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楊照:感謝佛里曼,但我們沒有理由自滿…

◆ 楊照:感謝佛里曼,但我們沒有理由自滿…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960586.shtml

【聯合報╱楊照】2012.03.14

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他極具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專欄上,公開表示,全世界除了美國之外,他最喜歡台灣。這樣的評價,當然令台灣人感到高興。不過仔細將佛里曼的文章讀下去,會發現他稱讚台灣最主要的理由,是台灣在沒有天然資源的惡劣情況下,創造了傲人的經濟成就。他拿台灣來對照對比那些有天然資源卻相對經濟不振的國家,進而凸顯人才素質的重要性。

和阿拉伯產油國家相比,台灣的人才素質是超出許多。然而以佛里曼文中提到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顯示的成績來看,台灣的表現,在亞洲國家之間,並不出色。

最近一期的PISA測驗結果,台灣學生「閱讀素養」項目的平均成績,從二○○六年的第十六名滑落到第廿三名,輸給第一名的上海、第二名的韓國、第四名的香港、第五名的新加坡、第八名的日本。「數學素養」項目上,台灣學生的平均成績從二○○六年的第一名滑落到第五名,輸給第一名的上海、第二名的新加坡、第三名的香港和第四名的韓國。在「科學素養」方面,台灣學生平均成績從二○○六年的第四名滑落到第十二名,在亞洲輸給第一名的上海、第三名的香港、第四名的新加坡、第五名的日本和第六名的韓國。

這是二○○九測驗的結果,PISA每三年測驗一次,今年正在進行的測驗,要到明年才會公布結果,然而以台灣當前教育的方式與趨勢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年公布的結果會比較好嗎?

至少我沒有這樣的信心。這幾年,正是台灣教育最缺乏理念,教育政策最是慌亂沒有方向的時刻。「教改」失敗了,無人不知,「教改」之後孩子反而陷入更誇張更荒唐的考試壓力下,然而主政者卻滿腦子只有考試,試圖以不斷變化考試方式來解決考試帶來的問題,怎麼可能成功?中小學教育考試至上,真正的教學不重要;高等教育則是以要求教授寫論文、發表論文為重點,完全不顧教學教育品質。表面上看,教育在這個社會很重要,但實質上,我們卻以教育之名,在行謀殺抹煞教育之實。

如此扭曲的教育狀況,明顯反映在像PISA這樣的能力評比結果上。我們感謝佛里曼的友誼與好意,但恕我直言,佛里曼的稱讚,犯了一個嚴重的推論錯誤。他看到的,是台灣現在的成就,也就是過去人才素質產生的效應,然而,他拿來證明台灣成就的,卻是台灣當前教育產生的結果。過去的人才素質,創造了台灣耀眼的經濟成就,但那一套訓練培養的機制,今天已經差不多消失了。佛里曼看到今天的台灣成就,誤以為過去的那套人才機制還在台灣發揮作用,可以繼續有效提升台灣的人才素質。

但尷尬啊,佛里曼看重的PISA數據,顯示的不是佛里曼以為的台灣傑出表現,相反地,正是台灣教育的危機,以及將來整體發展上的危機!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 相關報導:

* 體罰 讓孩子變壞、變笨
沉重的中國幸福指數/貧富差距 問題不能再埋沙裡

16 則留言:

fsj 提到...

學生版「友寄隆輝」 10多人打趴落單外勞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6962062.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3.14

網路上最近盛傳一段名為「一群人圍毆外勞」的影片,引發學生校外脫序行為爭議。

影片中事發地點在桃園車站附近的地下道,疑似高中生的一名男生,不明原因攻擊在地下道中行走的落單外勞,同時10多人一擁而上,一窩蜂的追打該名外勞,不斷拳打腳踢,甚至打到外勞倒地猛踹。直到外勞逃出地下道出口走到街道上,這群學生才沒有再繼續追打。

影片上傳後,網友紛紛留言譴責暴力行為,真指「一群丟人現眼的臺灣敗類,在我眼中你們連外勞都不如」,「廢物國中生 高中生 只會欺負弱小」,更有人覺得這簡直就是學生版的「友寄隆輝」事件。



◆ 哈佛、史丹福 美商學院龍頭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2.03.14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3日公布,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並列全美商學院排行榜龍頭。史丹佛已連續第3年在商學院排行奪得第1。而位於波士頓的哈佛商學院在去年退居第2後,今年重返首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表示,在去年之前,哈佛商學院已連續8年單獨或並列第1。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排行第3,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及西北大學的商學院並列第4。

評估的標準包括:其他機構及招聘機構職員的評估、畢業生成功找到工作和薪資及紅利比較,及學校對入學學生的選擇標準。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表示,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2011年平均起薪加紅利共達14萬1千美元,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則平均達14萬美元。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去年與耶魯大學管理學院並列第10名,今年則退居第11名,而耶魯大學排名維持不變。



◆ 減少學童齲齒 教育部建構校牙醫制度

中廣新聞/陳映竹 2012-03-14

偏鄉學童因為家長缺乏口腔衛生觀念,牙醫診所太少,蛀牙狀況嚴重。在花蓮偏鄉國小服務的校牙醫林大慶表示,他曾經遇過小學生二十顆乳牙全部蛀光,還有家長拿檳榔給孩子吃,呼籲家長們要注意孩子口腔保健。

教育部建構校牙醫制度,協助學校口腔健康檢查、推動口腔衛生保健工作,養成學童飯後潔牙習慣。在偏鄉的花蓮縣東里國小醫療資源缺乏,方圓十公里內沒有醫療院所,很多家長家境清寒,繳不出健保費,孩子健保卡被鎖卡無法看牙。

擔任校牙醫的牙醫師林大慶觀察到,兒童蛀牙有明顯城鄉差距,有學童二十顆乳牙,全部蛀光,還有人齒垢有紅漬,一問之下,是家長拿檳榔給孩子吃,小朋友牙齒腫痛,有些家長常常等到上學時才找校牙醫。

國中生的蛀牙狀況,也因為沒有追蹤常被忽略,呼籲家長們加強口腔衛教,學校也能增加洗手台、水龍頭,讓孩子有充足的刷牙區域。

教育部表示,目前有一百八十八位校牙醫在一百九十五所學校服務,一名牙醫補助兩萬元,十二歲學童恆牙齲齒指數從2006年的2.58顆,2011年校牙醫試辦校降到2.32顆。



◆ 研究:美國孩子太依賴父母

中央社 2012-03-14

「華爾街日報」今天報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人類學家指出,研究顯示當今美國家庭的教養方式,會讓兒童過度依賴父母。

報導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家庭日常生活研究中心(Center on Everyday Lives of Families)人類學家歐克斯(Elinor Ochs)率領的研究團隊,過去10年來研究美國、薩摩亞、秘魯亞馬遜河流域的家庭,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的子女在日常生活上對父母的依賴程度。

10年前,研究人員選擇南加州地區大約32個至少有1名年齡在7歲至12歲間的家庭,以兩台錄影機全天拍下1週內發生在家庭當中的大小事情,然後分析影片內容,檢視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與交談模式,甚至分析冰箱內的食物。

歐克斯指出,研究結果發現美國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這可以解釋為何現今美國中產階層家庭經常面臨「依賴難題」(dependency dilemma),也就是父母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實際上教養結果卻讓孩子頗具依賴性,甚至某些孩子已經具備自理能力,還是要依靠爸媽。

研究人員發現,住在秘魯亞馬遜河流域1名5歲女童,會自己爬到高高的樹上摘木瓜下來吃,也會幫家人搬著比她大腿還粗的木頭回家生火。

相較下,美國家長則用經過簡化的語言跟孩子交談,負責絕大多數的家事,同時也非常迅速幫孩子解決他們無法自行完成的任務。

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美國家長們對於「家庭時間」常常有過度理想化的期望,因此當工作影響到家庭生活時,為人父母者就因為無法挪出完美的「家庭時間」與家人相處而備受壓力。

歐克斯與研究團隊計劃在今年內把研究報告出版成兩本書,幫助更多家庭成員更加了解彼此,創造更健康的家庭關係。

fsj 提到...

冷眼集/當心動變薪凍 青貧族怎逐夢?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2012.03.14

翻轉地球儀,西班牙的青年應徵各種短期「垃圾工作」,月薪不夠自立,只好與父母同住;中國八○後的「蟻族」正推銷電子零件,努力在城市與農村的邊緣求生;台灣的「青貧族」背上有沉重的學生貸款,茫然望著二十二K的起薪…這些身影散布世界各地,各有不同的語言、文化;唯一共通的是:他們是一群低薪的年輕人。

十多年來,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年輕人薪水動也不動,甚至還有倒退現象。企業主既要馬兒好,又不給馬兒吃草,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當大學生在求學時,就已經對起薪失去期待,如何奢談好的人力資本?又如何讓社會新鮮人對就業充滿熱情?

雪上加霜的是,政府訂出的各種薪資限制。「二十二K」的災難殷鑑不遠,表面上看起來,政府是促進年輕人就業,結果卻是補貼了企業主、苦了大學生,讓薪水一下子拉低到兩萬兩千元的齊頭式平等。

就連應該與學生站在一起的大學校長都說「找工作時別太在乎薪水」,年輕人還能說些什麼呢?對年輕人而言,「工作經驗」與「薪水」其實同樣重要;多年前剛出社會時買屋、成家的願望,放在今天的物質環境,還有可能實現嗎?

親愛的年輕朋友,走出校門,無論薪水多低,請記住你青春無懼的樣子,就算薪水消磨了夢想,也要挺直腰桿繼續前進。



◆ 主管拿低薪 「連念書本錢都拿不回來」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2.03.14

部分金控及銀行今年紛紛調高儲備幹部及銀行臨櫃人員薪水,例如,萬泰銀行儲備主管底薪從四萬九千元調高到五萬五千元。但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昨天感嘆,五萬五千元的起薪「還是太低」,年輕人念書這麼多年,投入那麼多「本錢」,五萬五「連本都拿不回來!」

盧正昕說,卅五年前,他進入花旗銀行工作時,當時起薪是四萬四千元;如今銀行要找「主管級」的儲備幹部,薪水居然也只能給到五萬五千元,而且去年連五萬元都不到。

雖然他已盡量提高薪水,但仍遭同業抗議,說他「破壞市場」。但盧正昕說,卅五年來金融業主管起薪只漲二成,台灣「白領」勞力實在太便宜。

盧正昕還說,要當銀行的儲備主管,一定要大學或國內外研究所畢業,這些年輕人念了那麼多年的書,卻給這麼便宜的薪水,「連『本』都拿不回來」。他認為,台灣各產業的待遇,長期比其他亞洲國家偏低,其實很不好,會影響產業留才的競爭力。

除萬泰銀行拉高儲備主管起薪,富邦金控今年儲備幹部的起薪也提高到六萬元。富邦金人力資源處代處長陳建勳表示,六萬元的起薪已超過同業水準,但儲備幹部的確對銀行貢獻很大,因此有提高必要。

陳建勳表示,金融業儲備幹部的應徵條件,不見得一定要金融相關科系畢業,但候選人個性最好要能積極主動、勇於承擔責任,並具有強烈企圖心和樂於接受挑戰,而流利的中英文更是基本條件。盧正昕則說,銀行的儲備主管最好要有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但這兩項人格特質也是台灣年輕人較欠缺的。

今年也有民營銀行提高臨櫃人員薪水,陽信銀行總經理丁偉豪說,陽信已調高銀行「主管級以下」的基層員工薪水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櫃檯臨櫃人員起薪自二萬六千元提高到三萬一千元,加薪幅度約一成六。

※ 相關報導:

* 年輕人低薪化 7成勞工月薪不到4萬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5/6960562.shtml

依照勞委會職訓局提供九十九年度「初任人員薪資統計表」顯示,金融及保險業的起薪約兩萬九千餘元;研究所以上則有三萬四千餘元。但若是教育服務業,起薪僅有兩萬二至兩萬四千元不等。



◆ 73%國人想延後退休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2012-03-14 工商時報

根據花旗銀行的調查,台灣受訪民眾中有逾7成已表示要「延後退休計劃,其中有3成2的民眾表示沒有足夠的存款、有22%表示需要養小孩、15%表示工作不穩定,因此無法達成年輕就退休的理想。

同時根據這項調查,國人愈來愈看中將保險列為財務健康指標,是所有指標中唯一連續5年成長,逐漸追上長期居冠的信用卡帳單支付管理。綜合各項調查結果,花旗銀行表示,國人對財務前景評估愈趨保守,生活品質滿意度亦較2010年下降。

花旗銀行每年進行「個人財務健檢」調查,以問卷了解消費者對於當前理財、儲蓄,以及投資等金融活動的態度,綜合結果以「財務健康指數」呈現,財務健康指數愈高,代表民眾愈有信心面對未來的金融前景。

2011年台灣民眾平均個人財務健康指數為54.6分,與2010年相同,維持在過去5年的高點。

花旗銀表示,雖然財務健康指數與去年相同,從各種指標可看出,台灣民眾對於經濟前景較以往更保留。

37%的受訪者表示其資產較前1年減少,其中65%受訪者表示生活物價上漲、薪水凍漲是最主要的原因。

至於引起各界關注的奢侈稅效應則影響不大,7成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資產並沒有因此增加或減少。

退休議題是國人第三重視的健康財務指標,在該調查結果,雖然7成以上受訪者表示「開始儲存退休所需資金」,卻不到3成的民眾表示「擁有完整的退休規劃」,亦有73%民眾表示將延後退休計劃,沒有足夠存款(32%)、需要賺錢養小孩(22%)、工作不穩定(15%)是3項主要原因;同時,54%台灣受訪者對自己退休資金儲備沒有信心,信心指數為46%,遠低於亞太區平均信心指數63%。

花旗銀行指出,全球經濟持續存在不確定因素,台灣2011年的財務健康指數雖然仍維持在高點,但消費者對自身的財務需求則更謹慎以待。

從調查中也可看出,消費者在選擇往來的金融機構時,最重視銀行的財務狀況(63%)、銀行提供的服務水準(43%)與多元的產品及服務(42%)。

fsj 提到...

大學重研究輕教學 糾正教育部

中央社 2012-03-15

監察院調查發現,大學評鑑及技專校院教師升等都以在國外發表論文為主,讓校園「重研究、求發表、輕教學」的氛圍瀰漫,導致有形無品、有腦無心的扭曲現象,今天糾正教育部。

監察院今天通過監委趙榮耀、李復甸、周陽山提案,糾正教育部對大專校院獎補助款制度與分配過程的違失。

糾正案文指出,教育部獎補助計畫核配制度發展偏置,大學評鑑評分過程,過於強調研究數量、論文發表及學位獲取,對於教師的教學與服務品質,難以量化的部分,往往不重視,太強調量化指標,導致大學校園內一窩蜂以論文發表為標的。

3位查案監委指出,教授們忙於鑽研學術研究及論文發表,疏忽教學任務,「重研究、求發表、輕教學」的氛圍瀰漫下,嚴重忽略對學生實用技藝的傳授、生活教育的培養與正常教學工作的發展,導致校園「有形無品、有腦無心」的扭曲現象。

監委們認為,教育部應全盤檢討相關規範與核配標準,除了研究型大學外,不宜藉獎補助之名,強行以大學教授研究成果為獎補助款核配的主要衡量標準,如果要鼓勵大學教授從事學術研究,則應集中資源,對若干研究資源較豐富大學,進行重點獎補助,不宜以通案方式要求所有大學均以研究為導向,獎補助款分配的衡量標準也應以「教學」為主要評鑑標準。

糾正案文指出,部分接受教育部獎補助的私立技專、大學校院行政違規連連,教育部只是象徵性扣款,甚至出現獎補助款不減反增情事,有違「獎優汰劣」原則。

李復甸指出,「學校辦不好,學生不來,應該讓它倒掉,怎麼可以用補助的方式,讓它撐住」,他也認為,政府應該是直接補助學生、獎勵學習,而不是補助財團辦的學校、獎勵有錢人。

3位查案監委表示,教育部部分高級文官退職或退休後,轉任私立大學、技專校院任職,雖然沒有違反旋轉門條款規定,不過,這些文官轉任與部分學校獎補助款突兀增加似乎有關聯,教育部應該注意其中有無不公。

監委們也說,大學院校過多,招生不足,國內無論公、私立大學,都有整併的必要,教育部應該積極採取有效方案。

※ 相關報導:

* 世界百大 哈佛蟬聯榜首 台大躍進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77781

英國泰晤士報今天公布2012年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台灣大學從去年在81~90名之間的排名,躍升至61~70之間,在世界前百大大學中,進步幅度僅次於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則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球聲譽最佳的大學,其次是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國劍橋大學。



◆ 桃園車站地下道 高中生圍毆外勞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鄭國樑/桃園縣報導】2012.03.15

網路上昨天出現兩段外勞在桃園市地下道被中學生圍毆影片,外勞被打倒在地,還被猛踹,引起網友撻伐;被點名的學校表示可能是四年前的事,闖禍學生已休學,但警方對此說法保留,還要追查。

兩段影片各約卅秒,第一段影片裡,一名戴帽、手提百貨公司紙袋男外勞,在地下道被七、八名穿體育服的學生和便服的青少年追打,跑了廿多公尺後被打倒在地,又遭腳踹,過程中不時有「五字經」髒話。

第二段影片場景是在地下道出口階梯,一名男外勞被七、八名便服年輕人圍毆,雖扶著欄杆企圖脫困,但施暴者高喊「把他抓下來」、「還跑」,一路追打至平面街道。

影片上傳一小時遭You Tube刪除,但氣憤的網友早已複製重貼流傳,網友猛批「丟臉」、「教育失敗」,指認出是桃園縣某高中學生,地點在桃園火車站附近,要求警方嚴辦。

桃園警分局昨晚比對影片,發現第一段影片場景疑似在桃園火車站旁的延平地下道,第二段影片可能在桃園市復興路與中正路口合作地下道。

桃園縣有兩所高中學生運動服很像影片中施暴學生穿著,其中一所馬上認出是自己學校,學校主管返校了解,確認是該校已更換過的舊制服,影片有兩人穿短袖,研判發生時間夏天。

校方說,聯絡前任邵姓主任教官,他表示曾聽學生有這件事,但推算至少是四年前的事。

打人的學生一年級闖禍後就休學,是否因為腳踏車被偷,懷疑外勞偷的才報復打人,學校教官及訓導人員都表示不清楚或沒印象。

fsj 提到...

監院演講 嚴長壽:台灣人才吃存糧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2.03.19

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上周在監察院演講提出警告,台灣目前在人才和經濟上都在吃昨日存糧,過去台灣由農業、製造業到科技業賺進三桶金,但未來要找到第四桶金的機會不太多。他認為要從培養人才、更國際化的方向走出困境,台灣不能太高估自己,要從不同的角度找到自信及方向。

嚴長壽受監委劉玉山之邀,在監院交通採購委員會以「斯土情懷擁抱未來」為題,對台灣觀光發展、未來競爭力與發展策略發表看法,還接受監委提問。嚴長壽批評,政府目前的施政著眼比較重視短期利益,未能看到較長遠的永續發展。

他指出,開放陸客觀光應以新的文明、民族、文化深度,讓陸客感動,不光是建旅館、買遊覽車、遊艇,計算來台人數而已,政府有必要摒除體制上的疊床架屋、不敢負責任的心態,盡可能站到第一線,深入了解問題所在。

尋找第四桶金,他說,政府沒能編列足夠預算,培養國際關係部門或人才,面臨嚴苛的環境及危機。他認為,如果沒有創造未來的經濟,年輕一代就失去競爭力和優勢。

他表示,台灣越來越本土化,在經濟上,難得找到國際上有眼界的人來參與評估,加上受限於採購法,求取假性公平,評審、公務員、承包廠商都不國際化,做不出國際性產品,也做不出國際競爭力的規劃和開發。

嚴長壽說,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在政治上失去舞台,更需經營非正式外交關係,在國際社會相對弱勢的台灣,不應該再有官僚體系予人恩惠的想法,對有能力來台的人應多給些方便。

嚴長壽目前身兼台東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他說,花東偏鄉弱勢小朋友迄今仍沒機會,也找不到未來,必須把教育和原住民文化、藝術、花東的土地產生連結,才能讓弱勢有翻身機會。



◆ 人才流失/腦礦枯竭 哪來黃金十年?

【聯合報╱本報記者賴昭穎】2012.03.19

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提出警訊:台灣在人才和經濟上目前都「吃存糧」。國內人才流失是老問題,存在產業界、學術界、甚至政府機關;問題是,在台灣這個天然資源貧瘠的島上,生存發展靠的就是人才培育,如果不盡早解決「人才土石流」的危機,一旦引發人才斷層,「黃金十年」恐將成為絕響。

以「世界是平的」一書打響知名度的專欄作家佛里曼日前投書紐約時報,盛讚台灣儘管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卻努力汲取兩千三百萬人的天賦、熱情與智能,進而造就了世界上最珍貴且日新又新的資源。

然而,佛里曼對台灣的誇讚對也不對,對的是台灣培育的人才,的確讓這個蕞爾小島在世界發光發熱;不對的則是台灣的「珍稀資源」日益減少,不僅沒有現在式,更看不到未來式。

近幾年國際機構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都能維持不錯的排名,而這些成就的幕後英雄,是過去以來培育出了人才發揮的效益。

但如嚴長壽所言,過去從農業、製造業到科技業賺進三桶金,如今卻看不到賺第四桶金的機會。問題就出在台灣賴以發展的天然資源─「腦礦」已日漸枯竭,缺乏人才,台灣的未來令人擔憂。



◆ 外勞工資不脫鉤 王如玄:挺不住願下台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2.03.19

經濟部長施顏祥日前才公開支持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但勞委會繼上周五悄悄在官方網站公開反對「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說帖,今天上午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親自操刀再改版,除重申台灣外勞成本已較香港、新加坡、韓國都低,並透露印尼、泰國都已表明未來不會再輸出外勞,台灣可能面臨找不到外勞處境,捍衛政策立場明顯。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上午表示,兩者脫鉤,不只對人權、勞工不利,也會面臨無法與其他國家簽經濟協議問題,對資方更不利。她重申如果此事挺不住、就會下台的承諾不變。

除了經濟部公開支持脫鉤,國民黨立委羅淑蕾、丁守中等人更已完成勞基法修法連署,直接明定外勞工資由市場機制決定,顯示「脫鉤派」來勢洶洶。

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議題,近期因為經濟部長施顏祥在立院公開表態支持脫鉤,明顯與勞委會不同調,點燃戰火。勞委會之後雖未立即反擊,但上周五下班前卻悄悄將說帖放上官方網站,一一針對「香港、新加坡外勞工資可以,為何我國不能? 」、「外勞薪資脫鉤,可以幫助廠商降低成本?」、「脫鉤對產業與社會發展有利? 」等六大議題,一一駁斥。

王如玄上午強調,她對外勞薪資不應與基本工資脫鉤「立場很堅定」,而且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如果此事挺不住,她之前表示會下台負責的承諾也不變。

王如玄表示,外界以其他國家可以,為何台灣不能,質疑勞委會,但勞委會此次將各國外勞薪資成本一一上網公布,證明各國其實都沒有脫鉤,而且外勞成本比台灣高出許多。

對於各方將她視為「脫鉤」的大石頭,王如玄表示,脫鉤不是單純的人權勞工議題,「資方為何不擔心國際貿易制裁?」她說,如果脫鉤,台灣與外國洽談FTA或其他經濟協議時,會被認為是剝削勞工獲利、不公平競爭的國家,根本不跟你簽。其次,個別廠商也會受衝擊,例如蘋果為何要派檢查員到鴻海富士康勞動檢查,就是擔心消費者抵制,其他廠商不敢下單。

王如玄說,更嚴重的是,隨著東南亞經濟起飛,印尼已經表示2017年不再輸出勞工,最近台泰勞工會議,泰方也說未來不再輸出勞工,可見台灣已經不是外勞源源不絕,何況真要脫鉤,外勞輸出國不見得答應,如果因此找不到外勞,對資方真的有利嗎?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脫不脫鉤 大老闆才知道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971255.shtml

如今不同的變數在於,大陸的勞動成本改變了,台商的流向也可能跟著調整,「脫鉤派」訴諸「鼓勵台商回流」的誘因顯得更具正當性。勞委會苦口婆心提醒外勞輸出國已經不再是經濟弱國,隨時可能中斷輸出;台灣產業應思轉型、升級,不能再仰賴廉價勞力;資方能不能聽得進去,力擋難度更高。

fsj 提到...

淪為「血汗勞工」 護理人員向立委陳情

【聯合晚報╱記者舒子榕/台北報導】2012.03.20

多名護理人員今在立法院控訴護理人員淪為血汗勞工,護病比過高,且嚴重超時加班,又沒有加班費。鄭姓護理人員在現場哽咽表示,政府承諾建置1比7的護病比,但支票遲遲未兌現,夜班的護病比甚至達到1比20,工作負荷之重,如同家庭主婦,一口氣要顧10個以上沸騰的鍋爐,又絕對不能讓鍋爐燒焦。

鄭姓護理人員表示,昨天晚間,她正在其他病房照顧手術後的兩位病人時,另一間病房的病人,卻發生意外跌倒躺在地板上,在護病比達到1比10、1比15,晚間甚至達到1比20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分身乏術,難以提供病人良好而完善的照顧,甚至會因為專業無法發揮而感到灰心。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代副處長蔡誾誾表示,衛生署很清楚護理人員總量不足的問題,尤其兩年來考照率偏低,都未超過6成,另外,雖有20多萬的護理人員考取證照,卻有一大部分考照後沒有執業。衛生署將護病比納為評鑑標準,若評鑑不合格,將影響醫院的健保合約和健保給付。

此外,蔡誾誾說,衛生署也提出因應政策,包括護理人力回流、考照輔導機制、納入輔助人力協助護理人員的庶務工作。其中,衛生署將注意工作環境和條件,包括彈性工時等,讓護理人員有意願回流。

至於護理人員控訴醫院規避加班費,勞委會勞動條件處專委陳慧敏表示,100年度醫療院所勞動檢查,違反的比例為32%,其中又以超時工作所占的比率較多。依勞基法,若有護理人員申訴,勞委會將將馬上派勞動檢查員,若發現違規,可罰新台幣2萬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可按次處罰,已修正的新法在未來公布施行後,可進一步公布事業單位名稱。



◆ 改善薪資結構 不能再等

【李沃牆】2012-03-20 中國時報

台灣企業調薪普遍牛步化,一位國內資深的銀行董事長感慨:金融主管拿低薪「連念書本錢都拿不回來」。據報導,台灣各產業的起薪(名目薪資)、平均待遇,長期比其他亞洲國家偏低,的確會影響產業留才的競爭力。人力資本是企業重要的生產因素之一,也是國家發展的礎石。準此以觀,人才的流失不僅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亦會影響到台灣的投資環境,值得正視。

管見以為,職場低薪化,非但讓青年人對工作失去信心,對工作望而卻步,甚至選擇遠離家鄉、出外謀生。種種跡象,紛至沓來,台灣人才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透過求學或就業,已在負笈遠行的腳步聲中悄然流失。舉犖犖大者,如:香港幾所著名大學以優渥獎學金來台招生,展現搶攻頂尖學生的企圖心;而主動前往大陸升學者更為數不少。

尤有進者,許多財經、技術、管理人才及醫界、學術界的菁英已相繼被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以高薪及優惠的待遇挖角。令人擔憂的是,繼台灣資金西流後,大陸對台灣人才的磁吸效應,是否才正要開始?值得政府警惕。

冰涷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諱言,影響台灣人才流失的因素,除了薪資結構問題,青年及高學歷族群失業率居高不下亦難咎其辭。根據主計處調查,今年一月份整體失業率為四.一八%,失業人數為四十七萬二千人,雖已顯著的下降;但二十至二十四歲就業人口的失業率為一一.八一%,而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就業人口的失業率為六.八八%,並無有效改善。

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最近也提出警訊:台灣在人才和經濟上目前都「吃存糧」。如前所述,人才出走過多,台灣經濟成長勢必受到影響。嚴重者,動搖國本,對台灣未來發展絕對是警訊。而無獨有偶,美國《富比世》雜誌在二月底公布全球最富有國家與地區的排名,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台灣以三萬五六○四美元(約台幣一○五萬元),排名全球第廿一,超越鄰近日本及南韓,也超過歐洲英國、法國等國。這消息看來值得振奮,但亮麗數字的背後,卻隱含著貧富差距居高不下的情形。

若以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觀察(不計政府移轉收支),二○○九年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為八.二二倍。但若考慮政府移轉支付(稅捐、規費及罰款等)後所得差距倍數降為六.三四倍,其中最高所得組年家戶所得約為一百七十九萬元台幣,而最低家戶所得組年所得約為二十八萬二千元台幣,這差距近年來一直無法有效改善。

面對工作起薪低、青年高失業率、人才流失及貧富差距等問題,政府施政必須及時改弦易轍,迅謀改善之道,確立整體經濟發展方向。筆者以為,政府除應該持續運用各項福利補助、津貼或稅捐等移轉收支工具,改善所得差距外,更應維護租稅的公平正義。

根據研究及經驗顯示,資本利得稅課徵對財富重分配效果佳,財政單位應積極檢討是否可行;同時更要全盤思考如何改善薪資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真正留住人才。總之,政府應痛下針砭,若仍一味躑躅不前,則人才土石流的危機恐將日益加劇。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發薪日穿橘衣上班 員工被集體炒魷魚
http://www.udn.com/2012/3/20/NEWS/WORLD/WOR6/6973661.shtml

這項穿橘色T恤的傳統,被新來的主管認為是員工發動的抗議行為... 律師事務所員工因為「服裝顏色」竟然丟了飯碗,消息傳出後成為美國輿論討論焦點。...佛州州法對於勞資關係的界定屬於「得隨時終止之契約」(at-will employment),雇主可以自行決定終止聘僱,不必承擔責任。



◆ 冷眼集/外勞管理 勞委會難迴避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2.03.20

又見逃跑外勞。二年前國道6號工程意外,赫見6名非法外勞枉死,如今立委聘僱外勞也傳逃跑,凸顯台灣好用外勞,制度卻無力管理窘境。當逃跑外勞人數不斷飆升,不但雇主困擾大,非法外勞滯留台灣,更造成管理上難題。

外勞制度開放以來,一開始從保護國人角度,對外勞有諸多限制,但隨著外勞人權事件常常登上國際版面,以及外勞團體奔走,勞委會才一步步放寬外勞相關規定,但因開放幅度不夠,且查緝外勞一事操之移民署,致勞委會對外勞管理顯得有心無力。

以外勞人權團體一再要求的自由轉換雇主為例,勞委會幾乎是被逼一步走一步。如今雖然開放到可經三方合意轉換,但是主導權仍在雇主手上,外勞尚不能單方決定轉換,一旦外勞遇到惡雇主,或是生活習慣相差太多,仍只能隱忍;另一方面,轉換期間的程序與等待期太長,也造成雇主不願輕易放外勞走,外勞最後逃逸無蹤,形成惡性循環。

對勞委會來說,若是全面鬆綁外勞自由轉換,也可能面臨轉出外勞找不到新雇主的新困境,這批難以轉出的外勞會不會變成另一批「逃跑外勞」? 外勞總量管制會不會破功? 也是兩難之處。

外勞管理不只涉及外勞人權,雇主多是國人,勞委會在兩者之間如何取捨? 輕重之間,的確很難面面俱到。

※ 相關報導:

* 勞權團體:外勞轉換不自由才逃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973782.shtml

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吳勇毅...認為,現行外勞仍不能自由轉換雇主也是一大問題,由於轉換權在雇主手上,如果雇主不放,都逼得外勞只好逃走。吳勇毅說,更嚴重的是,外勞來源國仲介費極高,勞委會迫於外交實力,不敢交涉。

* 勞委會:評估6個月才可重請外勞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973776.shtml

勞委會表示,去年已修法放寬家庭類外勞若在家中逃跑,可在6個月後經評估,重新進用外勞。另外防止非法雇主、仲介僱用逃跑外勞,也提高檢舉獎金,解決外勞逃跑問題。

fsj 提到...

哈佛:手機關一夜 員工績效增

中央社 2012.03.21

許多人睡覺時習慣把手機放在床邊,醒著時更不時查看手機,但研究發現,讓員工每週1個晚上別查看智慧型手機,員工會變得更快樂,工作績效也會提高。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過去3年間研究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底下1400名員工,要求該公司管理顧問下午6點過後就關機別再管工作的事,每週施行一個晚上。

定期關機的人表示,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增加,比較會想長期待在公司耕耘,也在工作及生活間取得更多平衡,工作效率也提高。

遵行關機計畫者有59%同意,他們早上會抱著興奮心情迎接工作。比例高於沒施行計畫者的27%。

遵行計畫者有78%對工作「感到滿意」,比率高於有時關機者的67%,拒絕關機者只有49%滿意他們的工作。

研究發現,每週關機一晚的人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並開始為社交生活制定計畫,反倒不會不停取消計畫或壓根兒不去理會此事。



◆ 印尼2017年停輸外勞 去哪找看護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2.03.21

本勞、外勞基本工資該不該脫勾吵翻天,但國內外勞人力危機已經浮現。印尼宣布二○一七年不再輸出外勞,對人口老化、長期照護制度還沒建立好的台灣來說,未來恐有外籍看護工的人力荒。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日前指出,不只是印尼,近期台泰勞工會議上,泰國也說未來不再輸出勞工。未來就算民眾有資格申請外勞,恐怕也找不到人。

勞委會職訓局副局長廖為仁表示,整個東南亞國家的薪資水準不斷上調,泰國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看護工的需求大增,「當地也很缺」,如果薪資待遇差不多,外勞想來台工作的「誘因」自然降低。

目前在台的外勞人數,至二月底已逼近四十三萬,其中產業外勞占近廿三萬人、外籍看護工占廿萬,當中又以印尼看護工為大宗,占七成六,超過十五萬人。未來若印尼不再輸出外勞,這十五萬的缺口如何補足?社福團體及勞委會都很擔憂,「這對家庭照護的衝擊極大」。

來自印尼、廿七歲的YANI,在印尼有一個六歲兒子,因為姊姊在台灣幫傭,她一年多前也來到台灣當家庭看護工,但因為付出高額的國外仲介費,每個月一五八四○元的薪水,東扣西扣、寄回家後,「自己身上一毛錢都沒有」,她表示很想回家。

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指出,當世界各國都面臨高齡化,傳統外勞來源國隨著經濟發展,不再是大量輸出外勞,而是「有計畫的輸出」,必須是聘僱國能提出更好的薪資條件,才願意輸出,「這不是拿翹,也不是危言聳聽」。

未來台灣若招不到外籍看護,如何避免國內老年照護崩盤?成之約建議,政府除了尋求替代人力來源,也應檢討外勞整體薪資條件,避免被仲介嚴重剝削,並加快建立長照體系的腳步,確保基層人力來源無缺,否則只能借重科技、仰賴「照護機器人」了。

【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印尼政府決定二○一七年不再輸出外籍勞工,對台灣的外籍看護市場恐造成不小影響。印尼駐台代表漢明(Harmen Sembiring)昨天表示,若台灣真的很需要印尼籍看護,雙方政府相關單位可以進一步討論,溝通協調出折衷方案。

※ 相關報導:

* 陳冲拋虛擬境外區 王如玄:有盲點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975640.shtml

王如玄說,之前的確聽過「虛擬境外」等各式構想,用意是讓外勞基本工資與本勞脫勾,降低引進外勞的成本。但她認為,這種邏輯「有盲點」,恐違反WTO規範。



◆ 中研院研究:外配在台處境變好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3.21

從「外籍新娘」、「外籍配偶」到「新移民」,中央研究院十幾年來的研究發現,遠渡重洋嫁為台灣婦的外籍女性,不僅國人對她們的稱呼更人性化,她們的處境也越來越好,有逐漸出頭天的趨勢。

根據統計,十幾年來已有近40萬名鄰近國家的女性嫁來台灣,其中以中國大陸籍最多,東南亞居次。由於她們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社經地位低,且又不識漢語及漢文化,大舉嫁到台灣,曾經讓台灣社會焦慮、恐慌,負面報導層出不窮。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馮涵棣在國科會經費補助下,進行「越裔外籍配偶在台灣:公共論述的改變」研究。她發現,「外籍新娘」一詞1994年首度出現在國內媒體,2004年最高峰。剛開始的幾年,國內媒體對東南亞裔女性的報導,大多呈現兩類圖像,一是無可奈何的受害者,另一則是唯利是圖的吸血鬼。但馮涵棣統計發現,到了2007年,外配新聞中,正面報導首度多過負面報導,且逐年拉大差距,顯示國人明顯改變了觀感,逐漸肯定她們的努力與付出。

fsj 提到...

政院今改口:府院同調 脫鉤不可行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2.03.22

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上午表示,針對本勞、外勞工資脫鉤問題,行政院與總統府立場一致,沒有不同調問題,脫鉤是不可行的。

馬英九總統昨天下午在國民黨中常會表態,支持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反對基本工資脫勾。但行政院長陳冲接受電視專訪時,卻表示指示經建會以一年為期,研究脫鉤可能,引發府院不同調的質疑。

楊永明上午在記者會說,府院沒有立場不同。不管從國內法制、國際規範,牽扯到複雜的法律、道德、人權層面,行政院與總統府立場一致,脫鉤是不可行的,目前並沒有不同調,或者一些差異的觀點。

※ 相關報導:

* 王如玄:查整夜 搞懂「虛擬境外」沒人脫鉤
http://www.udn.com/2012/3/22/NEWS/NATIONAL/NAT3/6979089.shtml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上午表示,府院與勞委會立場一致,都是支持不脫鉤;即使是各國實施的「經貿特區」、「虛擬境外」,她查了一整夜資料,都是稅制優惠、通關便捷,沒有一個國家處理勞動條件,意即本勞外勞薪資條件都一樣。

* 觀察站/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 怎麼走
http://www.udn.com/2012/3/22/NEWS/NATIONAL/NAT3/6979058.shtml

自由經濟示範區到底是什麼? 政府心中不可能沒有想法,但是面對棘手的勞工問題,竟然演變成府院不同調的窘境。力阻本勞外勞脫鉤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引據國外資料佐證,經貿特區著重在優惠稅制、通關便捷等措施,沒有一個國家以勞動條件做為誘因。...怎麼想,怎麼做,很多事情在一開始就可以說清楚,否則就會在權衡大局中,一再的顧此失彼。



◆ 王如玄 我知道「自己很顧人怨」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2.03.22

拚命三娘王如玄,昨天一整天動員勞委會,搞懂「虛境境外」概念,並比較世界各國「經貿特區」做法,幕僚人仰馬翻。王如玄自己則是邊看罵她的政論節目邊整理資料,直到深夜11點才離開勞委會。

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議題延燒至今,在馬英九總統昨天表態之前,王如玄幾乎是唯一「反對派」,王如玄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為了堅持立場,王如玄幾乎是「親上火線」,光是勞委會官網的「外勞薪資不應與基本工資脫鉤」說帖,王如玄就自己一改再改,用詞也愈來愈火辣,顯示王如玄的堅持。

陳冲院長在立法院拋出「虛擬境外」想法後,王如玄昨天一早就找來各單位開始查「貿易特區」、「虛擬境外特區」,聽說光是「何謂虛擬境外」,王如玄就與幕僚討論幾個小時。查了一整天,王如玄今天到立法院果然有備而來,對孟加拉、馬來西亞的「貿易特區」做法侃侃而談,表示自己查各國貿易特區做法,「幾乎沒有國家有外勞本勞薪資不同」。

不過後來當「脫鉤派」立委賴士葆與王如玄就此激烈論辯後,當面批評王如玄,「妳的堅持一定失敗」、「妳的做法對自己的老闆是很大的負擔」,甚至認為「打了陳冲一巴掌」王顯得臉色沈重。

對任何事都追根究底的個性,讓王如玄在內閣顯得「突出」,她私下也不諱言自己好像很「顧人怨」。昨晚一邊看著與自己私交甚篤的陳文茜,專訪陳冲時一面倒批評她,王如玄邊整理今天的詢答資料,踏出勞委會大門已是深夜11點,但堅定的立場還是未變。

fsj 提到...

聯合筆記/笨蛋,問題不在基本工資

【聯合報╱徐國淦】2012.03.23

萬物齊漲,獨獨薪水不調,面對這樣的勞工困境,基本工資要不要調、如何調,正考驗著執政團隊。

主張本勞與外勞薪資脫鉤者認為,漲只是便宜了外勞,無助於弱勢本勞。反對者則認為,本外勞脫鉤有損台灣勞動人權形象,且無異變相鼓勵企業任用外勞,更壓縮本勞薪水。由此看,除非台灣不用外勞,否則基本工資漲或不漲,對弱勢本勞都沒有好處。

歸根結柢,台灣勞工待遇的問題不在基本工資,而在企業不願提高員工待遇。原因是,外包及派遣工太好用,企業大量使用「非典型雇用」的結果,「典型雇用」者因怕失去工作,所以不敢抱怨薪資低;非典雇用者則是拚命兼差打工,還賺不到起碼的工資。如此,薪水豈漲得動?

如果政府對於非典型雇用現象依舊視若無睹,就算漲了一點基本工資,也解決不了勞工的相對剝削奪感。所以,該漲的不是基本工資,是基本「時薪」。時薪若調高到足以挑戰基本工資,打工族的相對剝削感就會降低。當非典雇用成本提高,企業就會轉回典型雇用;典型雇用需求增加,薪水給付自然就會提升。當父母親薪水多了,小孩打工的強度就可少些。

這其實是一個簡單命題,但在行政怠惰下,每年拿基本工資的窘境搪塞,是小聰明卻大愚昧的作法。

以現況來說,政府可以透過勞動檢查,清查企業非典雇用的情況,並透過行政處分糾正,讓典型雇用回歸常態。此外,關於薪水「漲不動」的問題,馬政府該啟動勞資政多方「社會對談」,讓企業負起社會責任,考量薪資成本的社會合宜性。這樣,台灣薪資階級才可能對政府的勞工政策有感啊!



◆ 國人經常性薪資縮水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2-03-23 工商時報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22)日發布1月份薪資調查,經常性薪資37,064元,年增率0.91%,創下近26個月最低。而在物價大漲,薪資增幅趕不上物價漲幅下,國人「實質經常性薪資」縮水,較去年同月減1.42%。

主計總處這項調查包括領月薪、日薪、時薪及績效制的各類受僱員工,由於75%受僱者都是領月薪,為便於反映薪資變化,全數換算為月薪,1月份屬於按月發放的「經常性薪資」為37,064元,加計年終獎金後的「平均薪資」為83,580元。

主計總處近期經常接獲民眾抗議的電話以及電子郵件,民眾認為自己的薪資遠不如官方公布的這麼高。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憫特別澄清指出,這是因為民眾對「平均薪資」的內涵有些誤解。

她說,「平均薪資」除了按月發放的「經常性薪資」外,還得加上年終獎金、加班費、員工紅利等,因此「平均薪資」自然會比大家理解的月薪來得高。



◆ 魁北克大學學費漲75% 數萬人抗議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蒙特婁22日電】2012.03.23

以法語為主的加拿大魁北克省22日有數萬學生示威,抗議大學學費暴漲75%,首府蒙特婁為之停擺。

來自魁北克省各地的示威學生群集蒙特婁,高喊著「我們要學習、不要負債」的口號,抗議隊伍擠滿兩公里長的主要幹道。

自2月中以來,已有將近30萬學生罷課、封鎖橋樑,並在全省各地舉行小型示威,抗議政府打算在五年內提高學費1625美元的計畫。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資料,調漲後的魁北克學費仍然明顯低於美國以及加拿大其他省區,但比很多歐洲國家昂貴。和魁北克相鄰的安大略省,目前的大學學費高居加拿大全國之冠,每年學費從6640美元起跳,魁北克目前的學費只有2200美元(約台幣6萬5000元)。

魁北克當地的輿論如今分裂成兩派,一派主張把高等教育視為投資,是讓民眾找到好工作的一種機會;另一派則支持教育補貼,強調所有的社會都能因為民眾教育良好而受惠。

魁北克政府表示,今年的預算赤字可能高達24億美元,政府必須減少教育補貼,儘力抑制赤字的激揚。

然而,學生仍然抗議學費漲幅過猛。21歲的雷維斯克在衣服的領子上配著一個紅色的方塊 (square),意味學費高漲會讓學生的財務「直接陷入赤字」 (squarely in the red),他說:「漲幅太高、太快,付出代價的將是中產階級。」

新學費9月起生效後,和當地學生支付相同學費的近一萬名法國學生,也會遭到波及;魁北克省與法國訂有教育協議。

fsj 提到...

搶救青年 搶救台灣未來

【聯合報╱黎建南/自由作家(高雄市)】2012.03.29

二○○九年,日本NHK電視台與三菱綜合研究所合作,製作了一部「搶救卅五歲的明天」紀錄片,震驚日本社會,至今仍在迴響。

日本一九七○後出生的青年,被稱為悲慘世代、三無世代—無成就、無信心、無元氣。而造成他們如此的,是戰後至一九七○出生,如今為社會中堅的人,他們是三無主義—無氣、無情、無心。沒有正氣、沒有感情、沒有熱心、自私自利,只求自我滿足。台灣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後果必將比日本更為嚴重。

日本戰後即大致安定,人口大量出生,從一九四六至一九八○的卅五年,至少每年生一百七十萬人,但近年只有百萬出頭,即減為六成。我國因國共內戰,台灣人口從一九五二年才大量出生,至一九八二的卅年,至少年生四十萬,去年不到十七萬,即減為四成。從人口結構,我們就比日本嚴重五成。

具體說,日本老人化指數,目前是世界最高,約一八○,即老人(六十五歲以上)與小孩(十五歲以下)比是一點八比一,還在增加,但不會超過二五○。台灣因為民國卅二年到卅七年出生人口特少,所以目前老人化指數約七○,即零點七個老人比一個小孩,但從民國一○七年後會累積增加,最嚴重是民國一四○年將到三六○,即三點六老人比一個小孩。

老人增加代表政府負擔增加,日本過去以平均壽命七十五歲計算,公務人員六十歲退休,平均工作四十年,政府養十五年;後因平均壽命增為約八十五歲,改為六十五歲退休,即工作四十五年,政府養廿年。而台灣,過去公務人員五十歲即可退休,現改為五十五歲,即政府負擔接近日本兩倍,而日本退休金依在職所繳年金計算,台灣則依最後職位計算。

民國九十七年,台北縣升格為準直轄市,原主計室改為主計處,主管由十一職等躍升為十三職等,行政院一位十二職等局長,玩「過水升官」花樣,調升台北縣兩個月就退休,並轉任高雄捷運副總,兩面狠削,誰買單?而陳水扁執政時期,大玩一日將軍的卑劣手法,即升少將、中將,一日即退,狠削高職退休金,罔顧社會資源的分配正義。所以,台灣公務人員的退休負擔,因退休年限及核付方式再加人謀不臧,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再看勞保,日本是繳薪資百分之十三,台灣至多繳百分之六,但給付的替代所得率,台灣卻是日本的兩倍,也就是台灣勞保負擔超過日本四倍。所以說勞保十五年後將破產,到時政府要管就只有不斷增加赤字,而不斷累積的龐大赤字,則是今日青年的未來劫難。

今天,上一代的人給年輕人留下的債務愈來愈多,留下的機會卻愈來愈少,以致 大多數青年是四不一沒有—工作不穩定、買房不敢想、結婚不容易、生子不可能,當然,沒有希望 。而青年沒有希望,就是台灣社會的未來沒有希望,台灣能不比日本更積極、務實的搶救青年,搶救未來嗎?

半世紀前,我們常在三月廿九日青年節高喊「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的口號。今天,應該是「時代搶救青年,青年擁有時代」。大家就在今天認真省思,如何搶救青年吧!為青年,更為了台灣的未來。

※ 相關報導:

* 休閒空間遭壓縮 青年節無感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32900509.html

台少盟祕書長葉大華說,時下年輕人喜愛的街舞、極限運動、塗鴉創作等,可活動的場所不足,政府應在社區內開發更多休閒場館。



◆ 幸福感調查/台灣社會快樂程度 只有48.9分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2.03.29

遠見雜誌今天公布「台灣幸福感調查」,結國顯示國人的個人幸福感較高,平均達64.2分,但被問到台灣社會目前的快樂程度,卻只得到48.9分的不及格分數,顯示一群還算快樂幸福的台灣人,集合起來卻無法形成一個幸福的社會。

遠見創辦人高希均表示,台灣每人年平均所得超過2萬美元,購買力平價經過調整後超過4萬美元,民眾有權力要求更高的幸福感。政府施政有必要從重視所得,提升到重視每個人的幸福感。

這項調查參考國內外快樂研究,挑選健康、經濟所得、生活滿意、社會連結等作為主要指標,條列12個問項以1到10分評價滿意程度,3到5分屬勉強糊口的「幸福清寒族」,6到8分是期待未來的「幸福小資族」。遠見表示,台灣民眾在12個問項的加總平均分數是6.42分,但以滿分100分來換算,個人幸福感落在「幸福小資族」。

朋友、家人關係 分數最高

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在「朋友關係」和「家人關係」的分數最高,得分在7分以上;分數最低的兩項是「財務及收入滿意度」、「未來生活保障信心」,分別得到5.42和5.69分,另外「個人的生活狀況滿意度」也不到6分。

在台灣民眾心目中,最重要的幸福三大要素依序是個人身體健康、夫妻和伴侶間的情感、收入,至於會影響個人幸福感的社會因素,經濟問題高居首位占78.7%,其他重要因素還包括居住問題、社會風氣、貧富差距和治安問題。

25到29歲年輕人 幸福感最低

值得重視的是,國人年長者的幸福感較高,但25到29歲的年輕人,選7~10分覺得幸福者只有45.7%,超過半數覺得不幸福,是20到45歲青壯年族群中,幸福感最低的一群人。

被問到亞洲國家哪國最幸福,新加坡獲七成受訪者肯定,台灣排第二、日本第三;令人意外的是,被評為幸福國度的不丹,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幸福程度,卻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四。

遠見雜誌綜合調查結果,認為台灣民眾的個人快樂程度較高,屬於「幸福小資族」;但台灣整體社會卻是不及格的「幸福清寒族」,台灣民眾的「小我快樂」,贏過外在環境的「大我快樂」。

薪水所得和就業 幸福感關鍵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表示,台灣的失業率只有4.2%,在全世界算是非常低的,但個人薪水所得和就業是影響民眾幸福感的關鍵,政府未來還是要努力讓失業率下降、所得提高,才能提高民眾幸福感。他也提醒,國人的家人關係和朋友關係,分數在及格以上各占84%和73.5%,社區關係及格分數以上的只有47%,要提升國人整體幸福感,提升中我、大我的全面幸福感很重要。

※ 相關報導:

* 幸福感調查/感受差很大 官員覺得人民很幸福
http://www.udn.com/2012/3/29/NEWS/NATIONAL/NAT5/6994115.shtml

根據遠見雜誌調查,行政院內閣官員看人民幸福感,認為「非常幸福」和「還算幸福」者,合計高達92.3%。官員心目中認為值得台灣學習的幸福國家...



◆ 最大規模勞檢 2成5企業A加班費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2.03.29

到底有多少企業A勞工的錢? 勞委會今天公布去年7月展開,歷來最大規模的「掃A勞動條件檢查」結果,總計共檢查1萬1413家企業,有3499家企業有違法項目,違法比例達三成。被查到的違法項目共4517件,其中又以「超時加班」占27%最嚴重,另「加班未給加班費」占26.6%,兩者合計53%以上,顯示企業「A」勞工工資、工時狀況極為普遍。

勞委會強調,違法業者都依法由地方政府開罰,最高可處30萬元,另勞委會也要求地方政府要上網公布違法業者名單。

為了全面了解雇主濫用「責任制」概況,勞委會去年首次針對勞工勞動條件進行大規模調查,發表「勞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報告」,調查推估,約有68萬勞工曾被雇主A加班費,四分之一的勞工違法超時加班。

勞委會因而在7月宣布將針對該項告違法比例最高的八大行業展開「掃A勞動條件檢查」,了解勞工被「A」狀況。八大行業包括「金融保險業」、「資訊通訊傳播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住宿餐飲業」及「製造業」等。

勞委會表示,掃A計畫檢查項目鎖定與工資、工時有關的10大重點項目,包括超時加班、未給加班費、假日上班未給加倍工資等,共檢查1萬1413家企業,3499家被查到違法項目,比例約30.7%,違法項目總計4517件。

勞委會表示,4517件違法項目中,以「延長工時超過法令規定」 (即超時加班)1277件最多,占27.2%;其次是「加班未依規定加給工資」,也就是未給加班費1200件,占26.6%。若以全部受檢家數來看,超時加班 (勞工過勞)及未依規定給加班費 (A勞工工資)的企業至少占一成。

檢查結果發現,企業A勞工前5大違法項目中,有4項都與勞工工資有關,尤其是「加班未給加班費」及「假日出勤未加給工資」比例都不低,勞委會呼籲勞工應重視自身勞動權益,若有雇主違法狀況,可就近向勞工局或勞委會專線0800-085-151申訴。

fsj 提到...

老不「休」? 新血更難進職場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2.03.31

歐洲各國都呼籲上調退休年齡,加拿大也將延後退休年齡至六十七歲。國內學者的觀點是,目前國內實際退休年齡「過早」,平均不到六十歲,現階段還不像美加、歐盟等國的處境,預估十年後,台灣才會面臨「延後退休」問題。

勞委會表示,民國九十七年,台灣退休年齡才從六十歲延到六十五歲。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曾說,台灣目前仍在人口紅利階段,「延後的人力都還沒消化、適應完畢」,還沒到日韓、美加的階段,可能是十年、廿年後,台灣才會面臨,「那個時間點會到,但不是現在」。

勞委會發言人潘世偉表示,加拿大延後退休年齡到六十七歲,必須考量當地情境,也許是因為社會保險、財政負擔過大,加上人口老化,才配套延後退休年齡,雖然是國際趨勢,但他也不諱言指出,若台灣再延後退休年齡,一定會延緩年輕人「進入職場的速度」。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國外延後退休年齡有兩大主因,包括人口老化及福利財政負擔大。歐盟因為歐債、財政吃緊,勞工工作型態早已變成「活到老、做到老」,反觀台灣,不少年長者都想提早退休享清福、含飴弄孫,甚至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

「台灣十年後再來煩惱這個問題」,辛炳隆說,現階段台灣即將退休的勞工,都是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進入職場,薪水有一定水準,加上儲蓄力強,大多都「荷包滿滿」,若再延後退休年齡,恐怕會排擠年輕族群,卡住職場流動,所以他並不贊成延後退休年齡。

※ 相關報導:

* 加拿大跟進延退潮 延到67歲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998227.shtml

加拿大面對人口高齡化日益明顯、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嚴重問題,保守黨政府廿九日提出的二○一三會計年度(今年四月一日起)聯邦政府預算計畫中,主張從二○二三年起,分六年逐步將高齡安全福利金的發放年齡從現在的六十五歲,延後到六十七歲,並可藉此撙節數十億加幣的政府支出。

* 延退? 台灣要先改善年齡歧視問題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998229.shtml

台灣人平均退休年齡是五十六點六歲,跟日韓及歐美國家相比,平均工作到六十五歲至七十歲,相差甚遠。勞團及學者指出,若要延後台灣的退休年齡,應該要先改善年齡歧視及強迫退休的職場環境。

* 高齡社會/年老或體衰? 退休反領雙薪…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999779.shtml

日本在省思「搶救卅五歲青年」的思維中,已開始有些鄉村型的小企業,年輕人也不會像上一代,充滿「日本可以說不」、「日本第一」的自信與自大,反而是追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的新詞彙「小確幸」─微小但確定的幸福。願意回到鄉下,從事小規模的事業,低薪卻也低消費的工作。這不是英雄氣短,而是好漢務實;務實苦幹的人,是不會被打敗的。

* 86歲德國體操嬤 腰骨真正軟Q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000086.shtml

86歲的德國阿嬤Johanna Quaas,日前在德國科特布斯(Cottbus)世界杯體操比賽中,完成了雙槓、自由體操項目,驚豔全場。



◆ 彭明輝:尊重市場或協商解決
http://www.udn.com/2012/3/30/NEWS/OPINION/OPI4/6995954.shtml

【聯合報╱彭明輝】2012.03.30

搭飛機離開台北時,經濟部擬在油價連六漲之後再度「尊重市場機制」,讓油電齊漲,電視名嘴群聚痛批此舉為「連續霸凌」。飛機落地後搭上英國火車,報紙上赫然寫著「天佑女皇,天助醫療體系」的斗大標題,原來是英國在財政惡化的壓力下通過新法案,授權國會大砍醫療體系的經費,並將大片醫療服務私有化,而引起受薪階層的恐慌,以及醫療工作者「政策殺人」的嚴厲批判。

二○○八年以來經濟疲軟而通膨壓力持續不斷,全球受薪階級的實質所得持續下降,生活之艱困已經到了積怨難忍的程度。但是歐洲傳統福利國家與奉行自由經濟的英美國家都脫困乏力,以英美為師的亞洲國家就更不知要如何舉措。

剛好「鐵娘子」柴契爾的電影風靡全球,台灣一位名嘴神情激動地提議賣掉沒效率的中油,並且引述柴契爾的名言:「今天你們會恨我,但是老的時候會愛我。」可惜,這段引言違背歷史事實:柴契爾雖然擔任了十一年的首相,但英國人早已恨透了她的絕情與剛愎自用!她最後是因為太不得人心,而在同黨同志逼迫下辭去首相職務!

雷根與柴契爾雷厲風行地推動市場經濟以來,迄今已經將近四十年,市場經濟的成效也愈來愈讓人心冷。從美國傳統基金會所公布的二○一二年全球總體經濟數據來看,市場機制並不比福利國家更能刺激景氣與促進就業:歐美國家的稅率、所得與政府支出皆相近,但英美國債分別為GDP的七九‧五%和六九‧四%,而失業率分別為七‧九%與九‧六%;但是在福利國家的優等生中,荷蘭和丹麥的國債分別為GDP的六四‧四%與四六‧九%,而失業率分別為四‧三%和七‧二%,表現遠比英美兩國亮麗。

其他北歐福利國家的國債都少於GDP的四九%,而失業率則在三‧六%和八‧四%之間,表現優於美國;即使是德國和法國,國債分別為GDP的八一‧五%和八五‧五%,而失業率分別為六‧八%與九‧三%,表現也接近英美兩國。

但是英美的市場經濟卻以犧牲弱勢為手段,一再引起社會衝突:二○一一年八月倫敦暴動,十一月分憤怒的百分之九九%占領了華爾街,年底美國時代雜誌以蒙面的抗議女子作為年度風雲人物。

在全球一籌莫展中,荷蘭的改革吸引了全球學術界的目光:她一度被傳統福利制度拖垮,一九八○年代起勞、資與政黨代表進行了一系列的協商與立法,在共體時艱的精神下創造了福利國家的新奇蹟:勞工接受薪資凍結與工作契約彈性化的資方訴求,以強化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資方則回報以減少工時以促進就業,並改善非典型就業者的勞動條件;政府則對勞工給予部分社會福利保障以救濟其損失,並對僱用長期失業者的雇主給予租稅獎勵。

在勞、資、政三方合作下,荷蘭經濟終於復甦、失業率逐年下降,國家社會福利經費的支付能力也上升為西歐之冠。

台灣一向盲目地尾隨美國政策,而不曾覺察到美國與台灣國情迥異、人口結構與天然資源迥異、國際地位迥異、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根本不適合抄襲美國。倒是荷蘭與台灣同屬蕞爾小國,在列強環伺的狹縫中求生存,才更值得借鏡。

何況,台灣還局部保留著體卹窮苦者的奉茶精神和廟會濟貧的傳統,假如可以在這基礎上發展以協商為手段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得弱勢無匱乏之虞的年輕人敢於結婚育子,這才是值得留給後代子孫的共同遺產。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相關報導:

* 社論-政府官員應真誠面對統計數據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33000089.html

...看到行政院、財政部對於貧富差距這些似是而非的回應,我們只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政府官員們平日到底是懷著什麼心態去面對這些統計,是想瞭解貧富差距的真相,還是只想證明台灣貧富差距不嚴重?這個心態很重要。

...從事統計工作者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統計是良心事業,沒有任何一份統計是全然完美的,失業統計如此,所得分配統計亦然。但只要有心想瞭解,從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財政部的綜所稅資料、內政部的低收入戶統計,都可以查得一些所得分配的蛛絲馬跡,拼湊出貧富差距的真相。換言之,由不同面向來瞭解台灣的所得分配問題,才是政府今天面對貧富差距問題應有的態度,豈能因為財稅資料所呈現的二十等分位所得差距過高,就出言否定這份統計的價值。

....政府官員們一直宣稱國際上都採五等分位來衡量貧富差距,但為瞭解金字塔最頂端者的收入,日本、英國、美國除了公布五等分位,也公布十等分位的所得分配情況;此外還公布前5%的富有家庭所得所占比例,藉以瞭解財富集中的程度。而前5%,即二十等分位裡的最高所得家庭,也就是這次立委們質詢時所援引的比較標準。政府不對金字塔頂端的前5%多加探討已屬失職,還動輒拿起國際統計當擋箭牌,說什麼國際上都用「吉尼係數」、用「家庭收支調查」五等分位統計。如果真正關心貧富差距,又何需在統計上如此自我設限?

...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其有用或無用,其能否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全繫於為官者的心態。

fsj 提到...

美學費高漲 學貸進棺材還不清

中央社 2012.04.03

過去20年美國學費大幅攀升,收入卻未跟隨高學歷增加,就學貸款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根據統計,超過60歲的美國民眾仍然積欠360億美元學生貸款,可能到死都無法清償。

美國紐約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of New York)公布資料顯示,60歲以上的美國民眾仍然積欠360億美元學生貸款,當中10%欠繳已成為呆帳。

美國民眾還不起學貸導因於學費連年飛漲,學歷貶值,畢業後收入未必如預期般美好;2008年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高攀,學貸問題更是雪上加霜,比信用卡債和汽車貸款問題還要嚴重。

消費者破產律師布魯爾(William Brewer)在「華盛頓郵報」指出,學貸問題就像鏈球一般,可以一路滾進墳墓,躺進棺材問題就解決了。

雖然學歷貶值,但高等教育仍然是美國穩定生活和較高收入的保證。根據統計,高中學歷失業率為9.2%,為大學的一倍,高中畢業生平均週薪為638美元,大學為1053美元。

美國中年人士陷入學貸壓力困境,除了為更高學歷和收入,或增加職場競爭力,暫停事業重到校園,但畢業後就業情況和收入未必如預期理想外;支持子女高等教育支出,但畢業後工作難找,年輕人被迫成為啃老一族,也是中年人臨老仍背負學貸的問題根源。

不過美國私立大學學費並不為學歷貶值所撼動,著名學府學費平均每年增加6%,許多人雖然大喊吃不消,政府也呼籲學位應和收入掛勾,但名校收費高昂,學生仍擠破頭搶進。

學貸利息和欠繳罰款累積,導致本金加利息共同滾動,一發不可收拾。過去學貸多是年輕人的煩惱,如今美國中年人士在退休之際,還得面臨學貸追繳電話的窘境。



◆ 百萬緬勞想返鄉 衝擊鄰國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12.04.03

緬甸民運領袖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可望在國會補選獲得壓倒性勝利,許多總部設在東南亞的公司已開始擔心,散布區內各國的緬甸外勞是否會因為祖國的政治改革而決定返鄉,導致勞動市場吃緊。

泰國可能受到最大衝擊,因為目前約有百萬緬甸勞工居住在泰國,大多從事低薪工作。如果緬甸政經情勢持續改善,專家認為許多勞工會選擇回國,國內的勞工則完全不會想移居海外。這意味泰國或他國企業可能面臨勞動成本上揚的問題。

風險顧問業者歐亞集團(Eurasia)上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當緬甸情勢好轉,泰國企業-特別是農業和基礎製造業業者—「未年幾年可能面對勞動市場緊俏,因為少有緬甸勞工願移居」至泰國。

該報告說,「緬甸勞工在泰國經濟扮演重要角色」,占低階技術或最低工資的勞動力約四分之一,賺取的薪資比泰國本地人少約30%至50%,通常投身泰國最危險、髒亂和困頓的產業。

緬甸的經濟改革,包括提供外國投資人免稅假期在內的各種新法規,可能刺激國內經濟發展,從而降低緬甸人出國工作的誘因。屆時泰國企業必須提高勞工薪資,或甚至遷廠至越南、寮國和柬埔寨。

馬希竇大學大學教授哈爾說,泰國已有勞動力短缺問題,特別是低薪工作。去年洪災期間約10萬名緬甸勞工返鄉,許多人未再回到泰國。

這是近期遭逢連串挑戰的泰國企業必須面臨的一大隱憂,泰國今年起提高最低工資,去年洪災又推升今年保費和其他成本。



◆ 逾1700萬人失業 歐元區失業創新高 貧窮勞工暴增

【蔡鵑如/綜合報導】2012-04-03 中國時報

暫時躲過倒債風暴的歐元區,正一步步朝衰退泥淖邁進。歐盟統計局二日指出,歐元區二月失業率衝上一○.八%,創一九九九年歐元區成立以來新高,失業人口更飆至一千七百十三萬人。但幸運保住工作的歐洲人,也因薪水大幅壓低,生活品質陷入貧困窘境。

歐洲前兩大經濟體德國、法國,失業率分別持平在五.七%和一○%,但老三義大利升到九.三%,創十一年新高,十五至廿四歲失業率三一.九%。西班牙則繳出歐元區最高的二三.六%失業率,廿五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更達五○.五%。

市調機構Markit Economics統計,歐洲三月採購經理人指數,也一口氣掉到三個月低點的四七.七。製造業活動萎縮,重創就業市場,各國紛紛祭出嚴苛緊縮措施,反而殃及成長前景和民間消費,恐導致歐元區陷入衰退。

但有工作也不代表生活保障。《紐約時報》報導,已有數十萬歐洲人淪落到無家可住,被迫住帳篷、車子、廉價旅館;幾百萬人無法負擔基本生活開銷,只得投靠親友。

貧窮勞動人口上升,令歐洲長年的社會安全網岌岌可危。過去無業者能取得基本補助、醫療照顧和社會住宅,但現在,只能領到最低薪資的貧窮勞工入不敷出,年輕人卡在低薪或朝不保夕的工作中。巴黎政治學院經濟學家費杜西說:「貧窮勞動族群將會暴增。」

這股趨勢在西、希等債務纏身的國家格外顯著,但較繁榮的德、法兩國,貧窮勞動人口也持續走高。費杜西說,許多法國人生活品質倒退回十九世紀,付不出暖氣費,五人擠在不到三坪的小公寓。據二○一○年數據,歐元區八.二%勞工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社福團體則稱,法國有逾十二萬人住在帳篷裡。

中產階級生活水平也逐漸惡化。受到不景氣拖累,雇主不願提供長期工作合約和勞動保障。去年歐盟的新聘勞工中,就有一半是暫時性勞動合約,隨時可能丟飯碗。

fsj 提到...

1年通報萬戶 高風險家庭安全網人力不足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板橋報導】2012.04.05

新北市成立高風險家庭整合型安全網短短一年,就通報近1萬戶高風險家庭,現有500名輔導志工明顯不足,市府擬擴充輔導志工人數到5000人。

新北市高風險家庭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邱夙儀表示,該中心目前編制人員只有11人,包括8名社工及勞工局、教育局和衛生局各1名駐點人員,以此人力無法負荷上萬件高風險家庭,因此主要負責將個案轉介到其他單位,並進行追蹤。

除了社會局,此一網絡整合的單位還包括教育、民政、警察、消防勞工、衛生、原民和工務等7個局處,以及志工銀行、民間天使和社會局的「實物銀行」。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新北分署」也加入高風險家庭安全網整合行列。署長陳盈錦表示,新北市去年因健保費未繳而遭強制執行者高達58305人,其中許多是弱勢家庭,參加此計畫是希望在冷冰冰的執法過程中,也能「燃燒火花,幫助弱勢」。

邱夙儀坦言,安全網實行之初確實有通報不夠精準問題,所以今年推動重點之一是「精準通報」,另推動「溫心天使」擴充志工人數,預計達到每里2名「溫心天使」的目標。

社會局提供的高風險家庭服務通報專線為89682380,傳真為89682381,也可透過內政部「關懷e起來」網路http://ecare.moi.gov.tw通報。



◆ 商家苛待建教生 將重罰

【聯合晚報╱記者張文馨/台北報導】2012.04.05

一般商家除雇請勞工外,最常見的就是建教合作的學生,為明確保障建教生權益,行政院院會通過「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草案,草案中明定,建教合作機構應與建教生建立訓練契約,也須提供勞保、團保和生活津貼,不得要求建教生繳納任何訓練費用及保證金,違反規定者,除限期改善,主管機關也可開罰。

全案將送交立法院審議,行政院長陳冲表示,將此案列為亟需在立法院第八屆第一會期通過的急迫性法案,並要求教育部加強和朝野黨團溝通。

草案中明定,建教合作機構若超收建教生、要求建教生負擔訓練費用、為提供生活津貼或提供差別待遇等,主管機關都可要求建教合作機構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處新台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經處罰3次仍未改善,該建教合作機構3年內不得參與建教合作,並公布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

有關訓練契約內容,在草案中專章明定,應有職業技能訓練計畫、勞保、團保、生活津貼、訓練證明的發給,及終止契約的事由和程序。並明定9項建教合作機構不得為的要求,包含要建教生負擔訓練費用、保證金或向建教生推銷產品,若提前終止契約,建教合作機構也不得向建教生要求違約金。

建教合作機構需在建教生受訓前就先繳納保證金給學校,若發生建教合作機構沒有給予建教生生活津貼,或是以任何理由扣留生活津貼時,由保證金補足。

另外,有關生活津貼、訓練及休息時間、職災補償和歧視行為的問題等,都列入保障範圍。



◆ 非法外勞 擬納入職災法保護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2.04.05

基於人權考量,行政院院會上午通過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修正案,將未加保外勞,也就是俗稱的非法外勞納入適用對象,若在台打工導致職災死亡,將可領到45個月基本薪資死亡補助,約84萬5100元,據勞委會估計,滯留在台非法外勞約3、4萬人可因此受惠。

草案中也延長雇主對勞工照顧責任,明訂勞工若在粉塵、致癌物質等高風險作業環境工作,就算離職或退休,仍可申請健康檢查補助。若雇主應替勞工加保未加保,一旦發生職災,罰鍰從目前賠償保費4到10倍的金額,加重為處以6萬元到30萬元罰鍰。

修正草案新增第13條規定,凡依就業服務法規定進入我國從事工作後,因其他事由致未持有核准工作之外國人,亦即原本合法入境工作,但逃跑成為非法外勞者,適用職災補助及生活津貼等規定。

為了區分合法外勞與非法外勞保障不同,現行職災生活津貼未加保本勞及合法外勞,領取失能生活津貼及看護補助,最長可領3年,但非法外勞最長只能領1年。且納入適用對象的非法外勞,僅限合法入境工作,但因故變成非法;若是偷渡或觀光簽證來台非法打工,不在保障範圍。

目前,4人以下公司勞工仍非勞保強制加保對象,不過,勞委會認為,若勞工發生職災,雇主仍應負賠償責任。條文也增定,若雇主未依勞動基準法對勞工職災給予補償者,則處以政府核發失能補助金額1.2倍的罰款,適用對象並擴及4 人以下雇主,以加強對雇主責任的規範。

fsj 提到...

小心人才閉關 星副總理:勿重演台灣故事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4.06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四日指出,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重演「台灣故事」(Taiwan story),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新加坡「聯合早報」及「海峽時報」五日報導,副總理兼財政暨人力部長尚達曼四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政治聯盟舉辦的論壇上說,新加坡對外國人才需持開放態度,否則就會像其他國家一樣,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最後導致國民名目所得下降。

尚達曼引述一項針對台灣人才移動所做的調查表示,台灣人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台灣對於外國人才採閉關政策。同時台灣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國外,尤其是大陸,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調查發現,台灣人過去十多年的平均名目所得增長有限;如果再加入通膨因素,實質所得更大幅減少。

尚達曼強調,許多新加坡人希望在頂尖企業、有競爭力的團隊中工作,越來越多新加坡頂尖人才也移到海外工作。「若不提供機會讓新加坡的企業擁有世界級的競爭力,並讓國人在最好的團隊中工作,將會失去更多的人才,跟台灣的處境相同。」

會中一名卅歲的男子提問,有許多外籍的大學畢業生在新加坡以低薪求職,相對壓迫到本國畢業生的薪資。尚達曼回答,新加坡將維持開放,在經濟上就能有傑出的表現。阻止外國人才會讓國家失去競爭力,結果只會弄巧成拙。

尚達曼解釋,新加坡的經濟屬於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並與其他經濟體爭食全球的大餅。因此「即便國內沒有外國人,我們仍要在其他地方與外國人競爭。問題在於如何強化新加坡的團隊,來讓新加坡人受益。」

中華民國駐新加坡代表處官員表示,將把尚達曼的相關評論回報給國內研究。



◆ 嚴長壽:國際化人才匱乏的嚴重危機

【聯合報╱嚴長壽】2012.04.07

不久前我在一場監察院內部演講中提及,台灣「人才存糧」問題;無獨有偶,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日昨亦提出小心人才外流重演「台灣故事」,連新加坡都看到的台灣問題,我們竟然看不到,這才是台灣真正最大的問題點。其實,過去六十年來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人才」及「經濟」兩種存糧,都已面臨危機。這是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之一,今天我先從公務系統來談「人才存糧」的問題,因為這攸關著國家未來格局的掌控。

七○年代初,台灣退出聯合國,表面上我們失去一個政治舞台,但深層來看,更大的損失是,我們的政府失去了一個跟世界溝通的合法平台。當我們失去這個平台時,也就代表原來在聯合國體制下的世界教科文、衛生、工業、環保、醫療、文化等組織,我們也失去參與活動的機會;當我們仍是會員時,各部會再沒錢也必須編列預算提升公務人員的國際視野,招考公務員也要徵選具有參與國際事務能力的人才。遺憾的是,當退出聯合國時,我們並未察覺事件背後隱藏的副作用,因此也沒有積極另闢途徑增加公務員的視野,於是其國際視野變得愈加窄仄,導致今日公務人員國際觀嚴重不足。

所幸,過去卅年間,台灣有一批學成歸國的民間人才存糧,得以暫時「遮掩」官員不夠國際化的窘境。六○年代開始,台灣送出大量留學生,他們拿著「單程機票」,以毫無退路的決心在國外忍辱負重闖出一番事業,廁身各大頂尖產業界、教育界、實驗室等充當「台灣的耳目」,意外為台灣儲備為數龐大、視野深遠的國際人才。八○年代初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台灣從製造業力圖轉型,這些帶著豐富國際化經驗的人才陸續回流,使台灣對世界科技市場的需求,幾乎達到無縫接軌,將台灣打造成為科技重鎮,成為全球化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當台灣歷經農業、製造業到科技業的成長之後,九○年代末期,經濟優渥下的台灣年輕人出國留學人數開始驟降,即使出國也僅想快速拿到學位,回國搶占台灣正加速膨脹的大學教授職缺。加上彼時「本土優先」的意識形態當道,讓台灣處於鎖國狀態。其結果無論在公、私部門都缺乏精深的國際人才培養系統,加上大陸崛起,台灣開始耗盡人才存糧,因此雖然最近《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提到台灣最值得讚許的「腦礦」優勢,其實這已是過去幾年的記憶,現在它早已過了高點,難掩日薄西山的頹勢。

尤其,這幾年在媒體與民代的監督下,公務員出國已變成一大罪惡,不只對國際培訓長期不重視,就連短期考察也要偷偷摸摸。惡性循環下,一旦面臨國內出事,身在國外的政府官員往往為免被媒體與民代批評,再重要的國際活動行程都寧願取消趕回國,只顧經營本國關係,使台灣變成十足內視型的國家。不幸的是,我們的重大政策偏偏都必須仰賴這些公務人員評估、審核、執行,當其國際視野不足,缺乏掌握世界趨勢的能力,所有決策都將偏向不出錯、最保守的做法。

問題並非一日造成,問題也無法一日解決,這就是我看到台灣不願意面對的第一個真相!

(作者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平均主義+保護主義 「我們根本挖不到人才」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2012.04.06

「我們根本挖不到人才啊!」經建會副主委單驥昨天直言,在保護主義心態下,就算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林書豪想來台灣工作,在現行法令限制下也無法來。

單驥透露,現行外國專業人士來台主要的工作限制包括:一、必須在境外擁有兩年工作經驗;二、最低薪資不得低於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高過台灣本地的畢業生,令外籍生與僑生很難在台灣有實習工作的機會。儘管經建會、經濟部等部會一再要求鬆綁,不要設薪資限制,但勞委會還是以「保護」國內工作機會為由堅持至今。

單驥分析,如果國內廠商能夠以較低的薪資水準在國內找到適合人才,一定會理性決策;問題是法令不讓廠商到國外覓才,廠商找不到適當人選,台灣人還是得不到這份工作。

此外,現行「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的薪資水準,也一體適用於來台灣念書外籍生與僑生,單驥認為,政府的高等教育經費投資在外籍生與僑生身上,卻剝奪他們留在台灣實習一年的機會,實在很可惜。

而長期研究勞動市場的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強調,台灣留不住人才,關鍵不在法令,而是「薪資談不攏」,尤其是台灣中小企業,開出的薪資條件較為平均而且保守,也就是「平均薪資主義」,而且輕視教育訓練,一想到降低成本,往往第一刀砍下去的就是人事費用。

辛炳隆表示,國內企業要找研發團隊的核心人才,當國外研究人員一開口就是年薪新台幣五百萬元,可能就因為高薪而作罷;就算要挖外國人才,最後挖到的可能是在外國「退休的專業人才」。

※ 薪資水準可調低,但不能低於基本工資,不然會成為輸入外勞的藉口。

* 人才留不住 勞委會:關鍵問題是起薪低
http://www.udn.com/2012/4/6/NEWS/NATIONAL/NATS1/7010817.shtml

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今天表示,真正的問題仍在台灣薪水起薪太低,若產業環境能提升,人才才能留下來。他提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率先表態,將調高台灣員工的薪資,是正向的做法。經建會副主委單驥說,國家經濟發展的不二法門,是資金與人才需同步引進。

* 國科會彈薪留才 加碼挖角
http://www.udn.com/2012/4/6/NEWS/NATIONAL/NATS1/7010101.shtml

台灣近年藉由「彈薪方案」設法留住國內人才,國科會也對優秀國外人才「比照加碼」,希望吸引他們來台服務。

* 薪資調漲是趨勢 統一超:每年都會加薪
http://www.udn.com/2012/4/6/NEWS/FINANCE/FIN1/7009357.shtml

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昨天表示,企業要永續經營,必須靠員工辛苦工作,薪資調漲是一種趨勢,統一超每年都會固定調薪2%到3%;今年將維持一定水準、甚至更好,往後每一年也會不斷加薪。

fsj 提到...

社論-迎接老齡社會掌握終養商機

【本報訊】2012-04-11 工商時報

台灣步入老人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伴隨而來最急迫的課題,就是對於數逾60萬的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而在本籍看護人員供應不足且又價格昂貴的情況下,聘請外籍看護人員蔚為風潮。從而有關申請外籍看護人員依憑的「巴氏量表」是否過嚴,讓老人安養難上加難,在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之妻陳嘉君與知名媒體人趙少康先後公開主張應放寬聘僱外勞看護的限制,顯示這不只是家有失能長者的切膚之痛,更且是一個牽涉廣遠的公共政策議題。

首先有待檢討的,厥為圍繞「巴氏量表」是否規定過嚴、不切實際的探討。「巴氏量表」原來是做為評估病人復健程度之用,行政院勞委會於2000年引進做為病患能否聘僱外勞看護的指標。從制度化的角度來看,有指標總比漫無標準,任由主管官員自由心證為佳。但實際操作的經驗,政府對外傭的諸多管制,卻被批評是政府管不了,民眾用不到,勞工沒保障的「三輸」結局。就這一點來看,包括內政部、衛生署與勞委會的確有必要好好檢討改進,而不是抱殘守闕任令民怨燎原。

進一步檢析主管官署之所以堅守「巴氏量表」陣地,一定程度上與擔心一旦全面鬆綁,將重蹈過去不少民眾假替父母申請看護外勞之名,行替自己找家庭幫傭甚或是充做產業外勞之實,進而衍生外勞不堪超時工作大量逃跑的情事之覆轍。另外,主管官署也顧慮放寬外籍看護人員申請門檻,可能引發勞團抗議擠壓本勞工作機會,其結果自然是一動不如一靜。

不過,即使主管官署前述的擔心、顧慮可受公評,現行規範是否過嚴有檢討改進的空間。但是在台灣外籍看護最大來源國的印尼宣佈2017年起不再輸出女傭,泰國也有類似宣示後,台灣想要倚賴相對廉價的外籍看護人員顯然已非長久之計。因此在爭議是否放寬外籍看護申請門檻的同時,有識之士都同意,建立台灣自體的完善長照制度才是治本之道。

談到台灣長照制度的建構,衛生署其實從四年前即已正式試辦「長照十年計畫」。四年下來接受服務者近10萬人,服務涵蓋率較開辦之初已成長了9倍。但是主管官署這項沾沾自喜的政績,換來的卻是監察院於上周通過彈劾案,直指政府的十年長照計畫欠缺配套措施,推估長照需求人數不符實際,宣導也不足。姑且不論監委於十年長照試辦期間就批評績效不彰是否過於嚴苛,但是面對我國已經快步邁入老齡化社會,主管官署推出的十年長照計畫不只規模上無法滿足全體失能老人照護的需求,更有經費不足、法制不全的缺失。整體以觀,監院欠缺完整配套措施的指責,也並非無的放矢。

其實,政府主管官署也並非不知道目前試辦的十年長照計畫並不能滿足國人的需求,更何況國內長照服務的需求量放眼未來只會不斷增長,因此要建構一個量足質佳的長照體系,一方面是要加速「長期照護服務法」的立法工作,此一法案其實已經送達立院待審,因此立法的速度與品質對於長照體系的法制化將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另方面主管官署規劃中的以長照保險制度取代目前試辦中的長照服務體系,自然也應循序漸進的推動。不過從具一定社會福利性質的長照服務體系,要轉軌為長照保險制度,本意是防杜長期照護淪為政府另一個財務黑洞的必要之舉。但是參考健保的實施經驗,名為醫療保險,卻有相當程度醫療社會福利的性質,導致健保保費低廉的背後難掩赤字不斷擴大卻難以填補的困境。長照制度未來能否以健保制度為前車之鑑?或者無可逆的只能重蹈健保財政困竭的覆轍?對主管官署誠然是一個莫大的考驗了。

長照制度的建構,源於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齡化社會並非只是帶來負面的增加政府或人民的財務負擔而已。在今天醫藥發達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健康老人的養老、安老,從產業的角度其實可以帶動終身學習、理財、娛樂及醫療照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失能老人的照護,更是需要大量的照護服務人員,以及護具、特殊餐飲等多元產業的支撐。從產業的角度來看,迎接老齡化時代的來臨,政府的責任是使老有所養,對產業而言則將可帶動全新的另類服務商機。



◆ 反學費運動 全球新議題

【鍾明倫、林柏儀】2012-04-11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雖然宣布今年學費不漲,但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台灣從年後就開始討論一○一學年度的學費是否調漲,全球世界各地亦有反學費抗爭的活動,其中以加拿大的魁北克的漲幅最為驚人,預計調漲百分之七十五,二十二萬名大學生發動大規模的遊行抗爭。馬來西亞也預計於四月十四日發動「廢除學生貸款運動」,要求政府「提供免費教育」的遊行。從國際學生運動的發展而論,「反學費」這個訴求(不是反「高」學費),已是全球學生運動中的最大共識。以下我們將從台灣學費議題的出發,分析反學費與反資本主義的關係。

從客觀的經濟面向進行分析,台灣隨著高教擴張、勞力品質提升,企業主們在過去享受到大量廉價的技術勞力,使得其營收利潤占我國GDP的比例,自一九九○年的二九.六二%,上升到二○一○年的三五.三五%。然而,在該段時間,受雇者儘管平均受教育年數不斷延長,集體薪資占GDP的比例卻是從五一.七一%,下降到四四.五五%。這顯示,企業因為優質人力而提高了生產力與利潤,卻絲毫沒有反映在受雇者的薪資身上,才是真正該多「付費」的對象。根據主計處統計,只要從資本的營收拿出一%GDP的費用,就有一千二百億之多,許多公共服務的經費問題都能改善。但問題在於,不論藍綠政府都因為傾向財團利益,過去執政經驗中不願意向資本課稅,反而是要人民埋單。

公私立大學校長不斷的對外宣稱:「沒錢辦教育將會導致辦學品質低落」,這句話是矛盾的,並且與現實經驗不符。從歷史上來看,漲學費並不會增加教育資源。因為每漲一分學費,政府的補助就跟著少一分、甚至更多。以國立大學為例,過去十五年來漲了五○%─八○%的學雜費,這樣的學費也仍只占學校總經費來源的二○%左右;相對來說,過去國立大學有八○%的經費都是來自政府補助,如今竟然只剩下大約六○%,補助減少的部分,甚至比增加的學費還多!大學透過漲學費來補資金缺口,若是能補滿,也只是恢復過去的教育資源水準,根本沒有增加教育資源。故此,自然不會有多的錢用在教育品質改善,或所謂「用在學生學習上」。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之下,學生接受教育是一種為進入生產體系準備的訓練勞動。人們普遍接受更長時間的教育訓練,真正得利者的是企業。客觀來說,人們收入沒有增加(特別是扣除投入的所有教育費用後)。因此,這筆人力訓練費用應該由「資本來承擔」。學費的議題不應該只是「低學費」或是如何「重分配」的問題,應該主張「免學費」。甚至,還要普遍性的「助學津貼」,才能有效暫時解消人民的教育費用壓力(學生念大學一年的費用中,學費僅五─十萬,平均生活費和其他費用,加起來高達十五萬)。而且,這個範圍要及於各階段的教育,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是社會教育。

但更進一步說,學費議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資本主義下的勞資關係,能夠逼迫勞工為了求取受雇機會,替資本付出它們本應付出的人力訓練成本,學費再高也得忍受。資本主義下的政府也得要為資本的利潤可能所服務,而不是站在人民這邊的。因此,我們敢宣稱,今年就算大學學費凍漲,但問題仍未解決。全世界的反學費運動不只是要求免學費,更是要反資本主義,為不受資本邏輯扭曲的教育環境奮鬥,才是根本出路所在。

(鍾明倫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林柏儀為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系博士生;二位皆為反學費論壇發起人)

fsj 提到...

社論-我們所不願聽到的台灣故事

【本報訊】2012-04-12 中國時報

台灣故事,過去所訴說的是勤奮、創新以及成功,但是最近在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的口中,卻成為負面的教材,引發了台灣朝野各界熱烈的討論與深刻的反省。

尚達曼日前公開演講中指出,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重演「台灣故事」(Taiwan story),新加坡對外國人才須持開放態度,人才如果流失,最後導致國民名目所得下降,將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所謂的「台灣故事」,是尚達曼在引述一項針對台灣人才移動的調查表示,台灣人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台灣對於外國人才採閉關政策,同時台灣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國外,尤其是大陸,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

人才流出,如同才智流失,英文稱為brain drains,在國際競爭發展之際,各國莫不競相爭取人才,可以有許多形式: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者不願低薪就業,希望在中國大陸找機會,這是人才流失;專業經理人在台灣升遷碰到瓶頸、加薪碰到上限,遇到有新加坡公司招手,舉家遷往,這也是人才流失;大企業家為了減輕稅負,將投資重心轉移他國,更是人才流失。

美國雖然沒有積極具體的人才政策,但老早已經化為無形。大學、研究機構,乃至私人企業招攬人才,不考慮國籍,在華爾街與矽谷,滿眼望去盡是印度、中國面孔;而新加坡在香港九七之前,曾經極力宣傳技術人才移民新加坡,掀起兩個城市人才大戰,競爭至今沒有停火。

國家如公司,在全球競爭環境裡,大家都希望創新,提高國家生產力,也擔心可能會落後,而此同時,全球有兩億人在自己出生國家之外工作居住,《經濟學人》周刊曾經主張一人一國的觀念已經過時,應該讓他們持有不只一本護照,換句話說,各國應該接受雙重國籍、甚至三重國籍。

雖然台灣無須這麼極端,但是必須正視人才流動的現況,以及台灣與大陸以及其他國家正在爭取人才的事實。

政府是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行政院長陳冲表示,尚達曼在國際金融界是相當有名人物,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包括去年提議讓新加坡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是把問題看得長又深遠的一個人。而他所提到台灣人才流失現象,「我們也注意到了,所以政院有一連串育才、留才、培才措施」,尚達曼講的話很值得深思,他會請相關部會做為重要參考;趁這個機會,做更深入的檢討。

無可諱言的,過時的法令,與主管單位的管制心態,是目前造成優秀人才不肯聚集台灣的主因;主管單位總覺得開放國外人才來台,是否會搶了本國人的就業機會?這個問題尚達曼很清楚的在演講中回答:「即使國內沒有外國人,我們仍要在其他地方與外國人競爭」,現在已經是全球化競爭的環境,國家就跟公司一樣,能否競爭發展,有個嚴苛的標準在那裡評量,你不爭取人才、鼓勵創新,就會被淘汰。

而在法令方面,至今對在大陸大學中教學研究的台灣學者,有關單位仍然表示回台後會遭到處罰,這就好比未開放大陸投資前,恐嚇要嚴懲回台的台商一樣,這要怎樣吸引他們回來?這些學者有些已經是國際上赫赫有名,是台灣一流大學求都求不回來的,有這樣的法令,只會增加台灣爭取人才的障礙而已。

其次,台灣無法吸引外國人才的關鍵,就在於薪資水準過低。美僑商會的調查就顯示,雖然名目薪資與其他台灣競爭對手不相上下,但是台灣所得稅稅率太高,拿到手中的實質所得,比起他國低得太多,這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問題,更何況台灣人過去十多年的平均所得增長有限,如果再加入通膨因素,實質所得更大幅減少。

但是其實許多人是除了薪水之外,還考慮其他條件的,新加坡與香港目前是以移民、下一代教育機會等條件來吸引人才,台灣生活條件其實比競爭對手要好得多,譬如考慮到下一代受教育的機會,不限於各地都有的國際學校或美國學校,高等人才關心的是下一代有良好的學習中文環境,台灣在這上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吸收優秀人才,應該是一個成功的台灣故事,只要有足夠的規劃與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我們是可以做得到的,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的說法,是一個提醒,告訴我們:國家間的競爭是不能鬆懈的。



◆ 戰略高手-聽見第一線人員的心聲

【陳穎柔】2012-04-12 工商時報

紅帽(Red Hat)執行長懷特賀司特(Jim Whitehurst)指出,千禧(2000)年以後,許多公司均須面對階級決策難以維繫的困境,而今,如同紅帽把員工全拉進決策過程才是正道。

紅帽創立於1990年代,旨在強化廣大的開放原始碼社群,這也是形塑了紅帽的企業文化。現年44歲的懷特賀司特指出,做為企業執行長,若要確實促進創新,恐怕得朝創新如同生態系的方向思考。

懷特賀司特表示,很多公司以為,促進創新就是把一群有創造力的人糾集在一起,但實際上,最有創意的點子係來自思索以不同方式完成每日事務的第一線人員,因此,主管必須創造出不讓這些點子被埋沒的管道,紅帽的做法是在公司內部建立社交媒體。

很多人以為,運用社交媒體把員工拉在一起,有點是在創造民主機制,或至少是建立共識,但這在紅帽造就的是功績文化(即菁英領導)。

紅帽的做法是開放論辯,讓對某議題持正反意見者充分表達,然後由執行長做最後定奪。即便是最積極反對的人,到最後至少會想說,已經讓老闆知道自己的想法,而老闆也說明了拍板定案的原因。所以懷特賀司特認為,開放意見交流不必然是營造民主。

因此,紅帽員工的預期心理一向是:告訴我們做這些事的緣由,並讓我們在決策過程中至少能夠發聲。懷特賀司特表示,雖然發言權不代表決策權,但執行長至少應提供園地,讓員工的聲音被聽見。

許多公司當前面對的諸多議題源自完全不讓員工參與決策過程,亦即不讓員工有機會及平台對主管決策表達意見。

懷特賀司特認為,只要員工能參與,任何決策他們大抵都能接受,就算有人無法苟同最後結果,但主管若能做到傾聽和決策理由充分,反彈就不會太大,推測這會是今後20年幾乎每一家公司都要面對的問題。

紅帽員工意見園地稱之為Memo List,該公司約4千名員工,平均每天有兩三百人在上頭發表意見,懷特賀司特每一天都會去看貼文,他估每天約3千人上Memo List。

有人認為這樣做很花時間,懷特賀司特解釋說,決策前聽取眾人意見似乎沒完沒了,但一旦敲定,執行上就暢行無阻,因為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他們瞭解主管的決定,這就是「達成合意即成功的一半」。

相對於談公事的Memo List,紅帽另闢Friday List,讓員工發表上班時好笑趣味的事,比如有人會議室沒清就離開,就會有人拍照上傳,並附「嘿!你媽可沒在這幫你收拾」的圖說,這讓紅帽產生員工自行維持秩序的文化。

Memo List則具備公司宗旨產生器的功能。很多公司是將之外包,或經數名主管閒談決定,反觀紅帽花了5個月時間訂定宗旨,當初係由下而上,採納各種意見,也經過辯論,並組成工作小組,其間有所更動與修訂,等到正式出爐,每名員工都瞭解公司宗旨,也明白字裡行間的用意。

紅帽的宗旨為「成為以開放原始碼途徑發展更佳科技的夥伴、客戶及貢獻者之社群的催化劑」,其中,「成為催化劑」而非「成為領頭羊」,隱含紅帽並非意在掌控,因此,懷特賀司特自詡為紅帽催化長,他催化、幫忙帶路,但非領路,如此用詞是紅帽員工經過許多時間推敲的宗旨關鍵字之一。

有人曾對懷特賀司特表示,領導分為3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讓下屬去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再高一級是讓下屬以你想要他們思考的方式思考,最高層次是不必告訴下屬要做些什麼,因為他們自己會想出來。

對懷特賀司特來說,最佳狀態是下屬相信你希望他們去相信的事,果若如此,對下屬而言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懷特賀司特指出,紅帽人確實知道要去思考些什麼,也信仰紅帽開放又透明的文化,因此勇於面對障礙。

懷特賀司特大學畢業後即任職波士頓諮詢集團(BCG),最後做到合夥人。BCG整個發展體系採取學徒制模式,即計畫主持人須與新人合作,以實做方式傳授技能,因此,身為計畫主持人暨主管,有一半的時間是用在發展團隊,另外一半時間是向客戶展現成果。

如此經歷讓懷特賀司特深信,做為主管的關鍵職責之一就是發展下屬。他指出,領導第1課即是,務必認清,不論你個人有多優秀,也不會強過有一群為你工作的人能夠一路成長。

他認為,很多人太過重視一整套產出,而不看重能協助他們達成那些產出的投入,試想,一個主管若不培養接班人,自己如何再上一層樓?

至於雇用新人,懷特賀司特注重的是,應試者對於其先前任職之行業業況的了解程度,他以此洞悉應試者本身是否具備足夠的求知慾,以及能夠有策略地框架出所屬行業的分析性與概念性技能,因為由此可看出對方不僅只專注於自己份內工作,還會嘗試了解整個行業,並進行相關思考、產生自己的想法。

fsj 提到...

社論-政府的任務:創造「高所得」的就業機會

【本報訊】2012-04-13 工商時報

宋學仁、陳聖德、張孝威、丁予康、海英俊,還有許多當今台灣企業界的精英,他們35年前入行的薪資多少?

答案是:每月新台幣四萬元。當時台灣剛剛開始經濟起飛,公務人員的月薪一萬元左右,這批年輕、從海外留學回國的菁英份子,獲得外資企業的重用,給予公務人員月薪四倍的薪資。在企業的大力栽培之下,眼光與氣度大開,20年後陸續成為台灣企業的領袖,不僅為他們服務的公司創下新猷,還能繼續提攜大量五、六年級後輩。

台灣能在90年代脫離泡沫經濟的陷阱,成為全世界科技產品的代工重鎮,靠的就是陳聖德、宋學仁這批量大質精的歸國學人,回國與本土的製造業黑手聯手,將台灣克勤克儉的製造業精神,與國際的企業與全球市場結合,不斷將新的技術、新的資金、新的客戶帶來台灣。而這些科技公司陸續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不只創造財富,更帶動了整體的金融、服務、建築產業的全面升級。

但是,台灣吸引人才的動能卻日漸疲弱。過去10年我們的薪資水準停滯不前,如今大學畢業生兩萬兩千元的平均起薪,停留在20年前的水準。相對上,鄰近的上海、北京、香港與新加坡,卻都提供四、五萬元的起薪工作機會,我們頂尖大學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大量出國到上海、北京、香港或新加坡。留在本地的大學畢業生被當作藍領階級來使用,稍有成就的又遠走他鄉,可以預期,20年後台灣很難再出現宋學仁、陳聖德,也很難再出現曹興誠、蔡明介這樣的科技領袖了。

如今,台灣人才流失的問題,竟然成為新加坡政府的反面教材。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說得很簡單、卻非常清楚:「人才培育」與「人才流失」是國家發展根本的問題,台灣人才流失的現象,已經造成全球競爭力的喪失;尚達曼說,台灣勞工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台灣對於外國人才採閉關政策,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中國大陸、美國和其他國家。

政府這幾年的確很認真在創造就業機會,可惜的是,大量預算補貼的都是低薪的基層工作,結果創造了大量以「時薪103元」為基準的工作。表面上維持了社會的基本就業,實質上卻設立了非常低的標竿,間接鼓勵企業主以低薪雇用,造成了大學生薪水重回20年前水平的現象。

還有,在「公平正義」的大帽子下,政府對於高所得者存在敵視的心態,特別是政府高度仰賴對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課稅,晉身中高階主管必須承受40%的稅率,變相鼓勵有能力的經理人出走海外,選擇薪水更高、稅率更低的海外工作。同時,本土企業對優秀主管發放紅利、認股選擇權的制度僵化,動輒就遇到高稅率的瓶頸,90年代科技公司吸引海外學人歸國的工具,幾乎都在「公平」的原則下被回收殆盡。沒有好的獎酬機制,又必須繳交40%的高所得稅,難怪有能力者紛紛往外跑,而海外優秀人才則對回台工作興趣缺缺。

政府必須將「人才」當成重要的國家戰略來思考,重新創造正向的「人才培育」循環。在人才供應方面,要責成大學培養出具有謀生能力、能夠獨立思考,而且具有良好社群能力的大學生,更要為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創造「高所得」的工作機會。人才供應也要適度引進外來精英,美國長期吸引全球頂尖青年,正是美國掌握科技創新與全球霸權的關鍵因素。台灣原本就是移民社會,今天台灣的繁榮,不就是從三百年前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外來移民創造出來的?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說得好:「即使國內沒有外國人,我們仍必須在其他地方與外國人競爭,關鍵在如何強化新加坡的團隊,讓新加坡本地人獲得最大的利益。」

不只是人才供應,政府更要積極創造「高所得」的人才需求。國際上有非常多的激勵機制,可以從企業端提供,也必須從政府端給予全面的獎勵。政府應該加速吸引國際頂尖的企業來台,有頂尖企業,才有人才培育的空間。而創造高所得的人才需求,必須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世界的競爭,勝敗的關鍵就在「資本財」(Financial Capital) 與「人財」(Human Capital)。台灣的人才如果繼續長期流失,如果無法培育出具有全球視野的經理人,將來在國際的競爭上必然不戰而敗。四年前,馬英九總統第一任就任時,曾將「打造厚實的中產階級」列為最重要施政目標,不幸的是,四年後的今天,台灣卻成為國際公認的「低薪」、「血汗勞工」的國度。如何扭轉這個惡性循環,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回顧過去,不論遭遇退出聯合國的政治危機,或是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景氣衰退,或是泡沫經濟後的頓挫,再困難的時期,政府都曾經用盡全力吸引人才,歡迎並且努力創造相對高所得的工作機會。如今我們必須重拾這樣的精神,以吸引頂尖人才做為國家重要的戰略,這也是馬英九總統必須積極承擔的歷史責任。



◆ 全球青年失業嚴重 經建會:將檢討學用落差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2012-04-14 工商時報

經建會昨(13)日表示,全球青年失業日趨嚴重,國際勞工組織(ILO)將於今年6月討論青年就業危機,去年台灣青年失業率12.6%,雖低於多數歐洲國家20%以上的水準,但已較十年前大幅提高,顯示學用落差仍大,教育部已在進行檢討中。

經建會官員表示,ILO這份「青年就業危機:採取行動的時刻」的報告指出,近年全球青年失業率普遍升高,青年失業問題大大增加了青年從學校過渡到工作的困難,並使就業品質惡化。

以去年而言,法國青年(15~24歲)的失業率高達23.2%、愛爾蘭29.2%、葡萄牙30.1%、西班牙46.6,而英國、丹麥、捷克、義大利、比利時的青年失業率也都超過14%。

ILO所提出的報告認為,全球經濟低迷是青年就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惟多數國家對青年就業問題仍沒有給予足夠的政治承諾,也是重要原因。報告建議,應該專案考慮青年就業問題,持續提供資源和預算支持。

這份報告同時也對教育及訓練提出建議,報告認為各國技職教育及訓練必須更快速的回應技能需求的變化,迅速使用新的資通訊技術,以改善課程;此外也應推動學徒雙元制度,連結青年與工作世界,如此才能提高青年的就業力。

經建會官員表示,近年我國大學教育日趨普及,但是青年失業率反而愈來愈高。依據主計處的調查,我國青年失業率已由2000年的7.4%升至2011年的12.5%,顯示學用之間存在落差,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部也正在檢討目前各大學的科系,以降低目前學用落差的現象。



◆ 韓啃老族 逾1百萬人

中央社 2012-04-14

南韓勞動研究院表示,去年南韓15至34歲青年中,不工作、放棄求職的「啃老族」人數達100萬8000人,首次突破100萬大關。

南韓「朝鮮日報」今天報導,啃老族在南韓被稱為「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族,是指結束義務教育後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

這是1990年代英國政府率先使用的統計用語。此後,日本等國家在經歷嚴重的就業困難時,這項用語又被廣泛用於形容「喪失工作欲望的年輕人」。

據報導,南韓青年總人數,從2003年的1475萬人到2011年的1346萬人,8年間減少129萬;但同期,啃老族人數卻從75萬1000人上升至100萬8000人,增加25萬7000人。

報導指出,男性啃老族人數從2003年的50萬8000人上升至去年的62萬6000人,增加11萬8000人,但所占比率從67.6%降至62.1%。

同期間女性啃老族從24萬3000人增至38萬2000人,人數增加13萬9000人,比率也從32.4%提高到37.9%。

據報導,這與女性高學歷化有關。韓國勞動研究院表示,升入大學或研究所的女性日益增多,但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崗位數量有限,因此,放棄就業的女性逐漸增多。

據分析,啃老族的平均年齡也越來越大。2003年30至34歲啃老族所占的比率僅為12.5%,但此後不斷上升,到去年增至16.4%。而15至19歲啃老族所占比率,則從2003年的16.3%降至2011年的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