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5

長照保險 延到101年立法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2.04

長期照護保險開辦時程確定延後。為求更周延的準備,原訂在民國九十九年完成立法,一百年實施的長照保險,至少延兩年,最快在民國一○一年才會完成立法。

耕莘醫院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所主辦的「世界華人地區長期照護研討會」,昨天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和衛生署長照保險籌備小組副召集人戴桂英,主講長保的進度。

薛承泰表示,長照險實施需考量國家財政和人口需求,日本實施長照險時,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台灣預估在一百零四年時老人人口達百分之十三,之後快速上升,因此需及早規畫。「希望能在一百零一年完成立法」。

另依籌備小組規畫,未來保費分攤比例,甲案比照現行健保,勞、資、政負擔比例各是三、六、一,乙案則是三、三、四,乙案雇主負擔比例最低。

至於眾所關切的給付對象,戴桂英表示,目前是依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來界定,依患者失能程度擬定照顧計畫;若有特殊狀況需由家人照顧者,可依居家服務的給付標準折現金給付,但頂多只能領取該服務費用的三到四成。

戴桂英表示,老人失智形同失能,因此長照險已確定納入失智症患者;至於中風病人的亞急性照護,則將由健保支付,但期限擬只有半年,超過該期限且病人仍處於半癱瘓,才改由長照險接手。



◆ 以房養老有潛力 多元方向研議

【聯合報╱記者林新輝/台北報導】2009.12.04

「以房養老」議題備受關注,立法院法制局「以房養老」報告昨天出爐,指「以房養老」在台灣深具發展潛力,應朝多元方向研議,包括出租或出售大房換小房、郊區房,用差價款養老,或是將房屋抵押給養老機構後,免費入住養老機構等。

報告指出,截至今年八月,國內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超過兩百四十三萬人,占總人口一成,至民國一百四十五年,七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四百五十五萬人;與其他國家相較,我國人口老化特別快速,老人照顧將成為政府嚴厲課題。

另外,報告指出,老年人理財知識不足,在美國就發生老人申請反向房貸後,金融業務員為了佣金,鼓勵老人購買保險公司高風險、高費用的投資型保單,造成不少老人被業務員詐欺或投資失敗而負債的情形。

為避免台灣的「以房養老」步上歐美等國後塵,報告建議,政府主管機關應與消費者團體合作或建立申訴管道,有效介入處理消費者保護與消費爭議;各金融機構的表現亦可作為主管機關核准或廢止承接反向房貸業務的參考指標。

報告指出,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瓦解,以房養老制度有助於讓沒有現金但擁有房子的老人取得安享晚年的資金,以房養老在台灣有推動發展空間。



◆ 歐洲換腎等3年 台灣要等30年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09.12.06

歐洲洗腎病患等待腎臟移植只要3年,但台灣卻要等上30幾年!過去不少病患到中國花錢買死刑犯器官,但現在,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

台灣洗腎每年耗費健保300多億元,台灣移植醫學會理事長李伯璋表示,換腎不但能大幅提高病患生活品質,更能省下大筆健保支出,但是我國器官來源始終停滯不前,政府推動器捐必須更積極。

國內合法器官數量稀少,我國每年有5000多人等待換腎,卻一年比一年難等,充滿爭議的境外器官數量也大幅緊縮,器官售價也高漲,有錢不夠,還得有管道、有關係。根據台灣移植醫學會統計,我國到中國換腎人數,從前幾年的300多人,去年掉到78人,今年只剩不到60人。

李伯璋表示,我國的屍體器官捐贈未成風氣,活體移植又礙於法令嚴格限制親等,比歐美、韓國嚴格許多,病患很難獲得移植機會。國外經常出現陌生家庭間互助式的連環換腎受限於法令,在台灣也不可能發生。

國內器官捐贈推廣始終成效不彰,每年只有不到200人捐器官,今年雖然看似捐器官人數增加,但卻多是捐眼角膜等組織,真正的腎、肝、心、肺等救命器官仍增加有限,在歐洲等換腎只要3年,在台灣卻要30多年。

李伯璋深感國內器官捐贈推動緩慢,不忍病患求助無門,上任後便積極推動器捐,並將在明年1月9日,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辦闊別15年的台灣器官移植運動會,邀請器官捐贈與受贈者及器捐者家屬參加,希望喚起台灣社會對器官移植的重視。



◆ 台灣人權 經濟人權仍然表現最差

中廣新聞/杜大澂 2009-12-04

馬總統上任進入了第二年,國內的人權發展,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呢?根據一項台灣人權評比調查結果發現,對人權保障抱持正面評價的比例比去年略減。其中「婦女」、「老人」和「身心障礙」方面有明顯進步,不過,「經濟人權」高居負面評價的首位,「司法人權」保障指標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值得關注。

馬總統在人權發展上面的施政表現,民眾是怎麼評價的?根據最新公佈台灣人權評比調查報告,有4成55的民眾,對於今年度的人權保障,抱持正面評價,有3成25的民眾認為進步,卻有近3成6的民眾認為退步。

其中十一大的人權指標中,婦女、老人和身心障礙者的人權保障程度,有顯著的進步,代表照顧弱勢方面,政府的評價很高。不過,環境、經濟、勞動和司法的人權保障,則是呈現退步的現象。根據調查,在負面評價中,「經濟人權」六成四高居首位,原因在金融海嘯過後,失業率飆高,讓民眾不滿意。至於,司法人權負面評價高達四成四,則是呈現不應該有的衰退,根據調查,其中以檢察官偵查讓民眾最為詬病。司法人權保障,近六年來逐年下降,值得司法單位重視。

※ 相關報導:

老人照護後年開辦 強制納保
養老新點子:分期賣房子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如何超越胡士托風波
視民怨為大事 才能解決民怨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支持未達5成 長照險不辦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09.12.16

經建會原規劃一百年開辦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行政院長日前聽取簡報後強調,如果民意支持度未達五成,政府不會提出長照保險開辦時間表。吳敦義並同意長照保險採強制納保,保費負擔比例比照健保。

吳敦義日前聽取經建會主委蔡勳雄、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所提「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規劃簡報」,吳敦義裁示時,要求衛生署提出十年長照的相關數據,開辦前應對中低收入需要長照的人口先做調查。

有關長照保險保費的負擔比例,衛生署在會中提出甲乙兩案,甲案比照現行健保,以受僱者為例,雇主負擔六成、政府一成、受僱者三成。乙案是降低雇主負擔比重至三成,受僱者也是三成,政府負擔四成,吳敦義裁示比照健保的保費負擔,較容易得全民的認同,也較為熟悉。

經建會所提長期照護保險給付,主要以「服務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但吳敦義認為給付現金的制度容易產生流弊,不贊成此一規劃。

【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衛生署草擬中的長照保險法,傾向比照健保,採全民納保,失智症患者確定納入。至於費率,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健保費率為百分之四點五五,長照費率尚未精算,粗估應該是百分之一或更低。



◆ 以房養老有2種 公益、非公益明年底擬定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2009.12.16

內政部長江宜樺今天上午表示,行政院已將「以房養老」正式定位為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一年內完成研究,預計在99年底會有苗頭,內政部未來如果要推動,會在公益性及非公益性之間尋求平衡點。

銀行公會日前完成初步研究,建議主管機關分成公益性及非公益性兩種以房養老商品,公益性就是結合社會福利,非公益性則為單純的金融商品。

江宜樺表示,如完全採取公益性,政府提供擔保的機率以及財政負擔可能會提高,內政部會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政大房地產研究中心、土地銀行及經濟日報今天上午舉行「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邀請美國住宅發展部副助理國務卿愛德華專題演講美國經驗。內政部長江宜樺、財政部次長許志堅、銀行公會理事長張秀蓮以及土銀董事長王耀興均到場。

江宜樺表示,以房養老普遍受到各界的重視,也有嚴重性和急迫性,一方面是再過幾年之後,台灣的人口老化將達20%,也就是每5個人中有1位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另外現在的家庭結構以小家庭居多,老年獨居情形愈來愈普遍。

他表示,根據內政部的調查,老人獨居或僅和他的配偶同居的比例,從民國75年的20%,至97年已上升至40%,另外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的情況,則從民國75年的79%,至97年則剩下57%,約有20個百分點落差。

此外,過去老人經濟多由子女來供養,但現在除了老年人依賴政府補助或津貼的比例愈來愈高,調查顯示45~65歲高達33%的人並沒有未來經濟規劃,已經有的,則以本人或配偶的退休金為主,也因此如何協助老人用一生所賺房子來養老是很重要課題,也具有迫切性。

江宜樺表示,不過以房養老涉及多個層面的問題,比目前推動的老人長期照護還要複雜,如要推動,必須仔細分析不動產價值的波動,利率變動的風險,並檢討民法以及相關稅務法規的規定,擬定一個適當的法源。

財政部次長許志堅:我也願意

財政部次長許志堅則表示,在房子愈來愈貴,老人比例愈來愈高,小孩子愈來愈少的情況下,是推動以房養老的好時機,他表示,他今天與會之前,曾詢問他的父親是否願意以房養老,他父親並不願意,因為和房子有感情,但他個人則是十分願意。

他表示,行政院的政策非常清楚,財政部也會在專家學者建議之下建制妥善的機制,他強調,如果年紀大的人都能「在宅老化」,每個人都可以照顧自己,政府的壓力就相對輕了,尤其是財政部。希望能在各界規劃努力下,讓國內的以房養老,變成另外一個台灣奇蹟。

fsj 提到...

國民年金 學者建議三合一

【經濟日報╱記者陳亮諭/台北報導】2009.12.19

內政部政務次長簡太郎昨(18)日表示,國民年金保險施行滿周年,法制面上還有修正空間,也希望提高繳費率,讓資金運用順暢。學者則建議,國民年金資產配置過於保守,重新檢討資產配置;也可仿效日本,逐步整合勞保以及公保老年給付,將三者合而為一。

內政部國民年金監理會昨天主辦「從監理制度面評析我國國民年金制度—開辦周年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國民年金監理會主委簡太郎指出,國民年金去10月1日上路,目前有410萬個被保險者,已有102萬人領取給付,給付金達379億元。

簡太郎承諾,政府會持續辦理國民年金,不會讓年金缺口破裂。另外,公益彩券的收入減少,內政部已行文行政院,希望從政策面上彌補缺口。檢視一年來繳費率有六成,與亞洲鄰國日本、韓國相當,但繳費率應可以更高。

國立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林盈課表示,國民年金保險基金截至9月底的基金資產配置狀況,近97%資產投資約當現金,僅3%投資國內權益證及國外債務證。國民年金績效在9月底止為1.52%,僅高於台灣銀行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2%。國民年金資產配置過於保守是績效優劣的最主要關鍵,把九成資金投資於風險較低的標的物,以保本方式管理基金,因此調整該年金的適當資產配置,將是重要議題。

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則建議,重新審視國民年金制度,可分兩階段進行。首先,可仿效日本,逐步整合勞保以及公保老年給付,把三者合一,藉勞保、公保有一定薪資的被保人,支撐國民年金無一定工作的被保人。

第二階段,考慮逐步降低國民年金社會保險的功能,增加社會救濟的角色,也對低收入的國民,提供較高的所得替代率;對中產階級則逐步降低所得替代率,鼓勵利用其他方式籌提養老資金,如以房養老。

fsj 提到...

詐10億保險金 3醫師撤照永不任用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09.12.29

醫界傳出醜聞,衛生署表示,有集團勾結醫事人員,92年起調包檢體組織,讓沒有罹癌的涉案民眾,進行乳房切除等手術、化療等,再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估計有十多家醫院涉案,總詐騙金額可能超過十億元。對三位已被正式起訴的醫師,衛生署也首次祭出廢止醫師證書的重罰,永不得再任用為醫師。

刑事局偵四隊偵辦以傅建森為首腦的一犯罪集團,詐騙高額保險金,赫然發現,包括十多家公私立各級醫院醫事人員也是共謀。

此集團明知涉案病患並沒有罹患乳癌、直腸癌、子宮癌、卵巢癌等疾病,為了掩人耳目,仍然假戲真做,對患者施行手術。民眾還「配合」病情診斷,切除乳房、卵巢、子宮,還安排他們接受化學治療。目前起訴的三家醫院醫師,詐騙金額就已達上億元。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由於涉案民眾投保後就罹癌,而且沒有完成整個療程,保險公司去訪查時,當事人又「活跳跳」,顯然沒有罹患重症的模樣,保險公司起疑才向檢調單位檢舉。

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包括署立基隆醫院的醫師楊超然、桃園怡仁醫院醫師賴德興、以及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的醫師吳國精,都已坦承不諱,並且遭起訴,因此依照醫師法,處以最重的「廢止醫師證書」處分。

石崇良也說,過去對醫師處罰最重就到停業,以往發現的不法情節裡,醫師頂多出具如巴氏量表等不實診斷證明,但這是第一次發現有侵害病患身體的事實,即使涉案患者本身知情,醫師仍屬嚴重犯罪,情節重大,因此廢止醫師證書,等於這輩子都永不能再擔任醫師。

由於刑事局追查發現,這種犯罪模式早於92年間就存在,涉案醫院牽涉到10多家,除了上述三位醫師已遭起訴,目前還有四位在偵查中。楊志良說,目前偵查不公開,但如果確定還有醫師涉案、並遭起訴,都會比照辦理,絕不姑息。



◆ 醫界醜聞/檢體泡福馬林 躲DNA鑑定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09.12.29

這起「假癌症、真手術」的詐騙手法,利用醫院主治醫師的醫療專業知識犯案。刑事局發現,各涉案的主治醫師將其他病患的癌症檢體,摻入涉案病患的檢體內,還以福馬林浸泡檢體組織,藉以逃避DNA鑑定,企圖矇騙過關。

刑事局近年擴大清查發現,這起詐騙集團經過精心策劃多時,由假病患向保險公司投保鉅額的癌症、或重大疾病保險,接著主治醫師對各涉案病患做手術時,將其他病患的癌症檢體組織,摻入涉案病患的檢體內送到病理科,醫師得以再開立不實診斷證明書,讓涉案民眾可藉此申請數千萬元的保險理賠。

涉案醫師為了避免調包過的癌症檢體組織遭DNA鑑定而敗露事蹟,於是事先以福馬林浸泡,破壞檢體組織,得用進階的DNA檢驗才能驗出。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刑事局特別將檢體送交國內對粒腺體檢驗最權威的馬偕醫院,採取粒腺體mt-DNA,才檢驗出癌症組織不是涉案病患本人所有。

由於癌細胞無法以肉眼辨別,因此衛生署認為,與涉案醫師一起參與手術的其他助理醫師、醫護人員應該不知情。醫院協會理事長吳德朗也表示,初步瞭解,各醫院也被蒙在鼓裡,也是受害者。為了維持醫界的尊嚴,支持衛生署對涉案醫師採取最嚴厲的處分。



◆ 粒線體檢驗 揪出醫界大醜聞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2.30

詐騙集團勾結醫事人員掉包檢體,卻在透過粒線體檢驗還原真相時敗下陣來,再度證明法網恢恢。而當初接受委託的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曾嶔元,昨天才知自己幫忙破案,對於專業派上用場,覺得很欣慰。

接受委託時,曾嶔元還在馬偕醫院服務,刑事局當初委託他進行檢體化驗時,只說想追查兩個檢體是否來自同一人,他說:「沒想到協助破了大案」。

曾嶔元解釋,檢體以福馬林浸泡是為了「固定」,讓檢體維持原始形態,但福馬林也會破壞檢體蛋白質,使細胞核內DNA遭到破壞,所幸每個細胞內仍有一萬套粒線體DNA,不受福馬林影響,可透過聚合酶連鎖反應,放大粒線體DNA片斷,加以定序比對。

粒線體DNA透過母系遺傳,除了能進一步做為標靶藥物治療前的DNA測定,也常用於醫療糾紛與刑事案件,尤其只能找到母系親屬時;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屍骨被發現時,因骨骼陳舊,能夠取得的DNA太少,即透過粒線體DNA鑑定確認遺體間的血緣關係。

和信治癌醫院病理檢驗科主任高國彰指出,手術時切除的器官或組織,為瞭解病因或探查癌細胞浸潤程度、有無轉移,需經病理組織切片,除非開刀中為求快速研判而冷凍切片,一般都會取代表性組織,以百分之十福馬林固定,接著以二甲苯脫水、包埋組織做成蠟塊,再切成薄片、染色,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

高國彰表示,臨床上醫師取檢體組織送病理切片時,都會載明送檢體(病人)來源、主治醫師姓名、時間等資料,因此要把檢體掉包,有可能是事先準備好他人檢體再送驗,另一種可能是蠟塊切片前更換病人名字,但前者較可以達到偷天換日,後者則需要更多人配合。



◆ 楊志良:醫院若知情不阻 停業處分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09.12.30

三位醫師因串通患者假裝罹癌詐領保險金,衛生署昨天祭出永不能任用醫師的重罰。今天這件醜聞也成為立法院的質詢焦點,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目前還有四位醫師、十多件案件接受調查中,只要醫師遭起訴,不待法院判決,衛生署會立刻開鍘,而一旦查到醫院知情,醫院最重也可處以停業處分。

今天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審查攸關醫德倫理的「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草案」,多位立委關心醫師涉入詐騙案的最新進展,質疑醫院管理有漏洞。立委黃淑英表示,連身為教學醫院的醫學中心都有醫師涉案,怎麼教醫學生道德操守?醫院評鑑是否出了問題?

立委侯彩鳳也質疑,桃園怡仁醫院的醫師賴德興,昨天被衛生署廢止他的醫師證書後,直到媒體找上門之前,他都還在看診,醫院還不知情;其他正接受調查的醫師,即使離開原先任職的醫院,還是在他處執業,會不會影響到病患的權益?

楊志良則說,還有四位醫師涉及假診斷十多位患者的案件,正在接受司法調查;為了維護醫界尊嚴,只要醫師一遭起訴,因為是行政處罰,不待法院裁決,衛生署就會對醫師祭出重罰。

他也說,醫院不能算是受害者,因為也得負起監督不周的責任,如果經查發現醫院知情,將處以停業處分。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醫院知情卻不阻止,依醫療法可依管理不當,處以停業一個月至一年的處分。

醫事處指出,正在偵查中的四位醫師,他們雖未認罪,但衛生署可依健保法暫停特約。另據瞭解,其中三人已離開原任職醫院,自行開立診所,未來四人都會停止一年健保特約;衛生署也會去函給當地衛生局,加強督導管理,避免醫師再出現不當行為,也保障患者就醫的權益。

fsj 提到...

觀念改變 晚婚單身族越來越多

中央社 2010.01.09

在日本,過了適婚年齡仍未結婚的女性被稱為「敗犬」;在台灣,不管是敗犬,或單身未婚男性有越來越多趨勢,有人不想結婚,也有人仍不放棄尋找真命天子。

主計處統計,25至39歲女性未婚比率自民國86年的22.45%,上升至96年的39.39%。內政部數據也顯示,民國77年新郎平均初婚年齡為29.5歲,97年提高為32.9歲;新娘平均初婚年齡也從26.1歲提高為29.5歲。

內政部定義的「適婚年齡」是22歲至30歲,過了適婚年齡而未婚以及晚婚的比率越來越高。

沒有結婚的原因不外乎沒有心儀對象、崇尚單身自由生活、經濟狀況不允許等。也有不少女性因為經濟獨立,只想談戀愛,不想受婚姻束縛,甚至有些女性觀念前衛,只想要小孩,不想結婚。

年過40的徐小姐至今仍是單身。她說,讀書的時候忙於讀書,工作的時候忙於工作,沒有把心思放在找對象結婚。等到工作、收入穩定,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後,覺得結婚應該是對自己的生活加分,而不是減分。

「現在年紀大了,在婚姻市場上的優勢減少,只好一切隨緣,不管有沒有結婚,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最重要。」現在的徐小姐沒有積極找對象,不過,如果真愛出現,她也希望不會因為結婚而降低自己目前的生活水準。

6年2班的方先生是國小老師,工作穩定,去年買了人生第1棟房子,但卻尚未找到「女主人」。雖然家人很心急,同事也積極安排相親,但他也是隨緣。他說,感覺最重要,到現在都沒有碰到對的人;找不到對的人,不排除一輩子單身。

31歲未婚在網路公司上班的黃先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10小時,沉溺於網路世界,被公司同事稱為「宅男」,連談戀愛都是用網路與女友溝通,最後落得分手下場。

「宅男其實比較不懂得與女生相處」,雖然前段感情因為網路認識,也因網路分開,黃先生仍不改其宅男生活。他覺得,只要時機對了,有緣人就會出現,他並不擔心。

近年來由於社會型態轉變,過去傳統的婚姻、生育與家庭觀念面臨考驗,晚婚、不婚、不生成為政府與全民必須正視的新課題。



◆ 台灣勞動人口最多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2010-01-09 工商時報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昨天從人口結構的改變,提出一項有趣論點,2000-2015年是台灣勞動力人口最豐沛階段,最有利拚經濟;若以人口老化加權計算,2000-2010年是最有利發展經濟時間點,換言之,2010年是工作年齡人口拚經濟最後1年,民國105年之後,高齡人口比率會持續向上飆升。

薛承泰昨天在全國技專校院校長會議上,以「高教危機中提升學生就業力」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從台灣人口結構分析,2010年台灣壯年人口(15至64歲)在全人口所佔比率達到高峰,高達73%,可說是「空前絕後」,之後壯年人口比率從此下滑,2000-2015年可說是台灣經濟勞動人口最豐沛的時期。

未來15年內,65歲以上人口將倍增,壯年人口扶養比負擔越來越重,薛承泰說,2012年後老人人口比例將佔12%,老人中的老人,即75歲老人人口比例會再增加,扶養比負擔增加。

因此以老人人口因素加權計算,2000-2010年是工作年齡人口發展經濟最好時間點,換言之,2010年將會是最後一年。

薛承泰說,韓國與台灣年齡人口結構類似如此,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國民所得只有台灣一半,亞洲三小龍都掛掉,台灣遠超越三小龍,2000-2010年台灣壯年人口拚經濟比例最高峰時期,但是韓國把握住了,台灣卻錯過最好時光,2004-2005年南韓即超越台灣,造成韓國這幾年突飛猛進,人口結構壯年人口處於巔峰是其中原因之一。

他表示,台灣因為有大量戰後嬰兒潮,目前65歲以上人口僅11%,未來5、6年內,高齡化速度會加快,民國105年之後,高齡人口比率會持續向上飆升,老年人口增加。

從未來50年的人口結構趨勢來分析,薛承泰表示,在民國114年,台灣人口將達到2,380萬人高峰,之後會緩慢下降,至2025年65歲以上者佔總人口比率上升至20%,比2008年10%增加1倍,台灣對老年人的政策以及下一代培育計畫必須更加謹慎。

薛承泰強調,人口老化問題無法避免,下一代人口素質變得非常重要,怎麼透過教育方式,讓台灣年輕下一代具備競爭力,甚至比全世界同年齡優秀,是目前必須面對的課題。

他說,當老人人口達10%以上,喊老人福利津貼政策才有道理,80年初社福政策剛萌芽,當時即採喊價式、討好式老人福利津貼,薛承泰反對,因為如此,大家很難接受非發現金的社福政策。



◆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0-01-09 工商時報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去年的生育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育的子女數)已降到1.0人,這是全世界最低。

受經濟低迷及婦女對生育的意願降低,去年全年台灣出生人數降至19.1萬,出生率降至千分之8.29,雙雙創下歷年新低,加深國內人口負成長的壓力。

內政部官員指出,台灣近年來由於經濟低迷,所得下滑,許多年青人在考量經濟壓力養不起下,不願生小孩,另外科技及金融業新貴雖沒有經濟上的問題,但愈來愈晚婚,平均婦女生產第1胎小孩的時間已延至30歲以後。依內政部最新完成的統計,近十年國內嬰兒出生數每況愈下,民國90年跌破30萬人,97年跌破20萬人,98年再降至19.1萬人,創下歷年新低。

以出生人數除以年中總人口數所得到的出生率而言,在民國70年代初期達千分之20,至92年跌破千分之10,去年續降至千分之8.29,同樣創下歷史最低。

內政部官員指出,內政部近年來曾為了出生率驟降提許多方案,希望藉由政府補貼的方式來鼓勵生育,但是在財政困難下,這些獎勵措施最後都難以實現,他說:「所想出來的辦法,都被財政打敗了!」

內政部官員表示,歐洲各國為鼓勵生育提出許多福利,許多歐洲國家小孩從出生到上大學的學費全由政府負擔,因此近年來他們的生育率快速升高,法國的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小孩)已達2.0人、英國也達1.9人,亞洲的日本、韓國雖不高,但也達1.3人,台灣去年估計已降至1.0 人,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國家,這位官員表示:「這情況非常危急!」

這位官員說,出生人數持續下滑雖是個嚴重問題,但對於政府決策者而言,依舊把多數時間專注在眼前的抗旱、拼經濟,真要解決這個出生率下降問題,有必要設置專責機構加以因應。

※ 相關報導:

* 政府祭鼓勵生育措施 成效有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961+132010010900778,00.html



◆ 新聞分析-高齡人口與日俱增 何來競爭力

【于國欽】2010-01-09 工商時報

台灣出生人數自民國90年跌破30萬以來,已對國內民間消費造成不小影響,所有與嬰兒相關的產業皆受波及,如今連年跌破20萬人,這絕對是一大警訊。

台灣過去的民間消費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旗鼓相當,但民國90年以來,消費增幅經常不及經濟成長的一半,這與國內新生兒逐年減少、高齡人口與日俱升,密切相關,在去年出生人數續創歷史新低下,可以預見的未來,民間消費還會繼續滑落。

除了民間消費滑落這個近憂之外,出生人數的減少還有遠慮,往後推個10年、20年,台灣將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現象,依官方估計,到了民國 115年,台灣青壯年人口與老年人口的比率將由現在的7:1轉為3:1,這代表到115年時,年輕人將面對空前的壓力,台灣經濟不論是消費或生產動能都將進一步滑落。

出生人口減少雖有近憂與遠慮,但這畢竟不像旱災、金融海嘯、美國牛肉這些議題這麼讓決策者感到迫切,若非有往後看10年的遠見,出生人口減少的問題永遠會被忽略,直到有一天驚起回頭,台灣經濟競爭力已然日薄西山。

歐洲許多國家如瑞典、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的生育率皆呈降到極低的水準,義、西兩國10年前平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嬰兒更僅1.1人,如今皆已回升至1.4人,法國更回升到2.0人,這說明只要有遠見,仍可扭轉乾坤。

台灣生育率10年來由1.5人降至1.0人,說明這些年來政府的鼓勵生育的政策全屬畫餅、全屬空談,這反映的除了是財政困難的問題外,更反映決策者沒有遠見、沒有決心的悲哀。

fsj 提到...

退休人員幸福關鍵 社交重於家庭

中央社 2010.04.16

英國心理學家表示,退休人員幸福的關鍵,在於身旁擁有多少朋友陪伴,而非家中是否子孫滿堂。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員發現,社交活躍的退休人員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比其他社交貧乏的人多增30%。令人意外地是,擁有子女或孫輩並不會對滿意度造成任何影響。

主持這項研究的羅賓遜(Oliver Robinson)表示,這可能反映出後代會帶來經濟與育兒責任的事實。

羅賓遜及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Greenwich)研究團隊,找來年齡52至78歲的279名受試者,包括退休的醫生、教師及1名餐廳老闆。

研究員詢問他們的退休經驗、婚姻狀況及是否有子女和孫輩,同時也詢問他們的社交況狀,並且自評「生活滿意度」。

研究發現,透過嗜好、俱樂部和共同興趣來維持友誼的人,其生活滿意度明顯多出30%。

羅賓遜說:「我們發現退休滿意度跟社交狀況有關,與金錢無關。」

他說:「最驚人的發現是,有子女和孫輩的退休人員,不會比沒有的人更滿意自己的生活。」

他在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的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年度會議上表示,擁有子女或孫輩的人,常顯情緒衝突。

他表示:「人們認為子孫會帶來幸福,但膝下無子的夫妻生活並不差。這打破了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和孫輩就是幸福的迷思。育兒責任是個問題,感覺像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 老人安養看護 一個顧九個,七成是外勞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0.04.16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民國一○一年政府將開辦長期照護保險,安養院品質卻參差不齊。消基會調查安養院服務品質,發現近七成照護者為外籍看護工,還有近四成表示一個看護需照護九位以上的入住者,呼籲政府應全面查核安養院服務。

消基會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一月進行安養院服務調查,回收一百一十四份問卷,發現二到三成民眾對安養院的服務品質不滿意。消基會表示,超過兩成民眾對安養院的環境衛生、服務人員態度、住院費用、伙食及一般設備感到不滿,還有近四成民眾認為安養院服務人員數量不夠。

調查指出,看護都需身兼十八般武藝,甚至有看護一人就得照顧十位以上銀髮族,人力明顯不足。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調查發現一個看護照顧九位銀髮族的比率高達三成六,與主計處統計的現況為一位看護照顧二點一人,差距很大。

消基會醫療糾紛委員會召集人趙凱指出,台灣目前是一百位青壯年人對比十四位老人,到了民國一百四十五年,一百位青壯年人將對比七十五位老人,老化問題相當嚴重。日本政府投注在照護面的資源是台灣的兩倍,政府應思考老人照護的資源分配問題。

消基會表示,依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規定,外籍看護工人數不得超過照顧服務員的二分之一,但此次調查卻發現七成照護者為外籍看護,呼籲消費者在選擇安養院時,應先行查看安養院環境及設備,確認是否為登記合法立案的院所。



◆ 擴大假牙補助 萬名老人有福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0.04.16

內政部部長江宜樺上午宣布,將擴大補助中低收入老人裝置假牙,讓老人家「老歸老,還可以嚼土豆!」凡領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的老人,及接受各級政府補助身心障礙者托育費、養護費達50%以上的65歲老人,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假牙補助政策,預估今年將有1萬名以上老人受惠。

江宜樺表示,老人假牙補助是馬總統的競選政見,內政部從民國98年編列預算補助低收入戶老人裝置假牙,已有4823人受益。今年編列2億1000萬元,將補助範圍擴大至領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及接受各級政府補助身心障礙者托育費、養護費達50%以上的65歲老人,預估今年將有1萬名左右之老人受惠。只要符合補助資格的長輩,都可向戶籍所在地的縣市政府提出申請。

江宜樺說,依據國民健康局的推估,我國老人全口無牙的比率高達21.5%。一旦缺牙容易造成老人營養攝取不足,進而影響身體健康。開辦老人假牙補助措施後,獲得很多老人家的迴響與肯定。

內政部依老人缺牙情形,將補助內容區分八大類,包括裝置全口活動假牙最高可補助4萬元。上顎半口活動假牙,最高補助2萬元。下顎半口活動假牙,最高補助2 萬元。上顎半口活動假牙併下顎部分活動假牙,最高補助3萬5000元。下顎半口活動假牙併上顎部分活動假牙,最高補助3萬5000 元。上、下顎部分活動假牙,最高補助3萬元。上顎部分活動假牙,最高補助1萬5000元。以及下顎部分活動假牙,最高補助1萬5000元。

※ 相關報導:

* 慢性病後續領藥 免掛號費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041600072,00.html



◆ 老保免體檢…藏陷阱 陳冲批廣告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2010.04.16

這幾年市面上出現一大堆宣稱五十歲到七十五歲投保「免體檢、不問健康狀況,一定保」的商業老人保險,但事後發生不少理賠糾紛。金管會主委陳冲昨天表示,保險公司沒有說清楚,老人保險有「兩年等待期」,也沒有提醒保戶「免體檢」保費比較貴,「這種廣告過於簡化,很容易誘使民眾投保。」

一般的壽險保單並無等待期規定,只要契約生效,一旦保戶不幸身故,保險公司便要負理賠責任。但「免體檢」的銀髮族保單,萬一保戶是在保單生效後兩年內身故,保險公司僅退還保費,不提供理賠。

但壽險業者表示,老人保單設定兩年內身故不理賠,主要是為了防範道德風險,以免有人帶病或病危之際才投保;一旦保單損失率拉高,勢必會反映在保費,使得保費調漲,對善意的投保人不公平。

包括康健、美國、中泰等業者,都有這類銀髮族保單,在電視廣告強力放送,「免體檢、不問狀況、保證保…」,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說,什麼都免、保證馬上就能保,這種廣告手法讓很多老先生、老太太都會去保,結果引發許多理賠糾紛,金管會該管一管了。

陳冲坦言,不少老人保險電視廣告太過簡化,「做廣告不能這麼帶過」,保險局去年已經糾正過了,未來還會密切注意。

陳冲說,壽險核保有兩種情況,一是「免體檢」,要保人或被保人主動告知保險公司自己的健康狀況;二是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健檢,而免體檢保單保費比較貴。

保險局長黃天牧說,老人保險雖免體檢,但有約定兩年等待期,保險公司利用這段期間篩選保戶健康狀況,保險局會再注意廣告有沒有誤導消費者。



◆ 問清楚!老人意外險 病死不賠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2010.04.16

老人保險投保很容易,「免體檢、馬上保」,而且保費只有「每天一杯豆漿的錢」;但投保後想獲理賠,卻頻頻傳出理賠糾紛,立委昨天痛斥「一定保,卻不一定賠」。

但保險業者說,老人保險糾紛主要在於:保險公司與保戶認定不同。例如老人傷害險(意外險)規定只有因「意外」所造成的傷殘、或死亡才理賠;但老人家往往「帶病投保」,例如突如其來的驚嚇,一般人不足以致死,但老人家可能嚇出心臟病致死。

保險業者說,「嚇死」算意外,應理賠;「心臟病發」是病死,不理賠;賠或不賠,都有得吵。

不過,電視廣告過度誇大,未說明附帶條件,也是糾紛的原因之一,例如,廣告宣稱,老人保險投保年齡是五十至七十五歲,「可」續保到八十歲;卻沒有說明,續保與否全由保險公司決定,保戶無權要求非保不可。

還有,打著「終身或長期保障」號召的老人人壽保險,其實有「兩年等待期」限制,投保後,兩年內發生意外死亡,才能獲全額理賠;非意外死亡只能拿回已繳保費。

另外,老人意外險保障範圍限於意外死亡、傷殘、重大傷害或燒燙傷等,若發生事故,業者會付給一筆保險金,至於住院津貼、醫療補助、門診掛號費等,須加保醫療險才能領到。

業者說,老人保險分兩類,一種是身故理賠的壽險,只要是死亡,統統都賠。另一種傷害險(俗稱意外險),只有「意外」所造成傷害或死亡才理賠,通常一年一約,期滿可能無法續保,保戶前一年保費等於白繳了。

fsj 提到...

外勞看護 反成照護負擔!

【聯合報╱郭倩琳/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高雄市)】2010.04.18

台灣面臨人口急速老化,政府雖然宣稱將開辦長期照護保險,但是日前一項國內安養機構服務品質調查,卻凸顯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亟待有關單位重視。

消基會調查發現近七成照顧者為外籍看護工,且近四成安養院的看護一個人要照顧九個以上的住民,顯示機構的照顧人力不足,被照顧者接受的服務品質欠佳,外籍看護工因為個人的語言、文化及照護知能等限制,亦可能使住民的照護品質面臨極大的風險。

立案的安養機構必須接受政府單位的評鑑,依法令規定聘僱與一定比例的照顧人力,且通常有專業護理人員,負責管理與督導住民的照護工作,同時對看護進行培訓與在職教育。

然而,人數為機構看護工更多倍的居家看護工,卻完全未受到政府或照護專業的審核,他們由國外直接被引進家庭,沒有專業機構考核他們的照護知識、技能、職業倫理,甚至關懷態度,被照顧者的生命安全只能由個別家庭自行負責?

外勞仲介公司為家庭聘僱外籍幫傭與看護工的主要管道,廣告宣傳通常標榜可依雇主需求嚴格挑選人員,有些看護工甚至具備該國的護理學歷或照護經驗,但這並非法令要求的條件。儘管有些仲介公司會提供外勞短暫的職前訓練,但看護的品質依然良莠不齊,被照顧者與其家人因為必需依賴看護,對其照護品質也不敢過度強求,等到出現照護問題或糾紛時,再無奈的申請更換,甚至因為看護缺乏照護技巧、經驗及愛心,而遭受身心巨大的傷害。

筆者的爺爺曾兩度中風,出現失智並完全臥床,家屬因工作關係只好聘請菲籍看護,雖然請仲介公司篩選看護的基本條件,沒想到她對照顧老人的技巧一竅不通,好幾次協助爺爺從床上坐到輪椅,都差點滑落摔倒,家人不注意時她就打瞌睡,更常因為思念自己的孩子而無心工作,到頭來我們反而要照顧她的身心健康。已經身故的作家劉俠,因為新來的外籍看護照顧不慎,使她跌落床下導致病重身亡,是另一個悲慘的例子。

長期照護保險即將上路,政府傾向設立門檻,未來外籍看護要通過資格認證才能上工,既然外勞為現階段不可或缺的照顧人力資源,除了認證之外,亦應思考其能力提升。目前國內僅提供本籍人士「照顧服務員」的培訓與證照考試,實有必要以法令要求外籍看護亦接受相同的訓練與考核。以丹麥來說,他們有外籍看護訓練學校,專門培訓外籍勞工從事看護工作,如此不僅可以確保看護的照護能力,亦能使居家被照顧者獲得安全且有品質的照顧,相當值得參考。

fsj 提到...

勞退勞保雙年金 時空已不同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0.04.27

勞委會最近密集宣導,6月30日是勞退舊制勞工轉換勞退新制最後期限。但諷刺的是,新制退休金具體請領標準為何?是不是一定要參加「延壽年金」? 這些對新制勞工影響甚劇的標準,勞委會還拿不定主意。要勞工在模糊政策方向中下決定,難怪會被嗆。

因為勞退新制規定年資滿15年才能請領月退休金,勞委會原本以為所有問題在制度上路15年後,也就是民國109年才會浮現,沒想到施行細則又規定,舊制結清年資可以併入新制,打亂勞委會的預定時程,提早符合條件的勞工面臨無法可適用的窘境。

但勞退新制畢竟已經通過6年,上路也快5年,期間勞保年金化的重大變革,意味勞工退休制度的時空環境已有所不同,勞工不但有勞保年金的基本保障,更有第二層的勞退新制,形成「年金雙軌制」。無論勞退新制或勞保年金,主管單位都是勞委會,兩者如何接軌,相輔相成,理應迅速整合調整,而不是各行其 是,宛如兩條平行線。

勞工退休金制度從原本的「無年金」到「雙年金」,立法意旨各異。勞退新制立法之初,因為勞保老年仍是一次給付,因此強制規定勞工年資滿15年,只能領月退休金,更要求為平均餘命之後的歲月預繳保費。如今勞保不但年金化,所得替代率更達1.55%,活到老領到老,在此情況下,雙軌之一的勞退是否仍要堅守「強制月退」? 政府還要「好意」規定勞工參加80歲以後的商業年金保險? 不無討論空間。



◆ 延壽年金辦不辦?取消嗎?如何辦?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0.04.27

勞退新制規定舊制年資結算可以併入新制年資,致部分勞工提早符合「延壽年金」資格,但勞委會邀請相關單位開會研究後,確定因為規模太小,無法提早開辦「延壽年金」,甚至傳出勞委會可能修法取消「延壽年金」。勞委會今天下午將舉行委員會議,全總產將在會中率先開砲,提案要求勞委會儘速確定「延壽年金」政策方向。

勞委會證實,的確已有6名勞工因此提早前符合新制年資15 年資格,但「延壽年金」問題複雜,勞委會近期就會委託學者研究是否將強制參加延壽年金改為自由選擇? 以及如何開辦等問題,委託學者研究。至於是否包括「取消延壽年金」?勞委會表示各種可能性都會研究。

全產總表示,勞退舊制轉新制,今年6月30日是最後轉換期限,勞委會最近密集宣導,提醒舊制勞工趕快做選擇。

其次,勞退新制規定,勞工符合年滿60歲,年資滿15年,請領月退休金時,必須為平均餘命之後的「延壽年金」預繳保費,做為未來請領延壽年金之用。全產總表示,「延壽年金」屬於強制參加,如果勞工請領月退休時,還要被扣一筆錢繳交「延壽年金」保費,會影響勞工轉採新制意願,因此希望勞委會儘早「說清楚、講明白」。

勞委會表示,由於勞退新制施行細則規定,舊制結清年資併入新制帳戶,年資也可併計新制,因此的確有6名勞工因此符合新制年資滿15年資格,勞委會也因此於日前邀請金管會及保險公司業者討論是否提早開辦「延壽年金」,但是年金保險重點在於「大樹法則」,如果只有少數勞工符合,不符開辦成本,因此無法提早開辦。

勞委會表示,勞退新制增設「延壽年金」條款,是考慮國人平均餘命之後的老年保障,儘管現在勞保已經年金化,但是法令規定也不能不遵守,而且每個勞工需求也不同。

fsj 提到...

80後無力盡孝 50後養兒養到老

【林克倫/綜合報導】2010-08-21 中國時報

都說養兒防老,然大陸一份調查顯示,因經濟壓力艱困,九成的「八○後」已確定無法贍養父母,坦言照顧雙親力不從心者有七成四,更有五八%受訪者願與父母同住社區或附近、以利「彼此照顧」,而「五○後」則早已看破,揪著心只盼孩子能過得好,防老變成「要養兒、養到老」。

人口老齡化是大陸社會一大隱憂,據「中新網」報導,大陸老齡化成長率高達三.二%,比人口成長率高出五倍,估計二○二○年的老年人口將達二億四千萬人,二○五○年超過四億人;且卅五年後,有能力扶養老人的成人比率,將銳降為一比二,亦即,一人要養兩名老人家。

養兒贍老、天經地義,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早已撐不住了。中國青年報一份調查顯示,有九成「八○後」確定自己無法贍養父母,其中一半還坦言需要雙親資助;七成四表示工作壓力過高、照顧雙親力不從心,有五成因在外地工作、無法偕父母同住,更有五八%受訪者願意與雙親同住社區、四三%願意同住一屋,以利「彼此相互照顧」。

「八○後」棄孝大逃亡,經濟是唯一因素。

現在大陸就業市場競爭壓力大,能夠有份穩定的工作實屬不易,想要「高薪穩定」更是難上加難;況新生代的「起點」明顯不同,昔日住房九十平米標準,現已被拉高至一百卅平米,且需有房有車無貸。

報導引述一名已工作五年的「八○後」透露說,雖然工作很久了,但消費壓力太高,「沒有任何積蓄,目前根本無力贍養父母!」對於「八○後」的苦楚,一位「五○後」父親十分識大體地表示,自己未指望孩子贍養,「只希望幫助孩子女的生活過得好一些。」

《銀髮中國》一書指出,中國獨生子女的計畫生育政策再加上長壽趨勢,將衍生出「四二一」乃至「八四二一」問題,未來一對年輕夫妻恐有彼此祖父母、父母、孩子等共十三人要養,屆時若中國的工資水準不大漲、社會保障不跟上,將是嚴重社會問題。



◆ 父母可靠 6成單身族不買屋

中央社 2010-08-21

中信房屋資料顯示,多達65.6%的單身族沒有購屋打算,除了受限於高房價與購屋資金準備不足外,這些單身族沒有購屋動能的主要原因在於「靠父母就好」。

中信房屋行銷企劃部副理江龍名說,中信房屋分析第2季宅指數資料發現,受訪者中只有34.4%的單身男女有購屋意願;換言之,多達65.6%的單身族沒有購屋打算。

江龍名表示,撇開高房價的民怨及購屋資金準備外,依賴父母的狀況,是這些單身族沒有購屋動能的主要原因。

他說,單身男女想買房子的年齡層以20到29歲及30到39歲區間需求最多,占整體需求近一半(48.7%)。

至於男女購屋意願方面,江龍名表示,受迫於男性人口數多於女性的現況,戀愛競爭者變多,晚婚及不婚的狀況愈來愈明顯,男性的購屋企圖心也漸漸轉弱,近期有購屋需求的比例顯示是女性51.5%大於男性48.5%。

江龍名說,女性在經濟自主以及不婚主義的潮流趨使下,單身購屋的女性愈來愈多,甚至成為購屋族群的主力。

※ 相關報導:

* 富家女買屋訂兩戶 千萬刷手大增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320x112010082100154,00.html



◆ 王道還:失蹤人瑞

【聯合報╱王道還】2010.08.20

根據《創世記》,人類始祖亞當儘管犯了罪,給趕出伊甸園,還是活到九百卅歲的高壽。他的七世孫活得最長:九百六十九歲。後來造物主大概因為人有色慾,而地球容不了太多人,就為人壽設了限:一百廿年。巧的是,東方古籍〈養生經〉藉黃帝之口開示的壽限,也是一百廿年。

但是在廿世紀之前,沒有一個社會平均壽命超過五十,絕大多數還不到黃帝所謂「下壽」八十的一半。難怪自古就有人追求長生。

然而長生術總涉及難以學習、更難以實踐的訣竅。求仙煉丹就不說了,看來中規中矩的告誡,都似乎違反人性。例如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所說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反而可能讓人覺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痛快。甚至年輕人慷慨歌燕市的豪邁,也可能出自對於年老體衰、生趣全無的恐懼。

論老年:從不惹人厭到炫耀

東方與西方雖然對於人壽的上限有一致的結論,羅馬演說家西塞羅的名篇〈論老年〉,東方倒沒有類似作品。西塞羅旨在駁斥對於老年人的偏見;那時他六十出頭,有資格倚老賣老。但是西塞羅支持共和、政治失意,心境苦多樂少,論證以守勢為主,例如「對老年我無所責備」。

到了十六世紀,柯爾納羅(Luigi Cornaro)才將西塞羅的觀點鋪張揚厲成老年的頌歌。柯爾納羅比西塞羅大氣,也許是他寫作時已八十三歲。一開始他就指出長壽是服侍上主之道。因為人過八十便可擺脫肉慾,於是遠離淫邪罪惡,既年高又德劭,最適合與神同行。九十五歲那年,他宣稱自己正在同時享受人間、天上的人生:高壽的人才有油盡燈枯、無疾而終的福份。

柯爾納羅是有福份的人。在文藝復興巔峰時期,他出生於義大利文化、學術名城巴度亞,活到九十八歲,有機會目睹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的傑作,自己的著作也成為「繼承古典、注入新生命」的典範。至於他熱衷推薦的養生秘訣,歸納後只有八個字:節制飲食、規律生活。與嵇康的告誡一樣,談何容易。

不修行也長壽

現代人大多能合理期望活到七老八十。可是透過各種管道傳播的養生之道,只要是免費的、出自善心的,仍然與嵇康、柯爾納羅的建議合拍。有趣的是,科學證據支持節制飲食:無論線蟲、猴子,嚴格限制每日攝取的熱量,都能延長壽命。老化的生物學,以及與老人健康似乎有關的再生醫學,如幹細胞生物學,成了受尊敬的領域。

二○○六年八月廿五日,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教授山中伸彌,發表將已分化的細胞轉化為多功能幹細胞的技術,為幹細胞生物學開啟了新頁。到目前為止,山中已得到國內外十個科學大獎,其中以美國的拉斯克(Albert Lasker Award)獎最受人矚目:得獎者接近一半後來得到諾貝爾獎。

但是,近來關於日本失蹤人瑞的新聞,卻讓我們警覺到一個殘酷的現實:高齡老人的處境。

公元兩千年是人類人口史的分水嶺:全球老年人的數目超過年輕人。這是史無前例的局面。五年前,日本成為世上第一個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佔五分之一。從來沒有一個社會有那麼多老人!十年後,就是我們了。

我們需要現代版的〈論老年〉勾畫願景。日本的失蹤人瑞,提醒我們的也許是:高齡老人最需要的是人的關懷,而不是物—不是老人年金、也不是老人科學。(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 屍藏背包、活活熱死 日本變老人受難國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20日電】2010.08.21

一向被稱許為老人「長壽天國」的日本,現在卻淪為「老人受難國」。日本警方說,今天發現兩起老人受難的案件,一件是一名104歲的老婦人,死後被兒子隱藏在家中成為枯骨。另一件則是一對近90歲的老夫婦在酷暑中,被熱死在家中一個多星期,直到傳出屍臭才發現。

戶籍設在東京大田區的一名104歲老婦三石菊江,今天被發現已經成為枯骨,被放置在家中她那64歲兒子的背包裡。

三石菊江老太太戶籍上登錄104歲,區公所每年還發放給她15萬日圓的敬老金。64歲兒子今天供認,她的母親早在2001年6月12日時就已經去世,因為家窮辦不起喪禮,所以一直把屍體放在家裡。警方認為他有詐領敬老金的嫌疑。

另一樁更為悲慘的老人受難事件發生日本神戶,一對80多歲老夫婦死在屋內發出屍臭,警方接獲通報後進行調查,發現兩人在約1周前在家中「熱死」。

這對八旬老夫婦被發現時,老翁躺在榻榻米和室房,只穿一件內褲,老妻則裸體倒在廚房。死亡時間約7天。警方說,兩人身上沒外傷,屋內沒裝冷氣機,可能被熱死。

fsj 提到...

誰來伴行迢迢長照路

【聯合報╱社論】2010.12.28

這真是令人驚悚不置的一幕。報紙頭條新聞的標題赫然幾個大字:八旬翁釘死久病愛妻。

八十三歲的王敬熙,騙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八十歲太太吃下幾粒FM2之類的藥物,然後將十五公分長的螺絲起子釘入她的天靈蓋。

王敬熙在部落格上的文字、事後的談話,及識者的陳述皆顯示,他們是一對相當恩愛的夫妻;這是報紙編輯作成「釘死愛妻」標題的依據,因為他們夫婦倆皆認為「先走的人是福氣」。

王敬熙透露的想法是:釘死妻子,是讓她「安樂死」;事後他並拒絕提供在美國的兩個兒子的連絡方法,說是不想拖累兒子。但據醫師說,服了那種藥物仍有知覺,螺絲起子穿腦會引發極大的痛楚;而兩個兒子畢竟會知悉這個悲劇,又將在心智上留下多大的傷痛。王敬熙自認是為妻子及兒子著想,事實上恐怕適得其反,至少是未能達到他的初衷。

這件慘案又引發了「長期照顧體系」的討論。王敬熙夫婦的結局雖是如此悲慘;但就其實際生活條件言,較諸其他相似個案,卻絕非最不堪者。首先,王家夫婦相當恩愛;夫婦同住,還說不上是「獨居老人」;經濟條件尚能維持,例如搬入電梯大廈;也有自我改善的思考及能力,如改置沐浴設備,自費在大樓入口鋪設坡道;不是請不起傭人,而是不放心;參與教會活動,尋求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王先生是退休工程師,八十三歲而有自己的部落格,王太太曾教外國人學中文;這些情況及條件皆顯示,王家的實際境遇尚可,悲劇可能出在主觀的心理素質。我們想問的是:還有多少這類家庭,其因應條件遠不如王家者,他們是如何活下去的?他們的故事上不了媒體,卻可能正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據統計,台灣需要長期照顧(幾乎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對象逾六十萬人(失能老人逾二十四萬,其他需人「長照」的身心障礙者四十多萬);但僅五萬人住進安養中心,十六萬人聘外籍看護工,另有四十多萬人留在家中由親人照料。當然,這還不包括「黑數」,與不及「巴氏量表門檻」的族群。

即以四十萬「居家長照」的人口言;每一位「王太太」的身旁,就可能有一位「王先生」。七十歲的病母照顧五十歲癱兒的案例所在多有,而照顧者最後把被照顧者「一起帶走」的慘案也屢聞不鮮;去年高雄一名婦人來來回回幾度用枕頭、膠帶終於悶死久病的婆婆,那就是另一個「王先生的故事」。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超過七%),再加上少子化,此即意謂台灣已漸進入「王先生與王太太的社會」;約七年後,二○一八年,台灣將成為老年人口超過十四%的「高齡社會」,至二○二六年(十五年後)即進入老年人口逾二十%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屆時將如何維持這個「王先生與王太太的社會」?僅老年化的問題已是如此嚴重,何況還有病與殘的問題。

王敬熙夫婦以驚悚的畫面呈現悲劇,但實際生存條件比他們尤為困難者更大有人在;此外,那些被「巴氏量表」排除在門檻外的族群,亦非即可證明他們無需「照顧」。

這件螺絲起子穿腦的慘案,令天下夫婦思考,令天下兒女思考,更應令主政者思考;本報在去年六月發表「迢迢長照路」系列專題,這是一條每一個「王先生」及「王太太」都可能要走的路,不能只靠「王先生」伴「王太太」,而應給他們(也是有一天的我們)足夠的社會支持,伴他們同行這條迢迢之路。



◆ 讓家屬喘息 別讓愛耗竭

【聯合報╱張法迅/醫師(台中市)】2010.12.28

日前發生老翁釘死失能老妻的人倫悲劇,顯示長期照護體系亟待補強。

或許有人會問,家屬何忍下此重手?筆者從事老年照護十年,深知家屬的辛苦。照顧失智失能的家人,是一項全年無休、沒有報酬、必須犧牲個人生活的工作,長此以往,許多家屬早已心力交瘁,甚至憂鬱沮喪、悲觀絕望。

有一對失智的老夫婦,兒女都定居美國,孩子們在台灣老家裝設網路攝影機,監看老父母的生活狀況,一日竟發現多疑的母親拿柺杖毆打行動不便的父親,卻只能隔海乾著急。這些子女何嘗不願承歡膝下?怎奈家庭事業並不允許。

筆者也曾看過許多不離不棄的老伴、任勞任怨的媳婦、不忍出嫁的么女、反哺盡孝的長子,這些家屬表面上彰顯了人倫光輝,背後的辛酸卻不足為外人道矣!

為什麼不請看護、送安養院?一來所費不貲,二來照護品質讓人擔心,想來想去,最終還是只能犧牲自己,勉強照顧。

老人照護的責任,不能讓家屬獨自承擔!長期照護的壓力之下,家屬心中縱有再多的愛都可能耗竭,國家必須建構完整的長照體系,以社會的群體大愛來支持家屬!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全球居冠,目前的「十年長照計畫」有如杯水車薪,政府必須加快長照保險的建制。

如果有長照保險,新聞中的老翁可以向長照窗口請求協助,經專業團隊評估後提供完整、持續的長照服務。居家照護、日間托老、短期住院,可讓家屬得到喘息;在長照體系下,人員須接受職前訓練、個案督導,照護品質有保障;安養機構可從冰冷的集體病房模式,改為小型溫馨的老人之家,讓家屬可以安心託付。而如有虐待情事,也能及早介入。

實施長照保險,不僅可以提升照護品質,也可將健保底下有關老人照護的支出移轉過來,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日本在二○○○年實施長照保險,五年後健保的老人醫療支出減少了七分之一,而且民眾對長照的好感高過健保,調保費阻力較小。

筆者也要呼籲,從事老年醫療的醫護人員必須具備長期照護的概念,不僅要醫治病患,也要注意家屬的身心狀況,對心力交瘁者應提供相關資源協助。

※ 相關報導:

* 照顧老病? 愛心只在事件後氾濫…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059603.shtml

與其說這是個家庭的悲劇,還不如說是個社會的悲劇,因為是我們的社會無力照顧這位帕金森氏症的老人,才會拖累了另一個老人。其實我們的社會有的是愛心,但通常僅氾濫於事件發生之後,因此我們多的是社會救濟。但是當沒有事件發生時呢?此時可就沒有愛心可以運用了,這就必須要靠社會保險了。

* 空巢老人 震撼與困境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81x112010122800061,00.html

在高齡化及少子化時代,雖然政府實施健保、發放養老金、開放外傭看護、居家照顧及就醫環境方面紛紛建立制度及規範,成效顯著;但許多制度及規範又成為「間接殺人」的劊子手,老人看護、就醫及安養等問題仍充滿制度的缺陷與不足,老人自殺問題為平均自殺率的五至六倍,「老有所終」的大同社會淪為空談。

fsj 提到...

家庭照顧者無法承受之重!

【王增勇】2010-12-29 中國時報

八十四歲老先生殺死結髮五十餘載妻子事件震驚社會。我認為要理解王老先生行為的關鍵,在於王老先生過去十多年所背負的家庭照顧者角色,以及目前家庭照顧者在政策上所遭遇的不友善對待。

以照顧家人作為每日生活的重心,往往讓家庭照顧者逐漸失去自我、而以家人需求為中心。許多家庭照顧者可以如數家珍地說家人喜歡吃的菜,卻說不出自己喜歡什麼,甚至連自己生病都不以為意。在王老先生眼中,他自己是妻子唯一可依賴的照顧者,這是家庭照顧者常見的心態。

不幸的是,我們國家的長期照顧政策對家庭照顧者並不因此採取更積極態度。

首先,家庭照顧者在長期照顧服務需求評估過程中,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資源,有家人就代表有人照顧。因此,目前長期照顧體系沒有以家庭照顧者為對象的獨立需求評估,導致家庭照顧者的需求不被看見。像王老先生身為配偶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照顧者,出院後就由他負責而結案。至於他八十四歲的高齡以及長達十年的照顧期間,就未被醫院視為需要輔導的個案而加以轉介給社區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加以後續追蹤輔導。

其次,目前長照十年計畫雖有提供喘息服務,但是因服務型態過於僵化,使用率一直偏低,無法成為家庭照顧者可以依賴的服務資源。喘息服務徒有名無實。

第三,長期照顧政策對家庭照顧者使用服務限制重重。使用外籍看護的家庭,無法申請居家服務;申請特別照顧津貼的家庭照顧者,必須是中低收入戶且待業的成人,請領後不准使用居家服務或日託服務;如果使用居家服務,就不能使用日託服務。其結果就是,家庭照顧者無法從目前的服務體系中得到充分、有彈性且可信任的替代服務,可以把照顧責任交託出去。

如果家庭照顧者努力申請國家支持,可能的選項是:家中有重度失能者,台灣的家庭照顧者只能依賴外籍看護,並且要求她不能休息,因沒有替代服務可申請;或是請領一個月五千元的照顧津貼,自己一人獨自面對全年無休的照顧工作;或是使用其中一項服務資源,其餘都靠自己來。家庭照顧者多半會在這種種挫折中退卻,選擇獨自承擔照顧者的重責。當國家政策如此不友善地對待家庭照顧者,我們何忍苛責王老先生在承擔長時間孤獨的照顧工作後,因看不到希望,渴望結束當前以及可預見的痛苦時,所採取激烈手段?

對於照顧者,社會當使他們不因照顧責任淪於匱乏。這種支持照顧者是公共責任,而不是個人或家庭可以獨自承擔的。但目前台灣社會沒有提供家庭照顧者應有的支持,王老先生代表著台灣眾多正在經歷漫長又孤單的家庭照顧者旅程。是台灣全體社會沒有盡到支持家庭照顧者該有的公共倫理責任,才讓王老先生做出他生命中最痛苦的決定。(作者為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政治大學社工所副教授)

fsj 提到...

美研究:冷落辱罵 華裔老人普遍受虐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0.12.31

芝加哥羅希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的華裔老人受虐情形十分普遍,而且許多案例匿而不報。施虐者通常是照顧他們的成年子女,最嚴重的虐待方式是置之不理及言語暴力。

研究是由該醫學中心的華裔老年醫學專家董新其(XinQi Dong,音譯)領導,研究報告刊登在「老化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董新其說:「我們的重點訪問對象不但沒有閃避,而且受訪的老年人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希望找出有效方法改善他們的處境,包括如何檢舉虐待老人。」

這項研究與芝加哥的華人諮詢服務處合作,是少數針對華裔老年移民受虐問題的研究。

成為這項研究重點對象的卅九名華裔老人敘述了各種虐待方式,包括對老人家置之不理;照顧者不讓老人吃飽;成年子女口頭凌虐父母,要父母「去死」。更惡劣的成年子女騙取父母的財產和糧食券。



◆ 末期病人 家屬同意可拔管

【黃天如/台北報導】2010-12-31 中國時報

為免末期病人徒受無效醫療的痛苦,五十多位立委下周將提案修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對於經兩位醫師診斷為死亡已不可避免的病人,得由家屬同意拔除呼吸器等維生系統,讓家人「好走」。由於立院對前述修法內容共識極高,最快本會期就會三讀通過。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表示,現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規定,對於因車禍、腦溢血或嗆咽缺氧,導致意識昏迷插管的末期病人,除非當事人曾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或於健保IC卡註記,否則即使家屬要求,醫師也不能拔管。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民眾突然遭遇重大車禍,送到醫院急救,醫師發現當事人未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為免衍生醫療糾紛以及本於職責,明知希望渺茫,仍進行插管等急救,等到家屬聞訊趕來,已無法改變事實,只能坐視家人長期癱瘓在床,靠醫療儀器維持生命徵象,或成為植物人。

國民黨籍立委鄭汝芬表示,由於相關法令的「保守」,推估國內每年都會增加十餘萬末期病人徒受無效醫療的折磨,家屬、醫療人員,以及捉襟見肘的醫療資源也要跟著受累,造成四輸的悲劇。

因此,鄭汝芬等五十一位委員連署,將於下周三提案修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對於經兩名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其中一名醫師應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得由家屬同意終止或撤除其原施予之心肺復甦術。

石崇良說,括歐洲、美國、澳洲等先進國家,類似免除無效醫療,讓末期病人得以「自然死亡」的法令,多已行之多年;其中荷蘭做法更先進,不但只要經醫師診斷即可拔管,還可經家屬同意,合法實施俗稱「加工死亡」的安樂死。

至於家屬施行同意權的優先順位,將依《民法》親屬篇,由配偶為第一優先,其次則依序為成人直系血親卑親屬(兒女)、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然而站在實務上,若家屬之間意見不同,未來衛生署還是會要求醫院盡量居中協調,例如協助召開家族會議,希望至少能取得前三順位近親的同意,再進行拔管動作。

家屬有沒有可能為圖謀病患財產,要求拔管結束病人的生命?石崇良說,由於家屬實施同意權的前提,是須經過兩位醫師專業把關,應可防杜不法情事。

※ 改成不同醫療單位的二名相關科別醫師判定後方可執行比較好,因為同一批人,容易出現『盲點』。



◆ 照顧家屬 也請珍愛自己

【聯合報╱車向明/心理師(台北市)】2010.12.31

日前一名八旬老翁,因不忍久病妻子為病所苦而殺妻。何以愛妻至深的凶嫌,會痛下毒手?

其實,一個人對親人的情感,常是複雜且矛盾的。也就是說,愛與恨是可能並存的。無怪乎當事人有「因為愛妻,所以為其解脫」的合理化說詞。

慢性病患者在漫長的醫療過程中,經歷身心種種煎熬,常發出「死死卡好」的哀鳴。為的是紓解個人的壓力,獲得家人的同理,並不表示死是唯一的出路。家人與病友的支持,將會增加慢性病患者生存的勇氣。

當事人在自己的部落格言明與妻以死來了此殘生,發出的正是求救的信號。只是該部落格若曝光率不高,很難為訪客們所關注。即便有網友來訪,也不見得給予適時且適當的協助。

各地的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均提供喘息服務。主要照顧者可以利用照服員到府免費服務的時段,暫時紓緩。

中國向來重視孝道與倫常,總以為將重症或慢性病家屬交由他人照料,是大不孝表現。殊不知,自己亦為血肉之軀,不但無法負荷龐大的身心壓力,加上昔日愛恨情仇湧現,更是無以復加。

筆者曾輔導一位慢性病家屬,當他將主要照顧的工作,委由照服員處理之後,不但個人生活品質得到提升,也深感照服員受過訓練的優質服務。所以,主要照顧者在照顧慢性病家屬之際,請別忘記也珍愛自己。

fsj 提到...

樂活新勢力 mappie族興起

自由 2011.01.0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你年過50但享受生活?那你可能是個「媚痞族」(mappie),也就是你成熟(Mature)、富裕(Affluent)、有原創力(Pioneering),孩子長大離家後,不僅沒有經歷所謂的空巢期(empty nest syndrome),反而因此愛上擁抱新事物、追逐新科技的樂趣,你對最新科技瞭若指掌、喜歡旅遊各地,活力十足又愛找樂子,也樂於偶爾揮霍一下,買買奢侈品。

「媚痞族」一詞來自於瑞典,在那裡,這個族群有自己的雜誌「M」,該雜誌把「媚痞」定義為「有錢有閒、也想花錢花時間的人」。「M」雜誌的編輯表示:「我們為數眾多、我們好奇,我們想對發生的事情有所影響、也想參與其中,我們先是嬉皮(hippies)、再來是雅痞(yuppies),現在則是變成媚痞。」

M雜誌指出,現在年屆60就像40歲,比方說滾石主唱米克傑格,去年年滿67卻依舊活力十足、未見老態;老牌女星蘇珊莎蘭登,年屆64卻依舊性感迷人。

媚痞族 取代頂客族

如果雅痞族(Young Urban Professional)代表1980年代,頂客族(dinky,雙薪、還沒有小孩)出現在1990年代,那麼媚痞族就將成為未來10年的主要勢力。

智庫Civitas的副主任狄瓦爾表示:「沒多久之前,50、60歲的人會想著放慢腳步,不過現在不再是那樣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現在壽命長很多、健康狀況好很多,我們不再認為40歲是邁入中年,你可能會說是新的生命週期,年屆30現在就等於幾十年前的18或21,因為這時候是半成年期的開始。人們越來越晚婚、越來越晚有小孩,所以現在邁入50才算中年。」

「在這個年紀,你還身負責任,比方說照顧長輩,但這時你在經濟上可能比較安穩、生活也可以比較有活力,比得付貸款、要養小孩的年輕人處於更好的階段。」

「在這個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完成許多事、但還有很多事有待完成,壽命增長帶來的正面意義是,退休後你也還有很多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去做。這個年紀不再是準備垂垂老去,那是很大的轉變。」



◆ 生命臨界點的掙扎…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01.04

立法院昨天一讀通過安寧緩和條例修正草案,修訂對已插管的末期病人,必須由配偶、父母、及成年子女或孫子女三方,與兩位專科醫師,還有醫院倫理委員會都同意,才能拔管。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昨天審議安寧緩和條例修正草案,經過一天的討論,通過一讀,預料逕付二、三讀就可通過實施。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說,修法對改變現行末期病人安寧照顧有幫助,但看得出仍設下了門檻,雖把關嚴謹,卻可能「把每個人當做賊」,造成臨床操作困難。張嘉芳舉例,如需要家屬三方同意,假設有些病人很久未和配偶、父母或子女連絡,醫院無法連絡上,屆時拔了管,任由誰負責?

國內在民國89年通過安寧緩和條例,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痛苦,給予安寧醫療照護,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末期定義是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到死亡已不可避免。

心肺復甦術,則是指施予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

國內有6萬多人簽署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其中有3萬人註記於健保IC卡,但常因註記不等同意願書,造成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困擾,昨天法案通過註記效力視同意願書正本,並以電子檔存記於健保局資料庫。

對於已插管的生命末期病人,能否拔管?立委考量避免衍生爭家產等風波,最後確定,當末期病人已插管,必須有兩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為生命末期,同時由父母、配偶和成年子女或孫子女三方首肯,且醫院倫理委員會也同意(倫理委員會成員,法律、社會人士不得少於三分之一),才能為病人拔管。

未插管前,則依配偶、成年子女或孫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等順位,決定要不要插管。



◆ 拔管太遲 腐肉與血水四濺 家屬悔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1-01-04 中國時報

五十多位立委提案修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放寬末期病人拔除呼吸器等維生系統限制,但何時才能拔管引發各界關注。「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推手」趙可式強調,當初推動安寧醫療立法時,即參考先進國家《自然死法案》,此次修訂方向只是回到最初版本,大家不用過慮。

全台第一位安寧醫療博士趙可式返國後在成大護理系任教時,積極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立法。她說,當年推動立法時,主要是參考歐美等先進國家的《自然死法案》,對已被醫師判定治療無效的末期病人,可根據當事人意願或家屬同意,「不予」治療與「撤除」維生系統,讓他們走得更有尊嚴。

趙可式表示,外界普遍關心的拔管時機問題,其實應回歸醫學倫理來看,醫療不足與醫療過度都違反醫療倫理。換句話說,可以搶救的病人不救,是草菅人命;不需要搶救的病人仍搶救,也增加病人很多沒有意義的痛苦。過與不及,都不符合醫療倫理。

她說,曾在成大醫院看過一位使用葉克膜維生系統二、三周的病人,四肢都已發爛、傳出臭味,家屬還不願放棄搶救。直到對方長出屍斑,家屬才勉強同意拔管。結果,每拔出一條管子,腐肉與血水飛濺,家屬看到這種畫面,才悔不當初沒有盡早拔管,讓長輩多受很多無意義的苦。這就是明顯過度醫療的例子。



◆ 及早簽署DNR 自己保善終

【張翠芬/台北報導】2011-01-04 中國時報

推動安寧照護和不進行心肺復甦術(DNR)多年的台大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說,這項條例若能順利修正通過,是很大的進步,讓台灣邁向更先進的國家,也能夠讓末期病人的痛苦減到最低、安詳尊嚴地善終。

黃勝堅說,這次修法是DNR(Do Not Resuscitate)觀念的延伸,大家爭取的是「自然死」,但很多民眾擔心若簽署了DNR意願書或親屬簽了同意書,會被醫療機構或醫師「放棄」,病人或親屬可放心,因為有配套法令。例如,醫療法第六十條規定:「醫院診所遇有危急病人,應先予適當之急救,並即依其人員及設備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

他認為,及早簽署意願書,就醫時反而會更安心,民眾可在健康或輕病時,先表達意願,爭取自己的善終權。

※ 相關報導:

* 17歲車禍成植物人,躺47年 王曉民走了
http://www.udn.com/2011/1/5/NEWS/NATIONAL/NAT2/6075332.shtml

十七歲正是少女的花樣年華,當時是北二女(目前的中山女高)樂儀隊指揮的王曉民,因一場車禍,成了植物人,這一躺就是四十七年,她的生命停格在十七歲,全家人的生活跟著走樣。和曉民最親密的雙親先後去世後,去年三月曉民也悄悄地闔眼,死時已是六十四歲婦人,應是國內活得最久的植物人。

fsj 提到...

誰來拔管?執行有困難

【陳志鴻】2011-01-06 中國時報

日昨立法院初審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草案,明訂經醫師診斷確定為末期病人者,在親屬簽屬「終止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後,並經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則醫師即可將原已置放在病人身上的維生系統予以拔除。此制將使安寧緩和醫療往前推進一大步,但是,草案中就拔管的法定要件暨法定步驟雖有明確訂定,但卻有一項重大疏漏:「誰來拔管?」

現行草案就「誰」執行拔管完全未規範,則可預見將來在臨床的執行上將問題重重。僅列舉四端:

一、由何科別或何層級醫師拔管:病人可能合併多科問題而有多個不同專科醫師參與照顧,執行「加工終止生命」的工作,到底該由誰行使?再者,在教學醫院中,年輕的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可能面對總醫師、主治醫師要求其執行拔管,然而,在病人仍有心跳的狀態下,卻必須親手終止病人生命,此對年輕醫學生、醫師的衝擊真是情何以堪?因此,究竟上級醫師可否命令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執行拔管或應由主治醫師親自為之?而若各醫師並不願執行此一動作,則又該如何解決?

二、若醫師不願拔管,可否強令執行:醫療運作具高度專業,有其獨立自主性,行政管理不可能凌駕各專科醫師,就像主任不能強迫醫師如何開立診斷書、內科背景的院長不會介入外科醫師如何開刀。然而,在此一新制下,若醫師出於個人之倫理觀、宗教觀、生命觀之衝突或因對於自己曾經付出心力插管的病人有著情感與愛心而不忍動手拔管,此際,可否強制其執行?行政監督權可否凌駕專業自主權而勒令或強迫醫師拔管乎?

再者,若醫師依然不從,則該如何處理?總之,從臨床經驗,原負責搶救或照顧病人的醫療人員實不宜再擔任執行拔管任務,應改由其他人員執行,方符合人性暨醫學倫理。

三、由何類人員執行拔管:拔管動作之背後極具神聖莊嚴之生死意義,但動作本身其實極輕易,任何人員大概皆可勝任,因此,執行者之範圍可以不必侷限於醫師。

四、家屬可否執行拔管:目前,依台灣習俗,家屬普遍要求讓臨終病人「返家往生」,臨床作法即是醫療人員協助置放維生管線後,尊重病人辦理自動出院(AAD),抵家後家屬即逕行拔除管路,拔管動作並無技術上難度,且早已是台灣社會極普遍的作法,因此,此一新制後,雖病人係在醫院中,是否亦可明訂得逕交家屬自行拔管。

總之,「徒法不足以自行」,事關重大生死課題的法律新制尤其必須周詳完備且具體可行,以免實施後引發爭端。本修正草案立意良善,但欠缺執行面的重要思考,在二讀、三讀程序或於施行細則應補充增訂以處理上述重要缺口,以免日後徒增爭議或窒礙難行。(作者為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前成大醫院院長)



◆ 三個事件指向同一需要:長照政策不能再拖

【聯合報╱社論】2011.01.06

王曉民、陳長文、王敬熙,三個近日登上報紙頭版的名字。三個名字的背後,是三個不同的生命情節:半世紀的植物人、廿八年重殘子的父親、手刃病妻的老翁;這三個故事共同訴說台灣社會最深沉的悲哀:殘破的長期照護制度,讓人民殘不得、病不起,家庭照護重擔讓許多家庭陷入痛苦深淵。

台灣最知名的植物人王曉民,在臥床四十七年後,去年三月悄悄走完人生。直至近日立法院討論「安寧死」,她的死亡才為人知。十七歲車禍倒下,過世時已是六旬老婦,「王曉民」三字總在討論生命尊嚴、死亡自決、長期照護等議題時被提起。「王曉民」標記著這個社會未能解決的政策難題。

每十五分鐘得抽痰才能存活的王曉民,長臥半世紀才溘然長逝,著實是個奇蹟。這是何等強韌的親情,召喚出社會的自動捐助與關懷,才能讓照護任務堅持了四十七年,維持王曉民呼吸不輟;但歌頌王家父母及三個妹妹的堅毅是難以承擔的重,為了一名倒下的家庭成員,多年來王家付出了多少代價?

長期照護病殘家人,是何其艱難的「愛的勞務」,那是財務、體力與心靈的無盡煎熬。王曉民的母親趙錫念因不忍女兒受苦而要求「安樂死」,她長達卅四年「守著青春已消褪、容顏已枯萎的女兒」,忍著癌症侵蝕,為女兒活下去,終至油盡燈枯。

再聽另一位父親照護殘兒的心聲:「日復一日,每天都是挑戰。」知名律師陳長文深知其中況味,他親身見證妻子一手包辦文文的生活作息,照顧者已是為人而活,沒有了自己,無怪乎學者描述照顧工作是「生命的交換」。但人民面對世間必然存在的病苦殘,難道只有「一命換一命」一途嗎?

自稱「王老頭」的王敬熙,在部落格向陌生人傾訴獨力照顧病妻的苦處。這不會是個案,全球化潮流下,多少台灣人必須遠離高堂,逐全球職場水草而居。當兩名兒子都落腳美國,王家兩老只得在台灣「老顧老」。政府目前的「十年長照計畫」只提供一定時數的居家服務,無法滿足王老太太一天多次的高頻率需求。老先生在壓力之下,偏執地以「加工死亡」來終結困境,真是至悲至慘。

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功能式微,當變故發生,家庭早已無法獨力承擔風險;真心「為民所苦」的政府早該承擔起完善的照顧政策,讓長照變成公共化、普及化,而不是讓各別家庭自力救濟,再逐一被重擔擊垮。

陳長文因愛子之心,遊說立委修法擬將外勞居留期限由九年延長至十二年,雖然修法未成,但已再度燃起外勞與長照系統消長問題的辯論。

正因為缺乏足夠的長照服務系統,台灣民眾一直被迫在市場上尋找廉價、可負擔的家庭照顧服務,包括早期的未立案安養中心,及現在的外籍監護工,都是「照顧替代服務商品」。無怪乎,眾多身心智障者家長為替兒女安排長期穩定的照護關係,乾脆花錢娶回外籍配偶,既有了照護人力,又一舉解決長期居留問題。

因為政府對長照政策的遲誤,使得長照體系發育不良,讓開放外勞十八年來,市場愈來愈大,終至衍生今日台灣由「外勞撐起長照半邊天」的畸形發展。但是,當台灣的長照系統只能「外包」給菲律賓與印尼等鄰國的廉價勞力,而不思他途,那麼,長照業務直接由衛生署移交到外交部與勞委會,豈不更省事?

再者,我們依賴便宜好用的外勞,卻一向忽略外籍勞工的工作條件改善。他們之所以「好用」、「半夜一兩點都還照顧」,正是他們透支心力的結果。近來,社福與人權團體為家庭外勞提出最「卑微」的請求:「喘息一日」,工作不該全年無休,又有多少立委諸公聽見?

我們呼籲,長照服務的提供,不應分膚色與國籍;照顧者的人權與被照顧者的福利,都該等量齊觀。

人皆會老,失能者家庭承受的照護重擔,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困境,這樣的生命難題必須找到解答。

fsj 提到...

長照三部曲 趕得上人口老化?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1.24

衛生署最新完成的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台灣今年失能人數將近70萬人,需要接受長期照顧。行政院版「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底定後,讓我國往「老有所養」社會福利國度,向前跨出一大步。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鄭素文指出,現階段長照政策可分為服務法及保險法兩大部分,學者一致認為,必須先完成服務法草案立法,接著才能推動保險法草案。就如同健保法實施前,衛生署早已備妥完善的醫事法,民眾得以順利就醫。

綜觀我國推動長照政策進程,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是長照十年計畫,目前已經到了第四年。鄧素文指出,儘管提供的服務有限,但實際運作過程,已可瞭解到長照體系未來的服務重點。

長照服務法草案屬於第二階段,內容包括規畫制度,建立體系,希望所有資源可以均衡分配,並保障長照機構及長照服務人員的素質。前兩項都做好之後,長照保險法就可上路。

儘管長照兩項草案前途難料,不過,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實施長照服務與保險的壓力,已迫在眉梢。鄧素文指出,我國從82年起就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持續攀升。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底,老年人口比率已達10.7%,約有248萬7000多人。

經建會預估,民國106年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老人人口將占所有人口14%,約328萬2000 多人。

到114年,台灣就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逼近500萬人,占20.3%。



◆ 長照保險 最大阻力在「保費」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李樹人/專訪】2011.01.24

行政院加緊審查「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將在最快時間內送至立法院協商審議。不過,對於未來台灣長照福利政策會是什麼模樣,參與撰寫長照服務法草案的衛生署長楊志良,歷經過二代健保的難產煎熬後,現在是一點把握也沒有。

「現在不做,台灣將來會是老人的地獄!」

「現在不做,台灣將來會是老人的地獄!」楊志良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在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少子化等壓力之下,推動長照有其急迫性,否則老無所終,處境可憐。

楊志良早自民國97年起,就在經建會的邀請下,與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吳肖琪、李玉春等教授組成長照專案小組,齊心規畫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回想起籌畫長照的過程,楊志良不改大砲個性,直言不諱地表示,經建會一開始就認定台灣只需要長照保險法,認為國內可以直接推動長照保險,這樣就夠了。

為此,楊志良多次向經建會嗆聲,他堅持推動長照保險政策之前,一定得先施行長期照護服務法,先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否則不可能成功。幸好,經建會聽進去了。

楊志良預料:年輕人繳長照保費意願不高

「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楊志良認為,推動長照保險,比二代健保的困難度更高,長照保險費大概是健保費的六分之一至七分之一,一般民眾每月需繳一、兩百元,金額雖少,但勢必又將掀起另一波的風暴。

楊志良無奈地說,許多民眾喜歡至「快炒100」的餐廳吃飯,炒兩道菜,再喝瓶啤酒,差不多就要300、400元,花起來一點都不心疼。但換成繳保費,卻怨聲載道。

因此,楊志良大膽預料,年輕人繳納長照保費的意願應該不高,以致於長照保險無法跟全民健保一樣地好。許多年輕人都以為「長照是老年人才用得到」,認為自己與長期臥床、需要他人照料、打理生活起居的老年歲月還很遙遠,而不願意繳納長照保費。

「當政治凌駕專業,就看民眾聰不聰明」

對於台灣長照政策的未來,楊志良似乎一點把握也沒有,因為二代健保立法過程中,種種政治角力與選舉考量壓力,讓他著實見識到政治凌駕專業的現實。

他無奈地說,就看社會大眾聰不聰明,媒體、立法委員,甚至是行政院到底會做了何種選擇,會不會為了政治,或是精算選舉結果,又犧牲了大眾福利。

※ 相關報導:

* 行政院核定 國民年金費率漲0.5%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113986.shtml

由於本周內閣改組後,開始過春節,應在春節之後宣布調整時間,目前每月保費674元,將上漲26到52元,最高為726元。



◆ 長青老人住宅 阿嬤有個祕密花園

【聯合報╱記者梁雅雯/嘉義報導】2011.01.24

嘉義市長青園提供老人住宅服務,只要申請通過的老人都可承租,一切比照一般租屋的自理生活起居,並有專人定時巡邏老人住宅,確保老人家健康安全,也讓許多需要人照顧,但子女又忙於工作的老人家多一處選擇。

76歲的阿嬤蔡秋雪霓,住在長青園社群老人住宅已10年,隨年齡增長身體出現退化、單耳失聰等狀況;但樂觀開朗的她笑口常開,常讓身旁的人感到開心。常青園老人住宅開心農場,讓她散播更多的開心種子給大家。

蔡阿嬤本來住在台中,10年前和朋友旅行時,騎機車回家路上,突然頭痛劇烈,不慎摔倒,雖然沒有撞到頭,但到醫院檢查卻發現腦出血。開刀後醫生告誡她,需保持心情輕鬆,不要讓自己情緒激動,需靜養。因蔡阿公的脾氣較差,女兒擔心蔡阿嬤和蔡阿公一起住,情緒起伏會太大且本身工作忙碌,因此,安排她住在長青園已10年。

蔡阿嬤每天自行料理三餐沒問題,種種菜、到常青園上上課,也常和老人住宅裡的鄰居阿嬤們,提著菜籃相約到東市場買菜。阿嬤也很喜歡參與各項老人活動,最喜歡哪個活動,她像個孩子地笑說「好久沒玩數字賓果了」,相當可愛。

「每天都要歡喜過」蔡阿嬤說,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希望大家都開心地度過每一天。每次有人拜訪蔡阿嬤時,她就會帶客人到祕密花園參觀,也會把收成的果實分享給大家。蔡阿嬤說,每天看到花花草草長得「水水」就覺得很開心,和別人分享開心的感覺,讓她更開心!

fsj 提到...

低薪多奔波 長照人力卻步?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1.27

到身心障礙患者的家中,擔任照護,時薪160元,你願意嗎?衛生署規畫長期照護服務法和保險法草案,規範長照服務人員必須接受90小時教育訓練,並在長照機構登記,固定於某一縣市服務,成為未來居家服務的主力軍。但因時薪偏低,以致看護人才投入居家服務的意願不高,未來長照恐將面臨人力不足的窘境。

根據經建會統計,台灣失能人口已達44萬多人,日常生活上,部分需要或全需旁人協助。其中16萬人接受外籍看護工照護,8萬多人住在養護機構,20萬人由家人自行照料。

長照計畫 到府需求最大

依衛生署規畫,未來長照提供居家式(長照人員到家協助)、社區式(社區復健中心、日照中心)、機構式(提供重度失能者長期照護),以及給予家庭照護者的喘息服務四大類。

據統計,現階段「長照10年計畫」的人力需求,以到府提供協助的人力需求量最大。鄧素文分析,未來一旦長照服務上路,長照人員的需求量也會最大。

據統計,國內約3萬多人接受過長照教育訓練,與經建會評估長照所需人力差不多。長照人員以女性為主,除了一般民眾之外,還包括護士、醫事人員。

符合資格者 多在醫院當看護

表面上,長照人力市場供需平衡,但實際情況讓人憂心。仔細推敲發現,目前符合長照人員資格者,大部分都在醫院擔任看護工,即使是從事24小時服務,月薪卻超過6萬元,薪水高,且環境單純。

但如果投入長照服務領域,居家服務的時薪只有160至180元,他們還得走進不同的失能者家中工作,工作環境不斷變換。相較之下,醫院看護薪水高、環境單純。屆時,長照居家服務勢必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

衛生署規畫長照政策,原希望除了重度失能者至養護機構之外,其他中低度失能者都能留在家中,由家人照顧;但萬一長照人力不足,長照服務勢必大打折扣。

要提高時薪 長照保費還得更高

相對的,如果要提高長照人員的時薪,長照保費就得提高。鄧素文無奈地說,未來能提供哪些服務、長照人員的時薪高低,都必須取決於長照保費。但一談到徵收保費,變數更多更複雜;再加上政治和選票考量,恐怕又無解。如何解決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就看執政者及民眾的選擇了。

fsj 提到...

共膳共耕淡水蔡家村老人樂活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116/112011022000107.html

【唐嘉邦/新北市報導】2011-02-20 中國時報

淡水區義山里下圭柔山的蔡家村,和一般鄉間小村莊村沒有兩樣,面臨人口老化與人口外流的問題。近年來,在當地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推動的社區營造計畫下,蔡家村三十餘名阿公阿嬤,每天一同耕作、吃飯、學習。原本暮氣沉沉的蔡家村,透過共膳共耕,形成新的生活圈,宛如老人天堂。

無論寒冬或酷暑,每天上午,八十八歲的吳李滿阿嬤,就準時和左鄰右舍的阿公阿嬤一起到田裡,為大夥共同耕種的南瓜、高麗菜、蘿蔔澆水鋤草。這片占地一甲的農地,是由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無償提供給蔡家村村民耕種的休耕地。

農事完畢,再一起到保生宮前廣場用餐。蔡家村一日三餐都在此開伙,厝邊隔壁在這裡談笑風生、閒話家常。除此之外,這裡還開設有松年大學,有日語班、北管鑼鼓陣、巧編籃編織班、婦女學苑,讓村民活到老學到老。

七年前,退休後的蔡瀛回到義山里老家,擔任村裡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的總幹事。他發現原來自己的家鄉竟然如此蕭條沉寂,沒有活動中心、學校、幼稚園,只有兩座公墓、一處垃圾場以及一間精神病院。

蔡瀛發現,義山里的年輕人大多已外流,留下來的老人們不是待在家裡看電視,就是坐在門口發呆打瞌睡,吃飯時,晚餐吃中餐剩菜、中餐又吃前晚剩菜,日復一日,生活單調又不健康。他想,該為這些老人家做些改變。

九十三年開始,蔡瀛結合社區長者集資六十萬元,目標是回復到過去農業社會大家庭式的生活,從三餐共同吃飯開始做起。隔年,獲富邦銀行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贊助一五○萬元,仿造日本成立社區日照中心。當北富銀的支援結束後,因社會局評鑑蔡家村為甲等功能型社區關懷點,是以繼續承辦照顧老人工作迄今。大家平時除了共同吃飯外,還可在松年大學學習新知,並結合尚有能力下田的老人,或外地退休人員來此共同耕作,廚房的蔬菜幾乎是自給自足。

蔡瀛說,蔡家村的老人們如今透過共膳,洗碗盛飯一切自己來,可培養自立精神,也可從吃飯中了解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養成飲食衛生;透過共耕、共學則可以減緩老化、追求知能,活得健康、快樂。

有人戲稱蔡家村是台灣的「人民公社」,蔡瀛笑說,只要能讓老人們過得開心、有尊嚴,生活在屬於他們的人間天堂,無論是叫什麼名稱都無所謂。



◆ 「真理家族」 有一家三代一起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116/112011022000123.html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1-02-20 中國時報

這年頭生活壓力大、能源耗竭,世人才開始推行樂活、簡約簡樸度日。台南市玉井「真理家族」早於民國八十一年,身體力行共耕共食,一起種菜、烹煮、工作,大家自食其力,視彼此為手足,攜手養活這個近兩百人的大家庭。

清晨五時許,真理家族成員不分男女老少,均需起床,向仙祖(彌勒佛)上香,之後,大家才各自上班、上學。

成立近廿年的真理家族,成員均須茹素,每晚大家要一起分享心情。雖強調不喜被貼上宗教色彩,但成員皆坦言,有信仰是好的。

五十幾歲的鄔臺根,是該團體創始元老之一,卅八歲正值中壯年,就毅然放下仲介公司事業,帶著中風的母親南下生活居住。

鄔臺根說,從最早十幾個人的規模,如今已擴增至近兩百人。他強調,自己是基於想修行的心來此,但人人來此理念不同,追根究柢,都是認同這裡的生活方式。

放下中醫師頭銜的呂先生,亦是元老之一。他說,雖然外界都以神秘宗教看待該團體,但這裡生活常規無關信仰,只要求成員必須自給自足、共同分擔生活事務,賺取的金錢,若有餘裕就奉獻給團體。

每天,大家吃飯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但各有工作忙碌或讀書,都可以各自運作。團體不會限制大家的私人時間,只會要求大家做人道理。

近幾年,真理家族也收了不少憂鬱症、精神疾病者。這些成員病著進來、健康地走出去。呂先生說,人會生病多受困於心,但此處是真正實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地方。但他也坦言,許多人慕名而來,他們也非來者不拒,會要求需通過試用期三個月,若不合宜,就不勉強。

他強調,在這裏最大好處是,吃的是自己種的菜、呼吸的是山裡新鮮空氣,很健康。他已六十歲,外貌卻比同齡人年輕十幾歲。

呂先生說,創辦人張隆城是一貫道親,但加入者非因宗教因素加入,而是因為欣賞「大同社會」理念。他說,不少人是整個家族一起加入,也有一家三代一起過來的,目前,成員最小是兩歲、最年長是九十一歲。

呂先生強調,「我們不接受外界施捨,一切自食其力」,每個人皆一技在身,憑良心與雙手賺錢,維持這個「家」。

即使身處文明社會,但他們至今仍會到山區撿柴燒熱水,省下瓦斯費,燒完後再當做肥料,環保又省錢;傍晚,婦女圍著一起包水餃,男人們下班等著吃飯,這畫面,也自成一種溫馨。

fsj 提到...

薛承泰:長照建置 把握未來5年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03.21

「未來五年,台灣老年人將成長至14%,現在不做長期照護,將錯失最佳良機。」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今天表示,未來五年如果無法建置長照體系,老年人口將快速成長,屆時要推動長期照護難度倍增,政府要花的錢也會大增。

台大今天召開公共論壇討論「推動長期照護的困境與挑戰」,薛承泰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佔人口的11%,遠比日本的20%還低,但是未來五年內,台灣的老年人口將攀升至14%,薛承泰並以數據表示,114年,台灣的老人將達到480萬人,比97年的240萬人倍增,一旦通過這個時間點,長期照護推動更加嚴峻。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則表示,他自己的家人就亟需長期照護,家屬期盼的是執行,太多的討論都只是「天邊的雲彩」,家長乞求「長期照護、不能長期規劃」,對於家屬來說,每一秒都要繼續過下去,只希望政府能協助並減輕家屬的負擔,並把長照制度列入優先的施政目標。

薛承泰也透露,根據行政院的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將不會取消「外籍看護」。他坦言,短期內要完全取代外籍看護有困難,將會採取漸進式取代,並從目前17萬外籍看護家庭,提供評估與訓練。

至於將來如何以長照制度逐步取代外籍看護,薛承泰表示,目前有17萬家庭使用外籍看護,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人申請外籍看護不只做看護工作;長照服務法上路後,將針對外籍看護訓練,提升品質,並嚴格篩選新申請外籍看護的家庭,避免外籍看護做非看護的工作,減少外籍看護的濫用,但不衝擊目前舊有的外籍看護。

薛承泰表示,目前長照服務法草案已經審議完成,3月底前行政院會會通過,並立刻送立法院審議,行政、立法也有共識將長照服務法列為優先法案,希望今年可以完成立法,盡快趕在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前推動。

fsj 提到...

政院通過長照法 5~6年銜接長照險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2011.03.31

行政院今天確立未來長照體系,未來長照基金規模將達10億元,公立長照機構占20%、私立機構占80%,並區分居家式、社區式、機構收住式,以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等服務方式,預計將以5~6年時間,建立健全長照體系後,再進一步銜接長照保險。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我國人口將邁入快速高齡化階段,為回應民眾長期照護需求,推動該法案,將使長期照護服務與管理法制化,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打好基礎,有助整體照護服務體系及產業的發展。

衛生署指出,在20年後,台灣平均每3個青壯年人口,就要照顧1個老人,為了妥善處理人口快速老化所產生的問題,必須有所因應。

「這項草案,是為回應民間快速增長的長期照護需求,」衛生署指出,未來健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發展,確保服務品質,並保障接受長期照護服務者的權利。

根據草案有關「長期照護」規定,指身心失能已達或預期將達6個月以上,且狀況穩定者,依其需要所提供的生活與醫事照護,而接受長照服務者,應先由長照機構評估。

草案也特別規定,非長照人員不得提供長照服務,長照人員執照應以每6年為期,接受一定教育,並據以辦理長照人員證明效期更新;至於長照機構的收費項目、金額,應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

針對長照體系與長照保險銜接的問題,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指出,未來會依據人口老化,逐年增加訓練長照所需人力,而長照終極目標是要提升長照服務品質,並銜接長照保險,預期在長照體系經過5~6年建置周延後,就可以自然銜接長照保險。

草案也規定,目前現有機構,必須在法律施行5年內,申請設立許可,至於個人看護工,接受主管機關指定訓練外,不適用長照法的規定。

fsj 提到...

長照法 忽略了社會參與需要

【聯合報╱王幼玲/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秘書長(台北市)】2011.04.11

行政院終於通過長期照護服務法,這個受到矚目及期待的法案,卻像是一個只聽到響聲,看不到繽紛煙火的空包彈,讓大家留下長長的嘆息。

行政院版的長期照護服務法,只有一個條文提到要設置長照服務發展基金,基金規模、來源、及運用隻字未提;另外許多重要的規範以授權訂定子法處理者多達八個條文,所以長照服務法是只有架構,沒有實質內容的法案。而且太多的空白授權,其實也架空立法機關的審查權限。

最讓身障團體詬病的,還是長照服務法限縮了服務對象及服務內容,使需要長期照護的身心障礙者被排除在外,提供的服務模式也不能滿足身心障礙者的需要。

其實我們非常不願使用「長期照護」的字眼,因為在「照護」概念下,長照服務法只界定身體或生活失能的人為服務對象,只評估有沒特殊醫療照護,能不能移動、進食、上下樓梯、如廁、會不會洗澡、會不會打電話、買東西…,沒有評估情緒、社會適應、及獨立生活的能力等面向。

我們不解的是民國一○一年,身心障礙者的鑑定將適用新的制度,在鑑定時就要評量其活動與社會參與的限制,同時還要做需求評估,這些評量的內容就已經包含長期照護需求,但是長照服務法仍然要另行發展評量工具,另外委託評估單位,不僅造成行政成本的浪費,讓身心障礙者重複接受評估,飽受折騰;亦因為評估工具的侷限與簡化,許多身心障礙者特別是心智障礙或失智者就被排除在外。

在「照護」的概念下,長照服務法只提供生活照顧及醫事照護,三種服務輸送的方式,如居家式、社區式及機構收住式,都還停留在照護老人的思維。但身心障礙者,不管是發展型的障礙或中途致礙,不論是肢體還是心智障礙,他們都有社會參與的需要,因為有尊嚴的生活,不只是維持生理機能的運作,給他吃喝、身體清潔而已。

在北歐,已經全面推展障礙者社區生活,為讓身心障礙者獨立自主生活,提供居住服務及個人助理,不過身障團體的倡議,常被研究老人照顧的學者或官員回應:「那不是長期照護」。如果長期照護服務法宣稱適用於所有需求者,就應該前瞻性的回應所有人的需要,不然就正名為「身體功能損傷」或「老人」的長照法,不要劃一個沒有肉餡的大餅,徒增身心障礙者傷心而已。



◆ 花蓮壽豐社區 綠點子護老弱
http://www.udn.com/2011/4/11/NEWS/HEALTH/HEA2/6262181.shtml

【聯合報╱記者甘育瑋/台北報導】2011.04.11

花蓮縣壽豐社區是全球第147處獲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國際安全社區,以「綠色安全觀念」作為發展特色,打造綠色隧道,不但讓砂石車無法通過,更讓社區綠意盎然。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秘書游雅帆說,在壽豐社區的銀髮族佔了16%,因此社區以「綠色安全觀念」作為發展特色。例如,在壽豐鄉豐坪村的一處傳統社區的聯外道路,過去常有砂石車經過,居民一起決定在道路上方架設棚架,打造綠色隧道,使砂石車無法通過,必須改道,有效降低了車禍發生機率。

為了通過安全認證,協會成員和居民更過濾出易發生意外和交通事故的道路和公共場所,針對需要特別保護的銀髮族、學童以及老弱婦孺給予輔導及協助,有效提升社區健康安全。

fsj 提到...

外勞飆破40萬 看護工激增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1.06.18

高齡化社會 社福外勞創新高

台灣開放引進藍領外勞20年,本月外勞人數確定衝破「4 」字頭,超過40萬人,其中產業外勞因為政策逐漸限縮,人數較20年前不增反減;反倒是社福外勞因為高齡化社會,呈倍數成長,每月持續破新高,讓勞委會繃緊神經。

據了解,勞委會數月前就對外勞數字飆破40萬人嚴陣以待,如今即將成真,官員無奈表示,社福外勞激增是人道問題,非勞委會能控制,未來除非長照制度上路,否則外勞人數仍將持續攀高。

打破維持11年多的「3」字頭

根據最新統計,截至5月底為止,在台藍領外勞人數為39萬9749人,距離40萬人只差251人。以每月增加人數3、4千預估,本月確定突破40萬大關,打破維持11餘年的「3」字頭。近40萬名外勞中,產業外勞佔20.6萬人,社福外勞為19.3 萬人。

台灣第一批泰勞入境是民國79年,為了因應14項重要工程建設的人力需求,勞委會專案核准第一批200名泰籍外勞於79 年2月「登臺」;81年5月頒佈「就業服務法」,政府宣布在不影響國人就業及不妨礙產業升級原則下,採「限業、限量」正式開放引進外籍勞工,開放產業涵括營造業、製造業、外籍漁工、養護機構與家庭外籍看護工、幫傭等。

由於早期重大工程勞力需求大,加上政府鼓勵重大投資,外勞引進不到幾年,外勞人數就衝破20萬關卡;相對而言,以幫傭、看護為主的社福外勞,則直到89年才破10萬人,同年也是產業外勞最高峰,飆到22萬人。

產業外勞較20年前不增反減

90年左右,產業外移中國大陸嚴重,台灣失業率飆高,政府宣布停止引進營造外勞,希望營造業回歸僱用本勞;從此營造業外勞從4萬餘人一路銳減,5年後營造業減到萬人以下。97年爆發金融海嘯,勞委會宣布停止引進3班外勞,限縮到只剩3K辛苦、危險產業可以進用外勞,後來雖因景氣回溫,產業外勞人數逐漸回穩,但增加速度緩慢。

外籍監護工 已經挺進19萬人

但另一方面,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社福外勞幾乎是直線上升。89年社福外勞破10萬人後,因為老年失能人口持續增加,長照制度付之闕如,勞委會95年大幅鬆綁看護工外勞門檻,此後每年外籍監護工都以1萬餘人速度增加,至今挺進19萬人,逼近產業外勞人數。

儘管政府宣示全力推動長期照護制度,但至今法案卡在立法院,除非長照儘速上路,否則目前近20 萬名外籍監護工不但不可能退場,人數還會持續創新高,也讓整體外勞人數看不到底部。



◆ 社福外勞的門愈開愈大 長照的路愈走愈慢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1.06.18

台灣開放外勞引進20年,外勞人數也一舉突破40萬人,成為外勞大國,原本是經濟力量的展現,但分析數據背後意義:產業外勞或許還是「補充性人力」,社福外勞卻已是不折不扣的「替代性人力」。時空改變,外勞政策早已變調,人道理由大於經濟意義。

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正是台灣經濟起飛後,面臨中國大陸吸金效應 挑戰,政府為留住產業,吸引重大投資,順應企業需求開放外勞,補充不足勞力。當時一切以「鼓勵投資」優先,因此傳統產業只要5千萬元以上投資案,就可申請外勞;政府各項重大公共工程,更是充斥「外籍兵團」。

隨著產業出走潮愈演愈烈,本國勞工失業問題浮現,產業外勞引進面臨社會重大壓力,政府管制不得不趨嚴,不斷宣示外勞只是「補充性人力」,不會取代本勞;但在此同時,原本是「配角」的外籍監護工逐漸「反客為主」,長照制度的牛步化,外勞被迫成為長照主力,形成「社福外勞的門愈開愈大,長照制度的路愈走愈慢」的畸型現象。結果是,20年來,產業外勞人數不增反減,社福外勞卻增加6倍以上。

說來諷刺,當初外勞引進兩大原則,一是不妨礙本國人就業,一是不影響產業升級,如今看來,產業外勞佔國內受僱勞工比例不到2%,是否排擠本勞工作機會,難以論斷;但社福外勞快衝破20萬大關,以國內失能老人比例來看,絕對是一枝獨秀,阻礙國內「長期照護產業」發展的負面效應,不但明顯出現,未來還會持續發酵。

社福外勞的快速增長,早已打破外勞是「補充性人力」宣示,成為照護產業的「替代性人力」,此時政府才要踏出長照制度步伐,自然面臨現有近20萬戶聘僱外籍監護工家庭強烈關切,惟該走的路還是要走,當初長照與外勞政策本末倒置,於今沒有順風車,誰也怨不得,唯有迎頭趕上進度,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