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9

山中伸彌和古爾登 共獲諾貝爾醫學獎

◆ 山中伸彌和古爾登 共獲諾貝爾醫學獎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416773.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10.08

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今日公布,日本籍山中伸彌和英國籍古爾登(John B. Gurdon)的細胞重編程研究(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獲得醫學獎殊榮,他們研究內容是研究在重編程過程中,讓成體細胞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使這些幹細胞能夠用來形成組織類型。

日本籍的山中伸彌,1962年生,今年50歲,是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長、教授。京都大學在獲知山中伸彌獲獎後,也在學校首頁放上他的簡歷並介紹其主要研究。

英國籍古爾登,1933年生,今年79歲,任教於劍橋大學。在古爾登及山中伸彌確認獲諾貝爾醫學獎後,劍橋大學也公開向兩人表達祝賀之意。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開啟幹細胞療法大門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210080341.aspx

中央社 2012.10.08

日本學者山中伸彌與英國學者古爾登(John B. Gurdon)今天以細胞編程研究,贏得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兩人的開創性研究提高培育替代組織的可能性,為病患的一大福音。

科學家希望利用重新編程的過程,製造出替代組織,以治療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等疾病,並在實驗室研究疾病的源頭。

古爾登在1962年證明,青蛙特定細胞的DNA,例如皮膚細胞或腸細胞,能用來培育新蝌蚪。這項研究顯示,DNA仍能驅使身體所有細胞的形成。

40多年後,山中伸彌在2006年提出一種出乎意料簡單的方法,能將成體細胞轉化成原始細胞,而這些原始細胞反過來也能轉變成多種成體細胞。

基本上,原始細胞相當於胚胎幹細胞,但胚胎幹細胞一直以來存在爭議,因為取得胚胎幹細胞得先破壞人類胚胎。山中伸彌的方法讓科學家可在不破壞胚胎的情況下,取得原始細胞。

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評審委員會表示:「古爾登和山中伸彌的發現證明,特定細胞能在特定環境下,逆轉發育時鐘。」

「這些發現也提供新方法給全球各地科學家,並為許多醫學領域帶來卓越進展。」

委員會表示,山中伸彌和古爾登「因發現成體細胞能在重新編程過程中,成為具有多功能的細胞」,而獲得醫學獎殊榮。

委員會指出,這項發現「革新了我們對細胞和生物如何發展的認識」。

委員會說,透過重新編程人類細胞,「科學家創造出研究疾病和開發診斷與治療方法的新契機」。

據報導,日本科學家上個星期才運用山中伸彌的方法,將老鼠皮膚細胞轉化成卵子,成功孕育出小老鼠。



◆ 醫術不佳改研究 山中得諾獎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210080297.aspx

中央社 2012.10.08

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共同得主之一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原是整型外科醫師,曾被譏笑技術差,後來從事研究工作,也曾因研究環境不佳,一度罹患憂鬱症。

50歲的山中出生於大阪市,小學到大學1年級居住在奈良市。他唸高中時,因閱讀醫師德田虎雄的著作「只有生命是平等的」而深受影響,決定學醫。

山中的父親是經營裁縫機零件的小工廠老闆,山中小時候就喜愛分解機械、時鐘等,但都無法將機械恢復原狀,常被母親責罵。後來父親勸他學醫,這是山中學醫的另一個機緣。

山中喜愛打橄欖球,起初希望成為整型外科醫師,認為這樣可治療因運動造成的骨折。

1987年他自神戶大學畢業後,在大阪醫院整型外科擔任臨床研修醫師。他曾透露,別的醫師20分鐘可以動完的手術,他大約要花2小時。

他的姓氏山中在日文發音是 yamanaka,但常被開玩笑唸成「邪魔中(jamanaka)」,意思是礙手礙腳。

山中曾負責醫治1名重症風濕關節炎女患者,看到患者嚴重關節變形的模樣,感到很震撼,立志研究如何拯救這類重症患者。

在接觸罕見疾病或受重傷的病患後,他了解到分析病因的基礎研究很重要,於是走上研究之路。

山中後來在大阪市立大學研究所開始藥理學研究,於1993年4月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附設的葛萊德史東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當博士研究員,開始研究iPS細胞。之後返國成為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回到日本醫學界後,他對日本醫學界研究環境嚴峻感到絕望,還一度導致神經衰弱、憂鬱症。

就在他準備放棄基礎研究,想從研究醫師變成薪資較高的臨床醫師之際,看到奈良尖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在徵人,應徵後被錄取,山中獲得類似在美國的研究環境。

他曾表示,一度想放棄研究,但有兩件事「救了」他。1998年美國博士湯姆森(James A. Thomson)成功培養出人類的多功能幹細胞,可從人的多功能幹細胞大量培植出神經、心臟、胰臟等的細胞。這讓正在研究實驗鼠幹細胞的他十分興奮。

另外是1999年他在奈良尖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首度擁有自己的研究室。他認為只要他提出願景,學生應該會來他的研究室跟他學習。

他在奈良尖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成功開發了iPS細胞,後來成為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教授,2008年1月成為京都大學物質細胞統合系統據點iPS細胞研究中心的負責人,2010年4月成為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所長,曾獲得多項國際醫學、生理學獎。

※ 相關報導:

諾貝爾醫學獎研究免疫系統3人共享

山中伸彌:幹細胞再程式化無需病毒載體
將皮膚細胞安全轉變成幹細胞的方法更接近臨床
UCLA 將人類iPS 細胞再程式化為生殖株前驅細胞
研究者使老鼠皮膚細胞直接轉換成神經元,跳過 IPS 階段

從百歲人瑞身上誘哄出「回春的」幹細胞
新研究揭露幹細胞的基本分子「佈線」
早衰症關鍵基因國衛院找到了
葡萄糖剝奪活化殺死癌細胞的反饋迴圈
「Google 加強版」:科學家創造化學腦

2 則留言:

fsj 提到...

山中伸彌、戈登 獲諾貝爾醫學獎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東京特派員陳世昌/綜合報導】2012.10.09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八日揭曉,日本學者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英國學者戈登(John Gurdon)共同獲獎,因為他們發現成體細胞可以重新編程為幹細胞,幹細胞不僅可以發展成任何組織,有朝一日或許可以修復受損的器官。兩人將平分一百廿萬美元的獎金。

七十九歲的戈登是英國劍橋大學「戈登研究所」創辦人,五十歲的山中伸彌是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的第十九位,也是自從一九八七年利根川進獲得醫學與生理獎以來,第二位在此領域獲獎的日本人。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頌辭中指出,戈登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人體細胞如何特化的認識,為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重要發展鋪開新路」。

人體所有組織都是從幹細胞發展而來,最後成為皮膚、血液、神經、肌肉與骨骼。科學家一度以為,不可能讓成體組織回到幹細胞的形態,也就是說,如果想取得新的幹細胞,只能先取得胚胎。不過山中與戈登發現,細胞的發展過程可以逆轉,讓成體細胞的行為像胚胎一樣。

在「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iPS)」作用下,成人的皮膚或血液細胞能轉變成幹細胞,學界希望iPS能修復受損器官而不被免疫系統排斥,而且因不需要取得胚胎,也可避免道德爭議。

戈登得知獲獎後說:「很驚訝他們居然會認可這麼久以前完成的研究。山中伸彌完成這麼好的研究工作,能跟他一起受到認可,我非常感謝。」山中伸彌則說:「我打心底認為,沒有國家支持,我不會得這個獎。事實上,我覺得是日本整個國家得了獎。」

戈登被譽為「複製教父」,一九六二年從青蛙腸道細胞取得遺傳密碼,將它移植到青蛙蛋裡,發展成一條正常蝌蚪,領先同儕的研究成果讓他聲名大噪。不過他十五歲時,導師在成績單上寫信勸他不要在生物學界發展,否則「純粹是浪費時間,所有相關的想法都應該立即拋棄」。戈登說,這份成績單他一直放在書桌上「作為娛樂用」。

山中伸彌今年五十歲,神戶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擔任整型外科醫師。他曾透露,別的醫師廿分鐘可以動完的手術,他要花二小時。他的姓氏山中在日文發音是 yamanaka,但常被開玩笑唸成「邪魔中(jamanaka)」,意思是礙手礙腳。他後來赴美留學,才開始潛心遺傳基因研究,他在二○○六年發現極為簡單的方法,有可能讓老鼠的成體細胞回復到發展初期的狀態,這也是此次得獎的關鍵。



◆ 胚胎幹細胞道德爭議 有解

【聯合報╱記者陳世昌、詹建富、魏忻忻/綜合報導】2012.10.09

英國的戈登爵士和日籍的山中伸彌教授共享諾貝爾醫學獎榮耀,前者開啟動物複製的先河,後者則是研究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iPS),對再生醫學貢獻很大,也為未來器官再生、組織修復帶來革命性突破。

一九九七年,英國宣布成功孕育出複製羊「桃莉」,關鍵技術就是戈登的發明。台大醫學院基因體與蛋白體研究所長陳信孚指出,一九六二年,戈登把青蛙的卵子剔除細胞核後,改由取自蝌蚪的細胞核替代,最後長出了新一代的蝌蚪。如今細胞核轉殖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種複製動物相繼出生,也衍生複製人的爭議,但也導引「萬能細胞」的出現。

國泰醫院臨床醫學研究部副主任凌慶東指出,山中伸彌最早把KLF4、OCT4、SOX2和C-MYC四個基因放進皮膚細胞內,製出可變化成心臟肌肉、神經等各種細胞的全新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iPS),也就是俗稱的「萬能細胞」。

山中伸彌六年前才發表他的研究成果,獲獎相當快速,顯示萬能細胞受全世界重視的程度。山中伸彌曾經當過整形外科醫師,因自認開刀不拿手,改投入基礎醫學,因此昨天得獎後即說,「我卅歲後半才開始做基礎研究。」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技師郭紘志表示,山中伸彌開發出這種多能幹細胞,一舉解決了過去以胚胎幹細胞研究所帶來的倫理及道德爭議,而且不會有免疫排斥問題。另外,將來可針對各種遺傳疾病,只要取得病人任何細胞,做成客製化的誘導型幹細胞,一方面從中瞭解其病程發展,也可做為藥物篩選的平台。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說,有了這類萬能細胞,未來即可針對某些器官衰竭的病人,進行組織修復與再生,最終的目的可望取代目前的器官移植,這也是山中伸彌會成為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熱門的原因。

fsj 提到...

觀念平台-那一年,我所認識的山中伸彌

【謝清河】2012-10-18 中國時報

當然,現在要再像那年一樣,有機會單獨跟山中伸彌(Shinya Yamakana)先生會談一個小時,已經是不太容易的事了。

二○○七年初秋我受邀至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演講,承蒙好友心臟科主辦人Matt Springer博士詢問,是否有特別想要會談的人。我發現於二○○六年發表第一篇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 cell)研究論文的山中伸彌先生(以下稱Shinya)甫獲UCSF Gladstone研究院合聘職位,因而要求與其會談。我當時沒想到Shinya正好有空,當然更沒料到在短短五年後,他就替日本拿到一座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Shinya個頭不高,但很結實,頂著一頭清爽的小平頭,操著不甚流利又帶有特殊日本腔的英文,靦腆微笑,只有在談及自己的研究相關事情時,才會侃侃而談,顯露自信。

我當時曾問Shinya,二○○六年發表的這篇論文數據非常龐大,資料也非常完整,我估計可能需要十個專職研究人員花五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但文章的作者竟然僅有二位─Shinya和他的一位學生Takahashi博士,怎麼辦到的?Shinya先感謝有一個這麼好的學生,接著解釋,雖然也得到許多人協助,但是因為每次在學術會議上報告這個結果,可信度都會引來許多人質疑,也擔心日後別人無法重複得出這樣的實驗結果;為免影響他人聲譽,才在文章上只顯示自己和學生的名字。如果將來實驗證明這個結果是錯誤的,後果就由自己和學生承擔吧。當然,後來不僅Shinya的團隊又陸續發表許多iPS cell的研究成果,至今世界各國包括台灣也已發表近五千篇論文證實了iPS cell的可行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hinya告訴我,他在回到日本後的前十年,實驗室的成員很少超過三人。以這樣的人數,卻能產出如此豐碩的成果,相當令人驚訝。

會面後不久,二○○七年底Shinya又在Cell雜誌發表衍生源於人類纖維母細胞的iPS cell研究,證明iPS cells不只能從老鼠,也可以從人類細胞中產生。據說包括白宮在內,在Cell雜誌尚未正式刊登這篇文章之前,全世界各機構便持續高度關注。而在文章發表後,最開心的人恐怕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因為當時布希政府仍禁止美國科學家利用聯邦預算製造新的人類胚胎幹細胞株,這除了倫理道德的爭議,另一個原因是布希政府相信有朝一日科學家應該可以發明不須犧牲胚胎,就能夠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的方法。而幫小布希實現這個夢想的,竟然是一個日本人!幾天前Shinya發表諾貝爾獎得獎感言時,特別感謝日本政府近幾年對iPS cell研究所挹注的龐大經費。不過,換個角度思考,日本國內能夠產生這樣一個值得投資的不世奇才,日本政府也該感到慶幸萬分。

我既有幸認識尚未如此出名前的Shinya,不禁思考為何日本能培養出一位五十歲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而台灣卻不能?(作者為成大臨醫所暨外科副教授、中研院生醫所合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