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2

《經濟學人》: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 《經濟學人》: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2042100196.html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2-04-21 中國時報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人類現在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十八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手工,廿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強調大量生產,而近年來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製造數位化」,為傳統製造業的面貌和生產方式帶來巨大改變。


聰明軟體、新奇材料、更靈活的機器、新製程(特別是三D印製)、以及網路提供的各種軟體服務,這些新科技的匯聚使工廠得以逐漸揮別大量生產,進入客製化,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少量但多樣化的產品,滿足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

以往工廠從設計到開模生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如今有了三D印製機,只要在電腦上設計,就可三D印製出物件,包括戰機精密零件、助聽器及各種模型,這種製程的應用具有無限可能,並可大幅降低製造的門檻。

新材料和新科技的不斷出現,是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另一關鍵,例如碳纖取代了鋼鐵和鋁,創造出更輕、更堅固且更耐用的產品;至於奈米和基因改造等科技突破,更使製造業得以開拓新的領域。

然而所有革命都要付出代價,第三波工業革命也不例外,就像之前兩波工業革命都曾淘汰若干行業和勞工,未來製造業勢必再出現一場優勝劣敗的大洗牌,工廠需要的勞工將越來越少,但需要更高的技能。

當工廠需要的勞工減少,工資占生產成本的比重也會降低,從而改變目前到工資低的海外國家設廠的模式,跨國企業可能把工廠搬回國內,以便設計人員能夠和生產線更密切合作,同時更能貼近客戶並迅速回應其需求。

《經濟學人》指出,未來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許多廠商銷售的不只是產品,更是良好的售後服務,面對此一趨勢,政府只需做到兩點:一是為培育優秀勞力提供優良的教育環境,二是為所有創業者的公平競爭制訂清楚規則。



◆ 防天災人禍 美車廠擬增零件庫存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042978.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美聯社底特律20日電】2012.04.21

20多年來,美國汽車製造商都奉行只維持少量零件庫存策略,但接連發生的供應鏈凸槌事件,已逼迫他們重新思考行之多年的及時(just-in-time )交貨系統。

及時交貨系統讓汽車製造商省下數十億美元成本,並能更有效率管理工廠。但這套制度必須仰賴供應鏈幾近完美地運作,而去年的供應鏈卻曝露出兩個虛弱的環節。

2011年3月的大地震與海嘯重創很多日本零件廠,導致全球許多車款缺貨與車廠關閉。上個月,德國一家化學廠則因為廠房爆炸,削減用在汽車燃料管的一項重要樹脂供應量。少了這些零配件,汽車裝配線的生產就會延緩,甚至在幾周內停擺,經銷商的供貨跟著短缺。由於美國汽車銷售好不容易才開始恢復健康,汽車製造商如今也必須千方百計地尋找該樹脂的替代品。

汽車業供應鏈出差錯有時不可避免,但隨產業日益全球化,對少數幾家供應商專精零件的依賴日益加深,製造商也開始重新思考及時交貨系統。

從事汽車整頓諮商的康威麥肯吉公司專家威波說:「這套系統相當脆弱,確保供應不輟的唯一辦法就只有增加庫存。除此之外,我們勢必會繼續見到供應斷裂的現象。」

美國車廠說,他們正在研究零件供應的問題,以瞭解他們需要儲存哪些零件。

一部汽車有約3000項零件,其中很多是全球只有幾家工廠才做得出來的特殊產品,這也讓汽車業落得格外脆弱,只要有一家重要零件廠因為大火、天災而斷貨,整個產業就可能跟著停頓下來。



◆ IMF示警 歐洲金融將動盪
http://money.udn.com/fund/storypage.jsp?f_MAIN_ID=336&f_SUB_ID=3098&f_ART_ID=262314

【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2012.04.20

國際貨幣基金(IMF)說,如果政府無法控制歐債危機,或遭遇金融防火牆難以抵擋的衝擊,歐洲銀行業2013年底前可能被迫出售高達3.8兆美元資產,並緊縮信貸。IMF警告,同時大規模去槓桿化可能引發金融動盪,並衝擊經濟成長。

IMF針對法國巴黎銀行與德意志銀行等58家銀行作研究後預測,在上述情況下,歐元區17國兩年後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比目前預測低1.4個百分點。IMF預測即使在基準假設情況下,銀行業資產負債表規模也可能萎縮2.6兆美元。

IMF在18日發表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迄今為止,去槓桿化主要是透過強化資本部位與削減非核心業務,使其對全球其他國家的衝擊尚可掌握。務必避免同時、大規模與激烈地縮小資產負債表,因為那可能嚴重危害歐洲和其他地方的資產價格、信貸供給與經濟活動。」

※ 相關報導:

* 驚!希臘4銀行 去年虧掉市值的10倍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43035.shtml

希臘四大銀行20日提列2011年虧損,寫下282億歐元(約台幣1兆992億)的年損新高,主因是3月生效的換債方案在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炸大洞,幾乎抹光它們的資本基礎。

* 喜!IMF獲4300億美元金援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43037.shtml

國際貨幣基金(IMF)已籌措到4300億美元的新資金,大幅補充在危機時期用於干預的銀彈。國際社會雖擔憂IMF的資金會用於紓困歐元區,中國大陸及其他新興經濟大國仍然共襄盛舉。



◆ 新聞分析-全球拚內需 唯台灣反其道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972/122012042000083.html

【李麗滿】2012-04-20 工商時報

全球景氣低迷,包括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全力拚內需,而今年以來,馬政府接連提出調高油、電價,課徵證所稅等資本利得,打得公平正義旗幟,卻逐漸侵蝕國人的消費力。

從國內百貨龍頭首季營運下滑,台股上漲無力、下跌有份,首季汽車銷量下跌,即可看出台灣內需市場正逐漸衰退之中,尤其在外銷市場未能振作之際,政府連續對內需市場下重手,不知陳揆上任時提出的「富民」經濟如何實現?

巴西、印度近日宣佈降息,大陸人行昨也透露將調降存準率,期以寬鬆資金、提高民眾購買力,反觀台灣卻因油電雙漲,行政院不惜動用雙率政策來穩定物價,進一步抑制民眾消費,打擊內需。

舉例,經濟部即將提出的第二波節能補助方案,與第一波相同是6億元的額度,然而,油價雙漲後,民眾支出明顯增加,但也沒看到政府擴大補助的動作。

反觀,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不再保8、打房政策使得中國、香港內需消費走低,但鼓勵擴大內需政策卻一一配套出來,包括北京市發消費券等。

業者憂心的是,電價還沒真正調漲,消費景氣已經凍結,未來萬物皆漲時代,內需消費市場恐難以倖免,油價雙漲,民眾可以配合節省、縮減開支,但內需業者如何成長,經濟部總要想一想吧!

※ 相關報導:

* 財經官員主張降關稅+補貼 有效抗通膨
http://www.udn.com/2012/4/20/NEWS/NATIONAL/NATS3/7040298.shtml

財經高層官員認為,這波物價上漲,起源是能源價格上調,屬於供給面問題,非需求增加所致,而貨幣政策對解決供給面的物價問題,能力有限,應尋求財政政策支援,像是調降關稅,或祭出補貼等配套措施,才能有效打擊通膨。

* 百貨業績蒸發逾30億 買氣急凍比金融海嘯嚴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1/today-fo3.htm

政府拚命要錢,油電稅全來,物價飆漲,四月消費買氣被打趴在地,百貨龍頭新光三越首季營收少掉近十億元,推估全台百貨業首季業績較去年同期蒸發三十億元,等同一家中型百貨一年的營收。

* 行銷不應只是盲跟最新趨勢 而是一套完整系統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84880

做CIS的廠商,想盡辦法說服這些想重新啟動品牌的老店第二代:你需要一個企業識別、你需要一個企業識別!外面的CIS設計規畫要價100萬以上,你的只要5萬元,就幫你做好標誌、看板、名片、信封、杯蓋……通通都有。一間老招牌,變得美了,變得國際化了,但是,它「識別」了什麼?

發展服務業需要有新思維
胡晴舫:中產階級的消失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 超越全球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 從巨量資料到資訊安全
日科學家希望「印」出心臟
可建造月球基地的3D 印表機
列印摺紙術為複雜結構提供新技術
RCA 學生製造使陽光聚焦的3D 印表機
《時代》選出50最佳發明3D列印服飾吸睛電魔杖能滅火
研究者推出(印出) 新形態照明
印出來的CNT 電晶體電路或導致更便宜的OLED 顯示器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通膨房價漲 懲罰老百姓
http://www.udn.com/2012/4/20/NEWS/OPINION/X1/7040378.shtml

【聯合報╱林左裕/政大地政系教授】2012.04.20

最近油、電雙漲帶動多項民生用品的漲風,也使建商有調漲房價的態勢,除了行政院要求落實穩定物價因應措施外,央行也將緊縮銀根以抑制房價的飆風。在多項民生物資及房價上漲而薪水不漲的情況下,政府似乎無力減輕老百姓的痛苦指數。

這波物價升高的趨勢,其實延續自去年的牛奶漲勢,而大台北地區房價,近十年來每年約漲一成,民眾購屋壓力早已苦不堪言,遠超過民生物資價格上漲壓力;但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近年來平均卻僅約為百分之二,實在無法反映人民購買力遽跌之感受,其原因可由此指標之成分了解一二。

蓋消費者物價指數所涵蓋的項目,都是民生「消費」必需品,約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及醫藥等日常需購買的商品,計價標準包含本地生產及進口物價。

就食品來源而言,咖啡、小麥及大豆等多為進口,價格以國際商品交易市場為標準;「行」的成本,主要是石油價格,亦由國際市場決定,但在中油及台塑的壟斷下,價格風險轉嫁給消費者是社會的不公,也是台灣消費者的無奈。

最值得探討的是「住」的價格,在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編列中,住的價格採計「租金」成本,而非「房價」,因租金實際反映住屋者「消費使用」房屋之成本,而房價則包含了「投資」的成果;因此消費者物價指數,在居住類的價格僅使用租金,表示租屋即可符合居住需求。

此編列原則看似合理,但在台灣租屋市場不發達、租屋品質普遍低於住屋、以及居住補助一面倒向購屋的情形下,物價指數之居住類價格,僅依租金水準編列,實在有失公允,完全無法反映居住壓力遽升的台北。

連租屋市場發達的英國,其國會也要求主計部門檢討將房價納入消費者物價採計的可行性,我國的穩定物價小組,也該管管房價了!

這波物價及資產價格上漲,反映了幾個問題。首先,世界各國央行在次級房貸風暴期間,競相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所引發的通貨膨脹,如美國動用了兩次量化寬鬆政策,引發全球原物料的上漲;台灣則在民國九十八年增加了近三成的MIB貨幣供給,游資充斥下使資產價格膨脹。套用「經濟學人」雜誌的話,物價上漲是寬鬆貨幣政策下對老百姓的「標準懲罰」。

其次,大台北地區房價高漲的另一主因,更是來自國內產業及就業機會南北分布失衡,導致購屋需求的集中,惟有落實區域之均衡發展,才能逐漸紓解大台北的居住壓力。

最後,住宅與其他投資商品不同的是,其居住需求的本質,當價格被炒高時,民眾之居住能力及權利即受排擠,因此央行為了救市而印鈔票時,應了解後續之副作用,且其他部會也應有所因應以為配套,如提供租屋住宅,以舒緩百姓購屋壓力,而非鼓勵民眾搬離都會區;或對投資客就實價進行課稅,以抑制投資飆風。

因此,政府除了該管一般「搭通膨便車」、數年來順勢上漲的民生物資等「大事」外,更應著力於處理過去平均年漲一成數十萬、上百萬的大台北房價「更大的事」,如此才能免除未來貨幣政策緊縮後的金融風暴,且市場上有負擔得起的房子,也才是長遠下子孫之福。

※ 相關報導:

* 社論-財部版證所稅 立院磨刀霍霍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42100426.html

證所稅已由行政院初審通過,待行政院會通過送立法院修法後,戰場即移至立法院。坦白說,在社會各界、一般民眾對稅制合理化、縮短貧富差距的期望如此殷切之際,大部分立委應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證所稅。較可能的情況,反而是提出一套更嚴苛、影響投資人更鉅到難以推動的方案。雖然財部版仍有可以討論修改之空間,但我們期望各政黨與立委諸公,能以成功實施、讓證所稅踏出第一步,並降低對市場的干擾與影響為第一要務,儘快完成證所稅修法,才能讓台灣的稅制合理化邁入一個新紀元。



◆ 社論-成長趨緩比通膨問題更值得正視

【本報訊】2012-04-20 工商時報

最近受到油、電雙漲的影響,物價蠢蠢欲動,執政當局為此擬採用各種方法,甚至包括匯率與利率政策的調整,來緩和這一波通膨壓力。行政院日前更召開穩定物價小組,宣示對抗通膨的決心。

事實上,受到歐洲景氣走緩、美國需求降溫、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下修的影響,3月份包括台、韓、星等亞洲國家的出口皆呈衰退,而黃豆、小麥、玉米等農工原料的國際行情也持續走跌;至於月前被中東情勢所推升的國際油價,也已告下滑。這個國際環境的演變告訴我們,當前全球經濟問題不在通膨,而在於經濟失去成長動能。

觀察各國總體經濟情勢會發現,歐元區3月的通膨率仍持穩在2.7%,像希臘、西班牙這些面臨償債壓力的的國家,由於需求下滑,通膨率更已降至1.4%、1.8%。另外,通膨率一向偏高的南韓,在3月份也降至2.6%。台灣3月份的通膨率,更只有1.2%。這些數據擺在一起,怎麼看也看不出全球正在醞釀新一波的通膨壓力。

外在環境既沒有為台灣的通膨加溫,顯而易見的是,台灣這一波物價上漲壓力,主要是來自內部的調整。也就是壓抑了兩、三年的油、電價格,一夕間調漲所造成的局面。

這個壓力既是來自內部而非國外,自然無需以台幣升值的手段來解決,當然也還不到需要機動調降大宗物資關稅的時候。須知,一切政策工具皆有其負作用,絕不可畏於沸騰的民情而輕率出手。過去兩年政府壓抑油、電價格引來今日的民怨,足堪為借鏡。

再者,這一次油、電調漲所引發的物價壓力,本質上屬於成本推動型,而非需求拉動型。依1980年代的經驗,成本推動的通膨,貨幣政策效果甚微,貿然升息,非但平息不了物價問題,反而會使得低迷的景氣更形雪上加霜。決策當局在運用雙率政策時,必須格外審慎才是。

其實,當前台灣雖有物價上漲的壓力,惟物價是由供需兩面決定的,廠商在油、電雙漲之下固然可以將成本全數轉嫁給民眾,但消費者未必會買帳。加以如今台灣消費市場競爭激烈,目前喊得震天價響的漲風,屆時未必真能漲的起來,這由以往的經驗可以得到證實。

我們以國際農工原料漲勢最凌厲的2008年前三季為例,小麥、黃豆、玉米、石油、銅、鋁等國際行情屢創新高,其所締造的價格多數仍高於今日。當年受此影響,台灣消費者物價雖然也呈上漲,但在市場競爭壓力及需求面不買帳的情況下,前三季漲幅僅3.6%、4.2%、4.5%,至第四季即因金融海嘯而告走跌。前三季的漲幅雖略高了些,但與前兩次石油危機時兩位數的通膨率相比,實有天壤之別。

這說明二十多年來,隨著全球化生產、貿易自由化及台灣消費市場的激烈競爭,大大紓解了通膨的壓力。只要不讓恐慌的預期心理出現,台灣即不可能再次出現石油危機年代的兩位數通膨率。可想而知,如果連2008年全球農工原料瘋狂上漲的威力,最多也只能把台灣的通膨率推升至4.5%,則如今在國際原物料行情走跌之際,這一波內生的物價壓力,顯然就不至於太過棘手。

台灣今天多數人都在憂心物價,事實上從第一季台灣出口衰退4.0%,以及首二月工業生產及零售指數衰退5.4%、1.0%看來,成長動能不足的問題反而更值得關注。主計總處二月份預測首季經濟成長尚有1.2%,但從出口、生產等已公布的數據觀察,首季能否正成長恐怕都成問題。再者,歐洲財政吃緊、中國成長趨緩、美國復甦脆弱,全球經濟三大引擎的動能實難令人樂觀。很明顯,接下來全球經濟問題是在成長,而不在通膨。

依據歐盟統計局的最新資料,今年以來歐元區的工業生產、營造業產值、零售業營收,皆較去年同期衰退,失業率更一路升至10.8%的新高水準。而美國的失業率雖降低,但衡量勞動意願的勞參率今年首季已跌至63.8%,創下1982年以來的新低,與金融海嘯前的66%相去甚遠。美國勞參率降低一個百分點,代表240萬人退出勞動市場,如今美國勞參率比金融海嘯前跌逾2個百分點,也就是約有500萬人自美國勞動市場退離,這自然是一項嚴重警訊。月前Fed主席柏南克在國會做證時即表示:「我們距離就業市場正常的運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8.3%的失業率並未反映出美國就業市場的疲弱程度。」

觀察全球經濟情勢,看看台灣首季的出口、生產及零售的跌勢,面對目前國內輿論關注的焦點,陳內閣也許會陷入兩難。但無論如何,主政者必須清楚台灣所將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我們研判台灣當前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成長,而非通膨,決策當局的雙率政策必須審慎拿捏,以免讓今日穩定物價的措施,於日後又成為阻礙成長的絆腳石。

fsj 提到...

出口衰退的真相

【經濟日報╱社論】2012.04.22

財政部公布3月份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3月的出口年增率仍然呈現衰退,累計今年第一季出口為衰退4%,較主計處預測值減少約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00億元〉;這是景氣從金融海嘯谷底(民國98年第四季)恢復以來,首季出現的負成長。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在首季卻都維持了正成長。以今年前兩個月為例,韓國出口比去年同期成長達到6.8%,新加坡更高達10.8%,香港也有1.8%,唯獨台灣是負4.5%,為何會有這種特殊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入檢討。

其實,全球貿易出口恢復成長的現象,不僅只出現在我國的東亞主要競爭對手之間;一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在今年前二月的出口也都恢復了成長,其他主要先進國家的出口也多半呈現正成長,但我國第一季的出口卻出現明顯的倒退,這是非常嚴重的警訊,必須要高度警惕。

財政部認為3月份的衰退幅度已經比前二個月縮小,從4.5%減少到3.2%,因此應以「好消息」來解讀。我們不願意以「阿Q」來批評主管機關的解讀方式,但卻必須指出,出口衰退現象可能和我國競爭對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陸續生效或生效範圍擴大有關,主管機關必須確定根源、對症下藥來扭轉劣勢,以免每況愈下而難以挽回。

在同期間出口表現最好的競爭對手——韓國和新加坡,特別值得我們重視。韓國的出口明顯成長,是否是因為韓國和東協、歐盟、美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分別在前年初、去年7月和今年3月生效,因關稅陸續調降或直接投資陸續增加,所產生的貿易效果有關,還是純粹因為韓國大企業的大手筆投資研究發展,逐步擊敗我國高科技廠商,搶占了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應該儘速釐清真相,亟思解決之道。

除了韓國這個國際競爭的夙敵之外,我們也應該注意新加坡。星國1992年在「東協自由貿易協定」中獲得了和其他九個東南亞國家貿易絕佳的競爭優勢之後,陸續透過這個組織集體地和印度、日本、韓國、中國簽署了自貿協定;但為了獲得更佳的貿易環境,又單獨和包括中國、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國簽署了自貿協定。這些協定整合性的效果自然打造了絕佳的投資環境,吸引各國投資,並對我國出口造成了排擠效果。

其實,自貿協定除了讓出口關稅免除之外,還可讓企業因確保了更大的市場,消除了不確定性而擴大產量、增加研發及其它相關投資,帶來平均生產成本的降低,強化了國際競爭力;而這又導致它們更勇於簽署更多的貿易協定來獲得滾雪球的效益。

許多國人不理解,為何政府三番兩次指出要儘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因為自貿協定通常在簽署時立即會免除部分產品的關稅,其他產品也會逐年降低關稅,造成的總排擠效果會逐年加大。除非儘速提升競爭力,否則類似「加溫鍋中的青蛙」現象就會逐漸形成。近年台灣為何出口競爭節節敗退,極可能就是長期在自由貿易協定的浪潮中缺席,所造成的可怕後果。

這種邏輯可以解釋:為何新加坡和韓國兩個全亞洲最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正好也是今年首季出口成長最快的亞洲國家;這現象和兩國主要貿易協定生效或擴大範圍的時程若合符節。明乎此,就可以理解為何台灣和主要貿易對象缺乏自貿協定的嚴重性。晚一年,甚至晚一季簽成,都會有它的負面效果;然而,政府卻似乎只有「心動」,沒有「馬上行動」,慢條斯理地耗掉一年多還沒簽出最容易的「台星協議」,而最關鍵的兩岸後續協議,也讓外界完全感受不到其積極性。

今年首季出口呈現負成長的警訊必須高度重視,務必找出病灶並力求藥到病除。

※ 相關報導:

* 中國褪色 美製造業掀回流潮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2/today-t3.htm

中國工資不斷上漲,跨國企業生產要素的「勞動套利」吸引力不再,加上消費端距離、經商環境容易度、太長供應鏈衍生物流問題等因素,美國製造業興起新一波「回流潮」。根據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型製造商考慮把生產線從中國重新搬回美國。

* 走或留 深圳製造業坐困愁城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044162.shtml

多維新聞網報導,位於深圳福田保稅區內的奧蘭若科技公司最近決定撤離深圳,生產設備將拆卸運往馬來西亞。奧蘭若是全球第二大光學與雷射元件供應商Oclaro設於深圳的生產基地。這是兩年來第三家準備撤離深圳的外資光學元件供應商,業界人士指出,光學元件行業面臨的微利困境,以及節節攀升的生產成本,是業者紛紛出走的主因。



◆ 社論-從「薄熙來事件」看大陸經濟政策

【本報訊】2012-04-22 工商時報

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的薄熙來,因涉嫌嚴重違紀,日前被中共當局正式停止其黨職,並予以立案調查。薄熙來之妻谷開來則因涉嫌殺人罪,被移送法辦。該事件著實震撼了大陸政壇,並引起海內外的熱烈議論。鑒於「薄熙來事件」的來龍去脈中,也包含著經濟面的深層因素,該事件對大陸經濟政策的影響,值得加以深入探討。

薄熙來近年在重慶主政期間,以高調進行「唱紅打黑」,並推行「民生導向」的經濟政策。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使薄熙來被視為當今大陸「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事實上也有一批思想「左傾」的文人,大造輿論以追捧薄熙來以及他在重慶的施政路線,並由此衍生出了名噪一時的「重慶模式」之詞。

薄熙來在重慶市的經濟及民生政策,雖然目的也是在快速發展地方經濟、追求民生的普遍富足,和其他省市當局的施政目標並無二致。但是薄熙來的主政手法卻是很特殊的「大包大攬」型,即由重慶市當局充分主控當地國有企業,及全市土地、金融等資源,以公權力直接介入相關的營運及交易活動(如有名的官辦農村土地交易所),由此掌握了大量的經濟利益,再以此為籌碼,去興建公租房、濟助經濟弱勢者、補貼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等。重慶市的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超過1兆元人民幣,高居全大陸各省市的第4位,顯示該市官方掌握的經濟實力,相當驚人。

在這樣的條件下,重慶市當局對社會基層商民的慷慨分配及補助,是薄熙來被戴上「左派」帽子的重要原因,也使薄熙來得到大陸社會上一批人的支持。眾所週知,大陸社會當前的貧富差距非常凸顯,分配不公的問題備受議論,部分民眾亦有明顯的失落感和不滿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薄熙來昔日在重慶高舉民生大旗、強調分配的施政手法,在大陸確有一批支持呼應者,也可說該種政策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如今雖薄熙來已倒台,但上述的施政路線,對大陸整體經濟及民生政策,仍會繼續發生潛在的影響。也就是說,未來仍會有一批民眾,熱切期盼大陸當局在政策上側重分配及偏厚民生。這種現象,無關薄熙來個人的宦途浮沉,而是大陸社會現勢下的一種「客觀現實」。大陸中央無論何人主政,都要面對及妥善處理這個問題。

那麼,大陸未來的整體經濟政策該如何加以因應呢?若用簡單化的「想當然耳」思維,則可說相關政策應該多一些「左派」成分,以安撫部分經濟弱勢民眾的心理,進而防止未來再出現另一個薄熙來式的「左派追捧」人物,來搶佔「左傾政策」的市場。

事實上,這種「以左攻左」的政策手法,在當今情勢下是行不通的。因政策之左傾,只能安撫心懷不滿的民眾於一時,長期卻會嚴重挫傷大陸經濟的根基。這項根基,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和「平穩較快」發展的動能。這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大陸持續努力了20年才達致的成果,當然中共主政當局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捍衛它。

這條政策路線的最大優點,乃是可以按照市場規律和供需法則,去激發全民的經濟創造力,擴大社會財富規模。整個社會的財富充裕了,當局要根本解決民生問題或分配問題就相對容易。因此,大陸未來的經濟及民生政策,應首先檢視「社會化創富機制」是否已臻健全,如果還有什麼缺失的話,要儘快加以補強。其中,國有大企業壟斷利益、商場交易仍有政治權力介入干預等問題,都要放在檯面上去檢討及解決。無論如何,不能再回頭去走「公權力包攬」的左派路線。

日前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面,痛批大陸銀行業靠壟斷地位賺大錢,並主張開放民營資本進入該行業,以打破壟斷。這樣的政策思維,即頗有助於大陸經濟進一步的良性發展,但最好其能成為一種全局性的改革方針,以實行到經濟、產業、市場的方方面面。如此必能為最大多數的商民帶來實惠,而社會民生問題的解決,也將因此而事半功倍。

※ 相關報導:

* 社評-大陸金融需要全國共軌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2042200300.html

發展金融不像發展經濟,不能靠地方成長動機,更不能搞「計畫金融」。如果「改革開放」真是中國堅決要走的路,就要針對金融制度作全面的突破,而不是把零星的地方性金融試點,當作過河時要摸著的石頭,金融是大海,摸著石頭不能過海。

fsj 提到...

歐洲5月「選」不停 市場震盪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2.04.23

隨著法國總統大選22日登場,金融市場的關注焦點已從西班牙轉向法國,包括希臘、德國、義大利與愛爾蘭下個月也將舉行選舉,可能為動盪的歐洲市場投下新政治變數。

對政府近來力推撙節措施感到不滿的歐洲民眾,可能用手中選票迫使官員讓步,如此恐加深歐洲內部的緊張情勢。

瑞士信貸分析師表示,法國大選結果充滿不確定性,可能造成歐元兌美元和日圓貶值,並升高德、法公債利差擴大的壓力。法國選舉備受矚目的主因是投票時間敏感,且法國在歐元區政策扮演重要角色。部份公債投資人擔憂,如果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在5月6日的第二輪投票中打敗沙克吉,他可能敦促歐盟重新協商已通過的財政協議。而且,歐蘭德支持歐洲央行(ECB)提振成長的態度,和德國打擊通膨的立場相左。

野村證券分析師紐頓說:「倘若歐蘭德勝選,德、法公債利差可能繼續擴大。」其他近期準備選舉的國家,市況也很波動。例如,義大利訂5月6日展開地方選舉,目前義、德10年期公債的利差逼近4%,高於一個月前的3%。愛爾蘭將於5月31日公投歐盟財政協議,現在該國與德國10年期公債利差高達5.25%。

希臘也訂5月6日舉行國會大選。瑞信分析師佐尼說:「支持歐盟紓困方案的政黨很可能無法取得多數席次,這將使金融防火牆的架構出現變數,並再度瓦解歐洲的共同構想。」

※ 相關報導:

* 選後法國 可能成為歐盟造反派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046154.shtml

許多專家擔心,歐蘭德當選,可能改變法國和德國在歐債危機上的合作。沙克吉和德國總理梅克爾對解決歐債的立場一致,關係密切到被外界稱為是「梅克吉」。富國證券全球經濟學家布萊森表示,歐債危機尚未化解,但歐元區前兩大經濟體德、法政策相同,危機比較有可能解決,兩國領袖意見相左,則可能升高危機惡化的風險。



◆ 金管會力爭 降證交稅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12.04.23

行政院會最快周四通過證所稅方案,力爭證交稅應隨證所稅開徵同步調降的金管會,今天上午表示,身為主管機關擔憂證所稅開徵影響股市流動性,在院會通過之前,金管會仍將充分表達意見,希望「期所稅」和「期交稅」擇一開徵,不要同步都課。

媒體報導陳揆不贊成證券交易稅調降,但可接受證所稅微調,消息還指出,財政部、金管會兩部會對證券交易所得稅、期貨交易所稅課徵內容意見不同,「不可能金管會零分、財政部一百分」,財政部版本還有微調空間,今天行政院並不願證實此說法。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今天表示,上周四他代表金管會赴行政院參加證所稅審查會議,基於資本市場主管機關職責,有必要重視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金管會確實擔憂課徵證所稅之後,導致投資人交易成本增加,會造成市場流動性受影響,進而影響到我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因此當時提出希望開徵證所稅要調降證交稅,且期所稅和期交稅擇一開徵,目前這個一致性的立場和想法,並沒有改變。

對於媒體報導行政院長陳冲已為證所稅方案定調,開徵證所稅且不調降證交稅,吳當傑表示,這些都是媒體的報導,金管會在行政院決定之前,本於主管機關立場,仍會將意見做充分的陳述與表達,但只要行政院會通過的決定,金管會都一定予以尊重。

對於有媒體報導金管會放任券商串連反彈,力圖阻撓證所稅方案,吳當傑表示,金管會並沒有來自業者的壓力,陳述意見是基於職責考量,因為如果市場流動性不足,也可能造成證券業者的成本增加,相關從業人員可能會有裁員等衝擊,證券市場和金融機構發展相輔相成,身為主管機關金管會就只是關心市場的整體發展。

fsj 提到...

六大利空 歐美股重挫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2.04.24

荷蘭總理因預算撙節會談破局於23日請辭,法國政壇極可能變天,顯示歐洲反撙節勢力強力反撲,歐債危機恐懼再起,加上歐洲和中國大陸製造業數據等利空罩頂,造成歐美股市大跌,歐元也劇烈貶值。

美股三大指數開盤急跌逾1%,道瓊工業指數最深跌183點,道瓊歐洲Stoxx 600指數重挫2.6%,跌至三年來最低,德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及法國大盤跌幅約3%,瑞典股市更重挫逾4%。歐元兌美元急貶0.7%,兌日圓貶值1.2%。擔保歐洲主權債違約的成本攀升到四周來新高,油、金走跌。

向來謹守財政紀律的荷蘭上周末傳出執政聯盟內部數周來的削減赤字談判宣告破局,總理呂特(Mark Rutte)將向女王碧翠絲提出內閣總辭,代表荷蘭很有可能提前舉行大選。此外,法國現任總統沙克吉在首輪投票中敗給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經濟學家擔心將不利金融市場。這種種跡象顯示,歐洲反緊縮勢力正在抬頭。

歐洲最新經濟數據也傳來令人失望的消息。歐元區4月服務業與製造業景氣萎縮超乎市場預期,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跌至47.4,低於象徵景氣榮枯分水嶺的50,且萎縮幅度創五個月來最大,讓外界對歐元區景氣快速擺脫衰退的期望頓時落空。經濟學家如今預期,歐元區經濟到下半年仍無法擺脫衰退的困境。

在歐元區各國中,德國4月製造業PMI下滑至46.3,代表這個歐元區最大經濟體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正以將近三年來最快的速度萎縮。同日公布的中國製造業數據依舊處於萎縮。

西班牙央行統計,今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較去年第四季縮減0.4%,是連續第二季萎縮,已符合衰退的技術性定義,這也意味著馬德里當局的減赤目標將更難達成。

※ 相關報導:

* 歐盟各國減債 成效不彰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30504/132012042401339.html

歐洲聯盟各會員國雖致力降低債務但成效不彰,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西班牙、希臘、愛爾蘭,甚至英國的預算赤字,仍超過歐盟標準。

* 不改革 美養老金21年內斷炊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32012042400679.html

根據今天公布的官方報告,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若不改革,將在2033年彈盡糧絕,比原先估計的早了3年。這項震驚年歲漸長嬰兒潮世代的消息,主因是入不敷出不斷擴大。



◆ 七大轉型病症 產學開藥方

【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張義宮/台北報導】2012.04.24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23)日表示,今年科技會議將由中研院七位院士結合國研院、政大、工研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團隊,透過產官學界參與討論,提出解決七大困境的行動方案,面對台灣科技業轉型的問題。

國科會全國科技會議將在12月舉行,朱敬一說,全國科技會議依據科技基本法第十條召開,以往會議都是擘劃四年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的藍圖,組合各部會的施政計畫,今年改變型態,同時會有七大主題進行討論。

這七大主題分別為:一、如何維繫台灣的學研地位;二、如何解決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困境;三、台灣智慧財產權布局,如何思考;四、如何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五、如何推動由上而下的目標導向型科技計畫;六、台灣的永續環境如何維繫;七、如何面對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

今年全國科技會議七位演講者除了朱敬一外,還有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前台積電技術長、現任中研院院士胡正明,還有王佑曾、陳建仁、劉兆漢以及管中閔。

朱敬一也在演講中拋出許多新政策構想,包括:政府如何讓種子基金系統化;工研院是否可參考德國佛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會,與大學緊密結合;政府是否擴大延攬旅外華人第二代回台;但這些提案仍須經過全國科技會議討論才能定案。



◆ 社論-平議證所稅方案的得與失

【本報訊】201-04-24 工商時報

財政部提案復徵證所稅,引發證券商從業人員極大的反彈,昨天證券公會特別集會,研商因應對策。最近股市成交量已萎縮至700億元左右,顯現研擬中的證所稅方案,的確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執政當局確有必要再加深入評估,否則貿然實施,可能只求得一個殘缺不全的公平正義,卻同時引發證交稅收短收、資本市場流動性萎縮、財稅稽徵成本大增等多重負面效應。

我們必須特別指出,財政部目前「外資免徵」的方案,埋下一個巨大的政治地雷。在政府推動兩岸金融交流、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政策方向下,可以預見的未來會有相當數量的中資進入台灣股市,勢必出現「台灣投資人繳稅、中資卻免稅」的爭議。以香港、上海、深圳股市的架構來看,中資組成份子複雜,固然有長期的戰略投資,卻也存在大量快進快出的炒作資金,未來中資(或是化身外資的中資)蜂擁而來、揚長而去,卻完全不必繳證券所得稅,引發「歧視本國投資人」的疑慮,勢必成為難以處理的政治地雷。

政府復徵證所稅的出發點,行政院長陳冲與財政部長劉憶如都強調要兼顧「公平正義、增加稅收、不影響股市流動性、不影響小額投資人權益,以及簡易稽徵成本」這五個前題。財政部的版本初看打擊面不大,進一步深思,卻發現這個方案剛好命中台灣股市的要害,而且非常可能對長期疲弱不振、上漲不易的台股,造成結構性的衝擊。

根據中華民國券商公會的估算,從2002年至今,連續十年的台股(調整後市值)證券交易所得,累計是「虧損4,039億元」,其中只有92、95、99三年有新台幣一兆元以上的獲利,但是獲利年份的前後都出現重大虧損。實際上說,從過去10年的經驗來看,證所稅要不是根本課不到,就是獲利年份前後存在龐大的虧損抵扣額,而政府與證券公司則增加了大量的代計算稅額、寄送估稅單、稅額爭議等處理成本。

就以馬總統上任的2008年起算,當年全體股民出現5.2兆元的虧損,次年股市雖然反彈,但是獲利只有4.3兆元;2010年抵扣額還沒用完,2011年又出現2.7兆元的虧損。如果依照目前研議的方案施行,財政部明顯根本課不到稅。

再者,台灣股市因為多年沒有大型公司新上市,上市公司與投資人都呈現「老化」的趨勢。目前每日的成交量,有15-20%來自於當沖客與短線大戶,另外占市場30%的外資成交金額中,也有高達七成屬於快進快出的對沖資金。外資對沖基金因為免課證所稅而不受影響,本國的當沖客與短線大戶卻首當其衝。這些當沖客原本就追求1%上下的利益,繳交的證交稅與手續費已占價差相當比例,如今再加上年底結算證所稅,大多數的當沖客自然選擇退場。當沖與大戶退場,正是財政部提出證所稅方案之後,股市成交量突然縮減30%,跌到700億元水準的主要原因。

最令人擔心的則是「外資(中資)免稅」的窗口。外資過去在台灣期貨市場是大贏家,有證券專家估計外資累計從台灣期貨市場賺走100億元,本地投資人則是淨虧損,如果還要針對本國投資人課稅,那麼本國投資人可說是必敗無疑。劉憶如部長是芝加哥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一定了解在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如果一邊要課稅、另外一邊免課,那麼被課稅的那群必然是輸家,而所有的參與者都將用盡全力轉換成免稅的身分。財政部不能夠一邊創造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又以裁罰手段逼迫本國人留在不利的競爭環境,這種會引發「歧視本國人」指責的政策,萬萬不能強行推動。

我們一再提醒,台灣證券市場長年遲滯不前,集資金額、市場流動性的排名不斷被周邊的競爭國所超越,政府當務之急應該是擴大台股的規模,強化本國證券商與投資機構的實力。台灣的競爭者不是美國、日本、德國,我們的競爭者是韓國、新加坡,甚至香港與大陸股市,這幾個競爭國的稅制都擺在檯面,我們至少要維持租稅制度的競爭力,才有把股市做大做強的機會。

對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因為「身分」的差異課徵不同的稅制,是非常危險的。而針對外國人免稅、本國人課稅的制度,更會引爆「歧視本國人」的政治風險,更何況還有大量的中資正準備進入台灣!

我們認同公平正義的原則,也支持政府「增加稅收、不影響股市流動性、不影響小額投資人權益、簡易稽徵成本」的前題。但是,公平正義有非常多的方法來達成,目前的方案,恐怕只能得到表面的、殘缺的公平正義,卻對稅收、股市流動性、稽徵成本都帶來負面的結果,更何況還有中資免稅的政治風險。政府決策當局應該要以更高的角度,全面評估復徵證所稅的方案,不必急於一時推動,尤其要真誠傾聽各方的聲音,如此才能獲致對台灣整體利益最大的方案。

※ 相關報導:

* 陳冲:證交稅0.3% 已無隱含證所稅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7048478.shtml

陳冲說,過去停徵證所稅時,將證交稅率拉高到千分之六,現在降到千分之三,已經去除了隱含所得因素的部份。

fsj 提到...

財長:賺400萬 不願繳20萬證所稅?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2012.04.25

券商公會刊登廣告,反對個人課徵證所稅與期所稅。財政部長劉憶如昨天反問,證券所得四百萬元以上的「既得利益者」,若連廿萬元證所稅都不願意繳,這讓每元所得都要繳稅的薪資所得者不知做何感想?

宣布退出財政健全小組的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直言,劉憶如會很辛苦,證所稅版本送到行政院和立法院,劉憶如要一個人去捍衛,因為現在這些方案都不是財政健全小組的共識。

券商公會指出,台股指數已下跌百分之八、每日均成交量急速萎縮近五成。劉憶如表示,她有看到廣告,但把所有的國內外因素全部都加到證所稅的討論,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做法。

對於業者揚言出走、上街頭,劉憶如說,過去長期以來賺錢沒有繳稅,既得利益者已經習慣不管賺幾千萬都不用繳稅,「他們發表一些聲明,是可以理解的」。

劉憶如指出,薪資所得者一年薪資所得若是四百萬元,每年要繳將近一百萬元的稅,「如果既得利益者要用落後來形容證所稅方案,淨賺四百萬、連廿萬元的稅都不用繳,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我不曉得有什麼樣的地位?」

她也說,既然要縮減貧富差距,富人應該要多繳一點稅,淨賺四百萬元的人,已算是富人,如果連廿萬的證所稅都要得到豁免權,「我也不曉得像這樣既得利益者的想法和講法,台灣的貧富差距,是不是他們完全看不見?也不覺得該負任何一點責任?」



◆ 證所稅疑慮多 高層憂稅收不升反降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陳洛薇、林思慧、林政忠/台北報導】2012.04.25

財政部提出復徵證所稅方案,最快下周可送到立院。但不僅在野黨方面意見不少,黨政高層間也有不少人態度保留,憂心開徵證所稅之後,國家稅收不升反降。政壇並盛傳,財政部長劉憶如跳過政院「越級報告」,先自行與府方溝通,強勢作風也引發一些不滿。這種種原因,也使得復徵證所稅能否順利立法,更添變數。

對於劉憶如被指「越級報告」,財政部官員昨晚表示,馬總統指示「量能課稅」,稅改的每一個過程,行政院都「同步知道」。

財政部版證所稅方案於上周四進入行政院會,本周四還要繼續討論。由於立院財政委員會召委羅明才表態「提高證交稅,不徵證所稅」,因此劉憶如上周特別拜會另一位召委盧秀燕,希望盡快排入議程。盧秀燕表示,為免不確定因素對股市的信心造成傷害,一旦立院院會通過付委,會盡快安排初審。

不過,消息人士指出,財政部方案是否就是行政部門最終版本,或是能否順利通過立院,其中變數都仍大。

包括好幾位「對馬總統極有影響力」的財經專業高層人士都曾憂心指出,開徵證所稅不可避免衝擊股市交易量,因此證交稅的總收入會受到影響。

何況,外界要求配合證所稅開徵、應同步降低證交稅率的聲浪頗大,以目前股市規模看來,如果證交稅率降低千分之零點五,就會少收兩百億元。兩者一來一往,證所稅增加的收入,能否補足證交稅的損失?在政府財政拮据的時候,值得考慮。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推出的修正版本,已開始連署。賴士葆版跟財政部版一樣採行分離課稅,但為避免過度衝擊股市交易,因此將長期持有股票的減稅優惠門檻,由五年放寬至一年,且同時將證交稅率降低三分之一,也就是從現行的千分之三降為千分之二。

賴士葆指出,開徵證所稅的最主要考量,是追求公平正義而非增加稅基。從以往開徵證所稅的例子看來,由於衝擊股市交易意願,因此整體稅收反而是下降的。賴士葆認為,證所稅復徵的計畫已是箭在弦上,不可能整個打消,但相信自己的版本衝擊股市交易較小,對整體稅收的影響,會優於財政部版。

親民黨團總召李桐豪昨天也舉行記者會,主張不分大戶小戶,「有所得即課稅,有虧損即扣抵」,薪資所得或資本利得,都納入綜合所得稅,持有超過一年以上減半課徵,在復徵證所稅時,應考慮完全廢除或減半證交稅;另外,應考慮對一定條件之外的外資課徵「熱錢稅」,以維護國內資本市場穩定。

※ 相關報導:

* 證所稅案 王金平急找立委「了解」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7051184.shtml

立法院長王金平上午召集朝野立委了解情況,國民黨籍財政委員會召委盧秀燕指出,當務之急是行政院內部先整合意見,就算本周四通過行政院院會,依議事規則安排,證所稅要在本會期通過,時間壓力很大機會也渺茫。財政部推證所稅意志堅定,近日以來,立委辦公室充斥抗議電話,有辦公室已接到民眾大哭的陳情電話,哀求立委不要通過證所稅。盧秀燕說,目前行政院內部對證所稅,意見都還分歧,社會的壓力已經全面湧向立院。

...【記者郭玫君、楊美玲/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陳冲上午首度以閣揆身分出席工商協進會的工商早餐會,對於大家關切的證所稅問題,陳冲提及三大斟酌重點,今天將請政務委員管中閔再作進一步審查,他說不希望耽誤太多時間。他提及,期貨交易本身就是一個零和遊戲,對零和的活動去課徵所得稅,將他列為所得概念來算,基本論據也需再斟酌。至於開徵證所稅的同時是否調降證交稅,他強調,要等到真正的證所稅方案確定後,再來配合。

陳冲也聲明,民國79年時,證交稅是千分之1.5,後來因為證所稅停徵,又提高到千分之6 ,至於82年又降到千分之3,陳冲說,從千分之1.5到6之間是含有所得概念,但降為千分之3後,是「部分所得稅」消除,而非「所得稅部分」已消除,這兩者是不同的。

陳冲說,審查有三大重點,第一是條文的細膩性還可以再調整一下,尤其有些條文修改比較多一點,條文前後的呼應非常重要,因為條文本身需要非常嚴格的一致性,這點需要再斟酌。

第二,期貨交易本身是一個零和遊戲,對於零和的活動課徵所得稅,把它列入所得概念來算的話,他的基本論據在哪裡,也請政務委員再斟酌。

第三,條文本身其實雖然修改很多,但對於徵納雙方都要很簡便、清楚,因此條文上是否讓徵納雙方都具便利性,也是需要斟酌考慮的部分。

至於證交稅有無調整空間?陳冲說,這一次的修法是跟證所稅有關,不管是證交稅或是其他一些建議,都要等到證所稅方案真正確定以後,再來配合;此外,證交稅從當年發展至今的沿革歷史,也是斟酌的因素。

fsj 提到...

北京清大調查:廣東台商 五年內有倒閉危機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2012.04.25

北京清華大學台資企業研究中心調查發現,大陸台商資本規模可觀,但隨著勞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多數都面臨經營困難;研究顯示,高達半數的廣東台商五年內可能有倒閉危機,東莞和深圳也有兩成台商出現經營風險。

北京清大台研中心主任李保明指出,大陸勞動力成本15年來暴漲近十倍,許多台商利潤大減,甚至關門大吉,廣東雖提出「騰籠換鳥」計畫,希望引進高技術和低汙染的產業,但並不成功;關鍵在於台商轉型升級,應循市場機制,而非只是依靠官方的行政手段。

台研中心研究發現,大陸1,000大台商的總產值,在大陸各省產值排名中,大約居於第五到第六大之間,相當可觀。但近年來台商在大陸布局,卻遭遇越來越多困難,以勞動資源為例,15年前每位工人月薪僅人民幣300元,現在就算漲到3,000元,沿海一線城市還常招不到人。

李保明表示,除了勞動力成本暴漲,大陸土地取得也越來越不容易,過去地方政府曾給的土地優惠,近年開始回收,甚至提出環保標準,讓很多一時難以因應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或關廠的命運。他直言,只憑公權力就想「騰籠換鳥」,終究不敵市場機制的自然淘汰。

他建議,台商轉型升級,必須同步加強研發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其次是提高企業的核心能力,包括生產和製造能力。

與此同時,台商還要認知,大陸市場已進入「微利化」時代,過去依靠低廉勞動成本和大量生產低技術產品獲利的時代已經結束。

提到台商在海西經濟區和平潭實驗區的投資時,李保明認為,海西區的優勢是地理和血緣與台灣接近,北京又賦予海西先行先試的政策利多,台商不應怯於在海西布局。

※ 相關報導:

* 工資狂飆 勞動密集型企業叫苦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4/7047269.shtml

中國內地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漲勢如虹,讓眾多出口企業苦不堪言。中新社報導,在廣交會第二期展中,因對成本反應敏感,遭受一輪又一輪漲價衝擊的大陸勞動密集型企業,日子愈發難捱。



◆ 梅克爾撙節聯盟 面臨崩解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2.04.25

荷蘭政府內閣總辭、加上法國總統沙克吉可能連任失利,讓德國總理梅克爾頓失兩名政治盟友,也使她力主以撙節對抗歐債危機的策略面臨威脅,輿論開始質疑減支是否真是帶領歐洲脫困的唯一解方。

巴賽隆納國際事務中心主任瓦格(Jordi Vaquer i Fanes)說:「藥方沒有奏效,現在每個人都在討論撙節是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這雖然不代表梅克爾全盤皆輸,卻意味著有關歐元區危機的辯論本質正在改變。」

荷蘭總理呂特23日提出內閣總辭,使向來是德國忠實盟友的荷蘭,淪為歐債危機中最新一個被迫提前大選的國家。

法國22日的第一輪總統大選投票結果則顯示,愈來愈多法國人不滿沙克吉順從德國教條的作風。下個月初第二輪投票可能擊敗沙克吉的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已表明將反抗歐盟的財政協議,除非有促進成長的配套措施出現。

國際貨幣基金(IMF)也不再把削減預算赤字當作對抗危機的關鍵。IMF日前警告,如果決策者急於削減赤字、為銀行去槓桿化,歐元區可能面臨更長期的通縮。在失業率仍低、距離危機還很遠的德國,政治前景也變得難以預料。德國最大反對黨社會民主黨,熱烈期盼法國政壇變天能使德國改採更有利成長的對策;與梅克爾聯合執政、親商派的自由民主黨,因身處政治風暴中心,也與梅克爾漸行漸遠。



◆ 經濟部有比確保CPI更重要的戰場

【經濟日報╱社論】2012.04.25

油電價格合理化政策方向既已確定,目前所關注議題便在於該如何漲價,及後續影響之因應。目前政府著重因應之道,似乎集中於對於物價上漲之衝擊,不僅經濟部長承諾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超過2%,就要下台;行政院也下令國營事業部分民生物品凍漲,包括台糖小包裝用糖、沙拉油都要維持市場最低價格;政院也指示財政部機動調降大宗物資關稅、免徵營業稅,持續穩定國內民生物價。

我們也瞭解,經濟部長的承諾,與行政院的大動作,無非是想消弭或減低民眾對於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但說實話,若把此CPI成長低於2%目標拉到無限上綱的層次,卻可能演變為大家必須不計代價救經濟部長。倘若未來真的有可能突破2%時,是不是也可能把央行的雙率拉下水。

物價就長期而言,的確是反映貨幣現象,台灣之所以能夠維持低通膨環境,也實應歸功於穩健之貨幣政策。但就短期而言,物價是否上漲乃廠商依據市場供需而定,需求面主因在於所得與價格,供給面決定於成本及生產能量,因此,就理論而言,當所得受限或價格提高時,民眾會抑制需求;當降低廠商成本或擴增產能時,也可以達到平穩物價的目的。

但現在調整方向卻是,把大部分的調整成本灌注在企業成本上,並希望限縮企業產能,倘若再加上又有基本工資上漲之議,此舉不僅推升廠商成本,同時,也促使需求增加之動機,在廠商因成本增加,減少供給之際,所增加之需求,絕大部分將反映在價格上漲上。因此,在這個時間點,提工資上漲,根本是與平穩物價政策相矛盾。

事實上經濟部施部長也說,經濟部對於平穩物價工具有限,只能對企業道德勸說,的確,當油電價格回歸機制,油電價格便決定於國際油價,經濟部長當然無法影響國際油價,也不能決定可能會來幾個颱風,也決定不了基本工資可不可以上調,也不能決定雙率走勢,在這樣條件下,施部長的承諾,似乎只能希望感動上天而達到。

我們認為,經濟部該做的是什麼呢?首先應向民眾說清楚,油電雖是公用需求,但也是廠商中間投入,目前,許多人有錯誤的資訊,認為住宅用電比工業用電來得貴,是住宅用電補貼工業用電,但實際上目前住宅與工業售電成本比例為1.27倍,高於目前實際電價比例的1.17倍,也就是說,單由成本結構來看,目前電價反而是工業在補貼住宅用電。就其他國家來看,住宅與工業用電比例絕大部分均高於1.29倍,其中,港、韓、星、日、美,分別達到1.29、1.31、1.35、1.44及1.71倍,原因除了售電成本的差異外,倘若真為了節能減碳,當然關鍵在於民眾最終消費上,因為,最終消費不能轉嫁,只能減少消費;而廠商用電是中間投入,可以轉嫁,用電不會減少,反促使產品價格上漲。因此,未來規劃再拉近住宅及工業電價比,實有待商榷。倘若,真為了照顧低收入民眾,應從社福方向思考,而非在電價優惠。若擔心對於民眾衝擊太大,也應參採日前本報社論兩階段漲價之建議,而非提高民眾免漲級距。

另外,經濟部更該關心的是,此次,油電雙漲對廠商競爭力傷害的補救,別忘了,經濟部也在年初設定了出口成長10%的目標。在景氣第一季落底,第二季反轉之際,如何保持景氣動能及出口競爭力,才是經濟部應關注的重點。再者,好不容易,因為營所稅調降、兩岸ECFA、日本311震災、匯率升值、台日完成多項協議等等有利因素下,許多外資開始對台投資感興趣的時候,如何確保此氛圍達成外資來台目標,也才是經濟部的任務。

※ 相關報導:

* 升息抗通膨生變? 央行:升息恐拉低GDP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51168.shtml

上午財委會焦點也圍繞在央行打擊房價蠢動與通膨議題打轉,面對立委抨擊房價高漲,百姓叫苦連天,央行副總裁楊金龍上午重申會陸續關注,面對外界關注央行是否調整政策抑制房價與通膨,楊金龍上午表示,油電雙漲造成的通膨問題是供給問題,增加貨物供給是較好的解決方式,升息反而恐使GDP下降情況更為嚴重,指出「升息效果有限」。...近期建商利用油電雙漲做為行銷方式,導致房價蠢動,央行也將持續監控。

fsj 提到...

名家-以開放推動第三次產業調整

【施正屏】2012-04-26 旺報

國際經濟情勢嚴峻,許多國家希望透過擴大支出、刺激消費方式,來活絡總體經濟,但我國財經部門卻分別宣布研究開徵證所稅與油電雙漲,造成國內民間消費急速凍結,台灣股市應聲倒地,馬政府施政滿意度下滑至新低。油電價上漲,是回歸到自由市場,但不見得是一個全然正確的路線,也就是市場經濟有其侷限性;主政者須重新思考政府在振興經濟的定位,而非一昧以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來推動公共政策。

結構性失業是問題

多年來結構性失業問題是導致台灣薪資停滯與所得差距惡化的主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核心企業與專業工作者獲利與所得持續增長,而屬於內需型的企業工作者,發展空間遲滯萎縮,導致所得下降。這種所得差距並未因兩岸簽訂ECFA而有所改善,甚至還反而進一步惡化。

ECFA生效後台灣失業率降至4.6%,表面上度過了失業危機,其實在就業的人口中,仍有高達200萬人以上的月薪低於兩萬元。相當於整體就業人口的1/5,顯示有很高比例的工作仍是低附加價值。另有超過百萬人屬於非勞動力的閒置人口,並未列入失業的行列,這類人口因教育程度或年齡等因素限制無法轉換工作軌道,以至於不得不離開就業市場。

兩岸經貿交流三十年,可分為二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中國以工業化為發展主軸,採出口導向的高速經濟增長。在此階段積極爭取台商投資以勞力密集型產業,而台商則以降低成本的「防禦型投資策略」做為投資目的,確保了台商國際出口市場地位。

第二階段、中國透過大規模投資基礎建設,對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重要的累積效應。此階段台商投資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並以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的「擴張型投資策略」做為投資目的。

由個體經濟觀察,具國際競爭優勢的台資企業前進中國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政策優惠,奠定了雄厚的代工規模並協助中國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但對台灣總體經濟部門而言,在歷經上述兩階段的產業外移後,造成我國嚴峻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創造新就業機會

面對後ECFA時代來臨,兩岸產業結構必將進行第三次調整。我國應特別關注兩岸投保協議與兩岸產業合作是否能創造新就業機會,以提升我國勞動生產力與改善工資結構,政府是否有能力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將是新執政團隊首要任務。

兩岸現階段經濟發展與合作已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政府應密切注意國際分工變化的趨勢,當產業對勞工需求減少,工資占生產成本的比重也會開始降低,台灣有機會改變過去台商與外資企業出走至工資低下的國家設廠發展模式,鼓勵並吸引台資與跨國企業移至台灣,解決我國結構性失業問題應是當前重中之重。

政府若能洞悉並掌握此機遇,做好三項戰略調整,應採取的措施包括,第一、積極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吸引包括中資的國際資本與人才來台投資;第二、以國際經貿法規為歸依,為所有來台創業者制訂公平與透明的法規;第三、投資腦力並強化知識密集產業,為培育新興產業所需的優秀人力資本,提供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環境。

兩岸應以全球化的觀點訂定經濟安全政策基調;透過制度化協商管道,以經濟合作促進兩岸人民就業安全並穩定社會公平發展,應是海峽兩岸雙方在後ECFA談判過程中最重要的課題,兩岸可持續發展才能共創互惠雙贏的新格局。(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



◆ 社論-政府再退卻 就別論縮短貧富差距了

【本報訊】2012-04-26 中國時報

行政院會原本預計今天審查財政部的證所稅方案,審查前夕,卻傳出可能生變,而且從券商公會、工商團體、立委、甚至金管會,也開始集結反對證所稅。行政院是否能一本推動稅制合理化的初衷,堅持到底;還是屈服於既得利益威脅棄甲投降,備受矚目。但如果行政院放棄證所稅案的推動,則不僅台灣再也無緣追求公平稅賦,更將重創馬陳體制的威信,失去社會民心。

台灣的稅制一直有一個最大的「破洞」,那就是資本利得不課稅─或是說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到不成比例。而資本利得稅的兩大破洞就是免徵證所稅及不動產未以實價課稅。過去數十年,沒有一任政府敢提證所稅等問題,即使台灣經歷了二次政黨輪替,曾高喊社會公平正義、批評國民黨「永遠與財團在一起」的民進黨也執政過八年,但資本利得稅破洞依舊。原因就在擔心股市震盪,寧可不要多事,別去捅個馬蜂窩。

但在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民眾追求公平正義呼聲日高下,讓馬政府必須正視此一訴求。先是有抑制炒房的奢侈稅,再來則是馬總統提出「量能課稅、租稅公平」的政策方向,啟動稅改。不出所料,負責稅改的財政健全小組第一次會議投票選出的「最重要而急迫」的議題,就是資本利得稅。為免影響股市過鉅,財政部快馬加鞭在最短時間內提出了課徵證所稅方案。雖然,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案(可能永遠都不會有完美方案),但至少是兼顧了讓租稅公平邁進一大步、對市場影響與打擊降到最低、及避免政府穩定稅收受到太大影響等要件。

改革本來就要付出代價,證所稅方案短期會讓市場價跌量縮,是在情理之內,也該在政府與外界的意料之中。這是一個調整期的陣痛,重點在是否在市場可承受範圍內。台股雖曾大跌,但很快就回穩;成交量雖縮小,但仍未達「窒息量」。事實上根據多家市場法人內部的評估報告就可看出,其預測都是短期影響,以明年一、二季的影響最明顯,但最慢明年下半年可望逐步恢復正常。

作為產業公會,券商公會對證所稅的反對並不意外,但事實上財政部的方案已經對現實作了不少妥協;例如,公會指責財政部方案對外資免稅,反而課國人證所稅,「違背租稅公平」。這話講得一點都沒錯,但這就是財政部必須作的妥協。一來許多國家原本為吸引外資,對外資就有租稅優惠或減免,二來,如果對外資課徵證所稅,雖然外資占台股比重約三成,但以外資在台股的指標地位,一旦出走,台股可能會崩盤,屆時整個社會的反彈、金融市場的動盪,必然讓證所稅再胎死腹中。難道,券商公會不了解其影響嗎?還是券商公會對租稅公平的盼望如此殷切,不惜以台股的崩盤為代價來對外資課證所稅?拿掉外資,對國內大戶、中實戶及企業法人課稅,至少,在租稅公平上也是邁進一大步了。

券商公會成員應理解,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在社會對企業普遍有反感、社會又動盪不安時,能追求永續的成長與發展。當下的台灣社會普遍瀰漫對貧富不均、租稅不公的怨恨之氣。如果政府不能在政策上化解這股怨恨,最後終究會影響到社會安定、進而衝擊企業經營。捫心自問:賺四百萬元,繳交近廿萬元的證所稅,很過分嗎?如是薪資所得,可是涓滴都要納稅,稅額達八十萬元左右。

至於證交稅是否調降,以目前千分之三的稅率,雖然比大部分國家稍高,但其它國家課證所稅,且稅率與範圍大部分都比財政部方案廣泛。此外,大部分散戶不可能一年賺到超過三百萬元,因此也都不必繳交證所稅,證交稅不降,頂多是維持原有情況。至於獲利超過三百萬、需繳證所稅者,交易時所納的證交稅亦可扣除。在此情況下,政府基於穩定財源考量而不調降,應能理解與接受。

如果,行政院、立委與社會大眾連如此限縮、預估只對一到二萬名交易大戶有影響的證所稅方案,都不願、亦無能接受與推動,那麼,未來大家就休提縮短貧富差距,莫道租稅不公,更別再抱怨薪資階級繳交了過高的綜所稅。行政院與立委們,在看到與聽到利益團體強力發聲時,更莫忘了有更多、更廣大沉默的民眾,在看政府能為社會公平與正義作些什麼!

※ 相關報導:

* Android平板電腦 報稅一指通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262799

智慧型手機雖然開放讓ios(含iPhone)及Android系統都可使用,但今年報稅仍只能用來確認政府代算所得稅的稅額試算結果,無法以智慧型手機下載報稅程式辦理申報或繳稅。

* 今年平板電腦也能報稅 智慧型手機則僅能回復稅額試算書
http://goo.gl/0j2zp

至於報稅的部分,考慮到智慧型手機的螢幕要處理報稅的龐大資料仍嫌略小了一點,因此僅使用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可以在下載報稅App軟體後,進行申報作業。

fsj 提到...

美專家:全球競爭 台韓是贏家

中央社 2012.04.27

美國經濟專家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論壇指出,過去半世紀以來,世界上唯二平均每年經濟成長逾5%的國家就是台灣和南韓,這兩國是全球競爭的冠軍。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夏瑪(Ruchir Sharma)在CNN國際事務論壇指出,台灣和南韓之所以在全球競爭中居冠,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持續迅速成長,即使在這兩個國家富裕後,面臨的挑戰在規模和困難度上更加令人卻步,但經濟仍持續成長。

夏瑪指出,比起中國大陸近30年來因經濟成長促使人均所得突破5000美元,台灣和南韓在過去50年來的經濟成長造成人均所得超過2萬美元,可以說是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他說,台灣和南韓主要都是因為身為製造業出口國家而成功,且南韓不斷向前邁進。南韓在2006年股市總值首度超越台灣,目前南韓股市總值約1兆美元,台灣約7000億美元。

夏瑪分析,台灣都是靠小型、全球知名度低的公司賺進鈔票。這些公司製造的個人電腦都是以微軟視窗作業系統和英特爾(Intel)晶片運作,狹小的利基造成台北股市失寵多年。

反觀南韓,夏瑪認為南韓大企業更具遠見和抱負,在造船、石化、建築等產業上成為全球領袖,也開創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樂金電子等全球品牌。

他指出,依照過去經驗,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所得到達1萬美元後,製造業成長會停滯,不過,南韓人均所得突破1萬美元已15年,但南韓的製造業仍持續成長。

夏瑪認為,南韓這種獨特的強大力量無法永遠維持下去,但會繼續維持5至10年的優勢。



◆ 社論-大陸「投資反轉」影響台灣經貿布局

【本報訊】2012-04-28 工商時報

中國大陸最近發生了「投資反轉」現象,即外來投資趨減,赴外投資反向大增,使以往大陸「資本輸入遠大於資本輸出」的局面逐漸反轉,將來很有可能出現「出入平衡」甚或「出大於入」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企業投資項目將越來越多地分布於全球各地,因而台灣的對外經貿布局有必要隨之調整,以掌握新的商機。

關於大陸投資反轉的數據,依據中國商務部新公布統計,今年第一季大陸新設或新增資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397家,比去年同期減少9.4%,新增「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94.8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減少2.8%。這是多年未見的外資縮減現象。反之,今年同季大陸赴外直接投資,新增金額16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5%,幾乎是倍增。而其在海外新設或新增資之「中資企業」為1,096家。該家數之年增率雖尚未經大陸商務部公布,但據了解,這是單季新增海外中資企業數首度超越千家大關。

目前大陸上外資企業的「資本存量」,即歷來累積的直接投資金額,為1兆2千餘億美元。至於海外中資企業的資本存量,則為3千餘億美元。兩者之間的落差尚有9千億美元左右。然而,在當前大陸政府積極鼓勵境內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下,未來海外中資的規模勢將持續快速擴張。相反地,大陸上的外資規模,因為經營環境的丕變,如成本上升、競爭激烈等,其未來的擴張速度勢必趨緩,有時還會出現如今年第一季的衰退情況。因此可以預見的是,上述兩套資本存量的落差,將逐步縮小,或在若干年後消失,甚至出現「海外中資多於大陸外資」的局面。

此種局面一旦出現,則大陸經貿的生態將會和現在大大不同,譬如會有眾多大陸廠商成為跨國企業,而和西方國家的工商業者,面對面爭搶全球資源和全球市場。屆時全球市場和中國大陸市場合流且一體循環,必將全面改寫大陸上的「生意經」。

然而,最值得關切的問題,乃是台灣方面如何因應這樣的新局面。台灣和大陸的經貿關係,透過ECFA的串聯,正在步步趨於緊密化。將來在全球中資(陸資)企業「遍地開花」的局面下,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樣態與內涵也會受牽動,而發生「質變」。

譬如,陸資和外資之逐漸「混合」,使台灣對陸資入台的管理政策失去「針對性」。也就是說,因為陸資到海外後,難免和外資進行「交融」,以致將來入台的陸資,會變得「中外難分」,讓人分不清楚它究竟是陸資還是外資。因而目前台灣方面審查陸資入台所採取的「中外有別」、「對陸資較嚴格」之政策,就很難再延續下去。將來台灣管理陸資入台的尺度,勢必和外資入台之管理趨於一致化。

其次,目前台商流行和歐美日商合作,共同開拓大陸市場或全球市場的模式,將來也會因為海外陸資規模的迅速擴張,而發生改變。因為將來陸資掌握更多海外經貿資源後,會成為台商另一個重要的合作對象。而台商和海外陸商的合作形式,可能是彼此聯合投資,共同在海外經營企業,一起開發新產品或新種商業模式,合力賺全世界的錢。也可能是雙方聯手,從海外回頭投資中國大陸,以搶佔大陸內需市場的商機。

無論如何,我方主政當局面對海外陸資規模快速擴張的現象,一定要改變相關的經貿布局。首先要引導、促成台灣廠商的海外投資,能和其大陸投資齊頭並進。台灣廠商的經營網絡若能全球化,我方才有條件和日益壯大的海外陸資,進行多方面的「相互配套」。

除此之外,我方政府對大陸的內需商機,也應改採廣義的概念。因在以往的狹義概念下,我方廠商均以搶攻大陸境內的內需市場為務。然而,未來在海外陸資規模不斷擴張的情況下,海外陸資企業的採購訂單,也會成為我方廠商很重要的商機。這是大陸內需商機向外延伸的部分,亦即為廣義的大陸內需商機。它值得我方大力爭取,俾為兩岸經貿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

※ 相關報導:

* 大陸國際收支 再現「雙順差」
http://www.udn.com/2012/4/27/NEWS/MAINLAND/MAI3/7055508.shtml

新華社及中新社報導,去年第四季,中國經常項目繼續呈現順差局面,但在歐債危機影響下,國際資本避險情緒加重,跨境資金淨流入套利傾向減弱,資本和金融項目轉為淨流出290億美元,為近年少見的資本項目逆差。....大陸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明表示,中國未來雙順差的幅度將持續縮減,可望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他並預估,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會在2%至3%,低於前兩年的5%。

* 3月景氣連五藍 復甦緩慢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FINANCE/FIN1/7057848.shtml

經建會昨(27)日發布3月景氣概況,出現連續第五個藍燈,綜合判斷分數下降至14分。經建會研究處長洪瑞彬表示,景氣仍處於低緩狀態,復甦期程「不會很快」。

* 美上季GDP增2.2% 不如預期
http://www.udn.com/2012/4/28/NEWS/WORLD/WOR2/7057788.shtml

美國經濟第一季擴張速度不如預期,顯示儘管消費者支出增幅創一年多來最大,但企業庫存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縮小,拖慢經濟成長腳步。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說,這顯示經濟成長動能不足。

* 社論-處理通膨不是找代罪羔羊就夠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42700079.html

大選後,油電價格雙漲的訊息,形成消費者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inflation expectation),理性的消費者對於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低,亦即無論價格如何變動,需求量幾乎不受影響的民生基本物品,當然會有搶購囤積的行為,從而促使需求上升,廠商自然樂得順勢調漲民生物品價格。因此電價還沒上漲,通膨已經進行。這一波的物價上漲,應是來自需求拉動(Demand Pull)而非成本推動(Cost Push)。

* 郭董:拚經濟 政府投入太少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059399.shtml

郭台銘說,課稅不能只談公平正義,「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也解決不了吃飯的問題」,就他來看,課稅應從「效率」與「成本」考量,划得來、就課,如果划不來,政府該想的是,如何以更少的成本、課到更多稅。

fsj 提到...

財經漫遊-別把反省當作反商

【沈雲驄】2012-04-28 中國時報

據說現在很多台灣有錢人,都想移民到新加坡。

不只是台灣有錢人想移民。在美國,光是去年就有近兩千人決定放棄美國籍,其中大半都是高資產族;在法國,如果下周當選總統的真是「很不喜歡有錢人」的歐蘭德,預估將會有很多法國有錢人出走。

出走的原因,大同小異。一來,因為加稅。歐蘭德競選時開出最響亮的政見,就是要把最高所得稅率,一舉提高到七五%;換言之,將來有錢人每賺一百元,就要上繳七十五元給國庫。歐巴馬過去三年加強查稅,前陣子還推動「巴菲特條款」──讓收入最高的美國人,至少要繳三○%稅率──同樣讓有錢人們跳腳。

有錢人跳腳的另一個理由,是對越來越高張的「反商」、「仇富」現象不滿。在美國,多數人都認為歐巴馬「反商」,共和黨更指控他把國家帶上反商之路;在台灣,從富士康的血汗工廠指控,到六輕的工安威脅,人們對大企業的批判更是一波接一波,讓有錢人們憤憤不平。

加稅與反商,他們都說,對企業不公平,更不利於國家經濟。許多政府也說,國家不應走上這條路。約莫十年前,以色列的經濟成長趨緩,當時還在擔任財長的納坦雅胡就把矛頭指向「高稅率與反商環境」。相較於以色列的原地踏步,他說,人家西班牙、愛爾蘭,都在大躍進。

才怪。今天我們都看到了,多年來西班牙、愛爾蘭所上演的經濟奇蹟,根本是過度舉債與消費所吹出來的泡沫,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驚人成就;當年被歌頌的低稅率,壓根兒不是什麼好榜樣,而是此刻國庫空虛、民怨四起的元凶之一。

稅率,是否真像納坦雅胡所說的對國家經濟很重要,一直是個大問號。還記得四年前,台灣出現了三支減稅廣告,主張高稅率會降低競爭力、生產力與消費力;因此減稅才是救經濟、吸引投資的正道。

這三支廣告,當時引來正反意見的論戰;但是今天回頭看,答案再清楚不過:一家企業是否投資某個國家,其實從來不是唯稅率高低是從。舉例來說,巴西的合併營所稅高達三○%以上,資本利得也要繳一五%的稅,但並沒有讓國際投資者,對於這個起飛中的南美巨人卻步;在台灣,無論是過去或今天,營所稅都比香港高,也同樣沒有阻止看好台灣的外商進駐。包括當年傳說出錢刊登減稅廣告的黎智英,自己也沒有專情於低稅率的香港,反而加碼投資台灣。

原因很簡單: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從來就不只看稅率高低,而是取決於許多因素。看看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依據的指標就高達三百多個。換言之,稅很重要,卻不是唯一;反商就算不好,卻未必真有殺傷力。

當然,每個社會多少都有很極端的反商分子,總是對企業提出嚴苛──甚至不理性──的批判。但有批判企業的聲音,不等於就是個反商社會。從歐洲到亞洲,哪個國家的人民認為經濟不重要?有哪個國家的人民不努力學習賺錢?從製造業到金融業,又有哪個跨國財團不是在全球各地喊水會結凍?消費者年復一年,讓它們賺進大把鈔票,哪裡有被「反」到了?

何況,今天被形容為反商的聲音,並沒有半點要把有錢人逐出家門的意圖,而是來自中產階級對經濟現況的反省,對國家未來的期待。中產階級們對長期以來國家只顧發展經濟,無視環境被破壞,早已高度不滿;對官員長期偏袒大財團,惡化了財富分配不均,更累積了憤怒。他們的主張是要兼顧經濟與環境,要合理分配財富,並不是要反商。

有錢人也好,一般人也罷,國籍的選擇向來都是個人利害之間的取捨。要走要留,都是自由,又何必硬把人民的反省,說成是反商呢?(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歐洲「成長協定」 各唱各的調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4.29

從「撙節女王」德國總理梅克爾,到法國總統沙克吉與候選人歐蘭德,歐洲政要一夕之間都同意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的建議,在歐元區增列一套「成長協定」。然而實際上卻是各吹一把號,凸顯出歐洲各國間嚴重的利益衝突。

德拉吉於25日在歐洲議會演講時表示,「我們已經有了一套財政條約協定。我現在心裡所想的是也該有一套成長協定」。

此言一出,各方一致叫好。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表示:「成長是關鍵,成長是答案」。歐蘭德表示這跟他的政策建議方向一致,沙克吉則表示如果只靠「撙節」是一大錯誤。

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裡」;各方對「成長協定」所主張的細節南轅北轍。其實德拉吉的立場跟梅克爾比較接近,梅克爾主張的是進行「結構性改革」,反對採取刺激經濟措施,因為這將會「使政府債務再度增加」。

然而「結構改革」一辭也極具彈性。德國主張勞動市場及社會福利改革,包括放寬就業保障、簡化行政障礙、提高退休年齡及降低工資以外的勞動成本等。這些改革當然能夠強化長期的經濟成長,但對當前許多歐洲國家面臨的經濟衰退卻無能為力。

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必須「放鬆褲帶」,就像歐蘭德所主張的那一套。他主張以法國大選結果作為歐洲經濟政策的公民投票樣板。

現在歐洲對「撙節」措施的反彈已然遍地開花。法國要求重新談判「財政條約」,荷蘭也因為進一步削減支出而出現政局紛擾;義大利總理蒙提則表示:「我們現在所做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促進成長。」

其實德拉吉的談話乍看之下是為了「成長協定」,但細觀之後卻又另藏玄機。他說,負債沈重的國家必須削減赤字,這是「無可避免的」。

fsj 提到...

社論-加開臨時會 讓證所稅案早日定案

【本報訊】2012-04-28 中國時報

在周四行政院會審查證所稅方案前夕,各方反對勢力齊出,讓行政院在通過方案後,卻破天荒的決定暫緩把法案送交立法院。顯然行政院已心有猶豫,有意「以時間換取空間」。然而證所稅案牽動金融市場甚鉅,行政院想「事緩則圓」、「以拖待變」,卻是最要不得的作法,反而加深金融市場的動盪與不安。此時,該是身為領導人的馬總統站出來領導的時候了!

從古今中外的金融史看,處理金融市場動盪的鐵律,絕對是迅速決斷,在負面因素成燎原之勢前,就趕快弭平;絕對不是「事緩則圓」,反而是「事緩則掛」。號稱「金融才子」的院長陳冲對此必然知之甚詳。這次政府提出證所稅案,對台股造成量縮價跌的影響,原本即在預料之中。財政部原預計九月才召開財政健全小組會議,就是為了減少對股市的影響,才提早時程並快速定案送行政院。

坦白說,行政院雖然只作部分的放寬調整,但至少快速通過,原本該予以肯定。但行政院卻懾於券商、股市大戶的反對勢力,破天荒的採「暫緩送國會審查」方式,理由是說要優先與立委溝通化解歧見,過一段時間後才送立法院審議,此作法就令人失望且質疑了。算算時間,這一拖其實就是要拖到年底十一月才可能通過。換句話說,從現在到年底前,台股都存在著證所稅的不確定因素,政府部會之間、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間、民間反證所稅與支持證所稅的勢力之間,都要一路角力、鬥爭、抗衡到年底。結果是台灣整個金融市場與社會都在此作無謂的虛耗。值得嗎?

事實上,贊成與支持證所稅之間的理由都講得很清楚,立場也相當鮮明;不同黨派的立委也先後提出六、七個版本,行政院「以拖待變」的策略,其實是無助於事。看看反證所稅的券商公會揚言五二○要發動遊行抗議證所稅,但代表勞方與一般小民的稅改聯盟與勞工團體,也說要號召負擔沉重的受薪階級上街,表達對賦稅不公的憤怒,就知道拖延的結果,只是讓正反雙方彼此擴大動員、蓄積更多能量,結果是股市與社會更加動盪。讓證所稅早日定案通過─不論通過的版本如何,才是讓股市與社會早日恢復正常的唯一方法。

台灣稅制最為人批評之處,就在資本利得稅的漏洞,結果導致稅制對矯正貧富差距擴大的效果大減,社會不平之聲四起,這也是去年政府成功推動奢侈稅、今年再重提證所稅案的社會背景。不過,任何改革必然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抗,那些會因證所稅開徵而增加稅負者,大概沒幾個人會願意成全「租稅公平」而委屈自己的荷包吧?政府宜儘量溝通化解,但沒有任何理由屈服,否則,從此再也甭奢言改革了。

至於散戶的情緒與反應,坦白說,以一年獲利四百萬的門檻,散戶幾乎都不會被課到證所稅,之所以有此反彈,除了金管會放任部分電視上的「老師們」以不實言論搧風點火影響外,主因在近日股市量縮價跌,散戶因此受害。對這部分,政府除儘量作好政策說明,去除散戶的疑慮外,更該早日讓台股恢復正常;而要恢復正常,只有讓證所稅案儘快底定才是治本之道。至於立委的質疑,主要是來自「民意」的壓力,但立委們─當然還有政府,也該審慎分辨,這個「民意」到底有多少是來自既得利益的富人、券商,更別忽視更廣大期望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公平稅制的沈默大眾。

在這個關鍵時刻,是馬總統站出來的時候了!除了向國人宣示他的租稅公平理念、推動量能課稅目標外,他也應主導及協調行政、立法部門,在六月加開臨時會儘快通過證所稅方案。如果總統無此魄力、決心推動證所稅案,那麼擺在後面的不動產實價課稅等也可直接從議程上拿下,財政健全小組可直接熄燈,別再浪費公帑了。但馬政府與國民黨將為此付出沈重的政治代價─馬政府的改革形象破滅、國民黨再次與富豪、股市大亨站在一起,馬總統等於在第二任期才開始就提前跛腳;未來數十年,大概也不會再有任何推動證所稅、不動產實價課稅等促進租稅公平政策的機會了。

※ 相關報導:

* 行政院版// 證所稅個人扣除額400萬 證交稅不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27/today-t1.htm

馬英九總統前晚拍板後,行政院會昨臨時調整議程,通過復徵證所稅的兩項修法草案,但證交稅仍不調降,個人證所稅申報門檻則從三百萬元調高至四百萬元,稅率由二十%改為十五%至二十%,證交稅稅額半數可扣抵證所稅,且個人不課期所稅,預計明年起實施、後年五月申報,初估將可增加稅收一百億元以上。

* 劉憶如澄清:外資也要課證所稅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7056946.shtml

財政部長劉憶如昨天在復徵證所稅、課徵期所稅對資本市場影響公聽會上澄清,外資一樣要課證所稅,為穩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不對境外法人課稅。對此,東吳大學會計系副教授楊葉承也表示,境外法人不課稅是國際共識,且外資投入台灣股市主要跟景氣相關,是否課稅不是重點。

* 證所稅緩送立院 府院黨想怎樣?
http://www.udn.com/2012/4/27/NEWS/FINANCE/FIN5/7056265.shtml

黨內多人研判,此案過與不過都不利股市,馬政府將陷入兩難,最後很可能不了了之,財政部長劉憶如博得改革美名,立法院則吞下阻擋改革黑鍋。

* 證所稅新版本如何闖關?
http://www.udn.com/2012/4/27/NEWS/OPINION/OPI1/7055506.shtml

目前最受詬病的關鍵有二:其一是此次稅改政策求功過切,從事如此凶險的改革竟然還期望增加稅收,於是對降證交稅的底線絲毫不願退讓,成為投資人、朝野立委共同攻擊的焦點;其二是,免稅門檻由原已甚高的300萬提高到400萬,又對境外法人網開一面,極可能使人頭戶、假外資更加猖獗

* 社論-劉憶如VS.曾巨威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42900111.html

自從劉憶如拋出證所稅議題之後,迄今各界意見紛歧,有部會間的爭議,有學術界間的質疑,有利益團體間的反彈,更有股民與非股民間的衝突,真可謂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不過,真正提出具體理念與內容者,只有曾劉二版,其餘皆是衍生性主張。我們期待曾劉二版透過「君子之爭」,讓社會有更正確的選擇。



◆ 水清見大魚 大戶資產曝光

【劉家熙、楊穆郁/新聞分析】2012-04-27 工商時報

行政院證所稅版本昨(26)日終於定案,但台股依然低迷不領情,成交值不及700億元。證所稅時代來臨,隨著搭配人頭戶2倍的重罰條款,在水清見大魚的壓力下,內資三大主流-市場大戶、金主及投顧代操因不願自家財產「全都露」將陸續退場,台股量能恐提前步入冰河期。

為了達到稽徵證所稅,財政部也決定祭出人頭戶高額罰款,台股人頭戶人人自危紛紛喊退,由於政府祭出高額罰款,大戶也不願將財產明細攤在陽光下,短期股市操作資金無法快速轉至投資公司或外資帳戶避險下,內資大戶近期大多採只出不進的方式因應,台股在買盤退場下,量能持續萎縮。

此次財政部方案,實際上是針對中實戶、大戶課證所稅,主要衝擊對象涵蓋市場大戶、丙種金主及投顧代操三大對象,這些大戶級人士雖然初估只有1萬多人,但交易頻繁,是市場上交易的領頭羊,實際上成交量占市場成交量有4成以上,比外資法人還多。

事實上,大戶對於證所稅的顧忌,並非賺錢課稅,怕的是整個資金流向一旦曝光,未來政府有了查核管道,可能會採取其他的措施。一名市場大戶,一年的交易量可能上達百億元,過去只要課證交稅,政府並不管賺賠,也不太注意資金流的變化,大戶在股市鴨子划水多年,與政府也相安無事。

如今資金流可能曝光,且人頭戶又不易尋覓,使多數股市大戶均嘆不如歸去,明年鐵定會淡出台股,轉往其他市場發展。除此之外,投顧代操業者 ,以往代操費用為獲利兩成,搭配明年證所稅開徵,投顧客戶無利可圖,也要求退場。

至於丙種金主方面,丙種金主因從事的業務是借錢給別人買股票、墊款等,均自行提供戶頭,逐日或是每月定時結算價差及相關的資金利息,證所稅一旦明年實施,將使金主地下金融交易在陽光下,目前各大金主紛紛喊出撤資潮,以免明年引爆稅率的糾紛。

※ 原來上面才是重點。相關報導:

* 這樣的證所稅 大戶到底在叫什麼?
http://www.udn.com/2012/4/27/NEWS/FINANCE/FIN5/7056267.shtml

行政院版證所稅方案,除了個人課稅門檻及稅率同步放寬,更大轉折在於證交稅率雖然不降,卻從「費用扣抵」變成「稅額抵扣」,實質上達成「證交稅減半」效果。如此一來,反而是大戶減稅,虧錢或賺不多的散戶證交稅反而一毛錢都跑不掉,可能大戶繳的證所稅比小戶繳的證交稅還少,豈非「肥大戶瘦小戶」?

* 2千元vs.4百萬 公平嗎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059431.shtml

打工之類的「兼職所得」,只要超過二千元,就要繳補充保費;然而股票投資獲利超過四百萬,才需要繳證所稅,甚至還可用證交稅抵繳,差距何等巨大!

fsj 提到...

法希選舉 左右歐洲救市策略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2012.04.30

隨著法、希臘6日將舉行大選,歐元區的政治風向正在改變,以德國為首、主張緊縮政策的聯盟正在崩潰,歐元區用以抵禦債務危機的主要策略,可能在大選後面臨改弦易轍的壓力。

上周荷蘭呂特政府倒台,德國頓失強而有力的同盟。另一位盟友斯洛伐克,也因左派政黨在上月國會大選大獲全勝,走向背離德國的主張。現在,在德國不停縮減的同盟名單上,僅剩芬蘭(與無舉足輕重的斯洛維尼亞)。

歐元區支持緊縮的執政黨,在過去15個月的選舉中接連被推翻;經濟持續惡化助長了反彈聲浪,也迫使義大利前總理貝魯斯柯尼提前下台。而法國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可望取代沙克吉成為新任總統。

這樣的發展改變了有關解決歐元區經濟問題的論調。

包括梅克爾和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在內,眾多重要人物開始在言談間釋出著重刺激成長的意味,致力於縮減與歐蘭德競選理念間的差距。

歐蘭德日前說:「德國不能獨自替整個歐洲作出決定。許多國家都在等待法國(人民)的決定…這場選舉將凸顯歐洲的轉變。」

然而重點在於,政壇風向的轉變會否導致歐元區政策基本面的轉向。許多理由指出這不太可能,或即便發生改變,進展也將十分緩慢。

德國雖失去支持者,但仍穩坐歐元區政治與經濟勢力的第一把交椅。暫不論提振成長的言論,梅克爾也未曾顯示有意改變因應危機的策略。

此外,從危機爆發以來,德國已透過立法等種種改變,將緊縮政策牢牢嵌入歐元區的架構中。

縱使荷蘭及斯洛伐克政黨輪替,但也承諾將遵從新簽訂的預算調約。

義大利總理蒙提雖意圖靠擴大投資基礎建設等計畫來刺激經濟,但歐元區許多政府沒有空間提高整體支出,將預算由其他計畫轉為投資也並不容易。不僅有此能力的德國無意這樣做,歐蘭德的競選主張也顯示他不會提高政府支出,除非他願意冒險讓政府借貸成本急遽升高。

總而言之,緊縮政策不太可能快速變盤。歐亞集團(Eurasia)分析師拉赫曼說,政治風向或有轉變,但只會改變危機管理的論調,無法改變內容,不過這將使危機管理的情勢更加嚴峻。

※ 相關報導:

* 英國經濟 恐陷入失落十年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60879.shtml

英國影子內閣財相鮑爾斯(Ed Balls )警告,除非政府以就業和刺激經濟計畫調和撙節措施,否則英國經濟可能重蹈日本「失落的十年」的後塵。

* 主計總處下修GDP至3.38%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62187.shtml

受油電雙漲、第1季出口衰退等因素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天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預測為3.38%,較2月底預測的3.85 %下修0.47個百分點。



◆ 台股恐見資本市場弱化三部曲

【記者張志榮/台北報導】2012-04-30 工商時報

證所稅政院版本5月立院闖關無望,台股窒息量恐拖到9月。麥格理證券等外資法人昨(29)日嚴肅提醒,800億元成交量若成常態,台股恐出現「稅收急遽降低」、「本益比遭調降(de-rate)」、「籌資不易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等「資本市場弱化三部曲」。

證所稅政院版本遲未送達立法院,意味證所稅爭議將一路吵到立院下個會期、也就是9月,引起外資圈高度關注,因為已維持1個月之久的台股窒息量,短期內恐無法突破。

港商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呼籲,社會應儘速將關於證所稅的爭議回歸到「國家財政」上,因為了解政府財政的實際面後,就知道稅制改革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了!

王嘉樞指出,台灣並非聯合國或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組織會員國,假如發生金融危機,將得不到國際奧援,受到衝擊層面將會非常大,因此,實際檢視政府財政狀況後,將有助於市場尋求證所稅內容的共識。

但證所稅爭議歹戲拖棚的結果,首當其衝就是台股成交量,麥格理資本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指出,只要成交量低於800億元,很多證券商均將進入虧錢狀態,由於必須等到9月才會進入立法院審議,第二季科技業基本面(包括宏達電與蘋果都不太好)無法提供台股有力支撐,指數持續盤跌風險相當高。

張博淇指出,只要台股第二季表現繼續呈現價跌量縮,立委來自股民壓力就會變大,最後將拉大證所稅行政院版本的「修正空間」。

張博淇提醒,證所稅爭議將使得富人財產被迫攤在陽光下,資金外流速度將會加快,影響所及,除了政府來自富人稅收將減少外,台股單日800億元成交量恐成「態」,過去因台股成交量活絡(為全球股市前五名)而願意給予較高本益比的國際機構投資人,也會開始de-rate台股,影響未來指數上漲空間。

張博淇指出,台灣企業跟南韓競爭的難度已越來越高,台股成交量降低、意味企業籌資管道不再暢通,無疑讓台灣企業競爭力雪上加霜,政府若不仔細思索證所稅必要性,台股恐將上演「資本市場弱化」三部曲。

※ 相關報導:

* 名家觀點/治療讓病情更糟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7060757.shtml

...在當年度國人所應繳的總稅額中,這群所得僅占全部四成的族群,在全年度的稅收中,只貢獻了二成五;相對地,有效稅率達21%以上的族群,僅占所有報稅戶數的2%,卻貢獻了全年四成三的稅收。誰說富人沒被課稅?

...薪資所得雖佔總所得的最大宗、約六到七成,但薪資的應納稅額,對整體稅收的貢獻僅有43%,且有效稅率僅3.65%,對照綜所稅中的股利所得數字,雖占總所得的比重只有11%,稅收貢獻卻達23%。而且別忘了,企業的未分配盈餘在最低稅負制下,也課了10%的稅率。誰說企業及股利所得沒被課稅?



◆ 我見我思-傾聽沉默的聲音

【呂紹煒】2012-04-30 中國時報

行政院會通過證所稅方案,不少立委都說「電話被塞爆了」,清一色是反對聲音。不過,政府與立委也該傾聽另外一種「沉默的聲音」。

經濟學在分析為何利益團體動員效果顯著,時常讓政府通過一些大部分人受害、但少部分獲利的法案時發現,原因在獲利者獲利多且效益顯著,因此有強烈的動機組織、投入資源去動員、遊說;但受害者則因人數眾多、受害程度輕微不顯著,甚至對自己受害渾然未知,導致缺乏強烈的誘因投入反動員。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迪士尼的米老鼠。這隻一九二八年誕生的老鼠,其著作權屬於迪士尼,幾十年來,迪士尼靠牠在全球撈進了幾百桶金。依照著作權七十五年的規定,米老鼠在廿一世紀初就到期,不再專屬迪士尼。迪士尼當然就動員一切力量,硬是要把專利權再延期為九十五年,那個法令因而被譏為「迪士尼條款」。

迪士尼當然有強烈的動機去運作動員延長著作權保護年限,但一般庶民對此不會有感覺─頂多是你為孩子買一個米老鼠的商品時,會多出了幾趴或幾成的價格,要奉獻給迪士尼。不會有庶民為此組織、動員,因為你投入的時間與花費,跟你所獲得者不成比例。但,迪士尼(還有那些手上有一堆可成金的著作權的企業),肯定有強烈的誘因與動機幹這檔事。

證所稅也可如是觀。對券商及其主要的衣食父母大戶、中實戶而言,證所稅是一定要「抵死不從」的啦!因為本來在股市大賺五千萬,現在變成要課十五到廿%的稅,當場就少了快七百萬元,當然要大力反對。登廣告、組織、動員、遊行、遊說…,什麼手段都來,都是合情合理。

但對大部分浮沉股市卻永遠賺不到多少錢的散戶而言,課證所稅干其何事?甚至看大咖們被課稅,心中還暗爽哩。不過,這些散戶也沒「賺頭」,因為證交稅不降。正常情況下,散戶應是中立甚至稍微支持課稅。但有一種情況是例外,如果證所稅議題造成股市量縮價跌,散戶等於持有的股票縮水,當然就會抱怨,也有理由反對了。至於其它不涉股市的民眾,從人性上來說,大概贊成者應居多。但這部分人沒有什麼理由動員、打電話要立委支持證所稅。原因在就其個體而言,付出與所得不成比例。

因此,在立委們強調「反對證所稅的電話塞爆」的同時,也該注意到反對者原本就屬顯性、有強烈動機表達意見;但贊成者可能屬隱性,較無動機去反應其意見。至於一直在股市中的散戶,則只要股市回升、成交量放大,大概就沒有反對的理由與動機了。

根據旺旺中時民調中心在三月中所做的調查顯示,有六三%的民眾贊成課徵證所稅,反對者為廿一%,贊成者遠遠超過反對者。但這六成多的贊成者大部分都不會打電話給立委吧?但那二成反對者,卻有強烈的動機去反映其反對的意見。官員與立委在被「全部是反對者」包圍的錯覺中,請清醒的看看數據,那邊還有六成多沉默的大眾是支持證所稅的。

※ 相關報導:

* 社論-政府應精進普查確實了解國勢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43000094.html

最後,我們最為憂心的是,由於近年國內詐騙活動橫行,使得訪查人員經常被拒於門外,這非僅使得普查工作困難重重,也已導致平時的調查統計誤差升高。

fsj 提到...

歐美換藥方 告別撙節要拚成長

【聯合報╱編譯于倩若、李京倫/綜合報導】2012.05.01

美國經濟成長轉弱、歐洲衰退、英國再陷衰退,凸顯縮小預算缺口的力道過猛,全球經濟政策可能從撙節轉為追求成長。另有消息指稱,歐盟執委會計畫在6月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提出歐盟的「馬歇爾計畫」,以一項規模達2000億歐元(約台幣7.7兆元)的投資方案,促進就業與經濟成長。

過去兩年財政撙節是大西洋兩岸共同追求的目標,如今潮流似乎已開始轉向。

在歐洲,法國社會黨總統參選人歐蘭德提出成長計畫,義大利總理蒙提在推動嚴格的預算改革後,也呼籲歐盟支持成長計畫。

歐盟政策期刊和重要入口網站「歐洲動態」(EurActiv)報導,歐盟這項投資方案採納了歐蘭德的政見,將挹注資金於高科技、再生能源以及基礎建設等項目,以促進歐盟各會員國的經濟成長並創造就業機會。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基希望歐洲達成「成長協議」來搭配財政協議,他5月3日召開每月一次的記者會時可能被追問細節。

即便德國的語氣也趨緩。在荷蘭政府因削減預算爭議而垮台後,德國開出的財政苦藥迅速失去盟友的支持。德國副財長許戴文(Thomas Steffen)上周說:「我們不是財政整頓極端份子。」

美國也有跡象顯示,財政辯論重點將有所調整。Potomac研究集團政治經濟學家瓦里耶說:「嚴厲的撙節措施當道,這是(美國)共和黨茶黨2010年能贏得壓倒性勝利的關鍵,一度成為歐洲的主要處方,但如今在大西洋兩岸都有退流行跡象。」

分析師說,這些跡象包括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納決定不再支持由共和黨掌控的眾院採納的嚴苛預算案,以及茶黨支持度下滑。ABC新聞和華盛頓郵報15日公布的民調顯示,茶黨支持率由去年9月的47%降至41%。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上周對嚴厲財政緊縮的風險提出嚴正警告,他說:「我認為聯準會將對嚴苛緊縮造成的經濟衝擊束手無策。」

美國多項減稅措施即將到期,許多削減預算措施將於年底生效,將從經濟榨出5000億美元。分析師預測,這會導致美國經濟成長減少三到五個百分點,將再陷衰退。

目前還不清楚美國預算辯論會對11月總統和國會選舉造成什麼影響,但分析師說,歐美已開始意識到急於整頓預算反而不利於減債。

※ 相關報導:

* 歐盟經濟成長計畫 啟動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63401.shtml

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報導,歐盟擬推動2,000億歐元(2,652億美元)的經濟成長計畫,並透過公營與民間部門來投資基礎建設、綠能與高科技產業,堪稱歐洲的馬歇爾計畫。該則報導指出,歐盟可能在6月高峰會宣布這項消息,並提出讓歐洲投資銀行(EIB)資本重組、發行歐元債券,到設立歐洲基礎建設局等諸多籌資選項。

* 亞洲經濟復甦 通膨危機浮現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64075.shtml

西方絞盡腦汁尋找成長之際,亞洲國家大多由於經濟顯示穩定復甦的跡象,不少政府反而比較擔心通膨的問題。成長和通膨則關係利率,也由於各國對成長和通膨的認定彼此不同,利率政策的拿捏隨之有別。....專家說,亞洲通膨確已下降,但快速降息可能造成通膨陰影回頭。此外,貿易仍是亞洲成長的主要推力,而西方由於經濟成長疲軟和通膨走高,而降低需求。亞洲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膨 (由於結構問題而造成弱經濟成長和高通膨複合體)。



◆ 社論-當前台灣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

【本報訊】2012-05-01 工商時報

自從油電宣布雙漲後,各種民生物品也隨著喊漲,一時之間,通貨膨脹似乎就要上演了。其實自21世紀以來,就算國際油價曾在2008年創下歷史新高,但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台灣從來就未再出現像20世紀時曾經發生的巨幅上揚。因此這一次雖然因為壓抑甚久的油電價格調漲,看似風雨欲來的通貨膨脹,卻未必會發生。可以說,台灣今日面臨的難題實非通貨膨脹,而是有更多被政府和民間都忽視的隱憂。

觀察台灣這十多年來,幾乎未曾發生通貨膨脹的難題,這也是央行一直引以為傲的政績。今年2月中央銀行副總裁周阿定屆齡退休,央行總裁彭淮南特地送上「物價關鍵報告」,被周阿定稱為是一份「最貴重的退休禮物」。因為這份報告上面標示著1998~2011年這段時間,和世界各國的通膨率比較,台灣物價「低且穩定」,以此紀念兩人並肩作戰的十餘年間,一起穩定台灣物價的努力。

根據統計數字,過去十餘年台灣的CPI,超過2%的年度,只有2005年的2.31%和2008年的3.53%,都是因為國際油價上漲的關係。2004年之前,油價大致在40美元上下,之後明顯地跳漲至6、70美元,導致2005年出現較高的CPI,但2006年則降至0.6%。其後,2007至2008年正是全球衍生性金融市場和各種商品市場交易最熱絡之時,2008年油價甚至來到歷史新高的每桶147美元,那兩年CPI分別是1.8%和3.53%。

就在油價衝至最高點後的下一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金融海嘯,油價隨即迅速重挫,其後3年台灣的CPI分別是0.87%、0.96%、1.42%。而這次的油電價格調漲,同樣也是因為國際油價上漲,只是時間上延後了。去年國際油價曾漲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其間因為歐債危機回跌至8、90美元,不久又重返百元。不過當時正值國內總統大選期間,油電價格在政策指導下凍漲,現在只是將累積的成本一次加以反映而已。與4年前的情況比較,今年CPI也許會超過2%,但即使如此,應不至於超出太多。因為目前全球經濟仍處於復甦不明的狀態,國際油價很難再大幅上揚,甚至可能下滑,因此今年台灣應該可以繼續維持低且穩定的物價水準。至於目前市面上的物價上漲情勢,多半是藉機哄抬,只要政府掌控得宜,實在不應有通膨之虞。

儘管近十餘年來CPI年增率維持低檔,但並不表示多數民眾也是「感覺」物價低且穩定,這和近來大家常提到的台灣GDP持續成長,但人民卻無感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物價指數是一個綜合的結果,包含個人食衣住行育樂等等的費用,以加權平均的方式,統計而得。然而眾所皆知,近十年來,舉凡電子產品價格多半出現快速下降的情勢,例如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Notebook)、手機等(這也同時說明了何以台灣代工廠商的利潤率持續下滑),但在同時,其實交通費用、電影票價、醫療費用、學費等卻悄悄緩慢地上漲,降價與漲價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存在,表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是低且穩定。只是不同的個人或族群,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尤其在2008年以前,大陸低成本產品銷售至全球,不僅台灣,全球都因大陸的出口商品而享受低物價的生活。

發生在CPI低且穩定數字背後的真實狀況,同樣發生在貿易財和非貿易財的價格走勢,尤其是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洗禮後,更為明顯。為了挽救金融市場流動性危機,全球各大央行在過去二、三年,強力挹注資金至市場,造成資金氾濫和極低的利率水平,結果貿易財價格沒有什麼變化,但非貿易財價格卻大漲。台灣屬小型開放的經濟體,這種情勢愈加明顯。

因為全球化之後,各種貨品很容易從國外進口,彼此在市場上相互競爭,價格就很難上漲。但非貿易財無法直接從國外進口,例如房屋、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教育等,尤其是房地產的稀有特性,更變成資金追逐的標的,這就是目前台灣的真實情形。由於無法移動,非貿易財優勢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而成為邊陲,這就是非貿易財成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決定因素的道理。經過金融海嘯侵襲之後,台灣都會房地產的暴漲除了造成貧富不均引發民怨外,過去吸引外人投資的優良非貿易財環境,也因此出現惡化,這才是我們更要擔心的。

勞工的薪資也是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十年來台灣勞工的平均薪資幾乎停滯不動,但實際上的情況是,有些高階經理人或外商公司因為搶奪人才而不吝於給予員工更高的薪水,相對地,其他低階勞工,不僅薪水十年來沒有增加,甚者有可能比以前減少。一個標榜經濟不斷成長的國家,實在不應該出現這種情形。

政府施政如果只看總體的平均數字,並且以為天下太平,則不可能提出正確的對策。因此我們認為執政當局有必要先認清事實,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更精緻的政策方針,才能改善惡化的局勢,否則今後台灣面對的經濟發展問題,必定越來越加嚴峻。

※ 相關報導:

* 陳柔縉:一百多年來的商標保衛戰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063499.shtml

日治第五年的一八九九年,台灣才有商標法令,隔年年底,隨即爆發嚴重的商標爭議。

fsj 提到...

周行一:政府應再三思證所稅

【聯合報╱周行一】2012.05.02

包括我在內,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贊成資本利得稅,只要賣出價格比買入價格高,所賺的錢就應該要納稅,因為這樣符合量能課稅,以及有所得就應付稅的原則。把資本利得稅應用在證券交易上面稱為證券交易所得稅(簡稱證所稅),我國雖然在資本市場尚未課證所稅,但已經由證券交易稅(簡稱證交稅)過度課稅,如果再因證所稅而加重課稅,將影響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最後侵蝕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的創新及籌資能力,政府應三思證所稅,讓稅源多元化,國家才能均衡整體發展。

現行的證交稅對投資人已經是非常重的負擔,雖然賣出股票時支付的○‧三%證交稅看似輕微,但實際上是很重的稅賦。證交稅的課徵基礎是交易總額,並非資本利得,如果換算成證所稅會是頗高的稅率。假如投資人的交易金額為一百萬元,賺了十萬元,就要繳三千元的證交稅(百萬元的○‧三%),這如同是三%的證所稅(三千除以十萬)。

但是股民經常在一年內以同一筆資金交易多次,所以假如一個投資人一年交易十次,總共只賺了十萬,她的證所稅率就等於三○%,所以投資人只要交易比較頻繁,或者賺得錢少,實際稅率就會非常高。在上例中如果她只賺了五萬元,就等同付了六○%的證所稅,所以在市場不好時,股民付的稅是非常不合理的高,而台灣散戶的特性正巧是交易頻繁與報酬率低。

即使不考慮股民的交易特性,政府每年編列的證交稅預算足以證明在資本市場已經過度課稅了,以民國一百年的政府總預算為例,稅課收入預算(含所得稅、遺贈稅、貨物稅、關稅、菸酒稅、營業稅、證交稅、期交稅)為一兆一千五百億,證交稅為一千一百四十億,竟然就占了稅收的一○%,縱然以總歲入一兆六千億觀之,證交稅也占了八%,這表示稅源是極度不平衡的。我國一年股市交易天數大致是二百五十天,換算後,如果日成交額為一千五百億可以達成預算目標。

這次政府決心課徵證所稅,目的在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與增加稅收,在政府已經過度依賴證交稅源,在股民實際已承擔高稅率的情形下,還要在資本市場多課稅,並不符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將如同殺雞取卵,導致交易量降低,上市櫃公司退縮的惡性循環!

資本利得稅本來就應該課徵,但設計制度時應考慮下列原則。稅收應多元化,避免過度集中,導致社會資金流入效率低的地方,例如台灣的銀行體系有近四○%的貸款流入房地產相關用途,過度投入房地產不僅無助於國家競爭力,反而有損長期發展,但是我國迄今無法課徵房地產買賣的資本利得稅!

稅制邏輯的一致性必須考慮,有所得就應繳稅和量能課稅的原則應該維護,我們應避免任意訂定納稅的最低資本利得門檻。邏輯應當是只要有賺錢就應繳稅,再以稅收作為改善社會貧富差距的資源,增進社會公平正義,訂定門檻反映的是對富人的不滿,這種情緒如果過度瀰漫,對社會發展必定不利,我們應掌握的原則是有錢人多付稅,所得少的人少賦稅,但是只要有所得就應納稅,而以社會福利幫助特別弱勢者。

很少人樂意納稅,因此稅制的設計是種政治協商的過程,如果主政者可以說出一套可以一致性的應用在不同稅源的邏輯,協商的成本可以降低,結果也會較符合多數人的期待。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經濟成長率下修平議與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02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從3.85%下修為3.38%;消費物價年增率則由1.46%上修為1.94%。主要原因是油、電雙漲,提高了物價、影響了成長;加上國際景氣低迷,使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0.36%,比原預測值1.19%大幅下降。各方的質疑聲浪當然無法避免,這也是政府過去為選舉以政治干預經濟之下,必須要承擔的後果。

然而,看問題除了關起門來自我比較之外,也需要打開大門看看外面的世界,以免坐井觀天而失之偏頗。那麼,如果看看國際間對今年各國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就會對國內的經濟成長得到一個很不一樣的觀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份發表的各國成長率預估中,包括台灣在內的34個先進經濟體平均只有1.4%,遠遜於台灣調降後的3.38%。換句話說,台灣的成長表現如果沒有意外,其實遠遠超過了先進經濟體的平均表現。

更進一步和其他三小龍比較,發現台灣的表現還是不俗:韓國3.5%、新加坡2.7%、香港2.6%。我國3.38%的成長率其實和韓國並列領先,超越了其他32個先進經濟體。也就是說,即使是下修後的經濟成長,台灣今年的表現在所有先進經濟體中和韓國同為翹楚。這樣優秀的成長表現,其實不應該加以苛責,因為在歐債問題和中國軟著陸下,全球所有國家都受到嚴重的衝擊,我國能有此表現已屬不易。

這種現象其實也發生在通貨膨脹率上:雖然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上修為1.94%,但這和所有先進經濟體的平均1.9%幾乎一模一樣,並沒有特別高;和其他亞洲三小龍比較:韓國3.4%、新加坡3.5%、香港3.8%,1.94%的消費物價上漲率還是非常出色,沒有值得苛責之處。而如果比起開發中經濟體的消費物價上漲預估6.2%,大概可以說是表現傑出了。部分人士刻意誇大我國績效退步,再嚴苛地加以批判的作法,其心態是可議的。這其中可能摻雜了政治因素,也可能有商業行銷的考量,若民眾無力參透個中玄機而隨之搖旗吶喊,就進一步形塑了這個社會的膚淺罷了。

然而,這當然也不表示台灣的經濟表現名列前茅而無可挑剔。民眾抱怨物價上漲,自然有其足以怨懟挑剔之處。這些怨懟的來源,當然就是民生物價漲幅顯著,但卻只有薪水「抗漲」。在總統大選後,油電雙漲,而且幾乎完全反映選前因競選因素而凍漲的幅度,各種民生用品也趁這個機會調漲價格,對薪資「抗漲」的受薪階層來說,無異火上加油,加上證所稅風波,股市成交量萎縮、市值縮水,一連串的名為改革的政策,政府或領導人當然必須體恤受薪中產階層,並為這種現象感到羞愧不安,並無時無刻不亟思謀求改進。

政府已經採取很多促進經濟成長的手段,但迄今為止,尚未嘗試過一種矯正「薪水凍漲」的方法,就是「三方諮商」的調薪模式,它長期被新加坡等國使用。方法是每年由政府、資方和勞方代表共聚一堂,依照當年經濟成長和生產力狀況,協商出次年合理的調薪幅度,不具強制性地提供資方參考使用。以新加坡經驗,所有「有頭有臉」的企業都會依照這個幅度調薪。而既然是非強制性的,就不會發生過度調薪造成生產力和薪資支出脫離的現象。有了這個參考數據,就會讓難以偵測的「企業勾結凍漲薪資」的風險受到抑制。台灣多年來勞工占總生產的比例持續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企業主聯合凍漲薪資的結果。這種機制對處於劣勢的勞工可以有所幫助;而在政治上,也可以表達政府對勞工權益的重視,政府何樂而不為呢?

※ 相關報導:

* 創造幸福感產業 5年成長最多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7066120.shtml

天下雜誌調查近5年產值成長7000億元以上、營收成長超過3成的企業,並歸納為「幸福」、「行動」、「綠色」及「健康」4大市場,其中,幸福相關產業成長最多。

fsj 提到...

麵包或暖氣? 英760萬人淪能源貧民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2.05.03

國際原油每桶超過100美元的價格已使英國、加拿大、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油電價格大漲,英國已有760萬人淪為「能源貧民」,且每年約有3000人因付不起能源帳單而喪命,日本民生用電則可能在7月大漲10%。

中央社報導,英國能源市場已開放市場競爭,去年起業者陸續調漲能源價格。英國能源部今年3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去年起英國瓦斯費用大漲至少15%,迫使貧戶或老人必須在食物與暖氣之間做選擇,不少人因不開暖氣而喪命;且每年約有3000名罹患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因無力支付能源費用而喪生。

負責這項調查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奚爾斯說,2009年約有270萬戶家庭、780萬名民眾無力支付能源帳單,預計到2016年將增加到850萬人。

奚爾斯還說,按現行定義,使用家庭收入的10%來支付能源帳單,即屬能源貧戶,以此標準來計算,現有400萬戶英國家庭,760萬民眾屬於能源貧民。

日本由於將面臨54座核電廠全面停機的窘狀,預料今年夏天電力嚴重吃緊,東京電力公司繼4月起大漲企業電費後,計畫7月起也大漲民生用電費約10%。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自2日起調漲電價,漲幅達10%。一個四口之家的每月電費約從185加幣漲到203.5加幣(約台幣5735元漲到6308元)。

安大略省電費在過去10年已上漲一倍,省政府在2010年宣布,為反映再生能源發電成本,5年內電費還要再漲46%。

在比利時,今年2月的95汽油每公升1.713歐元(約台幣66元),創下歷史新高,4月雖然稍有回檔,但每公升仍然超過1.6元(約61.5元)。

在荷語區的弗拉芒區,有公車業者推出以車牌換免費搭公車一年的憑證,鼓勵開車族改乘大眾交通工具。

義大利能源主管局也公布,5月份電費上漲4.3%,連著兩個月的調整,整體漲幅已達10%。如果以4月份的汽油價格與去年同期比較,已飆升了20.8%,達到1996年以來的最高價格。

至於各國政府對油電價格高漲的反應,多半是抬出「反映油價成本」或「無法不受國際市場影響」,在民眾叫苦連天之際,似乎政府也無能為力。



◆ 中美對話牽動人民幣雙率走勢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03

中美第四輪戰略與經濟對話將於本周四起在北京召開,近日人民幣匯價又創新高,除市場憧憬大陸經濟即將見底反彈,支持人民幣匯價趨升之外,也應與北京有意為會談營造良好氣氛有關。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蓋納行前放話,表示美國願意向中國開放市場,並稱如果中方能在重大問題上取得進展,美方還會進一步向中國開放高科技的輸出。至於所謂重大問題,除了眾所周知的知識產權保護、人民幣匯率等之外,蓋納提出了一個新訴求,即希望中國大陸提高存款利率。蓋納解釋說,存款利率長期低於通膨率,會抑制民眾消費意願;反之,如果存款利率能提高,消費者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能買更多商品,當然包括來自美國的商品及勞務。

看來,美國關注的已不只是人民幣的對外價格(匯率),也開始關注人民幣的對內價格(利率)了。人民幣的對外價格固然影響到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人民幣的對內價格也能影響到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在美國的關切下,人民幣對外與對內雙價格的走勢會如何,這需要把它們放到中美戰略與經濟博弈的一個更大的框架中去觀察。

現在行之有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始自2006年,當時甫上任的美國財長鮑爾提出相關構想建議,並獲得美國與中國元首的支持,每半年輪流在中美舉行一次。對話內容主要在經濟、金融、環保、科技等領域,不涉軍事與安全。2009年,歐巴馬上台,改為一年一次,並在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及美國財長蓋納之外,又加入了兩國的外交部門最高負責人,即中國的國務委員戴秉國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但不管結構、形式與層級如何變化,總的來講,在過去的五、六年中,這個對話機制基本上反映了中美兩大國在全球範圍中的博弈形勢,本質上,還是屬於點到即止的性質。每輪對話,雙方均是大陣仗的精銳盡出,對話前、對話中,雖不乏謀略心機,但總是揖讓而升,退而飲。藉圍棋的術語,這是開局之後的布局階段,雙方重在取勢,而非短兵相接。

布局之後,進入到中盤,就開始短兵相接甚至不排除糾纏廝殺。相較於五、六年之前,中美兩大之間實力的差距又在進一步縮小之中,出現明顯地較勁甚至碰撞的機率自然也在增加之中。南中國海的詭譎形勢折射出的中美在這個地區的鬥智與鬥力,金磚五國(BRICS)推動籌設金磚開發銀行及實行以本幣進行貿易結算,以及人民幣加速推動國際化進程等,無不顯示中美之間的博弈已然進入中盤階段。進入中盤之後,博弈的性質將會愈來愈多地出現零和現象,這對中美兩國也都將是愈來愈大的考驗與挑戰。

在這樣的形勢下來看人民幣匯率與利率的走向,可以看到,無論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或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對中美雙方而言,恐怕是屬於非零和可以雙贏的極少數領域之一。一方面,人民幣持續擴大浮動區間,既滿足美國有利於擴大對大陸出口的戰術上期待,又符合中國積極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上的要求;二方面,利率市場化,本來也就是大陸全面金融改革的主要部分,有利於進行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如今又誠如蓋納所言,放寬對利率的管制,消除負利率現象,也有利於大陸居民對美國商品與服務的消費能力。兩者都是雙贏,沒有理由不成為未來的趨勢。

當然,就現實而言,有鑒於大陸貿易順差將逐漸縮小,外資投資也可能減緩,可以預期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將不若以往,相較之下,利率市場化將提上日程表,且步伐不會太慢。

※ 相關報導:

* 歐元區製造業 連九月萎縮
http://www.udn.com/2012/5/3/NEWS/WORLD/WOR2/7067949.shtml

歐元區製造業景氣連續第9個月萎縮,顯示經濟正日益惡化。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製造業萎縮幅度接近3年來最大,能否持續帶動歐元區成長,引發質疑。

* 美就業降溫 復甦亮紅燈
http://www.udn.com/2012/5/3/NEWS/WORLD/WOR2/7068010.shtml

美國民間企業4月增聘員工人數創7個月來新低,顯示就業市場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回春。3月工廠訂單也出現3年來最大跌幅,反映經濟復甦不穩定導致需求降溫。

* 葛洛斯:美債信面臨降評
http://www.udn.com/2012/5/3/NEWS/WORLD/WOR2/7068001.shtml

葛洛斯在接受CNBC訪問時說,除了日本與英國外,美國的結構赤字比其他國家高出6%到8%,「除非解決結構性赤字問題,美國可能落入AA級」的債信等級。

* 兩岸千大企業 7成市值倒退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2050300281.html

...內需消費已成大陸未來5年經濟發展主流,台灣的面板、DRAM產業逐步式微,經濟部雖開放陸資來台,但不希望他們插手經營權;魏啟林表示,台灣面板不像韓廠,有下游品牌的競爭關係,大陸品牌企業願意與台灣合作,若發行特別股讓他們加入,會是一線生機。

...魏啟林開玩笑的說,台灣市場在國際上,就像個澎湖島,所以不能放棄與規模經濟合作;或者,乾脆在真的澎湖島作個國際租稅特區,成為亞洲的「開曼群島」,我們還有中英文雙聲帶優勢,會是「真正有效率的平台」。

...近來證所稅事件出現嚴重爭議,政大財管系教授周行一表示,資本利得稅用意是好,但稅源集中在資本市場,不利企業融資,應該改選房地產市場來課稅。

...「台灣需要錢!台灣需要人!」周行一表示,台灣中小企業過去習慣以「打帶跑」戰術,低成本試水溫,雖然有彈性,但卻不願投資人才,造成創新不成功、工資不提升,轉型轉不到有價值的產業,一定要迅速改變。

fsj 提到...

歐債危機已成無底洞

【王曉伯】2012-05-04 工商時報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形容為歐債危機疲於奔命的歐洲政客們,為「一群槍法很爛的黑幫份子」。他們尋找解決之道一直不得要領,而亂扣板機的結果是流彈四射,造成的傷害可能更甚於歐債危機本身。

觀察歐債危機的一路發展,可以發現歐洲政客一直是以一種近乎魯莽的作風來尋求解決之道,因為如此,態度多變,既定的方針隨時都會逆轉。

例如先是認為有失面子,不願讓國際貨幣基金介入,然而之後發現情勢嚴峻,又連忙同意該組織提供紓困;歐元區最大同時也是最有錢的經濟體德國梅克爾政府,因國內反對聲浪高漲,起初出面幫助歐豬國家的意願不高,但是後來卻是積極介入,並且演變成尋求化解危機的主導者;面對信用緊縮情況日趨嚴重,歐洲央行先是抗拒直接干預市場,然而後來卻是大張旗鼓鼓地進入市場購買公債,甚至不顧德國的抗議。

這種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過程持續不斷 ,使得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增。然而歐洲政客們如今又開啟了另一個否定自我的循環,為歐債危機帶來新黑洞。在德國主導下,歐元國家過去兩年多來已確立化解危機的方案,就是財政緊縮政策:透過減少公共支出,提高稅賦,重建財政紀律,進而恢復其主權信用,能夠重返市場進行籌資。但是此一政策有嚴重的副作用,即是導致失業惡化、企業投資與消費支出受到衝擊,人民生活品質大為降低,嚴重傷害經濟的復甦元氣。

因為如此,否定緊縮政策的聲浪也一路高漲,民間要求政府應擴大財政支出,來促進經濟成長,而不是節衣縮食,勒緊褲帶。最近荷蘭聯合政府的垮台、法國總統大選反對黨聲勢浩大、希臘國會選舉極右派興起,肇因都是在於對緊縮政策的反彈。也可預見未來歐洲政客們將在肯定與否定緊縮政策之間,陷入掙扎。

英國金融時報曾經指出,歐洲政客似乎有一種天賦,就是使人痛苦。而由迄今已近3年的歐債危機來看,此話不假。

※ 相關報導:

* 經濟復甦是假象?道瓊重挫
http://www.udn.com/2012/5/5/NEWS/WORLD/WOR2/7073249.shtml

受累於美國新公布就業人數增僅11.5萬人次,創下6個月以來最低紀錄,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復甦假象疑慮加劇,歐美股市出現狂挫。



◆ 新台幣、人民幣和美元的難解習題

【本報訊】2012-05-04 旺報

西班牙債信惡化讓歐債危機再次升高,美元國際匯價大幅反彈,新台幣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卻逆勢走強,其中反映的訊息值得探究。

過去一周,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幅近1個百分點,創7個月來新高;人民幣兌美元升幅約0.5個百分點,再創匯改以來新高。但從總體經濟情勢來看,新台幣和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皆屬政策性引導,並非常態性升值。

台灣經濟目前正面臨停滯膨脹的壓力。根據主計總處周一發布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GDP成長率僅0.36%,遠低於原預測1.19%;今年GDP成長率預測值亦從3.85%下修為3.38%。另一方面,因為油電價相繼調升導致物價上漲壓力驟升,CPI年增率預測值從1.46%上修至1.94%,增加0.48個百分點。中央銀行很明顯以抗通膨為優先目標,最近新台幣匯率升值顯然是受到央行政策引導,目的是藉此緩和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引發的輸入性通膨壓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因油電價雙漲引發的預期心理。

但是,台灣經濟成長迄今仍高度依賴出口,第1季商品及勞務出口負成長達3.28%,央行勢須考慮新台幣升值對出口的可能衝擊,因此,新台幣繼續升值的空間相當有限;若物價壓力趨於緩和,不排除央行可能再以政策引導新台幣貶值。

再看大陸經濟,今年第1季大陸GDP成長率僅8.1%,創近3年新低,經濟下行風險持續升高;3月CPI年增率為3.6%,物價壓力相對趨於緩和。大陸外人直接投資(FDI)已連續5個月負成長,國際熱錢流入大陸趨勢也已開始逆轉,再加上第1季出口成長僅有個位數,因此,人民幣升值壓力大減。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月中旬順勢宣布將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浮動區間由0.5%擴大到1%,彰顯人民幣匯率將走向雙向浮動的趨勢。

近日人民幣兌美元卻逆勢升值,顯然是出於中國人民銀行政策引導,主因是第4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5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此時人民幣適度升值可以對美國交代,降低美國國內促升人民幣的強大民意壓力。但大陸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上升,人民幣升值空間有限,多數外資機構預測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介於1%~2%,而且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將加大,匯兌風險也將升高。

從中長期來看,工業國家尤其美國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聲浪不斷升高,促升人民幣的壓力將持續不斷,加上人民幣國際化腳步正逐漸加快,未來人民幣相當幅度的升值恐難避免。而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緊密,ECFA正加速推進兩岸自由貿易,影響所及,新台幣與人民幣匯價連動性也將日益升高,新台幣隨人民幣升值的長期趨勢,恐怕是台灣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

事實上,在ECFA簽署後,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幅度甚至還大幅超過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因而嚴重衝擊出口產業尤其是資通訊業。在總統大選前,央行政策引導新台幣貶值,全力穩住出口。但是,近年央行對新台幣匯價掌控能力已明顯削弱,隨著新台幣與人民幣匯價關聯性持續增強,央行匯率政策操作難度將愈來愈高,新台幣匯率波動幅度也必然加大,這也是政府及企業必須嚴肅面對的新課題。

※ 相關報導:

* 國際政經動盪 資金躲進美國公債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74050.shtml

美國4月就業報告不如預期,加上法國和希臘本周末的選舉可能引發新一波市場震盪,投資人紛紛逃離股票等風險資產,轉進美國公債,使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至3個月低點。

* 彭淮南 促設亞洲貨幣基金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072678.shtml

彭淮南認為,應整合清邁倡議多邊換匯協定(CMIM)、東協加三總體經濟監控辦公室(AMRO),使之具有亞洲貨幣基金功能。他說,今年以來熱錢持續流入亞洲,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金融穩定干擾甚鉅,亞洲新興經濟體基本經濟情勢不同,匯率與股價走勢卻亦步亦趨,顯示短期資金進出,是這些國家匯率與股價的共同決定因素。

* 鼓勵微型創業 築夢金將啟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074131.shtml

微型創業是近年來國際與國內的熱門產業,經濟部長施顏祥昨(5)日表示,將積極輔導微型創業,並預告將於6月啟動「返鄉築夢創業啟動金」,鼓勵海內外青年返鄉創業,每人申請最高額度達200萬元,預計4年內可創造30多萬就業機會。



◆ 電子發票未落實無紙化 被批不環保

【聯合報╱記者鄭宏斌/台北報導】2012.05.05

財政部推動電子發票已一年多,雖未全面實施,已惹來不少民怨。民進黨立委魏明谷、何欣純昨天指出,現階段電子發票仍未全面落實「無紙化」,各商家的紙本電子發票尺寸不一,既浪費紙,也造成民眾困擾;且紙本電子發票以有毒的「熱感應紙」印刷,「非常不環保」!

魏明谷表示,很多鄉親向他陳情,電子發票使用不方便,新式的紙本電子發票怕光照,一旦放久了或曬到太陽,就會褪色、模糊,而且不像舊式發票按照不同月分會有顏色區分,害老人家看得「霧煞煞」。

魏明谷說,財政部對外宣稱電子發票「無紙化」時代已來臨,但消費者若未將電子發票儲存於載具中,仍會拿到紙本發票;即使儲存於載具,也會拿到一張交易明細,「無紙化是在騙人的」!他還批評,新式紙本電子發票及交易明細,是以有毒的熱感應紙所印刷,且民眾丟棄時,不能當作資源回收物處理,很不環保。

魏明谷指出,現在市面上電子發票有百百種、尺寸不一,例如西班牙服飾品牌ZARA的紙本電子發票就非常大張;財政部未統一規範,無法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

何欣純說,使用電子發票,消費者要先申請卡片載具,但商家各自發行卡片,民眾並不便利,只會讓卡片發行廠商「快樂」;中獎後,獎金也可直接存在該消費商家卡片中,「這是便民還是圖利廠商?」她呼籲,財政部在未建構完整配套措施、未納入所有商家之前,應暫緩執行電子發票政策,「否則美中不足,只是脫褲子放屁」!

【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針對立委的批評電子發票只是一張交易明細;財政部高層官員解釋,目前還在推動過程中,因電子發票將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無法一步到位,但最終目標是走向無紙化的電子發票。

fsj 提到...

台灣是地球上少有的富豪樂土

【朱雲漢】2012-05-04 中國時報

有位與我熟識的大陸房地產界知名人士,經常往返於兩岸,他對台灣情有獨鍾,因為他發現台灣不但生活環境舒適,餐飲與醫療服務一流,員工溫馴而且價廉物美,法律與稅制對企業主更是友善,在台灣當有錢人真好,好到讓他想來此定居。

首先,在台灣當富豪很神氣,一般的官員見到富豪矮半截,大老闆也不把部長級官員放在眼裡,更不用說司局長這些中上層官員;因為他們往往可以直通院長、副總統、甚至總統。如果願意做一點政治捐獻,就可以讓不少立法委員幫自己關說政策與護航法案,甚至直接出面找承辦官員喬事情,而官員碰到立法委員個個都像聽訓的小學生。在大陸,除非有特殊政治背景,否則富豪看到大官先是矮半截,大老闆想要單獨求見省部級領導,還不一定能見得到,更不用說想求見國務委員、副總理或國家領導人,即使想行賄官員打通關節也是低聲下氣。

同時,在台灣當富豪不必提心吊膽,因為社會治安不差,而且財產權保障很徹底,得罪當局而導致身家性命不保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不僅如此,在台灣當富豪很像是清朝的鐵帽子王爺,可以世襲罔替。從前在遺贈稅率還沒有大幅調降之前,已經有很多巧門可以規避遺產稅;現在遺贈稅率降到十%,更可以名正言順的將個人財富幾乎原封不動的移轉給子孫。如果是透過房地產來移轉,因為不需要按實際市場價格課稅,真正繳交的實質稅率僅僅是資產市值的三%~四%左右,全世界很難找到如此善待富豪的地方了。

即使在大陸富豪最常選擇移民的美國,也沒有聽說過這種好事。按照美國二○一一年通過的新遺產稅法案,個人遺產超過五百萬美元,也還是要繳納三十五%的稅。那更不用說歐洲先進國家了,例如法國的遺產稅稅率最高達六○%,而且富人還必須每年繳納財產稅。

不過,台灣的富豪可能還不滿足,他們有時還會用香港做例子,說香港在二○○六年已經取消遺產稅,但殊不知這是為了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和環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自甘成為全球富豪保存與管理財富的馬前卒。有些主張廢除遺產稅的富豪完全忘記了,遺產稅是維護世代正義的核心機制,也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理念的重要體現。

在台灣作為富豪更可以大量收藏有永久產權的豪宅,購置豪宅不但是最理想的遺贈標的,也是長期保有財富價值的有效手段。因為在台灣無論你持有多少豪宅或土地,不動產的持有成本非常的低,地價稅與房屋稅相對於不動產總值而言,僅僅是九牛一毛;即使台北市去年開徵豪宅稅,對富豪而言也不痛不癢。在美國華人聚集的地區,大多數的屋主每年都必須繳納一%左右的房地產稅,而且是以最近一次房屋買賣的實際交易價格作為估計稅額的基礎。在歐洲多數國家,住宅更是被定位為社會性商品,政策上不鼓勵有錢人把住宅作為投資理財工具,一個擁有兩套住房以上的家庭,從第三套房開始就必須繳交很可觀的房地產稅。

如果大陸富豪歸化為美國籍,不但證券買賣與不動產買賣的資本利得要課稅,還必須申報在海外的所有收入與資本利得。如果他們有機會在台灣設籍,證券交易所得可以完全免稅(至少到目前為止);在過去連海外所得也不需要申報,兩年前雖然開始針對海外所得實施最低稅負制,但台灣的稅務機關根本沒有能力去國外進行稽徵。另外,台灣雖然名義上仍維持孫中山主張的「土地增值稅」,但其漲價歸公的精神早已蕩然無存,不動產買賣的資本利得的實質稅率非常低。

在大陸作為富豪更很難卸除原罪感,大家都懷疑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掘的;而且富豪的社會公信力並不高,因為「為富不仁」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在台灣,富豪有能力塑造社會的主流價值,如果捐助一些藝術文藝活動,或是參與公益事業,更是很容易成為令人景仰的社會名流,比政治人物更有公信力,也是年輕人崇拜的對象。但很少人質問他們繳了多少的稅?他們財富的累積有多少是靠壓榨員工的心血?有多少是靠以錢滾錢?有多少是靠政府的政策補貼與租稅優惠?

在台灣有些富豪還不知足,感嘆台灣畢竟還不是天堂,因為無法免於被狗仔隊跟蹤,有時也會被媒體修理,偶而還會吃上官司。但在大陸富豪的眼中,台灣已經是地球上難得的富豪樂土。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克魯曼專欄/救美經濟 別死抱錯誤教條
http://www.udn.com/2012/5/5/NEWS/WORLD/WOR2/7072727.shtml

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前,我有時在演說中提到不公平現象日益惡化的問題,並強調收入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的嚴重程度是1929年以來僅見。部分聽講者會問,這是否意味另一波大蕭條已經隱然成形?那1%(或0.01%)的極少數人,是否是引起這波衰退的幫凶?也許。然而更重要的關鍵是,不公平是經濟仍然嚴重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因之一。

* 乞丐啥滋味 俄富豪砸錢體驗
http://www.udn.com/2012/5/5/NEWS/WORLD/WOR4/7072844.shtml

國家地理頻道今晚播出的「媽啊!我在俄羅斯」,揭開莫斯科新貴因心靈空虛、出現富豪付費體驗遊民生活,以及異類教派崛起等社會現象。

* 證所稅方案出爐 有假公平沒正義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970&f_ART_ID=387553

一位財經學者透露,要改善貧富差距,藍、綠兩黨心知肚明,房地產交易所得,才是首要改革標的,但卻都戒慎恐懼,原因無它,營建業是兩黨的政治獻金大戶。敏感的房地產課稅問題,才是考驗馬政府改善貧富差距的決心。

* 這不是劉憶如的事,是馬總統的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50500425.html

...許多反證所稅的理由,或提出「替代方案」,都有謬誤或問題。業者最喜歡說:所有股市交易者都已繳稅,每一筆交易都繳千分之三證交稅;因此,一個投資人如果一年在股市獲利二十萬元,但全年以同筆資金多次交易,賣出總金額達一千萬,那麼已繳交三萬元的證交稅。拿廿萬的獲利比,等於繳交的稅率已達一五%。但這種比擬是完全錯誤,連一些學者都以此作比喻。因為,證交所與證所稅的性質原本就完全不同,前者就是交易稅,後者是有獲利所得才要課徵。

...如果這個說法「言之成理」,那麼,幾乎各國都對企業銷售課徵營業稅,這些國家的企業豈不都不必再繳交營所稅了?因為據上項邏輯,企業在營業中都繳交了五至一○%不等營業稅,一家年獲利五百萬元的中小企業,其年度營收可能達一億,如果是採非加值型營業稅、稅率為五%,其繳交的營業稅已達五百萬了,那豈不是說其稅率己達百分之百、因此不必繳交營所稅?這種比喻不通,簡直是鬼扯。

...至於提出「提高證交稅替代證所稅者」,不是完全不了解稅改目的,就是「其心可誅」。這次重提證所稅,完全為稅制公平,與增加稅收無關。如果只要增加稅收,還不如直接提高營業稅來得直接,也無徵收技術問題。而此議另一個更要不得的因素是:它更加重了稅負的不公平性。假設同樣能增加一百億元的稅收,如果是從證所稅課徵而來,它是來自賺大錢的股市大戶口袋;但如果是來自證交稅,則是來自所有股市交易人─包括許多小散戶、菜籃族,他們可能賺得非常少、或甚至投資虧損,但卻承擔了更重的稅。試問:公平嗎?這不是加重稅負不公、圖利大戶與富豪,是什麼呢?

fsj 提到...

法國變天攪動歐債風雲

【聯合晚報╱社論】2012.05.08

大概很少國家的總統選舉像這次法國一樣,受到鄰近國家如此高度關切,甚至全世界投資人都在注意看。歐蘭德如各界原先預料到的,經過第二輪投票而勝出;但外界客觀的「預料」未必等同主觀的「期望」,國際股市隨即普遍下跌,多少反映了投資人心理。大家關心的不是沙克吉和歐蘭德之間的優劣得失,而是歐債解決方案的前景,難怪政治評論家說這次選舉令歐洲人感到「焦慮」。

現在局面已定,有人說歐蘭德上台後應不至於強硬到底,畢竟本來德法主導定案的歐盟「財政紀律協定」禁不起太大的衝擊,否則後果不堪想像。但值得留意的是,法國選民在環伺的焦慮氣氛中作出如此選擇,可見一般民眾關心個人的肚皮問題優先,對於歐債問題的整體出路未必能得出理性的共識。

可能這才是歐債風暴最難解的一道題。現在已經不只是歐洲國家接連著面臨國庫空虛、債務龐大的問題而已,還有社會氣氛瀰漫挫折不滿,甚至隱藏著不安和躁動的因素,每個公民自顧不暇,使政府也難以號召人民犧牲小我、共體時艱。發生在希臘的場景可能在其他各國不斷重演,半年以來由新政府和國會陸續通過撙節方案,但老百姓對緊縮的經濟條件不滿,從工會大罷工到全國都見民眾抗議,經濟振興之路更加崎嶇。法國選民這次擁簇歐蘭德上台,也是在以選票表達對沙克吉政府的不滿,但老實說,此刻偏左的社會主義路線雖然較容易獲得基層民眾支持,但國庫條件不足,向富人抽重稅的政策也未必能馬上有效挹注財政,也難怪很多人對改革前景擔憂。

當年余光中的新詩,謂「今夜的天空很希臘」,如今希臘的憂鬱藍色傳染向整個歐洲,法國也變天,歐債風雲甚至蔓延和影響了全球,這波風暴還見不到止息的一天。此刻應顧及的不只是投資人的擔憂而已,國庫空虛、貧富差距、民粹路線等等,在很多國家都從經濟問題延燒成社會問題。台灣的問題規模還沒那麼嚴重,但也沒有太樂觀的權利,要維持戰戰兢兢。

※ 相關報導:

* 法國左派掌大旗 歐債問題要看6月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076732.shtml

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和政大教授張台麟都認為,屬溫和派的歐蘭德雖獲得大位,但鑒於6月份仍有國會選舉,新總統仍不會輕舉妄動;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則表示,一旦歐盟區未來採取財政擴張政策,恐造成全球通貨膨脹。



◆ 政府潛藏債務 年暴增近2兆

各級政府潛藏負債 將近15兆

自由 2012.05.07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政府潛藏債務一年竟暴增近兩兆元!根據主計總處最新資料,去年各級政府潛藏負債達十四.九九兆元,較前年大增一.九七兆元;若加上去年底中央政府長期債務四.七七兆元、短期借款二七九一億元、非營業基金舉債七二一八億元及地方政府長期債務七千多億元,去年政府總負債已達二十一.四七兆元,較前年增加二.三兆元,換算平均每人負債約九十三萬元,短短一年就增加十萬元。

加計長短期債 總負債逾21兆

由於政府公布的債務屢遭質疑失真,主計總處自二○○九年起揭露「潛藏負債」等未列入「公共債務法」規範的債務,二○○九年各級政府潛藏負債十三兆七八一九億元,二○一○年降至十三兆○一九一億元,二○一一年卻增至十四兆九八六六億元(中央政府十一.六六兆元、地方政府三.三三兆元)。

換算人均負債93萬 年增10萬

根據統計,去年政府潛藏負債增加,主要是舊制軍公教人員退休金未來應負擔數由五.八四兆元增至六.○五兆元;退撫基金新制未提撥退休金由一.六五兆元增至一.九一兆元;勞工保險未提存責任準備由五.○四兆元增至六.三一兆元;國民年金未提存準備也由八八二億元增至二○○三億元;並新增農民健保未來給付精算現值一四九九億元等。

主計總處解釋,舊制軍公教人員退休金未來應負擔數增加,主要是舊制教職人員支領月退休金人數比例提高,調整精算基礎所致;勞工保險及國民年金未提存準備增加,則是符合請領給付條件的人數及累計年資持續增加。

不過,上述潛藏負債並未列入全國尚未取得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補償費。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去年底,既成道路面積約六千餘公頃,徵收所需經費約兩兆元;尚未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面積則約兩萬五千餘公頃,徵收所需經費約七兆元。

國債鐘計算 未納入潛藏負債

即使以主計總處公布的潛藏負債計算,加上中央政府長期及短期債務、非營業基金舉債及地方政府長期債務,去年底政府總負債已達二十一.四七兆元,平均每人負債約九十三萬元。相較之下,財政部的國債鐘因未計入潛藏負債、非營業基金舉債及地方政府債務,今年三月底每人負債僅二十二.二萬元。

主計總處強調,潛藏負債屬於政府未來應負擔的法定給付義務或未來社會安全給付事項,可以編列年度預算或藉由費率調整方式挹注,因此,與公債法所規範的政府融資行為所舉借債務不同。



◆ 華南金計畫三階段併保德信

【沈婉玉、黃琮淵/台北報導】2012-05-07 中國時報

不想「公公併」,華南金走自己的路!市場傳出,華南金與保德信人壽將採「合庫模式」進行三階段合併,初期華銀會先幫保德信人壽賣保單,最終走向換股合併,屆時華南金可望引保德信入股,也是繼合庫金後,第二家外資入股的公股金控。

據透露,此宗合併案是由華南金副董林明成親自操盤,而有第一金與英傑華合作不順利的前車之鑑,加上華南金鮮少出手合併,林明成對此相當謹慎,因而指示採合庫與法國巴黎人壽的「試婚」作法,先在保單銷售上合作。

相關人士指出,華銀銷售保德信保單,僅是為合作邁出第一步,倘若合作過程愉快,第二步將在保險業務上擴大合作,保德信將為華銀設計獨家銷售保單。

第三步,雙方將從合資設立保險子公司,或由華南金購入保德信全數或部分股權,擇一進行。主要是考量雙方合作後,保德信出脫持股的計畫可能有變,也還有討論空間。

在併入保德信人壽後,華南金也盼藉由保德信入股,擴大合作範圍至投信領域,此舉亦有助於華南金經營走向國際化。

保德信在台主要經營高資產客群,過去只走業務員通路,現有八百位業代,今年策略開始調整,進軍銀行通路,首波簽下大台北銀及華銀兩家,大台北銀日前已開賣,華銀則還在修改電腦系統,全行本月底上線。

行庫高層指出,華銀過去也曾銷售多家保險公司保單,此次為了銷售保德信保單,大費周章更改電腦系統,過去相當罕見,推估雙方合作的深度跟廣度,將更甚於過往,確實有向合併之路邁進的味道。

對此,華南金發言人鄭永春表示,不排除合併壽險公司,但前提是要符合華南金未來發展及必要性。保德信營運長楊美瑛日前針對併購問題,回應是「在台經營邁入第廿一年,無任何出售或退出台灣市場的想法」。

市場人士解讀,華南金此舉除與合庫金、第一金等有壽險子公司者看齊外,最主要還是希望藉由體質改造,甚至是拉進保德信這個外資股東,避免在「公公併」政策下,淪為被安排去路的被犧牲者。

fsj 提到...

台灣上半年出口 恐呈現負成長(節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77317.shtml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2012.05.08

財政部統計處昨天公布,4月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為25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衰退6.4%。1至4月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4.7%,和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相比,台灣跌幅第一,也是唯一負成長。

※ 餘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出口衰退/救出口 沒短期特效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077918.shtml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昨(7)日表示,我國出口面臨產品及市場集中的現象,是導致競爭力下滑的癥結。他認為這屬於結構調整問題,「沒有短期特效藥」,應積極爭取新市場機會,並朝品牌化及多元化努力。



◆ 出口衰退/結構轉型 迫在眉睫

【經濟日報╱記者 葉小慧】2012.05.08

台灣前4月累計出口為衰退,在亞鄰各國中表現最差,追究原因,矛頭都指向出口產品和市場的集中性。其實,除了台灣經濟最重要的成長引擎出了問題,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日前指出,經濟結構的失衡,正是台灣經濟目前最關鍵的問題。經濟成長的3個驅動力,分別是民間消費、固定投資與外貿,但2000年後,民間消費與固定投資逐漸熄火,外貿一枝獨秀,比重愈來愈大。

台灣長期來就是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國際經濟情勢良好時,這樣的結構可以讓台灣吃香喝辣。但是過度依賴這個獨大的成長引擎,2008年全球經濟環境丕變、發生金融海嘯時,就受到嚴重衝擊,台灣經濟一度轉為負成長。

為了讓台灣經濟結構趨於正常化,經建會主張把民間消費和固定投資驅動力找回來。但這只處理了第一個失衡;處理產業結構失衡一樣重要,製造業比重低,貢獻卻將近五成,且出口產品多集中在幾個產業,風險度更高。

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的同時,出口市場也有著外貿關係失衡現象。過去台灣重視歐美市場,與美國連動性更是東亞8個經濟體中最高,如今美國經濟復甦腳步蹣跚,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又掀風浪,中國經濟有軟著陸疑慮,東協市場不可不重視。

更進一步來看,東協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更形重要。日本、中國、韓國都是東協成員,歐美地區已經面臨韓國洽簽FTA的壓力,台灣應站在ECFA的基礎上,把大陸市場當做腹地發展品牌,並深入經營東南亞地區,才可再開另一扇穩定成長的窗戶。



◆ 行業巨頭斷鏈 蔓延陸上市企業(節錄)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50800170.html

【█記者張雅雲/綜合報導】2012-05-08 旺報

大陸民間借貸引發中小企業「跑路潮」,正向龍頭企業甚至上市企業蔓延,債務危機是越演越烈。在倫敦掛牌上市的東方造船集團,因為銀行抽貸、壓貸成了壓垮企業最後一根稻草,類似的資金斷鏈潮接二連三,再度拉響民企融資風險的警報。

※ 餘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國開行陷重慶風暴 爆千億信貸危機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7077817.shtml

路透上周三報導稱,「重慶模式」留下的巨額債務,大陸國家開發銀行以近千億的貸款「深陷」其中。國開行重慶分行回應稱,「融資平台貸款的還款來源可靠,風險可控」,沒有所謂的危機傳言。



◆ 社論-歐元區陷入空前困境足堪引以為鑑

【本報訊】2012-05-08 工商時報

過去44個月以來,全球經濟在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夾擊下如履薄冰,震央所在的美國與歐元區,卻採取了不同的應變策略。身為強權的美國,聯準會(Fed)不顧「以鄰為壑」的國際叫罵聲,兩度推出量化寬鬆措施(QE)外加扭轉操作,硬是將奄奄一息的經濟喚回魂。反觀以德、法為核心的歐元區高層,則是對違紀的南歐諸國祭出「不撙節,無金援」通牒,逼得肇事國朝野勒緊褲帶熬寒冬。

從理論面看,歐元區高層堅持撙節策略並無不當,否則區內財政紀律將永無回歸正軌的可能。然而從現實面看,撙節策略似乎走到了死胡同,新近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歐元區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最終值下滑至45.9%,為近3年最低。3月失業率揚升至10.9%,平了歷史最高紀錄,未來恐再創新高。在德國失業率猶維持5.6%低檔之際,西班牙、希臘、葡萄牙與義大利的失業率卻分別衝高至24.1%、21.7%、15.3%與9.8%;區內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平均達22.1% ,西希兩國更突破51%。

當歐元區已有1,736萬人失業,每五個年輕人就有一個沒工作,懷抱歐洲統合理想的長輩執政者,已很難說服前途茫茫的年輕世代共體時艱。即使理解歐洲統合之必要的中生世代,面臨頭路不保、福利萎縮的生存困境,也已然喪失逐夢的鬥志,取而代之的是對歐元區高層與本國執政者的憎恨。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民怨沸騰已擊倒了歐元區十個政府,在5月6日「超級選戰日」敗選的法國總統薩科吉是第十一個,卻不會是最後一個。

法國政局變天,讓以梅克吉(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薩科吉)為核心的撙節聯盟面臨致命一擊。法國總統當選人歐蘭德是歐元區「刺激成長派」的代表人物,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從前財長桑默斯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近來也公開主張,刺激成長才是歐元區的救命丹,大有裡應外合反撲撙節聯盟的態勢。

反撙節聯盟以血淚斑斑的經濟數據,指控「德國式財政紀律」已將歐元區經濟掐到氣若游絲,唯有恢復刺激成長,才能轉危為安。問題是,由政府主導擴張公共支出,未必能帶動民間投資意願,卻可能製造出更多的蚊子建設。更別說,南歐諸國債台高築,償還舊債猶有困難,要向誰舉新債擴大公共支出?

撙節聯盟則反擊,南歐諸國已體認到削減赤字、健全財政的重要性,現階段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改革陣痛終究會迎來美好的果實,如果現在半途而廢,歐元區勢將向下沉淪。問題是,撙節聯盟的政治優勢正在流失,梅克爾現在就算願意賭上政治生命,翻修歐元區的運作機制,進而促成關鍵性的「財政聯盟」,恐怕為時已晚。換言之,歐元區經過3年瞻前顧後的蹉跎,已經將自身逼到了哈姆雷特式的兩難困境!

歐元區進退失據,已成全球經濟的不定時炸彈。對台灣而言,此一客觀變數並非操之在我,只能隨機應變,但歐元區的興衰教訓,朝野卻應時時引以為鑑:

一、福利易放難收:歐洲是稅負沉重的福利國家,民眾習於國家的照顧,一旦福利被剝奪,便怨天尤人,以選票相脅。台灣雖也是萬萬稅的國度,但民眾繳的稅沒有歐洲多,政客開的福利支票規模卻迭向歐洲看齊,長此以往,收支失衡益形惡化,政治穩定度與經濟競爭力將一代不如一代。因此,選民可以短視,政治人物卻不可以!

二、債留子孫,代怨叢生:誠然,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環境,比上一代優渥,惟正因為「先甘」,就更不能面對「後苦」的現實。於是,跨世代的思想與競爭衝突與日俱增。舊世代在職場上延退,阻擋了新世代就職與晉升的速度;年輕人領外勞水準的薪資,卻背負了歐元區等級的負債,前景混沌,價值崩壞,世代對立若無法適時化解,勢將演變成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因此,為政者不能不正視年輕世代「懷憂喪志」的破壞性。

三、富裕層大逃離,公平正義難以實現:人急造反、狗急跳牆。從美國、日本到歐洲,都有意透過增收富人稅以填補赤字黑洞,結果卻引發富裕層大逃離。論者可以大罵富人自私、不愛國,但有錢人就是跟你想得不一樣,全球化又助長了富裕層的「無祖國性」。因此,執政者訴求公平正義,除了製造更多的仇富情緒,恐無助於縮小貧富差距,唯有跳脫二元對立框架,因勢「利」導,才能開創「富民」的積極性,進而發揮取富濟貧的作用。

四、忽視癥結,治絲益棼:希臘引爆歐債危機,也暴露了歐元區「先天不良」(未設計退場機制)與「後天失調」(未組成財政聯盟)的雙重結構性弊端,但以德、法為主的歐元區高層卻採取治標不治本的對策,錯失正本清源的黃金時機。因此,矢志讓國家脫胎換骨的政治領導人千萬要慎始,才能正其本而萬物理,切勿心存僥倖,以致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fsj 提到...

法國變天 歐元區挑戰才開始

【經濟日報╱社論】2012.05.08

法國大選揭曉,結果如選前一般預料,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擊敗右派現任總統沙克吉(Nicolas Sarkozy)。此結果,相當程度顯示,法國人民對於德國所主導的歐債危機解決架構(財政協議),投下了反對票,而把促進就業議題提至優先地位。沙克吉在就任時所提出的改革口號,第一便是要解決失業問題,主張廢止對加班給付課徵工資稅與社會捐,及廢止遺產稅等減稅措施,希望在2012年能將失業率降低到5%以下。但結果這5年來,法國失業率反從8.8%上升至9.3%,相反地,德國在同期間,失業率卻從10.8%降至7.1%。

在5年後的今天,沙克吉告訴選民說,失業率上升是因外在情勢所致,倘若選民選擇歐蘭德,將把法國推向希臘及西班牙的債務危機。顯然法國民眾很清楚,沙克吉無力解決法國失業問題,而這正是5年前法國選民對沙克吉的期待。在此同時,不僅法國失業率上升,整體歐洲失業率,除了德國之外,也均不斷飆升。從法國大選結果來看,失業率問題的認知與解決共識,已經成為歐洲邁向統合之路的關鍵議題。

從歐洲統合之路來看,雖以「馬斯垂克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為基礎,但實際步驟應是,先從關稅同盟開始,到市場合一,到貨幣統一,然後再到財政整合,最後是政治統合。但現在的問題根源在於,由於單一匯率歐元的出現,每一個會員國的國際收支經常帳產生不同結果,德國每年有2,000多億美元的商品出口順差;而有些國家,則產生了巨額的逆差,就以2008年金融海嘯前為例,希臘就有660億美元、義大利192億美元、葡萄牙373億、西班牙1,393億的逆差,這些國家為了支撐經濟成長與弭平經常帳的缺口,在貨幣政策無法使用的情形下,當然只能以財政政策及外債來因應,也因此產生了財政紀律失序的現象。

目前德國所主導的財政協議,就是希望在援助這些主權債務危機國家的同時,也要求其財政須回到先前馬斯垂克條約之規範,如此,才能進一步談財政統合,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包括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在撙節政策下,不僅控制財政赤字,連經常帳逆差也大幅改善,義大利的經常帳逆差雖然擴大,但情況並不嚴重。但在各會員國中,最嚴重的反而是法國,不僅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占GDP比率超過7%,經常帳逆差不降反升,達到1,177億美元,成為歐元區最大逆差國。所以,沙克吉政府並非沒有採取擴張財政政策,只是顯然無效,呈現財政赤字增加、出口逆差擴大、失業率上升的窘境。

但在歐洲各會員國財政及貿易雙赤字獲得改善之際,失業率卻也頻頻飆高,歐元區17國1月份失業率向上攀升達到10.7%,創下歷來新高。顯然雙赤字的改善,至少在短期間是無法回應歐洲人對改善失業的期待。不過,反過來說,擴大赤字是否真能有效改善失業呢?顯然未必,歐洲各國(除德國外)不都是以財政赤字融通經濟,但歐洲失業率始終是全球最高的地區,因此,把失業問題簡化成增加財政赤字便可解決,那就過於樂觀。

歐蘭德的政見是希望透過由提高歐洲投資銀行(EIB)資金規模,以資助歐洲範圍內的大型基礎建設,並通過發行所謂歐元「項目債權」,簡單而言,不是透過各國財政赤字擴大,而是發行歐元公債來挹注基礎建設,這樣雖可維繫各國財政赤字不增,但也等同強渡關山,跨出歐洲財政統合第一步;以目前歐洲的各國財政狀況來看,歐元債券就幾乎等同德國背書債券,而德國對於這個強渡關山的提議買不買帳,關係到後續歐洲統合的進或退。

※ 相關報導:

* 政局動盪 希臘恐退出歐元區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077932.shtml

希臘選民轉向支持反紓困的政黨,使原先贊成紓困的執政聯盟保不住國會多數席次,政壇陷入僵局,外界擔心希臘未來能否履行紓困條件,進而退出歐元區,甚至波及其他成員國,把歐元區再推向危機模式。....選舉結果可能意味希臘歐元區成員資格即將告終,因為債權人已反覆警告,除非希臘維持撙節現狀,否則將停止提供金援。

* 經濟喊衝 歐蘭德不當「省錢王」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077912.shtml

歐蘭德反對僅根據緊縮原則擬定經濟政策,承諾會重新協商歐洲財政協定,納入促進就業和成長的條款。他可能重塑歐元區17國的經濟議題,從撙節機制拉到重視成長。

* 撙節政策德國不讓步 但…同意拚就業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077853.shtml

德國政府6日對法國新任總統歐蘭德施壓,要求他放棄反對撙節政策的立場,但同意擴大商討如何提振歐元區經濟與創造就業。



◆ 「梅克吉」輸了?

【聯合報╱黑白集】2012.05.08

歐蘭德贏得法國總統大選,最受關切者,在是否會影響歐盟現行的經濟對治方案。

現行的方案是以歐元區的「財政協定」為主軸,強調財政紀律,並以法國現任總統沙克吉及德國總理梅克爾為支撐主力,二人被合稱為「梅克吉」。因此,歐蘭德的獲勝,使整個歐盟面臨衝擊。

歐蘭德與沙克吉對法國經濟病症的診斷並無不同,皆認為一是債台高築,二是經濟耗弱;但兩人開的處方卻有差異,沙克吉傾向撙節開支,歐蘭德則主張擴張政策,因此在表象上看似出現了左右之爭。

其實,「左右之爭」是在幾乎所有的經濟危機中皆會出現的爭議;右是強調「成長」,左則強調「分配」。問題是:沒有「成長」,如何「分配」?空論「分配」,何來「成長」?因而,「左右之爭」常是選舉語言,如果要回歸政經治理,終究必須左右兼籌並顧,走上中庸之道。

沙克吉主要是敗在「風格」,而未必是輸在「政策」;因為,以法國及歐元區的困局,任誰也開不出什麼特效藥,偏方更可能誤事。歐蘭德則贏在「煽情」,亦未必是勝在「政策」。他公開宣稱「我不喜歡富人」,挑激起社會的相對剝奪感;又反覆強調「法國是偉大國家,不必向德國投降」。這些皆有煽情之功,將來卻未必有治國之效。

法國人受夠了顧人怨的沙克吉,但歐蘭德恐怕也不至於真的敢在歐盟特立獨行。一方面,歐盟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不論左右如何激辯,歐蘭德恐也不可能給法國人帶來白吃的午餐。



◆ 徐旭東一怒 集團市值蒸發68.84億

【聯合晚報╱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2012.05.08

SOGO經營權之爭遲遲難解,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宣布停止在台一切投資,徐旭東這一怒,遠東集團在國內8家上市公司,股價全部遭受波及,今日集團 股一開盤全面出現下跌,其中,風暴中心遠百 (2903)一開盤即跳空跌停,委買張數高掛近1.3萬張,市值跌掉28.98億元,股價創今年以來新低; 另外,股本最大的遠東新,開盤也以重挫超過5%開出,股價同樣創今年以來新低價,另外,包括東聯(1710)、裕民 (2606)、遠東銀 (2845)、遠傳 (4904)等遠東集團股股價開盤也同步下跌,但中場之後遠傳在集團股盤中率先翻紅,裕民、東聯尾盤也向平盤靠攏,以收盤價計算,遠東集團市值今日即跌掉68.84億元。

SOGO經營權恐生變,遠東集團這些年的投資與經營心血恐付之一炬,徐旭東既心痛又震怒,此次宣布停止在台一切投資,讓遠百不是孤身與經濟部奮戰,而是集團全部成員出面硬挺,徐旭東將戰線由單一公司擴大到整個集團,不論是投資案或是街頭抗議,皆是集團全面迎戰。

受此影響,遠東集團今日股價開盤時全面下跌,遠百開盤跌停,開盤市值即跌掉28.98億元,另外,股本最大的遠東新,股本高達489.72億,開盤市值並縮水近40億元。另外,股本超過300億元的遠傳與亞泥,股價也走跌,造成集團市值大蒸發。徐旭東雖將戰線拉長、戰火擴大,不過,對廣大投資遠東集團的投資人來說,卻無端捲入SOGO風暴,可說是最無辜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