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2

檯面下的戰爭

◆ 巴西退休金黑洞 最快明年出問題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64723

聯合報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15-10-22

巴西公立小學主任亞拉烏喬四十四歲時,覺得工作已經夠久了,和其他千千萬萬四、五十歲的巴西人做了相同的決定:退休,且支領全額退休金。如今她六十五歲,每月可拿一千美元(約台幣三萬二千元)的退休金,是巴西基本工資的五倍。

紐約時報報導,沉重的年金負擔讓巴西財政雪上加霜。巴西平均退休年齡為五十四歲,有辦法的公務員、軍官和政治人物可以支領多項年金,一年超過十萬美元(約台幣三百廿萬元)。加上法律漏洞,當事人過世後,配偶或女兒可繼續請領到往生。

此一現象在巴西公務部門相當普遍,許多退休公務員在六、七十歲時還能找嫩妻續弦,不少年輕女子看上的是枕邊人過世後可以繼續支領退休金,學者戲稱為「威而鋼效應」(Viagra effect)。

巴西退休金制度研究的權威塔夫納表示:「可以用希臘來比喻巴西的現況,但是黑洞規模更龐大也更瘋狂。巴西全國應該剉咧等,因為巴西民眾退休的年齡和請領的金額可恥到令人憤慨。」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指出,巴西國民年金的支出已超過GDP的一成,規模類似人口較為老化的東南歐國家。六十歲以上人口目前占巴西百分之七,廿年後將達百分之十四。假如不改革,巴西將面臨更大的麻煩。

不過,年金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各黨派的政治領袖,眾人跨越意識形態的光譜,合力打造出非常慷慨的年金制度。偶爾有人提議改革,但大多是做做樣子。巴西男性目前退休年齡為五十五歲,希臘則是六十三歲。

巴西年金危機對巴西政局的亂象更是火上加油。總統羅塞芙挪用國家銀行資金填補預算短缺,遭法院判決違反會計法。羅塞芙提議縮小年金虧損黑洞,國會卻唱反調,表決通過擴大年金支出。羅塞芙陣營認為,這是在野黨尋求彈劾羅塞芙的藉口。

然而,經濟學者警告,無論羅塞芙是否下台,巴西的年金危機只會愈演愈烈。官員曾預測年金給付到二○三○年將會入不敷出,如今改口說最快明年就會出狀況。

※ 相關報導:

* 加拿大準總理杜魯多 全球唯一刺青領導人?
http://udn.com/news/story/8842/1264721

英國「每日郵報」和「每日鏡報」不約而同用「全球最性感的政治人物」,形容即將出任加拿大總理的杜魯多。英國廣播公司(BBC)更問:杜魯多是否為全球主要國家中唯一有刺青的領導人?

紐約時報「隔空」回答:杜魯多是創下許多個第一的總理,像是第一位固定打拳擊(每周至少一次)、第一位曾在電視迷你影集演出(飾演加拿大的一戰英雄),以及據眾所知,首位有刺青的領導人。

他左肩的地球圖案刺青在二十幾歲時刺下,四十歲時刺上加拿大原住民的烏鴉圖案,穿著無袖上衣或打赤膊時就能看見這兩個刺青。

* 「我是烏克蘭人」26歲正妹暴紅 任海關總長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63584

烏克蘭總統波洛申科日前任命26歲美女馬魯舍夫斯卡(Yulia Marushevska)為黑海城市敖德薩的(Odessa)海關總長,馬魯舍夫斯卡曾在去年烏克蘭反亞努科維奇政府示威時,拍攝影片向全世界求援,因而聲名大噪。不過外界質疑,她太年輕且缺乏經驗,無法勝任這個重要職位。

* 瑞典校園濺血 男子揮劍砍人遭警擊斃
http://udn.com/news/story/5/1266281

瑞典西部克羅爾海坦市(Trollhättan)22日傳出校園血案,一名蒙面男子闖入擴南(Kronan)學校,揮劍砍死1名老師,砍傷至少2名學生和另1名老師。

瑞典NAL醫院發言人表示,受傷學生「年輕但不是小孩,一些受重傷的人正在動手術」。

瑞典警方表示,這名20出頭的男子持多項武器,包含「至少一把像刀子的物體」,在校園咖啡廳發動攻擊。這間學校共有400名學生。警方獲報到場後,朝凶手開了2槍,其中一槍擊中凶手;凶手當場斃命,但行兇動機不明。

* 在英談人權 習近平拿出稿子答:有進步空間
http://udn.com/news/story/5/1264737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說,大陸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人權保障對全世界而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習近平進行在英國國是訪問的第2天行程,他到唐寧街與首相卡麥隆進行會談,會後舉行聯合記者會。



◆ 時論-南海不會擦槍走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2000501-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22日 閻鐵麟

10月21日是美國國防部官員放話,在兩周內派軍艦駛入中國大陸在南海填海造陸島礁12浬之內的期限,但從目前跡象顯示,如美軍未能在期限進入南海,一則可能是歐巴馬總統尚未批准放行,二則可能是近日南海海象因颱風巨爵影響不適航行。

美國此舉基本上是彰顯美國不認同以人造島礁方式主張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等海洋權益。但即便在可見之未來,美國海軍作戰艦艇確實執行了進入中國控制島礁12浬之內,預判也不會發生任何意外,更不會擦槍走火。

本月初中國大陸海軍五艘作戰艦艇的編隊在白令海遠程遠海機動操演之後,選擇穿越美國阿留申群島最西端的阿圖島(Attu Island)東邊與阿萊德島(Alaid Island)之間約12浬寬的海域,執行「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規範內之無害通過權;隨後美國防部及白宮均淡化處理,並表示大陸艦隊並未構成安全威脅。似乎是為將來進入大陸南海填海造陸島礁12浬範圍內先找下台階。同時大陸方面雖然仍放話警告,預判應有默契配合辦理,畢竟大國之間的競合關係,還是以「不破」最符合雙方利益。

事實上,大陸在南海填海造陸造成今日區域緊張情況,是自2009年以來南海爭議聲索國與大陸間一連串的作為與反作為不斷升高之結果;2009年3、4月間,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分別及共同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外大陸架劃界資料,引發中國抗議,並向聯合國祕書長提交兩份照會。隨後大陸海監、漁政等單位在南海U型線內嚴格執法,菲律賓與越南等國也不示弱,驅趕及抓捕大陸漁民。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稱,美國在南海自由航行有重大利益,將南海爭議從區域層面提升至國際層面。

2012年4到6月間大陸與菲律賓爆發了黃岩島對峙事件,菲律賓吃了悶虧;2013年1月菲律賓針對大陸南海九段線主張以及在南沙群島所掌控的8個島礁屬性,向海牙的國際仲裁法院登記提交仲裁。中國大陸除表達不接受與不參與仲裁之立場,並於2013年底開始填海造陸,演變成今日大陸與美國直接博弈的局面。

其實南海填海造陸並非中國大陸首創,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早已執行過,不過因為大陸填海的作為,速度太快、規模太大,以致引發區域緊張,這是中國大陸因應海洋爭端典型的「維持爭議、升高爭議、相對回應」的作為;2013年11月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也是一例。

我國如能站在和平解決南海爭端、促進區域合作發展立場,在南海和平倡議之外,呼籲各聲索國一致將相關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裁決,也算是作為一個和平締造者應盡之責。

(作者為中華民國海洋政策協會副祕書長)(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洛馬最新F-16V首飛 屬於國軍所有!
http://udn.com/news/story/1/1264900
洛克希德馬汀公司昨天在官網宣布,F-16家族最新成員、換裝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AESA)的F-16V,已在當地時間10月21日首度升空,進行試飛。洛馬公司新聞稿未提及這架飛機的所屬國籍,但它是我國空軍的F-16A,美軍序號93-0702,國軍序號6601。

* 北極卡位戰 俄搶建軍事基地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5746

可供150士兵 自主生活1年半

俄羅斯國防部廿日說,俄國在北極圈極北之處興建一座龐大軍事基地,足可讓一五○名士兵獨立自主居住長達十八個月。

俄國國防部表示,建築物架設在隸屬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f Land archipelago)的亞歷山大地島(Alexandra Land island)上,目前已完工九十七%。這座基地命名為「北極圈三葉草」(Arctic Trefoil),建築物為三個尖頂延伸的構造,分別彩繪上代表俄國國旗的紅、白、藍三種顏色。建築基座則是永久性建築,坐落在北緯八十度,面積達一萬四千平方公尺。


仁者無敵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風雨故人來 英中創新局?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69132

聯合報 黃琛瑜/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 2015-10-24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更何況百年後的物換星移。

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如今不再是日不落國。鴉片戰爭後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大清國,轉變為崛起的新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廿三日結束訪英行程,象徵中英關係邁上新高點,帶動地緣政治的新轉變。英國與中國皆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兩國關係的深化,對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習近平為財政困窘的英國,帶來經濟合作的大筆訂單,但也引發金錢外交的諸多質疑。批評者指出,英國高規格接待中國領導人,對人權議題避而不談,並開放中國投資核電、通訊等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有經濟利益凌駕政治原則之嫌。

政治信仰與經濟利益,看似矛盾,卻不衝突。揆諸歷史,英國是以貿易起家的海洋國家,務實主義一直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傳統。一方面,英國建立的政治體制,包括民主、人權等,使英國素享民主母國的美譽,對當代國家的政治體制影響深遠。另一方面,英國的對外政策,經濟利益為其關鍵動力。兩百年前,英國譽為日不落國,就是因為經濟的強大。大英帝國的崛起,得力於英國海外貿易的發展。

英國前首相帕默斯頓(Lord Palmerston)嘗言:「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我們有義務要服膺這些利益。」這段話可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英國外交政策,做了最佳註腳。

卡麥隆政府於二○一○年上台迄今,向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屢屢拋出橄欖枝,甚至在美國反對下,成為率先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歐洲國家。卡麥隆政府一方面希望英國於確保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繼續傳統的英美特殊關係,而不是淪為美國的應聲蟲;二方面,英國希望與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及印度等,進一步發展關係。因此,英中關係的發展,成了英國對外政策的新支點。英國希望藉此支點跳脫對美依賴,開創更大的經濟利益,尋找更寬廣的國際定位。

習近平赴英訪問,接住了英國拋出的橄欖枝,得以推進中國對英經貿及投資,強化中國於歐洲的戰略利益。卡麥隆將中國崛起,看成機會而非挑戰甚或威脅。此次國事訪問,英國與中國各有如意算盤,卻也能互利雙贏。

英中之間的歷史,充滿屈辱與不堪,兩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大相逕庭;然而,兩國卻能化敵為友,存異求同。英中關係的發展,未來能否持續加溫,仍有諸多變數。

不過,雙方關係能夠行遠自邇,走出新局,凸顯政治與經濟之間不是一場零和賽局,而有可能是場雙贏的博弈。

※ 相關報導:

* 豪砸2兆元 習近平結束風光訪英之旅
http://udn.com/news/story/5/1269205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結束對英國的國是訪問,此行促成據稱總額約台幣2兆元的商業合約,他並敦促英國首相卡麥隆,讓英國繼續留在歐洲聯盟。

* 英中交好…背後有四大推手
http://udn.com/news/story/8843/1266905

金融時報報導,英國政府與中國交好的政策,是由財政大臣歐斯本所主導,而他背後另有四大推手,合力促使兩國加強關係。

* 擁抱中國 成英國主流民意
http://udn.com/news/story/8843/1265724

英國以最高禮遇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雖招致一些人批評,但英國國內民調顯示,英國「擁抱中國」也獲得國內主流民意的支持。



◆ 聯合/從台灣看中美在南海的角力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267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5-10-23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日前聲稱,美國不會承認大陸在南海填建的人工島礁及其十二海里的領海範圍;據透露,歐巴馬總統已批准美軍派遣船艦進入這些海域行使自由航行權,近日即將抵達該海域。對此,大陸媒體和軍事專家同表反對,認為這是對中國主權赤裸裸的侵犯,中國將被迫採取反制;事態若持續發展,可能導致中美在南海攤牌。

美中在南海會爆發衝突嗎?或者引發連串的軍事角力?

中國作為一個陸權國家,和美國作為一個海權國家,其基本思維大相逕庭。中國視南海為「海洋領土」,把海域當成土地一樣看;而海權國家如過去的西班牙、英國到現在的美國,認為海域是開放的,誰都可以前往,誰的海軍強大即決定誰具有控制力。也因此,中國解放軍海軍雖進入阿拉斯加海域,但美國表現得非常淡定。

美方的看法是,南海必須開放,但如果不以實力告誡,中方一定會得寸進尺。從去年的九八一鑽井平台,到今年的填島造陸,中方不斷在南海蠶食鯨吞,所以美國國務院才會說:美軍若不對南中國海進行巡航和飛越活動,會導致更多破壞穩定的行為。

然而,要選擇何處島礁做為示威目標,卻不能不審慎考慮。南海中的「低潮高地」──即在低潮時才會露出水面的礁岩,如美濟礁等,美國認為依國際法無權劃定領海,不承認其屬於大陸主權,強調有權在該島礁四周海域行使航行與飛越的自由。至於高潮高地,即在漲潮時也仍浮現水面的礁岩,如永暑礁,經中方填島擴大,美軍也未必敢造次進入。

美軍的行動可能如何部署呢?中共軍事專家的研判是,美國擁有三艘「朱瓦特」級的濱海戰鬥艦,速度最高達到六十節,轉彎靈巧,最適宜在人工島礁十二海里附近快進快出。另外,P8A海神反潛巡邏機則可能用來測試領空。但是也有人認為,濱海戰鬥艦僅三千噸,不易招架大陸海巡船之衝撞,美方可能派出萬噸級的神盾艦,同時兼顧防空屏障。

儘管雙方劍拔弩張,但這個回合的角力,打從一開始,就不準備出現軍事衝突,而僅止於政治動作。美國防部長卡特高調聲稱,「只要是國際法允許的地方,美國軍隊都可以航行、飛行和行動,南海也不例外。」隨即通報東南亞盟邦。其言下之意是:大家放心,美國會繼續留守亞太,不會理會中國宣布的領海領空。

日本、澳大利亞、越南等盟國,當然不滿大陸假藉歷史主權霸佔南海;然而,要它們力挺乃至參與美軍的行動,則是另一回事。部分亞太國家樂見美國挑戰中國,卻不意味他們願意把自己捲入。目前,僅有菲律賓表示外交支持。

中共當然也知道,美國是在虛張聲勢;因此,上周末的「香山論壇」上,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聲稱,即使在涉及領土主權的問題上,中方「絕不輕言訴諸武力」。此語,除提醒美方不要誤判,也讓大陸內部知道政策底線,讓輿論降溫。

依美方宣布的時機估計,美軍機艦未來數日即可能進入中國在南海的人工島礁領海;但從雙方的姿態看,中美都會自我克制,避免衝突。就如幾年前解放軍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美方派出轟炸機通過,事先不通報,象徵性地不理會新管制區,但也不挑釁,雙方各有下台階。

但值得擔心的,這會不會是中美在南海長期爭霸戰的開端。目前,美方的高調是為了威懾,中方的隱忍則是為了爭取時間,雙方很難經由協商達成維持現狀之共識。習近平訪美時曾稱「不進行新島礁的軍事化」,顯然美方並不相信他的承諾,所以要藉由軍事動作作出試探。這勢必促使中方進行軍事準備,不會有哪一邊先退讓。

我方占有的太平島,原為南海諸島礁中面積最大島,有淡水,且是唯一適宜人居的。但是,在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大陸競相填海造陸、延伸跑道的熱潮下,雖然我國也在加強島上的建設,卻已遠遠落後他國;目前永暑礁已成最大島礁,超過太平島三倍大。

對於中美在南海的交鋒,國安局長楊國強昨天答詢說:台灣既要親美又要和陸,不宜在南海之爭表達立場。我們也要提醒明年五月將上任的新政府:不要輕易改變既有政策,如果台灣企圖討好美國,而宣布放棄九段線的歷史主權,必將引起嚴重後果。

※ 相關報導:

* 美出售長程預警雷達 藉故漲價百億元
http://udn.com/news/story/6656/1267619

美國出售長程預警雷達給台灣,在興建過程的11年當中,美方不斷藉故漲價百億元,空軍雖保證鳳展專案不會再重蹈覆輒,但是今年突然調整付款高峰周期,投入試飛與初期改裝階段,沒人敢打包票鳳展案最後不會漲價。

* 美俄簽備忘錄 防戰機再擦身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65889

美國與俄羅斯都在敘利亞上空進行空襲,雙方戰機早前一度在空中「擦身而過」,逼近彼此目視範圍(約10至20英里)。為了避免擦槍走火,美俄20日簽署了備忘錄,明訂空襲的安全準則。不過美國國防部強調,美俄仍未就作戰方針達成共識。

* 陸無人機參戰 彩虹-4打擊IS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4000901-260301

中國大陸可能正以間接手段,協助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IS)極端組織。法媒稱,在伊拉克和尼日利亞等國參戰的中國產「彩虹-4」無人機是由「中國專家在操控」,且已打擊過奈及利亞的極端組織。此消息若屬實,這將是中國第一次以「人員伴隨武器出口」的特有方式,出兵打擊中東、非洲極端組織。

* 巴基斯坦 10年內成第3大核武國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65928

正值巴基斯坦總理沙里夫(Nawaz Sharif)訪美期間,芝加哥大學「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公布巴基斯坦目前擁有核子彈頭110到130枚,估計到2025年可能擁有220到250枚,將成全球第五大核武國。

* 俄北極基地完工 下一站…氣死日本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68181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22日宣布,俄羅斯在北極新西伯利亞群島的科捷利內島(Kotelny Island)的軍事基地建設已經完工,將陸續在北極各處建立較小規模的基地,並於2018年前完成軍隊部署。

fsj 提到...

聯合國70年毀譽參半 全球地標亮藍光
http://udn.com/news/story/8782/1270725

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2015-10-25

聯合國廿四日歡慶成立七十周年,從埃及金字塔、巴黎艾菲爾鐵塔,再到紐約帝國大廈,全球六十國的逾兩百個地標同時點亮代表聯合國官方色彩的藍光,象徵全球同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冀望:「在全球於這一天幻化成聯合國藍之際,我們同時將照亮一條道路,通往更美好的明天」。

最近十年,聯合國的重要性受到質疑,面對全球多項危機,聯合國顯得相當無能。不過,聯合國仍是全球領袖共商危機和制定共同規則的有價值平台,也正因全球將面臨更多的挑戰,這個世界需要聯合國應該更甚以往。

十月廿四日是聯合國憲章於一九四五年的生效日,聯合國同時將這一天訂為「聯合國日」。聯合國大會廿三日一致通過宣言,重申其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對聯合國的信心,以及聯合國「拯救未來世代免於戰禍」的決心。

潘基文告訴大會,七十年來,聯合國「帶給數百萬人自由,瓦解殖民主義、擊垮種族隔離、捍衛所有人類人權,無分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或性取向」,但「也有太多人仍因暴力、貧窮、健康欠佳、虐待而蒙受苦難,特別是婦女和孩童」,也有更多人因為戰亂、壓迫、恐懼而逃離家園,數量之多,是二戰後僅見。潘基文說:「若沒有聯合國,世界將更黯淡無光。」

聯合國在最近幾年發生的數個最大地緣政治戰爭中,始終只作壁上觀,因此,聯合國無能的噪音近來特別響亮。面對敘利亞戰亂擴大,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半島,聯合國一直束手無策。在對抗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上,聯合國從未擔綱要角。

※ 相關報導:

* 聯合國慶70=中華民國退出44年 台避提.陸低調
http://udn.com/news/story/8782/1270694

聯合國成立七十周年,當世界各國紀念或慶祝此日時,只見大陸長城開啟配合聯合國官方色彩的藍燈,大陸內部低調不已;在海峽對岸、退居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更顯尷尬,因為今天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四十四周年。

對兩岸來說,紀念聯合國七十周年是個棘手事件,乾脆不去碰、不去提。聯合國成立時(一九四五年),中共尚未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當初只派一個董必武代表中共跟著中國代表團前往,並非主導角色,自然不便大張旗鼓做文章。

在台灣,更是情何以堪。中華民國政府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更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聯合國憲章,第一個簽名的就是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由顧維鈞大使簽下歷史性的一刻,中華民國從嬴弱的國家,一躍成為聯合國五強之一。但如今,退居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早已退出聯合國四十四年。



◆ 限縮聯合國「5常」否決權 聲浪漸高
http://udn.com/news/story/8782/1270703

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綜合報導 2015-10-25

在聯合國邁向成立七十周年前夕,逾百個會員國廿三日對享有否決權的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提出挑戰,希望限制「五常」的權力,並要求他們聯合承諾不會在大規模暴行案件上行使否決權。

這項提議旨在避免癱瘓安理會運作的類似僵局再次發生,例如俄羅斯與中國行使否決權反對制裁敘利亞的阿塞德政權。

此外,由列支敦士登領銜的問責制、一致性以及透明度集團所起草的「行為準則」也獲得包含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英兩國在內的一○四國的支持,在聯合國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中贏得廣大支持。

行動支持者在過去幾個月向各國遊說簽署承諾,並刻意選在聯合國七十周年當天宣布結果。簽署國必須承諾對於旨在終止或防止種族滅絕、戰爭罪以及反人類罪的決議草案不會投下反對票。

「行為準則」將上呈給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確定恐導致大規模暴行發生的暴力爆發時間。

除了五個常任理事國外,安理會還有十個兩年一任的非常任理事國。這些國家雖對任何決議案擁有投票權,但並不享有否決權。

澳洲、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墨西哥也是承諾簽署國之一,另外三個即將於明年一月就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日本、烏克蘭以及烏拉圭也加入支持行列。

「行為準則」的目的跟上述由法國所發起限制安理會否決權的提議相一致。法國的提議現已獲得七十三國支持,但遭俄羅斯悍然拒絕,中美兩國則反應冷淡。

即使人權團體對於說服大國節制使用否決權的前景抱持務實態度,但紛紛對該提議鼓掌叫好。人權觀察組織國際司法部門主管狄克爾認為,這對一些濫用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可能形成挑戰。

※ 限縮可能會引發大戰,如同利比亞的例子。



◆ 觀天下/怒火邊界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70704

聯合報 張佑生 2015-10-25

曾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最近情勢依然火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與羅馬尼亞三國領袖,搶在歐盟臨時峰會前討論難民問題,揚言德國、奧地利或其他歐盟國家如果關閉邊界,三國也將比照辦理,堅決不讓西巴爾幹成為難民的緩衝區。

對於巴爾幹半島來說,中東或非洲難民只是過客,不是歸人,因為德國或瑞典才是難民的應許之地。但是接納難民配額一日沒搞定,東歐國家和受困的難民都不好受。

以美國緝捕墨西哥毒梟為故事主軸的好萊塢電影「怒火邊界」,與東西歐邊界怒火熊熊的現況,竟有某些共通處。電影裡面的中情局和聯邦調查局派員到墨西哥大毒梟老巢直搗黃龍,高層的盤算是與其讓毒梟各據山頭,不如刻意讓某個毒梟坐大,吞併其他角頭,以便管控。第一線衝鋒陷陣的幹員得知後,非常錯愕。

中東目前政局最混亂的國家不是敘利亞,而是利比亞和伊拉克,諷刺的是格達費與海珊在位時,幾乎沒聽說過汽車炸彈或血洗清真寺的新聞,因為領袖就是「最大尾」的黑道,誰敢搗亂?美、歐將兩名獨裁者除掉後,兩國一直亂到現在,國不成國。

敘利亞是美歐的目標之一,只是在俄國和伊朗支援下,敘國總統阿塞德依然在位,逼得居民大量出走避難,歐洲國家首當其衝,只能說是自作孽。

※ 相關報導:

* 俄國變了 願與美合作助敘反抗軍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71263

美國國務卿柯瑞24日致電俄國外長拉夫羅夫,討論為敘利亞政府與反抗軍安排一套「政治過程」,也就是安排雙方對話,希望為敘利亞內戰而外界又多干預的僵局找出解決之道。

柯瑞主動打電話給拉夫羅夫,兩人並且討論到,要招邀中東其他國家來協助推動這個政治過程。拉夫羅夫24日也上俄國電視,敦促國際加緊致力為持續了五年的敘利亞內戰尋求政治解決。他表示,莫斯科願意和美國合作,在敘利亞打擊恐怖主義。

* 美新ORP超級潛艦 制陸海霸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5000720-260301

「中美是否終須一戰?」是國際熱議話題,不論兩個大國最後會不會開戰,美國新研發的潛艦似已針對中國做準備。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報導,鑑於中國持續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美國海軍正在研製一種可攜帶112枚長程飛彈的「超級隱形飛彈潛艦」(ORP),取代該現役的「俄亥俄」級飛彈核潛艦,以求更有效的對付中國。

....報導中指出,排水量達2萬噸、攜帶巡弋飛彈的ORP潛艦進行改造,將會具有相當大威力。由於搭載16套飛彈發射管,每套發射管裡有7枚巡弋飛彈,這種新潛艦可攜帶112枚長程飛彈。發射管經過改裝後可以用來攜帶無人潛水器、無人機甚至低軌道微型衛星。在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中,裝備常規武器的ORP潛艦,可在一場大型戰爭的初期提供大量火力。

....台灣國防部副部長劉震武今年10月在美國參加國防工業會議上致詞表示,中國大陸在南海7島填海造陸實行「小島堡壘化」及「大島陣地化」,並透過「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排除區域外國家參與區域安全事務,對亞太和平穩定,引發不可預測的衝突。此話似也暗指中國即使「不求戰」,但也「不避戰」且積極備戰。

fsj 提到...

星期透視/習近平訪英大戲的戰略解析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70686

聯合報 甘逸驊/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2015-10-25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英國國是訪問,英國擺出王室與政府全員出動陣仗,高奏中英關係進入「黃金時代」的合奏曲,兩國高調宣稱「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展開,好似一場風光至極的大戲。

然而,盡情演出背後,習近平英國行絕不能視為一般元首出訪。中共領導人幾周前才剛結束與美國的高峰會,雙方鬥而不破,矛盾多於互利;不旋踵又跨洲以只前往一國的形式,訪問只能算「第二級」強權的英國,且受到在美國無法享受到的尊榮待遇。習近平兩次美、英國是訪問,凸顯崛起的中國幾乎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強之勢,更確認了面對其他國家時,中國所展現的「老二」姿態。

中英在歷史上充滿「愛恨情仇」,十九世紀中葉,英國以船堅炮利,摧毀中國人天朝子民的民族自尊,其他殖民帝國相繼入侵,中國一蹶不振;到了中共建政,英國卻又是第一個承認其政權的西方國家。

英國在中國人心目中,存有複雜情感。一方面英國是中國百年恥辱的始作俑者,但另一方面英國在科學與民主的優越性又是中國嚮往的對象。長期以來,「超英趕美」不只是口號,更是中國發憤圖強的目標。

時至今日,中國人自視「超英」,正奮力「趕美」。中國要確認在全球超強地位,不但需挑戰美國獨霸態勢,促動美中共主新全球秩序,也必須清楚界定與第二級強權間關係。在西方而言,英國有獨特地位,它曾是一個「日不落」超級大國,雖勢不如前,仍領導著「大英國協」,更與美國享有無可比擬的盟邦關係。如果中英關係成為中國對其他第二級強權互動關係的對照組,則對於中國地位的提升,大有助益。

習近平英國行,除了宣傳意義外,也達成深具戰略意涵的合作共識。兩國除發表多達廿九點的「聯合宣言」外,更簽署高達台幣兩兆的合作協議,層面涵蓋廣泛,值得注意的是具戰略意涵的金融、核能、基礎建設等層面。倫敦將成中國境外最大人民幣交易中心,這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英國持續做為世界金融龍頭地位;中英在核電合作使得中國得以將核能技術輸出;中國投資英國基礎建設,也將使得中國得以對英發揮關鍵戰略的影響力。

對於中、英言,雙方均有意藉由習近平高調訪英強化「戰略夥伴關係」,確保各自的戰略利益。對中國言,過去卅年改革開放已遇重大瓶頸,亟需西方已開發世界關鍵技術支援,因為難以從美日獲得,因此必須在歐洲尋求突破點;另外,習近平「西進」的一帶一路戰略,亦必須在西方世界建立灘頭堡。

英國是西方世界第一個表達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國家,中國點滴在心。對英國來說,中國經濟走緩,正顯示其轉向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的必要性,這正是英國將其科技與服務業向中國輸出的重要機遇;而倫敦發展成中國金融離岸中心,將能鞏固長期以來金融霸主之勢,英國深信金融是維繫其大國地位的核心。

至於指責以「叩頭」外交招待北京貴客,無視人權與民主等「普世價值」,曾身為超強的英國瞭解、當今超強美國亦瞭解,有實力才據有國際道德高度。這一點,中國當然也心知肚明。

※ 相關報導:

* 馬爾地夫副總統 暗殺總統被捕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26648

馬爾地夫當局宣佈,副總統阿迪布(Ahmed Adeeb)因捲入上月總統雅門(Abdulla Yameen)所搭船隻的爆炸案,二十四日以「叛國罪」遭到逮捕,並直接押送至監獄島多尼多囚禁。馬國警方將該爆炸案定調為暗殺未遂。

* 得票率逾7成 瓜地馬拉諧星當選總統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72829

我國的中美洲友邦瓜地馬拉25日舉行總統決選,從未擔任公職的前電視諧星莫拉萊斯獲得壓倒性勝利而當選。

46歲的莫拉萊斯自命中間派,以建立清廉政府為號召。根據逾半的開票結果,他的得票率高達72.4%,遙遙領先瓜國前第一夫人桑德拉.托雷斯的27.6%。

莫拉萊斯已經自行宣布當選,60歲的托雷斯則承認敗選。他發表勝選演說時指出:「身為總統,我承擔選民付託的使命:對抗不斷侵蝕我們的貪腐。」托雷斯因為被選民視為屬於舊政治秩序而敗北。



◆ 美駭人機密 1983年核戰擦身…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72292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5-10-26

華盛頓郵報報導,本月解密的一份被列為最高機密的美國情報檢討報告指出,一九八三年九月蘇聯打下一架韓航客機,北約在同年十一月舉行核武指揮所演習,當時蘇聯領袖憂心這項演習是用來掩護美國對蘇聯發動真正的核武奇襲,因而引發蘇聯一連串前所未見的備戰,美蘇核戰可能「一觸即發」。

此檢討報告總結,「一九八三年,我們可能無意間把我們與蘇聯的關係置於一觸即發的險境」。

那年秋天一向被視為「冷戰」最緊張的時刻之一。蘇聯九月擊落一架韓航客機,北約準備十一月在歐洲部署「潘興二型」中程飛彈和陸基巡弋飛彈。

不過,那段被稱為「戰爭恐慌」(war scare)的時期究竟是真的有危險,或只是宣傳的嚇唬伎倆,一直有辯論。

這份報告總結,對蘇聯領袖而言,戰爭恐慌真實存在,而美國情報單位事後並未特別認真看待。

這份一○九頁、題為「蘇聯的戰爭恐慌」報告在一九九○年二月十五日承交給美國總統的外交情報諮詢委員會,報告的作者群檢視機密文件,並與美英官員做了七十五次訪談。

報告說,蘇聯領袖對北約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初展開「優秀射手演習」(Able Archer)格外緊張,參與演習的部隊從土耳其到英國都有。這項每年例行的核武備戰演習在那一年特別加料,包括攜帶酷似核彈的假彈頭的飛機滑出機棚。

報告指出,在演習期間,蘇聯採取了只有在真正危機時才會進行的不尋常軍事和情報備戰動作,包括提高蘇聯駐東德和波蘭的空軍警戒層級、大幅增加偵察機架次、動員全球情報員注意美國核武備戰的蛛絲馬跡。一九八三年底,蘇聯駐波蘭空軍接獲命令,縮短把核武裝上飛機的時間,廿五分鐘裝一枚核彈,四十分鐘裝兩枚。

報告總結,蘇聯的動作強烈顯示「蘇聯軍方領袖憂心美國可能利用一九八三年的優秀射手演習來掩護真正的核武攻擊」,證據「強烈顯示戰爭恐慌是真的,至少在部分蘇聯領袖心中是如此」。

當時的蘇聯安全委員會(KGB)頭子,後來當上蘇聯總書記的安德洛波夫是莫斯科憂慮美國發動核武攻擊的主要焦慮來源。他一九八一年在KGB會議上宣布,雷根政府正積極備戰,可能發動核武「第一擊」。一九八三年三月,雷根稱蘇聯為「邪惡帝國」,到了夏末,蘇聯領袖要求民眾做最壞打算,到處張貼告示牌,指示防空洞的位置,廣播和電視每天數次警告美國可能發動核武攻擊。



◆ 抗戰、反殖民、慰安婦…台灣要蓋軍事博物館
http://udn.com/news/story/6656/1270726

聯合報 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 2015-10-25

台灣即將成立國家級軍事博物館。馬英九總統昨天前往台北大直空軍司令部對面空地,宣示將興建國家軍事博物館,除國軍抗戰相關文物外,同時還將陳列台灣先民在國府遷台以前的殖民反抗武裝行動文物,希望結合周邊的忠烈祠、圓山飯店、七海文化園區與故宮博物院等設施,成為國家文化的新廊道。

馬總統表示,他對於軍博館企盼已久,目前貴陽街的軍史館規模太小,無法轉型為國軍博物館,未來軍博館格局,將比軍史館超越很多;馬總統也希望,對於慰安婦歷史也要有陳列空間。

軍博館原是台北教育大學大直校區校地,馬總統要求國防部推動土地活化過程,應審慎規劃軍事博物館或抗戰博物館。國防部去年十一月將抗戰博物館規劃案報行政院,今年四月總統府召開專案會議,建議定義為國家軍事博物館,並把國府撤退來台前,台人對荷蘭、法國、日本等殖民國家的武裝抵抗,納入博物館館藏內容。

國防部初步匡列卅二億元預算,八月成立專案辦公室,聘請十八位諮詢委員,到英國、韓國等國外軍事博物館考察。

軍博館總面積一萬五千坪,主展館十層樓高,一樓為入口意象,二樓到六樓展示文物,分別為建國前、民國初年、對日抗戰、台海戰役、現代化國軍與全民國防,七樓是災害防救與眷村陳列室,八樓以上為展演空間等,別館六層樓高,販售周邊文創商品。

國防部表示,除了中華民國建軍九十年以來相關文物,各部隊軍事院校與各地博物館軍事文物將納入館藏,政府籌辦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過程發現不少民間相關收藏,未來也有機會納入。

馬總統說,政府聯絡到當年參加抗戰的南洋機工服務團後代,這三千多人中一千人陣亡、一千人留在大陸、一千人回到馬來西亞,下月將邀其後人來台,接受政府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

fsj 提到...

名家專論-轉向中國,英國的歷史正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0450-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27日 潘華生

近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共同發表了「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將在未來10年,以擴大投資、相互支持的方式,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在訪問英國期間,雙方並簽署了包括醫療、教育、旅遊、核電及高鐵項目約2兆台幣的商業合約。英國也決定延長大陸民眾多次往返簽證效期,以表達對大陸的善意並爭取旅遊收益。中英決定深化、共建夥伴關係受到其他歐洲國家高度的關注,將產生更大規模的後續效應。隨後帶動荷蘭女王、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奧朗德等,也即將在短期之內密集訪問中國。

英國不是普通的國家。她是現代社會與近代歷史的創造者,從工業革命到民主憲政,也曾經是一個維繫了近300年的世界性超級強國。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麼願意轉向中國?這樣重大戰略選擇的背後有什麼可以值得借鑒的地方?

首先,國際大環境不是一個主觀意識可以左右的場域,而是一個現實的環境,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種適應性選擇的結果。成功的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以更好的生存發展;如果不幸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可能滑入一個難以回頭的深淵。

英國與台灣一樣,游移在大陸的邊緣,光榮而孤立。但英國自啟蒙時代之後,一直相對理性與務實,具備足夠高度的前瞻性。英國外交長期以來所服膺「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現實主義傳統,因此,英國在過去數百年來的戰略決策極少失誤,使得她可以在多次戰爭中,總是能站到了勝利的一方;二戰戰後當其他歐洲殖民強權忙著重返殖民地的同時,她卻正確地選擇了「去殖民地」。

英國涉入中國的程度既深且遠,例如人權、西藏、達賴、香港等。英國與中國建立「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其實是要將過去中英之間諸多爭議的歷史問題放下,也不再糾纏於價值觀差異的問題,而從互利的角度來構建彼此的關係。最大的改變力量就來自於英國精英對中國崛起在21世紀意義的重新思考,承認了中國世界性經濟大國的地位,也認可了中國不同政經模式的發展可能。

那麼台灣有沒有正確理解所謂「中國崛起」的意義為何?現今台灣經濟規模僅為中國大陸的5%,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不但僅次於美國,而且每年新增的經濟規模增量就接近一個印尼。這樣龐大、卻對台灣開啟的大陸市場,我們卻在服貿、貨貿上自我封閉,「自己國家自己毀」還自我感覺相對良好。明年,得來不易的「九二共識」的政治架構也許難以維繫,可能發生地動山搖的後果。然而,台灣人民卻對此可能的後果完全無感,在大選的過程中更是缺乏對此議題的理性討論。

在中國強調著大國崛起的同時,英國卻安靜地選擇了退出世界性大國的角色。與此同時,台灣的自我認知也正從秋海棠的大國,逐漸過度到一個番薯形的海洋小島,然而台灣所在乎的,卻僅僅是如何要求與中國大陸對等,互稱官銜等細微末節,並在互動過程中偷渡一下「兩國論」,然後小確幸一下地樂不可支?其實,面對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誇談形式上的對等有何意義可言?

台灣與英國一樣,必須遵循相同的適應性規則,必須面對殘酷的生存選擇。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文化中都有末日的觀念,因此,全球暖化等末日觀念很容易引起共鳴,進而在科技、法律、生活實踐上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而文化傳統上的台灣人缺乏末世的感知,因此沒有末日的危機意識,也缺乏尋找解決「地動山搖」末日問題的動機與誠意。

台灣朝野應該思考的是:一個從來沒有站錯隊的英國,也是美國最忠實盟友的英國,不惜引起美國不滿,也要堅持與中國結盟作為對自我最有利的選擇?也許,英國人特有的理性與感性告訴我們:面對一件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它發生的事情,我們只有將自己調整到最恰當的位置上,平靜地迎接它的到來,否則,等待的將是更大的悲劇。這是一個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後的成熟,雖不容易理解,卻是大智慧。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中國時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習近平訪英效應 德法領袖爭訪陸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74446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英歸來後,歐洲各國也積極地和大陸「拚外交」。除昨天出訪北京的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外,包含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歐蘭德等歐盟領袖,都將在月底先後訪問北京。大陸外交部也宣布,大陸總理李克強將於十月卅一日出訪南韓。

* 華府觀察/希拉蕊的2顆未爆彈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74505

對爭取代表民主黨參選明年美國總統的前國務卿希拉蕊來說,上星期堪稱利多頻傳,黨內初選對手韋伯、查菲先後退出,副總統拜登也宣布不參選;就連出席聯邦眾議院的班加西事件聽證會,頻炒冷飯的共和黨議員不但沒傷到希拉蕊選情,反倒幫她一把。

....拜登雖未點名,但希拉蕊在競選過程中抨擊歐巴馬的敘利亞政策、反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柯林頓基金會的財務狀況引發質疑,加上在首次初選辯論將共和黨人形容為敵人,拜登這些說法顯然是針對希拉蕊。而拜登身為白宮二當家,捍衛的當然不光是自己的政治聲譽;希拉蕊與執政團隊切割爭取選票同時,如何維繫黨內人和,是勝選得面臨的挑戰。

另一枚希拉蕊總統之路的未爆彈,則是「電郵門」案。儘管桑德斯在辯論中一席「厭倦了」的談話在政治上幫希拉蕊解套,但司法上她仍未脫身。



◆ 依附美日 台灣將頓失戰略空間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274461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2015-10-27

按權力均衡理論,台北面對北京時極不對稱,因此應該依附美日同盟。

然而,一旦台灣問題成為北京與華府間折衝的籌碼,任一方都可因其他更重要的衝突,如山雨欲來的美艦巡航南沙,而在台灣問題上讓步或挑釁。台北既不在現場,則戰略能動空間縮限到零。

但如台北與北京謹守雙邊架構,則每逢兩岸關係不睦,北京就必須處理。倘不處理,將演化成北京長期的困擾,包括反中活動不斷升溫,台、港、藏獨合流等等,而若北京竟祭出懲罰,則等於給予華府介入的戰略空間。

所以對北京而言,穩定而可控的雙邊關係,首須避免兩岸間形成持久對抗。

換言之,進入國際政治大棋盤的台北,沒有參與空間,表面由華府庇護,但實際卻任人宰割。而在雙邊關係下,台北看似權力不足,卻因維持兩岸穩定和諧是北京的戰略利益,反而肯讓步。

近來,北京在與平壤四年冷戰後讓步,值得參考。一旦建構雙邊關係,北京一定程度得容忍對方,就像對方不定期得回應北京一樣。

台北倘能營造如此雙邊架構,不但對北京更有影響,也每在形勢嚴峻的短期中,立刻擁有引入美日的戰略可能性,這就提供一個由自己來把握與判斷的戰略時機,因而大大不同於在戰略結構上依附美日,以至長期而言,台灣淪入毫無選擇的戰略空間。

李登輝與陳水扁在沒有華府支持下,挑戰北京,立遭北京激烈反彈與華府強力干預,短期中看似極度不智,但在長期裡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促成北京對台大舉讓利,雖遲至馬英九任內方落實,畢竟已讓維護兩岸關係成為北京的負擔,甚至進一步形成關係共同體。台獨固然嚴批,但台獨人士自己也成其間利害關係人,甚至台辦同樣淪為現狀的利害關係人,且已驚動中央台辦對此嚴厲檢討。李登輝及陳水扁的冒進,促成華府對台的安全保證,及北京的對台讓利。

馬英九與北京的雙邊默契,引發華府的警覺與壓制。結果馬英九選擇依附美日來反中,台灣乃成美共皆可用的籌碼,而馬動彈不得。俟蔡英文當選,繼續依附美日來反中,亦將進退失據。

反之,一旦台北擺脫美日,以我為主地交替溫和親中與溫和反中,北京以台北單獨為對手,便成兩岸現狀的利害關係方,台灣在周期的小波濤中,將享有長期的穩定與讓利,不會鎖在北京與華府大戰略棋盤上。

南海風雲之際,若不此之圖,依附美日,看似權力均衡,充其量是人盡可夫的籌碼。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當經濟不佳,各國領導人只有選擇戰爭。

fsj 提到...

強權南海角力 進入關鍵期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27479

自由 2015-10-28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隨著美軍驅逐艦「拉森號」駛進中國在南海的人造島礁的十二浬範圍內,新舊強權在南海的角力也進入難以挽回的關鍵時刻。儘管美中對峙難以避免,但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布朗指出,雙方在權衡彼此利益與可能得付出的代價後,應該不會爆發全面衝突,畢竟兩國並非敵人,雖在戰略上較勁,但並非冷戰復辟,遑論美中經貿關係密切,以及還得在多項全球議題上合作。

華府派艦是場下重本的豪賭

中方迄昨的反應僅止於口頭放話與派艦監視,未見九月間中國軍機攔截美國間諜機時,進行滾筒翻轉並展露飛彈的躁進之舉;相較之下,華府派艦則是一場下了重本的豪賭,攸關美國未來能否繼續維持亞太強權地位,以及對亞太盟邦安全保證的信譽,在在都與中國日益壯大的軍事力量息息相關,此外恐怕還得背負領土爭議應依法而非脅迫來解決的罵名。

平心而論,中國人造島礁的軍事價值有限,但卻是北京推翻以美為首區域秩序的一大籌碼,盼藉此衝破美國從朝鮮半島、日本到菲律賓所設下的封鎖線,更是習近平主政中國後積極彰顯的民族主義的象徵。

南海人造島礁雖是近來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中國其實籌謀醞釀多年,轉捩點是○八年由華爾街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北京當局當時認定,美國已由盛轉衰,中國崛起指日可待。即便美國經濟稍後逐漸復甦,但仍深陷中東危機泥淖,又無力解決自身預算困境,中國自是有恃無恐,威脅其鄰國接受亞太將進入新的權力平衡。但中國做得太過火,不但令鄰國緊張,也坐實美國戰略確實必須「將軸心轉向亞洲」。

布朗認為,在逐漸升高的南海緊張情勢中,華府應審慎為之,切勿得寸進尺,畢竟美國的亞太盟友不願在全面衝突中選邊站;儘管美國總能在衝突中勝出,但面對實力擴張的中國海軍及其飛彈,勢必仍得付出慘痛代價。

專家籲美審慎 勿得寸進尺

至於中國,倘若南海爆發全面軍事衝突,大量石油與原料進口都仰賴這條重要水道的北京當局,也會蒙受重大損失,遑論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國際戰略佈局能否成功,端賴亞太鄰國是否支持。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美艦巡南海「例行性、將持續」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27467

美國軍方數月來一再聲明後,終於以具體行動維護歐巴馬政府主張的南海公海航行自由權,美軍驅逐艦「拉森號」廿七日進入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海渚碧礁周圍十二浬內海域,挑戰中國的主權主張。

中國軍方派出「蘭州號」導彈驅逐艦、「台州號」巡邏艦跟蹤警告拉森號,中國外交部則表達強烈不滿與堅決反對,批評美艦「蓄意挑釁」,損害美中關係和區域和平穩定。

渚碧礁原為礁石,僅在低潮時露出海面,主權國至多可主張離岸五百公尺內的範圍為「安全區」,安全區外的他國機艦依法有權自由行動。美國選擇中國建有機場跑道的渚碧礁展示立場,針對性十分明顯。

根據美國軍方說法,拉森號在偵察機伴隨下,當地時間廿七日上午「通過」渚碧礁的十二浬線,完成巡弋,未生事端。這次行動是「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例行行動」的一部分,「並非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鮑卡斯,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中國外長王毅被問及此事時表示,「我們奉勸美方三思而後行,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無事生非」。

* 日媒:歐習9月晚餐後 白宮「同意南海作戰」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76909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上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歐巴馬刻意在國宴前一天安排私人晚餐,認為這樣推心置腹的談話,或可突破對方心防。然而習近平對南海人造島礁、軍事設施的問題反應冷淡,不歡而散。晚餐後憤怒的歐巴馬立即要身邊的人聯絡太平洋美軍司令哈里斯,「同意南海作戰。」

報導引述外交人士說,美巡航南海對日本是好消息,但若美中擦槍走火,對剛通過安保法案得大範圍協防美國的日本而言,是該謹慎評估兩國發生紛爭的危險性。下月要舉行的中日高峰會是這場巡航的減壓或增壓鍋,端視安倍政府的應變能力。



◆ 新聞眼/南海掀波 劍指北京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76910

聯合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15-10-28

美艦在大陸南沙人工島礁十二浬巡航,大陸輿論除指責美國炫耀武力行為外,有些分析指向美國此舉是「有意激怒北京」,令北京作出強硬回應,在南海問題上陷入兩難。

關於美國在南海的「炫耀武力」,不少人主張強硬反擊,但也有分析指,南海問題十分複雜,強硬反擊可能會「落入美國人的陷阱」。

大陸環球時報社評就指出,目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海上的島礁分為三類,一是島,適合人類居住,有十二浬領海和二百浬專屬經濟區;二是礁,有十二浬領海,沒有專屬經濟區。第三類是低潮高地,潮落才露出水面,潮漲則看不見,沒有十二浬領海。中國大陸目前在南沙控制的島礁都屬於二、三類,陸方在擴建島礁後,變成國際法一個模糊處。此外,大陸一直未宣布在南海的領海基線,導致中美在南海周旋的法律意義出現模糊。

一位不願具名的大陸學者指出,大陸政府未宣布在南沙群島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具體內容和範圍,如何運用國際法闡釋「九段線」的領土主權主張,是一個不小難題。

南海問題涉及複雜的外交、軍事、戰略與國際法問題,特別是與東協國家外交關係的複雜性,而美國此次想「激怒北京」,就是想增加大陸維持南海「戰略模糊」難度。

※ 相關報導:

* 防擦槍走火 我備妥「馳援計畫」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76912

針對南海新情勢,國防部官員昨表示,我方已依據「經常戰備突發狀況」規定,針對可能發生的衝突,完備空中及海上的馳援計畫。



◆ 國防部:陸2020年完備攻台戰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0916-260302

旺報 2015年10月27日 記者張郁琦/台北報導

國防部27日將公布104年《國防報告書》,報告書提到共軍近年來陸續換裝多項主戰裝備,規畫2020年前完備攻台可恃戰力,顯示中共謀台野心未隨兩岸關係改善而有所調整。

據了解,報告書將提到台海軍事策略,中共雖期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台海爭議,但從中共利用發展戰略機遇期,持續加強對台軍事整備,顯示中共謀台野心沒有減弱跡象。

報告稱,共軍近年來陸續換裝兩棲突擊車、遠程多管火箭、主戰艦艇、遠程攻船飛彈、第三代戰機、防空飛彈等主戰裝備,第二砲兵持續對台部署飛彈,並重點提升遠程投射力量,規畫2020年前完備攻台可恃戰力。

且共軍將運用各類型衛星,結合無人偵察機及組建數位化數據鏈路系統,大幅提升早期預警、指揮管制、戰場偵搜、機艦導航、通訊保密和武器精準打擊效能,「現已具備第一島鏈以西海空域全時段監偵能力」。為了因應共軍威脅,我軍將要加速國防轉型,提升聯合作戰效能。

報告提及過去7年來,美國對我軍售總額達183億美元,像是近期AH-64E攻擊直升機、P-3C長程定翼反潛機等高科技武器裝備陸續交運,證明互信基礎穩固。

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26日表示,今年《國防報告書》延續102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的擘畫及102年《國防報告書》論述架構,針對戰略環境、國防政策、兵力整建等要項,呈現國防事務現況,爭取民眾支持。(旺報)

※ 相關報導:

* 軍火情結深眼紅殲20 俄印共研T-50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8000843-260301

軍火買賣,中俄有情結,俄羅斯寧可先進武器賣印度也不給大陸,就怕技術外流,意味中共軍力已不容小覷,甚至常被倚賴技術授權的俄羅斯,反過頭來,要求陸方分享第5代戰機殲-20隱形技術。

早年大陸軍事研發多靠蘇聯支持,即使60年代關係交惡,仍提供全套米格戰鬥機技術,連當時最先進蘇-27戰鬥機,也讓陸方代表團參觀,授權生產,之後,允許中共改良蘇-27成第4代戰機殲-11B系列,兩國「麻吉」程度,在軍事大國中,實屬少見。

印度和大陸一直是俄羅斯兩大軍火客戶,近來大陸自製武器增加,甚至對外輸出,引來俄羅斯戒心。甚至開發第5代T-50戰機,選擇印度出資,自己出技術的合作方式,排除大陸的動機不言可喻。

* 吉林一號商業衛星 發射成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27000994-260301

北京時間10月7日12時13分,大陸航太事業又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開創了大陸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吉林一號」衛星系統採用「星載一體化」的設計方法,由四顆衛星組成,包括一顆主星、兩顆靈巧成像視頻星和一顆靈巧成像驗證星。2006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開始「吉林一號」衛星的研製工作。2014年12月,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採用商業化的運作模式開展「吉林一號」衛星的研製、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fsj 提到...

全球首見 澳洲推雲端護照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79910

聯合晚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2015-10-29

澳洲外長茱莉.畢夏普表示,澳洲公民可能很快就可以使用全球率先推出的雲端護照。

畢夏普28日提到這項不必再使用傳統護照即可出國的計畫時說:「我們認為,這項構想可以推廣到全球各地。」此項構想在坎培拉舉行的一項「駭客馬拉松」集會中提出,也是澳洲外交部「創新交流計畫」的一環。

畢夏普說,在將民眾的個資貯存到雲端之前,安全必須符合標準。

出席前述會議的人士還包括世銀「全球資訊與通信科技開發處」創新長費恩、澳洲國際發展部部長席奧波,以及澳洲外交部政務次長華吉斯等人。

雲端護照可將個人的身分與生物辨識資料上網貯存,以供數位化檢查,使傳統護照變得多餘。坎培拉時報說,這同時意味,澳洲公民遺失護照或護照失竊的可能性將可大幅降低。據統計,澳洲公民2014~15年遺失或失竊的護照為3萬8718本。

澳洲與紐西蘭正在磋商試行這項最新計畫的相關事宜。澳洲外交部說,這項計畫的出發點是,「支援澳洲援助計畫的創新」。該計畫的官網指出:「我們必須改變我們有關國際開發援助的思考方式。我們必須全面創新澳洲的援助計畫。」

這項計畫耗資1億4000萬美元,獲得澳洲政府贊助。澳洲政府於5月啟動計畫,並與紐約市前市長彭博合作。彭博曾經說,這項方案將「挑戰現狀,並以創新解決各種難題」。

澳洲2005年推出電子護照,在植入的晶片中貯存持有者的數位相片、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國籍、護照編號與護照到期日。

雲端護照特色

●個資與生物辨識資料可上網貯存。

●能供海關官員取讀。

●生物辨識資料包括指紋、數位相片、出生日期、護照到期日。

●傳統護照變得多餘,降低護照遺失或失竊的可能性。



◆ 中美比「艦」 拉森號>蘭州+台州艦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78412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8日電 2015-10-29

美國27日派遣「拉森」號(USS Lassen)導彈驅逐艦到南海島礁,中方派「蘭州」、「台州」兩艦尾隨其後,中美關係一度緊張。據悉,雙方艦隻都裝配先進的神盾雷達系統,不過,中方兩艦相加總噸位卻沒有美艦拉森號大。

BBC報導,「拉森」號隸屬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 class)導彈驅逐艦。美國形容這級別的導彈驅逐艦是「史上最大、最強」的驅逐艦之一。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第一艘船艦在1991年下水首航,現時是美軍唯一活躍的導彈驅逐艦界別。

「拉森」號是美國第七艦隊的主力戰艦,排水量9200噸,是美國伯克級神盾驅逐艦中的第32艘。

與之前美軍導彈驅逐艦不同的是,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全艘以鋼製造。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每艘長155米,是美軍史上建造最長的驅逐艦之一。「拉森」號造價達8億美元,上面搭載有SH-60R直升機,備有掃雷能力及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拉森號」的硬件作了升級,包括直升機機庫及6.1宙斯盾戰鬥系統。艦載垂直發射系統的發射管數目從90提升至96,及使用北約的進化型海麻雀導彈。

另外,據報導,「蘭州」號是中國052C級導彈驅逐艦,也是中國海軍第一艘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及垂直發射系統的導彈驅逐艦,被稱為「中華神盾艦」,排水量6000多噸。

香港有線新聞報導,「蘭州」號在海戰的功能與美國神盾艦相近,同樣可搜索、追蹤、攻擊大量目標,有海紅旗 9 防空導彈、鷹擊 62 反艦導彈,還有反潛直升機等武器,分擔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上月曾到馬來西亞參與聯合軍演。

同行的「台州」號則為一艘舊艦翻新的巡邏艦,原名為寧波號,早於1982年服役,改裝後由東海艦隊調往南海艦隊,屬 053H1 級,排水標準量1565噸,加裝了較先進的電子和作戰裝備,包括SJD5型聲納,其電子零件由真空管改成半導體。

香港蘋果日報指出,「蘭州」號是中國自產「神盾級」驅逐艦,入役已10年,「台州」號入役更超過30年;兩艦相加總噸位還沒有美艦「拉森」號大。

※ 相關報導:

* 國台辦新發言人:炒作陸侵台戰力 有違互信
http://udn.com/news/story/6656/1279328

我國防部發布二○一五年軍力報告書,稱大陸二○二○年前具備攻台的能力;國台辦新任發言人安峰山昨表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勢下,炒作所謂大陸對台軍事威脅或者大陸軍力問題,既不符合事實,也有違兩岸的政治互信。



◆ 尼泊爾 選出首位女總統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7710

自由 2015-10-29

尼泊爾國會廿八日選出執政的共產黨副主席碧雅.班達里(Bidhya Devi Bhandari)出任該國首位女總統。五十四歲的前國防部長班達里以三二七票比二一四票,擊敗尼泊爾國大黨(Nepali Congress)候選人古隆(Kul Bahadur Gurung)。班達里在學生時代便開始從政,在尼泊爾男性當家的文化中,不斷倡導女性當政,要求修憲規定總統或副總統其中一人必須為女性。尼泊爾廢除二四○年的君主制度後,上月正式通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憲法,規定全國三分之一的議員必須為女性,所有政府委員會裡也必須有女性參與。除班達里外,尼泊爾國會上週也選出首位女性議長。尼泊爾總統為虛位元首,實權由總理掌握。(路透)

fsj 提到...

不再稱島礁領海 北京促華府對話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80308

世界日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29日電 2015-10-30

美艦接近中國南沙島礁鄰近海域,引起北京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8日再度表示,美國軍艦擅自進入有關島礁附近海域,是對中國嚴重的政治挑釁。但他也指出,中方一直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這需要美方相向而行。不過與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將美濟礁周邊海域稱為領海不同,陸慷28日不再稱人造島礁12浬為領海。

美艦進入南沙島礁鄰近海域,中美在南海的較量進入白熱化,南海緊張程度也升溫。由於美方表示將繼續在南海巡航,同時呼籲盟國加入,中方除外交抗議等途徑,將採取何種行動反制或回擊美方,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在中國外交部2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陸慷被問及美艦進入南沙島礁附近海域,中方是否還堅持對話解決雙方分歧時回應,中方一直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同其他國家、包括與美國之間的分歧。他同時強調,美方行為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和中國相關的國內法。

儘管陸慷將美國海軍的行為批為「蓄意挑釁,稱為「非法進入」中國島礁的「臨近海域」,但他不再高調將此臨近海域稱為「領海」。這與10月9日中國外交部另一位發言人華春瑩對此事的表態有所不同。

當時華春瑩回應有關美國軍艦即將駛入中國南海海域的報導,將這一可能的行為指為「侵犯中國在南沙群島的領海和領空」。她說,「中方一向尊重和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在南海和世界各地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但絕不允許任何國家以『維護航行和飛越自由』為名侵犯中國在南沙群島的領海和領空,我們敦促有關方面不得採取任何挑釁性言行」。

據香港「鳳凰網」刊發中國籍海洋法專家劉楠來的文章指出,根據中國已經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很難說美軍艦「入侵中國領海」。

※ 相關報導:

* 美艦南海博弈 震懾「中國夢」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80304

美國27日派遣軍艦在南中國海人工島礁12海里內海域巡邏,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對中國在南海所做的主權宣示的最大挑戰。但白宮認為,這是美國方面最不具挑釁性的一個選擇。

「華爾街日報」28日引述分析人士說,歐巴馬總統拍板選擇在27日中共召開18屆五中全會期間巡航南海,旨在強調決心和起到震懾作用。如果巡航繼下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必然面臨中國公眾和中共黨內要求他採取更堅決的行動,因為這正是他倡導的「中國夢」的核心。

報導說,對北京來說,美艦到南海巡航尤具挑釁性,這將使得習近平的政治立場受到在五中全會出席會議的代表的考驗。

....另一個原因是為了緩和同盟國和友邦的不安。11月上旬將召開中日韓首腦會談和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等會議。已表明向南海派遣艦船卻遲遲不採取行動,很可能使得歐巴馬的國際信用遭到懷疑。

* 南沙填海造陸 中國否認是人造島嶼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82919

針對外媒以「人造島嶼」稱呼中國填海造陸的南沙島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9日在記者會上當即表示:「我要糾正你的錯誤說法」,並指不存在「人造島嶼」的問題。

* 陸潛艦布局南海 建核打擊陣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30001879-260301

美國拉森號神盾驅逐艦於27日公開巡航中國大陸南海島礁12海里範圍,引起各方關注。但在看不見的水面之下,中美潛艦在南海反潛、獵潛的暗戰則更為激烈,大陸正欲將南海變成戰略核潛艦發射洲際飛彈的基地,美國則加大反潛巡邏力度,追蹤解放軍潛艦的一切動態。

新浪軍事報導,南海其實是解放軍戰略核潛艦進行第二次核打擊的預備發射陣地,南海的東門礁和赤瓜礁扼守位於海南三亞核動力潛艦基地的出海通道,向南就是一條深不見底的大海槽,方便潛艦藏匿,大陸加強赤瓜礁的軍事化建設,就是為未來水下暗戰進行布局。

....美軍計畫未來將部署60%以上的潛艦在亞太地區,單以美國打算建造的30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艦計算,就將有18艘部署在亞太地區。代表美軍潛艦在亞太區(主要是南海)平時就可以有6艘巡邏,這型潛艦安靜性好、探測能力強,非常適合在中國核潛艦基地附近偵察與預伏。

* 美砸千億美元 建隱形長程轟炸機隊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80305

美國空軍即將組建下一代的超級隱形長程轟炸機隊,把美國空防武力推向另一高峰,領先全球。美國國防部宣布,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贏得美國國防部的一項1000億美元軍火訂單,將為美國空軍提供第一支隱形長程打擊轟炸機(Long Range Strike Bomber)編隊。不過也有分析指出,目前緊絀的預算讓這項計畫蒙上陰影。

....美軍現役轟炸機隊機正在逐漸老化,B1已用多年,不能再進行核彈任務,皇牌B52轟炸機服役年限已超過預期,即使是最新的B2轟炸機服役年限已超過20年。



◆ 17國會談終結敘利亞內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31000386-260108

中國時報 2015年10月31日 張嘉浩/綜合報導

左右中東戰亂國敘利亞未來的列強,30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會談,試圖就終結敘利亞內戰的過渡政治安排,尤其是敘國總統巴夏.阿薩德下台時程,縮小各方歧見。

伊朗應美之邀參與

此番敘利亞問題外長級多邊會談有17國參加,但要角不外乎俄羅斯、伊朗、美國、沙烏地阿拉伯與土耳其,巴夏政府與叛軍代表則遭排除在外。

這也是敘國內戰兩造背後的「大哥們」首度同席商議。而伊朗係應美國之邀,首次參與化解敘利亞危機的國際談判。2012年和2014年舉行的敘利亞問題日內瓦會談,伊朗因美、沙烏地等國反對而缺席,談判以失敗收場。

內戰已死逾25萬人

敘利亞內戰自2011年3月爆發後,迄已造成逾25萬人喪生、1100萬人流離失所,盤據東北的遜尼派恐怖聖戰組織「伊斯蘭國」(IS)趁機坐大,敘國難民出走如潮,令北鄰土耳其難以招架,也波及歐盟中、南疆成員國。俄羅斯與中東什葉派霸主伊朗基於歷史因素、戰略利益考量,向來支持巴夏的什葉派政權,美國、土耳其與中東遜尼派龍頭沙烏地阿拉伯(跟伊朗敵對)則力挺居敘國人口多數的各路「溫和派」遜尼叛軍,執意推翻巴夏。

伊朗近年對巴夏政權的財經與軍事挹注達數十億美元,也派遣精銳部隊與敘軍並肩作戰,折損多位將領。俄羅斯則長年提供巴夏軍備,上月底更對敘境IS與叛軍展開空襲,干預敘國內戰。而巴夏政府軍由俄伊助臂,最近反守為攻,叛軍節節敗退。俄方遂趁勢重提由巴夏參與的敘國「過渡政治進程」,長期解決敘境宗派與族裔血腥紛爭。伊朗也提出敘國過渡至和平的4個程序綱領:朝野停火、組成全國團結政府、修改憲法與舉辦大選,並暗示選前6個月巴夏應留任。

聚焦巴夏下台時程

維也納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談即聚焦於巴夏何時下台,但由於敘境戰火仍熾,共識難達。觀察家甚至認為,首談若無哪方憤然離席,就算成功。巴夏去年動手腳蟬連總統,任期至2021年屆滿。

美國國務卿凱瑞29日已與俄、伊、沙烏地、土耳其外長先行晤談,互相摸底。

會前,沙方堅持,巴夏須在敘國選舉新政府前的「特定時程內」去職;土方稱,巴夏下台前可當個象徵性質的總統6個月。

伊朗外長則拿翹說,與會其他國家已瞭解到,若無伊朗參與,各方殆無法就化解敘利亞衝突獲致「合理解決方案」。(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北韓明年全面開啟金正恩時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31000390-260108

北韓官方媒體報導,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30日決定於明年5月召開勞動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將是金正恩執政以來勞動黨首次召開全代會,也是1980年勞動黨六大以後,北韓時隔36年再度召開勞動黨全國代表大會。

fsj 提到...

羅比尼專欄/民粹政黨興起 歐盟陷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85314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 2015-11-01

最近保守派法律正義黨(PiS)在波蘭勝選,確定歐洲一股最新趨勢:在民粹右翼集權派的領導下,反自由的國族資本主義正在崛起。在俄羅斯是普亭經濟學,在匈牙利是奧班經濟學,在土耳其是厄多岡經濟學,還有義大利死灰復燃的貝魯斯柯尼經濟學。毫無疑問,不久就會看到波蘭的卡欽斯基經濟學。

這些變體,都有同樣不協調的主題:民族主義領導人都在經濟不景氣陷於慢性而長期停滯時上台,先藉管制媒體(特別是電視)、限縮政治自由,然後開始反對歐盟或其他跨國治理的機構。

他們也會反對自由貿易、全球化、移民及外國直接投資,偏袒國內勞工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以及與當權者關係密切的民間財團。其中不乏極端本土種族主義政黨支持這種政府的例子,表現更多集權主義和反民主的傾向。

這股勢力尚未席捲歐洲全境,但在各地漸受支持。這些政黨大部分在社會政策偏於保守,但在經濟政策上反市場,也擔心自由資本主義和全球化會破壞國家認同和主權。這與左翼民粹政黨有相通之處,像是希臘左派聯盟(Syriza)、西班牙「我們可以」(Podemos)黨,及義大利的五星運動黨。事實上,正如多數極端左派支持者1930年代反而轉向支持右派的威權政黨,當今民粹政黨的經濟思想似乎也在多方面殊途同歸。

若經濟不景氣陷於沉痾,就業和薪資又無法立即增長,民粹政黨恐怕會在更多歐洲國家掌權。

更慘的是,歐元區可能再次面臨風險。一旦希臘退出,終會導致一連串骨牌效應,導致歐元區瓦解。或者一旦英國退出歐盟,也可能引發歐盟走向分家之路。

反自由主義浪潮興起,反令阻止歐元區和歐盟解體成為更加迫切的困境。要確保這點,需要總體和結構經濟政策,以提升總合需求、創造就業、帶動經濟成長、降低所得和財富不均、為青年提供經濟機會,也要能兼融、而非排擠難民和經濟移民。唯有果斷的政策,方能阻止歐洲淪落長期停滯和民族民粹化。過去五年所表現的卻步不前,只會增加風險。

若現在還不能決心行動,終將導致歐盟的失敗,反烏托邦民族主義政權的崛起。這些政權的輪廓可在喬治.歐威爾的《1984》乃至於韋勒貝克最新小說《屈服》(Submission)等文學作品找到。盼望這景象只存留於印刷品中。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 相關報導:

* 中日韓峰會暫擱恩仇 全面恢復合作
http://udn.com/news/story/7898/1287000

睽違三年半後,中日韓三方峰會昨天在南韓首爾舉行。三國領袖於會中暫時擱置歷史恩仇,通過會談成果宣言,同意全面恢復合作,共同致力於區域貿易與安全,還承諾邁向更大的經濟整合,儘快讓十六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及中日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拍板定案。三國同時同意恢復定期召開峰會,敲定明年在日本舉行。

* 終結敘內戰 宿敵同桌談
http://udn.com/news/story/8539/1284806

在敘利亞內戰中分別支持敘利亞政府與反抗軍的所有大國,30日首次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開會,討論消除內戰的政治方案。雖然尚未有共識,但美國國務卿柯瑞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會後表示,他們一致同意敘利亞須擺脫內戰,成為統一的世俗化國家,且國家體制必須保持完整。



◆ 口誤開放柏林圍牆 夏波夫斯基辭世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87025

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5-11-02

德國媒體報導,前東德共產黨政治局委員夏波夫斯基(Guenter Schabowski)一日在安養院離世,享年八十六歲。夏波夫斯基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口誤宣布開放柏林圍牆,改寫德國甚至全球歷史。

夏波夫斯基的遺孀艾麗娜透過德通社宣布丈夫離世消息。

夏波夫斯基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晚間出席一場實況轉播的記者會時說:「我們今天決定,每位東德公民都能穿過檢查哨離境」。東德當時禁止大部分的國民離開國境。在場記者聞訊追問新法何時生效;夏波夫斯基結結巴巴的回答:「據我所知是即刻生效,不會延遲。」他快速翻閱眼前的講稿文件,卻找不到相關佐證資訊。

後來才發現,這項聲明應該在當年十一月十日清晨四點宣布,正確內容是:「東德民眾可以透過適當機構申請出境簽證」。夏波夫斯基不僅說漏嘴,還記錯內容。

夏波夫斯基一時口誤在東德政壇投下震撼彈,東柏林民眾的反應也非常迅速,成千上萬市民聚集在兩德邊界,要求穿越柏林圍牆到西柏林。武裝衛兵和憤怒群眾僵持不下,最後邊界衛兵逕自決定放行。

柏林圍牆開放後,東德共產黨迅速垮台,民主選舉隨後舉行,東西德一九九○年十月統一。

兩德統一後,一九九七年夏波夫斯基被判定是下令射殺翻越圍牆東德人的官員之一,被判刑三年,坐牢一年後獲特赦。夏波夫斯基為「道德缺失」感到自責,並表示願意承擔責任。



◆ 太平島領土權 學者:台灣須爭取發言權
http://udn.com/news/story/8922/1287686

聯合晚報 記者徐偉真╱台北報導 2015-11-02

針對中國大陸和菲律賓的南海仲裁案管轄權判決,外交部上周表示,因為仲裁法庭從未徵求中華民國意見,中華民國政府對相關判斷不承認,也不接受,外交部今天上午說,外交部對仲裁案立場不變。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介正說,外交部發聲明沒問題,但如果能更強硬表達政府對於菲律賓不滿,或是加入抗議會更有效。外交部面臨美國壓力,講多也不好,這件事情台灣抗議聲音越大,北京越好處理,外交部必須拿捏兩邊,華盛頓和北京在這個議題上,至少給台灣下了兩年指導棋,外交部有為難之處,這個問題已經到必須要處理的地步。

黃介正說,這是法律戰,美國用現行國際法挑戰中國大陸,菲律賓用前內政部長余政憲在中洲礁插國旗的照片,聲稱那是太平島,但事實是掩蓋不了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台灣必須爭取發言權,因為台灣也是聲索方,本案涉及主權,無論台灣是不是聯合國會員,國際社會相關研究都有列入我們是聲索方,要極力爭取發言權。

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王冠雄說,菲律賓提出錯誤照片作證據,目的是要降低太平島成為島嶼的法律權利。太平島和菲律賓的巴拉望島,距離約200海里,菲律賓可以從巴拉望島畫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但若太平島被承認是島,經濟區會重疊,所以菲律賓一定要把太平島打成不是島。仲裁庭聲明沒有提到太平島不是島,這個說法是菲律賓的論述,也不在要求仲裁的15點當中。

※ 相關報導:

* 太平島降格岩礁 我不承認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85463

國際仲裁法庭廿九日針對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南海仲裁案,判定仲裁法庭具管轄權,由菲律賓所提仲裁案,將我國領土太平島降格為「岩礁」,否認台灣對太平島領土權,外交部昨天發布聲明,強調未來將不承認國際仲裁法庭仲裁結果。

外交部表示,太平島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島嶼要件,絕非岩礁,任何國家企圖對此加以否定之主張,均無法減損太平島之島嶼地位及其享有之海洋權利。

* 冷眼集/不敢表態 怎守住太平島
http://udn.com/news/story/8922/1287681

南海主權問題,事涉國家尊嚴,但是政府屈從於壓力,不敢強力主張,卻連菲律賓無理訴求,政府僅僅用不承認、不接受回應,國際社會一旦接受太平島為岩礁的荒謬論調,我們所受影響的,不只是太平島的法理地位,甚至連領海主張都不能擁有,政府迴避表達立場,不承認、不接受,可比擬清朝葉名琛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政府不積極主張,又要如何維護國家利益?

....明明就是個島,怎能跟中洲礁混為一談,政府若僅僅只是對國際仲裁結果,不接受,不承認,豈非自失立場。美國對於南海著眼於區域安定,又要制壓北京的擴張,所採取的許多作法與姿態,與中華民國對南海U形線的主張,顯然是相矛盾的。

* 中國學者籲亮王牌:宣布南沙領海基線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85874

美國軍艦27日巡南海,並表示未來還會派遣航母到爭議島礁巡航,令中國國內民族主義者群情高漲。一向反映強硬派觀點的北京「環球時報」31日刊登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的文章,呼籲北京當局盡快打出王牌,適時宣布南沙群島領海基線。

文章呼籲當局,加速島礁建設速度,優先考慮必要的軍事自衛功能設施;適時宣布南沙群島領海基線;考慮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fsj 提到...

兩岸分治66年 領導人將首次會面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1669

聯合報 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 2015-11-04

馬英九總統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馬習會」七日在新加坡登場,這是兩岸分治六十六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正式會面。

其實,馬總統早在前年就指派時任陸委會主委的王郁琦負責推動促成「馬習會」;從去年上半年,緊鑼密鼓的「王張會」為「馬習會」鋪排,但遇到服貿受阻等一連串國內情勢變化,致使「馬習會」的規劃一度中斷。

自二○一三年十月印尼APEC峰會,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見面後,雙方互稱「主委」和「主任」,兩岸就開始推動「馬習會」的營造氣氛。

馬總統曾表示,願意參加二○一四年底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馬總統也說,「沒有將馬習會排除」,並表示「需要創造條件」。據陸委會的規劃,雖然馬英九當時以總統兼任黨主席,但馬不論出席何種場合都是總統的身分,排除以政黨領導人身分見面,陸委會也認為兩岸在APEC見面是適當的場合。

從二○一四年上半年,王郁琦二月展開大陸行舉行「王張首會」,四月中旬張志軍來台舉行「王張二會」,之後有海基海協兩會高層會談,如同交響樂前奏,一層又一層鋪排氣氛、醞釀情緒,就是要為「馬習會」在APEC推向最高潮。

不過,大陸國台辦一再重申,台灣方面參加APEC峰會的問題,應根據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藉助國際會議的場合。」直到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拋出,大陸對兩岸領導人會面一直持積極開放態度,「馬習會」的地點由兩岸自己商量,想像空間很大,包括可在像當年辜汪會談般的第三地。

※ 相關報導:

* 馬習會周六星國登場 互稱領導人、不會簽協議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1661

總統府昨天深夜證實,馬英九總統七日(周六)上午將啟程前往新加坡,與在新加坡進行國是訪問的中共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會面,雙方將就鞏固和平、維持現狀等交換意見,且不會簽任何協議或發表任何共同聲明。

* 直言集/馬習會非馬歷史定位 而是兩岸重要定錨
http://udn.com/news/story/8940/1291663

....九二共識在香港提出,這次「馬習會」,兩岸領導人高度默契下,共同「回到九二共識」後兩岸官方首次接觸地點新加坡,兩岸領導人將以平等、尊嚴的方式會談,在台灣國際處境如此艱困的情況下,這將是兩岸建立嶄新關係的新契機,因此無論朝野都應該全力相挺促成,沒有唱衰台灣的理由。

馬總統曾說,兩岸領導人應該會面,應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概念穩定下來,成為一個「超穩定架構」,這對台灣、大陸都是好的。

....「馬習會」若能確認兩岸「同時」回歸到「九二共識」的共識,將可為兩岸未來和平發展奠定更穩定的基礎架構,這已經不是馬總統的「歷史定位」,而是攸關兩岸未來發展的重要定錨。

* 南海爭議 美高度關切施壓要求我勿妄動
http://udn.com/news/story/8922/1289826

南海太平島基礎交通建設將完工,馬英九總統是否到太平島主持啟用儀式,承受美方高度關切與壓力;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梅健華多次會見我國安高層,傳達美方要求我國在南海議題不得妄動。

「我們循例不評論外交事務的討論。」AIT發言人游詩雅上午表示,美國對台灣或其他南海主權爭端各方針對海洋地物所進行的主權聲索,不採取任何立場。

* 防空系統落後 陸捧錢等俄S-400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4000938-260301

與美俄兩強的防空飛彈系統相比,大陸解放軍仍落後許多。美媒指出,雖然中國正在許多軍工領域取得迅速發展,未來應該能夠減少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但中國在防空系統領域仍然落後,正在排隊購買俄羅斯的新型S-400防空飛彈系統。

美國《國防新聞》近日報導,隨著去年美歐對俄實施一系列制裁,使得俄羅斯國防工業被西方市場拒之門外,莫斯科一直加強努力,擴大在亞洲市場的份額。

俄羅斯出口的武器已在亞洲地區占據牢固地位。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初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俄羅斯出口的武器中有60%以上流向亞太地區,尤其是印度和中國,占據了這些訂單中的很大一部分。

* 「借雞生蛋」 中在美廣建隱蔽電台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90644

華盛頓當地一家「WCRW」電台近日不斷播放親中國立場的內容,這家雙語廣播電台信號範圍遍及華府地區,被指獲有中資色彩的G&E公司支持,這間位在加州的華人公司目前正遭美國調查。路透指,不只美國,中國正在全球建設隱蔽電台網路。

路透進行長時間調查的2日獨家報導指,這個隱蔽的電台網在十幾個美國城市廣播,包括華府、費城、波士頓、休士頓和舊金山。這一招「借雞生蛋」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據了解,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與司法部正展開調查。

這所加州公司屬於上海出生的歸化美國公民蘇彥韜(James Su)所有,他的公司「美國環球東方廣播電視台」(G&E)的60%所有權,由中國國營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一間子公司持有。

根據美國法令,FCC禁止外國政府或其代表持有美國廣播電台的執照。外國人、政府和公司,可在電台直接持有最多20%的所有權,在電台的美國母公司,則最多可持有25%的所有權。

G&E並不擁有任何美國電台,而是租用兩個5萬瓦電台:華府的WCRW,一年租金超過72萬元,以及費城的WNWR,一年租金超過60萬元。



◆ 新聞眼/指導思想 習近平理論藍本成型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291643

聯合報 香港特派員李春 2015-11-04

中國的五年規劃,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昨天新華社公布的中共中央建議稿,則是為規劃提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重大舉措」。但這次的建議稿,不僅新增了「闡明戰略意圖」,更是一份政治文件,也是未來中共新的政治指導思想,或說是未來習近平理論藍本。

回顧過去卅多年的中國政治,會發現從鄧小平開始,每一代中共領導人都急於在任內為自己確定在中共黨史和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因此有了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

過去鄧江胡之理論、思想和觀點,都是藉修改中共黨章機會敲定,習近平這次選擇制訂國家發展五年規劃時機,則以國家治理的新理念推出。

這份建議對「十三五」規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民生內容,一方面是中國要面對重大變局,必須回到「以民為本」、「民本經濟」的軌道上去。

另一個層面的意義,是中共推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未來習思想的藍本,將成為事關中國發展全局的思想變革,既要獲得民眾支持,就不能不回應諸多的民生訴求。中共這次敢於在「普遍二孩」的計畫生育、在延宕多年的戶籍改革等方面鬆口,就是對重大民生議題的回應。

思想理論要改朝換代,最大的障礙還是在中共黨內,要統一思想。由此即知處置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一干人等的必須性 ,而之前才公布的最嚴格黨章不得「妄議中央」,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紀律。

在這五中全會上,習近平以較大篇幅講到中共黨的治理新要求,被稱習治黨「新三點」,即「要對黨絕對忠誠、要落實管黨治黨責任、要守住紀律底線」。中共中央方面,已決定把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對中共高級幹部提出的「四點要求」,與這次提出的「新三點」合體,組成中共黨建「七條要求」。

習近平的「老四點」,主要內容是「自覺做堅定理想信念的表率、自覺做認真學習實踐的表率、自覺做堅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自覺做弘揚優良作風的表率」,一度被稱是「四個自覺」。中共五中與會者中更傳出,這次中共領導層決定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所有黨員幹部都要受「七條要求」的約束。以「習七條」來「修復政治生態」,已被定為重要的政治任務。

※ 相關報導:

* 神曲「十三五之歌」 習明澤操刀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87808

中共18屆五中全會召開的第二天(10月27日),一段名為「十三五之歌」英語短片在網上悄然流傳,該片用搖滾加動漫方式,為五中全會正在審議的「十三五」規畫作解讀宣傳。據悉該「神曲」,幕後執導者正是「中國第一千金」習明澤。

* 新刑法正式實施 貪官恐把牢底坐穿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87797

中國在今年8月底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簡稱為「刑九」)於1日起正式實施,醫鬧、襲警、替考、虐童等一系列曾引發輿論關注的違法行為,被正式納入中國刑法制裁的範疇。其中對於貪腐的條款備受關注,根據新法,貪官或將把牢底坐穿。

據中青網報導,刑九對重特大貪污賄賂犯罪人新增了可以終身監禁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後,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fsj 提到...

朴槿惠不設宴款待 安倍上街打野食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9386

自由 2015-11-04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南韓總統朴槿惠二日在首爾青瓦台舉行了兩人上任以來首次正式雙邊會談,象徵兩國關係「破冰」,不過,南韓接待中日兩國元首的規格相當懸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享受國賓級待遇,安倍則連午宴及會後共同記者會均被省略,日媒報導,安朴會後安倍索性率日本駐韓大使一行人到首爾市大啖烤肉。

這次由南韓擔任東道國的日中韓三國峰會於十一月一日舉行,朴槿惠於十月卅一日與李克強舉行雙邊會談,並以國宴款待。安倍於一日中午抵韓,下午召開三國峰會,傍晚與李克強進行會談後共同參加朴槿惠主辦的晚宴,二日上午與朴舉行會談。

韓提解決慰安婦問題換取午宴

日媒報導,安倍原本預定於一日當天往返,後來在日韓協調雙邊會談的議程時應韓方要求加碼一天,但他受到的待遇卻遠不如李克強。

產經新聞報導,韓方在協調議程時曾提出「交換條件」,希望以朴槿惠的午宴換取安倍承諾在今年內解決慰安婦問題,報導指出,這項提議讓安倍周遭人士哭笑不得,「不可能為了一頓午餐而損及國益」,日方拒絕這項提議。

朴槿惠曾在十月間接受日本每日新聞專訪時表示,日韓在慰安婦問題上的談判已接近尾聲,她希望在今年內獲得解決。但日方向來主張相關法律問題早在一九六五年日韓簽訂請求權協定時已獲解決,不可能接受南韓民間團體提出的「正式道歉、由國家做出賠償、處罰責任人」等要求。所以日韓峰會雖然達成「早日解決」的共識,但卻未訂下明確的期限。

沒有會後共同記者會和午餐會,早在安倍的預期,產經報導,安倍二日返國後在電視上透露,峰會結束後,朴槿惠曾詢問他接下來的行程,安倍表示,「難得來一趟,打算到外面去吃烤肉」,結果朴槿惠對於安倍要到外面用餐露出了驚訝的表情說「是嗎?你還真喜歡吃烤肉耶。」

讀賣新聞也報導指出,安倍後來與日本駐韓大使等一行人去了首爾市內的一家烤肉店。店家表示,一行人點了韓國牛的霜降牛里肌、牛五花,用餐時間約一小時四十五分鐘,而且把牛五花吃得精光。



◆ 土耳其選舉 執政黨意外大勝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89149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綜合報導 2015-11-03

長期執政的土耳其正義發展黨在一日的國會選舉中意外獲得大勝,重新掌握國會的多數優勢,讓積極想要擴權的總統厄多岡有機會遂其所願。厄多岡創立的發展黨得票率達百分之四十九點四,在五百五十席的國會中贏得三百一十六席,可以獨力組成政府。土耳其股市大漲超過百分之五,貨幣里拉對美元升值百分之四,達到一美元兌換二點八里拉。

志得意滿的總理達夫托葛魯告訴歡欣的支持者說:「今天是勝利的日子。」他呼籲民眾團結,表示「今天只有贏家,沒有輸家,我們要和每位國民重建新的土耳其」。

經常批評土耳其政府打壓人權、限縮自由的歐盟一改往日說法回應道,這場選舉顯示「土耳其人民對民主程序的強烈承諾」。德國也對土耳其大選和平進行表示歡迎,並對發展黨大勝表達尊重。

土耳其一直想加入歐盟,但入盟談判停滯不前,主因就是歐盟對土耳其的人權狀況有意見,就在上周,歐盟還對土耳其政府鎮壓反厄多岡的媒體表達關切,並敦促土耳其在大選投票日前尊重新聞自由。不過現在歐盟難民問題日益嚴重,歐盟需要土耳其幫忙,不要讓太多難民從土耳其搭船到希臘。

一日的大選結果讓許多民調專家跌破眼鏡,因為在六月大選中,發展黨只贏得百分之四十點九的選票,自二○○二年來首度無法單獨執政,厄多岡拒絕承認失敗,宣布重選。

反對派指出,厄多岡控制媒體,塑造發展黨能帶來安定的形象,並對庫德族叛軍發動新一波血腥攻勢,讓許多渴望安定的選民把票投給發展黨。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土耳其政治專家娜塔利.馬汀說,勝選讓厄多岡更容易推動修憲,將內閣制改為總統制,進而鞏固自己的權力。英國研究機構「資本經濟」資深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傑克森則認為,國會五百五十席中要有三百六十七席議員支持才會修憲成功,或者要有三百卅席支持才能將修憲案交付公投,發展黨要達到這兩個修憲門檻並不容易。



◆ 梅克爾,給了極右派崛起機會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91470

經濟日報 編譯 林昀嫻 2015-11-04

德國今年將接收上百萬中東難民,不僅造成公眾日益焦慮,也引發總理梅克爾領導聯合政府內部的不滿,甚至有傳言指出梅克爾可能在2017年國會大選前下台,因此縱使幾個月前盛傳梅克爾尋求第四度連任的消息,如今看來也難以成真。

問題在於,梅克爾領導的政府顯然已失去對難民情勢的掌控。官員先前為梅克爾的「我們可以辦到」宣言公開背書,這股支持底下卻有眾多隱憂:成本日益攀升、社會服務日漸老舊、梅克爾的民調支持率下滑和極右派暴力崛起。

德國社會顯然已遭受紛擾,因此認為難民能帶來正面經濟與人口效應的主張正失去魅力,民眾轉而擔心,德國在接收眾多的新移民後,會造成長期的社會和政治影響。要快速扭轉情勢的唯一辦法,便是仿效匈牙利建造邊界圍籬的作法,部分德國保守派人士已呼籲德國採取類似措施。但梅克爾不太可能選擇這種作法,因這可能終結人們能在歐盟內部自由移動原則,並將難民困在巴爾幹半島、掀起當地動盪。

fsj 提到...

新聞眼/習近平 志在譜寫兩岸交響曲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7373

聯合晚報 記者黃國樑/特稿 2015-11-06

習近平是一個經常被人猜錯的中共領導者,他保持著某種奇異的冷靜,讓敵人低估,最後卻將形勢扳成了向他傾斜的局面,他只輕輕一收,成果盡入囊中。譬如與日本的釣魚台的鬥爭中,一開始彷彿逆境,最後卻讓日本如鯁在喉,進退兩難。

猶如兩人之間的拉繩遊戲,收放之間,稍一不慎即踉蹌而跌。對於不同的事務,習近平採取迥異的策略,反腐他將貪官幾乎一概擒下,令計劃、周永康、徐才厚、谷俊山不能例外,但對付美國的東亞再平衡,他並不正面對付,繞到大西洋的東岸,將隱忍美國快一世紀的英國拎來,結成盟友。

以此而觀,「馬習會」豈只是扶國民黨一把?若無意外,明年是蔡英文上台掐指可知,習近平何以去年不見馬,今年倒要風塵僕僕趕到新加坡去?除了告訴台灣選民,馬英九這條路是北京所認同並背書之外,習近平想在此先立一塊素碑,七、八年後,這碑還要填上中國新添的光采。

這顯然是向著整個島嶼的政治敘事的開始,過去,隔著遙遠的海峽北方,北京的任何話語激不起漣漪,反成一次次被消遣的對象;現在,習近平更加地迫近了,在台灣民眾的心頭放上他的一點重量。從此,他在北京、在西方、在任何角落,其一舉一動都將增潤更多的意涵在台灣人民的腦裡:中國不再只在遠方,不再隔著彎彎的海峽,而在你我的視線之內。

習近平清楚,他任期結束時,中國將追上並且超越美國;若是蔡英文選擇與他纏鬥對抗,中國的經濟厚禮將不會分潤給台灣,凋落將是台灣的新常態;但若蔡英文與之相和,那麼大陸豈會薄待這個小島?

中國已然愈發碩大,它的社會脫去單調,愈呈多元,創新而繽紛,習近平要削掉台灣那顆冷戰的腦袋,想告訴台灣,二十世紀傳說的神魔兩分的世界,並不是真的,否則,魔的世界怎能躍升為第一大經濟體,又怎能擊敗完美的美國?

習近平並不是來簽統一協議的,而是要建造一個新的圖像,把新中國寫進台灣的眼簾;馬習會只是一個序奏,習近平可能以他有些厚實的嗓音宣告,未來幾年,將是繁華的交響曲。

※ 相關報導:

* 馬:是考慮兩岸未來 駁歷史定位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6000926-260301

....針對外界批評馬總統舉辦馬習會,只為個人歷史定位,馬總統指出,此次會面對台灣、大陸和世界都是正面的事,之所以決定舉辦,不是為下次選舉,而是為下一代的幸福;他強調,「考慮的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考慮的是中華民國、兩岸關係的未來。」

* 時論-和平發展的制度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5000445-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05日 蘇進強

....可以確定的是,馬習會的儀式性意義,必然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建立劃時代的指標,但這是兩岸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不是馬英九個人的歷史定位,更不是國民黨選情的萬靈丹。而大陸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政權輪替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因此,過去大剌剌以軍力恫嚇影響選情的手法將不復見,馬習會當然也不是以此為目的,而深化以「九二共識」為利基的兩岸和平發展,建構兩岸領導人制度化會談機制,乃至藉此穩定南海局勢,都是顯而易見的。

* 陸學者:領導人會面若常態化 必須設直達天聽窗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6000434-260102

大陸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表示,能不能有一個更高層次的交流窗口,完全取決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政治決心,特別是在逼近台灣大選的時刻。

* 民進黨5大聲明 促對等尊嚴公開透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5000374-260102

....民進黨昨對馬習會發表5點聲明:1.兩岸間的交往互動,須符合尊嚴對等、公開透明、民主監督原則;2.兩岸議題不應做選舉操作;3.馬總統曾說,馬習會須在「國家需要、人民支持、國會監督的情況」下進行,但馬是臨出發前才用突襲方式告知國人,再次凸顯馬政府「黑箱作業」慣性,人民難接受;4.馬倉卒、黑箱地安排會面,我們要求,他須向國人交代,會面性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非得如此急迫?與中方洽談過程為何?會談形式與安排是什麼?馬將要說什麼、做什麼?最後,民進黨要求,身為現任元首,馬相關安排與言行,必須公開、透明,絕不能矮化主權、傷害國格與民主自由的價值,不能讓國際社會形成錯誤認知,更不能做出任何政治承諾或簽署任何形式的文件。

* 蔡:三原則下 不排除蔡習會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30077

馬英九總統即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在澎湖表達不排除「蔡習會」的態度;但她強調,「蔡習會」須在「對等尊嚴」、「公開透明」及「不涉及政治前提」三原則下展開。

* 新聞幕後/馬將強調「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4262

....高層在安排「馬習會」與會人員時,三位是本省籍、三位是外省籍、一位是客家籍,象徵「台灣族群融合」,而馬總統是「中華民國主權的象徵」,國安會秘書長高華柱職掌國防外交事務,是主權的執行者,都有象徵意涵。

....消息人士說,北京希望在馬政府任期結束前,明確肯定過去七年的互動模式,希望未來台灣當局仍能在承認九二共識的基礎下,繼續雙方互動。儘管蔡英文當選總統機會仍高,北京也不希望民進黨一家獨大,更不希望國民黨就此土崩瓦解,以免民意天秤過度傾斜。

* 央視「消影」馬國旗徽章 陳其邁酸︰徹底完封ROC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30074

馬英九總統昨天配戴國旗徽章召開國際記者會,但他說不會把徽章戴去新加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因為「那樣會有點尷尬」;沒想到馬一語成讖,中國中央電視台昨報導馬記者會的畫面時,真的打上馬賽克遮住馬的徽章,中華民國國旗完全在螢幕上「消影」。



◆ 習身邊6智囊 半數是美國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6000941-260301

旺報 2015年11月06日 記者張國威/特稿

中國大陸參與馬習會的6人幕僚小組,有3人是常年與美國溝通外交及兩岸事務的美國通,顯示陸方在參與馬習會的背後,極為重視與美方的溝通,會後,在擬定新的對台政策時也會考慮到美國因素。

這3人分別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國務委員楊潔篪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

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大陸外交及兩岸政策的重要對手,此次馬習會自然也不會是例外,像《華爾街日報》就曾讚譽王滬寧是「政治局唯一的美國政治專家」。

王滬寧是今年9月習近平訪美時的最重要幕僚,中美省州長論壇、中美企業家座談會、習歐會等多個場合,都有他的身影。王滬寧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國際政治,是第一批接觸西方民主和法律概念的大陸學生,曾短暫在美國學習,對美國的憲法及行政體制有極為深刻的了解,曾負責起草及督導「中國夢」戰略的推動。「中國夢」戰略是習近平最重要的政治主張。

楊潔篪曾任駐美大使及外交部長,在美國工作12年,是中共中央委員裡知名的「美國通」。今年中美舉辦的第七屆戰略與經濟對話就是由他與美國國務卿凱瑞共同主持。楊潔篪擔任駐美大使期間,曾處理2001年的中美撞機事件,最後緩解了中美的激烈衝突,受到中美雙方的肯定。

而張志軍作為對台政策的執行者,近年來就是負責向美方闡述大陸對台政策立場的窗口;今年8月,他曾單獨赴華府與美國官員會面,商談台海形勢。

(旺報)

fsj 提到...

專家:美中掀戰火 可能性不高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292718

世界日報 特約編譯林君彥/綜合3日電 2015-11-05

中國在南海填土造島、美國軍艦駛進人工島礁12海里水域,使得南海局勢緊張,各方生怕中、美兩強擦槍走火、釀出重大事故。不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專家德斯卡(Barry Desker)在「歐亞評論」(Eurasia Review)撰文分析,認為掀起戰火的可能性不高。

德斯卡認為,盼望美國對中方強勢反應的聲索國應該記住,美國民眾已經疲憊,很難被說服介入另一場海外重大衝突。再加上中國領導人亟需避免戰爭才能持續專注經濟發展,因此雙方誤判、對衝的機率不大。

一般學者和決策者認為,中國正在崛起、挑戰全球超強美國的霸主地位,兩國戰爭風險極高。德斯卡並不認同這一見解。他認為,信心日增的中國,一心推動和東南亞國家連結的經濟政策,喊出「一帶一路」口號,要建立串連東亞和中東的海上絲路。

不過,德斯卡也承認,中國的安全戰略有讓區域國家離心離德的風險,因而便於美、日等競爭者增強和區域國家的關係。

德斯卡對整個東協態勢進一步分析說,柬埔寨、寮國和泰國認為南海爭議與己無關,樂於接受中國援助和投資。緬甸雖與東南亞大陸國家對南海爭議觀點相近,近來卻批評中國干預它和中緬邊境國內分離分子達成和平協議的努力。

德斯卡認為,身為大國,美、中將會聚焦管理雙方歧見。10月30日美國海軍軍令部長李察遜上將和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舉行視訊會議,即代表雙方同意繼續對話,並遵循協議的規則以避免衝突。

※ 相關報導:

* 美防長登航母巡南海 中國「奉陪到底」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295728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與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希沙姆丁將在今天登上美國海軍航母「羅斯福」號,屆時該航母將通過馬來西亞附近的南海海域。路透稱,不清楚「羅斯福」號將駛向哪裡,但該艦近來在南海執行巡邏任務。對此,中國官媒引述專家的分析,認為一旦立場遭到挑戰也只有「奉陪到底」。



◆ 日本核濃縮技術 流入南韓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9690

自由 2015-11-05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四日報導〕日本「每日新聞」今天頭版報導,二○○四年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在查察南韓濃縮鈾秘密實驗設備時,曾經扣押到日本開發的核子濃縮技術專利相關資料,在南韓可以查到日本的核子技術專利相關資料,「也有可能出現在南韓以外的地方存在」。

該報導是引述IAEA核查察部門負責人的前事務次長歐利海諾(Olli Heinonen)的談話指出,歐美主要國家對有可能與開發核子武器的相關技術資料之公開是採取限定性的,日本是在申請專利時,將技術的內容鉅細靡遺全部公開,這項可能被移轉到軍事用途的核子技術被他國所使用是屬於第一遭。

歐利指出,日本的核子濃縮技術情報是IAEA在韓國中部大田的「韓國原子力研究所」被發現,該項技術是一九八七年日本各大電力公司所設立的「雷射濃縮技術研究組合」所開發出來被稱為「雷射濃縮法」的專利技術,相關的核心機器也同時被查到。使用鈾等子相關物質進行實驗時,必須事前向IAEA申報,南韓當局疏於申報,而在○四年八月主動申告。

該報導指出,IAEA說,南韓在二○○○年一到三月至少三次進行極機密的雷射濃縮實驗,製造○.○二公克的濃縮鈾,濃縮度最高達七十七%,製造廣島型的核武至少需要廿五公斤、濃度九十%以上的鈾,南韓的情形「量並不多,但仍然值得深刻擔憂」。

前日本專利廳長官荒井壽光指出,日本的核技術流到南韓,在國內法上雖然沒有問題,但「這項技術可能轉用到軍事,全面公開極為危險,應該提出新的應對措施」。

「每日新聞」在分析稿中指出,日本獨自開發的鈾濃縮技術在南韓被找到,「在南韓以外的地方也可能被發現」,「世界唯一遭原子彈攻擊的日本,應該也要有防止核武擴散的責任」。



◆ 菲律賓「子彈栽贓」 驚動聯合國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295810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4日電 2015-11-06

馬尼拉國際機場「子彈栽贓」疑雲儼然已成國際事件,連聯合國組織都發布內部文件,向打算訪菲的幕僚人員提出警告。

「聯合國安全和保安部」在1份署期11月3日的內部備忘錄中說,「幕僚人員行李箱最好不要離身,鎖好你的行李。作為額外的安全措施,不妨考慮用塑膠膜包住行李箱。」

這個部門是聯合國安全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工作範圍包括確保工作人員及其合格家屬的安全。

這份備忘錄甚至稱,「據傳艾奎諾國際機場的官員會把子彈偷偷放進旅客背包裡,然後在『查到』子彈時,試圖勒索錢財。」

菲律賓外交部表示,已注意到聯合國的通告,「菲國相關部門已在處理此事。」

搜查行李 要有證人在場

律師普拉索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五大建議:使用硬殼行李,少帶外部口袋多的手提包;將行李包上塑膠膜,最好自己包;搜查行李時由安檢人員動手,以免留下自己的指紋,且要有證人在場,如律師或機場主管;如果不幸被栽贓,旅客有權保持緘默;瞭解自己的其他法律權益,包括不得被非法拘留。普拉索提醒,只有檢察官有權讓當事人交保,如果機場人員討錢換取放人,就是索賄,當事人可以反控。

另方面,民航局發言人阿波羅尼奧說,勿讓陌生人幫忙提行李,記得上鎖,背包的口袋要上拉鍊或扣好,通過X光機時不要移開視線,不要替陌生人帶行李。

菲律賓航空警察局紀錄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期間,馬尼拉國際機場運輸安全處截獲84顆子彈,其中48顆為完整子彈、21顆為空彈殼、15顆為護身符,還有4顆是「死彈」,計有30人被捕或訊問。

fsj 提到...

習近平 以「破」局來「開」局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9326

聯合晚報 特派記者李春/特稿 2015-11-07

兩岸自1949年分裂分治後首次領導人會談,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登場。這場「馬習會」將成為影響兩岸、全球的重大事件。習馬會雖突如其來,但謀之甚久,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內外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馬習會不僅是兩岸關係關鍵時刻的關鍵行動,也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意志的極致貫徹。因為今年中共的頭等大事,是召開中共五中全會,決定中國的「十三五」計畫;這項例行的五年規畫變得如此重要,是因為習近平有意以新五年規畫,作為全面推行他治理國家新政治主張的開始。

中國新五年規畫,經最近中共五中全會通過建議稿後,明年三月將經中國人大審議通過實施。從今年九月到明年三月這半年,是習近平關鍵的六個月;在這六個月間,內外戰略都有重大調整,包括內部的經濟調控、外部的出訪美、英等主要國家,今天的馬習會也算外部。

一系列重大舉措,只為一件事:鋪平道路,為新政開局鋪路。

但過去一段時間,中共的內政外交都遇到不同的困難,內部主要是經濟成長趨緩,以及部份政經和人事上的「妄議中央」;外部則主要是與美國交涉不順,至舊患新疾頻發。

當然,台灣的變局,更令習近平高度關注,這是因為中共有「總書記管對台」的政治傳統,習近平親管的超級權力小組之職中,「對台領導小組組長」是一個。

習近平有其鮮明的政治風格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其中以「破局」來「開局」,已成其最個性化的手法。而兩岸關係的「破局」,是其來年「開局」的重要一環。

今天下午的馬習會,從馬英九習近平握手的那一剎那,不論會晤談得如何,不論對台灣政局之變有何等影響,已代表習近平「破局」成功。

兩岸關係歷經一甲子起伏,終於在習的任內登峰臻頂。此後,習近平在中國更加雲集景從,接下來的政策「開局」,可能的障礙也會較想像中減少。

※ 相關報導:

* 整理包/14小時旋風赴星 馬習會這天發生什麼事?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7453

* 新聞眼/馬習驚天一握 將永鑄歷史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8917

....回顧馬總統從政經歷,兩岸發展幾個關係時點,他都扮演了推手。一九八七年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他在總統府協助蔣經國執行。馬英九最常引用左傳「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講述鄭莊公因為思念被流放的母親武姜,遂接受穎考叔的建議,挖地道讓母子相會,藉此說明親情不可斷裂,即使政治橫阻,也要克服。

....雖然馬英九曾私下說,兩岸的事不能太急,即使他就任已七年,但也還不算一代,看似他已做好任內兩岸領導人無法會面的心理準備,可是機遇還是回到他身上,中共前面幾任領導人、台灣前面幾任總統都無法達成的夢想,在他即將卸任前,峰迴路轉,讓馬英九與習近平共同創造了歷史新頁。

也許真是歷史巧合,馬英九在二○○六年五月「辜汪會談」十三周年時,即以國民黨主席及台北市長的身分到新加坡參訪,當時還特別前往海皇大廈參觀。只是今天,馬英九再訪新加坡,卻是以總統身分與對岸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不僅從幕後走到台前,這驚天一握,更將永鑄歷史。

* 馬習一握的背後…底牌盡現 驚濤駭浪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300984

兩岸領導人馬英九與習近平昨天在新加坡歷史性會面。但在兩人晤談前,協商過程驚濤駭浪,稍一不慎,馬習會即可能覆舟滅頂;所幸雙方都展現了自制力與成熟度,終究雲開見日,讓馬習會成局。

這次會面最大的結論,就是兩岸領導人共同確認了「九二共識」;不過,雙方會前對九二共識的認知,歧見極大,也數度針鋒相對。

我方向對岸表達馬總統希望藉馬習會,在習近平面前公開對外界清楚說明「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內容,但中方並不同意。由於各有堅持,習近平幕僚甚至說,「如果一定要講,那你們可以想想我們是怎麼講香港的。」暗示中方不惜搬出「一國兩制」反制。

了解會談過程的人士坦言,直到會前,都還不確定對方會不會翻臉,「很不好搞。」



◆ 馬習會/馬習一握 無字的兩岸和平協議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300620

聯合報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台北市) 2015-11-08

最近這一、兩年,每當有人談到馬英九總統,對他有諸多的批評。我有時會淡淡的說,雖然,馬總統的政治手腕實在不甚了了,有些內政議題處理得並不好,有些改革做得也不到位,我自己也對他有很多的不滿意。但從長遠論,我倒是對馬總統很有信心,他卸任後,大概沉澱個一到二年,歷史會還他一個公道,人民會開始懷念他。

這個「信心」無它,一是馬英九正派正直的人格,二是,他在兩岸上無人可及的成就。

我必須說,我還是低估了馬總統,低估了歷史還給他公道評價的時間,馬習會的成行,也許無法幫國民黨扭轉二○一六的選舉,但卻可以讓馬總統該得的公道,提早的來臨。

在反中之火燎原,反馬成為主流的此時,我很佩服馬英九走出馬習會這一步的勇氣,也很欣賞習近平促成馬習會的智慧。

馬習會的重要,不在於馬習談了什麼內容,達成了什麼共識,那些小恩小惠、小利小害,都不及他們握手那一刻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帶來莫大的和平保證作用。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未來,就會了解這二位領導人的遠見,馬習會帶來的和平效應,是全方位、普世性的,不只是為全球的和平維護多點了一盞燈;不只是幫兩岸未來的穩定互動多定一道錨;其實,這也同時為蔡英文帶來了更好的執政條件與執政環境,如果,蔡英文順利當選總統的話,如果,蔡英文有智慧理解這層道理的話。

這怎麼說呢?

我們不妨試想,為什麼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對蔡英文當選總統抱持疑慮?基本上,在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人們在擔心什麼?人們擔心,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會倒退、波盪、甚至烽煙處處,而這又會回頭讓台灣體質本已不佳、局面日趨困難的經濟連帶受創。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可以客觀預見的未來,差別只在程度多大、衝擊多深。

然而,馬習會帶來的和平效應,卻可以進一步紓解這樣的風險,為兩岸和平多建一道保險閥,而兩岸愈安定,不是對蔡英文執政愈有利嗎?

比方說,卸任後的馬英九,將會是一個超越紅藍綠,以台灣安危、兩岸和平為念,呼籲奔走的和平使者。

很多人把眼睛盯著馬英九與習近平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這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馬習會本身,就是一紙無字的兩岸和平協議,一聲兩岸分隔六十六年以來,最響亮的和平鐘聲。

※ 相關報導:

* 學者:習勇於面對台灣新挑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7000321-260102

馬習會今登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副研究員曾蕙逸昨受訪指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願與馬總統見面,代表習看待大陸對台工作面臨新形勢敢於「正面以對」,即台灣新一代青年族群對讓利未產生認同感等問題。

....她進一步透露,太陽花學運後,大陸涉台系統及主管單位撰寫大量報告分析,大致指向台獨勢力的煽風點火,但這無法讓習近平接受。之後,北京意識到,台灣新一代青年族群對讓利並未產生認同感,更引發服貿卡關等後續效應,才是問題核心。

曾蕙逸表示,北京看到的是,未來不管國民黨或民進黨上台,台灣民意已走向更為支持自主的方向,因此,大陸有必要找出合適時機,尋求建立領導人對話機會,以因應未來不論是哪一黨執政,至少都可和台灣保持對話。

* 馬習 共同確認九二共識存在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299321

兩岸馬習會下午在新加坡登場,政府高層官員表示,今天馬習兩位領導人面對面會談,等於以兩岸最高領導人的層次,共同確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並表明承認「九二共識」,就是有效維持兩岸和平現狀的方式,未來不管九二共識是否存在的辯論,再無意義。

* 習「飛彈不是針對台灣」 國防部難以接受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300679

....馬總統在馬習會後記者會表示,他向習近平提及許多台灣民眾關心的大陸對台的軍事部署,包括「朱日和基地」演習以及飛彈等,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回答,這些部署基本上並不是針對台灣。

....國防部官員指出,解放軍在台海當面部署一千多枚短程彈道飛彈,雖然兩岸政治局勢近年趨於和緩,但七年來飛彈數量並未減少;包括美國國防部的中共軍力報告,也屢次強調解放軍對台的軍事威脅,若說相關軍事部署「不是針對台灣」,只怕沒有人能夠接受。

國防部官員說,如果北京方面真有減緩敵意對立的誠意,希望爭取台灣民眾的好感,何不從減少對台飛彈部署,停止在演習中出現台灣「仿真目標」做起?

* 習近平承諾 三層次減緩對立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300988

昨天馬習會中,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我方訴求做出多項具體回應,其中最重要的是馬英九總統所提「逐步降低敵對狀態」;知情人士指出,對方對此有明確承諾,習近平因自己掌握軍事指揮權,表明會採取措施,逐步降低彼此敵意。

知情人士說,習近平對於逐步降低敵對狀態,認為應有三個層次,一是兩岸軍事層次,二是外交,三是NGO團體等國際空間,由於他自己是國家軍委會主席,他強調朱日和演習與沿岸飛彈部署都不是針對台灣,日後將逐步採取作為,降低雙方敵意。

fsj 提到...

蔡英文:馬習會用政治框架 框限人民選擇
http://udn.com/news/story/8946/1300648

聯合報 記者郭瓊俐/雲林報導 2015-11-08

馬英九總統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在新加坡會面,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晚表示,她很遺憾,馬習會唯一達成的效果,是在國際舞台上,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

蔡英文在雲林發表聲明指出,在電視上看完馬習會之後,相信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都和她一樣,感到非常失望,馬總統帶著黑箱的疑慮出發,帶著更大的爭議回來。她說,原先期待從馬總統口中說出台灣的民主、台灣的自由及中華民國的存在,更重要的還有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不過,他隻字未提。

蔡英文說,她期許馬總統為台灣人民做的三件事情,包括確保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選擇權、交往沒有政治前提,以及對等尊嚴,「他一件都沒有做到」。

她說,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經歷了廿多年的民主化歷程,台灣人就是民主人、自由人,她相信民進黨可以帶領台灣人民表達真正的心聲,「缺乏民主程序、沒有民意支持的政治框架,台灣人民絕對不會接受」。

蔡英文說,有人說馬習會是歷史時刻,因為歷史上沒有發生過,但她認為如果只是因沒有見過面而見面,這只是新聞時刻,還稱不上歷史時刻;如果馬習會要成為歷史時刻,必須是彰顯價值跟觀點上的扭轉,並能為兩岸關係帶來正向的改變。

被問到如果當選新總統,有了新民意,是否需要遵守舊總統的說法?蔡英文表示,台灣的總統必須遵循台灣民主制度跟台灣的民意,如果這次馬習會,沒有遵守她講過的「尊嚴對等、公開透明、沒有涉及政治前提」這三個條件的話,台灣的社會、台灣的人民會很失望。



◆ 馬習會新聞戰 中國官媒淡化處理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930339

自由 2015-11-07

〔記者陳伃軒/台北報導〕眾所矚目的「馬習會」今天在新加坡登場,相較國內媒體連日大篇幅報導「馬習會」,中國方面對此則相對淡化,中方官媒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昨依舊聚焦報導習近平這次出訪越南與新加坡,僅中新社特別開闢專題頁面報導「馬習會」。

習近平此次赴新加坡並非專程為「馬習會」,而是進行國是訪問;相較於國內媒體高度重視「馬習會」,新華社昨在首頁大篇幅報導習近平訪越南發表的重要談話、參訪行程,以及昨抵新加坡、中星關係走深走實等相關新聞,還設置專題報導頁面,專門介紹習這次訪越、星之旅,但專題頁面隻字未提今天將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新華網首頁僅簡單以小標題報導「習先生見馬先生」。

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亦採取淡化方式處理「馬習會」,以大篇幅報導習近平與越南總理阮晉勇的互動,以及與新加坡總統陳慶炎的會面。環球時報則在習近平出訪專題頁面最下方設置小區塊,專門報導「聚焦馬習會」。

中新社則是另闢專題頁面報導「馬習會」,包括影片報導、六十六年來兩岸關係大事紀整理等,一應俱全。中新網也引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評論,劉表示,兩岸間很多政治問題的解決需要時機和條件,預計「馬習會」上雙方不急於求成,高階的政治問題不太可能在「馬習會」達成。

※ 相關報導:

* 國際露臉 外媒稱馬「台灣總統」
http://udn.com/news/story/8940/1300682

國際各大媒體七日都以頭條報導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並稱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台灣的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兩人微笑握手超過一分鐘,跨越中國內戰以來分隔兩岸的鴻溝,並達到近年來兩岸交往的高峰。



◆ 25年前勝選變軟禁 翁山蘇姬要討回來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298844

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5-11-07

緬甸史上首次公平公正的國會大選明天投票,此次大選關乎許多事,包括被軍政府宰制半個多世紀的緬甸能否回歸民主;數百萬貧民能否過更好的生活;以及緬甸能否重回國際社會懷抱。而最重要的是,選舉結果可能扭轉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的命運,因為她很有機會贏回廿五年前橫遭軍方剝奪的勝利。

美聯社報導,民主鬥士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與軍方力挺的執政黨「聯邦團結發展黨」(USDP)六日舉行最後的造勢晚會,七日為緬甸選前的冷靜日。

NLD氣勢如虹,數萬支持者穿著代表NLD的紅衫,搖旗吶喊。一位律師說:「我由衷相信,許多事情肯定會改變。」媒體、分析家和觀察家一致認為,NLD將贏得大選,前提是選舉自由、無弊。

NLD主導的國會將樹立緬甸民主的里程碑,緬甸一九六二年到二○一一年由軍方統治,直到國際社會強烈施壓,軍政府才將政權轉移給主要由退休將領組成的民主政府。儘管軍方仍大權在握,但NLD主導的國會將有機會推派總統並控制政府立法程序。此外,緬甸少數民族也可望獲得更多的自治權。緬甸總人口約五千兩百萬人,少數民族占四成。

周日大選並非毫無瑕疵,中選會會長正是現任總統登盛的支持者,選舉名冊不公和少數民族洛興雅穆斯林投票權遭剝奪也是大問題。不過,約有一萬一千個緬甸國內及國際觀察組織嚴密監督四萬個投開票所,任何不法行為可能都難逃監察員的法眼。

NLD一九九○年贏得大選,但軍政府不承認選舉結果並將翁山蘇姬居家軟禁。分析家霍斯利認為,就算軍方在此次大選中輸得很慘,但他們已經修法保留國會共六百六十四席的四分之一席次給軍方,足夠杯葛任何修憲程序。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極端佛教團體興起 宗教對立緊張加劇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30517

緬甸八日將舉行歷史性的民主選舉,然而投票權遭剝奪的穆斯林不僅無法為這場選舉歡慶,分析家也警告,極端民族主義的佛教團體興起,已威脅緬甸脆弱的民主希望。

華盛頓郵報報導,上月逾萬名佛教僧侶在仰光慶祝當局通過規範種族及宗教的新法律,活動主辦單位「種族與宗教保護聯盟」(Ma Ba Tha)領導人威拉杜(Ashin Wirathu)說,這場大選該組織力挺軍方支持的總統登盛,因為他無懼國際壓力,通過管控異教間婚姻、家庭規模以及宗教改信的法律,他補充,若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執政,緬甸將有一個「女性獨裁者」。



◆ 中國客「口銜護照」 惹怒紐約機場移民官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99910

世界日報 記者曹健/紐約報導 2015-11-08

一名中國大陸男性遊客日前在新州紐瓦克國際機場等候入境檢查時,因用嘴巴銜著護照而激怒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移民官,對他的來美目的和行程進行嚴格審查,最終將通常給予外國訪客六個月的的居留期,縮短到僅准許停留一個月。這名華裔青年原訂本月在加州有重要的訪問安排,如今面臨在一個月內就要出境、再重新入境的麻煩。

這起超出常規處理慣例的入境案例發生在上月29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開通北京至紐瓦克的新航線僅數日,陳姓當事人前一天從北京登上CA819號航班,經過12個小時的飛行,於當天上午抵達紐瓦克機場,在B號航廈下機後,和其他旅客一起排隊等候入關檢查。陳男因身背吉他,還有隨身包裹,雙手不敷使用,便像在中國國內機場候機時的習慣一樣,把護照銜在口中,用牙齒咬住,輪到他接受問話時,再用手取下護照、遞給移民官。

不過,這名中年白人移民官顯然被陳男口銜護照的動作惹得惱怒,接過護照便一臉不悅地發問,「你有沒有搞錯(Are you serious)?」然後一把將護照扔回給陳男,態度很兇地讓他到隊尾重新排隊。當陳男再次排到面檢,該名移民官顯然不依不饒,開始敲打鍵盤查詢陳男的簽證資料,並且根據電腦上顯示的申請資訊責問,為何在中國申辦簽證時說要到西岸的洛杉磯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卻早於行程一個月在東岸的紐約入境,對他的簽證表示懷疑。

陳男顯然被移民官問得措手不及,沒能給出令移民官滿意的回答,隨即,他被要求到一旁的CBP詢問室接受進一步檢查,雖然換了一位移民官主管接手處理,態度也算平和,但是CBP的最終決定是,只給陳男一個月的停留期,11月28日就得離境,在護照上蓋章後放他入境。

入境後,陳男向親友表示,幾乎所有親朋和代辦簽證的機構負責人都告訴他,美國機場的移民官都看不到簽證的申請資訊,因此他以為十年有效的B2旅遊簽證,鐵定能拿到六個月的停留期,足夠他安排縱橫東西兩岸的行程。停留一個月顯然時間太短,勢必打亂他的計畫。不甘心回國一趟再來美國的他,只好和紐約的親友一起計畫在本月底前往加拿大旅遊,然後再飛到洛杉磯重新入境,以求得到預期六個月的停留期。

陳男懊悔地表示,沒想到一個嘴銜護照的小動作,會導致停留期縮短的嚴重後果,看來在美國要處處當心,不能不拘小節。

※ 相關報導:

* 入境美國不拘小節 當心遭遣返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299911

駐甘迺迪國際機場的一位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高階主管6日提醒中國旅客,對邊境移民官的無理態度和冒犯行為,很容易導致移民官做出情緒化的決定,最嚴重的後果是原機遣返。他還表示,CBP的電腦系統和國務院(DOS)簽證系統、公民及移民局(USCIS)以及移民海關執法局(ICE)的電腦系統全部聯網,可隨時查詢任何外國旅客的個人資料。他提醒中國遊客,來美一定要遵守申請簽證時的陳述,不能隨意更改訪美行程。

fsj 提到...

翁山蘇姬奮鬥30年 領導能力仍遭質疑
http://udn.com/news/story/8962/1302171

聯合報 編譯陳韻涵、黃智勤/綜合報導 2015-11-09

緬甸上次舉行全國大選,民主鬥士翁山蘇姬遭軍方軟禁家中,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勝利成果卻遭軍方無視。廿五年過後,七十歲的翁山蘇姬八日穿著代表NLD的一襲紅衫,在仰光投下神聖選票。這幾次選舉對翁山蘇姬來說,是她對抗軍政府殘暴政治的分水嶺。

翁山蘇姬是緬甸獨立英雄翁山將軍之女,她在軍方宰制緬甸的卅年間,以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軍政府,曾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翁山蘇姬是NLD的招牌,也是緬甸民眾期盼擺脫軍權統治的希望源頭。

但翁山蘇姬很清楚,勝選不是掌權保證。翁山蘇姬一九八九年七月遭軍方居家軟禁,NLD在翌年選舉中大勝;但軍方忽視選舉結果,監禁多名翁山蘇姬的盟友,並將她軟禁在仰光的湖畔宅邸中十多年。

翁山蘇姬遭軟禁期間,軍方開出條件,只要她永遠離開緬甸,就釋放她,但她拒絕。這項決定讓翁山蘇姬無法出國見罹癌的英國籍丈夫最後一面,也錯過陪伴兩個兒子成長的親子時光。翁山蘇姬二○一○年獲釋,兩年後成為國會議員,如今NLD若勝選,她可能出任「凌駕總統」的職位。

不過也有人憂心,翁山蘇姬是否是最適合的領導者?

華爾街日報報導,多位外交官員曾指出,翁山蘇姬讓他們難以與現任總統登盛合作。登盛被許多人認為是帶領緬甸邁向開放的推手,但翁山蘇姬常在各國與緬甸政府合作時發出異議,認為各國與當局合作,無異於將當初剝奪她領導地位的政權合法化。

部分經濟官員則憂心她對經濟了解不足。翁山蘇姬去年語出驚人,建議來訪的美國汽車業代表改在緬甸生產腳踏車,也曾在二○一二年以「欠缺透明度」為由,呼籲國外能源業者不要跟緬甸國營石化公司合作,並呼籲外資投資農業。

一名美國商務官員在受訪時指出,不少外國企業對翁山蘇姬處理經濟事務能力存疑,並非秘密。喬治城大學緬甸專家史坦伯格也指出,翁山蘇姬的經濟政策不夠明確,可能衝擊投資人信心。

翁山蘇姬固然在歐美享有極高聲譽,但部分華府官員認為她難以共事,她也在國內政治圈面臨質疑,批評者指出無論她說什麼,沒有人膽敢抱怨或反對,這對領導者而言是一大問題。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緬甸執政黨認輸 翁山蘇姬終於贏了
http://udn.com/news/story/8962/1304281

緬甸翁山蘇姬所屬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總部前是一隻隻被雨淋濕的「孔雀」黨徽,他們抖去身上的雨水,又再被淋濕,如今這隻準備振翅起飛的孔雀,在長期與軍政獨裁政府鬥爭後,終於等到大選勝利。

* 新政府上台 修補中緬夥伴關係
http://udn.com/news/story/8962/1304299

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領導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若是勝選上台,預料會快速加強與大陸關係。大陸對此應該也是求之不得,大陸與現今緬甸政府關係緊張,對緬甸的影響力也減弱中。

彭博資訊報導,大陸雖長期支持壓制全民聯的緬甸當局,但全民聯對大陸並無敵意,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溫添(Win Htein)表示,今年六月翁山蘇姬赴大陸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晤面,即是全民聯未來對大陸的取向。



◆ 習善意未提「一中」 馬閉門會「各表」
http://udn.com/news/story/8935/1302174

聯合報 記者楊湘鈞、程嘉文/台北報導 2015-11-09

「馬習會」前天登場,兩岸幕後波濤洶湧。據透露,遲至會面前一刻,我方才接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口保證:「正面善意回應、不會出現傷害兩岸的話」;馬總統也決定於致詞時不提「各表」、留待閉門會議時再說。雙方高度自制,才讓馬習會寫下歷史新頁。

不過,馬致詞時提及「九二共識」,特別談到「海峽兩岸是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在稍後閉門會議時會再進一步說明。

馬總統發言引發外界質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也批評「看不見中華民國的存在」。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昨反駁,馬總統在馬習閉門會立即當面向習說出「一中各表」、「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增修條文」等用語,並在會後記者會逐字詳細說明,「哪一句看不到中華民國的存在」?

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昨天說,馬英九總統在馬習會致詞的初稿中明確提及「各表」,但雙方在最後關頭決定,馬、習兩人都不在開場白表述刺激性的談話。所有看法不同的部分,都留在閉門會與會後記者會,「愛講什麼就講什麼」。

據了解,在雙方協商過程中,我方曾希望在習面前公開對外界清楚說明「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內容,但對岸並不同意,還暗示陸方可能不惜搬出「一國兩制」反制。

我方人士坦言,直到馬專機抵達新加坡,都還不確定陸方的底線,幕僚為馬總統擬了彈性因應方案,特別是針對先發言的習「會說什麼」沙盤推演,習若說得硬、後發言的馬就回得硬;習釋善意,馬也會相應釋出善意。

據透露,直到前天中午,我方終於獲得習親口保證會善意表達,但國安幕僚仍是有些不安。我方主談官員說,評估點是習會不會提出「兩岸同屬一中、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兩岸一家親」等敏感詞語,並備妥馬的相應說詞,「隨時保持彈性」,以免馬談話成為為習背書。最後因習完全未提敏感用語,馬也依原定計畫只談九二共識,於閉門會談再說明一中各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等。最後的表述,也符合我方預估的談判目標,所以馬總統才說「該講的都講了」。

※ 相關報導:

* 美國務院按讚馬習會 兩岸近年來歷史性進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9000280-260102

美國政府7日主動發布書面聲明,讚許台海兩岸領導人會面,也稱許兩岸關係近年來的歷史性進展。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議題專家也非常肯定馬習會。

* 馬習會/德媒︰只有傻瓜才會相信北京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30830

馬英九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天在新加坡會面後,各國媒體持續關注。德國第一電視台(ARD)以「中國和台灣的歷史性會議:只有傻瓜才會相信北京」為題報導,內容指出,這場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歷史性會晤,雙方姿態友好。但看看香港的發展,台北應有所警惕,只有傻瓜才會相信中國共產黨。

* 短 評-向後看的社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9000392-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09日 主筆室

....坦白說,相關事項的細節當然不可能在這種短暫的會面敲定,但在馬習會營造出兩岸良好的氣氛下,加上習近平都有正面回應,為台灣利益計,台灣當然是要「打蛇隨棍上」,趕快把期待的利益設法入袋。

但這個利益不會主動送上門,還是需要政府與各界規畫與爭取。

....似乎沒有多少人關心如何從馬習會中創造出台灣的國家利益,反倒是關心如何創造自己的「政治利益」;我們只看到在野黨、部分社會人士,不斷的批評、謾罵,說來說去都是那套難以成理的「賣台論」。

處於此攻訐中,政府大概也只能把心思力量都花在如何回應上,而不是思考如何藉馬習會創造台灣利益,這就是標準的內耗。想想過去十多年,台灣難道還內耗不夠?難道未看到其已對台灣造成的傷害?如果台灣永遠都向後看,最後就是回頭走!

* 美重量級議員:一中政策無益世界又愚蠢
http://udn.com/news/story/1/1305990

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邵建隆今天在台北表示,中國拒絕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可說是非常愚蠢,他並直言美國到了檢討一中政策的時候。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邵建隆(Matt Salmon,R-AZ)今天下午在外交部與媒體會面,他接受訪問時針對國際上的一個中國政策提出看法。

....他舉例,像台灣在伊波拉疫情上很想多做貢獻,但中國大陸反對,但要解決問題不是應該愈多人參與愈好嗎?就像參與球賽,有更多的球員就更有希望打贏,他支持台灣應該被允許加入國際衛生組織。

* 時論─撤彈是假 軍事互信才是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09000386-260109

....從軍事專業的角度看「撤彈」,它是個假議題。因為飛彈在沒有被賦予發射指令前它指著天,沒有所謂的針對性;另就飛彈的威脅性而言,軍事上的說法是:武力的本身不是威脅,威脅的是「武力的使用」。其意是槍不會殺人,而是人開槍殺人,罪在人不在槍。故可以質疑大陸建設飛彈基地的「意圖」何在?若有疑慮,該要求的是「軍事透明化」,即給予合理、合法的監偵手段。簡單的說,這就是「軍事互信」,「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基礎。而習近平的一句「非針對台灣」道盡了個中原委,就只差不信你來看呀!

....雖然馬習會是兩岸領導人會晤的開始,但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卻已有7年之久。雖然,兩岸希望不要有戰爭,但飛彈威脅的議題仍在,缺的是什麼?兩岸的互信。故今雙方呼籲「要在誠心誠意善意的基礎上發展」兩岸和平。那即是建立兩岸互信,特別是「軍事互信」。(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

* 別管南海了! 中美大西洋軍演
http://udn.com/news/story/7992/1303362

在中美因南海打起「口水仗」之際,中國三艘軍艦組成的艦艇編隊,7日上午與美國海軍舉行了為期六小時的聯合演習,這是中美首次在大西洋聯合軍演,中方讚賞「深化了中美兩國海軍的互信合作」。

fsj 提到...

可摧毀美國衛星…中國測導彈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305609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9日電 2015-11-11

中國最近對一種可摧毀美國衛星的新型導彈進行飛行測試,以作為北京不斷增加的太空武器之一。兩名美國國防官員透露,中國曾在10月30日於新疆庫爾勒導彈測試場,進行「動能3號」外大氣層載具的測試。

「華盛頓自由燈塔」(Washington Free Beacon)報導,中國媒體則曾就本月1日所謂的導彈防禦攔截器飛行測試提供細節,網上也公布了導彈軌跡的照片。然而,國防官員指出,動能3號主要是旨在撞擊和摧毀衛星的「直升式」導彈,雖然情報評估認為,該型武器也具有一些導彈防禦的能力。

動能3號飛行測試,是中國第八次進行反衛星導彈測試。前一次的測試在2014年7月進行,中國也稱是導彈防禦測試。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都拒絕評論反衛星測試,中國大使館發言人則說,沒有相關測試的細節。

目前尚不知美方是否已就10月30日的測試提出抗議。中國「觀察者網」1日報導,庫爾勒附近上空出現不尋常的飛行雲,似乎是發射太空船或「中段反導彈測試」的跡象。

香港明報則於4日報導,該測試顯然是「在上大氣層進行的最後階段導彈攔截測試」。

「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即將公布的報告,有一整章談及中國軍方和民間的太空能力,並討論到兩種反衛星導彈:SC-19和較大型的動能2號,能在預先設定的飛行路徑,對準經過中國上空的衛星發射。

報告暗示,中國把2010年、2013年和2014年的反衛星測試,掩飾為導彈防禦攔截器測試,「雖然中國把這些測試稱為陸基導彈攔截測試,但是證據顯示,其實是反衛星測試」。

今年2月,助理國務卿羅斯(Frank Rose)談到去年測試時也稱,儘管中國宣稱並非反衛星測試,但是美國對自己的評估很有把握,認為就是反衛星測試。羅斯又說,中國的反衛星計畫太過隱密,使得美國無法與北京在太空方面合作。

中國在2007年1月首度展開最具破壞性的反衛星測試,當時一枚直升導彈摧毀中國氣象衛星,使得數千碎片對衛星、太空船和國際太空站造成危險。

※ 相關報導:

* 陸飛彈具機動性 撤除不減威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1000898-260301

7日在新加坡舉辦的馬習會,大陸對台飛彈威脅成為台灣媒體及民眾最關切的問題之一。總統馬英九轉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說,「中國飛彈不是針對台灣,而是整體性的布局」。台灣各界對此不以為然,但假若習近平真承諾撤除沿海對台飛彈,台灣就真的安全了嗎?鑑於解放軍二炮部隊對台飛彈的「機動性」,撤除飛彈與否在兩岸關係上是一道不切實際的「偽命題」。

....假若大陸在馬習會之後將這些短程飛彈都撤出沿海各省及飛彈射程之外,誠然在兩岸關係上具有重大政治意義,但在軍事上卻毫無作用,因為這些飛彈平台是「移動」的,若台灣跨過「紅線」,解放軍二炮部隊仍可在短短1、2天內重回對台發射陣地,撤與不撤象徵大於實質。

* 印對中恫嚇 試射核子飛彈成功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305650

印度陸軍戰略司令部9日上午約9時45分透過道路移動發射平台,成功試射射程涵蓋中國、可搭載核子彈頭的「烈火四型」(Agni-IV)戰略彈道飛彈。

綜合「印度人報」(The Hindu)等報紙即時快訊,這款射程達4000公里的飛彈,上午在印度東部奧里薩省(Orissa)沿海的阿布度卡蘭島(Abdul Kalam Island)發射成功。



◆ 社論》看清戰爭與和平的戲碼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31470

自由 2015-11-11

陸委會公佈馬英九在「馬習會」的談話,馬竟向習近平說中國對台軍演與飛彈問題是「反對黨常常用來批評兩岸關係的口實」,這位三軍統帥不僅毫無國防安全意識,也毫無全民休戚與共的共同感。據馬英九本人表示,習近平對飛彈問題的回答則是「飛彈部署並非針對台灣」,如此公然說謊的敷衍兩句,這個人也沒有進一步的質疑。至於立委質詢毛治國:「你敢要求他們撤出飛彈嗎?你說得出這幾個字嗎?」這位行政院長卻未正面回應。馬政府文官上上下下,對中國武力威脅都無所謂,於此可見一斑。

倒是國防部比較清醒,發言人羅紹和表示:美國國防部二○一五年《中共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我國防部《國防報告書》、中國《國防白皮書》與日本《國防報告書》,都已將中國對台軍事部署寫得非常清楚,中國對台軍事部署是一個事實。然而,對於我國飛彈重地中科院九鵬基地,在馬習會前頻遭中國以各種方式窺測,軍方除了抱怨「中國客自由行對軍方基地來說,實在太多困擾」,好像也莫可奈何。這也難怪,三軍統帥喝了幾杯「交心酒」,便連自己是不是習近平幕僚都搞不清楚,甚至神智不清地說:「我在江西住了一千一百年」,軍方上上下下誰敢「不惜一戰」?

其實,這就是馬英九所謂「兩岸目前處於六十六年來最穩定與和平的狀態」之本質,也是從兩岸交流以來乃至馬習會之和平假象底層的真相。馬習會後,蔡英文重申「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但中國官方喉舌《環球時報》卻拿《反分裂國家法》駁斥,簡直把刀槍都擺到桌上出言恐嚇了。一句話,中國向來以武力威脅台灣,其對台灣的軍事部署包括飛彈逐年遞增,也絕不承諾對台放棄使用武力,「武嚇」乃是它對台政策的硬道理,只差沒寫成「一定要血洗台灣」。而三軍統帥馬「先生」,從來不把「武嚇」當一回事,反而在台灣籠罩「武嚇」陰影之際,快馬加鞭奔向祖國懷抱,這是甚麼「統」帥?

習近平一句「飛彈部署並非針對台灣」,馬英九便如獲至寶驕其國人,恰好顯示他站在台灣的對立面。先前預言馬習會可能釋出「撤飛彈」利多者,證明連土八路的基本思想都搞不清楚。老實說,撤飛彈,飛彈轉向,又怎樣?中國對台灣的總體威脅,只有飛彈嗎?在國軍發展共諜網,藉觀光考察竊取軍事機密,阻撓美國軍售台灣,四海同心統戰退將等等,其破壞性等於是無形的飛彈。武力之外,台灣國際空間之打壓、矮化,極力拉攏我國邦交國卻暫時婉拒建交等等,那些殺人不見血的作為比飛彈更狠毒,因為飛彈的殺傷力大家容易想像,外交場域的無聲襲擊卻不易為人察覺。

武力是最後的答案,冷血冷漠的高傲姿態,流露出中國的黷武主義。國共兩個兄弟黨,為了併吞台灣裡應外合,馬英九對「武嚇」無所謂,或許還暗爽其「反獨促統」功能哩。豈止飛彈,紅色供應鏈,染指半導體,國共二十三項協議,不也是戰爭的另一種形式?馬習會的總體概念無非是:台灣併入中國,才有和平可言,但那也是假和平,西藏、新疆繼續鎮壓屠殺,便是著例。馬英九把自己搞得像特區行政首長,豈知香港回歸日便是災難的開始?一句「飛彈部署並非針對台灣」,馬英九竟然也安之若素,繼續大言不慚一個中國,如此到立法院報告有何意義?即將選擇自己命運的台灣人民,您應該看清中國以和平掩飾戰爭的戲碼了吧!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 短評-翁山蘇姬的麻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1000500-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1日 主筆室

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狂掃軍方「聯邦團結發展黨」;拿下了逾70%的選票。緬甸執政黨承認敗選,表示接受大選結果。

根據緬甸現行憲法,軍方至少可以保有全部席次中的四分之一。但翁山的政治盟友,遭軍方罷黜的前國會議長瑞曼,因失去軍方支持而告連任失敗;未來如何面對軍方勢力,將是翁山無可逃避的問題。

與軍方的關係只是她的問題之一,她顯然享有這個國家最高民意支持度,但依據緬甸憲法,她不能選總統;在沒有名分的情況下,她將如何「治理」這個國家,才是一個更頭痛的問題。

緬甸這次選舉完全沒有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目前少數民族並沒有投票權。緬甸軍政府1982年制定「公民法」,在強烈「排外、仇外、疑外」心理下,剝奪數以百萬計洛興雅人的公民權,人數更少的潘泰人(Panthays;華裔穆斯林)、巴蜀人(Pashu;馬來裔穆斯林)和印度裔民族,都被從「國家民族」中除名。

諷刺的是,翁山本人雖是緬甸軍政排外、仇外和疑外心態的受害者(因兒子是英國籍,所以不能選總統),但她對洛興亞人等少數民族的人權與政治權力,卻選擇了和軍政府一樣的排斥態度。

另一個事關緬甸存亡的大事,就是未來如何處理和北京的關係。美國總統歐巴馬2012年11月19日為配合其亞太的「再平衡政策」曾往訪,但翁山本人曾在2015年6月10日訪問中國大陸5天;這樣一個微妙的平衡,似是翁山在為未來的相關政策奠定基礎。

看來緬甸和台灣倒是很類似,問題都是從選後才開始。

※ 相關報導:

* 上任11天 葡萄牙新政府倒台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31664

葡萄牙左翼政黨十一日在國會投票中推翻中右派執政聯盟,為繼希臘極左派聯盟(Syriza)後,歐盟又一成員國由反撙節派取得執政機會。由於葡國中右派執政聯盟宣誓就職未滿兩週僅十一天,這也是葡國自一九七四年脫離獨裁後,最短命的政府。

* 江靜玲專欄-英國脫歐這場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2000482-260109

卡麥隆期望在今年12月歐盟峰會時,歐洲各國可就英國提出的談判訴求達成協議,從現狀看來,屆時,恐怕正是歐盟各國和英國撕破臉的時刻。英國脫歐這場戲將如何演下去,且拭目以待。

fsj 提到...

基督教、伊斯蘭教 千年恩怨何時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5000364-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5日 劉屏/華盛頓14日電

巴黎遭到恐怖攻擊,再次顯示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本文指廣義的「以耶穌基督為信仰中心之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等)之間的文明衝突。這其中有宗教觀的差異,有長久的歷史恩怨,更有政治與經濟的不調和。如何化解,何其不易,或許「現代化」是可行途徑之一。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有不少共通之處,例如都是一神教、都相信末日審判、都尊崇亞伯拉罕為信心榜樣、《古蘭經》包含不少《聖經》的故事等。但也有根本的歧異,最明顯之處,伊斯蘭教認為耶穌是先知,可是基督教相信耶穌是真神。

提起兩教衝突,很多人想起「十字軍東征」。其實那是過於簡化歷史。穆罕默德在第7世紀以武力征服阿拉伯半島、北非和鄰近地區;耶路撒冷的金頂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大軍入侵而建成;許多今天的伊斯蘭國家原先是基督教地區,因伊斯蘭的武力而屈從;俄羅斯曾被伊斯蘭教統治250年,史稱「韃靼之軛」,其悲慘可想而知。有這麼多的歷史公案,所以有人辯護說,「十字軍東征」起因之一是自衛。當然隨之而來的燒殺擄掠(不論那方所為)絕對是滔天大罪。

宗教之外,族群等政治因素加劇了對立,而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更嚴重的仇恨。從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到21世紀的「基地」恐怖組織,都起源於此。

賓拉登仇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理由之一是「伊斯蘭世界已經受了80年屈辱」。他說的是鄂圖曼帝國在一次大戰後解體。然則鄂圖曼帝國是伊斯蘭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風光了幾百年,其他宗教在那幾百年間的處境又怎麼說呢?人們常常有所選擇的記取某些歷史,卻遺忘另一段歷史。伊斯蘭教從未忘記「十字軍東征」,但是伊斯蘭教征服波斯帝國後,波斯的本土宗教「拜火教」完全遭到滅絕,伊斯蘭教是否也該誠懇面對?

以色列曾有亡國之痛,也曾遭到有計畫的集體屠殺,但今天的以色列縱容黎巴嫩民兵屠殺巴勒斯坦難民,又摧毀在迦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住宅、商店。為自己的生存,所以有權剝奪別人的生存權?人類的世界果真如此冤冤相報?

1991年的波灣戰爭後,大批美軍留駐伊斯蘭國家,穆斯林擔心西方文化不但玷汙聖地,甚至摧毀伊斯蘭宗教。賓拉登從美國盟友而轉為死敵,這是主因。

2005年的倫敦爆炸案,56人喪生。倫敦市長後來說了一段話,大意是「美、英的中東政策大有問題,加深了伊斯蘭世界對西方的仇恨」。他說,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履行承諾,不再干預中東事務;不再控制中東的油源,而是向中東國家採購石油;倫敦爆炸案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十字軍東征、中世紀「異端裁判所」等,某些行徑與現今的恐怖主義沒有太大差距。但近數百年,西方文明出現重大變化,例如政教分離、尊重人權、追求社會平等與公義。伊斯蘭國家卻仍絕大多數主張宗教至上,以古老壟斷心態排擠甚至迫害非伊斯蘭教徒。如果西方國家轉變思維,如果伊斯蘭教國家走上真正現代化,或許兩教間衝突得以減輕、化解。



◆ 巴黎恐攻/後現代越戰…全球皆戰場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315347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2015-11-15

法國巴黎發生恐怖攻擊,這是法國介入反恐戰爭以來,受到最大的一次後座力反彈,不得不讓世人重新省思,以反恐為前提構築的全球治理秩序,是不是走到了盡頭?而台灣以依附美國,唯華府是聽的唯一朝野共識,是不是應該改弦更張?

伊斯蘭國刻意利用公然虐殺與婦孺不饒的種種殘忍作為,有效激起國際輿論的髮指,從而加深與伊斯蘭世界的對立,並在升高的衝突中,凝聚基本教義派的向心,動搖世俗政權的統治正當性。

向伊斯蘭國宣戰的歐美強權,除了偶爾獵殺一兩位伊斯蘭國幹部,利用媒體渲染戰功,騙取國會撥款自肥之外,實則毫無進展。

法國在反恐作戰中,充滿混水摸魚心態,從一開始看似模棱兩可,到後來藉機滲入利比亞,攫取能源暴利,再配合介入敘利亞,順便利用輿論譴責俄羅斯與中國袖手旁觀,以大義凜然之姿態,掩飾自己難登大雅之堂的齷齪算計。

相較於北京堅持不干預政策,雖遭外界譏諷是為了石油天然氣,最後看出,其實根本是法國在利比亞坐收漁利。

伊斯蘭國在歐美聯合打擊下,延續各地恐怖主義所仰賴的強烈仇恨,因此更加防不勝防。

早在九一一後就曾預言,世界範圍的後現代式越戰即將爆發,一個沒有固定戰場,也沒有固定敵人的世界大戰,正在無形中展開。可是,在這樣的所謂全球治理形勢中,華府毫無戰略警覺地自以為掌控大局,進而採取再平衡的亞太軍事部署,企圖遏制中國和平崛起。

莫說華府四面作戰,看似得意洋洋,連新進解禁的日本自衛隊也磨刀霍霍,準備好在反恐戰爭中一試啼聲。如此這般掉進伊斯蘭的文明對決圈套,刺激聖戰士遍地開花,其反作用力遲早也要撞擊日本。

近代日本原本已演化成一個充滿好奇的文明,曾幾何時,又為了恢復虛構的世界性而想要囊括亞洲,收服中國,卻因力有未逮,如今不惜與美國許了浮士德之約,恐難免後患。

西方媒體營造的反中嫌習氣氛,台灣當然照單全收,朝野參選人忙不溜丟向華府交心,可望勝選者,甚至要把台灣與美、日綁在反中聯盟裡。反觀北京,在西方媒體不屑訕笑中,勉力自為,而在一帶一路的藍圖中,水到渠成地嘗試另一條以雙邊經濟命運共同體為基礎,以多邊資源同享為方法,緩解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孿生連帶,營建不同文明交流共存的自發機制。

誰能想到,法國在利比亞大捷,但釋放的在地能量,竟然最終遭致巴黎之爆?反恐戰愈反愈恐的明證,對兩岸而言都是警訊。

對北京,即使伊斯蘭國不以北京為敵,但伊斯蘭世俗政權與中國的密切交往,以及恐怖活動隨分離主義擴散的可能性,絕非圍堵壓制所能緩解。

對台北而言,依附在以暴力維繫的美國世界秩序中,歡迎日本軍事再武裝,不如轉換跑道,尋覓其他的世界秩序軌道。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危機 申根有漏洞 恐攻自由行
http://udn.com/news/story/8988/1314196

難民危機讓歐洲各國間原本消失的邊境再度拉起國界,每一次的恐怖攻擊更總是一再挑戰申根區自由移動原則,巴黎此次駭人的受攻擊行動,原已瀕臨崩潰的申根協議,在法國總統歐蘭德宣布關閉邊境的緊急措施後,更是雪上加霜。

* 巴黎恐攻慘劇 炸毀難民入歐之路
http://udn.com/news/story/5/1316098

恐攻份子偽裝難民入境,使得難民安身之路更加迢遠。發動巴黎恐攻的7名武裝份子中,其中1名疑似透過希臘偽裝難民身份進入歐洲,波蘭政府14日表示,將不再接受歐盟指派接收難民。然而,1名來自伊拉克的難民阿克蘭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IS所作所為與在敘利亞、伊拉克所為無異,現在我們受難者卻成了嫌疑人了。」

fsj 提到...

媒體評論-沒有宣戰的戰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6000367-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6日 賴祥蔚

11月13日周五晚上,在巴黎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攻擊事件,造成100多人死亡。至今為止,全球主要媒體都以恐怖主義攻擊來形容這起事件。但這是恐怖主義攻擊嗎?恐怕不是。

恐怖主義的定義頗多,但是最主要的特色在於發動者會為了宣傳特定的目的,而以隨機而殘暴的方式,針對無辜的大眾進行攻擊。相較於傳統觀念的「冤有頭、債有主」,恐怖主義才不管這些,而是常常血腥攻擊不相干的民眾,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驚爆民航。正因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攻擊才恐怖,也因此容易引起媒體的大幅報導,造成民眾的恐怖感,於是達成宣傳與訴求等目的。

恐怖主義要能奏效,媒體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學者認為恐怖主義和媒體之間常常互相滋養。就此而論,在民主國家的自由市場之中,媒體追求競爭及誇大報導,更容易遭到恐怖組織操縱及利用。

這次13日星期五的巴黎事件,雖然看起來很像是恐怖主義攻擊,但其實不是。一來,承認自己發起攻擊的伊斯蘭國組織(lS)強調,這是為了報復法國對伊斯蘭國的空襲;二來,法國總統與媒體都已經定調:「這是戰爭。」

事實上,從發動者早就已經自稱為國,以及宣稱攻擊巴黎就是為了報復法國,而非針對其他不相干的民眾,這都跟過去的恐怖主義攻擊不一樣了;至於還沒有宣戰就攻擊,以及攻擊方式不太正規,這在很多戰爭初期都常見,更何況lS目前的軍隊編制也相對有限。

儘管這次巴黎事件不是恐怖主義攻擊,而比較接近戰爭,但是媒體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值得思考。首先,IS也有強大的宣傳企圖,因此媒體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了這次巴黎事件的宣傳共犯,重蹈了恐怖主義攻擊後媒體大幅報導而反過來又助長的罪過。其次,巴黎事件罹難者100多人當然令人哀悼,但在此同時,lS牽涉了敘利亞內戰,背後又有各大強權的影響,過去4年已經造成20多萬人死亡;如果進一步考慮其他中東國家,傷亡更加沉重,媒體何以長期冷漠以對?第三,這次事件的背後還有宗教衝突的因素,許多媒體長期標榜自由之名,以為自由就是高興說什麼就說什麼,於是肆意批評甚至透過扭曲呈現來羞辱對手或其他社群,埋下了仇恨種子,造成社會分裂,最後更爆發流血衝突。今年1月在巴黎才發生了《查理周刊》攻擊事件,如今的巴黎事件也有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對立色彩,媒體人觀此悲劇怎能不戒慎反省?

自由是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為前提,一旦妄用了自由之名,忽略了其他社群想要被尊重的自由,則一不小心之間仇恨便種下了。在這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一家的時代,包括媒體在內的所有傳播行為都應該以求同存異的溝通為最優先考量,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及和平。國際社會如此,台灣內部溝通也是。

巴黎事件的傳播政治學值得所有人深思。讓我們為巴黎祈禱,為中東祈禱,更為台灣祈禱。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



◆ IS策略/恐攻撕裂信任 助右派抬頭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316879

聯合報 林泰和/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嘉縣民雄)2015-11-16

法國巴黎近日造成至少一二九人死亡的的恐怖攻擊中,共有八名嫌犯喪生,其中有七人是引爆自殺炸彈。當今自殺攻擊的形式起源於一九八○年代,尤其是真主黨一九八三年針對黎巴嫩境內美國海軍陸戰隊軍營的攻擊。迄今此種攻擊形式在恐怖攻擊與游擊戰中,已經被證明是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戰術。

統計上,平均每一次槍擊事件的受害者為三點三二人,而穿上自殺炸彈腰帶的攻擊事件每次則為八十一點四八人;如果是自殺汽車炸彈攻擊,則受害人數更可高達九十七點八一人。因此引發恐怖組織對自殺攻擊的高度興趣。如果以目前的數據估計,巴黎恐攻造成一二九人死亡,已經大大的超過以往自殺炸彈攻擊受害者的平均值,每一個恐怖份子造成約十八人死亡。

自殺恐怖主義通常有組織運作,此次巴黎的自殺恐怖攻擊,「伊斯蘭國」已經公開承認由其所策畫與執行。進一步說,執行自殺攻擊並非簡單過程,需要準備與訓練、情報蒐集與專業爆裂物的知識。所以自殺攻擊很少是個人的決定或是個人恣意妄為,而是有組織的行動。

從理性主義角度出發,自殺攻擊者的基本邏輯有三。首先,自殺恐怖主義具有高度毀滅性,因為一心求死的攻擊者會盡可能達成使命,造成最大程度的傷害。其次,視死如歸的恐怖分子,無法嚇阻,因此對方無法報復,所以加強持續攻擊的可信度,逼對方讓步。最後,採用自殺攻擊的恐怖主義,比其他組織,更容易打破暴力使用的規範或禁忌,更能夠有效增加衝突升高的期望。

伊斯蘭國透過此次巴黎自殺恐怖攻擊,充分顯示成員透過承諾的強度與犧牲的規模,展現組織奮戰到底的決心。基於上述邏輯與這次巴黎恐攻的「傑出表現」,往後自殺攻擊有可能成為伊斯蘭國慣用的攻擊方式。如此一來,將會構成以後國際社會反恐的莫大挑戰。

法國總統歐蘭德已將此次恐攻,定位成伊斯蘭國對法國的「戰爭行為」。弔詭的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以後,反恐戰爭造成的死傷人數,遠遠大於恐怖組織。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家暴力與組織暴力,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何況反恐國家多數是強大的西方國家。更何況軍事的反恐手段,往往造成恐怖組織的強力反撲。

如果恐怖主義的短期目標是,撕裂社會與政府的連結與互信,這一次伊斯蘭國算是成功了。因為已經有民眾認為,歐蘭德必須為此次恐怖攻擊負責,因為法國與西方盟軍共同發動空襲,法國政府在社會的支持度因而降低。而總統的緊急命令措施,將大大限縮法國人民的基本人權,嚴格管控邊境,右派政黨將抬頭,原本寬容的難民措施將重新檢討,而此正是恐怖分子所樂見的。

※ 相關報導:

* G20研擬切斷恐怖組織金源
http://udn.com/news/story/8991/1316866

全球廿大經濟體(G20)領導人高峰會議在巴黎遭到恐怖攻擊的陰霾下召開,各國保證將加速完成「金融行動專案小組」,打擊恐怖組織的財務來源,並管制外國極端分子的越界移動。財經議題則聚焦於貧富不均、跨國逃稅、金融震盪及增加公共投資以促進成長與就業。

* IS擁「黑金」 一天賺150萬美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316639

石油收入是撐起伊斯蘭國(IS)「黑旗」的「黑金」,為戰爭機器加油,提供當地電力,並給予IS與鄰國對抗的籌碼。IS以國營公司的模式經營占領區的石油業;儘管國際聯軍宣布以石油交易活動為主要攻擊目標,但石油出口完全未受干擾。

IS占領的敘利亞東部歐瑪油田附近,等待運油的卡車綿延6公里,一些司機要等一個月才能裝滿油回程。IS原油日產量約每天3.4萬到4萬桶,一天收入約150萬美元。

據敘利亞石油交易商與工程師、西方情報官員及石油專家透露,當地石油出口運作無論在規模與專業水準上,簡直就像一家國營石油公司,並雇用許多有經驗的工程師,訓練人員及經理人員。

* 掃蕩IS 美官員:不修正戰略
http://udn.com/news/story/5/1316940

....對抗伊斯蘭國,美方一直以來採取空襲轟炸,並最低限度地派出3500名美軍在伊拉克訓練當地軍隊,以對抗IS。美國軍方坦言,光靠空襲無法擊潰伊斯蘭國,但歐巴馬團隊堅持美軍不派地面部隊圍剿,而是希望盟軍、尤其是土耳其先派部隊主導。

共和黨人士一向批評,歐巴馬團隊低估伊斯蘭國,而有分析人士認為,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可能迫使歐巴馬加大對抗IS的力度,但「華盛頓郵報」引述白宮官員的話指出,美國沒有要修正對抗伊斯蘭國的戰術。

* 終止敘利亞內戰 強權達協議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316806

伊斯蘭國(IS)宣稱巴黎恐攻係對法國參與敘利亞內戰之報復,促使原本對終止敘國內戰仍有歧見的世界強權達成協議,制定敘利亞在2017年草擬憲法及遴選新政府的時程表。

....目前達成的協議是外交官員將在1個月內(12月14日前)再次會談檢視進度,聯合國尋求在2016年1月1日召集敘利亞政府與反對勢力舉行正式協商;六個月內(2016年5月14日前)政府與反對勢力停火,組合臨時聯合政府開始起草新憲法,18個月內(2017年5月14日前)在聯合國督導下,依據新憲舉辦自由公正的選舉。

* 山口組幹部慘死 疑與鬧分裂有關
http://udn.com/news/story/5/1317039

....日本放送協會(NHK)等媒體報導,昨天下午5時半左右,山口組愛櫻會會長菱田的妻子與其手下發現菱田倒臥在位於三重縣四日市市濱田町的住宅玄關。

警方表示,這座住宅是菱田的另一住所,昨天下午,他的手下開車來接他,但宅內沒人回應,於是開門要進入,發現菱田倒臥在玄關。菱田呈現手腳遭綁的狀態,頭部有遭人用鈍器多次毆打的痕跡。命案現場有疑似凶器的鐵棒。

菱田是山口組位階被稱為「直參」的幹部之一。

三重縣警方初步研判,有可能與山口組鬧分裂的騷動有關,目前正朝著殺人的方向偵辦。

fsj 提到...

法修憲反恐 擬暫停申根
http://udn.com/news/story/8989/1319650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特派記者蕭白雪/綜合報導 2015-11-17

仍在追緝頭號嫌犯

法國在西方情治單位配合之下全力追兇,16日為止尚未捕獲任何直接涉入13日巴黎恐攻的嫌犯,但鎖定摩洛哥裔比利時人阿巴歐德為當天三支作案小組的主謀。

法國總統歐蘭德16日表示要和美、俄領導人商議組成大聯盟,協調在敘利亞的行動,誓言會摧毀伊斯蘭國(IS),並計畫修憲配合反恐行動。

法國警方依據全國緊急狀態令,15日以來執行168次搜索,逮捕127人,起出31件武器。法、比兩國大規模追緝恐攻嫌犯,巴黎北站不但四處可見荷槍實彈的軍警,來自布魯塞爾的高速火車一抵達,數名警員便站在入口處,監控下車乘客中是否有可疑分子,幾名男子陸續被警方攔下盤問、查看證件。

法國安全官員表示,反恐情報單位根據好幾條線索,鎖定阿巴歐德為此次恐攻主謀,包括他在與伊斯蘭國分子的聊天中提議瞄準演唱會作案,以便製造最大傷亡,以及他和一名已死亡嫌犯的電子通聯紀錄。

同日,歐蘭德在法國國會兩院(參院與國民議會)聯席會議演說45分鐘,表示法國目前正處於戰爭,將在18日向國會提出法案,請求將全國緊急狀態延長為三個月。這是將近170年來法國全體國會議員第二次被召出席聆聽總統致詞。

立法延長緊急狀態

依照法國1955年制定的緊急狀態法,緊急狀態不得超過12天。緊急狀態擴張警方與軍隊的搜索及逮捕權,並授權地方政府實施宵禁與禁止示威遊行。

歐蘭德計畫修憲,對因恐怖犯罪遭判刑的雙重國籍法國公民,可取消其法國國籍;有雙重國籍的法國公民如可能構成恐怖威脅,政府有權拒絕入境。他並矢言兩年內增加5000警力,到2019年都不再縮減軍事人力,並且立法加嚴武器買賣的刑期。

他並表示,將盡快會晤歐巴馬與俄國總統普丁,尋求美俄消除兩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歧異,聯合對付IS。他說,「敘利亞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恐怖主義工廠,而國際社會還在分裂渙散」。

巴黎恐攻之後,簽字國之間取消邊界管制的〈申根協定〉成為重大爭議。歐洲議會「民權、司法、內政委員會」主席莫雷斯透露,法國將在20日的一場高峰會中要求暫時擱置協定,不但要加強從歐洲境外進入歐洲的身分檢查,也要加強歐洲內部國家之間的邊界管制。

※ 相關報導:

* 巴黎恐攻 打亂歐巴馬APEC計畫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319092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於十七日抵達馬尼拉,出席十八、十九日的亞太經合會(APEC)高峰會。法新社指出,歐巴馬原本有意在峰會上風光驗收他的「亞太再平衡」政策成果,但巴黎遭到恐怖攻擊,可能使反恐成為會談焦點,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角力也備受矚目。

歐巴馬籌備已久的亞洲行,原本要彰顯美國的「太平洋強權」地位。在巴黎恐攻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萊斯表示,歐巴馬此行是宣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在南海建立「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的大好機會。

* 派兵攻打IS 陸學者:沒必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7000928-260301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所主任時殷弘16日受訪指出,中國反對恐怖主義,也願同國際社會共同打擊恐怖主義,但是面對巴黎恐攻事件,中方可基於人道加以譴責,或是提供一些恐怖分子的情資;至於要中方派兵攻打被視為是恐攻主謀的伊斯蘭國(IS),則不太可能。

時殷弘分析,IS是很凶惡的恐怖主義組織,但主要和西方國家有關係,主要受害國家也是歐洲。他說,今天如果中方是受害國,中方當然不客氣要予以反擊,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沒有出兵的必要。



◆ 黃介正/一個「現狀」,各自表述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319064

聯合報 黃介正 2015-11-17

在國際矚目的海峽兩岸領導人歷史性「馬習會」之後,在震撼世界的巴黎大規模恐怖攻擊事件突發之時,國民黨朱立倫主席甫結束的訪美行程,難以達成媒體高度關注與宣傳的效果,在總統選戰天秤,確非對稱,欲持平析論亦屬不易。

在國、民兩黨總統參選人都完成訪美後,我們終於可以有較平衡的參考點,觀察我國大選及未來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大陸的朋友去年直截了當的問我:為什麼你們搞選舉,好像不怎麼顧慮大陸的想法,卻那麼在意美國的態度?我說:在台灣,你們討厭的人,未必會落選,但美國不喜歡的人,也不容易當選。

美國政府為了本身利益,也為了不明顯影響我國的總統選舉,在國民黨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訪美行程安排上,力求做到禮遇規格公平、同等會晤層級,以兩國長年的友盟關係,算是特別用心;以我國今年選舉歷程而言,也同步驗證了台灣在美國的亞太區域利益中的價值,以及至少在總統參選人的判斷中,美國對於台灣選民意向與判斷,應有相當的影響分量。

美國在與中國大陸建立邦交後的台海政策,是歷經卅六年,六位、十任總統積累而成,且相對穩定。簡單的說,就是美國秉持自身的「一個中國政策」(該政策與北京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完全一致),係由「美中三項聯合公報」與「台灣關係法」共同支撐;而在實際運作上,則「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

兩位黨主席此次訪美的重點主軸,都選擇「維持現狀」。朱立倫主席強調的是延續過去七年半來,兩岸維持和平與制度化交流,透過實踐所形塑的現狀,可以稱為「持續現狀」。蔡英文主席訪美時也稱「已表達並多次重申對維持現狀的立場」,可視為如果當選總統「不會改變現狀」。

其實「現狀」並非一成不變的,但絕對不是單方可以決定的。「現狀」是台海兩岸,甚至是台美中三邊互動,共同塑造的關係狀態。

馬總統與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破天荒的兩岸領導人高峰會,是對兩岸現狀的具體呈現與有力註腳,而馬習會之所以成局,自然植基於雙方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也就是馬總統所稱「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此種現狀如果改變了,似乎就會出現習近平所謂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民進黨蔡英文主席雖然不認同馬總統對兩岸廿三年前達成「九二共識」的「詮釋」與「名詞使用」,但強調如果當選,會在兩岸「廿幾年來共同的累積出來的結果」基礎上,維持兩岸交流。這個詮釋維持現狀的說法,美國政學界似已接受,只是大陸方面至今仍未明確表態。

更值得我們審慎警惕的是,美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從TPP、亞投行、網路安全、南海島礁擴建、海上航行自由等議題上,已呈現出全面對局之勢,自然衝擊兩強之間原有的權力框架,並可能引發連鎖效應,波及亞太周邊地區國家。我們在美中較勁的動態變化之中,如何使台海兩岸當前的現狀得以維繫,因此保有均衡而不墜的國家利益,更屬不易。

我國總統選舉即將進入最後兩個月的倒數,期盼藍綠間各自表述的兩岸「現狀」,可以頂住選戰陣仗中的往來衝殺,面向選後更艱鉅的挑戰。(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