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建立農業品牌

◆ 超級食物黑番茄 成大種出來了
http://udn.com/news/story/6904/621327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5-01-04

成功大學生科系引進黑番茄試種成功。黑番茄被喻為廿一世紀「超級食物」,比一般番茄多了青花素、抗氧化效果佳,成大希望引進後為農民帶來更好的收益。

國內之前也有農民小面積試種黑番茄,但可能因品系不同,番茄並不太黑,青花素含量低,市售產品不多。

成大試種成功的黑番茄,外形看起來就像顆黑李子,但果肉卻是紅色的,與一般常見的番茄相同;黑番茄口感上皮薄而嫩、果肉香甜,體積介於大番茄與小番茄之間。

黑番茄種植時間比一般番茄略久,番茄長出時是綠色,經太陽照射逐漸變黑,等整顆都變紫黑色時即完全成熟。

目前一般番茄市價約250到300元間,黑番茄的價格約3到4倍。成大生科系特聘教授蔣鎮宇表示,國際上並沒有禁止各國培育新品種,台灣農民想賺錢,最重要是搶到先機,先破解其商業品種限制,在新品種普及而售價降低前搶市。

蔣鎮宇表示,一般番茄含茄紅素與胡蘿蔔素,都是對人體有益的成分,而黑番茄因外皮紫黑,更多了一般番茄沒有的青花素,因此被喻為是新世紀的超級食物,在歐美價格昂貴,多用在沙拉或盤飾。

蔣鎮宇表示,這種新培育的番茄品種,國外為了保有品種權,販售的種子所培育出的果實幾乎都「少子化」,很難自行培育,必須向廠商購買種子才行。成大引進後,先讓品系穩定,再透過育種技術將種子多倍化。

※ 相關報導:

* 橙實柳丁改名 滯銷1萬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5000449-260107

經衛生署驗證的無毒「橙實柳丁」近兩年冬天在網路上熱銷,深受民眾的喜愛,網購每年約3萬斤,但今年更名為「海哥水果」,銷量大減,目前滯銷約1萬斤,讓自產自銷的農夫陳延海(見圖,黃文瑜攝)很擔心。

....陳延海說,雖然也覺得無毒柳丁的成本真的很高,但他認為做農民,最重要的是良心,所以繼續苦撐堅持種植無毒柳丁,讓消費者吃的安心。

不過「橙實柳丁」是學生取的名字,學生畢業後陳延海也聯絡不上他們,深怕侵權,便把柳丁改名「海哥」,卻因不擅經營網路通路,導致今年每周出貨不到200斤,目前滯消約1萬斤。



◆ 農業保險 高接梨先嘗鮮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22453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2015-01-05

農民看天吃飯,遇到大雨、乾旱、颱風等天然災害,農民損失慘重,欲哭無淚。農委會仿效國外作法規畫農業保險,初步鎖定高價水果高接梨農參加,估計3個月內提出完整保險規畫方案,這將是國內第一張農業保單。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審查農委會各項基金,立委認為,每年農業天然災害基金動輒數十億,建議仿效國外由農民參加農業保險,讓保險公司承保,分擔風險,以免農民每次遇到天然災害就損失慘重。

立委陳明文說,各縣市特色作物不同,保險項目應該由各縣市自行提出,欲試辦農業保險的三種大宗特色農特產品,農委會在三個月內提出農業保險的計畫與項目。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表示,每年農業災損狀況不一,今年農業災害救助基金編列約10億5000多萬,但颱風多時,有時一年編列40 多億補助仍不夠,有必要試辦農業保險。

張致盛表示,目前有兩家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有興趣,初步規畫由農民依照收入成本投保,保險公司將提出兩方案,一是遇災損就賠償無須勘查,此方案保費會提高。另一方案遇災損後先勘查、實損實賠,農民依照可負擔風險程度投保。無論採任何方案,農民保費繳的金額,至少要等於賠付。

農委會由各農改場評估提出9種試辦農業保險作物,農委會鎖定高價水果高接梨為試辦作物,國內高接梨生產面積約有5000公頃,農民約5000至6000人,種植集中於台中、宜蘭、新竹、苗栗和嘉義。

張致盛說,農民可以自由參加農保,但參與農業保險生產成本會增加,越多人投保越能分擔風險、減少損失。以日本為例,有些作物採強制保險,部分作物由農民自由參加,以千葉縣農民為例,僅10%參與農業保險。

※ 相關報導:

* 食安怕怕 農民市集夯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21538

幾波食安風暴後,消費者更關心吃的安全,買蔬果除到傳統市場或超市,愈來愈多人選擇走進農夫市集直接向小農購買。

新竹市清大成功湖畔每月第一、第三個周六上午9點至下午2點舉辦的「竹蜻蜓綠市集」,約有40個小農擺攤販售自家產品,參與市集的小農很多樣,也各有不同的故事。

* 走入菜市場15小農賣有機作物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21434

隨著無毒友善耕作掀起熱潮,吸引越來越多農民,願意投入無毒栽種,雲林縣沿海15位小農決定團結力量,跳脫網路管道,在北港鎮新市場開店舖,­今年元旦開始試營運,希望藉著他們集結力量,身體力行走入菜市場,讓有機無毒觀念推廣­出去。

* 「每30公里就該有農夫市集!」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21510

「每卅公里就該有一處農夫市集!」竹蜻蜓綠市集發起人王俊秀認為,農夫市集支持在地小農及對土地友善的農業,讓生產者和生活者相遇,並建立信任關係,呼籲每個大學都應成立農民市集,用農學概念經營,才能成就永續發展的農業。

* 新農人組團 強打白河蓮藕粉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21544

白河年輕人楊家銘、謝汶樺、黃川炫及魏宗淇返鄉務農,依各自專業籌組公司,計畫以共同品牌打響白河蓮花產業的知名度。「團結力量大」,楊家銘說,希望集眾人智慧,為白河農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 排灣青農 打造部落農業品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5000454-260107

「部落唯有透過農業,才能吸引年輕人回流!」達仁鄉土(土反)部落青年魯瓦(吳正忠),正在部落進行農業復興計畫,透過年輕人的力量協助整地,讓老人家可以持續農作,目標是發展部落農業品牌,以自產自銷將部落農產行銷各地,藉此吸引青年回流。

自然農作與農業加值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北投戀橘香 桶柑節達2個月
http://udn.com/news/story/7323/623517

聯合報 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 2015-01-06

每年過年前夕,正是桶柑成熟之際,橘子紅了代表年節即將來到。北投桶柑節昨起熱鬧登場,長達2個多月的活動,邀民眾走訪北投認識桶柑。

北投當地有桶柑農戶,今年桶柑節主題為「戀橘香.憶投」,透過一系列活動,讓在地民眾回憶老北投文化與風情,外地民眾認識老北投舊有的歷史、人文、生態、古蹟和廟宇。

北投區公所表示,吃桶柑是不少民眾成長的回憶,柑橘未成果前,就可聞到優雅橘花香;吃桶柑又是另一番風味,可先用指甲刮破柑皮聞橘香,再慢慢品嘗。

即日起至2月7日,北投公民會館推出「北投達人系列特展」,有北投橘子達人資料,並展出北投立農國小記錄桶柑的生長過程,也會播放「北投柑樂園」影片。

北投區公所指出,現場還有北投音樂達人陳明章個展,展出陳明章簡介、照片及手稿等,1月18日下午更將舉辦陳明章小型音樂會,民眾可免費到場聆聽。

針對喜歡手作的民眾,系列活動也推出「戀橘香系列DIY」,1月24、31日手作主題為「橘之香巧克力」,1月25日、2月1日主題為蝶谷巴特桶柑貼圖小盆栽體驗。

北投區公所表示,活動還會推出「時光之旅.憶北投」系列導覽,以及貴子坑地質生態免費導覽活動,詳細活動內容和相關報名資訊,可查詢活動網址www.beitou-arts.taipei.gov.tw。

※ 相關報導:

* 雨少個頭小 今年蓮霧更甜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23604

進入蓮霧盛產期,但因去年少雨,導致今年的蓮霧個頭較小,零售價每台斤從50到100多元都有。屏東縣農業處長姚志旺分析,今年蓮霧雖然粒頭較「秀氣」,但是雨水少,甜度更高、口感更脆。

* 萬丹紅豆 農會高於市價收購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23700

進入屏東縣萬丹紅豆採收期,近日卻傳出農民反應因農藥巴拉刈,遭盤商聯合壓低價錢,影響農民收入。萬丹鄉農會總幹事張枝烈表示,巴拉刈已經農委會核准使用在紅豆落葉處理,因食安風暴才會讓民眾越來越重視食安議題,而通路才是價格壓低關鍵。

* 美妝、收納包 官田秀菱角創意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23521

市府經濟發展局發展官田菱角產業,今年1至3月每個月的第3個周末,舉辦神農市集,展示創新技術服務基金會研發的菱角美妝、文創、輕食等系列產品;嘉南國小學生並製作菱角染桌巾等,校長張維文說,該校參加市集所得將作為「安心毛孩屋」基金,照顧流浪貓。



◆ 有機抗蟲 青農種地瓜年賣3百萬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23498

聯合報 記者葉臻/新屋報導 2015-01-06

青年農民羅元廷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輔導,種有機地瓜種出一片天,不但年營業額高達300萬元,透過網路知識及產品的行銷,也讓更多人了解有機地瓜的好。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畢業的羅元廷曾在父親經營的蘭花園裡幫忙,發現對農業很有興趣,決定參加農委會的「百大青農輔導」計畫。羅元廷說,父親一開始並不支持他走向農業,「怕我吃苦、賺不到錢」。

羅元廷並沒有放棄,曾跟著政府的巴林農技團前往中東地區指導居民農業技術,他說,選擇種地瓜的原因是地瓜好種,又不需要太多器具,沒想到種了以後才發現,農業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要種出作物不難,要種得好卻不容易」。

羅元廷說,學種地瓜的第一年,就因為甘薯蟻象的偷食讓他的地瓜全毀,因為堅持不用化肥與農藥,隔年他在「陪伴師」吳文岳等人的專業輔導下,先用水淹地將害蟲殺光,輪種一期的甜玉米後再回種甘薯,同時利用甘薯蟻象的性荷爾蒙做陷阱,成功解決蟲害的問題。

羅元廷說,自家田地位在觀音區崙坪,1.4公頃的農地裡除了甘藷,也種有機蔬菜,藉由參加「百大青農輔導」,在政府提供設施補助、低利專案貸款、專業指導,讓他的農業產量成長、穩定,現在一年可有300萬元的營業額。

羅元廷說,自己種的金時地瓜、57號地瓜及栗子地瓜都是熱銷商品,運用網路行銷,獲得許多消費者青睞。



◆ 就要健康 老翁種出豆苗王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6000558-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6日 康鴻志/桃園報導

平鎮區福田綜合農場以種植有機豆苗為大宗,迄今30年載,每天出貨1.2公噸,王品牛排也曾是農場的愛用客戶,幕後推手是高齡86歲的老翁詹朱金。

詹朱金以建設公司起家,30年前因中風導致行動不便,決定放棄事業,解甲歸田靜養,並開始在住家屋頂以竹籠種植有機蔬菜豆苗,由於本來就喜歡與人分享,吃不完就送給親朋好友品嘗,沒想到頗受好評,讓詹朱金嗅到商機,開始鑽研技術。

傾力投入有機農業後,1993年在平鎮區東勢里5甲農地,成立福田綜合農場,5年前改斥資3500萬元,將農場轉型為全台唯一全自動化生產廠房,將剩餘的豌豆苗殘渣再加利用,發展出最大的純植物有機肥廠,造福更多有機農場。

詹朱金說,自己運氣好趕上有機風潮,目前農場不但榮獲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全台10大示範農場,也被國際美育資金會(MOA)認證為離地栽培有機農場,每年得從澳洲進口20貨櫃約500公噸的非基因改良的褐碗豆種子,而每天經手的種子及豆苗不盡其數。

「客戶遍布北台灣,看似獲利滿滿,但其實只是賺一份固定薪。」詹朱金說,農場雖採機械自動化,但種子浸泡、播種、催芽、綠化及收成,還是給自行看管,平均一天工作時數不少於12小時,加上設備的維修成本也很可觀。

他笑說,雖然年事已高,仍堅持持續栽種,就是要讓人吃得健康,也對台灣農業充滿信心。



◆ 南庄一葉蘭 訂單已4萬顆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23659

聯合報 記者黃婕/南庄報導 2015-01-06

苗栗縣南庄鄉一葉蘭已進入採收期,鄉農會指出,一葉蘭花朵優雅、顏色喜氣,年節擺在家中相當討喜,歡迎選購。

一葉蘭又稱獨蒜蘭,有「台灣鬱金香」之稱,鄉農會輔導農民培育一葉蘭已有30年,今年產量約10萬顆,外銷日本、歐美等國為主,種球可開出粉白、紫紅等色澤。

一葉蘭產銷班長章瑞龍說,去年受到大陸低價搶市,銷量不到5000顆,今年訂單回流,應是台灣生產的一葉蘭品質佳、花朵大,受到青睞,目前已收到4萬顆訂單,依大小分成4等級,零售價每顆50至100元。

昨天一早,工作人員陸續將採收的種球清洗、整理,交由農會殺菌、冷藏後出貨,章瑞龍說,一葉蘭體可作盆花或插花使用,若存放得當,3周內就會開花,花期10至15天。

鄉農會總幹事陳乾安指出,一葉蘭適合生長在海拔900至1500公尺的高冷環境中,生長氣溫在攝氏10度至25度,農會輔導下,培育技術成熟,不僅花期長、花朵也較大,加上開花率百分百,深受市場歡迎。

一葉蘭簡單易種,花朵盛開時紫粉色喜氣洋洋,歡迎選購,電洽(037)823155-7。

fsj 提到...

台東牛奶蜜棗上市 半月後盛產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458

自由 2015-01-07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台東市卑南地區的蜜棗近日上市,因為品質佳,剛進入產期就吸引消費者採購,農友胡慶輝說,蜜棗結果後要經過三次冷鋒來襲,甜度、脆度會更提升,預計半個月後進入盛產期,也會更好吃!

台東市更生北路上已出現農友自產自銷在地牛奶蜜棗,種蜜棗快卅年的胡慶輝說,台東氣候、土壤均適合種蜜棗,不過易受颱風影響產量,去年鳳凰颱風侵襲時,幸好還沒結果,只掉葉子,因此今年產量和往年差不多,品質也很好。

往年蜜棗都是在農曆過年前後上市,今年受到農曆閏九月影響,比過年提早一個月上市,產期約到農曆年前後。胡慶輝說,蜜棗結果後大約需要三次低溫及日曬交替的天候幫忙,甜度、脆度會更佳,預計半個月後是品嘗最佳時機,價錢也公道,而越靠近過年,全台的棗子產量開始減少,價格也可能往上攀升。

目前牛奶蜜棗一斤四十到七十元,胡慶輝建議,可選擇表皮帶有一點奶油黃色、亮度夠的棗子,甜度、熟度均佳。

※ 相關報導:

* 里港新品種棗子「珍寶」 有爆漿口感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463

棗子品種多,以「中葉」較常見,農改場積極研發新品種移轉民間栽種,里港鄉果農陳永德就投入「珍寶」的栽種,經三年努力,今年開始量產,有「爆漿」口感。

* 「九蒸九曬」製酸柑茶 搶手伴手禮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305

客家庄老一輩民眾,素有製作「酸柑茶」的傳統,但近年漸漸失傳。南庄鄉業者林鴻恩五年前開始用虎頭柑與高山烏龍茶,歷經「九蒸九曬」工法,並揚棄傳統綁棉線作法,搭配精美包裝作成高品質酸柑茶,因口感圓潤,價格不斐,被譽為「南庄黑鑽石」。

* 善化麻油夯 胡麻契作增百公頃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477

食安問題衝擊,意外讓善化胡麻契作面積大增一百公頃,收成的胡麻趕忙進行榨油工作以應付訂單銷量。善化農會總幹事洪錦秀表示,與農會契作的胡麻都必須經過農藥檢測才能製作成油品,也因為把關嚴格、加上遵循古法製油,使得製油工作從去年忙到今年還消化不了供不應求的訂單。

* 竹炭、紅麴蛋捲 南所創新口味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484

台南看守所烘焙班的蛋捲遠近馳名,農曆年將近,各界訂單湧進。為搶攻春節伴手禮商機,近來研發了竹炭與紅麴等新口味,昨天技訓成果展首度發表,引起矚目,將先進行內部推廣,若深受好評,就會上市。

* 為母研發 辣妹吐司暴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7000545-260107

旅日歸國的烘焙甜心鍾芯誼,因為愛吃辣的母親游素蘭一句「想試試辣味吐司」,去年10月研製「辣妹吐司」,柔軟吐司融入口味如XO醬的鹹香內餡,連不少美食專家都喜歡。推出僅3個月,每日百條產量逾半都被團購訂走。



◆ 蛤蜊殼粉改善土壤 蘭女日賽奪冠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311

自由 2015-01-07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蛤蜊殼粉也能當土壤改良劑!蘭陽女中參加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科學工程論壇,以「廢棄蛤蜊殼用來改善酸化土壤及幫助作物生長之研究」作品,在海報組三十一件參賽作品中勇奪第一名。

蘭女語文資優班學生游德馨、數理實驗班林德欣及簡心憑組隊,上個月中旬飛往日本參賽,比賽過程中,必須用英語即席回答評審發問,除了競賽內容比高下,也考驗選手的英語表達能力。
有效改善酸化土質

「廢物可以再利用!」台灣人超愛吃海產,每年生產的水產廢棄物超過三十萬噸,游德馨等人透過簡易化學分析方法檢測,發現蛤蜊殼含有九十%以上鹼性礦物質碳酸鈣成分,便探討蛤蜊殼粉,是否能作為被工業污染的酸化土壤改良劑,經過研究證實,確能改善酸化問題,有助於作物生長。

指導老師簡森乙說,近幾年來,各國都很重視綠色化學,把廢棄的蛤蜊殼磨成粉,能有效調整土壤酸鹼度,為酸化土壤找到解決方法,蛤蜊殼末端處理難題也迎刃而解。

這趟出國比賽行程,把金獎帶回台灣,游德馨說,有機會與各國頂尖好手同台切磋,是個難得經驗;早稻田大學國際科學工程論壇,有日本、台灣、新加坡、關島、泰國、印尼等地學生報名比賽,蘭女在海報組解說競賽脫穎而出。

※ 相關報導:

* 農改場免費篩檢田土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312

農田土壤狀況、健康程度,都會影響農作物生長及收成,花蓮區農改場提供土壤免費篩檢,農民寄送土壤樣本,農改場會針對酸鹼度、電導度、有機質、營養元素含量作檢測,農民可依據分析結果,了解土壤是否需要改良,或施肥比例參考依據。



◆ 農場隨緣經營 熟客讚如仙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7000624-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7日 許素惠/雲林報導

開店總希望門庭若市,王清連卻反其道而行,花了10餘年廣植數公頃梅、櫻樹,滋養了花蟲鳥獸豐富生態,卻不積極廣為宣傳,來客都是熟識者,他大方分享所有有機農產,還引領賞梅、DIY花卉釀,營利微薄,卻搏到滿滿感情。

王清連是個不凡的農夫,對農業有特殊見解,民進黨執政時參加全國農業會議,他是雲林縣3位受邀者之一,主張政府應鼓勵、支持休閒農業,讓農民有尊嚴。

對公部門的建言外,他身體力行,在古坑草嶺青山坪遍植了5、6公頃的梅、櫻、桃、李、杏樹等,10多年有成,每到花開時節,滿山遍野嫣紅奼紫,宛如人間仙境,總是吸引熟門熟客探訪。

不過,他是個「怪咖」,對於自己以青春栽植出的美景很低調,從未主動大肆宣傳,甚至連指示牌都不立,所以不接待不速之客,但到訪過的遊客第2回就成了朋友,懂得預約才能一窺農場堂奧。

雖然深居山林,王清連卻很喜歡與人互動,熱情豪爽,總是大方地端出所有私藏的好東西與「親、友」分享,咖啡、茶、醃梅、漬李、筍乾、蔬果等,全是自家生產的有機品,無限暢飲吃到飽。

王清連供吃喝還陪玩,不論來客多寡,他都親自導覽,賞梅、品嘗逾甲子老柳丁的甘甜滋味、講述咖啡的一生、踏訪夫妻樹、兄弟樹、最美的峽谷等,最後以早梅DIY梅花釀,為豐碩的生態之旅留下芳香紀念與回憶。問會賺錢嗎?他瀟灑說,「快樂卡重要,感情無底買。」

fsj 提到...

與猴子「溝通」 田寮果農喜豐收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759

自由 2015-01-08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農委會打算以「人道方式」撲殺台灣獼猴,六十二歲果農陳仙梅則學習與獼猴「溝通」,看到猴子偷吃水果,非但不動怒驅趕,還勸牠們吃一點就好,幫她「疏果」之餘,要讓她有收成,與猴子和平共處多年,果真每年都豐收!

陳仙梅一家三代都務農,在田寮山區近六甲土地上種芭樂等水果,並已獲產銷履歷認證,龍眼、花椰菜、甜高麗菜都不灑農藥,深受喜愛。

罵猴偷摘 反遭搞破壞

近十年來獼猴危害嚴重,陳家也不堪其擾,根本無法收成,陳仙梅的媽媽撞見獼猴偷摘龍眼,怒罵「阿山(獼猴台語)你怎麼摘龍眼」,沒想到猴子翻臉,當著她的面變本加厲搞破壞,推倒香蕉,還踩爛農作物,損失慘重。

謝猴「疏果」 共存有默契

陳仙梅則樂天知命,認為獼猴也要生存,學著跟猴子溝通,不驅趕牠們,反而勸說「阿山吃一點就好,但要留給我採收」、「靠山頂可以吃,山下要留給我」,猴子聰明有靈性,似乎聽懂了她的話,不再亂摘水果或搞破壞,讓她每年都豐收,去年光龍眼就收成兩萬台斤。

有趣的是,每次在果園與獼猴打照面,人猴相視而笑,培養出默契,有時她忙於工作,沒看到猴子成群出現,獼猴還會故意敲電線桿,示意牠們來了,她會笑虧「阿山你們有夠水(台語)」,猴子竟搖起尾巴,笑得吱吱叫,還開心拍手。

對於農委會的撲殺令,陳仙梅坦言獼猴不應保育,法令更是綁手綁腳,但殺生不人道,畢竟獼猴是有靈性的動物,她希望政府提出解決之道,讓人猴能共生,維持最佳生態平衡。

※ 相關報導:

* 雲林猴子柳丁 無農藥銷售一空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28599

許多農民飽受猴害,在雲林縣卻有一群年輕人賣起「猴子柳丁」,標榜不噴灑農藥的柳丁又黑又醜,但又香又甜,猴子特別愛吃,推出短短幾天就銷售一空,有民眾付錢買了柳丁交代「留在樹上給猴子吃」,猴子柳丁發起人蔡錫雯希望藉此能讓農民與猴子共存。

34歲蔡錫雯是湖山水庫的生態顧問,第一次吃到黑色柳丁,就被它的甜美感動,可是「么壽甜」,當很多人在喊打猴子時,她突發奇想「讓農民跟猴子做朋友吧」。

75歲素蘭阿嬤因為年邁,無法到果園噴灑農藥,又黑又醜的柳丁,根本沒人要,天然的柳丁園更經常遭到猴子入侵,蔡錫雯得知後,決定幫阿嬤賣出猴子愛吃的柳丁。

「反正本來就賣不出去」,阿嬤讓年輕人放手去玩,蔡錫雯透過網路販售「猴子柳丁」,標榜無農藥、無化肥、無漂亮的柳丁,每斤賣12元,每箱還附上自印的猴子吃柳丁明信片,才開賣4天,就賣出3千多台斤,目前還缺貨500多斤,甚至有人買了3箱柳丁,交代一箱要留給猴子吃。

阿嬤得知銷售一空開心的笑了,直說「不簡單,囝仔工也有法度賣完」,決定明年的柳丁也要讓蔡錫雯賣。

* 桃園大溪「阿婆柑」熟了 果皮煮飯滿鍋香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28476

桃園市大溪區大溪觀光果園阿婆柑最近熟透,進入盛產期,業者陳順榮說,阿婆柑外表跟柳丁幾乎一模一樣,普通人根難辨識,但園區僅有阿婆柑,不用怕採錯。

陳順榮說,挑選阿婆柑沒秘訣,整顆甜度都差不多,特色是「只有甜味沒有酸味」,外皮更有淡淡清香。他也分享「撇步」,煮飯待快煮熟前趕緊丟進一小塊阿婆柑皮,整鍋飯都會有香味。



◆ 馬鈴薯主糧化 2020陸變口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8001969-260301

旺報 2015年01月08日 記者許昌平/綜合報導

「肚子餓了,來碗土豆麵!」俗稱「土豆」的馬鈴薯未來可能成為大陸餐桌上主食。為了確保糧食的供給無虞,大陸農業部日前宣布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動馬鈴薯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的另一主食。馬鈴薯可以做成饅頭、麵條、米粉等產品,預計到了2020年,大陸所生產馬鈴薯50%以上都將作為主食消費。

不少西方人已習慣將馬鈴薯作為主要的熱量攝取來源之一,家庭及餐廳也經常把馬鈴薯作為主食料理,中國大陸雖是生產馬鈴薯最多的地區,但是中國人仍慣於把馬鈴薯視為蔬菜食用。

6日,大陸舉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研討會」,會中認為,大陸未來對糧食需求仍保持成長,推進馬鈴薯成為大陸主要糧食,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四省馬鈴薯 種植容易

大陸農業部表示,到2020年大陸糧食需求增加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需要開闢新的途徑。

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屬於「省水、省肥、省藥、省勁兒」的「四省」作物。馬鈴薯作為主糧,有助於緩解環境資源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大陸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將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把馬鈴薯每畝單位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馬鈴薯作為主糧除了可持續發展外,還有健康的優點,馬鈴薯所含的熱量雖不如米麥等主食,但比一般蔬菜要高,且富含「飽足感」的膳食纖維,對於經濟成長、營養日漸充足的大陸民眾來說是個不錯的主食選擇。

十全十美 最理想主食

大陸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主任萬寶瑞表示,馬鈴薯被稱為「十全十美」的營養產品,脂肪含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增長、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以及糖尿病等,馬鈴薯主糧化有利於改善民眾的膳食營養結構。

專家建議,大陸應加快選育一批適宜主糧化的馬鈴薯品種,重點攻關馬鈴薯成分占50%以上的麵條、饅頭、米粉等產品,加快研發適宜馬鈴薯主糧化的加工機械。

小 靈 通

馬鈴薯

馬鈴薯是世界上第四大食糧作物,次於稻米、麥及玉米,根據2012年統計,大陸是世界上馬鈴薯種植最多的地區,其次依序是印度、俄羅斯、烏克蘭、及美國。馬鈴薯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馬鈴薯的營養成分也非常全面,含有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多種成分,營養結構也較合理,有「地下蘋果」之稱。(許昌平)

※ 相關報導:

* 台灣稻米讚又多 糧食安全無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8001971-260301

針對大陸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我方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7日向《旺報》表示,台灣目前稻米生產已經超過需求,糧食安全無虞,短期看來,民眾消費習性也暫不會有太大改變,因此沒有必要如大陸一樣進行主食替代政策,米麥應該還是台灣民眾未來的主食。

* 休耕補助 沒契約也能領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28662

農委會繼前晚宣布提高停灌休耕補助後,昨晚加碼,只要地主與佃農有代耕協議書,就算沒有正式契約,也將從寬認定發放補償金。

fsj 提到...

新農人來上課 送有機菜 教栽種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30778

聯合報 記者謝進盛/善化報導 2015-01-09

善化區新農人陳啟豐、蘇建鈞將把自家生產有機蔬菜,免費供應善化區國中小學生營養午餐,還輔導學童親手栽種作物;他們希望拋磚引玉推動食農教育,讓孩童吃的更健康。

善化區公所昨在大同國小安排有機蔬菜烹飪示範,提供各項葉菜與根莖類現場試吃,包括紅蘿蔔炒蛋、香菇高麗菜等,每道都是有機食材,色香味俱全,大家一口接一口,直說好好吃。

這項回饋地方構想,是日前與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合作舉辦「食在地好安心」活動的延續,推廣在地安心食材。善化區長李皇興說,同屬「新農人」的春天有機農場負責人陳啟豐、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經理蘇建鈞,決定回饋善化區各國中小學,本月和下月供應無基因改造大豆和當季有機蔬菜,作為學童營養午餐食材,預估供應3公噸。

陳啟豐、蘇建鈞說,當初就是堅持理念,投入有機栽種行列,過程相當辛苦,若能在學校推動食農教育,這筆錢花的很值得。



◆ 大城小麥冠全國 百元享用套餐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5888

自由 2015-01-09

〔記者劉曉欣/大城報導〕歡慶大城小麥冠全國,將限時推出超值在地小麥產品的品嘗活動,只要一百元就可以購買法式麵包,小麥醇汁及大城全麥黑糖饅頭的套餐,希望打響大城小麥的名號,做為將來籌備「大城小麥節」的準備。

大城鄉雜糧產銷班第五班的班長劉基生表示,他們認同友善耕作小麥與提高糧食自給率的理念,全力推動大城鄉栽種小麥,讓大城鄉今年有一百八十公頃的小麥田,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小麥新故鄉。

劉基生說,預計今年三月初將在大城鄉的小麥田舉辦音樂會,也希望將來能開辦「大城小麥節」,因此,將先辦理在地小麥產品的品嘗活動,以超值套餐來回饋民眾,活動時間為十四日至十六日的下午一點到三點,地點在大城鄉農會,已有民眾團購下單,讓民眾先透過品嘗來認識大城小麥的味道,再慢慢把小麥與地方特色進行結合,營造大城小麥的新世紀。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種出多產柑橘樹 新竹寶山農好驕傲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30775

又到柑橘盛產期,新竹縣芎林鄉柑橘果農不僅以發酵菌調營養劑,就像養樂多,成功種出香甜多汁的海梨柑;寶山鄉農友黃阿福更無師自通,種出單棵可產150台斤柑橘樹,結實纍纍,好驕傲!

今年度芎林鄉柑橘評鑑會總計53點參賽,第一名由老農馮炳樟拿下,消息傳回大夥戲稱「這麼用心照顧海梨柑,第一名非他莫屬」。芎林鄉農會表示,果農們經中興大學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指導,以黃豆、酵母及砂糖調出來的發酵菌,栽種成功。欲選購民眾可電洽芎林鄉農會03-5921173。



◆ 「當歸參」1斤進價11元 暴利賣1600元
http://udn.com/news/story/7318/630789

聯合報 記者莊旻靜/竹北報導 2015-01-09

新竹縣警察局刑警大隊昨天在竹北市場,發現兩名婦女自賣自誇「當歸參」,宣稱具有壯陽、通血路等療效,一斤進價11元、卻以一斤1600元賣出,從中獲取暴利,雖然二人都矢口否認,警方起出進價單「證據」確鑿,依違反藥事法與詐欺罪將兩人移送。

警方接獲檢舉,假扮成顧客上門,張婦甚至誇大當歸參「可治百病」,一旁傳單還教導民眾「煮法」,因此將兩名婦人帶回,並扣得36公斤「當歸參」,發現疑為當歸蒂頭混充販售。警方詢問中醫師,稱蒂頭通常僅作為外敷使用,且張婦的收據單上,購入價格與售出相差近150倍。

張婦落網時說,警方上門前,才賣出一筆1兩100元交易,曾向她購買過的顧客確實跟她說「真的有效果」,因張婦與陳婦非藥事人員,卻宣稱療效,有違法之嫌。警方依法移送。

fsj 提到...

桃園上百代耕農抗議 4訴求爭權益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33211

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桃園報導 2015-01-10

上百名代耕農民昨天到桃園市政府抗議經濟部、農委會1期稻作休耕政策未照顧真正耕作的農民,「把我們(代耕農民)的尊嚴放那裡?」他們提出補償實際耕作者等4大訴求,市長鄭文燦指示農業局向中央反映,希望政策能照顧實際耕作的農民權益。

代耕農民提出4大訴求包括:1.落實休耕停灌補償於實際耕作者,2.勿讓買土地投機的假農民不當得利、發水荒財,3.以103年一期實際耕作者為發放基準,4.地主需確實填報103年一期作真正耕作者姓名及詳細資料,以落實農委會主張「發放給實際耕種者」。

「小地主大佃農」代表徐同權說,到市府抗議最主要是爭尊嚴,沒水可以接受,但是經濟部、農委會公布停灌政策前,完全沒和「小地主大佃農」的代耕農民溝通「把我們的尊嚴放那裡?」

徐同權強調,代耕農民要的是公平正義,不是補償金,休耕當然影響農民的生計,但是休耕政策頒訂了,不能受照顧的農民怎麼辦?他說,先前向政府反映點出休耕政策的問題,但是中央不重視反而傳出代耕業造謠生事,讓人無法接受。

農民莊福鑫、羅徐彩虹指出,他們代耕20、30公頃農田,已開始翻土整田,投注機具、人工都是開銷,過去休耕補助對象是地主,代耕的田有不少地主不簽約,不但拿不到補償費,連工本費都要自己負擔,損失求助無門。農業局表示,中央預訂14日公告1期休耕內容,會真實反映農民意見,幫他們爭取權益。

※ 相關報導:

* 休耕恐斷炊 農糧署允展延貸款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33214

水情吃緊,苗栗稻作近4000公頃農田將停灌休耕,立委陳超明昨天邀集農糧署、農委會等單位協商後,敲定農機貸款本金將自半年展延至一年,並推動多元擴大就業專案,協助農民度過休耕的難關。



◆ 萬丹紅豆有毒? 專家:安啦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33527

聯合新聞網 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 2015-01-10

屏東紅豆疑遭不肖業者謠言中傷「有農藥殘留」,價格大跌,農民紛紛向縣府陳情,縣長潘孟安昨天為屏東紅豆站台,不僅大讚屏東紅豆安全無虞,且承諾徹查是否有業者惡意聯合打擊屏東紅豆價格。

屏東縣萬丹、新園鄉的紅豆種植面積佔全國77%,年產量佔全國產量的68%,年產值佔全國的76.5%;縣府農業處處長姚志旺說,每年紅豆收成期,就有不肖業者放風聲「屏東紅豆含毒」,企圖打壓價格。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長黃 昌表示,屏東的紅豆品種是「高雄9號」,色澤鮮紅,非基因改造,進口紅豆較為暗沉,部分盤商為操作紅豆價錢,以「農藥殘留」大做文章,沒有道德,也沒有科學根據。

黃 昌說,紅豆採收前7天用巴拉刈溶液作為落葉劑(乾燥劑),但農藥第二天就消退到0.05PPM,遠低於國訂殘留容許量0.2ppm,食用健康無虞。他說,農友不全然用巴拉刈,也有自然採收或高磷鉀肥,不管哪一種方式,均未檢驗出農藥殘留。

屏東縣長潘孟安表示,今年紅豆產量沒減少,品質一樣好,但今年元月後就降到1台斤37.5元,前天毒物試驗所公告無農藥殘留後,未來20幾天紅豆採收期,可確保農民權益。

農糧署南區分署長莊老達表示,往年元旦左右就會炒紅豆議題。潘孟安強調,他已要求徹查是否有「聯合壟斷,低價收購,高價賣出」情形,以避免消費者當冤大頭、農民遭剝削。

※ 相關報導:

* 太「風調雨順」了… 冬蕉跌價2成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33150

冬蕉去年產季暴貴,產地價格每公斤約50元,超商販售的香蕉每根高達20元;今年產季卻因「颱風少」導致香蕉增產,價格比去年同期減少2成多,菜市場隨處可見布滿黑斑點的成熟香蕉等待消費者採買。

fsj 提到...

「胡麻博士」工夫讚 自採自製麻油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34932

聯合報 記者周宗禎/西港報導 2015-01-11

受黑心油事件影響、麻油需求暴增,西港區率先引進胡麻大量種植,七旬老農蔡水國開油廠「自採自製」;因「製油工夫無出其右」,其他農民紛紛央請代製,使他無暇照顧農作物,卻也忙得不亦樂乎。

西港區前年胡麻田約300公頃,為全台最大產區,去年標榜天然無毒的麻油大受歡迎,面積增加100多公頃;加上西港胡麻打出知名度,即使多家食品公司採購加工,依舊無法消化產量。

尤其麻油要香又無焦味,「炒胡麻」工夫好壞是關鍵,在地人稱「老師傅、胡麻博士」的蔡清國是個中翹楚。

往年他只提煉自家麻油,請農會超市代銷,去年因許多農民認為「他做的最香」,拜託他製油,兩甲農地只好休耕,紅豆等作物也沒空照顧。

「30多年前西港根本沒人種胡麻」,蔡清國說,當時得知省府補助特色作物產銷,結合農友成立產銷班引進,並爭取補助添購製油機具,30餘年的老機器現在每天處理1000多台斤胡麻、製作400多斤麻油。昨天他忙著炒胡麻時不斷有農民參觀,還有外地農民專程拜訪要他製油。

蔡清國農耕50多年,尤其全心投入種植胡麻、製油數十年,10年前就被譽為「胡麻博士」列名西港鄉誌。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竹子經精煉 變身精品竹炭杯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34794

林務局和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竹炭等多元的竹子產品,昨天在嘉義市檜意森活村開店「竹跡館」展售許多驚奇的竹產品。

竹跡館即日起展出到今年底,每3個月有1次主題展,這次展出的有竹醋無毒驅蟲劑、竹炭貓砂產品、竹炭保養品及獨特的竹樂器等文創產品,並有技術移轉商談平台。

* 部落推農產 紅藜蛋糕配咖啡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34742

莫拉克風災重建後,不少部落為了求生,開始在各重建基地發展特有的農特產品,昨日各部落一同到市區舉行展售會,推銷自家產品,也將於1月17日赴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盛大舉行,盼能將部落重建後的新生能量,推廣給更多人。

* 「苗栗貓裏紅」 註冊了 茶園多1成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34857

苗栗市推動「苗栗貓裏紅」紅茶一年多有成,光是茶菁價格漲了五成以上,最近並通過註冊品牌,八甲茶區十多年來首次「回春」,茶園面積翻轉增加約一成左右,市農會等各界看好 「苗栗貓裏紅」未來性。

* 魚池虎頭蘭有得賺 吸青年返鄉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34721

產量占全國百分之80%、年產值逾億元的投縣魚池鄉三寶之一的虎頭蘭,近年吸引花農的年輕子女返鄉接棒。

年輕花農蔡尚庭與黃又嘉表示「雖然辛苦,但收穫豐碩。」是昨天南投花卉嘉年華「蘭鄉報歲,櫻紅迎春」的活動亮點。

35歲蔡尚庭有研發虎頭蘭新品種出名的爸爸蔡忠志,他大學讀視覺傳播設計,畢業後從事印刷廣告設計,年薪不到40萬元,4年前接受老爸徵召返鄉幫忙種蘭花,經2年摸索終能獨當一面。他說,從農很辛苦,但有自己的時間,比坐辦公室自由,能照自已的意思規劃工作與生活,年薪是當年2倍。

* 花蓮富源食農教育 孩童學種白蘿蔔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34735

花蓮縣富源國小推動食農教育,校友林興華提供2分農地給學生種蘿蔔,學童們在撒種前為農地除草,期待學期結束前,採摘白白胖胖的好彩頭。

林興華無償提供長期休耕的2分農地,讓母校富源國小推動「食農教育」,學校考量季節等因素,決種白蘿蔔,讓小朋友體驗種植過程也享受拔蘿蔔的樂趣。

fsj 提到...

食療救癌妻命 投身自然農場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46589

自由 2015-01-12

夫妻共同經營 樂活耕種

〔記者甘芝萁/新竹尖石報導〕新竹尖石鄉石磊部落的泰雅原住民達陸,多年前醫生宣告他的妻子罹患癌症末期,將不久於人世,沮喪灰心之餘的他,決定嘗試泰雅耆老傳承下來的「食療」智慧,親嚐尖石山上的多種原始植物做為抗癌藥材,搭配自由農業培植,不僅救回癌妻,現今二人更是樂活耕種,一同經營「羅慶郎自然農場」,種出安全無毒的蔬菜,讓民眾可直接摘取品嚐、共食共享。

羅慶郎是達陸的漢名,在尖石山上以務農為生的他,過去以化學農藥噴灑蔬菜,但農藥粉塵卻讓妻子罹癌,他聽聞紅豆杉具有抗癌效果,便在尖石山裡摘取紅豆杉的葉子,親嚐療效。

此外,達陸也改採無農藥農業,利用泰雅耆老傳承下來的山林知識,以在地資材取代過往的化學、有機肥料,讓他種植的蔬菜汲取內含甘草、黃檗、山肉桂、紅豆杉、當歸、蒜頭等漢方藥材所提煉出來的營養液,經過多年修正、調整,逐步發展出結合自然與靈性生活的農業,讓蔬菜安全無毒,可直接摘取品嚐。

成功範例 學者也來取經

由於達陸施行自然農業的成功,吸引不少農夫、學者向他取經,達陸的兒子瓦旦更結合泰雅族傳統「共食共享」的文化核心,推出「泰雅共食農園」計畫,邀請都市人一同共享無毒蔬果收成的美味。
「罹癌 還是儘快就醫」

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認同達陸的「無農藥自然施作」,不會讓蔬菜有農藥殘留,對維持身體健康是有效的,但他提醒,民眾若真罹癌,還是要儘快就醫,僅喝紅豆杉水,在醫學上是不具任何療效的。

※ 有用的食物就是藥,反之就是毒。

* 共食農園 現採蔬菜直送你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2000393-260106

接二連三的食安風暴讓人難再信任認證標章,為讓民眾吃進健康、自己「認證」食物品質,至善基金會今年初起與新竹縣尖石鄉部落小農合作,推出「泰雅共食農園」計畫,參與者每周可收到當天現採的新鮮蔬菜,同時可不定期上山與小農互動,連結土地與餐桌。

「泰雅共食農園」預計招募80戶台北市、新北市民眾,參與者每周花500元,可獲得一箱重4斤、含6至9樣當季蔬菜配送,當天現採的蔬菜會由基金會合作的都市原住民分送至各戶,都市「夥伴」將與小農一同享受盛產喜悅、承擔天災風險,基金會另會安排民眾上山,與小農並肩體驗種菜辛勞、親眼「認證」食物來源。

* 退休食品人創業 只愛台灣有機水果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846802

有人學化工卻加黑心染料製造致癌豆乾,毒害社會大眾,同樣讀化工的王世煌,中年創業賣天然原味的優格與果漿,迥異市面上含香料、色素等添加物的產品;最特別的是,他走訪全台找各樣有機國產水果,對果農開價不還價,全台14間專賣店牆面還懸掛果農達人照片與生產介紹,創業既重食安,也為國內用心的果農彰顯出愛台灣土地的價值。

....王世煌主修高分子材料,理應有機會留在新竹就業,但家住台南的他,選擇回故鄉發展,應徵進統一集團參與才剛起步的優酪乳系列產品線研發與市場行銷,一待就達近20年之久,也為統一打造出熱賣的AB優酪乳等產品。

6年前,王世煌已升任統一乳品事業部品牌經理,卻不想在大公司安穩工作到退休,心底醞釀一段時間「做不一樣的事,賣不同的產品」意念,終於付出行動,毅然離開統一,轉任中國一家上游菌種開發的生技公司執行長,但待1年多,決定回到台灣,創業他最專長也最想做的無糖健康優格,搭配國產水果為主的果漿。



◆ 專家觀點/農藥升級 變身植物保護劑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36480

經濟日報 羅昌庚 2015-01-12

華人農業生技可回溯到5,000年前神農氏有系統的嘗百草,這可能是最早的毒性實驗。一直以來,農業生技的發展都是用傳統方法在選擇品種,交配出更可口、美觀、產量更高的作物,同時用人工方式,防治作物的草、病、蟲、菌害,生產效率低落。

1950年代,人口增長速度逐漸超越糧食供給量的提升。德國人發明化肥,並利用兩次世界大戰的生化武器技術,應用於農業以消滅作物的草、蟲、菌害。這些化學品讓農產值日增,也解決了人類第一次的糧食危機,但食品安全及環境污染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環保意識與地球暖化議題,把農業生技推向另一個發展方向。80年代的環保意識崛起,先進國家對農藥的要求不僅要「有效、不殘留」,還要不傷害環境及其他生物,因此「植物保護劑」便應運而生。

何謂植物保護劑,就是新一代升級的農藥的代名詞。在先進國家中,這類升級的農藥,必須通過各種生物測試,在安全允許的雜質含量內,許可運用在保護農作物用途上。也因為有嚴謹的實驗數據及使用方法管理,植物保護劑在歐美等國的使用,大行其道。

與全球相比,台灣是農業小國,卻是農藥大國。一般人沒有意識到,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是全球單位面積使用農藥量最高的地區,排名世界第一,勝過日本與韓國甚多。目前,台灣登記使用的農藥產品約有400多種化合物,這比歐盟的280種,高約1.5倍。10幾年前的台灣,在環保及食安意識並未受到重視,但是當代,這問題也被凸顯了出來。

在台灣,土地利用愈來愈有效率,每年多次輪耕,農藥在土壤殘留就愈沒有足夠時間分解。如果農藥裡含有不分解的少量有害的雜質,隨著重複的噴灑,土地中將有害毒物將持續累積到危險的程度,絕大多數的農藥將隨著雨水沖刷到河川裡,不可避免的將影響食安和環境。

換個角度看,新一代農藥在台使用上並未受到重視。台灣的植物保護劑整體產值只有日本的5%,甚至是美國、巴西或歐盟的1.5%到2%。此外,台灣土地面積小,植物保護劑平均價格也相對為低,只有日本的17%、歐盟的40%、美國的66%。

不過,台灣要發展植物保護劑,確實有其挑戰。暫不談開發昂貴費時的植物保護「新藥」的全部流程,即使滿足先進國家環保規範,以完成一種農藥化合物整套實驗數據並取得全球登記,就約需要費時五年以上,須投入的資金更高達3億元以上。

也因此,台灣的植物保護劑登記,多根據原發明廠在該國家做的數據作為公共資料(public data)。我認為,有關機關必須要求廠商針對台灣水土生態重新實驗研究,進一步比照日本制定較嚴格的登記門檻,以提高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因為,有些環保數據可以各國通用,但有些情況則須視各地的差異,在當地執行嚴謹的試驗,才能落實。

台灣的農藥單位用量高,市場小,價格低、地區的實驗也做得少,缺乏本土或類似的資料,使用方式等規範亦較為寬鬆。再加上都是小農耕作,用藥知識也不如歐美的大型農企,用藥管理也更顯困難,很難躲開彼此的交叉汙染或感染。台灣農藥發生問題的比率,也就不免比先進國家頻繁。

過去台灣水果、農產價格便宜品質好,被看作是台灣之光,無形間也提升了競爭力,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農產的價格反映於生產成本,而便宜的「農藥」或植物保護劑,便是其中的一端。如前所述,植物保護劑攸關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豈可廉價為之?

近年,中國大陸也在進行一連串的農業改革,逐漸禁用低品質的農藥,提高藥品登記門檻,自然也淘汰劣質農藥工廠。他們深知,採取此類措施,將增加農業成本,讓農產品價格飆高。但用嚴格數據標準研發出來的植物保護劑,其培育的作物安全性不輸給有機食品,甚至價格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台灣全力發展高附加價值的農業,此其時矣。(本文作者是Rotam Global創辦人)

※ 相關報導:

* 嫁接梨進口梨苗染病卡海關 農民急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36374

梨樹接枝季節快結束,不過后里地區目前仍有約四分之三的梨樹,尚無法成功接枝,農民抱怨原本訂購大量的枝苗,由於枝苗受到細菌感染,被卡在海關無法進來,農民希望相關單位能盡速解決問題,否則今年的梨子產量就要報銷。

從日本引進的新興梨穗,因感染細菌被扣在海關,讓后里地區好幾百名農民整地、施肥後,卻無梨穗可以嫁接,只剩下四分之一的貨源可用,農民相當苦惱,因為問題沒有解決的話,種出的果實品質差、甚至裂果,賣相也不好。

fsj 提到...

無毒安心吃 千歲越光米暴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496-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3日 林金池/新北報導

石門嵩山社區一群年齡超過千歲的老農與志工,引進日本越光米,在百年石砌梯田內,以無毒、友善耕作打造「千歲米」,儘管每公斤要價200元,但每年上千公斤收成,全數銷售一空,成為農村再造的新典範。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國志指出,石門曾經是重要產茶重鎮,因人口老化和青壯年出走等問題,留守的老農民人力不足。

2012年,由阿里磅生態農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imberland等單位志工合作,在嵩山社區砌石修復梯田、復育土地,並設置農事體驗區。

去年,陳國志邀集12位股東,有的是老農、有的是大學教授、郵差,大家總年齡超過千歲,每人出資6000元,引進越光米打造「千歲米」,大家同心協力,分工進行割稻、打榖等工作。

陳國志笑稱,不少社區長者當初參加農村再生培育課程,原本只是混便當吃,沒想到規模越做越大,居然種出晶瑩剔透的越光米,還辦理共餐餐會,年輕人慢慢回籠,原本冷清的山邊小社區熱鬧起來。

他說,近來食安問題引起民眾恐慌,「千歲米」的無毒友善耕作備受青睞,儘管每公斤要價200元,但民眾爭相搶購,今年稻米還沒收成,已幾乎被預訂一空,未來將擴大耕作面積,滿足民眾需求。成功的農村再生,吸引了許多學校與民間單位報名體驗,三芝國小老師蔡晶晶不僅帶學生到此體驗種稻,並且成為當地志工,引領民眾到「三芝遊客中心」、「李登輝總統故居」參觀,也會在報刊發表北海岸農特產品的資訊。

陳國志說,民眾可在周末假期到此體驗梯田修復,以及米苔目、草仔糕的DIY活動,體驗農民生活。

※ 相關報導:

* 轉型成功 蒔茶油熱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498-260107

淡水區樹興里曾是一整片綠油油的茶園,卻在50年代逐漸式微,耕地荒廢,直到5年前推動「農村再生計畫」,5名茶農積極轉型並復興古早產業「蒔茶油」,復耕面積迄今達15公頃,去年底成功賣出600瓶,里內隨時瀰漫濃郁茶香味。

* 香氣口感佳 段木香菇叫好不叫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571-260107

仁愛鄉段木香菇在市場曾經相當搶手,但因不敵低價的太空包香菇,市場消退了2、30年之久,但近幾年來,仁愛鄉多位農民再度投入種植段木香菇,消費者也開始接受香氣、口感佳但高價的產品,但農民因欠缺行銷管道,菇農的利潤並未顯著提升。

段木香菇須在樹幹上打出洞,將菌種種下,讓其天然生長,雖然材料天然、也不需添加化學藥劑,但因為段木香菇生長的速度很慢,材料難尋費工,因此市場價格居高不下,每台斤就要2000元上下,也因為量少價昂,市場能見度不高,多數消費者不識段木香菇濃厚香氣與絕佳口感。

* 海菜酒研發成功 甜中帶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3000623-260107

海菜也能釀酒?澎湖縣政府為了推展觀光,跨海找上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協助研發名為「希維特」的「海菜酒」,日前釀製成功,全是採用乾淨海域的海菜,希望這支酒除了為澎湖觀光加分,也能喚醒民眾海洋環境保護意識。



◆ 老外來台打工換宿 開心當農夫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38438

聯合報 記者林麒瑋、王慧瑛╱竹東報導 2015-01-13

新竹縣竹東鎮「農糧小舖」去年起開放打工換宿,除台灣青年,已吸引9個國家的人來此追尋田園夢,親近台灣的農村文化。

這幾年興起打工換宿風潮,曾獲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農夫莊正燈也樂意以換工假期做國民外交,他經營的「農糧小舖」提供食宿,換宿者要協助農事,包含餵雞、挖地瓜、包裝等,要吃苦、肯學。

來自加拿大的Milene(米蓮)和男友Gabriel(加伯利)都是第一次來台,先到台南玉井照顧果樹,接著到竹東客家庄,加伯利說,台灣人很友善,住農家、吃農家料理,深入感受台灣的庶民文化,「一切非常真實而迷人」。

「我找回全新的自己」馬來西亞工程師王嘉婗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身心俱疲,去年7月和一票朋友到台灣玩,在北投的圖書館看到《一輩子一定要當一次農夫》這本書,當時時間有限,只來得及把序看完,卻在她心中埋下種子。

回國後,她對工作仍提不起勁,上網買到那本未看完的書,也從廣播節目得知台灣有打工換宿的機會,去年11月毅然辭去工作飛來台灣,她每天記錄換宿心得,提到「在台灣2個月進廚房時間,比過去27年還多」。

這趟台灣農家換宿旅程,為她補足滿滿元氣,她說,初見面時,主人阿燈就告訴她「當農夫不能想休就休」,這句當頭棒喝,讓她非常有感觸。今天她就要回馬來西亞,帶了許多米當紀念品,她說「台灣太棒了,一定要再回來」。

莊正燈很樂意分享自然田經驗,歡迎缺乏靈感的作家、身心失衡的都市人來此體驗,找回和土地的親密感,電洽0916335213郭小姐。

fsj 提到...

基改作物意見兩極 歐盟放手各國決定是否禁栽種
http://udn.com/news/story/5/641497

中央社 布魯塞爾13日專電 2015-01-14

基因改造作物對人體會否造成傷害意見兩極,儘管歐盟訂有栽種基因改造作物的規範,但今天歐洲議會通過歐盟決議,同意開放讓各會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禁止栽種基因改造作物。

歐洲聯盟會員國部長會議在去年6月達成共識,儘管歐盟執委會保有基因改造作物的核准權,但各會員國得以依據本國情況,以國內法規限制、禁止基改作物種植。這項決議今天在歐洲議會以480票同意、159票反對、58票棄權,獲得通過。

雖然歐盟有條件開放會員國種植基改作物,但包括義大利、德國、法國等多個會員國長期以來,因為擔憂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與環境會帶來負面影響,以國內法為依據,禁止栽種基改作物。

但另方面,農業相關產業認為,基改作物在美洲與亞洲已經種植多年,容易種植、價格低廉,讓歐洲農業面臨嚴峻挑戰。開放基改作物種植將有助於提高農作物收成,增加農民收入,為歐洲農業找到新前景。

目前只有孟山都的Mon 810玉米從1998年獲得歐盟許可種植,主要在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地栽種,栽種量極小。

歐洲議會今天投票通過,意味著7種已經獲得許可但尚未栽種的基因改造作物,最快明年就能全面種植。



◆ 校園闢開心農場 推廣有機種植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41235

聯合報 記者莊旻靜、羅緗綸/湖口報導 2015-01-14

去年發生一連串食安風暴,新竹縣政府投入推動校園食農教育,讓學生從小了解農事和在地食材,昨天邀縣內30多位校長、農會代表,到湖口天惠農場及湖口國小參觀。

「朝向一鄉鎮一示範學校努力」縣農業處和教育處說,竹縣計畫在校園利用空地,闢設「開心農場」讓學生了解土壤和種植農事,也向農糧署提計畫,要從學校做起,先從一鄉鎮一學校示範,未來再推廣,打造田園城市。

湖口國小先向學校旁的天惠自然生態農場請益,天惠農場採微生物與米飯、黑糖做成的「土著菌」改良土壤、種植蔬果,不用農藥、不用化肥。

學生在農場指導下,樂當小農夫,將湖口國小一方雜草沙土地,畫為實習菜園,從翻土、播種、培養土著菌都跟著學習,也享受田園樂趣。

校長吳禮瑟說,經由自然農業種植的蔬菜已經長大、碩大翠綠,孩子們也很期待,學校未來還會擴大種植,計畫從下學期開始,每周一天採收有機蔬菜烹煮,為營養午餐加菜,甚至供應學校師生採用。



◆ 農會契作 要紅豆農別用巴拉刈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41152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 2015-01-14

不少農民習慣噴灑除草劑巴拉刈,加速紅豆葉片枯黃以利採收,傳出糧商以此為由壓低價格。去年起,美濃區農會制定SOP,以契作方式要求農民用尿素、硫酸銨或氯化鉀取代農藥,逐步翻轉農民的耕作習慣。

屏東萬丹是全台紅豆最大宗產地,面積約1千6百公頃,高雄美濃種植1千公頃,產量居次。近日紅豆進入採收季節,屏東產地發生紅豆糧商以農藥殘留為由,企圖壓低產地價格,農民噴灑巴拉刈的習慣引發外界討論。

高雄農改場指出,紅豆採機械化採收,若植株乾燥不足會影響機具運作或紅豆品質。經過多年觀察與殘留檢測,100年8月,農委會核准巴拉刈為合法用藥,只要收穫7天前使用就不會有殘留問題,糧商不該刻意壓低價格。

紅豆採收也可使用高濃度的氮肥來加速落葉,像是尿素、氯化鉀或硫酸銨都是不錯選擇。美濃紅豆種植面積全高雄最高,為化解消費者疑慮,美濃農會邀集農改場、學者與農民研討制定標準作業流程,並要求農民不用巴拉刈當落葉劑,契作面積已達60公頃。

美濃農會推廣股長鍾雅倫指出,參加契作的農民要繳交一筆保證金,種子、施肥、用藥與採收等程序都要遵守規範,農會人員會下田檢測,若評為「友善環境耕作」的農民還會另頒獎勵金。

噴灑巴拉刈7天可採收,使用肥料則至少要2周。美濃農會推股長鍾雅倫說,多等待期間可能產生價格波動,所以農會以採收期的最高價收購,讓農民可以安心跟隨農會政策。

「我使用硫酸銨,經過一周,紅豆葉的枯黃速度比不上別人用藥2天」,農民朱正富說,自己很擔心農作物出問題,所以務農壓力很大,雖然不用農藥要多花一倍時間等待紅豆葉枯黃,可是這樣比較安心。

※ 相關報導:

* 一把蔥+一個圈 大安蔥專屬標章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41193

台中大安區的農特產青蔥聞名全台,但一直沒有大安蔥的專屬標章,去年4月大安區農會員工集思廣益,花了兩個多月設計大安蔥的圖騰,以一把青蔥圈成一個大圓圈,象徵聰明又圓滿,以便消費者辨識。

* 棗農助創世 捐千盒頂級蜜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4000668-260107

高樹鄉農二代潘志民自創寶島南方棗品牌,顆顆棗子大如拳頭,因送禮大方,主要搶攻金字塔頂端消費族群,被稱作「棗界LV」,今年入選十大神農獎,為回饋社會行善做公益,他捐出1000盒雪蜜棗禮盒義賣,所得將全數幫助創世基金會植物人。

潘志民種棗子技巧曾在地方引發議論,因他幾乎快把幼果拔光,疏果率達7成,讓不少農友驚呼「怎麼捨得?」但他認為留下來果實有機會汲取更多養分,結果證明他是對的,果然長成超過1000公克蜜棗,如拳頭般大小。

fsj 提到...

滅頂效應 味全全面停止泡麵生產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206600

自由 2015-01-15 18:09

[本報訊]有報導指出慈濟香積麵停售,味全(1201)高層今天出面表示,其實去年10月即決定停止泡麵產線,也宣告全面退出泡麵市場。

根據《中央社》報導,味全協理王忠芳表示,去年9月強冠食安事件爆發後,味全立即停止泡麵產線,同時味全也主動告知慈濟不再提供素食泡麵的代工製造服務。

王忠芳指出,去年強冠香豬油事件發生後,康師傅於去年10月宣布終止對台灣味全「康師傅」商標授權,並撤回在台灣的2條泡麵生產線,味全也因而決定全面停止所有麵體的生產。

根據《聯合晚報》報導,負責香積麵、飯營運的靜思人文營運長蔡青兒表示,停售味全油炸類泡麵,是因味全供貨中斷,並未強迫味全退出香積麵供應鏈。

滅頂風暴衝擊下,味全業績大幅滑落,去年12月單月營收僅剩14.35億元,年減達31.24%,創下近年來新低。同時味全累計去年合併營收為266.13億元,年減9.66%。



◆ 從手煮豆漿 到「地產地消」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 2015-01-15

為了讓小朋友喝杯本土大豆煮的豆漿,新化社區大學開闢實驗田種大豆,實踐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並帶領小朋友認識本地食材的美好,體驗自己煮豆漿的樂趣。

新化社大結合「戀豆100天」課程,由台南區農改場研究員吳昭慧指導,利用兩分地的休耕田,實際體驗種豆;10月初播種,種植黃豆、黑豆、毛豆、茶豆、玉米及綠豆、紅豆等,未施肥也不噴藥,最近開始收成。除紅豆、綠豆沒有種成功,另5種豆子雖然收成量不多,但已是成功的種植經驗。

為讓小朋友清楚食物的來源,新化社大決定從「1杯豆漿」做起,帶領小朋友認識大豆,體驗手作豆漿的樂趣。

連日來新化社大帶著自己種的黃豆,以及向在地農友購買的黃豆,到附近的新化區口碑、左鎮區光榮、新市區大社國小等,教導小朋友動手煮豆漿。

民眾在市場買的幾乎都是進口大豆,甚至有很多人不曉得在地有生產大豆,新化社大指出,未來計畫串連在地的食材網絡,真正實踐「地產地消」,讓消費者可以購買在地農友種植的大豆。也希望藉由前進校園煮豆漿的活動,讓學校看到食農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校方認識在地的大豆生產者,未來營養午餐能購買在地食材。

※ 相關報導:

* 「食」在安心 16庇護工場推春節禮盒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7667

春節送好禮,選購北市十六家庇護工場出品的禮盒,安心好食,更以行動支持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

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昨舉辦春節庇護產品行銷記者會,包括勝利廚房辛甘醬、愛肯樂活工場的饅頭、喜憨兒烘焙屋餅乾、捷運善導寺庇護工場純手工年糖等身心障礙工作者的心血結晶,以辦桌形式端上桌,供大家品嘗;位於建國南路與濟南路高架橋下的建忠庇護工場,也推出九折優惠的洗車券。



◆ 迷你蘭獨步全球 二代返鄉接父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5000529-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5日 廖志晃/南投報導

台灣「迷你蘭花」栽培技術,獨步全球!世界上9成迷你蘭,出自南投縣名間鄉「千姿蘭園」,年產量200多萬株,居全球迷你花卉之冠;行銷歐、美、日韓、非洲及大陸等數20多個國家!

千姿蘭園由曾獲神農獎的葉世賢所創立,研發很多新品種蘭花,不時有國際人士前往取經;30歲的葉乂彰,放棄在都會的工作,返鄉協助父親管理蘭園,樂在其中。

千姿選育迷你蘭,已有10多項品種獲專利,去年就有「天女散花」、「江南春」2種;兩者具花期長達1.5個月、清香及花朵密集共同優勢,利於海外行銷。

fsj 提到...

網購猶豫期 擬排除生鮮品
http://udn.com/news/story/7243/646066

經濟日報 記者孫偉倫/台北報導 2015-01-16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15)初審通過消費者保護法修正草案,網拍、郵購特殊性商品如生鮮食品、易腐壞商品、App等,未來可能排除適用七天退貨猶豫期。

現行消保法規定,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後七日內都可退回商品,或以書面通知解除契約,事後不須理由及負擔費用。不過,工商團體認為,若一概賦予七日解除契約權,對於某些有時效的商品如易腐壞的生鮮,或遊戲軟體等業者恐失公平,因此修法增訂未來特殊商品或服務,得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排除適用七天猶豫期。

行政院消保會簡任秘書陳星宏指出,此次修法重點是參考歐盟與先進國家立法例,可讓網路交易更活絡,政府也可更有效監督。

修正案也增訂消費者解約權的「消滅期」為四個月。行政院版草案原規定,若業者未提供解除契約的期限及方式等相關資訊,若收受商品後超過一年,七日解除契約權即消滅,即為「消滅期」。不過,立委認為,若將解除契約消滅期訂為一年,對業者過於嚴格,有失公平,委員會討論後決議將消滅期定在四個月。

此外,消保法雖然對各行業定型化契約有規範,本次修法增列處罰規定。

※ 相關報導:

* 網購用「領鮮」蔬果包裝盒 桃園政府埋單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46185

桃園青年農民聯誼會昨天舉辦桃園「領鮮」蔬果禮盒網路包裝發表會,市長鄭文燦不但肯定年輕農民的表現,還宣布市府全額補助網購用的「領鮮」包裝盒,讓年輕農民直呼有感、揪感心。

* 萬華「菜市長」 媒合買小農菜
http://udn.com/news/story/7323/645898

下午4點多,一群婆婆媽媽們正忙著分菜,將一包包蔬菜貼上名字標籤,整齊擺在地上等買家來認領。桌上是一袋袋紅白塑膠袋分裝的小番茄,和保麗龍箱裝著的文蛤。

不一會兒,陸陸續續有顧客推開台北牛乳大王萬大店大門,拿了菜付完錢就走,或是和熟識的居民請教新鮮文蛤的保存方法。不明究理的人會疑惑果汁店怎麼賣起菜來?

原來這裡是去年11月剛成立的「萬華菜市長」取貨點。前年8月一群永和居民組成「社區菜市長」,團購友善環境農產品,邀各地想買友善農產品的居民成為「菜市長」,其中賣菜所得85%利潤回到農民身上。

* 花博農民市集 農特產展售
http://udn.com/news/story/7323/645913

本周末花博農民市集舉辦全國農特產品展售會,以聯合展售模式,來自宜蘭的有機米、南投的雪梨、雲林甜玉米、士林的山藥、彰化的絲瓜等當季食材,與台東有機咖啡、南港有機包種茶,都將在市集同步開賣。

本周農學講堂製作無添加物的蘿蔔糕與發糕,只限現場報名,每場70個名額。

相關資訊請洽活動官網(http://www.taipei-farmersmarket.com.tw)。



◆ 海線也能種小麥 省工又節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6000612-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16日 陳世宗/台中報導

「農窮則變、變則通!」為配合再生稻田區轉作進口替代作物政策,台中區農業改良場15日於大甲區西岐國小後契作田,舉開「小麥栽培技術示範推廣觀摩會」;吸引上百農民參加,推廣省工節水的小麥,未來將作為再生稻區或沿海地區轉作的新選擇。

中區分署長林美瑄說,在台灣,小麥多採撒播種植,每分地撒種12-15公斤,播種初期適當水分有助種子萌芽,為避免溼害影響產量。林美瑄建議,於田區四周開設寬30公分,深約15公分環溝,大面積田區則可增開條溝促進排水。

示範栽培田區採水稻、綠肥大豆、小麥輪作,1期水稻收穫後,撒播綠肥大豆。小麥種植前,將綠肥翻耕入土增加土壤肥力;11月撒播小麥,栽培期間僅溼潤灌水2次,未施用化學肥料及病蟲草害防治藥劑,方便、省工、低成本作物。

「小麥栽培技術示範推廣觀摩會」,昨日由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林學詩場長、中區分署林美瑄分署長與大甲區農會劉政文總幹事共同主持,吸引對小麥栽培有興趣的農民近150人參加,農民轉作意願熱烈。

※ 相關報導:

* 業餘果農種紅龍果 單顆最大重2斤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7816

在外商汽車公司擔任場長的朱學豐,利用週末假日在嘉義縣竹崎鄉覆金村栽種紅龍果,種出最重約二斤的果實,比幼童的臉還大,堪稱紅龍果的巨無霸。朱學豐分享「做好管理是紅龍果長得好的關鍵」。

fsj 提到...

鳳梨田沒水喝 青農徵「雨男雨女」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50063

聯合報 記者祁容玉/新北報導 2015-01-18

水情吃緊,台南市「鳳梨王子」楊宇帆前天在臉書上發文徵求「每次出門就下雨」的網友,根據降雨量開出時薪。楊宇帆說,希望用幽默方式,讓網友瞭解農業的缺水危機,歡迎強大的「雨男雨女」,到他的鳳梨田「發揮威力」。

楊宇帆2011年回鄉種植有機鳳梨,經常透過網路分享務農心得與困境,是台灣青年回農的代表,今年種植7分地的鳳梨,正值開花前需要水分的時期,但台南市關廟地區已經快2個月沒下過一場大雨,農民想抽溪水灌溉,連溪水都快乾掉。

楊宇帆說,上臉書徵求「雨男雨女」,心情一半認真、一半玩笑,畢竟務農「靠天吃飯」,老天不下雨,農民只能想辦法克服,雖然可以到外地載水,但所費不貲,且雨水能溶解空氣中許多有機物質,是最好的天然肥料,為了求雨,他才把腦筋動到「雨男雨女」身上。

這則另類「徵人文」貼上臉書後,上百名網友爭相搬出自身或身邊「雨男雨女」的故事,有人「每次放假十之八九都下雨」,有網友去綠島、台南、花蓮玩都下雨,到台南遇上八八風災,還有人一去韓國就碰上颱風。

「苦是一天、樂也是一天。」楊宇帆說,面對乾旱問題,他選擇苦中作樂,希望用幽默的「徵人文」,讓更多民眾注意台灣農民缺水、面臨停灌休耕的困境,以鳳梨為例,開花前若不給予適當水分,母株生長狀況不佳,即使順利開花結果,果實也不會大,且台南關廟的竹筍也正需水灌溉,農民們搶水搶得凶。

楊宇帆說,他認真歡迎自認威力強大的「雨男雨女」,透過網路報名,到他的鳳梨田實驗,但不忘打趣「如果失敗,要給我精神賠償,最低限度是以身相許」。



◆ 電工學種有機菜 推廣當「做功德」
http://udn.com/news/story/7314/649893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大園報導 2015-01-18

桃園市大園區的添福有機場農民黃朝廷,年輕時擁有甲、乙種電匠證照,是出色電工,因緣返鄉務農,投入有機蔬菜一做20年,他當選桃園市有機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後,大力推廣農民種有機蔬菜,要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50多歲「知天命」的黃朝廷說,他是農家子弟,從小喜歡農業,因為高職所學和進修,他30多年前就考上甲、乙種電匠證照,退伍後順理成章做電工,曾是外貿協會展館外聘電工。

之後一邊工作一邊進修讀管理,因緣發現內心務農的興趣,決定不當上班族,返鄉當農夫,只是他學的是電工,「農家子弟不等於了解農業專業」,必須重新到農改場學種菜。

當年他看到政府推廣溫室蔬菜栽培,決定改搭溫室種蔬菜,未料父親反對,剛好黃家農地驗出鎘汙染,土地不能用,為圓夢想,他到虎頭山附近搭溫室種菜。

他說,結婚後務農養不活家庭,在妻子反對下,他兼做保險,在講習訓練時發現很多人死於癌症,「無毒的有機蔬菜,可以抗癌」,這一轉念,讓他從20年前起一頭栽入有機蔬菜產業至今。

「當時沒錢、沒土地、沒技術」,前幾年入不敷出,差點被迫換工作,他說,「有機蔬菜不噴藥,對身體健康、環境好」的觀念興起,受到消費者喜愛,才逐漸步上正軌,如今他的有機蔬菜,都是透過有機蔬菜通路商銷售,也供應桃園市國小營養午餐。

他說,這些年來,經常推廣有機蔬菜「做功德」,希望消費者吃到安心、無毒的有機蔬菜,當選有機產業協會理事長,將全力推廣農民發展有機產業,讓桃園人吃得安心、環境生態更好。

※ 相關報導:

* 擊敗老農 型農摘下美濃番茄王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49939

6年前離開軍職轉種橙蜜香番茄的溫柄貴,昨天抱走第3屆美濃橙蜜香番茄品質評鑑競賽冠軍,成為新科「番茄王」!對於能以型農之姿打敗眾多老農,他驚呼自己都嚇了一跳。

* 都市人田園樂 7分地種「聯合國菜」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49941

大社區保社里一塊7分大農地,吸引6、70名志同道合民眾認租種菜,享受田園樂,成為高雄近郊一塊「開心農場」。這裡蔬菜種類多,租金便宜,農友一天花不到10塊錢,天天有新鮮蔬菜可吃,還能分送親友!

* 油菜花加池上米 爆米香金磚好滋味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8473

台東縣池上鄉油菜花海陸續盛開,鄉農會發揮巧思將油菜花融入甜點、美食裡,有鹹蛋糕、湯圓、爆米香,尤其爆米香經過切塊堆疊後,就像金磚般,民眾看了都說好喜氣。

fsj 提到...

校園菜圃興起…師生種菜 月省萬元
http://udn.com/news/story/7588/651833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綦守鈺、林麒瑋/連線報導 2015-01-19

台北市府擬高調營養午餐費用,計畫向家長募款,偏鄉地區看了「好羨慕」
,雲林縣近廿年不敢調,沒錢又想學生吃好點,「校園菜圃」興起,師生課餘種菜,現炒青菜端上桌,馬上省下一道菜錢。

雲林縣前縣長蘇治芬喊出農業首都,在縣內一百八十七所國中小推廣有機菜園,學生們可以吃到有機蔬菜,看似一個美景,背後藏了不能漲價的辛酸。

雲林縣台西國小有機菜園原不到五坪,為供應全校四百六十人的一餐,擴大到六十一坪。校長戴進隆說,以前菜園生產的量只夠一班一餐食用,現在可供應全校。每周三的一道菜就吃自家菜園的菜,「每個月至少省下近萬元」。

雲林溪洲國小每周平均生產廿五公斤蔬菜,校長蔡正龍指出,平均三個禮拜即可收成,每個禮拜有一餐學生可享用自己種的有機菜,「自己種的沒有苦味,學生特愛吃。」

台南市協進國小也自闢菜園,節省營養午餐開銷。剛完成的水耕蔬菜菜園,每月收成可供應全校兩千多名學生一天蔬菜量。

台南另一所虎山國小闢水耕、土耕菜園,一周至少收成一次。學生最期待的就是加菜這天,可以吃到自己種的小白菜、番茄、蘿蔓葉等各式蔬菜。龍崎國中也有「蔬菜植栽園地」,一次收成約三公斤,能供應全校七十名師生飽餐一頓。

新竹縣新光國小校長余志鴻表示,四年多前校園內開發「高山菜園」,由學生經營。種出來的高山蔬菜相當受到歡迎,除當學生三餐食材,多出來的拿去義賣,擴充教具等設備。

※ 相關報導:

* 拾起阿公的鋤頭…兒孫接棒種田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51532

「圓老父遺願,兒孫傳衣缽!」台中市外埔區70多歲的老農陳金貴多年前病重,臨終前擔憂祖傳的農田無人接棒,七年級孫兒陳濬昇與父親陳崑榮不捨,父子倆毅然辭掉工作挑起重擔,並研植有機米自產自銷,因價格公道品質優,在當地打出口碑。



◆ 賣相雖差…自然農法木瓜 超甜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51519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二崙報導 2015-01-19

「1公斤台北拍賣價只有5元,光紙箱費都不夠」,雲林縣二崙廖宜燈種植木瓜1年多,他堅持使用自然農法,皮薄甜度高卻因賣相較差,面臨找不到市場難題,決定透過朋友販賣,也開放民眾到農場參觀採果。

農業技術提升,讓台灣水果又大又便宜,但農藥使用過量、土地鹽化問題卻不斷發生,廖宜燈認為,要吃得健康而不是精美,去年開始與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張龍昇合作,採種子栽培種植木瓜。

廖宜燈說,種子栽培出的木瓜有主根,多年生,且果實不會因種植時間越久而少了甜味,反而是組織栽培的木瓜淺根,只有1年生,相較之下種子栽培可省下種苗錢。

走進廖宜燈的木瓜園,土壤鬆隱約可看到蚯蚓糞便,不過因採用自然農法,產量只約慣性農業的2成,營養卻是慣性農業的10倍,吃過的人都稱讚,「皮薄,甜度有17度」。

他表示,他養了30隻羊,「羊是堆肥的製造機」,羊糞當肥料,不定時添加有機質,甜又營養的木瓜送到台北市果菜市場卻踢到鐵板,拍賣員依木瓜外型決定拍賣價格,「每公斤5元」,讓他相當氣餒,「連紙箱都不夠」。

廖宜燈指出,自然農法施肥時,少了刺激生長激素,果實大小不一,外皮也不亮麗,在傳統市場相較吃虧,他自己賣每台斤100元,一顆成人拳頭大小價格約30元。農場地址在二崙鄉崙東村裕民路63巷39號、電話(05)5987473。

※ 相關報導:

* 國手夫妻種番茄 訂單接不完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51526

舉重選手余文豪與保齡球國手何秀燕夫妻,從運動場轉換跑道進農場,在阿蓮區種番茄,生產的玉女番茄供不應求,成為阿蓮農會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的最佳典範之一。

* 在地ㄟ卡好 美濃黃豆好搶手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51527

台灣自產黃豆量少、成本高,為保證消費者買到「非基改」黃豆,美濃農會去年元月推動黃豆復耕計畫。歷時一年,種植面積從10公頃增加至20公頃。吸引大型連鎖超市洽談採買,消費者還主動下單,捨棄進口黃豆,改吃台灣土產黃豆。

* 辦公室到溫室 法律人返鄉務農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51520

雲林縣七年級生吳鎮宇大學法律系畢業,原本在北部律師事務所服務,因父母年紀大,兩年前選擇返鄉務農,投入有機安全農業生產,種花、番茄、花生等農產品,還專門宅配律師、醫師消費群,走出一條路。



◆ 農村體驗夯 婆媽賺外快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51523

聯合報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 2015-01-19

高雄市農業局推動農村經濟,辦農村旅遊開創不同的農村體驗風格,也為社區的經濟注入一股活水,連炒菜煮飯的阿婆也都領錢領得笑呵呵,60餘歲社區阿嬤光是煮飯一個月可賺近萬元。

「加減賺啦!反正閒閒沒事」龍目社區的媽媽,到社區幫忙煮飯,一天可以領到近600元工資,如果再教遊客製作鳳梨年糕,也有500元的教學津貼,一天就曾領過千元的工資,志工媽媽說,比到工廠還好賺。

高市農業局前年初開辦一日農夫體驗活動,至今已有超過2萬人次進入農村社區,認識農業生產、體會鄉村生活。

農業局局長蔡復進說,以社區為主體的農村體驗活動,協助社區規畫遊程,執行的工作,交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從活動規畫初,接洽農民果園採果、安排DIY項目、設計特色風味餐菜單,一直到活動當天的社區導覽、農業知識講解、農夫市集展售,都由居民一手包辦。

每一位社區居民都有專長,這些平日務農,或已在含飴弄孫的婆婆媽媽,在一日農夫活動中,除了將平日打理家常事務的身手貢獻給社區外,也因為自己的參與,賺了不少外快。

社區媽媽能文能武,除煮飯、教作農產品外,還組成熱舞團,兼表演者,雖然酬勞不多,卻趁此將社區民眾緊緊結合,展現農村特色風情。

蔡復進說,開辦一日農夫體驗活動,是農村再生工作的一環,看到阿婆領錢領到笑呵呵,農業局也很開心,今年度將規畫更多豐富的農村體驗行程,帶領民眾深入農村「玩」農業。

fsj 提到...

台灣美食夯 變加州特色餐飲
http://udn.com/news/story/6813/654634

聯合晚報 記者馮子純/綜合報導 2015-01-20

講到美國食物,第一印象大概就是披薩、熱狗、漢堡,不過幅員廣大的美國,各州仍有特殊喜好;《赫芬頓郵報》與全美最大餐飲評論網YELP合作,統計各州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餐飲潮流,而在亞洲移民眾多的加州,台灣美食打敗了韓式、菲律賓、越南料理,成為最具有加州特色的地方餐飲。

這分調查首先利用YELP替每個餐廳所加上的「標籤」,如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美國南部等地域性料理;或是牛排、BBQ燒烤、披薩、熱狗等料理種類,計算各類餐廳在每州所佔的百分比,接著與全國平均比較,高出全國平均比例最多的,就是該州的「特殊喜好」。

如擁有海港、盛產龍蝦的緬因州,海鮮餐廳數量是全國平均四倍,和墨西哥接壤的德州、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是美國墨式餐廳最密集的地方;東岸的麻州、羅德島擁有最多葡萄牙餐廳,華盛頓特區則遍布比利時與非洲料理。

阿拉巴馬、阿肯薩斯、喬治亞、肯塔基等南方各州對美國南方料理情有獨鍾,明尼蘇達、愛荷華州最愛吃到飽自助餐,印第安納州居民則是披薩。

至於全美人口最多、面積第三大的加州,也成為亞洲移民料理最豐富的地方,其中台灣料理以高出全美平均的264%登上第一,第二名是比全美平均多出226%的菲律賓料理,第三、四名則越南料理和韓國料理,都比全美平均高出143%以上。

這分統計結果也引發眾多討論,針對加州的餐飲喜好結果,不少加州居民留言表示「我在這裡生活幾十年了,從沒有看過或吃過台灣餐廳」,「我以為這裡最熱門的是墨西哥菜」,「是不是把泰國菜和台灣料理搞混了?」

有網友解釋,這分調查並非統計「每一州最熱門的食物」,而是「相較於其他地方,這裡居民的特殊喜好」,因此在美國多處都受到歡迎的墨西哥菜,並非名單上的第一名。加州當地華人指出,不少餐廳的確供應台灣食物,但為招來更多顧客,通常會以提供「中式食物」作廣告,不會特別以「台灣料理」作為號召。



◆ 他採「滴灌」省水 種出得獎小番茄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53642

聯合報 記者綦守鈺/歸仁報導 2015-01-20

最近缺水,剛拿下全國小果番茄比賽佳作,採有機栽種玉女番茄的許復堡,使用滴灌技術將水分均勻、少量送達作物根部,每月省下大筆水費。

今年全國小果番茄比賽,主要得獎農民都在嘉義縣太保、水上的番茄專區,台南市有10組參賽,其中永康區農會輔導的新農人許復堡種的有機玉女番茄,初試啼聲即獲得佳作,相當不易。

許復堡說,小果番茄的有機耕作條件嚴格,不能使用化肥、著果劑來操作品相和甜度,連水質的重金屬含量都不能超量。最近許多農友抱怨缺水,自己使用滴灌技術調配水量,節約省水,還能種出不輸慣行農法的小番茄。

「人類要學習跟著大自然的步調走」,許復堡說,以往灌溉方式都採大面積給水,一次就需要上千噸水,他將鑽有小孔的水管鋪在泥土上,開水後從小孔直接滴到植物根部,堅持少量多次原則,整座農場面積1.3公頃,每月僅需1噸多的水,管控水分才能種植出香甜好滋味的小番茄。

※ 相關報導:

* 玉女番茄種土裡 斗六農收成好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53578

雲林縣斗六市農會產銷班員歐怳定4年前投入玉女番茄種植,他以溫室無毒方式栽培,結合傳統與現代方式,將玉女番茄種植在地上土壤,吸收足夠的養分,比起常見的挖溝滴灌方式,不僅產量倍增,品質更甚以往。

* 你種我賣好拍檔 素餐廳和菜農互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0000686-260107

「如果每個人可吃在地食材就能減少碳排放,對環境更友善」恆春新世紀飲食庭園餐廳老闆娘江秀珍和在地小農合作,堅持以有機或在地無農藥食材製作素食料理,最近打將50年老厝打造成庭園餐廳,四周種滿各式蔬菜充滿田園風光。

* 人生下半場… 科技人分享農村美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53530

「人生下半場,我要為農村做些事」54歲的范石銘原在科技業服務,2年多前退休後回新竹縣竹東鎮老家過田園生活,想和忙碌的都市人分享這份美好,規畫一系列農村生活課程,帶領孩子體驗燒柴大灶烹煮古早味地瓜等,農村的一切,對都市孩子而言,處處是驚奇。

fsj 提到...

堅持有機 種出半人高芥菜
http://udn.com/news/story/7322/656054

聯合報 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 2015-01-21

農友陳和順多年不灑化學肥料,以雜草自製有機肥,堅持「合理化施肥」,成功種出高達80公分的芥菜,葉面寬也有40公分,令人嘖嘖稱奇,直呼「沒看過這麼大的芥菜!」

57歲陳和順曾在工廠工作,後來接手父親的土地開始種菜務農,他向附近農民學習種菜,起初也使用化學肥料、除蟲藥。他聽過無數場講座、課程,開始學習有機耕作法,至今已10年了,目前小小的1分地上有絲瓜、小白菜、花椰菜、芥菜等各式蔬菜。

陳和順表示,使用化學肥料會讓土地酸化,土壤變硬,「好像死掉一般」。他親手抓起菜園裡的一把泥土說「我這邊的土都可以直接用手摸」,不會像被施化學肥的土讓恐對人體有害。

3年前他開始以「合理化施肥」種出「巨大芥菜」。陳和順表示,不要過量施肥,他把種菜比喻成養小孩,吃得好發育就會好,「菜夠健康,也不怕蟲害」。附近鄰居看他豐碩的成績,紛紛向他學習。

陳和順的菜園中目前有32顆芥菜,經過4個月的種植後,顆顆碩大肥美,大多自己食用為主,偶爾會有熟識的朋友來買品嘗。

他說,年節將近,芥菜也是俗稱的「長年菜」,是家家戶戶桌上必備的食品。新鮮的芥菜汆燙過後,去除苦味,再以薑絲拌炒,最能吃出芥菜的甘甜,或是做成「刈菜雞」也是一道美味佳餚。

※ 相關報導:

* 新中和社大「生生市集」 搭起小農、消費者橋樑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9292

「生生市集,創造永續生生不息。」新中和社區大學秉持著綠色、環保、永續的概念,發起「生生市集」,廣邀各地的友善耕作小農,帶給民眾健康、無毒的蔬果與加工品。



◆ 吹海風沒蟲害 「曙光海番茄」紅了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56029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豐濱報導 2015-01-21

東海岸曙光海番茄紅了!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最近有一塊番茄田成熟了,紅紅的櫻桃番茄掛在枝條上令人垂涎欲滴,農友陳鎮妹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下,成功種植的有機小果番茄,由於有含鹽分的海風吹拂,造成病原菌並不適合生存,因此番茄植株十分健康。

陳鎮妹表示,當初海邊有塊地不知道該種什麼好,過去都是種植甜菜及野菜;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人員表示,番茄可在海邊高鹽土壤種植,為抵抗該種逆境而自然使果實糖度提高,便建議可以種植櫻桃番茄試試。

在花蓮農改場人員指導之下,陳鎮妹從選擇品種、整地搭棚架及整枝修剪開始,從無到有終於收成,目前每周可採約50公斤,供給部落有機班契作銷售,由於番茄風味佳,銷路大好。

農改場助理研究員王啟正表示,考量陳鎮妹的農地位於高鹽海風吹襲的海邊,可減少病害發生,因此建議試種番茄,目前已經種植兩個多月,沒有噴施任何防治資材,相關病蟲害並未發生。

為了建立銷售品牌,農改場人員幫陳鎮妹的番茄取名為「曙光海番茄」,意思為迎接全台灣第一道曙光的海邊番茄,風味也與一般番茄不同。



◆ 斗六茂谷柑熱賣 文創產品出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1000606-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21日 周麗蘭/雲林報導

斗六市公所出品的「斗六柑仔糖」去年迄今已送出45萬粒,吃過的都難忘,斗六茂谷柑今年熱銷,雲林縣議會預約尺寸胸徑30公分的果實,1箱10斤當禮品,但還找不到這麼大量的果農賣家。

茂谷柑的酸甘甜已成為斗六的味道,公所的柑仔糖宣傳品一炮而紅,去年選舉連其他鄉鎮候選人也青睞,當文宣品一次送6粒。

謝淑亞說,柑仔糖無心插柳人氣旺,帶動周邊加工產品誕生,茂谷柑麵包、茂谷柑蛋糕、美人柑果醬,文創品茂谷柑手提包、手提袋也亮相了。

斗六市今年農曆春節將洋溢濃濃茂谷柑味道,迎賓的斗六火車站大廳,公所特別找大學設計布置,公所入口也有橘色的喜羊羊,春聯、紅包袋、明信片都是茂谷柑當主角。

斗六茂谷柑節23日起一連3天在公所廣場登場,總共有100攤農產、特色廠商展售,周末每日現量20斤讓民眾免費試吃。

謝淑亞表示,茂谷柑自用、送禮、敬神都很好,有人偏愛大顆,她覺得尺寸小的更甜美,去年台大雲林分院採購斗六茂谷柑上百箱送禮,幫忙把斗六的美好滋味送到台北。



◆ 無毒彩色海芋 飽眼福安心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1000526-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21日 江詩筑/苗栗報導

有機農場不只種有機菜,也開始種起無毒彩色海芋,農民透過簡易溫室內的溫、溼度、日照調整,成功種出鵝黃、金黃、橘和粉紅色的彩色海芋,尤其需在無使用藥物的前提下克服軟腐病的威脅,今年試種成功,明年將擴大種植面積,提供冬季農產另類商機。

通霄鎮城南有機農場今年試種彩色海芋有成,主任陳明珂在30坪溫室中,種植1200多棵彩色海芋的球莖,經過2個多月的等待,球莖已變成一朵朵高度及腰以上的各色海芋,有別於優雅的白海芋,多色花更顯豐富趣味。

海芋雖是高經濟價值作物,但照顧不易,易生病害,而彩色海芋的難度在於克服「變異」。陳明珂笑說,有時候變異失敗,不僅花朵顏色會走色、花甚至會長成葉子,要讓整個園區都是長成一致的顏色,反而是挑戰。

陳明珂表示,不少人會問,為何連花都要種成有機的,他強調,吃有機是為了健康,考量到花朵經常被消費者嗅聞、在密閉空調的室內擺放,若花朵殘留的藥物尚未被代謝,其實就全進了民眾身體,種植無毒花至少可以保障接觸、嗅吸香氣時是安全無虞的。

選在秋冬種植彩色海芋,也是經濟面的考量,陳明珂說,一般而言冬季葉菜類容易過剩,不如將部分農地改種高產值的花卉,也可以作為間或調整,今年試種效果好,未來也將延續並調整栽種管理的方式,讓有機農場及農民都有更多元的發展空間。

fsj 提到...

行動農民學堂 田間指導新農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58374

聯合報 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 2015-01-22

台南推出「行動農民學堂」,學者專家直接把電腦搬到田間,指導農民使用電腦,學習網路接單,田間實地指導新農人如何栽種蔬果,或到場會診病蟲害,讓剛入門的新農人以最快速度掌握田間管理、運銷的訣竅。

農委會開設「農民學院」,由相關單位開有機農業初階段班等課程,上課地點遍及各縣市且收費,名額有限仍然一位難求。台南市府農業局則推出免費的「農民學堂」,同樣請來大專院校、農會、科技等相關領域專家指導,每月兩次,多樣化課程不收費,獲得新農人的熱烈回響。

本月農業局找來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教授郭華仁講授「新時代的飲食與農業」,接下來安排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鐘清輝談「六級產業的新農業食材旅行」、88歲高齡的自然農夫洪國勝談「自然農法EM(有效微生物群)菌栽培」等課程,內容琳瑯滿目。

為因應網路時代來臨,行動農民學堂找來科技公司講師,把電腦帶到田間,當場指導農民利用Google表單自製訂單,方便消費者網路訂購。農會輔導科說,這對傳統農夫來說,是全新嘗試。

農業局並找來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等專家,下田指導新農人如何種蘆筍、番茄等,會診病蟲害,許多新農人反映「實際田間教學,真的獲益良多」。農業局表示,不同課程有不同領域農民報名參與,「看到有新血加入,也看到一股新的力量」。

農會輔導科指出,農民學堂提供新農人農業入門的初階訓練,獲得基礎知識,也方便銜接農委會農民學院的中高階課程。除了講座之外,農業局還把課程內容拍成影音檔上傳youtube,方便自己學習,今年更開放農政人員也能參與。



◆ 坪林種福田 台灣藍鵲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2000596-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22日 孟祥傑/新北報導

以好山好水聞名的茶鄉坪林,近年來興起一場茶葉革命,台大城鄉所師生與當地部分茶農合作,以不噴灑農藥、除草劑及不施作化肥的友善栽種方式,推出全新品牌的「台灣藍鵲茶」,期望以對環境友善的栽種方式,向社會推廣最自然、傳統的健康茶。

率先加入藍鵲茶計畫的茶農林道賢,祖先來自同是茶鄉的中國大陸福建安溪;他說,在農藥問市前,茶農都是用手工摘蟲、除草,「人喜歡喝茶,昆蟲也喜歡吃茶,人與昆蟲應該和平共處,一起品茶」,所以不採用任何化學農藥、肥料,才是最自然、傳統的種茶之道。

林道賢說,自己是農藥的受害者,他曾在噴灑稀釋1000倍的農藥時,不慎沾到皮膚,全身起了嚴重的玫瑰疹,住院打針3、4天,讓他驚覺農藥的可怕,出院後決定完全摒棄農藥、化肥,並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契作,回歸傳統的有機種植。

林道賢表示,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張聖琳2012年帶著一群學生到坪林,發現因位處翡翠水庫上游的台北水源特定區,限制開發的規定,使不少茶農生計困苦,經多次討論,決定與茶農合作生產「友善環境」的茶葉,並協助茶農行銷未用農藥、化肥的茶葉。

林道賢說,最讓他感動的是,城鄉所博士班學生黃柏鈞瞞著家人,向銀行貸款200萬元,做為收購合作茶農的茶葉與代銷經費來源,城鄉所師生們更以坪林常見的國鳥台灣藍鵲為名,將新品牌茶葉定名為「台灣藍鵲茶」,象徵友善種植能讓美麗的台灣藍鵲永續生存。

林道賢指出,參加藍鵲茶計畫之初,曾被許多茶農譏笑是「笨蛋」,因不用農藥、化肥,將使茶園飽受蟲害、產量大減,但他發現,以自然方式種茶,茶樹自己會產生抗體,蟲害問題逐年降低,茶園也多出不少野生動物,顯得生意盎然。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契作可靠 醬油廠改用國產黑豆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9458

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影響,中國進口黑豆價格節節攀升,刺激國內中小型醬油廠「琵琶別抱」,改用國產黑豆。

社頭鄉具有百年歷史的新和春醬油,早年創業時都以台灣土產黑豆為原料,但後來台灣加入WTO後,國際農產貿易興盛,國產黑豆價格不敵國際黑豆,加上醬油品牌大廠興起,醬油市場更形嚴峻,逼得他們不得不改買成本較低的中國、加拿大或美國的黑豆。



◆ 7坪農田慶收割 新北新泰國小上香謝天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49519

自由 2015-01-22

〔記者李雅雯/新北報導〕新莊區新泰國小校園內有塊面積約七坪大農地,由五年級學童負責一年兩作插秧、養成和採收,昨在校長洪中明率領下,學童循農家古禮上香謝天,隨後手拿鐮刀收割稻作。學童們看著金黃色稻穀,不約而同地說「農夫真的好辛苦」,對於得來不易的食物,滿懷感恩的心。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鋤頭,感謝農地,感謝土地公」,學童們用台語說出對大地滋養萬物的感謝。

小農地約在每年一月和六月採收,昨天收成的這批是去年九月開學時所種下。回想種稻的過程,學童嚴聲遠說,赤腳踏進泥土插秧時,土是軟的、黏的,必須蹲下身在泥土中挖出個洞,再把秧苗種進去,連間隔都要抓好,「原來農夫這麼辛苦」;學童周楷崴表示,終於能體會在天氣很差的時候,農夫工作需要費多大的工夫。

農地顧問蔣金樹說,農家在收成時都會祭天,感謝大地賜給農人的恩惠,也藉此稟告上天準備收割,學童循農家古禮儀式,也是感恩的表現。

學童收割的稻穗曬乾後,會裝罐成「鼓粒瓶」送給應屆畢業生,諧音「鼓勵」,做為畢業的祝福。

※ 相關報導:

* 自種自拔 小學生吃蘿蔔大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2000584-260107

台北市大屯國小全校師生親自栽種蔬菜,日前大屯豐收節,除體驗拔蘿蔔的樂趣,也特別烹煮自種蘿蔔大餐,並舉辦創意料理比賽,展現小田園教育最好的成果。

fsj 提到...

小田園教育 學生開心玩農場
http://udn.com/news/story/7323/660699

聯合報 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 2015-01-23

北市教育局推「小田園教育」,鼓勵市立學校種菜,第一學期申請經費6萬5千元,續辦經費4萬5千元,2月4日申請截止,因鼓勵學校參加,因此沒有名額限制。

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說,過去16所學校舉辦產發局補助的食農教育,許多學校也利用畸零地種菜,成效良好。小田園教育將以一區至少一校為目標,推動3年,讓綠色城市從校園做起。

台北校地狹小,許多學校擔心沒有空地種菜,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長許裕陞說,可利用花台、頂樓空間、立面,若剛開始不會種植,教育局也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博愛國小為示範據點,老師可隨時請益。

萬芳國小校長高麗鳳說,食農教育跟自然課結合,搭配不同時令種植不同蔬菜,孩子可以自己動手,觸摸泥土,身體力行認識生態,並學習如何吃得健康,一舉兩得。

萬芳國小目前有9個班參與食農教育,一個班配得5至6坪農地。高麗鳳表示,市區國小土地面積不大,但仍可實行小田園計畫,例如利用走廊空間擺設長形盆栽,栽種葉菜類為主。

螢橋國小校長施能杰說,學校有一塊10多坪的水稻田,已種稻兩年,學生3月底種稻、7月底收割,由5年級學生代表負責插秧,其他學生除草、施肥,割稻後再協助輾米、包裝,孩子們拿到自己親手種的米,都開心得捨不得吃。

施能杰說,未來也會加入小田園教育,讓孩子可以體驗農耕樂趣,也能綠化城市,雖然剛開始小田園教育要與自然科課程結合,有些學生會覺得增加課業負擔,但將它融合為休閒教育後,將開放親子認養,讓社區民眾下班後也能到學校享受田耕樂趣。



◆ 宜蘭紫花椰菜 好吃可當捧花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60745

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 2015-01-23

平時食用的花椰菜,多半是白色或綠色的,宜蘭縣三星鄉農民林東海,克服有機栽種的困難,在「蔥滿理想有機農場」成功種植黃金、紫色花椰菜,昨天採收上市,由於顏色特別,口感又佳,在有機市場很搶手。

林東海和羅玉惠夫婦,去年試種過黃金和紫色花椰菜,覺得口感不錯,今年在蘭陽溪畔種植了2分地,由於十字花科蔬菜病蟲害和疫病較多,以有機栽種較困難,林東海運用生物防治法,以有益菌增加作物的抵抗力,防止病蟲害和病菌帶來的疫病,昨天起採收,預計今年可以生產千餘台斤,產期約20多天,除供應有機菜商之外,也開放讓民眾訂購嘗鮮。

林東海說,黃金和紫色花椰菜,分別由白色和綠色花椰菜所改良,其中紫色花椰菜的缺株率和死亡率較高,由於紫中帶黑,還被笑稱是「黑青」了的花椰菜。2種改良花椰菜,平均種植時間要比一般花椰菜多上20天,至少要有100天之久。

最近也很流行以綠色花椰菜當捧花,林東海說,紫色花椰菜來當捧花也很適合,如果有人要到菜田拍婚紗,他免費提供花椰菜當捧花。

至於口感如何?林東海說,雖然是黃色和紫色的,但味道和一般花椰菜相當,不過,因為改良品種的關係,黃金的甜度較高,很適合煮湯,或加在火鍋裡,紫色的具有花青素,適合快炒或汆燙,這兩種花椰菜也可以做生菜沙拉。預購電話洽0935174652。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宜蘭友善耕作 玉米筍摘了直接吃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60761

宜蘭與羅東社區大學教友善耕作,種有機蔬菜,昨天在田間現摘玉米筍,生菜鮮食,下學期還要增開農田保育學。

宜蘭與羅東社區大學邀聘源禾綠的農場負責人程超傑開設「友善耕作多元農業」班,教室上課,也在員山鄉深洲一路設農園,教學員搭設苗床、蔬菜育苗、整地造畦、植播菜苗、田間管理,種有機蔬菜。

學員昨天把餐桌擺在田間野餐,用自己種的蔬菜料理美食,強調「天然的尚好」,高麗菜被蟲咬過,象徵沒農藥的安全有機印記,玉米筍摘下即可食用,生菜洗淨鮮食,美味又健康。

* 冬筍產量減半 開市價格飆漲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60725

冬天正是品嘗冬筍最好的時節,但受到去年底雨水過少影響,雲林縣古坑山區今年冬筍產量銳減一半以上,開市價格飆漲逾每公斤250元,許多盤商開始搶貨,就怕過年沒有冬筍可賣。

* 「30顆留1顆」 種出8兩雪蜜
http://udn.com/news/story/7322/660824

比青蘋果還大顆的雪蜜你有見過嗎?一般雪蜜只有3兩重,5兩已經是頂級;但台南市楠西區雪蜜達人謝明樹突破技術,種出比青蘋果還大顆的雪蜜,單顆重量就超過8兩,要價200元,等於可買1隻3公斤的白斬雞。

fsj 提到...

老美愛上鹿谷有機茶 上網幫賣
http://udn.com/news/story/7325/662942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南投報導 2015-01-24

「我們支持台灣有機茶農。」兩名旅居台灣行銷台灣茶的美國人,獲知鹿谷茶農林清但從事有機烏龍茶栽培,卻不懂如何行銷,去年協助他上網賣茶,首批80台斤有機茶,一周就賣出45萬元,扣除買茶費,餘款將為林整修茶園木屋供參觀教學。

50歲的金安迪與38歲的Nick Fothergill來台十餘年,愛上台灣茶進而以「一口茶」展開行銷台灣茶工作。

金安迪說,兩年前獲知林在鹿谷山區種有機茶,去年首批有機冬茶要採收,卻不知賣給誰。他們覺得林小面積自然栽種法兼顧愛地球與食安,很有意思,「我們就要這種兼顧傳統與茶文化的好茶。」

Nick Fothergill邊喝茶邊讚賞說,很多茶園走大面積商業化經營,環保問題讓人憂心,「小茶農家庭製茶有自已的特色,如同自已的作品,這才是我們要的茶文化傳承做法。」希望幫忙有心茶農把台灣優質茶文化行銷到世界,讓喝者得到健康。

林清但原在鹿谷鄉山區栽培0.7公頃甜柿,還未採收就被獼猴啃咬一空,2年內損失300萬元,4年前茶農好友陳光博勸他並教種有機茶,去年取得慈心有機認證。



◆ 農林混栽 澎湖花海不怕強風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62943

聯合報 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 2015-01-24

澎湖冬季因強風及鹽害,氣候環境不利花草培育,高雄農改場澎湖分場以「農林混栽技術」,利用檉柳樹防風,再大面積種植大波斯菊、油菜花及矮牽牛花,成功營造美麗花海景象,小朋友也開心在花海中跑跳,今起開放民眾賞花。

高雄農改場表示,澎湖地處東北季風帶,境內無高山屏障,每年中秋節前後,便有季風來襲,帶來超過每秒13公尺以上的強風與鹹水煙,島嶼景觀因強風肆虐與鹽害瞬間蕭瑟。

為妝點澎湖冬季景色更繽紛,澎湖分場經長時間測試實驗,運用「無葉檉柳」作為防風林,並建構農、林混植栽培模式,可有效改善冬天的風害與鹽害,栽種各式美麗花卉。

澎湖分場以總面積5.5公頃的試驗田,做為花海示範園區,其中5公頃種植大波斯菊區、油菜花與其他花草區則有0.4公頃。

澎湖分場舉辦為期一周的澎湖花海節,今天上午9點的「花現澎湖.菊島喜羊羊」開幕活動,有全縣中小學生寫生與攝影比賽,及在地蔬果美食品嘗,歡迎親子來同樂。

※ 相關報導:

* 花蓮國中技職博會 植物工廠吸睛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62978

花蓮高農昨天舉辦國中技職博覽會,縣內的花農、花工、花商、海星、四維等公私立高中職校設攤,邀國風國中學生參與,提前認識高中職各學科,找出有興趣的方向。

特別的是,花農特別開放號稱是全花蓮第一座校園內的「植物工廠」,工廠種植萵苣、美生菜、紅莧菜等有機無毒水耕蔬菜,深深吸引學生;生物產業機電科主任黃俊霖說,植物工廠的蔬菜除教學研究,剩餘的還賣給教職員,平均每月可有7、8000元收入。

fsj 提到...

造林庇蔭 平地種出段木香菇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64561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左鎮報導 2015-01-25

60歲卓永政退休後回到左鎮區山豹部落老家,挑戰在平地種植段木香菇,南部氣溫高,很多人質疑很難種成功,但他成功了。卓歸功於20年前的造林,提供段木香菇生長的絕佳環境。

兩年前卓永政到南投武界參觀「段木香菇園」,好奇想種種看,買香菇菌種回家,用黑網搭建菇寮;第1年種11根木頭約收成44斤,目前約可收成1000多斤,在累積經驗後決擴大種植規模。

卓永政說,段木香菇比太空包香菇種植難度高,生長期也多出1倍需6、7個月,但種出來的香菇較Q且香;他嘗試多種木材後,決定選用在地的血桐當基材,鑽洞後放入菌種,再用蠟封口,接著就是長達半年的「養菇」,必須隨時注意溫度及濕度變化,適當澆水保持木材濕潤。

20年前卓在兩公頃的山坡地種樹造林,他就將菇寮設在樹林中,再加上黑網遮閉,平均溫度就降了好幾度,成了段木香菇的絕佳生長環境,最大的香菇可種到直徑17公分。

卓永政配合澄山社區農村體驗行程,開放參觀並採收香菇,他說,因數量有限並必須預訂,電話06-5900647。

※ 相關報導:

* 花蓮無農藥咖啡 20天才曬一批豆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64730

花蓮縣瑞穗鄉咖啡農黃銘福10年前自銀行退休,回鄉種咖啡樹,不噴農藥、用心管理,還以成本較高的日曬法,保存咖啡風味,就為打出瑞穗咖啡的名號,希望引領潮流、開創市場。

黃銘福原在銀行任職,10年前毅然放棄高薪辦理退休回鄉。因父親留下2公頃土地,為生態與永續發展,他決定種植不須噴灑農藥的咖啡。

「種咖啡樹要像對人一樣,好好疼他、照顧他。」黃銘福說,種咖啡沒有技巧,疏枝管理最重要,把外表打理好,咖啡樹自然會長出好的豆子;他笑說,有時走進咖啡園,咖啡樹會沙沙搖動,似乎在歡迎他。

* 海線地區試種大豆 成效讚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50356

因應公糧不收購再生稻政策,台中區農改場在海線地區試種大豆,日前全部收成,平均每公頃收穫約兩千五百餘公斤,今年二期稻作休耕轉作時,試種面積也會再擴大。大肚區農會表示,該區試種成效最佳,種大豆已成為不少農民討論的話題。

* 過年挑茶花 「葉子越大花越大」
http://udn.com/news/story/7266/664612

農曆年節將至,許多人喜歡買一盆茶花回家,彰化縣埔心鄉茶花農楊樹文說,今年天氣熱,茶花比往年晚開,到現在許多品種都還只有花苞,「但這時買回家最好,過年正好開花」。

楊樹文說,挑選茶花有撇步,若還未結花苞,看葉子大小就能得知花朵大小,「葉子越大花越大」,喜歡大朵花的消費者,就要盡量挑有大片葉子的茶花株,另外花瓣越厚實,代表植株越健康。



◆ 名家縱論/台灣農業轉型 觀念要先改
http://udn.com/news/story/7339/664790

聯合報 徐重仁 2015-01-25

近年來,我國農業面臨經營困境,必須深入思考,如何提高農家子弟回鄉務農意願。

日本近期對農業轉型改革,可看出日相安倍視農業為重要產業。對外採取強力外銷策略,企圖追上世界農業大國荷蘭;對內則出現連結小農到新通路的「農業企劃公司」創新概念。

日前走訪中南部產地,看農夫栽種玉女番茄,一盒價錢比一般番茄高出六倍。新技術的升級與新改良的品種,確實可創造新價值;雖然售價高,但因產量少又兼具品質口感,反成為熱銷水果。

必須思考的是,大家都想吃好吃水果,對於價值高的水果,卻不見得願意用高價去買;一味追求低價,就易產生食安問題。當末端售價太便宜,源頭控管就容易出狀況。

再者,台灣農業要轉型,最大困難是「觀念」改變。農民必須跳脫只種不賣的方式,因此現代農夫必須具備基本行銷概念,隨時掌握時代生產脈動與消費者需求,創造生產利潤。

過去當某項作物賣得好,就會一窩蜂跟進大量種植,導致日後因作物豐收價格崩盤,最後欲哭無淚。農業行銷公司的興起,透過市場數據分析,並運用科學,把天氣、市場、區域消費習性等因素納入計算,科學化地預期半年後或數個月後的市場需求,提供農民栽種作物與數量的建議,讓農民降低耕作風險。

日本就有這樣的公司,提供農作物生產資訊協助農家栽種,並在各區域成立集配中心,方便統一收集小農作物,透過物流系統,送至恰當的市集、超市銷售,將農產品從產地到賣場做出完美結合。

該公司的經營者為一女性,出身農家,因體悟到農家會種不會賣,便設計出種植跟銷售之間的流通橋梁,讓兩端產生信賴關係,並協助老農夫規劃行銷,此創新作法在日本農業界引起關注。

另外,傳統收購農作物與配送的商業模式,也必須調整。一直以來,餐廳的蔬果魚肉都由批發商統包,批發商從產地取得農作物,再匯流給地區批發商,再由地區批發商送餐廳。由於農作物到餐桌,轉手太多層,成本墊高,農民獲利不見得能增加。

以日本農業企劃公司做法,先成立各農產地區的小型集配中心,小農把農作物送至地區集配中心,該公司再請物流公司派車收集各農區的作物,以巡迴方式收集到大型集貨中心,最後再分送至配合的通路販售。如此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小農也不必負擔長途運輸成本。

台灣至今仍未出現十分完善的機制或模式,因此日本農業行銷公司與日本小農的改變與經驗,確實可供台灣業者、農民們思考,是否未來也能發展出一套新農業模式。

例如某大學一位博士跟我說要做有機蔬菜,需要資金六百萬元,投注於購車等設備,並規劃先讓消費者認購作物,等半年後收成才供菜給客戶。不過,此構想會有半年後能不能收成、資金能不能回收等風險,對企業來講,理想大於務實。

又如,走訪苗栗縣公館鄉農會,其總幹事跟我談到,日本「道之驛」概念,該區域有農民生產火龍果跟紅棗,農會便成立新賣場,供這些農家擺設銷售,雖然規模不大,但至少能幫到小農,只是如何把規模擴大。尤其國內農會,有區域性勢力及政治干擾等,如何打破各自成見,擴大並整合成一大區域的農會聯盟,協助小農發展,仍有多重難關。

現今台灣農家與日本一樣,面臨耕作人員年齡漸高、從事面積漸小;若有這類農業行銷公司協助收集小農作物,如此農夫收入提高,也許能成為新誘因,提高年輕人回鄉務農意願,讓台灣農業再生。

先前,我也規劃要做農產直銷據點,讓農民把作物擺放在超市內銷售,不過過程中不太順利;新農業策略,有些農民反對,不希望動腦筋想怎麼包裝、行銷。

反觀日本,農夫已從不習慣轉變成習慣,有七十幾歲的老農自己包裝、貼標籤,有些還會跑去通路觀察銷售狀況,也會刻意跟消費者對話,作為調整作物與銷售的參考。

台灣農業要轉型,必須持續跟老農溝通,且政府應鼓勵民間企業投入。日本可以,我們也當可以;只是觀念要轉型,才能找到新出路。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 相關報導:

* 新化社大 部落「食」遊學製粉薯
http://udn.com/news/story/7326/664780

新化社區大學昨天舉辦「愛上部落、幸福農村」體驗活動,除了手工製作俗稱粉薯的葛鬱金,並野外採集山藥。社大說,「透過農村體驗可更貼近食物的源頭!」並帶動社區觀光產業發展。

新化社區大學推廣「食物安全」,以「愛上部落、幸福農村」體驗活動,帶領民眾深入產地,了解食物的源頭,並選定西拉雅傳統聚落口埤部落,認識當地特有的「葛鬱金」,及到羅路賞的「無毒菜園」參觀。

* 百校田園收成 小農夫市集叫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5000322-260107

賣自己種的菜!新北市百所國小將校園閒置空間挪作農田,讓學童種植各式各樣蔬菜,經細心照料、收成後,其中7所學校24日在八里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擺攤,體驗農民自產自銷的辛勞。

教育局致力推動「食農教育」,迄今已有逾百所學校的校內設農田、園藝、有機堆肥、魚菜共生等,進行有機農事課程,總校數高達全市的3分之1。教育局長林騰蛟指出,今年將成立20所有機田園及課程示範中心學校,由民間團體協助指導,帶動食的教育革命。

* 創農民大學堂 林佳龍提新五農政策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50351

市府昨日舉行全國首創「農民大學堂」,市長林佳龍實現選舉政見,提出「新五農政策」,將結合農民、農業、農村、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透過獎勵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輔導農民改良生產以達到農村再造,將讓台中成為台灣農業中心。

fsj 提到...

政院領軍 攻基改千億市場
http://udn.com/news/story/7485/666354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01-26

行政院領軍,攻基改產品。行政院科技會報表示,目前已陸續推動「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條例」之擬定,率先聚焦「基因作物種植、動物養殖」之貿易輸出,放寬有關限制,以鼓勵國內基改動、植物研究與生產,搶攻國際千億元市場。

科技政委杜紫軍領銜推動,由科技會報規劃、責成科技部針對「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漁業法、畜牧法、飼料管理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農藥管理法、肥料管理法」等七項法規,已擬定修正草案,並送進立法院審議,立法部分由行政院研擬中。

農業生技在行政院的政策帶動下,預估現有的相關供應鏈公司將連帶受惠,包括植物保護劑大廠龍燈、動物疫苗廠瑞寶、飼料加工等有關大廠如卜蜂、大成、統一、福壽、泰山等,都有機會因此得利。

科技會報表示,農業生技的效益極大,行政院將在今年6月前,根據去年度完成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之結論,提出可長可久的政策方針,包括健康照護與農業生技,而第一步就是協助基改產品出口。

國內在動植物的基因改造基礎研究、技術都很成熟,譬如螢光魚,是2003年由邰港科技與台灣大學教授蔡懷禎技術合作的技術,曾登上《時代》雜誌,被譽為全球最棒的發明,卻礙於國內法規不健全,無法輸出國際。

近期,科技部根據「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條例」授權、賦予農委會,針對基改作物、動物有關產業,盤點哪些法規能夠修正、哪些可以重新立法,以鼓勵國內農業生技出頭。

科技會報表示,目前基改產品僅有木瓜根據「植物種苗法」能夠輸出,而動物方面沒有相關法規,如果沒有修訂,基改的動物(如螢光魚)就無法出口,因此行政院乃針對「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條例」進行立法,輔以上述的七個法案領域來修法,目標是讓台灣的基改產品順利出口。

基改作物方面,科技會報表示,從「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對2013年的觀察,全球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面積已經達到1.75億英畝,較2012年成長3%。另外,在2013年已有美國、巴西、印度、中國等20餘國種植基因改造作物,未來,台灣也可能生產「疫苗香蕉」,即吃特定基因轉殖的香蕉即可預防疾病,這在國內已有研究成果。

閱讀祕書/基因改造

「基因改造」(GM, Genetic modification)和「基改生物」(GMO,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這兩個名詞,指的是把帶有某些特性的基因,轉移到另一個物種身上,譬如把北極物種的抗寒基因,轉殖到南方物種(如稻米、小麥等)身上,讓它具備抗寒的能力。一般常見生物組成的單元是細胞,細胞裡有「染色體」,染色體內有雙螺旋結構的DNA排列,其中承載特定資訊的片段稱為「基因」,主宰某些生物特性。基因改造就是運用轉殖帶有某些特性的基因,使農作、動物更適於生長。(黃文奇)

※ 還要考慮基改產品的市場接受度。



◆ 吸引青年回家 他盼尋回「糖香味」
http://udn.com/news/story/7324/666191

聯合報 記者蔡昕穎/寶山報導 2015-01-26

寶山鄉新城村曾遍植甘蔗,是北台灣糖業重鎮,後來因糖業沒落,加上農村青年外流,更為蕭條。前鄉長李文榜想吸引年輕人回流,找回昔日飄散糖香的「甜美回憶」,他與水保局、農改場合作實驗,為傳統產業復甦找尋新出路。

「早期,糖是管制品,偷煮糖,一公里外都聞得到香氣」李文榜說,早期新竹縣樟腦、茶葉、甘蔗都很有名,竹縣鄉鎮仍有「蔗廍」的地名,後來糖業落沒,民國60多年科學園區開張,像磁鐵般把農村年輕人吸走,蔗園也一片一片消失,「想做糖還找不到原料」。

他說,舊時滿城飄散清甜糖香的時光只能在夢中追憶,如今農村人口外移情況加劇,他構思、嘗試,要從傳統中創出新產業,吸引農村子弟回流。

李文榜和家人在102年向水保局申請農村再生計畫獲通過,整修老家「新城風糖」環境,再與農業改良場合作,提供約四分大蔗園,供農改場實驗種植不同品種的甘蔗,要找出最適合新城氣候、土壤,製糖率最高的品種,希望也能鼓勵休耕的農民「重拾鋤頭」參與,盼從他開始做出成績,帶動第二代農村青年回家接手。

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科助理研究員林禎祥說,依據農糧署提供資料,台灣蔗糖需求量一年達68萬公噸,但台灣自產量僅佔9%,因此,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今年2月在李文榜的田地,植栽3個品種實驗,待明年2月收割製糖,樂觀評估1到2年後,就能選出最佳品種,協助寶山新城村回到蔗園連天的場景。

他們也常到「新城風糖」園區,向農友介紹目前實驗概況,及產業營造概念。李文榜說,蔗糖用途多元,等產量穩定後,可朝精緻化、特色化發展,成為推廣蔗糖文化的場所。

也有農友參觀種植情形後,也期待能回復早期新城村蔗糖飄香的光景,表示,願參與並聯手努力,讓甘蔗成為新城村特色產業。



◆ 用檜木種蜜棗 除蟲一級棒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66121

聯合報 記者林巧璉/屏東報導 2015-01-26

高樹鄉張氏兄弟的蜜棗園在88風災時被摧毀,他們看到園裡滿滿漂流木,第一個念頭不是悲傷,而是「檜木的味道好香,說不定可運用在棗園裡!」

張榮裕和弟弟張忠政發想,跟朋友要來檜木屑,把木屑撒在棗園裡,除了讓整個棗園飄出淡淡的檜木香,園裡的螞蟻、病霉細菌大量減少。每個到棗園參觀過的人都對檜木味留下深刻印象。

張榮裕說,「我們當初務農就決定要種自己敢隨手摘下來吃的棗子。」因此堅持不使用除草劑、化學肥料,而檜木屑的除蟲效果更讓他們更確定當初的決定是對的,「既然檜木讓我們成功除蟲,那應該要用檜木來行銷我們的棗子!」

張忠政說,當初替棗園取名時,想到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到棗園工作和吃到自己收成的棗子,最後決定將棗園取名為「棗樂子」,希望每個消費者吃到這裡的棗子都能找到快樂。

他們近年推出「檜木蜜棗」禮盒,挑選優質蜜棗,還訂做「台灣檜木筷」,放在禮盒當伴手禮。許多企業老闆指定要檜木蜜棗,漸打開知名度。

※ 相關報導:

* 蜜棗包成書 本棗經賣頂級客
http://udn.com/news/story/7327/666120

屏東縣蜜棗農民潘志民,以阿嬤的珠寶盒概念包裝蜜棗,一盒12粒定價1988元,平均一粒超過160元,今年他又推出「本棗經」,把蜜棗包成一本書,他笑稱是自己想寫書寫不出來,直接請蜜棗代言,拚頂級消費群。

* 狐狸尾蘭大展 民眾驚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6000428-260107

全國唯一,也是最大的「狐狸尾蘭」蘭花大展,25日起在草屯樸提蘭園展出,上萬盆狐狸尾蘭,有如狐狸尾巴,每株從數10朵至上百朵花序綻放,美不勝收,並散發出濃濃花香,令人驚豔。

fsj 提到...

超大!學生呵護 種出30斤高麗菜
http://udn.com/news/story/7322/668288

聯合報 記者林保光/高雄報導 2015-01-27

高雄市岡山區和平國小利用校園閒置空間,和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合作,在大、小學生一起呵護下,將校園菜圃打造成一座「大地學堂」,還種出重達30.7台斤的超大高麗菜。

和平國小在少子化現象產生後,目前學生只有50多人,偌大的校園利用率低,校方將部分閒置校舍及校地,提供第一社區大學使用,第一社大老師教導社大學生種植有機蔬果,連帶也輔導和平國小師生開墾校園菜圃,校園如今出現300坪菜圃,不但種植各類蔬果,還種出「巨無霸高麗菜」,校方便把這片菜圃取名為「大地學堂」。

和平國小校長唐偉成說,超大高麗菜是社大老師引入台北花博展的品種,由社大學生和學校師生一起種植、輪流照顧,去年就種出20多台斤的高麗菜,今年又創新紀錄。

昨天高雄市教育局和第一社大,在岡山和平國小辦活動,師生利用自己種的蔬菜,料理出一道道鮮美可口的料理,令不少來賓稱讚。學童並合力抬幾顆超大高麗菜亮相,「哇!好大喔」不但學童驚呼,參與研習的校長們也吃驚直稱,「校園竟然可以種出這麼大的蔬菜」。

教育局長范巽綠昨天主持這項研習活動,表示高雄市已有98所小學有校園菜圃,和平國小的大地學堂,可以做為典範,逐漸在各校推展在地食材、在地食用、有機體驗的「食育教育」,讓學童瞭解所吃的食材,是如何得來。

※ 相關報導:

* 荒野協會邀農友 種出無毒「五二呷米」
http://udn.com/news/story/7328/668229

內政部計畫將宜蘭縣五結鄉利澤五十二甲地區,劃為國家級濕地,引起地主反彈,其實對於濕地保護工作,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近幾年已默默在此推動友善耕作,維護生態,今年繼續和地主敲定合作2公頃,由荒野協會保證收購,命名為「五二呷米」。

荒野宜蘭分會指出,「五十二甲濕地」為舊冬山河流域,因地勢低窪,沼澤一片,是候鳥重要的渡冬、棲息地,生態豐富,景色優美,也是風箱樹及穗花棋盤腳水生樹木僅存的原生棲地。

荒野協會在五十二甲濕地租了2塊田,示範操作不用農藥、除草劑、化肥,靠著千萬年來洪患所累積而成的有機土,也可以把稻子種起來,還規劃保證收購,邀請農夫們加入友善耕作,為宜蘭尋找另一種生活模式。

* 蝙蝠生態館 綠色市集上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7000690-260107

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為友善土地、營造優質的蝙蝠生態環境,結合有機、無毒小農推出「綠色消費」市集,希望農民減少農藥使用,消費者則用購買行動支持,讓農民生計無虞、民眾吃得安心、蝙蝠活得放心。



◆ 一杯飲學問大 蘊藏哲理在其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27001018-260301

旺報 2015年01月27日 記者吳冠瑾/台北報導

亞洲研究院茶道研究所所長、台中大觀藝術中心人文茶道講師陳玉婷以「一葉之微 潤澤人間」為題,向兩岸大學生講解茶文化。陳玉婷特別提醒大學生,8天活動中,一定要學會如何「喝一杯茶」,觀色、品香、覺茶,缺一不可。

陳玉婷以自身經驗舉例,自己的爺爺都會在早上5點煮茶喝,像是一個儀式一樣,從小耳濡目染,陳玉婷與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中國茶的起源來自雲南,但是功夫茶是在江南發展開來的;光是兩岸三地,就有3800種茶葉,各有韻味!」

陳玉婷說,唐朝人喜愛用白瓷杯喝茶;宋朝喜愛用黑碗,因為宋朝人喜愛看到沸騰的白泡沫。但在這兩朝代中,茶還是貴族文化,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推廣用茶壺泡,茶才走入民間。「茶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不單只是一杯飲料,飲茶可以體悟出人生哲學,」她說。

此外,陳玉婷還講解了台灣茶藝的人文美學、茶席禮儀,為之後的旅程奠定下基礎與根基,讓兩岸大學生從台北古蹟禪意空間中,恣意倘佯在醇濃茶香韻味裡,感受茶道的內涵與精神。

※ 相關報導:

* 台灣泡沫紅茶 大陸闖出名號
http://udn.com/news/story/7334/668476

在頻傳「黑心食品」事件後,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愈來愈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進軍大陸餐飲市場近20年的圓緣園集團董事長江仁宏指出,產品安全是餐飲業最重要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圓緣園長久屹立大陸市場的主因。

圓緣園是台灣第一個到上海發展的紅茶坊,江仁宏1995年帶著人民幣30萬元來到大陸闖蕩,目前圓緣園在全大陸的直營店和加盟店已逾50家,現階段以每年新增15家門市的速度穩步發展。

* 雲南冠軍咖啡豆 每千克2600人民幣
http://udn.com/news/story/7332/668185

大陸精品咖啡生豆拍賣會25日在雲南省普洱市落槌,冠軍生豆以人民幣2,600元每千克的價格成交。此次拍賣也標誌著雲南咖啡交易中心正式投入運營,雲南咖啡產業在對接國際市場中邁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