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8

解開行星形成之謎

◆ 有圖有真相 解開行星形成之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05081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11.07

跨國際合作的世界頂級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ALMA),今天全球同步公布拍到一顆約100萬年的年輕恆星HL Tau周遭環境,這是人類首度用儀器拍攝,而非電腦模擬,對於未來研究星體生成有重大貢獻。

台灣參與觀測計畫

ALMA計畫由歐洲、北美、東亞以及智利共同合作建置,整個陣列由66座天線組成,設置於智利北方5000公尺高山上,為目前全世界最大、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天文儀器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中央研究院天文所2005年起代表台灣參與這項計畫。

形成樣貌 過去靠電腦模擬

過去人類對於行星的形成都來自於理論,並用藝術插畫想像或電腦模擬來傳達可能的樣貌,始終無法直接用儀器觀測,但ALMA這次成功擷取距離地球450光年的初生恆星HL Tau周圍的影像,呈現一系列的亮環與黑色斑塊,以及奇特的徑向結構、羽狀特徵和弧形缺口。

台灣團隊計畫主持人中研院院士賀曾樸說,這張圖像已充分詮釋建造ALMA望遠鏡的必要,它讓人類得以窺見行星如何在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周圍形成;更挑戰天文界對星盤的發育與行星如何形成的認知。

形成方式 影像提供證據

研究團隊解讀,類似像HL Tau這樣的年輕恆星,誕生於重力塌縮的氣體和微粒塵埃雲中,長久下來,剩下的塵埃會黏成砂粒、小石頭甚至更大的岩石,落在一層薄薄的盤面上。這些冰凍的石塊會在盤中聚集形成小行星、彗星甚至行星,一旦質量夠大,會在盤面造成環、缺口和破洞。ALMA影像提供了目前最清楚的證據,證明這些過程不只發生,而且比預期得更快更早。

※ 相關報導:

* Birth of a solar system? Astronomers hail unprecedented ‘baby picture’ of a new planet forming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823586/The-detailed-image-planet-s-birth-taken-Alma-snaps-stunning-baby-picture-disc-450-light-years-away.html

抵達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彗星的 Rosetta 號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陸版太空巴士 1次可射10衛星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11090124-1.aspx

中央社 2014.11.09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設計的「太空巴士」,標榜一次可發射10顆衛星,提高現役火箭發射能力,近期內將首次亮相。

第10屆中國(珠海)國際航空太空博覽會預定11日至16日舉行。中國大陸北京晨報今天報導,陸版「太空巴士」屆時將在博覽會上首度亮相。

報導說,「多星發射上面級」,俗稱為「太空巴士」,是一種介於有效載荷與基礎級運載火箭之間具有自主軌道機動能力的新型運輸工具,可以自主地將不同載荷運送到不同軌道。

美國、俄羅斯最早啟動相關研究,先後研製出數十種類型各異、功能多樣化的「太空巴士」。

上海航天(航太)技術研究院表示,此次赴珠海參展的「多星發射上面級」,可以執行中低軌道的多星異軌部署及星座組網補網部署任務,在軌飛行48小時,主發動機具有20次以上的重覆啟動能力,最多可一次性實現大於10顆衛星的發射,大大提高現役火箭發射能力。

報導說,陸版「太空巴士」按照模塊化、標準化設計的通用運載平台,可適應與長二丁、長二丙、長四乙、長四丙等現役運載火箭的配套使用。

報導說,大陸未來還將進一步研究讓「太空巴士」能載著廢棄衛星一起飛向「墳墓」軌道,騰出有價值的軌道空間,減少對其他太空飛行器的影響和威脅。



◆ 探測器12日登彗星探祕 七成機率成功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054460.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1.09

為了解彗星和地球生命起源的關聯,10年前歐洲太空總署派出「羅賽塔號」(Rosetta)彗星探測船,探測離地球5億公里遠的67P彗星,經過10年飛行,「羅賽塔號」終於抵達目的地,也將在台灣時間12日,讓小型著陸器「菲萊」登陸彗星。如果成功降落,這也將是人類史上首次登陸彗星。

2004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羅賽塔號」探測船,遠赴距離地球5億公里遠的67P彗星,終於在今年8月抵達目的地,12日將在離慧星20公里遠之處,釋出100公斤重的「菲萊」登陸器。

不過,彗星表面崎嶇不平,表面也不清楚是軟是硬,歐洲太空總署預估,「菲萊」順利登陸的機率只有七成,但裝載著數十種探測儀器的「菲萊」一旦成功降落,就將進行科學分析,如果幸運的話,或許能停留數周或數個月。

英國公開大學行星科學教授萊特解釋:「我們想了解太陽系最初形成的狀態,以及它如何產生地球這個能孕育生命的星球。」

這項計畫耗資13億歐元(約新台幣495億元),也是歐洲太空總署有史花費最高的行動。「菲萊」最後是否能順利登陸彗星,開創歷史新頁?全球拭目以待。

fsj 提到...

特斯拉創辦人 要讓人造衛星變便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0000053-260203

工商時報 2014年11月10日 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報導,特斯拉創辦人穆斯克(Elon Musk)繼開發電動車與低價火箭後,近日更進一步拓展航太商機,有意和前任谷歌主管韋勒(Greg Wyler)共同投資開發更輕更低價的人造衛星,促進全球網路普及。

內情人士透露,穆斯克與韋勒打算佈署700多個人造衛星,每個重量低於250磅(約113公斤),相當於目前最小尺寸商用通訊衛星的一半,且製造成本可望降至100萬美元以下,與目前動輒數百萬美元的成本相比平價許多。上述衛星佈署規模相當於目前最大人造衛星群的10倍。

據估計,這項低價人造衛星計畫須耗費10億美元進行研發,且目前兩人還在討論階段,尚未確定穆斯克是否參與投資。消息稱兩人打算在美國佛州及科羅拉多州建廠製造衛星,並有意尋找擁有衛星製造技術的第3家業者參與合作。

穆斯克經營的低價火箭開發商SpaceX將負責發射上述低價衛星,但目前SpaceX和韋勒創辦的WorldVu衛星公司尚未簽下任何合約。

過去5年,SpaceX陸續發射了10幾艘「獵鷹9號」火箭,並計畫在2018年前另外發射超過48艘。該公司先前在9月剛獲得美國太空總署價值26億美元的火箭開發案。

然而,人造衛星開發從建廠到測試耗費漫長時間。即便目前WorldVu掌握足夠網路頻譜,但外界估計SpaceX在2019年前還無法完成衛星研發,屆時網路頻譜恐怕落入競爭業者手裡。

韋勒當年曾以類似的衛星開發計畫進入谷歌主持研發工作,但短短1年後便離任,令外界質疑這項計畫的艱難度連谷歌都無法招架。內情人士透露,韋勒離開谷歌是因為谷歌缺乏衛星製造技術。

※ 相關報導:

* 亞太菁英 進軍航太加工設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0000278-260210

東台集團旗下亞太菁英公司經營團隊,以「10年磨1劍」的精神把大型天車式五軸加工機技術含量徹底掌握與持續優化產品後,決全力朝工具機技術難度最高的航太加工產業市場進軍,該公司日前(7日)廣邀全球代理商與加工用戶參加其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新廠啟用儀式,下午並舉辦航太加工技術論壇,宣誓未來要扮演台灣航太加工產業設備領導先驅的決心。

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強調,亞太菁英自成立以來,即持續強化線性馬達、雙箱構型Box in Box等諸多工具機關鍵技術,使東台集團成為台灣目前唯一成功將該技術運用於主力產品的精密機械廠商。而該公司在長時間觀察全球工具機市場生態變化之後,決朝成為「航太加工設備專家」目標自我期許,鎖定要投入鋁合金材、鈦合金材、鎳基合金、複合材與航太模具等五大類航太加工設備市場的開發工作。

fsj 提到...

人類第一次!耗費20年 歐洲今登陸彗星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0308.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4.11.12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羅塞塔號」太空船將於十二日釋出「費利號」無人太空探測器。如果一切順利,重一百公斤的「費利號」將降落在距離地球五億一千萬公里的67P/楚里烏莫夫-傑拉希曼科彗星的表面並以魚叉固定,從事多項實驗,以探索太陽系與地球生命的起源。

ESA十日表示:「羅塞塔號太空船狀態完美。目標已經鎖定!」此一登陸彗星表面的創舉費時廿年準備,耗資十三億歐元(約台幣五百億元),登陸過程充滿許多危險的不確定因素。

「費利號」已附隨「羅塞塔號」旅行太陽系十年,總旅程超過六十億公里,其間有九百五十七天處於休眠狀態。

在對「費利號」下達脫離「羅塞塔號」的最後指令前,德國達姆施塔特的任務控制人員須評估四次。如果順利,預定台北時間十二日下午五時零三分收到兩者順利分離的訊息。ESA飛行經理羅迪奧表示:「那將是相當神奇的剎那。」

此後七小時,「費利號」將小心翼翼下降逾廿公里,即將抵達彗星表面時,設法降落在長九百公尺、寬六百公尺的蛋形位置「阿基爾吉亞」。科學家認為,這是長四公里的彗星表面危險性最低的位置。「費利號」體積與重量相當於一台冰箱,降落時重量約僅一公克。

「羅塞塔號」曾經送回有關彗星的信號,「費利號」則將以十種儀器研究彗星的物理與化學成分,提供首見的地面評估結果。第一批信號預定台北時間十二日晚間六時五十三分傳抵地球,「費利號」則預定當晚十一時卅四分許,降落在彗星表面。

科學家認為,彗星由冰與灰塵共同構成,是太陽系形成過程所遺留的遠古原始物質。彗星環繞太陽運行,接近太陽時,溫度變高,導致前端釋出多種氣體,同時留下因為太陽光而反射的冰粒子彗尾。部分專家認為,彗星可能曾經共同孕育地球的生命。

※ 目前已經成功登陸:

* The Rosetta comet landing has made history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ews/speaking-of-science/wp/2014/11/12/the-rosetta-comet-landing-is-mere-minutes-away-from-making-history/

....The lander Philae was confirmed to touch down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met more than 300 million miles away at 11:03 a.m. Eastern. Now, scientists expect it to send a panoramic image home and begin analyzing the comet for scientists back on Earth.



◆ 史上最複雜懷表 7.36億元拍出破紀錄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061384.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1.12

一支人類史上最複雜的純手工打造懷表,日前在瑞士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破天荒的超過兩千三百萬瑞士法郎高價售出,折合台幣超過七億三千六百萬元,不但打破世界紀錄,更遠遠超出原先的預期售價。

這支「亨利格雷弗斯超複雜功能懷表」(Henry Graves Supercomplication)是1925年由一名紐約銀行家委託百達翡麗製作,它有多達24種令人嘆為觀止的功能,除了顯示時間和計時,它也顯示月亮盈虧、日出、日落時刻,甚至還有紐約星象及西敏寺教堂的報時鐘聲。

當初蘇富比預期會以約台幣四億六千萬賣出,沒想到經過15分鐘競標,最後這支懷表成交價超過新台幣七億三千六百萬元。

fsj 提到...

登陸彗星/費利號彈跳 驚險登陸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3573.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4.11.14

2隻腳沒有抓牢地面

彗星登陸器「費利號」順利登陸67P╱楚里烏莫夫─傑拉希曼科慧星,讓科學家首次能在彗星奔近太陽之際,就近研究實際發生的活動。不過,費利號登陸時可能出現彈跳,讓歐洲太空總署(ESA)捏了一把冷汗,還開玩笑說「登陸兩次」。

無人登陸器「費利號」登陸67P彗星的訊息,在台灣時間13日零時8分傳回地球後,德國達姆斯達特ESA任務控制中心焦慮等待的科學家家立刻爆發一陣歡呼。

不過,科學家的興奮之情後來稍稍打了折扣,因為他們發現「費利號」降落時,為抓牢地面設計的兩具魚叉系統並未順利啟動,可能在初次接觸地面時發生彈跳。

傳回坑洞峭壁照片

「費利號」降落後傳回的第一批影像,顯示的是充滿坑洞、峭壁、巨岩的劇烈地貌。不過,費利號和繞軌道航行的母船「羅塞塔」之間的無線電連結,存在著斷續的缺口。

這項耗資15.8億美元的任務旨在解開彗星的神秘,研究人員希望「羅塞塔」和「費利號」搜集的資料,能協助他們瞭解太陽系的形成,以及彗星如何攜帶水和複雜的有機物到行星上。

其他太空機構以前也曾經發射彗星探測器,但任務和「費利號」不一樣。1986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冰」(Ice)任務,曾穿越哈雷彗星拖曳的尾巴。2005年,NASA的Deep Impact太空船則朝Temple 1彗星發射一個龐大的銅塊。但以探測器登陸彗星,「費利號」則是創舉。

ESA為此次任務花費了20年心血的研究,終於讓「費利號」登上時速讓6.6萬公里,寬約4公里的67P彗星。載著「費利號」的彗星探測船「羅塞塔號」於2004年3月升空,歷經65億公里的長途飛行後,才終於抵達。

「羅塞塔號」釋放「費利號」後,「費利號」獨力完成最後7小時旅程,飛行約20公里後登上彗星。「費利號」登陸器的管理者烏拉梅克指出,「費利號」必須很幸運地不降落在彗星的肩部或陡坡上。

鑽入彗星採集物質

重100公斤的「費利號」登陸器將展開探測彗星表面,包括鑽進彗星30公分採集原始物質的實驗,協助天文物理學家瞭解太陽系與地球起源。67P彗星是已有46億年歷史太陽系的殘餘物。科學家認為,現今海洋中的水,多數來自彗星。

※ 相關報導:

* 65億公里危險旅程 費利號成功登彗星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2659.shtml

無人科學登陸器「費利號」(Philae)宣布成功登上67P/楚里烏莫夫─傑拉希曼科(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證實順遂登陸的訊息,於台北時間十三日凌晨零時零八分傳回地球,為此花費廿年心血的歐洲太空總署,也在這一刻美夢得償。這是人類首度成功將登陸器送上彗星。

* 登陸彗星/Q&A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3574.shtml

Q:登陸彗星有多難?

A:美國太空總署曾在2001年讓一台太空探測器登陸小行星,但彗星結構比小行星鬆散,還會釋放對太空船有害的氣體和灰塵。此外,由於彗星和地球相距5億公里,在德國的控制中心無法下達任何即時指令,所以羅塞塔號和費利號一旦收到登陸指示,皆可以自主登陸。

費利號從羅塞塔號脫離時不容許絲毫差錯,1英吋(2.54公分)的誤差就可能讓費利號偏離降落目標250公尺遠。

* 67P彗星的味道…臭雞蛋+尿+苦杏仁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064226.shtml

今年8月以來母船羅塞塔號所嗅探到的氣體顯示,67P彗星上的味道可不好聞,就像是臭掉的雞蛋加上尿味、酒精,再加上苦杏仁的味道。

* 定錨未完成探勘恐受阻 未來1個月是關鍵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3575.shtml

「費利號」成功登陸彗星,從1985年就參與這項計畫的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分析,「費利號」設計三隻腳固定在彗星上,目前仍有兩隻無法定錨,但已經是人類太空研究的一大步。

* 太空史上 9個必看的「第一次登陸」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4039.shtml

史上第一次人造探測器登陸彗星了!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打造發射的「費利號」探測器脫離母船,成功在彗星表面著陸,成為第一艘軟著陸於彗星的探測器。

自人類發展太空探索以來,不斷的尋找新的可能性。經過一次次的失敗、突破,也終於創造了許多的「第一次」。以下列舉太空探索史上過去的各種「第一次登陸」,多是發生於冷戰時期,美國及蘇聯之間的「太空探索競賽」。不過近年來,歐洲、日本、印度、大陸等地的太空發展也越加先進,一同為人類探索、邁向未知。

一、「月球2號」無人月球探測器,由蘇聯發射,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表面硬著陸的太空飛行器。1959年9月12日發射,1959年9月14日硬著陸並墜毀於月球。

....四、阿波羅11號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射的太空船,也是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成功。這是NASA阿波羅計畫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1969年7月16日發射,7月20日登陸,在月表停留21小時36分20秒後,7月24日返回。執行此任務的太空人阿姆斯壯與艾德林成為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



◆ 地球生命之謎 羅塞塔號解答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2667.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2014.11.13

千百年來,彗星總是令人類敬畏或懼怕。回顧歷史,耶穌誕生、凱撒大帝遇刺、倫敦大瘟疫、戰爭或和平的降臨、豐收或饑荒,都被認為有彗星出現作為預兆。不過,彗星可能比這些迷信所能想像的還要特別。部分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可能是彗星帶來的。

法新社報導,多年來,學者不斷討論太陽系誕生之初,彗星是否曾為地球帶來構成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化學元素。他們希望「羅塞塔號」能夠提供解答。

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的羅卡德表示:「彗星是太陽系最古老的物體。我們想知道彗星是否曾在地球獲得水與碳的過程中,扮演某種角色。」

彗星通常寬僅數公里。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以原始的碳與冰構成。

它們比煤炭還黑,只有在接近太陽時噴出一些氣體和塵埃,才會發光。它們在太陽形成之初就存在。

形成之初的地球一定不斷遭到彗星與小行星撞擊,導致地球變大並儲存冰。部分科學家認為,這些冰最後形成今天的海洋。羅卡德表示:「這一定曾經創造奇妙的培養媒介:一種液體使極為豐富的碳物質產生反應,進而創造生命起源之前的化學作用。它很可能曾經造就最初的薄膜,最終是最早期的細胞,也就是生命本身。」

證實這種理論的關鍵在於彗星所含氫與重氫之間的比例。科學家將以它們和地球上的水進行比較。

西元前兩百四十年,中國的星相家最早記錄到彗星,至今人類只發現了五千多顆彗星,但歐洲太空總署的科學家認為,彗星可能有一兆顆。

彗星依環繞太陽的周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短周期」彗星,不到兩百年公轉太陽一次,有些會回到海王星附近的「庫柏帶」,這次羅塞塔號要降落的就是這種彗星,每六點四五年就繞太陽一周。另一種「長周期」彗星來自太陽系邊緣的「奧特雲」,可能十萬年才出現一次。

fsj 提到...

孫維新/探訪彗星的十年孤寂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65145.shtml

【聯合報╱孫維新】2014.11.14

曾經只是電影情節:高科技的登陸艇載著視死如歸的太空人,迎向對著地球撞來的小天體,歷經萬難,降落在到處噴發著致命氣體的天體表面,將核子彈埋入地下,一傢伙炸碎了這個不識相的天體,從而拯救世界。

就在昨天清晨剛過零時,這個科幻場景真實上演,歐洲太空總署「羅賽塔」號,歷經十年旅程,追上了67P/楚里烏莫夫─傑拉希曼科彗星,釋放出登陸艇「費利」號,成功降落在彗星表面。不過艙門打開,出來的不是布魯斯威利,而是可深入地下研究土壤組成的機械手臂。這個任務標誌著人類在彗星研究上重大成就,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造物體能置放在彗星表面,直接研究太陽系形成時留下來的孓遺天體。

隨著科技發展,百年來人們對於彗星的認識產生革命性的改變,一九一○年哈雷彗星的前次回歸,因地球會在當年五月十九日穿越彗尾,引起人類大規模的恐慌,有人說彗尾有毒,有人說彗星會將地球大氣瞬間帶走,只不過彗星來了又走,啥事也沒發生,只便宜了販賣防毒面具和腳踏車內胎廠家。

一九八六年哈雷彗星再次回歸,這時人們已能歡欣鼓舞翹首企盼,有五艘太空船接近彗核深入觀察,自此之後不同彗星輪流登場,熱鬧似乎沒停過,一九九四年舒李九號彗星撞上木星,動到太歲頭上,給人們一場虛驚;一九九七年海爾波普彗星,在白晝日食發生時,和眾星一同閃耀天際,「日食」和「彗星」兩大最不吉利天象同時出現,是多精彩的天象盛宴!

二○○五年人類不再坐以待斃,發射了「深度撞擊」號,迎向坦普一號彗星,用個咖啡桌大小的銅塊高速撞向彗星,創造了壯麗的天際煙火,也在彗星表面撞出一個大坑,人類並非挾怨報復,只是想知道彗星到底有多結實;二○一三年底,四顆幾乎肉眼可見的彗星同時出現,照耀天際,不知主何吉凶?

羅賽塔號命運多舛,這個任務序幕驚險、中段孤寂,結尾圓滿,原先預計二○○三年一月發射,前往維他能彗星,但是亞利安五號火箭老出問題,最終錯過發射窗口,當時全球天文人員同聲一嘆,想著這個天價造的彗星探測器,只好從發射台直接運到博物館,沒想到半年之後,歐洲宣布,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研究的彗星了!從此羅賽塔號生命又有了光亮。旅途中雖然歷經十年孤寂,但羅賽塔號也沒閒著,經過火星和兩個小行星時,順道做了觀察送回地球,然後恬然入夢,睡到今年初才被叫醒。

太空任務動輒十年八年,前瞻性、連續性,和培養新進無比重要,十年旅途在台灣是兩個半總統任期,每思及此我就會想到湘軍名將曾國藩曾說:「辦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義」,一個人生命苦短,想作大事需要代代相傳。

我在NASA工作時,常看到美國同仁放下手邊工作,輪流接待來太空總署參觀的孩子們。這些十幾歲的年輕人正處在爹娘不愛、貓狗都嫌的叛逆期,頭髮染得五顏六色,進門少有興趣聽講解,看到設備就努力搞破壞。但是同仁們還是苦口婆心耐著性子導覽,我看了都覺不忍,誇他們修養真好,放下手邊重要的衛星任務設計,花時間和皮孩子們窮泡蘑菇,同仁苦笑說:「Dr. Sun,NASA發射的任務何止千百,你知道最重要的任務是哪一項?就是『教育』!今天你不好好教會他們,十年廿年後,等你今天規畫的任務發射升空,誰來幫你接收畫面處理數據?」

旨哉斯言,恰如醍醐灌頂,才知有些事是不能用總統任期和個人生命長短來衡量的。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 暫時安全!費利號恐冬眠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5973.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巴黎13日電】2014.11.15

歐洲彗星登陸器「費利號」的地面控制人員表示,雖然「費利號」著陸時出現狀況,目前位置不能充分吸收到電池充電所需的陽光,但仍然「運作良好」。

不過,登陸器雖然陷在一個神秘的位置,過去24小時仍成功地從67P彗星上傳送系列資料和影像回地球,讓地面人員鬆了一口氣。

新的資料顯示,體積近似洗衣機的「費利號」降落觸地後,曾經彈跳兩次,最後可能處於峭壁的陰影下,角度較小,而且有一隻腳懸空。

「費利號」的魚叉系統設計,目的是在彗星以每秒18公里的速度奔向太陽時,能讓登陸器固定在引力很小的彗星地面,但固定錨在遠離地球5.1億公里的彗星上並未精確地運作。即使如此,「費利號」仍然透過在軌道上運行的母船「羅塞塔」,將珍貴的資料轉送回地球。

任務科學家畢布林則根據「費利號」拍的照片角度評估說:「我們幾乎是垂直的,其中一隻腳可能懸空」,另兩隻則立在彗星表面上。

這些影像是人類首次從彗星表面上拍攝的照片,是ESA投入13億歐元資金的主力計畫帶來的心血結晶。

法國CNES太空署的郭登說,登陸器上的10個科學儀器,有八個已按計畫啟動,登陸器的運作情況良好;控制人員暫時不敢啟動「費利號」鑽頭或機械設備,以免翻覆。

初步資料顯示,第一次彈跳高度近一公里,時間持續大約二小時,導致登陸器從原定降落地移位一公里,然後又有第二次的彈跳,但幅度較小。彗星的引力只有地球10萬分之一,「費利號」等於只有一公克重。

「費利號」上的電池只能支撐約60小時,但登陸器上裝有可供充電的太陽能板。但因為目前落腳的位置不佳,「費利號」每天可能只獲得1.5小時陽光,遠不及實際需要的六或七小時。所以,科學家擔憂登陸器可能會提前耗盡電能。

「費利號」沒電後將冬眠幾個月,如果彗星運轉到它照得到太陽吸收能量的位置,理論上可以醒過來。

※ 相關報導:

* 登陸彗星/峭壁旁沒陽光 費利號恐缺電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65217.shtml

歐洲太空總署(ESA)十三日表示,無人科學登陸器「費利號」最後似乎降落在67P/楚里烏莫夫─傑拉希曼科彗星峭壁的陰影下。費利號靠太陽能運作,若缺乏陽光充電,最多只能運作七天。地面控制人員將看能否調整費利,使其太陽能板能照到陽光,為電池充電。

fsj 提到...

費利號大發現 找到有機碳分子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076264.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4.11.19

科學家18日證實,「費利號」降落器在彗星表面上偵測到有機分子。

德國科學家表示,歐洲彗星登陸器「費利號」(Philae)在主要電池電力用盡之前,曾「嗅到」含有碳元素的有機分子,含碳的「有機物質」是地球生物的基礎。

「費利號」隨著母船羅賽塔號在太空飛行10年後,11月12日登陸距離地球逾5.1億公里的67P慧星,主要任務是揭露星球、甚至生命如何演化的細節。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現碳基化合物是否由彗星帶到早期的地球,再透過這些化合物孕育出生命,發現有機分子將有助於更深入的探索。

降落器上偵測到有機分子的Cosac儀器負責人哥斯曼博士,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證實這項消息,表示他的團隊仍在努力解讀資料。不過,他並未透露偵測到的是哪種有機分子。

其它的分析顯示,彗星表面大致是水冰,上面覆蓋薄層的塵埃。降落器上的Mupus儀器顯示,彗星表面有一層10到20公分的塵埃,底下是很硬的堅冰。德國太空中心領導Mupus小組的施波恩說:「我們根本料想不到地面會有像堅冰那麼硬的東西。」

fsj 提到...

快舟成功發射衛星 創最快紀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6000928-260309

旺報 2014年11月26日 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製的「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日前將「快舟二號」衛星發射升空。此次採用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成為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中國航太發射的最快紀錄。

環球網報導,本月21日14時37分,在酒泉用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將「快舟二號」衛星發射升空,既創造中國航太發射最快紀錄,更蘊含戰略意義。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說,「快舟二號」在中國首次採用柵格舵控制技術,使中國航太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初步形成空間快速回應能力。

「快舟二號」是大陸國家863計畫相應工程的重點,關係著科研、技術創新能否順利轉向工程化的要素。「快舟」不但圓了航太科工10多年來的快速發射衛星之夢,也培養出第一支快速回應裝備研製隊伍。

此次太空快速發射系統包括五大優勢,分別是「快─快速發射」、「多─載荷能力多」、「好─效果好」、「省─省錢」、「輕─重量輕」。「快舟」火箭可在自然災害突發、地面監測和通信系統發生故障時,實現衛星的快速發射和部署,及時獲取災害情況資訊,為減少災害損失和組織抗災救災創造條件。由中國大陸8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評定,「快舟」火箭運載係數已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目前,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主要以美國、俄羅斯、歐洲為主。「快舟二號」的發射成功也為快舟後續的發展鋪路,研製團隊也開始為快舟未來進入商業市場做準備。

小 檔 案

快舟二號衛星:今年11月21日14時3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快舟小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快舟二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是一顆氣象災害衛星,主要用於突發災害監測。和2013年發射的快舟一號衛星為同系列衛星。

fsj 提到...

雙恆星生成過程 全球首度拍到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0943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12.04

中研院天文所參與的跨國團隊,透過設在智利高山上的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 ,首度觀測並拍攝到位於金牛座、正在形成中的雙恆星影像,且照片解析度比哈伯望遠鏡高十倍,證實了電腦模擬的理論。

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高桑繁久申請以ALMA觀測金牛座的L1551NE雙恆星,首度拍攝到雙恆星周圍的環雙星盤,且清楚看出兩個恆星分別有上下兩個U字形星盤,代表兩個恆星正在吸收周圍的物質。

高桑繁久指出,過去雖用理論證實雙恆星的形成過程,但始終沒有足夠的解析度望遠鏡可以真正證明;ALMA是目前人類解析度最高的天文望遠鏡,能清楚拍攝到距離地球460光年的雙恆星周圍物質流向恆星的狀況。

這次研究是由台灣、香港和日本三國合作,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天文物理學期刊》上。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ALMA Identifies Gas Spirals as a Nursery of Twin Stars
http://goo.gl/j1IayD

With new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ALMA) observations, astronomers led by Shigehisa Takakuwa,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ademia Sinica (ASIAA), Taiwan, have found spiral arms of molecular gas and dust around "baby twin" stars. Gas motions supplying materials to the twin were also identified. These results unveil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echanism of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binary stars, which are ubiquitous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on November 20 i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日探小行星 「隼鳥二號」升空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08681.shtml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4.12.04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三日下午從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隨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將自小行星帶回砂石等微小物質,預計將在二○二○年底返回地球。

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三菱重工三日宣布,隼鳥二號由H2A火箭廿六號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這種日本國產火箭連續第廿次發射成功,成功率超過九成六。

發射後約一小時四十五分,火箭在離地約九百公里高空與隼鳥二號分離。隼鳥二號目前正以每秒數公里的速度離開地球,將一邊圍繞太陽旋轉,一邊接近目的小行星。

高一點二五公尺的隼鳥二號,是史上首次從小行星回收樣本的隼鳥號後續機型,預定於二○一八年夏季抵達在地球和火星之間運行的小行星「1999JU3」,在當地停留一年半。

隼鳥二號著陸採樣後,將於二○二○年底返回地球。研究人員希望採集到含有水、有機物的小行星砂石,探索太陽系誕生時的情況和生命的起源。



◆ 火星首部曲 「獵戶座」今啟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08682.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12.04

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東時間四日清晨七時五分(台北時間四日晚間八時五分)將發射「獵戶座」(Orion)太空船,繞行近地軌道以外的外太空後,重返大氣層並落入太平洋。這是美國一九七二年「阿波羅十七號」登陸月球任務以來,首度發射可載人的太空船進入外太空。

紐約時報二日報導,NASA表示,獵戶座太空船這次試飛不會搭載太空人,但希望此次任務是人類登陸火星等探索太陽系進程的第一步。獵戶座首次載人任務預定二○二○年代初期進行。

獵戶座太空船比阿波羅太空船還要大一些,目前正豎立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的三角洲四號重型火箭上,訂四日日出後升空。

若天候狀況不佳,最晚將延後兩小時卅九分發射。

第二節火箭將把長約三點四公尺的獵戶座,推升至距離地表五千九百公里的太空。相較之下,國際太空站位於地表上方四百公里處,兩者高度相差近十四倍。獵戶座繞地球兩圈後,將以三萬兩千公里時速重返大氣層,並藉降落傘協助減速,墜入加州外海,完成四個半小時的太空任務,最後由海軍兩棲船拖回甘迺迪太空中心研究。

獵戶座此次試飛任務耗資三點七五億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二億元),配備降落傘、隔熱防護罩等系統,共一千兩百具感應器以記錄數據。太空船沒有載人,但載有紀念品和手工藝品。此外,NASA與兒童節目「芝麻街」合作推廣科學與數學教育,因此獵戶座太空船艙內還有芝麻街主角的相關配件。

由於美國聯邦預算吃緊,獵戶座下一趟無人旅程至少要等到二○一八年才能成行,首趟載人任務則至少要到二○二一年。

fsj 提到...

目標送人上火星 「獵戶座」試飛成功
http://udn.com/NEWS/WORLD/WOR3/9113037.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美聯社五日電】2014.12.06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新型獵戶座太空船五日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升空,順利進入軌道,展開不載人試驗飛行,四小時後降落太平洋,為人類探索火星新紀元揭開序幕。

獵戶座太空船升空的過程非常順利。NASA署長波登說:「獵戶座是今天的明星。這是火星紀元的第一天。」

獵戶座將環繞地球飛行兩圈,升空到重返地球只須四個小時。然而它是四十二年來,美國太空總署首次把可載人太空船送到距地球數百英里之外,也是繼太空梭之後,NASA的首艘新建太空飛行載具。

NASA獵戶座計畫經理賈爾在獵戶座升空後幾分鐘順利投棄部分附屬結構體時表示:「真令人興奮。全程仍未結束。」波登在獵戶座升空前表示,五日的試驗飛行使NASA朝獵戶座載人飛行的目標向前「邁進一步」。

NASA計畫在獵戶座第二次環繞地球飛行時,讓它的高度達到距離地面五千八百公里,使它獲得高速返回地球並降落在太平洋所需的足夠衝力。工程師想確定在獵戶座以逾三萬二千公里的時速穿過大氣層時,防熱罩能否承受攝氏二千二百度的高溫。

太空梭上一次升空已是三年多以前。在甘迺迪太空中心,人們對獵戶座發射升空懷有高度期待,受邀觀禮的各界賓客多達二萬七千人。波登說:「對全世界與瞭解並熱愛太空的各界人士而言,這是大日子。」

獵戶座高三點四公尺,基座寬五公尺,比當年阿波羅太空船更大、更先進。它配備一千二百個感應器,可偵測溫度、震動與輻射,升空總開支約三億七千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五億元)。

fsj 提到...

新視野號醒了 人類首探冥王星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15039.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徐偉真/綜合報導】2014.12.07

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機器人探測器在花了9年的時間,航行了48億公里之後,臺灣時間7日凌晨4點從休眠中轉醒,開始人類首次的冥王星(Pluto)相關探測工作。

新視野號將被一個預先設定好的鬧鐘叫醒,太空總署將在6個半小時後可確知它是否成功轉醒。探測計畫主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鮑曼說:「新視野號狀況很好,正在離家48億公里的太空深處靜靜地航行,但它將轉醒。」

就像電影「星際效應」一般,人類對於太空的探險,永無止盡。新視野號在2006年1月發射,途中累積休眠了1873天,相當於飛行時間的三分之二,為的是保存電力和將監測它的所需資源降到最少。但太空總署的工程師每幾個月就會叫醒它一次,確認系統仍在運作。因為距離遙遠,新視野號所傳送的訊號即使以光速傳送,也要將近4小時半才會到達地球。

計畫相關人員說,新視野號將先對冥王星進行拍攝,取得相關數據,明年1月15日將在距離冥王星2億6千萬公里處開始探測冥王星和它周邊衛星,特別是最大的衛星「冥衛一」,還有冥王星所在的「柯伊伯帶」,7月14日將最靠近運行軌道是橢圓形的冥王星,然後結束任務。柯伊伯帶是一充滿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冰封物體的中空圓盤狀區域。

新視野號上載有七種儀器,包括紅外線和紫外線光譜儀、多色相機、高解析度望遠鏡相機,和塵埃探測器等。科學家說,這些儀器運作時所需的電能來自一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可提供比一對一百瓦燈泡少的電力。

法新社報導,新視野號已結束冬眠,並回傳訊息至地球。

新視野號上載有發現冥王星的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的部分骨灰。

fsj 提到...

冥王星探測先鋒 「新地平線號」航行9年醒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16123.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12.08

美國太空總署(NASA)「新地平線號」無人太空船在太空中航行近十年、四十八億公里後,台灣時間七日凌晨四時從休眠中轉醒,準備開始探索遙遠而冰凍的冥王星。

大小如大鋼琴的新地平線號二○○六年乘著「擎天神五號」火箭,以時速七萬五千公里的空前速度,飛向距地球六十四億公里的冥王星,途中共休眠一千八百七十三天,相當於飛行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保存電力並將監測所需資源降至最低。

新地平線號飛行期間,NASA工程師每幾個月會喚醒它一次,以確認系統正常運作。新地平線號的電腦每周也會透過光速傳送訊息回地球,但由於距離遙遠,訊息至少要四個小時才會抵達地球。NASA台灣時間七日凌晨四時喚醒新地平線號,地面控制團隊直到台灣時間七日上午十時卅分才收到確認訊號。

探測計畫主任鮑曼博士說:「新地平線號狀況很好,正在離家四十八億公里的太空深處靜靜航行,但它休息時間幾乎結束了。」

二○○六年一月新地平線號發射時,冥王星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號稱是太陽系內人類唯一未探測過的「行星」。但新地平線號發射八個月後,國際天文聯合會決議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因為冥王星直徑只有兩千三百多公里,比月球還要小,質量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一。另外,過去幾年學界還發現與冥王星大小和質量類似的鬩神星等多顆太陽系天體,因此決定將冥王星降級。

冥王星以獨特的傾斜和非圓周軌道,每兩百四十七點七年繞太陽一周。這次任務算準時間,利用冥王星在太陽軌道上運行的位置,讓新地平線號得利用木星的重力加速行進。新地平線號明年一月十五日開始探索冥王星,屆時兩者相距約兩億六千萬公里;七月十四日將最靠近冥王星和它的五顆衛星。

新地平線號上載有七種儀器,包括紅外線和紫外線光譜儀、多色相機、高解析度望遠鏡相機,和塵埃探測器等。新地平線號此行將收集冥王星地形數據,並探測冥王星的最大衛星「卡戎」,再花五年時間探索冥王星四周的庫伯帶內的其中三個冰岩體。

fsj 提到...

火星曾有生命體? NASA證實有甲烷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136518.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2.18

美國太空總署(NASA)16日發布消息指出,在火星的大氣中發現甲烷存在,而甲烷這種化學物質和生命起源息息相關,增加火星曾有生命體存在的可能性。

NASA表示,從登陸火星的探測車「好奇號」所蒐集到的資料裡發現,火星的大氣存在甲烷。「我們現在很肯定火星的大氣中存有甲烷氣體,而且火星上部分地區的石頭裡,也包含有機物質的成分。這些非常重要,因為大氣中的甲烷和古老岩石中的有機物都是化學還原分子。」

此外,在火星的土壤中,也偵測到殘留的有機化學物質。這項消息使科學界更為振奮。

這次的研究是集結「好奇號」自2012年 8月降落火星以來所蒐集到的數據分析而成。雖然還沒有證據能直接證實火星上確實有生命存在,但這些發現已鼓舞了科學界。



◆ 印度朝載人太空任務邁步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12180190-1.aspx

中央社 2014.12.18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拉哈克里希南宣布,第3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印度朝向載人太空任務邁進,同時也代表印度可發射重達4噸衛星。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第3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Mark-III)今天上午自南印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斯利哈里柯塔(Sriharikota)島的達萬太空中心(Satish Dhawan Space Center)發射升空。

經約15分鐘飛行後,ISRO主席拉哈克里希南(K.Radhakrishnan)宣布任務成功。他說:「這是印度太空史上重要的1天。」

42.4公尺長的第3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重達630.5噸,是印度歷來發射重量最重火箭,這項任務耗資約16億盧比(約新台幣7億9295萬元)。

任務搭載3.73噸無人座艙,測試其重返地球時承受約攝氏1500度高溫的熱屏蔽能力,作為載人太空任務的先期試驗。

報導說,無人座艙於火箭升空325秒、在離地126公里處脫離,並於離地80公里處重返大氣層,之後墜入距安達曼與尼古巴群島(Andaman Nicobar Islands)約180公里的孟加拉灣。

今天的發射任務成功,也使得印度可發射重達4噸衛星,為目前印度火箭酬載的兩倍。這代表印度的重載通信衛星未來不必在海外發射,ISRO也有機會搶食全球商業衛星發射巿場大餅。

fsj 提到...

看「愛嬌姨」彗星 下月上旬最亮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06847

聯合報 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 2014-12-28

被天文同好們戲稱為「愛嬌姨」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4 Q2(Lovejoy))將在一月上旬最亮,且幾乎整夜可見。在光害稀少的地方,以雙筒望遠鏡就可以輕易看到一團白霧狀彗星,甚至在完全無光害的地方,還有機會直接以肉眼觀察。

北市天文館助理研究員張桂蘭說,一般彗星不容易觀察,以今年為例,一年中接近地球的彗星約3、40顆,但可以亮到用肉眼直接觀察只有1顆,洛夫喬伊彗星是今年8月中發現,最近亮到用簡單的雙筒望遠鏡就能看到。

張桂蘭說,洛夫喬伊彗星是澳洲彗星獵人Terry Lovejoy於2014年8月17日發現的,因而以發現者的姓氏Lovejoy作為彗星名稱;這是他獨立發現的第5顆彗星。因為洛夫喬伊彗星組成成分中,氰、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揮發性成分高,加上靠近地球,因此彗星就像團棉花球,很好觀察。

張桂蘭建議,可到光害小的周邊山區觀測,若是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因水氣、空氣較乾淨,觀賞條件更佳。會認星座的民眾,可先用星座盤找到大犬座的天狼星與獵戶座參宿七星,就能找到附近的洛夫喬伊彗星。

這顆彗星天黑後可見於東南方天空,天亮前西沉,觀察條件非常好。之後於1月30日通過它的軌道近日點,距離太陽約為1.29AU(天文單位),但彗星升起的時間提早,天黑後位在天頂附近,子夜前後西沉。此後,這顆彗星開始遠離太陽,結束這次的內太陽系之旅。

天文館表示,這顆彗星是長周期彗星,軌道形狀是個非常扁長的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一周約11500年左右,也就是說,它上一次進入太陽系內側時,地球上的人類還處在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交界之時。

關於這顆彗星升沒時間與位置預報、移動軌跡示意圖和其他詳細資料,可至台北天文館的網路天文館底下的天象預報取得(http://tamweb.tam.gov.tw/v3/tw/list.asp?mtype=c1)。

※ 相關報導:

* 從太空看地球 縮時影片呈現驚人美景
http://www.udn.com/2014/12/28/NEWS/WORLD/WOR4/9156583.shtml

喜愛觀賞從國際太空站(ISS)拍攝縮時影片的人有福了!美國時事網站Slate公布3支令人讚嘆的影片,每一段都值得細細品味。

觀賞前務必將畫質設定為高解析,因為你絕對不會希望錯過任何細節。

fsj 提到...

失聯12年…「小獵犬2號」早登陸火星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49514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16日電 2015-01-18

英國太空總署(UK Space Agency)16日表示,12年前消失無蹤的英國火星探測器,已在火星表面現蹤。

2003年6月2日,歐洲太空總署(ESA)的「火星特快車」(Mars Express)太空船搭載著英國製的火星登陸器「小獵犬2號」(Beagle 2),從太空發射場升空,半年後進入火星軌道。12月26日,小獵犬2號脫離母船,朝向火星地表飛去。然而小獵犬2號從此音訊斷絕,沒有人知道它是否登陸成功。2004年2月6日,ESA正式宣布任務失敗。

英國太空總署在聲明中表示,小獵犬2號登陸艇「被發現在火星表面部分展開來」,「這項發現顯示,小獵犬2號的進入、下降與登陸程序奏效,小獵犬2號於2003年聖誕節成功著陸。」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火星勘測號軌道太空船(MRO)拍到的衛星影像,顯示小獵犬2號並未燒毀或撞毀,12年來好端端地坐在火星地表的伊希地平原(Isidis Planitia),一具主降落傘甚至尚未離身。

重新啟動可能性低

小獵犬2號在火星表面僅有部分展開來,無法使用所有的太陽能板,也遮住了用來傳回訊號的RF天線,「可解釋為何未收到登陸器的訊號或資料」。英國太空總署說,不太可能讓小獵犬2號復活過來並取得資料。

計畫主持人已離世

小獵犬2號是歐洲第一個探測另一個星球的任務。小獵犬2號剛失蹤的時候,計畫主持人、英國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教授皮林傑(Colin Pillinger)仍然保持樂觀,並以鍥而不捨、「有如獵犬」的精神追查,讓他成為英國媒體的鋒頭人物。但皮林傑教授已經在去年5月7日過世,享壽70歲。

fsj 提到...

全世界第二顆 福衛五號研究地震前兆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69248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5-01-27

福衛五號預計明年第一季運送到美國加州美軍基地發射升空,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今天公布,福衛五號將搭載國人自製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進行電離層及地震預測研究,福衛五號將繼法國人造衛星後,成為全世界第二顆可以研究地震前兆的衛星。

台灣位於低緯度,上空50至2000公里的電離層是全世界最複雜的「赤道異常區」,對GPS的通訊造成影響,不管漁船通訊或國防,都亟需了解這個電離層的複雜性。國家太空中心讓福衛五號搭載中央大學研發製作的電離層探測儀,肩負電離層及地震預測研究重任。

國研院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分析,除了研究電離層,過去福衛一號曾在91年3月31日宜蘭發生6.8強震的前五天,就偵測台灣上空電離層的離子濃度異常減少,而且在地震前兩天,全世界就只剩台灣上空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減少,學界認為這是未來研究地震預測最有機會的一個前兆。

中央大學研發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僅4公斤,比福衛一號搭載的電離層電漿電動儀重達14公斤,減輕10公斤,因為衛星搭載儀器上太空,每載重1公斤要10萬美元,減少10公斤等於省下100萬美元;而且在電離層的取樣率,可以從每秒1024次提升至8192次,將可觀察到電離層更細微的結構。

當年福衛一號搭載的電漿電動儀購自美國,耗資1億6000萬元;這次國人自製的電離層探測儀,僅用了3000萬元。

劉正彥說明,過去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挑選電離層最穩定的時間點,確保所有通訊一切正常;台灣正處於複雜的電離層下方,鄰近電離層的「赤道異常區」,常出現「電漿不規則體」,發射福衛五號後,有助於台灣更了解電離層,並可改善衛星通訊品質與導航的精準度。



◆ 美空軍幽浮檔案 學者解密PO網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68679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2015-01-27

近廿年來,業餘歷史學家葛林華德一直要求美國政府把有關「不明飛行物」(幽浮)的檔案解密,最近他把超過十萬頁的美國空軍內部幽浮調查檔案「藍皮書專案」放上網,英國廣播公司(BBC)整理出五大重點。

首先,藍皮書專案持續廿年,調查一萬兩千六百一十八件幽浮目擊案,一九六九年藍皮書專案正式結束。一九四七年六月,知名企業家阿諾開飛機飛過美國華盛頓州上空時,看到幾個不明飛行物「像碟子般溜過」,媒體就採用「飛碟」一詞,同年又有多人目擊幽浮,美國空軍因此決定建立藍皮書專案調查小組,總部設在俄亥俄州。

其次,建立藍皮書專案是要平撫美國大眾對幽浮的恐慌。當時目擊幽浮的案件越來越多,有人甚至在白宮、國會上空看到幽浮,葛林華德說:「大眾歇斯底里,當時幽浮對政府和軍方都是一大威脅。」

第三,專案裡大多數目擊幽浮的案件,專家調查後都認為是氣象氣球、沼氣、氣象學上的特殊現象或逆溫(溫度隨大氣層高度增加而升高)造成的錯覺。

第四,超過七百個目擊案件無法解釋。例如一九六四年一個警察在新墨西哥州追逐嫌犯時,突然看到天空中有個奇怪的飛行物,帶有怪異的紅色標誌,而後飛行物降落,有兩個身高像小孩一樣的生物走出來,後來飛行物又起飛,在地面上留下焦痕和微量跡證。

最後,關於幽浮活動還有許多資訊未公開。葛林華德說,國家安全局曾應要求公布幾百頁資料,但經過編輯後每頁只有幾個字清晰可辨,中央情報局、國防情報局等機關也調查過幽浮,卻從未把檔案公開。

fsj 提到...

台製「太空魔方」 明年上太空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71021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1-28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和中央大學昨發表我國首個國人自製,且將登上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的太空儀器「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其任務是觀察太空天氣和地震前兆探測。由於該儀器外型是個掌心大的立方體,看起來就像魔術方塊,因此暱稱為「太空魔方」。

太空魔方重四公斤,是全世界最輕、最小的電離層探測儀;解析度也是世界最高,一秒可取樣電漿八千多次,比現有最好的儀器高八倍。

測量精確也是太空魔方的重點。負責打造魔方的中大太空科學中心副教授趙吉光說,團隊首創用3D列印,打造一體成形純金的帶電粒子捕捉網,取代過去的不銹鋼編織網;放在太空魔方上,不僅讓捕捉網不易受汙染,且耐震度更高。

福衛五號預計明年第一季發射升空。太空中心表示,太空魔方會放在福衛五號的頂板上,當福衛五號在高空飛行,會掠過大氣電離層的「電漿不規則體」,也就是大氣中分布不均勻的帶電粒子團,探測器就會捕捉、蒐集這些帶電粒子並分析。

研究電漿的目的之一,是觀測地震發生的前兆「電漿異常」。

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研究發現,在大地震發生的前一到五天,震央上空的電離層電漿濃度會明顯降低,若能掌握電漿狀態,未來也許預測地震。

趙吉光說,探測儀要小要輕,是因為福衛五號還有其他任務,只能讓一小角給太空魔方;上太空的重量,每一公斤就要三百萬元。



◆ 太空魔方/熬過經費不足 他20年磨一方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71023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1-28

台灣打造的太空魔方「先進電離層探測儀」,是目前世界上最輕、最小的太空電離層探測儀。中央大學太空科學中心副教授趙吉光「廿年磨一劍」,至今才催生魔方。

「但真正艱辛的不是這廿年,而是廿年前,因經費不足『想做卻不能做』的十年。」趙吉光說,當年他差點離開學界,改行當程式工程師。若趙吉光沒捱過那十年,台灣可能多一個程式工程師,卻少了一個頂尖太空科學家。

趙吉光大三念大氣系時就投入太空科學,他開始只研究太空天氣,但後來覺得,明明原理不難,台灣有能力自己做觀測儀器,且做得更好,「為什麼都要用國外的儀器?」所以念博士班時,毅然決然換跑道,投入太空觀測儀器製作。

「沒想到投入後才發現沒那麼容易。」趙吉光說,即使有知識、有技術,但沒有實驗室、測試場域等基礎建設,就沒辦法做太空觀測儀器。基礎建設需要錢,在缺乏經費的情況下,趙吉光在「想做卻不能做」的狀態,研究停頓了十年。

趙吉光回憶,那時幾乎要放棄,想離開學校出去找寫程式的工作。幸好當時遇到五年五百億政策,讓中央大學終於有經費可動工,趙吉光也才開始他「磨劍」的廿年,最後完成世界第一的電離層探測器。

趙吉光也很感謝自己的學生願意相信他,在畢業後仍留在實驗室幫忙。

※ 台灣有多少有能力卻沒設備、經費的人才被埋沒?

fsj 提到...

112億年恆星 比太陽老2.5倍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73046

Upaper 中央社 2015-01-29

國際天文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已知最古老的恆星,由5顆如地球般大小的行星環繞,這顆恆星的年齡令天文學家大感驚訝。

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的報告說,這個星系已存在112億年,大約是在銀河形成的初期誕生。

這個恆星命名為克卜勒444(Kepler-444),因為是藉助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克卜勒太空船而發現。距地球117光年的Kepler-444,與45億年歷史的太陽系相較,年齡大2.5倍。

恆星的5座行星比地球小一些,大小介於金星和水星間,繞行如太陽般的恆星1圈不到10天,與恆星的距離不及地球到太陽的1/10,因而這些行星溫度太高,無法居住。

fsj 提到...

24歲華裔女 想登火星生小孩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80016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31日電 2015-02-02

英國正在進行一個耗資40億英鎊(約61億美元)的「火星1號」計畫,預定從2024年開始,每2年送4人上火星,最後將有40人在火星上定居並繁衍後代。該計畫最初有20萬人應徵,現已篩選到只剩600人,梅姬是其中之一,至於她能否進入40人名單,2月就可揭曉。

梅姬說,「如果我能成為在火星生小孩的第一人,那我會樂死,作為火星的第一位母親會是一種榮耀與特權。」

梅姬目前在伯明罕大學攻讀天文物理博士學位,一旦她確定入選,先要接受十年繁重訓練,她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且渴望成為另一個行星的「亞當與夏娃」。

由於火星氣溫最低達攝氏零下62度,缺水,缺氧,還有足以致命的輻射。為了克服上述困難,「火星1號」計畫入選者必須學習醫藥、農耕、管路和電子等各種技藝,因為一旦到了火星,他們必須自己種植食物和自行製造氧氣,而且必須在地底下建造住宅,以避免致命的輻射。

另外,火星與地球相距遙遠(最遠時為4億公里),一旦上了火星,可能是一去不返,與家人朋友永別。梅姬說,這趟旅程是單程,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希望成為「21世紀阿姆斯壯」的梅姬說,迄今沒有任何有關在低重力環境生小孩的研究,如果她能成為第一個在火星生小孩的人類,一定會名留青史。

fsj 提到...

NASA太空潛艇 2040年前上「土衛六」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12887

Upaper 中央社 2015-02-17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已送探險車到火星,現在希望將1艘太空潛水艇送上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Titan,又稱泰坦衛星)。

「時代雜誌」網站報導,據NASA記者會簡報,希望在2040年前讓潛水艇登陸土衛六,探勘甲烷湖克拉肯海。

土衛六是除地球外,太陽系中唯一表面有液體的星球,但克拉肯海是冰凍,且由液化碳氫化合物構成。

科學家計畫以1架類似波音X37機的太空飛機,運送土衛六潛水艇,然後飛機再把潛水艇放入克拉肯海,調查海床結構、潮汐、天氣和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 火星上空 驚見巨大明亮煙霧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14058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5-02-17

最新研究指出,業餘天文學家曾在火星表面發現巨大的雲狀煙霧,但科學家對於該現象的成因,至今仍無定論。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指出,被業餘天文學家觀察到的煙霧,最高達到火星上空約150哩,比火星最高雲層的高度還超出一倍,範圍約涵蓋300哩至600哩,遠超過以往觀察到的任何煙霧。

來自賓州西契斯特的業餘天文學家賈席基是在2012年3月於私人天文台觀察到火星南半球上空出現巨大又明亮的煙霧。

該煙霧持續11天後消失,約一個月後於同年4月再度出現,也持續近十天後消失,自此以後未再出現。賈席基指出,他對這項發現也難以置信,因為從未見過類似現象。

每年約有100天觀察天體的賈席基,先與一些友人分享他的發現,之後才在業餘和專業天文學家廣為流傳;其中並有科學家由地球軌道上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在1997年拍攝的圖像,也發現類似的煙霧。

歐洲太空總署行星科學家穆諾茲表示,研究人員起初一度存疑,但在仔細分析後,最後結論認為是真實現象,這些煙霧可能是由二氧化碳或水顆粒組成的霧氣,也有可能是非常明亮的極光。

然而,仍有許多科學家對該發現存疑。太空科學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克蘭西即明確表示:「我認為這不是真實的現象。」

克蘭西指出,依據基本物理學的原理,這種現象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火星上層大氣層的情況,並沒有提供形成煙霧的必要條件。

不過,該研究作者拉維加表示,至今已有19個不同天文觀察家發現此現象,他並認為形成的原因「可開放討論」。

fsj 提到...

飛7.5年45億公里 黎明號抵穀神星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60902

自由 2015-03-08

矮行星面貌 將首度曝光

〔編譯顧佳欣/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宣布,二○○七年發射的太空探測船「黎明號(Dawn)」,六日已成功進入矮行星「穀神星(Ceres)」的軌道,人類即將首度一窺矮行星面貌,其將以餘下一年半的旅程蒐集穀神星的資料與照片,以利科學家探索太陽系之起源與行星的形成。

黎明號花了七年半的時間,旅行了四十五億公里,終於觸及位於火星與木星行星帶之間的穀神星軌道,到達之前也停留於灶神星(Vesta)進行探索任務。

台灣時間六日晚間約八點半,黎明號在離穀神星六萬一千公里的上空,被其引力牽引住,約一小時後,其向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發送訊號,表示狀況良好,正以離子引擎推進中。

黎明號主要研究員羅素表示,研究人員接下來一年半將有許多工作要做。未來幾個月,黎明號將下降接近穀神星表面,蒐集地理特徵、礦物表層與重力場的照片與資料。

黎明號在十一月將離穀神星近至三七○公里,最終科學家希望能夠完成穀神星的地形圖。NASA行星科學部門主任格林說,穀神星是原行星(proto-planet),即胚胎行星,這些極有價值的資料能幫助了解太陽系的構成要素,包括地球的生成,以及穀神星上具生命跡象的可能性。

科學家希望四月時,當黎明號繞至穀神星陰影處,能捕捉更多影像,目前已知穀神星表面凹凸不平,其上覆有冰層,去年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望遠鏡亦捕捉到穀神星上有兩個發光點及羽狀水蒸氣,引起科學家的興趣。羅素說,至一六年年中,將可以了解穀神星諸多細節,也能知道發光點原因,目前推測有可能是火山口,或是代表有冰或鹽的存在。

穀神星由西西里天文學家皮雅茲於一八○一年發現,亦是在主小行星帶發現的第一顆星體,其位於距太陽四億公里處,一開始被視作彗星,直到後來被分類為行星,二○○六年被歸類為矮行星,平均直徑約九五○公里,自轉週期約為九小時。

NASA另一探測船 將抵冥王星

黎明號計劃花費約四.七億美元(約一四八.六億台幣),太空船配有高解析度攝影機,離子引擎可快速推進或緩慢減速以易於進入軌道。而NASA二○○六年發射的「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將在今年夏天首度造訪另一矮行星冥王星。

fsj 提到...

莎拉布萊曼 上太空飆歌啦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58107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法新社倫敦十日電 2015-03-11

現代歌劇《歌劇魅影》主題曲原唱莎拉布萊曼要把她出名的高音帶到最高天去發聲。

莎拉布萊曼10日在倫敦記者會宣布,要在史無前例的高處開唱:她已經以5200萬美元(約台幣16億1200萬元)買了前往國際太空站(ISS)的票,將成為在ISS演唱的首位女高音。

ISS的軌道在地球上空四百公里。

莎拉布萊曼說:「在微重力狀態下唱歌,和在地球上非常不一樣,在這裡是腳踏實地,在上面是淩虛御風。」

她有太空緣,18歲唱過〈愛上星艦騎兵〉(I Lost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er),1978年英國熱門排行榜第六名。

她表示,要點是找一首適合太空概念的歌,因此目前正在和前夫韋伯合作。韋伯是《歌劇魅影》作曲者。

她說,韋伯給她的新作「漂亮極了」。

學俄文和求生技能

太空之行不會輕鬆,54歲的莎拉布萊曼正在苦學俄文(ISS由俄國主持)和求生技能。

她說,計畫搭配地球上一個唱詩班,或兒童合唱團,或另一位歌手,聯合live演出。

莎拉布萊曼的ISS之旅,將是2009年以來世界首見的「太空觀光」之旅。

她表示,上太空乍聽「不切實際,瘋狂」,但1969年九歲時看電視轉播人類首度登月,成為她的人生轉捩點。

莎拉布萊曼排定9月1日從哈薩克的太空發射場升空,在太空逗留十天,成為美國「太空探險」公司安排的第八位太空觀光客。

她今年1月開始在莫斯科市郊的「星城」接受訓練。

和她一同受訓的,有美國航太總署、俄國與日本太空總署派來的宇航員(cosmonaut)與太空人,以及一位日本企業家,萬一莎拉布萊曼臨時不得不退出,就由他取代。

訓練課目包括摹擬她返航時太空船出岔,降落地點不對,她必須在戶外及膝深雪裡磨難72小時,用樹幹枝葉和一具降落傘,搭印地安人那種帳篷保命。

莎萊布萊曼透露,她的體能與心理測驗「高分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