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30820000426.html
蔡鵑如/綜合報導 2013-08-20 中國時報
癌症已非不治之症,但仍高居全球死因排行榜龍頭,科學家也不斷尋找新方法對抗。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經30年研究,開發出可破壞癌細胞內部結構、讓癌細胞「自殺」的新藥,新療法可望5年內問世,和其他化療方式並行。
這項重大突破源於UNSW團隊針對棘手的兒童癌症「神經母細胞腫瘤」所進行的研究,動物實驗證實,這種由TR100化合物製成的新藥,對摧毀黑色素瘤的癌細胞也很有效。
通常化療都是摧毀癌細胞或防止癌細胞分裂生長,或針對癌細胞外的訊息傳遞途徑著手。這篇刊登在《癌症研究》期刊的報告指出,TR100鎖定「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也就是癌細胞成型的重要骨幹之一。
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根寧說,「研發的新藥是拆解癌細胞架構,試著讓癌細胞『自殺』…癌細胞結構會快速崩毀,就像新聞裡看到建築物倒塌一樣。」
這並非醫界首度以攻擊癌細胞結構來抗癌,但過去嘗試均告失敗,因為原肌球蛋白也是維持心臟跳動的要素,攻擊它可消滅癌細胞,病人也無法存活。根寧表示,以TR100製成的5種候選藥物,正在美國進行動物實驗,以確認是否引起毒性。「新藥物無可避免會有副作用,不過我們已解決它對心臟的影響。」
研究團隊希望2015年之前,能對10餘位神經母細胞腫瘤高危險群的澳洲兒童測試新藥。家中寶貝在接受艱困化療和放射療法,終於戰勝神經母細胞腫瘤的艾敏太太表示,再過2年就有新藥治療病童,實在太棒了。
※ 相關報導:
* A Novel Class of Anticancer Compounds Targets the Actin Cytoskeleton in Tumor Cells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3/16/5169
Justine R. Stehn, Nikolas K. Haass, Teresa Bonello,
Melissa Desouza, Gregg Kottyan, Herbert Treutlein, Jun Zeng,
Paula R.B.B. Nascimento, Vanessa B. Sequeira,
Tanya L. Butler, Munif Allanson2, Thomas Fath,
Timothy A. Hill, Adam McCluskey, Galina Schevzov,
Stephen J. Palmer, Edna C. Hardeman, David Winlaw,
Vivienne E. Reeve, Ian Dixon, Wolfgang Weninger,
Timothy P. Cripe, and Peter W. Gunning.
Cancer Res August 15, 2013 73; 5169
doi: 10.1158/0008-5472.CAN-12-4501
◆ 聯發科技生物性農藥 養殖戶滿意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3082100315.html
【林和生/屏東報導】2013-08-21 中國時報
在屏東農業科學園區設廠、專門生產生物性農藥的聯發生技,1年前誤打誤撞發現,自家微生物產品竟有淨化水質功效,目前除與養殖產銷班合作試驗,更送交成大及屏科大進行數據檢測,只要符合規範及成效,將可上市販售。
董事長劉健誼表示,當初使用產品的菱角農友反映,在使用產品後發現,底泥開始變得不那麼臭、水田水質也清澈許多,類似回饋訊息接踵而來,農友們有相同發現,讓研發部同事覺得訝異也激發他們好奇心。
事後證明,用來改善土壤品質微生物在水中,竟也有分解魚蝦吃剩食物及排泄物功效,他解釋,此類廢棄物一多,容易產生氮氣、亞硝酸鹽等,進而影響水質及水中含氧量。
聯發生技研發部專員鄭明智對此成效相當興奮,立即找來虱目魚及白蝦養殖業者進行配合測試,水質、水色結果讓養殖戶滿意,更大大降低魚貨損耗率;目前已進入學界確效驗證,只要結果出爐,一切符合規範及認證就能普遍銷售。
日前有不肖商人利用工業化學藥品作為養殖用藥,讓不知情養殖戶誤用而影響商譽,劉健誼強調,微生物抑菌可降低其他病菌產生,不僅讓水質保持清澈,更能避免不當用藥的風險產生。
◆ 雃博反擊 告美醫材廠侵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4017/122013082100124.html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3-08-21 工商時報
氣墊床、睡眠呼吸器廠商雃博昨(20)日宣佈,已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查(inter parts review,IPR),反告國際大廠ResMed(瑞思邁)涉及CPAP(陽壓呼吸器)、水箱及面罩產品的6項專利無效。
這是國內醫療廠對國際大廠進行專利反訴的第一案,也是去年9月美國AIA(美國發明法案)法案新制上路以來,繼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1件專利無效案件後,台商提出專利無效規模最大的案件。
擔任雃博本案訴訟律師的世博顧問集團執行長周延鵬指出,雃博只是揭開生醫業專利智財訴訟的序幕,隨著產業成熟並打進國際市場,業界要有隨時都會有訴訟的心理準備,創造「會長牙」的專刊保護。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表示,打自有品牌是一條不歸路,目前除了提出6項專利無效外,9月該公司也將推出不涉及7項專利的新產品在美國上市,而原產品打反控官司,主要是宣示雃博不會碰到困難就退縮,美國市場絕不放棄。
據了解,睡眠呼吸治療器全球市場規模超過新台幣1千億元,其中美國占4成,由於毛利率高達6成,也讓雃博產品佈局美國市場,馬上就遭到競爭對手ResMed在今年3月底,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雃博侵害7項專利,掀開雙方的專利攻防。後來雃博採取先結束ITC訴訟,改走IPR程序,並在上周五向USPTO提出多方複查,化被動為主動。
周延鵬指出,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14個月,IPR約1年即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而且在訴訟成本上,IPR平均約花費50~80萬美元,ITC則可能高出5倍;另外在取證及聽證程序上,IPR模式也較為簡易;由於雃博歷經這段時間的蒐證,對ResMed的6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7項中,有1項與雃博不相關),因此決議不與ResMed在ITC纏鬥,改走專利研究並提出無效戰略。
周延鵬表示,美國AIA法案部分新條款自去年9月生效以來,已受理超過400個案件,其中已有10件以內的專利走IPR程序確認無效;目前電子業尚未有大規模走此訴訟模式,是因長牙的專利不足。
李永川表示,就初步統計,循IPR程序後,預估最大的訴訟支出為250萬美元(約合台幣7,500萬),其中用於先前ITC訴訟費用低於50萬美元,其餘100萬美元投入IPR的專利無效審查,剩下100萬美元則用在新產品的第三方專家無侵害現有專利的驗證。
◆ 新聞分析-政府不給力 業者陷苦戰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3082100125.html
【杜蕙蓉】2013-08-21 工商時報
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精神,雃博的連續陽壓呼吸器(CAPA)與全球睡眠治療的大廠ResMed打起專利訴訟,目前除了有世博顧問集團執行長周延鵬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支持奮戰外,能仰賴政府給的資源幾乎是「零」。
周延鵬表示,台灣每年投入5千億元的研發經費、1,500億支付權利金、200億申請專利,加上專利損害賠償約300億元,合計公民營企業花費研發、專利相關的權利金和損害賠償高達7千億元,每年能收取的專利權利金卻只有40~50億元,這種投入與收回的懸殊比例,關鍵就在於方法及工具不對。
周延鵬說,台灣在專利的檢索上,採取的是關鍵字與專利分類,而不是從產業結構、技術、產品及功效等分類,造成台灣所謂的專利地圖根本不可靠;而且台廠對於專利大多傾向事後補救,而非事前布局,被打了不是支付巨額賠償,就是向國外買專利。
曾任鴻海集團法務部長的周延鵬指出,專利智財保護是要非常綿密而且有系統,像韓國和日本都是由政府支持成立智庫讓產業應用,而台灣目前的專利檢索根本就是初級班,無法協助廠商打國際市場。
他舉例,日本是由政府成立財團法人「知的研究所」,提供企業跨國間的IP Bank查詢,由於該機構與其他國家有交互授權,有意進入特定領域產品的後進者,可透過單一平台查詢跨國及跨產業的設計與專利現況,降低潛在的風險。
周延鵬表示,台灣生醫產業發展早期時,就有中研院院士、國家衛生院創始人吳成文,佈下了很多的專利基礎,這是讓台灣生醫產業在第一輪的專利攻防戰中還能「換錢」,未來生醫產業將逐步國際化,並有機會發展自有品牌下,一定不能再重蹈先前IT產業的覆轍,政府在扶持產業政策上,應該要有國際觀,制定或協助有利的政策,避免廠商再走冤枉路。
※ 相關報導:
* 針藥並用研究 登國際期刊
* 頻繁罹癌? 醫師:9成因生活習慣
* 葡萄糖剝奪活化殺死癌細胞的反饋迴圈
* UW 研究者解開不死細胞HeLa 的遺傳密碼
21 則留言:
中研院新研究 降低牛痘毒性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08.27
牛痘病毒長久以來被用來預防天花,雖然天花病毒已經滅絕,但科學家正在實驗將牛痘病毒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而解析牛痘病毒膜蛋白質A27的晶體結構,更是十幾年來未解難題。中研院今天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且經過基因重組,讓A27無法成為病毒侵入細胞的媒介,對降低牛痘毒性是重大發現。
這樣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23日的國際專業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 (PLoS Pathogens)。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張雯表示,當外在毒性入侵機會銳減後,就提供研發新疫苗或對抗病毒藥物的新契機。
牛痘病毒表面由超過20個膜蛋白質所組成,其中膜蛋白質A27會協助病毒附著到細胞表面,引領病毒打開入侵的大門,A27甚至會協助病毒運送,因此了解A27的晶體結構,甚至想辦法阻止成為病毒媒介,是減低疫苗危險性的關鍵。
中研院生物化學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之前已經成功解析出膜蛋白質A27的六聚體結構,分子生物所研究員張雯進一步經過基因重組,產生A27突變的牛痘病毒,讓病毒在細胞間的傳播能力大減。
張雯解釋,一旦病毒失去媒介,就無法直接入侵細胞,逼迫病毒得改變感染途徑。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但如果要移做治療癌症,因為化療病人免疫力低於一般人,必須使用更安全的牛痘病毒,這也是為什麼一直想辦法降低牛痘毒性的原因。
※ 相關報導:
* Crystal Structure of Vaccinia Viral A27 Protein Reveals a Novel Structure Critical for Its Function and Complex Formation with A26 Protein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03563
Tao-Hsin Chang, Shu-Jung Chang, Fu-Lien Hsieh, Tzu-Ping Ko,
Cheng-Tse Lin, Meng-Ru Ho, Iren Wang, Shang-Te Danny Hsu,
Rey-Ting Guo, Wen Chang, Andrew H. J. Wang.
PLoS Pathog 9(8): e1003563.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563
◆ 三大生技聚落到位 兆元版圖底定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8.27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歷經三年規劃,終於將在11月動工,生技業界認為,在國家生技園區啟動後,包括竹北生醫園區、南科路竹高雄園區在內的三大生技聚落,將正式到位,兆元產業的版圖底定。
國家生技園區為政府推動「黃金十年規劃」重點項目之一,竹北生醫園區目前已進駐20多家藥廠,包括多家高階蛋白質藥廠潤雅、喜康等,未來將成為國內蛋白質藥物的新藥聚落之一;高雄路竹的南科生醫園區未來將以創新醫材公司為主要對象。
當初政府規劃「兩兆雙星」,三大生技園區即定位為產業基地,業界指出,不論竹北、高雄路竹園區,主要角色在於藥品、醫材產製,國家生技園區則讓具有潛力的新創生技公司,在具備財務、臨床、法規、毒理、先導試驗等能力的一條龍聚落中,完成公司在專利、引資、商化方面的準備。
因此,國家生技園區的角色,類似生技創新公司的超級搖籃,在公司規模成型後,即可進一步轉進竹北、南科等地或是設立產製工廠,如今三大園區即將到位,距離生技兆元產業的大未來又更邁進一步。
自閉症「指揮官」級基因 找到了!
【聯合晚報╱陳麗婷】2013.08.28
近來有兩項「泛自閉症障礙」的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包括科學家完成整套自閉症基因組定序;另有研究發現,有一個會影響426個自閉症相關基因的「指揮官」級基因,可能都是攸關致病機轉的關鍵。
關注自閉症病患的「自閉症發聲」 (Autism Speaks)組織結合醫界、學界,從32名患者及他們的99名家屬身上,收集完成泛自閉症障礙(ASD)相關基因資訊,並將ASD的臨床表現及半數受試者伴隨的症狀,與基因變異間的關係連接起來。
這項研究相較於目前的診斷技術,只能確認20%的ASD個案與基因變異有關,是一項很大的進步,研究結果刊登在新一期的美國人類遺傳學期刊。
另一組科學家、包括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Valerie Hu與Tewarit Sarachana,則是發現「指揮官」級基因RORA,它操控了426種與自閉症有關的基因,研究發表於分子自閉症期刊。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表示,過去很多自閉症患者的家屬會認為,精神方面的疾病無法以藥物治療,常有不規律用藥狀況,這些新的研究結果代表若能研發新藥,確實對疾病控制有幫助。
他表示,發現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有助於未來藥物研發。過去自閉症治療藥物研發,主要著重在細胞外圍的角度,未來可考慮往細胞內用藥研發。研究對未來研發產檢、早期篩檢工具也有幫助,但若產檢結果確診恐為自閉症兒,是否應施行人工流產,仍會有倫理上的爭議,這部分還需要更長時間討論。
◆ 熱療化療 腦瘤治療新曙光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8.28
台灣每年新增600名惡性腦瘤患者,平均存活率僅一年,林口長庚腦瘤研究團隊研發出熱療化療新技術,利用聚焦超音波先打開血腦障壁,讓化療藥物順利進入大腦組織,再以震盪奈米石墨烯產生熱能消滅腫瘤,開啟腦瘤患者一線生機。
研究團隊利用罹患腦瘤的老鼠進行實驗,歷經多次化療熱療合併治療,不僅壓抑腦瘤生長,甚至可讓腦瘤完全不見,治療成果之佳、副作用之低前所未有,林口長庚醫院目前正向衛福部申請人體試驗。由於動物實驗結果成功,預計這項技術可用於治療乳癌、肝癌等所有腫瘤。
這項石墨烯奈米粒子與聚焦超音波研究,被材料學界頂尖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挑選為重要研究成果,7月發表在電子報及網路新聞,為腦瘤治療前景帶來一線曙光。
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系主任魏國珍指出,研究團隊三年前研發出低頻聚焦超音波,克服化療藥物難以進入腦部的難題,並在長庚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及化材系協助下,進行石墨烯奈米粒子動物研究,成功結合化療及熱能。
魏國珍強調,以往熱能治療只侷限在表面,但透過聚焦超音波可以產生深度熱能,將化療藥物帶進大腦中直擊癌細胞。再透過導熱性極佳的奈米石墨烯,有效提升超音波能量加深治療深度。
◆ 卵巢癌篩檢 德新方法找出病徵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6日電】2013.08.28
對4000多名婦女進行的長達11年試驗顯示,一種篩檢卵巢癌的新方法,似能發覺初期病徵。如獲臨床試驗證實,這種篩檢可能成為婦女的例行檢驗程序。
國家廣播公司(NBC)新聞網報導說,參加研究的婦女每年接受驗血。研究人員把她們血液中,絕大多數由卵巢腫瘤製造的CA-125蛋白質含量記錄下來,如有人含量突然增加,即請婦科醫生做超音波檢查。
在研究期間,有10名婦女根據超音波檢查結果開刀,發現其中四人患了仍在初期的卵巢癌,另外五人的卵巢腫瘤屬於良性或低惡性(成為癌瘤的可能性很低)。最後一名婦女患了子宮內膜癌。
在「癌症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檢驗的明確性高達99.9%,也就是只有0.1%未罹癌者會出現錯誤檢驗結果受到虛驚。
參加研究的婦女有兩人出現篩檢並未發現的卵巢腫瘤,可是都屬於低惡性。
德州大學婦科癌症教授呂凱倫(譯音,Karen Lu)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目前還不足以改變醫療做法,不過我們的發現顯示採用長期篩檢方法,對可能出現卵巢癌的一般更年期後婦女可能有好處。」
雖然醫療進,卵巢癌仍為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因為大部分患者在患病末期才檢驗出來。研究人員說,如早期發現,有75%至90%患者可存活至少五年。
目前對卵巢癌還沒有確實有效的篩檢方法。呂凱倫說:「如乳房X光檢查發現異狀,做切片檢驗即可。可是要確認卵巢癌,必須實際開刀切除卵巢做檢驗。」
英國正用上述篩檢法進行更大規模的隨機研究,預定2015年公布結果。呂凱倫說,如研究結果也是肯定的,可能導致醫療措施改變。
年老記憶衰退 可能將可挽回或預防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28日電】2013.08.29
對於年紀漸長、愈來愈容易丟三落四,擔心自己罹患失智 症的人,如今可以鬆口氣,因為28日公布、由諾貝爾獎得 主康德爾 (Eric Kandel)主持的研究發現,因年紀增長記 憶力流失是自然現象,而且有可能救回或預防記憶力的喪 失。
這項使用捐贈的人腦和實驗室老鼠腦部所做的研究,首次 確定腦部分子的缺陷,是造成認知能力衰退的原因。該研 究結論指出,藥物、食物,甚至行為,都可能影響這些分 子的機制,也將可能有助於恢復記憶力。
丕優研究中心2009年的調查發現,85歲以上的美國民眾, 約有40%喪失部分記憶力,75歲至84歲有27%,65歲至74歲 有20%喪失記憶力。
該項刊載於「科學轉化醫學」期刊的研究,採用捐贈哥倫 比亞大學紐約腦部銀行的八個人腦,自主掌記憶的大腦海 馬體內,擷取齒狀迴 (dentate gyrus)、內嗅皮質 (Entorhinal cortex)兩項結構,然後測量各結構的基因 是否活躍,結果發現隨著腦部細胞老化,齒狀迴的17個基 因會產生變化。
其中最重大的變化,是蛋白質RbAp48的基因會隨著年紀增 加明顯退化,研究發現,老化腦部的RbAp48含量只有年輕 腦部的一半。
科學家為確定RbAp48的減少,為老年記憶力衰退的主因, 以基因工程使老鼠腦部的RbAp48基因不能作用,結果發現 ,這些年輕老鼠的記憶力,與年齡是其四倍的動物一樣糟 糕。
在作用相反的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在這些老鼠注入更多 RbAp48後,牠們的記憶力重返年輕的記憶力。康德爾說: 「透過RbAp48,我們能夠讓因老化記憶衰退的老鼠回春, 與失智症患者不同,因老化喪失記憶力,並無明顯細胞死 亡現象,使我們對預防或挽救這類記憶力的喪失燃起希望 。」
康德爾說,研究者未來將繼續探索社會及飲食因素,是否 可能提升老鼠腦部中RbAp48的含量,參與該研究的哥大教 授史莫爾說,藥物、營養食品、認知訓練等都將是相關研 究領域。
◆ 醫學研究》「熱」「毒」雙管齊下 合力殲滅腦瘤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3.08.29 自由
要如何把形狀不規則又深藏在腦中的癌細胞徹底清除呢?長庚研究團隊開發出「高效能腦瘤聲熱治療法」,也就是利用特殊波長的「聚焦超音波」,打開會阻擋藥物進入腦部的「血腦屏障」。再利用結合了磁性物質的微小載體搭載化療藥物,直接運送到腦瘤附近,利用載體傳遞超音波能量、震盪放熱,配合化療藥物的毒殺作用,相當於以「熱」及「毒」雙管齊下的方式殲滅腦瘤細胞。
長庚研發 高效能腦瘤聲熱治療法
動物實驗顯示,用這種方法對付腦腫瘤,不僅藥物在腦瘤濃度大幅提升20倍,實驗動物存活期平均延長了7倍。這項研究結果也已經發表在知名的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台灣一年約新增600名惡性腦瘤患者,多數患者發現罹病時、平均存活期只剩下一年半。此外,肺癌等癌症患者因藥物不容易進入腦部,最後也常因癌細胞轉移到腦部而喪命。
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表示,雖然現在手術已經可以開刀拿掉多數腦腫瘤,但像是惡性膠質瘤等形狀不規則,或是轉移性腦癌一次散發多處等情況下,手術不容易全數清除;再加上術後化學治療遭到血腦障壁阻隔,療效大打折扣的情況下,就容易復發,奪人性命。
長庚大學電機系主任劉浩澧指出,聚焦超音波可以將能量聚集在約一顆米粒大的範圍內、讓位於該處的載體發揮熱效應,提高細胞溫度,讓癌細胞自行凋亡。
長庚大學化材系教授華沐怡指出,石墨原本不溶於水,如果直接打入血管,可能會塞住血管,但奈米石墨烯不只可以均勻散佈在水中,並且可以搭載化療藥物,例如這次試驗搭載的就是常見的化療藥物小紅莓。未來稍做改變,可搭載其他化療藥物,用來治療其他轉移性癌。
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品元指出,原本小紅莓對腦癌幾乎沒有效用,但此次動物實驗顯示,利用石墨烯搭載小紅莓,配合聚焦超音波後,腦中被植入癌細胞的實驗鼠腦腫瘤體積明顯變小、存活率也提升。顯示一些本來無法通過腦屏障的化療藥物,未來可望透過此一平台,成為轉移性腦癌的新治療選擇。
◆ 工研院2款醫護產品 將技轉廠商
【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台北報導】2013.08.29
「2013台北國際機器人展」—經濟部科專成果館今年展出多項先進產業機器人,工研院首度亮相兩款醫療照護機器人,展現台灣發展智慧機器人多樣化面貌,未來將逐步技轉給相關廠商。
這兩款醫療照護機器人,其中一款為「行動輔助機器人」,昨天一亮相,立刻吸引馬英九總統目光。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張所鋐表示,行動輔助機器人是可幫助脊髓損傷者再次站立的友善科技。
張所鋐指出,行動輔助機器人目前正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研究,並與國內外廠商合作,進行輕量化設計及開發關鍵組件,預計五年內產品化,未來可應用在廣大銀髮族復健,工研院將協助國內傳統輔具業者投入高階輔具開發,以提升業者在輔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另一款為「醫護運載機器人」,可協助護士運送醫療庶務用品工作,並可精密定位與自動避開障礙物,減少醫護人員行政工作量,張所鋐說,目前台灣有超過500家醫院需求量,整機國產自製的運載機器人,未來還可應用在汽車、醫材等業者自動化物料搬運。
工研院今年在智慧型機器人研發有多項重大突破,包括產業機器人,有智慧型手眼力產業機器人、3D視覺導引機器人等。
張所鋐表示,3C產業一直是台灣強項,工研院今年發表多軸式產業機器人,結合電腦視覺、整合式力量感知等技術,堪稱為智慧型手眼力產業機器人,已被業界視為3C後段製程自動化的最佳解決方案。
靈芝強化免疫 找到關鍵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3.08.31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昨天宣布,解開了「靈芝多醣增強抗癌活性」這多年難解的謎,提出靈芝促進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發表在本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報(PNAS)中。
過去研究認為,靈芝是可以強化人體免疫系統,甚至可以抗癌的中藥草。研究團隊成員廖詩芬博士說,六十多年來,許多科學家研究靈芝多醣的骨幹─葡聚醣(也就是即葡萄糖的聚合物),試圖找尋真正有效抗癌的部分,卻都鎩羽而歸。
專門研究醣分子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若靈芝的抗癌效果只來自於葡聚醣,那同樣含有葡聚醣的酵母菌、纖維素應該就可用來抗癌,但實驗結果卻顯示,葡聚醣只能幫助免疫反應,無法主動誘發免疫反應。他推測靈芝多醣的分支上,一定還有其他的醣類是真正引發免疫反應的元素。
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說,在一次「試看看」的醣晶片測試中,竟發現施打靈芝多醣的肺癌老鼠所產生的抗體,會專門和癌細胞表面特有的醣分子Globo H結合,由於Globo H的尾端帶有「岩藻醣鍊」,團隊便推測一大串靈芝多醣中,應該就是具有岩藻醣鍊的分支,可以活化免疫反應。
經萃取後,含高度岩藻醣鍊的多醣片段FMS,果真能讓老鼠產生更多專門對付癌細胞的抗體,進而限制腫瘤擴大。
吳宗益說,如果將岩藻醣從靈芝多醣去除,則老鼠的免疫活性會大幅下降。
吳宗益表示,這是首次有研究從分子層面解開靈芝多醣可調節免疫系統及抗癌活性的神秘面紗,未來研究團隊希望能找到可抗癌的最小「有效醣單元」,才能分析岩藻糖鍊的結構,進一步合成,做為癌症疫苗的可能抗原;不過岩藻醣鍊分支,占整個多醣的比例小於百分之一,要拆解非常困難,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 中研院解開靈芝抗癌機制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3-08-31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率領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破解靈芝多醣抗癌作用機制,被喻為靈芝研究近百年重大突破!研究團隊發現,岩藻醣是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癌細胞表面Globo H醣分子則扮演「引兵入關」角色,吸引F3在血液產生的抗體毒殺癌細胞,達到抗癌效果。
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指出,各國科學家投入靈芝多醣的功效超過百年,過去雖有很多論文探討靈芝功效,「我們是第一篇找到它的作用機制!」
老鼠腫瘤縮小至1/4
靈芝古傳有延年益壽、甚至起死回生的功效。翁啟惠研究團隊先前曾研究發現靈芝含有岩藻醣的多醣萃取物F3,確實可促進各種免疫細胞增生,提升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進而消滅癌細胞。
陽明大學教授許先業則進一步利用F3進行動物試驗,把F3注入肺癌小鼠體內,證實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成。
吳宗益表示,研究結果發現,老鼠以每公斤240毫克的劑量,接受F3注射治療3周後,腫瘤細胞縮小到原來的1/4。
有助合成抗癌藥物
吳宗益強調,研究團隊最終的目標是找到並分析靈芝多醣抗癌成分的最小分子結構,若能夠順利達到這個目標,就可以化學合成生產抗癌藥物。
研究團隊這次也進一步分離發現,F3富含岩藻醣的區段FMS,是靈芝多醣抗癌的關鍵物質,誘發抗體活化的效率遠超過F3。
研究團隊又透過老鼠試驗發現,無論F3或FMS是透過B1免疫細胞產生辨識Globo H及相關醣分子結構的IgM抗體,進而毒殺癌細胞,首次在分子結構的層次解開靈芝多醣具免疫調節及抗癌活性的神祕面紗。
生技業10大「標竿企業」出線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2013.09.03
「2013年生醫產業總評」昨天公布,針對生技業營運績效調查,從114家上市櫃生醫企業選出10家「標竿企業」,分別為:台灣神隆、旭富、中化合成、百略、精華光學、五鼎、東洋、友華、生達、葡萄王。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長陳維昭說,生策會與生策中心自去年起,針對國內114上市櫃生醫企業進行大規模盤點,以營收淨額、營收成長率、稅後純益、稅後純益率、淨值報酬率、資產報酬率、每一員工銷貨額、生產力指標等營運績效指標,找出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標竿企業。
陳維昭說,這次調查以8項營運指標總和得分為標準,「食品類」由葡萄王獲得冠軍;「原料藥」部分,由台灣神隆、旭富、中化合成取得前3名;「醫材類」由百略、精華光學、五鼎拿下營運績效最高分前3名;「製藥類」依序為東洋、友華、生達。
此外,生策會及生策中心去年展開「生技研發50強計畫」,向全台灣200多家號稱進行研發的企業發出英雄帖,請各企業說明目前研發的項目、技術核心、市場規模、臨床試驗進度等,最後有64家企業完整回覆。
根據廠商回覆資料,生策會和生策中心選出17家按國際準則進行新藥研發且進展較明確的企業,包括:中天、太景、合一、永昕、中裕、友霖、杏國、台灣浩鼎、台微體、安成、因華、東生華、智擎、基亞、懷特、泰宗、寶齡富錦,列名「研發指標企業」。生策會表示,此次調查結果將匯整出版「標竿生技」,9月10日發行中、英文版本,內容收錄新藥研發有關企業評比內涵。
※ 相關報導:
* 王金平「生技三箭」 串聯兩岸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138507.shtml
生醫總評登場,兩岸生醫ICH(藥物國際協和法規)細則落實有譜。行政院長江宜樺昨(2)日承諾責成陸委會、衛福部等有關單位,儘速與大陸有關單位協商,確立在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基礎上,以ICH等國際法規為規範,完成臨床細則製定,共同攜手進入國際市場。
ICH是國際醫藥品安全公認法規,受歐美、日本等醫藥先進國家承認,業界表示,若兩岸能依此法規在臨床試驗、新藥開發方面共同完成細則,並進一步認定兩岸臨床試驗中心、試驗標準等,兩岸生醫產業可望互蒙其利。
◆ 台灣生技產業 國際創投紛來台挖寶
【經濟日報╱記者劉于甄/台北報導】2013.09.03
上月傳出日本大和創投募資1億美元,來台投資生技新藥市場。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表示,目前台灣生技產業身價不凡,除了大和創投布局已久,國際資金如野村、凱雷都已陸續接觸台灣生技業。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也表示,目前台灣科技業技術成長上,已失去吸引國際創投的優勢,生技業幾乎是一枝獨秀。
根據投審會資料,今年1~7月外國人投資件數共1,737件,較去年同期成長23%,表示國際資金對台灣產業信心升溫。蘇拾忠表示,反映在創投表現上,目前台灣產業以生物科技最火熱,日本、美國以及大陸資金紛紛來台挖寶,其中以陸資最積極,主因為陸資信賴台灣技術,可望直接嘉惠大陸日益龐大的成藥市場。
蘇拾忠指出,目前創投主流仍集中在生技製藥、數位內容等領域,但是各國創投偏好各不相同。
唱歌老鼠 語言障礙靠牠突破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2013.09.04
中美洲有一種會發出類似鳥鳴的老鼠,將可能成為人類「語言障礙」研究的突破點。研究指出,「唱歌鼠」身上有一種與人類相當類似的FOXP2基因,與接收及表達語言有關,可能是造成語言障礙的關鍵。
哥斯大黎加山區的森林裡有一種褐鼷鼠(scotinomys teguina),會發出高頻率的鳴叫聲,大約1秒內會產生20次聲響,聽起來類似鳥類的啼聲,當地俗稱「唱歌鼠」。唱歌鼠會透過這種鳴叫互相溝通或求偶,但與鳥鳴不同的是,唱歌鼠的歌聲只有一種音調,不像某些鳥類能夠發出複雜的轉音。
美國德州大學德州先進運算中心(TACC)團隊為研究語言障礙的成因,鎖定唱歌鼠身上,一個叫FOXP2的基因。TACC的博士後研究員歐康奈爾說,「我們發現,當唱歌鼠聽到同類發出的鳴叫,表現FOXP2的神經細胞就會活化。」據推測,FOXP2基因其中一個功能,可能是負責整合聲音的訊息。
語言障礙的種類相當複雜,包括口吃、因神經受損而無法發出某些單詞或音節、因腦區損傷導致「理解」或「表達」語言的能力失調等等。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FOXP2可能扮演一個「調控」的角色,會決定某些與「語言功能」相關的基因是否呈現為顯性。
2001年時曾有文獻指出,基因序列比對證實了具有語言障礙「家族病史」的患者身上,存在著FOXP2基因序列的突變現象;另外某些「口吃」患者,FOXP2基因也會發生突變。「FOXP2作用機制的研究很重要。」德州大學教授菲爾普斯說,「我們目前還不甚瞭解,FOXP2究竟連結哪些基因,以及這些基因與語言能力的相關性。」
過去針對語言障礙的研究,多使用斑胸草雀(Zebra Finch),以及實驗室常用的鼠類,但是神經科學界以鳥類為動物實驗材料的經驗不如鼠類;另外,一般實驗用鼠的「聲音」是否具有語言的溝通作用,仍是學界爭論的話題。如今,研究人員發現唱歌鼠、一般實驗用鼠及人類的FOXP2基因序列都很相近,表明了唱歌鼠可能是最適合研究語言障礙的材料。
◆ 肝炎藥突破 副作用降低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9.04
國內肝炎藥物研究出現重大突破!由國人自行研發的長效型α干擾素P1101,正在台大醫院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初步觀察,兩周打一針,治療效果顯著,且副作用低。一旦人體試驗成功,將是我國製藥界的一大里程碑。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陳培哲進行的C肝治療臨床人體試驗,是第一個由國人自行研發的肝炎干擾素用藥。
陳培哲表示,干擾素在肝炎治療上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以干擾素治療肝炎,必須每周施打一針,但副作用較大,且容易疲累、掉髮,出現類似感冒症狀,讓許多肝炎患者為之卻步。
P1101屬於單一化合物,純度超過95%,動物實驗顯示毒性極低,副作用也比目前使用的干擾素低。最重要的是兩周才打一針,大幅提高肝炎患者用藥意願。陳培哲指出,目前P1101肝炎治療第二期人體試驗共收案20多人,均為病毒量偏高、需要治療的C肝患者。
臨床研究:糖尿病新藥物 不增死亡風險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9.06
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二至三倍,如何有效降低血糖,且不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是治療糖尿病的重點。一項人數高達1萬6000多人、台灣也參與的臨床研究證實,新一代口服糖尿病藥Saxagliptin可降血糖,且不會提高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台灣糖尿病醫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醫療副院長許惠恒指出,依據健保資料,國內糖尿病患者約有120萬至150萬人,平均每年約有一萬人死於糖尿病。
但事實上,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並非死於糖尿病,而是死於心肌梗塞、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他估計,國內死於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併發症人數,遠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指出,每五名因心肌梗塞猝死的病患中,就有二至三人為糖尿病患者。如何有效降低血糖,又不會引發心血管事件,成為醫界一項重要課題。
2013歐洲心臟醫學會發表SAVOR大型糖尿病臨床觀察,這目前唯一針對心血管安全性進行大型研究的DPP-4抑制劑研究,證明口服糖尿病藥Saxagliptin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不會提高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
江晨恩表示,該項研究含括26國、1萬6492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亞洲有五個國家參與,台灣收案177人。結果發現,新一代DPP-4抑制劑除了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可改善糖尿病引起的眼疾、腎疾等小血管病變。江晨恩直言,原本這項研究希望看到新一代DPP-4抑制劑可以提高對於心血管的保護,不過結果似乎看不到這方面的好處,只能說不會增加罹病風險。
許惠恒則認為,血管保護效果可能還需要更久時間觀察。但研究證實,服用新一代DPP-4抑制劑Saxagliptin可以改善尿蛋白,降低胰臟發炎風險,也不會增加罹癌風險。
◆ 病毒知多少? 估計32萬種在流傳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2013/09/0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推估,至少有三十二萬種病毒在動物間互相流通,找出對人類有致病力的病毒,做好預防與治療措施,才能有效對抗傳染病,研究團隊估計這項計畫將花費約二千億台幣,希望能藉此探討,還有多少未知疾病,可能造成恐慌,甚至造成人類浩劫,必須要多加注意。
很多疾病都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例如愛滋病、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等,研究團隊從一千八百九十七件蝙蝠樣本中,收集到約六十種不同類型病毒,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見,狂犬病病毒曾有研究推斷,就是由蝙蝠傳出,最關鍵的防疫方法,就是在病毒未造成傷害前先防範。
研究學者利普金表示,不可能針對地球上每一個動物進行檢驗,但這是一個概念上的關鍵,找出病毒熱點,例如蝙蝠,期待可以藉由這項方法,找到大量攜帶對人類有害病毒的動物,能夠加強做好防範,避免人類生命因此受到威脅,但這項實驗可能要維持時前,經費超過數十億美金,但絕對能保護絕大多數人命。
英國諾丁漢大學喬納森博士說,科學家一直在找尋病毒爆發的來源,目前已知蝙蝠是很多病毒的宿主,牠們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散布病毒,其他哺乳類是否有類似問題,是學術界必須面對的嚴重課題,預防傳染病爆發,總是比疾病發生後再找尋醫治方法,能夠拯救更多生命。
智慧假牙!嘴巴難藏密了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3.09.10
《經濟學人》7日報導台大資工所朱浩華教授團隊研發的「智慧假牙」,顯示未來科技裝置將成人身體一部分。就如同熱門的「穿戴式行動裝置」,Google先前發表Google眼鏡,與最近三星發表的智慧手表都引起話題,科技產品與人愈來愈貼近,果然片刻不能離身。
台灣大學資工所朱浩華教授與團隊發明「智慧假牙」,希望用它幫助處理各種口腔與健康議題。這項發明將於11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穿戴式電腦國際研討會」發表。
「智慧假牙」是在牙齒裡植入感應器,偵測你吃了什麼東西、喝了什麼飲料、講話或者咳嗽等等口腔動態。它的其中一個用途是幫醫師判斷病人是否違反勸告,偷偷抽菸或放棄節食。
朱浩華團隊把一組加速度計感應器裝在微型電路板上,植入牙齒蛀洞裡,它能把口腔運動資料傳到智慧手機上。但是感應器軟體必須先學習辨認不同的下顎運動模式,然後算出病人口腔花在咀嚼、喝東西、說話、咳嗽、吸菸的時間。
所以一個本來應該在節食的人的口腔咀嚼紀錄,可以讓醫師知道這個人是不是有偷偷吃東西。目前感應器可裝在假牙或矯正牙套上,該團隊計畫把感應器再縮小,可植入牙齒蛀洞或齒冠。
研究團隊說,智慧假牙前景可觀。目前有八名受測者的假牙植入原型感應器,所判斷的口腔活動準確率高達94%。但現在原型感應器仍需以電線接電池及傳輸資料,所以未來得設法把微型電池裝進智慧假牙裡,使用者晚上睡覺時可把假牙取下來充電。
他們辦到這一點以後,下一步目標為讓感應器有藍牙功能。但因為藍牙裝置有電磁波,儘管功率相當低,醫學專家仍建議他們找出確保人體安全的傳輸方式。
◆ 《醫學新知》高雄大學研發 智慧人工鼻 能聞出敗血症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 2013.09.10 自由
台灣國立高雄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人工鼻」,可以偵測出引發敗血症的細菌散發出的氣味,未來將有助於拯救更多性命及降低醫療成本。
根據研發「人工鼻」的台灣科學家表示,人工鼻可在24小時內測出病人血液中是否含有導致敗血症(sepsis)的細菌,較傳統方法快兩天。
這項研究報告已於8日在美國化學學會研討會中發表,參與研究的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助理教授蘇楷立(James Carey )表示,現行技術是把血液檢體放在容器中培養24至48小時,但只能測得血液中是否有細菌;若要判斷細菌種類還要再採取其他步驟與再等上24小時或更久時間,然後才能選擇適合治療患者的抗生素,通常此時患者的器官可能已經受損,或甚至已經死於敗血症,人工鼻的研究卻能解決醫院20多年來,以血液培養法來診斷「血源性感染疾病」的問題。
研究人員在研討會中展示的「人工鼻」為一個手掌大小的塑膠瓶,裡面裝有可幫助細菌生長的培養液。瓶內還連有一小塊圓點矩陣,這些圓點會對目標細菌散發的氣體起作用而變色。
據蘇楷立表示,這種新裝置可辨識出8種最常見的致病細菌,在臨床環境下準確度可達9成9。
台灣研究團隊研發的人工鼻是以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數年前研發出的原型為基礎,稍早的模型使用實驗室培養皿和固態培養物質來餵食細菌,因此檢驗時間較長,也較不敏感。
活鼠體內培養幹細胞 成功了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3.09.12
自體修復損壞器官 將不是夢
西班牙科學家成功在活老鼠身上培養新生幹細胞。科學家表示,這項進展開啟未來人體內將損壞組織修復,甚至再生的可能性,將來可望造福心臟病患者或脊椎傷殘者。但目前技術還在初期階段且有安全問題,無法對人體使用。
西班牙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團隊把培養皿用的強化幹細胞成長「配方」,用在活老鼠培養幹細胞的實驗,培養出重新編程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 cells)。研究負責人謝拉諾說,「實驗結果為組織修復再生藥物締造新的可能性」。
《自然》期刊報導,該中心實驗的老鼠的腎、胃、腸、胰腺等器官的細胞,全部都顯示重新編程的跡象,這些細胞回到極端活躍或「具有完全能力」的狀態。這些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的相似度,大於培養皿繁殖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研究指出,目前進展指向一個美好的未來:將來人身損壞或失去的組織,只要把周圍成熟的細胞重新編程,就能取代或填補,而不再需要移植。
幹細胞是原始且未特化的細胞,它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在功能。西班牙研究團隊說,活體培養新生幹細胞使組織再生,可以治療目前無法治療的病,例如帕金森氏症、中風、心臟病。
尚在初步階段 無法用在人體
幹細胞專家說,該中心的實驗成果令人振奮,可是還不能應用在人身上,因為重新編程的細胞也在老鼠體內形成腫瘤。英國謝菲爾大學幹細胞專家貝蘭托諾說,「這種幹細胞也會形成畸胎瘤,目前顯然不會有人把它用於醫療」。
◆ 基因修復治癌 台大找到關鍵角色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09.12
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帶有家族遺傳性BRCA基因的突變,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降低罹癌風險。台灣大學生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冀宏源帶領研究團隊從生化學角度切入,發現遺傳學無法解釋的基因修復機制,有助於未來藥物開發與癌症治療,此一重要發現將刊載於國際知名期刊《Nature》中。
癌症連續1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2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死亡。日前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引起各界嘩然,冀宏源說,裘莉的基因體帶有家族遺傳性BRCA基因的突變,而BRCA基因正是參與同源重組反應以修復受損DNA的重要蛋白質。所以了解同源重組反應的分子機制,是治療癌症非常重要的生物課題。
這項研究為美國貝勒醫學院、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與台大國際研究合作成果,領先全球首度採取遺傳學結合生化學研究方式。團隊首先利用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為材料,發現Pif1解旋酶 (Helicase)扮演基因修復關鍵角色。
研究結果發現,Pif1解旋酶利用本身水解高能化合物ATP為能量的來源,來解開DNA雙股螺旋的結構,以利於DNA聚合酶能順利的進行DNA複製,可完成修復受損的基因。
冀宏源解釋,Pif1解旋酶為一種蛋白質,具有將雙股螺旋DNA解開的能力。細胞的基因體每天都可能遭受不同形式的損害,同源重組反應(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則是細胞非常重要的修復基因機制。透過這個機制,細胞可以修復受損的基因體。假如細胞未能即時修復斷裂的DNA,則可能導致基因體異常。
冀宏源說明,這是學界第一次利用結合遺傳學和生化學的方式,來証明及闡釋Pif1解旋酶在同源重組中,修復損傷DNA的作用機制,有助於抗癌藥物的研發。
※ 相關報導:
* Pif1 helicase and Polδ promote recombination-coupled DNA synthesis via bubble migration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2585
Marenda A. Wilson, YoungHo Kwon, Yuanyuan Xu, Woo-Hyun Chung,
Peter Chi, Hengyao Niu, Ryan Mayle, Xuefeng Chen,
Anna Malkova, Patrick Sung, Grzegorz Ira.
Nature (2013)
doi: 10.1038/nature12585
谷歌成立新事業 研究抗老化生技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9.19
谷歌著手研發抗老化生技,要使人延年益壽!最近谷歌出資成立生化公司Calico,已集資540億美金。谷歌執行長佩吉受訪時表示,希望此新事業可以達成延緩老化及相關疾病的目標,但這一切都還在起步階段,且可能要等10-20年才會看到成果。
Calico為California Life Company(加州生命公司)的縮寫,佩吉在宣布這項新投資時表示:「疾病和老化影響所有家庭,對健康照護和生物科技的長遠和突破性思維,攸關千萬人的生活品質能否提升。」
偑吉透露,此新事業可能比治療癌症更為重要。儘管治療癌症在全球受到重視,但在冷靜觀察後會發現,治癒癌症平均只能為病患增添3年的壽命,以宏觀的角度而言,不一定是非常重大的突破。
Calico將由谷歌前董事、Genentech公司董事長以及蘋果公司董事長萊文森所領導。佩吉說:「萊文森是這個世代極為傑出的科學家、企業家和執行長,我想他是帶領這家新企業前進的最佳人選。」佩吉表示,目前尚未擬定Calico公司的計畫細節,但可能會利用谷歌的數據處理技術。
谷歌並沒有透露未來將會出資多少,但佩吉說道,這不會是一個重大的投資案,「與我們的核心事業相比,此類投創事業規模其實非常的小。」分析師指出,谷歌的投資人希望谷歌能提升獲利,而不是投資可能永遠無法回收的新事業,因此佩吉避重就輕的話旨在安慰投資人而已。
佩吉自從與其夥伴布林在15年前成立谷歌以來就常尋找網路搜尋以外的新挑戰,而谷歌事業的成功讓他們可以完成此夢想。一些谷歌的計畫儘管構思奇特,但是未來看似極具潛力,像是可戴式電腦谷歌眼鏡、無人駕駛車。佩吉將這些事業形容為「登月計畫」。
谷歌也有一些失敗的事業經驗,像是一個稱為谷歌Health的計畫,原本目標儲存全球各地的數位醫療紀錄,卻在2011年4月遭到終止。
愛滋疫苗大突破 清除猴子體內病毒
【聯合晚報╱陳麗婷】2013.09.25
愛滋病疫苗研究有新的進展。美國專家研究讓16隻恆河猴注射新疫苗後,再打入猴子版本的愛滋病毒 (SIV),雖發現猴子後來感染SIV病毒,之後卻有9隻猴子體內的SIV病毒均被清除。國內專家表示,此項研究是第一個可清除愛滋病毒而非控制的疫苗,結果令人振奮。
這項研究登上「自然」國際期刊。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新的愛滋疫苗,在接種此疫苗的16隻恆河猴中,9隻猴子體內的猿猴免疫缺乏病毒 (SIV)感染可以被清除,未來希望以類似方式測試疫苗對人類感染HIV病毒的效用。
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謝思民表示,恆河猴與人類有93%基因重疊;而研究中讓猴子感染的IV病毒非常毒,結果竟發現疫苗提供的抵抗力不但控制病毒,甚至可以清除,研究團隊在猴子血液和大淋巴組織中已完全找不到病毒殘留。
謝思民說,過去發展的疫苗,主要效果是控制病毒複製,還沒有動物實驗可以真的清除病毒,但若要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仍必須將疫苗做些調整,預估三到五年後可以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高醫傳染病與癌症中心主任陳宜民表示,美國研究團隊使用的猴子SIV病毒,比人類的HIV病毒要毒10倍以上,一般來說,兩年內就會發病死亡,因此疫苗能清除病毒,令人振奮。
陳宜民解釋,此疫苗特殊的之處是使用了巨細胞為載體,將SIV抗原帶入人體,並誘發T細胞記憶免疫反應,最後將猴子體內SIV病毒清除。但為何另外七隻猴子病毒無法被清除,可能是個體的差異性。
陳宜民認為,未來如果利用此疫苗原理將巨細胞作為載體,攜帶人類HIV病毒抗原,還可能先發展出治療性疫苗。
※ 相關報導:
* Immune clearance of highly pathogenic SIV infection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2519
Scott G. Hansen, Michael Piatak Jr, Abigail B. Ventura,
Colette M. Hughes, Roxanne M. Gilbride, Julia C. Ford,
Kelli Oswald, Rebecca Shoemaker, Yuan Li, Matthew S. Lewis,
Awbrey N. Gilliam, Guangwu Xu, Nathan Whizin,
Benjamin J. Burwitz, Shannon L. Planer, John M. Turner,
Alfred W. Legasse, Michael K. Axthelm, Jay A. Nelson,
Klaus Fruh, Jonah B. Sacha, Jacob D. Estes, Brandon F. Keele,
Paul T. Edlefsen, Jeffrey D. Lifson, Louis J. Picker.
Nature (2013)
doi: 10.1038/nature12519
◆ 國內研究:奈米顆粒沒那麼容易傷害腦神經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3/09/25
中國國家奈米科學中心研究人員Jiangxue Wang, Ying Liu等曾在《毒物學》(Toxicology)期刊發表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經呼吸進入體內的二氧化鈦奈米顆粒,傷害動物腦神經細胞。不過,國內研究人員指出,奈米顆粒不容易進入腦部。
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博士後研究員黃瓊瑩表示,奈米顆粒隨加工修飾方法的不同,性質差異頗大,一般奈米顆粒不易進入腦部。健康的實驗動物、人類都有「血腦障壁」,由於腦內內皮細胞緊密結合,進而能阻隔有害物質進入腦部。
二氧化鈦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2B級致癌物,已有一定的動物實驗證據,然而流行病學的證據仍很有限。
中國國家奈米科學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採取每隔一天讓實驗動物吸入已溶於水的500微克二氧化鈦奈米顆粒,模擬經噴劑形式吸收二氧化鈦奈米顆粒的途徑,顆粒大小分別為80奈米及155奈米;對照組動物則僅吸入純水。
研究人員在30天內分4次檢視實驗動物,以了解奈米顆粒傳遞途徑,並分析其細胞激素。結果發現,只要吸入一次二氧化鈦奈米顆粒,動物腦部就能發現該物質存在;第10天就能在與記憶相關的腦部結構「海馬迴」發現二氧化鈦奈米顆粒。
至第30天,海馬迴的奈米顆粒濃度達每克腦組織含250毫微克的二氧化鈦奈米顆粒。海馬迴細胞遭損傷,細胞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增加。
研究顯示,二氧化鈦顆粒還可細分為金紅石型,銳鈦礦等不同結晶型,不同結晶構造的安全性或對腦神經的影響有差異。
該研究指出,二氧化鈦奈米顆粒可以透過呼吸,經「嗅神經」到達動物腦部。
奈米是長度單位,1個奈米大的物質約等同10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的寬度,一根頭髮的直徑約80微米,一個奈米的直徑約只有頭髮直徑的千分之一。而所謂奈米顆粒物質的大小約落在1~100奈米之間,明顯比髮絲直徑小。
黃瓊瑩研究員表示,修飾技術影響奈米粒子的性質,不單純取決於顆粒的大小。
目前噴霧式防曬劑一般並未標示是否使用奈米顆粒型的二氧化鈦、氧化鋅,不利於民眾選擇。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歐良修醫師提到,各式產品是否實質上使用奈米顆粒成分需進一步確認,但建議喜愛戶外運動,常噴防曬噴霧劑的民眾避開過於芳香的產品。
護牙新突破 雷射照5秒強化結構
記者謝銀仲/嘉義報導 2013.09.26 自由
牙齒塗氟是預防蛀牙主要方法之一,但牙齒表面的氟化物易磨損,一直是牙醫界難解習題。中正大學與成功大學研究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僅需5秒鐘雷射照射,就能增加類氟化鈣沉積結構強度(也就是牙齒塗氟層不易被磨損、更堅固),達到護牙效果。
中正與成大研究 刊登頂級期刊封面
這項研究受到牙醫領域頂級期刊《JDR(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牙科研究期刊)》認同刊載,做封面故事。
由中正大學機械系教授鄭友仁、博士生林聰廷與成功大學醫師謝達斌等人組成的「古生物與現代牙齒特性」研究團隊發現,CO2(二氧化碳)近紅外光雷射可被大部分的牙齒琺瑯質吸收,而脈衝式設計可降低因熱能累積所引起破壞牙髓腔的風險。換句話說,就是可以使牙齒更堅硬,但又不會傷害到口腔的軟組織如牙齦等,防齲齒效果更好。未來可移轉至臨床醫療使用。
◆ 醫療「整案輸出」 產值拚百億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3.09.26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25)日宣示,三年內將大力催生五至十項可打進國際市場的國產新藥、創新醫療器材與醫療管理服務。其中,醫療管理服務將鎖定大陸與東南亞市場做「整案輸出」,預估一年可創造60~100億元產值。
江揆昨天主持政務會談,聽取政務委員張善政報告新版「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經濟部長張家祝、衛福部長邱文達、經建會副主委陳建良及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也列席說明推動生技產業近況。近日江內閣幾乎是「一天一亮點」說明政府重大施政,對外表彰「政務不空轉」意味相當濃厚。
政府在2009年推出生技鑽石行動方案,今年6月底,江揆核定改版後的生技起飛方案,納入醫療管理服務輸出,做為新藥、醫療器材外的第三根支柱,盼2015年時,能繳出一張亮麗成績單。
知情官員表示,衛福部下周四(3 日)就會成立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未來將以整合國內業者以「打群架」方式,向大陸與東南亞,做醫療管理服務「整案輸出」,預計一年可創造60-100億元產值。
官員解讀,這幾年大陸推動醫療改革,衍生不少管理服務需求,這些都是台灣的機會,必須及早搶市,「過去國內醫療業者多是單打獨鬥登陸奮戰;年底前,衛福部就會建置好平台,擇優上架國內優質的醫管產品,提供海外買家不同組合的『套餐服務』。」
官員強調,透過醫療管理服務輸出,還可包裹國產新藥、器材外銷,可說是一魚多吃。此外,未來政府也考慮籌設5至10億元基金,作為在大陸等海外國家設立示範基地的初期經費,藉由展示全套的「台灣經驗」,帶進更多商機。
目前台灣研發中已進入臨床試驗的創新藥品,已倍增至86件。在醫療器材上,去年國產血糖計、失能人士用車及隱形眼鏡等主力產品在海外大賣,一共創造460億元出口值,比起前年成長10%。此外,尚有兩件醫材雛型品試製進入臨床試驗、八件通過查驗登記上市。
◆ 國際期刊平台紀念林杰樑 專網免費下載論文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2013.09.26 自由
國際學術論文平台Elsevier(愛思唯爾)為紀念毒物專家林杰樑教授,特別製作專http://ppt.cc/DP95,即日起至11月23日,提供20篇林杰樑的學術論文免費下載。
林杰樑遺孀譚敦慈前天滿心感動地說,林杰樑的學術成果不以營利為目的,這個活動能將這些成果回饋給落後國家、付不起下載費用的人,挽救更多病人的寶貴生命。
譚敦慈表示,林杰樑終生投入研究,是秉持著對生命的熱忱與關愛,寫論文就像孕育自己的小孩一樣認真,著作至少130篇。包括印度、巴拉圭、中國等地的醫師都曾來信,感謝林杰樑的論文,幫助他們救回巴拉刈中毒的病人。
林杰樑生前曾告訴孩子,好好寫論文可以傳世救人,以後子孫上網搜尋,就能看到他奮鬥的足跡。當時孩子聽得似懂非懂,但網站開放的第一天,人在上海的大兒子看到了,就傳訊息跟她說:「原來論文真的可以傳世,希望與爸爸重逢時,我也無愧於他的教導。」譚敦慈轉述時忍不住哽咽。
愛思唯爾總部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並在全球各地設有分公司,是國際上最大的醫學與其他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出版多種重量級學術期刊。
台灣分公司行銷部經理鄭薇薇表示,林教授多年對台灣食品安全、毒物知識宣導的貢獻,獲得總部高度肯定,同意將林杰樑發表於該出版社旗下期刊的全部著作,列入無償下載,總共20篇。
培養幹細胞 北榮有新突破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9.30
科幻電影中常有複製人的情節,其實現在只要切割身上一小片皮膚,在體外可培養出心臟、眼睛等部位的幹細胞,就可以試驗疾病的治療藥物是否有效。台北榮總近來破解了在分化幹細胞過程中關鍵的「Parp1」基因,大幅提高了幹細胞在治療疾病上的應用。
胚胎幹細胞研究在醫學倫理上有爭議,去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發現突破性的技術「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可以透過送入c-myc等特定基因,將取自病人臍帶血、血液、皮膚等處的體細胞,分化成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特性及功能,進而分化成各種細胞或是帶有特定疾病基因的細胞。但研究發現,加入c-myc基因,恐有致癌疑慮。
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台北榮總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表示,最近北榮研究團隊發現另一個「Parp1」基因,在細胞發號施令、重新編譯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可以取代c-myc 基因,卻不會致癌,讓細胞培養過程中更安全、提高治療應用的可行性,這項研究成果也獲得山中伸彌的肯定。
邱士華說,目前只要切割人體手臂、腹部等部位,一小塊約0.5X0.5公分大的皮膚,只要取一次,能培養出特定部位的幹細胞,變成跟受試者專屬、跟受試者基因一模一樣的「代理受試者」,甚至可以年輕時取、妥善保存,等老年時有疾病時再來應用。
例如,北榮研究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家族,並誘導患者的體細胞,成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邱士華說,未來可以針對患者的病變,在體外進行大量藥物的篩選,選擇有效藥物。事實上,日本將在明年將展開人體試驗,以視網膜上皮細胞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 研究:孕婦缺葉酸 不利子孫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9/30
一旦體內葉酸不足,竟會傷害後代子孫?加拿大、英國一項動物實驗發現,母老鼠若缺乏葉酸,不只可能傷害胎兒健康,還可能影響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子孫健康,而公老鼠體內缺乏葉酸,也會對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等後代子孫健康造成不利衝擊。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顯示,掌管葉酸代謝基因一旦出現突變,引起體內葉酸不足,不只下一代容易有脊柱裂、心臟異常等問題,且後面幾代子孫健康也會受到影響。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細胞」期刊。
研究作者指出,大約每一千兩百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人有脊柱裂缺陷,當懷孕過程缺乏葉酸就會增加小孩脊柱裂風險。這項研究目的是希望可以減少脊柱裂發生風險。
研究作者傑‧卡洛斯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若能解決孕婦葉酸不足問題,不只能讓下一代更健康,後代子孫也可以蒙受其利。
由於老鼠代謝葉酸過程與人類十分類似,因此研究人員以老鼠做實驗,觀察葉酸不足如何影響後代健康。
老鼠身上有種「Mtrr」基因會影響一種酵素分泌,而這種酵素又與葉酸代謝有關,當這種基因發生突變,就好像飲食缺乏葉酸一樣,身體葉酸濃度就會不足。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公老鼠還是母老鼠,只要Mtrr基因出現突變,後代子孫就算沒有遺傳到突變基因,Mtrr基因都是正常,出生時還是容易出現一些異常疾病、缺陷,這問題甚至會延續到第四代、第五代。研究人員認為,葉酸對人類的影響或許會傳遞到往後好幾代子孫。
榮陽團隊發現iPSC 提升藥試成功率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3.10.01 自由
幹細胞安全性重大突破!以發現「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山中伸彌,其在取自皮膚的成體細胞中置入c-myc等基因,讓成體細胞發展成為具有可分化多種器官組織的iPSC,但由於c-myc基因可能引發癌化,安全性引起各方疑慮,榮陽團隊經過2年努力,自2萬個蛋白質中,找到安全性高、具有修復能力的Parp1基因取代,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甚至獲得山中伸彌來函高度肯定。
北榮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表示,iPSC是幹細胞研究的重大發現,只要拿皮膚、牙髓的成體細胞,置入數個重要基因,即可發展成iPSC,就像是類胚胎細胞,可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心肌細胞及內臟器官等細胞,等同可用自己的皮膚或是血液,反向取得自己生命起源的胚胎細胞,進而對自體做治療且無排斥問題。
邱士華指出,有了iPSC,大家最希望用於細胞治療,自體細胞出現了問題或罹病,即可對自己做治療,在這部分,日本發展較快,可望自明年8月,對黃斑部病變病患進行細胞治療。
國內則受限法令,初步會先發展成疾病治療的藥物篩檢平台,邱士華表示,過去一些新藥試驗,多需先經人體臨床試驗,要花費相當多時間,有了iPSC,可在人體臨床試驗前,先做一次前期試驗,大大降低新藥試驗的失敗率,而當病患面臨多種不同治療藥物時,亦可以用這方法,試驗出對病患治療效果最好的治療藥物。邱士華說,iPSC在北榮的技術已很成熟,也準備好,初步將與國科會合作,針對特殊疾病設立iPSC藥物篩檢平台。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催生兩岸ICH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10.09
翁啟惠籲兩岸醫藥ICH儘速啟動,創造雙贏。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昨(8)日表示,兩岸應儘速在「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簡稱醫藥合作協議)的框架下,推動臨床試驗ICH法規認定,讓兩岸能在新藥開發方面互惠互利,一起攜手邁向全球上兆美元新藥市場。
行政院2013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昨日續開,翁啟惠擔任BTC委員及會議主持人,提出醫藥衛生合作協議進度討論。
翁啟惠表示,為解決華人共通疾病和發展生技業,兩岸官方應積極成立臨床試驗平台、委員會,確認有關細則,以開啟華人生技元年。
翁啟惠指出,ICH是國際臨床試驗法規,兩岸以此為標準共同進行試驗,絕對可以互惠互利,除了可以發展治療華人共通疾病的藥物,譬如抗肺癌、肝病、乳癌等,台灣可借重在大陸病患收案,來提升收案效率,大陸也可借鏡台灣的臨床經驗,提升大陸的臨床實力,這可謂兩岸合作的最大契機。
◆ 生技業 藥進「第三個地平線」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10.09
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首席顧問蘇懷仁昨(8)日表示,全球生技新藥產業已經進入「第三個地平線世代」(The Third Evolution of Global Pharma Horizons),繼化學藥、蛋白質藥之後,包括「醣」分子研究所開發的免疫療法新藥,可能創造下一波新藥革命。
行政院2013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昨天邁入第二日,蘇懷仁擔任BTC委員並以「學術界在新藥發現與開發所擔任的雙重角色」為題,進行演講。
蘇懷仁指出,新藥開發包括「研發、價值鏈及募資」等三大面向。
其中,研發所帶動的全球新藥發展又分三個階段,即「全球藥業的三個地平線」,第三個地平線世代即將來臨。所謂三個地平線世代,蘇懷仁指出,創造首個地平線的領頭羊是「小分子藥物」(即化學合成的藥物),其高峰期落在1975年至1990年。
而第二個地平線世代則是1982年由基因工程發展,所開啟的大分子(蛋白質)藥物高峰,一直到去年,大分子藥物幾乎占領全球藥物市場。
業界指出,單個蛋白質新藥年銷售額度甚至上看百億美元。
至於第三個地平線世代,蘇懷仁表示,將是新的藥物領域;如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透過「醣分子」的創新研究,所開發出的一系列以免疫療法來對抗癌細胞的新藥,有可能帶動國內甚至全球藥物另一個發展。
根據了解,這些新藥目前已經陸續授權給國內的浩鼎、醣基等公司,並且浩鼎的抗乳癌疫苗OBI821/822已經陸續進入人體臨床三期試驗。
業界指出,像翁啟惠所開發的「醣分子」技術所發現的新藥,是以免疫療法透過「重新訓練」免疫系統來抑制、對抗癌細胞,讓免疫細胞能透過辨識癌細胞表面的特殊醣結構,來精準追蹤、殺死癌細胞,並以此開發出治療性/預防性的抗癌疫苗,而這將為全球新藥發展創造新一波革命。
此外,新藥開發還包括價值鏈、資金部分,蘇懷仁表示,台灣生技產業要募資已經不是問題。
保持運動習慣 乳癌死亡率降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0.12
乳癌患者多運動保健康!兩側乳房先後發現腫瘤,接受切除手術的文娟,不僅以運動保持活力,今年11月挑戰第五次登玉山。醫師表示,國外研究發現,罹癌婦女保持運動習慣,可以降低死亡率。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年7至9月針對906名乳癌病友進行「乳癌病友運動習慣與認知調查」,顯示罹癌前,54%受訪者沒有運動習慣。罹病後,有運動習慣的患者提升至77%。
不運動的乳癌病友原因多為懶得運動、沒時間,近半數病友誤將洗衣、打掃等勞動視為運動。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謝茂志說,國外先前有研究顯示,罹患乳癌的婦女若減少運動,死亡率將比維持運動習慣者將高出四倍。
即便是在確診罹癌後,才開始運動,都能降低45%至67%死亡率,另可降低24%復發率。謝茂志說,運動有助於增加心肺功能,會讓人對身體抱持更正向的態度,可以降低乳癌的復發率。
※ 相關報導:
* 乳癌用標靶藥 癌基金會補助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20449.shtml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2型(HER2)是評估乳癌惡性的指標,台灣的患者每4位就有1位為HER2陽性,HER2陽性代表乳癌易惡化、預後不佳,美國、歐盟已將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以降低40%至50%的乳癌復發率,台灣因健保給付限制,有5成患者無法順利接受治療。
10月15日起,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乳癌未轉移的HER2陽性病患,提供40個清寒名額、20個一般名額的半年藥費補助,清寒病患最高可獲得40%藥費、新台幣15萬5000元補助, 一般名額可獲得20%、近8萬元補助。
◆ 成大助理教授研究花粉症、哮喘 刊國外期刊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3.10.12
花粉症與哮喘等先天性免疫疾病的發病原因究竟為何,一直是學術界研究重點。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淑鶯與其他學者發表了「白細胞介素33與受體相互作用的結構研究」,刊載於全球知名學術雜誌,可望發展成治療相關疾病藥物的關鍵技術。
王淑鶯表示,有研究報告指出,「白細胞介素33(Interleukin33 )」與花粉症、哮喘等先天性免疫疾病的發病、惡化原因有關,雖然檢驗發現,患者皮膚細胞中的白細胞介素33含量比一般人高,但一直無法釐清兩者關係。
她與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王新泉等人利用小角度X光散射技術,研究白細胞介素33在溶液狀態中的結構變化,發現大家最陌生的白細胞介素33配體與受體的作用關係,也觀察到許多更高解析度的資訊。
這份研究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登,以後若要研發治療哮喘等疾病的新藥,可望派上用場。
◆ 老公衣服沾菸味 害妻氣喘發作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10.12
32歲少婦氣喘就醫,醫師發現愛吸菸的丈夫雖體貼太太,不在家中吸菸,但因衣服上沾滿菸味,太太每天吸進「三手菸」,造成氣喘發作。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胸腔內科醫師游群翔表示,菸害不僅針對吸菸者本身或吸進二手菸的人,研究顯示三手菸也同樣對人體有害。香菸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多苯類毒素,附著在衣物、家具上,接觸到會受影響。
這名少婦因氣喘發作到成大求診,她表示,婚前就有氣喘毛病,特別是遇到二手菸;丈夫知道她病況,婚後幾乎不在家中吸菸,但她仍經常發作。
醫師詢問了解,患者的丈夫是卡車司機,菸齡已11年,每天至少要抽1包。患者經過治療,症狀雖然改善,但仍持續發作,醫師進一步了解,發現少婦每次都是在整理先生前晚的衣物時發作,認為應是三手菸引起。
後來患者的丈夫陪同就醫,游群翔向他說明三手菸的影響;少婦同時提到結婚6年都不孕,醫師馬上勸她的丈夫接受門診戒菸治療,丈夫為了太太爽快答應。最近少婦回診,醫師發現她已懷孕,氣喘也明顯好轉。
游群翔表示,菸毒會使男性精蟲數量及活動力降低,也會影響勃起,研究顯示吸菸男性中約有5到6成對性生活不滿意。一般來說吸菸者都不太重視自己健康,缺乏戒菸動機,但如提到影響家人健康或是影響性功能,會提高戒菸意願。
◆ 星國創新藥公司 想來台上市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3-10-12 工商時報
生技市場活絡,吸引外商爭相來台掛牌,新加坡創新藥開發公司ASLAN規畫來台上市,該公司最近完成第二輪增資,成功募得美金2,200萬元,參與團隊包括千驥創投、晨興創投和新陳創投等。
ASLAN原本投資團隊包括BioVeda Capital和 Sagamore Bioventures,這次新增的投資夥伴中,香港晨興是亞洲最大生技創投集團之一;而新陳創投則是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個人投資,資本規模1億美元;加上來自美國的千驥創投,也讓ASLAN的股東背景備受矚目。
ASLAN表示,本次募得資金將用來進行臨床中的新藥開發,包括作用在胃癌的廣泛性表皮因子受體抑制劑ASLAN001,該藥物現正執行多國多中心的第二期b階段臨床人體試驗 (phase IIb),且已被證實有正面效果的二期試驗結果。此次募資也有助於ASLAN與其他藥廠建立授權合作關係。
ASLAN的執行長Carl Firth博士表示,該公司未來至少可再完成5個試驗,以達到概念驗證(POC)的目的。千驥創投的董事長兼管理合夥人Jun Wu也表示,這三年ASLAN展現取得授權方面的卓越能力,同時透過創新和高效率的策略,將這些新的化合物發展到更具價值的階段。
ASLAN主要業務係為全球市場研發創新的藥物。目前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在台北亦設有辦公室。營運模式為自跨國大藥廠取得腫瘤和發炎相關疾病尚未進入臨床試驗,或於早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藥授權,並透過其在亞洲的高品質及高效率發展資源,將這些新藥物開發至較後期的臨床試驗。該公司目前已有3個藥物在臨床試驗發展階段。
藥物重新定位…舊藥獲新生命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10.17
台灣新藥研發能力再獲肯定!中研院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上午與國際藥廠阿斯特捷利康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攜手執行「開放性創新進行藥物重新定位合作研究」計畫,藥廠提供20個小分子化合物,作為國內新藥研發之用。
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汪嘉林、阿斯特捷利康藥廠研發副總裁唐.費若、臺灣阿斯特捷利康公司總經理馬赫群等人都出席這場簽約典禮。
賴明詔指出,這是國內第一次建立「藥物重新定位」的生技醫藥開發模式,透過這次合作模式可以結合雙方專長,節省前期研究時間,也能提升新藥研發成功率。
所謂「藥物重新定位」是指藥物原來開發的效用並不佳,但透過進一步研究,可能發現有其他治療用途。有些已具確定療效的藥物可開發出與原本療效無關的新適應症。
楊泮池指出,台灣生技新藥研發能力相當進步,才能成為阿斯特捷利康在全球第三個合作國家。簽約後,台大研究團隊即能申請小分子化合物等珍貴資料,進行長期臨床研究,希望針對華人特殊疾病研製新藥。
楊泮池說,阿斯特捷利康研發出全球第一個肺癌標靶藥物,台灣十年前引進此藥,有效延長了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從原本的5%增加至現在的32%。
阿斯特捷利康副執行長唐.費若表示,一年來多次來台,瞭解台灣在藥物研發的創新能力,因此願意提供20個化合物與台灣學者、臨床醫師分享,希望對特定病友有所助益。
成大研發心輔器 成功植入牛體
曹婷婷/台南報導 2013-10-17 中國時報
成功大學心臟醫療器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鵬舉率研發團隊耗時十多年,成功研發新穎的左心室輔助器「主動脈側接血泵」,昨與美國杜克大學成功把新型心臟輔助器植入牛隻,2年內可望進行人體實驗,是心臟衰竭者一大福音。
成功大學心臟醫療器材科學研究中心與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胸腔外科攜手合作,進行心臟輔助器手術,2位杜克大學醫學博士Dr.Roberto Manson和Dr. Mani Daneshmand在成大測試多種手術方式,盛讚成大這項研究獨步全球,並大膽預言,該研究2年內可望進行人體試驗,未來勢必可救活更多心臟衰竭病人。
陸鵬舉表示,「主動脈側接血泵」(Para-Aortic Blood Pump,簡稱PABP) 是一種新穎左心室輔助器,歷經十多年努力改良3代而完成,特點是早期介入治療心臟衰竭的病人,使其恢復心臟功能,最重要是施行微創手術時,可在不影響心臟功能前提下,快速植入主動脈,手術便利迅速,術後復原期非常短。
陸鵬舉教授團隊去年與杜克大學簽定合作協議書,目的是驗證心室輔助器的開發設計及心臟衰竭手術治療和動物實驗。
杜克大學醫師Roberto Manson和Mani Daneshmand此行是到成大參加5天研習會,昨日與陸鵬舉團隊合作把心臟輔助器植入牛隻體內,手術後,清楚可見牛隻心臟恢復跳動。
Mani Daneshmand表示,成大這項研究成果,對於晚期心臟衰竭需換心的病人也可恢復心臟功能,是一個非常先進的醫療器材。Roberto Manson表示,看到牛心臟有力跳動,他表示,2年內可望做人體試驗。
藥華孤兒藥 將提前在美上市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10.19
生技公司藥華旗下抗真性紅血球增生孤兒新藥P1101,近期破天荒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函文將「免臨床三期試驗」,創台灣首例,該藥物可望提前在美國上市,搶攻上百億美元市場。
藥華為旅美生技專家林國鐘創辦,近一次增資有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個人旗下的投資基金、頂新集團魏家等,科技、傳產大咖都相繼搶進,原股東則包括國發基金、經濟部耀華玻璃、閎泰投資、宏亞食品等。
藥華和歐洲孤兒藥公司AOP合作的新藥P1101臨床三期試驗已啟動,近期美國FDA來函指出,如果歐盟臨床三期數據正面,基於國際臨床ICH的原則,美國FDA將考量共用歐盟數據,讓藥華「直接通過」三期臨床。
也就是說,P1101在美國將免做三期臨床,申請並取得人體臨床試驗許可後,可直接申請藥證;業界指出,這是國內生技公司首例以綠色通道在美申請藥證。
藥華總經理林國鐘表示,ICH是以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所規定的「優良醫藥臨床試驗規範」為標準,美國、歐盟目前共用此臨床標準,由於藥華旗下新藥臨床試驗全依ICH規範進行,近期已獲FDA初步認可。
看好藥華發展,近期積極探尋台灣生技投資機會的摩根士丹利,其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柯之琛親自拜訪林國鐘,表達積極入股意願。
林國鐘說,大摩有意投資,若順利的話,下波募資機會雙方可望攜手。
◆ 癌症治療-多功能抗癌藥載體 釋放藥效更準確
湯雅雯/台北報導 2013-10-17 中國時報
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陳三元研究團隊耗時5年,成功開發出新劑型抗癌藥物載體「奈米巡戈飛彈」,此載體能像火箭般分階段釋放藥物,例如大火箭先鎖定腫瘤位置,進行大面積治療,而小火箭則可自由擴散於腫瘤組織間隙,釋放抗癌藥物,不僅能降低癌症副作用,也能確實殺死腫瘤細胞,幫助更多癌症病患。
陳三元表示,傳統癌症藥物治療方式有如「亂槍打鳥」,不管是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對癌細胞展開「地毯式轟炸」,導致病患全身都會受到藥物副作用影響,常見噁心、掉髮、血球下降等臨床症狀。
為改善傳統抗癌藥物副作用大,陳三元團隊運用「導彈」概念,研發多功能標靶藥物載體,結合材料設計和奈米科技,創新藥物載體及輸送方式,讓抗癌藥物能階段性釋放藥性,就像火箭般多節釋放,降低化療的副作用。
陳三元指出,在動物實驗中,傳統化療藥物經「奈米巡弋飛彈」載體包覆後,治療劑量是過去的10倍,除了能有效抑制動物腫瘤、降低副作用,跟傳統化療方式相比,還能將腫瘤體積縮小3倍。
陳三元表示,此項成果已多次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同時也正在申請專利當中。雖然惡性腫瘤(癌症),高居台灣十大死因榜首,未來希望透過產學合作、技轉生技公司,讓癌症治療能夠更對症下藥,並減輕化療副作用,讓更多癌症病患受惠。
◆ 成大研究:長期暴露戴奧辛 男易罹高尿酸血症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3-10-19 中國時報
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元凶,土台高尿酸血症患者更高達270萬人。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榮偉研究發現,男性長期暴露在戴奧辛下,高尿酸血症的罹患率是一般人3倍以上,建議平時減少環境中戴奧辛暴露,做好疾病預防。
張榮偉於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針對台南市安南區1家過去製造五氯酚鈉廢棄工廠附近的1531名居民,進行血液戴奧辛、生化採樣及健康、飲食問卷調查,探討血液戴奧辛與腎絲球濾過率及尿酸的相關性,完成「高尿酸血症與戴奧辛暴露之關係研究」論文,除刊登於《流行病學期刊》,還獲得「第19屆公共衛生優秀論文獎:陳拱北教授紀念獎」,19日將在台北授獎。
張榮偉指出,根據研究顯示,男性暴露在戴奧辛下,罹患高尿酸血症比例為29%,顯著高於女性的12%。此外,當男性腎絲球濾過率隨血液戴奧辛濃度增加逐漸下降時,也顯示腎臟功能可能已經受到影響。
研發快篩晶片 中正大學奪金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陳信利/嘉義、雲林報導】2013.10.22
中正大學團隊研發快篩生醫晶片,10分鐘內可獲得篩檢結果,更可應用在食品、農業及環境等檢測,研發成果日前獲烏克蘭國際發明展金牌及學術貢獻特別獎,已申請發明專利並可望客製化量產;雲林科大參加今年「國際紅點設計大獎」,有5項作品榮獲獎座,勇奪亞太第7名佳績。
中正大學理學院院長周禮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謝文馨、化學暨生物學系畢業的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許偉庭領獎後返台。
「不論是血液或尿液等傳統篩檢,需要幾小時、甚至2到3天才有結果,對病患及家屬都是折騰。」周禮君表示,這種困擾可以消除了。他說,花9年研發的感測平台是一套整合生化、材料、機械、物理、醫學及光電等領域的生醫晶片,疾病疫情擴散前可即時偵測與防治。
生醫晶片結合機械工程的微流體槽道設計,讓血液、唾液、尿液等檢體經過通道時,直接接觸感測區域,5到10分鐘就可得到篩檢結果。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參加今年「國際紅點設計大獎」,獲紅點「傳達設計類」獎2項作品學生,分別是視傳系鍾謹安及林軍凱創作「i-ADDICTION」作品;數媒所徐瓏愷的「攝影師」獲「產品設計類」獎3項作品,分別是設計所洪瑞元及創設所張世勳的「Fly Catcher」;創設系吳品潔、黃敏慈、陳宥維、嚴珮瑜的「竹雲椅Bamboo Cloud」;創設所葉美岑的「Plant Pen」等。
◆ 日研發不痛針 採血就像蚊子叮
自由 2013.10.22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兵庫縣1家醫療器材製造商,以10年的時間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樹脂針頭,減輕糖尿病等患者在自行扎針採血時的疼痛,標榜「就像被蚊子叮到一樣」,絲毫沒有痛楚的感覺。
這款名為「PINNIX LIGHT」的採血用針具,是由兵庫縣西宮市的Lightnix研發,日本國內已在去年上市,今年進一步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許可,本月將在美國推出,台灣及新加坡也準備申請上市。
Lightnix社長福田光男表示,研發這種「不痛針」的原動力,來自他從小就害怕打針;糖尿病等文明病的患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尤其兒童對扎針痛感的恐懼,遠遠超過疾病本身。
「PINNIX LIGHT」採血用針具長0.9公釐、寬0.4公釐,針頭以醫療用樹脂製成,就像蚊子的口針一樣表面帶有波浪狀,可減少與皮膚的摩擦,減輕疼痛感。由於其構想正是來自蚊子叮咬,因此是名副其實的「蚊子針」。
此外,由於針頭是以醫療用樹脂製成,可直接掩埋分解,不像金屬針具無法燃燒處理,也較為環保。美中不足的是,據稱其售價要比一般針具貴3倍以上。
警訊!不抽菸罹肺癌 風險逐年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澳洲雪梨報導】2013/10/28
環境致癌物質比抽菸更恐怖,即使不抽菸,肺癌風險卻逐年升高!世界肺癌大會(WCLC)正於澳洲雪梨舉辦,肺癌專家提出報告說,臨床數據顯示,在全球新增肺癌患者中,不抽菸者比率竟逐年升高。
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余忠仁表示,20年前台灣不抽菸的女性肺癌患者,約占全部女性肺癌患者的八成,但現已逼近九成。至於男性更明顯,原本不抽菸肺癌男性患者約五成,現已占六成。
余忠仁指出,門診就有一名熱愛運動及慢跑的43歲男性患者,突然覺得胸悶、呼吸不順,連走樓梯都會喘。原以為是心肌梗塞,沒想到詳細檢查後確診為晚期肺腺癌。
不抽菸卻得肺癌,許多人難以接受。不過,世界肺癌大會一項有關亞洲國家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長因子(EGFR)接受體突變比率調查卻發現,台灣肺癌患者似乎比其他國家病人來得幸運,使用標靶藥物的有效率較高,預後情況也較好。
這項調查係由南韓教授Keunchil PARK發表,臨床數據顯示,台灣肺腺癌患者EGFR突變比率為62.15%,排行第二,僅次於越南(64%),第三至五名分別為泰國、菲律賓及中國大陸,而歐美白種人僅約15%至20%。
余忠仁指出,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適用標靶治療,有效提高存活率;以台大醫院為例,10年前第四期肺癌患者一年存活率僅5%,但現在卻提高至30%,足足延長六倍。
一項跨亞洲國家大型研究證實,與標準化療的6.9月無疾病存活期相較,肺癌標靶新藥「妥復克」為13.6個月。余忠仁指出,該名43歲男性患者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後,腫瘤縮小,病情獲控制,仍繼續跑步,肺癌患者千萬不要放棄希望。
◆ 抑制脂肪組織發炎細胞 因肥胖減少
【黃菁菁/東京28日電】2013-10-29 中國時報
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可抑制脂肪組織發炎的「可控性B細胞」會因肥胖而減少,此一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因肥胖引起的脂肪組織發炎等症狀,對防治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也有幫助。
這項成果由東京大學醫學系附屬醫院循環器內科特任副教授西村智、東大附屬醫院講師真鍋一郎,東大名譽教授永井良三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詳細內容已於10月24日刊載在美國《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的電子版上。
日媒報導,東大的研究小組於10月21日發現,在實驗小鼠脂肪組織裡的「可控性B細胞」可抑制脂肪組織發炎,而且不管是小鼠或人,只要一肥胖該細胞就會減少。
近來由於飲食習慣的變化及缺乏運動使肥胖者增加,而肥胖又是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高危險群。肥胖容易引起脂肪組織的慢性發炎,引發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生活習慣病。
研究小組這次是在小鼠的脂肪組織上發現大量的「可控性B細胞」。B細胞是淋巴球的1種,許多B細胞是在因應抗原時增殖且產生抗體。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可控性B細胞」是由抑制發炎的細胞因子當中的1種「IL-10」分泌出來的,有抑制脂肪組織發炎的作用。
實驗中觀察無法分泌「可控性B細胞」之小鼠,不只會因肥胖造成脂肪組織發炎,還會造成糖尿病惡化。由此可看出,「可控性B細胞」之功能,對全身的新陳代謝也有很大的影響。
研究中還確認,不管是小鼠或人的「可控性B細胞」都會因肥胖而數量及功能降低。故若能以人為力量來加強「可控性B細胞」的機能,即可能抑制脂肪組織發炎,「可控性B細胞」未來也可望成為治療因肥胖引起脂肪組織發炎症狀的標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