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8

描繪2030台灣:兒童、老人、中國和雲端

◆ 描繪2030台灣 4部會首長同台獻策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3969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8.17

文化部長龍應台今天邀請三位部會首長一同出席文化部國是論壇,龍應台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都指出,台灣看似有許多危機,但只要稍加轉換,即可成為重要機會,例如利用老人資產,培育老人服務產業。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認為,除了法條的改進,足夠的文創產業推動團隊也很重要。內政部長李鴻源則強調,台灣應改變社會價值觀。

文化部今天舉辦第九場國是論壇「當今天的嬰兒18歲–2030文化政策前瞻」,文化部長龍應台邀請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內政部長李鴻源和經建會主委尹啟銘,進行罕見的跨部會文化對談,龍應台笑說,不跨部會無法辦事,但舉辦跨部會會議卻難如登天。

「兒童、老人、中國和雲端,將是台灣未來的關鍵要素!」論壇一開場,龍應台首先直指,台灣人口結構看似有著許多危機,包括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等等,但卻未嘗不是改變的機會。她提到未來努力的方向,將是「將老人的經驗導入實際產業」以及培育國民美學素養,進而擴展文化鑑賞市場。

而面對中國的崛起,龍應台坦言,無論經濟或是文化,中國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而如何把握現有籌碼,亦即藉由ECFA的談判取得台灣優勢,將是未來主要著力點。至於一日千里的雲端科技,龍應台也說,社群網站已是世界趨勢,如能用於建構藝文整合行動化服務、文化資料庫,將事半功倍。

「台灣最重要的,就是社會價值觀亟需改變。」內政部長李鴻源多次強調,氣候變遷迅速、自然資源也急速消耗,台灣已經不能再墨守成規,依照舊有的體制行事。他感嘆,政策的推動總是牽涉到太多的法規和既得利益,因而窒礙難行。李鴻源指出,如果法規再不鬆綁,「那即使我是魔術師,也改變不了台灣的未來。」

李鴻源說,內政部正在推動國土規劃法、行政區劃法和災害潛勢圖,尤其災害潛勢圖可以提供各部會在進行硬體規劃時作為參考。他還提到,台灣其實可以以義大利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為借鏡,思考如何從貿易和體制上做突破,找到自己全新的世界定位。

回想過去推動產業經驗,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感嘆,台灣的產業不能停留在代工,得致力文創化,因為企業有了自己的內涵,才有溫度,而品牌才能應運而生。他說,文創無法大量生產和複製,因此除了法條的改進之外,是否有足夠的文創產業推動團隊也很重要。

「在未來,老人相關服務將成商機!」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指出,雖然台灣目前老化速度比中國還早十年,看似危機,但其實是重要轉機。他說,人口老化是世界無法避免的趨勢,而已面臨此問題的台灣應該好好把握機會,思考如何拓展相關服務,因為那將是一片藍海。

※ 而這一切的根基都是文化。



◆ 《鬼扯》三度上演 鬼月跟鬼打交道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298912.shtml

【聯合新聞網╱採訪、攝影/特約作家賈亦珍】2012.08.16

《鬼扯》要第三度上演了,這回他們特別把檔期挑在鬼月,沒錯!就是明天(8月17日)鬼門大開的時候,他們就要開始鬼扯。

跟唯一的演員王世緯(這是一齣獨角戲)與導演單承矩談起為什麼要3度上演?調皮的王世緯口快地回答:「我們從來沒有在鬼月演過這齣戲,很多人說我們應該在鬼月演一下。」那,這算是他們對明天放出來的妖魔鬼怪的一個踢館挑戰,還是跟鬼說「歡迎來人間玩」的儀式?這算是他們刻意挑戰觀眾的膽量,還是對觀眾好奇心的挑動?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她想把這齣戲做完,演過兩次後,她覺得戲還有很多調整及成長空間,她覺得這齣戲還沒有做完。

「戲跟電影最大的不同是,戲會長大,電影不會。」單承矩說:「電影拍完就死了,永遠都是那個樣子,戲不會,每演一次,隨著演員的成長(無論年齡、心智、或社會歷練),對戲的感覺及看法就不同,做出來的戲也不一樣。」

例如,王世緯第一次演《鬼扯》時,其實並不是很信靈醫這一套,那時她只是忠實地演出劇本,更貼切地說,那時只是玩心重的她覺得好玩而演這齣戲,那時的她想法是演過就好。 但演過後觀眾的回響讓她驚訝,「有觀眾原本認為我們演的是怪力亂神的戲,也跟我說她原本有點反感。」王世緯說:「但看完後她發現,這不是膚淺的鬼故事,我很感動,這樣的動力支持我做第二度的演出。」

那第三度演出呢?「我前陣子有實際體驗到靈醫這碼子事。」王世緯說:「我看到一位被她母親押著去看靈醫的親戚,她根本不信這一套,但看著看著,她似 乎有所感應。」這位靈醫兩手空空,卻做出拿藥、針炙、除魔的動作,「在空手針炙時,她說好像被炙的地方有點熱熱的。」《鬼扯》中就有靈醫的段子,這讓王世 緯起了不少雞皮疙瘩。

後來她爸爸生病卻不肯治療,但在聽說這個靈醫不錯後有興趣去看,王世緯就陪著去,她自己也掛了號,看看這位靈醫如何看病,「他說我有心臟病,還開了藥給我,一次要吃15顆,一天要吃4、5次。」王世緯說:「他還跟我說,這藥不只治心臟,還有豐胸的效果。」

她不敢這麼豪邁地吃那個藥,所以只有早晚吃,過一陣子後,她發現,胸部變大了,「試戲服的時候,上衣扣子扣不下。」這嚇得王世緯趕快停藥,再也不敢碰那些藥丸。

「真有靈醫這碼子事嗎?」王世緯說:「這讓我更好奇了。」這一好奇,王世緯許下了要演《鬼扯》100場的諾言,單承矩則許下了:「如果妳演100場,第101場我來演。」

這下子精彩了,8月17日起《鬼扯》要連著演出15天,加上前兩年演的場數,就會超過50場,在兩三年內突破百場看起來不是那麼不可能的事,且拭目以待這場演員與導演間的約定能否實現。

有人問:「鬼月演《鬼扯》,會不會在劇場鬧鬼?」演《鬼扯》的363小劇場,本身就陰森得像鬼屋,極窄極陡的樓梯,極奇怪的燈光,上了樓梯推門而 入,可以看到極詭異的布置,燈火昏暗,而這裡還不是劇場,而是劇場樓下等侯進場的地方,再往上走一層樓,你會發現鬼影憧憧,雞皮疙瘩掉滿地。

當然,那不是鬼,那只是一些激發你對鬼的想像力的陳設及氛圍,就像這齣戲的視覺統籌李育昇說的:「鬼不可怕,可怕的是想像力,恐懼多半是想像力衍生的杯弓蛇影。」所以,鬼月看《鬼扯》,你不會見鬼,但你會見識到自己想像力。

《鬼扯》從17日起每晚7點半開演,連演15天,要帶妳在鬼月跟鬼打交道,演出地點在363小劇場(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6-3號4樓),購票可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幸福台北人 露天歌劇免費聆賞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01152.shtml

不少民眾曾參加露天音樂會,但少有機會在戶外免費聽歌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策畫的「歌劇選粹之夜」,本周六、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登場,國內外音樂家同台獻藝,還有專人導聆、解說樂曲,讓歌劇變得更親民。

* 《阿Q後傳》 讓你狂笑到不安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02509.shtml

你累了嗎?想不想大笑、狂笑一下?來看《阿Q後傳》,不過,導演甄詠蓓說:「笑過後,你會有點不安哦。」...今天晚上在中山堂開演的《阿Q後傳》,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基礎,發展出阿Q死後世界更阿Q的現象,甄詠蓓說:「魯迅時代的阿Q只是愚眛而己,現代的阿Q是邪惡。」

* 踮腳尖的女孩 蘭陵今起連演三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17/today-south17.htm

台南唯一的蘭陵芭蕾舞團,今年推出「踮腳尖的女孩」全新創作,打破芭蕾舞給人高不可攀的既定印象,希望吸引更多人認識芭蕾,今天起至週日將在台南文化中心連演三場...「踮腳尖的女孩」是敘述一個芭蕾女孩追求芭蕾夢的歷程。新作呈現不同於以往的風格,希望打破芭蕾高高在上的既定印象,吸引更多人認識芭蕾。

紙風車征服北京 兩岸孩子的眼神都一樣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卑南古物列國寶 文化部初審通過

自由 2012.08.18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卑南文化可望誕生第一批依文資法指定的「國寶」!包括知名的人獸玉玦在內,有四組卑南文物已由史前館向文化部提報列入國寶,前天獲初審通過,文化部將於九月召開文物審查委員會加以確認,一旦通過,將是台灣本土史前文物當中第一批法定國寶。

四件準國寶分別是人獸形玉玦、管形玉飾、喇叭形手環及鈴形玉飾,均為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四年間,在卑南遺址出土,屬兩千多年前卑南文化,也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表徵。

史前館昨天逢開館十週年,館長張善楠宣布這項重要訊息,並表示,提報國寶的前期作業相當繁瑣,所以先以此四件爭取納入,未來還會繼續整理其它文物,朝登錄國寶邁進。

張善楠說,過去的文資法對文物並無國寶項目,九十四年修法後,對古物依珍稀價值區分國寶、重要文物及一般文物,才有後續的提報國寶等程序,目前已列國寶的古物,大都是故宮典藏的華夏文物,上述四件台灣本土文物若納入國寶,是一件大事。

史前館表示,當時為建台東新站而由縣府執行搶救挖掘,在六千平方公尺範圍內出土四百七十三具石板棺,陪葬品三千多件,在史前館開館時移入館藏,以上四件玉器,為同時代同類型中數量最為稀少、品質最為精良者,也是研究當時文化歷史所不可缺少之代表性證物,目前陳列於史前館史前史卑南文化展示廳。



◆ 故宮:改隸文化部 主張太輕率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8.18

立委提議故宮博物院改隸文化部,故宮副院長馮明珠回應,故宮典守國家資產,「地位等同於中央銀行」「與文化部同一位階」;把故宮置於部會底下,是不智之舉。

文化部專委李應平轉述文化部長龍應台的說法表示,有立委主張下一波政府組織再造時成立「能源部」;如此一來需有一個部會空出來,因而希望讓故宮改隸文化部。當時龍部長確曾「點頭」肯定立委們的想法「有創意」,但她「沒有其他意思。」

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一直隸屬於行政院。在杜正勝擔任故宮院長時代,一度提議「故宮比照中研院直隸總統府」,但遭否決。甫離職的故宮前院長周功鑫及馮明珠則主張,故宮典守國家資產,應隸屬行政院,受立法院、監察院等監督。

馮明珠說,2008年修正「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明訂故宮隸屬行政院。立委們隨便提議故宮改隸文化部是「輕率的主張」,她建議立委應該先看看故宮的發展史,別輕舉妄動,否則會「很危險」。

一位不願具名的文化界大老也說,故宮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其典藏的文物牽涉到中華民國的歷史與正統,它「不是普通的博物館,」也非一般的文化行政機構。故宮需要獨立專業的運作機制,改隸文化部不只是「降格」,也涉及國際觀感。



◆ 政院:故宮併文化部 牽一髮恐動全身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2.08.18

針對藍營立委提議將故宮併入文化部,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宋餘俠昨晚回應指出,故宮與文化部在行政院組織法修法時,同列二級機關,且已完成立法,如果要再調整併入文化部,恐牽一髮而動全身。

他提到,過去在立法院討論時,也曾有故宮併入文化部之議,經過充分討論後,故宮仍維持為行政院二級機關。

宋餘俠說,行政院組織法2010年完成修法,中央二級機關共有廿九個部會,目前已完成組織修法的部會十五個;行政院當務之急,是全力讓其餘十四個部會組織完成立法。

至於原能會是否維持二級機關,不要併入科技部?宋餘俠說,這在行政院組織改造時已討論過,但最後立法院都做成併入科技部的決定,成為科技部的核能安全署;如果立委有意見,可在科技部組織法立法時,再做討論。



◆ 北韓電影夢起飛

【林佳誼】2012-08-19 工商時報

■新任領導人金正恩接班還不滿1年,北韓的第一部與西方跨國合製電影即將在9月問世,這部浪漫喜劇電影為北韓電影史寫下新的一頁,也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All we ever wanted was for Korean audiences to see the film on both sides of the border and be entertained," said Nicholas Bonner, the co-writer and co-director of the 82-minute film.

也許很多人從來都沒有看過北韓電影,甚至連想都沒想過北韓還有電影節,但今年9月的平壤國際電影節即將上演史上首部與西方跨國合製電影,卻是貨真價實的事情。還有,這可不是政令宣導片,而是一部浪漫喜劇愛情電影。

「金同志起飛」(Comrade Kim Goes Flying,暫譯)片長82分鐘,是北韓有史以來第一部與西方世界共同合製、全部採用北韓演員並且在北韓境內拍攝的劇情片。距離北韓新任領導人金正恩接班還不滿1年,這樣一部電影的問世,似乎像是在宣告北韓新時代的來臨。

但本片的共同編劇兼共同導演波納(Nicholas Bonner)說:「我們的目的只是想讓南北韓的觀眾都可以看到這部影片,並得到娛樂。」

擺脫政令宣導的喜劇

紐約時報報導,來自英國並常駐北京的波納(Nicholas Bonner),與北韓電影工作者羅美華(音譯)以及金廣瀚(音譯),共同編寫與執導「金」片。比利時電影工作者戴爾曼(Anja Daelemans)則是聯合監製。

雖然長久以來,北韓電影業都受到已故的「親愛的領導人」金正日所掌控,但波納3人花費3年時間,終於設法讓劇本擺脫了老套的政令宣導路線,保留喜劇風格,並取得北韓當局的同意核准。

在「金同志」一片中,由韓瓊欣(音譯)所飾演的礦工女兒蔑視威權,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她把迷路的摩托車騎士帶到她自己想去的地方,向馬戲團帶位的服務生略施小計以便偷偷混進去,又跟裡頭的高空鞦韆特技演員調情。

儘管特技演員曾對韓瓊欣說她永遠也飛不起來,但最後,她卻成功地完成了四連翻,贏得他的肯定。

平時還開設旅行社經營北韓旅遊團業務的波納,其實已參與過3次北韓紀錄片製作,包含2002年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比賽」(The Game of Their Lives)。該片講述北韓足球隊參加1966年世界盃,並以超級黑馬之姿戰勝義大利晉級八強的故事,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同時在南北韓上映的國際合製北韓電影。

北韓人比南韓人更常上影院

即將出版新書談論北韓電影的尚赫爾(Johannes Schonher)指出,北韓人其實比南韓人更常上電影院,因為平壤的20多家國營電影院票價都很便宜,而且其它娛樂選擇也很少。另外也有一些盜版DVD會經由中國邊境流入北韓黑市,大部分都是來自南韓的電影。

尚赫爾還未看過金同志一片,但他就波納的過去作品,評斷他並非北韓政權的化妝師。尚赫爾說:「你可以說波納的電影在美學的角度上美化了北韓,但也僅止於此。」

至於喜劇風格的「金」片是否會顛覆北韓人的形象,波納還是重申,他拍片的目的只是為了提供娛樂。

波納說:「身為電影工作者,我們知道韓國人並不僅是我們在西方所看到的那樣,拍攝這類電影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瞭解韓國人的創作與表演都可以充滿想像力,並且具備幽默與浪漫的元素。」



◆ 小野回歸文壇 父女新書同台發表

【實習記者陳燕珩/台北報導】2012-08-19 中國時報

作家小野、李亞為文壇知名父女檔,兩人曾以親子對話的形式合著多部散文作品。昨日再度同台,小野完成八年前擱置的小說《魔神摸頭》,李亞則推出首部奇幻小說《達貢城的英雄》。新書發表會上父女倆妙語如珠互相吐槽,笑聲不斷。

睽違多年,小野回歸小說創作,卻是與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奇幻文體。《魔神摸頭》來自小野身世背景的投射,他表示,父親一生不得志,認為世界不公不義,自己則在外省小孩與閩南文化的拉扯下成長,幽暗的童年記憶深深埋藏內心。

小野將《魔神摸頭》視為寫作生涯的轉捩點,以艋舺為背景,描寫一群孩子尋找認同的過程,呈現他對這塊土地的複雜情感,也傳達他這一生不斷「追尋自己是誰」的意念。書中前所未見的殘酷、暴力,是他內心深層的爆發。

廿九歲的李亞以《達貢城的英雄》為「亞勒米末日系列」首部曲,描述在平和美好的國度裡,沒有權力階級之分,英雄毫無用武之地,反映年輕世代對未來和自我定位的徬徨。

李亞將《達貢城的英雄》建構為一個乾淨的世界,毫無歷史包袱、沒有文明羈絆。對照《魔神摸頭》反映戰後複雜的文化認同,小野說:「這兩部作品,代表以兩個世代的視角看台灣社會。」

兩人首度聯袂發表新書,李亞幽默說,父親從不接觸奇幻題材,卻與她同時出書,頗有「踩線」意味。小野則說受到女兒影響,才重拾八年前未完成的奇幻小說,李亞甚至在作品上給予具體意見,受到「指導」的小野深感欣慰。

李亞昨以孕婦身分出席,被問到未來如何教育孩子?她打趣說,千萬不要寫家庭散文;小野則回應:「我來寫,看著孫子的超音波照,我已經想好下一本書了。」

fsj 提到...

「蝴蝶」獲國家地理雜誌攝影首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304102.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8.18

國家地理雜誌2012年年度照片,得獎名單出爐。首獎作品「蝴蝶」,是從152國6,615位攝影師的12,0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獲得首獎的攝影師Cedric Houin,將其作品命名為「蝴蝶」,攝於阿富汗瓦罕走廊,照片中一名女子和孩子坐在蒙古包內,他們屬於阿富汗最偏遠地區的部落之一,遠離任何村莊。在海拔4300公尺的惡劣環境下,他們自備現代化的太陽能電池板、衛星天線、手機、電視及收音機,卻仍以祖先最原始的方式生活著。

首獎作品真實紀錄了遊牧民族生活,融入現代電子化產品和保持祖先原始生活方式,傳達現代與傳統的並存,提供觀賞者豐富的視覺,獲選為年度照片首獎。

第二名作品是在大霧中玩耍的兒童,攝影者為Vo Anh Kiet,拍攝於越南。照片中的兒童開心地在霧中玩著氣球,傳達小童們的歡樂情緒,黑白色調加上柔和背景,讓人彷彿置身夢境,又像記憶中的童年歡樂時光。

第三名作品紀錄特拉帕尼的復活節活動,攝影師是Andrea Guarnerl,拍攝於義大利。在復活節慶典中,信徒們抬著木雕的耶穌受難像沿街遊行,活動將持續一整天。畫面捕捉到信徒在稍事休息的片刻,哀傷的表情和背後耶穌受難像相呼應。



◆ 陳朝寶山水系列 呈現中西合璧

【台灣醒報╱記者劉彥萱╱台北報導】2012.08.18

台灣之寶陳朝寶20多歲就以漫畫聞名全台,如今以西方色彩為基調,融合中國繪畫線條與筆法、中西合璧的方式,捕捉天地山水之寬闊及人物體態之美,將自8月17日起在中華文化總會展出。他說,「我思故我畫,是長期以來我對繪畫創作秉持的信念,灑脫、自由、無拘無束,風格多變是我的風格。」

曾旅居法國十餘年的陳朝寶,作品在歐洲頗受好評,不僅如此,在北京多家博物館展出也都獲得熱烈讚賞。這次展覽,他以山水畫作為主題,將曾造訪過的山川景色融於作品中。前外交部長程建人表示,從阿寶的畫作、雕塑作品當中,能看到台灣、中國大陸、巴黎、整個世界。也可看到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傳統又創新,希望阿寶能繼續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獨特的繪畫風格,運用現代藝術複雜多樣的材料與技巧,表現出既古又新、活潑多變的美感創作。作品以人物、人體當烘托,凸顯山水畫之美,融合西方的浪漫奇特及東方的含蓄哲思,讓畫作顯得更活潑多變,更富藝術趣味性。

立法委員陳鎮湘表示,「32部的佳作包含了水墨畫、油畫、素描,每一個作品都讓我印象深刻,不僅包含傳統藝術,也包含現代藝術,值得我們好好的觀賞品味。」

天地文化事業董事長蘇進強也表示,阿寶的畫作從本土走向國際,又從國際走向本土,包含中華文化、外來殖民文化等不同面向。他認為,阿寶對任何藝術都有獨特的觀察,32部作品當中,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幅畫,而是一本書、一本小說、一部神話。

「天地寬陳朝寶山水系列作品展 」於8月17至25日在中華文化總會展出 32件精彩畫作。詳情看宇珍國際藝術官網www.yu-jen.tw 。

※ 相關報導:

* 「國美無雙Ⅱ」畫展 推出82幅作品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02665.shtml

「取名為無雙,是為了代表每幅畫無可替代的表現!」年代橫跨80年,畫展「國美無雙Ⅱ」將於8月11日起在國立台灣美術館開展。「無雙」的由來取自韓信被喻為國士無雙,代表無可替代,亦即該展所展出的每一幅畫,皆是台灣近百年來社會的縮影。

* 燃燒生命作畫 顆粒奪金漫年度大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18/today-life10.htm

第三屆「金漫獎」昨揭曉得主,少女漫畫家顆粒為最大贏家,不但蟬聯「少女漫畫類獎」優勝,還勇奪「年度漫畫大獎」,她致詞時哽咽說:「畫漫畫就像在燃燒生命,努力將自己分享給讀者。」



◆ 吳念真的台灣故事 迷倒大陸人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則宏/上海報導】2012.08.18

帶著「台灣念真情」,知名導演、作家吳念真過去八天先後在大陸七座城市舉辦簽書會。吳念真昨天來到上海,他說,儘管他的書講的都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但依然能引起大陸讀者的共鳴,甚至得到更熱情的回應。

吳念真昨天出席上海國際文學周一場座談。今天下午還將在上海書展舉辦「台灣念真情」的新書發表會及簽名會,這也是吳念真此次大陸行的最後一站。許多讀者昨天帶著新書來到座談會現場。座談會後,同場出席的作家,包括在大陸頗富盛名的作家蘇童、莫言等人都已經離開會場,吳念真仍被許多讀者包圍,要求簽名、合影。

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去年在大陸出版,迄今熱銷近十七萬冊,在大陸知名度原本就不低的吳念真,已經成為另一個為眾多讀者瘋迷的台灣作家。

大陸媒體稱他是「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人」、「台灣最火的歐吉桑」,在出版社為吳念真開設的微博,大陸讀者甚至還尊稱他為「吳念真老先生」。

向來極富本土關懷的吳念真,書中寫的故事也都是以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和事,吳念真會後受訪時表示,書中的故事在大陸讀者心目中引起的共鳴和台灣讀者是一樣的,而且大陸讀者的反應甚至比台灣更熱情。許多大陸讀者看完書後會寫信告訴他,哪篇文章讓他們很感動。

吳念真說,希望「這些人,那些事」這本書,透過書中的故事能讓更多的大陸讀者認識台灣,認識台灣某些善良、單純的人。

吳念真表示,兩岸儘管存在一些隔閡,但「文學是通的」。儘管吳念真有著深厚的本土色彩,但他的書在大陸出版過程中並沒有遭遇太多的政治干擾。

僅有新出版的「台灣念真情」當中一篇「紅棗村傳奇」,因為文章裡有一些諸如「共匪」、「反攻大陸」等字眼,出版社表示這篇文章他們不敢送審,吳念真乾脆讓出版社直接將文章拿掉。

吳念真說,有時到大陸經常被介紹為來自「中國台灣」,心裡會不高興,但也不會當場抗議。因為只有透過交流才能有機會傳達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影響大陸。

對於因此批評他甚至說他「投匪」的人,吳念真說,這些人如果那麼厲害,那先到奧運掛上國旗再說,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別人。「至於一些阿貓、阿狗,不要理他就好。」

※ 相關報導:

* 「大陸囝仔素質較好」 吳念真憂心台灣年輕人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303518.shtml

除了閱讀的風氣比台灣盛,吳念真還觀察到,大陸「少年仔」的企圖心也比台灣強。在和大陸年輕讀者的互動中,吳念真明顯感受到,大陸大學生問問題的能力,高明多了。「這要怎麼辦?老實說,大陸大學生的素質比台灣要好很多。」

吳念真說,他很相信「臉譜」這種東西。舉例來說,在比較貧窮的國家,小孩的臉就比較會是「可憐面」。他九十年代初期就到過大陸,從「臉譜」來看,一、二十年前,台灣孩子的氣質比大陸好很多,但現在已經相差無幾。



◆ 本土劇惹議/扭曲文面 三立應道歉

【聯合報╱舞賽.古拉斯/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2012.08.18

十五日三立八點檔連續劇「牽手」中,演員丁國琳飾演的「韓湘琪」,在劇中並非原住民身分,但卻以畫上類似文面圖案、戴面罩的方式,復仇殺人。這段劇情嚴重扭曲文面在原住民文化中代表的神聖意義,對原住民極度不尊重。

文面在泰雅族文化中,有著族群識別、成年、表彰個人英勇才能等意義。過去為延續部落的生命力,成年男子須擁有強健的體魄和獵首能力,女子必須具備純熟的織布和耕種技術,證明其有捍衛家園的能力,才有資格文面,也才能為祖靈所識。因此,文面對於原住民來說,不但是神聖的印記,更有深厚的文化意義。

然而,「牽手」一劇卻把文面和「瘋狂」、「復仇」、「傷害」等負面意象不當連結,嚴重扭曲文面具備的神聖文化意涵,這是對原住民文化不尊重、不理解,輕率以偏見和刻板印象處理媒體內容的結果,也是台灣媒體以娛樂方式包裝族群歧視、消費原住民的又一例證。不但在無形中持續累積對原住民的傷害,也妨礙台灣多元文化的發展。

在媒體形象日漸低落的今天,誠摯呼籲三立起身做最好的示範,除了針對該劇不當的劇情內容公開道歉,未來節目內容若涉及原住民文化時,也應請熟悉原住民文化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避免此類扭曲原住民形象的橋段又出現在自家頻道中。此外,也請NCC正視這類在媒體上層出不窮的族群歧視案件,積極進行查處,確實保障多元文化的發展,別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促進多元文化政策綱領」形同具文。

fsj 提到...

仿音樂卡帶形式 《時間裡的癡人》叫好叫座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08-20 中國時報

美國小說家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以《時間裡的癡人》獲二○一一年普利茲獎、國家書評人獎,叫好又叫座,近日中文版也在台發行也引起討論風潮。這部小說仿照音樂卡帶形式,將十三個既獨立又交錯相連的故事收錄成書,以A、B面區分,描述以搖滾樂為背景、橫跨三代人的故事。

「停頓讓你以為歌曲結束,其實歌曲並未真的結束,因此你鬆了一口氣。但是,顯然,所有歌曲都會結束…」伊根在其中一段故事,特別標出十多首「出現很棒停頓」的搖滾歌曲,她彷佛密語般在書中藏著搖滾的細節,儘管每篇主角不同、敘事手法各異,第一、二或三人稱交錯,還穿插報導體、簡訊甚至簡報(PowerPoint)等形式,但所有命運連綴起來,訴說的卻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時間。

伊根在受訪時說:「以音樂描繪時間的概念,來自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但她最討厭全覽式的交代背景,她認為小說藝術的精妙就在於「濃縮與暗示」,應如速寫般用有限的筆畫抓住神韻、勾勒出想傳達的氣息,「即使大部頭的《追憶逝水年華》比起長長的一生,也是多麼濃縮啊!」

寫作上她不擬大綱,靠直覺帶領,《時間裡的癡人》複雜的結構來自偶然,最初只是某天她在飯店化妝室的洗手台上,看到一只遺落的皮夾,心想:「噢,它會被拿走吧?嗯…如果我拿走會怎樣?」於是這便成了書中第一篇小說的開頭。

從這個故事,她聯想到偷皮夾女人的上司,寫完上司的故事,又想到這個上司的前妻,於是塑造出一個個人物,「但我從不寫周遭的人或自己,我喜歡把自己置身在跟我認識的人一點都不像的角色之間,卻又不是全知掌握,只能推想或猜測他們可能怎麼做。」

她表示自己的確是搖滾樂迷,書中各篇亂中有序的排列組合,靈感就來自她最愛的《The Who》樂團七零年代的專輯《Quadrophenia》,每首歌單獨完整,卻又彼此呼應,呈現整體概念,讓這樣的組合產生化學反應。

在擁有AB面的卡帶早已消失、音樂都成了電子檔的現代,伊根說,這部小說是她對自己所鍾愛的搖滾,一種深深的鄉愁與致敬。

※ 相關報導:

* SENSE 30。一起優雅騎單車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419&f_SUB_ID=4575&f_ART_ID=407476

三位創意工作者,因為對於復古單車的熱愛,於2008年成立Sense 30;2012年更從單車擴及服飾及生活配件,於是單車穿著不一定要像賽手,也能有個人獨特風格。結合台灣在地師傅的深厚工藝,Sense 30希望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頂級訂製車實力。

* 《寒夜三部曲》 客家音樂史詩將登場
http://www.udn.com/2012/8/20/NEWS/READING/REA8/7307024.shtml

台灣首部客家音樂史詩巨獻《寒夜三部曲》即將登場!改編自客裔作家李喬創作小說的本土作曲家黎俊平的力作《寒夜三部曲》,希望大家看見客家文化之美,重新找回自我內心的根源。

* River。風格絕對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419&f_SUB_ID=4575&f_ART_ID=407473

River的作品極具辨識度,只消一眼就能知道是出自他之手,和大多創意工作者不同,出社會之後才開始找尋自己的風格,River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定義自己。繪畫的技巧奠定於校風嚴格的復興美工時期,常常擔心花了好多時間畫的畫,老師看沒5秒就撕掉了,「但人就有一種韌性」,越挫折反而越是激發River的鬥志...



◆ 一頁一兩金 國圖展珍藏宋版書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8.20

已有八、九百年歷史的「宋版書」現存數量少,在藏書市場中極為珍貴,俗稱「一兩黃金一書頁」。國家圖書館近日於蘇東坡系列展中,首度展出多部珍藏的宋版書,其中包括被文建會認定為國寶文物的宋嘉定六年(西元一二一三年)淮東倉司刊本《註東坡先生詩》。

國家圖書館舉辦「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系列活動,首度展出七十多件與蘇東坡相關的館藏文物,包括《東坡先生奏議》、《山谷琴趣外編》等宋版書。

國圖表示,宋版書存世不多,雕版刻工精美、字體特別秀麗,被藏書家視為極品。同時宋版書的紙也特別好,歷經幾百年歲月,如今看來仍是白淨、光滑,不太會泛黃。

國圖共藏有二○一部宋版書;國圖特藏組主任俞小明表示,過去國圖鮮少展出館藏,這次配合蘇東坡系列活動,從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廿九日,在國圖一樓展覽室展出。

展覽中最值得一看的《註東坡先生詩》不僅是稀少的「揚州宋版書」,又是火燒過的「焦尾本」,書中由宋代文人施元之、詩人顧禧合力為蘇東坡詩集作註解,註釋詳盡,被譽為宋版書「第一神品」。

國圖館長曾淑賢說,揚州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唐代以降更是中國出版的重鎮;現存揚州宋版書僅十多種。這本《註東坡先生詩》從明代至今經過十二個主人遞藏、品鑑,許多文人雅士在書頁空白處題詩、作畫或點評提跋。

「焦尾本」則是指被火燒過、搶救下來的書。清光緒末年,《註東坡先生詩》被袁思亮所珍藏,不料袁家藏書樓失火,冒死搶救出來。經歷火災、水災、蟲蛀、濕霉等劫數仍然保存下來,《註東坡先生詩》被許多藏書家視為神明護持的「神物」。



◆ 甲骨文有多少字? 李宗焜花20年推出《甲骨文字編》

他看遍各國拓本 深信已出土的甲骨都沒遺漏
共有4378個字 呈現不同年代演變 有助理解漢字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2-08-20 中國時報

到目前為止,已出土的殷墟甲骨號稱十萬片以上,但甲骨文到底有多少字?大家都很好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見圖,李宗祐攝),花廿年的時間研究編纂《甲骨文字編》:「我不但要告訴大家甲骨文到底有多少字,而且清楚地列出有那些字,以及每個字隨時代演變的過程!」

《甲骨文字編》付梓,由大陸中華書局出版,堪稱是史上內容最完整的甲骨文字典。李宗焜長期專注研究編纂《甲骨文字編》,多年來在兩岸古文字研究學界頗為知名,更有學者在中國文字博物館二○○九年大陸安陽舉辦的「首屆中國文字發展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一○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以「頗有望眼欲穿之感」形容對《甲骨文字編》這部書問世的殷切期待。

李宗焜表示,殷墟甲骨號稱十萬片以上,也有人說十五萬片,但這麼多的甲骨裡面到底有多單字,卻始終沒人做過全面性且有系統的研究。以前的說法從二、三千到七、八千都有,但各種說法都是憑想像,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我念博士班的第一天,就決定要把這個數目找出來,不是憑感覺,也不是憑想像,而是要清清楚楚地列出我所謂這些字是那些字!」

過去廿年,李宗焜看遍散布在世界各國的甲骨拓本,包括私人收藏家珍藏、沒有公布的拓本。「有個大陸私人收藏家,知道我在做甲骨研究,就給我一百片拓本,這些資料在我出這本書前,完全沒有公布過。」李宗焜深信,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應該都被寫進他的《甲骨文字編》中沒有遺漏,共有四三七八個單字。

《甲骨文字編》跟其他甲骨文字典最大的不同是,每個字都是李宗焜一筆一畫從原拓片描模下來,再掃描成數位檔印製而成,字型跟粗細盡可能完全忠於「原作」。

李宗焜說,現在大家最常使用的楷書,能追溯的最早源頭就是甲骨,《甲骨文字編》把每個字按不同時代的風格演變編排進去,對認識甲骨文及漢字演變過程有很大幫助。例如「馬」這個字追溯到甲骨文,上半部就是畫馬的鬃毛,跟現在的寫法仍可相互呼應。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是,花廿年的時間集中心力去做一件事情!」李宗焜說,現在如釋重負的感覺多過於喜悅。「在寫這本書的過程,有時候睡覺想到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好幾次因為看不到盡頭被嚇醒。我以前從沒這麼怕死過,稿子寫到快收尾的時候,很怕突然有個意外死了,廿年的功夫就全白費了。」

※ 相關報導:

* 堅持不易 王汎森:見他年少到白髮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2000348.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焜經過廿年鑽研,終於編纂完成《甲骨文字編》,引起兩岸古文字研究學界矚目。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說,他看李宗焜從廿幾歲的精壯小夥子到現在滿頭白髮,投入廿年的時間就為了寫這本書,這樣的堅持與毅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

fsj 提到...

現代漫畫始祖 葛飾北齋專書正夯

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師以誇張筆觸速寫人、蟲、鳥
4千多幅畫開創繪畫的全新類別 日、法都推出精選集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21 中國時報

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葛飾北齋不但是浮世繪大師,更是現代漫畫創作的始祖。葛飾北齋生前出版過代表作《北齋漫畫》,收錄了他四千多幅隨筆素描,以如同現代漫畫速寫筆觸的方式,描繪各式人物誇張表情、擬人化動物;葛飾北齋當時以「漫畫」命名這些作品,開創了繪畫的全新類別,也成為日本美術史上繪製漫畫的第一人。

由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及攝影部門策展人巴吉拉(Jocelyn Bouquillard)、藝術史學家馬赫特(Christophe Marquet)編撰的法版《葛飾北齋漫畫》,收錄整理了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六十幅的木刻《北齋漫畫》。法國國家圖書館特別以修繕古書的紙質,呈現葛飾北齋的誇張筆觸、速寫隨筆。《葛飾北齋漫畫》目前也引進了台灣。

被譽為「畫狂」的浮世繪師葛飾北齋,以融合工筆畫和西洋畫的彩色木版畫畫紀錄富士山景、妖怪百物語風景戲劇、情色春宮圖等聞名,他描繪富士山景的「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尤為代表作。他當時出版《北齋漫畫》,則為方便傳授繪師的示範繪本。

《北齋漫畫》收羅了庶民百姓的喜怒哀樂,也有鳥獸蟲魚、山川草木、日常生活中一般器物,稱得上是日本繪畫版的百科全書。葛飾北齋筆下多為鄉土氣味濃厚的農民、打鐵工等各種職人,兔、虎、各式海洋生物則被他繪製得擬人化,春宮圖更是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角度和姿勢,完全展露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性格與創造力。這部叢書洋洋灑灑十五卷,四千多張圖,直到北齋去世以後才出版完整。

《北齋漫畫》在十九世紀中期,隨著歐洲進口日本茶葉的貿易傳入歐陸。當時日本茶葉上的包裝紙,清一色以浮世繪版畫圖案為主,法國畫家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便是當時將包裝在陶器上的《北齋漫畫》圖樣,介紹給印象畫派的友人,進而影響印象畫派畫風。像梵谷便曾臨摹多幅浮世繪作,他的名作《星夜》渦卷圖案就被認為絕對受到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的影響,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則直接運用浮世繪技法。

法版的《葛飾北齋漫畫》二○○七年出版,收錄的六十幅圖畫,原來都是法國藝術評論家和貴族收藏家所有,後來由法國國家圖書館出資收藏,曾外借給日本展出過。書中圖畫分類為山和水、隨著氣候變化的植被、動物場景、人類的世界、男人的世界、作戰和武器的藝術、怪物世界。兩位作者曾以葛飾北齋筆下的鬼怪圖像為題推出專書《Hokusai, First Manga Master》之後,《葛飾北齋漫畫》是二度合作的葛飾北齋專書。

無獨有偶地,日本去年也推出精心編修的日版《北齋漫畫》,由名設計師高岡一彌、美術史專家浦上滿、評論家中村英樹三人精選葛飾北齋作品共七百頁,並以三○.二乘以二一公分的超大開本、紅黑雙色印刷來呈現這本曠世鉅作。



◆ 「影」響世界 免費網站供1118部片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21 中國時報

去年十一月架設的Films for Action,是個以紀錄片與短片為主的免費網路平台,提供超過一一一八部影片給大眾觀賞。網站由美國堪薩斯州的傑斯塔(Tim Hjersted)、德雷根(Eli Dragen)、恩霍茲(Mason Umholtz)、塔普立克(Matthew Toplikar)這群卅歲不到的年輕小伙子架設,他們希望透過網站形成對社會議題的省思,匯集一股改造世界的力量。

身為網站指導的傑斯塔表示,目前美國民眾看得到的媒體,有九○%全掌控在六個跨國企業包括迪士尼、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美國西屋( Westinghouse)、時代華納(Time Warner)、維亞康姆(Viacom)手中。他認為,獨立媒體是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若能進而解決政府腐敗、環境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網站提供的一一一八部影片中,有三四四部紀錄片、二二○部短片及一一二部電視片段等。題材包含商業、城市、社群、文化等。網站也以專題選輯影片,像去年推出「一百部促進這世界持續發展的紀錄片」,第一名是加拿大導演阿巴特(Jennifer Abbott)指導的紀錄片《解構企業》,指控跨國企業為獲利,缺乏道德與倫理。



◆ 張慧英專欄-韓流韓舞跳跳跳

【本報訊】2012-08-21 中國時報

最近南韓有隻MV爆紅,是Psy的《江南style》。才一個月,在YouTube就有超過三千萬人次觀賞,連《華爾街日報》、CNN等西方媒體都紛紛報導。不過,Psy長得像位胖大叔,MV居然夯過其他美女型男團體,實在讓人跌破眼鏡。

本名朴載相的Psy才卅四歲,只是因為身材圓嘟嘟,讓人以為已經是大叔級。這提醒我們,人真的不能胖。《江南style》曲風輕鬆活潑,MV有許多搞笑橋段,他和舞群一起跳著「騎馬舞」,開頭甩腿的動作狀似簡單,真跳起來還滿費力的,沒想到中廣的他身手這麼好。因為《江南style》大受歡迎,Psy和「4Minute」的泫雅現在又一起推出新版MV,改走bling bling貴氣風。

《江南style》爆紅後,網上也出現網友各種模仿短片。其實,韓國流行音樂「K-Pop」在全球愈來愈熱,影音分享網站和社群網路真的幫了大忙。

「韓流」一詞是台灣人在九○年代末期發明的,當時《冬季戀歌》等韓劇在亞洲攻城略地,多少女人望著裴勇俊流口水,台灣進口商於是以「韓流」形容韓劇熱潮,而韓國也欣然接受並且開始使用。不過,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韓劇還是局限在亞洲市場。相對的,南韓流行音樂的穿透性更強,而舞蹈與社群網路,更為「韓流」帶來了新的突破。

首先,南韓流行音樂界特別重視舞蹈,編舞強,歌手身手俐落,排練純熟,MV畫面華麗眩目。觀眾可以照著把舞步學起來,跟著MV,就算不會唱韓歌,你也可以當明星。而一群人一起跳MV的舞步,娛人娛己效果皆佳。這從台灣尾牙最流行跳什麼就可以看出來,最早是《Sorry Sorry》,連電音三太子也在猛搓手;接下來的那一年,不知道有多少中年大肚主管扭著亮片小洋裝跳《Nobody》。

隨著YouTube成為全球影音分享的重要平台,許多素人可以和全球分享自己跳MV的影片,這讓韓團的舞蹈MV有了很大市場。台灣KTV裡沒幾首韓歌,消費者抗議連連,有些其實不是為了K歌,而是為了飆舞。唱歌是比較個人的事,跳舞卻是獨樂眾樂兩相宜,年輕人的熱舞風潮愈來愈盛,和好朋友一起跳舞,可以得到同好的歸屬感,和別的團體尬舞更是痛快。

現在南韓流行音樂大打群體戰,一群群帥哥美女十分養眼,雖然看起來好像都一個樣,但至少賞心悅目。像「少女時代」、「Wonder Girls」、「T-ara」等女團,個個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讓人懷疑經紀公司招考時,是不是先在門口離地一百公分處放了根橫桿,腿跨得過去的才准進門。看看「SISTAR」從窄裙高叉裡伸出長腿左拖右擺的畫面,的確讓人心跳凍結。

「K-Pop」紅上了國際,各天團紛紛往歐美和亞洲市場進軍,YouTube賺不了錢,巡迴演出卻能大大吸金。二○○九年南韓三大演藝經紀公司YJ、SM、JYP海外銷售業績大約五億台幣,二○一一年就暴增到廿億台幣,海外銷售量在總營收的占比也從一九.五%成長到四一.二%。光是今年上半年,南韓影音產品的海外營業額就超過了四十億台幣。而根據南韓央行的報告,「韓流」在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十一.四%。

在國際間,韓文原本是個冷門語言,但隨著南韓經濟力量增強,韓流勢力擴張,想學韓文的愈來愈多,海外韓語教育機構「世宗學堂」的學生逐年攀升。截至今年六月為止,南韓共在全球卅五國設立了七十六所「世宗學堂」,總計學生已超過萬人,而南韓政府打算在二○一六年將「世宗學堂」增至二百所。

網路可以突破傳統通路的壟斷,讓小兵也能立大功。但是要讓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走出去,真的還是要靠內容、人才和策略。講中文的人口絕對比講韓文的人多,可是比一比克服限制開拓市場的銳氣,「K-Pop」確實活跳跳。

fsj 提到...

故宮珍藏赴日 敲定最後細節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22 中國時報

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將在二○一四年前往日本展出事宜,已進入最後研議階段。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谷真美、副館長島谷弘幸等人,昨日前往故宮,與由故宮代理院長周筑昆,副院長馮明珠會面,雙方針對赴日展出細節進行最後磋商。

故宮珍藏赴日展出,是總統馬英九任內積極推動的外交項目之一,直到日本制定了司法免扣押的相關法令之後,雙方加快腳步進入研商。今年五月,台日雙方決定故宮珍藏的展出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之後移師至九州國立博物館巡迴。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慶祝今年是中國大陸與日本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以及東京國立博物館創建一四○周年的特展,北京故宮今年一月才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舉辦「北京故宮博物院二○○選」大型特展,展品精銳盡出,出動多項中國大陸一級文物,包括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北宋黃庭堅的《草書諸上座帖卷》和北宋蔡襄的《行書扈從帖》等書畫名品、青銅器和玉器等。因此,台北故宮會端出什麼樣的主題和展品,乃至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提供的展出配合規格等,引起兩岸政界高度關注。



◆ 愛土地勝過自己 林智信重現50年代台灣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22 中國時報

版畫家林智信擅長以台灣農村生活、民間信仰創作,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他的個展「鄉音印記-館藏林智信原鄉版刻展」,展出他今年將捐贈給史博館的十餘幅作品及舊作共一二○幅。他說自己「愛這塊土地,更勝過愛自己生命」。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台南縣歸仁村的林智信,畢業於台南師範藝術科,早年推動兒童美勞教育,自十八歲起投入木刻版畫創作。他曾花廿年歲月完成版畫《迎媽祖》,這作品是部四○八尺的長卷連幅,締造「世界最長版畫」紀錄,並於拉脫維亞國家歷史博物館、德國慕尼黑國立民俗博物館、立陶宛色利昂尼斯國家美術館展出。

「鄉音印記」則是他第三次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完整呈現他的創作脈絡,除了百幅木刻版畫中的樸實農民、天真孩童、及逗趣的雞鴨,還加上他完成於二○○四至二○○五年的作品《阿嬤飼雞》、《星空笛韻》、《閒情》等,用色則較過往明亮歡愉,且展現更多農家閒暇的生活情趣。

林智信近年來投入的新計畫是「芬芳寶島」系列,他花了廿六年,計畫以一百幅油畫重現一九五○年代的台灣,描繪基隆河、台灣北部、西部的好山好水、農民生活,也將他關注的宗教活動,包括大甲媽祖遶境、鹿港與北港的迎媽祖活動繪入作品,預定明年底前完成。



◆ 新銳漫畫家齊聚洄瀾窯 夏達也來了

【洪祥和/花蓮報導】2012-08-22 中國時報

台開公司當起建築魔法師,光華樂活創意園區內一棟原本三百坪大的廢棄大理石工廠,改裝成極簡約風格的「洄瀾窯」,未來將廣邀藝術家聚集創作。昨天舉辦首屆「國際漫畫高峰會─兩岸交流夏令營」,大陸夏天島工作室旗下眾多知名漫畫家先來搶頭香,帶來好彩頭。

原本荒廢許久的石礦工廠被台開公司像似施了魔法般,變成一棟二層樓玻璃圍幕的藝文展示空間,寬敞舒適。

台開公司昨天就率先邀請到夏天島旗下的氣質美女夏達等眾多漫畫家到場,邀請他們在兩塊陶瓷片上創作,窯燒之後,一片留下當「入厝賀禮」,另一片可當紀念品帶回家。

才貌出眾的夏達抵達會場,成鎂光燈的焦點,雖已卅四歲,模樣依然清純可愛,卻不願面對鏡頭,始終低頭不語,彷彿若有所思,隨時隨地都在發揮想像力,尋找創作的靈感。

邱復生表示,藝術創作需要「時間」與「空間」才能激盪出好作品,而台開則是定位為「空間」提供企業,「洄瀾窯」是一個讓藝術家願意在這裡創作,付出時間創作的空間,這次邀請兩岸青年漫畫家在此齊聚,希望能透過多面向的藝術表達方式,豐富花蓮這塊土地的文化深度。



◆ 《離婚典禮》 好聚也要好散!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12686.shtml

【聯合新聞網╱特約作家賈亦珍】2012.08.22

結婚典禮滿街都是,但,你看過離婚典禮嗎?台北藝穗節就有「孽緣終結站」劇團推出的《離婚典禮》,導演李啟睿說:「好聚也應該要好散,不是嗎?」

整齣戲的排場就像一場婚禮,門口有收禮台,禮金一律468元(或預購的禮金券),還要在禮金簿簽名,進場後有婚禮歌手的演唱及愛情MV的播放,戲開演,典禮行禮如儀後,就開始把男女主角的婚姻生活演出來,讓大家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離婚。

就像結婚典禮新娘丟捧花一樣,離婚典禮也會丟,那可千萬別搶,否則下一個離婚的就是你。

為什麼會離婚?那當初為什麼會結婚?結婚時的甜蜜為什麼在婚姻中無法維持?是結婚時昏頭了,還是離婚時豬頭了?李啟睿不落痕跡地讓觀眾在看戲時,下意識地進行這樣的思考。

「孽緣終結站是一個專辦離婚典禮或分手儀式的團體。」李啟睿說:「當初是看了很多離婚新聞,又看到了日本有人在辦離婚典禮的消息,才想成立這樣的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今年3月才成立,目前還沒有接到委託案。

「它其實是傳揚一個『好聚好散』的觀念。」李啟睿說:「散代表一段關係的結束,卻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就像劇中第三者對元配說的一句話:「在愛情裡,有時不被愛的人才是第三者。」驚世駭俗卻也言之成理。

李啟睿並不是用說教的方式在談婚姻問題,以及現今社會上離婚率高居不下的現象,而是用黑色幽默的喜劇手法呈現,誇張、荒謬、反諷。

李啟睿是個戲劇老師,這齣戲的演員都是他的學生,來自中原、中華、國體、聖約翰、玄奘等學校,他們都是業餘演員,各有正職,但只要老師通知他們有戲要演,他們就會從各地回來報到。

「好幾個人其實工作都很忙。」李啟睿說:「例如演潘朵拉的楊子瑩在君品酒店上班,業務繁忙,還是加入演出。」

楊子瑩是這齣戲最搶眼的演員,傻護士的白癡樣子、第三者的溫柔貌,以及酒店女的放蕩,妖媚的舞姿也很具誘惑力。

通常的戲劇演完了就是演完了,但「離婚典禮」還有送客儀式,就像所有的結婚典禮一樣,「舊郎」跟「舊娘」拿著托盤送客,所有演員也會參加送客的行列,很特別。

《離婚典禮》將於9月2、3、9日在牯嶺街小劇場,9月12日在水源劇場演出,相關購票資訊可洽華娛售票系統。

fsj 提到...

小提琴家被海關扣琴 索千萬罰金

【實習編譯謝奕平、阮薇蓁/綜合報導】2012-08-23 中國時報

世界知名的日籍小提琴家堀米柚子(Yuzuko Horigome)日前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通關時,遭海關扣押了一把價值一百廿萬美元(約台幣三千六百萬元)的一七四一年製瓜奈里(Guarnerius)小提琴,竟被要求支付總額高達卅八萬歐元(約台幣一千四百廿萬元)的稅額與罰金,才願把小提琴歸還。

旅居比利時的堀米柚子,上周回日本表演完後,返歐途中在法蘭克福機場轉機,但當她從免申報櫃臺通關時,卻遭德國海關攔住,扣押她隨身攜帶的昂貴名琴,理由是堀米無法出示一九八六年購琴的文件。

事後堀米柚子已向德國海關提交小提琴的所有權文件,並向比利時和日本政府求助。德國相關單位則表示,若能證明這把小提琴對堀米的工作不可或缺,就可能歸還。

堀米柚子曾於一九八○年榮獲伊莉莎白音樂大賽冠軍,是日本首次在此國際音樂大賽中取得優勝。她經常與頂尖指揮家和世界級管弦樂團如倫敦交響樂團、紐約愛樂及柏林愛樂等合作。

瓜奈里小提琴則為十七世紀著名工匠約瑟夫.瓜奈里的作品,擁有令人沉醉的音色,是小提琴界中最富盛名、價值也最高的名琴之一。



◆ 聲樂唱流行歌 詹金斯重繹古典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8-23 中國時報

金髮碧眼、火辣身材、甜美臉蛋,還有溫醇慰人的聲嗓,英國的跨界美聲女歌手凱瑟琳.詹金斯(Katherine Jenkins)將首度造訪台灣,演唱會展現遊走古典、民謠、歌劇、電影與流行各領域的成果。

一九八○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的詹金斯,從小就是教堂唱詩班的固定班底,也熱衷參加合唱團、廣播節目歌唱比賽等活動,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院的她,曾任教職也兼差當導遊、模特兒。近年,詹金斯活躍於諾貝爾和平獎音樂會、二○○八年北京與倫敦奧運的交接慶典、今年英國女皇登基鑽禧大典等,自二○○四年發行首張專輯以來,張張獲得英國古典專輯排行榜冠軍,還曾連續兩屆獲最佳古典專輯獎。

出身藍領階級家庭,詹金斯深知並非所有家庭都擁有古典音樂的薰陶背景,她不斷嘗試以不同曲風重新詮釋古典名曲,以聲樂唱腔表現流行歌曲,希望拉近一般大眾與古典音樂的距離。

詹金斯曾將膾炙人口的流行曲《I’ll always love you》以義大利文重唱,也以法文演唱《悲慘世界》音樂劇主題曲《I Dreamed A Dream》。觸角多元且外型亮眼的詹金斯,曾與男高音波伽利、多明哥、德國小提琴家瑞歐等人合作專輯、同台演出。她也參與舞台劇《女神萬歲》、英國科幻影集《超時空博士》演出,今年更參加美國實境舞蹈大賽《與星共舞》節目獲得亞軍。

來台演唱曲目中,有許多耳熟能詳的電影及音樂劇主題曲,包含電影《教父》、《窈窕淑女》,歌劇《卡門》及音樂劇《歌劇魅影續集:愛無止盡》。詹金斯演唱會將於九月廿二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廿三日在高雄至德堂演出。



◆ 布袋戲搞3D 金鷹閣劇場震撼演出

【聯合報╱記者孫傳賢/高雄報導】2012.08.23

高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開幕以來首場布袋戲演出,今、明兩天晚上7點半,由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推出充滿華麗視覺效果的「玉筆鈴聲之魔鬼空門—魔幻3D版」,希望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

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已連續第4年進入劇場演出,2009年首度踏進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就是演出「魔鬼空門」劇碼,今年進軍新開幕不久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特別與雅奕超媒體國際有限公司合作,首創「舞台3D布袋戲」演出方式。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主任吳正婷表示,文化局近年積極推展表演團隊跨界合作,希望透過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展演方式,為許多傳統表演注入新生命。

4年前,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為了在至德堂演出,特別把布袋戲偶加大,操偶師的動作也要更有「舞台效果」,今年加入3D及數位影音等元素,讓演出的困難度大幅提升,團長陳皇寶說:「以前演出都是搭配國樂老師,比較容易協調,這次卻是跟電腦合作,除了得抓準每個時間點,還得擔心電腦會不會鬧脾氣『當機』。」

陳皇寶透露,過去3年進劇場演出,每年的製作費都超過30萬元,去年更達到70萬元,而今年尚未開演,花費就已破百萬,但這仍不減陳皇寶繼續挑戰嶄新演出方式的興致,他說:「下次來挑戰歌仔戲跟布袋戲跨界合作,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相關報導:

* 蔡國強三千箭煙火 驚爆變飛船
http://www.udn.com/2012/8/23/NEWS/READING/REA8/7314084.shtml

大陸旅美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將在丹麥首府哥本哈根舉行個展「船家族」。最受矚目的是,九月六日開幕當天,蔡國強將舉行戶外爆破。....三公尺長的小船爆破結束後,因火藥紋身將成為立體化的火藥草圖,之後將移至展場。



◆ 宮部美幸寫怪談 暗獸潛伏黑白之間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23 中國時報

日本民間傳說,夜晚在室內點一百根蠟燭,每人輪流講鬼故事,每講一個就吹熄一根蠟燭,第一百根蠟燭熄滅,鬼魅就會現身。這個從十七世紀江戶時期流傳至今的怪談遊戲,稱之為「百物語」,這項傳統也吸引不少日本作家投入百物語寫作行列,喜愛講恐怖故事的日本國民作家宮部美幸也不例外。

宮部美幸的百物語寫作計畫已完成九篇,先後出版《怪談:三島屋奇異百物語》、《暗獸:續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五十二歲的她期盼六十歲前能完成這項寫作工程。

時值農曆七月,台灣出版社紛紛推出日本怪談著作,除宮部美幸的《暗獸》,另有日本現代怪談推手京極夏彥的《幽談》、三津田信三的《忌館:恐怖小說家的棲息之處》等,呼應鬼月氣氛。

宮部美幸寫作橫跨推理、時代、奇幻三大類,曾獲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獎、司馬遼太郎獎。近作《暗獸》描述「三島屋」商店有個名為「黑白之間」的房間,姑娘阿近在此蒐集奇聞怪談。

有別於傳統鬼怪的駭人形象,《暗獸》裡的鬼怪有著喜怒哀樂等情緒,如〈逃走的水〉裡的「旱先生」是條大白蛇,為報復忘恩負義的人類,吸乾人們維生的水源;〈暗獸〉本名黑助,是一隻像寵物一樣黏人、有學習能力的小妖怪,但若和人類過於接近,就會滅亡。

日本插畫家南伸坊跨刀為《暗獸》繪插圖,宮部說她最喜愛「旱先生」及「黑助」兩角,「黑助外表有時像漆黑的落花生,有時又像大草鞋,這麼可愛的妖怪,我想養來當寵物!」

妖怪作家京極夏彥一九九四年以「百鬼夜行」系列享譽文壇,近作《幽談》收錄八篇在怪談文學雜誌《幽》連載的短篇,為「在日常的都市縫隙中遇到非常的怪異」的現代怪談,如〈撿手〉主角在旅館庭院撿到一隻女人的手腕;〈底下的人〉描述獨居女子在床底下發現一張人臉等,氣氛詭異、令人發毛。

fsj 提到...

龍應台籲大陸:文化不是武器,放行吧!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二十二日電】2012.08.24

文化部長龍應台廿二日晚上在紐約智庫「亞洲協會」發表英文演說,呼籲以文化消弭隔閡與誤解,演說中提及國立工藝中心赴大陸參展時,文宣手冊因印有「中華民國」全數遭海關扣留一事,她感性對中國大陸呼籲「文化不是武器,放行吧!」獲全場熱烈掌聲。

龍應台說,以文化消弭隔閡與誤解,這也是兩岸人民正致力的目標,「和平超過一切」,「當你看到敵人深藏於心的創痛時,將很難再去恨這個敵人」。

龍應台接任文化部長後首度出訪,第一站在紐約發表「邊境穿越—寫作、政治、台灣海峽」演說,三百個座位座無虛席,不少中國大陸「龍迷」也慕名而來。她的英文流利優雅,帶濃厚英國腔,娓娓道來,感性與理性兼具,讓紐約客領會「龍式魅力」。

亞洲協會也以網路影音直播龍應台演說,亞協董事長兼CEO迪莎在龍演說後二人對談,並開放觀眾提問,現場反應極熱烈,提問欲罷不能。

談及兩岸關係,龍應台訴說她小時候兩岸軍事對峙經驗,如今兩岸早已三通,交流頻繁,但仍有不少隔閡與阻礙。她舉例,文化部所屬文化機構多有「國立」名稱,但大陸當局無法接受,僅名稱問題就成為兩岸文化交流一大障礙,前不久,國立工藝中心人員前往大陸參展,文宣手冊全數被大陸海關扣留,因文宣品上地址處印有「中華民國」字樣。

被問及近年來兩岸最大變化是什麼?龍應台說,中國經濟崛起之外,不能忽視公民社會也在進步,有更多辯論與爭議,她對中國公民社會持續前進、開放,「雖離期許尚遠,但很樂觀。」相對的,她感覺台灣近年最大變化是面對大陸崛起,產生一股焦慮與不安。

觀眾詢問「台灣經驗」對中國大陸的意義?龍應台說,台灣做為一個「民主實驗室」,表現仍待加強與提升,但是對中國大陸的參考價值,因同文同種同一文化脈絡,「可信度」超越任何其他西方民主社會。



◆ 東方故事變西方繪本 「台裔」法國獸 現身高雄駁二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24 中國時報

法國插畫家愛麗本(Geraldine Alibeu)以台灣作家施佩君的故事《獸和一群長得很像的小魚》,繪製兒童繪本《獸》,不僅獲得去年波隆納繪本大獎肯定,也在法國大受歡迎。愛麗本的插畫作品目前在高雄駁二「2012波隆納插畫聯展」展出,廿二日晚間她在台北信鴿法國書店舉行講座,現場書迷迷擠爆。

這本繪本共有九個短篇組成,都是關於「獸」在旅程中遇到小魚、兔子、青蛙,展開機智對話的故事,如同台版「小王子」。這個「獸」名叫「法國獸」,濃眉、短髮、背上有斑點、眼睛睜得老大,相當受到讀者歡迎。

這本書由法國鴻飛出版社發行,這家出版社為台灣旅法的建築師葉俊良二○○七年成立,專門出版「東方故事、西方繪者」的童書、繪本,過去出版過《十二生肖》、《霧中龍》等,這是這家出版社首度出版台灣自製故事的繪本。

卅二歲的愛麗本,出生於法國阿爾卑斯省的格勒諾布爾小鎮。她後來進入著名的史特拉斯堡的藝術工作坊學習,從二○一一年後,開始為青少文學及期刊繪製插圖,也獨立創作繪本。

施佩君二○○七年的故事《獸和一群長得很像的小魚》,中文版由插畫家吳孟芸詮釋。法文版由愛麗本繪圖,重新命名為《獸》,分兩冊出版。

「曾經有小朋友把我畫的獸比喻成松鼠、貓、鼻涕蟲的綜合體。」愛麗本表示,她著迷於「獸」的性格,因為它總是漫不經心,「飄盪於不同的探險故事,面對一切奇特或荒謬的遭遇,輕鬆卻有獨立思考能力。



◆ 蔡岳勳籌拍《痞子2》玩更大

林志勳、張士達/台北報導 2012-08-24 中國時報

《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9月8日將在日上映,全日本竟然多達53廳院放映,創下國片在日本上映最多廳紀錄,該片在台灣票房1.2億、大陸4.3億,合計5.5億,據悉,好票房讓導演蔡岳勳開始籌拍《痞子英雄2》,對此,他說:「在日本宣傳,有不少日本投資者主動接觸表達願成《痞子2》投資者,正在認真考慮。」

鎖定東京上海北京

蔡岳勳原本排定在電影《痞子英雄》後同步進行奇幻冒險特效片與電視劇《名揚四海2》拍攝,原本並無《痞子2》計畫,如今他鬆口:「未來先拍電視劇還是拍《痞子2》,會再做調整。」

被問《痞子2》故事內容,他說:「《痞子》電視劇中還有很多故事未在電影版中呈現,電影版只是電視版的前傳,要再拍續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說現正整理素材,「希望能有更強的特效、更好的故事,將華語片提升到更高境界。」

《痞子》在高雄拍攝,有飛機撞85大樓畫面,《痞子2》如果由日本投資,改撞東京大樓嗎?他說:「東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有可能,續集場面只會更壯觀。」

《BBS》周邊商品大賣

除《痞子》要拍續集,《BBS鄉民的正義》也要拍前傳。該片全台票房已3000萬,周邊商品大賣,有網站主動洽談製作T恤,1600件1天內售光,電影小說首刷8000本上架,5天後緊急再版。

觀眾詢問是否拍續集,導演林世勇說若票房能打平,將拍攝以木偶人為主題的前傳。但該片成本7000萬,票房需全台1.4億才能打平,鄉民還得衝一衝。



◆ 彰女校友集體出書 回憶「那些年」

【吳敏菁/彰化報導】2012-08-24 中國時報

老同學聚會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一群高中畢業四十二年的彰女校友,決定來個不一樣同學會,相約一起提筆寫下那些年在彰女的日子和生命成長故事,以集體創作的形式,寫就《同學會之後~我們一起書寫》一書,替自己獻上書香滿盈的六十壽禮,也寫下了歷史。

作家嶺月紅極一時《老三甲的故事》,真實場景就是在彰化女中,書寫了四十年前這班「三甲」同學們相互競爭,也相互激勵;功課好,受寵愛,高傲自負,也備嘗挫折,在一段有歡笑、有悲情的歲月中,交織著同學、師生、學校和家庭的真摯之情。

這本《老三甲》感動許多人,這股老三甲的精神也一直不死,一群彰女初中五十五級、高中五十八級校友們去年十二月一次同學會聚會,為了不讓往事如煙,決定也來學習嶺月學姊,將記憶裡難忘的故事寫下來,豐富彼此的回憶。

謝玉枝說,找回來廿四位同學們,都散居台北、彰化等各地,為了這次書寫,重新當用功學生,當了半年「低頭族」,有人挖掘了彰女生活點滴,也有人分享畢業後的生命歷程和投入的關懷,主題多元,篇篇真情流露,詮釋了人生的轉折多變。

為了讓新書付梓,同屆校友、學姐、學妹友情贊助,第一刷印製兩千八百冊,捐贈各鄉鎮圖書館和學校。

昨天這群書中的作者返回母校,和學妹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超齡少女和清純少女」的世紀對話,彰女學生們說,時代不一樣了,透過了書寫,彷彿看到一代代彰女人活得神采奕奕,親眼看了學姊,真的「年輕、漂亮」。



◆ 女大生創意內衣 晉級國際決賽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2-08-24 中國時報

熱愛服裝設計的台南應用科大服設系黃郁惠,獲得二○一二「黛安芬觸動創意設計大賽」台灣區冠軍,十月將代表台灣赴上海參加國際總決賽,與卅一國好手爭取一萬五千歐元(約台幣五十七萬)獎金,得獎作品將製成限量商品發售。

去年,黃郁惠即曾代表學校參加中華民國時裝設計賽,在競爭激烈的四百多位參選人中,打敗業界設計師及相關科系學子,勇奪高難度的時裝設計新人獎,儼然得獎常勝軍。

目標希望成為設計師、自創品牌的黃郁惠,在校多次參加比賽,獲獎連連,但一般人看到表面風光,卻不知道她背後付出許多心血。

她說,以去年的時裝設計競賽來說,當時決定用「編織帶」參賽,遍尋台灣卻找不到其中一款素材,為了不讓比賽受影響,她遠赴大陸尋覓材料,大陸廠商被她的作品和心意感動,破例為她客製化訂作一百碼「編織帶」,才讓她順利參賽。

實戰經驗豐富的她說,這回參加黛安芬觸動創意設計大賽,今年主題是「龍蝶之魅—觸動中西,捕捉剛柔」,她遂發想結合東西合併的元素,作為設計靈感,果然如願從兩百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區冠軍,並將代表台灣參賽。

為迎戰這場國際賽事,她目前已完成前衛且浪漫的(俊龍與魅蝶的初遇)內衣,結合龍、蝶一剛一柔的特性,敘述一段動人的故事,「當傳說中的龍遇見性感美麗蝴蝶,它們盡情嬉戲,我的作品就是要將女人的自信、獨特、從容和美麗展現出來。」

fsj 提到...

要像珍珠 向外發光 龍應台:將設11處海外文化中心

【王良芬/紐約廿四日電】2012-08-25 中國時報

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紐約表示,文化部有清楚的全球布局計畫,預計成立十一個海外文化中心,每個中心都是一座文化輻射據點,意義重大。

龍應台廿三日展開在紐約第三天行程,早上在駐紐約文化中心,舉行北美地區工作會報。下午拜會古根漢美術館及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集團(Simon & Schuster)。

龍應台要求駐外單位成為中介橋樑,提供國外先進資訊做為文化政策參考,並整合資源策略運用,加強傳遞台灣的藝文與思想,透過文化的感染力,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

她表示,她深刻了解海外推展文化工作的困難,因此更需要前瞻視野與策略,集中資源整合運用,讓每個海外文化中心都能成為「文化珍珠」,持續向外輻射發光。

龍應台下午拜會古根漢美術館,由資深策展人孟若(Alexandra Munroe)接待,古根漢連續三年安排亞洲年輕策展人來駐館交流,今年的交流策展人恰好來自台灣,由台北當代藝術基金會推薦的謝伊琳。

龍應台表示,培養年輕策展人拓展國際視野,是非常正確的務實做法,也讓國際藝壇更加了解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實力。

龍應台稍後前往西蒙與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出版社集團,該出版集團於一九二四年創辦,為全球四大英語系出版商之一,由總裁兼執行長雷帝(Carolyn Reidy)接待,介紹全球出版布局、行銷策略、電子書的創新發展及實體書銷售。

龍應台說,該出版社結合新科技,把傳統產業變成智慧型產業,用全球佈局的策略,把出版業經營得如此成功,值得台灣出版業借鏡;任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要有務實的前瞻思維與全球布局策略,是台灣後續推動時應該重視的面向。



◆ 竹木魅影雕工 「老頑童」陳春明精華展

【台灣醒報╱記者蔣鎧俊╱台北報導】2012.08.25

紮個馬尾、談吐謙虛而幽默,被友人暱稱為「老頑童」的雕刻家陳春明,60餘年來戮力鑽研雕刻的技巧,致力竹木雕刻藝術創作。國立歷史博物館自即日(24)起,特舉辦陳春明竹木雕刻藝術展,展覽集結他多年創作精華作品90件。

展覽作品中包括特地為此次展覽新創作「魅影」系列竹雕作品。他花費長達4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的「竹林七賢」,也在此次展出之列。

長期從事雕刻藝術創作,陳春明熟稔竹與木的纖維、紋理等特徵,漸漸發展出別具一格的雕琢技法,雕刻圖案以人物、花菓、飛禽與走獸見長,間或紀錄文人雅聚情狀,並融入禪、佛之韻。

陳春明之父陳正氣為台灣早期北中南四大雕刻大師之一,陳春明自幼耳濡目染接觸木雕與竹雕傳統技藝法,從父親身上習得的木雕功夫,廿餘歲就技藝超群,憑著對雕刻的熱愛與執著,其創作取材均來自對本土環境的采風,繼而發酵於對生活的體驗,自然流露出「心靈合一」的理想追求。

歷年來,陳春明已舉辦40幾次個展,並應邀參加國內外聯展百餘次。此外,還曾獲頒國家文藝獎、中興文藝獎等殊榮。

《鏤月裁雲—陳春明竹木雕刻藝術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2樓精品長廊展出,展期自8月24日至10月14日止。

※ 相關報導:

* 主婦自學 3個月髮繡白老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7318491.shtml

今年46歲的家庭主婦江燕雪,學生時期主攻服裝設計,4年前她投入刺繡創作,還用頭髮繡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白老虎,她說,太多人學刺繡都嫌太累半途而廢,所有作品要做為傳家之寶。

* 聽完劉斯傑 來做立體卡片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17359.shtml

聯合報系與台北市文化局合作的「設計‧紙‧設計」紙藝設計系列活動,本周六、日(25日、26日)下午2時起,在誠品站前店藝文西廣場舉辦「大師面對面」講座,邀請香港立體書大師劉斯傑和大家分享創作過程。



◆ 從坎坷到神話 七等生談寫作路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08.25

作家七等生昨天出版精選集「為何堅持」,同時展出同名油畫。七等生說,他寫作的靈感源於「我自覺我活著」。他反省自己一生到底在堅持什麼?其實就為了「一生愛藝術、愛美」。

本土派現代主義的先驅者七等生,十年前由遠景出版其創作全集共十冊,如今再由遠景出版精選集,形同全集的濃縮版。昨天文壇名家雲集,包括黃春明、尉天驄、陳芳明、陳若曦、季季…等親臨發表會。有人形容他是「神話般的存在」。

不過,七等生自認,「在現實世界,我一無成就,」也非文藝青年。他讀台北師範藝術科時,老師常當眾把他的作文簿扔下台,嫌他不只寫得差,而且「莫名其妙」。

當年他從沒想過會走上文藝這條路,只想畫畫。廿三歲提筆寫作,因他「自覺我的存在」。直到一九八七年寫下「目孔赤」,他「終於找到自己」,從此不寫了。

他在退休後才開始重拾畫筆,也在自覺「我做到了」以後擱筆。這回的精選集採用了七等生的油畫「為何堅持」,畫中的風景有幾個人靜靜坐著,好像在思考什麼。

七等生早期的寫作路走得坎坷,早期「被人家罵個半死」。他最具爭議的小說「我愛黑眼珠」主人翁在遭遇洪水時,捨妻子而拯救不相識的妓女,在保守的七○年代飽受攻擊,昨天仍是眾作家議論焦點。

作家林文義坦言,年輕時看不太懂「我愛黑眼珠」只能「硬看」,現在四十幾歲了,開始「羨慕」男主角。政大教授陳芳明則笑說,恐怕林文義到現在還是沒讀懂「我愛黑眼珠」。

陳芳明說,他年輕時痛恨七等生,因為無法理解他。七等生的讀者對他「愛恨交加」,讀他作品的時候「要很忍受,才能把忍受化為享受(愛)。」

文友眼中沉默寡言的七等生昨天打開話匣子暢談往事。一九六六年,他和尉天驄等人創辦「文學季刊」。有回黃春明投稿,卻被尉天驄退件。七等生得知後大嘆尉天驄「不識寶」,急得跟黃春明挽回,「保證一字不刪照登」。一連勸了他好多天,黃春明才終於點頭。他笑說,拜託黃春明拿出稿子來,竟比追求女生還艱難。



◆ 超愛台鐵 老外發表火車寫真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12.08.25

這個老外對台灣鐵道很痴狂。美籍台灣鐵道迷安有仁,不僅在長住新竹的青少年時代,拍攝了豐富的台灣鐵道全彩照片;回美國念大學後,又陸續來台灣十三次,每次都拍下了台灣鐵道新風貌。安有仁明天將要發表他第二本台灣鐵道新書。

安有仁六十歲,父母是路德教會的傳教士,他兩歲時隨父母到新竹傳教,在台灣住了十六年,上大學時才回美國。小學開始,他就搭火車往返新竹的家裡和台中的美國學校,所以特別喜歡民國四十年代中期的柴油特快車。

他青少年時代以彩色照片記錄台灣鐵道的影像,去年集結成冊。安有仁第二本台灣鐵道寫真集,記錄時間從一九七一年到二○○二年。這段期間他雖然已經回美國,但陸陸續續來台灣十三次,每次造訪都拍下新設施,十大建設中的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和第一代自強號EMU100等影像,都可在書中看到。

安有仁新書明天上午十點將在台鐵夢工場旗艦店開賣,本人將會在現場簽書。



◆ 聲光交錯 姚仲涵先「聲」奪人

【實習記者陳燕珩/台北報導】2012-08-25 中國時報

七十個矩陣排列的日光燈管,在黑暗中不規則地快速閃動,製造出開關閃爍的聲響。聲光藝術家姚仲涵用生活常見的日光燈為素材,以喇叭為媒介,放大燈管明滅產生的電流音。充滿概念性的聲光裝置藝術,傳達生活中「未曾注意卻真實存在」的聲音。

姚仲涵現年卅一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擅長以聲音、光線交織而成的空間裝置藝術,觸動觀眾的身體感官經驗。曾獲台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

日光燈為姚仲涵創作常見的元素,他認為燈光忽明忽滅的狀態,代表一種訊息的傳遞。現於台北信義誠品舉辦的「Soundscape聲景特展」,姚仲涵與英國音響品牌Bowers & Wilkins合作,結合七十顆中低音喇叭進行聲光創作。

「聲音很難描述,但我們聽到某些聲音,確實會跟身體經驗連結,產生出情感。」姚仲涵說,聲音裝置注重現場的聆聽經驗,這件聲光裝置,燈管失序地隨機閃爍,搭配製造出的聲響,營造具空間感的聽覺效果。其中一款以防彈纖維材質製成的中音喇叭,能呈現細膩乾淨的聲音,最讓姚仲涵驚歎。

「Soundscape聲景特展」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十六位創作者,各自擷取生活片段,回歸聽覺本質,創作一分鐘的聲音文本,表現「長存生活卻容易忽略」的聲響。

王耀邦以煎蛋、牛奶鍋冒出蒸氣的細微聲音,表現他的早晨生活。杜祖業營造在義大利咖啡館裡,不停運轉的咖啡機聲響、翻報紙聲和銅板撞擊聲。Bounce則以塗鴉藝術家的身分,刻畫他在夜深人靜的城市角落作畫,突然警笛大響,伴隨他的腳步聲展開一場追逐戰。平凡的聲響透過敏銳的聽覺呈現,聽眾可藉由聲音經驗辨識,進入藝術家的生活情景中。

fsj 提到...

朱宗慶:藝術行政工作 不能只有熱情

【聯合報╱朱宗慶】2012.08.26

早期的表演藝術團體成員,除了創作和演出外,必須身兼行政工作,左支右絀,蠟燭兩頭燒。經常自我調侃「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牲用」,這話雖不雅,卻傳神地道出人力吃緊且工作繁重的情況。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熱情很重要,但它的行政層面,往往與藝術很不一樣,猶如左右腦間的拉鋸。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有了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將國外行之有年的學科納入教育體系,逐步把藝術行政的知識系統化,讓不少的藝術行政工作者重返校園,進一步瞭解藝術行政的內涵,學習管理、經營、行銷、財務等相關專業課程。

然而,從藝術行政管理系所畢業的學生,真正能學以致用的,多半是已有實務經驗的資深藝術工作者。一般從學校才開始接觸藝術行政工作相關知識,畢業後就發揮所長的人,少之又少,這些未來的生力軍,需要一些磨練和經驗累積,才能貼近職場實需。

從事藝術行政工作其實相當不容易,除了環境生態與其他領域的工作有所差異外,要對藝術熱愛、尊重與了解,還必須培養獨到的商業眼光,具備經營管理技能。尤其,要具備的能力,已經跟以前不同;過去,只要熱愛藝術,具同理心,願意與藝術家一起打拚,就夠了。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

現在,必須具備策略行銷、公關募款、領導統御、國際事務、會計財務、資訊科技等種種「基本」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能掌握藝術文化內涵、價值、特色,且具敏感度和判斷力。一個藝術創作展演,涵蓋初期的企劃製作與發想,行銷資源和通路的配置,活動期間的觀眾體驗和服務,到預算規劃、專案管理等,這些紛雜且環環相扣的工作,端賴藝術行政工作者對各項專業知識的高度整合與投入。

我常提醒有心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人,外界的競爭相當激烈,許多國內外商管學院的MBA學生,具備更豐富的經營管理學識和專業能力,只要能夠跨越藝術專業的門檻,相較之下,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並且,藝術行政是「藝術」與「行政」兩門學科的加總,一旦擁有跨界的技能和視野,是各界積極爭取的人才。

今年五月,文化部掛牌,除原有文建會業務外,移入新聞局、外交部、教育部之部分業務。文化部隨著事權擴增,需要更多、更合於專業需求,以及了解文化藝術且能跨域整合的升級型人才共同投入。然而,在現行政府文官體制下,編制內的人員仍需許多的學習與累積;仰賴國家高普考、特考所設的文化行政職系來取才,難符實需且緩不濟急;編制外的約聘僱人員雖可找到專業背景相當的人才,但未有升遷、培訓,無法留才。對此,未來的文化部,勢必要思考如何廣徵人才、擴大取才管道。

無論政府或民間,藝術行政是許多文化展演活動的重要推手,完美的藝術呈現背後需由精準卻繁瑣的行政工作支持。藝術行政人才,已相對稀少,熟手、高手更屬可貴。藝術行政工作者,不能只有熱情,須持續追求精進,擁有整合各項專業知識的能力,以合於時代脈動。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台灣創意產業聯盟 布局大陸

【記者潘罡/台北專訪】2012-08-26 旺報

台灣設計界巨擘林磐聳從師大副校長職務退休後,依然閒不下來。這個月,他和前台北市副市場李永萍在台北市電腦同業公會支持下,成立了一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即將率領台灣文創廠商,進入大陸進行戰略布局。退而不休的忙碌日子,讓他半開玩笑說:「退休之後,就有這個好處,可以做這些事情。」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目前集結了近30家廠商,包括吉而好、八方新氣、霹靂多媒體等,由霹靂總經理邱正生擔任會長,李永萍和林磐聳擔任榮譽會長,希望集合產官學三方力量,建立台灣與大陸文創產業媒合的最佳平台,進行真正可行的對接模式。

帶出台灣的品牌

發起聯盟的初衷,林磐聳根據數十年投身文創領域的心得,做了一個結論:「台灣要用整合力量,做好戰略布局,帶出台灣的品牌,這些品牌就是代表台灣文創未來可以影響中國大陸甚至整個華人世界的資產。」林磐聳指出,台灣文創發展一大困境就是本土市場太小。他以韓國為例,韓國文創產業起飛,原因包括政策集中,政府與財團力道夠強,但最重要是有一個基本母體市場──人口超過6000萬人,能夠提供文創產業一個自給自足的據點,進而放眼全球。

日本亦然,擁有1億2千多萬人的內銷市場保證。反觀台灣僅有2300萬,很難形成一個母體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林磐聳指出,台灣文創產業唯一可能的出路是扮演華人文創領航者角色,和大陸幾個城市進行試點合作,從而建立出數個以台灣創意為核心的生活圈,這就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的主要任務。

重點區域 戰略布局

林磐聳指出,大陸文化部提出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畫,中共17屆六中全會也做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各省市都很積極找台灣業界參與,但台灣人才和廠商有限,無法雨露均霑,加上個體出擊,力量分散的結果,失敗的案例在所多有。唯一的可行之道,就是透過聯盟概念來組織團隊,針對重點區域,進行戰略布局。

「大陸一線城市到六線城市400多個,每個市至少10個文創園區,我們僅能就市場成熟度、文明素質、民眾消費能力,集中在幾個地區進行合作。」經過討論後,目前聯盟成員比較有共識的地區,包括以上海為核心,輻射到杭州、南京等地的「長三角地區」,另外是以北京、天津為主的京津地區。以廣州、深圳為主的海西一帶,也是聯盟成員考慮的對象。林磐聳指出,這幾個地區不但開發度高,而且都有足夠的市場腹地,「大陸13億人口,真有消費能力和生活品味者有限,只要抓到幾個主要軸心,這樣也就差不多了。」

透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和大陸對接,藉由集體力量的談判優勢,台灣文創業者除可建立據點外,也將協助大陸文創產業升級。林磐聳指出,兩岸文化合作是著眼於中華民族的未來,基於同文同種,台灣業者原本就有合作的優勢。他認為,台灣如果不搶占先機,將坐視市場、影響力拱手讓給歐美,如曾任AGI主席的瑞士名家尼可拉斯已在大陸設有數個據點。台灣應扮演大陸與世界接軌的經紀人角色,進而與大陸攜手拓展國際市場。

fsj 提到...

神明衣、婚嫁品...朴繡聞名遐邇

【張翠芬/專訪】2012-08-26 中國時報

嘉義縣朴子市早期為台灣刺繡重鎮之一,當地婦女自幼習得一身刺繡好手藝,從廟宇的八仙彩、布幔,到嫁娶、節慶用的門簾、繡枕等日用品樣樣精通,刺繡工藝聞名遐邇,有「朴繡」美譽。

朴子早期以配天宮為中心,向東西伸展成屋頂相連、具防禦作用的「蜈蚣陣長條街」,開元古街正是昔日最熱鬧的地段。配天宮香火鼎盛,朴子的宗教刺繡工藝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

嘉義縣刺繡文化學會總幹事劉秀雲表示,朴子市的刺繡手藝,主要傳承自大陸福建,媽祖廟配天宮前的開元路上,極盛期曾有廿多家繡莊集結,被稱為「刺繡街」。

當時朴子的刺繡製品,包括神明衣飾、八仙彩、婚嫁織品、肚兜、枕頭套、被單、門簾、旗幟、布袋戲偶服和歌仔戲服等,一九六○至七○年代甚至外銷到中東,當時全台婚嫁繡品,多數是從朴子輸出,繁華景況可以想見。

劉秀雲說,她從小就看著家中長輩、鄰居在做刺繡代工,個個手藝精巧,但隨著時代演變,這項傳統工藝逐漸沒落。民國九十一年有識之士創立刺繡文化學會,她成為創始會員,地方也設立「刺繡文化館」,展示各式各樣刺繡作品,振興在地傳統文化。

劉秀雲說,朴子近幾年積極培訓刺繡師資,迄今已培養一、廿位刺繡種子教師,第一批九位種子老師並定期開刺繡基礎班、進階班到高級班課程,推動刺繡技術與文化傳承。

學會草創時期,種子教師是施素芳與張儀穎,呈現風格比較類似傳統刺繡,主題多以臨摹大師吳梅嶺的畫作為主;隨後自日本學成歸國的李陳岱華老師,則帶來戶塚東洋繡技法;近期梁雪芳、潘文惠與王水錦,則帶來古繡修復與生態繡技法。目前則是結合李陳岱華老師的東洋繡和生態繡,以新的素材加上創意,展現新朴繡的特色。

劉秀雲說,手工刺繡是很費時又費眼力的工作,參加研習課程的多是四、五、六年級生,一方面是本身興趣可怡情養性,另一方面是在重拾兒時記憶。各相關單位也陸續在國小開設刺繡課程,深入社區辦理研習,希望將刺繡文化向下扎根。

※ 相關報導:

* 刺繡的消失與重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806/112012082600133.html

為了替逐漸凋零的刺繡文化找出路,嘉義縣朴子市近年來積極推動刺繡文創商品,傳統刺繡針黹不再局限裁縫布上,紙張、塑膠環保塑材也能繡上美麗圖樣,地方並利用暑假期間開辦「兒童刺繡體驗營」,教小朋友刺繡技巧,不少父母特地把小孩送來學做針線活,在民間和公所努力下,刺繡發展成深度扎根的在地文化特色。

* 周家三兄弟 把刺繡變文創精品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806/112012082600135.html

電影《陣頭》熱賣,也帶動周邊商品包括三太子娃娃公仔、太子筆熱銷,這些商品的創作生產,都是出自同屬七年級生的周家三兄弟,周家原本在朴子經營傳統神明衣的刺繡產業,在三兄弟努力下,傳統刺繡融入生活化、現代化的新元素,開發出吊飾、鑰匙圈、裝飾小神衣等文創商品,成功幫家族企業轉型,也大大提升年輕人的接受度。「全國各種廟宇的神明衣,七、八成都是我們做的!」在新北市新莊廟街旁開設神斧「神明的店」創意精品刺繡旗艦店的周煥智是家中老二,大哥周威忠負責製造生產,老三周讓廷負責創意研發與中南部業務推廣。他們在父親周至雲的帶領下,率研發團隊為繡品市場尋找新活路。



◆ 拉美傳奇作家博拉紐 狂野追尋青春

2012-08-26 01:18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no)是當今拉美文壇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不僅是拉美文學在魔幻寫實之後的全新代表人,現在更被英美視為世界級作家。然而博拉紐揚名國際時,卻已不在人世,他在二○○三年死於肝病,顛沛一生以早逝的悲劇收場。他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他文壇地位的代表作《狂野追尋》現在台出版,預計明年將再推出他格局恢宏的遺作《2666》。

博拉紐的傳奇,除了他的身世,還有他對拉美前輩毫不留情的批評與推翻。博拉紐一九五三年出生於智利,成長於墨西哥,懷有強烈左派理想,他立志成為詩人,輟學後在墨西哥擔任記者。一九七三年,左派社會主義的阿言德當選智利總統,他回到祖國熱烈響應,但不久美國策動智利政變,推翻阿言德政權,博拉紐受牽連被捕。幸而遇到的獄卒是他同學,助他從獄中逃脫。

廿多歲的博拉紐從此浪跡墨西哥與歐洲。他既無學歷、也無人脈,便靠洗碗、清潔等零工維生,最後落腳西班牙巴塞隆納。直到近四十歲時他的兒子出生,為了支撐家庭生計,他才放棄熱愛的詩,轉向「較有商機」的小說寫作。歷經多次退稿後,博拉紐才被出版社接受,一九九八年以首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一舉成名。

《狂野追尋》結構特別,第一、三部為十七歲的墨西哥少年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日記,描寫他在大學時加入墨西哥「內在寫實主義」文藝團體,隨著團體內的兩位文壇前輩認識一連串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夾雜著他初次性經驗與戀愛啟蒙,充滿青春的放浪與虛無。

篇幅最長的第二部,時間橫跨一九七六至一九九六年,五十多位圍繞著那兩位文壇前輩的周邊人物出場,包括妓女、同性戀詩人、大學教授等各色人物,各以一段獨白描述他們的生活。這些獨白彷彿零散沒有主題的的碎片,卻洋溢敘事的魅力,許多人物段落後來都被博拉紐另外發展成為短篇小說。

遠流出版社出版部總監林建興認為,博拉紐最迷人的,是他寫小說的切入點與眾不同,他不用完整的故事形式吸引讀者投入,但在他筆下那些看似不知所以然的切片中,就是真正人生的存在。「《狂野追尋》說的其實就是青春與創作,呈現他在年輕時所交往的人,以及感受到的時代氣氛。」

※ 相關報導:

* 女兒集結十冊 「艾雯全集」誕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20294.shtml

作家艾雯逝世三周年。昨天文訊雜誌社與艾雯女兒朱恬恬,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艾雯全集》新書發表會,吸引約百名書迷到場。朱恬恬說,期盼透過這次整理,在台灣文學史上留下完整的艾雯著作。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灶腳」搶戲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宛茜/威尼斯報導】2012.08.26

走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彷彿回到似曾相識的「家」。明明在威尼斯五百年歷史的普里奇歐尼宮裡穿梭,卻彷彿看見童年鄉下的「灶腳」、城市公寓中的浴室、書房…這是建築師林友寒設計的「失憶的家」。

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月底開展,逾百國、上千位建築師在水都展出作品。台灣第六度參展,由朝陽科技大學教授劉克峰擔任策展人,邀建築師林友寒、廖偉立打造台灣館,今天開幕。

廖偉立、林友寒這一代建築師,所學建築理論來自西方,但劉克峰指出,影響台灣建築的元素不該是「從西方啟蒙來的美學」,而是「炎熱溫度、颱風與地震」。他將本屆台灣館主題定為「地理啟蒙」,展出「來自土地反省、以土壤回憶滋養的建築文化」。

林友寒生於台北、美國求學、現於德國執業,代表作為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我常旅行,到處搬家。」他因此迷戀於「家」的設計。在「失憶的家」中,林友寒以東西空間的對比,批判台灣住宅的「失憶」現象。

「失憶的家」以充滿台灣特色的瓦楞紙、尼龍繩為建材,在普里奇歐尼宮堆疊出一個似真似幻的現代公寓—包括客廳、書房、廚房、廁所,連馬桶的形狀都清晰可辨。「看起來像真的,但其實是假的。」林友寒想藉這種「似真還假」的曖昧,讓觀者思考台灣住宅空間的真實性。

林友寒指出,台灣中產階級崛起後,其價值與品味深受西方影響。以最能代表中產階級價值觀的「公寓」為例,其形式、格局直接仿自西方,與台灣人的生活習性幾無相連,形成一種「群體失憶」。

「失憶的家」中有一面牆,專門放映導演蔡明亮兩部短片—「夢遊」與「金剛經」。影片中,演員李康生身著紅色僧袍,在台灣館的瓦楞紙空間中,時而緩慢行走,時而躺臥沉思。這是蔡明亮為台灣館創作的紀錄片,「金剛經」也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

林友寒是蔡明亮的粉絲,他表示,蔡明亮電影作品「河流」影響了他的建築觀。片中展現的主要意象「濕」,正是台灣氣候與生活習慣的特色;「我們的建築特色是迴廊、屋頂加蓋、騎樓、大屋頂,和歐洲的廣場、大街、屋頂花園不同。」

fsj 提到...

龍應台:台軟實力 集中西美好

中央社 2012.08.27

中華民國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台灣軟實力最大優勢,就是把原有中華文化溫柔敦厚傳統與西方開放公民社會結合得最好。

從知名作家轉任公職擔任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上任後首次訪美,25日才剛從紐約轉往華府訪問,由於美中台三邊複雜的政治關係,華府各界對龍應台如何解讀兩岸文化關係高度關注。

龍應台今天接受「美國之音」現場節目訪問時說,台灣是華文世界中把原有中華文化溫柔敦厚傳統與開放公民社會結合得最好的地方,這也是台灣軟實力最大優勢。

她認為,雲門舞集在國際社會受到肯定,就是因為把最深邃的中華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語彙找到最好接合點。

龍應台直言,由於世界文化多元,她不願「自我膨脹」說台灣文化在世界上有多獨特,但很多大陸作家到台灣,都認為台灣是中華文化最美好的呈現。

她分析,中華文化有非常美好與不美好的地方,也有非常壓抑、專制的部分,包括對家庭與個人的壓迫,台灣比較幸運的是剛好綜合中西方的美好,有溫柔敦厚部分,卻沒有「強烈爆裂」,也有西方開放的現代公民社會守法、講理,兩個文化揉合一起,形成今天的台灣。

對台灣內部文化論戰,龍應台認為,台灣對國家定位、文化正統有非常激烈爭論是理所當然,因為台灣是開放社會,定於一尊不被台灣文化允許;但若為本土化,不符合本土化原則都要排除,這也不對,因為「當包容與多元被破壞時,才是台灣的沉淪」。



◆ 少女盧葦專輯封面…立體小教堂!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2012.08.27

唱片封面設計大師蕭青陽,愛上台東縣成功鎮卡片教堂,他幫台東17歲少女盧葦設計CD封面,就以此為概念,做出獨具巧思的立體教堂。封面一個小小的教堂,望進去是充滿阿美族語聖經的教堂內部,打開又是另類立體造景,令人眼睛一亮。

3歲彈琴創作、16歲就為電影配樂的台東成功鎮少女盧葦,赴奧地利格拉茲國際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最近舉辦回饋家鄉的第三場演奏會,首發的自創曲專輯也從家鄉出發,首次亮相。

盧葦的自創曲專輯由知名編曲家李哲藝及其團隊擔綱編曲,知名設計師蕭青陽做封面設計。前天晚間盧葦在台東美術館舉辦「蘆葦花開」夏日音樂會,就由李哲藝等人到場共同獻藝,吸引不少台東地方人士前往聆聽。

「台東終於有自己的音樂會」,盧葦創作曲目多數描述家鄉人事物,在對家鄉深愛及思念的情懷中,譜出動人音符,許多台東人感動地說,這是台東難得一見、極具意義的音樂會。

而這場音樂會上也發表新專輯曲目,蕭青陽「加持」的CD封面設計一打開,令許多人驚喜;純白封面有刻意展現教堂線條的浮雕,帶起封面質感,而封面兩扇立體小門可打開,從小小的眶線中望進的,是一層又一層的教堂內部,紙面全是阿美族語的聖經。

盧葦專輯製作人鍾慧君說,蕭青陽去年夏天探訪盧葦家鄉成功鎮就愛上卡片教堂,之後的每場演講都會提到卡片教堂,沒想到設計也以此為創意巧思,令人驚豔。



◆ 吳正宇解讀武滿徹 寂靜比聲響更重要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08-27 中國時報

已故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巧妙融合東西方音樂元素,表現濃厚禪意。台灣長笛家吳正宇舉行「武滿徹的長笛風情畫」音樂會,透過長笛與豎琴、小提琴的對話,展現武滿徹的巧思。

武滿徹生於一九三○年,自學成家,一九五七年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訪日,無意間聽到他的弦樂作品《安魂曲》,驚為天人。他自一九六○年起陸續為導演黑澤明、小林正樹等人擔任配樂,在《亂》、《切腹》片中使用琵琶、三味線等東方樂器,為影片增色,奠定他的大師地位。

吳正宇畢業於台大哲學系,從小學習音樂,但到了退伍才認真思考音樂之路。他在二○○五年赴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院深造,取得長笛演奏碩士,回國後舉行多場音樂會,現任教於上海德威音樂學校。

吳正宇表示,武滿徹的作品中,寂靜占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有時比聲響更重要。武滿澈與美國作曲家凱基(John Cage)是探討寂靜聲響的兩位先鋒,但凱基偏重形式概念,武滿徹強調禪意的營造。

這次音樂會演奏的曲目涵蓋武滿徹各時期作品,像是五○年代的《面具》,靈感來自日本能劇的面具,曲中不時出現短滑音與單音節奏,是為了模仿日本語言的特色,不過全曲卻呈現濃濃法國風。

七○年代《詩節Ⅱ》讓豎琴、電子琴等與長笛相互對話。八○年代《向海Ⅲ》是武滿徹接受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委託,為拯救鯨魚而創作,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九○年代後的武滿徹回歸旋律與調性,《於是我知道那是風》寫於他過世前幾年,標題取自於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詩中以風來比喻無法捉摸卻確實存在的靈魂,曲中更強調寂靜的重要。吳正宇說:「對他來說,寂靜是確實存在的聲音,演奏者必須像演奏音符來呈現它的意義」。

音樂會將在九月八日於蘆洲功學社音樂廳舉行,與豎琴家史坦柯格勒(Anna Steinkogler)、長笛家高慈、小提家鄭惠文合作演出。



◆ 高跟鞋的魅力 讓女人感覺更性感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8-27 中國時報

由美國導演班娜莎(Julie Benasra)執導的紀錄片《神啊!請救救我的高跟鞋》中談到,高跟鞋讓女性踮腳、拱起腳背,讓男性聯想到性慾、讓女性自我感覺更良好,所以高跟鞋的魅力能夠始終不墜。這部影片將在「設計影展x城市遊牧」影展放映。

這部片中的還談到高跟鞋與性慾的聯想的典範,包括九○年代成人雜誌封面常見到,女人一絲不掛卻仍穿著高跟鞋的模樣。還有歐美知名的首席舞孃黛塔范提思(Dita Von Teese),她表演到脫個精光的時候,仍會踮高腳跟,偽裝仍著高跟鞋的模樣。

影片中還邀請數十位名鞋收藏家現身說法,包括黑眼豆豆主唱菲姬、葛萊美獎歌手凱莉.羅蘭。而知名的女鞋設計師卻清一色是男性,包括羅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見下圖,設計影展x城市遊牧提供)、伯拉尼克(Manolo Blahink),一切似乎都印證了影片的核心:「高跟鞋改變了女性的身高、姿勢,讓女人感覺更為強大、更為性感」。

已有十年歷史的遊牧影展,今年與台灣設計師周合作推出以「設計」為主題的「設計影展X城市遊牧」,九月十四至廿三日的台灣設計師周期間,將在台北花博公園爭艷館(設計廣場區) 放映七部影片。

除了《神啊!請救救我的高跟鞋》,還有《福斯特先生,您的建築有多重?》呈現英國建築師福斯特(Norman Forster)的人生、《Pruitt-Igoe:住房運動神話的崩壞》探討美國廉價住房神話的失敗、《獨立遊戲時代:宅男設計師的逆襲》描述遊戲設計師的生活。

fsj 提到...

新台灣壁畫隊 首航日災區塗鴉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29 中國時報

台灣藝術家李俊賢、李俊陽、蔣耀賢等人組成的「新台灣壁畫隊」(簡稱「新台壁」)一行人,八月中旬受邀赴日展開「日本石卷藝術陪伴計畫」,在當地留下兩面台味十足的壁畫,希望透過他們的「台式塗鴉」帶給災區民眾精神支持,不僅獲得石卷日日新報、石卷經濟新聞等當地媒體大篇幅介紹,包括讀賣新聞、日本NHK也到現場報導。

事實上,這趟旅程只是「日本石卷藝術陪伴計畫」的暖身操,「新台壁」與石卷復興委員會訂下「春天的約定」,明年三月「新台壁」將回到石卷,在當地最著名,也是日本最大規模的漫畫博物館「石森萬畫館」前方廣場,搭建一座木構造房子,執行「蓋白屋」計畫,展開更大規模壁畫彩繪活動。

「災後一年多了,石卷尚未恢復,很多人離開那裡,地貌也有很大的改變,像沿海地帶地層下陷一米多,很多人看了感慨很深。」李俊賢說,包括觀光重地「石森萬畫館」也因海嘯受創,至今未恢復營運。「石森萬畫館」是為紀念日本重量級漫畫家石森章太郎所設,他以《假面超人》等作品聞名。

「新台壁」與石卷復興委員會的因緣,源自退休的日本防災專家垂水英司。垂水英司經常往返台、日兩地,今年三月在南投埔里紙教堂看到「新台壁」的壁畫創作,認為「壁畫隊能對日本災區表現出意義」,因此促成這樁交流美事。

以「先從交朋友開始」的心意,「新台壁」八月中旬的石卷「首航」,有李俊賢、李俊陽、郭育廷、呂沐芢、焦聖偉、黃柏勳等八位台灣藝術家參與。這些藝術家分成三組人馬,分別在「石森萬畫館」臨時辦公室外牆、一家中餐廳外牆,和一處停車場地面彩繪,另有幾位當地高中生參與。壁畫都強調台灣意象與祝福的心意,如有件壁畫以香蕉為主角,「日本人看到香蕉,就會想到台灣。」另一幅壁畫還標示當時海嘯水淹高度二三六公分的數字,象徵海平面,畫中有一道彩虹畫過海面天際,帶來希望。

李俊賢表示,當地尚未從創傷中恢復,「環境有種孤寂感」,這種氣氛也讓慣用鮮豔色彩的他,在當地創作壁畫的時候用色變得柔和。

※ 相關報導:

* 藝術家進入鄉鎮社區 創作很人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2900503.html

二○一○年冬季,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俊賢與藝術家李俊陽,發起「新台灣壁畫隊」構想,邀請藝術家前進各鄉鎮社區壁畫,希望創造出「台式塗鴉」。他們以高雄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白屋)為「總部」,隔年開始「台灣移地創作計畫」。「新台壁」目前固定班底有十五位藝術家,至今則有一四○多位藝術創作者參與過創作計畫。李俊賢說:「台灣開放空間的圖像,常很機械化、數位化,很少有身體性的表達,如何回應這樣的缺乏,我想壁畫應是最可行的方式。」

* 熱情分享創意/Pinkoi搭舞台,台灣設計師站出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231&f_ART_ID=406286

2萬4千件商品一字排開,從衣服、卡片到鞋包配件,大多來自台灣的原創設計。在這裡,你不用頂著豔陽穿梭在市集攤位,而是用滑鼠探索這個設計寶庫,這是台灣最大的設計品購物平台Pinkoi。



◆ 老照片凋零 攝影博物館不能等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2-08-29 中國時報

由攝影界和文化界人士組成的「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呼籲,具有珍貴歷史與藝術價值的老照片不斷消失中,政府應儘速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不能再等。

老照片凋零快速最令攝影界擔憂,攝影家張蒼松表示,就連郎靜山等前輩攝影家的老底片都保存不力,「更多人是放在水果紙箱,非常不堪。」攝影家張照堂說,去年過世的攝影家鄭桑溪,因家人無法處理遺留下來的攝影物品,前陣子將部分義賣,「此後他的資料就失散了。」

昨日民進黨立委吳秉叡舉行「推動設立國家攝影博物館」公聽會,邀集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及文化部主秘徐孝利、藝術發展司司長許耿修等代表,針對國家攝影博物館的成立廣納建議。吳秉叡表示,他將和立委李俊俋在立院下個會期提出「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把「底片、照片」納入文資法保存範圍,並推動「國立台灣攝影博物館組織法」立法,也希望文化部儘速提出攝影博物館成立的具體方案。

台灣攝影界自一九九四年開始爭取成立攝影博物館,卻始終沒能成功,因此昨天台灣老中青各代的攝影家,都到公聽會現場表達關注,包括九十歲的秦凱、八十七歲的吳紹同也親臨現場。

導演黃建亮表示,成立攝影博物館不只是攝影界的事,因為照片將成為未來的資產,「照片描繪的細節很多,可以被不同朝代、不同國籍的人觀看。」學者林志明指出,攝影需要專業的修復、保存,並和歷史、傳播、商業、科學等面向有關連,因此需要一個專門機構,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美術館。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許耿修回應,文化部已和國產局聯繫,全台有二二二處閒置空間待現勘,可望未來提供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工作者使用,未來應可從中挑選適合的空間作為攝影博物館。文化部明年也已編列預算,進行攝影博物館的評估工作。社會各界對老照片、館舍規畫的意見不同,攝影的徵集範圍標授權使用也還沒建置,攝影博物館的設置應和文化部所屬國美館、史博館、文學館等擁有攝影典藏的單位進行整合,都需再評估。



◆ 86組亞洲樂團 周末搖滾台中

【陳界良/台中報導】2012-08-29 中國時報

「搖滾台中」音樂祭九月一日、二日在台中市文心森林公園與圓形劇場登場,除有台中校際熱音賽的優勝隊伍演出外,並邀請日本、韓國、香港與澳門的樂團一起搖滾,現場還規劃成四大主題舞台,邀民眾體驗搖滾的魅力。

搖滾台中「校際熱音賽」經激烈選拔後,選出十六組優秀樂團,昨天在台中文創園區TADA方舟頒獎,獲得第一名的埔里高工熱音社「弒魂煞」當場上台演出。台中市長胡志強指出,「搖滾」是情感與能量的極度釋放,市府以後會常常舉辦類似活動。

除了有首次來台的重量級日本樂團「FACT」外,還有今年金曲獎入圍最佳樂團的「先知瑪莉」、「Tizzy Bac」及來自日、韓、港、澳的樂團,加上台中校際熱音賽優勝樂團等共八十六組樂團將登台演出,九月一、二日下午二時至晚間十時免費入場。

※ 相關報導:

* 金門坑道音樂節 琴聲繚繞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26505.shtml

* 太座下令6兒6厝 司馬中原80歲尬鬼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27240.shtml

以一句「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走紅的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時隔廿年後,十月將在央廣推出「司馬傳奇」廣播劇,他笑說:「微廣播不怕沒東西可講,只怕自己話說得太多。」....司馬中原今年八十歲仍拚命賺錢,只因老婆一句「每個小孩都要有一棟房子」,他開玩笑說:「目前已經賺到五棟,太太說如果將來我們走後,有個小孩沒分到房子會很可憐,所以我到現在還是勞碌命。」....心疼老婆心瓣膜閉鎖不全、呼吸道萎縮,司馬中原卅年前接手當家庭煮夫,他說:「現在服侍她是理所當然,聰明的太太是一結婚就會教先生做家事。」

fsj 提到...

紀蔚然新作 揭開世人如何「拉提琴」

【欣傳媒╱記者林致婷/台北報導】2012.08.30

一個人如何敘述他的深層內在,一個家庭如何用言語維繫它的核心,一個國家如何建構它的歷史?當生活比夢境還要荒謬的時候,人們又該相信什麼?是謊言成就了無能,還是無能成就了謊言?「創作社」第21號作品《拉提琴》,是劇作家紀蔚然暌違五年的最新力作,將由資深劇場導演呂柏伸執導,實力派演員樊光耀、姚坤君、呂曼茵、張詩盈等人擔綱演出,同時邀請到金曲獎音樂人陳建騏負責音樂設計,精采好戲將於9月登上國家戲劇院。

今(29)日編劇紀蔚然率領製作團隊,及主要演員召開讀劇記者會,紀蔚然幽默表示,自己以直言出名,而他必須誠實地說,《拉提琴》是他截至目前為止,最好的創作,引來現場一陣笑聲;紀蔚然表示,《拉提琴》講述的是一個社會故事,一個家庭、一個男人的故事,運用大量劇場元素,找回劇場的魔幻感,也歡迎戲迷來踢館。導演呂柏伸則開玩笑地說,自己以往導的都是「已故」的莎士比亞或是古希臘悲劇家貝克特的作品,這次導的編劇還存活世上,讓他更加的膽戰心驚。

「拉提琴」一詞源自西方,當某個習於誇大其詞的人,挖心剖肺滔滔不絕時,由於太過投入以至於無法察覺後面有人諷刺地裝鬼臉作拉提琴狀,簡言之,「拉提琴」有如「吹牛皮」,也是台語的「噴雞龜」,在《拉提琴》中衍伸為「說謊」。

《拉提琴》的故事,就從一位外號劉三的中年男子,意外扯入一樁老友離奇自殺事件開始,逐步揭露在層層謊言之下,他那無感怨懟的婚姻、粉飾疏離的親情、無以為繼的事業、永遠找不到的成就。在挫敗的人生中他顯然無能,而一場錯置紛擾的奇異夢境,會讓他更清醒或更迷惘?

從編、導,一直到演員陣容都兼具實力、魅力與新意,加上黃金創意設計群-舞台設計名家王孟超、資深燈光設計黃諾行、曾獲金曲獎和金鐘獎的音樂設計陳建騏、極具風格特色的服裝設計林恆正,以及影像設計王奕盛,聯手打造出穿梭於寫實與疏離異境的黑色喜劇《拉提琴》,11月9日至11日國家戲劇院華麗登場。

【延伸資訊】
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
電話:(02)3393-9888

※ 相關報導:

* 《Mackie 踹共沒?》 顛覆傳統歌仔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28183.shtml

很難想像,歌仔戲團能改編德國劇作家的作品,仍然能保有台灣歌仔戲的濃濃台味兒,一心戲劇團在台北藝術節推出的新戲《Mackie 踹共沒?》極具實驗性,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對歌仔戲的想像。

* 達達馬蹄聲又起 旅夢20 聽見鄭愁予詩中之樂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83000450.html

詩人鄭愁予的〈錯誤〉一詩紅遍全華人世界,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更是經典名句。鄭愁予的詩作意境優美,又富涵音樂性,多首詩作都曾改編成流行歌曲傳唱。今年是鄭愁予八十歲大壽,一場串聯鄭愁予廿首詩作改編歌曲的音樂會《旅夢二十》,特地向鄭愁予致敬,由歌手李建復、周蕙演唱,並結合舞蹈及多媒體呈現,鄭愁予本人也將上台朗誦。



◆ 2012華文數位出版論壇 高峰9月齊聚台灣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8.30

由聯合線上主辦、聯合報系協辦的「新閱讀時代‧數位的風采 – 2012華文數位出版高峰論壇」,九月底在台北舉行,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星馬業界高峰代表齊聚,探討華文數位出版、雲端內容的發展與機會。

論壇由聯合線上主辦、文化部指導,聯合報系與多家出版公協會協辦,與談人邀集華文世界重量級業界代表,三天活動民眾可免費報名。聯合線上總經理劉永平表示:「無論華文數位出版的獲利模式是什麼樣貌,出版品、載具如何演進,網路已對讀者造成巨大影響。本活動將聚焦業者在數位出版的投入與對讀者的改變。更關注華文數位出版的下一步!」

大陸方面,當當網 CEO 李國慶、中國出版集團、豆瓣網等業者皆將出席演講,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張立、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數字出版司代表也專程來台參加。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文宏武、馬來西亞MPH書店首席營運長紀振源、新加坡 Tusitala 董事黃春寶,也將來台發表演講,分享在地經驗。

台灣方面,聯合報社長項國寧、PChome Online 董事長詹宏志、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理事長何飛鵬、臺灣電子書協會理事長俞國定、讀冊生活董事長張天立、Google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陳建銘、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和中華電信執行副總石木標、遠傳電信行銷事業群副總經理陳立人、台灣大哥大副營運長谷元宏等人,皆將出席與談。由作家王文華主持。

本場論壇於 9 月 26、27、28日在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 11 樓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自即日起開放免費報名。期望來自出版、網路、電信、平台等跨領域的觀點交鋒與經驗交流,能為華文數位出版與雲端內容剖析現況、擘畫未來。完整議程與報名網址:http://reading.udn.com/act/2012forum/

fsj 提到...

迎故宮文物 全日本動起來

【聯合報╱記者雷光涵/台北報導】2012.08.31

「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日本交流協會官員昨天表示,對台灣故宮博物院到日本展出,日本官方、國會議員、民間人士傾全力支持,極為重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簡稱東博)館長錢谷真美,廿一日偕副館長島谷幸弘等四人造訪故宮博物院,拜會代館長周筑昆。確定二○一四年六月至九月在東博展出十二周,同年十月至十一月在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八周。

展覽名稱及展出文物尚未確定。我亞東關係協會副秘書長蘇啟誠昨天表示,東博事先提出一分希望故宮借展的清單,至於包括什麼國寶,蘇啟誠說他並不清楚。

不過,東博將派遣工作團隊與故宮共同選定展出文物。

日本交流協會官員昨天表示,日本方面極為重視台灣故宮首度移師亞洲的海外展,「希望成功的展出,促進台日文化交流,更拉進台日關係。」

他表示,日本政府為故宮展覽成立跨部會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國會議員更是大力促成此事。去年三月通過「海外美術品等公開促進法」,讓台北故宮文物不致在日本被扣押。

超黨派的「日華議員懇談會」去年十月還成立專門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眾議員古屋圭司當時說,「這是亞洲首次、歷史性的展覽,全日本都要動起來。」

日本官員說,「展覽若成功,深具意義。」他說,宋代瓷器、清明上河圖、毛公鼎、翠玉白菜等,都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文物。

東博同意協助二○一七年故宮南院落成後,舉行回饋展「日本宮廷美術精品展」;故宮也同意評估,二○一六年以後,在東日本震災受害的東北地區辦展的可行性。



◆ 文物有法不被扣留 赴日展出敲定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8.31

故宮文物確定赴日展出廿周,引起日方高度重視。故宮博物院昨天表示,院方目前與日本僅完成大方向的初步共識,至於出借文物名單、相關借展事宜等,還要等日方派工作小組來台後,才可討論。

故宮文物歷年來多次外借歐美各國展出,鄰近的日本卻受制於欠缺司法免扣押法令,直到日本政府去年通過「海外美術品等公開促進法案」後,才終於確保參展文物可在日展出而不至遭扣留。

故宮前院長周功鑫日前曾表示,日本民眾的藝術水準很高,特別喜歡書法、繪畫及陶瓷。被選中赴日展出的限展書畫,因院內規定每隔四年只能展出四十天,可能赴日前就會在台限制展出時間。



◆ 正視原住民的文化資產

【關華山】2012-08-31 中國時報

筆者向來認為,充分認清我們自己的文化資產之特質與價值,是為貫穿保存工作最基本的主軸。台灣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可分幾大塊:漢人(中華文化,含閩、客地域特色)、南島系原住民的文化,以及荷西、日本殖民期之「殖民化」,以及之後的「現代化」,再加地下、水下考古的史前「文化層」。這幾大塊的文化資產,社會大眾、政府官員對其特質與價值的了解近年雖大有進步,但仍有不足之處,以致《文資法》推動三十年,力有未逮。

譬如:考古遺址妨礙了開發,民代認為那只是前人的「垃圾」;出土的「人骨」、「石棺」也被認為「大不吉利」。然而,其中最大項的還是不夠了解原住民各族群的文化。

近年的確大眾已漸知原住民有泰雅、排灣、布農…等族,但是看了《賽德克.巴萊》,恐怕並不能全然了解大泰雅族人gaga(gaya)的祖靈觀、道德觀…,以致無法進入族人的「世界」,產生深刻共鳴。根本原因就在於台灣南島系族群的傳統文化比較「原初」(primitive),現代人難理解,除非具備些人類學的知識。這裡的「原初」指的是什麼呢?人類文明進程中,由血緣親屬所組成之採集狩獵群隊,是舊石器時代的人群組織。進到農業興起的新石器時代,人們才定居,逐漸組成「部落社會」,再進化即有領主,以至國家出現。換言之,台灣原住民一直是「寡民」,不曾成為「小國」。

台灣南島系民族又分了眾多人口更少的族群,依學界分類,平埔族之下約十族,高山族至少分九族。若以現今「文化創意」言,各族群以如此小的人口,在台灣如此狹隘的土地上創造了如此多樣的文化系統,族人可分別依之「安身立命」,完全沒有「征服一統」的觀念,顯然是令人敬佩的。因為泛靈、祖靈信仰促使他們視「敵首」為增加我部落靈氣之重要祭祀對象。這是一種個人生死與部落大我生存聯絡的一種信仰叢結,與歷史上封建王國、帝國、現代國家彼此殺戮之冷血、殘酷、邪惡,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在我們讀多了歷史改朝換代殺戮史,以及看多了現今影劇打打殺殺的「現代人」,自然難進入「原初」的原住民族的「世界」。這正是《賽德克.巴萊》與《阿波卡獵逃》二影片最大的差異。《阿》片是「大領主」或「國」欺負小部落,主角一家三口逃入深山,而土著王國又要面臨更強大的征服者。《賽》片卻是小部落受逼迫屈辱之後,要「出草」殖民帝國,以迎接自己設定的悲壯之集體終結。因此,《阿》片為大眾理解,而《賽》片卻難引起共鳴。

我們的原住民各族以如此小的人口創發出多樣的自圓之文化系統,其文化資產自然是「稀有種」。我們豈能不好好尊重,作好保存工作,盡心詮釋、教導、傳承給我們的後代?以下有二具體建議:

一、《原住民自治區法草案》已送入立法院,其中明載各族自己將承擔更大的責任,保存維護自己的文化資產。但是過去,「文建會」與「原民會」相敬如賓,並沒有像與「客委會」那樣分工合作。以致原住民參與政府主導之文資保存工作多是間接被動的,且常被忽視,包括日前的「文化國是論壇」原住民未見受邀。因此,建議「文化部」與「原民會」二方應主動就文資保存及早洽商合作事項。譬如原住民人口多的縣市,文資審議委員會應聘請一定數目原住民擔任委員,讓各族一些菁英或青年,可及早參與、熟練文資保存之機制。

二、美、加、澳、紐等國均有國家博物館設置「正式的」原住民文物收藏與常設展,以確立本國文化種屬的主要內容。就此而言,國立台灣博物館雖於日治期收藏諸多原住民文物,但受限空間,多置於倉庫,並沒有完整正式的展出。而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或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台灣歷史博物館雖建置了原住民的一些展示,均不夠「正式」,且無大宗收藏。這樣多頭馬車對待原住民之文物,只顯出政府「有心」,卻沒有「正視」。

了解原住民各族群文化的珍貴價值,繼而「正視」為我國重要文化成分,發願「正式」的好好對待,不該是大家眼前一項重要的時代任務嗎?(作者為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



◆ 龍應台:國際文化空間 台受壓抑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2012-08-31 旺報

文化部長龍應台美東時間29日,應邀前往全美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談話。在國際媒體面前,龍應台指出「文化權是普世人權的一部分,受聯合國人權憲章所保障,然而台灣參與國際的文化空間受到壓抑。」呼籲國際社會正視台灣文化的蓬勃。

面對路透、聯邦新聞供稿社、國際事務社、美國之音等媒體約60人,龍應台以「台灣人的兩種孤立」為題,先談台灣長達37年的戒嚴所造成的自我封鎖,然後闡述因為兩岸對峙而形成的國際孤立狀態。

文化參與權遭剝奪

凸顯台灣的孤立,龍應台說之以理,「台灣是全球第19大經濟體,卻不能以正常的全球公民的身分自由地參與國際社區的活動,等於剝奪台灣人的文化參與權,違反聯合國人權憲章第22條的精神。」

龍應台指出,台灣具有許多卓越的文化指標,例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文學,不能在祖國中國大陸發行,卻都在台灣出版;馬來西亞優秀作家,把台灣當作是文化滋養的源頭等。然而現實中台灣文化實現的機會是被剝奪、被歧視的。

以台非WHO會員為例

當華盛頓當地記者問到,台灣是否也被排除於科學或文化的社區網之外,龍應台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例,「台灣至今仍不是會員,這並不是有趣的事,難道疾病自己會選擇國家去傳染嗎?」

大陸也有開明的力量

也有記者特別關切兩岸文化交流的進程,以及是否有涉及國安的紅線範圍。

龍應台表示,文化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動,因此,很難說所謂的紅線該怎麼畫。而涉及國安的顧慮,也並非只有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才有,歐洲、美國與中國大陸互動時,也會有類似的敏感議題。

面對中國崛起可能有的隱憂,龍應台表示,大陸內部其實也有開明的力量,推動文化交流,就在促進相互了解,共享一些進步價值,兩岸之間都不希望再有戰爭,未來將盡力排除文化交流時的障礙,並持續拓展台灣與國際間的文化合作。

fsj 提到...

劉克襄:菜市場連結人、食物和土地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9.01

作家劉克襄在桌上擺滿蔬果,小苦瓜、烏腳筍…這是他從木柵菜市場找來的「教材」,每個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一門學問。「菜市場裡有各種類型的老師」,他說:「我像一個愛發問的孩子,不斷提出困惑。」

近年書市興起「菜市場學」,以菜市場為主題的各類書藉紛紛「開市」,從食材、設計、懷舊記憶等角度,剖析菜市場在台灣文化的地位。

「我和我家附近的菜市場」邀請四十多位作家撰文,從菜市場回顧童年記憶與城市變遷。天下文化推出「菜市場魚圖鑑」、「菜市場水果圖鑑」等系列書,前者還被大陸「新周刊」選為「台灣最美的四十本書」。

「菜市場裡的大廚」記錄一位大廚喬艾爾在台灣菜市場「受訓」一年的經驗,從食材寫到幽微人性。「菜市場美感Shopping」一書教人如何從菜市場學得時尚美感。

劉克襄新書「男人的菜市場」,則是他廿年來對台灣菜市場的文化觀察。卅歲前,劉克襄是「五穀不分的單身漢」;婚後他卻「愛上菜市場」,還將菜市場列為旅行必遊景點。

「我們的身體還是兩萬年前的古老樣子,我們吃的食物卻是幾十年來的現代化產品。」劉克襄說,他對菜市場的感情來自「對食物來源的好奇」。近年世界各地頻傳食物汙染,「走進菜市場,看到食材的原來模樣、知道栽種環境,這才有所安心」。

劉克襄逛菜市場的方式與眾不同─他把菜市場當學校、將菜販當成老師。每買一把菜,他總要問明白菜的出處、特質和栽種方法;返家也不忙洗切烹煮,而是翻書查冊,希望從食材上「獲得更淵博的認識和想像」。

「走逛菜市場,絕對不能忽視一個小農的靜坐。」劉克襄說,超市食物是現代商業體制下的產品,切斷人、食物和土地的連結,菜市場卻可重新連結三者。這些小農擺售自己栽種的物產,「可能是即將消逝的、或者外來新種的,也或許提示一種不曾設想的飲食方法。」



◆ 徐仁修生態影像展 讓你看見台灣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2012.09.01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即日起,在陸府美學館舉辦「徐仁修—看見台灣」生態影像展,傳達珍愛土地及自然界萬物生生不息感動,展出作品讓參觀者十分動容。

陸府建設在台中深耕22年,近年來有感「了解土地,才能蓋出讓土地更好的建築物」,開始推動「地球之愛」計畫,邀請到台灣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精選200幅40年來的攝影作品,在徐仁修旁白口述下,還製作一部生態微電影,詳述都市叢林裡就能觀察到的動植物生態。

展覽呈現台灣平原與低海拔地區常見的樹木、花草、昆蟲、蝴蝶及哺乳類動物,生態微電影加了徐仁修的旁白,還有他錄製的自然界聲音,訴說著即使在都市,可享受到「福爾摩沙的美」。

基金會表示,此次展覽也放置徐仁修40年來最精采的生態出版品,參觀者可以從書中體驗近半世紀台灣美麗動人的風貌;展覽至10月28日,地點在陸府美學館(台中市永春東一路、文心南七路口),採預約參觀,個人及團體可來電預約,有專人導覽,電話04-24069255蔡小姐。



◆ 《森林王子》舞動冒險感與想像力

【汪宜儒、實習記者安微、范典/台北報導】2012-09-01 中國時報

描繪男孩與狼群為伍,與猴子、小熊、黑豹為友的經典兒童故事《森林王子》,原是英國作家吉卜林的小說作品,曾改編成迪士尼動畫,洋溢豐富的冒險感與想像力,如今也出現舞劇版本,由以色列弗瑞斯科舞團演出,今起將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登場。

近來,以色列的舞蹈發展廣受注目,也積極走向國際舞台,像是巴希瓦現代舞團、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等,都曾來台演出且受歡迎。這一次來台的弗瑞斯科舞團,成軍於二○○二年,由編舞家卡爾米(Yoram Karmi)創立,目前有十位專職舞者,風格多變,三年前,他們開始嘗試親子舞作的編創演出,《森林王子》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作品。

在卡爾米眼中,《森林王子》最吸引人的就是冒險感與想像力,其中描繪人類與動物的互動橋段,因為肢體性強烈,非常吸引小朋友。

故事主角是一位被狼群撫養長大的小男孩,在森林中遇見瘋狂的猴子、冷漠的大象、陰險的蛇,還有非常討厭人類的老虎。有一天,在好友黑豹、小熊的陪伴下,他認識了勇敢且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透過兩人與動物間的互動交往,傳遞關於愛與勇氣的內容。

《森林王子》今明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五日至十四日巡演台東、屏東、嘉義。



◆ 契訶夫愛情故事 跨時空重現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2-09-01 中國時報

俄國作家契訶夫以憂悒陰沉卻樸實真切的文字與劇作傳世,晚年與女演員奧爾嘉以長達六年、多達八百封書信來維繫感情與婚姻,真摯動人;二○○○年,劇作家洛卡莫拉(Carol Rocamora)將這些書信內容改編成《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本周台北小花劇團在牯嶺街小劇場重現。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英文原名為《I take your hand in mine...》,國際劇場導演彼得.布魯克曾以兩個譜架的舞台意象進行詮釋,二○○四年,綠光劇團的世界劇場也曾演出,這次,由新生代劇場工作者劉又菱執導的版本,將在舞台上讓現實當代與一九○○前後的時空交會,並在牯嶺街小劇場二樓的藝文空間演出。

劉又菱認為,在非劇場空間進行演出,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可能窗外的人聲噪音會干擾,可能空間限制會打壞傳統黑盒子營造出的戲劇幻覺感受,但這樣的舞台卻像是活的一樣。」

演出中,導演讓真實演員與劇中角色親密互動,在虛實之間,扮演與主觀感受之間,表現出契訶夫與奧爾嘉兩人當年從讀劇相識而曖昧,從相愛認定彼此,到談論、爭執生活狀況,乃至結婚與死亡的過程。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由劇場演員張仰瑄與洪健藏主演,九月一日、二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二樓的藝文空間演出。

fsj 提到...

建築師王澍 重塑傳統獨澍一幟

【記者林采韻/專題報導】2012-09-02 旺報

目前在義大利登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全球建築界兩年一度的盛世,中國今年第4度以國家館參展。2006年中國館首度進駐雙年展,建築師王澍以25萬片舊瓦打造的《瓦園》驚豔四方,2010年再以《衰朽的穹隆》獲大展特別獎。透過威尼斯,國際建築界看到中國,也發現了王澍,今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王澍在驚嘆中奪魁,為中國建築師插旗國際舞台。

美國普立茲克建築獎,素有建築界的諾貝爾之稱,在全球狂吹中國風的當下,王澍作為首位獲得大獎肯定的中國建築師,受到的關照可想而知。雖然大獎公布至今已過半年,《紐約時報》記者日前實地走訪一趟杭州專訪王澍,上月9日在報紙上發表一篇專文,標題是「一位建築師的洞見:中國質樸的優雅」(An Architect's Vision:Bare Elegance in China) 。

本屆普立茲克獎公布之前,王澍的名字大概只停留在圈內,與歷屆得主努維爾、哈蒂、蓋瑞、佛斯特、皮亞諾、庫哈斯等大名鼎鼎的明星建築師相較,王澍只是一位長年在中國耕耘的在地建築師。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的他,甚至沒有建築事務所,只有一個工作室,而且還取名為「業餘」。

今年2月普立茲克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立茲克在宣布王澍獲獎時指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築師,這標誌著中國在建築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普立茲克網站官方翻譯文)

王澍獲獎引發反思

王澍的獲獎在明星充斥的建築藝術叢林乍看是意外,也有人不免將他的得獎與「中國崛起」效應連結在一起,但是評審真正看到的是,他的建築語言是如此當代,精神和手法卻又如此傳統。在主流建築師大力擁抱現代科技,努力開創新材質的同時,王澍反其道而行,他追本溯源將傳統工匠的智慧賦予新時代的意義。套句普立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勳爵的話,「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王澍開創的一頁傳奇,背後接續引發反思和爭論。近年來,世界知名建築師跟隨經濟版圖的位移紛紛前進中國,積極追求現代化與國際接軌的大陸,更是向前熱情擁抱。水煮蛋(國家大劇院)、鳥巢(國家體育場)、中央電視台、廣州大劇院等地標型的大型建築,一步步將中國打造成「建築試驗場」。

如今,純正由中國培養,從沒喝過洋墨水的王澍,靠著努力汲取中國傳統文化養分,拿下全球最重要的建築大獎,與鳥巢建築師赫佐格和德穆隆、中央電視台的庫哈斯以及廣州大劇院的哈蒂於普立茲克獎上平起平坐,終讓當局正視到在地建築師的存在。

然而,在大陸媒體溢美的氛圍下,學界也出現反面的聲浪,主觀認知普立茲克獎與諾貝爾獎一樣潛藏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文化戰略,認為大陸以獲得普立茲克獎而自滿,是陷入以西方為主體的美學思維當中。

中國城市過度現代化

不可否認,因為大獎的加持,使得王澍有機會在公眾平台上,與這些明星建築師同業進行對話,甚至為大眾提出疑問。日前由中國文化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等聯合主辦的「第3屆中歐跨文化高峰論壇」在巴黎登場,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同台相遇。

論壇上王澍請教庫哈斯一個問題,「您設計的央視大樓產生了非常熱烈的討論,背後隱含的問題是:中國的城市應該如何建造,城市的模式應該是什麼樣?」庫哈斯回應,「我們不是想在北京製造混亂的狀態,我們是想要找到一種新的建築摩天大樓的方式。」



◆ 王澍NO LIFE no house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2012-09-02 旺報

如果你去探視王澍的課堂,會發現基礎教學以木工為主,其他包括石材、磚頭、砌築等課程,另外得讀《老子》、《論語》、《中庸》。他還會要求學生去觀察居民生活方式,讓他們明白建築影響人的生活起居。

這就像重現王澍的童年歲月:父親在鐵路局工作,業餘時喜歡做木工;母親是教師和學校圖書管理員。在雙親薰陶下,王澍開始對材料、工藝和文學感興趣。小時候,他每年需從烏魯木齊前往北京探望外祖母;近4000公里的長途旅程,讓他有機會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儘管沒有美術老師指導,他經常信手塗鴉作畫,無形間已播下創造的種子。

然而,其父母認為藝術家難以謀生,要求孩子選擇理工科,但他堅持要投入一門和藝術有關的理工科專業,於是想到了建築學。他談起當年他老師聽到自己計畫時的反應:「他們認為我一定是瘋了,當時沒有幾個中國人真正了解什麼是建築學。」直到他開始學習了一段時間,王澍才發現這正是他想要學的專業。

涉獵廣泛的狂人

王澍1985年在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獲得學士學位,1988年從該校碩士研究生畢業。其碩士論文批判了當時整個中國建築學界:他在答辯時把論文貼滿了教室牆壁,還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齊康)算半個。」雖然論文全票通過,但學位委員會認為過於狂妄未授予其學位。直到一年後經過重新答辯,王澍才總算拿到碩士學位。

當他還在就學時,便已開始研究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藝術史,並逐漸把研究領域擴大到哲學、文學、人類學和電影。畢業後,他到了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從事有關建築、環境和舊建築改造的研究。「我沒有出國學習,但我對西方建築的了解,可能在很多有海外留學的人之上。早年一直在國內,但我從來沒有將眼光只放在國內;除建築本身外,也會做很多探索。比如哲學、人類學、現代文學、社會學等,我都廣泛涉獵。我希望自己的建築觀有廣闊的背景。」

他畢業後「不務正業」了7、8年,期間他並未接下任何建築設計案,也不在任何專業部門工作,反而經常與工匠們混在一起,試圖從實際營建過程吸取經驗。某次自述中他便提到,在最艱難的時光裡,「主要靠她(妻子)的工資養我,我打零工, 偶爾掙一筆。」

2000年,王澍在同濟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2011年,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築師。他經常到全球各大學演講,也參加威尼斯、香港、布魯塞爾、柏林和巴黎等重要的國際展覽。

業餘建築工作室

1997年他和他同為建築師的妻子陸文宇共同成立「業餘建築工作室」。這個名稱部分反應了他們對中國專業建築學現狀的思考,以及該行業面對城市拆遷和鄉村過度建設的反思。「不同於大多數的事務所,我們用研究性、實驗性的方式在做建築。我們現在的建造方式,決定了要控制建築的數量和質量,也無法快速擴張。儘管很少接項目,但每一個項目都會對質量要求很高。獲獎本就是對我們原來工作方式的肯定,我們還會按照原來的方式去做,把速度放緩、深度做深。」

當他得在短時間內同時為不同地方設計博物館時,他描述了另一種工作狀態:「妻子是我工作室唯一的合作伙伴,其他都是我的學生。我放他們一個月的假,這樣我能關注於三個博物館的工作。」不過這些學生並非真的去度假,而是另有「家庭作業」--像是研讀關於法國哲學的書籍、中國山水畫、電影、去鄉村旅行以及任何會有幫助的東西。等到再度聚首於工作室時,開始正事前先進行分享與討論。

王澍如此闡述他對建築的理解:「對我而言,建築的根本是自發建造、源自日常生活的。我不做『建築』,只做『房子』。我在思考貼近生活本身的事物,往往是些容易被忽略的尋常事物。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為『業餘建築』,就是強調我工作的自發性和實驗性,我的工作比專業的建築學包含更多含義。與技術相比,來自真實生活的情趣要重要的多;與那些欠缺靈魂的所謂專業現代建築相比,手工勞作要智慧的多。」

這間工作室是純個人的建築工作室,甚至談不上是事務所,它宣稱建築設計只該是種業餘活動,生活永遠比設計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性與獨立性被認為是工作室工作的實驗性保證。

fsj 提到...

青春紀錄片展 喚醒公民意識

【石文南/台北報導】2012-09-02 中國時報

致力華人紀錄片的CNEX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合辦 CNEX「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一日套票首賣會上,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大使、創作歌手韋禮安呼籲影迷參與CNEX主題影展,了解「公民意識」在年輕世代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表示,CNEX耕耘華人紀錄片,為城市帶進不同的社會觀察與世界思潮,為台灣取得華人紀錄片的領航地位。此次影展有許多全球性的議題影片,藉此次影展不同的議題設定,為台北市民帶進不同的國際視野,並且了解世界公民的角色與使命。

文化局表示,CNEX青春有為紀錄片影展以「青春」、「公民」二個主題出發,邀請十六國與CNEX監製作品,青春有為影展四十六部紀錄片逗陣發聲,包含日舞影展競賽片得獎作品、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以及奧斯卡金像獎等提名作品。

CNEX「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從九月廿九日至十月七日為期九天。更多資訊可上活動網站:fest.cnex.org.tw。



◆ 林芳宜、呂景民 歐盟藝術網路年會歌頌華格納

【邱祖胤/台北─歐斯利浦越洋採訪】2012-09-02 中國時報

台灣作曲家林芳宜與指揮家呂景民,二日凌晨在奧地利歐斯利浦(Oslip)舉行的「歐盟藝術網路年會」(EU Art Network)大放異彩,林芳宜以東方奇幻素材《山海經》為靈感,發表聲樂《一縷氣息,神話》;呂景民則以愛情主題出發,發表弦樂七重奏《毀滅與救贖》,音樂會由蓋哈特.克拉瑪(Gerhard Krammer)指揮拜魯特室內管弦樂團演出,這是台灣音樂家首度在這個年會嶄露頭角。

林芳宜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大學,二○一一年為鄭宗龍舞作《在路上》創作音樂,屢在國際間獲獎,目前任職於台灣音樂中心;呂景民畢業於維也納音樂大學,曾擔任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助理指揮,並獲奧地利政府頒發藝術成就獎,二○○九年回台創立台灣藝術家合奏團。

林芳宜表示,這次大會主題是華格納,藝術家需在四天之內針對主題創作,「壓力滿大的,不過潛力被逼出來,藝術村又位在田園中,有點與世隔絕,剛好專注創作。」

呂景民則說:「身為一位指揮家,對於華格納的音樂當然熟悉,但在很短的時間創作一首作品是很特別的經驗,我選擇七重奏編制,親自指揮排練。」

歐盟藝術網路年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每年都邀請藝術家前來創作,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及文學,地點在距離維也納約五十公里的歐斯利浦舉行,今年有卅位藝術家參加。

過去大會曾邀請中國與韓國音樂家,大會主席沛瑞茲(Christa Prets)今年七月隨歐盟議會友台小組訪台,對台灣蓬勃的藝文活動印象深刻,想邀請台灣藝術家前去交流,經亞洲作曲家聯盟及高雄美術館推薦,作曲家林芳宜及指揮家呂景民出線。

林芳宜的《一縷氣息,神話》以女媧、精衛、旱神魃三位女性為主角,她說,華格納的歌劇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劇中神祇也擁有七情六慾,她以東方最妖嬈的三位神話人物向華格納致敬,由義大利聲樂家尼可.諾特(Nico Note)一人分飾三角,透過人聲的細微變化詮釋三位角色。

呂景民的《毀滅與救贖》則以華格納音樂的兩大要素:女人與愛情為靈感,表現愛情的追尋與掙扎。

※ 相關報導:

* 紐約藝博會 許唐瑋展創作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90200279.html

台灣藝術家許唐瑋獲選參展紐約「二○一二年第五屆總督島藝術博覽會」,一日起展出一個空間的裝置及十二件繪畫作品,都是他在紐約的創作成果。許唐瑋是參與文化部「駐村計畫」,在紐約進行藝術創作。



◆ 修復油畫得按部就班 郭江宋花七年 「修」成正果

【江慧真/專訪】2012-09-02 中國時報

「剛回國時,看到台灣還用蠟修復油畫,我好震驚!」走進工作室,牆上掛著小鐵鎚、釘槍、刷子,工作架上擺著熨斗、剪刀和電鋸,四周放滿了畫架、畫作、顏料和溶劑,郭江宋正在忙著修復台灣知名畫家李梅樹的作品《編織》,九月將在國北師展覽。

一九九三年,西班牙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藝術學院的教室裡,郭江宋在三十多個學生中雀屏中選。老牌教授挑上郭江宋,「你術科表現很優秀,暑假一起和我去挑戰數百年藝術品吧!」就這樣,郭江宋獲得難得的工作經驗,前往馬德里近郊HOTEZUELA DE OCEN教堂。

這座八百年歷史的羅馬式教堂,郭江宋和同學一起負責修復高達兩、三層樓的屏風,教堂裡有壁畫、雕刻、金箔、彩繪,那是一場藝術的見證和洗禮,「我負責清洗耶穌像和貼金箔,整整修了十幾天,教授邊帶領邊放手讓我們做,讓我獲益良多。」

西班牙高度重視文化資產和古蹟保存,修復研究中心的設立已超過半世紀,想要「修成正果」,必須具備繪畫基礎、熟知歐洲美術史及宗教,並研讀物理化學,熟悉顏料、溶劑特性等。教授給的第一個功課,是背誦修復流程表,也就是哪隻手拿刀、哪隻手拿黏合劑,畫布翻轉多少度,通通得「照本宣科」;然後從戳破的海報開始練習,光這道功夫,他整整戳了一年的海報。從背書到修復教堂、拿到碩士文憑和修復證書,郭江宋花了整整七年時間才正式出師。

郭江宋分析,最棘手的有三大情形:一是錯誤修復,前面已採錯誤方式,畫作將永劫不復。損害的畫再亂修亂洗,導致色調改變面目全非,離原畫愈來愈遠。十幾年前他發現,國內修復師竟然還使用「蠟」,甚至拿「汽車批土」來修油畫,但歐洲早在八○年代發現蠟對畫布滲透傷害太大而禁用,「但我從美術館拿回來的很多作品卻還是如此!」

其次,油畫收藏最怕捲藏,就像總統府的《高山仰止》修復過程,經捲壓後顏料脆化龜裂、畫布纖維也會受傷,再攤開拉平後則是二度傷害。第三則是泡水畫,泡了水的畫就像「畫癌」,今天修完不知道明天何時還會再壞,收到這種畫,郭江宋通常會直言「很快還會再出問題!」

※ 相關報導:

* 油畫的消失與重生 塵封半世紀國寶 修復師起死回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857/112012090200101.html

一九九三年,郭江宋花了七年時間,從西班牙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藝術學院取得繪畫碩士學位和修復保存證書,至今仍是國內極少數獲得認證的油畫修復師。....其實,郭江宋的手,還碰觸過世界級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的真跡。他回憶,台灣收藏家臥虎藏龍,工作室成立初期,有位知名收藏家邀他到辦公室,請他清潔保養畫作;對方拿出一個○○七皮箱,打開竟然是高達天價的雷諾瓦裸女系列,藏家沒有懸掛起來欣賞,用意在於保值,「萬一要逃難,提了就走,全家生活費就全靠它!」 ....郭江宋期許政府和藝術界,重視油畫的專業修復和認證制度。修復師的養成非常重要,「好的藝術品,一旦修復錯誤,比不修復更糟!」放眼歐美,除有教育學術單位訓練人才,市場有成熟修復和鑑定的機制,更有古蹟修復的立法,加上藝術品的履歷要求,偉大的油畫,才能透過修復保養,在世人眼前歷久不衰。

* 時光膠囊-畫家土法煉鋼 用麻布袋當畫紙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857/112012090200104.html

從收藏角度而言,只要畫布和顏料對了,油畫的保存品質往往得到大半的保證。和西方六百年油畫歷史相比,台灣油畫流傳至今,僅短短七、八十年壽命,作品狀況理應較好,卻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導致油畫的毀損。



◆ 平反隋煬帝(節錄)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90200039.html

....如果楊廣真是這種人神共憤的混世魔王,在他被宇文化及勒死時的一幕就難以解釋了。當隋煬帝的死訊傳到各地反王的耳朵裡時,這些反王就好像死了親爹一樣,長安城的李淵放聲大哭,遙祭隋煬帝的亡魂;正在攻打隋軍鎮守的河間郡的反王竇建德立刻停止進攻,派使者進城,弔唁「先帝」;洛陽的反王王世充更加誇張,哭得幾次用頭撞地,弄得滿臉是血。

然後,這些反王似乎忘記了他們自己就是隋朝的反叛者,紛紛以殺害隋煬帝的宇文化及為仇敵,李密率領瓦崗軍不惜一切代價地攻打宇文化及部隊,自己身負重傷,手下也傷亡慘重;李淵的唐軍在山東襲擊敗退的宇文化及,最後竇建德抓住了宇文化及並將其斬首,以告慰隋煬帝在天之靈。

讓自己的朋友敬佩自己,只要有點兒小本領就可以了;但要讓自己的敵人敬佩自己,絕對需要有大智慧。能夠讓天下反王敬重到為自己報仇的程度,隋煬帝該有怎樣的英名!

到底哪個是真實的隋煬帝?問問李世民我們就清楚了。

※ 相關報導:

* 平反隋煬帝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90200203.html

波音在本書中,呈現相對歷史的真相,對歷史的解讀,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說法。作者在這本書裡打破歷史朝代的局限,拂去覆蓋在歷史真相上的帝王將相、忠奸善惡的表面「塵土」,深入到歷史背後的經濟層面,從經濟學基本規律的角度,對中國歷史做了一些嶄新的解讀。

fsj 提到...

包裝魔力 讓「想要」超越「需要」

【經濟日報╱文/謝榮雅】2012.09.03

前陣子我擔任傳統藝術與流行音樂金曲獎「包裝設計」的評審,眼看當前音樂販售的形式已經從單一唱片物件轉變成網路平台,如iTune、KKBOX的流通,不禁讓人回頭想:唱片存在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在虛擬的世界裡,想要帶給消費者真實的感受,需要加入更珍貴的五感體驗;唱片包裝要有感動人的特質,在設計上就必須有所冒險、勇於嘗試。

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設計是一種「需要」,所以使用的便利性與有效的行銷包裝是基本功;但更高層次的「想要」卻是設計師帶著消費者一起經歷冒險、體驗過程的產物,它使用上或許有些麻煩、不便,卻無疑能帶來感覺層次的提升。例如,聆聽舊式唱片是一件麻煩事,但卻能帶來無與倫比的音質享受;排隊吃美食儘管耗時累人,但也因為它的稀有、限量以及消費者的親自參與,而使排隊過程成為難得的美食體驗。同理可證,包裝的獨特性與體驗感,是一種想像的延長與渴望的增強,也是讓「想要」超越「需要」的關鍵。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包裝是一種吸引消費者的行銷方式,但我看包裝設計卻有不同的意義。隨著時代的演進,網路上「開箱文」的出現就是最好的例子:從選購到拆解的過程已然脫離單向、隱密的私人活動,而成為一項令人引頸企盼的公開儀式。這個趨勢也使設計的思考方向產生重大改變,現在的產品設計必須從包裝開始進行全盤規畫,包裝的角色顯然已經從客體搖身一變成了主體。

以「大同電鍋50週年紀念款」的包裝設計為例,它在2011年拿到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IDEA包裝類金獎。除了包裝充分詮釋產品語彙的符號意義,且精準掌握台灣豐沛的材料實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一般包裝的保護、收納功能,本身就展示了電鍋形體的歷史意象,成為極具典藏價值的藝術品。

其次,好的包裝設計緊扣著切題性與關聯性,外在包裝必須忠實傳遞產品的內在符號意象;但擁有特殊張力的包裝設計,更是我所激賞而推崇的。

若能兼顧科技美學的視覺新穎性,又在層層疊疊包裝拆解的時間軸上照顧到消費者的感受,方可製造出超乎消費者期待的驚喜感。對我而言,考慮張力跟轉折所帶來的期待情緒,比起一以貫之更重要;具有豐富層次感以及典藏性的包裝,比一眼望穿更精彩。

最後,除了時間軸之外,網路時代的消費者體驗,也觸及了空間的面向。透過科技力量例如QR Code與AR(擴增實境)等的置入,將創新科技應用到實體物質的虛擬影像之上,整體的包裝設計不但讓消費者的時間體驗過程往前延伸、也往後推移,虛實之間的空間轉移也隨之擴展、融合,包裝將不再只是狹義的實體而已!

敢冒險、跳脫框架的設計思考,就是在掌握理性的基本實力後,利用五感六覺撩撥消費者的感性體驗,製造更多涵蓋時間與空間的驚喜,跨越實體與虛擬間的想像,有效擴散從包裝到產品的感染力,進而大膽玩出後現代「雙重符碼」的極限。(作者是奇想創造執行長)



◆ 40人縫「四季」 驚艷國際拼布展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2012.09.03

3年1次的「國際拼布大展」在台南生活美學館登場,共有22個國家207名拼布藝術家的292幅作品參展,盛況空前。享譽國際的拼布家林幸珍與40多名會員集體創作的4連作「移動瀛寰」驚豔全場,展期至本月9日。

「從構想、繪圖到完成創作,花了1年!」台灣藝術拼布研究會理事長林幸珍表示,「移動瀛寰」的構想來自韋瓦第的四季協奏曲,創造出代表春、夏、秋、冬的大型拼布畫。創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是40多名拼布家如何把自己所負責的部分,統合成畫並接起來,這部分就花了約4個月。

這次拼布大展以河流為主題,185位國外的拼布家,許多作品都是系列性團體創作,且有多幅作品被國外博物館收藏,為了這次國際拼布展,特別央請博物館出借。

林幸珍也與多名美國拼布家完成從台灣文化起源台南,歷經美國多州的河流景色,然後再回到到台灣河流的創作。「每幅作品都有故事」林幸珍表示,除河流的故事,還有不分是人物、抽象、風景的拼布藝術創作。

展出作品,也呈現拼布藝術的最新發展,結合藍染、繪畫、壓克力創作,跳脫出傳統拼布藝術的概念。「這是全新的震撼!」拼布藝術工作者王淑惠表示,看了國外的作品,自己也成長並進步了。

美國拼布藝術家瑪麗蓮. 貝爾福特所展出的4幅作品,全都是手縫,且以布、線完成,未使用任何顏料,卻如畫般的栩栩如生,為多個博物館收藏。



◆ 姊妹倆繼承家業 回鶯歌樂陶陶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新北市報導】2012.09.03

換上工作服、戴上粗框眼鏡,住鶯歌的毛家姊妹拿起畫筆,在爸爸塑型好的陶坯上繪下「獨家」圖案。經過半天攝氏一千多度的燒製,毛家姊妹的作品就能展示在網路上了。

七年級姊妹毛潔軒(卅一歲)和毛選媛(廿九歲),大學都就讀設計科系,畢業後原本沒打算接手爸爸毛昌輝的陶藝事業,但因家中實在缺人手,才決定繼承家業。

但兩人沒有放棄對設計的喜愛,經常在陶坯上繪製天馬行空的圖案,作品意外在臉書上受到關注後,姊妹決定開啟「Mao's樂陶陶」網路工作室。

「我們就像是稀有動物。」妹妹毛選媛說,當初決定接手家業時,其實很掙扎,因為留在鶯歌做陶的年輕人很少。

接手傳統陶藝工作後,她也開始與同輩的陶藝家互相勉勵,期許能用年輕人的「新」設計概念,打破鶯歌傳統的陶藝風格。

毛潔軒說,她參加陶藝當代設計比賽獲得入選,妹妹在網路上也做出好成績,爸爸這才相信她們的作品打開了年輕人市場。她說,弟弟學得行銷經驗後,未來將和她們一起傳承鶯歌陶藝。

fsj 提到...

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 日炒熱另類慶生商機

自由 2012.09.03

2112年9月3日 漫畫中正港生日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迷倒全世界無數兒童的科幻漫畫「哆啦A夢」,雖然從1969年開始在日本連載,但主角機器貓哆啦A夢的真正生日,卻是在2112年9月3日,今年正好是牠「誕生前」100年。日本廠商、地方政府紛紛搶搭這波「另類慶生」列車,推出各種哆啦A夢產品和相關活動,藉由這隻未來機器貓的魅力創造商機。

哆啦A夢由已故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創作,描述一隻來自22世紀的貓型機器人哆啦A夢,受主人野比世修的託付,回到20世紀,幫助主人的高祖父野比大雄的故事。漫畫從1969年開始連載,共發行45卷單行本漫畫及相關書籍,光是日本國內銷售量就達1億4000多萬本,海外包括台灣、中國及韓國等16個國家,也銷售達4000萬本,陪伴世界各國兒童成長。

來自未來的哆啦A夢,誕生於100年後的2112年,在還沒搭上時光機器來到現代前,不但有耳朵,而且身體是黃色的,卻因被老鼠咬掉耳朵,嚇到全身變成藍色。日本玩具大廠萬代公司,今年就特別為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發行金黃色的有耳哆啦A夢機器人。哆啦A夢官方線上商店「Doraemon’s Bell」也推出哆啦A夢牛仔褲,設計師在牛仔褲的口袋中設下機關,讓哆啦A夢迷體驗百寶袋的樂趣。

坐落於川崎市的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從今年7月開始,也舉辦哆啦A夢原稿畫展,會場設有「百年後信箱」,舉辦100年後的未來想像徵圖大賽,徵求小朋友們想像的創意作品,有人發明自動寫作業的鉛筆,有人則發明可將想像的玩具變成現實化的頭盔。

與哆啦A夢有地緣關係的地方政府紛紛搶搭宣傳列車,藤子.F.不二雄的故鄉富山市圖書館,也舉辦相關圖書展。川崎市則從3日起免費發放哆啦A夢「住民票(戶籍資料)」,給哆啦A夢迷收藏,市公所還計畫在未來1年內,發行印有哆啦A夢等漫畫人物的住民票副本及印鑑證明,借用哆啦A夢的魅力為該市宣傳。



◆ 哆啦A夢登戶籍 成川崎市民

中央社 2012.09.04

家喻戶曉的人氣卡通人物哆啦A夢再等100年就要「誕生」了,今天日本川崎市特別頒發1張「特別住民票」給他,讓他預先成為川崎市民。

哆啦A夢的生日設定為西元2112年9月3日,今天剛好是「100年前」。

川崎市特別選在今天,把「特別住民票(居民卡)」交給開幕滿1年的「川崎市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這裡也就是哆啦A夢的戶籍地所在。

特別住民票上不但有哆啦A夢的卡通圖案,還記載了他的簡介、身高、體重,哆啦A夢的身高是129.3公分、體重129.3公斤、胸圍也是129.3公分,十分肥胖。

家人欄寫著「野比大雄」等,妹妹則是「哆啦美」,喜歡的食物「銅鑼燒」、討厭的東西「老鼠」等也都記載在住民票上。

川崎市市長阿部孝夫把住民票交給博物館館長伊藤善章,阿部表示,「哆啦A夢是最有名的川崎市民,希望他能以觀光、文化大使的身分,向國際社會宣傳」。



◆ 沙國第一部電影 威尼斯首映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美聯社威尼斯1日電】2012.09.03

沙烏地阿拉伯導演海法‧曼蘇爾(Haifaa Al Mansour)成為史上第一位在沙國境內拍完整部電影的人已經夠難得,何況她還是女導演。

曼蘇爾的作品「瓦嘉達」(Wadjda,暫譯)8月31日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內容描述10歲女孩瓦嘉達夢想擁有一輛單車,好與鄰家男孩較量,不過在一個隔離婦女、10歲女孩必須開始在公共場合蒙面紗的保守穆斯林社會,這個夢想有一點離經叛道。

曼蘇爾說:「我很榮幸成為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拍片的第一人。拍片過程不輕鬆,但收穫良多,這說明了這個國家正慢慢開放,藝術文化有成長空間,女性有立足之地。」

儘管有沙國王室支持,曼蘇爾拍片仍須遵守沙國對女性的限制。比如當地嚴禁不相關男女往來,讓曼蘇爾在拍攝外景指導男演員時吃足苦頭。

她在記者會上說:「我必須待在廂型車內,透過電話或製作人傳話。」

曼蘇爾與12歲童星瓦德‧穆哈馬德8月31日在威尼斯走紅毯,但這部片不會在沙國放映,因為全國一間電影院也沒有。共同製作人表示,「瓦嘉達」將以DVD形式發行,也會在電視上播出。

曼蘇爾的作品包括三部短片和一支紀錄片。她說,致力拍片讓她在沙國成為爭議人物,她甚至收過死亡威脅,「那些人認為我破壞他們尊崇的價值,不過我總是試著以禮相待,我寧可跟他們對話,而不願意和他們吵起來」。

不過曼蘇爾終究贏得在祖國拍片的機會,可見當地社會正在改變。她說:「現在婦女有機會相信自己、追求並實現夢想。社會施壓婦女,要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可是婦女同胞必須團結,為理想奮鬥。」

※ 相關報導:

* 最老製片團隊 「三加一」超過250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337236.shtml

新竹市一個由三男一女組成的紀錄片小組「三加一」,成員包括七十五歲張癸鑾、六十四歲柯銀雪、六十歲葉滿霞到五十七歲周有敏,四人加起來超過二百五十歲。他們兩年前拿起攝影機,學電腦剪接,撰寫拍片企劃書,至今完成十多部紀錄片。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投入?他們的答案是:「影像太好玩了!」

* 頭屋鄉民 拍出6部紀錄片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336986.shtml

苗栗縣頭屋鄉數位機會中心4月起結合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推動「原鄉踏查」計畫,號召30名鄉民學習影像拍攝、剪輯,將鄉內歷史人文特色拍成紀錄片,昨天成果發表,學員欣賞成果感動表示「只要肯學,我們也能拍片!」



◆ 鄧泰山盛讚:德布西 立體聲響傳達東方味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09.03

華沙蕭邦大賽冠軍鄧泰山向來被認為最擅長蕭邦,其實他因生在曾是法國殖民地的越南,母親又具法國習樂背景,一直覺得自己演奏起來最自在的音樂是法國作品。本周日他將來台演奏全場德布西,慶祝德布西一百五十年誕辰。

世人常稱德布西是印象派音樂家,鄧泰山則認為就文化而言,沒有一位西方作曲家像德布西如此東方。音樂會他安排了六首代表德布西各個時代的作品,其中如「版畫」中的「塔」、「意象」中的「月落荒寺」和「金魚」,就富含濃郁東方氣息。

鄧泰山盛讚,德布西除了善用東方五聲音階,更藉著鋼琴技巧的突破,創造出立體且多面向的聲響,傳達出亞洲式的纖細感受。例如「塔」,經由旋律與主題的塑造,讓聽眾彷彿可從不同視角與距離,看到塔上的雕刻紋路、塔下的人群、敲經的僧侶,乃至再遠遠看到莊嚴的寶塔。

類似的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聲響效果,也可在「前奏曲」中「沉沒的教堂」中聽到。鄧泰山強調,在德布西筆下,這些波浪來回變得很立體,絕非僅是平面或敘述而已。

鄧泰山音樂會九日在台中中山堂、十一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購票洽年代售票系統。



◆ 台灣服裝設計 歐洲時尚界肯定

中央社 2012-09-03

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黃璽珍的秋冬系列原創作品,獲歐洲時尚機構推薦。她說,期盼自創品牌能不斷成長,並帶著「MIT」的標幟行銷全世界。

比利時法蘭德斯流行機構(Flanders Fashion Institute, FFI)在歐洲時尚界有一定影響力,因這家機構可使用政府的資金,支持或協助比利時荷語區從事時裝設計的優秀從業人員及公司。

不過,FFI傳統支持的對象只限於畢業於比利時設計院校的學生。黃璽珍2007年自比利時根特皇家藝術學院時裝設計組畢業,是第1位在比利時攻讀服裝設計又順利畢業的台籍學生,她的自創品牌Shi Jen秋冬系列,獲得FFI的大力推薦。

回想過去在比利時求學的往事,黃璽珍說,學校教學態度嚴謹近乎嚴厲,每年招收新生約20至30人,但經過老師的嚴格篩選,能拿到畢業證書的僅有6人,但一切的辛苦獲得FFI鼓勵後,覺得很值得、很安慰。

黃璽珍是虔誠基督徒,深深感受周遭親友與全球對於現階段經濟、生活和環境的動盪而人心不安,希望能藉著自創品牌的服飾,幫助心靈憂傷的朋友認識正確的信仰,而獲得FFI的讚賞。

不過,黃璽珍還是最期盼自己的創作能被故鄉接納,歌手戴佩妮曾在演唱會穿著她的作品,就讓黃璽珍格外感到欣慰。

fsj 提到...

文創即生活!行銷國際 年目標1億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09.04

推動文創產業已成國際新趨勢,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拓展計畫」徵選國內文創業者,今年參加六大國際展會,到中國、日本東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和香港等地,強打台灣文創品牌,協助國內業者建立國際通路與接單,今年預期可達到成交金額一億元目標。

文化部文創發展司指出,去年文創業者的接單金額約6600萬元,今年編列2900多萬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拓展計畫」,其中7月參與的東京國際禮品採購展促成50件洽商,總計接單金額就有2950萬元。

文化部另將於9月7日到11日帶領文創業者參加巴黎家具家飾展、9月20日至23日參與倫敦「TENT London展」,10月還有上海國際時尚家居用品博覽會、青島台灣名品博覽會,12月則要到香港參加設計與創新科技博覽會。

文化部上午舉辦倫敦「TENT London展」展前記者會,共有18家文創業者參展。文化部文創發展司專門委員李建利指出,國內文創業者設計的文創產品貼近生活,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未來要徵選更多廠商到國外參展,打出台灣品牌。

這次到倫敦參展的作品,有許多產品結合台灣在地原料重新創造新價值。例如草地工作室運用環保層積竹材製成的「彈竹」,不僅可以提高乘坐的舒適性,部分人工可用機械加工取代,讓產品可以量產增加產值。

後台集創公司則是利用收割後的稻草和稻穀,製作出有台灣農村風情的稻草凳,並且讓稻草可以再生使用。橙億照明公司則是讓燈具更生活化,設計出防水的幻彩LED 萬用燈,造型多變且方便攜帶,希望透過創意產品打進一般家庭。

陳雲林文創之旅
10日將率團抵台

【記者甘芝萁/台北報導】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9月10日率海協會文化創意產業暨書畫藝術交流團來台,赴全台多個文創園區取經。這次陳雲林除了訪問花蓮,也首度前往澎湖線、金門縣等離島參訪,9月19日從金門經小三通,返回大陸。

※ 相關報導:

* 生活用品巧設計 交大生獲國際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4/today-north5.htm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二學生傅亮福注意到生活中的許多不便,設計一系列讓生活更方便的用品,像是將椅墊、椅背和椅腳分離的「Hold Chair懸浮椅」,還有讓掃把直立不倒的設計等,都曾獲得美國IDEA、德國IF及德國紅點等國際設計大獎肯定。

* 依形造家具 他舞動木頭生命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339506.shtml

自諭「怪咖」的張光伯,一身道家裝束,留著長長的鬍鬚,戴了一幅斯文眼鏡,近日在大溪鎮康莊路成立工作室,取名「舞木原木戲場」,長期走遍台灣各地尋找良木奇材,門口一張張奇形怪狀的桌椅引人矚目,是大自然最樸實的生活家具。....張光伯表示,他以最自然方式創造生活家具,每張桌椅都是「奇形怪狀、與眾不同」,也是獨一無二的創作,包括品茶椅、飲酒椅、美人靠、情侶椅等,每張椅子造型別致,風格各異。



◆ 書田播種 羅文嘉重燃水牛精神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09-04 中國時報

前客委會主委羅文嘉接手老字號的水牛出版社。這家擁有四十六年歷史的老店,除了發行《流浪者之歌》、《小王子》等世界名著,作家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林懷民《變形虹》,都曾由水牛發行。水牛當年帶動的風潮,大量發行世界文史哲名著,都為高壓統治下的苦悶台灣文藝青年提供珍貴的精神糧食。

羅文嘉說:「水牛是台灣的象徵,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要讓水牛的精神在台灣重新燃起。」

去年參加民進黨立委初選失利,羅文嘉暫別政壇,沒想到今年更為忙碌,除了推廣自創有機米品牌「學田米」,自己下田當農夫,現在又當起出版社老闆。他說,兩者都是不賺錢的行業,但做的都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業。

水牛出版社創辦於一九六六年,算起來這家出版社與羅文嘉同齡。提起這段「水牛」情緣,羅文嘉表示完全是誤打誤撞:「之前曾跟水牛的老闆彭誠晃先生有數面之緣,我們都是客家人,三年前辦《二次黨外》雜誌,彭二話不說丟了一千元給我,成為訂戶,後來雜誌倒了,我和王丹又創辦《公共知識分子》雜誌,他依然支持。」

今年六月,彭誠晃跟羅文嘉聯繫表示:「我老了,眼看就要八十歲,水牛是我一輩子的心血,孩子有自己的事業,都沒意願接,當年的版權幾乎都是買斷,如果就這樣丟下,這些好書就要走入歷史,你要不要考慮,接下水牛?」

羅文嘉一開始覺得完全不可能,因為這不在他原本的生涯規畫之中。「回家以後我翻了書櫃發現,自己竟然有不少本水牛的書,《野鴿子的黃昏》是我讀高中時買的,這些書曾經陪伴許多人度過青春歲月,我真的要讓他走入歷史嗎?」

不過真正打動羅文嘉的,是一連串關於水牛的記憶。小時候家裡有一頭水牛,他曾幫忙看顧過牛吃草,後來水牛死了,羅爸爸還難過到掉淚,「我住的村子叫赤牛欄村,我的兒子乳名牛牛,我現在種田,也算半個農夫,現在又跟這家出版社同年生,這不是天意嗎?」

羅文嘉表示,年底前會先重新發行一波水牛名著。羅文嘉也在家鄉桃園新屋,將父親留給他的倉庫,改造成書店,並將書店收入作為推廣偏鄉閱讀之用。



◆ 打造兒童夢土 無獨有偶進駐宜蘭

【賴秉均/宜蘭報導】2012-09-04 中國時報

宜蘭縣文化局長林秋芳接掌文化局時,承諾要把宜蘭打造為兒童夢土,這項諾言正逐步實現。縣府配合文化部辦理「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媒合計畫」,邀無獨有偶劇團到宜蘭演藝廳駐館,昨劇團浩蕩遊街至演藝廳,林秋芳穿夢幻公主裝歡迎,開啟藝術交流。

致力推廣偶戲藝術的無獨有偶劇團,三年前曾到花蓮駐館,用漸進式的展覽、教學、創作、和演出規畫等,透過藝術與地方交流、對話,團長鄭嘉音說,宜蘭縣府極力邀請劇團進駐,讓劇團為之感動,決定率領十五名演員到宜蘭演藝廳駐館三周。

鄭嘉音認為,劇團演出著重台上、台下互動,融合傳統和現代的偶戲,定能讓宜蘭的鄉親驚喜,鄭嘉音坦言,宜蘭的民眾十分熱情,就連遊街時,還有花店老闆贈送花束,感動之餘更讓劇團成員有意做好「三周的宜蘭人」。

林秋芳表示,打造兒童夢土的承諾猶言在耳,文化部的計畫能讓藝術更生根於地方,但她希望不僅於此,劇團進駐三周只是開始,未來要更努力推廣,「明年、後年,讓宜蘭成為劇團的藝術創作基地!」

即日起至廿三日,無獨有偶劇團於宜蘭演藝廳進駐演出,期間於十二日、十九日下午一時卅分和四時卅分,舉辦二場偶戲教師研習營,有興趣教師可到教育部全國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網登錄。

※ 相關報導:

* 「人間條件五」未演先轟動 加演14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39562.shtml

導演吳念真招牌舞台劇「人間系列」,寫台灣、寫小人物、也寫人情悲歡,是劇場的長青作。第五集新作「人間條件五—男性本是漂泊心情」將於九月底上演,台北票房已售罄,加演的十場票房也賣出七成五,驚人的銷售速度,令綠光劇團決定二度加演四場,再度創下「人間紀錄」。



◆ 環球併購EMI 歐盟將放行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2-09-04 中國時報

歐盟這個月將投票決定是否允許環球唱片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併購百代(EMI)唱片集團。路透社三日引述熟悉內情人士透露,由於環球唱片已承諾會出售EMI若干值錢的唱片品牌,歐盟審查員將予以放行。

去年二月,EMI原持有者「泰豐資本」(Terra Firma)因還不起債務,將公司交給債主花旗銀行。十一月索尼公司(SONY)以廿二億美元吃下EMI的發行部門,隸屬法國維旺迪集團的環球唱片則宣布出資十九億美元併購EMI的唱片部門,全球唱片界一陣譁然,認為環球將獨大,壟斷唱片市場。

歐盟執委會於今年三月展開深入調查。為緩和外界疑慮,環球承諾一旦取得EMI,會出售若干最有價值的資產,包括Parlophone唱片、EMI古典、維珍古典及EMI在法國、比利時、捷克、波蘭、葡萄牙、瑞典和挪威的子公司,並把自家幾個唱片品牌脫手。屆時,環球唱片在歐洲唱片市場的占有率將降至四○%以下。

fsj 提到...

台灣首位 胡世恩 站上外百老匯舞台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09-05 中國時報

廿七歲的台灣舞台劇演員胡世恩(Lesley Hu)十月即將站上紐約外百老匯舞台,參與知名華人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代表作《金童》(Golden Child)的演出,成為首位站上外百老匯舞台的台灣女演員。

胡世恩在台曾經參與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及電影《痞子英雄》的演出,她聽說黃哲倫正在美國甄選華裔女演員,毫不猶豫地飛去紐約百老匯參加徵選,從眾新秀中脫穎而出。胡世恩說:「他們告訴我,我是因為『新鮮、單純、第一次探索女性情慾的演出』入選。」

《金童》是黃哲倫一九九七年完成的劇作,這部戲劇曾獲一九九七年外百老匯戲劇的奧比獎(Obie)和托尼獎提名,更是多數美籍華裔演員都想爭取演出的舞台劇。

《金童》腳本是黃哲倫以他的外祖父真實人生為藍本,探討華裔移民在美國的跨文化認同議題。戲劇背景定在一九一八年一個一夫三妻的中國舊式家庭,經商在外的丈夫漸漸西化,返家面對三個謹守傳統的太太,四人的關係漸生矛盾,最終引發家庭風暴。胡世恩扮演的是當中的三太太Eling,是這家庭中最年輕、也最掙扎在洋派教育與東方傳統之間的女性。

正式甄選前,胡世恩僅拿到兩分鐘的對話台詞,得揣摩出Eling面對離家三年的丈夫,佯裝自己見多識廣,色誘丈夫,又陷入內心矛盾的橋段。她說自己是靠著學習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鞏俐演出的少婦,幫助自己進入角色。

胡世恩說,接到通知入選電話的瞬間,她全身起雞皮疙瘩,無法置信,甚至懷疑是不是置身實境秀,四周埋伏了攝影機記錄她的反應,下一秒便有人跳出來說這只是玩笑。「讓我更意外的是,第二次甄選前,對方致電希望我能調整聲調或語氣,增加角色的歲數,這跟我在台灣經常被嫌看起來年紀太大相反。」

事實上,長髮、雙眼細長的胡世恩,舉手投足之間仍像個小女孩。從小出生在美國的她,生長在堅守傳統觀念的台灣家庭,讓她更能體會Eling一角面對中西文化衝突的糾結。

胡世恩從小就對表演非常熱愛,十歲時儘管五音不全,仍然堅持在長輩聚會中唱詩歌,學生時期為了能參與歌舞劇《西城故事》的演出,用整個暑假背熟腳本。她選擇與父母妥協,維持好成績以交換課餘參與社團演出,一直到紐約雪城大學傳播科系畢業後,才返台耕耘戲劇表演。

返台四年時間,她不曾放棄任何一個演出機會,即便只是不起眼的配角,也樂在其中。「我體悟到每個人都有跟世界對話的模式,表演就是我的方式。」

※ 相關報導:

* 《人間條件五》連演19場 破首演場次紀錄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90500499.html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系列作品因親民的故事內容,擁有廣大觀眾群的支持,像是去年的四部舊作連演,一口氣演了卅六場,共計有廿萬人次的觀賞紀錄。今年的新作《人間條件五─男性本是漂泊心情》,七月宣布開賣後五場售罄,緊急加演十場熱賣後,如今再度宣布加演四場,總計連演十九場,打破了「人間條件」系列的首演場次紀錄。

* 天團接力瘋爵士 一起搖擺到十月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342180.shtml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開舞進入最高潮,明格斯爵士大樂團昨天抵台,抒情爵士歌姬佩蒂‧奧斯汀與三人樂團隨後報到。十月初,還有貝西伯爵爵士大樂團、老牌爵士天后卡蘿姬,陸續延燒爵士熱。



◆ 蔡梅芳彩墨展 看「墨.花」飛舞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枋寮報導】2012.09.05

藉著藝術村創作的實驗過程,枋寮F3駐村藝術家蔡梅芳,延續「舞動」為主題再出發,即日起在枋寮F3藝文中心展出「墨.花飛舞」彩墨個展,透過日常生活中對大自然界的觀察,豐富個人創作的感染力。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表示,身兼高雄市美術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的蔡梅芳,結合「舞蹈」、「水墨」兩大主題創作,賦予彩墨新的美學印象。

這次的展出更兼具彩墨繪畫、蒐集奇石、植物染等材料創作,讓觀賞者有不同以往的觀展經驗。

蔡梅芳說,在枋寮藝術村駐村期間,感受到充滿活力、自信的南方新世界,這裡擁有獨特的文化、藝術與生活,讓她的創意源源不絕被開發。

她表示,彩墨創作就是讓媒材歸零再出發,經由實驗,將彩墨融合有機形式,並賦於都會女子感性的人文內涵;透過體驗肢體舞蹈與視覺藝術的結合,跳脫傳統窠臼,發展出無限寬廣的可能性,要讓觀賞者有全新感受。

※ 相關報導:

* 羅文嘉買「水牛」學種田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118&f_ART_ID=410766

....年近八旬的彭老先生見到羅文嘉,開口就從羅文嘉辦的雜誌,聊到水牛出版社的歷史。老先生越聊越感性,突然問道:「羅主委,我老了,你要不要考慮接下水牛?」彭誠晃一雙兒女各有事業,眼看一屋子買斷版權的書無人繼承,很是感慨。

....水牛出版社自一九六六年成立,三、四年級生特別熟悉,是少數的台灣本土老牌出版社。....除此之外,水牛出版社還接收了一九六八年被列為禁書的文星叢書版權。羅文嘉看著彭老先生手中的圖書目錄,高中時期的那片啟蒙書牆彷彿映入眼簾。

....當羅文嘉和好友馬永成聊起這件事,馬永成直覺式地反應:「當年李敖幫水牛編了好幾本跟羅素有關的哲學書!」兩人聊起共同的回憶,樂此不疲,馬永成直說可以考慮買下。....最後,王建壯一番慷慨激昂的說詞──「水牛代表一個時代的精華!」讓羅文嘉終於認栽。他說:「這個品牌或許沒有什麼價值,可是這個故事是歷史換來的,你有多少個四、五十年去換呢?這些作者都是經典,這些content(內容)是有價值的,要看你怎麼包裝再運用。」

※ 可以出電子書!



◆ 玩轉倫敦!台灣生活文創設計精品 大走趣味風

【欣傳媒╱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2012.09.05

模特兒坐在概念板凳椅上,在蕾絲造型氣氛燈旁,與男友一同享受甜蜜大餐,而餐盤上有城市地圖的紋路,杯子上則有可愛的派對蝸牛,用完餐後,男友還貼心的為她載上樂構系列的趣味造型吊飾,現場充滿趣味的文化精品,全部都是將進軍倫敦「TENT London展」的原創設計商品。

文化部表示,為協助文創業者開拓國際市場,今年擴大辦理「文化創意產業國際拓展計畫」,繼7月東京國際禮品採購展、9月初的巴黎家具家飾展,將在9月20至23日於倫敦「TENT London展」盛大展開,並且徵選國內18家具有原創力及多元活力的業者作品,以創意設計傳達台灣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展作品中,許多都是使用台灣在地原料作為產品開發的素材,例如草地工作室的「彈竹」,是運用環保層積竹材製成椅子,充分達到乘坐舒適性;後台集創有限公司利用收割後的稻草和稻榖,製作出台灣特有的稻草凳;凌晨工作室以苗栗苑裡傳統藺草編織技術製作抱枕、吊燈及花器等系列產品。

另外,異材質結合的作品也十分吸引目光,品研文創有限公司的「溫釋竹桌燈」,以玻璃的輕薄透光感加上竹子的溫潤,釋放令人愜意的溫度;肆意設計有限公司的「優游十方文具組」,以木、竹結合陶瓷構成,文具結合香氛,滿足視覺與嗅覺的感官需求。

而蒐趣設計有限公司、柒木設計公司等,則將日常生活體驗轉為創作能量,設計出許多具有生活趣味及改善生活不便的產品,充分展現參展作品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臺灣文創極具深度,文化部希望,未來能進一步落實國際化與產值化,運用特色、結合資源,成為世界的標竿。

至於「TENT London展」台灣館的展場設計,是以樹林與天光為發想,採用台灣特有竹子結合LED科技,顛覆參觀者的空間感,代表台灣文創融合傳統、自然、創新觀念與科技的全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