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3

自主學習與學習共同體

◆ 軍中吹進修風 大學到軍營開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916496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5.01.02

各大學統計,近兩年軍職利用公餘讀學位明顯增加,多所大學成立專班,直接到營區開課。軍方鼓勵軍職人員進修,緩和少子化對私校招生的衝擊,解學費不能漲的窘境。

行政院去年11月底通過募兵制推動暫行條例草案,鼓勵軍職人員利用公餘拿學位,開放學校教師到營區為國軍上課。教育部統計,今年包括義守、康寧、城市科大、台東專科學校等紛紛和軍方合作成立專班。

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表示,年輕人不想當兵,國家沒有兵力,提出讓軍人邊當兵邊念書想法,鼓勵軍人進修,最高兩萬元的學費補助,軍中遂吹起進修風潮。

義守大學為陸軍第八軍團策略聯盟開企業管理學系進修學士班,以專班專師方式到軍營替阿兵哥上課,因企管系應用性高,去年第一班招收33人,今年將加碼招收50人。去年12月初又和陸軍工兵訓練中心、海軍艦隊指揮部簽訂,未來將以彈性方式開設學分班。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102年吸引11名軍職人員進修,103年和第六軍團關渡指揮部締結聯盟後,軍人進修人數成長到58人。城市科大表示,其中以休閒事業、資訊管理和應用外語系,因就業市場大,最受歡迎。

康寧大學去年招收40多名軍役生,今年將持續開班。文化大學102學年有7名軍職人員入學、103學年9位,進修學士班的軍職學生比率,從0.4%提升到1%。

蕭介夫表示,少子化衝擊加上學費不能調漲,招收現役軍人,不僅可以增強國家兵力、提升部隊素質,也能減緩大學招生壓力。但大學招生名額受員額總量控管,希望教育部鬆綁軍職進修管制。

康寧大學教務長蔡智恆表示,招生總量管制,軍人必須和一般學生一樣,通過考試競爭才能入學,不利大幅增加生源。若改為外加名額招生,學校可增加生源,對畢業就入伍的高中生來說,也能一邊就業,一邊進修,國家不怕募不到兵。

※ 相關報導:

* 一年20萬 日月光特訓千里馬
http://udn.com/news/story/7241/617024

校園颳起到企業實習風氣,實習期間亦由過去暑假期間拉長為一整年,為年輕學子提供職場初體驗,企業也從中找到人才,留住人才。去年暑假日月光產線上,出現了25個新面孔,都是生嫩的大學生,但臉上流露著熱情,學習工程師精神。

現年21歲、義守大學化工系陳睿慈說,「以前是老師給什麼學什麼,應付考試,不知道為了什麼;到這裡邊工作邊學,了解職場需要,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她晚上還去上管理課,學統計。「有一次跟客戶con-call(電話會議),對方劈頭就是一串英文,全程都用英文,」她面露調皮表情說,「我有嚇到」。

* 鏟花技術門檻高 學生搶當100K黑手
http://udn.com/news/story/7241/617020

....在工廠另一個角落,有幾位年輕人正拿著約一個手臂長的銼刀,抵著腹部為施力點,微彎下腰,對著金屬平面銼出一個個極淺的小凹槽。一整天下來,就不斷重複這個動作,豆大的汗水就從他們臉頰掉下來。

他們賣力練習工具機產業中最艱深的一段技藝:鏟花。工具機組裝過程中,有許多需要貼合的金屬平面,但機械加工出來的平面都有瑕疵,必須靠鏟花技術人員人工切削,矯正機械加工留下的誤差,讓這些金屬平面,變成「真平面」,並且在鏟平過程中,留下凹面,做為潤滑,這是一項高度技藝的功夫。鏟花師傅缺口有近6,000名,加上要技藝和體力,旺季時,以件計酬的鏟花師傅月入10萬不是問題。



◆ 台灣「學習共同體」教學 日教授佐藤學按讚
http://udn.com/news/story/6886/615005

聯合報 記者沈育如/專訪 2015-01-01

由日本教授佐藤學推動的學習共同體,打破傳統「老師台上講課,學生台下聽講」的教學模式,台灣也有不少學校採用。佐藤學近日出版新書「學習革命的願景」,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台灣推動學習共同體「起步很慢,但衝得很快」。

學習共同體是以「學生分組討論」取代「傳統老師講授」,讓課堂主角從老師變成學生,教室座位安排,也從「排排坐」改成「ㄇ字型」,學生2到6人為一組討論。日本30年前就開始推行這類教育改革,台灣3年前也開始推動,新北市的335所中小學中,已有84校推行,約占2成5。

「台灣老師用麥克風的人數變少了。」佐藤學經常來台,觀察學習共同體的推動狀況,他指出,全世界只剩下台、韓、中的老師用麥克風上課,但這幾次他來台灣,發現許多課堂上學生發問、討論,老師則轉為輔導角色,並走到學生群中討論。

佐藤學表示,日本、歐美很早推動共同學習,但日本推動的30年中,一直到後面15年才有成果,台灣只花3年就見規模。

不過佐藤學也提醒,學習共同體是教育改革,是一場「無止境的教育革命」,打基礎起碼要10年以上,台灣還處在「開始的階段」,不能急。

他建議台灣,往前走之餘,也要向下扎根,不能只重視有多少班級、校數參與,而是回頭檢視這套教育方式是否真的符合孩子的學習需要。

佐藤學說,以他對台灣教育的觀察,過去認為教學只有一個方法,也就是傳統的聽課模式,但這個現象正逐步改變,讓學生成為課堂討論的主人,而非台下聽講的客人。不過這場革命除需要老師本身觀念的改變,還要爭取校長與家長的認同,以及政府行政體系的支持。

※ 相關報導:

* 陸生侃侃談 台生也要練口才
http://udn.com/news/story/6886/616741

近年越來越多大陸學生到台灣念書或當交換生,上課勇於發言、講話有條不紊,刺激國內老師反思,推動翻轉教學,加強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甚至有教授要求學生拍影片取代筆試,說清楚、講明白,才能拿高分。

中山女中國文老師張輝誠近年來致力推動翻轉教學,最近他在一場演講中指出,曾有北京某頂尖高中的學生來訪,與台生一起上課,他隨興請陸生講講對台北、台灣的印象,沒預先準備的陸生侃侃而談,大方得體、有條不紊。

張輝誠心想,中山女中好歹也算台灣的菁英高中,輸人不輸陣,當場問班上學生,誰到過北京?有兩人舉手,但請她們上台發表北京印象時,兩學生卻低頭不語。

....張輝誠後來自創「學思達」翻轉教法,上每堂課前,都要求學生大量閱讀,他上課時再出題讓學生分組抽籤搶答、討論,培養學生快速自學、思考、表達的能力,訓練3個月後,學生個個侃侃而談,絕不輸陸生。

* 幼兒學注音 小遊戲玩出興趣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4178

按照目前教育單位相關規定,在幼兒園階段,不能進行注音教學的課程活動。雖然小學一年級前10週會針對注音符號密集教學,但有些家長還是非常擔憂,深怕自己的孩子銜接不上,輸在起跑點,所以可能自己在孩子上中班時,就開始魔鬼訓練了。


建議爸媽以遊戲為媒介,讓孩子由興趣出發,試一試、玩一玩,增加孩子對注音符號的學習動機!只要用對方法,孩子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

※ 詳見原站。

孩子的舞台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達電大手筆 開發網路開放課程
http://udn.com/news/story/6901/618719

聯合報 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2015-01-03

為解決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台達電今年將引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網路開放課程(MOOCs),選定北科大等三所學校的自動化學程,還將向下扎根,提供高職電機電子學程與高中自然學科MOOC,希望翻轉技職體系的學用落差現象。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這幾年受到MIT校長舒維都啟發,MIT的MOOC課程遍及世界一百八十八國,讓沒上過學的蒙古學生也能進入MIT深造,他印象深刻。

台灣大專院校已有很多老師投入翻轉教學,鄭崇華在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的建議下,決定從資源最少的技職體系著手,去年已投入兩千萬元,錄製高畫質教學節目,還將增加到四千萬元。

除了自動化學程,台達電建教合作的技職科大也加強高中職基礎自然學科。「這是教育,不是生意。」鄭崇華說。

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表示,網路開放課程在兩年前逐漸成熟,台達電從技職體系切入,由台達電機電事業群副總張訓海參與三家科大的課程規劃,還捐給三校自動化實驗室,讓學校能運用業界最新設備教學,縮短學用落差,加速台灣進入「工業4.0」時代。

台達電的MOOC分成技職科大與高中職,前者聚焦自動化學程,後者除六大自然學科外,還有高職電機電子學程;自動化學程初期僅開放北科大、台科大與雲科大三校互選,成功後再開放全國學生上線;高中職是與教育部指定的學科中心高中合製線上課程,作為輔助教材,全國學生都可上線。

「台灣是第一個將MOOC向下扎根到高中職的國家;未來三年內,如果能將高中自然學科MOOC建起來,所有高中生都能獲益,」彭宗平說。

彭宗平指出,MOOC除了可提供最佳師資授課內容,還融合了巨量資訊(Big Data)技術,老師可以透過專屬帳號,透過系統查詢那些學生上線到MOOC上課、誰做了練習題、哪幾題答錯,了解教學上要如何補強。

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說,MOOC線上課程利用愛爾達電視攝影棚拍攝,每單元十到十五分鐘,搭配電子白板工具,由老師與學生互動、解題,「內容若夠好,未來可推廣到中國大陸等華人社會」。

大型線上開放課程

「磨課師」即「大型線上開放課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從二○一二年掀起風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及香港科大等大學打造國際三大磨課師品牌;強調小單元(約五到十分鐘)的分段課程,配合即時線上討論與回饋、線上同儕合作學習與討論、虛擬線上實驗,並有線上練習與評量。

※ 相關報導:

* 實作類課程 更適合網路學習
http://udn.com/news/story/6901/618691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資助技職學校開發「磨課師」課程,科大及高職都說讚,鄭崇華已贊助台科大、雲科大及台北科大,共同合作在三年開出十八門「自動化」相關課程,包括「微算機原理與應用」等,今年三月一日會上線,課程會放在清大的sharecourse平台。

台科大研發長恒勇智表示,自動化在業界很重要,不少國家缺工,有人力需求,磨課師課程放在網上,對東南亞或華文區會有很大貢獻,想自學者可快速吸收相關知識,台科大正考慮是否要結合校內老師課程,納入學分。

恒勇智表示,鄭崇華很看重磨課師課程,讓負責的老師到專業攝影棚錄製課程,也會拍在學校做實驗的過程,師資跨校合作,要做出最好的品質。

* 透過線上「讓好老師不斷重現」
http://udn.com/news/story/6901/618697

「如果你又回到學校,你希望遇到哪種老師?你希望今後的年輕人可以受何種教育,對人生更有幫助?」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一開口就丟了兩個問題,這也是他合作創辦技職MOOCs的動機與核心價值。



◆ 淡江中學薪傳 師生四代同校任教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4344

自由 2015-01-03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淡江中學前身是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成立的教會學校,百餘年來在信仰和教友的親密聯繫下,許多畢業校友返校擔任教職,或是把子女也送到淡江中學就讀,在校園裡出現四代師生同堂任教的杏壇芬芳紀錄,數學老師黃懷恩笑說,看到老師在自己的老師面前,也像個學生一樣態度恭敬,非常有趣。

卅三歲的黃懷恩說,他有一次到印刷室印考卷,遇到以前的英文老師劉建政走進來,他趕快問候「老師好」,此時又有一位資深老師許英昭走進來,他還沒問好,已聽見劉建政喊「老師好」。

等許英昭老師離開後,劉建政說,每次看見許老師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當初許老師很用心教他數學,但是他大學聯考數學成績卻沒有進步,「不過還好,我也沒退步啦,因為我一直保持零分!」令人絕倒。

如今六十三歲的劉建政是淡江中學校長,七十三歲的許英昭去年退休,但仍在學校兼課,五十三歲的音樂老師陳冠州在學校念書時,許英昭是他的導師、劉建政是他的舍監老師,陳冠州任教時又教過黃懷恩的弟弟黃懷哲。

黃懷恩說,爸爸黃奉銘是淡江中學的校友,也返校當老師,他讀淡江中學時,好幾個老師是爸爸的學生,他現在也教到自己老師的子女,如此錯綜複雜的師生關係,是淡江中學有趣的特色。

※ 相關報導:

* 射箭、練舞 邵族童學部落文化
http://udn.com/news/story/6901/618200

南投縣德化國小坐落於風光明媚的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緊鄰日月潭畔,為全國唯一的邵族人文小學。外商企業長達5年資助,讓這裡的學生下課後不補習,而是留在學校學習傳統射箭、邵族舞蹈,傳承原住民文化。

fsj 提到...

綠食育 讓孩子認識珍惜食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4000270-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4日 張翠芬/台北報導

都市土地寸土寸金,校園裡還有空間讓學生種菜嗎?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校園種菜的新構想,推動「綠食育」進入第4年的主婦聯盟認為,想落實食安要從孩子的教育著手,台北市是首善之都,政策應走在立法之前,土地空間並不是問題,重點是讓孩子「從課堂到菜園、從土地到餐桌」,認識自己所吃的食物。

農委會農糧署近幾年推動「學童種稻體驗計畫」,希望學童能「看著稻子長大」,全台許多小學已在嘗試類似的食農教育,台南市政府兩年前開始由教育局規畫食育教材,新北市也在培育種子教師並徵選教案。

民國91在宜蘭採公辦民營經營的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常自詡是誕生在農場的學校,每年學校都會安排農耕課程,讓學童當小小稻農,從學習插秧,到看著稻田結滿稻穗、下田收割,學童都直呼「好有成就感!」雲林也在去年成立自學園,孩子上學首日便分批替農場的小牛蓋牛棚。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近幾年則積極推動「綠食育」,克服萬難和台中市豪宅林立地段的黎明國小合作,在校園內實踐綠食育課程,校方在校園內闢出約一分地的菜圃讓學生種菜,菜園價值約600萬,種出來的菜稱得上是「全台中最貴的菜」。孩子們從參與中認識真正的「食物」,對於過去偏食不吃的菜,現在會有不同的感覺,「因為自己種,自己就會珍惜。」

主婦聯盟秘書長賴曉芬表示,偏鄉學校有發展食農教育的先天條件,都市學校相形之下較為困難 ,但只要有心仍是可行的。台北市金華國小位於市區精華地段,學校克服空間的困境,在操場旁或籃球場邊畫出小空間,讓每班孩子擁有一處小菜園,周末親子一起參加種菜,北投、士林有些學校則是和附近農場合作,或是在校園內規畫屋頂農場。

賴曉芬說,日本很早就開始推動「食育」,台灣在一波又一波食安風暴後,大家已經有立法的共識,要為食品安全把關必須從孩子開始落實「食育」,立法院下個會期將排入修法,主婦聯盟本月18日將在宜蘭召開跨縣市的食農教育立法論壇,邀請民間和官方代表一起推動立法。

※ 相關報導:

* 走出教室種菜趣 小農夫好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4000267-260102

台北市產發局、教育局去年曾邀16所國小加入食農教育課程,學童化身小小農夫,在課程期間,每節下課都努力抓蟲、澆水,過去不太愛吃的蔬菜,經過一系列課程後,也都變得十分珍惜。

萬芳國小是「校園小農夫」參與學校之一,配合自然課,讓三、四年級的小朋友種植絲瓜、青江菜、萵苣、番茄、蔥、紅蘿蔔等作物。學務主任何寶妍表示,學校利用中庭的閒置空間開闢菜園,由於不灑農藥,小朋友得學會跟菜蟲「競爭」。

她認為,住在城市的孩子距離農村生活遙遠,無法體會農作物的生產過程。透過這樣的活動,小朋友認識「有機」觀念,知道農事的辛苦,會更感恩農人付出。多數人都很喜歡這項活動,還利用中午、放學時間加強照顧,甚至互相比較收成情況,也有人說「自己種的菜比較好吃!」

* 北市300所學校 推小農夫計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4000652-260102

「田園城市」是台北市長柯文哲選前提出的政見,台北市教育局規畫3個月內將在各行政區至少挑出1所學校,啟動「小田園、小農夫計畫」,將部分空間打造為菜圃或果園,讓師生可以體驗栽種或採收,讓田園城市理念最大化;若環境許可,3年內全市300所學校皆有小田園,孩子可體驗學習外,也可食用這些自己親手栽種最安全、有履歷認證的有機蔬果。

柯文哲選前即主張,建物屋頂、鄰里公園、學校等地點,都可以是田園城市的示範點,上任後他也迅速整合相關局處,開始擬定相關辦法。

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表示,為了配合田園城市計畫,教育局日前也開會討論出「小田園、小農夫計畫」,目前正由體衛科擬定第一階段參與名單,預計近日就會公布具體做法。教育局預計,3個月內要在各行政區找到至少1所學校加入計畫。



◆ 易種、病蟲害少 專家推薦A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4000272-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4日 江慧珺、張潼、陳芃/台北報導

除了過去曾加入食農教育課程的學校,其餘大多數學校目前尚無參與。日後教育局將啟動小田園計畫,勢必得引入更多專業師資與建議,才能實質達成目標。

10多年來深入全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教授農耕、有「部落媽媽」之稱的永和社大園藝講師吳美貌指出,過去在校園推行綠色農耕,常遇到要向校外借地、學生外出程序複雜、增加老師負擔等問題,若是從法令著手,將農耕融入自然科學等課程與教材,學校較為願意配合。

吳美貌指出,時令的小葉菜類如萵苣、青江菜、菠菜,還有蔥、蒜、香草等,都是適合小塊苗圃的作物,不僅易種、易長、病蟲害少,色彩也很漂亮,能美化環境。她也建議若能與社區大學的園藝課程結合,成效更加倍。

台北市松山工農實習主任陳宏謀說,先前校內園藝科曾演練校園種菜情況,發現老舊建築屋頂有漏水問題,且學生到屋頂恐有安全考量,因此建議各校選定1至2棟新大樓推行,防漏、供水、排水各方面較佳,且夏天還能遮蔭降溫,達到節能減碳效果。

陳宏謀建議,可使用保麗龍箱盛裝泥土種菜,較為整潔美觀;作物方面,一般葉菜類如小白菜、地瓜葉等,簡單易種生長力強,其中他最推薦A菜,不怕病蟲害,特別適合初學者種植。

聽聞市長柯文哲有意擴大食農教育,台北市屬明星國中級的金華國中校長俞玲俐也樂觀其成,認為可以教孩子學會惜福,並認識食物生產的過程。

※ 空心菜也不錯。

fsj 提到...

小四童寫程式 遙控機器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23/621466

聯合報 記者周毓翔/新莊報導 2015-01-05

C語言是許多念電腦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必學的一門程式課,但有一群小學生從4年級開始就知道如何用C語言寫程式了,手創兒童樂高機器人教室把積木玩具結合程式教學,創辦人陳永明說,「有11歲的學生就已經可以用積木蓋停車場,還寫一套停車場管理系統。」

新北市消防局第二大隊昨天在新莊中港大排廣場舉辦創意防災宣導活動,其中有個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攤位,就是手創兒童樂高機器人教室的積木消防車DIY,大人小孩一起按照步驟合力做出積木消防車。

手創兒童樂高機器人教室創立至今已10年,陳永明年輕的時候就讀機械相關科系,從小就喜歡機械,他與朋友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取得第3名的佳績,後來他與友人合力成立手創兒童樂高機器人教室,教小朋友玩積木、做機器人。

這並不只是個教小朋友玩積木的教室,機器人的動作都是透過寫程式語言來下指令的,陳永明說,「我們教小朋友寫程式語言的軟體,跟大學生在用的沒兩樣,其實他們小四之後在邏輯方面的能力就會開竅,學得很快。」

陳永明說,「我們有堂課就是要學生用積木做停車場,再寫一套軟體控制進出車輛數目,很多小孩才11歲就能完成了。」



◆ 世新另類圖書館 能借書也能借人
http://udn.com/news/story/6886/621664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2015-01-05

依教授專長分類 教拉花、教太極拳…
3年出借23「本」 一次卅分鐘到兩小時 但「不准攜出使用」

大學圖書館除了能借書,還可以「借人」。世新大學首創將校內教授的個人嗜好、專長列入「館藏」,開放學生「借閱」,有老師擅長太極拳,有人專精咖啡拉花。世新圖書館三年來已借出廿三本「真人書」,而且這些「真人書」都很大方跟學生說:「不要客氣,歡迎來借。」

世新大學圖書館從三年前開始,仿照國外真人圖書館模式,將「教授」列為館藏,以教授的另類專長分類,讓達人和素人交流。學生只要揪團登記,就可以在圖書館「借人」。借的時間依教授專長性質而定,大約卅分鐘至二小時,但借人的地點僅限館內,「不准攜出使用」。

上月上架的「真人書」是世新前校長、資傳系教授賴鼎銘,他親自到圖書館指導師生太極拳,讓平日深藏於武俠小說中的「雲手」,在圖書館真人實境重現江湖;本月「新書」則是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功勤,他在圖書館主講「你所不知道的毛澤東」。

世新財金系教授教授何宗武是「書單」之一,他認為真人圖書館的概念在台灣還很陌生,自己很樂意被學生「外借」,因為台灣的大學圖書館太被動,很少積極接觸學生,「借閱教授」可發揮圖書館的活躍力量,也能讓學生學到課程外的知識。

世新大學圖書館館長葉乃靜表示,校內教授除了本身的學術專業,不少人對品酒、咖啡、園藝等很有研究,為了讓老師展現深藏不露的「第二專長」,平均一學期會開出三至四名「真人書單」,也歡迎學生推薦想要「借閱」的教授名單。

世新大學圖書館的「真人書單」豐富,包括:數媒系教授陳俊廷示範咖啡拉花、廣電系教授李香秀談台灣黑熊、何宗武帶師生靜坐、資傳系教授阮明淑介紹園藝植物、新聞系教授劉新白談賞鳥等。葉乃靜透露,下學期新增的「書單」有專精清酒文化的日文系教授陳炳崑。

閱讀秘書/真人圖書館 概念源自丹麥

真人圖書館(the Human Library)的概念源於丹麥「停止暴力組織」(Stop the Violence),由丹麥人羅尼.艾柏格與友人創設。真人圖書館中不藏書,而是準備會走動、會回話的真人讓民眾「借閱」。

這些被借閱的人,大多在社會上具有爭議身分,例如變性人、愛滋病患者、脫衣舞孃、酗酒者等;也有許多令人好奇的職業,包括記者、警察、殯葬業者、黑道成員等。真人圖書館希望藉由引發民眾好奇心,達到彼此了解、減少社會上偏見與歧視的目的。

讀者只要辦好借書手續,就可與「真人書」坐下來暢談卅到四十五分鐘。

※ 相關報導:

* 林園圖書館 變身地方藝文平台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21519

林園區位處偏鄉,想看個展覽至少得搭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市區,自從林園圖書館去年整修完成後,大門設置展示櫥窗、二樓有展示廳,還搭起舞台,邀學生樂團開小型「素人演唱會」,讓林園人看見不一樣的林園。

* 青年國中英語村 學生程度提升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21520

市立青年國中看準英文的重要,一直都請外師用全英文上課,教室及科室門牌、聯絡簿和校園廣播都用英文,營造英語村雙語教學環境,大幅提升學生英文程度。

校方不僅自編英文教材,在校內打造英文餐廳、診所、郵局及機場等情境教室。聘4名外籍英語教師,利用空白課程以全英文上課,讓學生練習生活會話,也將自己在國外生活的照片、影片和大家分享,學生自然融入英語環境。



◆ 雲科大開心銀行 存滿小確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5000314-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5日 林志成/台北報導

「汽車駕照到手」、「好吃的午餐水果」,雲林科技大學推動「開心銀行」活動,透過銀行運作觀念,學生將每天遇到的開心事記錄下來,每筆可獲得100元「開心幣」(虛擬貨幣),長期下來,更能正面看待每件事。

雲科大102學年起開辦「開心銀行」,到目前有457人開戶,並按月統計出各學院及全校開心幣存款最多的「開心大富翁」,贈送他們便利商店禮券,鼓勵更多學生開心過日子。雲科大這項活動得到學生廣泛認同,被教育部評定為生命教育特色學校。

雲科大諮商輔導中心主任陳斐娟說,有些學生讀大學才第一次離家,他們面對新的群體生活無所適從,因此學校開辦「開心銀行」,讓學生學會與自我對話。

陳斐娟說,到「開心銀行」開戶的學生,可得到一本開心存摺,之後只要將生活中覺得開心的事以200字以上記錄下來,寄到承辦人信箱或列印後送到諮商輔導中心服務台,並於存簿上登入帳後始完成存款,每記錄一件開心事可獲100元「開心幣」。

存戶若遇心情沮喪,想要提取開心回憶時,可憑學生證到諮商中心確認為本人無誤後,即可提取個人任一筆開心事件,但存款不因支出後減損。

陳斐娟說,學生雖然每天記錄的只是生活上一點點小開心,譬如英文考試順手、買書與看書等,但長期下來,就會形塑出新的個性,抱怨少了,凡事都能正面看待。

曾獲得「開心大富翁」榮譽的文化資產維護所謝同學說,路邊的花很漂亮都能讓她開心,她將每天這些「小確幸」記錄下來,讓她學會技巧性的表達與溝通,也感受到自己往好的方向發展。

fsj 提到...

練英聽 「少量多餐」效果最好
http://udn.com/news/story/6904/619795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5-01-04

提升「英語力」變成高中生3年努力的重要目標,高中英文科教師建議,教學最好是「全英語」,可以為學生製造英語聽力環境,而學生最好也以「少量多餐」學習英語,讓英語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師大附中英文科老師吳詩綺表示,英文課採全英語授課,對於提升學生英語聽力相當有效。她說,互動、活動式的英語聽力教學,以活潑的闖關遊戲讓學生參與,比傳統單向教學更有趣、學生們也學得更起勁。為了闖關成功,學生會反覆聆聽無法理解的語句,主動學習的效果更佳。

吳詩綺說,學生自學則可掌握「少量多餐」,將英文課本或雜誌所附的CD檔案轉存到手機裡,利用零碎時間不斷重複地聽,每次約聽2到3分鐘即可,以周為單位更換新的課文或章節。另外,聽力和口說能力相輔相成,她也建議學生在聆聽過程當中,盡量慢速跟讀,模仿其抑揚頓挫,同樣有助於鍛鍊聽力。

彰化女中英文科老師洪淑卿也認為,若缺乏聽力練習,也就缺少「模仿」機會,念不出來,也就記不起來,學習者對英語自然就產生疏離感。因此彰女從高一就必須大量聆聽各種教材所附的mp3聲音檔,學校段考也加入聽力測驗,讓學生感受英語聽力對於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 相關報導:

* 扮皇帝啖紅綾餅 國學課很復古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23647

唐昭宗曾以「紅綾餅」款待進士,千古傳誦,台南光華女中結合國學常識課程,舉辦「文學士」選拔,錄取12名「進士」,昨由校長張淑霞扮成皇帝款待「進士」們享用紅綾餅,充滿懷古與文學氣氛。

張淑霞表示,國文科教師團隊為了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並鼓勵學生充實國學知識,舉辦這項選拔,先經兩次國學測驗,全校共選出115名「秀才」,再集中考試選出41位「舉人」,最後考試取12名「進士」。

日前從12名進士中選出3名「鼎員」吳奕勳、林佳怡、陳愷蓮,將在這學期的結業式中參加「殿試」,當著全校師生面前進行筆試、口試,選出狀元、榜眼、探花。

* 專訪/不可思議的自學家庭 6子都在12歲上了大學!
http://udn.com/news/story/6902/612124

編按:這個家庭相當普通:空軍退役的爸爸、高中學歷的媽媽,以及十個資質一般的孩子。但這對父母,自行把家裡打造成充滿學習力的大學校!課程自己訂,教材自己找,教學自己來──竟然栽培出六個孩子在十二歲前上大學!如今更在醫界、航空界、學界等各領域擁有非凡成就!而其餘的孩子,也將跟隨兄姊的腳步迎向大學生活。

他們的故事已由寶瓶文化在台灣出版,聯合新聞網專訪這對作者父母──吉普.哈定 & 蒙娜.麗莎.哈定(Kip Harding & Mona Lisa Harding),與台灣讀者分享他們的自學心路歷程。

* 普通班有身障生 學生爆量師喊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6000422-260106

「高中職普通班身障生漸增,教師咬牙苦撐」、「資源未到位,師生權益受害」。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動員約10人,昨到教育部前抗議,指現在各高中職班級一旦有身障生,幾乎都未依規定減少1至3名學生,造成班級人數爆表,教師負荷過重。

教育部國教署科長張世沛表示,如果高中職班級有身障生就要減少學生數,可能會影響到一般生升學權益,因此必須慎重處理。教育部會補助高中職經費,讓他們增加輔導人力,協助身障生學習;減少班級學生數也是未來可能方向之一。



◆ 周行一/台灣高等教育公司(Taiwan Higher Education Inc.)
http://udn.com/news/story/7340/623837

聯合報 2015-01-06

剛開始在美國教書的時候,系主任提醒我不能到別的學校兼課,不僅因為我必須要專心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不能隨便替競爭者服務。回到台灣教書後,對大學教授普遍到它校兼課一直很疑惑,漸漸才了解,台灣教育界的觀念是,大家都是國家的教師,在別的學校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應當幫忙,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在為國家教育英才。這種教師都是國家的資源,應當能為社會所共同使用的觀念,我們可以稱為「台灣高等教育公司(Taiwan Higher Education Inc.)」

在教師稀缺、學生眾多、資源匱乏、學校稀少時,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集中運用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大學被統一管理,在嚴格的法規下運作,「台灣高等教育公司」的存在可以確保國家能控制教育資源與目標,基本上是一種中央集權式的高教體系。如果世界各國對於大學畢業生的能力要求不變、高等教育環境是靜態的、教育方式也不大改變,「台灣高等教育公司」就可以持續運作無礙。

但是當台灣已經有太多的大學,其中半數是私立大學、許多領域教師求職困難、學生人數因少子化銳減、社會已算富裕,而且更最重要的是,未來世界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與過去南轅北轍,先進國家的大學都在激烈變革教育方式時,「台灣高等教育公司」的模式就必須跟著徹底調整了。

一個大公司的員工必須服從規範,才能達成組織的目標,因為員工的自主性低,而且不能互相隨意競爭,創造力反而會比小公司低。世界上並不存在永續的大公司,只有層出不窮,源源不絕的新創事業,因此許多大企業為了處理成熟組織創造力低的問題,會把部門分拆出去,或者是投資別的新創事業,希望藉由獨立自由競爭、外部刺激,或者完全放棄既有的經營方式,能產生更高的價值。

「台灣高等教育公司」轄下已有一百六十家公私立大學,總營業規模超過一千多億,首腦是教育部,大家都必須聽命於教育部辦事,包含教師與職員,總員工數達十萬人,主要服務國內顧客(學生),人數約一百二十五萬,國外學生才剛開始可以進入台灣學習,新的營業部門(學校)無法設立,已經存在的營業部門難以退出,股東(政府)缺乏資源繼續投資,對產品價格(學費)無定價權,而且最糟糕的是外部立法機構可以主導公司的運作。

這個產業只有一家獨占公司(「台灣高等教育公司」),所受到的法律監管僅次於金融業,在全世界是極少見的情形,因此不會有外國公司(外國大學)有興趣加入,在這種缺乏外部刺激,沒有內部競爭的情況下,我國的大學會有效率或者有創新力是不大可能的。

現在是把「台灣高等教育公司」分拆的時候了,台灣人民必須改變觀念,認知「現狀」是阻礙進步的,只有充分尊重一百六十家公私立大學是獨立競爭的個體,我們的大學體系才會有創造力以及世界競爭力,孕育出能在未來世界中脫穎而出的公民。「台灣高等教育公司」的確曾經是我國教育進步的關鍵,但是已經老態龍鍾,必須被許多新的小公司取代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校長)

※ 教育體系如果進入「完全競爭市場」,國立大學未必佔優勢。

fsj 提到...

台灣第一人! 大四生論文登「科學」期刊
http://udn.com/news/story/7528/626410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2015-01-07

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近期將刊登一篇論文,其第一作者為台大化學系大四學生趙彣,這也是我國首次有八年級大學生的論文登上Science。台灣一年難超過十篇論文可登Science,學者表示,別說碩博士生,連中研院的研究員也不見得能達到,非常不容易。來自花蓮的他當年學測僅六十級分(滿級分七十五),憑著對科學探索的熱情,成就難得的紀錄。

該論文研究大氣中的活潑分子「克里奇中間體」和水分子的反應速度有多快,是由中研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研究員林志民和其率領的團隊發表。

因成果顛覆過去國外研究結論,獲Science青睞,且在今年元旦,就先在其網站Science Express刊登。

除趙彣外,論文第二作者謝郡庭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大二學生,第三作者是清大物理系碩士張俊宏,三人平均年齡僅廿三歲,相當年輕。

對於論文登上Science,趙彣受訪時倒相當淡定,他說「能上Science是因為老師厲害,還有團隊成員的合作貢獻……所以我沒什麼感覺耶,就是繼續做研究啊。」

趙彣出身花蓮,父親從事自由業、母親在公司擔任一般職員,對他的成績要求僅是「高中別紅字、大學要過」,他平時在家沒事,以拆修腳踏車或其他家電為樂。

趙彣高中念花蓮中學數理班,當時最擅長科目雖是數學,但分組時同學都搶著選生物、物理,他就有點賭氣地選了沒人選的化學,並從此喜歡上化學。

到台北念書後,因為人生地不熟,趙彣每天上Ptt當「鄉民」,直到大二下進入林志民的實驗室後,才終於找到好玩的事情。

雖趙彣謙稱,自己除數理以外的科目表現都普通,但他高中參加化學奧林匹亞培訓營時,拿到排名前二分之一的好成績,直接獲得台大化學系面試資格,並順利入學。

今年畢業後他想先考研究所,希望可以繼續待在林志民的實驗室做研究。

不過網友建議趙彣「別念研究所了,Science的點數夠你博士班畢業了!」、「什麼博班畢業,這找教職都沒問題了好嗎!」

※ 研究是一回事,教書是另一回事。相關報導:

* 中研院林志民:成績掛帥「恐錯過人才」
http://udn.com/news/story/7528/626338

一般教授的實驗室多由碩、博士生組成,中研院原分所研究員林志民,卻罕見地讓兩個大學生趙彣、謝郡庭加入研究團隊,只花了一個暑假,就做出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的優質研究。林志民驕傲地說「趙、謝兩人反應快又很有想法,研究一個暑假,勝過博士生研究一年!」

....「他們很聰明、又很想做研究,工作效率極高,且表現出乎我意料地出色。」林志民說,一次團隊要計算偵測紫外光的路線,他自己只簡單地用試算表計算。

「但沒想到謝郡庭覺得這樣不好玩, 他寫了個動畫程式,讓我可以自由選擇要反射幾道紫外光、鏡子要怎麼擺,甚至還秀給我看如果亂調會出現什麼情況。」林志民又好氣又好笑地說。

趙彣也不遑多讓,面對複雜難解的光譜分解任務,林志民說,趙彣只花了一個周末讀完幾篇論文,接著就用程式解出答案,「我周一看到時也嚇一跳,也太快了,而且我沒叫他做,是他自己主動做的。」

這樣的趙彣,當年大學學測成績僅六十級分(滿級分七十五),並無特別出色,林志民不禁感嘆現在大家太注重升學表現,「如果我們只看成績,可能就埋沒這麼優秀的人才了。」

* 神秘克里奇 遇水就「激情」
http://udn.com/news/story/7528/626341

中研院原分所研究員林志民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紫外光吸收光譜法」,配合自行研發的玻璃蒸餾塔進行研究,突破過往限制,證實「克里奇中間體」會和空氣中的水分子反應,且水分子若越多,反應速率就越快,推翻過去科學家認為「克里奇和水不太反應」的結論。

....林志民表示,過去科學家多使用質譜儀研究克里奇,但受限於質譜儀須在真空下操作,只能在極低壓下,觀察並得出克里奇和水不太反應的結論。

但林志民團隊透過自創技術,突破限制,模擬在正常大氣壓力下的實驗環境,並發現原來克里奇對水分子的反應可大了,且水氣越多、反應速率越快,顛覆過去認知。

團隊為了確認此重大發現無誤,重複做了近兩百次實驗,確保排除錯誤因子,才敢發表論文。

* 老師傅完美一吹 「克里奇」實驗破盲點
http://udn.com/news/story/7528/626344

....團隊領導人、原分所研究員林志民解釋,團隊設計了一種特殊的玻璃蒸餾塔,可以模擬地球大氣的壓力和狀態,但是外面沒有賣,需要純手工自製。

林志民欽佩表示,經驗老到的鄭文豐,巧手就像機器一樣精確;鄭拿到設計圖後,經過一周反覆嘗試,就精確地吹捏出完美蒸餾塔,並讓他們的研究得以有重大突破。

蒸餾塔構造相當複雜,例如當中有兩根玻璃粗管,裡面分別有四、五個玻璃氣泡球,和粗管一體成形相連,光看就知製作難度有多高。



◆ 吳思華:5年後大學減60所 停招不停辦
http://udn.com/news/story/6928/627094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15-01-07

大學轉型合併,5年後…
私校停招,學生以留在原校畢業為原則。

少子化衝擊,大學轉型合併迫在目睫,教育部計畫五年後大學由160多所減至100所。教育部長吳思華上午在立法院表示,減掉的60所是「停招不停辦」,即不做傳統教學,改做其他對社會有益的事,其中技專校院約30所。

私校退場部分,教育部今天沒有提出具體方案,去年高鳳及永達兩校停招時,學生被安置到其他學校就讀。吳思華表示,未來私校停招,學生以留在原校畢業為原則,若教師另覓他職,會請頂大及典範科大協助教學,經費由教育部補助。

吳思華今天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報告「大學整併及未來十年高教藍圖」,多位立委關切五年減60所大學如何達標;吳思華說,具體整併名單和計畫下會期、兩個月後會提出。

教育部也在書面報告提到,今年要推動國立北教大、台大合併案,高雄第一科大、高雄應用科大、高雄海洋科大三校合併案,及康寧大學及康寧護專合作案,但被立委陳亭妃批評「慢吞吞」。

另外,教育部會重新檢討「一縣市超過兩所國立且學生數低於一萬人學校」,目前少於一萬人的國立學校有35 所。

陳亭妃追問要如何整併,包括中山大學、台南大學等人數低於一萬人,可能會引起國立大學恐慌;吳思華說,並非35校都要整併,需重新盤點、組成委員會檢討個案,預定兩個月後提出大學整併五年計畫。

※ 相關報導:

* 搶優秀人才 台大、台師大、台科大攜手招生
http://udn.com/news/story/6928/627086

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及台灣科技大學三校今天簽約結盟為「國立台灣大學聯盟」,三校規畫,最快下學年度開始,三校的轉學考、海外招生和碩博士班將陸續合作招生,相近科系同日考試,學生再「填志願」分別分發到三校就讀。

台大、台師大、台科大合作招生,不僅是碩博士班首度出現跨校聯合招生,也是一般大學龍頭台大、技職學校龍頭台科大首度合作招生,可互補彼此的專長領域;三校聯合考試,預計至少影響一兩、萬名學生。

* 清大教師評鑑 不再只看論文
http://udn.com/news/story/6888/625902

許多學者力陳國內大學教授評鑑制度應改革。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昨天在論文發表會上表示,清大已率各大學之先,修正校內「傑出學術研究出版獎勵辦法」,獎勵只給助理教授,不給教授、副教授;並改革教師評鑑制度,不再以論文出版的累積與加總為唯一升等標準。

「十年磨一劍!」賀陳弘認為學術應長期追求,而非採逐件檢驗。不過此舉也引發部分清大教授反彈。賀陳弘回應說,這是「致遠恐泥」,校方已往頂尖方向邁進,應「登岸捨舟」,不該抓著原工具而不願踏出來。

fsj 提到...

翻轉教育提升競爭力
http://udn.com/news/story/7339/626343

聯合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新北市)2015-01-07

告別灰暗的二○一四年,我們正期待嶄新的二○一五年能帶來光明與希望;而這希望的源頭來自於教育的翻轉。

筆者在技職及大學服務近廿年,見證了廣設大學、高教評鑑、十二年國教等教育改革與亂象。特別是每年推出的教改方案,可謂五花八門;筆者二個孩子分別是北北基與十二年國教第一屆白老鼠;深深感受到師生及家長頓失方向、無所適從的無奈。平情而論,台灣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名列世界前茅,但在全球競爭力排名卻節節敗退,教改亂象無疑是重要因素。

教育應重質,不重量。有名大學,在於有沒有大師,不在有沒有大樓。廣設大學的結果,學歷自然貶值;許多大學生天天忙打工、玩社團、滑手機上臉書、Line不離手,畢業後亦無專業能力或技術門檻;無怪呼不少大學教授感嘆,這一代大學生,不論是企圖心、外語能力、甚至在國際視野及接受挑戰的挫折容忍力上,均明顯下降,何來競爭力。

改革教育亂象非一蹴可幾,但改變教育方式卻是立即可行。舉例來說,在教育體制上,德國的雙軌技職教育一直是各國取經與爭相仿傚的典範;唯國情不同,台灣無法照單全收,但可汲取可行之處;如提高技職的比重,多媒合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企業實習,對學生而言,可提前體驗職場生活;對企業來說,可藉此儲備適合的人才,進而達到學用合一的目標。

此外,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亦應與時俱變。近年來,興起一股翻轉教室熱潮,如大學課程結合磨課師(MOOC);這是一種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教授先於錄影棚裡錄影講課,剪接後放在互聯網上,學生需上網聽課,到校上課,僅是討論作業或報告,一改過往課堂上以老師講授、照本宣科、考試評量為主的教育模式;改以多元的教學設計,如分組討論、報告、出題、競賽等方式,來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及完整表達能力。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退休後熱心教育,他表示,台灣必須透過磨課師,翻轉技職教育、培育人才,才能提高生產力及國家競爭力。筆者曾於一門投資理財的課程上,讓學生進行證券模擬交易及競賽、參訪券商;並分組設計理財遊戲,到鄰近國小帶小學生認識金融商品,最後將這些學習歷程做成心得報告。修課同學對於這門課均給予極高的評價。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及物聯網的普及、機器人的崛起,未來許多行業將被取代;教育政策必須要能掌握正確方向,勿朝令夕改;教師亦需不斷進修,創新教學內容及方式,與時俱進;而大學生必須要培養解決問題、明辨思考、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及國際移動的能力,才能因應這變化。

※ 相關報導:

* 棄醫從教的呂冠緯:助偏鄉孩子未來行醫
http://udn.com/news/story/6902/627098

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脫掉白袍,投入搶救偏鄉的翻轉教育工程,27歲的呂冠緯說,「我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偏鄉孩子考上台大醫學系,返鄉行醫。」

棄醫從教,呂冠緯的收入只有班上行醫同學的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讓他敢於跨出舒適圈,他最感謝的是師長「成全」和爸媽「放手」,讓他可以發揮影響力,去促進教育的質變。

呂冠緯將他從「呂醫師」變「呂老師」的歷程,寫成《在白天做夢的人》一書,分享他敢夢敢為的「不乖」人生。包括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全球首屆教學創新冠軍、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今天都出席新書發表會。

* 「赤皮仔」自學編採 發行青年雜誌
http://udn.com/news/story/6898/626093

封面上大大的「幹」字,十分吸睛,這是一本從青少年角度出發的雜誌「飛漾時代」,本期封面故事辛辣討論「髒話的意義」,從編排、採訪、印刷、發行全是由赤皮仔自學團國高中「雜誌組」成員一手包辦。

究竟為什麼年輕人要說髒話?只是憤怒的表現嗎?位於新店花園新城內的體制外學校「赤皮仔自學團」去年利用課堂討論、課後採寫,完成兩本對外發行青年雜誌,雜誌主題多元,流行穿搭、電玩人物專訪、班級生態學都是內容之一。

「我們的雜誌青少年絕對懂!」雜誌編輯群成員陳俊瞱說,這本雜誌是真正從青少年出發。

* 東華生訪部落 牽原民童下田
http://udn.com/news/story/6898/619796

小米與台灣原住民文化息息相關,但因逐漸失傳,年輕一輩甚至沒看過小米。一群東華大學學生自組「織羅小米力」團隊,在花蓮玉里的春日國小旁,開闢一塊小米田,帶領知羅部落的小學生下田種小米,收成後,還請部落耆老教導依照古法炊煮小米飯、小米粥,復興失傳的小米文化。

* 秀林國小咖啡課 採果烘豆DIY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7000519-260107

花蓮縣秀林國小紀念2年多前的蘇拉風災,在學校操場旁種植「蘇拉咖啡」,並結合生態與品格教育開授咖啡課,從栽種、採果、烘豆到煮咖啡皆由小朋友一手包辦,體會「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秀林國小校長黃勤聰表示,半座籃球場大的咖啡園區,原是生態池,2年多前蘇拉颱風重創校園,操場盡被土石流覆蓋,校方在清運積土時,意外發現水池底下深埋一層紅土,原來是前任校長整修操場紅土跑道時所埋下。

黃勤聰家住瑞穗舞鶴村,當地以盛產咖啡聞名,聽友人說易透水性的紅土加上土石流帶來的沃土,正好適合種植咖啡,於是突發奇想向友人移植20多棵數年未曾結果的咖啡樹試種,沒想到1年後竟開花結果。

對咖啡頗有研究的老師潘俊逸更為低、中、高年級規畫不同的咖啡課程,低年級著重生態觀察、中年級負責採豆、曬豆、高年級學習烘豆、煮豆,讓小朋友從做中學中體認一杯咖啡得來不易,進而懂得付出、感恩。

fsj 提到...

新竹技藝成果展 國中生:學到好多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28355

聯合報 記者林麒瑋/芎林報導 2015-01-08

新竹縣大華科技大學開辦9年的國中技藝學程計畫,今年的結業式暨成果展中,讓參加的學生們都直說「真的學到好多東西」。

國中技藝學程計畫是針對附近鄉鎮國中學校招收學生,今年參加學校有自強國中、竹東國中與寶山國中,特別設計玻璃技藝學程、趣味化學學程、電機電子職群—工業電子學程和設計職群—數位影像製作技藝學程,四個不同學程。

竹東國中張姓學生說,雖然一星期才到大華上三小時的課,卻能夠學到課外技術;自強國中陳姓學生說,這次選了玻璃技藝學程,不僅玩到口吹玻璃,還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超有成就感。

大華科大主任秘書王慧君說,今年結業式中,學生人數多,特別舉辦大型成果展,讓學生彼此觀摩,也透過頒獎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校長李右婷表示,為提升學生對技藝的興趣,讓在學期間即可學到不同的技術,將來等他們上大學,就可按照自己興趣學習,未來將會繼續推動,讓學生全都能「適性發展」。

※ 相關報導:

* 大明國小從採收到剝殼 認識野生紅豆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28509

....屏東縣大明國小鳳明分班主任朱玉璽力推食農教育,常常帶孩子到農田,也在校園開闢生態池,這學期他嘗試種紅豆,未料因沒噴農藥,幾乎全數「陣亡」,他頗為苦惱,開始找尋哪裡有不灑農藥的紅豆。

學生家長聽到他在找尋「野生」紅豆後,介紹年近70歲的陳姓農民給學校,讓學生到陳伯伯的田裡上課,學怎麼種紅豆、採紅豆、撥紅豆殼,學生們更搬回紅豆,每堂下課都在校園的籃球場剝殼;二年級學生鄭鈺錦說,他第一次親手幫紅豆剝殼,非常好玩。



◆ 豎琴獵人圓父夢 百校無酬演出
http://udn.com/news/story/7012/628351

聯合報 記者黃茹婷/西湖報導 2015-01-08

「豎琴獵人」音樂家李哲音,昨天到苗栗縣西湖國中無酬演出;他說,一切都是為了替父親圓夢,走進校園「散播音樂種子」。

李哲音的父親李武男推廣豎琴藝術30多年,被封為「豎琴教父」,一生最大夢想就是豎琴聲傳遞各角落,無奈年事已高、心有餘力不足;李哲音深切體會父親豎琴夢不能再等,去年12月起展開百所偏鄉校園無酬演出計畫。

李哲音表示,比起大都市的學生,偏鄉學童資源少,尤其豎琴是高單價樂器,孩子們接觸機會少,難得能近距離欣賞。

西湖國中八年級學生劉亭誼表示,以前只在課本看過豎琴,沒想到這次能近距離看到豎琴真實面貌,還能在李老師指導下上台撥弦演奏!

九年級學生高嘉玲則說,當得知校方邀請李哲音老師到校必須在臉書按讚,立刻上網衝高人氣,此次不只學到豎琴知識也興起學習念頭。

西湖國中校長徐曉雲表示,得知李哲音老師免費巡演訊息後,立刻上臉書提出申請,雖然演奏場合不是高檔音樂廳,卻讓學生享受最高級展演,對偏鄉學生來說是最棒藝術涵養。

目前李哲音校園免費巡演全台已有7場預約,西湖國中是第三站演出。李哲音表示,不怕四處演奏的疲累感,只怕沒人聽豎琴天使般的琴音,歡迎國中、國小偏鄉學校在「李哲音豎琴獵人」粉絲專頁提申請,累積500個讚就會帶豎琴辦免費音樂講座。



◆ 富家金孫偷休學 紅包錢買毒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845645

自由 2015-01-08

〔記者劉慶侯/台北報導〕被家裡視為「金孫」而百般寵愛的19歲林男,瞞著家人,偷偷從大學休學,跑到酒店當業績幹部,還染上毒癮;他日前拿爺爺塞給他的5萬元紅包,向毒販買K他命,被警查獲,林母探視時,淚漣漣地哭訴「家裡都給他最好的,為什麼變成這樣?」員警私下嘆「慈母多逆兒」。

保安大隊五中隊5日凌晨巡邏行經北市民生東路一段29號前,發現有人躲在大樓樑柱後方偷瞄警方,警趨前盤查,對方主動將各個口袋翻出供檢查,隨即要轉身離開,陳姓員警發現他的大衣背面下方鼓起,連忙攔下,搜出42.82公克K他命。

警方調查,林嫌出身富裕,爺爺疼愛有加,近年父母分居,林嫌跟著母親生活,自認家庭不夠溫暖,去年偷辦休學,獨自在中山區租屋,並在酒店當業績幹部。

警方表示,爺爺疼惜林嫌在外生活不易,3日私下給他5萬元,但林嫌5日凌晨卻利用爺爺「愛的金援」,花1萬6千元買K他命。

林嫌為逃避警方查緝,特意將大衣背面下方的內襯割開,將毒品塞往內裡,以為警方不會注意,刻意舉動反而露餡。

林嫌在偵訊時,母親與外婆趕到警局關心,林母含淚向警方訴苦,「他從小聽話乖巧,家人疼愛,給他唸最好的學校,他竟然背著我們休學,還在酒店上班…」,最後呆坐在椅上默默無語 。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明哲保身 8 法則 國中教室的生存之道
http://udn.com/news/story/6887/629437

(編按:本文內容為刊登於 2015 年 01 月 07 日彭菊仙作家 Facebook 「孩子學不來「道德勇氣」,只能做到「明哲保身」!」 )

你以為一雙雙兒童澄澈的眼眸裡總只有無邪的童真?

你以為一彎彎孩子們畢恭畢敬的鞠躬道早安,總因服貼於大人世界裡的是非善惡?

其實,每一個早晨,當孩子簡簡單單、甜甜蜜蜜和我們擁抱揮別之後,一轉身,他們極有可能立刻穿戴起截然不同的面貌與身段。

他們從家裡走入學校,意味著從「被呵護與依賴」走向「獨自面對與自我掌控」;從單純的「下對上、一對一」,走向「多角複雜的人際」。那一顆我們解讀為純稚可愛的心,既不可能簡簡單單、也不能永遠甜甜蜜蜜。

fsj 提到...

潘岳雄手畫門神鬚 學童看出神
http://udn.com/news/story/7322/630767

聯合報 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 2015-01-09

南大附小配合建校119年,創作廟宇與門神,昨天請來國寶級廟宇彩繪大師潘岳雄指導彩繪技巧,並首次展出他與父親潘麗水、祖父潘春源的作品,三代聯展一飽師生眼福。

潘岳雄的祖父潘春源在日治時期即開設「春源畫室」為台南知名膠彩畫家。潘麗水師承父親,為台灣著名廟宇彩繪大師,潘岳雄自小隨父親習畫,也盡得真傳,父子先後獲得薪傳獎,傳為美談。

但潘氏祖孫三代作品還未曾聯展過,南大附小與該校親子輔導團配合校慶,以「守護」為主題,用廟宇、門神創作「拂曉119愛.飛翔-守護世界」公共藝術;為讓學生也能了解傳統彩繪藝術,知道「台灣的達文西」潘岳雄的廟宇彩繪,邀請潘提供作品聯展,昨天走入校園指導學生傳統彩繪。

潘岳雄深入淺出,介紹門神彩繪,從顏色的深淺技巧到鬍鬚的畫法,邊畫邊說明,學生看得出神。

「我覺得門神好威武!」學生謝聿翔表示,傳統彩繪和上課時所學的繪畫很不一樣,聽了說明後很有收穫。

正在南大附小美術館舉辦的「潘三岳領」傳統彩繪畫展,展出潘岳雄與父親、祖父的廟宇門神、壁畫作品,潘岳雄期待藉畫展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 相關報導:

* 預約下位大師 頂級沙龍進駐正修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30865

時尚界知名的EROS大學昨以頂級沙龍型態進駐正修科技大學,寫下全台首例。這項創新的產學合作模式,盼在校園預約下一個「時尚大師」。EROS團隊成員昨示範專業髮藝,手法俐落、造型時尚,讓有志朝流行產業發展的學生驚呼,好像在做夢。

* 韓學童來交流 台灣同學:才藝好多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30896

在台中市東勢山城區域服務10年的韓國籍牧師孫無根,帶韓國水源中央國小13位小朋友,到台中市東勢、和平等4區及苗栗縣卓蘭鎮等學校交流表演,昨天到新社國小,精彩演出令師生喝采連連,學童打破言語隔閡,一起同樂。

孫無根表示,向教會爭取,帶韓國孩子來認識台灣,韓國學童都說台灣很棒,東西好吃、人也熱情。孫無根指出,他在山城服務,知道偏鄉孩子較少機會與外界接觸,因此大力促成;除新社國小,還帶韓國學童到和平、東勢區的4所小學表演,也安排韓國學童與身障團體、新住民團體同樂,要在農曆過年前,把愛散播出去。



◆ 攜手全球7名校 教部設獎學金
http://udn.com/news/story/6904/630574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2015-01-09

為鼓勵年輕人多到海外留學,今年教育部與英國劍橋大學等7所世界前百大名校合作設置獎學金,已開放報名,至1月16日下午5時止,有意申請可至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教育部各類公費獎學金報名網頁(https://www.scholarship.moe.gov.tw)線上報名。

和教育部合作資助獎學金的大學,包括劍橋大學、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南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澳洲國立國家大學、法國巴黎南區大學等7校。

教育部與劍橋大學所屬的劍橋海外基金會於99年10月議定100年至104年共同實施「台灣劍橋獎學金」,開啟台灣與世界百大名校共同設置留學獎學金首頁。

7校合作獎學金由雙方共同甄選,共同資助獎學金,平均分攤學費和生活費,獎助期限為3至4年,每校每年各5名。100年至今已有53名學生受惠。

澳洲國立國家大學在今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第25名,赴該校就讀第2年的陳宥樺,感謝獎學金計畫,讓這間南半球名校吸引台灣學生注意,除了排名很好,單純的研究環境、優美的校園景觀也是特色之一。

陳宥樺說,獎學金免除了學費,還有生活費補助,讓她安心從事研究工作。

另名獲獎生鄭琬蓉,在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就讀的第3年,獲得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實習機會。鄭琬蓉說,經濟系師資優秀且完整,提供嚴謹且扎實的專業訓練,除了課業,隸屬的麥道學術基金會定期舉辦工作坊,學生們有機會到相關智庫、研究中心、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參訪。

鄭琬蓉曾與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聯準會前主席 Paul A. Volcker、紐約時報副總編輯等請益,體驗截然不同的寶貴經驗。

※ 相關報導:

* 英特爾科學獎 80位華生入圍決賽
http://udn.com/news/story/6813/630056

「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7日公布300名入圍準決賽(Semi-Finalists)名單,根據名單公布的姓氏,入圍準決賽的華裔學生逾80人,超過四分之一。

fsj 提到...

重拾中華文化 陸中小學教孔孟
http://udn.com/news/story/7331/633414

聯合報 特派記者陳言喬/上海報導 2015-01-10

大陸愈來愈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材,中共教育部今年將訂定中小學「國學」標準化教材,九月新學年開始在大陸全面選修使用。

上海新聞晨報報導,大陸中小學「國學」標準化教材範圍廣泛,從啟蒙經典的「三字經」到軍事謀略經典「孫子兵法」,都收錄其中。這套「國學」教材將分廿五省出版,每省教材均為廿冊,其中小學十二冊、初中四冊、高中四冊。如此大範圍、大規模地推出標準化傳統文化教材,在大陸尚屬首次。

分省教材除了國學經典、國學思想等,還有大陸廿五個各省的歷史文化內容,占三成。例如,北京就列入了胡同文化,江蘇有園林和名城名鎮等主題。

大陸早年歷經多起政治運動,造成中華文化浩劫,如今大陸重拾中華文化、提倡國學,從小扎根。

在台灣,中華文化一直保存良好,幾年前大陸還到台灣取經,但近年在「去中國化」下,傳統國學在教科書中已日益縮減,「五、六年級生」記憶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已不復見。

根據大陸國家級課題研究小組的規畫,國學教材以「青少年完美人格」為目標,以由淺入深的論證,制訂科學系統的課程結構,與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深度。

比如小學低年級段,將以啟蒙經典「三字經」、「千字文」等為主;中年級階段則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為兒童奠定詩詞美學基礎;到了高年級,則涉及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

到了初中階段則安排「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經典;高中階段則為傳統文化通識教育,需更深入地學習儒家、道家等經典文獻。

大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也跟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提倡有關,習近平二○一二年十一月上任後,多次引用儒學經典名言。第一財經日報曾統計,兩年來,習近平在海內外場合,共引用「論語」卅六次、「孟子」十次,「禮記」、「尚書」、「荀子」也各超過五次。

二○一三年八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二○一三年十一月底,習近平參觀山東曲阜孔府,在孔子研究院拿起放在桌上的「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翻閱,說要「讀一讀」。種種都反映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重視。



◆ 工人之子發明奪金 獲技職傑出獎
http://udn.com/news/story/6899/633202

聯合報 記者呂筱蟬/中壢報導 2015-01-10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機械系碩二生姜佳豪,從小喜歡汽車,並從生活經驗中得到靈感,動手發明各項汽車安全裝置,他的三項專利作品,從大三起陸續奪得德國紐倫堡與烏克蘭國際發明展二金二銀,因此去年底獲教育部頒發「技職傑出獎」。

姜佳豪說,爸爸是工人,從小家中有任何東西壞掉,他都自己動手修理,耳濡目染下對汽車及機械感到興趣,有一次騎機車時,因為汽車駕駛開車門不注意而撞上,對方還向他索賠,讓他開始動腦研究相關裝置,「要避免更多相同的意外發生。」

為此他發明的「車門開啟安全確認裝置」,當駕駛人停止移動要開車門時,門把感測器會啟動聲光音效,提醒駕駛人注意後方來車,並透過車門閉鎖裝置短暫限制車門被打開,另透過後視攝影機影像顯示在螢幕上,提供乘客下車參考判斷。

他在新聞中看到高速公路故障車駕駛,因疏忽放故障標誌或正要放時,被其他路過汽車撞死,為此研發「車用故障警示器自動布放系統」,透過自走車組件裝置,搭載三角警示器,當汽車故障時會自動滑出靠邊行走至一定距離後停住,駕駛人無需下車就能達到警示作用。

姜佳豪表示,作品獲得專利也有廠商登門希望有進一步合作,過程中雖然也碰到不少困難,也學習到不屈不撓、越挫越勇精神,更養成發揮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



◆ 資源優先給!台大推翻轉教室課程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33926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5-01-10

為了「翻轉教育」,深化大學生學習效果,台大新學期開始,鼓勵教師開設「X+1」、「3+3」、「15+3」等三種深晚課程(夜間上課)、跨領域學習課程及翻轉教室課程,鼓勵教師以跨領域創新方式教學,願意「翻轉」的教師優先提供教學助理等資源。

台大教務長今天在校務會議上報告翻轉教育的推動計畫,他表示,台大的課程通常「比較甜、比較淺」,學生上課不見得會學到東西,因此教務會議規畫,新學期將協助老師開發三種不同的教學課程。

莊榮輝表示,「X+1」是指加強學生實習討論的深晚課程,例如一門三學分的課,教師額外再加一學分的實習課或是討論課在夜間進行,讓學生「把功課帶回家」。

「3+3 」則是要求「一堂課,三個不同科系老師來上」,學生充分跨領欲參與討論,教師則可與其他學者激盪火花,也能減少課堂時間。

莊榮輝表示,昨天已經通過兩門「3+3」課程,一門為「統計+農藝+公衛」,下學期開課。他說,現在最想鼓勵體育老師找管理系和心理系教師共同開課,培養具有戰鬥力、領導力和俠義心的體育人才,「否則每次我們都輸在第九局」,就是心理素質太低。

此外,莊榮輝說,新學期開始,更全面鼓勵教師從每學期18周的課堂中,至少3周要以翻轉教室方式教學。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也分享台大推動翻轉教室的成果,他表示,台大每年帶70多名新進教師到溪頭做翻轉教室特訓,學生分數有明顯進步。

莊榮輝也說,翻轉教室其實累得是老師,校內也有反對聲音,但畢竟是少數,學校不會強制教師參與,但只要願意先從一堂課嘗試,學校會統計各系所翻轉課程比率,並優先提供教學助理並協助拍攝影片。

閱報秘書

傳統教室是學校上課、回家寫作業;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則是在家上課、學校寫作業,學生在家先預習老師上課內容,上課時針對在家預習發現的疑問提出討論,老師原來主導角色轉為提供學習的引領及協助。

翻轉教室顛覆傳統的學習方式,核心精神是「把學習責任還給學生」,並利用科技解決問題。

※ 相關報導:

* 交大光電推廣科普 頂尖期刊邀文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33368

科技人透過社會回饋也可以登上國際期刊。交大光電系副教授林怡欣帶領學生組織「國際光電工程學會(SPIE)」交大學生分會多年,獲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奈米技術」邀請撰文,探討科普教育推廣及影響力,這是國內首度獲得該期刊主動邀文,高度肯定台灣培育光電人才。

* 長榮女中實習旗艦店 接軌職場
http://udn.com/news/story/6900/633370

長榮女中與在地企業米蘭時尚髮型集團合作,由長女首創在校旁提供大型商店空間,讓米蘭設置旗艦店,作為該校美容科實習場所,也提供就業機會,創造多贏。

校長蔡玉敏表示,之前都與台北店家產學合作,但學生到台北實習,家長、老師都擔心;由於米蘭時尚髮型能提供學生技術提升的實習場所,且很照顧員工生活與薪水,有利學生就業,達成無縫接軌,決定與該集團合作。

* 台師大教改案 社區高中完全免試
http://udn.com/news/story/6913/628223

台師大昨提出12年國教改革方案,建議未來社區高中招生完全免試入學,不採計國中會考成績,改採在校成績和其他多元表現;明星高中則以每科50級量尺的會考成績分發,不看其他表現;且兩種管道可混填志願、統一分發,既可維持明星高中特色,又可落實社區高中免試入學、發展特色。

台大、台師大、台科大昨天簽約共組「國立台灣大學聯盟」,並合辦「台大論壇」,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在會中提出12年國教改革方案。

* 歐巴馬:社區大學免費兩年
http://udn.com/news/story/6813/633412

美國總統歐巴馬8日表示,他將在20日的國情咨文演說中提議一項計畫,對全國各地有心升學的人士,免費提供兩年社區大學課程,形同把政府資助的教育從幼稚園延伸至兩年制大學。

fsj 提到...

交大教授 越洋救活諾貝爾獎得主論文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35027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加州連線報導 2015-01-11

一九九九年美國化學諾貝爾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齊威爾(Ahmed H. Zewail)前年起陸續跨海向交通大學光電所教授湯朝暉求援,協助研究;直到去年中湯朝暉決定提前退休,到美國加入齊威爾團隊擔綱救火隊,讓齊威爾的論文起死回生,本月九日順利刊登世界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

湯朝暉和齊威爾率領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透過四維電子掃描顯微技術,完美詮釋半導體表面上的「超快現象」。半導體的電子就像跑障礙賽一樣,越底層障礙越多,甚至像彈珠台上的彈珠,在迷宮裡狂跳卻被阻擋;而表面的電子障礙很少,就像掀蓋的一鍋熱水蒸氣狂冒,沒有阻攔;該團隊便是探測到半導體上的「跑跑電子」,這個「快又小」的世界。

不過,先前對此實驗現象,齊威爾團隊沒有足夠的物理理論可以分析,遭某頂尖期刊打回票,齊威爾越洋找上湯朝暉救火。

二○○三年至二○○七年時,湯朝暉曾在加州理工學院與齊威爾共事過,當時齊威爾有物理問題就會跟他討論,這次論文湯朝暉也改寫一半以上。

湯朝暉提出彈道電子及界面閘門理論,解釋半導體界面的閘門效應,對電子和電洞因其荷電極性不同,有不同的進出門控管制,造成電子和電洞在界面兩側分離,完美詮釋研究團隊發現的物理機制,讓論文「p-n型半導體界面電荷動態之四維顯像」順利刊登到「Science」。

湯朝暉說,齊威爾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後,這幾年在物理領域發表了廿多篇論文刊於「Science」或「Nature」;這次對奈米材料特性的新發現,未來可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帶來新一波的技術突破,可望再得一座諾貝爾物理獎。湯朝暉對於救火成功十分開心,接下來仍會留在加州協助齊威爾。

※ 詳見原站。



◆ 湯朝暉:台基礎學科強 可補足理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35028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5-01-11

交大教授湯朝暉白天是伽利略,晚上卻變成藝術家。湯朝暉旅美卅年,科學研究成果輝煌,最大的心願是七十歲退休後,可以投入藝術和音樂創作。

湯朝暉在頂尖的美國阿貢、貝爾實驗室都待過。他在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開發光纖通訊技術,是世界第一位計算出非線性光纖香農信道容量的人,這是光纖信息傳輸理論上的重要成果。

在阿貢國家實驗室時,他從五千名員工中脫穎而出,獲得阿貢國家實驗室主任年度大獎。

因為當時他的團隊解決光合反應中心沼澤紅假單包菌的X射線晶體結構,該論文至今被世界引用超過五百次。

七年前回國後,也屢獲得台灣傑出人才講座;三年前,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也是當年台灣唯一入選者。六十二歲的他提前退休再度返美,投入辛苦的研究工作。

湯朝暉昨表示,台灣研究經費不足,無法像齊威爾團隊一樣,使用數百萬美金的儀器做研究,但是台灣的優勢在於基礎學科強,可以補足理論,讓實驗具完整論述。

湯朝暉昨天接受越洋視訊採訪時,談起研究眼神嚴肅,但一講起兩個兒子,表情柔和許多。尤其談到學理工、熱愛音樂的兒子湯博涵,去年獲得法比奧拉王后鐘琴國際競賽銀獎,讓他十分得意。他說,科學家不能只懂科學,也要懂生活情趣。

湯朝暉習畫、書法多年,又熱愛音樂,他也常把自己吹奏長笛的影片放上臉書,跟親友分享。他說,研究科學大半輩子,最希望真正退休時,可以舉辦畫展,以及長笛獨奏會,與親友同樂。



◆ 葉丙成:網路沒辦法做的… 體罰與對話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35032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5-01-11

台灣大學裡眾多德高望重的教授,要如何翻轉教室?台大提出「e-Professor」計畫,針對校內老師開設課程,讓教授從什麼都不懂,八周之內變成翻轉專家。台大昨天召開校務會議,邀請得到全球教學創新大獎的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分享翻轉教室的經驗。

葉丙成說,過去大學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但現在學生上網可以看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課程;某個大學教授就曾遇到,學生平常不到學校上課,在家上網看史丹佛大學的線上課程,到學校後就坐在最後一排,冷眼看台灣教授怎麼上課,這對老師是極大衝擊。

葉丙成說,大學老師該思考,什麼東西是網路沒辦法做?他笑說,「除了體罰,就是對話。」因為線上影片無法跟學生對話,但是課堂上老師可以跟學生對話,這是老師在教室裡的優勢。

葉丙成鼓勵大學教授拋開恐懼,他規畫了八周課程,讓即使不會使用臉書社群或App的教授,可以習得翻轉教室必備技術,讓半百教授「錄下人生第一支影片,或是開第一個臉書社團。」

葉丙成說,這兩年台大新進老師都要到溪頭特訓,學習翻轉教學,因為除了會應用數位軟體外,翻轉教學需要一些訣竅,例如擔心學生不看影片,最好的方式就是開一個Line群組,要求學生上網看完課程後馬上回報群組,沒看完的學生在同儕壓力下就會看影片,課堂上就能順利分組討論。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新竹建華國中「靠岸」 國際青少繪畫賽奪第一
http://udn.com/news/story/6899/634710

陽明海運昨天舉辦國際青少年繪畫比賽頒獎典禮,新竹縣建華國中廖敏如殺出重圍,以「靠岸」、「橋梁展一隅」2幅作品,淡雅的顏色、細密的構圖獲得評審青睞,奪下國中組冠軍。

陽明海運自2006年舉辦「國際青少年繪畫比賽」,已邁入第5屆,共有6000多件來自國內外35國學童的作品參賽,每件作品需經過初選、複選,再以現場作畫決選,選出前3名。

* 導盲斑馬線 開南師生創新發明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6545

人行道上常見的導盲磚凹凸不平,不僅常讓輪椅翻車,視障者也感到不便,私立開南商工師生運用導電塗料及電阻原理,研發用聲音感應的「導盲斑馬線」,也可應用在人行道上,昨天發表,令人驚豔,就連台北市交通局也認為概念「很新奇」,希望有機會能合作。

....兩人花了兩個月找來導電塗料,漆在路面上,並在視障者的手杖底部加裝金屬感應片、電池等裝置,握把處則加上蜂鳴器,如此一來,手杖觸碰到塗有導電塗料的路面時,手杖就會發出蜂鳴聲來導引。



◆ 陸重藝術傳播領域 台師備感尊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1000732-260301

旺報 2015年01月11日 記者李怡芸/專題報導

隨著經濟環境的起落,台師和陸師的待遇也有消長,過去陸師來台多半感覺「備受禮遇」,而今台籍老師赴大陸授課,亦明顯感受「高規格」的待遇。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退休教授林國源2013年曾於暑期受上海交通大學特邀,開授1個月的「歐亞文化節慶」通識課程,校方看重此課程為專業領域,在大陸幾乎沒有人能開此課,因此林國源的每堂課均全程錄影。學生對於來訪的台籍老師亦趨之若鶩,40個名額全滿,林國源並指出:「雖然是通識課,學生一早8點就全部到齊,每堂課的作業和期末報告一樣不少。」

台大碩士畢業後,赴北大攻讀哲學博士,並從2007年到2011年間在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擔任副教授的李政亮,長期觀察兩岸教育,並著有《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等書,李政亮直言:「現在大陸學者多半先選擇到美國,對於升等的幫助較大,選擇來台的人多半是專業領域與兩岸有關。」

李政亮指出,大陸以藝術和傳播領域對台灣有較高興趣,學界交流也較多。「若非如此,這些學者在大陸,除了教職的薪水不比台灣少,為媒體寫文章等額外的稿費也多,來台訪問的吸引力已愈來愈小。」

※ 相關報導:

* 作家駐校熱 兩岸校園吹文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1000722-260301

曾有評論家說:「一個駐校詩人勝過多個文學教授。」駐校作家制度在歐美大學校園是普遍而行之有年的教學模式,事實上中國亦有駐校作家傳統,魯迅、周作人、朱光潛、胡適、錢鍾書等作家均曾在校園內邊教學邊寫作。近年兩岸大學多設有「駐校作家」制度,也使得兩岸作家有更多機會走入對岸,接觸並啟發文藝愛好青年。

* 北京清大面試 考「對占中看法」
http://udn.com/news/story/7332/635397

香港占中運動落幕,占中未在大陸內部成為禁忌,昨天北京清華大學舉行保送生面試,許多考生被問到對香港占中的看法。語文的作文題目是「英雄與人民的關係」,似乎也與大陸近年發生許多公民運動的現象有關。

....這些保送生在大陸就是所謂的「學霸」,也就是專注於課業,很少有社會活動,成績很高的學生,幾乎就是各省的菁英,昨天上午參加清華大學的保送筆試與面試的考生約有100多人。他們要在三個小時內,完成語文(中文)、數學、英語三科試卷,中間不休息。近中午走出考場,許多考生說,不太難,但是沒做完。

※ 另一種思想考核?

fsj 提到...

詹博丞全盲不自棄 開發音樂軟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2000438-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2日 林志成/台北報導

24歲的詹博丞,因罹患「點狀軟骨錯生症」,從小弱視又聽障,國三那年又喪失僅存視力而成為全盲。不過這未讓詹博丞屈服,他努力向上,現進入成大資工所博士班就讀,還開發許多跟音樂相關的電腦軟體,是身障生的典範。

詹博丞全身軟骨發育不正常,壓迫到視、聽神經也對肢體造成影響,因此從小弱視又聽障。但他未放棄,還是去學音樂、彈鋼琴,國中就讀的是音樂班。

國三突然變全盲,詹博丞說,「因為不知道未來有何困難,反而沒煩惱」。之後他每天由媽媽接送上下學,以報讀、點字並用的方式撐過學業的低潮。

詹博丞跟其他全盲者一樣,學習利用螢幕閱讀軟體操作電腦,作業、考試、娛樂都離不開電腦,但使用越多就越能體會電腦世界對全盲者仍有不友善之處,他因此選擇資訊工程做專業領域。

詹博丞讀成大資工系時開始參與開放原始碼軟體開發,現則進入博士班追求更高深的學問。過去幾年,他曾參與開發「點字樂譜 Touching Melody 輔助軟體」、「新酷音輸入法」等開放原始碼專案,在2012、 2013 年獲教育部「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達人暑期成長營」特優團隊獎。

回顧學習歷程,詹博丞曾遭遇人際關係的障礙。他表示,因為全盲看不到,學習時需要很多人幫忙,但曾有同學認為「我沒義務幫你」,他只好不斷拜託別人,然後經過長時間相處、彼此瞭解後,才克服這方面的困難。

在這段成長路上,詹博丞領悟到自己追求的兩個終極目標是「獨立」與「傳承」,他希望藉由自己專業技能摸索出新的學習方式,再造福給其他身障生。對於未來,詹博丞想當個有獨立辦公室的大學資工領域教授,「因為我講話比較大聲,不想吵到別人」。

※ 相關報導:

* 音符浪花喻成長 她作文全國第一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36284

桃園市青溪國中7年級學生林郁娟作文表現出色,去年主動到教務處表示「我要報名國語文競賽縣賽」,結果贏得縣賽第一,參加全國賽又拿下國中組第一名。

....其實林郁娟讀青溪國小6年級時,就在作文競賽展露才氣,除了縣賽第一,全國國語文競賽也拿下第二名。她感謝指導老師邱福慶,邱福慶退休後一直在國小默默付出,早上7點就指導參加國語文競賽的學生,林郁娟有幾次自認文章寫得很好,但邱老師總能糾正她用字遣詞、邏輯甚至錯字,讓她心服口服。



◆ 中研院學者 留在偏鄉當「VUVU」
http://udn.com/news/story/7043/636548

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屏東縣報導 2015-01-12

黃教峰四年前到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被派到偏遠深山屏東縣牡丹鄉進行田野調查,部落「非老即少」的窘況讓他不捨,於是做出「留下來當VUVU(排灣族語的長輩之意)『大玩偶』」的重大決定,人生自此翻轉。

卅歲黃教峰求學路順遂,清大人文社會學系畢業後考入人類學研究所,四年前按既定生涯規畫,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他熱愛的人文調查研究工作。

四個多月前,他突然從研究學者「搖身一變」為華山基金會牡丹愛心天使站長,在偏遠深山照護失智、失能、失依部落老人。

「自己都沒料到,一趟原鄉山區調查之旅,竟做出讓親友聽了『瞪大了眼』的重大決定。」黃教峰說。

黃教峰前年到牡丹鄉進行為期一年的部落青年返鄉調查研究,和部落居民朝夕相處後,才發現原鄉「非老即少」問題比他想像中嚴重,老人心靈的失落更令他震撼。

他自願當原民部落老人日間照護中心的志工,陪孤寂長者話家常、學才藝、練歌舞……,把自己當成長者的「大玩偶」。看到老人開懷大笑,深深感受「部落老人最缺的,正是愛的關懷」。

去年底黃教峰結束調查工作,拎著行李向長者辭行,「你回去了,再也沒有年輕人逗我們笑了,我們怎麼辦?」長者不捨分離的話讓他心如刀割。就在回台北的路上,他做出決定,「我一定回來陪伴他們。」

「父母原本勸我留在中研院,最後終於支持我的決定。」黃教峰說,照護弱勢老人的華山基金會牡丹鄉剛好缺站長,真是「天賜良機」。

四個月前,他實現心中早下許下的諾言,還樂觀期許:「我不僅要當VUVU的永遠的大玩偶,還要帶進更多年輕志工。」

fsj 提到...

名家專論-與柯P談看報紙的好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446-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3日 林建甫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先撤了市長室內的書報架,接著要所有單位重新登記報章雜誌訂閱。已經有近一半的局處退訂報紙,估計年約可省下1000萬元的經費。柯P直爽白目的個性,帶給社會很大的衝擊。當了市長,大權在握,當然也可以改變所管轄單位的生態。我無意去評論柯P的政策,倒想先說說傳統報紙的好處。

報紙是人類偉大的發明。過去我們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這些知識傳遞的功能都已經被其他電子媒體,包括電子報給取代。然而閱讀傳統報紙現在仍有很多優點,例如,網路上資料多到會讓你看得眼花撩亂,但是一張四開紙的報紙攤開就可以讓你很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

傳統印刷傳媒經歷幾個世紀來的演化變遷,專業編輯人員精雕細琢排版已經產生一套很好的訊息呈現。藉由版面次序安排,套用設計的層次感,字體大小的不同,擺放位置的差別,加上大標小標的作用,可以一目瞭然的知道非常多資訊,造成重點的烙印、非重點的粗探。單只是看一眼或餘光掃到,就可能讓你大大增廣見聞,而後續有興趣的再折起來仔細研讀。這也就是很多人,還是要有一份傳統報紙的原因。對於一個主管而言,時間就是金錢。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多的訊息,就是翻翻每一份報紙。這也就是為什麼成功CEO每天早上必做的享受及動作。

然而時代變了。電子媒體的方便性、經濟性,已經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資訊技術(IT)革命意味著無重量、無實體的數位世界來到。而不用砍伐樹木來造紙,或製作載體,更可以達到環保的目標。對出版者來講,無線傳輸可以降低發行和印刷成本,只要能收費閱讀,也是開創另一條利潤來源。對於讀者而言,電子媒體可以提供更即時的新聞,不像報紙是以日的頻率在作其新聞的更新;提供的選擇也是更多元化、多樣性,打敗傳統報紙之固定版面、新聞資訊無法加以更動的情形。

尤有甚者,現代讀者每天會遭遇海量資訊,電子報賦予了讀者在選擇新聞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及主動性。過去原始的電子報,容易讓人產生找新聞比看新聞更花時間,無法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章。現在,有層次的編排,方便讀者尋找,甚至可以量身訂做,編輯出具個人風格的新聞需求。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透過網際網路超鏈結(hyperlink)的功能,選擇相關有興趣的資訊,讓知識系統性的建立更容易。

有剪報習慣的讀者,過去是一大麻煩事,老是被油墨搞得手黑黑的。後續的歸類,剪報本,分門別類,搜尋也都是大問題。現在剪報不碰剪刀油墨。按右鍵儲存,或是剪貼(copy and paste),相當簡單。使用檔案名稱或是文件的關鍵字搜尋,讓後續處理也更輕鬆。

另外,電子報紙跟傳統報紙的核心區別也相當於電子書跟書籍的區別。一個可以用手觸摸得到,另一個存在於虛擬的網路。看1份報紙2小時,和看網路2小時,後者眼睛會變得很不舒服。可能是習慣的問題,可能是螢幕的輻射。不過好像年輕人是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準此,我們還是很寄望電子紙的發展。未來的電子紙,可以攤開,可以折疊,其上的新聞不僅在版式編排上和傳統報紙完全一致,還可增添所有電子報字句搜索和超連結的功能。那麼到時的報紙,就可以兼具了傳統報紙跟數位資訊的功能。現在的技術發展迅速,這樣的日子應該很快就來到。

最後,海量資訊還是現代人最大的問題。訊息來源太多,人們也越來越沒有耐心。尤其是連受歡迎的訊息也是越來越短小輕薄,如懶人包或一、兩百字的新聞或評論,造成現代人知識很廣博,深入的思考就欠缺。

我們須知,很多問題並不是簡單的黑白對錯,就可以明白;也不是浮光掠影三言兩語的文字,就可以表達清楚。需要深思熟慮,反覆的思辨才能釐清問題的真相或是得到推理的結果。要能不被資訊的洪流淹沒,能獨立思考得到有用的見解,絕對需要下功夫思辨。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是非常有道理。(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政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 相關報導:

* 柯P不看報 學校訂報也喊停
http://udn.com/news/story/6655/639653

台北市長柯文哲不看報紙,市長辦公室報章雜誌統統取消,不僅市府行政單位跟進,台北市所屬各級學校,2月起全面停止訂閱報紙,學生和老師在學校將沒報紙可看,學校如果繼續訂報,經費恐無法核銷。

....有高中校長得知此事後感到憂心,因為學校訂報採年訂,合約未到期,怎麼能說停就停?陳順和也無奈說,教育局去年11月才續訂報紙一年,為了配合市長政策,正在跟業者研商如何解約。陳順和提醒學校,2月以後如果繼續訂報,經費核銷可能會有問題。



◆ 國二生:要先有錢 才能讀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368-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3日 周麗蘭/雲林報導

布農族的余憶樺就讀林內國中,媽媽待業,哥哥休學,才小小年紀,她放學回家就得掃地、拖地、洗衣、曬衣、洗碗、煮飯菜家事一手包辦,沒時間讀書,遑論英語。在同學眼中樂觀、替人著想的她,受訪時四度泛淚,忍住淚水在眼眶打轉。

想唸書 但一堆家事要做

余憶樺回家第一件事是做家事,最晚做到10點,10點半寫功課,順便看小三的妹妹有沒踢被,常熬夜的後果是上課打瞌睡。

她說,小學的英文沒及格過,升上林內國中好一點,老師慢慢解釋,終於聽得懂,也有進步,現在能考60分,英語能力被分在後段的B組。她不放棄英文,立定志向第一次段考要考B組第一,可惜差2分。她不氣餒,期待這次段考成功,學校會頒獎學金100元,就可以拿來買早餐吃,講到獎學金她紅了眼眶。

拚段考 為了百元獎學金

不要說CD播放器,余憶樺連書桌都沒有,問她以後想讀什麼、想做什麼,「沒時間打算,不敢打算」,想到五月的會考,又紅了眼眶。

也是國三的陳秉豐,與阿公、阿嬤、堂兄弟6個小孩一起住,他喜歡閱讀英文、文法,但是看到單字就頭痛。

秉豐說他喜歡聽英文,喜歡理解英文,但沒補習好像不行。

家裡窮 捨興趣念建教班

每一科都好只有英文爛的他,原本立志第一志願讀斗六家商國貿科,但考慮妹妹也要讀書,爺爺奶奶負擔會太重,想改讀建教班賺錢。

全校英文能力最強的是國二的林依貞,她是校長林俊賢的女兒。林依貞看2位學長姐的求學遭遇,讓她覺得有錢真好,「要先有錢,才可以讀書」。

林依貞說,八下的英文是轉捩點,陳秉豐每一科都好,就是英文很爛,應該是轉折點沒處理好,補習真的可以複習,但他沒辦法,他不是不努力。她覺得自己的英文聽力好,是從小補習時就喜歡和外國人講話。

※ 相關報導:

* 學韓文沒花錢 高女獲選參訪代表
http://udn.com/news/story/6904/639052

學好語言不一定要花大錢!鳳山高中二年八班學生汪雅涵,5歲開始利用免費資源,在鼓山區「世宗學堂」學韓語,7歲就通過韓語檢定,後來到教會持續學韓語,這次獲選教育部2015年赴韓國教育旅行參訪代表。

汪雅涵表示,小時候媽媽本來要她學英文,剛好住家附近有一間韓國學校「世宗學堂」可免費學韓文,三姊妹都去學了幾年。後來附近教會有不少韓國人教韓文,她開始到教會學,和教會的朋友聊天也都用韓國話。

因為汪家經營早餐店,每天早上都有韓國人買早餐,從小媽媽就會要王雅涵用韓語和客人聊天,讓她真的要用韓語時不會怯場。

* 數學課玩塗鴉 龜兔賽跑變教材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38642

竹山鎮秀林國小老師顏正乙美教系畢業,他教導國語和數學,應用美術專長,以繪畫方式教學,吸引學生目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 顏正乙說,任何課程都能用插圖表達,只要將繪畫融入教學重點,透過圖像能增加學生印象,並用具創意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專注,學生不會感到乏味, 更樂於學習。



◆ 新移民家庭 更需校方協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373-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3日 洪欣慈/台北報導

對台灣教育體制、教材不熟悉,是很多新移民家庭在教育孩子時面臨到的問題。長期從事新移民服務的民間團體觀察,外籍配偶因不是在台灣接受教育,對台灣學制及教育文化相對陌生,加上語言隔閡,常不知如何與教師溝通孩子學習問題,較台灣家長辛苦許多。

善牧基金會新北市西區跨國婚姻家庭中心主任陳千加表示,常常聽到新移民家長向中心反映「孩子英文成績不好」,卻又表達不出問題所在,原因可能與新移民對台灣教育生態不甚熟悉有關,「在台灣長大的家長會比較清楚孩子學習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些家長想和老師詢問,又擔心自己表達能力不佳而卻步。

除了對台灣教育環境陌生,能提供的學習資源不足,也成為部分新移民家庭困境。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蕭秀玲指出,新移民家庭多半經濟較弱勢,無法像優勢家庭一樣從小提供孩子多樣化英文學習資源,加上自身教育程度不高,母國有說英文的外籍配偶在孩子小時候或許還可以提供協助,但當孩子升上國中、英文變成更專業學科時,就難以應付。

陳千加建議,若學校能多與新移民家庭進行親師溝通,讓外籍配偶更清楚孩子學習狀況及未來升學體制,並針對孩子需求提供協助,能使學校與家庭資源連線,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

蕭秀玲呼籲政府教育部門加強與新移民家庭互動,以新移民能理解的方式說明升學措施,另協助經濟弱勢家庭,在學校提供更完善補救教學制度,照顧每個孩子的學習差異,讓弱勢的新台灣之子能與他人站在同樣起跑點。

fsj 提到...

大自然教室 5天走讀20鄉鎮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41019

聯合報 記者陳雅玲/大埤報導 2015-01-14

頂著12度的低溫,逆著9級的強風,雲林縣華南國小利用5天的時間走讀雲林20鄉鎮,昨在大埤鄉的酸菜氣味中為旅行寫下句點,孩子們從旅行中看見花生田、聞到酸菜的氣味,也看見蚵農泡在凜冽的海水採蚵,打破學校的界線,整個雲林成為孩子們的大自然教室。

「酸菜爺爺,芥菜要怎麼採收?」華南國小每年為五、六年級的孩子舉辦走讀活動,今年共有35位學生參加,他們騎著自行車走遍雲林每一個鄉鎮,昨天到大埤鄉幫酸菜爺爺蘇石川採收無毒芥菜,體驗農忙生活後,一邊了解無毒酸菜的故事,一邊品嘗甜美的芥菜料理。

校長陳清圳表示,孩子們在5天的時間內走讀300公里,其實相當辛苦,但在這過程中,他們可以學習到課本知識看不到的生活經驗,過去他們可能飯沒吃完就輕易倒掉,但在走讀旅行中看見了每粒白米得來不易,他們就能打從內心格外珍惜。

每一天旅行結束的夜晚,陳清圳讓孩子們相互分享,有學生表示,以往在學校自己太過任性,經過這幾天才明白人必須要信賴、互助生活,偶爾也有學生想家落淚,也有學生互相激勵,在這過程中,孩子慢慢了解腳下這塊土地的故事,也學會了感恩與珍惜。

陳清圳說,旅行中,從孩子專注的眼神,沙沙的抄寫筆記,記錄從大人口中迸出的隻字片語,沒有這樣的歷程,學習不容易看到問題,經過5天的淬鍊,孩子們開始寫下自己的故事,相信未來這故事將讓人感動。

※ 相關報導:

* 為偏鄉點燈 新東建英文學習平台
http://udn.com/news/story/6901/641643

偏遠小校的英語學習資源短缺,後壁新東國小主動出擊,爭取與英語學習系統業者合作,廣邀後壁區各國中、小學一同加入,建置線上英文教學平台,經行動學習,師生及家庭共學,造福上千名國小高年級及國中生。

* 教孩子算數學 星家長先補習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39869

新加坡出現一堂專門給「家長」上的數學補習班,這些成年人雖然已離開學校多年,但為了幫助孩子解決學校功課問題,只好再次投入補習的行列。

明報引述AsiaOne報導,年逾60歲的資深喜劇演員馬魯維(Mohd Yusof Maruwi)在多用途教室裡,像小學生般認真的抄寫算式和運算,就是為了教導家裡八歲女兒和六歲兒子的作業。他和45歲的妻子都覺得小學數學課很難,不曉得怎樣指導子女做數學功課,於是參加了這個一班30名家長的八小時「小學數學補習班」。

* 沾水筆畫人像 國小師不輸畫家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41040

花蓮縣源城國小教師唐宇新漫畫功力不輸專業插畫家,大學時還曾畫一系列政治漫畫向候選人毛遂自薦,10幾年未動筆的他,最近又重拾人物繪畫,為了感謝幫助教學的各界好友,替這些好友們畫像當回禮,表示感謝。

42歲唐宇新來自基隆,9年前來到花蓮任教,時常邀請網路上的朋友們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國語課文教到「不一樣的捷運站」,鄉下的孩子沒太多機會搭捷運,網友特地到捷運南港展覽館站拍攝影片,還有貴金屬設計師幫忙拍攝短片告訴學童們3D影片製作。

為了答謝這些熱情的網友們,唐宇新重拾畫筆,挑戰高難度的沾水筆人物像,畫出每個網友們的模樣,製作成平面或立體卡,寄給大家當謝禮,許多網友收到後愛不釋手,承諾一定要好好收藏。



◆ 歐兜邁入校園 按個鈕 機油自助換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41160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2015-01-14

高雄第一科大、樹德科大裝置的「歐兜邁」機油自助換油機昨天啟用,學生插入油槍按下按鈕,不到4分鐘就能汰舊換新,且花不到100元就能加到與市面上3、400元同等級的機油,成為校園「新鮮事」。

「這機器好酷」、「好帥啊、好想玩玩看」,第一科大、樹德科大同步引進的自助換油機,外觀像自助販賣機,十分吸睛,學生不但搶先體驗,還上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熱烈討論,有人覺得很潮、很實用,有搞頭;有人因價格低廉,擔心有礙品質。

第一科大自助換油機設在東校區財金學院前,投入零錢、選擇加油額度後,以扳手旋開機油尺,再將油槍插入按鈕,就能自動換油,操作步驟簡單,消費還提供發票。風險管理系學生陳佳賢說,可親眼看到機器換油過程,感覺很安心。

目前這款自助換油機使用台塑出廠的10W40油品,700cc要90元、900cc100元,歐多麥公司展業處經理黃士宜說,換油機的油品與市面3、400元的油品等級相同,之所以便宜,主要是省下容器、廣告、行銷等成本,未來還會在大仁、正修、長榮等校裝置。

負責研發的歐科企業董事長林新翔說,公司導入日本販賣機的流行概念,費時2年開發出自助換油機,現陸續取得台灣、大陸、菲律賓、泰國等國專利,據估計,全台機車族若都以自助換油機換油,1年約可省下6000萬支瓶子,對環保有所貢獻。

他指出,台灣約1500萬輛機車,1年約若更換4次,每次省個200元,1年就省下800元。且過去曾有人把抽出的廢機油倒入溝渠,輕則造成阻塞,重則汙染環境。但自助換油機抽換的廢油,會交專責廠商處理,這樣就能避免廢機油流向不明或再製後回流市場的情況。

※ 相關報導:

* 雲林子弟習武 大陸擂台揚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4000613-260107

雲林子弟出身的國立體育大學碩士楊高騰,與斗南高中二年級的丁元偉,上月參加大陸電視直播的武術個人套路、搏擊賽,分獲套路金牌與銀牌,楊高騰在擂台賽還拿下銅牌。這2個學生都不愛讀書,習武讓他們變斯文、內斂,氣質改變生命也轉彎。

fsj 提到...

大學轉型退場 恐成芭樂票?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44432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特稿 2015-01-15

少子化海嘯明年來襲 30所大學等嘸人
大學退場 別再只喊口號

台灣的大學密度全球第一,第一波少子化海嘯明年(105年度)即將來襲,屆時恐怕會有30所大學「等嘸人」;少子化也衝擊博士班招生,103學度年19所大學36個博士班註冊率掛零。

台灣高教的雙重危機如何解決,大學轉型退場機制教育部喊了很多年,吳思華上任後終於訂出大學「五年瘦身至100所」,以及「十年後博班瘦身37%」的目標值。

數字很漂亮,但如何達標,社會睜大眼睛在看。教育部光是處理高鳳和永達兩所私校退場,就搞得焦頭爛額;民國87年虎年出生的孩子明年要上大學,生源驟減3萬人;明年招生困境至今仍看不到解方,不禁合理懷疑,五年內60所大學轉型退場政策,恐將成「芭樂票」。

私校退場最大的關卡是土地利益,即使招生掛零,私校董事也要以拖待變,覬覦土地的處分權。因此,大學退場問題絕不是教長一個人可竟全功,政府真有決心解決,應邀集內政部、財政部、勞動部、教育部,以及有企業併購經驗的法律、會計等領域專家,成立「大學退場危機專案小組」,迅速而務實地處理。

博士班人浮於事,畢業即失業情勢愈來愈嚴峻,有博士生靠賣雞排來逆轉人生,凸顯了教育資源的錯置與浪費。教育部終於端出博士生「瘦身」計畫,要來控管博士浮濫的現象,但第一刀竟指向一般大學和技職體系中體質較好的頂尖大學和典範大學,不禁讓人疑問:博士班瘦身怎麼找體質好的大學開刀?

博士班瘦身政策,應配合國家整體產業布局和人才培育,這件事大學自己也要擔心,沒就業市場的領域,就別再賣博士學位了。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博士班註冊率掛零 名校擬減招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44568

少子化招生衝擊,加上越來越多博士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教育部規畫十年內大學生、博士生都要大幅減招;其中大學生減招近12萬人、博士生減招近37%,但要從頂尖大學和典範科大的博士班「招生減量」,逐年調降博士生人數。

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除了少子化學生減少,學校教職缺也越來越少,未來不需要太多的博士生,因此希望逐年減招以調節人數;同時著手研擬「學術導向」博士,最快新學期開始,以公費概念推出全額獎學金,希望收到「真正的菁英」,但規定須在一定年限內攻讀完學位。



◆ 學校取消訂報? 柯文哲:解讀錯誤
http://udn.com/news/story/6655/643740

聯合報 記者黃驛淵、吳思萍/台北報導 2015-01-15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晚在臉書貼文談市府「退報」政策,他說造成爭議是解讀錯誤所致,臉書貼文搭配的照片,是柯文哲正在閱讀聯合報的報導。

經記者比對,這篇報導是聯合報去年二月廿一日所刊、專訪柯的頭版新聞,當時柯還尚未獲民進黨推薦成為在野陣營的候選人。

柯文哲說,他進市長辦公室發現居然每種報章雜誌都有,認為這是非必要的花費,因此也請各局處重新評估後再決定續訂與否。

但這兩天,外界誤以為教育局下令取消各中小學訂閱所有報章雜誌的預算,若各單位考慮後認為需要,例如圖書館、民眾接待處等等,當然可續訂,民眾真正的需求不會被犧牲的。

柯文哲說,記者問他認為學生需不需要看報紙,他立刻回答「當然要」。他沒有什麼休閒娛樂,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讀報也是閱讀的一種,不過目前「倒是看網路新聞較多就是了」。

對北市府教育局要求市立學校停訂報紙引起爭議,柯文哲昨天也指是解讀錯誤,他是要求全部停訂,「有需要的再勾選上來」。目前訂報情形太浮濫,像校長室要看報就自己去買,「為什麼要公家買給你看?」

柯文哲說,在傳達命令過程,不知是故意曲解還是聽錯,他是要求全部停訂,有需要的再訂,已要求教育局重新統計,民眾或圖書館需要的還是訂報,至於個人辦公室就不贊成。

柯說,他現在都是上網看新聞,很少看報紙;媒體問及學生是否需要看報紙,他說,學生當然要看報,「坦白講學生都在滑手機」,真正買實體報紙的不多。

教育局說,將重新調查各校節約訂報情形,如果提供師生教育學習、民眾閱覽、校安輿情等用途報紙,都可持續訂閱,不受影響。

教育局說,後續將依市政會議決議,進行調查及完成行政程序後,再正式行文給機關學校參考,也請各校館所評估,決定是否續訂報章雜誌。

結婚紀念日 柯又忘了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接受東森《關鍵時刻》節目專訪,主持人劉寶傑提及,一月十四日是柯文哲和妻子陳佩琪的結婚紀念日。柯文哲面露驚嚇表情,直呼:「我又把它忘掉了!」柯文哲表示「少時夫妻、老來伴,太太是空氣和水」,都結婚廿幾年,「不要愛來愛去,我就是裝不像!」

※ 相關報導:

* 羅東火車站慈林圖書館 書被A光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7563

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創立的慈林教育基金會為推廣讀書風氣,四年前在羅東火車站內設置慈林圖書館,館內有兩千多本書籍,民眾不需登記驗證就可自行借、還書,但很多人缺乏公德心,書借了不還,現在只剩一百多本,甚至連桌椅都被搬走,基金會昨天張貼公告,希望民眾借閱後一個月內歸還。

fsj 提到...

社論-加考英聽 先均衡教育資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6000509-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6日 本報訊

大學入學今年將採計英語聽力成績,國中會考也加考英聽,顯然在入學篩選的過程中,英聽能力將愈來愈重要。這項政策或許是希望提升國人英文程度,以強化國際化的能力,但卻令原已居劣勢的偏鄉或弱勢學生處境雪上加霜。教育部增加了這道門檻,恐怕將擋住弱勢孩子的翻身之路。

台灣的政府在做決策時,往往過於從中央、從台北、而且是從台北的精華區看天下。能躋身決策高位、有權設計法規制度的人,大多有中上家世,求學、服公職一路順遂,俸酬及月退俸讓終身生活無憂,因此很難想像處於社會邊緣、弱勢、窮困的人,在何等窘迫艱辛的環境掙扎。

站在和國際接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觀點,加考英聽也許有其功能,但問題是,在英文的學習中,英聽是比較不容易自學的,需要足夠的設備和師資才能加強能力。而也因為如此,原已存在的城鄉與貧富差距,會更加擴大,讓偏鄉及弱勢生落入更不公平的競爭劣勢中。

中時媒體集團因此製作了專題報導,《中國時報》、中視、中天及《時報周刊》合作出擊,深入偏鄉基層,實地採訪了弱勢生所遭遇的英聽困境,以具體的個案故事,呈現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之嚴重不公,也提醒我們在台北中央作決策的官員們,不要讓弱勢孩子的人生機會提早被卡關。

把視聽設備齊全的英聽教室、外籍老師授課、上雙語補習班視為常態的人,可能完全想像不到,位於台東偏鄉的海端國中,全校只有一位英文專任教師。雲林的宜梧國中沒有英聽教室,老師上課只能放CD。台東縣寶桑國中的英聽設備沒錢維修,已停擺近10年,學生還拿掉落的電腦鍵盤當積木玩。

不只硬體設備差距大,貧富差距也出現鴻溝。許多偏鄉學校,放眼望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弱勢家庭,這些孩子能得到的教育資源與扶助,薄弱到令人鼻酸。有些來自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的孩子,既沒錢補習或買昂貴的補充教材,家中也沒有可以指導念書的大人。不少學生甚至還要協助父母做生意、照顧阿公阿嬤、弟妹或負責家務,時間與心力都無法充分投注於課業。

要這些弱勢生和都市裡從小上雙語補習班、學校設備好師資優、暑假能隨父母出國觀光或參加海外夏令營的孩子比英聽,公平嗎?12年國教既然號稱是國民教育,不是應該至少提供孩子起碼的公平資源嗎?

不只城鄉與貧富有差距,族群之間也有文化背景造成的差距。例如採訪時發現,原住民學生既要用英文字母學母語,又要學習英文,因此容易混淆而影響了英文成績。而外配則因為本身與台灣語言、文化有隔閡,或者經濟上較為弱勢,對台灣教育體制也不熟悉,她們的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台灣貧富差距近年來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依據財政部的數據,稅後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已經從民國80年的9.2倍,提高到了民國101年的11.5倍。20年來,金字塔頂端的1%家庭擁有全國所得的比例,更由10%升至14%。

尤有甚者,這樣的貧富鴻溝,還出現愈來愈明顯的世襲現象。能夠進入明星學校、名門大學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中上家庭,而清貧、弱勢、邊緣的孩子,卻因為家庭經濟與支持力不足,偏鄉教育資源貧乏,面臨難以翻身的困境。長此以往,社會流動性降低,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底層對未來失去希望,民怨也不斷累積,終至成為引發社會衝突的火種。

當前教育資源不均、城鄉貧富差距有如天淵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改善,教育部就加緊腳步,在大學學測與國中會考中加考英聽,就算此舉能夠提升菁英人才的國際競爭力,但卻可能是以犧牲大多數中下程度的學生為代價,而他們受折損的,可能是難以彌補的人生機會。

政府教育單位不是為金字塔尖端服務的,加考英聽政策必須重新檢討,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應該投注更多資源扶助弱勢生,不要讓他們敗在不公平的起跑點。

※ 教育與資優教育是二回事。



◆ 教部砍大學招生名額 校長跳腳、學生讚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46205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屏東報導 2015-01-16

教育部砍大學招生名額,又降低生師比,讓公私立大學校長急跳腳,批評政策讓大學左支右絀,不是逼死大學,就是漲學費逼死學生;大學生則認為生師比不重要,老師「在精不在多」,也認同要砍招生名額,避免學歷貶值。

教育部為因應少子化,預計至一一二學年要減招十三萬人,較一○二學年度減招三成五。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每個系所狀況不一,應「動態性調整」,每年盤點,不應硬性規定一個目標數字,有社會需求的系所,或像醫師、會計師、律師等有證照制度的科系,不應調降招生數。

至於哪些系該調整名額,楊泮池建議讓學校彈性處理,比如把碩博士班的數量一起檢討調整,而非分開計算。他也說,未來產業發展很難預料,假如某些產業突然竄起,需高階人力,但卻沒培養碩博士生,反造成困境。

國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也質疑,近年來報考博士班的人越來越少,加上少子化,原本博士生的降幅就已又快又猛,若現在又要政策調降,估計五至十年內國家就會出現人才斷層。

教育部昨天也提出高教轉型,要降低生師比。清大校長賀陳弘說,這勢必增加學校人事負擔,可能引發大學增聘更多兼任教師,以節省專任教師退撫金開銷。

台師大許姓學生說,大學錄取率太高,減招是好方法,但教師品質不見得會因生師比下降而改善。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少子化來襲 8年後大學減招13萬人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46203

一○五學年少子化海嘯來臨,成為昨天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交鋒焦點。教育部祭出兩因應方案,一案先揮刀砍招生名額,到一一二學年要減招十三萬人,其中學士班和博士班減幅最大,比率近四成;另一案則要求大學調整生師比,由目前卅二比一,到一○五學年降為廿七比一,即每二十七名學生要有一名教師。

* 擬專法、設辦公室 教部助高教轉型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45505

教育部昨表示,為因應少子化及高教轉型,教育部已草擬高教專法,賦予大專辦學彈性,如放寬學制、境外辦學等,並已設立專案計畫辦公室和跨部會小組,協助大學合作或合併。

fsj 提到...

「戶外教育是救贖」 為孩子開眼界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49890

聯合報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2015-01-18

讓學習從教室內走到戶外。教育部昨天首度舉辦「戶外教育跨界高峰論壇」,教育部長吳思華在致詞時表示,知識的學習不只是在教室,而是在土地,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戶外教育跨界高峰論壇」邀請立委、學者專家、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家長會等戶外教育參與者,探討跨界連結和翻轉學習新視野,提供前瞻性思維,共同協力支持戶外教育。

吳思華表示,他到教育部服務5個月來,許多重要議題都在這時發生,包括12年國教、大學退場及全國各地國中小的教學翻轉。

吳思華說,網路可以告訴學生的事,比老師能教的更多、更快,尤其世界知名大學積極推動網路課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常說一個例子,越來越多學生在家先看史丹佛大學的開放課程,到學校上課時,反而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對台上老師「指指點點」。

吳思華認為,這顯示未來知識一定會更普及、多元,教育必須重新找尋知識現場的意義。他說,知識學習不該只是在教室,而是在土地,他到很多學校參訪,發現很多學校與在地文化和環境連結,例如屏東車城國中訓練學生當珊瑚礁大使,台東縣電光國小則以原住民文化探索當教學重點。吳思華說,教育人員須開始思考教學現場與網路上的區隔,現場有現場的教學優勢,每一個重新安排,都可能讓孩子出現新的經驗,關鍵是建立自我學習能力,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心。

國民黨籍立委邱文彥和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田秋堇也出席論壇,兩人希望政府和民間合作,大力推動戶外教育,還建議訂定「戶外教育法」,編列預算讓學生走出校園。田秋堇說,現在電腦發達,教育不需要再把孩子訓練成電腦,戶外教育就是「救贖」,可以見證生命、挑戰極限,「不會因為被沒收手機,就跳樓輕生。」



◆ 文創求才 兩顆大石先搬開
http://udn.com/news/story/7241/650071

經濟日報 張敏玟 2015-01-18

文創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營業額從2002年的新台幣4,352.6億元、占我國當年度GDP4.32%;逐年成長至2012年的7,574.2億元、占GDP的5.39%。隨產業整體持續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與日益增,依商業發展研究院調查發現,文創產業人才缺口問題包括:找不到合適人才、缺工、人才斷層等,是對我國文創產業軟實力競爭優勢的最大威脅。

影響文創產業人才荒的因素有很多,席鈺芬(2014)以雜誌企劃研究為對象進行調查發現,創意工作者普遍遭遇勞動剝削或工時長的困境,導致人員流動情況造成文創產業整體發展的障礙。

商發院以表演藝術產業、流行音樂、設計等數個產業進行研究,發現文創產業一人當多人用、薪酬低、工時長且不固定、或因採接案制的非典型僱傭關係,無法享有工作權保障、勞健保和退休金等;受訪者認為,造成這些狀況攸關產業生態環境,除非產業環境大幅改善,進而提升薪酬環境和營運經費,否則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或留任。

另外,教育體系結構問題和學用落差,也是產業代表認為造成文創產業人才荒的原因。第一、在教育體系結構問題而言,目前文創相關系所開設方向和招生的人數與產業需求脫鉤,各類文創系所和招生名額雖逐年增加,卻沒有依產業需求調控,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很多仍欠缺專門系所培訓,用人單位找不到學校訓練好的專業人才,只能靠做中學或師徒制培養,但種方式培訓時間長、培育效果參差不齊,且常有因學習成效不佳、挫折感重導致新人流動率高的狀況。

第二、就學用落差問題;目前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模式雖可讓學生接觸各類知識,也有畢業演出/製作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演練或認識實務工作需求,但許多受訪產業專家認為,現有的鬆散模式,很難讓學生培養出核心專業技能和累積實務經驗,造成學生畢業後缺乏一技之長,難以找到工作;或進入職場後適應不良。

行政院責成勞動部近年來大力推動產業職能基準和職能導向課程,透過文化部積極配合參與,已於2014年度發展完成27項經文化部和勞動部審查通過的文創產業職能基準,未來希望能透過以實務工作需求為基礎規劃職能導向課程,逐步取代過去由教師自定教學內容,易與實務需求脫鉤的模式,以解決學用落差。

業界指出,產業營運大環境及薪酬待遇水準不改善,文創人才缺口問題就無法徹底解決,但至少可透過持續發展文創職能基準和職能導向課程,協助養成產業需求人才,紓緩人才斷層問題和學用落差問題,未來除投入資源落實職能導向課程開課外,也可朝幾個方向規劃。

一、學校開設科系與招生名額應視產業需求定期調整,將學生以未來想從事工作領域分組,深入培養其專業領域所需基礎實務技能。

二、課程內容調整:現有教育體系或職業訓練課程以職能基準和實務需求調整。

三、文創培訓課程搭配常態性實習機制,讓學生依興趣從事職業類別進行中長期企業實習。

四、實習機制應搭配對企業主和用人單位的調查和培訓,一方面了解培產業用人需求,做為調整教育體系朝生和招生人數調控的參考。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人才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 相關報導:

* 6R績效企業/學力 比學歷重要
http://udn.com/news/story/7244/646079

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台灣各大專院校每年招考6,800位博士新生,同時有5,000位博士畢業生,其中有1,500位幸運地找到工作(含台北市政府清潔隊員),有3,500位待業中,有識之士擔心「目前的流浪教師多,不出幾年,恐怕流浪博士會比流浪教師多」 。

難怪前台大校長陳維昭語重心長地說,未來學力比學歷重要,有學歷未必有機會,要多培養專業實力。

* 到企業「充電」 技專師找平衡點
http://udn.com/news/story/6888/650293

大學鼓勵老師到企業「充電」,不過講求學用合一的技專校院,早已行之有年。教育部技職司推動「技專校院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務」,去年就有近兩千位專任教師,到一百七十間企業研習,老師走入企業,學習企業運作,返校後再把經驗融入教學。

fsj 提到...

聲音滅火 高中姐弟奪世界金牌
http://udn.com/news/story/6899/652621

聯合晚報 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5-01-19

台灣青年學子創意無窮,今年印尼雅加達世界青少年發明展,我參加學生在9個國家200多件作品中,獲得13面金牌,總成績世界最佳,教育部長吳思華上午接見獲獎師生。其中高雄女中、中正高中姐弟,和爸爸合作發明「新『聲』代滅火器」,利用聲音分貝和頻率滅火,能在瞬間滅火,發明受矚目。

聲音滅火 保護文物最適合

中正大學光機電工程所教授王欽戊,帶著念高中的女兒王育涵、兒子王子洋,發明用聲音滅火的滅火器。王欽戊說,滅火器利用空氣傳送聲音時會產生「疏密波」的特性,當稀疏波空氣襲向火源,等於抽走助燃物,火就能瞬間熄滅。

王欽戊說,兩個孩子歷經好幾次失敗後,才發現低頻率的聲音,傳送波較慢,效果最好;且火勢越大就用越大聲音來滅,「就像大火要用大水柱噴一樣」;聲波滅火器適合運用在博物館等須保護的文物,像森林大火這種面積太大的火勢,因為會造成過大噪音並不適合,發明已獲得國內專利。

高雄市四維國小六年級學生許睿絢、黃彩儂,發明「貼好正」,利用海報夾、背膠、可調整式伸縮桿水平儀與量角器,一個人也能以不同角度輕鬆張貼海報。

許睿絢說,每次布置布告欄時,都要好幾個人才能貼好一張海報,因此想發明貼膠帶、量角度可一次解決的用品,沒想到設計出來後,無論正貼、斜貼都能一人完成,發明已經有廠商表達合作意願,最快年底就能量產,他很開心能造福所有同學。

閱讀矯正器 提醒頭太低

同樣來自高雄四維國小的學生陳柏睿,則是發明「好媽媽閱讀矯正器」,運用紅外線感應原理,將感應器放置在書桌上,當小朋友頭過低、經過感應器時,兩側的感應器就會感應到有物體通過,發出警告聲提醒要保持正確姿勢和距離,還貼心設置感應式檯燈及避免長時閱讀的提醒鬧鐘。



◆ 誰逼教授當菩薩
http://udn.com/news/story/7339/651694

聯合報 尹蓉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5-01-19

首先我要強調,各大學中應該仍有學生在教授嚴格要求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孜孜不倦努力向學。

不過,我們也知道,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每天放了學,就在家裡或宿舍,夜以繼日忙碌於臉書、批踢踢、線上遊戲或youtube,十二點以前就寢的非常稀有,拖到兩、三點的比比皆是。第二天上午的課多半蹺掉,下午進教室則是吃早餐、聊天,滑手機,或者繼續在筆電上忙碌於臉書、批踢踢,線上遊戲及youtube。

這樣的學習狀況,奇怪的是學生分數越來越高。注意喔!不是實際表現,只是分數,現在教授期末幾乎已不當學生了。期中、期末考試之前,必定複習透露「出題重點」,說白了就是洩題,但就算一字不變的題目,一堆學生不會的還是不會,好一點的考前影印別人筆記,也只會寫這些洩漏必考題,其他的只能鬼扯,理所當然成績一塌糊塗,可是不要緊,現在很多教授都會「調整」分數。調整方式很多,常見的是開平方乘以十,卅六分及格,阿莎力的是每人加卅分,或每人贈送可以錯一大題—要容許學生有出錯的狀況。一再退讓之後,還是有沒過的學生會傳簡訊給教授:「我快要三二了,拜託給我補救的機會,我可以交報告、抄法條、抄心經。」

有些學生自己都覺得奇怪,為什麼教授從傳聞中的倚天劍、屠龍刀變成了觀世音菩薩,分數比自己的表現好太多。當然也有人心知肚明,教授不敢當人,「他敢當我,我就當他」。

我知道有一個教授把學生期中報告退回重寫,有別於其他三催四請不肯上網評鑑的同學,這組學生期末時,在電腦教室門口苦等進場,積極參與評鑑:「報仇的機會到了,我一定要把他每一項都打到最爛。」學生的評鑑直接影響到教授的續聘與否,堅持水準的教授通常死得很難看。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過大部分老師想的是保住飯碗先。於是學生在亮麗的成績之後原來是草包一枚,至於國家競爭力則是笑話一則。

※ 相關報導:

* 柯文哲:50塊能吃什麼營養午餐?
http://udn.com/news/story/6885/652120

為讓國中小學生營養午餐吃得更好、更安全,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表示,將提高營養午餐費用,從每餐五十元提高到六十元,增加的錢從家長會、校友會募款,或由家長負擔。

....北市國中小營養午餐可能漲十元,家長說「價錢是其次」,如果漲十元可以提高品質,願意負擔。

fsj 提到...

雲海國小孩子比廚藝 食材全得自家產
http://udn.com/news/story/7323/656065

聯合報 記者王柔婷/石碇報導 2015-01-21

雲海國小昨天舉辦第五屆低碳廚藝競賽,每名「小廚師」以煎、滷、燙方式烹煮在地食材,蘿蔔絲煎餅、包種茶葉蛋、蔬菜蛋捲等一道道創意菜餚陸續上桌,為了將食材「碳足跡」降至最低,食材不僅要求當季,還必須是自家生產。

切菜、煎餅、熬湯,小廚師們熟練地操作廚房用具、設計餐點擺盤,這場低碳蔬食烹飪比賽,由石碇區雲海國小9名學生組隊參加,每隊必須在90分鐘內完成兩道菜餚。

比賽維持以往傳統,食材選擇必須符合在地、當令的標準,以低碳、健康為創作主軸,而今年的指定蔬菜是蘿蔔,學生必須「自己種」,或是「以物易物」向當地農夫換取。

「我們這組設計蘿蔔絲煎餅。」4年級學生陳映璂說,一般人都會選擇做蘿蔔湯,為了和別隊不同,她和姊姊在家討論研發,沾醬則是選用校內自產的小金桔製成。

6年級參賽者王義欽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綠豆芽是在學校種的」,高麗菜、自產雞蛋是隊員家人「友情贊助」,隊員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養生蔬蛋捲。

「從做菜中學會愛地球。」雲海國小教導主任王佩君表示,以「當季」、「自種」方式可以減少買菜過程中「交通運輸的碳排放」,每組隊伍可以邀請一位校內老師擔任顧問,審核菜單及指導小朋友練習煮菜。

王佩君說,這一系列的活動以心得發表結尾,參賽者分別用簡報方式介紹自己的素材,讓小朋友靜下心思考這次比賽的意義。

※ 相關報導:

* 身障生摺紙戰機 校園開特展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9344

南州慈惠醫專數位媒體創意設計科專四生張逸楷,雖領有殘障手冊,卻已投入手摺世界七年,他去年摺紙飛機送給老師,特長也被發掘,學校圖書館特別替他召開特展,讓「零式戰鬥機」再現江湖,他發下豪語,「專五要成為新社團摺紙社的指導老師」。



◆ 7年級工作室 用桌遊翻轉教育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56057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基隆報導 2015-01-21

8位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年輕人創立阿普蛙工作室,以「遊戲化的教育方式」為宗旨,希望培養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去年5月成立至今,已到許多縣市開講,讓理念全台開花。

阿普蛙工作室成員由社工、教師、心理學與統計學相關人才組成,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成員指出,年輕化的團隊比較能跟學生打成一片,背景也能互補,一群人構思如何「翻轉教育」,讓年輕人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社會公民。

阿普蛙工作室前身是桌遊讀書會,他們認為「玩桌遊也可以學習」,因此著手改良3款桌遊,結合人生規畫等議題,並邀請即將步入職場的大四學生一起體驗,幫助學生釐清未來的方向。

具有社工背景的林哲宇表示,他曾為一部影片感動,因為影片中看到不少小學生組成團隊,透過玩遊戲合力討論解套辦法。他認為,現行的學習方式太過死板僵化,應該以遊戲誘發學習動機,真正「寓教於樂」。

團隊希望可帶動原先像是井底之蛙的年輕人「蛙is up」,跳脫既有框架,讓學員透過遊戲找尋人生目標。

他們授課足跡遍及全台,還和屏東大學合作,推出一系列改變偏鄉教育的課程,都是基隆人的他們熱愛故鄉,預計今年暑期要在基隆推出蛙營隊,帶領大家一起透過桌遊學習,也來一趟基隆小旅行。



◆ 東京物語/日本讀報拚教育
http://udn.com/news/story/6812/656359

聯合報 東京記者雷光涵 2015-01-21

那天在報紙一隅,看到小女孩舉起獎狀的照片;這個小學六年級女生是第二屆東京北區「比報大賽」得獎者之一,作品是比較某兩分報紙社論對日本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見解。「比報」是連媒體從業人員都頭痛的任務,總人口卅三萬的北區卻能募集到四千分中小學生參賽作品,是他們深耕的成果。

去年日本每天發行五千六百萬分報紙(日晚報拆算),依成人人口與報分比例,堪稱世界第一報紙大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發現孩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報頻率正相關,日本小孩的讀報頻率卻略低於OECD平均值,喚起教育界重視。九年前日本教育界與報業仿效發源於美國的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成立基金會,在種子學校推動讀報課程。

NIE鼓勵學童看報吸收時事新知,還建議比較兩分以上報紙對頭版新聞選擇、同一事件報導角度,彌補網站新聞首頁「熱門推播」的單一性。NIE基金會說,「網路及電視新聞當然也是資訊來源,但報紙會刊載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加以查證,對深度理解極有幫助。」

不一樣的年紀設計不同課程,比如教低年級的小朋友從報紙照片辨四季變化、中年級練習報紙文章的句型、高年級看棒球打擊率、勝率學數學的百分比等。國、高中融入國語、社會公民、地理學科等,了解日本經濟、選舉制度、環保、身障者人權。NIE最近一次調查顯示,七成五的學生開始主動看報、七成會和朋友、家人聊新聞、六成八學會自己調查研究。

此外,日本有主題式剪報、讀報心得、自製報紙等競賽,除學生外,還有家庭組。

台北市長柯文哲稱自己不看報、直接上網看新聞已足。從日本的讀報教育可看出,報紙功能不在其即時性,網路熱門新聞提供的是資訊片段,透過適當引導,學生可從看報得到更多。



◆ 編寫20年 88歲出版台語字典
http://udn.com/news/story/7009/656246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5-01-21

88歲鄭惇元有感於許多人會講台語,卻不懂台語,台鹽退休後終日伏案編寫台語字典,到今年滿20年終於出書,選在妻子逝世7周年發表,他說「任何事只要有心想做,永遠不嫌遲」。

鄭惇元自幼飽讀詩書,好學不倦,是台南高商高中部第1屆畢業生,在資源欠缺的年代,他還自學法律,通過司法官考試,1991年從台鹽文書科長職位退休後,看到電視上台語歌詞用字錯誤,還有媒體常用錯誤的台語,興起編寫台語字典的念頭。

當時已60多歲,但比一般學生還用功,只要有空就整理資料,書房堆滿各式書籍,年紀大容易疲累,常常在案前睡著,睡醒繼續寫,有時睡覺睡到一半,靈感來了就爬起床接著寫,孜孜不倦,努力了20年,終於完成這本近兩千頁的「台華辭典」。

鄭惇元說,台語有讀音和語音,前者是舊時認為讀書人在說的較文雅的發音,源自於商朝,後者則是一般人所說的「白話音」,但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能懂的人已不多,現代人雖然會講,但要會寫會讀則困難。

像台語單字或句末的字,在輕聲字之前都是讀本調,此外有「變調」,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很多台語著作中,標音都是以本調標音,而不是實際的變調讀音。

字典中不僅有國語注音標示國語念法,還以台羅拼音,拼出讀音與語音,包括變調等,相當完整。每句台語字詞都有對應中文,如四處「拋拋走」、「拍呃」指的是打嗝、「目箍」指眼眶。

字典並收錄台灣諺語,如「正月寒死豬、2月寒死牛、3月寒死播田夫」、「有前蹄無後爪」(意指工具亂丟,不懂得物歸原處)、「產婆摸尻川」(外行的意思)。

鄭惇元說,編字典雖然辛苦,但比起小時候家窮,每天放學後要割草餵牛羊、照顧弟妹,不算什麼,唯一對不起的是去世的老婆,退休後沒有花更多時間陪伴,因此選在老婆去世周年發表,算是獻給另一半的禮物。

fsj 提到...

水里國小教美感 設木頭的考驗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58404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水里報導 2015-01-22

水里國中美感教育實驗班二年級學生昨天到水里國小,以木頭設十道關卡讓小朋友闖關,同時體驗美學教育的趣味,小朋友玩得笑聲不斷,直呼「這樣上課太好玩了」。

水中校長陳啟濃昨天率國二美感教育實驗班學生到水里國小,進行美感教育體驗活動,水中規劃了遊戲平台十道關卡,含七巧板拼成四方型,黑熊天平與木頭組合塔型爌窯,命運天註定等供小學生體驗。

學生用水里鄉盛產的木頭做遊戲素材,如讓小朋友聞木屑辨別樹種,十種不同味道木屑,有人一聞就說是紅檜或扁柏等,但也考倒很多小五學生。

另外,「無敵破壞王」則把圓木堆疊供學生拿木錘敲掉其中一塊,圓木不倒,考驗小朋友反應,各關可見大排長龍小朋友等著體驗,現場笑聲不絕。

水里國小學童周健峇說:「用遊戲來上課,有趣且好玩,如果上課都如此有趣,我們一定天天帶著笑容上學。」

陳啟濃說,水里國中是南投縣四所美感教育示範學校之一,教材都就地取材,加深小朋友印象。

從小朋友反應熱絡可以看見這樣的教學能吸引學生注意。

※ 相關報導:

* 上騰中學玩科學 設計遊戲關卡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58456

花蓮上騰中學承接教育部的能源教育推動計畫,昨天邀請東華大學教師詹賢媛及楊竹君到校指導,帶領學生一起創意思考,並將在東華大學奈米中心及課堂所學習到的知識,設計成有趣的科學遊戲關卡,科學變活潑,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 嘉市課後照顧 學童成績大躍進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58418

嘉義市政府將公益彩券盈餘投入教育,95年起辦弱勢家庭課後照顧班,去年編列775萬,讓15所學校、1038名學童參加,累計受惠者超過8000人,昨天開心舉辦成果發表,宣信國小校長趙季薇透露,一對外配家庭兄妹原本成績吊車尾,現已經晉升全班前三名。

昨天500多名學童齊聚,市府指出,經費編列後,市府社會處委託立案機構、法人或團體協助辦理,嘉義市婦女聯盟、嘉義市欣願福利協會、社團法人嘉義市父母成長協會等10個民間單位提供師資,讓弱勢學童免費留在原本校舍,每天下課、寒暑假進行多樣化課輔。



◆ 台東成功國小金牌足球隊 宣布解散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9640

自由 2015-01-22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東海岸的成功國小足球隊成軍八年,兩度奪得全國冠軍,球員夜市賣蘭花籌比賽經費的故事,曾傳為佳話;但教練簡嘉弘昨天宣布解散球隊,令球員錯愕難捨;他表示是個人生涯規劃,實則不忍流言傷害球隊,決定求去。

賣蘭花籌錢比賽 傳為佳話

成功國小女子足球隊八年前由簡嘉弘成軍,球員們多數來自弱勢家庭,學校沒有專用足球場,但他們在籃球場練球,下雨也在走廊練習,克難踢球,渾身是勁。

三年前參加全國賽在十歲組奪得冠軍,去年又在全國少年春季足球聯賽又奪冠,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學足球,兩度代表國家出國比賽。

三年前首度出國前,教練及球員為籌一百七十萬元的出國旅費,曾到夜市賣蘭花,白天練球、晚上賣花的故事經披露,獲得各方善心人士捐助,也使得這支金牌球隊爆紅,成功國小女足隊的傳奇故事傳頌一時。

不滿被流言質疑 教練求去

不過,簡嘉弘前天已面告十五位隊員「球隊解散了」!昨天下午再於學校的教學成果發表會上,正式聲明不再帶領足球隊,並概略說明足球隊的任何經費,都有憑有據用在隊員身上。

據了解,令簡嘉強決定放棄足球隊的主因是他不滿被流言質疑濫用經費,甚至指他是為了賺鐘點費才帶足隊,他為每天早上六點半就到校練球的孩子們爭取提供早餐,也被校方以違反公平原則、為孩子準備早餐是家長的責任等理由,打了回票,令他心灰意冷,決定以退出來証明問心無愧。

簡嘉弘向記者表示,決定離開球隊,是他個人的生涯規劃,不想連累學校任何人。他在個人臉書po出解散球隊的訊息,感謝各方對成功國小足球隊的支持。



◆ 成大機械必修課 7成5學生被當!
http://udn.com/news/story/6928/658208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5-01-22

成大機械工程系「機動學」這門必修課,本學期有135人被當,占全班7成5。網路上引起熱議,有人說不敢相信國內的大學會當這麼多學生;但也有學生表示,當多少人不是重點,重要是學生到底學到東西沒。

成大發言人李金駿表示,尊重教師教學自主,除非特殊狀況,否則不會干涉老師,相信老師是為學生好,才會這麼嚴格。

據悉機械工程系這名「機動學」教師教學認真,每年都當掉不少學生,今年創新高當了7成5,有學生因此畢不了業,必須延畢,還有學生明明已推甄上台大研究所,但因為這門必修科被當,無法順利升學。

機械工程系學生表示,同班同學已達「六代同堂」,很多學長姐一修再修,這學期班上學生達180人,下學年再開課,舊生加新生,將爆增至300人,「系上最大的教室也裝不下。」

成大機械系前主任李偉賢表示,這名老師教學相當認真,曾獲得校內教學傑出獎,對學生要求較嚴格,但不至於刁難,應是認為學生程度未達標準。

一名學生表示,理工科系總有一、兩門難過的課,一般當掉三分之一學生已算「嚴師」,當掉7成5真的是太多了。

有學生表示,大家已認真用功,是考題太難,甚至有學生在課堂上當場與老師吵架。授課教師直言:「你們比起20年前學生,用功程度實在差太多。」表示以前學生每天都在念書,現在學生花太多時間參加社團活動。

學生在網上發布成大「大刀老師」,引起各校熱議。東華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生表示,當7成5不算什麼,系上有老師當掉9成5學生。淡江航太系學生也表示工程數學科,有老師當掉9成8學生。

有的學生說,受少子化影響,許多大學招生不易,根本不太敢當學生;有些教師則是擔心學生在評鑑教師時「報復」,也不敢多當學生。也有學生說,如果成大老師教得好,學生學的多,多當一點也不成問題。

※ 相關報導:

* 產學合作北醫生技碩博班 用研發、專利當論文
http://udn.com/news/story/6929/659488

台灣生技博士因學用落差,常面臨就業困難問題,台北醫學大學開辦「1+2+2」的生技醫療產業研發博士學位學程,採五年制碩博一貫修業方式,兩年在學校研修、兩年到產業協助研發,畢業論文以技術報告或專利取代博士論文,加強生技博士和產業的連結,畢業即就業。

fsj 提到...

教育無力 天,為什麼要佑台灣?
http://udn.com/news/story/6887/661210

聯合報 白文章/東吳大學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京都)
2015-01-23

在日本神戶三宮附近有一個區域叫「南京町」,號稱西日本第一的中國城,是很受歡迎的旅遊區域。短短幾條街,充滿著許多台灣和中華美食,連台灣的割包、肉粽、擔擔麵都吃的到。

日前閒逛「南京町」,發現這裡的店家,幾乎都是操大陸口音,好奇之下,詢問台灣餐館的服務人員:你們的老闆是台灣人嗎?服務員回答我:「這裡以前大都是台灣的老闆,現在都沒有了,大部分的老闆是大陸人。」

大陸的老闆開台灣餐館,賣割包、擔擔麵?這讓我想起了我在同志社大學裡的大學院,裡面卅多位碩士學生,除了有三個是日本學生,其他都是大陸來的學生。日本教授告訴我,不只是同志社,其他日本的大學,也大多是大陸的學生,還有少數的越南學生,都很用功;現在已經很少見到台灣的留學生了。

也許「南京町」的滄海桑田、台灣留學生人數稀少,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台灣競爭力不斷地下滑,卻早擺在眼前,是不爭的事實!

日本明治時代的大教育家、創辦慶應義塾大學的福澤諭吉認為,只有不斷的學習,個人才能改變人生;只有教育,才能使國家富強。在「全球化」這個不可逆的大潮流下,台灣的青年必須具備「全球移動」的能力,個人才有競爭力、台灣才有未來。

但近年來,受少子化和大量增設研究所的影響,台灣學生輕而易舉的都可以拿到碩士學位,寧願出國遊學,也不願出國留學;追求小確幸的生活,卻少了挑戰的氣魄。長期下來,台灣當然是無法在世界上競爭!

另外一個互為表裡的因素是:台灣的經濟。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才能談到國家建設、教育投資和社會福利。競爭力下滑,致使經濟無法發展;經濟無法發展,又影響了國家建設和教育投資。經濟是台灣的命脈,即使是日本首相安倍,去年底眾議院改選之後獲得新政權,一上台最重要的方針也是經濟再生和財政健全。

一個國家競爭力衰退,其影響的結果不會立刻顯現出來,但卻是由現在大多數人的想法和行動開始,長期下來影響一個世代,甚至二個世代的發展。

「天佑台灣」是許多位官員下台時對台灣的祝福,也是許多人祈禱台灣消災解厄的麻藥。

我們無法期待別人停止前進,或希望靠麻藥生存下去。當這裡的大陸學生,乃至越南學生,早蓄勢待發,準備搶占有利的戰略要地時,台灣還在討論「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要不要排入立法院議程、還在觀賞柯P和郭董的「秋葉原」大戰。但是,天,為什麼要佑台灣?



◆ 心智圖做筆記 比參考書有用
http://udn.com/news/story/6886/660508

聯合報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 2015-01-23

台中惠文高中這學期針對全校國一學生開設「心智圖」課程,邀請亞洲大學老師黃會評授課。她教學生如何利用「心智圖」製作筆記,訓練學生抓重點,且記得更牢。

「心智圖」課程生動活潑,黃會評先訓練學生用自己的名字自我介紹,發揮聯想力,畫出樹狀圖,學生「張翔義」聯想自己是「乾淨死掉的野獸」,「張」聯想到大便、骯髒、乾淨;「翔」有飛翔、死亡、天使的意思;「義」是正義、打鬥、野獸。

這一套訓練方法可以運用在歷史、國文、英文等各學科。學生陳品斈說,以圖畫代替文字一目了然,過目不忘,例如國文的課文可列出大意、作者、修辭、句型等主題,融會貫通,畫出自己看得懂的圖樣幫助記憶,比參考書的重點整理還有用。

惠文高中秘書舒富男說,惠文的國一生必修「心智圖」課,高中部也有延伸課程。

※ 相關報導:

* 數位閱讀 一次學好英文微積分
http://udn.com/news/story/6928/660504

很多自然組學生高三微積分沒學好,進大學後得用英文學微積分,更吃力。教育部昨發表「中小學數位閱讀計畫」成果,透過「磨課師」線上課程及翻轉教學,教高三生用英文學微積分,同時學會微積分及看原文書,縮短高三和大一的學業落差。

中小學數位閱讀計畫主持人、成大電機系教授陳立祥指出,台灣的教育一向由升學考試掛帥,讀書往往只為了考試,對學業成績沒幫助的書就不念;中小學推動閱讀,也往往過於功利、躁進,一看完課外書,就要學生馬上寫心得報告,無法誘導學生自動自發閱讀。

陳立祥說,教育部因此自去年起推動中小學數位閱讀計畫,結合「磨課師」(MOOCs,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及翻轉教學等創新數位教材教法,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習慣,具溝通協調、團隊合作、解決複雜問題、獨立思辨及創造力等21世紀五大能力。

* 教長:教育創新年 全面翻轉教學
http://udn.com/news/story/6886/660515

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宣示,今年是「教育創新行動年」,教育部將推出更多創新計畫與法案,全面推動翻轉教學,即使大學也應改變教法,教學卓越、典範科大等計畫應融合教學創新的元素。

吳思華還指出,教育部未來推動創新教育政策,也將在網路廣徵民意,例如教育部最近在臉書成立「青年居住論壇」,針對大學宿舍不足、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等問題,請網友發表看法,並將在下周廣邀500位青年在線上密集討論72小時,凝聚政策方向。為鼓勵青年參與論壇,教育部還提供王貞治簽名棒球等獎品。

* 北醫生技學程 5年能拿碩博士
http://udn.com/news/story/6886/660517

很多博士找不到工作。台北醫學大學率全國之先,這學期推出「1+2+2」的生技醫療產業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碩士生第一年接受基礎教育,第二、三年在校研修專業課程,第四、五年到產業研習,5年內一舉拿到碩、博士學位,畢業後還能直接進入研習企業工作。

北醫大副校長林建煌表示,修這門學位學程的學生,第一年在校內接受碩士班的基礎教育;第二、三年在校上課,由業師與老師組成的「雙指導老師」來教導,提供產業經驗和資源協助;第四、五年則進入產業研習,由企業提供客製化訓練,讓學生學習專案管理、商品化訓練、專利申請等。

林建煌表示,這個學位學程博士生不用寫一般的學術論文,可以研發專利、技術報告來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