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0

如何超越胡士托風波

【朱維立】2009-10-09 中國時報

國慶日前夕,李安執導的《胡士托風波》隆重上映。國慶日當天,一群台中的青年、勞工及地下樂團要以遊行演唱會,唱出金融海嘯後要正職不要派遣的心聲。前者是美國反戰要解放的嬉皮年代,五十萬人響應追求「愛與和平」的烏托邦。後者則是深信「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真正的和平」,與其遙望烏托邦不如改變社會的具體行動。

美國六○年代末期,越戰開打,「石牆」事件開啟同性戀解放運動,面對階級、戰爭、種族、性別的矛盾,讓人們透過胡士托音樂節來享受三天的音樂與和平。但社會卻沒改變,時至今日,金融海嘯、不穩定就業潮激化種種社會矛盾,我們還能天真的逃開嗎?

金融海嘯不只帶來裁員減薪、無薪休假,企業老闆們為保證超額利潤、降低用人成本、逃避雇主責任,大量進用派遣工和契約工取代正職勞工。政府也鬆綁勞動法令、準備派遣立法,妄想以這些非正職工作來美化失業數字。企業和政府短視近利的做法,讓我們身陷更大的社會危機。

派遣已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不僅工作不穩、同工不同酬、薪水被剝好幾層,職災找不到老闆賠,前途一片茫茫。更誇張的是,還有「多重派遣」,派遣公司把勞工派入企業之後,又被企業轉派到好幾個單位服務,出事沒有雇主肯承擔。又有的企業,把正職員工轉為派遣工、又轉回契約工,時時處於工作不保的威脅。

派遣公司則以客為尊,盡可能壓低成本、滿足用人企業的需要,派遣工權益蕩然無存。於是,隱瞞工傷、就業歧視層出不窮。就連政府公務機關也成派遣大戶,規避勞動法令。日前國美館派遣工爆發勞資爭議,薪水低到兩萬出頭,沒國定假日、特休假、加班費,面試還被要求繳交驗孕報告。令人驚訝,派遣竟讓我們回到野蠻社會。

派遣瓦解雇用保障與勞動基準,在日本,更加深化社會矛盾,重創日本經濟。知名經濟學家門蒼貴史所寫的《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來臨》顯示,勞動派遣製造大量的窮忙族,亦即再怎麼揮汗拚命工作,也無法擺脫最低水準的生活。

二○○四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約有近三百多萬的派遣勞工,十年成長三.五倍。同年,年薪低於二百萬日圓(符合社會救助標準)的勞工高達五百萬人。於是,稅收減少、依賴社會救助、貧富差距擴大、青年寄生家庭沒有工作、不婚晚婚、少子化、債台高築、遊民暴增…,甚至發現因「經濟、生活問題」而自殺的人也大幅增加。這些數字遠比企業盈虧、政府政績更需關注。

這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實社會!胡士托鼓吹的烏托邦,不能只是口號。改變社會的行動,已成為一個迫切需求。 (作者為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



◆ 詹偉雄:退休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184085.shtml

【聯合報╱詹偉雄】2009.10.09

這個新時代裡,「退休」酖愈來愈讓人尷尬……

年輕的時候,手無寸鐵,為生存而工作打拚,日子裡遍布各式屈辱,那時光中,「退休」是個讓你撐著活下來的烏托邦。你閉著眼都可以想像:「退休」的那一刻,眼前是海灘、陽光、小妞(或帥哥)、花和果汁,再加上一本終於可以開始認真讀完的《百年孤寂》馬奎茲,那無邊無際的自由,多麼引人嚮往。

但真的到了這一天,卻是多少人扭扭捏捏,欲退還迎;好不容易金融海嘯來了,少數人趁勢一擁而上,重返江湖……。

孤獨冷清 退休等於被遺忘

隨著社會和經濟生活的變遷,「退休」讓人尷尬,其來有自。早年的日子,「退休」等同懷抱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更重要的,是你在那行業裡的人際網絡,能愈發肯認「退休者」的權威位置,因而,「退休」也意味一段時期內其實是「退而不休」,具有「下指導棋」的更火辣、生猛的存在感。但今日,社會高度分化,「破壞式創新」不僅在鉅觀的產業競爭間盛行,也在微觀的工作者淘汰賽裡興風作浪(「新職業」排擠「老職業」、「新世代」遺忘「老世代」),你一離開江湖,大部分人立刻就把你忘得一乾二淨,這並非他們太絕情,而是現代經濟社會的工作網絡裡,容不下一個「不再有更新能力」的「局外人」,當你一踏進「退休」的生涯邊緣,你應能領略到那大孤獨邊緣的深邃清冷,不免打個寒顫。

這是現代社會給人的新壓力:它,不太需要「退休者」。但更尷尬的,其實是「退休者」自己:一場好戲正出演的「得心應手」之際,方待更上層樓進入高潮,卻偏逢制度化的「退休年紀」到來,這種退場帶有某種不甘與惱怒,就好像硬生生把小孩從「線上遊戲」拉下馬來一樣。

銀髮創業 點燃全新仙女棒

一九八○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作過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他要全美近九千位受訪者記錄下他們「最快樂的時光」之際,自己正作著哪些事?原本一般人都期待:「退休or不用再工作」肯定會是個選項,結果答案卻是:絕大多數人是在「作著自己喜愛的、有挑戰性的工作時」,才覺得最快樂,契克森米哈賴隨後據此開發出「暢流(Flow)理論」:你樂在工作,是因為「挑戰恰好超出你的技能一點」、「行動立刻能獲得回饋」、行動時自然地「心無旁鶩」、因為全然投入「而不計較成敗」、「藉著忘我,自我卻弔詭地反而得到拓展」,此時「時間感消失」,而所有的活動都變成「自發導向」,我們正「享受著工作」。

台灣的工作者好不容易度過了「中年維特的煩惱」,抓住工作與自我的交集,進入了人生中的暢流一刻,但尷尬的是:他的年紀卻開始成為企業與組織裡的威脅。有沒有救贖之路?有沒有「銀髮再創業」浪潮的可能?會不會酖在人生的末段,點燃一根全新的仙女棒,會比「回到老江湖」裡,更是一件來得浪漫與享受的事?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工會支持大罷工 英國郵政面臨癱瘓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185055.shtml

世代正義
競爭者愈多 競爭力愈少
孩子,你丟了什麼?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從勞保年金到實質薪資
老人照護後年開辦 強制納保
養老新點子:分期賣房子
社論-百年後的金融史會如何診斷這場金融海嘯
克魯曼專欄/救地球不難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焦元溥:人生,沒有加退選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186077.shtml

【聯合報╱焦元溥】2009.10.10

世上男中音很多,男中音明星卻相對少有。男中音能成歌劇頭牌,甚至唱貝爾格十二音列歌劇《伍采克》(Wozzeck)也能全場賣光的,更是鳳毛麟角。但是至少在英國,金利賽德(Simon Keenlyside)就是如此罕見例子。

這絕非浪得虛名。金利賽德聲音好,頭腦也好;我聽過他唱英、法、德、義各國語言,全都咬字清晰且詮釋精確,是嚴謹自律的智慧型演唱家。但在唱技之外,金利賽德還有其他歌手望塵莫及的本領:他演技出色還矯健靈活,不但跑跳拋接易如反掌,更不吝惜展露猛男身材讓觀眾瞠目結舌,堪稱十項全能。

想水到渠成 必不辭涓滴細流

究竟是什麼樣的訓練,才能造就出這樣的歌唱家?音樂學院雖然提供戲劇指導,難道也開設健身課程打造肌肉線條?看看金利賽德的學經歷,答案卻再也清楚不過 ———雖然從小在兒童合唱團學唱,基於對鳥類的熱愛,他在劍橋大學主修人類學和動物學,之後才專研聲樂。念書唱歌之外,金利賽德也參加橄欖球隊與跑步社團,讀書與運動至今都是不變的生活娛樂。

就現今成果來看,金利賽德所有學習無一不幫助他成為全面歌劇人才。但我絕對相信,他當初並非出於功利思考,為獲得分析歌詞音韻的智慧才鑽研人類學與動物學,為擁有傲人身材身手才在球場與跑道上鍛鍊。金利賽德之所以傑出,在於他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順應興趣而以學習增進自己的能力。當他最後決定成為專業歌手,那些來自課堂與操場的知識與技能,也就和他一起在音樂廳與歌劇院發光發熱。

若想水到渠成,必先不辭細流。「修這門課,又有什麼用?」許多學生與家長眼中只有短線功利考量,連大學教育甚至都被視為技職訓練。然而教育的可貴或許從來不在學以致用。無論所學為何,藉由嚴密的知識系統培養理性分析,最後自能觸類旁通,在繽紛事物中看出共通之道。

價值與意義 非當下可以評斷

即便是音樂這門養成教育甚為漫長,許多樂器更需從小訓練演奏技巧的學科,太多知名音樂家也非只修音樂一科,甚至還非「科班出身」。想當指揮家,應該念音樂而非心理,但看看呂紹嘉,誰又能說他真的曾經誤入歧途?站在指揮台上當然要有指揮技巧,但一位台灣音樂家能夠帶領德國樂團演奏貝多芬,教導法國樂手表現德布西,還能讓人心悅誠服,關鍵或許就在那些音樂學院沒教的事情裡。

劍橋大學有歷史悠久的音樂系,但在今年逍遙音樂節八百歲校慶音樂會上引吭高歌的代表,卻是動物系畢業的金利賽德。台灣大學甚至沒有音樂系,竟也出了呂紹嘉這位傑出校友。人生可沒有加退選;別以當下時空考量任何一項知識是否有用,更不要驕傲地宣判任何一門學問的價值與意義。謙虛認真,你終會擁有自己的舞台。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 財經漫遊-一位老出版家的啟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01000342,00.html

【沈雲驄】2009-10-10 中國時報

台灣的出版界,很多人喜歡騎腳踏車。有人為環保,有人圖方便,有人趕流行,更多人是因得省錢過日。雷哈德.莫亨(Reinhard Mohn)不需要省錢,因他是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有錢人之一。但是多年來,他仍然喜歡騎著平價的腳踏車上班。上周六,這位獨樹一格的德國老出版家、打造貝塔斯曼出版帝國的推手,以八十八歲高齡去世。

終其一生,巨蟹座的莫亨,行事溫和且低調,以至於外界對他的經歷所知不多。但其實,這位老出版家生前的行事作風,可以為此刻迷惑中的企業,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莫亨是在一九二一年,出生在德國東北方一個叫做Gutersloh的小鎮。二次大戰結束後回到老家,從父親手中接下貝塔斯曼這個家族事業。當時的貝塔斯曼,跟今天沒法比,這家他曾曾祖父在一八三五年創辦的公司,儘管有超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卻仍只是一家中型的印書商,主要的生意不脫印刷與出版,也很少與別的國家往來。

直到莫亨在一九四六年接手之後,貝塔斯曼才向個逐漸甦醒的巨人似的,將生意觸角伸向全世界,跨入從音樂到電視等各種媒體產業。最後,今天大家都看到了,這家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印書商,成了一家年營業額超過兩百三十億美元的跨國集團。美國的藍燈書屋,被他併購了;網路業的AOL,當年創辦時他也是大股東;他在唱片公司BMG的持股,一度還超過一半。

算到今年為止,貝塔斯曼總共在五十幾個國家,雇用了超過十萬三千名員工,也讓莫亨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然而,莫亨雖然打造了一個大王國,也很有錢,卻很少像別的富豪那樣,動不動就展現出財大氣粗的樣子。多年來,他的平民領導風格,以及勇於獨立思考的個性,就備受許多與他親近的人的推崇。

平民作風,是莫亨最大的特色之一。上班,他雖然也有車子,卻喜歡騎著腳踏車;午休時,他也樂於跟同事一樣,到員工餐廳用餐,跟最基層的員工並肩坐在一起,聊時事,談心情。而他這麼做,之所以不會讓員工感到「假假的」,就是因為他打從心底不相信高壓式領導。不要以為你有了權力,就能逼別人就範,他說:「要讓人心服口服。」

他鼓勵員工獨立思考,勇於創新。他不斷提醒員工,世界在改變,因此每個人都不能故步自封。「我們自己的生活變得愈來愈簡單,」他早在多年前就觀察到:「整個世界卻變得愈來愈複雜。」個人如此,企業也是。現在,要開一家公司很簡單,但要經營下去,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卻遠較過去複雜。要因應這充滿變數的未來,莫亨認為,不能靠政府,不能靠學界,而是要靠能獨立思考,有創意,以及有社群意識的人。從公務員到上班族,都得勇於拋棄原有的工作方式,學習新的方法與技能才行。

莫亨自己,就是勇於嘗試新方法的典範。例如在他剛接手公司不久,就發現透過書店賣書的效果非常有限,於是大膽創立「讀書俱樂部」,針對當時剛剛崛起的中產階級家庭,推出各種閱讀活動,獲得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接下來半世紀的讀書俱樂部風潮。後來,他帶領貝塔斯曼跨向國際,也震撼了當時非常「本土」的德國出版業。「面對全球化,」他說:「每個產業都必須學習與別的文化對話才行。」而且有別於其他老一輩出版人,對新媒體總抱持著疑慮,莫亨對新媒體很早就展開佈局。從電視到網路,這位出版家幾乎無役不與。

這樣的領導風格,至少到目前為止,讓貝塔斯曼在今天低迷的出版市場上,保持著令人羨慕的優勢。英國的暢銷榜上,旗下的藍燈書屋就佔了四分之一;美國《紐約時報》一到六月的排行榜上,也有一百四十本,包括今年最暢銷的書、丹.布朗的《失落的符號》;在莫亨的家鄉德國,貝塔斯曼同樣是最大贏家。

至於還能當多久的贏家?會不會被別的贏家取而代之?就要看接班者能不能像莫亨那樣,放下身段,捲起袖子,勇於揚棄舊習慣,大膽創新了。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fsj 提到...

全球大難題…青年失業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0.11

腦袋聰明,急著想工作,卻沒人要。這波全球衰退中,勞動市場每一層面都受打擊,但受創最重的是年輕人,一個人的工作生涯如果比方為梯子,無數人在少壯黃金時期連梯子的最低一槓都還沒攀上。

在已開發世界,從英國到日本,災情從中學中輟生、大學畢業生籠罩到新科律師和企管碩士。美國16到24歲的失業率是18%,一年前是13%。

勞動市場正在流失年輕人本來應該帶進來的清新和活力,明日的勞動市場主人翁靠邊站,學不到經驗,也喪失動機。在1990年代就開始走上進條下坡的日本,「日本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中心」的資料說,十有六人為抑鬱和心理壓力所苦。

等經濟復元,今天的失業青年終於找到工作時,地位要排在原有員工後面,而心生挫折,失業期間努力進修者尤然:「經濟復元後,一個工作有好幾代的人在搶。」

此外,嬰兒潮世代寄望有生產力的下一代養老,但下一代所得可能不是那麼好,這表示社會福利和醫療補助體系得不到足夠的稅收支撐。

今年9月,美國16歲到24歲的人只有46%有工作,是美國政府1948年彙編這項資料以來的最低比例。

青年就業方面的研究大都以16到24歲者為焦點,在教育要求愈來愈高的這個時代,他們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大,25、26歲,甚至快30歲才入行,包括大學畢業生。《商業周刊》分析,兩年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84.4%有工作,只比28到50歲有大學學歷者的86.8%稍低,但目前差距已增加一倍。

《拒絕混蛋守則》作者沙頓說,他在史丹福大學的學生「日益焦慮和恐懼」。西北大學法學院就業輔導中心說,今年5月畢業的學生至少四分之三的就業時間延後,有的要一年以後才能開始工作。大學生如此,沒有大學文憑者更慘。

當前這波經濟下滑,年輕人何以受害最大? 衰退時期,雇主應該裁老人而改雇廉價的新人。其實不然,大環境不確定,雇主大多寧願少冒險,許多老闆連年輕人的履歷表都拒看。

日本1995年起把世紀初文學上說的「失落世代」一詞應用在社會現象上,目前有310萬25到34歲的人只能兼差或當契約工,十年前是二百萬。年輕人好逸惡勞是一個原因,但日本雇主重視工作經驗是更大原因。西班牙則是工作合約一般很長,生意欠佳時,雇主先裁年輕人。

16到24歲者的失業率,西班牙是39%,法國24%,英國19%。專家說,青年失業的影響將會比經濟衰退更久遠。最現實的問題是薪水。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衰退時期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第一年所得減少6%到7%,甚至畢業15年後,他們的薪水還比衰退前入行的畢業生少2.5%。

fsj 提到...

填補勞健保欠費 社福預算大砍

【何醒邦/台北報導】2009-10-14 中國時報

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日前送至立法院,整體社會福利預算雖看似增加十億,但實際上,社福預算竟被挪用來補助縣市政府積欠的勞健保費共一百零五億,實際刪減九十四億元,包括補助低收入戶生活費、老人福利服務、兒童托育等項目都被大刪。多個全國社福團體聯合在野黨立委要求恢復社福預算,捍衛弱勢族群公義,否則將不惜走上街頭抗爭。

九十九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日前送至立法院審議,社會福利支出總經費約為三二五八億,看似比去年度增加約十億元,但預算成長的主因卻是「補助北高市與各縣市的勞、健保欠費」。其中,衛生署編列健保補助廿五億(北市占廿四億一千萬元、高市占九千萬元)、勞委會編列勞保補助二十億元,行政院也對其他各縣市編列健保補助六十億元,共一零五億元。

民進黨立委賴清德、潘孟安、陳節如指出,如果明年度社福預算扣除這些高達一零五億元的補助,還較今年減少九十四點五億元,使得國家照顧弱勢族群的經費一項項被刪減;其中「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老人」、「兒少」等族群配得的預算,減列金額共超過卅億元,減幅也創新高,無疑是對弱勢者在景氣寒冬中的嚴峻打擊。

民進黨立委陳節如說,現在低收入戶與需要救助的人都增加,但政府竟將「工作所得補助方案」的一百七十多億也要刪減,難道這些人的薪水都增加了?「政府真是頭殼壞掉!」

賴清德也批評內政部長江宜樺,明知社福預算被灌水,也沒有站出來講過任何一句公道話,他呼籲國民黨不要護航,應把灌水的一○五億元刪除,並用追加預算的方式補回差額。

與會的社福團體代表則一致重申,社福預算因縣市政府積欠保費的「賴帳」行為而被犧牲,行政院不應挪用社福預算填補財政缺口,如不妥善回應,將號召群眾一起走上街頭。



◆ 蝸牛仍無殼…推動社會住宅

【聯合報╱林萬億/台大社工系教授(北縣泰山)】2009.10.14

在台灣,土地常被當成商品炒作;住宅也是如此,除了自住、比富之外,也是投資客喜好的商品。因此,有限的土地價格節節上升,住宅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遂與升斗小民的薪水不成比例。

以今年七月受雇者經常性薪資平均三五八七九元計算,要買一戶台北近郊廿七坪的普通住宅,要價六百萬,至少要十四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如以薪資的三分之一用來購屋,就是一輩子要當屋奴。

據此,歐洲國家才會發展出社會住宅的觀念,強調房屋只租(住)不賣的精神。不論是由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所興建,低價或免費租給勞工、中低所得家戶,或特殊的對象,如老人、身心障礙者等居住。也有部分是補助低所得家戶承租民宅或購置自住。

本質上,社會住宅是將住宅去商品化,以社會中經濟弱勢群體為對象,企圖達成全民居住品質的提升為目的。也就是達到人人有住得起的像樣住宅。

我國過去的國民住宅政策,單從名稱上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瑞典的「人民之家」。不過,兩者差別甚大。瑞典的人民之家的「成功的故事」,是把人民住宅從「豺狼的天堂」的資本主義體系中的土地投資市場解放出來,國家成為真正的人民的家,靠的就是政府興建的「百萬住宅方案」,讓勞工等所得較低者有價廉質美的社會住宅可承租,解決了瑞典近百分之四十的國民買不起住宅問題。

我國的國民住宅興建以販售為主,而真正買得起國宅的人,往往是中所得以上家戶,這與當初國民住宅興建的宗旨不符。雖然,我國也有不同形式的國宅措施,如貸款人民自建住宅;此外,也有興建平價住宅、勞工住宅、漁民住宅、老人公寓等,較屬於社會住宅性質的國宅。但這些住宅占我國住宅總量的比率量甚低,彰顯不出政府藉由政策提升低所得家戶居住品質、平抑市場房價的功能。

直到廿年前,無殼蝸牛運動凸顯都市無住屋者的痛苦,催生崔媽媽基金會的誕生,我國住宅問題才從房屋經濟市場議題變成社會問題。然社會住宅的觀念仍無發展空間。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二○○三年的「整體住宅政策」制訂過程,一群關心弱勢者住宅人權的學者專家、社會團體代表積極介入社會住宅的引進。同時,也歪打正著阻擋掉不動產債券化的熱潮,讓台灣減輕受到去年美國房地產崩盤的痛苦。

我們無意,也無能翻轉整個國家將土地與住宅商品化的思維。但是,至少要將住宅看作是人民的基本人權,針對弱勢者的住宅議題加以保障。不管是興建社會住宅租給弱勢者,或是補助弱勢者租屋,是國家不可推託的責任。



◆ 誰在庇護有錢人?

【經濟日報╱社論】2009.10.14

台灣是個十分奇特的社會。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每年數百萬人投入志工或捐獻善款普濟貧弱;我們的立國理念基本上是傾向平等、均富、抑強扶弱的三民主義;在60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締造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經濟高速增長與所得分配高度平均的雙贏奇蹟;我們的政府與政治人物更時刻將扶貧濟弱、關懷弱勢者當做琅琅上口的高調。但在現實生活中,從行政到立法,乃至輿論媒體,我們卻竭盡所能保護有錢人,不惜犧牲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運轉的資源,生怕有錢的闊佬、企業,受到一點委屈驚嚇、損失絲毫財富商機。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如是固不足為奇,當整個社會彷彿都在同聲吶喊、築起血肉長城,不准動到有錢人的一草一木,那些深受其害、代為輸將的弱勢群體、薪資所得者所抱持的心態,就深值尋味了。

一位心灰意冷的氣象專家掛冠求去,因為已無法再忍受台灣社會的濫情與理盲。如果只由於颱風暴雨變化莫測、氣象預報無法有效幫助可能受災者及時防備,而遭受不明就裡者激情詈罵,引發吠聲吠影的媒體與名嘴群起鼓譟;這樣的理盲與濫情或許尚可包容。

但整個社會看不清公平正義飽受摧殘的事實,政府不敢得罪巨室、一味從薪資所得的小老百姓身上拔毛以填補愈來愈大的赤字黑洞的怯懦,卻盲目地跟隨著既得利益者對每一項可能改正既有不公、改善財政結構的政策激情地鼓譟、強烈的抗爭;這樣的理盲與濫情已至不可理解的地步。

台灣在全球各國之中最突出的一面,就是政府竟日裡投入各項豐功偉業、大肆揮霍,但國民的平均租稅負擔,只是區區GDP的13%,比全世界最輕徭薄賦的國家都毫不遜色。然而我們的所得稅率卻一點也不輸給別人,除此之外林林總總的營業稅、貨物稅等間接稅,市井小民也分毫難逃,更不可忽略完全根據薪資所得扣繳的健保費,比起其他稅負亦不能言輕。

如此沉重的負擔,讓13%租稅負擔率成為笑話;究其所以,倒真應了一個諷刺平均假象的笑話:將左腳放入100度的滾水,右腳則置於零下30度冰桶,平均溫度正是最舒適的35度。當我們讓這個社會的贏家幾乎豁免一切稅費,其餘涓滴難逃的薪資所得者承擔一切,自然成了平均全球最輕稅的國家。

這樣猙獰醜惡的事實,20年來,歷任領導者視而不見,卻是財經學者心中最大的痛。且不談沒有薪資所得的大地主、股市大金主、演藝大紅星幾乎不必負擔的高昂健保費;從百年前立國伊始,意在平均地權乃至土地國有而設計的土地增值稅,頂替了一般國家正常合理的土地交易所得稅,卻因其僵化、扭曲,反而成為大地主迴避所得稅、進行五鬼搬運的巧門。現代富豪賴以財源滾滾的股市炒作、股票溢價,更在證券交易所得完全免稅的保護之下,除了證交稅,分文不必回饋國家。產業界還有一個笑話:要分辨誰是苦哈哈的傳統產業,誰是腰纏萬貫的科技新貴,看誰繳稅立可分曉。

由於政府減稅毫不手軟,公共建設又不後人,碰上金融海嘯、八八水災,更要大力打拚,財政窟窿愈捅愈大,終於來到必須正視租稅負擔嚴重偏低、有錢人獲得全面免稅的現實的時刻。於是賦改會提出一篇期中研究報告,建議回復78年以前的證所稅制,復徵企業與法人的證券交易所得稅。媒體一經披露,股市立跌百點,政府高層趕緊出來滅火,宣稱這一切都是捕風捉影,風波乃告平息。

就是這樣一個濫情、理盲、一味討好選民的社會與政府,保得有錢人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fsj 提到...

ECFA僅衝擊8萬勞工?立委不信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09.10.16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昨天表示,因應兩岸簽訂ECFA的衝擊,勞委會將和經濟部協商,加入受損企業的補貼基金;勞委會評估受衝擊的勞工最多八萬人,但這個數字立法委員認為過度樂觀。

王如玄說,經濟部的資料指出,ECFA簽訂後,有些產業受益、有些產業必定面臨轉型,整體看來約可增加廿五萬個工作機會。勞委會下周會公布自己做的評估報告,王如玄稱「一樣是正向的結果」。

勞委會預估,可能面臨失業或轉型的「敏感性產業」勞工最多八萬人,和經濟部的評估一致。但國民黨立委林鴻池、侯彩鳳都不相信,林鴻池說,常識判斷沒幾個人會信;侯彩鳳則懷疑數字來源;民進黨立委黃淑英更批評「你以為轉型那麼容易嗎?」她說王如玄「關心勞工,但不進入狀況。」

至於補貼基金問題,侯彩鳳質疑,台灣加入WTO時,為三百五十萬農民編列一千五百億補助,農村再生條例增加為兩千億;政府要簽ECFA,面對八百多萬勞工,現在沒有一毛錢,還在等勞委會和經濟部協商列入三百五十億基金,勞工情何以堪。王如玄允諾會盡力向中央爭取。

※ 相關報導:

* 高中職生工讀 每月可賺2000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17289



◆ 學者:勞委會嚴重低估

自由時報 2009.10.16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昨在立院表示,受兩岸簽署ECFA影響勞工約八萬人,學者對此表示,這項數據嚴重低估了受衝擊勞工人數。而且,經貿自由化造成的失業將是立即性的,但新增的就業機會卻是不確定的。

對勞委會的數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之前工業局的評估受影響勞工都有十萬人,而這只是包含製鞋業、毛巾業等傳統產業而已,還有更多衝擊未納入。至於中經院的評估報告認為會淨增加廿六萬人的就業機會,更是不可能。

王塗發說,中經院的評估是奠基在充分就業模型與產品完全替代的假設上,在此模型推估下,當然就不會有失業情況,而假設兩岸簽ECFA零關稅後,中國三十八%石化原料原本對日、韓採購,將可完全被台灣替代,更是天方夜譚,不但台灣產能不夠,在自由貿易下也不可能出現完全替代效果。

淡大戰略研究所兼任教授洪財隆則說,現在官方稱台灣與中國簽署ECFA後,對台灣勞工就業機會衝擊的評估,都過於低估。

洪財隆解釋說,政府目前的假設是台灣用「開發中國家」的身分去簽ECFA,所以我們可爭取所謂「早期收穫清單」,但政府忘了台灣是以「已開發國家」加入世貿組織,這代表我們去簽的任何區域貿易協定,就是正常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未來絕大多數產業都會零關稅,對台灣勞工衝擊只會更大。

他並提醒,按照經濟學的講法,在經貿自由化下,一定有所得也有所失,只不過有些人的失業將是立即性的,但新增的就業機會卻是不確定的。



◆ 層層剝削 菲勞月薪剩329元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09.10.16

「我在台灣第一個月才領了329元,當下我就哭出來了,在菲律賓都沒領過那麼少的!」影片「烏將要回家」,因拍出菲律賓籍移工「烏將」被層層剝削的辛酸,獲得2009勞工金像獎「國際移工關懷獎」特優。

「台北101就在隔壁,有多少人知道樓下工殤紀念碑的意義?」「烏將要回家」導演黃惠偵,目前在紀錄片工會擔任秘書,她昨天在市政府領獎時表示,許多本勞、外勞在台北101工作時傷亡,但大家只看到台北101的光鮮,勞工權益卻乏人問津。

「烏將要回家」主角烏將,為了幫菲律賓家人蓋一棟房子,隻身來台工作賺錢,在工廠幫忙做橡膠圈、加工,原本1個月薪水應該可領17280元。

黃惠偵說,依規定,外籍移工的仲介商,第一個月只能向移工收取服務費1800元,並逐月遞減;但沒想到台灣的移工仲介私自與烏將簽借據,索取高達8萬元的「仲介費」,第一個月的薪水東扣西扣,拿到手上竟然只剩329元。

影片中,烏將笑著自嘲說,當時知道自己「月薪329」時,難過得邊工作邊掉淚,比他在菲律賓市政府當派遣工還要少。

「他家的房子蓋了一半就蓋不下去了!」黃惠偵說,烏將因來台工作屆滿3年,今年5月已依規定返回母國菲律賓,但還盼望著未來能再度來台找份好工作繼續蓋房子。

黃惠偵指出,以香港為例,外籍移工只要取得工作許可證就可在香港找工作,但台灣採「聘僱許可證」,外籍移工必須透過仲介來台,自然就容易被剝削,「台灣若能以國對國方式聘僱外勞,就能杜絕不肖仲介商」。



◆ 美國職場 女人佔一半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0.16

最新調查顯示,美國職場現在將近一半是女性天下,而且兩性都多數支持這樣的發展。40年前,女性在美國職場所占比例是三分之一。

洛克斐勒中心、《時代》雜誌和智庫「美國進步中心」合作的這項調查,標題是〈女人國改變一切〉,深入探究美國女性的職場進展及這項進展帶來的家庭和職場問題,發現美國現在有40%家庭由女性負責生計 (breadwinner)。80%女性、76% 男性認為這對美國社會和經濟是積極正面的發展。

「女性解放」運動全盛的1972年,美國大學60%是男生,現在60%是女生。此外,當年法學院和醫學院只有10%是女生,現在增加到逼近50%。

報告有些有趣的發現。一般人大多從兩性衝突的觀點來看女性職場力量增加,研究卻顯示男性大多不這麼想,而是默默接受兩性日益平等帶來的這些改變。兩性大多數泰然看待女人賺錢比男人多這件事,而且70%認為這不影響他們的互動。

只有10%男性認為男人輸掉了「兩性戰爭」,31%男性強烈認為不該這麼想。但男人也不是那麼熱心擁抱這場大變,而是有比較現實的考慮,說「家裡總得有人帶孩子,萬一我被炒,老婆還有工作」。

55%女性說,雙薪家庭裡,家事責任由女人來做的比較多,只有28%男性同意此說。

職場女性 比男性容易擔心沒顧家

上班的女性,工作和家庭之間仍有掙扎,因為她們拿自己和家庭主婦比較,往往覺得沒有好好顧家。上班的男人在家庭沒有這樣的心理負擔,他們比較會恭維自己,洗個盤子,就嚷「我是天下最偉大的dad! 我真該得個什麼獎!」



◆ 振興方案,創造1個工作 要花7.2萬美元?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16

根據估計,美國經濟振興方案創造一個工作的成本多達7萬2408美元,但是白宮不同意這個說法。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2月簽署787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法案,其中約5000億美元用於開支,其餘用於減稅、增加社會福利。振興經費目前已花掉1430億美元,但只有160億美元是由聯邦政府直接使用,多數經費撥給各州和地方使用。

聯邦政府的160億美元開支中,22億美元發包給廠商創造就業。白宮15日發表數據顯示,這些經費直接創造了3萬383個工作,亦即每個工作的成本約7萬2408美元。

但白宮可不這麼想。經濟振興計畫發言人伊莉莎白‧奧克斯霍恩說,這些錢不僅支付工人的薪資,也用來購買設備和供應品,後者也創造工作。

她指出,15日公布的工作數字只是直接創造的工作,也就是薪水來自振興經費的工作。購買設備和供應品創造的間接工作,以及從工人購買力衍生的誘發工作 (induced jobs) ,並未反映在這些數字上。

經濟振興計畫主管伯恩斯坦表示,所有跡象都顯示振興案在實行七個月內確實創造或保住100萬個工作,這對處於困難時期的美國經濟是一大鼓勵。

美國9月份失業率為9.8%,歐巴馬政府希望在明年底之前,達成創造或保住350萬個就業機會的目標。

fsj 提到...

政府預算縮水 社福團體反彈!

【聯合晚報╱記者黃福其、徐如宜/連線報導】2009.10.18

立法院正在審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社福預算中有105億是補助直轄市與其他縣市積欠的勞健保費,根本不是用在社會福利上,社福預算實質縮水,引起社福團體反彈。

台北縣副縣長李四川說,中央社福預算納入補助勞健保欠款,確可能擠壓社福團體經費,但北縣未獲補助,且縣府編列社福預算是呈逐年增加。

高雄市財政局主任祕書劉仲信則表示,社福團體積極爭取經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否就是因此而排擠到社福經費,看法見仁見智,必須將數據仔細攤開來看。

劉仲信說,截至去年底,高雄市是各地方政府排名第二的勞健保欠款大戶,欠了178億元,市府釋出還款誠意,已編列8年還款計畫。而政府明年度編列105億元補助直轄市及其他縣市勞健保欠款,高雄市獲得2.9億補助,就他所知,高雄市明年度的社福經費並未減少,社福團體的擔憂,未必是補助各縣市勞健保費造成,應該再詳細看數據才能全盤了解。

台北縣府指出,中央政府明年度編列105億元補助直轄市及其他縣市勞健保欠款,但25縣市唯獨未列入台北縣,北縣向政院主計處提出異議,但只獲「預算已送立法院,來不及調整了」,應允以後有機會再補償的口頭承諾。

北縣財政局長江美桃說,行政院向立法院解釋該筆補助係針對各縣市91年度積欠的勞健保費,因91年北縣未積欠勞建保費,才未列入補助。此說法令縣府不滿,認為是「模範生(按時繳款)反倒被處罰(未列入補助)」。

縣府說,北縣積欠勞健保,源自96年10月取得「準用直轄市」地位後,原屬中央負擔的勞健保費轉由縣府負擔,但中央將北縣統籌分配稅款打七折,新增勞健保費卻未打七折,「該給北縣的錢打折,要北縣付的錢卻一毛不減」,作法不公,才未繳新增勞健保費,否則北縣以「省轄縣」層級應負擔的勞健保費至今仍如期繳納,並未欠款,91年年的勞健保費也含括在內。

行政院主計處告訴縣府,勞健保費係依投保單位所在縣市、非以設籍所在縣市計算,北市府因投保單位多而以負擔「非北市」民眾勞健保費太高,作為積欠勞健保費的理由。主計處認同北市說法,且認為北市負擔「非北市」民眾應都來自北縣,因此「補助北市勞健保費形同負擔北縣民眾勞健保費」。

台北縣府相當不認同行政院主計處說法,已由勞工局向勞健保局索取投保資料,打算核對,但資料尚未到手。

※ 相關報導:

* 社福團體:明年經費再被砍 只能裁員住街頭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5200596.shtml



◆ 愛心變調? 不要的物品往社福送?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09.10.18

捐→有異味內衣褲

季節轉換、年底大掃除,自家用不著的物品就往社福團體送?最近正值募集物資旺季,但社福團體發現,部分民眾的「愛心」似乎變了調,有人捐贈過期八年的食品、壞掉的玩具、沒有水的原子筆,甚至穿過的內衣褲,還散發異味,讓社工員忍不住尖叫:「太噁心!」

年底一向社福界募捐的旺季,但今年因八八水災吸走大筆民間捐款,許多民眾改捐物資。社福團體表示,最近捐物資的電話變多了,許多民眾很有愛心又體貼,送來的衣物、用品,都整理得乾淨整齊,對弱勢家庭幫助不小。

但也有民眾彷彿在清倉,有人趁著半夜,偷偷把裝滿舊衣物的黑色塑膠袋堆放在社福團體辦公室門口,或要求社福團體「到府取貨」,運費比物品還貴,讓社福人員很困擾。

捐→臭襪子、臭鞋子

部分民眾更把破舊物資往社福團體送,像是壞掉的髮夾、沒釦子的衣服、斷頭的娃娃、開花的雨傘、滿是茶漬的馬克杯、過期的沐浴乳、寫過的賀年卡,以及發霉長蟲的打印台。還有某中央部會送來破爛的飾品要義賣,讓社工很感慨。

社工員私下表示,雖感謝民眾的愛心,但希望民眾送物品前考慮清楚。例如現在正是換季時間,許多人把夏天的衣服打包,就往社福團體送,但現在弱勢家庭需要的是冬天衣物,不是短袖、短褲。有社福團體收到的舊衣已經多到倉庫堆不下。

更令人驚訝的是,舊衣堆中還可能藏有「地雷」。社工員無奈說,曾收到一袋衣物,打開後怪味撲鼻,負責處理的社工一手捏住鼻子,另一手慢慢拿出糾結成一團的衣服,頓時尖叫聲四起。

原來袋子裡裝滿穿過的內衣褲,有的已發霉發黃,有些更舊到連纖維都鬆了。還有民眾寄來臭襪子、破衣服、鞋底磨破的臭鞋子,社福團體自嘲簡直變成另類的「舊物處理中心」。

捐→過期8年的罐頭

過期的食物也讓社福團體頭痛。社工員指出,曾有好心民眾請米商送來白米,一打開卻已長滿米蟲。也有民眾捐贈過期的餅乾、罐頭,食物,最誇張的已經過期8年,罐頭都長蟲了。

社工:謝謝愛心,但捐之前請先了解需求。

社工搖搖頭說,民眾捐贈物資的愛心讓人感激,但送出之前最好先聯繫社福團體,了解弱勢家庭的需求,否則真的會讓社福團體吃不消,也讓收到物資的弱勢民眾心裡「很受傷」,畢竟他們也有使用好東西的權利吧!

fsj 提到...

社福預算繳北高健保費?

【聯合晚報╱記者唐孝民/台北報導】2009.10.19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上午審查內政部社會福利預算,民進黨立委不滿內政部減列社福預算,補助北、高兩市健保費,數度藉議事程序,癱瘓預算進入實質審查。國民黨立委反批民進黨立委作秀,內政部長江宜樺在國民黨立委質詢時公開承諾,若有需要團體或個人,因此未獲得社福補助,他願下台負責。

會議一開始,民進黨立委葉宜津、賴清德等人,就以會議詢問或程序發言方式,輪番上台,痛批內政部刪減社福預算,補助北、高兩市所積欠的健保費,是劫貧濟富,拿最弱勢的去補助最強勢的,「公平正義何在? 」表示無法接受馬總統馬市長擦屁股、埋單,要求社福預算退回重編。

在綠委一再杯葛議事下,江宜樺直到10時30分,才上台就社福預算編列進行報告說明。在林鴻池進一步要求下,江宜樺公開承諾,照顧弱勢是內政部責無旁貸的責任,若食言而肥,「我內政部長不幹了。」



◆ 僑民返台就醫 花小錢看到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5201384.shtml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0.19

台灣健保便利,聞名海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就不只一次稱讚。根據健保法規定,具我國國籍者,返台即可加入健保,不少海外僑民把「治病」列為回台重要行程。健保局統計,每年出國辦停保復保的被保險人達一萬多人,平均七到八成看完病後又停保,這些人返台求醫以看牙占最大宗。

赴美攻讀碩士的Amy劉,去年暑假返台,順便治療牙周病。她說,在台灣用健保看病,節省的醫療費足可供她一、兩個月生活開銷;移民加拿大的老張懷疑有心肌梗塞,也在返台後接受心導管檢查,植入一根血管支架,直誇「台灣有健保,真好!」

健保局最近完成「旅居國外人士短期使用健保醫療資源分析」,過去三年來,返台復保又停保人數從九十五年的一萬四千多人,到九十七年增為一萬七千多人,這些出國停復保者,七至八成有就醫紀錄,健保局去年為此支付一億兩千三百萬元。

統計發現,看病種類五花八門,從牙疾、感冒、子宮肌瘤、結石到心臟病都有,去年短期復保的民眾,平均每人返台期間的看病多達六點五次,其中七十七名八十歲以上老人,合計看病次數近一千次,花費醫療費上百萬元。

這些短期返台就醫者,每人大約只繳兩、三千元保費,平均醫療花費卻要七千多元,高於去年國人平均值五千三百多元,在衛生署醞釀調漲保費之際,這些僑民輕鬆A健保,引發公平性爭議。(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健保被揩油 修法別再拖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09.10.19

海外僑胞、留學生回國揩健保的油,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這是制度不公平造成,健保局說要修法,但多年來毫無進展,「是行政官員怠惰」。

相較於每年健保支出四千億元,去年海外僑胞及留學生回台使用健保資源約一億兩千萬元,金額不算多。但滕西華認為,不是金額大小的問題,而是公平與否。她舉例,海外民眾返台,停保不滿六個月者,只要繳保費即可復保,但國內民眾六個月未繳費,健保局就要扣卡,相較之下,待遇差很多。

滕西華強調,能夠旅居國外,應屬中上收入,如果返台就為了看病,對全台每年一百多萬名未使用健保卡看病的民眾怎麼交代,難道就該當冤大頭?滕西華認為,政府照顧國民是應該的,但健保制度不能不考慮公平性,海外僑民若要利用健保,應該繳更多的保費。

另外,健保財務虧損,滕西華認為,政府雖表示將祭出一切開源節流措施,「但有一些小錢就這樣一點一滴流掉了。」她建議,應該延長海外返國加保等待期,或延長停保年限,如將現行六個月延長為兩年,增加健保保費收入。

fsj 提到...

失業率6% 就是60萬人還失業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2009.10.22

9 月失業率雖然不再惡化,但學者與專家都點出台灣有結構性失業的問題,而且一般勞工薪資走低,所得分配不平均,更無法提升國內消費意願。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說,政府不應該只重視短期挽救失業率數字,而不做產業結構及長期人力政策的思考,因為這波台灣嚴重的失業問題,絕對不只是景氣不好,還有結構性問題,例如科技島台灣以電子製造業最強,但所聘用的國內人力卻不多,政府一直想將產業結構從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增加國內就業人口,可惜目前還不算太成功。

梁國源指出,從歷史統計顯示,台灣有兩波失業率跳升,一是1990年末的2%多,到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左右,跳升幅度從3%多到最高5.28%。第二就是去年開始的金融海嘯,約從3.8%跳到今年8月的6.13%。預期下午公布的9月失業率依然在6%以上,換言之,台灣至少有六、七十萬人處在失業狀態。

雖然失業率會受景氣循環影響,但他也表示,這兩波都看出失業率絕對不只受景氣影響,而有結構性問題的產生,也就是產業結構不利於增加就業。

梁國源舉例,像現在台灣發展最快的是電子製造業,但這可以帶動產值,卻不太能帶動就業人口,他建議可從推動優質服務業來帶動就業市場活絡。

同時,因產業結構牽涉到競爭力問題,他認為要解決結構性失業,最重要的還是要嚴肅檢討台灣的教育制度,因為目前就面臨人才非所用,不能適才適所的窘境。

梁國源另外提出解決失業問題要注意「勞動所得 (全體工資所得)能否提高」,也就是大家生活能否過得好一點?他說,工資所得太低,就會影響國內內需與消費市場積弱,建議政府一方面創造就業機會以紓解失業率上升,一方面要注重工資所得上的提升與平均分配。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主計處下午公布9月失業率,儘管可能回穩,但是失業人口仍高達67萬人,失業勞工痛苦指數漸高,對找到工作的信心指數則超低。

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近一年失業者中,非自願失業比例佔的比例非常高,高達四成八,顯示勞工都不是自己辭職不幹。失業者平均待業達6個月之久,其中約一成待業期間丟出300封以上的履歷表,整體平均丟出81封履歷,不過面試機會只有6個,因此失業痛苦指數平均達到65分,但對未來求職信心平均只有不及格的43分。

失業人數逼近70萬大關,究竟近一年失業族失業的原因為何?調查發現,「非自願性失業」者以48.14%超越「自願離職」 (46.28%),顯示目前失業者多數仍為近一年來被裁員的求職者居多。失業期間以失業超過1年以上占最多有21.34%、失業2-3個月占12.23% 、失業1個月內為11.03%,平均待業期間為6個月之久,待業期間呈現兩極化。



◆ 王如玄談ECFA 八萬勞工 一定照顧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207854.shtml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專訪】2009.10.22

民眾關切兩岸簽訂ECFA後對台灣勞工的衝擊。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表示,產業升級是一定要走的路,勞委會估計受影響的勞工約八萬人是最大值,「在談判過程中,我們會扮演煞車的角色,也不會開放大陸勞工。」

王如玄昨天接受本報專訪,她表示,不管是企管、勞工素質、創意,都是我們可以跟對方競爭的強項。

問:受ECFA影響勞工八萬人的數字如何算出?

答:在面對ECFA議題時,勞委會的立場是「資訊公開、誠實面對」、「做最壞的打算」,並且在談判過程中一定要求參與。

八萬人這個數字是根據經濟部與勞委會雙方研究報告取極大值後的結果,是最不樂觀的狀況。但「受影響」不等於「失業」,例如受影響產業的雇主可能因為訂單減少、營業額降低,會減少勞工工作時間、降低薪資、削減福利、凍結人事,最壞的狀況是精簡裁員。

然而即使只有一萬勞工受影響,政府都必須嚴肅看待,就算簽ECFA對國家社會有多大的幫助、有多少人受益,但對受影響勞工而言,損失就是全部,不能認為他們就應該為國家社會犧牲。

問:台灣勞動市場面對ECFA的優勢為何?

答:有人認為陶瓷、毛巾、襪子是較易受影響的敏感性產業,但我認為這是過於模糊的說法。陶瓷業可能會受影響,但不是全部,像法藍瓷就愈做愈好。台灣跟大陸比較,優勢的是「質」的部分,不管是企管、勞工素質、創意,都是我們現在可以跟對方競爭的強項。

產業轉型部分,勞工非得跟著產業走,如果想藉ECFA的機會讓產業升級,勞工的技能必須提升。唯有當產業存活下來,勞工才有辦法保有工作;產業要存活,則勞工本身的技能、創意需強化,才能幫助企業轉型。

大方向上,我支持產業轉型,這樣台灣產業才會有競爭力、才能生存,這不僅是產業界的期待,站在勞工的立場也一樣,如何在轉型的過程中把對勞工的傷害降到最低,勞委會將堅守立場。

我覺得台灣在面對全球化競爭,產業不轉型、沒有競爭力,是更慘的一件事。所以產業轉型是一定得面對的,有陣痛免不了,重點在於如何將傷害減到最低。

問:會考慮開放大陸勞工嗎?

答:不會,馬總統也已明確宣示不會開放大陸勞工。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勞委會看短效 中經院重長效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0.22

勞委會委託研究評估ECFA對國內勞動市場的影響,結果與主管機關經濟部版本「差很大」。經濟部委託研究的中華經濟研究院昨天表示,主要差異在於設定兩岸開放的幅度不同,因此對國內經濟成長率(GDP) ,與增加就業機會的貢獻數字不同。

負責撰寫經濟部委託研究報告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研究員史慧慈表示,她還沒有仔細看過勞委會的報告內容,但她認為,兩分報告最大的差異在於,勞委會版本的數據屬於短期效果,也就是當ECFA一簽署後,對於國內經濟與勞動市場會產生的立即影響;中經院的研究結果則是側重長期成效,也就是加上資本累積的效果,因為廠商在受惠於ECFA開放所帶來的好處之後,可能會將部分獲利用來投資機器設備、擴張生產、增聘人員等,所以數據會優於勞委會的短期效果。

不過,史慧慈表示,不管是哪一分研究報告,不同的前提假設多少會導致不同結果,數據的差異其實並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主管機關如何透過研究報告,了解ECFA簽署後,哪些產業、哪些行業的從業人員會因此遭受負面衝擊,並據此研擬輔導、補救政策,這才是官方委託學者進行研究報告的真正目的。

※ 相關報導:

* 政府錢多?一個主題 兩份報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065+112009102200069,00.html



◆ 肥貓太超過 紓困換對象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22

鑑於中小企業融資仍然不易,歐巴馬政府正把龐大的為銀行和汽車工業紓困計畫逐漸收尾,轉而啟動規模較小的援助中小企業計畫。歐巴馬總統21日親自前往華府附近馬里蘭州蘭多佛市一家中小企業參訪,揭示他的紓困計畫「新方向」。計畫重點是政府向社區銀行提供廉價資金,貸給中小企業,藉以刺激就業成長。

歐巴馬說,這個計畫將使小銀行或社區銀行更容易向受到金融海嘯重創的中小企業放款。新計畫將由財政部與中小企業管理署聯手,讓社區銀行可用低廉方式獲得資金。

政府將採雙管齊下方式達到目標:一、財政部將從7000餘億美元金融紓困基金撥款貸給社區銀行,資金不到10億美元的社區銀行得以3%利率獲得貸款,而不是現行的5%利率。二、歐巴馬將要求國會把中小企業管理署貸款給中小企業的額度上限提高。目前的最高貸款額度為200萬美元,建議的額度將提高到500萬美元。

歐巴馬說:「中小企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的骨幹。現在流向中小企業的貸款仍然太少,仍有太多企業家得不到他們開張營業、聘請員工的貸款。」

他說,他準備把金融紓困資金的使用方向予以調整,從華爾街大銀行轉向7500多家小銀行、社區銀行,它們借貸給中小企業的資金占較大比例。

歐巴馬在蘭多佛市一個家族經營物流公司的倉庫中,向大約150名員工發表談話。他說:「過去15年,中小企業創造了全美65%的新就業機會。」這家公司利用政府支持的貸款,最近得以擴充業務。

宣布調整紓困基金焦點之際,外界對接受龐大紓困經費的華爾街公司高級主管領取巨額薪酬日感憤怒。歐巴馬政府官員宣稱,此種紅利「令人反感」,並強調,政府關切每一個美國民眾的艱苦,不只是華爾街的銀行。

fsj 提到...

19.2萬 今年出生嬰兒創新低

【于國欽/台北報導】2009-10-24 工商時報

內政部官員昨日表示,受到景氣衰退,家庭收入減少的影響,今年全年的嬰兒出生數估計將低於19萬2千人,再創歷年最低,預測明年嬰兒出生數更將跌破19萬人。

內政部完成前3季的出生嬰兒統計,總計這3季的出生嬰兒總計13萬7,967人,較去年同期減少3.4%。內政部官員表示,當前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已降至1.0人(10年前為1.7人),也就是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僅生一個小孩,這樣的生育率自然會使得每年的嬰兒出生數急速下滑。

內政部官員表示,先進國家為避免人口老化,生育率總要維持在1.6人到1.8人之間,以英、法而言近年已達1.9人,美國也達2.1人,他說:「台灣這些年經濟不好,薪資降低,房價大漲,在房子都買不起的情況下,怎麼生小孩?」

內政部依據今年前3季的資料估計全年的出生嬰兒,估計將低於19萬2千人,比去年的19萬8千人更低,將刷新歷年最低紀錄。

內政部官員表示,今年是孤鸞年,結婚的人減少,加上今年經濟衰退,失業減薪的情況增加,以歷來嬰兒出生數是景氣的落後指標看來,明年出生的嬰兒數將會進一步下滑至19萬人以下。

政府過去雖已研擬人口政策白皮書,但相關鼓勵生育的機制需要錢,官員表示,在目前財政這麼困難的情況下,這些獎勵機制財源的籌措並不容易。

fsj 提到...

金融風暴 永久改變職場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2009.10.26

就業市場經過金融風暴摧殘已和過去大不相同。這波景氣衰退重塑了美國職場的面貌,有些變化還可能持續很多年。

職場的第一個新特色是勞動人口高齡化,主要原因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年輕人面臨裁員,而年長員工又延後退休。此外,現在也有愈來愈多白領階級出現職業不安全感。

最永久性的變化,莫過於製造、服務和零售業已流失數百萬工作。經濟學家指出,製造和服務業下一波就業潮,將發生在人力較便宜的海外市場。

雖然這股趨勢已延燒多年,但未來發展速度將加快。零售業則因消費者撙節支出而被迫精簡人力。

哈佛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喬治說:「我們正身陷嚴重就業危機,而且動彈不得。認為失業率是落後指標、且經濟復甦能帶動就業狀況恢復常軌的看法,都是無稽之談。」

現代職場新特色還包括無薪假增加和工時縮短。企業為了有效削減成本,祭出許多裁員之外的手段,例如強迫員工休無薪假,以及減少輪班人數和公司福利等。據調查,企業雇主已將每周平均工時縮減到33.1小時的新低紀錄。

減少工時已取代裁員方式,成為近年來日漸受歡迎的經營策略,因為這能讓公司多方節省經費,包括離職金和僱用與訓練新進人員的成本等。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教授卡貝禮指出,減少工時的做法去年金融危機期間很常見,而這股趨勢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由於產業型態出現改變,未來幾年員工必須重新接受訓練,才能取得新的就業優勢。喬治教授認為,新工作可能需要特殊知識技能,例如安裝大樓的省電系統。因此,提供這類訓練的社區大學和職業學校,其重要性將和一般大學並駕齊驅。而對全職人士來說,適應力將是生存關鍵。

據Pew研究中心統計,目前美國有四成勞工超過55歲,比率為1961年以來最高。還有愈來愈多勞工因為經濟和個人因素延後退休,阻礙年輕人順利就業的機會。(綜合外電)



◆ 人口老化加劇 中國提前面對危機

中央社 2009.10.26

中國正式啟動一項因應人口高齡化的策略研究,來面對持續加劇的人口高齡化危機。

據新華社報導,1999年中國進入國際公認的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0%,短短10年,老年人口就增加了5000萬,超過江西省的總人口。

中國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增至1.69億,佔總人口的12.79%,目前全國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進入高齡化社會。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表示,「中國正快速進入高齡化社會,高齡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預測21世紀中期,老年人口將從現在9人中1個發展到3個人中就有1個。

中國老齡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傳書表示,從現在開始的25年,是高齡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擬定發展規劃,完善法律法規,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做好因應高齡社會的各項準備。

 目前中國各地政府透過財政投入和引進社會資本,開始對養老福利制度進行積極研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運而生。

中國高齡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市,整合社區資源,建立108家社區老年人日托服務中心、234家助老服務社、擁有2.8萬助老服務員;建立社區老年活動室、老年康復站、老年談心站、老年食堂等各種老年人服務設施,初步形成了覆蓋社區的養老服務網路。

再以武漢市武昌區堤東社區日間托老中心為例,每天有20多位白髮老人白天在這裡打牌、下棋,家雖在附近,仍會來這裡。像這種白天到「托老所」吃飯、娛樂,晚上回家享受天倫之樂的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成為中國都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的新趨勢。

而針對中國農村高齡化程度高於城市,農村老年人口佔全國老年人口總數7成以上,尤其養老保障不完備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開始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今年10月正式啟動,凡年滿60歲以上的農民都將享受到國家普及式的養老金,目前選擇10%的縣(市、區)先試行,然後全面展開。

fsj 提到...

歐洲CPI連5個月下滑 失業率創逾十年來新高

中央社 2009.10.30

歐盟統計局今天指出,歐洲10月份消費者物價連續第5個月下滑,失業率攀抵逾十年來高點,抑制家計支出,零售商紛紛祭出降價大優惠。

總部位在盧森堡的歐盟統計局指出,歐元區16國10月消費物價指數 (CPI)較上年同月下滑0.1%,符合經濟師的預估中值,相對9月跌幅為0.3%。另一報告顯示,9月失業率攀抵9.7%,改寫1999年1月來新高。

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奎登 (Guy Quaden)昨天指出,即使歐洲逐步走出60年來最嚴重經濟衰退,通膨依舊「相當疲弱」,有助於歐洲央行 (ECB)長期維持利率在歷史低點。

國際貨幣基金 (IMF)本月初指出,歐元區失業率明年恐攀抵11.7%。

倫敦大和證券 (Daiwa Securities)歐洲經濟家艾里斯 (Colin Ellis)指出:「通膨料不會攀抵讓歐銀擔心的水準。潛在通膨壓力依然相當疲弱。」

歐洲央行將通膨目標上限設訂在2%以下。歐銀預期今年年度物價平均增長率將近0.4%,明年將達1.2%。歐銀總裁特瑞謝 (Jean-Claude Trichet) 10月8日指出,未來數月通膨恐重返正值,通膨預期「固定」。



◆ 史上最慘 日年終獎少15.9%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29日電】2009.10.30

日本景氣遲遲未見恢復,上班族又要過一個「歹年冬」。「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經團連)」統計說,受到金融風暴衝擊,日本各大企業經營還未恢復正常,今年平均年終獎金都將比去年減少15.91%。

經團連說,這是自從1959年開始進行調查統計以來,所創下的年終獎金最大跌幅紀錄。

99家股票上市企業和工會成員就今年年終獎金達成協議,今年的平均年終獎金為74萬7282日圓(約新台幣27萬元),比去年減少了15.91%,連續兩年縮水。

接受調查的大企業中,有85家是製造業,平均年終獎金為73萬7063日圓,跌幅高達18.53%。跌幅排名前三名的產業依次是:金屬業的減額22.38%,汽車業22.20%;電機業為18.88%。



◆ 日本失業率 9月意外降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10.30

日本9月份失業率意外降到5.3%,就業市場已連續第二個月改善,但核心消費者物價繼續下滑2.3%,反映通貨緊縮威脅依舊存在。

日本失業率7月時升到5.7%的空前顛峰,8月時降到5.5%,9 月再減為5.3%,顯示隨著全球經濟復甦,日本企業也重拾信心,失業情況逐漸緩和。昨天公布的數據指出,日本9月的工業生產連續第七個月成長。

總務省今天發布的報告指出,9月的就業人數為6295萬人,比去年同月減少1.5%,失業人數則增加33.9%,達到363萬人。

不過,不含生鮮食品價格的9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比去年下滑2.3%,縮幅略低於8月的2.4%,但通貨緊縮加深仍可能對日本經濟構成威脅。

物價下跌表面上似乎是件好事,但通貨緊縮會抑制企業的獲利與成長,導致消費者延後採購,造成生產與薪資的削減,並且加重債務負擔。

另外一項報告指出,9月的家庭支出實質成長1%,但低於分析師預測的1.3%增幅。日本政府獎勵購買環保家電與汽車,8月曾激勵家庭支出擴增2.6%,但獎勵措施結束後,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可能轉趨謹慎。

日本的就業與薪資展望目前並不明朗,政府的報告指出,9 月的家庭每月平均所得為42萬2120日圓 (4600美元),比去年同月下滑0.1%。



◆ 新加坡失業率創高峰 本國人失業率達5%

中央社 2009.10.30

新加坡人力部今天公佈的報告顯示,新加坡今年第3季總就業人數今年以來首度成長,但9月整體失業率仍比去年同期和上月上升,達3.4%;本國人失業率則為5%。

新加坡9月的整體失業率(包含外國人)和本國人失業率應該是4年來最高紀錄,但人力部指出,這仍未打破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爆發期間的整體失業率4.8%、本國人失業率6.8%的最高記錄。

人力部說,9月的整體失業率增加主要是製造業失業人口增加所致,但失業狀況已經比前兩季減緩。

此外,人力部的聲明表示,本國人失業率達5%,比3月、7月的4.8%、4.6%,及去年9月、12月的3.4%、3.6%還要高,主要是因為一些本國失業人口因就業市場艱難,接受職業訓練而延緩尋找新工作所致。

報告指出,新加坡的雇主今年第3季共裁員2200人,其中有200人是約聘合約提前解除、2000人遭到解雇。但是,第3季裁員的人數已經比第2季裁員5980人減緩許多。

報告說,前9個月遭雇主解雇的員工達2萬940人。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時,有3萬人遭裁員;而2001年新加坡經濟衰退時,有2萬6000人遭裁員。

不過,根據先前官方和私人機構的調查,新加坡的雇主對經濟不穩定因素仍持審慎態度,今後仍不會增聘人手,因此一些經濟學家預估,新加坡的失業率可能繼續攀升。

但是在經濟復甦帶動下,人力部指出,今年第3季的總就業人口仍比前兩季大幅增加,就業人口增加了1萬5400人,結束了第1、2季分別減少6200 人和7700人的頹勢。

若以行業類別來看,報告顯示,第3季的服務業增聘1萬3400人,比第1、2季增聘7500人、3800人要增加。

在建築業部份,報告說,第3季建築業也持續增聘8100名人手,比第2季增聘4100人增加。

不過,新加坡製造業在全球需求仍不穩定下,增聘員工人數連續4季減少。報告指出,製造業第3季就業人數減少6600人,但已比前兩季大幅減緩。



◆ 高學歷高失業率 百萬「蟻族」蔓延中國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30日電】2009.10.30

中國就業環境依然惡劣,造就各地民眾成為「蟻族」。北京大學學者進行相關調查發現,目前全中國共有逾百萬「蟻族」。

「蟻族」均接受過高等教育,畢業後因工作不佳,平均月薪不足人民幣2000元;更因工作需要而租住大城市城郊的廉價房,收入僅夠果腹。

北大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去年起就北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及居住情況展開調查,近日出版成書,名為「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

據調查,單在北京,就有逾10萬名大學畢業生因薪金微薄,租住在環境狹小、衛生條件差、安全隱患大、罪案頻仍的城鄉交界處,近七成人居住面積不足十平方公尺,有如螞蟻居住環境。

調查結果顯示,「蟻族」月薪最少僅500元,多從事臨時工作,徘徊在失業邊緣,當中逾八成是外省離鄉背井進京打拚的年輕人。雖然有超過四成人表示每月在省吃儉用之下略有結餘,但也有一成七人入不敷出。

※ 相關報導:

* 回歸中國貧富差距拉大!香港籠屋 17坪擠19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30/today-fo4.htm



◆ 去年86%企業凍薪4%砍薪 創新高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0.30

主計處最新調查指出,受金融海嘯衝擊,去年有超過九成廠商未加薪甚至減薪,比率創下歷年新高;今年情勢還可能繼續惡化。

主計處昨天發布去年「受雇員工動向調查統計結果」,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廠商調薪情形,調查指出,去年因受金融海嘯影響,下半年景氣呈現衰退,使得國內只有一成的廠商有加薪,遠低於前年的22.8%,是有調查以來的最低水準。

此外,更有4.1%的廠商減薪,比率創下六年新高,而絕大多數廠商 (約有86%)則是決定,讓員工薪資原地踏步。

主計處官員強調,由於去年金融海嘯僅影響第四季,經濟谷底是落在今年第一季,第二、三季也不見明顯起色。

因此,今年國內廠商決定讓員工薪水繼續不動如山,甚至是減薪的比率可能還會再升高。

主計處指出,由於去年前三季的經濟表現尚可,去年全年還是以金融及保險業的全面加薪比率最高,約有18.3%的金融及保險業者全面調升員工薪資,大多數員工都有3%以下的加薪幅度。

其次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大多屬於國營事業,有17.5%的業者全面加薪,大多數的員工也是加薪3%以下。

而減薪比率最高的產業則是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有高達7.1%左右的業者決定減薪;其次是製造業與運輸及倉儲業,分別都約有7.0%的業者減薪。

fsj 提到...

牛仔褲登大雅 躋身權威穿著

【尹德瀚/綜合報導】2009-11-02 中國時報

牛仔褲最近在商界和政界高層逐漸風行,俄羅斯總統梅德維捷夫七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共進晚餐時,穿著一條直筒牛仔褲,搭配做工精緻的西裝外套,顯得輕鬆自在卻又充分展示權威。專欄作家克莉絲蒂娜.賓可麗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牛仔褲現已成為「權威穿著」(power dressing)的一部分。

克莉絲蒂娜.賓可麗(Christina Binkley)說,當領導人把帶有勞工意味的牛仔褲穿上身,代表他們願意捲起袖子和大家一起幹活兒。牛仔褲還暗示一股叛逆精神,在董事會中可被解讀為「創新」。

俄總統會歐巴馬 顛覆傳統

如何搭配牛仔褲是一門大學問。賓克麗認為,配上一件好襯衫和一雙體面皮鞋,可大大提升牛仔褲的身價和時尚感,展現穿著者的自信和摩登。

美國紐約的就業諮詢專家特爾寇說,穿著牛仔褲上班在新聞界、製造業和創意產業已經很平常;但是在金融業和律師業還算禁忌,銀行業者和律師還是習慣穿著三件頭的毛料西裝。男性時尚專家簡寧斯則建議,企業主管穿牛仔褲以合身為最高原則,顏色最好選擇暗色。

企業主管扮酷哥 當心禁忌

事實上,企業主管要穿對牛仔褲需要注意不少「禁忌」,包括金屬飾釘、酸洗、超低腰垮褲、過時的高腰褲,切忌穿有豪華裝飾的牛仔褲,但也不要磨穿破洞的「破舊牛仔褲」(distressed jeans)。

牛仔褲從十九世紀發源一直到廿世紀一九五○年代,基本上屬於勞工的工作服。

五○年代叛逆偶像詹姆士狄恩和馬龍白蘭度嗜穿牛仔褲,讓牛仔褲成為叛逆的代號,從而帶動年輕人愛穿牛仔褲的風氣。

蘋果創辦人帶頭 掀起風潮

如今牛仔褲成為「權威穿著」,則要感謝「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他長年一件Levi's 501牛仔褲和一件黑色套頭衫,於九○年代成為創新的代名詞。特別是在科技產業,一本正經的西裝打扮容易被視為異類,反而顯得這個人經驗不足和缺乏信心。

fsj 提到...

障礙福利評比 台東彰化雲林吊車尾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1.05

北市、高市、金門縣領先

年底縣市長選舉即將舉行,殘障聯盟今天公布「各縣市身心障礙福利評比排名」,針對特殊教育、就業促進、社區服務與無障礙生活空間等四個指標評比,綜合評比結果顯示,台東、彰化、雲林三個縣市排名最後,台北市、高雄市、金門縣分占前三名。

比較95年和98年的縣市排名,殘盟發現,城鄉差距的問題嚴重,呼籲中央政府應提出解決辦法,別讓居住在財務窘迫縣市的身心障礙者淪為二等公民。殘盟也發現財務狀況好的縣市,身障福利也不見得表現好,因此呼籲各縣市長候選人,應重視全台高達105萬障礙選民的權益。

殘盟表示,與95年殘盟所做的身心障礙福利評比相較,排名墊底的三個縣市,台東取代屏東縣,成為最後一名。前三名之中,離島的金門縣擠掉台北縣,成為第三名,主要是因金酒的收入,改善了金門的社會福利。

台南縣自95年的第12名滑落至22名,退步最嚴重。殘盟分析,主要是因為南縣社區福利服務明顯退步。台東縣、宜蘭縣、苗栗縣、新竹市也明顯退步,宜蘭縣96年的就業促進經費,幾乎只有94年的一半。苗栗縣則是特教學生分配到的經費明顯減少。

新竹市 特教經費落後

一向被譽為福利縣市的新竹市,特教經費、特教師生比都敬陪末座,特別是特教老師與受照顧學生人數比例,相對於其他縣市的比例都減少,新竹市特教老師的負擔卻增加。新竹市無障礙生活空間的考核督導成績也不理想,讓人意外。

這次進步最多的,幾乎都是都會型城市,嘉義市、台中市、台南市,各方面都有進步,屏東縣更從95年的最後一名,爬升至第19名。雖然彰化縣這次仍然未脫離倒數縣市的命運,但是和95年相比,彰化縣有些項目如特教師生比例、就業經費都比過去改善,只是進步的幅度不夠,名次還是無法超前。

fsj 提到...

計程司機時薪72元 不如超商工讀生

【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2009.11.06

計程車供過於求,計程車司機成了「窮忙族」;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報告,大台北都會區平均每一一七人就「分配」到一輛計程車,是各國公共運輸發達城市裡密度最高的,運將每天開車超過十二小時,但其中近十小時是空車,扣除油料、車貸,時薪只有七十二元,比加油站、超商工讀生時薪還低。

為了搶客源,不少計程車隊大打折扣戰,最高下殺五折,不少運將直呼活不下去。截自九月底,全台共有八萬九千二百七十五輛計程車,六成在大台北地區,過去五年,計程車數量每年平均減少一千八百輛,今年卻暴增一千多輛,運研所研判與失業率攀高有關。

與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等主要公共運輸發達的城市相較,台北都會區計程車密度最高;運將每天要開超過十二小時車,一天收入只有一千七百五十八元,扣掉油錢、車貸,只剩八百八十三元。

收入低,是因空車率太高,去年計程車「時間空車率」高達八成,也就是開十小時車,有八小時未載客;以里程數看,一百公里有五十七公里是空車。

「真的很慘!」開了十三年計程車的林先生隸屬於某車隊,他說,不論有沒有加入車隊,收入都很差,車隊折扣打得兇,把靠行司機或個人車行的客源全都吸過來;但車隊司機要自己負擔折扣優惠,「車隊打折扣,但少賺的都算司機的」,他雖然加入車隊,但每天跑車時間長達十四小時。

對於計程車市場嚴重失衡,交通部運研所運管組組長王穆衡表示,各縣市發放計程車牌照是依照人口及道路面積比,他建議,應將當地空車率及大眾運輸發展納入考量,也建議地方政府費率審查委員會訂定合理費率下限值。



◆ 上海大學生起薪 一年人民幣4.5萬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2009.11.06

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今年上海大學畢業生總體起薪為年薪人民幣45153元,其中製造業大學畢業生總體起薪為4萬元,高科技非製造類企業的大學畢業生起薪最高,達到57849元。

與大學畢業生相比,碩士畢業生的起薪則高了不少,總體達到年薪63732元,其中快速消費品、醫藥以及高科技非製造企業的碩士生起薪最高,超過70000元。

這項研究調查是全球人力資源管理諮詢與服務外包公司翰威特針對上海地區300多家企業進行研究的結果。參與公司普遍看好明年員工薪酬增長,預計明年上海的薪資增長率將達到7%左右。

2009年上海的薪資實際增長水準相較全國而言略低,而預計增長水準則基本與全國持平。翰威特專家表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大都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極大衝擊,但與激進的裁員相比,企業更傾向於透過凍結薪酬等相對溫和的方式控制人工成本。

根據翰威特專家分析,由於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市場環境相對較差,2009年上海城市畢業生起薪普遍下降。此次參與研究的企業大部分是外資公司,這些企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較高的薪水,同時他們也對應屆畢業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個別企業要求應屆生必須來自「211工程」院校,有些則要求必須是重點高校,不同的畢業學校對企業給出的底薪也有較大影響。

研究顯示,今年上海非製造類公司的整體薪資增長率為5.2%,製造類公司為5.4%,分別比去年的11.2%、10.1%降低不少。其中,薪酬增長率較高的企業依然集中在醫藥及醫療器械等行業,分別為8.9% 與9.1%,而物流、高科技製造類以及汽車整車類企業的薪資水準增長幅度最低,分別為1.7%、2.4%和3.3%。



◆ 南方朔:看奢侈 想到亞當斯密!

【聯合報╱南方朔】2009.11.06

最近,奢侈產業專家謝瓦利埃(Michel Chevalier)及復旦大學教授盧曉合著了《奢侈中國:市場機會和潛力》一書。

該書指出,目前全球奢侈品市場年達二六五○億美元,中國約一五○億,加上港澳台為二七○億。按目前年成長百分之卅的速度,到二○一五年單單大陸即佔全球百分之十五,加上港澳台,則可能佔全球四分之一。而這裡還不包括豪華汽車、私人飛機遊艇、豪宅及奢侈飲食在內。

因此,華人地區的奢侈市場實在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華人地區的花錢手筆愈來愈大,這多少都是一種富裕的象徵;而懼的則是大陸人均年所得三千美元,龐大的奢侈消費從何而來?而港澳台則富者愈富,貧者日貧。奢侈市場的日益蓬勃發展,雖然有錢人可以振振有辭的說「大爺老娘有錢怎麼樣」,但對升斗小民,它又會造成甚麼樣的社會觀感?畢竟奢侈市場的蓬勃,它本質上即對照出了所得分配的日益懸殊不平和賦稅政策可能出了極大的偏差。

其實,有關奢侈問題從來就是個經濟學和道德政治學上的難題,支持和反對的都各有其理由。而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一談經濟問題,就必須而且必然要追溯到「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而談奢侈,亞當斯密的確也最能掌握到支持及反對的中間點。

首先,在《國富論》裡,亞當斯密只有一次提到「所有生產之唯一目的乃是消費」這樣的字句,但消費在他的思想裡所佔的份量有限。他和多數人一樣,都把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分開。儘管他也知道這種劃分必不準確,會隨著財富的多寡而彈性調整。但儘管如此,在講到奢侈的概念時,他還是視之為「奇技淫巧」的東西而非議之。正是對奢侈不以為然,他在《國富論》出版的後一年出任蘇格蘭海關專員時,遂將自己的高檔進口衣服燒掉。

亞當斯密的時代,經濟學乃人類價值體系的一環,他自己也是教倫理學出身,對奢侈問題難免有道德判斷與經濟判斷間的左右為難。但這種困境,他後來在《道德情操論》終於找到了中間點!

———他認為高檔社會的奢侈,乃是一種「習慣與偏見」,而非「經由理性與自然而產生」,這是「無法經由教育改變的乖僻」,奢侈會破壞人們的自然美感和「行為適度的概念」(notion of propriety)。由此我們已可看出,亞當斯密乃是把奢侈看成是一種人們追求「好奇」的行為。

———他最後創發出一個具有彈性的「適當」(Fitness)做為規範及判斷奢侈的標準。所謂「適當」,指的是方法與目的要能配合,要有較大的藝術精巧成份。由於他自己參與蘇格蘭「格拉斯哥設計藝術學校」的校務,對美有一定的視野,遂用美的想像來替奢侈做為補充,來彌補奢侈的炫奇鬥富。儘管這種觀念也不太精確,但他說的「適當」,卻無疑的極有規範上意義。

當今華人社會爭奇鬥富的奢侈風氣大盛,我不知道那些奢侈追隨者在追求「昂貴」的行為裡有多少「高貴」的成份,只是想到在這樣的時刻,亞當斯密的「適當」概念其實是有用的!(作者為作家)



◆ 豪宅懷璧其罪

【聯合晚報╱社論】2009.11.06

最近「豪宅」概念火紅。一方面,台北市的豪宅建案價格不斷翻高,一坪130萬、150萬、180萬的紀錄屢屢創新。另方面,豪宅的負面形象也加深,豪宅都是投資客炒作,住的多是外傭,閒置等著獲利轉手的新聞不斷傳出,於是出現了是否徵收「豪宅稅」的說法。

這是台灣社會常見的價值觀兩極化現象。一方面,相關奢侈消費的新聞永不嫌多,百貨周年慶出現千萬刷手,要價五百多萬的鑲鑽鱷魚皮包想買還要排隊,令多少人懷抱「有為者亦若是」的夢想。另方面,奢侈現象被指為財富分配不均的表徵之一,也曾出現是否課征「奢侈稅」的嚴正呼聲,但曇花一現就不了了之。

豪宅懷璧其罪!「有錢人」令人看不順眼,也算是一種原罪。但以政府職責來說,真正應關心的是所得分配正義,和照顧庶民生活的結構性問題。舉例來說,政府要平抑物價,應著眼的是民生物品的價格,而非嚴查奢侈品。又以住宅問題來說,政府應有一以貫之的土地和住宅政策,要使住者有其屋,而不可能使精華區豪宅價格降到人人住得起。

關鍵還是在於所得稅制和社會福利,能否實踐公平正義。目前令人不服的是,受薪階級的稅一毛都跑不掉;而特定產業,在政府獎勵和租稅優惠的前提下,許多超高收入者直到近兩年才勉強以最低稅負制課稅。另外如證所稅、土地相關稅率依公告地價等基本爭議,年復一年原點打轉,由這種結構性的不公義而加深了民眾的不平心理。

政府的責任不在打壓有錢人,畢竟,不論豪宅建材多昂貴,精華地段飆到如何天價,台灣距「國際水準」還瞠乎其後。政府的義務,是要使有錢人在所得分配體系中「人盡其才,財盡其稅」。政府如果一方面好名,想要表現苦民所苦;但另方面欠缺中心思想,無政策又無魄力,遇到社會反彈便退縮不前,從能源稅、證所稅、到豪宅稅都是說說而已。如果各階層各族群都想要討好,各個面向都想表現「政治正確」,這個政府是注定失敗的。

fsj 提到...

貧富懸殊 中國富豪榜背後的真相

中央社 2009.11.07

金融雜誌「富比世」(Forbes)日前公布「2009年度中國富豪榜」,分析人士說,榜單背後「貧富兩極化」的現象值得注意。

據「富比世」統計,在世界經濟飽受金融危機重創的這一年中,中國排名前40名富豪的資產總額反而倍增,由520億美元增至1060億美元。

值得深究的是,這樣的富豪排行榜對中國社會有何意義?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採訪時說,在中國這個龐大的公有制以外,私有制、私人的財富每年都在增加,這說明中國社會已出現變化。

他表示,這些走向市場的私人資本,獲取財富的方式已與西方國家基本相同,都是依照市場經濟的手段和方法來累積財富。

但是過去這一年,中國的富豪與西方國家的富豪在累積財富的走勢上出現了反差(明顯差異)。

仲大軍說,有些中國富豪累積財富的速度快,主要有三個因素:技術、新興領域和企業制度(例如大股東控制整個企業的股權)。

也有一些人士認為,絕大部分中國富豪並不是透過勤勞致富或資本經營而成為富豪,而是透過「發現」國有資產的價值,並用低廉的價格買進國有資產,一夕之間獲得暴利。

仲大軍認為,中國富豪致富的管道很多,其中包括巧取豪奪。但是在目前公布的中國富豪榜內,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這些富豪多半是獨占了企業資本和股份。

中國在短短30年內從一個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發展為全世界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當前中國「貧富懸殊」現象非常嚴重,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關鍵因素是人數最多的中國工人成為弱勢群體,得不到任何保護。

仲大軍強調,中國工人沒有自己的組織,工會不能發揮作用。工人沒有罷工和談判的權力,這已成為中國特色。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工資根本無法提高,因此只能產生出無數富豪明星,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同時,中國稅收制度不健全,高收入群體缺乏合理的「限高」措施,而基礎階層缺乏必要的「兜底」條款,同樣也是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所謂的「兜底」條款,是指將目前並未包括、因故無法包括或現在還預期不到的各種狀況,用籠統涵蓋方式加以概括規定,謀求最大範圍的法律保障。中國勞工法規多採列舉及被動立法,弱勢勞工較難獲得法律保障。

仲大軍說,中國的貧富差距不論從靜態來看、還是從動態來看,都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對中國的穩定已經構成威脅。

他又說,工薪(勞工)階層本來收入就很低,還要繳納所得稅,高收入者要繳的稅卻很少。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工人要維護自己的「要價權」,他們的權力太薄弱,工人基本人權必須得到強化。

他表示,中國政府如果不能消除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有可能使社會處於大規模動盪的邊緣。



◆ 貪污!開發中國家年損逾200億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1.08

「世界銀行」官員表示,貪污每年害開發中國家損失二百億到四百億美元 (台幣6500億至1兆2990億元),但開發中國家也逐漸變成藏匿貪污資產的天堂。

世銀表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有必要展開「全球協同的行動」,來遏止非法資金流動。世銀並呼籲許多國家趕快簽署「聯合國反貪污公約」(UNCAC)。

世銀指出,每年有價值二百億到四美元的款項從開發中國家流入已開發國家,「但是現在,我們愈來愈發現新與市場的國家及其融中心也在窩藏這些髒錢」。

G20本周在蘇格蘭舉行會議,矢言協助防止貪款外流,以及協助開發中國家追回流入海外的款貪。

世銀表示,這是值得歡迎的第一步:「現在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被存放這些資產的已開發國家必須落實UNCAC,把錢送回,開發中國家則應該勇於要求開發國家協助追錢。」

世銀表示,各國只要有心做事,就能疏通法律障礙、凍結資產、沒收髒錢,送回原來的政府。世銀說,希望2003年問世的UNCAC「不會成為塵封的漂亮計畫」。

世銀估計,過去15年來,相關國家大約追回50億美元貪款,「和每年流來流去的實際金額相比,這只是涓滴之數」。



◆ 月薪1萬8 工作貧窮趨嚴峻

【于國欽/台北報導】2009-11-08 工商時報

高級人力真的大量流入高科技業?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證實了這項推論,製造業部門所僱用的12.6萬個碩、博士,逾半數集中於電子業;相對的,居經濟弱勢的「非典型受僱者」每月經常性薪資僅18,036元,不到全職者的一半,顯示工作貧窮的問題日趨嚴峻。

主計處完成受僱員工動向調查報告揭示了勞動市場兩極化的走勢,這份以97年底為調查時點的資料指出,國內具研究所學歷的受僱人力總計有26.9萬人,其中近半數(12.6萬)分佈在製造業,而製造業中,又以電子零組件業進用最多,高達6.4萬人。

主計處官員表示,電子零組件業所僱用的碩、博士占全體製造業所僱用的碩、博士總數高達51%,高學歷人力流向高科技業的情況極為明顯,主因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都擁有龐大的研發部門,對研發人才的需求相當殷切。

雖然電子零組件業所僱用的高學歷人力總數居各業之冠,但若以各業高學歷人力的比率觀察,電子零組件業每百名僱用者中的碩、博士雖達12.2人,但並非最高,包括電信、電腦系統設計、法律會計、建築工程及技術檢測這4個行業的碩、博士比例都比電子零組件業來得高。

這份報告同時也證實了部分工時受僱者的薪水極低,主計處官員表示,隨著國內僱用型態的轉變,這類「非典型受僱者」人數愈來愈多,但他們的薪水卻非常微薄,根據本調查,平均他們每月的經常性薪資僅18,036元,不到全時員工36,260元的一半。

主計處官員表示,甫公布的美國10月份失業率升至10.2%的新高,說明全球景氣復甦腳步仍緩,台灣的失業雖未惡化,但依然嚴峻,尤其「非典型受僱者」所領的薪水這麼低,說明台灣的勞動市場仍不能過度樂觀。

工時受僱者不僅月所得不及全職者一半,且人數愈來愈多,而碩、博士等高級人力則大量流入電子業。



◆ 美廣義失業率17.5% 大蕭條以來新高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1.08

「大衰退」 (Great Recession)爆發以來,造成許多痛苦,但就業市場似乎還不曾像1980年代初期那場衰退那麼糟糕:直到現在。今天,狹義的失業率達10.2%,創26年最高,廣義的失業則為17.5%,更是大蕭條以來新高。

專家年初即預測,美國失業入冬會飆過二位數,果然,美國勞工部6日公布10月失業率,達10.2%,是26年以來新高。

但紐約時報7日報導,政府使用的尺度是狹義的「失業」,就是一個人過去四周以來完全沒有工作 (unemployed)。廣義的失業則包括狹義的失業和「就業程度不足」(underemployed),也就是說過去一年來無數只能兼差,但希望能夠擔任全職的人。

因此,官方 (狹義)失業率10.2%,低於1980年代初期的10.8%,但廣義的失業率其實達17.5%,相當於每六個美國人,就有一人,是大蕭條以來最高比例。而且這比例上升速度驚人,兩年前才8.2%。

有好幾個州,廣義失業率高到20%,例如加州和亞利桑納州,主因是房市泡沫化太厲害。其次是製造業重鎮所在,如密西根、俄亥俄、俄勒岡、南卡羅來納州、羅德島。可以說,金融危機為害之深,使用廣義尺度,才看得比較清楚。

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蘭哈特和哈佛大學教授洛果夫,最近合作出版一本書,《危機正解:這回不一樣》,他們發現,過去百年來,每次經濟危機都造成危機所在的國家失業率上升將近五年。

以史為鑑的話,美國的失業率至少還要上升兩年,也就是到2011年才可望好轉。

fsj 提到...

克魯曼專欄/刺激就業 該下政策處方了

【經濟日報╱克魯曼(Paul Krugman)/陳家齊譯】2009.11.14

設想一下,有兩個國家都遭遇嚴重的經濟衰退,因而導致失業,但程度不同。在甲國,就業人口減少逾5%,失業率則倍增;在乙國,就業人口只減少半個百分點,失業率僅比危機前略增。

你不認為甲國應該學學乙國嗎?

這不是假設的故事,甲國正是美國,雖然股市上漲、GDP上揚,但慘烈的就業情況卻變得更糟。乙國是德國,儘管GDP 在全球貿易崩跌時也受重創,卻非常成功地避免失業激增。德國的就業奇蹟在美國少有人注意,但卻千真萬確,令人驚嘆,而且讓人質疑美國政府對抗失業的作法是否正確。

在美國,就業政策的哲學可以總括成一句話:「灑下去就會長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根本沒有就業政策,我們認為刺激整體支出讓GDP增長得更快,就可以說服企業減少裁員,開始僱人。

但另一種方式是直接解決就業問題。例如,我們可以推出「新政」式的就業計畫。這種作法目前也許在政治上不可行,名嘴貝克(Glenn Beck)會把任何就業促進署(WPA)的作為,講成是在幫歐巴馬招募衝鋒隊。但我們必須注意,以歷史紀錄來說,WPA與公共資源保護隊(CCC)僱用了數百萬的美國人,而財政成本卻相對較低。

這就是德國人所做的。德國人以強力的就業保護立法迎戰「大衰退」。這些計畫包括以政府補貼鼓勵減少工時,而不是解雇工人。這些作法無法阻止一場糟糕的衰退,但是讓德國就業市場在這場風暴中損失輕微。

美國人會試著仿效這些作法嗎?以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最近的談話來看,希望不大,他說:「我們也許會希望讓有限的工作由更多的人共享,但這比不上創造更多的工作。」是沒錯,但我們並沒有擴大工作機會,而國會看來不願花錢解決這個不幸的事實。所以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別的辦法,就算只是設一道防波堤?

目前,反對歐洲式就業計畫的理由是,這會傷害長期的經濟成長,保障工作與工時共享會讓企業更不願招聘新人手,也讓勞工不願轉移到生產力更高的產業。而在平時,支持美國式的自由就業市場有其道理,雇主可以輕易解雇員工,但是增聘人手的障礙也變得較少。

但是現在不是「平時」,現在失去工作的人並不是轉移到前景較佳的產業,而是從此一直沒有工作。長期失業率已經升高到1930年代以來最高,而且還在攀高。

長期失業會造成長期的傷害。失業太久的工人即便在經濟回溫時,也往往難以找到工作。而且長期失業還帶來更多潛在傷害。更不必說小孩子了,他們身體上與心靈上都會因為父母經年累月無法工作而受創。

所以該是改變作法的時候了。

我要先澄清一點,我仍舊認為,足夠的傳統式經濟刺激就能見效。

但由於足夠的刺激方案看來不可能實現,我們需要其他成本較低的替代作法,直接處理失業問題。

我們是否該對企業僱人給予減稅優惠,就像經濟政策協會所提議?我們是否該採用德國式的工作分享補貼,一如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所言?兩者都值得考慮。

重點是我們應該採納與現行作法不同的政策。

其他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該是以政策直接促進就業的時候了。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美二戰嬰兒潮世代 行動不便比例偏高

中央社 2009.11.13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顯示,二次大戰嬰兒潮出生的美國人,進入60歲後,行動不便的比例,比7、80歲年齡層要高得多。研究人員認為,這應該是美國人口結構改變的結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今天公布這項研究結果,完整的報告將公布在2010年1月號的「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UCLA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年齡在60到69歲的美國人,隨著年紀越大,出現行動不便的比例越來越高。但這樣的現象,並未發生在年齡70到79歲的族群中,某些情況下,7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60多歲的人還更為硬朗。

儘管研究的主要目標在瞭解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但研究人員認為,這項調查結果「意義重大」。因為這群目前逐漸進入60歲的老年人,行動不便的比率偏高,醫療費用必然也會跟著增加,對已經相當脆弱的美國健保體系將帶來更大的壓力。

研究定義的所謂「行動不便」,主要針對基本日常起居,例如散步,或是從一個房間移動到另一個房間;從事家務工作、下廚;步行1/4英里;或是連續攀爬10個階梯,不用休息;以及是否有彎腰、蹲下或跪著等功能性障礙。

調查結果顯示,在60到69歲族群中,每個單項行動不便的比例約在40%到70%之間,非白人與體重過重的人比例更高。相反地,在70到79歲群組中,各項比例都沒有太大變化;80歲以上的老人,出現功能性障礙的比例,反而比60多歲還來得低。

研究人員認為,會有這樣的趨勢,應與美國人口結構改變有關。二次大戰後,大量不同民族、種族移民到美國,特別是非裔與拉丁裔人口大量增加,這些移民人口現在也多進入60歲。但這兩個族群卻也是肥胖比例較高、社會與經濟地位較低的族群,而這又與高風險疾病與功能性障礙脫不了關係。

fsj 提到...

勤刷牙,可免老來失智 醫師推昂貴藥,不買=不孝?

◆ 勤刷牙 可免老來失智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2009.11.15

又有新研究證實口腔衛生攸關身體健康。研究人員發現,維持良好口腔衛生,避免牙周發炎,有助維持記憶力,可預防老來罹患失智症。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讓2300名滿60歲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患者接受記憶測驗。這些患者都已牙齦萎縮、齒牙動搖,測驗顯示五分之一的人記憶力有問題。

回想測驗中三個單字的順序時,口腔病菌最多的一組患者,想不起來的機率是口腔病菌最少患者的3倍。測驗心算減法,前者算錯的機率也有後者的兩倍。

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神經學、神經外科學和精神病學期刊》。研究人員還不清楚何以口腔衛生會影響記憶,但導致牙周發炎的病菌會損害動脈,而動脈受損和失智有關。這些病菌也會導致和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相關的發炎症狀。

不過有專家認為,口腔衛生疾病和記憶力衰退的關係也可能正好相反,說不定是老人家記憶力衰退在先,有時忘了刷牙,導致口腔病菌叢生。

研究人員已發現口腔病菌可能導致心臟病、糖尿病、男性精子數量過低等毛病。口腔病菌可能會讓動脈變窄,導致心臟病或中風,有種解釋是,口腔病菌進入血液循環,造成動脈壁發炎變窄。



◆ 調查:香港近40%老人為省錢有病不求醫

中央社 2009.11.15

今天是香港長者日,但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香港老人因為經濟能力不足,近40%老人有病不看醫生,20%老人無法解決溫飽問題。

香港民建聯於今年10月底至11月初訪問681名60 歲以上老人,結果發現,近60%受訪者為節省金錢而減少外出社交活動;近40%老人為了省錢有病都不看醫生;更有20%老人因為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

另外,33%受訪老人覺得自己生活的不開心;66.4%認為香港政府在照顧老人方面做得不夠;48.5%的人覺得香港社會缺乏敬老風氣。

調查發現,4分之1受訪老人依靠高齡津貼作為主要經濟來源;10%人仍需工作以應付生活所需,他們的支出最主要花在膳食和醫療方面。

負責這項調查的民建聯認為,港府應制定更全面的安老政策,照顧老人在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解決老人貧窮問題,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

民建聯建議,港府應設立老人就業基金,資助企業和機構聘請老人就業;並提供老人乘車優惠,以及放寬老人申領生果金(水果津貼)的離港期限。



◆ 景氣剛醒 失業率沒降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1.15

雖然國內、外多項經濟指標紛紛止跌回升,但就業機會並未隨之明顯增加,學者指出,國內勞動市場「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現象明顯。

金融海嘯發生超過一年,國內、外經濟景氣緩步回升,但勞動市場情況依舊嚴峻。美國10月失業率意外攀升至兩位數,高達10.2%創下逾26年來的最高紀錄。多位知名經濟學家更預測,美國失業率恐飆升超過11%。

國內的情況也不遑多讓,9月失業率為6.04%,雖然較8月微跌0.9個百分點,但20歲到39歲年輕人的失業率依舊高達8.97%。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指出,台灣在2000年底曾出現失業潮,失業率連續攀升13個月,在短短五個月間內,就有21萬個工作消失不見,用了兩年時間才把這些工作找回來;如今,這波金融海嘯所引起的情況更嚴峻,而且是全球性的衝擊,想要將工作機會找回來難度更大。

經建會前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也表示,目前仍處於景氣復甦非常初期的階段,多數企業沒有大規模招募新人的計畫。



◆ 醫師推昂貴藥 不買=不孝?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09.11.15

「給媽媽用,當然要用最好的!」這句話似乎言之成理,但如出自醫師之口,卻可能成為病患子女們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不少病患家屬被這頂「孝順」大帽子一扣,傾家蕩產,甚至拖垮了後半生。

「心血管支架一根才6萬元,湊一湊就有了!」嘉義的王媽媽罹患心血管疾病,必須裝支架。醫師不經意地說了這句話,卻讓王家媳婦當場語塞,因為先生失業兩、三年,全家收入只靠她在麵店打零工,加上婆婆的老人津貼,每月加起來才3萬多元。現在一下要6萬多元,根本做不到。

但醫師左一句「當然要給老人家用好一點的」,右一句「媽媽身體不好,應該多孝順她!」好像不給婆婆用這種支架,就是不孝順。最後王家媳婦只得答應醫師:「就用這個吧!」但一走出診間,就開始煩惱該向誰借這筆錢呢?

另一位中部的李老先生,在醫師建議下裝了兩根心血管塗藥支架。出院時,子女們拿到帳單,卻為誰該出多少錢,當場大吵,讓李老先生老淚縱橫說,「還不如讓我死了!」

癌症病房裡,為了「孝順」兩字,患者家屬付出的代價更大。有人花了一、兩百萬元購買癌症藥物,但長輩幾個月後還是走了,子女卻必須賣房子來償還龐大的醫療費用。

台大醫院雲林醫院副院長黃瑞仁表示,醫師若是動不動就拿著「不孝」大帽子來說教,確實會造成病患子女的沈重壓力。

台北榮總胸腔科主治醫師陳育民坦言,少部分醫師的醫療態度確實偏差,沒有依照癌症治療準則行事,也不管病人經濟能力,只是一股勁地推薦某些昂貴的自費藥物,甚至告訴患者「如果沒有那麼多現金,刷卡也行!」

黃瑞仁無奈地說,在醫院一、二十年,看盡人世悲苦的的一面,曾遇過一名遠從金門來台北就醫的心臟病患,家人存了近兩年,才籌到8萬元準備裝置心血管支架。

結果這筆錢竟在病房被偷,一家人抱頭大哭,一旁的護士小姐陪著流淚,最後是醫院護士一起幫這家人籌錢,才解決難題。醫師應有同理心,多為家屬著想,而不只是想多賣幾根心血管支架。

看診前 家屬要做功課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李鐵軍的兒子用了1萬2000元(人民幣),幫父親選了個質量特優的水晶體,大夥幫他鼓個掌吧!」大陸某眼科醫院大剌剌地廣播,公開鼓勵民眾應該花錢孝順老人家。台灣也有類似狀況,只不過手法高明些。

萬芳醫學中心眼科部主任吳建良指出,家屬一定要有定見。就醫之前多做功課,當醫師極力推薦某些昂貴的器材、藥物時,家屬可適時地提出疑問,讓醫師瞭解家屬有備而來。

fsj 提到...

社論-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報訊】2009-11-16 工商時報

唐朝大詩人王維在其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深刻描繪兄弟登高,獨缺一人的遺憾;剛好最近行政院決定任命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擔任政務委員,也讓我們聯想到行政團隊眾政務委員當中,獨缺一位主管財金業務的政務委員,對於將來財金政務的推動,勢必造成負面的影響,我們因此呼籲執政當局應儘速予以補齊。

現行的「行政院組織法」仍是民國69年6月29日的版本,其後雖然有幾次修訂的計畫,但都因為朝野對峙,所有的修訂版本都未能過關。即使目前國民黨在立法院具有絕對優勢,所提的最新修訂版本,迄今仍未完成立法。依照現行「行政院組織法」第四條規定:「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均為政務委員。行政院置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五人至七人。」

根據行政院全球資訊網的公布,目前行政院現有七位政務委員,加上即將上任的尹啟銘,一共有八位,其中高思博是「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並為政務委員」,應屬組織法第四條第一項「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均為政務委員」的身份,因而不佔用組織法第四條第二項「行政院置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五人至七人」的名額。然而,蔡勳雄則是政務委員「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范良銹則是政務委員「兼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兩位都非屬組織法第四條第一項「各部會首長同時為政務委員」的身份,因此尹啟銘上任之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最高七人的名額均已用罄。

大家都知道現有各位不管部會政務委員,都是在特定領域學養豐富的學者專家,或行政歷練完整的政府官員,其中蔡勳雄是都市計畫專家,也歷任政府都市計畫相關部門的各個重要職務;曾志朗則是心理學博士,擔任過大學校長、教育部長等要職;張進福則是電機工程專家,也曾擔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范良銹則是運輸工程專家,曾擔任台北市捷運局局長;薛承泰則是社會學博士,曾擔任台大社會學系教授、台北市社會局局長;梁啟源則是能源經濟專家,任職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即將上任的尹啟銘則一直在經濟部任職,從工業局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到經濟部長,經濟行政閱歷完整豐富。然而,上述名單也顯示,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當中,竟然沒有任何屬於財政、金融領域的學者專家或政府官員。

目前有關財政部、央行、金管會等財金部會的重要法案之審查,依照行政院現行「法案分工審查表」規定,乃由副院長朱立倫親自擔綱。朱副院長是美國紐約大學會計學博士,曾任台大會計學系教授,也擔任過一任立法委員、兩任桃園縣長,資歷完整,然而目前還兼任「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的法定主任委員,同時又是全國防災中心的總指揮、賦改會的總召集人,加上其他重要職務,他負責的工作可用「多到難以勝數」形容。

然而有關財政金融的重要法案審查及相關政務協調,攸關整個社會的金融穩定、國內金融產業的長期發展、兩岸金融監理的協商、ECFA談判的金融業早期收穫、兩岸金融業者的互動消長、亞太金融中心的籌設建立、財政稅制的健全規劃、政府巨大財政缺口的籌畫彌補等,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實在不宜由身兼全國各項要職的副院長殫精竭慮,而宜有專任的政務委員分憂解勞。

因此,為了前述財政金融的長期發展,政府行政團隊應儘速尋覓合適的財金政務委員,來彌補這個團隊人才缺口。目前除了求才之外,也需想辦法處理現行法令上的名額限制。誠如前面所述,依照現行的行政院組織法規定,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最多只能有七人,在尹啟銘上任之後,名額就會完全用罄。雖然行政院組織法之最新修訂版本,已將不管部會政務委員的名額增為七至九人,但修法緩不濟急。權宜之計,似可將目前「政務委員兼部會首長」者,讓出一席,即可解決問題。行政團隊猶如一家人,既然已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宜劍及履及、儘速處理,以期「全家團圓」,發揮整體團隊的行政效率,提升財金事務的決策品質。



◆ 陸保八 百姓收入卻沒增加 吳敬璉:經濟長期發展 須靠民眾富起來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2009-11-16 旺報

雖然大陸經濟長期快速成長,但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陸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今年大陸經濟成長保八沒有問題,不過並非沒有隱憂,問題在於居民的收入無法增加。未來長期發展,靠的不是投資,也不是出口和消費,而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

吳敬璉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15周年校慶上發表演講指出,保八任務一定可以超額完成。從1到10月的GDP和工業成長的走勢來看,估計會達到8.5%左右,所以報刊上對於經濟的走勢是一片歡呼之情。但是如果更深入地去分析,可以看到並不是沒有隱憂的,從長遠來看,大陸經濟成長的走勢是不是會平穩地持續,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成長三大因素難持續

吳敬璉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3個角度進行分析。他認為,今年的出口需求對於大陸經濟的支撐,從前3季出口需求下降來看,對於 GDP成長造成的影響是負的;雖然消費需求稍有成長,但是並不明顯。靠投資需求來支撐經濟成長,正是大陸過去若干年成長模式中的一個主要的問題。

他認為,用內需來支撐大陸經濟成長,促進經濟成長的回升,主要希望是來自於消費,但是消費並沒有能夠承擔起這樣一個重任。他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成長是不是能夠持續呢?」吳敬璉的答案是,在前三季投資比去年成長了130%,這樣大規模的投資成長是不可能持續的。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出口,吳敬璉說,如果投資不能像今年這樣大規模的成長,是不是能夠寄希望於出口的需求,看來這個希望也不大。因為從發生金融以來,美國私人儲蓄率已經提高了7%以上。也有人說美國這種儲蓄率的提高等待經濟恢復以後,可能又走到老路上去了,有沒有這種可能?也許是有的。不過,對大陸來說,並不希望繼續用補貼先進國家的辦法來支撐出口,因為這是一個很不公道的辦法。

消費不能靠政府補貼

吳敬璉進一步指出,如果投資與出口都無法持續的假設是對的話,大陸的長期成長就要靠消費。消費不能靠國家、靠政府去補貼,由財政出錢讓老百姓消費;因為財政的錢就是老百姓口袋裡的錢,用稅收拿到政府的手裡,是自己吃自己。所以歸根到底的問題還是要讓老百姓富起來。

他認為,大陸的普通老百姓,以至於專業人員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收入水準不高;然而,收入是從生產中來的,從長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收入為什麼沒有得到足夠的成長。因此,大陸應該要把注意力轉向解決長期發展中的問題,只有長期持續的穩定成長,而且成長的方式是足夠好的,才有可能增加大多數人民的收入水準,也才有可能提高消費在整個需求中的比重。

至於增加老百姓收入的方法,吳敬璉認為,就是要使知識進步的因素和普通勞動者的就業增加。只有這兩個因素在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變得更大,普通勞動者和專業人員的收入才能增加。

他指出,大陸如果要解決長期的問題,就是要轉變成長模式。實際上成長轉型問題早就提出來了,從1996年開始的5年計畫就開始提,第11個5年規畫又提出了這個問題,現在看來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急迫了。

fsj 提到...

春日的超級阿嬤 1手帶11孫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2009.11.19

因女兒生病、媳婦過世,屏東縣春日鄉60歲潘久里一個人要照顧11個孫子,加起來猶如一支籃球隊,連洗澡、添飯都得排隊,不過潘久里相當樂觀,她堅信「這是上帝派給她的任務」,阿嬤無怨無悔付出照顧孫子,猶如韓國電影「有你真好」。

屏東家扶中心今年選出5個隔代教養的自強模範家庭,分別是來自春日鄉的潘久里、屏東市的黃清振及張美錦、里港鄉曾再青和竹田鄉李利春香等5戶,他們將於12月6日的歲末園遊會中接受表揚。其中來自春日鄉的潘久里一個人帶了11個孫子,在社工眼裡猶如「超人阿嬤」。

排灣族的潘久里育有2男2女,女兒生了4個孩子後,因為身體不適無法照顧,照顧孫子的責任全落在vuvu(排灣族語,奶奶之意)的身上,潘久里原本還和兒子、媳婦住在一起,沒想到媳婦今年也因肝硬化過世,兒子的7個孩子又成了潘久里的責任,11個孫子的生活起居,全由潘久里一肩擔了下來。

「還好他們都很聽話」潘久里以生澀的國語說,11個孫子中有7個男生、4個女生,長孫目前就讀高一、最小的孫女才3歲,「他們會幫我掃地、照顧小的」,「這就夠了、這就夠了」。

其實vuvu的辛苦,孫兒們全看在眼裡,從洗衣、做飯、接送上學,全由阿嬤一手包辦,還好平常4個就讀國中、高中的孫子住校,其他留在家裡的孩子又很聽話,阿嬤笑說「不然一支籃球隊全聚在一起,太多了,我都快眼花了」。和11個孫子一起生活,潘久里說「是樂多於苦」,她常告訴訪視社工「這是上帝派給我的任務」,「我一定全力完成」,信仰的力量讓潘久里開朗承受一切,她還說「只要孫兒們長大後不會變壞,就好了」。



◆ 女大生課輔貧童 返家遇酒駕喪命

【聯合報╱記者田俊雄/花蓮縣報導】2009.11.19

國立東華大學心理諮商系大二女生陳靜瑩,前晚結束偏遠學童遠距教學課輔,騎車回租屋處,一出校門在待轉區等綠燈,遭酒駕的退役少校蔡兆欣撞傷不治。師生感嘆:「這麼有愛心的人,卻再也回不了家了。」

東華大學副學務長戴興盛說,陳靜瑩家境不好,父親重殘、母親肢障,成績優良,人緣非常好。放假時,常抽空回台北縣土城老家,幫父母照料彩券行生意,是位很貼心、懂事的好女孩。

戴興盛還說,陳靜瑩雖然家貧,但很有愛心,除擔任汪旺社團總務,投入關懷流浪犬公益活動外,還利用晚間六至八時,為偏遠地區學童進行遠距教學課輔,「沒想到這麼善良樂觀的學生,就這麼結束了青春生命,很不捨!」

陳靜瑩前晚八時五十分許,和同學兼室友許凱雯結束遠距課輔教學,各自騎機車回租住處,途經北側門嘉新街與府前路口,在停車待轉區等號誌時,被退役軍官蔡兆欣(四十四歲)酒後開車迎面撞上,目擊的許凱雯說「連逃命的機會都沒」。

許凱雯描述事發經過,哭到說話都顫抖地說:「我們要過馬路,有打方向燈啊!我和靜瑩說話才講一半,那輛車就突然衝過來,根本沒有煞車…。」陳靜瑩下半身夾在轎車頭和路邊槽化島間,機車被撞得幾乎解體,她最心愛剛買的長靴掉在現場。

東華夜間部體育系大四生斯向德正好經過,和其他同學趕來救人。他說,對方全身酒味,下車對他們說「我有撞到人嗎?」甚至還阻止他們拍照,企圖移動現場,十分過分,之後才改口說:「我一切都會負責。」

警方指出,蔡兆欣酒測值達零點九七,因為撞擊力道猛烈,蔡額頭撞上前擋風玻璃受傷,警方訊後依公共危險等罪移送。

愛心用不完 沒部落格的異類

被酒駕司機撞死的女大學生陳靜瑩,雙親殘障,是低收入戶,但她個性開朗,在同學眼中是心地善良的陽光女孩;車禍發生時,她強忍肋骨骨折、骨盆斷裂的劇痛,連說數聲「好痛」,讓人聽了也好痛。

擔任汪旺社副社長的許凱雯,是陳靜瑩死黨,車禍發生時,她就在陳靜瑩身旁。她說,陳靜瑩是長女,曾向她吐露,來東華讀心理諮商系,就是希望將來能幫助弱勢族群。「或許就因為這股動力,讓靜瑩能開朗樂觀地面對學習環境」。

陳靜瑩的遭遇,昨晚在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看板的花教大討論板,陸續有網友討論。DC○○七說:「那個酒駕的人到底有沒有良心呀!看這篇新聞不知道罵了幾次髒話。真的很難過…。」

網友bluebarley說:「系上已經發生兩起死亡車禍,有時候這種事不是自己小心就沒事了。」「這場車禍,我們系少了一個人,前晚聽到消息醫生說沒有生命危險,結果一起來就…。」

心理諮商學系護理教師劉翠媚說,車禍地點照明不足,又是下坡路段,曾發生學生被撞事件,如今再度發生學生死亡車禍,值得警方正視。

同學說,陳靜瑩因為忙於為偏遠學童課輔、參加公益社團,是校園裡少數「沒有部落格的異類」。



◆ 明年美畢業生 頭路更難找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19

美國經濟尚未明顯復甦,社會新鮮人求職困難的窘境在2010年仍將持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公布最新統計研究指出,2010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找工作將比今年更困難,學士學歷聘雇機會將減少1%,碩士學歷聘雇更將縮水11%。

中央社報導,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大學就業研究中心(College Employment Research Institute)最新年度統計研究報告指出,跟2009年相比,2010年學士學歷聘雇機會將減少1%。擁有學士學歷的新人如果找到工作,平均年薪約 3萬9900美元(台幣128萬元左右)。

報告指出,由於會計科系畢業生的工作機會減少,使得2010年碩士學歷聘雇機會平均將比2009年減少11%。如果不區分學歷,2010年所有畢業生的求職機會,平均起來還是比2009年減少2%。

不過,對於擁有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來說,2010年聘雇機會將增加20%,擁有MBA學歷的畢業生聘雇機會也會增加11%。主修環境科學、統計的畢業生將具有較大優勢,聘雇機會明年將分別增加6%與11%。

報告指出,剛離開校園的畢業生應該找小規模的企業,找到工作的機會比較高。

據統計,員工人數超過4000人的大型企業平均起來明年將減少3%的畢業生聘雇,員工人數在500人至4000人的中型企業平均也將減少11%的畢業生聘雇。

只有員工數低於500人的小規模企業估計將增加15%的畢業生聘雇,平均每家公司將聘用11名剛畢業的新人,其中八人將是具有大學學歷的社會新鮮人。



◆ 不要淪為高房價的囚犯

【張金鶚、林佑儒】2009-11-19 中國時報

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台灣許多人把擁有自己房屋當作一輩子的夢想,社會上常以一個人擁有的房子當作其一輩子的積蓄,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買得起房屋的人會想買更多的房子,而買不起房屋的人(像是年輕、所得較低者)也會希望買得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屋。房地產市場上就出現了買得起房屋者與買不起房屋者的賽局,在這個賽局中,大家都知道如果房價高得不合理,應選擇不買房屋讓房價自然下跌,最後大家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屋,但現實上卻呈現房價上漲到不合理的情況,大家卻還是不斷進場買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可能出現賽局理論中的「囚犯困境」。

什麼是「囚犯困境」呢?就是描述兩個囚犯因為證據不足,被抓到兩個不同房間審訊並分別告知他們「如果你認罪並提供證據的話,可以減刑到刑責只要一年,反之不認罪的人會被判無期徒刑」,在這個情況下,兩個人雖然都知道彼此都不認罪的話可以被無罪釋放,但是雙方也都害怕對方會提供證據,自己會被判無期徒刑。在兩個囚犯無法探知對方想法的情況下,囚犯的理性反而會告訴他「選擇提供證據似乎比不認罪來得有利」,這就是所謂的囚犯困境,雙方最有利的情況是都不認罪,但是在兩個囚犯無法探知對方想法下,最後的抉擇卻是選擇認罪。

運用這個「囚犯困境」在目前房地產市場上,就可以充分解釋目前房價為何不合理仍不斷上漲。雖然大家都知道在房價不斷上漲,選擇目前購屋會讓自己的住宅負擔壓力增加且買到較小不適合的房屋,但是對於買得起房屋的人而言,如果現在不買房屋,預期未來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理性想法會變成愈晚購屋會需要付更高的房價,且買到較小的房屋,還不如現在進場購屋;相對地,買不起房屋的人看到市場上這些買得起房屋的人進場購屋,造成市場房價不斷上升,心中就會害怕「如果我現在不買房屋,未來一輩子會不會都沒辦法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屋」,在這情況下這些買不起房屋的人,會不顧未來住宅支出可能占自己所得二分之一(甚至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而硬是進場購屋,在這個困境之下,很辛苦進場買房屋的人可能擔心自己未來所得無法支撐,房價又大幅下修產生泡沫,讓自己的財務狀況陷入困境,反而會從當初痛恨房價過高,轉而開始期待房價快速上漲。

所以目前房地產市場也面臨「囚犯困境」的問題,對於買得起房屋與買不起房屋的人,明明是雙方都不認罪不進入市場購屋(房價下修)為佳,但是在不了解整個市場的局面下,雙方因為市場資訊的誤導認為雙方都認罪在房價市場高點進場買屋才是最佳。但市場資訊是對的嗎?未來房價真的會不斷上漲嗎?回頭看看台灣目前出生人口不斷減少、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顯示台灣人口已經達到飽和,且目前台灣房屋市場空屋率高達一五%,未來又會不斷釋出新屋的情況下,這麼多房屋空置在市場上,房價會不下修嗎?

最後,呼籲大家不要當認罪的房屋囚犯,不要相信未來房地產市場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拿出理性拒絕當填補投資客不斷炒作下的最後一隻老鼠,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斷,大家共同合作拒買不合理價格的房屋,讓房屋市場回歸正常市場價格。拒絕當高房價的囚犯是利人利己的行為,未來房價泡沫不斷縮小後,不但可以以合理的房價來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屋,還可以減輕自己的住宅負擔壓力,所以千萬不要短視近利變成高房價的囚犯。(張金鶚為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林佑儒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生)

fsj 提到...

「政府去吃屎啦!」 秋鬥再起

中央社 2009.11.22

「政府去吃屎啦!」,參與2009秋鬥遊行的民眾拿起牛屎朝政商壟斷看板憤怒的丟去。睽違近4年,「秋鬥」今天重回街頭,主辦團體還宣讀檄文,盼弱勢團結消滅政商壟斷。

以往以工運議題為主的「秋鬥」,下午重回街頭。參與成員由工運團體擴大到都市原住民、農運組織等弱勢團體,包括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河岸部落守護家園聯盟、台灣農村陣線等37個團體共數百人,從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開始,沿著勞工委員會、衛生署、行政院,一路走到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各有各的訴求,但共同訴求是「消滅政商壟斷,實現社會正義」。

為表達政府漠視安定就業權及組工會權,20多名頭、臉塗成紅色的工人,扮成「紅人隊」在勞委會前帶動民眾喊出「就業不穩,工人火大」、「法令修惡,工會火大」口號,對於政府、資本家形同合謀壟斷,讓弱勢者更弱勢表達強烈不滿。

不滿美國牛肉開放的抗議群眾則在衛生署前丟沾溼的衛生紙,諷刺「衛生署不衛生」;重頭戲則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參加秋鬥遊行的民眾一起跳「鬥陣舞」,圍成同心圓宣示弱勢團結尊嚴。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黃德北並代表所有參與遊行的團體宣讀「2009秋鬥再起檄文」,指不管由那一個政黨掌政,政府總是將財團利益擺在勞工、農民、新移民等弱勢族群之前,弱勢團體為了爭生存、尊嚴,有必要再次團結在一起,消滅目前政商壟斷的情形。

最後的高潮則是抗議團體準備300公斤牛屎,指學生為抗議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大啖牛屎三明治,「其實,真正在吃屎的是政府啦!」。300公斤牛屎全數被丟在寫滿「迫遷」、「農地買賣」等被視為政商壟斷行為的大型海報上。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蔣萬金說,國家與政府對不起工人及弱勢群眾,「我們要抗爭到底,今天只是起點」。

火盟發言人賴香伶說,政府口口聲聲要重視「庶民經濟」,卻多是拿數字來美化施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好像八八水災後,沒看到政府拿出整體的國土政策,「什麼事都以為拿錢就可以解決」,所謂的經濟發展也都是與財團的利益綁在一起,她呼籲政府要真心誠意從照顧弱勢思考施政,「不要只會把弱勢踩在腳底」。



◆ 從庶民經濟到庶民行政

【林騰鷂】2009-11-22 中國時報

報載,行政院長吳敦義對各部會所提「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不甚滿意,將報告全退,並點名研考會,開放民眾票選「十大民怨」,由各部會提出三、五個「令人驚奇」、「符合全民期待的方案」,從除弊興利、消除民怨方向著手,落實「庶民經濟」概念。

由吳揆上述言行,可知庶民經濟的落實目標在於改善庶民生活,而其方法就是要所有的行政部會,親切認知庶民的感受與想法,積極採取改善行動。由此以觀,庶民行政其實就是達成庶民經濟所要庶民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了。

在此說的平白一點,庶民行政其實就是現代服務型國家理念的化身而已。從古到今,國家的角色任務已經從專制威權、警察管制、計畫給付、監督照護到今日生死與共、全面服務的階段了。「享受良好的行政人權(Right to good administration)」,不應只是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四十一條所保障的人權,並且也應是台灣人民所該享受的人權。今日在台灣,要讓庶民獲得享受良好行政之人權,應該可以朝著下列幾個方面來思維與積極作為:

第一,要迅速改善不良的行政組織結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早已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公布施行,但相對應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五年多年一直無法出爐,造成行政機關多如牛毛,行政效能卻為庶民所埋怨。又部長雖沒有幾個,但薪水比部長高出許多的公家部門領導階層,卻有好幾千個。造成當官的老爺一大推,而執行行政安全、監護核心任務的基層組織與人力,遠遠不足實際所需。最近鬧上新聞版面的戴奧辛毒鴨、廢爐碴毒米事件,又豈是一句行政怠惰,就可了結。充實基層執行人力與加強勤務演練,才能確實壓制強勢霸者之非法作為,才能確保弱勢庶民之生活福祉。

第二,要合理分配國家資源,落實社會公義報償機制。今年五月廿七日公布修正之《地方制度法》及七月八日公布修正之《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里長事務補助費補助條例》,是否背離了社會正義與良好行政之理念,特別是讓議員個人可以任意聘用公費助理四至八人的規定,早已背離世界文明國家實施議員公費助理制度的本旨。近年來,立法委員、地方民意代表聘用自己的配偶、兒女擔任公費助理,所鬧出的社會矚目事件還不夠多嗎?難道還要繼續「一人當選,全家領錢」的濫用社會資源嗎?又縣市政府近半一級主管,不經考試檢覈就可派用,其所造成的弊害,已不只影響到國考公務人員的士氣與升遷管道,大學生應考試、服公職的機會也日益被侵蝕。這種背離社會正規篩選與公義報償機制的規定,還要繼續維持與擴大嗎?此外,經社法制不良、過時,所產生的「漲價歸私」、「租稅逆向懲罰」弱勢庶民的不義現象,更應早日改正。

第三,在行政執行心態上,要從消極、迴避、缺德、鄉愿、麻木、怠惰轉為積極、主動、誠信、負責、機警、勤勞。好官我自為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7-11企業的隨時都開門、隨時都為你存在、隨時都開心為你服務的精神,難道沒有仿行的餘地嗎?公務員、警察在冷氣辦公室閉門造車或泡茶、種菜之不倫行為,要不引起民怨也難。只要警察像歐、美、日等國警察一樣,認真的「巡」,認真的「查」,還會有路霸、違建、非法墾殖和亂丟廢棄物嗎?只要公務員不縱容違法,勇於執行公權力,台灣會比瑞士還要美,庶民生活美好的機會也會更多。

行政的首要在民生,就是在庶民生活。西元二千年瑞士憲法序言所揭:「一個國家的國力所在,要以其最弱勢人民所能獲得的生存照護與生活給付來衡量」。我們見賢思齊,應該可以納之為「庶民行政」的指導方針吧!(作者為東海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fsj 提到...

勞動紀錄片影展 9片賺人熱淚

自由時報 2009.11.25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母親臨終前還織著毛線帽給獨居老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還發揮她的愛心。」郭軍林紀錄母親過世前的故事,昨天獲得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小人物大英雄」徵文活動優等,上台領獎致詞時還一度哽咽,讓台下觀眾一陣鼻酸。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昨天舉辦「勞動紀錄片影展─咱ㄟ威秀」活動,播放由侯孝賢監製的紀錄片「我們三個」,還選播九部勞工金像獎得獎短片,由影像作品一窺勞工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的精神。

另外,也頒發「小人物大英雄」徵文比賽獎項,得獎作品有描寫因手術而癱瘓的同窗好友、先天疾病卻熱愛生命的鄰居、勾毛線帽四處送暖的肝癌母親等,都是從平凡的故事裡出發,看見真實的感動。

其中得獎作品「媽媽的毛線帽」作者郭軍林到場代表領獎,今年五十五歲的他,先後照顧罹癌的父母親,長達十六年。

郭軍林說,經歷父母的長期臥病與過世,讓他備感煎熬,因此如實寫下母親臨終前仍不忘編織毛線帽給獨居老人的故事。

可上網觀賞

對紀錄片有興趣的民眾可以上網觀賞,「勞動紀錄片線上影展」活動網址:http://act.udn.com/lerc_word/,及TAVIS.tw國家影視產業資訊平台。



◆ 少子化加高齡化 大陸一胎化政策快撐不住了

中央社 2009.11.25

中國大陸1990年代提前進入「少子化」階段,2000年也同時進入老齡化社會,雙重壓力下促使學者要求盡快調整計畫生育政策,高喊「一對夫婦,兩個孩子」口號。

大陸國情研究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今天向中新社提出上述呼籲。

根據聯合國人口數據庫,1995年至200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80,出現「少子化」,2000年至2005年又降為1.77,其中城鎮已進入「超少子化」,農村也進入「少子化」階段。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是開發中國家率先進入到老齡社會的國家。聯合國人口數據庫預測,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到2015年達到高峰,接近10億人,其中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增至1.3億人。

同時,到2015年,7.6個勞動年齡人口就得供養一個老人,2030年4.2人供養一個老人。

胡鞍鋼指出,中國在較低收入層提前進入「少子化」和老齡化,可能根本改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軌跡,從較高成長轉向較低成長。

因此,從2000年到2050年的50年間,中國如何應對「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兩大挑戰,「是成為一個真正繁榮、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而『十二五』時期是應對這兩大挑戰不容錯失的關鍵機會窗口期。」

除盡快調整計畫生育政策、盡早實行「一對夫婦,兩個孩子」生育政策外,胡鞍鋼還建議,中國提高男女職工特別是專業人才、黨政軍人才、企業管理人才的退休年齡,並實行男女平等;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擴大職業培訓規模和提高培訓品質;普遍推行勞動合約制度;擴大城鎮養老保險,並擴及到農民工,在農村實施社會養老保險。



◆ 失業率飆高 衝擊移民改革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華盛頓23日電】2009.11.24

國會山莊報(The Hill)23日報導,高達10.2%的失業率引發對美國人工作保障的普遍焦慮,已改變移民法案的政治前景,國會眾院的民主黨議員正在修改移民法案,以反映美國的高失業率。預期美國的失業率還會上升,並在2010年大多數時間都保持在兩位數字。

支持改革美國移民法、向非法移民提供成為公民途徑的人士承認,經濟不景氣為此立法創造了不利的政治氣候。提出移民法案的眾議員古提艾雷斯(Luis Gutierrez,伊利諾州,民主黨)與傅雷克(Jeff Flake,亞利桑納州,共和黨)說,人們會憂心失業率,而把移民當成次要問題。

當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麻州,民主黨)和馬侃(亞利桑納州,共和黨)於2007年提出移民法案時,美國的失業率是4.5%,密西根州有當時全國最高的失業率7.1%。但該法案當年在參院被擱置。

在今年10月底,美國22州、哥倫比亞特區、波多黎各和數十個大都會地區的平均失業率都超過9%,密西根州超過15%,加州為12.2%。

古提艾雷斯說,他希望盡可能保留2007年法案的架構,但一些方面明顯必須改變,例如2007年法案創立了「新工人」(New Worker)計畫,作為邁向獲得公民身分的最初步驟,但容許勞工部長拒絕在失業率達9%以上的地區,發給新工人簽證。古提艾雷斯說,他最新的法案將必須有更高的失業率門檻。他說:「我們認為每個美國人對每個工作都有優先權,因此在這個前提下,當機會出現時,我們需要支持我們的經濟,所以需要工人。」

古提艾雷斯和其他支持客工(guest worker)計畫的人,仍舊推動內含為1200萬非法移民提供成為公民途徑的立法,他說,他將設計法案的文字,保證沒有一個美國公民,將會被在外國出生者搶去工作機會。古提艾雷斯等人希望國會明年春季開始辯論移民法案,但這將取決於參院也對此立法採取行動。

fsj 提到...

中國出生人口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中央社 2009.11.27

中國大陸學者引述調查資料推算,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大陸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331萬人,比例為120.56:100,中國已成為世界出生人口性別比最高的大國。

「中新網」報導,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國家人口計生委人口專家委員會委員原新表示,在2006年大陸0至26歲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402萬人,「這在短期內還要繼續擴大,(中國)出生人口男女之差的規模是世界人口大國史上前所未有的。」

原新昨天出席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新中國人口60年:回顧與展望全國學術研討會」時說,2005年大陸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20.49(男120.49,女100),2008年更高達120.56,成為世界出生人口性別比最高的大國。

一般情況下,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範圍為103至107。

原新還發現,中國5歲以下男性死亡率低於女性,進一步加劇男性人口的「盈餘」。

據2005年統計數據,除西藏外,中國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都偏高,其中江西、安徽、陝西3省嚴重偏高。



◆ 新聞眼/性別失衡 陸人口買賣恐更嚴重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惠元】2009.11.28

大陸人口懸殊的男女比例,不但將衝擊其自身的社會穩定,甚至可能危及國際安全。

大陸官方堅定不移實行計畫生育政策,中國人重男輕女的傳統思維,以及許多家庭採取流產手術,一直到確認胎兒性別是男性為止;以上三個因素,導致大陸面臨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噩夢。

性別失衡嚴重影響大陸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貧窮地區的男子討老婆越來越困難 ,這也是造成農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之一:農民被迫離開村莊,到城市裡尋找配偶。中共政府估計,未來二十年內,將有超過三億人離開農村。

男女比例失衡,也是大陸人口買賣事件的「禍首」。特別是農村,一些人購買女孩當「童養媳」,讓女孩和自家的男孩一起長大,然後讓他們結婚。 此外,還有人直接買女人。

外國學者擔憂,男女比例失衡將惡化大陸非法性交易問題。當男孩長大後,如果因貧窮無法成家,只好尋求非正當的性交易,或以同性戀解決性需求。更甚者,綁架婦女迫使從事性交易或買賣人口。



◆ 男伴不來電? 陸女互換窩邊「草」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2009.11.28

大陸男女比例失衡,都市沒嫁、未娶的剩男剩女也多。不過,剩男剩女已不是話題,怎麼擺脫剩男剩女,卻是永遠的話題,相親已過時,如今都市白領流,興起「換草運動」。

「揚子晚報」報導,「換草運動」,是把姐妹身邊的男性朋友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新型運動。草,即窩邊草,指的是姐妹們的單位或社交圈裡,那些關係不錯卻不可能來電、條件不錯卻沒被外界發現、至今仍單身的帥哥。換草,就是窩邊草吃之無味,丟之可惜,不如拿來和姐妹們換了。

報導說,距離產生美感,自己的窩邊草,也許就是姐妹們的白馬王子。為了拓展日益縮小的交友空間,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閱人及悅己空間,換草,勢在必行。

大陸許多女白領平時拚命工作,接觸最多的除了同事,就是客戶,身邊單身的男同胞挺多,但「窩邊草不方便啃」,於是,換草計畫應運而生,幾個單身姐妹一合計,決定每個人找個條件不錯的同事一起出來玩,這樣的聚會,每個人都有熟識的人,一點不尷尬,可選擇的對象多了。即便「換草」不成功,也可以認識各行業的精英異性,擴大交友圈子。目前張小姐組織的「換草會」已經活動了多次,並且已經有一個小姐妹找到了意中人。

女白領參加的「換草會」形式多樣,吃飯、桌遊、K歌,想參加的女士只要帶上至少一個男伴就行,參加人數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更有大規模的高級「換草會」,選擇一些會所,或者咖啡廳,形式像是酒會。大家可以三三兩兩地聊聊天,還有人專門組織各種遊戲,供大家互相了解。

江蘇一名參加「換草」活動經驗豐富的許小姐說,在許多論壇裡,都能看到換草帖,單身男性也不甘落後,相應地組織起「換花」活動。



◆ 平均只生一個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市報導】2009.11.28

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說,台灣平均生育子女數只有一點零七人,不但全球最低;下降速度之快,也是其他國家僅見,幾千、幾萬元的生育津貼解決不了問題,「這是個悲慘的社會」。

他憂心地表示,台灣生育率如繼續下降,高齡化現象將更嚴峻,以後很多老人可能無人奉養;青壯年因經濟壓力大,自殺率升高,台灣正面臨不婚、不育、不養、不活等社會問題。

楊志良說,不僅出生率降低,年輕女性也不愛結婚,廿五至廿九歲女性有三分之二未婚;卅至卅五歲女性有三分之一未婚;她們怕被說成「劈腿」,連男朋友都不想交,「寧可一夜情」。

他昨天應行政院南部服務中心之邀,到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演講「健康台灣價值觀」,對台灣的低生育率表達憂心。他說十年前,台灣一年出生卅多萬名新生兒,現在降到十九萬;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只有一點零七人,比日本的一點五七人還少。

「台灣並沒有發生戰爭、經濟等重大天災人禍,出生率卻下降這麼快,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他說,以後小學生可能沒有兄弟姊妹的觀念,只能在教科書上讀到「兄弟姊妹一起遊澄清湖」的文章。

楊志良說,近年來嬰兒用品店倒了很多家,寵物店卻大增,「很多人不生小孩,都養寵物去了」。



◆ 溫柔草食男 今年最流行
http://www.udn.com/2009/11/28/NEWS/WORLD/WOR4/5277290.shtml

【聯合報╱特派員陳世昌】2009.11.28

閣下是「草食男」嗎?

到了年底,照例又是清算「流行語」總帳的時候。看周遭的日本社會,處處充斥著缺乏攻擊力又沒有企圖心的男子,「草食男」可能獲得今年的流行語大賞。

最早創造出「草食男」這個名詞的是作家森岡正博,他在去年7月時出了一本「草食系男子的戀愛學」後,沒有想到不斷的被媒體引用,草食男的名詞因而不脛而走。

草食系男子據說是新世代的溫柔男性,與對異性虎視眈眈的肉食性男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與異性相處時,經常喜怒不形於色,像溫柔的牛羊低頭吃草模樣。

基本上他們沒有太大的慾望,雖然也有性慾與戀愛的需求,但是又怕傷害他人更怕傷害自己,所以凡事都不積極,只是順其自然。這樣的男子,在日本的社會上愈來愈多。

日本人慣常在下班後喝一杯,老日本男人的口頭禪都是「先來一杯啤酒」乾杯,草食男可不如此,20歲、30歲年代的草食男有人要燒酒配果汁,日本稱「沙哇」;也有人要烏梅酒,最多人喝雞尾酒,最後發現喝啤酒的只有老課長一人,「連喝酒都覺得寂寞」老日本人說。

不景氣也反映到草食男這個階層。最近,帶便當的男子與帶水壺的男子有明顯增加的跡象,公司中午休息時間裡,草食男們不再外出覓食,習慣從皮包裡拿出便當盒來吃。並不是家裡有人幫忙做便當,即使是單身貴族,草食男們也很習慣自己做便當。

百貨公司裡最近就開闢了一個專賣放便當與水壺的的大容量便當袋,售價在1萬5000到4萬日圓(約台幣5600到1萬5000元)之間,賣得還不錯。一些長得滿斯文的草食男們怯生生地問女店員:「有沒有適合裝便當的袋子?」

皮膚的保養也是草食男的重點項目。新宿伊勢丹百貨店的洋傘部,最近因為前來買傘的男生很多,所以多闢了男性用洋傘的販賣櫃。大丸百貨東京店也新設了男性化妝品部,專門販賣男性用美容液與護膚霜等,也都是吸引草食男出沒的地方。

曾幾何時,大男人主義的日本人不見了,代之而起的卻是不吃葷的草食男。日本的社會,草食男當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