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7

生命的本質

◆ 病患福音! 失智退化 中研院找到關鍵因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3922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9.16

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好發於40至60歲,是65歲以下的第二大失智症,估計全球有300到600萬人罹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是導致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的關鍵因素,也是漸凍人主要致病蛋白,中研院成功實驗出抗體,未來可能用來檢測是否罹患失智症與漸凍人症,甚至進行免疫治療。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韻如指出,雖然抗體可能只能用來診斷,但可以提早確診並給藥治療,或許治癒機會能提高,甚至利用現有的抗體研究更進一步的治療方法。

小鼠實驗:TDP-43隨老化增生

陳韻如和研究團隊發現,TDP-43會快速聚集成球狀聚合物,而且含有毒物質,並確實存在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的腦中;在小鼠的實驗中更證實,隨著年齡老化,產量會增加,證實TDP-43是導致神經退化疾病的關鍵。

研究團隊進一步取得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患者的腦部組織,發現TDP-43確實存在失智症患者腦中,且成功研究出抗體。

陳韻如指出,抗體可針對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產生免疫反應,雖然需要更多患者的腦脊隨液進行驗證,但未來有機會可以將抗體做為診斷甚至進行免疫療法使用,提供治療失智症另一種可能性。

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

共同參與研究的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蔡坤哲指出,過去的研究認為阿茲海默症與「類澱粉蛋白」有關,卻不認為TDP-43和類澱粉蛋白有關,這次的研究也證實,TDP-43是類澱粉蛋白的家族成員之一,兩者有確相關連性,研究12日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除了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外,TDP-43也是漸凍人症(ALS)的主要致病蛋白,研究出的抗體對於判斷是否患病準確率大幅提高。

※ 相關報導:

* TDP-43蛋白球狀多聚體是一導致失憶症的關鍵分子
http://www.genomics.sinica.edu.tw/index.php/tw/news/lastest-news/432-tdp-43

* Full-length ​TDP-43 forms toxic amyloid oligomers that are present in frontotemporal lobar dementia-TDP patients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4/140912/ncomms5824/full/ncomms5824.html

Yu-Sheng Fang, Kuen-Jer Tsai, Yu-Jen Chang, Patricia Kao, Rima Woods, Pan-Hsien Kuo, Cheng-Chun Wu, Jhih-Ying Liao, Shih-Chieh Chou, Vinson Lin, Lee-Way Jin, Hanna S. Yuan, Irene H. Cheng, Pang-Hsien Tu & Yun-Ru Chen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Article number: 4824 (2014)
doi: 10.1038/ncomms5824

科學家在漸凍人症上的突破



◆ Foxp2基因 人類會說話的秘密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916-i3Ux

台灣醒報 李昀澔 2014.09.16

一種體內特有的「Foxp2」基因型,或許是人類能利用語言溝通的關鍵之一。

過去研究顯示,有Foxp2基因突變家族史者,在口說及語言理解力方面都有缺陷。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人類在距今逾50萬年前演化出的Foxp2基因,有助增強理解力與學習力,可在短時間內將新獲得的經驗,轉化為日常生活習慣,因而逐漸發展出使用語言溝通的能力。

麻省理工大腦研究中心教授安葛雷畢爾解釋,Foxp2基因的作用,類似當我們讀到或聽到「玻璃」這個詞彙,同時看到1個玻璃杯,未來只要看到類似形狀或功能的物體,大腦就會自動將這些經驗連結在一起,也就加深了學會「玻璃」的印象。

參與該研究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中心演化人類學教授薩凡提帕波團隊,將人類的Foxp2基因導入實驗鼠,結果發現在與「習慣養成」有關的大腦「紋狀體」部位,神經細胞間的連結明顯增加。而擁有人類Foxp2基因的實驗鼠,對各種事件、場景及任務流程的理解及記憶力都增強,例如實驗鼠能很快學會辨識各種「路標」,縮短完成「走迷宮」任務的時間。

※ 相關報導:

Google重新定義人體健康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超越全球
年輕老鼠的血漿助年老老鼠的腦袋回春
交大第三代基因解碼技術一小時基因定序不是夢
草原犬鼠擁有先進語言能力僅次於人類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灣結核菌分布 看見族群遷移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4397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9.18

從結核菌株分布,也可剖析台灣族群遷移史!歷經八年研究、收集上千個結核菌株,國家衛生研究發現,台灣結核菌基因型分布與族群遷移有密切關係,由於曾多次遭不同異族占領,台灣應該是全球核菌株種最多的單一國家。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表示,目前卡介苗保護力有限,病毒實驗發現,最多僅能維持15年,新生兒接種後,約在15歲以後保護力就快速下降,但北京現代株毒性超強,成為台灣結核病防疫上的重大挑戰,衛生單位應謹慎面對。

全球5種菌株 台灣就有4種

杜鴻運與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蘇益仁今天公布研究結果,全世界五種肺結核菌株中,台灣的肺結核病患除了未驗出西非株,竟可驗出北京株、東非株、拉丁美洲株、荷蘭株等四種。

研究發現,屏東排灣族的結核菌株以東非株占多數,代表排灣族源自東非,約在5000年前遷移來台;東非是世界上結核菌株的起源地,約在6000至1萬年前向世界各洲傳布;而花蓮的原住民結核病患者中,有二分之一驗出荷蘭株,杜鴻運表示,與16世紀荷蘭、西班牙占領過花蓮有關。

此外,部分北部原住民驗出拉丁美洲株,杜鴻運形容,這宛如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統治過北台灣的病菌演化遺跡,「從病株演進過程,能分辨出遷移的先後順序」。

至於漢人,則以北京株為主,杜鴻運說,北京株又可分古代株及現代株,現代株又可再分為較近、較遠兩種,部分原住民身上就驗出古代北京株;而大陸來台的榮民結核病患者,超過七成感染較遠現代株,逾八成五的25歲以下肺結核患者,屬於較近現代株。

杜鴻運表示,北京現代株是台灣50歲以下肺結核族群的主要流行菌株,是目前公認細菌毒性及抗藥性最強的結核菌株,如果未妥善治療,容易造成廣泛且多重性抗藥性,形成防疫漏洞。

fsj 提到...

南韓爆學術醜聞 拿學生活體實驗10年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946592.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9.19

南韓的韓國體育大學驚爆學術醜聞。該校教授和研究生,為進行學術論文研究,疑似以人體進行非法實驗長達十年,多數人是被迫參與,還有人因此出現神經麻痺的副作用。

南韓「朝鮮日報」報導,南韓正義黨議員鄭振厚與網路調查媒體Newstapa,日前揭發一則令人震驚的醜聞:韓國體育大學教授和研究生,非法對人體提取肌肉和脂肪組織作活體實驗,時間長達10年之久。

鄭振厚表示,2000年至今,韓國體育大學一共實施了21次非法活體實驗活動,共有218人被動員參加實驗,其中一半以上是韓國體育大學的學生。

鄭振厚披露,共有6名體大教授和34名研究生參加了研究專案,他們為了研究「運動對人體的影響」、「走路運動對中年女性腹部肥胖的影響」等內容,抽取人體肌肉和脂肪組織進行實驗。他直指,在人體提取活體組織的手術,主要由該校一名金姓教授負責,但該名教授不具備醫療許可證。

另外,Newstapa網站公開了這名金姓教授主導的「活體組織穿刺針」實驗,在兩名實驗者身上抽取脂肪的影片。此外,論文中記錄了對七名女性進行脂肪活體檢驗的實驗內容;另有一名該校嚴姓博士生論文,記錄了對18名體大舉重選手肌肉進行活體檢驗的實驗內容,該手術也是由這名教授親自實施。

鄭振厚指出,曾有一名學生在接受肌肉活檢試驗後出現副作用,不得不放棄成為國家隊選手的夢想。該名學生表示,自己是在金姓教授威逼利誘下貪圖學分而同意參加實驗,但在實驗的第二天就產生了神經麻痺的現象,右腳難以正常落地,金姓教授卻以此實驗完成一篇論文。

延伸閱讀:韓國網路調查媒體Newstapa完整報導:http://newstapa.org/17295。



◆ 金屬中心、成大 首創感磁熱消融針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9000322-260208

工商時報 2014年09月19日 葉圳轍

金屬中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科專計畫」,與成功大學合作研發、全球首創之「感磁熱消融針」,可應用於癌症治療,受到重視;該技術昨(18)日在「2014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亮相,吳敦義副總統特別前往參觀,並給予肯定。

該感磁熱消融針,運用成功大學開發的高週波針尖感磁設備及臨床經驗,結合金屬中心技術所開發成功;該針具可用於包含治療肝、腎、椎間盤、甲狀腺、前列腺等臟器之癌症,是一項影響產業及國人生活的重大前瞻技術。

據了解,目前癌症治療相關技術如無線射頻燒灼術(RFA)及微波燒灼術(MWA),費用昂貴且有應用上的限制,如高風險體質的人及無法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等。

該「感磁熱消融針」,直徑僅0.8毫米(mm),為傳統癌症用針的1/2,針身則為不感磁材料以避免周圍組織灼傷,不但可降低臟器切除所造成之風險及傳統手術併發症,降低病人的出血狀況,更提高診療的功能性與安全性。

該針具目前已通過動物試驗、生物相容性、物理化學等試驗,下一階段將申請進行人體試驗。

fsj 提到...

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可抑制肺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0373-260114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0日 林宜慧/台北報導

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抑止肺癌研究再突破。陽明大學醫技系教授許先業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透過刺激、調控Smurf2及Smad7因子,能有效抑制肺癌細胞生長與擴散,縮小肺癌腫瘤。這是全球首次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完整抑癌途徑,已發表在知名癌症期刊《Oncotarget》。

許先業同時也是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理事長,2013年在牛津醫學癌症期刊Carcinogenesis發表文章證明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透過泛素介質蛋白降解方式,可有效摧毀癌細胞上的接受器並抑制癌細胞生長及轉移。

這次新的研究,不但發現關鍵抑制癌症途徑因子,也證實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有效預防癌症,且作為預防腫瘤的成果遠優於罹患腫瘤後才使用,充分證明預防重於治療。

此外,實驗結果顯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具有抑止癌細胞長成為腫瘤的潛在功效,未來可期待作為癌症病患的腫瘤經治療(切除、化療、放療)後,藉由攝取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來減少復發可能性的重要參考。

在相同化療藥物劑量下,同時添加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後,劑量愈高,愈能抑制癌細胞生長,這部份若未來進一步藉動物實驗及人體臨床實驗,將有助於化療藥物治療時,化療耐受性的提高,進而減少因化療引起的惡病質。

許先業表示,這項研究能在癌症治療與預防上投入創新素材,證明其途徑因子與癌細胞抑止功能,證明台灣在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學術研究領先其他國家,值得台灣產、醫、學界繼續努力投入。他相信能夠在現有的傳統化學及放射療法之外,尋求食用小分子褐藻醣膠但沒有其他副作用的輔助治療可能性。



◆ 台北生技獎 10企業獲大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1034-260302

旺報 2014年09月20日 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2014台北生技獎」素有「生技業奧斯卡」之稱,19日舉行頒獎典禮,共有10家績優生技企業及學術研究團體分別拿下技術商品化、研發創新、技術轉移以及產學合作等4大獎項,見證台灣生技豐沛能量。

台北市副市長陳永仁致詞時表示,市府自2004年開始舉辦「台北生技獎」,10年來共頒發績優生技產品114件,頒發總獎金5120萬元;而且得獎企業也相當爭氣,近6成已經成功上市上櫃,並屢獲國外大廠青睞,成為生技業的「台灣之光」。

多項技術為國內首創

今年台北生技獎在全國57家企業暨學研單位角逐之下,最後遴選出10家企業入圍,19日頒獎,參賽作品包括醫藥、檢測、醫療、食品等多元領域,且多項技術是國內首創,可見各企業致力經營永續品牌。

研發創新獎是今年最多廠商角逐的獎項,展現台灣創新原動力,最後由聯亞生技以「抗愛滋病毒單株抗體藥物」奪得金獎,瑞安大藥廠「新型植入式骨水泥」奪得銀獎,國鼎生技全球肺癌臨床暨多項適應症新藥「Hocena R」奪得銅獎。

國鼎新藥 點癌友曙光

國鼎生技總裁吳麗玉表示,「Hocena R」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證明台灣有能力研發新藥,國鼎生技將深耕台灣、跨足國際,為更多癌症病患帶來曙光。

產學合作獎則由台北醫學大學抗癌標靶藥物奪得金獎,唯一農業生技領域產品亞洲大學醫學健康學院「銀耳自動化栽培技術」奪得銀獎。

技術商品化方面,雅博「連續陽壓呼吸器」奪下金獎,台耀化學複方原料藥奪下銀獎,明達醫學「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奪下銅獎;技術轉移方面,普生以「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平台」奪下金獎,譜光儀器「新世代質譜儀」奪下銀獎。

fsj 提到...

以毒攻毒?麻疹病毒治骨髓瘤婦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950279.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9.21

「改造過的」麻疹病毒,竟然能用在治療特定癌症?美國一名患有多發性骨髓瘤的婦人,在進行的第一期人體臨床實驗中,已經有一年沒有出現癌細胞,醫學家希望可以藉此改變癌症的治療方式。

2004年,艾爾侯茲女士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這是一種透過漿細胞發作的血癌,雖然她接受過化療與幹細胞移植等治療方式,但癌細胞總是死灰復燃,這就讓她成為實驗性的「溶瘤病毒療程」,也就是利用「病毒獵殺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的最佳候選人。

分子醫學教授羅素博士稱,多發性骨髓瘤與對抗病毒感染的抗體喪失有關,許多有骨髓瘤的病患沒有足夠的麻疹抗體在血液裡。

因此,醫學家就將麻疹病毒變成武器,用來鎖定並殺死體內的癌細胞,讓免疫系統開始動起來。

臨床實驗開始時療程沒有發揮作用,醫生決定大舉提高劑量,讓艾爾侯茲出現危險高燒與劇烈嘔吐,但翌日早上,她前額上高爾夫球大小的腫瘤開始消退,36小時後完全消失。

羅素博士稱:「接下來的幾星期,所有東西都消失了。我們在她骨髓裡找不到任何骨髓瘤,接下來幾個月多次進行正子電腦斷層掃描,(骨髓瘤)愈來愈模糊,直到什麼都看不到。」過去一年多來,艾爾侯茲女士沒有再度復發,整個臨床實驗療程已進入第二期。

fsj 提到...

默克藥廠大併購 強攻生命科學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953076.shtml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4.09.23

德國藥廠默克(Merck)已同意支付170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化學材料商西格瑪奧瑞奇集團(Sigma-Aldrich),以獲得更多實驗室使用的化學材料、鞏固其生命科學事業。這也是該公司史上最大規模收購交易。

默克22日宣布,以每股140美元的價格收購西格瑪奧瑞奇,較西格瑪奧瑞奇的19日收盤價溢價37%。默克表示,西格瑪奧瑞奇將立刻貢獻公司獲利,估計這筆收購交易將每年產生約2.6億歐元(3.34億美元)的合併綜效。這樁交易已獲西格瑪奧瑞奇管理階層批准。

總部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的西格瑪奧瑞奇,是製造生命科學與科技業用途的全球最大特殊化學品生產商之一,2013年營收達27億美元,生產超過23萬件化學材料等產品,在37國雇有約9,000名員工。

默克收購西格瑪奧瑞奇,意味著該公司在旗下雪蘭諾(Serono)生技事業未能研發出新產品之際,將加速把公司重心轉移至實驗設備和化學材料等領域。

默克2010年就斥資大約60億美元,收購美國生技設備供應商密理博。

默克執行長柯祿唯(Karl-Ludwig Kley)表示,收購西格瑪奧瑞奇將幫助公司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他說:「我們近年來持續聚焦於將旗下三大事業轉為永續成長平台,這筆收購交易象徵著這個轉型過程的重要里程碑。」受收購消息激勵,默克股價22日盤中飆漲6.4%至每股74.08歐元。

fsj 提到...

柳杉樹皮、靈芝 抑制攝護腺癌、肺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5650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9.24

中研院今天針對近年開發的癌症藥物舉辦成果發表會,研究人員經由動物實驗發現,柳杉樹皮、靈芝萃取物,可抑制攝護腺癌、肺癌細胞生長;研究成果如能進一步技術轉移,未來十年內有機會研發藥物上市。

柳杉樹皮屬於中藥,能止痛、治療風濕與濕疹,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從柳杉樹皮中萃取化合物,發現對於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甚至可誘導癌細胞凋亡,並已經在小鼠實驗中證明功效;基因體研究中心則證實,靈芝萃取物F3可以成功抑制小鼠肺癌腫瘤細胞的生長。

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培文指出,林務局委託中研院針對柳杉樹進行成分分析,探究是否能充分利用砍伐的木頭,沒想到意外發現柳杉樹皮萃取出來的二萜類化合物(HDHS),竟然對抑制攝護腺癌有顯著效果。

更特殊的是,小鼠實驗發現,柳杉樹皮萃取化合物可以明顯抑制惡性癌細胞的活性,但不會抑制良性細胞生長;蕭培文指出,這代表產生的副作用會少很多,且柳杉樹皮本來就是一種中藥,只是過去以熬煮為主,現在改為萃取其中的化合物。

3公斤樹皮 萃取1公克化合物

目前實驗階段3公斤的柳杉樹皮,約可萃取1公克的HDHS,蕭培文指出,實驗發現不需要砍倒整顆柳杉,只需要收集修剪樹木後的小樹枝即可萃取,可以兼顧環保;該項研究已經完成動物實驗,正尋求藥廠技轉,蕭培文評估HDHS除了可用來治療攝護腺癌,對雄性素相關疾病也可能有治療潛力。

靈芝萃取物F3 抑制小鼠肺癌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則是發現,靈芝萃取物F3能抑制小鼠的肺癌腫瘤細胞生成,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讓小鼠接受F3治療3周後,腫瘤癌細胞大幅縮小,未來可以針對F3合成抗癌藥物。

吳宗益指出,靈芝從古以來一直被認為有延年益壽的療效,靈芝多醣體也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基因體中心從2000年開始,就不斷尋找靈芝多醣體中到底哪一種物質能抗癌,去年終於發現F3在肺癌小鼠身上具有療效。

fsj 提到...

成大研究:蛋白質Rab37 癌症轉移關鍵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5891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9.25

每年7500名國人死於肺癌,成功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細胞傳輸系統異常導致癌症的新機制,一旦細胞內的蛋白質Rab37表現量低,會導致癌細胞的移轉、復發與惡化。實際分析165名肺癌病人,發現當肺癌病人細胞內的「蛋白質Rab37」表現量低,病人存活率較差。

成功大學醫學院特聘教授王憶卿表示,蛋白質Rab37是細胞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關鍵調節因子。一個細胞內有數百到數千個囊泡,囊泡約只有10萬分之1公分大,當細胞傳遞或運送荷爾蒙等各種物質,會將物質包覆在囊泡內傳遞。

這時蛋白質Rab37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公車司機或列車長,負責把貨物運送到正確的位置,讓細胞功能得以正常運作。一旦Rab37表現量異常,運輸系統就會大「塞車」,讓細胞的抑癌蛋白無法運送、發揮效用。

研究中分析165名肺癌病人的癌組織樣本,發現蛋白質Rab37不足的人存活率較差。同時於動物實驗中,把Rab37量正常或是異常的肺癌細胞,打入裸鼠身上,發現Rab37異常組增加肺癌轉移。

除了肺癌之外,研究也發現,在食道癌、肝癌的病人,Rab37也扮演了抑制癌轉移的角色。

王憶卿說,檢測Rab37的表現量,將可作為肺癌病人預後的預測指標,當表現量較差,醫師可以對患者加強追蹤,或建議化療、標靶等加強治療。另外,未來可以開發小分子藥物,促進Rab37的表現,有機會預防癌症的轉移。

fsj 提到...

「情緒e指環」 測指溫、學放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62513.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永康報導】2014.09.27

奇美醫學中心與工研院昨天共同發表「穿戴式指溫測量應用程式」,以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從網路下載「情緒e指環」APP應用程式。使用者戴上指環連接網路,就可透過訓練,自我放鬆、紓解壓力;資料也會上傳雲端,提供精神科遠距醫療輔助。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張鳳麟表示,一般人緊張或壓力大時,手指頭會不自主冰冷,當壓力超出忍受範圍,就可能造成免疫系統、荷爾蒙和自律神經、身體多處疼痛等不適和失調。他透過問卷調查,發現上班族的心理壓力,比病患還大,工作時數越長,壓力越大。

張鳳麟說,壓力會造成內交感神經失調,造成身體緊張、體溫會下降,透過指溫就可準確量測出身體狀況。因此和工研院合作,開發行動網路的治療平台,提供非藥物的放鬆治療。已有近200人參與研究治療,不少病人反映使用後在失眠、焦慮和憂鬱、恐慌等症狀都能改善。

工研院南部分部執行長徐紹中指出,穿戴式裝置發展越來越進步,一直在苦思應用方向,奇美醫院精神科提出這樣的需求,在經濟部專案補助下,完成這套「穿戴式指溫測量應用程式」,可隨時隨地上網訓練放鬆;近來發生多起因情緒引發凶殺的社會案件,他認為網路App紓壓若能普及,應該會對當事人有幫助,這項系統也可協助醫師提高醫療服務品質。

張鳳麟指出,使用者下載「情緒e指環」應用程式,再利用手機或平板連結監測指環,進入程式後,就可聽到放鬆的音樂及聲音,可自行在任何環境中進行肌肉放鬆訓練。



◆ 形狀記憶材料技術 提升醫療產品舒適度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6000553-260210

工商時報 2014年09月26日 李淑慧

隨著醫療品質的需求日漸提升,廠商在醫療產品之研發,除要求產品的功能性及安全性外,也越來越重視使用時的舒適感,發展可為病患量身打造的醫療產品。形狀記憶材料兼具功能性及安全性,低溫加熱後能任意繞曲,非常適合應用在量身訂製的醫療服務上。今(2014)年已有業者合作開發緊急包紮固定帶及放療治程用固定網,在使用過程大大提升其醫療用品的友善程度。

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推動形狀記憶高分子複合材料開發及應用,發展出包括易塑形狀記憶管材、高效形狀記憶高分子材料、形狀記憶物性補強材料、複合材料製程用形狀記憶材料、高延伸性形狀記憶材料及快速活化形狀記憶材料等相關技術。

業者將材料應用於緊急包紮固定帶及放療治程用固定網開發,除保有原本產品優點外,使用過程大大提升其醫療用品的友善程度。緊急包紮固定帶不僅能在低溫下改變形狀,為傷者患部在短時間內進行量身訂作的固定包紮,大幅降低患者在包紮治療過程中的不舒服感;放療治程用的固定網在65℃以上的水域環境中就能塑形,且因其材料的高延展性,故不受限於五官形狀也更加符合臉形,讓每次治療擺放頭頸部角度一致,療程更順利。

除上述醫療用品應用外,形狀記憶材料技術更可廣泛應用於個人用品、民生用品、3C物件、工業用品、運動護具及個人行動用輔具等產業。國內自行研發出之形狀記憶材料技術,運用一般加工方式,即可達到具記憶效果之部件產品製作,排除加工門檻,降低廠商加工機台及技術承接負擔,將有利國內傳統塑膠廠商轉型朝高附加價值之產品發展。

※ 相關報導:

* 工業局 促複材技術開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6000557-260210

纖維複合材料的誕生,對凡事講求「節能、環保、高效能」的現代極具意義,因材料具有高強度、高勁度、質量輕、耐腐蝕以及抗磨損等特性,故在符合實際的使用需求條件下,可使用更少的材料以及消耗更少的能源。目前已廣泛運用於航太工業、船舶工業、醫療以及運動器材上,近年更是在汽車工業領域掀起一場「終結鐵器時代」之革命。

....近年在工業局大力支持下,塑膠中心已輔導國內多家大廠建立熱塑複材預浸料連續含浸等量產製程技術與產線。今(2014)年更將輔導重點聚焦於: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複材(CFRTP)的單向預浸料(UD prepreg),以及長纖維增強熱塑性複合材料(LFT),已達到國際水準。

fsj 提到...

吃木瓜、青花菜 預防攝護腺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63086.shtml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4.09.27

中老年男性想要預防攝護腺癌,可多吃木瓜、青花菜。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年會一篇研究顯示,木瓜、青花菜含有豐富的異硫氰酸酯(ITC);實驗發現,攝護腺癌細胞遇到此成分時明顯受到抑制,劑量越重、癌細胞凋亡情況越顯著。

研究負責人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德甫指出,國外不少研究都發現,男性步入中年後,如果多吃木瓜及青花菜,有助於預防攝護腺癌;為進一步瞭解其中作用機轉,研究人員透過實驗室細胞培育,破解抗癌關鍵。

研究人員先培育攝護腺癌細胞,再給予異硫氰酸酯(ITC),連續觀察72小時後發現,攝護腺癌細胞一遇到異硫氰酸酯,就兵敗如山倒受到抑制,癌細胞逐漸死亡;且異硫氰酸酯劑量越高,癌細胞凋亡情況更明顯,顯示該成分確實具有抗癌及預防罹癌能力,下一階段研究重點為吃多少才能達到最佳防癌效果。

蔡德甫分析國外相關研究,不管是木瓜或青花菜,都需要經過咀嚼,人體才能有效吸收異硫氰酸酯;如果直接飲用木瓜汁,預防攝護腺癌效果極為有限;青花菜則需經過烹煮,如果打成果汁,也會白做工。

蔡德甫指出,國內攝護腺癌患者大都年逾60歲,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且與攝護腺肥大症狀類似容易易被忽略,等確診時常已到了晚期,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

蔡德甫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應接受一次指診,如果有家族史,45歲以上就應接受指診,並定期抽血檢驗「攝護腺特意抗原」(SPA),如有異常應儘速接受檢查及治療。



◆ 咖哩可延緩失智 對抗腦中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7001866-260108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7日 鍾玉玨/綜合報導

咖哩不僅是香料,據德國最新研究,它可能也具有修補受損腦神經細胞的醫療效果,可治療或延緩失智,以及對抗腦中風。

根據德國於利希「神經科學和醫學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咖哩內含的薑黃酮(turmerone)成分,可以刺激神經幹細胞(NSC)增生,分化變成神經元(神經細胞)。

由於神經元負責訊息接收、整合與傳達,也是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關鍵,因此醫界下一步將研發如何把薑黃酮萃取物製成新藥,刺激NSC增生,繼而修補受損神經元或刺激神經元新生,藉此治療或延緩失智,以及治療腦中風。

研究團隊將不同濃度的薑黃酮注射到實驗鼠的腦內,結果發現腦室下區(SVZ)與海馬迴2部位變得更活躍,面積也變大。這2個位置正是哺乳類成腦神經元新生之處。薑黃酮濃度愈高,NSC的增生速度也愈快,有些實驗鼠的NSC增生速度提高了8成,分化的速度也加快。

研究員魯格說,醫界已發現若干成分有助於刺激NSC增生,但鮮少成分像薑黃酮還有助於刺激NSC分化成神經元,這正是再生醫學努力的主要目標。

不過研究團隊提醒,實驗還只是初期階段,薑黃酮能否嘉惠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刺激其腦細胞新生,目前還是未知數,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分析,切勿為此一窩蜂搶購咖哩。

fsj 提到...

專家觀點/臨床試驗揭露 愈來愈重要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965639.shtml

【經濟日報╱陳培哲】2014.09.29

生技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也是專業的生意。在台灣,由於生技產業受到政府支持、群眾追捧、媒體報導,熱度與日俱增,各項似是而非的資訊鋪天蓋地而來。前一陣子常聽到有人說,連歐巴桑都知道「臨床試驗」,還會以「進行到第幾期」來判斷投資標的的優劣。雖然臨床進度並非判斷新藥價值的唯一依據,但這也可以說明,臨床資訊的有效揭露,對投資大眾而言,日益重要。

近期,基亞事件所帶來的餘波,已經逐漸平息,台灣生技產業彷彿又恢復了生機,似乎是將要迎來春天、百花齊放的前夕。但我仍要說,投資大眾若要搞清楚生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不盲目投資,那麼驗證公司新藥研究的進度與結果,就顯得必要。

美國是生技產值的第一大國,全球幾乎有志於新藥、生技領域開發的公司,都會以美國為主要市場,也因為如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法規,也最受到生技產業的重視,而美國生技產業業內的各項規定、做法,通常也會成為產業指標。「臨床試驗揭露」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臨床試驗揭露」是我個人自創的名詞,乃是相對於「公司財務揭露」而言。當前,只要是具備成熟資本市場的國家,主管機關通常會規定各上市櫃公司,須定期在公開的網站上,揭露公司的財報、重大訊息等,以作為大眾投資參考的依據。

但有趣的是,以台灣生技業來看,各新藥股大多仍處於虧損的階段,不可能有所謂的「本益比」可參考,但卻絕大多數都受到投資人青睞,讓股價居高不下。有人說,那是資本市場就個別公司產品線當前臨床試驗進度、換算目標市場的商機、未來可能的貢獻度再折算回來,所得出的一個目標價。若果,臨床進度的揭露,更形重要。

由於當前的國內生技業,臨床進度隨人喊,市場規模也隨人估,若遭遇有心人為了炒作股價,而亂放消息,那本來一樁投資的美事,可能演變成一場腥風血雨,這絕非投資大眾所樂見。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幾年前,因為科學研究上的需要,成立了一個「登錄臨床試驗」的網站,叫做「clinicaltrials.gov」。當前只要是正規的新藥開發公司,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會在這個網站上註冊、登記,詳載自家產品的試驗進度、結果等。

設立這個網站最初的用意,是為了讓科研人員有「失敗的案例可以參考」,希望全球新藥開發的單位,都能將自家研究案到這個網站上註冊登記,未來,讓從事新藥開發的人不必重蹈失敗的覆轍,也可以從失敗的案例中,找出成功的契機。

任何人只要上這個網站,在搜尋方框裡鍵入想要找的新藥名稱,一按搜尋鍵,這個產品的臨床進度、試驗結果、最新概況都可一目了然,如果有炒股集團想亂喊試驗進度,一查便知。

那如果沒有登記怎麼辦?美國現在有個不成文的規範,幾乎全球知名科學(生技)期刊,都認可這個網站,如果有單位正進行臨床試驗卻未在該網站登記,那期刊絕不接受這類的研究論文發表。又換言之,如果有公司聲稱產品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卻不見在此網站登錄,那投資人就應當要小心了。

(作者是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相關報導:

* 台廠攻特色藥 拚後發先至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965658.shtml

台廠攻特色藥,後發先至,多家陸續報喜,除了益得、泰合藥陸續登錄興櫃,另外健亞、台微體產品有新進度,而下一波包括杏國、保瑞藥都將掛牌,讓下半年生技業熱鬧滾滾。

上述台廠多半是遵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特色藥法規505(b)(2),據統計,全球藥品市場約9,000億美元,主流為新藥占6,500億到7,000億美元,特色藥市場達1,200億美元(逾新台幣3.6兆元),還在陸續成長中。

....所謂特色藥,在美國FDA法規中定義為,新衍生化合物、新複方、新適應症、新使用途徑、新劑型和新使用劑量及新單位含量,若依法申請該法規審核且核准通過上市,將可擁有三到五年市場專賣權保護。

fsj 提到...

全身上到下 都歸腦袋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7766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2014/09/29

50多歲的男子,車禍撞傷腦部,雖然外表無異,生活功能也尚正常,但總會在煮中藥給太太補身子的時候,加入口香糖,而且煮完後不是拿給太太,而是拿去餵狗。男子這些不合理的行為,無從解釋,醫師說,這就是頭腦的奧祕。

大腦不正常 整個人就走樣

「你以為自己在主宰身體,其實我們都是被腦神經細胞所主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頭腦主宰人體一切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還有人們的感受、想法、欲望、心情,甚至所有決定,都是頭腦細胞的作用。要證明這個道理很容易,只要我們的腦神經細胞功能不正常,整個人就走樣了。

人的一生 都在追求多巴胺

蔣永孝說,我們窮極一生努力工作,追求成功,說到底就是為了滿足頭腦中幾個稱為「多巴胺」的激素,它是腦中的回饋中樞,當多巴胺釋放時,我們就會覺得快樂、舒服,在小鼠試驗中也發現,牠寧願捨棄最喜歡的糖水,也要選擇多巴胺。

「整個大腦的運作就像合唱團,少了幾個團員,合聲就不一樣了。」蔣永孝說,例如思覺失調症,大腦結構用影像學檢查都與常人無異,但腦中傳導物質出了問題,所以整個人的想法、感覺就異於常人,這樣的人想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辦法。關於大腦的小知識,醫師這樣說:

大腦需要休息

大腦和所有的細胞一樣都需要休息,睡眠可把腦中代謝物排除,所以每天都應有正常的休息,腦細胞才能繼續運作,所以在極度疲勞、睡眠不足的時候,常做出錯誤決定。

顏色可幫助記憶

所有感覺都可增進大腦記憶,例如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視當下接受刺激的程度,刺激愈大、記憶愈深刻,例如很多人會留著從小陪伴的小被子,因為當中有安全感的記憶連結。

大腦不會感覺疼痛

頭皮、腦膜會感到疼痛,裡頭的大腦就不會了,所以在開腦手術中,醫師在腦部進行許多動作,病人不會有感覺。

大腦有性別之分

已有研究發現,女性頭腦中的右腦與左腦的連結多於男性,表現在協調、統合、感受力等能力上。男女思維的主要差異仍來自於荷爾蒙,例如女性懷孕後,荷爾蒙跟著改變,腦中就會出現「安全」的需求;男性在青少年時期會比較躁動等。

大腦可以鍛鍊

的確,大腦網絡連結與小時候成長環境有關,比如說父母學音樂,會讓孩子從小接觸音樂環境,大腦中網絡中聲音的連結,就和沒有接觸這樣環境的人不同。重複暴露的確會讓記憶更深刻,但須注意力集中才會記得起來。

大腦細胞會再生

出生時腦細胞最多,約七歲以前腦中的連結會定型,沒有使用到的腦細胞就會死亡,目前知道記憶細胞會不斷新生,而運動可讓腦細胞活得比較健康,也幫助記憶細胞新生。

大頭未必比較聰明

體格與腦容量不相關,腦的皺褶越多表示腦表面積越大,人類是所有動物中腦皺褶最多者,所以可優於其他動物進行複雜的數學計算,例如從地球到火星、月球的距離都是計算出來的,非其他動物可及。

關於腦科學

大腦很神祕 我們懂得很少

「我們對頭腦的了解僅是冰山一角。」蔣永孝說,頭腦分為額葉、顳葉、頂葉、小腦、枕葉等,額葉體積最大,主要控制感覺、情緒、手腳活動;顳葉裡有海馬迴掌管記憶力、杏仁核掌控脾氣;枕葉也與記憶、視覺相關等,腦中沒有一塊區域是浪費的,只要某個區域的腦細胞功能不正常,就會引發疾病,例如負責語言的區域受損,就無法順利講話,即使聽得懂也無法回答。

對於腦科學的研究至今,僅能了解受傷區域產生的症狀,但是對於正常情況下,腦中感覺區的連結,例如看電影時除了視覺、記憶區連結運作外,其他區域如何運作,都待進一步研究。

※ 相關報導:

* 大腦有多重?窺看你的腦袋瓜!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7770&kdid=AR10&r=1

最近的熱門電影「露西」探討人類的腦力極限,一般人只用到腦力的10%,女主角卻發揮到100%。在現實生活中,忙碌的現代人多半只感到腦力不夠用、腦細胞好像死光光了。「咦?我走到廚房來幹嘛?」「怎麼就想不起那個人的名字?」明明還沒老,卻感覺記憶力大減、未老先衰。腦袋真的會提早老化嗎?還是我們沒有好好善待它?

* 知道自己健忘 八成不是失智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7767

....「自己走進來的,八成不是失智症。」甄瑞興說,真正的失智症患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病情。但看到愈來愈多不是失智症患者,卻以為自己得了失智症的人,代表現代社會壓力大,健忘已是文明病。

歸納讓現代人記憶力減退的原因有三大項:

一心多用 活像八爪章魚

人際複雜 壓力大煩惱多

不用大腦 什麼都靠手機

....甄瑞興說,大腦越是常用會越敏銳,如果因為仰賴手機的功能,不讓大腦去記憶,或是去複習記憶,腦力是有可能退化。

* 記憶4步驟 健忘還有救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7768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表示,記憶分為長期與短期,要將資訊轉為長期記憶,必須透過「理解」、「整合」、「組織」、「反覆提取」程序。從接觸資訊起,理解資訊並透過整合,將資訊有組織編碼,儲存在腦袋裡,再透過不斷的複習才能永久記憶。

篩選資訊 別全盤接收

創造連結 能幫助記憶

分類串連 能舉一反三

隨時背誦訓練



◆ 桃園全球第一台 自動化人工呼吸器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967676.shtml

【聯合報╱記者葉臻/平鎮報導】2014.09.30

壢新醫院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研發的自動化人工呼吸器,將申請專利,成為「全世界第一台」能自動偵測病人病況作調整的呼吸器,並結合新推出的專責照護制度,有效提升病人的照護品質。

壢新醫院副院長吳清平說,過去的人工呼吸器是半自動化,常需要護理、醫師人員在旁手動測量、調整,近年來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徐國鎧,藉由創建E-ICU硬體系統,讓機器內許多複雜的資訊可以整合,做出自動化的調整,「雖然第一代的模型已經出來,但還需要一些時間才算大功告成」。

「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專業上的溝通、整合。」吳清平說,自動化人工呼吸器從研發到現在歷時20年,前15年是國防醫學院與台灣大學合作,這5年則是壢新醫院和中央大學一起研發。

fsj 提到...

除幽門桿菌 罹胃癌率降25%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7604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0.03

台灣鄉村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的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息息相關。國內團隊研究,感染幽門桿菌後,若能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至少可將胃癌發生率降低25%。研究成果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防胃癌策略報告,推動胃癌的篩檢與預防。

胃癌有「慢性發炎、胃萎縮、胃癌」三部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當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15%到20%可能演變為胃潰瘍,甚至有1%到3%會發展成胃癌或胃淋巴瘤。

馬祖是全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最高的地區,台灣研究團隊從2004年起,每年在馬祖進行約2000人的胃癌篩檢,發現若胃裡有幽門桿菌,進行抗生素治療五年後,不僅幽門桿菌盛行率從六成下降到一成,也顯著降低胃萎縮發生率77%、消化性潰瘍降低67%,胃癌發生率降低25%,預估到明年胃癌發生率更可降低50%。

幽門桿菌 胃鏡、糞便能篩檢出

李宜家說,幽門螺旋桿菌除了可透過吹氣、胃鏡檢查,還可以用糞便篩檢,研究團隊前年和去年陸續在彰化、宜蘭進行試辦計畫,透過糞便篩檢,可以一次篩檢大腸癌(潛血)、胃癌(幽門桿菌)。若檢出有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約7至14天,健保給付1000元,防癌效益高,值得推廣。

雖然國際間都瞭解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元凶,但台灣在社區進行實證研究,是國際間第一次。由於日、韓、大陸、東歐、南美等地都是胃癌的高發生地,世界衛生組織非常重視台灣的經驗,認為防胃癌要重視篩檢與治療。

由於幽門桿菌是經口傳染,李宜家建議,共餐時一定要公筷母匙、注意飲食衛生,且要少吃高鹽、醃漬物,空腹時也盡量不要喝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飲料。李宜家說,如果有胃痛等不適,不要依賴胃藥,應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篩檢。

※ 相關報導:

* 她腹脹7年就醫無效 Google查出病因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976364.shtml

....東網報導,鮑威爾有一個孩子,但持續的腹脹卻讓她像是懷孕多年。她曾接受手術,但病情依舊。後來一名醫師告訴鮑威爾「妳血液含鈣量太高」,鮑威爾於是從Google輸入自己的病徵,幾個月後,她從網路上查出自己可能是患上罕見的副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parathyroidism),此病通常是甲狀腺分泌失調引起,由於副甲狀腺素過多,血液裡的鈣增加,進而引發一系列病徵。



◆ 研究:愛滋病源自1920年剛果金夏沙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976594.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0.03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2日說,如今在全世界流行的愛滋病病毒「幾乎可以肯定」起源於大約100年前的中非最大城市、今天的剛果民主共和 國首都金夏沙。

新華社報導,自從愛滋病作為一種傳染病出現以來,全世界共有7500萬人感染。人們雖知愛滋病毒最初來自非洲中西部的靈長類動物,但具體起源地和傳播途徑仍存爭議。

為了幫助闡釋愛滋病傳播的早期歷史,歐美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一個愛滋病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庫的數據,重建HIV-1病毒M群(HIV-1 group M)的遺傳歷史。愛滋病病毒分為1型和2型,1型又分為M組、O組和N組,其中僅HIV-1病毒M群呈全球性流行,約90%的愛滋病病例都是感染這種病毒。

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HIV病毒1型M組的共同祖先最早出現於1920年左右的金夏沙,那個時候剛果民主共和國叫做扎伊爾,是比利時殖民地,金夏沙則叫做利奧波德維爾( Leopoldville)。

愛滋病病毒從黑猩猩、大猩猩或猴子身上傳播到人類身上至少有13次,但只有HIV-1病毒M群引起流行並最終傳到全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1型M組出現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

負責研究的牛津大學教授派伯斯(Oliver Pybus)說,1920年至1960年間,一場「完美風暴」促成HIV-1病毒M群在當時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流行,相關因素包括城市人口增長、繁忙的運輸網路、性交易增加以及未經消毒的注射行為等,其中最關鍵的是鐵路系統。該國殖民時期的記錄表明,1940年代末期,每年超過100萬人途經當時中非最大的城市金夏沙乘火車出行。

研究表明,HIV-1病毒M群隨運輸網路從金夏沙傳至剛果民主共和國最南部和最北部的城市,那裡連接南部非洲和東部非洲,成為最早的次級傳播中心。196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前後,愛滋病病毒進入更大規模人群傳播,最終傳遍全世界。1981年,美國首次確認愛滋病病毒。

派伯斯說:「這種病毒最初從動物傳給人後,它擴散成為流行病只有一個很小的『窗口』。到了1960年代,曾經促使這種病毒傳播到更大範圍的運輸系統,包括鐵路在內開始衰落,但此時愛滋病流行的種子已經在非洲撒下。」

fsj 提到...

史上首例 移植子宮成功產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78006.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4.10.04

一位天生沒有子宮的瑞典婦女接受子宮移植,上個月生下孩子,寫下移植子宮生育的醫學史首例。

這位36歲的女性接受一位61歲的家族好友捐贈子宮,男嬰早產但健康,目前母子均安在家,詳細過程即將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 (Lancet)。

早先專家懷疑移植的子宮能夠培育胎兒,因癌症失去子宮或天生沒有子宮的女性想生孩子,只有求助代理孕母;瑞典這個例子為她們帶來生兒育女的希望,只是這個選項仍在實驗階段,無完全把握。

也有專家質疑,這個選項對許多有此需求的女性是否切乎實際,因為價格昂貴,過程漫長又充滿風險;瑞典這個成功案例,費用由一個慈善機構負責。有批評者說,從活生生的人身上取用子宮是不道德的,捐贈者不是為了救自己的命而切除子宮,未免太冒險。

這個案例的夫婦都是運動員,妻子有健康的卵巢,但沒有子宮;捐贈者生下兩個孩子後,走過停經歲月,但子宮健康。

從移植到分娩,受贈者服用三種抑制免疫藥,使她的身體不排斥新器官;移植六周後,她來經,那是新子宮健康的徵象。

一年後,哥德堡/斯德哥爾摩大學婦產科團隊確定子宮功能仍然良好,將以她的卵子與她丈夫精子合成的一個試管胚胎植入子宮。整個過程中,她遇上三次排斥 (一次在懷孕期間),都以藥物克服。

嬰兒的成長,以及子宮與臍帶的血流都正常,直到懷孕第31周,母體發生危險的高血壓狀態「妊娠毒血症」,加上胎兒心跳速率不正常,於是在9月剖腹生產。

寶寶1755公克,以31周大的嬰兒來說是正常的,出生十天後離開嬰兒加護病房。

醫療團隊現在擔心剖腹生產時是不是傷了子宮,因此必須等待數月,才能確定移植的子宮是否安好,能夠二度生育。

之前全球曾兩度嘗試移植子宮,一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在土耳其,結果都未能活產;英國、法國、日本等地也有團隊在努力,但都使用剛往生者的子宮,不是由在世者捐贈。

※ 相關報導:

* 移植子宮 醫師:不必要冒的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77976.shtml

一名天生無子宮的瑞典婦女,接受一位61歲友人捐贈子宮移植後順利產子;國內醫師表示,子宮雖會老化,但仍可用,不過器官移植主要目的是維生,實在沒必要冒著感染、吃抗排斥藥等問題移植子宮。

國內一年因疾病切除子宮人數約8000到1萬例,先天無子宮者,每4000到5000名女嬰大約有一例,若以國內每年新生兒20萬人推算,國內一年約增40多人。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器官移植目的主要為維持生命,沒子宮不會影響生命,沒必要冒險移植子宮,無子宮婦女想生兒育女,可以討論代理孕母等問題。

fsj 提到...

技術亮點/智慧醫療 革新健康觀念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980379.shtml

【經濟日報╱卲耀華】2014.10.06

「你今天吃藥了嗎?」這個問題,對大多數健康的人而言,或許沒有意義,但對慢性病患者而言,卻是一件大事。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慢性病患者,每天吃的藥量,就像在吃飯,那還有什麼生活品質可言?但這個疑難,將會在「智慧醫療」得到解決。

所謂智慧醫療,要從近幾年當紅的「生物經濟」說起,顧名思義,即未來大多數人類經濟活動,都不可避免的與生物科技相關;生物經濟這個名詞衍生出幾個子名詞,還有紅色生技、綠色生技、白色生技。

其中,紅色意指「傳統的醫療方式」,綠色偏指「利用生物科技的方法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另外,白色則是指「以智慧、創意的生物技術,從預防、保健到治療,維護人的健康」,即是智慧醫療。

那麼再想像一下,一個慢性病患者,從每天本來要服用一碗飯的藥量,變成只要戴上一個能夠緩慢釋放藥物的「智慧手環」,而這個手環還能計算健康數據、連結雲端醫療網絡,還有一個專屬的真人健康秘書在雲端上。聽起來好像很遙遠,但這已經不是想像,而已經有人著手開發。

譬如,美國的卡內基美隆大學(CMU)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醫學院合作,用科技技術透過共同在匹茲堡醫學中心內部的「生活品質研究中心」,打造全新的醫療、給藥方式。

此外,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都紛紛投入這樣的研究。

這類研究,在台灣也不乏其人,如工研院生醫所、清華大學等,近期就著手投入「智慧醫療」的領域,希望透過治療觀念的改變,帶給人類更好的生活品質。

未來,智慧手環不僅是給藥,還可以是個人健康管理穿戴工具,從每天生活管理、遠端連結的「真人健康諮詢師」,可以隨時給你建議,包括運動、飲食、服用保健食品等,不一而足。

進一步說,透過這個智慧手環,它可以整合一般人一天「健康之所需」,透過監測身體狀況,就有人可以建議你今天該吃什麼、運動量應該多少、健康食品可以怎麼吃,有效的利用醫療資源,達到最高的醫療價值,個人也可以從「預防」做起。

再進一步說,如果一旦使用者生病,專屬的醫師也可以很快從這些資訊中,找到致病的成因、治病的方式,一舉數得。

不過,透過智慧手環給藥,現在仍有一個技術上需要突破的地方,即是,目前暫時僅限於投放,能透過人體皮下吸收的「小分子藥物」;如果非得經過血液傳送或者大分子的藥品,暫時還無法加入智慧手環的行列。

但由於「白色生技」如今已成為顯學,智慧醫療也逐漸滲透現代人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治療方式達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已經成為共識。

譬如,把過去需要「打針」才能給藥的適應症,開發出口溶膜、貼片等,或者本來需要每周打一針的慢性病,提高其藥效並降低使用量,轉變成半年打一針即可,諸如此類都是智慧醫療觀念所帶來的成果。

(本文是工研院生醫所所長卲耀華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



◆ 自體細胞培養陰莖 重振雄風不是夢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19176

自由 2014-10-06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歷經20年研究,美國科學家6年前以兔子進行實驗,成功在手術切除陰莖後,以自體細胞使陰莖再生,而後移植回兔子身上,交配生育功能一如往常。現在,同一批科學家以人類自體細胞培養出人工陰莖,並開始測試它們的強度、功能與持久度,期盼5年內可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進行人體測試。若測試成功,因癌症切除陰莖、陰莖創傷或有先天陰莖缺陷者,將可透過移植重振雄風。

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中心(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團隊,正以機器進行擠壓、延伸、扭曲等測試,觀察6個自體細胞培養的人類人工陰莖是否能適應日常使用,並灌入液體測試勃起功能,評估它們在安全性、功能性與持久度方面的表現。
5年內可望人體實驗

2008年監督研究團隊以兔子實驗成功的亞特拉(Anthony Atala)教授說:「兔子研究很讓人振奮,但要取得人體試驗許可,我們仍需確定安全與品質。要展現那些材料沒有毒,也必須一步一步地詳細說明製造程序。」

亞特拉團隊先將病患殘留的陰莖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4到6週,同時將捐贈的陰莖浸泡在溫和的清潔劑內洗去所有細胞。2週後,捐贈陰莖變成一個沒有細胞的海綿體骨架。接著團隊將培養出的病患平滑肌細胞「種」到支架上,再植入血管內皮細胞,創造出人工陰莖。

由於這種人工陰莖是以病患自體細胞培養而成,可避免器官移植後出現免疫排斥的高度風險;但由於是利用病人特有的陰莖細胞培養而成,不適用於女性變男性的變性手術。由於現今醫界治療陰莖天生缺陷,或因疾病、創傷等因素失去陰莖的症狀時,大多是從病患上臂或大腿移植皮膚進行陰莖重建,接著植入人工陰莖來模擬勃起,若亞特拉團隊的人體試驗成功,將是相關治療的莫大進展。

fsj 提到...

向癌症說掰掰 清華楊孝德教授研發全方位癌病監控
http://n.yam.com/taiwanhot/place/20141007/20141007602120.html

台灣好新聞-2014年10月07日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醫學科學系楊孝德教授研究團隊研發全新癌症檢測技術,以分子、細胞、系統的整合醫學檢測技術,提前從血液細胞中訊號分子的表現來進行癌症前期檢測。此檢測技術可望掀起醫療新革命,讓癌症治療不再措手不及。

楊孝德教授研究團隊在基因體與蛋白質體的茫茫大海中,耗費35年由無至有,從初期訊號傳遞的生化學、蛋白質化學,中期的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化學等,以至晚期的系統性臨床病理研究的分子、細胞、系統癌相關慢性病的整合醫學,堅守「多受質多功能全方位的訊號傳遞分子」,以「細胞免疫細胞、組織修復細胞、細胞免疫幹細胞及組織修復幹細胞」為標的,進而發現在各種腫瘤微環境內骨髓幹細胞的細胞核中,會有該訊號分子的過度表現,此失控的骨髓幹細胞是各種癌幹細胞早期形成及先期轉移的重要因子,在各種癌症扮演致命性的關鍵角色。

該項核心技術最近也被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及史丹佛研究團隊相繼證實為最具潛力的指標。該技術可應用在各種癌症病人(提供各種癌症預後預測及空窗期的治療第二意見)、癌症家族的早期診斷(評估個人健康狀況、癌症及其相關慢性病早期篩檢)、一般人預防及創新預防治療、臍帶血公司(檢測臍帶血幹細胞健康狀態)、藥物開發公司(為藥物臨床試驗篩選受試者,以提高藥物試驗有效性)及保險公司(保險級距規劃)。

楊孝德教授表示,新技術利用訊號分子在細胞中的過度表現,以家裡有癌症史的人實際檢測,出現帶有訊號分子細胞的頻率就高出一般人數倍。經由這種技術,從細胞中的訊號得知風險,平時就可以做矯正,減少腫瘤產生的機會。除了一般人的癌症前期檢測外,新技術也可提供癌症病患的術後預測及空窗期治療意見,新技術從病人開刀時取出的檢體,進行檢測,診斷組織免疫、修復等細胞的訊號,了解復發或移轉的危險度高低,評估病人的疾病狀態及治療效果,進而提供全方位癌病監控。由於該項技術是診斷組織恆定異常,可極早期介入並矯正癌症及其相關慢性病的形成,因此亦可作為一衛教指標,喚醒全民對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視,在訊號出現初期就抑制可能產生的腫瘤,預期將可大幅降低醫療照護的支出。

楊孝德教授強調「擒賊先擒王」理念。他說,在長期壓力、慢性發炎及老化過程所引發的訊號傳遞分子病變,顯現在骨髓幹細胞,正是體內細胞免疫及組織修復由守護天使逆轉為妖魔化身的開始,經過長時間惡性循環,進而啟動數以百計基因的異常表現,使早期形成及先期轉移的癌幹細胞由休眠中活化、蠢蠢欲動,最後產生致命性惡性腫瘤的大爆炸。先期偵測、及早改變生活型態、增強自癒力,特別是好發高危險群的癌症家族更應該早期診斷,及早尋求醫師們必要性的預防治療,使身體微環境恢復應有的恆定性,讓細胞免疫及組織修復再度轉化為守護天使,令癌幹細胞沒有生存的空間。

清大表示楊教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整合了各家理論,不僅建立具革命性的論點,實際在臨床檢體上驗證,更有可以具體實施的技術方案,目前該技術已取得臺、美、中國大陸、澳洲、日本、歐盟等多國專利。

fsj 提到...

李嘉誠攻生技 人造皮革將亮相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8985188.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2014.10.08

一直熱衷於發展創意科技的香港首富、長江實業董事局主席李嘉誠,旗下基金會繼發表「人造蛋」之後,「人造皮革」也將於周內展示。他表示,將繼續大力投資有價值潛力的初創公司。

香港文匯報報導,李嘉誠私人創投基金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近年轉攻生物科技及高新科技行業,之前所公布的新科技,不論是「人造蛋」公司Hampton Creek,或是LED燈公司Nanoleaf,均對時代產生衝擊。

搜狐理財報導,在美國科技公司ModernMeadow最新拿到的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融資中,就是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帶頭入股。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ModernMeadow公司主要研發生物組織工程技術,透過抽取動物的細胞,可以在不進行基因改造的情況下再培植皮革,甚至肉類。

ModernMeadow於2011年由Forgacs父子及一批科學家成立,他們利用新技術發展生物材料。公司網站顯示,研究範圍是以生物組織工程學,利用培植的方法製造皮革,不再需要屠宰牛、羊等動物,可以節省大量飼養費用,長遠來看,可減少畜牧業所需的土地及水源。

ModernMeadow發言人透露,新技術將可以降低皮革產品的成本,現階段主要集中製造高級牛皮,但已開始培植其他動物皮革,例如羊皮和鱷魚皮,下一步將推更多中低端產品。

富比士數據顯示,李嘉誠擁有估計超過310億美元(約新台幣9,437億元)身家,單單放於初創公司之上的投資額就高達3.5億美元(約新台幣107億元)。

雖然投資額巨大,但維港投資與李嘉誠均強調,基金不會漁翁撒網,只會專注於「顛覆性」的初創公司。

李嘉誠基金會與維港投資經常到大陸各地舉行名為「科技夾子」的展覽,5月出席廣州「科技夾子」的六家公司中,就有四家是生物科技公司。



◆ 正常吃也得糖尿病? 穩定血糖關鍵MAP4K4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8612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10.08

國家衛生研究院在糖尿病致病因素研究有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研究免疫反應運作時意外發現,動物實驗中培育的小鼠,將其T淋巴細胞酵素蛋白激酶(MAP4K4)去除後,小鼠「不太對勁」,不但血糖高、胰島素高,且出現傷口不易癒合、腳腫、白內障等糖尿病症狀,尤其吃高脂飼料小鼠更為嚴重。

免疫反應 導致糖尿病發作

這項歷時四年研究認為,糖尿病與免疫反應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的自然系列期刊《自然通訊》,未來若臨床驗證成功,建議增列為健檢項目,驗血時加驗T淋巴細胞酵素蛋白激酶。

一般認為糖尿病與高油、高糖飲食有關,但有些民眾認為自己飲食正常,不明白為何還是罹患糖尿病。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台灣生技醫藥講座譚澤華,率領莊懷佳博士等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團隊,歷時四年研究發現,在正常飲食下發生第二型(成人型)糖尿病,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的致病機轉。

莊懷佳說,這項研究發現飲食與免疫系統都會影響糖尿病,她解釋,T淋巴細胞平時處於休息狀態,當碰到癌細胞等不好的東西時,才會開始工作、活化,來消除癌細胞等。

MAP4K4將成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標靶

研究發現,當T淋巴細胞的酵素蛋白激酶MAP4K4消失時,T淋巴細胞會一直處於活化狀態,也就是處在不斷工作的狀態,此時會持續分泌細胞激素IL-6,進而透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刺激脂肪組織,抑制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訊息傳遞,無法維持血糖恆定,造成血糖持續上升發生糖尿病,甚至導致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這項研究首度發現,發炎性T淋巴細胞活化與脂肪細胞的相互調控作用,解開為何正常飲食下,還是會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研究也發現,讓剔除蛋白激酶的老鼠吃高脂飼料,血糖會飆得更高,因此要預防病,飲食也不能偏廢。

莊懷佳說,未來將持續針對糖尿病患者驗證其T淋巴細胞中蛋白激酶是否下降,並了解其下降的原因,未來酵素蛋白激酶MAP4K4可望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潛力生物標記或治療標靶,並建議列為健檢項目之一,提早預防糖尿病。

fsj 提到...

C肝革命性口服藥 美准上市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93481.shtml

【經濟日報╱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2014.10.12

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治療C型肝炎的口服藥10日獲美國當局核准上市,將能開始銷售第一款號稱不需搭配藥物、日服一粒就可治癒大多數C肝病患的藥丸,可望終結目前主流的注射療法。但這項療程也要價不菲,可能使藥廠和健保業者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張。

吉利德公司10日宣布,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已批准這款稱為Harvoni的C肝口服藥,可治療最常見的第一基因型(genotype 1)慢性C型肝炎病患者,約影響75%C肝病毒感染者。

吉利德表示,新藥Harvoni是以吉利德暢銷藥Sovaldi為基礎,再加上另一種稱為Ledipasvir的藥物,包裝成單顆橘色藥丸,只要每天服一次,大多數C肝患者就可望治癒。若以典型C肝患者接受12周治療計算,Harvoni費用為9.45萬美元。

相較下,Sovaldi去年底隆重上市,但一個典型療程下來要價8.4萬美元,還必須搭配其他療法,因此備受批評。分析師估計,Sovaldi開賣頭九個月來,已為吉利德帶來約90億美元進帳。

C肝醫藥費用節節高漲,對健保業者構成壓力,也升高保險商與藥商緊張關係。

但藥商宣稱,革命性的C肝新藥提供可防止肝癌的治療,且能避免所費不貲的肝臟移植,長期而言更省錢。

醫療行銷經濟公司顧問柯拉薩說:「若某外科醫師宣布,已開發出一種外科手術,只要花20萬美元就能治癒90%的病患,大多數人眼睛眨都不會眨一下。」

就C肝治療而言,醫師、病患一直等待Harvoni上市,因為這款藥可用口服,無須像Sovaldi還需另外再接受注射。注射可能產生抑鬱、疲備和頭痛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新藥療效比其他含Sovaldi的療法好,可治癒病患的百分比更高。

※ 相關報導:

* 美C肝新藥 1錠3萬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93488.shtml

C型肝炎治療出現新曙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十日核准口服C肝新藥Harvoni上市,只要日服一錠,毋須搭配其他藥物,十二周療程便能有效殺死C肝病毒。只是此藥每錠單價超過台幣三萬元,美國健保恐難給付。

Harvoni是首款全口服、毋須搭配其他療法的C肝藥物,每錠一一二五美元(約台幣三萬三七五○元),一套療程十二周,費用高達九萬四千五百美元(約台幣兩百八十三萬元)。



◆ 拓墣產研專欄-Google VS. Apple 健康醫療平台布局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2000091-260204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12日 作者/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崔永濤

健康與醫療領域和行動裝置結合的方向已成為快速發展的項目之一,不論是醫療保健或是醫療監控領域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加上近年來健身運動與醫療資訊化的風潮持續延燒當中,及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快速普及率日漸提升,相關的運動、醫療相關的手機應用層出不窮,成為行動照護mHealth (Mobile Health)的主流應用介面,也帶動各種健康管理應用程式。預計2014年行動健康與醫療相關應用產值達到29億美元,2015年將成長1倍達到41億美元,商機十分龐大,也成為手機大廠積極布局的領域之一。

智慧型手機市場巨擘Google與Apple的競爭,從行動領域延伸到健康管理,目前已各自展開攻勢。從各自為陣營打造的健康平台可以看出,健康管理應用開始跳脫以手機為主的模式,不再是以手機為核心的模式發展,不同裝置也可以獨立運作,不論是穿戴式裝置、手機、Web等未來都將成為健康管理應用的終端,以平台應用發展為主。預計行動健康管理領域仍然是平台商主導的局面。目前以Google與Apple兩強爭霸中,還看不到成功的商業經營模式,但在Google與Apple開始將健康數據整合,擁有大量雲端數據後,未來可衍生出的商業模式更多,更有機會結合醫療體系,其相關數據可提供作為醫療參考。

Apple力推HealthKit

Apple於2014年iOS 8中發表了健康應用平台HealthKit,HealthKit提供了一個資料庫統一紀錄各種健康相關的數據,讓不同使用HealthKit API開發的第三方App,可以共享相關健康數據,解決不同健康App間彼此資料不共用的問題。

目前所有健康應用的穿戴式裝置或運動紀錄的相關App是根本無法彼此整合在一起的,不同App或裝置之間的資料無法互通有無,更換不同的App或裝置就必須重新來過。而Apple的HealthKit讓所有開發健康、運動相關的App都可以直接讀取這些資料,並加以整合分析,甚至醫院可以透過連結,參考以前儲存的數據,作為醫療上診治的判斷。

Apple在mHealth領域布局已有數年,2006年開始就與Nike合作推出Nike+ iPod產品,將可放置在鞋中的感測器與iPod進行連線,監測運動狀況,而Apple在2013年推出的iPhone 5S增加感測器晶片M7,M7會持續監測各種感測器的數據,例如加速度計、陀螺儀、電子羅盤等,將各種感測器數據直接交給專門的晶片處理,可得到更快速即時的數據,達到更多元化的應用,也不會占用太多應用處理器的資源,就算紀錄了長時間,感測器也不會過分耗電。

Apple在推出M7的同時也釋出了M7的相關API,現在又提供了HealthKit平台,讓不同App間的健康數據可以彼此共享,未來更可能會結合iCloud,將數據上傳到雲端後經過分析做出更多元的健康甚至於醫療應用。也於2014年7月向美國商標和專利管理局提交HealthKit商標申請,商標使用範圍中涵蓋了手錶、健身傳感器和醫療裝置等。可以看出Apple將HealthKit帶到各種穿戴式裝置中,未來發展遠端醫療或健康助理的野心。

從Apple近年在健康應用領域布局跡象顯示,從最早與Nike合作,之後推出專門處理感測器資訊的M7晶片,到目前推出HealthKit及未來推出的Apple Watch,Apple一步步想要打造一個健康平台。目前也有消息表示Apple預計與醫院合作,未來將HealthKit中的資訊提供給醫院當成醫療資訊參考。可想而知Apple打造HealthKit後,可以收集到各式各樣的數據,還可以進行分析及應用,雖然目前還看不到一個明確的商業模式,一旦數據成功整合後,未來要用這些資料打造商業模式的障礙就相對低了許多。

Google Fit登場

為了不讓Apple專美於前,Google也不甘示弱,同時在2014年開發者大會的Google I/O中發表了健康應用平台Google Fit,除了跟HealthKit一樣提供第三方App的健康數據統一管理外,還可以整合各種穿戴式裝置的數據內容,提供多種API給開發者方便開發健康應用。目前的Google Fit SDK內含3個類型的API;Sensors API、Recording API及History API。

Sensors API提供開發者可以存取裝置上各種Sensor的原始資料,例如加速度計、心率計等Android裝置支援的Sensor,另外也支援穿戴式裝置的Sensor存取;Recording API是提供開發者多個API,可以將由Sensor取得的健康相關資訊記錄到資料庫;History API的主要功能是可以讀取資料庫中的歷史數據,除了讀取外,也可以進行修改編輯及各種相關應用。

依Google Fit的架構來看,主要可分為幾個部分,第一個是Fitness Store,其提供雲端的資料庫,提供各種相關數據的存取,讓不同平台中的不同App可以存取其他App或是裝置的健康數據,提供一個統一管理的平台環境,其他則是Framework、各種相關的資料結構及權限的管理。Google Fit目前先在Android上推出,未來目標是讓不同平台都可以使用Google Fit APIs,打造一個跨裝置的健康數據平台。

目前Google Fit的合作廠商有Nike、Adidas、Intel、RunKeeper、Polar、Basic等,可以看出不管是Apple、Google等大廠都朝同一個方向發展,極力跳脫單純用手機競爭的局面。

fsj 提到...

上海復旦發現青光眼致病基因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996437.shtml

【中央社╱台北13日電】2014.10.13

上海復旦大學今天表示,歷過3年合作研究,已經發現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致病原因,主要是體內ABCA1基因變異。論文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青光眼分為開角型和閉角型,原發性開角型是最常見的亞型,發生率高、初期不易察覺,不可逆且致盲率高。研究小組告訴中新社,此一疾病的治療僅限使用降眼壓藥物或雷射、手術降壓,以控制延緩病情發展。

復旦大學表示,研究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治療提供新思路,對早期診斷與標靶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團隊包括復旦的青光眼遺傳學研究小組、四川省人民醫院、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陳宇虹介紹,研究分為4個階段,共有2906名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5974名正常人參與,主要是比對患者與正常人的遺傳標記變異頻率。

研究人員最終篩選出7個與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密切相關的遺傳標記片段變異。進一步研究發現,7個變異標記中的4個就在ABCA1基因附近,顯示該基因與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密不可分。

此前研究發現,ABCA1基因原能維持人體生理功能正常運轉,基因變異後會導致細胞功能紊亂,進而引發疾病。

※ 相關報導:

* 卵巢癌抗藥性 與凝溶膠蛋白有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95088.shtml

卵巢癌位居女性癌症死亡第4名,多數的患者發現都已是晚期,治療效果不佳;癌細胞抗藥性強,成大跨國團隊研究發現,與體內的凝溶膠蛋白濃度有關,愈高愈易抗藥,希望藉此能研發出更有效的卵巢癌治療方法。



◆ 專家觀點/生物經濟時代 台灣拚出頭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8995008.shtml

【經濟日報╱錢宗良】2014.10.13

生技是當前顯學,美國白宮在兩年前發布了所謂「國家生物經濟藍圖」(National Bioeconomy Blueprint),全球經濟老大哥的這個舉動,標誌了「生物經濟」(Bioeconomy)的時代來臨。

生物經濟簡言之,就是生技所創造的經濟活動與效益,美國歐巴馬政府就是要藉由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創新與商業活動,帶動國內投資、提升就業率及經濟成長。

因此,白宮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在2011年10月起開始向生物醫藥、生物科技相關產業及研究機構徵集意見,歷經半年的規劃,才畫出這樣一個藍圖。但其實,台灣早在2009年已經啟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簡稱生技鑽石方案),鼓勵、扶植國內生技產業發展。

生技鑽石方案在2012開始微調,2013年行政院繼續推出「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簡稱生技產業行動方案),透過每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的討論,這一年來,台灣在新藥、醫材、兩岸醫管合作及法規各方面都續報佳音。

生技產業行動方案已經邁入第二年,行政院又開始構思下一個生技藍圖。科技會報副召集人,也是科技政委蔣丙煌,已經規劃出一道「大生技產業」的概念,這個概念與美國的「生物經濟藍圖」可謂若合符節,也是台灣下一步要走的方向。

美國生物經濟藍圖劃定生物經濟的五大趨勢,包括:健康、能源、農業、環境及知識技術的分享,蔣炳煌委員則責成科技會報辦公室提出從新藥、醫材、農業、綠能、健康產業大方向出發,希望透過今年的BTC會議凝聚共識、找到方法,奠定台灣「生物大經濟」的規模。

在前任科技政委現任科技部張善政部長精心規劃推動的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在新藥、醫材、醫管等主軸,都已經獲得不少成效。另外,在生技新創公司的扶植上,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從選題、育成都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果;而法規面來說,爭議甚久的醫療器材的專法,衛福部已經研擬了草案架構,就等出行政院大門送交立法院審議。

更值得高興的是,今年底前,工研院、國研院及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等單位共同參與成立的「生醫科技與產品研發中心」,將要在竹北生醫園區落成。

從台灣生技整體來看,學研單位的成果豐碩,由國家型計畫研究產出成功案例,陸續獲得美國FDA-IND;轉譯則有工研院、生技中心等法人銜接推動;市場開發方面國內藥廠也都各自努力並屢傳佳音;而法規方面,有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積極協助輔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加速審查效能;整合育成則有SI2C持續扮演關鍵角色,加上國內大小生技創投、天使基金如雨後春筍般陸續成立,促成臺灣生技產業蓬勃發展。

至於人才培育,科技部所規劃與史丹福大學合作推動「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計畫」(STB Program)已有成功的創業案例。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行政院推出的「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第一期培訓的100位博士中,除了少數回流學界繼續研究外,超過九成順利進入業界,有幾位博士菁英初入業界年薪就已經超越百萬元。

根據2014年美國科學人雜誌全球生技產業競爭力評比,臺灣從2012年的第21名進步到第17名,除持續領先韓國外,在2014年排名上甚至超越日本及以色列。在基礎建設及企業支持度等方面更是名列全球前十名。從上述報導來看,台灣的生技大未來,真令人期待。

(本文由科技部政務次長錢宗良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

※ 相關報導:

* 宣明智:東莞生醫園區 Q4啟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8995005.shtml

兩岸生技合作大進擊,共推產業合作、人才培育。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表示,籌備三年的「莞榕計畫」終於開花結果,近期將有三到四家台灣生技公司,正式在東莞松山湖生技園區設立公司,年底前約有六家公司完成進駐,由晉弘科技、訊映光電、普生生技、双美生技等打頭陣。

* 普生實驗室 搶進對岸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8994999.shtml

普生前進大陸,實驗室遍地開花。基因檢測公司普生表示,公司正積極規劃與大陸夥伴攜手合作,在大陸多個省市設立「第三方實驗室」,以服務當地診所、大型醫院等,搶入大陸肝病檢測市場。

fsj 提到...

時論─抗伊毒 新型疫苗大作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6000873-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16日 趙裕展

伊波拉病毒在西非大爆發,已累積8099病例,4033人亡故,死亡率近半,死狀甚慘,令人恐懼。最近美國已發生境內死亡的病人,而西班牙也傳出境內感染。世界銀行估計此波病毒肆虐有可能在全球造成326億美元以上的重大損失。

基因工程疫苗大展身手

防堵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但由於伊波拉病毒的高危險性,不太可能進行以病毒製作疫苗的傳統作法。因此各種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在對抗此致命病毒的戰役上大展身手。美國國衛院和葛蘭素史克藥廠合作,以改造的腺病毒將伊波拉病毒的一段基因帶入動物體內生產疫苗,經猿猴試驗效果良好;另外也和傑佛遜大學合作研發產生伊波拉病毒醣蛋白疫苗的狂犬病毒,動物試驗顯示有效,此疫苗將來可以同時對抗兩種病毒。

除了疫苗之外,核苷酸類似物被發現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毒基因複製,干擾病毒的微小RNA也在試測是否有效中。另外在加州的梅波(Mapp)生物醫藥公司很有創新性。他們以基因工程的方法讓菸草產生對抗伊波拉病毒的抗體,在動物試驗時顯示可直接中和病毒。

以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植物、取代昂貴的生物反應器,可生產有用的工業、醫藥蛋白,是科技產業的新方向。台灣植物基因工程的技術相當先進,以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的方法全球廣為應用,就是在台灣發展出來的;台灣抗輪點病毒的基因工程木瓜品種也相當有效。由於我們土地狹小,人工昂貴,除了傳統農業之外,也應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植物基因工程產業,農村的年輕人也才有出路。

現在中秋、國慶剛過,時序漸漸入冬。候鳥振翅南遷後,流行性感冒也將一波波來襲。依國際衛生組織(WHO)報導,流感每年造成全球約300~500萬人重症感染,25~50萬人死亡。以此角度而言,流感其實比其他病毒疾病對人類更具危險性。

對抗流感 同樣具有優勢

流感疫苗是一個發展很久,也較成熟的產業。國際衛生組織每年會依其調查的結果建議全球各國以特定的兩種A型及一種B型病毒做成三價疫苗。目前全球各國基本上都是將疫苗品系的流感病毒接種在雞胚,做成注射或鼻噴型疫苗,也有一些公司使用在細胞上生產病毒疫苗的方法。

製作疫苗時流感病毒的繁殖、處理都極危險而昂貴;有時因政治或商業考量,無法向他國取得病毒,近年來有人倡議用DNA疫苗並在老鼠實驗獲得成功。但展望較佳的仍屬基因工程製作的疫苗。美國的蛋白科技(Protein Sciences)公司以對人無害的昆蟲桿狀病毒生產血球凝集素蛋白為流感疫苗,去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核准上市。此疫苗安全容易操作,也不需取得流感病毒,因此具有優勢。

另外也有人以桿狀病毒或菸草生產出不含流感病毒基因的「類病毒顆粒」疫苗,效果不錯。最近台灣及他國的科學家發現將血球凝集素展示在桿狀病毒上可形成更進步的「仿流感病毒」疫苗,產量及安全性高,純化容易,效果極佳,這也是將來值得發展的方向之一。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有效,已是國際競爭的重點。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 生物科技再創新 皮革、牛肉可3D列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6000047-260202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16日 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美國Modern Meadow現代牧場公司利用實驗室製造出皮革和牛肉,這也是首位把生物科技應用於消費品最成功的例子。現代牧場創辦人安卓思佛格區(Andras Forgacs)受邀來台參加商周創新之夜發表演說,在食安問題頻傳的今日,分享「生物製造」的發展契機。

安卓思佛格區預見未來糧荒問題,力圖重建人類食物鏈,創辦的現代牧場公司研發培植動物細胞,用3D列印製造皮革、牛肉等技術。此次越洋來台,安卓斯特地帶來造價新台幣3,000萬元的生物製造牛肉,晶華集團董事長潘思亮率先試吃,現場還抽出一名觀眾品嘗。

安卓思指出,長出一磅漢堡肉要消耗近7磅的穀物、600加侖的水、75平方米的土地、排放12磅的二氧化碳。利用無汙染方式解決未來動物性蛋白需求,這種方法就稱為生物製造。也就是直接取用生物最基本的活的原材料,例如細胞、分子,再運用發展生物學、組織工程、生物材料科學等跨領域方法,製造生物產品。

2007年安卓思和父親一起創立全球第一個使用生物列印做生物製造的公司。2011年進一步把用於培養肌肉組織和皮膚方法,用來培養肉和皮革,重心從醫療轉到食品、皮革等消費品,成為第一家把生物製造用於消費品公司。這項技術還獲得香港首富李嘉誠青睞,旗下維港投資向Modern Meadow 投入1,000 萬美元,用於研發培植細胞,用3D列印製造皮革、牛肉等技術。

現代牧場在實驗室採用皮膚細胞,列印出各種動物皮革,已經開始提供時尚設計師,以及皮革生產商使用。到底是怎麼列印出肉類呢?就是透過將構成不同肉類的細胞混合體,填裝成「生物墨水」,透過3D列印機印製出來,透過這個技術,不但可以列印牛肉,同時也在研發其他如豬肉、雞肉以及魚肉等。現代牧場計畫在原型階段,列印出約1立方公分的肉片。安卓思表示,用來製造皮革和肉品的細胞,是透過從小型活組織切片取得,不會傷害或殺死動物,因此不論是3D列印的食用肉類,或是列印的動物皮革,都不會傷害動物。

fsj 提到...

王道還/造下業緣須受苦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02462.shtml

【聯合報╱王道還】2014.10.16

下毒是偵探小說常見的橋段,有些作者為了不落俗套,費盡心思在下毒手法上推陳出新。武俠小說是集謀殺之大成的文類,更少不了下毒。可是武俠小說的作者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難怪論下毒手法之匪夷所思,以武俠小說為最。例如《倚天屠龍記》裡,趙敏在花園水閣宴請明教菁英。清風徐來,送入幽幽水仙花香;水閣中又布置了一柄人人覬覦的倚天劍,拔出方知是一香木所製的木劍。哪裡知道花香、木香一混合,會教人不知不覺的手腳痠軟。最近上官鼎以《王道劍》重出江湖,也耍了同一花招,只可惜他沒有用上自己的本行—化學。

因為現在大家聞之色變的食安問題,是不折不扣的化學問題。人的食物,從原料到成品,經過許多加工步驟,每一步驟都可能點燃不利健康的化學反應。例如最近牛津大學的團隊,以小鼠實驗證明,乾烤花生會使花生裡的蛋白質發生糖化反應,最後形成的複雜分子會刺激免疫系統。

這個研究值得注意,因為歐美的花生過敏案例比東亞多得太多,嚴重者必須送醫、甚至死亡,成為偵探小說家常用的謀殺手段。而花生過敏在華裔美國人中的盛行率,卻與一般美國人無異。二○○一年,美國紐約的一個研究團隊指出,東方人與西方人日常食用的花生,有一個關鍵差異:西方人吃的是烤花生,經過高溫處理(約攝氏一五○—一七○度),東方人則是水煮(一○○度)或油炸(一二○度)。他們的實驗顯示:水煮、油炸能降低花生引發過敏反應的潛力。現在牛津團隊更進一步,證明乾烤花生所形成的糖化蛋白質能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統,使牠們對花生蛋白質產生激烈的過敏反應。

將無毒物質變成毒物,還有更詭異的方式。上個月,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的團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代糖(人工甘味劑)會造成小鼠的代謝異常。在人身上,那種代謝異常正是糖尿病的前兆。這個發現為「愛之適足以害之」提供了新例。

以色列團隊以三種代糖做實驗,其中的糖精、蔗糖素,對人體而言不含熱量。糖精問世超過百年,甜度是蔗糖的幾百倍,可是人體根本不會吸收。這樣的物質怎麼會造成代謝異常?

原來是大腸菌群作祟。最近十多年,已有大量證據顯示:大腸菌群參與我們身體的代謝、免疫反應,應視為人體生理系統的一部分。人的腸道不吸收糖精,可是大腸中有些細菌能消化糖精,將它當能源。

以色列團隊所做的人體實驗,參與者僅有七位,更發人深省。那些志願者體重正常、身體健康,平時並不刻意使用代糖。實驗只進行一周,從第二天起,每人每日分三次攝取糖精,總量達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每日最高容許量;他們的血糖受到追蹤,並每天接受葡萄糖耐受測驗。結果其中四人從第四天起血糖反應就變差了;其他三人並無顯著變化。

糖精的影響,也反映在腸道菌群的組成上。血糖反應變差的四人,菌群組成也變了;其他三人不變。換言之,糖精似乎必須先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才能改變身體的代謝機能。食物與健康的關係,不只是營養成分決定的。

同樣的食物造成不同的健康後果,我們往往歸諸於人與人的「體質」差異。然而常識中的體質概念含糊籠統,解釋效力可疑。以色列團隊的研究,無異提供了一個較明確的「體質」定義,那就是「腸道菌群組成」。我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的確會影響體質。

只是這個定義注定不受歡迎,因為它強調的是:個人的責任。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 台灣創新生醫 進軍全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7000252-260204

工商時報 2014年10月17日 記者顏瑞田/高雄報導

第一家本土3D列印醫材製造商「台灣創新生醫公司」,昨(16)日在高雄正式營運,在創新技術的支持下,將傳統每日只能生產2個牙冠的產能,提升450倍達900個;公司昨日並宣布,與廈門和高雄醫學院等8家兩岸醫療院所和研發機構,合組產業聯盟,進軍超過百億美元的全球3D列印醫材市場。

台灣創新生醫公司總經理陳錦昇表示,全球3D列印技術,雖然已愈來愈廣泛被應用到各個層面,但台灣在醫療應用方面,仍然需要仰賴國外的設備及技術,他也自豪地宣布,台灣創新生醫公司正式營運,而且是台灣第一家本土的3D醫療器材製造商。

陳錦昇說,台灣創新生醫透過3D列印製程、與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全程自動化,完全改變醫療器材既有的生產模式,因此,以牙科產品為例,以往一天只能產出2個牙冠,在導入新技術後,現在一天可產出大約900個牙冠,而且只需要2名人力。

此外,在導入數位雲端醫療整合平台之後,一日內即可完成病患需求。他指出,也就是說,醫材廠、牙醫診所及牙科技工所,只要透過與台灣創新生醫的雲端資料網,就可以快速回饋病患的需求。

他說,過去,如果要製作人工牙冠,需要先為病患印齒模,送到技工所,再試裝金屬內層後,才能完成陶瓷假牙,這樣一道流程,加上往返運送齒模的時間,一般需要5天到10天左右,現在製作時間可以縮短到一日。

陳錦昇指出,醫療器材的3D列印技術,在全球擁有百億美元以上的龐大商機,因此,昨日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高雄醫學大學生命科學院、台灣口腔生物科技暨醫療器材產業發展促進會、廈門天使口腔醫院、陽明大學骨科器材研發中心、南台科技大學、以及義大醫院等產官學研醫單位,攜手共同籌組「數位化齒科及醫材產品研發」產業聯盟,希望凝聚產官學研醫的研發量能,群策群力提升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在3D列印的應用技術,一起搶賺國際3D醫療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