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0

看看英國教育 想想台灣人才問題

◆ 3C世代手機拍筆記 醫師:恐缺整合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9444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8/29

3C產品盛行,不少老師抱怨學生上課低頭猛玩手機,不認真聽講抄筆記,遇到課程重點就拍照,考前再手滑螢幕複習。醫師說,若上課不專心聽,只用手機記錄,大腦恐缺乏整合分析能力,流於片段學習。

「學生若能跟上老師授課進度,新科技有利學習。」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科精神主任陳映雪說,許多醫學生怕上課抄筆記,無法專心聽講,由同學輪流當值日生整理筆記、拷貝課堂投影片,還以手機錄影。

科技雖能輔助學習,但三總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說,一旦過度依賴,遭3C產品「制約」,不能用就渾身不對勁,情緒容易不耐煩,自制力變差。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岭表示,學習靠手機拍照,恐影響大腦處理訊號能力,易流於片段。「食指滑動訊息,無法內化為腦中的沉澱記憶。」她說,大腦平時缺乏組織及系統分析整合訓練,少深層思考,選擇題還能應付,如果考申論題,論述恐會沒邏輯。

張學岭說,年輕人常上網瀏覽訊息、影像,與傳統抄筆記、在書本上畫重點差很大,但兩者並無好壞優劣,年輕學子「博學」的流動型學習,懂得多卻不深,較不適合做學問。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若將大腦比喻為水泥,抄寫筆記就像在泥上刻東西,可以加深印象;一旦減少抄寫,恐影響腦部精細動作及感覺統合,未來可能只有食指發達。

此外,依賴3C產品會減少大腦思考、記憶機會,就像用GPS導航,人易怠惰不記路。



◆ 偏鄉校長談教育:差北京五十年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208290047.aspx

中央社 2012.08.29

中國大陸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近日登場。不少與會校長感嘆教育鴻溝大,稱縣城教育水準至少「離北京差了50年」。

中國青年報報導,這場論壇24日在北京登場,與會50名多來自貴州、雲南、四川等地「國家級貧困縣」的鄉村小學校長,一同接受學校管理培訓,幾乎多數人是第一次參觀故宮、北大、清華。

報導說,得知有機會前往北京,廣西大化縣江南鄉嘗梅小學的鄉村教師盧有英激動得「話都講不出來」。這名教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縣城買了兩套新衣服、一雙涼鞋和一個斜背包,換掉身上「二、三十塊的破衣服」。

44歲的盧有英是人生第一次搭乘上火車,到達北京當天,他在打給學生的電話中,只能不斷重複「北京太牛了,太美了!」這個簡短的句子。

報導說,幾乎每一位鄉村校長都遭遇類似衝擊。幾位校長走進北京一家玩具店,一位校長看中一架遙控車,正想拿起來看看,一問價格知道要人民幣1000多元,手馬上縮回去。

來自貴州的一名校長嘆氣:「我們村離縣城至少差20年,縣城離北京又差了50年。」

據報導,過去幾十年中,這50多位鄉村校長教過的學生,只有一人考進清華大學,許多被師長認為「最成器」的偏鄉學生,通常只能考上省會裡的大學。另有教師說,偏鄉資源缺乏,「老師們總是來來往往,教學質量不穩定,孩子們讀來讀去都是一年級」。

這群校長羨慕城裡的學生們「又白又胖」,農村的孩子卻又黑又瘦;有人感嘆,城鄉之間的差距已經是現實,永遠無法改變。



◆ 大學另類迎新 販賣學長學姊
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11052101/172012082900189.html

【實習記者趙歡歡/綜合報導】2012-08-29 旺報

新學期開學在即,暑期學生也逐漸回籠校園。「甩賣哥哥姊姊啦!」近日,揚州大學校園內出現這樣的廣告。大學生們開始販賣學長學姊,報到的新生則可以選購對象來為自己盡速熟悉校園。這是揚州大學學生會新發明的,意在幫新生能快速融入大學生活。

根據《揚子晚報》報導,很多新生入學後成績急劇下滑,面臨生活不適應等問題,大三學生馬紅昕擔任學生會主席,便靈機一動想出了賣哥哥姊姊的辦法,這個新構想獲學院同意,制定出一套操作辦法。

學院給每位新生「免費」發放兩個積分,每一分可以「購買」一位心儀的學長學姊,服務期限為入學後的第一個學期。服務結束後,新生可以根據哥哥或姊姊的綜合表現,決定是否將另一分贈與這位哥哥或姊姊。學院將評選出數位「最佳愛心獎」學生。

「新生選購哥哥姊姊的積極性可高了,現在已經有30多個『寶貝』(即擔任服務員的哥哥和姊姊)被預訂啦!」已經「名花有主」的大三學生王均華笑著說。新生們可以在報導現場看到「寶貝」們的照片和資料,還可以在新生QQ群中瞭解到性格介紹等等。

被預訂的30多位「寶貝」組成「有問必答團」,主要工作是負責新生「主人」迎新、學校介紹、學習生活問題解答、防盜防騙及話家常等。



◆ 看看英國教育 想想台灣人才問題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82900521.html

【謝國榮】2012-08-29 中國時報

最近社會熱烈討論人才的式微與思辯教育的問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二○一二年倫敦奧運會開幕與閉幕式,給世人營造出一個巨大的驚喜,創新與創意貫穿「激勵一個世代」的主軸,恢弘大英帝國古老的傳統與傲人的文化,一如剛落幕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慶的饗宴,讓全球驚艷不已;這當然與她的教育體系與優質的人才有密切的關係。

筆者曾參訪英國的國中與高中,理解到,英國教改關鍵主要在國中及高中學校(十一至十八歲)教育體系的改革,政府鼓勵並支持每一所國中及高中各自發展自己學校的專長與特色,稱「專業學校」(Specialist School),學校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取代傳統的綜合國中與高中,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專長,選擇各具特色的學校就讀。學校從十一歲學生起開始傳授相關基礎課程,十四歲開始傳授技職理論,從實務到實作,課程循序漸進,無論是師資、專業教室及設備、產學合作等,建構非常完善的教育體系。其他英國學校各自發展的主要專長,包含:音樂、舞蹈、體育、藝術等,每一個國中與高中學校都在共同課程為主的基礎上,各自發展至少一項以上主要的專長領域。

有一位英國十五歲的學生告訴我,他從五歲、國小一年級就開始在學校學電腦的課程,十一歲開始在學校必修第一外語法文,十二歲起必修第二外語德文,十三歲起還可以選修第三外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我看到一位十六歲的英國女學生在電腦教室撰寫一篇企業研究報告,題目是英國電信公司BT員工的工作角色,她從網路、期刊收集資料並實地訪問公司,而撰寫研究報告。我從她的報告中,看到她的分析與獨到見解,甚至比許多台灣大學生所做的研究報告要嚴謹、更具分析的能力。

我在一間十五歲的學生上電子學課程的教室旁聽,老師告訴我,上課時,她沒有任何一本教科書,學生也無任何課本,而是老師自己收集了很多本有關電子學的理論書籍,然後自己編上課進度與內容,有文字圖片與圖表,放入學校的老師教學網站裡;在這個教學網站裡,設有相關電子學與電子發展的其他連結網站,及老師與學生互動式的問與答,學生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上網預習或複習課程裡的相關知識。

我遇見兩位企業高階主管到國中學校給十四至十六歲學生上課及指導,每週二至三個小時,完全是義工不支薪,他們告訴我林頓學院與鄰近共四十家企業有產學合作的關係,學生經常到企業及工廠去參觀並實習;學生在畢業前要自己設計、製造相關產品(電子、機械、塑膠、木料、食品等),並且定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設計圖或樣品送至企業,企業給予各方面的指導與協助,最後學生需要將自己的產品行銷至市場。

讓我們驚訝的是,看到英國青少年從十一歲起在學校學習基本產品設計,十二歲學習產品實作,十三歲學習電腦輔助設計圖,十四歲起學技職基礎課程。依據英國教育部最新的資料顯示,十五到十八歲的學生有七十七%學習技職課程,英國各產業的創新與研發能力,從此可以看出端倪。

在台灣只有大學才看得到產學合作及育成中心,在技職校院才有技職課程,而在英國的國中學校就已奠定了這些培育人才的基礎。

我看到英國的學生們在校園裡,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與自信的笑容,除了英國教育重視啟發與獨立思考之外,他們每天早上八點半上學,下午三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及沒有以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方式,我想是英國學生快樂學習的主要原因。英國學校培養的是未來各產業人才所需要的基礎專業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五育並重的教育內涵;而台灣的國高中學校好像一個公立補習班,學生早上七點上學,晚上六點放學,很多學生放學後補習到九、十點,從周一補習到周日,幾乎天天在補習與考試,這樣的教育和學習方式,究竟有何益處?

教育部撥五年五百億的經費給頂尖大學計畫,每年卻只撥三億元在技職的教育上;在主流的升學主義之下,技職體系的教育與精神長期遭到扭曲與忽略,政府對此實在應該帶頭反省。(作者為高苑科大行銷流通系助理教授)

※ 相關報導:

* 騰龍說事:考英國重點中學拼什麼?
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uk_life/tenglong/2012/03/120323_tenglong_uk_school_exam.shtml

天下父母皆老虎,天下考試皆應試。一場升學考試,凸現了英國的「國醜」。

台灣無人才 誰害的?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留美生想當助教 得過正音班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8.30

美國的大學研究生有六分之一來自外國,這些學生可能會獲聘為助教,但他們有些人的英語口音重得讓學生聽不懂,許多大學開始正視這個問題,開設正音班,助教必須通過語言訓練,才可執教。

以俄亥俄大學為例,幾百名外國留學生每天花長達兩小時學習矯正英語發音,以讓美國同學和學生聽得懂他們講的話。許多人上英語正音班一年以上,直到訓練師核准才可以執教。

「紐約時報」報導說,美國無數大學生都很熟悉這種抱怨:來自其他國家的碩士班或博士班學生獲聘為助教,可是他們的英語口音重得根本聽不懂。

許多大學正嚴肅對待這種問題,並用更好的方法給予協助。俄亥俄大學英語改善計畫主任唐恩.畢考斯基說,這些學生經常英文讀寫能力很強,可是美國人很難聽懂他們講的英語,需要花很多功夫改進。

國際教育協會說,美國所有大學研究生將近六分之一來自其他國家,總數約30萬人,其中幾乎一半來自中國和印度。在科技領域,研究生更有將近一半是外國人。

fsj 提到...

北市國中課表開天窗 哈佛大學傳百學生作弊

◆ 北市新民國中有夠扯//課表開天窗 全校一開學就自習

自由 2012.08.31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昨天開學日,台北市北投區的新民國中因教務主任排不出課表,全校上課「開天窗」,科任老師們連自己要教哪一班都不知道,學生也無課可上,只能暫時由導師入班安排自習;直到放學前,校方緊急發出手抄版的臨時課表給老師,但也僅有今天一天,大批老師及家長們直呼:「實在太離譜!」

家長會前一天就詢問 教務主任︰有課本就可上課

「課表不是開學前就要準備好的嗎?學校在幹什麼!」家長會長沈燕凌說,前天就得知,開學前一天老師都還沒拿到課表,憂心地向學校詢問,教務主任許松樑的回答竟是:「反正課本都發下去了,又有課綱,至於要上什麼課,老師拿到課表自然就可以教。」態度傲慢,沒想到昨天竟然讓全校五百多名學生無法正常上課,令人無法接受。

各科任老師們昨天苦等不到課表,連這學期要教哪個年級、什麼班都不知道,中午甚至包圍教務處要求主任交出課表,但校方仍束手無策。

教務主任許松樑解釋,因排課的新電腦系統出現問題,才會造成延誤。校長丁榮金說,昨天緊急改採人工方式排課,上午學生辦理報到、週會及打掃,下午三堂課暫與今天的導師時間及幹部訓練對調,由老師安排自習;最後一堂課,則將學生集中到活動中心環境講習。對於開學日沒課上,學生們也覺得很奇怪。

影響學生受教權 北市教局要求校方嚴懲失職人員

教師會長陳啟仁說,過去排課會讓同科老師們在教學研討會中協調,以減少配課爭議。但新的教務主任去年接手後,以「配課是主任的權利」,拒絕接受其他意見,也不讓有經驗的教學組長協助;現在竟出這麼大的紕漏,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

直到放學前,各科專任老師好不容易看到完整課表,但問題仍是一籮筐。有老師同一時間得上三個班的課;有的則硬是把地理老師安排教歷史課,自己導師班的地理課卻另找人教;還有同一天一個班級竟排了三堂的國文課。莫名其妙的安排讓老師們痛罵︰「這課表根本不能用!」紛紛向台北市教師會及市議員徐佳青提出檢舉。

許松樑說,已先請具經驗的教學組長協助人工排課,初步將今天的課程敲定,今、明兩天將針對衝堂及相關問題重新調整。

台北市教師會政策部主任徐瑞婷說,一般開學前三天老師就應拿到新課表,並依課表拿教材、事先準備課程;而新民國中全校不過才十八個班,排課及行政能力明顯有問題。

台北市教育局中教科長譚以敬說,排課問題原本就應該在開學前解決,要求校方交檢討報告,嚴懲失職人員;另外,今天也將派有校長經驗的聘任督學入校協助輔導,處理排課問題。

※ 相關報導:

* 離譜!北市新民國中排不出課表 開學日師生無課可上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32012083100980.html

北市議員徐佳青說,台北市教師會在開學前一天,其實已經接到新民國中教師會長的投訴,表示學校教務主任,還沒有將班級課表及各科教師的課表排出,教師會也打電話詢問許姓教務主任,主任卻表示,不要台北市教師會干涉課表,隨即掛電話,而開學當天主任整個上午也都神隱,不見人影,甚至部分老師拿到的「臨時課表」,竟發現有些老師一堂課被排了2-3個班,有些班級一堂課排了2個任課老師,還有地理老師被排去教「歷史課」,國文、體育、理化老師被排去教「資訊課」,許多老師質疑,課表不是應該在開學前,就要準備好的嗎﹖教務處暑假在幹什麼?直呼實在太離譜,也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受教權益。



◆ 課表風波 新民國中重新排定

自由 2012.08.31

(中央社記者孫承武台北31日電)台北市北投新民國中開學未能及時排定課表惹議,學校教務主任許松樑今天說,經溝通後排課老師各退一步,下週一可排出課表。

許松樑表示,這次的排課風波起因於少數老師排課有個人時間衝突上的考量,加上專任、科任,以及教師、組長、主任等不同職務,各有配課時數上的規定,以致在先前的協調中,有人不願退讓,讓事情浮上檯面。

許松樑說,其實每學期開學前,在排課時都多少有類似問題,經過這兩天溝通後,排課老師各退一步,今天初步將課表排定,並針對衝堂及相關問題重新調整,下週一可排出課表。

許松樑說,排課涉及學校師資結構,站在教務立場,原則採專長授課,維護學生權益。

他舉例,電腦課1週10節課,但學校沒有這方面專長的老師,就只能行政協調。另外,地理科全校1週有24節課,但一位專任老師18節、科任老師14節,合計32節課,不足部分就得考慮老師專長配其他的課。

對於開學第一天課表「開天窗」,許多家長電話打進學校詢問。王姓國二學生的家長表示,孩子昨天回家沒提,還是今天見報才得知。雖然校方今天「亡羊補牢」,但她認為校方辦學欠缺章法,由於排課涉及學生授課權利,事前應該與各科任老師會商。

教育局中教科長譚以敬表示,新學期排課工作原本就應在開學前完成,學校未能在開學前做好排課協調工作,開學日當天又未能妥善調度,有明顯疏失。未來將依學校所提檢討報告及教育局視導報告,據以追究學校相關人員責任。



◆ 醜聞! 哈佛大學傳百學生作弊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8.31

美國名校哈佛大學發現歷來最廣泛的作弊醜聞,大約125名大學部學生在5月間的期末考涉嫌作弊,正受到調查。

哈佛大學部教務長哈里斯30日說,這些學生都屬於一個總數超過250人的班級,而他們將接受負責審核學術操守事務的行政委員會問話。哈里斯說,這項考試准許學生把題目帶回家作答,可是禁止他們合作,可是收回的試卷顯示約有一半學生作弊,互相抄襲或剽竊答案。

哈佛大學校長德茹‧佛斯特說,這些指控如果證明確有其事,將構成「完全不能接受的作為」,背叛哈佛的信任。

哈里斯說,這個春季班課程有各年級學生選修,而一個助教注意到一些答卷可能有問題,包括似乎有學生合作答題,或使用完全相同的一長串字句。助教知會教授,後者報告行政委員會,委員會找一些學生問話,發現情況值得關切。

哈里斯說,每一個涉嫌的學生將應傳接受行政委員會小組問話。他強調作弊傳聞都未獲證實,也沒有證據顯示哈佛存在廣泛作弊問題。哈里斯說,行政委員會作業保密,哈佛不會透露有關學生的姓名或涉及的學科。

根據情節輕重,作弊學生可能受到的處分從對申誡到強制休學一年。已畢業學生是否會受到任何處分還不清楚。

fsj 提到...

技職教育採瑞士學徒制 帶薪上課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8/31

我國技職教育將引進瑞士的「學徒制」(Apprenticeship)。台北科技大學、木柵高工與港商瑞健集團合作,選出十五名木柵高工畢業生,進入企業擔任正職員工,由公司內資深師傅帶領學習,每周上班四天,再到北科大進修二天,學費全由企業負擔。

不少企業主批評台灣技職教育訓練出的畢業生「不好用」,教育部除擴大及落實「實習制」,也試推「學徒制」,學生可同時「就學」兼「就業」。

台北科大、木柵高工昨天與瑞健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從今年起,每年由木柵高工提出優秀畢業生名單,經瑞健集團面試、選出十五名,聘為集團精密機械加工技術訓練生,屬於企業正職員工,每月可領二萬二千元薪資;就讀北科大期間,每學期四萬多元學費與住宿費也全由企業負擔。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表示,這是國內首度引進「學徒制」,首屆學生已和瑞健集團簽約,九月五日開工。預計明年參加學徒制的畢業生將增加到廿人。目前規畫學生周一到周四跟隨資深技師在集團學習設備與儀器操作,周五、六則到北科大讀二專的八十學分建教合作班,學習理論知識。兩年課程結業後,學生即可取得二專資格,還可進一步報考二技。

木柵高工校長許振輝對此相當興奮,他表示,這個計畫獲得師生與家長支持,學徒制規畫很人性化,打破過去建教合作淪為「壓榨勞工」的弊端,也解決高職拚升學、輕技術問題。

瑞健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高科技藥物輸送系統製造商,集團首席執行長孫羅傑說,養成高級技術人員需要時間,因此決定與台灣的高職與科大合作,長期培養人才。

獲選為第一屆學徒的木柵高工製圖科畢業生鄭茹億說,一邊上班一邊學習,不僅可以累積工作經驗、也能獲取文憑,最好的是還有就業保障。鑄造科畢業生張家瑋說,「做中學、學中做」,較能扎實學得一技之長。

※ 相關報導:

* 瑞士學徒制/高職畢業生 不再是血汗勞工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9830

對木柵高工推出全新的產學合作模式,北市各高職的反應不一,但都樂觀其成。大安高工教務主任曾騰瀧表示,學校的升學、就業策略與木柵高工不同,以日間部來說,曾詢問過家長會的意見,大多數的家長仍希望自己的孩子先以升學為主,因此學校日間部的學生並不會循木柵高工的產學合作模式。....南港高工校長陳天寶表示,這類產學合作模式雖好,但因只算「學分」不算「學位」,家長仍希望自己的孩子至少大學畢業。



◆ 獨尊論文 釀人才危機

【聯合報╱高怡宣/陽明大學副教授(台北市)】2012.08.31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和政務委員管中閔,最近陸續對台灣人才斷層發出警訊。可是根據教育部歷年碩博士畢業人數資料來看,過去卅年博士畢業人數有四萬人,而碩士畢業人數有六十三萬人。我們的高等教育可以說是蓬勃發展,不,應該說是以全力衝刺的方式擴充人數,為什麼政府官員還說,我們沒有人才?

我認為,問題出在教育部的大學評鑑、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審查,和公私立大專院校的升等及解聘制度,都以SCI論文為評分標準,迫使各大專院校的教師,都以增加論文數量為唯一目標。為了達成這項目標,最快的捷徑,就是大量招收碩博士班研究生。

由於教育部的經費補助,也以數人頭為標準,各校的行政主管也鼓勵增加研究生招生人數,造成國內研究所招生人數大量增加,出國留學人數減少。

經過這些年來的不斷擴張,大家才發現獨尊SCI的缺點,包括:對文法商的教師不公平,對非英文寫作的教師不公平。學界沒有意願研究台灣的議題、沒有意願寫專書,更沒有意願做產學合作。此外,教師搶收研究生,而不願意教大學部的課,還有大學部教學優良的教師,因無法達到論文要求,而被解聘等問題。

在大量培養會寫SCI文章的高學歷人才之後,卻發現高學歷人才,並不能增進國家的民生福祉,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為了挽救人才危機,建議教育部重新規劃高等教育政策,以國家發展為前提,取消獨尊SCI制度,檢討碩博士班的設置及招生名額,並選擇重點項目,以獎學金鼓勵大學生出國留學。



◆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可是學者(如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早已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heuristics)。顯然大自然對於我們的理性並不那麼放心。也難怪,十八世紀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一語道破:理性只是熱情的奴隸。我們不禁好奇:批判背誦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fsj 提到...

創校最大醜聞 哈佛125學生集體作弊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9.01

美國哈佛大學驚爆創校以來規模最大的集體作弊醜聞,約有125名大學部學生在5月的「國會介紹」課程期末考中作弊,正受到調查。尚不清楚哈佛是否會追回已畢業涉案學生的學位,在校生可能受到申誡或強制休學一年的處分。

哈佛大學部教務長哈里斯說,作弊學生屬於一個279人的春季班,他們未來幾周將個別接受行政委員會調查,該委員會負責審核學術操守事務。這項考試准許學生將題目帶回家作答,但禁止他們合作答題。一名助教發現回收的試卷中,有近半學生作弊或使用完全相同的一長串字句,才揭發作弊醜聞。

哈佛大學學生報「Harvard Crimson」引述哈里斯的說法指出,這起作弊醜聞規模之大「記憶中史無前例」。哈里斯拒絕透露課程名稱,但許多學生證實,出事的班級是普萊特助理教授的「政府1310:國會介紹」。報導刊出期末考卷截圖,並特別標明考試規定,考卷包括3道問答題、加分問答題和簡答題各一題。依課程大綱,修課學生共接受了4次配分及考試模式一樣的測驗。有學生反映,考題艱澀才會和別人討論;還有學生抱怨普萊特在交卷截止日臨時取消師生晤談時間,讓學生無從發問。

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史密斯透過電郵將作弊醜聞通報全校教員,並個別通知作弊學生及家長,以落實學術誠實的理念。他說:「這顯然不是一件會保持隱密的事件,我們也不該這麼做。我認為這是機會教育的好機會。」該課程開放給全校學生選修,一些作弊學生已畢業。哈里斯不願透露是否將追回畢業生學位,在校生則可能受到申誡到強制休學一年的處分。

哈佛大學校長德茹‧佛斯特說,作弊指控若屬實,將構成「完全不能接受的作為」且背叛哈佛在學術追求上所仰賴的信任。哈佛過去兩年為避免剽竊風氣滋生,已向學生灌輸學術規範。校方紀錄顯示,前年到去年共有272宗作弊個案,比前一學年急增150%。哈佛去年要求新生宣誓篤守學校「正直、尊重和勤勉」等核心價值,但遭教職員批評。



◆ 馬家輝:國民教育 其實只是演戲

【聯合報╱馬家輝】2012.09.01

香港特區政府堅持在小學和中學推動所謂國民教育,二○一二年,「回歸」十五年,我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香港已死」感受。

為什麼?

理由非常簡單而且明顯:所謂國民教育指引儘管故作開明開放,但在惺惺作態的姿勢下,明眼人必可看出指引條文下的潛台詞和方向性,那就是,凡事要朝所謂「積極面」或「光明面」的角度思考,別看黑暗,即使稍有黑暗,亦須從所謂「包容」和「體會」的角度予以理解,別生氣,別憤怒,別不滿,別對國家有所怨恨。這是你的國家,你應該懂得她的歷史和處境,然而你必須只從管治者的立場去看她的歷史和處境,沒有其他,也不該有其他。

有了這樣的潛台詞,我們可以想見,日後的教材方向必向「和諧」傾斜,老師的打分取捨亦必以「和諧」為準,師生皆在所謂開明開放的偽裝下把自己困住;而也正是如此,香港年輕人的腦袋開始走向死亡。

我們必須明白:人類的思考方式具備整體性格,當你在某方面被「教育」成慣性思維,被鎖定於某個立場,你對其他領域的思量探索便必傾向配合,不易跳脫;鎖定容易跳脫難,你的眼睛從此被蒙上白布,像有了思考上的白內障,日後即使能被重新啟蒙,亦須非常視乎機緣巧合,難度甚高。從此你看國家看世界看生命看自己,皆被所謂國民教育的陰影籠罩,中了毒,不易排除。

或許有人會說:不不不,所謂國民教育的上課時數其實不多,香港的學生和老師皆頭腦精明,非常懂得虛應故事,馬虎敷衍,所以,效果絕不會像我所說這麼嚴重。

我卻願回答:假如學生和老師為了敷衍課程而亂答亂教,亦極糟糕,因為,這等於誘使、強迫學生和老師說謊,大家心裡明白國情是一套,口中和筆下寫出的卻又是另外一套,答題時,偶或批評幾句,但轉頭即把「yes……but……」的邏輯搬出來,把重點重新放置於「和諧」、「包容」、「體諒」、「接受」之類迂腐結論之上,把一切美化,對一切打馬虎眼,對一切放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真精神,到最後,濫詞套語一大堆,十條題目的九條答案必是「凡事總有一個過程,我們必須給國家時間和機會」之類,餘下的一題答案則是,「我愛國家,祖國萬歲」,我們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這就是說,在所謂國民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和老師必會變得愈來愈虛偽,視說謊為「常態」,教的人和學的人都在拚命演戲,不敢說出寫出真話,不願說出寫出真話,久而久之,香港將變成神州大地的一分子,人人假話滿嘴、套語滿舌,把「愛國」掛在唇邊,心中卻在暗笑嘲笑。國民教育變成「演戲教育」,把香港人訓練成為演員。

在目前的中國大陸,正是如此,簡直是個「演之國」,人人在演,只因從小被誘導演戲,長大了,又遭受權力威迫,沒法不演。當香港有了所謂國民教育,「演之國」濃縮為「演之港」,正式,死亡。

(作者為香港作家)

※ 相關報導:

* 國教諮詢會 尋求共識勿淪圖章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2090100708.html

教育部成立「十二年國教諮詢會」,遴聘68位委員中不乏教改異議者。各界盼望諮詢會能找出共識,不要成為政策背書橡皮圖章。



◆ 新民課表開天窗 議員:聘退休師是大問題

【蘇瑋璇/台北報導】2012-09-01 中國時報

北投新民國中開學日當天,鬧出課表開天窗,學生無課上、老師無課教的窘境,主導排課的教務主任許松樑表示是因排課電腦程式故障,加上校內教師結構失衡所導致。

但市議員徐佳青昨召開記者會質疑,校方人事聘任大有問題,現在流浪教師這麼多,該校卻聘用退休教師回鍋代課,排擠專職教師授課課堂,最終犧牲的是三百多位學生受教權。

徐佳青批評,臨時手抄課表漏洞百出,有些老師一堂課排了二、三個班級,有些班某堂課排二位任課老師,國文、理化老師去教資訊課,歷史、童軍老師教家政課,學非所用,甚至有些課安排生教組長、訓育組長上課,但該校生教、訓育組長明明從缺,實在荒謬。

教育局已請督學到校駐點一周至一個月,輔導校方改善,並要求校方針對處理流程、行政責任提交檢討報告,再討論是否懲處。

校長丁榮金說,有些老師年紀較大,近期受傷、生病等,不忍讓他們兼繁重的行政職,因此校方這學期開出音樂、美術二教職缺來兼任生教、訓育組長等行政職。總務主任陳美雲則說,目前徵聘困難,仍未補齊。

fsj 提到...

香港學生絕食 促撤政治任務國教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2012.09.02

繼香港「學民思潮」成員在港府總部外紮營絕食抗議後,另一團體「民間反國民教育大聯盟」昨天發起公民教育嘉年華,學生堅持絕食抗爭,要求港府撤回帶有政治任務的國民教育計畫。

昨天下午,主辦團體在立法會的廣場舉行嘉年華,現場設有廿多個遊戲攤位,以遊戲方式提高香港市民對國民教育的關注,並反對政府強制推行國民教育。傍晚五點半開始,抗議團體在添馬公園、立法會廣場以及附近街頭集會,包圍特區政府,持績至今天。

包括「學民思潮」等團體共數千人昨天繼續在香港政府總部外紮營和絕食。三名參與絕食者中一名女成員黃莉莉,因血糖偏低,醫生勸告要補充葡萄糖水補充糖分。

前天香港特首梁振英曾探望這些絕食者。示威領導人之一「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對梁振英表示,香港大部分教師反對推行國民教育科,政府仍強行推廣,是不尊重教師的表現。

黃之鋒表示,女性絕食成員黃莉莉前晚血糖偏低,由於擔心情況會繼續惡化,經醫生及其他成員勸告及強逼下,她喝了少量葡萄糖水補充糖分。他又說,等三天絕食行動結束後,會視絕食者的個人意願及身體狀況,再決定是否繼續。

黃之鋒表示,因為「學民思潮」只和平示威,不擔心警方清場。如果政府仍然拒絕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他們不排除會將行動升級。

港府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呼籲學生準備新學年回校上課,不要認為逼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才算勝利。林鄭月娥說,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推行上,已為學校提供寬鬆環境,以學校為本,港府也不會強制推展工作,「學民思潮」的學生已充分表達意見。

梁振英指出,國民教育推廣有三年期限,不急於一時。他同時表示,政府已經設立了委員會就推廣國民教育聽取民眾意見,並邀請示威者參加。



◆ 親子賞味期 錯過不再

【聯合報╱李羚/教(嘉縣民雄)】2012.09.02

開學當天,巧遇低年級家長,關心的問孩子三年級讀哪班?老師是哪位?怎料:卻一問三不知,一臉尷尬樣,趕緊提醒這位媽媽:「通常到中、高年級,都會重新編班、更換新老師,別忘了!回去多跟孩子聊聊!」。

孩子進到新的學習環境,家長是最擔心的。但大多數都是新生一年級比較會引來媒體、家長的關注。其實,中年級會面臨學科、上課節數增加,及新同學、新老師適應問題,高年級更會面臨青春期兩性互動等問題,亟需家長的關懷。

這學期接任高年級級任老師,與班上同學約定:聯絡簿上要寫心情札記,若沒事,也可以對老師提出問題,都沒寫的,我會在上面提問。

主要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孩子,製造更多與孩子互動的機會。雖然批改須花加倍的時間,但卻可以讓我掌握他們的即時狀況!上臉書雖然很方便,但是它須公諸大眾;反之,書寫就多了分隱私,不僅可以鼓勵孩子勇敢說出心裡的話,又可以練習文筆,一舉兩得!

新學期、新同學、新老師,都是與孩子聊天的話題,不但可以增加親子互動,又可以清楚孩子的學習狀況,真要好好把握親子的「保存期限」。錯過!花再多的錢都買不回。



◆ 防毒品入侵校園 開學是關鍵

中央社 – 2012年9月1日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日電)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今天表示,近年學生濫用藥物情形越來越嚴重,開學初期是校園毒品散播的關鍵時刻,呼籲各界一同重視。

「毒品對校園的危害,不亞於清末鴉片禍國。」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表示,學期剛開始,正是不良幫派開始吸收新成員的時刻,各界必須全力防堵藥物進入校園,避免年輕人接觸毒品。

校長協會指出,施打毒品的年齡層有向下延伸的趨勢,國中、高中職尤其嚴重,估計全台有吸毒紀錄的學生多達2萬人。呼籲檢警單位和學校合作,清查校園周遭的不良場所,避免幫派吸收青少年,再用毒品加以控制。

教育部軍訓處表示,已將防制霸凌和藥物濫用列為開學第一個活動「校園友善週」的重點,製作反毒宣導影片「毒禍」、學習單等,方便學校規劃利用。

另外,教育部也將於本月28日教師節,舉辦創意傳唱反毒的「紫錐花運動」主題曲「明天會更好」,讓學生透過活動,傳達正向、健康、愛己愛人的反毒意識。



◆ 立委擬修法 營養師進駐校園

中央社 2012-09-02

為保障學童飲食安全,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許智傑將提案修正「學校衛生法」,明確規範營養基準、食材採用及營養師法制化。

許智傑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營養午餐在營養與衛生上是否達到需求,涉及營養師,但過去對營養師規範不嚴謹,他將提案修法,營養師進駐校園發揮功能;此外,希望培養學生健康飲食觀,並從飲食了解地方文化。

新北市去年爆發營養午餐弊案,他說,修正草案規定學校膳食採購,應依教育部訂定的採購辦法辦理,採購契約範本都須明確規範;學校午餐經費應成立專戶,收支依會計法及相關法規辦理,希望能有效杜絕弊端。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陳學聖表示,他贊成營養師進駐校園法制化,但營養午餐弊案是執行問題,如果想靠修法杜絕,可能太樂觀。

他說,營養午餐弊案,一方面是校長想貪,另一方面是學校經費欠缺,才形成營養午餐收回扣陋規;幫忙解決學校經費欠缺問題,讓校長不必為缺錢亂動腦筋,才是治本之道。



◆ 短 評-工作不只是為薪水

【本報訊】2012-09-02 中國時報

暑假是畢業季,通常也是失業季。因為大批畢業生走出校門開始找工作,但就業市場卻僧多粥少。找工作總是需要時間,短期內找不到不必氣餒;可是也要注意,不要讓自己一直閒耗著等待最完美的爽缺出現。

有不少社會新鮮人待業超過半年甚至更久,他們不見得完全找不到工作,只是不肯屈就不夠好的條件,尤其對薪水的期待與老闆願意給新人的待遇往往有差距。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因此批評現在的年輕人缺乏熱忱和使命感,嫌薪水低而選擇待業,並認為如果用傲慢的心態找工作當然找不到。

其實一個工作機會包含了許多意義,除了薪水之外,還可以從中學習工作技能與人際技巧、累積工作成績與人脈、與社會互動、獲得自我滿足等等。薪水多寡固然重要,但不應該是唯一的考慮因素。職場不是只有走眼前的這一、二步而已,未來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是要選擇一條愈走愈窄、很快就到盡頭的路,還是替自己經營出更大的、可長可遠的發展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

老闆都喜歡積極進取、聰明優秀的員工,「能力」與「態度」是職場成功的關鍵因素,社會新鮮人沒能力至少也要有態度,才能爭取到培養自己能力機會。這種經營自我的人生態度,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責任,不是政府、父母或老闆的義務。

fsj 提到...

頭路難找 台成清交博士班竟缺額

自由 2012.09.03

報考人數 今年創新低

〔記者胡清暉、林曉雲/台北報導〕博碩士失業率已升至三.三二%,高過專科的三.一七%,「流浪博士」問題日益嚴重之際,今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博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均創新低,台大報名比去年大減三百人,有十系組錄取掛零,台大博士班缺額高達三○五人、達招生名額近三分之一,台、成、政大甚至有一些系組博士班根本無人報名。

大學博士班數量逐年劇增,一百學年已破八百班,博士班人數到九十九學年達高峰三萬四千多人;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近年每年畢業博碩士超過六萬人,具博碩士學歷者即將破百萬,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高。

台大前研究生教務組主任戴娟姿指出,相較起來,電資、理學院博士班平均五.五年才能畢業,文、法、社科學院平均要七年,投資這麼多的時間及精力,未來前途卻充滿了不確定,即使是台大博士,目前想在中南部的科技大學找到教職也很困難。

在此情況下,今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博士班報名人數創新低,普遍下降一成六至二成;台大只有一六三○人報名,比去年大減三百人,且超過二十個系組的招生名額多過報名人數,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在職)甚至無人報名,招生掛零的有人類系、藝術史、生物統計學組等十個博士班。

至於成大,三年前還有一千三百多人報名博士班,今年只剩七百多,且建築系丁組、工程科學系戊組、環境工程系乙組無人報名。

交大報名人數也從前年的八七○人驟降為今年的四八三人,少近一半;清大則從前年六九九人降為今年四六一人;政大也比去年減少一六五人,統計系(在職)、企管系B組、應用數學系(在職)都無人報名。

鑑於缺額嚴重,台大曾開會討論,鼓勵博士生在五年內畢業,也想把招不滿的博士生名額挪到碩士班。台大主秘張培仁表示,會加強博士班和產業界合作,且幫忙爭取獎學金,減少經濟壓力。台大生農學院則分析,農學院博士班出路不差,除了教職,也有三分之二去公務體系、生技產業,多個系組今年沒招到生,可能分組分太細,會考慮合併。

清大教務長陳信文則認為,理工科碩士畢業就可進產業界,但繼續念博士,五年就損失五百萬元學雜費及可能收入,出路未必較好,這也是近年來清大工學院博士班報名人數降最多的原因。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國內博士班是有供給過剩問題,教育部將檢討招生名額,而對於有大學希望把博士缺額流到碩士學制,還需通盤檢討是否適當。

※ 相關報導:

* 催生技術博士 拚招生也拚就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3/today-fo6.htm

他也指出,麻省理工學院、柏克萊大學等全球名校都有「工學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如果他能解決重要技術、而不是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為什麼不能授予博士學位?



◆ 12年國教課綱 提前 105年公布

自由 2012.09.03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外界疑慮十二年國教在沒有新課綱情況下倉促上路,教育部因應外界期盼,昨天宣布十二年國教課綱將提前在民國一○五年公布,並納入差異性教學、師資培育等配套。不過,國教行動聯盟批評,十二年國教後年就要上路,新課綱雖然提前,但決心不夠,無法讓家長和學生安心。

原定108年才出爐

教育部昨天宣布新課綱將由最初規劃的一○八年,提前到一○五年公布。國教院副院長潘文忠說明,外界一直希望提早新課綱時程,加上前一波中小學課綱的週期剛好結束,新課綱可適時銜接,並納入課綱實施後需修正或強化的部分,所以敲定一○五年這個時間點。

有人嫌慢 有人嫌快、粗糙

潘文忠也表示,因應後年高中職實施特色招生,今年十月將完成高中高職實施特色課程具體方案,提供學校辦理特色課程的參考依據。另外,為發掘學生潛質和興趣,教育部國教司編寫「國民中學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工作手冊」,今年修訂後製作成電子書光碟,發送給每所國民中學,幫助建構專屬學生的輔導資料庫,提供升學抉擇做參考,有助於適性發展。

不過,國教盟召集人王立昇質疑,教育部口口聲聲說十二年國教準備了二十八年,但沒有新課綱就上路,非常不妥。而且,九年國教時,政府只花了一年時間就擬定暫綱、教科書,如今卻要這麼多年,顯然是決心不夠。他並呼籲,教育部不能把課綱問題丟給國教院,再拖下去,恐怕會像教改一樣,隨著官員不斷更換,卻無人負政策成敗之責。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認為,課綱一下子提早三年,讓人覺得原本的時程規劃太輕率了,並擔心因為趕時間導致政策粗糙。

謝國清同時建議,過去擬定課綱時,大多是分學科由各科學者主導,他希望納入中小學老師、家長、教育行政人員、企業人士等多元代表討論。

全國教師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認為,新課綱未必是萬靈丹,教師的教材教法才是關鍵,如果課綱確定來不及,老師仍然要持續精進。教育部中教司回應,會廣納各界意見,並持續宣導,化解外界疑慮。



◆ 條子生到共建生 特權入學坐大

【記者李蜚鴻/綜合報導】2012-09-03 旺報

依照現行北京市「小升初」的政策,主要的升學途徑有三種:一種是電腦派位,一種是推優(就是各種競賽的獲獎者),還有一種就是共建生。據曾在90年代中期任北京市某區教委副主任李建生(化名)的觀察,現在按照前兩種方式「小升初」的孩子越來越少,而共建生的規模則逐年擴大,有越來越多的人想鑽共建生這個空子。

李建東指出,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出現一些「條子生」,就是身居要職的領導人給重點學校負責人批條子,要求特殊照顧某些學生。共建生制度化,是從90年代之後開始,具體到「共建」這個說法,應該是近10來年才出現的。

「當時真正能夠寫條子的還是級別比較高的領導,一般都是給自己的孫子、孫女批的條子,不會太多。」李建東回憶。當時,條子生的班級還被稱作是「孫子班」。

後來,領導幹部的條子變成了為自己的祕書的孩子批,孫子班就變成了「祕書班」。祕書班又擴大成為「公務員班」,凡是公務員的孩子,特別是年輕的中層幹部的子女都可以去讀。

清華園教育集團副校長聞風表示,估計,共建生大概每年會達到總體招生名額的10%左右。而在一份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擇校熱的治理:路在何方?》報告中則披露:以北京八中為例,共建生占錄取學生比例的17%。2011年北京八中共招10個班,每班40人共計400人,其中招收共建生70人。今年北京八中共建單位參加測試的共有400多人,需要通過考試擇優錄取。

fsj 提到...

反國教洗腦 下一步…全港大罷課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2012.09.04

因未得到港府和特首回應,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發起的政府總部外集會繼續,昨天晚間七點半已聚集逾八千名市民,民情激憤,徹夜集會後,決定將抗爭行動升級。

據大聯盟方面的消息指出,抗爭行動升級主要有三方面:永久性絕食,直到港府撤回國民教育科;全港大罷課;持續占領香港政府總部門前廣場。

港府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天晚間臨時召開記者會,提出有軟有硬的「三不」回應,即不清場、不撤國教、不洗腦。林鄭月娥強調,對示威人士沒有要求警方清場,並指參加的人士很多是年輕學生,特首梁振英要求以最寬鬆及包容的方式處理。

為因應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年來,香港人仍不夠愛國,香港政府擬本學期起,推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試行三年。因左派機構編製的教材,內容充斥極左言論,被港人指讓學生「洗腦」,因此引發越來越大的抗爭行動,要求港府撤回。示威的中堅分子是學生和家長。

在多個民間組織連串示威抗爭無果下,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昨天繼續絕食,並在下午三點發起民眾集會,要求港府五點前回應。但港府五點沒有回應,大聯盟要求與香港特首梁振英晚間七點前對話,但梁振英也未出現。

香港教育工作者協副會長黃克廉表示,會繼續留守在政府總部,並準備下一階段拿出更有力的行動。他相信,大聯盟決定推動「不合作運動」,罷課是其中一項,前提是不影響家長照顧子女。

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批評港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不撤回方案的回應是可恥,並呼籲市民通宵占領政府總部。參與絕食的家長代表黃瑞紅表示,爭取撤回國民教育科的決心不變,決定無限期絕食,直到香港政府回應。

在周日抗爭行動未得到港府回應後,「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昨天下午三點發起表示政府總部外集會,出席的市民大部分都穿著黑衫,也被稱為「黑衣集會」,但有相當數量學生穿著校服,放學後參加。

昨天因網路上流傳香港政府指派警察清場,不少民眾前往聲援。除了大聯盟規劃的抗爭之路,有現場示威的老師說,會要求校長就國民教育科表態,如果不回應,就蒐集學生簽名,向校長施壓。

林鄭月娥指出,現階段不是討論是否撤回國民教育科,而是如何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到今天為止,教育局並無出版任何教材,學校可以自行制定參考教材。她表示,港府明白社會關注,之前已成立特別委員會,呼籲反國教的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家長及教協加入委員會,表達意見。

※ 相關報導:

* 港特首:願與反國教者對話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340424.shtml

香港民間反國教洗腦運動擴大,抗爭人士昨在港府總部外集會,晚間傳出聚集逾8000名市民。據抗爭團體稱行動將升級,包括絕食、罷課、佔領政府廣場等。昨天抗爭人士要求與香港特首梁振英對話,然而他並未現身。

....梁振英說,現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連教材都沒有,在撤回或不撤回科目兩個極端之間,仍然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示威人士不需要堅持什麼立場。他並邀請反對者加入由官方成立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在委員會內提出意見,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 香港各中小學一直有德育及公民教育科,但自本學年度起,政府把課程改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新增國民教育內容,重點是認識中國大陸的歷史和近況。但課程遭到民主派團體和人士反對,包括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以及由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此外,前壹週刊副總編輯陳惜姿也是這次運動的領軍人物。



◆ 嚴震生:紀念台灣學術界一位幕後英雄

【聯合報╱嚴震生】2012.09.03

我的一位退休同事最近過世,就如同他在生前一般,他希望後事保持低調。不過,這位台灣學術界鮮少人知的幕後英雄,卻是值得撰此專文,懷念他的敬業精神及對學術出版的認真態度。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戒嚴時期是政府唯一的智庫,它提供許多政策建言,許多主管也都為政府重用,對制定大陸政策及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作出重要的貢獻。在對岸尚未開放之前,因為收藏了許多外界無法看到的「匪情」資料和研析,是中國大陸研究的重鎮,許多美國和歐洲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是靠這個中心的圖書館,完成他們的博士論文。

更重要的是它所發行的中英文期刊,是相關領域中歷史最為悠久者,其中的Issues & Studies更是國內英文的期刊中,最早列入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的刊物。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後來出任研考會主委並擔任過立法委員的魏鏞教授,是讓此刊物列入SSCI的幕後推手,但我這位同仁則是讓此刊物長期保持高編輯水準的重要靈魂人物。

他擔任這份刊物執行編輯超過卅年,對每一篇論文都詳加研讀。首先,他會將投稿文章的論文格式調整到符合期刊的要求,才會送給主編及編委決定外審人選。雖然他可以依格式不符合而拒絕收件,但體恤學者不可能熟悉每一種格式,而希望至少在論文通過前,給他們一次機會,因而願意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協助他們。更重要的是,送出去的稿件儘管不一定具足夠學術價值、獲得接受,但至少在審稿人的眼中,是一篇符合形式要件的文稿,有助於維持刊物的信譽。

其次,他會查看每一個註解和參考資料,確認這些都是引用文獻的正確出處。這項工作在今天或許看來沒有這麼難,因為網路發達,只要願意投入時間,大都可以查詢到相關資訊。但是他是在七○及八○年代時就開始在中心的圖書館認真查詢,有些作者隨便編一些專書或期刊的出處,或是自行捏造引用的頁數,都難逃他的法眼。他有一套查驗的方式,不僅努力確認作者文稿中的人事和專有名詞無誤,也會判斷文獻的相關性。

再者,由於長期投入編輯工作,因此對期刊論文的格式要求特別敏銳,什麼地方該用大寫、什麼資料得用斜體、標題該如何分段、該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他都可以立刻看出錯誤所在。在中文期刊及中文專有名詞必須採用漢語拼音呈現時,他也能很快進入狀況,確保許多對此拼音方法不熟悉的台灣學者,不至於犯錯。

最後,他對論文當中一些專有名詞有疑問時,也會和作者溝通,而不是擅自更正,展現對學術專業的尊重。當然若有人抄襲或是用翻譯代替創作,甚至是舊稿再投,他也都能夠一一辨識,讓刊物的內容不違反學術倫理、編輯永遠符合專業規範。許多國外的學者,在和他互動後,也都對他的專業讚不絕口。

這位編輯的工作相當瑣碎且重覆性高,但他卅年如一日,每天準時上下班,將分內工作兢兢業業做好,直到三年前因眼力漸差,無法負荷,才提前退休,但沒想到這麼快就離世,讓人感到無限惋惜。

最近台灣輿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人才的引進。從一些國際性指標來看,或許構不上是人才,但卻是讓我們擁有一份具國際性指標期刊的關鍵,他的敬業精神,才是更需要具備的條件。對了,他的名字叫作張深俊。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fsj 提到...

誰有權對小孩做實驗?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2.09.04

如果一個藥廠要推出一個新藥,是不能隨隨便便就推出的,必須經過非常複雜的檢驗制度,包含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臨床實驗也要得到病人同意。可是有一種人對教育有特別新的想法,卻有權立刻下令實施。

上次教改將建構式數學列入教改項目,實施結果使大批學生數學能力大幅下降,這些學生成了這個實驗的嚴重受害者,現在回想起來大家都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人可以將無辜的小孩子作為實驗對象。

前幾天我看到基北區的特色招生題目,有一個題目中的句子是:「房子的旁邊是房子的旁邊是房子的旁邊是躺著的一條路,路上站著一個手提米黃色油漆桶的女人」,根據這些句子出了好多題目,這些句子引起很多困惑和恐慌,因為考試題目問為何作者要寫這樣的句子,後面還有一段提到為何文章中油漆是蛋黃色的。我們誰都知道文學家的原始想法是不能拿來作為考試題目的,因為作者隨便怎麼寫,不同的讀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釋。這也就是文學的奧妙之處,未來的考試如果是這種樣子,我實在不相信我們可憐的孩子能夠應付。

考試題目中還有一題是數學的,居然強調情境;數學的敘述絕對要精確,不同的人只能有一種解釋,因此絕對不能有情境,這是普通常識。我將那個題目給一些大學教授看,大多數的人根本看不懂這些題目在說什麼,可是有二位教授回答了這個題目,兩位教授的答案完全不同,看他們的解釋就知道,他們對題目原來的意義也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最有趣的是他們的答案又和報紙上公布的標準答案完全不同,而且根據標準答案他們都得零分。

這些題目使我感到有人正在悄悄地進行一個教育大革命,我的問題是為何他們有這種權力,政府正在雷厲風行的推行免試升學,也是在推行一個沒有經過檢驗就貿然實施的新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新教育會不會製造新問題而且帶來新災難。

我們怕病人被有副作用的新藥所害,所以訂出嚴格的檢驗制度以確保新藥不會造成嚴重問題。教育當局也應該在推出新觀念之前謹慎考慮,因為教育對小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好的教育制度對於小孩子往往造成不可抹滅的損害。

我們應該確立一個觀念,就是教育可以做小幅度的改進,但絕不能輕易地做大幅度的改革。尤其我們不能看到外國的一些制度就將他們搬到國內來。我們最近不斷有教育上的改革,大家實在應該停下來靜靜地想一想,這些改革真正的改進了我們的教育嗎?我們當年希望能夠打倒補習班,補習班數目是增加還是減少?如果我們一直沉迷於改革一定是好的,結果我們看不到改革的好處,但是造成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困擾卻又是顯而易見的。



◆ 蔣偉寧:十二年國教不會當實驗

中央社 2012-09-04

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表示,從來不把十二年國教當作「實驗」,新藥試驗可以失敗,國教只能成功,「不可能拿孩子做實驗」。

總統府資政李家同今天投書媒體,強調一個藥廠要推新藥,必須經過非常複雜的檢驗,臨床實驗也要得到病人同意,可是「有一種人」對教育有特別新的想法,卻有權立刻下令實施。

蔣偉寧今天到教育廣播電台為節目錄音,被媒體問及李家同的投書,他表示,教育不是實驗,「自己小孩都不敢拿來做實驗了,怎麼可能拿全國的小孩來做?」

蔣偉寧說,十二年國教是要讓學生從考試壓力解放出來,轉為主動學習,找到每個人的興趣,不再只是獨尊學科。

李家同在投書中,質疑基北區「特色招生」題目,會引起很多困惑和恐慌,例如題目請教文學家的原始想法,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釋,這就是文學的奧妙之處,沒有標準答案,他擔心孩子無法應付。

對此,蔣偉寧表示,特色招生的出發點是考「學習能力」,而不是考「記憶」,後者國中會考就會考了,不需再重複。他也說,李家同舉的例子是「發展中的東西」,各界不必太擔心,特招不一定要補習。



◆ 有教無類喊假的!少女曾援交 讀高職遭拒

自由 2012.09.04

〔記者朱有鈴、洪臣宏、陳文嬋、鮑建信/高雄報導〕就讀國中時曾因援交被列入校安通報的少女「小文」,原已報名住家附近某私立高職就讀,但家長向警方控訴,學校在了解她的過去後,竟以她曾援交為由拒收。

無助的家長向警方求助時說,女兒成績不好、上不了公立學校,會選擇離家不遠的學校就是希望能好好教育、引導,沒想到學校把女兒找去了解狀況、女兒一五一十告知後,學校竟以她曾援交為由拒收,造成女兒目前並未找到學校就讀。

高市教局:拒於門外做法不妥

高雄市社會局社工科長劉惠嬰聽聞後直呼不可思議、前所未見,認為學校作法值得商榷;警方也訝異學校未能「有教無類」。高市教育局官員則表示,私校獨立招生部份確實難以規範,但學校是教育單位,具有社會責任,尤其拿以往犯過,把學生拒於門外的作法更是不妥。

校安通報洩個資 家長氣憤

警方表示,「小文」是在就讀國中時與同學一起援交遭查獲,相關資料也列入教育部校安通報系統。日前孩子的家長登門,先是有些氣憤質問警方為何將女兒的資料提供給學校,害女兒被拒收。

不過,該高職校長指出,該生為獨立招生入學學生,學校對援交、吸毒學生管理相當嚴格,因為就怕「一個拉一個」,學校反而成為大染缸。當時少女由父母陪同到校,在了解經過後,校方僅強調未來會予以嚴加管教,並未拒絕。少女當場就說,那她不想念該校。校長強調,過程中校方並未拒絕少女就讀。

劉惠嬰指出,校安通報的目的是要針對高關懷學生及時進行輔導、持續追蹤,而非讓學校過濾學生,尤其這種學生誠實表達後卻遭拒絕的情況,成了變相懲罰誠實。教育局官員強調,私立學校不應只求管理方便挑選學生,尤其拿學生以前的錯誤將之拒於門外,更是不妥。私校獨立招生的確有較大自主空間,且因這所學校目前管轄權仍未移撥教育局,較難介入,希望學校能積極輔導協助學生。

法界:受教權遭侵害 可打官司

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吳連賞表示,教育最可貴、讓人有成就感的就在把迷途的學生帶回到正路,若學校自認輔導機制不足,應該積極尋找資源,而非把學生拒於門外。法界人士則表示,學生若受教權受到侵害,可循行政程序,打行政官司救濟。



◆ 造紙教惜福 林佳儀推「經典生活」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2.09.04

學習經典,不僅讓小朋友識字、增加定性,也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好品德;台灣慈心經典文化教育協會副秘書長林佳儀說,「我們希望『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

林佳儀學資訊,在台積電擔任人力資源4年,辭職投入公益,以新竹市較偏遠的香山地區為標的,推廣讀誦經典與文教活動;原本在宏碁電腦工作的先生,為了參與也離職轉入傳產業,「可正常上、下班」,夫妻共同付出。

在中埔里活動中心,每周五晚上7點50分到9點10分,慈心協會志工會安排社區民眾在這裡讀經與親子互動。

慈心文教協會理事長游寶珠是林佳儀的母親,林佳儀從小跟著媽媽到處做義工、探訪老人、濟助貧戶,「公益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她非新竹人,因讀書和工作在新竹,就在新竹做社福。

「最初從我家開始」,後來人數漸多,一家補習班負責人主動提供教室給協會使用,但仍不夠用,經由介紹,終於找到中埔社區活動中心。

「經典應該生活化」林佳儀說,她雖非教育科班,但設計課程更有彈性;寒暑假她幫孩子設計多項專題,例如「惜福月」,讓親子做手抄紙,現場打紙漿,親子一起製紙、烘乾、撕紙,不少竹科人發揮工程師細膩的性格,「做得比孩子專注」,親子也體會了每件物品的生成,都不容易。

「孝親月」則讓親子腹部配戴水球,模擬孕婦,掃地、摺衣服、爬樓梯,不小心水球破裂,「孩子就流掉了」;親子感情更加親密。

推廣經典生活是她的終生職志,她6歲、8歲的2個孩子也都跟著跑。她認為,經典內容涵蓋中外,她和種籽教師會設計創意內容,寓教於樂。

一位高中英文教師很驚訝讀經班小2學生,可以流利英語背誦莎翁詩句,連忙讓自己小孩參加;「我教過最大孩子已經上高一」,林佳儀說,讀經可涵養氣質,對生活會更有趣。

fsj 提到...

香港城大校長:何不吸引最好的陸生來台?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2012.09.05

在香港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化是個熱門話題,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是國際化的代表。不少人問他,怎麼看台灣的大學前景?郭位說,台灣教育的問題有些複雜,但最簡單的問題是,既然要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為何不想辦法吸引最好的學生來?

郭位是台灣人,在美國取得最高的學術成就,他還擁有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三地的院士頭銜。

郭位從美國到香港,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以來,不僅提升香港城市大學全球排名,包括今年SITU的全球大學排行中,香港城市大學的工程學排到全球第卅二名、香港第一。

每談到「國際化」,提倡問題導向研究的郭位,會反問一句,什麼叫國際化?他相信,很多人對國際化有誤解。

日前接受本報專訪的郭位說,有人認為香港的大學國際化,是因為香港的英語教學好。郭位並不同意,他特別強調,國際化不是講英語而已,大陸那些高考狀元、台灣的一些優秀學生,特意要進香港城市大學來學習,不是因為城市大學的英語教學,而是另有所求。

郭位認為,高等教育是個專業,所有內容要有國際規範、國際標準,以此行事,就是國際化。推行國際化,最重要就是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也就是他到城大之後,提出的「教研合一」主張。

他相信,只有教學和研究並重,才能把學校的專業辦好,學校的專業辦好了,才能培養出好學生。比如現在城市大學的工科辦好,在很多評比中都排名香港數一數二,學生就來得多。另今年錄取的大陸學生,高考成績可以媲美就讀北大、清華和浙大的考生。

郭位強調的是「全球視野」。當年他發現城市大學有大陸學生,但沒有台灣學生,他就到台灣招生,也成為最早在台灣招收優秀學生的香港大學。第一年在台灣招了八個;第二年招了十七個;第三年招了廿一個;今年招了卅多個。

即使對大陸學生,郭位也強調要多樣化,比如招收了大陸少數民族包括維吾爾族的學生。這叫「繁星計畫」,意思是希望學生像天上繁星般四處閃爍。

郭位一直認為,香港的外國學生太少,目前全港大學,外國學生只有千人左右。郭位說,城大的教師一半來自外國,這也算國際化的一個表現,比如城市大學有四位法國的院士,亞洲地區很難找到相同師資的學校。

※ 相關報導:

* 中國各地 爆學生自殺潮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5/today-int3.htm

中國新學年才剛開始,但開學僅2天,各地卻陸續爆發學生自殺潮!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北及四川等地,連日頻傳學生自殺慘劇,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2歲。據悉,學生自殺主因是「暑假作業未完成」與「開學伊始教師喜歡給下馬威」。但有網友直指,中國教育的規訓和威權等本質,才是讓學生不堪重負的深層主因!

* 你開賓士我領救濟 新生差很大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090500248.html

正逢大學開學日,中國傳媒大學大一新生王小妍拎著家裡的簡單衣物,向學校「貧困學生綠色通道」領了一套被褥、一張100元人民幣(下同)超市購物卡、300元現金和一部價值約千元的手機。不遠處宿舍大門外,送新生入學的私家車把馬路堵得水泄不通,大一新生朱玲從賓士車裡拎出12件行李,雇了3個搬運工搬到宿舍。



◆ 林博文專欄-薩克斯頓 亞美研究推手

【本報訊】2012-09-05 中國時報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歷史系教授兼亞洲裔美國人研究計畫(又稱亞美研究系)創始人之一亞歷山大.薩克斯頓(Alexander Saxton,),是個才華洋溢又離經叛道的左翼學者,出身於一個高級知識精英家庭,一生都讀名校,但他卻痛恨他的哈佛權貴子弟同學,其中包括後來當上總統的約翰.甘迺迪。他在哈佛三年級時突然不想念,跑到芝加哥當工人,他的父母氣死了,哈佛院長建議他們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薩克斯頓一輩子不按牌理出牌,堅持理想,追求信念,絕不妥協。他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落實自己的願望與主張,活著的時候就必須如此,臨死之際亦要戮力以赴。因此,他經過數年的病痛之後,決定在八月廿日用槍打死自己,享壽九十三歲。他早已把他的解脫方式告訴他的女兒,他的女兒很了解他,只好同意。

薩克斯頓生於麻州,但在紐約曼哈頓的高級住宅區(即上東區)成長,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哈潑出版公司總編輯,母親在一所私立高中教文學,他自己從新罕布什爾州著名的私立男校菲律普斯.艾克斯特中學畢業後即進哈佛。他家裡的客人都是一群知名作家和學者,如赫胥黎、桑頓、懷德爾等人。他在大三時,受不了哈佛同學的「貴族氣」,毅然退學跑去芝加哥當工人,他要體驗另一個美國(他說是:真正的美國)究竟長得什麼樣子。

薩克斯頓雖出身書香門第,卻在風城(芝加哥的別號)幹起一系列的苦工,他做過農場工人、鐵路工人、建築工人和其他低層苦工;他也當過工會刊物的小編輯和左翼報紙《工人日報》的專欄作家。他為了安撫他的父母,只好在打工之餘到芝加哥大學讀書,拿了一個學士學位。

薩克斯頓在三、四○年代即加入美國共產黨,五○年代威斯康辛州共和黨參議員佐.麥加錫高舉白色恐怖旗幟,大肆清算左派和自由派學者、作家、藝人、工人和學生,美國近代史上最可恥的所謂「麥加錫主義」邪風橫掃新大陸,無數人遭殃,失業失學甚或亡命海外。薩克斯頓亦被列入黑名單,到眾院非美活動委員會作證。盲目恐共反共的後遺症,不僅摧殘了美國最愛自我標榜的人權、民主、法治與程序正義,亦窒息了美國最可貴的學術、言論與新聞自由的生機。

薩克斯頓在二戰時服役商船隊,退伍後開始寫小說,一連出了三部,都以勞工生活與黑白關係為背景,皆獲好評。他也常為小型左派刊物和有名的左翼雜誌《國家》寫稿,但他發現自己寫的小說,一般出版社都不願出版,原因是他的政治背景。

因此,薩克斯頓在四十三歲時(一九六二年,他的哈佛同學甘迺迪正住在白宮),到柏克萊加州大學讀歷史博士,得到學位後即獲洛杉磯加大之聘開始學術研究與教學生涯。他的突破點是在一九七五年,那年他出版了極獲學界和書評界讚譽的學術著作:《不可或缺的敵人:勞工和加州排華運動》,主題是十九世紀美國白人欺負中國工人(華工)。薩氏從史料與史實分析十九世紀末和廿世紀初,加州工會(成員主要是愛爾蘭移民)如何以欺壓華工作為團結白人工會的手段。這本著作的出版,促成了美國大學校園研究亞美人的熱潮,洛杉磯加大即成為全美第一個設立亞美研究的大學。

亞美研究是屬於族裔研究,從八○年代開始在大學校園裡大行其道。非美研究(非洲裔美國人,即黑人研究)亦盛行於一些大學,歐巴馬的妻子蜜雪兒當年憑保障名額進普林斯頓大學,她念的就是非美研究。族裔研究不同於冷戰時代興起的區域研究(如亞洲研究、非洲研究),這兩種研究都為美國學界創造了新路與生路,亦培養了不少人才。

在亞裔學者的努力下,已設立亞美研究的大學,比比皆是,如紐約市立杭特學院的鄺治中(台灣留學生)教授,即常為亞裔代言。但薩克斯頓更進一步,他曾在七○年代中發表一篇論文,討論當年白人化裝成黑人組團到處演唱的種族背景,這篇論文,被認為是帶動黑人研究的源頭之一。他推出了《白人共和國的興衰》一書,剖析白人主宰美國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過程,這本書亦成白人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薩克斯頓表示,二、三○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及其餘波,使他那個世代的許多人變成激進派,他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從事工會運動,有的到西班牙打內戰以對抗法西斯領袖法朗哥,有的推動民權運動,大家跨越個人的領域而為社會秩序添加道德責任。美國目前有這種想法和做法的人已寥若晨星,像薩克斯頓這種光芒四射的人,已成稀有動物;他所屬的時代畢竟已經終結了!

fsj 提到...

手中拿書 2成英國小孩覺得很丟臉

中央社 2012-09-07

英國調查警告,有越來越多英國小孩覺得讀書不「酷」,有近1/5的小孩認為,被朋友看到他們在念書,會覺得很丟臉。

英國國家識讀基金會(National Literacy Trust)說,由於其他事情擠壓到小孩時間,像是網路、電玩與電視,閱讀量「正在下滑」。

只有33.5%的小孩覺得讀書很「酷」,這個數據在14歲到16歲的男孩降低至14%。

約有17%的小孩承認,「如果朋友看到我在念書」,他們會覺得「很丟臉」。

小孩閱讀書本、漫畫、雜誌甚至網路的數量比7年前少,英國國家識讀基金會警告,閱讀習慣出現「令人擔憂的轉變」。

英國國家識讀基金會說,小孩找時間閱讀「很重要」,因為會在課外讀書的學生,考試表現比較好。

英國國家識讀基金會呼籲父母與老師每天至少撥出10分鐘陪小孩閱讀。

英國國家識讀基金會也要求推出鼓勵小孩閱讀的全國運動,跟奧運重新燃起民眾對運動興趣的方法一樣。

這項研究是根據去年年底的調查,對象是2萬1000多名小孩與青少年。

有30%的小孩每天會花時間閱讀,比2005年的40%低。有超過一半(54%)的小孩說,比起閱讀,他們比較喜歡看電視。



◆ 小六時赤腳上學 龍應台「靈魂解放」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苗栗縣報導】2012.09.08

文化部長龍應台曾因穿球鞋到立法院答詢成為話題,昨天她自爆她的「足下」故事;就讀苑裡國小時曾赤腳上學一年;因為上學第一天,班上只有她穿鞋,從此她也赤腳上學,「那是龍應台解放的第一天!」

「苑裡讓我變成鄉下小孩!」龍應台說,赤腳上學的這段日子,讓她跟自然和泥土有更多接觸,是她日後人生成長中重要的營養,即使離開苑裡多年,苑裡仍是她心中最美的原鄉。

龍應台昨天到苗栗縣主持「文化列車大會師」,為五輛文化行動列車授旗。她說,十八歲北上台北,感受到文化資源差距的衝擊,此次文化部把從各地文化資源,用列車載往全台村里,讓鄉下小孩也有豐沛文化資源。

龍應台小六時,從高雄市轉學到苑裡國小,直到初二(現今國二)才又轉學回高雄。龍應台回憶,苑裡的生活不僅讓她打赤腳解放身體,也讓她「靈魂大解放」。以前在高雄讀書,上課雙手得放在大腿上正襟危坐,在苑裡,每當快放學,同學就迫不及待跳窗,奔進校園旁的苑裡溪,用褲管抓魚、抓蝦,到野外摘林投子來吃,「我後來飄盪全球,但苑裡一直是心目中最美麗的原鄉!」

龍應台還自爆,小三時曾逃學快一個月,每天背著書包在街上閒晃,最後被發現受到嚴厲處罰,但到了苑裡國小,班上有個女生沒來,老師就帶著全班,一起沿途找人,過程有如玩捉迷藏,師生可以同樂,讓她印象深刻。

龍應台說,年幼鄉下上學的這段經歷,讓她的心靈跟情感都跟泥土緊緊連結,「這樣的教育比起城市裡的小孩更加豐富」。

十八歲那年,她第一次到台北市,發現城市學生進過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我在鄉下長大從來沒有過!」感受到城鄉文化資源的差距,此次文化部將從北到南各大城市的文化資源,用行動列車帶下來,希望民眾多多利用。

龍應台之後為地方文化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新竹美學生活館、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豫劇團五列文化行動列車授旗。五輛行動列車十日起,將分別轉往全台七千八百卅五個村里巡迴展出,將文化資源帶進偏鄉。



◆ 心病非新病…開學症候群 幫孩子回心轉意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9.08

您家裡的小朋友「上學一條蟲,回家一條龍?」醫師提醒,小心孩子成為「開學症候群」的一員,所幸這不是新病,而是「心」病。

上星期國中、小開學,陸續有家長帶著情緒不佳,身體莫名疼痛的小朋友來精神科就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這些孩童多數都是開學症候群,不是真的生病。

沒有吃壞肚子,也沒有感冒,但孩子就是不舒服。詹佳真說,暑假長達兩個月,小朋友長期放鬆,每天晚睡晚起,開學後突然緊繃,因而出現身心症狀。因為心理焦慮、情緒低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以才會肚子痛、失眠心悸等。

「舒緩開學症候群別無他法,就是回心轉意。」台安醫院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說,開學症候群就是「心飛出去」,老師及父母要協助小朋友「心收回來」。

許正典說,剛開學,不宜讓孩童負擔過重課業,課程應以探索、互動性為主,協助孩童慢慢收心;家長也應多陪伴家中寶貝,讓他們瞭解假期已經結束。

「平日建議以靜態、軟性活動為主。」許正典說,孩子在暑假時興奮過頭,家長可安排看書等靜態活動。雖已開學,仍須注意小朋友身心狀況,開學症候群多持續一至二周,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說,如果孩子拒絕上學,恐罹患拒學症,應尋求輔導老師及兒童身心科醫師協助。

開學症候群怎麼辦?

●多讓小朋友從事靜態活動,如寫字、看書。

●陪小朋友整理書包、書桌,重溫上學記憶。

●晚上10時以前就寢,睡眠至少滿9小時。

●調整看電視與電腦頻率。

●課業不宜過重,以免小朋友拒絕到校。

資料來源許正典、葉宇記醫師



◆ 學子反毒 看電影《毒禍》引以為戒

【林金池/新北市報導】2012-09-08 中國時報

新北市府、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普賢護法會共同合作,七日上午市府舉行《毒禍—活著有明天》電影首映會,邀請年輕學子欣賞,透過電影的寓教於樂功能,分享反毒訊息,更期盼每個人都能勇敢拒毒。朱立倫市長表示,毒品危害社會,嚴重影響下一代,拒絕毒品需要靠決心與毅力,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做起。

朱立倫說,反毒光是靠政府的力量不夠,仍需民間力量協助,特別是宗教,具有淨化人心、感動人心的效果,透過電影欣賞,更能讓所有觀眾,了解毒品可怕及拒毒的重要。

會後朱立倫與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淨耀法師、普賢護法會理事長洪村騫等人,一起宣誓反毒,呼籲民眾拒絕毒品、遠離毒品。

這部《毒禍—活著有明天》電影,由香港導演黎衛名拍攝,真人真事改編,敘述一個幸福家庭,因父親染上毒癮,導致兒子也成為毒梟,最後整個家破碎。

這部電影將巡迴全國放映十九場,並搭配反毒街舞、反毒化妝嘉年華會等比賽,相關訊息可洽「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電話(○二)八二六一一九九三轉一○八。

fsj 提到...

要學台灣超人醫師史懷哲 這一班叫徐超斌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12.09.08

新竹市竹光國中今年有個「徐超斌」班,這是學生票選後訂名的「班名」,要以在偏鄉行醫有「台灣史懷哲」之稱的徐超斌醫師為典範。

這班七年級學生的制服上,全都繡上「徐超斌」三字,相片上傳臉書後,引起熱烈討論。也有不明就裡民眾納悶,「怎麼學生個個都叫徐超斌?」

竹光國中每年訂一個主題年,選出代表性人物,讓學生討論、票選、定班名。今年主題是「醫學年」,課研組長孫宗凰說,學校提出十八名代表性人物票選,最後十個班分別選出徐超斌、華佗、南丁格爾、門諾醫院創辦人布朗等人。

「徐超斌」班的導師陳羿真說,票選過程,學生們會先了解人物故事,得知四十五歲的徐超斌,九年前捨棄高薪回台東達仁家鄉衛生所服務,每月看診四百小時,每周巡迴看診里數等於環台一周;但超人醫師累到中風左手癱瘓,單手照常看病,贏得「台灣史懷哲」美名。

「我覺得他很大膽、與眾不同」,「徐超斌」班學生邵湘芸說,聽到老師介紹時就很感動,票選過程也很有趣,「自己努力爭取到的班名,會更加珍惜」。

學生陳巧芸也說,「雖然徐醫師相對其他人選不是最有名」,但他不怕身體病苦,在偏鄉服務永不放棄的精神,「太讓人感動了」。

竹光學務主任王蘭曦說,當初選名時並未知會徐醫師,「擔心沒入選不好意思」,昨天她與徐聯絡,希望他到學校演講,徐欣然應允。

※ 相關報導:

* 超人醫師/學生愛他 本尊笑:我比較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349377.shtml

徐超斌說,其實前天就有一名以前讀台灣大學的學妹打電話告訴他這件事,因為學妹的小孩就是讀「徐超斌班」,學妹還特別拍下小孩的制服照寄給他,證明此事非假,讓他覺得:「太瘋狂了。」....徐超斌心中的疑惑,可望在十月當面詢問學生。而徐超斌班的學生也計畫明年暑假到台東訪問他。



◆ 12年國教做中學 有錯?

【聯合報╱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新北市)】2012.09.07

對四日李家同「誰有權對小孩做實驗」投書,教育部長受訪時表示,十二年國教不是實驗,因為實驗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但十二年國教只能成功!

兩者意見看似相左,實際上,他們卻有共同的觀念,就是實驗非成功不可,一個不成功的實驗,就是錯誤的實驗?這種以目的結果論,來論斷實驗的對錯,似是曲解了「實驗」的重要意義。

台灣長期的教育問題,往往是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在國中時做化學或物理實驗時,老師要同學實驗報告時,同學們往往可以寫出完全符合實驗結果的實驗報告出來,一點實驗誤差都沒有,此種只要標準答案的實驗結果,讓學生學習到的是不願意去承認自己在實驗時,過程有那些誤差的影響因素,而能夠提出修正,或者更願意突破標準實驗結果可能有錯的思考模式。

教育原本就是一再地實驗,否則不會有當初的九年義務教育,和現在十二年國教的推動,現在大學入學,也是一再實驗後才有的模式。重點不在於實驗的對錯,而是在於能否重視真正杜威所言的「實驗」的精神!

十二年國教的成功與否,不要設限於要非達到目標不可,否則結果可能又會落空,重點應該是重拾實驗的精神,及時修正相關措施與方法,並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為整個實施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所在,方可讓十二年國教從做中學,達到教育的目標。

孩子是被我們的教育所實驗,這是一個事實,無須否認也不必要爭辯,重點是他們要被實驗的有價值、有意義,及有目的性。

※ 相關報導:

* 陸幹企圖心強 台生震撼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349173.shtml

來自台灣各大學、研究所13名學生,昨(7)日發表在大陸45天的暑期實習心得。台灣藝術大學工設系四年級同學李珮如說,大陸人若發現所學不足,會積極去補強;但在台灣學生身上,就很難看到這樣的企圖心。....宜蘭大學食品系四年級黃伊琳坦言,在45天實習日子裡,不斷問自己的優勢在哪?「台灣人過去最失敗的地方,就是認為高人一等、比大陸人厲害。」但她與年紀相同的大陸人接觸後發現,對方表現得體、沒有孩子氣。「台灣人真的要學習謙遜、拋棄成見。」黃伊琳說。

* 香港全城黑衣日 梁振英邀反國教團體對話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349758.shtml

香港德育與國民教育爭議持續,港府繼7日再次主動表示願和反對國教人士接觸,特首梁振英致函邀請反對力量在不設前提下對話,今天將繼續約晤教育團體聽取國教問題的意見,上午先晤18區的家長教師會代表。....大聯盟昨發起全城「黑衣」行動及晚會,有不少巿民身穿黑衣上班,網站討論區及社交網站有市民上載的黑衣照片,部分公司的員工更集體拍黑衣照和擺出雙手交叉「反洗腦」的姿勢。



◆ 想學木工不知處 無言…

【聯合報╱翁煙源/美術教育工作者(宜蘭市)】2012.09.07

最近大家開始重視技職教育,專家也建議重塑技職教育,提升國家競爭力,視之為當務之急,誠屬好事。

暑假期間 ,有位大學生時常來工作室,看到我的手創木製品,興致勃勃地問要如何做,告訴他可從簡易的釘接木工開始,但他說國高中都沒工藝課,沒有經驗,還是有點不知如何下手。

又有一位年輕人,來工作室找尋他需要的木料,也問我那裡可以學木工,我有點無言以對。

其實近在咫尺的宜蘭大學,其前身宜蘭農工時,有家具木工科,其畢業生的基本訓練,在當時頗受業界歡迎,可惜今已不存在。

宜蘭也在提倡文創產業,若能有木工技術的基礎,對相關產業絕對有加分作用,免得一些休閒農業或社區產業,只會鋸木頭成片販售,甚至從對岸進口白身木製品,再給遊客彩繪,這是較輕忽的作法。

公部門的職業訓練,幾乎都委外,其課程早已不注重基礎技術的訓練;倒是一些有心人士開辦木工班或學校,如筆者母校台北科大的一位退休教授,開辦木工學校「懷德居」傳承木工榫接技術,其學生還獲得設計首獎。

日前報導,台東向陽薪傳工木坊組義工團赴日報恩,團長黃清泰、筆者曾與他共同為職訓單位的技能檢定命題委員,也是頗令筆者敬佩一輩子奉獻木工的專業人士。

看日劇時,常有將劇情刻意帶進某工藝場所的場景,乃政府有意識的保障且對傳統工藝士的尊重;而德國總理也曾大聲疾呼:「不培育學徒,是對國家的一種罪惡。」

今日,國內回頭重新重視技職教育,是好的開始。

※ 相關報導:

* 高職畢業生孫宏奇 勇奪國際數學金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8/today-life1.htm

第一屆亞太青年科學家會議昨由主辦國印尼傳回捷報,我國四名小將勇奪二金一銀、五項特別獎佳績,更榮獲團體及個人成績排名第一名。今年剛從新竹高商畢業的孫宏奇除勇奪數學金牌外,還一舉拿下亞太物理學會頒發的最佳男研究者獎最高榮譽。

* 實驗課找到興趣 游孟貞變博士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0/112012090800445.html

游孟貞曾經為打籃球常蹺課,直到大四時「誤闖」實驗室,才驚覺「微生物」與「基因 」才是真正的興趣,開啟深造研究的決心;今年不但取得大葉大學碩士學位,還連中雙元考取中山大學、交通大學博士班,並決定要往中山海洋生物科技繼續鑽研。

fsj 提到...

不讀書的危機

【于國欽】2012-09-09 工商時報

■陸游景仰諸葛亮的讀書境界,詩云:「沔陽道中草離離,臥龍往矣空遺祠,當時典午稱滑賊,氣喪不敢當王師。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風想像梁甫吟,尚憶幡然答三顧。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世上俗儒寧辦此,高臺當日讀何書。」

■于謙《觀書》一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香。」

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從小喜歡看古典文學、中世紀拉丁詩。他經常到劍橋市場上的戴維舊書店買書,離開伊頓中學時已藏書三百餘本,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他與好友阿瑟.柯爾共組「巴斯克維爾藏書協會」大量買書。

愛書是不分中外的,以釵頭鳳一詞為後人稱道的陸游,藏書滿屋,自稱為書巢;歐陽修自小貧窮,到處借書,寒夜苦讀;擊潰瓦刺讓明朝國祚延長兩百年的于謙以書為友,他於《觀書》一詩寫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這些中外愛書人士的成就雖分屬不同領域,但他們的相似處就是愛買書、愛讀書,並以智慧為歷史寫下新頁。最近重慶南路的書店吹起熄燈號引起外界關注,其實這不是今年才發生的事,這條書街從繁榮到凋零,總其原因正是愛讀書的人已逐年減少。

高等教育普及的反諷

這實在是諷刺,民國70年代國內有大學學歷者還不到7%,但文風之盛足以讓出版、書局業績蒸蒸日上,如今高學歷人口遍地皆是,具大學學歷的人口比率超過25%,卻反而讓重慶南路的書店一家家關門,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竟然沒有讓學子們領略到讀書的樂趣,實在可悲。

也許有人會說重慶南路書店的消失,並非買書的人減少,只是轉向大型連鎖書店、網路書店購書罷了,不值得憂慮。但真是如此嗎?我們從近十年的工商普查資料發現,民國85年全台的書局仍有9,504家,到民國95年書局僅剩7,463家,十年間書局的從業人員也由2.9萬人降至2.2萬人,書局的凋零與台灣近二十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了極大的反諷。

書的魅力遠不及娛樂

試想,我們的青年人若真愛讀書,我們的書局、出版業何致如此蕭條?我們也可以由近十年兩次青少年狀況調查結果獲得佐證,青少年休閒活動以看書為主的人口比率由8.4%降至6.7%,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歲唸大學研究所時期,還有近三成學子的零用錢是以買書為主,但25~29歲當這些青年們走出校園,進入職場,零用錢多了,但用來買書的人竟不到8%,這和凱因斯、于謙、陸游那種愛書的境界,相去何止千里。

隨著年齡的增長,捨得花錢買書的人大幅減少,這說明在學時期買書、讀書,只是為應付考試,並沒有從大學教育裡尋得讀書的樂趣,因此畢業後即遠離書本,25~29歲的青年有高達70%把多數休閒時間花在上網、看電影、唱KTV,逛街購物、用餐聊天,而喜歡看書的人僅區區5%。

看到青年們如此不愛讀書,我們就不難理解何以出版業日趨艱困,何以重慶南路書街如此凋零,然而書街的凋零,何嚐不是國力的凋零,這怎能不令人憂心。

※ 相關報導:

* 綠繪本故事屋開幕 館藏300本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7350374.shtml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用繪本推動兒童環境教育,打造生態環保的「綠繪本故事書屋」,昨天正式開幕,坐落在西區三民西路61號2F,館藏超過300本。

* 人人編纂教科書 不怕洗腦教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350788.shtml

本來立意良好的「國民教育」,到底是為了公益?還是私利?港府在撤回與不撤回的僵局之間,是否有折衷的解決之道?經濟學家們對歐洲中世紀交易市集的研究,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Brishti Guha教授在今年七月發表論文〈誰來監督監督者?〉,就以經濟理論模型,詳細論述了在市場競爭之下,市場平衡的無形之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節一些由道德風險帶來的惡性循環。而類似商會、工會之類代表相對弱勢群體的組織,更可以加速打破官商聯盟的舊平衡,建立市場秩序的新平衡。

在目前「國民教育」爭議中,如果港府在基本綱要下,讓民間自行編纂「國民教育」教科書,在一綱多本、市場競爭、家長和教師團體的監督下,「國民教育」也就不容易淪為少數人或政黨牟私利的工具。



◆ 為升學當志工 表明「只做六小時」

【聯合報╱陳弈忻/教(高雄市)】2012.09.09

讀國二兒子班上舉行班親會,主要話題還是繞著十二年國教打轉。儘管教育部著力甚多,但多數的家長還是一頭霧水,但我想總會有弄清楚的一天,也就無須太擔心。

令我憂慮的是,十二年國教未開始,已衍生一些學生心態問題。

兒子的導師說,以往學校的環保志工,因必須利用午休時出勤,所以幾乎招不到學生。可是今年卻反常,大家一窩蜂的要擔任,而且還都是成績不錯的學生。看到這麼多學生願意投入志工,學校當然是樂觀其成。

問題是,十二年國教要求,學生志工服務時數,一個學期只要六小時就符合。所以,報名的學生都表明,只做六小時。這麼多學生,都要求做滿六小時就好。要怎麼安排,讓學校開始傷腦筋了。

聽完導師敘述後,發覺十二年國教尚未真正上路,已經教出這樣的一群孩子,這應是值得大家憂心的地方。



◆ 法研所實習課 傾聽弱勢的被害人

【聯合報╱記者蕭白雪/台北報導】2012.09.09

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與新竹地檢署首創「學生服務被害人」的實習課程,學生傾聽性侵案被害者,發現她在被告判有罪確定後毫無欣喜,因為「被告強暴她幾分鐘,司法強暴她三年」,訴訟讓被害人遍體鱗傷。

法研所學生念了許多保障被告人權的法律條文,卻在親身貼近被害人,才感受到「被害人在司法過程裡的角色太卑微」、「被害者在訴訟過程中更顯弱勢」。

不少法律系或法研所的社團提供弱勢民眾法律服務,對象多是「被告」;交大科法所與新竹地檢署今年初擬訂不一樣的實習課程,由助理教授林志潔安排三名學生各花一百六十小時協助被害人,「證實我國訴訟制度對被害人很不友善」。

大學念資訊、當過工程師的古旻書,現在念法研所,過去幾個月與被害人或被害家屬的接觸經驗,讓他感觸很深:法官在判決書中的一句話,對被害者可能影響一輩子。

在他眼中,「法律人常只關注當下的權利、義務,很少注意到公益」;被害人及家屬最常問他的是:為什麼檢察官、法官不聽我講?

大學、研究所都念法律的邱于柔,讀了很多關於無罪推定、人權保障等法律理論與條文,卻在這幾個月實習過程,一再聽到被害人或家屬抱怨「法官判得太輕」、「為什麼開庭這麼多次?」讓她開始思考,被害人在訴訟中的角色真的很弱勢。

保障被告 也要關注被害者人權

【記者蕭白雪/台北報導】新竹地檢署首開先例,讓法律研究所投入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檢察長朱家琦表示,司法訴訟是為了被害者而存在,被害人卻在訴訟上沒地位,法律人應多關注被害者的人權與照顧。

朱家琦說,檢方與交大科法所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讓更多法律人協助被害人,另方面是希望對學法律者有所啟發,彌補法學教育的不足。



◆ 黑心幼稚園 驚爆餵幼童吃餿飯

【世界日報╱北京9日電】2012.09.09

開學不久,河南平頂山市湛河區錦繡幼兒園近日被揭發,為學童烹製的膳食多來自腐爛過期食品,而廚房衛生環境極差,致令多名學童出現肚脹、便秘的現象。大批家長7日聚集校門,向校方追討說法。

人民網報導,當日早上,由於一名家長送子女回校時遲到半小時,於經過學校廚房期間,發現學校為學童準備的菜式是炒豆乾,與菜譜顯示的薯仔炒肉不符;心生疑惑,入廚房一探,更發現衛生環境極差;而學童兩天前吃剩的麵餅仍存於冰箱中,部分蔬菜已經腐爛。

報導說,大批家長因而在下午相約聚集校門口,展示寫有追究責任的木板,並在地上堆放從學校食堂取出的肉餡、桶裝油、麵條、銀耳,以及腐爛的茄子等。在場家長紛稱子女近日出現肚痛、腹脹、便秘等情形,疑與校方供應的膳食有關。該區教育局其後稱會加強食堂衛生管理,而校方則未有作回應。

湛河區教育局一主管幼兒園的女局長來之後,表示一定責成幼兒園以後加強食堂的衛生管理,杜絕再此出現此類情況,但並沒有說怎麼處理相關責任人。家長們對湛河區教育局的表態顯然十分不滿。

想想孩子們在幼兒園每天吃的都是這些,越想越心痛,希望政府能嚴懲那些為了利益禍害無知孩子的相關責任人,不再讓孩子們吃這些爛菜餿飯」,家長們紛紛表示。

fsj 提到...

少年觸法 家長要上課「找回孩子」

【聯合報╱記者牟玉珮/基隆報導】2012.09.10

基隆地院從去年起要求觸法少年的家長,接受一定時數的親職教育課程,不少家長「被迫」上課後,才知道最大的問題不是孩子,而是大人自己,學習調整改善親子關係,希望「把孩子接回來」。

基隆地方法院親職教室昨天上午冷氣全開,兩名少年的家長坐在會議桌兩側,一旁陪伴員有5、6人,比家長還多。

親職教育講師郭淑芬聲音輕柔卻堅定「支撐孩子最大的力量是父母,其他人都只是過客」,勸家長「孩子會變成這樣,不是一、兩天的事,若要孩子回家,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多愛心」。

基隆地院表示,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若少年觸法受保護處分或判刑,法院得裁定少年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接受8小時以上50小時以下的親職教育輔導,拒絕者要罰款。

不少法院因缺乏親職教育師資,少有裁定案件。但少年犯錯,大人也有責任,基隆地院去年開始,陸續裁定27件,目前還有12人每月要到親職教室報到。

今年2月起因有台北百合扶輪社義務支援師資,在親職講座外,每月又多辦1場座談會。台北百合扶輪社長張靜宜說,原本是為了不讓座談會太枯燥,所以用一對一陪伴員的方式,陪著家長一起參與討論,沒想到自己也受益匪淺。

她看到一些單親家長,碰到孩子吸毒、逃家,不知怎麼處理,只會說「孩子都不聽話」,卻沒反省是自己的問題,還有年輕媽媽一開始來都不講話,到第3次上課,才願意吐露心聲,到後來上課積極,努力改變自己,讓她覺得很開心。

她認為,有些家長只是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透過學習和經驗分享,其實是可以掌握一些方法,下個月還會召集社員參加志工訓練。

※ 相關報導:

* 「老師你太誇張了!」 陪讀至深夜 「雅晴媽咪」得師鐸獎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3/112012091000129.html

教學資歷僅九年的正濱國中教師梁雅晴,三年前首次接任班導師,大考期間為讓學生擁有最好的資源,白天花十八小時教學,晚自習結束後,還帶學生到大學圖書館陪讀至深夜,讓學生感動不已,都稱其為「雅晴媽咪」,她因此得到今年的師鐸獎。



◆ 他們白白浪費了四年…

【李慈慧】2012-09-10 中國時報

筆者曾在南部一所技術學院專任講師,對目前教育體系,有深感觸。絕大多數算是後段班的技術學院或科大的學生,實在多浪費了四年的時間與學費。

這些學生,絕大多數都是辦理就學貸款、不然就是單親家庭,花的都是經濟拮据父母的血汗錢,縱使家境小康、大部分學生也在課餘時間打工;不是無法全心在課業上,就是不想唸書。但為了一分文憑,仍是勉強地熬四年。

再者,師資方面,筆者曾任職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近年來已遭教育部的評鑑制度大幅批評。因各大校院通識中心編制縮編,原在編制內的體育老師無法安置,紛紛調任到觀光與休閒系。

由於學校領導者與體育老師們認為,體育與休閒相關、休閒與觀光相關,體育等於觀光,所以在許多學校的相關科系中,可以看到不倫不類的授課排法。體育老師授課觀光相觀科目,如旅行業管理、領隊導遊實務或是解說課程。而為了應付教育部的評鑑,體育與非相關科系的教師們也紛紛報考領隊導遊考試,通過考試後,自認為名正言順地授課,卻完全無實務經驗。若按此邏輯,各在學也已考上執照的學生們,不也可在大學授課嗎?這是師資錯亂之一。

此外,常聽聞體育老師們不論講師升等助理教授,或是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都較正規學術升等容易,因為審查其升等之委員們常也都是體育界自己人;甚至有美國體育碩士學位的台灣體育老師,竟不懂英文,實在不知其學位如何得到的,這是師資錯亂之二。這樣的升等,對尋求正規博士學位求學的講師而言,非常不公平;尤以國內商管學科的博士課程,據統計,平均大多需要七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學位。若有不同升等方式,應如餐飲或其他專業類師資冠以技術職或其他名稱,加以辨別。

目前新聞常報導的年輕人薪資低,謀職不易,筆者認為,目前許多私立技職校院經營不善,不願再投資經費在學校與學生上,但為求學生有表現,有利於招生,紛紛壓榨教師。例如,有學生轉學(出)、休退學、學生比賽成績不佳、教師產學合作成績、研究發表、要求教師寒暑假每天留校、不能當掉太多學生等等,以此來評鑑教師。但對於教學內容,反而只簡單的以學生評量教師的幾項題目,應付教育部評鑑,甚至不管其教學內容與品質。

要知道,就讀技職體系的學生們,有很高的比率是國高中時成績較差者,這些學生若能在大學時,能受到學校或教師更好的教學,學習更多的技能,畢業後才能有競爭力與就業的實力。依我所看,這些學生們都都浪費了四年的學費、時間;倒不如高中職畢業後直接就業,四年後,他們的平均薪資早就超過了大學畢業後的薪水了。(作者為觀光旅運系講師,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相關報導:

* 住宿費漲 大學生活壓力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10/today-education1.htm

大學近日陸續開學,儘管教育部長蔣偉寧日前曾宣示要勸說大學凍漲住宿費,但除原傳出漲聲的台大hold住凍漲、冷氣費也未漲,仍有多所大學漲價;台灣師範大學漲幅最高達十八.四%,成大也漲三成,交大漲四百到一千元。而校外租屋受到物價及「實價登錄」影響,北市大學旁套房每月漲約三、四百元。



◆ 美教科書爆貴 學生瘋二手貨

【王良芬/紐約九日電】2012-09-10 中國時報

美國大學昂貴的教科書向來為人詬病,各大學開學期間,上課所需的教科書成為學生的龐大負擔,以致二手書網站目前最火紅,為學生們提供舊書出讓、出租等服務,商機無限。

美國大學用書一本通常上百美元,有些專業科目的書籍更是超貴,一門科目又指定許多本用書,有些科目的用書逼近上千美元,如果選修幾門課下來,教科書的花費常令學生和家長難以負荷。

教科書價格不斷飆漲,比過去廿年前已上漲了三倍,漲幅是通貨膨脹率的兩倍。書商知道學生為省錢喜用二手書,於是和作者屢次更新教科書內容,迫使學生購買新版書,而更新版的費用又轉嫁到學生,此外教科書現都附帶光碟,更是增加費用。

業者針對大學生的需求,先後推出二手教科書網站,許多大學也和這些網站建立合作關係,讓學生們的用書花費降到最低。亞馬遜網站讓學生以全價的八○%,就可租到一本教科電子書,電子書在iPad, Kindle等瀏覽器及一般電腦都可以下載。

eFollett.com網站與全美九百多家大學書店建立了網絡,可以半價租到教授指定用的教科書,學生需自付運送郵費,或到最近的租書點親自領取。Collegebookrenter.com則租書免郵費,用過的舊教科書可在該網站上求售。Swap.com和Bookmooch.com也提供專業教科書交換服務,去年用過的書可以換今年所需的書。

fsj 提到...

社論-十二年國教必須用新課綱

【本報訊】2012-09-10 中國時報

開學了!許多家長、老師和學生們也開始進入緊張的戰鬥狀態,上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台灣的教改就像一列火車,十多年前開始發動,影響幾乎所有家庭。掛著「快樂學習」的標語,這部列車號稱要讓莘莘學子「掙脫聯考」、「消彌補習」、「不讓考試引導教學」、「回歸教育本質」,聽起來頭頭是道。

但列車開動以來,就如同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多次悲劇一樣,偉大的口號反而帶來災難。書包比以前厚、補習比以前盛、學生比以前苦。歷任的政策推動者,在民粹的導引下,對於多數家長持續注重學科能力,期望子女進入好大學的事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十二年國教是這輛列車的新靠站,但連如何入學都還吵個不休。在快樂學習的導引下,「免試入學」若有超額志願時,採「超額比序」,也就是先比獎懲、志工、幹部、才藝競賽等,再比國中會考成績,但各科分數由五級簡化為三級,而且比重不能超過三分之一。

在都會區域,這樣會有許多同分,怎麼辦?據說教育部考慮用「抽籤」。這樣一來,以後國中家長在勸子女好好唸書時,子女都可以頂嘴說:好好唸沒有用,進高中要靠「運氣」。這種設計如李家同教授所言,真是荒唐至極。

國教行動聯盟曾提出呼籲,千萬不要用抽籤來決定高中入學,超額比序同分時,應當可以將會考成績「一考二用」,作為入學標準。這樣的建議當是社會上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應予考慮。

在這方面,我們建議教育部一定要「有所不為」,也就是不要做出背離基本教育理念、違反基本學習態度的決定。而且,我們希望教育部了解,目前十二年國教的重點議題,不應當只有入學方式。十二年國教的精髓,應該如同當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一樣,在於提升國家競爭力。不要滿腦子想的只有消滅考試,真正要想的是如何讓我們的中學生,可以在競爭環境日益險惡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

在這方面,國教行動聯盟也已經提出呼籲,就是要求十二年國教應當有新課綱,作為上路的必要條件。這樣的訴求很自然,也很合理。十二年國教如果真正在於提升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怎麼能不檢討現在的課綱,而定出一個提升競爭力的新課綱?不在這方面努力,十二年國教當然就只剩下入學方式的改變,如此也嚴重扭曲了實施的原意。

目前的高中課綱,基本上沿襲了九五暫綱的架構。在九七年年底曾公布所謂的九九課綱,但調整幅度微乎其微,而且不是為了十二年國教而設計的。這個課綱漏洞百出,扼殺學習興趣,對於中學生最該培養的「學習力」,造成負面影響。

例如,在現行的課綱之下,高一的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地球科學,內容超過七成和國中重複;英文和數學剛好相反,國中程度無法銜接,高中階段負擔超重。其他的問題還包含:分流太慢、自然科總綱和分綱時數設計自相矛盾、人文社會科的國際觀不足等。

教育部在近兩年前決定實施十二年國教,在當時就應當有重新規畫課綱的準備。就算當時沒有,到了現在,理當已經準備就緒。但實際上呢?教育部的規畫是「一切如常」:在九九課綱的十年後,也就是最快民國一○九年,才會有新課本。在各界質疑聲中,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潘文忠副院長日前宣布「提前」在一○五年公布新課綱,一○七年新課本問世。

我們不知潘副院長的發言,是否代表國教院吳院長,是否代表教育部蔣部長?如果教育部在規畫十二年國教之始,沒有同時規畫新課綱,就是懈怠和失職,現在難道還要繼續懈怠,繼續失職?蔣部長上任不久,有改革的形象,我們希望也相信,他不會允許這樣的懈怠,這樣的失職,繼續下去。

要拖,絕對可以找到「準備不及」的一百個理由,要劍及履及地改革,只需要主其事者的一個決心。我們在此呼籲,教育部長如果對於中學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真正重視,應責成部屬,立刻發動所有可用的力量和資源,開始修訂課綱,並於最短時間內完成;目標應當在於十二年國教第一批受教者,也就是去年國一新生,在一○三年高中入學時能使用新課本,為台灣中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注入新的動力。



◆ 3萬大學生撩下去 志工變必修 未來推廣到國高中

【林志成/台北報導】2012-09-10 中國時報

為升學或畢業去當志工,一定不好嗎?教育部統計,國內一六四所大專院校中,已有九一%、一五○所把服務學習納入正式課程學分。大學生當志工變成理所當然後,教育部更積極推展到國中及高中。對於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採計志工成績引發批評,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當志工假久了,也會變真」,採計方向不變。

志工在各級學校逐漸成風潮,不但大學生要當志工才能畢業,高中生參加大學甄選入學,不少校系參採志工服務的表現,而民國一○三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也要看學生志工成績。教育部訓委會主任楊志忠說,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全國九成以上大專院校已將服務學習納入正式課程學分,列為必修零學分或一學分,沒修過就不能畢業。各大學開出的服務學習課程,主要是負責校內清掃或到社區去當志工。

以台北醫學大學開設「保健社區志工服務課程」為例,要求學生到信義區服務獨居長者或失智老人。藥學系學生黃冠仁說,看到老人家歡樂活潑的表情,就讓人感動,這門課不只豐富了他的人生,也散播溫暖。教育部今年補助八十七所大專校院四六一個社團進行「大專校院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及「教育優先區寒暑假中小學營隊活動」,共有三萬多大專生投入志工行列,服務九萬多名中小學生。

大學生當志工變成理所當然後,教育部也開始向國中及高中推展,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免試入學比序項目就納入學生志工服務,卻被清大榮譽獎座教授李家同批評:「如果為了升學才去當志工,對志工是嚴重侮辱。」

但教育部未退卻,堅持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要參採志工成績。蔣偉寧說,或許有學生最初當志工是為了功利,「但假久了,也會變真」,從小就接觸社會服務,久了就成習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fsj 提到...

觀念平台-12年國教推進菁英教育

【陳明新】2012-09-11 中國時報

十二年國教將於兩年後正式實施,有許多人擔心,沒有建中北一女等菁英高中,不利於國家人才的培育,甚至將導致國家競爭力大幅滑落。但是「台灣過去以代工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因此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所培育出的學生尚能符合企業界的需求。但在現在的經濟情勢之下,產業的需求已轉向必須具有創新、創意、獨立思考的人才」(前教育部長楊朝祥之語)。本文延伸討論國家的人才或所謂的菁英,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以國家發展經濟的需求來看菁英教育。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社會上的菁英,發現他們成功的因素,重要的不是在智力,而是在兩項特質─創造力及工作的熱忱與紀律。

一、創造力。創造力是美國企業的優勢,很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台灣現在的菁英教育,無法培育出有創造力的學生。以我見過的博士班學生為例,博士班的研究著重在要有創新的能力。我發現有創新能力的常常不是國立大學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這些成績優秀的學生通常長於背誦、理解、分析,組織能力也都不錯,但是碰到需要創新能力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反而是一些非國立大學、肯用功的學生,偶而會有令人驚訝的創造力表現,他們多不是菁英高中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名列前茅的學生,多半個性保守,是個乖乖牌。但是事業要成功,反而需要個性開放,敢冒險,有多元化的思考,需要的是不同的個性。

二、工作熱忱與工作紀律。工作熱忱與工作紀律是日本與德國能從戰敗國,很快地重建為經濟大國的重要因素,同樣值得我們學習。舉一個例子,嚴長壽先生只有高中學歷,卻博得國內觀光教父之稱,對社會有很多的貢獻。根據他的自述,他靠的就是工作的熱忱與努力。沒有工作的熱忱,就不能忍受失敗、就不能堅持、就不能精益求精,而這些都是一個人事業要成功所要經歷的過程。在現行的考試領導教學之下,學生一天到晚都在讀書補習,這種扭曲、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反而讓學生彈性疲乏、失去學習的熱忱。

三、對國家社會有大愛、能回饋鄉里。一個菁英份子,縱然事業有成就,但是如果不曉得回饋國家社會,則辜負了大家的期望。要如何讓一個人對他所處的環境產生一種關懷呢?我覺得應該從小就要從多方面讓他去認識這個環境、認識社會上各個階層、認識生命不同的層面。唯有深入的接觸,才能產生真正的關懷。這就不是把一個學生關在象牙塔裡面,只知道讀書所能辦到的。

十二年國教雖然會導致菁英高中的沒落,但是沒有了菁英高中,國內依然保有許多菁英大學,能在菁英大學中,與各方英雄同聚一所、互相切磋,就已足夠了。沒有菁英高中,就不能成就為人才的人,並不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念的是一般社區高中,依然能夠成就。不但能夠成就自己,更能帶動社區高中其他的同學,給他們正面的榜樣,對其他同學做出貢獻。

(作者為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張榮發將出馬 進大學授航運品德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355520.shtml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獲聘擔任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從9月開學的新學期開始,要在海大航運管理系開碩士班課程,課程名稱就叫「張榮發講座」,課程內容以海運與空運等運輸管理實務為主,搭配張榮發近來大力倡導的品德課程。海大表示,張榮發至少會親自上課一至兩次,其餘則由他親自指定集團高階主管協助授課,校方有信心,將是最頂尖的航運管理課程。

* 教師節變送禮節 小學生送Gucci謝師?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355383.shtml

父母為讓寶貝兒女在校得到較好的「照料」,不惜在教師節花大錢送禮給老師,讓教師節變成「送禮節」。調查發現,中國逾七成家長表示會在教師節準備禮物送老師,其中不乏價值數百元的購物卡,有的直接送上紅包。



◆ 全球最佳大學 台大升至第80

中央社 2012-09-11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2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國立台灣大學排名第80,不僅創下這項調查進行9年來最佳成績,也是台灣唯一晉身前百大的大學。

負責這項調查的QS公司研究部主任梭特(Ben Sowter)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說,在世界其它大學的排名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台灣的大學今年表現十分傑出,全球前400名大學,台灣占7所,不僅較去年增加1所,而且排名都優於去年。

台大從去年的第87名升到80名,清華大學晉升前200名內,台灣科技大學首次擠進前400大,交通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分別較去年大幅進步68名和50名,表現出色。

梭特說,帶動台灣的大學排名提升,最重要的是研究報告引用次數增加,部分大學同時增加外籍教師人數,學校加強投資教學品質,部分大學在雇主評比項目也拿下高分,

對記者詢問,台大是否已屬世界級的大學?梭特說,能從全球兩萬所大學脫穎而出到調查的700所榜內,已超越2/3的世界其它大學,如果能再擠進前百大,更是全球前0.5%的菁英大學,「無疑的,台大是世界級的大學」。

根據調查,上榜的台灣大學及排名分別為:台大80名(去年87名)、清華大學排名第192名(去年213名),交通大學排名第238名(去年306名),成功大學排名第271名(去年第285名),陽明大學排名第285名(去年第302名),台北醫學大學排名第323名(去年第373名),台灣科技大學排名第396名。

由於QS公司對401到500名的大學不做個別的排名,記者獲得的統計資料,中央大學排名在401到450名之間,首次進榜的長庚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和中山大學都排名在451到500名之間。

QS公司自2004年開始進行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使用的6項評比指標包括:學術界人士評比(占40%)、雇主評比(10%)、外籍教師人數及外籍學生人數(10%)、教師與學生比例(20%)、教師研究報告被引用次數(20%),共有4萬6000名大學人員,2萬8000名企業雇主參與,是歷年來最大規模。

針對台灣有專家質疑QS的調查不夠客觀,梭特指出,如果調查只詢問1個人的看法,當然可能主觀,但如果調查的樣本是4萬6000份,那麼應該就反應了多數人的共識,再配合其它指標的統計數字,他認為,調查結果不會不客觀。

※ 相關報導:

* 全球最佳大學 麻省理工奪冠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2091100609.html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2012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麻省理工學院擊敗劍橋大學居冠,是9年來首次掄元。....2004年到2009年排名世界第1的哈佛大學,排名跌到第3。



◆ 制度漏洞多 陸生未來等解套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2012.09.11

有關陸生的問題很多,例如第一年錄取的碩士生,這一學年結束他們將要畢業。他們的未來有哪些選擇,到現在許多陸生都不知道。他們明年六月就要離開台灣。如果他們不想回大陸,其一就是轉到其他國家工作或進修,其二就是留在台灣。由於「三限六不」規定他們不可以留在台灣工作;想要留在台灣,除非結婚,其次就是報考博士班。

陸生就讀碩士期間申請直升博士班,比照台灣碩士生辦法。如果是本科畢業生成績優異,通過甄試也可以直升博士班。這些都可以在台灣進行,不必等到真正拿到畢業證書。退一步講,取得台灣碩士的陸生,如果要依規定參加當年度陸生聯招會舉辦的研究所招生,可能就會出現更多問題。

首先是陸生本人必須把握機會,否則畢業幾年再想到台灣讀博士,恐怕就必須參加陸生聯招會;如此一來,這一群當年本身就是「大陸九八五本科畢業」才能來台就讀的「台灣碩士」,如今與大陸「九八五碩士」,在競爭台大博士生入學機會上,如何分出高下,似乎還沒有經驗。事實上,相同的問題也會出現在三年之後的第一屆大陸生取得台灣本科文憑之際。

根據規定,陸生本科生將來可在台透過陸生聯招會申請碩士班;成績優秀者,可與一般生同參加博士班推甄,錄取後直升博士班,但不能直升碩士班。此規定並沒有說明要與當年度的大陸地區報名碩士班學生一起處理分發,還是分開處理。台灣有很多招收陸生就讀本科的大學院校或技職院校以私立學校為主,招生普遍有明顯壓力。陸生如果想要在台灣讀碩士,就地直升似乎比較容易,如果必須與大陸本科「九八五」畢業生競爭,那就比較緊張。

政府面對大陸招生制度設計,從一開始就缺乏整體論述與一貫的主張,也缺乏可以交流溝通的平台。教育部遲早必須面對此問題。政府各部會整體招收陸生思維與制度設計,必須痛心檢討,深入反省,盡早規劃,才不會損及第一屆陸生權益與各級陸生畢業衍生而來的問題。

※ 相關報導:

* 陸生來 香港學生「不努力不行」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354697.shtml

香港提倡教育的國際化,希望招收一定數量的國際生,是為了爭人才,而不是為了錢,所以香港提出,要發展成教育樞紐,要有政策的配對。比如陸生到香港讀書,大學畢業,可以留在香港找工作,住滿七年,自動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莫家豪說這兩年常到台灣,他認為台灣的問題較複雜,教育政策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但台灣招收陸生,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目標不清,為什麼要招陸生,說不明白。而這問題不明白,大學教育沒法推動。

fsj 提到...

吳若權的圓夢5步驟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2012.09.12

作家吳若權近年常高中職校園演講,常有學生問他:「如何設定未來計畫、如何可以成功?」他建議,高中生要完成自己的夢想,必須先從擬定計畫開始。

他也提供五個步驟給青少年參考:第一,設定未來的夢想或計畫,應有高度和難度,而非設定很容易完成的目標;第二、設定的目標最好對別人有幫助或有意義,才能有更大的動力去完成,也因此可有更大的挫折容忍力;第三、時時刻刻把夢想放在心上,並設事先體驗,例如:想要成為音樂指揮家,可以找機會站在舞台上,想像自己指揮樂團,刺激自己的行動力。

第四、應用「義大利香腸法」,適度將夢想切割成為小型計劃,檢視每天的努力是否向夢想邁進;第五、執行夢想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檢視夢想的可行性和執行進度,有效修正。

鳳山商工訓育組組長賴麗卿提醒,制定計畫時,應把握三項原則:第一、多看書,從書中了解不同的觀點和知識;第二、莫忘初衷、堅持到底;第三、維持身心健康,若是沒有健康的身心,不管夢想或計畫有多大,都無法實現。

※ 相關報導:

* 18歲青少年 28歲想變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358034.shtml

青少年最希望實現的夢想是什麼?兩岸青少年又有何不同?一項調查顯示,大陸青少年最想實現的前五大夢想,依序是:環遊世界的旅行家(27.5%)、平凡人快樂過一生(19.6%)、眾所矚目的名人(18.6%)、設計師(9.8%)、頂尖業務高手(6.9%)。而台灣學生也多半擁有夢想,有些學生更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朝夢想前進。



◆ OECD國家 高教機會不平等

中央社 2012-09-12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今天公布年度教育調查指出,大多數成員國家教育開支增加,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仍然不平等。

OECD強調,年輕人受教育機會有著明顯差異,尤其是來自貧困或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繼續高等教育研究的機會相對減少。

在OECD國家中,澳洲、芬蘭、愛爾蘭和瑞典的教育制度,使得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年輕一代,從高等教育畢業的比例仍高。

但在義大利、葡萄牙、土耳其和美國,超過40%年輕人來自受教育程度低的環境,沒有完成中學教育,只有不到20%的畢業生獲得專上文憑。

OECD也針對女性的角色指出,年輕女性在超過她們父母親教育程度的比例上,比年輕男性多5%。

此外,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學生的閱讀成績有較大影響。即使在家庭講學校使用的語言,若母親的教育程度不高,學生也不見得會有好成績;而移民家庭的學生,若母親的教育程度高,學生也會有較好的成績。

在OECD國家中,來自移民家庭的學生超過1/3,他們大多進入有很大比例學生母親教育程度不高的學校。在歐盟,超過一半以上的國家有這種狀況。

OECD國家中的教師,2/3為女教師,不過,學前教育女教師佔97%,在高等教育中的女教師比例僅41%。

此外,根據新數據和新分析,OECD觀察到,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活得較久,更可能投票支持少數民族平等權利。

※ 相關報導:

* 詩經入校歌 難倒浙大生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357688.shtml

浙大校歌原名為「大不自多」,1938年,浙江大學前校長竺可楨決定以「求是」為浙江大學校訓,並請著名國學大師馬一浮寫校歌歌詞。馬一浮引用較多的古典與文言文,不太通俗,讀起來拗口,竺可楨曾考慮改寫,但他又覺得,馬一浮寫的歌詞雖艱深,但含義深遠,很能體現浙江大學所追求的求是精神,最後便正式採用至今。

* 徐重仁掌商研院 張榮發講座授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357428.shtml

六十四歲的徐重仁六月從統一超商總經理退休。經濟部長施顏祥昨天表示,徐重仁將出任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政府借重他在商業、服務業的豐富經驗,推動國內服務業發展。徐重仁只休息了三個月,退而不休的他日前剛接下母校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如今又將出任商研院董事長,將多年的工作心法繼續貢獻社會。

....在海大力邀下,張榮發決定受聘為航運管理系講座教授。張榮發基金會表示,除了談創業歷程,包括八八風災災後重建等,都可能是上課內容。另外,長榮航空董事長鄭光遠、長榮海運董事長王宗進等高層主管也將到海大授課。....此次開課也會將道德放進課程,除了傳承企業實務還需要良善的道德品行,鼓勵學生「守規矩、讀好書」。

fsj 提到...

洪蘭:快樂的學生才有創意

【聯合報╱洪蘭】2012.09.13

一個高中生寫信向我訴苦:老師說我們要有創意才會有前途,可是我每天都覺得透不過氣來,一點靈感也沒有,請問,創意要怎樣才出得來?

的確,如果每天都覺得透不過氣來,創意很難出來,靈感只有在快樂時才湧出。心理學家早在一九六○年代就發現了這個關係,那時哈佛大學有個年輕的心理學家叫Sarnoff Mednick,他認為創造力其實就是連接得非常緊密的聯結記憶(associative memory,這是記憶組織的一種,以內容為提取的線索,例如看到丈夫會聯想到太太),他發展出一個聯想力測驗叫Remote Association Test(RAT),這個測驗到現在仍在用,因為它非常符合創造力的神經機制,我一九九二年回台教書時,有把它帶回來。

這個測驗的做法是給受試者看三個字,如base、snow和dance,請他盡快想出一個跟這三個字都有關係的字。這題答案是ball:baseball 棒球是高聯結,snowball雪球是中度的聯結,dance是個ball就像我們中文的成語詞,如風流,從字面上看不出意義來,受試者必須知道ball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舞會,畢業舞會叫Graduation Ball,交際舞叫ballroom dance,這時答案會出來,因為ball有三次的input,比別的字多,當它超越神經觸發的臨界點時,就會出線。

又如surprise、line、birthday,這三個字的共同字是party,Surprise Party、Birthday Party、Line Party是五十年代電話線不夠時,兩戶人家共用一條線叫Line Party。所以背景知識越廣,做這個測驗越輕鬆。

德國的心理家在這個測驗中添加了一些無解的三字組,再請受試者盡快的判斷每題有沒有共同的字。受試者並不需要寫出答案,只要判斷它有無解即可,如Cottage、Swiss、Cake是有解(共同的字是cheese),dream、ball和book是無解,三者無共同的字。在測驗前,他們先請一半的受試者花幾分鐘回想他生命中快樂的事,另一半去想悲傷的事,然後才開始做。結果發現快樂組可以直覺的感到有沒有答案,成績比控制組好了兩倍以上,而悲傷組的判斷很差,幾乎沒有一題對。他們下結論:創造力跟情緒有直接的關係,心情不好時,連直覺都消失了。

接著,研究者在受試者臉部肌肉上貼小電極來偵測肉眼看不見的表情變化,當問題有解時,受試者臉上會不自覺的浮出淡淡的微笑,眉頭是舒展的,這個實驗再度確定了心情與創造力的關係。但是究竟誰是因,誰是果呢?

這次他們給受試者戴耳機,告訴他,耳朵裡聽到的音樂會影響他的情緒反應,然後再做這個實驗。結果受試者臉上的微笑就消失了。大腦一旦以為有解答所帶來的輕鬆感是音樂的關係,就把這感覺歸因到音樂上,那個因有解而產生的微笑就消失,證明了受試者內在不自覺的輕鬆情緒會影響他們對三字組的判斷,這個直覺又影響了他們的創造力。所以快樂的學生才有創意。

在這講求創意的世紀,如果大人跟孩子講的話中,十句有七句是負面的,你覺得我們的孩子會有創意嗎?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教學魔法師 勇奪師鐸獎

【吳敏菁/彰化報導】2012-09-13 中國時報

陽明國中理化老師蔡名峯從事教職廿三年,是班級經營的「魔法師」,每天上課都像第一天當老師一樣,新鮮感十足地帶給孩子無窮的驚喜,也啟發學生們多樣潛能,今年得到了最高榮譽師鐸獎,班上學生比老師還高興,跳起來歡呼「我們知道什麼是實至名歸了!」

蔡名峯指導學生科展的名師,累積獎項驚人,特優十七件、優等六十三件、佳作七十一件,創意和合作獎各一,但他帶領的班級,不僅人人是小小科學家,班級大隊接力也摘下了全縣第一,啦啦隊、教室布置等都是全校第一,他更堅持,「五育並重,把每一個孩子都帶起來」。

當了廿多年老師,蔡名峯最有名故事就是新婚夜,班上女學生因喪母難過,離家出走,他一接到通報,擔心得不得了,太太瞭解他,說「去找罷!」他狂奔好幾公里,凌晨找在趴樹下哭泣學生,學生感受了老師關心,慢慢地恢復開朗。

還有,蔡名峯任教第一年擔任後段班導師,他先要求秩序等生活常規,協助教室布置等競賽都拿下第一,一起陪學生讀書,一年後當兵,在軍中深夜還整理資料寄給學生複習,教師節還收到一百封卡片和同學錄製祝福錄音帶。軍方當時嚇到,深入調查,感動得替他準備了鐵路車票,讓他每周能以榮譽假從高雄回彰化為學生加強功課。



◆ 大學生未「斷奶」 父母陪讀

【世界日報╱北京13日電】2012.09.13

未「斷奶」的大學生真悲哀!大專院校開學,一群未來棟樑捱過高考踏進新階段。但不少新生多年來只懂死讀書,在父母溺愛下仍樂於做一個飯來張口的小寶寶,被寵壞至生活不能自理。有爸爸在宿舍「打地鋪」幫兒子洗衣服、做清潔,也有父親因兒子的宿舍在六樓而向老師要求裝電梯,揚言「費用是小事」。

「洗衣服甚麼的,我一點也不會。」來自江西的小張是湖南長沙師範學校大一新生,開學至今一星期,他的父親每天為他洗衣服、打掃、準備三餐。因附近旅館爆滿,學校床鋪又小,他晚上只好睡在宿舍寢室地板。張爸爸坦言兒子第一次離家出遠門,實在放心不下,稱「等兒子適應了學校生活後我再回去」。

武漢晚報報導,雖然寢室其他同學覺得此事「怪怪的」,但父親的舉動在小張看來並無不可。因他上學以來從沒住過學校宿舍,更從沒做過家務,從小家人就告訴他,只要專注於學習就好。他目前唯一的不安是,「我爸說再待上一個星期就回去了,到時候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被寵壞的他似乎還不願長大,父親包辦一切的關愛,終變為兒子成長的絆腳石。

其實跟張爸爸一樣陪伴子女入學的家長比比皆是,因此很多大專院校附近的旅館和酒店都爆滿。據報導,有一名石家莊女生考到了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有母親擔心女兒吃食堂不習慣,跑遍學校四家食堂試吃,直到女兒滿意才離開。河西大學城天馬學生公寓附近旅館的服務員說,「最近經常客滿,送學生的家長太多了」。

住六樓 爸爸要求裝電梯

「能裝電梯嗎?費用是小事,每天跑上跑下多累人啊!」父母的溺愛有時卻連孩子也吃不消。另據人民網報導,前天是湖北武漢科大城市學院新生報到的第一天,在迎新現場一些家長的提問實在讓人很無言。繼寢室空調及熱水器後,裝電梯又成為家長們向校方提出的訴求。

新生張俊的宿舍分配在六樓,爸爸立刻諮詢宿舍樓是否安裝有電梯,聽到否定回答時更向老師提出安裝要求。他聽到爸爸的無理提問,也顯得很無奈。校方稱,按規定宿舍樓層超過八層可考慮配備電梯,但該校宿舍樓和教學樓最高為七樓,所以未予考慮。

fsj 提到...

美貧縣教改 幼稚園起學中文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報導】2012.09.14

美國喬治亞州比伯郡,大約20%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公立學校情況更是全州最差,2萬5000名孩子有一半沒法念到高中畢業。學區去年來了一位教育總監,提出一套大膽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一項誰都沒想到:公立教育系統,從幼稚園到12年級強制學中文。

學區總監達里曼在美國公共電台表示:「今天上小學的孩子,到2050年正值人事業高峰階段,他們會生活在中國和印度占全球GDP一半的世界裡,到時候他們如果沒有辦法在亞洲文化裡好好做人做事,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達里曼從這個學年開始分階段推出中文教學計畫,每周數堂,從最低年級開始,三年後推廣到所有12個年級。

教師是從附近一所「孔子學院」請來,有25位,他們來自中國大陸,都修過中小學教學學分。孔子學院是中國大陸政府為推廣中文而在海外設置的非營利機構,比伯郡以每人每年1萬6000美元(台幣48萬元)的薪水聘請他們。

他表示:「這對各方面都是雙贏的安排。」比伯郡並非人人持此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北京共產政權藉此伸展其政治謀略,但大多數批評是從實際觀點出發。

居民狄娜說,比伯不是一個特別能產生高成就學子的地方,很多人連基礎英語都說不來。她自己有個孩子念九年級,她可以想像未來有些學生可能進入中文有用的領域,像國際貿易、科技或法律,但其他學生就比較難說。

達里曼則表示,應該這麼問:「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教育,不是為一些學生,而是為所有學生?」他說:「我認為,只要他們周遭的成人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每個孩子有可能成功。」

喬治亞州上次人口普查顯示,拉美裔人口增加一倍,因此有家長質疑為何不將西班牙語定為第二語言。達里曼表示:「我老婆是拉美裔,我完全理解這疑慮。但是,從社區教育來說,重要的是為孩子的未來,而不是為我們的過去著想。」



◆ 宅男不工作/父母崇尚文憑 要怪誰?

【聯合報╱李月治/上班族(台北市)】2012.09.14

拜讀十三日「窩在家裡當宅男」一文,同事的兒子也是類似的情形,退伍後,一直找不到他認為滿意的工作賦閒在家,後來決定報考研究所,現正準備開學。

同事擔心地說,兒子研究所讀的是數學,將來也不知能不能找到工作?剛好這幾天媒體報導,北市水電工缺很大,薪水也不錯。我把這則新聞告訴同事,並對同事說,年輕人只要肯吃苦,可以去學一技之長,勝過一紙文憑。不料同事聽完,很不屑地說:「我栽培他書讀那麼高,怎麼可能讓他去做水電工?從小我就要他好好讀書,將來才能穿皮鞋坐辦公室,不要像他老爸一樣當黑手,每天做得一身髒汙。」

我一時無言。同事一方面擔心兒子的未來,一方面又不想讓兒子,去學她認為較底層的工作,歸根究柢,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作祟。

其實,我們在責備現在的孩子是草莓族、啃老族的時候,不妨想想,造成這些失落世代,除了大環境的因素,父母是不是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呢?



◆ 台灣沒「錢」途 年輕人出走是警訊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2012.09.14

「離譜的房價、微薄的薪水,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財經專欄作家徐嶔煌日前在網路貼文,指「年輕台勞輸出是現在進行式」;年輕人出國打工賺高時薪是不得已,因為台灣的薪資讓他們看不到未來。

徐嶔煌拿出數據說,年輕人赴澳洲打工度假人數,從二○○六年的七三九人,成長至去年一萬三千人,今年上半年更逼近一萬人,這只是到澳洲打工的人數,還不包括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德國等地。

「還清學費貸款、貼補家用、減少在台灣奮鬥幾年,是他們不惜離鄉背井出賣血汗的主因。」徐嶔煌說,今年出國打工當「台勞」的卅一歲以下年輕人至少有兩萬人,他們無法忍受微薄起薪,更無法接受雙北市離譜的房價,才決定出走。

徐嶔煌的臉書上,有十幾位在澳洲打工的年輕網友。徐嶔煌說,他們在台灣月薪領不到三萬,在澳洲可以領到六、七萬,辛苦一點去礦區,月入至少十萬,除可還清學貸債務,也為自己多掙點本錢不當「靠爸族」。

徐嶔煌說,從教育到產業政策,政府一錯再錯,注定台灣卅歲以下的年輕人逐漸失去職場競爭力,政府無力改善也不願意承認,愈來愈多年輕人淪落成為台勞,是不爭的事實。

「換作是我,我也跟他們一樣去打工。」台北市勞工局長陳業鑫說,看到年輕人出國賣勞力雖然不忍,「但產業低薪化,年輕人會用腳投票」。他呼籲企業要注意這項警訊,政府部門也要設法改善人力結構失衡的問題。



◆ 特殊教育待改善 社福機構紛提建言

台灣醒報/陳珮瑜 2012-09-14

特殊學生屬社會弱勢,如何補足他們的教育機會?民間社福機構指出,無論特殊教育實施年齡、師資培育、預算和課程規劃,政府都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目前實施年齡是定於3歲,以及普通班老師普遍沒有修習特殊教育等等。教育部則回應將修法,將年齡下降至2歲;師資部分教育部已有撥款補助。

特教法目前不但沒有詳細區分早期療育和學前特殊教育,實施年齡也從3歲開始。而攸關特殊兒童權益的「學前教育署」將於明年成立,實施年齡是否有下調的機會?民間社福機構對此紛紛表達經驗和建議。

「實施年齡從3歲開始,那更小的孩子怎麼辦?」婦聯文教基金會總幹事管美玲批評,所謂的教育應從整體性規劃,囊括所有年齡層,不能以歲數強行劃分;美國的特殊孩童方案,即採取「0歲發現、3個月確診、6個月介入」的相對措施,當孩子一出生,即享有教育權利;她建議教育部應予以參考。

師大特教所教授蘇芳柳也應和管美玲之言,認為應修改特教法第23條:「為推展身心障礙兒童之早期療育,其特殊教育的實施,應從3歲開始」此外,她還提到,特殊教育如今走融合制,特殊學生也納入普通班學習,但老師多沒受過專業的特殊教育,無形中剝奪特殊學生的權益,他認為每個老師都應修習特殊教育。

「普通班老師雖然對特殊學生是『零拒絕』,同時卻也『零服務』。」長庚大學早療研究所教授柯平順指出,目前的教育方向並不重視特教老師,卻又強調普通班和特教班應融合;他建議,師資培育便應加入特殊教育職前培訓和教保訓練,特殊學生才不會遭受冷落。

另外,針對特殊學生在剛進入小學時不可參加課後輔導一事,第一基金會執行長賴美智也表示,雖然此法立意是希望減輕學生的負擔,但特殊孩子在接軌學校正規教育之前,需要接受更多的輔導;目前為止,台北市社會局是完全不允許課後輔導,而新北市則定出,如果家長自費即可。她說,教育部應謹慎思考銜接一事。

對此,教育部特教小組執秘林坤燦回應,他已和教育部長蔣偉寧討論過,未來特殊教育實施年齡門檻將降為2歲,至於是否可從0歲開始,他也認為應當如此,只是還得再行討論。

至於師資培育部分,林坤燦表示,教育部每年都有提供經費給各縣市政府健全特教體制,1年約補助1億左右。他強調,為了讓每個特殊學生都能接受教育,不論其是上學、去社福機構等等,教育部都有提供補助。

而談到課後輔導,他也說,教育部對此是樂觀其成,也有補助民間組織和學校設立,未來也會再和社會局討論相關事宜。

fsj 提到...

遊學打工爭議/台灣高教與世代不正義

【聯合報╱林志潔/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新竹市)】2012.09.15

清大畢業生至澳洲當「台勞」,引發關注。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替年輕人叫屈,認為豐厚利潤掌握在四、五年級手上,年輕人只能當奴工,還被抹黑成草莓族去承擔所有責任!

新一期的彭博商業周刊則探討美國高等教育費用,在過去卅年成雙倍提高,二○一○年全美就學貸款總額超過信用卡貸款總額,至二○一一年更超越汽車貸款總額。一名青年表示,每個月她要負擔就學貸款金額高達一千四百元美金,多過她在NGO工作的薪資,自己完全沒有未來可言。

台灣和美國一樣,世代正義問題嚴重。目前的勞退制度,受優惠者為已經退休或正打算退休的人;現行與即將調整的健保制度,好到的是目前正在老化的一群;對土地的建設開發,重在凸顯執政者業績,所謂的經濟重於環保,其實就是將破壞環境的債留給子孫承擔;為求眼前選票,不惜開立各種全民買單的年金和社福支票。

台灣的四五年級生在就業時,經濟正在起飛;反觀六、七年級,甚至八年級生,面臨的是全球化來臨、經濟衰退以及廣大華人社群的挑戰,承擔高房價高消費的壓力,未來的高齡化社會,還得以一養百。

知識的累積和教育,才是年輕人競爭力的來源。但為了拚進所謂的世界百大,以凸顯學術行政者的功績,台灣高教重心放在各類期刊的研究發表,對年輕學子的賦權、培力與競爭力的提升,置若罔聞。幾所大獲教育部補助的大學,年年都號稱世界排名大有進步,但台灣的學子如今淪為澳洲台勞,難道是「五年五百億」的初衷?

筆者曾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號稱第一志願的法律系,但執業律師後,發現自己在全球化競爭下,外語能力低落,實務能力低落,從沒機會踏進過法院或事務所,連一張訴狀或存證信函都不會寫,一切仰賴雇主的培訓再加上自學。深覺台灣法學教育的不負責任,簡直浪費學生人生,罔顧當事人權益,這樣的教育品質,難怪沒有資格收高學費。

台灣並非沒有就業機會,且就業機會並不僅在本土。問題是:全球化下的職場,所需要的專業和敬業的能力,與台灣高等教育是脫鉤的,高教追求的是不切實際的世界百大,不理解人才為本,學生的就業市場在全世界,學生面對的也是來自全世界的競爭,這種欠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才是整個世代不正義亟需解決的根本問題!

身為六七年級生,我們處於上下夾殺的關鍵固然為難,但我們更有責任反省前人的專制、霸道與浪費。建立水平和垂直的分配正義,讓現在的學子以及我們的下一代,不要重蹈我們承受過的不幸,這才是負責任的作法。至於某些手握資源卻不知反省的既得利益世代,唉,就別指望他們了吧!



◆ 質比量重要 來台陸生 有錄取國立大學實力

【謝文瑄/新北市報導】2012-09-15 中國時報

今年是開放陸生來台第二年,報名輔大的人數激增至兩千多人,但輔大僅招收成績可錄取大陸國立大學的「一本線」學生,最終有六十五名陸生確定前來就讀。校方表示,多數陸生用功學習,課堂踴躍發問,提升校內讀書風氣,因此,「質」比「量」還重要。

輔大指出,台灣去年首度招收陸生,共有近千名陸生報名,最後有五十七人確定就學。今年報名人數激增兩倍,共六十五名陸生來台,其中學士班五十位,碩士班十五位,數量居全國之冠。

校方表示,陸生來台與否採「志願式」,他可以選擇就讀中國大陸的大專院校或台灣的大學,另錄取數量也由教育部裁定,校方並無決定權。然「陸生的程度比數量還重要,所以輔大非常要求陸生的學業成績」。

校方認為,第一年招收後,發現「一本線」陸生為學校帶來正向能量,像陸生有預、複習的習慣,上課也積極發問,不僅刺激學生的求學慾,也讓老師更積極準備課堂教材。

校方表示,因輔大為台灣唯一的天主教大專院校,也招攬不少外國籍學生,增加國際觀,另在中國大陸的名聲也好,每年才會有上千人擠破頭想進輔大。



◆ 日本311受災戶 來台圓留學夢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大林報導】2012.09.15

南華大學已開學,今年外籍新生報到創歷年最高,分發及申請人數總計41人,比去年增加1倍,其中來自日本的小野真帆是日本311大地震的仙台地區受災戶,和2名女日籍生來台讀書圓夢,昨天互勉努力達成理想目標。

南華大學外籍生今年分發人數30人,另個人申請的外籍生11人,校方表示,去年分發及申請人數約20人,今年倍數成長,可見辦學理念在海外廣受歡迎。

41名外籍生中,3人來自日本,經由申請管道就讀,在釣魚台事件漸引發台灣、大陸等地反彈情緒中,她們表示「很愛台灣、更喜歡學中文」,還說「來台灣留學深造是我們長期夢想,很高興能圓夢」。

小野真帆是日本311受災戶,她說獲知台灣援助日本震災,內心非常感動與感謝,下定決心要到台灣留學,她期許「未來可成為台日之間合作或交流橋梁」,因此選讀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

女日籍生柿沼芽生和母親是佛光山日本本栖寺翻譯義工,她喜愛漫畫創作,選讀傳播學系。來自東京的松田貴繪,媽媽是台灣人,小時候開始學中文,曾學美容與美髮技術的她,選讀自然生物科技系,未來希望研發和美容美髮相關的天然產品。



◆ 救人溺斃/同行少年受驚 校方將輔導

【聯合報╱記者劉崇如、林思宇/新北市報導】2012.09.15

三名少年隱匿陳柏霖溺水案,前天在陳父不斷追問下才坦承。他們從上周六至今,承受著心理壓力及眾人責難,校方表示會進行後續輔導,降低孩童的心理創傷。

校方說,被陳柏霖救起的徐姓少年,周四前都沒有異狀,但事件爆發後情緒低落,校方已成立輔導小組持續關心徐男的心理狀態。

兩名六年級的同伴也因前晚看到眾人大動作搜索、檢警調查而受到驚嚇,昨天到學校時神情疲憊。校方表示,學校已安排班級導師、輔導老師和社工輔導兩名學童,擔心近日不斷回想意外經過恐怕對孩童造成心理創傷,下周一會持續輔導觀察。

新北市教育局特殊教育科長歐人豪說,駐區督學已代表市長朱立倫發放急難救助金給陳柏霖家長,教育局也將對學生所在班級和學校做悲傷輔導。歐人豪說,會要求學校做水域安全宣導時,要加強學生的求救能力。

新北市消防局也呼籲,不要前往沒有救生員駐守的水域戲水,如發現有人溺水,應依救溺五步驟「叫、叫、伸、拋、划」的原則來施展藉物救生,於第一時間大聲呼救、撥打一一九報案。並籲家長多加關心小孩動向。



◆ 電子白板傷眼 教育部將訂規範

中央社 2012-09-15

越來越多小學使用電子白板,時間過長、用法不對,可能傷害眼睛,教育部將訂定使用規範。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過去小學使用黑板,黑板的顏色反差大,且教師都有受板書訓練,維持一定的字體大小,對眼睛傷害較小。

近年來許多小學推動多媒體學習,電子白板使用率越來越高,卻也帶來近視隱憂。王俊權說,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時,字體常選得過小,且為了讓字體清楚、色差明顯,多會關掉講台燈光,長時間使用,小朋友都盯著螢幕畫面,很容易近視。

「用電子白板上8小時課,就像看8小時電影,眼睛一定疲累無比。」王俊權說,教育部正研擬相關規範,例如規定最小字級、連續使用時間等,在走進數位時代的同時,也要顧及孩童的健康。

另外,教育部也發現,小學生的紙本作業平均一天長達1小時30分鐘,且多是重複練習,未來推動「電子書包」,原本的紙本換成傷眼的電腦螢幕,恐怕更是不堪設想。

王俊權表示,會努力和學校溝通,作業能否少一點,或者改變作業方式,多些戶外學習。

fsj 提到...

不怕台勞,只怕不勞

【聯合報╱黑白集】2012.09.16

清大畢業生在澳洲屠宰場工作的消息,引起各界「台勞時代來臨」的喟嘆。教育部官員回應說,這應只是個案,「台灣沒那麼慘」;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則說,只是在海外工作,不能稱為「台勞」。

經濟系畢業去澳洲當屠夫,當然只是個案;大學生去當礦工,也是個案。但許多個案加起來,就浮現了趨勢。家裡經濟狀況好的,可以出國打工度假兼壯遊;但身上背著就學貸款或養家重任的年輕人,就必須用勞力去討生活,這是無奈的選擇。官員卻把這個現象說得如此隱晦,好像勞力工作很可悲。

台灣慘不慘,睜大眼睛看看就知道。台灣青年在澳洲打工人數五年驟增廿倍,不是偶然,這和廿二K薪資魔咒息息相關。而在此之前,台灣人在大陸從「台幹」變成「台勞」,已道出台灣人力外流的事實。不同的是,大陸台勞多半屬於白領或技術工;而在澳洲工作的台灣青年,則是戴著方帽進入辛苦、汙穢、危險的三K產業,這難道不是經濟前景烏雲罩頂的警訊?

如果台灣有足夠的工作機會,能提供青年差強人意的職業,誰願離鄉背井到礦坑及屠宰場工作?怪的是,許多人不肯定這些年輕人就業不分貴賤,反而責備他們想要賺錢的想法是觀念錯誤,就連勞委會主委都把「台勞」一詞當蛇蠍;如此輕賤勞力工作,才是台灣社會最大的迷思。月入六萬的水電工沒人做,年輕人寧可領兩萬多去坐辦公室,不正因此而來?

台灣引進了四十多萬外勞,我們自己終於也來到台勞輸出的時代。這其實沒什麼好擔心,怕的只是我們忘了如何創造就業,乃至把勤勞的美德也忘記了。

※ 相關報導:

* 打工遊世界 何必死守22K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366247.shtml

所以別把職業無貴賤掛嘴上,因為明擺著瞧不起基層勞工,唯錢是問。但要說起錢,兩年可以存兩百萬,這年頭又有個年輕人辦到?清大剜肉生,你很屌,加油!



◆ 打工度假 絕非原罪

【曾永平】2012-09-16 中國時報

日前媒體大幅報導了知名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前往澳洲打工度假,負責血腥的屠宰工作,引起輿論譁然,紛紛討論台灣青年於澳洲擔任台勞的悲哀。台灣的孩子,真的將淪為台勞,擔任環境惡劣的3D工作嗎?其實這樣的問題可以從打工度假的原罪、高等教育的膨脹、以及台灣人才的危機三個層面來談起。

首先,打工度假絕對不會是原罪。打工度假原是讓青年拓展國際視野、鍛鍊外語能力、以及適應獨立生活的良機。相信許多的年輕朋友均認同打工度假絕非「徒事遊覽登臨之樂」,而應有「蓋將以充其志而成其學也」的共同想法。因此,此次大學畢業生旅澳打工度假,選擇至屠宰場打工,並以賺錢為唯一目的,而模糊了打工度假的良善美意,相信是許多曾經參與打工度假的年輕朋友所不能夠接受的。但,選擇至屠宰場工作,絕對無分職業的貴賤,而在於這樣的選擇對於人生意義的價值是否有所增長。年輕的生命,應該有許多瑰麗的理想,以及對於美好事物的堅持,這些人生的價值,決非金錢所能夠衡量。

以居家清潔打掃業為例,一次打掃的市場行情四小時約台幣一千五百元,以一天認真接兩個案子,週休二日來計算,一個月憑著單純的勞力活動及認真負責的態度,即可賺進六、七萬的薪資。再加諸台灣的生活水準、租屋價格、以及低廉的健康保險,相較於澳洲從事屠宰業所掙得的收入其實所差無幾。因此,若僅僅為了要賺錢,大可不必遠渡重洋至國外從事相同的勞力密集工作。

其次,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膨脹,造就滿街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博士生的情況。而此次新聞報導的焦點,均放在「高學歷」卻從事惡劣環境的屠宰業,如此強烈的對比自然引起社會輿論的譁然。在全球經濟趨緩,台灣景氣連九藍燈的情況下,高學歷的失業問題自然無可避免。但,再差的世道,高學歷的年輕朋友更應該有期許自己成為一流人才的決心,而非以景氣衰退為藉口,遠走他鄉從事沒有理想性的勞力密集產業。

最後,呼應前陣子國科會主委人才危機的一番談話。許多打工度假的年輕朋友,均認為打工度假比申請出國念書容易,同時又可以達到拓展國際視野、鍛鍊外語能力、以及適應獨立生活的機會,於是大家趨之若鶩地選擇了打工度假,這可以從打工度假與出國留學的消長可以看得出端倪。筆者認為,出國留學或可成為未來要出國打工度假年輕朋友的一個選項。在出國留學的前置考試準備,即是鍛鍊決心和毅力的開端;出國旅費的籌措以及爭取獎學金的過程,即是培養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關鍵;出國就學和各國同儕相處的過程,即為提升競爭力與語言能力的實質收穫;國外生活的砥礪可視為培養獨立自主的伊始。

至於,許多人質疑的出國學費、旅費籌措的問題,其實有很多管道可以解決。例如: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公費留學獎學金申請、出國留學無息貸款、其他各類國內外獎學金(如:蔣經國獎學金)、以及國外學校、教授、系所,甚至國外私人基金會、公司所提供的獎學金也不勝枚舉。

打工度假是體驗異國風情的絕佳契機,而出國留學亦是一個投資自我的優質選擇。每個人的人生目標與規劃有所不同,因此選擇沒有好與壞。對於在屠宰場打工的大學畢業生來說,若能將所賺取的資金,以苦幹實幹地態度,進行小型甚或是微型的創業,並理性的投資與理財,則兩年在屠宰場的辛苦,也將化為甜美的果實。

(作者為暨南國際大學休閒學與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優秀大學生澳洲打工幾時休?

【經濟日報╱社論】2012.09.16

清大畢業生到澳洲打工當屠夫、做台勞的議題,引起熱烈討論,在此同時,國內產業大老抱怨找不到人才。台灣擁有全世界最高密度的碩博士比例,但為何供需觀點差距如此之大?有人說是因為企業不願提供高薪,才找不到足夠的好人才;有人則認為沒有創新的環境讓人才發揮,或者不願花資源訓練人才,才是促使人才出走、遍尋不著人才的主因,企業主應該負更大的責任。

不論是何種因素導致這樣的現象,國內現今的確面臨到許多高學歷的人才找不到工作,而產業界招募不到可以滿足組織永續發展所需人才的窘境。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透過教育部的一些畢業統計數字來觀察,或許可以解答一部分的問題,也可有不同的思考。

現在的大學生及碩博士畢業生,與過去大家所認知的內涵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回溯到1981年,這一年IBM首度推出個人電腦,台灣的資訊科技產業因搭上IBM PC的順風車而建立今日穩固的基礎。1981當年大學畢業生約3.2萬人,這些人絕大部分在1959年出生。根據內政部統計,1959年出生嬰兒約42萬人,亦即1981年當時畢業可投入職場的大學生,是擇取1959年出生人數中約8%。

對照2010年,由於許多專科或技術學院不斷改制為科技大學,加上新設立的一些大專院校,讓大學生人數一下激增。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畢業大學生約23萬人,這些畢業生當年國內總出生人數約34萬人,亦即該年出生的嬰兒後來約有68%是大學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碩士的人數。1981年當時國內畢業的碩士生約2,000人,2010年國內畢業的碩士卻高達約6萬人,增加將近30倍。假設這些碩士年齡相仿,若與其當年出生人數相較,比率約17%。

而這也可以說明「業界大老怨嘆畢業學生這麼多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甚至碩士生也不好用!」的現象。這些業界大老多是3、4年級生,在其胼手胝足奮鬥的年代,台灣的一般產業規模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大。當時其聘用的大學生,基本上是百中選8的菁英,運用起來當然得心應手;現在的大學生是百中選68,碩士生是百中選17,較之於過去的大學精英,這些碩士畢業生平均素質的確相對較弱。

此外,產業環境的變化也讓供給相對顯得更為稀少。以資訊電子產業而言,1981年台灣資訊工業產值不到20億美元,如今不僅全球產值已破好幾兆,上中下游產業鏈布局更是完整,產業及企業規模變大,所需的人才數量大幅增加,但供給並沒有相對提升,因此每一家企業的選擇相對變少,也難怪這些產業大老對人才需求會如此殷切。

台灣產業所面臨的人才困境,關鍵因素已很明顯,亦即現在這種「碩士教育大學化、大學教育高中化」的現象,如何重新檢討學校碩博士教育的定位,在產業經濟發展與追求學術卓越中求得最佳的平衡,的確需要進一步思考。

而對於產業發展而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人才需求質與量俱增,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不僅是人才供給增加有限,還有對岸加大誘因磁吸的議題。政府除應思考如何防止人才大量流出的困境外,更應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更好的外國人才至台灣發展。因此,如何借鏡先進國家的經驗,鬆綁海外人才來台之相關法規,主動媒合國外優秀人才到台灣就職,或提供創新創業資金及低賦稅等政策誘因,鼓勵國外優秀人才到台灣創業;並重新檢討及放寬留學及移民政策,以進一步擴大人才的供給,也是現階段需要嚴肅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