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3

生命經濟學

◆ 研究治療心臟病 Google斥資16.3億
http://udn.com/news/story/7087/1304384

聯合新聞網 聯合晚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15-11-10

Google在8日宣布,旗下單位「Google生命科學」將和美國心臟學會攜手合作一項斥資5000萬美元(台幣16.3億)的研究計畫,希望發現治療心臟疾病的新方法。

Google生命科學原本隸屬於神秘實驗室Google X;Google X曾研究開發無人駕駛車、Google眼鏡、可監測血糖的隱形眼鏡、追蹤健康數值的手環等產品。

今年8月Google成立母公司字母(Alphabet),將Google生命科學升格成為直屬母公司的新事業單位。該單位執行長康拉德指出,心臟疾病為全球人類首要死因,這個問題已到了需要新創科技,以及破壞式、非典型思考的地步。他說:「這方面進展緩慢,我們需要迅速行動。」

除了投入資金,Google也提供監控受試者狀況的器材,在他們求醫時蒐集數據,用以分析研究。美國心臟學會將以5年時間投入經費半數的2500萬美元,是該會史上最大手筆的單一研究投資。

雙方預計在明年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啟動「大心日」活動,在此之前選出合作計畫的主持人,人選可能是心臟科醫師、護理師甚至是青少年,選才條件視候選人具備的技術與想法而定,想找一個具獨立精神的人。

傳統研究只能為心臟疾病帶來逐步改善,美國心臟學會董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院長哈林頓說,這項合作「確實讓我們思考以不同的方法做研究」。



◆ 專家觀點/研發植物藥 台灣掌握優勢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302053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2015-11-09

■李國雄

東晉葛洪如果活在現代,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應該是他。葛洪是一名道士,同時也是一個中醫藥專家,他有很多傳奇故事,他寫過很多書,其中有一本醫書叫做《肘後救急方》,記載了用青蒿絞汁喝下,可以治療痢疾的相關文獻。這個文獻,啟發了中國大陸科學家屠呦呦,讓他順利找到治療瘧疾的藥方,救了幾百萬人的性命。也因為這個了不起的醫學成就,屠呦呦得到諾貝爾獎。

中國在1967年派兵參加越戰,當時中國前往越南的士兵因為水土不服,不少人死於瘧疾。因此,中國大陸有關單位成立一個名為「523」的研究計畫,屠呦呦擔任召集人,執行研究治療瘧疾藥物的任務,而這也是屠呦呦之所以獲獎的時空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屠呦呦獲獎至少揭示兩個意義,一、中國古代醫藥文獻有科學價值,二、中醫藥或植物藥在醫藥市場上,似乎打開了另一扇天窗。

我在美國數十年,有多次取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補助經費投入中醫藥、植物藥的研究,期間也開發出不少植物新藥。後來,曾經有個方案,技轉給國內的大藥廠,結果該產品一直做到了臨床二期,但因經費短缺最後並未繼續執行,這家藥廠也沒有投入新藥開發的計畫,而打退堂鼓。那已經是多年前的往事,近年,台灣在新藥開發陸續有成功的案例,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台灣新藥開發的成功案例中,就有一個案例,值得拿來做典範說明。多年前,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有意發展科學化的中草藥,用於增強免疫力、抗癌等領域,他找人前往美國設立一個實驗室,當時我也為他引薦人才、給予建議。我說,黃耆是個不錯的東西,可以發展成為藥品。

多年後,這個產品由美吾華集團的新藥公司懷特接手,著手開發的總經理陳寬墀很有毅力,不時來找我並希望我給點建議。後來,懷特把台灣自己開發的植物新藥血寶做到成功上市、銷售。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台灣有能力和經驗做難度極高植物新藥。

植物藥的概念從中醫藥來,中醫藥在華人世界已經存在數千年,近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才定出植物新藥的審查規範,但由於植物藥的認定困難,因此自2004年該規範問世迄今,全球僅有兩個植物藥正式被FDA核准上市。據聞,FDA有鑑於過去法規的繁複,已經著手要修訂新法,以催生更多救人的植物藥。

美國有意領導全球植物新藥的法規,這是件好事。如今,有了諾貝爾醫學獎的加持,又有美國官方制定植物藥活性與上市的認定標準,顯見,在化學藥、蛋白質藥等大領域外,華人還有另個領域,可和世界爭長短。

其實大約在十年前,台灣也曾經大規模投入植物藥的開發,其中,有五個產品甚至進入臨床一期,後來,因為沒有善加利用,民間又沒有適當的經費可以接手,最後這幾個產品塵封在實驗室裡,乏人問津。不過,幸運的是,台灣在這個領域已有經驗。

近期,台灣不少電子工業相繼傳出被大陸「買走」,似乎也給我們一個警訊:如何創造不可取代的優勢。台灣發展生技,就是最好的優勢。但絕不可好高騖遠,必須從熟悉的領域著手,扎根人才的培育,放眼未來。

尤其在生技,人才的培養必須均衡。近期我發現,許多年輕學子大舉投入生物領域,而忽略化學領域的重要性,其實,新藥的開發,各個領域都是相輔相成,年輕人如果都挑「容易」的做,成就不可能太高。

台灣的人才一流,不論在哪個領域,我都鼓勵年輕人應該多到國際走走。我常對年輕學子開玩笑說,就算是只坐飛機出國一趟,都比只留在台灣強,因為你至少知道,世界非常大。(本文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國雄口述)



◆ 中醫傳說成真 大陸研發懸絲診脈系統
http://udn.com/news/story/4/1304678

中央社 2015-11-10

中醫「懸絲診脈」的傳說成真了!大陸國防科大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學生研發的遠端脈象分析系統,透過光纖感測脈象資訊,將數據傳送到遠端,中醫師透過數據分析,實現遠端「懸絲診脈」。

中共解放軍報今天報導,這項系統全名為「基於光纖微震動感測器的遠端中醫脈診脈象分析診療系統」,由光纖腕帶感測器、光纖光柵解調系統和脈象分析診療處理終端組成。

報導中提到,它運用光纖感測器手環採集人體脈搏波資訊,透過光纖傳送至脈象分析診療處理終端,將脈搏波訊號進行物理化,與中醫醫理比對分析。

研發者之一的孫茂康表示,中醫「望、聞、問、切」的診療方式,能避免侵入式檢測給病人帶來不適,但無法直接闡述脈象資訊,診療難以客觀量化,不便發展「遠端醫療」。

他說,他們從光纖傳感器中獲得創新靈感,進行實驗,成功把脈象資訊物理化、定量化,解決脈象資訊傳輸難題,實現中醫遠端醫療。

系統研製成功後,研發者也與相關單位合作,透過義診形式,採集大量脈象訊號,建立部分病症資料庫,增加脈搏波資訊獲取、脈象分析的準確性、精細化。這項系統也在大陸10月中旬舉辦的「2015年全國高校物聯網應用創新大賽總決賽」上獲得特等獎。

大陸專家指出,這項系統有效結合傳統中醫與現代資訊技術,為中醫遠端醫療開闢了新途徑,讓「足不出戶看中醫」成為可能,更可望解決大陸邊防官兵中醫就診的難題。

※ 相關報導:

生技產業的困境與突破

9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美研究:癌細胞轉移「非隨機」 會派哨兵探路 未來可望早一步「擋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309355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11-12

癌細胞轉移一直被視為癌症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沈湯龍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轉移前會先派遣「哨兵」探路,而非隨機亂跑,此發現有極大助益,未來可望早一步「擋下」癌細胞轉移。

這項研究上月廿八日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網路版,沈湯龍列名共同論文第一作者,台大也即將展開相關臨床試驗計畫,初步與台大醫院胃癌、胰臟癌、乳癌等團隊合作,最快二、三年會有初步成果。

沈湯龍解釋,原位腫瘤在轉移前,會先釋放大量可以幫助轉移的「肥料」,包裹在奈米大小的胞外泌體(exosomes)中,就像哨兵,透過表面的蛋白受體(integrin),引導哨兵到特定位置,將胞外泌體運送到特定器官,例如從乳癌轉移至肝臟或肺臟。

沈湯龍說,在西元一八八九年,就有醫師提出「種子與土壤」(Seed and Soil)觀念,Stephen Paget在七百卅五位乳癌轉移患者身上發現,癌細胞轉移並非隨機發生,癌細胞會像種子一樣,必須在已施肥的土壤上生長,但一百多年來一直未被研究證實,現在沈湯龍與研究團隊解開了這個謎。

「這是精準醫療的極致。」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目前提出來的創新觀念,需要前瞻性的臨床試驗證實,未來若能運用在臨床,開刀前即可先測試癌細胞是否會轉移,會轉移到哪裡,可以提早阻止或改變術後追蹤策略。

沈湯龍說,動物實驗發現,胞外泌體會在癌症轉移前兩周抵達,準確率約七至八成,目前蒐集乳癌、胰臟癌及大腸癌等已轉移的樣本測試,未來持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希望能得知運用於人體上的準確率及效果,一旦可以建立監測機制,就可擬定預防或治療方式,降低轉移機率,提高病人存活率。

台大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俊升表示,癌細胞轉移表示前期治療失敗,只要轉移,存活率就明顯下降,例如乳癌轉移到肺、肝、骨頭等處,五年存活率就降到一半,若轉移到腦部,因藥物不易進入,存活期更不超過兩年,若能提早知道癌細胞將轉移到何處,可先行預防給藥,對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 詳見原站。



◆ 隔空幫牛量脈搏 台灣技術飆天價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07487

聯合晚報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2015-11-11

中山大學研發以雷達感測動物或人類心跳與脈搏的系統,原本洽談授權金僅5萬美元,透過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重新由工研院製作雛形機後,授權金額翻倍至200萬美元,創電子通訊類最高紀錄。

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洪子聖透過雷達偵測生物心跳與脈搏,並與工研院共享專利,美商有意利用此裝置偵測牛隻健康狀態,例如狂牛症發生時,心跳和呼吸都會明顯加速,希望透過無線偵測來偵測。

中山大學技轉中心副理田勝侑指出,第一次洽談時授權金僅5萬美元,透過工研院打造第一台雛形機,能實際在牧場操作後,再度洽談的授權金就飆高至200萬美元;且每年美商賣出的機器都可以抽3%回饋金,創下台灣技轉電子通訊類研發的最高金額。未來中山大學將繼續研發應用到人類。

科技部一年前開始推動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試行計畫,從5000件大學的研發與專利中,盤點出200件具有產學合作潛力的研究,並進一步讓12案可以實際商品化或技轉,一年來已創造8000萬元授權金,未來帶動相關產值將會高達36.4億元。

fsj 提到...

密大最新研究:吃肉會上癮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314606

世界日報 編譯鄧媛/綜合13日電 2015-11-15

繼「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公佈培根等加工肉,以及紅肉(如牛肉、豬肉和羊肉)會致癌之後,美國現在又有一項研究表明,吃肉會讓人上癮。愛肉一族的反應從不相信到否認再到生氣,有的人甚至表示就算是患癌症也要繼續吃肉。

讓愛吃肉的人戒掉吃肉確實很困難,難道吃肉像飲酒和吸菸一樣會讓人上癮嗎?答案是肯定的,吃肉真的會讓人上癮。肉類中含有麻醉劑以及能讓人們上癮的化學成分。密西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加工愈多愈油膩的食物,越能讓人們吃後上癮。

研究者用食物成癮量表,根據人們的反饋,發現人們最難以抗拒以及最容易上癮的食物包括披薩、牛排、培根、起司漢堡和冰淇淋,其中起司特別容易讓人上癮,因為起司中的酪蛋白能夠釋放出麻醉劑酪啡肽 (月太) 。

吃加工肉和紅肉不僅致癌,還在很多研究中被發現與心臟疾病、糖尿病、中風和其它各種別的癌症相關。戒掉吃肉的癮不僅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好處,還能保護動物,一個素食者每年可以讓100隻以上的動物免死。

和菸癮、酒癮一樣,吃肉的癮同樣可以被戒掉, 華府醫生巴納德(Neal Barnard)指出,只需三個星期,人們就能戒除吃肉的癮。如果停止食用易上癮食物三周,等再食用它們的時候就沒有過去那麼大的癮了。



◆ 清大研發檢測尿布 尿道感染變紅就知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32086

自由 2015-11-14

清華大學醫工所副教授鄭兆珉與林口長庚顏宗海醫師研究團隊,近日成功研發可測試嬰幼兒是否罹患泌尿道感染、尿蛋白的「健康檢測尿布」,將檢測試紙整合在尿布底層,只要發現小寶貝有哭鬧狀況,可直接觀測尿布試紙的變色情形(例如試紙由無色變紅色,即代表有泌尿道感染的情形),家長透過尿布上的試片變色與否,可及早發現、對症治療,也適用於臥病在床或言語困難的老人照護,且已申請台、美、中等專利。(記者洪美秀)



◆ 仁寶攻生醫 砸2.5億入主勤立
http://udn.com/news/story/7253/1310956

經濟日報 記者陳昱翔/台北報導 2015-11-13

代工廠仁寶(2324)展開多元布局,昨(12)日宣布斥資2.5億元,投資國內血糖測試設備廠勤立,並取得逾50%股權,正式跨入生技醫療產業,預計明年起開始貢獻集團業績。

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指出,看好健康醫療商機,公司物色具潛力的新創企業,勤立具備血糖測試機專業技術,仁寶有生產製造能力,透過策略合作,有助搶占商機。

除生技產業外,仁寶也全力布局智慧衣市場。陳瑞聰表示,公司與許多海內外品大廠合作,開發新款智慧衣產品,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出貨,有信心在未來幾年內成為集團營收主力產品。

據了解,仁寶是與國內紡織大廠儒鴻、聚陽異業結盟,搶攻智慧衣商機,由仁寶負責提供電子系統、後端醫療雲平台、智慧衣專利,儒鴻、聚陽則負責成衣生產。

fsj 提到...

世衛:抗生素抗藥性達高危險程度
http://udn.com/news/story/9/1318700

中央社 日內瓦16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11-16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警告,全世界抗生素抗藥性已達到危險程度,抗生素使用者對藥效的認識仍然太淺薄。

抗生素抗藥性發生時,病菌會對現有藥物免疫,導致小傷勢與常見感染有可能奪命。

濫用與誤用抗生素會增加抗藥性,但世衛也公布一份針對全球1萬人的調查,顯示人們對這項威脅有許多危險的錯誤觀念,使抗藥性更加嚴重。

世衛秘書長陳馮富珍聲明指出:「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是全球健康危機,各國政府現在認定它是現今最大的公衛挑戰之一。」她強調,抗藥性「在世界各地達到高危險程度」。

世衛今天發布對12個國家的調查,發現儘管事實證明抗生素對病毒沒有影響,但有近2/3(64%)接受調查者誤信抗生素可以用來治療感冒和流感。

調查也顯示,66%的人相信,按指示服用抗生素的人,不會有產生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

近半數(44%)以為抗生素抗藥性只對定期使用抗生素者產生問題。事實上,不論年紀與居住地為何,任何人都可能得到抗生素抗藥性感染。

調查顯示,大約1/3的人相信,只要病情好轉,最好就停用抗生素,而不是完成醫師指示的治療療程。(譯者:中央社徐崇哲)



◆ 技術亮點/檢測過敏基因 避免藥人命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316730

經濟日報 辛悅台 2015-11-16

吃藥可以救人性命,反之,吃錯藥也可能奪命。

根據過去15年的統計,台灣每三天就有一人發生嚴重的藥物過敏,每九天就有一人因此死亡。其實只要在用藥前接受基因檢測,很多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在嚴重的藥物過敏中,最普遍的就是痛風藥物Allopurinol引起的「致命性皮膚黏膜不良反應」。

所幸,近期中研院與榮總等15家醫院的臨床實驗已經充分證明,只要患者在服藥前接受基因檢測,即可有效避免藥害發生。

Allopurinol 藥物引發的嚴重不良反應,情況類似燒燙傷,若表皮壞死與剝離占全身面積10%以下,稱為史帝芬強森症候群(SJS)若大於30%則稱為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TEN),後者致死率高達30%以上。

雖然Allopurinol可能導致嚴重皮膚過敏甚至死亡,但是由於它的價格便宜、效果好,仍是最普遍的一線治療痛風藥物。

早在2005年,中研院陳垣崇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即發現Allopurinol導致的嚴重皮膚不良反應與人體的HLA-B5801基因有關(HLA是Human Leukocyte Antigen的縮寫,即人類白血球抗原),並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成果。

報告指出,服用Allopurinol後出現嚴重藥害現象的患者,皆帶有HLA-B5801基因,且帶有此基因的人,服用Allopurinol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是其它一般人的580倍,而台灣漢人中約15到20%帶有這個基因。

中研院生醫所與榮總等15家醫院,以陳垣崇院士研究團隊的發現為基礎,進一步將基因檢測用到臨床實驗,從2009年到2014年,針對全台近3,000名患者展開,進一步證明只要接受HLA-B5801基因檢測,即可避免Allopurinol藥害。

這項臨床實驗報告,也於今年10月刊登在國際醫學領導刊物「英國醫學期刊」上,代表台灣「精準醫學」發展的重要成果,也寫下精準化醫療的成功範例。

數年前,中研院將HLA-B5801基因檢測的方法,獨家技術授權世基生醫公司,進一步研發成檢測產品與診斷工具,在全球取得70餘項專利,並陸續取得台灣、歐盟、美國與中國等地的上市許可。

自從具備世界性專利的HLA-B5801基因檢測試劑在國內上市後,經過努力的推廣,目前台大醫院、榮總、三總、北醫與中國醫藥學院等機構皆有提供5801基因檢測服務。若未來這項檢測的費用能夠納入健保給付,相信接受檢測的患者會更多。

世基生醫公司開發的HLA-B5801基因檢測試劑,於今年6月通過嚴格的檢驗與審核,取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許可。這項成果代表台灣生醫業者研發的產品,在中國獲得重要的進展與肯定。

由於華人或亞洲人帶有5801基因的比例較高,中國的醫療院所也逐漸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大陸痛風患者接受預防性基因檢測的人數將日益增多。此外,新加坡已針對痛風病患,免費提供5801基因檢測服務,越南的大型醫院也開始引進此項檢測。

根據統計,從1999年到2015年1月,國內藥害救濟案前十大可疑藥品中,Allopurinol高居首位; 在同期的藥物不良反應件數中,SJS與TEN也位居第一。因此服藥前進行基因檢測,預防藥害風險,才能得到周全的保障。

事實上,一般民眾皆可針對是否帶有5801基因進行預防性檢測。特別是有家族痛風病史以及高尿酸的人更應進行篩檢。在檢測時只需抽血2c.c.,不需空腹,三小時後即知結果。

由於基因檢測可以大幅提升醫療與用藥的安全性與精準度,因此已經成為醫療診斷與藥害預防的有力工具。今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希望引領一個醫學的新時代,預期未來基因檢測的應用將會更加普及。(作者是世基生物醫學公司執行長)



◆ 抗癌中藥 拚進美國處方藥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316731

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5-11-16

中藥新紀元,兩岸合作有譜。中研院院士鄭永齊表示,他與美國國家衛生總署合作的「抗癌因性多重病症」中藥複方PHY-906已進入臨床二期,並積極尋求合作夥伴,未來可能由YIVIVA公司攜手杏輝醫藥集團創辦人李志文共同投資,集合兩岸人才資源共同開發。

PHY-906是一種中藥複方,目前進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臨床二期b階段,預計收受病人約130多人,已經收了30餘人,鄭永齊說,最快後年應該可以收完,啟動兩岸合作規劃,未來要拚第一個進入美國的中藥處方藥。

中研院院士鄭永齊是中藥全球化聯盟主席,他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主要顧問,他的背景是投入中藥研究15年以上。在此之前,他已經發明三種治療病毒的新藥上市,還有多種新藥在臨床階段。

2015台杭健康產業發展推進會在杭州舉行,該會由杏輝醫藥集團協辦並支持,由於杏輝醫藥集團創辦人李志文與鄭永齊為多年好友,因此邀他擔任大會主講人。

鄭永齊說,現在發展科學的中藥正是兩岸華人的機遇,因為全球各大公司已經開始找機會,而這是華人的優勢。他舉例,他所召集的中藥全球化聯盟現有147個單位加入,國內包括杏輝、順天堂外而國外都是大有來頭,包括大藥廠輝瑞(Pfizer)、強生(J&J)甚至可口可樂飲料公司都名列其中,可見西方人對中藥的重視程度。

鄭永齊說,他找到的PHY-906複方,其實是在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中,所得到的靈感。他指出,這個複方原先構想是治療化療的副作用,如嚴重的腹瀉、身體虛弱等,但意外發現竟然對化療、放療的治療均有強化的效果,堪稱劃時代的突破。

鄭永齊指出,西方過去研究的化學藥物都是單一化合物,僅有一個靶點治療單一適應症,而中藥的複方恰好是「多靶點」,恰好可以發揮「多重效果」,用古話說就是「君臣佐使、天人合一」。

fsj 提到...

陸研究發現 化療易增加癌細胞突變機會
http://udn.com/news/story/4/1319996

中央社 台北17日電 2015-11-17

中國大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最近研究發現,當細胞數越少時,細胞複製過程突變機率越高。化療、放射性治療等醫療方式,可能破壞主要細胞複製,反而助長抗藥性細胞複製。

北京日報今天報導,最近大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透過在肝癌切片上切取近300個樣品和近2000倍覆蓋度的DNA定序和數據分析,在10億甚至更多的癌細胞群體中發現其中分布高度遺傳多樣性。

報導提到,大於1萬個細胞複製時,會出現成千上百個突變,小於100個細胞的細胞複製時則出現更多的突變。因此,化療與放射性治療等醫療方式,不但可能失效,甚至破壞主要細胞複製,反而助長抗藥性細胞複製的膨脹和發展。

報導引述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吳仲義表示,癌症腫瘤內部異質性是產生抗藥性與癌症轉移的主要原因。這些異質性的演化實質上是基因水平轉移,遺傳變異出現很快並會快速累積,因此即使微小的腫瘤都可能具有非常高的遺傳多樣性。

吳仲義說,有這麼多突變機會,即使積極治療,有特殊突變基因的細胞生存下來的機率依然很高,仍會增殖新的抗藥性腫瘤細胞。這項研究成果也在11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人體生物資料庫 小港醫院研究站揭牌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33064

自由 2015-11-17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昨慶祝十七週年院慶,並舉行「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小港醫院研究駐站揭牌,小港醫院院長侯明峰表示,該資料庫是政府委託中研院建置的基因資料庫,透過龐大的檢體與健康資訊,解開國人長期慢性疾病之謎,並找出適合治療方法及預防策略。

小港醫院是高雄市府委託高雄醫學大學經營的「公辦民營」醫院,從八十七年迄今已十七年,昨舉行院慶,高雄市教育局長范巽綠、衛生局副局長鄭明倫及高醫大董事長陳田植、校長劉景寬等人出席。

小港醫院昨也舉行「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小港醫院研究駐站揭牌,小港醫院是該資料庫在高雄的第四個研究駐站,將補齊高雄南端之缺角,也因鄰近小港機場與高雄捷運,讓參與者多一個選擇,以建構更完整的資料庫。

該資料庫是由中研院前副院長陳建仁主導,陳建仁因擔任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而請辭中研院副院長,中研院三年前接受政府委託建置「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迄今已有五萬三千多名台灣民眾提供生活型態、健康情形、疾病史等資料,來長期追蹤其健康變化情形,以供國內學術機構整體分析使用。

侯明峰說,只要年滿卅至七十歲、具本國國籍、無外國血統、未被醫生診斷罹患過癌症的民眾均可參與,告知同意後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測,以供未來進行相關研究。



◆ 台版「小藥丸」23款 造福舉弱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7001019-260301

旺報 2015年11月17日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

台灣性功能障礙藥物市場也很龐大,「舉弱男」的選擇性更多,藍色小藥丸威而鋼,2013年在台專利到期,國內各大藥廠立刻推出主成分相同的「國產版」威而鋼。食藥署食品組統計,國產相同成分的學名藥,共取得23張藥字許可證。

威而鋼土洋大戰打得火熱,食藥署食品組表示,威而鋼主成分Sildenafil登記專利已於2013年6月到期。目前輝瑞藥廠生產的老字號產品在台取得4張藥品輸入許可證,分別為口溶錠50毫克、膜衣錠50公絲、膜衣錠100公絲。

國產藥廠方面,與威而鋼具有相同成分(Sildenafil)的學名藥,食藥署發出23張許可證(用於成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另有用於治療肺動脈高血壓)。南光化學製藥早在2011年4月威而鋼專利尚未到期前,就取得相同學名藥的「美好挺」生產藥證,待2013年正版小藥丸專利一到期,立刻伺機上市。產品有25、50、100毫克膜衣錠。

另一間大藥廠諾華生產的「喜力昂」也於2012年7月成功取得輸入許可,在台灣推出50毫克、100毫克錠劑。五洲、永信、健喬信元等本土藥廠也陸續跟進,並且也取得製藥許可證。

衛福部健保署強調,無論是「本土版」或「原廠版」,都屬於處方用藥,必須有醫生開立處方箋才可拿藥。儘管如此,國內仍有不少男性透過網路、藥房等管道,私下買來直接服用。

fsj 提到...

成大精準預測病程 造福漸凍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9000632-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11月19日 曹婷婷/台南報導

漸凍人迄無藥物可治癒,病況發展也難預測,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蔣榮先教授率研究團隊參加國際生醫領域重要賽事「世界夢想挑戰賽」,演算漸凍人病況發展預測,勇奪世界第一,未來也可望應用於臨床,造福漸凍人。

成大資工系蔣榮先、楊士德率方文杰博士、研究生張桓瑞、楊震參與這場賽事,蔣榮先興奮說,日後醫界援引這套系統,透過大數據精準預測漸凍人發病時間,讓無藥可醫的漸凍人藉由及早掌握病程,可適時用藥、治療。

蔣榮先說,賽事由主辦單位提供7000多名漸凍人共300多萬筆臨床相關研究數據,包括身高、體重、家族病史、血液檢測等,成大從龐大資料庫篩選出與漸凍人可能有關的「6項特徵資料」,再設計適合演算法,分析整合,建立預測病程的模型。

他強調,主辦單位事先提供漸凍人確診0到3個月資料,預測3到9個月間的病況,成大演算結果最吻合現實,評審進一步計畫「勝算比」,成大預測結果凌駕亞軍61.5,不只打敗30支隊伍,精準模式更遠遠超出對手。

他說,成大花半年設計這套模式設計,勝出關鍵在於團隊均為資工背景,跳脫生醫觀點,單純以統計、演算處理臨床數據,選用回歸數統計方法,找出6項特徵包括言語能力、切割食物、軀幹協調、小腿功能、血中磷含量等,進行交叉驗證。

DREAM Challenge為國際生醫領域極重要的大數據演算競賽,台灣歷年來有台大、成大參賽,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獲得最高榮譽,成大首度得獎就拿下世界第一,讓研究團隊興奮不已,尤其,他們在參賽捨棄成大資工系LOGO介紹,改秀Taiwan,成功讓世界看見台灣。



◆ 智擎胰臟癌新藥 年底歐洲可上市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33645

自由 2015-11-19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由智擎(4162)與授權合作夥伴美國Merrimack公司研發的胰臟癌新藥ONIVYDE(安能得),上月開始在美國銷售,智擎總經理葉常菁透露,ONIVYDE在美國銷售頗佳,接下來最快今年底歐洲也可以拿到上市許可。

葉常菁表示,施打ONIVYDE一次療程約需3.8個月,總共約需4.3萬美元(約130萬台幣),平均每月要30幾萬元,根據之前的臨床結果,施打ONIVYDE的病患,有25%存活可以超過1年。

台灣部分,葉常菁表示,ONIVYDE已經通過TFDA核可,只是還沒拿到藥證,估計明年第1季有機會取得,屆時就可以開賣;智擎發言人吳兆升表示,台灣1年約有1700個胰臟癌病患,市場規模10億台幣,到時候會由智擎自己銷售。

吳兆升指出,ONIVYDE在歐盟已由合作夥伴提出新藥上市申請,目前正進行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審查中,估計最快年底可以獲得核可;亞洲部分除了台灣外,合作夥伴也已向新加坡、南韓申請新藥上市,估計明年就可獲得核可。

吳兆升表示,一旦取得新加坡核可,就能同時開始為銷售東協6國作準備,歐洲也相同,而這2個區塊,智擎與合作夥伴談定的條件,除了新藥上市獲得核可可拿里程碑金外,會依銷售金額進行抽成,對智擎營收就能產生穩定的貢獻。

智擎今年前3季每股稅後盈餘為4.18元,法人預估,ONIVYDE有機會在年底前獲得歐盟新藥上市核可,因此將有里程碑金入帳,今年每股稅後盈餘上看12元。

fsj 提到...

找到卵巢癌元兇 慈醫研究登國際期刊
http://udn.com/news/story/9/1326806

中央社 花蓮縣20日電 2015-11-20

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團隊研究出卵巢癌的致癌元兇,並找到預防排卵造成輸卵管癌化的方法。這份研究成果刊登於最新一期國際「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s)期刊。

花蓮慈醫表示,卵巢癌占台灣地區婦科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有1300名新個案,全球每年約19萬名新個案,是婦女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548人(全球有11萬4000人)死於卵巢癌,是女性癌症的第五大死因。

卵巢癌因為生成原因不明,及潛伏體內深層,死亡率超過7成,花蓮慈濟醫院研究團隊以6年時間,找到卵巢癌元兇,是排卵時卵泡液會產生高度致癌物質,原發部位在輸卵管,而非卵巢。

花蓮慈醫婦產部主任朱堂元表示,包含標靶藥物治療在內,許多治療卵巢癌的方式,但是致死率卻沒有太大的改善,最主要是卵巢癌的成因不明。絕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卵巢癌的原發部位在卵巢,直到最近年才確認絕大部分的卵巢癌的原發部位在輸卵管。

朱堂元說,從檢體、細胞株,並完成動物實驗,證實卵巢癌的原發位置在婦女排卵時,抓取卵子的輸卵管繖部。進一步研究發現,排卵時,卵泡液的氧化物質,易造成輸卵管繖部產生病變。

研究團隊找到預防排卵造成輸卵管癌化的方法,就是給予抗氧化物質能保護輸卵管細胞不受癌化作用的影響,其中保護效果最顯著的是褪黑激素,給予極低劑量,就能防止;以小鼠實驗,同樣劑量的褪黑激素也能完全防止卵巢濾泡液造成的癌化作用。這項研究成果已於2015年11月刊登於國際「癌症病因學」(Carcinogenesis)雜誌。

朱堂元表示,經過研究印證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晚的婦女;少生育、少哺乳的頂客族;壓力大、睡眠不足或日夜顛倒的婦女;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最佳的防治之道,生活作息生常,遠離壓力,生育減少排卵次數,及補充黑激素抗氧化物等。

※ 相關報導:

* 主動脈剝離又長瘤 創新複合式手術解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33984

42歲的飲水機業務員阮偉慶去年2月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加葉克膜救命,上月又因巨大主動脈瘤破裂命危,中榮以創新複合式手術,結合主動脈支架術和腹主動脈繞道分流術,創全台首例;手術極度困難,阮男兩度走過鬼門關,昨天與醫護團隊切蛋糕慶重生,希望帶家人環島圓夢。

阮男不知自己有高血壓而未控制,去年2月開車時突然胸痛,下車求救就休克路倒,幸緊急送嘉義榮總診斷出是主動脈剝離,經手術12小時加上葉克膜救回性命,也重回工作崗位;但主動脈剝離後血液竄流衝擊動脈管壁、長期卻又形成主動脈腫脹的血管瘤,長大到10公分而且緊貼胸骨,如同不定時炸彈,只要咳嗽或胸部壓力增高,就可能破裂大出血致命。

....醫療團隊最後創新採取主動脈複合式微創手術,先做腹主動脈繞道分流術,從腹動脈以60公分人工血管分別銜接頸動脈和上肢動脈,接通心臟往腦部的血流後,接著在主動脈放置支架阻隔主動脈瘤的血流,使腫瘤自行萎縮,手術長達16小時;大血管繞道又遠又長,極度困難,此手術案例可望在權威國際期刊發表。



◆ 疫苗成本降百倍 獲國家新創獎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328038#prettyPhoto

聯合報 記者林良齊/內埔報導 2015-11-21

屏科大獸醫系歷經12年研發,今年以「高免疫效能之豬隻家禽疫苗佐劑新型生產系統」獲得國家新創獎,12月24日將在台北受獎。如把相關技術應用在生產疫苗上,可降低超過100倍的成本,更能在1年內開發出有效疫苗。

屏科大由3個系所老師組成「農業生技與動物健康產業」團隊,為獸醫系教授莊秀琪、動物疫苗科技所助理教授柯冠銘及農學院食品科學系教授吳美莉共同組成。

柯冠銘表示,以前可能要5至7年才能開發出疫苗來對抗變異的病毒,但運用相關技術只要1年以內,就可以開發出有效的疫苗。目前運用此項技術已開發出包括豬、禽類等病毒共超過10種疫苗,未來可望開發出更多疫苗。

莊秀琪則說,疫苗中包含抗原與佐劑,運用本技術除了能加快疫苗研發外,更能有效降低疫苗生產成本,運用DNA修飾技術、強化抗原的免疫效應,能有效降低成本,「用一樣的材料,但可生產出10至100倍的產品」。

莊秀琪指出,雖然我國在國際「農業生技」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國家新創獎舉辦12年以來,以「農業生技」獲得肯定的技術並不多,她希望政府能夠更加重視相關技術的研發,並開放法令,包括疫苗在校內就能取得藥證,讓廠商生產的意願更大。

目前本技術已取得超過10項專利,並發表相關期刊論文,相關技術也有廠商來洽談技術轉移。

※ 相關報導:

* 趕走壞情緒 益生菌短暫抗憂鬱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327813

沖泡一杯益生菌飲、喝瓶益生菌優酪乳,就能擊退憂鬱情緒?陽明大學醫學團隊研發「快樂益生菌」,可提升憂鬱民眾的腦內血清素、多巴胺濃度,降低壓力荷爾蒙,從腸道就能控制腦內情緒,改善大腦憂鬱因子。不過專家提醒,益生菌效果短暫,民眾仍須以藥物與行為治療才能改善憂鬱情緒。

益生菌吃下肚,就能左右大腦血清素與多巴胺濃度,陽明大學生化暨分生所教授蔡英傑解釋,若大腦是一台處理大小事的iPhone手機,腸道就像Apple watch,連結iPhone協助處理周邊資訊,腸道可比擬人類的第二大腦,或稱是「隱藏版大腦」。腸道內的上千種細菌與大腦連結,國際研究「菌腦腸軸線」可能影響人體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傳至大腦改變精神健康。

fsj 提到...

2高中女生發現 紫蘇葉可抑制癌細胞增生
http://udn.com/news/story/9/1330277

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即時報導 2015-11-22

癌症連續十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麗山高中兩名學生實驗證實,紫蘇葉對內皮細胞具有抑制新生及抑制遷移效果,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糖尿病導致的截肢,未來如持續研究,可能對人體健康帶來新的希望。

台北市104年度中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獎助計畫頒獎典禮上午在內湖高中舉行,麗山高中學生薛恩慈、鄭詠云以該項研究獲得一等獎。

鄭詠云發表研究指出,腫瘤需要血管新生,以提供充足養分與遷移,因此如何控制血管提供腫瘤新生與遷移是許多中醫界研究的主要方向。

薛恩慈說,她有一名親友因罹癌導致身體一直消瘦下去,且因長期接受化療結果,頭髮掉光,讓她很難過,想試圖找出治療癌症的方法,後來從師長得知紫蘇葉具有抑制癌細胞的效果,因此進行研究。

薛恩慈、鄭詠云二人表示,由於不同地方生長的紫蘇葉具有不同特性,無法掌握,因此使用科學中藥調製的紫蘇葉,以不同濃度進行內皮細胞培養、細胞毒性、細胞遷移的研究,二人從高一進行實驗到今年高三,長達兩年研究,發現以濃度越高的紫蘇葉對抑制內皮細胞血新生的效果越好,濃度越高的紫蘇葉葉科學中藥對抑制內皮細胞轉移效果也最好。

薛恩慈、鄭詠云二人也表示,實驗顯示,如果以一名體重65公斤的人來說,如果需要抑制內皮細胞新生、遷移,約需要702.9公克的紫蘇葉科學中藥的量;但人體是否能一次接受這麼多的量,還有待研究,一般來說,紫蘇葉的副作用雖少,但大量使用是否增加副作用,也有待證實。

兩名女學生也表示,從實驗可以得出三個結論,其一是以抑制血管新生為治療癌症手段,可減少副作用;其二是內皮細胞比癌細胞較少發生變異,因此抗血管新生不易失效;其三是以抗血新生對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及糖尿病的截肢,具有發展潛勢。

台師大教授謝秀梅表示,紫蘇葉對抑制癌細胞增生的效果,雖然在中醫界時有所聞,但薛恩慈、鄭詠云二人的研究,以實際實驗,拿出具體數據,該研究更有說服力,未來希望醫界持續研究,或許或對癌症治療找出新方向,對人體健康更有新貢獻。



◆ 全球最大複製工廠 落腳天津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331217

聯合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5-11-23

天津開發區管委會表示,該區管委會近日與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使全球最大「克隆工廠」(複製工廠)落戶當地。

新華社報導,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以及韓國秀岩生命工學研究院,將在該區共同建設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廠」,從事優質工具犬、寵物犬、非人靈長類、優質肉牛、頂級賽馬等動物的克隆業務,加速實現克隆技術在現代畜牧品種改良中的應用以及特殊疾病模式動物的提供。

該項目計劃投資2億元,將建成動物克隆實驗室流水線、高標準的克隆動物中心、生物多樣性基因資源庫及科教展示中心等。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博雅控股集團下屬公司,是「克隆工廠」項目在天津的項目運營實體公司。博雅控股集團和韓國秀岩生命工學院合資成立了商業化克隆企業。

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已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提供了550只克隆犬,用於執行機場、海關、警察等特殊任務。

※ 相關報導:

* 以價制量 高藥價時代來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3000032-260202

藥物經濟學成新顯學,「以價制量」的醫改、保險制度,讓全球進入高藥價時代!繼美國吉列德(Gilead Sciences)祭出1顆C肝藥Sovaldi價格高達1千美元後,已取得藥證的智擎,明、後年藥證可望報佳音的中裕、藥華和浩鼎也都有機會進軍高藥價大聯盟;另緊追在後的心悅、國鼎、杏國也備受關注。

* 醫材廠突圍 搶十三五商機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331496

大陸敲定「十三五」規畫,力推「中國製造2025」,擬打破高階醫材遭國外進口產品壟斷現狀,以本土製造進行「進口替代」。面對新一波紅色供應鏈崛起,聯合骨科、合富醫療、華廣等國內廠商出招突圍,卡位對岸醫材年均成長20%的潛力商機。

* 專家觀點/生醫IPO熱 慎防泡沫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7485/1331498

經濟日報 周延鵬、吳俊英 2015-11-23

生醫產品由早期研發進展至臨床試驗,乃至產品上市後行銷通路的拓建,所需投入的資金節節攀升,早期投資人,包含天使投資人、創投基金等所投入的資金,通常不太可能支應全部資金需求,此時,投向資本市場尋求資金挹注,是企業融資選項之一。

....觀察我國2002年至2014年IPO統計資料,生技產業IPO的數量未有如NASDAQ的大幅增長趨勢,但相對於目前走上成熟的資通訊產業,生技產業既是近來受到高度期待的下一代產業,生醫相關IPO案件就顯得更受矚目。

然而,生醫公司股價因產品研發或臨床試驗進展順利與否息息相關,由於生技醫療涉及高度專業,一般大眾對生醫公司相關產品開發或市場訊息,往往難以理解其真正意義,即使擁有多年投資經驗者,亦不一定能正確判讀,資本市場上出現似是而非的各種消息,一般投資人難免隨之心生蕩漾,也使得一些不肖業者有機會散布各種誘導或甚至不實資訊,藉以從中套利。



◆ 蛋塔效應! 全台醫美診所數腰斬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34470

自由 2015-11-23

〔記者謝佳君、蔡淑媛、林惠琴、方志賢、吳亮儀/台北報導〕民眾熱中「修修臉」,曾被形容五步一家、如超商般風行的醫美診所醫院,似乎風潮不再。北市衛生局統計,一○二年鼎盛時期,北市登記醫美診所達四百家,到去年底剩三百家,截至今年八月更僅剩一百六十家;台中市醫美診所也從前年的一百七十幾家,漸減至今年的一百四十多家,許多診所每年營業額更以兩成速度遞減。

業界估計全國數量從2000家降為1000家

儘管衛福部聲稱定義困難、未統計全國數量,但有業界人士估計,醫美診所已從兩年前直逼兩千家,降為一千出頭,減幅上看五成。醫美退燒,業界矛頭一致指向削價競爭及糾紛日增。

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黃敬堯表示,只要是合格醫師,有診療室、候診室等設備,並符合安全消防法規,就能開業,各科醫師均可轉作或兼營醫美業務。

開業十多年的整形外科診所醫師李久恆說,九十八、九十九年韓流整形風襲台,到了一○一、一○二年,景氣好、民眾荷包滿滿,且風險較小的微整形推陳出新;加以健保制度衝擊及醫美進入門檻低,造成醫美診所如雨後春筍般開設,當時號稱台北市就有六百家。

李久恆說,近年大環境不佳,加上開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醫美產業免不了削價競爭,許多診所每年營業額以兩成速度遞減;有些年輕醫生轉往中國發展,包裝成名醫,卻依舊削價惡性競爭,恐弄臭台灣醫美招牌。

醫美客群也往M型發展。杏倫皮膚科診所院長林軼群表示,貴婦型患者消費不受景氣影響,每年電波拉皮、打玻尿酸,每三個月到半年定期施打肉毒桿菌、打脈衝光;但另一半客群如軍公教或上班族,幾乎不見了。

削價競爭 利潤不再「光鮮」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教育召委宋奉宜表示,前幾年醫美診所開幕家數多,但倒閉家數也不少;據他觀察,有三成開不到兩年就說再見,許多據點持續營業,但實則招牌、老闆都不知換過幾次了。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則指出,以台北市醫美診所從忠孝商圈退出為例,當地租金高達每坪上萬元,且坪數大、租金就高,但目前醫美微整形診所大多不需要那麼大的空間;業者多為節省成本而陸續遷出,傳統的「醫美商圈效應」已逐漸失效。

有醫美代理商說,據了解,近兩年有些醫美診所淡季業績不到鼎盛時期的一半,可動刀、開一台刀動輒上萬至數十萬元的診所能減低傷害,單純靠打針、雷射的診所則以量制衡;若經營不善,連鎖型醫美診所多採縮編,小診所可能就被併入連鎖診所或關門大吉。

賴炳文整形外科診所院長賴炳文指出,醫美微整形定位在保養修復,受經濟影響較大,民眾能省則省;整形手術則被定位在有需求、必須做而做,患者來源穩定,雙眼皮、隆鼻、臉部填充等手術一直很熱門。他認為,透過市場經濟等條件讓醫療正常化,能回歸專業,也可算是好事。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中客醫美團 去年減4萬人次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34471

政府於二○一二年開放中客來台的醫美簽證,實施迄今卻成效不彰,去年一整年,中客以醫美簽證來台數僅約五萬人次,較前年大減四萬人次。有業者表示,中客醫美團來台因簽證核發、低價競爭、語言等因素,無法發揮高經濟價值,有不少是以「醫美之名」行「觀光之實」,來醫院只做抽血、量血壓,甚至曾傳出發面膜就算一項美容行程。

fsj 提到...

台師大新技術 製三聚氰胺抗體只要3小時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6259

聯合報 記者洪欣慈/台北報導 2015-11-25

食品添加物、環境荷爾蒙和殺蟲劑等抗原分子,因分子小,難以讓動物產生抗體,被稱為「半抗原」。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王玉麒團隊,突破過去卅年瓶頸,成功讓半抗原成免疫原,能有效引發動物體產生抗體,未來可應用於癌症標靶藥物、製造檢驗和診斷試劑等,已取得美國專利。

王玉麒解釋,動物體內的免疫防疫系統會對外來分子(抗原)產生抗體,但要引起人體免疫反應,抗原的分子要夠大才行,像毒品、食物染劑、防腐劑、癌細胞表面的變異醣鍊等半抗原,都因為分子太小,無法引發抗體反應。

王玉麒表示,傳統做法是讓半抗原「搭便車」、連結到大分子的載體蛋白表面,形成能引發抗體反應的複合體,再對動物進行免疫注射來產生抗體,但過程繁瑣、耗時。

團隊利用半抗原本身的官能基或透過交聯劑,使半抗原彼此聚合形成大分子,經動物實驗測試,能有效引起動物體內生成抗體,不僅步驟簡單、耗時縮短,也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以「毒奶」裡的三聚氰胺為例,過去須經十多個反應步驟、耗時五到八天,才能讓動物體順利產生抗體,新技術僅須二個步驟、三小時就能完成免疫原的製備,成本更可降九成。目前新技術也正申請台灣專利中。



◆ 抗瘧疾 科學家培育基因改造蚊子
http://udn.com/news/story/9/1335955

中央社 華盛頓23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11-25

致力消滅瘧疾的科學家培育出1種蚊子,帶有避免散播瘧疾的基因,牠們在野外與其他種類的蚊子交配後,產下無法傳播這種疾病的後代。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他們利用基因剪輯技術,取代或消除史帝芬塞瘧蚊(Anopheles stephensi)基因組的DNA,這種蚊子在印度城市散播瘧疾。

他們將DNA植入生殖細胞,藉由基因傳給下一代,培育出擁有避免散播瘧疾基因的蚊子,這些帶有瘧疾抗體的蚊子將這種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為99.5%。

瘧疾是透過雌蚊叮咬,將寄生蟲傳播給人類所致。這項研究的目標是將基因改造的蚊子釋放到野外,與野生蚊子交配,使其身上的抗瘧疾基因進入基因庫,最終擴展到整個族群,消除蚊子透過叮咬將寄生蟲傳播給人類的能力。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生物學家比爾(Ethan Bier)說,這是「控制瘧疾強有力的永續工具」,讓1個特定地區的所有蚊子都帶有抗瘧疾基因。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分子生物學家詹姆士(Anthony James)說:「我們並未提議光靠此就能消威瘧疾。」

他說,但搭配治療及預防藥物、未來研發的疫苗、蚊帳及防止蚊蟲孳生,這項研究能在永久終結瘧疾上扮演要角。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5年全球有2億1400萬起瘧疾病例,奪走43萬8000條人命,大多發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學術期刊「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基改迷你豬 陸學者憂生態破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5000818-260309

旺報 2015年11月25日 記者許昌平/綜合報導

大陸華大基因以體型較小的五指山豬為基礎,透過複製及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最多只能長到15公斤的「長壽迷你豬」,日前接受預訂,顧客還能夠指定皮毛顏色等特徵,價格為每頭1萬元人民幣,數量有限,最快訂貨6個月後可以拿到。《金融時報》報導,目前已出現更新的CRISPR技術,能更精準的應用在訂製寵物豬的身上。

不過,大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建國指出,這些迷你豬和普通家豬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萬一保管不善,小豬「出軌」,產生的後代就可能攜帶經過修飾的基因,流入食物鏈,造成生態破壞。

華大基因前身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在基因技術上有一定聲望,其成就包括首次對大米和大貓熊進行基因測序,協助破解SARS病毒的基因結構。現在華大基因開展了一項新業務──寵物銷售。

華大克隆技術部張譯捷介紹,迷你豬的基因,是根據一種因人類GHR基因突變引起的侏儒症,來進行基因編輯改造。基因改造成功後,由於無法接受正常的生長信號,造成豬體型比普通的豬小很多,繁殖能力等其他生理功能卻不會產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患癌症等其他疾病的幾率會降低,因此迷你豬比普通豬健康長壽。

不過,華大使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目前已相對老舊。《金融時報》指出,更新的CRISPR技術,已真正在這個領域掀起一場革命。這種方法使用分子剪刀來切除基因組片段,然後進行再填補和修復。哈佛團隊所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操作十分簡單,研究生都能運用。

這項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不僅用於豬,它正被用於攻克小鼠的遺傳病和癌症,及創建更具適應力的作物和生物燃料。



◆ 生醫與光電共舞 治癒癌症不是夢
http://udn.com/news/story/9/1337139

中央社 台北25日電 2015-11-25

自71年起,癌症每年高居台灣十大死亡原因,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及死亡比率有逐年攀升趨勢,國人面對癌症威脅的壓力可說是與日俱增。

其中,負擔主要生活家計的男性10大癌症中,與嚼食檳榔(Betel-Nuts)高度有關的口腔癌與食道癌,更常重擊個人外貌、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家庭關係、社會及健保都需要付出更大成本。

技術商品化 造福更多患者

從事口腔癌光動力的頭頸癌研究工作逾15年,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許毅芝回想,當時透過「光動力療法」,參與臨床研究的醫師治癒一位患口腔疣狀增生的卡車司機的疾病時,卡車司機直說,研究團隊幫助他不會因為口腔癌病變顏面受損而失去工作、救了自己一家人,當場激動落淚下跪,許毅芝更堅定信念,「一定要設法讓光動力治療研究商業化,能普遍幫助需要的人」。

「光動力療法」主要是利用光感劑照光後產生的有毒物質來殺死癌細胞。當光感劑被注入到靜脈或局部塗抹在皮膚上數十個小時之後,光感劑會在癌細胞留有較高的濃度,正常細胞內的光感物質絕大部分則會被排至體外。留下的光感劑在受到特定波長光激發後,就會產生對細胞具有毒性的自由基,達到選擇性消滅癌細胞的作用。

許毅芝解釋,傳統光動療法所使用的光源以國外進口的雷射設備為主,因為重量大、成本高、不易維護,而且容易因高熱產生其他的併發症。而發光二極體(LED)是潔淨能源之一,由於質輕、成本低以及操作簡單等特性,以LED製成光動療法的光源,將可使光動療法在使用上更為普及,況且台灣曾是全球LED產值第二大國,利用台灣的 LED 光源設計、測試及生產優勢,不僅可發揮先天的本土發展優勢,且便於後續銜接國內技術能量。

更重要的是,口腔癌與食道癌是亞洲常見癌症,歐美藥廠比較不會投注研發經費,如果台灣能找到關鍵療法,就會增加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許毅芝表示,這項研究還要配合用藥的劑量,醫生、操作人員都需要較高的進入門檻,是屬於一整套的高階醫療服務業,商業模式不易被抄襲,附加價值也高。

掌握核心技術 商業競爭攻守有據

這項研究計畫被納入科技部的「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試行計畫」之一,由科技部補助工研院挹注資源進行協助,除委由國內廠商協助進行LED高能化關鍵零組件設計外,工研院技轉中心也協助進行專利檢索及可專利性等商品化專利面需求,有效協助學校技術邁向商品化。

許毅芝指出,雷射光源為630nm ±1nm,LED光源為630nm±15nm,如果目前高亮度發光二極體光源組件技術光功率提高,就更符合臨床醫生的使用需求,也能更廣泛的應用在癌症治療。

堅持要用台灣本地設計、製作及製造的LED高亮度封裝光源模組,許毅芝表示,希能藉此為目前台灣LED產業找到一線生機,尤其專利布局在現今國際競爭中更顯示其重要性,工研院的專業可協助盤點技術突破處,並「找出創新機會點」評估專利性,目前相關技術將陸續於台灣及美國等提出專利申請,保護智財權。

負責這項專案的工研院管理師蘇豊棋指出,除完成LED 發光模組關鍵零組件開發設計,提升原型器產出效能,以利產業鏈廠商後續銜接進行商品化開發外,由於申請及維護專利費用不低,也藉此計畫挹注下,協助釐清專利佈局現況及機會點,協助學校技術得以從較高、廣的視野進行布局,在商品化階段就能有效佔據核心技術領域,對後續商業競爭才能攻守有據,在穩定中力求發展。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醫學期刊挺 智擎抗癌新藥銷售帶勁
http://udn.com/news/story/7254/1333111

智擎(4162)昨(23)日宣布,該公屋抗胰腺癌新藥 ONIVYDETM(安能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胳針)認可,榮登全球醫學學術重鎮,為該公司新藥未來銷售再掛保證。

* 輝瑞、愛力根合併 成全球最大藥廠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333749

美國製藥商輝瑞(Pfizer)23日表示,將透過價值約1,600億美元的股票交易,與愛爾蘭生技業者愛力根(Allergan)合併,金額不僅是今年來最大、刷新製藥業紀錄,更將創造出全球最大的製藥商。這樁交易也可能加速醫療保健產業的整併步調。

fsj 提到...

氟奎諾酮 恐致主動脈剝離
http://udn.com/news/story/9/1340209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即時報導 2015-11-26

台大醫院今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感染症常用藥物「氟奎諾酮(Fluoroquinolone)」可能造成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恐有致命風險,此為全球首次發現,研究成果獲登於最新一期頂尖醫學期刊《JAMA》中,並被推崇「台灣專業的健保大數據研究,為全球藥物安全帶來新視野」。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醫學部主任李建璋表示,國內每年約有80萬人次以上服用氟奎諾酮類抗生素,它已逐漸取代傳統盤尼西林成為第一線用藥;但在國外曾出現病患使用後產生肌腱炎,甚至阿基里斯腱斷裂的案例,引起研究團隊發想:「同樣是由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組成的主動脈是否也有風險?」

研究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百萬人研究分析,發現2個月內使用氟奎諾酮3天以上,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1倍,且用量愈多、風險愈大,推算出每6688至7704人次處方使用會有1人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若以用藥80萬人次計算,一年約104至120例罹病。

台大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盛望徽表示,氟奎諾酮類抗生素普遍用在泌尿道感染、肺炎、與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尤其對退伍軍人症治療效果好,已用超過20年,是相當安全的藥物。不過,盛望徽強調,該研究為相關性分析,因果關係仍須臨床試驗證實;且該藥物造成主動脈剝離的風險遠低於感染症死亡風險,因此尚不會停止使用,但可提醒醫師開藥時應加強警覺。

義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造成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的原因多是血壓太高及血管壁脆弱等,屬於非常罕見、但致命性很高的心血管疾病,48小時內每小時死亡風險上升1%,如蔣緯國和愛因斯坦都是此病患者。預防方式為控制血壓,若是馬凡氏症或埃勒斯-當洛二氏症候群等天生缺乏膠原蛋白的病患,則需留意使用這類藥物,避免從事衝撞活動。



◆ 「間葉幹細胞」發功 「一公升的眼淚」有救了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35643

自由 2015-11-26

記者黃邦平/台北報導

「一公升的眼淚」也有機會化為笑容!小腦萎縮症是因為基因變異引起,目前「無藥可醫」,不過台北醫學大學教授何慧君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在發病初期使用「間葉幹細胞」可讓身體功能保持不退化,即使發病較久也可延緩病程。

初期小腦萎縮症不退化

何慧君說,間葉幹細胞是一種成體幹細胞,在人體骨髓、脂肪、臍帶、胎盤等組織中都能取得,可在體外大量複製,型態類似纖維母細胞,至少可分化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且具免疫調控能力,也就是說可移植到他人身上使用(即異體移植),不易被排斥,具備「藥用」的潛力。不過,間葉幹細胞雖然對某些病症有效,甚至可救命,但「絕不是萬靈丹」。

日劇《一公升的眼淚》是描寫小腦萎縮症患者的身體功能漸漸退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李光申說明,患者會像企鵝般走路無法平衡,接下來吞嚥困難、無法言語,目前無藥可醫,只能提供精神支持。

何慧君團隊透過實驗,找出間葉幹細胞針對不同適應症的給藥時機、劑量大小及活體有效機轉等。例如小腦萎縮症以靜脈注射的效果比腦內注射佳;「急性呼吸窘迫症」在急性期介入,療效佳,且可抑制「M1巨噬細胞」引起的炎症;「角膜損傷」透過局部點藥可促進傷口癒合及透亮度,且不結痂、不起白斑;第一型糖尿病連續注射可調控血糖,對第二型糖尿病採取單劑注射可增加葡萄糖耐受性、兩劑可降血糖;此外,也可改善睪丸扭轉導致的不孕症,同時間葉幹細胞不會分化成精子,就算用了別人的幹細胞,也不必擔心「爸爸不是我」。

何慧君5年前就發表如何自小體積脂肪組織分離純化間葉幹細胞,並將技術移轉給產業界,陸續完成各項適應症研究,今年還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她說,國外已有間葉幹細胞用在免疫調控上取得藥證,治療心血管疾病也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國內最快的項目已進行到二期臨床試驗,預估最快6-7年後可臨床使用。



◆ 人體研究法初審/無主檢體 經審查可用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8681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11-26

「人體研究法」修正草案昨天在立法院初審通過,立法前蒐集的研究檢體,未來重新進行研究,若認當事人身分難辨或無法追蹤聯絡,經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同意即可進行新研究。不過,朝野立委對修正條文仍有疑慮,將保留到院會朝野協商,未來仍有變數。

人體研究法修正草案昨三度在立院衛環委員會闖關。衛福部長蔣丙煌表示,包括副總統參選人陳建仁、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台大校長楊泮池等人都很關心,擔心生醫研究因此受到阻礙。

衛福部醫事司長王宗曦解釋,過去對研究檢體並未特別規範,只要病人口頭同意,並通過IRB把關,就能供研究使用。二○○二年公布「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規定須當事人同意才可取得並使用檢體,之前所取得的檢體若找不到「主人」,經IRB審查後也可使用。

王宗曦說,二○一一年人體研究正式入法,當時搶在選前會期最後一刻通過,「沒主人檢體」的但書遭疏漏,使得無主檢體也必須取得同意才能供作研究,導致中研院、國衛院等研究單位的數十萬筆「沒主人檢體」只能冰存,無發揮之地。

身兼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立委蘇清泉表示,部分檢體當事人已死亡或失聯,若銷毀不用非常可惜。醫界也盼新法可不溯及既往。

衛環立委昨提三個條文修正版本,但尚未有共識,會後決定一次打包送出委員會,留待朝野協商。立委江惠貞強調,學術單位處置檢體時,儘管找不到當事者,也應給予一定尊重,不能便宜行事。

蔣丙煌表示,他對修法樂觀其成,在保障民眾個資權益同時,為醫學發展,應讓研究者運用「沒主人檢體」時能有所彈性,研究結果造福更多病人。