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再不救…未來20年恐逾億死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389661.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倫敦26日電】2012.09.26
20個政府委託製作的一項報告26日指出,如果全世界未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2030年以前將總共有上億人因此喪生,每年並減損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2%。
由人道組織DARA策劃的這項報告表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帶來冰帽融化、氣候極端化、乾旱與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都將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生計。
報告推算,氣候變遷與密集排碳經濟導致的空氣汙染、饑饉與疾病,每年約造成500萬人喪生,如果目前大量消耗化石燃料的模式持續未減,衝擊還會加深。到2030年時,每年因此喪生的人數可能升高到600萬人。
該報告估算氣候變遷在2010到2030年間,對全球184個國家人口與經濟衝擊可能造成的衝擊,報告表示,前述的死亡逾九成將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報告表示,氣候變遷的效應每年削減全球GDP的1.6%,或相當於1.2兆美元,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到2030年時,每年對全球GDP的衝擊可能倍增到3.2%,到2100年時更超越10%的水準。
報告估計,在2010年代的十年間,全球轉向低碳經濟付出的代價,將約占GDP的0.5%。
英國經濟學家史特恩早先曾經表示,全世界每年應該投資相當於GDP的2%,以限制、預防和適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他在2006年提出的氣候變遷經濟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氣溫在未來50年升高攝氏2到3度,可能減損全球每人的消費達20%。
全球近200個國家在2010年達成協議,將致力把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以避免氣候變遷帶來的危險衝擊。但氣候科學家警告,化石燃料加速消耗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更形增加,達成這個目標的機率已愈來愈小。
◆ 18年觀測 海平面年上升3公厘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5157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9.25
耗時18年,歐美合作運行的偵測衛星近日發佈最新的世界海平面地圖!據BBC指出,從數據中發現,全世界海域每年平均上升3公厘,且存在地區性的差異。另有報告指出,台灣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速率達2.51公厘;等到海平面上升6公尺之後,全台灣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土地,將有25%泡在水裡,環境災民將達587萬人。
統計結果發現,海平面整體是不斷上升的,每年上升高度平均約為三公厘,但隨著地區的不同,高度也有顯著落差,例如位於亞洲的菲律賓海一年就上升10公厘,但在近美西地區的太平洋海域,海平面還略微下降約3公厘。
不過,科學家指出,海平面高度有時仍會受到聖嬰和反聖嬰現象影響,未來將更新一些衛星和監測方法,以及時程問題,方能更精確地測量出海平面高度年均上升量。
而根據法新社報導,美國科學家也以衛星探測北極海浮冰面積,發現至9月16日為止,浮冰面積僅剩342萬平方公里,是1979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小值。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指出,在過去兩個星期,海冰覆蓋面積已融解51萬8千平方公里,是相當罕見的大面積。
台灣方面,根據中央氣象局有關台灣百年氣候特性變化的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氣溫上升 0.8 ℃,但降雨明顯減少,單日降雨量增加,豪大雨日也增加。而因為變暖,海平面年年上升,在過去 10 年,高雄沿海每年上升 6.79 公釐,比台灣海平面平均 1.8 公釐還要高,加上西南部地層下陷的速率每年 7.89 公釐,台灣西南部陸地正逐步消失。
此外,台大大氣科學研究所助教曾于恆也曾發表「台灣周圍海域海平面變化趨勢」研究報告,發現台灣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速率達2.51公厘,是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1.4倍;等到海平面上升6公尺之後,全台灣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土地,將有25%泡在水裡,環境災民將達587萬人。
※ 相關報導:
* 恐怖的是…不專業的氣象新聞
* 美食救生態? 美夫婦與狼共舞!
* 貓羅溪洪災 逾千人要求國賠
19 則留言:
天候異常 巴西南部山區下雪
中央社 2012.09.27
巴西南部聖卡塔里納州山區,昨天最低氣溫降至攝氏零下5.6度,2座城鎮下雪。
今年南半球巴西的冬天異常燥熱,南部與東南部氣溫一度飆高到攝氏36度,但22日春分後,氣溫遽降。昨天,聖卡塔里納州(Santa Catarina)山區氣溫降至零下5.6度,2座城鎮下雪。
聖卡塔里納州環境水利氣象中心(Epagri/Ciram)指出,距首府弗洛里亞諾波利斯(Florianopolis)230公里的山城聖喬亞金(Sao Joaquim),昨天晚上9時下雪,今天上午6、7時再度飄雪,最低溫達零下3度,因位於高山,冷的感覺好像零下23度。
海拔1800公尺的烏魯比西(Urubici)昨晚也下雪,最低溫達零下5.6度。
氣象中心指出,巴西春分以來的低氣溫,是因為南極性冷氣團過境形成,致使聖卡塔里納州山區飄冰雨下雪。
強烈冷鋒也帶來狂風和黑霜,雖然沒有結白霜,仍使農作物受凍害,為聖卡塔里納州西部農業造成損失。
氣象中心提醒前往巴西南部沿海地區的旅客應注意安全,因為海浪洶湧,浪高達3公尺。
◆ 氣候變遷若加劇 2030前 恐死億人
自由 2012.09.27
全球GDP 將年損3.2%
〔編譯陳成良/綜合廿六日外電報導〕人道主義研究機構DARA以及「氣候變遷脆弱國家論壇(Climate Vulnerable Forum)」廿六日在紐約發布一個關於全球氣候危機的重要報告,指出全世界如不能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二○三○年以前將總共有上億人因此喪生,每年並減損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二%。
對184國人文和經濟影響報告
這份「氣候脆弱性監測」報告是二十個易受氣候變化衝擊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委託DARA完成,估算從二○一○年到二○三○年氣候變化對一百八十四個國家的人文和經濟影響。報告中警告,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帶來冰帽融化、氣候極端化、乾旱與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都將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生計。
報告稱,目前每年有約五百萬人死於氣候變遷和碳排放過度而引發的空氣污染、飢餓和疾病,而如果延續目前化石燃料消費的模式,到二○三○年與此相關的死亡人數將升至每年六百萬人,其中超過九成將在開發中國家。
報告中說,氣候變遷效應正使世界經濟每年遭受約一兆兩千億美元(約三十五兆三千億台幣)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一.六%,如果不採取因應措施,到了二○三○年,持續升高的氣溫與相關的排碳污染,會使全球經濟損失攀升一倍,達到全球GDP的三.二%,在二一○○年前則超過十%。
相較下,報告估計,至二○二○年,推動全球經濟低碳化的成本,只相當於GDP○.五%左右。
「氣候變遷脆弱國家論壇」主席、孟加拉總理哈席娜回應該報告時稱,氣候變遷將對孟加拉具有毀滅性的影響。氣溫每上升攝氏一度,孟加拉會損失十%的糧食生產,這相當於四百萬公噸的糧食,價值達廿五億美元,亦相當於孟加拉二%的GDP。
國際樂施會(Oxfam International)指出,政府對氣候變遷的不作為,造成的損失「令人震驚」。國際樂施會執行主管霍布茲說,二○三○年前,僅農漁業的損失每年就可能超過五千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數百萬人仰賴農漁業維生的赤貧國家。
DARA指出,全球最赤貧國家面對乾旱、水源短缺、作物歉收、貧窮與疾病的風險升高,更是無力招架,到二○三○年經濟損失可能達GDP的十一%。
不過,即使是規模最大、發展最快速的經濟體,也難逃一劫。報告中估計,到了二○三○年,美國與中國的GDP將各自損失二.一%,印度也將損失超過五%。
9月灰濛濛 空氣品質惡化 民眾多過敏
自由 2012.09.28
民眾眼睛癢、打噴嚏 六輕也冒黑煙 地方不安
〔記者黃淑莉、廖淑玲/雲林報導〕雲林灰濛濛!近來許多民眾感覺眼睛不舒服,小朋友的氣管、眼睛等過敏症狀也加劇,原來是空氣品質惡化惹禍;麥寮六輕芳香烴廠昨日試車再又出現黑煙,連二天工安事故,讓地方非常不安。
環保局空噪科指出,依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資料,九月一日至二十五日雲林縣測站指標污染物為懸浮微粒(PM10)共有六站日、臭氧(O3)共有四十四站日,相較於上半年及去年,今年空氣品質確有惡化的趨勢。
空噪科表示,九月因季節轉換,大氣中含水率降低且常伴隨滯留型天候造成大氣擴散情形不良,導致臭氧之前驅物,如揮發性有機物等累積,經日照後生成臭氧及二次氣膠狀之細懸浮微粒(PM2.5),造成灰霾,影響空氣之能見度。
加強洗街、工地灑水
環保局指出,防範因東北季風增加導致揚塵,該局接已加強各測站周邊鄉鎮加強洗街作業,並通知附近營建工地及堆置場,協助派員加強場區內裸露地及場區周邊道路進行灑水作業,減緩揚塵現象。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指出,九月空氣品質確有惡化,他每日觀看環保署監測數據,二十一日懸浮微粒最少,但臭氧卻是最糟一天,雲林以南幾乎都超標,九月以來醫療院所的過敏、呼吸道患者有增加,尤其是孩子眼睛癢、打噴嚏、流鼻水等過敏症狀加劇,建議相關單位應研議針對空氣污染達不良、惡化時,應有因應對策,降低對學童的傷害。
台塑麥寮南亞EG4廠前天才發生爆裂,烯烴二廠昨又再傳出黑煙,經查證是該廠加熱爐滴入燃油,燃燒不完成冒出黑煙,雖未有事故發生,廠方也表示是正常製程,但連著兩天六輕廠區都傳出火災事件,令地方十分不安。
昨天下午三時十一分許,台化烯烴二廠冒出黑煙,冒煙的時間約二十分鐘,並未有進一步事故發生。
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六輕是大企業,卻接連兩天都有狀況,仍然讓人不安,盼六輕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讓雲林沿海的小老百姓擁有呼吸乾淨空氣的自由。
※ 相關報導:
* 瓦斯下周漲5角 天然氣價破新高
http://udn.com/NEWS/LIFE/LIF1/7396808.shtml
國際氣價居高不下,國內天然氣與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下周一將同步喊漲,預估天然氣價每度漲零點五五元,創歷史新高,桶裝瓦斯每公斤漲五角,一桶廿公斤裝的瓦斯逼近九百元;調整後的價格,將從下周二開始生效。
◆ 西班牙南部豪雨成災
中央社 2012.09.29
西班牙昨天起豪雨不斷,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遭洪災侵襲,已有600多人被迫撤離,6人死亡,其中包含一名10歲小女孩與一名80歲老婦人。
河水上漲同時導致橋樑中斷,車輛翻覆淹沒,多條公路封閉。
西國氣象局表示,昨天上午起南部開始降雨,東部與東南部雨勢陸續增強,瓦倫西亞區港務局昨日也在推特(Twitter)社群網站宣布,因海面風雨過強,港口暫時關閉。
暴風雨預估將繼續往東北方向前進,加泰隆尼亞區已發布豪雨特報。
安達盧西亞(Andalucia)區安塔卡拉(Antequera)氣象站指出,馬拉加(Malaga)省與馬貝雅(Marbella)省西北部等雨勢較大地區,昨日在12小時內降雨量達到245毫米。
全民烤肉 傷身害地球
【陳惟華】2012-09-30 中國時報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每逢月圓佳節,親友團圓在月餅、柚子和烤肉的幸福滋味令人難忘。然而,科學家提醒,在幾近於集體投入的全民大烤肉過程中,會產生多種強烈的致癌物質以及一氧化碳、黑碳懸浮粒等溫室氣體,不但會傷害身體,也成了氣候變遷的幫凶。
最近,哈佛大學發表兩個追蹤數十萬人長達二十八年的大規模飲食研究,證實吃加工紅肉(培根、熱狗、香腸或臘腸等)以及未加工紅肉(牛肉、豬肉、羊肉)的確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早逝(各種原因所造成的死亡)、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和癌症的死亡;而且增加早逝的風險與每天吃紅肉的份量有關,證實了吃紅肉的量與死亡的風險呈現線性增加的劑量關係!另外,十年來許多前瞻性的醫學研究陸續證實,吃加工紅肉和紅肉也會明顯增加三八%胃癌、二九%胰臟癌、二四%大腸直腸癌和瘜肉、二二%膀胱癌、一九%腎臟癌(尤其增加二倍乳突狀腎癌)、一二%攝護腺癌(尤其是烤肉和燒烤增加三六%晚期的前列腺癌)、二三%男人中風以及不孕症等。
這是因為紅肉中的血紅素鐵是強烈的親氧化劑,會導致體內基因的突變,再加上肉類高溫亨調時會產生多種破壞基因的致癌物質:肉類蛋白質加熱會產生雜環胺類,動物油脂加熱產生多環碳氫化合物,肉類中的亞硝鹽高溫亨調產生亞硝胺,火烤肉汁產生的油煙,以及澱粉類烤焦產生的丙烯胺類等。建議炭烤時可以蔬菜、甜椒、菇類、豆干、豆腸等串燒來取代過多的肉類,並用鋁箔紙包覆食物再烤,避免這些致癌的煙霧附著在食物上;並且烤焦或燒焦的食物請丟棄不要食用。
再者,依環保署計算,用一公斤木炭烤一公斤的肉,將製造三九.七公斤的二氧化碳,等於是一棵樹要花費超過三年才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而根據NASA科學家發現,不完全的燃燒如炭烤等也會產生煤煙微粒(黑碳),會嚴重影響氣候變遷包括加速北極和南極冰山的融化,因為黑碳的暖化強度是二氧化碳的四千倍!根據二○一二年九月《英國醫學雜誌》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紅肉和加工肉類吃最少量的人比吃紅肉最多者每人每年減少○.四五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當量。
此外,你能想像嗎?消耗過多的肉類與全世界九億多人挨餓和八億多人缺水也有關。因為每三公斤的飼料才能產生一公斤的豬肉二手蛋白質,流失了三分之二農作物的一手蛋白質。聯合國統計牲畜消耗全球七四%大豆、三六%的榖物和將近七○%的淡水。環保署《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詳述:生產一公斤的動物蛋白質,所需消耗的水資源是生產一公斤植物蛋白質的十五倍;生產一單位動物性卡路里所消耗能源,是直接由植物取得相同熱量的二十倍。
中秋賞明月、看銀河之際,少烤肉、少吃肉,不但愛自己,而且能夠緩和世界的饑荒和水荒,也有助於減少製造氣候變遷的難民!(作者為愛家自然診所院長、英國牛津大學博士)
◆ 電腦主機殼烤肉?! 當心致癌、不孕
【華視新聞╱報導】2012.09.30
今天是中秋烤肉節,竟然出現了最新型烤肉架,有網友PO文分享,用電腦機殼充當烤肉架的照片,還強調炭火距離恰到好處,文章引發網友討論。但醫師表示,吃多了這樣烤出來的肉,可能會有致癌以及不孕的風險。
中秋節要烤肉,用的是電腦主機殼來裝木炭,生火之後,放上網子,還可以當烤肉架使用,廢物利用,看起來真的很方便,但其實,不知不覺就把毒給吃下肚了。因為阻燃劑,是毒性非常強的環境荷爾蒙,而且不只使用在電腦機殼,幾乎所有電器上,統統都有。所以說,中秋節烤肉,可別以為有趣又省錢,就把家裡不用的電器,拿來當烤肉架,醫師建議,烤肉架材質最好選不銹鋼材質,不僅能重複使用,還不會危害健康。
◆ 西班牙大洪水釀8死 6百人撤離家園
【中天新聞記者/陳諺瑩】2012-09-30
全球極端氣候現象加劇。今年初,才歷經七十年來最大乾旱的西班牙,最近南部地區卻接發連發暴雨,引發洪水泛濫,甚至沖垮一座橋樑,目前已知造成八人死亡,六百多名民眾被迫撤離家園。
身穿橘衣的救援人員站在湍急的水流中為救難車開路,西班牙南部地區連日暴雨引發洪水原先的道路現在全成了大洪流,家具、物品一件件在水面上漂走,還有一座大橋橋墩被洪水沖毀硬生生被斷成好幾塊,交通受阻想救人只能靠橡皮艇前進。
搖晃中、驚險向前原本只能搭一人的橡皮艇硬是擠上兩人,讓家屬在船上指引方向救出陷在洪水裡的老弱婦孺。
據了解這場洪水來得又急又快光一個上午每平方公尺就有245公升的大水倒進,目前已經造成西班牙南部地區八人死亡,六百多人被迫撤離家園,不少車輛、房子都泡在水中,經濟捐失還無法估計,西班牙政府表示現在已經動員八百名救援人員前往災區搶救,希望盡快恢復當地的生活機能。
颱風杰拉華橫掃日本各列島 2死交通受阻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2-10-01
颱風杰拉華,中心已抵達日本北海道,在這之前的連續兩天,颱風橫掃了日本各列島,至少已造成兩人死亡。
杰拉華颱風29日吹向沖繩縣那霸市,瞬間最大風速就達61.2公尺,是當地觀測史上第三強颱,強風導致沖繩縣至少30人受傷。
30日下午,杰拉華颱風從鹿兒島登陸,開始從南向北縱貫整個日本列島,尤其對沖繩、四國和本州,造成較大影響。颱風使日本關東、關西、九州等地起降的五百多個航班被取消,好幾萬人出行受阻。新幹線也相繼停運。部分地鐵和電車停運,部分高速公路也禁止通行。
◆ 《海水吞8公頃》台西海園鹽化 植栽枯死
自由 2012.10.01
颱風遇漲潮 從東、北側水門倒灌
〔記者陳燦坤/台西報導〕台西海園漲潮淹水面積擴大,土壤鹽化不僅造成毗鄰的防風林木麻黃枝葉乾枯,雲林縣府園區綠化植栽的樹苗也相繼枯死,當地居民憂心沿海已吹起東北季風,沙塵害恐更嚴重,縣府表示,將前往勘察,尋求因應之道。
海園去年施工整修後,縣府派員在裸露地面栽種樹苗,降低台西秋、冬季塵沙紛飛問題,鑑於沿海東北季風強勁,不利於植物生長,施工單位刻意在園區北側濱海一帶,以竹枝築起一道道擋風牆。
不料,擋風牆雖可化解強風力道,卻阻擋不了土壤鹽化。當地居民表示,每當漲潮時,因地層下陷,海水從園區東側、北側水門倒灌,退潮後的沼澤地帶明顯擴張,從過去兩、三公頃增至四公頃左右,六月間颱風遇漲潮,佔地二十五公頃的海園,三分之一地表約八公頃淹水,過去相當罕見。
樹苗存活偏低 縣府將了解
居民指出,漲潮淹水面積增加,導致土壤鹽化更嚴重,晴天就可看到水門附近地表鋪著一層雪白鹽末,除了縣府之前栽種的樹苗相繼枯死,緊鄰海園的防風林也出現木麻黃枝葉乾枯,影響所及不僅綠、美化難度提升,沿海沙塵害可能因防風林屏障功能縮減日趨嚴重。
縣府昨得知海園植栽枯死相當重視,認為如果是大環境出現變化,將先派員到場評估,了解樹苗存活率偏低原因,再請教專家改善或引進適合的樹種重新栽種。
◆ 氣候變暖 陸冰川徑流顯著增
中央社 2012-10-01
大陸中國科學院的研究顯示,過去50年全球氣候變暖已對中國大陸主要寒區河流徑流產生了影響,冰川徑流顯著增加。
新華社報導,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川徑流的顯著增加,但未來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徑流峰值大小和出現時間,取決於冰川規模和升溫速率。
研究人員表示,冰川融化加劇已導致青藏高原冰川補給湖泊面積擴大、水位上升,隨著氣溫變暖,冰川減薄後退、冰川融水增多、冰湖庫容增加,使洪水總量和洪水頻率不斷增加。
此外,研究人員說,氣候變暖已導致融雪徑流過程提前,改變了徑流的年內分配。但融雪期徑流增加的幅度還需更加詳細的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冰凍圈為全球水循環過程的重要環節,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在全球變化研究中備受關注。尤其冰凍圈的三大要素:冰川、凍土和積雪,對氣候變暖極其敏感。
印尼4月強震 巨大板塊崩裂中
AFP 2012.09.27
(法新社巴黎26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印尼西側今年4月11日發生規模8.7強震,為規模最大的同類型地震,證實了巨大地殼板塊正在崩裂的懷疑。
科學家指出,這起因史無前例4條斷層斷裂所引發的強震,對地殼形成重大衝擊,在近1週後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地震。
美國西部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地球物理學家柯柏(Keith Koper)表示:「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地震。」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地球科學教授雷伊(ThorneLay)指出:「沒有人猜想到會發生這等規模與類型的強震,斷層帶的複雜程度讓和我談及此一話題的人都感到意外。」
這起強震發生於蘇門答臘西方約500公里處、印澳板塊中央。此一板塊橫跨澳洲、印度洋東部以及印度次大陸。(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 南加州熱浪40度高溫 濕度10%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2.10.03
中秋節剛過,美國南加州遭受熱浪的侵襲,部分地區氣溫超過攝氏40度,創下三十年以來同期最高溫記錄。
當地氣象預測,這個星期南加州很多地方將迎來有如盛夏的高溫天氣。
目前已經測得的數據,洛杉磯市中心的溫度曾達攝氏36.7度,阿罕布拉、帕薩迪納、聖蓋博谷等華裔居住的地區約答攝氏37.8度高溫。一些地方還超過了1980年同期錄得的攝氏40度的最高紀錄。
創紀錄的高溫還伴隨著濕度不到10%的乾燥天氣,除了給人們帶來不適與困擾外,也加強了發生山林野火的危險。南加州多地已經掛出紅旗警報。
◆ 奈及利亞洪災 148人死亡
中央社 2012.10.02
國際紅十字會今天表示,非洲奈及利亞豪雨引發洪水肆虐,已經奪走148條人命、超過6萬4000人無家可歸。
據「南非聯合新聞社」(SAPA)今天引述奈國政府表示,洪水氾濫提高其他疾病如霍亂等的擴大流行風險。在北方兩省,至少已有因豪大雨引發洪水所導致的135例霍亂病情。
報導引述紅十字會非洲西部執行長沙伊(DanielSayi)表示,氣象報告顯示豪雨暫時不會停止,淹水情況會持續加重,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奈國36省中已有18省受到洪澇影響,已經成立緊急救災中心,提供災民物資與臨時棲身地方。
奈國每年雨季由3月到9月,今年9月以來,處處淹大水,骯髒的洪水充斥著居民大量垃圾與排泄物,因而造成霍亂與腸炎大流行。
暖化延後落葉 全球賞楓正發燒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0.04
全球暖化,各地紛傳高溫,歐洲與日本研究發現,原本應該按時落葉的樹葉,落葉時間都出現延後,而今年美國前八個月平均溫度屢創高溫紀錄,恐怕也將延後落葉時間;不過另一波賞楓重頭戲則接力登場,不僅當地農場業者準備妥當,賞楓熱點之一的佛蒙特州,其經濟效益更達三億美金(約台幣88億元)。
美國今年依舊高溫壟罩,今年一月到八月溫度居高不下,氣象單位預測,如果今年秋天到冬天四個月溫度沒有出現極度低溫,今年一整年恐怕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另外,波士頓大學卜林美克稍早便指出,歐洲與日本研究都發現,樹葉的顏色已經出現變化,而且落葉時間也變晚。
Accuweather.com網站指出,樹葉進入秋天後由於白天時間縮短,葉綠素(chlorophyll)開始減少,如果秋天白日溫度夠冷,樹葉變色時間就會提早,若是變暖,變色時間則會延後,因此《美國科學人雜誌》編輯菲謝蒂(Mark Fischetti)就表示,「整體而言,全球暖化會導致延後樹葉正常變黃的時間。」
不過,美國緬因州森林觀光業者則喜出望外,等待即將到來的賞楓人潮,緬因州森林觀光局發言人羅絲表示,「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秋葉季節,來自各地的預約人潮,其中還有遠自中國的觀光客們。」
紐約州格林郡的農場業者,也都期待這波賞楓人潮帶來的商機,當地一家農場業者寇里斯曼表示,「一年的收入其中四分之一是賞楓人潮,而且今年的預約情況普遍較佳。」
同樣也是賞楓熱點的佛蒙特州,一年賞楓帶來的經濟效益達三億美金(約台幣88億元),鄰州新罕布什爾州賞楓經濟效益也有十億美金(約台幣293億元)。
雖然稍早美國東北部遭受艾琳(Irene)颶風侵襲,不過業者早已趕緊搶修完畢,就是希望能及時趕上這波賞楓帶來的「錢潮」,佛蒙特州威茲鎮一處農場業者派普表示,「今年的預約人數已經回籠,就如同往年一樣。」
◆ 季節錯亂?春季花朵秋天開滿園
「水李」花期通常在春節前後 今年中秋竟陸續開花
桐花、櫻花也零星綻放
【沈揮勝/南投報導】2012-10-04 中國時報
「咦…咱家李子樹,最近怎麼都綻放出花朵?」水里著名果實作物「水李」,尋常花期在春節前後、五月初果熟,但今年有違常態,從中秋前半個月開始,陸續開花結果,連水里到魚池之間投一三一縣道兩側,也偶見油桐花亂開,讓人懷疑季節是否錯亂?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專家張和明說,類似現象,近幾年來確實都有觀察到,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少數個體,受到局部環境影響」,至於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應該還要有更嚴謹、更深入的觀察和調查,以利釐清。
水里的水李主產區在新興村鹿寮坑,當地客家協會總幹事陳純琅家族,經營有全鄉最大規模的水李園。
她納悶表示,往年在深秋或初冬,確實也曾發現少量李樹會有「莠花(非正期開出,品質不佳的花)」現象,但像今年開花植株達到半數,且花量達正規期的三或四分之一,還真是首見。
此外,南投縣其他海拔五百到八百公尺的山區,也有一定比例的櫻花零星綻開,雖不若初春的花團錦簇,但細看卻也嬌嫩可愛。特生助理研究員張和明表示,成因與李花類似,如果開花植株數高達七、八成,或許就值得往氣候波動的角度去探討。
悲 雲南土石流18學童全遇難
中央社 2012-10-05
大陸雲南省彝良縣昨天發生土石流,共有19人被埋,其中18人是小學生並全部遇難,另1名失蹤者仍在搜救中。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報導,土石流還造成1人重傷,傷者已進行搶救,情況穩定。
意外造成800餘人受災,6戶農戶房屋受損,其中3戶全部被埋。
彝良縣政府表示,昨天上午8時10分左右,昭通市彝良縣龍海鄉鎮河村油房村民小組發生土石流,約16萬立方公尺的土石流掩埋了河對面的田頭小學教學樓,共18名學生和附近農戶1人被埋。
油房小河還被阻斷形成河面寬約15公尺、水深約7公尺的堰塞湖。
彝良縣9月初曾發生規模5.7的地震,造成數十人死亡。
當地教育局官員說,地震災區學校9月中旬陸續復課,最近的中秋節與大陸國慶假期,除中秋節放假1天,10月1日起,災區學校教職工放棄休假為學生補課。
在田頭小學補課的共有37名學生,主要來自先前在地震中校舍受損嚴重的一所小學,其中被掩埋的18名學生是為了準備上課而提前到校。
◆ 洛桑桑蓋:藏河引流 衝擊印度
中央社 2012.10.05
西藏流亡政府行政首長洛桑桑蓋說,中國大陸將西藏河流引流,影響印度和孟加拉人民生計。他敦促印方向中方交涉。
「印亞新聞社」(Indo-Asian News Service)今天報導,藏人行政中央(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即西藏流亡政府)噶倫赤巴(行政首長)洛桑桑蓋(Lobsang Sangay)今天在新德里對受邀的媒體表示,中國大陸東北部出現嚴重缺水問題,「全國(指中國大陸)有60%的地區得靠別的地方供水」。
他說,中方在西藏高原每條河流都興建水壩,其中部分河流河水還被引流,「那下游水流會怎樣?」
他強調,蓋水壩不但影響流向下游的自然水流,也衝擊印度和孟加拉的捕魚活動。
洛桑桑蓋還說,布拉馬普特拉(Brahmaputra)河每年爆發洪水,肆虐印度東北和孟加拉,肇因於中國大陸在西藏地區伐木導致河川淤積。
發源於西藏的雅魯藏布江,流入印度後稱布拉馬普特拉河。伐木造成西藏地區冰河快速融化,導致下游洪災。
洛桑桑蓋強調,「西藏的情況與印度生死攸關,敦促新德里在會談時向北京提出相關議題」。
他另外表示,中國大陸已在西藏興建5座機場,第6個正在蓋。洛桑桑蓋說,中方在西藏有龐大駐軍,鐵路已連通北京和拉薩,「很快會延伸到尼泊爾」。
目前全球約有14萬流亡藏人,其中超過10萬人住在印度。
氣候變遷? 水里李子樹提早開花結果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水里報導】2012.10.07
氣候變遷,造成很多植物花期錯亂?埔里鎮的櫻花早開,水里鄉永興村一片李子園也有不少李子樹開出朵朵白花,有些甚至還結果,但果實很快就會掉落。園主陳純琅憂心說「擔心影響明年結果」。
水里鄉永興村一片李子園,園內不少李子樹最近開出朵朵雪白李花,有些樹開得更茂盛,這些雪白的李花原應在年底至明年一月才開花,如今卻提早開花,還結出個頭小小的李子。
許姓鄉民說,往年這時候,總會有些李子先開花,他們認為這是沒有用的花,稱為「野花」,即使結實,也不會飽滿,果實很快就掉落,沒什麼意義。
但有耆老說,李子開花,都在每年的12月底到翌年的1月,每年難免會有些李子樹搶先開幾朵花,不必當一回事。
但園主陳純琅說,今年秋季李子樹開花比以往更加茂盛,不但花期提早,而且還結出顆顆小果實,擔心會影響正常的結果期,屆時可能花少、結果量也少,損失就大了,她覺得這應該是氣候異常之下,帶來的後遺症。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組助理研究員張和明說,如果是氣候變遷影響,應是大部份植物約七到八成會開花;但從李子園並未高成數開花,研判應是少數個體受局部環境影響所致。
◆ 秋老虎發威 雲林文蛤逾半暴斃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台西報導】2012.10.07
「秋老虎」發威,雲林地區連日來時而乾風,時而烈日,風砂漂浮在養殖池水面,使水質大變,文蛤死亡嚴重,有的養殖池死蛤高達6成,平均死亡量也有4到5成,導致文蛤價格上揚;業者無奈地說,並非有人哄抬或景氣效應,供需失衡自然漲價,他們也希望養出便宜又好吃的文蛤。
業者許淵智等人說,養殖最怕天氣變化,每年秋季,季節交替水溫變化大,很容易造成魚、貝死亡,尤其最近秋老虎侵襲,白天熱到不行,入夜或清晨後溫差達5、6度,加上乾風吹襲帶來嚴重風砂,漂浮在水面,水質、水溫驟變,「殺傷力」最大。
業者說,文蛤因中秋節剛過,仍維持高價,最近蛤死嚴重,每公斤已漲到逾30元,市面零售以台斤論價,依文蛤大小區分中蛤每台斤約50元、大蛤約65元。
許淵智昨天把堆積如山的蛤殼裝袋丟棄,他說,養了約1公頃文蛤,約6成死亡,即使目前文蛤價格不錯,但死亡太多,損失也補不回來。
◆ 10月暴雪 明尼蘇達州積雪盈呎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北達科他州大叉5日電】2012.10.06
罕見的10月暴風雪5日使明尼蘇達州西北部和北達科他州部分地區頓成銀色世界。距加拿大邊界十哩的明州羅索市(Roseau)降雪最多,積雪高達14吋(1呎為12呎),厚重的濕雪壓倒樹木,造成許多民宅停電。
某些地區自4日即開始降雪。明尼蘇達州卡爾斯泰德市(Karlstad)積雪六吋,北達科他州大叉市(Grand Forks)降雪三吋半,明州中河市(Middle River)降雪八吋。
大叉市媒體報導,漫天風雪造成一起車子對撞車禍,導致一名婦女喪生。
明州羅索市警車調派員索倫森說:「我們過去也遇到這麼早下雪,但這樣規模的大風雪十分少見。」
這場風雪對持續數月的中西部乾旱,幫助不大,但雨水對明州西北部的撲滅野火作業有幫助。
國家氣象局說,這場風雪將向西移動,懷俄明和內布拉斯加州5日晚上降大雪,科羅拉多州東北部和堪薩斯州西北部將於6日下雪。氣象預報員說:「這好像預示冬天已經開始。」
此外,從明尼蘇達州向東至紐約州這片弧形地帶,今冬將會多雪,降雪將超過平均量。
氣溫陡降20度 全美驟冷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7日電】2012.10.09
受冷鋒面南下東移的影響,全美逾70個城市7日出現氣溫驟降,有些地區甚至發布結冰或結霜警告。氣象當局表示,天氣即日起開始進入偏冷型態。
國家氣象局表示,冷鋒面自6日晚間逐漸東移後,從南方平原至俄亥俄谷,許多地區7日的氣溫大幅降至正常溫度以下。紐約三州地區的最高氣溫則從華氏70多度降至50多度。
有些地區從清晨開始即十分寒冷,甚至接近冰點。懷俄明州的拉勒米(Laramie)的晨間最低溫僅有六度。而包括奧克拉荷馬、俄勒岡、肯塔基和猶他州,均陸續發布結冰警告。
全美各地7日白天氣溫範圍,分別為中西部上半部地區45度左右、南部平原50度至60度,以及東北部和中部大西洋地區40度至50度。
與此同時,伴隨該系統的冷氣流,並在密西根、俄亥俄州東部、紐約州西部、賓州西部和東北部地區造成降雨。
新澤西州冬青山(Mount Holly)國家氣象局氣象專家哈耶斯(Jim Hayes)表示,這種天氣驟變情形,比往年更為極端。
哈耶斯並以德拉瓦州為例,指出「目前仍是秋季,該州10月初的氣溫一般都在70多度,但6日感覺是在9月中旬的天氣,隔天氣溫卻降至有如11月底的寒冷」。
不過,各地區8日最高氣溫可望回升至60度左右。而紐約市大都會地區未來十天的氣溫則在40度至60度之間。
南極海冰立體圖 有助研究暖化
路透社 – 2012年10月11日
(路透雪梨11日電)科學家首度畫出南極海冰海平面以下部份的3D立體圖,有助於他們進一步瞭解氣候變遷對南極造成的衝擊。
八國科學家用機器人潛水艇畫出海冰下緣的世界,進而精確測量南極海冰的厚度。
南極冰河學家李瑟(Jan Lieser)告訴路透社:「氣候科學家認為這些冰的厚度是決定生態系統變遷的聖杯。如果能判定海冰厚度的變化幅度,我們就能估算這些海冰因為全球暖化而變化的速度。」
李瑟目前在南冰洋一艘澳洲破冰船上,執行海冰物理學和生態系統實驗計畫(Sea Ice Physics and Ecosystem Experiment project),這個案子有澳洲、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和美國科學家參與。
他們利用一艘機器人潛水艇,讓它在海冰下方20公尺處以格子狀路線移動,用多束聲納來測量海冰的下緣。
李瑟說,海冰厚度的變化影響南冰洋底層海水的組成,這些冰冷海水推動全球洋流,對浮游生物、磷蝦、到鯨等海洋生物至為重要。
類似實驗2007年做過,但只用航空設備畫出2D圖,精確度較低。
科學家自1950年代以來就有北極地區冰層厚度的資料,可以分析北極海的變遷,但南極洲周邊冰層則沒有類似資料。中央社(翻譯)
◆ 雨季來曼谷又淹 擔心洪災外商心驚
TVBS – 2012年10月11日
去年泰國因為大淹水,大曼谷地區引發世紀洪災,導致曼谷周邊的工業區,被淹沒長達2個月,前往投資的外商損失慘重,轉眼間1年過去了,泰國的雨季,再度來臨,這一年來,泰國的防洪措施,到底有哪些改善?帶您一起來瞭解。
2011年水淹曼谷城,破紀錄的大水,不僅讓這各大城市幾乎癱瘓,最恐怖的是曼谷近郊的工業區全被淹沒,光是日本在這裡就有800家工廠被淹,損失超過3兆5千億日幣,當然台商也很慘。
TVBS記者錢怡君(2011.10):「經過了重重的波折,我們終於來到泰國(曼谷),北部最嚴重的災區,在這個工業區你可以看到,周圍所有的工廠,幾乎百分之百通通都泡在大水裡,當然也包括我們台商的工廠在內,在這裡有20多家台商,他們的投資、他們在泰國打拚的心血,恐怕通通都泡湯了。」
這是2011年10月,TVBS採訪團隊來到淹水的工業區採訪的狀況,台商欲哭無淚,他們的工廠泡水整整2個月,過了1年又來到了10月雨季。
連續幾天大雨,曼谷又開始淹大水。NHK記者:「這裡是離曼谷東邊約50公里的城鎮,您可以看到,逐漸高漲的水位,已經威脅到民眾的生活|。」
大家都很擔心,淹水的惡夢重演,今年8月泰國政府才重新蓋了防水牆,美女總理盈拉還親自剪綵驗收。
泰國總理盈拉(2012.08):「泰國的防水政策已經準備好了,希望在這裡的企業都可以安心。」
盈拉信心滿滿,但外商卻是提心吊膽,這家日本人投資的工廠,去年因為大水損失慘重,好不容易重新買了新機器,開始復工但因為停工太久很多工人,都跑光了不僅面臨缺工的問題,老板真的淹怕了,一聽到下雨,就很擔心。
日商:「如果今年洪水再來一次,就很難再站得起來。」
儘管泰國政府不斷喊話,但基礎設施不足,不少外商乾脆棄廠,離開泰國,面對天災泰國政府恐怕要更積極,只是做這樣的擋水牆,恐怕留步不住外商的心。
日本大阪 發現新斷層
自由 2012.10.12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十一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阪市中心浪速區可能存在一條新的斷層,由於研究人員發現過去曾有反覆活動的痕跡,若發生地震恐帶來大災難。
位市中心 且周邊多交通動線
大阪市中心區現存有一道南北走向、長約四十公里的活斷層「上町斷層」,在這道斷層的西南側還有上下兩道斷層分枝「櫻川撓曲(flexure)」及「住之江撓曲」,文科省研究人員在這個區域發現了約十二萬年前的變形地層,透過一萬多筆地層資料的比對,發現變形地層的地下深處曾有斷層反覆活動的痕跡,研判這道新的斷層應是連結櫻川撓曲及住之江撓曲,長約二十公里。
這道新斷層所處的位置,涵蓋浪速區JR大阪環狀線今宮站以及中央區京阪天滿橋站及堺市附近。研究人員表示,斷層周邊就是大阪交通動線集中區域,如果發生地震,災情將十分慘重,有必要重新檢討周邊建築物的耐震度。
暖化加劇 全球九月創高溫
【台灣醒報╱記者王世傑、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10.17
今年9月,暖化程度再創紀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的研究人員近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九月的世界均溫度打平了2005年的紀錄,是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台灣屬於相對沒這麼熱的區域,不像北美和大部分歐洲受到熱浪襲擊。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則指出,世界均溫已至最高點,未來會進入降溫時期。
該報告指出,九月的世界均溫達到了攝氏15.6722度,比20世紀整世紀的該月均溫還高了攝氏0.6722度。暖化程度顯著的地區為俄羅斯、日本、澳洲、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與格陵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連續36個九月份的世界均溫,均高於20世紀的整世紀平均九月溫度。此外,就年度均溫上來看,2005與2010年分別是史上最熱的兩年,今年的均溫可能排在第八位。
對此,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觀察,近1、2年的世均溫已至最高點,未來會進入降溫時期,但整體而言,全球溫度仍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他說,這現象造成的影響在於各地日夜溫差會越來越小,且高緯度地區,諸如俄羅斯、日本、澳洲等地的增溫幅度將提高;如果全球暖化不停,這現象會越來越明顯。
就此波暖化結果所帶來的全球效應方面來看。該局指出,北極地區在九月十六日的冰河限縮至有史以來最小之範圍。但南極區的情況則相反,例如在九月二十六號,南極的冰河即達到歷來的最大範圍。
針對上述之現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大氣與海洋科學教授,馬丁(Jonathan E. Martin)表示,溫室氣體是造成大氣層質變的主因,而每年九月的持續升溫現象,顯示全球暖化的情況並未緩減。因此,他推測,兩極地區的冰河增融,短期內將會劇烈地影響著未來的世界氣溫。
從國際上的環保努力來看,抑制全球暖化最重要的國際公約即是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此為第一份針對全球暖化進行努力的國際協議,目前有191個締約國,目標在設定強制性之溫室氣體減排規定。
但由於氣候變遷框架綱要公約為一架構與原則性之協議,故詳細的實施方法有賴各國簽訂執行議定書補充及實踐。因此各國在1997年於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至此,國際上建構了一個較為完備的抑制全球暖化建制。
而隨著京都機制第一期承諾的2012年到期日逼近、京都議定書從生效到談判耗時且成效不彰,以及美國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等因素,催生新的國際協定成為環境議程近年的重要議題。
因此,在2007年的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十三次締約國大會(COP13)上,通過了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企圖在2009年於瑞典的哥本哈根所舉行之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COP15)上,簽署新議定書,以確立第二期承諾期的行動與目標。
然而,在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美國與中國的不願充分合作下,最終只產出了一張無法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且2020年將會是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最後一年。因此,抑制全球暖化的新國際倡議是否能順利破繭而出,以及聯合國是否能繼續主導新的國際倡議,都會是未來值得重視的議題。
◆ 紐西蘭規模5.5地震 無傷亡
中央社 2012.10.17
紐西蘭北島(North Island)今天普遍感受到規模5.5地震,不過沒有傳出重大財物損害或人員傷亡。
震源深度為相對較深的110公里,減輕了對地表的衝擊,儘管這類地震感受範圍通常更加廣泛。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指出,地震發生在今天下午12時42分,震央在羅托魯(Rotorua)南方約62公里處,搖晃程度連300公里遠的威靈頓(Wellington)都感受得到。
政治人物在推特(Twitter)上討論地震,部分上班族躲到桌子底下尋求庇護。
紐西蘭位於「火環帶」,2011年2月基督城(Christchurch)的大地震造成185人死亡。
全球暖化 但南極海冰區域創最大記錄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2-10-19
地球暖化、海冰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的消息頻頻在媒體上出現,但是在南半球的南極,大塊浮冰的總量卻在不斷增加。根據九月下旬衛星數據顯示,南極洲周圍的海冰區域達到有史以來最大範圍,南極海冰區域面積約為1千9百44萬平方公里,並且還以1%的速度緩慢增長。
南極的監測數據,顯然與我們常聽到的海洋冰川縮小的報導存在差異,科學家嘗試解開南極海冰大量增加之謎。
科學家指出,南極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冷,它的升溫機制與其他地方不同。大氣溫度的增加速率不同也會導致南極周圍的氣壓差較大,風力也會有所增加。而南極海冰面積的增加並不會對海平面上升或降低構成影響,因為海冰已經漂浮在海洋上,凍結了的海水不會改變該海區的海平面變化情況。
北極海冰的總量正在下降,而南極海冰卻略有增加,為什麼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呢?科學家說,原因在於南極是一片大陸,而北極幾乎除了海洋外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陸地,在北極可以看到處於升溫狀態的大氣以及海平面增加的海洋,加上海冰的轉移,這些都會影響北極海冰冰層的覆蓋量。
在南極,就必須認為這裡擁有自己的氣候系統,獨立於世界上其他大洲。南極的升溫速度明顯異於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不過它的溫度變化趨勢還是上升的,只是非常的緩慢。
◆ 調查:七成美國人 關心氣候變遷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2-10-19
美國耶魯大學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相信氣候變遷的美國人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持續增加,其中相信氣候變遷的比例從去年57%增加到70%,逾半的美國人更認為氣候變遷兇手是人類,四成美國人則認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人類生活。
耶魯大學「氣候變遷計畫」公布調查結果指出,關心氣候變遷的美國人已經來到七成,也是自2008年來新高,其中有58%的人對氣候變遷表示感到擔憂,研究者萊茲維茲表示,「過去美國人認為氣候變遷是極遙遠的事,現在從結果還看這種差距已經縮小,而且有越來越多人認為(氣候變遷)影響他們與家庭。」
今年美國夏天平均溫度是為美國1895年以來歷史第三高溫,從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公布的資料也發現,今年美國一整年溫度,有可能成為歷史最熱的一年。
不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氣象學者卜札特則表示,雖然地球變暖是人類製造溫室氣體造成的證據越來越明顯,但與最近發生旱災與高溫紀錄並非絕對相關,他表示,「未來還是有機會發現乾旱與洪澇程度降低,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了解氣候是會改變的,降雨與溫度的改變人類無法預知,那才是最值得擔心的事。」
這次由耶魯大學氣候變遷計畫與喬治梅森大學合作,針對一千位美國成人問卷結果中也發現,認為人類是造成地球暖化主因的人,從去年的46%上升到54%,認為由大自然造成的人,也從37%減少到30%;四成的人認為世界各地正遭遇氣候變遷帶來的威力,認為已經影響到自己的人也增加到42%,讓家庭受害的比例則為46%。
另外,根據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科學家發表在今年美國天文學會年會上的研究結果也指出,研究地球氣候變遷的模式,未來將可以運用在火星研究上,研究者哈特曼表示,「假如氣候模式可以解釋其他星球的某些特質,這套模組一定具有某程度的真實性。」
◆ 沙塵暴襲奧克拉荷馬州 數十車連環撞
【世界日報╱美聯社奧克拉荷馬州土耳沙18日電】2012.10.19
奧克拉荷馬州北部18日發生一場遮天蓋日的大型沙塵暴,引起一條重要州際高速公路上發生數十輛汽車相撞的車禍,警方被迫關閉這條交通繁忙的公路。
這種場景令人想起電影「沙塵暴」(Dust Bowl),令人窒息的沙塵在大風推動下,籠罩著從達拉斯經奧克拉荷馬城到堪薩斯城的州際35號公路。電視台採訪直升機拍攝的錄像顯示,在布萊克維爾(Blackwell)附近,這條四車道的公路幾乎完全消失在滾滾的塵土巨浪之中,數十輛汽車分散地停在中間分隔帶和路肩上。
公路巡警表示,沙塵暴導致一起許多輛汽車相撞的車禍。當地警方表示,車禍涉及36輛汽車和大貨車。布萊克維爾市警察局長勒瓦萊(Fred LeValley)表示,車禍導致九人受傷,但無人死亡。
州交通部門派出人員去關閉35號公路上從60號全國公路至奧州11號公路之間8哩長的路段。
綠色氣候基金秘書處決設仁川
中央社 2012-10-20
經由24個理事國投票結果,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GCF)秘書處已決定設在南韓仁川松島,這將為南韓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松島發展成為國際大城市奠定基礎。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在仁川松島會展中心舉行的綠色氣候基金第2次理事會會議,今天就設置GCF秘書處所在地進行投票,南韓仁川松島得票最多,獲選為GCF秘書處所在地。
報導中說,24個理事國參加投票,包括南韓在內的3個候選國家以觀察員國身分與會。南韓將在11月底在卡達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8次締約國大會(COP18)上,正式獲准設立GCF秘書處。
據報導,GCF秘書處將是首次在南韓國內設立的權威國際機構。南韓政府認為,南韓成功獲選為GCF秘書處所在地,具有重大意義。
南韓政府預估,成為GCF秘書處所在地,將可為南韓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南韓企劃財政部長官朴宰完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GCF秘書處的設立相當於是一家超大型跨國公司進駐南韓。GCF秘書處在南韓成立以後,對會議、旅遊、住宿、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會增加,有利於南韓企業參與氣候變化有關項目。
報導指出,GCF臨時秘書處最快將從明年2月開始分階段遷移至松島I-Tower大廈,預計明年正式掛牌成立。
根據南韓在申請書上提出的承諾,南韓將從2014年至2017年以信託基金的形式援助4000萬美元。朴宰完還承諾,將提供追加援助。
百年最強!「科學怪風」珊蒂 今襲美東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59835.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10.28
颶風珊蒂(Sandy)27日從美國墨西哥灣區緩慢向北移動;據氣象專家預估,珊蒂很可能發展成毀滅性的「超級風暴」,且可能成為美國東北部百年來威力最強的颶風。珊蒂之前已在加勒比海地區至少造成43人死亡,28日可能襲擊人口稠密的美國東岸地區,預料將使數百萬人受停電之苦達一周,影響飛機起降,而且降雨與海潮則會淹沒沿岸地區。
國家氣象局專家柯辛說,珊蒂的威力不亞於1938年的新英格蘭颶風,當時曾在康乃狄克與羅德島二州造成500人死亡。馬里蘭州災損評估公司研究發展主任華森說:「如果珊蒂颶風依照預估的路徑行進,造成的災損可能逾50億美元(約台幣1467億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氣象中心則預估,洪水災害不計,單單是「風」災造成的損失即可能高達32億美元。
氣象專家稱珊蒂為「科學怪風」(Frankenstorm),因為這個風暴結合了從加勒比海北移的颶風珊蒂,中西部的初冬暴風雨,以及從北極南下的冷空氣團,構成百年來襲擊美東最強的颶風。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環境預測中心主任烏切里尼說:「珊蒂的環流範圍可能涵蓋三分之一的美東地區。」風暴影響美東最嚴重的時間推估是30日凌晨,屆時可能使一些地區停電長達10天,影響數百萬人。烏切里尼認為,珊蒂在未來的許多年裡都會是學界研究的對象。
國家颶風中心首席颶風專家富蘭克林說:「颶風將海水向沿岸推送的『暴潮』將侵襲去年艾琳颶風肆虐的地區。珊蒂將在滿潮後兩天登陸。」烏切里尼說:「滿潮是很危險的時段,颶風移動速度緩慢,滯留時間可能涵蓋2到3個潮汐周期。」
目前至少已有紐約、北卡羅來納、維吉尼亞及馬里蘭等4州與華盛頓特區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美國海軍已開始疏散維吉尼亞州軍港的20多艘軍艦。
◆ 「科學怪風」來襲 華爾街備戰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2.10.28
恐成美國東北部百年來威力最強的颶風珊迪(Sandy)27日緩慢向北移動,預料周一(29日)登陸,屆時美國東岸航班、電力可能大受影響,華爾街和煉油廠嚴陣以待,能源市場會否受衝擊亦受矚目。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環境預測中心主任烏切里尼說:「我們預期會有很大、很大的暴風雨。隨著暴風逼近,氣流可以大到涵蓋三分之一的美國。」
氣象預測員預測,珊迪可能在29日晚間或30日登陸,地點介於北卡羅萊納州和新英格蘭州南方。已在加勒比海地區造成逾40人喪命的珊迪被稱為「科學怪風」(Frankenstorm),因為這個風暴結合熱帶氣旋和暴風雨的元素。預測模型顯示,珊迪具備所有發展成「超級風暴」(super storm)的元素。
目前包括紐約、華盛頓特區、維吉尼亞在內的東岸數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官員敦促民眾儲備糧食、飲水和電池。美國海軍部要求所有停泊在維吉尼亞諾福克港口的船隻疏散,包括核能發電的航空母艦。
紐約市官員正考慮是否關閉大眾運輸系統,擔心珊迪挾帶的洪水或強風會危及行車安全,也考慮疏散低窪地區37.5萬名民眾。
金融市場也嚴陣以待。紐約證交所(NYSE)、那斯達克證交所(Nasdaq)26日雖表示將照常營運,但已準備好供電等設備隨時應變,並且將持續關注暴風動態。NYSE上次因天候因素休市,是在1985年9月27日颶風葛羅莉亞來襲時。
珊迪來勢洶洶,止住國際油價連日來的跌勢,投資人擔心,東岸5座煉油廠每日生產60萬桶汽油的產量可能中斷,往返紐約的燃料運輸也將大受影響。紐約輕原油12月期貨26日小漲0.3%至每桶86.28美元,熱燃油漲1.2%,汽油漲0.9%。
◆ 規模7.7 加拿大驚爆強震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10.28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表示,加拿大西岸外海夏洛特女王島27日發生規模7.7強震。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局後並發布海嘯警報,預警區域包括美國加州、俄勒岡、阿拉斯加、華盛頓等州和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相關單位呼籲沿海居民向內陸地勢較高地區疏散。
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27日晚間8時04分(台北時間28日早上11時04分),震央在馬塞鎮(Masset)以南139公里處,震源深度為9.9公里,屬於淺層地震。
目前當地尚未立即傳出災情和傷亡。
加拿大地震局說,他們在海達瓜區偵測到規模7.1的地震,震央在夏洛特女王市西南西方69公里處。
地震局在網站上發布的聲明說:「包括海達瓜、魯培港、奎斯尼與休士頓的卑詩省中北部多數地區,都可以感覺到地震,但目前尚無傷害的報導。」
卑詩省南方的維多利亞與溫哥華則各有一位居民告訴路透說,他們未感覺到地震的發生。當地電視台說,這是卑詩省有史以來的第三大地震,可能造成19公尺高的海嘯。
上周溫哥華才舉行過大地震的救難演習,是以規模7.3為想定,演習非常逼真。當地居民陳先生表示,當時心裡還在想加拿大怎麼有可能有7.3的大地震,沒想到馬上就發生真的地震了。他說,「這次算是幸運的了,震央在外海。」
颶風撲美東 6千萬人心驚驚(節錄)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2226.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2.10.29
6千航班停飛 紐約證交所停止大廳交易
「珊蒂」颶風撲向美國東海岸,估計將威脅6000萬民眾的生活與財產,紐約與華府已暫停鐵路、地鐵等公共運輸服務,全美有近6000航班停飛,紐約證交所大廳的交易停止,但電子交易照常運作。
根據美國颶風中心的三天路徑預測,「珊蒂」可能會在10月30日上午登陸紐澤西南部,然後轉入內陸。颶風可望與另兩個暴風系統會合,形成全國氣象中心稱為「科學怪風」(Frankstrom)的罕見現象。
「珊蒂」穿越加勒比海時,曾在當地造成65人死亡,未來更有足夠的威力,可能在美國帶來180億美元的損失,讓涵蓋數百萬人的地區停電一周更或久。
颶風中心,珊蒂的威力可能籠罩從維吉尼亞到麻州的廣大地區。全國氣象中心警告,風速高達每小時70哩 (113公里)的強風,可能侵襲從緬因到北卡,甚至遠及俄亥俄的遼闊地域。
氣象局警告,從北卡、波士頓到緬因州的班格,水位可能漲高達8呎,多數東北與大西洋中部海岸,都列入洪水氾濫警戒或觀察名單。
※ 全文詳見原站。
◆ 加國規模7.7強震 歐胡島8萬人急撤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10.29
加拿大西部於台北時間廿八日上午十一點,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七淺層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隨即發出海嘯警報,範圍涵蓋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沿岸及數千里外的夏威夷群島。
所幸地震及海嘯未造成明顯災情,夏威夷海嘯警報已經解除,為歡慶萬聖節的人群帶來一場虛驚。
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解除海嘯警報的聲明中指出,海嘯威脅已下降,但海面變動及強力洋流仍恐出現在各處海岸,對遊客船隻構成危險。
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震央在加拿大西部魯珀特王子鎮西南方二百公里處,深度十八公里;主震之後又發生規模五點八的餘震。
地震發生後,加拿大海達格威群島沿岸地區的居民都遷往較高地區,以防海嘯侵襲。當地飯店業者湯姆斯表示,初震持續約三分鐘之久,「震動得非常厲害;海邊的船隻都劇烈搖晃,而所有的東西都在移動,包括汽車」。
魯珀特王子鎮的居民表示,「一切都在動盪,簡直瘋狂,是我所經歷過最大的地震」。海達格威群島曾出現六十九公分高的浪頭,而溫哥華群島東北海岸則看到五十五分高的海浪。
夏威夷群島從台北時間周日下午開始,緊急警報聲不斷響起,人們都離開海灘及海邊的建築物,並搶購汽油及生活用品。政府下令沿岸地區民眾撤往高處,單單是歐胡島便約有八萬民眾撤離,政府並開放廿六處收容所。
第一波長浪在台北時間廿八日下午四點半衝到夏威夷,但規模比預估要小,最高浪頭約僅有七十六公分,大島威洛亞港約每六分鐘出現一波約一公尺高的浪頭。
珊蒂暗夜襲美東 損失傷亡慘重
中央社 2012.10.30
威力降低為後熱帶氣旋的颶風珊蒂,美東時間29日晚間到30日凌晨,在紐約市、大西洋城美東沿岸地區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死亡人數達16人,全美約750萬戶停電。
珊蒂(Sandy)進入美國內陸,威力進一步減弱,國家颶風中心今天凌晨宣布珊蒂由颶風轉為後熱帶氣旋,但是帶來的雨量和強烈氣流,影響區域由維吉尼亞州至麻薩諸塞州,長達1600公里,美東地區未來幾天仍將有大雨和降雪。
珊蒂在29日晚間8時由新澤西州大西洋城附近登陸,強風豪雨重創紐約、大西洋城等沿岸城市,各地出現廣泛淹水和斷電,未來1週美東電力供應和空中交通仍難恢復正常。
美國聯邦政府、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那斯達克證交所30日繼續停止上班和停止交易,各州政府、學校、銀行等機構也繼續停班停課。
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波士頓等地機場有限度開放,多數班次延遲或取消,紐約3大機場因淹水繼續關閉,全美高達1萬3000班次客機受影響,無法順利起降。
珊蒂的影響使得美國總統選戰暫時叫停,歐巴馬總統30日取消所有競選活動,整日坐鎮白宮,處理珊蒂善後事宜,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取消俄亥俄州造勢集會,轉為颶風賑災活動。
珊蒂威力減弱,由大西洋捲入內陸的水氣遇上冬季冷鋒,阿帕拉契山脈地區由田納西州至西維吉尼亞和馬里蘭州出現大風雪,部分連外道路封閉。
※ 相關報導:
* 暴雨+大雪 美東5000萬人受影響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3947.shtml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廿九日表示,珊蒂轉向美東沿海地區後,威力明顯增強,預期將帶來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暴風雨,阿帕拉契山區並可能出現大降雪。
....氣象專家馬斯特斯表示,珊蒂的出現結合颶風季即將結束,以及冬季暴風季展開的時機。他說:「它兼具颶風與東北暴風雨的特質。很麻煩。」
* 珊蒂風暴襲美東逾16死 紐約電廠驚爆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4732.shtml
根據CNN最新報導,珊蒂已在美國本土造成16人死亡,加拿大則有1人死亡;逾700萬人目前無電可用;紐約超過50間房屋遭遇祝融之災;紐約大學附設醫院逾200名病患全部撤離。
....CNN報導,曼哈頓下城區驚傳變電箱爆炸,CNN影片顯示城中冒出一團似乎是火焰的黃色亮點,突然迅速擴大成亮眼但極短暫的白光並且發出爆炸聲。CNN主播摩根解釋,颶風摧毀Con Ed電力公司的變電設施產生爆炸與閃光。
* 奧巴馬宣佈紐約州進入「重大災難」狀態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2/10/121030_us_sandy_nydisaster.shtml
* 損害慘重 紐約進入重災狀態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210300362.aspx
根據紐約市政府統計,珊迪已經造成8人死亡,部分低窪地區淹水情況嚴重,皇后區發生大火,至少50棟房舍燒毀。截至今天上午,紐約市5個行政區中,仍有39萬5000戶無電可用。但曼哈頓中城至下城地區,則多數仍處於停電狀態。
* 超級颶風強襲 經損恐甚911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4837.shtml
從北卡羅來納州到麻州的美國生產力最集中和最活躍的地區,因為珊蒂颶風來襲,而導致這些地區經濟活動停擺,紐約證券交易所自911恐襲以來首次關門,成千上萬員工被困在家,復甦疲軟的經濟受到進一步打擊。紐約、華盛頓、費城和巴爾的摩作為全國的四大經濟中心,幾乎陷入癱瘓狀態。珊蒂的損害預估高達200億美元以上,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損害最慘重的天災之一,其造成的經濟損失,更甚911。
紐約的金融區29日空空如也,銀行家無法上班,紐約證交所和那斯達克市場完全關閉;美國股市30日將繼續休市一天,這是連續兩天中斷交易,債券交易30日也將停止。預計如果條件許可,最早會在31日恢復交易,為九一一恐怖襲擊以來,證券交易所首次全面停止交易。也是自1985年9月以來,首次因為天氣原因而停止交易。
....由於許多煉油廠關閉,汽油供應將出現短缺,但汽油需求量也因出行大減而降低。
◆ 全球氣候與健康 聯合國圖集很實用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0.30
氣候變遷是目前最夯的議題之一,有鑑於天災與疾病的爆發關係越來越緊密,聯合國首度結合氣候與健康衛生資料,推出全球第一份氣候健康圖集,指出包括登革熱、腦膜炎與痢疾等疾病的好發之季節與地區,希望能提供予各國政府制定早期預警的參考。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侯指出,以目前已經威脅美國東部的颶風珊迪為例,現在有了早期預警後,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由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合作推出的《健康與氣候圖集》(Atlas of Health and Climate),透過地圖與圖表方式將衛生與氣候連結,還提供歷史殷鑑參考,例如現在因為有了事先預警與提早準備,1970年孟加拉因熱帶氣旋引發大水造成近五十萬人死亡,2007年開始有了早期預警制度後,現在傷亡人數已降到三千人。
除了暴雨奪命外,地球發生熱浪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例如2003年東歐爆發熱浪襲擊,兩年前俄羅斯也發生超級熱浪,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侯便表示,「本世紀結束前,這種空前的熱浪發生機率約每五年到十年就會出現一次,」因此居住在非洲、中東與亞洲都市內的老年民眾需特別當心。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極端熱浪約20年會出現一次,但本世紀中,其頻率將提早到每五年發生一次,加上都市老年人口將從2010年3.8億人,到2050年將增加到14億人,因此結合氣候與健康的資訊對於老年族群的健康相當重要。
根據《健康與氣候圖集》指出,自2005年起,次撒哈拉非洲地區乾季報到後,腦膜炎就開始猖獗,過去十年以來便奪走二萬五千多人性命,另外,自1998年起,藉由蚊子傳遞的登革熱也會在雨季過後特別容易暴發,全球一年約奪走一萬五千人寶貴性命。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氣候變遷正改變極端氣候的規模、頻率與形成的期間,包括乾旱、洪澇與颶風也都影響著數百萬人的健康。
◆ 防範超級颶風 Google推互動地圖
【台灣醒報╱記者李長勳╱台北報導】2012.10.30
為防範極罕見的超級颶風「珊蒂」(Sandy)侵襲,Google在2005年成立的類災難應變工作小組,已開發出可以判定颶風位置及動向的專用地圖,且隨時更新及提供相關訊息,協助民眾預先做好萬全措施。
外媒指出,「珊蒂」是一場十分罕見的混合型「超級風暴」,北極寒流包覆在熱帶風暴外圍,部分地區降雨量可能高達30厘米以上,內陸地區更將降下暴風雪。截至目前為止,「珊蒂」在美國市區至少造成12人死亡。
Google為幫助民眾隨時掌握「珊蒂」的發展與動態,其工作小組迅速開發「颶風」版互動地圖,讓民眾得以瞭解「珊蒂」在美國的行進路線。除了可藉由地圖掌握颶風發展動態外,民眾還可從中獲知政府的警告訊息,例如緊急撤離通知與颶風警報等。
除此之外,「颶風」版互動地圖還提供衛星雲圖、撤離路線及避難場所等資訊。據專業人士表示,這款地圖的準確性及實用性極高:「它可以確實協助民眾了解颶風發展,如果需要撤離,隨時即可獲得通知,還有,這款地圖不止可共享,更能設置於私人網站上,直接與谷歌網站連線,同步更新。」
Google的災難應急響應小組(GCRT)成立於2005年,當時正值卡翠納颶風重創紐奧良期間。該小組的主要任務為提供民眾重要資訊,像是風暴行進路線、避難場所、緊急電話號碼等。Google小組在今年8月的菲律賓水災,去年3月的日本311地震等全球重大風災中,都成功扮演資訊提供的關鍵角色。
氣候變遷作怪 珊蒂留下5個作案指紋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2.10.31
珊蒂百年怪颶珊蒂29日晚上開始襲捲美東之際,普林斯頓大學知名氣候學家歐本海莫從曼哈坦家裡步行到赫德遜河畔,眼睜睜看著他的研究報告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景象。他說:「我們知道這事會發生,但真正站在那裡看它發生,完全不一樣。」
八個月前,歐本海莫發表報告說,過去所謂百年一見的「世紀巨洪」,很快會每3到20年發生一次,禍首是全球暖化推高海平面和改變颶風形態。
過去十多年,歐本海莫等氣候學家不斷警告,紐約巨型暴風雨和嚴重水患的風險已提高。氣象學家和颶風專家經過多年歧見,漸漸一致斷定,氣候漸暖,全面性的巨型颶風可能少一點,但一旦出現,將會愈來愈強大。
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事件之間,迄今不容易找到絕對直接的關連,但專家表示,根據科學和統計數據,珊蒂至少符合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的大體走向,而這走向「可以」歸因氣候變遷。世界十大環境部落格之一,倫敦「衛報環境部落格」,從五大角度分析氣候變遷在珊蒂身上留下的清楚作案指紋。
1、雨量:全球暖化增加了大氣中的濕氣,造成包括珊蒂內所有暴風雨的降雨量大幅增加。降雨過量是颶風三大破壞力之一 (另兩項是風和暴潮)。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象學家賀蘭說,「巨大降雨量事件,像珊蒂,帶有氣候變遷的成分,而且這成分將會愈來愈大」。
2、暴潮:珊蒂造成的暴潮也是同樣道理,暴潮毀損美國東北沿岸,淹沒紐約市大半。毫無疑問,全球暖化升高了海平面,也就是珊蒂等颶風進一步使海洋升高而淹入內陸的機率大增。
3、海洋溫度:美國東北沿岸海平面溫度9月寫下新高,全球海洋9月溫度寫下史上第二高。專家說,溫暖的海洋是颶的噴射燃料,說珊蒂的引擎得力於此,並不為過。珊蒂行進路線可能是偶然,但它底下的溫度使暴風雨更強、持續更久。
4、颶風規模:珊蒂極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幅廣,其熱帶暴風半徑一度達到520浬 (988公里),「風場」在大西洋相關紀錄中排第二大。暴風雨愈大,暴潮就愈高,損害面也愈廣。
5、暴風雨和氣候變遷的複合體:MIT颶風專家伊曼努爾表示,珊蒂是一個「複合暴風雨」:具備熱帶氣旋 (即颶風)的特徵,亦即從溫暖的海洋表面吸取能量,而兼有冬季氣旋的特色,亦即從大氣中的溫度對比中吸取能量。這也是氣候變遷值得探討的線索。
◆ 慘 紐約、華府、7州進緊急狀態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2.10.31
颶風珊蒂登陸美國第二天,東部與內陸數州超過820萬以上用戶停電,受災死亡人數攀升到48人,救難工作已展開。紐約市地鐵與隧道淹水導致交通與商業停擺,機場也因跑道淹水關閉。航空公司指出,由於跑道淹水與設備受損,三大機場仍然關閉,可能要等到11月1日才能恢復營運。
豪雨淹進華爾街金融區
皇后區火災「燒得剩煙囪與地基殘骸」
珊蒂於美東時間29日在紐澤西州大西洋城附近登陸,風暴規模為幾十年來最大,豪雨淹進紐約市地鐵、聯外隧道與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金融區,市場第2天停止交易。
紐約市地鐵有108的歷史,是全美最大的交通系統。這次風暴傷害是史上最大的,紐約市長彭博指出,地鐵需要4到5天才能恢復運作。彭博說,「這可能是我們所經驗過最嚴重的毀滅性颶風」。
電力故障使曼哈頓下城區許多地方陷入一片黑暗,皇后區靠近海邊的區域因電線被壓壞起火引發嚴重火災,燒毀80戶以上民宅,在颶風肆虐之下救火工作困難重重,未傳出傷亡報告。彭博視察火災區域後說,「這裡完全燒毀了,所剩的只有煙囪與地基的殘骸」。
新澤西「災害超出想像」
民宅被強風摧毀、沿海鐵路也被沖走
新澤西州的商業與民生機能停擺,沿岸社區民宅被強風摧毀且淹在洪水中,沿海鐵路也被沖走。民眾被強風吹倒的樹木壓死,樹木壓壞電力管線造成美東超過820萬用戶停電,目前各地區已展開修復工作。目睹海岸的慘況,紐澤西州長克利斯提說,「災害超出我的想像,現在這裡滿目瘡痍」。
西維吉尼亞降雪深1公尺
內陸的俄亥俄被掃到 手機大規模癱瘓
颶風橫掃範圍遠及內陸的俄亥俄州,超過15000個飛機航班取消,手機通訊也大規模癱瘓。暴風造成的提早降雪,使西維吉尼亞州部分地區降雪達1公尺深。
華盛頓、費城與波士頓是相對幸運的東部城市,受災情況較不嚴重,但新澤西州與紐約市還需要幾天才能恢復。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說,「新澤西與紐約是受創最深的,康乃提克州也遭重創」。
到30日為止,歐巴馬宣布西維吉尼亞、康乃提克、德拉瓦、馬里蘭、麻薩諸塞、新澤西、羅德島等七州以及華盛頓特區與紐約市進入緊急狀態。其中康乃提克、新澤西與紐約更被宣布為「重大災區」。
※ 相關報導:
* 天候因素美股連2休 百年首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219/122012103100353.html
世紀颶風珊迪橫掃美國華爾街,美股周二持續休市,創下逾一世紀來首次因氣候連續休市兩天的紀錄,交易所每天損失恐達百萬美元。為防災情過慘導致周三仍無法開市,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周二趕工測試電子系統,準備當作應變方案。
* 暴潮撲向曼哈坦 宛如世界末日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6693.shtml
....全市的鐵路與公車仍停駛,街上處處是警察與救護車的汽笛聲。某些地鐵站的水已淹過月台。有的家庭停水。由於電廠爆炸,下曼哈坦區約有十九萬三千戶停電。電力公司表示,電力設備需要時間乾燥,可能要很多天才能恢復供電,「如果一個禮拜後才恢復也不必驚訝」。
珊蒂颶風廿九日蹂躪紐約市,破紀錄的「暴潮」將海水灌入曼哈坦,不但淹沒街道上的車輛,還造成金融中心曼哈坦區廿五萬戶停電,紐約景象宛如世界末日。颶風將海水向沿岸推送的「暴潮」加上廿九日傍晚海水滿潮,讓沿岸水位暴漲四點二公尺,創下最高暴潮紀錄。早在珊蒂登陸前,氣象專家便警告,只要暴潮超過三點三公尺就會造成洪災。
* 紐約大淹水 地鐵隧道數千「忍者龜」 生死堪憂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219/132012103101691.html
美國的主流新聞媒體上都說,在颶風珊迪的肆虐下,死了50人,但真的只有這個數字嗎?確定的是,這數字一定不包括,一群長年住在紐約地鐵廢棄隧道裡的街友。這個活生生的「地下社區」的規模,估計達到數千人,也因此有研究者估計,颶風帶來的大水,瞬間灌入地鐵通道,可能會造成上千人死亡,但媒體都沒有看見這群被遺忘的地鐵街友。另外,紐約地鐵坑道裡還藏了數百萬隻老鼠,這也是淹水之後的另一個麻煩的衛生問題。
* 美2核電廠機組關閉 安全無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oct/31/today-int1-5.htm
監督核電安全的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三十日指出,颶風珊蒂的強風豪雨使兩座核電廠的部分機組關閉,而美國最老的核電廠牡蠣溪電廠,則進入警戒狀態。該單位表示,全美所有核電廠堪稱安全。
* 曾現身神鬼奇航 邦迪號遭巨浪吞噬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219/112012103100544.html
專為好萊塢電影《叛艦喋血記》打造的大型三桅帆船「邦迪號」(HMS Bounty)複製船,卅日凌晨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外海遭遇珊迪颶風掀起的滔天巨浪後沉沒,十六船員有十四人及時獲救生還,但船長沃布利吉下落不明,另一位失蹤的女水手克莉絲蒂安卅日早晨尋獲時已無意識,送醫後不治死亡。
* 記教訓迎珊迪 美機場亂象不再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219/132012103100976.html
美國各航空公司在多年的風暴危機管理不善,和隨之而來的糟糕公關後,已重新改寫因應惡劣天氣的劇本。他們學到了最好提早取消航班,別讓民眾跑來機場,即便這意味著一旦天氣情況改善,他們將得處理積壓的航務。
提早停飛,能讓航空公司通知登機門地勤人員、行李處理員和機組人員留在家裡,一旦需要復工就能保有活力。而且藉由飛機移到其他機場、遠離珊迪路徑,航空公司能保護設備,在風暴過後機場重新開放時,迅速讓航班起降恢復正常。
這些預防措施從商業角度來看很有道理,也能幫助航空公司遵守政府新規,包括讓乘客留在機上3個小時以上就會被處以巨額罰款。
為這條3小時規定奔波遊說的乘客權益組織Flyers Rights負責人韓尼(Kate Hanni)說:「過去幾場風暴造成乘客受困、公司信譽受損,他們(航空業者)不得不改變作法。」還說:「乘客寧願自己的航班提前取消,也不要睡在機場躺椅上。」
「科學怪風」對世人的示警
【聯合晚報╱社論】2012.11.01
狂襲美國東岸的颶風珊蒂,得到了一個綽號,叫「科學怪風」,英文是Frankenstorm,這個新創的字,源自瑪莉.雪萊的經典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雪萊的這本書問世近兩百年了(初版1818年),被視為西方科幻小說的鼻祖,訂定了這個文學類型的基本規範和核心精神。科幻小說,既要有科學知識,也要有超越單純科學知識的幻想,兩者缺一不可。更重要的,科幻小說要表達的,不是對科學的美化想像,不是對科技成就的歌功頌德,反而多是一種反烏托邦的警告,刺激人們思考科學發展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小說「科學怪人」寫的就是被創造出來的怪物,如何脫離了科學家的控制,變成了破壞性的可怕力量。「科學怪人」出於「科學」卻變成了「怪人」,第一個遭殃的,就是發明、製造他的科學家。人所造的,反過來吞噬了人,日後多少有關機器人的文學和電影作品脫離不了此一主題。
而最新的「科學怪風」這名字,不只是要凸顯颶風珊蒂的巨大、恐怖,更要強調這樣的氣候異狀,是和人類的所作所為連結在一起。美國過去受颶風侵擾,都在加勒比海灣地帶,從沒看過朝北直撲東岸,而且在大西洋城登陸的,那已經是一般認為根本不必擔心颶風的溫帶區域,鮮少防範颶風的準備。大反常帶來大災禍,誰還能否認氣候變遷的影響力呢?
在前任總統布希主政的八年間,美國政府一直拒絕正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效應,從向京都議定書說「不」開始,遲遲不願採取積極行動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為全球最大的耗能國,美國官方的態度嚴重阻礙了其他國家試圖推動的努力。那八年,是多麼寶貴的環保時機,耗掉了八年,行動延遲了八年,人類面對氣候災變的風險升高了許多。
「科學怪風」的名字提醒世人,如此的天災背後,有不可被忽略、不可被遺忘的人禍成分。全世界都迫切需要這樣的提醒,珊蒂只是第一個得到「科學怪風」名稱的變異現象,未來還會有很多考驗人類應變能力的「科學怪風」會不斷來襲,誰都不能掉以輕心。
◆ 紐約在復活!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11.01
兩座國際機場、地鐵開始部分運作
珊蒂颶風過後,嚴重受創的金融中心紐約慢慢站起來,華爾街股市31日恢復交易,三座國際機場中的兩座和地鐵也開始部分運作。
大紐約三座機場中,只有拉瓜地亞機場仍然關閉,甘迺迪機場和紐瓦克機場已恢復部分運作。紐約州長葛謨宣布,雖然有些隧道仍淹水,紐約的地鐵1日起有限度恢復通車。紐約市長彭博說,為疏解塞車,1日從清晨6時至午夜,乘坐三人以上的汽車才能通過東河的橋梁和林肯隧道。全美最大的捷運系統紐約捷運31日起蹣跚地復元,公車雖然恢復行駛並免收費,但班次延誤、乘客擁擠,以致經常過站不停。
華燈初上 餐廳、酒吧生意興隆
紐約部分地區恢復供電,曼哈頓卻出現一區兩國的現象。31 日傍晚,在34街以北,時報廣場華燈初上,第九大道的餐廳和酒吧生意興隆,中央公園轉角的購物中心開門營業,路燈和交通號誌運作正常。
但34街以南直到下城則是另一個世界,所有的燈都不亮,建築隱沒在黑暗中,手機訊號時斷時續,民眾出門要拿手電筒,留在家中的人不能沖馬桶,手機需要充電的人要走數十個街口,到上城的咖啡店去充電。
美國能源部估計,停電戶數已從820萬戶降到620萬戶。但電力公司警告,很多地方可能要停電三、四天,視地點和損害情況而定,最嚴重的地方可能要停電十天。
※ 相關報導:
* 災後紐約 陸空交通大亂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9357.shtml
紐約市長彭博卅日下午視察了大火燒毀至少五十棟房屋的皇后區微風點社區,當地因為部分街道淹水,消防車無法接近而災情慘重。彭博說,災區就像「我們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所見的景象」,而且這種說法「絕不言過其實」。
* 美國「颶」災 災民哭「我什麼都沒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1/today-int1.htm
克里斯蒂說,珊蒂摧毀海岸線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全面復電得等至少一週,重建要好幾個月;新澤西州鐵路線受損嚴重,復駛也遙遙無期。歐巴馬三十一日到新澤西勘災,州長說,他將請求聯邦政府派陸軍工兵部隊支援。
* 颶風珊蒂撒野 美國經損上看500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469203.shtml
超級颶風珊蒂重創美國人口稠密度和生產力活躍度均數一數二的地區,導致數百萬名勞工無法上班、企業和餐廳無法營業,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上看500億美元。
◆ 珊蒂強襲美東 社媒Twitter建功
【台灣醒報╱記者李長勳╱台北報導】2012.11.01
超級颶風「珊蒂」強襲美東,導致該地電力與網路完全中斷,然而以「迅速」、「及時」為特色的社群媒體「Twitter」再次發揮資訊串連的關鍵角色。據外媒報導,美東民眾以「Twitter」做為新聞訊息來源,而政府機構也透過「Twitter」發布災情報告。
前所未見的強力颶風「桑迪」襲擊美東地區,除了屋垮房毀外,電力與網路也被迫中斷。在災變期間,社群媒體「Twitter」發揮了訊息發布與聯繫的重大作用。
在電力中斷時,數百萬美東民眾透過「Twitter」得知新聞資訊,並使用「Twitter」傳遞相關訊息,甚至利用它作為911求助專線。
而政府機關也藉由「Twitter」發布重要訊息以及災情報告,提供民眾一切須知訊息。其實「Twitter」早在去年日本311大地震時就發揮類似作用;在日本災變成功扮演訊息傳遞角色後,「Twitter」逐漸成為災難時訊息傳遞的主流媒體。
根據外媒報導,在這次風災中,無論是民眾、政府或新聞媒體,在斷電後的第一時間都想到了「Twitter」。從「珊蒂」登入美東的第一時間起,紐約州長安德魯庫莫、美國聯邦緊急事故相關部門,以及紐約市急故管理機關共同開通「Twitter」帳號,透過該媒體平台發布及傳遞重大訊息。
「Twitter」本次也專為「珊蒂」開設專頁,讓政府部門可以免費在頁面上發布所有資訊。據外媒指出,這種「高規格」待遇,「Twitter」只曾在奧運及全美房車大賽提供過。
然而,也有消息傳出部分有心人士利用「Twitter」散播不實消息。其中最嚴重的例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遭大水徹底淹沒」。此消息被大量轉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甚至一時不察而播出錯誤消息。
圖說:超級颶風「珊蒂」強襲美東,「Twitter」成為政府與民眾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