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 超越全球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2041400104,00.html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2-04-14 中國時報
國內失智人口成長速度驚人,增加速度甚至超越全球。台灣失智症協會昨公布最新失智人口推估,民國一三五年國內社區失智人口將突破六十二萬人,一四五年更將逾七十二萬人,等於屆時每一百人就四名失智者,對家庭生活影響將與日俱增。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表示,失智症人口以驚人速度增加,和國內老化速度急速攀升與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有關,政府應立即正視失智問題,積極預防失智海嘯。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去年國內失智總人口推估已超過十九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平均每廿年失智人口才會增加一倍,但台灣增幅卻達二.一、二.二倍,是很大的警訊。
由於罹患失智症機率會隨年齡倍增,八十五歲以上長者幾乎每三到五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邱銘章形容,這就如同抽籤一樣,機率高達三分之一,等於每個人都可能罹患失智症,更對家屬造成沉重負擔。
參與協會瑞智互助家庭的失智症家屬張梅君無奈坦言,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苦,外界根本無法想像。幾乎每位家屬都曾有過想掐死失智者,或乾脆一起共赴黃泉的念頭,「那種痛苦是根本不敢回想的。」
她說,失智症患者和臥床病人不同,有活動力、需要人陪,家屬幾乎得廿四小時無休全程照顧,政府卻從未好好正視失智症家屬的痛苦,因照護機構每月動輒三、五萬的開銷,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另一位家屬方美珠也感慨,沒來瑞智學堂前是「生不如死」,當時先生幾乎不到幾秒鐘就想下樓出門、動不動就破口大罵,讓她筋疲力盡,覺得人生根本沒未來,一直想往死的方向走,好險來到互助家庭,才終於獲得喘息。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二○一○年台灣平均每七名青壯年照顧一名老人,但五十年後,平均每一.二個青壯年就必須照顧一名老人。湯麗玉說,屆時台灣社會恐進入「當機」狀態。
※ 相關報導:
* 40年後破72萬 台失智人口驚人成長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5264&f_ART_ID=383661
邱銘章表示,失智人口倍增,除了必須增加照護者,家人還得要應付患者走失、半夜遊走等問題,國外曾統計,一個患者可能影響5 到7人計算,因此到時全台至少會有300萬人生活受影響。不過,現階段政府的長期照護規劃,評估照護需求的巴氏量表,以老人活動能力評估,也讓協會及家屬擔心,失智症會被排除在長照體系之外。邱銘章說,失智長者「好手好腳」、會自己吃飯,但照護起來不見得比臥床癱瘓的老人簡單。由於失智老人存活年限長,家屬的照護壓力會越來越沈重。
* 非老年人口 約2萬人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5264&f_ART_ID=383663
國內失智人口中,約有一、兩萬人是早發性失智症,因為遺傳、腦傷等因素,可能40多歲就罹患失智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多動腦,延緩失智症狀發生。
* 記不清、愛懷疑 失智症患症徵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42280
醫師說,記憶力障礙、老是疑神疑鬼,是失智症早期的兩大徵兆;中年以後每周2次運動,能降低六成發生失智症的風險。除了早期診斷,平時多用腦例如閱讀書報、打麻將、園藝、烹飪、聽音樂會等,都能讓腦筋動一動。每周2次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不憂鬱,都可以預防失智症發生。
◆ 社論-巴氏量表不合理限制早該放寬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41300479.html
【本報訊】2012-04-13 中國時報
在本報持續以專題關注,以及立委楊玉欣等呼籲下,勞委會已決定放寬外籍看護申請門檻,除開放八十歲以上老人申請,打破現行需廿四小時照護需求才能申請的高門檻外,也將與衛生署研究是否有取代巴氏量表的失能認定新制,並將家庭負荷納入評量,這對許多有失能或失智老人的家庭,不啻是一大福音。但是,由於新制最快第三季才能上路,對很多有看護需求的家庭來說,多等一個月就是多一分沉重的負荷,甚至痛苦,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加速新制的研究時程。
台灣已是步入高齡化的社會,目前全台符合申請外籍看護的十八萬人中,有百分之五十二都是年逾八十的高齡老人,數據反映台灣高齡照護的需求,也反映出看護人力嚴重失衡。
今年初總統合併立委選舉,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之妻陳嘉君參選唯一政見就是放寬外籍看護,原因無他,實在太多人深受請不到看護之苦。家有障兒的大律師陳長文數年前也曾撰寫專文,以自己家庭為例,大聲疾呼放寬外籍看護來台工作年限,畢竟需要照護者不論生理或心理,都比常人更脆弱,他們與照護者需要建立長期的信賴關係,外勞工作年限卻逼得有照護需求的家庭每隔幾年就要忍受一次看護換人的適應期,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楊玉欣就是一個例子,她的看護離開後,要再找一個人照顧她,即使她出得起一個月六萬元的看護費用,還是請不到人,國內長照人力嚴重失衡更由此可見。
能合法請到看護還算幸運的,還有更多人為了一紙巴氏量表,鑽破頭都找不到門路。根據本報報導,一位剛過而立之年的楊小姐,家有八十三歲高齡老父,因為關節嚴重受損,必須柱著拐杖才能勉強走路,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罹患巴金森症,儘管還是初期症狀,卻已經經常忘東忘西,醫師建議她要儘早為雙親找到看護,她遵醫囑兩度請假南下回老家,為雙親找醫院進行評估,都總是無法過關。她曾經動念舉家搬回南部,卻礙於先生的雙親同樣年邁需要人招呼,加上南部找工作不易,只能把掛心的問題繼續拖著。
老人家的歲月有限,再拖還能拖多久?日前孝子李祖伋抱母求醫的新聞震動全台,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父母親猶健在的時候,多盡一些人子的責任,李祖伋拒絕升官機會還提前退休,就是為了照顧老媽媽,即使如此盡心,他還是為了自己的疏忽讓母親骨折受傷而自責不已。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愈來愈多老人必須照顧老人,六、七十歲的老人家照顧八、九十歲的老人家,對照顧與被照顧者而言,都是讓人心力交瘁的折磨,照顧不周非所願,只是力有未逮,偶有閃失,卻是一生的遺憾。
看護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既要耐煩還要體力好,本地看護除了薪資遠高於外籍看護,最重要的,絕大多數也有家庭的本地看護,不可能也不願意長住雇主家中照護病人或患者,老人家一怕寂寞二怕行動不便,廿四小時照護有絕對的需要,本地看護已經難找,人力又短缺,除了開放外籍看護,幾乎別無他途。但外勞限制多,巴氏量表是最難通過的一關,多數人不是找造假醫師,就是找非法仲介,這已形同誘人於罪。
衛生署決定放寬門檻,也承認民眾反映巴氏量表審核過於嚴苛,所有的數據都只重生理而無評估生活能力,儘管衛生署推出十年長照計畫,但以現況看,顯然不敷民眾需求,像楊小姐的例子,她沒有尋找法律邊緣的路徑,但找了當地長照中心,得到的回答不是「沒有人力」,就是「時間難配合」,想想看,在她等著長照中心有人力支應她需求的時候,她的雙親不知會在生活上碰到多大困難,這段時間她又如何放得下心來?
人皆有父,人皆有母,而且,還有很多人家有病障兒,同樣需要照護,台灣又是一個競爭生存壓力極大的社會,政府既已認知高齡化社會來臨必須有相應的配套,所有的措施就得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加速放寬外籍看護申請流程之外,也要注意相關的專業訓練,對品質低劣的仲介更要有一套懲罰管制辦法,才能確保需要照護者得到足夠品質的照護,讓每個人的人生最後里程獲得充分的尊嚴和保障。
※ 相關報導:
* 長照保險延到101年立法
* 食品不安全 根源何在?
* 簡單規律生活 就可排毒
* 長期記憶解碼我找到關鍵細胞
* 陽明耗時8年研究小腦萎縮症治療現曙光
* 腦神經解密 精神疾病新契機
* 醫界大突破! 腦細胞再生專利
* 翁啟惠:台灣創新爆發力 亞洲第一等
* 假性單親增多台灣家庭痛苦指數高漲
* 台灣老化地圖雲、嘉、澎入列
* 楊照:感謝佛里曼,但我們沒有理由自滿…
* 女人不愛蓄鬍男 剃掉魅力大增
* 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
* 改革不可怕,改一半才可怕
18 則留言:
社區關懷據點 讓老人照顧老人
中央社 2012.04.15
「從被照顧到當志工照顧別人,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基隆過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麗美說,關懷據點成立後,這是她從年長者身上看到最大的轉變。
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長青身障福利科長陳儒東說,基隆社區關懷據點從民國95年開辦,基隆市7區現在已累積34個據點,主要目的是「讓老人照顧老人」,服務內容包括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服務、健康促進活動等。
3年前吳麗美接下過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一職時,她感覺這裡的居民較沒有向心力,鄰居見面像陌生人一樣,希望藉由推動社區營造、設立關懷據點,可以活絡社區氣氛,但草創之初,她因為年紀較輕,還有賴資深志工林秀英等人熱心相挺。
吳麗美說,林秀英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監事,對協會事務熟悉,可以幫助她進入狀況,當她想辦活動、開發課程讓老年人參與時,熱心的林秀英不但會給意見,還會號召其他居民共襄盛舉。
「她天生具有領袖氣質,做起事來有大將之風」,吳麗美如此形容林秀英,吳麗美說,林秀英個性開朗又多才多藝,除了擔任課程講師,還常被當作「典範」來鼓勵那些足不出戶的老人家。
吳麗美表示,有些60、70歲的老人家原本是被關懷對象,但受到鼓勵後,漸漸走出戶外,參加社區活動、甚至當起志工關懷別人,他們慢慢發現「原來我也可以」,臉上展露的自信彷彿找到生活的價值。
吳麗美說,過港社區在99年、100年連續拿下全市關懷據點優等獎,也獲國民健康局評為「社區防疫網」第1名,除了具體成績外,她最開心的是看到社區居民凝聚力越來越強,「這對老人、小孩都是最好影響」。
陳儒東說,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隨著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程度和老人獨居現象只會與日俱增,「老人若能照顧老人」會減輕年輕世代的負擔,相對地,幫助老年人走出戶外、走入人群,對老年人的身心也有幫助。
市府社會處統計,關懷據點1個月所做的關懷訪視次數可達3027次、電話問安4000次、餐飲服務3280次、健康促進活動則有1萬825次,建構如此社區綿密的防護網,可望逐漸改善獨居老人的問題。
陳儒東說,基隆有157個里,其中5個里的老年人口超過20%,等於每5個市民就有1名65歲以上的老人,努力設立關懷據點,就是要讓「居民自助」,就近照顧。
不過,陳儒東也發現,關懷據點的志工以女性居多,這可能跟女性長期扮演的角色有關,但志工不分男女,他鼓勵男性一起投入志工行列,影響更多男性長者。
731大限 7成安老院面臨合法危機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2.04.16
七月卅一日開始,「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修訂措施上路,不過,台北市議員陳玉梅昨天指出,全國仍有近七成老人機構不符合新標準,尤其是台北市等都會區,老機構設在屋齡廿年的房屋內,空間狹小,改建成本高;屆時業者若不是歇業,就得提高收費標準,或是轉為地下經營。
她警告,北市未來勢必無法提供「庶民收費」的機構,北市府社會局應將困境反應給內政部,同時適時修改措施;政府除提供經費,也要並成立專案小組,協助業者改善設施符合設置標準。
北市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科長楊柳錡表示,北市老人福利機構空間改善有其困難度,市府已多次向中央反映。市府目前仍與中央協調,希望給這些機構更長的改善期限。
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的十六項新措施,包括擴大起居寢室及活動空間,護理人員及社工的照顧平均比例要降低等;這些新制度影響全國一千零六十四家老人福利機構、數十萬名老人福利。
但陳玉梅調閱內政部至去年十二月的統計,全國仍有七百多家機構不符標準,其中北市最多有一百廿五家,新北市次之有一百餘家,高雄市九十多家、台南市八十多家,台中市則有五十多家,而金門及馬祖兩家機構也不合新規定。
陳玉梅表示,北市經營較佳的公辦民營機構或財團法人機構,可對外募款、獲得政府補助,每月的安養照護基本收費就要約三萬元。
其他無法募款的小型機構,為符合新規定進行硬體等改善後,為反映成本,每月收費勢必達四萬元。她擔憂弱勢老人未來將被逐出這些小型安養機構,她估計將影響北市五千位長者。
楊柳錡不諱言「機構改善項目非常龐大」,社會局林林總總列出十五大項,最大困境是增加無障礙設施、增加活動空間,減少床位。她舉例,北市有一百卅八家老人福利機構,目前仍有一○九家待改善。
她說,四月已派員完成清查,事先要求各機構提出改善計畫;七月卅一日起正式發出公文,要求不符合規定機構兩周內改善,之後再限期一個月內提改善計畫,否則後續可處五萬元至廿五萬罰鍰,甚至勒令停業。
※ 相關報導:
* 「長照法若過關 又要整修一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7030192.shtml
中南部三都近來訪查老人福利機構發現,部分業者認為中央已經在訂定長期照顧服務法,如果施行,可能又要整修一次,不如等到長照法施行後再一併改善。
* 內政部:盡力輔導 限期列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7030199.shtml
內政部社會司副司長陳素春昨晚指出,目前全國老人福利機構約有三成,近三百多家,仍不符合設立標準,主要難改善的部分在於公廁衛浴設備及隔間、樓梯寬度等項目。內政部近期將再與地方政府會商,尋求改善之道,若至八月仍難完成,也會限期列管。
* 改硬體花了1800萬 徵照護沒人上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7030196.shtml
浩然敬老院長張淑文說,照服員工作量大,從幫忙刷牙、餵飯到處理大小便,一概囊括,外界難以想像。敬老院去年一月一日出缺七名照服員,上網徵才六次,到目前都還徵不到人,「政府修改立案標準立意良好,但問題是沒有人願意投入。」
◆ 醫療和照護業的「都更」
【聯合晚報╱社論】2012.04.16
內政部五年前修訂安養院軟硬體設立標準,今年七月底將是五年緩衝期的期限。目前全台一千多家安養院業者當中,估計可能有高達七成無法符合新的標準。
新的設立標準包括了消防設備、無障礙設施、衛浴設備等,為了提高整體的安養照顧水準,這些新標準的制訂是有必要的。但不少業者抱怨,改善軟硬體設備需要上千萬,小型業者根本沒有能力改善,如果現在全部開罰甚或勒令停業,目前照顧中的老人要怎麼辦?越是經濟能力不足的家庭所依賴的收費低廉的安養院,恐怕越有這樣的問題,提高收費又會加深民眾之苦。
安養院這個矛盾現象,可聯想到最近爭議甚多的都市更新。早年都市發展欠缺規畫,建築標準甚低,很多住戶面積狹小,缺乏公共設施,因此違建林立,家家戶戶頂樓加蓋,形成今天醜陋的市容。透過都市更新,新的建築標準和新的都市規畫逐步取代舊建築和舊市容。這是很多都市經歷的過程,當中可能經歷二、三十年甚至更久時間。
安養院可說也正經歷這個過程。早期為了滿足照顧老人的需求,政府以較低標準准予設立,現在提高標準了,等於安養院正面臨一次「都市更新」。然而,現在很多民眾居住在防震能力、公共設施皆不足的老舊公寓,政府不能馬上否認其住宅合法性,而是透過誘因鼓勵參與都市更新。現在安養院的「限期改善」是否類似狀況?尤其老人的安養照護需求日益龐大,總要拿出解決辦法。
政府對民間醫療和照護的需求,應提供合理資源,不是一紙「規定」就算盡職。目前對醫院不也規定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也有醫院的評鑑嗎?但很多醫院用各種辦法規避這些標準和評鑑,並且透過「血汗護士」創造利潤,最終造成現在的護士荒,全民受害。
台灣的各行各樣,從住宅、安養到醫療,以前都是因陋就簡,以低標準、低成本滿足廉價需求。現在社會轉型,各層面進行「都更」的同時,怎樣輔導提昇標準,揪出規避檢查的陋習,但也顧及現實的需求水準,這需要悲憫的心和縝密的規畫。
受不了社會歧視 近3成同志曾想死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2.04.17
多個性別與同志社群組成的「友善台灣聯盟」,上午首度公布一分同志處境調查顯示,曾有29%的同志受不了社會的異樣眼光而有自殺念頭,動了自殺念頭的人中又有18%自殺未遂,聯盟成員一致呼籲早該於去年8月1日就應立法實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性別平等課程綱要,應早日實施,立法院及教育部不應再推諉延宕了。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發言人簡至潔表示,自4月3日晚上起透過網路發出問卷,不到10天回收2785分問卷,顯現以上結果,填答者中35%是女同性戀,39%男同性戀,20%雙性戀,2%為跨性別,平均填答年齡24.3歲,年紀最小為14歲。
調查顯示,有23%的受訪者在18歲以前身邊沒有任何一位友善同志的朋友,讓許多同志青少年在黑暗中孤獨長大。而因為同志身分而來的壓力,最嚴重的是有79%同志「擔心家人無法接受」,其次是有68%來自「婚嫁的社會期待」、57%認為壓力來自「媒體的不友善」。
同一調查也顯示,有高達58%的同志受訪者曾經遭受他人傷害,傷害的形式有91%是語言暴力,其次是曾遭人際排擠,直接的肢體暴力也有14%,3%曾遭到性暴力。暴力的發生集中在國中時期高達59%,高中有43%,值得重視的是國小也有36%。
調查最令人震驚與遺憾的數字在於29%受訪者表示因為同志身分動了輕生念頭,其中又有18%自殺未遂,顯示同志在青少年時期缺乏自我認同資源,感受到環境但自己無力對抗。
由於去年8月1日原本是100年性別平等課程綱要應該實施的日子,不過卻在上路前夕,因為有一群「真愛聯盟」動員群眾向立法院與教育部施壓,要求同志教育不可以進入中小學,導致課綱延宕至今無法實施,中小學教育目前仍舊使用性別平等法教育法實施以前的92課綱。
包括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賴友梅,性別平等課程綱要未實施,除了造成基層中小學教師無所適從,甚至產生對同志教育的誤解,使同志學生處境更艱難,甚至有娘娘腔的國小男學童被叫到輔導室,練習「像男生一樣站要有站姿、坐要有坐姿,說話也要有男子氣慨,以免被霸凌」,尤其是去年鷺江國中一名男學生被嘲笑娘娘腔憤而跳樓,更值得社會正視。
◆ 從小被罵「娘」 忍痛學忽視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2.04.17
21歲的倫倫,從國小三年級就開始被同學稱為「娘娘腔」,雖然從小就被人一再嘲笑,甚至連上廁所都會被人看、被人潑水、潑鹽酸,但他仍「存活」下來。倫倫說,他能存活下來的唯一本事就是去忽略、去習慣外界給他的各種歧視,但他仍然要問為什麼是他要去習慣外界的語言、肢體暴力?他反問說「如果每個人都因學習性別平等課程,學會了解、尊重像我一樣的人,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了。
倫倫說,從小學三年級起,「娘娘腔」的稱號就一直跟著他,2002到2005年的國中時期,更令人不堪回首,每天一到班上,就被同學喊「娘娘腔」、「死人妖」、「死GAY」,有時候桌子上會被寫滿體髒話與嘲笑的話,他的東西被偷過、弄壞過。
最難堪的是,他每次上廁所,班上男同學就會群起一起「觀看」,邊看邊喊「一個長得像女生的男生,怎麼可能可以站著上廁所」,後來他受不了,躲進有隔間的廁所,以避開同學異樣眼光,但後來同學開始丟夾子、丟水桶、丟水進來,甚至還有一次丟進清潔用的鹽酸,讓他差點受傷。
為了怕有更嚴重事情發生,倫倫說,他每天只好憋尿,盡量到午休無人時,躲到禮堂地下室的廁所,才躲過騷擾、傷害。
倫倫說,他很慶幸經歷種種歧視時,並未結束生命,而是靠自己力量活到現在,但他仍然要問: 「有多少個像我一樣的孩子,此時此刻因為承受這些痛苦而流淚、甚至放棄希望?放棄活著?」
◆ 美單身獨居成主流 結構大變
中央社 2012.04.17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克萊能伯格的最新研究,美國成年單身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半,其中有3100萬人獨居,佔全美總戶數的28%,數量已超過核心家庭,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
紐約大學教授克萊能伯格(Erick Klinenberg)花7年時間,在美國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深入訪問300多人,他的社會趨勢研究新作「獨來獨往」(Going Solo)今年2月出版,引起各界討論美國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
克萊能伯格指出,28%的單身戶數,已超過兩代的核心家庭、三代同堂、已婚沒有小孩的頂客族(DINK)和單親家庭等美國社會常見的居住組合,這是二戰嬰兒潮(Baby Boom)後最大的人口結構變遷。
單身和獨居人口近年暴增,影響文化發展、經濟模式和政治運作,傳統觀念認為單身和獨居不是好事,不過克萊能伯格研究認為,現代科技彌補單身孤立的缺憾,網路和過去發明電話一樣,改變人類互動行為。
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健康狀況優於實際年齡,美國老年照護機構成熟發展,令獨身和獨居沒有後顧之憂,都是單身獨居數量增加的因素。
「獨來獨往」一書提出的調查結果顯示,單身獨居者比婚姻家庭更能參與社會和社區生活,有更多時間做運動、享用美食、出席文化活動和當義工。
克萊能伯格指出,單身獨居者未必是埋頭工作的過勞一族。研究資料顯示,這些人比與親友或他人居住的單身人士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由於單身獨居者多數選擇住在市區,比住在郊區的家庭,生活得更環保,符合當前簡單生活的趨勢。
作者結論強調,無所不在的媒體和有線無線網路超連結的時代,塑造出單身獨居但與社會充份互動的生活模式;人們能夠發現自我,加深與他人相處的樂趣,「獨來獨往」未必是宅在家中的異質狀態。
克萊能伯格在「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指出,在美國大城市如舊金山、西雅圖、亞特蘭大、丹佛等地,超過40%為獨居人口;紐約和首都華盛頓,近半為獨居狀態,比歐洲和日本還要高;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大陸、巴西和印度單人戶口也快速增加。現在可以稱美國為「單身獨居國度」。
老人勤做家務 可降阿茲海默風險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4/20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八十歲以上年長者若常做些家務,像洗洗碗、煮東西、清潔打掃,可幫助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較不易失智。
美國拉許大學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共有七百一十六位年長者參與研究計畫,平均年齡為八十二歲,研究人員請這些年長者配戴一項儀器,紀錄他們每天日常活動。研究人員也為他們進行認知測試,測量他們的記憶能力、思考能力。
經過大約三年,其中有七十一人罹患阿滋海默症。研究人員發現,較少活動的人罹患阿滋海默症的機率是常活動者的兩倍。
美國拉許大學醫學中心艾倫‧包克曼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不只運動,包括烹飪、洗碗、清洗環境等所有活動都可幫助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因此就算年紀很大,也要想辦法多進行各項活動,讓筋骨動一動,不光只有運動,各種型態的活動都對年長者有幫助。生活型態越活躍,越能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醫學」期刊。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阿茲海默症醫學會研究主管安妮‧寇爾比特醫師表示,想減少阿茲海默症風險,最好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這樣可讓罹病風險下降約百分之四十五。另外,保持健康體重、戒菸、進行地中海飲食,多食用含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適量補充魚油、喝紅酒也都可以幫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 80歲以上 聘外籍看護將放寬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4.20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但巴氏量表標準太嚴,讓許多高齡者無法申請到外籍看護。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昨天在立法院表示,將放寬八十歲以上國人聘僱外籍看護標準,考慮讓八十歲以上、有重大傷殘人士申請,或是直接放寬八十歲以上的巴氏量表申請門檻。下周二將與衛生署開會討論。
依勞委會現行規定,申請外籍看護巴氏量表總分需在卅五分以下,或由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評估,判定被照顧者需廿四小時照護,才符合條件。
昨天立委楊玉欣質詢時問王如玄,八十歲以上就算身體狀況還未達巴氏量表等級,也可能需要看護,是否能開放八十歲以上老人申請外籍看護?王如玄說「還要再加上一些條件」,會再和衛生署討論。
隨後勞委會前主委、立委李應元也問同樣問題。王如玄說,有些老人有照護需要,「但不可能全面開放」。她提出八十歲以上搭配重大疾病就可申請、八十歲以上放寬巴氏量表,兩種鬆綁方式。
她表示,之前有想過以重大傷病卡判定重大疾病,但領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過多,也不一定需要人照顧,例如大腸癌初期生活仍可能自理,目前暫不考慮。
王如玄指出,「需求性」是放寬標準最重要的考量,但也會考慮到開放人數問題;若是不斷開放,台灣對外籍看護的依賴就越來越強,勢必擠壓國內長照產業發展;同時也怕制度被濫用,「我們現在講看護工,但很多人要的是幫傭」。
楊玉欣昨天也問王如玄,是否贊成放寬外勞從事家庭幫傭的門檻?王如玄表示,特殊需要幫助的家庭的確需要政府介入,但一個國家的政策要有共識,看是要全面取代或是要發展出本國照護體制,若有共識再看如何解決問題。
楊玉欣還舉自己「困」在輪椅一整天承受的身體不適為例,表示腰部的痠、冷無法想像,吃飯時「連內臟都累」,半夜需人幫忙翻身,比她嚴重的人更是辛苦。她建議五十歲以上的重度障礙者和家中有兩人重度肢障應列入聘僱外勞對象。
◆ 長照工作 社福團體:不能依賴外勞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新北市報導】2012.04.20
新北市長朱立倫昨天在座談會上表示,長照工作不論是人力、資源、法令,都要更有彈性。他直指現在的規定是公務員「閉門造車」,如果每位承辦同仁,包括長照管理中心同仁,都能真正去了解問題,就能重新調整思維。
新北市政府昨天在泰山區天主教主顧修女會「奇蹟之家」舉辦在地安養相關議題座談會,朱立倫率相關主管,聽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和主顧修女會的建言。他說,要面對問題,從新北市先解決,與中央有關的法令是否要修改,會與中央討論。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指出,由於居家服務的勞動條件不好、待遇不穩定,政府補助採時薪計算,本國居家服務員平均月領兩萬六千元左右;但個案住院、死亡或雇用外勞看護,居家服務即中斷,年輕人不願投入,服務人力培養不起來。
弘道研發專員黃湘容說,目前台灣外籍看護工有廿萬人,本國居服員才四、五千人,很現實的問題是本勞比外勞貴很多。
弘道建議政府改變結構性的勞動條件,補助方式從時薪制改為責任制;由於東南亞未來可能減少外勞輸出,台灣不能依賴外勞,要發展自己的長照服務。
長照保險全民納保 規劃105年上路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2.04.22
台灣需照顧的失能人口約七十萬人,專家規畫,長期照護保險為全民納保,開辦後,一年所需費用至少七百億元,希望民國一○三年完成立法,一○五年上路,初步估算費率約百分之一。
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總顧問、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昨於長照學術研討會指出,台灣人口老化快速,需照顧人口急速成長,目前需照顧者約七十萬人,約四成非長者,基於全民互助精神,長照保險將全民都繳保費。
專家規畫,長照保險開辦第一年,費用需七百億元到一千三百億元,約為健保的五分之一。以健保現行費率百分之五點一七初步推估,長照開辦之初,長照保險費率約百分之一。
長照保險收費方式,以薪資計算保費;為便於徵收,財源及財務負擔比例,都與健保一致,由健保局承辦。給付對象,需經評估,依失能程度,核定給付等級及額度,採論案例、論人、論質的多元支付制度。
李玉春說,健保是隨收隨付,「收多少錢、就付出去多少」;但因應社會快速老化,長照保險則採「部分提存制」,即多存一筆安全準備金,以應付未來可能支出;並為強化保險財務,希望能維持十年平衡費率,每年討論,每三年依公式定期調整費率。
衛生署規畫攸關長照服務內容的「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正在立法院待審;有關長照財源定位的「長期照護保險法草案」仍在籌畫中。
何時能開辦長照保險?李玉春希望長照服務法儘快立法通過,她說,其法源地位相當重要,立法順利的話,推估一○五年可開辦,不過實際上路時間,恐怕還是「政治決定」。從韓國實施長照保險經驗,開辦後便能刺激長照資源成長。
衛生署去年民調顯示,約有七至八成民眾贊成政府規畫長照保險,不僅中高齡民眾支持,意外的是,廿至卅歲年輕族群支持率也達八成。
◆ 長照人力短缺 有保險≠有服務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2.04.22
長照保險目前規畫,未來在家照顧失能者,或雇用外籍看護,都有現金可拿。不過,民間團體反對現金給付,憂心未來照顧者都是媳婦、女兒或外傭,可能阻礙照顧產業發展。
衛生署盤點國內現有長照專業人力,約有一萬九千名照顧服務員,評估四年後需求要近三萬人。專家擔憂,長照人力短缺,未來即便有保險,恐怕也找不到服務。
台灣多數失能者希望能留在家中。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總顧問李玉春說,由於全民都得繳保費,基於保險對價原則,家屬在家照顧失能者,或花錢聘外籍看護,也能有條件請領現金給付,但費用會低於台籍照護員,並需事先受訓、參加講習,確保照顧品質。
不過,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質疑,若雇用外籍看護的家庭也能領錢,多數家庭可能選擇更便宜的外傭;以目前在台外傭廿萬人,及經建會先前公布的重度失能者家庭費用負擔來推估,「民眾繳的長照保費,三分之一都給外傭了。」
吳玉琴說,台灣不少家庭由女性照顧老人家,長照保險以現金給付,有些家庭可能要女人放棄工作回到家庭。她強調,已開辦長照的日本,其離島因照護人力不足,需現金給付,其他皆無現金給付。
專家規劃,現在有外傭家庭,將不得申請長照服務。但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未來長照服務,也應納入雇用外傭家庭,但應以「實物給付」,即提供其他照顧員到府的喘息服務等,讓外傭休假,不應以現金給付。
湯麗玉強調,未來使用長照服務的家庭,需付部分負擔費用,是否所有家庭都能負擔?畢竟長照的支出是每天都得付,即使一天五十元或八十元的部分負擔,日積月累,對部分家庭仍是不小開銷。
未來長照保險給付類別,依現有規劃,不僅有社區型、居家型、機構型等服務,還有照顧者支持服務,如喘息服務、照護諮詢,及其他服務如輔具。
熱門話題-社區媽媽 長照生力軍
【陽琪/北市(上班族)】2012-04-23 中國時報
我三十歲,家裡有一位八十七歲的老爸,沒有其他家人。身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必須請人來照料老爸白天的生活。因此關於老人陪伴跟長期照護政策,我有一個想法。
就是以里長為中心,聘請社區內五、六十歲的退休媽媽們,輪流排班到獨居老人家中,幫忙弄飯跟陪上醫院。讓退休媽媽們除了當志工以外,有另一種收入選擇。
獨居老人如果還能行走,沒有到二十四小時需要人看顧,是可以去跟朋友走走玩玩,但台灣的交通工具對七、八十歲老人來說一點也不友善。移動到別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獨自在家附近走動又多少有風險,可是身體狀況又沒有嚴重到要花大筆錢找外傭。
如果有人定期到老人家中照看一下,而且這些人是會輪班不是固定一個老面孔,也會讓老人的生活多一點變化。假使能以社區為小單位,並且用付費的機制找到陪伴人力,再加上里長及幹事監督、輔導,退休媽媽足以建立起自家社區的長期照護體系,有多好!
這樣白天有退休媽媽,晚上由下班的家人接手,讓在地經濟作為十年長照政策的助手,也能減輕本國對外傭的依賴。
◆ 老人預防受傷 先練核心肌肉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2.04.23
高雄市前金區衛生所開辦友善樂齡健康營造課程,物理治療師尤俊響指出,常見長者發生居家跌倒及運動傷害等意外,若能定期作養生操鍛鍊核心肌群,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就可以有效預防,以免生活造成不變,也避免憾事發生。
前金區衛生所針對銀髮族開辦系列健康課程,內容包括運動、飲食、用藥、居家安全、心理成長等五大面向,讓60、70歲的長者們對自我健康管理更有條理。
他們將教導長者簡易的居家運動,也學習簡單的養生操,利用公園內的大樹、座椅等設施安全運動,強化核心肌肉群、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尤俊響指出,長者參加激烈的有氧課程,反而更容易閃到腰、關節疼痛。其實,只要運用簡單和緩動作,就能鍛鍊平衡感、訓練大肌群並舒暢筋絡,像模特兒走台步般,交叉走直線,對於舒緩腰酸背痛相當有幫助。
尤俊響說,長者的肌肉延展性較年輕時候差,所以如果從事鍛鍊心肺功能的運動,事前請務必充分暖身、拉筋,避免運動傷害或跌倒意外。
80歲以上 巴氏量表申請放寬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4.25
勞委會昨天邀集衛生署、內政部討論放寬身心障礙者及八十歲以上國人申請外籍看護工標準,會中初步決定放寬八十歲以上的巴氏量表申請分數,從卅五分調高至六十分。
勞委會表示,這項修正案,將在五月初的「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會議中提案討論,若提案通過,新規定最快可在今年第三季上路。粗估將有三萬三千多名八十歲以上老人,可因此申請外籍看護。
目前八十歲以上申請外籍看護的老人約九萬多人,如果再加上這三萬三千多人,總計約達十二萬餘人,全國目前共有五十二萬戶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八十歲以上老人,這樣一來,約有五分之一家庭可申請到外籍看護。
我國已是高齡社會,放寬高齡需照顧者申請外籍看護、檢討巴氏量表的聲音不斷,勞委會於昨天召開會議,收集各界意見。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局長林三貴在會後表示,會中決定,外籍看護工開放不能影響國內長期照護體系,以及不應將年齡視為照護的唯一標準,需考慮失能狀況。
其中較具體的建議,是八十歲以上應降低失能評估標準,將從卅五分以下可申請外籍看護放寬至六十分以下可申請,巴氏量表需經醫療團隊評分,分為進食、移位、個人衛生、如廁、洗澡等十項,例如無法進食為零分,需別人協助、切好食物或穿脫進食輔具為五分,在合理時間內進食、不需協助為十分;可自行刷牙、洗臉、洗手、梳頭及刮鬍子為五分,需別人協助才能完成為零分。
勞委會職訓局外勞管理組組長傅慧芝說,高齡不等於失能、身心障礙者也不等於失能,因此還是要由專業團隊判斷有無失能照顧需求。她表示,目前的巴氏量表已考量失能照護,因此不就身心障礙者再特別放寬。
林三貴表示,雖然現行巴氏量表不是最完美的,但經過討論,至少還是目前醫院專業評估上最有信度、效度的可行方式,因此仍暫不調整。傅慧芝說,待長照法通過後,將改為由長照機構評估是否能申請外籍看護。
◆ 老盟:守護老人 關鍵在長照制度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2.04.25
勞委會研擬放寬外籍看護的申請資格,但老人及身障團體批評勞委會「本末倒置」,認為台灣民眾被外勞「寵壞了」,政府應建立「長照體系」的接軌,而非一味討好民意。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秘書長王幼玲表示,政府「急就章」的放寬,只會讓台灣長期照護更難推動。因為面對高齡化社會,政府竟是讓政策走向「戶戶有老人,家家有外勞」,如此一來,根本無法遏止外勞的「假性需求」,「台灣長照就慢慢看著辦吧!」
王幼玲說,太多民眾把外籍看護定位成「陪伴」失智老人或失能老人的工具,巴氏量表若有缺失,應該回歸「需求面」討論,而不是「抓一個年齡門檻」來放寬,更何況現階段高齡者若無法通過巴氏量表,還可由醫生開具「須廿四小時照護」的需求證明,仍可申請外勞。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社福團體不認同勞委會在年齡上限的放寬,也不支持大量放寬巴氏量表;台灣老人需要照護的問題,關鍵仍在「長照的建立」,絕對不是放寬巴氏量表就能解決。
吳玉琴表示,台灣民眾太過依賴外勞,「濫用外勞習慣了,也被外勞寵壞了」,請一個外勞一個月不到兩萬元,還可以廿四小時照顧、陪伴老人家,有時候還必須幫忙做家事,這才是台灣外勞需求的真實面貌。
王幼玲建議,若老人家真的需要照顧,民眾在萬物高漲、薪水不漲的年代,可以考慮由照護機構聘僱外勞的「外展」服務,未來才能和長照制度接軌。
◆ 龍岡社區「醫家通」 老人有保障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桃園報導】2012.04.25
桃園市龍岡社區發展協會引進「醫家通」服務,老人獨自在家時,按主機盒的紅鍵可以求救、按綠鍵回報安全,比傳統電話問安更有效,龍岡、龍鳳及龍安里民不但安全有保障,即日起還可免費使用、節省上萬元,堪稱老年人最好的左鄰右舍。
龍岡社區目前有50戶使用「醫家通」連線,主機設在社區老人關懷據點辦公室,上班時間接收訊息,下班後由業者轉接119。
居民游太太說,她的先生因為心臟病突發,按紅鍵獲救2次,雖然已不在世,仍然很感激。
協會理事長黃進強說,老人關懷據點打電話問候高風險老人,常被誤認詐騙,又擔心老人趕接電話跌倒,現在只要中午按1次綠鍵「報平安」,搭配志工訪視就可放心。
由桃園市公所及善心人士支持,龍岡社區開始布建「醫家通」系統,形成社區安全網路,目前提供1千個免費名額,但龍岡、龍鳳及龍安里有3千戶,申裝要快。市長蘇家明希望未來76個里都能建立通報系統,保障安全。
「醫家通」主機約手掌大小,只有紅、綠兩個鍵,方便老人使用,按紅鍵救命,業者利用電話線連接服務系統,聯絡離發訊者最近的消防、醫院或警察局,到府查看,並發簡訊給緊急連絡人;按綠鍵則提供計程車呼叫服務。
紅鍵作用類似醫院和公廁的緊急求救按鈕,坊間「個人保全」服務每年要價上萬元,「醫家通」用戶只需負擔押金1千元,使用滿3年可退租,等於免費,有意申裝者可洽黃進仕,電話0937-354341。
同居倍增 美國銀髮族不「婚」頭
【Upaper╱編譯中心】2012.04.27
俄亥俄州Bowling Green州立大學對政府資料進行的分析發現,過去10年,美國50歲以上的同居者增加了超過一倍,從2000年的120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275萬人,占2010年全美所有年齡階層大約750萬名同居者的將近3分之1。
但是,專家說,年輕人同居大多是在試婚,銀髮族同居未必有意共結連理,而是出於財務考慮。社會學教授蘇珊‧布朗說,他們想要享受婚姻的利益,可是不要負擔。
這些同居的銀髮族可能有意保護自己的資產,以留給子女;他們也可能已離婚或喪偶,不願因再婚影響退休金、社會安全給付和其他福利;他們也可能不願為對方的醫療費用擔負財務責任。
布朗說,有些人也可能已看破婚姻,不願再跳火坑。她的研究發現,高齡同居者有71%曾離婚,21%喪偶。
布朗說,經濟因素對銀髮族拒婚影響重大,不過有些婦女希望身邊有個伴,卻不想要婚姻帶來的枷鎖。她說:「她們已照顧過一個丈夫和家庭,不想重作馮婦,並覺得結婚會帶來這種期望。」
◆ 外勞不是政府回應長照需求的OK繃
【聯合報╱社論】2012.04.27
在「開放八十歲以上長者申請外籍看護工」的立委質詢及輿論呼聲之下,勞委會近日研議,將有條件讓八十歲以上的長者適用較寬鬆的巴氏量表分數等規定,估計將有三萬三千名長者受惠。
勞委會體察民意,適度放寬老人家庭申請外籍看護,是回應了人民對老年照顧的急迫需求,值得肯定;在開放標準上,也比原擬議以年齡為評估需求的唯一指標,更為細膩。
例如,經營之神王永慶以八十三歲高齡,還在台塑集團體的年度運動會上,帶領全體員工跑上五千公尺;當他在運動場上,健步如飛持續四十五分鐘又廿秒時,絕不需要一名外勞隨侍。可見,年齡並非決定照顧需求的唯一指標,也就是並非到了八十歲即可申請外籍看護。
隨著輿論呼聲不斷的提高,政府先是加長家庭外勞留台年限,繼以放寬申請外勞的條件;然而,這似乎都不是嚴肅面對台灣社會對長期照顧體系迫切需求的長治久安之計,充其量,只能算是暫時止住民怨的政治OK繃。
試舉一二問題。八十歲的老弱長者的照顧需求,靠著放寬巴氏量表分數、引進外勞而滿足了,那麼七十五歲的失智老人呢?六十五歲的中風患者呢?雖然「不夠老」,卻一樣有照護需求,在此制下,卻只能等到八十歲,合不合理?公不公平?
再者,外勞的服務雖相對廉價,卻也是有經濟門檻的;一個月兩萬多元的聘用成本,固然滿足了眾多中產階級的照顧需求,那些請不起外勞的社會底層族群又該如何面對「付不起」的照護困境呢?
歸根究柢,現今台灣長照面臨的問題,尚不止是外勞開放得不夠,或者巴氏量表卡得太嚴,讓人民想用卻用不到,這些其實都只是表象;真正問題的根源是:我們缺乏健全、普及的照護體系,使得民眾只得在市場尋求可負擔的替代服務商品:外勞。
現行的長照制度讓人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有限的預算與人力無法涵蓋逐漸成長的照護需求,只好苛扣服務量,杯水車薪地分給申請案主。就如同過少的奶油得應付過多的麵包,最後每片麵包都只能抹到薄薄一層。但是照護需求不是忍一忍就算,而是攸關生命風險與生活品質。去年長照計畫還出現五點七億元預算缺口,承辦單位為控制接案量,哪敢大肆宣導民眾使用本土服務?因而,台灣社會對長照服務方案之所以缺乏認知,只剩外勞一種想像,也就不足為奇。
再者,當外勞已成為回應目前照護需求的必要存在,長照政策制定者就不應再視外勞是發展本土長照的絆腳石;目前將選擇外勞照護的家庭排除在獲得居家服務的補助資格之外的作法,似應考慮改弦更張。送入立法院待審的「長期照顧服務法」也應正視這個既存事實,考慮將外勞納入長照體系中。
所謂「納入」,就是正視外勞作為長照大軍的既存事實,對於長照人力,不分膚色與國籍,適用相同的長照需求評估、提供相同的勞動條件保障,以及訓練及輔導,確保老人都能得到良好品質的照護。不再是只由勞委會控管外勞輸入量、由仲介業者代訓、雇主自負管理之責;而是由衛生署的專業人力負責長照需求評估,視老人的身心狀況、家庭支持、居住環境等多元因素及需求,決定該提供的服務種類及頻率,提供照顧者一定的訓練與監督,並給予「每周喘息一日」的權利。
在放寬外勞引入之後,更要有與長照制度接軌的長遠考量,才是負責任的政策。學者與民間團體呼籲將近廿萬的外籍看護工逐漸鑲嵌進我國的長期照護體系,轉由居服機構直接引入、聘用,再以派遣方式輸送服務到有需求的家戶,免除工作剝削,也保障受照顧者的服務品質。馬總統開辦長照保險的競選支票若要兌現,這或許不失為可行之道。
◆ 我見我思-給台灣的判決書
【吳典蓉】2012-04-27 中國時報
這可不是旅遊節目限時找景點遊戲,我那天碰到一個女孩,神色倉皇的拿著一張紙條,請我幫她找一家排骨店,我盯著紙條想,能寫出這樣一手漂亮字的頭家,為何會給他的外傭這麼大的壓力?
後來有一點擔心,沒有雞婆一點陪她找到那家店;我衷心相信,很多台灣人,會比我做得更多;但是,這麼友善的台灣,為何會讓許多外勞置身於地獄之中;最近一本由署名為「逃跑外勞」所集體寫作的《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的兩面性。
《逃》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原來刊登在台灣唯一的移工報紙《四方報》的真實個案,這些外勞為什麼要逃?雇主剋扣、動輒打罵、限制人身自由……這都是媒體報導過、而大家視而不見的新聞,好像只要冠上「外勞」兩個字,似乎就理所當然處於灰色的治外法權。
即使如此,很多人大概無法想像,飢餓是《逃》一書中普遍的主題,「我家裡工廠兩頭跑、兩頭燒,吃的東西更糟糕,有時僅是一碗剩麵,我餓得全身無力。」「老闆娘一天只給我吃兩碗飯,中午、晚上各一碗,早上就任由我餓肚子,吃的也全是她從公司打包回來的剩菜剩飯。」
台灣之前才為了外勞、本勞基本工資脫不脫鉤引發一場論辯,只是,我們號稱有亞洲最高的基本工資,但很多外勞一到台灣,就重簽契約,基本工資再高對他們都毫無意義;有人也許會說,為何不打外籍勞工諮詢專線、或向勞委會申訴,但當抗爭行動失敗,被遣返時,他們當初揹債繳納的十幾萬仲介費,只怕就此血本無歸,難怪逃會成為一種宿命!
其實,《逃》書中的惡行並不真正令人意外,比較引人注目的反而是,這些逃跑外勞眼中、竟還有那麼多樂於助人的台灣人;當外勞不得不跑,有許多非親非故的台灣人幫助他們,有不收車錢、還自掏腰包的計程車司機,有幫忙掩護的工廠宿舍警衛伯伯,有路人主動提供便車,有一起工作的老先生、老太太願意幫忙送信。
這些是「陌生人的善意」,如果說,台灣對外勞的規範,無形中就是剝削的共犯,那麼這些沒有面孔的援助者,其實才是真正盡到公民的義務,即使法律上看起來,他們是在協助逃犯。
真正令人困擾的是,當這些陌生人變成外勞的雇主時,他們友善的面孔之後,會露出什麼樣的面目?當外勞的工作條件普遍是:願意周末不休假,兩年不拿手機時,台灣人的善良還禁得起考驗嗎?
比較根本的問題可能不在於人的善惡,而在於我們的制度,當我們的制度偽善的號稱要保障本勞,對外勞的工作年限、雇主轉換處處設限,行政立法都忽視外勞人權時,我們的道德標準簡直就可以隨時流動,在台灣,你可能既是友善的陌生人,也是刻薄的雇主;《逃》這一本書為我們的台灣,下了這樣一個不太光彩的評語。
疼惜父母,趁來得及說我愛你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44&f_ART_ID=387429
【文/李翠卿】 2012.05.07 親子天下
如果你的爸媽已經六十歲,你覺得你跟他們還有多少時光可以共度?十年?二十年?
其實,仔細計算,加起來恐怕不到兩個月……
日本earthstar娛樂公司節目製作人中島大輔一直在外地工作,有一天,他驀然發現,父母已經過了六十歲生日。對於遠離家鄉討生活的許多日本人來說,一整年中,大概只有過年過節大約六天的時間能跟父母見面,但一天中,能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恐怕連半天都不到,若以十一個小時為計,假設六十歲的父母能活到八十歲,20年×6天×11小時=1320小時,換算起來只有短短五十五天。
就台灣普遍的狀況,子女成年離家工作以後,就算每週都能回老家吃飯,陪父母兩小時;再加上春節除夕、初一兩天,加總起來,也是不到兩個月。
這是多麼令人心驚的數字。原來,我們跟父母的緣分,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薄。
親與子的「賞味期限」
中島大輔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蒐集各地陪伴父母的小故事,集結成書《你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其實只剩下55天》。
他在書中指出,「父母的死」是我們早晚會面臨的,但大部分人平常諸事纏身,心裡常會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反正隨時都可以跟爸媽見面。」直到失去父母,我們才明白,儘管在心裡想過有很多事要陪爸媽一起做,但實際上卻什麼也沒做。
編寫《愛,要及時》的作者高道原,雙親已經去世十多年了,儘管他早已習慣了沒有他們在身旁的日子,「但很多時候,想起他們還是會放聲痛哭……就算現在我想對他們再好一點,他們也不在我身邊了。」
我們一直不斷被提醒著,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跟我們的「賞味期限」只有十年、孩子只有十二歲以前是屬於你的……我們如此害怕錯失我們與稚子的相處歲月,但我們似乎經常忘記,我們跟父母的「賞味期限」,其實也不長。
一如我們對孩子不求回報的愛一樣,我們的父母需要的不多,不過就是「感覺有把他們放在心上」,如此而已。
在溫馨的五月,《親子天下》誠摯獻上三個「愛媽媽」的故事。
相愛不是件容易的功課。作家吳若權照顧倔強的病母十四年,前七年傷痕累累;後七年則漸入佳境。對吳若權而言,媽媽的事,永遠是他行事曆上最優先的行程。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與婆婆「國際牌阿嬤」游勉這對婆媳,相伴四十年,一起走過人生高低潮。簡靜惠不只是游勉的媳婦,也是她的粉絲、知己,以及她不凡人生的歷史見證人。
如果你實在說不出「我愛你」,那就用「吃」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吧。戲稱當年「不是娶了我太太,而是娶了我岳父岳母」的藝人邰智源,熱愛岳母手藝,甚至幫岳父母出版食譜,不讓岳家絕藝失傳。
你跟媽媽有多久沒有共度「親子時光」了?
多一點關心,就能少點遺憾。祝福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5月號】
◆ 老人腿泡馬桶3天生蛆 子女懶理
【世界日報╱北京7日電】2012.05.07
一位義工4月29日前往看望老人周阿婆,但其看見的卻是周阿婆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右腳落進馬桶裡,下半身都是屎尿。阿婆告訴義工,右腿已經在馬桶裡浸泡三天了。義工王林娜幫著91歲的周阿婆清洗右腳傷口,當老人的腳趾伸入裝有雙氧水溶液的水盆中時,一條條乳白色的蛆蟲從傷口處蠕出。在場的義工「眼淚直滾下來」。
海峽導報報導,這位住在福建廈門雙蓮池社區一間破屋內的阿婆,嚴冬裡還睡著涼席,蓋著一床發黑的棉被。去年12月時,義工黃和忠為她買了床品四件套。臨走時,他們發現阿婆在走廊上掛著籃子,裡面放著曬乾的饅頭和麵包片。「做不了飯時,吃這個配開水。」周阿婆緩緩地說。
到了今年3月,義工們去看望周阿婆時,老人因腿腳不便,已經臥床不起了。義工們發現:阿婆的子女在床板上挖了一個洞,床洞下放著馬桶。而沒穿褲子的周阿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
據報導,4月29日,一位義工前往看望周阿婆,意外發現:「她的右腳落進馬桶裡,下半身都是屎尿」,義工趕緊把周阿婆拉出來。阿婆氣若游絲地告訴義工,右腿已經在馬桶裡浸泡三天了。床頭放著一個長出綠毛的麵包,周阿婆就靠它維持生命。
5月3日,義工們聯繫好養老院,準備接周阿婆過去時,發現老人的右腳已經潰爛了。義工王林娜拿來稀釋的雙氧水為老人清洗傷口,一條條乳白色的蛆蟲從傷口處蠕出。大家急忙將周阿婆送去第一醫院急診檢查,經初步診斷為軟組織感染,並患有骨髓炎。醫生表示不排除截肢的可能。
報導指出,周阿婆有三子一女。雙蓮池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周阿婆的子女先前談好輪流照顧母親,「一個人負責給母親送兩天飯」。針對周阿婆的情況,社區曾多次召集周阿婆的子女調解,然而子女們以「在上班」、「不能請假」為由推託。
老人悲歌…9成房東 拒絕租屋
【聯合晚報╱記者孔令琪/台北報導】2012.05.16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外自己承租房屋,滿懷興奮、期待的心情,搭乘捷運、公車,找了一個多月,走遍台北大街小巷看房子。最後竟然租不到房子,不是付不起租金,是房東看到我太老,不願把房子租給我。」高齡86歲的張爺爺,談起心痛的租屋經驗,還是忍不住抱怨了一下。
86歲張爺爺:找一個多月 找到年齡相仿的蘇奶奶願分租
一個多月後,張爺爺終於找到年紀相仿的房東蘇奶奶,願意將房子分租給他,還叫兒女協助幫忙張爺爺重新整理房間擺設,張爺爺才有了落腳處所。原本十幾年來,一直借住朋友家的張爺爺,因朋友兒子結婚要收回房子,他才體會到社會上歧視老人的一面。
高老先生:房東一接電話聽到我聲音 就改口說租出去了
住在台北市的高老先生有同感的說,他退休想搬到外面獨自居住,但一般出租單身住宅都指明「限女性」,有幾次,好不容易找到不限女性的房屋,打電話詢問,房東一聽到是老先生的聲音,立即改口說已租出去了。一位屋主甚至電話尚還沒掛好,就向身旁的人說,「我不要租老人,萬一死在家裡就麻煩啦!」
根據崔媽媽基金會統計,有高達9成房東不願意租房子給老人、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或單親家庭等社會弱勢族群,其中又以對獨居老人和精神障礙者最為排斥,願意租屋的比率低於一成。台北市議員吳世正表示,高齡化社會已是趨勢,對於高齡獨居長者租屋不易問題,政府有必要提供必要的協助。
吳世正說,台北市現有5072位獨居老人,但是公設民營的老人住宅僅有三處,提供296名長者住宅服務,目前有192位長者入住,分析居住率不高的原因,有可能是獨居長者習慣原有的生活環境和鄰居,不願意離開原住區域所致,而中央原打算蓋銀髮住宅,也因為周邊居民反對不了了之,政府提供銀髮住宅的速度,遠趕不上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
※ 相關報導:
* 老人租屋/崔媽媽:速建社宅、減稅鼓勵房東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093682.shtml
馮麗芳認為,政府如要照顧弱勢族群租屋,除了要儘速興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外,從稅賦減免下手,讓房東願意把房子租給弱勢,也是可嘗試的方法。
* 硬體難改善 北市老人機構面臨歇業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092888.shtml
市議員陳玉梅昨天指出,北市有上百間老人福利機構,只有23間符合現行設施規範。但改善期限到7月31日,一些機構礙於房屋老舊、財力不足,無法增設無障礙電梯等設施,將面臨6萬至30萬元罰鍰或歇業。
◆ 歐盟研究:老年人生活將更不易
中央社 2012-05-15
根據歐洲聯盟執委會的研究顯示,未來歐洲老年人恐怕得延緩退休年限,且退休後的生活將更困難。
歐盟執委會就歐洲人口結構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由於生育、移民以及平均壽命的變化,未來數十年歐洲的人口結構將發生重大改變。
這份研究報告顯示,預估未來數十年總人口的規模將微幅增加,以歐盟會員國而言,會員國總人口至2040年將達5億2600萬人,但是平均年齡卻越來越老。
雖然15至64歲的仍將是人口結構中的主力,但所占的百分比將由2010年67%減至2060年56%,65歲以上的老人所占比例,將由17%增加至30%。
而超過80歲以上的老人,屆時將占總人口的5%至12%,幾乎與幼少人口所占比例相差無幾。
這份報告也預估,至2020年將會有更多婦女投入職場,使勞動力微幅增加,但至2060年整體勞動力將衰退12%,估計總勞動人口將少於2770萬人。
於此同時,歐洲的經濟成長率也將在低點徘徊,至2020年經濟成長率僅1.5%,2021至2030年,經濟成長率增至1.6%,之後轉為微幅下滑,至2060年經濟成長約為1.3%。
報告說,由於歐債危機使歐洲經濟走下坡,歐洲所有年長者的生活都將遭受嚴重衝擊,即使部分歐盟會員國如希臘、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推動退撫制度改革,減少公共支出,仍無法穩定財政。
給我乾淨的尊嚴——到宅沐浴服務興起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5191&f_ART_ID=387210
【撰文/夏以言】2012/05/16 熟年誌 Life Plus
到宅沐浴服務從人的基本需求出發,藉由專業的奧援,同時兼顧臥床患者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也提供家屬喘息的空間與心理上的助力。
白色的箱型車,標誌著大大的「到宅沐浴車」字樣;鷗翼式的廂門一打開,內裡裝載著加熱系統、水管、幫浦及組合式浴缸等各色設備。這不是家具商的展售噱頭,而是一種新形態的居家照護服務:到宅沐浴車。
「到宅沐浴」源自於日本的「訪問入浴」服務,一九七三年即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早在二十年前即開始針對長期臥床的患者辦理居家入浴服務,由專業的護理人員以箱型車裝載全套沐浴設備至民家幫個案進行洗浴。這項服務也被納入日本「介護保險」的給付範圍中,受惠的對象除了高齡長者外,尚包括癌末、脊髓損傷、殘疾、植物人……等行動不便的重大傷病患者。
二○○六年,嘉義聖母基金會赴日觀摩,決定引進這項照護服務。藉由內政部公益彩券回饋金的補助與民間團體的贊助,基金會根據臺灣的法規打造車體、引進日本的專業器材與沐浴技術,建置出臺灣第一臺到宅沐浴車,並於二○○八年正式啟用上路。
長期照護,「洗澡」意義大
洗澡看似是普通不過的日常行為,但對長期臥床患者來說,一個難得的熱水澡能產生的效用,卻遠遠超出常人想像。就生理層面來說,熱水的溫度可以穩定血壓、促進淋巴循環、消除水腫;水的浮力則能安撫神經系統、放鬆肌肉;若是身體上有褥瘡或手術傷口,也可以藉此觀察體膚狀況,減少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同時,清潔也能讓人保持尊嚴,擁有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基礎,是維護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工作。
如何幫重度失能者洗澡?在一般照護機構中,多備有活動式的淋浴推床可幫長期臥床的患者作簡易沖洗,但對一般家庭來說,幫臥床的長輩洗澡,往往成為家屬難以負荷的工作。有的家庭沒有足夠的空間或適當的輔助器材幫長輩洗浴,更常見的情況則是,擔任照顧者的家屬氣力有限,無法搬動長輩的身體,只好採用擦澡的形式幫長輩清潔。
但擦澡的清潔效用有限,長久下來,長輩身體便容易散發異味,或增生皮膚病。這些現象都會讓失能的長輩感到喪失尊嚴,身體的異味影響他們與外界接觸的自信,而自己面對這種情況卻無力改善,更容易因此感到沮喪、挫折,形成一種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時消退的惡性循環。
到宅沐浴車的引進,便是希望藉由專業的技術,解決患者與家屬在人力、空間上的難題。
組合式硬體,因地制宜
沐浴車的箱型外觀常讓人誤解,以為要將患者移至車內洗澡,實則不然,除了熱水系統外,車廂內裝載著日本原裝進口的組合式沐浴設備,團隊人員會將零件攜帶至案主家中組裝,連同防水地墊、支架、組合式浴槽在內的全套設備,架設完成後總共只需要一坪半的空間,可以解決案家空間不足的問題。
浴槽內則會分別接上輸水管與排水管,輸水管與沐浴車上的熱水系統連結,將瓦斯爐燒出的熱水(保持在三十八至四十度的恆溫)透過幫浦送入浴槽內,如此一來,即便是沒有熱水的偏僻民家,也能確保有穩定的熱水來源為患者洗浴。洗浴過程中,輸水管不斷注入熱水,排水管則將洗過的髒水排出,全程保持浴缸內的水質清潔。
供水管線架設完成後,浴槽上緣會裝設支架與彈性支撐墊,支撐墊分頭部、身體、腳部三區塊,承重力最高可達一百二十公斤,其上下高度可自由調整,以便將長輩升起刷洗、或降入熱水中浸浴。
嚴謹步驟,由「心」出發
除了硬體外,聖母基金會更將日本到宅沐浴團隊延聘來臺,讓團隊人員接受專業的沐浴訓練。在日本發展了二十年的專業技術中,洗澡不僅是一門分工井然、層次有序的嚴謹學問,其對護理人員執行態度更有嚴格的要求,展現了對患者身體與心理層面之護理同等重視的講究。
從進入案家開始,護理師會與接受服務的長輩寒暄招呼、為他說明本日的沐浴步驟,並為長輩測量體溫、血壓、脈搏,以確定長輩當天的生理狀況適合沐浴,另外兩名照顧服務員則會趁此時組合浴槽、熱水管線等設施。
◆ 廁所不夠 桃園6成5安養院將關門
【聯合報╱記者游文寶/桃園報導】2012.05.16
桃園縣長期照護協會理事長許志揚表示,內政部於5年前修訂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改善的最後期限到今年7月31日,業者憂心屆時桃園縣將有6成5以上老人安養院無法符合規定,面臨「大限」被迫關門命運,估計有千餘老人將流離失所。
許志揚說,修訂後的法令相當嚴苛,且溯及以往,規定安養院16床就需要3間廁所,如果安置50人,就要9間廁所,一般業者在3、40年前申請立案興建安養院時,根本不會蓋那麼多間廁所,突然間要增加大量廁所,困難度很高。他估計,縣內6、70家安養院有近半將因不符合法令面臨關門命運,千餘老人可能流落在外。
社會局長張淑慧表示,縣政府將採取分類分期管理方式,解決業者問題,將給予業者緩衝期限,如果改善困難,會視實際情況延長期限,在半年後仍無法改善,縣政府就會依規處理,目前已規畫將面臨遷出的老人安置合格安養中心,估計可容納千人以上。
◆ 幫兩兄長送餐 老四30年不離家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嘉義縣報導】2012.05.16
朴子市吳福松疑因弟弟肝病猝死,自責選擇上吊相陪;兩兄弟的四弟吳明在,卅年來為兄長送餐,活動範圍不曾離開嘉義,這條走了千百趟的送餐路,長度足可繞行全台好幾回。
「手足之情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五十五歲的吳明在,國小畢業後,留在家的鐵工廠工作,既是老闆也是工人。雖然書念的不多,但在父母及兄弟眼裡,他總是把家人永遠擺第一的四弟。
因老家空間小,吳明在卅年前結婚時搬離老家,考量雙親的身體不是很好,大哥為照顧二哥又沒有工作,刻意就近買了新居、離老家僅三百公尺,開始每天送餐給兄長的「漫長路」。
吳明在說,剛開始他都送三餐,但二哥總不吃午餐,他多次詢問不得其果,二哥不僅不說話,甚至還動怒。從此,他改成送二餐,早餐都是碗粿或粽子,晚餐則是炒飯、炒麵或水餃。
「二哥晚餐的食量大,二餐費用至少一百元」,卅年來,吳明在至少花了上百萬元的餐費。鐵工廠離老家不遠,他幾乎都是走路送餐,除非趕時間才騎車。
三百公尺的距離確實不遠,但卅年風雨無阻一遍遍走來,累積的路程可觀,可環島好幾趟;但吳明在卻連鄰近的雲林、台南縣市都沒去過;最遠的足跡只到廿多公里外的嘉義市。
談起卅年「送餐困守」歲月,吳明在表示,他不曾後悔,「因為親情無可取代」,不敢離家太遠,是擔心二哥餓著。親友也都知道他的情況,婚喪喜慶他幾乎都是「禮到人不到」。
吳明在家庭鐵工廠的收入不多,平均每月只有三萬元,扶養一家五口還要兼顧二位兄長,日子過得很苦,生性樂觀的他說:「人生要放得開,凡事計較,就不需要親情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要救救我)
※ 相關報導:
* 長期照顧/家人責無旁貸? 累了要求助!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7095560.shtml
「長期照顧身心障礙者,若沒適當情緒發洩管道,壓力真會把一個健康的人壓垮!」吳福松與弟弟同赴黃泉的悲劇,令人同情;嘉義市府社工督導林昀穎強調,縣市社會局處可協助聯絡喘息服務,民眾別吝於求助。
普及率不高 「關懷據點」經費缺、志工少
【聯合報╱記者林麗如/平鎮報導】2012.05.21
台灣老年人口急遽增加,民國94年開始實施的社區關懷據點計畫,已被納入每年度社福補助項目之一。因應現實需求,關懷據點結合民間團體共同運作,現今,卻面臨經費短缺、志工招募不易等難題。
根據統計,到去年12底止,桃園縣老年人口達16萬8570人,占全縣人口8.3%,全縣483村里,設有100個點,有215個里有機會受到關懷據點的照顧,卻有270里完全沒有被涵蓋到。以平鎮為例,平鎮市共有46個里,只有8個里設有關懷據點。
關懷據點設置點遲遲無法普及,縣議員謝彰文認為,以平鎮市為例,8個關懷據點多由里辦公室或社區發展協會提出申請,申請率不高原因如下:1、申請流程繁雜,2、相關資訊不足,3、隨里長任期結束造成業務中斷,4、經費少、評比嚴格,讓人望之怯步。
廣仁里黃秀滿里長說,內政部補助關懷據點每月1萬元,採實報實銷;考核獲優等補助8千元,甲等補助5千元,光用在雜支、食品就不夠。
關懷據點主要工作有:電話問安、訪視、餐飲服務、健康促進。對生病的長者更可發揮即時功能。
謝彰文點出關懷據點的困境,諸如:經費不足、人員更迭、志工招募不易…,連帶影響普及率。目前的評鑑方式分成5等,依等第給予補助,她建議修改評鑑方式,把服務人口數納入評鑑考量,摒除齊頭式平等的不公。
謝彰文說,目前志工普遍高齡化,穩定性不足,希望三管齊下克服關懷據點面臨人力斷層的困境,進一步提升服務涵蓋率,發揮關懷據點最大效能。
◆ 外勞逃逸 雇主須在三天後立刻通報
中廣新聞/李書璇 2012-05-21
對於家中有聘僱外勞的家庭來說,外勞逃逸是每一位雇主最怕遇到的問題,如果真的發生了,台北市勞工局說,受聘僱的外勞如果有連續曠職3天失去聯繫的情形,雇主一定要記得,要在3天內以書面通知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違反者處新臺幣3萬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華燈初上,高小姐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回家,到了門口發現大門開著,衝進屋內一看,發現雇用的外勞阿蒂已經不見蹤影,只有不良於行的阿嬤獨自睡在屋裡,阿蒂的手機也無人接聽,高小姐才發現,阿蒂應該是逃跑了。接受狀況後,高小姐先是聘僱臺籍看護解決燃眉之急,並在阿蒂行蹤不明滿3天後,立刻向行政院勞委會、當地勞工局及警察局辦理書面通報。
台北市勞工局表示,依據就業服務法第56條及68條第1項規定,受聘僱的外勞如果有連續曠職3天失去聯繫的情形,雇主應該在3天內以書面通知當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違反者處新臺幣3萬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而之前也有不少案例,是雇主聘僱非經許可的外國人從事工作,勞工局局長陳業鑫說,違反者依就業服務法第57條第1款及第63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15萬元以上75萬元以下罰鍰;也請有疑問的雇主,可向臺北市勞工局外勞事務科(電話:02-25502151)或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電話:02-85902567)洽詢。
失能人口 五年後將逾百萬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2.05.27
五年後,台灣將步入高齡社會,失能人口預估超過百萬人。專家提醒,長期照顧資源、人力培育與政策規畫,都要加緊腳步。
經建會推估,我國在二○一七年,老年人口將從高齡化社會正式步入高齡社會,二○六○年近半人口是老人。陽明大學衛福所教授吳肖琪昨在長期照護研討會說,「這還高估了出生率」,未來需要照顧者更多。
衛生署照護處長鄧素文坦言,去年盤點國內長照資源,包括入住機構、失智日間照顧、居家式服務據點、社政、醫事服務人力,四年後長照保險政策若依規畫上路,需求仍遠大於供給,且資源分配不均。
吳肖琪說,未來照顧對象應擴及所有失能者,不僅是老年人。因應長照特殊性,長照保險不會採用健保的論量計酬,而是「資源耗用群」方式支付,例如一個家庭若申請兩萬五千元的「照護包」,可視個人需求,申請送餐或營養諮詢、洗澡、輔具等。
不過,殘障聯盟長照組召集人王榮璋說,行政院版長照服務法僅看到管理面,不見服務,應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老人福利法納入未來長照體系。
◆ 5年後…老年人多過養家的人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5.26
台灣社會逐漸老化,老人人口比率逐漸增加,專家預估2017年將是重大關鍵,屆時花錢的人會比賺錢的人還多,失能人口明顯增加。為此,衛生署積極推動長照服務法,畫分長照服務網區域,明訂105年時,全台每萬失能人口須達七百床以上的長照床位。
一場長期照護體系之應用研討會今天舉行,衛生署照護處處長鄧素文主講「長期照護政策之規畫」。她指出,105年國內失能人數達77萬8905人,110年為88萬4322人,115年更將破百萬至104萬5643人。依平均壽命及疾病型態推估,國人一生需要長照時間平均為7.3年,男性6.4年。女性為8.2年。
陽明大學衛福所教授吳肖琪報告「長期照護與現制服務之整合」時也指出,5年後的2017年將是台灣關鍵年,1993年至2017年,台灣地區賺錢的人多,幼兒、老年人花錢少,但2017年後,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以致花錢的人越來越多,但賺錢的人日益減少。
主要原因為戰後嬰兒潮即將在七、八年後步入老年,屆時75歲以上老人數量激增,失能比率也會隨之增加。75歲以上者每百人就有21.5人失能,需旁人照護。
吳肖琪也公布未來高齡人口(65歲以上)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調查。2010年每6.6名工作人口扶養一個高齡者,2025年是3.4人養一個老人,2060年,1.2人就得撫養一位老人。
預計2060年,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比率可能占全人口的近五成,也就是說,屆時每兩人就有一個人年紀超過65歲,失能人口比率之高,讓人難以想像。
為此,衛生署積極推動長照服務網(102至105)計畫,將江國內長照服務網畫分為22大區、63次區、369小區,制訂各區服務類型以及人力基本設置目標。
◆ 照顧病友 給他尊嚴最重要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李奕昕、李蕙君、曾增勳/連線報導】2012.05.27
小腦萎縮症、漸凍人等罕見疾病病友,急需人性化的長期照護機構,護理之家聶姓業者感嘆,罕病的長期照護機構必須更專業,投注人手與設備比一般護理之家更多,但因病患人數少,業者沒有能力接手做。
台中市衛生局長黃美娜也說,罕病病友的長期照護機構,所需成本太大,無法達到經營規模,難以設立。
聶姓業者說,護理之家照顧對象很多,包括慢性病、車禍受傷、罕病、中風等,大部分採集中管理,統一規定吃飯、洗澡、睡覺時間。
漸凍人協會企劃專員楊斯曼參觀過一些護理之家,發現很多採「軍事化管理」,不分男女理平頭或短髮,穿同色衣服,吃飯、洗澡和睡覺都固定時間且集體行動,無法符合人性需求。
「對安養、照顧機構而言,住民的尊嚴應擺在第一位」,署立台東醫院護理之家護理長王麗蕙說,即使住民全身不能動,不代表沒意識,就算會慢慢退化,也要讓他在最舒適的狀況下離去。
台東市民陳義田因親人住進照護中心,深感家屬最在意的是照顧人員有沒有耐心、環境是否乾淨、親人是否能適應,其中「人」是最重要的關鍵。
照顧人員若無愛心,等於把親人送進一個惡性循環的坑洞,「那種心疼與自責的感覺,事後再怎麼換照護中心也無法補救」。
桃園縣龍潭鄉怡德養護中心主管說,「家人的態度很重要,決定病友的求生意志」,鼓勵家屬與照護服務員共同面對,讓病友快樂最重要。
◆ 金管會:將研究適合身障人士的ATM標準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12.05.27
針對身障團體反映自動櫃員機ATM不利身障人士使用,尤其對輪椅族更不方便,金管會銀行局長桂先農表示,會請銀行公會、主要銀行和身障團體面對面溝通,研究適合身障人士使用的ATM標準,未來新設ATM應符合輪椅族也能使用的標準,也希望身障人士進入分行營業廳時,銀行能提供專人服務。
桂先農表示,根據銀行回報資料,全國約2萬5000台ATM,其中有6000台可提供輪椅人士使用,這6000台當中,中國信託位於7-11便利商店的4000台ATM都方便輪椅人士操作使用;儘管如此但比率仍不夠高,因此金管會將協調銀行積極檢討改進。
桂先農說,金管會銀行局會盡快安排銀行公會、主要銀行和身障團體面對面溝通,研究符合身障人士需要的ATM設置標準,未來先從新設ATM做起,新設的ATM務必符合輪椅人士操作需求,現有ATM則是逐步改進。另外也要求未來身障人士進入分行營業廳,銀行最好能提供專人服務。基本原則就是盡量提供服務,讓身障人士赴銀行洽辦業務能更方便。
桂先農表示,金融相關法規並未規定銀行櫃台或ATM一定要多高,以符合身障或輪椅人士使用,但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的精神下,銀行盡量提供身障者方便服務是必須做到的事情。他也相信,安排銀行和銀行公會溝通後,在主管機關要求下,銀行會盡力配合改進,不需要修改金融相關法規。
觀念平台-站在場外,一切當然簡單
【方祖涵】2012-05-30 中國時報
班.派崔克是一個大聯盟補手,或者說,他曾經是一個大聯盟補手。現在的他三十五歲,最近一次站在大聯盟的舞台,已經是九年以前的事情。
派崔克在高中時期就在運動場上展露頭角,棒球足球雙棲的他,十八歲就被克羅拉多洛磯山隊在第二輪選進球隊,在小聯盟經過四年的歷練進入大聯盟。現在年輕球員平均登上大聯盟的年紀是二十四歲出頭,捕手更是將近二十五歲,派崔克二十二歲就登上職棒最高的舞台擔當捕手的重任,算是少見的情況。而他不僅是年輕而已,在他初登場的第一年,替補上場,卻有四支全壘打跟超過三成的高打擊率,隔年打數增加,打擊率也沒有因為樣本數提高而降低。
可是再過一年,他卻像是突然找不到準星一般,變成一個打擊率兩成出頭的打者,二○○三年的七月他終於被失望的洛磯山隊交易到底特律老虎隊。在他離開球隊之後的十二天,一個年輕的東方投手穿著落磯山隊的球衣,在大聯盟首度登板。他的名字叫做曹錦輝,投了六.一局拿下勝投,是首位來自台灣的大聯盟投手。
派崔克的底特律老虎隊生涯,僅僅持續了兩個月,老虎隊在球季之後把他失望地釋出。隔年,在春訓跟短暫的小聯盟球季之後,他宣布從棒球場上退休。二十六歲,這個其他人剛登上大聯盟不久的年紀,他的棒球生涯卻已經結束了。
派崔克退休的那天,他向球迷跟媒體宣告一個困擾著他職棒生涯的秘密:在他剛登上大聯盟的那一年,醫生就發現他有帕金森氏症。退休以後,他經過了幾次危險的侵入式腦部手術,手術的併發症差點奪走他的性命,換來的是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大幅減輕。派崔克現在有兩個可愛的女兒,和一本記錄他的棒球跟人生的書。
跟朋友談到派崔克的故事,說著說著自己突然覺得慚愧了起來。並不是因為我在聽說他的書之前,並不知道他短暫的棒球史,相反的,是因為如果當年我聽說過他,看著他在棒球場上從天之驕子變成毫無用處,卻對他不自主顫抖的病症一無所知,我可以想像自己脫口而出一堆「廢物」、「白癡」之類的批評。我常常忘記原來棒球員,或是任何一個在公共殿堂表演的人物,原來跟我們一樣,也默默地在接受生命的各種挑戰。我付錢進球場,我打開電視,我買了他們代言的商品,並沒有讓我變成比他們偉大的人,可是為什麼我在面對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替自己找了無數的藉口(昨天沒有睡好/我家小狗生病了/剛跟女友分手,所以沒有心情工作/寫功課/做家事),對於別人,我卻可以不分情由地批評呢?
站在台下,一切都想當然爾地簡單起來。設身處地想一想,王建民的出軌人生或許值得受人稀落,可是如果是你我走過復健的長期低潮,情況又會是如何?郭泓志不知道是不是還有回到球場的一天,而他那找不到準星的心理煎熬,我又能了解多少?原來,嚴以律己也是知易行難的一件事;原來,或許跟我們一樣,他們對於那些一段一段無法避免的挫敗,已經盡了很多的努力。
(作者為運動專欄作家)
◆ 老得健康 日本社區打造混齡共居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5.30
因應高齡化社會,台灣時興供老人集中居住的住宅。比台灣更早進入高齡社會的日本,在發展老人住宅廿年後,思考的是如何藉由「跨世代融合」的住居型態,讓老人住宅融入社區,讓高齡者活得更人性化,進而延長健康壽命。
愛知產業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延藤安弘說,日本有四分之一人口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廿年後,將有超過一半人口是老人。但高齡者常被視為弱勢者或病人看待;國際上新興的思潮是active aging,意即讓高齡者身心保持活躍而有價值感。
為了延長老人可自理生活的「健康壽命」,應鼓勵他們退休後多參與公共事務、終身學習、擔任志工。老人的居住課題也需要適當的軟硬體基礎建設,跨世代融合的混齡居住模式,應運而生。
他舉例,愛知縣長久手町的「五點過後村」系列既有照護式退休社區的特點,又結合了年輕人、幼稚園等設施。有的將失智老人安置在一樓,二樓便宜租給年輕的未婚女性,這些未婚女性在上下班時會經過一樓,即可與失智老人打招呼、互動,藉此可以延緩失智老人病情惡化。
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宗田昌人補充說,「五點過後」意指上班族將自己的時間賣給公司,得等到下班(五點過後)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寓意為「下班之後的樂趣」。
「五點過後村」的創辦人吉田一平原是上班族,他因病離職後返鄉成立「太陽幼稚園」,實踐與當地生態、人文環境融合的幼童教育。同時買下差點被拆除的老民宅,整修後邀請社區的老人與孩童互動。時日一久,這些老人因身體逐漸退化難以走出家門,他便申請成立護理之家,讓這些老朋友就近受到照顧。
這個環山擴展的村落,在幼稚園旁邊的森林裡蓋了五十戶老人住宅,其中卅戶由日本長照保險給付。
村裡的餐廳由名古屋一家居酒屋的廚師負責。幼稚園旁的老民宅,現在如同社區的活動中心。同時規畫跨世代混居的租賃集合住宅,供老人家與年輕的小家庭、單身者同住。
◆ 「抗跌鞋」監測走路 老人不摔跤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2.05.30
台北科技大學今天舉辦「智慧科技特展」,精選20件最新申請專利技術的北科大師生作品,包括可以照顧老人家走路安全的「抗跌鞋」、高解析畫質的超大螢幕,以及卡啦OK評分系統。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指出,這些專利作品有些已經商品化上市,北科大今年上半年技轉金已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獲中國工程師學會表揚產學合作公立大學與科技大學組第一名。
北科大展出的多項專利作品都很「生活化」,例如由北科大機械工程系教授黃榮堂團隊設計的「感測鞋墊」,可以透過手機APP程式,監測使用者走路的情形,隨時將數據回傳至雲端由電腦進行分析。當超出標準值時,手機會發出危險警示音,是具有長者居家照顧的功能「抗跌鞋」,還可用來矯正不良姿勢。這項研發技術已受國內製鞋廠青睞,已進行商品產示。
高解析超大螢幕 突破傳統限制
北科大資工系助理教授謝東儒團隊研發的大型顯示牆技術,突破傳統螢幕大小限制,讓需要大畫面展示的航照圖、跨越多台LCD螢幕搭建的電視牆,呈現高解析度畫質。
卡拉OK能評分 歌唱實力比一比
很多民眾閒來沒事愛唱卡拉OK,北科大電子系副教授蔡偉和研發的卡拉OK歌唱評分系統,加入「節奏」分析功能,突破傳統評分系統僅以歌唱「音量」來評分,可以讓歌唱實力立見高下。
照顧年邁雙親 富人不如普通人
中央社 2012.05.31
調查顯示,和其他人相比,有錢人較疏於照顧年邁雙親。年薪超過10萬英鎊(約新台幣460萬元)的有錢人當中,逾1/4每個月探望父母不到一次,探望時也不會和父母聊天。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調查發現,忽視年邁家屬的富人人數,是薪水普通或低於平均者的兩倍之多。
調查結果顯示,適當照護老人不只是錢的問題。
調查人員說,所得少的人較可能提供雙親金錢等實質幫助。
調查指出,年薪破10萬英鎊者只有6%定期扶養年老雙親,遠低於年薪2萬英鎊以下者的30%。
英國民調公司YouGov針對1008名擁有年邁雙親的45至60歲人士,以及500名育有成年子女的65歲以上老人進行意見調查。調查過程未將雙親本身的財產等因素列入考量。(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 老人不臭 美研究:其實較好聞
中央社 2012-05-31
美國研究顯示,人類可以從體味分辨對方是否是長者。而且受測者說,沒有所謂老人臭,長者的體味其實比較好聞。
每日健康新聞(HealthDay News)網站報導,擔任費城莫乃爾化學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助理教授的研究共同作者朗史托姆(Johan Lundstrom)說,研究「證實,我們能從體味分析出隱藏訊號並加以利用」。
這項研究的作者目的在進一步了解人們可以在體味中針測到甚麼樣的化學訊號。朗史托姆說,之前的研究指出,我們可以從體味辨識對方是否生病,甚至可以感覺到對方是否與自己有親戚關係。
這項新研究找了56受測者,包括20名年輕人(年齡在20至30歲之間)、20名中年人(45至55歲)與16名長者(79至95歲),讓他們穿著T恤睡覺,腋下貼有吸汗墊片。這些墊片吸滿每位受測者的體味樣本。
研究人員之後將這些墊片裝在玻璃瓶中並要求41名年輕人嗅聞,並讓他們分辨。
朗史托姆說,這些年輕人大體上能分辨哪些墊片屬於哪個年齡層,但正確率沒有高過胡亂猜測。然而,他們能夠將長者體味墊片挑出來,並說這些墊片的使用者是年長的人。
朗史托姆說:「長者體味會穿透出來」,但不是令人不舒服。事實上,負責嗅聞的受測者比較會認為長者體味比較好聞,強烈程度低於其他年齡層的體味。
朗史托姆說,有個因素或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年長男子聞起來比較像婦女,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喪失睪丸素。他也特別指出,提供體味的人身體健康。這意思是說,受測的長者沒有尿失禁所帶來的體味。
所以,人到底是如何透過體味來分辨對方是否為長者?朗史托姆說,還不清楚。他說,有一個可能是,我們無法明確察覺出對方是長者,而是罹病長者疾病散發的化學訊號上面搭載的信號。
戰後嬰兒潮世代 3年後開始退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6.04
也許你曾經聽過「戰後嬰兒潮」,但你可能沒想到,這些嬰兒即將邁入老年。經建會表示,二○一五年左右,也就是三年後,當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進入六十五歲,老年人口數將快速攀升,達兩百九十四點二萬人;蠢蠢欲動的大退休潮,將加重社會養老的負擔。
經建會表示,去年(二○一一年)為止,我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為兩百五十二點八萬人,占總人口比率百分之十點九;估計二○一五年時,老年人口將達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點六。
經建會表示,過去十年,老年人口成長近兩個百分點;但未來只要花上五年,老年人口就增加了兩個百分點,顯示台灣社會正「加速變老」。
下一世代有多少人,取決於這一世代出生、死亡及遷移人數。為了解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經建會每兩年做一次人口推計,預測未來五十年的人口數。
經建會說,人口老化,再加上生育率下降,二○一五年之後,台灣青壯年的壓力將愈來愈重。經建會評估,二○二八年後,台灣將結束「人口紅利」時期,換言之,每兩個青壯年就要撫養一個老人或小孩;二○六○年時,老年人口將達七百八十四點四萬人,超過目前老年人口的三倍。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官員透露,最近一次的人才供需調查顯示,長期照護人才目前供需平衡,但與會委員並不完全認同。
官員解釋,以護理相關科系畢業學生數量而言,雖然足以應付長照產業,但護理科系畢業生轉業機會多,長照人才恐怕供不應求。
我國已經是「老年人口比率已超過百分之七」的高齡化社會。經建會預估,二○一七年,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百分之十四,成為高齡社會;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將超過兩成,成為「超高齡社會」;二○五六年,更將一舉突破四成。
※ 相關報導:
* 戰後嬰兒世代/富建造力的一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135908.shtml
以美國來說,戰後嬰兒潮世代在六、七○年代帶動玩具、流行音樂成長;七、八○年代進入結婚期後,帶動房地產、汽車業成長;八、九○年代,又帶動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成長。
◆ 世界高齡研究卓越中心 亞洲首落台北榮總
【記者李蜚鴻/台北報導】2012-06-04 旺報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獲選「世界高齡研究卓越中心」,是全球442個高齡研究中心中,第一個獲選的亞洲研究機構。日前國際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Bruno Vellas教授專程來台參加「2012國際高齡醫學研討會」,並於會中頒發此一榮銜,並代表歐盟高齡醫學研究中心與該院簽訂研究合作協議。
國際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簡稱IAGG)成立於1950年,是全球唯一針對人口老化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醫學研究的學術組織,在五大洲均設有分會。
IAGG在2011年發起「全球老化研究網絡」(Global Aging Research Network)並與「世界衛生組織老化與生命歷程處」結合,針對人口老化相關焦點議題,自2011年起連續4年規畫重要議題研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連續2年獲邀,也是代表亞洲唯一獲邀參與的醫師。該中心也在2011年下半年獲選進入「全球老化研究網絡」,並獲IAGG與世界衛生組織授權,於2011年11月舉辦「高齡醫學高級研習營」,這也是成立60餘年的IAGG首次在亞洲舉辦此重要國際學術活動。
該課程邀集亞太地區8個國家、26位代表在台灣進行密集的高級研修課程,獲得一致好評,也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正式獲選成為卓越中心。為此,Bruno Vellas教授專程來台,頒發獎項並代表歐盟最大高齡醫學研究中心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簽署研究合作協定。
北榮表示,未來可透過此一網絡參與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對人口老化重要議題的研究,並可廣泛參與相關跨國研究,除彰顯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的學術發展能力已獲國際廣泛認同,並可藉此參與國際活動,成為亞洲主要意見領袖。
老人囝仔性 雖任性卻具創造力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12.06.05
台語說「老人囝仔性」,就像國語說的「老小」一樣,其實有根據。醫師指出,老化會讓大腦組織減少,又以額前葉退化最明顯;此區域掌管文化、教育及道德整合,老化使抑制效果減低,老人因此變得較孩子氣。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陳順勝說,老化後抑制能力降低,老人家可能變得較任性;相對地創作力因而海闊天空,藝術人文能力增強;如洪通半百開始畫畫,成為知名畫家,以彈奏月琴聞名的民謠歌手陳達也是一例。「沒喝酒,卻享有微醺的效果。」他建議,老人家應善用此潛能。
陳順勝說,年輕時大腦重量約有一公斤,到老時平均消失百分之七,但通常和失智無關。別以為上了年紀,大腦才減輕,他說,人類大腦自廿五歲就開始退化,且並非均勻退化,而是以額葉、顳葉為最,讓老人家記性變差,睡眠習慣不同於以往,個性也會有些轉變。「就像全身退化也是不均勻的。」陳順勝說,大腦四分區裡,枕葉、頂葉退化速度相對較慢。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說,額葉與人格特質、行為控制有關,額葉退化也可能讓老人家變得較為固執,需更多時間適應全新環境、事物;顳葉掌管記憶,此區域退化難免影響老人家學習、記憶速度。
「額前葉的功能退化尤其明顯。」陳順勝說,文化、教育及道德在此區整合,老化後,較沒有抑制能力,老人家性格會變得較小孩子氣,還會出現重複、強迫性行為,如有些老人家一定要把東西擺在固定地方。
他以自身為例,後背包裡,每樣物品都有自己的「家」,水壺、雨傘、鑰匙、電腦等,擺得整整齊齊,「連USB都有固定『住』的地方」。
也因為如此,許多老人家愛收集東西,什麼都不捨得丟。「只是愛收集的東西不同罷了。」他見過老人家愛收集衛生紙,一張張折疊得整整齊齊,還有人喜歡收集藥品,過期了也捨不得扔,連廢紙、紙箱都收著。
老人家愛物惜物,王培寧說,晚輩不必太干涉。但王培寧說,若從外頭撿回的幾乎是不堪用的東西,或盡是些破銅爛鐵,就要留意是否為失智症徵兆。
「把他們當作小孩子對待。」王培寧建議,撇開失智症等疾病不談,老人家個性變化,其實是自然退化過程,相處之道就是不把期望訂太高。
王培寧說,老人家的記憶力雖不能與年輕人相提並論,學習全新事物、知識的速度也不若年輕時快,但可以使用連結法,透過與熟悉的人事物、經驗或成長背景等相連結,能加快學習速度;避免忘記最好的方法,就是隨時隨地寫下來。
◆ 68歲退休醫 考照、玩臉書、證婚必講新梗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12.06.05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陳順勝行醫近四十年,今年六十八歲的他,兩年多前退休。身為「資深國民」的他透過演講、部落格、臉書,教他人從神經醫學角度看待老化。
擁有神經、精神醫學專長的陳順勝,要求自己六十歲以後,每年盡可能考一個證照。現在的他,有英語觀光旅遊領隊執照,還是火腿族、仲裁協會仲裁人。
「我有時間壓力,覺得自己的時間所剩不多。」為嘗試不同生活,陳順勝常獨自旅行,他的部落格、臉書還以影像記錄生活點滴,包括迎神會、宋江陣等民俗活動,連看完展覽、表演,都會寫心得報告。
身為「資深國民」的他,相當重視自己的裝扮,盡可能日行一萬五千步,以免身材走樣,顯露老態。他還奉勸老人家,不要只顧著在家種花草。多讀書、多與人溝通,學習使用3C產品,能激盪腦力、防止退化,「政府也應鼓勵成人教育」。
不只如此,陳順勝還和年輕人比賽電玩遊戲,但他不是打發時間,還從中找到時間管理的方式,「要玩就要玩到最好」。
陳順勝說,因大腦逐漸退化,記憶力衰退,老人家可能變得嘮叨、固執,還不斷重複。他時時叮囑自己,避免重複講話而顯得嘮叨,即使講笑話,「一定要講新的,盡量不要重複。」讓他引以為傲的是,就算是證婚,每回都會想出新的祝福,絕不流於陳腔濫調。
日單身女墓園夯 死後墓友伴
中央社 2012.06.12
孤獨死成為日本近年社會問題,東京都府中市的墓園成立了一個專供單身女性預約的共同墓地,不但被一搶而空,也受到矚目。
「讀賣新聞」報導,1座由東京都內的NPO(非營利組織)法人打造的「女性限定」墓園,可以收容300個骨灰罈,現在已經全部預約額滿,當然價格便宜是主要原因。專家分析,在血緣關係淡薄的現今社會,「愈來愈多的高齡單身女性開始徵求墓友」。
製作墓園的法人是專門協助單身女性的「SSS聯絡網」,所謂SSS,指的就是「單身」(Single)、「微笑」(Smile)和「銀髮生活」(Senior life」,由作家松原惇子在1998年創立,現在擁有約900名50至60歲會員,還經常召開以年老後居住問題為主題的研討會。
共同墓地是在2000年由經營墓園的公司協助下完成的,一般來說購買靈骨塔的塔位,「花費數百萬日圓以上,一點也不稀奇」。
但是這個共同墓地的會員利用費,加上管理費、祭祀費等只要25萬日圓,現在墓地裡約有20名故人安眠,除了預定的300個位子之外,今後還準備再擴張100個。
報導指出,墓園四周種滿了玫瑰花等各種花卉,乍看之下並沒有給人墓地的感覺,墓碑做成圓形的小桌子,墓園的一片玻璃上刻著所有利用者的名字。
松原表示,「希望佈置成咖啡廳的感覺,讓還活著的會員能夠追思過世的會員」,在這個墓園裡,每年會舉行一次追悼會,讓會員們在這裡聚會喝葡萄酒。
希望進入女性專用墓園的人數這幾年突然增加,1名預約了「空位」的64歲女性表示,「與其和父母埋葬在一起,不如和朋友們一起更有意思,而且也不想給家人帶來負擔」。
松原補充,「最近感受孤獨的人愈來愈多,希望這些人能準備好自己的墓地,安心、開心地活下去」。
報導還引述2010年總務省公布的國勢調查,65歲以上的女性,每5人就有1人獨自生活,比起男性的10人中有1人的比例要高,隨著人口的高齡化,一輩子不結婚的人也有增多趨勢,高齡獨居女性今後應會繼續增加。
中央大學家族社會學教授山田昌弘表示,「以前的單身女性,去世後都進入家族的墓地,由家族晚輩來祭祀,但是現在關係疏離,都是自己準備墓地,女性除了要有工作和金錢之外,沒有朋友也是很讓人擔心的,大家擔心會孤獨死,今後徵求墓友的趨勢應該會愈來愈盛行吧」。
◆ 新北3年內 設3百社區老人中心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2.06.12
朱立倫今天可望宣布3年內在新北市設立300處社區老人休閒中心,日間照顧中心從現有4處增至15處,並都升級為「銀髮俱樂部」,結合銀髮志工提供俱樂部內各項服務。
朱立倫上月宣布成立「新北市高齡人口對策小組」,整合各局處資源,要擬定老人休閒、旅遊、健康餐飲、銀髮用品及醫療照護等五大面向的在地就近性福利服務方案。
除了廣設休閒中心與日照中心外,市府也將建立銀髮旅遊資訊平台,運用大眾運輸試辦定時、定點、定線銀髮旅遊。
同時結合民間資源推動「共餐運動」,擴大現有42個單位在26區提供送餐、供餐服務,並提供老人養生食譜及疾病患者特殊食譜。
市府也將補助產業研發銀髮用品、建立銀髮產品資訊平台,提供高齡親善就醫服務,設置老人掛號、批價單一服務窗口。
而市府自2月起發放「老人健康補助金」,藉由定點或到府發放時,發現需要照顧關懷的長者個案,立即整合資源提供即時服務,總計有1687位長者獲得協助。
市府也藉此同步進行老人健康居住問卷,31萬名老人中健康情形良好或尚可占80.92%;健康情形不佳占8.32%,其中1萬2730人行動不便,占4.06%,有4149人長期臥病,占1.32%。
在居住方面,有17萬4513位長者與子女同住,占55.68%;夫妻同住有7萬1388 人,占22.77%;1萬8198人獨居,占5.81%;4671人與其他親友同住,占1.49%。
社會局說,調查顯示老人大多與子女或親友同住,但仍有1萬8198人獨居;經交叉分析,獨居且健康不佳長者有1653人,須提供更多社會資源關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