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4

孩子,你丟了什麼?

【聯合報╱李寶珍/國中老師(北縣鶯歌)】2009.10.04

我在校園中,最常撿到的東西除了垃圾、硬幣之外就是筆。常和學生開玩笑說,我在學校裡撿到的筆大概用到退休都用不完。

幾天前在某國三的班級中,我在垃圾桶旁發現一隻藍色原子筆,順手撿起一看,原來筆的末端裂開,但是筆心完好,不影響書寫。我詢問是哪位同學的,要不要拿回去,還可以用。

有一位同學舉手說是他的,可是他不想要了。我說:「那老師回收使用好嗎?」有人起鬨說:「老師,你喜歡撿垃圾喔?」全班一陣訕笑。

我想趁此機會教育一下同學,就說:「對,我常撿垃圾,把可以利用的物資用到最後,有什麼不對?請你們回想一下國中的這幾年裡,有把學習潛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餘地嗎?」

我接著告訴孩子惜物是美德,就算是一支筆也要珍惜,畢竟是爸媽的血汗錢。當你丟掉它時,你也丟掉了一些無形的東西。

我要每個人想想自己丟掉了什麼,例如,如果不認真學習,喜歡蹺課,那你丟掉了什麼?開始有學生回答是時間,和寶貴的青春;如果不在乎老師的關心和教導,那就丟掉了自己的前途。

其實國三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他們只是缺乏正確的引導,而教育不就是激發學生的潛能和灌輸正面的價值觀嗎?

這堂課結束後,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中,或許激起了一點小小的火花。最後我告訴學生,以前丟掉的來不及撿,沒有關係,只要現在肯努力,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優點,一定有出頭的一天。

下課時我問那位同學還願意使用這隻筆嗎?他笑著收下說:「謝謝老師,我會好好使用它。」

※ 相關報導: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競爭者愈多 競爭性愈少
綠豆湯怎麼煮最好吃 別讓測驗荼毒下一代
我很瘦,但膽固醇過高

克魯曼專欄/救地球不難
無論貧富,不平等的社會對大家都不利
養老新點子:分期賣房子

24 則留言:

fsj 提到...

進入「一綱網本」時代

【黃德祥】2009-10-07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吳清基上任後表示,未來「不只北北基可自辦基測,各地方政府也可自辦基測」,他同時表示不會強行在全國推動台北市的「一綱一本」。由吳部長談話可見他發言極為審慎,避免造成阻力。但目前看來,國中基測、「一綱一本」與「一綱多本」爭議依然存在,一時難解套。筆者認為,善用網路科技可能是解決這個爭議的最好辦法。

基本上,主張「一綱一本」的人主要認為不管市面上有多少本教科書,實務上學生還是只用一本教科書,政府為學生選擇一本共同教科書可減輕學生「多本」課業壓力,也可減少家長經濟負擔,同時達成學生公平受教權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不同年級與不同學校間因不同版本教科書所造成的銜接困難問題,也可以解決書商的促銷困擾。

另一方面,主張「一綱多本」的人認為,教科書多元化符合國民教育法第八條的立法目的,開放教師選擇教科書係教師專業自主的表現,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多元學習,更重要的是避免教科書淪為為少屬人所操縱,成為執政者意識形態的掌控工具。一綱多本更可以促進書商良性競爭,出版更多優良教科書。

兩造各自言之成理的爭議,看似無解,吳部長未來更可能兩邊不討好,自我陷入爭議漩渦之中。事實上,由吳部長上任後的發言就可看到已經有「故意閃避」或些微「左支右絀」的情況。

「一綱一本」與「一綱多本」爭議的真正解套方式是推動「一綱網路本」(簡稱「一綱網本」)的教科書政策,「一綱」仍然是教育部頒布的「課程綱要」,「網本」是採行免費、無版權、自由、公開的網路教科書編篡與下載政策,徹底解決多年爭端。目前南非中小學教科書就是採取此一政策。

簡單來說,「一綱網本」就是將中小學教科書當「公共財」,不屬任何書商權利,採行「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作法,開放一般民眾自由編修教科書,初期教育部可召集一群優良教師與學者專家依各級學校「課程綱要」編輯一本網路標準版教科書,然後歡迎全體教師自由上網編修(全體教師才是編輯教科書的真正主人),教科書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者另組小組解決。

另外也可採行一版「網路標準本」(無法編修),另有一版「網路自由本」(開放教師或民眾編修),「網路標準本」是正式教科書,「網路自由本」是新版「網路標準本」的試用版。另外,相關配套教材與教具,也以網路製作為主,實體教具則提供網路藍圖,歡迎使用者自由製作,或委製。「網路標準本」也歡迎書商自由印製紙本販售。

「一綱網本」的教科書版權歸全民所有,學生與家長可以自由下載,屬免費、無版權、自由使用的公共資源。如此更可以一舉解決目前的城鄉與貧富差距問題,更重要的,網路版教科書是真正符應「電子書包」、「電子書」來臨與真正多媒體、零時空限制的數位化學習需求。教師上課時只要使用教室中的單槍投影機,就可以直接呈現教材。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上網自由學習。至於如國民教育法第八條之二第二項的立法限制是落伍規定,應早日刪除,其他適法性問題可以請立法院一併研訂。目前最棘手的可能是書商及其外圍勢力的抵制了,這方面可能要靠吳部長的智慧了。

台灣是資訊科技大國,軟硬體人才濟濟,資訊化的中小學教科書理應領先世界各國。採行「一綱網本」簡單可行,也能使教科書維持即時性與新穎性,增進學生學習動機。基本上,「一綱網本」是當前最具創意、最可行、最環保、最符合公平正義的教科書政策。

(作者為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 國小班費破千 家長喊苦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09/10/07

學生交班費不稀奇,但班費高出學雜費好幾倍,就讓家長大呼吃不消。最近家長投訴市長信箱表示,班費一學期上千元,連蒸餾水、暑假專人打掃都要,讓家長質疑繳這麼多錢,不如念私校。

市長信箱最近湧入7、8封抗議信件,質疑市內國中小都不需繳交學雜費,代收代辦也不過才數百元,但班費少則五百、一千,多則二、三千元。

像天母國小有家長投訴班費超過千元,暑假請人打掃教室、購買蒸餾水等,都要從班費中支出,讓家長覺得不合理。

另外仁愛國小、仁愛國中校也被投訴班費超過千元,沒有考慮家境清寒家長的處境。

天母國小教務主任黃淑琴表示,這是部分班級的個別行為,有家長認為飲水機太遠,擔心學生下課時間太短喝不到水,訂了一學期蒸餾水。

暑假專人打掃教室,也是熱心家長想讓孩子在開學後有好的讀書環境,才請人打掃。導師收取班費時都經班級家長會過半數的決定,未來也會跟老師討論,希望多數也能尊重少數。

仁愛國小校長胡應銘說,收取的班費主要是做校外教學及美勞教材等費用,家長可選擇部分繳交。

仁愛國中校長余國珍強調,班費2、3000元,主要用於參考書、講義、測驗卷等,一學期收一次,若有剩餘下學期還是會繼續使用。

張姓家長便表示,對有錢人來說,四、五千元或許不算什麼,但對普通家庭來講,二、三千元已很多了。雖然學校都說家長可選擇不繳,但不繳又擔心孩子被貼標籤。

教育局主任祕書林信耀表示,班費可以由家長、老師就班級經營的需求來規畫,但要依公正、公開的程序決定,經學校核定後才能收費,低收入戶可免繳。

為避免爭議,將在一個月內邀請學校及家長代表開會,討論是否訂定班費收取的上下限,讓各校有依循辦法。

※ 相關報導:

* 學生經濟壓力大 9成欲工讀
http://udn.com/NEWS/LIFE/BREAKINGNEWS9/5181178.shtml



◆ 醫師國考 加考臨床技能

自由時報 2009.10.07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未來想要當醫師,不能只靠紙筆測驗,還必須通過考選部認證核可的臨床技能檢測!

測驗改為三階段 預計101年上路

考選部長楊朝祥指出,醫師國考過去一直都只有紙筆測驗,為增加醫師考試多元測驗,提升醫師國考的品質與鑑別度,已與國內醫學教育機構研商,未來醫師國考將由現行的二階段調整為三階段,增加國外已採行的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 OSCE),以確保醫師執業品質,預計民國一百零一年正式上路。

楊朝祥說明,目前的醫師國考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測試基礎醫學(通常在大四修畢相關學分後可以報考),第二階段是臨床醫學(大七修畢所有醫學院學分後可以報考),但不論哪個階段都只是紙上談兵,這也是長久以來國考被詬病之處。未來醫師國考最大的改變是,將現行的二階段改為三階段,程序分別為第一試、OSCE、第二試。通過第一次筆試應考人,再參加臨床技能檢測,前兩項都通過,才能參加畢業後的第二次筆試,進而取得醫師執照。

OSCE通過 才能參加第二試

考選部官員說明,目前規劃的執行方式是每年從全國各醫學中心選定北中南各一家合作的醫院,做為當年度開放醫學生檢定考試的醫院,未通過檢定者,不得參加醫師第二試,至於考哪些項目?如何考法?考選部將參考各醫學中心的做法,邀集專家學者展開臨床技能試題及標準化流程的建立。

國外醫學生國考 須在台實習及格

此外,為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於九月十六日修正發布的「醫師法施行細則」,明訂國外大學醫學系畢業生須在國內醫療機構實習期滿成績及格,才能參加我國醫師考試,考選部也已初步修正「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醫事人員考試規則」部分條文,在較具爭議的國外醫學系畢業生實習期滿成績及格之認定標準部分,必須依衛生署相關規定辦理,也就是必須在國內醫療機構實習期滿成績及格,符合「醫師法施行細則」中各科臨床實作的時數或週數,才能參加國考。

※ 相關報導:

* 世界500大將出爐 臺大排名95歷年最佳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1753+132009100701390,00.html



◆ 不滿同學 國二女生在全班午餐湯內放瀉藥!

中廣新聞/李書璇 2009-10-07

因為對班上幾位同學不滿,竟然在全班同學的湯裡放瀉藥,這樣的事件發生在台北縣板橋!一名國二女生只因為對班上兩名同學不滿,竟然在班上營養午餐的湯桶中放入瀉藥,幸好班上同學察覺湯的顏色有異,後來把整桶湯倒掉,沒有任何人因此生病,但學生家長得知此事相當憤怒,直指學校反應太慢;學校則表示已懲處這名女學生,未來也會加強輔導。

北縣板橋驚傳國中女學生因為不滿班上同學,竟然在營養午餐裡面放瀉藥的事件,據了解,這名國中二年級女學生,平時相當內向,但因為不滿班上另外兩名同學的作風,上個月28號利用四下無人時,在班上營養午餐的湯桶裡放入瀉藥,只是瀉藥放入後,讓湯呈現和平時不一樣的顏色,班上同學覺得怪怪的,反而沒人敢喝,結果一兩位同學試喝了一口,覺得味道很奇怪,大家就把整桶湯都倒掉了,也沒有將此事告知老師。

而事後這名在湯裡放瀉藥的女學生,向班上另一名男同學吐露了這件事,男學生回家告知了家長,家長認為應該讓校方知道,馬上通知學校,學校也立刻對這名女學生祭出懲處,並展開心理輔導;校方表示,這名女學生平時個性內向,可能是壓抑許久,一時失控才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他們已經對女學生積極展開輔導,並處罰這名女學生必須愛心服務兩周,並向全班道歉。

校方對此事相當低調,希望給這名女學生一個機會,只是對同學不滿卻在全班同學的湯裡放瀉藥,班上不少家長認為此事非同小可,學校卻是最後一個知道,幸好這次沒有人受傷或生病,但學校應該好好檢討。

※ 相關報導:

* 「瀉」恨!國中女嫉妒 下浣腸整同學
http://www.nownews.com/2009/10/07/91-2516216.htm

fsj 提到...

台大晉百大 教部推第二期5年500億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16162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10/08

台灣大學首次擠進世界百大行列,名列英國「泰晤士報」評比世界大學排名第95名,教育部長吳清基說,「好,還要更好!」今天更宣布要再推動第二期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計畫,但改採「領域」補助,鼓勵各大學發展特色。

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到明年是第五年,教育部昨天表示,原本要補助100億元,明年先給75億,後年再補齊另外25億元,被外界質疑是「打七五折」。但吳清基今天澄清說,「絕對不會打折」,因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今年補助大專生就業方案,以及救災、防疫,教育經費不得不「移緩濟急」,而五年五百億是長期計畫,已核給的經費還是會給,只是今年先撥75億,另外25億明年再補發。

不只經費不打折,吳清基承諾將繼續推動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他表示,五年五百億計畫推動國際一流大學及拔尖學術領域的研究發展,已見成效,台大今年已晉身世界百大,「台灣學界很爭氣」、「台大第95名,真的很不錯!」

吳清基強調,教育投資是最有利的投資,高等教育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能展現國家的「軟實力」。教育部未來繼續投入第二期的五年五百億,改善各大學學術研究環境,把台灣行銷出去,利用學術的卓越化,吸引更多國際菁英學生和一流學者來台,有助提高台灣的國際地位及競爭力。(圖表詳見原站)



◆ 世界百大/台大生批:像勞力代工廠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0/08

上午台大學生會會長傅偉哲(右)就此表示,台大以「學術代工」進入百大,但台大需要的是不可取代的價值。 記者黃義書/攝影
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台大名列95名,終於如願以償擠進百大之列。但台大學生會今天一早卻在校門口抗議,更毫不留情批評,「砸下大量資源,以學術代工模式進入百大,但台大核心價值在哪裡?」

台大學生會長傅偉哲表示,看到努力數年的百大目標達成,學生雖與有榮焉,但下一步在哪裡?尤其近幾年台大靠著大量資源聘用學者,並製造出大量論文,感覺像是「開發中國家的勞力密集代工廠」,其他國家也能複製同樣邏輯,輕易取代台大的地位。

傅偉哲認為,台大努力的重點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與價值,否則一旦失去政府挹注經費,是不是又要跌出百名之外?他強調,「排名」都是形式主義,台大的核心價值在哪裡?重新找回前台大校長傅斯年所說的「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之精神」,才是台大該建立的價值觀。

對於學生會的嚴厲批評,台大主秘廖咸浩回應表示,所有的排名都是台大自我期許的標準,但絕不是辦學目標,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才是台大的核心價值。

長期關注各種大學排名的台大圖資系教授黃慕萱分析,台大今年一舉從去年124名大幅躍進至95名,主要是聲望排名有明顯提升,佔分40%的同儕審查分數從去年的87分進步到93分,這是今年排名進百大的主因。



◆ 中輟生學種菜 體悟人生

【聯合報╱記者李鋅銅/西螺報導】2009.10.08

20名中輟青少年,在雲林地方法院等單位合作下,今年6月起,在雲林西螺漢光果菜市場學習種小黃瓜、美濃瓜。「我還會繼續種下去。」同學們種出興趣,也體悟了人生。

20名中輟學生每周一、三、五到西螺漢光果菜市場的菜園果園,由志工老師帶領他們認識菜苗、翻土、移株、施肥。4個月來,種出了小黃瓜、美濃瓜。

「我就是不喜歡唸書,種菜比唸書好玩多了。」16歲的「阿德」說,種得很高興,以後會繼續種出更多好東西。

「小玲」說:「以前家裡從沒種過菜,現在我比我爸還厲害,我教我爸怎麼種花、施肥,連我老爸都嚇一跳。」

「課堂上或許不是他們的天地,但在這裡,他們覺得很新鮮,很好奇。」擔任志工教同學種菜的廖祥宏說,他們從種菜中學到自力更生,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同學們昨天在漢光果菜市場義賣自己種的小黃瓜和美濃瓜,來自全台各法院觀護人員,聽到雲林地院、地檢等單位的創舉,又吃著同學們種出來的美濃瓜。「好甜喲!」大夥讚不絕口,也為這群小農夫喝采。



◆ 中研院士徐遐生 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記者湯佳玲/專訪 2009.10.08 自由時報

諾貝爾獎得獎名單逐一揭曉之際,素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昨晚亦舉行頒獎典禮,獲得一百萬美元獎金的天文學獎得主徐遐生表示,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華人獲得諾貝爾獎肯定。

感謝恩師林家翹教授

徐遐生與父親徐賢修都是中研院院士,先後擔任過清華大學校長。徐遐生院士認為能獲得邵逸夫天文學獎主因,應在於他提出恆星與行星如何產生的系統理論模型,但得獎不是他一人的貢獻,特別感謝恩師林家翹教授的帶領。

徐遐生說,天文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它充滿吸引力,因為「天文有故事」。他說,人類最古老的故事都是從天文來的,宇宙、行星如何產生?宇宙中的電子、物質如氫、氮等,是從哪裡來的?宇宙中為什麼會有地球?地球為什麼會出現生物及人類?「這些都是天文的故事」。他自豪的是,有一年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教天文課時,有一位原本想學物理的學生跑過來告訴他,如果沒上過他的課,會以為物理最迷人,如今則是要改學天文。徐遐生已經著手寫一本名為「天文故事」的書籍,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愛上天文。

徐遐生對於台灣科學教育經費的分配有不同概念,他指出,美國教育經費是「大家有一樣的機會」去爭取國家經費贊助計畫,講究立足點平等;台灣卻是「大家有一樣的結果」的齊頭式平等,這是很不同的系統邏輯。台灣各學校除了發展獨立的研究計畫外,更需要跨校際合作,培養專家,發展出重大計畫,這都需要國家更多贊助。

期許學子挑難的去創新

徐遐生期許台灣學子增強英語能力,日後在國際上才能更具競爭力,他也建議青年學子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想辦法去做難的東西」,跟著專家學,「反正大家都不懂,反而可能就會有創新的發現」,這並不是說簡單的就不必做了,而是「一定要有些地方追過別人」。

fsj 提到...

幼兒事故傷害 最大禍源在家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09.10.09

嬰幼兒不出門,禍卻從家中來?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一份調查發現,約13%的三歲幼兒,去年曾因事故傷害就醫,而最大禍首是不安全的居家環境,特別是客廳。包括客廳裡堅硬光滑的地板、開飲機放在幼兒伸手可及處等,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危險角落。

國民健康局在97年「嬰幼兒健康照護需求調查」中,完訪兩萬名三歲幼兒的家長,發現去年有一成三的幼兒曾因事故傷害就醫,其中96人因此住院。而事故前三名分別是跌倒墜落、物體撞擊、以及尖利物刺割傷。

國民健康局兒童及青少年組科長蔡益堅表示,看似平凡的居家環境卻可能對小小孩危機四伏,之前調查就已發現,0到6歲嬰幼兒,最容易發生跌倒受傷的場所就是家中的客廳。

不過不少家長似乎都沒有警覺,這次調查中也發現,高達近九成兒童的家中客廳,地板屬於大理石、磁磚等堅硬光滑的材質,很容易在奔跑嬉戲時滑倒摔跤。

近五成家長說,客廳裡的家具有堅硬的凸角,還有三分之一的客廳裡,未使用的電插座沒有加防護蓋,或是開飲機、飲茶爐具就放在幼兒伸手可及處,還有7%的家庭,客廳擺藥品、清潔劑,就放在幼兒拿到的地方。

進一步分析發現,居家環境安全評估分數越差,幼兒跌倒或發生其他事故就醫的機會也越高。為了減少意外,蔡益堅建議,家中地板可改為木板、或鋪軟質地毯、地墊。

蔡益堅提醒家長,窗簾的拉繩、指甲剪等尖利物、或是電池、鈕釦等小物品,以及開飲機的位置,至少要放在大人腰部以上的高度,避免幼兒一時好奇而誤觸、誤食。

fsj 提到...

發聲探路 7歲盲童可以打籃球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2009.10.11

7歲的英國男童穆瑞(Lucas Murray)先天失明,從小很怕走路,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一步都不敢跨出去。一名美國心理學家教導穆瑞練習回聲測距技術後,他已能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活動自如。

美國廣播公司報導,拜海豚和蝙蝠所使用的回聲測距技術(echolocation)所賜,使穆瑞能用自己製造的聲音,描繪出四周的景象。

為了「看」身邊的世界,穆瑞利用彈舌發出聲音,並聆聽回聲,藉此辨認四周物體的所在、深度和形狀,能不用別人幫助,與朋友一起奔跑、打籃球和跳彈簧床。目前失明人口中,只有大約5%至10%使用這種聲納技術加強活動能力。

穆瑞的父母當初看到一名美國男童如何掌握回聲測距技術的紀錄片,並與加州盲人心理學家基希連絡。基希童年開始練習這種技術,十多年來已協助數百名盲人發展聽音辨形能力。

兩年前基希到穆瑞家人居住地停留4天,不只把回聲測距技術教給穆瑞,也讓他們全家相信失明並不能限制他的能力。

最難的就是學會放手。穆瑞全家住在湖邊,當基希建議他的家人讓穆瑞自己到湖邊散步時,他母親嚇壞了,穆瑞本人也很害怕。

不過等穆瑞及家人克服初期的恐懼後,穆瑞進步神速。他從學習分辨不同大小的鍋碗瓢盆和硬紙板,進步到能夠自己上雜貨店。

除了彈舌發聲測距,穆瑞也拿盲人使用的白色拐杖探路。他彈觸發聲的頻率視四周環境和熟悉程度而定,而這種技術幾乎已經成為他的本能。

基希說,盲人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左右,由別人替他們做決定,而回聲測距技術能克服這種問題,讓他們更獨立。



◆ 教人生道理 東瀛「論語熱」

自由時報 2009.10.11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一般人可能視為「傳統守舊」的儒學經典—「論語」,如今卻成為日本學童愛不釋手的課外讀物。日本國內近年來掀起的「論語熱」,同樣大受親子歡迎。在這前景混沌的不景氣時代,約4至5世紀傳入日本的論語,似乎成為日本人的「生活指南」,論語兒童讀本因此銷售長紅,「論語塾」同樣盛況空前。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東京文京區寺院「傳通院」每月舉辦一次的「兒童論語塾」,參加者涵蓋2歲至80歲的親子或三代家族,許多家長與孩子大手牽小手,在句句「子曰」中,尋求為人處世之理。該學堂的參加人數從4年前約30人,逐漸成長到目前約100人,同時在全國7處據點定期開課。學堂現年48歲的主講者—安岡定子,其祖父正是日本著名的已故陽明學派學者安岡正篤。

安岡定子去年出版的「親子同樂 兒童論語塾」含續集,至今熱銷10萬本;去年1月出版的「和孩子出聲閱讀的『論語』百章」也賣出約兩萬本,今年3月繼續推出續集。其他出版社也陸續出版以淺顯文字或鮮豔圖案,闡述論語的兒童書籍。

日本自2011年度將全面實施的「新學習指導綱領」中,明列「重視傳統語言文化的指導」,小學生屆時將開始學習如論語等漢文或古典文學。此外,日本公共電視 NHK(放送協會)去年10月起,推出介紹論語等中國古文的節目「漢語論語」,無形間也讓更多日本民眾對論語產升興趣。

一位參與上述「兒童論語塾」的小四學生對記者說,最喜歡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與他一同上課的母親則說:「論語意義深遠,我想日後可以成為孩子的一項能力。」而安岡定子則對日本的「論語熱」分析道:「以前,身邊就有長輩或師長教導我們如何走上一條好的人生道路,現在卻沒人教我們這些。或許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越來越重視論語中的道理吧。」



◆ 生命鬥士派屈克手腳畸形 如今成樂手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09.10.11

有美國生命小鬥士稱號的派屈克.休斯,今天抵台訪問,明天起將到北一女等三所高中職演講,用自己戰勝病痛的親身經歷,為正在課業努力的台灣中學生打氣。

派屈克一出生就沒有雙眼,他的雙手無法伸直、雙腳也不能站立,但靠著異於常人的毅力和樂觀,他不但彈得一手好琴,還成為大學鼓號樂隊樂手。

從小看不見、不能行走,但他篤信「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莫非定律一定會在某個時候應驗…」,而且堅信「當事情糟得不能再糟時,不要回頭,要向上仰望。」

派屈克是家中長子,母親懷他時產檢一切正常,但他一出生,醫師要為他點眼藥水時,才發現他的眼窩裡根本沒有眼球,手腳也嚴重畸形。為了讓他擁有接近正常人的外觀,他從出生開始就接受多次大小手術,嬰幼兒和童年時期,是醫院常客。

幸運的是,派屈克的家人,把他視為上帝送給全家人的特殊禮物。看不見的他,把音樂當作最好的疼痛治療,靠著背譜彈得一手好鋼琴。他也在父親推輪椅陪同練習下,成為路易斯維爾大學的鼓號樂隊樂手。

常有人問他,是否難以接受自己的障礙。派屈克的總是肯定的回答:「不會」。因為對他來說,「這些日子 (能看會走),我甚至無法想像那究竟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派屈克戰勝病魔的故事,不但讓他從來不是運動員的他,贏得迪士尼世界運動精神獎,近年來他也到全美各地演講,用他的故事鼓勵他人。這次他應天下文化邀請他來台訪問,明天起將分別到台中文華高中、台北市北一女中、育達商職演講,希望鼓勵更多莘莘學子積極向上。

fsj 提到...

多元升學要證照,照顧了誰?

【文/路仁教授】2009/10/12 聯合新聞網

德國曾在數十年間,投資教育讓各地的大學充足與均質,縱無英美那樣的頂尖大學,卻無損於科技強國地位,且因德國學生的升學目標多元,入學的統一紙筆考試成了能力鑑定門檻,而非壓力來源。

反觀台灣在十幾年間,不斷在升學方式上多元變化,卻讓競爭壓力變多元,父母荷包越來越失血。

「最花錢的是考證照。」在一場座談會中,某家長提到為讓小孩進台北科技大學,已花數萬元奔波考證照。

一股情緒之火,在我心底燃燒,母親在我童年時,於烈日下捆甘蔗送上火車的畫面,也在烈火中浮現,當汗水滑過媽媽粗糙的臉龐時,情緒之火竟混雜著幾絲無奈與傷感。

「花錢不打緊,還花時間。」家長繼續說,而我也弄清某些證照的內涵,像是要取得電腦文書軟體的證照,考題極其艱深困難,但軟體常在升級,一旦界面變了,證照也化為灰燼。

載甘蔗的火車開了,載著優勢家庭的小孩,與一車的證照、科展成果、獎狀、義工資料,追著燦爛的夕陽而去,黑夜漸漸來臨,母親牽著瘦弱的我,在原地徬徨,不知未來在哪裡?

「為何升學要看證照?」在研討會中,我問了台北科大的教授,他無奈地搖頭,因為他們承受教育部多元評鑑的壓力,評鑑極重視量化資料,包括老師的論文篇數與學生證照數,所以學校當然想錄取有證照的學生,以坐收成果。

他吐露心聲後,我也長嘆了一口氣,因為不管沿哪條教育之河而走,總會在下游看見痛苦掙扎的父母,在中游看見無奈嘆氣的老師,最後在上游看見官員高舉多元大旗,腦中卻是在乎數字的單元思想。

「為何當年考入台北工專的學子,僅靠一張畢業證書,就成為企業爭取的人才,為何改制後的台北科大,反要靠私人企業頒發的證照,去肯定學生素質呢?」我很困惑。

教改火車又要開了,黑夜漸漸來到,許多媽媽也牽著瘦弱小孩,在月台困惑地等待。

她們想問教育官員們,當收甘蔗、種稻米、賣魚 ... 的血汗錢,流進商人荷包,以換取一張張證照,終能兌換一張升學車票後,是否也正看著小孩坐上列車,行駛在教改歧途上,最後飆往失業的斷崖?

(本文選自路仁教授部落格:http://book678.blogspot.com )



◆ 歐氏效應/歐 超級英文老師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12

酒井歌子最近換掉她經營的美容院的背景音樂時,沒有換上她通常會選的古典鋼琴樂,而是選了她最愛的CD:「歐巴馬總統就職演說」,她說,因為該演說讓她精神振奮,也幫助她學習英文。

紐約時報報導,該演說CD和搭配的書籍從1月出版以來,已暢銷20萬套。歐巴馬演說匯集賣得更好,從去年11月以來已經銷售50萬套,鞏固「歐巴馬是日本人英文老師」的角色。

各大出版社自此以後推出超過十本語言學習書,包括:「演講訓練:學習歐巴馬式演講」、「向歐巴馬學英文文法」,以及「和歐巴馬一起說『是的,我可以』:總統電郵的40個魔術英文詞彙」。朝日出版社也在推出就職演說CD和書籍後,再出版歐巴馬4月在布拉格的「沒有核武的世界」演說CD和書籍。

多數日本人很難聽懂以英語為母語人士的演講內容,但溝通專家二階堂忠晴教授說:「歐巴馬的英文很容易聽懂,因為他咬字清楚、說話速度較慢。電影通常對日本人而言最難,特別是當演員含糊地唸台詞的時候。」

但朝日出版社編輯山本雄三表示,可能有很多購買者根本不具備聽懂歐巴馬演講的基本英文能力。山本說,自從銷售量大增以來,許多讀者表示被歐巴馬的演說感動,「即使他們聽不太懂英文。有些人甚至說,他們只聽懂『是,我們可以。』(yes, we can)但仍然感動落淚。」

山本認為,是歐巴馬演講中透露的真誠,讓聽眾感動。

其他觀察家則表示,可能是語言以外的因素,讓CD的日本購買者以為自己聽懂歐巴馬的演講,例如現場觀眾大聲重複歐巴馬說的話。

fsj 提到...

澳擬建議 2歲以下禁看電視電玩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190640.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12日外電報導】2009.10.13

澳洲政府將建議家長禁止兩歲以下幼兒看電視,兩歲到五歲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也不能超過一小時,因為看電視會阻礙幼兒語言發展和縮短他們專注的時間。

「澳洲人報」報導,澳洲政府即將發行的幼兒健康飲食和運動手冊建議:「根據最新研究,不到兩歲的幼童不應看電視或使用其他電子媒體(如DVD、電腦和電玩),幼兒花在螢幕上的時間長,會減少他們玩耍、與人互動和學習語言的機會,並影響眼睛運動的全面發展,縮短他們專心的時間長度。」

澳洲政府委託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件製作的「活力成長」(Get Up and Grow)手冊原本是發給托兒所,但也建議家長「在家中減少幼兒看電視時間」。

手冊說,兩歲到五歲的幼兒每天花在靜態活動上的時間不應超過一小時,靜態活動包括看電視、閱讀、畫畫或猜謎等。幼兒從一歲起,每天至少要有三小時的動態活動。

但實際上,澳洲幼兒看電視的時間多於其他活動時間。根據澳洲通訊與媒體單位的調查,澳洲四個月大的嬰兒每天看電視44分鐘,家中有付費電視的四歲以下兒童,每天在電視機前至少三小時。至少有三分之一兒童的家中電視一直開著,家長把電視當成幼兒「保母」。

專家說,面對面的互動和人際關係提供兒童發展的基礎,因此兒童應多和父母家人互動,少看電視。

澳洲政府拒絕證實將要求兩歲以下幼童禁看電視,表示相關指導原則仍在研擬中。

學者:聲光易讓情緒high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針對澳洲擬禁兩歲以下幼兒看電視,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朱錦鳳說,看電視對大腦發育不好,加上聲光會讓情緒太興奮,到八歲之前,少看電視確實比較好。

朱錦鳳指出,大人的大腦不像幼兒正快速發育,看電視可能是為了休息,但兒童則不然,孩子愈小大腦發育速度愈快,直到青少年才減緩。

研究發現,大腦正在發育的孩童看電視時,就跟睡眠一樣,大腦沒有刺激,不會思考。

此外,孩童太早看電視,聲光等容易讓孩童情緒太high,也不是很好。

她表示,應儘量讓大腦發育中的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刺激,如探索環境、玩、聽故事、閱讀等。

她也認為,政府規定托嬰中心不讓孩童看電視比較容易,但對父母只能宣導,不能以法律來約束,父母可以注意,不要自己看電視一看就是幾小時,也讓孩子跟著看。

fsj 提到...

開心農場:老師日花40秒 輕鬆種大豐收

◆ 老師日花40秒 輕鬆種大豐收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市報導】2009.10.16

國立高雄大學金融管理學系助理教授余歆儀是「開心農場」種菜高手,等級高達卅九,魅力指數廿八,累積超過三百萬金幣;她表示,種菜像讀書求學、經營人生,要設定目標,講求效益,提醒學生好好累積人生等級,而不是開心農場等級。

「玩遊戲也要用大腦!」余歆儀表示,一開始貪圖眼前近利,如拚命種石榴,卻忽略有更高等級的種植方法;人生也是一樣,先設定目標,眼光放遠,「別人只看眼前,你卻能看到下兩步,就可能贏。」

余歆儀說,每天上開心農場大概只有四十秒,早上開電腦時按一按鍵,大概廿秒,回家關電腦前再按一按,再花廿秒。

她表示,能累積三百多萬金幣,是「如何產生最大獲益」思維下得來的。剛開始玩時,先用EXCEL簡單計算,考慮機會成本下,將各作物、化肥排列組合,計算「單位/時間」能產生的最大獲利。

像A作物收成賺五十,B作物賺一百,不見得A作物賺得少,因為A作物也許收成快。「石榴」看似高獲益,但在單位時間收益下,並非最佳作物;反而是拚命種白蘿蔔,提升等級,等級提升後就可以種更好的作物,「讓我每收一次作物就是一萬。」在複利力量下,約兩個月便累積三百萬。

一堆學生追著余歆儀,要「加我為友」,她提醒學生,注重時間管理,別花太多時間在電腦遊戲上。



◆ 台版太陽春!開心農場 網友嗆投奔大陸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台北報導】2009.10.16

平平是「農民」,權益差很大?!台北市議員陳建銘上午指出,facebook的「開心農場」遊戲,兩岸農民不管是購買物件價格、農產品的產值和優惠等權益,都天壤之別。「台灣農民什麼都得用現金買農民幣去兌換」,陳建銘說,因此不少台灣農民紛紛「移民」出走,加入大陸網站。

「不要小看這對台灣經濟會有多大的損失,」陳建銘說,農民在大陸網站的「開心農場」刷卡交易,是以美金計價,許多台灣農民都不知道,等到一刷卡買農民幣,才發現竟然有30倍的差額;另外,「一天如果有一位農民消費10元,一百萬個農民一天就有一千萬,一個月三億,一年就有36億。」陳建銘說台灣農民一旦出走,其經濟產值對台灣來說是一大損失。

facebook日前還發生大當機,讓台灣農民損失慘重,但台灣農民卻是投訴無門;陳建銘指出,中國農場有專責的系統管理員,發生異狀時可立即處理。反觀台灣網站因線上人數過多,頻頻當機,代銷農民幣的遊戲橘子公司卻稱僅負責代銷,台灣農民的農作物和財務損失都不負責。

台灣農民除了投訴無門之外,「還被當成冤大頭,」陳建銘說,台灣農民買乳牛得花13萬虛擬金幣、預計產值收入金幣43萬7400;大陸農民買乳牛只要5萬金幣,預計產值收入卻有95萬400;還有擴建土地,台灣農民得花2700金幣和3農民幣及9級經驗,大陸農民則只要80金幣和33級經驗,「真得差很大!」

比較兩岸農民獲得的優惠,更讓台灣農民氣結,許姓玩家說,兩岸農民購買種子的金幣行情一樣,但大陸農民還免費獲贈加工機器,可以提升農產品加工產值,台灣農民則無;另外大陸農民邀請朋友加入農產場就可獲得系統贈送的看門狗,台灣農民也是「什麼都沒有」;陳建銘說,兩岸農民差很大,台灣農民紛紛出走,「移民」到大陸網站了。

台北市消保官王治宇上午表示,陸續接到網友投訴購買農民幣兌換點數等消費爭議及系統當機導致權益受損等申訴案件,遊戲橘子公司雖稱只負責代銷農民幣,但針對其「服務上的瑕疵」,消保官將進行調查,如果業者拒絕接受調查,可依消保法57條處以三萬元到三十萬元罰鍰,並得連續罰。

※「開心農場」其實有很多種版本,網路上表示始祖是大陸「五分鐘」所出品的英文版「Happy Farm」而這次發生「農民幣」問題的中文版開心農場應該叫做「開心農民」,其英文版是「Happy Harvest」,由香港 6 waves 出品。不過目前全世界最紅的開心農場都不是這些,而是「Farm Ville」。



◆ 遊戲橘子暫停開心農場付費機制

【聯合報╱記者陳立儀/即時報導】2009.10.16

針對facebook「開心農場」狀況連連,提供GASH付費機制的遊戲橘子今天緊急召開發布聲明,表示目前並無發生任何消費者經GASH付費後未取得農民幣問題,並於第一時間向6waves反應,要求原廠盡速修正。基於保護台灣消費者立場,即日起暫停於開心農場的付費機制,直到遊戲系統穩定為止,6waves則表示預計兩周可完成系統修正。



◆ 立委關切 政策急轉 陸配前婚子女來台要考試

自由時報 2009.10.16

〔記者c/台北報導〕馬政府開放陸配前婚姻子女來台依親就學辦法,經民代嚴重關切後,教育部昨天定調,這些學生要進公立高中職一律得考試入學,名額外加,依基測或轉學考試的分數高低決定就讀學校,不會影響本國學生的升學權益。

名額外加 不影響本國學生權益

陸配前婚姻子女來台就學辦法,一度擬比照境外優秀科技人才子女,可免試入學,引發各界質疑,昨天定調為考試入學後,公平性的疑慮少了,但立委管碧玲質疑,此類陸生在台就學,依然會稀釋有限的教育資源,學生增多,老師負擔也多了,因此外加名額應訂出明確上限,以顧及我國的教育品質。

教育部政次林聰明昨天表示,陸配前婚姻的未成年子女獲准來台依親,若欲就讀高中職,必須先經過國中基測或轉學考試,以外加名額的方式,依相同的分數等級錄取公立高中職,私校則可放寬為面試或甄選入學,不會有免試或加分優待。

立委質疑 將稀釋有限教育資源

教育部大陸工作小組執秘周以順表示,陸配前婚姻子女來台人數初估每年約十人左右,必須先向地方教育局處提出就學申請,十四到十八歲者,必須選填最少五個以上的志願序,並附上中國的成績單及體檢證明,向各地方縣市政府教育局處提出申請,若趕得上每年基測,就必須參加基測考試,否則也必須參加學校轉學考試。

周以順指出,政府對於陸配前婚姻子女來台依親就學的規定有多層關卡,除了有十八歲以下的年齡限制,還必須是曾經來過台灣。若是第一次來台也不符資格,不能來台依親;滿十八歲之後,若無我國的國籍,也不能留在台灣,自然也無法考台灣的大學。

此外,周以順表示,如果陸配前婚姻子女來台時間,無法趕上當年度的基測或轉學考試,教育部會要求他們先等一等,直到參加下次的基測或轉學考後,才能依分數入學;在台停留時間若未滿六個月,無法如期讀滿一學期,未免對老師教學及同學們造成困擾,也不准入學。外加名額目前朝向「境外優秀科技人員子女」的就學模式思考,可能以二%作為上限。

陸配前婚姻子女來台讀書的收費,北市家長王先生表示,基於賦稅公平性,外國學生的學費本來應較本地生昂貴,不過,教育部認為基於人道考量,與本國生一致較妥。

至於立委質疑政府開放舉措有違法之嫌,周以順表示,目前是過渡期,內政部正在修改相關辦法,使就學有法源依據,常態化則是納入開放陸生來台就學的法律中加以規定。

※ 不過台灣少子化嚴重,應該沒什麼影響吧?

fsj 提到...

英語早學早好?沒這回事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10.17

孩子愈早學英語,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上?國內外多項研究卻指出,根本沒有語言關鍵期這回事,外語學得早,不見得好。

教育部委員政治大學研究「學前英語教育政策配套措施研訂計畫」,今天下午召開第一場公聽會,邀請學者、幼教工作者座談,討論現階段的學前英語教育政策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未來學前英語教學,從法令面、教學面及設施面應如何規劃。

不少家長焦慮孩子太晚學英語,會錯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林佩蓉指出,國外內多個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兒童及成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研究結果發現,「根本沒有語言學習關鍵期這回事」,人的一生並沒有哪個時期不適合學語言。

林佩蓉的研究指出,母語表現好,外語學習表現就好;母語表現差,外語表現就差。她也引述國外研究表示,兒童學第二語言的時間較長,不一定比年紀大再學的成績好;青少年在文法理解及讀寫的學習效果較好。

國內研究也顯示,從幼稚園開始學英語,並沒有比小學開始學占優勢,曾上過全美語幼稚園的學生,後續並沒有特別的英文優勢。

「美語能力=競爭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系教授蔡春美表示,因為家長有這個教養迷思,打出雙語、全美語招牌的幼稚園、托兒所或補習班,成為當紅炸子雞。

她認為,英語能力並不等於同競爭力,「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等能力,才是孩子面對未來競爭的必備力。幼兒期最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探索環境、體驗生活、人際關係、人格成長等多元發展機會。

她不贊成家長把孩子送進標榜「全美語」、「No Chinese」的幼稚園或托兒所,將造成孩子無法用熟悉的本國語盡情溝通,既無法打好本國語文能力的基礎,又無法應用本國語去學好英語,造成本國語與英語能力雙雙低落,想要「全美語」卻變成「全沒語」。

教部重申:幼稚園禁止全美語教學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坊間有不少標榜全美語或雙語的幼稚園和托兒所,教育部重申,依照現有法規,幼稚園禁止全美語教學,托兒所雖不歸教育部主管,但依就業服務法規定,托兒所不能聘外籍教師。

很多家長希望讓孩子早一點國際化,認為愈早學英文愈好。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學前教育若是採全美語教學,肯定有問題。而且,目前小三才開始上英語課,如果從幼稚園開始教英文,九年一貫的英語教育必須重新建構,在授課時間、師資培育上都要有配套措施,這是個大工程。



◆ 6歲以下入學 可能揠苗助長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路透倫敦16日電】2009.10.17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指出,6歲以下兒童不應接受正式學校教育,過早入學可能使兒童無法有效學習,且學習上的挫敗將對孩子造成傷害。

這項608頁的研究報告,是英國40年來對小學教育最大規模的檢討。英國現行正規學校教育自5歲開始,研究則呼籲晚一年入學,孩童受教育的年紀應延至6歲。

劍橋小學教育檢討計畫顧問委員會主席姬莉安‧皮尤(Gillian Pugh )說:「如果你在兒童4歲和5歲時就讓他們入學、他們無法學習讀、寫和加法。

這個時候應該是讓孩子調適學習的階段,如果他們在4歲半或5歲時就學習失敗,讓他們再回到這個體系將變得相當困難。」此一說法與「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思維大相逕庭。

研究報告還提到,將5歲孩童送進受約束、有紀律的教室中,就像回到維多利亞時代一樣,不僅沒有益處還可能造成傷害。

然而,研究的作者並未明文建議,將孩童開始接受義務教育的年齡從5歲往後延,但他們呼籲在此議題上進行「公開討論」。

他們表示,6歲前的孩童反而應該以托兒所典型的非正規教育為主,以遊戲為學習基礎。

正式入學後,學校應花2至3年培養兒童的正向學習態度,發展語言和學習技巧,以為長遠的受教育過程作準備。

歐洲只有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和荷蘭規定5歲入學,源自1870年的小學教育法,該法並非以教育或兒童的身心發展為考量基礎,而是為了產業界的需要,因為在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裡,兒童愈早開始受教育,就能愈快完成學業,投入就業市場。

目前34個歐洲國家中,有20國規定入學年齡為6歲,瑞典在內的8國則為7歲。



◆ 最令人抓狂的話:隨便啦

【元氣周報╱中央社路透電】2009.10.16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高明的交談者,千萬不要使用「隨便啦」(whatever)這個字。調查結果顯示,它是美國民眾感到最討厭的會話辭彙。

瑪莉斯特學院對938名民眾進行的電話民意調查顯示,「隨便啦」對許多人而言比「無論如何」(anyway)更使人惱怒,也比「就是這樣」(it is what it is)、「你知道的」(you know)更難忍受。

瑪莉斯特民調媒體主任亞佐利說:「這項民調的發想來自於一次日常對話,大家開始討論最令人受不了的辭彙,生活中不斷聽到的字彙」。

近5成受訪民眾表示「隨便啦」是最令他們感到困擾的辭彙。所有調查區域、性別、年齡組、教育程度和收入階層,公認這個字是最令人憤怒的字眼。

亞佐利說:「它在日常對話中經常被用到。同時,如果你想想背後的涵義,通常它也被用來結束與他人的對話。它令人討厭的原因就在這裡;和我們所用的其他語句比較起來,它非常令人厭惡。」

有25%受訪者選擇「你知道的」為他們最希望從英文中消失的辭彙。另有11%的人受不了「就是這樣」,7%的人討厭聽到「無論如何」。

還有2%的人不喜歡「最終」(at the end of the day)這句話。

亞佐利表示:「想成為一個好的交談者,關鍵在於永遠要了解自己在說些什麼,同時,也許要對被過度使用的辭彙作點研究。」



◆ 深耕閱讀 推薦言情小說…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09.10.17

為了提升小朋友的閱讀能力,北市自民國96年開始推動深耕閱讀,不過台北市議員陳永德昨天下午在議會質詢時指出,北市的兒童深耕閱讀網站推薦的好書,不但有言情小說,還有鬼故事,根本不適合小朋友閱讀。對此,教育局表示,會將重新檢視書單內容。

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觀察力,北市自民國96年推出4年深耕閱讀計畫,希望能藉由閱讀提升學生的國語文能力,教育局更為了該計劃,設立「兒童深耕閱讀教育網」,推薦好書書單,另外還有線上讀書會等。

不過台北市議員陳永德昨天下午在教育部門質詢時卻指出,點開該網站,推薦書單中不但有言情小說,還有恐怖故事,難道小朋友看這些書籍,能提升國語文能力嗎?

實際上,學生只要連上該網,利用好書查詢搜尋書單,很容易就找到如「鬼話」、「百鬼夜行」、「鬼屋」、「孫叔叔打鬼」等恐怖故事,另外還有像「綁架愛情」、「情深愛更濃」、「叔叔的秘密情人」、「妳的愛情,我在對面」等言情小說,對此,陳永德更痛批,不知道教育局的把關標準何在!

對此,北市教育局國教科解釋,由於深耕閱讀網的書單內容,包括好書書庫及線上讀書會的書庫,其中好書書庫由教育局把關推薦,為了鼓勵學生分享閱讀心得,線上讀書會則是由學生自行把閱讀過的書籍和心得po在網路上,共有上萬筆資料,其中言情小說與恐怖故事,應屬線上讀書會的範疇。

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則承諾,會請同仁重新檢視網頁內容,並做書目的查核,若有不妥的部分將刪除。

※ 相關報導:

* 異議文化-女學生的身體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01700421,00.html

【張小虹】2009-10-17 中國時報

* 社論-網路時代的美麗與哀愁:四十不惑?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01700380,00.html

fsj 提到...

孩童偷竊 父母別急著大驚小怪

尹德瀚 2009-10-18 中國時報

美國小兒科教授研究指出,偷竊和睡眠失常及鬧脾氣一樣,都是小孩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若因此把孩子當慣竊對待,恐生反效果。

「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不少父母若發現子女偷東西,會很擔心小孩長大後可能變成小偷。但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芭芭拉.霍華德(Barbara Howard)的研究,偷竊和睡眠失常及鬧脾氣一樣,都是小孩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父母不必大驚小怪。

2歲童拿走東西 只因不懂分享

霍華德教授說,2歲小兒拿走一樣東西不應該被視為偷竊,應該解釋為不懂得分享,因為這個年紀的小孩看到東西,如果想要就拿走,對兒童發展有概念的父母應該對小孩的行為設定界限,告誡小孩說:「不是每樣東西你拿走,就會變成你的。」

如果是5、6歲左右的小孩,他們已經知道不該從別的小孩、或從教室乃至商店拿走東西,卻明知故犯甚至還把偷來的東西藏起來,而等父母發現並質問他們時,居然還撒謊。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6歲童 想知道被逮有什麼後果

霍華德說,小孩在這個階段處於「測試階段」,他們想知道偷東西被逮到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他們始終沒被逮到,就不會得到教訓。研究兒童行為與發展的加州聖地牙哥大學教授馬丁.史丹(Martin T.Stein)說,發現這個年紀的小孩偷東西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父母應該要求小孩道歉並做出補償,同時灌輸小孩道德觀念。

十幾歲偷東西 問題就嚴重了

如果小孩到了十幾歲仍有偷東西的毛病,那問題就很嚴重了。這時父母應該擔心,小孩是否也有使用藥物或喝酒的問題,同時最好帶小孩去看心理醫師。

霍華德說,大多數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大概都偷過東西,只是有些父母不知道而已,父母發現小孩偷竊,固然必須嚴厲告誡,讓他們知道偷竊的後果很嚴重,但也不必太大驚小怪,從此把小孩當成職業慣竊對待,這樣做可能有反效果。



◆ 小學生大未來 搶救逃太郎(上)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228&f_ART_ID=216361

【企劃/王一芝、高宜凡、林讓均 撰文/王一芝】2009/10/19 遠見

不知何時開始,少年所引發的社會事件屢屢登上媒體版面,但除了搖頭歎息之外,你可有聽到這些聲音:為什麼我會逃家逃學?為什麼老師放棄我的孩子?為什麼學校不重視中輟率?

這是問題少年和師長的心聲,卻長期被社會忽略。

他們是逃家逃學的「逃太郎」,但我們不能逃避關心、逃避責任。

曾有調查指出,65%的犯罪少年曾有輟學經驗;中輟生犯案的可能性,是在校生的三到五倍。

怎麼把這些逃太郎從危險邊緣拉回正軌、「復原」他們對人生的期望,政府司法單位與民間團體如善牧、阿尼色弗、九天等耕耘已久,但還需要更多關注。

或許你不想管什麼逃太郎,但他就在你身邊

你是否曾在網咖,看到應該在家睡覺,卻在網咖晃盪的少年?

念國三的阿哲,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 其餘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小學生大未來 搶救逃太郎(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16744



◆ 李家同:政府應出資 助童就學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0.19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今天為台東弱勢學童代言義賣活動,籌措代收代辦。他表示,台東縣的國中生居然還有一千多人繳不起代收代辦費,可見政府目前的補助仍無法滿足所有需求;他建議,政府應出錢幫助台東的孩子,別讓學童因錢的問題中斷學業。

教育部每年編列預算照顧弱勢孩子繳交國中生代收代辦費,但去年台東縣仍有1280人次的國中生必須仰賴企業資助,估計今年在景氣低迷及八八水災的衝擊下,問題越來越嚴重。李家同表示,每個國中生每學期要繳的代收代辦費才一千多元,連這些錢都繳不起的時候,教育部應該訂出辦法研議免繳。

李家同說,他長期關注弱勢孩子的協助,很願意為孩子代言義賣活動,但這些國中生居然在政府補助範圍之外,讓他驚訝不已,政府應該幫他們想想辦法,這種錢不能省。

台東縣教育處長魏俊華表示,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去年透過企業的協助,幫助台東一千多名孩子免繳代收代辦費,今年更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一起疼惜台東的孩子們。



◆ 教育預算比政見少 吳清基:國庫吃緊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10.19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承諾教育經費每年以0.2個百分點的GDP比率成長,一年增加240億元,但政府99年度的教育預算只比今年增159億元,綠營立委今天批評馬英九政策跳票,教育部沒有把餅做大。教育部長吳清基委屈的說,金融海嘯影響,中央政府總預算減少700多億元,教育經費還增加1.3億元,已屬不易。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教育部預算,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痛批教育部的預算灌水,把退休教育人員優惠存款利息差額補助125億元,編進99年度的教育部預算裡,而這筆錢原來是編在各縣市政府。她批評教育部,不思把經費大餅做大,反而把縣市預算挪到中央編列,造成實際上教育預算減少。

吳清基解釋說,編在中央和地方都一樣是用在教育上。他強調,「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

雖然教育預算吃緊,教育部明年仍將補助50所學校蓋淋浴間,讓學生在運動後能淋浴、換上乾衣服。吳清基表示,因為新流感疫情,為避免學生運動後衣服濕答答,容易感冒,所以明年先在50所學校試辦淋浴間。

負責淋浴間計畫的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教育部明年度的「樂活運動計畫」會撥經費給50校利用空餘教室改建淋浴間,大型學校規畫男、女生設一間淋浴室,每個淋浴室有八間淋浴間及置物櫃等設施。本周教育部將邀縣市政府及學校開會討論執行細節 。

王俊權說,將來學校淋浴間採電熱水器,每個學生淋浴時間約10分鐘,使用電費不到10元。

至於要選哪50所學校試辦?王俊權表示,將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請,提出申請的學校除了有閒置教室,還要能提出相關體育及促進健康計畫。



◆ 城大校長看台灣/教授薪水低 吸引不到好人才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香港專訪】2009/10/19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指出,台灣的大學國際化一大阻礙,與過去太強調本土化有很大關係;160多所大學讓資源稀釋,教授薪資遠不如星、港,吸引不到好人才,教授如能國際化,且提高薪資,自然能吸引學生。

大學排名重不重要?郭位認為,排名不是所有,但「絕對不能忽略」;他也直指台灣「一味台大化」,學生不知所措,最好的學生都去讀台大,重排名「走火入魔」,台大很好,並非每個科系都是最好的,學生應該依據興趣專長,且應該選系,就像博士生選導師最重要。

清大核工系畢業的郭位,是中研院院士。他指出,香港大學排名好與國際化有關,英語為主只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是教授和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各國思維可激盪、溝通。

以城大為例,外國教授(非兩岸三地)有48%,還有法、美、英、瑞、台灣、中國的院士,學生也來自37國。

香港的大學經費充裕,教授薪資很高,郭位認為,「絕對是一個誘因」。博士才剛畢業的年輕教授年薪10萬美金起跳,只有新加坡能比。他說,台灣有很多優點,退休後想回台灣,但薪水如果超過某個「極限」,就會有阻力。

系所太多 雜亂無章

郭位強調,本土化跟國際化並不衝突,但台灣過去10年一味本土化,阻礙國際化,對大學造成影響。首先就是系所太多、雜亂無章,今年有,可能明年就沒有,沒有連續性;且系所名稱和課程不一致,「太重視名字就不重實質」,美國系所幾乎百年不變。

台灣160多所大學也是本土化的結果,稀釋資源,研究經費也受限,加上少子化,學校招不到學生。郭位說,台灣人口是香港3倍,學校數卻是20倍,香港只有8所國立大學。

保守估計,未來台灣的大學「減一半不嫌少、減三分之二都可」,要研究合併、轉型或收攤。

他認為招收大陸學生也是一個方法,但台灣一直「閉關自守」,他以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為例,來自香港,到台灣讀書並創業,很有成就,若陸生留下來就業並對台灣國民所得有貢獻,不是很好嗎?「我不懂有什麼好怕的?」

國際排名 不能忽略

台大進百大卻引起學生抗議,郭位反問:「不進百大學生比較高興?」他不了解學生為何抗議,照學生抗議邏輯,「老師都不做研究,教學會比較好?」排名是趨勢,不能忽略,美國大學也重排名,排名好不但容易募款,畢業生薪水高很多,不少企業並不面試排名低的學校學生。

※ 相關報導:

* 中文教學用簡繁? 美高中成戰場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201532.shtml

中文教學該教簡體字還是繁體字,近年來在美國引發論戰。來自台灣的移民堅持要教繁體字,大陸移民主張教簡體字,這場論戰帶有政治意味,但也關係著文化勢力消長,反映中國移民增多和中國勢力崛起。

fsj 提到...

半年30萬/上心智課 小孩吞火練膽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5207693.shtml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鄭惠仁/台南縣市報導】2009.10.22

台南市多名家長望子成龍,送孩子到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上開發心智課程,半年學費三十萬元。教學內容是吞火、扎針、走碎玻璃,說是訓練膽識。

昨天家長們聯合指控業者教學不人道,已委請律師將對業者提出告訴,一名家長哽咽地說,現場看時怕得不得了,小孩吞火後整個嘴巴都燒傷。麥得還以鍛鍊體能為名體罰小孩,有孩子被罰一千次起立蹲下後,大腿肌膜炎。「連搞笑不能讓大家都笑,也要罰。」

位於台南市仁和路的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昨天看到記者採訪就報警,警方要求連絡負責人盧雅玲和講師李寧,員工說連絡不上。麥得晚間在網站貼出聲明:「近日流傳不實謠言,乃有心人士惡意打擊,藉此圖利,不排除依法追究。」

台南市議員蔡旺詮陪同家長舉行記者會,公開教學影片,片中有數名小孩子在吞火。家長指出,聽說經由心智開發課程可以培養孩子自信心,改善學習態度,所以花高額學費送孩子去上課。

一名女家長說,業者稱「吞火」可訓練膽量,「數學或英文不好,是對數學或英文恐懼,要突破恐懼,就要訓練勇氣。」另名家長說,除了吞火,還有扎針、劈木頭、走碎玻璃等課程,像在訓練特技團。

一名學童透過錄音說,上課時老師懷疑他發出噪音,罰他兩千下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及起立蹲下,「我是喉嚨癢才發出聲音。」

蔡旺詮表示,麥得以企管顧問社名義辦理商業登記,不能從事補教業,但招生對象從幼稚園、國小到國中。副市長洪正中表示,市府將專案處理。

台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李靜文表示,若該機構有家長指控不當行為,涉及傷害及強制罪,將主動分案偵查。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暴力訓練心智 專家斥荒謬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黃宣翰/台南縣市報導】2009.10.22

台南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新輝聽到「以吞火、扎針、踩碎玻璃訓練孩子膽量,可激發潛能,訓練出資優生」,第一個反應是「匪夷所思」。

鄭新輝說,這種訓練孩子膽識、潛能方式,違反教育原理,「相信沒有孩子願意去踩碎玻璃、吞火,因為會受傷、流血。」訓練膽量的方式很多,但以這種方式訓練,很不可思議。

台南市教師會理事長郭榮祥表示,膽量和資優生是兩碼事,資優生無法以補習培養出來,取決於性向與興趣,揠苗助長反而有害。

前馬偕醫院心理師罹秋怡提醒家長,改善孩子的行為沒有捷徑,常有業者利用家長望子成龍心理,以高學費、標榜快速效能,佐以封閉機構造神氣氛吸引家長;等發現真相時,傷害已經造成。

羅秋怡指出,以暴力方式做心智訓練,孩子或許因害怕暴力暫時聽話,但潛藏的反效果會持續一段時間。她建議,如成長中孩童有教養問題,找有證照的專業人員諮詢,如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千萬不要迷信高收費、模糊的科技名詞,讓孩子當白老鼠。

救國團台南團委會服務組長林秋蘭表示,救國團許多活動都在訓練膽量,如讓國小生坐船賞鯨魚、走平衡鋼索、推輪胎不能碰到兩旁柱子、打固定靶漆彈;成人則以高空擊球、爬繩梯、垂降、漆彈訓練。



◆ 未立案補習班 逼學生吞火 望子成龍…竟是花錢請人虐待孩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060+112009102200138,00.html

【黃文博/台南報導】2009-10-22 中國時報

為激發潛能教育,大陸甚至有用軍事化管理問題學生而大受歡迎的教育方式,昨天遭到家長指控的麥得心智研究機構,顯然就是看準有錢家庭,期望自己子女能成為第一,才會引進這種老式又爭議的教育方法。

一位國中女生透過她的母親,描述她在麥得接受四天三夜梯隊教育的感想:「受訓過程根本就是軍事化管理,李寧老師要學生想隊呼,由幾位老師評分,倒數三名者,要做起立蹲下一千個以上,只要上台沒氣勢、沒整齊度、動作沒記清楚就要交互蹲跳。」

還有,如果麥克阿瑟將軍的祈禱文,沒在規定時間內背完,在晚餐前也要跳完才能吃飯;練習劈木板時,如果沒將木板上的紙劈斷,也要起立蹲下,所有參加學生,大家都沒經驗,幾乎每個都劈到手腫起來,有時老師還會拿竹劍修理學生,搞笑時老師會拍照,再放到大螢幕上討論,並挑出毛病來罵人。

這位女學生說,她參加這個梯隊的第二天晚上,偷偷打電話向母親訴苦,被老師知道了,竟遭到連續處罰;由於那時正值冬天,每個人都得洗三分鐘冷水澡,然後再讓學生吃熱茶,英語考試如果成績不理想,就是要跳、伏地挺身,以五十為一個單位,讀書心得要在當天晚上十二點前交出,文章要被公審,要面對冷潮熱諷。

「我們確實是笨到拿數十萬元,請別人來虐待自己的子女」,這位家長坦承,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子女成為第一,能考上第一志願,但沒想到子女會受這樣大的傷害,聽說還有小孩上課後得看精神科的情形,現在想來也很後悔,大家公開跳出來,就是要告訴想要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不要再受騙了。



◆ 強迫孩子吞火?麥得機構:都是家長同意的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09-10-22

遭指控強迫小孩子吞火、踩碎玻璃以激發心志,台南市「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提出反駁,相關課程均與家長事先有溝通,並由家長簽署同意書,且活動中家長都全程參與,絕無強迫虐待;但家長表示,家長只是「被告知」,無法表達意見;至於全程參與並鼓勵孩子吞火,家長認為那是受到集體催眠,整件事情實在「不可思議」。

「麥得」機構下午由員工代發聲明稿,內容針對家長指控提出反駁,麥得坦承營業項目確有部份營業項目不符規定,願意接受市府裁決。

但針對較具爭議性的課程內容,麥得態度強硬,聲明中說「吞火」是去年八月的暑假課程,一共開了八個梯隊,一個梯隊六、七十人,每人收費九千元,開課前,會跟家長面對面溝通,不過,細節會隨小朋友狀況而有所調整,吞火、劈木片事先都跟家長溝通後實施,並在事前由家長簽署同意書,活動進行中家長全程參與,這可由錄影帶中家長拍手鼓勵畫面可以證明,同時否認有強迫踩「碎玻璃」一節。

家長對此也有話要說,一位林小姐就表示,麥得根本沒有與家長溝通課程內容,家長充其量只是被告知,而且簽同意書「背書」;至於為何在小孩吞火現場卻沒有制止,事後才有所反應,林小姐表示,當場受到現場氣氛的感染,老師帶動鼓舞小孩要有勇氣,現在想來覺得不可思議。

家長們不只荷包失血,連帶也讓孩子心靈受傷,雖說天下父母心,但也不禁讓人要問,這到底是誰的錯?



◆ 性別歧視與侵犯隱私

【聯合報╱邱伊翎/彭治鏐/管中祥(台北市)】2009.10.22

昨日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各自出現了一篇看似「醫療奇觀」的社會新聞,描述一名男子以化妝水瓶自慰,之後拔不出來就醫的過程。雖然只是一篇看似地方奇聞的報導,可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在「同志大遊行」即將舉行,及「個人資料保護法」即將進入立法院協商之際,面對這樣的報導,我們感到荒謬不已。

在蘋果日報報導中,除了透露該名男子的工作地點及老家之外,還下了「那種感覺有多爽」的小標,更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訪問,明指該男子的同性性傾向。而在聯合報的內文中,我們看見記者除了描述該男子的姓氏、年齡、所在地及職業之外,更以輕浮的語氣調侃他的陰柔性別氣質。這兩篇報導在我們眼中看來,完全充斥著主流性別價值觀的判準與歧視!似乎具有陰柔氣質者都是同志、也只有同志會從事這樣的性行為模式,然而記者與醫師都忘記,異性戀者也會從事這樣的性行為,在異性戀的多元性文化中,也充斥著這類的行為與性愛模式,這並非同志的專利!

而蘋果日報報導中,該男子的醫療資料X光片也被公然呈現,在聯合報的新聞網站上,更有醫院如何從該男子的私處將水瓶取出的動態影像畫面。我們要質疑這樣的報導,究竟有沒有取得當事人的同意?如果只是由醫院單方面提供媒體畫面及所有病患的個人資料,我們認為,這樣的報導已經大幅侵犯該名病患的個人隱私。而性傾向、性生活更是個人的重要隱私,這種對於當事人性傾向與性行為的明指或暗示,暨無關公共利益,又非公衛議題,其背後的心態與顯而易見的評價令人可議!

本文作者:
邱伊翎為:台灣人權促進會文宣部主任
彭治鏐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
管中祥為: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fsj 提到...

大人管過頭 變成剪蛹的人

【聯合報╱林聆/高職輔導主任(苗縣竹南)】2009.10.23

我們的社會有很多顛倒的情境:小學生該快樂的玩,偏偏在補習各項才藝,計較成績排名;國、高中生要學習各式各樣的社交禮儀,偏偏老師不敢管太多,畢業典禮有些還得勞駕警察站崗護校產;大學生要用功鑽研功課,卻又偏好打工、迷網咖、上電視,玩得比每個時段還凶猛,以為畢業證書就是就業保障。殊不知,長大才體會已無歲月可回頭!

父母的功能原是培育孩子身、心、靈的健康成長,可是情況卻常相反:接送孩子回家後,吃個點心再載去安親班寫功課,學校裡該學的到安親班加強、反芻,能安的許是父母沒自信的心。

早餐該在家中吃的,卻在爭論該不該讓孩子在校門口或校內吃?午餐該是父母關心的議題,卻轉變為學校或老師的責任,必要時地方父母官還得定時巡視抽檢以此列為政績。

如今又見編列預算擬在補助國中小學校園中建浴室,說是運動過後沖澡以減少感冒,那麼是否也要設美髮室、更衣室等等,讓學校取代即將式微的家庭功能?

俗話說:歷事才能練心,沒有經歷苦難人生,也是種不幸!

但是苦難是生活中順勢而來的逆境,而不是魔鬼刻意設計的吞火與虐待,大自然安排的我們共同承擔是共業,自己執意孤行反而是作孽,連老天都已預言:「不可活!」

蛹必須用牠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經過這個過程,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牠的翅膀裡,蛻變為蝴蝶,這過程有點苦難要受。所以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成長是無法替代,看起來是幫孩子解決一點點的問題,其實背後卻隱藏著「撈過界」的危機,在教養孩子時,實在該小心檢視,我們是否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 吞火太驚悚 爸媽還是照補

【聯合報╱蔡銘燦/藥品行銷人員(台南市)】2009.10.23

補習班走「火」入魔,以吞火、劈柴訓練孩子克服恐懼,激發潛能。當家長聲淚俱下控訴,悔不當初。但這是單一事件或特例嗎?嚴格說來,恐怕不是。

筆者住家附近補習班林立,不論英數或美語,家家生意興隆。晚上九點多,補習班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前來接孩子的家長絡繹不絕。經常見到的景象是,歷經學校與補習班「操練」一整天的孩子,身上仍穿著制服,滿臉倦容,一旁家長只顧和老師討論孩子的學習情形,欲罷不能。孩子不耐久候,聲聲催促,卻換來父母斥責,這算不算另一種精神虐待呢?

台灣的教育現象是,大補小補都是補,那管體質符不符。孩子從小補到大,好不容易讀到大學畢業,竟連一分餬口的工作也找不到,難怪父母焦躁不安。

不諱言,高社經地位的父母普遍存有「基因迷思」,既然先天沒有不足,一定是後天欠調教。高知識分子的這種認知盲點,讓打著「潛能開發」的補習班有機可乘,半年卅萬學費,非一般家庭負擔得起,有錢好辦事,卻不見得能辦好事。

「麥得」的地點與外觀並不突出,老舊鐵皮屋改造的建築物甚至讓人感覺很不搭調,想不到卻能吸引一大票人,甘願掏鈔票喊加油,足見群體影響力量之大。

以台灣父母健忘又怕輸在起跑點的性格,台灣的小孩不但活的辛苦,業者也不怕沒有生意做。

※ 相關報導:

* 麥得洗腦造假象 家長乖乖掏錢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301517+112009102300043,00.html



◆ 社論-孩子的潛能 何須外力激發

【本報訊】2009-10-23 中國時報

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都不忍怪責,但是,台灣升學亂象,教改十年不成,很大部分都來自家長的心態,因為不論教育主管機關如何設想,絕大多數家長還是希望硬擠也要把孩子擠進第一志願,補習就永遠斷絕不了;升學壓力不夠,現在坊間竟出現所謂的「心智開發機構」,說法是要以軍事化的、壓迫式的嚴格管教,激發孩子的潛能到「資優的程度」,結果是花大錢讓自己的孩子遭到如同虐待般的「訓練」。

看看這個潛能營的訓練方式:號稱是催眠大師的人,帶著六歲到十多歲的孩子,高喊「所向無敵」,孩童們跟著回應「勇者無懼」,這還罷了,接下來,竟要孩子們把火塞進嘴裡吞滅!這是什麼訓練營?雜技班?還是特技團?為了訓練孩子的膽量,不但學吞火,還要學赤腳踩過碎玻璃,孩子們不是乩童啊,這群被送進潛能營的小孩,最小不過六歲,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害怕,讓他們不恐懼的方法竟是壓迫與懲罰,不肯做或不聽話的孩子,不是被藤條打手板,就是要交互蹲跳上千下,連寫篇文章都要接受冷嘲熱諷式的「公審」。我們的正規教育已經不容體罰,不論打手板或交互蹲跳,哪個學校老師敢這麼做,必然鬧上媒體,甚至法院。結果,不可置信的場面竟在所謂的潛能營出現。

孩子不懂事,如果他們能選擇,連課後補習都不肯去,遑論莫名其妙的潛能營。這群把孩子們送進心智開發機構的家長,不但不是無知之徒,相反的,他們還都是中高受薪家庭,十之八九都是醫生、老師或公務員,兩個小時的諮商費要六千元,報名費二、三萬元,有一名家長送孩子受訓半年多,花費竟高達近卅萬元,家長花錢給自己找罪受就算了,這群知識教育程度不差的家長,花大錢卻讓自己的孩子受罪,簡直不可思議。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天使的眼是最清亮的,天使的心是最潔淨的,他們的潛能自有發揮的空間,何須外力激發?天使來到人間,不能選擇,也沒有恐懼,因為他們碰上的爸媽都應該是最愛自己的人,偏偏這群最愛自己的大人,被世俗成龍成鳳爭第一的世俗價值所蒙蔽,眼睛看不到懷抱中天使的優秀,只想到如何讓我的天使要比別人更強,要比別人更好。結果,英數理化國文科科都有補習班,鋼琴小提琴書法繪畫門門都有才藝班,孩子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怎麼可能有好的成績?潛能營說服家長的說法是:孩子學不好因為恐懼,所以克服恐懼是讓孩子學業成績轉好的第一步。家長就這麼被「催眠」了。

壓力,從來不在外界的眼光,而在自己;孩子從來不會恐懼,恐懼的只有家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句話簡直成了家長間的聖經,補習班和才藝班廣告訴求的對象都是家長,而非孩子。走過升學之路,走過職場競爭的家長們,不論成功或失敗,心中的恐懼都一樣: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才藝比別人少、分數比別人低、甚至高矮胖瘦都要比一比。被世俗價值掩蔽的成人們,忘記了當自己還是天使的時候所相信的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所以「比較」這件事,根本沒意義。孩子可能數學強而國文弱,可能學科弱而術科格外有天賦,即使學術科都普通,但這孩子只要為人正派大氣不傷害人,他就可以堂堂正正,抬頭挺胸地做人。

揭發潛能營的家長們,一邊泣訴孩子受的苦,一邊坦承該怪自己望子成龍的心態造成這些錯誤。把孩子送進心智開發機構,沒激發孩子的潛能,卻讓孩子心智受到嚴重恐嚇,甚至出現創傷症候群的徵兆,心智開發不成反需心理治療。所有愛子愛女的父母們,醒醒吧!靜下來,回到最初的自己,想想曾經心智清明的小時候,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孩子是最單純的,他們什麼都可以不要,只要有愛─不比較、沒輸贏的愛,這份愛只有自己的父母能給,只要有父母讚賞的眼光,他就是最棒的,何須吞火競膽搶第一?

※ 相關報導:

* 1堂HD課 交大生築5個夢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18303

習慣領域(Habitual Domains,HD)由交大講座教授游伯龍1977年創始。



◆ 家裡蹲醃魚族 估達16萬人

自由時報 2009.10.23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九月份失業率雖然微幅下滑,但是整體就業人口卻降低近兩萬人。其中,擁有大學以上學歷而沒在工作的「非勞動力」創下歷史新高,二十到二十四歲的青年勞動參與率,今年創下新低。立委憂心,台灣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醃魚族」、「啃老族」!

「Kipper(醃魚)」一詞來自kids in parents’ pockets eroding retirement savings,意思是在父母口袋侵蝕退休金的孩子,也就是一般人俗稱的「啃老族」,泛指二十五至三十四歲,沒有工作、住在家中吃父母退休老本的青年。

立法委員趙麗雲昨日質詢青輔會主委王昱婷時,也特別針對這個現象提出呼籲,要青輔會及早準備面對「醃魚族」現象。

究竟台灣有多少醃魚族?根據主計處最新統計,九月份我國有五萬五千名二十五到三十四歲的年輕人正處於「想工作而未工作」狀態中,這些人當中,男性約有三萬四千人、女生約兩萬一千人。

除了這群想工作而未工作的「賴家王老五」,另外還有高達十萬五千人超過二十五歲還在求學或準備升學,兩者加總之下,我國潛在醃魚族可能高達十六萬人。

未包括失業逾一年青年

這還沒有計算因為失業之後賦閒在家的青年人!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指出,九月份資料顯示,二十五到三十四歲的長期失業人口高達四萬三千人,這些失業已經超過一年的青年人很多也可能將退出勞動市場。

他表示,醃魚或是啃老都不足以描述這群人碰到的就業障礙,幸虧這群人恰好有全世界最有錢的父母。政府應該有更積極的就業政策,否則不僅這群勞動力被擱置、閒置,台灣可能將有一個完全沒有消費或儲蓄能力的世代。

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指出,青年寧可讀書、不進入職場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我國普設大學、研究所之後的向上排擠效應,第二個是因為擔心找不到工作,而把學校當成避風港,「雖然我國的父母有錢,願意供應這些大孩子唸書,但總不能一輩子啃老」。

fsj 提到...

「美麗化學」過世 建中人送她一程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09/10/24

在建中任教十八年的化學教師王美麗,去年十二月間診斷出罹患卵巢癌,日前過世。學生為了紀念暱稱「美麗化學」的她,不但自製紀念影片,還在網路號召同學和校友參加今天下午的告別式。建中校友茅耀元說,網路上已有一百九十多人報名,預計今天會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這學期還沒結束,王美麗就因罹患卵巢癌於九月廿二日過世,享年五十八歲。從年輕時代,王美麗即病魔纏身,民國
王美麗生病時,學生特別製作麗的素描,希望老師早日康復。 圖/茅耀元提供
七十七年爬山時,意外造成腿部開放性骨折,民國八十五年更被診斷出罹患了英格爾氏症候群,因為頸部骨頭未退化,造成疼痛及吞嚥困難,開刀後卻傷到腦神經,造成王美麗的顏面神經失調。

但王美麗的苦難並未結束,兩年後,王美麗又因為太過操勞,發生腦血管瘤破裂的意外,也許就是因為老師有這麼多的「經歷」,因此常和學生說,希望學生未來可以研究出什麼辦法,來幫助像她一樣的病患。

未婚的王美麗一直把學生當成自己孩子。已經畢業四年多的茅耀元表示,建中的學生就一定聽過「美麗化學」的綽號,雖然老師身體不好,但教學卻極度認真,黑板上動輒寫滿板書,還不斷找時間要來幫學生加課,被學生戲稱是「燃燒自己,教學別人」,只要上過王老師的課,就不需要補習。

茅耀元說,老師從不說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則,學生若有問題,王美麗更常常都犧牲自己的午休吃飯時間,就是王美麗的認真,讓學生跟著也戰戰兢兢。

建中學務主任文士豪表示,去年十二月底,王美麗因腹部腫脹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一直掛記著學生的王老師,只要談到教學就神采奕奕,好像忘了病痛,更常常說等病好了,一定要教這屆高三學生畢業,沒想到最後卻因病情加重過世。



◆ 教部拍板 來台陸生每學分費約2100元

中央社 2009.10.24

陸生來台學費引發爭議,教育部已拍板定案。未來大陸短期「研修生」收費標準,為私立學校學分費的1.5倍。目前各私校每學分費在新台幣1400元上下,陸生的每一學分費約2100元。

上百名陸生至中興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建國科技大學與中州技術學院4校研修1年,學費都是1年1萬人民幣,相當於公立大學標準,外界質疑低價競爭,教育部也為此召開會議,研訂全國統一標準。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為了顧及本國學生的權益,在召集公私立大學及技專校院開會後,已達成大陸研修生學費收費標準的共識。未來陸生來台「研修」費用,以私立學校學分費的1.5倍計算。   林聰明指出,目前各私校的學分費都在新台幣1400元左右,因此未來陸生來台研修,每一個學分費就約為新台幣2100元。

不過林聰明說,這項政策,對已經來的大陸研修生是「既往不咎」。

林聰明表示,如果各校與對岸學校有簽約,雙方相互交換學生,此為「交換生」,則不在此限,尊重學校的締約內容。例如甲、乙校談好,「雙方有5位學生相互交換2個月,學費免費」,那交換生的學費就免費。

依教育部統計資料,目前大陸來台的研修生約有300人,與教育部規定的1000人仍有距離,因此不打算修改來台研修陸生的人數限制。

會中也決議招收研修陸生的前提條件,以不增加學校成本,又能兼顧教學品質為主。因此各校人數一定要在總量管制內,並採隨班附讀的方式。

大陸研修生學分方面,會中決議,最低12個學分,最高25學分。如果以最低12學分來算,每學分收費2100元,學費就是2萬5200元,18個學分,學費是3萬7800元,與私校學費相近。

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陳振貴認為,教育部的規定是「正確的」、「可行的」,可顧及本地生的權益,也可以增進雙方交流機會,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他也呼籲,大家要用平常心來看待與大陸交流問題。



◆ 麥得老闆與講師 涉詐欺傷害交保

【黃文博/台南報導】2009-10-24 中國時報

被家長指控以吞火、劈材、體罰訓練學生的麥得心智研究機構,其實是個大違建,市府已限期拆除。負責人盧雅玲和講師李寧廿三日向外界公開道歉,檢方認為兩人涉嫌詐欺、傷害、強制罪嫌疑,諭令分別以十萬、十五萬元交保候傳。

台南市政府聯合稽查小組,昨天又到麥得勘察,認為該址是公園預定地,違反建築法、都市計畫法、消防法、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將函文限期拆除,否則強制執行,另因未張貼禁菸標誌,違反菸害防治法,衛生局當場開出一萬元罰單。

盧雅玲、李寧昨天在律師陪同下,向外界公開道歉。盧強調,這起糾紛是因部分家長認為上課不如預期,中途要求退費,經消保官調解不成,才以吞火炒作題材。

至於引起最大爭議的吞火球激發學童潛能教學,盧雅玲發誓表示,這次活動,是一年前暑假所舉辦的,事前都取得家長同意書,而且保證都沒有學生遭受傷害;吞火活動後,參加學生都還繼續參加相關課程,有的家長還介紹其他學生來參加,想不到這次竟然以吞火來炒作,該公司甚感驚訝。

成大化工系教授陳炳宏則表示,白磷、黃磷、鎂都是低燃點化學物質,點燃後嘴巴、皮膚接觸後,雖然不會燒傷,但是磷會產生氧化磷的氣體,吸入人體與水結合後,會變成弱磷酸,造成嘴部下顎骨壞死,並且產生「煙便」,對人體絕對是危害,千萬不要認為低燃點燃燒不會燒傷,就加以使用,因為這種傷害會比燒傷還嚴重。十九世紀時,一些火柴工人就有受到這種傷害。

fsj 提到...

洪蘭:潛能開發 沒這回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5214288.shtml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0.26

「根本沒有潛能開發這回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惡魔式的訓練方法絕對不正確,小孩若長期恐懼,神經反而會萎縮;她也說,坊間流行採智商測驗(IQ Test)、皮紋檢測來測孩子的智能、性向也不準。

洪蘭昨天在教育部補助發展一流大學的成果展中,以「教出優秀人才─從認知神經科學談起」為題發表演講;她認為,給小孩的學習刺激太多或太少都不好,但台灣顯然是「太多」了,希望台灣家長別急著要小孩吞火,要有耐心等待小孩成熟,到時就會水到渠成。

洪蘭指出,很多潛能開發業者都說,我們只用了大腦的百分之十,另外沒有用到的百分之九十要靠「潛能開發」,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以在地震中被土石掩埋的孩子為例,短短五天沒用眼睛視物,視覺皮質馬上就會被觸覺、聽覺皮質拿去用了。

「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需要終身學習!」洪蘭說,「別輸在起跑點」觀念也是錯的。

洪蘭並指出,智商測驗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很大,不夠準確,也不利於文化刺激較少地區的孩子;且當初發展的目的,是在篩出不能閱讀的孩子,而不能藉此挑選出菁英。

洪蘭也反對補習式的反覆練習,並且以三個不同容量水瓶的裝水實驗說明,重複套用公式的孩子,會喪失思考的能力;反而是第一次參與實驗的孩子,可以自己想出最簡單的解法。

優秀人才到底該如何教出來?洪蘭花了很多時間談品德及閱讀。她建議家長,教品德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如走路走得到的地方,就不要浪費錢坐計程車。

至於閱讀,洪蘭則推薦「親子共讀」,「抱著孩子讀一本書,會讓孩子喜歡上閱讀,覺得閱讀很好玩、溫暖,還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錄音帶是不能取代母親的。」



◆ 5元成本研發 姊妹聯手奪冠

自由時報 2009.10.23

「多用途魔鬼氈橡皮筋」讓茶杯隨處黏貼不打翻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5元打敗競爭對手!就讀聖功女中的蘇芳儀和就讀後甲國中的蘇家儀姊妹,聯合發明「多用途魔鬼氈橡皮筋」,榮獲「IEYI世界青少年發明展」奪得「最符經濟效益組」第一名,取得台灣區代表權,將在明年代表台灣參加世界比賽。

蘇芳儀的父親是內科醫師,媽媽是企管碩士,家學淵源,姊妹倆常發想一些東西腦力激盪。某次因父親用電腦時,不小心打翻茶杯,於是思索如何不讓茶杯易被打翻,經過多次實驗改良後,終於設計一款由粗橡皮筋加魔鬼氈的方法,可隨意黏貼在桌上、牆上、浴室中,物品不易打翻,又可隨處黏貼,而且成本只要5元,從全國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蘇芳儀表示,原今年預計參加非洲舉行的世界賽,但因該區目前形勢不穩,所以保留資格至明年再出國,該發明已申請專利,廠商若有興趣,也許可以量產。

蘇芳儀雖是高二文組學生,但她認為,發明和唸什麼組,沒有相對關係,因此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觀摩,加入「發明家」行列。



◆ 74%孩子上「大夜班」安親班體罰多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107+112009102600037,00.html

【朱芳瑤/台北報導】2009-10-26 中國時報

近來惡質安親班、補習班案例頻傳,學童被要求吞火、踩碎玻璃訓練勇氣,又或是被罰「笑」一小時,笑到又哭又吐,令人不忍。兒福聯盟調查發現,高達七成四的孩子放學後到安親班或補習班報到,其中三成讀的是未立案機構,近一成在通風不良的地下室上課,家長應多注意。

兒福聯盟昨日公布「二○○九年台灣兒童課後照顧概況調查報告」,今年六月五日至廿六日間,針對北、中、南、東四區七縣市隨機抽樣十四所國小三、四年級學童,共回收九五四份問卷。

調查發現,台灣雙薪家庭愈來愈多,父母無暇照顧子女,七成四孩子放學後到安親班或補習班報到,逾一成在補習班或安親班待到晚上九點以後才回家,每天在外超過十二小時。

「放學後上『夜班』,簡直快成為台灣孩子的全民運動!」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 有三成孩子表示不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原因包括補習班作業太多、不想每天都很晚回家、安親班的晚餐好油好難吃…。

值得注意的是,約三成孩子課後去的照顧機構根本未立案。兒盟表示,補習班立案規則較寬鬆,許多業者為節省成本,以補習班立案,卻行安親班之實,不僅違法,孩子也被迫在不安全的環境中活動,政府應積極稽查。調查也顯示,三成八孩子感覺娃娃車很擁擠,三成四認為上課教室擠,近一成孩子甚至在地下室上課。

兩成受訪學童表示,常在安親班或補習班被體罰,與兒盟過去的調查比較,是學校體罰的三倍之多;三成三孩子曾聽過補習班老師用很難聽的話罵同學。

王育敏提醒,家長為孩子選擇課後托育空間,務必認明有立案機構,並親自參訪,多看、多比較。



◆ 身心俱疲…小小年紀 累到潰瘍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09.10.26

在外面待超過十二小時才能回家,吃飯時間不正常加上學校及補習的雙重功課壓力,台灣學童國小階段就領略到「身心俱疲」,有人小小年紀就得了十二指腸潰瘍。兒福聯盟呼籲家長,再怎麼忙,也要把陪伴孩子卅分鐘列為每天「重要事項」

兒盟也發現,七成學童因爸媽還沒下班,只好去安親班,不能跟家人吃晚飯。像錢媽媽的兩個孩子一個小五、一個小二,大兒子每天先在安親班寫完功課才回家,大概晚上七、八點才吃家人為他準備的便當。錢媽媽說安親班在下午四、五點會給小朋友吃點心,所以不擔心兒子餓過頭。

錢媽媽的小孩晚上十點半睡覺,第二天早上七點四十五分到學校,親子晚上相處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但她強調,周末一定全家人一起活動。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現在父母都很忙碌,但每天一定至少撥「卅三分鐘又三秒」與孩子互動:藉「三秒鐘擁抱」傳達父母的愛、花「三分鐘傾聽」發現孩子生活上的問題,再留「卅分鐘陪伴孩子」看喜歡的書或影片。



◆ 台灣碩博士即將達百萬之眾

【于國欽】2009-10-26 工商時報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是北宋詞人柳永科舉落第後所填的《鶴冲天》一詞,雖然詞意豁達,視功名為浮名,表現出對科舉的蔑視,但柳永還是一考再考,直到五十歲才中了進士,做了個屯田員外郎的小官。終其一生,飄泊潦倒,家徒四壁,功名並沒有為這位詞人帶來舒服的生活,多數時候他仍是靠填詞為生。

古人熱中功名,十年寒窗的目的就希望能一舉成名,考上進士不但是窮人改善經濟生活的期望所在,也是讀書人一輩子所服膺的最高志業,無法在考場上揚眉吐氣可說是士子們一生最大的憾事。如今雖早已沒有科舉可考,但還有很多考場可以揚名立萬,過去人人拚命擠大學窄門,如今人人爭相攻讀碩、博士,那種希望透過學位提升地位的動機,與柳永那個年代,並沒有太大差別。

國內大學如今一年培養出多少碩、博士?根據教育部統計,以碩士而言,一年取得學位者即高達5.4萬人,比起十年前的1.4萬人高出好幾倍,至於每年畢業的博士也高達3千多人,比起十年前每年幾百人,台灣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近年成長也極為驚人。

依內政部統計,台灣社會如今擁有碩士、博士的人數已直逼80萬,與十年前的14萬相比,整整成長了近5倍,依這種速度,最多再過四年,台灣擁有碩、博士的人數就會升逾百萬之眾,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數字,台灣蕞爾小島,竟有一百萬個碩、博士。

擁有碩、博士學位,過去在職場上確實炙手可熱,不論是職位與薪水都高人一等,但如今由於碩、博士人數眾多,供過於求,優勢不再,非僅薪資沒比大學生高出多少,甚至如果所攻讀的是領域偏冷的話,還有可能長期找不到工作。但這似乎並不妨礙大家攻讀學位的熱情,每年報考研究所全職班、在職班、學分班的人依然如過江之鯽。

如今取得碩、博士既然邊際效用這麼低,何以每年還有這麼多人絡繹於途,奮戰不懈的去攻讀學位?這種心理大概就如同柳永一樣,雖然中了進士只當了屯田員外郎這種芝麻小官,生活依舊清苦,但那種從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考到天子腳下所取得的桂冠,其所象徵的榮耀,已非金錢所能衡量。

由台灣碩、博士人數急速成長推計,未來這個高學歷族群的就業、失業問題將會紛至沓來,惟依我國現行就業統計的學歷分類,最多僅分到大學而已,顯然,在這個傳統的統計上多加個碩、博士分類,已是時勢所趨,不得不然,行政院主計處得儘早做好規劃才行。

※ 相關報導:

* 大陸貧困大學生 每天生活費僅6元人民幣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5215011.shtml

fsj 提到...

孩子不用吞火 0歲閱讀就能成神童

【中廣新聞/劉敏娟】2009-10-31 新聞速報

培育子女與其花大錢讓孩子「吞火」,倒不如從小養成閱讀習慣!花蓮市立圖書館首次舉辦「閱讀從零開始」系列活動。館長蔡淑香也以身作則,在孫女嬰兒時期就為她說故事,如今小孫女四歲了,說話詞彙十分豐富,程度已經相當國小三年級小朋友。

花蓮市立圖書館長蔡淑香認為父母是孩子最棒的啟蒙老師,從胎兒開始就可以為寶寶說故事了,她自己也以身作則,當孫女在小BABY可以坐的時候,就開始為她說故事,也經常讓她翻書看圖片,如今孩子四歲了,用語詞彙非常豐富,例如可以使用「暴跳如雷」、「狂風暴雨」這類詞彙,而且還可以和大人侃侃而談,托兒所所長認為孩子語言能力已經達國小三年級程度。所以蔡館長建議:父母親不只為孩子準備玩具,也可以讓書本放在他們的周邊,讓孩子熟悉書本,熟悉閱讀環境。

花蓮市立圖書館曾經榮獲全國金圖書館獎的殊榮,推廣市民閱讀習慣不遺餘力,尤其是舉辦每月兩好書、送書去旅行活動備受好評。

花蓮市圖館長蔡淑香為了讓市民從小、從家庭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從10月31號起,連續三個週末舉辦「閱讀從0開始」系列活動,10月31號先辦理贈書活動,只要家中有0到3歲嬰幼兒的父母參加活動,都可以獲得一份「閱讀禮袋」,包括寶寶圖書兩本、父母手冊一本,適合寶寶閱讀的書單、以及一個驚奇小禮物。

接著11月7號、14號還邀請毛毛蟲基金會講師到花蓮演講如何幫助孩子啟蒙閱讀,以及為幼兒說故事的技巧等。歡迎有興趣的爸爸媽媽趕緊報名參加,讓閱讀改變家庭、改變人生。



◆ 不能窮教育 總統:明年教育經費增159億

中央社 2009.10.31

總統馬英九今天參加國立中興大學90週年校慶活動時表示,因經濟不景氣,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沒有成長,但教育不能窮,教育經費仍會增加新台幣159億元。

馬總統在教育部長吳清基等人陪同下,上午到中興大學向師生祝賀興大90歲生日。馬總統在致詞時特別指出,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教育對國家相當重要,如果投資太晚,到時候哭都哭不出來。

馬總統指出,他競選時已設定目標,國家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率,將會從4.4%逐步提高至6%。如果他當8年總統,教育經費每年將成長0.2%,相當於每年增加240億元。

不過,馬總統說,今年的教育經費增加260億元,但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明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沒有成長,可是政府仍努力調整預算,讓教育經費繼續增加159億元。

馬總統表示,明年教育經費未能達到增加240億元的目標,他為此感到抱歉,但一定會盡可能滿足教育上的需求,讓教育環境可以更好。

另外,馬總統也高度讚揚中興大學是中部的頂尖大學,近年來已明顯脫胎換骨,從農林專長型的大學,晉身至綜合研究型頂尖大學。尤其在農業科學方面,更躋身全球百名之內,成績傲人。

馬總統指出,未來政府會繼續投入經費輔導發展卓越大學,並鼓勵大學生出國留學或遊學開拓視野,同時也會幫助大學營造國際化校園,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台灣就讀大學。

馬總統今天也為中興大學的校史館剪綵揭幕,對於興大的優良傳統與悠久歷史讚譽有加。



◆ 夫子紅到美國 眾院尊孔

【劉屏/華盛頓卅日電】2009-10-31 中國時報

拉丁美洲的選美佳麗不知道孔子是哪國人,不過美國國會卻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案,紀念並尊崇孔子,以表彰儒家思想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今年五月巴拿馬舉行「環球小姐」代表選美時,一位參賽佳麗被問到孔夫子是哪一國人時,竟然天馬行空地回答:「孔夫子(Confucio)啊,是日本人…不,中國人?『混亂』(confusion)一詞就是由他而來的。」

腦袋空空的選美佳麗把孔老夫子和「混亂」硬扯在一起,相較之下,美國國會對孔子卻推崇有加。聯邦眾議院院會廿八日以三六一票贊成、四十七票反對,通過眾議員格林(Al Green,民主黨,德州)所提的決議案。

格林是非裔美國人(即黑人),與東方文化並無淵源,在國會問政則以勞工大眾權益為主。但他服膺孔子思想,諸如「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他在院會發言說,儒家思想影響深遠,中國大陸、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地,都看得到孔子思想的潛移默化。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羅斯雷提南(佛羅里達州)發言指出,很多美國人受到亞洲文化與儒家思想影響,使美國的社會與文化更趨於多元,在科學、法律、醫藥、工程、音樂、藝術等領域都有重大意義,所以美國國會應當通過決議案,紀念中國這位至聖先師。

決議案說,孔子在西元前五八一年九月廿八日生於山東曲阜,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社會哲學家之一;他的忠恕、王道、反求諸己等思想,是至高的倫理道德;他主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是人類和諧的楷模;他提倡的敬老尊賢、講信修睦、民無信不立,值得所有人履行並尊崇。

所以美國聯邦眾議院在孔子二千五百六十誕辰之際通過此一決議案,紀念並肯定他對人類的哲學、社會、政治思想的無價貢獻。

fsj 提到...

香港挖角 台灣教授恐爆出走潮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2009.11.02

香港、大陸的大學不僅向台灣優秀高中生招手,也挖走大學教授。政大這學期就被挖走前傳播學院院長羅文輝等三人,由於香港的大學即將改為四年制,需才孔急,多位校長擔心明年台灣會引爆一波「教授出走潮」。

政大陸續有霍德明等兩位商學院教授被北大挖走,前年有資管系教授留職停薪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這學期有三人轉到香港和大陸任教。

不滿六十歲的政大新聞系教授羅文輝八月一日退休,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當教授,校長吳思華雖極力慰留,沒有成功。早在羅文輝之前,新聞系教授汪琪也辭掉台灣教職到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這兩年才又回聘政大講座教授。

此外,政大商學院財管系教授劉玉珍前年留職停薪到北大任教,這學期正式向政大辭職,和在會計系任教的先生,一起到北大教書。

不只政大,台大也有教授被挖。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早就轉到北大任教,這個暑假又有兩、三位人社領域教授去北大;中山等大學有教授到香港的大學去當客座教授。

吳思華指出,香港的大學二○一二年從三年制改為四年制,需要增聘一千位教授,最近頻來台挖人,因薪水是台灣三、四倍,台灣的教授未來被挖走會更多,政大只有六、七百位教授,即使只走掉十人,都是損失。

fsj 提到...

新流感停課補課補翻天 教部擬濃縮節數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1.03

新流感停課班級數突破1100班,已有科任老師為了學生補課,連續上課超過兩周未休假,學生也得犧牲周末補課趕進度。教育部表示,將盡速調查多少班級因新流感重複停課,並召集各縣市開會討論是否濃縮補課節數,減輕老師及學生的負擔。

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老師連續利用周末補課未休假,以國中科任老師狀況最嚴重,因為一位科任老師不只教一班,有班級因325標準停課後,科任老師仍要到校教其他未停課班級,一周五天依舊天天上班,周末還要幫復課班級補課。

目前教育部已經緊急要求各縣市著手調查,究竟有多少班級重複停課,最快本周四將邀集各縣市教育局處討論鬆綁補課標準。楊昌裕強調,停課班級數增加,補課標準有必要檢討,教育部考慮要濃縮補課節數,並由學校採認學生在家學習成果,減少補課數量。

教育部與各縣市討論修正補課標準後,最快本周就能實施。楊昌裕強調,站在教育部的立場,科目有沒重要與非重要的區別,原則上都希望學生能充分學習。

但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批評,教育部居然不知道有多少班級因新流感重複停課,簡直是天大笑話。他強調,不僅科任老師全年無休,導師在家自主管理也得掌握班上學生狀況,關心電話打不完,壓力逼近臨界點,學生也是一刻不得閒。

他建議,除了檢討補課標準外,也會協助因停課造成進度落後的班級,例如找代課老師或調整排課,協助學校新流感的停課衝擊。



◆ 感染數驟增 南韓考慮全國停課

【陳文和/綜合一日外電報導】2009-11-02 中國時報

南韓H1N1新型流感疫情蔓延迅速,首爾當局正考慮將全國疫情警示層級提升到最高級別,並向全國學校下達「停課令」。南韓上周末又新增三個死亡病例,累計達四十人。

南韓保健福祉家庭部、教育科學技術部等部會四日將舉行工作會議,隨後並召開傳染病專家危機評估委員會議,討論各部門遏止新流感疫情進一步惡化的可行對策。會議結束後即可能宣布上調國家傳染病疫情警報級別。

南韓總理辦公室官員一日說,新流感疫情快速蔓延,當局不排除下令全國學校停課的可能。政府將仔細分析新型流感擴散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決定。

南韓保健福祉家庭部中央流感對策本部一日表示,上周染患新型流感病患平均一天多達四千二百人,周末更驟增至一萬人,擴散速度越來越快,政府須全面採取防治措施,也應上調新型流感警報級別。



◆ 8歲未就學 男童有3個姓…

【聯合報╱記者陳金章/台北報導】2009.11.02

台北市一名八歲仍未就學的男童,身世坎坷,小小年紀已三度改姓。

他因生母和已婚男子生下他,從母姓報戶口,滿月時生父把他抱走認領改父姓後,生父去世,他被過繼給姑姑改姓;因身分未明未就學,相關單位正協助他「正名」並解決學籍等問題。

台北市警局少年隊上月十日接獲北市教育局通報,戶籍設在忠孝東路五段的八歲曹姓男童未入學,警方即由中輟生入口網站,循址去找男童的生母,多次未遇。

警方留下字條請她聯絡。在此期間,警方經由戶政系統,發現男童曾一再改姓,直覺事有蹊蹺。

前晚男童母親主動到少年隊,得知八年多不見的兒子迄今未就學,一直掉淚,經警安撫情緒,斷斷續續說出經過。

她表示,八年前認識大她九歲、住北縣新店市已婚的熊姓男子,因對方已婚,兒子生下後從母姓登記在她戶籍。

兒子滿月後,有天熊突然拿走兒子出生證明等資料,並抱走兒子,她無力阻擋,從此沒有父子訊息。

她表示,她因未婚生子擔心發生其他事,雖想念兒子卻不敢去熊家探視,而且自己經濟狀況也不好,心想兒子跟著生父也許能受到較好照顧,根本不知兒子還未就學,也不知道熊己去世。

警方發現,原跟母姓曹的男童,由熊姓生父向新店市戶政事務所辦理認領改姓,三年前熊父去世,把兒子過繼給男童姑姑,男童再改姓劉。

因男童親屬、姓氏關係複雜,生母自認無力解決,少年隊正和新店戶政事務所聯繫,要幫男童「正名」以解決歸屬、監護權、就學等諸多問題。



◆ 清華大學 國學研究院成立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09.11.02

停辦了八十年之後,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昨天成立,力圖重振北京清華大學往昔在國學領域研究的聲威和輝煌歷史。

北京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表示,一九二五年曾成立清華研究院國學門,當時亦通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後因各種原因,在一九二九年停辦。短短的四年中,畢業學生近七十名,其中五十多人成為中國人文學界著名學者。

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指導學生的教授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被稱為「四大導師」,代表當時中國國學研究的最高水準,其教育人才的成就也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的一段佳話。

謝維和表示,為繼承老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精神傳統,全面推進清華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清華大學決定成立國學研究院。清華國學研究院為校屬、跨院系的研究機構,將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力求把國學研究院辦成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為中國文化研究提供一流的國際化平台。

新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將聘陳來出任首任院長,他是張岱年的大弟子、馮友蘭生前最重要的學術助手,當代哲學家。

陳來表示,研究院將設立「梁啟超講座」、「王國維講座」、「陳寅恪講座」,以紀念奠定清華文科基石的大師。三大講座將分別邀約哲、文、史諸領域的世界級的學者,圍繞特定的專題,到清華園進行較長時間的訪問和講演,並與國內同行進行深度的交流。同時也將不定期召開小型專題研討會和演講會,舉辦各種國際學術論壇,設立「清華國學講堂」。

他表示,研究院還將廣泛蒐集前輩院友的著作,編輯叢書。同時,著重於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史學、中國美學與文學、世界漢學,並將在研究計劃中,倡導重視材料的發現與方法的創新相結合,力求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



◆ 高學歷機車行 說服碩士當黑手

【李坤建/竹縣報導】2009-11-02 中國時報

「不好好讀書,長大後就去作黑手!」小時候不用功讀書,父母常用這句話恐嚇孩子;用創意經營機車行廿年的黃清驛卻顛覆傳統,喜歡雇用學歷高的年輕人做黑手,他十餘家分店及加盟店中,就有兩名員工是碩士,他以自身經驗告訴年輕人:「作黑手照樣能出頭天!」

四十八歲的黃清驛,卅年前在黑松汽水廠當幹部,工作十年後,父親去世,家人要他繼承父業接管家裡的機車修理店。大專畢業的黃清驛,要他辭掉月薪四、五萬的工作去作黑手,根本不願意,後來在家人勸說下才勉強答應。

改造機車行 悠閒看書報

黃清驛看見父親留下給他的店髒亂、狹小,還要整天滿手油汙幫客人修車子,心裡很排斥,很想結束營業一逃了之;後來心想:「既然嫌店髒,為何不想辦法改變呢?」

黃清驛除了調整修車的服務流程外,還請來設計師,將機車行裡外作徹底的改變,不僅變得寬敞、明亮,還有景觀及人工魚池,讓客人等待修車的空檔,可以悠閒地坐在高挑的空間啜飲咖啡或閱讀書報。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黃清驛說,一般印象裡,只有不肯讀書或家境貧窮的人才肯來當學徒。他決心顛覆這項傳統,幾年前成立多品牌機車行維修服務聯盟,旗下分店或加盟店雇用高學歷的年輕人當員工,並輔導創業。

黃清驛想法固然創新,起初卻沒有人肯來嘗試,還有同業譏笑他異想天開。不過,隨著景氣持續低迷,加上黃清驛的竹北總店,年營業額高達兩千萬元,果然吸引不少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上門。

千萬營業額 黑手出頭天

黃清驛台中中科加盟店的經理張凱傑,師大工業教育系畢業後,從「準教師變黑手」;台中逢甲店員工劉龍德,是北科大車輛研究所的碩士;竹北總店員工蕭資勇,則是大同工學院化工研究所碩士。其他分店大專院校畢業的員工也不少。

不過,還是有不少家長極力反對孩子做黑手,蕭資勇的父親認為栽培孩子讀到碩士,「怎麼可以去修機車?」黃清驛還在和蕭父持續溝通之中。

「修機車一樣能出頭天!」黃清驛以過來人經驗說,台灣有兩千萬機車族,修理機車行業還是很有潛力;他強調這行業絕對不是夕陽工業,想從事這行業的年輕人可以來找他。

fsj 提到...

教授薪水 壞在無關表現

【聯合報╱張瑞雄/東華大學副校長(花縣壽豐)】2009.11.03

昨天聯合報報導說香港大學大舉招人,因其教授薪水為台灣三倍多,台灣恐爆教授出走潮。但台灣教授的薪水真的太少嗎?對有些兢兢業業的教授絕對是,但對很多尸位素餐的教授來講,待遇又太好了。所以台灣教授的薪水問題是齊頭式平等,患寡又患均。

教授的薪水分成兩部分,本俸和學術研究費,本俸依年資稍有不同,而學術研究費只分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四級,亦即只要你是正教授,不管你的表現如何,薪水都一樣,而且一輩子無法調升(國家統一調薪例外)。很多人四十幾歲就升上正教授,到六十五歲退休,薪水都不可能增加。若有任何一家企業告訴員工說此後廿幾年你都不可能晉薪,員工一定都跑光光。

所以很多人升上教授後就躺著幹,只有上課時見得到人,其他時候別有旁騖,或者雖然整天待在學校,卻是只教教書,不做研究,不服務,不輔導學生,這樣每個月九萬多的薪水會不會嫌太多?

教育部說早已授權大學,教師薪資可有兩到三成的差距,因總支出不能增加,故只能砍表現差的人來補表現好的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有那個大學敢執行。

真的要獎優懲劣,就不能將學術研究費理所當然視為薪水的一部分,且要打破學術研究費僵化的四級制,每年或每兩年檢討一次。學術研究費顧名思義是獎勵做研究,對於只教書但從不做研究的老師當然只能拿本俸,而一位助理教授如果研究很突出,其學術研究費為什麼不能高於教授?

當然薪水的問題只是整個大學教學研究問題冰山的一角,最近剛好大陸的教育部長被撤換,其中重要的原因為大陸的高等教育亂象叢生,大學擴招帶來大學生素質下降、間接導致就業難問題嚴重,高校學費高讓普通家庭上學難,以及高校學術腐敗和剽竊醜聞等更是屢屢頻傳。以上這些看起來似乎很熟悉,不是嗎?



◆ 黑手女花藝男 技職大「金」喜

自由時報 2009.11.03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女生玩賞花藝,男生當黑手的時代變了!勞委會昨日舉行全國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的頒獎,花藝前三名得主都是男生,車床金牌卻是大二女生,其他金屬結構製作的二、三名,也是女生的天下。

杜姿玲念機械 老爸火大

獲得CNC車床金牌的杜姿玲是屏東科大二年級的學生,父親就是從事傳統車床。杜姿玲高職亂填志願,電腦選填上機械科,她的父親受到驚嚇,要求她高二轉科,她卻在開始上課後,發現自己很喜歡機械科,便堅持念完。她覺得自己會喜歡研究車床,可能是遺傳,堅持不轉科,讓她父親相當生氣。

杜姿玲考上屏科大生物機電工程,並參加技能競賽的初賽,雖獲得第二名,也獲得父親支持,但發現自己遇到瓶頸,一直排斥練習,直到指導她的沈老師,在騎腳踏車過一條小小道路時向她表示:「感覺上好像很難過,但騎過去就過了。」她想了兩天,全力參加總決賽,三天的賽程在自己手中寫下「靜心」,隨時提醒自己,竟然獲得冠軍。

楊紫加讀電機 愛上花藝

獲得花藝類金牌的修平技術學院的大三學生楊紫加,老家在南投埔里開民宿,父母親對園藝相當有興趣,要求他在大學時選擇園藝系,他卻故意選擇就讀電機工程系。

同樣是花藝老師的阿姨,在他大一時教他花藝,原本排斥的楊紫加在學習後竟然發現自己很有天賦,事實上,由於念的是電機,對色彩及層次都很陌生,於是開始接觸藝術,慢慢就有概念,便一直學下去,竟然獲得金牌。



◆ 車床女稱王 插花男封后

【盧金足/台中報導】2009-11-03 中國時報

第卅九屆全國技能競賽金牌選手今年創紀錄,女生搶男人黑手業的飯碗,車床職類由廿歲的小女生杜姿玲稱王;花藝職類則由念電機工程的大男生楊紫加奪下金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強調,不分男女,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有出頭天的機會。

全國技能競賽中屬車床、冷作金屬的黑手職類,今年破天荒有八位女生參賽,車床類由杜姿玲奪冠,銅牌也是女生王佳涵;冷作金屬結構製作銀牌得主陳美靜、銅牌許瑞燕初試啼聲,打敗其他男性選手。

怪力女孔武有力 輕鬆抱男友

首度參加CNC車床比賽就拿下金牌的杜姿玲家住高雄,讀鳳山高職機械科,入學後轉攻車床,每天與磨組機、裁切鋼板焊接等粗活為伍,雙手練得孔武有力,同學稱為「怪力女」,可以輕鬆抱起男友。

學習過程常被鋼屑火花噴得滿頭滿臉,累到流下淚水,但她熬過考驗,升上屏東科大就考上乙級證照。她說,車床不再是傳統黑手,電腦數位控制車床取代傳統費力車床,操作不再會變成灰頭土臉的黑手。

電機男巧手飾花 不怕被笑娘

大男生卻有女性巧手的楊紫加就讀修平電機工程學系,晚上到阿姨的花店幫忙,阿姨教他切花、壁飾、盆栽、珠寶裝飾。天生對色彩、美學敏感,加上基本力紮實,讓他在比賽項目得高分,順利摘下金牌,以後要朝花藝發展。

男生學插花,會不會被笑「娘」?他說,花草世界反而讓他成為同學的好朋友,只要隨手綁花束送人,馬上可以讓人心「花」怒放。他最喜歡玫瑰花,希望有天設計一束愛情花,送給自己心儀的人。



◆ 英1女大學生蒙眼15秒能將魔術方塊復原

【中廣新聞/陶泰山】2009-11-04

據英國媒體今天報導,英國布里斯托爾市23歲女大學生(夏洛特)雖然兩年前才開始研究魔術方塊,但她現在已經成了英國還原魔術方塊速度最快的女高手,她只需15秒時間,就能將一隻錯亂魔術方塊的6個面全部還原。

報導說,夏洛特常到世界各地參加各種魔術方塊競賽,並屢屢奪得名次。今年7月,當她參加英國大師賽時,以17.59秒就將魔術方塊還原並奪得女子冠軍,成了全英國速度最快的女高手。夏洛特說,她平時在家訓練,只需15秒就能還原。她說,她的生活已離不開魔術方塊,她每天都會玩一個小時左右,而在參加競賽前,甚至會花5個小時來研究。現在,夏洛特即使將眼睛蒙起來,也能憑記憶將魔術方塊6個面全部復原。

大多數男性魔術方塊高手都是數學天才,然而夏洛特卻與眾不同,她在大學攻讀的是英國文學,平時更喜歡閱讀小說。據了解,世界上復原魔術方塊速度最快的人是荷蘭的(埃里克),他只需7.08秒就能將一隻魔術方塊成功復原。

fsj 提到...

排除修辭、譬喻… 「閱讀課更有趣」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09/11/06

不少老師替學生規畫閱讀課,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提醒,應排除修辭和譬喻這類內容,因為學生還沒有看到「整體」,卻反覆練習這些細節,容易扼殺對閱讀的興趣。

《親子天下》雜誌邀請各縣市教育局處,推薦3名該縣市「閱讀典範教師」,由老師提供教案,該雜誌除把教案放在網站,並請柯華葳講評。

柯華葳首先強調,老師讓學生學到新東西,開拓學生知識的視野很重要,但新東西必須排除修辭和譬喻這類內容,因為學生還沒有看到整體,卻要對修辭、譬喻等細節反覆練習,反會扼殺閱讀興趣。

柯華葳也說,閱讀應以學生為主,而非以老師為主,不要把活動布滿整堂課,因為,過度頻繁的活動會讓學生沒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

她指出,課程的設計要關注到是否能持續,但有些老師做太多了,幫學生把每本書都做成ppt,設計很多問題,把一本書跟9大領域都拉上關係,這樣不能持續,因為老師做太多、太累了。

柯華葳表示,老師設計閱讀課程,應該要學會以閱讀為主,其他領域知識為輔,但教學目標和做法都要緊扣閱讀。

她舉例,台北市有一位老師,從閱讀情緒、生命教育的書,帶領孩子閱讀大量名人傳記、少年小說,最後讓孩子寫出一本自己的傳記小書,出於書,回歸到書,又練習寫作,是很好的例子。

柯華葳期許未來兩、三年後,老師應更懂得依據學生需要,形成自己的做法,減少活動式的頻繁和勞累,讓閱讀回歸閱讀。



◆ 慢讀「家變」 王文興美聲迷倒讀者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09.11.05

「我把每個字當音符對待,停頓的部分是休止符,而小說就是樂譜!」本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昨天舉行「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新書發表會,自剖代表作「家變」的創作理念。

個性低調的王文興,不僅首度舉行新書發表會,也過了生平第一個生日。昨天是他七十歲生日,出版社突然推出大蛋糕給王文興驚喜。

「家變六講」起源於二○○七年於中央大學舉行的六堂「家變」研讀班課程。王文興在課堂中逐字逐句講解「家變」的文句與寫作過程,並與學者對談。

王文興以「慢寫」著稱,一天只寫三十個字;他同時提倡「慢讀」,甚至提醒讀者,理想的閱讀速度是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昨天他親自示範把小說當樂譜的「王式慢讀法」,朗誦「家變」中的文字,聲調和速度搭配的美感,迷倒在場讀者。他的太太陳竺筠透露,四十多年前初遇王文興,「就是被他的聲音吸引」。

當年出版「家變」的洪範發行人葉步榮表示,王文興為了讓讀者「慢讀」,特意使用自創怪字、標點與空格,「阻擋讀者閱讀的速度」。這些怪字讓排字工人大傷腦筋,最後只能用「照相打字」解決。

會中播放國家文藝獎為王文興拍的紀錄片。片中公開王文興的書房,王文興形容它「很小、像牢房;但正因空無所有,可以專心地寫我想要的文字。」他也談及寫作初衷:「我認為白話文有缺點,希望有新的語言,讓白話文與文言文有所接合。」他認為,「家變」的奇特文體「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絕地求生」。



◆ 台灣SCI論文排名世界16 被引用數居22

中央社 2009.11.05

國家科學委員會今天表示,台灣SCI出版論文數為全世界第16名,被引用次數為第22名,但每篇被引用次數掉到90幾名,分析發現,後50%文章被引用比率為15%,多數幾乎沒有被引用。

國科會主任委員李羅權受訪時表示,台灣論文產量高,被引用率偏低,經查後發現,台灣碩士生論文居多;他解釋,碩士班學生要發表論文才能畢業,論文產量高,但相對之下品質沒那麼好,美國的碩士生未必要有論文才能畢業,但台灣碩士生需要論文才能畢業,多接受訓練也是件好事。

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表示,從2004年至2007年資料顯示,台灣出版論文數在全世界排名在16名左右,被引用次數約在22名,但每篇被引用次數掉至90幾名,非常非常差,與第三世界國家數字差不多。

陳力俊表示,分析結果顯示,SCI(科學期刊文獻索引資料庫)前50%被引用次數比率為85%,其中前20%被引用次數比例為60%,品質好、非常有國際競爭力,但也發現後50%被引用次數比例為15%,顯示出論文品質好壞懸殊,SSCI(社會科學期刊文獻索引資料庫)論文更嚴重,後50%論文被引用次數比例為30%。

陳力俊表示,為改善這樣的現象,國科會已檢討支持學術研究的補助,要求論文要重質不重量,不能以量取勝。

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論文的量不是最重要,質才是最重要,寫了100篇沒被引用的論文,不如5、6篇大家引用的論文。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解釋,台灣論文被引用率低有原因是受限於語言,理工科論文多用英文發表,其他大都用中文發表,外國人看不懂中文,自然不會引用。

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表示,台灣論文有60%沒有被引用,許多學校為了衝論文的量,生產出一堆品質不好的論文,造成台灣學術界「有山頭,無學派」的狀況,盼國科會與教育部能改善這樣的怪現象。

fsj 提到...

曾志朗的兒子 認為雞有6隻腳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1.07

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上午出席生命教育論壇時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太過沈迷於虛擬世界,每天都跟一隻老鼠(電腦滑鼠)玩在一起,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反而疏離,要透過生命教育把這些年輕人拉回到真實世界。

曾志朗以自己兒子為例,他的兒子電腦桌前有三個螢幕,「一個跟我對話」,一個跟朋友聊天、一個專門寫作業,完全是一個宅男,整天都待在電腦前。

之前他發現兒子的電腦動畫成績居然只拿F,探究原因居然是裡面的雞居然有六隻腳,因為兒子的同學堅持,超市裡面賣的雞腿都是一包六隻,所以認為雞是六隻腳的動物。

曾志朗笑說,年輕一代生活經驗等同於電腦世界,只有跟「那一隻滑鼠」感情最好,但生活並非只有如此,太過沈溺於虛擬世界,會忽視真實世界,兒子同學會誤認雞有六隻腳就是最好證明。

教育部長吳清基也表示,過去不斷推動生命教育,就是希望學生能增加對生命的尊重,光靠電腦無法學會這些,他擔任北市教育局長期間,碰到大象林旺過世,就要求動物園免費讓學生進園哀悼林旺爺爺,因為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活教材。

※ 其他報導有污名化阿宅之嫌。



◆ 英國小學童以為希特勒是德國足球教練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09-11-07

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有二十分之一的小學童以為「希特勒」是德國足球教練。

在這項調查中,還有六分之一的英國青少年以為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集中營是一座主題樂園。另外,十二分之一的受訪年輕人以為用來指稱二戰「倫敦大轟炸」的Blitz(突襲)這個字是歐洲清潔運動。

這項調查是由一家慈善機構進行,主要是調查兩千名年齡在9歲到11歲的學童,有關他們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有多少,但調查結果令人尷尬。

調查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童不知專為紀念世界大戰的「國殤日」是什麼。

這家慈善機構負責人表示,兒童是國家的未來,讓學童了解歷史非常重要。



◆ 生命怎麼教? 學者:看名人傳記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09/11/08

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所長黃雅文昨天指出,生命教育的效果必須更長期才能顯現,她建議,先從閱讀名人傳記著手,利用奮鬥故事融入生命教育,還提出「六項思考帽閱讀法」,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得榮基金會與台師大昨天舉辦「2009年生命教育論壇」,由台北護理學院教授曾煥棠及黃雅文發表論文,談「生命尊嚴與心靈重建」及「生命教育教材發展研究」,並有校長及老師分享實施成果。

生命教育2001年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後,成效到底如何?黃雅文指出,生命教育雖推廣多年,但各年齡層學生自殺率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且教法卻受到課程制約無法順利融入,效果必須更長期才能顯現。

黃雅文表示,老師融入生命教育課程時,也因為課程爆滿、升學壓力等原因,融入知易行難,並不是很容易。

但她建議,閱讀是目前最適合融入的科目,尤其是名人傳記,有奮鬥的故事足以作為生命教育的最佳教材;不過,她不並建議閱讀心得變成作業,而是透過表演、歌唱或分享來讓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

黃雅文更提出「六項思考帽閱讀法」,分別以白色代表事實、紅色感受、黑色批判、黃色欣賞、綠色思考及藍色統整,在閱讀過傳記文學後,分別請學生針對這六大面向分享。

為了讓分享的過程更有趣,黃雅文還建議,小學生可以上台戴上不同顏色的帽子,來分享閱讀心得。

黃雅文也強調,目前每個學校都會教生命教育課程,但教學現場太著重感性,強調動人的故事,且多止於課堂,如果老師能透過「六項思考帽閱讀法」,針對故事內容再加強,相信學生對生命教育會有更深刻了解。



◆ 戲說青春故事 44人演自己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09.11.08

「這是我們自己的故事。」44名就讀國中到大學的學生,昨天站上舞台,戲裡帶著淚水,對自己開膛剖肚,把真實的青春故事演給台下觀眾看,戲外有人找到勇氣,追逐自己的夢想。

台中市政府社會處與群園基金會合作,推出青少年戲劇工作坊,近200人報名,錄取44人。社工謝至翔說,學員把自己的故事融入戲劇,共同創作出「我們‧青春」這齣戲,他們排練5個月,昨天交出漂亮成績單。

故事中,有個瘦弱的國中男生,經常被同學笑娘娘腔,他封閉自己,心裡興起報復念頭,但不敢付諸實現,在工作坊中,他大膽分享出來,透過戲中精靈的幫助,他發現報復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敞開心胸,正面面對,才能交到朋友。

另一名明星高中女學生,儘管功課好,壓力卻很大。她在劇中獨白,穿上明星高中制服,就得把台大當成第一志願,她只想做自己,追逐自己的夢想。社工說,戲裡她掙脫束縛,戲外也找到勇氣,勇敢與家人溝通自己的志向。

另名高中女生因好友交男朋友,兩人疏離,甚至發生誤會,兩人冷戰時,對方忽然發生車禍,竟天人永隔。這名女學生戲中哭喊「再一起去逛街」,當時的遺憾透過戲劇,重新找到和解之道。

演員之一的小甜說,其實當學生壓力不小,夾在課業、爸媽要求與同儕之間,透過演戲能釋放壓力。另一名演員王致珝說,透過演戲,他反省到得放下自私,才能與人合作。

※ 相關報導:

* 馬總統:大學要開全英語學程
http://www.udn.com/2009/11/7/NEWS/NATIONAL/NAT5/5238137.shtml



◆ 「祖父母政策」比「祖父母節」重要

【聯合報╱社論】2009.11.07

教育部又有新點子,最近端出了「祖父母節」的構想。據稱已獲得吳揆的大力支持,將訂八月最後一個周日為「祖父母節」;並建議阿公阿嬤可在開學前的這天買文具送孫輩,並在開學日牽著孫兒上學去。

教育部長吳清基說,如此是希望增進祖孫間的感情交流,培養傳統孝道精神,「弘揚師道、推行孝道,國家才有希望」。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則說,台灣現在是高齡化的社會,未來是超高齡化社會,增訂「祖父母節」可帶動社會尊重老人。

這真是教育部向行政院及人民丟出的一道「道德測驗題」。在「重視孝道」、「尊敬老人」、「培養祖孫感情」的大旗之下,誰敢曰不宜?

我們同意,孝道、敬老,或者增進世代間的理解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教育部能主動擔起移風易俗、發揚孝道的重責大任,其勇於任事的精神也令人敬佩。但是,檢視「祖父母節」的構想基礎,不免發現這是出於對家庭型態、倫理關係的傳統想像。

就教育部官員目前為民眾描述的內涵,要祖父母送文具給孫輩,開學日牽他們上學去,看來主體仍是兒孫,而不是祖父母,只是正式派定祖父母的工具角色。於是,即使在為他們設立的節日,他們的功能還是送小孩上學;官員難道不知道,這早就是許多台灣老人家每日的例行工作,無薪而且無法請假?

但是,現代社會裡,愈來愈多的祖父母希冀享受晚年的自在,在盡了養兒育女的人生義務之後,再不希望餘年繼續為兒女提供免費「愛的勞務」。更有甚者,不負責任的兒女把孫子丟給祖父母照顧,靠老人津貼養孫兒。面對下一代的「啃老族」,如此的「祖父母節」豈不令祖父母感傷?

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或強調倫理道德而設立節日,必須小心。在多元社會裡,對愈見多元的家庭型態,比如單親家庭、各自帶著前次婚姻兒女再婚的「重組家庭」等,必須更具文化敏感度,避免以舊社會的思維為學生的家庭貼了標籤。已有教師反省,在母親節畫「我的母親」、作文課寫「我的父親」,對許多單親或重組家庭的小孩都可能是難題;如今要訂「祖父母節」,倘若父母輩與祖父母輩的關係異樣,難免徒然增加祖孫三代的緊張。就台灣社會現狀來看,此種可能性恐怕不小。

再者,對於節慶,台灣官方與民間早都各自發展出「過節公式」:儀式與消費。依照台灣社會現下的「過節」習慣,祖父母節場景大概是:官方必會舉辦應景儀式,諸如選拔「模範祖父母」、舉辦「溫馨祖孫情」徵文或者「手機簡訊祖孫傳情」大賽。民間則是比照目前過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商業化」模式,商家推出「祖父母節大餐」,以及給祖父母的應景禮物組合。如此一來,教育部期待中的發揚「孝道」或「敬老倫理」,全由商家發揚光大,為人子女、孫兒者,只要埋單即可。

回到問題的初衷,若想增進祖孫情、對老人的關懷,還是那句老話:「言教不如身教」,若是父母能孝敬祖父母,孫兒輩大概不致太失禮;但若是父母早與祖父母疏離,祖孫情要靠一天的「祖孫節」來維繫,只怕反而是傷口撒鹽。

邁入老人社會的台灣,要照顧眾多的祖父母。我們並不反對訂定節日喚起倫理親情,但國家要用更全面、更細緻的政策來承擔治理責任。已上路的國民年金、勢在必行的長期照護保險,都是切中老人社會需求的重大政策;遺憾的是,政府將明年的弱勢托育及長照社福預算大幅刪減,眾多老人將首蒙其害,這顯然不是訂定「祖父母節」可以彌補的。

fsj 提到...

台大醫學生不敬業 洪蘭痛批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0909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11/09

當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時,台灣最拔尖的大學生上課姍姍來遲,進教室還在吃泡麵、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或趴在桌上睡覺…,這些畫面讓醫學院評鑑委員、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實在看不下去,發表文章痛指台大醫學院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尸位素餐」,下一代到國外當「台傭」的擔憂,將不會是杞人憂天。

不警覺國際競爭激烈 上課睡覺的一堆「陣亡」

2009年醫評會 (TMAC)醫學院評鑑10月上旬展開,19至22日訪視台大醫學院,擔任評鑑委員的洪蘭親眼看到學生上課百態後,在最新一期天下雜誌發表「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直指學生應「敬業」、好好學習,因為父母出錢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就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洪蘭說,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10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洪蘭憂心,當國外大學派出「學探」到全球網羅人才,國際競爭如此激烈,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

她文章中描繪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百態包括:「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她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醒來,而且「陣亡」更多。

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遲到了還大剌剌進出

洪蘭看到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剌剌」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她今天告訴本報記者,她也是台大畢業的,了解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有固定座位,但她認為到音樂廳、戲劇院看表演,觀眾也有固定位子,但表演一開始就不准進場,因為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她認為,知識殿堂更不該如此隨便,遲到了還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既不尊重老師,也不尊重其他同學的受教權,更是不尊重自己學生應有的本分。

不僅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不敬業,洪蘭文章中,更指醫生也一樣不敬業,早上8時開晨會,評鑑委員卻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

她強調,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和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醫生不敬業,還會害死人。

洪蘭文章只提到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今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證實,文中指的是台大醫學系,她寫了文章後就關掉手機,也不收email,並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更自我解嘲說,「以後要做好保健,不要生病」。

她沈痛的說,台大是她的母校,但她堅持「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不說出來,就變成「共犯」。

學生上課吃東西、打瞌睡,難道教授都不管?洪蘭指出,這是「制度」的問題,大學教師的升等評鑑,有一部分是讓學生來打分數,造成年輕老師不敢得罪學生。

最令她憂心的是,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學生品德卻沒教好,這樣的教育「走偏了」、「很危險」。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洪蘭批醫學生/尸位素餐? 醫學生:以偏概全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0978



◆ 把國外帶進校園 教部年投2億經費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1/09

國際教育將向下延伸,中小學生也要學習國際事務。教育部預計100年起,每年投入至少2億經費,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5年中程計畫」,把國際教育融入中小學各科教學,辦理教師研習,並補助國外高中生來台、我國高中生出國遊學。

教育部修正通過高中生成績考查辦法,本學期起,高中生利用課間或寒暑假到國外遊學,只要上一套完整課程,且時數達規定,即可承認學分。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稱這項鬆綁為「重大里程碑」,將鼓勵更多高中生赴海外遊學一學期。

但畢竟有能力出國的高中生人數有限,如果不能把學生帶到國外,就要設法把「國外」帶到國內。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正研擬「中小學國際教育5年中程計畫」,預計明年規畫,後年正式推動。

國際文教處專門委員邱玉蟾指出,中程計畫將包括校園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學習國際化、行政國際化及建立國際夥伴關係5大面向,「不只在學校的標誌加註英文就叫國際化,課程也要改變,行政人員的思維也要開放,等同於另一次中小學改革。」

在課程及學習方面,教育部將聘專家編寫「教師資源手冊」,把國際教育融入目前中小學史地,甚至數理的課程中;且採「由近而遠」的原則,優先認識地理、文化上與台灣最接近的日、韓及越南、泰國等國,經濟上與台灣有密切貿易關係的美國等。

在校園環境上,將鼓勵外國學生來台就讀,如今年就補助16位瑞典、德、法等國外學生取得獎學金,到國內15所高中隨班附讀一年。未來還將補助國內的中小學生到國外姊妹校遊學。

教育部上個月還辦理國內首次教師國際教育研習,共320位中小學教師參加,選出其中12位赴英考察,也將在本月底開設工作坊,與其他教師分享心得。



◆ 碩博士人口將破百萬 台灣教育何去何從?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265+132009110900612,00.html

于國欽 2009-11-09 中時電子報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是北宋詞人柳永科舉落第後所填的《鶴(沖)天》一詞,雖然詞意豁達,視功名為浮名,表現出對科舉的蔑視,但柳永還是一考再考,直到五十歲才中了進士,做了個屯田員外郎的小官。終其一生,飄泊潦倒,家徒四壁,功名並沒有為這位詞人帶來舒服的生活,多數時候他仍是靠填詞為生。

古人熱中功名,十年寒窗的目的就希望能一舉成名,考上進士不但是窮人改善經濟生活的期望所在,也是讀書人一輩子所服膺的最高志業,無法在考場上揚眉吐氣可說是士子們一生最大的憾事。如今雖早已沒有科舉可考,但還有很多考場可以揚名立萬,過去人人拚命擠大學窄門,如今人人爭相攻讀碩、博士,那種希望透過學位提升地位的動機,與柳永那個年代,並沒有太大差別。

國內大學如今一年培養出多少碩、博士?根據教育部統計,以碩士而言,一年取得學位者即高達5.4萬人,比起十年前的1.4萬人高出好幾倍,至於每年畢業的博士也高達3千多人,比起十年前每年幾百人,台灣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近年成長也極為驚人。

依內政部統計,台灣社會如今擁有碩士、博士的人數已直逼80萬,與十年前的14萬相比,整整成長了近5倍,依這種速度,最多再過四年,台灣擁有碩、博士的人數就會升逾百萬之眾,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數字,台灣蕞爾小島,竟有一百萬個碩、博士。

擁有碩、博士學位,過去在職場上確實炙手可熱,不論是職位與薪水都高人一等,但如今由於碩、博士人數眾多,供過於求,優勢不再,非僅薪資沒比大學生高出多少,甚至如果所攻讀的是領域偏冷的話,還有可能長期找不到工作。但這似乎並不妨礙大家攻讀學位的熱情,每年報考研究所全職班、在職班、學分班的人依然如過江之鯽。

如今取得碩、博士既然邊際效用這麼低,何以每年還有這麼多人絡繹於途,奮戰不懈的去攻讀學位?這種心理大概就如同柳永一樣,雖然中了進士只當了屯田員外郎這種芝麻小官,生活依舊清苦,但那種從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考到天子腳下所取得的桂冠,其所象徵的榮耀,已非金錢所能衡量。

由台灣碩、博士人數急速成長推計,未來這個高學歷族群的就業、失業問題將會紛至沓來,惟依我國現行就業統計的學歷分類,最多僅分到大學而已,顯然,在這個傳統的統計上多加個碩、博士分類,已是時勢所趨,不得不然,行政院主計處得儘早做好規劃才行。



◆ 養小孩好貴 中國家長難以承受之重

中央社 2009.11.09

中國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高昂的教育費用已成為有適齡子女居民家庭中沉重的經濟負擔,7成的家長覺得難以承受。這些費用包括補課費、擇校費等,有些家庭的小孩教養費占月收入1/4以上。

北方網報導,這項調查範圍為黑龍江省16個市縣的1220戶家庭,受訪者多半為在公私立機關工作的上班族,人均年收入從人民幣2萬元以下到4萬元以上不等。

雖然在中國行之有年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下,當前大陸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但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仍認為教育費用支出過高。

據調查,受訪家庭的子女平均每人每月消費金額在600元以內的占37.4%、600至800元的占23.8%、800至1000元的占18.9%、1000元以上的占19.8%。

無論平均花費金額的多寡,受訪家庭子女平均每月消費金額占整個家庭收入的比重最多可達1/4以上。

報導引述大陸專業人士說,要解決子女教養費過高的問題,需要加大政府對公共教育部分的財政支出,並且盡可能解決教育亂收費問題,以及引導家庭為子女教育資金作長期規畫。

分析人士並說,官方應同時增加對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緩解這部分家庭子女就學難的問題。

fsj 提到...

SOP與一名年輕警員之死

【聯合晚報╱社論】2009.11.10

一名二十七歲的警員被通緝犯刺殺身亡。警員因公殉職,總是令人感覺沈痛的新聞,尤其這名遇害的警員如此年輕。但更令人遺憾的是,事故發生於押解犯人的過程,通緝犯因未被戴上手銬而有下手的機會。

簡單地說,很可能是因為沒有遵守「標準作業程序」(SOP),而造成這次致命的意外。我們哀悼一名年輕警員之死,更要呼籲,不只在警察這個危險的行業,所有的領域裡都要看重SOP。

英文字母縮寫的SOP,快要變成日常生活用語了,除了這個術語本身運用普及,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在SARS期間,「SOP」曾經是每天被人掛在口邊提醒的重要概念。原因無他,SARS期間一團亂的景象中,包括一開始連醫界人士也手忙腳亂,甚至發生醫護人員染煞身亡的個案,大家感受的教訓便是SOP未能根深柢固。當時有二十多名大學院校專家聯名要求政府制訂防疫SOP,接著又有人呼籲社會各層面生活都要注意SOP。

SOP大家琅琅上口,但究竟執行到什麼程度,可能各個行業、各個團體要問自己了。大家一度對新流感如臨大敵,但現在是否防疫工作又鬆懈下來,各校停課規定是否徹底遵守,都在考驗對SOP的執行程度。不久前鬧出軒然大波的學校內對女學生檢查疝氣的侵犯隱私事件,說穿了,也是學校進行體檢的SOP沒做好。而昨天警方一次未遵守SOP的結果,就造成一名員警之死。

SOP多半程序繁瑣,而且很可能是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要求。華人文化裡本來就有「差不多先生」的特質存在,很多台灣人又有特殊的行事「阿莎力」作風,面對SOP多半覺得「何必那麼麻煩」。但就是這種覺得「不會有事的」的心態,讓「差不多先生」送了命。警政署現在一定對押解人犯的程序要求重新三令五申,而一條年輕生命的代價付出得何其沈重!

SOP人人會說,但未必人人肯做。每個專業要回歸每個專業的SOP要求,才是社會安全的起碼保障。

※ 這跟「尸位素餐」事件一樣,是心態問題。



◆ 尸位素餐? 洪教授未見全貌

【聯合報╱鄭喬峯/台大醫學系系學會會長(台北市)】2009.11.10

日前,洪蘭教授到本系進行教育評鑑時,對同學與醫師的上課與開會態度做出了批評,並以此質疑敬業和國際競爭力。洪教授的文章在同學之間引起了廣大的回響,並促使我們檢討與反思。我們願意虛心接受洪教授的批評,但是,我們必須要說,洪教授,您看到的不是事實的全貌。

醫學院課程十分忙碌充實,學生也非常認真。由於課程的內容太多,老師上課超時相當常見。有時上到太晚,課後若又詢問老師問題,等到有空吃飯時,往往已經接近接下來的上課時間。為了不蹺課、為了跟上學習進度,很多同學只能在老師的同意之下,拿著便當在教室的最後兩排座位上,一邊聽課、一邊吃飯。有時熬夜唸書,即使體力不支,也是勉強打起精神,希望能多少聽點東西,以免落後了飛快的課程進度。

象徵醫師專業的白袍,在每天的晨會並不被要求穿著,因為這裡是同儕互相學習,以讓病人得到更好照顧的場合。但有時病人需要緊急處置;有時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病人討論病情,因而耽誤了時間。即便如此,多數醫師,仍在全心照顧每一位病人之餘,盡量參與每一次的晨會,期盼藉此讓自己精進、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病人的健康,為我的首要顧念」這是當我們披上白袍時,共同舉手宣誓的醫師誓詞,也是當我們從進入學校開始,師長諄諄告誡我們的一句話。對我們而言,「敬業」並非在意枝微末節,而是一種態度。「敬業」是尊重自己的專業,也尊重他人的專業。一個醫師敬業與否,端視其對病人是否認真負責、是否具備足夠學識。絕非片面論其開會遲到,而忽略其在病人身上花費多少時間。更重要的是,不逾越自己的專業領域,不用自己的傲慢和偏見,來踐踏別人的專業。



◆ 老師不同 學生態度也不同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1.10

上課不能吃東西,那穿短得不能再短的熱褲、夾腳拖鞋可以嗎?台大校園甚至有老師本身就穿短褲、拖鞋。不少教職員認為,不同老師有不同風格,學生的態度也會相應調整,說學生不敬業有點「太沈重」。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說,他也教通識課,但從來沒有學生在課堂上吃東西,因他學期開始就會與學生約法三章,要求學公衛的學生要改掉邊走邊吃,或拿塑膠袋裝熱茶熱湯的壞習慣,「一頓飯就要坐在餐桌上好好地吃。」

但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對待學生的態度就較寬鬆,碰到早上八點的課,她會主動提醒學生,「有帶早餐的可以拿出來吃,沒吃又沒帶的人,請同學好心分他們一點,不然趕快跑出去買,吃完才有精神上課。」但她也會要求學生九點以前要吃完。

馮燕說,台大有兩千位教授,其實人人風格不同,有些老師覺得上課可以輕鬆點,只要學生把書念好、作業寫好、考試考好,其他都不是問題;但也有老師對穿著不夠整齊的學生都會提點。

台大教職員也分析,校內社會科學、人文科系的老師穿著大多較輕鬆,學生也就跟著「隨便」;但醫學院的教授多穿有領襯衫並打領帶,「你看他們上楊泮池院長的課絕對不敢隨便。」

詹長權認為,上課秩序不好,與老師管理班級的能力也有關係,「不是念到博士,就會教書。」

他說他當年從哈佛畢業後,還當了一段時間助教,但剛回台灣教書時也還是不懂得如何帶一個班的學生,年輕老師恐怕也要多學習如何教學。

以先看電影再討論的課程安排方式,詹長權覺得就不盡理想,看電影應在課前先看,學生來上課就能討論,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課程品質比較高。



◆ 台大教授何寄澎:該補修教養課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嚴文廷/台北報導】2009.11.10

台大醫學生被批上課態度不佳的問題,今天繼續在各大校園發燒討論。大學校長及教授認為,老師和學生都該補修學分,大學教授要學如何「班級經營」,大學生則要好好上「教養課」,而不止是「禮儀課」。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批評台大醫學生「不敬業」,台大表示「虛心受教」,下學期開始要為台大人開「禮儀課」,教學生職場、情場及家庭禮儀,懂得如何應對進退、穿著打扮,成為令人喜歡又受敬重的台大人。

說「崇尚自由」 理由荒繆

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說,問題的根本不在「禮儀」,而是「教養」,有學生在課堂上吃泡麵、啃雞腿,台大學生指洪蘭的批評「以偏概全」、教育部官員認可這是「崇尚自由」,讓他感到很荒謬,因為有自省能力的人,應該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學習虛心受教,不該再為不對的行為找理由。

身為台大校園中的一份子,何寄澎看到校園到處可看到亂丟的飲料盒、亂停的腳踏車,「這不是優質的校園!」他指出,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上一堂課還沒下課,下一堂課的學生提早到,都先在走廊靜靜的等待,這就是哈佛人表現的教養。

何寄澎透露,有台大醫學系教授反應,有學生輪流上課、共用筆記,這種行為繼續放任下去,老師也要檢討。他表示,台大學生的本質不壞,但老師要教,他的課就不許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東西,學生也能遵守。

上課態度不佳,但除了學生的問題之外,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是否有阻止學生繼續吃泡麵、啃雞腿?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表示,很多大學教授拿到博士就當老師,沒有人教過他們怎麼班級經營,沒有適時阻止學生,會讓情況更加嚴重。

年輕教授 應修班級經營

彭宗平表示,年輕教授沒受過教學的訓練,遇到學生上課秩序不佳,確實會發生手忙腳亂,過去自己剛回國擔任教授時,也是觀察資深教授如何上課,慢慢摸索,他看到學生上課吃東西,會立即制止,或請他到外面把東西吃完再進教室,不要影響到同學與老師上課。

大學生自由 老師應守底線

擔任元智大學校長後,彭宗平會到新進老師課堂上旁聽,並觀察老師上課的狀況,並在事後提醒新進老師可以針對班級經營稍做調整。他進一步表示,大學生上課比較自由,但老師仍必須「守住底線」,否則上課秩序不佳,會影響老師上課情緒,學習情形也會大打折扣。

政大法律系教授黃源聖曾拿過三次政大教學績優教師,他也建議年輕老師,去旁聽觀摩五位教授上課內容,就會有體悟,他自己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一步步調整教學方式。



◆ 英校長呼籲 勿將學校當做考試工廠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09-11-10

英國一所私立中學威靈頓公學的校長塞爾墩呼籲,學校不要再填鴨,把學生訓練成只會考試的機器了。他說,學校應該教學生一些需要思考的東西。

威靈頓公學在英國巴克夏郡,已經退出英國的中學會考,加入國際文憑考試組織。最近還到大陸開了個分校。

塞爾敦說,現在已經進入的資訊、網路時代,學生不需要跟十九世紀一樣死背許多事件、數字。現代的學生應該多學些分析、理性思考、整理資訊和抽象推理的能力。

威靈頓公學為了讓同學能多討論、多辯論,已經把教室裡一排一排的座位改成了橢圓形的排列。讓全班圍坐在一起,充分討論。

fsj 提到...

獨立思考、人文關懷 醫學生讓我眼睛一亮

【聯合報╱吳嘉苓/台大社會系、醫學院社會醫學科副教授(台北市)】2009.11.11

近日各界對於台大醫學系「醫療與社會」這門課有諸多關注。我想以當日上課老師的身分,說明上課景況,並且提供更大的脈絡,呈現台大醫學人文教育近年來的新發展,以及我對醫學系新生代的觀察。

當天上課主題是「健康與社會不平等」。課堂上首先介紹社會學探討健康不平等的幾個取向,並以一篇健保制度是否減少城鄉健康不平等的研究發現為例,請同學討論,如果探討台北與台東的健康差異,除了調查兩地健康生活習慣這種作法之外,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面向。對於這個「雙城故事」的研究,同學們紛紛提出可以瞭解醫療資源的分配,失業與貧窮的狀況,是否台東高風險勞動工作較多等等角度。十分具有內涵的發言,很能打破健康僅是個人責任的思維。

接著我們利用兩個研究案例,進一步討論不同研究方法所探索的健康不平等研究。一個是公衛學家詹長權以流行病學資料探討台塑六輕與雲林居民罹癌比例的研究,另一個是社會學家蔡友月透過田野工作探討蘭嶼達悟族精神失序的議題。下課前,我問同學有沒有什麼回應與問題,一位坐在教室後排的同學,很有層次地從雲林居民的社會經濟地位、勞動處境、健康處境以及醫病關係,提出四種剝削的分析架構。我聽完非常震撼,當場詢問確認這是台大醫學系二年級同學。同學如此有精彩的回應,讓我對新生代更感敬意。

近年來醫學社會人文一波波改革動力下,台大醫學系設計了「醫療與社會」這門二年級的必修課,分醫療人類學、醫療社會學、醫學與道德哲學、法律與政策四大單元,由四位老師帶領。由於醫學系同學大一時修過哲學概論以及社會學,我們將這門課視為醫學人文教育的進階課程。「醫療與社會」的課程之後,學生會繼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由臨床醫師擔任小組老師,帶領同學深化對上課主題的瞭解。對於台大醫學院近年來投入醫學社會人文改革,並結合各個社會人文專業領域的合作,我認為是醫學院的一大突破。

近幾年我與醫學系一二年級學生的接觸,很容易感受新生代對社會關懷的廣度與深度都遽增。例如,關懷校園事務的醫學生明顯變多;透過醫學院學生會投入公共事務也更積極;參與國際醫學生會議的論文發表,也常以疾病汙名等社會人文作為主題。連台大社會系因應八八水災開設的「災難與社會」,都有幾位醫學系同學選修與旁聽,讓人眼睛一亮。

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我想是專業素養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許多人所珍視的台大校風。整體醫療社會人文改革的企圖,醫學生內部的反思,都朝向這個價值發展。除了看到某些上課行為之外,我想也值得深入瞭解學生多層次學習的方式,以及整體醫學社會人文教育改革的突破。



◆ 社論-該檢討的不止是台大醫學系

【本報訊】2009-11-11 中國時報

知名神經科學教授洪蘭日前對媒體表示,台大醫學系的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吃泡麵、打手機、發簡訊,非常不認真,也不尊重授課老師。洪教授對這樣的言行作為予批判,說是「尸位素餐」。

新聞曝光之後,台大醫學院出現了三種聲音:其一是楊泮池院長表示要有錯就要改進,其二是學生辯稱洪蘭旁聽之課可能是通識營養學分,有以偏蓋全之嫌;其三則是醫院大老對於洪教授近似對外放話的意見表示方式極為不滿。以上這三種意見,都有些道理,也都值得拿出來好好檢視。

其實不止台大,許多在各大學校園有所觀察的人都會發現,現在的大學生確實越來越「自我」。就學生而言,他們從小到大,漫無目的地K書、補習、聯考,幾乎在一元化的升學管道被壓到窒息,一旦考上大學,他們瞬時掙脫了唯一升學的桎梏,遂開始了漫無邊際的自我「解放」。由於學生們在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中,其體育與群育都受到忽視,因此孩子們未受引領而恣意行為,當然會出現洪教授描述的脫軌現象。

但是,這種現象應該相當普遍,既不限於台灣大學,也不止學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科系。從教育的立場我們確實應該正視這個問題,但也不必特別把台大醫學系視為標靶;只因為他們聯考分數高,就特別予以批判,叫他們「把位子讓出來」。

洪教授並沒有在台大授課;她之所以對台大課堂有所觀察,是因為她參與醫學系評鑑。而其所訪視的課程,恐怕也如外界所說,是與醫學專業無關的通識課程。醫學系學生專業課程負擔很重,通識課又與醫師考照無關,學生不重視通識課程確實不該,背後也有相當值得檢討的問題;但是話又說回來,大凡專業取向較重的大學科系,不論工程、法律、金融、會計,學生們都是將通識課程當成營養學分;要檢討通識教育最好能全面性的開放檢討,最好宜避免針對特定科系大作文章。

就算台大醫學院或其他學院的通識教育要做改善,其背後牽動的環結,也不止是台大;其實連高中教育與升學制度也該一併檢討。台灣升大學的學測分為三大類組,除了少數跨組考生之外,絕大多數高中生在三年級就已經志趣有專攻。就醫學院學生而言,他們從高二開始就已經不碰史地公民,對於類似「醫學與社會」這樣的人文課程,當然也就興趣缺缺。如果再加上大班上課、時段不佳、老師點名、學院地點偏僻等因素,學生們到課堂上睡覺、上網、恐怕就不是新聞了。

如果拿美國通識教育知名的哈佛、耶魯做對比,則人家醫學教育根本是「學士後」的訓練,其在大學階段則至少有一半課程是在做通識學科的全面吸收。反觀台灣,我們不但不是先通識、後專業的延後分流,反而在高二、高三就提前分殊,讓學生走進又窄又專的小路。無論如何,台灣通識教育失敗是體制性的大問題,單單挑台大嚴批,恐怕是找偏了切入點。

最後,我們也要對洪蘭教授對台大醫學院的責觀方式做些檢視。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將學生導向正軌,鼓勵其自我實踐。在教育的過程中,循循善誘絕不嫌少,而偶爾的當頭棒喝,也一定要顧及孩子們的尊嚴與榮譽。中、小學生們再不成材,頂多也只能私下訓斥鞭策,而不宜在朝會「叫到司令台上」予以羞辱。誠如醫學院陳定信教授所言,既然醫學評鑑還沒有結束,所有為孩子們好的意見,都該在會議中理性抒發,而不宜向外部雜誌做情緒宣洩。即便在雜誌上是用「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稱呼,但所指為何大家心知肚明。對醫學系教授與學生而言,他們似乎都有被請上朝會的司令台,體驗被羞辱的感受。醫科評鑑委員在評鑑結束之前這樣的舉措,是不是動作也太大了一些?

總之,醫學院的通識課要檢討,但別的學院又何嘗不然?台大的課堂倫理待改進,但這又豈止是台大一校獨然?學生們課堂無狀該批評,而教授們不顧學生顏面的評論,恐怕亦非全無可議之處。

fsj 提到...

洪蘭:別叫孩子圓你的夢

【聯合報╱洪蘭】2009.11.11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我見我思-一代不如一代?

【莊佩璋】2009-11-12 中國時報

最近,台灣的世代大戰打得如火如荼。首先,郭台銘痛批現在的年輕人「島國心態,只想開咖啡廳」;接著,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斥責台大醫學院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吃泡麵、打手機、發簡訊」,不想讀書,就別占位,不要「尸位素餐」。

三、四年級生盤據在社會金字塔的頂端,「鳥瞰」下一代,看來看去都是「草莓族」、「尼特族」、「啃老族」…,依賴心重,責任感弱,好逸惡勞。棒子想交,都不知如何交起,牢騷也越來越多。

不過,將時光倒帶三、四十年,當時的三、四年級生就是師長口中「迷失的一代」。當時的師長,是龍應台新書《大江大海》中的主角;他們歷經二戰、國共內戰,「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的試煉已通過,但是,天,並沒有「降大任於斯人也」。他們蹲得極低,卻沒機會高高躍起,只能「苟全性命於亂世」,把希望全寄託在下一代。

而當時的三、四年級生「年少輕狂」,穿喇叭褲、留披頭長髮,打彈子、犯舞禁,與帶著剪刀的警察玩捉迷藏。

《大江大海》那一代是這樣罵三、四年級生的:「我們想讀書,沒書讀;你們有書讀,卻不讀書。好吃懶做,得過且過;國家要靠你們救,沒指望!」

郭台銘帶江湖味,有霸氣,想必讀中國海專時,也蹺過課、混過彈子房,屬於「迷失的一代」。那時,除了立志「反攻大陸,解救同胞」,唬弄師長外,難道他會有「鴻飛千里、海納百川」之志?

三、四年級生「年少輕狂,胸無大志」,目前已成台灣的中堅;誰敢保證「島國心態,只想開咖啡廳」的草莓族,未來不會把台灣發展成國際的「A咖」?

至於洪蘭的斥責,更是莫名其妙。台大醫學院課業之重,眾所皆知,根本沒有「占位而不想讀書」的可能。一直「上課睡覺、啃雞腿」的學生,有可能成為台灣的富豪,卻絕不可能從台大醫科畢業。洪蘭讀大學時,難道沒看過同學蹺課打彈子?這些不守規矩的學生,後來成就有比較差嗎?

我們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每一代都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可是,社會卻一代比一代進步。其實,下一代面對的挑戰比我們大,他們有覺悟,一點都不「草莓」;下一代國際得很,一點都不「島國」;而民主、多元社會中成長的他們,也比三、四年級生更活潑、自信、有創意。

少倚老賣老,就會清楚看到年輕人的優點。

fsj 提到...

觀念平台-叫阿宅太沉重

【黃宗慧】2009-11-23 中國時報

近來有不少對大學生,或者應該說是對這一代年輕人的批評,包括責難他們熬夜上網以至於上課精神不濟、沉迷社群網站以至於在真實人際關係中退縮、甚或是脫離現實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例如只因為超市中的雞腿都是一盒六隻裝,就誤以為雞有六隻腳。這些批評其實頗有一種把年輕人等同於「阿宅」、再把「宅」刻板化的傾向。然而這一類把阿宅同質化的論述,對年輕人究竟產生了多少振聾啟瞶的效果?將網路世界視為洪水猛獸的憂心警告又改變了什麼?恐怕有必要進一步討論。

日本御宅代表人物岡田斗司夫在他的新作《阿宅你已經死了》一書中,也提到宅文化被刻板呈現的問題。儘管宅可以是一種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喜好與專精、不在乎世人認同與否的堅持態度,但在日本,一提到宅,大多數人所想到的,仍是只會對著動漫美女說「好萌」的宅男,甚至再進一步刻板化為「一群立志當廢柴的人」。

當然,岡田斗司夫既然宣稱阿宅已死,可見他對這一代的「萌系御宅」也很有意見,不過他雖感歎過去的宅精神正在消失中,卻沒有因此全面否定這一代的宅,因為他知道新一代的阿宅是在網路、手機等媒介高度進化的環境下成長,才產生了不同於前的宅性格;另一方面,他也以「作業系統不相容」來看待世代差異:「把個人比喻成電腦的話,那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就像是作業系統一樣的東西。即使時代改變了,也不至於會把舊的作業系統完全消除掉,而是一層一層地加寫上新的部分」,而他「可以理解但不怎麼喜歡」的新宅文化,不過就是和他個人的作業系統相衝罷了!

這種比較包容與理解的態度,正是我們面對宅文化時所欠缺的。其實不管喜不喜歡,與網路發展密切相關的宅文化正在各處蔓延,差別可能只在於速度。如同社會學家包曼所指出,當英國年輕人不顧長輩的憂心告誡,熱中於上網張貼私密心情及分享照片時,他們很可能是把使用社群網站視為某種自由與叛逆的象徵,但對於南韓等東亞國家的年輕人來說,社交早就是透過手機、電腦等媒介在進行,社交生活已然等同於電子生活、網路生活,除非拒絕社交,否則不可能拒絕網路。

換句話說,不同情境下形成的宅文化,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而阿宅百百種,雖然未必都抱持著「做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見得都立志當廢柴。

在此並不是要為網路或宅文化護航。不論網路世界的陷阱、線上遊戲的誘惑,或宅文化的負面效應,都需要嚴肅看待,但若要處理這些問題,有待更細緻的論述就不同面向一一檢視;將阿宅刻板化只是阻絕了理解宅文化的可能性,並不能帶來改變。如果真的認為宅的作業系統哪裡有問題,還是得先了解這一代年輕人到底為何宅、如何宅、有什麼不同的宅法。只是一味稱他們為缺乏理想的阿宅,未免太沉重。(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 華人管孩子 送軍校磨練

【世界日報╱洛杉磯記者陳良玨專題報導】2009.11.23

多數人認為軍校就是三軍官校,畢業後必須加入軍隊,保國衛民。事實上,美國共有上百間公私立軍事化管理的中、小學散布全美各州,不少兩岸三地家長將子女送往美國,期盼「改頭換面」,在美華人也不例外。

加州曾擁有近50所軍事化管理的中小學,過去各家「軍味」十足,如今一半名存實亡,校名雖冠上「軍事學校」(Military Academy),但其實與一般學校無異,有的甚至成為歷史軍事博物館。

目前南加州著名軍事化中小學除橙縣安那罕市「聖凱薩琳軍事學校」(St. Catherine's Military Academy)外,還有聖地牙哥卡爾斯巴市(Carlsbad)的「陸軍與海軍學校」(Army and Navy Academy),頗受華人青睞。

這兩所學校僅收男生,每年學費約三萬元,申請錄取率達70%,採住宿制。「聖凱薩琳軍事學校」是招收K-8年級學生,「陸軍與海軍學校」為7-12年級,兩校不僅歷史悠久、重視學術教育,並側重體能訓練、行軍演習,無一不強調「紀律」與「責任感」。

此外,中小學軍校也招收國際學生,提供學生簽證(F1)與英文班培訓(ESL),還有短期暑假班,不少中國、香港、台灣、俄羅斯、法國和墨西哥學生申請入學,前來體驗軍中生活。學生畢業後比照一般高中學歷,可申請正統軍校或其他大學。

台商羅小姐的兒子從小頑劣,由於夫妻二人事業忙碌,疏於管教,只好將孩子送往聖地牙哥「陸軍與海軍學校」磨練。羅小姐說,孩子個性無法無天,自己的工廠都管不完了,只好撒錢將孩子寄託美國軍校。

南加州學院郭主任指出,大環境的改變,南加華裔第二代或新移民子女普遍缺乏第一代華人追求知識的熱情與野心,加上美國校風自由,軟趴趴的個性、充滿藉口的逃避,甚至不懂得尊師重道,都是華裔家長將孩子送往軍校的理由。

郭主任說,當補習班出現個性自我、叛逆、不愛唸書的孩子,補習班也會建議家長將孩子送往軍校一年,多數返家後全部長大成熟,見到長輩也會打招呼,讓父母甚感欣慰。

申請進入美國中小學軍事學校並不困難,除過去在校成績外,還須提供推薦信和財力證明。只要成績不算太差,皆會獲得錄取。退學者多半是吃不了苦頭,無法適應軍事化生活。

早期華人對軍校存有刻板印象,認為是學術毫無表現者才會就讀,或是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專利。如今,兩岸三地不少官員子女前往美國軍事學校接受個性、體能磨練,就連企業家也將軍校作為接班人的領袖培訓班(Leadership),學會一身帶兵打仗的本領。

曾受過軍事訓練者,多數腦力、判斷力、執行力、溝通談判、組織開會、準時與危機處理能力大增,不僅減少子女抱怨與犯錯機率,甚至做到「不找藉口」(No Excuse),將反作用力消除,均是未來人生成功的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