少12.6%,與國有企業的表現不分軒輊。最近北京清華大學在廣東的調查,約有半數左右的台商,在5年內有倒閉危機,東莞和深圳台商有二成出現經營風險,外銷接單普遍不如以往,嚴重者減少三、四成,以加工貿易業務為主的大陸台商正面臨空前的挑戰。

大陸台資企業獲利不佳,主要原因在於生產成本暴漲,包括勞工僱用成本、缺工問題,土地優惠取消、環保標準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其次是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同時又較過去更加競爭、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第3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融資方面。

短期內,台資企業在大陸面臨的經營困境難有改善的可能,主要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復甦情勢混沌不明,國際市場需求仍低迷。根據IMF、Global Insight等國際機構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明顯低於前兩年,預估今年全世界出口、進口額成長率分別只有3.2%和3.6%,較上年度縮減將近16個百分點,以外銷為主的大陸台商勢將陷入更大困境。

面對全球經濟欲振乏力,大陸台商的因應策略不外乎是「轉型升級」,以及配合大陸政府「擴大內需」政策,積極轉攻內需市場。然而,對於一般中小企業而言,技術基礎較薄弱,且缺乏龐大資金支持,轉型升級談何容易。拓展大陸內需市場,有廣大的腹地,聽起來很令人振奮,但面對原本已非常競爭的內需市場,從事傳統加工貿易的台商想分到一杯羹,在產品定位不同、智財權保障疑慮、內需成本較高等因素,其實開拓大陸市場之路障礙重重。另一個更大的利空因素在於大陸投資環境正在質變,不利於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發展,尤其在不利的國際大環境下,大陸經濟目前有陷入停滯性通膨的跡象,內需市場商機不容樂觀。

大陸商務部發布外商直接投資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實際使用金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8%,已連續第5個月呈現負成長。造成外資裹足不前的原因,除了外部環境因素外,主要是因為大陸的「勞動力紅利」優勢已逐漸削弱,以及長期以來追求高成長、忽視環境的政策開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結構」成為今後發展經濟的政策主軸,傳統加工貿易產業不再受到重視,甚至成為被「轉變」或「調整」的主要對象,經營環境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政府對於當前經濟情勢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膨處境,並未採取積極的政策作為。今年第1季大陸經濟成長率僅達8.1%,已連續5個季度減緩,是過去11季以來最低水準,大陸卻沒有像2009年因應全球金融海嘯,積極採取擴張性政策,反而設立了更為緩慢的經濟成長目標(7.5%)。大陸政府樂觀解讀經濟成長減緩現象,是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了效果,避談更重要的內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因素之影響。大陸當局在對刺激經濟成長政策的作為上瞻前顧後,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擔心導致通膨惡化,因為成本推動和輸入性通膨推動物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也可能在凸顯其已做好轉型升級的準備。對眾多的中小型台資企業而言,辛苦挺過了全球金融海嘯,今後在大陸政府致力推動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調整步伐若趕不上,則有可能遭到淘汰,不能等閒視之。

※ 相關報導:

* 救出口/經部找渣打 助台商攻印度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82899.shtml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昨(9)日與渣打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透過渣打在印度長期的經貿布局和綿密的營運網絡,協助台商拓銷印度市場;國貿局表示,若與渣打合作模式成功,不排除將來繼續與外商銀行合作拓銷。



◆ 咱的社會-立委別成了「利」委

【外星人/雲林(軟體工程師)】2012-05-10 中國時報

如果您一年賺的是五百萬,要拿來扣稅的,是超過的一百萬元的部分,要求您繳十五萬元的稅,您會覺得太過分而不能接受嗎?

國民黨立院黨團已於五月八日中午在程序委員會時主動提案暫緩這個證所稅版本,擬待下會期再討論!理由是一些讓人聽不懂的政治語言。

這些阻撓的政客指目前正值油電雙漲民怨時期,再推動證所稅來多扣人民的錢會造成更大的民怨。聽起來漂亮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似是而非的言論讓人民對政客們的思考邏輯感到懷疑,也對政客認為人民的智商真有那麼低感到遺憾!

對於年賺超過四百萬的「老百姓」而言,汽油由三十塊漲到四十塊錢對他們會造成負擔嗎?每每颱風風災造成蔬菜價格上漲,或是最低工資二萬太低,錢不夠用,這些民怨會是他們發出的嗎?每每用民怨來塘塞,只會讓人民覺得智商受到侮辱,也對政客的能力層次產生懷疑。

國家的財政經濟不分藍綠,到底誰在講似是而非的話,誰又是真正的在做事,當時間來到時會給予公平正義的評價!期盼政治人物們把眼光放遠,也不要低估人民的智商,也希望總統能展現出更多「沒有連任壓力」的樣子,更有魄力一點,做出正確的決策為是。

※ 相關報導:

* 大陸讀大專列扣除額 全面放寬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2051000197.html

財政部昨天公告,台灣地區人民年滿20歲在大陸大專院校就讀者,原只限於教育部認可的41所學校可列報綜合所得稅扣除額,放寬為全部2429所院校,日期追溯自去年(100年)11月4日

fsj 提到...

連超人也放棄美國籍

【林佳誼】2012-05-13 工商時報

由於美國政府要求定居海外公民仍須納稅,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寧可聲明放棄美國國籍,也不願再配合繁瑣無理的稅收政策。

■Truth, justice, and the American way - it's not enough anymore, in Action Comics, Superman declared plans to renounce his U.S. citizenship.

在第900期的《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連載中,被視為美國精神象徵的超人,因為挺身保護伊朗示威民眾卻被反指為「美國政策工具」,而心灰意冷地認為「真理、正義與美國之道已經不夠了」,宣布他要放棄美國公民身分。

而在真實世界裡,根據美國國稅局(IRS)報告,去年一共也有1,788人拋棄美國籍。這不但創下1998年IRS開始公佈這項報告以來的最高紀錄,更幾乎是2008年人數的8倍之多。

稅不饒人 只有向外逃

但其中多數人表示,拋棄美國籍並不是因為他們像超人一樣厭惡自己的美國身分,而是美國的稅務制度實在太過繁瑣、不近人情了。

當今世上要求定居海外公民仍須納稅的國家不多,美國是其中之一。但對於約莫630萬名現居海外的美國公民而言,持續納稅除了不合經濟效益外,另一大問題就是海外報稅手續繁雜,還有許多文件轉譯的問題,這使得愛美國成了一項沉重的負擔。

但若是想要合法地停止向美國政府納稅,唯一的方法就是聲明放棄美國國籍。

去年4月7日聲明放棄美國籍的鄧恩(Peter Dunn)就說,他覺得對他來說,美國籍已不再像是一種權利,而更像是一份責任。鄧恩原本擁有美國及加拿大的雙國籍,他從1986年起便搬離美國,直到去年為止,他都仍舊須向美國政府申報他銀行帳戶,甚至是他的加國退休金專戶,及他與加拿大妻子的聯合帳戶,也都不例外。

如果不依照規定進行申報,罰鍰最高可達10萬美元,或是未申報帳戶的50%,二者擇高開罰。

海外所得 政府也不放過

美國法律規定全體美國人,無論居住海內外,只要其海外帳戶財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就必須進行申報。除了個人專屬帳戶外,與家人的聯名戶頭、美籍人士股權超過50%的企業戶頭,或是任何美國公民可獲取經濟利益的信託與資產,都一律得申報。

此外,2010年美國還為打擊海外逃稅而通過新法,要求外國金融機構須向IRS提供美籍客戶的資料,否則從2013年起,該機構來自美國的收益便得課徵30%的預扣所得稅。

總部在日內瓦的「海外美國公民組織」(ACA)負責人(Marylouise Serrato)指出,許多定居海外美國人,常常必須因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美國稅法規定,而付出大筆罰金或補稅,這實在很令人擔驚受怕。

也難怪以投資為副業的鄧恩認為,必須向IRS申報一切財務資訊可能會對商業夥伴造成影響,而且他的妻子也對於美國政府的越界管轄感到不滿,再加上他日後也無意返美定居,所以放棄國籍根本就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了」。



◆ 避稅潮 科技富豪搶當追「星」族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2012.05.12

臉書 (Facebook)共同創辦人Eduardo Saverin在IPO掛牌之前,宣布棄美國籍,入籍新加坡,目的是為了避稅,而國內正當證所稅復徵、土地實價課稅等政策朝富人荷包開刀之際,也傳出科技業富豪入籍新加坡,搶當「追星」一族,在政府一波波稅改政策推出後,科技富豪出走漸成新趨勢。

稅改衝擊 科技業醞釀出走

繼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台塑集團長孫王泉仁等入籍新加坡之後,業界傳出,在政府祭出一波波稅改後,科技業大老近來已開始醞釀出走潮,準備入籍新加坡。

據了解,科技業原本入籍新加坡的案例並不多,之前包括曹興誠、王泉仁也都表示,入籍星不是只為了避稅,曹興誠主要是認為國內的司法制度不健全而憤而出走,王則是以工作為由。

不過,由於政府近年來針對富人陸續「量身訂做」的加稅政策,衝擊甚大,尤其是科技業過往都是以高額股利收入作為吸引人才的手段,很多科技業的富豪不見得是老闆,同樣也具有富人身價,在近期政府推出證所稅版本後,有科技業高階主管坦承,試算後要交的稅遠比過去高很多,因此,對於自己或家人轉籍新加坡,已積極評估當中。

星國稅率低 富人租稅天堂

類似新加坡這般的輕稅國家,近期已吸引國內高所得者的入籍意願,財稅專家表示,新加坡的股利、資本利得與海外所得均不課稅,加上綜所稅率只有台灣的一半,確屬「富人的租稅天堂」。

目前台灣公司所得稅率雖與新加坡相同,都是17%;不過,個人所得稅率台灣則高達40%。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2012年將再度調降個人所得稅率,有助爭取更多海外富豪前往。目前星國採六級累進課徵稅率,稅率最高20%,2012年將細分八級稅率,最低級距維持免稅,最高稅率為20%不變,但增加一級18%的稅率,且17%以下每一級距稅率均調降至少一個百分點,對吸引台灣富豪入籍又再提供更大的誘因。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政策猛藥 富豪走為上策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WORLD/WOR2/7088230.shtml

歐債問題加上經濟衰退,全球窮人大增,要求「公平正義」,富人成眾矢之的,不惜放棄祖國國籍,尋找「避稅天堂」。台灣過去因為租稅優惠及自由貿易,吸引海外資金及人才,如今這樣的優勢已漸被新加坡超越。



◆ 證所稅再戰 府院黨擬妥三方案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陳洛薇/台北報導】2012.05.11

馬英九總統拍板力推證所稅案後,府院黨重整旗鼓備戰。黨政高層透露,為化解歧見,已擬妥「課證所稅、降證交稅」、「不課證所稅、調高證交稅」、「納入總所得採最低稅負制配套」三種可能方案,就看未來如何在立院形成共識。

證所稅案今天將在立法院討論是否付委審查。目前在立法院待審的證所稅相關修法草案,除了政院版外,另有賴士葆等立委及在野黨團提出對應版本;日前即有行政院人士直言,案子既已送到立院,「本就免不了被又捏又揉」,才能得出朝野都接受的共識。

黨政高層昨天表示,馬總統指示的「量能課稅、追求賦稅公平」,始終是藍營共識;不過,在改革過程中,不能只看有多少趴民眾支持的民調數字,畢竟對多課到稅的人來說,就算是少數也會激烈反彈;反之,對不會被多課稅的民眾來說,卻可能因過程的紛擾轉而不表態、甚或轉向。

高層透露,為求得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政院版未必會是最終版本,可能的調整方向有三種,包括:第一是以政院版為基礎,研議是否微調門檻等數字,並於復徵證所稅同時調降證交稅;第二是不復徵證所稅、但提高證交稅率。至於第三種方向,高層解釋:就是把股票、證券交易所得,乃至著作、演藝所得等執業所得,「全都集中到一個杯子中」,再搭配「最低稅負制」,到達什麼門檻就課多少百分比的所得稅,同時避免雙重課稅。

對此,政院人士回應,政院的態度是必須實踐賦稅公平,只要不偏離此精神,會尊重立院的決議,也無所謂倒不倒閣問題。

政院人士分析,第一個方向只是局部修改政院版,但稽徵成本可能較高;第二個方向可能影響較多人,也須進一步釐清究竟目前所課千分之三證交稅是否內含證所稅;第三個方向是在既有課稅機制上改革,雖無復徵證所稅之名,卻有間接徵到稅收之實,「這就像大水庫,有了這配套,社會正義就得以實現」。

※ 相關報導:

* 零異議!政院版證所稅付委
http://www.udn.com/2012/5/11/NEWS/NATIONAL/NATS6/7086377.shtml

院會處理報告事項時,朝野無異議順利通過證所稅相關修法草案交付財政委員會審查,包括行政院版、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版及親民黨團版等,都順利交付委員會審查。對於證所稅的紛紛擾擾,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說,黨團將會加強溝通,整合出大家都接受的版本。

* 證所稅將修正 訂「台積電條款」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NATIONAL/NATS6/7087747.shtml

財政部長劉憶如昨(11)日坦承,訂定證所稅方案時,未將適用最低稅負制法人的證券交易所得稅率獨立出來,對享有投資減免企業有所影響,「會再算算看」。言下之意,政院版證所稅方案有可能因此再作修正。

fsj 提到...

從撙節到成長的擺盪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12

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各國政府嚇破了膽;因此一面採取大逆不道的零利率政策,一面大事舉債胡亂擴充公共支出以急救萎縮的國內需求。在情勢稍見緩和之後,又被過高的財政赤字阻嚇;一方面緊守零利率政策以降低政府的債務負擔,一方面則極力採取撙節政策,藉減支、加稅、減薪、裁員,意圖增加財政收入、減少公共支出以改善赤字。

這些在極端驚恐之中所下的重手,不僅完全違逆經濟專業的原則,而且彼此扞格、自相矛盾、治絲益棼,已經搞成一團難解的困局,而全球經濟就在這一片慌亂之中,脆弱的復甦嫩芽一再橫遭摧殘,深陷泥淖的歐元區國家更是愈陷愈深。

所謂「物極必反」,在眼看已走投無路的歐元區國家,乃逐一尋求脫困之道。先前受創最深的希臘已數度抵拒強加其身的撙節政策;但由於人微言輕,又加上負債已過度沉重難以自拔,因而儘管民窮財盡且不斷向下沉淪,也只好無奈地接受以德、法為首的撙節聯盟的安排。

直到日前法國總統大選底定,主張採取創造就業與成長政策的歐蘭德勝出,向德國總理提出重新協商「財政協議」的主張,才一舉打破撙節聯盟的銅牆鐵壁,令局面為之丕變,而之前荷蘭呂特政權垮台,與之同時,希臘國會改選使主張撙節的政府垮台,西班牙、英國等也紛紛轉向,一個由法國主導的「成長聯盟」眼看就要成為新的主導者,整個歐元區都會一夕之間,從4年來盤踞歐元區的「撙節政策」擺盪到完全反其道而行的「成長政策」。這個金融海嘯以來我們看見的第一道逆流,但也正是撥亂反正的第一個壯舉。

許多論者對此憂心忡忡,認為這是民粹作祟、失去理性之舉。這完全是嚇破膽的那一群人違背經濟專業知識的胡言。舉希臘為例,這個以觀光為本的國家,在金融海嘯後受創最深,因為觀光業原來就是奢侈品,緊縮政策之下首當其衝的犧牲品,除非全球景氣好轉,或者希臘大幅貶值,跟南韓一樣「跳樓大拍賣」,否則必然失業攀升、所得大降,於是政府所得稅大減,但失業與社會救濟支出大增,當然會使財政赤字大幅增加。如今仍堅持單一貨幣,不能貶值反而被迫升值,則要改善財政赤字、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惟賴經濟成長,其理甚明。同樣的道理幾乎適用於德國之外每一個歐元區國家。

因此,一旦法國倒戈,新的成長聯盟立即停止再進一步撙節支出,反而竭力刺激就業與經濟成長,則一方面公共支出可能大幅擴張,一方面各國可能聯手使歐元貶值,歐債問題可立即止血,進而療傷止痛,逐漸去腐生新,復甦的曙光就在眼前。

只是如何籌措財源推動成長政策,最費周章。法國歐蘭德總統開出的支票是擴大稅基並將富人所得稅率大調為75%。這兩者都行之不易,到最後可能成為空頭支票。即使如此,擴張的效果可能使所得上升、失業減少,這兩者都有可能增收減支、改善赤字,抵銷稅基與稅率難以調整的部分損失。除此之外,如果歐洲央行願意承擔更多債務,藉以支援成員國擴張支出所需,則可促使成長政策更快上路,這仍要俟成長聯盟真正組成之後,阻力充分排除,方有可能。

台灣的情況雖然與歐元區截然不同,但由於對岸世界工廠逐步關閉,生機正要斷絕,其凶險絕不在歐元區之下。如今推行稅改,主政者一意要求加稅,而公共支出則不斷縮減,與撙節聯盟如出一轍。當歐洲風向轉變之際,我們也該好好想想,如何努力激勵就業與成長,以免全球一片榮景之中,斯人獨憔悴。

※ 相關報導:

* 反撙節聲浪高 歐盟擬放寬西法荷減赤目標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85637.shtml

由於希臘及法國選舉結果引發歐元區內「反撙節」的聲勢高漲,歐元區核心國家正考慮對希臘提供一些額外的援助,並容許西班牙、法國、荷蘭等國在落實「財政協定」上能有較大的彈性。

* 羅比尼專欄/西班牙危機…慢動作的火車出軌
http://www.udn.com/2012/5/11/NEWS/WORLD/WOR2/7085500.shtml

西班牙政府終於採取行動了:宣布接管Bankia銀行,並決定對銀行業注資。在西班牙經濟急劇萎縮和失業率飆升的情況下,政府紓困銀行業已無可避免,但這只解決一塊拼圖,如果沒有成長,連西班牙國家都將需要紓困。



◆ 價格管制弄巧成拙

【顏嘉南】2012-05-13 工商時報

委內瑞拉實行商品價格管制,原意是讓窮人買得起食物和日用品,但該項政策也導致廣泛的物資短缺。

■Venezuela is one of the world's top oil producers at a time of soaring energy prices, yet shortages of staples like milk, meat and toilet paper are a chronic part of life here, often turning grocery shopping into a hit or miss proposition.

現在是清晨6點半,距離開店還有1個半小時,已經有20多位消費者在店外耐心等候,他們並不是在排隊搶購最新版的iPhone,而是食品雜貨等民生必需品。

委內瑞拉是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之一,但是牛奶、肉品和衛生紙等民生必需品短缺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主婦出門前列的購物清單只能當作參考。兩個孩子的母親胡嘉(Katherine Huga)拿著購物清單表示,「我只能買店裏有的東西。」

排隊只為買民生用品

部分居民的行事曆也圍繞在這些政府受補貼的商店,1周1次的送貨時間,他們在清晨前便開始排隊,只為了購買1隻全雞、2袋麵粉,或是1瓶食用油。1名商店經理諷刺的說,如果想在商店缺貨時找到牛奶,大概只能去查維茲家了。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對商品實施嚴格的價格管制,政策本意是讓窮人買得起食品和其他商品,這些商品通常也是最難買到。

現年55歲的餐廳員工(Nery Reyes)表示,「委內瑞拉是富裕的國家,不應該發生物資短缺。我耗了1天在排隊只為了買1隻雞和一些米。」

委內瑞拉是拉丁美洲最繁榮的國家之一,製造業、農業和商業蓬勃發展,讓許多居民難以接受廣泛的物資不足。但委國貧富差距極大,查維茲和部會首長將國家經濟不健全歸咎於資本主義,而且通膨急速躥揚需要價格管制;委國去年的通膨率高達27.6%,位居全球通膨最高的國家之一。

委國政府宣稱企業蓄意讓商品缺貨,以便抬高售價,政府4月要求商家調降果汁、牙膏、紙尿布和其他10多項商品價格。查維茲近期表示,「政府不是要企業賠錢,而是要求他們以合理的方式賺錢,不要搶劫同胞。」

價格管制也意味著在貨架上找不到的東西,通常以更高的價格在黑市販售。支持政府者認為,這正好印證政府的觀點,但其他人則表示,這是錯誤政策下的後果。

無利可圖造成惡性循環

多位經濟學家也表示,這是政府打算解決問題,卻引發更多問題的典型案例。政府設定的價格太低,企業和製造商毫無獲利,所以農民減少種植、製造商降低生產,零售商減少庫存。

更嚴重的,部分商品陷入整個產業的短缺,像是乳製品和咖啡,這些產業的私人公司已經被收歸國有,政府聲稱是為了國家利益。

委內瑞拉產量最豐富的作物非咖啡莫屬,2009年前委國都是咖啡出口商,但近3年卻開始大量進口,以彌補產量下滑。農民和咖啡烘焙商表示原因很簡單,因為零售價格管制讓獲利不敷成本,所以農民降低種植面積,使得問題陷入惡性循環。牛肉、牛奶和玉米等其他產品也出現相同問題。

等待購買日用品的30歲主婦夢特蘿(Jenny Montero)表示,去年秋季她無法買到足夠的食用油,不能做她喜愛的油炸料理,只能改成燉煮方式烹調。她表示,「這件事對我的好處就是讓我瘦了好幾磅。」

fsj 提到...

社論-中國經濟轉型與台灣出口轉折

【本報訊】2012-05-11 工商時報

根據財政部最近所發佈的進出口統計,從2009年第4季金融海嘯復甦以來,台灣今年首季出口第一次出現負成長,跟去年同期比較,衰退幅度達4%,至於進口則減少將近6%(部分反映國內投資不振)。官方甚至預警,由於去年四、五月的出口大幅擴張,水位甚高,意味著今年第二季的出口成長率很難樂觀。果不其然,4月台灣出口年減少6.4%,前4月出口合計負成長4.7%,出口減幅確有擴大趨勢,其中對中國出口更是創下10.1%的衰退幅度。

涉外經濟活動同時萎縮,特別是出口出現由正轉負的轉折,確實堪憂。理由在於,這顯然不全是國際景氣持續低迷所引起。觀察鄰近國家,包括中、日、韓、新加坡等國的出口都還能維持成長局面,韓國第一季出口成長率即為3%。同時也不應該歸責於匯率因素,因為這段期間新台幣匯率並無劇烈波動。

斯人獨憔悴的原因何在?財政部的數據其實已可找出蛛絲馬跡,主要由於台灣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動能出現疲態。去年台灣的出口成長尚維持12.3%,但對中國出口則低於平均,只達8.1%,而今年第一季出口所呈現出來的4%負成長,單單對中國就減少9.7%。由於中國是台灣最大且佔將近4成的出口市場,對中國輸出衰退,勢必嚴重拖累整體出口表現。唯一逆勢成長的是東協市場,雖未若前兩年亮麗,但也增加7.7%,其原因除了資通產品居功厥偉之外,也跟國際原油及礦產品等原物料價格上漲,報價拉高有關。

更不尋常的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出現將近兩位數字的嚴重衰退,而且從比較容易受到國際需求影響的電子、通訊與光學產品,到塑膠及機械等傳統產業製品都是如此,涵蓋產業相當全面。佔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最多項目的機械產品,出口衰退幅度甚至高達21%而居冠,對照2010年的大幅成長88%,即使2011年仍有21%成長,大起大落的原因為何,尤其值得追蹤留意。

分析造成台灣出口中國失去動能的肇因,首推台商投資中國日益成熟,導致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逐漸降低。就製造業的部分而言,供應鏈逐漸在地化應是主因。包括投資項目轉向產業中上游,足以替代台灣產品供應,甚至可以回銷;以及為因應沿海地區的勞動成本快速增加,而往二線、三線城市或內陸移動,距離台灣愈來愈遠,運輸成本增加,也會減少從台灣回購的比例。當然,也有部分適合「逐水草而居」的產業,例如紡織成衣,乾脆外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工資更低廉地方,或如電子相關產品,為確保供應安全,往往須作廣泛跨國佈局,也會轉移部分原先台灣對中國的出口。

此外,台商投資中國的重心,也慢慢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尤其是物流、金融保險、技術服務,以及近來異軍突起的不動產業等。這些產業跟當地法令、兩岸人員移動關係較為密切,跟投資母國的有形商品貿易幾乎不產生關聯,但也會發生「跨境服務貿易」。樂觀來看,也形同將兩岸經貿交流推向另一個境界。

近來中國的政策方向,諸如「十二五規劃」中所高舉的「調產業、調區域、調結構」,也會加速台商投資往產業升級、內陸、服務業的領域邁進,勢必再度降低兩岸投資與貿易的連結。更重要的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目標,亦即降低投資佔GDP的比例,目前大約5成,同時提高內需市場角色,特別是消費佔比,現階段只有3.5成左右,對兩岸經貿也會產生衝擊。

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成為「世界市場」,或兩者兼具,在資源有限的現實情況下,第一個意義即是出口成長勢必減緩,連帶加工貿易的進口也會跟著減少。未來5年進出口成長預估只會剩下10%,與2002年到2007年間動輒將近30%的進出口成長相比,已經大幅縮減。這也預示未來各國競逐中國市場只會更加激烈。

同時,中國更加重視消費也會影響到進口內容,這對擅長於最終消費產品生產並具有品牌優勢的國家有利,包括美、歐、日等工業國家,以及晚近在這方面耕耘有成的南韓。至於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9成以上都是中間產品、零組件,以及部分與投資密切相關的資本財,最終消費產品並非主力。如何急起直追,把握中國逐漸升級為消費型國家的各種機會,顯然是台灣當前應加重視的首要課題。

※ 相關報導:

* 中國製造 中國「嫌」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089377.shtml

「中國製造」產品評價不佳,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消費能力快速提升的大陸消費者,如今也逐漸看不上本國產品,不僅為中國的消費類股製造麻煩,也為耐心建構大陸業務根基的跨國品牌帶來美好的遠景。

* 應收帳款藏玄機 大陸大銀行「骨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089376.shtml

以全球市值最高的中國工商銀行為例,資本包含許多1990年代壞帳的剩餘產物,只是現在改稱「應收帳款」。其中有一筆應收帳款的金額,相當於工行今年底股東權益的三分之一。這筆錢2010年就陸續到期,但一直未獲償付,目前仍列在工商銀行的帳目上。

* 大陸出口成長放緩 外貿警訊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MAINLAND/MAI3/7085475.shtml

在大陸出口增速放緩,以及今年廣交會成交額出現罕見下降,都表明外需低迷之際,進口狀況也不佳,宏觀調控持續尤其房地產調整加劇,導致投資需求下降,也拖累進口增速降至接近零。



◆ 名家-出口衰退 中韓FTA對台衝擊更大

【蔡宏明】2012-05-11 旺報

今年前4月我國出口年減4.7﹪,表現是亞洲四小龍之末,引起經濟部高度重視。在此之前,中韓兩國發表《部長聯合聲明》,宣布正式啟動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本文除了進一步分析各類產品出口衰退的原因外,尤其應注意中韓FTA簽定後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事實上,1至4月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減少10.2﹪,衰退幅度遠大於對美國減少9.7﹪、對日本減少7.8﹪和對歐洲減少4.2﹪,是台灣的一大警訊。

南韓逆勢成長

雖然上述現象與大陸經濟走緩有關,但若就台韓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而言,今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減少6.1﹪,但南韓卻逆勢成長4.3﹪,雙方競爭力消長,可見一斑。

對韓國而言,由於中國市場在韓國出口中所占比例已從2001年的12.0﹪提高到2010年的25.1﹪,但是,韓國必須在中國市場上與中國大陸企業乃至日本、台灣、東盟企業展開競爭,而且中國的零配件產業正迅猛發展。因此,韓國積極地推進韓中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就是要保持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

當然,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占有率逐漸被南韓取代,在這種情況下,展望未來,由於中韓自由貿易區大力推進中韓兩國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勢必將大幅提高韓國商品在中國之市占率,造成台韓競爭力進一步消長。

首先,根據《中韓自貿聯合研究報告》採用靜態分析模式之研究顯示:中韓自貿區將使中韓兩國GDP分別增長0.395﹪和2.443﹪;根據累計模式,中韓自貿區將中韓兩國GDP分別增長0.584﹪和3.313﹪。

因此,結論發現,如成立中韓自貿區將會使兩國廣泛獲益,並達到雙贏的局面。另外,三星經濟研究所分析顯示:韓中FTA生效後,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2.72﹪,顯示中韓FTA的利益,將超過韓美FTA(0.56﹪)和韓歐FTA(1.02﹪)。

對台灣產業而言,根據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分析,南韓的手機、汽車、機械等主力商品的出口也有望大幅增加,這對台灣的衝擊,不可小覷。特別是根據韓國貿易協會和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的分析,韓國和台灣對中國出口的20大產品中,液晶顯示器件、石化產品、半導體器件、辦公設備等14種產品呈現重複,規模約占韓國對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的60﹪。而且,如果把比較範圍擴大到50個產品,重複的產品會增加到33個。

品質威脅台灣

同時,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第透過HS六位碼產品觀察,光學與精密儀器產品中的面板;機電類產品中的印刷電路板與電子零組件;石化燃料中的汽油與柴油等輕油產品;以及分布在有機化學品與塑膠類產品中的塑膠上下游相關產品,為台韓兩國在中國市場競爭的主角。預期未來韓國透過中韓FTA將有更大的貿易創造效果,對同樣倚重中國市場的台灣而言,將會是極大的威脅。

此外,由於韓國在電子、汽車與鋼鐵等產業的技術與品牌都領先台灣。隨著經濟成長,大陸人民對於產品品質要求愈來愈高時,他們對韓國產品的需求就會逐漸超越台灣。最後,中韓建立自由貿易區將對日本形成一種強大的壓力和刺激,促使日本改變對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乃至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態度,該趨勢將有利於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進而推動「10+3」、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合作進程。這些趨勢對高度依賴亞洲市場的台灣而言,將是極度嚴重的威脅。

(作者為台師大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副教授)

fsj 提到...

國際原物料大跌 國內物價沒道理漲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2.05.12

國際原油、黃金及主要農產品價格近期全面下挫,但國內物價卻不見得跟著跌;國泰世華銀行投研團隊主管林啟超說,廠商已經將之前的漲價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聰明的消費者應學會認清楚那些物品的價格是不合理的。

林啟超說,之前大家都在談油價雙漲,政府對於物價也戒慎恐懼,但國際原油近來已經跌了約一成二,國內電價也還沒漲,各大廠商、尤其是食品業,卻幾乎都已經「預先」將這些油電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他舉例,國際咖啡價格從最高點反轉至今,跌了四十趴,但是消費者買咖啡時,有誰覺得喝咖啡便宜了「四成」?

同樣的,國際糖價降幅也將近四十趴,可是國內無論中、西餐廳甚至小吃攤,幾乎每樣東西都調漲價格,各式餐點平均貴五元,外食族感受一定很深。

林啟超說,近期國際原物料走跌、進口物價下跌,唯一有「反應」的,可能只有主計處三到六個月定期公告的「進口物價指數」,民眾在日常消費時,仍然無感,因為大部分商家或廠商都不會主動降價。

林啟超說,在經濟學中,物價被解釋為具一定的「僵固性」,若用現代消費者的感受來詮釋,就是「一下就漲上去,但永遠降不下來」。

他說,消費者「抗漲」的唯一工具,就是「所得(收入、薪水)成長」,不過國內薪資長期「凍漲」,錢更要聰明用。

富邦金控經濟研究中心協理羅瑋說,近期國際原物料雖然下跌,但很難確切估計,國內物價何時反映,因為進口廠商可能之前已經簽約,以較高的價錢買進商品;加上影響價格的變數多,尤其是農產品,一旦傳出歉收,後端很容易就找理由又彈上去。

部分學者認為,這波國際原料走跌,主要反映大陸內需疲弱;如依據一般經濟學原理來看,原物料漲或跌,約需三個月時間才會反映在物價上。



◆ 台灣經濟面臨「雙二危機」

【聯合報╱社論】2012.05.12

二○一二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但台灣經濟的春燕始終沒有現蹤,全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三不保、物價上漲率百分之二失守的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卻是愈來愈明顯。五二○將屆,馬總統想在第二任期達成當年許下的「六三三」目標,首先須戰勝眼下的「雙二危機」。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月底發布經濟成長初測,今年第一季僅比去年第四季微幅成長百分之○‧三六,雖然僥倖逃過連續三季下降的技術性衰退,但全年經濟成長率大幅下修到百分之三‧三八;這不只低於國際貨幣基金(IMF)剛剛修正的全球經濟增幅,離政府設定的經建目標百分之四‧三更是愈來愈遠,且是去年八月首次提出今年成長預測以來第六度下修。政府經濟政策從「保四」降格為「保三」,眼看「二」字頭就要降臨,顯示不是經濟預測完全失了準頭,就是政策出了重大問題。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壓力卻是來勢洶洶。依據主計總處的預測,今年全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將達百分之一‧九四,是四年來最大漲幅,更直逼中央銀行警戒的百分之二通膨紅線,同樣是壓力罩頂。

當力促走高的經濟成長率連連下滑、需要抑低的物價上漲率卻節節上漲,一旦同時出現「二」字頭,代表的意義是「低成長、高物價」,對仍屬發展中經濟的台灣而言,就可算是停滯性通貨膨脹了。它與目前導致歐洲經濟打結的財政赤字困境一樣複雜難解,更會導致貨幣政策的進退兩難,既無法大舉放鬆銀根以促進經濟成長,又不宜大幅緊縮貨幣以調控物價;故而,情勢實已不容輕忽,陳內閣更不能視而不見,必須有人對此負起責任。

亦即,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雙二危機」的趨勢正在形成。在物價情勢上,當政府決定取消多年的燃油和電力補貼政策,啟動油電雙漲時,預期心理就已開始發芽;儘管政府最後從善如流,了解七年之病豈能求三年之艾,將原本漲幅驚人的電價調整方案改為三階段緩漲,並輔以全面查價的配套機制,但預期心理已然生成,百物早就飛漲,抑制物價談何容易;目前唯一的好消息是國際油價跌破一百美元,但這卻也是全球經濟復甦無力的結果。

因此,物價可能回不去,成長更是望不到。就以財政部周一才公布的貿易統計為例,四月出口持續衰退,表面上仍是源於歐債危機未解、日本產業重建緩慢、美國景氣復甦反覆、大陸經濟結構調整不順的外部大環境緊縮,但相較南韓等亞洲鄰國今年以來出口表現尚能保持成長的局面,顯然已非僅外部因素可以解釋;台灣產業競爭力不夠強、產品不夠多元、市場不夠分散,亟待產業界再努力;但更必須擔心的是,韓歐盟、韓美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效果逐步延伸、擴散,而台灣的FTA談判卻嚴重落後,由自由貿易帶動的替代、投資效果,將使台灣與韓國的競爭差距愈拉愈大,市場也可能一去不復返。對台灣經濟而言,雖然內需市場正在擴大,但出口仍是最關鍵的成長引擎;少了出口這部成長發動機,消費、投資便也欲振乏力。因此,成長的源頭還是繫於出口貿易的推展。

面對經濟成長率、物價上漲率「雙二危機」的逼近,政府千萬別執著於那不到一個百分點的數字差異,其實那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兩大重要經濟指標可能的走向、意義、現在應該要做的事,以及究竟哪個部門、哪位首長該擔起這個責任來。

馬總統有留下歷史定位的使命感,但也不能不顧迫在眉睫的成長危機。近日法國大選、希臘國會改選的選舉結果,都是向看不到成長前景的財政緊縮政策投下反對票,也正促使歐盟領袖反省在經濟衰退時推動重建財政紀律政策的適當性;顯然,長短期政策的兼容並蓄,正是所有領導人都要學習的一堂課。

※ 相關報導:

* 大陸4月CPI續降 通膨減緩
http://www.udn.com/2012/5/12/NEWS/MAINLAND/MAI3/7087593.shtml

今年4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3.4%,漲幅比3月份再進一步降低,也符合市場之前預期,專家分析指出,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減緩,為大陸實施更積極的貨幣政策創造條件,本(5)月中就可能調降存款準備率。



◆ 希臘恐退出歐元區 全球備戰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2.05.13

隨著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機率日漸升高,市場擔心這個地中海國家可能掀起主權危機版的雷曼風暴,促使歐元區和亞洲多國央行紛紛開始商議、採取因應對策以降低衝擊,全球央行甚至可能得再度聯手救市。

希臘第三次組閣的努力於11日宣告失敗,再度舉行選舉的可能性愈來愈高,市場也因希臘政局僵持不下,開始思考該國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

投資人擔心,若各國未能妥善因應希臘帶來的衝擊,全球經濟可能面臨主權債信危機版的雷曼風暴,因為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金融、貿易和策略緊密連結,希臘的退出若引發其他國家跟進而進一步撕裂歐元區,付出的代價將非常高昂。

如果歐元區分崩離析,勢必迫使各國當局迅速介入,力圖避免區內其他財政拮据國發生資本外逃、債券殖利率竄升引發債務違約、銀行擠兌的危機。施羅德公司(Schroders)資深顧問布朗說:「若有1國突然退出歐元區,可能引發金融恐慌和市場拋售潮,市場波動和銀行間借款利率也會飆升。」

美銀美林公司認為,若希臘退出歐元區,全球央行可能須再聯手採取行動,重啟借款成本低廉的換匯額度,以免金融風暴期間的資金緊縮困境重演。

瑞典央行副總裁楊笙說,歐洲已開始討論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及因應對策。歐洲的可能因應措施包括由歐洲央行(ECB)推出緊急放款與債券收購計畫,再配合調整銀行資本並提供存款保險,同時擴大紓困基金的權力,以免危機蔓延到西班牙等財政拮据的國家。

其他國家也正準備因應方案。

菲律賓央行表示,將動用所有必要工具,對抗歐債危機惡化引發的蔓延風險;日本銀行(央行)承諾會利用外匯存底資產,參與各國在市場動盪時推出的緊急因應措施;印度央行則已命令出口商把半數外匯盈餘轉換成盧比,避免盧比匯價進一步下跌。

fsj 提到...

中日韓簽投資協議 年內FTA談判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2012.05.14

中日韓領導人高峰會昨天在北京舉行。主持會議的大陸總理溫家寶會後宣布,中日韓同意年內啟動三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並正式簽署三邊投資協議;溫家寶說:「這是中日韓經濟合作的第一個重要法律文件 ,為三國擴大相互投資創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環境。」這也為中日韓自貿區提供重要基礎。

歷時十年的中日韓FTA談判終於跨出重要一步,顯示東亞經濟逐漸朝向一體化發展。昨天峰會,敏感的中日「釣魚台主權爭端」與近期中韓「黃海執法爭議」都不在議程上,顯示三方刻意擱置外交齟齬,聚焦經貿的用心。

昨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導人會議由溫家寶主持,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及南韓總統李明博都出席,可見日韓政府對建立三邊自貿區的重視。中日韓的FTA談判期程箭在弦上,為身處東亞、但至今仍無法加入FTA主要陣營的台灣,帶來時間壓力。

中日韓投資協議談判從2007年啟動以來,歷時五年,三方先後進行十三輪正式談判。協議有廿七個條文與一個附加議定書,涵蓋國際投資協議重要內容,包括適用範圍、最惠國待遇、稅收及爭端解決等條款。這個協議也是第一個促進和保護三邊投資行為的法律文件與制度安排。中日韓並同意,加速完成國內法律程序,讓協議早日生效。

三國領導人昨天也確定未來合作的目標和重點。溫家寶指出,中日韓已成命運共同體,加強合作結合三國和三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日韓要加強戰略溝通協調,不斷增進三國間的政治互信和戰略互信。

溫家寶對三邊務實合作提出四點建議:一、加速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確保年內正式啟動FTA談判。二、深化產業與金融合作,以簽署三邊投資協議為契機,為三國擴大投資合作創造穩定、公平、便利的環境,建設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擴大三國間貿易本幣結算,推動東亞財金合作。三、加強可持續發展領域,探討制定東北亞環境管理體制,加強在城鎮化建設、新能源等領域合作。四、拓展社會人文交流,改善國民感情,加強影視、動漫等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施「亞洲校園」計畫,簡化手續,便利人員往來。

中韓已在二日宣布正式啟動雙邊FTA談判,可望在兩年內完成。中韓FTA生效後,韓國對大陸出口額將增加近兩百八十億美元,帶給日本巨大壓力;日方擔心失去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因而積極參與三邊FTA談判。



◆ 國債高築 今年首度破5兆大關

【楊毅、管婺媛、沈婉玉/台北報導】2012-05-14 中國時報

根據財政部最新估算,今年我國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將首度突破五兆元大關,依此累進速度,預估到二○一六年時,國債將達五.九兆。此外,我國潛藏負債也增至約十五兆元,較前一年度暴增近二兆元,依此估算,累計國債將逾廿兆元,對台灣經濟成長投下極大變數。

為正視此一危機,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將邀請財政部長劉憶如進行「中央政府減債計畫」專題報告。然而據財政部書面報告,在年度支出維持不變前提下,若未來各年度減少收支短差約二百至四百億元間,約需八至十五年才可達成年度預算平衡,之後才有多餘收支盈餘支付政府未償債務餘額。

財政部國債鐘顯示,截至今年四月底止,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為四.九七兆元、短期債務未償餘額二五七一億元,平均每位國人背債高達二十二.五萬元。

財政部推估,今年底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將達五.一兆元,依此速度攀升,二○一六年時累積國債將高達五.九兆元。

財政部統計同時顯示,截至去年底止,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達五.五兆元;若參考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則國家累計債務約六.七兆元。

潛藏負債方面,截至去年底止,包括公務員退休金等「未來負擔」,中央政府約十一.七兆元,地方政府為三.三兆元,合計多達十四.九兆元,累計國債更高達二十一.七兆億元,遠較上述受《公債法》規範的政府債務多出三、四倍。

立院財委會召委盧秀燕指出,財政部報告並未提出具體減債目標,僅強調為達成預算平衡目標,未來五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部分,將不再增加,此舉顯然本末倒置;若歲出均維持「零成長」,將來政府施政是否要被迫遷就數字?屆時恐怕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和經濟衰退問題。

民進黨立委李應元批評,目前政府整體債務高達十五兆元,若用百元紙鈔接龍,將可來回月球多達二十八趟,政府應將預算花在刀口上,不可債留子孫。

國民黨立委林德福說,這些年政府不斷增加社福支出,但稅收卻持續減少,勢必增加國債負擔。政府開徵奢侈稅不如預期,現在又宣稱課證所稅可增加一百億元稅收,但這不過是杯水車薪,這段時間市場交易量萎縮,證交稅已大幅減少,政府改善財政應有全盤考量,提出更具體的減債方式。

※ 相關報導:

* 林全版證所稅採就源扣繳 不動證交稅
http://www.udn.com/2012/5/14/NEWS/FINANCE/FIN5/7091359.shtml

林全偕同台大經濟系教授、前財政健全小組成員林向愷、台北大學教授黃世鑫、蘇建榮發表學者版本。該版本無論自然人與境內外法人均無免除額,另為保證財政穩定,不動證交稅,最大差別是稽徵方式,採取就源扣繳千分之1至1.5來避免申報擾民,只有當稅負金額超過應繳金額,才須結算申報退稅。

fsj 提到...

社論-正視全球經濟緊縮的嚴重衝擊

【本報訊】2012-05-14 工商時報

最近政府政策運作出現爭議不斷,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正顯示一心想要追求「歷史定位」的馬英九總統,似乎還體會不出,在全球經濟緊縮的惡劣環境下,仰賴出口的台灣已被捲入經濟下滑的漩渦中。政府施政如果再不趕緊重回振興經濟的主軸,馬政府很可能開高走低,陷入民怨沸騰的困境。

馬總統以及他的內閣閣員們可能覺得冤枉,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等政策,明明是「縮小打擊面」、影響人數最少的改革方案,為什麼引發持續不斷的民怨?連國民黨黨內同志、立法委員都帶頭造反。3個月前勝選的馬總統,就職大典還沒有辦,就已經搞得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還被媒體無限上綱成了動搖政權的統治危機。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

原來應該只是傷風感冒的小毛病,竟然爆發成了必須送醫急救的大病,關鍵因素就在全球的經濟,已經進入全面緊縮的惡性循環中,而台灣在亞洲各國當中,體質最孱弱、症狀又急又明顯。

眾所周知,歐債風暴的颱風眼希臘有一半的年輕人都失去工作。希臘與西班牙的全體失業率逼近25%,不只政府財政在緊縮,歐洲各國的大型企業也都被迫賤賣資產、快速裁員、停止投資,來償還銀行貸款,而銀行則陷入信用緊縮,必須拚命回收資金來打銷壞帳。歐盟拿出7,500億歐元的巨額援助基金(ESM與EFSF),用盡全力向緊縮的金融體系灌水,卻只能勉強維持歐洲經濟孱弱的呼吸。此外,美國爆發金融海嘯至今將滿4年,不只消費沒有回升,銀行貸款沒有成長,企業信心仍舊疲弱,4月份的失業率降至8.1%,原因卻不是新增工作,而是失業勞工放棄找工作的結果。

歐美消費力道的衰疲,對於台灣已經造成強大的壓力,我們看到,農曆年後所有的財政、經濟指標都呈現負向訊號。今年前4個月的出口金額衰退4.7%,看起來或許只是「微幅」,但是台灣前十大主力出口產品,有8項掉入衰退的紅字。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台灣機械設備進口年增率,已經持續10個月負成長。進出口衰退的幅度,遠遠超過南韓、新加坡等競爭對手,連經濟部長施顏祥都說,這是台灣的嚴重警訊。

更令人擔心的是,同樣面對歐美需求不振,南韓、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的出口都還能維持成長,只有台灣掉入衰退的紅字。原因眾所皆知,我們的龍頭產業紛紛出了問題,而政府卻渾渾噩噩,至今絲毫沒有警覺,更別說拿出因應對策。

不只是進出口,內需的動力也在減弱。今年3月份的商業營業額已經衰退,4月統計尚未公布,看來也不樂觀。財政部不計代價推動證所稅,造成證券交易稅收比去年同期短收55億元,還可以說是為了長期制度所付出的代價,但是營業稅收少收28億元、土地增值稅少收53億元,這些觀察景氣榮枯的重要稅收指標同步下滑,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同樣值得關切的是,大陸台商經營狀況日益困難,他們是歐美經濟衰退受害最重的一群。最近北京清華大學在廣東進行調研,結論竟然是「約有半數左右的台商,在5年內有倒閉的危機」。台商在大陸陷入勞工薪資飛漲、缺工缺料缺政策、匯率升值、保護主義抬頭、銀行融資又貴又稀少、海外需求劇減等多重壓力。大陸台商陷入困境,對於台灣內部的經濟必然帶來雪上加霜的壓力。

還有,大陸本身的經濟活力已經減緩,經濟成長率連續5季下滑,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連續5個月負成長。大陸的經濟主軸早已從追求成長轉換成結構性調整,如今成長動能已經熄火,結構調整卻未見成效。更關鍵的是,在年底舉行第18屆黨代表大會、進行10年一次的國家權力轉換之前,大陸官員的經濟政策只求維穩,不會有實質積極的刺激經濟政策。

當馬總統用盡心力在鋪墊兩岸和平發展歷史平台的此刻,可能必須回頭面對台灣最基本的經濟困境。大陸的領導人追求歷史地位,真正的目的在政治談判而不是活絡台灣經濟,更何況,精明的大陸官員口中喊著「讓利」,實際上必然將最大的利潤留在他們自己的口袋裡。馬政府努力推展大陸觀光成效卓著,但是大陸團的利潤幾乎全掌握在國營旅行社手中,台灣的旅館與餐飲利潤極其微薄;投保協定如果順利簽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利益,到底有多少會進入台灣企業與勞工的口袋,還真在未定之天。

一心想著歷史定位的馬總統,終究必須回到現實世界,與他的閣員們一同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台灣進出口衰退、產業競爭力落後、實體經濟欲振乏力、政府稅收減少、股市跌跌不休等等醜陋的現實。馬政府務須面對問題,拿出對策,振興經濟。政策上鼓勵企業擴張,同時重新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台灣企業,才是正辦。

※ 相關報導:

* 反撙節潮大起 德國梅克爾也敗陣
http://www.udn.com/2012/5/14/NEWS/WORLD/WOR1/7091307.shtml

歐洲近來每過個周末,反撙節潮就再淹一城,繼希臘和法國上周國會選舉及義大利地方選舉後,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基民黨 (CDU)在全國人口最多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 (NRW)選舉遭到二戰以來最大挫敗,以刺激成長優先、財政紀律其次為政見的社民黨 (SPD)勝選。

* 希臘:拒絕緊縮 6周內斷炊
http://www.udn.com/2012/5/14/NEWS/WORLD/WOR1/7090370.shtml

希臘副總理潘加洛斯(Theodoros Pangalos)警告,希臘若不履行嚴苛的歐盟紓困協議,6周內可能將面臨資金用罄的窘境。他說:「多數選民的心態很奇怪,希望我們留在歐盟與歐元區,但不為過去付出任何代價。」



◆ 我見我思-希臘的死亡紀事

【呂紹煒】2012-05-14 中國時報

經過兩年多、投入數千億歐元甚至給予五成債務減記的「希臘救援行動」,在內外夾擊下,眼看是失敗。雖然歐元區未必因此立刻面臨解體,但希臘退出歐元,似乎已是難以避免;更大的難題是希臘未來要如何重生?

援救希臘行動,可說是同時面臨政治與經濟上的難題。經濟上的難題是:該立刻大幅緊縮、先救政府財政,還是該擴大財政、先救衰敗的經濟?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政府緊縮結果導致經濟更差,過去三年希臘經濟萎縮十四%,今年還要再衰退超過五%。但要持續擴大財政,卻因政府財務已崩潰,難有能力做到;要借貸,金融市場已不埋單。

政治上的難題是:對國內,緊縮結果立刻引起民怨,挑動所有既得利益,政治上敵對勢力必然趁勢而起,加上社會的反撲力量,結果將讓社會分裂、政府垮台,希臘現在就是陷入這個困境。被減薪的公務員罷工抗議,希臘一名部長形容說:「現在是你假裝付薪水給我,我假裝在工作」。雖然已完成國會改選,但連政府都組不起來,某種程度上已陷入無政府狀態。

對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會心甘情願的看著政府,拿國家資金去援救「外國人」。兩年前希臘向德國要求放寬援救條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對希臘總理說:救援計畫須讓人「感到疼痛」。她說「我們要確保沒有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接受援救」,其實,不止於此,如果希臘「不痛」,繼續揮霍花錢、公務員與退休者仍享受高待遇,梅克爾要如何面對德國人民的反彈、抗議?

全球發生過債務危機的國家,可說多如牛毛。八○年代一連串的拉美債務危機、九○年代亞洲金融風暴,這些國家,有些經過長達十年以上的掙扎、有些則是短暫的萎縮下滑,最後經濟仍康復、恢復成長。但這些國家與希臘相較,至少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處:他們都有獨立的貨幣。

這時獨立貨幣的匯率機制調整功能,就明顯出現效益。所有風暴國家,匯率一定大幅貶值,幅度從五、六成到一倍不等。貨幣貶值後,雖然是資產大折價,但出口競爭力也逐漸顯現,有了出口,國內產能就能漸漸恢復,帶動讓經濟逐漸脫離泥沼。但希臘被綁死在歐元區,要貨幣貶值以提升出口競爭力,甚至是想要自己印鈔票、用通膨把經濟「吹起來」都做不到。

希臘的死亡紀事,將會是研究國際政治與金融者最佳的題材。從基本結構看,加入歐元區,雖然初期享受歐元區帶來的「溢價效益」,但缺乏競爭力的經濟結構、難以改善的官僚浪費,終究讓希臘付出慘痛的代價。而且在最後關頭,沒有「匯率貶值」這道手段。相較之下,同樣垮在金融海嘯中的冰島,還能靠貨幣大幅貶值,讓經濟得到調整,現在至少已恢復成長。顯然,單一貨幣的「利」,不是每個國家都「吞得下」,希臘就是一個被「噎死」的案例。

此外,歐元區大國的援救行動,未來也勢必會被好好檢討、研究。對希臘的援救行動,大部分都犯了「太慢、太輕」的問題。例如希臘危機之初,就曾有人提出債務減記的建議,但德國不接受;到危機嚴重再給予減記時,為時已晚。再如援助金額也是逐漸追加,但如開始之初就下重藥,維持住市場信心,也許最後就不會在投入如此多資金後仍兵敗如山倒。

最悲慘者當然是希臘,雖然「長期而言」希臘經濟終究會調整到一個均衡,但短期內,坦白說,還看不出希臘能如何走出這個泥沼與慘境;退出歐元後其調整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也令人不敢想像。

fsj 提到...

社論-要穩定股市 證所稅須儘快定案

【本報訊】2012-05-15 中國時報

在行政院版的證所稅送進立法院,同時完成付委程序後,證所稅在立法院的攻防正式開啟。在此同時,歐債風暴似有再起之勢,全球金融市場可能再陷動盪不安。如果朝野黨派要降低台股的不確定性,早日回到正常軌道,唯一的正途就是儘早讓證所稅塵埃落定─無論通過的版本如何。即使在六月的臨時會中無法通過,國民黨版本也該定調,才能讓市場早日安定。

證所稅案雖然波折不斷,從券商到股市大戶、企業家的反彈抗議動作不斷,甚至連執政黨的立委、行政院的高官,都小動作不斷,讓證所稅案是否能通過成為一個大問號。但在馬總統強力宣示證所稅「一定會推到底」、「不要有任何懷疑」之後,國民黨內的雜音至少暫時止息,證所稅也才能順利在立法院掛號。這應該算是馬總統一次領導力的展現,但未來,卻更需要馬總統出面整合力推,才能讓證所稅的不確定性儘早去除。

社會各界對證所稅最大的疑慮,其實來自股市的震盪,甚至擔心國內資本市場因而萎縮。不過,全球主要國家都有證所稅,但股市一樣發展,未因有證所稅導致市場萎縮,這個憂慮並不成立。而要股市早日回到常軌,最佳方式就是讓證所稅儘快定案,去除股市的不確定性。

以目前的進度看,證所稅要在六月臨時會中通過,照正常程序,如果一切順利,也只能在本會期結束前排進委員會,開始實質審查。目前在立法院的證所稅方案有八、九個之多,除了各黨都提出自己的版本外,國民黨立委的版本就有四、五個之多,除非各方勢力在委員會審查時就達成共識,否則一旦進入黨政協商,則連六月臨時會都很難通過。

如果證所稅案不早點通過定案,一直要到九、十月立法院新的會期才審查,台股就要持續處在高度不確定性中震盪,到年底再被折騰一次;如果考慮還有充滿變數的歐債等國際因素,如台股再量縮價跌,既得利益之反對勢力將再起,推證所稅的壓力會更大;屆時,很可能證所稅又要胎死腹中。

在立法院「各式各樣的」的證所稅版本中,從最嚴格的全部都要課徵、到中庸的門檻制、再到只提高證交稅率的方案都有,其中除了只提高證交稅版本者屬完全不了解、也無意課徵證所稅的「鬧場方案」,因此不用多討論外,其餘各版本雖然有差異,但至少都支持課徵證所稅的意義。因此,我們期望各黨派能儘快達成共識、整合出各方可接受的版本,讓證所稅能順利的在本會期通過,讓台股的不確定性去除。

我們不擬談各版本細節的優劣與可行性,但如各黨派確實期望證所稅能順利實施,應先求有、未來再求好;而且要考慮到市場反應,不能通過一個理想完美、但會讓股市崩盤的版本。萬一各黨派無法有共識,至少執政黨本身是該整合出一個版本,在席次優勢下,國民黨版應也是最後能通過的版本。有了這個版本,至少市場不確定性亦可去除大半,投資人亦可有所依循。

此外,證所稅案既然已由馬總統定調,視為施政的重大政策,行政院就該全力以赴的推動,但行政院的表現絲毫不像一個蓄勢待發的戰鬥軍團,反像一個毫無紀律的散兵。行政院版定案前,主管券商的金管會還可說「內部不同單位意見表達」而反對,但定案後,卻看不到金管會為此政策奔走、推動。許多市場的疑慮,都來自券商不實資訊的誤導,金管會何曾為此去規勸券商、向投資人解釋呢?

更離譜的是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且不談四月初證所稅案送進行政院時,林益世許多被解釋為「技術卡卡」的小動作,終而讓證所稅案難以在本會期通過,即使政院版出爐送到立法院了,仍未見林益世為此到立院溝通、協調。內閣改組時,林益世以「前立委」身分入閣擔任祕書長,外界認為其功能主要在與立院協調、推動政院政策,結果,證所稅如此重大政策,他倒晾在一旁,成了百分之百「吃白飯祕書長」,偶爾還對在前線衝鋒的部長補上幾箭。有這種祕書長,行政院還需要敵人嗎?

證所稅案一度危機重重,馬總統出面宣示後,堅定改革方向;在立法院即將審查前夕,也還是需要馬總統出面,讓部會、官員步調一致,並協調立院,證所稅才可能「如期如質」通過。馬總統不是要追求歷史定位嗎?這就是了!



◆ 林全版證所稅 就源扣繳取代申報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12.05.15

財政部前部長林全昨天與財經學者共同發表「學者版證所稅」,有別於行政院版採「分離課稅」、四百萬元免稅門檻,林全主張在證交稅外,以「就源扣繳」取代結算申報,只要有交易就要課稅,另訂最高稅負上限並納入綜所稅累進稅率計算,稅負金額超過應繳金額才需申報退稅。

林全表示,初步規劃就源扣繳稅率為千分之一到一點五,最高稅負則百分之廿,但「技術面上可再討論」,因沒有免稅門檻,可擴大稅基,若以此版本稅率估算,政府每年可有三百億稅收。

林全說,政院版「分離課稅」,不符合「量能課稅」原則,他設計的版本也沒有免稅規定,有所得就要繳稅,符合普遍課稅原則。昨出席記者會的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說,林全版較政院版符合量能課稅精神,但強調不論哪種版本都需設計機制避免「抓小放大」。

學者版證所稅由台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委託林全及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台北大學教授黃世鑫、蘇建榮共同提出。林全表示,歡迎各政黨、政府單位參考,也強調這不是最完美版本,但是較具可行性的版本。

民進黨已表示將以林全版為黨版討論基礎。

在自然人部分,「就源扣繳」賣出證券金額的千分之一至一點五,另設年度證券交易所得最高稅負為百分之廿,並納入綜所稅累進稅率所增加稅負計算是否申報退稅。

退稅有兩種判斷方式,第一是比較就源扣繳稅額是否超過最高稅負,另一是比較綜所稅增加稅負,若就源扣繳金額高於綜所稅增加稅額,就可結算申報退稅。

法人部分也有別於政院版,境外法人也需課稅。境內及境外法人,稅率都課百分之十七,並按賣出金額的千分之一至一點五就源扣繳。繳納方式,境內法人併入營所稅課稅,境外法人比照自然人,應納稅額大於扣繳稅額時,無須申報補稅,小於扣繳稅額則可申報退稅。

林全說,政院版需計算買賣證券的成本與收入後辦理申報,並計算抵稅額及補稅額,四百萬免稅規定更可能讓「人頭戶」增加、增加稽徵成本。「學者版」省去申報程序麻煩,用就源扣繳取代,要退稅的人才需要申報,一方面民眾有退稅誘因、減少心理疑慮,另一方面也減少稽徵成本。

※ 相關報導:

* 林全版/學者:太複雜 劉憶如:歡迎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7092941.shtml

財政部前部長林全的證所稅版本昨天出爐,財政學者質疑太複雜,不如直接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財政部長劉憶如昨天指出,她非常高興看到林全版本出來,希望盡快在立法院討論出一個屬於台灣證所稅版本。....政大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說,林全版本非常複雜,也沒談到成本認列的問題,稽徵成本能夠負擔嗎?境外法人頂多就源扣繳,如何要求申報繳稅?

fsj 提到...

台灣和誰賽跑?

【聯合報╱黑白集】2012.05.15

過去我們總說,「日本能,台灣能不能」,羨慕亞洲第一個進入已開發國家的範例。後來又常問「新加坡能,台灣能不能」,從國民住宅到人力資源,都要取經。到最近,變成「韓國能,台灣能不能」,從網路環境到電子業競爭,台灣已漸瞠乎其後,近來更加添了FTA的發燒話題。

韓國和美國簽FTA,台灣已受到很大的震撼,最近中日韓三國簽投資協議,很快要啟動FTA談判。東協加三若具體落實,這一大塊自由貿易區形成,台灣將躑躅其外,斯人獨憔悴。所謂「希望相隨,有夢最美」、「黃金十年」云云,都要變成自言自語癡人說夢了。

台灣原地踏步,二十年來的戰略性作為,只跨出了ECFA這一步。但台灣不易複製ECFA經驗,因為沒有其他國家會刻意「讓利」;台灣不宜只靠搭中國的便車,因為雞蛋不能全放一個籃子裡。台灣現在談「邊緣化」三個字,已經不是擔憂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要盤算發生了該怎麼走下去的問題。

我們對於內耗空轉這件事,從政府到人民,並不是沒有覺悟,所以老是自我提醒,「要和時間賽跑」。但是,現在想到「賽跑」這件事,應該嚇出一身冷汗。以往雄心壯志,要和日本賽跑;在四小龍當中,也有過迎頭趕上的企圖心,要和領先的新加坡賽跑。但是,一轉眼,台灣自從被韓國追上GDP之後,從產業政策到國家發展策略,一步一步落後的幅度加大,快要被競爭對手遠遠甩開了。

連台美TIFA,也卡在美牛上。東亞新局面鋪展成形,在這下一輪的競技場子中,台灣要和誰賽跑?

※ 相關報導:

* 兩岸三地1000大調查 台企排名下滑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094195.shtml

「天下雜誌」今天公布「兩岸三地1000大」調查,結果顯示,大陸企業對兩岸的影響力道持續擴大;台灣企業則面臨排名下滑、獲利率落後的瓶頸。

* 擴大台灣的核心競爭力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092831.shtml

台灣有沒有核心競爭力?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這裡不妨以大陸知名作家、青年意見領袖韓寒首度訪台的印象作一見證,短短幾天,他的一些遭遇讓他「石化」(楞住、震住)了,他感受到在台灣每一個小老百姓身上的文化、法制與自由,這是一個民族的一切。離開台灣前,韓寒告訴一位台灣文化界的朋友,「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來台灣受教育」。...這就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了。很明顯,台灣的社會競爭力與政治競爭力在兩岸四地中獨樹一格,足以吸引當今全球最大的人才源與資金源。



◆ 中日韓FTA 全面衝擊台灣

【聯合報╱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經濟整合中心主任(台北市)】2012.05.15

中日韓同意在今年啟動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日韓FTA將是中國大陸及日本簽署經濟規模最大的FTA,韓國更會成為全球第一個與美國、歐盟、中國大陸及日本四大經濟體完成FTA的國家。若再加上韓國與其他國家之FTA,預估將會有約百分之八十韓國出口可以享受FTA優惠待遇,對其拓展貿易有莫大的助益。

根據中日韓FTA聯合研究報告顯示,未來中日韓FTA將是一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高品質FTA,除了包括農業、工業及服務業市場開放外,也納入一些世界貿易組織尚未涵蓋的議題,例如能源安全、環保議題與產業合作等;再加上三方已經簽署的投資協議,東北亞經濟圈已儼然形成,對於台灣將會產生全面的影響。

在二○一一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日本及韓國三國出口占台灣總出口之百分之五十一,高居亞洲主要國家之首。換言之,台灣可能有半數以上的產品會受到中日韓FTA影響。

特別是中國大陸均為台灣、日本及韓國首要的出口市場,再加上中國大陸工業產品平均關稅將近百分之十,FTA降稅所產生的貿易移轉效果相當明顯。所以中日韓FTA若是先於ECFA完成,必然會大幅減損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中日韓FTA除了對台灣出口有直接的衝擊,也會影響到台灣對外資之吸引力。最近日商對韓國投資有增加的趨勢,除了日幣升值以及日本國內投資環境惡化外,韓國綿密FTA網路對出口之加分作用,也是重要的原因。日商已將一些過去用出口方式供應韓國的產品外移到韓國生產,不僅供應韓國內需市場,也可透過FTA網路外銷到其他海外市場。中日韓FTA會進一步增加日本在韓國之投資,此會降低台灣利用ECFA爭取日商及其他外商來台投資之力道,政府必須營造優質的投資環境以為因應。

中日韓FTA目前尚未訂立明確的談判時程與進度,但由於中韓已在先前宣布將在兩年內完成雙邊FTA的談判。日本在擔憂被中韓FTA捷足先登的壓力下,也會加速推動中日韓FTA,其進度預估也不會與中韓FTA有明顯的落差。

面對來勢洶洶的區域經濟整合浪潮,未來兩年對於台灣是非常關鍵。政府除了應加速完成ECFA外,更應以大格局的視野推動自由化,並加速經貿制度的改革,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台灣才有可能突破區域經濟整合的瓶頸,在FTA上開花結果。



◆ 歐元命運 兩天內攤牌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報導】2012.05.15

歐元的命運將在未來四十八小時決定,側重經濟成長的法國新總統歐蘭德,十五日宣誓就職後,即赴德國柏林,與堅守撙節方案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會談,這是歐洲政壇的關鍵時刻,近年主導歐元區民眾生活的撙節政策已有鬆動跡象。

英國觀察家報報導,法國對歐蘭德與梅克爾首次會晤極為樂觀,尤其五月初法國總統選舉由左傾的社會黨勝選、希臘執政的兩大黨也在國會選舉中落敗之後,梅克爾的撙節方案已備受指責;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十三日舉行的議會選舉,梅克爾所屬的基民黨大敗,更可能迫使撙節方案軟化。

總部設在柏林的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資深政策研究員杜連說:「德國民眾對撙節的感受似乎正在轉變,即使是最保守的經濟學家,都開始質疑目前的方案是否太苛刻。」

歐蘭德並不是唯一想修正撙節政策的人,從美國政府,到國際貨幣基金,以及愈來愈多歐洲政府向德國施壓,希望放寬撙節方案,他們認為這種極度勒緊褲帶的政策,只會阻礙經濟復甦。

歐洲愈來愈多聲音指出,問題不只是債務危機深重的南歐國家太浪費,德國太過儉省也是問題之一。

雖然梅克爾直到上周,仍堅稱如果以擴大支出來刺激成長,將使歐洲的問題回到起點,但分析家指出,梅克爾與歐蘭德的論點,在本質上相距並不太遠。

紐約顧問公司「歐亞集團」分析家拉曼說,如果希臘組成聯合政府,德國或許會接受略微調整對希臘提供的援助計畫。

另外,德國央行上周宣布容忍通膨升溫。德國ING銀行經濟學家布切斯基說,這表示德國承認「必須擔起責任,在歐元區找到新平衡點」;德國原本以會引起通膨為由,反對歐洲央行印更多鈔票。

杜連指出,德國是目前唯一阻止各方改變撙節方案的國家,如果連德國經濟學者都改變看法,在梅克爾和歐蘭德的政策方向之間,或許就有折衷的空間,而折衷後的新政策也許真正有助於解決歐債危機。



◆ 物價小組查囤積 奶粉蔬果全都有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台北報導】2012.05.15

國際原物料價格大跌、政府又降一些原物料關稅,但未聞物價回跌。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昨天公布日前聯合查察成果,涉嫌囤積、哄抬、壟斷的包括沙拉油、奶粉、衛生紙等民生物資,甚至還有蔬果,琳瑯滿目。

主持會議的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會後表示,透過這次全國聯合查緝,除為遏止有心人士任意漲價或藉機囤積、哄抬、壟斷物價,更在展現政府穩定物價、保障民眾權益決心;據透露,未來政府也將鎖定國際價格大跌的原物料相關產品,調查是否有只漲不跌情況。

最近媒體頻頻報導民生商品價格上漲、造成民眾恐慌,法務部高檢署等單位,於十日展開聯合查緝行動。

經濟部能源局也同步查察瓦斯分裝場及卅家瓦斯行,查出約有五分之一桶裝瓦斯灌裝重量與標示規格不符。

行政院消保處表示,迄十日為止,行政院網站「穩定物價小組專區」及法務部檢舉專線(○八○○○○七○○七)受理的投訴案件,有七十六件與不合理漲價有關,以食品類卅件最多。

fsj 提到...

專家:希臘最快下個月破產?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5.16

希臘國會重選 IMF總裁:有序退出歐元區 可能性增加

希臘15日放棄尋求成立聯合政府的努力,最快可能在6月17日重新舉行國會大選,恐將加快陷入破產的速度,並導致未來離開歐元區。國際貨幣基金 (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希臘「有序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拉加德接受法國24台訪問時指出,希臘政府如果無法實現削減赤字和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承諾,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增加希臘擺脫危機所需的時間和財政援助,另一選擇則是,建立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機制。是否實施有序退出,將由希臘和歐元區成員國共同決定。

她指出:「這是代價極高昂的事,風險也極高,卻是我們在技術層面必須考慮的選項。」她並呼籲希臘人民,政府已在進行改革,人民也有所犧牲,如果因為政治歧見而把這些成績拋棄,未免太可惜。

希臘總統巴普立亞斯15日召集政黨領袖,準備組織看守內閣,籌備一個多月來第二次國會選舉,但是否能突破目前的政治僵局,各界並不抱太大希望。

5月6日的國會大選三黨不過半,下次大選恐怕仍無法產生一個能落實撙節措施的政府。最新民調顯示,在首輪大選得票第二的左派聯盟有可能在新一輪大選中取勝。

觀察家指出,反撙節的政黨可望取得更多國會席次,而組成聯合政府,毀棄使希臘免於破產的紓困協定。歐洲國家領袖已表示,如果希臘不能信守紓困條件,將停止援助。果真如此,希臘最快可能下個月宣告破產。

15日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希臘第一季經濟衰退達6.2%,巴普立亞斯指出,希臘儲戶過去一周從銀行提取的存款規模達7億歐元,希臘銀行業面臨「非常艱難」的局勢。

研究機構資本經濟學公司首席歐洲經濟專家洛尼斯表示:「希臘政府也許下個月就無錢可用,付不出薪水,無法維持大眾運輸,難以維持基礎設施,整個國家陷入全面混亂。」

※ 相關報導:

* 底子厚 西班牙不會像希臘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5160048.aspx

對西班牙有利的是,觀光服務業、科技及重工業具有厚實基礎和發展前景,只是去年12月上台的新政府要能妥善解決房地產泡沫破滅帶來的後遺症,使持續走跌的經濟頹勢盡快築底反彈。

* 救歐債 歐蘭德不靠「祖傳祕方」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095497.shtml

和同樣負債累累的美日兩大經濟體比較,歐債問題並不更嚴重,但歐洲首腦們在宏觀面採「緊財政、寬金融」的配方,不同於美國財金雙鬆的路線,則是兩大經濟體最大的差異,和歐債不能止血的主要原因所在。

...歐元區國家因GDP萎縮,其「赤字/GDP」之比雖有所下降,但「債務餘額/GDP」之比卻普遍攀高,其結果無非是:受援國繼續借新債還舊債,最終債權人的利益也將不保!...救金融的路縱有千百條,但要訣是防止經濟衰退、甚至於出現如日本「失落的廿年」的後果。昨天歐蘭德宣誓就職後,立即動身訪德,會晤梅克爾。畢竟歐債危機是否有解,其關鍵仍在於德、法雙頭馬車能否化解歧見,將歐蘭德所主張應放寬赤字上限、追求經濟成長,納入現行的紓困方案之中。



◆ FTA零進度、ECFA牛步化 迫切危機逼台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政忠】2012.05.16

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全球掀起「自由貿易協定(FTA)」浪潮,中日韓聯手啟動FTA三邊談判,只怕兩岸的ECFA(兩岸經濟協議)的讓利效益還沒彰顯前,經貿強權已相互結盟,台灣還關起門「自以為淡定」,其實迫切的危機已經到了門口。

置身事外 孤立危險

全球FTA浪潮成形,未來經貿戰是打群戰,不是單打獨鬥。

目前全世界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有三百一十九個,其中一百六十一個是在兩千年以後簽署的,但沒有一個經貿強國的FTA和台灣有關。

反觀南韓,猶如亞洲「成吉思汗」,在全世界攻城掠地,積極布建FTA網路;二○○三年,南韓發現FTA非簽不可,二○○五年二月,南韓與和美國「坐下來談」,二○○七年六月,美韓即簽署FTA;今年又啟動中日韓FTA談判,台灣的競爭優勢還能維持多久?

行政院長陳冲曾說,如果WTO主要會員國相互簽署FTA,台灣卻置身事外,就會變成一種「孤立且危險的情況」。

簽FTA 要付代價

原本ECFA可以成為台灣經貿攻略的跳板,但從台灣獲得早期收穫清單後,ECFA進度就陷入膠著,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投資保障協議等四大項目,至今仍只聞樓梯響,台灣經貿重心也逐漸陷入中國泥淖,進無力、退無門。

台灣坐困愁城,FTA似乎是唯一的生路,但政府卻沒有清楚告訴民眾,簽署FTA,台灣要付出什麼代價?

貿易談判不可能穩賺不賠,政府必須提醒台灣民眾,FTA不是ECFA,沒有其他國家會像中國大陸願意給台灣早收甜頭。

政府寄望「美牛換FTA」,但沒有一位官員敢說真話,結果FTA東進美國碰壁,ECFA西入大陸膠著。

連毛豆都要FTA

南韓為美牛付出的社會成本絕對不亞於台灣,但南韓先透過政策工具,大規模輔導農畜業轉型,再歷經社會抗爭、國會杯葛的陣痛期,最終完成美韓FTA,讓現代汽車、三星電子可以直闖美國市場。

反觀台灣,既缺乏長期規畫,也不見完整的經貿藍圖,美國是台灣建立FTA的指標國家,T FA(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則是台灣加入國際經濟社會的「門票」,但是美牛問題搞不定,台美FTA就遙遙無期。

陳冲曾以「毛豆」為例,說明FTA重要性與迫切性。台灣毛豆在日本市占率雖達五成,但泰國和日本簽署FTA後,泰國毛豆外銷日本零關稅,台灣卻要課百分之六關稅,台灣毛豆品質再好,也擋不住零關稅,「連毛豆都要FTA」。

台灣還能不緊張嗎?



◆ 台灣輸南韓 不在FTA對ECFA

【聯合報╱林濁水/民進黨籍前立委(新北市)】2012.05.16

馬英九對中國與日、韓即將啟動的三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憂心忡忡,指示行政院和中國的ECFA後續協商也務必儘速完成。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則強調,若ECFA談判進度落後中日韓FTA進度,「台灣在大陸市場將居於劣勢。」

言下之意是由於ECFA已有早收清單,所以現在在中國市場仍占優勢。這當然不是事實。近年來中國進口市占率早已被南韓超越,今年這趨勢持續擴大,一到四月台灣對中國出口減少百分之六點一,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更減少百分之十點二,但南韓對中國出口卻持續擴張,今年第一季成長百分之四點三。

為什麼有ECFA的台灣反輸給沒有的南韓?

關鍵在一九九○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南韓整個國家瀕臨破產,痛定思痛,力求整頓,面板、汽車、記憶體廠全進行整併;更重要的,產業往研發創新、品牌升級,今天才能挾優勢向中國擴張出口。台灣則在一九九○年代末,自滿於安全度過金融風暴,不知道轉型。到了二○○○年後政府才開始注重知識經濟,雖走對了方向,但一方面慢了好幾年,而且步伐遠不如南韓;另一方面在策略上又有失誤,例如竟對南韓整併記憶體廠、面板廠的優勢沒有警覺,反而大舉開放多家設廠作代工,結果兩兆雙星成為災難。

再則二○○○年底宣布放棄戒急用忍採積極開放的「新視野」,包括根本不用到中國的NB產業在內的廠商,都大舉搶進中國運用低廉勞力繼續做代工,而對台灣的投資逐年下降。十五年來台、韓兩國產業優勢因此大幅逆轉,以致對中國市場占有率被韓趕過。這危機根本不是ECFA能解決的。

ECFA不必反對,仍應支持,但不力求產業升級,經濟自主,只把台灣的發展如蕭萬長在《專業治國》中強力主張的一切靠中國,並把ECFA當經濟的萬靈丹,注定是台灣的大災難。

fsj 提到...

希臘償債策略 惹毛換債投資人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2.05.17

希臘15日決定償還逾5億美元給拒絕交換債券的債權人,可能觸怒先前同意換債的投資人,不利歐元區未來的債務重整行動。希臘銀行業則在政局不穩之際遭遇擠兌危機,已失血逾8.9億美元存款。

希臘3月初與民間債權人完成名目價值1,770億歐元公債的換債計畫,當時堅稱不換債的債權人將無法獲得分文,結果有96.9%債權人同意換債並承擔損失,但持有約60 億歐元債券的債權人仍拒絕換債,要求全數償還。

希臘15日說,將根據債券票面價值全數償還資金,支付4.35 億歐元(5.52億美元)給持有15日到期債券、不願換債的債權人。

此舉可能觸怒同意換債的債權人,阻礙歐元區未來的債務重整行動。分析師說,未來歐元區推行換債計畫時,投資人將傾向堅不讓步;而正為政府緊縮開支吃苦的希臘人可能大感不滿。

但希臘也面臨兩難抉擇,如果不清償這筆債務,將觸發所謂的交叉違約條款,其他未換債債券將可立即要求清償。官員透露,未參與換債的64億歐元債券中,約40億歐元附帶交叉違約條款。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希臘危機結局 4種版本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098017.shtml

1.退出歐元區、2.拒絕接受援助方案、3.重新談判、4.維持緊縮計畫

* 決策官員無力 克魯曼:美經濟陷失落十年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98173.shtml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指出,決策官員無力提振經濟成長,包括英、美等國的公債殖利率目前都處於接近歷史低點的水準,美國恐怕將面臨「失落的10年」。

* 中日韓FTA觀察-自由化、ECFA、FTA多軌並進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051700517.html

台灣的國內投資動能持續下降。1990年代,台灣的實質投資率為28.0%。民進黨執政8年台灣的實質投資率為23.7%。馬總統執政4年期間,台灣的實質投資率平均為17.7%。主計處預測,今年的實質投資率只有16.2%,再創歷史新低。 ...面對當前台灣無法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體制的挑戰與困境,馬總統應充分整合國內共識與利益,改採「平衡與多軌並進」的戰略。台灣應該集中談判資源同步完成兩岸及台美自由貿易協定,這樣才能同時極小化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國際政治圍堵與極大化台灣的國際經濟利益。



◆ 各國政府只剩貨幣政策

【葉玉琪】2012-05-17 工商時報

美國著名的大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日前發布消息指出,因避險失敗損失20億美元,其股價也應聲重挫。不僅如此,歐美其他各大銀行也都受到連累,包括高盛、花旗、德意志銀行等的股價均下跌。

雖然對比於摩根大通3,600億美元的投資部位,20億美元的虧損僅占0.5%,但投資人一聽到這個消息的反應是「怎麼又來了」,「JPMorgan 是華爾街中表現最佳的大型銀行,如果它都出現高風險操作,其他的銀行呢?」

投資大眾如此的反應,也是其來有自。2008年9月金融海嘯以來,至今3年多,其間只見各國政府不斷的以貨幣政策來處理眼前的危機,幾乎不見其他任何可行的政策措施,而且後面的貨幣政策則都是為了解決前面貨幣政策的後遺症。

先是雷曼和AIG等闖下大禍,造成全球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幾乎窒息,於是美國聯準會(Fed)大量挹注資金至市場,雖然是當時的必要措施,但在同時歐洲央行和中國大陸也共襄盛舉。一兩年後,歐盟生產力較差國家,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無法償還主權債務的問題。而中國大陸則因資金太多,導致房地產價格大漲,民怨四起,逼得政府不得不祭出打房政策。

但歐債問題不僅造成歐盟國家的動盪不安,更殃及全球,於是歐盟政治人物不得不透過國際貨幣基金(IMF)、歐洲央行等機構,對歐豬各國進行紓困,當然最後還是用放款解決,包括增加放款額度、延長償還期限,或者以長期放款換短期放款。

而在這個過程中,全球各地的投資人,包括擁有大量資金的銀行、對沖基金、債券基金等,無不虎視眈眈的準備進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投機,因為只要猜對希臘在某一期間內不會退出歐元區,西班牙或義大利債券在某一期間內的殖利率不會飆高,也許就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當然也有可能因看錯而發生虧損,摩根大通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現在全球金融市場又再度面臨險境,投資人又在猜測,Fed不久後將推出QE3(第三輪量化寬鬆),而一些衍生商品可能已應運而生。沒想到各國政府執行貨幣政策,反而造就了最佳投機環境。



◆ 原物料價跌民眾卻無感 陳冲重申查價決心

【中廣新聞/李人岳】2012-05-17

國際原物價格走跌,包括小麥、玉米和咖啡豆的國際價格都已經下跌,不過國內市場卻沒有降價的跡象,閣揆陳冲今天表示,穩定物價小組已經注意到這些現象,並且展開調查。陳冲強調,政府對於穩定物價的決心沒有改變,一定會採取適當措施維持物價穩定。

國際原物料行情走跌,包括小麥下跌11.4%、玉米跌8.05%、咖啡豆也已經下跌22%,但是消費者卻似乎體會不到;面對外界將矛頭指向政府查價不力、質疑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效能不彰,行政院長陳冲說,穩定物價小組已經注意到市場的現象,已經在調查、了解之中,也會根據調查結果採取適當因應措施。陳冲說:『我要強調的是穩定物價小組在江副院長的領導之下,政府對於穩定物價的決心是沒有改變的,而且會採取適當的措施來促成物價穩定。』

陳冲表示,成本雖然是影響價格的原因之一,不過長期觀察市場就能發現,其實是「供需決定價格、價格決定成本」,所以民眾本身的自覺和政府的行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穩定物價小組召集人江宜樺也表示,對於民眾的不滿,會請消保處儘速瞭解,如果確實有不法囤積或聯合哄抬等行為,就會移請公平會、法務部進一步查處。

※ 相關報導:

* 施振榮:油電價該漲、證所稅該課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168/112012051700331.html

「台灣要有競爭力,油電一定要漲。」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油電價格長期不合理,全民補貼高耗能產業,且讓大企業占便宜,廿年前早就該調整。「以前企業競爭力來自低成本勞力與資源,難道現代企業還要依賴低廉油電來維持競爭力?」他強調,「政府推動合理漲價之際,要同步照顧弱勢,不能讓弱勢被犧牲。」

* 售價不降反漲 奶粉關稅減半取消
http://udn.com/NEWS/LIFE/LIF1/7098111.shtml

奶粉關稅減半,售價不降反漲,降稅利益全落到奶粉業者口袋,消費者沒有受惠。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天通過立委盧秀燕提案,要求進口奶粉關稅減半措施廿四日到期後,不再延長。

fsj 提到...

產業創新轉型刻不容緩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17

改革啟動─給馬總統建言六之三

總統連任就職是國家的重要慶典,理當普天同慶、薄海同歡。然而從大選後幾個月來,台灣內部卻深陷美牛進口、油電雙漲、證所稅、12年國教等泥淖之中,讓國家大典應該瀰漫的暖意中飄盪著絲絲涼意。

財政部日前公布,今年1到4月的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4.7%。面對這種就職的「歡迎式」,馬總統這個任期看來不會比2008年就職後的狀況要好。當年金融海嘯是在9月才正式爆發,這次的經濟困境卻是還沒就任就已經在絆腳。

要研判出口下降的原因,通常會往匯率變動、國際景氣、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尋找答案,這些因素多少也都能解釋出口減少的原因。在這些因素之下,通常可以靠國際景氣逐步回穩,經濟緩步成長就能夠化險為夷。但是,當我們發現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出口都顯著成長,卻只有我國出口下降時,就令人擔憂了。進一步觀察,南韓今年首季的經濟成長初估為2.8%,台灣卻僅有0.4%,透露了我國在這場國際經濟競爭中已經趨於下風。

長期以來,政府缺乏魄力和手段說服民眾克服困難,以加速簽署貿易協定,這個問題已益趨嚴重。因此,短期間只要外貿表現欠佳,這都將成為主要的藉口。但是,如果對照迄今也沒簽署幾個貿易協定的美國,今年前兩個月的出口成長率高達10%,首季的經濟成長也以2.1%凌駕台灣,就顯示我國經濟競爭力相對倒退,已不是傳統幾個因素能夠充分說明的。

最令人詫異的是,納入ECFA早收清單,使得工具機對大陸出口飆升的機械業,1至4月的出口值64.3億美元,卻出現3年以來首度負成長0.9%,讓機械業期待產值突破新台幣兆元大關,躋身兆元產業的美夢泡湯。其實,機械設備對歐美出口維持成長,至東南亞也顯著成長,但在ECFA強力加持之下,對中國大陸出口卻負成長21.7%。另外,台灣對美國出口的資通訊產品前4個月大減六成,說是鎩羽而歸也不為過。這種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產業竟然也如此不堪,如果短期的未來仍然無法改善,就顯示這是產業政策的問題了,政府應該大幅修正產業政策。

台灣的產業問題其實不少,經常被提出來的是,產業和出口過於集中。以目前對中國大陸出口而言,過度集中在機電設備和機械用具。這兩類產品占台灣對大陸總出口的比重從1992年的29.3%上升到2002年的52.9%;其後一直維持在一半左右,到2011仍然有47.1%。在這次對岸出口減緩、經濟重心轉為內需之下,當然受到嚴重衝擊。

其實,在中國大陸和印度富裕之後,許多富裕型的消費型態會在兩地興起,其中會有高科技的,但也有傳統但高質化的產業,例如歐洲傳統的精品名牌就在中國大陸找到大量商機。台灣有地利、文化、語言之便,若能平均產業輔導資源到各種產業,自然可以掌握多元商機,降低產業集中的風險;若能善用大陸的市場腹地,進一步提升品質,自然可以打進其他世界市場。

因此,產業的創新和轉型是業者和政府都應高度重視的課題。以珠寶及貴金屬為例,對岸近年來大買台灣黃金,珠寶也受惠不少,其出口成長超越了整體;主因是台灣產品設計較佳且貨真價實。可是政府對這種傳統、勞力密集的產業可說完全忽視,不問其設計和品質帶來的台灣優勢。德國的印刷、化學,日本的機器人,義大利的磁磚,法國的精品,都在傳統中推陳出新,而不是在成本上升下就一股腦的外移。

產業全面性的創新和轉型是台灣經濟下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無法快速有效執行就只有停滯與倒退,政府及企業務必念茲在茲,使其日新又新。

※ 相關報導:

* 德智庫ifo:台灣經濟半年後轉好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97213.shtml

今年第二季全球經濟氣候指數為95點,較第一季上升12.6點,已連兩季回升。受訪專家指出,目前和6個月後的經濟預期都已改善,顯示經濟復甦的腳步已逐漸確立。



◆ 社論-經濟政策的兩難應先尋求共識

【本報訊】2012-05-17 工商時報

油電價格要反映成本,證券交易所得要量能課稅,原本應是普世價值,理應符合多數民眾的利益,並且應該獲得絕大多數人的認同。然而這幾個月來,政府為了改革而推出的政策,卻反而引發各界反彈,民怨四起,這到底是那裡出了狀況?

其實這種現象也正在全球各國上演,台灣並非特例,也不是現在才有。只是任何一項經濟政策的推動,在目前全球化的複雜環境下,不僅超過各國政府現有的能力範圍,而且比過去更難獲得共識,每個國家都在爭議不斷中尋找解決方案。

眼前的一個例子,就可以充分說明。日前彭博社邀請兩位大咖在電視上辯論,一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一位是美國眾議院議員,爭取共和黨總統提名候選人的羅恩.保羅。前者一直是媒體上大鳴大放的人物,對輿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後者則是現在與未來都會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兩者均對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政策表達不滿,但彼此的主張卻是南轅北轍。

克魯曼是當代凱因斯學派代表人物,主張自由市場中積極的政府管理,因而指責柏南克掌管的聯準會救市不力,雖然祭出兩次作用有限的量化寬鬆措施和一次扭轉操作,但之後就顯得畏首畏尾,不敢再做一些政策上的冒險,因此美國在經過金融海嘯3、4年後,依然復甦前景不明朗,失業率雖有小幅下降,但仍處於歷史高檔水平。

保羅眾議員則是奧地利學派的信徒,相信小政府大市場,認為任何經濟中的政府行為只會扭曲市場原來的面目。他說聯準會不斷的印鈔挹注市場,讓銀行和企業對廉價資金產生依賴。政策制定者致力於刺激消費,忽視生產,卻忘了資本不可能通過政府指令來創造。他甚至為此還出版了一本書,叫做「終結聯準會」(End of Fed),大力批評聯準會的寬鬆政策。

從這些批評中,反而看出柏南克既非極左也非極右,而是小心翼翼的執行政策。並且近日也罕見地回應了外界的評論,他說「有些人指責我不作為,但以聯準會耗費30年建立起來的打擊通膨信譽,換取一些些不確定的政策效果,實屬輕率魯莽」。

另一個鮮明的例子則發生在30年前1982年的台灣,當時全球正遭遇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機的衝擊,台灣面臨景氣低迷及經濟轉型困難等兩項重大問題,政府經濟政策決定的困難,絕不亞於今日。針對政府如何因應,經濟學者見解並不一致,紛紛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相互辯駁,而以王作榮教授為首的一派,主張政府採取全力促進出口,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才能擺脫衰退局面;另一派以蔣碩傑博士為首,則主張穩定優先,政府應控制貨幣供給增加率和維持利率自由化,以穩定物價。

這項爭論最後驚動最高當局,蔣經國總統於該年七月間接見國建會代表時,特別主動提及此事,並表示「我想決不可能以一個理論來解決一切的經濟問題,重要的在於經濟政策的抉擇和實施,首先必須適合國情,一切總以符合民眾利益為前提」。回顧政府當時一方面鼓勵出口,另一方面也進行利率自由化措施,和控制貨幣供給,終於讓物價穩定下來。由此可知經濟學者、企業界和輿論的相互爭議和辯駁過程,最後總能磨合而找到共識基礎。

觀察最近引起甚多爭議的證所稅開徵案,雖然還談不上是國家經濟政策走向的大辯論,但建立公平正義稅制,拉近貧富差距,則是馬總統非常重要的競選承諾,而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只是其中一項。監察院長王建煊指出,他在擔任財政部長任內,租稅負擔率是20%,現在卻只有12%,政府的確要想辦法加以提高。但課徵證所稅的稽徵成本很高,如果退讓一些而能推動且課到稅,應該可以接受。副總統蕭萬長也說,復徵證所稅的目標是正確的,但方法和時間可以再討論,他雖未明指目前國內正處於不景氣,不是推動的最佳時機,但推動時間點顯然是很重要的考慮。 再者,行政院版的證所稅方案公布後,大企業如台積電代表,和一般小股民都來向立法委員表達反對的意見,可見該版本的確有不夠周延之處,做進一步的修正,有其必要。

檢討以上種種爭議的最大癥結,其實是因證所稅的復徵承受了太遠大的目標,國內貧富差距不僅是稅制不公造成的,而稅制的不公平也不只是因為證所稅停徵而已,因此證所稅案本來就註定會引起各方抨擊。如今若能透過反覆辯論,了解證所稅代表的政策意涵,和推動後所凸顯的社會價值,即使證所稅案剩下的共識不多,甚至最終遭到立法院擱置,但財政部和行政院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值得了。

fsj 提到...

金融改革 勇敢向前行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18

改革啟動─給馬總統建言六之四

金融市場的改革,是馬政府一直未碰觸的議題,但未大張旗鼓高喊「金改」,並不表示金融產業不需要革新精進。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已有一些成果,但是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有待提升,相對亞太地區同業,我國金融業的規模、獲利能力與財務健全性仍需再強化,需要兼具突破性與延續性的作為,馬總統第2任的金改思維應定調為「調結構、促成長、強風控、重保護」。

「調結構」是金融市場改革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國金融業普遍被形容家數太多,然而問題是同質性太高,導致同業殺價競爭。要讓金融業有差異化發展,而非陷入求生存的陷阱,必須具備有效能的整併市場,這是金融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證券業、保險業在這幾年整併案件還算活躍,例如:元大證併寶來證、凱基證併台証,目前開發金控正公開收購凱基證,未來會與大華證合併;保險業則有外商保險公司出售給本土業者,如中國人壽併購保誠人壽、富邦人壽合併安泰人壽。

十分可惜的是二次金改以錯誤手段進行銀行整併,終告失敗,導致銀行業的產業結構仍然過於分散。其中,政府控股之泛公股銀行約占我國銀行業資產的一半,而這些泛公股銀行有的業務相當同質,亦有小部分之財務健全性有待提升。在Basel III(第3版新巴塞爾協定,上調金融業的資本適足率,並重視流動性比率,以防範金融危機)強化銀行資本品質的要求,以及海外發展之所需,泛公股銀行應有整併之需要。然而泛公股銀行之整併,若跨越金融專業之考量,現階段要將其出售給民營銀行實有困難度,因此可規劃具備競爭力提升之「公公併」,讓體質較好的泛公股銀行透過審慎性的整併,強化規模與獲利能力。至於保險業的產業結構,有一些淨值為負的保險公司尚未改善或處理,整個產業面臨低利率之艱困經營環境。

「促成長」可分2個努力的方向:擴展大陸市場與調整監理心態。以銀行業而言,ECFA已簽署近2年,有關早收清單之落實仍有改進空間。目前已落實的具體承諾,包括:設立代表處滿1年可設分行、從事台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目前僅核准1家),但是前者僅有分行,尚未有獨資銀行的設立,而後者大陸官方定義的台資企業定義過於狹窄,似未包含透過第3地區投資大陸之台商,導致此項承諾效果不大,在未來真正進行全面性人民幣業務之前,國銀在大陸分行之獲利提升與業務擴展仍然相當有限。

至於可建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業機構、在大陸中西部與東北地區開設分行設立綠色通道,則尚未有具體落實之個案。未來在銀行業之早收清單落實與突破,考驗我國政府對陸銀在台之開放程度。而證券商、保險業之早收清單較無多大實質效果,以致對業者在大陸的業務開展無多大的助益,仍須政府爭取證券商在大陸可以提升參股比率與經營業務範圍,以及保險業在大陸參股可以突破50%的規定。

金融業者對於金管會的評論普遍是「重監理、輕發展」,近來政府推出以國人為主的理財平台與發展具兩岸特色的金融服務,目前尚未看到具體的發展高度及策略,希望未來所執行的方案可以改善業者對於金管會的看法,並且能提升業者的發展空間。

最後,「調結構、促成長」的基礎是「強風控、重保護」,亦即我國業者需強化風險控管與重視金融消費者的保護。金融業者追求獲利的同時,必須建立以全公司為定位之風險管理機制,藉以追求長期獲利;再者,對消費者必須注重風險告知與銷售適合客戶的產品,方能取得消費者的信賴,金融機構才有長遠的發展。



◆ 負債11兆 陸鐵道部求助民間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2012.05.20

大陸政府向來嚴格控管的鐵路行業,由於負債攀升到人民幣二兆四千億(約新台幣十一兆三千六百億),大陸鐵道部日前發布公告指出,將擴大鐵路部門融資管道,以及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鐵路,此舉顯示大陸政府力圖改革鐵道部這一負債累累的虧損單位。

綜合外電報導,自二○○八年高鐵建設大舉興建以來,大陸鐵道部負債就連連上升,至今已達人民幣二兆四千億元。再加上去年中共前鐵道部長劉志軍下台,以及「七二三」溫州動車事故等一系列事件衝擊下,鐵道部一度陷信用危機。

與此同時,大陸國家財政投資逐年下降,鐵道部因此債券發行利率大幅飆升,融資成本也由此攀升。

中共總理溫家寶日前在廣西、福建等地研調時表示,今年鐵路人民幣五千億元的投資要到位,使在建的鐵路線路開工。消息一出,市場預估可望打破政府壟斷,開放民間資金進入,打開進入鐵路建設的投資管道。

根據鐵道部網站的公告,大陸政府正在考慮建立鐵路產業投資基金,創新鐵路債券發行方式,積極支持鐵路企業股改上市。

此舉也是針對大陸經濟成長不斷放緩,而推出的額外刺激經濟措施。此前,大陸政府公告指出,將向節能家電的消費提供財政補貼。另外,中國人民銀行還在上周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公告表示,將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鐵路市場,同時在市場准入條件等方面,促進民營企業及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同時,將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參與鐵路建設項目、鐵路客貨運輸服務業務以及鐵路非運輸企業的改制重組。

道瓊社日前報導,大陸國務院即將為鐵道部債券融資制定新政策,允許其發債規模突破淨資產百分之四十紅線。

fsj 提到...

林全:稅改不能急就章 更不能民粹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12.05.19

馬英九總統多次表達「現在不做,以後會更痛」的改革立場,但連任至今批判聲浪沒停過,改革「理想」與民意「現實」顯然有落差。財政部前部長林全受訪表示,政府過去四年推動遺產稅、奢侈稅、證所稅,只是「應急」;但稅制改革是門學問,不能急就章,也不能只為了討好老百姓,否則只是「民粹」。

他指出,政府降低遺產稅盼帶動經濟,但遺產稅降低後,海外資金大量進來,生產力、競爭力卻沒提高,反讓股市、房地產上升,人民居住問題更困難;之後又推奢侈稅補救,想對炒房課稅,但課到的不是房子卻是汽車;這是「左腳癢卻抓右腳」,若不解決資金回流台灣問題,一味打擊菜籃族買賣房地產,沒太大幫助。

林全說,政府過去四年被批評稅制改革都沒做到,所以提出一個最具「爭議」及「期待」的證所稅,想建立「社會公平」形象;為了避免抗議就妥協、讓免稅範圍擴大,「這是民粹的想法」,要解決問題,就要想清楚證所稅的困難在哪。

林全說,稅制改革本來就非「開個推土機就能把事情解決」,政策需要精雕細琢、政策需要溝通,但溝通是雙向的,要設身處地從別人立場想,重要的是有「實質內容」。

親民黨立法院總召李桐豪表示,馬總統執政缺乏柔軟度、沒彈性,高度理性卻完全沒有感性,且太相信自己官僚體系的專業,偏執的理性讓他懂得掌握權力卻不會妥善運用,「彷彿像是另一個陳水扁」。

李桐豪建議,馬總統第二任沒有連任壓力,應該拉高眼界,推動憲政改造、讓選制合理化,而非自己跳下來管政策細節,應充分授權職務,訂出政策的目標及達成的期程、時間表,至於如何達成、怎麼執行應交由行政院長或部會首長規劃,否則執政只會「事倍功半」。

李桐豪說,馬總統看到問題了,但在做出重大決策時,資訊蒐集卻不夠周全,油電問題只聽經濟部,卻不理會民間、社會各界意見,決策是單向的,只聽官僚體系聲音,「沒有與民同在的感受」。



◆ 社論-從海盜的「公平正義」談證所稅方案

【本報訊】2012-05-18 工商時報

一個賽局理論的經典案例:五個海盜掠奪了100顆珍珠,每個海盜都希望自己分得最多,為了「公平正義」,他們訂定一套遊戲規則:首先抽籤決定每個人提分配方案的順序;接著由抽到第一號的海盜開始,依次提出分配方案,方案若能獲得半數甚或過半數的海盜(含提案者)同意,就依照該方案分配,但若該分配方案不能取得半數海盜同意,提案者就被丟到海裡餵鯊魚,改由抽到下一號碼的海盜提方案。在這個遊戲規則下,達成賽局均衡的分配方案會由第幾號海盜提出?如何分配?答案是由第一號海盜提出,分配方案是他自己拿98顆珍珠,第三號拿一顆珍珠,第五號拿一顆珍珠。

上述案例點出以下事實:首先,在一個社會當中(不論規模大小),所謂「公平正義」的遊戲規則(「遊戲規則」嚴格說來就是「法令制度」),需要事先經過社會眾人同意,才能順利執行。其次,前述看似極不合理的分配結果(但遊戲規則其實是立足點平等的「公平正義」),顛覆一般人先入為主齊頭式平等「公平正義」(每個海盜平均分得20顆珍珠)的成見。或許我們可以藉此案例,探討資本利得課稅要達成「公平正義」,應該考量的幾個重點。

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社會上的每個參與者,其實都像案例中的海盜,希望自己得到最多(亦即經濟學中「廠商追求利潤最大」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高」);易言之,經濟體系中是「人人為己」。市場經濟的最大優點在於藉著「價格機能」或稱「市場機能」,使個別參與者的私利極大化後,能達成經濟資源最有效的分配;亦即,透過「價格機能」這隻「看不見的手」,調和個人私利與社會公益。

至於政府的介入,一般限於「市場失靈」、「公共事務」(國防、治安、消防等)以及「社會救助」(例如案例中的第二號和第四號海盜若因分不到任何珍珠以至生活無以為繼時)等情況。因此,政府介入社會經濟資源的分配,也必須取得社會參與者的同意,才有所謂「公平正義」可言,這是財政學所探討以及財政制度所規劃的範圍。

財政學裡有些「公平正義」原則,已經是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例如:「有所得就應該納稅」、「高所得者應負擔較高稅負」。前者雖然比較沒有爭議,但在實務上卻因各種制度扭曲,致使某些人的某些所得不必繳稅,因而難以落實;後者單是在學理上就眾說紛紜,高所得者是否必須負擔較高稅率的稅負(累進稅),才算「量能課稅」的公平正義?或者高所得者因其稅基較高,即使與一般大眾依相同稅率繳稅,稅額已較一般民眾為多,是否就算是達到「量能課稅」的公平正義?學理上難有共識。至於在實務上,由於稽徵成本、法規套利等原因,「量能課稅」更難落實。

因此,政府計畫對資本利得課稅,落實「有所得就應納稅」的「公平正義」理念,應是民眾所樂見的。然而,截至目前為止,財政部對資本利得課稅卻採分割處理,宣稱要等證所稅通過後再規劃不動產利得稅。如此,勢將產生「政策套利」效果:在股市有可能被課徵證所稅者,會利用不動產利得實價課稅的遲滯開徵,先將資金自股市抽離,轉而投入標的更少且更容易炒作的不動產市場,造成今年三月以來股市交易金額大幅萎縮,而不動產市場在央行與金管會「釜底抽薪」政策下原本價量漲勢已經平息,如今卻又死灰復燃。最近媒體報導520推案量將創近幾年來新高,乃是此種「政策套利」的資金移轉效果。

此外,證所稅復徵能否達到「量能課稅」的「公平正義」,學理上眾說紛紜,實務上更是困難重重。財政部本應多借重「財政健全小組」的專業意見仔細琢磨,並廣開公聽會整合全民共識,力求立足點平等而非齊頭式平等。在取得各方最大公約數後,即使最後推出的版本,類似前述海盜分珍珠案例的「公平正義」,也是各方同意的共識意見。

然而,財政部於16天內就推出的證所稅版本,雖經行政院微調,但設計上仍有400萬元的免稅額、外資法人免稅等租稅漏洞。以立法時程推估,最快要到民國103年才能開徵,這段空檔讓可能被課徵證所稅的大戶有充裕時間預為安排,因而人頭戶及假外資勢將難以杜絕。屆時恐怕連最基本的「有所得就該繳稅」的「公平正義」都做不到,更遑論「量能課稅」的「公平正義」。

綜言之,資本利得課稅應多管齊下,不宜只在證所稅打轉,否則股市失血、房市著火,豪宅一坪的價格甚至超過央行彭總裁一年的所得,讓人怎麼看都不滿意,也使馬總統的民調數字十分難看。另外,行政院版的證所稅能否達成「有所得就該繳稅」及「量能課稅」的兩大公平正義目標,也令人懷疑。如此重要的國家政策,實宜仔細琢磨、博採眾議,形成共識後再上道;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fsj 提到...

希臘出走

【王曉伯】2012-05-18 工商時報

希臘引爆歐債危機迄今已近3年,期間有關希臘要自歐元區出走的說法就一直沒有中斷。現在看來,這個說法已由最初的玩笑話,乃至於警告、要脅,而成為實實在在的危機。

2009年底,希臘自承其債務與赤字規模遠超過原先公布數字,引爆歐債危機,當時就有德國官員開玩笑地表示,希臘惹出這麼多麻煩,乾脆退出歐元區算了。這句玩笑話惹惱希臘,嗆聲德國應歸還二次大戰納粹政權在希臘掠奪的文物。希臘官員並且表示,希臘乃是西方文明搖籃,光憑這一點就應在歐元區擁有一席之地。

隨著債務危機日益擴大,希臘於是向歐盟與歐洲央行尋求紓困,由於談判耗日費時,希臘轉而發出警告,如果無法獲得紓困,希臘可能被迫自歐元區出走。但是說來好笑,當時所謂的歐債危機三巨頭歐盟、歐洲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要求希臘採取緊縮預算、減少支出等措施來交換紓困,希臘則是百般推阻,三巨頭乾脆也以讓希臘退出歐元區做為要脅。

在今年5月以前,希臘自歐元區出走的話題時而出現,但是從來沒有人當真過。一位華爾街人士就表示,他認為希臘破產倒債的可能性遠超過退出歐元區。有人曾問德國財長蕭伯樂,希臘有沒有可能脫離歐元區,他回答:這是最無可能的可能。

然而自希臘5月6日國會大選結果顯示人民拒絕緊縮政策,造成政府難產之後,世人發現希臘出走不但不無可能,簡直就幾乎已成定局。歐洲央 行總裁德拉吉與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原本都堅持希臘不會退出歐元區,然而在日前卻都公開改口表示確實有此可能。

近幾天來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投資人擔心希臘出走是最大原因。由於希臘自歐元區出走已成全球最關心的議題,西方媒體直接就把此一議 題稱為「Grexit」(Greece Exit)。

然而希臘出走到底後果會有多嚴重?沒有人知道,甚至連德拉吉、拉加德與蕭伯樂等歐洲決策官員都表示無法估計。這就是希臘出走令人恐慌的原因。

※ 相關報導:

* 希臘、西班牙 爆「擠兌式」提款潮
http://www.udn.com/2012/5/18/NEWS/WORLD/WOR1/7100627.shtml

希臘與西班牙陸續發生類似擠兌的提款潮。希臘民眾於十四及十五兩日共提走近十六億歐元(約台幣六百億元)的存款,占銀行業總存款餘額近百分之一。西班牙第四大銀行Bankia SA收歸國有一周來,已被提領逾十億歐元(約台幣三百七十五億元),股價跌幅近三成。

* 撂狠話!歐洲敢斷資 希臘就賴債
http://www.udn.com/2012/5/18/NEWS/WORLD/WOR1/7101247.shtml

希臘「激進左派聯盟黨」黨魁齊普拉斯接受「華爾街日報」訪談,提出他對希臘和歐元區危機關係的說法,弱勢撂硬話,表示歐洲不敢切斷對希臘的挹注,只要歐洲膽敢對希臘斷資,希臘將乾脆賴債以為報復。

* 希臘恐退出歐元區 歐盟急擬應變計畫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102756.shtml

歐盟執委會主管貿易執委狄古契十八日表示,執委會與歐洲央行目前正在研擬一旦希臘脫離歐元區時的因應方案。這是歐盟高層首次承認歐盟的確在研究希臘退出歐元區的緊急應變計畫。

* 資金大逃亡 新興股市慘跌
http://www.udn.com/2012/5/18/NEWS/WORLD/WOR2/7100431.shtml

受中國經濟隱憂與歐洲債務危機蔓延影響,新興市場近來爆發資金逃亡潮,追蹤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股市的金磚四國(BRIC)股價指數連跌5個交易日,今年來漲幅已全部回吐,以俄羅斯和巴西資金撤離的情況最嚴重。

* 希債又起 歐美全倒、亞股慘跌
http://www.udn.com/2012/5/18/NEWS/WORLD/WOR2/7101287.shtml

國際股市對希臘待在歐元區的情況憂慮升高,在歐美股市全面重挫1-2%下,亞股今日慘跌。日、韓、港股開盤都大跌逾2%,日股創4個月新低,韓股也創5個月低點,而台股開盤跌百點後續破7200點關卡。觀察本波歐債風暴以來,希臘股市就重挫近23%,今年來也跌逾兩成,亞股的日、韓、越南、印度跌幅也超過6%,統計今年來,以大陸股市大漲8%最優。



◆ G8聲明:希臘應留在歐元區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5.20

八大工業國集團 (G8)高峰會19日就歐洲經濟問題進行討論之後發表共同聲明,表示促進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是八國集團面臨的迫切任務,並表明希望希臘應留在歐元區。

為了平息投資人的憂慮,聲明指出:「強大且有凝聚力的歐元區對全球穩定和經濟復甦至關重要,因此重申希臘應留在歐元區,並遵守其換取紓困所做的承諾。」

分析家指出,在G8聲明特別點名希臘這樣一個小國,很不尋常。反映出東道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關切,正在競選連任的歐巴馬擔心,如果威脅歐元區17國的危機擴大,可能傷害美國脆弱的經濟復甦,危及他當選的機率。

八國領袖會談的結果,顯然希望平衡德國強烈主張的撙節措施,加入美式刺激經濟措施,歐巴馬在會後表示:「今天在座的領袖都同意,成長和就業是我們的第一優先。」

聲明強調:「全球經濟復甦出現積極跡象,但是依舊面臨逆勢挑戰。八國集團將採取所有必要措施,以重振經濟成長,和對抗金融市場的壓力。」

但八國領袖顯然未能化解歧見,聲明中也指出,「我們明白,對各國而言,正確方法都不一樣。」

宣言表示,強勁的國際貿易、投資和市場融合都是經濟可持續、平衡成長的重要推動力,G8承諾反對貿易保護措施並保護投資,應通過雙邊和多邊的努力來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

歐巴馬表態支持法國新總統歐蘭德和義大利總理蒙提,傾向支持成長,和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關係呈現緊張。梅克爾對歐巴馬的問候,只是聳聳肩、未見
笑容,會談期間的緊張情緒一直十分明顯。

※ 相關報導:

* 是否留在歐元區? 傳德要求希臘公投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104060.shtml

柏林當局原先不願置評,隨後否認梅克爾曾在電話中談論此事,並指相關報導有誤。這項說法在希臘高度分裂的政壇引起一片撻伐,認為在這個格外敏感的時刻,德國此舉形同干預他國內政。

* 希臘選民 可能改挺紓困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102667.shtml

最新民調顯示,希臘保守派的新民主黨支持率高居首位,超越激進左派聯盟(Syriza),顯示選民可能轉而支持紓困。

* 經濟學人:希臘國會重選 等同公投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104208.shtml

「經濟學人」指出,在嚴重危機下崛起的希臘政治人物,尤其是激進左派聯盟領袖齊普拉斯,有意片面撕毀希臘政府與國際債權機構達成的紓困協議。然而國際債權人,特別是德國的立場堅定,明白表示絕不可能在要脅下一再提供紓困。如果反紓困的希臘政黨在6月17日的國會大選中取得多數席次並推翻紓困協議,希臘將無法繼續取得紓困金。果真如此,希臘將難以繼續留在歐元區。因此,6月17日的希臘選舉,等同於希臘是否繼續留在歐元區的公投。

fsj 提到...

物價真的回不去?

【于國欽】2012-05-20 工商時報

■史記貨殖列傳描述市場與價格時指出:「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司馬遷已領悟到物價升降是取決於市場的供需。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食、衣、住、行、育、樂各項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化,總計調查424個項目,依此所編的CPI係呈現總體物價走勢,未必與每個人的感覺一致,是取決於市場的供需。

近月隨著政府宣布油電雙漲,麵包、咖啡、外食的價格似有聞風起漲之勢,更有不少人說:「物價一漲,就回不去了。」真有這麼嚴重嗎?有待商榷。

台灣經濟大致可以2000年做分水嶺,在此之前,物價一漲就真回不去了,但在此之後,由於貿易自由化,加上零售市場的高度競爭,物價只升不降的僵固性,已不復存在。舉例來說,外食、成衣、房租、理容服務、書報期刊等價格,台灣在十年前景氣繁榮的年代,非僅只漲不跌,並且漲勢凌厲,與近十年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以理容服務費而言,在過去三十年裡,前兩個十年的漲幅皆逾50%,近十年卻呈下跌。以書報期刊而言,前兩個十年漲幅超過40%,但近十年也跌了3%。至於房租在前兩個十年的漲幅同樣超過20%,近十年跌2%。這些物價並沒有跌不回來的問題。

市場競爭不離供需法則

再舉一例,五年前秋天受豪雨影響,蔬菜產量急降,一顆高麗菜售價飆升至200元,兩個月後蔬菜豐收,大量上市後,一顆高麗菜旋即跌破10元,菜價不僅跌的回來,而且還跌到讓農民恐慌的地步。

事實上,隨著市場競爭,沒有一樣商品可以逃離供需法則的,漲跌皆屬常態,2009年蛋價行情走俏,於是農民增產,供過於求,隨後蛋價大跌。另外,水果價格在這些年裡的走勢,亦復如此。在市場競爭下,沒有什麼商品是跌不回去的,政府只要防制業者聯合壟斷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零售市場的競爭,非僅改變了物價只漲不跌的僵固性,影響所及,理容院年節循例加價的傳統正在逐漸消失,鮮奶、咖啡及麵包在調漲之餘也持續打折促銷,超商、超市及量販店更頻頻舉辦回饋活動。這個開放的市場,讓台灣近十年的平均通膨率降至1.1%,創下了二戰結束以來物價最穩定的一段期間。

亞當斯密曾為自利心與市場下了一個註腳,他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父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的自利心。」台灣今天物價平穩,實非業者的仁慈,而是市場競爭的恩賜。

執政者改革決心仍不足

台灣這一波油電雙漲,與其說雙漲,不如說是取消補貼,不論從與日俱增的財政壓力及補貼的公平性來看,這個決定並沒有錯。但隨著「物價回不去了」、「執政者不知民間疾苦」批評聲浪舖天蓋地而來,馬政府又走回緩漲、補貼的老路,由此可知,執政者對台灣經濟問題的理解與改革決心依然不足。

1975年秋天,行政院長蔣經國回顧前一年物價大漲時曾講了一段話,他說:「去年初肥料、一元硬幣和肥皂都曾一度發生供求失調的問題,有人勸我快拿出一套斷然的辦法來抑制這個情況,但我認為現代經濟社會有它一定的理則,輕舉妄動徒增紛擾,只有用經濟的方法來解決經濟問題,才是正確的。」

這段談話不僅發人深省,也為目前方寸大亂的馬政府指出了一條明路。



◆ 廠商四招障眼法 物價「回不去了」

【聯合報╱記者陳威任/台北報導】2012.05.18

物資連翻漲,小麥及咖啡豆等原物料都下跌,但業者面對消費者的質疑,早就備妥多套劇本,結果就是物價「回不去了」。

其實早在油電雙漲前,國內物價就已悄悄往上走。去年連鎖超商漲咖啡價格,今年飲料、零食、冰品及奶粉等輪番上漲,油電雙漲更給廠商調整價格的最佳藉口。

業者的心態很簡單,既然之前漲價已承受罵名,如果把價格調回來,只會自找麻煩。而且價格改來改去,通路商必須自付多出來的成本,因此沒有廠商願意主動降價。

觀察業者漲價及不願跌價的手法,概分四招。

手法一:「舊商品換新裝上市」。業者在正式漲價前,先改了包裝上的價格,算是事先預告,也有溫水煮青蛙之效,讓消費者先有心理準備。

手法二:「取消優惠調回原價」。由於現在通路多會推出促銷優惠,業者自然也會配合推出,但近來紛紛將原本的優惠價取消,雖然無漲價之名,確有漲價之實。

手法三:「舊商品改配方或升級」。業者想漲價卻又擔心民眾無法接受時,常以改配方或升級為理由調整價格。

手法四:「推新品但容量縮水」。近來上市商品有共通的法則,就是瓶身越來越窈窕,包裝也越來越唬人

所以,面對回不去的物價,消費者只能堅決地拒絕消費,才能讓業者警惕。

※ 相關報導:

* 小麥跌麵包漲 北檢「硬起來」追查
http://www.udn.com/2012/5/18/NEWS/NATIONAL/NATS5/7100606.shtml

台北地檢署昨天分案調查麵包漲價是否涉及哄抬物價,檢察官向聯華實業、餐廳、麵包店等麵粉相關產業調閱進、出貨價格,追查業者有無違反公平交易法、刑法詐欺等罪嫌。



◆ 觀察站/到底是誰才聽到人民的聲音?」

【聯合晚報╱記者王聖藜/特稿】2012.05.19

檢警聯手追查麵粉價格,鎖定麵包上漲的真實原委追查,行政機關卻大聲疾呼要求還原自由市場機制,要民眾拒買抑價,民眾感受政府挑戰物價上揚採取「兩手策略」,究竟該相信行政機關還是相信司法機關?

檢察官是站著辦案的司法官,與法官坐在法檯後審案不同,由檢察官介入物價查察,所發揮的效果未必是要入人於罪,但利用刑事處罰手段對付有心趁亂牟取暴利的不肖業者,其實正是法務部一再強調「傾聽人民聲音」的刑事政策之一。

檢察官查物價,依公平交易法的執法慣例是要先行政而後司法,也就是說,要讓違法業者遭受刑事懲罰前,必須有行政裁罰為前提,檢察官與行政官同步「關切」物價上揚問題,並祭出刑事偵查手段,兩者可以併行操作,不違法即可。

不過,行政部門一再強調物價還算穩定,維護的是行政機關的面子。就刑事訴訟法檢察官知有犯罪嫌疑即啟動偵查的本能,檢察官若對此亂象不聞問,是否也違背職業道德?檢察官介入物價查緝,「恐嚇」大於「起訴」,但要問的卻是,人民希不希望檢察官體民所苦而有所作為?答案應該很清楚。



◆ 北市農產品行情網 「設了比不設還糟」

【聯合報╱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2012.05.19

農產品零售價行情不一,常讓婆婆媽媽為了比價累得半死。民國80年間北市設立農產品行情網站查詢系統,讓婆婆媽媽在家「動動手指」就能知道哪個公有市場最便宜。不過,網站內容卻被批評資訊紊亂、未即時更新,被批「設了比不設還糟」。

北市市場處長丁若亭坦言,因農產品價格隨時波動,資訊確實無法精準,但理論上「應要每天更新」,且須符合實情,會再要求各市場自治會改善。

為讓北市農產品零售價透明化,北市府民國80年間,設置「農產品零售市場行情查詢系統」,提供包含蔬菜、魚類、水果與豬禽蛋4類,共119項農產品價格,並可一次查詢全市17個公有市場市場,提供上、中、下價位,方便民眾比價。

但市議員李芳儒昨天指出,該網站不僅提供品項資訊過於粗糙,「土雞、肉雞分不清楚」,同類農產品報價差距也大,光復市場則至少近兩個月資訊都沒變過。實際前往採買,還發覺部分市場有「高價低報」問題。

以昨天肉雞報價為例,各市場均價從永春市場的每公斤187元,到光復市場每公斤60元都有。但前往光復市場採買,每公斤實際要價卻是140元,比全部市場均價約105元還貴。網路報價也被質疑有「標示不實」、誘人前往消費之嫌,應落實管理。

經常上傳統市場買菜的鍾小姐說,之前不知有這套查價系統,但市府建了這套系統,資訊卻「報不準」,把民眾「騙」到貴的地方買菜,非常不妥。

市場處科長王夢龍解釋,受限管理人力,目前各市場零售價資訊,以每個月1千元費用,委託各市場自治會或在地人士回報,再由市場處管理員登錄網站。

但因管理員都「剛出社會」,對物價較不敏感,才導致報價發生長期未改,甚至與實際售價產生落差問題,會再要求管控。

不過,王夢龍也說,經長期觀察,會上傳統市場的民眾多屬常客,年齡也多在40歲以上,事先使用網站查價需求小,反而學界較常用於分析物價,會檢討存廢。

fsj 提到...

冰島經驗 自由貶值逆轉勝

【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2012.05.21

冰島在2008年成為第一個因金融危機陣亡的國家,但如今冰島恢復了成長,失業率下滑,人口外移也減緩,主要是受惠於貨幣冰島克朗得以自由貶值,使貿易逆差轉為順差。

冰島擁有獨立貨幣、央行、貨幣政策、決策與政策選擇,這些都是參與歐元區國家須放棄的,但或許也可成為希臘退出歐元區的理由。

冰島3年半前重摔一跤,銀行體系崩潰且失業率劇升。政府遭抗議的怒民奚落下台,年輕人收拾行囊離開,國際貨幣基金(IMF)則提供紓困方案。

冰島克朗貶值五成,卻提振出口,減少汽車等昂貴進口產品。貶值對借外幣貸款的屋主不利,但冰島法官與決策者安排抵押貸款救濟。

外國商品昂貴也引發通膨,消費者物價自2008年來已攀升26%。不過勞工成本降低了,例如冰島漁工廠VSV執行長克里斯傑森表示,在幣值狂貶前,員工平均時薪相當約20歐元,但如今「相當10歐元,是利潤成長的力量」。

營救行動雖然拖累金融體系,但有別於愛爾蘭的是,冰島讓銀行倒閉,讓外國債權人(非冰島納稅人)承擔損失。冰島也實施嚴格資本管制(與歐盟奉行的開放金融邊界信念迥異),阻擋可怕的資本與存款外逃。

冰島還延後採取撙節,而非如希臘與西班牙急著縮減開支並因此受其凌遲。冰島一開始甚至為極貧公民增加社會福利金,他們持續支出,有助支撐經濟。

希臘雖然可能受惠於貶值,但也會因退出歐元區受傷。冰島經濟以貿易為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59%。希臘去年出口為520億歐元,卻僅占GDP的24%。冰島靠地熱取暖與發電,希臘則須進口能源,倘若貨幣貶值,將承受能源價格激增之苦。

※ 相關報導:

* 羅比尼專欄/希臘&歐元區…好聚好散吧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105768.shtml

過去20年來冰島和許多新興國家的經驗,顯示名目貶值、有秩序的資本重組與降低外債,能夠恢復債務的可持續性、競爭力和經濟成長。如同這些經驗,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連帶損失將是巨大的,但並非不可承受。

* 全球避險資金 搶進歐美公債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105156.shtml

受到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性升高,以及希臘、西班牙均傳出銀行擠兌的情況,導致投資信心動搖,資金搶進歐美公債避險,全球多數股市上周均回檔,波動度高的新興市場跌幅相對較深。



◆ 資金無處去 學者:錢進房市更危險

沈婉玉/台北報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歐債危機蔓延,全球股市走空,連黃金也不再是避險商品,在資金無處去下,台灣「錢進房市」的現象可能更明顯。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提醒,房地產有泡沫化危機,並非安全的資金避風港。

希臘爆發擠兌潮,西班牙也岌岌可危,歐債問題愈演愈烈,恐衝擊全球金融體系與新興國家的經濟。資金一方面找不到投資標的,又有保值壓力,國際熱錢恐停泊在債券與貨幣型基金「度小月」,國內資金可能重回相對保值的房地產市場。

「買房還能保值嗎?」張金鶚指出,今年房市從三二九到五二○銷售狀況都不好,建商降價壓力大增,金融機構不動產放款趨嚴。資金的確要有去處,但是投資房市恐怕風險更高。

張金鶚指出,在房地產資訊不透明下,讓業者有哄抬炒作的空間,造成房市不均衡發展。不動產稅改牛步化,更讓房價無法合理化。

公股行庫高層指出,國內外經濟情勢不佳,政府只好採寬鬆貨幣政策,造成游資氾濫。在低利環境下,錢不是進股市,就是進入房市。一旦房市反轉,問題將更嚴重。為嚴控房地產放款風險,目前除降低豪宅及投資客貸款成數外,也嚴格掌控土地實際成交價格與建造成本,避免建商虛灌價格、套取資金。

※ 相關報導:

* ATM跨行提款 下月起手續費降1元
http://udn.com/NEWS/LIFE/LIF1/7105704.shtml

下周五(六月一日)起,民眾透過自動櫃員機(ATM)跨行提款、轉帳等交易手續費將調降,其中,跨行提款將由目前的每筆六元調降為五元;跨行轉帳將由每筆最高十七元降至十五元。



◆ 4月外銷訂單 東協六國最亮眼

中央社 2012.05.21

經濟部今天公布4月外銷訂單金額為360.9億美元,年減率3.52%,但東協六國訂單金額40.4億美元,年增7.53%,為歷年單月第3高。

經濟部副統計長蔡美娜表示,主要接單地區,4月僅美國、東協六國接單金額年增率呈現正成長,其他中國大陸(含香港)、歐洲與日本皆呈現負成長。

4月對東協六國接單40.4億美元,年增7.53%,為歷年單月第3高,以資通訊產品和油品最多,東協六國中以新加坡成長幅度最大,約18%,在東協中,新加坡接單比重占將近一半。

美國部分,4月接單金額83.7億美元,年增0.79%,以電子產品增加1.8億美元增幅最大。比起前幾個月份,4月的美國接單年增率增幅減緩,可能是受到資通訊產品減少約1成的影響。

蔡美娜說,對中國大陸(含香港)4月接單金額是92.6億美元,年減率7.8%,這減幅可能為近3年來不包含春節月份的新低點,也是自100年12月以來連續5個月負成長。

對中國大陸接單貨品,除了資通訊產品維持增加1成外,其他產品普遍下滑,這樣的情況也印證到中國大陸出口、投資或消費等經濟指標趨緩的現象,蔡美娜舉例,已有國際經濟機構研判中國大陸經濟落底延到第2季,像環球透視就預測中國大陸第2季經濟成長率可能低於8%。

4月歐洲接單金額64.9億美元,年減0.78%,以資通訊產品減少0.9億美元最多,蔡美娜認為,目前歐洲仍有主權債務危機、高失業率問題,導致實體經濟活動未來還會受到波及。

蔡美娜說,4月接單金額年減13.2億美元,以資訊與通信產品86.4億美元,化學品19.8億美元和電子產品84.6億美元影響最大,3項產品共減少9.7億美元,占整個減少金額7成3左右。

蔡美娜說明,資訊與通信產品年減率為4.63%,主要因筆電廠商或是手機廠商出貨不如預期;由於占化學品接單4成、比重最大的中國大陸市場需求沒有明顯回穩,加上國際原油價格回跌,帶動石化原料報價修正,化學品年減率13.02%;電子產品則因回補庫存力道減緩,年減率為2.85%。

精密儀器等產品接單金額為30億美元,年減6.52%,蔡美娜表示,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五一假期需求不如預期想像,加上有些手機品牌新機上市期程延後,影響到面板訂單動能。

展望未來,蔡美娜指出,目前歐債引起歐洲政治情勢震盪,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綜合國際預測機構的看法,復甦態勢應該不變,但落底期間似乎有點拉長,接著5、6月份為電子業傳統淡季,這些因素都可能壓抑接單力道。

從正向因素來看,蔡美娜說,手持行動裝置、平板電腦等科技持續的推陳出新,會帶動資通訊和電子產品的訂單需求;另外,中國大陸通膨明顯降溫、調降存款準備率2碼,貨幣政策傾向寬鬆,可望帶動內需消費。

蔡美娜表示,綜合正負向因素,及對廠商的調查,以接單金額計算外銷訂單動向指數為59.42,顯示5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呈成長趨勢,但因100年5月基期較高,今年5月外銷訂單年增率可能不易扭轉。



◆ 緬甸拚經濟 擬重建死亡鐵路

【聯合報╱編譯組/法新社仰光20日電】2012.05.21

緬甸鐵路部長翁敏表示,緬甸希望能重建通往泰國的「死亡鐵路」(Death Railway)的部分路段。這條鐵路最初是由日本強迫戰俘建造,惡名昭彰。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動用數萬戰俘興建這條鐵路,工作狀況非常惡劣,贏得奧斯卡獎的名片「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揭露日本暴行,使這條鐵路名垂青史。

緬甸計畫重建由境內三塔山隘(Three Pagodas Pass)地區通到泰國的路段,長105公里。負責重建計畫的翁敏表示,預定於10月展開可行性研究。

翁敏與少數民族撣族(Shan)的反抗軍舉行和平會談後說:「我們將重開這條鐵路。其他國家也會協助我們。」

日本於1942至1943年間興建這條鐵路,用來由泰國運送物資進入緬甸,1945年時遭盟軍轟炸摧毀。

這條鐵路的路線經過叢林和山區,工程師原本一直認為不可能興建鐵路,但日軍一聲令下,14個月即完工,全長424公里,期間有約1萬3000名戰俘死於凌虐、營養不良或疾病。為了興建這條鐵路,也有8萬至10萬名被迫參與施工的亞洲平民喪生,他們大都埋骨荒野,無墓無碑,屍骨難尋。

緬甸實施數十年軍事統治,長期孤立,但在總統登盛領導下迅速展開政治與經濟改革,包括與鄰國改善關係。

這條鐵路通過的地區相當貧困,是緬甸反抗政府的克倫族(Karen)少數民族的大本營,重建鐵路將提供這個地區急需的經濟助力,不但將增進與泰國的貿易,並可吸引觀光客。

克倫族反抗軍1月與政府簽署停火協議,是終結這項長久叛亂活動的重大突破。

fsj 提到...

OECD幸福排名 澳洲最快樂

中央社 2012.05.22

澳洲讓「幸運之國」的稱號變得名副其實,一項新調查根據就業、收入與健康等標準,將澳洲列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工業化國家。

「華爾街日報」報導,百年難得一見的天然資源業繁榮景現,讓澳洲避開許多歐洲國家面臨的經濟困境,也讓澳洲經濟接近充分就業。

因此,澳洲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編撰的年度幸福指數(Better Life Index)超越挪威與美國,拔得頭籌。

這項經合組織調查是依據住宅、就業、教育、健康、環境及工作與生活平衡等類別,對34個會員國排列名次,這項調查沒有明確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總體排名,不過根據經合組織網站,如果這11個類別每個都具有相同重要性,澳洲累計下來的排名為第一,緊追在後的是挪威與美國。

最幸福前10個國家:

第1名:澳洲、第2名:挪威、第3名:美國、第4名:瑞典、第5名:丹麥、第6名:加拿大、第7名:瑞士、第8名:荷蘭、第9名:紐西蘭、第10名:盧森堡。

※ 相關報導:

* 美通膨降溫 推QE3機率大增
http://www.udn.com/2012/5/22/NEWS/WORLD/WOR2/7107898.shtml

債券交易員預期美國通膨降溫的幅度創去年12月以來最高,加上經濟成長出現疑慮,使聯準會(Fed)更有餘裕推出新的刺激措施,市場認為Fed再推刺激措施的機率達55%。



◆ 對中國出口 連五月衰退

四月對中國接單 年減率7.8%

自由 2012.05.22

〔記者林毅璋、羅倩宜/台北報導〕經濟部昨天公布今年四月外銷訂單金額僅三六○.九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三.五二%。尤其在對中國(含香港)部分,四月接單金額僅九十二.六億美元,年減率七.八%,減幅為近三年來不包含春節月份的新低點,也是去年十二月以來連續第五個月負成長。

外銷接單持續衰退,也代表我國未來出口表現難以好轉。根據財政部統計,我國一至四月出口已較去年同期減少四.七%,不僅是金融海嘯後首見出口衰退,且在亞洲鄰近國家中表現最差,南韓、日本、新加坡及中國等,出口仍維持正成長,南韓一至四月出口成長○.九%,日本一至三月出口成長三.二%,新加坡成長六.二%,中國也成長七.六%。

去年基期高 五月恐仍呈衰退

經濟部副統計長蔡美娜則說明,雖然從外銷訂單動向指數來看,廠商預期五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呈成長趨勢,但因去年同期基期較高,預估五月外銷訂單年增率不易扭轉、還是衰退。

蔡美娜指出,我國主要接單地區四月僅美國、東協六國接單金額年增率呈現正成長,其中對東協六國的接單金額達四十.四億美元,年增七.五三%,為歷年單月第三高,又以新加坡增幅最大,達約十八%,接單比重佔近一半,接單商品中以資通訊產品和油品最多。

至於美國部分,四月的美國接單年增率增幅減緩,年增○.七九%,可能受到資通訊產品減少約一成的影響。另包括中國、歐洲與日本,接單金額則呈現負成長。

外銷累積衰退 亞洲鄰國最差

在對中國的接單貨品方面,除資通訊產品維持增加一成外,其他產品普遍下滑,印證中國在出口、投資或消費等經濟指標趨緩的現象。

蔡美娜舉例,已有國際經濟機構研判中國經濟落底延到第二季,環球透視(GI)就預測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GDP)恐低於八%。

另外,像精密儀器等產品,我國四月接單金額為三十億美元,年減六.五二%,蔡美娜表示,主因為中國五一假期需求不如預期,加上有些手機品牌新機上市期程延後,影響到面板訂單動能。

為了提振出口,經濟部長施顏祥昨也宣布「一○一出口龍騰計畫」,預估將帶來二十一.二億美元商機。做法包括提高進出口貸款的融資額度、增邀外商來台採購、增辦海外展團,以及爭取國際標案與各國政府採購商機。

出口難好轉 GDP面臨保三

不過,由於出口表現不如預期,而出口占我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約七成,加上油電雙漲效應等,我國今年經濟表現不樂觀。行政院主計總處本週五將公布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值,預料今年GDP成長率可能由上月底預估的三.三八%再度往下修,今年GDP面臨「保三」戰。

※ 相關報導:

* 經部6大專案 救出口
http://www.udn.com/2012/5/22/NEWS/FINANCE/FIN2/7107936.shtml

經濟部指出,配合今年是龍年,分別取名為「金龍」、「擒龍」、「飛龍」、「E龍」、「遊龍」、「巨龍」等6項專案。



◆ 降證交稅換證所稅過關 王建煊:那是死路一條

【沈婉玉/台北報導】2012-05-22 中國時報

監察院長王建煊新書《公平正義何處尋》即將出版,王建煊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他非常擔憂證所稅議題,最後變成民粹式、非課不可的「面子問題」,如果馬英九總統在商界壓力下,用調降證交稅來換取證所稅通過,那將會是「死路一條」。

王建煊指出,台灣租稅負擔率極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必須要有足夠的財政收入,才有能力幫助弱勢族群及各項建設。證所稅預估年度稅收才一百億元,但證交稅調降千分之一,稅收就少掉三百三十億元,若為了公平的證所稅,要調降證交稅,將是偷雞不著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恐將是更不公平。

王建煊說,證券所得屬非勤勞所得,不課當然不公平,但課證所稅會造成大戶避走、散戶恐慌,成本計算等稽徵實務很複雜又影響經濟行為,且依目前方案,有高免稅額、扣除額,還可三年盈虧互抵,能徵得的稅收有限。由此看來,證所稅除公平外,都不符財政收入、經濟發展、稅務行政與中性等租稅原則。

證交稅相較於證所稅雖較不公平,但從其他各方面來看,都是個「好得不得了的稅」。若復徵證所稅困難重重,應考慮前財長林全的證交稅版本,提高證交稅,增加的部分視為「設算所得」、假定獲利率。過去證所稅停徵後,將證交稅稅率提高為千分之六,就有部分所得稅的效果。

王建煊指出,將證交稅稅率提高,稅收馬上增加,可將稅收用以幫助弱勢族群的社會福利支出,對社會整體來說,帶來的公平正義可能比課不到稅的證所稅更大。「合理加稅、勢不能免」,王建煊期勉馬總統,在無連任壓力下,要有勇氣放手為人民好好做點長治久安的事。

財政部長劉憶如表示,非常感謝王建煊對稅改的支持,推動稅改當然希望稅收增加,但降證交稅將馬上讓稅收減少,行政院不會為了要課證所稅而以調降證交稅做交換代價,跟王建煊的想法一致。



◆ 臉書股價直落 分析師:免驚

中央社 2012-05-22

社群網站臉書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160億美元,掛牌後股價走勢不如預期,今天一度下跌至每股33.60美元,遠低於承銷價38美元,但分析師表示,投資人不必因此驚慌失措。

據「華爾街日報」和MSN等媒體報導,臉書(Facebook Inc.)市值在週末期間蒸發約120億美元,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身價也比18日下跌20億美元。

美國線上(AOL)報導,看到這些數字,世界各地投資人哀嚎聲不斷,各家媒體頭條也都質疑臉書是否已到欲振乏力的境地。某些批評家甚至認為,祖克柏和臉書可能已經嚇破膽。

氣急敗壞的散戶也在網路上幫FB亂改名,以「臉彈」(Face Bomb)、「破相」(Face Broke)或敗書(Fail Book)等字眼謔稱臉書。

不過,財經網站DailyFinance報導,留心看過臉書在IPO前所發布聲明的人,應該不會因為這個最新變化感到驚訝。長期投資人等到真的有什麼新聞浮出檯面再來擔心也不遲,同時臉書也將甩掉炒短線的投資人,並為長期經營踩穩腳步。

祖克柏在寫給潛在股東的信函中,擘劃出比較像是要改造社會的願景,反倒較不像是商業提案。

祖克柏在信函中談到開展溝通、敢於冒大險、並讓臉書影響力發揮到極致。這是封很有趣的信函,滿是令人興奮的構想。但對於想要炒短線迅速賺一筆的投資人來說,信中缺少1個重點,就是未承諾會帶給投資人豐厚回報。

就像祖克柏大部分的作為一樣,這封信經過深思熟慮。祖克柏沒興趣出售臉書股票,已是眾所週知的事,事實上,要不是為了遵守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的規定,臉書可能現在還是私人企業。

DailyFinance表示,總的來說,華爾街對臉書股價說三道四實在是非常沒意義,祖克柏手頭持有臉書57%投票權,這意味著,那些想插手臉書營運的投資人可能得考慮投履歷到臉書應徵。臉書勢必不會在股東會上聽取太多意見。

但對於那些有興趣長期投資的人來說,則完全沒有任何理由需要擔心,祖克柏擔任執行長期間展現出聰明才智,他也是精幹的領導者,知道如何帶領公司成長茁壯。

鑑於臉書當前路線,在可預見的未來,臉書都將穩居業界領頭羊地位。換言之,祖克柏和臉書有望成為理想投資標的。(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fsj 提到...

郭董暗示 全球要有過苦日子準備

【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台北報導】2012.05.23

3大預言:歐洲真的不好!2013年美國一定不好!中國出口衰退將擴大!

歐債危機升高,全球經濟如何?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指出,「歐洲真的不好、2013年美國一定不好、中國出口衰退情況擴大。」全世界都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

今日晚間將出刊的「商業周刊」以「披露郭台銘三大預言:全世界都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製造業將持續往中國移動」為題,說明郭台銘分析當前的經濟景氣。這篇報導是記錄中國製造業首富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與台灣的製造業首富郭台銘,針對歐美中的經濟與中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優勢能維持多久?做的分析與預言。

這篇報導認為,郭台銘暗示全世界三大經濟板塊都陷入低迷不振的狀態,但相對來說,他對於中國的未來顯然比較樂觀。郭台銘指出歐洲、美國不適合做製造業,中國將是最後贏家。

由於郭台銘一向對經濟景氣有獨特的看法與分析,並被譽為最準確的分析師,主要是鴻海為全球品牌代工廠,從第一線客戶與訂單直接判斷未來景氣。

商周今日報導郭台銘的三大預言為:

預言一:電子業我們都很敏感,歐洲是真的不好!

郭台銘表示,「歐洲最大賣場就是上海麥德龍(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零售批發超市集團,我們跟他合作,我們都有這個情報。」郭台銘的弦外之音,全世界都要有準備過苦日子的準備。

預言二:2013年美國一定不好!而且一定會推QE3。

他認為,美國今年因選舉,但是他可以肯定,「2013 年美國一定不好。因為選後了嘛!」台灣不是選後就不好了。」並認為美國一定是QE3是一定會推的,只是早晚。現在是歐巴馬在甚麼時候,如果他的對手很強的話,他推出QE3 的時間就會比較快。如果他對手弱的話,那他推的時間就會比較慢。但早晚一定推。

預言三:中國出口衰退情況擴大。

郭台銘指出,富士康中國今年一到三月份占中國進出口,去年占5.8%,僅單鴻海一家今年第一季即占出口總額6.7%。中國今年首季出口總額為43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7兆元「我的數字大到一個可以做為衡量的指標。」從鴻海的數字首次並沒有增加多少,但中國進出口比重越來越高,表示說,總體是明顯比鴻海弱。

針對中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優勢能維持多久? 郭台銘強調,「環境成本,中國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中國製造業首富美的集團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說,「中國政府對投資,對工廠的積極服務,應該還是可以。」郭台銘更是毫不遲疑地附和:「世界第一啊!」



◆ 日圓先生預言:今明兩年經濟會很差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12.05.23

這兩年會是二次世界發展以來表現最差的

歐債危機肆虐,全球經濟有無脫勾現象?也就是說歐洲以外的地區是不是可能較不受歐債風暴波及?「日圓先生」榊原英資認為,全球經濟仍是高度整合,不過,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難逃歐債問題波及,他雖然不想講得太悲觀,惟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已經開始,預測「今年和明年可能會是二次世界發展以來.全球經濟表現最差的兩年。」

台灣應加速和大陸以外國家簽FTA

應邀來台演講的榊原英資今日受訪時談到台灣在這場歐債危機中,有那些作為可以避開風暴;榊原英資強調,全球經濟趨勢發展重心已從西方轉移到東方,中國和印度最後將會成為全球發展重心,因此台灣、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應要深度整合,其在東亞地區域貿易在總貿易量六成,區域貿易比重已和歐盟一樣達到60%,認為應加速深度整合,亞洲就有機會掙救全球經濟脫離困境。他強調,中日韓FTA一年後將會完成簽訂,台灣應加速和中國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洽簽FTA。

榊原英資指出,印度和中國是未來經濟成長引擎的重心,雖然印度和中國的經濟都受到歐債問題之衝擊,其中印度GDP 則從8%掉到了5%或6%,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也在減緩,GDP 平均在7%至8%之間,預言未來8%將會是基本常態,不再能見到兩位數成長率。

榊原英資指出,美國在過去兩年,已經祭出兩次寬鬆政策,經濟似乎有所復甦,但復甦可否持續,仍難以預言,乃因美國企業有嚴重的資產負債表問題,因此美國也將像日本一樣,邁向失落十年之中,也就是市場所言的「美國經濟日本化」,但他不喜歡此種說法。

榊原英資表示,全球經濟已陷入困境並開始衰退,主要起因是從歐債危機開始,目前歐債問題仍無立即處方,加上希臘拒絕撙節政策,而德國和法國之間對於撙節政策之共識仍待溝通下,希臘危機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展到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等國,強調歐洲經濟不會立刻脫困,至少未來1、2年仍會在不景氣狀態,因此今明兩年的經濟仍會相當悲觀,歐元區注定是負成長。

他強調,整體來看,西方經濟體也在衰弱之中,而新興亞洲將會是未來經濟成長引擎,他預言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恐怕守不住2%,而美國在接下來6個月推出QE3的機率高於50%。

※ 相關報導;

* 全球最大債權國 日本21連霸
http://www.udn.com/2012/5/23/NEWS/WORLD/WOR2/7110401.shtml

日本財務省22日公布,截至2011年底,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海外淨資產為253.01兆日圓(3.2兆美元),是自1991 年來連續21年居全球之冠,且寫下歷來次高紀錄。

* 躍動的遠東 「雙頭鷹」—俄羅斯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91358

正如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將東西方同時作為立國基礎的俄羅斯, 正在對發展緩慢的東部進行開發。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案正在悄然啟動,它將把一座偏僻小鎮發展為國際大都市,並將其作為整個遠東地區開發的起始站。



◆ 引導民間投資 祭出新36條

【經濟日報╱記者劉永祥/綜合報導】2012.05.23

為因應經濟增速減緩,大陸當局積極引導民間投資。新華社引述大陸國家發改委有關方面負責人表示,繼鐵道部、衛生部之後,相關部門正在抓緊開展工作,今年5、6月將密集制訂推出一批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細則。

這位負責人指出,發改委負責的「在安排政府投資時對民間投資一視同仁」、「加強民間投資監測分析」、「鼓勵引導工程諮詢機構服務民間投資」等工作任務,即將提出實施細則。

據透露,有的部門取得階段性進展。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已起草完成實施細則初稿,正在徵求有關部門意見。「證監會、國資委的實施細則正在履行報批程序。電力、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實施細則制定工作也正在抓緊進行。」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貫徹落實「新36條」的整體進展還不夠理想,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特別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金融、能源等重點領域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與國務院要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民營企業期待,都有不小差距。

上海證券報也稱,未來1個月將是「新36條」實施細則的密集發布期,這被視為「穩增長」的重要一舉。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在穩增長的重要關頭,「出台民間投資實施細則,對擴大內需有直接推動。」

國家發改委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點出,從45個部門已落實的分工來看,下一步最有可能的是工信部研究推出放寬電信和部分製造業領域、國資委研究部分能源領域允許民資進入的細則。

上海證券報報導,國家能源局正在制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細則。

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王曉濤接受新華社專訪表示,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要投資領域的民間投資,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但目前還主要停留在低層次產業和產業鏈低端。王曉濤說,民間投資正處在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關鍵階段,推動民間投資結構調整是保證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要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溫家寶今年2月表明,「新36條」沒有落實,民間資本進入就會遇到「玻璃門」、「彈簧門」,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實施細則制訂出來。

※ 相關報導:

* 衰退加劇 陸重大建設全面加速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3/112012052300175.html

為應對經濟增速下滑,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表示,要盡快推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專案

* 名家觀點/經濟逐步脫離低迷
http://www.udn.com/2012/5/23/NEWS/FINANCE/FIN2/7110485.shtml

由於歐盟在第1季經濟仍維持成長,美國投資開始恢復,中國政府也將採取刺激政策,日本更由311地震後首次經濟擴張,這些有利因素若能持續,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電機、石化、橡膠及金屬機械等產業將可望受惠。不過與內需相關的民生工業及運輸設備,則須待外銷製造業景氣回溫後方可望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