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3

新冠狀病毒 傳第七起死亡病例

◆ 新冠狀病毒 傳第七起死亡病例
http://www.udn.com/2013/2/22/NEWS/HEALTH/HEA1/7712420.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02.22

世界衛生組織(WHO)21日宣布,沙烏地阿拉伯又有一名類SARS患者死亡,去年發現這種神秘疾病以來的喪生患者因此增加到七人。

世衛組織表示,沙烏地阿拉伯衛生部稍早向世衛組織報告,說該名病人1月29日住院,2月10日不治。世衛組織並表示,一個實驗室在2月18日證實,該名患者死於新型冠狀病毒,即NCoV。

加上沙烏地阿拉伯這件新病例,世衛組織去年中期開始接獲NCoV的相關報告以來,病例總數達到13件。世衛組織21日宣布新的死亡病例之前,有六件死亡病例:沙烏地阿拉伯三件、日本兩件、英國一件。

數日之前,一名感染NCoV病毒的患者17日在英格蘭中部一所醫院死亡。那名病人感染前已有健康問題,是其家中感染NCoV病毒的三人之一。感染的原因,據悉是家中有一人最近前往中東和巴基斯坦。那名患者在英國死亡前一天,WHO通告會員國密切注意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包括肺炎,並且要會員國「仔細檢查一切不尋常的感染模式」。

WHO的通告說,所有無法解釋的肺炎,或任何嚴重,「對治療不起反應的持續、複雜呼吸道疾病」,都必須實施NCoV檢測,患者如果是從已知的感染地區旅遊回來,或者住過那些地方,更特別應該檢測。

WHO說,任何健診工作人員如果出現類似症狀,也要檢則。所有群聚感染,不管發生在全球什麼地方,都必須徹底檢查追蹤。但WHO沒有建議旅遊或貿易限制。

冠狀病毒是大多數普通感冒的起因,但也會引起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新冠狀病毒NCov有別於SARS,最大的不同是引起快速腎衰竭。

※ 相關報導:

* 感染罕見雷米爾氏症 小感冒吃成藥 她險送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22/today-health1.htm

26歲的陳小姐原以為只是小感冒吃成藥,未料竟感染少見的「雷米爾氏症」,住院60天才康復,險些要了她的命。昨天她獻花感謝醫師救命,也提醒大家「有病要看醫師,不能自己吃藥」。



◆ 過完年體重暴增… 多半是水腫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179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台中報導】2013/02/22

春節假期吃喝過量,加上心情放鬆,許多人體重增加,上醫院求診減肥,中醫師發現多數是水腫造成,主要是年節食物太鹹,可以按摩或多吃消腫的食物或茶飲,即可迅速瘦身。

春節後到診所、醫院求診的患者比以往多了兩成,都是體重暴增,平均增加2、3公斤,還有人狂增5公斤以上。

御絨中醫診所院長廖婉絨表示,短期內的快速發胖,增加的體重多是水分而非脂肪。民眾年節期間常吃香腸、臘肉及牛肉乾、豬肉乾、瓜子、花生等零食,多數含有很高鹽分,容易使水分滯留體內,造成「水腫性」肥胖。

廖婉絨說,水腫性肥胖較易消除,可按穴道,也可藉由茶飲或食物來消除。按壓內踝尖上方3寸、脛骨後緣凹陷處的「三陰交穴」,可消小腿水腫;膝蓋彎曲到底、膝內側橫紋端凹陷處的「陰陵泉穴」,經常性按壓也可幫助水分代謝,有利消腫。

另日常生活飲食方面,可多吃冬瓜、小黃瓜、苦瓜、黑豆、薏仁、紅豆、蛤仔、蜆、鯉魚、鯽魚等,都是消水腫食物;做菜時減少鹽分,避吃辣椒醬、沙茶醬、豆瓣醬、甜麵醬、番茄醬、蠔油等鈉鹽含量高的醬料,以免水分滯留。

廖婉絨也建議可烹煮蛤仔冬瓜薑湯,或用藥黃耆3錢、玉米鬚1錢、茯苓2錢、桂枝2錢煮成「黃耆玉米鬚茶」,能幫助迅速消除水腫。

※ 相關報導:

* 「四種美味」 讓人狂嗑也讓人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227

人類天生就是喜歡吃「甜味」、「鮮味」、「脂肪」與「鹹味」,本書將這些味道稱為「美味四重奏」,只要吃進這四種味道,即使是孕婦體內的胎兒也會感到愉悅。

* 喝紅酒、吃葡萄 可護聽力、腦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183

紅酒、紅葡萄多含有「白藜蘆醇」成分,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白藜蘆醇或可預防聽力喪失、認知能力衰退。美國亨利‧福特醫院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老鼠在接觸長時間噪音前先食用白藜蘆醇,聽力比較不會受到損害。



◆ 盯平板看影集 30歲女提早白內障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22/today-health4.htm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3.02.22 自由

近年手機螢幕解析度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鮮豔,不過,卻可能潛藏視力危機。

眼科醫師指出,近年來,35歲到55歲的年輕型白內障增加約5成,推測可能與現代人越來越習慣長時間盯著3C產品螢幕觀看有關。提醒低頭族應適度讓眼睛休息、降低眼睛提早老化的風險。

開業眼科醫師林丕容指出,除了先天遺傳因素外,過去年輕型白內障相對容易出現在滑雪、長跑等戶外運動者,或是從事農耕活動等戶外工作者,以及高度近視族群等。不過,近年部分非戶外工作者也有提早出現白內障的狀況,推測可能與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有關。

開業眼科醫師何一滔指出,3C產品除了螢幕輻射熱能可能影響水晶體蛋白質外,螢幕亮度愈亮、顏色愈鮮豔,看愈久眼睛負擔愈大。先前就有一名30歲的女子,因為沉迷電視影集,不管是搭公車、捷運,平板電腦幾乎不離手,每天8、9小時猛盯著看,就醫時已經有白內障。

不過,開業眼科醫師張正忠認為,最重要的是「用眼過度」。使用3C產品不要過久,記得適時休息,背景光線要充足。

若已經形成白內障,應依據個人眼睛條件以及生活機能需求,選擇適合的水晶體。近年多功能水晶體陸續問世,甚至有能同時矯正老花、散光以及過濾藍光的多功能水晶體。不過,醫師也提醒,不一定越貴越好,例如,如果有嚴重的不規則散光,則不一定適合老花與散光合一的水晶體。




◆ 二代健保救急 三代健保105年上路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9252

【台灣醒報/郭庚儒】2013-02-22

衛生署統計,國內一年健保收入約4千多億元,二代健保增收補充保費後,估計將可增加206億元,另外,政府負擔比率也從33.6%提高至36%,每年可再為健保挹注約200億元。衛生署長邱文達強調,健保財務平衡至少可維持到105年底,屆時目前研議的三代健保可望上路。

「補充保費徵收有困難,但可行性仍較家戶總所得高!」邱文達日前在電視節目專訪時表示,二代健保依有所得就要繳費,與所得越高繳越多的原則修訂,不過衛生署目前已著手規劃三代健保,希望一面更加公平合理、一面財務赤字也可消除,提出財務和醫療資源配置更公平、更合理,且能提升醫療品質的新健保制度。

邱文達表示,健保局從84年開始實施健保以來,已陸續發生入不敷出的情形及相關問題,包括健保財務收支無法維持平衡、保費負擔未盡公平合理、政府責任有待適度提高、相關資訊不夠透明公開、受刑人不能參加健保,以及許多民眾因積欠健保費被鎖卡,不能以健保的身分就醫等。

二代健保今年正式上路,各界焦點都放在補充保費,但其實二代健保有超過12項的重大改革,包括提升政府財務責任、建立財務收支連動機制、擴大民眾參與、落實人人有保、減少不當醫療、多元計酬、實施醫療科技評估、資訊公開透明及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等。

二代健保重大改革包括,整合監理會、費協會成立健保會,建立收支連動機制;邀請保險付費者代表參與,健保會審議事項,;增列受刑保險費由政府全額補助;對於不當重複就醫、不當使用醫療資源者,不予保險給付;促進預防醫學、落實轉診制度,訂定家庭責任醫師制度。

另外,實施藥品費用目標制度(DET),訂定每年藥品費用目標;實施醫療科技評估(HTA),增訂醫療服務、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訂定前,保險人得先辦理醫療科技評估;醫院資訊透明及品質公開;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實施部分負擔減免。

※ 相關報導:

* 醫院轉診配對 急診病患不用再苦等
http://www.udn.com/2013/2/22/NEWS/HEALTH/HEA1/7712423.shtml

不少大醫院急診室壅塞,患者只能躺在走道上的推床苦等。衛生署今年起規畫28家「基地醫院」,各「配對」4 到8家網絡醫院,希望能「消化」在大醫院裡急診室等床的患者。急診醫師也建議,民眾急診應盡量先到離家30分鐘內的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就醫。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複製力強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即時報導】2013.02.23

一份瑞士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同屬冠狀病毒,但基因分析顯示,與新型冠狀病毒最接近的是2008年在荷蘭發現的一種蝙蝠冠狀病毒,且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可能更容易侵入人體。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這一研究僅僅反映了病毒的複製速度,但複製速度並不能說明它的實際傳播感染能力,新型冠狀病傳播力不如SARS。



◆ 中市抽檢9家醫院 5家真菌數超標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13.02.23

中市環保局抽檢轄區9家醫院的室內空氣品質,高達5家真菌數超標,豐原區某醫院的通風設備老舊,超出標準值16倍,部分醫院、百貨公司的甲醛量也達標準值17倍,都被要求改善。

環保署去年11月底公布「室內空氣品質管制標準」,但迄今尚未公布列管場所,徒有法規、管制標準,卻無具體裁罰違規業者。

中市環保局長劉邦裕說,將持續檢測室內空氣品質,並輔導業者改進,等中央公告列管對象,只要違規就依法開罰。

台中市去年抽檢9家醫院,真菌數標準值為1000,豐原區某醫院每立方公尺菌落數16238,達標準值16倍;西屯區某醫院門診大樓也達6690。這兩家醫院及市區兩家百貨的空氣中甲醛含量也超標,標準值為0.08ppm,檢測結果高達17倍。

稽查人員強調,建築物通風設備老舊,才造成空氣中真菌、細菌數過高,部分建材合板的黏合劑含甲醛成分,若未適當處理,濃度就過高。

環保局強調,室內空氣品質的管制對象尚未公告,目前無法開罰,但檢測不合格的場所仍得大費周章改善,否則等環保署公告後再改,恐怕就來不及,今年上半年會繼續檢測。



◆ 宜蘭補習班、醫院 二氧化碳偏濃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羅建旺、段鴻裕/宜蘭、花蓮報導】2013.02.23

宜蘭縣環保局檢測發現,補習班、醫院的室內空氣品質在尖峰與離峰時段的總平均值,雖符合標準,但學生上課、醫院看診的尖峰時段,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偏高,難怪小孩補習回來,總是頭昏腦脹,對空氣不良,勸導加強改善。

花蓮縣去年有兩家醫院、1處圖書館地下室二氧化碳濃度偏高,輔導後,複檢都已合格;今年抽測5處政府機構,都符合標準。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去年11月23日實施,宜蘭縣環保局檢測補習班、醫療院所,發現二氧化碳濃度偏高,其中,37家補習班在學生集中上課的尖峰時段,檢測出教室二氧化碳濃度偏高,輔導改善。

檢測醫院看診時的室內空氣品質,發現有1家在尖峰時段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千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1),依管理法,以連續8小時監測的平均值為標準,醫院符合標準;但尖峰時段二氧化碳濃度高過1千ppm,顯示空氣品質不良。

局長陳登欽說,依自身經驗,小孩補習回來,都頭昏腦脹,補習班室內空氣品質有待改善,雖依管理法,二氧化碳濃度都符合標準,但學生集中上課時,濃度還是偏高。

陳登欽說,補習班普遍使用分離式冷氣,缺乏換氣功能,建議適當打開窗戶,讓室內空氣對流,學生如發現不適,也可到戶外或靠窗改善。

陳登欽說,醫院病患出入多,尖峰時段二氧化碳偏濃現象,已要求醫院自主管理、提出改善對策,尤其要加強中央空調及換氣率。

陳登欽說,環保署未公告哪些場所受「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規範,環保局檢測即使超標,都是勸導,不會開罰,但很多公共室內場所確實空氣品質不良,除請業者改善以符合法規,也建請環保署早日公告適用對象。

花蓮縣去年抽測20家政府機關、醫院、飯店、圖書館、幼兒園和學校等,除兩家醫院的掛號處、大廳及1處圖書館地下室二氧化碳濃度稍微超標,其餘都符合規定;由於去年是法案實施的輔導期,花蓮縣環保局輔導各受測單位改善,複檢後,已全數符合標準;本月19日,再抽測花蓮市公所等5處人潮較多的政府機關,完全符合標準。



◆ 10年菸癮亂經 35歲更年期報到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竹市報導】2013.02.24

35歲婦人菸齡超過10年,最近她計畫「做人」,月經不準時,還出現熱潮紅現象,就醫發現,卵巢失去排卵能力,提早步入更年期。醫師推測她長期抽菸,卵巢提早老化。

這名任職服務業的婦人表示,她結婚4年,工作壓力不算大,月經常不準時,近2年月經常不來,得靠藥物調經,最近幾近停經。

新竹市婦科診所院長林正凱為婦人檢查卵巢功能,發現她的卵巢已不排卵,提早進入更年期。由於患者過去不曾手術或受傷,工作環境並沒有化學毒物等危險因子,超音波檢查排除卵巢腫瘤。

「我有很大的菸癮!」她說,1天1包菸,菸齡超過10年。林正凱表示,抽菸不利於生育能力,美國與歐洲醫學期刊研究,有半數的男女癮君子,平均受孕時間比不菸者晚1年。女性抽菸容易出現子宮外孕、流產、早產,每天抽5根菸者,不孕症機率是不菸者的1.6倍,抽11至20根者,則提高至2.3倍,菸抽得愈兇,子宮外孕機率愈高。。

婦人獲悉抽菸喪失生育能力,心情低落。林正凱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影響卵巢排卵功能及品質,也會造成子宮內膜變薄,不易受孕。台灣婦女停經平均年齡約50歲,40歲前停經,代表卵巢提早衰竭。婦女想知道卵巢年齡可抽血檢查。



◆ 女性30歲前戒菸 可免早死

江靜玲 2013-02-24

英國研究人員針對120萬名女性,進行長達15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女性吸菸的死亡機率跟男性一樣大。但吸菸的婦女若在30歲以前戒菸,平均壽命只比不吸菸的女性少1個月;如果永遠不戒菸,吸菸婦女將比不吸菸者減少10年壽命。

這項追蹤從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吸菸的女性研究指出,50年代後,吸菸成為女性圈子中的時髦事,但早期研究多忽視了吸菸對女性的影響。

領導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教授帕多表示,如果女性像男性一樣長期吸菸,她們也會像男性一樣因吸食過多菸草致死。

英國肺臟基金會表示,吸菸有害長期身體健康,愈早戒菸愈好,最好的選擇是完全不吸菸。根據該基金會統計,高達70%的癮君子希望戒菸。

倫敦大學健康行為研究中心提醒大眾,吸菸不只會減短壽命,對人體一般健康也足以造成影響,例如皮膚老化。心理學家也認為,許多女性戒菸,擔心的並非壽命長短,而是吸菸對容貌的影響。

fsj 提到...

國際研究-從微量漸增 治療花生過敏症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13-02-25 中國時報

對花生敏感是一種常見的過敏疾病,在美國和英國,大約每百人就有一人患有此症,嚴重者可能致命。而美國一項刊登於《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的新研究顯示,透過舌下免疫療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先讓患者嘗試攝取微量花生,再逐漸增加劑量,可治療對花生的過敏症。

這項研究由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與丹佛「全國猶太人健康中心」合作進行,研究團隊找來40位12歲到37歲之間的花生過敏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給予含有微量花生的液體,一組給予安慰劑。

實驗對象將花生液(或安慰劑)含在舌下2分鐘後吞下,先從2公克開始,此後逐漸增加劑量,44周後,對兩組人進行測試,結果花生液組有70%可以攝食5公克花生液且不至於引起症狀,安慰劑組僅有15%。

這些通過測試者原本可忍受的花生劑量平均約3.5毫克,44周後增加到平均496毫克,68周後增加到996毫克。研究顯示,舌下免疫療法對大部分花生過敏患者均有效果。

花生過敏輕者可導致嘴唇發麻、臉部腫脹、噁心想吐、起疹子、肚子痛和喉嚨痛等;重者可導致呼吸困難、心跳加速、低血壓,乃至過敏性休克等等。過去醫界對花生過敏無能為力,只能要患者不吃花生,但難免偶爾會發生誤食的情況。



◆ 衛署新核准-黃色人工水晶體 老花散光一次矯正

李盛雯/台北報導 2013-02-25 中國時報

73歲曹董事長,去年底開車時忽然發現看不清楚路標,讓他非常緊張,而且當時即使戴著眼鏡,看書或看電腦都看不清楚,經過眼科醫師診斷發現是白內障影響視力。

他考慮自己常把眼鏡弄丟,跟醫師溝通時曾提到希望手術後能不要再配戴眼鏡,在植入能同時矯正老花與散光的黃色人工水晶體後,現在再也不擔心弄丟眼鏡了。

眼科醫師張正忠表示,白內障是與老化關係密切的眼疾,國民健康局的老人眼疾報告中,41.7%的老年人自述患有白內障,隨著人口老化,推估未來10年台灣至少有100萬以上的老人可能面臨白內障困擾。治療白內障唯一方式是置換人工水晶體,對白內障患者而言,人工水晶體的選擇是術後視力表現是否達到滿意的關鍵。

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引進台灣以來,包括多焦點抗老花、矯正散光、過濾藍光等不同特殊功能的人工水晶體陸續推出,去年底新的人工水晶體能同時矯正散光與老花眼問題,突破現行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無法同併矯正散光的限制,是目前健保特殊功能性人工水晶體(自費人工水晶體)的功能總和。這意味著白內障病患可在一次手術中,擺脫老花眼困擾,擁有良好的遠、中、近視力距離,同時解決散光問題。

植入這款人工水晶體的曹董事長,目前視力恢復到1.0,他表示,他102歲的父親,7年前也曾動過白內障手術,相較於父親當年植入無法矯正老花眼、散光等屈光問題的人工水晶體,隨著醫療科技突破,他很慶幸自己合併解決了老花眼及散光困擾,恢復好視力,也不用再煩惱弄丟眼鏡的問題了。



◆ 預算全砍 聯醫掛號費恢復收取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3.02.25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去年試辦免收門診、急診掛號費,由市府全額補助,看診數卻不增反減。市府今年原擬續辦,3000萬元預算遭市議會全部刪除,市聯醫1月起恢復收取掛號費,看診數較去年同期卻明顯增加。

民進黨市議員陳世榮、王淑慧前年底審查6500萬元醫療作業基金繳庫的歲入預算時,附帶決議「明年市立聯合醫院試辦免費掛號費1年」。

市府動支第二預備金,自去年元旦起免收一般門診掛號費50元、急診掛號費200元,且適用對象不限新北市民。新北市醫師公會為此向市府、議會陳情,指免收掛號費不限新北市民,已逾照顧市民宗旨,也衝擊私人診所。

市議會去年底審查今年預算,藍綠議員就以受惠對象多是板橋、三重院區附近民眾、對其他區民眾不盡公平,以及就診人數不增反減等理由,刪除今年3000萬元續辦預算,市聯醫因此自今年1月起恢復收取掛號費。

市府說,市聯醫2010年看診43萬5478人次、2011年42萬936人次,去年免收掛號費,卻降到39萬8280人次,由市府補助3265萬4400元掛號費,主因是前年底聯醫捲入儀器採購弊案及去年上半年陸續流失20多位醫師,以致門診數不增反減。

去年2月市府邀亞東醫院前副院長黃實宏出任市聯醫院長,下半年起陸續邀近20位醫師到市聯醫服務,幾乎都是各大醫院專科主任或主治醫師,門診數逐漸恢復,今年1月門診數達3萬2357人,比去年1月未收掛號費3萬600人多出不少。

※ 相關報導:

* 改善花蓮南區醫療 補助3600元救護車交通費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25/today-north8.htm

偏鄉醫療資源不足,轉院卻要民眾自負擔?多年來花蓮南區急重病患,搭救護車轉院到花蓮市大醫院治療,卻得自費花五、六千元。對此,衛生署今年一月起補助轉院一趟減免三千六百元「救護車交通費」,民眾自付額約可在二千元內。

fsj 提到...

再傳流感死亡病例! 發病8天後去世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2.26

春節假期人群往來頻繁,讓流感疫情達到最高峰,疾病管制局公布最新流感疫情,上周新增35例流感併發症確定病例,其中有兩例為流感死亡個案,而且都是30到40多歲壯年,其中一人從病發至死亡,僅短短八天,病毒檢驗報告顯示,兩例新增死亡個案都是感染H1N1。

疾管局疫情中心主任莊人祥指出,這波流感季迄今共365例確定病例,29例與流感相關死亡,其中26例死於H3N2流感病毒,3人是感染H1N1而死。

最新兩例流感死亡個案,分別為中部地區38歲女性和南部地區48歲男性。前者在2月14日發病,出現發燒、身體不適等症狀,18日被送至急診室,一度無心跳,經搶救後仍在21日死亡。

另一名48歲男性個案本身就有冠心症病史,1月19日發燒、全身痠痛,24日才就醫住院,經過醫師救治,2月5日宣告不治。

莊人祥分析,兩例流感個案死亡都沒有施打流感疫苗,且延誤就醫,未能在發病第一時間住院,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致病重死亡。

在門診急診類流感就診方面,上周就診病例比率已恢復到春節前的情況,但重症個案仍創下這波流感最高紀錄,共有35人因流感重症住院。

莊人祥解釋,春節年假互動頻繁,許多人被傳染流感病毒,但卻等到上周病情惡化,才就醫接受治療,使得住院重症個案明顯增加許多。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咳嗽、骨額肌肉痠痛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小病變大病。



◆ 減重只喝優酪乳 結果換來脂肪肝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2.26

過完年體重「回不去」很惱人,一名女性過完年假胖了5公斤,年後立志減肥,天天只喝無糖優酪乳,沒想到體重沒下降,卻在辦公室暈眩差點昏倒。醫師表示,減重要減少熱量攝取,但一天至少仍應攝取1200大卡熱量,且澱粉應占50%的熱量來源。

署立台東醫院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祝年豐表示,年後減重常有人只吃蘋果或只喝優酪乳,但從大吃大喝到突然幾近斷食,攝取的熱量突然大減,身體會受不了,也容易因為電解質不平衡,造成暈眩、心律不整、急性膽囊發炎等。

年後是減重的旺季,台灣檢驗醫學發展學會常務理事陳怡芳過去也曾碰過一名22歲的年輕上班族,身高162公分,年假後胖到75公斤決心減重,每天三餐只喝自製無糖優酪乳,完全不吃澱粉類。結果連喝近一周,不但上班沒精神、疲倦時要靠喝咖啡提神,而且一點都沒瘦下來,還差點在辦公室暈倒。

安全減重 醫師:還是要吃澱粉、蛋白質

這名女子後來被家人帶去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她有明顯的脂肪肝。陳怡芳說,減重不得法反而會造成肝臟負擔,讓代謝更差。後來醫師建議她減少脂肪攝取,還提醒她要吃五穀根莖類跟蛋白質,她也乖乖運動,最後成功減重,脂肪肝也改善。

祝年豐說,減重時減少熱量攝取應遞減,且每天熱量應至少維持1200大卡,不要再低,也不要依賴單一食物。因為每種營養素都扮演提供人體能量的角色,建議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要占50%、脂肪占20%、蛋白質占30%,免得瘦得乾巴巴,甚至減重不成反而犧牲健康。

※ 相關報導:

* 天天麵包當正餐 46歲婦罹糖尿病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21477.shtml

天天吃麵包當正餐,小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名46歲婦人與先生經營麵包車,幾乎天天以麵包裹腹,幾年下來,身高不到160公分的她,體重達75公斤。日前體重急速下降異常倦怠,被送至急診,確診為糖尿病,合併視網膜出血。

* 8蔬列抗癌免死金牌 專家:要均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838

30年來,癌症一直蟬聯台灣10大死因之首,許多人聞癌色變,網路最近流傳一封郵件,提到花椰菜、茭白筍、大蒜等8種蔬食是對抗癌症的「免死金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室主任歐陽鍾美看過內容後表示,裡頭內容有幾分可信,多攝取蔬食抗癌養生這個觀念是對的,但要攝取均衡,不能只吃單一種,過與不及都不好。



◆ 劉秀枝/八招防癌保健康

【聯合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2013/02/25

癌症30年來一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讓許多人聞癌色變,其實最好的治療是預防。除了少數已知的基因遺傳外,大部分癌症的病因仍不明確,然而近40年來醫學文獻顯示生活型態和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密切關係,有學者估計,如果避免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或危險因子,超過5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菸草(29%)、肥胖(20%)、病毒或其他感染(8%)、飲食(5%)、少活動(5%)、生殖因素(5%)、醫療處置(5%)、酒精(4%)、環境汙染(4%)以及紫外線(2%)。

有鑑於此,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賽門癌症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表一篇實用的「防癌八招」,刊登於2012年4月的「癌症病因控制雜誌」(Cancer Causes Control),且提供實證數據以佐證。這八招簡要介紹如下:

1、不抽菸:抽菸造成美國30%的所有癌症以及90%的肺癌,而且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病等疾病有關,所以不抽菸是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原本抽菸的人,在停止抽菸10到20年後,其肺癌的發生率會降低到與不抽菸的人相當。

2、維持健康的體重:很少人知道體重過重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一項對221個前瞻性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共有282,137位癌症患者,在20種癌症中,發現過重者,即身體質量指數(BMI)≧30,其乳癌、大腸癌、腎臟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較高。而長達26年的「護士健康研究」發現停經後婦女減重≧10公斤且維持體重者的乳癌發生率,減少了一半。

3、規則運動:規則運動可降低罹患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建議每周5天,每天至少快速走路30分鐘;或每周3天,每天激烈運動如跑步20分鐘。

4、吃得健康:主要在於控制熱量、不增加體重,建議多吃蔬果和全穀類,少動物脂肪,每天服一顆多種維他命。

5、飲酒要適量:雖然喝適量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卻會增加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取捨兩難。因此既不鼓勵不飲酒的人開始喝酒,也不必勸飲酒適量的人戒酒。

6、防曬:過度暴露於陽光會增加黑色素瘤的風險,因此在熾熱陽光下要做好防曬的措施。

7、保護自己不受感染:至少有10種感染原與癌症有相關,例如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B型肝炎與肝癌等,平常需注意有關的預防措施。

8、請教醫師,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有人這八點都做到了,卻還是罹患癌症,因為這是觀察性研究所算出的機率大小,而不是絕對因果關係,而且癌症還有其他未知的致病因素。但如果做到這八點,至少可以減少50%的罹癌機率及其他慢性病的機會。新年新希望,讓我們一起來朝這簡單易行的目標努力吧。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 紓解壓力 有助紓緩疼痛不適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2/26

慢性疼痛患者如果可以好好紓壓,有助預防疼痛發生。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壓力可能讓疼痛變得更嚴重,特別是大腦海馬迴組織較小的人,對壓力更為敏感,一旦壓力加劇,疼痛現象便更加明顯。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神經心理學研究員皮耶‧藍維爾博士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大腦」醫學期刊。

研究作者博士生艾提安‧斐尚-普烈梭解釋,人體腎上腺會分泌一種「可體松」荷爾蒙,可體松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當身體遭受壓力,這種荷爾蒙就會活化。研究結果顯示,大腦海馬迴如果比較小,可體松濃度便會升高,此時疼痛感覺就會特別敏銳,且很容易就產生慢性疼痛。

皮耶‧藍維爾博士表示,研究過程發現壓力與疼痛息息相關,無論是車禍、疾病還是手術引起的疼痛,都與壓力大有關連。研究成果或可幫助患者減輕疼痛,甚至進一步預防慢性疼痛發生。疼痛患者除了使用藥物外,也可嘗試一些放鬆、冥想技巧,紓解壓力,這樣也許可以幫助紓緩疼痛不適。

共有十六名慢性背痛患者與十八名健康民眾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分析數據發現,海馬迴較小的人體內可體松濃度較高,大腦對急性疼痛反應較為劇烈,預期性壓力也較為強烈。這代表患者疼痛程度可能較嚴重,未來出現慢性疼痛的機率也較高。研究建議,舒壓、排解壓力說不定可以成為治療慢性疼痛另一選項。

fsj 提到...

睡不足6小時 健康亮紅燈

【黃文正/綜合報導】2013-02-27 中國時報

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每天睡眠時數如果少於六小時,將導致人體內逾七百個基因活動改變,會嚴重影響健康。

長久以來,人們都曉得,睡眠不足會影響健康,並可能與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有關,但卻不知為何?這項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最新研究,終於找出答案。

英國薩里大學研究人員,要求廿六個志願者在一周內,每晚睡眠時數都上看十小時,然後抽血。接著,這廿六人每晚睡眠時數改成少於六小時,最後同樣抽血。研究人員比對分析這兩組血液樣本後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內逾七百個基因活動改變,某些變得更有活動力,並製造更多蛋白質,進而改變體內的化學成分。此外,生理時鐘也會被擾亂,在白天,人體內部分基因活動原會自動增加和減少,但睡眠不足會導致基因活動失調。薩里大學的史密斯教授表示,很明顯地,睡眠對身體重建和維持功能很重要,當睡眠不足所產生的傷害發生後,人體健康可能會亮紅燈。

※ 相關報導:

* 清水洗臉 51歲美魔女有34歲嫩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724545.shtml

平田雅子在書中指出,一般人其實已經過度清潔皮膚,把保護皮膚的皮脂層都洗掉,讓皮膚容易老化。身為皮膚科醫師,她認為,健康的肌膚要能防禦屏障外物入侵,連一滴水都不會滲到肌膚深處。因此護膚首要注意「不要清潔過度」,其次是做足「保濕」滋潤,第三則是徹底「防曬」,防止紫外線入侵肌膚。



◆ 職業排行 空姐最易得乳癌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3.02.27

國內乳癌高危險群有年輕化的趨勢,好發年齡層為四十至五十歲。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研究發現,女性最易罹患乳癌的職業,第一名為空姐,其次為導遊、商務人士,主因是她們長期當空中飛人,接受來自宇宙的輻射量比一般人高。

不過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陳火木說,輻射線只是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除輻射線外,高齡產婦、未生育者也比較容易得到。

最近十年,乳癌成為國內女性健康的最大威脅,不但發生率攀升最快,每年也奪走上千條人命。

萬芳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姚敏思指出,依衛生署統計,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層在四十至五十歲間,較歐美國家的好發年齡早了約十歲。

萬芳醫院放射科主任陳榮邦說,台灣下修至四十歲以上,主要原因是遺傳基因,其他像是生活飲食習慣、壓力等也都有關係。

此外,陳榮邦分析近十年大型研究都顯示,飛行次數頻繁、且年資長的空姐,因飛行次數頻繁,乳房組織長期受大氣輻射影響,易造成乳房組織變異,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他建議空姐,可定期適當休息並減少長程飛行、增加健檢次數。

陳榮邦表示,國健局有提供免費乳房X光篩檢,年齡從五十歲下修至四十五歲。另對於高危險群,也就是二親等以內(包括祖母、外婆、母親、姊妹以內)曾患乳癌女性,可提前至四十歲接受篩檢。

※ 相關報導:

* 電燒技術大突破! 大型肝癌可分階消融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24567.shtml

國內肝癌患者六成以上都是中晚期才發現,較難開刀治療,醫師表示,採用電燒讓癌細胞壞死有新進展,即使腫瘤超過3公分的中大型肝癌,也可以分階段消融肝癌,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



◆ H1N1又來了?中年人拉警報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2.27

流感病毒H1N1即將捲土重來?疾病管制局觀察發現,國內主要流感病毒已從H3N2慢慢轉為H1N1,小朋友、老年人受威脅程度降低,反倒是體內缺乏抗體的中年人比較容易被感染,應該提高警覺。

疾管局最新流感疫報顯示,上周新增35例流感併發症確定病例中,25例為H3N2、9例為H1N1。原本國內流感病毒株主要仍是H3N2,但最近一、兩個月H1N1比率越來越高。

由於鄰近的中國大陸、香港等地流感疫情,以H1N1病毒為主,現在台灣也逐漸增加,讓防疫人員感到緊張,因為大部分國內中年人缺乏H1N1抗體,容易被感染。

疾管局疫情中心主任莊人祥憂心地說,上周兩例新增死亡個案分別為38歲、48歲的壯年,都是感染H1N1病毒,由於病患原本就有慢性疾病,加上未能及時就醫,才不幸死亡。

莊人祥指出,台灣上一波H1N1病毒大流行時,疫苗接種以65 歲的老年人以及小學幼童為主,所以大部分小孩、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在面對H1N1病毒都具有保護力。

反觀中年人接種乏H1N1疫苗比例偏低,一旦H1N1在台灣大流行,反倒成為防疫的弱點。原本就有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中年人則更屬高危險群,感染後很容易變成重症。

對於來勢洶洶的H1N1病毒,疾管局謹慎以待。莊人祥指出,受到群體免疫力影響,加上流感季節即將結束,希望能將H1N1病毒對中年人的威脅降至最低。但仍提醒民眾出現發燒、咳嗽、全身痠痛等症狀,仍應及早就醫。



◆ 高雄長庚廢棄藥 每月回收百公斤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2013.02.28

國人愛吃藥,丟掉的藥恐怕創下另個「台灣奇蹟」。高雄長庚每月回收上百公斤藥物,回收最多的是消炎止痛藥,最貴的是單價四、五十元的降血糖藥,「丟一顆等於丟掉一個便當」;院方更發現,有人樓上看完診,下樓就把藥丟了,心態千奇百怪。

高雄長庚去年設置廢棄藥檢收箱,起初每月回收一、二十公斤,現含外院的回收量已增為五倍。醫院不但循線揪出回收量最高的醫生定期公布排行,且設計一套藥物品質指標,提醒醫生勿重複開藥或開藥過量。

院內有醫師因藥品回收率高,被院長陳肇隆找去「喝咖啡」;不少醫生怕登上排行榜,現在開藥都很小心。

「排行榜並無處分用意,是提醒醫師開藥要符合病人需求」,陳肇隆說,藥品隨便丟會汙染環境或產生抗藥性,回頭危害到人類。

高雄長庚這項藥檢機制,也讓民眾不良用藥習慣現形。高雄長庚去年回收的五萬多顆止痛藥,換算將近百萬元,其次是腸胃道、心血管用藥、荷爾蒙製劑、營養劑,也回收不少保健品。

令藥師訝異的是,有病人一丟八、九百顆單價四、五十元的降血糖藥,相當丟掉四、五萬元,藥師找到病患溝通,病人竟理直氣壯地說,吃了會不舒服。

分析報告也發現,國人重複看診、領藥情形嚴重,有婦人在長庚與奇美兩院看診、重複拿藥;也有另名婦人每月固定掛某名醫的診,只為開一條止痛藥膏,理由是不看診怕以後掛不上號。

長庚統計,光是自家回收的廢藥,一年約四、五百萬元,推算全台醫療院所,國人一年浪費的藥費更可觀。

「醫療太方便就會濫用」,高雄長庚藥劑組長黃肇偉說,光高雄長庚做藥檢,孤掌難鳴,建議把民眾藥歷註記在健保IC卡上跨院參考,杜絕用藥浪費。

※ 相關報導:

* 朱澤民/健保藥品部分負擔政策再檢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841

每年5千餘億元的健保費用,藥費約占了25%,此金額與比率加上所謂的「藥價黑洞」,往往是國人重視與討論的問題。歐美先進國家,民眾花費的藥品費用占總醫療費用比率約15%;我國由於診療費用相對較低,而藥品屬於「貿易財」,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近,故我國藥品費用占總醫療費用比率相對較高,並非藥界「拿」走了較高比率的健保資源。

....一般而言,健保局每兩年做一次藥價調查....在此兩年內,每一品項健保用藥,不論醫院的購買價格為何,健保局會依此藥價基準支付給醫療院所,若醫院努力議價,其購買價格低於藥價基準,則醫院賺取了「藥價差」(俗稱藥價黑洞)。

....藥價差是價格機能制度下的市場競爭結果,除非是已接近完全競爭的「老藥」,否則藥價差會一直存在而不會消除,藥價也會逐年下降。沒有藥價差,不見得是低藥價,總藥費支出可能不降反高。這是我國標靶用藥、新藥一再引進,人口老化之重大傷病、慢性病用藥一再成長,而總藥費支出占醫療費用一直維持25%的主因。

....重大傷病與慢性病用藥占了逾70%,此為健保藥品管理政策最應注意重點。

fsj 提到...

哈林搖爆紅 醫師:恐傷腰頸

【林宏聰/高雄報導】2013-02-28 中國時報

繼韓國「騎馬舞」後,來自美國紐約「哈林搖」也透過網路爆紅,引起台灣越來越多年輕人模仿;但復健科醫師看過影片直呼很危險,強調瘋狂扭腰擺臀動作難控制力道,一不小心就可能傷及腰椎、頸椎,不建議學習。

高醫復健科特約主治醫師許瑞仁說,「哈林搖」起初是單人隨音樂擺動,但隨後一大群人加入瘋狂擺動,速度變很快,且許多舞步不符人體工學,快速且反覆動作之後,容易肌肉拉傷、肌腱炎,或俗稱「落枕」的急性斜頸症。

「哈林搖並非每個人都適合跳!」他強調,專業舞者肌肉夠協調,劇烈擺動腰、頸、骨盆較不會受傷,但一般人若是硬跳,很有可能磨損頸部、腰部的小面關節,或者骨盆錯位,不僅關節提早退化,嚴重還會傷及神經。

義大醫院復健科主任薛惠升也表示,「哈林搖」有很多舞步動作是甩動肢體,力道比較難控制,頸椎或腰椎原本就有問題的人更不建議跳,一般人跳「哈林搖」之前,也應拉筋做足暖身,避免突然劇烈運動造成肌肉拉傷。

「哈林搖(Harlem shake)」原是源自美國紐約哈林區的舞步,舞曲前奏開始是單人前後搖動臀部,進主旋律後變成一群人加入瘋狂扭動;今年透過網路傳播爆紅,影音網站YouTube上相關影片已廿幾萬支,各國網友爭相模仿。



◆ 3C低頭族肩頸痛 激痛點在腳部

蔡惠玲2013-02-28 台灣醒報

3C低頭族玩智慧型手機、常打電腦、拿滑鼠,都會導致肌肉使用不當引起疼痛,到底真正痛在哪裡?榮新診所疼痛控制科主任胡新實醫師在28日記者會表示,3C低頭族疼痛的部位是頭、肩、後腦,這是激痛點反應造成的疼痛,而引發疼痛的激痛點是在腳部的斜方肌。

所謂「激痛點」是骨骼肌上特別敏感的區域,在激痛點施壓會出現「激痛點現象」,如局部疼痛、轉移痛。在肌肉過勞、發炎、受傷後或是使用不當,都會在肌筋膜產生激痛點。胡新實醫師表示,門診中很多病患因為臉頰疼痛求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引疼痛的激痛點在腳部。肌肉疼痛常被忽略的原因是,因為肌肉「疼痛部位」跟「激痛點」不一樣,所以要找對激痛點才能治療。

胡新實醫師舉例,病患中有一位王小姐發現自己的視力無法對焦,左眼有脹痛及外眼角疼痛,後來疼痛範圍擴及到後頸部。她有一段時間頸部及眼球疼痛不堪,後來到疼痛控制門診就診後,發現是頸後肌肉群導致,找到激痛點治療,才得以痊癒。

至於疼痛該如何治療?胡新實說,輕微的症狀可以吃止痛藥,若沒有效果,必須向復健科與骨科求診。至於伸展肌肉也是很好的方式,可訓練肌肉恢復正常功能。

※ 相關報導:

* 獲全球安全認證 日機器人裝搶頭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28/today-int12.htm

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山海嘉之研發的機器人裝「HAL」,27日首開世界先例,獲得全球安全認證,未來可望將這種可協助老年人或身障人士行走的機器人裝推向全世界。



◆ 主食換全穀 「高鉀低鈉」輕鬆吃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專題報導】2013.03.01

日前世衛組織發表新的飲食準則,提倡高鉀低鈉飲食,建議每天至少應攝取3510毫克的鉀。到底如何達到建議量?營養師指出,若吃蔬果,每天至少要吃蔬果10份才能達到標準,但若將主食換成全穀類,就能增加鉀的攝取。

外電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鑒於高血壓人口遽增,造成心臟疾病、中風等人數攀升,成為全球主要死因,除了強調低鈉飲食,也就是每天攝取鈉不宜逾2000毫克外,首次建議每天鉀的攝取量至少要3510毫克。

鉀是體細胞內主要陽離子,鉀離子維持正常範圍,可平衡血漿濃度並降低血壓。台北榮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粹烈表示,鉀離子使腎上腺素抑制鈉離子含量,幫助身體將過多的鈉排除。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補充鉀離子,有助降低血脂、血糖,不過,腎臟功能異常者不適合高鉀飲食,以免造成腎臟負擔。

WHO建議,扁豆和豌豆含豐富的鉀,100公克的扁豆、豌豆,含鉀1300毫克;菠菜、香菜等蔬菜類,每100克約有鉀550毫克;水果以香蕉、木瓜、椰棗等鉀含量較高,約有300毫克。另外,五穀根莖類的南瓜、番薯、小麥胚芽以及含有咖啡因的茶、咖啡等,也都是高鉀食物。

以WHO建議的鉀攝取量,若要利用吃蔬菜來攝取,以一份蔬菜有400毫克的鉀計算,幾乎等於每天要吃10份蔬果才能達到建議量。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說,每天要吃這麼多的蔬果,對一般人有困難,若將主食改成南瓜、番薯、馬鈴薯、五穀米、糙米等全穀類,就可以取代一份蔬果。此外,肉類、乳製品類也含鉀,因此只要均衡飲食,吃足5份蔬果,也能達成鉀的建議攝取量。

挑選高鉀類的食品也要注意,吳映蓉表示,含有咖啡因飲品,雖鉀含量高,但咖啡因也會讓高血壓患者血壓變高,香蕉、椰棗類雖富含鉀,但糖分也較高,糖尿病患者要酌量攝取。

※ 相關報導:

* 飲食清淡、常運動…37歲女罹腸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26021.shtml

台中市37歲李姓粉領族有運動習慣、飲食清淡,半年來血便誤以為是痔瘡,到醫院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惡性腫瘤三期,她在得知罹癌後選擇樂觀抗癌,經接受腹腔鏡合併自然孔大腸手術、化療,復原狀況良好。

* 咖啡喝太多 婦人胃潰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28/today-health5.htm

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每日喝上4到5杯咖啡,直到胃痛求醫,才發現已有胃潰瘍,醫師勸她戒咖啡,她無奈說:「不喝咖啡會頭痛。」更進一步追出女子有偏頭痛困擾,在消化內科及神經科同時治療下終於康復。



◆ 平日勞累… 周休假期如何補回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888

【內容摘自《女中醫給忙碌上班族的第一本養生書》,作者羅珮琳,聯經出版】2013/02/27

趁周休多睡一點

「醫師,雖然我每天都兩點才上床睡覺,但是我每天都有睡滿八個小時,為什麼睡醒還是很疲勞?」

中醫的作息時間是晚上11點前要上床睡覺,如果超過12點睡,每晚睡一個小時必須多睡兩個小時才能補得回來。很多人熬夜加班根本不可能11點睡,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在周休的時候多睡一點,把不足的睡眠「補睡」回來!

補眠養肝

周休二日是補眠的好時機,可以睡得比平常晚一些,因為「睡眠」也是養肝的一環,當我們平躺時身體大部分的血液都會回流到肝臟,肝臟是製造身體的多種酵素、解毒的工廠,中醫理論「肝藏血」,老祖宗很早以前就知道肝臟與血液之間的關係,因此平躺與睡眠有助於「藏血」因此利於養肝。但是也不可以一睡就一整天喔!因為養生之道在於「中庸」,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

運動補氣

除了補充睡眠之外,周休假期其他時間應該做什麼?有句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現代人很多都有氣虛的狀況,但是要如何補氣?除了食用一些「補氣」的中藥材,運動也是補氣很好的方式。

人體中的氣分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稱「元氣」,後天之氣稱為「宗氣」,「宗氣」是呼吸之氣與飲食所獲得的水穀之氣在胸中混合而成的。因此呼吸是宗氣的來源,良好的呼吸是補充「宗氣」的方式。補氣古人也說「食氣」,可見氣也是具有能量能夠幫助身體健康。古人會利用氣功、吐納的方式來「食氣」,不過這種方式不見得人人喜歡,只要利用周休假期找個空氣清新的地方踏青或騎腳踏車,加強一下心肺功能,一樣可以有補氣的效果喔!

fsj 提到...

換心再換肝 台大創紀錄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03

50多歲患者 恢復良好

換心又換肝!台大醫院去年完成了首例先換心、再換肝的器官移植手術,兩次手術隔了10個月。這名患者是一名50多歲男性,歷經兩次重大移植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創下了國內少見的多重器官移植成功案例。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副教授胡瑞恆指出,該名患者罹患急性心肌症,心臟功能相當低,幾乎等同於心臟衰竭,病發後住進加護病房,必須仰賴心臟移植才能挽回一命。

換心肝救命 相隔10個月

所幸他順利等到了一名車禍往生者捐出的年輕健康心臟,在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秘書長、國內換心權威台大醫院教授王水深主刀下,幫他完成了心臟移植手術,術後定期回診,服用抗排斥藥物。

不過在術後九個月,這名原本就有B肝帶原的患者,突然出現黃疸等症狀,肝功能指數飆高,被緊急送至台大,證實為猛爆性肝炎,必須在短時間內再進行換肝手術,才能保住性命。

但國內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眾多,屍肝來源稀少,醫療團隊研判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屍肝,建議患者親屬捐贈肝臟,最後家人願意捐肝,台大立即進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

同一名病患10個月內歷經換心又換肝,對於台大肝臟移植團隊來說,是一大考驗。胡瑞恆認為,病患換心後的體能狀況,原本就比一般人差,活體肝臟移植過程中,必須全身麻醉,對心臟更是一大負荷,增加手術困難度。

需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

而該名病患10個月內,接受心、肝兩次器官移植手術,對身體更是一大負擔。由於術後心、肝都不是自己的,必須依照醫師指示,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且定期回診。台灣活體肝臟移植技術更是已達世界一流水準,台大醫院這例換心、換肝等多重器官移植個案,寫了下國內器官移植的新紀錄。



◆ 怕三高不敢吃蛋 當心難保骨本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報導】2013.03.03

飲食太過清淡,容易出現偏食性營養不良。桃園縣1名七十多歲老婦,日前因髖關節骨折,到署立桃園醫院治療,由於骨質疏鬆嚴重,還動人工骨水泥脊椎成型術,骨科醫師陳厚全詢問飲食習慣,發現老婦長期茹素,缺乏蛋白質,鈣質也留不住,難以保存「骨」本。

老婦髖關節骨折動手術,但骨質疏鬆太嚴重,陳厚全說,不但處理上困難,還需注入人工骨水泥,加強人工關節支持效果,詢問才知道老婦茹素,「只吃青菜,沒有豆類」,缺乏攝取蛋白質,長期下來鈣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不利骨骼肌肉健康。

陳厚全說,保骨本不是攝取鈣質就夠了,老人家過度畏懼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不少銀髮族飲食太清淡,不敢吃肉類及蛋,收治的65歲以上病患,大約五成以上有「偏食性營養不良」問題,「怕膽固醇,就不吃魚肉和蛋」。

「正常攝取蛋白質、運動習慣很重要」,陳厚全說,不用太怕三高,「維持正常飲食,不要大魚大肉」,銀髮族3天或1周吃一次蛋,對身體負擔還好,出家人也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問題,建議茹素者可吃豆類、豆腐,當補充蛋白質的來源。

不少銀髮族擔心骨折而沒有運動習慣,陳厚全說,運動可以將多餘的蛋白質消耗掉,「散步就是很好的運動」,至於有關節疾病、需要減重者,可以踩室內健身腳踏車(非飛輪車),「對膝蓋負荷較低」,訓練腿部肌肉,帶動全身運動。

陳厚全說,糖尿病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如果骨質疏鬆,未來發生髖部骨折機會比一般人多,建議70歲以上銀髮族、更年期後的女性,到醫院接受精密的骨質密度檢查,協助了解骨骼健康的狀況,請骨科醫師評估未來可能發生骨折的風險。



◆ 口味重 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921

【內容摘自《女中醫給忙碌上班族的第一本養生書》,作者羅珮琳,聯經出版】2013/03/01

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說:「你要判斷一個人外食多久,看她吃的口味習慣就可以推斷了。」我相信每個人身邊應該都有朋友每餐桌上都要放一盤生辣椒才能開胃。我早年在外求學時主食也都要加點辣椒醬才覺得「夠味」。後來開始接觸中醫之後,才了解為什麼「外食吃越久,口味越重」。

當一個人腸胃不好的時候,舌頭的舌苔增厚,舌上的味蕾感覺減退,吃什麼東西都覺得沒味道,中醫稱之為「口淡」,是屬於「脾虛」的症狀之一,因為沒味道所以就會越吃越重口味、辣椒醬油越放越多。

我之前提過,「胃以喜者為補」,身體缺少什麼自然就會想吃什麼,如果有人特別偏重某種味覺,那麼可能是臟腑功能出問題,有些人是無論吃什麼都要加醋,隨身都攜帶一瓶醋成為不折不扣的「醋罈子」,中醫認為是肝出了問題。曾有位老太太來我的診間就診,聊到她家人都抱怨她做的菜太鹹了,診斷原來因為她有「腎虛」的問題,因為鹹入腎,腎虛自然會想吃重鹹口味。將老太太的體質調整後,口味正常了,煮出的菜餚也不會過鹹,老太太與家人都很開心。

當辣、酸、甜這些強烈的味道麻痺了你的味覺,你還嚐得出食物中其他的味道嗎?當我開始體會這一點之後,漸漸的開始調整我的飲食習慣,現在即便是飲食清淡還是覺得樣樣美味!

新鮮、原味才是真正美食

談到美食與養生,很多人都覺得這根本就是衝突的兩件事情,要吃美食怎麼可能兼顧得了養生呢?其實美食與養生並不衝突,而是要去改變對美食的認知,真正頂級的牛排不需要加蘑菇醬或胡椒醬來提味,少少的撒上一點海鹽就可以吃出食物的原汁原味,這才是真正的「美食」。

最近台灣也吹起一股美食風潮,從「團購美食」到大街小巷中的「隱藏版美食」,真是台灣處處有美食。然而美食的定義是什麼?是要到餐廳裡點一桌燒、烤、炸、辣的大餐?還是食材新鮮、適當烹調的食物就很美味?

重新品嚐食物的原味

我曾經告訴一位患者要忌甜,她後來告訴我:「我以前喝咖啡、豆漿、任何飲料通通要加糖,後來我改喝無糖飲料之後發現,這樣其實也很好喝,原來飲食口味只是一種習慣而已。」改變對飲食的看法,能吃到食物的原味,就是養生又健康的美食!



◆ 兒童胖嘟嘟好可愛 ? 當心過重危機

文/吳怡磊 2013.03.03 自由

5歲的阿明(化名)從小就愛吃高熱量食物,每天一定要吃一塊炸肉排加上手搖飲料,每個人都覺得他胖嘟嘟的好可愛,有時還會忍不住請他吃東西。

有一天阿明從幼稚園下課後,哭喪著臉回家,媽媽細問後得知,原來同學都嘲笑他是「大胖呆」、「愛吃又愛睡」,不願跟他一起玩。

兒童肥胖的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法為單位為公斤的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大於30。如果兒童的BMI超過第95百分位,BMI介於第85到第95百分位的孩子有極高的危險性變為體重過重的小孩。

肥胖問題 已成全球性流行病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體重過重和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根據國家健康及營養檢查調查,全球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人數近年來增幅驚人。

◎兒童肥胖的原因:

●吃太多或是吃太多高熱量且高膽固醇的食物,少吃青菜、蔬果,食物漸漸精緻化。

●缺乏運動:很多小孩喜歡花很多時間在電視機或是電腦前面,且多吃高熱量食物等。多吃、少動就換得一身肥肉。

另外有些青少年因為每天在電腦前面所花的時間太多,造成增加2%的肥胖機率;缺少活動不但造成體重上升,更使得親子間缺少溝通的時間,使得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低出生體重且出生後體重快速增加的孩子。

●服用特殊藥物導致體重增加。

●肥胖基因。

●荷爾蒙異常導致:如庫欣氏症候群、甲狀腺低能症。

◎肥胖造成的併發症:

●胰島素阻抗增加、血糖升高,增加得糖尿病的機會。

●高血脂、高膽固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

●高尿酸血症產生痛風。

●呼吸中止症候群,影響睡眠及白天的學習能力。

●自卑、憂鬱等心理層面的問題。

●體重過重,造成膝蓋提早退化。

●早熟、多囊性卵巢等。

少吃多運動 全家一起配合

◎如何做,才能讓小朋友變瘦呢?

●首先全家一定要一起配合才行。包括:少吃,戒除喝飲料及吃消夜的習慣,少吃油膩及含糖量高的飲料及甜食。

●多運動,限制每天看電視及坐在電腦桌前的時間,多增加親子間互動的時間。

●設定目標,並且定期門診追蹤檢查。相信藉由以上的努力,小朋友一定會更健康,更快樂的。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fsj 提到...

台韓健康比一比 台人較短命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05

第三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今晚將舉行台韓大戰,雙方球迷叫陣一決高下。國民健康局一項調查也發現,在各項健康指標上,韓國已經超越台灣,台灣人活得比韓國人短,各大疾病死亡率幾都比韓國人高,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自殺率比韓國低。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上午舉辦國民健康總體檢高峰會,研究人員將台灣的非傳染性疾病健康指標,與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及韓國相比,結果台韓相較,評分卻出現一面倒。

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解釋,因為韓國的相關健康指標本來並不好,或是比台灣差,這幾年韓國進步許多,反而顯得台灣停滯不前。不過,這項結果應該會激發台灣人的民族性。

在平均壽命方面,以2010年數據為準,台灣女性82.5歲、男性76.1歲,與韓國女性84.1歲、男性77.2歲相較,都來得短。只有嬰兒死亡率是台韓差不多,都約為千分之4。

在非傳染性疾病部分,截至2011年為止,韓國除了腦血管疾病死亡率高於台灣,其他降幅都超過台灣;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韓國死亡率都低於台灣,降幅也比台灣來得明顯。



◆ 30歲以上成人 2成疑有過小中風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05

常覺手麻腳麻,頭暈耳鳴或有勃起功能障礙,小心這可是中風的前兆!一項今天公布的調查發現,國內30歲以上成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人疑似發生過小中風。醫師提醒,長期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恐增加缺血性(阻塞性)中風威脅。

3成民眾不知中風成因

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今天公布「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發現國人中風認知嚴重不足,高達93.9%民眾聽過中風,但半數民眾無法正確回答造成中風原因。約有31.3%、約每三人就有一人,完全不瞭解哪些疾病可能引發中風。

這項調查訪問台灣地區20個縣市年滿30歲的民眾,有效樣本1073份。結果發現,約有兩成受訪者曾經出現過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突然頭痛欲裂、視力突然模糊、突然舉步困難、口齒不清等小中風症狀。另外,有36.9%受訪者不知道高血壓會引起中風,81.7%不瞭解心臟病會引發中風,幾乎沒有人知道心房顫動可能會導致中風。

肥胖、壓力致中風 逾9成不知

另外,國人在「哪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引發中風」選項的認知不及格。高達78.6%受訪者不清楚抽菸可能引發中風。肥胖與長期壓力大都是中風危險因子,但竟有有93.8%及93.2%民眾不清楚。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文章表示,中風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俗稱「爆血管」為出血性中風,好發於冬天。不過,超過七成中風屬於缺血性(阻塞性)中風,起因於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一年四季都可能發作,平常應做好防範。

翁文章強調,手麻腳麻、頭暈耳鳴及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看起來都是小毛病,卻是身體重要警訊,有可能就是小中風。曾經發生小中風的病人如未積極處理,將來發生中風機率是一般人四到五倍,不可不慎。

※ 相關報導:

* 年輕人胸悶痛 小心心肌缺氧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5/today-health5.htm

演員戎祥日前心肌梗塞猝死,再次引發社會大眾對心臟病的關注與恐慌!新樓醫院近日也接獲一名27歲身材肥胖、不抽菸,體檢無高血脂、糖尿病或其他異常的男患者,他多次胸痛到冒冷汗,急診卻無異常,到心臟科做運動心電圖才發現嚴重的心肌缺氧,醫師為男子做心導管檢查時,他甚至心臟病發作休克,緊急做冠狀動脈擴張術才避免憾事。

* 骨骼健康-35歲重度骨鬆 國內輕熟女骨氣堪慮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30305001172.html

女性更年期後骨質會快速流失,但國內年輕女性骨流失乃至於骨質疏鬆的情況,也相當嚴重。一名年僅29歲女性就因長期抽菸,菸癮又大,年紀輕輕就成為骨鬆一族,日前只是不小心滑倒,竟就腳踝骨折,打了幾個月石膏才恢復行動力。



◆ 遭拒36次 日本醫療人球送命

中央社 2013.03.05

日本官員今天表示,25間醫院以缺乏病床或醫師為由,36度拒絕1名75歲男子進入急診室就醫,導致這名老人最終不治。

這名埼玉縣久喜市的獨居老人1月6日在家中感到呼吸困難,晚上11時25分打電話叫救護車。

當地官員說,醫護人員急忙趕到他的住所,但卻連續被該地區25家醫院告知,因為沒有足夠的醫師和病床,無法接收這名病患。官員並說,救護車聯繫部分醫院不只一次。

救護車最終將這名病患載至20分鐘車程外的鄰近茨城縣醫院,到院時距離他叫救護車已經過了大約3小時。老人到院後不久死亡,目前有關單位尚未公布死因。

當時其中1名醫護人員告訴時事通信社,他們從沒看過「病患被拒絕這麼多次」。

官員說,當局要求這名老人居住的久喜市地方醫院,提昇急診室接收病患能力。

日本醫療獲政府大量補助,醫療水準在全球中也算高。

但時事評論者警告,日本人口平均壽命提高,年輕人口勞動力卻下降,醫療機構在未來可能愈來愈緊繃。

※ 相關報導:

* 醫美申訴161件「別看廣告找名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5/today-life2.htm

....消費者雜誌發行人陳智義說,現行醫師法,只要有醫師執照都能進行醫美手術,不少小兒科、內科、婦產科醫師開診所進行醫美療程,良莠不齊,建議選擇領有衛生署認可的皮膚科、整型外科等相關專科醫師;而各式醫學會理事長自行核發的證書,和官方版「長得很像」,消費者須慎選。

陳智義指,儀療常是自費項目,一般診所甚至連掛號都沒有,一遇糾紛就難有憑據。而病歷是重要物證,依醫療法,病人要求提供病歷複印本及檢查報告,醫療院所不得拒絕。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許銘能則表示,開辦醫美認證以來,目前已有六十幾家院所提出申請,醫策會正在安排時間逐一現場訪視,訪視完還要經過評定會議,才會公布第一波認證名單。

* 護士拒做CPR 美老婦送命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738007.shtml

加州1名護士拒絕替住在獨立退休養老大樓的87歲垂死老婦施行心肺復甦術,當時緊急接線員急切懇求依舊無效,老婦最終因此喪命。這起事件引發外界大肆抨擊及刑事調查。

* 剪斷早產兒脊髓 美醫被控謀殺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736520.shtml

美國賓州費城72歲醫生加斯諾(Kermit Gosnell)被控多次施行非法墮胎手術,先讓6到8個月大的胎兒出生,再用剪刀剪斷他們的脊髓,檢察官以謀殺罪將他求處死刑,此案4日開審。CNN報導,費城檢察官威廉斯說:「新生兒如果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就能存活,這名醫生卻將活生生、會呼吸的嬰兒脊髓剪斷,觸犯了謀殺罪。」



◆ 成大帶頭 打造醫療器材聯盟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3-03-05 中國時報

生物科技是當前台灣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國立成功大學結合學術、研究、產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並與成大醫院臨床醫師團隊合作,打造「醫療器材創新聯盟」的交流平台,以發展高階醫療器材,希望推進台灣剛起步的醫療器材產業。

由頂尖計畫投注的「成功大學醫療器材創新聯盟」,目前已有七十一名會員,堪稱全台生技醫療產業最有活力的聯盟。昨天該聯盟在成大開會時,吸引產學研醫約八十人及卅多家創新醫療器材廠商與會。

該聯盟共同總主持人蘇芳慶強調,二○一二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明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應加強聚焦品項市場端與基礎應用研究端的銜接,早日建構市場導向的研究與銜接機制,並藉由「產業出題」的方式,創造產學、建教合作的行動方案,吸引產業界直接「引進上游案源」,進一步強化生技產業策略與環境。

蘇芳慶還說,該聯盟主要任務就是在建立醫療器材產業服務交流與研發平台,提供醫療器材新知、會員資訊分享、互助合作,達成聯盟會員彼此及對外合作的最大效益。

另外,該聯盟也整合成大各學院及成大醫院臨床醫師,針對醫療器材產業創新研發需求,引薦成醫醫師研發諮詢、教育或臨床見習指導,提供醫療器材開發需要的關鍵流程服務。

該聯盟為促進產官學研醫的資源整合,增加醫材研發能量與創新,帶動台灣創新醫療器材高附加價值產業的蓬勃發展,未來將更致力提供VIP會員特別服務,如與臨床醫師對話、客製化醫療器材產業需求課程、成立專業智庫諮詢,希望以成大的整體能量,服務更多聯盟會員,為台灣醫材產業的創新與技術提升而努力。

fsj 提到...

新加坡恐爆發登革熱嚴重疫情

中央社 013.03.06

過去10年在新加坡並未造成重大疫情的第三型登革熱,2月病例比例大增,星媒指出登革熱在新加坡恐爆發嚴重疫情。

「聯合早報」報導,病毒第三型登革熱在2月病例比例激增,在1月時占總病例約15%,不過到了2月飆升到29.9%。

根據國家環境局的資料,過去10年第三型登革熱的比例,大多都在10%以下,只有在2005年和2009年時,曾經上升到19%和20%。

新加坡人較少罹患的第一型登革熱比例也從1月時的21.7%,上升到2月的29.4%。

環境局環境公共衛生署總署長何永泰表示,新加坡民眾對於第一和第三型登革熱的抵抗力較弱,因此如果疫情擴散,新加坡將出現更多登革熱病例。

新加坡於2月3日到9日就出現了322起登革熱病例,達到5年半來的新高。

何永泰說,新加坡的登革熱高峰期是4到10月。

新加坡從今年開始至今已經累積2232起登革熱病例,情況較為嚴重的社區多集中在東部。



◆ 美疾病中心:致命超級細菌在擴大傳播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3-03-06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一個名為《致命跡象》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來,一種非常致命的超級細菌在美國醫護機構的傳播數量不斷增多,它的抗藥性也愈來愈強。

這類細菌屬於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抗菌譜最廣、抗菌活性最強的一種抗生素,是治療嚴重細菌感染的主要藥物。但是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所導致的約半數血液感染病人會死亡。

報告顯示,十年前,美國只有一家醫護機構發現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病例,而目前已有42個州發現這種感染病例。在一些醫護機構,醫務人員甚至要經常面對這類超級細菌的威脅。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主任托馬斯表示,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是一種「噩夢細菌」,如今最強的抗生素對它們已不管用,很多患者面臨無法治愈的感染。他呼籲全美醫生、醫院負責人和公共衛生部門,齊心協力執行所謂「檢測-保護」戰略,阻止這類細菌的傳播。



◆ 頭頸按摩 血管破裂變中風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2013.03.06

按摩紓壓要小心避免按壓頸部血管,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文章表示,有不少廿到卅歲年輕中風患者,發病前多有接受頭頸按摩等經歷,研判是受到外力不當按壓,造成血管破裂,進而導致中風。

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執行台灣民眾第一份中風認知大調查,翁文章在這項「末梢血液循環造成缺血性中風」調查記者會中指出,醫院每周都有年輕中風患者來看診,因非一般常見中風年齡,詢問下發現常是發病前曾頭頸按摩,研判可能與天生血管內皮比較脆弱,加上後腦血管及側頸部的頸動脈,受到不當按壓時,血管破裂造成腦中風。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表示,頸部的血管受到不當外力以及過度扭曲,都易血管剝離,最近就有病患在游自由式換氣時,過度用力扭轉脖子出現動脈剝離,建議民眾別過度用力扭轉頸部。

另外,調查也顯示,九成民眾知道中風,但逾半不知原因,且卅歲以上民眾兩成曾有過疑似小中風。翁文章指出,中風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一般人熟悉的「爆血管」是出血性中風,好發於冬天,超過七成患者為缺血性中風,也就是血管阻塞,與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中風症狀除了癱瘓以外,翁文章說,頭暈頭痛、眼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手腳無力等都是中風的症狀,隨著中風部位不同,也可能會有喉嚨不適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建議應在三小時內就醫檢查。

翁文章表示,小中風的症狀與中風相同,但通常一天後會恢復正常,但曾有過小中風的人,未來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四至五倍,應避免吸菸、肥胖,以預防中風。

※ 相關報導:

* 中風認知大調查 半數民眾對成因霧煞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6/today-health1.htm

一項針對國內民眾所做的中風認知調查指出,雖然有9成以上的民眾聽過中風,但卻有5成的民眾並不是真的了解中風除了「爆血管」的出血性中風之外,還有佔中風大宗的缺血性中風,且有3成以上的民眾不知道缺血性中風與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 怕拖累家人… 7成中風患者很憂鬱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3151&f_ART_ID=443997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文章表示,許多人都不瞭解中風會導致憂鬱,臨床發現,每十個中風患者就有六、七人出現憂鬱傾向,主因在於經濟壓力。中風之後肢體障礙、行動受限、無法工作,有些人甚至必須長期臥床,眼看著自己生病還連累家人親友,當然容易憂鬱。

* 坐久腰痠背痛 動一動可舒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6/today-health2.htm

「一旦坐太久,為什麼會背痛?」復健科門診中,常有年輕上班族說:「平常還好,一坐久,背痛就出來。」「天氣變冷,腰背特別痠。」「生理期時,腰痠背痛變得更明顯。」

若您發覺自己有這樣類似現象,代表腰、背的軟組織可能已經開始出現問題。

* 急救利器 公眾AED嚴重不足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961/112013030600113.html

前言: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是搶救心臟病猝死的重要配備,台灣醫療設施先進,如果能在公共場所廣設AED,加強民眾認知,人人會CPR、人人都敢救人,就能在搶救生命黃金五分鐘內,及時從鬼門關救回更多人。鑑於國人對AED大多陌生,本報特策畫「生死一瞬間、AED專題報導」,供讀者深刻認識AED,活用救人。

* 實務篇-簡單4步驟 不必擔心電錯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961/112013030600118.html

「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叫『iPad』,操作AED口訣則是『oPad』!」蔡易廷說,這四個英文字母分別是:

一、「open(開機)」
二、「patch(貼電擊片)」
三、「analysis(分析)」
四、「defibrillator(開始電擊)」

「AED又叫『傻瓜電擊器』,不怕你不會用,只怕你不敢拿出來用!」



◆ 日韓怪象 青少年暴食薯條

中央社 2013.03.05

日本與南韓青少年現在掀起一股「薯條派對」風潮,一點就是數十份,然後把薯條通通倒出來散在桌上,接著一起大快朵頤。

英國「每日新聞」(Daily Mail)報導,這些青少年把派對現場的照片發布到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部落格,展現他們無畏碳水化合物、脂肪或鹽的勇氣,但營養學家卻是看得膽顫心驚。

麥當勞(McDonald's)推出薯條促銷活動,卻意外在日本引發「暴食」風潮,接下來傳到南韓,現在已經在西方國家蔓延。

最早是有一群日本學生不知為何原因,點了23份大薯,再把薯條通通倒在托盤上,拍照後共同享用。日本岡山縣更有1群青少年點了驚人的60份。

根據部落格Kotaku,這群岡山青少年把總熱量約3萬大卡的薯條吃到一根不剩。

部落格Gawker報導,也有一群南韓青少年點了價值約新台幣7800元的薯條,裝滿在16個托盤上。這種舉動讓餐廳員工非常生氣,命令這些搗蛋的青少年停止找麻煩並離開。

日韓社交媒體上的網友也不欣賞這種行為,有人說這種把戲很沒禮貌,且對薪資微薄還要替他們善後的餐廳員工很不尊重,也有人認為這些小孩是在浪費食物。

亞洲新聞網站RocketNews24表示,這種熱潮不但不健康,也影響其他顧客用餐。(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 相關報導:

* 少吃高油高糖零食 以免染上「油糖癮」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8103

研究發現,高脂、高糖食物容易讓人吃上癮,而且就像菸癮、酒癮一樣難戒除,戒吃時還會引發焦慮、憂鬱等症狀,甚至造成惡性循環的暴飲暴食;董氏基金會提醒,年假九天記得少吃高油糖鹽零食,不然除了體重上身,更可能染上「油糖癮」,導致年後很難恢復正常飲食。

fsj 提到...

婦癌死亡率 台灣比日、韓高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07

棒球競賽場上,中日韓可說是世仇,互有輸贏,但在婦癌發生率上,台灣卻敬陪末座,乳癌與子宮頸癌死亡率位居為三國之冠,也成為國內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據統計,全台每天有29.4人罹患婦癌、6.2人死於婦癌。

三八婦女節前夕,衛生署國健局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暨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醫師、P&G寶僑家品香港及台灣傳播與公關總監梁斯怡,今天一起呼籲全國女性朋友務必「6分鐘護一生」,定期接受婦癌篩檢,愛護自己健康,才能守護家人。

吳建遠指出,乳癌發生率已連續多年高居女性癌症之首,從84年迄今的發生率呈倍數成長,84年標準化發生率為28.4(10萬人中有28.4人),98年已達59.9,死亡率成長近兩成。

臨床顯示,早期篩檢就能降低乳癌、子宮頸癌等婦癌的威脅。以乳房攝影來說,最新資料每167名45至69歲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的女性,就有一人被發現有乳癌。

抹片檢查的防治效果更好,平均每70名30歲以上接受抹片篩檢的女性,就有一人被確診為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只要早期發現,就能遠離癌症威脅。

但我國婦癌發生率仍高於日、韓,主因就是婦癌篩檢仍有加強空間。衛生署93年起推廣免費乳癌篩檢,但仍有216萬名45歲以上女性從來沒有接受過乳房攝影。

至於子宮頸癌抹片篩檢,政府推廣宣導19年之久,但國健局統計,仍有200萬名30歲以上女性過去六年內未接受抹片檢查。更讓人驚訝的是,30至34歲女性的抹片篩檢率竟低於65至69歲的阿嬤。

鄭文芳引用國健局99年子宮頸抹片資料指出,40歲以上、10年沒做抹片的女性,危險性為定期做抹片者的4倍;也因此,台灣每天新增29.4人婦癌患者,6.2人死於婦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婦癌防治最重要的第一線!」張金堅指出,臨床證據顯示,定期乳房攝影篩檢有助早期個案的發現,只要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平均可達八至九成。吳建遠也強調,婦癌早期不痛不癢,不易察覺,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

※ 相關報導:

* 大腸癌篩檢 3成5「潛血」未複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41308.shtml

大腸癌發生率居所有癌症之冠,衛生署表示,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檢查出糞便潛血的民眾,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大腸癌。

衛生署國健局癌症防治組科長賈淑麗表示,50到69歲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做糞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糞便潛血,會再轉介做大腸鏡等檢查,若僅發現大腸息肉,切除可預防大腸癌,若檢查出大腸癌,應接受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 睡眠異常 易導致荷爾蒙分泌紊亂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2013/03/07

睡眠異常,導致荷爾蒙分泌紊亂。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研究人員查爾斯西斯勒表示,睡眠異常不只影響腦部,而是造成全身性的健康問題,尤其體內壓力荷爾蒙量會大幅增加。

研究顯示,每天睡眠太少,飢餓素分泌上升,食量易增加,代謝易出現異常,不利於體重維持;同時,長期壓力及睡眠不足,易出現循環系統疾病。

有些民眾因為工作繁忙,睡眠時間少,也有人想要入睡,卻由於憂鬱問題,出現睡眠困難。醫師指出,如果是壓力增加及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相對缺乏的情況,也容易出現幸福感減弱,較難入眠、食慾大增及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多的情況,這類患者較難維持代謝的正常。

以往研究顯示,長期睡眠異常體內飢餓素增加,自然就容易多吃,不利於體重控制及減肥。壓力引發的問題,醫師則建議透過運動來改善。壓力是睡不著的一大因素。醫師提醒,壓力過大而無法入睡,痛苦到買一大堆安眠相關藥物,然而若不透過生活作息調整及運動釋放壓力,自行服用太多藥物反而有害。

很多憂鬱症患者見到醫師最常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睡不著,而非主動承認情緒不佳,因此睡眠障礙的背後不只是老化問題而已。每個人睡眠彈性的不同,有人可以很順利地自我調節作息,有些人卻無法順利調整。隨著年紀的增加,人體的睡眠彈性與腦部的調節能力變差。

※ 相關報導:

* 中醫治失眠 減少藥物依賴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7456

台灣失眠盛行率為28%,平均每3人就有1人有睡眠問題。中醫稱失眠為「不寐」,臨床診療可將失眠的患者分作兩類,「虛」證患者,失眠病程較長、淺眠多夢、體格瘦、面色白皙、疲倦、缺少運動、冬天手腳冰冷,以年輕女性較多見,可用天王補心丹、歸脾湯、酸棗仁湯等治療。

「實」證患者失眠病程較短、不易入睡、體格胖、面部痤瘡或容易出油、精神亢奮或不易放鬆、怕熱、容易出汗、便秘,工作壓力大者、更年期女性多見,可用黃連溫膽湯、龍膽瀉肝湯等治療。



◆ 超強抗藥細菌「夢魘細菌」 美CDC示警

自由 2013.03.0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 (CDC)五日發表報告說,一種對最強的抗生素也有抗藥性的「夢魘細菌」,正在美國醫療院所擴散。去年上半年美國所有住院病患,有近四%感染這種細菌,其中住進專科醫院者,更有近十八%感染。

最強的抗生素也不管用 美42州淪陷

這種細菌稱為「抗碳青黴烯類腸道菌」(CRE),是腸道菌屬細菌家族的一種,不只證實對抗生素治療有頑強抗藥性,有些感染無法治癒,在所有輸血感染的患者中,更有高達半數死亡。此外,它還可以把抗藥性轉移到同菌屬的其他細菌中。腸道菌屬細菌有七十多種,通常存活於水中、土壤中與人類消化系統中,常見的大腸桿菌就是一種。

CDC的報告指出,過去幾年間,有一些腸道菌屬細菌對所有、或幾乎所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連最後手段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都無計可施。從二○○一年CRE在一州發現後,過去十年間感染病例已擴展到四十二州,CRE也從二○○一年的一.二%暴增到二○一一年的四.二%。CDC主任佛利登說:「我們最強的抗生素也不管用。我們的科學家不常像這樣來找我,說我們要注意。」

CRE感染者幾乎全都是因重病住院時感染,感染患者通常有接導管或呼吸器;此外,重病病患通常也服用抗生素,當抗生素徹底摧毀敏感的細菌之後,CRE就可輕輕鬆鬆地在病患體內持續繁殖。CRE至今最嚴重的一次感染,是二○一一年在馬里蘭州一間醫院有十八名病患感染CRE其中一種病毒株,七人死亡。

CDC正在讓健康照護設施對CRE有更多的了解,由於這種細菌有時會透過醫護人員的手傳染,藉著保持更好的預防措施可以控制擴散,例如多洗手、CRE病患集中照護、謹慎使用抗生素等。

※ 相關報導:

* 芬蘭研究 家裡養貓狗 兒童免疫力反而增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7/today-health5.htm

在家裡養狗或貓會增進兒童的健康!芬蘭國家健康福利研究所最近在《小兒科學》期刊發表第一篇養寵物對兒童健康的前瞻性研究,從懷孕開始,追蹤397名芬蘭兒童,發現在家接觸狗和貓的嬰兒比較健康,同時也比較少發生咳嗽、中耳炎、鼻炎,以及需要較短的抗生素療程。

....有趣的是,養狗卻不讓狗進入室內就對於嬰兒的健康沒有幫助。比較「沒有養狗」或是「養狗但不讓狗進入室內」的家庭,養狗對兒童健康的最佳保護關係是每天讓狗留在室內約6小時

fsj 提到...

熬中藥 切記「三要三不要」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3.07

三要:要洗、要泡、要煎煮
三不要:鍋具不鋁、不鐵、不銅

中藥湯劑是常用的中藥劑型,藥師表示,要注意「1洗2泡3煎煮」的步驟,煎煮器皿不可使用鋁、鐵、銅鍋具,以免藥物與金屬產生化學反應,建議可採用有蓋的陶瓷砂鍋,用水則建議使用涼開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藥劑科主任陳怡靜表示,部分民眾常回家後未有先洗藥材,但中藥材炮製時有的是以土炒過、有的先日曬,因此煎煮前需先清洗,。洗淨後再以冷水浸泡20至30分鐘左右,不可使用熱水,以免藥材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影響藥材的成分釋出。

陳怡靜說,煎煮使用的器皿要使用砂鍋、瓦罐、玻璃、不鏽鋼等材質,不可使用鋁、鐵、銅製鍋具 ,以免藥物與金屬產生化學反應。陳怡靜建議,家中可使用導熱均勻的有蓋陶瓷砂鍋,或是市售煎藥壺,可自動將藥液煮成一碗的份量。

至於煎煮用水,只要使用煮過的自來水放涼,不要使用離子太多的礦泉水,以蓋過藥材兩至三公分的水量煎煮。

不過第一次煎煮後的湯劑不能馬上喝,陳怡靜說,頭煎的湯劑濃度較高,第二次以蓋過藥材約0.5公分的水量煎煮,並把兩次煎煮的中藥湯劑混合,再分成兩碗,另一碗放冰箱冷藏,待服用時以電鍋溫熱後再喝。

如果無法接受藥味,除非醫師或藥師指示,否則不建議自行加糖服用,可於服藥後服用少量溫開水,以沖淡口中苦味。



◆ 入境帶超量藥品 年近2百件

【聯合報╱陳嘉寧】2013.03.07

國人入境超量攜帶藥品或健康食品案件增加,以國人到美國常購買的健康食品或維他命,規定攜帶數量不得超過一千二百粒,隱形眼鏡不得超過六副;到大陸常購買的中藥材或中藥成藥,中藥材限定不得超過十二種,每種不得超過六百公克,中藥成藥每種不超過十二瓶,總數不得超過卅六瓶。如果超過數量,必須申請輸入許可,否則就觸法。

一年多來被依違反藥事法移送法辦近二百案,海關呼籲旅客行前先了解相關規定,以免遺憾。



◆ 台大急診醫師涉毒 面臨吊照

自由 2013.03.07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馬惠明尿液檢驗報告,呈陽性反應,確認吸毒,警方已將尿液報告送士林地檢署。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馬惠明持有並施用二級毒品搖頭丸,除勒戒觀察,還將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醫師法第五條規定,如果曾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或「肅清煙毒條例或麻醉藥品管理條例」,經判刑確定,就必須撤銷或廢止其醫師證書,不得再擔任醫師。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和急診部合作密切,聞訊大呼:「天啊!」然後大嘆:「成功要幾十年的努力,但毀掉一個人只要三十秒。」柯文哲說,馬惠明過去訓練了許多救護技術員,對急重症醫療有其貢獻,如果真被吊銷證照,國家將損失一名重症醫療的大將。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說,醫師被吊照的案例非常少見,如果是涉毒,通常會先要求強制勒戒,或是緩起訴,不會直接送到法院,如果未經判刑確定,就可以保住醫師證書。(記者邱宜君)

fsj 提到...

美警告:新冠狀病毒恐人傳人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08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今天發布警告,提醒新冠狀病毒恐會人傳人,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認為,當然可能人傳人,疾管局不敢大意,會加強邊境監測。截至目前為止,已檢驗109名從中東返國且罹患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檢體,所幸都是一般流感。

周志浩指出,根據歐盟衛生單位最新發布的疫報,新冠狀病毒確實有傳散風險,不過大規模感染的可能性相當低,民眾應謹慎面對,但無須恐慌。

目前新冠狀病毒已造成14人感染、8人死亡。周志浩分析,感染途徑都屬密切接觸,像是家庭成員的緊密互動、醫院內的醫病接觸,還未出現公共場所遭陌生人感染的新冠狀病毒個案。和傳播威力強大的SARS比較,新冠狀病毒傳染力似乎有限。但周志浩提醒,任何病毒都有轉變、進化的可能。

周志浩強調,已要求第一線臨床醫師處理病程快速,對於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更要謹慎並立即通報。醫護人員如出現肺炎,也需列為觀察對象。醫師如果收治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而病人自述有出國史,甚至最近去過卡達等中東地區,更要進一步釐清病毒類型,並立即隔離病患、向上通報。

※ 相關報導:

* 起床喉嚨痛 罹過敏鼻炎不自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8/today-health7.htm

原因就出在許多患者其實有輕微的過敏性鼻炎,或是已知的過敏性鼻炎卻未治療,夜間因為鼻子呼吸不順暢而不自覺地改用嘴巴呼吸。睡著後,利用嘴巴呼吸成了習慣,夏天可能還好,但到了冬天,空氣乾燥,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無法濕潤吸入的乾空氣,喉嚨被過度乾燥的空氣刺激了整晚,一早醒來就會喉嚨痛。



◆ 呷重鹹 易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3/08

許多人都知道,吃太鹹容易造成高血壓,吃太鹹不只對心血管不利,也可能引起自體免疫疾病。美國、德國近日發表研究指出,飲食攝取過多鹽分,可能導致免疫細胞變得更具侵略性,甚至攻擊自己身體組織,引發自體免疫疾病。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最近幾十年來,科學家觀察發現,西方世界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人數正逐漸增多。科學家懷疑這可能不只是先天基因因素導致,環境因素或許也和自體免疫疾病大有關聯。

有些學者懷疑,生活習態、飲食習慣變化、加工食物、速食食物吃太多,可能是原因之一。這些加工、速食食物往往比自己家裡煮的菜餚含有更多鹽分。這是首次研究發現,攝取過多鹽分可能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

有一種輔助細胞稱為「Th17」,專門負責幫助免疫T細胞發揮作用,除了對抗感染,這種細胞一旦失控,也可能造成自體免疫疾病。這次研究團隊進行細胞實驗發現,鈉鹽(氯化鈉)會讓Th17細胞產生變化,當鹽分濃度增加,細胞就會更有攻擊性、侵略性。

老鼠實驗也發現,當飲食中的鹽分攝取量增加,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症狀也會變得更為嚴重。多發性硬化症為中樞神經系統自體免疫疾病,有研究顯示,Th17細胞異常反應也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聯。

※ 相關報導:

* 研究:愛吃加工肉品 早死風險增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4608

英國劍橋與牛津大學科學家參與,追蹤歐洲十國四十五萬名受試者約十三年的大型研究顯示,食用香腸、火腿、培根(燻肉)等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導致早死的風險。

主因是醃製過程的化學添加物有害健康,建議每日攝取量勿超過廿公克,差不多是一片培根。英國政府建議的攝取量是每天低於七十公克。

* 腰圍逾31吋不健康 6成婦女不知情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9/today-health1.htm

腰圍太粗易罹患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不過,根據衛生署國健局調查,國內女性有6成不瞭解健康的腰圍標準為不超過31吋(80公分),昨天是三八婦女節,國健局提醒國內女性腰圍不要超過31吋或80公分。

國民局社區健康組組長陳延芳表示,根據2005到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女性腰圍超過31吋(80公分)者,已自1993到1996年的20.2%上升至33.6%,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 美成長最快疾病 阿茲海默症居冠

【世界日報╱路透西雅圖6日電】2013.03.08

根據5日公布的一項研究各國人民死亡及殘障原因的詳盡報告,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是對美國民眾健康構成威脅,成長最迅速的疾病,幼兒疾病及人際暴力發生的頻率則遞減。

這項由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及評估中心(IHME)所撰的報告指出,美國民眾的致命殺手是心臟病、肺癌、中風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該研究未解釋部分疾病成為死因的數字變化,但研究數據與目前觀察所得的美國健康趨勢符合。

根據報告,在美國的早死原因中,糖尿病由1990年的第15位躍升至第7位,主要是因美國民眾的食物含卡路里愈來愈高;阿茲海默症則由第32位躍升至第9位,主要是因美國民眾活得更長,而年紀愈大愈易罹此疾病。

愛滋病則在死因中降幅最大,由1990年的第7位降至第23位,反映此病受到更多重視,以及因醫藥科技進步提供了更多愛滋用藥。此外,人際暴力由第8位降至第12位,但原因不明。

另外,對殘障情況的研究顯示,困擾美國上年紀民眾的最大健康問題,是腰背痛、重度抑鬱症、頸痛及焦慮性障礙。

研究還指出,美國民眾所罹患最多的疾病的成因有三:飲食不當、吸菸和身體質量指數(BMX)偏高。

該研究還指出,在富裕國家中,非傳染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糖尿病和嗑藥、酗酒,都增加的最快;而貧窮國家仍深受傳染性疾病和幼兒疾病之苦,尤以愛滋病為甚。

這項針對50個國家進行的研究報告「2010年全球疾病重擔研究」,由微軟創始人蓋茲在西雅圖公布。旨在泯除貧窮國家致命疾病的蓋茲基金會,是華大健康指標及評估中心的主要贊助人。該報告歷時5年,約500人參與研究。

蓋茲表示,這些資料對富裕和貧窮國家都非常有用,可明列出這些國家最嚴重迫切的健康問題和因應對策。



◆ 醫美亂象/削價競爭 甚至稀釋藥材獲利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林思宇/台北報導】2013.03.09

「玻尿酸、微晶瓷、肉毒消脂針,三堂Ⅹ萬元,堂數愈多省愈多」,坊間醫美推銷手法五花八門。醫師表示,醫美商業模式違反一般醫療原則,有時甚至傷害消費者自信心,整形廣告也易扭曲青少年價值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蔡豐州表示,不少醫美診所背後的金主非醫師,醫師被邊緣化;部分診所使用誇大手法宣傳,削價競爭,甚至用稀釋過藥材獲利。

以肉毒桿菌素為例,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肉毒桿菌素一劑成本就要七、八千元,但常遇到消費者殺價,說別的診所只要五、六千元,卻有可能是稀釋過或劣質品,甚至因施打效果不明顯,鼓吹消費者多打幾次。

趙昭明表示,也有診所為了推銷療程,即使消費者長相不差,還是故意嫌他們的外貌,不但未盡醫師職責醫人,還傷及消費者自信心。

也有醫美診所推買幾送幾,或多合一療程促銷。一名整外大老批評,醫美商業化促銷手法,違反醫學倫理,一般醫師不會鼓吹民眾沒病用藥,例如不會向患者推銷抗生素,「那為什麼同屬藥品的玻尿酸、肉毒桿菌素卻可宣傳廣告?」

整外醫師表示,醫學院並沒有「醫美」訓練,重複打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對身體可能的危害,都還是未知數,但坊間卻以多買多送促銷,鼓勵消費,將患者安全置於險地,只能寄望衛生署正推動的醫美認證有效。

※ 相關報導:

* 轉戰醫美半年 前台大醫師重返外科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47145.shtml

「投入醫美後,我每天都在打雷射,覺得生命不該如此。」去年七月從台大醫院外科部轉任醫美醫師的洪浩雲,經過半年多「迷航」,這個月重回外科領域,到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洪浩雲是台大醫院創院以來,第一位接受院方培訓取得外科專科執照後,卻選擇轉行醫美的醫師。去年他在臉書發表文章,批評外科醫師工時與待遇不成比例、醫療糾紛多,因此轉戰醫美,引發討論。

洪浩雲不諱言,做醫美月薪近卅萬元;重回外科,薪水至少打七折,工時又變長。但「外科醫師還是有些天真浪漫想法,想把自己的生命耗費在救人。」對這段從外科到醫美的「奇幻旅程」,洪浩雲如此形容。

其實,洪浩雲去年轉戰醫美就曾說過,「這個決定將來一定會後悔。」只是沒想到後悔時間這麼快。他坦言,轉戰醫美第一個月,就發現和原來想像有落差,第二個月就興起不如歸去念頭。

fsj 提到...

三餐狂吃山藥 未助孕先變胖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縣報導】2013.03.10

卅二歲林姓婦人想懷孕,聽網友說「吃山藥可使子宮內膜變厚,幫助受精卵著床」,半年來三餐吃山藥,還是沒消息;近日到婦產科求診,才知道吃太多山藥可能干擾賀爾蒙,反而不易受孕。

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說,山藥含植物性女性賀爾蒙,長期大量食用,過量女性賀爾蒙會干擾內分泌、抑制排卵;其次山藥富含澱粉,吃多會增胖。

林婦曾做過兩次人工流產手術,三年前結婚,肚子一直沒動靜,她看到網友部落格說「狂吃一個月山藥,子宮內膜增厚一公分」,三餐吃山藥卻沒懷孕,倒是體重增加四公斤。

中醫師呂友文表示,中醫典籍記載山藥性乾溫,具補氣強精、健脾胃、治婦女白帶等效果,沒聽說可助孕。

※ 相關報導:

* 簡單煮 吃出高麗菜的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748772.shtml

近期蔬菜生長迅速,物美、量多、價格平實,正適合年後想瘦身的民眾,且多吃蔬果可讓排便順暢,讓身體健康,體態更美麗。

蔬菜無論用水煮、汆燙或快炒方式烹調,簡單烹煮就可嘗出當季蔬菜新鮮好滋味。特別是春節期間肉類、油脂攝取量較多,不少民眾年後都胖了一圈,正可趁年後蔬菜大降價多吃蔬菜,平衡身體酸鹼值,維持身體健康。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包括高麗菜、青花椰菜、茄子、小白菜、青江菜、萵苣等,都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高纖維質及微量元素,多吃高纖蔬果可幫助腸胃臑動消化、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

※ 食譜詳見原站。



◆ 全民瘋經典賽 就像「集體療癒」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2013.03.09

來自台灣的導演李安拿下本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全台一片叫好聲;最近如火如荼展開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台灣人民萬眾一心,不論直接觀戰還是透過智慧型手機相通比數與心情,大家齊喊中華隊加油,昨晚中日之戰,全民熱血沸騰。

中日對戰,不少國人為中華隊集氣,有人揪團一起觀賽,有人猛吃壽司、生魚片,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嚴烽彰認為,看棒球讓國人團結一心,民眾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球員身上,希望中華隊贏球。

經典賽有機會爭取四強,加上李安、曾雅妮、吳季剛等台灣人在外揚眉吐氣的台灣之光效應,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醫師蘇泓洸分析,台灣在歷史上長期受打壓,當年三級棒球打入國際,大家半夜起床看球賽,瘋狂程度和經典賽不相上下,代表台灣人本身希望得到國際認可。


台灣之光在國外發光發熱,蘇泓洸說,民眾把自己想要得到國際關注的渴望,投射在台灣之光上,也看出台灣人需要更多信心。

在日本,到球場看球的都是西裝筆挺,剛下班的上班族。蘇泓洸說,看棒球比賽也是種宣洩,這就像許多人下班後到練習場打棒球一樣,狠狠K球,把平常的壓抑適當宣洩出來。

署立台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嘉男也說,民眾把自己投射到中華隊上,現實世界無法達成的榮耀、成功和勝利等,希望中華隊幫忙完成。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說,全民瘋棒球很正常,全世界都是這樣,有這種投射不見得是壞事,雖然有人會認為被投射者壓力很大,因為背負太多期待。他認為,其實這是一種社會關係,凝聚台灣共同的感覺,也是某種程度的集體療癒。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說,全民一起看棒球,對體育有興趣,從身心健康觀點來看絕對是正面的。如果民眾因此可以把焦點放在生活休閒,而非聚焦在政治討論上,與人相處就更和諧。

楊聰財說,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有運動習慣、規律作息和參與各種社交的人,身心優良指數比其他人多三成。民眾若可以進一步去運動,身心健康一定是加分。

fsj 提到...

天氣忽冷忽熱 敏感肌別亂擦保養品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3/03/11

台語有句話說:「春天,後母面」,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可達攝氏十度之多,正是這樣的天氣。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揚志提醒,近幾天氣溫忽冷忽熱,敏弱性膚質民眾較容易出現過敏性皮膚炎,提醒敏弱性膚質的人最好暫時不要擦美白抗老成份保養品,也不要在此時進行去角質,以免刺激皮膚,反而增加過敏機率,或讓皮膚炎症狀惡化。

林揚志醫師分析,春天溫度、濕度、陽光變化都很大,當皮膚適量不良,調節功能不好,就可能產生過敏性皮膚炎。這時候所產生的過敏性皮膚炎多半發生於臉部,皮膚會有脫屑、變紅、變癢等症狀,發生位置東一塊、西一塊,有時也會擴大。以敏弱性膚質最容易產生這些問題。

林揚志醫師指出,敏弱性膚質的人不適合過度洗臉,如果有皮膚炎症狀,最好暫停使用洗面乳五到七天,洗臉用清水即可。盡量使用單純保濕乳液、敏弱性膚質專用保養品,不要使用含果酸、水楊酸成份保養品,避免增加皮膚負擔。

另外,敏弱性膚質的人這段時間也不適合敷面膜、去角質。敷面膜時,由於面膜緊貼皮膚,皮膚會吸收更多保養品成分,若面膜有防腐劑,或帶有刺激性成分,皮膚往往更加無法負荷。

最近有幾天豔陽高照,林揚志醫師叮嚀,敏弱性膚質的人若使用一般化學性防曬產品,很容易產生過敏,最好使用物理性防曬產品,較為安全。使用保養品一旦出現異常症狀,一定要趕快停用產品。症狀持續沒有改善,就得接受專業醫師診斷,以找出病因。



◆ 抗老聖品:番茄 洋蔥 白蘆筍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3.03.11

民眾怕老,其實從日常生活營養攝取,就能延緩老化。營養師表示,包括十字花科的花椰菜、洋蔥、番茄等,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與E,對細胞增長、排便順暢有幫助。另外,進口的白蘆筍、椰子油,也可促進新陳代謝,有助快速排出體內骯髒物質,延緩老化。

新光醫院今天發表銀髮抗老餐,並邀請住院老人享用。營養師江幸芸表示,想抗老化,應多攝取β胡蘿蔔素、維他命A、E、C,以及氨基酸和微量元硒,都有防癌抗癌作用。

各式菇類、椰子油 也能抗老

江幸芸說,長者用餐應掌握四原則,一是質地軟嫩清淡,用天然食材調味;二是高纖促進排便順暢;三為增加大量抗氧化食物,如番茄、十字花科的青花菜、洋蔥都不錯。

另外,各式菇類含有豐富多醣體,也是抗老有利食材;有益的油脂如椰子油、芥花油等,也是合適的選擇。

多吃「彩虹蔬果」皮膚水嫩光滑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孫雅祺表示,抗老食材隨手可得,更可選擇「彩虹蔬果」;其中,紅色是指多吃番茄、草莓,綠色是深綠色蔬菜,其他像是青紅椒、胡蘿蔔、葡萄、漿果、蔓越莓等蔬果富含花青素、多酚,不僅可養生抗老,還可以讓皮膚水嫩光滑。



◆ 乍暖還寒 溫差大 視網膜剝離患者暴增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2013.03.11 自由

過年收假迄今3個星期,新竹馬偕醫院連續收治10名近視超過500度的竹科工程師,分別因「看見閃電」或「視力模糊」等症狀而求診,檢查赫然發現均視網膜剝離,緊急手術才保住視力,醫師研判與近來日夜溫差拉大、熱脹冷縮效應使得眼球更易破裂有關,呼籲民眾一定要注意。

「看見閃電」「飛蚊變多」是警訊

新竹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蔡裕棋說,視網膜剝離對於眼睛的危害相當大,若患者忽視不檢查、治療,甚至有失明之虞。

然而春節收假迄今,連續10名年紀從30到40多歲的竹科工程師,到眼科求診,表示「看見閃電」、「視力突然模糊」、「飛蚊症好像增多了」,要不然就是「好像有黑影突然跑過去」。

高度近視族群 切勿用眼過度

蔡裕棋發現,這些患者都是近視超過5、600度的「高度近視」族群,檢查眼底赫然發現,他們都有視網膜剝離的現象,其中剝離情況較為輕微者,門診緊急以雷射手術治療,至於情況較為嚴重的4人,則需開刀。

蔡裕棋說,視網膜好比視神經前貼了張透明壁紙,一旦邊邊角角發生剝落情況,症狀較輕微者,可透過雷射貼緊補強,以防止眼球內組織液體滲出,滲漏情況太嚴重者,就要開刀大修,最糟糕的是放任剝離持續惡化卻不檢查,甚至有失明之虞。

為什麼最近高度近視族群視網膜剝離情況突然暴增?蔡裕棋說,過年連續假期很多工程師放長假,窩在家裡打電腦,這些平日用眼就過度的高度近視患者,他們的視網膜本來就比正常人來得長且薄,而且最近日夜溫差持續加大,有時清早騎機車出門才10幾度,白天卻飆到快30度,一天內近20度的熱脹冷縮膨脹效應,讓他們的視網膜有如吹氣球般,比一般人更容易破裂,才會導致剝離並出現症狀。

蔡裕棋呼籲,高度近視族群在這段「乍暖還寒」的季節,一定要持續注意眼部保養,不要用眼過度,適度休息,遇到視力模糊等症狀,可請眼科醫師做散瞳檢查,以保眼睛正常。

※ 相關報導:

* 預防青光眼 謹記「輕食、好睡、緩動」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50870.shtml

3C產品大量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造成高度近視患者暴增,成為罹患青光眼的一大隱憂。眼科醫師建議,青光眼患者要把握「輕食、好睡、緩動」原則,不要過度憂慮,注意正確睡姿,才能控制病情。

眼科名醫蔡瑞芳表示,LED螢幕非常亮,且有細微的閃爍,眼睛盯著看時常忘了眨眼睛。正常人3 、4秒就需要眨一次眼睛,但持續盯著螢幕時,常15至20秒才眨一次眼睛,眼睛容易疲勞乾澀。另外,平常要避免熬夜,也不要在暗處長期用眼,否則眼壓上升,容易造成眼睛傷害。



◆ 牙齦組織可培養真牙齒 植牙新技術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台北報導】2013.03.11

技術再突破,植「真牙齒」指日可待!未來牙醫可利用特定細胞組織,植入病患的牙床後長出新的真牙。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將成人牙齦細胞組織,結合作為生長誘因的老鼠間質細胞,在實驗室培養出真正的牙齒;由於取用現有細胞資源的方便性,使得植真牙的技術距離實際服務病患的階段,又更近了一步。

已有其他的研究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來製造「生物齒」(bioteeth)。雖然「生物齒」證明了「培養牙齒」的技術是可行的,但就臨床使用而言,它的費用相當昂貴。

相對於幹細胞,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取用現有細胞資源,從成人病患的牙齦採樣取得上皮組織後,在實驗室裡培養這些細胞組織,並將之與老鼠的間質細胞(mesenchymal cell)結合,再將這混合的細胞組織植入老鼠的牙床,之後牙齒會自行生長,包括牙根結構。其中,老鼠的間質細胞是作為「誘因」的功能,能刺激牙齦上皮組織而開始長出牙齒。

研究主持人保羅.夏沛教授指出,「這次的進展是已能辨識出一個細胞族群,而且可以運用在臨床需要。」

科學家的下一步是,不但要找到容易取得成人間質細胞的管道,並且要培養出足夠的細胞組織數量。夏沛教授說,間質細胞已可從智齒的牙髓中取得,但目前的困難是要取得足夠的份量。

夏沛教授說,「就算這方法是可行的,如果價錢和現行的植牙療程一樣昂貴,仍不能普及;所以我們仍須找到容易進行又費用低廉的方法。」他說,希望未來這項技術可以取代目前的植牙療程,因為目前植牙體無法再生出自然的牙根結構。

英國卡地夫大學阿拉斯泰.斯隆教授是骨骼生物學和組織工程的專家,他表示,這項工作很有意義,但是到能真正用以服務病患之前,還得跨越許多挑戰。斯隆教授說,「雖然目前技術還不足以能在實驗室培養出整顆真牙,但這次研究所發展的生物填補式科技,而就其引發的連鎖效應,可預估未來10到15年之間會發展出一些實際可行的成果。」

※ 相關報導:

* 椎間盤突出 電磁波有效止痛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49616.shtml

桃園市57歲許姓男子,7年來飽受脊椎椎間盤突出所苦,時常背痛而夜不成眠,常吃重藥效的止痛藥,甚至痛到無法工作,只好提前退休,但他不接受開刀,聖保祿醫院為他動脈衝式高頻電磁波神經治療術,止痛效果可達數月,慶幸終於擺脫止痛藥。

fsj 提到...

3C藍光 黃斑部病變機率增

【聯合報╱楊長豪/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2013/03/12

眼睛是靈魂之窗,我們透過眼睛,接受外界光線刺激,產生視覺。

眼睛的角膜及水晶體是透明構造,光線可以經由這兩個構造的聚光作用,最後聚焦於視網膜,刺激感光細胞而產生視覺。當然,有害的光線也可能循這條途徑,影響眼睛健康。

眼睛能感受的光線稱為可見光,是一種波長介於400到700奈米的電磁波,包括我們熟知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波長大於700奈米稱為紅外光,波長小於400奈米的則稱為紫外光。紅外光、紫外光通常可被角膜及水晶體阻擋,對視網膜的影響較少,真正影響視網膜的是波長介於400到500奈米的藍光。

高能藍光 易傷害視網膜

為何藍光會對視網膜產生傷害?原因在於藍光的波長較短,因此具有較大能量,比起其他波長的光線能造成較大的傷害。另一個原因是視網膜隨時隨地進行光化學反應,產生視覺,所以需要消耗許多氧氣,進行氧化作用以產生能量,在藍光刺激下,容易產生許多過氧化物的「自由基」,進一步對視網膜細胞造成傷害。第三點是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因為細胞膜構造特殊,含許多脂肪酸,在藍光過高的能量刺激下,容易引起過氧化反應,產生自由基,使視網膜細胞凋亡。

至於藍光的主要來源是太陽,但近年半導體技術發展,許多3C產品,包括平板顯示器、LED霓虹燈、螢光燈、電腦顯示器、手機螢幕等,都有背景光源,通過強大的電子流激發的光源中,含有異常的高能藍光。最新醫學研究顯示,這種高能藍光會對視網膜產生傷害,尤其增加黃斑部病變機率。

黃色色素 有效吸收藍光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含高密度感光細胞,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雖只有5毫米大小,但可以決定我們90%的視力。一旦黃斑部有所損傷,就會對視力造成重大影響。

黃斑部因含有黃色色素而得名,黃色色素成分是葉黃素及玉米黃素。黃斑部出現黃色色素也許是演化的結果,因為黃色色素可有效吸收藍光,同時也能抗氧化,可減少藍光傷害,保護視網膜。

黃斑部病變是中老年人視力殺手,但黃斑部病變產生非一夕造成,常是經年累月累積而成。我們平時應注意眼睛保護,如白天出門時應盡量配戴太陽眼鏡,不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3C產品。另外可以補充有益眼睛的維他命,如胡蘿蔔素、茄紅素、維他命C、E等。

醫學研究發現,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可有效地降低藍光對視網膜的傷害,減少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會。菠菜、青椒、綠花椰菜、芥藍、枸杞、南瓜、胡蘿蔔等,都是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的來源,平時可以多加攝取,保護眼睛健康。

※ 相關報導:

* 青光眼自我照護 輕食好睡緩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2/today-health5.htm

在亞洲,每四個青光眼病人就有一個雙眼全盲,在台灣,青光眼更是排名第一的致盲疾病,近十年還有年輕化趨勢。呂大文說明,東方人最常見急性青光眼症狀,例如眼睛脹痛、視覺模糊、燈光周圍有虹暈、劇烈頭痛、噁心想吐,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或腸胃炎,若未及時處理,八個小時就可能全盲。



◆ 血液中膽固醇濃度 隨季節起伏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3/12

當天氣變冷,更要注意膽固醇問題。巴西研究發現,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季節而變動,當冬季天氣變冷,膽固醇濃度較容易上升,等天氣回暖,膽固醇就會下降。

研究首席作者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博士生菲利浦‧毛拉表示,每到冬天,民眾應該要更留意自己的膽固醇濃度。現在還不太清楚膽固醇濃度隨季節變化是否會影響心臟病、中風風險,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心臟病、中風發生機率,而膽固醇變化也許也占有一席之地。

毛拉認為,像飲食、運動、陽光曝曬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這樣的現象。每到冬天,民眾往往會攝取較多熱量,很容易增加壞膽固醇濃度,且民眾到冬天運動量變少,常會待在家裡不出門,曬太陽的時間也變少。如果曬太陽時間縮短,就會攝取較少維生素D,這也可能左右膽固醇濃度。另外,民眾在冬季較容易感冒、得流感,這對膽固醇濃度也會造成影響。

這項研究已於近日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

研究團隊分析二十二萬七千多人在二OO八年到二O一O年間的膽固醇濃度變化。結果發現,與夏天相比,冬天民眾的壞膽固醇濃度(低密度脂蛋白-LDL)平均上升七毫克/公合,大約上升百分之八。到了夏天,好膽固醇濃度(高密度脂蛋白-HDL)則增加約百分之九。不過三酸甘油脂濃度卻上升了百分之五。毛發表示,有些地方夏季、冬季的氣候差異更大,這種現象可能更為明顯。

※ 相關報導:

* 雙腳潰爛30年 竟是胰臟癌作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5219

台中易姓男子雙腳潰爛流膿30年,找了逾50位醫師無效。他還嘗百草,連路邊看到美人蕉也摘來吃。最近確診是罕見的「假性乳突狀癌」,壓迫血管牽連雙腳,手術後男子卅年來首次穿皮鞋出門,紅著眼眶說,「好像活過來了!」

....他說,上各大醫院前後看了不下50位醫師,但檢查結果都顯示血液發炎指數很高,就是找不到病根。他乾脆當神農嘗百草,聽說什麼草藥有用,就煎煮服用,吃了上百種。「連大陸中醫電話問診,吃藥就前後花了50萬」。他去算命,總有人說這種難纏的病是業障。

※ 那五十位醫師有提議做全身健康檢查嗎?

* 「飢餓」的身體 更容易「存脂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5292

「基礎代謝量」是指什麼事也不做的情形下,用來維持生命的必要能量。換句話說,就是所有內臟、大腦與肌肉等身體各部位活動時所消耗的熱量。

....承受過飢餓狀態的身體,為了因應不知何時會短缺食物的緊急狀態,會變得更容易囤積脂肪,增強留住脂肪的防禦功能。不只減少肌肉量,也會降低基礎代謝量,以保留足夠的脂肪。所以,光看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多寡,並無法解釋吃得少,卻還是比以前胖的原因。

數據顯示,瘦身成功者有七成後來都復胖了,會有這個結果並不是因為他們意志薄弱。而是減肥時身體為了維持生命,適應當時攝取熱量較少的狀態,因而減少熱量消耗。於是停止減肥恢復正常食量後,因基礎代謝降低,熱量反而變多了,自然會復胖。長此以往,身體就會「越減越肥」,變成不易瘦的體質。



◆ 少吃加工肉類 一年少死3000人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12

加工肉類不應攝取過量!歐洲一份觀察45萬人的報告發現,攝取過多加工肉類,更會提高早死機率!如果能將每日加工肉類攝取量降低,英國一年就可以挽回三千人的寶貴性命。

蘇黎世大學進行「歐洲前瞻性癌症與營養調查」,觀察歐洲十個國家共45萬名35歲到69歲民眾健康狀況後發現,多食加工肉品會產生排擠其他較健康食物的現象,例如愛吃加工肉類則易伴隨抽菸習慣或蔬菜攝取變少,男性愛吃肉類者,也容易有喝酒習慣,而且加工肉類攝取量越高,早死機率也跟著提高。

研究指出,愛吃加工肉品,因心臟病而提早死亡的機率便提高72%,因而癌症而提早死亡的機率也增加11%,在經過13年後續追蹤後,愛食加工肉類的民眾,因疾病而死亡的機率則增加44%;如果民眾一天將加工肉類攝取量減少低於20公克,每年可以減少3%的過早死亡人數。以英國為例,英國一年65歲前死亡人口約十萬人,少吃加工肉類一年就可以挽救三千人性命。

研究者羅曼表示,「加工過肉類攝取越高,出現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導致早死風險也跟著提高。不過,包括雞胸肉在內等非加工肉類,則未發現與早死有關,」研究指出,飲食中適量攝取紅肉,作為營養成分或維他命來源,則有益身體。

英國心臟協會營養師帕蔻則建議,「當我們將焦點放在加工肉類時,從這份研究我們也發現一項好處,就是我們應該開始從其他來源獲得營養。」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BMC Medicine》期刊。

fsj 提到...

雙肝移植!妻、姊捐肝救癌男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13

雙肝合一,國內活體肝臟移植再創紀錄!45歲肝癌患者唯一存活機會為肝臟移植,但因體型壯碩,光靠一人捐肝仍不夠用,最後決定由妻子、胞姐各捐一小塊肝臟湊在一起,將由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親自執行這起罕見的活體器官移植。

衛生署上午舉辦42周年署慶,國內換肝權威陳肇隆獲頒二等衛生獎章。高雄長庚已完成六例雙肝移植,患者術後百分之百康復,陳肇隆在領完獎後立即搭高鐵回高雄,下午將進行第七例雙肝移植。

陳肇隆表示,該名45歲肝癌患者,從小B肝帶原,幾年前發現罹癌,陸續接受17次酒精注射、3次燒灼、3次栓塞等治療,現已切除腫瘤,但肝臟功能越來越差,必須仰賴肝臟移植才能存活。

該患者體型壯碩,很難找到足夠份量肝臟可供移植,符合捐肝資格的姐姐、太太倆人體型嬌小,只有40幾公斤無法獨自捐肝,經過評估,最後決定倆人各捐出一部份肝臟,再由移植團隊進行雙肝活體移植。

早在2002年國內就完成國內首例雙肝移植手術,迄今已經完成六例,下午這起是第七例。由於技術複雜,現階段國內僅有高雄長庚能夠執行雙肝移植。

陳肇隆說,雙肝移植的排斥率並不會比較高,困難度在於技術,要將兩片小肝臟湊成一個完整的肝,光是摘肝就需三組醫療團隊,以馬拉松式接力縫合、重建血管,全部手術時間至少12小時,對醫師技術和體力,都是一大考驗。

※ 相關報導:

* 亞洲人1天1咖啡 小心肝病變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56741.shtml

愛喝咖啡的民眾注意囉,有國內研究顯示,如果每天一杯咖啡,有可能讓肝細胞受損。亞洲人的肝臟基因對咖啡解毒能力比較差,導致喝下肚的咖啡全堆積在肝裡,嚴重的話可能導致肝細胞病變。

* 預防戒斷症狀 提高戒酒成功率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5403

酒精戒斷症好發族群為飲酒超過5年以上、營養不良、有過肝炎、胰臟炎、30至50歲的成年人。有些飲酒者在住院時未告知酒精成癮史,住院開始停酒後,發生嚴重戒斷症。當酒精成癮患者開始戒酒一周內,務必注意是否有心悸、冒汗、手抖和血壓上升等症狀,家人也應密切注意與陪伴,如果出現上述情形,表示酒精戒斷症開始出現。



◆ 柳丁解油膩 促進新陳代謝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3/03/13

柳丁別稱「甜橙」或「柳橙」,屬於芸香常綠果樹,產量約佔全世界甜橘類總產量70%以上,是十分受歡迎的柑橘類水果。

柳丁是常綠小喬木,果實為柑果,呈圓形或長圓形,成熟時,果皮橙黃,不易與果肉分離,頂部有一圈圓形印痕,因此又稱為「印仔柑」。

‧成分與功效

柳丁豐富纖維質、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磷等礦物質等。

研究顯示:柳丁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及俗稱維生素P的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調節生理機能的功效;柳丁具備之功效極為廣泛,果肉滋潤;連同果肉纖維一起食用,所含維生素及果膠,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在飯後吃一些柳丁,能夠解除大魚大肉的油膩感、促進消化;喝酒後,食用柳丁,亦有改善的功能。病後恢復期食用,具有使小便順暢、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

因此,大宴小酌常搭配柳丁或柳橙汁極受歡迎;此外,柳丁皮搭配薑等材料,亦可應用於茶飲及泡澡等用途。

‧專家意見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一顆一般大小的柳丁,纖維質含量就有3.5公克,在水果界裡排名前茅,只比柿子、芭樂、奇異果等水果略少一點。

柳丁中的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可增加血管通透性,能強化血管。且,柳丁富含果膠,能加速食物通過消化道,幫助脂肪、膽固醇由糞便排除出去,避免膽酸二級產物堆積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柳丁可驅寒、預防感冒,將兩顆柳丁皮、10公克的生薑、5公克炙甘草,加入三到四杯水,放進電鍋中蒸煮。待湯汁略放涼後濾去渣,再加入柳丁汁及適量蜂蜜。

‧怎麼選?怎麼吃?

選購柳橙時,挑選果實呈圓型,硬度較高,果色呈深橙黃色,色澤鮮艷自然,果皮細緻且香氣濃郁者為佳。

柳丁不只能直接食用、榨汁,還能入菜,增添風味、豐富視覺。

由於柳丁皮有豐富的精油,可以把它曬乾,拿來泡澡就是很好的芳香劑。果皮也可用來清除瓦斯爐上的油漬,是天然的清潔劑。

‧注意事項

柳丁的鉀含量高,腎臟病患要注意鉀鈉的攝取,不宜攝取過量。

‧中醫觀點

依典籍記載其性涼味甘,可生津止渴,適用於津少口渴、舌乾口燥的情形。

※ 相關報導:

* 嗜肥肉油炸品 9歲女童性早熟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30313000918.html

台南市一名9歲的國小四年級女生,平日愛吃肥肉及油炸食品,加上爺爺奶奶疼愛,經常燉補藥膳、雞湯,結果初經竟提前報到,嚇壞父母親。醫師趕緊替她治療,暫緩第二性徵發育,延長小女孩生長板的閉合時間,希望爭取長高的機會。

* 有氧運動「做愈多 只會吃愈多」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5440

無論多健康多緩慢地瘦下來,一旦放棄運動,一樣會復胖。請務必記住這一點。若是達成目標,或是體重無法繼續下降,你就會停止運動的話,一定要儘早修正軌道,尋找可以輕鬆持續的減肥方法,才能避免遭遇挫折。



◆ WHO:新冠狀病毒死亡病例增至9人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3.03.13

世界衛生組織昨(12日)證實,一名沙烏地阿拉伯人感染新冠狀病毒死亡,這是全球第9起因感染新冠狀病毒死亡的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死者於2月24日出現感染症狀,當月28日入院,隨即於3月2日死亡。初步調查,該名患者並未與其他感染新冠狀病毒的患者有過接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資料,目前因感染新冠狀病毒死亡的9個病例中,6例來自沙烏地阿拉伯,2例來自約旦,1例來自英國。

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以及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約為七至十天,國外確定病例主要是發生急性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發燒、肺炎的呼吸道相關症狀,部分會出現腎衰竭或死亡。



◆ 空氣髒!過敏性結膜炎增3成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03.13

每年入春到清明節前後,因天氣候穩、大陸沙塵暴影響,空氣中汙染物、懸浮微粒增加,眼科醫師發現近來門診病人,過敏性結膜炎比例增加兩到三成,多半為空氣汙染引起。一名23歲女性,最近常覺得眼睛癢,不斷用手揉眼睛,結果眼睛紅腫、愈揉愈嚴重,整個眼腫得像「鹹蛋超人」,就醫檢查發現為過敏性結膜炎。

眼科醫師提醒,當過敏性結膜炎發作時,可以先用毛巾冰敷消腫,並或清水沖洗眼皮周圍,將過敏原細微顆粒沖掉,或在醫師指示下使用抗過敏藥水、人工淚液,且暫時不要戴隱形眼鏡。

收治這名患者的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患者就醫時眼睛紅腫,眼白呈粉紅色,因患者未戴隱形眼鏡,研判為空氣中的汙染物引發過敏發作。他說,國內入春到清明節前後,常受到大陸沙塵暴或氣候變化導致空氣品質不好,過敏體質一旦感受到空氣起變化,就出現眼睛癢、眼白紅、分泌物增多等症狀。

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眼睛結膜為身體唯一沒有外殼遮蓋的黏膜,一旦受到外來刺激,就會導致發炎、紅腫,近來確實過敏性結膜炎患者明顯增加,其中很多是小朋友。他提醒,一旦眼睛紅、癢不適,不要用手揉,以免症狀更嚴重。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顏敏芳表示,過敏性結膜炎患者多半會伴隨流鼻水、打噴嚏等過敏症狀,除了眼睛癢、眼白呈粉紅色,還會有水狀分泌物產生。而一般病毒引起的結膜炎,通常症狀較急,前一天還好好的,隔天醒來可能眼白就呈鮮紅色,且分泌物黏稠、偏黃,具有傳染性。

顏敏芳提醒,要預防過敏性結膜炎,有過敏體質患者當沙塵暴影響台灣空氣品質時,要盡量減少外出,或戴上風鏡隔絕空氣污染等過敏原。 她建議,近視民眾若一定要戴隱形眼鏡,配戴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六到八小時,戴之前先點抗過敏藥水,平常可點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或改戴日拋隱形眼鏡。

fsj 提到...

過勞 患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4成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3/14

以色列最新研究發現,工作過勞可能讓冠狀動脈長出更多斑塊,進而引起心絞痛、心臟病,工作過勞的人出現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加四成之多,其中過勞程度最嚴重者,罹患心臟病機率更上升近八成。

現在有許多人工作時間很長,度假時間少之又少,退休時間也越來越晚,這樣的生活型態往往伴隨沉重工作壓力,長時間下來,身心、情緒很容易被消磨殆盡,過勞的結果,就是百病叢生。過去有研究指出,過勞可能造成肥胖、失眠、焦慮等問題。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管理學院雪倫‧托克博士近日在「身心醫學」期刊更發表研究指出,工作過勞的人特別容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

共有八千八百三十八名健康男女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有在工作,也都受雇於人,年齡介於十九到六十七歲。研究平均追蹤三點四年。研究人員為他們評估過勞程度,並檢測其是否有冠心病症狀。

研究分析發現,工作過勞的人得冠心病機率增加了四成。至於過勞嚴重程度占前五分之一的人,冠心病風險更飆升近八成。

研究人員指出,工作過勞的人工作量都很重,常無法掌握工作情況,且壓力都很大、缺乏情緒支持,工時也都很長,這很容易導致身心俱疲,結果身體也被搞壞了。

托克博士認為,過勞對身體的傷害比想像更嚴重。工作過勞程度也像抽菸、血脂高低、運動量一樣,可以拿來評估冠心病發病風險。另外,民眾埋首工作時,一定要特別留意冠心病警訊。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就得規律運動,睡覺也有盡量睡滿八小時,若工作壓力真的太大,必要時得尋求專業身心科治療。

※ 相關報導:

* 中老年男性腰圍+1公分 糖尿病機率+6%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758776.shtml

會不會罹患糖尿病,腰圍數字有玄機!學者研究發現,中老年人的腰圍每增加一公分,男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6%、女性則增加4%;建議50到64歲男性,腰圍以不超過84.5公分為目標,女性則以82.5公分為準。但75歲以上老人,男性腰圍可放寬標準至89.5公分、女性91.5公分為準,與衛生署建議男性不要大於90公分、女生80公分的標準不同。

* 威脅健康 少吃玉米果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4/today-health1.htm

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簡稱「玉米果糖」,主要由基因改造玉米製造的,因此成本很低。玉米果糖已經上市40年了,由於價格便宜,漸漸為廣大的食品及飲料業者採用來取代高價的蔗糖。

....最近幾年的研究報告,使得有些學者甚至認為,玉米果糖可能是一種慢性毒素。現代人的肥胖、脂肪肝、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都是可能與過度食用玉米果糖有關。如此發生的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中風、肝硬化、腎臟病,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傷害。

....餵食玉米糖漿的老鼠並不會產生任何變化,但餵食葡萄糖者的血流量會降低;代表玉米果糖並不會使老鼠產生飽足感,還是繼續攝取食物,以致很容易造成肥胖。

....攝取玉米果糖愈多者,經由肝臟代謝產生的三酸甘油脂愈高。玉米果糖甚至干擾肝臟尿酸的代謝,造成血中尿酸嚴重的升高。

....有研究顯示,健康的年輕人每天攝入每公斤體重3公克20%的玉米果糖,連續6天,比較前後的血中生化值,發現三酸甘油脂以及胰島素的抗性皆上升。

....曾經有學者分析400個肝臟切片,評估其發炎以及纖維化的程度。發現肝臟發炎以及纖維化程度,跟每日攝取的玉米果糖量成正比。

* 水果切盤、話梅抽驗 逾半含糖甜精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4/today-center14.htm

衛生局於二月間針對夜市及農場等販售場所,進行市售水果切片暨梅子產品抽驗,抽驗結果出爐,在十一件抽驗產品,結果有六件被抽驗出違規添加糖精和環己基(代)磺醯胺酸鹽(俗稱甜精),依規定移送彰化、屏東衛生局進行後續處置。



◆ 多喝苦瓜汁 可防胰臟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3/14

苦瓜雖然很營養,但很多人不太敢吃苦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苦瓜汁或許可以預防胰臟癌,並可殺死胰臟癌細胞。老鼠食用苦瓜之後,罹癌風險減少約六成之多。

動物實驗顯示,苦瓜汁可以阻止癌細胞代謝葡萄糖,這樣癌細胞就會失去能量來源,最後慘遭殲滅。研究成果本周發表於「癌症形成」醫學期刊。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癌症防治計畫主持人、藥學與製藥科學教授拉傑許‧阿加爾瓦爾表示,三年前進行培養皿實驗時,早發現苦瓜萃取物可以抑制乳癌細胞。這次研究更進一步採用動物實驗,測試苦瓜對不同癌細胞是否也有抑制效果。這次實驗用的是苦瓜汁,許多亞洲國家都有吃苦瓜的習慣。研究結果發現,苦瓜會干擾癌細胞代謝葡萄糖,讓癌細胞沒有食物可吃,癌細胞失去能量,就會邁向死亡之路。

另外,苦瓜也能調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研究人員發現,老鼠食用苦瓜汁後,產生胰臟癌的機率減少了百分之六十。阿加爾瓦爾指出,許多新藥研究想盡辦法要抑制癌細胞吸取能量,結果天然食物成分也許就能達到這種效果,成果讓人振奮。



◆ 抗生素阿奇黴素 恐引起心律不整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3/14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警告,抗生素「阿奇黴素」(Azithromycin)藥物可能影響心臟放電活動,使心臟放電出現異常變化,用藥者心臟放電異常就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嚴重甚至可能致命。

阿奇黴素屬於新一代紅黴素,為廣效型抗生素,藥物品牌主要為日舒(Zithromax)。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心電圖QT波間距延長、血鉀、血鎂濃度偏低、心跳較慢、使用特殊藥物或正在治療心律不整的患者都是藥物副作用高風險族群,用藥要特別小心。

※ 相關報導:

* 氣胸打「眼藥膏」補破胎 老藥新用途!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58783.shtml

老藥新用途!俗稱「眼藥膏」的傳統抗生素四環黴素,現在可用來預防自發性氣胸患者再度破洞。台大、亞東研究團隊發現,氣胸患者第一次插管治療時,將四環黴素靜脈注射劑型打入胸腔,就能使肺腔與胸壁緊黏,達到「補破胎」效果,降低四成復發機率。



◆ 不是公主病 纖維肌痛可減輕

中央社 2013.03.14

動不動全身痛的纖維肌痛症,醫界提醒患者勿亂用止痛藥,應求診神經科、風溼免疫科、精神科、疼痛科,配合運動減輕病情。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陳怡行今天指出,纖維肌痛症特徵是全身疼痛、睡不飽及疲憊,絕大多數患者是中年婦女,買個菜、做點家事,就覺渾身沉重、電力耗盡,還誤以為得風溼病、退化性關節炎或骨鬆症。

陳怡行說,許多中南部患者,常會買電台廣告藥丸,或上藥局買止痛藥,不然就是到處逛診所醫院打止痛針,用藥過度反而造成健康上更大的損傷,至於做SPA、整骨、針灸、推拿,更是花了一堆冤枉錢。

台灣頭痛醫學會理事長王博仁說,纖維肌痛症是大腦中樞過度敏感且放大痛覺,安徒生童話「豌豆公主」故事中的公主,隔著20床墊和20條鵝毛被,還能感覺一顆小豌豆造成疼痛難眠,可能就是描述就種病,免疫風溼性疾病患者的罹患此病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治療對策是從腦下手,美國已核准神經系統及精神科用藥3種,用於調節大腦對疼痛的敏感程度。在台灣,衛生署核准其中1種藥物成分(pregabalin)用於治療纖維肌痛症,納入健保給付。

兩位醫師提醒,這類藥物大約服用1週就能改善疼痛,不過剛開始服用時,會有嗜睡副作用,且藥物經由腎代謝,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要減量使用。此外,不宜與治療皰疹神經痛的止痛抗癲癇藥物合併使用。

陳怡行也鼓勵患者結合其它的非藥物療法,從事瑜伽、快走等運動,改進體力,促進腦內啡分泌,心情愉快,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

fsj 提到...

觀尿色判病因/茶色多黃疸 白濁是感染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陳敬哲/台北報導】2013/03/15

尿液呈深茶色多是黃疸,白濁則常是感染,腎臟科醫師楊智偉表示,尿液顏色只是初步判斷,仍需藉由檢驗確認。

醫師表示,尿液混濁使得尿如乳麋般白濁不清澈,尿液混濁有時只是飲食所造成的暫時現象,但也有部分是因感染引起。如果尿道感染處理不當,可能使感染上行,引發腎盂腎炎。

除了濁尿、尿液白濁外、泌尿道感染可能表現出頻尿、血尿、小便疼痛、下腹痛等局部症狀。下泌尿道感染可能上行,進而出現上泌尿系統感染,此即急性腎盂腎炎,患者常表現出腰痛、發燒、畏寒、噁心等全身症狀。急性腎盂腎炎延遲治療,容易導致腎膿瘍或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

肝病患者尿色也呈濃茶顏色,主要是肝臟無法處理膽色素,導致無法順利排到膽汁中造成黃疸,病情往往已頗為嚴重;一旦民眾出現一段時間的食慾不振、噁心想吐等看似腸胃症狀時;或看似泌尿問題的茶色尿時,不能排除病因可能在肝,建議就醫檢查。

醫師進一步提醒,停經的婦女較容易感染泌尿道發炎,主因缺乏女性荷爾蒙,導致陰道萎縮,酸鹼值的改變。多喝水及排尿可以減少細菌的濃度,降低尿道細菌生長速度。泌尿道感染多是肛門附近的細菌至本來無菌的泌尿道大量繁殖,最後沿著尿道向上感染。

書田診所泌尿道主任醫師吳季如表示,年紀較輕的人常常因為磷酸鹽結晶,讓尿液出現白色結晶,多喝水就能清除,但尿液為渾白色就必須小心結石所造成的泌尿道感染,細菌可能因為這些小石頭,有了滋長的機會,讓尿液顏色出現異常。

吳季如進一步說明,年紀較長的男性可能因為攝護腺肥大,尿排不乾淨,尿液味道較重且色較深,尿液累積在泌尿道之中,久而久之濃籌的尿液,可能在膀胱、或者腎臟,開始結晶結石,隨著時間漸漸長大,除了讓造成身體不適外,還可能讓細菌有感染的機會。吳季如補充,泌尿道結石還可能造成泌尿道、腰部疼痛、發燒的病徵,嚴重可能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

※ 相關報導:

* 7大致命禁忌 洗腎腎友不能不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6/today-health5.htm

當人體腎臟失去了大部分的功能,罹患尿毒症,開始接受每週3次的血液透析(即洗腎),以替代腎臟功能,卻往往容易因一時的疏忽或不對的危險行為而引起生命危險,值得注意。以下是腎友7大常見的致命禁忌行為,請腎友與家屬務必小心....

* 更年期 身材回不去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5727

....營養師指出,體重過重的情況常常發生在更年期婦女身上,而且這個階段的婦女,基礎代謝率已較2、30歲的時候相對來的低,若再加上缺乏運動的話,體重更是有增無減,因此,建議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這樣的做法很重要,更年期婦女應適度到戶外曬太陽、規律地進行運動,一方面可增加體內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另一方面還能夠控制好自己的體重,讓身體更健康。



◆ 醫療糾紛迴響-公正鑑定調解 終結悲慘世界

【劉梅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雅婷/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2013-03-15 中國時報

拜讀陳維恭醫師十四投書〈醫療糾紛猶如悲慘世界〉,提到現行透過法律訴訟處理醫糾造成醫病雙輸的苦痛。醫改會忍不住要跳出來呼籲:與其強調要病人寬恕放下,不如立法建立有效的院內關懷管道,並由衛生機關提供免費鑑定後進行專業調解,才能促進雙方達成和解與寬容體諒,藉以取代興訟對抗。此外,醫與法、醫與病在醫療糾紛看法衝突的基本癥結,並非是愛與法兩元素的對立,而是沒有可供對話理解的事實真相,讓愛與法都無從發揮定爭止紛之效。

醫改會長年協助病人處理醫糾,一個個血淚的故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民眾的痛苦心聲,甚至連醫師自己或親人遇到醫糾,也都想釐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難輕言放下。這樣的失親之痛、傷殘之苦,或許難用電影中神父損失了珍貴的銀器來比擬吧!

許多人或許誤以為醫糾病家都是一開始就懷著恨意,鐵了心的走入訴訟一途,卻不知病家內心的煎熬與困惑,多半只是卑微的希望了解醫療發生什麼問題。醫改會歷次調查與去年台大,都顯示九成民眾提起醫療訴訟是希望能獲得真相。此外,陳榮基教授研究或醫改會調查都顯示,只有一到兩成醫糾會採興訟處理,甚至多數醫療傷害最後是不了了之而放棄處理或選擇包容接受,如說病人愛告而選擇對立,實不盡公允且偏離實情。

但因為現制下唯有提告,才能獲得醫療鑑定,得到可能的真相,這也是導致醫病直接興訟對立的主因。《悲慘世界》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得知尚萬強當初犯錯背景與狀況,得以同理或原諒他;如果片中沒有交代當初的過程與真相,恐難促成對其之寬容。但在醫糾處理的悲慘世界裡,卻總是苦無真相。

醫改會建議學習德、韓兩國以及國內新北市的調解成功經驗,立法要求衛生署補助各地衛生局進行醫糾的行政調查與專業鑑定,再依據當初的背景與真相進行調解,降低雙方醫療專業知識的落差及溝通路障,尋求雙方的共識與包容,讓醫糾儘早落幕。希望各界共同促成此機制立法,讓醫糾悲慘世界這樣的悲劇盡早落幕。

※ 相關報導:

* 蓋茲:資本主義重視禿頭勝瘧疾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63362.shtml

蓋茲說:「就人道來看,我們非常需要瘧疾疫苗,但它幾乎無法得到贊助資金。但如果你是研究男性禿頭或其他問題,你會得到超大筆研究經費,因為這類問題在市場上比瘧疾這類問題更有利可圖。」

* 「氣胸」新療法 台大改寫全球準則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5/today-health1.htm

....台大醫院醫療團隊主導的雙醫學中心大規模臨床試驗,花了6年時間,針對200多位病人分組進行治療和追蹤,結果發現,若在傳統抽氣治療後再局部注射抗生素,把破掉的地方「黏起來」,6年內氣胸復發率能有效降低4成。

這項研究結果不但刊登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胳針)》,該期刊甚至主動將研究摘要轉載到國際著名醫療新聞網站,提醒全球醫師注意。

陳晉興醫師表示,這類抗生素用於沾黏治療的歷史悠久,非常安全,「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特性,治療後也不會對肺活量造成太大影響,加上一劑成本只要60元,就能有效預防復發,病人不但不必挨刀,也可以節省寶貴的醫療資源。

fsj 提到...

學業壓力大 高中生狂冒痘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5/today-health2.htm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2013.03.15 自由

中醫認為,從臉部的青春痘位置可以看出患者的「五臟六腑」哪裡出了問題,若能對症治療,有助戰痘成功。

18歲的陳姓高三生不吃油膩刺激的食物也不熬夜,但額頭和臉頰卻長滿痘痘,原來他的學業壓力大,造成「肝」、「肺」氣機不通,所以兩頰長痘;額頭痘則是用腦過多,引起心火旺,用藥疏肝理氣、清肝降心火,2週後痘痘就明顯減少。

台中榮總中醫師陳婉伶表示,中醫「鬱乃痤」指痘痘是氣血阻滯表現在皮膚上,長在額頭表示心火旺盛,常見於用腦多、思慮多的學生族群;兩頰與肝、肺相關,常發生在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或失眠、長時間熬夜的患者;下巴和腎有關,主生殖和水份代謝,女性的經前痘多長在下巴;至於鼻子、嘴唇四周和胸、背部的痘痘和脾、胃有關,應改善飲食。

抗痘就要少吃烤炸辣和高熱量的食物,避免飲酒過量,減少體內濕、熱來源,有人想吃冰降火氣,反而造成身體濕寒,不利氣血循環,痘痘根本不會好。

很多人會喝青草茶和吃黃連膠囊消痘,雖然黃連清熱、滅心火,有助治療額頭痘,兩者性味苦寒,一天最好不要服用超過1.5克,吃多了會傷胃、腹瀉。

曾有一名20幾歲粉領族為了滅痘,天天服用黃連粉,3、4天後就腹痛、胃口不佳,一個多月後,痘痘好了一些,肚子卻痛得厲害且腹瀉多次。

陳婉伶說,其實該名粉領族嗜吃炸雞又配冰淇淋、珍珠奶茶,戒食後就改善了。

茶飲助戰痘 菊花茶清肝瀉火

喝茶飲也有助戰痘,薄荷茶能清熱、疏肝理氣;菊花茶清肝瀉火;金銀花和甘草茶能清熱解毒;薏仁利濕;若痘痘特別大顆且膿多,可以喝溫薏仁漿。詳細食譜可上台中榮總網站查詢。



◆ 美國研究:上夜班 卵巢癌風險高49%

實習編譯陳慕凡/綜合報導 2013-03-16 中國時報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值大夜班與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有關聯。他們針對逾三千名婦女所做的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上班族,上大夜班罹患初期卵巢癌的風險高出四九%。

研究人員說,原因之一可能是,上大夜班會擾亂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專家表示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仍需進行更多研究。先前即有研究顯示,輪班工作與罹患乳癌有關聯。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輪班工作會擾亂身體生理時鐘,是罹癌的可能原因。

這項最新研究由美國西雅圖弗列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所做,結果發表於《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調查對象包括一千零一名末期卵巢癌患者、三百八十九名初期卵巢癌患者及一千八百卅二名一般婦女。

整體來說,四分之一的末期卵巢癌病患表示曾上過大夜班,相較下,三分之一初期卵巢癌患者及對照組五分之一的人上過大夜班。這些上大夜班平均二到三年的婦女,多半是從事醫療保健、食品製作供應及辦公室行政支援工作。

研究顯示,值大夜班者比白天上班的人罹患末期卵巢癌的風險多出二四%,罹患初期卵巢癌的風險則高出四九%。不過,這些結果只在年過五十的婦女身上才顯著,而且對於最常值大夜班的人來說,罹癌風險似乎並未隨著時間增加。

英國劍橋大學癌症研究中心菲爾‧法洛教授指出,由於罹癌風險並非隨著值夜班次數而增加,值夜班與癌症之間可能並無因果關係。他說:「上夜班與睡眠習慣及荷爾蒙的改變,其關連性是極度複雜的,要在研究中證明這點很困難。」

※ 相關報導:

* 近2成國人失眠苦 多數沒在怕
http://www.udn.com/2013/3/15/NEWS/HEALTH/HEA1/7761277.shtml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今天發表「2013國人睡眠大調查」,結果顯示,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9.3%,即每五名民眾就有一人深受失眠之苦,年紀越大,失眠比率也越高。臨床症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佳及早醒等,長期下來,心理影響生理,三高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疾病也會增加。

* 看電視助眠? 醫師:反效果
http://www.udn.com/2013/3/15/NEWS/HEALTH/HEA1/7761296.shtml

很多失眠患者喜歡睡前看電視,以為看累了就會睡著,但醫師表示,看電視反而增加失眠可能,造成失眠惡性循環。建議睡前半小時至一小時好好放鬆,挑選自己喜歡且放鬆的靜態活動,調適情緒、緩和身心,引導身體慢慢準備入睡。



◆ 上班族用電腦 每20分應眨眨眼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3.15

上班族長時間盯著螢幕易引發眼睛不適,美國研究員指出,現代辦公室的環境容易使人眼睛疲勞,上班族看螢幕20分鐘後就應該眨眼20下,然後看20呎(約6公尺)外的物體20秒;定時的讓眼睛離開螢幕,能避免因久坐引起的頭痛、脖子及肌肉酸痛等。

「電腦視覺症候群」影響今日廣大的上班族及電腦玩家,常有頭痛、眼睛乾澀疲勞、脖子及關節酸痛等症狀,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但是經常發生也會讓人欲尋求醫療助。研究員指出,每天使用電腦3小時以上的人為高危險群,他們最後可能需要配戴眼鏡。

研究員最近發現一種簡單的新方法,可讓電腦使用者避免眼睛酸痛,即看電腦螢幕20分後眨眼20下後,再看20呎(約6公尺)外的物體20秒。研究員說,上班前點人工淚可以預防眼睛乾澀,但眼睛離開螢幕,亦能舒緩因久坐所引發的其它症狀,包括頭痛、脖子及肌肉酸痛等。

德州大學醫療中心的曼德森(Edward Mendelson)博士指出,雖然一直眨眼看來有點怪怪的,但定時眨眼確實對眼睛有益。他說:「眨眼是自然界讓眼睛保持潮溼的方法,具有潤滑眼睛及提神的作用。」

研究員指出,任何長時間看電腦螢幕的人都有患「電腦視覺症候群」的風險,但上班族的風險最大,因為現代辦公室的工作隔間較不自然。曼德森博士指出:「今日的辦公室通常涼快乾燥,會讓人眼睛感覺不舒服。」

fsj 提到...

B肝20年後將從「國病」除名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3.17

2012年國內藥品銷售排行榜出爐,治療B肝藥物貝樂克竄至冠軍,擠下連九年居冠的降血壓藥脈優。醫師表示,貝樂克抗藥性低、效果不錯,這幾年銷售量慢慢竄升,但國內推動新生兒疫苗接種、B肝帶原者定期追蹤有成,推估20年後B肝不再威脅國人,可望從「國病」除名;另脈優雖下滑,主要與健保局砍藥價有關,三高仍是影響國人很大的疾病。

這項寰宇藥品公司所做的暢銷藥物排行榜,統計內容包括健保給付、自費市場等兩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B肝用藥貝樂克從2010 年的第八名,攀升為2011年的第三名,去年一舉躍升第一名。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過去第一代治療B肝的藥物抗藥性較高,而貝樂克在四、五年前衛生署核准上市及健保通過給付後,使用逐漸廣泛,因其抗藥性低、效果好,目前治療B肝,醫師會優先考慮貝樂克。

不過,許金川說,民國73年起推動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以及近年來加強宣導B肝帶原者定期追蹤治療,他推估二十年後,B肝應不再是會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疾病。根據統計,國內B肝帶原十歲以下帶原者僅1%左右,全人口帶原率平均約15%。

前20名暢銷藥物排行榜中,三高及其併發症藥物佔了七項,分別是降血壓藥「脈優」 (第四名)、預防中風血栓「保栓通」 (第五)、降血脂藥「立普妥」 (第六)及「冠脂妥」 (第七)、降血糖藥「佳糖維」 (第八)、降血壓「得安穩」 (第十三)及「易安穩」(第十五)。

※ 相關報導:

* 保溫移植 肝臟體外存活24小時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HEALTH/HEA1/7764548.shtml

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仿人體內部環境的機器OrganOx metra,讓捐贈的肝臟在離開人體後仍能存活、保溫並維持運作長達廿四小時,除可提高肝臟移植成功率外,並可望使可供移植的肝臟數目增加一倍,堪稱醫界創舉。

* 肝臟保存機器 醫師:國內很少需要保存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HEALTH/HEA1/7764519.shtml

英國科學家發明一種幫助肝臟保存機器,有助於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國內醫師表示,台灣器官捐贈的人數少,但等待移植的患者多,根本供不應求,一有捐贈器官即可找到匹配對象,很少需要存放肝臟等待器官移植患者。

※ 其他器官的保存呢?



◆ 罹睡眠呼吸中止症 得腦癌風險增47%

自由 2013.03.17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不僅易得心血管疾病,還會增加罹患腦癌的機率。

國內研究指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因為細胞缺氧,得腦癌機會較無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增加四十七%,這個研究結論成了「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引發腦癌」的國際第一篇論文。

睡不好細胞易缺氧 對全身都有影響

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睡不好,細胞易缺氧,對全身都有影響。國外文獻指出,睡得好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會下降,睡得不好的人大腸、直腸出現良性腺瘤的機會增加。

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主任 10年追蹤研究

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細胞沒有缺氧的病患,罹患肝癌的機會增加;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細胞同時又缺氧的病患,未來有可能罹患各種癌症。

黃俊豪主任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二○○○年到二○○三年期間,台灣地區十一萬二千五百五十五名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年人,與無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同樣人數成年人進行對照,經過長達十年的追蹤,結果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年人發生惡性腦癌的機會為每年每一萬人中有二.九六人,而無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年人,發生惡性腦癌的機會為每年每一萬人中有一.六六人。

在校正過年齡、性別、各種疾病因子後,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年人發生惡性腦癌的機會,比無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年人增加四十七%。

黃俊豪分析指出,腦部是人體需氧量最高的地方,細胞缺氧時,交感神經會亢奮,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對腫瘤來說是最佳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細胞在缺氧的環境下,對藥物治療及放療反應會較差,也會影響治療效果。

醫師提醒別輕忽 要積極治療

黃俊豪認為,過去民眾認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頂多只是打打鼾,或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機會較高,現在發現罹癌機率增高,民眾應積極治療改善。

※ 相關報導:

* 長期偏頭痛 33歲女老師中風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HEALTH/HEA1/7763916.shtml

南投縣33歲女老師長期偏頭痛,每次發作都出現視覺「疊影」、「半盲」,出現「亮點」,卻只吃止痛藥,不料近日痛到半邊肢體麻木、刺痛,血管急速收縮破裂,導致中風。

* 罕見!40天小男嬰腦中風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HEALTH/HEA1/7764511.shtml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黃棣棟說,這名出生僅四十天的小男嬰,因吐奶、右邊臉抽搐等症狀送醫,診斷是細菌感染導致血管瘤出血中風。



◆ 天價賠不了…名醫看醫糾「不如封刀」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3.03.17

醫療是高風險行為,易發生糾紛,有胃癌名醫為此傷心封刀;振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身上都背了一兩件醫療糾紛官司。部分醫師認為刑法應引進「重大過失」概念,偏離醫療常規或嚴重疏失才涉刑責。

台灣醫院協會昨天舉行「重塑良好醫療就業環境─醫療糾紛與司法研討會」,與會的振興醫院院長李壽東說,台北榮總曾有一位做胃癌手術名醫,因轉院病患在前家醫院已做過內視鏡檢查,發現胃部有癌細胞;該名醫直接為病人動刀清除癌細胞,卻遭患者以北榮未做內視鏡為由挨告,名醫太過傷心,從此不再當外科醫師。

李壽東表示,不少病人車禍不怪肇事者,反而怪醫師,這些醫療糾紛對醫師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振興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說,心臟外科手術是跟死神搏鬥,站在醫師角度,不吃飯、不睡覺都會盡力搶救;心臟開刀通常是血管堵塞、瓣膜壞掉等情形,風險非常大,法院判決賠償金是天價,醫師、醫院根本賠不起。

令魏崢寒心的是,有些手術救回的病人,抓到病歷的小把柄,卻反過來告醫師。

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說,多數醫療糾紛發生,沒有人一開始就要錢,家屬想知道為什麼發生,因此處理醫糾案件,最重要的是把來龍去脈解釋清楚,未來醫療糾紛的處理機制也應該如此。

台灣刑事法學會榮譽理事長甘添貴表示,現行刑法醫師若有業務上過失,就要負刑事責任,但醫療行為有高風險和不確定性,應引進「重大過失」概念才合理;所謂重大過失,是指嚴重違反必要的注意義務及偏離醫療常規。

※ 相關報導:

* 狂犬病絕跡多年 器捐暫不篩檢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HEALTH/HEA1/7763947.shtml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昨天證實有病患接受器官捐贈感染狂犬病,引發正要接受器捐的民眾與家屬擔心,民國88年開始器官移植的奇美醫學中心表示,因狂犬病已在台灣絕跡多年,病患與家屬不必擔心,器官捐贈前病理篩檢暫時不會列入狂犬病。

fsj 提到...

茹素廿年 心肌梗塞卻報到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75295.shtml

【聯合報╱記者何炯榮/彰化縣報導】2013.03.20

台中市民蔣金山廿年前開始吃全素,重視養生,卻陸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小中風,鬼門關前走二遭,上月胸悶,檢查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已堵塞百分之九十五;醫師說,素食要吃得對,否則會造成好膽固醇不足,衍生腦和心血管堵塞問題。彰化縣員榮醫院心臟科醫師張木信說,全素者雖然平均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都較葷食者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相對很低;高密度脂蛋白是血管的清道夫,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是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這意味血管中的清道夫變少了。

七十二歲蔣金山說,廿年前因信仰開始吃全素,五十五歲那年突然很容易喘,呼吸困難,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嚴重堵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之後更注意養生;沒想到四年前左手左腳突然無力,到醫院接受支架置入術,打通血管。

今年一月又感覺胸悶,到員榮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又有二處嚴重堵塞,四年前置入的支架雖然仍暢通,但右側內頸動脈已堵塞百分之九十五,才知一直活在半條命的危險狀況下,趕緊接受手術。張木信建議,吃全素者不妨多吃燕麥、豆腐、芝麻、香菇、堅果、紫菜、綠豆和胚芽米、多喝牛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還要多運動,避免肥胖。

※ 相關報導:

* 高血壓新突破 一氧化氮生成藥物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13/20130320005391.html

高血壓治療可望有新突破!由高雄榮總帶領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腦幹內一氧化氮有調節血壓的功能,一氧化氮含量低會使血壓上升。高醫附設醫院內科醫師何文譽指出,未來可望研發出改善大腦內一氧化氮生成的藥物,將有機會有效控制較為嚴重的高血壓。



◆ 想把鮪魚線變人魚線 起碼要3-6個月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03.20

想練健康性感的八塊肌、人魚線其實並不難,新光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指出,人體腹部本來就有八塊肌,只要腹部脂肪薄,稍微鍛鍊八塊肌就會相當明顯。一般只要練三至六個月,就會看到成效,但練肌肉過程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中山醫院骨科醫師楊卿潔舉例表示,想舉啞鈴來練二頭肌,如果第一次可舉起10磅啞鈴,第二次卻舉不起,就代表肌耐力有限,建議先將啞鈴重量減為五磅,再視訓練狀況逐漸增加重量。

另外,做伏地挺身時,建議一天分兩次做,每次做8到12下,避免運動傷害;至於仰臥起坐,建議平常很少運動的人,每次做20到30下,再視狀況逐次增加。

韓偉強調,做仰臥起坐及所有重量訓練時,速度務必放慢,如果速度過快肌耐力又不足,就容易受傷,輕者拉傷扭傷,重者肌肉纖維裂傷,甚至肌肉裂開。

「做仰臥起坐時,手不能抱頭!」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黃永錚建議,做仰臥起坐雙手應交叉置於胸前,因為雙手抱頭易造成頸椎受傷;想練人魚線做舉腿重量時,背部應有支撐,以免背部肌肉拉傷。

開業復健科醫師周適偉提醒,肌肉訓練過度,初期只是肌肉感到痠痛,此時應適度休息,若繼續承重訓練,恐導致慢性肌肉拉傷,未來只要一運動就會復發。當肌肉出現痠痛症狀時,可搭配簡易伸展幫助肌肉恢復彈性、放鬆。韓偉指出,持續做重量訓練可以增加肌力,避免運動受傷。不過做重訓時最好尋求專業教練在旁協助。

※ 相關報導:

* 刮恥毛養比基尼線 易染性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6454

有些女性習慣剃恥毛,讓比基尼線更漂亮。不過一項法國最新研究警告,常剃恥毛、讓比基尼線吋毛不生,會比較容易感染「傳染性軟疣」等性傳染病。

* 璧蝨引發萊姆病 惡化恐器官病變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75748.shtml

喜歡登山露營的民眾,如果被蟲咬,可千萬要小心了,高雄一名洪小姐,到花東山區露營,被東西咬腳吸血,當時不以為意,沒想到回來手臂出現多處紅腫,就醫診斷才知道自己是被硬蜱,也就是壁蝨咬了,引發萊姆病,拖延病情可能會造成關節病變,器官病變,絕對輕忽不得。



◆ 去哪看病好?健保局官網可查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03.20

小孩有蛀牙、老人家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又該找哪家醫療院所?除了向親朋打聽,健保局提醒,需要這類資訊的民眾,可到健保局官網的「醫療品質公開資訊」查詢。

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施志和指出,二代健保已授權健保局擴大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目前有一百多項指標可供民眾上網查詢參考。

不過,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實際進入健保局網站查詢後,部分資訊過於專業,一般民眾不容易理解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